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投稿知识库 > 大学生社交恐惧症论文

大学生社交恐惧症论文

发布时间:

大学生社交恐惧症论文

大学生应如何进行人际交往论文如下:

论文一:良好的人际交往潜力以及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人们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应对激烈的竞争和日益强大的社会心理压力,如何认识和正确处理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问题具有及其重要的好处,人际交往障碍会给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情绪、健康等各个方面带来一系列不良影响。

透过对大学生在人际交往和沟通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原因分析,说明了大学生如何持续和提高良好人际关系交往和沟通潜力。同时构成一种团结友爱、朝气蓬勃的人际交往环境,也将有利于大学生构成和发展健康的个性品质。

社会生活中的每一个生活都生活在人际关系网中,每个人的成长和发展都依存于人际交往。人际关系的好坏往往是一个人心理健康水平、社会适应潜力的综合体现。现代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开放的社会需要开放的社会交往。

对于正在学习、成长中的大学生来说,人际交往是生活的基本资料之一。同学之间、师生之间、老乡之间、室友之间、个人与班级以及和学校之间等错综复杂的社会交往,构成了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网络系统。

培养良好的人际效潜力,不仅仅是大学生活的需要,更是将来适应社会的需要。一个没有交际潜力的人,就像陆地上的船是永远不会漂泊到壮阔的大海中去。比起中学生,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更为复杂,更为广泛,独立性更强,更具社会性。

个体开始独立地步入了准社会群体的交际圈。大学生们开始尝试独立的人际交往,并试图发展这方面的潜力。而且,交往潜力越来越成为大学生心目中衡量个人潜力的一项重要标准。

大学生处于一种渴求交往、渴求理解的心理发展时期,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他们心理正常发展、个性持续健康和具有安全感、归属感、幸福感的必然要求。

然而,并不是每个大学生都能处理好人际关系的。在这一过程中,有相当数量的人会产生各种问题。

认知、情绪及人格因素,都影响着人际关系的建立。一旦在这一过程中受挫,就可能表现为自我否定而陷入苦闷与焦虑之中,或因企图对抗而陷入困境,并由此产生心理问题。

一、大学生人际关系不适的表现有关调查证明,大学生心理问题中,关于人际交往的已占50%以上,而以前的统计中,恋爱烦恼占据首位。

交际烦恼超过恋爱困扰。仔细分析,大学生人际关系中的困惑、不适能够分为以下5类状况:

第一类:缺少知心朋友。这类大学生通常多能正常交往,人际关系也不错,但自感缺乏能互吐衷肠、肝胆相照、配合默契、同甘共苦的知心朋友,为此,有时不免感到孤独和无奈。

第二类:与个别人难以相交。这类大学生与多数人交往良好,但与个别人交往不良,他们可能是室友、同学或父母等与自己关系比较近的人,由于与这些人相处不好,常会影响情绪,成为一块“心病”。

第三类:社交恐惧症。这类大学生对人际交往个性敏感、害怕,极力回避与人接触,不得不交往时则紧张、恐怖、心跳加快、面红耳赤,难以自制,总是处于焦虑状态。

他们害怕自己成了别人注意的中心,害怕自己在别人面前出洋相,害怕被别人观察。总担心自己会出现错误而被别人嘲笑,总处于一种莫名的心理压力之下。与人交往,甚至在公共场所出现,对他们来说都是一件极其恐怖的任务。

社交恐怖症是十分痛苦、严重影响患者生活工作的一种心理障碍。许多一般人能够轻而易举办到的事,社交恐怖症患者却望而生畏。患者可能会认为自己是个乏味的人,并认为别人也会那样想。

于是患者就会变得过于敏感,更不愿意打搅别人。而这样做,会使得患者感到更加焦虑和抑郁,从而使得社交恐怖的症状进一步恶化。许多患者改变他们的生活,来适应自己的症状。他们(和他们的家人)不得不错过许多有好处的活动。

二、大学生在人际交往和沟通中存在的问题在大学阶段的学习生活中,由于主观和客观的原因,其中一部分人往往会出现人际交往和沟通不畅的状况,影响其身心健康和学习进步。

近年来,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困难成为大学生活中的一个普遍问题。看看上面那个调查,同学们在回答“透过择业你感到自己个性欠缺的素质是什么”时,选取人际交往潜力的比例最高达34.8%,位列首位。

大学生人际交往与沟通中存在问题重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自我中心型。在与别人交往时,“我”字优先,只顾及自己的需要和利益,强调自己的感受,而不思考别人。在与他人相处时,不顾场合,不思考别人的情绪,自己高兴时,就高谈阔论,眉飞色舞,手舞足蹈;不高兴时,就郁郁寡欢,谁都不理,或是乱发脾气,根本不尊重他人,漠视他人的处境和利益。

2、自我封闭型。这种类型有两种状况,一种是不愿让别人了解自己,总喜欢把自己的真实思想、情感和需要掩盖起来,往往持一种孤傲处世的态度,只注重自己的内心体验,在心理上人为地建立屏障,故意把自我封闭起来。

另一种状况是虽然愿意与他人交往,但由于性格原因却无法让别人了解自己。这样的人一般性格内向孤僻,构成了一种自我封闭的状态。在我们队里也存在着这样的学员,喜欢一个人独来独往,不喜欢与他人接触,做什么都一个人,很难融合到大群众中,产生一种圾不和谐的状况。

3、猜疑妒忌型。猜疑心理在交往中,一般表现是,以一种假想目标为出发点进行封闭性思考,对人缺乏信任,胡乱猜忌,说风就是雨,很容易暗示。猜疑是人际关系和谐的蛀虫。另外,心理学认为,任何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嫉妒心,这是常事,必须的嫉妒心,能够激发人奋发向上的用心性。而一旦这种嫉妒心限度就会走向反面,影响人与人之间正常的关系。

4、面子问题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爱面子更是大学生的一大怪癖,大学生的许多人际冲突,都是发生在没有什么原则问题的小事情上,往往是一次无意的碰撞、不经意的言语伤害、或区区小利等等,本来只要打个招呼、说声道歉,也就没事了,但双方都“赌气”,不打招呼,不道歉,而是出言不逊,结果争吵起来。

更有甚者,一个不让,一个拔拳相向,头破血流,事后懊悔不迭。双方都在用不适当的方法维护自尊,即典型的面子心理,仿佛谁先道歉就伤了面子,谁在威胁面前低了头,谁就孬种、于是层层升级,以杯具而告终。

论文二:人际交往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互动,是人际关系的构成条件,是人们获得知识和信息的重要途径,人际交往贯穿于我们生活的所有领域。对于正在学习、成长中的大学生来说,人际交往是生活的基本内容之一。

同学之间、师生之间、室友之间、个人与班级以及和学校之间等错综复杂的社会交往,构成了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网络系统。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不仅是大学生活的需要,更是将来适应社会的需要。

一、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重要性。

1、人际交往是大学生身心发展的一种需要,它是维护大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途径。对于青年期的大学生而言,他们思想活跃、感情丰富,尤其是人际交往的需要极为强烈,大家都努力通过人际交往来获得友谊,满足自己物质和精神上的需要。

