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投稿知识库 > 如何保护地方方言的论文范文

如何保护地方方言的论文范文

发布时间:

如何保护地方方言的论文范文

1。政府部门应该成立方言保护协会,认真统计当地方言的种类数量和分布地区。把每一个地方的方言相关部门整合起来,制定相应的保护和管理条例,并督促地方认真落实。2.每一个地方也要成立方言保护部门,把方言保护落到实处。认可当地方言,举办方言交流会和方言特色演出,既能娱乐大众,也能让年轻一代认识方言的魅力。3.也可以开始方言教授课堂,主要面对初高中生,但不可强迫,做好普通话和方言之间的协调性。还可以对当地的方言进行出版,收集老一辈的方言故事和材料以及年轻一代对方言的看法,认真整理进行出版,作为当地的方言文化书籍。4.新闻媒体可以起到导向的作用。当地媒体可以开设方言专栏,用方言报导或者用方言出版新闻。既让年轻一代的主持人或者主编了解当地的方言,也能让观众或者读者对方言有更多的了解。通过媒体的传播,也能让其他地区的人知道当地的方言,起到传播的作用。5.其实,要想方言的保护起到实质性的效果,还是要看人们的配合程度。当地的居民应该配合村委和政府的工作,不反对方言,也不认死方言。在平常的生活中可以向自己的孩子传授方的知识,不让方言失传。希望大家传承保护海派文化

保护方言从我做起——自觉说方言,教小孩以说方言为荣。宁卖祖宗田,莫忘祖宗音

保护方言措施如下:1.有关主管部门应该成立方言保护协会,认真统计当地方言的种类数量和分布地区。把每一个地方的方言相关部门整合起来,制定相应的保护和管理条例,并督促地方认真落实。2.每一个地方也要成立方言保护部门,把方言保护落到实处。认可当地方言,举办方言交流会和方言特色演出,既能娱乐大众,也能让年轻一代认识方言的魅力。3.也可以开始方言教授课堂,主要面对初高中生,但不可强迫,做好普通话和方言之间的协调性。还可以对当地的方言进行出版,收集老一辈的方言故事和材料以及年轻一代对方言的看法,认真整理进行出版,作为当地的方言文化书籍。4.新闻媒体可以起到导向的作用。当地媒体可以开设方言专栏,用方言报导或者用方言出版新闻。既让年轻一代的主持人或者主编了解当地的方言,也能让观众或者读者对方言有更多的了解。通过媒体的传播,也能让其他地区的人知道当地的方言,起到传播的作用。5.其实,要想方言的保护起到实质性的效果,还是要看人们的配合程度。当地的居民应该配合村委和政府的工作,不反对方言,也不认死方言。在平常的生活中可以向自己的孩子传授方的知识,不让方言失传。希望大家传承保护海派文化。

