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在同一个班级里学习,接受同样教师的指导,学习效果却迥然不同?其中固然有孩子天赋、天资等的因素,但最关键的还是学习习惯、学习态度的问题。学习态度好的学生,学习习惯必然是良好的;学习态度不好的学生,其学习习惯一定是糟糕的。所以俗话说:“与其给孩子金山,银山,不如教给孩子好习惯。”因为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决定一个学生未来成功的基础和保障。一、现在小学生不良学习习惯的表现如今在我们班级里,有许多学生存在着许多不良的学习习惯。例如:1、一边做作业,还一边吃东西或一边看电视,一心二用;2、没有养成记事本记录每天要做的作业题的习惯;3、自己没有制定出严格的作息时间表,导致学习和做作业效率低下。4、在学习和做作业时,不认真,不专心,审题不严,书写不整洁;5、缺乏自己整理书桌用品和收拾书包的习惯;6、依赖思想严重,缺乏自己独立思考的解题能力,总是希望老师、家长能告诉他怎么做等等。据我们调查和研究发现,在小学生中不良的学习习惯有以下几种具体表现:1、随意散漫型:上课也好,平时早读、自习也好,家庭作业完成也好,全是无精打采的,随意听,随意写,写多少算多少,作业订正的事能拖就拖,能赖就赖。教师批评他(她),虚心接受,但坚决不改。教师你有几个招,学生心中“明如镜”——反正你也不能长时间留课,总得让我回家吧。一个随意将学习习惯拖进了“深渊泥潭”。2、过分依赖型:这种学生,表面看起来是乖巧的,老师、家长叫做什么就完成什么,看起来是省心,实际上,这种学生的依赖心理严重,什么都要等着老师来布置,什么都要等着家长来检查与督促,长此以往,学生必将丧失自我,没有学习的激情与个性。3、应景应试型:这种学生,每次的考试成绩一般还不错,但一旦考察其综合素质时就会露出破绽——只有死记硬背的课内知识,少有综合性的课外知识,变成书本、教材的“知识容器”“书橱”。这种能应景、应试的学生,“酿成”的是高分低能的结果,原因在于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教师不教我就不会主动去猎取,学习的迁移能力极弱。4、无所畏惧型:这是最可怕的一种学生。对学习没有丝毫的概念,每天虽然都背着书包正襟危坐在课堂,但心思全不在学习上,要笔记没有笔记,要作业没有作业,老师留他(她)下来,家长“配合”打骂,孩子摆出“刘胡兰的英模架势”——任君“严刑拷打”,我自“守口如瓶”。发展到最后必定是极致的厌学。二、学习习惯的重要性好的学习习惯非但重要,而且应及早培养。专家研究表明,3-12岁是形成良好行为的关键期,12岁以后,孩子已逐渐形成许多习惯,新习惯要想扎下根来就难多了。那种认为树大自然直的观点是不可取的。一棵带有枝枝权.杈又弯弯曲曲的小树,长大能直吗?学生要学会学习,必须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古人说的“养其习于童蒙”也就是这个意思。学习习惯有好坏之分。诸如课前预习功课,上课专心听讲,课后先复习再做作业等都是好的学习习惯。好习惯能减轻学生的身心负担,能避免注意力的分散,使意识专注与学习之上,因而能极大的提高学习效率。反之,诸如先玩耍后做作业,躺在床上看书,不认真书写,文具书本信手乱丢等都是坏的学习习惯。坏习惯不仅徒增学生的身心负担,有损其身心健康,而且也会降低学习效率。也正因为这样,古今中外的教育家、心理学家都十分注意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问题。如俄国教育家乌审斯基则指出:“教育的任务就是培养性格,而性格是由天赋的倾向性以及从生活获得信念与习惯形成的”、“良好的习惯乃是人再其神经系统中存放的资本,这个资本在不断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在我国,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曾说过:“少成则若性也,习惯若自然也。”孔子之后,历代学者都曾强调了培养良好习惯问题。当代教育家叶圣陶说的更明确:“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三、小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1、日常生活中小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一)越早越好,逐步发展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主张,好习惯的培养“最好是心理还很清新”,没有形成错误观念,没有养成坏习惯时就开始,否则就是麻烦的,因为就像“建筑师要想建造一座建筑物,他就需要选择一块开阔的地段。假如地面上已经有了房屋,他便必须把它拆掉,方才能去建造一所新房屋”一样。夸美纽斯的这段话提示我们,对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必须越早越好,因为如不乘其“心理上还很清新”时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而让其自发地形成不良习惯,要想改正过来,就十分艰难费事了。比如,小学生写字姿势一旦形成了弯腰驼背的习惯,家庭作业一旦形成了马虎了了事的习惯,即使花费几倍精力也难以在短时间内纠正,有些人甚至会保持终生。所以,当然,在强调尽早培养小学生学习习惯的同时,还需注意小学生的年龄特征,不断提出新的要求,以发展其良好的学习习惯。如对1-3年级的学生,应以培养他们专心听讲、写字姿势正确的良好习惯为重点;到4-6年级,就可以在此基础上提出上课前先预习,作业整齐、规范、细心、迅速等要求,以使他们在小学毕业前养成“先预习,后听课; 先复习,后作业;先作业,后检查”等良好的学习习惯。(二)加强教育,启发自觉尽管有些习惯是由于无意重复所养成的,但人的大多数良好习惯都是有意识养成的。而要使小学生能有意识养成一种良好学习习惯,首先必须通过教育使小学生懂得为什么要养成此种学习习惯,从而激发他们产生养成此种良好习惯的欲望;其次必须培养小学生坚强的意志,即有信心、决心和恒心。例如,要养成每天阅读的习惯,那就要有坚持精神:不但每天都要阅读,而且还要坚持摘抄,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换言之,要使学生自觉做到“我要干”,而非“要我干”。(三)从“小”做起,贵在坚持诸葛亮说过:“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要使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必须注意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持之一恒地“聚沙成塔,集腋成裘”,以逐步帮助小学生全面地形成良好学习习惯。例如:要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就必须要求:预读习惯、查读习惯、划读习惯、摘读习惯、询读习惯、注读习惯、比读习惯、议读习惯。在培养小学生这八个习惯过程中,只能从学生年龄特征出发,根据教学的具体情况,有的放失地逐步地培养,最终由小积大,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四)严格格求,反复强化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是通过训练不断强化的结果。怎样才能使强化有效果呢?首先,要步调一致:各课教师间要一致,班与班之间要一致,教师与家长要一致。否则,就容易发生“内耗”。以“认真书写”习惯为例,如果教师在学校里提出这样的要求并严格训练,而家长却听之任之,甚至因为家庭中某些特殊情况而允许孩子“例外”,则孩子不仅不但形不成认真书写的良好习惯,甚至还有可能形成“胡写作业”的恶习。其次,要持久要求。持久就是不断强化,持久才能使小学生逐步适应,最终才能养成习惯。在培养习惯问题上,决不能也不可能有“一劳永逸”的事情发生。为了做到持久要求,可给小学生订一些制度,并严格地检查监促他们执行。(五)整体培养,互相促进除了学习习惯外,对小学生来说,要养成的良好习惯颇多,诸如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劳动习惯等。但在上述诸多习惯中,最重要的是生活习惯,因为小学生一旦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不仅为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劳动习惯等打下良好基础,也为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创造了有利条件。例如,如果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马大哈”的话,那么,要培养他形成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就比较困难。因此,为要使小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决不能单枪匹马孤军作战,而要于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等结合起来进行。(六)消除恶习,破旧立新要使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还必须教育他们自觉地与自己已经养成的某些不良习惯作斗争,并用新的良好习惯代替它,这就是“破旧立新”的意思。要做到这一点,一要启发学生认识到坏习惯的危害性,促使小学生下决心改掉老毛病;二要帮助学生解决行动中的具体困难,落实具体措施;三要不断提醒督促检查,并善于运用批评和表扬武器;四要要求小学生严格要求自己,不搞“下不为例”。关于这一点,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说的很好:“每一回破例,就像让你辛辛苦苦绕起来的一团线掉下地一样,一回滑手所放松的线,比你许多回才能绕上去的还要多。”2、在教学过程中小学生的学习习惯的培养(一)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前预习习惯课前预习可以提高课堂上的学习效率,并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前预习课程是对将要学习的知识作简要的预习,了解课程的知识点,为课堂做好准备。预习时遇到不懂的地方要通过查字典、查资料,也可以向同学、家长询问,仍然没有解决的问题要标记出来,以便在课堂上有重点的学习。预习时要学会用笔在书上作不同的标记,如:重点内容可用“△”号标上,有疑问的地方可选用“﹋﹋”画上,在旁边打上“?”号,以便在上课时能侧重学习。在我教学的过程中,发现大部分小学生认为要书写的作业才会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预习作业却认为是可做可不做。就拿我班的学生来讲,每次上课检查预习情况时,发现总有一部分的学生没有完成预习作业,这使得课堂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就此情况,我认为布置预习作业时最好能有一些书写形式。如在语文方面布置预习新课的作业,可以拟定几个预习要求,让小学生根据这几个要求完成预习作业,使学生逐渐形成课前预习的好习惯。(二)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课堂是新课程改革的主阵地,更是学生吸收知识的胜地。课堂教学则是实现课改目标和各项教育教学目标的主要途径,因此可以这样说,课堂教学的效果如何,将直接关系到各项目标的实施和落实。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听见教师抱怨学生上课不专心听讲,不能积极主动思考和发言,导致课堂教学效果不好。