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投稿知识库 > 滁州学院学报格式是什么

滁州学院学报格式是什么

发布时间:

滁州学院学报格式是什么

教育类期刊

G所代表的是指文化、科学、教育、体育方面的刊物大类, G4类期刊是指这类期刊的作者群体主要是面向广大教育工作者,而且服务对象也都是教育工作者,带有G4标志的刊物代表是教育刊物。其中国家级G4类期刊有:《中国职工教育》、《现代教育技术》、《基础教育参考》、《素质教育》、《教育技术研究》、《中国教育技术装备》、《中国校外教育》、《课程教育研究》、《中国电力教育》、《国际英语教育研究》、《中国教育信息化》、《高等理科教育》、《基础教育课程》、《中国信息技术教育》、《环境教育》、《中国高等医学教育》、《中国林业教育》、《通化师范学院学报》、《滁州学院学报》等。

国家级期刊比省级期刊好吗

国家级期刊,就是由党中央、国务院及所属各部门,或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各民主党派和全国性人民团体主办的期刊及国家一级专业学会主办的会刊,且书籍上带有“全国性期刊”或“核心期刊”的也可视为国家级期刊。

而省级期刊则是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各部门、委办、厅、局、所,省级社会团体和机构以及各高等院校主办,且在新闻出版部门有登记备案,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期刊。

核心期刊、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是我国最常见,也是最主要的期刊类型。含义意思可看出,国家级期刊是由国家机构主办的,省级期刊则是省级机构主办的,但两者都属于普刊,从发表难度上看,国家级期刊是较难的,各方面要求也较严格些,选择期刊时必须含有国内刊号和国际刊号双刊号。

滁州学院是公办的。

学院简介:

滁州学院(Chuzhou University),位于安徽省滁州市,是安徽省省属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是安徽省高等教育振兴计划“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高校、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应急安全智慧学习工场(2020)”暨应急管理学院建设首批试点学校  ,CDIO工程教育联盟成员单位。

滁州学院前身是创办于1950年的滁州师范学校;1977年设立安徽师范大学滁县教学点(滁州分校);1980年更名为滁州师范专科学校;2004年5月经教育部批准,升格并定名为滁州学院。 2019年,学校正式被纳入安徽省省级硕士立项建设单位。

截至2021年6月,学校占地面积108.9万平方米,有会峰、琅琊两个校区,校舍建筑面积46.2万平方米,馆藏纸质图书132.3万册,电子图书154.1万种;设有15个二级学院,62个本科专业;有教职工1301人,其中正高级职称106人、副高级职称267人,博士344人(含在读100人)、硕士791人;全日制在校本科生19567人。

办学条件

院系专业

截至2018年2月,学校设有17个二级学院,62个本科专业。

文学与传媒学院:

汉语言文学(师范类)、新闻学、网络新闻传播

经济与管理学院:

工商管理、市场营销、国际经济与贸易、财务管理、公共事业管理、审计学、物流工程

数学与金融学院:

金融工程、经济统计学、数学与应用数学

教育科学学院:

学前教育、小学教育、学前教育(专科)、初等教育(专科)

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

网络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物联网工程、通信工程、软件工程、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

外国语学院:

英语、英语(师范)、商务英语

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

设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汽车服务工程、车辆工程

音乐学院:

音乐学

电子与电气工程学院:

电子信息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美术与设计学院:

美术学、视觉传达设计(含中韩合作办学2+2国际班)、环境设计、广告学、产品设计、工业设计、数字媒体艺术

地理信息与旅游学院:

地理信息科学、测绘工程、地理科学、旅游管理、酒店管理、土木工程

体育学院:

体育教育

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

应用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制药工程、应用化工技术(专科)

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

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生物科学、园林

学科建设

截至2016年3月,学校建有一个省级重点学科;依托“安徽省热敏性物料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获批设立“安徽省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安徽省重点学科:应用化学

师资力量

截至2019年5月,现有教职工1170人,其中正高级职称89人、副高级职称232人,博士274人(含在读98人)、硕士737人。

师资队伍建设得到新提升。大力引进和培育高层次人才,推进“博士化”工程,不断改善师资队伍结构,有效支撑学科建设。实施“双百”“双证”“青蓝”计划,提升教师“双能”素质。引进国家级人才10余人。获批省高校领军人才团队、省委组织部省人才办Ⅱ、Ⅲ类引才平台各1个。认定“双能型”教师402人。1名教授作为全国基层科技工作者代表,应邀出席全国两院院士大会。1名教授入选新疆天山英才工程培养人选。1名教授入选我省第五批“特支计划”。学校高质量完成全国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金寨县农村宅基地调查和利用技术服务项目”,得到了国土资源部的充分肯定,教师的能力和水平得到彰显。

教学建设

数据截至2019年5月,学科专业建设取得新成效。围绕地方支柱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通过新建、调整和改造,优化专业布局,培植应用型专业生长点,打造学科专业特色。学科专业转型被教育部评估中心推介为转型发展典型案例。“单一师专升本院校应用型学科专业调整建设路径的探索与实践”获得安徽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地理信息科学、物联网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等3个应用型专业获批安徽省一流(品牌)专业。拥有省级产业创新团队1个、滁州市“221”产业创新团队3个,省级科技创新平台8个,获批设立院士工作站2个。地理学获批安徽省“双一流”建设国内一流学科(B类)。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10项。1名教师入选“2014年中国高被引学者”名单。

学校的油画作品《抗击非典》入选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废墟上的阳光》获得2008奥林匹克美术大会铜奖。

国家级特色专业:地理信息科学

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地理信息科学

安徽省特色专业:地理信息系统、自动化、农产品质量与安全、网络工程、物联网工程、新闻学

安徽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网络工程、测绘工程、工商管理、食品质量与安全、地理科学、化学工程与工艺、学前教育、旅游管理、自动化

安徽省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应用型信息人才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滁州学院—安徽华塑盐(化工)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滁州学院—安徽金禾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共建化工实践教育基地

