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投稿知识库 > 英汉对比研究论文结论

英汉对比研究论文结论

发布时间:

英汉对比研究论文结论

英语和汉语是两种高度发展的语言,对比其异同,对于英语翻译教学是很重要的。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英汉翻译的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英汉语言的异同及其翻译策略

在英汉翻译中,两种语言在词汇方面的不同主要体现在词的意义,词的顺序和词的搭配能力三个方面;从句法方面来说,英语和汉语在句子结构,句子顺序和其他一些表达方式上则有各自的特点。下面笔者就从词汇现象和句法现象两方面来探讨英汉的对应程度如何,以及根据这些对比,在进行翻译实践时,应该运用哪些翻译技巧。

1、英汉语言的对比

1.1英汉词汇现象的对比

首先,从词的意义方面来看。词汇作为语言的三要素之一,相比于语音和语法,它的变化最快。随着社会和科学的不断发展和变化,在语言中一方面增加了新词,一方面旧词增添了新的意义。人类发明轮船以前,用的是帆船,英语“sail”一词原意为“帆”,短语“setsail”,就有张帆起航之意。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帆船逐渐被用煤,柴油,甚至是用核动力的轮船所代替。自从潜艇出现后,“sail”这个词又增添了“潜艇指挥塔”的新含义。这就是词义的发展变化,我们在对比英汉语言时,应该明确它们的对应情况是随着时间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变化着的。英语词汇在汉语里的对应程度,大致可以归纳为四种情况。第一,完全对应。英语中的词所表达的意义,可以在汉语里找到完全对应的词来表达。如“computationallinguistics”(计算语言学),“TheU.S.StateDepartment”(美国国务院)。这主要是一些已有通用译名的专用名词,术语和生活中常见事物名称等。第二,部分对应。英语中有些词和汉语中的词汇在词义上只能部分对应,体现在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如“morning”(上午,早晨),“gun”(枪,炮),一个英语单词相对应有较多的汉语意义.第三,无对应。

英语中有些词或汉语里有些词在对方语言里找不到对应的词来表达。这主要是指一些新词以及反映社会特殊风俗和事物的词。如英语单词“beddo”(指的是一种多用途的床),“plumber”(美国调查政府雇员泄密的特工),“brunch”(为了休闲和放松,通常周日才吃的早午餐);汉语里如“八仙桌”,“太师椅”等在英语中都无法找到对应的词。最后,英语中很多词都是一词多义,分别与汉语中几个词对应。对于这些多义词的具体意义,要联系上下文来确定。比如“time”一词,在“havenotimetodosomething”中,它的意思是时间;在“Thetimesaredifferent.”中,意思为时代;在“Imetherseveraltimes.”一句中,它指的是次数。可见一个单词可能会有很多词义,意思随着不同的使用场合而不同。

其次,从词的搭配能力方面看。英语和汉语在词的搭配能力上有差异,一个英语单词往往可以搭配很多其他的单词,来表达不同的汉语意思。以单词“cut”为例,可以用于以下短语之中,如cutcake{切蛋糕},cutwheat(割麦子),cutfingernails(剪指甲)。由此可见,cut的搭配能力很强,可以用于“cake,wheat,fingernails”,而汉语就需要分别用“切,割,剪”来搭配.在翻译时,要注意英汉语在搭配能力上的差异,译文选词要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如“Sheworeapairofsunglassesandawhitedress.”一句中,wear分别搭配了两个名词“sunglasses”,和“dress”,应译为“戴太阳镜”和“穿连衣裙”.

最后,从词的顺序方面看。英汉句子中主要成分如主语,谓语动词,宾语的词序基本上是一致的。但是定语的位置和状语的顺序在英汉语中则有同有异,变化多样。例如,汉语句子“他们在教室里唱歌”,翻译成英语是“Theyaresingingintheclassroom.”,汉语中状语“在教室”是放在谓语动词的前面,而英语中状语“intheclassroom”,放在了谓语动词的后面。又如英语中时间或地点状语之间的排列顺序是从小到大,而汉语的顺序是从大到小。如“Shewasbornat8a.m.onthefirstofOctober,1990.”,译为“她出生于1990年10月1日上午8点。”另外,定语的位置在英语和汉语中也有差异,英语单词作定语时通常放在它所修饰的词的前面,但有时也后置,如“aninterestingstory”中,定语“interesting”是放在被修饰词“story”的前面;而“somethinginteresting”,当中定语“interesting”放在被修饰的词的后面。然而汉语的定语一般前置。

1.2英汉句法现象的对比

在翻译中,英汉句子结构有时不需要转换,有时则要根据情况进行转换,这要求我们正确处理好形式和内容的关系。英汉句法现象上的差异,主要就体现在句子结构和句子顺序两个方面。

句子结构的转换分以下几种情况,将英语简单句转换为汉语复合句,将英语复合句转换为汉语简单句,英语倒装句转换为汉语正装句,英语被动结构转换为汉语主动结构等。如“Shedoesn'tknowwhatlifemeanstoher.”这句话在译为中文时,可将英语中的主从复合句转换为汉语的简单句,译为“她不知道人生的意义”.在英语中,为了突出重点和上下文语气的需要,常常用倒装结构,而汉语一般不倒装,此时应将英语倒装句译为汉语正装句。

另外,英汉的句子顺序,这里指的是主句,从句的时间顺序和逻辑顺序也不完全相同,因此它们的先后位置也不完全一样。

现以英汉复合句中的时间顺序为例。英语主从复合句中,表时间的从句既可以放在主句之后,也可以放在主句之前,位置很灵活。而汉语则会按照比较严格的时间先后顺序,将先发生的事陈述,之后陈述后面发生的事。如“AfterIhadmydinner,IwatchedTV.”英语句中,不论动作发生的先后顺序,主从句位置可以互换。若将此句翻译为汉语句子,则应先说先发生的事:

“吃完晚饭后,我看电视”.表示因果的英语复合句也是一样,因果顺序较为灵活,而汉语的习惯表达是因在前,果在后。

2、英汉翻译技巧

通过以上对英汉两种语言的词汇和句法现象的对比,可以看出两种语言各有特点,在翻译时根据这些特点,可以运用一些翻译方法和技巧来表达语言形式的思想内容。英汉翻译常用的方法和技巧很多,如词义的选择,引申,词类转译,增词法,省略法,正反表达法,分句合句法,各种从句的译法,习语,拟声词的译法等。现根据上文提到的英汉差异,从分析语言的特点入手,着重选择几种翻译技巧加以说明。

2.1词义的选择

英汉两种语言都有一词多义,一词多类的现象,同一个词往往有几个不同的词义,属于几个不同的词类。在英汉翻译的过程中就要根据英汉词汇的对应情况,选择和确定关键词的意义,有时还需要对词进行引申和选择其褒贬意义。选择词义可以从两方面入手,其一,根据词在句中的词类和联系上下文,看词在句中的搭配关系。如在“Likechargesrepel,unlikechargesat-tract.”一句中,根据分析词类,判断出“like”是形容词,汉语意思是“相同的”,全句翻译为“同性电荷相排斥,相异电荷相吸引”.

“like”除了作形容词外,还可以作动词和介词。如“Tomlikestoplayfootball.”中,“like”作动词“喜欢”讲.“Herhairisshininglikegoldinthesunbeam.”中,like作介词“像”讲.从以上例句可以看出要选择正确的词义,可以根据该词在句中的词类来确定。另一方面,英语中同一个词,同一词类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往往也有不同的含义,必须结合上下文再根据词的搭配来确定某个词在特定场合中的意义。如以下几句话中的“serve”一词,都作动词,但根据上下文,可以确定它的词义是不同的。“HehasservedforMs.Daisyfortwentyyears.”中译为“任职”;在“Histwodaughtersandasonservedinthearmy.”中译为“服役”;在“Itisyourturntoserve.”中,译为“发球”.

英语中,常用一个表具体形象的词来表示一种概念或一种属性,而汉语常用抽象的概念。在翻译时,要注意到英汉在表达习惯上的差异,不能逐词死译,应根据上下文和逻辑关系将该词的意义作进一步的引申.如,“Everylifehasitsrosesandthorns”中的“rose”(玫瑰)和“thorn”(刺)这两个具体形象不能直译,而要引申为“甜”和“苦”.整句话译为“每个人生都有自己的苦与甜”.又如,“Ihavealittlemoneyputasideforarainyday.”此句中的“rainyday”不能译为“下雨天”,而是一个抽象概念,指急需用钱之时。

2.2转译法

在英汉翻译中,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的表达方式不同,就不能“一个萝卜一个坑”来死搬硬套,有些词在翻译时需要转换词类,这样才能使译文流畅自然。词类的转译法就是指将原文的词类转译为其他的词类,如英语名词转译为汉语动词,例句“Mysis-terisgoodatswimming.IthinksheisabetterteacherthanI.”中的“teacher”是名词“教师”,在翻译时可转译为动词“教”,本句译为“我想她会教得比我好”,如果译为“我想她会是比我好的教师”就显得死板生硬。形容词有时也可以转译为名词。英语中有些形容词加定冠词可以表示一类人,汉译时就要把形容词译为名词。如“Wewilldoourbesttohelpthesickandthewounded”中的形容词“thesickandthewounded”要译为名词“病人和伤员”.英语中还有一些形容词表感觉,情绪,如“angry,confident,afraid,aware,concerned,ashamed,thankful”等,这类形容词放在系动词后作表语用时,往往可以转译为汉语动词。

如“Heisawareofhismistakes.”此句中形容词aware应译为动词“知道”.英语和汉语比较起来,汉语中动词用得比较多。根据这一特点,英语中很多词类,尤其是名词,形容词,副词在汉译时往往可以转译成动词。

2.3增词法

英汉两种语言,由于表达方式不尽相同,翻译时,除了转换词类外,还可在词量上作增减。增词法就是根据意义和句法上的需要增加一些词使译文更加忠实于原文的思想内容。为了使句子更加通顺流畅,在翻译时可以增加动词,形容词,副词,名词等。如“Hewenthomeafterthebanquetsandconcerts.”如果直译为“在宴会和音乐会后,他回家了。”,意思似乎不够明确,但如果在名词前加上动词,译为“在参加完宴会和出席了音乐会之后”,这样就形成了两个动宾词组,句子就更通顺了。又如“Thecrowdsmeltedaway,”(人群渐渐散开了)。本句中,在动词前增加了副词“渐渐地”,使译文的表达更加确切。再如“Youshouldwashbeforemeal.”(你应该饭前洗手)。该句的宾语“手”其实是隐含在动词“wash”之后的,所以在翻译时要把宾语表达出来,在这里增加了名词。另外,英语中的数词往往能直接与可数名词连用,而汉语往往要借助量词来表达其形状,特征。如,abike一(辆)自行车,abaddream一(场)恶梦,aredsun一(轮)红日.

以上几个例子中,在汉译时都增加了量词,这样才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

2.4省略法

前面提到的增词法是指增加一些词来使译文更通顺,省略法则是指原文有些词不需要译出来,删除一些可有可无,有之反而累赘或违背译文语言习惯的词。但省略并不是摒弃原文的思想内容,而是译文中虽无其词但明其意。现从语法角度和修辞角度分别举例加以探讨。第一,从语法角度看,可以省略代词,it,连接词,冠词,前置词等。根据汉语的习惯,前一句话已经出现主语,而后一句若是相同主语,则不需要重复使用。然而英语通常每句话都有主语,在翻译时应考虑到英汉在表达上的差异。如“Hewasthinandhelookedmiserable.”(他很消瘦,看上去很可怜),第二句话中的主语在翻译时已省略掉。英语中的物主代词在汉译时往往也可以省略。如“Heshruggedhisshouldersandshookhishead.”中的物主代词“his”不需要译出来,该句译为“他耸耸肩,摇了摇头”.在英语中,it也是一种代词,它常常作非人称用,此时,往往省略不译。如Sheglancedathiswatch;itwas7.(她一看表,是七点了)。另外,汉语词语之间的连接词不多,其逻辑联系常常是暗含的,英语则不然,连接词用得比较多,因此,英汉翻译时不需要把连接词译出来。第二,从修辞角度看,英语句子有些短语反复出现,英译汉时可作适当省略。“Appli-cantswhohadworkingexperiencewouldreceivepreferenceoverthosewhohadnot.”译为“应聘者有工作经验的优先录取。”如果不作省略,译成“应聘者有工作经验的比没有工作经验的优先录取”就显得罗嗦。

英汉翻译还有很多方法和技巧,如重复法,正反表达法,反正表达法,分句合句法等,在此就不一一赘述了。英语和汉语是两种高度发展的语言,对比其异同,对于英语翻译教学是很重要的。本文对比研究了英语汉语在语言文字上最普遍最典型的特点和差异,提出几种适当的翻译方法和技巧供教师在翻译课教学时参考。当然,各种翻译方法和技巧在翻译时应根据原文的具体思想内容加以灵活运用,不应生搬硬套。总之,翻译是一种语言的创造性活动,经过实践积累总结的翻译理论和技巧之所以有价值,是因为它们可以用来指导和启发翻译实践,而翻译实践也是检验翻译理论是否正确的标准。作为英语教师,在进行翻译课的教学时,应注意到翻译理论和实践的辩证关系,做到既重视翻译实践,也不忽视必要的翻译理论。

参考文献:

[1]张培基。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2]陈国强。现代英语词汇学[J].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3]方梦之。英语汉译实践与技巧[J].天津翻译出版公司,1994.

[4]范仲英。实用翻译教程[J].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英汉翻译中的“忠实”

摘要:随着国际化进程的不断加速,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英语的重要性,英文写作的重要性。但是由于中英文背景的巨大差异,思维方式的不同以及写作角度、方法、用词等的不同使得我们在英语写作中出现了很多错误。很多的实例证明,英语的学习言语错误与汉语干扰有直接的关系,即负迁移,也就是汉语之间的差异对外语学习造成的干扰以及与所学外语的某些特点、某些规则造成的干扰有关。

关键词:英汉翻译 表达方式 忠实 1 英文对同一事物的表达方式的不同造成的错误

1.1 词性错误

很多同学在英文写作时只注意所选词的词义,而忽视了该词的词性,造成用词错误的发生。

(1)My friend doesn’t afraid of dogs.

(2)His father adviced him not to fight with anybody.

例句1)把形容词误用为动词,而例句2)把名词误用为动词。这是由于基础不牢,对一些常用词不认真考证,导致用词的错误。

1.2 词形错误

在英文写作中经常会出现遗漏第三人称单数现在时形态,还有关于名词单、复数的错误,这是因为在汉语中,汉语的名词一般不分单、复数,也无可数、不可数之分,主谓间也不存在数的关系,谓语没有第三人称单数的问题,由于中英文用词这明显的区别,在英文写作时会写出这样的句子:

(1)There are many sheeps on the grassland.

(2)She look after 3 children.

例句(1)中,sheep被当作可数名词,其实它不可数名词。例句2)中,look应为第三人称单数looks。

1.3 虚词错误

英语虚词包括冠词、介词和连词,冠词和介词在汉语中根本就不存在,用错的几率很频繁,而唯一在汉语中可以对上号儿的连词显然起到了很是深远的负迁移的作用:

(1)He arrived Beijing yesterday.

(2)I bought the dictionary in 1980s.

(3)Although it is raining, but I go to school all the same.

在例句1)中,arrive是不及物动词,其后一定要用前置词in或at,所以arrive后应加in。例句2)中,英语中“…年代”前必须用定冠词,所以应改为“in the 1980s”。例句3)中,由于受到汉语“虽然…但是…”结构的影响而出错,所不同的是在英语中although…but只能用一个。

1.4 语境不同所选词也应不同,这是又一个易出错的地方

语境不同,用词也应不同,语境在很大的程度上制约着用词,因此在写作时必须要选用适合上下问的词语来选词,如不注意语境对选词的影响,就可能因用词不当而写出前后矛盾、不合逻辑的句子。

May I open the gate?The are in the room is too close.

