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投稿知识库 > 刘震云一地鸡毛论文题目

刘震云一地鸡毛论文题目

发布时间:

刘震云一地鸡毛论文题目

新写实小说重视回归现实的土壤,还原真实的生活。刘震云的代表作《一地鸡毛》描写了主人公小林在单位和家庭的种种遭遇和心灵轨迹的演变。从生活中诸如菜蓝子、妻子、孩子、豆腐、保姆、单位中的恩恩怨怨和是是非非等繁琐事件中,反映了大多数中国人在八九十年代的日常生活和生存状态。这部小说的讽刺艺术令人惊叹。 《一地鸡毛》的讽刺艺术首先体现在世俗生活对人的态度的扭曲和对人格的侵蚀。小林与妻子小李从大学刚毕业时期的理想主义到适应社会过程中遇到了很多不可名状的潜规则,他们逐渐变得圆滑世故,变得冷漠。书中一段话令我印象最为深刻:“你也无非是买豆腐,上班下班,吃饭睡觉洗衣服,对保姆弄孩子,到了晚上你一页书也不想翻,什么宏图大志什么事业理想,狗屁,那是年轻时候的事,大家都这么混,不也活了一辈子?”小林与其妻子的转变正是世俗生活带给人们最深刻的烙印,是对当时社会底层人士生活最真实的描绘。 与其他流派小说不同,新写实小说注重描写世俗生活中的日常琐事,通过真实的令人荒诞的生活的刻画,打破人们对虚幻美好的认知。与琼瑶的爱情小说相比,琼瑶是“造梦”,而一地鸡毛就是将真实毫无保留地揭露在人们面前,从而使人们形成对现实、自我的深层反思与考量。小说的情节并非离奇曲折,故事描述的就是生活中平淡无奇的琐事但是却有直击人心的力量。小说借小林的遭遇描写了社会上的所谓的“人情往来”和“世俗生存之道”,从而表现出对一些乱象的深刻揭露与辛辣讽刺。 小说的最后写到小林在半夜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睡觉,上边盖着一堆鸡毛,下边铺着许多人掉下来的皮屑,柔软舒服,度年如日。由此便与文章题目《一地鸡毛》完美衔接。讽刺艺术也被作者运用到极致。小说的结尾不像其他小说一样有一个明确的结局或人物归宿。小林的生活仍在继续着,这样的生活也许永远都没有尽头,也许会有另外一种可能。就是这种无法解脱的苦闷会使读者产生矛盾与痛苦。作者正是将这种无奈生存中又屡屡激起生命的韧劲与局部的激情描绘出来,在原生态的冷库中透出生存的硬度。从而引导人们在世俗中悲剧感和异化感之下寻求出路和生存的真谛。

“小林脑袋已经发蒙,这天夜里睡得很死。半夜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睡觉,上边盖着一堆鸡毛,下边铺着许多人掉下来的皮屑,柔软舒服,度日如年。又梦见黑压压无边无际的人群向前涌动,又变成了一队队祈雨的蚂蚁。”这是刘震云早年创作的一部绝无仅有的反映小市民真实生活,琐碎人生范本的小说《一地鸡毛》中描写主人公小林的一段文字。一部描写关系学的教科书式的短篇小说,《一地鸡毛》再现了单位这一微观天地,鸡毛蒜皮,纤毫毕现,不嫌其俗,不掩其恶,“酱缸”之臭,人心之险,一一展示无遗。不管我们多么不想承认,多么不甘心承认,可是最终大部分人,还是会过上这种一地鸡毛的日子。一地鸡毛的日子,不是让你对生活失去信心,而是让你找准定位。理想也许是感性的产物,可最终却一定是理性来结果。自卑与自大的较量中,心怀理想,相信未来。俗人,俗世,也有俗气的幸福。做一个脚踏实地的俗人,一地鸡毛,就变成了人间百味。 词汇是描写现实生活和社会的,具有具体独特的意思,就成语一地鸡毛所指称的意思看,简单有三层意思:作为日常生活琐事、鸡毛蒜皮的小事的代称;表示平庸、琐屑、卑下,无所作为、纠缠不清;引申为糟糕、麻烦、混乱、使人厌烦、不受欢迎。而刘震云以之为小说的标题,叙事写人,从一个侧面写尽了人生百态和世情风貌。从整篇小说叙述的故事和人物的命运看,新写实主义小说代表作《一地鸡毛》描写了主人公小林在单位和家庭的种种遭遇和心灵轨迹的演变:菜篮子、妻子、孩子、豆腐、保姆、单位中的恩恩怨怨和是是非非,反映了大多数中国人在八九十年代的日常生活和生存状态。它真实而生动地反映了大多数中国人生活的主旋律,深刻反映了改革开放的新形势给人们内心和外在带来的变化。 小林是一个从大学毕业入职国家机关时间不长的年轻人。改革开放初期,国家发展和社会经济都处于初期。国民经济起步阶段,国民的生活境遇自然不会有多么好:夫妻俩微薄的收入既要维持家庭生活的日常开销,还有支付保姆的工资。为了保证家庭用度的正常运转,小两口必须精打细算,凡是涉及家庭支出的不得不斤斤计较。正是这样,小林每天必须起早到供销社排队买相对便宜的豆腐,冬天要冒着严寒排队买廉价的冬储大白菜,舍不得给孩子买奶粉,四口人一顿两菜,即使家里来了客人,也最多添加一荤一素,孩子生病治疗也要反复比较.......之所以活成这个样子,归根结底就是因为“穷”,因为社会地位的卑微。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是政治经济学的规律,也同样适用于寻常百姓的生活。因为经济拮据,微薄的工资只能掰着手指头,即使这样,也会遇到入不敷出的窘迫。这样,家庭战争在所难免——夫妻之间因为鸡毛蒜皮的事情经常是激烈的冲突没有,局部战争频发;夫妻俩与小保姆的斗智斗勇也时时发生;至于与邻居印度女人的面和心不和是常态。不可否认,因为要解决柴米油盐酱醋茶的事情,所以在处理开门七件事的过程中锅碗瓢盆交响曲有时候就会震耳欲聋。尽管战争不断,但是生活还要继续。屈辱也好,憋屈也罢,都是因为两个人都是新入职的普通之人,都是靠死工资维持生计。而从作品描写的夫妻俩所遇到的窘迫与尴尬看,它们其实就是现实生活中很多人生存境遇的活写真。过去如此,现在也是这样。 简单梳理一下小林夫妇遇到的尬境,与现实社会中人们面临的困境有太多的叠合度。“小说是生活的百科全书”,通读《一地鸡毛》会切实理解这个命题的正确性。城乡结合的家庭,处理好与夫妻双方亲戚朋友的关系是永远离不开的问题。来自农村的小林,因为是在北京的国家机关工作,所以在父母及亲戚的思维中就被赋予了神通广大的本领。正是如此,所以七大姑八大姨,甚至是八竿子打不着的乡里乡亲只要有困难都会前往北京。这无形之中就为原本就拮据的生活增加了困难。但是,为了父母的那份莫须有的荣耀,小林只能在妻子面前“摧眉折腰”。即使这样,由此事引发的小摩擦也会不断。之所以如此,除了因为乡下来客增加家庭额外的开支,还有乡下人的随地吐痰、不分场合的抽烟的陋习让成长在城里的妻子无法忍受。战争的爆发,与其说是源于窘迫的生活,不如说是因为城乡思想观念和文化思维的差异。——这不单单是夫妻俩要面临的问题,也是当下很多进军城市,生活在城里的乡下人要解决的问题。 城乡二元对立与冲突成为夫妻俩生活中无法避免的棘手事情,而回到具体的家庭生活中时,许多切实的问题比这个问题更加复杂,凭借两个人力量更加难以解决。妻子因为上班每天往返挤公共交通工具需要三四个小时。为了减少麻烦,妻子打算调动工作。可是,刚刚入职不久的大学生,同学中没有可以帮助自己的,双方也没有有权有势的让他们遮风避雨。情急之下,只能托关系、走后门。可是,找人办事不是动动嘴皮子就可以,需要来点实实在在的。几番努力,夫妻俩看到了希望的曙光。可是,聪明反被聪明误,为了保证万无一失,多路并举,结果画虎不成反类犬,弄巧成拙。——一箱廉价的“可口可乐”没有送出去,事情也不了了之。不过,孩子每天拿着可口可乐在看不起自己的人们面前喝,多少给夫妻俩挣得了一点面子。 托关系、送礼没有把工作调动成功。可是,妻子单位一把手小姨子与小林妻子住一个小区却解决了妻子上班颠簸劳累的烦恼。惧内的领导为了取悦老婆,专门在小姨子上班的路线上加开了一趟专车。这样,妻子每天就不需要起早贪黑地往返单位和家之间,不仅减轻了劳累,还有更多时间操持家务,一举两得,夫妻俩自然高兴。——可是,当得知加车的内情之后,夫妻俩像吃了苍蝇一样,内心不是滋味。不管是搭顺风车,还是怎么样,反正少去了奔波劳累之苦,想到这些,夫妻俩还是慢慢地适应并享受这份意外的优惠。可是,一个风波平息,另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女儿入托——亟待解决。之所以说是紧急事情,一个方面源于两个人对保姆极大地反感,女儿一旦进托儿所,就可以辞退保姆。这样既眼不见心不烦,也节省下一笔开支;一方面女儿也到了上幼儿园接受启蒙教育的年龄。孩子上学的事情不能马虎,关键是上什么样的学校。按照现实情境,有四种幼儿园。其中,外单位的幼儿园是最好的,有一定社会声望的都拉关系走后门把孩子送到里面,以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既然涉及人情关系,小林夫妇又陷入争吵之中。孩子一定要进外单位的幼儿园,这是妻子给小林下的死命令。可是,书生气还没有完全褪去的小林哪有这样的本事。几番努力,几番争吵,没有任何的希望,只好进入最差等的幼儿园。真的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当两个人接受这个事实时,对门印度女人的丈夫到访,又给他们带来了惊喜。——因为自己的孩子和姐姐的孩子都到了上幼儿园的年龄,他托关系搞到两个上外单位幼儿园的指标。姐姐家因为搬家到其他城市,不需要这个名额。虽然两家平时面和心不和,但对于这份意外的惊喜,夫妻俩还是蛮感激对面邻居的。 不过,快乐的时光没有持续多长时间。夫妻俩听左邻右舍风言风语说邻居家的孩子不愿意上学,情非得已只好找自己的孩子陪伴。听到这些,想想自己的孩子扮演“陪读”的角色,夫妻俩心里特别犯膈应,内心无数次地诅咒。可是,当看到孩子每天快快乐乐地从学校了飞出来,小两口也只能接受这个现实。好景不长,元旦过后不久,孩子明显表现出厌学的情绪,极度恐惧上学。对于孩子发生的突变,小两口百思不得其解。经过多方打听,才知道问题的症结。原来,元旦前夕,大部分学生的家长都给老师送了当时比较紧缺的“炭火”,可小林夫妇忙于生活工作,把这件头等大事给忘记了。这样,孩子自然不被老师待见。发现了问题,必须尽快解决问题,好让孩子赶快进入正轨。“最后在郊区一个旮旯小店里买到炭火。不过是高价的。高价能买到也不错。小林让老婆把炭火送到幼儿园。第二天,就恢复了常态,高兴去幼儿园。” ...... 一个短篇,撷取一个俗常生活的视角,以一对普通夫妻的生活为轴心,描写他们的生存状态。虽然是虚构的,但是把他们身上所经历的寻常生活琐事投射到现实生活,就是现世人情社会的活写真。之所以看病难、上学难、办事难,是因为没有权、没有钱、没有地位。——现实生活中又何尝不是如此。而普通人的生活境遇,就如同小说中的那块“馊豆腐”。当小林在与女小彭“谈笑之间,两个人就把那个批件给处理了”,而获得价值七八百元的微波炉的好处费时,在社会大染缸中浸泡有一段时间的小林完成了人生境界的提升。——从刚从大学毕业的学生不肯通融到小林这种为生活琐事累积但还有几分“好面子”,再等到了“小李白”放弃思考,不自觉地用社会的标准来成为自己的行为规范——实现人生的三级跳,小林也就成功地完成了自我的社会化。掩卷咀嚼小林说的“其实世界上事情也很简单,只要弄明白一个道理,按道理办事,生活就像流水,一天天过下去,也蛮舒服。舒服世界,环球同此凉热”的话,“百科全书”影射的社会人情道理,还是极富启迪心智的价值。

