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投稿知识库 > 论文天下三大行书

论文天下三大行书

发布时间:

论文天下三大行书

学习行书选择古代十大行书字帖。只有选最好的,取法乎上,起点高,将来在艺术上才能有所成就。

字帖推荐:

王羲之《兰亭集序》、王珣《伯远帖》、欧阳询《张翰思鲈帖》、颜真卿《祭侄文稿》、柳公权《蒙诏帖》、杨凝式《韭花帖》、李建中《土母帖》、苏轼《黄州寒食诗帖》、黄庭坚《松风阁诗帖》、米芾《蜀素帖》等书法字帖。

天下第一行书: 《兰亭序》

东晋永和九年( 公元353年 )三月三日,王羲之和居住在山阴的一些文人来到兰亭举行“修禊”之典,大家即兴写下了许多诗篇。《兰亭序》就是王羲之为这个诗集写的序文手稿。序文受当时南方士族阶层信奉的老庄思想影响颇深,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全文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章法、结构、笔法都很完美。王羲之的行书在当时独树一帜,后人评道“右军字体,古法一变。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历代书家都推《兰亭序》为“天下第一行书”。

天下第二行书:颜真卿 《祭侄文稿》

行草墨迹,颜真卿书。纵28.2厘米,横72.3厘米,25行,共230字。此帖本是颜真卿为自己的侄子写的一篇祭文草稿,他的侄子季明为叛军安禄山所残杀。这件作品原不是作为书法作品来写的,由于心情极度悲愤,情绪已难以平静,错桀之处增多,时有涂抹,但正因为如此,此幅字写得凝重峻涩而又神采飞动,笔势圆润雄奇,姿态横生,纯以神写,得自然之妙。元代张敬晏题跋云:“以为告不如书简,书简不如起草。盖以告是官作,虽楷端,终为绳约;书简出于一时之意兴,则颇能放纵矣;而起草又出于无心,是其手心两忘,真妙见于此也。”元代鲜于枢评此帖为 “天下第二行书”。在此帖真迹中,所有的渴笔和牵带的地方都历历可见,能让人看出行笔的过程和笔锋变换之妙,对于学习行草书有很大的益处。原迹现藏台湾故宫博物院。

天下第三大行书 《黄州寒食诗帖》

纸本,25 行,共129字,是苏轼行书的代表作。这是一首遣兴的诗作,是苏轼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所发的人生之叹。诗写得苍凉多情,表达了苏轼此时惆怅孤独的心情。此诗的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而出的。通篇书法起伏跌宕,光彩照人,气势奔放,而无荒率之笔。《黄州寒食诗帖》在书法史上影响很大, 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也是苏轼书法作品中的上乘。正如黄庭坚在此诗后所跋:“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

释文: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天下第四行书——《伯远帖》

王洵,(350 - 401) 字元琳,小字法护。临沂( 今山东临沂县 )人。官至尚书令。他是“书圣”王羲之的族侄,出生在一个精 于书法,几代不衰的名门望族。其父王恰,其祖父王 导均善书,所以史称“三代以能书称,家范世学,洵 之草圣,亦有传焉”。其草书《伯远帖》,一直被后代书法家、鉴赏家、收藏家视为瑰宝,是因为它是十 分难得的东晋名人书法真迹。 伯远帖 东晋王洵真迹。历来为后世书法家,鉴赏家,收藏家 视为瑰宝。《伯远帖》是王给亲友的一通书函。它行笔峭劲秀丽,自然流畅,是我国古代书法作品中的佼 佼者。被列为“三希”之三。它的笔画写得较瘦劲,结体较开张,特别是笔画少的字显得格外舒朗,飘逸, 真有点“如升初日,如清风,如云如霞,如烟,如幽 林曲洞”的晋人韵味。

天下第五行书——杨凝式《韭花帖》

《韭花帖》杨凝式书,行书,墨迹麻纸本,高26厘米,宽28厘米,共7行,63字。《韭花帖》是一封信札,内容是叙述午睡醒来,腹中甚饥之时,恰逢有人馈赠韭花,非常可口,遂执笔以表示谢意。

《韭花帖》宽疏、散朗的布白该是其最先夺人眼目的特征。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留有大片的空白,这在行书作品中,可谓奇特之极。然其字间含蓄的顾盼,又气脉贯通。平中寓奇的结体则是《韭花帖》最为突出,也最令人叫绝之处。它把紧密与散落这一对矛盾统一于一体,却没有丝毫的牵强,反而给人以自然天成的感觉,奇趣盎然。通篇形态宛若一个闲雅奇士,一举手,一投足,无不雅逸风流,沉静自若。散落的布白与平中寓奇的结体,相得益彰,使得作者萧散闲适的心境跃然纸上。无论是从书法本身,还是文字内容,你都能真切地感受到作者这种散淡的心境。

天下第六行书——柳公权《蒙诏帖》

柳公权(公元778~865年),字诚悬,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官至太子少师、中书舍人,书法初学王羲之,后学颜真卿,取精用宏,加以遒劲丰润,自成一家,米芾曾评其书:“公权如深山道士,修养已成,神气清健,无一点尘俗。”相传穆宗皇帝曾问他笔法,他回答说:“心正则笔正,乃可为法。”弄得皇帝立即“改容,悟其以笔谏也。”他所写的碑版极多,以致当时公卿大臣家的碑志,如果求不到他的字,就会被人们骂为不孝子孙,但行书流传极少,因此,就越发显示《蒙诏帖》的弥足珍贵了。     此帖气势磅礴,痛快酣畅,浑莽淋漓,意象恢宏,极具虎啸龙吟、吞吐大荒的气派,其结体不像柳体楷书那样取纵势,而是因形而变,依势而化,或长或短,或大或小;也不像柳体楷书那样取正势,而是欹侧多姿,险绝有致,不拘常规,放浪形骸,极少唐朝森严法度的束缚。其用笔也不像柳体楷书那样铁骨铮铮,耿介特立,而是有刚有柔,有骨有肉,或方或圆,或露或藏,粗不臃肿,细不纤软,线条以中锋为主,饱满圆厚,笔墨控制得恰如其分。诚如周必大说:“沉着痛快,而气象雍容,欧虞褚薛,不足道焉。”其章法大小肥瘦,参差错落,虚实疏密,相映成趣,前后照应,一气贯注,擒纵收放,随势幻化,“枯润纤浓,掩映相发,非复世能仿佛。”

天下第七行书——欧阳询《张翰思鲈帖》

亦称《季鹰帖》,欧阳询书。行楷书,无款。纸本,纵25.2厘米,横33厘米。后纸有瘦金体书跋:“唐太子率更令欧阳询书张翰帖。笔法险劲,猛锐长驱,智永亦复避锋。鸡林尝遣使求询书,高宗闻而叹曰:\'询之书远播四夷。晚年笔力益刚劲,有执法廷争之风,孤峰崛起,四面削成,非虚誉也。\'”此帖的风格与欧阳询的楷书风格基本上是一致的,同是以险取胜。字的重心压在左侧,而以千钧之势出一奇笔压向右侧,使每个字的结体形成一种逆反之势,然后再向右用力使之化险为夷,真可谓“险中求稳,别有乐趣”。清乾隆帝评论道:“妙于取势,绰有余妍。”是很有眼力的。此帖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天下第八行书——米芾《蜀素帖》

《蜀素帖》是米芾三十八岁时(1088年),在蜀素上所书的各体诗八首。“ 蜀素”是四川造的丝绸织物,上织有乌丝栏,制作讲究。此卷相传为邵氏 所藏,欲请名家留下墨宝,以遗子孙,可是传了祖孙三代,竟无人敢写。因为丝绸织品的纹罗粗糙,滞涩难写,故非功力深厚者不敢问津。而米南 宫见了却“当仁不让”,一挥到底,写得随意自如,清劲飞动,真似如鱼 得水一般。另外,由于丝绸织品不易受墨而出现了较多的枯笔,使通篇墨 色有浓有淡,如渴骥奔泉,更觉精彩动人。米芾用笔如画竹,喜“八面出 锋”。此帖用笔多变,正侧藏露,长短粗细,体态万千,充分体现了他“ 刷字”的独特风格。结字也俯仰斜正,变化极大,并以欹侧为主,表现了 动态的美感。董其昌在《蜀素帖》后跋曰:“此卷如狮子搏象,以全力赴 之,当为生平合作”。

天下第九行书——黄庭坚《松风阁诗帖》

《松风阁诗帖》是黄庭坚七言诗作并行书,墨迹纸本,纵32.8厘米横219.2厘米,全文计29行,153字。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松风阁在湖北省鄂州市之西的西山灵泉寺附近,海拔160多米,古称樊山,是当年孙权讲武修文、宴饮祭天的地方。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九月,黄庭坚与朋友游鄂城樊山,途经松林间一座亭阁,在此过夜,听松涛而成韵。“松风阁诗”,歌咏当时所看到的景物,并表达对朋友的怀念。黄庭坚一生创作了数以千百的行书精品,其中最负盛名者当推《松风阁诗帖》。其风神洒荡,长波大撇,提顿起伏,一波三折,意韵十足,不减遒逸《兰亭》,直逼颜氏《祭侄》,堪称行书之精品。《松风阁诗》的结体、用笔、章法都很奇特,其结体有两个特点:一是内紧外放,紧处亦见奇肆,放处倍添神采,其规律是主笔尽量向外辐射,横画向左,竖画向下,撇捺则左右纵横开张,一紧束的中宫形成鲜明的对比,这种形式虽取法于《瘗鹤铭》,但此帖中宫较《瘗鹤铭》更紧,四围也更放,显示了他入古出新的奇才。二是欹侧多姿。其字如风枝雨叶,偃蹇横斜;又如谢家子弟,不冠不履。欹侧本是王羲之行书的特点,黄庭坚则把这个特点进一步予以夸张,横画斜度更大,竖画虬曲不正,撇捺向外伸展的幅度更大,没有深厚的功底和精湛的技法,是绝对不敢如此弄险的。《松风阁诗》的用笔亦十分精到。纵观全篇点画,浑厚劲挺,擒纵得体,浓纤刚柔,尽如人意,长笔遒逸,短画紧洁,抑扬顿挫,提按分明,虽然如游龙舞凤,处处飞动,却也笔笔着实,没有丝毫的懈怠和软滑。《松风阁诗》的章法奇诡跌宕,扣人心弦,字或大或小,或长或短,或收或放,或藏或露,疏密相间,穿插争让,出没奔轶,超逸绝尘。故康有为说:“宋人书以山谷为最,变化无端,深得《兰亭》三昧,至于神韵绝俗,出于《鹤铭》而加新理。”松风阁,是西山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天下第十行书——李建中《土母帖》

《土母帖》,行书,纸本,纵三一·二厘米,横四四·四厘米。凡十行,每行字数不一,共一百零四字,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点击浏览大图)释 文 :所示要土母,今得一小笼子,封全咨送,不知可用否?是新安缺门所出者,复未知何所用,望批示。春冬衣历头,贤郎未检到,其宅地基,尹家者,根本未分明,难商量耳。见别访寻稳便者,若有成见宅子又如何?细希示及咨。孙号西行少车,今有旧车,如到彼不用,可货却也。 此帖原为建中《六帖卷》之一帖,首行下角“子”、“封”两字之间有“畏”字编号,原为明代项元汴(字子京,号墨林)所藏。据《大观录》所载,六帖为《土母帖》、《同年帖》、《贵宅帖》、《屯田帖》、《左右帖》和《斋古帖》。建中一生经历了五代、宋几个时期,在书法史上是一个承上启下的人物。唐诗文体凡屡变,晚季虽不逮,但书历三百年,犹有贞观、永徽以来的风骨气韵。建中虽在宋初,其书法去唐未远,犹有唐代余风,达到从五代至宋过渡时期的高峰。宋初书坛已显殃复归晋人的风气,始肇于五代书家杨凝式和对宋初书法有影响的李建中。杨李二人书法均已有追踪晋人、融合晋唐书风为一体的迹象。其后经蔡襄以已意融晋、唐人书为一炉,不拘一法而法自在,达到“以意驭法”境界。宋书至苏轼、黄庭坚始一大变,承唐继晋,上接五代,有宋一代尚意书风才真正成熟。

宋代书法家:苏轼、黄庭坚、蔡襄(人品)、米芾、蔡京、赵佶、陆游、岳飞、秦桧、赵构、张昂之、张孝祥、范成大、赵孟坚

赵孟頫应该也算,但是后来变元朝了

米芾(1051~1107) 善诗,工书法,擅篆、隶、楷、行、草等书体,长于临摹古人书法,达到乱真程度。初师欧阳询、柳公权,字体紧结,笔画挺拔劲健,后转师王羲之、王献之,体势展拓,笔致浑厚爽劲,自谓“刷字”。

米芾对书法的分布、结构、用笔,有着他独到的体会。要求“稳不俗、险不怪、老不枯、润不肥”即要求在变化中达到统一,把裹与藏、肥与瘦、疏与密、简与繁等对立因素融合起来。章法上,重视整体气韵,兼顾细节的完美,成竹在胸,书写过程中随遇而变,独出机巧。米芾的用笔特点,主要是善于在正侧、偃仰、向背、转折、顿挫中形成飘逸超迈的气势、沉着痛快的风格。字的起笔往往颇重,到中间稍轻,遇到转折时提笔侧锋直转而下。捺笔的变化也很多,下笔的着重点有时在起笔,有时在落笔,有时却在一笔的中间,对于较长的横画还有一波三折。勾也富有特色。米芾的书法中常有侧倾的体势,欲左先右,欲扬先抑,都是为了增加跌宕跳跃的风姿、骏快飞扬的神气。

米芾善用“刷笔”,中含枯润,笔力充沛,气势凌厉,有天马行空之概,又因为其行草皆真楷中来,故点画精到。如晚年代表作品《虹县诗》、《多景楼诗册》等。

米芾传世的书法墨迹有《向太后挽辞》、《蜀素帖》、《苕溪诗帖》、《拜中岳命帖》、《虹县诗卷》、《草书九帖》、《多景楼诗帖》等。米芾的书法,以行书成就最高,潇散奔放,又严于法度。

苏轼(1037~1101)除了写诗词、散文等外,对书画也很擅长。他于书法遍览晋唐诸家,转益多师,自成一家,长于行书、楷书,笔法肉丰骨劲,跌宕自然,传世书迹有《黄州寒食诗帖》、《赤壁赋》、《答谢民师论文帖》、《洞庭春色、中山松醪二赋卷》等。东坡居士的成就在书史上是很高的:在宋四家中排在首位;他的《黄州寒食帖》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

黄庭坚(1045~1105)为苏门四学士之一,是江西诗派的开山祖师,生前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黄庭坚工书法,兼擅行、草,以侧险取势,纵横奇崛,自成风格。墨迹有《华严疏》、《松风阁诗》等。

蔡襄(1012~1067)擅篆、籀、楷、隶、行、草等书体,楷书师法颜真卿,结体端严,体格恢宏;行书得晋人风韵,潇洒简逸。论书注重神、气、韵,崇尚古法。他上承唐代书法,下开宋代新风。有墨迹《茶录》、《牡丹谱》、《与杜长官帖》、《自书诗札》、《自书诗卷》,石刻《万安桥记》、《昼锦堂记》等传世。

