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投稿知识库 > 论文研究特色和创新点

论文研究特色和创新点

发布时间:

论文研究特色和创新点

1、选题新颖性。目前大部分的研究都是探讨有关全体上市公司股权激励与公司业绩之间的关系,单独研究国有上市公司的很少。但随着“两大办法”的相继出台,股权激励己经走进了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视野,国有企业的特殊性将决定其研究的特殊性。因此,本文将在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这一特定的微观背景下,研究股权激励性的有效性。以此丰富相关方面的研究。2、衡量股权激励有效性指标的新颖性。之前的研究几乎全部选用公司的业绩作为股权激励有效性的衡量指标,但股权激励的对象是公司的管理层,评价激励的有效性时应该衡量管理层的业绩。目前国内大部分的研究都不区分公司业绩与管理层业绩,考虑到国有企业的特殊性,本文选取管理层业绩作为股权激励有效性的衡量指标,剔除市场环境、市场结构与企业资源对企业经济业绩的影响后,观察国有企业股权激励的真实效果。为我国国有企业建立长期有效的激励制度提供实证依据。3、引入相对业绩评价理论。系统阐述了相对业绩评价理论,并基于相对业绩评价理论结合我国国有企业的特点从会计回报、公司发展、股票回报三个不同的角度确定国有上市公司的相对业绩。4、运用新的模型。在对我国国有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有效性实证分析时,本文并没有直接运用前人已有的模型,而是将各种模型进行回归比较,探寻最佳模型,以使回归结果更真实准确的反应股权激励比例与管理层业绩之间的关系,对我国国有上市公司具有直接的借鉴意义。在对国有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研究中,笔者深深的感受到了这一研究课题的奥秒无穷。虽然笔者己经做了大量的研究与努力,但由于个人对股权激励的认识还不够深入,加之个人的精力能力有限,本文还是存在着以下不足:1、研究对象的局限性。本文的管理层股权激励只是针对国有上市公司做了相关的研究,但是管理层激励问题并非只存在国有上市公司,国有非上市公司中也大量存在。由于国有非上市公司的相关数据难以收集整理,因此本文的研究结论可能只适用于国有上市公司,对国有非上市公司的适用性有待于研究,这导致研究成果的推广缺乏应用基础。2、数据选取的局限性。由于本文选取股权分置改革后的数据为研究样本,我国分置改革时间很短,相关的法律法规也并不完善,所以实施股权激励的国有上市公司并不是很多,从而导致了研究样本容量相对较少。3、指标选择的局限性。本文选择相对业绩作为被解释变量,由于非财务指标难以量化以及我国国有企业业绩评价的特殊性,本文在衡量相对业绩时只选择了单一的财务指标,并没有构建全面的相对业绩评价体系。其次,影响股权激励有效性的因素十分广泛,由于笔者知识储备的局限,本文研究只选取了部分控制变量,可能考虑不尽详全,这些都将影响研究结果的准确性。4、研究方法的局限性。本文选择相对业绩作为股权激励有限性的替代变量,但相对业绩评价理论的发展时间尚短。国外有关于相对业绩评价理论的研究很多,但我国的研究还处于初始阶段。而且大多用于研究管理层薪酬问题,几乎没有涉足过股权激励。那么相对业绩评价理论对股权激励的适用性有待于进一步检验。5、缺少验证。由于数据收集的局限性以及时间关系,在进行描述性分析时,国有上市股权激励前后公司绩效是否有所变化本文没有实施验证,这是本文的又一不足之处。

1、资料创新

毕业设计论文的创新点该怎么写呢?首先要资料管理创新 ,论文里要用到的可以是比较新的内容,比如最新的科研工作成果以及专业最前沿的数据和资料,这个创新点就需要大家经常关注一些大企业相关的新闻资讯之类的,这样就可以第一时间获取有用知识!

2、方法创新

很多同学在写论文时,都会按照一些所谓常规的套路来写,这样写的出错率肯定小,但是老师在查阅的时候已经厌倦疲劳了,这时候如果有人写出别人没有写出的东西,给老师新颖的感觉,那自然会得到青睐。

3、观点创新

没有人提出来的观点,但是你提出来了,那么这个过程呢它就是一个观点进行创新。不过这个对于同学们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因为学术发展水平的高低会在这个方面体现出来,这个除了考验同学们的学术研究水平,同时也考验同学们的思维创新能力。因为有时在翻阅资料的时候,脑子里会突然想到某个想法,这时候思维转弯就转出来了,不过在提成新理论观点时,还是要严格遵循社会科学、谨慎的态度和思想,不能偏离实际,更不能虚化。

4、角度创新

大家都在用同一个角度思考和看待学生们的研究,但如果你选择了另一个角度思考,不仅仅只从一个角度创新,可能最后我们的结论就会成为一定的创新点,就像杨桃正面与侧面看是不一样的

其实毕业论文进行创新是一个研究过程的极佳体验,问题意识,知识储备与探索,也是磨练自己的过程,要让自己静下心来,才可以获取成功!

论文主要特色和创新点可以从资料创新、方法创新、观点创新三个方面去写。

对新情况新问题的解释原则、模式和视野的创新,即方法层次的创新,它对新的理论观点、理论原则、理论体系的形成,具有某种决定性的作用。

在深刻把握事物发展规律及人的思维规律、有效探索社会实践新领域的基础上,提出前所未有的新观点、新范畴,特别是形成新原理、新的科学体系。从发展着的社会实践出发,并以此为检验标准,对前人创立的基本原理,在充分肯定和继承的基础上作补充。

进行新的论证和发挥,对其中错误的成分加以纠正,陈旧的成分加以扬弃。根据实践的需要,对前人科学的思想资料和理论观点进行重新梳理,清除由于后人的错误理解而混杂其中的不正确的或随意附加的东西,重提或凸显前人提出的某些能够反映当今时代精神的理论原则和观点,并赋于其新的意义。

学术论文的简介:

学术论文是某一学术课题在实验性、理论性或观测性上具有新的科学研究成果或创新见解的知识和科学记录;或是某种已知原理应用于实际中取得新进展的科学总结,用以提供学术会议上宣读、交流或讨论;或在学术刊物上发表;或作其他用途的书面文件。

在社会科学领域,人们通常把表达科研成果的论文称为学术论文。学术论文的学术性,要求作者在立论上不得带有个人好恶的偏见,不得主观臆造,必须切实地从客观实际出发,从中引出符合实际的结论。

学术论文在形式上是属于议论文的,但它与一般议论文不同,它必须是有自己的理论系统的,不能只是材料的罗列,应对大量的事实、材料进行分析、研究,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科学研究是对新知识的探求。创造性是科学研究的生命。学术论文的创造性在于作者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能提出新的观点、新的理论。

论文特色或创新点

1、资料创新

毕业设计论文的创新点该怎么写呢?首先要资料管理创新 ,论文里要用到的可以是比较新的内容,比如最新的科研工作成果以及专业最前沿的数据和资料,这个创新点就需要大家经常关注一些大企业相关的新闻资讯之类的,这样就可以第一时间获取有用知识!