关于刘震云的论文题目

在接触日语、韩语的信息媒体时,常常看到日语、韩语中保留着许多汉字,想读到一片研究日语、韩语和汉语言之间渊源、传播、交流、发展的专业文章。如何命题,说不好。

《一句顶一万句》是我第一本在手机上完成阅读的书。在阅读小说,写了一些解读的文章之后,我感觉自己的想法有些浅薄,于是又读了相关的一些论文。 在这个过程中,我对这本小说又有了一些新的感悟和认识。内容比较杂,就算是碎碎念了。曾看过刘震云的一个访谈,他提到,他的创作经常会受到一些批评。 但对于《一句顶一万句》,人们总是难掩溢美之词。无论从思想性、叙事手法还是语言特色,人们都给予这部小说很高的评价。 有学者是这样说的:“应该说,这是最近几年我读过的,最有意思、最有意味、最有想法的小说。这是一部不动声色的作品,是一部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大书。它将开启一个小说讲述的新时代。” 刘震云也曾说,这是一部他愿意拿出去送人的作品。 就我而言,在阅读中会感受到作者的游刃有余,而不是那种力不从心。我觉得这是很难得的。一本书,如果能让学者饶有兴趣地研究,能让普通读者乐意读,且能从中汲取到生活的智慧,那就算得上是不错的书了。 有论文提到了刘震云对语言的认识。从他的这本小说来看,他对语言有一种不信任的感觉。比如,小说中的人吵架,会从眼前的事扯到很多别的事,吵来吵去越吵越糊涂。 但有趣的是,作为一个小说家,他虽看破了语言的局限性,却还是要用语言去表达对语言的这种不信任。 这本小说很有意思,主要人物塑造得不错,为数众多的次要人物也个个鲜活。次要人物既为主要人物服务着,又有着比较强的独立性。 比如小说一开始提到的铁匠老李,作者既写了老李和母亲之间的隔阂,又借着老李的事,写出了老杨和老马的隔阂,在这个过程中,前半部的主要人物杨百顺也很自然的出场了。 但是当第一遍读这本书时,还是建议先关注主要人物,要不然容易有迷失在人群的感觉。 因为读的是电子版,所以可以看到其他读者对小说的评论。我看到一个读者说,作者爱用的“不是……而是……”这种句式,正是河南话的一个特点。(河南的读者们,真的是这样吗?) 以上这点我不是很确定,但是作者大量使用这种句式一定有他的目的。在看论文时,我又找到另一种说法:作者这样写,是为了还原现实世界的“绕”。 感觉这样解释很有道理。我之前觉得作者对再现现实世界有一种执着,但那时我还没想到,作者会通过使用某种句式去还原现实。(真的很佩服!)刘震云曾说他喜欢赵树理的作品,喜欢赵树理的幽默和乡土气。对于写《一句顶一万句》这种表现底层人民的小说而言,学习赵树理,那真是找对了师傅。 人们一直说这本小说是“中国版的《百年孤独》”,我一直以为作者受外国文学影响较大,没想到他学习的范围如此广泛。 看书时,我一直看不起老杨,也可能是受了老马和杨百顺的影响。可有一次我重看老杨瘫痪在床和大儿子说话那一段,我心里竟生出一种莫名的感动。 谁都知道老马看不起他,他自己也生气,可提起老马,他又忍不住为老马叹息,说老马明明可以当杀人放火的陈胜吴广,却偏偏天生是个胆小的。说完不忘骂老马几句,说他也看不上老马。 原本我以为杨百业是个窝囊的。可他听了老杨的这段话后,倒觉得老杨和老马“一辈子应该成为朋友”。 原来,老杨懂老马,杨百业懂老杨。 小说算是一个开放式结局,只写了牛爱国要去找章楚红,也没写到底找没找到。说实话,习惯了作者的讲故事的絮叨和有趣,看到结尾的戛然而止,倒让人有点失望(因为没看够)。 我觉得结尾之所以如此设置,有两个原因。 一是,牛爱国人生的钥匙在姥爷杨百顺那里,他去异乡寻找的这个过程中,不断地明白自己的心,当他完全意识到他的心结是放不下章楚红时,他寻找的目的就达到了。 二是,可以把小说看作一个循环,就像电视剧《开端》那种不是简单重复而是要寻求改变的循环。牛爱国有着和姥爷杨百顺相似的人生经历,但相似不是为了重复,而是为了寻求改变。一旦重大的改变出现了,那这个循环就结束了。(《开端》中男女主不断进入循环,不断寻找问题所在,最终成功,而成功后也就出了循环。当然这二者没有直接关系,只是这样比较好理解。) 就我而言,我感觉小说前半部分人物更多更丰满,主要人物杨百顺的经历更坎坷,而后半部中的人物有明显的复制粘贴的感觉(没有任何贬低的意思),牛爱国的人生经历也比杨百顺更简单。 那 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前半部的丰富是为了铸造出“钥匙”,而后半部的简化和复制是给主角“降低难度”,让他“轻装上阵”,快速找到人生答案。 前几天看一个读者评论,他说看了电视剧很想看小说,我才知道原来小说还被翻拍成了电视剧。之前我只知道有电影版的。不过,据说电视剧版改动较多。昨天看了刘震云的一篇文章,题目就叫《延津与延津》,里面写了小说里的延津和现实的延津的关系。 读小说时,我很信任作者,慢慢地就以为小说里的延津就是现实中的延津。看了《延津与延津》我才如梦初醒,感觉自己很可笑,怎么会混淆小说与现实,犯这种错误。 后面11条下期再发,欢迎关注~ (对小说感兴趣的话可以读读原著,也可以看看一心书屋往期的解读~)