蔡京(1047年~1126年)书法颇妙。初师蔡襄,徐季海,不久弃之,改学沈传师,又厌弃,改学欧阳询,又改学“二王”,博采诸家众长,自成一体。其书笔法姿媚,字势豪健,痛快沉着,独具风格,为海内所崇尚元陶家仪《书史会要》曾引当时评论者的话说;“其字严而不拘,逸而不外规矩,正书如冠剑大人,议于庙堂之上;行书如贵胄公子,意气赫奕,光彩射人;大字冠绝占今,鲜有俦匹。”甚能反映蔡京当时在书法艺术上的地位。当时的人们谈到他的书法时,使用的词汇经常是“冠绝一时”、“无人出其右者”,就连狂傲如米芾都曾经表示,自己的书法不如蔡京。据说,有一次蔡京与米芾聊天,蔡京问米芾:“当今书法什么人最好?”米芾回答说:“从唐朝晚期的柳公权之后,就得算你和你的弟弟蔡卞了。”蔡京问:“其次呢?”米芾说:“当然是我。”

蔡京存世书迹有《草堂诗题记》、《节夫帖》、《宫使帖》等。

赵佶(1082~1135)(宋徽宗)不仅擅长绘画,而且在书法上也有较高的造诣。赵佶书法在学薛曜、褚遂良的基础上,创造出独树一帜的“瘦金体”,瘦挺爽利,侧锋如兰竹,与其所画工笔重彩相映成趣。瘦金书的意思是美其书为金,取富贵义,也以挺劲自诩。赵佶传世的书法作品很多,楷、行、草各种书法作品皆流于后世,且笔势挺劲飘逸,富有鲜明个性。其中笔法犀利、铁画银钩、飘逸劲特的《秾芳依翠萼诗帖》为大字楷书,是宋徽宗瘦金书的杰作。但是宋徽宗的书法存在着柔媚轻浮的缺点,这也许是时代和他本人的艺术修养所致,但他首创的瘦金体的独特的艺术个性,为后人竞相仿效。

兰亭序 简介 兰亭序,又名《兰亭宴集序》、《兰亭集序》、《临河序》、《禊序》、《禊贴》。为三大行书 书法帖之一,系中华十大传世名帖之一。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 353 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 绰等四十一人,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兰亭“修禊”,会上各人做诗,王羲之为他们的诗写的序文手稿。序中 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好景不长,生死无常的感慨。法帖相传之本,共二十 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章法、结构、笔法都很完美,是他三十三岁时的得意之作。后人评道“右军字体,古 法一变。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因此,历代书家都推《兰亭》为“天下第一行书”。存 世唐摹墨迹以“神龙本”为最著,唐太宗时冯承素号金印,故称为《兰亭神龙本》,此本摹写精细,笔法、墨 气、行款、神韵,都得以体现,公认为是最好的摹本;石刻首推“定武本”。经郭沫若考证,以为相传的《兰 亭序》后半文字,兴感无端,与王羲之思想无相同之处,书体亦和近年出土的东晋王氏墓志不类,疑为隋 唐人所伪托。但也有不同意其说者。《兰亭序》表现了王羲之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作者的气度、凤神、 襟怀、情愫,在这件作品中得到了充分表现。古人称王羲之的行草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堪称绝妙的比 喻。

关于《兰亭序》,世间流传着形形色色的趣闻逸事。据说当时王羲之写完之后,对自己这件作品 非常满意,曾重写几篇,都达不到这种境界,他曾感叹说:"此神助耳,何吾能力致。"因此,他自己也十分 珍惜,把它作为传家之宝,一直传到他的第 7 代孙智永。智永少年出家,酷爱书法,死前他将 《兰亭集序》 传给弟子辨才和尚。辨才和尚对书法也很有研究,他知道 《兰亭集序》的价值,将它视为珍宝,藏在他卧 室梁上特意凿好的一个洞内。

唐太宗李世民喜爱书法,尤爱王羲之的字。他听说王羲之的书法珍品《兰亭集序》在辨才和尚那里, 便多次派人去索取,可辨才和尚始终推说不知真迹下落。李世民看硬要不成,便改为智取。他派监察御史 萧翼装扮成书生模样,去与辨才接近,寻机取得 《兰亭集序》。萧翼对书法也很有研究,和辨才和尚谈得 很投机。待两人关系密切之后,萧翼故意拿出几件王羲之的书法作品给辨才和尚欣赏。辨才看后,不以为 然地说:"真倒是真的, 但不是好的, 我有一本真迹倒不差。

"萧翼追问是什么帖子, 辨才神秘地告诉他是 《兰 亭集序》真迹。萧翼故作不信,说此帖已失踪。辨才从屋梁上取下真迹给萧翼观看,萧翼一看,果真是 《兰 亭集序》真迹,随即将其纳人袖中,同时向辨才出示了唐太宗的有关 "诏书"。辨才此时方知上当。

辨才失去真迹,非常难过,不久便积郁成疾,不到一年就去世了。

此后又有唐太宗派“萧翼计赚兰亭”的传说……唐太宗对王羲之书法推崇备至,敕令侍臣赵模、冯承 素等人精心复制一些摹本。他喜欢将这些摹本或石刻摹拓本赐给一些皇族和宠臣,因此当时这种“下真迹一 等”的摹本亦“洛阳纸贵”。此外,还有欧阳询、褚遂良、虞世南等名手的临本传世,而原迹,据说在唐太宗 死时作为殉葬品永绝于世。

今天所谓的《兰亭序》,除了几种唐摹本外,石刻拓本也极为珍贵。最富有传奇色彩的要数《宋 拓定武兰亭序》。不管是摹本,还是拓本,都对研究王羲之有相当的说服力,同时又是研究历代书法的极 其珍贵的资料。在中国书法典籍中有关《兰亭序》的资料比比皆是,不胜枚举。

《兰亭序》 是否为王羲之所书, 历来也有很多争议, 清末和六十年代都曾引发过相当激烈的大公论。

也有人认为兰亭之会是讨论军事的秘密会议,是以书法之名掩人口目。无论如何,其书法地位是不 可动摇的。原文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 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 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 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取舍万殊, 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 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 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 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翻译 永和九年,即癸丑年,三月之初,(名士们)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聚会,为的是到水边进行消 灾求福的活动。许多有声望有才气的人都来了,有年轻的,也有年长的。这里有高大的山和险峻的岭,有 茂密的树林和高高的竹子,又有清水急流,(在亭的)左右辉映环绕。把水引到(亭中)的环形水渠里来, 让酒杯飘流水上(供人们取饮)。人们在曲水旁边排列而坐,虽然没有管弦齐奏的盛况,(可是)一边饮 酒一边赋诗,也足以痛快地表达各自幽雅的情怀。这一天,天气晴朗,和风轻轻吹来。向上看,天空广大 无边,向下看,地上事物如此繁多,这样来纵展眼力,开阔胸怀,穷尽视和听的享受,实在快乐啊! 人们彼此相处,一生很快就度过。有的人喜欢讲自己的志趣抱负,在室内(跟朋友)面对面地交 谈;有的人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情怀,不受任何约束,放纵地生活。尽管人们的爱好千差万别,或 好静,或好动,也不相同,(可是又都有这样的体验:)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一时间很自 得,快乐而自足,竟不觉得衰老即将到来;待到对于自己所喜爱的事物感到厌倦,心情随着当前的境况而 变化,感慨油然而生,以前感到欢快的事顷刻之间变为陈迹了,仍然不能不因此感慨不已,何况人寿的长 短随着造化而定,最后一切都化为乌有。古人说:“死和生也是件大事啊!”怎能不悲痛呢? 每当我看到前人发生感慨的原由,(跟我所感慨的)如同符契那样相合,总是面对着(他们的)文章而嗟 叹感伤,心里又不明白为什么会这样。(我)这才知道,把生和死同等看待是荒诞的,把长寿和短命同等 看待是妄造的。后人看待今天,也像今人看待从前一样,真是可悲啊!因此我—一记下参加这次聚会的人, 抄录了他们的诗作。尽管时代不同情况不同,但人们的情致却是一样的。后代的读者读这本诗集也将有感 于生死这件大事吧。

兰亭序原文: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 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 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 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 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 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 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 有感于斯文。兰亭序翻译: 永和九年,即癸丑年,三月之初, (名士们)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聚会,为的是到水边进行消灾求福的活 动。许多有声望有才气的人都来了,有年轻的,也有年长的。这里有高大的山和险峻的岭,有茂密的树林和高 高的竹子,又有清水急流, (在亭的)左右辉映环绕。把水引到(亭中)的环形水渠里来,让酒杯飘流水上(供 人们取饮) 。人们在曲水旁边排列而坐,虽然没有管弦齐奏的盛况, (可是)一边饮酒一边赋诗,也足以痛快地 表达各自幽雅的情怀。这一天,天气晴朗,和风轻轻吹来。向上看,天空广大无边,向下看,地上事物如此繁 多,这样来纵展眼力,开阔胸怀,穷尽视和听的享受,实在快乐啊! 人们彼此相处,一生很快就度过。有的人喜欢讲自己的志趣抱负,在室内(跟朋友)面对面地交谈;有的 人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情怀,不受任何约束,放纵地生活。尽管人们的爱好千差万别,或好静,或好动, 也不相同, (可是又都有这样的体验: )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一时间很自得,快乐而自足,竟不 觉得衰老即将到来;待到对于自己所喜爱的事物感到厌倦,心情随着当前的境况而变化,感慨油然而生,以前 感到欢快的事顷刻之间变为陈迹了,仍然不能不因此感慨不已,何况人寿的长短随着造化而定,最后一切都化1为乌有。古人说:“死和生也是件大事啊!”怎能不悲痛呢? 每当我看到前人发生感慨的原由, (跟我所感慨的)如同符契那样相合,总是面对着(他们的)文章而嗟叹 感伤,心里又不明白为什么会这样。

(我)这才知道,把生和死同等看待是荒诞的,把长寿和短命同等看待是妄 造的。后人看待今天,也像今人看待从前一样,真是可悲啊!因此我一一记下参加这次聚会的人,抄录了他们 的诗作。尽管时代不同情况不同,但人们的情致却是一样的。后代的读者读这本诗集也将有感于生死这件大事 吧。王羲之《兰亭序》真迹下落之谜及唐模本真伪之辩 唐末五代军阀温韬在任陕西关中北部节度使期间,发掘唐帝史书记载的陵墓,取起所藏金宝。李世民的昭陵 自难幸免。由于昭陵修筑异常坚固,他让士兵费尽力气打通75仗的墓地,进入墓室,见其建筑及设施之宏丽, 简直跟长安皇城宫殿一样。墓室正中两厢各有一座石床,上置石函,打开石函,内藏铁匣,匣内尽是李世民生 前珍藏的珍贵图书,其中最贵重的当推三国时大书法家钟繇和东晋时大书法家王羲之的真迹,二百多年前的纸 张和墨迹如新。这些珍藏全被温韬取了出来,但迄今千余年来下落不明。对于王羲之的代表作《兰亭序》 ,是否 仍留存昭陵墓室?如果被温韬盗出,为何迄今千余年来未见真迹流传。

围绕《兰亭序》的下落问题成为长期以来众说纷纭争论不休的千古悬案。

书法绝品《兰亭序》的由来 王羲之(公元321——379年)字逸少,琅琊(今山东临沂)人。出身贵族,官至右军将军,会嵇内史, 人称“王右军”,但是他的官位远不及他的书法名气大。他自幼爱好书法,苦心研练,博采汉魏诸家之精华,集 其大成,超脱魏国书法家钟繇真书的境界,另辟新径,使真书完全摆脱隶书遗迹,成为独立的新体。他兼善隶、 草、真、行,“字势雄强,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阁”,“飘若浮云,铰若惊龙”,有“右军书成而魏晋之风尽”的称 誉,被尊为“书圣”。他对文学也很有造诣,能诗善赋、尤长散文, 《兰亭序》就是他的代表作。

《兰亭序》产生的原委是这样:东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和名士谢安、孙统、孙卓、 支遁等41人,宴聚于绍兴市郊会稽山阴的兰亭溪畔,26人赋诗41首,聚诗成集,王羲之于酒酣之际趁兴 用鼠须笔在蚕茧纸上为诗集写这篇序,记下了诗宴盛况和观感,全文28行324字,通篇遒媚飘逸,字字精 妙,有如神助,像其中的20个“之”字,竟无一雷同,成为书法史的一绝。以后他多次重写,皆不如此次酒酣 之作,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是他生平最得意的书作。

唐太宗李世民酷爱历代名家书法, 尤其喜欢王羲之的作品, 据说珍藏其墨迹三千六百纸都以一仗二尺为一轴, 共一百五十卷。还自书“贞观”两字为印,盖在骑缝和卷之首尾。但遗憾的是王羲之这篇最杰出的作品无缘得见, 因作者本人对此极为看重,定为家族传家之宝,秘不示人,到唐初则不知去向。

莆翼设计智取真迹 李世民为此派人明查暗访得知。

《兰亭序》真迹到唐初已传到第七代孙智永禅师处,智永当和尚没有后代, 至近百岁临终时,把它传授给弟子辩才和尚。

李世民得悉便下旨召辩才入京,给以种种优惠待遇,希望他献出真迹。但辩才早以打定主意,装痴作憨,推 脱不知,弄得李世民毫无办法,只好放他回去,成了李世民的一块心病。后来,心腹大臣监察御史莆翼献了一 条妙计,李世民十分高兴,派他出北京依计行事。

一天清晨,辩才和尚打开寺门,可是踏出的脚踩到一个软软的东西上,低头一看,原来地上躺了个人,散发 一股酒气。辩才自语:“原来是个醉鬼!”谁知那人翻身坐起便答道:“醉虽醉了,未必是鬼啊!”辩才见此人飘 逸潇洒之态,便开玩笑地说:“虽不是鬼。亦不像人!”此人,脱口应道:“如此便是佛了!”言毕大笑,欲举步 下山。辩才见此人不凡,便问道:“施主从何而来?”此人对曰:“我乃应试举子,昨夜月光皎洁,在山下旅馆对 月引酒,苦无知音,店主说山上师父佛法上乘,且书画俱全,便上山拜访,谁知醉卧山门,有失体统,无颜回 佛。”辩才对这书生很是欣赏,便邀他入寺小住读书侯试,双方谈学论禅,十分投缘。

一天俩人饮酒正酣,扮做赶考书生的莆翼“醉后吐真言”,从囊中取出一轴《兰亭序》摹本,却说着是真迹,2万金难买,你我是莫逆之交才拿出来让你一饱眼福。为人忠厚老实的辩才不知是计,对扮做烂醉的莆翼说:“你 这个不是真迹,真迹在我的阁楼上藏着呢!”莆翼一直“醉而不醒”,似未听见,第二天辩才去请莆翼吃饭时,发 现莆翼已不辞而别,只见桌上放着一张感谢馈赠的纸条和一锭银子。