安徽省精品课程:计算机基础、计算机网络、中国地理、地理信息系统概论、地理信息系统应用技能、计算机网络

安徽省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地理信息系统原理、中国古代文学、高等数学、Java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单片机应用技术、概率论与数理统计、GIS基础应用技能、大学物理、数据结构、旅游地理学、食品化学、教育心理学

安徽省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卓越文科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卓越食品工程师计划、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卓越小学教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机械工程师培养计划、卓越国际商务人才教育培养计划

安徽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地方性高校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实验区、卓越工程师计划、地方性高校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实验

安徽省示范实验实训中心:先进制造技术与装备综合训练中心、食品实验实训教学中心、测绘实验实训中心

安徽省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网络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地理信息科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教学交流

截至2016年3月,学校与美国、德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马来西亚、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高校建立联系,互派教师做访问学者。与美国布里奇波特大学开展了“4+1”硕士培养,与美国科罗拉多理工大学开展了教师培训项目。与马来西亚城市理工大学举办了“6+7课程”工商管理硕士研究生项目,与马来西亚博特拉大学举办了交换生项目,与韩国韩瑞大学、韩国湖南大学联合举办了“3+2”、“4+2”以及视觉传达设计专业“2+2”、公费交换生等校际合作项目,互派留学生。

学校荣誉

2010年,获全国绿化模范单位。

2011年6月,获2010年度“全国高校节能管理先进院校”。

2011年11月,被评为第九届“安徽省文明单位”。

2011年12月,获第三届全国文明单位。

2011至2014年度,连续四年获得省教育厅节能工作考核“优秀”等次。

2012年2月,获2011年安徽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标兵单位。

2011年12月,获得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授予的“第三批全国文明单位”荣誉称号。

2014年,获全国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

2014年,入选安徽省第一批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

2015年2月,获第四届全国文明单位。

2020年11月20日,入选“第二届全国文明校园”名单。

2020年12月25日,被国家卫生健康委等授予“无偿献血促进奖”。

2022年2月,选入2021年安徽省发明专利百强排行榜。

学术研究

科研机构

截至2016年3月,学校建有省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1个、高校省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校级研究机构8个;建有安徽省大学生思想动态分析研究中心、滁州市食品加工研究院。

省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安徽地理信息集成应用协同创新中心

高校省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江淮分水岭生态环境与区域发展研究中心

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安徽省热敏性物料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校级研究机构:地理信息技术研究所、化工技术研究所、滁州特色农产品深加工工程中心、物联网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地理国情与区域环境研究所、皖东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研究所、凤阳花鼓音乐研究所

科研成果

截至2016年3月,学校承担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187项,厅(市)级科研项目572项;与企事业单位签订产学研合作项目318项,获得国家授权专利265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3705篇,其中被SCI、EI检索304篇,出版专著和教材174部。

“植物蛋白挤压组织化技术研究与推广”获得“中华农业科技奖”二等奖,“动物线粒体基因组及相关类群的系统进化研究”获得安徽省科学技术二等奖,“WDX60特大比表面积吸附树脂研发”获得安徽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小地老虎性信息素的鉴定及相关生物学研究”获得贵州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

截至2016年3月,学校图书馆纸质藏书114万册,电子图书92万册。截至2013年6月30日,学校图书馆拥有电子图书72.79万册,中外文报刊1980种,收藏有清华同方《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清华同方《中国优秀硕博全文数据库》、万方《中国数字化期刊群全文数据库》、《读秀学术搜索》、万方《中国学位论文数据库》、《全国报刊索引数据库》、《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全文数据库》、《中国法规大典》、《SpringerLink》、《Ebscohost》《银符考试模拟题库》、超星数字图书馆、中国数字图书馆、书生之家数字图书馆的电子图书以及自建的特色数据库《吴敬梓研究专题数据库》等20余个数据库。

学术期刊

《滁州学院学报》为综合性双月刊,逢双月月末出版,是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向中国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刊物。1982年创刊,是“中国期刊网全文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来源期刊”、“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入网期刊。

《滁州学院学报》每年1、3、4、6期刊登社会科学研究类学术论文;2、5期刊登自然科学研究类学术论文;开设“江淮分水岭研究”“皖东文化研究”和“皖东发展研究”三个特色栏目。

2009年学报被安徽省教育厅和新闻出版局联合评为优秀学报;2010年荣获全国高校社科学报优秀期刊称号。

文化传统

校徽校名

“滁州学院”四字系郭沫若先生书法字体。郭沫若曾于1964年为滁州学院前身“滁县师范学校”题写过校名,“滁”“学”二字均源自其中;“州”“院”二字均选自郭沫若的其他书法手迹。

滁州学院校徽以“滁”、“U”(University的缩写)和“1950”为基本元素。

篆字“滁”为核心,呈现了滁州学院建设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的办学目标。旗帜的形制,代表着滁州学院团结进取、勇往直前的坚定信念。盾牌的形制,承载了滁州学院人知难而进、敢为人先的奋斗精神。奖杯的形制,抒发了滁州学院人崇高的集体荣誉感和不断创新的卓越情怀。结构精密的芯片形制,象征着滁州学院科技与人文并举的时代风范。

校名“滁州学院”采用郭沫若的字体,突显了学校深厚的文化底蕴。“1950”字样标志了滁州学院人半个多世纪以来的奋斗历程。中英文有机融合的方式,体现了滁州学院国际化办学的豪迈姿态。

校徽呈现开放形态,展示着滁州学院人海纳百川的胸怀。汉字“滁”中的山、水、人的元素,描绘了滁州学院依山傍水的美丽校园,阐述了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