此时,积极的人际交往,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使人精神愉快,充满信心,而且会使人保持乐观的人生态度。一般来说,具有良好人际关系的学生,大都能保持开朗的性格,热情乐观的品质,从而能够正确认识、对待各种现实问题,化解学习、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形成积极向上的优秀品质,迅速适应大学生活。

相反,如果缺乏积极的人际交往,不能正确地对待自己和他人,心胸狭隘,目光短浅,则容易形成精神上、心理上的巨大压力,难以化解心理矛盾,严重的还可能导致病态心理,比如:抑郁症。

2、人际交往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保证。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信息量大且价值高。人们对拥有各种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要求,随着信息量的扩大,也在不断地增长;人际交往是交流信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

大学生通过人际交往,可以相互传递、交流信息和成果,不断完善自己的经验,开阔视野,活跃思维;人际交往是个体认识自我、完善自我的重要手段。孔子曾说过:“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人际交往实际上就是一种获得和交流知识信息的社会活动。在当今信息化充斥的社会里,那些不愿意与他人交往的学生,必然在自己与社会之间筑起一道道屏障,从而孤陋寡闻。因此,人际交往不但能够使人拓宽自己的知识视野,而且信息的沟通又必然成为大学生成功道路上的剂。

二、构成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障碍据调查,目前我国大学生人际交往水平普遍较低,本人认为除一些客观因素外,其主要原因是大学生自身主观因素,特别是他们的心理原因。

1、不愿意去交往。主要有以下三方面:一是出于个人动机比如自卑心理、孤独心理、嫉妒心理等原因,很多大学生不能正确认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作用和需要,因此导致不主动,甚至不愿意参与集体活动,从而回避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

二是家庭教育。家长与学生的命令式对话不利于从小培养孩子与人交往的心态和习惯。

三是学校教育。我们传统的学校,语文课上主要以读书、看书为主,很少有说话方面的训练,因此有的大学生能独立完成学习和任务,但当与人沟通和交往时就会产生心理紧张和心理焦虑等心理现象,最终养成不愿与人交往的习惯。

本人认为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应该从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同时抓起,这样在拥有良好心态的前提下,大学生才能从心里重视人际交往的意义,从而积极提高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

2、不懂得如何去交往。很多大学生缺乏人际交往知识,不懂人际交往原则,如何发挥人际交往的作用,如何掌握人际交往的发展阶段,如何克服人际交往中不利的因素等。因此他们普遍感到人际交往是一件很困难的事,同学之间、师生之间、朋友之间不知该怎样相处,相处时需要注意哪些事项等。

论文三: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曾经说过:“人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每个人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他必定存在于各种社会关系之中。”

现代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开放的社会需要开放的社会交往。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好坏往往是一个人心理健康水平、社会适应能力的综合体现。培养良好的人际效能力,不仅是大学生活的需要,更是将来适应社会的需要。

一、人际交往简述。

1、人际交往的概念所谓人际交往通俗地说,就是人与人的交流和来往。人际交往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一个要素,它是人类社会存在的一种形式。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际交往直接影响与推进着社会的发展。人类实践活动需要借助于多种形式才能得以实现,人际交往则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种形式。在人类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总是难免与彼此交往,每一个人类个体是不可能独立存在于社会上的。

2、大学生交际能力在社会中的重要性大学生人际交往关系的发展过程,实质上就是其自身行为社会化的过程。所谓社会化指在特定的社会与文化环境中,个体形成适应于该文化与社会的人格,掌握该社会所认可的行为方式。

通过人际交往,可以为个体提供大量的社会刺激,从而为个体社会化提供了一定的保证。只有经过社会化,人才能从一个自然人变成一个社会人。

青年大学生社会化的主要内容就是掌握社会关系有关的行为规范和准则,掌握作为社会成员应具备的社会基本知识和技能,并不断积累社会生活的经验,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明确自己应尽的社会责任和义务,早日成为一个社会人。

二、大学生交际能力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1、“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主义倾向90后大学生在家庭中享受独生子女的优越感,容易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主义倾向。所以他们一方面容易出现自卑,在挫折和困难面前放弃自己,进而容易在心理上造成自闭和抑郁。

另一方面容易出现自尊心和自信心太强,从而导致自负,一旦遇到挫折和困难容易消极躲避。这两方面都不利于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培养和社会交往关系的搭建,这就需要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自我调节主要表现为个人对自己的行为的调控能力。

2、人际交往中的功利主义严重人际交往中的功利主义,通常是指把交往作为手段,把利益作为追逐目的的一种交往方式。一些大学生受拜金主义思潮的影响,在人际交往中重物质利益、轻精神情感。

在调查中发现,有54.2%的学生认为自己有一半符合,有超过40%的大学生有交往功利主义。这说明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正逐渐被物质利益性的追逐所替代。

3、网络交际化网络人际交往正在成为当代大学生中不可或缺的交往方式。网络人际交往与传统的人际交往方式有着明显的区别,它虽然为交往带来了很多的积极的方面,但它也带来了很多不可忽视的消极因素。

首先,在网络虚拟社区的保护下,许多大学生在网络社会和现实社会中的表现截然不同,其人格分裂的倾向十分明显。

其次,网络人际交往造成了一部分大学生网络依赖,从而对现实中的人际交往的淡漠。

三、如何做好大学生人际交往与社会交际能力的培养。

1、做好从“个人本位”到“社会本位”的嬗变工作在社会竞争激烈的大环境下,“以人为本”不是“以个人为本”,自我意识的养成也不是“个人本位”。在世界观方面确立主体与客体的互动关系是从个人本位到社会本位嬗变的前提。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树立“社会本位”的理念,对大学生良好社会关系的形成、对走向社会、养成担当意识都将起到积极作用。

正确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有助于90后大学生处理好在家庭中以自我为中心到在学校里要学会与人相处的关系,处理好在大学里学习与社会实践当中的关系。

在人生观方面确立自我与他人的互动关系是从个人本位到社会本位嬗变的关键。

这些可以通过提升他们社会交往能力、领导能力、果断性以及活动性来实现。

2、培养大学生建立良好人际关系人际关系主要指人在社会交往实践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其涵盖面包括个人在生活及其他社会活动中形成的一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大量的研究显示,人际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人的综合素质,人的个性、交往的频率、态度的相似性、需要的互补性是影响人际关系的重要因素。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主动交往。第二,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第三,待人要真诚热情。

社交恐惧症研究论文

调查显示八成大学生认为自己轻微社恐

调查显示八成大学生认为自己轻微社恐,社恐场景可细化到食堂打饭不敢表达自己的好恶、饭店不敢催单、面试学生会坐立不安、班级活动不积极参与等。调查显示八成大学生认为自己轻微社恐。

近日,一项面向全国大学生开展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80.22%受访大学生表示自己存在轻微“社恐”;6.90%受访大学生表示自己有比较严重的“社恐”;0.64%受访大学生表示自己有严重的“社恐”,被医学上确诊为社交恐惧症。12.24%受访大学生表示自己完全不“社恐”,称自己是“社牛本人”。调查发现,受访大学生在人多的场合说话时,和陌生人交流时,在找别人帮忙时更容易“社恐”。你“社恐”吗?会因为什么“社恐”?