李世民派莆翼用计挣得《兰亭序》真迹后,奉为至宝,经常放在座侧,朝夕观览欣赏。他还让大大书法家褚 遂良、虞世南等人临摹刻石,拓印多幅赐给太子、诸王近臣,摹本从此散落人间,流传至今。而真迹呢,李世 民对太子李治说:我死后,你只要把《兰亭序》用玉匣放进墓室我的身边,就是你尽孝了。李治照办,随葬昭 陵。

毛主席过问唐摹本真伪之辩 1965年5月22日,郭沫若作《由王谢墓志的出土到兰亭序的真伪》一文,先后在《光明日报》 、 《文物》 上发表,说王羲之的堂兄弟王兴之和名士谢鲲之墓的墓志都是用隶书写成。与王羲之用行书写的《兰亭序》不 相一致,故《兰亭序》“到底是真是伪”是“一个很大的疑问”。他还认为《兰亭序》后半段文字有悲观论调,不 是王羲之的思想,因而断言“《兰亭序》是依托的,它既不是王羲之的原文,更不是王羲之的笔迹。”并进一步 认定王羲之现存之草书也值得怀疑, 《兰亭序》文章和墨迹是智永所依托。

郭沫若文章一发表,立即引起一些学者的反对,南京市文史馆馆员、著名书法家高二适写了《兰亭序》的真 伪《驳论》 ,引经据典,认为当时就有楷书、行书的记载、传说和故事,而且流传至今的许多碑帖摹本也足以证 明楷书在当时已经形成,并趋向成熟,“《兰亭序》为王羲之所作是不可更易的铁案。” 不过当时由于高二适的名声地位不及郭沫若,各报刊不敢发表。高二适无奈,把该文章送给自己的老师、国 学大师章士钊,要求送给毛主席审阅。章感到郭文中引用了康生的话,高文中又对康生一驳,觉得不太好办, 于是给毛主席写了封信并附上高文。信的全文是: 润公主席座右: 滋有读者江南高生二适,巍然一硕书也(按硕书写出《柳集》 ) 。专攻章草,颇有发明,自做草亦见功力,兴 酣时并窥得我公笔意,想公将自浏览而喜。此钊三十年前论文小友,入此算来已白发盈颠、年逾甲子矣。然犹 笃志不渝,可望大就。乃者郭沫若同志主帖学革命,该生翼翼著文驳之。钊两度细核,觉论据都有来历,非同 随言涂抹。郭公抗此大棋,想乐得天下劲敌而周旋之。

(此论学也,百花齐放,知者皆应有言,郭公稚怀,定会 体会国家政策。

)文中亦涉及康生同志惺惺相惜,此于章草内为同道。该生来书,欲得我公评鉴,得以公表,自 承报国之具在此,其望虽奢,求却非妄。鄙意此人民政权文治昌明之效,钊乃敢冒严威,遽行推荐。我公弘奖 为怀,惟(望)酎量赐予处理,感逾身受。

此籍叩 政绥 章士钊 谨状 七月十六日 该生致钊书附呈,不须赐还。

毛主席于7月18日即复信章士钊,信中说: ……又高先生评郭文已读过,他的论点是地下不可能发掘出真、行、草墓石。草书不会书碑可以断言。至真、 行是否曾经书碑,尚待地下发掘证实,但争论是应该有的,我当劝说郭老、康生、伯达诸同志赞成高二适一文 公诸于世。…… 同一天,毛主席又致信郭沫若: 郭老: 章行严先生一信,高二适先生一文均寄上,请研究酎处。我复章先生信亦先寄你一阅。笔墨官司有比无好,3未知尊意若何? 敬颂安吉!并问立群同志好。

章信高文留你处。我复章信,请阅后退回。

毛泽东 一九六五年七月十八日 在毛主席的亲自过问和支持下,高文于1965年7月23日在《光明日报》发表,1965年第7期《文 物》还发表了高文的影印手稿。对作者长达数千言的手稿,全文影印发表,是极为少见的,人们认为可能与毛 主席欣赏高二适的书法有关。

高文发表后,引起讨论热潮。据上海博物馆副馆长汪庆正说,高文刊出后,康生即授意组织文章支持郭老, 高二适对此并不服气。

1998年8月17日,新华社播发了一条消息,说南京市博物馆在南京东郊发掘六朝古墓群,出土了两块 砖质墓志,是东晋名臣高崧及其夫人谢氏的合葬墓,据专家介绍,“与王羲之同时代的高崧楷书基本墓志出土为 史学界和书法界对《兰亭序》真伪的学术争鸣,提供了重要佐证。” 1999年,关于《兰亭序》的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南京举行,中外各方面的专家学者各抒已见,论辩热烈。

看来,这场持续30多年没有结论的争鸣,还将继续下去。

王羲之书法中影响最大是《兰亭序》 ,也是书法史上一段千古传奇的故事: 东晋有一个风俗,在每年阴历的三月三日,人们必须去河边玩一玩,以消除不祥,这叫做“修褉” 。

在他去世前 8 年,也就是东晋永和九年(公元 353 年)的三月初三,时任会稽内史、右军将军的王羲之邀 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位文人雅士聚于会稽山阴的兰亭修褉,曲水流觞,饮酒作诗。曲水流觞,也称之为曲水宴, 被邀人士列坐溪边,由书僮将盛满酒的羽觞放入溪水中,随风而动,羽觞停在谁的位置,此人就得赋诗一首, 倘若是作不出来,可就要罚酒三觥。正在众人沉醉在酒香诗美的回味之时,有人提议不如将当日所做的三十七 首诗,汇编成集,这便是《兰亭集》 。这时众家又推王羲之写一篇《兰亭集序》 。王羲之酒意正浓,提笔在蚕纸 上畅意挥毫,一气呵成。这就是名噪天下的《兰亭序》 。序文,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序中记叙兰亭周围 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好景不长,生死无常的感慨。

翌日,王羲之酒醒后意犹未尽,伏案挥毫在纸上将序文重书一遍,却自感不如原文精妙。他有些不相信, 一连重书几遍,仍然不得原文的精华。这时他才明白,这篇序文已经是自己一生中的顶峰之作,自己的书法艺 术在这篇序文中得到了酣畅淋漓的发挥。举世闻名的《兰亭集序》 ,被后人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也因之 被人尊为“书圣”。而《兰亭集序》也被称为“禊帖(tiè )”。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52535455565758王羲之《兰亭序》原文注释“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 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 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 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 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 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 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 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 “死生亦大矣。

”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 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 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59

王羲之《兰亭序》全文永和九年, 岁在癸丑, 暮春之初,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 竹; 又有清流激湍, 映带左右, 引以为流觞曲水, 列坐其次。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 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夫人之相与,俯仰 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 之外。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 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 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以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 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 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 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 亦犹今之视昔。

悲夫! 故列叙时人, 录其所述, 虽世殊事异,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兰亭集序》文字灿烂,字字玑珠,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优美散文,它 打破成规,自辟径蹊,不落窠臼,隽妙雅逸,不论绘景抒情,还是评 史述志,都令人耳目一新。虽然前后心态矛盾,但总体看,还是积极向上的,特别是在当时谈玄成风的东晋时代气氛中,提出“一死生为 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尤为可贵。《兰亭集序》的更大成就在于它 的书法艺术。通篇气息淡和空灵、潇洒自然;用笔遒媚飘逸;手法既 平和又奇崛,大小参差 ,既有精心安排艺术匠心,又没有做作雕琢 的痕迹,自然天成。其中,凡是相同的字, 写法各不相同,如“之”、 “以”、“为”等字,各有变化,特别是“之”字,达到了 艺术上多样与 统一的效果。

《兰亭集序》是王羲之书法艺术的代表作,是中国书法 艺术 史上的一座高峰,它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书法家。

在结构和章法上以情感为线索,叙中有情,以情说理。第一段在清丽 的境界中,着重写一“乐”字,由乐而转入沉思,引出第二段的“痛” 字,在经过一番痛苦的思考后,不觉感到无限的悲哀,最后以一“悲” 字作结。情感色彩迥乎不同,前后过渡却妥帖自然。

作者以其精妙绝伦的书法书写这篇文章, 真迹据说被李世民置其墓中, 但从唐人的摹本中, 仍可见其“龙跳虎卧”的神采。

《禊帖》 被称为“天 下第一行书”,董其昌《画禅室随笔》说:“章法为古今第一,其字皆 映带而生,或大或小,随手所如,皆入法则。” 现在陈列在兰亭王右军祠内的冯承素摹本(复制品),真本藏于北京 故宫博物院,上面钤有“神龙”(唐中宗年号)小印,是断为唐摹的一 个铁证。“神龙本”是现存最接近王羲之真迹的摹本。因其钩摹细心, 故而线条的使转惟妙惟肖, 不但墨色燥润浓淡相当自然, 而且下笔的锋芒、 破笔的分叉和使转间的游丝也十分逼真, 从中可窥王羲之书写 时的用笔的徐疾、顿挫、一波三折的绝妙笔意。

苏轼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以下是为大家分享的诗人苏轼的主要成就,供大家参考借鉴,欢迎浏览!

文学

苏轼的文学观点和欧阳修一脉相承,但更强调文学的独创性、表现力和艺术价值。他的文学思想强调“有为而作”,崇尚自然,摆脱束缚,“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他认为作文应达到“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答谢民师推官书》)的艺术境界。苏轼散文著述宏富,与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三家并称。文章风格平易流畅,豪放自如。

释德洪《跋东坡(左忄(xīn)右允)池录》说:“其文涣然如水之质,漫衍浩荡,则其波亦自然成文。”苏轼与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是继欧阳修之后主持北宋文坛的领袖人物,在当时的作家中间享有巨大的声誉,一时与之交游或接受他的指导者甚多,北宋文学家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和张耒都曾得到他的培养、奖掖和荐拔,故称苏门四学士。苏门四学士和陈师道、李廌六人并称苏门六君子。

其《题柳子厚诗》云:“诗须要有为而作……好奇务新,乃诗之病。”其《答乔舍人启》亦云:““文章以华采为末,而以体用为本”主张诗要有为,以“体用”为文之根本。在《答王庠书》中又说:“儒者之病,多空文而少实用。”

其诗《送李公恕赴阙》说自已的诗文是“杂以嘲讽究诗骚”。《宋史》也说他作诗是“以诗托讽,庶几有补于国”,这都说明他是在有意继承风、骚的讽喻传统。

他在《答毛滂书》中也说:“文章如金玉,各有定价,先后进相汲引,因其言以信于世,则有之矣。至其品目高下,盖付之众口,决非一夫所能抑扬。”

诗词

苏轼的诗现存约两千七百余首,其诗内容广阔,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笔力纵横,穷极变幻,具有浪漫主义色彩,为宋诗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叶燮(字星期)《原诗》说:“苏轼之诗,其境界皆开辟古今之所未有,天地万物,嬉笑怒骂,无不鼓舞于笔端。”赵翼《瓯北诗话》说:“以文为诗,自昌黎始,至东坡益大放厥词,别开生面,成一代之大观。……尤其不可及者,天生健笔一枝,爽如哀梨,快为并剪,有必达之隐,无难显之情,此所以继李、杜后为一大家也,而其不如李、杜处亦在此。”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少数诗篇也能反映民间疾苦,指责统治者的奢侈骄纵。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传诵甚广。诗文有《东坡七集》等。苏轼的词现存三百四十多首,冲破了专写男女恋情和离愁别绪的狭窄题材,具有广阔的社会内容。苏轼在我国词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他将xx运动的精神,扩大到词的领域,扫除了晚唐五代以来的传统词风,开创了与婉约派并立的豪放派,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冲破了诗庄词媚的界限,对词的革新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名作有《念奴娇》、《水调歌头》等,开豪放词派的先河,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刘辰翁在《辛稼轩词序》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天地奇观。”

首先,在题材上,前期的作品主要反映了苏轼的“具体的政治忧患”,而后期作品则将侧重点放在了“宽广的'人生忧患”,嫉恶如仇,遇有邪恶,则“如蝇在台,吐之乃已”。其行云流水之作引发了乌台诗案。黄州贬谪生活,使他“讽刺的苛酷,笔锋的尖锐,以及紧张与愤怒,全已消失,代之而出现的,则是一种光辉温暖、亲切宽和的识谐.醇甜而成熟,透彻而深入。”

其次,在文化上,前期尚儒而后期尚道尚佛。

前期,他有儒家所提倡的社会责任,他深切关注百姓疾苦; 后期,尤其是两次遭贬之后,他则更加崇尚道家文化并回归到佛教中来,企图在宗教上得到解脱。他深受佛家的“平常心是道”的启发,在黄州惠州儋州等地过上了真正的农人的生活,并乐在其中。

第三,在风格上,前期的作品大气磅礴、豪放奔腾如洪水破堤一泻千里;而后期的作品则空灵隽永、朴质清淡,如深柳白梨花香远益清。

就词作而言,纵观苏轼的三百余首词作,真正属于豪放风格的作品却为数不多,据朱靖华先生的统计类似的作品占苏轼全部词作的十分之一左右,大多集中在密州徐州,是那个时期创作的主流。这些作品虽然在数量上并不占优势,却着实反映了那段时期苏轼积极仕进的心态。而后期的一些作品就既有地方人情的风貌,也有娱宾遣兴,秀丽妩媚的姿采。诸如咏物言情、记游写景、怀古感旧、酬赠留别,田园风光、谈禅说理,几乎无所不包,绚烂多姿。而这一部分占了苏轼全词的十之八九左右,其间大有庄子化蝶、物我皆忘之味。至此,他把所有的对现实的对政治的不满、歇斯底里的狂吼、针尖麦芒的批判全部驱逐了。其题材渐广,其风格渐趋平淡致远。

书法

苏轼还擅长行、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他曾遍学晋、唐、五代名家,得力于王僧虔、李邕、徐浩、颜真卿、杨凝式,而自成一家 ,自创新意。 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 自云:“我书造意本无法”;又云:“自出新意,不践古人。” 黄庭坚说他:“早年用笔精到,不及老大渐近自然”;又云:“到黄州后掣笔极有力。”晚年又挟有海外风涛之势,加之学问、胸襟、识见处处过人,而一生又屡经坎坷,其书法风格丰腴跌宕,天真浩瀚,观其书法即可想象其为人。

人书并尊,在当时其弟兄子侄子由、迈、过,友人王定国、赵令畤均向他学习;其后历史名人如李纲、韩世忠、陆游,以及的吴宽,清代的张之洞,亦均向他学习,可见影响之大。黄庭坚在《山谷集》里说:“本朝善书者,自当推(苏)为第一。”

《黄州寒食帖》是苏轼行书的代表作。这是一首遣兴的诗作,是苏轼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所发的人生之叹。诗写得苍凉多情,表达了苏轼此时惆怅孤独的心情。此诗的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而出的。通篇书法起伏跌宕,光彩照人,气势奔放,而无荒率之笔。《黄州寒食诗帖》在书法史上影响很大,洋溢着起伏的情绪。元朝鲜于枢把它称为继王羲之《兰亭序》、颜真卿《祭侄稿》之后的"天下第三行书"。 是苏轼书法作品中的上乘。