2、方法创新

很多同学在写论文时,都会按照一些所谓常规的套路来写,这样写的出错率肯定小,但是老师在查阅的时候已经厌倦疲劳了,这时候如果有人写出别人没有写出的东西,给老师新颖的感觉,那自然会得到青睐。

3、观点创新

没有人提出来的观点,但是你提出来了,那么这个过程呢它就是一个观点进行创新。不过这个对于同学们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因为学术发展水平的高低会在这个方面体现出来,这个除了考验同学们的学术研究水平,同时也考验同学们的思维创新能力。因为有时在翻阅资料的时候,脑子里会突然想到某个想法,这时候思维转弯就转出来了,不过在提成新理论观点时,还是要严格遵循社会科学、谨慎的态度和思想,不能偏离实际,更不能虚化。

4、角度创新

大家都在用同一个角度思考和看待学生们的研究,但如果你选择了另一个角度思考,不仅仅只从一个角度创新,可能最后我们的结论就会成为一定的创新点,就像杨桃正面与侧面看是不一样的

其实毕业论文进行创新是一个研究过程的极佳体验,问题意识,知识储备与探索,也是磨练自己的过程,要让自己静下心来,才可以获取成功!

毕业论文特色与创新如下:

范文一:

一直以来存在这样一种误解,那就是认为哲学只是形而上的抽象道理言说,其真理性和价值性是成问题的,其社会功能也可以由其他专门学科来取代。在这种认识下,哲学似乎是无用的和多余的,但是事实证明这种观点是极为片面的。随着从哲学里分离出来的新的学科不断增多,并且日益专门化和技术化,似乎取代了哲学的社会功能,但是这只是一种表面现象。

黑格尔说:当统一的力量从人的生活中消失,当对立已经失去了它们的活的关系和相互作用,并正赢得独立性时,对哲学的需要就形成了。实际上,哲学一直为人们理解世界、构建社会图景提供着基本的认知框架与认知方法,其社会功能不可替代。

范文二:

哲学虽然不直接提供满足物质需要的手段,但是它提供了种种思想,使我们能够在社会领域里理解、协调并且满足我们的需要,满足我们对未来的希望。宏观上说,哲学理论为具体的社会制度提供意识形态的合法性、平衡社会结构的稳定性与流动性,整合社会文化、提升判断认知能力、统一社会思想认识。

范文三:

思维的第一支柱:大脑;第二支柱:社会生活;第三支柱:知识;第四支柱:个性。《思维的拓展》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加强巩固社会生活和知识这两大支柱,拓宽创新的空间。首先,教师应创造机会让学生接触各种社会活动。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仅立足于课内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向课外延伸。

论文创新点如下:

一、资料创新

就是你写论文用的资料很新,是最新的科研成果,本专业最前沿的数据、资料,这也是论文指导老师看你文章质量的一个着眼点。

二、方法创新

在论文写作中,你用了一种别人没用过的方法,得出了一个新颖且靠谱的结论,令人信服又耳目一新。

三、观点创新

这个最明白了,你提出了别人没有提出过的新观点,这个看起来简单,其实最难,学术水平的高下,在这一点上基本可以判断。

不过,也别畏难,在占有资料、研究资料的过程中,有些观点会忽然冒出来,灵光一闪,学术的辛苦会在这一刻得到最大回报。就像忽然得到了一个别人不知道的秘密,你完全知道内幕。

最后要说的是,创新点不是制造出来的,是研究过程中的高峰体验,你得提前有充分的问题意识、知识储备和艰苦探索。写论文是苦的,得熬,好论文是反复改出来的,得磨。写论文的过程,也是磨练心性的过程,需要耐心!

论文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是lùn wén,古典文学常见论文一词,谓交谈辞章或交流思想。

当代,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它既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又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它包括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学位论文、科技论文、成果论文等。

2020年12月24日,《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抽检办法(试行)》提出,本科毕业论文抽检每年进行一次,抽检比例原则上应不低于2%

毕业论文特色和创新点例文

浅谈毕业论文的特色和创新点

大学生活又即将即将结束,毕业论文是每个大学生都必须通过的,毕业论文是一种有准备的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形式,毕业论文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浅谈毕业论文的特色和创新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 明确创新的含义

明确了毕业论文创新的含义,才能明确毕业论文创新的努力方向和目标。

创新(Innovotion)一词,是由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在其1912年德文版《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首先提出来的。创新,就字面而言,就是创造,做出新的东西。其中包含了两个要素:一是创新主体,就是指人,就是说,新东西必须是通过人的努力做出来的。二是这个东西必须是过去所没有的,即新的,否则就不成其为创新。创新主要以下面三种情况表现出来:一是原来人类没有的, 有人研究了, 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或做出来了。这是开创性的、奠基性的工作。二是前人虽然研究过、做过,但不成功,或是错了,有人通过研究,发现并纠正了前人的错误,使之成功了。第三类情况是,前人研究过、做过,也是正确的、成功的,有人在此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又增添了自己独到的、新的东西,把前人的研究工作向前推进、发展了。

毕业论文的创新,主要是一种理论创新。理论创新是指人类在开拓进取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对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作出新的理论分析和理论解答,对认识对象或实践对象的本质、规律和发展变化的趋势作出新的揭示和预见,对研究对象作出新的理性升华。理论创新一般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是对新情况新问题的解释原则、模式和视野的创新,即方法层次的创新,它对新的理论观点、理论原则、理论体系的形成,具有某种决定性的作用;二是在深刻把握事物发展规律及人的思维规律、有效探索社会实践新领域的基础上,提出前所未有的新观点、新范畴,特别是形成新原理、新的科学体系;三是从发展着的社会实践出发,并以此为检验标准,对前人创立的基本原理,在充分肯定和继承的基础上作补充,进行新的论证和发挥,对其中错误的成分加以纠正,陈旧的成分加以扬弃;四是根据实践的需要,对前人科学的思想资料和理论观点进行重新梳理,清除由于后人的错误理解而混杂其中的不正确的或随意附加的东西,重提或凸显前人提出的某些能够反映当今时代精神的理论原则和观点,并赋于其新的意义。