此句从上下文看,说话者gate指的是房门,应该用door才合理,而gate指的是“院落的大门”,不符合上下文的表达。

2 翻译界在翻译的标准问题上很难达成共识,但有两条标准是大家所公认的忠实、通畅

所谓“忠实”,首先是指译文必须准确如实的传达原文的内容,对原文的意思既不能随意歪曲,也不能任意增减。内容除了指原文中所叙述的事实,说明的道理,描写的景物以外,也包括作者在叙述、说明和描写过程中所反映的思想、观点、立场和感情。“忠实”还指对原文风格的如实传达。译者者不能随意改动原作的风格面貌,如原作是口语体,就不能译做书面体;原作是粗俗的文体,就不能译成高雅的格调,也就是说,译者不能用自己的风格去代替原文的风格。

2.1 有些译者过分拘泥于原文的字面形式,译文晦涩难懂,不知所云

汉英翻译中,“忠实原著”一向是第一要求,是多少年来翻译理论和实践一直围绕的中心。但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呼吁想要告诉大家对翻译的仅仅“忠实”已经满足翻译要求。《外国语》1998年第3期所载《从梦想到现实:对翻译学科的东张西望》一文可以作为一个典型的例子。文中引勒菲弗尔语曰:“忠实只不过是多种翻译策略里头的一种,是某种意识形态和某种文学观结合之下才导致的产物。把它捧为唯一一种可能的、甚至唯―一种可容许的策略,是不切实际的、徒劳无益的。”文章作者据此及其他一些类似论点得出结论:“忠于原文不是理所当然的、唯一的标准,世界上没有永恒不变的、绝对正确的标准。”

2.2 译者可否选择百分之三十、五十、七十的忠实

翻译的出现是出于文化交流的需要。在这一点上,完全可以把它比之于向国人介绍西洋绘画、西洋音乐,或者相反,把中国画或者中国的民族音乐介绍到国外去。无论这种介绍活动的其他目的怎样,在一个首要的、根本的目标上它们是一致的:向文化的接受者呈现原作的本来面貌。在这个起点上要求的是绝对忠实,我们并没有“百分之三十、五十、七十”的选择。

这时“忠实”就意味着一个客观存在的对象完完全全、不多不少的再现。但是我们无法把翻译与介绍绘画、音乐的类比坚持到底,其根本原因在于,两者所使用的媒介不同。钱钟书先生早就指出,“我们该辨清,假使绘画的媒介(medium)是颜色线段,音乐的媒介是音调,那末诗文的媒介不就是文字,是文字和文字的意义;假使我们把文字本身作为文学的媒介,不顾思想意义,那末一首诗从字形上看来。只是不知所云的墨迹,从字音上听来,只是不成腔调的声浪。”

到这时“忠实”就成了一个非常主观的概念,缺乏客观性就缺乏可操作性。

但是,翻译的“忠实”标准并不是如此就能被轻易否定的。在实践中,人们可能牺牲一部分“忠实”,但这往往是为了保证更大部分的“忠实”能够实现,仍然是为了最大限度的“忠实”。事实上,―旦放弃对于忠实的主观追求,译者就没有理由停止在“百分之三十”,而会走向百分之十、百分之五甚至更少。对忠实的追求是维持原文与译文之间联系的纽带,这根纽带一旦被切断,也就无从被称之为译文,翻译也就随之不复存在。

3 结语

在翻译中,“忠实”固然重要,但只有忠实是远远不够的。翻译不是一字不落的复制,也不是不顾原著的表达肆意加上译者的思想随意篡改,翻译不仅要重现原文中所叙述的事实、所描述的景物更重要的还要重现作者在叙述、说明和描写过程中所反映的思想、观点、立场和感情及风格。

1英汉语言禁忌的深层文化映现13英汉对比研究分析觉得适合联系我

英汉名词的异同英语论文

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大家都写过论文,肯定对各类论文都很熟悉吧,论文是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一种说理文章。写起论文来就毫无头绪?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英汉名词的异同英语论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论文关键词:派生词 数 语法特征

论文摘要:本文从构成、功能、用法上比较了英汉名词的异同。

虽然英语和汉语的名词的概念基本相同,但是在其构成,功能和用法上仍存在许多差异

1.名词的构成

1.1英语名词的分类

名词根据其构成也可以分为简单词、派生词和复合词。汉语的名词有单纯词和合成词之分,根据词根以及词根和词缀的结合情况不同,合成词分为复合式、附加式和重叠式。

英语的简单词又叫单词素词,是由单一的自由词素构成,大多是些短小的词,如:hand, foot, joke, man, sky, earth等等。汉语的单纯词是由一个自由语素构成的词,它又可根据音节分为单音节单纯词(如:天、地、人、书)、双音节单纯词,即由两个音节的自由语素构成的名词(如:秋千、橄榄、蟋蟀、蝈蝈),和多音节单纯词(如:巧克力、尼古丁、乌鲁木齐)。

1.2名词的派生词

英语派生词是由词根主要是自由词根加派生词缀构成。词根是派生词的基础,同一词根加不同词缀可表示不同的意义。多数派生名词都是通过加后缀的方式构成。常用的名词词缀有-ation(如:exploration, simplification), -ment(如:arrangement, movement), -al(如:refusal, proposal), -ee(如:trainee, employee), -er(如:worker, teacher), -age(如:drainage, coverage),-ness(如:happiness, meanness), -ity(如:diversity, acceptability),- ism(如:nationalism, communism) -ist(如:loyalist, racialist)。在汉语中,我们也可以通过加词缀的方式构成名词。汉语构词法中的附加式就是一个词根粘附一个词缀构成,根据词缀粘附的不同位置,分为前附型(加前缀)和后附型(加后缀)。不同于英语中派生名词的是,汉语中的名词既可以通过加前缀的方式构成,也可以通过加后缀的方式构成。在数量上后附型的名词比前附型的名词要多得多。常用的几个名词前缀有“老,阿,初”等几个。如:老师,老虎,阿姨,阿婆,初五。常用的名词后缀有“子,头,家,者,员,性,巴”等。如:桌子,剪子,胖子,木头,盼头,甜头,作家,宣传家,读者,强者,会员,演员,歌手,妙手,粘性,感性,嘴巴。由此可见英语和汉语中的名词都可以用加词缀的方式构成,不同的是,英语中没有名词前缀,主要是通过加后缀的方式构成;汉语中的名词可以通过加前缀和加后缀的方式构成,但加后缀的方式更常见。

英语的复合词通常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自由词素构成。复合名词的构成方式主要有:

1)名词+名词 如:hatchback, boy-friend

2)动词+名词 如:kill-joy(这里名词是动词的直接宾语) dreadnought

3)名词+动词 如:sunshine, nosebleed

4)动词+动词 如:make-believe

5)形容词+名词 如:fast-food hard-stuff software

6)介词+名词 如:afterheat in-crowd

7)动词+介词 如:cop-out put-down

8)由词组转化由来的名词 如:lady-in-waiting, son-in-law

英语中的这种构词法跟汉语的复合式构词法很相似,都是通过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自由词素相结合而成。汉语的名词也可以通过将名词与名词结合构成新的名词,如:语言、眉目、笔墨、火车、女儿等,称之为联合型或偏正型。也可以通过名词和动词结合构成新的名词,如: 地震、海啸、霜降、化石、理事、司机,称之为支配型或是陈述型。汉语复合名词还有一类补充型,这类复合名词中前一个词根表示意义为主,后一个词根补充说明前一个词根。如:治安、车辆、人口、花朵。

1.3名词的数

英语名词和汉语名词通过不同的方式来表现数的范畴,很多英语名词有数的曲折变化,这个特点是汉语名词没有的。英语名词的数分为单数和复数,单数指一个,复数指一个以上。英语的复数形式变化比较复杂,通常是在单数形式后加词尾“-s”构成。如:a book-two books 。在以s,x,xh 结尾的词加“-es”如:a class-three classes。辅音字母+y结尾的词变“y”为“i”再加“-es”,如:city-cities 以“o”结尾的多数加“-es”如:hero-heroes。以“f”或“-fe”结尾的多数变“f”为“v”再加“-es”如:wife-wives。除此之外还有很多不规则变化。

汉语中的名词虽然没有形式变化,但是同样可以体现数的概念。首先,可以通过在名词前冠以数量词来表示数量。如:十匹马。这一点和英语相似。另外,表人的名词可以加“们”来表示多数,如:家长们,同学们,工人们。不过这些名词词组不能用数词来修饰,不能说*三个家长们。但是对于其他不是表人的名词,或是名词前没有数量结构的情况下,其单复数大致可以从其所处句法结构的相关组成成分,语段或语篇上下文和外部语境等几个方面来表现(张黎,2005)如:就拿咱们左右的邻居来说,这么多人家里就只有程疯子一个闲人。这里虽然名词前没有数量结构,但是其限定成分中包含着一些描写数量的成分,这些成分起到了数量结构的作用,暗示了其所修饰的名词的数量。再比如说,杨金丽撇撇嘴。这里主语名词和宾语之间是领属关系,前者是人名,所以这里的“嘴”只能是单数。所以,汉语中名词数的范畴可以通过上下文的语境来反映的。

2.名词的语法特征

1)汉语名词经常做主语、定语和宾语,例如:

牛吃草(“牛”作主语,“草”作宾语)

柳树梢头(“柳树”作定语修饰另一名词“梢头”)

英语名词的主要功能是充当名词词组的中心词,通过名词词组也可以作句子的主语、宾语和定语,这一点与汉语基本相同,如:

A student helped us(主语)

They elected a student(宾语)

a united states warship(定语)

2)英语名词和汉语名词有时都可以做状语

汉语中可以直接修饰动词词作状语的名词不多,能够被名词修饰的动词数量也很少,名词修饰动词的结构很多都是表示动作方式、手段和状态的,例如:“集体购票、电话购票、笑脸迎人、公费出国留学、现金支付、现场直播、批判继承”等。另外,汉语中表示时间、处所的名词也可作状语,如“我们北京见”(“北京”表示地点的名词作状语),“他昨天走的”(“昨天”表示时间的名词作状语)。除此之外,汉语名词中表示方向或关系位置的方位词也可以做状语。

英语名词一般不能单独做状语,常常是和其他的修饰语一起构成名词词组作句子的状语,如: He entered the room, his nose red with cold(his nose red with cold作状语), Wait a moment( a moment为状语),I shall stay another five months( another five months 作状语)。但是也有例外,如:what did you do yesterday?(“yesterday”作状语)

3)汉语名词可以作谓语,英语名词没有这种功能,英语中的谓语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由动词充当。

名词作谓语的句子在汉语中称作名词谓语句。名词性词语充当谓语要受一定条件限制,即限于口语里的肯定句,同时限于说明时间、天气、籍贯、年龄、容貌等等的短句。例如:今天星期六(名词作谓语表时间),昨天国庆节(名词作谓语表节日),昨天晴天(名词作谓语表天气), 二妹子,绍兴人(名词作谓语表籍贯 )。潘老太太五十七岁了(名词作谓语表年龄),米饭一碗,饮料两瓶。(名词作谓语表数量)。她大眼睛,红脸蛋(名词作谓语表容貌)。名词单独做谓语很少见,用名词性短语的情况比较多。

名词性短语作了谓语,就有可能受副词修饰,例如“现在已经九月了/人家都工程师了/山上净石头”。用了副词就加进了说话人的认识和态度。

汉语的名词谓语句一般都可以加“是”,很像英语中的系表结构。如:今天星期三/Today is Wednesday.“今天星期三”可以加上是构成一个动词谓语句,句子依然成立。而“Today is Wednesday”不能省略掉“is”,否则就不成其为句子了,因为在英语句子中没有动词的句子极少。

参考文献:

(1)黄伯荣(1991)《现代汉语》(增订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唐朝阔,王群胜(2000)《现代汉语》.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3)章振邦(1999),《新编英语语法教程》.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4)张黎,《汉语名词数范畴的表现方式》汉语学习,2003年05期

(5)Huddleston, Rodney(1984) Introduction to the Grammar of English.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扩展阅读——名词短语可及性等级在关系从句习得中的应用

[摘要]介绍了类型学中名词短语可及性等级在关系从句习得中的应用,并通过对比语言学家相关实验的结论,指出名词短语可及性等级在母语关系从句习得和二语关系从句习得中不同的预测效度,为语言教学中关系从句的教学提供参考。

一、引言

名词短语可及性层级(Noun Phrase Accessibility Hierar-chy)是Keenan&Comrie提出的具有重大影响的语言类型学共性,它揭示了跨语言关系从句构成的蕴涵模式,由可及性最高到可及性最低排列的可及性顺序。

名词短语可及性等级揭示了人类语言中关系从句构成的限制规律:关系从句可关系化的论元(即关系从句中被关系化的语法成分,如主语和直接宾语)遵从从左到右的优先顺序,一种语言如果能把以上等级中右边的某个论元(如补语论元)关系化,则能对其左边所有论元(主语、直接宾语和间接宾语)关系化。

二、母语习得和二语习得的差异

相对于母语学习者来说,二语学习者通常已经具备了一个成熟完整的语义、语用以及句法体系,并且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他们可以自主选择母语语法体系中的某一部分作为二语习得过程中语法体系建立的基础。更重要的是,在母语习得过程中,儿童可能经历不同的成熟阶段,但是二语学习者(至少对于青少年和成年人来说)不需要经历语言习得中的不同的成熟阶段。Bley-Vroman认为母语习得和二语习得有着本质的.区别,前者受特殊的内在的语言习得体系调控,后者则受母语知识和抽象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影响。

三、名词短语可及性等级在母语关系从句习得中的应用

(一)名词短语可及性等级与母语关系从句习得的实证研究

语言学家们通过检测儿童对关系从句的理解能力来了解他们对这一语法现象的习得情况,目前最重要的发现是,就关系从句中的可及性等级而言,母语学习者在大多数情况下做出的反应都不够一致。比如Harada et al.对六岁大的日本儿童进行的研究表明,百分之八十的儿童能够正确理解主语关系从句,只有百分之六十的儿童能够正确理解宾语关系从句。而Hakuta在他的实验中,参与实验的儿童年龄在五岁三个月到六岁两个月之间,在左分支结构的限定性从句中,直接宾语关系从句的理解能力要优于主语关系从句的理解力。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实验的结论不一致,Clancy et al.对这些实验做了非常详细的分析并得出了结论:在理解带有关系从句的句子时,在不同的母语中,儿童会受“反插入原则”、“典型句式原则”、“平行功能原则”甚至“音调原则”等一个或多个原则的影响。比如在日语中,对日语关系从句的理解就受“反插入原则”的影响,一个句子中相互关联的成分之间距离越大,儿童正确理解该句子的可能性就越小,这就能解释为什么日语的母语习得过程中学习者总是错误理解存在中心插入成分的关系从句了。

(二)实证研究结论

名词短语可及性等级怎样影响儿童对关系从句的习得呢?Bowerman认为儿童在初期对一些语法范畴的认知就是有先有后,有深有浅的,这种等级的形成是这样的:在儿童接触的语言输入中,不同语法成分的关系从句频率不同,基于这些观察,在儿童的认知里就建立起了可及性等级的意识,也就是说一种语法形式或语法结构在世界语言中出现的频率越高,它们就越容易被理解或使用。此外,可及性等级本身就是一种蕴含关系,比如说,在一种语言中,如果间接宾语可以被关系化,那么这种语言中的直接宾语和主语也能够被关系化。Bowerman认为,在母语习得中,母语中不同的句法子系统可能会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大的、语义一致的模式,儿童在习得概念域X内的知识后也能对概念域Y中重要的语义区分作出预测,从这一点看来,语言类型学在母语习得中的应用是很有意义的,但其可靠性还有待检验。

四、名词短语可及性等级在二语关系从句习得中的应用

(一)名词短语可及性等级与二语习得

Comrie认为可以在研究二语习得时运用类型学共性,并且能在探究二语习得过程验证这些共性是否成立,Hawkins认为,蕴涵共性可以从语言产出、理解和替代等方面以量化方式预测习得顺序,这些语言共性不仅可以在实践中证伪,还有可能阐释语言习得的过程和本质,此外,Greenberg也认为,“现代语言类型学已能够以典型的蕴涵式概括形式研究出具体成果,这些成果迄今已在为二语习得研究提供研究假设方面发挥着主要作用”。名词短语可及性等级就是类型学共性用于二语习得研究的典型代表,因其理论的产生“促使二语习得领域出现了大量的相关研究成果,而且名词短语可及性等级在二语习得研究中的受关注程度远大于母语习得研究。

(二)名词短语可及性等级与母语关系从句习得的实证研究

Gass首先探究了名词短语可及性等级在二语习得中的应用,他测试了学习者对英语限制性关系从句的理解和产出性能力,发现学习者在正确理解关系从句的比例与名词短语可及性等级上的论元排序(只有属格例外)相一致。在Keenan&Comrie的跨语言调查中,在可及性等级上,位置越靠右的论元成分所在的关系从句越需要使用复制代词(resumotive pro-nouns),也就是说,随着可及性等级的右移,理解关系从句的难度增大,使用复制代词的频率也就上升了。

名词短语可及性等级是一系列的蕴含共性,因为在这个等级上的任何一个位置(位于最左端的主语论元除外)的论元成分被关系化都蕴含着在这一成分左侧的所有成分都能组成关系从句,也就是这些蕴含关系促使语言学家探究可及性等级在二语习得中的应用。因此Gass做出猜想:在二语教学中,可不可以只告诉学习者在可及性等级上最右边能被关系化的成分,然后学习者们自己会应用该成分左侧的论元组成关系从句,并且不会对其右边的论元关系化。Gass对这一假设进行了验证,记录了两组英语学习者(作为外语)的学习情况:首先,实验组和对照组都有两组测试――判断句子是否合乎语法和语言输出测试――这是为了检测一下他们目前为止对英语关系从句的了解。测试表明,两组受试掌握情况差距不大,并且都了解不多。在该测试结束后的第三天只接受了旁格关系从句的指导,而对照组则按照教科书上的指导方式,逐渐认识主语从句、直接宾语从句、间接宾语从句的语法结构,而属格关系从句却很少接触。两天之后,两组受试人员再次接受检测,测试他们对可及性等级上所有成员的关系从句的认识情况。在接受指导后两组测试情况非常明显:首先,实验组在指导前后两个测试中所得的分数相差很大,而对照组的两组成绩对比并不明显;其次,在语言产出方面,实验组的成员能够从属格沿着可及性等级逐渐往左移动,概括出其他合乎语法的关系从句,而对照组成员则只会产出被教授的关系从句。

Eckman et al.对上面实验的方法和过程进行了进一步的加工,对Gass的假设进行了验证。他们把36名英语学习者分成了3个实验组和1个对照组,每个组只讲授一个论元的关系化,以便能更为精确地测试出对名词短语可及性等级不同位置的概括程度。测试结果显示,教授属格论元关系从句的一组得分最高,教授直接宾语关系从句的一组次之,教授主语从句的一组随后,对照组成绩最差。这说明通过学习所做概括通常是沿名词短语可及性等级向上延伸,研究结果支持了Gass的假设:学习中的最大程度的概括源自习得那些标记性相对更强的结构”。对名词短语可及性等级而言,论元关系化的位置越低,其标记性就越强,掌握后越有可能将其概括到高位论元的关系化中去。

五、名词短语可及性等级在关系从句习得中应用的总结和展望

在二语习得中,国内外语言学家大量运用名词短语可及性等级进行二语习得的实证研究,大部分对英语二语习得的研究证明,名词短语可及性等级可以对英语关系从句的二语习得做出有效的预测与解释。此外,名词短语可及性等级对其他欧洲语言的二语习得也具有很强的解释力,例如,对瑞典语、意大利语和法语等语言的二语习得的研究结果也都充分支持了名词短语可及性等级的预测效度。由此可以看出,将类型学上的语言共性应用于语言习得能够为关系从句的跨语言研究以及语言习得的理论构建等发挥重大作用。

参考文献:

[1]Aaas,F.E.Schls.Relatwe clauses,the AccessibfliIy Hierarchy and the Contrasfive Analysis Hypothesis[J].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1995(33):47-63.