滁州学院学报是本科学报吗

简介:滁州学院是安徽省省属公办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坐落在距南京50公里的历史文化名城——滁州市,与著名的琅琊山风景区和“天下第一名亭”醉翁亭相毗邻,区位优越、交通便捷、人文荟萃。学校创建于1950年,历经滁州师范学校、滁县师范学校、安徽师范大学滁县教学点(分校)办学阶段,1980年5月更名为滁州师范专科学校,2004年5月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滁州学院。 学校现有会峰、琅琊两个校区,校园占地面积100.2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8.23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值2.08亿元,建有配套的各类实验室和8个校内实习实训中心,108个校外实习基地。固定资产总值近9亿元。图书馆纸质藏书107万册,电子图书80万册。校园网络千兆到楼,百兆到桌面。公开出版《滁州学院学报》和《滁州学院报》。 学校现有文学与传媒学院、数学科学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地理信息与旅游学院、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外国语学院、音乐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体育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部、继续教育学院等15个教学院(部)。开设46个本科专业,涵盖文、理、工、经、管、教、农、艺八大学科门类,其中工科类专业18个、管理类专业6个。全日制在校生16324人,成人高等学历教育本专科生2859人。 学校现有教职工1020人,专任教师670人,其中教授42人、副教授144人,博士84人,硕士469人。有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各1人,全省模范教师、优秀教师、师德先进个人、优秀教育工作者、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10人,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各1人,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2人,“安徽省优秀科技工作者”1人,省级教学名师2人,省级教坛新秀6人。 近年来,学校先后获批国家级、省级“本科教学工程”项目133项。学校是“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高校”。拥有地理信息科学(原地理信息系统)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应用化学省级重点建设学科,“江淮分水岭生态环境与区域发展研究中心”省级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安徽省大学生思想动态分析研究中心”,以及地理信息技术和化工技术等十多个研究所。 承担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121项,厅(市)级科研项目378项。油画作品《抗击非典》入选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废墟上的阳光》获得2008奥林匹克美术大会铜奖。“植物蛋白挤压组织化技术研究与推广”获得“中华农业科技奖”二等奖,“WDX60特大比表面积吸附树脂研发”获得安徽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公开发表学术论文3124篇,其中被SCI、EI检索255篇,出版专著和教材145部。通过开展政产学研用合作,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与企事业单位签订产学研合作项目217项,获得国家授权专利60项。 学校依山傍水,会峰湖水碧波荡漾,校园四季林木葱茏,鸟语花香,环境幽雅,景色宜人,人文气息浓厚,是读书治学的理想之地。办学以来,为社会培养了近5万名各类人才,很多校友已在各行各业作出突出成绩,广受社会好评。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多年在90%以上,连续三年荣膺“安徽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标兵单位”。学校荣获“全国文明单位”、“全国绿化模范单位”、“全国高校节能管理先进院校”、“全国高校后勤十年社会化改革先进院校”、“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连续五年共13次)等称号。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与美国、德国、英国、澳大利亚、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高校建立联系,互派教师做访问学者。与韩国韩瑞大学、韩国湖南大学等国外高校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联合举办了“3+2”、“4+2”以及视觉传达设计专业“2+2”、公费交换生等校际合作项目,互派留学生。与美国科罗拉多理工大学开展了教师培训项目。同时,加强省内外校地、校企、校校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实现“共赢”发展。 目前,学校上下正按照学校第二次党代会和“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坚持融入滁州、立足安徽、面向全国,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办学定位,加强内涵建设,夯实发展基础,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综合办学水平,向着创建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院校目标迈进!注册资本:23879万人民币

滁州学院是公办的。

学院简介:

滁州学院(Chuzhou University),位于安徽省滁州市,是安徽省省属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是安徽省高等教育振兴计划“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高校、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应急安全智慧学习工场(2020)”暨应急管理学院建设首批试点学校  ,CDIO工程教育联盟成员单位。

滁州学院前身是创办于1950年的滁州师范学校;1977年设立安徽师范大学滁县教学点(滁州分校);1980年更名为滁州师范专科学校;2004年5月经教育部批准,升格并定名为滁州学院。 2019年,学校正式被纳入安徽省省级硕士立项建设单位。

截至2021年6月,学校占地面积108.9万平方米,有会峰、琅琊两个校区,校舍建筑面积46.2万平方米,馆藏纸质图书132.3万册,电子图书154.1万种;设有15个二级学院,62个本科专业;有教职工1301人,其中正高级职称106人、副高级职称267人,博士344人(含在读100人)、硕士791人;全日制在校本科生19567人。

办学条件

院系专业

截至2018年2月,学校设有17个二级学院,62个本科专业。

文学与传媒学院:

汉语言文学(师范类)、新闻学、网络新闻传播

经济与管理学院:

工商管理、市场营销、国际经济与贸易、财务管理、公共事业管理、审计学、物流工程

数学与金融学院:

金融工程、经济统计学、数学与应用数学

教育科学学院:

学前教育、小学教育、学前教育(专科)、初等教育(专科)

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

网络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物联网工程、通信工程、软件工程、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

外国语学院:

英语、英语(师范)、商务英语

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

设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汽车服务工程、车辆工程

音乐学院:

音乐学

电子与电气工程学院:

电子信息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美术与设计学院:

美术学、视觉传达设计(含中韩合作办学2+2国际班)、环境设计、广告学、产品设计、工业设计、数字媒体艺术

地理信息与旅游学院:

地理信息科学、测绘工程、地理科学、旅游管理、酒店管理、土木工程

体育学院:

体育教育

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

应用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制药工程、应用化工技术(专科)

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

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生物科学、园林

学科建设

截至2016年3月,学校建有一个省级重点学科;依托“安徽省热敏性物料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获批设立“安徽省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安徽省重点学科:应用化学

师资力量

截至2019年5月,现有教职工1170人,其中正高级职称89人、副高级职称232人,博士274人(含在读98人)、硕士737人。

师资队伍建设得到新提升。大力引进和培育高层次人才,推进“博士化”工程,不断改善师资队伍结构,有效支撑学科建设。实施“双百”“双证”“青蓝”计划,提升教师“双能”素质。引进国家级人才10余人。获批省高校领军人才团队、省委组织部省人才办Ⅱ、Ⅲ类引才平台各1个。认定“双能型”教师402人。1名教授作为全国基层科技工作者代表,应邀出席全国两院院士大会。1名教授入选新疆天山英才工程培养人选。1名教授入选我省第五批“特支计划”。学校高质量完成全国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金寨县农村宅基地调查和利用技术服务项目”,得到了国土资源部的充分肯定,教师的能力和水平得到彰显。

