首页 > 期刊投稿知识库 > 金融学院学报

金融学院学报

发布时间:

金融学院学报

金融类 2014版 北大中文核心期刊 (2015年8月发布,有效到2018年)!!

金融研究

国际金融研究

广东金融学院学报(改名为:金融经济学研究)

中国金融

金融论坛

上海金融

证券市场导报

保险研究

金融理论与实践

南方金融

财经理论与实践

新金融

武汉金融

金融与经济

银行家

金融发展研究

中国货币市场

金融评论

农村金融研究

核心期刊是某学科的主要期刊。一般是指所含专业情报信息量大,质量高,能够代表专业学科发展水平并受到本学科读者重视的专业期刊。有关专家研究发现,在文献情报源的实际分布中,存在着一种核心期刊效应,即某一专业的世界上的大量科学论文,是集中在少量的科学期刊中。确定核心期刊的方法有多种,我国一般根据以下几条原则来综合测定:1、载文量(即刊载本学科的文献量)多的期刊;2、被二次文献摘录量大的期刊;3、被读者引用次数多的期刊。温馨提示: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应答时间:2021-02-09,最新业务变化请以平安银行官网公布为准。 [平安银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来看“平安银行我知道”吧~

金融类杂志核心期刊有:1.金融研究2.国际金融研究3.金融论坛4.金融理论与实践5.保险研究6.证券市场导报7.中国金融8.武汉金融9.上海金融10.金融与经济11.财经理论与实践12.财经13.投资研究14.新金融15.广东金融学院学报16.浙江金融17.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8.经济导刊19.南方金融

维普数据库经济类核心期刊有138种,有北大版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科学核心期刊、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具体各期刊会有所不同~

上海金融学院学报

上海金融学院是一所拥有50多年办学历史的具有鲜明金融特色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学校地处全国改革开放的前沿——上海浦东,毗邻陆家嘴金融贸易区,东临东海,西依浦江,校园环境幽雅,景色宜人,文风浓郁,和谐有序。 学校前身是始建于1952年的上海银行学校,隶属于中国人民银行总行。1987年升格为上海金融专科学校,1992年更名为上海金融高等专科学校。2000年,学校由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管理转为上海市政府和中国人民银行共建,以上海市政府管理为主,2003年9月升格为本科高校。 经过55年的建设,学校事业规模不断扩大,办学条件明显改善,综合实力日益增强,已发展成为一所培养有理想、懂经济、能操作、会管理的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国际化中高级金融和经济管理人才的重要基地。 学校坚持以经济、管理类学科为重点,金融学科为核心,相关学科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走出了一条国际化、信息化、精致化、跨越式发展的道路。学校现有各类教职工48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300余人,具有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称100余人,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比例达到53.3%,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人。学校还同时聘请包括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欧元之父”罗伯特•蒙代尔等国内外知名金融、经济专家、学者担任客座教授。学校现有全日制本专科在校生6000余人,各类成人教育在校生1000余人。几十年来,学校培养了一大批国家建设所急需的经济金融类人才,其中很多学生已走上了金融领域的领导岗位,学校被誉为“未来金融家的摇篮”。 学校现设有国际金融保险学院、国际经贸学院、会计学院、工商管理系、信息系、人文艺术系、数学系、外语系、国际教学部、社科部、体育部等11个教学单位,开设金融学、会计学等21个本科专业及5个专科专业。建有4个中央与地方共建高等学校专项资金基础实验室,“金融概论”课程入选2004年国家级精品课程。2005年,学校承担了上海市本科教育十大高地建设项目中的两项:金融保险教育高地和外贸经济教育高地。其中,金融保险教育高地项目是上海市重点建设项目。 近年来,学校致力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研究与服务工作,建有开放式的国际金融研究中心,已经研究并出版了《2006年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蓝皮书》等高层次的决策咨询研究报告,受到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学校编辑出版有《上海金融学院学报》等学术期刊。学校还获得中国金融理财标准委员会授权,成为全国第二家开展CFP教育的培训机构。 学校占地总面积560余亩,建筑总面积15万平方米。现代化多媒体机房、阅览室,教学实验室、实训基地等各种教学设施一应俱全;图书馆拥有国内外各类图书、报刊杂志以及共享型网络数据库,为师生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和良好的学习环境。 学校坚持走国际化办学之路,先后与美国、法国、英国、日本、澳大利亚、丹麦、越南等国的高校或科研、培训机构建立合作交流关系。 学校拥有长期的行业办学背景,得到了中国人民银行和各大金融机构的大力支持,与之建立了广泛、密切地联系。学校向国内外金融、证券、保险等机构提供各级各类的教育培训服务,为国家经济、金融事业的发展作出贡献。 学校是经上海市体育局和上海市教委确定的体教结合一线特色学校,正努力探索一条体教结合的新路。院击剑队在国际及国内多项击剑比赛中屡屡摘金夺银,2006年10月在意大利都灵举行的世界击剑锦标赛上,我校金融系学生、学校高水平运动队队员王磊在男子重剑个人决赛中一举夺魁,成为中国击剑史上第一个男子重剑世界冠军,也是中国男剑客的第一枚世锦赛金牌。 世纪之初,学校秉承“立诚明德,经世致用”校训,紧紧抓住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和浦东新一轮开发开放的良好机遇,立足上海、依托行业,服务全国、面向世界,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强化内涵建设,推动科学发展,全面建设和谐校园,为把学校建成国内金融特色鲜明、整体办学水平较高、若干学科处于国内先进行列的教学研究型财经大学而努力奋斗!