英汉概念结构对比研究论文

语言是思维的表达方式,不同的语言特征往往反映着不同地域、民族的思维习惯差异。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英汉语言对比方面论文的 范文 ,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关于英汉语言对比方面论文篇1 浅探英汉委婉语对比 摘 要: 本文应用范畴和构造手段对英汉委婉语进行了对比,通过对比英汉两种语言中的委婉语可以了解委婉语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社会 文化 现象。研究英汉委婉语的异同,有助于我们了解英语国家的社会风俗与文化。 关键词: 英汉委婉语 应用范畴 构造手段 一、引言 委婉语euphemism源自希腊语,由词头“eu”(good)和词干“phemism”(speech)构成,意为吉利之语(words of good omen)或优雅的说法(good speech)。委婉语是人类语言使用过程中的一种普遍现象。 通过对比英汉两种语言中的委婉语,我们可以了解委婉语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社会文化现象。委婉语的产生和发展是不同社会心理和语言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委婉语反映了不同社会的发展、价值观、道德观和社会文化。 二、英汉委婉语应用范畴的对比 1.关于疾病的委婉语 生病是人们忌讳说的,因而东西方人常常用委婉语表达。在现代英语中,多用trouble婉指病,如heart trouble,lung trouble等。cancer的委婉语为“the Big C”或“long illness”,“terminally ill”。性病在英语里被称为“social disease”,“the French disease”,“certain disease”,“communicable disease”。汉语里人们把这种病称为“花柳病”、“富贵病”、“那种病”。汉语中,我们把“生病”称作“身体不好”、“身体欠安”,说“癌症”为“不治之症”。 而在身体缺陷方面,英语中婉称crippled(残疾)为physically handicapped(有生理缺陷的)或者用disabled,the inconvenienced表示crippled(瘸子),用imperfect hearing(听觉不完美)代替the deaf(聋子),用visually retarded(视力有障碍的)代替the blind(瞎子、盲人)。在汉语中,四肢残疾称“手脚不灵便、走路不便”,偏瘫称“半身不遂”等,秃顶婉称“谢顶”,耳朵聋称“耳背、耳朵不灵”。其他的还有“挨了一下子”、“划了个口子”等代称“受伤”。 2.关于性的委婉语 从古至今,各民族对性爱及与其相关的一些说法均持谨慎态度。随着人类的进步,也出现了一些开放性的说法,但其主流仍然采用回避、模糊、委婉的说法。英语中谈及性行为的委婉语有make love,to have sex with,to go to bed with etc.汉民族历来对性行为持封闭态度,谈及性行为时总是遮遮掩掩,含混模糊。汉语中表达性爱的委婉语有:同房、夫妻生活、房事、云雨之事、那种事等。在谈到性行为不检点时,英语中有free love,trial marriage,love companion,mixed singles等模糊与中性化的委婉语。汉语中则采用较严厉的贬义词抨击不检点的性行为。如男盗女娼、三者插足、寻花问柳、水性杨花等。对于妓女这一令人鄙弃的角色,西方社会给予了许多雅号,如,street walker,street girl,a woman of the town,pavement princess。谈到怀孕时,英汉两种语言均用委婉语,如英语很少直接说pregnancy(怀孕),而说be in the family way,in an interesting condition,in a delicate condition,knitting little bootees etc.汉语则说,有喜了、要当妈妈了、身怀六甲等。 3.关于死亡的委婉语 古今中外,无论东西方,“死亡”都是一个避讳莫深的话题。人们在语言交际中尽量回避“死亡”二字而尽可能用委婉语代替。虽然英汉语中都有很多表示“死亡”的委婉语,但其中的差异具体表现在: (1)英汉表达死的委婉语在体现社会地位上大相径庭。中国经历了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封建制度对中国文化影响颇深。天子死称“崩”,诸侯死称“薨”,大夫死曰“卒”,士死曰“不禄”。西方人笃信__,认为人都是上帝创造的,故生来人人平等。英语中有一条古老的格言:Popes,Kings,beggars,and thieves alike must die.头衔和地位并不能免人一死。在死神面前,卑贱者和高贵者一律平等。 (2)由不同的宗教文化带来的表达差异。英语中die的很多委婉语来自《圣经》,如to go to a better place/world(到一个更美好的地方、世界),to go to Heaven/Paradise(进入天国)。汉语中,入佛门的则说“迁化、圆寂、舍生”等;对信仰道教的则说“蝉脱、羽化、别驾、遁化”等。 (3)因价值观念的不同,英汉委婉语也不同。汉语中表“死亡”的委婉语还有褒贬之分,如壮烈牺牲、慷慨就义、为国捐躯等。英语国家的民族英雄常常受人敬仰,在英语里找到一些表示为国家或事业而捐躯的委婉词语,如bite the dust/the ground,fire one’s last shot,give one’s life,kiss the dust lay down one’s life。 4.有关“低微职业”的委婉语 在英汉这两种语言里,职业也是一个敏感的话题,因为它直接反映了一个人的社会和经济地位。为提高某些职业的社会地位,人们往往使用委婉语加以美化。这种现象在现代英语中俯拾皆是:把maid(女仆)或housekeeper(女管家)称为domestic help(家务助手)、day-help(白天帮工)或live-in help(住家帮手);一般服务员也升级为service manager(服务管理人员);butcher(屠夫)也改称为meat technologist(肉类技术专家);garbage collector(垃圾收集工)也称sanitation engineer(环境卫生工程师)。 现代汉语也有类似的职业委婉语,“理发师“成了“发型设计师”,理发店也随之改成了发型设计中心,“佣人”成了“家政人员”,“厨子”婉称为“大厨”、“大师傅”,用“服务员”代替“跟班、听差、跑堂”,“司机”代替“车夫”等。这些职业委婉语的使用一方面反映出人们文明程度的提高和追求高雅的心理趋势,另一方面体现出现代人的尊重意识和平等观念。 5.关于年龄上的委婉语 英语中有关老的委婉语很多,这与其文化密切相关。美国文化以个人主义为中心,讲究独立与隐私,子女成人后即与父母分居,老人生活孤单寂寞,于是老成了生活中的一大忌。因此,英语中有许多关于老的委婉语。如:senior citizen,advantage in the age,the mature,seasoned man等。 同时人们把晚年称为golden years(黄金年华),养老院并非理想去处,也被婉称为a home for adults(成人之家)、a rest home(休养所)等。然而在中国,情况却正好相反,因为中国历来有尊老敬老的传统观念和价值观。在中国,“老”字带敬意,是资历和地位的象征。人们有时还倚老卖老,以老为荣。 如什么“老板、老大、老总、老师、老师傅”等。汉语中类似“年老”的委婉语也很多,如:古稀之年、高龄、高寿、桑榆、夕阳红等。同时,中国人还常把老字放在姓氏的前面或者后面,来称呼那些德高望重的老年人,以表尊重,如:老赵、王老。这体现了中国重视老人的价值观,而这些在英美文化中是不可思议的。可见,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人们对同一事物的态度可能截然相反。 三、英汉委婉语构造手段的对比 由于英汉民族的语言不同,两种语言在文化、语言形式和 思维方式 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英汉委婉语的差别正是由于两种语言的语言特点差异所造成的,主要体现在英汉委婉语各自的词汇形态特点、语义特点和语法特点等方面。英语是一种拼音文字,通过语音及语法手段构成委婉语,或拼写形式的变异,达到委婉的目的,汉语却侧重于词汇手段。 英语委婉语的构成方式: (1)缩略(Abbreviation):ladies代替ladies’ room,婉指女厕所。 (2)尾脱落(Apocopation):lav代替lavatory(厕所)。 (3)首字母缩略(Initiating):B.O.代替body odor(狐臭)。 (4)逆生(Backforming):ecnop 代替ponce,婉指“拉皮条的人”。 (5)音节或字母重复(Reduplication)pee-pee=piss(小便)。 (6)音节扭曲(Phonetic Distortion)Cripes=Christ(基督)、God(上帝)。 (7)混合词(Blend word):gezunda=This object“goes under”the bed.(那东西放在床底下,即“夜壶”)。 (8)小词(Diminutive):heinie=hind end(后端,即“臀部”)。 汉语委婉语独特的构成方式: (1)拆字法。如:张俊氏道:“胡子老官,这事你作法便了,做成了,少不得言身寸。”(“谢”拆开后即“言”、“身”、“寸”)。(《儒林外史》第32回) (2) 歇后语 法。人们在做一些消极评论时,常会借助一些歇后语来缓冲过于直白的语气,以达到委婉的目的。比如骂人时说:茶壶里的水(滚开)。 (3)换字法。例如,北方话口语中常说“扯蛋”,书面语转写时,换成“扯淡”。 (4)符号替换法。例如:“×你妈!你怎么不说话,哑巴吗?” (5)反义法。所谓反义就是指与禁忌语的意义相反。如广州人把“气死我”说成“激生我”;把“笑死我”说成“笑生我”。显然,生与死是 反义词 ,这里用“生”避开了“死”。 三、结语 笔者对英语和汉语中的委婉语从应用范畴与构造手段两方面进行了比较,试图找到两种语言中的差异和相似之处。委婉语不仅仅是修辞现象、语言学现象,更蕴含浓厚文化内涵、民族特征。在各个国家的日常交往及工作中,委婉语的运用极为广泛,它可以润滑和协调人际关系,使交际活动顺利进行。充分认识其构造手段、形式特点、发展规律将有助于我们了解英语国家的社会风俗与文化,从而增强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邓志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2]束定芳,徐金元.委婉语研究:回顾与前瞻[J].外国语,1995(5). [3]王希杰.汉语修辞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4]刘瑞琴.英汉委婉语对比与翻译[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10. 关于英汉语言对比方面论文篇2 浅谈英汉词缀对比研究 【摘 要】英语和汉语是两种不同的语言,两者在构词法上有着巨大的差别。分析了这两种语言的词缀,通过前缀和后缀的词缀对比,会给英语教学以及英汉互译提供一些启发。 【关键词】词缀;前缀;后缀;对比 1 词缀的定义 词缀法是把词缀附加在词根上构造新词的 方法 (陈,1991),也叫做派生法。总的来说,前缀起着语义功能,而后缀有语法功能。在英语中,它是一种重要的构词法,自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它在新的 英语单词 中占17.5%。在汉语中,由词缀法构成的词非常少,然而词缀化是汉语本身发展的自然趋势(吴,2001)。 2 英汉前缀对比 英汉前缀的不同反映在英语比汉语有更多的前缀。英语前缀是构词主要的成分,仅次于词根。整体来说,英语派生过程比汉语更复杂、更多样化。 2.1 英语前缀的分类 英语前缀大多只是改变词义而不改变词性,所以英语单词是在意义的基础上分类的,英语前缀可以分为九类,列举如下: 2.2 汉语前缀的分类 汉语的前缀表示语法意义,其首要功能是改变词性,这种功能相当于英语的后缀,这是两种语言最大的区别。汉语的前缀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只是为了构词,如“老”,老婆、老大、老虎;“阿”,阿爹、阿婆。另外一类不全是语法的性质,可能会改变词性,汉语前缀根据意义可以划分为以下类型。 汉语前缀和其相对应的英语形式: 1)否定前缀 不人道 inhuman 非正式 informal 不科学 unscientific 非导体 nonconductor 无形 invisible 无条件 unconditional 2)态度前缀 反建议 counterproposal 亲美 pro-American 反常 abnormal 伪政府 pseudo-government 反社会 anti-social 3)程度或大小前缀 超自然 supernatural 泛非 pan-African 超音速 hypersonic 次大陆 subcontinent 准学者 quasi-scholar 4)数字前缀 半封建 semi-feudal 单边 unilateral 半人半神 demigod 单晶体 monocrystal 双音节 disyllabic 多中心 polycentric 双语 bilingual 多级 multipolar 2.3 英汉前缀的对比分析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推测出两种语言的大多数前缀都有对应关系。总体来说,英语前缀在不改变词性的基础上,对词根起着语义功能,而汉语前缀具有语法的功能,更倾向于语义分类。 然而,在两种语言中,由相对应的前缀构成的派生词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也就是说,一种语言中的派生词在另一种语言中有着相同意义也可能不是派生词。例如,“不毛”在汉语中是个派生词,由前缀“不”和名次“毛”组成。在英语中相对应的词是“barren”,是个单词素的词。同样,英语中派生名词“non-smoker”是由一个前缀“non-”和一个名词“smoker”组合起来的,在汉语中是个名词词组“不吸烟的人”。 许多前缀具有多种意义,这种现象是非常普遍的,即一种语言的前缀在另一种语言中具有几种意义,反之亦然。英语前缀“a-”有三种意思:a. 强调原来的意思,如await; b. 改变词性和意思,如awash; c. 非、不, atypical。在汉语中,前缀“不”可以用英语中不同的前缀来表示,如un-, il-, ir-, a-等。 3 英汉后缀对比 与英语相比,汉语中表示人的后缀比指示状态和动作等的后缀多。两种语言的后缀都是加在词根之后。 3.1 英语后缀的四种范畴 英语后缀是对原来的词的一种修饰,它改变了词原有的词性。英语后缀有四种类型:名词后缀、形容词后缀、副词后缀和动词后缀。当词根加上这些后缀后,分别形成名词、形容词、副词和动词。 3.2 汉语后缀的分类 与英语后缀不同,汉语后缀主要构成名词。加上后缀的词根几乎限于名词、动词和形容词,尤其是名词。下文选择了若干汉语后缀和所对应的英语后缀。 1)名词后缀 ①表示代理人和职业的后缀 专家 specialist 教员 teacher 银行家 banker 打字员 typist 发明家 inventor 技术员 technician 读者 reader 讲师 lecturer 逃亡者 escapee 工程师 engineer 马克思主义者 Marxist 魔术 师 magician 助手 assistant 积极分子 activist ②表示属性、状态和学说意义的后缀 灵活性 flexibility 创造性 creativity 正确性 correctness 湿度 humidity 长度 length 唯心论 idealism 相对论 relativity 社会主义 socialism 达尔文主义 Darwinism 电子学 electronics ③表示亲昵或轻蔑意味的后缀 胖子 fatty 酒鬼 drunkard 赌棍 gamester 电影迷 filmnik 2)动词后缀 人格化 personify 简化 simplify 深化 deepen 现代化 modernize 革命化 revolutionize 3)形容词后缀 男孩子气 manly 孩子气 childish 阔气 luxurious 傲气 cocky 井然 orderly 默然 speechless 4)副词后缀 油然 spontaneously 惨然 miserably 特地 specially 继而 afterwards 率尔 rashly 3.3 英汉后缀对比分析 如上所述,汉语在构成名词方面有丰富的后缀,尤其是指示人的名词。据估计汉语表示人的后缀在词缀中达到32%,在英语中只有13%。两种语言的后缀很明显的不同在于汉语后缀大多带有些许感情色彩,尤其是轻蔑意义;而英语后缀很少带有这种贬义的感情色彩。 汉语中一定量的后缀在英语中没有相对应的后缀,因此,在英语中由自由词来表达这些后缀的意思,例如桌子(desk)、杯子(cup)、石头(stone)、尾巴(tail)、泥巴(mud)。同样,当表示女性的后缀附加于对应的动词之上,整个词就代表了女性。然而,在汉语中单个词就代表了相同的意义,比如女演员(actor-actress) and母老虎 (tiger-tigress)。 后缀中有一种有趣的现象,加上后缀的英语派生词与加上前缀的汉语派生词相对应,比如,“lawless” 和 “fearless”分别译成“非法”和“无畏”。英语中带有指小意义名词后缀在汉语中经常译成前面加“小”的名词,如小鸭(duckling)、小猫(kitten)。有时,同时使用前缀“小”和后缀“儿”,如小罐儿(cannikin)。 4 结语 总之,科技全球化给英语和汉语提供了更多的接触机会,在此过程中相互学习、相互比较。英汉词缀既有相似处也有不同点,将两者相比不仅有益于 英语学习 者深刻认识两种语言,而且有益于他们丰富英汉词汇。 【参考文献】 [1]陈治安.英汉词缀法构词比较[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91(1). [2]韩汉雄.英汉词缀比较及 其它 [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1994(7). [3]胡壮麟.语言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4]吴东英. 再论英语借词对现代汉语词法的影响[J].当代语言学,2001 (3). [5]萧立明.英汉比较研究与翻译[M].上海:上海外语 教育 出版社,2010. [6]张晗.英汉构词法对比[J].厦门大学外文学院,2010(3).