保护环境方法的地理小论文范文

地球的2/3虽然被水覆盖,但其中97.5%是咸水,在余下的2.5%的淡水中,又有87%是人类难以利用的两极冰盖、冰川、冰雪。人类可利用的淡水只占全球水总量的0.26%,而这些淡水大部分是地下水。实际上,人类可以从江河湖泊中取用的淡水只占水总量的0.014%。有人比喻说,在地球这个大水缸里可用的淡水只有一汤匙,而这一汤匙水又遭到严重污染。 据联合国统计,全球淡水消耗量自20世纪初以来增加了约6―7倍,比人口增长速度高2倍。全球目前有14亿人缺乏安全清洁的食用水,即平均每5人中便有1人缺水。估计到2025年,全世界将有30亿人缺水。波及的国家和地区达40多个,主要为非洲和中东地区,印度、秘鲁、英国、波兰及中国部分地区亦会受到影响。 在全国600多座建制市中,有近400座城市缺水,其中缺水严重的城市达130多个,全国城市每年缺水60亿立方米,日缺水量已超过1600万立方米。缺水给城市工业产值造成的损失在1200亿元以上,且呈增长之势。 我国是世界上13个贫水国之一,按国际上的通行标准,人均拥有水资源2000立方米为严重缺水边缘,人均有水1000立方米为起码的要求线,到2030年,我国人口将达16亿~17亿,以16.5亿人计算,届时我国人均水量1700立方米。 预计到2000年,我国年缺水量将猛增到180多亿立方米。如果我们把水的有效利用率提高10%,每年可节水400多亿立方米,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已从1980年的20%提高到现在的30%左右,有的城市已达到70%。但我国城市水的重复利用率还是较发达国家低许多,一些重要产品的单位耗水量比国外先进水平高几倍、甚至几十倍。 目前我国因污染而不能饮用的地表水占全部监测水体的40%,流经城市的河段中78%不适合作为饮用水源,50%的地下水受到污染,64%的人正在使用不合格的水源。据水利部门对全国约七百条大中河流近十万公里河长检测的结果表明:我国现有河流近1/2的河段受到污染,1/10的河流长期污染严重,水已失去使用价值,这使前述缺水状况雪上加霜。由于污染严重,目前淮河上游一半支流的河水完全失去利用价值,干流在枯水期完全不能利用的水占62.5%。水资源占全国总量12%的珠江由于污染也出现缺水,不少河道发黑、发臭;广州市区河段水质已劣于五类标准,江水中含有毒物质超过了20余种,为此广州市被迫花巨资改向几十公里以外的西江和东江去取水。进入90年代,长江流域的污水排放量与日俱增,每年平均约达142亿立方米,占全国年均排污总量的40%,上海市的取水口已由昔日的黄浦江伸向了长江干流中心。目前,我国以水库作为供水水源的能力为每年5400亿吨,虽然多数供水水源的水质良好,但已有1/3的水库水质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关于地球的啊 我们居住的星球——地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因此从有人类的那一天这个星球就令人敬畏,受人敬仰,无论被当时的人叫做什么,人类对地球的感情从未改变过。但地球在宇宙中却是一颗最普通不过的星球,甚至在太阳系都是如此。在地球存在的太阳系中,一共有九大行星,按体积计算地球排在第五位,按照距离太阳的距离地球排第三位,距离太阳的平均距离为1.5亿km,在地球内侧是水星和金星;地球的密度是5515千克每立方米,与太阳系其它行星相同的是地球在绕太阳公转的时候同时也在进行自转。因为我们居住的地球是我们最熟悉的星球,因此我们称其它八大星球为类地行星。从这个角度看我们的家园地球是颗在普通不过的星球,但为什么太阳系中只有地球上有人类居住呢? 其实在这普普通通的特性中也蕴含着不普通,正是地球自身的一些特殊性造就了地球上丰富多彩的世界。从位置角度讲,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适中,温度适宜,而且从太阳系诞生到地球上开始有原始的生命痕迹,太阳没有明显的变化,在这种稳定的光照条件下,地球上孕育生命成为了可能;另外一个方面,地球与其它行星互相之间的位置比较合理,绕日公转方向一致及公转轨道处于同一平面都决定了地球的演变不受其它行星的干扰;地球本身是一个特殊的物理化学系统,这一点也有别于太阳系其他行星,地球的体积和质量决定了地球物理化学形态的演变,同时液态水圈和氮-氧形成的大气圈,还有固体地圈的板块运动都让地球渐渐变的不再普通。 基于以上这些地球特有的特征,水在地球的地质作用力和原始大气圈的影响下开始形成原始的海洋,而生命的起源就在这片蓝色的世界中开始了