因此,我们在关注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的同时,还应沉下心来,更多地关注课堂中学生的学习情况,重视培养学生专心听讲、善于提问、积极思考的习惯。要想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必须在培养课堂学习习惯上下大功夫。如:课前准备习惯、听课习惯、积极、大胆发言习惯、严明课堂纪律的习惯、合作学习的习惯等。(三)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后复习习惯复习的目的是“温故而知新”。复习要与遗忘作斗争,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创制的“遗忘速度曲线”表明遗忘是有规律的,即先快后慢,刚记住的东西最初几小时内遗忘速度最快,两天后就较缓慢。因此,课后不要急于做作业,一定要先对每一节课所学内容进行认真的复习,归纳知识要点,找出知识之间的联系,明确新旧知识的关系,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主动询问,补上没有学好的内容。对不同的学习内容要注意进行交替复习,加以强化,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四)培养学生良好的积极思考习惯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是发展学生思维的前提。思维是智慧的源泉,没有思维就没有对知识的理解、消化和升华。爱因斯坦曾说过:“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放在教育的首位,而不应当把获得知识放在首位。”独立思考的能力首先表现在怀疑的精神上,就是要敢于质疑。在教学中要营造一种民主、和谐、师生平等的课堂教学气氛,培养学生不懂敢问、有意见就发表的意识和习惯,让学生敢于发表意见,敢于发表不同的意见。所以课堂上教师在培养学生认真听讲的同时,一定要鼓励学生多动脑,多思考。坚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就能帮助学生较好地消化所学的知识,逐步养成勤于思索的好习惯。(五)培养学生积极阅读的好习惯。对于学生来说,只要是与阅读活动有关的任何行为都算作阅读,它可以是视角的、听角的、触角的或者口头语言、肢体语言等多种形式。喜欢阅读、学会阅读,最后达到自主阅读是孩子早期阅读的自然发展过程。阅读是孩子获取知识的主渠道,有助于人的成长。应鼓励孩子在反复阅读课本内容的基础上,广泛吸收课外的知识和信息,养成积极阅读的好习惯。家长应为孩子的阅读创造物质条件,积极购买有关书籍和订报刊杂志。要求孩子每天课外阅读时间累计不少于30分钟,每天观看少儿电视节目不少于10分钟,每周背诵古诗文不少于2首。订阅的报刊应及时阅读,摘抄课外读物的精彩片段,或在精彩处圈点,记上自己的体会,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通过阅读带来的知识,应用于解决问题,并能够向周围同学带来信息。在学校,班主任可以把教室设计成阅读的天堂。教室的墙上可以挂上名言警句;教室的角落可以设计成图书角;板报上写出每期的阅读材料;使学生逐渐养成积极阅读的好习惯。(六)培养学生良好的做作业习惯现在有很多学生怕写作业或做作业只是在应付老师,老师布置家庭作业下去,回去马马虎虎地写完就去玩了,有的一心三用,边做作业边看电视边玩玩具;有的做作业不假思考,碰到问题就马上问家长;有的甚至不完成作业或拿别人的作业来抄……。因此,要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做作业”的习惯应从几个方面着手:(1)、培养学生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要求学生的作业当天完成,并让家长配合检查督促,教师要及时收发作业。(2)、作业要独立完成,做作业时不能抄袭别人的作业,不懂的问题就向别人请教,直到理解为止。(3)、作业要认真,有些学生为了去玩就很快地马虎地写完作业,作业书写页面不整洁,书写不工整,常写错字漏字.这是小学生最常犯的错误,教师就要强调作业时一心一意,专心致志地完成,并且要认真地书写好每一个汉字。(4)、要学会“自我检查”,学生做完作业后,要独立自我进行检查,养成自我修改的良好习惯。(5)、要有“刻苦钻研”的精神,在做作业时,碰到难题要勤查工具书,不要一碰到难题就不做了或马上请教大人,这样,学习进步就很慢。教师在教学时应经常鼓励学生要有克服困难的勇气。作业完成后,要及时收拾书包,把作业本、书本、文具等与学习有关的资料有序的放进书包。(七)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长久以来,我们的教学模式一直是“满堂灌”,一堂课老师自己不停地讲,学生就如没有独立生存能力的小鸟,只顾着张着嘴巴被动地接受着“食物”。为什么不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呢?多给他们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面对新知识,先让他们自己去琢磨去思考,一个人搞不明白的,就建立互助小组,几个学生一个小组,在一起讨论、分析,然后得出他们的结论。而我们老师不妨也做一个“懒老师”,有些问题不包办代替,只是启发和引导学生,让他们靠自己的力量去完成去解决。也许从学生万变的思维中,能给我们老师带来惊喜。3、培养小学生学习习惯的若干具体方法(一)多加训练。单靠书本说教不行,需经长期严格训练。习惯是练出来的,不是说出来的。(二)认真评比。对学生的习惯行为要给予及时的评价。要做到七结合:行为考试和书面答卷相结合;校内和校外相结合;学校和家庭相结合;平时和期末相结合;班主任和科任老师相结合;自我评估和小组评价相结合;教师和学生相结合。(三)正确指导。对孩子的学习习惯进行具体指导,如怎样阅读、怎样书写等等。教师要立足课堂,指导良好习惯的养成;上好常态课,强化良好习惯的养成;注重评价,促使良好习惯的养成。(四)以身作则。教师和家长的榜样作用是一种隐藏的教育。凡是要求孩子做到的,教师、家长也要作到。(五)奖罚分明。这也是形成习惯的后盾。必要的惩罚也是应该的。凡有制度和规定,都要经过孩子讨论、认同。(六)单个击破。发现问题及早采取相应措施,各个纠正学生不良的学习习惯。如制订班级学习制度,以督促学生养成认真学习的习惯。(七)倡导活动。开展各种生动活泼的活动,在趣味中培养小学生的学习习惯。(八)家校结合。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非一朝一夕的事,仅靠学校的力量是不够的。这就需要家长、教师等多方面的力量联合起来,共同督促,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结语:好习惯将伴随着人的一生,影响人的生活方式和个人成长的道路。要形成好习惯,就要从小做起,从身边事做起。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一种良好的非智力因素,是学生必备的素质,良好的学习习惯只是众多良好习惯中的一小部分。但总的来说,培养良好的习惯是素质教育的归宿,素质只有化为习惯,才能成为终生受用不尽的财富,学生一旦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那他们也就可谓是学会了学习,教师也就做到了:“教是为了不教”。
学习困难学生的特征及其干预研究影响学生学习效率的因素研究学习困难学生现状及对策研究中(小)学生厌学问题及对策研究如何指导学生写学习日记成长记录袋使用研究学习困难学生(或差生)的成因及教育对策研究中学生网络成瘾及对策研究后进生的成因和转化对策
现在有大部分学生在学习上都有一种懒惰的思想,严重的甚至产生了厌学的情绪。能拖到明天的事情绝不今天做。所以针对以上情况,我对学生的厌学思想作一分析,并且根据以上情况采取一些相对应的措施。让学生做到主动要学,想学,这样才是教育的真谛。
孩子厌学怎么办?孩子厌学的情绪是如何发展的?孩子厌学的原因?
小学生厌学的原因和解决的方法如下:
小学生厌学的原因:
学习障碍。有些小学生尽管学习很努力,可由于智力或其他方面的问题,听不懂老师讲的课,或不能按时独立完成作业,考试成绩不理想。但学生的自尊心又特强,觉得自己不如同学学习好,很没面子,就会产生厌学情绪,不想上学。
害怕老师。有些学生因为某些原因,导致害怕某个老师或者是不喜欢这个老师,进而就不想去上学。因为去上学就要面对老师,学生看见老师心里就不舒服,就焦虑,就恐惧,可学生还不敢把这种情况告诉家长,只说不想上学。
同学欺负。有些小学生性格内向、胆小或不合群,在学校没朋友,会被有些学生欺负。被欺负了不敢反抗,也不敢给老师说。时间久了,孩子就会压抑,讨厌上学。
小学生厌学的解决的方法:
多辅导孩子,调动孩子的学习兴趣。每天晚上把白天学习的知识辅导孩子复习,有不懂的知识点要弄懂,不留死角。家长也得反思,是不是经常光批评孩子,不表扬孩子,孩子觉得没有成就感。
家长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有一点进步就给予及时的鼓励,反而能激起孩子的学习兴趣,一天进步一点点,孩子对学习有兴趣了,有信心了,就不会不去上学了。
找老师交流沟通,家长说话委婉一些,就说家长该怎样帮助孩子,才能使孩子成为一个合格的或老师喜欢的学生,老师能不能给孩子多一些鼓励,来增强孩子的自信心。
家长可以教给孩子一些防止欺负的办法,或帮助孩子怎样和同学友好相处,鼓励孩子被同学欺负时要勇于向老师报告。家长可以把孩子因为被同学欺负不愿意上学的情况反映给老师,相信老师会妥善处理。
通过日常小事来培养好的行为习惯。
适当降低对孩子的期望,加强挫折教育。
家长要有耐心。如果是成绩原因,让孩子树立信心,这种孩子多鼓励,少批评。只要有点进步,多表扬,如果是外部的干扰,例如爱玩游戏等。家长一定要控制好,让孩子有个健康安静的学习氛围。
孩子厌学怎么办?要改变孩子的厌学情绪,首先要弄清产生厌学情绪的原因,然后才能对症下药,让孩子快乐学习。孩子产生厌学情绪的原因主要有:(1)父母的期望值过高。期望过高,会使孩子心理压力大大增加,不自觉地把学习与痛苦体验联系起来。(2)孩子不会学习。这类孩子往往学习时不集中注意力,不能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进行学习;不能选择重要内容而抛开不重要的内容;无法将学到的知识正确、合理地表达出来。这样,面对日益繁重的课业内容,自然产生厌学情绪。(3)父母陪读,使孩子缺乏学习自觉性。这会使孩子难以领悟学习的过程,难以独立地解决遇到的新问题,体验不到独立解决问题后的成功的快乐。(4)家长对孩子学习的目的定向有偏差,将学习知识的目的定在将来而不是今天。比如家长常对孩子说:“你不好好学习,将来就找不到工作。”这样,孩子就体验不到获取知识本身的快乐,而只注重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对知识本身不感兴趣,自然将学习看作是苦差。面对孩子的厌学,家长们该如何让孩子快乐学习?(1)指导孩子学习方法。在辅导孩子时,不要代替孩子学习,养成孩子的依赖心理和遇事退缩的习惯。要教给孩子获得知识的方法,如教孩子如何去查工具书,如何获得自己想要的资料等。(2)要让孩子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孩子很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他是按照别人的评价去认识自己的。一个总是失败的孩子体验不到成功的快乐,也就不去努力了。对于一个从未完成过作业的孩子,家长最好让他先做几道容易的习题,让他能轻而易举地完成,再调整作业的难度。如果孩子的学习不好,不要将失败的原因归为孩子不聪明,家长可以从学习态度、意志力等方面去寻找原因。(3)鼓励孩子自我激励。如果孩子能够经常自我激励、自我鞭策,他便有可能避免学业失败。首先要帮助孩子树立自我激励的目标。其次要让孩子学会自我暗示,经常对自己说激励的话,如“我一定能成功”。再次是让孩子在行动中摆脱消极情绪。我是彭华勇老师,心理咨询师,分享家庭教育与传统文化,专注于教育问题、心理问题咨询解决!孩子厌学叛逆等问题欢迎关注我,欢迎私信咨询!