汉语言文化差异的对比一、 英汉语句差异 (一 )英汉词汇现象对比 1 .意义差异“ 英语是综合型语言 ,词化程度相当高 ,即在英语词汇中存在大量分析型语言 (如汉语要用一个短语甚至一个句子才能表达单个词 )。 ” [ 2 ]译者熟练掌握英语的这种特点 ,就可以使译文简洁。英语中有不少单个动词隐含着“make +宾语 +补语 ” 的意思 ,“v . + adv” ,“v . + like” “v .+with” 这些复杂的意思。英语一个动词 ,汉语要用一个短语词组来表达。如果在汉译英中正确运用这种动词 ,就简洁多了。由于名词尤其是抽象名词大都是从动词或形容词派生来的 ,而很多动词或形容词都有自己习惯的主语或并与之搭配 , 因此单个抽象名词隐含一个主谓或动宾结构的内容。 2 .词类差异 “ 英汉语言的最大差异之一便是体现在动词的运用上 ” [ 3 ]。汉语动词灵活多变 ,表现力极强。沈家煊认为 ,汉语在句法上遵循时间顺序的相似原则 ,这是因为汉语缺乏形态变化而采用直接映照的方法。 [ 4 ]汉语句序体现认知次序 ,多述谓成分线性排列。因此“ 汉语中动词使用频率远比英语为高。 ” [ 5 ] 在表达一些复杂的思想时 ,汉语往往借助动词 ,按时间顺序逐步交待、 层层铺开 ,给人以舒缓明快的感觉。从使用方法上来看 ,汉语动词的连用和叠用非常普遍 ,而在英语中习惯用非谓语动词形式。例如:他出去迎接妈妈。He went out t o meet hismother . (汉语后一个动词在英语中变成不定式 )英语句子中 ,主要采用主谓结构。由于句中的谓语动词受动词形态变化的约束 ,句子中一般只能有一个谓语 ,它是句子的轴心。然后借用名词来表达 ,而名词之间则使用介词加以串通。所以英语中名词与介词等词类占优势。下例中英语中的名词、 介词等只能译成相应的汉语动词:He cried at the news . 听到这个消息他哭了。此外还有搭配方面的差异等。 (二 ) 英汉句法现象对比 1 .句型差异 英语表达常呈“ 浓缩性现象 ” ,汉语表达常呈“ 展开性现象 ” 。 “ 由于英民族常取‘浓缩型 ’ 的思维方式 ,喜欢将众多的信息靠多种手段集中于一个单位加以思考 ,因而表达时往往倾向于取较低的句法单位。 ” “ 而汉民族往往更趋向于把问题层层铺开 ,用节节短句逐点交代。 ” [ 6 ]因此 ,英语多用长句 ,而汉语中短句占优势。例如:We have achieved an extraordinary technol ogical capabil2ity which enables us t o seek out uni maginably distant civiliza2ti on even if they are no more advanced than me . (我们已经具备了一种非凡的技术能力 ,这种技术能力使我们搜索到无比遥远的文明世界 ,即使他们和我们一样不先进。 )英语表达复杂的意思时 ,偏爱借助连接词 (如上句中的 which、 even if )用长句连贯地加以表达。而汉语言则相反 ,侧重于用短句。如上例中 ,把一个长句分解成三个短句 ,使整个句子节奏分明 ,脉络清楚 ,正所谓“ 大珠小珠落玉盘 ” 。因此长句和短句的习惯差异在我们平时的翻译中要加以注意。 2 . 英汉句序差异 英语和汉语复合句中主句和从句之间的时间顺序和逻辑顺序不完全相同。彭宣维统计表明 ,在主从关系上 ,英语中的因果、 条件、 假设以及时间状语从句的位置比较灵活 ,“ 在这一点上比汉语的表达手段多出近一倍。 ” [ 7 ]但是 ,“ 复合结构中从句在前 ,主句在后仍是汉语复合句的典型顺序。 ” [ 8 ]为此 ,彭宣维对汉语的主从复合句 (包括时间、 方式、 条件、 原因等 )的分布进行了统计 ,结果表明 , 汉语基本上是按“ 从句 -主句 ” 的方式组织。如:Please tellme when you have a p r oblem. 如有问题 ,请给我打电话。 二、 英汉语言思维差异 归根到底 ,上述词句间的差异源于语言主体间的思维差异。 “ 思维方式的差异 ,正是造成语言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 ” [ 9 ]翻译的过程 ,不仅是语言形式的转换 ,更是思维方式的变换。 (一 ) 形合思维与意合思维 “ 英语句子结构比较紧凑 ,句子内部连接之处 , 一般都要用具体的词语来体现 ,也就是王力先生所说的‘形和 ’ 。 ” “ 汉语句子结构比较松散 , 连词用得不多 ,但意思是连贯的 ,这就是王力先生所说的‘意和 ’ 。 ” [ 10 ]形合和意合是分析思维和综合思维的各自具体表现。“ 形合 ” 就是主要靠语言本身的结构手段来表达意思;“意合 ” 主要靠句子内部逻辑关系来表情达意。英汉两种语言形合、 意合思维的差异对翻译有着深远的影响。 (二 ) 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差异 中运用抽象词的频率大大高于汉语。汉语用具体词表达的事情 , 英语中往往用抽象词:戴安娜代表了热情 ,责任 ,风度和美丽。Diana was theessence of compassi on, of duty, of style, of beauty .现代汉语中抽象词的使用也大增 ,如以“ 性 ” 、 “观 ” 、“ 化 ” 等结尾的词 ,例如:科学性、 荣辱观、 园林化等。 (三 )被动思维与主体思维的差异英语中凡是不必说出主动者 ,或者为了使方便、 叙述客观、 语气委婉等往往都是用被动语态 ,所以被动语态极其常见。相比之下 ,汉语的被动语态使用范围窄得多 ,而主动语态用得多。 三、 英汉文化差异 沃尔夫的语言相对论认为语言类型的不同影响人们认识世界的方式。 [ 11 ]反过来说 ,一种语言的词语数量的多寡和语义所指往往因文化不同而异。在语言的形成发展过程中 ,由于语言客体的区别和语言主体心理思维的不同 ,表现在语言中必然出现某种差异甚至冲突对立 ,这种语言体现在心理上的差异即是文化差异。文化差异渗透在两个语言形式的各个方面 ,在语音、 词汇、 语句、 篇章等方面都各有表现。 (一 )英汉文化有部分重叠 “ 语言的不同层次和相当层次的语言单位具有不同的文化蕴含内容 ,其中词是文化蕴含内容的核心。 ” [ 12 ]这种情况首先体现在概念词语上。英语在概念上加以明确区分的实体 ,在汉语文化可能不加区分 ,反之亦然。英汉两种语言概念划分很少有完全一致的 , 这就给翻译带来了很大困难。亲属称谓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英语的 uncle就可以指汉语的伯、 叔、 舅、 姑父、 姨父任何人。汉语的区分较英语细致得多。 (二 )英汉文化空缺“ 以别的语言为参照 , 任何一种自然语言的词汇场中都可能有‘ 词汇空缺 ’ 。 ” [ 13 ]所谓空缺 (文化上的 ) ,是指有些表达方式是一国所独有而别国没有。这种空缺在词语的使用上显得尤为突出。英语和汉语的俗语、 谚语、 成语、 禁忌语、 委婉语所呈现出来的文化差异就更大了。 (三 ) 中英文化冲突 所谓文化冲突 ,有两种情况: (1)有些表达方式 ,一种语言有另一语言也有 ,但涵义刚好相反。 (2)含义相同的内容在两种语言表达方式上截然相反。正如柯平所说:“ 翻译理解中最大的危险在于原语和译语里有一些貌合神离的假朋友 ,它们的指称意义相同 ,但语用意义 (主要是喻义 )完全不同 ,甚至正好相反。 ” 众所周知的一个例子就是 pull one’ s leg (开玩笑 ) ,它的含义并不是“ 拉某人的腿 ”或“ 拖后腿 ” 。“ 观察事物的视点不同是造成英汉文化冲突的另一个原因 ” 。 [ 14 ] 如英语说 beat the enemy,汉语是战胜 (或战败 )敌人;英语 fight fires在汉语变成了“ 救火 ” 。由此可以看出 ,在互译中英文作品时一定要把握词语的文化内涵 ,出现文化冲突时切忌直译 ,否则 ,将严重损害原作的内容和精神。 两种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影响翻译的准确与否 ,因此 ,在翻译中必须深度挖掘词句所要表达的真实意思 ,高度重视语言差异 ,包括语句差异、 思维差异以及不同方面不同层次间的文化差异。

1英汉语言禁忌的深层文化映现13英汉对比研究分析觉得适合联系我

研究英汉对比的英文论文

英汉名词的异同英语论文

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大家都写过论文,肯定对各类论文都很熟悉吧,论文是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一种说理文章。写起论文来就毫无头绪?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英汉名词的异同英语论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论文关键词:派生词 数 语法特征

论文摘要:本文从构成、功能、用法上比较了英汉名词的异同。

虽然英语和汉语的名词的概念基本相同,但是在其构成,功能和用法上仍存在许多差异

1.名词的构成

1.1英语名词的分类

名词根据其构成也可以分为简单词、派生词和复合词。汉语的名词有单纯词和合成词之分,根据词根以及词根和词缀的结合情况不同,合成词分为复合式、附加式和重叠式。

英语的简单词又叫单词素词,是由单一的自由词素构成,大多是些短小的词,如:hand, foot, joke, man, sky, earth等等。汉语的单纯词是由一个自由语素构成的词,它又可根据音节分为单音节单纯词(如:天、地、人、书)、双音节单纯词,即由两个音节的自由语素构成的名词(如:秋千、橄榄、蟋蟀、蝈蝈),和多音节单纯词(如:巧克力、尼古丁、乌鲁木齐)。

1.2名词的派生词

英语派生词是由词根主要是自由词根加派生词缀构成。词根是派生词的基础,同一词根加不同词缀可表示不同的意义。多数派生名词都是通过加后缀的方式构成。常用的名词词缀有-ation(如:exploration, simplification), -ment(如:arrangement, movement), -al(如:refusal, proposal), -ee(如:trainee, employee), -er(如:worker, teacher), -age(如:drainage, coverage),-ness(如:happiness, meanness), -ity(如:diversity, acceptability),- ism(如:nationalism, communism) -ist(如:loyalist, racialist)。在汉语中,我们也可以通过加词缀的方式构成名词。汉语构词法中的附加式就是一个词根粘附一个词缀构成,根据词缀粘附的不同位置,分为前附型(加前缀)和后附型(加后缀)。不同于英语中派生名词的是,汉语中的名词既可以通过加前缀的方式构成,也可以通过加后缀的方式构成。在数量上后附型的名词比前附型的名词要多得多。常用的几个名词前缀有“老,阿,初”等几个。如:老师,老虎,阿姨,阿婆,初五。常用的名词后缀有“子,头,家,者,员,性,巴”等。如:桌子,剪子,胖子,木头,盼头,甜头,作家,宣传家,读者,强者,会员,演员,歌手,妙手,粘性,感性,嘴巴。由此可见英语和汉语中的名词都可以用加词缀的方式构成,不同的是,英语中没有名词前缀,主要是通过加后缀的方式构成;汉语中的名词可以通过加前缀和加后缀的方式构成,但加后缀的方式更常见。

英语的复合词通常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自由词素构成。复合名词的构成方式主要有:

1)名词+名词 如:hatchback, boy-friend

2)动词+名词 如:kill-joy(这里名词是动词的直接宾语) dreadnought

3)名词+动词 如:sunshine, nosebleed

4)动词+动词 如:make-believe

5)形容词+名词 如:fast-food hard-stuff software

6)介词+名词 如:afterheat in-crowd

7)动词+介词 如:cop-out put-down

8)由词组转化由来的名词 如:lady-in-waiting, son-in-law

英语中的这种构词法跟汉语的复合式构词法很相似,都是通过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自由词素相结合而成。汉语的名词也可以通过将名词与名词结合构成新的名词,如:语言、眉目、笔墨、火车、女儿等,称之为联合型或偏正型。也可以通过名词和动词结合构成新的名词,如: 地震、海啸、霜降、化石、理事、司机,称之为支配型或是陈述型。汉语复合名词还有一类补充型,这类复合名词中前一个词根表示意义为主,后一个词根补充说明前一个词根。如:治安、车辆、人口、花朵。

1.3名词的数

英语名词和汉语名词通过不同的方式来表现数的范畴,很多英语名词有数的曲折变化,这个特点是汉语名词没有的。英语名词的数分为单数和复数,单数指一个,复数指一个以上。英语的复数形式变化比较复杂,通常是在单数形式后加词尾“-s”构成。如:a book-two books 。在以s,x,xh 结尾的词加“-es”如:a class-three classes。辅音字母+y结尾的词变“y”为“i”再加“-es”,如:city-cities 以“o”结尾的多数加“-es”如:hero-heroes。以“f”或“-fe”结尾的多数变“f”为“v”再加“-es”如:wife-wives。除此之外还有很多不规则变化。

汉语中的名词虽然没有形式变化,但是同样可以体现数的概念。首先,可以通过在名词前冠以数量词来表示数量。如:十匹马。这一点和英语相似。另外,表人的名词可以加“们”来表示多数,如:家长们,同学们,工人们。不过这些名词词组不能用数词来修饰,不能说*三个家长们。但是对于其他不是表人的名词,或是名词前没有数量结构的情况下,其单复数大致可以从其所处句法结构的相关组成成分,语段或语篇上下文和外部语境等几个方面来表现(张黎,2005)如:就拿咱们左右的邻居来说,这么多人家里就只有程疯子一个闲人。这里虽然名词前没有数量结构,但是其限定成分中包含着一些描写数量的成分,这些成分起到了数量结构的作用,暗示了其所修饰的名词的数量。再比如说,杨金丽撇撇嘴。这里主语名词和宾语之间是领属关系,前者是人名,所以这里的“嘴”只能是单数。所以,汉语中名词数的范畴可以通过上下文的语境来反映的。

2.名词的语法特征

1)汉语名词经常做主语、定语和宾语,例如:

牛吃草(“牛”作主语,“草”作宾语)

柳树梢头(“柳树”作定语修饰另一名词“梢头”)

英语名词的主要功能是充当名词词组的中心词,通过名词词组也可以作句子的主语、宾语和定语,这一点与汉语基本相同,如:

A student helped us(主语)

They elected a student(宾语)

a united states warship(定语)

2)英语名词和汉语名词有时都可以做状语

汉语中可以直接修饰动词词作状语的名词不多,能够被名词修饰的动词数量也很少,名词修饰动词的结构很多都是表示动作方式、手段和状态的,例如:“集体购票、电话购票、笑脸迎人、公费出国留学、现金支付、现场直播、批判继承”等。另外,汉语中表示时间、处所的名词也可作状语,如“我们北京见”(“北京”表示地点的名词作状语),“他昨天走的”(“昨天”表示时间的名词作状语)。除此之外,汉语名词中表示方向或关系位置的方位词也可以做状语。

英语名词一般不能单独做状语,常常是和其他的修饰语一起构成名词词组作句子的状语,如: He entered the room, his nose red with cold(his nose red with cold作状语), Wait a moment( a moment为状语),I shall stay another five months( another five months 作状语)。但是也有例外,如:what did you do yesterday?(“yesterday”作状语)

3)汉语名词可以作谓语,英语名词没有这种功能,英语中的谓语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由动词充当。

名词作谓语的句子在汉语中称作名词谓语句。名词性词语充当谓语要受一定条件限制,即限于口语里的肯定句,同时限于说明时间、天气、籍贯、年龄、容貌等等的短句。例如:今天星期六(名词作谓语表时间),昨天国庆节(名词作谓语表节日),昨天晴天(名词作谓语表天气), 二妹子,绍兴人(名词作谓语表籍贯 )。潘老太太五十七岁了(名词作谓语表年龄),米饭一碗,饮料两瓶。(名词作谓语表数量)。她大眼睛,红脸蛋(名词作谓语表容貌)。名词单独做谓语很少见,用名词性短语的情况比较多。

名词性短语作了谓语,就有可能受副词修饰,例如“现在已经九月了/人家都工程师了/山上净石头”。用了副词就加进了说话人的认识和态度。

汉语的名词谓语句一般都可以加“是”,很像英语中的系表结构。如:今天星期三/Today is Wednesday.“今天星期三”可以加上是构成一个动词谓语句,句子依然成立。而“Today is Wednesday”不能省略掉“is”,否则就不成其为句子了,因为在英语句子中没有动词的句子极少。

参考文献:

(1)黄伯荣(1991)《现代汉语》(增订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唐朝阔,王群胜(2000)《现代汉语》.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3)章振邦(1999),《新编英语语法教程》.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4)张黎,《汉语名词数范畴的表现方式》汉语学习,2003年05期

(5)Huddleston, Rodney(1984) Introduction to the Grammar of English.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扩展阅读——名词短语可及性等级在关系从句习得中的应用

[摘要]介绍了类型学中名词短语可及性等级在关系从句习得中的应用,并通过对比语言学家相关实验的结论,指出名词短语可及性等级在母语关系从句习得和二语关系从句习得中不同的预测效度,为语言教学中关系从句的教学提供参考。