社交恐惧症是恐惧症的一种亚型,恐惧症原称恐怖性神经症,是神经症的一种。以过分和不合理地惧怕外界某种客观事物或情境为主要表现,患者明知这种恐惧反应是过分的或不合理的,但仍反复出现,难以控制。恐惧发作时常常伴有明显的焦虑和自主神经症状,患者极力回避导致恐惧的客观事物或情境,或是带着畏惧去忍受,因而影响其正常活动。常见的恐惧症亚型包括广场恐惧、社交恐惧和特殊恐惧症三种。

临床表现

社交恐惧症(social phobia)又称社交焦虑障碍(social anxiety disorder,SAD),多在17~30岁期间发病,男女发病率几乎相同;常无明显诱因突然起病,中心症状围绕着害怕在小团体中被人审视,一旦发现别人注意自己就不自然,不敢抬头、不敢与人对视,甚至觉得无地自容,不敢在公共场合演讲,集会不敢坐在前面,故回避社交,在极端情形下可导致社会隔离。常见的恐惧对象是异性、严厉的上司和未婚夫(妻)的父母亲等,或是熟人。可伴有自我评价低和害怕批评,可有脸红、手抖、恶心或尿急等症状,症状可发展到惊恐发作的程度。临床表现可孤立限于如公共场合进食、公开讲话、或遇到异性,也可泛化到涉及家庭以外的几乎所有情景。部分患者常可能伴有突出的广场恐惧与抑郁障碍;一部分患者可能通过物质滥用来缓解焦虑而最终导致物质依赖,特别是酒依赖。

戴好口罩,摘掉眼镜,换上墨镜,耳机声音调到耳朵能接受的最大音量,这是向北最喜欢的出门装备。曾有同学和向北打招呼的时候,觉得她“又聋又瞎”。面对身边人给出这样的评价,向北完全不在乎,因为对于“社恐”的她而言,这并不是一件坏事。面对社交,她的“向式理论”自成一派,“不戴眼镜就看不清,看不清就不用跟人打招呼。”

和向北一样,武汉某高校的大四学生陈易琦也不喜欢和人打招呼。“如果看到对面有不太熟悉的人走过来,我就会绕一段路。”明明目的地直走就到了,他也总因为不知道怎么打招呼选择绕路,“假装自己没看到。”

食堂打饭不敢和阿姨说自己想多要一点辣椒,怕阿姨觉得自己太麻烦;同学聚会选择坐在最不起眼的地方,如果有人cue自己会尴尬地脚趾扣地;发言前需要做心理建设,如果预判会冷场就一句话都不说;路上遇到认识的人,总是想办法眼神回避,甚至绕道而行……这样的“社恐”日常,你曾经历过吗?

以“社恐”为关键词在微博检索,相关话题达上百个之多,话题总阅读量突破亿次,参与话题讨论的人数估算达数十万。那么大学生中有多少人认为自己是“社恐”呢?他们出现“社恐”现象的原因是什么?他们应该如何面对“社恐”情绪而不影响生活呢?为更好地了解大学生的想法,近日,中国青年报·中青校媒面向全国大学生开展问卷调查,共回收来自255所高校的4854份有效问卷。调查结果显示,80.22%受访大学生表示自己存在轻微“社恐”;6.90%受访大学生表示自己有比较严重的“社恐”;0.64%受访大学生表示自己有严重的“社恐”,被医学上确诊为社交恐惧症。此外,12.24%受访大学生表示自己完全不“社恐”,称自己是“社牛本人”。

大学生的“社恐”日记

大学四年,让陈易琦感到“社恐”的场景很多。他忘不掉自己大一面试学生会时的场景,他用“快要尿裤子了”来形容自己的紧张程度。正式加入学生会后,相比写稿子、写策划的得心应手,和一位刚认识的老师或者同学沟通令他焦头烂额,无从下手。最让他难受的场合还要属同学聚餐“坐立不安、如坐针毡,被点名的时候恨不得钻到地缝里……”

在陌生人很多的场合,今年大三的李子源常常选择沉默。相较于人数众多的校级大型活动,他更愿意参加班级内的活动。前不久,他的朋友在学校里组织了一场游园活动,邀请他去捧场。原本以为是去“撑个场面”,可当他吃过晚饭准备按时赴约,却远远地看到现场人头攒动,很是热闹。“社恐”的他又偷偷溜了回去,找个了借口临时拒绝了朋友的邀请。

大学生在什么样的场景下更容易“社恐”?中青校媒调查发现,53.66%的受访大学生表示是在人多的场合说话时;52.11%表示在社交场合;45.94%表示和陌生人交流时;43.17%表示是找别人帮忙的时候;41.15%表示在刚到一个新的环境时;另有33.29%受访大学生表示,当自己在路上碰到认识的人,会想假装没看到。

这些再日常不过的场景,却经常让“社恐们”感到困扰。摄影爱好者刘阳阳,在福建一所高校读研究生,对他来说,“‘社恐’算是学摄影的原因之一。”在和老师、同学一起去做访谈、调研时,他总是扮演镜头后那个不用发言的拍摄者。有一次外出调研时,他和同学一起在公园里寻找路人,看到长椅上坐着一位在玩手机的男子,他的内心戏就拉开了帷幕:“人家在专心看手机,我去问问题是不是太打扰人家?如果他拒绝我了怎么办?他会不会直接掉头就走?”

吃饭不敢和店员催单、上课时不敢和老师互动、和新室友相处战战兢兢、和新朋友不知如何搭话……类似于这样的状况经常性地出现在周瑜的生活中,每一次打破社恐的尴尬场面,她都要做很久的心理建设,有时候等到心理建设好了,下一个“社恐瞬间”接踵而至。今年研一的她认为自己的“社恐”很可能是受到家庭的影响,“在家庭聚会中,父母和我都比较内敛,不太爱说话,日常在家中和父母也很少互相表达情感。因此我也不太懂得如何在公众场合上讲话。”

“社恐”是什么?为什么会感到“社恐”?

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副教授迟毓凯介绍,社交恐惧症是一种心理障碍,属于焦虑症的一个亚类,表现在让患者感到痛苦,而且水平异常,让患者无法正常工作和生活。当下一些年轻人常挂在嘴边的“社恐”和真正的社交恐惧症是有区别的。“有些年轻人说自己‘社恐’,其实是一种对号入座的心理效应,觉得这个概念和自己有相似性,就像网络中流行的那句‘你是不是看我身份证了’。”

对于刘阳阳来说,和熟人交流并没有障碍,但在向陌生人开口之前,刘阳阳总要先想想,“如果我长得再帅一点,别人是不是更容易接纳我”“感觉自己有点胖,跟别人说话,别人会不会觉得不舒服”。对自己能不能融入大家、会不会被排挤的担忧,对个人能力和形象的不自信,总在要和别人交流时冒出来。

和刘阳阳的感触有些类似。追溯自己的成长经历,今年大四的向北认为自己之所以产生这样的情绪和小时候的经历有很大关系。小时候的向北因为胖,曾遭到过身边同学的嘲笑。每当社交过程中出现冷场,曾经自己上台讲话被嘲笑的样子,被老师批评时候的样子,都会在她脑海里过一遍。“脑袋里告诉自己对方没有这样的想法,可心里还是会不自觉地代入。”除此之外,太在意别人的评价、没有安全感,也是向北分析出可能导致自己“社恐”的原因。