现在小学生厌学现象非常严重,厌学原因也是很多方面的,每家就一个孩子,都是宝贝,打不得骂不得,所以慢慢形成了很多不好的习惯,在学习上没有好的学习方法。首先社会环境对小学生所处的社会关系和文化背景都有一定的影响,比如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报酬倒挂现象都会侵蚀着小学生有效的心灵,他们主观上非常简单的认为,学习是次要的。其次家庭教育方式不当,对学生打骂,挖苦,有的家长太希望望子成龙,不顾小学生身心发展,损伤小学生心灵,超越小学生能力的硬性教育,学习紧张的气氛,使小孩产生疲劳感,影响注意力和记忆力,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反感和厌恶学习,失去对学习的兴趣。再有就是在学校的教育不良。(1)师生间的矛盾冲突,对老师不满主要是反映在学习态度上,表现在学习的积极性下降,从而消防对抗,厌恶学习。(2)学生之间的矛盾,知识水平的不同,造成学习成绩不平衡,学生之间出现歧视的现象,老师对个别学生会偏爱,不仅引起小学生老师的不满,更会加剧小学生之间的冲突,那些品德和学业暂时处于后进状态的学生缺乏信心,自暴自弃,从而地处学习。总之,小学生厌学心理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是认为因素长期的,多次影响的结果,疏导的关键在于端正办学思想,易于大环境的消极影响,创造一个激发小学生学习动机与兴趣的良好环境。
一个人饿了本来就想要吃东西的,可是你却说为了他长身体,逼着他没日没夜的狼吞虎咽,明知不饿也叫他多吃点,吃不下就掰开嘴死填;孩子口渴了本来自然知道要喝水的,可是家长老师们为了让孩子快快成长,让他多喝水,说孩子们小不懂事不知道多喝水的重要性,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必须强制他们天天多喝水,不口渴也得喝,不自愿就威逼利诱,反正是为了他将来有出息;还常常煞费苦心的熬制些营养丰富的汤让他们喝,拒绝喝就死灌,灌吐了责怪一番再灌,呛着了也不放弃,反正就是为了孩子们好!于是孩子们厌食了,绝世了,甚至有走极端的跳楼了。同理可证学生们厌学心理的原因策略也应该心知肚明了罢!
大学生心理论文1500字好心疼自己做的吗
随着社会的加速发展,各种竞争日益加剧,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日益突显,以致严重影响到了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未来人生的成败,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迫在眉睫。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试析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相关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试析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解决对策》
摘 要: 随着社会的加速发展,各种竞争日益加剧,高等学校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日益突显,以致严重影响到了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未来人生的成败,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迫在眉睫。本文旨在探讨大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分析这些问题的成因,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解决对策
作者简介:袁爱霞(1963―),女,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机械设计。
一、心理健康的内涵
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各种环境中,都能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其标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深化的,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提法。结合我国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特定的社会角色,我国学者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包括:具有正常的认知能力;能正视现实,接纳他人;能协调、控制情绪,心境良好;具有合理的行为;具有健全的人格;具有优良的意志品质[1]。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重要性
一个人心理素质的好坏会影响到人生的成败。美国教育家戴尔・卡耐基认为:“一个人的成功只有15%是由于他们的学识和专业技术,而85%靠的是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善于处理人际关系。”[2]这说明了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心理健康是人生发展的基石,健康的心理可以促进大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使大学生健康成长,也是大学生适应社会,将来走向社会,成就事业的重要保证。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原因分析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庞大群体,其心智尚未完全成熟,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的能力不强。在学习的同时,还要面临环境的适应、人际关系的处理、就业的压力、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等一系列问题,在这些问题的处理上,稍有不当就会给他们带来无形的压力,致使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日益突显,从而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迫在眉睫。
1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分析
(1)厌学心理。一些学生受到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人生观模糊,学习目的不明确,求知欲不强,因此,旷课、早退、上课睡觉、干其他事情的现象屡见不鲜,当前大学生的学习状况不容乐观。另外,大学在学习内容、学习方法、时间安排等各方面都与中学有很大不同,因此,进入大学后,容易出现上课听不懂,课后无法自学、考试挂科的现象,从而产生厌学心理。这种人格方面的缺失,认知能力的不足,行为的不当,适应能力不强,都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2)就业压力大,心理焦虑。随着高校的扩招,人才已不再稀缺,因此当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相当严峻,就业压力大已经成为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随着毕业的临近,许多学生心里感到焦虑恐慌,对自己将来能否找到称心如意的工作缺乏信心。有的学生无法面对这样严峻的现实,选择逃避、酗酒滋事、沉迷网络,一旦回到现实,其内心的焦虑更加强烈。这与我们讲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能够面对并正视现实,能协调、控制情绪,心境良好,具有合理的行为不符合。
(3)逆反心理,缺乏责任感。一些学生遭遇挫折时,不是从自身找原因,而是简单地把原因归咎于别人、家庭、学校和社会,从而产生不信任他人甚至是对立的逆反心理。逆反心理是一种单向、固执偏激的思维,与常理背道而驰,对正面宣传作不认同、不信任的反向思考,对不良倾向持认同情感。如越是家庭、学校、社会要求做的事情,一些学生就越反对;而越是家庭、学校、社会禁止做的事情,一些学生就偏要去做,对家庭、学校和社会缺乏责任感。这有悖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中的具有健全的人格,具有合理的行为,能协调、控制情绪,心境良好的要求。
(4)人际交往中的心理障碍。人际关系受个体性格、认知、思维方式、个性特征等各方面因素影响[3]。随着年龄的增长,大学生有了强烈的交往动机和交往需求。然而,由于他们心理发展不是很成熟,容易冲动,因此他们在人际交往中容易出现问题,主要表现为:过度以自我为中心、排斥、嫉妒、猜疑、羞怯、自我封闭,等等。这些问题容易造成大学生的人际关系紧张,从而产生消极情绪,影响学习和生活。这种认知能力的不足,不能接受并悦纳他人,情绪消极悲观,采取的行为不合理,都是不符合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的心理问题。
(5)消沉心理,迷恋虚拟世界。大学生进入高校后,需要独立面对来自各方面的种种压力,因此心理上面临着许多压力和困惑,而网络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他们的心理需求。尤其是一些性格内向和遭受挫折的学生,更容易逃避现实,沉迷于网络,在虚拟的世界中寻求成功,找到自我,获得尊重,实现在现实生活中不能实现的幻想,这更加拉大了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距离。这种缺乏优良意志品质和健全的人格,不能协调、控制情绪,不能保持良好心境,不敢面对现实,逃避现实,把自己局限在网络这个虚幻世界里的做法,显然违背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标准。
2 大学生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分析
人的心理活动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动态过程,因此,大学生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其中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这些主要因素是不可忽视的。
(1)个体的原因。大学生正处在一生之中心理发展变化最激烈的青年期,心理发展还不够成熟。理论知识、个人阅历和社会经验的不足,使得他们看问题时往往缺乏深思熟虑,过于简单、片面,掺杂情感色彩。当面临多种思潮、多元价值观与各种人生观的冲击与抉择时,心理矛盾冲突不可避免,这些矛盾和冲突若得不到及时有效地合理解决,就会对心理健康造成损害。
(2)家庭的原因。家庭是大学生人格形成的摇篮。和谐的家庭氛围与民主的家庭教养方式有利于学生形成积极向上、谦虚、乐观等良好的人格特征。相反,不和谐的家庭氛围与独断专型的家庭教养方式则会使学生容易形成逆反、粗暴、怯懦、缺乏自信等不良的人格特征。
(3)学校的原因。对于大学生而言,大学的学习、生活环境与以往相比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少学生难以适应,这给一些大学生心理上带来了消极影响。加上长期以来,学校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重视不够,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不强,这是非常普遍的现象。此外,高校的不断扩招,大学生人数的大量增加,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服务无法满足学生需求。
(4)社会的原因。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与当今社会的环境有着极大的关系。社会竞争的加剧、压力的增大、中西文化的冲突、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社会的各种诱惑,等等,这些对他们的价值观念以及行为都会产生重大的影响。当这些展现在心理尚未完全成熟的大学生面前时,出现心理问题是很难避免的。
四、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对策
针对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产生的原因,建议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使学生拥有健康的心理。
1 个体方面,培育自我价值感
良好的自我价值感是个体适应环境、发展完善自我的重要保障。培育自我价值感是促进心理健康的有效手段。首先,大学生自身应当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样,他们才能以乐观的态度看待问题,不畏艰难,积极进取。其次,正确认识自我,悦纳自己,发展自我。最后,多参加学校的各项有益活动,如体育比赛、演讲、作品展等,从中发现自身的闪光点。多接触好书,积极向上的音乐,在良好的文化氛围中生活,远离不文明的行为。
2 家庭方面,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积极作用
父母与孩子有着天然的联系,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有着无可替代的优势,因此,开展心理教育必须坚持家校联系。发挥家庭教育的积极作用,使学校、家庭形成合力,共同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心理。
3 学校方面,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
(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必选课和讲座,传授心理学知识。学习心理学知识,了解心理发展变化的规律,有助于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国际教育界认为,心理健康教育与专业教学同等重要,没有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是缺憾的教育。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必选课和讲座,使大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和讲座的交流,掌握心理健康知识,自觉地维护和增进自己的心理健康。
(2)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咨询服务,及时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心理咨询是目前比较流行的一种消除心理障碍的手段。通过专业心理咨询人员运用心理学的原理、方法和技巧,帮助学生解决各种心理问题,防止心理疾患。除了面对面咨询外,还应开展电话咨询、网络咨询等多种形式的咨询,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通过心理咨询,学生能够拥有健全的人格,阳光的心态,健康的心理。
(3)营造和谐文明校园环境,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学校是大学生生活学习的主要场所,其环境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直接且深刻的影响。文明、积极向上、整洁优美的校园环境,对培育学生健康的心理是不可或缺的。师生关系的和谐民主、同学关系的团结友爱有益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心理健康的发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有利于陶冶学生情操,培养积极向上的学习、生活态度,提高人际交往能力。为此,学校可以多举办一些如艺术节、体育比赛、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等活动,激发同学们的潜能,使其才华得以施展,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增进同学间的友谊,提高个人综合素质。
4 社会方面,提供良好的社会氛围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要靠学生、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参与。大学生不仅生活在学校,同时处于社会大环境之中,社会理应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提供良好的社会氛围。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构建和谐的社会,传播正能量,营造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以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成长。
五、结束语
目前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表明,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刻不容缓。探讨大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分析这些问题的成因,并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对策,对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王 蕾,许 刚,毛 维,祖 磊 .浅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 .时代文学,2008(24):222.