一地鸡毛论文研究

这是因为两个人的选择不同,并且他们之间的学术研究也是不同的,所以写毕业论文的时间也不一样。

小说叙写的是当代生活中一个小职员极其平庸琐碎且窘困的生存状态,主人公小林本是踌躇满怀、心比人高,有着高品味的追求的大学生,分配到国家某部委机关上班,接受社会大环境的磨砺。

小林为了买豆腐而耽误了单位的班车,又因赶公车而忘了把豆腐放进冰柜,致使豆腐变馊,为此和老婆小李争吵起来,当争吵即将升级时,查水表的瘸老头来警告他们说有人举报他们晚上偷水,小林夫妻马上想到了对门自称长得像印度人的女人告的密。小李晚上又想到了最近调动工作的事,本来小林已经托人了,可由于心急,让人事处的头头知道了调动工作的事也搁置下来。小林的老家在农村,家乡人来北京都到小林家,时候长了,引起了小李的不满。小林的孩子感冒了,由于小李在单位开的药还没有吃完,因此省了不少钱,为此一家人很高兴,晚上还商量九月份孩子入托后辞去保姆。九月份,小李的单位开通了班车,小李不用在调动单位了,但因为是头头的小姨子搬家才加开这线班车时,心里有些别扭,但想到不用调动工作,又高兴起来。但孩子入托又面临困难,好的幼稚园不能去,而这时保姆又辞职了,家里很乱,可在这时对门印度女人的丈夫却给了他们一个好幼稚园的名额,后来才知道是让自己的孩子当陪读。小林在菜市场碰到了卖鸭子的大学同学“小李白”,“小李白”让小林帮他卖十天的鸭子,每天20元,开始小林面子上有些挂不住,可是每天能捏200块钱,又感觉好了些,当同学回来后,自己还有些恋恋不舍。元旦过后,由于没给幼稚园的老师送礼物,女儿闹著不肯去,于是小林跑遍全城高价买下了女儿指定的炭火。晚上,小林梦见自己盖著一堆鸡毛睡觉。

小林

小林29岁,1984年大学毕业分配到单位,已经四年了。 他觉得这四年在单位比上四年大学学的东西还多。刚来单位时他还耍 大学生脾气,孩子似地对什么都不在乎,但现在他不敢那么做了。你能 不住房子吗? 你要住房子你就得提职,你要想提职你就得在单位好好 混,你就得争取入党,你就得按时上下班,你就得积极打开水、扫地, 你就得一本正经不开玩笑,你就得定期找党小组长汇报思想。小林这个 处的党小组长是女老乔,女老乔54岁,身上有狐臭,最近子宫又出了 毛病,脾气不太好。但小林为了入党,还得忍受狐臭和女老乔靠得很近 谈心,还得在"五一"节用孩子订牛奶的钱买了个果脯、带上母亲从老 家捎来的香油去拜访女老乔。

小林老婆

小林的老婆叫小李,没结婚之前,是一个静静的、眉清目秀的姑娘。别看个头小,小显得小巧玲珑,眼小显得聚光,让人见了从心里怜爱。那时她言语不多,打扮不时髦,却很干净,头毛长长的。通过同学介绍,小林与她恋爱。她见人有些腼腆,与她在一起,让人感到轻松、安静,甚至还有一点淡淡的诗意。那时连小林都开始注意言语、注意身体卫生了。哪里想到几年之后,这位安静的富有诗意的姑娘,会变成一个爱唠叨、不梳头、还学会夜里滴水偷水的家庭妇女呢? 两个都是大学生,谁也不是没有事业心,大家都奋斗过,发奋过,挑灯夜读过,有过一番宏伟的理想;单位的处长局长,社会上的大大小小的机关,都不在眼里。哪里会想到几年之后,他们也跟大家一样,很快淹没在黑压压的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人群之中。

查水表的瘸腿老头

查水表的老头是个瘸子,每月来查一次水表。老头子腿瘸,爬楼很不方便,到每一个人家都累得满头大汗,先喘一阵气,再查水表。但老头工作积极性很高,有时不该查水表也来,说来看看水表是否运转正常。可老头一在谁家坐下,就是高谈阔论一番,说说他年轻时候的事。他说他年轻时曾给某位死去的大领导喂过马。小林初次听他讲,还有些兴趣,问了他一些细节,看他一副瘸样,年轻时竟还和大领导接触过? 但后来听得多了,心里就不耐烦。但因为他是查水表的,你还不能得罪他。他一不高兴,就敢给你整个门洞停水。老头子手里就提着管水闸的扳手。看着他手里的扳手,你就得听他讲喂马。

老张

小林单位的副局长老张是小林同学,小林帮老张搬过家,十分卖力,老张对小林看法不错。老张自与女老乔犯过作风问题以后,夹着尾巴做人,对下边同志特别关心,肯帮助人,只要有事去求他,他都认真帮忙。

女老乔

小林这个处的党小组长是女老乔,女老乔54岁,身上有狐臭,最近子宫又出了 毛病,脾气不太好。但小林为了入党,还得忍受狐臭和女老乔靠得很近 谈心,还得在"五一"节用孩子订牛奶的钱买了个果脯、带上母亲从老 家捎来的香油去拜访女老乔。好在功夫没有白费,女老乔已答应发展他入党。

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从物质生活到精神生活的全面深刻的变革。这一时期的知识分子处于一种类似“围城”似的境地之中,既艳羡物欲横流的生活,又抛不下对精神世界的追求,在生活中奋斗挣扎淹没于世俗中,它们放弃了责任感与忧患意识,无望的融入民间,成为世俗小市民。在这一总体格局背景下产生的新写实小说,反映了民众生存状态和生活中的价值追求,尤其展示了知识分子在现实中的挣扎与沉沦。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刘震云的《一地鸡毛》。 写《一地鸡毛》时作者才20多岁,纯粹一个毛头小伙,所以作者把看到的都记录下来,从人的身体出发忠实记录人的日常生活。  刘震云的写作是在批评和非难声中成长起来的,写《一地鸡毛》时不少老前辈教导作者说,“小说要有故事、有情节,怎么能这样写。” ​

人生存困境

作家对人生存困境主题的揭示主要是通过两个意象来实现的:“馊豆腐”和“一地鸡毛”。小说开篇就是“小林家一斤豆腐变馊了”,豆腐是日常不起眼又离不开的生活食品,而作者让它变坏,就拉开了整篇鄙俗、黯淡、让人喘不过气的烦琐序幕。由“馊豆腐”生发出小林上班迟到的不快,小保姆推卸责任的辩驳,小李的指责唠叨,打破花瓶、暖水瓶陈年旧事的积怨重提,把情绪的焦躁、不安激发到无法抑制的怨恨宣泄上,个人承受的负担之重已经转化为对他人的苛责厌恶。平息怨气的也非人物自身的反省调解,而要依靠他者———查水老头的介入,解决家庭战争的方法多亏偷水这一外在问题的掩盖转移,小林阿Q式自我安慰对老头心生感激之意。事情还没有结束,“馊豆腐”是影响家庭氛围的导火索,它一刻不扔,小林心理就不得安稳,直到晚上睡觉时,小林还觉得它像个定时炸弹那样使人不安。即使具体实在的“馊豆腐”消失了,可是无形的“馊豆腐”又接二连三地浮出水面。妻子上班的辛苦,孩子生病的焦急,晒白菜的得不偿失,对付保姆心理耗损,这些都是开篇出现“馊豆腐”意想的延续。每天早上买豆腐是小林程式化生活的开端,在这里“豆腐”除了喻指人生存不可缺少的粮食层面外,还代指那日复一日的花样繁多的生活琐事。小林的一天以“买豆腐”催促起床开始,以担心明日“买豆腐”早睡结束,这种一成不变、乏味的生活便是小林存在意义。豆腐的变质则折射出人在承受世俗琐事下的不堪重负的焦虑无力感,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紧张冲突关系,从而真实地反映出当代人低微、孤独的生存处境。另一个意象“一地鸡毛”,更加给人丑陋、卑琐的厌恶感。小说以“一地鸡毛”为标题,却未在它上面大写特写,直到篇末作品才出现“一地鸡毛”这个意象,“半夜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睡觉,上边盖著一堆鸡毛,下边铺着许多人掉下的皮屑,柔软舒服,度年如日。”