一、引言

名词短语可及性层级(Noun Phrase Accessibility Hierar-chy)是Keenan&Comrie提出的具有重大影响的语言类型学共性,它揭示了跨语言关系从句构成的蕴涵模式,由可及性最高到可及性最低排列的可及性顺序。

名词短语可及性等级揭示了人类语言中关系从句构成的限制规律:关系从句可关系化的论元(即关系从句中被关系化的语法成分,如主语和直接宾语)遵从从左到右的优先顺序,一种语言如果能把以上等级中右边的某个论元(如补语论元)关系化,则能对其左边所有论元(主语、直接宾语和间接宾语)关系化。

二、母语习得和二语习得的差异

相对于母语学习者来说,二语学习者通常已经具备了一个成熟完整的语义、语用以及句法体系,并且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他们可以自主选择母语语法体系中的某一部分作为二语习得过程中语法体系建立的基础。更重要的是,在母语习得过程中,儿童可能经历不同的成熟阶段,但是二语学习者(至少对于青少年和成年人来说)不需要经历语言习得中的不同的成熟阶段。Bley-Vroman认为母语习得和二语习得有着本质的.区别,前者受特殊的内在的语言习得体系调控,后者则受母语知识和抽象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影响。

三、名词短语可及性等级在母语关系从句习得中的应用

(一)名词短语可及性等级与母语关系从句习得的实证研究

语言学家们通过检测儿童对关系从句的理解能力来了解他们对这一语法现象的习得情况,目前最重要的发现是,就关系从句中的可及性等级而言,母语学习者在大多数情况下做出的反应都不够一致。比如Harada et al.对六岁大的日本儿童进行的研究表明,百分之八十的儿童能够正确理解主语关系从句,只有百分之六十的儿童能够正确理解宾语关系从句。而Hakuta在他的实验中,参与实验的儿童年龄在五岁三个月到六岁两个月之间,在左分支结构的限定性从句中,直接宾语关系从句的理解能力要优于主语关系从句的理解力。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实验的结论不一致,Clancy et al.对这些实验做了非常详细的分析并得出了结论:在理解带有关系从句的句子时,在不同的母语中,儿童会受“反插入原则”、“典型句式原则”、“平行功能原则”甚至“音调原则”等一个或多个原则的影响。比如在日语中,对日语关系从句的理解就受“反插入原则”的影响,一个句子中相互关联的成分之间距离越大,儿童正确理解该句子的可能性就越小,这就能解释为什么日语的母语习得过程中学习者总是错误理解存在中心插入成分的关系从句了。

(二)实证研究结论

名词短语可及性等级怎样影响儿童对关系从句的习得呢?Bowerman认为儿童在初期对一些语法范畴的认知就是有先有后,有深有浅的,这种等级的形成是这样的:在儿童接触的语言输入中,不同语法成分的关系从句频率不同,基于这些观察,在儿童的认知里就建立起了可及性等级的意识,也就是说一种语法形式或语法结构在世界语言中出现的频率越高,它们就越容易被理解或使用。此外,可及性等级本身就是一种蕴含关系,比如说,在一种语言中,如果间接宾语可以被关系化,那么这种语言中的直接宾语和主语也能够被关系化。Bowerman认为,在母语习得中,母语中不同的句法子系统可能会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大的、语义一致的模式,儿童在习得概念域X内的知识后也能对概念域Y中重要的语义区分作出预测,从这一点看来,语言类型学在母语习得中的应用是很有意义的,但其可靠性还有待检验。

四、名词短语可及性等级在二语关系从句习得中的应用

(一)名词短语可及性等级与二语习得

Comrie认为可以在研究二语习得时运用类型学共性,并且能在探究二语习得过程验证这些共性是否成立,Hawkins认为,蕴涵共性可以从语言产出、理解和替代等方面以量化方式预测习得顺序,这些语言共性不仅可以在实践中证伪,还有可能阐释语言习得的过程和本质,此外,Greenberg也认为,“现代语言类型学已能够以典型的蕴涵式概括形式研究出具体成果,这些成果迄今已在为二语习得研究提供研究假设方面发挥着主要作用”。名词短语可及性等级就是类型学共性用于二语习得研究的典型代表,因其理论的产生“促使二语习得领域出现了大量的相关研究成果,而且名词短语可及性等级在二语习得研究中的受关注程度远大于母语习得研究。

(二)名词短语可及性等级与母语关系从句习得的实证研究

Gass首先探究了名词短语可及性等级在二语习得中的应用,他测试了学习者对英语限制性关系从句的理解和产出性能力,发现学习者在正确理解关系从句的比例与名词短语可及性等级上的论元排序(只有属格例外)相一致。在Keenan&Comrie的跨语言调查中,在可及性等级上,位置越靠右的论元成分所在的关系从句越需要使用复制代词(resumotive pro-nouns),也就是说,随着可及性等级的右移,理解关系从句的难度增大,使用复制代词的频率也就上升了。

名词短语可及性等级是一系列的蕴含共性,因为在这个等级上的任何一个位置(位于最左端的主语论元除外)的论元成分被关系化都蕴含着在这一成分左侧的所有成分都能组成关系从句,也就是这些蕴含关系促使语言学家探究可及性等级在二语习得中的应用。因此Gass做出猜想:在二语教学中,可不可以只告诉学习者在可及性等级上最右边能被关系化的成分,然后学习者们自己会应用该成分左侧的论元组成关系从句,并且不会对其右边的论元关系化。Gass对这一假设进行了验证,记录了两组英语学习者(作为外语)的学习情况:首先,实验组和对照组都有两组测试――判断句子是否合乎语法和语言输出测试――这是为了检测一下他们目前为止对英语关系从句的了解。测试表明,两组受试掌握情况差距不大,并且都了解不多。在该测试结束后的第三天只接受了旁格关系从句的指导,而对照组则按照教科书上的指导方式,逐渐认识主语从句、直接宾语从句、间接宾语从句的语法结构,而属格关系从句却很少接触。两天之后,两组受试人员再次接受检测,测试他们对可及性等级上所有成员的关系从句的认识情况。在接受指导后两组测试情况非常明显:首先,实验组在指导前后两个测试中所得的分数相差很大,而对照组的两组成绩对比并不明显;其次,在语言产出方面,实验组的成员能够从属格沿着可及性等级逐渐往左移动,概括出其他合乎语法的关系从句,而对照组成员则只会产出被教授的关系从句。

Eckman et al.对上面实验的方法和过程进行了进一步的加工,对Gass的假设进行了验证。他们把36名英语学习者分成了3个实验组和1个对照组,每个组只讲授一个论元的关系化,以便能更为精确地测试出对名词短语可及性等级不同位置的概括程度。测试结果显示,教授属格论元关系从句的一组得分最高,教授直接宾语关系从句的一组次之,教授主语从句的一组随后,对照组成绩最差。这说明通过学习所做概括通常是沿名词短语可及性等级向上延伸,研究结果支持了Gass的假设:学习中的最大程度的概括源自习得那些标记性相对更强的结构”。对名词短语可及性等级而言,论元关系化的位置越低,其标记性就越强,掌握后越有可能将其概括到高位论元的关系化中去。

五、名词短语可及性等级在关系从句习得中应用的总结和展望

在二语习得中,国内外语言学家大量运用名词短语可及性等级进行二语习得的实证研究,大部分对英语二语习得的研究证明,名词短语可及性等级可以对英语关系从句的二语习得做出有效的预测与解释。此外,名词短语可及性等级对其他欧洲语言的二语习得也具有很强的解释力,例如,对瑞典语、意大利语和法语等语言的二语习得的研究结果也都充分支持了名词短语可及性等级的预测效度。由此可以看出,将类型学上的语言共性应用于语言习得能够为关系从句的跨语言研究以及语言习得的理论构建等发挥重大作用。

参考文献:

[1]Aaas,F.E.Schls.Relatwe clauses,the AccessibfliIy Hierarchy and the Contrasfive Analysis Hypothesis[J].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1995(33):47-63.

1英汉语言禁忌的深层文化映现13英汉对比研究分析觉得适合联系我

英汉语言对比研究论文

1英汉语言禁忌的深层文化映现13英汉对比研究分析觉得适合联系我

语言是思维的表达方式,不同的语言特征往往反映着不同地域、民族的思维习惯差异。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英汉语言对比方面论文的 范文 ,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关于英汉语言对比方面论文篇1 浅探英汉委婉语对比 摘 要: 本文应用范畴和构造手段对英汉委婉语进行了对比,通过对比英汉两种语言中的委婉语可以了解委婉语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社会 文化 现象。研究英汉委婉语的异同,有助于我们了解英语国家的社会风俗与文化。 关键词: 英汉委婉语 应用范畴 构造手段 一、引言 委婉语euphemism源自希腊语,由词头“eu”(good)和词干“phemism”(speech)构成,意为吉利之语(words of good omen)或优雅的说法(good speech)。委婉语是人类语言使用过程中的一种普遍现象。 通过对比英汉两种语言中的委婉语,我们可以了解委婉语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社会文化现象。委婉语的产生和发展是不同社会心理和语言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委婉语反映了不同社会的发展、价值观、道德观和社会文化。 二、英汉委婉语应用范畴的对比 1.关于疾病的委婉语 生病是人们忌讳说的,因而东西方人常常用委婉语表达。在现代英语中,多用trouble婉指病,如heart trouble,lung trouble等。cancer的委婉语为“the Big C”或“long illness”,“terminally ill”。性病在英语里被称为“social disease”,“the French disease”,“certain disease”,“communicable disease”。汉语里人们把这种病称为“花柳病”、“富贵病”、“那种病”。汉语中,我们把“生病”称作“身体不好”、“身体欠安”,说“癌症”为“不治之症”。 而在身体缺陷方面,英语中婉称crippled(残疾)为physically handicapped(有生理缺陷的)或者用disabled,the inconvenienced表示crippled(瘸子),用imperfect hearing(听觉不完美)代替the deaf(聋子),用visually retarded(视力有障碍的)代替the blind(瞎子、盲人)。在汉语中,四肢残疾称“手脚不灵便、走路不便”,偏瘫称“半身不遂”等,秃顶婉称“谢顶”,耳朵聋称“耳背、耳朵不灵”。其他的还有“挨了一下子”、“划了个口子”等代称“受伤”。 2.关于性的委婉语 从古至今,各民族对性爱及与其相关的一些说法均持谨慎态度。随着人类的进步,也出现了一些开放性的说法,但其主流仍然采用回避、模糊、委婉的说法。英语中谈及性行为的委婉语有make love,to have sex with,to go to bed with etc.汉民族历来对性行为持封闭态度,谈及性行为时总是遮遮掩掩,含混模糊。汉语中表达性爱的委婉语有:同房、夫妻生活、房事、云雨之事、那种事等。在谈到性行为不检点时,英语中有free love,trial marriage,love companion,mixed singles等模糊与中性化的委婉语。汉语中则采用较严厉的贬义词抨击不检点的性行为。如男盗女娼、三者插足、寻花问柳、水性杨花等。对于妓女这一令人鄙弃的角色,西方社会给予了许多雅号,如,street walker,street girl,a woman of the town,pavement princess。谈到怀孕时,英汉两种语言均用委婉语,如英语很少直接说pregnancy(怀孕),而说be in the family way,in an interesting condition,in a delicate condition,knitting little bootees etc.汉语则说,有喜了、要当妈妈了、身怀六甲等。 3.关于死亡的委婉语 古今中外,无论东西方,“死亡”都是一个避讳莫深的话题。人们在语言交际中尽量回避“死亡”二字而尽可能用委婉语代替。虽然英汉语中都有很多表示“死亡”的委婉语,但其中的差异具体表现在: (1)英汉表达死的委婉语在体现社会地位上大相径庭。中国经历了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封建制度对中国文化影响颇深。天子死称“崩”,诸侯死称“薨”,大夫死曰“卒”,士死曰“不禄”。西方人笃信__,认为人都是上帝创造的,故生来人人平等。英语中有一条古老的格言:Popes,Kings,beggars,and thieves alike must die.头衔和地位并不能免人一死。在死神面前,卑贱者和高贵者一律平等。 (2)由不同的宗教文化带来的表达差异。英语中die的很多委婉语来自《圣经》,如to go to a better place/world(到一个更美好的地方、世界),to go to Heaven/Paradise(进入天国)。汉语中,入佛门的则说“迁化、圆寂、舍生”等;对信仰道教的则说“蝉脱、羽化、别驾、遁化”等。 (3)因价值观念的不同,英汉委婉语也不同。汉语中表“死亡”的委婉语还有褒贬之分,如壮烈牺牲、慷慨就义、为国捐躯等。英语国家的民族英雄常常受人敬仰,在英语里找到一些表示为国家或事业而捐躯的委婉词语,如bite the dust/the ground,fire one’s last shot,give one’s life,kiss the dust lay down one’s life。 4.有关“低微职业”的委婉语 在英汉这两种语言里,职业也是一个敏感的话题,因为它直接反映了一个人的社会和经济地位。为提高某些职业的社会地位,人们往往使用委婉语加以美化。这种现象在现代英语中俯拾皆是:把maid(女仆)或housekeeper(女管家)称为domestic help(家务助手)、day-help(白天帮工)或live-in help(住家帮手);一般服务员也升级为service manager(服务管理人员);butcher(屠夫)也改称为meat technologist(肉类技术专家);garbage collector(垃圾收集工)也称sanitation engineer(环境卫生工程师)。 现代汉语也有类似的职业委婉语,“理发师“成了“发型设计师”,理发店也随之改成了发型设计中心,“佣人”成了“家政人员”,“厨子”婉称为“大厨”、“大师傅”,用“服务员”代替“跟班、听差、跑堂”,“司机”代替“车夫”等。这些职业委婉语的使用一方面反映出人们文明程度的提高和追求高雅的心理趋势,另一方面体现出现代人的尊重意识和平等观念。 5.关于年龄上的委婉语 英语中有关老的委婉语很多,这与其文化密切相关。美国文化以个人主义为中心,讲究独立与隐私,子女成人后即与父母分居,老人生活孤单寂寞,于是老成了生活中的一大忌。因此,英语中有许多关于老的委婉语。如:senior citizen,advantage in the age,the mature,seasoned man等。 同时人们把晚年称为golden years(黄金年华),养老院并非理想去处,也被婉称为a home for adults(成人之家)、a rest home(休养所)等。然而在中国,情况却正好相反,因为中国历来有尊老敬老的传统观念和价值观。在中国,“老”字带敬意,是资历和地位的象征。人们有时还倚老卖老,以老为荣。 如什么“老板、老大、老总、老师、老师傅”等。汉语中类似“年老”的委婉语也很多,如:古稀之年、高龄、高寿、桑榆、夕阳红等。同时,中国人还常把老字放在姓氏的前面或者后面,来称呼那些德高望重的老年人,以表尊重,如:老赵、王老。这体现了中国重视老人的价值观,而这些在英美文化中是不可思议的。可见,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人们对同一事物的态度可能截然相反。 三、英汉委婉语构造手段的对比 由于英汉民族的语言不同,两种语言在文化、语言形式和 思维方式 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英汉委婉语的差别正是由于两种语言的语言特点差异所造成的,主要体现在英汉委婉语各自的词汇形态特点、语义特点和语法特点等方面。英语是一种拼音文字,通过语音及语法手段构成委婉语,或拼写形式的变异,达到委婉的目的,汉语却侧重于词汇手段。 英语委婉语的构成方式: (1)缩略(Abbreviation):ladies代替ladies’ room,婉指女厕所。 (2)尾脱落(Apocopation):lav代替lavatory(厕所)。 (3)首字母缩略(Initiating):B.O.代替body odor(狐臭)。 (4)逆生(Backforming):ecnop 代替ponce,婉指“拉皮条的人”。 (5)音节或字母重复(Reduplication)pee-pee=piss(小便)。 (6)音节扭曲(Phonetic Distortion)Cripes=Christ(基督)、God(上帝)。 (7)混合词(Blend word):gezunda=This object“goes under”the bed.(那东西放在床底下,即“夜壶”)。 (8)小词(Diminutive):heinie=hind end(后端,即“臀部”)。 汉语委婉语独特的构成方式: (1)拆字法。如:张俊氏道:“胡子老官,这事你作法便了,做成了,少不得言身寸。”(“谢”拆开后即“言”、“身”、“寸”)。(《儒林外史》第32回) (2) 歇后语 法。人们在做一些消极评论时,常会借助一些歇后语来缓冲过于直白的语气,以达到委婉的目的。比如骂人时说:茶壶里的水(滚开)。 (3)换字法。例如,北方话口语中常说“扯蛋”,书面语转写时,换成“扯淡”。 (4)符号替换法。例如:“×你妈!你怎么不说话,哑巴吗?” (5)反义法。所谓反义就是指与禁忌语的意义相反。如广州人把“气死我”说成“激生我”;把“笑死我”说成“笑生我”。显然,生与死是 反义词 ,这里用“生”避开了“死”。 三、结语 笔者对英语和汉语中的委婉语从应用范畴与构造手段两方面进行了比较,试图找到两种语言中的差异和相似之处。委婉语不仅仅是修辞现象、语言学现象,更蕴含浓厚文化内涵、民族特征。在各个国家的日常交往及工作中,委婉语的运用极为广泛,它可以润滑和协调人际关系,使交际活动顺利进行。充分认识其构造手段、形式特点、发展规律将有助于我们了解英语国家的社会风俗与文化,从而增强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邓志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2]束定芳,徐金元.委婉语研究:回顾与前瞻[J].外国语,1995(5). [3]王希杰.汉语修辞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4]刘瑞琴.英汉委婉语对比与翻译[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10. 关于英汉语言对比方面论文篇2 浅谈英汉词缀对比研究 【摘 要】英语和汉语是两种不同的语言,两者在构词法上有着巨大的差别。分析了这两种语言的词缀,通过前缀和后缀的词缀对比,会给英语教学以及英汉互译提供一些启发。 【关键词】词缀;前缀;后缀;对比 1 词缀的定义 词缀法是把词缀附加在词根上构造新词的 方法 (陈,1991),也叫做派生法。总的来说,前缀起着语义功能,而后缀有语法功能。在英语中,它是一种重要的构词法,自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它在新的 英语单词 中占17.5%。在汉语中,由词缀法构成的词非常少,然而词缀化是汉语本身发展的自然趋势(吴,2001)。 2 英汉前缀对比 英汉前缀的不同反映在英语比汉语有更多的前缀。英语前缀是构词主要的成分,仅次于词根。整体来说,英语派生过程比汉语更复杂、更多样化。 2.1 英语前缀的分类 英语前缀大多只是改变词义而不改变词性,所以英语单词是在意义的基础上分类的,英语前缀可以分为九类,列举如下: 2.2 汉语前缀的分类 汉语的前缀表示语法意义,其首要功能是改变词性,这种功能相当于英语的后缀,这是两种语言最大的区别。汉语的前缀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只是为了构词,如“老”,老婆、老大、老虎;“阿”,阿爹、阿婆。另外一类不全是语法的性质,可能会改变词性,汉语前缀根据意义可以划分为以下类型。 汉语前缀和其相对应的英语形式: 1)否定前缀 不人道 inhuman 非正式 informal 不科学 unscientific 非导体 nonconductor 无形 invisible 无条件 unconditional 2)态度前缀 反建议 counterproposal 亲美 pro-American 反常 abnormal 伪政府 pseudo-government 反社会 anti-social 3)程度或大小前缀 超自然 supernatural 泛非 pan-African 超音速 hypersonic 次大陆 subcontinent 准学者 quasi-scholar 4)数字前缀 半封建 semi-feudal 单边 unilateral 半人半神 demigod 单晶体 monocrystal 双音节 disyllabic 多中心 polycentric 双语 bilingual 多级 multipolar 2.3 英汉前缀的对比分析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推测出两种语言的大多数前缀都有对应关系。总体来说,英语前缀在不改变词性的基础上,对词根起着语义功能,而汉语前缀具有语法的功能,更倾向于语义分类。 然而,在两种语言中,由相对应的前缀构成的派生词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也就是说,一种语言中的派生词在另一种语言中有着相同意义也可能不是派生词。例如,“不毛”在汉语中是个派生词,由前缀“不”和名次“毛”组成。在英语中相对应的词是“barren”,是个单词素的词。同样,英语中派生名词“non-smoker”是由一个前缀“non-”和一个名词“smoker”组合起来的,在汉语中是个名词词组“不吸烟的人”。 许多前缀具有多种意义,这种现象是非常普遍的,即一种语言的前缀在另一种语言中具有几种意义,反之亦然。英语前缀“a-”有三种意思:a. 强调原来的意思,如await; b. 改变词性和意思,如awash; c. 非、不, atypical。在汉语中,前缀“不”可以用英语中不同的前缀来表示,如un-, il-, ir-, a-等。 3 英汉后缀对比 与英语相比,汉语中表示人的后缀比指示状态和动作等的后缀多。两种语言的后缀都是加在词根之后。 3.1 英语后缀的四种范畴 英语后缀是对原来的词的一种修饰,它改变了词原有的词性。英语后缀有四种类型:名词后缀、形容词后缀、副词后缀和动词后缀。当词根加上这些后缀后,分别形成名词、形容词、副词和动词。 3.2 汉语后缀的分类 与英语后缀不同,汉语后缀主要构成名词。加上后缀的词根几乎限于名词、动词和形容词,尤其是名词。下文选择了若干汉语后缀和所对应的英语后缀。 1)名词后缀 ①表示代理人和职业的后缀 专家 specialist 教员 teacher 银行家 banker 打字员 typist 发明家 inventor 技术员 technician 读者 reader 讲师 lecturer 逃亡者 escapee 工程师 engineer 马克思主义者 Marxist 魔术 师 magician 助手 assistant 积极分子 activist ②表示属性、状态和学说意义的后缀 灵活性 flexibility 创造性 creativity 正确性 correctness 湿度 humidity 长度 length 唯心论 idealism 相对论 relativity 社会主义 socialism 达尔文主义 Darwinism 电子学 electronics ③表示亲昵或轻蔑意味的后缀 胖子 fatty 酒鬼 drunkard 赌棍 gamester 电影迷 filmnik 2)动词后缀 人格化 personify 简化 simplify 深化 deepen 现代化 modernize 革命化 revolutionize 3)形容词后缀 男孩子气 manly 孩子气 childish 阔气 luxurious 傲气 cocky 井然 orderly 默然 speechless 4)副词后缀 油然 spontaneously 惨然 miserably 特地 specially 继而 afterwards 率尔 rashly 3.3 英汉后缀对比分析 如上所述,汉语在构成名词方面有丰富的后缀,尤其是指示人的名词。据估计汉语表示人的后缀在词缀中达到32%,在英语中只有13%。两种语言的后缀很明显的不同在于汉语后缀大多带有些许感情色彩,尤其是轻蔑意义;而英语后缀很少带有这种贬义的感情色彩。 汉语中一定量的后缀在英语中没有相对应的后缀,因此,在英语中由自由词来表达这些后缀的意思,例如桌子(desk)、杯子(cup)、石头(stone)、尾巴(tail)、泥巴(mud)。同样,当表示女性的后缀附加于对应的动词之上,整个词就代表了女性。然而,在汉语中单个词就代表了相同的意义,比如女演员(actor-actress) and母老虎 (tiger-tigress)。 后缀中有一种有趣的现象,加上后缀的英语派生词与加上前缀的汉语派生词相对应,比如,“lawless” 和 “fearless”分别译成“非法”和“无畏”。英语中带有指小意义名词后缀在汉语中经常译成前面加“小”的名词,如小鸭(duckling)、小猫(kitten)。有时,同时使用前缀“小”和后缀“儿”,如小罐儿(cannikin)。 4 结语 总之,科技全球化给英语和汉语提供了更多的接触机会,在此过程中相互学习、相互比较。英汉词缀既有相似处也有不同点,将两者相比不仅有益于 英语学习 者深刻认识两种语言,而且有益于他们丰富英汉词汇。 【参考文献】 [1]陈治安.英汉词缀法构词比较[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91(1). [2]韩汉雄.英汉词缀比较及 其它 [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1994(7). [3]胡壮麟.语言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4]吴东英. 再论英语借词对现代汉语词法的影响[J].当代语言学,2001 (3). [5]萧立明.英汉比较研究与翻译[M].上海:上海外语 教育 出版社,2010. [6]张晗.英汉构词法对比[J].厦门大学外文学院,2010(3).