教学建设

数据截至2019年5月,学科专业建设取得新成效。围绕地方支柱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通过新建、调整和改造,优化专业布局,培植应用型专业生长点,打造学科专业特色。学科专业转型被教育部评估中心推介为转型发展典型案例。“单一师专升本院校应用型学科专业调整建设路径的探索与实践”获得安徽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地理信息科学、物联网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等3个应用型专业获批安徽省一流(品牌)专业。拥有省级产业创新团队1个、滁州市“221”产业创新团队3个,省级科技创新平台8个,获批设立院士工作站2个。地理学获批安徽省“双一流”建设国内一流学科(B类)。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10项。1名教师入选“2014年中国高被引学者”名单。

学校的油画作品《抗击非典》入选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废墟上的阳光》获得2008奥林匹克美术大会铜奖。

国家级特色专业:地理信息科学

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地理信息科学

安徽省特色专业:地理信息系统、自动化、农产品质量与安全、网络工程、物联网工程、新闻学

安徽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网络工程、测绘工程、工商管理、食品质量与安全、地理科学、化学工程与工艺、学前教育、旅游管理、自动化

安徽省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应用型信息人才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滁州学院—安徽华塑盐(化工)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滁州学院—安徽金禾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共建化工实践教育基地

安徽省精品课程:计算机基础、计算机网络、中国地理、地理信息系统概论、地理信息系统应用技能、计算机网络

安徽省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地理信息系统原理、中国古代文学、高等数学、Java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单片机应用技术、概率论与数理统计、GIS基础应用技能、大学物理、数据结构、旅游地理学、食品化学、教育心理学

安徽省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卓越文科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卓越食品工程师计划、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卓越小学教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机械工程师培养计划、卓越国际商务人才教育培养计划

安徽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地方性高校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实验区、卓越工程师计划、地方性高校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实验

安徽省示范实验实训中心:先进制造技术与装备综合训练中心、食品实验实训教学中心、测绘实验实训中心

安徽省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网络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地理信息科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教学交流

截至2016年3月,学校与美国、德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马来西亚、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高校建立联系,互派教师做访问学者。与美国布里奇波特大学开展了“4+1”硕士培养,与美国科罗拉多理工大学开展了教师培训项目。与马来西亚城市理工大学举办了“6+7课程”工商管理硕士研究生项目,与马来西亚博特拉大学举办了交换生项目,与韩国韩瑞大学、韩国湖南大学联合举办了“3+2”、“4+2”以及视觉传达设计专业“2+2”、公费交换生等校际合作项目,互派留学生。

学校荣誉

2010年,获全国绿化模范单位。

2011年6月,获2010年度“全国高校节能管理先进院校”。

2011年11月,被评为第九届“安徽省文明单位”。

2011年12月,获第三届全国文明单位。

2011至2014年度,连续四年获得省教育厅节能工作考核“优秀”等次。

2012年2月,获2011年安徽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标兵单位。

2011年12月,获得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授予的“第三批全国文明单位”荣誉称号。

2014年,获全国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

2014年,入选安徽省第一批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

2015年2月,获第四届全国文明单位。

2020年11月20日,入选“第二届全国文明校园”名单。

2020年12月25日,被国家卫生健康委等授予“无偿献血促进奖”。

2022年2月,选入2021年安徽省发明专利百强排行榜。

学术研究

科研机构

截至2016年3月,学校建有省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1个、高校省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校级研究机构8个;建有安徽省大学生思想动态分析研究中心、滁州市食品加工研究院。

省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安徽地理信息集成应用协同创新中心

高校省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江淮分水岭生态环境与区域发展研究中心

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安徽省热敏性物料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校级研究机构:地理信息技术研究所、化工技术研究所、滁州特色农产品深加工工程中心、物联网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地理国情与区域环境研究所、皖东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研究所、凤阳花鼓音乐研究所

科研成果

截至2016年3月,学校承担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187项,厅(市)级科研项目572项;与企事业单位签订产学研合作项目318项,获得国家授权专利265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3705篇,其中被SCI、EI检索304篇,出版专著和教材174部。

“植物蛋白挤压组织化技术研究与推广”获得“中华农业科技奖”二等奖,“动物线粒体基因组及相关类群的系统进化研究”获得安徽省科学技术二等奖,“WDX60特大比表面积吸附树脂研发”获得安徽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小地老虎性信息素的鉴定及相关生物学研究”获得贵州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

截至2016年3月,学校图书馆纸质藏书114万册,电子图书92万册。截至2013年6月30日,学校图书馆拥有电子图书72.79万册,中外文报刊1980种,收藏有清华同方《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清华同方《中国优秀硕博全文数据库》、万方《中国数字化期刊群全文数据库》、《读秀学术搜索》、万方《中国学位论文数据库》、《全国报刊索引数据库》、《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全文数据库》、《中国法规大典》、《SpringerLink》、《Ebscohost》《银符考试模拟题库》、超星数字图书馆、中国数字图书馆、书生之家数字图书馆的电子图书以及自建的特色数据库《吴敬梓研究专题数据库》等20余个数据库。

学术期刊

《滁州学院学报》为综合性双月刊,逢双月月末出版,是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向中国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刊物。1982年创刊,是“中国期刊网全文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来源期刊”、“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入网期刊。

《滁州学院学报》每年1、3、4、6期刊登社会科学研究类学术论文;2、5期刊登自然科学研究类学术论文;开设“江淮分水岭研究”“皖东文化研究”和“皖东发展研究”三个特色栏目。

2009年学报被安徽省教育厅和新闻出版局联合评为优秀学报;2010年荣获全国高校社科学报优秀期刊称号。

文化传统

校徽校名

“滁州学院”四字系郭沫若先生书法字体。郭沫若曾于1964年为滁州学院前身“滁县师范学校”题写过校名,“滁”“学”二字均源自其中;“州”“院”二字均选自郭沫若的其他书法手迹。

滁州学院校徽以“滁”、“U”(University的缩写)和“1950”为基本元素。

篆字“滁”为核心,呈现了滁州学院建设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的办学目标。旗帜的形制,代表着滁州学院团结进取、勇往直前的坚定信念。盾牌的形制,承载了滁州学院人知难而进、敢为人先的奋斗精神。奖杯的形制,抒发了滁州学院人崇高的集体荣誉感和不断创新的卓越情怀。结构精密的芯片形制,象征着滁州学院科技与人文并举的时代风范。