小林正是借梦中鸡毛的覆盖来表达他对生活矛盾复杂的认识:即让人饱受无休止的这样、那样烦恼的折磨,同时又享受着生活本身施舍给人的抚慰般的舒适。当然“长的是磨难,短的是人生,”人只能怀着卑微的愿望在艰难的境遇中求得无奈自嘲的心理满足。尽管“一地鸡毛”的意象仅出现一次,可是整篇作品到处充斥着鸡毛般的凌乱、令人不快的紧张情绪。鸡毛烦乱、无关痛痒又扰人不安的特征,与张爱玲在《天才梦》“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中的“蚤子”意象相得益彰,它们细小、无法撇清的齧咬人的共性传达出两位作家对人生无法摆脱世俗掌控下烦恼、怨气的认同。不同的是,张爱玲借“蚤子”表达了一种现实生活未曾圆满的苍凉感,刘震云则重在突出世俗毁灭人性自尊、骄傲后甘于流俗的卑微感。纵然国家政策不明、计画经济的禁锢的政治因素也是造成小林生活窘态的因素之一,但根本原因还是生存自身的矛盾致使的。即使没有排队买豆腐的耗时拥挤,也会有“馊豆腐”引发的夫妻争吵;即使没有小保姆的多次失职,也会有小林夫妇对她的种种不满;即使没有晾晒大白菜的心理损耗,也会有占小便宜的争先恐后;即使没有拉蜂窝煤的重任,也会有无法看球的其他原因。在强大的现实面前,小林不断地改变适应着,也以个性的丧失、崇高的消解为代价换取生存的筹码。最终因此而致的人性的屈尊和丑陋的放大,增添了当代人存在的灰色和黯淡。

通过上面对《一地鸡毛》中“馊豆腐”和“一地鸡毛”两个主要意象的解读,能让人们体会到现代人在残酷的客观环境下的被动、无力,尤其是作家对在此境遇下个体主体性、自由性丧失的关注,正契合了西方存在主义重视“人”的理念。以萨特为代表的存在主义哲学也称为“人学”,他认为自由是个人存在的基础,自由是人的一切,是人的本质属性,否定了人的自由,也就否定了人本身的存在,这种自由性表现在活动的任意性、可塑性、无限性、主动性、想像性等诸方面。人在现实世界中“非自由性”的痛苦,人与人之间的“他人就是地狱”不断冲突,深刻体现出世俗人生的荒诞与苦闷,作家借对当代人尴尬境遇的呈现来表达对个人存在状态的深情关怀,以及探寻自由人性可能途径的思考。自由人与无情的现实世界之间的巨大反差,加剧了人无法把握自己生命的不定悲剧色彩,让人对惨澹的凡人世界深感绝望,但最让人绝望的却是主体的不想反抗与无能反抗的完全接受。尽管作品中不时提到小林对自己绝情、小气、自私、市侩的自责与懊悔,而这一瞬间的人性回归又被巨大的世俗风浪所吞噬,转而小林又投入到千人一律的同化洪流中,正如摩罗所说:“不是愚弄本身,而是民众对于愚弄的认可和承受。”这种主体心理上的接纳认同毁灭了希冀人自由自在的最后奢望,使人深感生存的无望、虚无。透过新写实作家原生态的冷漠基调,读者还是能感受到深隐于“零度情感”介入下的强烈“批判意识”。

结构反讽

《一地鸡毛》单从题目上看就很具有讽刺和幽默的意味,开篇以“小林家一斤豆腐变馊了”引发小林与妻子的家庭争吵,续而向读者展开了小人物林林总总的家庭琐事、摩擦和纠纷。作为新写实主义小说的重要代表作家,刘震云把那些处境和人们最相近的人的不幸打入到人们的灵魂深处。《一地鸡毛》除了其来自深刻的生活写实的艺术魅力外,也有来自它叙述的动人和富有特色。刘震云用反讽的手法将小职员平淡无奇的生活细节自然连缀起来,不断出现问题又被出其不意地解决。正如博尔赫斯所言:“真正的艺术家应该全方位地来观察世界,描绘氛围和网结人和事,打破依靠因果、性格的刻画来平面叙述小说故事的模式。”《一地鸡毛》中刘震云塑造了在现实生活中挣扎的小知识分子形象,通过对鸡毛蒜皮的生活小事的叙述,展现了现实生活在官权和物质双重压力下的不可对抗性,刘震云运用反讽的手法对现实和人性进行了深入的挖掘。“反讽正是由于词语受到语境的压力造成意义扭转而形成的所言与所指之间的对立的言语现象。”

情景反讽

《一地鸡毛》中的人物心理活动,运用了“自由间接引语”即“以第三人称从人物的视角叙述人物的语言、感受、思想的话语模式。它呈现的是客观叙述的形式,表现为叙述者的描述,但在读者心中唤起的是人物的声音、动作和心境”。刘震云以冷静、客观的叙述态度,不做直接的主体介入,只将事件以艺术的手法呈现出来,让读者去领悟个中奥妙。《一地鸡毛》中写到了不少典型的社会现象,“送礼”和“走后门”成为托人办事必不可少的程式。中国是一个“官本位”历史悠久的国家,2000年的封建专制将权力推到了最高地位。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正是处于改革开放阶段,以市场经济为中心的社会转型必然导致人们精神文化、价值观念、社会文化的转型,这些也势必对文学观念和文学创作产生重要影响。《一地鸡毛》中查水表的老头、小保姆和幼稚园的老师都有其可悲之处,但是他们都是生活中有血有肉的人,而且他们身上带着人们所处社会的烙印。这些“小人物”丝毫没有抵抗权力庸俗化的意识,甚至无意识地充当着权力的世俗帮凶,因为权力的运作根本无法抗拒,它在每个人的生活的每一个点都可以产生,人们自觉地认同权力,不仅仅在心理认可、屈从于它,一旦自己掌握了权力便会自觉的使用,以权谋私。对于这些人物形象的安插,看似不经意,实则有著作家深层的含义隐在其中。刘震云把生活的真相告诉读者,将小人物磕磕碰碰的生活中的喜怒哀乐以朴实无华的笔触呈现出来,勾勒出社会中各种丑恶面。

人物反讽

刘震云在揭露社会弊端反庸俗的时候,并没有选择时代大英雄作为主角,而是将目光投向了社会底层的小人物,这里有分配到机关单位的大学生,有十几岁就外出打工的小保姆,有在官场上浮浮沉沉的倚老卖老熬工龄的老孙、老季们。刘震云以反讽的叙事手法,以“小”写“大”,从小人物的小生活写出了大时代大背景。鲁迅曾提到“这些极平常的,或者简至近于没有事情的悲剧,正如无声的言语一样,非由诗人画出它的形象来,是很不容易觉察的。然而人们灭亡于英雄的特别的悲剧者少,消磨于极平常的,或者简至近于没有事情的悲剧者多。”刘震云正是通过“几乎无事”的小人物的悲哀中直刺社会的灵魂。揭示了在物质和权力影响下的懦弱、虚荣、逆来顺受的国民劣根性,从而达到“反庸俗”的批判。最后小林已经不再憧憬什么,唯一渴望的是“老婆用微波炉给自己烤半只鸡,喝瓶啤酒”,他就“没有什么不满足的了。”看似平淡无奇的寥寥数笔,勾勒出的是一个安于现状以“混世”为人生态度的知识分子的形象。作者的高明之处就是在于此,隐而不露。只有把握住“反讽”的艺术手法,就不难看出作者隐藏的那些深刻的讽刺与批判。如果说小林等小人物同体制的抗争到屈服到最后变为体制的一部分,这是中国式的悲剧,那么“官本位”立场则是对人身权利的肆意践踏和对权力的崇拜与畏惧的复杂结合的产物。