英汉语言对比翻译教学和研究的经验表明,翻译理论与技巧必须建立在不同语言和文化的对比分析的基础之上。英汉互译的几项基本原则和技巧,如选词(Diction)、转换(Conversion)、增补(Amplification)、省略(Omission)、重复(Repetition)、替代(Substitution)、变换(Variation)、倒置(Inversion)、拆离(Division)、缀合(Combination)、阐释(Annotation)、浓缩(Condensation)、重组(Reconstruction),以及时态、语态、语气、习语、术语等的译法,都集中地体现了英汉两种语言的不同特点。第一节 综合语与分析语(Synthetic vs. Analytic) 形态变化、词序和虚词是表达语法意义的三大手段。综合语的特征是运用形态变化来表达语法关系。拉丁语、德语及古英语等都属于这类语言。分析语的特征是不用形态变化而用语序及虚词来表达语法关系。汉语就是典型的分析语。一、英语有形态变化,汉语没有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所谓形态变化,即词的形式变化,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1、构词形态,即起构词作用的词缀变化(affixation),包括大量的前缀(prefix)和后缀(suffix)。He moved astonishingly fast.He moved with astonishing rapidity.His movements astonished us by their rapidity.His rapid movements astonished us.2、构形形态,即表达语法意义的词形变化。二、英语词序比较灵活,汉语词序相对固定。形态变化与词序有密切的关系。形态变化越多的语言,词序越灵活,反之亦然。汉语是典型的分析语,词没有形态标志,位置不能随便移动,词语之间的关系主要通过安排词序及使用虚词来表达。英语属综合-分析语,词序不如拉丁语灵活,但也不如汉语固定。英语的语法意义可以通过词序或虚词来表达,在许多情况下也可以用形态标志来表示。I was all the more delighted when, as a result of the initiative of your Government, it proved possible to reinstate the visit so quickly.由于贵国政府的提议,才得以这样快地重新实现访问。这使我感到特别高兴。三、英汉两种都有大量的虚词,但各有特点。四、英语是语调语言,汉语是声调语言。第二节 聚集与流散(Compact vs. Diffusive) 英语句子有严谨的主谓结构,这个结构通常由名词性短语(NP)和动词性短语(VP)构成。主语不可或缺,谓语动词是句子的中心,两者协调一致(S-V concord),提纲挈领,聚集各种关系网络(connective-nexus)。因此,英语句子主次分明,层次清楚,前呼后应,严密规范,句式呈“聚集型”(compactness)。英语的主语和谓语动词搭配,形成句子的核心(kernel),谓语动词控制句子主要成分的格局。句子尽管错综复杂,千变万化,但根据谓语动词的类别和特征,都可以把英语的主谓结构归结为五种基本句型,即,SV,SVP,SVO,SVOO,SVOC:英语句子复杂而不流散的另一重要原因是,句子成分之间或词语之间必须在人称、数、性和意义等方面保持协调一致的关系(concord或agreement)。这一原则包括以下三方面:1、 语法一致2、 意义一致3、 就近原则英语句子成分之间这种协调一致的原则,使句子结构受到形态的约束,因而句式严谨、规范、刻板,缺乏弹性。相比之下,汉语的主谓结构要复杂得多。主语不仅形式多样,而且可有可无:它既可表示施事、受事,也可表示时间、地点;既可用名词、动词,也可用形容词、数量词;句子既可以没有主语,也可以省略主语,还可以变换主语并予以隐含。汉语不受形态的约束,没有主谓形式协调一致的关系,也就没有这种关系可以驾驭全句。汉语主谓结构具有很大的多样性、复杂性和灵活性,因而句式呈“流散型”(diffusiveness)。汉语句式的多样化还表现在,有整句,也有大量的零句。整句有主谓结构;零句没有主谓结构,由词或词组构成。零句是汉语的基本句型,可以作整句的主语,也可以作整句的谓语。整句由零句组成,因而复杂多样,灵活多变。整句与零句混合交错,组成了流水句。吕叔湘先生曾指出,“汉语口语里特多流水句,一个小句接一个小句,很多地方可断可连。”这些句式流泻铺排,主谓难分,主从难辨,形散神聚,富有节奏,不仅常见于口语,书面语也不乏其例。After the boats large and small had moored, all lit tiny oil lamps and fixed up mat canopies. Rice was boiled in iron cauldrons over fires in the stern, and once this was cooked the vegetables were fried in another pan of sizzling oil. When the meal was ready, everyone aboard could wolf down three or five bowls. By then it was dark.河面大小船只泊定后,莫不点了小小的油灯,拉了蓬。各个船上皆在后舱烧了火,用铁鼎罐煮饭,饭焖熟后,又换锅子熬油,哗的把蔬菜倒进热锅里去。一切齐全了,各人蹲在舱板上三碗五碗把腹中填满后,天已夜了。第三节 形合与意合(Hypotactic vs. Paratactic)所谓形合,指的是句中的词语或成分之间用语言形式手段(如关联词)连接起来,表达语法意义和逻辑关系。英语造句主要采用形合法(Hypotaxis)。所谓意合,指的是词语或分句不用语言形式手段连接,句中的语法意义和逻辑关系通过词语或分句的含义表达。汉语造句主要采用意合法(Parataxis)。一、英语的形合法英语造句常用各种形式手段连接词、语、分句或从句,注重显性接应(overt cohesion),注重句子形式,注重结构完整,注重以形显义。英语句中的连接手段和形式(cohesive ties)不仅数量大,种类多,而且用得十分频繁。1、关系词和连接词。关系词包括关系代词、关系副词、连接代词和连接副词。连接词包括并列连词和从属连词。2、介词(286)。3、其他连接手段,如形态变化形式,包括词缀变化,动词、名词、代词、形容词和副词的形态变化(如性、数、格、时、体、语态、语气、比较级、人称等)及其保持前后一致的关系(grammatical and notional concord),广泛使用代词以保持前呼后应的关系,以及使用“it”和“there”作替补词(expletives)起连接作用等等。二、汉语的意合法汉语造句少用甚至不用形式连接手段,注重隐性连贯(covert coherence),注重逻辑事理顺序,注重功能、意义,注重以神统形。没有英语所常用的那些关系代词、关系副词、连接代词和连接副词;介词数量少(30),大多从“动词”借来。重意合而不重形合,词语之间的关系常在不言之中,语法意义和逻辑联系常隐含在字里行间。汉语的意合法往往采用以下手段:1、语序。汉语的许多主从复句,虽然不用关联词,形式类似并列复句,但分句含义却有主有次。例:人不犯我,我不犯人。2、反复、排比、对偶、对照等。这些句式词句整齐、匀称,往往不用关联词。As you sow, so will you reap.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3、紧缩句。这类意合句式是由复句紧缩而成的。Until all is over, ambition never dies. 不到黄河心不死。4、四字格。四字格是汉语里广为运用的语言形式。吕叔湘指出,“2+2的四音节是现代汉语里的一种重要的节奏倾向。”Befriend those far away while attacking those nearby. 远交近攻。Move forward, or you’ll fall behind. 不进则退。英语注重形合,注重结构、形式,常常借助各种连接手段,因而比较严谨(preciseness);汉语注重意合,注重功能、意义,常常不用或少用连接手段,因而比较简洁(conciseness)。英译汉时,往往要先分析句子的结构、形式,才能确定句子的功能、意义;汉译英时,往往要先分析句子的功能、意义,才能确定句子的结构、形式。王力,“西洋语的结构好象连环,虽则环与环都联络起来,毕竟有联络的痕迹;中国语的结构好象无缝天衣,只是一块一块的硬凑,凑起来还不让它有痕迹。西洋语法的硬的,没有弹性的;中国语法是软的,富于弹性的。”英语是“法制”的语言,汉语是“人治”的语言。第四节 繁复与简短(Complex vs. Simplex)从属结构(subordination)是现代英语最重要的特点之一。F. Crews认为,“Subordination,the placing of certain elements in modifying roles,is a fundamental principle of writing.”从句和短语可以充当句子的主要成分和从属成分。从句可以层层环扣,短语往往不短,书面语句子常常显得又繁又长(long-winded),有的句子可长达100至200个单词,甚至长至整个大段。现代英语虽然不太常用特长的句子,但包孕式的复合句(complex sentences with embedded clauses)仍很常见,因而句子仍然具有一定的长度。据统计,专业作者写的句子平均长度为20个词,受过教育的人写的句子平均长度为25个词。总的看来,英语句子比较汉语句子要长得多。汉语常用散句、松句、紧缩句、省略句、流水句或并列形式的复句(composite sentences),以中、短句居多,最佳长度为7至12字。书面语虽也用长句,即使字数较多结构较复杂,但常用标点把句子切开,与英语相比,还属短句。那些没有标点符号的、一气呵成的类似英语的那种长句,在汉语里是不正常的。汉语句子多数为结构简化,无拖沓盘错之感,“甚至有些西洋人看见了中国作品的译文,觉得简短可爱。”英语注重形合,句子结构可以借助各种连接手段加以扩展和组合,形成纷繁复杂的长句;汉语注重意合,少用甚至不用连接词语,因而语段结构流散,但语意层次分明。英、汉修辞学都主张长、短句交替和单、复句相间。过分使用长句或短句都会产生单调感(monotony).In the doorway lay at least twelve umbrellas of all sizes and colors.门口放着一堆伞,少说也有十二把,五颜六色,大小不一。Can you answer a question which I want to ask and which is puzzling me?我有一个问题弄不懂,想请教你,你能回答吗?第五节 物称与人称(Impersonal vs. Personal)英语较常用物称表达法,即不用人称来叙述,而让事物以客观的口气呈现出来。汉语则较注重主体思维,这种思维模式以“万物皆备于我”作主导,往往从自我出发来叙述客观事物,或倾向于描述人及其行为或状态,因而常用人称。当人称可以不言自喻时,又常常会隐含人称或省略人称。汉语重人称,英语重物称,这一特点主要表现在如何使用主语和动词这两方面。一、英语常用非人称主语,汉语常用人称主语。The sight of the big tree always reminds me of my childhood.一看到那棵大树,我便想起了童年的情景。A great elation overcame them. 他们欣喜若狂。二、英语常用被动式,采用物称表达法;汉语常用主动式,采用人你、泛称或隐称表达法。Wrongs must be righted when they are discovered. 发现了错误,一定要改正。第六节 被动与主动(Passive vs. Active)被动语态在英语里是一种常见的语法现象。英语有过分使用被动语态的倾向,正式文体尤其如此。英、美语言学者都主张多用主动语态,不要滥用被动语态。英语的结构被动句(syntactic passive)远比意义被动句(notional passive)多。一般来说,绝大多数的及物动词和相当于及物动词的短语都有被动式。意义被动式,即用主动的形式表达被动的意义,在英语里比较少见。尽管英语的被动意义有时可以不用被动式来表达,但总的说来,英语常用结构被动式,少用意义被动式。与此相反,汉语则常用意义被动式,少用结构被动式。形成这一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一、汉语被动式的使用受到限制。The ceremony was abbreviated by rain. 因为下雨,仪式进行地很简单。Language is shaped by, and shapes, human thought.人的思想形成了语言,而语言又影响了人的思想。二、使用受事主语(Receptor subject)导致大量的“当然被动句”。Last night I was covered up with two quilts. 作晚我盖了两条被子。三、当不需要或不可能说出施事者的时候,汉语可以采用无主句或主语省略句来保持句子的主动形式。四、当施事者难以指明时,汉语还可以采用通称(generic person)或泛称如(“人”、“有人”、“人们”、“大家”、“人家”、“别人”、“某人”等)作主语,以保持句子的主动形式。五、当不便使用被动式时,汉语可采用某些转换式来表达被动意义。1、处置式(即“把字式”或“将字式”),表示施事对受事的处置或支配行为。2、“为……所”式,是较古的被动式,与现代的被动式结合,即为“被……所”。3、“是……的”式,即表示状态的静句,通常可以与表示动作的动句互相转换。4、“……的是”式,一般可以与“是(由)……的”式互相转换。He was received by a secretary. 接见他的是一位秘书。5、“……加以/予以”式,组成倒置的动宾结构。This question will be discussed in the next chapter.这个问题将在下一章加以讨论。六、汉语,尤其在古汉语中,其动词兼有“主动”和“被动”两式于一体,如:“瑜下城十余,不下者三城耳。”句中之动词“下”,就兼有“攻下(主动)”和“被攻下(被动)”两式。第七节 静态与动态(Stative vs. Dynamic)英语倾向于多用名词,因而叙述呈静态(stative);汉语倾向于多用功词,因而叙述呈动态(dynamic)。英语的静态倾向,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名词化(Nominalization)是英语常见的现象。名词化主要指用名词来表达原来属于动词(或形容词)所表达的概念,如用抽象名词来表达动作、行为、变化、状态、品质、情感等概念。运用名词化表达法(nominal style)可以使叙述较为准确,贴切,但也会使语言抽象、难解。The doctor’s extremely quick arrival and uncommonly careful examination of the patient brought about his very speedy recovery.医生迅速到达,并非常仔细地检查了病人,因此病人很快就康复了。二、用名词表示施事者(Agentive noun),以代替动词。英语除了用抽象名词表示行为和动作(如realize→realization, complete→ completion)等概念外,还常用含有行为和动作意义的普通名词代替动词。大量由动词派生(如以-er或-or结尾)的名词既表示施事者,又保留原来动词的意义。You’re all clock-watchers today! 你们今天老是看着钟表等待下班啊!He is a good eater and a good sleeper. 他能吃能睡。I used to be a bit of a fancier myself. 我过去常常有点喜欢胡思乱想。Since he lost his job, he’s been a loner. 他失业以后,就很不合群了。You must be a very bad learner, or else you must be going to a very bad teacher.你一定很不善于学习,要不然就是教你的人很不会教。三、用名词代替形容词,构成标题式短语(Headline phrase)。报刊标题为了节约版面,尽量略去虚词和其他次要的词,把具有刺激性的词语(stimulating words)挤压在一起,因而名词连用便成了一种“free-and-easy habit”,如:gold reserve, generation gap。四、名词优势造成介词优势。介词前置于名词或名词性词语,由于英语多用名词,必然也要多用介词,因而产生了介词优势。随着英语大量废弃名词和形容词的形态变化,介词便取而代之,起了某些形态变化的作用。介词优势与名词优势结合,使英语的静态倾向更为显著。如:behind him, for Chicago, with these words, in operation.The machine is in operation. 机器正在运行。五、动词的弱化与虚化。英语里最常用的动词正是动作意味最弱的动词——to be,其各种形式(包括must be,may be,should have been等都缺乏动态感,由“it”或“there”与“be”构成的句式,其静态意味更加明显。六、用形容词或副词表达动词的意义。英语常用动词的同源形容词与弱化动词相结合的方式表达动词的意义。英语里表示心理或生理感觉的形容词以及其他形容词也常常与弱式动词构成系表结构,表达相当于动词的意义。The doctor felt sympathetic with his patients. 医生同情他的病人。英语还常用副词来表达动词的意义。例:Down with the old and up with the new.总之,英语常常通过动词的派生、转化、弱化和虚化等手段,采用非动词的形式(如名词、介词、形容词、副词等)表达动词的意义,因而表达呈静态。与此相比,汉语则倾向于多用动词,其动态倾向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动词连用是汉语常见的现象。汉语连动式和兼语式句子都包含着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动词。连动式、兼语式、把字式和被字式这四个句式还常常互相包孕套用,构成各式各样的多动词谓语句。二、动词(或动词词组)可以充当汉语句子的各种成分。汉语动词及动词词组,包括连动式词组、兼语式词组,无需改变形式就可以充当句子的各种成分。如此一来,汉语句子就显得到处都有动词了。三、汉语动词常常重复或重叠。汉语动词的重复或重叠,以及与此相关的句式排比或对偶,可以明显地加强汉语动态感的表现力。英语动词一般不能重叠,也较少重复,甚至常常在需要重复的地方省略。相比之下,汉语动词出现的频率就高了。第八节 抽象与具体(Abstract vs. Concrete)英语的名词化往往导致表达的抽象化。英语的抽象表达法(method of abstract diction)主要见于大量使用抽象名词。这类名词涵义概括,指称笼统,覆盖面广,往往有一种“虚”、“泛”、“暗”、“曲”、“隐”的“魅力”,因而便于用来表达复杂的思想和微妙的情绪。抽象表达法在英语里使用得相当普遍,尤其常用于社会科学论著、官方文章、报刊评论、法律文书、商业信件等文体。这种表达法得以流行,有以下几个主要原因:一、抽象思维被认为是一种高级思维(superior mind),是文明人的一种象征(mark of civilized man)。二、抽象词语意义模糊,便于掩饰作者含混(cloudy)或真实的思想,以迎合某种表达的需要,因而也得以流行。三、英语有丰富的词义虚化手段,这就大大方便了抽象表达法的使用。与英语相比,汉语用词倾向于具体,常常以实的形式表达虚的概念,以具体的形象表达抽象的内容。这主要是因为汉语缺乏象英语那样的词缀虚化手段。汉语没有形态变化,形式相同的词,可以是名词,也可以是动词,还可以是形容词或其他词类。名词从形式上很难辨别出“具体”或“抽象”。汉语往往采用如下的手段来表达英语的抽象词义:一、用动词取代抽象名词。英语大量的行为抽象名词(action-nouns)表示行为或动作意义,由这类名词构成的短语往往相当于主谓结构或动宾结构。汉语若用相应的名词表达,往往显得不自然、不通顺。在英汉转换中,汉语可充分利用其动词优势,以动代静,以实代虚。He had surfaced with less visibility in the policy decisions.在决策过程中,他已经不那么抛头露面了。二、用范畴词(category words)使抽象概念具体化。范畴词用来表示行为、现象、属性等概念所属的范畴,是汉语常用的特指手段。He spoke with firmness, but his face was very sad and his eyes at times were dim.他讲话时,态度坚定,但面带愁容,时而眼神暗淡。三、用具体的词语阐释抽象的词义。英语抽象词的涵义比较笼统、概括、虚泛,在汉语里往往找不到对应的词来表达,这时常常要借助具体的词语来解释其抽象的词义。The stars twinkled in transparent clarity. 星星在清澈的晴空中闪烁。四、用形象性词语使抽象意义具体化(figuration)。汉语虽较缺乏抽象词语,但形象性词语(如比喻、成语、谚语、歇后语等)却相当丰富。汉语常常借助这类生动具体的词语来表达英语抽象笼统的意义。He waited for her arrival with a frenzied agitation.他等着她来,急得象热锅上的蚂蚁。第九节 间接与直接(Indirect vs. Direct) 英语的表达倾向于间接、婉约,而汉语的表达则倾向于直接、明快。这一差异主要见于英语比汉语更多地使用委婉、含蓄和迂回的陈述方式。一、委婉(Euphemism)委婉说法是用一种比较间接的方式来谈论不宜直言的人或事物。使用委婉语常常是为了回避或掩盖某些严酷的社会现实,或为了防止“出语伤人”,避免“有失体统”,以显得文明礼貌。英语和汉语都有委婉语,常见于表达有关不雅、不洁、令人生畏、令人讨厌、羞于启齿等的人或事物。二、含蓄(Implicitness)英、美民族富于幽默,因此他们在表达时,常常不把要说的话直接说出来,而是用某种间接的、含蓄的方式来陈述。汉语也有含蓄表达法,但这种含蓄表达法较常用作为修辞手段。总的说来,汉语比较倾向直截了当,而英语则比较常用克制陈述、间接肯定、委婉否定和婉转暗示的表达方式。1、克制陈述(understatement):以含蓄的语气故意把大事化小(make big things seem trifle),用轻描淡写的言辞来加深对方的印象。It was nothing; a pinprick. 没什么,刺耳的话而已。2、间接肯定(litotes):用反对语的否定来表示肯定,这种弱式双重否定往往能产生比直接肯定更加强烈的印象。To my no small astonishment, I found the house on fire.我发现房子着了火,这使我大吃一惊。He didn’t half like that girl. 他非常喜欢那姑娘。3、委碗否定(indirect negation):把直接的否定变得含蓄、婉转,使口气显得温和而不武断,谦逊而留有余地。Bikini was the last thing she’d like to wear.她最不喜欢穿比基尼式泳装。三、迂回(Periphrasis)迂回是一种转弯抹角的说法,是用较多或较长的词语来表达原来几个简短的词就能说清的意思(saying things the long way round)。I’m terribly sorry to interrupt you, but I wonder if you would be so kind as to lower your voices a little. 请你们讲话小声一点,好吗?