摘要 :在利率市场化过程中,我国的商业银行零售贷款业务面临着盈利能力的挑战,同时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商业银行应通过发展高收益资产业务,做“高收益信贷银行”,同时进行体制创新,实现零售贷款业务多元化发展。

关键词 :利率市场化,发展策略,零售贷款

2014年以来,我国金融改革已步入深水区,特别是针对金融领域的监管变化非常活跃,其中利率市场化和存款保险制度的稳步推进,成为最具影响力的两大变革。

一、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

1996年至2014年,我国曾颁布多次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措施,终于在2014年末迎来了实质性突破。2014年11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将存款利率浮动上限由2012年规定的基准利率的1、1倍提升至1、2倍,同时简化了存贷款基准利率的期限档次;2015年2月28日,央行再次将浮动区间扩大至1、3倍;2015年5月11日,又将1、3倍调整为1、5倍。存款利率浮动区间上限的进一步扩大,扩宽了金融机构的自主定价空间,有利于进一步锻炼金融机构的自主定价能力,促进其加快经营模式转型并提高金融服务水平,为最终放开存款利率上限打下更为坚实的基础;同时也有利于资金价格能更真实地反映市场供求关系,推动形成符合均衡水平和客户意愿的储蓄结构,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金融健康发展。

此外,2015年6月2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即日起实施《大额存单管理暂行办法》。根据《办法》规定,30万元以上的个人存款,将摆脱目前的存款基准利率和上浮区间的限制,实行市场化定价。该《办法》一方面有利于有序扩大负债产品市场化定价范围,健全市场化利率形成机制;另一方面有利于进一步锻炼金融机构的自主定价能力,培育企业、个人等零售市场参与者的市场化定价理念,为继续推进存款利率市场化进行有益探索并积累宝贵经验。

综上所述,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已接近尾声,预计2015年下半年或2016年初存款利率上限将被彻底取消。

二、利率市场化下零售贷款业务的挑战与机遇

1、利率市场化下零售贷款业务的挑战

利率市场化使得银行利差收窄、盈利能力承压。从已公布年报的11家上市银行来看,各家银行业绩均面临着盈利增速放缓的局面。除平安银行及浦发银行外,其余9家A股上市银行2014年净利润同比增幅均跌至“个位数”时代。金融市场化改革的快速推进要求零售银行改变主要依靠存贷利差的传统经营模式,进一步提升产品创新和风险定价能力。

2、利率市场化下零售贷款业务的机遇

与此同时,利率市场化也为零售银行强化内部能力,促进差异化竞争,提升服务和创新水平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1)利率市场化改革,银行贷款业务转型

在经济转型形势下,贷款企业风险增加;在以利率市场化为代表的金融改革的背景下,大中型企业直接融资渠道越来越完善,银行利润空间也大幅压缩。

银行应以“新一代的资产负债经营策略”为方法,提高贷款收益,降低资金成本,实现贷款业务转型。需要建立对各个客群风险调整后的贷款收益和资本消耗,以及不同类型的存款融资成本的洞析,并主动选择最符合自身情况的`零售银行资产业务结构,发展高收益零售贷款业务,主要包括小微企业贷款业务、个人经营性贷款业务、消费贷款业务、信用卡业务。

(2)个人存款增速放缓,制约银行个人贷款放贷规模

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导致存款流失、资金成本上升成为银行不可回避的问题,目前,绝大部分银行面临稳定、低成本资金来源的吸储难题。

2014年以来,银行资金紧张局面愈演愈烈,多家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存贷比逼近75%,其中四大行零售存款占比基本高于45%,但股份制银行平均仅20%。个人存款增速放缓越来越限制个人贷款的放贷规模。