二、学习和运用科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马克思列宁主义等理论,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科学理论,同样也是指导我们的科研工作的科学理论和方法。所以,写作毕业论文要想求得创新,必须学习和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等理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运用这样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指导自己的论文写作活动。

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毕业论文创新放在一起,似乎风马牛不相及,其实是有着紧密的联系的。做学问是精研深思,上穷碧落下黄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才能获得其一毛一毫成果的苦差事。做学问如果不讲究学术规范,心浮气躁,东拼西凑,想着用假功、虚功蒙混过关,就不能刻苦钻研,就不能写出具有独到见解的、有创新性的毕业论文。学术道德是与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紧密相联的,如果没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想写出创新性的论文,只能是“浊其源而欲流清, 伐其根而欲叶茂” 的空想。

四、关注社会现实目光敏锐,关注社会现实,密切注意社会发展的新动向,善于抓住社会实践活动中所产生的新问题,才能写出创新的毕业论文

相反,如果一头扎进书本理论中,对现实社会生活漠不关心,不闻不问,对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一无所知,或知之不深不透,就不可能找到针对性较强的课题、写出创新性的毕业论文。因此,要想写出创新性的毕业论文,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密切关注社会实践的新发展和新动态。

五、选择创新课题要想写出创新性的毕业论文,首先必须选择创新性的课题。

1、选择开创性研究课题

在各个专业领域内,都有一些本来未被研究,但却长期被人们所忽视了的问题;也有一些过去没有必要或没有条件进行研究、而现在有了研究的必要和条件的问题;还有一些在社会生活的发展中不断产生出来的新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而进行的科学研究,就是开创性研究,这些问题也就是开创性研究的课题。

从事开创性研究,一般没有太多的资料可以利用,也没有现成的方法可供借鉴,因而困难较大。但同时,这类研究的意义又是十分重大的。科学研究是创造性活动, 探索未知世界,是科研的使命,看到并提出别人没有看到的问题,这本身就是一个科学发现。研究这样的问题,最容易有所创造,而且研究成果往往具有填补科学空白,或者及时指导社会实践的作用。

2、选择发展性研究课题

有些问题,尽管已经有人作过一些研究,但还有继续研究的必要,这样的问题也可以选作创造性研究课题。

研究新课题,是进行科学创造的一种方式,研究旧课题(已经有人研究过的问题),也未必不能有所创造,关键是要看能否提出新的见解。科学研究的实践早已多次证明,研究同一课题, 人们完全可能产生不同的看法,同样的题目,能做出不同的文章来。

既然是发展性研究,就要比已有的研究有所深入、有所提高,要同已有的研究有所不同。具体来说,进行发展性研究,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

(1)补充、深化已有的观点。这主要是指在已有的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更加广泛深入的研究,使已有的研究成果得到丰富或发展,使已有的理论观点得到深化或补充。在科学研究中,任何一种观点的形成,任何一种理论的完善,都要经过一个从不够成熟到比较成熟、从不够深入到比较深入的发展、演化过程。一般来说,一个科研课题,不会一下子就得到彻底的解决;一个科研课题的研究,不会一次就彻底完成。学术观点就是在反反复复的研究中,不断得以深化和发展,最后相对地固定下来,成为一种常规性的科学理论。

(2)赋于已有理论以新的社会意义。能动地指导社会实践,有效地服务于社会生活,是科学研究的根本任务,是科学理论的基本功用。有些问题虽然早已被探讨过,而且已经有了众所周知的结论,仅从科学发展的角度来看,似乎失去了重新研究的意义,但是,在特定的社会形势和社会条件下, 结合社会发展实际,重新强调某些已经非常明确然而又有些淡漠了的理论观点,以引起人们对某一现象和规律的重视,能够调整认识,纠正偏颇,为国家各项事业的发展,提供理论借鉴,因而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批驳、修正已有的观点。研究同一课题,得出完全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理论观点,是很正常的现象。批驳、修正已有的观点,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况:

一种情况是发现已成通说定论的观点有错误、有偏颇, 及时加以批驳、纠正。批驳、纠正通说的毕业论文,往往具有较高的创新价值。

另一种情况是参加学术争论,就一个正在讨论、有较大争议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在同一课题研究中,不同的观点并存,就产生了学术争论。进行学术争论,能澄清问题,深化认识,使科学理论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参加学术争论,容易使自己写出的毕业论文产生创新。

六、善于进行创造性思维

科学研究归根结底是一项创造性活动,而人类一切复杂的创造活动的进行,都要以创造性思维为心理过程的核心,科学研究的任何一个阶段都离不开创造性思维。

进行创造性思维,要求研究者具有敏锐的感知力。发现问题、感知外界信息,是创造性思维活动的发端,也是引发灵感的契机。一个人的感知力强,感觉灵敏,才能对外界信息的刺激迅速作出反应,才能以最快的速度接通信息点。这是取得创造性思维成果的必要条件。

集中精力、潜心思索,是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必由之路。思维成果的取得要以紧张的思维活动为前题,即便是以灵感状态出现的思维成果的取得,也是如此。科学创造需要灵感,而突如其来的灵感,正是研究者潜心思索的结果。

进行创造性思维还要注意解决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努力克服思维的从众倾向。科学研究要从资料出发,思维要在已有思维材料的基础上进行,因而容易受其束缚;作为思维主体的人又生活在具体的社会环境中, 各种社会观念、特定的文化氛围不能不对他产生影响。摆脱束缚,排除干扰,真正用自己的头脑思考问题,才会取得创造性思维的成果,写出创新性的毕业论文。

二是努力避免思维定势所造成的消极影响。创造性思维的完成离不开对问题的潜心思索,人在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中,由于长时间集中思考一个问题,很容易在头脑中形成固定的思路,思维完全定向运动,心理活动表现出较强的惯性和明显的趋向性。当沿着一个固定的思路思考问题,屡遭失败,久无突破时,就要主动考虑调整思路,变换思维的角度,谋求新的解决问题的途径,以避免思维定势造成的消极影响。