大学生会因为什么原因感到“社恐”呢?中请校媒调查发现,69.86%受访大学生因害怕场面变得尴尬而“社恐”;52.65%受访大学生表示因为害怕自己说错话;51.48%受访大学生表示因为害怕别人觉得自己不够好;47.84%受访大学生表示因为害怕自己不合群或者无法融入集体;43.00%受访大学生表示害怕别人批评或者拒绝自己;35.85%受访大学生表示担心别人关注自己,会觉得不自在;16.10%受访大学生表示担心别人夸奖自己,会觉得不自在。

迟毓凯分析,许多认为自己“社交恐惧”的年轻人并不是真的有严重心理障碍,这类人们常说的“社恐”有几个原因。一种可能是,一些人因为现实社交礼节繁琐,倾向于逃避社会角色需要的社交规则。其次,人际交往中的边际感不清,也是当下一些年轻人不愿社交的原因。再次,有些人会把“社交恐惧症”当作对逃避社交的一种宽慰。“害怕社交的人给自己的心态找到了理由,也在‘社恐’群体中找到了归属感,给自己一个不出去社交的借口。”

此外,迟毓凯认为,另一个让年轻人“社恐”的原因,是害怕真实社交失败。“真实社交是容易失败的。在工作场合、人际交往场合说话不得体,会让人非常懊恼。逃避社交的人会觉得,只要去社交,就有出错的可能,但如果不和人交往,就不会失败。这些人往往不是不想社交,人作为社会性动物,一般都希望获得他人的认可和喜欢,渴望追求人际交往的成功,害怕人际交往失败后被人瞧不起。”

对于向北来说,就曾出现过因害怕社交失败、担心别人不喜欢自己而导致“社恐”。“之前一个同学,我们俩在学生组织共事一年了,也不是说非常不熟,有次在自习室里碰到了,她非常热情地和我打招呼,我的第一反应是很无语,然后她还做坐到我旁边自习,我就更无语了。”接受不了这种场景的向北,在同学入座后的几分钟找借口逃走了。“她坐在旁边,我没法安心学习,我会想她会不会观察我学习的状态,观察后会不会对我产生不太好的印象……”其实向北知道,同学在专心地学习,并不会关注她的状态,但她依旧无法忍受这种相处,找借口离开是她小心翼翼保护这段关系的唯一办法。

在聊天的过程中,如果自己抛出的话题没有得到对方的回应,“我说的话是不是很无聊”“是哪句话说错了吗”?……各种各样的复杂情绪会在一瞬间涌上心头。这样的情绪同样让向北害怕和人交往,尤其是线下。对于这种情绪,向北有着自己的解读方法,“我会非常仔细地观察别人,哪怕一个很小的动作,然后把那种模棱两可的情况做出非常消极的解释。”

“事实上,一些年轻人的‘社恐’是一种自我设限,觉得自己努力了但没成功很没面子,所以宁可不去尝试。”迟毓凯说,“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人们有时太关注自身、太关注别人怎样看待自己,所以觉得说错话、做错事非常丢脸,甚至还把社交场合的尴尬场面当作‘社会性死亡’。其实来自他人的关注没有我们想象中那样聚焦,被嘲笑、被关注的感觉往往是被自己放大的。”

调整心态,试错是成长的必经之路

“不知道怎么办的时候,我会模仿身边的人。”为了改变自己“社恐”的现状,陈易琦没少下功夫。他经常模仿其他人在类似场合的发言。学生组织的部门总结会,如何鼓励学弟学妹,又如何更好地指出存在的问题……陈易琦的备忘录里详细记录了不同场合发言人说话时的`语气、内容,没事的时候他就反复琢磨,想着等以后自己遇到相同的场合就这么用。

对于陈易琦来说,能够缓解自己产生社交恐惧情绪的一切方法都值得尝试。中青校媒调查发现,77.56%的受访大学生和陈易琦一样,曾尝试解决自己的“社恐”。

面对如何解决自己的“社恐”,中青校媒调查结果显示,71.85%的受访大学生表示会多尝试,练习融入社交场合。向北就是这样,在她看来,熟悉、事先准备都能帮助她更好地适应社交环境。所以她逼着自己参加各种各样的社交活动,尝试结交新的朋友。时下流行的剧本杀就成了她摆脱“社恐”的训练基地。

除了多联系、多尝试,中青校媒调查发现,60.80%受访大学生尝试说服自己克服恐惧;18.85%的受访大学生认为,虽然自己有点“社恐”,但不需要解决;10.63%的受访大学生求助心理类知识科普或者求助心理医生。另有16.76%的受访大学生表示,自己解决“社恐”的方式是多独处,减少和别人来往。

在迟毓凯看来,如果“社恐”不影响生活,年轻人可以不去在意。但如果发现了自己“社恐”,又想摆脱它,可以尝试真正的社交恐惧症疗法。“一般可以采用系统脱敏和满灌疗法两种方式。系统过敏是调整认知,一步一步慢慢将自己置于让自己恐惧的社交环境,逐步提高自己的适应能力。满灌疗法也叫冲击疗法,是一下子把自己放在最恐惧的社交环境下,以后就会适应所有环境了。”

中青校媒调查发现,71.24%受访大学生认为“社恐”给自己带来轻微困扰,7.54%受访大学生认为存在较大困扰,其余21.22%则表示没有困扰。

在刘阳阳看来,“社恐”也不全是坏处。他的一位师兄就是典型的“社恐”,平时不怎么和同学、朋友往来,甚至和很多同学连微信都没加过。比起出去社交,他更愿意把时间花在图书馆里。“师兄去年博士毕业,已经发了10来篇核心期刊论文,去年留校做了助理教授。”在刘阳阳看来,如果不是非常需要社交能力的工作,能因为“社恐”沉下心来,也未必是一件坏事。

和刘阳阳的想法不同,研究生入学选导师的时候,周瑜下定决心挑战自己。“选导师对我研究生的生活甚至是未来的发展都至关重要,我必须勇敢主动一点。”她一遍遍在心里暗示自己。她主动去联系师姐,主动给导师发邮件介绍自己的情况和意愿,开学后拉着同伴一起去请教导师问题。开学后的导师双选会上,周瑜顺利地选上了自己心仪的导师。

迟毓凯建议青年人,要调整自己的心态,不要害怕犯错、没面子,不要担心自己的举止、作为不完美。“心理学研究发现,18岁到30岁之间是试错的好时机,这个年龄段,人们已经能意识到失败对人生的意义,而且有精力去修正自己的问题,克服问题后总结的经验,对人一生的成长和发展颇有助益。就像哲学家尼采说的,‘杀不死我的,必将使我强大’。”

在中青报最近的一项调查中,超八成受访大学生认为自己轻微社恐”,比如在公共场合时。

相较而言,完全不社恐”的比例是12.24%,其余则是较严重和非常严重社恐”者。

据悉,社恐即社交恐惧症,媒体援引华南师范大学心理专家的说法,社交恐惧症是一种心理障碍,属于焦虑症的一个亚类,表现在让患者感到痛苦,而且水平异常,让患者无法正常工作和生活。不过,专家指出,当下一些年轻人常挂在嘴边的社恐”和真正的社交恐惧症是有区别的,更像是一种对号入座的心理效应。