校名“滁州学院”采用郭沫若的字体,突显了学校深厚的文化底蕴。“1950”字样标志了滁州学院人半个多世纪以来的奋斗历程。中英文有机融合的方式,体现了滁州学院国际化办学的豪迈姿态。

校徽呈现开放形态,展示着滁州学院人海纳百川的胸怀。汉字“滁”中的山、水、人的元素,描绘了滁州学院依山傍水的美丽校园,阐述了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

大多是二类,也有少量不是。

滁州学院学报官网

滁州学院是公办的。

学院简介:

滁州学院(Chuzhou University),位于安徽省滁州市,是安徽省省属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是安徽省高等教育振兴计划“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高校、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应急安全智慧学习工场(2020)”暨应急管理学院建设首批试点学校  ,CDIO工程教育联盟成员单位。

滁州学院前身是创办于1950年的滁州师范学校;1977年设立安徽师范大学滁县教学点(滁州分校);1980年更名为滁州师范专科学校;2004年5月经教育部批准,升格并定名为滁州学院。 2019年,学校正式被纳入安徽省省级硕士立项建设单位。

截至2021年6月,学校占地面积108.9万平方米,有会峰、琅琊两个校区,校舍建筑面积46.2万平方米,馆藏纸质图书132.3万册,电子图书154.1万种;设有15个二级学院,62个本科专业;有教职工1301人,其中正高级职称106人、副高级职称267人,博士344人(含在读100人)、硕士791人;全日制在校本科生19567人。

办学条件

院系专业

截至2018年2月,学校设有17个二级学院,62个本科专业。

文学与传媒学院:

汉语言文学(师范类)、新闻学、网络新闻传播

经济与管理学院:

工商管理、市场营销、国际经济与贸易、财务管理、公共事业管理、审计学、物流工程

数学与金融学院:

金融工程、经济统计学、数学与应用数学

教育科学学院:

学前教育、小学教育、学前教育(专科)、初等教育(专科)

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

网络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物联网工程、通信工程、软件工程、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

外国语学院:

英语、英语(师范)、商务英语

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

设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汽车服务工程、车辆工程

音乐学院:

音乐学

电子与电气工程学院:

电子信息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美术与设计学院:

美术学、视觉传达设计(含中韩合作办学2+2国际班)、环境设计、广告学、产品设计、工业设计、数字媒体艺术

地理信息与旅游学院:

地理信息科学、测绘工程、地理科学、旅游管理、酒店管理、土木工程

体育学院:

体育教育

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

应用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制药工程、应用化工技术(专科)

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

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生物科学、园林

学科建设

截至2016年3月,学校建有一个省级重点学科;依托“安徽省热敏性物料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获批设立“安徽省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安徽省重点学科:应用化学

师资力量

截至2019年5月,现有教职工1170人,其中正高级职称89人、副高级职称232人,博士274人(含在读98人)、硕士737人。

师资队伍建设得到新提升。大力引进和培育高层次人才,推进“博士化”工程,不断改善师资队伍结构,有效支撑学科建设。实施“双百”“双证”“青蓝”计划,提升教师“双能”素质。引进国家级人才10余人。获批省高校领军人才团队、省委组织部省人才办Ⅱ、Ⅲ类引才平台各1个。认定“双能型”教师402人。1名教授作为全国基层科技工作者代表,应邀出席全国两院院士大会。1名教授入选新疆天山英才工程培养人选。1名教授入选我省第五批“特支计划”。学校高质量完成全国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金寨县农村宅基地调查和利用技术服务项目”,得到了国土资源部的充分肯定,教师的能力和水平得到彰显。

教学建设

数据截至2019年5月,学科专业建设取得新成效。围绕地方支柱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通过新建、调整和改造,优化专业布局,培植应用型专业生长点,打造学科专业特色。学科专业转型被教育部评估中心推介为转型发展典型案例。“单一师专升本院校应用型学科专业调整建设路径的探索与实践”获得安徽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地理信息科学、物联网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等3个应用型专业获批安徽省一流(品牌)专业。拥有省级产业创新团队1个、滁州市“221”产业创新团队3个,省级科技创新平台8个,获批设立院士工作站2个。地理学获批安徽省“双一流”建设国内一流学科(B类)。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10项。1名教师入选“2014年中国高被引学者”名单。

学校的油画作品《抗击非典》入选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废墟上的阳光》获得2008奥林匹克美术大会铜奖。

国家级特色专业:地理信息科学

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地理信息科学

安徽省特色专业:地理信息系统、自动化、农产品质量与安全、网络工程、物联网工程、新闻学

安徽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网络工程、测绘工程、工商管理、食品质量与安全、地理科学、化学工程与工艺、学前教育、旅游管理、自动化

安徽省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应用型信息人才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滁州学院—安徽华塑盐(化工)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滁州学院—安徽金禾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共建化工实践教育基地

安徽省精品课程:计算机基础、计算机网络、中国地理、地理信息系统概论、地理信息系统应用技能、计算机网络

安徽省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地理信息系统原理、中国古代文学、高等数学、Java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单片机应用技术、概率论与数理统计、GIS基础应用技能、大学物理、数据结构、旅游地理学、食品化学、教育心理学

安徽省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卓越文科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卓越食品工程师计划、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卓越小学教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机械工程师培养计划、卓越国际商务人才教育培养计划

安徽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地方性高校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实验区、卓越工程师计划、地方性高校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实验

安徽省示范实验实训中心:先进制造技术与装备综合训练中心、食品实验实训教学中心、测绘实验实训中心

安徽省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网络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地理信息科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教学交流

截至2016年3月,学校与美国、德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马来西亚、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高校建立联系,互派教师做访问学者。与美国布里奇波特大学开展了“4+1”硕士培养,与美国科罗拉多理工大学开展了教师培训项目。与马来西亚城市理工大学举办了“6+7课程”工商管理硕士研究生项目,与马来西亚博特拉大学举办了交换生项目,与韩国韩瑞大学、韩国湖南大学联合举办了“3+2”、“4+2”以及视觉传达设计专业“2+2”、公费交换生等校际合作项目,互派留学生。