为了摆脱习惯思维的束缚,可以采取两种方法:一种方法是同别人讨论,或翻阅新的资料,以接受新的刺激,用新的信息启发自己的思想;另一种方法是把正在研究的问题搁置一段时间,使原有的思路逐渐淡化,使思维跳出原来的圈子, 走出“原地转”的境地。

三是努力消除妨碍创造性思维的非智力因素。不利于创造性思维的非智力因素很多,包括研究者自身性格特征中的一些不利方面,都可能会对创造性思维活动产生妨碍,因而要注意克服。

七、勤学多思

创新必须要有继承。要创新,就要学习,通过学习前人和别人的知识和科研成果, 并加以消化吸收和扬弃,这样才能比他们站得更高,看得更远,也才能产生创新。

此外,思维必须以一定的信息内容为材料才行。新的思维产品的产生是各种信息在人的大脑中反复作用的结果,思维的灵感状态是人脑中的某些信息点的突发性联结,是信息所呈现出的一种较佳结合态。人脑中的适用信息的贮存量,直接关系到创造性思维的质量。一般说来,研究者大脑中的关联信息越多, 信息间相互作用、信息点联结的机会也就会越多,有所发现、有所创造的概率也就越大。加大信息的贮存量,是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基础,是提高创造性思维效率的条件,所以,要想写出创新性的毕业论文,就要通过勤奋学习,来增加头脑中贮存的有用信息。

作为思维材料的信息内容存贮于人脑的不同区域中,信息点的联结需要纽带,信息间的作用要以信息的运动为前提。而要使信息“动”起来的最好办法就是能动地持久不断地“思考”。这就告诉我们,要想写出创新性的毕业论文,还必须多思考,勤思考,边学边思考。

八、重视行文,提炼新颖观点,运用富有新意的材料

毕业论文写作中的行文,不仅仅是对写作形式的谋求,更不是对研究成果的机械反映,行文本身就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在行文中,观点可能会得到加工、深化和修正;某些资料可能会被重新认识,或者新的东西被发掘出来,或者新的疑点产生,又被破除。可见,行文是使研究成果更加成熟,或得以深化的重要途径,是一个进一步研究的过程,因而必须高度重视。

科学研究是创造性活动,毕业论文的特点之一是独创性,新颖独特的理论观点是科学创造的产物,同时也是构成毕业论文独创性的首要因素。撰写毕业论文,要“发前人所未发,言别人所未言”,要有自己对问题的独到见解和看法,而不能人云亦云,简单地重复别人的说法,因而必须注意提炼新观点。

一篇高质量的毕业论文,不但观点应该是新颖独特的,所用的材料也要能给读者以新鲜感。而且,新颖独特的理论观点的提出和确立,其实是同新鲜材料的使用分不开的。选用富有新意的材料,主要包括下面几种情况:一是把新的事实、新的思想观念作为材料使用;二是把早已存在,但并未被发现或未引起人们普遍注意的事物作为材料使用;三是从新的角度使用人们已经比较熟悉的材料,把材料所包含的新内涵揭示出来,以使旧的材料产生新意,或者说使陈旧的材料成为有新意的材料。

一、论文创新的具体是什么?

论文的本质是创新,这个创新也不是大家认为的只有核心观点新才是创新,而是多层的.,大体上分为:敏锐地发现了其他人没有发现的问题;科学道出了其他人没能说出的论据;总结出来前人没能解决的问题。具体而言,体现在:论题选择新、核心观点新、使用材料新、写作手法新、论证方法新。

二、论文创新的方法

1、有创新意识。要做到论文创新,主要是写作者有创新意识,关键是需要批判意识或问题意识,生活和学习并不是为了安逸,要有独立思考和独立处理事情的能力。

2、科研扫盲。可以了解前人的研究轨迹,即把导师、师兄师姐的文章和学术论文,科学基金的申请成功报告和没有成功的报告,结题报告,横向课题的报告等全部都浏览一遍,知道自己在某一个领域还能做哪些研究,千万不要重复或者相似,以免浪费时间。

3、寻找问题和分解问题。做到这些,需要加强科研的基本功和转换科研思考的方式,这就需要学生在大学期间多参加名师的讲座,观察分析讲师是怎么用敏锐的目光去发现问题的,又是怎么用冷静理性客观的方式去思考和分解问题的。

4、加强积累。平常的学习注重上课的质量,注重课后看书的效率和效果,要做研究,要使论文有创新性,就一定多看文献,通过期刊和网络资源。随身杯一个好本子,将新的观点和某一瞬间的灵感记录下来。

5、学科交叉进行。学生可以多方积累,这就包括看交叉学科和其他学科的杂志,也可以走进大自然去获取一颗创新的生态心。

创新是现代许多企业对于人才的重要考察点之一。一个成功人士无一不是懂得创新,创造自己的成功之路的。墨守成规,随大流很容易便会淹没在人群里。创新是一项优秀品质,也是学生的重要资本之一,能够让他们在毕业大流中更加容易脱颖而出。