(3)“去银行化”趋势加剧,零售信贷业务挑战升级

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银行资金成本提升,且财富管理类产品的普及程度和可选范围不断扩宽,个人金融资产结构的“去存款化”过程将延续至未来10年。尽管中国大多数银行只有不到30%的资金来自于零售存款,但毋庸置疑,未来对零售存款的争夺将更加白热化。市场“实际”存款利率已明显上升,这些代价高昂的资金来源带来的实际收益极其有限,零售银行的利润率将会受到持续的冲击。

(4)新增信贷规模现结构化差异,粗放循环模式难以持久

传统零售银行业务拓展一直以存款至上为重心,业务结构单一。在零售业务发展新形势下,银行零售业务应走差异化的发展路径,调整零售业务结构及相应资源投入,从而匹配客户结构及整体大环境的改变。零售银行应以发展潜力高、收益大的零售贷款新业务为切入点,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推动商业银行利润结构优化。

三、利率市场化下零售贷款业务的发展策略

1、产品策略:发展高收益资产业务,做“高收益信贷银行”

零售及小微企业贷款,将成为未来5年中国零售银行业收入的增长引擎之一,零售银行业务转型的产品策略即是做卓越的“高收益信贷银行”,以优秀的零售信贷产品拉动和绑定客户,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不断优化贷款结构,提升贷款收益,弥补资金成本高涨带来的盈利压力。

(1)以信用卡和互联网金融拓展消费金融版图及创新

当前信贷市场上,个人客户已成为主要客户群体,从信用卡消费信贷业务来看,消费金融更是进入“黄金发展期”,而信用卡分期业务丰富的消费信贷选择及便捷的多渠道办理和流程优化,使得客户群体不断扩大,传统消费贷款业务正逐步被信用卡分期业务替代,未来信用卡分期业务将日渐成为占领消费金融的高地。消费金融业务应在有形优惠下寻找差异化路线,拓宽收入渠道,进而提升其业务的综合盈利能力。

(2)以专业技术创新微贷金融,由放贷向综合金融转变

2014年,各家银行小微信贷业务增幅约为10%-20%,增速与前两年的50%以上相比明显放缓。首先,2014年我国经济处于下行周期,小微企业订单普遍减少20%-30%,导致有效信贷需求萎缩;其次,小微企业风险不断暴露,不良贷款持续上升;最后,越来越多的机构进入小微市场,竞争愈演愈烈,银行分得“蛋糕”的份额相应变小。

近几年来,各家银行都以小微企业业务为发展重点,小微企业受到空前关注的同时,市场份额被不断摊薄。在新形势下,商业银行以往靠小微信贷业务以价格、规模覆盖风险的效益模式难以为继。

同时,随着信息科技的快速发展,尤其是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迅速普及,小微企业的传统经营方式、业务拓展模式、员工管理和生产流程等也出现显著变化。商业银行必须紧跟时代潮流,加强金融与科技的融合。

因此,银行在发展小微信贷业务过程中,不仅需注重小微业务的“量”,更需挖掘小微业务的附加值,从单纯的“微信贷”向“微金融”发展,通过对小微客户的需求挖掘进行交叉销售,以专业信贷技术创新微贷金融,有效覆盖小微业务风险,达到小微客户价值最大化。

2、体制策略:体制创新,助力零售贷款业务多元发展

(1)构建特色专营体系,提升专业能力

构建零售贷款业务专业化运营机构模式,如设立小微金融中心、个人贷款中心、个贷审批中心、信用卡中心、消费信贷中心、汽车金融中心等。通过设立业务专营体系,专业化地为零售信贷业务提供审查、审批、放款及贷后管理操作,提高审贷效率和风险控制;专职开展营销推动和业务运营。

(2)开辟绿色通道,搭建平台批量获客

积极探索外部合作模式,开展零售贷款业务。通过搭建合作平台,开辟绿色通道,达到批量获客的效果。第一,与银行集团内部子公司,特别是非金融子公司在居民消费和非金融投资相关领域合作;第二,与第三方机构合作的营销体系,其一为房地产开发商、汽车经销商和大额商品商场等消费商户,其二为房地产、留学机构等中介机构,其三为政府、协会等各类信贷平台。

(3)增强业务定价能力,提升审批效率和风控水平

零售银行贷款业务向小微、消费金融、信用卡等领域倾斜,应提升贷款定价能力、改善盈利能力,还应提高风控水平、客户综合贡献度等。

小微业务应建立独立的、差别化的风险定价体系。个人信贷业务在贷款利率定价上也应注重根据不同客户采取灵活的定价策略,健全内部风险评估系统,构建有效的商业性贷款利率定价机制。