《一地鸡毛》可看做是对小林性格变化过程的如实记录。在叙述这些平淡琐碎的生活事件时,刘震云始终以冷静客观的口吻叙述小林遭遇的各项生活琐事,这叙述看来如同现实生活本身:油盐酱醋、鸡毛蒜皮、平平淡淡、枯燥乏味。完全按照真实的日常生活逻辑,依次地呈现出大大小小的各种事件。在对家长里短、针头线脑的叙述中却极少有主观意义的评论,主体情感的传达被弱化到一笔带过的程度。作者所叙述的内容,完全来自于普通百姓的现实生活经验:小林经历的正是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国中国社会生活中最为普遍、几乎每个普通家庭都曾遇到过的一些事件。而这些事件还会在读者的生活中不断地重复或者以其他面目出现。这样,刘震云写出了一个人人都会认同又都会感到无奈的社会生活现象。

这正是《一地鸡毛》的美学价值之所在——通过平淡琐碎的现实生活,反映客观、真实的社会人生。同时,这也是作者以接近零度的写作姿态书写生活而能够给读者所制造的独特的阅读 *** 和审美新体验。作品之所以能达到这种效果,是与作者对现实的认识和思考以及客观冷静的创作风格分不开的。刘震云是新写实小说的重要作家之一,面对现实生活持一种理解、同情和贴近的姿态,他沉潜于生活的底层,对那些艰难地生活在现实生活环境中的普通人,以一种比传统现实主义更开放的眼光和更理性的认识进行审视和表现。即使是现实生活中的庸俗、丑陋以及人性中难免的属于魔鬼的那些现象,也都会成为他关注的焦点。但作者在叙述时只老老实实地担负起讲故事的职责,对原生态中的生活现象从不妄加评议,生活是什么样子,就按什么样子去叙述。可以说,作者是采取了一种更为冷峻、客观、也更真实的“零度”叙事态度。这样,日常生活中大多数人所遭遇的鸡毛蒜皮和家长里短等生活细节,被一个冷峻、不露声色的叙述者客观、细腻、精确地叙述了出来。这种冷静、客观、充满理性的“零度”叙事态度赋予了新写实小说更为真实的艺术魅力和一种独特的审美品格。尽管小林夫妇庸俗、琐碎、斤斤计较等令人们感到丑陋和厌恶,但是,人们却从这些看似平淡无奇的生活原生态中,悟出作者对人性中丑陋的一面所持的严肃无情的批判态度,以及作者对平凡小人物的日常悲剧所寄予的同情态度。《一地鸡毛》确实是平淡的、琐碎的,人物之间的关系也是极简单的,但又的确是真实可感、耐人寻味的。平常的小人物,一些生活当中很常见的甚至留不下什么印象的小事情,小人物小事情后面虽没有什么大道理,但是作者却以其独特的手法和风格给人们留下了很大的想像空间。这正是《一地鸡毛》的平淡琐碎之美。

刘震云的小说《一地鸡毛》,以人生切片的形式,从几个层面展示了主人公小林困顿、琐碎的生活场景,再现了当代社会底层人灰色的原生态生活样貌。这种生活样貌体现了现代社会中小人物的生活图景。创作中显示出作家对现实生活诗意的无奈寻求和深切期盼。——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讲师刘彬

刘震云有意让《一地鸡毛》里的小林担当这种困境中的符号。他惯用琐碎的日常生活描写了一个曾经怀着儒家“修身、齐家、平天下“立人思想的人沉浸在威权话语下的弱势地位中。从严格意义上讲,小说的主人公小林身上和行为之事都成为了这种声讨式话语的符号,人物在刘震云的笔下不过是“自我”的符号而已,对威权(权威)的批判显得比故事更为重要。——上饶电子工业学校教师徐云芝

刘震云,1958年5月生于河南新乡延津县,著名作家、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1973年至1978年服兵役。1978年至1982年就读于北京大学中文系。1982年毕业到《农民日报》工作。1988年至1991年在北京师范大学、鲁迅文学院读研究生。现为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市青联委员、一级作家。2011年8月20日,作品《一句顶一万句》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2011年11月21日,“2011第六届中国作家富豪榜”重磅发布,刘震云以160万元的版税收入,荣登作家富豪榜第26位,引发广泛关注。2016年1月29日,刘震云获埃及文化荣誉奖。

第一个是他们所写内容有所不同,因此准备的时间不一样是很正常的;第二个是两个人侧重点不同;第三是两个人的志向并不相同。当时季羡林专心于学术研究,乔冠华希望归国重新开始。两位之间并没有什么好比较的,在各自努力的方面都有所成就。

研究一地鸡毛的论文

————理想的丧失和破灭 以前看过《一地鸡毛》这个电视剧,不过现在已经忘得的差不多了。今日重 温《一地鸡毛》 ,感触颇深。 “有宏图大志怎么了,有事业理想怎么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 了” 我对这两句话印象深刻,记忆犹新,因为这是对理想的蔑视,是理想的丧 失与破灭的呐喊,使莘莘学子在现实与理想的路途中彷徨。 读了《一地鸡毛》之后,我想起来去年非常流行的电视剧《蜗居》和今年非 常火的短片——十一度青春故事之《老男孩》 (看过后让我流泪的短片) 。 “小林” 和《蜗居》的主人公有着惊人相似的故事,两对小夫妻都毕业于名 声响当当的重点大学,都是精英,都是的外省人,想要在大城市有一番作为, 现 在人们称他们为(蚁族) ,他们有着共同的理想,他们有着低下的社会地位和窘 迫的生活状况(穷二代) ,一切要从零开始。刚开始他们是踌躇满志、心比天高 的大学生, “小林”被分配到国家某部委机关上班(相比《蜗居》的主人公, “小 林”是幸运的) ,接受社会大环境的磨砺,面对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压力,他们敢 于与命运作斗争,但是总是事与愿违,为了改变现状,达到理想的生活状态,他 们变得世俗而堕落。他们在生活的打磨下不再也不敢以(精英)自居。比如:小 林”从轻视金钱到坦然卖鸭,在贫困中逐渐放弃自己的知识分子身份。他们的价 值取向在经济浪潮中失控,破灭了理想,反映了当今大学生的自我主体丧失,并 展示了大学生在世俗中的挣扎与沉沦、理想的丧失与破灭。 《老男孩》 的主人公和 “小林” 都是为了理想而奋斗, 在生活的苦顿下挣扎, 让残酷的现实压得喘不不起来。努力过,奋斗过,最终还是理想破灭,掉入了社 会这个“大染缸” 。 小说《一地鸡毛》没有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有的只是对一对小夫妻日常生 活的描述。作者刘震云没有运用华丽的词藻,没有对人物进行太多的心理描写, 而是以朴实的语言叙述了普通老百姓的生存状态。通过充满浓厚生活气息的小 事,真实地反映了现实生活中小人物生活的艰辛与无奈,写活了人们在日常生活 琐事下观念的转变。这部小说属于新写实小说,写于八十年代中后期以后,当时 中国社会处于急剧的转型期,社会的中心由政治转向经济,整个社会的政治、经 济文化以及社会生活诸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忙于追逐经济利益,忽略了 理想,是人文精神的失落,理想的放逐。 作为一个大学生,我认为“小林”也可以代表当代 80 后,反应了当代 80 后的无奈。书写了为了实现理想的人生奋斗史。看到现实人生的沉痛,生活不总 是一帆风顺的,怀揣理想人们面对生活确实像一地鸡毛,这样卑微,无奈。现实 生活就像小说里描写一样,生活越物质化,越现实化,就越显得空虚。人的斗志 和锐气在一点点的被腐蚀掉,人们变得越来越麻木、卑怯。庸俗的社会这个“大 染缸”吞噬着每一个活在现实中的人。它要求我们不得不丧失自己的理想去追求 金钱、追求权力,否则我们将一筹莫展。 美好的理想和现实生活的一次次冲突, 让人们麻木的开始心满意足的接受现 实。在现实环境的压迫下, “小林”必须放弃理想,这种束缚对年轻人的性格无 形中造成了一种扭曲,一种破坏,小说让人感到无奈和辛酸。从一地鸡毛中我看 到了人的自我意识的丧失,为了更好的生活, “小林”不得不放弃自己的抱负, 不得不融入到世俗的河流中,向现实妥协和认同,得不搁置了对理想的执着和追 求,搁置对存在异议的探索和追问麻木的看着自己理想的丧失与破灭。 一地鸡毛的最后:梦见自己睡觉,上边盖着一堆鸡毛,下边铺着许多 人掉下的皮屑,柔软舒服,度日如年。又梦见黑压压的人群向前涌动,又变成一 队队祈雨的蚂蚁。寓意着现实生活就如一地鸡毛一样琐碎而无头绪。小林梦中舒 适柔软的皮屑,是小林在现实生活中麻木地,心满意足的接受别人的恩惠。人们 就像蚂蚁一样,渺小无力。苟且偷生,祈求恩惠。现实中的我们,在世俗中沉浮 挣扎,充满了对命运的无力感。然而,我们仍然希冀着美好的生活,在淡淡的感 伤与无奈中仍然执着而坚定的生存。 “小林”的生活是不幸的。在现实面前,人们开始在晦暗不明之中主动地 放弃自己的理想并使之丧失破灭。, 我不明白,难道这就是对晦暗不明的嘲弄和反抗吗?对于那些在现实的种 种压力面前自觉地放弃自我、放弃理想,屈就环境与命运的人,我感到悲痛、义 愤、困惑……