《黄州寒食诗帖》彰显动势,洋溢着起伏的情绪。诗写得苍凉惆怅,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而出的。通篇起伏跌宕,迅疾而稳健,痛快淋漓,一气呵成。苏轼将诗句心境情感的变化,寓于点画线条的变化中,或正锋,或侧锋,转换多变,顺手断联,浑然天成。其结字亦奇,或大或小,或疏或密,有轻有重,有宽有窄,参差错落,恣肆奇崛,变化万千。

因为有诸家的称赏赞誉,世人遂将《寒食帖》与东晋王羲之《兰亭序》、唐代颜真卿《祭侄稿》合称为“天下三大行书”,或单称《寒食帖》为“天下第三行书。”还有人将“天下三大行书”作对比说:《兰亭序》是雅士超人的风格,《祭侄帖》是至哲贤达的风格,《寒食帖》是学士才子的风格。它们先后媲美,各领风骚,可以称得上是中国书法史上行书的三块里程碑。

苏轼晚年用笔沉着,早期书法代表作为《治平帖》,笔触精到,字态妩媚。中年代表作为《黄州寒食诗帖》此诗帖系元丰五年(1082年)苏轼因为乌台诗案遭贬黄州时所写诗两首。诗句沉郁苍凉又不失旷达,书法用笔、墨色也随着诗句语境的变化而变化,跌宕起伏,气势不凡而又一气呵成,达到“心手相畅”的几近完美的境界。所以元朝鲜于枢把它称为继王羲之《兰亭序》、颜真卿《祭侄稿》之后的“天下第三行书”。晚年代表作有行书《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等,此二赋以古雅胜,姿态百出而结构紧密,集中反映了苏轼书法“结体短肥”的特点。其最晚的墨迹当是《与谢民师论文帖》(1100年)。

其代表作有《黄州寒食诗帖》、《天际乌云帖》、《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春帖子词》、《爱酒诗》、《寒食诗》、 《蜀中诗》、《人来得书帖》、《答谢民师论文帖》、 《江上帖》、《李白仙诗帖》、 《次韵秦太虚诗帖》、 《渡海帖》、《祭黄几道文卷》、《梅花诗帖》、《前赤壁赋》、《东武帖》、《北游帖》、《新岁展庆帖》、 《宝月帖》、《令子帖》、《致南圭使君帖》、《次辩才韵诗》、《一夜帖》、《宸奎阁碑》、《致若虚总管尺牍》、《怀素自序》等。苏轼的书法,后人赞誉颇高。最有发言权的莫过于黄庭坚,他在《山谷集》里说,“本朝善书者,自当推(苏)为第一”。

绘画

苏轼在绘画方面画墨竹,师文同(即文与可),具掀舞之势。米芾说他“作墨竹,从地一直起至顶。余问:何不逐节分?曰:竹生时,何尝逐节生?”亦善作枯木怪石。 米芾又云:“作枯木枝干,虬曲无端;石皴硬,亦怪怪奇奇无端,如其胸中盘郁也。”均可见其作画很有奇想远寄。其论书画均有卓见,论画影响更为深远。如重视神似,认为“论 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主张画外有情,画要有寄托,反对形似,反对程式束缚,提倡“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并明确提出“士人画”的概念等,高度评价“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 造诣。为其后“文人画”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存世书迹有《黄州寒食诗》、《赤壁赋》、《答谢民师论文》与《祭黄几道文》、《前赤壁赋》等。存世画迹有《古木怪石图卷》、《潇湘竹石图卷》也是他的作品。

苏轼在才俊辈出的宋代,在诗、文、词、书、画、修心、悟道、自然辟谷等许多方面均取得了登峰造极的成就。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文学和艺术天才。

孝行天下毕业论文

帅哈 哈哈哈哈

母亲故去,无疑是最让人伤心欲绝的。常常都会思念母亲生前,思念她的一切。从爱父母到怀恋父母,总是每个人都要经历的事情。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怀念逝去母亲的短文章的相关资料,供您参考!

常在散文网上看到一些凭吊母亲的文章,让我深深地感动和泪流。不由得无限的哀思悄然铺开涌入心底,弥漫在疼痛哀思恍若遗憾里。遗憾着母亲竟英年早逝,在那无知懵懂幼小的年龄,记忆是一片空白,哪里还有母亲的形象?虽然父亲后来娶上了继母,但是我们之间似乎有着血缘相隔距离的生疏,阻碍了母爱。在我的心里依然不能认定她就是我的母亲,时不时的悲痛着生母为何要离我而去?在那遥远的天国,您是否还记挂着我,孤独的存留于世,痛苦的活着?生命的离去,是没有选择,只能服从。如果生命的离去可以选择的话。我想,我的母亲无论如何也不会离我而去,奔那遥远的天国,静赴安然。她也会像所有的母亲一样,把我抚养成人,定要我快乐幸福!绝不会在那遥远的天国,与我阴阳两隔。

“有妈的孩子像个宝,没妈的孩子像根草”。母亲的死去,带走了暖融融地母爱,留下的是孤独痛苦的我。像是那流浪的猫狗,孤零零地走在大小街道,随时会受到人的恐吓,同类的欺凌。我正是那流浪的猫狗,时而会受到伙伴们的嘲笑或谩骂,说我是莫娘崽,没人要,舅舅不疼,姥姥不爱……幼小的心灵受到无法倾述的心痛,委屈自心底蔓延,泪水似雨滴从脸上滑落,甚至禁不起伙伴们的奚落,哇哇大哭。每当此时,他们会哈哈大笑一窝蜂的散去,留我在原地委屈的悲伤。

当时,由于年龄小,无法理解母爱是什么?只知道人家有妈妈,我却没有。人家叫妈妈、妈妈、妈妈……从那一刻起,我似乎知道模模糊糊地母爱。当风雨来袭,母亲会给孩子遮风避雨;当寒来暑往,母亲会给孩子添衣御寒、脱衣除热;当头痛脑热,病病痛痛,母亲会背着孩子就诊看病,打针吃药。虽然明白了母爱,也懂得了母爱,更渴望能有一份母爱,来熨烫着我那孤独的心。让我不再委屈,不被同伴们耻笑谩骂,和他们一样的拥有着母亲,沐浴着母爱,快乐的成长,幸福的生活。然,我的母亲已经死去,长眠于地下,无论如何也不能把她从九泉之下揪出!从遥远的天国里唤回!我又怎能得到母爱?虽然有继母,但我不是她亲生的,她又怎能给我母爱?经常是要理不理,要管不管,有时会遭到无端的打骂。在她的眼里,我根本就不是她的孩子,只能是她的累赘。所以,只要她脸上阴云密布,就会在我的身上发泄倾盆大雨,全不把我当回事。身为人母,如此般的虐待我,心有何堪?难道就不怕遭天谴、遭非议?然而,继母完全不顾及她的所作所为,任她的性格胡来刻薄着我。可怜弱小的我,只能逆来顺受,打不还手,骂不还口。但是,在我的心里,也完全不把继母当母亲看,甚至也懒得叫她一声妈。

逆来顺受惯了的我,变得缄口无言,不大喜欢与人交往。若如一位深居闺房的小姐,羞于见到一双双诧异的眼神,只得躲于深闺之中。我却害怕那些怜悯的目光,在诉说不同寻常悲苦落薄的我,一声声叹息,一声声无奈,更增添了我的苦痛。生命的出生是无奈,生命的离去也是无奈。我的出生既是无奈,母亲离去更是无奈。我只能在无奈里挣扎,在无奈里痛苦,在无奈里苟活。

成长的年龄在缺失温暖爱意里孤独前行,任荏苒岁月凭苦痛浇泪磨啊磨,把那些悲苦轮廓磨成粉,碾成泥,洒在记忆的扉页。翻过记忆篇章,走出孤独的阴影,忘掉成长的痛。生命赋予的力量,主宰自己的命运,树起桅杆,扯起帆,斩风破浪,远航人生的坐标,到达幸福的彼岸。

生命的历程走过了曲折盘旋,终于可以和其他人一样漂泊在五彩缤纷的城市。繁华绚丽诱惑着我心所向,不再为没有母爱而痛苦。然而,我不能不想我没有母亲!母亲虽然在我很小很小就离尘去世,扔下孤独的我,在人世间孤零零地成长,受过的委屈,承受没有母爱的痛苦。但是,我还是要感谢母亲给了我生命,才有我在人世间痛苦的成长,经历了非常人的磨难。或许,我缺失母爱,收获了痛苦成长的经历,明白了人生苦短流长,世态炎凉,冷暖自知。也许,我会在我未知的人生道路上,多一份坚毅,少一分怯懦,长一份见识,生一份理性。面对生活的挫折,我会绷紧意志的弦;面对命运的作弄,我会遇事不惊,顺其自然,坦然面的,沉淀在命运的过往里,迈过坎,转过弯,又是崭新的开始。

母亲在我的心里依然是一片空白,使我更加怀念起母亲来,搜索依稀的记忆,找寻往昔的片段,究竟还是忆不起母亲的容颜。翻箱倒箧,想找一张母亲的照片,遗憾的是母亲未曾留下半张。无奈的思绪不是滋味,只能想着母亲静静躺在山坡上,隆起一捧黄土,那就是母亲居住的地方。也不知母亲在山坡上孤独的躺了多少年?惭愧啊,也不知母亲何年何月何日生?也不知母亲何年何月何日死?身为人子,竟然不知道母亲生辰年月,离尘祭日。真是天大不孝,不可饶恕的大不敬,在心里产生了一种罪恶感,对不起母亲,背负了愧对母亲自我的谴责。“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我不奢望像那些孝子们在母亲床前孝行天下!我只乞求能知道母亲长啥样,姓氏、名谁?然而,我这小小的愿望却无从实现。只能增添着我的罪恶感,加重负重愧对母亲的心。每每别人问起我的母亲,而我只能无言以对。那一刻,我是多么负累、羞涩、愧疚、自责、不孝。

记忆里虽然没有一点母亲印象,脑海里也勾勒不出母亲的一颦一笑,除了一片空白还是一片空白。但是我还是深深地祝愿,希望我的母亲在天国里安好,幸福的生活!不孝儿在阳间怀念苦命的母亲。

世界上最美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

——但丁

我的母亲像天底下所有的母亲一样,平凡而朴实。她未读过一天书,却能熟背三国、隋唐,未拜过一位师,却精通中医针灸。我佩服母亲的博闻强记,我更庆幸母亲赐予我一个健全人格。在母亲的教诲下,兄长大学毕业后成为一位教师,而我则一直从事理论宣传工作。两个出身贫寒的儿子都在各自平凡的岗位上尽忠尽责,报效着养育他们的土地,执着于心中热爱的事业。今年,母亲离开我们已经十六年了,她虽然没有给我们留下任何物质财富,但她却用她一生的爱和美德影响着我,我觉得,这比太阳更光辉,比黄金还珍贵。

今天,焚香撰文,寄予天国,倾诉感恩母亲心声,聊慰怀念慈母之情。

母亲,每当孩儿想您的时候,我都在回忆您那满含北方家乡泥土气息的粗糙而亲切的双手,闭上眼睛,仿佛从我脸上拂过,轻轻擦掉我孤独的泪水,告诉我要坚强面对;母亲,每当孩儿彷徨的时候,我都在默念您讲过的话,“人到万难须放胆,事当两可要平心”,如拨云见日,坚定着我的信念,荡涤着我的思想;母亲,每当孩儿成功的时候,我都在怀念您烙的饼做的发糕,告诉我“路遥知马力,不为小成而喜”。您用您那没读过书的眼睛,用靠记忆累积的智慧,鞭策我不断奋进,继续前行!

母疼儿身,儿知母心。慈母的牵挂,是儿手中的碗,是儿身上的衣;慈母的牵挂,是儿居住的城市,是儿手中握的香烟,杯中倒的烈酒,是儿心中的喜乐与忧愁;慈母的牵挂,是长沙的天气和饮食,生怕儿出门未带伞,辣椒吃不惯;慈母的牵挂,是儿前面的路,脚上的鞋,是风霜雨雪,是春夏秋冬;慈母的感恩,是每一双在困难时帮助过儿的手,是每一片在烈日下为儿遮过荫的云。

母亲,我深深怀念的老母亲。想起您,总是您那一头白发。我拜托风儿,轻轻撩起它,让我看清您盼儿的神情;母亲,我深深怀念的老母亲。想起您,总是您那依树而立的身影。我拜托明月,照亮您的梦境,让您看一看儿寻觅您的眼睛。

母亲,孩儿想您,想您到长沙住住,好让儿为您洗洗头,为您捶捶背,为您炒个菜,然后,咱们再备上一壶家乡的老酒,母子对饮,给您谈一谈儿的心得体会。

母亲,孩儿想您,想您就在身边,能陪您聊聊天,能陪您散散步,能给您读一读我写的每一篇诗歌论文。

母亲,孩儿想您,想让您看一看您的小孙女儿,她那稚嫩的语言,迷人的小眼睛,一定会让您乐得合不拢嘴。

母亲,我失败过,但从不敢气馁;我成功过,但从不会骄傲。我知道,您的要求是更加坚定更加努力,好为他人分忧,好为百姓干事。您说,只有这样,才配得上做一个人,一个真正的男人。

母亲,您是孩儿面前的镜子,让我在找到不足中前行;

母亲,您是孩儿脚下的梯子,让我在一步一个脚印中不断攀登;

母亲,您是孩儿头顶上的鞭子,我怎敢懈怠,一定只争朝夕,克己容人,求真务实,风雨兼程。

母亲,我深深怀念的老母亲……

单位发了一本《弟子规》,并发出通知,倡导职工学习。仔细读了几遍,感触很多。但主要有两点,一是有相见恨晚的感觉,二是颇有“子欲孝而亲不在”的遗憾。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是古代的儿童启蒙读物。小时候只是听说过有这本书,没有读过。如今已过天命之年,读本应该孩提时代就应读的书,受儿童应该受的教育,当然相见恨晚。学习了《弟子规》,懂得了按《弟子规》的要求应该怎样孝敬父母,但父母已经不在了。于是就产生了写一篇怀念父母的文章,来弥补遗憾。

母亲生于1918年10月4日,1994年7月28日去世。父亲生于1917年3月20日,2003年8月23日去世。父母虽然已去世多年,但父母慈祥的面容经常在脑海浮现,也时常在梦中与父母相见。

父母都是普普通通的农民,没有其他技能,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靠辛勤的劳动,把我们兄弟姐妹七个养大成人,吃尽了苦头。

母亲没上过学,父亲也识字不多。他们尝到了没有文化的痛苦,所以非常重视我们的学习。母亲经常对我们说:你们都好好念书,谁能念到哪就供到哪。不管多苦多累,也要把你们的书供到头。我们也没有辜负父母的期望,努力学习,都有一定的文化。我和哥哥都念到了大学毕业。

父母都是能吃苦耐劳的人。除参加生产队正常劳动外,春夏时节,收工后还要出去挖野菜,打猪草。养猪挣些零花钱。秋冬季节,收工后还要出去拾柴禾。人民公社的年代,农民一年四季都在为生奔波、忙碌。经常是汗流浃背。但有时还是吃不饱,穿不暖。生活极其艰难。