学校荣誉

2010年,获全国绿化模范单位。

2011年6月,获2010年度“全国高校节能管理先进院校”。

2011年11月,被评为第九届“安徽省文明单位”。

2011年12月,获第三届全国文明单位。

2011至2014年度,连续四年获得省教育厅节能工作考核“优秀”等次。

2012年2月,获2011年安徽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标兵单位。

2011年12月,获得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授予的“第三批全国文明单位”荣誉称号。

2014年,获全国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

2014年,入选安徽省第一批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

2015年2月,获第四届全国文明单位。

2020年11月20日,入选“第二届全国文明校园”名单。

2020年12月25日,被国家卫生健康委等授予“无偿献血促进奖”。

2022年2月,选入2021年安徽省发明专利百强排行榜。

学术研究

科研机构

截至2016年3月,学校建有省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1个、高校省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校级研究机构8个;建有安徽省大学生思想动态分析研究中心、滁州市食品加工研究院。

省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安徽地理信息集成应用协同创新中心

高校省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江淮分水岭生态环境与区域发展研究中心

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安徽省热敏性物料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校级研究机构:地理信息技术研究所、化工技术研究所、滁州特色农产品深加工工程中心、物联网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地理国情与区域环境研究所、皖东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研究所、凤阳花鼓音乐研究所

科研成果

截至2016年3月,学校承担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187项,厅(市)级科研项目572项;与企事业单位签订产学研合作项目318项,获得国家授权专利265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3705篇,其中被SCI、EI检索304篇,出版专著和教材174部。

“植物蛋白挤压组织化技术研究与推广”获得“中华农业科技奖”二等奖,“动物线粒体基因组及相关类群的系统进化研究”获得安徽省科学技术二等奖,“WDX60特大比表面积吸附树脂研发”获得安徽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小地老虎性信息素的鉴定及相关生物学研究”获得贵州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

截至2016年3月,学校图书馆纸质藏书114万册,电子图书92万册。截至2013年6月30日,学校图书馆拥有电子图书72.79万册,中外文报刊1980种,收藏有清华同方《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清华同方《中国优秀硕博全文数据库》、万方《中国数字化期刊群全文数据库》、《读秀学术搜索》、万方《中国学位论文数据库》、《全国报刊索引数据库》、《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全文数据库》、《中国法规大典》、《SpringerLink》、《Ebscohost》《银符考试模拟题库》、超星数字图书馆、中国数字图书馆、书生之家数字图书馆的电子图书以及自建的特色数据库《吴敬梓研究专题数据库》等20余个数据库。

学术期刊

《滁州学院学报》为综合性双月刊,逢双月月末出版,是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向中国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刊物。1982年创刊,是“中国期刊网全文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来源期刊”、“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入网期刊。

《滁州学院学报》每年1、3、4、6期刊登社会科学研究类学术论文;2、5期刊登自然科学研究类学术论文;开设“江淮分水岭研究”“皖东文化研究”和“皖东发展研究”三个特色栏目。

2009年学报被安徽省教育厅和新闻出版局联合评为优秀学报;2010年荣获全国高校社科学报优秀期刊称号。

文化传统

校徽校名

“滁州学院”四字系郭沫若先生书法字体。郭沫若曾于1964年为滁州学院前身“滁县师范学校”题写过校名,“滁”“学”二字均源自其中;“州”“院”二字均选自郭沫若的其他书法手迹。

滁州学院校徽以“滁”、“U”(University的缩写)和“1950”为基本元素。

篆字“滁”为核心,呈现了滁州学院建设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的办学目标。旗帜的形制,代表着滁州学院团结进取、勇往直前的坚定信念。盾牌的形制,承载了滁州学院人知难而进、敢为人先的奋斗精神。奖杯的形制,抒发了滁州学院人崇高的集体荣誉感和不断创新的卓越情怀。结构精密的芯片形制,象征着滁州学院科技与人文并举的时代风范。

校名“滁州学院”采用郭沫若的字体,突显了学校深厚的文化底蕴。“1950”字样标志了滁州学院人半个多世纪以来的奋斗历程。中英文有机融合的方式,体现了滁州学院国际化办学的豪迈姿态。

校徽呈现开放形态,展示着滁州学院人海纳百川的胸怀。汉字“滁”中的山、水、人的元素,描绘了滁州学院依山傍水的美丽校园,阐述了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