1、保护环境刻不容缓 “对人类威胁较大的气体,世界每年的排放量达6亿多吨……;估计到下个世纪中叶,地球表面有三分之一的土地面临着沙漠化的危险,每年有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沙漠化,威胁着60多个国家……”看见这一组组令人触目惊心的数字。朋友,你有何感想? 恩格斯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不是吗?从2300万年前到1800万年前森林古猿的出现到现在人类高度发达的文明时代,人类从未停止过向大自然索取,大自然也是“有求必应”,这更滋长了人类的贪欲。他们在地球上大肆砍伐树木,建立化工厂,排污排废……。于是,曾经山青水秀,一片蔚蓝的地球母亲望去已是满目疮痍,污烟瘴气。这怎不叫人寒心呢? 至此,人类还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依然我行我素,以环境的污染,生态的破坏来换取经济的发展,举一个最近的例子: 我市的木兰溪,在50年代初本是一条清澈见底,鱼虾成群的河流,处处可见嬉水的孩童和淘米洗菜的妇女,但是近年,由于溪上游的木兰糖厂等工厂不重视环保和对污水的正确处理,任意地排放废水废渣,致使木兰溪水质变坏,鱼虾绝迹。望着溪面上漂浮着黑色的泡沫和死鸡,死鸭,还有谁敢下河游泳,用河水洗衣作饭呢?河两岸的农民因用了污染的水灌溉庄稼,使庄稼减产……。农民曾多次要求县里主管部门解决污染问题,不知什么原因,一直拖了下来。 木兰溪中的泡沫及牲畜尸体,不是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吗?溪中绝迹的鱼虾何日再归来? 当然环境问题还不只这些,如世界八大公害,日本的水俣病,痛痛病等等无一不是人类对自然界的无知而自掘坟墓。的确,环境问题无时不刻地困绕着整个世界。然而,这一出出悲剧又是谁一手导演的呢?是人类。当灾难再度落到了人类自己身上,到了大自然对人类无休止报复时,人类终于觉醒了,明白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人类如果想征服自然,就必须尊重自然。对于改造自然理应慎之又慎,又要大刀阔斧,勇于实践和改良,才能控制自然,使自身利益与自然协调发展。 面对我国严峻的环境问题,我们绝不能重蹈西方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辙。“先污染,后治理”是十分不明智的选择,其治理的代价很高。我们既要加速发展,摆脱环境问题对我国经济的制约,又要贯彻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来保护环境。 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我倡导同学们提高保护环境的意识,也建议叔叔阿姨们加入到我们的队伍中来,为保护环境,造福后代贡献自己的力量。 因为:保护环境,刻不容缓!

地方政府保护黄梅戏论文范文

6月2日,在第一个“文化遗产日”到来之际,中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公布,在“传统戏剧”入选名单中,安徽省安庆市和湖北省黄梅县申报的黄梅戏均榜上有名。同一剧种为什么涉及两地,这是怎么回事?由此,我不禁产生对我国这个著名地方戏种追根溯源的冲动。上世纪50年代,黄梅戏因安徽省安庆市黄梅戏剧团演出的《天仙配》被搬上银幕而名噪海内外,黄梅戏由此也巩固了它在全国五大剧种中居其一的地位。然而黄梅戏到底起源于哪里?至今许多人不甚知晓。“黄梅戏,戏曲剧种,旧称黄梅调。流行于安徽、江西、湖北部分地区,源于湖北黄梅一带采茶歌。”这是《中国戏曲词典》的一段解释。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据考据,黄梅戏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唐代。史料记载,早在唐代时期,黄梅采茶歌就很盛行,经宋代民歌的发展,元代杂剧的影响,逐渐形成民间戏曲雏形。至明清,黄梅县戏风更盛。清道光九年(1829年),大学者别霁林在《问花水榭诗集》中也描述了黄梅采茶歌的兴盛:“多云山上稻荪多,太白湖中渔出波。相约今年酬社主,村村齐唱采茶歌。”艺术尽管不一定都是商品,但有时可以成为谋生的手段。黄梅采茶歌怎么流传到安徽了呢?这是与黄梅灾民带着这一艺术形式逃荒谋生分不开的。黄梅地处长江北岸,相当一部分地势低于江岸,有“江行屋上,民处泊中”之说。清代乾隆、嘉庆、道光年间(1764—1847年),黄梅水灾不断,大批灾民涌向外地,以卖艺乞讨为生。从此黄梅采茶戏的小调、本戏,就以打莲厢、唱道情的艺术形式流传到邻近的皖西南、赣东北、鄂东北等3省50余县。清道光至咸丰年间曾任过皖南三县知县的江西乐平人何元炳所作《焦桐别墅诗稿。下河调(黄梅腔)》,就是黄梅采茶戏在皖南地区流行的真实写照:“拣得新茶绮绿窗,下河(注:黄梅县一地名)调子赛无双。如何不唱江南曲,都作黄梅县里腔。”生活锻造了艺术,艺术又丰富了生活。随着黄梅采茶调在安徽安庆地区的流行,当地民间戏曲艺人将这一剧种进行了加工和发展,黄梅戏逐渐成为安徽安庆地区艺术之花。与此同时,黄梅戏在它的原生地也茁壮成长,与“安庆黄梅”齐绽并芳。黄梅县戏剧团演出了一大批优秀黄梅戏剧目。1954年,毛泽东主席在武汉看黄梅县黄梅戏剧团的演出后风趣地说:“我这个湖南人,对你们黄梅的这个戏也有亲切感。”由此可见,黄梅戏是起源于湖北黄梅县,发展于安徽安庆地区。我考据黄梅戏的起源,不是为谁争“正宗”之位,而是想借此证明:中国优秀文化繁衍生息的巨大生命力,恰在于它有流传的广阔空间和不断融入创新要素的胸襟。正所谓:“黄梅”出黄梅(县)成其“黄梅”,安庆有“黄梅”更美“黄梅”!信然。