母亲心灵手巧。我们小时候的衣服、鞋子都是母亲一针一线手工缝制。我结婚时的棉衣、棉裤,都是母亲用手针缝的,现在还保存着。看到它,就会想起慈祥的母亲,就会想到诗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我喜欢阎维文的歌《母亲》,喜欢崔京浩的歌《父亲》,经常用那五音不全嗓子放声高歌,表达对父母的怀念之情。

愿父母健在的人们,“不管你走多远,无论你在干啥。不管你多富有,无论你官多大。”都要按《弟子规》的要求孝敬父母,以免留下“子欲孝而亲不在”的遗憾。“愿天下父母平安度春秋”。

王凯王锐 《兄弟两人用三轮车拉老母亲游遍全国》为了完成父亲的遗愿,也为了满足晕车的母亲的旅游梦想,年近六旬的王凯王锐兄弟俩,自制“感恩号”板车,徒步拉着年近八旬的母亲,先后两次从老家出发,历时近两年的时间,行走共计37000里路,游遍全国,今年还到了台湾。这一路非常辛苦,也非常传奇,他们的举动感动了沿途很多人,他们的旅程也被称为“孝行天下”。 ———————————————————————————————————————————————————————— 邵帅:12岁,中央工艺美院附中学生。 孝心事迹:邵帅,生于1998年,江苏徐州市人。在邵帅1岁时,他的父母离异,10年后,在北京打拼的母亲邵丹患上了急性髓性白血病。邵帅为了照顾患有急性髓性白血病的母亲,在当地教育局办了休学,和姥姥一起来到北京照顾住院的母亲。2010年2月24日,邵帅给母亲邵丹进行骨髓移植手术。母子俩的手术进行得非常成功。邵帅捐髓救母、真情反哺的举动,感动着千千万万的人。有网友甚至为邵帅编出了“帅十二,献骨髓,此大孝,无人及”的新三字经。 ———————————————————————————————————————————————————————— 陈秀苗:山西太原市晋源区晋源街道办事处南街村妇代会主任。数十年如一日,孝敬丈夫前妻父母,而且她对丈夫前妻留下的儿子比对自己的亲生儿子还要好。 ———————————————————————————————————————————————————————— 魏勇,53岁,北京的哥。 孝心事迹:常年照顾身患重病的李大妈,母亲心脏手术后需要照顾、父亲瘫痪被送往养老院请护工24小时看护、岳母患结肠癌,可魏勇两口子宁愿雇别人照顾自己的亲爸妈,也要亲自负责着李大妈的生活。获得全国敬老爱老模范称号。 ———————————————————————————————————————————————————————— 陈光标 中国裸捐第一人,慈善达人, “5.12”汶川地震陈光标最先率120人工程队赴前线,冒险救起128人,百万现金悉数送灾民玉树地震发生当天,陈光标带着募集2000余万以及西宁购得21台吊机、推土机及挖掘机等救援设备,抵达玉树县开展救援行动,他组织的江苏黄埔抗震救灾民兵连于15日11时左右成功解救玉树县康巴中心小学在地震中被埋的7名小学生。到目前为止陈光标以及在玉树建成了46所希望小学、买了3万套校服、8千个书包,以及数万台电脑,累计捐款捐物达2100万元。 ———————————————————————————————————————————————————————— 沙拉伊马斯 61岁 “她的父亲是犹太人,二战时逃到上海”,“她回以色列受到了拉宾的接见”。她通几国语言,能说很多方言。如此身份、如此年龄的沙拉,却有着人们想不到的另一面,在上海和平眼科医院做着一名普通的义工。每天为医院调整秩序,为老人排解忧愁,为病人端茶送水。3年了,无论多忙,她每周二或者周四都要来医院一次,从未间断过。在沙拉的家里,还住着以为年近90的老人,这个老人是沙拉的继父,虽然继父的子女都在上海,生活条件也不错,但是老人却更喜欢住在沙拉这里。沙拉对老人照顾周到,还特意雇了一个保姆专门照顾继父。 ———————————————————————————————————————————————————————— 陈撑位,55岁,陕西省周至县九峰中学音乐老师。家在周至县尚村镇西晋村。 孝心事迹:陈撑位的父亲陈彦林,是当地有名的皮匠,在陈撑位25岁那年因病去世,母亲60岁以后,先后患有冠心病、高血压、老年痴呆症等,陈撑位终日奔波于学校和家庭之间,几十年如一日,细心照料母亲,坚持为母亲唱歌、拉小提琴、讲笑话,陪母亲跳舞。在他的精心照料下,91岁的母亲李玉琴病情渐渐有了好转。如今身体硬朗,行动自如,在当地传为佳话。 ———————————————————————————————————————————————————————— 白秀珍一家 新疆七民族和谐大家庭, 维吾尔、汉、哈萨克、回、俄罗斯、达斡尔、塔塔尔7个民族,45个家庭成员,和睦相处,其乐融融。

畅游天下旅游同行杂志

国家地理杂志应该算最著名和普及度最高的旅游杂志了。

楼上的说的完全不靠边,地理杂志是研究地理用的,跟旅行社毛关系没有,普及度最高的旅游杂志是不存在地。现在的时代谁还有空看杂志,旅行社一般只订一本同行书,里面有同行内部的交流合作信息,我们社里订的是畅游天下 而且也没人看,偶尔需要某些我们不经常触及的领域,还有客人要求我们做,才去找一找。

畅游天下最好了 还有计调宝典。

旅游同业媒体的话上海地区还是《畅游天下》杂志比较好。主要在针对旅行社同行的,景区是要靠旅行社推的。

陶行知爱满天下论文文献

陶行知认为每个儿童都具有巨大的创造潜力,儿重的创造力需要解放和培养,研究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了解创造教育目的、内容和方法,对当前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关于陶行知创造教育的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浅析陶行知创造教育理论及启示》

摘 要:陶行知认为每个儿童都具有巨大的创造潜力,儿重的创造力需要解放和培养,并提出了“六大解放”的主张。研究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了解创造教育目的、内容和方法,对当前教育改革,实现“三个面向”,培养“四有”新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儿童教育 陶行知 创造教育理论 创造力 六大解放

陶行知(1891—1946)是我国近代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创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适合中国国情的教育理论体系——以生活教育为基础、以终身教育为纲的人民教育理论,其中,创造教育理论是其思想精华。研究这一理论,对指导我国当前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陶行知的儿童创造教育思想

(一)树立正确的儿童观

陶行知认为,“人人是创造之人”,创造是人类祖先代代相传的宝贵财富,是人类才华的精华。儿童一生下来就秉承了人类的创造潜能,一旦有适合的环境,其创造性就能萌芽、开花、结果。他的这一思想被众多心理学家、教育学家的研究证实。

游戏是儿童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儿童在游戏中都能表现其创造力。例如,在成人眼里再普通不过的泥巴、沙子等自然材料,到了儿童手里就可变成娃娃、椅子、小凳、杯子、山洞、城堡;几块积木,可以变成他们的手枪、篮子、公园和机器人……儿童的创造性还表现为其巨大的想象力。他们可以想象自己和小花的对话“小花口渴了,我给她浇浇水”,还可以提出诸如“天空到底有多高呢?”“我们为什么不可以像小鸟一样飞呢?”等千奇百怪的问题。

(二)儿童的创造力需要解放和培养

1.解放儿童的创造力

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一文中,陶行知提出了“六大解放”,即解放儿童的头脑、双手、眼睛、嘴、空间和时间。在他看来,儿童的创造力被固有的迷信、成见、曲解、幻想等层层裹头布包缠了起来。因此,发展儿童的创造力,首先要把儿童的头脑从迷信、成见、曲解、幻想中解放出来。

2.培养儿童的创造力

陶行知认为,儿童的创造力需要及时、正确的培养。正如美国学者史蒂芬·利汉斯所说:“2—6岁是创造性发展的关键期,如果不能及时加以培养,那么创造性在以后的生活中很难再被激发出来。”曹冲称象,牛顿自制小水钟,爱迪生孵蛋,等等,这些杰出的创造性人才,在其童年时期就表现出了独特的创造力。然而,如果没有培养创造力的环境和教育,那么,即使是富有创造性的“小神童”,也很难成长为伟大的发明家。牛顿如此,爱迪生也如此。

二、陶行知儿童创造教育思想对我国学前儿童创造力培养的启示

(一)解放孩子的嘴和头脑——让幼儿插上腾飞的翅膀

陶行知说:“小孩子有问题要允许他们问。从问题的解答里,可以增进他们的知识,孔子入太庙,每事问……但中国人一般习惯是不允许多说话;小孩子只有得到言论自由,特别是问的自由,才能充分发挥他的创造力。”因此,我在平时的教学中,通过营造氛围和创设情境,让孩子们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不受约束地探究思考,孩子们也就喜欢说,有机会说,还能勇敢地说,甚至“标新立异”、“异想天开”,这样就能让孩子们在大量的语言实践中提高自身的语言能力和语言素养,并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二)解放孩子的眼睛——拓宽幼儿视野

鲜活的图片,动态的视频,胜过一切表述性的语言。陶行知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新课程背景下教学的触角应伸向主体和主体生活的大千世界,向我们的全部生活开放。而教师有责任解放孩子的眼睛,帮助幼儿把“眼睛”擦得更亮,让幼儿学会看世界,学会观察生活。教师要提供给幼儿更多的活动机会,让幼儿走进大自然、走进社会,引导他们观察沿途的交通信号,观察街道上各种各样建筑物、交通工具,探索秋天田野的神秘,欣赏大自然的美景,了解花、草、鸟、虫的特征,等等,以丰富幼儿的感性知识,启发幼儿的想象力,增强幼儿的探索精神,点燃幼儿的创造火花。例如,我在一次带领大班小朋友们参观秋天的果园活动后,让他们画一画自己眼中的“秋天的果园”。结果,他们的画面上不仅有各种各样的果树,还有鲜艳的太阳、漂浮的云彩和飞翔的小鸟,有的甚至还画出了大人们忙碌采摘果子的身影,孩子们笑开花的小脸蛋和来回开往的大卡车,地上还放着一只只装满了的果筐。

(三)解放孩子的双手——创造力的开始

陶行知说:“解放学生的双手,就要让他们去做、去干。”要解决知识的抽象性和幼儿思维的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就要更多地组织幼儿动手操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努力贯彻“教学做合一”的原则和方法,做到四个“尽可能”,即尽可能了解幼儿的活动兴趣,尽可能为幼儿准备较多的操作材料,尽可能让幼儿积极主动地探索,尽可能把幼儿的兴趣延伸到生活中,做好学与用的结合,发展幼儿创造能力。如我在开展“小小投篮手”活动时,只对学生讲了“球”制作的要求。至于如何做和选用什么材料,我全没有讲,然后就鼓励幼儿自己找材料,亲手制作球。结果各种奇思妙想的球出现了:用布做成的布球、用废旧报纸做成的纸球、用存钱铁罐做成的球、用软泡沫做成的球等。后来,通过一系列的讨论和实验,孩子们用透明胶带将报纸裹起来,这样做成的“球”既结实又投得远,还可以反复利用。在这样一个有趣的活动中,幼儿不仅在动手制作中获得了乐趣,懂得了知识,更是创造能力的展现。

(四)解放孩子的空间、时间——拓展幼儿的天地

善于培养学生个性的老师,常常会突破狭小的课堂空间,把学生的视野引向万花筒般的大千世界。在实际工作、生活中,要尊重孩子的个性,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要多给孩子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做到爱心、耐心、细心、多指导、多鼓励;要多给孩子任意发展的自由,不要过分强调课堂秩序和班级常规管理,教师应该以宽容之心对待孩子因“淘气”、“顽皮”、“不听话”而造成的混乱,以足够的耐心解答孩子提出的各种各样的荒诞的、离奇的问题。