(4)建立授信模型,强化垂直管理及信用风险管理

建立零售贷款授信模型,改善小微企业信贷、个人贷款管理系统,增强公司客户信用评级和个人客户信用评分功能,缩短审批流程。

(5)精简业务流程,提高服务效率

充分借鉴成熟技术,设计符合个人和小微客户特点的业务流程。在小微业务方面,精简业务流程、提高服务效率,培育微贷品牌。在消费贷业务方面,业务流程再造要以客户价值为导向,构造增值型业务流程。

参考文献:

[1]赵志宏.商业银行如何应对利率市场化[J].银行家,2005,( 1)

[2]黄金老.利率市场化与商业银行风险控制[J].经济研究,2001,(1)

[3]何勇.我国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经营中的贷款定价问题研究[J].上海金融学院学报,2008,(2).

[4]江春,刘春华.发展中国家的利率市场化:理论,经验与启示[J].国际金融研究,2007(10).

1. 《谈国际商事仲裁协议》,载《法律与社会》,1996年第1期。2. 《国际冒牌货贸易的法律问题》,载《经济与法》,1996年第8期,第22-25页。3. 《论世界贸易组织的法律地位》,载《宁波大学学报》,1996年第4期,第112~120页。据该文修改成文的论文《论世界贸易组织的几个法律问题》,于1996年11月获华东政法学院“第三届韬奋学术节”优秀论文一等奖。4. 《论大陆架划界争议中的公平原则》,载华东政法学院研究生学报《法学研究生》杂志,总第16期,第32~35页。5. 《浅谈国际贸易中冒牌货之法律问题》,载黑龙江省法学所主办《法学与实践》杂志,1996年第6期(总第72期),第15~18页。6. 《美国商业银行法的新发展》,载上海市法学会主办《上海法学研究》杂志,1996年第6期(总第89期)“外国法制”专栏,第45~47页。7. 《国际保理及其在国际贸易中应用的法律问题》,载华东政法学院研究生学报《法学研究生》杂志,第19期(1996年冬季号),第54~60页。8. 《证券纠纷案件的新特点》,载《上海证券报》1997年7月22日。9. 《国外投资银行业:发展特点及其借鉴》,载国家对外经贸合作部主办《国际经济合作》杂志,1997年第2期(总第134期)“国际金融”专栏,第48~51页。10. 《“其士”内幕交易案审结,香港证监会以败诉告终》,载《上海证券报》1997年7月25日。11. 《海外官司获胜,国内债务难偿——海虹控股有关公告的情况分析》,载《上海证券报》1997年7月31日第1版。12. 《基础已经奠定,架构已经形成——析我国会计师从事证券业务有关法规》,载《上海证券报》1997年8月3日。13. 《透支纠纷是非曲直可断定》,载《上海证券报》1997年8月6日。14. 《品牌不能乱喊价,无形资产评估必须依法进行》,载《上海证券报》1997年8月10日。15. 《陈年老帐怎么算,解放前“老股票权益申领须依法行事》,载《上海证券报》1997年8月15日。16. 《国有股权管理的配套法规》,载《上海证券报》1997年8月20日,第1版。17. 《规范国有股东行为,推动股份公司发展》,载《上海证券报》1997年8月21日,第1版。18. 《亦喜亦忧谈质押——关于上市公司法人股股权质押的法律思考》,载《上海证券报》1997年8月21日。19. 《谈香港加快处理内幕交易案》,载《上海证券报》1997年8月23日。20. 《国有股权益不容侵害》,载《上海证券报》1997年8月29日。21. 《连环纠纷尚未了,质押担保接踵来——析让人眼花缭乱的法人股“运作”》,载《上海证券报》1997年9月2日。22. 《法律意识增强,行为更须规范——中国上市公司中报述评》,载《上海证券报》1997年9月16日23. 《遵守自律规范,推动市场发展——谈〈全国保险业公约〉的启示》,载《上海证券报》1997年9月20日。24. 《保障市场健康发展的有力武器——谈新刑法实施对证券市场规范化建设的意义》,载《上海证券报》1997年9月28日,第1版。25. 《贯彻罪行法定原则——析新刑法中有关“证券犯罪”的条款》,载《上海证券报》1997年9月28日,第1版。26. 《如何认定证券犯罪》,载《上海证券报》1997年9月28日,第1版。27. 《纠纷初审结,分歧未消除——宁波华通500万股法人股股权争议双方均称将上诉》,载《上海证券报》1997年10月1日。28. 《抓住机遇,难中求进——析我国国企改革面临的突出矛盾和焦点》,载《上海证券报》1997年10月5日第1版。29. 《联交所规范公司运作不手软,21家上市公司被停牌》,载《上海证券报》1997年10月7日。