[2]宋凤宁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读本[M]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刘新颜 .高职大学生心理问题浅谈[J] .世界华商经济年鉴,2012(7):59―60.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试析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相关论文
写作思路:做到条理清楚、自然、明白,不杂乱,要倾注自己的思想感情,或探索人生真谛,或谈论思想问题、治学精神,使读者受到启迪和教育。这样的文章有了哲理,给予读者的感受也就更加丰富了。
人一生中,每进入一个新的环境,都会遭遇一系列新的问题,都会遇到一些成长过程中必然会遇到的新矛盾。人类成长智慧启示我们:成长中的矛盾,正是推动我们进行新的学习、获得新的适应能力的力量。
本篇将择要介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一般问题。希望这些知识能够帮助我们建立正确的健康观、人生观,能掌握正确理解社会、文化与自我的方法,学会有效筹划自已的大学生活,尽快适应环境,接受新的挑战,以清醒的认识、积极的心态、顽强的意志走上成才之路。
健康是人生的第一财富。对作为天子娇子的大学生来说,心理健康更是学业成就、事业成功、生活快乐的基础。心理健康是由心理卫生的概念延伸过来的。心理健康通常是指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心理卫生则是指一切维护心理健康的活动及研究心理健康的学问。
心理健康是指具有正常的智力、积极的情绪、适度的情感、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格品质、坚强的意志和成熟的心理行为等。心理键康与一个人的成就、贡献、成才关系重大。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成才的基础。
优秀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常常被老师和家长所忽视,但并不表示他们没有心理问题,事实上,优秀大学生也是心理问题高发群体。因此,对探究优秀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表现、寻找解决优秀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有效途径及教育策略显得尤为重要。以下是我为大家精心准备的: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现状及应对策略探究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现状及应对策略探究全文如下:
【摘 要】 当今社会,竞争日趋激烈,人们所承受的压力也随之剧增,与此同时会产生不同的程度的心理问题。而大学生这个特殊的群体更会在这种压力下出现诸多的心理问题,所以如何引导大学生正确解决心理问题成了一个至关紧要的话题。
【关键词】大 学生;心理健康;应对策略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
一学业问题。迈入大学校门,一切都是陌生的,陌生的环境、同学、老师……如何迅速的融入环境、结交新的朋友、处理好与老师的关系、给自己重新定位,就成了每一个大一新生必须面对的难题。没有了中学时代老师的督促,没有了父母陪身边的呵护,也没有了高考前夕的紧张氛围,一切都显得那么孤单。所以直接导致许多大一新生没有学习动力,缺乏奋斗目标,整天浑噩度日,荒废大好青春。因此,就要求每一位同学面对现实,迎接挑战,用最精神的一面赢在大学的起跑线上。
二人际交往问题。人际交往能力是一种在活动中长期培养、形成的技能。高中时期,地域相对封闭,人际交往的圈子相对较小,交往物件简单、多为熟悉的同学等;进入大学,同学们都来自四面八方,地域的差异造成交往物件的文化背景、家庭教育方式、兴趣特长和人生价值观等的不同。现代大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受到各方面的过多关注,逐渐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缺少集体意识、较为敏感的人格特征,他们不愿主动与人交往,却渴望获得一份纯洁的友谊,总把希望寄托于他人身上,缺乏自信,甚至有些自卑。所以在遇到人际摩擦、冲突时,因缺乏经验而显得无所适从,处理不当就有可能破坏与人的正常关系,严重时更会走向极端,造成无法弥补的错误。
三情绪问题。第一,自卑心理。自卑是人际交往的大敌。当听到背后有人笑或低声议论什么时,你会觉得他她们是在议论自己吗?自卑者往往性格内向,不喜欢与人交往,他们把自己封闭起来,觉得自己事事不如人,总觉得别人看不起自己。引起这种心理的主要原因有:过多的自我否定、消极的自我暗示、挫折的影响和心理或生理等方面的不足。第二,孤独心理。孤独者缺乏与人的交流,会有一些怪异的行为举止,经常沉默不语,兴趣爱好比较少。孤独者往往表现出萎靡不振,并产生不合群的悲哀,从而影响正常的学习、交际和生活。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
一家庭因素。家是孩子成长的温床,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一生有着巨大的影响,家庭德育是完善孩子人格的根本,父母的人生观、价值观直接影响着孩子世界观的形成。良好的教育氛围、正确的教育态度、合理的教育方式对孩子性格的塑造、个性的形成起著至关重要的作用,此外,父母还应保持教育理念基本一致,避免双方教育方式方法的激烈冲突。如果父母双方的教育理念、教育态度差别太大,就会让孩子无所适从,很容易养成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两面作风,极不利于孩子良好品行的培养形成。
二社会因素。近年来,国内外局势瞬息万变,世界格局重新形成,给我国带来了新的挑战。随之改变的是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大学生作为新世纪的主人,要能在钜变之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调整心态,面对挑战,努力把自己打造成一个身心健康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三环境因素。环境的变化可引起心理的不适。大学之前,老师、父母对生活的干预较大,没有形成较强的独立性;进入大学,远离父母,许多事需要自己做主,但因前期没有独立生活过,缺乏基本的生存技能,所以在获得久违的自由时另一方面有患得患失,容易对新生活产生迷茫。虽然大学生渴望独立,但当真正独立生活的时候,又表现的像个小孩子,不知如何处理问题,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大学与中学的课程有着本质上的区别,课程难度的加大、教学方式的改变,容易使许多学生产生厌学心理,从而出现心理负担。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应对策略
一做好心理咨询和辅导。高校要面向全体大学生,做好心理辅导和咨询工作。通过电话、网路、谈话等不同形式为大学生提供及时、有效、高质量的心理健康指导与服务。加强对新生、应届毕业生的心理辅导工作,帮助他们化解心理压力,克服心理障碍。心理健康问题较为严重的学生,尽快交给专业卫生机构进行治疗,治疗结束后,要不排挤、不排斥,防止心理健康问题反复。
二积极开展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活动。“高校要充分发挥学校广播、电视、校刊、校报、橱窗、板报以及校园网路的作用,大力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要积极组织大学生心理健康宣传日或宣传周、心理剧场、心理沙龙、心理知识竞赛等活动,努力开办网上心理健康栏目,经常举办心理健康讲座”对于《意见》的要求,高校应着力做好,避免恶性事故的发生。
三主动和家人保持沟通。家是心灵的港湾。也只有在家里,人才能放下戒备,敞开心扉。所以家长或监护人在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展开中要给予大力支援,确保孩子身心健康的成长。进入大学,大多数同学远离父母,往往几个月才能见上一面。因此,家长要通过各种渠道及时了解孩子的心理变化。学校也要利用资料、个别交流或家长学校机会,指导家长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使家长注重自身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营造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以家长的理想、追求和行为影响孩子。
四自己主动调控 。除家庭、学校帮助协调心理健康问题,大学生还应该主动适应调解,如:倾诉、宣泄、转移等。找到适合自己的放松途径,减轻压力;积极参加校内各种社团活动;敞开心扉走出去,寻找一份属于自己的友谊;正确看待恋爱问题等。
总而言之,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是需要社会、家庭、学校等多方配合共同关注的。大学生个人也应保持良好的心态,塑造健康的人格,书写美丽的人生。
孩子厌学首要表现为:1、把学习当作背负,被动地唐塞学习。2、责任心不强、马虎草率。3、行为松懈,常常旷课、迟到,乃至逃学。1。改变观念,接受自我2。培养兴趣,树立信心当然,对于有严重心理障碍的厌学学生,靠以上常规性的辅导和转化还不能根治的,就必须尽早请心理医生诊断,利用医学手段来治疗厌学症。对患有厌学症的学生进行教育和帮助,切实解决好他们的学习心理问题,才能让每一个学生更好地适应学校教育的要求,从而顺利走完成长的历程。
现在小学生厌学现象非常严重,厌学原因也是很多方面的,每家就一个孩子,都是宝贝,打不得骂不得,所以慢慢形成了很多不好的习惯,在学习上没有好的学习方法。首先社会环境对小学生所处的社会关系和文化背景都有一定的影响,比如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报酬倒挂现象都会侵蚀着小学生有效的心灵,他们主观上非常简单的认为,学习是次要的。其次家庭教育方式不当,对学生打骂,挖苦,有的家长太希望望子成龙,不顾小学生身心发展,损伤小学生心灵,超越小学生能力的硬性教育,学习紧张的气氛,使小孩产生疲劳感,影响注意力和记忆力,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反感和厌恶学习,失去对学习的兴趣。再有就是在学校的教育不良。(1)师生间的矛盾冲突,对老师不满主要是反映在学习态度上,表现在学习的积极性下降,从而消防对抗,厌恶学习。(2)学生之间的矛盾,知识水平的不同,造成学习成绩不平衡,学生之间出现歧视的现象,老师对个别学生会偏爱,不仅引起小学生老师的不满,更会加剧小学生之间的冲突,那些品德和学业暂时处于后进状态的学生缺乏信心,自暴自弃,从而地处学习。总之,小学生厌学心理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是认为因素长期的,多次影响的结果,疏导的关键在于端正办学思想,易于大环境的消极影响,创造一个激发小学生学习动机与兴趣的良好环境。