调查中,在如何看待年轻人说自己社恐”的回答中,大部分人说这好玩,也有人确实社交恐惧”占最高比例,其次是只是一些人比较内向”。

据不完全整理,社恐”的场合主要有在人多的地方说话会感到紧张尴尬、找别人帮忙感觉不好意思、到新环境感到不适应、到社交场合感觉不自在、路上碰到认识人想要装没看见、和陌生人交流紧张等。

以大学生为例,场景可细化到食堂打饭不敢表达自己的好恶、饭店不敢催单、面试学生会坐立不安、班级活动不积极参与等。

对此,专家表示,青年人要调整自己的心态,不要害怕犯错、没面子,不要担心自己的举止、作为不完美。如果社恐”不影响生活,年轻人可以不去在意。但如果发现了自己社恐”,又想摆脱它,可以尝试真正的社交恐惧症疗法,包括系统脱敏和满灌疗法两种方式。

同事们在午休时间闲聊:这天聊到五一节补休的事情,同事突然问小李:“你怎么想?”毫无准备的小李脑中霎时一片空白,应该说什么?他感觉所有人都在看着他,空气死一般的寂静。 含糊地搪塞了一句“我不知道”以后,话题继续进行,可是小李的内心却平静不了,他反复地想到刚才自己的反应,认为同事们一定觉得他很笨很呆。 乍看之下,小李的慌乱似乎是同事的突然发问导致的,可实际上呢?同事间的聊天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吧,小李的慌乱其实来自他的内心。如果在你在类似的场景中有过跟小李相同的反应,那你很可能得了“社交焦虑症”哦。虽然“社交焦虑症”听起来像个病症,但你不用太过紧张,只要它没有妨碍到你的生活并连续出现6个月以上,那在医学上还算不上是疾病。“社交焦虑症”有个更流行的名字——“社交恐惧症”,简称社恐。 不瞒你说,我也是个社恐,所以在看见《无压力社交》这本书,尤其是封面还写着“一本写给社恐人士的自助指南”的时候,我毫不犹豫把它带回了家。 这本书的封面看起来是多么的轻松啊,书名还写着无压力,所以我天真的以为我能轻松地将它读完。然而现实总是残酷的,这根本就是一篇枯燥的报告论文,如果真是论文就算了,起码篇幅不会这么长,但这是一本书,所以给我的感觉就是像拉面一样不断被拉长,只是拉长也就算了,好歹只是变细而已不会失去嚼劲,可问题是作者拉长的方法就是不断地用相同的内容填在不同的位置……天知道拥有看完强迫症的我看的过程中有多痛苦。虽然全书很枯燥,但是作者吉莉恩巴特勒在心理学上还是非常专业的,提出的方法也很有建设性,如果你想知道如何解决社恐障碍又不想看冗长的学术分析,你可以选择只看这本书的第二部分最后一章总结和第三部分,或者接着看本篇文章就好。害羞跟社恐一样吗?在了解如何改善社恐障碍之前,首先我们要先搞清楚自己到底是社恐还是只是性格害羞而已。害羞的人容易在社交场合表现出笨拙,在领导或是心仪异性面前表现出紧张,不敢发表自己的主张这些表现看起来跟社恐很像,但是实际上害羞的人并不一定就是社恐,虽然有的人的社恐障碍跟个性有关,但不能代表所有社恐,社恐的根本原因还是在接触他人时对自我施加的压力过大造成的,如果你在表现出害羞的特征时,同时还具有以下特点,才可以把自己划为“社恐”。 1、无法控制地进行事后反思社恐和害羞都有可能导致你在社交场合说出不合时宜的话或者不恰当的行为,但社恐者的一大特点就是,就算已经是前几天发生的事情了,也会不断地在脑中回放尴尬的场景,并且在每次回想起的时候都会进行自我批评。甚至还会在每次去到类似的场合时,无法控制地回想起当时的尴尬,从而导致自己再次犯同样的错误,产生恶性循环。2、有自己的安全行为安全行为就是指在每次感到焦虑的时候固定会出现的行为,目的都是避免引起别人注意,具体表现因人而异。比如说小A一紧张就会脸红,为了遮掩脸红,她就会低头用头发盖住自己的脸做出“防护罩”。 小B在接到邀请聚会邀请的时候一定要确认有没有熟人同去,聚会时必须有熟人在身边才能感到安心。 小C一感到聚会氛围冷下来,就会开始讲笑话,冷场会使他紧张并感觉是自己的错。 从小C的例子也可以看出来,社恐对外的表现并不一定就是逃避或者害羞,也有可能是开始努力炒热气氛,推动对话。 跟你侃侃而谈的销售人员也有可能是个社恐,一旦他的谈话规律被打断,就会不知所措。3、会去想象外界目光社恐还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总想象其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很差,而且对此深信不疑。这里可以举几个例子,如果你有以下心理,就说明你过分关注外界目光了: 走在路上的时候,总觉得其他人在看你,而且在心里对你评头论足。跟一群人聊天时,如果你说了一句话以后冷场,你就会开始觉得他们不喜欢听你说话。 有一次被老师提问却回答不上来以后,就开始觉得所有同学都觉得你很笨。 4、社恐有可能在成年后才出现 很多人认为,会变成社恐一般都跟小时候的经历(家庭环境或者校园欺凌)有关。但不要以为你以前没有社恐障碍,以后就不会有。如果你是在成年后才突然间出现了前述的这些症状,不要不当回事。因为一个从来没有过社恐障碍的人也有可能在经历过某些事后(比如说跳槽以后来到新环境或者退休以后圈子变小),突然因为孤独而变成社恐。发现自己是“社恐”以后,也不要太过担心,非病理的社恐障碍其实在人群中还挺普遍的。而且想要克服社恐障碍不需要像治疗心理疾病那样深挖内心的伤疤,或者必须弄清产生的具体原因。只要自行使用以下方法进行调整,克服的几率还是很高的。社恐的解决办法现在,放下你手里正在读的关于沟通技巧的书,关掉那些教你实操如何与人相处的文章。特意去学习社交技巧对社恐者其实没有太大帮助,因为社恐者亟需解决的根本不是沟通技巧,而是释放对自己施加的过高压力。既然社恐普遍有“自我反思”的习惯,不如就利用好这一点,对自己的行为进行一场深刻思考。