30. 《既是稳定调节器,又是发展推动力——析投资基金对我国资本市场的促进作用》,载《上海证券报》1997年10月12日,第1版。31. 《牵线搭桥,功不可没——谈证券商载我国证券市场上的积极作用》,载《上海证券报》1997年10月19日第1版。32. 《建章立规重治理——析我国部分省市规范股份公司运作的做法》,载《上海证券报》1997年10月20日第1版。33. 《有突破才有发展——谈上市公司业务突破对其发展的促进作用》,载《上海证券报》1997年10月26日第1版。34. 《用好证券市场的“壳”资源——上市公司“换壳”对市场发展的积极作用》,载《上海证券报》1997年11月2日,第1版。35. 《股份合作制不是过渡形式》,载《上海证券报》1997年11月7日。36. 《股权转让缘何日趋活跃》,载《上海证券报》1997年11月8日,第1版。37. 《积极探索股票案件审判工作》,载《上海证券报》1997年11月12日。38. 《健全法规,规范行为——关于上市公司股权运作与转让的法律思考》,载《上海证券报》1997年11月13日。39. 《股权运作,规范现行——中国第一次规范上市公司股权运作研讨会综述》,载《上海证券报》1997年11月16日。40. 《企业投融资效率亟待提高》,载《上海证券报》1997年12月3日。41. 《股市投资须防盗》,载《上海证券报》1997年12月25日。42. 《引入投资银行机制,推动证券公司发展》,载福建省政府办公厅主管,对外开放办及特区办主办《开放潮》杂志,1998年第3期(总第27期)第36~37页。43. 《关于完善我国股份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法律思考》,载《上海投资》杂志,1998年第九期(总第123期)“法苑”专栏,第59~62页。44. 《资产重组:上市公司主业大转换透视》,载上海市国资委主办《上海国资》杂志,1998年第5期“财经广场”专栏,第17~21页。45. 《日益活跃的股权转让原因透析》,载《上海国资》杂志,1998年第5期,第22~24页。46. 《发展直接融资此其时矣――关于提高我国企业投融资效率的思考》,载《上海国资》杂志,1998年第10期“财经广场”专栏,第23~27页。47. 《期货公司越权平仓改单,法院判承担赔偿兼堂费》,载《香港商报》1998年11月20日B6版。48. 《期货市场国际规范的新发展》,载《法制日报》1998年10月10日,第8版“国外法坛”专版。49. 《GLOBEX及其法律意义》,载《法制日报》1998年10月10日,第8版“国外法坛”专版。50. 《国际期货市场法律规制的历程、现状和原则》,载《法制日报》1998年10月10日第8版。51. 《英国期货市场的立法与自律监管》,载《法制日报》1998年10月10日第8版“国外法坛”。52. 《日本期货立法的特点》,载《法制日报》1998年10月10日,第8版“国外法坛”专版。53. 《美国期货立法探析》,载《法制日报》1998年10月10日,第8版“国外法坛”专版。54. 《证券法对外资股市场的影响》,载《香港商报》1999年1月7日,第D1版。55. 《欧元:How do you do? 》,载《上海国资》杂志,1999年第1期第43~46页。56. 《透视香港创业板市场――高科技中小企业上市融资的新途径》,载《开放潮》杂志,1999年第4期“关注金融”专栏,第19~21页。57. 《中国大陆设立创业板市场的障碍与对策》,载办《开放潮》杂志,1999年第5期第35~37页。58. 《产业投资基金规范发展引人关注》,载《上海证券报》1999年10月19日。59. 《香港二板市场“特别快车”》,载《上海国资》,1999年第10期,第页。60. 《创业板,香港的“那斯达克”? 》,载中国作家协会主管、中华文学基金会主办《环球企业家》杂志1999年第11期。61. 《加入世贸组织对中国证券市场的影响及其应对策略》,载《开放潮》杂志,1999年第6期(总第36期),“特别栏目”“加入世贸组织:影响分析及前景展望”,第25~26页。62. 《中国证券市场直面入世冲击波》,载《上海国资》杂志,2000年第1期,第42~45页。63. 《发挥监督功能 规范市场运行——论证券新闻与证券法制的辩证关系》,载《中国记者》杂志,2000年第3期。64. 《中国信托业的创新与发展》,载《上海证券报》2001年3月26日第1版。65. 《信托业迎来发展新契机》,载《上海证券报》2001年3月26日。66. 