问题一:学生焦虑,厌学懒惰解决对策有哪些 1、学校生活方面的原因: (1)不适应学校生活。这种情况多发生在转学、升入新的年级等较大的学习情景变迁中。由于学习环境的巨变,学生需要对自己的行为方式、学习习惯、人际关系重新进行建构,因此,一部分适应能力比较差的学生可能会因为适应不良而厌学、逃学。 (2)同学关系问题,如存在欺侮行为; (3)与教师的关系问题,如学生受到教师的强烈叱责。 (4)学业不振。如成绩不理想,不能理解课业。 (5)不适应集体活动,生活自理能力差。 (6)学校规则过于严格,教学方式陈旧,缺少生机与活力等。 (7)应试倾向严重,考试频繁。 2、家庭方面的原因:家庭生活环境的急剧变化;亲子关系紧张;家庭不和;家庭文化氛围缺乏等。 3、个人自身的因素:个人自身的因素包括缺乏学习的内在动机、自制力差、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对学习的意义存在理解和认知障碍,缺乏意志力和克服困难的毅力。 沉迷网络怎么办 责备迷网的孩子并不能让他们离网,最好的方式是家长先厘清孩子爱上网的原因,才能采取适切的教养对策,通常有三大原因会让孩子从现实世界躲避到虚拟网络中,孩子的情感空虚、习惯性上网、患有网络上瘾症。 当家长意识到孩子太过迷网,第一步先从孩子的情感层面开始检视,是不是社交状况出了问题?是否因为无聊、心情郁闷、逃避压力而去追求网上活动所带来的 *** ? 亲子共玩 缺乏自信心与成就感、或是无法妥善处理人际关系的孩子,愈容易沈迷网络。当孩子无法在现实生活中建立自信与成就,自然会到网络世界寻求满足。面对因情感空虚而迷网的孩子,父母需要给予丰富的情感滋润,最佳方法是“和孩子玩在一起”。 常见父母买了故事书、积木等玩具之后,就打发孩子自已去玩,结果就是玩具束之高阁,孩子跑去上网,要让孩子感受到玩的乐趣,需要父母的参与,孩子需要父母陪伴的时期并不仅止于幼儿期,上初中前的小学阶段,孩子的学习兴趣与动机仍深受家庭影响,这时期孩子会喜爱的休闲娱乐,多半是父母愿意陪他一起从事的活动,例如孩子爱阅读,是因为父母陪他一起读,孩子自然地把对父母的爱移情至阅读活动。至于要让孩子在网络活动之外找到自信与成就,则必须协助孩子找到替代的兴趣。 家庭教育专家查向红还指出,要让孩子提起劲做点别的事,根本不需大费周章,专家提出了几个父母可协助唤醒孩子兴趣的小点子,例如不喜欢阅读的孩子,可以用经典漫画激起他的阅读欲望。父母在家里也可以培养一种问问题的文化,没有笨问题,可以谈所有事情,即使父母也有不知道答案的时候,藉此引发孩子好奇心。 定位计算机为家庭公用 如果父母提供了丰沛的情感滋养,孩子迷网的状况持续,则要进一步厘清是习惯使然,还是患了网络上瘾症。要预防孩子上网成习惯,在帮孩子买计算机、装网络之前就要先约法三章,订下网络使用规则,包括计算机放置位置、可上网的时间及明确的违约罚则,并张贴在明显处,亲子一起签名、确实执行。 进入小学阶段,由于学校计算机课及作业需要,孩子会要求父母买计算机、装网络,如果与孩子沟通确认家中架设计算机网络的必要性,父母在购买计算机时,可以请商家仅安装作业及文书系统,以减少孩子滥用计算机机会。另外,千万不能让孩子以要专心做功课为由,将计算机放在孩子的房间,在孩子未成年之前,父母一定要坚持计算机放在客、餐厅或书房等家中的公共场所,并定位为全家共享设备,如此父母才能陪着孩子上网,这是避免孩子没事赖在网络前的必要良方。而要防止孩子从事不当的网络活动,消极措施是家长用科技反制科技,装设上网管制软件,查阅孩子浏览纪录......>> 问题二:学生厌学的原因及解决办法有哪些 中学生辍学是制约“普九”发展的突出问题,也是目前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认真中学生辍学原因,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依法制止辍学,是各级党政和全社会的“重中之重”,更是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中学生辍学原因 从调查了解的情况看,不少中学尤其是不少农村中学的年辍学率都超过了国家规定2%的标准,有的高达4%以上。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中学生辍学不仅发生在贫困地区,那些经济状况较好的地区也十分严重。可以说,中学生辍学现象,不仅是对教育事业的严峻挑战,而且是对创建和谐社会、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个严峻挑战。如果不采取重大措施加以制止,不仅影响“普九”和“普高”的顺利实施,丧失经过几十年努力取得的“两基”成果,而且将对整个民族素质的提高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中学生辍学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些是综合性的。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五点。 1、家庭原因。家庭是孩子的第一生存环境,家庭主要成员(家长或监护人)是孩子觉悟、提高的第一任老师,家庭环境的优劣和家庭主要成员素质的高低,对孩子的影响至关重要。调查数据显示,中学生辍学有36.25%的因素是因家庭原因造成的。一是家庭确有经济困难,无力支付孩子就学的基本费用。家庭主要成员终日为生计而奔波,既没有精力照顾孩子,更没有足够的财力供孩子就学。更有甚者,孩子被认为是家庭经济收入的重要支柱,强迫其中途退学,帮家庭劳动或经商。二是家长文化底蕴不足,就学意识差。他们以自己的经历对待孩子的成长,因而对孩子的期望值不高,一看到孩子升学无望或成不了什么“家”,就强迫孩子弃学从农、从工、从商,“早工作、早赚钱、早积累”。三是单亲家庭。父母离异,孩子每天放学后回到空荡荡的家中,缺乏双向的生活保护和教育扶助,性格孤僻,很少体观念,稍有疏忽,便流落到社会上。四是重男轻女的封建意识。农村初中尤其是山区初中辍学的男女生比例高达1:1.5以上。多子女家庭中,绝大多数在条件不很充足的情况下,优先保男孩就读。五是拼搏型家庭。个别家庭的男女家长正值事业中期,忙于工作,没有拿出应有的精力教育孩子,没有很好的履行和承担应尽的责任和义务。笔者从家庭原因的单项调查中,了解到部分学生的请假理由和没有完成作业的解释理由,令人啼笑皆非,又深感心酸。如,“爸爸妈妈晚上加班休息晚,早上没有提醒我,我还以为是周末,耽误了上学”。“爸爸妈妈又加班,有两道题不会做,没有人指导”等等。 2、社会原因。一是受社会用人制度的影响,使“读书无用论”再次抬头。以来,“学而优则仕”、“升学就业跳龙门”的思想在人们的心目中根深蒂固。随着改革的深入,打破了“升学就业,国家安排工作”的观念。再加上近几年场经济运行的过程中,暂时出现的企业破产、工人下岗、个别文化层次较低者发财致富等因素,致使新的“读书无用论”再次抬头,造成大量学生辍学。二是社会招用童工的影响。不少企业尤其是个体私营企业,违法廉价招用童工,加剧了学生的流失。三是受邻里子女辍学的影响,形成了学生辍学的自然体。 3、行政原因。一是法制宣传不力。尽管国家先后颁布了《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但是由于宣传不深入,不持久,不少众的教育法制观念和“普九”强制观念依然十分淡薄。二是执法措施不力。个别地方没有把制止学生辍学当作重要的行为,对辍学生家长或监护人缺乏强制措施。学校对辍学生多次动员无效后,无可奈何。三是配套建设不力。只重视教学用建设,没有把生活用尤其是学生宿舍建设列入重要位置。一些学生走读半径过长,走读环境较差,安全得不到保障,因而造成辍学。 4、学校原因。几乎是在所有的家长座谈会和复学学生座谈会上,都有一部分家长和......>> 问题三:如何解决学生的厌学问题? 正确认识和解决当前中学生的厌学心理问题,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至关重要的问题.笔者通过多年的观察,了解和调查认为:在当前中学生中,多数学生是非观念,爱憎观念,思想道德观念是好的,这是一种自我意识成熟的表现.然而,厌学的现象也较为突出,面对当前中学生厌学心理日益严重的现状,如何认识和评价这一心理问题,如何使中学生走出这一心理困境,寻求心理健康,已成为摆在家长和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一.中学生厌学心理的成因1.主观原因主要有:(1)没有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基础知识差,成绩跟不上.(2)学习方法不当,使他们感到学习是一件十分痛苦,让人疲倦,厌烦的事情.2.外在因素(1)社会因素.主要有:①受社会黄色文化影响及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②受校外玩乐场所如营业性舞厅,电子游戏室,台球室等影响,使贪玩的学生学习分心.③受毕业分配,就业难及滥招生影响.④受一些知识群体如教师等的生活仍然较为清贫,待遇较低的影响.(2)家庭因素.父母不管教或不善于管教,导致学生的厌学心理.强制型的家长对子女用压的办法,按其主观愿望逼迫孩子学习,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产生对学习的厌倦情绪;放纵型家长对子女放任自流,导致子女懒学勤玩;宠爱型家长对子女百般溺爱,过度迁就,使孩子滋长了依赖性和懒惰性.此外,家庭关系不和或家庭破裂,会给子女心灵上造成创伤,使子女意志消沉而影响学习.(3)学校因素.主要有:①学校办学方向有偏差或教育方法不当.一方面,在应试机制的作用下,许多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使学生身心负担过重,造成精神高度紧张,难以应付各种压力,由此产生厌学心理在所难免.另一方面,学校对学生学习目的,学习态度,人格等教育长期等闲视之,使学生缺乏学习动力.此外,一些教师厌恶,歧视后进生,使学生对教师产生逆反心理,学习情绪低落.②教师教学观念陈旧,课堂教法不当.如重知识传授,死记硬背,题海战术,轻思想政治教育,学法指导和能力培养;重学习尖子,轻多数学生的培养;脱离实际,讲课枯燥无味等.二.解决厌学心理的对策鉴于以上对厌学原因的分析,我认为解决厌学心理问题,应采取如下相应的对策.1.把加强学习目的和学习动机的教育放在突出的地位来抓.良好的学习目的和学习动机,能激发爱国热情,在学习上表现出积极的态度,强烈的责任感,有发奋进取的欲望.社会心理学告诉我们:自我意识对个人的言行,活动的指导,推动和制约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它可以使个体正确地认识其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身份和作用,可以帮助个体确立起正确的生活目标和科学的人生价值观,可以使个体建立起正确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推动个体努力完成学习和工作任务.加强中学生学习目的和学习动机教育,应渗透在各科课堂教学中,着重抓好如下几个具体方面的教育:(1)学习是自身发展和完善的需要.在当前科技迅猛发展,人类知识迅速增加的形势下,一个人如果不努力学习,就不可能掌握现代科学知识,不仅不能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做出贡献,而且也很难在社会上立足.一般地说,文化程度,水平高,致富门路多,致富速度快;反之,往往致富无门,或致富较慢.在当代,只有学好科学文化知识,才能获得良好的就业机会.为社会创造更多财富,才能丰富和完善自己,享受现代文明.(2)学习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现在的社会是信息社会,急剧变化发展的社会,新时代的发展,客观上要求,迫使人们具有更高的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这就在更宽泛的领域里向人们提出了许多新的适应社会变化的要求.因此,只有不断努力学习,才能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3)学习是公民应尽的义务,是立国,强国......>> 问题四:学生厌学原因分析 怎么分析 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 学习基础差造成厌学。有的学生学习基础差,由于种种原因,经过多次努力还是一次次失败,长时间家长的漠视、教师的批评、同学的歧视。他们在学习中无法满足成功的愿望,生活中又无人能理解关怀,品尝到的只是失败感、乏味感。逐渐形成学习无价值、自己是学不好的 “差生 ” 等观念,又反馈到学习行为上,如此恶性循环,很快就患上了厌学症。另有一些学生小学时成绩较好,上了中学后生活学习环境改变,面临新的挑战,由于适应能力差,在挫折和失败面前无法正视自己,丧失自信,消极对待学习,从此一蹶不振,也容易患上厌学症。 2、家庭环境的影响.家庭本应是学生在校学习的加油站,但往往由于部分学生家庭成员的指导思想和教育方法欠妥,对学生造成厌学的影响也不容忽视,那些家庭条件较优裕的,家长往往失之于偏爱或溺爱,他们生怕亏待了自己的孩子,对孩子的要求常常有求必应,殊不知适当的教养是应该的而且是必要的,但过分的“撒娇”却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极为有害,因为这助长了孩子的优越感,而丧失了他们的进取心而不思学习,厌恶学习。 