先问自己三个问题:你的社恐障碍引发哪些问题或者困扰?你有哪些社恐障碍的“迹象和症状”? 你希望有什么改变? 所有克服的方法都有共同的大方向:根据你对自己的剖析选择需要做的练习,设计对应的改进监督表格及方案,并且跟踪进展,及时根据尝试结果进行调整。 如果你真的想克服自己的社恐障碍,就要像对待学习一门新技术一样,为解决社恐腾出专门的时间,不要让其他任何事成为拖延的烂理由。下面就来详细说明作者针对社恐者特点提供的三种方法:1、减少自我关注针对”总是不由自主进行自我反思”、“在相似场景不断想起以前的尴尬,从而导致再次犯错的恶性循环”,最好的办法就是减少对自我的关注。练习一:转移注意力找一个不受社交焦虑干扰的环境,例如躺在床上,独自散步或者坐车的时候,将注意力完全集中在自己身上,保持两三分钟。再将注意力转移到任意的其他事物上,保持两三分钟。不断地循环,找机会就练习,直到只要你想转移注意力的时候就马上可以转移为止。 在关注自己的时候,可以关注身体状态、感受和情绪,也可以关注衣服的舒适度,总之不去想非自身以外的任何事情。在关注外界的时候,你可以选附近的一个静止物品,观察它的颜色、材料,作用,或者你也可以观察身边的人,但不是去注意他在想什么,去观察他的外貌或者衣服等相关的事物就好。这个练习有助于在你意识到自己即将陷入恶性循环的时候马上抽离。练习二:寻找特殊场合在对自己提问的时候,你应该能总结出一些会引发社恐的场合。针对单个场合回忆自己当时的行为和思想,要具体到所有细节。 比如说小A的回忆:只要单独和前辈相处,就会突然紧张起来。如果前辈向我搭话,我的脸马上就会开始发红,发热。一般这个时候我就会低下头去看地板,低到我相信前辈绝对看不到我的脸再回答。如果前辈继续向我靠近,我会后退,甚至转身,有一次甚至打翻了桌上的水杯。研究者发现,社恐者对身边环境的具体细节的记忆要少于其他人,他们总是过分关注自己和他人,想象带来的紧张让他们下意识地感觉目前所处环境也是危险的,从而更加不安。针对这一点,你可以刻意地去尝试重现会引发焦虑的场合,在进行对话的时候,不要把注意力放在自己或者对方身上,而是多把注意力放在观察周围环境上,对类似环境产生信任感有助于你在未来再发生时保持平静。一般来说,这个练习几乎不可能一次就成功,所以你可以给自己列个训练计划,在每次进行练习以后总结出失败的环节,就像背书时一样,加强薄弱处的记忆,相信在多次练习以后就会有明显的改善。练习三:调动好奇心如果你害怕实操,可以先找一个不会引发你社恐障碍的熟悉的人,请他来帮助你进行双向实验。你们可以进行像平时一样的正常聊天,内容没有任何限制,在第一个5分钟谈话时段内,你要要求自己刻意地去注意自己的内部感受,比如你的心跳,身体动态,或者你脑子中的想法。5分钟结束后(或者我个人认为在一个话题结束后进行更自然),停下对话,并用0~100间给自己刚才的状态打分:谈话效果能打几分?焦虑程度有几分? 接下来继续聊天,但是要求自己关注对方身上的东西,比如衣服或者外观,认真地听他说的话,观察一切你感兴趣的地方,只要不想到自己身上。结束后也是一样进行打分。对比两次的分数,一般都是后一次的分数会高一些。实验过程中难免会注意力涣散,多试几次,重点是你如何在实验过程中学会自如的运用好奇心减少对自身的过分关注,如果分数越来越好,你的惯性思维也会从分数的变化中意识到将注意力转移到外部事物是有益的。2、改变思维模式社恐者常见的思维有:认为自己担负了过多的责任;自行想象他人对自己的看法; 对自己的社交表现设定了过高的标准; 总是认为自己令人厌烦,无趣。 针对这些会造成过大压力的思维方式,作者提供了改变的策略: 第一步:记录脑中的想法准备一个本子,最好能随时带在身上,把每个产生焦虑的场景这样记录下来:场景的细节:在哪里和发生了什么,比如周六的晚上,参加了同学聚会。我的感觉:比如紧张、无所适从,不知道怎么接话当时脑中的想法:比如其他人看起来都很游刃有余,只有我看起来像个傻子。描述越准确,帮助会越大。第二步:思考可以替代的想法找个平静的时刻,拿出本子对你记下的这些想法进行质疑,思考在当时的场景下,是否有可替代的想法?比如说,第一步中举的“只有我看起来像个傻子”,转换一下思维,你可以这么想:当时大家都忙着聊天,谁会有空观察我呢?再说了,我怎么可能知道他们心里在想什么呢?根本就没有人盯着我超过30秒!好了,记下你给每个场景找到的替代想法,随身携带这个本子,在即将去到类似的场合时,记得复习你事先想好的替代想法。3、改变安全行为因为安全行为总是在焦虑被引发的时候出现,所以如果能控制住安全行为,也可以避免你进入社恐的状态。改变安全行为其实很简单,找出自己的安全行为,并且分析安全行为会导致什么糟糕的后果:比如说你在对自己的回答没有自信的时候,声音会变得很小,但是对方却可能会因为听不清楚要求你再说一遍,声音变小这一安全行为反而会导致你得再次回答从而更加失去信心。然后再想想如果没有触发这个安全行为事情会如何发展:你的声音如果没有变小,对方就不会要求你再说一遍。让内心意识到安全行为并没有帮助到你,反而会让你陷入更大的焦虑中以后,接下来要做的就是有意识地控制自己,不要让安全行为出现。如果你开始尝试以后发现自己反而更焦虑了,不要担心,这是失去“防护罩”的正常应激反应。有的安全行为可能无法控制,比如说发抖,那就先不要去在意它,去尝试前面说的几种练习,把注意力放在改变思维模式和减少自我关注上,当另外两方面得到改善,相信安全行为也会跟着减轻。放松练习法前面说的都是针对思维上的刻意练习,书中的最后,还提到了一种针对身体使用的正念放松法,也会对缓解社恐有所帮助。 放松是需要学习的,放松不止是一种生理技巧,同时也是一种态度和一种滋补品,社恐者学会放松尤为重要。