中国是个戏曲大国,早在东周、秦、汉时期,就有歌、舞、百戏,经数千年流布,繁衍,现有剧种三百多个,剧目数以万计。孕育生发于长江中游安庆的黄梅戏,乃戏曲“大家族”中佼佼者,是中华大地戏曲百花丛 中一株婷婷玉立的初放鲜花。 黄梅戏源于黄梅采茶调。清乾隆五十年(1785)左右,在安徽、湖北、江西毗邻农村流行采茶歌(亦称采茶调),因民间社会交往,流传于安庆地区,与多种民间艺术结合,形成民间小戏。清咸丰时期(1851一1861),黄梅戏开始演出“本戏”(大型剧目)。辛亥革命后,黄梅戏在京剧鼻祖程长庚故里、素享“戏曲之乡”美名的安庆府怀宁县一带植根,汲收了京剧、徽调的营养,受到当地风土、人情、语言的影响,使她得到了丰富和升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在安徽省境内,由政府组建了省、专区、市、县专业黄梅戏剧团,保护、启用和培养了一批文艺人才,黄梅戏即成为安徽的主要地方戏剧种。生长在安庆桐城县的,已故黄梅戏表演艺术家严凤英等一代名优,领衔黄梅戏剧坛以后,把黄梅戏艺术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尤其是严凤英主演的《天仙配》、《女驸马》等优秀剧目拍成电影后,影响遍及全国,先后有十多个省、市、自治区组建了五十多个专业黄梅戏剧团。当今,黄梅戏已成为全国最有影响的地方戏剧种之一。黄梅戏是地道的来自民间的艺术。她的表演质朴细腻,真实活泼;她的语言朴实无华,通俗易懂;她的曲调优美流畅,明快抒情。加以道白多用安庆官话,地方生活气息浓郁,更显黄梅戏特色。轻歌曼舞、赏心悦目的黄梅戏,不仅陶醉了神洲大地,也赢得了香港、澳门、台湾同胞和许多国际友人的赞赏,以至受到英国女皇的青睐。“黄梅戏曾疯魔香港观众,且带起影圈”凌波主演的黄梅调《梁山伯与祝英台》,哄动了整个台湾”;法国影评家斯.杜勃安叶认为《天仙配》“悦人心目”;日本戏曲专家波多野太郎,称赞黄梅戏唱腔“浑厚优美,简直象一条山间淙淙不尽的流水,韵味清新,别具风格”。杜勃安叶认为《天仙配》“悦人心目”;日本戏曲专家波多野太郎,称赞黄梅戏唱腔“浑厚优美,简直象一条山间淙淙不尽的流水,韵味清新,别具风格”。

黄梅戏观后感500字

黄梅戏观后感500字,中国戏曲主要是由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综合而成。它起源于原始歌舞,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综合舞台艺术样式。以下分享黄梅戏观后感500字

观后感500字范文1

中华民族艺术博大精深,源于它立世五千余年。

节目的一开始,是一位长得十分喜剧的哥们,演唱了一首弘扬中国的歌曲,虽然不是民族曲风,但其内容却唱出了中国人的精神,--中国龙!随后尽是些民族节目,展示了中国人的艺术。戏曲,先是一位穿着整齐的姑娘拿着一杆长枪,向大家传授如何使唤它,然后大声喊:有哪位同学愿意上来试试?接着有位身怀绝技的大哥哥上去耍了几下,但它展示的是武术,等姑娘教他的时候却显得十分笨拙。

我听到盼望的瑰宝--京剧了!我默默地说着。一出《红灯记》,道尽国粹艺。但绝大多数的人对其抱有极为不屑的态度,让我对这些人反感。因为他们这是对中国的不屑。

多么动听的唱腔!我高喊。那是一个旦角儿用高细的嗓音唱着:我家的表叔数不清…。令我给予了他我最响亮的掌声和呐喊声。

接着川剧神秘的变脸又前来助阵,看到那演员迅速地不露出任何破绽和变换着那一张张戏脸,我迷惑不已,迷惑其中的玄妙!但我无可奈何,只有用掌声和叫好声表示对他们的敬意之情。