一、滁州学院有几个校区 滁州学院现在有2个校区,分别为滁州学院会峰、琅琊校区。二、滁州学院哪个校区最好及各校区介绍 1、滁州学院会峰校区 地址:安徽省滁州市丰乐大道1528号 2、滁州学院琅琊校区 地址:安徽省滁州市琅琊区琅琊古道 学校现有会峰、琅琊两个校区,校园占地面积109.11万平米(1636亩),建筑面积44.03万平米。教学仪器设备总值3.4亿元,建有配套的各类实验室和19个校内实习实训中心,222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固定资产总值11亿元。图书馆纸质藏书117.5万册,电子图书92万种。校园网络千兆到楼,百兆到桌面。公开出版《滁州学院学报》和《滁州学院报》。 三、滁州学院简介 滁州学院位于皖东江淮之间,学校所在地滁州市,素有“金陵锁钥、江淮保障”之称,与江苏省南京市山水相连,山清水秀,文化底蕴浓厚,北宋欧阳修留下千古名篇《醉翁亭记》;朱元璋从这里开始创建了大明王朝;清代吴敬梓创作了开讽刺小说之先河的皇皇巨著《儒林外史》;下辖的凤阳县小岗村是中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 学校前身是创建于1950年的滁州师范学校。历经滁县师范学校、 安徽师范大学 滁县教学点(分校)办学阶段;1980年更名为滁州师范专科学校;2004年5月升格为滁州学院,获批安徽省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学校。学校是安徽省首批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学校,确立建设“双一流”国内一流学科两所应用型高校之一。2017年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 学校现有会峰、琅琊两个校区,占地面积108.9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46.2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2.8亿元,馆藏纸质图书131.1万册,电子图书144万种。设有15个二级学院,62个本科专业,其中工科类专业31个,管理类专业8个,形成了以工、管为主,工、管、文、理、经、教、农、艺八大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布局。现有教职工1291人,其中正高级职称99人、副高级职称255人,博士333人(含在读97人)、硕士791人,全日制在校本科生19567人。 在多年的办学实践中,学校秉承“思变尚新、务实求真”的精神,大力弘扬“爱国荣校、尊学敬道”的优良校风,深入践行“修德、求是、博学、笃行”的校训精神,探索一条“由师范专科向多科性应用型本科转变”的发展之路。学校是“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国文明单位”“全国绿化模范单位”“全国高校节能管理先进院校”,全省首批党建工作示范高校培育创建单位、“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首届文明校园、就业工作先进集体、首批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节水型单位、公共机构能源资源计量示范单位等。 党建和思政工作呈现新气象。坚持立德树人中心环节,加强党委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忠诚履行管党治党、办学治校主体责任。全面贯彻落实全国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和*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强化实践育人,注重文化育人,落实关爱育人,推进网络育人,校园文化氛围浓郁,文明创建工作取得实效。荣获安徽省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校、安徽省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等称号,涌现出“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感动中国候选人物”“全国乡村道德模范”“安徽省辅导员年度人物”等先进典型。2015、2016、2017、2018年学校领导班子在安徽省委党建和发展综合考核中连续获得“优秀”等次。 ;

期刊名称:滁州学院学报出版地:安徽省滁州市语言种类:中文复合影响因子:0.192综合影响因子:0.080

简介:滁州学院是安徽省省属公办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坐落在距南京50公里的历史文化名城——滁州市,与著名的琅琊山风景区和“天下第一名亭”醉翁亭相毗邻,区位优越、交通便捷、人文荟萃。学校创建于1950年,历经滁州师范学校、滁县师范学校、安徽师范大学滁县教学点(分校)办学阶段,1980年5月更名为滁州师范专科学校,2004年5月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滁州学院。 学校现有会峰、琅琊两个校区,校园占地面积100.2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8.23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值2.08亿元,建有配套的各类实验室和8个校内实习实训中心,108个校外实习基地。固定资产总值近9亿元。图书馆纸质藏书107万册,电子图书80万册。校园网络千兆到楼,百兆到桌面。公开出版《滁州学院学报》和《滁州学院报》。 学校现有文学与传媒学院、数学科学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地理信息与旅游学院、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外国语学院、音乐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体育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部、继续教育学院等15个教学院(部)。开设46个本科专业,涵盖文、理、工、经、管、教、农、艺八大学科门类,其中工科类专业18个、管理类专业6个。全日制在校生16324人,成人高等学历教育本专科生2859人。 学校现有教职工1020人,专任教师670人,其中教授42人、副教授144人,博士84人,硕士469人。有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各1人,全省模范教师、优秀教师、师德先进个人、优秀教育工作者、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10人,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各1人,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2人,“安徽省优秀科技工作者”1人,省级教学名师2人,省级教坛新秀6人。 近年来,学校先后获批国家级、省级“本科教学工程”项目133项。学校是“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高校”。拥有地理信息科学(原地理信息系统)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应用化学省级重点建设学科,“江淮分水岭生态环境与区域发展研究中心”省级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安徽省大学生思想动态分析研究中心”,以及地理信息技术和化工技术等十多个研究所。 承担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121项,厅(市)级科研项目378项。油画作品《抗击非典》入选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废墟上的阳光》获得2008奥林匹克美术大会铜奖。“植物蛋白挤压组织化技术研究与推广”获得“中华农业科技奖”二等奖,“WDX60特大比表面积吸附树脂研发”获得安徽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公开发表学术论文3124篇,其中被SCI、EI检索255篇,出版专著和教材145部。通过开展政产学研用合作,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与企事业单位签订产学研合作项目217项,获得国家授权专利60项。 学校依山傍水,会峰湖水碧波荡漾,校园四季林木葱茏,鸟语花香,环境幽雅,景色宜人,人文气息浓厚,是读书治学的理想之地。办学以来,为社会培养了近5万名各类人才,很多校友已在各行各业作出突出成绩,广受社会好评。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多年在90%以上,连续三年荣膺“安徽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标兵单位”。学校荣获“全国文明单位”、“全国绿化模范单位”、“全国高校节能管理先进院校”、“全国高校后勤十年社会化改革先进院校”、“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连续五年共13次)等称号。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与美国、德国、英国、澳大利亚、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高校建立联系,互派教师做访问学者。与韩国韩瑞大学、韩国湖南大学等国外高校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联合举办了“3+2”、“4+2”以及视觉传达设计专业“2+2”、公费交换生等校际合作项目,互派留学生。与美国科罗拉多理工大学开展了教师培训项目。同时,加强省内外校地、校企、校校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实现“共赢”发展。 目前,学校上下正按照学校第二次党代会和“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坚持融入滁州、立足安徽、面向全国,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办学定位,加强内涵建设,夯实发展基础,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综合办学水平,向着创建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院校目标迈进!注册资本:23879万人民币

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是几类

有大专和中专。滁州职业技术学院是经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的以工贸为主的全日制公办普通高等学校。滁州职业技术学院是经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的以工贸为主的全日制公办普通高等学校。滁州职业技术学院位于安徽省滁州市,坐落在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琅琊山下,是滁州市人民政府举办的综合性普通高等职业院校,为安徽省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单位。

一般属于二类!

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期刊级别: 省级期刊

《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业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创刊。本刊为双月刊(暂拟出季刊),国内外公开发行。 《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是研究职业技术教育的综合类学术期刊。它坚持“服务教学、促进科研、...