本文是一篇论文写作,论文写作,简单的说,就是大专院校毕业论文的写作,包含着本科生的学士论文,研究生的硕士论文,博士生的博士论文,延伸到了职称论文的写作以及科技论文的写作。一般来说,论文写作,即高校毕业生,科技工作者以及各科研机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依据一定的论文格式和字数要求,对学习和工作的学术总结和创新。首先,我们如何找论文创新点。1、查看历来创新论文资料,寻找创新灵感。首先是把导师,师兄,师姐的文章和论文,科学基金的申请成功报告,没中的申请报告,结题报告,横向课题的报告,咨询报告等全部浏览一遍,知道自己在什么领域,这个领域你的导师和前几届做什么,这个对于硕士来说,我觉得很有必要。2、多看文献。去图书馆期刊阅览室,边看期刊的时候,如果闪现什么灵感,马上记下来,切记,一定要记下来,好记忆不如烂笔头,注明出处,你的灵感是解决什么问题的,这个文献给你的启示到底是什么,如果你当时沿着这个灵感还有其他想法,就沿着这个思路下去,直到你不知道写什么,那么就停止。3、利用网络助手。网络当然有很多专业论坛,数据库等,按主题分类搜索,来了解。其次,我们整理了2份硕士毕业论文创新点,希望能给各位有所启发。硕士毕业论文创新点一:论文题目:基于顾客感知视角的酒店安全评价研究研究的特色与创新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研究视角的创新。传统的酒店安全评价研究主要以酒店企业自我评价为主,本研究从顾客感知视角切入,突破了传统的研究范式,拓宽了酒店安全评价的研究维度。2.研究内容的创新。国内酒店尚无进行酒店安全评价的具体经验,理论界也缺乏对酒店安全评价体系进行理论建构的文献基础。本研究将试图弥补这一缺陷,面向酒店业顾客构建一套具有针对性的安全评价体系,以为酒店业提供一个安全评价工具。硕士毕业论文创新点二:论文题目:互联网金融的运作模式与发展策略研究本文的创新点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对互联网金融从传统模式、第三方支付、新兴金融业态三个方面进行全面梳理。从现有研究来看,对互联网金融的分析大多停留在某一种模式上,这固然与对互联网金融概念的理解有关,但也反映出了现有研究的片面性。本文认为,互联网金融既表现为近两年涌现出的新兴金融业态,也不能忽视了传统金融的互联网化,甚至在某种意义上,传统金融的互联网化对实体经济发展具有更重要的意义。第二,从战略层面对互联网金融价值的分析。美国金融危机以来,对以西方为代表的金融模式的反思有所加强,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认为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和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在金融发展上站到了相同的起跑线上,因为二者都需要重新思考金融地发展模式。互联网金融的出现再次把二者放在了相似的起跑线上,但由于中国互联网巨大的人口基数和优势,互联网金融对中国在金融赶超上或许具有更加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的这一创新点在于揭示了互联网金融对中国金融改革的重要意义。第三,对中国互联网金融健康可持续发展思路的讨论。本文充分认识到互联网金融具有很多的区别于传统金融机构的特征,包括资源开放化、成本集约化、选择市场化、渠道互联网化、运营高效化、用户行为价值化等特点,这些特点是传统金融所不具备的。但是,要充分发挥这些优势,还有赖于合理的引导与监管。