陶行知是我国著名的 教育 家,他的教育思想杯广泛的应用于学生的教学中。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陶行知的教育思想论文,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陶行知的教育思想论文篇一:《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思想的教育启示》 内容摘要: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思想将“做”放在教学的中心环节,突出“做”的重要性,同时又不否定教和学的作用,将知与行统一,教、学和实践相结合,强调“教学做合一”。这一教育思想对当前素质教育所强调的关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启示作用。 关键词:陶行知 教学做合一 创新精神 实践能力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中的教学论部分,也是他教育理论的核心和杰出创造。在《教学做合一》一文中陶行知说:“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就是教育法。它的涵义是:教的 方法 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与学都是以做为中心。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同时,他又说到:“教学做合一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是教育现象之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之三方面,而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 从陶行知对“教学做合一”思想内涵的规定中,我们可以得出如下几点:1.“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即三者应该“合一”不应该分离。陶行知看到晓庄一位指导员的教学草案中把活动分为教的方面、学的方面、做的方面,认为这位指导员是把教学做分家,不是教学做合一。因而提出“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事实上,教学做是不能分家的,不然就教归教,学归学,做归做了。2.“教学做合一”强调必须以“做事”作为出发点。教师应该为教学生会做事、肯做事而教;学生应该为学会做事而学。所以“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否则教与学便没有明确的目标。3.教与学都要以“做”为中心。这是“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的必然,所以陶行知说:“要想教得好,学得好,就须做得好。”“‘做’成了学的中心即成了教的中心”,教与学在“做”中统一起来,这样的教才是真教,这样的学才是真学,正如陶行知所说的:“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乃是真学。” 可以看出,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思想把“做”放在教学的中心环节,“做”是教学过程中的重点,教和学都必须体现在学生的“做”上,否则就不是真教学。但是,陶行知并没有否定教和学的作用,也不是简单地以“做”来代替教和学。他明确指出:“我们要反对两种不正确的倾向。一种是将教与学的界限完全泯除,否定了教师领导作用的错误倾向;另一种是只管教,不问学生兴趣,不注重学生所提出问题之错误倾向。”前者否定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必然导致课堂教学的放任自流,后者则完全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生置于被动位置。所以,教学活动中的“做”也不完全排除讲授、谈话、练习等方法。他只是针对“学非所用,用非所学”、重教轻学、重知轻行等传统教育的弊端,提出要把这些方法统一到实践上来,要求教与学都要与实践相结合,要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在实践中求真知,在实际生活中探求真理检验真理。正如他所说:“我们不能说种稻是做,看书是学,讲解是教。为种稻而讲解,讲解也是做。为种稻而看书,看书也是做。”对此他还进一步从“知”与“行”的关系上进行了概括,认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他所说的“做”实际上是知与行的统一,是广泛意义上的生活实践、 社会实践 和科学实验活动,教学做合一也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在教学领域的具体运用,三者相互联系,相辅相成。 面对传统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种种问题,国家提出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教育的重点而凸显出来,这启示着当前的教育者,要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不断地从传统和现代的教育思想中去吸纳新的养分,以适应当前教育改革的步伐,为当前的教育事业添砖加瓦。 陶行知说过:“最好的教育,要想让它有效,须是教学做合一;……教学做合一是最有效力的法子。”“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强调以“做”为教学的中心,如果教学不与做相联系,就可能会出现教师教“死书”,学生读“死书”的现象。针对传统教育观念存在的种种弊端,陶行知的这种以“做”为中心、“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思想,在解决当前素质教育提出的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问题方面,给我们提供了启示: 首先,教法要以学法为基础而展开,做到因材施教。根据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思想,教法要根据学法;教师的责任就在于教学生学。因此,教师不但要研究教法,更重要的是要研究学法;要在研究学法的基础上研究教法,只有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规律之后的教,才是真教。为此,在课堂的教学中,我们要实行民主,形成和谐、愉快的教学氛围,把学习的基本自由还给学生,解放学生的身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掌握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规律,做到因材施教,也只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才有可能培养起来,对此陶行知说:“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 其次,教学要以做(实践)为中心,培养学生创造精神。陶行知认为:“教学做合一的理论也是集中在‘做’之一字”。“做”的涵义,按照他的解释,“单单劳力,单单劳心,都不能算真正之做。真正之做须是在劳力上劳心。”。“‘做’”是在劳力上劳心。因此‘做’含有下列三种特征:(一)行动;(二)思想;(三)新价值之产生。”即“行动而发生思想,由思想产生新价值,这就是创造的过程”。“做是发明,是创造,是实验,是建设,是生产,是破坏,是奋斗,是探寻出路。”所以他认为“做的最高境界就是创造”。事实上也是如此,陶行知在回答朱端琰之问中说,就他所知,古今中外所发现第一流的真知灼见,无不是从做中得来。人类文明的发展历史是一部创造的史诗,是“做”出来的。由此可见,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成为创造性人才,我们在课堂中就要始终强调教学做合一,并且教与学都要以“做”为中心。 再次,教学要实行“六大解放”,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要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相信学生中隐藏着极大的创造潜能,在教学中头脑必须始终贯穿着这样一根主线,即时刻要注意在“教学做”的过程中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调动学生创新和实践的积极性,并让学生在做中去尝试创新,要坚信这是完全办得到的。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为此,必须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我们要:(一)解放他的头脑,使他能想;(二)解放他的双手,使他能干;(三)解放他的眼睛,使他能看;(四)解放他的嘴,使他能说;(五)解放他的空间,使他能到大自然大社会里去取得更丰富的学问;(六)解放他的时间,给他一些空闲时间消化所学知识,并且学一点自己渴望学的学问,干一点自己高兴干的事情。这也即是陶行知所强调的教学要实行“六大解放”。 最后,教育者要更新传统教育体制,建立人才创新环境。“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显然已经不同于传统教育方式,从教师的角度看,应该是创造性的教,或者说在创造性的做中教或教中做;从学生的角度看,教师要引导他们创造性的学,或者说在创造性的做中学或学中做。从理论与实践想结合的角度看,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思想有一个从低到高的不同层次,虽然它本身也包含着传统教育的基本思想,但同时又超越于它。这里,我们所强调的“教学做合一”相对属于一个比较高的层次,针对当前素质教育提出的目标,从这个新的层次出发,我们必须更新相应的教学模式、教学手段与 教学方法 ,与“应试教育”相联系的那套考试形式也必须扬弃,即教育者必须重新审视传统教育体制,要从当前的素质教育提出的目标重新设计教育体制,从而为创造性人才的塑造建立良好的教育环境。 综上所述,陶行知“教学做合一”、中心在“做”的教学思想,把传统教学中的以书本为中心,以课本知识为中心转移到以实践为中心,以实际生活为中心,它克服了传统教育中重教不重学,重知不重行,重教师主导作用而忽视学生主体地位,以及教与学脱节、学与用分离的弊端,有助于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加强教与学的结合,学与用的结合,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从而真正地培养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陶行知全集编委会.陶行知全集(第一卷)[C].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 [2]陶行知全集编委会.陶行知全集(第五卷)[C].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 [3]陶行知全集编委会.陶行知全集(第二卷)[C].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 [4]陶行知全集编委会.陶行知全集(第七卷)[C].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论文篇二:《解读陶行知教育思想,弘扬素质教育》 摘要:解读陶行知“爱满天下”“教学做合一”“学生自治”“生活教育”“创造教育”的教育思想,惊叹于他不愧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今天,联系陶行知的教育思想理论来看当今的教育改革,仍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他的那些极具时代精神、创造精神,又极富人民教育思想的真知灼见,都体现了当今素质教育的精髓,成为教师不断汲取教育改革营养的源泉。 关键词:陶行知;爱满天下;教学做合一;生活即教育;创造教育 《陶行知教育文集》汇集了陶行知先生平生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精髓, 文章 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从“爱满天下”“教学做合一”“学生自治”“生活教育”“创造教育”等各个方面集中体现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及“知行合一”的独特教育思想,经过80多年的考验,不仅仍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而且对今天的中国教育改革仍具有很强的借鉴价值和指导意义。 解读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惊叹于他不愧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今天,我们联系陶行知的教育思想理论来看当今的教育改革,仍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他的那些极具时代精神、创造精神,又极富人民教育思想的真知灼见,都体现了当今素质教育的精髓,成为我们不断汲取教育改革营养的源泉。 一、“爱满天下”是基础 爱就意味着奉献。从古到今,教育在人们眼中都是充满无私奉献精神的神圣职业。但令人遗憾的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汹涌澎湃的今天,一些教育者自觉不自觉地习惯用商业化与功利化的眼光来衡量自己的职业,以致逐步丧失了最崇高的精神境界。麻木、冷漠或者虚伪、势利弥漫在一些教师、学生及其家长之间。“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陶先生正是以他这一颗伟大的爱心滋润着无数颗童心,也培养出了无数的爱心。这样的爱心,正是我们今天每一个教育者所需要具备的。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前苏联教育家马可连柯这句话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谛。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教师爱学生,就有教育,学生爱教师,就产生教育效果。 二、“创造教育”是精华 创造教育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华,是其教育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思想体系的主旨。陶行知先生认为,创造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活力,是一个民族 文化 中的精髓。所谓创造教育,既是培养民族活力的教育,又是培养学生“独出心裁”能力的教育。他由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所言“恶是枯干”的话,引出他对创造教育的独到看法。 他认为:“天天是创造之时,处处是创造之地,人人是创造之人。”陶行知创造教育的核心是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当今,我们正倡导建立“引导自学型课堂”这一教学模式,旨在把握新世纪课堂教学改革的脉搏,推动课堂教学的研究和完善,这一教学模式的思想与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不谋而合——创设了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强调在课堂上学生是主体,其目标就是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教学做合一”是保障 陶行知先生说:“先生拿做来教,乃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这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自主学习的重要性。新课程要求的学习方式的转变,就是从传统的、被动的、接受的、封闭的学习方式转变为主动的、发现的、合作的学习方式,提倡自主与探索,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创造性和实践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陶行知先生提出“教学做合一”,明确指出:“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乃是实学”。而“不能引导人做之教育,是假教育;不能引导人做之学校是假学校;不能引导人做之书本,是假书本”。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老师用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而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过程,组织好,指导学生,使学生以最短的时间,经过类似的 经验 ,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来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有了这种经验,学生才能自己去探求知识,成为主动学习者。如果教师只会用“旧瓶装新酒”,那就看不到新鲜的事物,教师只有不断研究,才能时常找到新理,只有学而不厌,才能诲人不倦。 四、“生活即教育”是核心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其内涵十分丰富,强调的是教育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脱离生活而以书本为中心。联系当前课程改革的要求,我们的教学应如陶行知主张的:人们应积极投入到生活中去,在生活的矛盾中和斗争中去选择和接受“向前、向上”的“好生活”。 “生活教育”理论,不仅在他所处的时代起过积极作用,就是对今天的教育和教学也仍然具有现实意义。生活教育的宗旨是“培养合理的人生”。陶行知有句 名言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人求真,学做真人”是生活教育培养人的根本目标,所以说也是生活教育培养合理人生的最好注脚。“真人”的具体目标是:(1)做追求真理,为真理献身的人;(2)做人中人,而不是人上人;(3)做有道德的人;(4)做整个的人,即有健康身体,有独立思想,有独立职业,手脑双全、智仁勇合一的人;(5)做主人,即做自己的主人,做国家的主人,做大自然的主人;(6)做创造的人;(7)做现代人。可见,生活教育培养的合理人生就是全面发展、不断创造、不断前进的人生。《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两相对照,不难看出,生活教育培养的目标与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并不矛盾,是一致的。 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我的教育之路才刚刚在脚下展开,陶先生的教育思想自己也才刚接触冰山一角,让我们再次认真学习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弘扬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旗帜,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信念,将终生献给教育。 参考文献: [1]胡晓风.陶行知教育文集.四川教育出版社,2007-01. [2]方明.陶行知教育名篇.教育科学出版社.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论文篇三:《试谈陶行知的创造性教育思想》 摘 要:本文通过对陶行知创造性教育思想中给出的"六大解放"的具体分析,举例论证如何才能培养 儿童 的创造力。开始结合目前儿童教育过程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的分析,进一步阐述了创造性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最后,借助对陶行知的创造性教育思想的深入理解和 反思 ,探讨现行教育体制下创造性教育的可行性。 关键词:创造性教育 幼儿教育 在我看来,对幼儿的创造性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中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一个阶段。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是二十一世纪人才最宝贵的素质。正如前苏联教育家卡卢夫德斯基所说:“幼儿是我们这个星球上最勤奋的脑力劳动者,每个幼儿天生就是一个无与伦比的创造性的实验室,他们具有不受任何限制的 想象力 ,具有无穷的不可遏制的发展趋势。”的确,从儿童心理发展的角度来看,学前期是创造能力的萌芽阶段,但还只是一种潜能,只有在正确的教育方法指导下,这种潜能才会得到进一步的挖掘。 在创立生活教育理论的过程中,陶行知提出了创造教育思想,他认为,“儿童是新时代的创造者”,应当解放和培养而不是压制甚至摧残儿童的创造力。因此,创造教育必须从儿童抓起。为了培养儿童的创造能力,他提出儿童创造教育的“六大解放”。 1.解放儿童的眼睛 首先,应明确观察目的,帮助孩子确定观察对象,鼓励孩子留心观察到底,不要轻易转移目标。 第二,有顺序、有步骤地观察。 第三,注意从多角度观察事物,不要局限于一个角度,不同的角度观察到的结果可能是不一样的。 第四,学会对同一事物、不同事物的比较,发现细微的差别,以提高观察能力。 总之,解放儿童的眼睛,就是鼓励孩子自由的,真实的去看呈现在他面前的真实的世界。 2. 解放儿童的大脑 有一位美国母亲拿了一个圆圈问自己的女儿,这是什么?已经上一年级的女儿非常肯定的回答这是“○”。而就是这个圆圈,在女儿上一年级前,这位母亲问同样的问题时,女儿有 “是太阳、是葡萄、象 乒乓球 ……”各种各样的答案。那么是什么禁锢了孩子的思维?后来,这位母亲毅然与学校对簿公堂,法院院判决学校败诉。 人们常说,思想有多远,你就能走多远。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做不到的。人的想象力可以使无边无际的。这些都在说明一个道理,一个人的成长或者成功,取决于他对事物的看法,同样的问题,有些人只能看到表象,逃离不了传统的思维定式。而有些人却能放飞自己的思维,发会丰富的想象,从而找到突破点,最终通过努力实践而成功。而这种超乎一般的思维能力,正是我们在儿童时代要大力倡导和培养的。 3.解放儿童的双手 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一大家子人全部围着孩子转,过着“小皇帝”的生活。然而就在长辈为他们盛好每一次饭,洗好每一件衣服的时候,孩子却损失了一次次锻炼的机会。于是,就出现了学生能考上大学却不会独立生活的怪事。同样,高分低能的现象在中国 出国 留学 生中也普遍存在。这些学生大多文化成绩优异,但是缺乏实验室操作的经验,动手能力较差。所以,在现在的情形下提出解放学生的手显得尤为重要,什么事情都应该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做一做。对于生活中的动手能力,陶行知直言“不会种菜,不是学生”。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更是要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的动手。例如:在教孩子如何认识长方体时,我们应该让孩子们自己动手画一画、剪一剪、拼一拼,寓教育于动手之中,以动手促进动脑,这样的认识效果可能会更深刻。 4.解放儿童的嘴巴 在实际的生活中,很多大人甚至包括我自己对孩子漫无边际的发问而感到厌倦,在应付孩子的提问时,有时我们委婉点的回答“你现在还小,以后就明白了”,而大多时候,我们会毫不留情地拒绝孩子的提问,“小小年纪,问那么多干什么,教你怎样就怎样,要听话”。现在看来,对于孩子来讲,我们是多么的无情地扼杀了孩子探究的欲望。因此,创造性教育的实现,就需要我们从自身做起,鼓励孩子开动嘴巴,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他们的疑问。也许,一个不经意的疑问会在若干年后成为人类伟大的发明和创造。 5.解放儿童的空间 不要把儿童关在家中,让他们到大自然,到社会中去扩大视野。解放空间,扩大学生认识的眼界,以发挥其内在的创造力。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师,它包罗万象,奥秘无穷。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去感受、去体悟、去探寻,到社会中去磨炼是一条极好的丰富知识,开阔视野的途径。谁都明白要让学生知道春天的美丽,最有效的办法是走出学校,走进大自然,让他们亲身去体会。我想这样的感受效果是任何华丽的语言所难以达到的不说,枯躁乏味的讲解还会使学生对这门课越来越失去兴趣。马斯洛在论述人的创造力时说,每一个人都有一定程度的创造力,而初始创造力常处于无意识状态,这种无意识能促进人发现与发明。因此,我们应该把本属于孩子的自由发展和思考的空间还给孩子。 6.解放儿童的时间 不要用功课填满孩子们的时间表,要给他们一些空闲时间消化学问,并想一些他们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干一点他们高兴干的事。现在的学生在“应试教育”“精英教育”社会环境下,学生压力空前之大,睡眠不足。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发展。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在1993年《夏令营中的较量》中指出中国 7-17岁的男女学生,平均身高、体重、胸围、肌肉、肺活量、耐力等指标都不及日本同龄学生。有关调查表明:80%以上的小学生每天的作业量为 2小时左右;我国中小学生平均锻炼的时间每天不超过半小时。有 46.9%的中小学生没有达到国家规定的睡眠标准( 9小时)。三分之一的学生感到睡眠不足, 71%的高三学生近视, 三分之二的学生感到考试压力大。然而,就在大喊“减负”的现在,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并没有真正减下来,各种各样的兴趣班淹没了学生的星期天。 综上所述,只有对我们的孩子真正做到了以上“六个解放”,儿童的创造性教育才能实现,儿童的创造力才能发掘。 结束语 通过对陶行知先生教育理念的学习和探讨,我真正感受到创造性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也深感其推行和实施的复杂性。但我坚信:我们发现了儿童有创造力,认识了儿童有创造力,就须进一步把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出来。 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饥笑中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你可要等到:坐火轮,点电灯,学微积分,才认他们是你当年的小学生。 参考文献: 陶行知. 生活即教育(陶行知教育名篇).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6. 陶行知. 陶行知文集.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 张传燧. 中国教育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猜你喜欢: 1. 浅析陶行知的教育思想论文 2. 陶行知教育思想探究论文 3. 陶行知教育思想与教学有关的论文 4. 关于陶行知教育研究论文 5. 陶行知的学前教育思想论文

论文天下之大作于细

在现实的学习、工作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论文了吧,借助论文可以有效训练我们运用理论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的能力。你知道论文怎样才能写的好吗?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成败与细节议论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一本书上曾说过﹕“成败的关键,往往在于细节。”因而又有了“成也细节,败也细节”一说。 细节,也许只是一滴水,一个字,一片树叶……但是,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能决定一件事的成败。

去年暑假,我踌躇满志地参加了萨克斯八级的考核。面对“八”级的考核,我却满不在乎:怕什么啊?那么多年的“风风雨雨”都经历过了,八级?小菜一碟!在等候的那段时间中,我漫不经心地在通道里走来走去。

“终于”轮到我喽!我沉着冷静地拿着萨克斯走进考场去。当我兴奋的奏响第一个音时,我楞住了:我笛头上的哨片竟然缺了一个角!我呆呆地望着这片“残废”的哨片,苍天啊,我这可是在考级耶……唉,不过要怪也只能怪自己。在那段等候时间中,我像个闲人一样无聊地在通道里晃来晃去,而别人呢?复习谱子的在认真复习,检查萨克斯的在凝神检查。可我因不够仔细迟迟没有发现被我磕断的哨片。再抬头看看考官,一脸“冷漠无情”地看着我,我不禁倒抽一口冷气。算了算了,这次就将就地吹着吧。我无奈地摇了摇头。

我带着这片残缺的哨片,硬着头皮把整首曲子吹完了。虽然考完了,但不是考好了!要知道,这音色可是“惨不忍听”的啊!连我这个考生都对这令人心烦的声音深感不满,评委老师会怎么评价,可想而知!这次就等着妈妈来找我“算账”吧!我耷拉着脑袋,几乎要“崩溃”了。

考级成绩单发下来了,等第那一栏,别提了,果真不出我所料——合格(最高可是优秀)!而考合格的原因……理所当然,音色的问题。不过,还幸亏我的节奏足够稳定,不然我就真的要排入不合格的行列里了。我考级合格的导火线——自己的不在意细节导致哨片忘记更换。

哨片——这个微不足道的细节,决定了我考级的成败。“细节决定成败”还真是言之有理啊!吸取了这次教训,以后我做任何事都要多留一个心眼儿。也许,就是这多留的一个心眼,会为你抹去遗憾,为你带来成功的喜悦!