3、社会生活的诱惑,偶然因素的作用,一些教师对事情的思维过于简单,处理过于疏忽,如不公正的对待学生,态度过于粗暴,言辞太偏激等等,教师的一时疏忽,留给学生的印迹一辈子也许会永远抹煞不掉,也正是这些“疏忽”才导致了后进生难于“医治”的厌学情绪。 厌学产生是多方面的,克服学生的厌学心理也就需要社会、家庭、学校及学生自身的努力,下面谈谈学校应如何帮助学生克服厌学心理。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1、学校应成为学生乐学的场所,大力开展第二课堂生活,为学生发挥他们的特长提供机会让他们紧张的神经能有机会得以松弛,变“厌学”为“乐学”。如成立了形式多样的兴趣小组,学生自愿报名,自主参与,每学期举行兴趣小组成果展,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再如学校电视台、广播电台的正常开播也给学校注入了很多生机,一些重大纪念日的庆祝活动也深受学生喜爱,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生活,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对学校和老师的感情,对学习的兴趣。 2、沟通学校与家庭、社会的多向联系。每学期要定期召开家长会,让家长进班听课,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当前的教学方法,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接轨。,同时家长学校的正常开办也非常重要。让家长了解自己孩子的身心特点,针对实际情况采用正确教育子女的方法,指导家长深入孩子的心理,做孩子的朋友。教会学生调整心态,改进学习方法,主要从几方面进行。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要让学生喜欢学习,先让学生喜欢要他学习的人”,这是“理想教育”的一个重要理论。古人云:“师者,人之模范也。”热爱本职工作,增强民主平等意识,把学生看成一个独立的个体,关心、尊重、帮助他们,充分利用课堂教学,主题班会和个别谈话法,多与之交流沟通,使他们以开放的心态、心情舒畅的进行学习。正确处理好师生之间存在的矛盾和冲突,形成以融洽的师生关系。实践证明:师生之间平等的交流和沟通,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这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前提。 问题五:如何解决学生厌学问题学校应有的策略 我觉得老师和家长应先查找出学生厌学的原因,首先我总结出几点: 1.学生自身对于学习没有明确的目标,习带有盲目性,自然就缺乏学习的动力。 2.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而不自知。于是产生不管怎么努力都不会有好成绩的苦闷心理,进而自我放弃学习。 3.学校中人际关系恶劣是很多学生厌学心理产生的诱因。 从这几个方面着手,多跟孩子沟通,了解孩子是什么原因导致厌学,这才是最好的办法。 这些也是我根据自己治疗过的案例得出来的结果,如果有问题可以资讯我。 问题六:如何对待学生出现的厌学情绪 我们该怎么样对待厌学孩子重生教育支招,学员逃学的心理既有主观因素,又有客观因素,我们应根据不同的情况,区别对待,切不可一刀切。学校和家庭显得尤为重要,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结合体,只能靠社会的逐渐发展来提升孩子的成长环境,而学校和家庭直接与孩子面对面,作用更大。因此,学校和家庭应多做努力,学校要当好辅导员,班主任要当好战斗员、调度员和联络员,家庭要当好监督员,社会要当好协管员。 + 一、学校要当好辅导员。学校要通过班主任这一群体,建立一支过硬的德育队伍,定期进行班主任工作的研讨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班级管理水平,让班主任既是抓具体班级工作的事务型班主任,又要让他们在育人思想上上升到一个新的平台,我们的时代主旋律是,与时俱进,和谐共进,学校发展如是,班级发展也要这样,因此,班主任的管理班级的理念也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在这一方面,班主任自身要不断学习,研究目前独生子女群体德育工作的特殊性,复杂性,尤其是对于学员中的逃学群体,要舍得花时间、花精力、动脑筋、深挖思想根源、找对策,同时,学校也要建立健全的德育网络,形成一个有效的德育教育体系,把对学员的德育教育放在首位,抓好了德育这个环节,学员的文化素质提高也有了较理想的先决条件,整个学校的德育氛围必然感染着整日不思进取,甚至想逃学躲避学习的小群体。 二、班主任要当好战斗员,从学校的教育功能来看,学校是育人的主阵地,而班级的管理者,班主任就是一个班级的主心骨,班级工作怎样,决定着班级的发展状况,影响着班级同学的综合素质的发展,一个优秀的班主任不仅仅是充当传声器,上传下达,这样只能是基本尽责的班主任,更重要的是,班主任要学会把握学员的思想脉膊,善于动察同学中,哪怕是一点点不经意的不良情绪的流露,都有可能发现潜在的问题,及时找准思想教育的契机,特别是班级中的特殊学员,要建立跟踪管理制度,定期交流、谈心,达到师生心灵上的共鸣,同时要多和家长沟通,争取家长的配合。人都是有感情的,班主任倾注了热情,就是再铁石心肠的学员也有感动的时候。具体讲,班主任对本班有逃弃学倾向的学员要建立个人档案,根据学员的自身情况,采取有效的对策,对于来自问题家庭的学员,首先要正面教育他们保持良好的心态,引导他们自尊自爱、自立自强,让他们意识到人虽然无法选择出生,但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成功,在平时要不失时机地给他们以关爱,让他们走出残缺家庭的阴影,投入火热的班集体生活,而对于平时一向遵章守纪,做事认真的这类学员,要不断鼓励他们,让他们树立信心,让他们看到自身的内在潜力。同时,要主动帮助他们丹观分析自己的得和失,并和科任老师联系,确立科任老师关注本学科的学困生的意识。对于自由散漫,任性无度的学员,则非下大力气不可,平时要求要严格,该从严要求的时候绝不迁就,让他们明白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的道理,并多与家长沟通,让家长定期到校参与管理、教育,努力做到家教 *** 。同时在班级培养学员的正确的是非观,让积极向上的健康的氛围感染他们,让他们体会到投入学习的成功感,对于早恋型的学员,要从思想上解决,指出早恋的危害,通过主题班会,让全班展开大讨论,同时,多开些积极向上的主题班会,多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班级课外活动,既丰富了学员的课余生活,又陶冶了他们的情操。 问题七:中小学生厌学情绪产生的原因有哪些 第一,学习兴趣不足。 第二,学习动力不足,由于成绩差,兴趣差等原因。 第三,学习能力不足,由于天赋等原因。 第四,各种压力导致厌学,如老师、家长和考试。 第五,不懂得学习方法,导致苦恼于学业。 问题八:中学生厌学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1、学习兴趣不浓,缺乏长远动机 这部分学生大多数学习成绩不佳,对学习感到乏味,学习被动对学习任务只是穷于应付,他们感到学习是一种苦差事,简直是一种活受罪,但是迫于老师、家长的压力,不得不每天背着书包到学校混日子,在动机上表现为直接动机,只求初中能毕业,或只考技校、职高,早日上班工作,缺乏为振兴中华而刻苦学习的长远动机。在他们看来爸爸妈妈文化低,在厂里照样上班挣工资,很舒服。 2、信心不足,自暴自弃。 这部分学生由于学习成绩差而产生自卑感,加上外界压力,如老师的批评,家长的训斥,同学们的耻笑等,使之失去信心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一谈起学习就心烦意乱、苦闷、焦躁、头痛,一进教室就情绪低落,他们对考试抱一种无所谓的态度,他们认为爸爸妈妈对学习上的问题一窍不通不能辅导只会批评,自己也只能这样。 3、图眼前实惠,需要层次低 由于家庭的负面影响,他们贪图眼前实惠,需要层次低,他们错误地认为只要有钱就有一切,能捞钱就是有能耐,有了钱可以吃得好,穿得好因此自小就一心想捞大钱,有了钱就吃、穿、玩。对于如何发展自己,完善自己考虑很少。 4、意志薄弱,克服困难毅力差。 家庭条件优越,从小娇生惯养,有过强的依赖心理,学习上不愿独立思考,依赖老师辅导,一旦失去辅导成绩一落千丈,一遇到难题,就叫苦不迭,整天没精打采灰心丧气,意志消沉,悲观失望。 以上四点便是中学生厌学的主要原因,家长们必须帮助孩子去努力克服,而不是一味的指责。 问题九:如何帮助克服学生厌学情绪 面试稿 学生厌学的原因及对策――李广德 厌学是目前中小学生诸多学习障碍中最普遍、最具有危险性的问题,是青少年最为常见的心理疾病之一,是导致辍学的最主要的因素,主要有一下原因。 1、落后的教育观念是造成学生厌学的本质原因。虽然早已实行小学免试直接升初中的制度,但小学教育的应试压力并未消失。小学教学质量的评价标准仍只有学生成绩,初中名校的择生标准仍旧是成绩。教师在抓学生成绩面前仍然不敢有半点的放松。素质教育的教育观念仍没有认真的落实到教育实践中,仍没有被大多数的教师所掌握并应用于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中小学生的作业量在“减负”热之中或之后都没能实质性的减少。增加作业量来换取成绩,把作业作为惩罚学生的手段还在流行。这种无视学生主体性,不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与要求的落后教育观念指导下的教育教学实践,当然让学生感到厌恶,显然,教学质量也不可能有实质性的提高。 2、家长的高期望、教师的高要求与学生发展失衡是造成学生厌学的“动力”。毫无疑问,社会竞争日益增强必然会渗透到学校教育中,家长对学生的期望呈低龄化趋势,对学生成绩的高期望不仅没有减弱的趋势,而且呈现对学生各种特长的高期望。学生面临着来自家长的压力越来越大。而在现有教育环境中,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也不可能降低。在整个社会呈现出的短期、快速追求发展的心态影响下,不管是家长还是教师对学生学习的激励也呈现出短期效应,追求学习上的快乐已成为次要的激励因素,严重背离了学生心理发展的要求。事实证明,以这种短期效应的心态来指导小学阶段学生的教育,正是学生厌学的“动力”。 3、个别教师的不良师德是学生厌学的催化剂。有的教师由于种种原因对教师的工作不感兴趣,他们不热爱教育事业。不热爱学生.见到学生就烦,因而对学生的态度冷漠、生硬、粗暴,对学习较差的学生动不动就讽刺、挖苦甚至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们形容这样的教师是:“枯燥的语言,古板的眼,冰冷的心,冷漠的脸”。师生之间毫无感情,学生见了教师如同老鼠见了描,教师与学生毫无向心力,导致学生对他所教课的离心力;亲师才能重道,学生由爱老师而过渡到爱老师所教这科知识的比例相当大,特别是在小学。不可否认,一些学生的厌学与教师的教育教学失误存在着直接的联系,教师的师德无疑对学生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中小学生厌学的趋势中,不良师德扮演了催化剂的角色。 4、与人际关系差有关。由于性格原因,有些学生人际关系差,经常与同学们吵架甚至打架,最后同学们都不喜欢他,感到在学校没意思,产生了厌学心理。由于学生来自不同文化、经济和涵养的家庭,他们的性格亦有很大差异,有些学生由于性格孤僻,不善交往,人际关系自然就差。如果老师和同学再对他们冷漠,他们就会更感孤独和不安,不良情绪甚至厌世情绪就会产生。因此,对这些性格存在缺陷的同学,不应漠然置之,而要伸出友爱之手,关心、帮助他们。 如何对待厌学的孩子们,我们认为可以用一下一些对策。 1、唤醒学生心灵深处的自我向上意识是治理厌学的内在动力。厌学的学生一般学业成绩较差,在学习上屡遭失败,常受家长的责备,教师的批评,同学的冷遇,因此他在学习上就会悲观失望、自暴自弃,学习对他们来说便是一种沉重的负担,根本谈不上兴趣爱好。因此,教师要耐心细致地对他们进行个别辅导,在课堂提问时,向他们提出比较浅的简单的问题,答对了应及时鼓励,这样他就会产生一种“我也能回答教师提问,我也能学好功课”的信心,即使答错了,教师也不能埋怨和训斥;还可以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列出自己学习上的优势与长处,让学生列出自己曾经有过的成功之举。让学生接受同桌和周围同学对他学习上的某一点好的行为习......>>