小说叙写的是当代生活中一个小职员极其平庸琐碎且窘困的生存状态,主人公小林本是踌躇满怀、心比人高,有着高品味的追求的大学生,分配到国家某部委机关上班,接受社会大环境的磨砺。

小林为了买豆腐而耽误了单位的班车,又因赶公车而忘了把豆腐放进冰柜,致使豆腐变馊,为此和老婆小李争吵起来,当争吵即将升级时,查水表的瘸老头来警告他们说有人举报他们晚上偷水,小林夫妻马上想到了对门自称长得像印度人的女人告的密。小李晚上又想到了最近调动工作的事,本来小林已经托人了,可由于心急,让人事处的头头知道了调动工作的事也搁置下来。小林的老家在农村,家乡人来北京都到小林家,时候长了,引起了小李的不满。小林的孩子感冒了,由于小李在单位开的药还没有吃完,因此省了不少钱,为此一家人很高兴,晚上还商量九月份孩子入托后辞去保姆。九月份,小李的单位开通了班车,小李不用在调动单位了,但因为是头头的小姨子搬家才加开这线班车时,心里有些别扭,但想到不用调动工作,又高兴起来。但孩子入托又面临困难,好的幼稚园不能去,而这时保姆又辞职了,家里很乱,可在这时对门印度女人的丈夫却给了他们一个好幼稚园的名额,后来才知道是让自己的孩子当陪读。小林在菜市场碰到了卖鸭子的大学同学“小李白”,“小李白”让小林帮他卖十天的鸭子,每天20元,开始小林面子上有些挂不住,可是每天能捏200块钱,又感觉好了些,当同学回来后,自己还有些恋恋不舍。元旦过后,由于没给幼稚园的老师送礼物,女儿闹著不肯去,于是小林跑遍全城高价买下了女儿指定的炭火。晚上,小林梦见自己盖著一堆鸡毛睡觉。

小林

小林29岁,1984年大学毕业分配到单位,已经四年了。 他觉得这四年在单位比上四年大学学的东西还多。刚来单位时他还耍 大学生脾气,孩子似地对什么都不在乎,但现在他不敢那么做了。你能 不住房子吗? 你要住房子你就得提职,你要想提职你就得在单位好好 混,你就得争取入党,你就得按时上下班,你就得积极打开水、扫地, 你就得一本正经不开玩笑,你就得定期找党小组长汇报思想。小林这个 处的党小组长是女老乔,女老乔54岁,身上有狐臭,最近子宫又出了 毛病,脾气不太好。但小林为了入党,还得忍受狐臭和女老乔靠得很近 谈心,还得在"五一"节用孩子订牛奶的钱买了个果脯、带上母亲从老 家捎来的香油去拜访女老乔。

小林老婆

小林的老婆叫小李,没结婚之前,是一个静静的、眉清目秀的姑娘。别看个头小,小显得小巧玲珑,眼小显得聚光,让人见了从心里怜爱。那时她言语不多,打扮不时髦,却很干净,头毛长长的。通过同学介绍,小林与她恋爱。她见人有些腼腆,与她在一起,让人感到轻松、安静,甚至还有一点淡淡的诗意。那时连小林都开始注意言语、注意身体卫生了。哪里想到几年之后,这位安静的富有诗意的姑娘,会变成一个爱唠叨、不梳头、还学会夜里滴水偷水的家庭妇女呢? 两个都是大学生,谁也不是没有事业心,大家都奋斗过,发奋过,挑灯夜读过,有过一番宏伟的理想;单位的处长局长,社会上的大大小小的机关,都不在眼里。哪里会想到几年之后,他们也跟大家一样,很快淹没在黑压压的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人群之中。

查水表的瘸腿老头

查水表的老头是个瘸子,每月来查一次水表。老头子腿瘸,爬楼很不方便,到每一个人家都累得满头大汗,先喘一阵气,再查水表。但老头工作积极性很高,有时不该查水表也来,说来看看水表是否运转正常。可老头一在谁家坐下,就是高谈阔论一番,说说他年轻时候的事。他说他年轻时曾给某位死去的大领导喂过马。小林初次听他讲,还有些兴趣,问了他一些细节,看他一副瘸样,年轻时竟还和大领导接触过? 但后来听得多了,心里就不耐烦。但因为他是查水表的,你还不能得罪他。他一不高兴,就敢给你整个门洞停水。老头子手里就提着管水闸的扳手。看着他手里的扳手,你就得听他讲喂马。

老张

小林单位的副局长老张是小林同学,小林帮老张搬过家,十分卖力,老张对小林看法不错。老张自与女老乔犯过作风问题以后,夹着尾巴做人,对下边同志特别关心,肯帮助人,只要有事去求他,他都认真帮忙。

女老乔

小林这个处的党小组长是女老乔,女老乔54岁,身上有狐臭,最近子宫又出了 毛病,脾气不太好。但小林为了入党,还得忍受狐臭和女老乔靠得很近 谈心,还得在"五一"节用孩子订牛奶的钱买了个果脯、带上母亲从老 家捎来的香油去拜访女老乔。好在功夫没有白费,女老乔已答应发展他入党。

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从物质生活到精神生活的全面深刻的变革。这一时期的知识分子处于一种类似“围城”似的境地之中,既艳羡物欲横流的生活,又抛不下对精神世界的追求,在生活中奋斗挣扎淹没于世俗中,它们放弃了责任感与忧患意识,无望的融入民间,成为世俗小市民。在这一总体格局背景下产生的新写实小说,反映了民众生存状态和生活中的价值追求,尤其展示了知识分子在现实中的挣扎与沉沦。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刘震云的《一地鸡毛》。 写《一地鸡毛》时作者才20多岁,纯粹一个毛头小伙,所以作者把看到的都记录下来,从人的身体出发忠实记录人的日常生活。  刘震云的写作是在批评和非难声中成长起来的,写《一地鸡毛》时不少老前辈教导作者说,“小说要有故事、有情节,怎么能这样写。” ​

人生存困境

作家对人生存困境主题的揭示主要是通过两个意象来实现的:“馊豆腐”和“一地鸡毛”。小说开篇就是“小林家一斤豆腐变馊了”,豆腐是日常不起眼又离不开的生活食品,而作者让它变坏,就拉开了整篇鄙俗、黯淡、让人喘不过气的烦琐序幕。由“馊豆腐”生发出小林上班迟到的不快,小保姆推卸责任的辩驳,小李的指责唠叨,打破花瓶、暖水瓶陈年旧事的积怨重提,把情绪的焦躁、不安激发到无法抑制的怨恨宣泄上,个人承受的负担之重已经转化为对他人的苛责厌恶。平息怨气的也非人物自身的反省调解,而要依靠他者———查水老头的介入,解决家庭战争的方法多亏偷水这一外在问题的掩盖转移,小林阿Q式自我安慰对老头心生感激之意。事情还没有结束,“馊豆腐”是影响家庭氛围的导火索,它一刻不扔,小林心理就不得安稳,直到晚上睡觉时,小林还觉得它像个定时炸弹那样使人不安。即使具体实在的“馊豆腐”消失了,可是无形的“馊豆腐”又接二连三地浮出水面。妻子上班的辛苦,孩子生病的焦急,晒白菜的得不偿失,对付保姆心理耗损,这些都是开篇出现“馊豆腐”意想的延续。每天早上买豆腐是小林程式化生活的开端,在这里“豆腐”除了喻指人生存不可缺少的粮食层面外,还代指那日复一日的花样繁多的生活琐事。小林的一天以“买豆腐”催促起床开始,以担心明日“买豆腐”早睡结束,这种一成不变、乏味的生活便是小林存在意义。豆腐的变质则折射出人在承受世俗琐事下的不堪重负的焦虑无力感,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紧张冲突关系,从而真实地反映出当代人低微、孤独的生存处境。另一个意象“一地鸡毛”,更加给人丑陋、卑琐的厌恶感。小说以“一地鸡毛”为标题,却未在它上面大写特写,直到篇末作品才出现“一地鸡毛”这个意象,“半夜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睡觉,上边盖著一堆鸡毛,下边铺着许多人掉下的皮屑,柔软舒服,度年如日。”