”细节“看不见,摸不着,摸不着;也许不经意的一个动作举止,就暴露了一个人的优劣;也许一句看似平淡的话语,就决定了你的生死与否,细节决定了成败之关键。

细节和谦虚谨慎是分不开的。古代秦朝,有个祸国殃民的大宦官赵高。他本是一个小太监,但是他有一颗贪欲的野心。起初是跟在人身后的跟班,可是他十分谨慎,他会注意到达官贵人的性格,躲在暗处察言观色。适时进,适时退,懂得运用细节来为人处世。他了解到了秦始皇是想长生不老。于是千方百计的炼造长生不老药,深得始皇帝的喜爱与信任,他不骄奢,不急躁,谦虚谨慎,笼络人心,排除异己,运用到了形形色色的细节。

最终,细节毁了泱泱大国,成就了赵高,而他,却也死于细节。

细节中蕴含了太多哲理,它决定了一个人的性格,也注定了一个人的命运。

汉高祖刘邦与楚霸王项羽二分天下,势均力敌。双方纷纷礼贤下士,寻求天下有识之士来帮自己一举夺得天下。刘邦手下有个谋士萧何,萧何的智谋不是最负盛名的,但他懂得体察人心,善于赏识别人。

当时有个年轻人,心怀大志,一心想要成就一番大事业——韩信。他勇猛无语,善于排兵布阵,他会注意到每个人的细节,上到刘邦项羽,下至营中兵士,帐下士兵都信服与他。他一直谨慎处事,寻求着赏识他的人,在投于项羽帐下看不到前途后转投刘邦帐下。

统领千军万马,萧何给了他这个机会,他谨慎用兵,促成了他细心的性格。

后来,刘邦一统天下,韩信被封为楚王。这时候的他居功自傲,接受了汉王给予的所有封赏,并认为自己功高盖主,在安逸平静的`环境中形成了一种傲然,失去了细心。致使汉王对他起了疑心。后来,萧何他到长乐宫,服毒自杀。一代枭雄由此终结了他的生命。正应了老子的那句至理名言,天下大事心作于细。

民间由此留下一句:”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这样看来,细节掌握了无数人的命运成败。

俗话说,“泰山不拒细壤,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三百六十行,无论做什么,细节都决定着成败!

什么是细节?就是那些看似普普通通的,却十分重要的事情,一件事的成败,往往都是一些小的事情所影响产生的结果.细小的事情常常发挥着重大的作用,一个细节,可以使你走向你的目的地,也可以使你饱受失败的痛苦.每一件事情都是有无数个小的细节组成的,每一个都很重要.就好比是一条铁链,有无数铁环组成,无论其中哪一个铁环坏了,整个铁链也就没有用了.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这是刘备留给他儿子的话.讲述的是,世上的事成败常常在于细节之中,谁会想到在关键的时候会是细节让你出类拔萃,也是细节让你一败涂地.

为什么苹果或从树上掉下来呢?牛顿因此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为什么水烧开了之后,水壶的盖子会跳起来呢?瓦特因此发明了蒸汽机……这些事情在我们眼中再也正常不过的了,而那些科学家却能从其中发现出我们所忽略的细节.那些伟大的发明与发现,那一个不是他们认真观察生活中的细节而发现的呢?同样的事,在不同人眼中,他们会发现不同的细节,生活中细节无处不在,只有一个善于发现细节的人,才能成为生活中的强者.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可见,任何一次成功都离不开细节.一根铁链,最脆弱的一环决定其强度;一个木桶,最低的地方决定其容量;而一个人,最差的品格决定其发展!

当今中国想做大事的人很多,但愿意把小事做细的人太少,须知伟业固然令人神往,但构成伟业的却是许许多多毫不起眼的细节.只有做好每一个细节,才有可能成就伟业.我们唯有改变心浮气躁,不求甚解的毛病,脚踏实地,从小事做起,注意细节,才会成功.

但是想要做到重视细节也并不是那么简单的,它需要你每时每刻都注意着,因为细节不会摆在你的眼前,它需要你去寻找并发现它们.所以,请记住:细节决定成败.只有抓住每一个细节,我们才会更靠近成功!

“细”字,在《中国现代汉语词典》中被释义为微小条状物的横剖面。照此看来,“细节”也理应是一个极致微小的事物了。古有一语:跬步千里。以“跬步”喻“细节”,由此可见,做事只要注意细节,一直努力不懈,总可以成功。

做事做到极尽细节的好处不仅仅只在于获取成功,更多地,是通过一个人面对细节的态度,可以看出他整个人的修养与品格。许多人面对大问题擅于并且能够将其化而小之,却往往忽视解决大问题后随之新现的小问题。对细节的漠视最终必会使得小问题越滚越大,变成超出意料的又一新问题。为解决“连锁问题”而存在的人生毫无乐趣且价值甚小。为什么偏要等到事情超出预想,甚至难以控制时才去行动呢?为什么不能一开始就处理好细节,将事情做到尽善尽美呢?原因就在于一个人的习性与修养。太多太多的人养成了看见问题差不多算被解决了就立马神清气扬,撒手不管的习惯。他们脑子里每天出现频率最高的词语便是“差不多”。差不多差不多差到最后就会差太多。多少才智双全的有志之士因为这种习性而失败?古往今来,恐是数不胜数,令人心寒。

有这样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个国王亲自率领兵队去打仗。士兵们斗志激昂,兵器也件件为珍,可一仗最后,这个国家的领土还是全部被敌军侵占了。这是为什么呢?原来,国王的一位侍女在给国王的马钉马掌时出了神,未把马掌钉紧,国王就骑着这样一匹马上了战场。在两军气势凛然,展开激战的紧要时刻,国王却因为马钉的松落而摔下马来。国王的士兵们见国王遇险,立马慌了阵脚……这个悲惨故事正是向我们讲诉一颗马钉也可以影响一个国家、一段历史、甚至整个世界。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以小观大,注重细节,你总能成功。

细节是平凡的、具体的、零散的,如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会面……细节很小,容易被人们所忽视,但它的作用是不可估量.有些细节会深深地印在我们的脑海中,留下终生难忘的印象;有些细节会改变事物的发展方向,使人们的命运发生转变.对个人来说,细节体现着素质;对部门来说,细节代表形象;对事业来说,细节决定着成败.

1485年,国王查理三世在决定由谁统治英国的波斯沃司战役中被击败,而导致这次失败的根本原因竟然是少了一枚小小的马掌钉.战斗进行的当天上午,查理派马夫去准备自己的战马.这个马夫在临时为战马钉马掌时,急于求成,不顾第四个马掌少了一枚马掌钉,硬要铁匠用别的东西勉强凑合.结果,两军交锋时,这匹战马在半途中就掉了一只马掌,查理国王被掀翻在地,成了叛军的俘虏.也因此,从那时起,人们就说:少了一枚铁钉,丢了一个马掌;丢了一个马掌,跑了一匹战马;跑了一匹战马,输了一场战役;输了一场战役,亡了一个国家.

海尔总裁张瑞敏先生在比较中日两个民族的认真精神时曾说:如果让一个日本人每天擦桌子六次,日本人会不折不扣地执行,每天都会坚持擦六次;可是如果让一个中国人去做,那么他在第一天可能擦六遍,第二天可能擦六遍,但到了第三天,可能就会擦五次、四次、三次,到后来,就不了了之.有鉴于此,他表示: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

是的,智者善于以小见大,从平淡无奇的琐事中参悟深邃的哲理,名人之所以成为名人,其实没有什么特别的原因,仅仅是比普通人多注重一些细节问题而已.荀子在《劝学》中阐述:“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讲的都是同一个道理:凡事皆是由小至大,小事不愿做,大事就会成空想.

细节就是细小的环节或情节。"细节决定成败"就是说一个微不足道的细节能决定事件的走向,能决定事件的成败。

在现实生活中,细节往往因其"小",而容易被人忽视,掉以轻心;因其"细",也常常使人感到繁琐,不屑一顾。但就是这些小事和细节,往往是事物发展的关键和突破口,是关系成败的双刃剑。

不注重细节而机毁人亡。20xx年美国哥伦比亚航天飞机升空80秒后爆炸,机上7名宇航员遇难,而调查结果表明,造成这一灾难的"凶手"竟是一块脱落的泡沫击中了飞机左翼前的隔热系统。飞机整体性能等许多技术指标是一流的。但是一小块脱落的泡沫就毁灭了价值连城的航天飞机和7名无法用金钱衡量的生命,实在是不值得。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成于易”。把小事做细,把细节做好,方是成功之道。大家熟知的科学家袁隆平,他细心抓住了荒野中的天然雄性不育株,通过近三十年的不懈努力,不放弃每一个细小的细节,终于培育出了优质杂交水稻,解决了中国几千年来的温饱问题,为世界农业的发展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这句话精辟的指出了我们要成就一番大事业,要有所作为,要获得硕大的胜利果实,就要从我们身边的小事做起,把一个个小的胜利果实聚集起来,才能获得更大的胜利果实。

可见,注重细节,对于我们来说是何等的必要和重要。败也细节,成也细节。无论做人、做事,都要注重细节,从小事做起,我们就能够从一个成功走向另一个成功。

苏舜钦是北宋庆历年间当朝宰相杜衍的女婿,平日负责监管各地方行政机构驻京办事处,他和另外十多位在京的高官,一起强力支持岳父和范仲淹等人联手推行的改革,与保守派们作着不懈斗争,并眼看着就要取得胜利。

这年中秋,苏舜钦想犒劳一下志同道合的同仁们,顺便给他们鼓鼓劲儿,便把他们邀请到官衙内聚餐,聚餐的费用大部分是苏舜钦自掏腰包的,一小部分则是官衙卖掉的废文纸所得来的钱。

不料,这却给保守派留下了口实。一直以来,保守派都想把以范仲淹为首的改革派们从高位上拉下来,并赶出京城,但一直苦于找不到机会,这次终于有了。北宋法律规定,官衙的废纸属于公家财产,如卖掉,所得的钱必须充公。如私自挪为他用,则触犯了法律,应受到惩处。

保守派就此轮番上奏宋仁宗,大肆渲染苏舜钦违法违纪,要求一定要严办此事,以正视听。无奈之下,仁宗只好按律办事,将苏舜钦和参加聚会的人全贬到外地,且永不得回京城。范仲淹、杜衍等也因此受到了牵连,同样被降职外调,改革派自此一落千丈,再也没能东山再起,一场志在必得的改革也因此不了了之。

毁掉千里之堤的,往往不是什么洪水巨浪,而是一个很不起眼的小蚁穴。因此,越是想成大事者,越要多关注局部的细节,特别是那些对自己不利的细枝末节。

1和0.1相差多少?也许你认为那太微不足道了,简直不值一提.可如果没有0.9的差距,如果没有那一个小数点,也许一切的努力都会化为泡沫.

当年美国挑战者号升天的那一刹那,爆炸时的火花四溅,让我们触目惊心,而罪魁祸首却是一个被忽视了的小数点.

只是因为一个小数点……可是人们万万不能忽视这一个“小数点”,因为这1和0.1只是在你的弹指一挥间!

有人说:“短暂如朝露,在阳光洒散之际转瞬而逝;永恒如太阳,日复一日地东升西落.”万物生灵的全过程,对于拥有无穷力量的上帝而言,只是宇宙的一瞬间罢了.

我们能真切地感受到时间的流淌,并努力使它变慢乃至停止.可谁又能做到呢?可怜的人们啊,为什么不能找到成功的那把钥匙呢?其实,那就在我们身边,它就是细节.

细节是构成金字塔的一块块方石,是铺就铁路时自甘居下的一条条木头.我们只有关注细节才能把握人生和命运.

天才“爱因斯坦”造就了相对论,这无人否认.可是当人们翻开他的手稿时,发现那儿并没有复杂的微积分,仅仅是数万次看似普通的计算、推理和证明.每一次的计算、推理和证明看起来十分渺小,但正是这些细节成就了人类科学史上的一次飞跃与突破.没有细节哪来成功?忽略了细节就别想得到永恒!

一滴水可见太阳,窥一斑能知全豹.细节相当于试纸,可以测出一个人的素质和境界.你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可以成为命运的偏旁部首.伟人之所以是伟人,并不是他们出生起就是伟大的,而是后天的努力让他们成为了伟人.惠普创始人戴维·帕卡德说过:“小事成就大事,细节成就完美”如果林则徐不注意他的弱点,他不会成为伟人,如果毛泽东不注意细小的事,一不留神就因细小的“庇”而掩盖了“玉”.

生活中,工作上,细节点点滴滴反映着一个人的灵魂.要追求完美,要每一个细节都完美!毁灭一个人灵魂很容易,一个细节便会让灵魂不再想当初一样晶莹剔透.所以,人要注重细节,以洁白的云装点天空,以绚烂的花装点大地,以清澈的水装点湖泊,以细节挥洒人生的色彩.请记住:1%的错误必定会带来100%的失败!所以,让我们注重细节!让细节决定成败,点滴铸就辉煌!