根据我国权威调查显示:2014年的数据,70%的中小学生、80%的大学生都有不同程度厌学情绪。数据是惊人的。愈演愈烈的厌学问题,已经成为很多家长心头的一颗毒瘤。
通过大量案例的回顾,发现:发生学习动力不足或者厌学的孩子,如果在早期家长意识到问题,尽早进行调整,得到来自父母恰当支持,从而中断恶性循环的过程。也会让孩子整个学习过程中,增加多少欢乐和欢笑。厌学表面上是孩子的问题,实际上与家长个人的问题有非常密切的关联。
一、恐惧
一个三年级男孩做作业拖拉,因为妈妈断断续续催孩子快点,后来慢慢嗓门越来越高,尖声失控。
了解到,妈妈常常用孩子玩的架子鼓的小鼓槌打他。在这里,厌学的根源是恐惧,恐惧的原因是母亲情绪失控,失控原因:
1,妈妈不懂如何陪孩子做功课,如何耐心引导;
2,爸爸在外工作,经常不回家,母亲心理很大的怨恨。
二、习得性无助
如果孩子在学习上,长期遇到困难,父母没能帮助他在学习上有突破,或者不能发现孩子其他方面的强项,孩子很容易就会形成一种深度的抑郁,常常表现出一种无助、无力的感觉。
孩子成绩不好,不愿做功课,当然有直接原因,但对于家长们来说,更重要的是你如何在孩子学业遇到困难时,有智慧地帮到孩子,而不是徒增更大的恐惧,最终演变成持久的心理困扰。不然这就会成为心理学所说的“习得性无助”。
三、内在自我的无力
很多孩子在初中阶段发生厌学,都与人际冲突有直接关联。如果家长不能理解内在的心理逻辑,就无法认识到自己哪里做错了,也就会自然觉得孩子的反应很不可理喻。
青春期孩子的心理逻辑是这样的:
1. 青春期,孩子会通过各种冲突、搞怪来探索自己与世界的联系,建立真实自我。
2. 如果家长老师接纳度高,孩子内在自我就会顺利发展壮大。
3. 自我越强大,就越有力量、越有灵活度和创造性去面对学业的困难和暂时的挫败。
可惜很多家长眼光只放在学习一个目标上,基本放弃了在人际冲突、问题解决、心灵成长、与恋爱等方面与孩子共同探讨的角色,全面压制孩子在学习以外的各种自我探索。所以,初中阶段的厌学表面上看是对学习的畏惧,却实际上是孩子自我发展受挫而导致自我信心的全面丧失。
总结一下:厌学的原因分析客观上是非常复杂多样的。恐惧、习得性无助和内在自我的无力是核心心理原因。
孩子厌学,很多是家庭的原因,一些"病态"或“残疾”的家庭才是造成孩子厌学的根本。如果你的孩子存在厌学的现象,你是否明白在家庭环境中存在的哪些问题呢?→网页链接
学校体育与健康课中厌学成因分析论文
1概念界定
厌学,是学生对学习本身缺乏兴趣,从而感到厌恶、反感甚至痛苦的心理现象。是学习主体在受到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下产生的一种对所接受知识的排斥,由此引起的学习行为上的懒惰表现[3]。主要表现为:学生对学习认识存在偏差,情感上消极地对待学习,行为上主动远离学习[4]。
2成因阐析
2.1文化背景
中国传统文化是农业社会的文化,是君主专制与封建宗法制度下的文化产物。农耕为主,以农业为生存根基,浓厚的重农思想下,国民性主要表现为保守与排外、勤俭与忍耐、无知与自傲、偏好稳定与安逸;以伦理佐政治,以人治国,君主专制与宗教制度高度结合的体制下,民族性格主要表现为中庸忍让、内敛、不张扬、好静不好动,薄肢体而重精神。中国古代体育形式大多不倡竞争,注重修身养性,形成了自娱性强的体育文化形态且影响至今,同时,一种对于体育活动价值的漠视态度也相伴而生。传统文化心态反映在体育上,就是追求娱乐,不求胜负;注重养生,不去冒险。
2.2社会现状
民族性格映射到具体操作层面,表现为“重德轻体、重文轻武”。“重德轻体、重文轻武”是中国历史上突出的社会观念,这一观念经过历朝历代统治者的有意强化,已成为人们行为与价值取向的依据和准则[5]。“重德轻体”重视勤礼废力,通过穷理主敬读书反省提升内心修养,“重文轻武”导致人们在思想上形成对体育的轻视与排斥。步入知识经济时代,脑力劳动在生产力发展上的作用愈来愈大,半自动及智能化机器的大量使用,物质生产极大富裕,众多消闲娱乐手段,运动不足成为人类通病。体育是谋生有余的产物,对照体育各领域,不难发现,学校体育和职团体育是社会机制首先关注且持续扶助的公益文化事业,是整个社会在维持温饱的同时尚有余力去发展的领域。二者都是社会余暇的产物,而社区体育则是人们将自己从繁重的生存劳作中解放出来有个人余暇时的产物。观念决定人们的行为,关注扶助、余暇解放受时空所限,自古至今,体育运动始终无法得到广泛支持与开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体育产业是发展现代体育文化的基础,当前社会还没有得到广泛认可的体育文化,体育文化的贫瘠带来体育精神上的荒芜,体育行为上的盲目、缺失。传统体育文化与现代体育文化的双重作用,非行政助力,“余暇化”的体育易“边缘化”,并不像在西方那样成为生活的“必需品”。
2.3教学困局
当前,中职教育在观念、模式、内容、编制等方面尚未完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要求。职教教学理论是专业教学理论而非学科教学理论已是共识。受学科本位影响,现有的中职课程教学仍显孤立分散,滞后的专业教学标准未能及时建立新的课程体系和与之配套的教材体系,造成“重技能轻身体、重技术轻基础”一边倒现象突出,未能在劳动力市场需求与学生岗位职业能力培养间取得平衡。具体到体育与健康课程上,尽管国家在所制定的《纲要》或《课程标准》中对如何给新的课程定性,包括对课程和任务描述,都增加了健康教育的内涵,但由于未对接专业对新课程的教育模式认真研究,使得新课程有名无实,尤其在具体操作层面,学生生源基础相差悬殊,学生学习能力参差不齐,教师因繁就简,无法摆脱原体育课教学的基本框架。
2.4主客矛盾
比照中职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参与主体,不难发现:生理上,中职学生身体心态还处在发展与完善的阶段,身体发展有着一定的不平衡性与不稳定性,主要表现在动作的协调能力呈暂时性下降的特点,存在动作迟缓的现象等等[6]。心理上,中职学生在这一阶段呈不稳定特点,在意志力上表现为经受不起失败的考验,课堂上则表现为有较差的疲劳耐受力[7]。受社会就业等观念影响,学生认为体育学习与就业无关,导致对体育的学习兴趣较低。反观中职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参与客体,容易得出:受传统体育术科教学方法影响,体育教师不自觉套用科班教学方法,教学组织严格,教师讲解多而学生练习少,要求动作准确性,忽略学生活动这一大块内容。中职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对一些技术动作的原理根本不能接受[8]。但如认知性知识的学悟进阶一样,操作性知识的学练也要进化,粗框泛化到精细分化再到熟练自动化,正是这一过程的精要概述,不强调技术的规范完整并不等于弱化技术传习,中职体育与健康课程更应守住此要义。
3模式建构
指导当前中职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的纲领性文件是《中等职业学校体育与健康教学指导纲要》,相比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课程标准》而言,从中职2000年版《大纲》、2009年版《纲要》名称的.更迭不难发现,教育部门已意识到《大纲》在中职当前具体课程的操作实施中,统的过死,刚性规定较多,忽视学生主体等弊端,在中职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中暂用《纲要》过渡,最终走向以专业设置为基础而开发的课程标准。
3.1课程中职教育是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职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就是要选择一种新的课程模式,使其在一般和特殊两个层面都为满足企业、行业的用人标准和要求提供最大化的教育帮助。一般,指其作为中职基础课,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与健康观,提高学生思想素质和文化素养的作用;特殊,指其为专业学习和技能养成奠定基础,满足学生职业发展诉求,促进可持续学习。中职体育与健康课程按综合模式开发。课程设置上,不过于强调学科本身的固有体系与逻辑顺序,转学科类课程为“体验健康的身体活动与精神”的体验类课程,转“为科学服务”为“为生活服务”的回归类课程;课程设计上,围绕岗位专业能力需求,提炼该课程在培育发展该岗位专业能力上独有的内容、方法与手段;课程内容上,不过于强调技术的规范性与完整性,针对不同专业未来职业对学生体育素养的特殊诉求,结合学生自身体验到的生活经验,把健康教育的某些内容具体体现在体育学科的教学之中;课程实施上,在改造班级授课制的基础上,保留那些行之有效的教学程序与步骤,忠实适应并创新,使“课程实施”向民主、开放的方向发展;课程评价上,将定量化知识技能评价与定性化显性非智力因素评价相结合,学校评价、教师评价、学生评价及行业企业评价相结合[9]。按照中职专业目录[10]划分,结合学生未来将要从事职业的特点及职业对体能的特殊需求,依据各专业岗位工作时的主要身体姿态(坐、站、走、跑、跳、攀、爬等)、操作动作(速度、精度、幅度、结构等)、操作活动的性质(静力性、动力性)等方面[11],重点选择能提高职业体能和专业技能的课程内容开展教学,已是当前中职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主流趋向。以各专业操作活动性质为标准,将财经商贸、文化艺术、司法服务、公共管理、信息技术、公共服务、医药卫生、休闲保健等专业归于静态固资类专业;将旅游服务、学前教育、文化艺术(表演类)、农林牧渔、资源环境、能源化工、水木水利、加工制造、轻纺食品、交通运输等专业归于流动变姿类专业。静态固资类专业的岗位工作多属静力性运动,对肢体力量耐力要求较高,长时伏案或站立较易引发慢性骨骼肌肉劳损;流动变姿类专业的岗位工作多属动力性运动,对速度耐力、绝对力量要求较高,劳动强度大,肢体局部易肌肉僵化。对静态固资类专业学生,强化颈、肩、腰、腹的相对力量和静力性耐力、协调灵敏性;对流动变姿类专业,则着重强化其上下肢绝对力量和综合体能。具体操作实施上,体育教师应以现有《纲要》为基础,根据不同专业核心体能需求,在必选基础模块部分筛选项目内容并区分各专业考核标准,将选项拓展模块A中针对学生兴趣特长和身体状况所开设的内容,主动导向拓展模块B中对体力和技能有特殊要求,与职业生涯有关的限选内容上。以期实现健身娱乐、养生保健向生涯发展的转变。
3.2教学目前中职体育主要采取班级授课制,按固定的课表、人数和大致相仿的年龄层次进行课堂教学。这是为做到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教学过程,在硬件设施欠缺情况下的权宜之计。这种力求统一同步的教学组织形式,极大束缚了身体直接参与活动的体育教学中学生的个性发展。为了体现体育与健康课程所具有的动态教育特征,应根据活动类课程的基本特征和适用标准、不同教学内容与阶段的适用范围,选择有利于加强师生合作,学生间多向交流的课堂组织形式和方法。将“分科选项制”与“集中分散制”这两种突出动态教学的基本教学组织形式相结合,既考虑了学生身体健康状况与体力存在差异的基本特征,又结合了职业生涯发展对体育素养的特殊需求。以专业部各年级为单位,根据不同岗位职业特点对体育素养的诉求,在选择适于发展该岗位特殊体能素质的项目的基础上,层级递进,展开年级选项集中教学与分散练习便是对以上两种教学组织形式相结合的一种有益尝试。而针对选项集中教学与分散练习逐级进阶的动态性特征,在基本教学组织形式的基础上,根据选项教材内容的不同,对于高技能组合性项目的教学,宜在“提示型同步学习”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向“合作型同步学习”教学模式转化,即转“讲解——示范——练习”为“探讨——讲评——提高”;对于集中配合、同伴间协作或对抗性项目的教学,宜采用“合作型分组学习”教学模式,即“合理分组——小组活动——评价(比赛)”;对于游戏娱乐性项目的教学,宜采用“陶冶型分组学习”的教学模式,即“创设情境——参与活动——情感体验”[12]。当然,模式只是手段,为实现目标,以上根据项目特征分类的教学模式,在具体使用中,可相互借鉴综合使用。以发展思维能力的“直观感知”教学法(演示观摩)、“语言表达”教学法(讲授谈话讨论),以培养实际操作能力的“实际训练”教学法(练习实习)是传统的教学方法,随着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转换,对重“教法”轻“学法”的转变,以提高学生探索、发现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启发式”教学法、“合作式”教学法、“信息化”教学法、“发现式”教学法等现代教学法被提出并广泛使用。方法的应用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如把方法视为实现教学目标的手段,那么为实现课程目标为安排的教学内容,就是决定方法个性特征的基础。中职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内容决定其教学方法的选择要做精讲多练、多直观少抽象、多启发少灌输、多合作少命令、多探索少填鸭式的处理。