小林正是借梦中鸡毛的覆盖来表达他对生活矛盾复杂的认识:即让人饱受无休止的这样、那样烦恼的折磨,同时又享受着生活本身施舍给人的抚慰般的舒适。当然“长的是磨难,短的是人生,”人只能怀着卑微的愿望在艰难的境遇中求得无奈自嘲的心理满足。尽管“一地鸡毛”的意象仅出现一次,可是整篇作品到处充斥着鸡毛般的凌乱、令人不快的紧张情绪。鸡毛烦乱、无关痛痒又扰人不安的特征,与张爱玲在《天才梦》“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中的“蚤子”意象相得益彰,它们细小、无法撇清的齧咬人的共性传达出两位作家对人生无法摆脱世俗掌控下烦恼、怨气的认同。不同的是,张爱玲借“蚤子”表达了一种现实生活未曾圆满的苍凉感,刘震云则重在突出世俗毁灭人性自尊、骄傲后甘于流俗的卑微感。纵然国家政策不明、计画经济的禁锢的政治因素也是造成小林生活窘态的因素之一,但根本原因还是生存自身的矛盾致使的。即使没有排队买豆腐的耗时拥挤,也会有“馊豆腐”引发的夫妻争吵;即使没有小保姆的多次失职,也会有小林夫妇对她的种种不满;即使没有晾晒大白菜的心理损耗,也会有占小便宜的争先恐后;即使没有拉蜂窝煤的重任,也会有无法看球的其他原因。在强大的现实面前,小林不断地改变适应着,也以个性的丧失、崇高的消解为代价换取生存的筹码。最终因此而致的人性的屈尊和丑陋的放大,增添了当代人存在的灰色和黯淡。

通过上面对《一地鸡毛》中“馊豆腐”和“一地鸡毛”两个主要意象的解读,能让人们体会到现代人在残酷的客观环境下的被动、无力,尤其是作家对在此境遇下个体主体性、自由性丧失的关注,正契合了西方存在主义重视“人”的理念。以萨特为代表的存在主义哲学也称为“人学”,他认为自由是个人存在的基础,自由是人的一切,是人的本质属性,否定了人的自由,也就否定了人本身的存在,这种自由性表现在活动的任意性、可塑性、无限性、主动性、想像性等诸方面。人在现实世界中“非自由性”的痛苦,人与人之间的“他人就是地狱”不断冲突,深刻体现出世俗人生的荒诞与苦闷,作家借对当代人尴尬境遇的呈现来表达对个人存在状态的深情关怀,以及探寻自由人性可能途径的思考。自由人与无情的现实世界之间的巨大反差,加剧了人无法把握自己生命的不定悲剧色彩,让人对惨澹的凡人世界深感绝望,但最让人绝望的却是主体的不想反抗与无能反抗的完全接受。尽管作品中不时提到小林对自己绝情、小气、自私、市侩的自责与懊悔,而这一瞬间的人性回归又被巨大的世俗风浪所吞噬,转而小林又投入到千人一律的同化洪流中,正如摩罗所说:“不是愚弄本身,而是民众对于愚弄的认可和承受。”这种主体心理上的接纳认同毁灭了希冀人自由自在的最后奢望,使人深感生存的无望、虚无。透过新写实作家原生态的冷漠基调,读者还是能感受到深隐于“零度情感”介入下的强烈“批判意识”。

结构反讽

《一地鸡毛》单从题目上看就很具有讽刺和幽默的意味,开篇以“小林家一斤豆腐变馊了”引发小林与妻子的家庭争吵,续而向读者展开了小人物林林总总的家庭琐事、摩擦和纠纷。作为新写实主义小说的重要代表作家,刘震云把那些处境和人们最相近的人的不幸打入到人们的灵魂深处。《一地鸡毛》除了其来自深刻的生活写实的艺术魅力外,也有来自它叙述的动人和富有特色。刘震云用反讽的手法将小职员平淡无奇的生活细节自然连缀起来,不断出现问题又被出其不意地解决。正如博尔赫斯所言:“真正的艺术家应该全方位地来观察世界,描绘氛围和网结人和事,打破依靠因果、性格的刻画来平面叙述小说故事的模式。”《一地鸡毛》中刘震云塑造了在现实生活中挣扎的小知识分子形象,通过对鸡毛蒜皮的生活小事的叙述,展现了现实生活在官权和物质双重压力下的不可对抗性,刘震云运用反讽的手法对现实和人性进行了深入的挖掘。“反讽正是由于词语受到语境的压力造成意义扭转而形成的所言与所指之间的对立的言语现象。”

情景反讽

《一地鸡毛》中的人物心理活动,运用了“自由间接引语”即“以第三人称从人物的视角叙述人物的语言、感受、思想的话语模式。它呈现的是客观叙述的形式,表现为叙述者的描述,但在读者心中唤起的是人物的声音、动作和心境”。刘震云以冷静、客观的叙述态度,不做直接的主体介入,只将事件以艺术的手法呈现出来,让读者去领悟个中奥妙。《一地鸡毛》中写到了不少典型的社会现象,“送礼”和“走后门”成为托人办事必不可少的程式。中国是一个“官本位”历史悠久的国家,2000年的封建专制将权力推到了最高地位。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正是处于改革开放阶段,以市场经济为中心的社会转型必然导致人们精神文化、价值观念、社会文化的转型,这些也势必对文学观念和文学创作产生重要影响。《一地鸡毛》中查水表的老头、小保姆和幼稚园的老师都有其可悲之处,但是他们都是生活中有血有肉的人,而且他们身上带着人们所处社会的烙印。这些“小人物”丝毫没有抵抗权力庸俗化的意识,甚至无意识地充当着权力的世俗帮凶,因为权力的运作根本无法抗拒,它在每个人的生活的每一个点都可以产生,人们自觉地认同权力,不仅仅在心理认可、屈从于它,一旦自己掌握了权力便会自觉的使用,以权谋私。对于这些人物形象的安插,看似不经意,实则有著作家深层的含义隐在其中。刘震云把生活的真相告诉读者,将小人物磕磕碰碰的生活中的喜怒哀乐以朴实无华的笔触呈现出来,勾勒出社会中各种丑恶面。

人物反讽

刘震云在揭露社会弊端反庸俗的时候,并没有选择时代大英雄作为主角,而是将目光投向了社会底层的小人物,这里有分配到机关单位的大学生,有十几岁就外出打工的小保姆,有在官场上浮浮沉沉的倚老卖老熬工龄的老孙、老季们。刘震云以反讽的叙事手法,以“小”写“大”,从小人物的小生活写出了大时代大背景。鲁迅曾提到“这些极平常的,或者简至近于没有事情的悲剧,正如无声的言语一样,非由诗人画出它的形象来,是很不容易觉察的。然而人们灭亡于英雄的特别的悲剧者少,消磨于极平常的,或者简至近于没有事情的悲剧者多。”刘震云正是通过“几乎无事”的小人物的悲哀中直刺社会的灵魂。揭示了在物质和权力影响下的懦弱、虚荣、逆来顺受的国民劣根性,从而达到“反庸俗”的批判。最后小林已经不再憧憬什么,唯一渴望的是“老婆用微波炉给自己烤半只鸡,喝瓶啤酒”,他就“没有什么不满足的了。”看似平淡无奇的寥寥数笔,勾勒出的是一个安于现状以“混世”为人生态度的知识分子的形象。作者的高明之处就是在于此,隐而不露。只有把握住“反讽”的艺术手法,就不难看出作者隐藏的那些深刻的讽刺与批判。如果说小林等小人物同体制的抗争到屈服到最后变为体制的一部分,这是中国式的悲剧,那么“官本位”立场则是对人身权利的肆意践踏和对权力的崇拜与畏惧的复杂结合的产物。