《网上证券交易推动证券服务迈向更高层次》,与孙克任博士合作,载《上海国资》,2001年第2期,第40-42页。67. 《新股发行的市场化及其影响》,与孙克任博士合作,载《上海国资》,2001年第7期,第27-30页。68. 《询价制是否带来市场博弈新格局》,载《上海证券报》2005年2月2日。69. 《法律环境堪成有利,信托公司直面外资参股》,载《上海证券报》2005年3月7日。70. 《信托业务创新有制度优势》,载《上海证券报》2005年3月7日。71. 《证券法修改应注意与公司法协调》,载《上海证券报》,2005年3月9日第8版。72. 《2005:信托机构厉兵秣马》,载《上海证券报》2005年3月11日。73. 《金融衍生品交易所法律问题研究》,独著,10000字,上海经济法论坛2006年首届年会论文,大会宣读,2006年7月15日。74. 《构造我国金融期货法律体系》,独著,8000字,载《国际金融报》2006年8月17日第六版“论坛”专刊整版;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投资与证券》2006年第10期全文转载,第104-108页。75. 《国外证券税制发展特点及其借鉴》,独著,10000字,上海市法学会财税法学研究会成立大会暨财税法学理论研讨会核心论文,2006年11月18日大会宣读;刊载于《东方财税法研究》(2007),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年7月版,载第88-100页。76. 《论金融期货交易所及其独占权制度》,独著,4000字,载《金融教学与研究》2007年第1期,第45-47页。77. 《关于财经院校法学人才培养的几个问题》,教育部高等学校法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主办、山西财经大学法学院承办“财经院校法学人才培养模式研讨会”主题评论,2007年5月24-25日,山西太原。78. 《金融衍生品交易所十大法律问题研究》,载陈大钢主编《创新型国家与经济法研究》,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年6月版,第122-134页。79. 《中国法律翻译的回顾与建议》,独著,13000字,上海市浦东新区翻译协会2009年年会暨第二届浦东翻译论坛—“翻译推动浦东法治化进程国际论坛”(International Forum for Legal Translation and the Rule of Law)主题发言论文,2008年9月20日。80. 《金融法若干术语的英汉翻译与应用研究》,独著,12000字,载《上海金融学院学报》2008年第6期,第60-67页。81. 《商事调解及其在金融纠纷解决中的应用》,独著,8000字,为中国贸促会/中国国际商会调解中心2009年商事调解员大会撰写的论文,2009年6月18-19日。82. 《金融监管及其国际化的法律问题》,独著,17000字,中国国际法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学术论文,2009年6月20-21日于华东政法大学及上海银河宾馆。83.《研讨金融法治建设,普及金融法律知识》,独著,7000字,载《上海金融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84.《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优化法制环境研究》,独著,12000字,中国法学会银行法学研究会2010年年会暨“中国城市金融法治论坛”学术论文,载中国法学会、同济大学《中国法学会银行法学研究会2010年年会暨中国城市金融法治论坛论文集》(上)第1-12页。85.《WTO体制下大中华经济区的法律问题》,独著,12000字,载《上海金融学院学报》,2010年第5期。86. 《关于我国财经类高校产学研合作模式的思考与建议——以上海金融学院产学研开放式合作与管理为视角的研究》,独著,18000字,被2010年全国高等财经教育分会举办了首届“中国高等财经教育论坛”采用,编入其年刊《高等财经教育研究》,于2011年4月由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出版。87.《关于浦东新区科普国际交流平台建设的思考与建议》,吴大器、丁海涛、张学森 合著,12000,载《上海金融学院学报》,2011年第2期。