3.3评价基于中职教育与普教千丝万缕的联系,过去的中职体育教学评价也循普教做法,只注重生物效应而忽视其他,以评促教,使得教育导向有失偏颇。中职体育与健康课程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除应定量评价考核《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达标水平,以及掌握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情况外,对有利于促进身心健康、社会适应及提高职业素养的进行考核,应更多采取定性和发展性评价,着重考量学生的进步幅度和发展潜能;对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价,应以能否不断改进和提高教学水平为前提,不片面追求课堂形式规范化,重视教学实施和创新的有效性;《纲要》中规定《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标准》在考评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而《标准》中的评价指标只涉及身体形态、机能、素质和运动能力,却未列一般健康状况的指标,应教会学生对与职业病相关的各项健康指标简单的检查与评价;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中职体育与健康课教学效果评价的主体除应有学校、教师、学生外,更应加入职业岗位、行业单位的评价。
4结语
中职体育与健康课中“厌学”成因是多重的,既往研究多从客观学生差异、场地设施单一、主观教改滞后、学科本位第一等方面着手,较少探究厌学产生的文化背景、社会意识及教学观念等原因,本文尝试从上述三方入手,深入揭示中职生厌学体育本质,从矛盾主体出发,归纳总结出以专业特征、岗位需求为基点的中职体育与健康综合课程模式的主体构架。为更好发挥体育与健康课程在融入专业教学要素和教学活动中的作用,促进学生职业特质和职业能力形成,提供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1][2]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体育与健康教学指导纲要[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陈玲.中职学校学生厌学的原因分析与对策研究——以甘肃煤炭工业学校为例[D].西北师范大学,2005(7).
[4]崔永华.厌学[EB/OL].http://baike.baidu.com.
[5]杨正云.对重文轻武社会观念的讨论——从体育视角出发[J].肇庆学院学报,2008,29(2):76~78.
[6]韩金磊,康冬宁.浅谈体育教学中体育兴趣的培养[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4):78~80.
[7]施惠娟.中职体育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提升策略探析[J].当代体育科技,2012,2(36):44~45.
[8]陈风明.浅析中职体育与健康课中的厌学现象及对策研究[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0,16(2):14~15.
[9][12]郑厚成.体育与健康教学参考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10]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2010年修订)》的通知[Z].2010.03.08
[11]郑晓钟.中职体育教学不同专业因需施教的探索[J].体育教学,2014(4):31~32.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说到论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论文一般由题名、作者、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附录等部分组成。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论文很难写吧,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浅谈中学生厌学成因及应对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摘要: 从家庭、学校和社会各方面来寻找厌学情绪产生的错综复杂的原因,找到它的根源,并结合学生的心理成长特点,分析其形成的过程,并从中找到调整这种情绪的办法,在教学中有效地落实相关的措施,使学生的学习向良性的方向发展,使教学能在一个和谐的环境中健康地进行。
关键词: 厌学;家长;教育体制;思想
目前学生的思想状况很让人担忧,不论是小学、中学还是大学,都存在着学生厌学的情况。学生本来是充满生机活力的,本应对新鲜事物和知识充满好奇的,可事实确不是这样,这使人感到非常困惑。
一、学生厌学原因分析
(一)家长施加的压力太大,期望值过高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是每个家长的心愿。家长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无视客观情况,盲目根据自已的期望,对孩子提出了许多超越孩子能力的要求,这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背上了沉重的思想包袱。
(二)现代社会的诱惑
在商品经济的大潮下,人们都讲究物质享受,这些对学生是一种巨大的诱惑。学生大多缺乏克制力和分辨力,他们大多注重直观的感受和物质的感观刺激,物质诱惑容易转移其注意力,导致学生盲目攀比,无法专心学习。
(三)传统的教育体制抑制了学生的活力
传统的教育体制对学生的束缚比较多,在这种教育体制之下,学生的一切活动都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缺乏自主权,学生习惯了在既定的框架里进行思维活动,其创新活力也被抑制了。
二、解决学生厌学问题的措施
(一)家长应多关爱孩子,以理解为主。
首先,应以平常心态来对待自己的孩子,不能老是把自己的孩子放在高人一等的位置,而要务实,要始终把他们放到一个普通人的位置,做普通人所能做到的事情,在此基础之上适当地鼓励他们进一步发展自身能力。这个过程中要做到循序渐进,把握好度,否则又会落入期望过高的泥潭。
其次,对孩子的成绩不能“斤斤计较”。面对孩子的成绩,家长不能以成败论英雄,而应该客观来看待,在孩子成绩不理想时,首先要做的应该是理解,因为对于大部分的学生来说,考试成绩不如意,其本人心里也不是很好过,如果家长一味地批评孩子,这会使孩子仅有的一点信心也随着严厉的批评而散失。家长要平心静气地帮助孩子总结其中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对其成功的'地方要予以肯定,对其失败的地方也要予以纠正,并提出好的学习建议,让学生相信其自身是可以学好的。
最后,对孩子的理解不代表对他的纵容和放任。对其明显有过错的地方要能够批评,让他知道这次的失败有他个人的因素,让他明白自己有过失,这样才能促其反省。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这样可以避免学生一味地推卸责任,纠正他们得过且过的错误思想,减轻学生侥幸的心理。
(二)学校要结合本校本班实际,因材施教
一般来说,每所学校都有各自的优势和特点。现在的学校重点中学和非重点并立,城镇和乡下中学并立,这些学校的生源由地区形成、自然分类,就个体的学校来说生源地相对统一,所以很可能就会呈现某一地区特点,当然这些特点有时还需学校总结培养方能形成,而这些特点就是每个学校生存和发展的优势,依据这些特点,来发展本校的特色,比如说有的学校学生,在体育或音乐、美术等方面有优势,而在语数外物化等科目方面却不是太好,这样我们就可以避重就轻,适当地考虑发展学生某一方面的才能,这样就能使学生的潜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也能使他们在自己感兴趣的科目上找到信心,从而改变厌学的、得过且过的态度。总之,每个事物总会有个性,或者说有其作为这一事物的特殊性,所以各个事物不可能是完全相同的,我们只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能顺应事物的规律,使事物和谐有序地健康发展。
(三)社会要给教育以高度关注
人说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归根结底是为了整个社会的发展,因此社会要来关注教育、支持教育,而不能从表面上片面地来看教育。从目前的发展态势上来看,教育不容乐观,一种普遍的观点就是教育不直接创造财富,因此就可重视可不重视。这是严重错误,事实证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综合国力的增强,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教育水平的发展程度,因为教育虽不直接创造财富,但创造了无比巨大的精神财富,它传播了无比丰富的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而这些知识正是经济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在各个领域都对生产生活起到了推动和促进作用,特别是在生产领域,教育培养大量的科技人才,这些人才能在各个领域促进劳动生产的提高,创造更大的经济价值。
教育对社会的进步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每个人都应对教育给予高度重视。关注学生,关注教师,关注教育环境、教育资金设备等,同时某种程度上教育也是一项弱势产业,它需要更多的人来关注它。
学生厌学情绪的产生有其特定的原因,我们只有找到原因,研究对策,才能有效地调整好学生的情绪,使他们向学习的良性方向发展,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为其教育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常见原因就是交往困难、学习困难。交往困难要通过家庭和学生自己共同努力来解决,父母是否有溺爱倾向,父母教育是否是高压教育,这两种极端都会导致学生的交往困难。学生自己要努力去和他人交流,从小事做起,比如帮助别人打一瓶水什么的,同时反思自己的不良行为和不良思想,多喝父母和老师请教。学习困难的学生与生理发育有一定关系,较为普通的是学习动机不足,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可以通过给予他们稍有挑战的任务,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决解的也不是困难到完成不了的任务,完成这类任务可以有效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其次是让学生保持内心的期待,但期待的事情要合理,比如期末进步5个名次,老师家长帮助学生形成合理的期待,对其获得的成功进行适当的外部奖励,不能过分奖励。
学生厌学的原因:没有目标,自己盲目的去学习不知道自己为了什么去学习;没有动力,觉得学习没用,自己以后的生活与学习没有关系。对策:首先可以先从自己擅长的学科入手,慢慢的培养学习的自信,找到学习的乐趣,然后转移到其它学科避免偏科,也可以与老师家长朋友谈心,寻求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