文化研究的特色和创新论文范文

陈:王老师,您好!您长期从事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与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文学教育》早就计划采访您了。最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了您主编的《中国文学史简明教程》,作为“华大博雅”品牌书的一种,听说上海社科院的陈伯海先生、上海大学的董乃斌先生、中国社科院的刘扬忠先生、复旦大学的黄霖先生、南京大学的莫砺锋先生、武汉大学的王兆鹏先生都对这部教程给予了较高评价,我代表《文学教育》编辑部向您表示衷心的祝贺!一个世纪以来,中国文学史著作可谓汗牛充栋,而真正有创新的不是很多,《中国文学史简明教程》为什么能够得到这些国内著名专家学者的赞许呢? 王:专家学者们之所以肯定我主编的这部教材,主要是觉得其中有些创新的东西,包括一些理论性的思考。一部教材,首先要照顾到它的通用性,即要向学生介绍通行的公认的文学史知识,不然,它就难以被师生所接受,所以教材最不容易创新。然而,一部好的文学史教材,它必须有编写者对于文学的理论思考和文学发展的规律性认识,不然,它就不会有自己的特色,也失去了编写这部教材的必要。黄霖先生指出,“教材不同于个人专著。个人专著注重原创性,强调有独到的见解”,而教材“当以一时间普遍认可的内容为佳”,“王齐洲先生对一系列中国古代小说深有研究,时有独到的见解,但在他所写的第六章《小说的发展》中,多综合时贤的共识,使人感到平允、客观……这也反映了编史者应有的气度”。董乃斌先生则指出,这部教程“高出同类著作的根本特点,那就是《教程》显示出编者较高的理论素养和刻意的理论追求。这主要表现在全书绪论之中,也表现在全书一以贯之的理论线索之中”。如“《绪论》的第二节,从文学发展的阶段性、地域性、文学与文论的关系、诸文体在文坛地位的变化等方面对文学史发展规律做了有重点的概述……其中提出了不少值得学界重视的探索性观点。例如说‘如果以书面文学的主流文体的创作主体和消费主体为依据,中国文学的发展大体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即贵族文学时代、精英文学时代、市民文学时代、大众文学时代。’这个说法就很新鲜很有意思。对此,作者还可作更详尽的阐述,文学史界也不妨进行一番争议。又如从社会文化群体消费的角度来区分文体的主流和非主流,并论证中国文学史应以各时代主流文体为对象来清理和描述文学发展的主要线索和基本规律,这实际上便给已行之多年的‘一代有一代之文学’观点提供了一种新的论据和论述角度。再如论到传统的应用文体中也有许多美文,指出这正是中国文学的一大特色,等等,都是很精彩的。”而所有这些理论创新,都是作者“多年研究、思考的结晶”。这样的评论,使我深受鼓舞,也有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感慨。 陈:据我所知,您在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期主要是研究中国古代小说,而90年代中期以后,您把重点转到中国文学史研究的理论问题上来,特别是对中国古代文学观念的研究,新论迭出,2004年您还出版了36万多字的《中国文学观念论稿》。您为什么要抓住观念问题不放?这与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学术创新有什么联系? 王:文学观念问题不仅是文学史编撰的逻辑起点,也是文学史研究的理论前提。观念不清,对象自然不明。而观念的转换,一定会带来研究格局的重大变化。20世纪初,中国学术界引进西方现代文学观念,不仅促进了中国文学学科的建立,而且改变了中国文学研究的传统面貌。王国维的《宋元戏曲史》、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胡适的《白话文学史》、郑振铎的《俗文学史》等等,都是在新文学观念指导下产生的学术经典。而百来年中国文学学科的发展和古代文学研究,也产生了许多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同样只能从转变观念入手。1998年前后,我在总结20世纪中国文学学科建设和古代文学研究成果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呼吁“中国古代文学研究需要转换观念”,并在《中国社会科学》、《孔子研究》等刊物上发表了《中国文学观念的符号学探原》、《论孔子的文学观念》等论文,以期引起人们的重视和思考,希望在古代文学研究中能注意到文学观念的问题。在编写《中国文学史简明教程》的过程中,我和其他编撰者尽量做到尊重历史,运用历史发展的眼光,按照当时人所理解的文学观念去客观描写当时的文学现象和文学事实,探讨文学观念的历史演进与文学发展的内在联系,追寻造成文学观念变化和文学历史发展的各种原因,以期编写出既符合历史实际又具有逻辑联系的中国文学史。 陈:这样富于创见的中国文学史,肯定会受到广大师生和文学爱好者欢迎。在《中国文学史简明教程》中,我看到您对思想创新的高度重视,同时我也注意到,您的文章大多发表在比较有影响的刊物上。像《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文艺研究》、《文学遗产》、《国学研究》、《北京大学学报》等刊物,您都有文章发表。这是不是与您的创新意识有关呢? 王:也许是吧。我认为学术研究贵在创新,文学研究更应如此。创新的基础是材料,创新的手段是方法,而创新的关键是思想。有人说我写文章善于使用材料。其实,材料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思想,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尤其如此。中国古代文学是一个传统学科,许多材料都被前人研究过,如果没有新的思想,研究就失去了意义和价值。所以,我做研究总希望能够有所创新或突破。而只有创新或突破,才能真正形成学术积累,促进学术发展。1985年我在《文学遗产》发表的《中国小说起源探迹》、1988年在《文学评论》发表的《象征主义――中国文学的传统方法》等文,一直为学者们所引用,近5年的引用也不下20篇次,这说明真正有创新的学术研究是不会被学术界遗忘的。近几年我发表的有关文学观念的论文引用率则更高,反响也更强烈。如去年在《中国社会科学》发表的《雅俗观念的演进与文学形态的发展》一文,不仅《新华文摘》全文摘载,《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等也予以转载或摘登。创新是学术的生命,而思想是学术的灵魂。武汉大学尚永亮先生评论我的《呼唤民族性:中国文学特质的多维透视》一书时,说我追求“有思想的学术”,深契我心。 陈:现在大家都在谈创新,我想您的这些话对学术界同仁肯定会有不小的启发。这些成果都凝聚着您的心血和汗水,您对其中的哪一项最满意呢? 王:写文章的人大概都会有这样的体会:写之前豪情万丈,写之中筋疲力尽,写完后有几分自得,发表后又总是留有遗憾。正如刘勰所说:“方其搦翰,气倍辞前;暨乎篇成,半折心始。”如果从严格意义上讲,我对所写的文章都不十分满意,还要继续努力。 陈:从您的著作中可以看出,您渊博的学识与您的广泛涉猎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我们都想知道您是怎样读书的?读了哪些书?哪些书对您有比较深刻的影响? 王:我读的书范围比较广,类别比较杂。走上学术道路之前,完全凭兴趣读书,并无目的。我从小爱静不爱动,坐得住。记得上初小时读了不少小人书(连环画),上高小时我完整地读过《西游记》、《封神榜》,不少字不认识,跳过去再读,觉得很有意思。上初中时我读完了《水浒传》、《三国演义》等古典小说,也读了《红岩》、《青春之歌》、《暴风骤雨》等当代小说,还读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童年》、《牛虻》等外国名著。在我的读书经历中,有三个时期特别重要,那是比较集中的读书时间,与一般情况下“闲庭散步”式的读书不大相同。 第一个时期是1966年我从洪湖一中毕业以后。那时洪湖西四区的小学毕业生上初中都在二中,我是当地唯一洪湖一中毕业的初中生,虽然只有15岁,当地政府还是安排我到学校去教书。文革初期,农村“破四旧”,许多书都作为“四旧”收起来,放在生产大队的仓库里。有一个生产队的会计特别喜欢看古代小说,他家里收藏的古小说应有尽有,也被“红卫兵”们收到了大队部。我工作的学校与大队部一墙之隔。