广东金融学院学报期刊

目前学校设有15个系(部),开设了金融学、会计学、保险、国际经济与贸易等23个本科专业,涵盖经、管、法、文、理、工等6个学科门类;全日制在校生达18000多人,继续教育学生逾万人。

学校现有教职工约1200人,专任教师800多人。其中,教授、副教授268人,博士135人。近几年来,我校教师主持或完成了国家级和省级科研课题90多项,在《经济研究》、《金融研究》、《世界经济》和《中国软科学》等刊物上公开发表论文2000多篇。《广东金融学院学报》被《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和《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3个经济学类国内名刊、中国人文社科类核心期刊同时收录。

广东金融学院 教务管理系统 (点击进入)

目前中国大陆比较权威的学术期刊分别是:1.金融研究 2.国际金融研究 3. 金融论坛4. 金融理论与实践 5. 保险研究 6. 证券市场导报7. 中国金融8.武汉金融 9.上海金融 10.金融与经济 11. 财经理论与实践12.财经 13. 投资研究14.新金融 15. 广东金融学院学报16. 浙江金融 17.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8.经济导刊 19. 南方金融 均为中文核心权威期刊

金融类杂志核心期刊有:1.金融研究2.国际金融研究3.金融论坛4.金融理论与实践5.保险研究6.证券市场导报7.中国金融8.武汉金融9.上海金融10.金融与经济11.财经理论与实践12.财经13.投资研究14.新金融15.广东金融学院学报16.浙江金融17.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8.经济导刊19.南方金融

广东金融学院学报杂志

金融学专业5050元/年。

2023年广东金融学院各专业学费:经济学专业5050元/年;经济统计学专业5050元/年;财政学专业5050元/年;金融学专业5050元/年;保险学专业5050元/年;投资学专业5050元/年;具

广东金融学院介绍

广东金融学院是一所省属公办普通本科院校,也是华南地区唯一的金融类高校,创办于1950年。2004年,经教育部批准,学校从“专科”升格为“本科”;2011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金融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试点单位;2012年,面向港澳台地区招收第一届本科生。学校现有广州校本部和肇庆校区,总占地面积近1000亩。

校本部位于广州天河龙洞,毗邻风光宜人的华南植物园;肇庆校区位于风景秀丽的七星湖畔。学校环境优美,是广州地区“优秀花园式单位”。学校具有良好的办学条件,教学设施齐全,设有1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3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省级实践基地,建有华南地区规模最大的广州货币金融博物馆(内藏古今中外货币3.5万枚)。

图书馆纸质藏书158万册,电子图书135万种,中外报刊逾千种。文体活动及生活设施一应俱全。学校现有教职工1200多人,专任教师800人,其中教授、副教授300多人,博士200多人。此外,学校还聘有一批国内外学者和金融业专家担任兼职(客座)教授。学校设有15个系(部),开设了金融学、保险、会计学、国际经济与贸易、投资学、信用管理等42个本科专业(方向),全日制普通本科生、研究生21000多人。

学校秉承“教学为本、特色兴校、质量强校、科学发展”的办学理念,加大教学投入,深化教学改革,加强教学建设,深化教学管理,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学校创建的以行业需求为导向的CPE人才培养模式,受到社会各界的认同和好评。

金融学被批准为省级特色重点学科,金融学专业被列为国家级特色专业,保险、劳动与社会保障、市场营销专业被列为省级特色专业,《金融学》、《保险学》、《金融营销学》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

建校以来,学校为全国和广东培养了12万经济金融类人才,毕业生就业率在同类院校中一直名列前茅;

培养的学生,被金融机构等用人单位誉为“好用、耐用、顶用”的“三用”人才,学校也被誉为“华南地区金融人才的摇篮”。

《广东省金融改革发展“十二五”规划》明确将广东金融学院列为唯一的广东金融人才资源培育基地。学校注重科学研究。近年来,教师主持完成了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课题260多项,在《经济研究》、《金融研究》、《世界经济》和《中国软科学》等公开刊物发表论文4000多篇,有数十项科研成果获得省级以上奖励。

《广东金融学院学报》(2013年将更名为《金融经济学研究》)被评为“全国高校百强社科期刊”。学校设立“广州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广州区域金融政策研究)”、“中国金融转型与发展研究中心”、“华南金融研究所”等科研机构,

开展“十二五”时期建设具有广东特色地方金融体系问题研究等10多项金融研究,分别与梅州市人民政府、揭阳市人民政府、河源市人民政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与珠海市、佛山市等地方政府开展金融合作。

中国金融转型与发展研究中心连续两年荣获广东省“金融创新奖”。“升本”以来,学校的社会影响不断扩大。学校采取3+1、2+2等方式,与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家的高校和教育机构开展合作办学,为师生提供进修、实习和深造的机会;

举办“中国金融转型与发展论坛”、“亚太论坛2009年会”、“华南信用论坛”等大型学术论坛,在国内外产生较大影响;社会主流媒体不断报道学校的办学成就。

金融类杂志核心期刊有:1.金融研究2.国际金融研究3.金融论坛4.金融理论与实践5.保险研究6.证券市场导报7.中国金融8.武汉金融9.上海金融10.金融与经济11.财经理论与实践12.财经13.投资研究14.新金融15.广东金融学院学报16.浙江金融17.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8.经济导刊19.南方金融