大学生社交恐惧现状研究论文

摘要:生活中,有的大学生离开原本的生活环境,难免会产生些许的不适应感,其中造成的心理压力就可能为交际困难。本文将从大学生交际困难造成的心理压力出发,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探讨分析大学生因交际困难造成的心理压力的现状,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  人际交往  心理压力        人际交往能力是一个人适应社会的体现,是一个人事业成功、人生幸福的保障。众所周知,“人际关系难以处理”是现代人生活中的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而人际交往关系的好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甚大。据福州博智市场研究有限公司一项针对在校大学生心理的调查显示,有17%的大学生存在心理问题,而位居“造成困扰大学生的四大心理问题”榜首的竟然是交际困难。调查显示,约有23%的大学生在人际关系上存在一定的问题。这无疑表明:处理好人际关系十分重要。        处理好人际关系,将有利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个性保持正常、生活具有幸福感、充分发挥个人才能以及顺利度过大学生活,同时也是大学生实现其社会化的重要途径。一、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现状        上了大学,接触了不同的人、不同的事,人际交往便成了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成为了困扰不少大学生多时的一个现实问题。对于那些不大会与人交往的同学们来说,难免会出现由于交际困难而造成心理压力的问题。二、大学生出现交际困难的原因        首先,受应试教育影响,多数学生在人际关系方面较为封闭,交往能力相对较弱;再者,如今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从小就被视为掌上明珠,其中不乏由于长辈们的教育不当而造成了一些负面效果,如任性自私、为所欲为;有的学生从小缺乏集体环境而导致缺乏集体荣誉感与合作精神;还有的学生家长过分包办,使得独生子女上大学后缺乏最起码的独立生活及为人处世的能力,缺乏坦诚的心态和理解偏激等等。加上多数人青春期心理固有的闭锁、羞怯、敏感和冲动,这些都使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各种困难。三、大学生交际困难的表现        在生活中的人际交往中,有的同学比较内向或者有自闭倾向,不善或不愿与人交往;有的同学为交际而交际,不惜牺牲原则而随波逐流;还有的同学不谙世事,不懂得与不同的人相处……于是,有的大学生就会因难以与他人交往而产生心理压力。若长期严重地发展下去,还可能出现社交恐惧症!        社交恐惧症是心理障碍的一种,其特征是:当处在公众场所或与人打交道时出现显著而持久的害怕,怕被别人注视或受到否定的评价,担心在他人面前出丑或遭遇尴尬而极力回避。四、关于大学生克服交际困难而造成心理压力问题的建议        孔子有云:“独学而无友则孤陋寡闻”;爱默生说:“哦,朋友,这就是我的肺腑之言。因为有了你,蓝天才广阔无垠;因为有了你,玫瑰才火红艳丽。”可见,朋友在现实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换言之,交朋友、搞好人际关系意义重大。以下为我对某些大学生因不会或不善与人交际而出现心理压力问题的建议:1、大学生必须明确人际关系的原则。据研究表明,人际关系的基础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重视、相互支持。对于真心接纳、喜欢自己的人,人们往往更愿意与其交往并维持关系。从普遍的心理上讲,每个人都是天生的自我中心者。我们每个人都希望别人能承认自己的价值,支持自己、接纳自己、喜欢自己。因此,在社会交往中,我们常常重视自己的自我表现,注意吸引别人的注意,希望别人能够接纳、喜欢自己。当我们了解这样的原则,我们也就会更清楚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该如何做会更好。2、大学生需要克服生活中社会知觉中的偏差。⑴、克服以“先入为主”为固有观念的习惯。        我们往往会以第一印象对某个人“下定义”,而不是经过深入接触从而更为全面地了解评判一个人。例如,有的大学生入学时,一旦对一个同学形成了不好的第一印象,今后往往难以改善,这样就会影响这些大学生与他人的正常交往。其实,说不定这个同学是一个很优秀的学生,只是由于一开始的某一点和你不合,故而让你对他形成了不好的印象,而我们必须克服这样的想法。因为这样过早地对一个人下定义是不对的,不全面的。⑵、克服社会生活中产生的“晕轮效应”。        晕轮效应指的是,对人的某些品质、特征形成的清晰鲜明的印象掩盖了这个人其余的品质、特征的知觉。例如以貌取人或者以才取人。这些都是以偏概全的人际交往,这种“一俊遮百丑”,“一坏百坏”的主观倾向,会给大学生的交往带来不便,也需要克服。⑶、克服对社会各类人“贴标签”的行为。        “贴标签”是刻板印象的俗称。刻板印象常常潜在于人们的意识之中,是指对社会上的各类人群所特有的固定看法,或是对人概括、泛化的看法。比如,有的家长会教育孩子,如果不好好学习,长大以后就会当清洁工。这些家长认为:清洁工就是打扫卫生的,他们干的活都是令人看不起的。其实不然,清洁工也被称为“地球的美容师”,他们勤勤恳恳,为美化环境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由此观之,“贴标签”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会影响人们对事物的客观认知和评价,因此,我们不能随意给人贴标签。⑷、克服现实生活中的“近因效应”      “近因效应”是指一个人在另一个人身上由最近获得的有关信息,得出的给人留下的深刻印象和强烈影响。例如,美国心理学家卢钦斯曾经做过一个实验,当他向一群人描述一个名为吉姆的男孩时,先说优点,再说缺点。在描述优点的时候,有78%的人认为吉姆是个友好的人。但在说完优点后,中断他们的思路插入某种活动,再告诉他们吉姆的缺点,人们对吉姆的评价就没那么好了。据实验表明,所有的人都受近因效应的影响,但认知结构简单的人更容易出现近因效应。在与人多次交往的过程中,近因效应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所以,要从宏观的角度去看待评价一个人,而不是局限于某一个点,这样才能更好、更全面地了解一个人,而并非主观臆断地看待,以至于毁掉一段关系。3、大学生需要修缮自我        身为大学生的我们不仅要克服各种不正确的认知,还要塑造良好的形象,培养良好的品质,增进个人的魅力。首先,要提高心理素质。人与人的交往,是思想、能力、知识及心理的整体作用,哪一方面的欠缺都会影响人际关系的质量。有的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存在社交恐惧、自卑、冷漠、封闭、猜疑、自傲、嫉妒等不良心理,都不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我们需要加强自我训练,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以健康阳光的心态进行交往;其次,要有良好的交往品质。如真诚、信任、克制、自信、热情等。4、大学生需要学会交际技巧只要大学生注意加强交往的实际操练,学会技巧,良好的交往能力就一定能形成。以下为我对与人交际的一些建议:1、说话要注意聆听        俗话说,一个好的听众一定比一个擅讲者赢得更多的好感。这里说的聆听不是指一言不发地一直听,而是指在适当的时候多提几个问题,表示感兴趣。即便你觉得他的话题很无聊,也仍然要坚持下去,因为这是对讲话者的尊重、理解与包容。毕竟,这是与人沟通,与人交际,并非我行我素。⑵说话要注意分寸        分寸拿捏得好,即使是很普通的—句话,也会平添几许分量。话少又精到,给人感觉深思熟虑。讲话尽可能客观,实事求是,不夸大言辞;表扬别人要出于真诚;批评时注意语气委婉,讲话尽量诚恳;尽量不要说刻薄挖苦的话,不要说刺激伤人的话。(3)说话要注意简朴        简洁有力的演讲能使人们保持兴趣。多余的词和不是重点词,都会令人厌烦。在一个快节奏的现代社会,没有人想花更多时间听你的长篇大论,他们更想听你的简明扼要。千万不要喋喋不休地说个不停,也不要盲目夸大自己。我们应该先三思,然后再开口说话。(4)学会乐于助人      乐于助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帮助他人,并非功利地出于某种目的,大多出于善心。更多时候,互相帮助能够建立一份长久的友谊,让我们受益终身。乐于助人还是是热心、善良的体现,因而在生活中帮助别人在人际交往中就显得十分重要了。(5)学会诚以待人        朋友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平等的、相互尊重的。缺乏以真诚互助为交友原则的“朋友”,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朋友,这样的关系也不能长久。值得一提的是,仅仅依靠吃喝玩乐建立起来的友谊是极其脆弱的!试想,倘若有一日你身无分文、被生活逼到穷途末路之时,站出来的会是那些“朋友”吗?他们只是贪恋你的钱财,享受花钱的快感,根本就不是那种患难与共的朋友!尽管以诚信交友换来的未必是一段纯洁的友谊,但至少可以做到问心无愧,或者交到同样诚以待人的朋友。        结论:成功并非一蹴而就。再者,生活中难免会碰到形形色色的人,两个人相性不好,是难免的事。与人相处,也许有的时候并不融洽,甚至水火不容。对此,我的建议是:一是要有心理准备。二是要建立积极的心态。做到不卑不亢,从善如流。三是还要尽可能地主动争取。因为生活中大多数时候,人们往往是被动的。唯有主动建立关系,才能给自己创造机会。        身为大学生的我们在与人交际时未必要做到尽善尽美,但掌握了这些实用的交际技巧,却能在很大程度上提升自己与人交往、为人处世的能力。既然如此,何乐而不为呢?当然,种种分析建议的背后,都还要靠自身在社会生活中的经验总结和实操演练。参考文献:1、淘豆网《大学生心理调查报告-调查报告》2、《大学生人际交往现状心理论文3000字》3、新浪网贺子杨的博客4、社交恐惧症-百度健康医典5、探秘志,科学探索:什么是近因效应?近因效应最简单的例子(最后印象)6、与人 朋友 同学 相处 交际 交朋友的技巧

还有这种课?