细节看起来十分平凡的一个词组,人们经常会忽视它,但是,千万不可小看这个简单的词组,它可是具有很强的魅力哦!

正是牛顿留意于苹果坠地的瞬间,促成了他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正是爱因斯坦醉心于细微的光影变化,促成了他量子力学与相对论的问世;正是哥伦布沉迷于环球航海的自在,促成了他美洲新大陆的诞生。

忽视细节,会导致事业的失败。美国“挑战者号”的碎片,不正是忽视细节的最好见证吗?由于一个螺丝钉没有拧紧而导致一架航天飞机的损毁,这是多么惨痛的教训!如果那位拧螺丝钉的美国人能深深地认识到那颗螺丝钉的重要性,认识到细节的重要性,我们的宇宙就会多一位坚强的探索者。

细节不仅导致事业的成败,学习中也不能忽视细节。每到考试的时候,我总是会忽视细节而导致成绩一直得不到提高,有时候还因为一个细节没注意而致使多次测验不理想。有几次数学测验,在计算题板块,结果虽然是正确的,但是我却漏了写“解”和“答”而扣了一两分,这些最基本的错误自己明明可以避免的,为什么还要一次接一次的犯呢?

这次期末考试我在政治这一学科也同样忽视了细节,有一题问“某某同学的做法是否合法?”正确答案应该填“合法”或“不合法”,而我却填了“正确”或“错误”,三分就在这不经意中丢失了。

俗话说:“不能在同一个陷阱里摔两次”虽然我已经摔了很多次,但毕竟已经吃了大亏了,会更加的小心,所以在这学期的期中考试数学学科的时候,我比平常更加细心,更加注意细节,结果却出人意料,我奇迹般的拿到了满分。所以说,细节真的很重要。

相信大家在学习、工作中总少不了接触作文吧,尤其是作文中不可忽视的议论文,议论文是一种用于表达作者见解和主张的文体。那么大家知道优秀的议论文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成大事者不拘小节议论文作文800字,欢迎大家分享。

真正的成功人士,是绝不会将过多的精力放在一些繁琐且无用的小事上的。纵观古今,那些成功者们都会有一个相同的特点:不拘小节。

我们未完成的事情是无限的,可人的精力却是有限的。要想把有限的精力投放到无限的未完成的事情里去,并且将所有事情全部妥善解决好,那显然是不现实的。因此,我们只能把精力放在重要的事情上,放在自己擅长的领域。

爱因斯坦,可以说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人之一。他平时就很不拘小节,生活一团糟,成天蓬头垢面,走在路上,比乞丐甚至还要邋遢。有的人说,他这么伟大的一个人,不应该这么不修边幅。可大家想想,如果爱因斯坦每天花很长时间去整理装扮等繁琐的事情上,那么他还会有多少精力去研究学问呢?对于爱因斯坦来说,每一分每一秒都是对他乃至对很多人都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说不定就在那刹那之间,他就会有一个利于全人类发展的重大的发现。要知道,人家去领诺贝尔奖时也是这个一头乱毛的造型。尽管他看上去像个疯子,但他对人类进步的伟大贡献所散发出来的光辉都足以掩盖住他的一切缺点。我们并不在意他的外貌,而是敬仰他的才能。如果让真正的天才与人才去干一些不足挂齿的繁琐小事,那么,这将是一种巨大的浪费。

真正的智者,是放弃眼前的蝇头小利,而去追求长远的大千世界。美国一个心理学家曾进行了这么一个实验:他将许多个孩子放在一个房间内并给他们发放糖果,他告诉那些孩子们,如果,他们能在半小时内坚持不吃下这颗糖,那么,他将获得更多的糖。后来,大部分孩子经不起诱惑,都将眼前的这一颗糖果吃了,而极少部分的孩子抵制住了诱惑,并没有吃眼前的这一颗糖,后来他们成功的获得了很多糖果。又过了20年,那个心理学家发现,当时没有抵制住诱惑,吃下了眼前这个糖果的孩子,有现在长大成人后大部分都碌碌无为,而当时少部分的抵制住了诱惑,成功获得了下很多糖的孩子,极大部分都成为了成功人士。

再比如,科学证明人如果被蛇咬到了四肢,如果在5~10分钟之内没有得到治疗,那么,他们就只有一种选择——砍断被咬伤的四肢。壮士断腕,不仅仅只是一句名言,更是一个深刻的人生哲理。不屈于自己的一条腿或者一条胳膊,留住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今后才好做长远打算。正所谓“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这也是成大事者的共同特点。

有人说了,细节也是十分重要的,正所谓“细节决定成败”。这就是一种比较钻牛角尖的说法了。因为“成大事者不拘小节”中的“小节”并不是指的是细节,而是繁琐的,不重要的事情。如果拘于小节,只会浪费自己宝贵的时间与精力,可谓是得不偿失。

“大行不顾细谨,小礼不辞小让。”成大事者不拘小节,这是一个深刻的人生哲理,若想成大事者,必不拘小节。

一个有格局、有智慧、有谋略的人从来不会把一时的得失放在心上,相反,为了达到自己心中的目标,他们可以将能屈能伸、圆滑世故当做自己的座右铭去践行,即使在这个煎熬的过程中要逼着自己委曲求全、忍气吞声、屈于人下也在所不惜。正所谓成大事者不拘小节,一个人要想取得名副其实的成功,那就得学会妥协、忍耐、宽容、洒脱和淡然,因为一味地抱怨、计较、生气和责难只会伤人伤己,最终得到一个一败涂地、一无所有的悲惨下场。

利他就是利己,有时候做到不拘小节也是对自己的一种成全、肯定和成就,因此,在一个团队中,真心去帮助他人、提拔他人、善用他人,这也是一种大谋略和大智慧。就如鲍叔可以放下成见去举荐管仲,也可以放低姿态甘居其下,齐桓公可以虚心纳谏、招贤纳才,也可以放下芥蒂、冲破隔阂去重用管仲,而管仲也可以抛开杂念和世俗理念去帮助齐恒公成就霸王大业,这些都无不佐证了互惠互利、互帮互助、相互宽容的重要性。

与此同时,齐恒公九合诸侯、成就大业的事实也再次说明了成大事者不拘小节的真谛,因此一个人若想成就大业,那他就千万不能把恩怨、是非、过往、阶级和权利看得太重,不然只会作茧自缚、自取灭亡。再者,倘若一个人因为爱惜面子而让自己蜷缩在一个自卑、狭隘、自私、暴躁、焦虑、胆怯、小气的龟壳里,那他必定是一个极其不明智、不理智、不自信、不大度、不自爱的人,那他最终也不会有什么大作为的,所以做人一定要将目光放得长远一点,只有这样才可以做到以大局为重。

成大事者不拘小节,成大业者不拘小利,一个人要想抓住机会脱颖而出,那他就要把事业和人生当成一盘围棋去钻研,而不是当做一盘五子棋去娱乐,因此做人一定要学会顾全大局、统筹兼顾,因为这是成功必不可少的核心理念。

是的吧,我还挺喜欢成大事者不拘小节这句话的`。我也觉得说得非常对啊,是了。来看看吧,比如说李白吧,放荡不羁,追求浪漫的写诗格调,吟诗赏月,什么都不放在心底,看吧,最后还不是成为了诗圣吗?这句话还真是没错,可惜了很多人听过这句话,却还是喜欢斤斤计较。

再看看孔子吧,儒家学派代表人,对人十分谦和有礼,占他一点便宜,他从来也是温温和和的样子,这样的人最后却成了人人敬仰的,伟大的教育家。再说说近代的毛泽东吧,也是个朴实人,却带领着我们中国人一路走向巅峰,可他也是个不拘小节的人, 甚至和士兵同吃同住啊,你看别人最后不是成为了人民币上的代表人物?是吧,再举个例子吧,你看看菜市场里里面和买菜的人吵来吵去,最后就争的那么几毛钱利益的阿姨奶奶,斤斤计较一点点的利益又有什么用呢?最后能成什么大事情吗?再看看如今社会上面到处发生纠纷,也就是因为这样喜欢斤斤计较,拘泥于小节的人实在是太多了,所以在我们的社会当中每天发生纠纷的事情才会那么多。哎可是成大事者不拘小节这句话大家却都忘了,现在的人太关心自己的利益了。自己的利益有一点的伤害就会特别的紧张,生怕自己的利益受到一点的损伤,却都忘了自己也有占别人便宜的时候啊,这个时候很多人有沉默不作声了。很多时候,我们不得不承认人的劣根性啊,就是这样吧,喜欢斤斤计较自己生活中的那么一点点的利益。这世俗的生活啊,真是有时候不知不觉得就把我们都改造了。

成大事者不拘小节,还死少计较一些根本就没有必要太过在乎的小事情吧,把自己的心结打开,放轻松去看这件事情,就会发现其实不是什么大事请啊,何必建造一个框框架子把自己的心给套住了呢?

“成大事者不拘小节”是被人们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可是一个人倘若连平日琐事都处理不好,大事又谈何而成?“泰山不拒细壤,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说的就是琐碎的重要性,平日看起来微不足道的事情往往是成大事的关键。

在对《水浒传》的研究中,有一个经典的话题是“柴进为什么当不了梁山泊的一把手”。相比于宋江,柴进家世显赫,家中有太祖皇帝御赐的丹书铁券,坐拥家财万贯,仗义疏财,几乎可以说是“来者不拒”。可是他的疏财却只是让管家端着白银送于客人,重量虽是沉甸甸,温度却是冷淡淡。而宋江却是亲手把钱递给人家,甚至抓着别人的手,说此掏心穿子的话财也疏了,别人的心也给捂暖了,所以才有众多梁山好汉为之卖命。细微之中见真情,柴进也可以说是“欲成大事者”,可惜为什么九天玄女选中的不是柴进,而是宋江,坐上聚义厅第一把交椅的也是宋江。就是因为对细微末节的忽视,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小节不仅于为人处世至关重要,于工程的作用同样非同小可。港珠澳大桥,这一令世界瞩目的超级工程也是由一个个细小微粒汇聚而成的。《厉害了我的国》中记录了港珠澳大桥的海底沉管拼接工作。这扣人心弦、揪人心尖的拼接工作令无数观众为之屏息凝神。每一毫米的偏差都可能影响到拼接工作的完成,都可能令整个工作功亏一篑。正因为总工程师林鸣对每一毫米的极致把握,这被誉为“新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超级工程才得以为世界所震撼,为世人所惊叹。

电影《蝴蝶效应》中有这样一句话:“即使细微如蝴蝶鼓舞,也能煽动千里之飓风”。是啊,小节虽然是平凡的,它看似像沙砾一样微不足道无关痛痒,易被人忽视,但有时却也能产生致命一击。金字塔底层方石腐朽也会导致整座的坍塌,铁轨下一条普通枕木的断裂也会影响一整条火车的命运,马掌上的一枚铁钉也会关系到战役的成败胜负。

这个世界上不缺少“欲成大事者”,缺少的是执行者,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倘若不能脚踏实地的从生活小事做起,整天只是“想”成大事”,一味的好高骛远,再怎么样也只是个空想家罢了。天下大事,必做于细。我们只有脚踏实地的从生活小事做起,养成严谨,细致,全面看待问题的习惯,才能成为“坐上梁山泊第一把交椅的宋江”,成为“令世人所惊叹的林鸣”,才能成心中之大事。

欲要看究竟,处处细留心。

一、周密思考,慎重落笔论文提纲论文是一项“系统工程”,在正式动笔之前,要对文章进行通盘思考,检查一下各项准备工作是否已完全就绪。首先,要明确主题。主题是文章的统帅,动笔之前必须想得到十分清楚。清人刘熙载说:“凡作一篇文,其用意俱可以一言蔽之。扩之则为千万言,约之则为一言,所谓主脑者是也。”(《艺概》)作者要想一想,自己文章的主题能否用一句话来概括。主题不明,是绝对不能动手写文的。其次,是理清思路。思路是人订]思想前进的脉络、轨道,是结构的内在依据。动笔之前,对怎样提出问题,怎样分析问题,怎样解决问题,以及使用哪些材料等,都要想清楚。第三,立定格局。所谓“格局”,就是全文的间架、大纲、轮廓。在动笔之前先把它想好“立定”,如全文分几部分,各有哪些层次,先说什么,后说什么,哪里该详,哪里该略,从头至尾都应有个大致的设想。第四,把需要的材料准备好,将各种事实、数据、引文等找来放在手头,以免到用时再去寻找,打断思路。第五,安排好写作时间、地点。写作要有相对集中的时间,比较安静的环境,才能集中精力专心致志地完成毕业论文写作任务。古人说:“袖手于前,方能疾书于后。”鲁迅也曾说,静观默察,烂熟于心;凝神结想,一挥而就。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写起来就会很快。有的人不重视写作前的准备,对所写的对象只有一点粗浅的认识就急于动笔,在写作过程中“边施工边设计”,弄得次序颠倒,手忙脚乱,或做或掇,时断时续,结果反而进展缓慢。所以,在起草之前要周密思考,慎重落笔。二、一气呵成,不重“小节”在动笔之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一旦下笔之后,则要坚持不懈地一口气写下去,务必在最短时间内拿出初稿。这是许多文章家的写作诀窍。有的人写文章喜欢咬文嚼字,边写边琢磨词句,遇到想不起的字也要停下来查半天字典。这样写法,很容易把思路打断。其实,初稿不妨粗一些,材料或文字方面存在某些缺陷,只要无关大局。暂时不必去改动它,等到全部初稿写成后,再来加工不迟。鲁迅就是这样做的,他在《致叶紫》的信中说:先前那样十步九回头的作文法,是很不对的,这就是在不断的不相信自己——结果一定做不成。以后应该立定格局之后,一直写下去,不管修辞,也不要回头看。等到成后,搁它几天,然后再来复看,删去若干,改换几字。在创作的途中,一面炼字,真要把感兴打断的。我翻译时,倘想不到适当的字,就把这些字空起来,仍旧译下去,这字待稍暇时再想。否则,能因为一个字,停到大半天。这是鲁迅的经验之谈,对我们写毕业论文也极有启发。三、行于所当行,止于所当止北宋大文学家苏拭在谈到他的散文写作时说:“吾文如万斜泉涌,不择地而出。在乎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干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地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文说》)苏拭是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作文如行云流水,有神出鬼没之妙,旁人不可企及。但他总结的“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则带有一定的普遍性。“行于所当行”,要求作者在写作时,该说的一定要说清楚,不惜笔墨。如一篇文章的有关背景,一段事情的来龙去脉,一种事物的性质特征等,如果是读者所不熟悉的,就应该在文章中讲清楚,交代明白,不能任意苟简,而使文意受到损害,以致出现不周密、不翔实的缺陷。“止于所不能不止”,就是说,不该写的,一字也不可多写,要“惜墨如金”。如果情之所至,任意挥洒,不加节制,也不肯割爱,势必造成枝蔓横生,冗长拖杏,甚至出现“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的毛病。

  • 索引序列
  • 论文天下三大行书
  • 孝行天下毕业论文
  • 畅游天下旅游同行杂志
  • 陶行知爱满天下论文文献
  • 论文天下之大作于细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