看完了,回班了。同学们都淡忘了。

同学们的表现让我感叹,因为他们对民族艺术竟无一知半解,嘴里唱到的`是流行歌曲,学的是高雅艺术如钢琴,洋琴等。试问有谁还在听着京剧,相声等民族艺术?那个欣赏民族艺术的地方几乎荒无人烟了。

观后感500字范文2

众所周知,我们国家的戏剧文化博大精深,京剧又是我们国家的国粹。但是11月30日下午我们在学校里听到了被誉为京剧之后的第二大剧种——评剧。其实之前在我心里,戏剧都是一样的.,我听不出戏剧里的抑扬顿挫,咿咿呀呀的曲调更是让我们这些青年学生摸不着头脑。可是通过这次学习,我了解到评剧,是流传于我们北方的一个戏曲剧种,是广大人民喜闻乐见的剧种之一,位列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二。而且评剧还在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些戏曲文化都是我们国家的国粹,是我们国家的历史文化精华。我们作为新一代的中学生,更应该了解更多的历史文化内涵,这不仅是我们爱国意识的体现,更是我们对我们精神境界的一个提升。

今天我们在校园里听到的评剧非常震撼,评剧老师还教给我们一个评剧演出里的基本台步——原场。通过跟老师近距离的接触、教学。我们真心了解到戏剧工作者的不易,真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一个简单的台步却有如此繁杂的肢体动作配合、身形如此优雅。虽然我学得很一般,但是却得到了老师的夸奖并得到一个奖品作为奖励,我很开心。

另外,评剧里的乐器也是十分独特,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二胡。二胡拉出来的声音也是非常好听。一个只有两根弦的乐器,通过老师的演奏却能演绎出喜怒哀乐各种情感。这些乐器都是我们平时没有听过没有接触过的。我非常想要一探究竟,想要向老师讨教学习。

这次戏曲进校园的活动让我受益匪浅,我不仅学到了很多戏剧方面的知识,更懂得了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不易。懂得了做任何事情都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付出才能获得赞美的掌声。这就像我们学生学习一样,虽然有时候很枯燥乏味,但是只要我们努力去学习了,去付出了,我们不仅能收获知识,更能在我们以后的成长之路上奠定坚实的基础。付出一定会有回报,努力了,我们的青春,我们的校园生活才会无悔!

最后,感谢学校、感谢班主任梁琦老师给我们这次宝贵的学习机会。我一定不辜负学校的期望,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学习,争做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认真拜读了黄新德老师洋洋万言的十二字诀,感触良多,今天有空,就坐下来说几句。

在“严”字决中,有这么一段文字,黄老师说,“选拔标准要严,人才也有大小高底之分,不可能只要是年轻人便不惜成本重点培养!这就需要认真选拔出可造之材……肯定是要按照艺术标准,尊重艺术规律,而不是别的什么标准或者规则。”

我认为,新人出不来,最大的问题就是选拔的标准错了,现在根本不按照艺术标准,不尊重艺术规律,而且选拔的主持人也错了,应该是艺术委员会,而不是行政机构!

选谁不选谁,给谁机会,宣传谁,已经作为一种行政权力被固定在行政领导手中,行政领导也倾向于抓住这个权力,方便自己管理,体现权威,排除异己,结党营私。当艺术行为被行政化以后,就出现了妥协,交易,寻租等等灰色空间,这其中,艺术质量就成为最可能被牺牲的一方,艺术标准也必然成为最不被重视的一条。

艺术行为行政化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是类似温水煮青蛙的慢性中毒,它的后果是严重的!随着艺术行为行政化,大家将司空见惯了裙带关系,上层路线,论资排辈和“潜规则”,耳濡目染各种内幕,内讧以及内耗。长此以往,谁还会记得艺术俩字,谁还会真心搞艺术?

黄梅戏艺术危险了!已经有了乱象和症状,已经有了呼声和警告,业界却好像波澜不惊,置若罔闻,为什么呢?