中医杂志登载的治疗恐惧症

中医把恐惧症谓之:“恐证”。中医认为恐惧症多因七情所伤,损及肝肾心胆所致。恐惧症以虚证居多,乃精血不足之症,非阳气有余之候。主要病变部位在肝、肾、心、胆。中医针灸辨证施治恐惧症的方法:脾肾阳虚型:症见精神萎靡,情结低沉,嗜卧少动,心烦惊恐,心悸失眠,面色晃白,阳痿遗精,妇女滞下清稀,舌质胖或边有齿痕,苔白,脉沉细。治宜:温肾暖脾。 穴用:肾俞、命门、关元、脾俞、太溪、三阴交。药用:炮附子、熟地、山萸肉、山药、茯苓、牡丹皮、泽泻、人参、炮姜、炙甘草等。肾精不足型恐惧症:症见腰膝酸软,精神不振,心慌善恐,遗精益汗,失眠虚烦,面部烘热,舌红少苔,脉细驹。治宜:补肾益精,滋阴降火。 穴用:太溪、三阴交、肾俞。药用:熟地、山药、山萸肉、泽演、茯神、牡丹皮、远志、枸杞子、知母、黄柏等。心脾两虚型:症见失眠健忘,心悸易惊,善悲易哭,兴趣缺乏,倦怠乏力,面色淡白或萎黄,食少腹胀便溏,舌淡苔白,脉细弱。治宜:健脾养心,益气补血。 穴用:心俞、脾俞、三阴交、神门、气海。药用、人参、白术、黄芪、甘草、远志、酸枣仁、茯神、龙眼肉、木香等。总之,中医对恐惧症讲究的是辨证施治,患者可根据可以的恐惧类型和症状表现才选择正确的针灸治疗方案,坚持服药,方能早日摆脱恐惧症的“魔咒”。

有很多山枣仁茯神龙骨牡蛎朱砂远志合欢皮可根据不同症状用药。

中医认为恐惧多因七情所伤,损及肝肾心胆所致,以虚证居多,具体需要结合望闻问切四诊合参来辨证调理,常见证型有脾肾阳虚型、肾精不足型、心脾两虚型等等,不同的证型需给予不同的中药配伍,必要时也会结合中医针灸进行辅助调理。同时日常生活中也要注意规律生活,不要熬夜,劳逸结合,不要过度思虑,慢慢试着从小事开始去克服自己的不足。

在职硕士毕业论文盲审恐惧症

对于在职研究生申请硕士学位证书需要参加论文答辩,目前很多的学校已经开始开展论文答辩活动,答辩将要在5月到6月之间进行,参加论文答辩需要在职研究生在规定时间内向学校提交论文答辩申请,学校对在职研究生的论文进行审核,审核的方式主要是盲审,在经过指导导师的修正之后学校对在职研究生的论文进行查重,一般查重是有2次机会,但是如果论文不合格的情况下是不能参加论文查重的,除了导师的审核之外,出校对于硕士研究生的论文会安排统一的审核,审核的方式就是盲审,不过不是所有的硕士研究生论文都需要盲审。种组织专家组评审的制度:就是匿名送审,意味着评阅导师不知道论文作者是谁。一般高校,特别是研究生院,均有对学位论文进行定期盲审的相关规定,多为随机抽取一定数目的论文进行盲审。盲审制度,就是将不署作者名的学位论文送给作者不可能知道的专家审核,这样打出来的分数,应是最为客观。不同学校硕士论文盲审所占的比例不同,一般在30%-50%之间,博士论文全部盲审,不能毕业的当然存在,尤其是好的学校更注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通过盲审的学位论文,由研究生部通知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和导师及研究生,进行学位论文答辩。定为不合格的学位论文由研究生部通知研究生本人及导师,进行论文的修改;如研究生本人及导师对盲审结果有异议,可填写"复审申请表"申请复审。

我是盲审,去年12月送审的,其实盲审没那么可怕,只要论文没大问题应该没事,我理工科的,论文导师太忙只看了两遍,而且基本没改什么,但我一样过了,虽然分不太高,不过是我自己的问题,语言组织能力太差。。。。。我们学院盲审全过。这样有木有安慰到你?我的论文写的也是各种没底,重复率应该问题不是很大,但内容上比较空洞,我现在想的就是内容上就那样吧,也无力回天了,抓紧调整下格式神码的,大面上的错误不要有,应该就没什么问题了、硕士的好像不太会在这一关卡人,我就只求能过就行。。。露珠不要捉急,好好弄弄格式,应该没问题的楼主,真心没什么可怕的我是硕士,今年3月份毕业的。去年12月被抽中盲审。当时也很怕,但是奔波面试太累了,所以就找导师改了改摘要(虽然导师很不待见我撒)。然后正文我随便看了看,发现虽然自己研究的东西很渣,但是论文写的看上去还像回事。于是也没大改就上交了。结果成绩还不错,比我周围正常送审的同学成绩要高。所以,楼主,你再看看论文。对于实质研究成果是不是高大上无所谓,但是写得要比较高傲就OK。另外别有太多文字上的错误,就OK。真的没什么难事,祝你好运哦!

在职研究生的毕业论文一直以来也是一个大家比较头疼的问题,因为无论是全日制研究生,还是在职研究生,有些院校的部分研究生论文会被送去盲审。被抽中的同学一般都会忐忑、焦虑,担心自己的论文会被打低分,失去答辩的机会。其实不用过分担心,只要自己用心去写论文,就肯定不会有问题。很多学校都会有这样的规定,在在职研究生论文审查时期会抽取一批学生的论文送去盲审。盲审就是匿名送审,这意味着评卷导师并不知道论文作者是谁,这样打出来的分数是保证公平公正,作假率较低,所以在高校备受青睐。在职研究生论文送外盲审的过程,有的是学校统一来办,有的是导师自己来办。盲审只要2个专家通过,就可以取得答辩权。所以研究生盲审通过率还是挺高的。有的学校实行的是打分制,abcd四类。打a是可以答辩,b是修改后答辩,c是修改后再审,d是不可以答辩。导师审查论文的时候,会更加注意你的论文格式,基本逻辑框架,以及是否存在明显的如错别字之类的低级错误。一般得d的学生是很少的。只要你对自己的论文认真对待,论述观点鲜明,很大概率是可以通过的。综上来看,被抽中盲审的在职研究生们不必杞人忧天,导师会认真对待你的论文,只要你的论文论点明晰,论据清楚,格式正确,没有低级错误,那么你的盲审通过率就会很高。考研政策不清晰?同等学力在职申硕有困惑?院校专业不好选?点击底部官网,有专业老师为你答疑解惑,211/985名校研究生硕士/博士开放网申报名中:

你的论文 检测了吗,发来,我可以帮你看看,帮你提出问题,

  • 索引序列
  • 大学生社交恐惧症论文
  • 社交恐惧症研究论文
  • 大学生社交恐惧现状研究论文
  • 中医杂志登载的治疗恐惧症
  • 在职硕士毕业论文盲审恐惧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