滁州学毕业论文格式

一、毕业论文的写格式毕业论文如果只是为申请学位的论文答辩所用,不发表,可以单行本形式出现,加以封面。封面设计有题名、学校、专业(系科)、指导教师姓名、作者姓名、论文提交日期等项,依次如实填写。毕业论文达到一定的研究水平,在高校学报上公开发表,格式有所区别,封面取消,大致包括:标题、作者署名、摘要、关键词、正文、注释、参考文献目录等部分。在专业刊物上发表的论文,有的项目可略去。(一)标题标题是论文内容的高度概括,可直接揭示论点或课题的具体内容,应写得简明扼要,准确鲜明。标题不易过长,必要时也可使用破折号,加副标题。(二)作者署名只有直接参加研究工作的人,亲自撰写研究成果的论文者,才有权利、资格署名。作者的姓名应写在标题之下中间位置。(三)摘要摘要也称内容提要,是论文内容的高度浓缩,应具有独立性和概括性,即不阅读论文全文,就能获得必要的信息。一般应包括研究的目的、对象、方法、内容、结论及应用范围等。(四)关键词关键词是从论文选出的最能代表论文中心内容特征的有实质意义的名词和术语,以三至八字为宜。(五)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中心,体现了作者学术理论水平的高低和研究成果的创造性。一般包括绪论、本论、结论三部分。1.绪论也称引言,简要说明研究课题的目的、意义、范围。对研究的课题,前人研究的情况、现状及发展趋势作客观的阐述,表明自己研究的依据及方法等。2.本论具体表述自己的研究成果,要求以充分有力的材料阐述观点,准确把握论文内容层次间的各种内在联系。由于研究涉及的学科、选题、研究方法、表达方式等各有不同,对本论内容写作上不能作统一要求。论文的结构层次的安排要根据研究内容来选择拟定,体现形式能更好地为内容服务。3.结论结论是全文的归纳、总结部分。一般写论证得到的结果,即研究成果的结论,也可对自己或他人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提出要求及发展趋势。这部分要求结论明确,文字简练。

1、毕业论文格式要求

封面

使用学校统一的封面格式,题目使用宋体,一号,加粗,居中,题目是对毕业论文(设计)的高度概括,简明、易读,字数应在20以内;学生姓名、学号、专业等用宋体,三号,左对齐,下加下划线,学号用Times New Roman字体。

毕业论文中文题目

字体:黑体,字号:小二,加粗,居中。段落:段前为2行,段后2行。行距固定值23磅。样式:标题+黑体。

摘 要

字体:黑体,居中,字号:三号。

摘要正文

字体:宋体,字号:四号。段落:左对齐,首行缩进2个字符,1.5倍行距。300字左右,摘要应简要说明毕业论文(设计)所研究的内容、目的、实验方法、主要成果和创新点。

关键词

字体:黑体。字号:四号,左对齐。加粗,无缩进。关键词与摘要正文之间空一行。

关键词正文

字体:宋体,字号:四号。关键词要求3-5个。关键词之间“;”分隔,并留有一个空格,末尾无符号。标点符号:全角。

2.论文正文

文科毕业论文正文一般字数不少于6000字,字体:宋体,字号:小四,段落:左对齐,首行缩进2个字符,行距:固定值23磅(pt)页眉字体:黑体,字号:小五,加粗。样式:页眉。正文字体小四号,页脚字体:Times New Roman,字号:小五。样式:页脚。

以上就是毕业论文标准格式的相关要求,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哦!各位小伙伴们都知道,毕业论文是大学生最重要的一件作业,它的成功与你是否能毕业有着直接的关系,所以,大家一定要高度重视。

毕业论文格式不分专业1.引言1.1制定本标准的目的是为了统1规范我省电大财经类本科毕业论文的格式,保证毕业论文的质量。1.2毕业论文应采用最新颁布的汉语简化文字,符合《出版物汉字使用管理规定》,由作者在计算机上输入、编排与打印完成。1.3毕业论文作者应在选题前后阅读大量有关文献,文献阅读量不少于10篇,将其列入参考文献表,并在正文中引用内容处注明参考文献编号(按出现先后顺序编排)。2.编写要求2.1页面要求:毕业论文须用A4(210×297mm)标准、70克以上白纸,1律采用单面打印;毕业论文页边距按以下标准设置:上边距(天头)为:30 mm;下边距(地脚)25mm;左边距和右边距为:25mm;装订线:10mm;页眉:16mm;页脚:15mm。2.2页眉:页眉从摘要页开始到论文最后1页,均需设置。页眉内容:浙江广播电视大学财经类本科毕业论文,居中,打印字号为5号宋体,页眉之下有1条下划线。2.3页脚:从论文主体部分(引言或绪论)开始,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页,页码编写方法为:第x页共x页,居中,打印字号为小5号宋体。2.4前置部分从内容摘要起单独编页。2.5字体与间距:毕业论文字体为小4号宋体,字间距设置为标准字间距,行间距设置为固定值20磅。3.编写格式3.1毕业论文章、节的编号:按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3.2毕业论文的构成(按毕业论文中先后顺序排列):前置部分:封面中文摘要,关键词英文摘要,关键词目次页(必要时)主体部分:引言(或绪论)正文结论致谢(必要时)参考文献附录(必要时)4.前置部分4.1封面:封面格式按浙江广播电视大学财经类本科毕业论文封面统1格式要求。封面内容各项必须如实填写完整。其中论文题目是以最恰当、最简明的词语反映毕业论文中最重要的特定内容的逻辑组合;论文题目所用每1词必须考虑到有助于选定关键词和编制题录、索引等2次文献可以提供检索的特定实用信息;论文题目1般不宜超过30字。论文题目应该避免使用不常见的缩写词、首字缩写字、字符、代号和公式等;论文题目语意未尽,可用副标题补充说明论文中的特定内容。具体内容依次列示如下内容: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小2号黑体,居中)论文题名:(2号黑体,居中)学生姓名:(××××××××3号黑体)学 号:(××××××××3号黑体)指导教师:(××××××××3号黑体)专业:(××××××××3号黑体)年 级:(××××××××3号黑体)学 校:(××××××××3号黑体)

  • 索引序列
  • 滁州学院学报格式是什么
  • 滁州学院学报是本科学报吗
  • 滁州学院学报官网
  • 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是几类
  • 滁州学毕业论文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