由于行政权力天生威力惊人,而且外界信息极不对称,因此艺术行为行政化还具有相当大的隐蔽性。

一方面广大群众们呼唤优秀的黄梅戏新作品,呼唤黄梅戏新星,另一方面省里面的高层也一直关注着黄梅戏事业的发展,因此,夹在中间的行政领导特别急需所谓的艺术成果来追认自己的行政权力的合法性。实际上黄梅戏目前缺乏应有的市场容量,人才储备,剧本资源、创作力量等等艺术基础,这些都需要花精力花金钱去培养和解决的,但是行政领导等不及啊,所以不可避免要选择短期行为,掩耳盗铃、菏泽而渔甚至饮鸠止渴。这就直接造成了眼下黄梅戏获奖不少,大作难找,名家不少,新人难找,艺术节频繁,演出很少,表面繁荣,内部掏空。

行政领导的确可以相当的资源营造出了黄梅戏表面上繁荣的盛况,可是,很少有人会想到,这些资源本来应当用在培养观众和新人、解决剧本创作等核心问题的,这其实是以牺牲黄梅戏生态环境、透支黄梅戏的未来为代价的,令人心痛啊!

我们要警惕艺术行为行政化,要还原艺术行为的原始属性,要真正的尊重艺术标准,遵循艺术规律。只有这样,才有希望看到黄梅戏的春天!

“黄梅戏”,大家一定很熟悉。现在,黄梅戏以有了二百多年的历史。今天,我算是初次看黄梅戏。首先是一个小品展现在我的面前。随后,今天的戏曲开始了。

故事是这样的:薛老爷的大夫人不会生小孩,薛老爷又娶了二夫人,二夫人很快便怀上了孩子,大夫人很是嫉妒。正好,薛老爷上京赶考,大夫人就想乘机虐待二夫人。老爷走后,大夫人将二夫人锁在磨房之中,天天叫她磨面粉。时不时还用鞭子抽打,有一次,大夫人打骂完后,又狠心地用力踢了一脚二夫人的肚子,疼得直叫唤。大夫人的贴身丫环红莲是个好人,很可怜二夫人。送走大夫人后,便急匆匆地赶去看二夫人。刚到门口,便听到婴儿的啼哭声,一个小生命在磨房里诞生了。二夫人生了个男孩儿!为了防止大夫人祸害小公子,二夫人狠了狠心,让红莲把小公子送走。13年后,小公子继保长大了。薛老爷也当了官,准备接全家到京城。大夫人在三更天时放火烧了磨房,好在红莲事先把二夫人放走了。不久,出来寻母的继保与二夫人相认,大夫人被薛家赶了出去。5年过去了,继保高中状元。养父养母想与他相认,没想到,这继保只顾面子,不认人,把双亲害死,自己也遭到报应。

刚开始,大家都以为继保可能不会认养父养母,果然,被大家猜中了。忘恩负义的继保只顾自己的面子,什么别人回笑话,什么认了在朝庭上没有立足之地。还不都是借口,认了,百姓肯定说他是个好官,不认,反而会遭到别人的斥责,说他是个不孝之子。养父养母含辛茹苦地把他带大,怕他饿着,夜里冻着。顿顿给他吃好的,生怕他吃不饱,觉得不好吃......