英汉句子对比研究论文

试论中英问候语对比及跨文化交际策略的选择论文

[论文关键词] 问候语 礼貌原则 文化差异 跨文化交际策略

[论文摘要]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问候语存在于所有语言之中。它们为恰当开始谈话并且为建立、维持和商定社会关系提供了手段。它们也是常规用语,构成了礼貌语言的一部分。本文对比了中英问候语内容、结构、人称代词使用上的差异,分析了中英问候语礼貌原则差异产生的深层文化原因,从而说明选择恰当的跨文化交际策略的重要性。

问候语作为人类社会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其主要功能就是运用礼貌的语言行为来维护社会秩序,建立和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避免交际中不必要的误会与冲突,实现成功交流的目的。不同语言、不同文化习俗影响问候的不同表达形式。

一、中英问候语差异对比

(一)分类及内容差异

1.祝愿式问候。这类问候表达的是说话人一种良好祝愿,在中英两种语言中都有其表现形式。例如我们所熟悉的“您好”“新年好”、“Merry Christmas”等。但由于语言不同、文化习俗不同,不同语言中问候语也会有不同的表达形式。英文中有“Good morning”(早上好) 适用于早上起床后至午饭间这段时间,在正式、非正式场合均可使用,但它与中文的“您早”并不对应,“您早”在中国多用于起床后至早饭前这一短暂时间,“早睡早起”是中国人的养生之道,行为准则之一,因此“您早”在汉语中还蕴含有赞扬之意,如上午10 点见人还说“您早”,则多有挪揄之意了。

2.关心式问候。关心式问候一般体现说话人对对方身体或工作、生活等方面的关心。受文化差异的影响,关心式问候在不同语言中表达形式大不相同。我们常以中国普通老百姓日常问候语“吃了吗”、“去哪儿”、“忙不忙”为例,这是极为普通而又随便的问候语,问与答的双方都不把它当成正式的问题,纯打招呼而已。对外国人来说不是这样的,在英语中这两个问题都涉及个人的隐私,是不能这样发问的。

3.交谈式问候。有时候人们打招呼是以对方正在干着的事情为话题,通过提问的方式来进行的,这类问候形式在汉语中非常普通。我们日常生活中耳熟能详的“出去啊?”,“上班去?”“散步啊?”,诸如此类的问候话非常的多,一天中我们不知道会说多少次、听到多少次这样的话。同样的问题在英语中则不宜发问,这跟语言发展的传统密切相关的,中国人人情味浓,较关注他人的生活或工作状况,而西方人多把生活或工作的某些情况视为个人隐私,他们的习俗是避开这类话题。

英语和汉语问候语内容上的差异说明这两种语言的人在礼貌语言策略选择上的差异。人们习惯上认为,英语民族的人比较矜持,除了非常要好的朋友,他们不喜欢相互表现得很亲昵。而且,对他们大多数人来说,“Where are you going ?”或“ What are you doing?”这类听起来有干涉意味的话是不合适的,因此不能作为问候语接受。这一点也许可以说明为什么英语问候语内容具有中性特点,例如谈论天气或其他与个人没有直接关系的事物。另一方面,中国人一般高度重视社会关系,在相互问候的时候往往表现出对他人的关心。“你在忙什么?”这类询问用作问候语,英语民族的人听起来可能觉得奇怪,但在汉语中已经成为常规礼貌用语。

(二)句子结构上的差异

英语和汉语的问候语在句子结构上也有差别。例如,在问候过程中谈论天气时,说汉语的人往往使用“天气真好! ”和“天气真糟!”这类感叹句来表达对好天气的喜悦和对坏天气的诅咒,而说英语的人则比较喜欢用“Fine day,isn’tit?”这类附加问句。说汉语的人在问候的时候经常使用重复来增强亲切感,例如“ 你好你好”和“ 再见再见”,而说英语的人则喜欢在问候语中使用缓冲词语来减轻言外之力,例如“ Can I help you at all ?”

(三)人称代词使用上的`差异

英语和汉语问候语的差异也可见于人称代词的使用。首先,汉语第二人称代词有两种形式,即“ 你”和“您”,后者更为礼貌,而英语只有一种形式,即“you”。不过,在英语问候语中,人称代词比汉语用得广泛。试比较第二人称代词在这两种语言中的使用情况:   最近怎么样? 工作怎么样?

第一人称代词在汉语问候语用得比较少。例如:久仰久仰。上述比较表明,礼貌语言策略的表现形式在不同的语言中是有所变化的。如果不了解另一种语言的礼貌用语,就有可能引起误言、误解和猜疑。 "

二、中英问候语的礼貌原则对比

顾曰国提出了与汉语文化有关的五大礼貌准则为:贬己尊人准则,称呼准则,文雅准则,求同准则,德、言、行准则。礼貌准则揭示出英汉礼貌语用文化差异。中国的礼貌尤其表现在“贬己尊人”。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很难理解中国“谦虚”的文化内涵。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看,中国深受儒家文化影响,重视人际关系,群体观念和等级观念,是汉文化的重要特征。而以“个人本位” 和平等为主要取向的西方社会,言语主要用来作为显现平等关系的表达手段。在很大程度上,人们在交际时已经建立起一种认知的“ 平等关系”,或准备建立这种关系。

交际环境的依赖性。“ 文雅准则”作为一种礼貌现象是有普遍性的。然而,就文雅准则来说,汉语问候语多是内隐的、含蓄的,而英语问候语则多是直接的、外显的。在西方的弱交际环境的文化下,交际过程中产生的信息量的大部分由显性的语码负载。这也意味着在弱交际环境中,人们习惯侧重用语言本身来交际。而在东方的强语境文化中,交际的信息量更多蕴涵在社会文化环境和交际情景中,人们对环境提示具有更大的依赖性和理解度。

三、跨文化交际的策略选择

由于汉英语言的负面迁移和不同语言理解和交际障碍,在跨文化交际中一定要综合考虑语言背后深层的文化差异,选择恰当的跨文化交际策略。英汉文化不同的价值观念对跨文化交际造成一定影响和障碍。西方文化体现的是个人价值观念,而集体价值是中国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的特点。西方社会中出于对个人价值的尊重,个人隐私权也得到宣扬和保护。在跨文化交际中涉及个人经济方面、婚姻状况、政治倾向、宗教信仰等方面的话题要回避。东方社会里,个人价值常常被淡化,集体价值或社会关系被重视和强化。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一定要注意中西方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念,注意社会身份和交际对象,文化环境等因素。由于历史变革、地理环境、宗教信仰等诸多方面原因,世界各民族形成了各自独特的文化传统,这些文化在它们的载体—语言中得到了清晰的反映。因此,说话人在跨文化交际中应“入乡随俗”,遵循所使用语言的语用规则和文化规范,最大限度地避免语用失误。

四、结语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文化交流,在中英问候语中英语也吸收了一些汉语和中国文化。而近年来中国的问候语也在不断变化。虽然英汉问候语有互相接近的倾向,但差异仍然存在,今后也不可能完全消除。因此,研究英汉问候语差异,选择正确的交际策略才能更有效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跨文化交际中我们不能把文化作为一种独立于语言之外的东西。实际上,人类生活各个方面无不受文化影响,并随文化变化而变化,这就需要去探索研究不同的文化内涵,了解文化差异所在、树立文化差异的意识,从而获得一种跨文化交际的敏感性,求同存异,在交际中采取相应的适当策略,以保跨文化交际渠道的畅通。从而达到最理想的交际效果,以推动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

参考文献:

[1] Brown,P.& S.Levinson.1978.“Universals inlanguage usage: Politeness phenomena”[A].Esther Goody (ed.): Questions and politeness: strategies in social interaction [C].Cambridge,England: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3] Leech,G.1983.Principles of Pragmatics[M].London: Longman.