《广东金融学院学报》由广东省教育厅主管,广东金融学院主办,面向全国发行的学报类期刊。其前身《广州金融专科学校学报》于1986年创刊。

广东金融学院学报官网

金融学专业5050元/年。

2023年广东金融学院各专业学费:经济学专业5050元/年;经济统计学专业5050元/年;财政学专业5050元/年;金融学专业5050元/年;保险学专业5050元/年;投资学专业5050元/年;具

广东金融学院介绍

广东金融学院是一所省属公办普通本科院校,也是华南地区唯一的金融类高校,创办于1950年。2004年,经教育部批准,学校从“专科”升格为“本科”;2011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金融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试点单位;2012年,面向港澳台地区招收第一届本科生。学校现有广州校本部和肇庆校区,总占地面积近1000亩。

校本部位于广州天河龙洞,毗邻风光宜人的华南植物园;肇庆校区位于风景秀丽的七星湖畔。学校环境优美,是广州地区“优秀花园式单位”。学校具有良好的办学条件,教学设施齐全,设有1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3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省级实践基地,建有华南地区规模最大的广州货币金融博物馆(内藏古今中外货币3.5万枚)。

图书馆纸质藏书158万册,电子图书135万种,中外报刊逾千种。文体活动及生活设施一应俱全。学校现有教职工1200多人,专任教师800人,其中教授、副教授300多人,博士200多人。此外,学校还聘有一批国内外学者和金融业专家担任兼职(客座)教授。学校设有15个系(部),开设了金融学、保险、会计学、国际经济与贸易、投资学、信用管理等42个本科专业(方向),全日制普通本科生、研究生21000多人。

学校秉承“教学为本、特色兴校、质量强校、科学发展”的办学理念,加大教学投入,深化教学改革,加强教学建设,深化教学管理,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学校创建的以行业需求为导向的CPE人才培养模式,受到社会各界的认同和好评。

金融学被批准为省级特色重点学科,金融学专业被列为国家级特色专业,保险、劳动与社会保障、市场营销专业被列为省级特色专业,《金融学》、《保险学》、《金融营销学》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

建校以来,学校为全国和广东培养了12万经济金融类人才,毕业生就业率在同类院校中一直名列前茅;

培养的学生,被金融机构等用人单位誉为“好用、耐用、顶用”的“三用”人才,学校也被誉为“华南地区金融人才的摇篮”。

《广东省金融改革发展“十二五”规划》明确将广东金融学院列为唯一的广东金融人才资源培育基地。学校注重科学研究。近年来,教师主持完成了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课题260多项,在《经济研究》、《金融研究》、《世界经济》和《中国软科学》等公开刊物发表论文4000多篇,有数十项科研成果获得省级以上奖励。

《广东金融学院学报》(2013年将更名为《金融经济学研究》)被评为“全国高校百强社科期刊”。学校设立“广州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广州区域金融政策研究)”、“中国金融转型与发展研究中心”、“华南金融研究所”等科研机构,

开展“十二五”时期建设具有广东特色地方金融体系问题研究等10多项金融研究,分别与梅州市人民政府、揭阳市人民政府、河源市人民政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与珠海市、佛山市等地方政府开展金融合作。

中国金融转型与发展研究中心连续两年荣获广东省“金融创新奖”。“升本”以来,学校的社会影响不断扩大。学校采取3+1、2+2等方式,与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家的高校和教育机构开展合作办学,为师生提供进修、实习和深造的机会;

举办“中国金融转型与发展论坛”、“亚太论坛2009年会”、“华南信用论坛”等大型学术论坛,在国内外产生较大影响;社会主流媒体不断报道学校的办学成就。

目前学校设有15个系(部),开设了金融学、会计学、保险、国际经济与贸易等23个本科专业,涵盖经、管、法、文、理、工等6个学科门类;全日制在校生达18000多人,继续教育学生逾万人。

学校现有教职工约1200人,专任教师800多人。其中,教授、副教授268人,博士135人。近几年来,我校教师主持或完成了国家级和省级科研课题90多项,在《经济研究》、《金融研究》、《世界经济》和《中国软科学》等刊物上公开发表论文2000多篇。《广东金融学院学报》被《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和《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3个经济学类国内名刊、中国人文社科类核心期刊同时收录。

广东金融学院 教务管理系统 (点击进入)

福布斯、第一财经周刊、经理人、汇魂周刊等等,主要还是个人需求偏向看哪种。

  • 索引序列
  • 金融学院学报
  • 上海金融学院学报
  • 广东金融学院学报期刊
  • 广东金融学院学报杂志
  • 广东金融学院学报官网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