《一地鸡毛》可看做是对小林性格变化过程的如实记录。在叙述这些平淡琐碎的生活事件时,刘震云始终以冷静客观的口吻叙述小林遭遇的各项生活琐事,这叙述看来如同现实生活本身:油盐酱醋、鸡毛蒜皮、平平淡淡、枯燥乏味。完全按照真实的日常生活逻辑,依次地呈现出大大小小的各种事件。在对家长里短、针头线脑的叙述中却极少有主观意义的评论,主体情感的传达被弱化到一笔带过的程度。作者所叙述的内容,完全来自于普通百姓的现实生活经验:小林经历的正是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国中国社会生活中最为普遍、几乎每个普通家庭都曾遇到过的一些事件。而这些事件还会在读者的生活中不断地重复或者以其他面目出现。这样,刘震云写出了一个人人都会认同又都会感到无奈的社会生活现象。

这正是《一地鸡毛》的美学价值之所在——通过平淡琐碎的现实生活,反映客观、真实的社会人生。同时,这也是作者以接近零度的写作姿态书写生活而能够给读者所制造的独特的阅读 *** 和审美新体验。作品之所以能达到这种效果,是与作者对现实的认识和思考以及客观冷静的创作风格分不开的。刘震云是新写实小说的重要作家之一,面对现实生活持一种理解、同情和贴近的姿态,他沉潜于生活的底层,对那些艰难地生活在现实生活环境中的普通人,以一种比传统现实主义更开放的眼光和更理性的认识进行审视和表现。即使是现实生活中的庸俗、丑陋以及人性中难免的属于魔鬼的那些现象,也都会成为他关注的焦点。但作者在叙述时只老老实实地担负起讲故事的职责,对原生态中的生活现象从不妄加评议,生活是什么样子,就按什么样子去叙述。可以说,作者是采取了一种更为冷峻、客观、也更真实的“零度”叙事态度。这样,日常生活中大多数人所遭遇的鸡毛蒜皮和家长里短等生活细节,被一个冷峻、不露声色的叙述者客观、细腻、精确地叙述了出来。这种冷静、客观、充满理性的“零度”叙事态度赋予了新写实小说更为真实的艺术魅力和一种独特的审美品格。尽管小林夫妇庸俗、琐碎、斤斤计较等令人们感到丑陋和厌恶,但是,人们却从这些看似平淡无奇的生活原生态中,悟出作者对人性中丑陋的一面所持的严肃无情的批判态度,以及作者对平凡小人物的日常悲剧所寄予的同情态度。《一地鸡毛》确实是平淡的、琐碎的,人物之间的关系也是极简单的,但又的确是真实可感、耐人寻味的。平常的小人物,一些生活当中很常见的甚至留不下什么印象的小事情,小人物小事情后面虽没有什么大道理,但是作者却以其独特的手法和风格给人们留下了很大的想像空间。这正是《一地鸡毛》的平淡琐碎之美。

刘震云的小说《一地鸡毛》,以人生切片的形式,从几个层面展示了主人公小林困顿、琐碎的生活场景,再现了当代社会底层人灰色的原生态生活样貌。这种生活样貌体现了现代社会中小人物的生活图景。创作中显示出作家对现实生活诗意的无奈寻求和深切期盼。——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讲师刘彬

刘震云有意让《一地鸡毛》里的小林担当这种困境中的符号。他惯用琐碎的日常生活描写了一个曾经怀着儒家“修身、齐家、平天下“立人思想的人沉浸在威权话语下的弱势地位中。从严格意义上讲,小说的主人公小林身上和行为之事都成为了这种声讨式话语的符号,人物在刘震云的笔下不过是“自我”的符号而已,对威权(权威)的批判显得比故事更为重要。——上饶电子工业学校教师徐云芝

刘震云,1958年5月生于河南新乡延津县,著名作家、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1973年至1978年服兵役。1978年至1982年就读于北京大学中文系。1982年毕业到《农民日报》工作。1988年至1991年在北京师范大学、鲁迅文学院读研究生。现为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市青联委员、一级作家。2011年8月20日,作品《一句顶一万句》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2011年11月21日,“2011第六届中国作家富豪榜”重磅发布,刘震云以160万元的版税收入,荣登作家富豪榜第26位,引发广泛关注。2016年1月29日,刘震云获埃及文化荣誉奖。

很有可能是因为他们中间再从事着其他的研究,也可能是在为自己的毕业论文找更多的材料,所以他们两个人各用的时间都不一样。

第一个是他们所写内容有所不同,因此准备的时间不一样是很正常的;第二个是两个人侧重点不同;第三是两个人的志向并不相同。当时季羡林专心于学术研究,乔冠华希望归国重新开始。两位之间并没有什么好比较的,在各自努力的方面都有所成就。

刘震云毕业论文好写

他的写作天赋是很好的,但是他也非常具有喜剧天赋。我读过他写的文章,我也觉得非常的好。但同时我也觉得他是一个非常幽默的人。

刘震云成名就是因为一地鸡毛,一句顶一万句,一地鸡毛拍成了电视连续剧,一句顶一万句获得了茅盾文学奖。

刘震云是一位拿过茅盾文学奖的作家,他还被法国文化部授予“法兰西共和国文学与艺术骑士勋章”的严肃文学作家,现在提起刘震云,他又有了一个新的身份,那就是被写作耽误的喜剧人,是不是无法将严肃作家与喜剧人连接在一起。

这几年来,刘震云在多个综艺节目中贡献出来许多让人捧腹的名场面和金句,在上周播出的《脱口秀大会》中,刘震云担任领笑员,从文学创作的角度点评脱口秀演员的表演,逗得现场的演员,观众们大笑,同时又在深思。

“刘震云点评”的话题登上了热搜,刘震云让观众们一次又一次的见识到了文人的幽默,其实这已经不是刘震云第一次参加综艺节目,也不是第一次频频在节目中爆出金句,似乎让人感觉他说的每一句话都是值得深思的。

让刘震云一战成名的节目是去年年底播出的青年导演创制真人秀《开拍吧》,节目中刘震云和陈凯歌两个人不失体面的互相拆台,一个接梗,一个抛梗,像是在说相声一般,除了抬杠和抖包袱,观众也称赞刘震云在节目中的高质量内容输出。

在综艺节目中的名场面出圈,将这位曾隐匿于文字之后的作家拽入网络热议中,很多人都好奇,上综艺会不会影响写作,刘震云是这样说的“互联网和娱乐行业的发展也给写作者带来了很多的改变,如今回过头来思考,这种他所不熟悉的新兴网络世界,也许才是他选择参与节目的初衷”。

“喜剧人”刘震云现在也会看综艺,刷抖音,他说“他们很多时候拍出来的故事,也是非常有意思的,一个写作者需要博览群书,更需要深入到生活中去。”

我个人认为刘震云被称为“被写作耽误的喜剧人”是因为在综艺节目上贡献了许多让人哈哈大笑的“名场面”和“金句”。

怎么说呢,刘震云之所以“被写作耽误的喜剧人” ,因为其说了很多“金句”和有很多“名场面”。这可以说是一种属于文人的幽默,比如在某个综艺节目里面刘震云因游戏比赛领先,被其他3位疯狂“挤兑”,主持人张绍刚让刘震云找队友,结果刘震云说了一句:“不可能了,当一个人一夜暴富的时候,身边不可能再有朋友了”,这句话一出,就连身为主持人的张绍刚都小了,作家说话就是幽默。后面还补上一句:“作为一个物质和精神的富有者,我不和他们一般见识”。刘震云在综艺上可以说是张口就是一句“金句”,搞笑但又有哲理。这还真的不是一般人学的来的。

有一说一,就刘震云的那些“金句”来看,他激素一个喜剧人,写作只不过是工作而已。如果你看过刘震云在综艺节目上的表现,你会下意识的认为这个人好搞笑。当然,文化点的说法是幽默感很强,随便一句话说出来都是带着文人的幽默,话中有大道理,但用词又比较通俗。除了“抬杠”和“抖包袱”,也有观众称赞刘震云在节目中的高质量“内容输出”。在谈及网络上的种种争论,他说:“世上没有对和错的争论,都是对和对的争论”。还有一次在晚上拍摄综艺节目,夜幕低垂,他在沙滩边散步,目送一位渔民独自撑着皮筏出海去捉鱼,他似乎有所感触。众人离开后,他仍迎风背着手站在岸边,许久,才叹息般道了句:“他往黑暗中去了”。你看看,这就是读书人的风气。

总的来说,刘震云因为很幽默,喜欢开玩笑。在很多综艺节目里面都让人哈哈大笑,所以就被称为“被写作耽误的喜剧人”。

  • 索引序列
  • 刘震云一地鸡毛论文题目
  • 关于刘震云的论文题目
  • 一地鸡毛论文研究
  • 研究一地鸡毛的论文
  • 刘震云毕业论文好写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