我不喜欢参加那些打打闹闹的事情,工作之余,无事可干。一个偶然的机会,发现了那些堆在仓库里的旧书,便偷偷拿出来看。《儒林外史》、《聊斋志异》、《今古传奇》、《东周列国志》、《荡寇志》、《隋唐演义》、《说岳全传》、《杨家府演义》、《龙图公案》、《海公案》、《镜花缘》、《再生缘》等古典小说,以及《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等古代戏曲,成了我业余生活的一部分。这些书是偷着读的,因而感觉特别刺激。当然,也有一些书是可以公开读的,例如《红楼梦》。可惜那些旧书中惟独没有《红楼梦》,我很沮丧。后来托已经入伍的我小学的同学谢从江从部队给我弄到一部,反复阅读。至今我仍然保留着这部书。此外,就是读马列的书。60年代末期,中央提倡读马列的六本书,《共产党宣言》、《国家与革命》、《哥达纲领批判》、《反杜林论》我都认真细致的阅读过,有的还做了读书笔记;《自然辩证法》我也读过,只是不太懂。我还读过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与国家的起源》,觉得很有收获。 第二个时期是1972年我在荆州师范学校毕业留校以后。留校后我除了在中文系教课,还同时在教务处工作。学校的图书馆由教务处管理,由于正值“文革”时期,图书馆并不开放,长期锁着。教学工作没什么压力,愿意读书的人很少。我做好了管理图书馆的丁克英老师的工作,让她打开图书馆的门,把我锁在里面,让我一个人在里面读书。从1973年到1976年的几年时间里,我一有空就钻进图书馆,读一切我感兴趣的书。不论中国的、外国的,古代的、现代的,也不管是小说、戏剧、诗歌、散文,凭着兴趣去看,自由自在,感觉特别惬意。中国的如郭沫若的新诗,巴金、茅盾、老舍的小说,曹禺的戏剧,外国的如希腊神话,荷马、但丁、歌德、拜伦、雪莱、海涅、普希金、裴多菲的诗歌,莎士比亚、布莱希特、莱辛、席勒、高乃依、莫里哀、易卜生的戏剧,薄伽丘、狄更斯、雨果、巴尔扎克、左拉、罗曼・罗兰、大仲马、小仲马、斯丹达尔、莫泊桑、契诃夫、果戈理、屠格涅夫、托尔斯泰、高尔基、塞万提斯、马克・吐温、泰戈尔的小说,安徒生的童话,谢德林的寓言,卢梭、蒙田、惠特曼的散文。作品读得很多,其中巴尔扎克和莎士比亚的全部作品基本上都读过一遍。 我对这段读书的经历特别怀念。当图书馆的门从外面被锁上,我一个人徜徉在高高的书架中间,找到一本书,然后选一个安静的地方坐下来阅读。看一本喜欢的书,就像交一个新朋友,与朋友谈心,没人打扰,全身心地投入,与功利无关,与外面闹嚷嚷的世界无涉。这里只有思想的碰撞,智慧的激荡,心灵的沟通,情感的交流。那种感觉现在回想起来,实在是一种最高级的精神享受。我在1993年出版的《古典小说新探》的后记中,还专门提到这一时期的读书经历,特别感谢丁克英老师。 我最喜欢读那些以描写不屈不饶与命运抗争的人物为主人翁的作品,这些人物能够与我产生思想的交流和情感的共鸣。 陈:许多人的青春与梦想,都被“文革”这个时代葬送了,您却有这样一段难忘的美好时光,真令人羡慕。那个动乱的年代没有耽误您,却将您由一个文学爱好者锻造成了一名学者。 王:因为父亲的“历史问题”(与“中原突围”有关,这里就不谈了),我被另类化了,也因此对“文革”没有热情,在“文革”中成了逍遥派。这在当时是受歧视的,现在看来确实是好事。这个时期我读的书虽然很多,但还没有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学术研究。我的学术研究开始于我读书生涯的第三个时期,那是1978年春我到湖北大学进修以后。在湖大,我一边旁听元明清文学研究生课程,一边参加中文系青年教师读书班。这个读书班由张国光先生主讲,我在听张先生讲《庄子》以后,有所感悟,写了一篇心得,请张先生指导,张先生看后大加赞许,写了很长一段批语,从此我成了他最关照的学生。当时,湖北省图书馆古籍部只对具有讲师以上职称的高校教师开放,张先生便带我到省图书馆古籍部看书。以他的名义借出,我们一起阅读。为了节约还书和借书的时间,中午总是不回家,两个人轮流到附近餐馆吃点面条充饥。这样的读书生活持续到我进修结束,前后共一年多时间。这一年多里所看的书主要是古籍,有一些还是善本书。就在这一年,《文学评论》复刊,发表了王俊年、裴效维、金宁芬合写的《〈水浒传〉是一部什么样的作品》一文,是想纠正“文革”中“评《水浒》、批投降”运动对《水浒传》的错误评价,我读了以后不赞成他们的观点,就写了一篇争鸣文章,寄给《文学评论》编辑部。很快就收到编辑部回信,肯定我有自己的思考,指出由于是驳论,影响了自己观点的表达,建议我正面阐述自己的观点写成文章寄他们。于是我就宋江形象谈了自己的看法,写成《宋江是地主阶级的革新派》一文寄上,发表在《文学评论丛刊》第五辑。从此以后,我便走上了学术研究之路。后来我才听说,给我回信并推荐发表的是时任《文学评论》编辑后来担任过主编的侯敏泽先生。这篇文章写成后,曾请湖北大学的郁沅先生审读,郁先生提出了很好的意见。我走上学术道路,是与这许多先生的指导和帮助分不开的。 80年代以后,我又系统地读了一些书,以西方哲学、美学、历史学、文化学为多。如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二十世纪西方哲学译丛”,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汉译名著”、三联书店出版的“学术文库”和“现代外国文艺理论译丛”等,加起来有十来种,选读的著作有几十部。符号学、现象学、精神分析、存在主义、结构主义、新批评、接受美学、新历史主义等理论,都给我以启发。我注意揣摩这些思想,吸取其精华,但很少在论文中直接套用。现在更忙了,集中读书的时间不多。为了完成科研课题,也会有选择地阅读,但那都是边工作边读书,感受也就不一样了。 陈:您这样全身心地读书、写作,真令我们青年人感动。不过,现在文学似乎没有以前那样的吸引力了,文学界对文学的前途也大多不乐观,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王:你提的问题很尖锐。的确,当下普遍流行着一种文学悲观情绪,以为社会现代化使得文学被边缘化,文学不是在发展而是在慢慢萎缩,已经看不到它的前途,甚至出现了“文学消亡论”的悲观论调。实际上,持这种看法的人正是用传统文学观在看当下的文学,以为文学就是诗歌、散文、小说、戏曲这些所谓纯文学样式,这些文体的不景气就是文学的不景气。应该看到,现阶段除纸质文本的传统文学作品以外,那些与现代技术相伴生的新文学与新文体,也应该被纳入文学视野之内,如电影文学、电视文学、电子文学、网络文学等等,只要它们运用了文学手段,倾注了作者的感情,是通过语言和形象给读者以美的享受,就都可以视它们为文学。如果这样,那么,文学的地盘就不是在缩小而是在扩大,文学的消费群体不是在萎缩而是在激增。作为文学工作者或文学爱好者,不能用宗法思想和精英意识来排斥这些新生的文学,而应该充满热情地关心它们,扶植它们,甚至投身其间,为它们的繁荣做出自己的贡献。这个观点,我在一些文章里谈到过,在一些大学讲演时也进行过阐述。 陈:您对广大的文学工作者和文学爱好者有什么要说的吗? 王:西方19世纪的实证主义和20世纪科学主义全方位地影响了我们的生活。在这些思潮的影响下,文学变成了“小儿科”,有些人开始“玩文学”,文学慢慢被边缘化了。然而,我一直以为,文学不是简单的审美活动,也不只是一种语言的艺术形式,文学更多的是人格塑造的一种手段,是人的一种生存状态。文学升华我们的情感,陶冶我们的情操,锻炼我们的意志,丰富我们的人生。文学内化为人的道德修养、品质修养、人格修养、文化修养。孔子提倡把文学作为人的生存方式和表达方式,孟子主张文学的人化,荀子强调人的文学化,这是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学化的人生,是诗意的人生,是自由的人生,也是理想的人生;文学化的民族,是文明的民族,是智慧的民族,也是有凝聚力的民族。这也就是海德格尔所说“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大地上”。纵观历史,中华传统文化对人们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文学来进行的,而且这种影响将会也必然会持续下去。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学的作用是巨大的,我们对待文学的态度应该是亲切而严肃的。作为以文学教育为宗旨的杂志,《文学教育》的深远意义是不言而喻的,责任也是重大的。 陈:谢谢您对《文学教育》的勉励,也谢谢您接受采访! 陈卫星,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博士生。