[4] 李海琳.问候语与告别语英汉对比研究[J].湖南:邵阳学院学报,2008.

[5] 彭增安.语用、修辞、文化[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8.

[6] 王福祯,徐达山.英语惯用法大词典[Z].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

[7] 张群.从中、英、俄问候习俗和见面礼节论文化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语言是思维的表达方式,不同的语言特征往往反映着不同地域、民族的思维习惯差异。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英汉语言对比方面论文的 范文 ,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关于英汉语言对比方面论文篇1 浅探英汉委婉语对比 摘 要: 本文应用范畴和构造手段对英汉委婉语进行了对比,通过对比英汉两种语言中的委婉语可以了解委婉语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社会 文化 现象。研究英汉委婉语的异同,有助于我们了解英语国家的社会风俗与文化。 关键词: 英汉委婉语 应用范畴 构造手段 一、引言 委婉语euphemism源自希腊语,由词头“eu”(good)和词干“phemism”(speech)构成,意为吉利之语(words of good omen)或优雅的说法(good speech)。委婉语是人类语言使用过程中的一种普遍现象。 通过对比英汉两种语言中的委婉语,我们可以了解委婉语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社会文化现象。委婉语的产生和发展是不同社会心理和语言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委婉语反映了不同社会的发展、价值观、道德观和社会文化。 二、英汉委婉语应用范畴的对比 1.关于疾病的委婉语 生病是人们忌讳说的,因而东西方人常常用委婉语表达。在现代英语中,多用trouble婉指病,如heart trouble,lung trouble等。cancer的委婉语为“the Big C”或“long illness”,“terminally ill”。性病在英语里被称为“social disease”,“the French disease”,“certain disease”,“communicable disease”。汉语里人们把这种病称为“花柳病”、“富贵病”、“那种病”。汉语中,我们把“生病”称作“身体不好”、“身体欠安”,说“癌症”为“不治之症”。 而在身体缺陷方面,英语中婉称crippled(残疾)为physically handicapped(有生理缺陷的)或者用disabled,the inconvenienced表示crippled(瘸子),用imperfect hearing(听觉不完美)代替the deaf(聋子),用visually retarded(视力有障碍的)代替the blind(瞎子、盲人)。在汉语中,四肢残疾称“手脚不灵便、走路不便”,偏瘫称“半身不遂”等,秃顶婉称“谢顶”,耳朵聋称“耳背、耳朵不灵”。其他的还有“挨了一下子”、“划了个口子”等代称“受伤”。 2.关于性的委婉语 从古至今,各民族对性爱及与其相关的一些说法均持谨慎态度。随着人类的进步,也出现了一些开放性的说法,但其主流仍然采用回避、模糊、委婉的说法。英语中谈及性行为的委婉语有make love,to have sex with,to go to bed with etc.汉民族历来对性行为持封闭态度,谈及性行为时总是遮遮掩掩,含混模糊。汉语中表达性爱的委婉语有:同房、夫妻生活、房事、云雨之事、那种事等。在谈到性行为不检点时,英语中有free love,trial marriage,love companion,mixed singles等模糊与中性化的委婉语。汉语中则采用较严厉的贬义词抨击不检点的性行为。如男盗女娼、三者插足、寻花问柳、水性杨花等。对于妓女这一令人鄙弃的角色,西方社会给予了许多雅号,如,street walker,street girl,a woman of the town,pavement princess。谈到怀孕时,英汉两种语言均用委婉语,如英语很少直接说pregnancy(怀孕),而说be in the family way,in an interesting condition,in a delicate condition,knitting little bootees etc.汉语则说,有喜了、要当妈妈了、身怀六甲等。 3.关于死亡的委婉语 古今中外,无论东西方,“死亡”都是一个避讳莫深的话题。人们在语言交际中尽量回避“死亡”二字而尽可能用委婉语代替。虽然英汉语中都有很多表示“死亡”的委婉语,但其中的差异具体表现在: (1)英汉表达死的委婉语在体现社会地位上大相径庭。中国经历了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封建制度对中国文化影响颇深。天子死称“崩”,诸侯死称“薨”,大夫死曰“卒”,士死曰“不禄”。西方人笃信__,认为人都是上帝创造的,故生来人人平等。英语中有一条古老的格言:Popes,Kings,beggars,and thieves alike must die.头衔和地位并不能免人一死。在死神面前,卑贱者和高贵者一律平等。 (2)由不同的宗教文化带来的表达差异。英语中die的很多委婉语来自《圣经》,如to go to a better place/world(到一个更美好的地方、世界),to go to Heaven/Paradise(进入天国)。汉语中,入佛门的则说“迁化、圆寂、舍生”等;对信仰道教的则说“蝉脱、羽化、别驾、遁化”等。 (3)因价值观念的不同,英汉委婉语也不同。汉语中表“死亡”的委婉语还有褒贬之分,如壮烈牺牲、慷慨就义、为国捐躯等。英语国家的民族英雄常常受人敬仰,在英语里找到一些表示为国家或事业而捐躯的委婉词语,如bite the dust/the ground,fire one’s last shot,give one’s life,kiss the dust lay down one’s life。 4.有关“低微职业”的委婉语 在英汉这两种语言里,职业也是一个敏感的话题,因为它直接反映了一个人的社会和经济地位。为提高某些职业的社会地位,人们往往使用委婉语加以美化。这种现象在现代英语中俯拾皆是:把maid(女仆)或housekeeper(女管家)称为domestic help(家务助手)、day-help(白天帮工)或live-in help(住家帮手);一般服务员也升级为service manager(服务管理人员);butcher(屠夫)也改称为meat technologist(肉类技术专家);garbage collector(垃圾收集工)也称sanitation engineer(环境卫生工程师)。 现代汉语也有类似的职业委婉语,“理发师“成了“发型设计师”,理发店也随之改成了发型设计中心,“佣人”成了“家政人员”,“厨子”婉称为“大厨”、“大师傅”,用“服务员”代替“跟班、听差、跑堂”,“司机”代替“车夫”等。这些职业委婉语的使用一方面反映出人们文明程度的提高和追求高雅的心理趋势,另一方面体现出现代人的尊重意识和平等观念。 5.关于年龄上的委婉语 英语中有关老的委婉语很多,这与其文化密切相关。美国文化以个人主义为中心,讲究独立与隐私,子女成人后即与父母分居,老人生活孤单寂寞,于是老成了生活中的一大忌。因此,英语中有许多关于老的委婉语。如:senior citizen,advantage in the age,the mature,seasoned man等。 同时人们把晚年称为golden years(黄金年华),养老院并非理想去处,也被婉称为a home for adults(成人之家)、a rest home(休养所)等。然而在中国,情况却正好相反,因为中国历来有尊老敬老的传统观念和价值观。在中国,“老”字带敬意,是资历和地位的象征。人们有时还倚老卖老,以老为荣。 如什么“老板、老大、老总、老师、老师傅”等。汉语中类似“年老”的委婉语也很多,如:古稀之年、高龄、高寿、桑榆、夕阳红等。同时,中国人还常把老字放在姓氏的前面或者后面,来称呼那些德高望重的老年人,以表尊重,如:老赵、王老。这体现了中国重视老人的价值观,而这些在英美文化中是不可思议的。可见,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人们对同一事物的态度可能截然相反。 三、英汉委婉语构造手段的对比 由于英汉民族的语言不同,两种语言在文化、语言形式和 思维方式 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英汉委婉语的差别正是由于两种语言的语言特点差异所造成的,主要体现在英汉委婉语各自的词汇形态特点、语义特点和语法特点等方面。英语是一种拼音文字,通过语音及语法手段构成委婉语,或拼写形式的变异,达到委婉的目的,汉语却侧重于词汇手段。 英语委婉语的构成方式: (1)缩略(Abbreviation):ladies代替ladies’ room,婉指女厕所。 (2)尾脱落(Apocopation):lav代替lavatory(厕所)。 (3)首字母缩略(Initiating):B.O.代替body odor(狐臭)。 (4)逆生(Backforming):ecnop 代替ponce,婉指“拉皮条的人”。 (5)音节或字母重复(Reduplication)pee-pee=piss(小便)。 (6)音节扭曲(Phonetic Distortion)Cripes=Christ(基督)、God(上帝)。 (7)混合词(Blend word):gezunda=This object“goes under”the bed.(那东西放在床底下,即“夜壶”)。 (8)小词(Diminutive):heinie=hind end(后端,即“臀部”)。 汉语委婉语独特的构成方式: (1)拆字法。如:张俊氏道:“胡子老官,这事你作法便了,做成了,少不得言身寸。”(“谢”拆开后即“言”、“身”、“寸”)。(《儒林外史》第32回) (2) 歇后语 法。人们在做一些消极评论时,常会借助一些歇后语来缓冲过于直白的语气,以达到委婉的目的。比如骂人时说:茶壶里的水(滚开)。 (3)换字法。例如,北方话口语中常说“扯蛋”,书面语转写时,换成“扯淡”。 (4)符号替换法。例如:“×你妈!你怎么不说话,哑巴吗?” (5)反义法。所谓反义就是指与禁忌语的意义相反。如广州人把“气死我”说成“激生我”;把“笑死我”说成“笑生我”。显然,生与死是 反义词 ,这里用“生”避开了“死”。 三、结语 笔者对英语和汉语中的委婉语从应用范畴与构造手段两方面进行了比较,试图找到两种语言中的差异和相似之处。委婉语不仅仅是修辞现象、语言学现象,更蕴含浓厚文化内涵、民族特征。在各个国家的日常交往及工作中,委婉语的运用极为广泛,它可以润滑和协调人际关系,使交际活动顺利进行。充分认识其构造手段、形式特点、发展规律将有助于我们了解英语国家的社会风俗与文化,从而增强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邓志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2]束定芳,徐金元.委婉语研究:回顾与前瞻[J].外国语,1995(5). [3]王希杰.汉语修辞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4]刘瑞琴.英汉委婉语对比与翻译[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10. 关于英汉语言对比方面论文篇2 浅谈英汉词缀对比研究 【摘 要】英语和汉语是两种不同的语言,两者在构词法上有着巨大的差别。分析了这两种语言的词缀,通过前缀和后缀的词缀对比,会给英语教学以及英汉互译提供一些启发。 【关键词】词缀;前缀;后缀;对比 1 词缀的定义 词缀法是把词缀附加在词根上构造新词的 方法 (陈,1991),也叫做派生法。总的来说,前缀起着语义功能,而后缀有语法功能。在英语中,它是一种重要的构词法,自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它在新的 英语单词 中占17.5%。在汉语中,由词缀法构成的词非常少,然而词缀化是汉语本身发展的自然趋势(吴,2001)。 2 英汉前缀对比 英汉前缀的不同反映在英语比汉语有更多的前缀。英语前缀是构词主要的成分,仅次于词根。整体来说,英语派生过程比汉语更复杂、更多样化。 2.1 英语前缀的分类 英语前缀大多只是改变词义而不改变词性,所以英语单词是在意义的基础上分类的,英语前缀可以分为九类,列举如下: 2.2 汉语前缀的分类 汉语的前缀表示语法意义,其首要功能是改变词性,这种功能相当于英语的后缀,这是两种语言最大的区别。汉语的前缀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只是为了构词,如“老”,老婆、老大、老虎;“阿”,阿爹、阿婆。另外一类不全是语法的性质,可能会改变词性,汉语前缀根据意义可以划分为以下类型。 汉语前缀和其相对应的英语形式: 1)否定前缀 不人道 inhuman 非正式 informal 不科学 unscientific 非导体 nonconductor 无形 invisible 无条件 unconditional 2)态度前缀 反建议 counterproposal 亲美 pro-American 反常 abnormal 伪政府 pseudo-government 反社会 anti-social 3)程度或大小前缀 超自然 supernatural 泛非 pan-African 超音速 hypersonic 次大陆 subcontinent 准学者 quasi-scholar 4)数字前缀 半封建 semi-feudal 单边 unilateral 半人半神 demigod 单晶体 monocrystal 双音节 disyllabic 多中心 polycentric 双语 bilingual 多级 multipolar 2.3 英汉前缀的对比分析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推测出两种语言的大多数前缀都有对应关系。总体来说,英语前缀在不改变词性的基础上,对词根起着语义功能,而汉语前缀具有语法的功能,更倾向于语义分类。 然而,在两种语言中,由相对应的前缀构成的派生词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也就是说,一种语言中的派生词在另一种语言中有着相同意义也可能不是派生词。例如,“不毛”在汉语中是个派生词,由前缀“不”和名次“毛”组成。在英语中相对应的词是“barren”,是个单词素的词。同样,英语中派生名词“non-smoker”是由一个前缀“non-”和一个名词“smoker”组合起来的,在汉语中是个名词词组“不吸烟的人”。 许多前缀具有多种意义,这种现象是非常普遍的,即一种语言的前缀在另一种语言中具有几种意义,反之亦然。英语前缀“a-”有三种意思:a. 强调原来的意思,如await; b. 改变词性和意思,如awash; c. 非、不, atypical。在汉语中,前缀“不”可以用英语中不同的前缀来表示,如un-, il-, ir-, a-等。 3 英汉后缀对比 与英语相比,汉语中表示人的后缀比指示状态和动作等的后缀多。两种语言的后缀都是加在词根之后。 3.1 英语后缀的四种范畴 英语后缀是对原来的词的一种修饰,它改变了词原有的词性。英语后缀有四种类型:名词后缀、形容词后缀、副词后缀和动词后缀。当词根加上这些后缀后,分别形成名词、形容词、副词和动词。 3.2 汉语后缀的分类 与英语后缀不同,汉语后缀主要构成名词。加上后缀的词根几乎限于名词、动词和形容词,尤其是名词。下文选择了若干汉语后缀和所对应的英语后缀。 1)名词后缀 ①表示代理人和职业的后缀 专家 specialist 教员 teacher 银行家 banker 打字员 typist 发明家 inventor 技术员 technician 读者 reader 讲师 lecturer 逃亡者 escapee 工程师 engineer 马克思主义者 Marxist 魔术 师 magician 助手 assistant 积极分子 activist ②表示属性、状态和学说意义的后缀 灵活性 flexibility 创造性 creativity 正确性 correctness 湿度 humidity 长度 length 唯心论 idealism 相对论 relativity 社会主义 socialism 达尔文主义 Darwinism 电子学 electronics ③表示亲昵或轻蔑意味的后缀 胖子 fatty 酒鬼 drunkard 赌棍 gamester 电影迷 filmnik 2)动词后缀 人格化 personify 简化 simplify 深化 deepen 现代化 modernize 革命化 revolutionize 3)形容词后缀 男孩子气 manly 孩子气 childish 阔气 luxurious 傲气 cocky 井然 orderly 默然 speechless 4)副词后缀 油然 spontaneously 惨然 miserably 特地 specially 继而 afterwards 率尔 rashly 3.3 英汉后缀对比分析 如上所述,汉语在构成名词方面有丰富的后缀,尤其是指示人的名词。据估计汉语表示人的后缀在词缀中达到32%,在英语中只有13%。两种语言的后缀很明显的不同在于汉语后缀大多带有些许感情色彩,尤其是轻蔑意义;而英语后缀很少带有这种贬义的感情色彩。 汉语中一定量的后缀在英语中没有相对应的后缀,因此,在英语中由自由词来表达这些后缀的意思,例如桌子(desk)、杯子(cup)、石头(stone)、尾巴(tail)、泥巴(mud)。同样,当表示女性的后缀附加于对应的动词之上,整个词就代表了女性。然而,在汉语中单个词就代表了相同的意义,比如女演员(actor-actress) and母老虎 (tiger-tigress)。 后缀中有一种有趣的现象,加上后缀的英语派生词与加上前缀的汉语派生词相对应,比如,“lawless” 和 “fearless”分别译成“非法”和“无畏”。英语中带有指小意义名词后缀在汉语中经常译成前面加“小”的名词,如小鸭(duckling)、小猫(kitten)。有时,同时使用前缀“小”和后缀“儿”,如小罐儿(cannikin)。 4 结语 总之,科技全球化给英语和汉语提供了更多的接触机会,在此过程中相互学习、相互比较。英汉词缀既有相似处也有不同点,将两者相比不仅有益于 英语学习 者深刻认识两种语言,而且有益于他们丰富英汉词汇。 【参考文献】 [1]陈治安.英汉词缀法构词比较[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91(1). [2]韩汉雄.英汉词缀比较及 其它 [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1994(7). [3]胡壮麟.语言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4]吴东英. 再论英语借词对现代汉语词法的影响[J].当代语言学,2001 (3). [5]萧立明.英汉比较研究与翻译[M].上海:上海外语 教育 出版社,2010. [6]张晗.英汉构词法对比[J].厦门大学外文学院,2010(3).

  • 索引序列
  • 英汉对比研究论文结论
  • 英汉概念结构对比研究论文
  • 研究英汉对比的英文论文
  • 英汉语言对比研究论文
  • 英汉句子对比研究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