写作思路:真情实感的表达,结合实际情况描写,正文:

各个国家都有自己国家的文化,但是每个国家的文化都是各具特性的,它们都存在着差异,所以我们想要去改变一个国家和一个群体的文化,是不可能的,只能将自己的文化融合到其他文化中去,或者将其他文化吸纳到自己的文化中来,使不同的文化可以相互共存,彼此完善。所以我认为:文化共存是可以实现的。

可能很多人会说:“文化共存,这么高大上的词语,应该离我们很遥远吧?”其实,文化共存并不离我们很远,它就存在于我们现实生活当中。

放眼望去,现在满大街的人都穿耐克、阿迪达斯的鞋子、衣服;中国的饺子、北京烤鸭这些传统美食也流传到世界各地,中国的国粹——京剧被世界人民所熟知,中国功夫的武馆也开遍了世界各地;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走出国门到世界各地去旅游,而在中国的告状也随处可见很多外国人;

街道上我们可以看到飞奔的汽车,可能发动机、轮胎、外壳都是分别采用不同国家的技术……这种种生活现象,都是不同文化的相互吸纳、相互完善的文化共存。目前全世界已经逐步走向多元化,不管什么文化,只有采取开放的姿态,接纳吸取其他先进文化,去除自己糟粕的文化,才能有所发展,有所进步。

但是当今世界上也曾存在许多文化冲突现象。就像古代欧洲的基督教和西亚异教徒因为不同文化的作文相互碰撞而对异教徒进行杀戮,最后导致两败俱伤。

这是一场因宗教文化冲突而引发的战争。而中国却奇迹般地呈现道教、儒教、佛教、回教以及不同地域不同层面的各种神教的共存状态,这是中国文化对世界贡献的永恒价值。

其实,文化的冲突不必是一种文化消灭另一种文化,相反,两种文化可能吸取对方的优秀文化后,彼此都得到更好的发展和完善。如罗素所说言: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过去已经多次证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里程碑。

所以文化共存才是人类的出路,世界应该和而不同,求同存异。世界上各种文化,只有共存,才能听取对方身上的精华,来填补自己身上的不足,发挥出自己最大的价值。

那么,我们如何才能做到文化共存呢?

我想,如果每种文化都既有自己的特色,又有普遍存在的特性,才有可能如此。每种文化在流传到世界各地的时候,既要保留自己的本色,又去学习其他文化优秀的地方,完善自我,追求更高的理想,让全世界都认可这种文化;

而不是像基督教与袋伊斯兰教一样用一种文化消灭另一种文化,那样只会在民众心里产生对异于自己文化根深蒂固的厌恶。这样多种文化才可以交融在一起,共同发展,共同繁荣,才能创造出精彩纷呈的世界文化。

文化共存,是包容,是汲取,更是一中积极的创新。

写作思路:真情实感的表达,结合实际情况描写,正文:

各个国家都有自己国家的文化,但是每个国家的文化都是各具特性的,它们都存在着差异,所以我们想要去改变一个国家和一个群体的文化,是不可能的,只能将自己的文化融合到其他文化中去,或者将其他文化吸纳到自己的文化中来,使不同的文化可以相互共存,彼此完善。所以我认为:文化共存是可以实现的。

可能很多人会说:“文化共存,这么高大上的词语,应该离我们很遥远吧?”其实,文化共存并不离我们很远,它就存在于我们现实生活当中。

放眼望去,现在满大街的人都穿耐克、阿迪达斯的鞋子、衣服;中国的饺子、北京烤鸭这些传统美食也流传到世界各地,中国的国粹——京剧被世界人民所熟知,中国功夫的武馆也开遍了世界各地;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走出国门到世界各地去旅游,而在中国的告状也随处可见很多外国人。

可能发动机、轮胎、外壳都是分别采用不同国家的技术……这种种生活现象,都是不同文化的相互吸纳、相互完善的文化共存。目前全世界已经逐步走向多元化,不管什么文化,只有采取开放的姿态,接纳吸取其他先进文化,去除自己糟粕的文化,才能有所发展,有所进步。

毕业论文的特色或创新点

毕业论文特色与创新如下:

范文一:

一直以来存在这样一种误解,那就是认为哲学只是形而上的抽象道理言说,其真理性和价值性是成问题的,其社会功能也可以由其他专门学科来取代。在这种认识下,哲学似乎是无用的和多余的,但是事实证明这种观点是极为片面的。随着从哲学里分离出来的新的学科不断增多,并且日益专门化和技术化,似乎取代了哲学的社会功能,但是这只是一种表面现象。

黑格尔说:当统一的力量从人的生活中消失,当对立已经失去了它们的活的关系和相互作用,并正赢得独立性时,对哲学的需要就形成了。实际上,哲学一直为人们理解世界、构建社会图景提供着基本的认知框架与认知方法,其社会功能不可替代。

范文二:

哲学虽然不直接提供满足物质需要的手段,但是它提供了种种思想,使我们能够在社会领域里理解、协调并且满足我们的需要,满足我们对未来的希望。宏观上说,哲学理论为具体的社会制度提供意识形态的合法性、平衡社会结构的稳定性与流动性,整合社会文化、提升判断认知能力、统一社会思想认识。

范文三:

思维的第一支柱:大脑;第二支柱:社会生活;第三支柱:知识;第四支柱:个性。《思维的拓展》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加强巩固社会生活和知识这两大支柱,拓宽创新的空间。首先,教师应创造机会让学生接触各种社会活动。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仅立足于课内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向课外延伸。

1、资料创新

毕业设计论文的创新点该怎么写呢?首先要资料管理创新 ,论文里要用到的可以是比较新的内容,比如最新的科研工作成果以及专业最前沿的数据和资料,这个创新点就需要大家经常关注一些大企业相关的新闻资讯之类的,这样就可以第一时间获取有用知识!

2、方法创新

很多同学在写论文时,都会按照一些所谓常规的套路来写,这样写的出错率肯定小,但是老师在查阅的时候已经厌倦疲劳了,这时候如果有人写出别人没有写出的东西,给老师新颖的感觉,那自然会得到青睐。

3、观点创新

没有人提出来的观点,但是你提出来了,那么这个过程呢它就是一个观点进行创新。不过这个对于同学们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因为学术发展水平的高低会在这个方面体现出来,这个除了考验同学们的学术研究水平,同时也考验同学们的思维创新能力。因为有时在翻阅资料的时候,脑子里会突然想到某个想法,这时候思维转弯就转出来了,不过在提成新理论观点时,还是要严格遵循社会科学、谨慎的态度和思想,不能偏离实际,更不能虚化。

4、角度创新

大家都在用同一个角度思考和看待学生们的研究,但如果你选择了另一个角度思考,不仅仅只从一个角度创新,可能最后我们的结论就会成为一定的创新点,就像杨桃正面与侧面看是不一样的

其实毕业论文进行创新是一个研究过程的极佳体验,问题意识,知识储备与探索,也是磨练自己的过程,要让自己静下心来,才可以获取成功!

  • 索引序列
  • 论文研究特色和创新点
  • 论文特色或创新点
  • 毕业论文特色和创新点例文
  • 文化研究的特色和创新论文范文
  • 毕业论文的特色或创新点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