总之,大家不要做向薛继保这样忘恩负义的小人,别人待你好,你也要待别人好。

名列中国剧坛“五朵金花”的黄梅戏,发源于湖北黄梅,发展于安徽安庆,早就在学界形成共识,《辞海》、《辞源》、《中国汉语大辞典》、《中国戏曲曲艺词典》等典籍相继作出权威注释。2006年6月国务院批准,文化部确定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将安徽安庆、湖北黄梅同时列为黄梅戏保护单位。最近,安徽省黄梅戏专家通过考证,认为黄梅戏起源于安庆地区,确定不是湖北省黄梅县。由此,使我想起先父桂遇秋55年前拜访安徽省著名黄梅戏艺人、黄梅戏表演艺术家严凤英的恩师丁永泉的往事,以及丁永泉对黄梅戏源头的说法。1992年10月6日至12日,首届中国黄梅戏艺术节在安徽省安庆市拉开帷幕。主办方在黄梅戏艺术节期间,同时举办了黄梅戏研究会第三次学术讨论会,先父桂遇秋作为湖北的黄梅戏史论专家应邀出席了这次盛会。在此次黄梅戏学术研讨会上,他向大会提交了《清歌妙舞 源出黄梅--关于黄梅戏源头之我见》(见《黄梅戏艺术》1992年第2期 )论文,用大量第一手资料对当时关于黄梅戏源头的11种说法进行了论证,其中特地谈到1960年9月,拜访丁永泉这段鲜为人知的往事。丁永泉(1892-1968),安徽怀宁人,生于清朝光绪十八年(1892年)。因排行老六,人称丁老六。13岁拜当时著名花旦叶丙池学戏,17岁出师,18岁搭班唱戏,一炮走红。但他对自己出名并不满足,得知女艺人胡普伢唱做极佳,艺术造诣很深,便赶去求教。经过他多年的勤学苦练,24岁就成了一名艺术水平很高的旦角。在怀宁,桐城一带都知道有个丁老六旦角唱的好,他以嗓音圆亮、行腔流畅、吐字清晰、表演细腻著称,誉满大江南北,有"南程北丁"(江南程积善、江北丁老六)之赞。他也曾被迫离开过舞台,当过"茶房"。即使如此,他还给工友们教唱黄梅戏,这说明他对黄梅戏有着深厚的感情,挚着的追求。丁永泉为黄梅戏的发展作出的最大的贡献,就是同艺友们一起,把黄梅戏从农村带进安庆市,成为黄梅戏从农村草台进入城市舞台的先行者。随后他又和艺友们一起将黄梅戏带到上海,进一步扩大了黄梅戏的影响,这是黄梅戏的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两件大事。在演出中他大胆探索革新,虚心吸取姊妹剧种的表演艺术,移植了一批剧目,为提高黄梅戏表演艺术和丰富上演剧目,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于民国十四年(1925)首次同徽剧艺人汪云甫等合作, 将黄梅戏配上了胡琴伴奏, 开创了弦乐伴唱之先河。他一生塑造了许多正面、反面的妇女形象,著名黄梅戏表演艺术家严凤英也曾得其教益。丁永泉这个名字,在黄梅戏艺术界具有很高的威望。1958年,周恩来总理在合肥江淮大剧院接见黄梅戏演员,当时在安徽省艺术学校担任戏曲科教师的丁永泉参与接见并合影。1960年9月17日下午,先父为调查黄梅戏的历史渊源, 同当时黄梅县黄梅戏剧团团长乐柯记(黄梅戏旦行名老艺人)在安徽省艺术学校拜访、请教了丁永泉先生。丁老先生说, “解放前黄梅戏在安庆府六县叫黄梅调, 因它起源于湖北省黄梅县, 最初安徽艺人唱黄梅戏, 其唱腔、道白, 都用湖北的原腔、土语, 有的地方因黄梅的语言太俗, 又难听懂, 就用汉话演出。我在《荞麦记》、《告经承》、《私情记》戏中就是用汉话和黄梅话演唱的。大约光绪年间(可能还要早些)黄梅戏传到石碑之后, 怀宁、望江、桐城唱黄梅戏的人多了, 在道白就改用怀宁话, 因此在安庆地区黄梅戏又叫怀腔。”丁永泉先生说:“ 黄梅戏大部分剧目,包括一套常演剧目,如《张朝宗告漕》、《告坝费》、《私清记》、《卖花记》、《夫妻观灯》、《秧麦》等, 都是在黄梅形成的。不然的话, 怎么叫黄梅调呢?如果说三十六大本,七十二小出的基本戏是在安徽形成的, 那么安徽艺人怎么能同黄梅艺人同台呢?安徽、湖北、江西三省黄梅戏采茶双艺人都同台唱过戏。”丁永泉先生还说:“〔平词〕你们叫〔七板〕, 它与〔火攻〕、〔二行〕等是黄梅采茶戏固有的主要唱腔,不过传到安庆之后,在黄梅采茶戏唱腔的基础上, 经徽剧艺人汪云甫等进行了唱腔改造,伴唱配上了胡琴。在改造的唱腔中,吸引了安庆的地方语言,民歌小调,还有徽剧的表演程式,因而形成了有安庆地方特色的黄梅戏。发展到今天,就与采茶戏不同了,这个不同,主要在唱腔。”那次访问结束时, 先父还特地请丁永泉、乐柯记二老, 用民国年间黄梅调的老唱腔,清唱了《上天台》(即《山伯访友》)中“叙起来美不美, 乡中水,亲不亲, 故乡人”那个〔平词对口〕唱段。两位名师素不相识,初次见面清唱,竟然对唱如流,台词、唱腔都非常默契。如果不是剧目相同,唱腔一样,唱词无别,道白一致,是不可能做到的。因先父向大会提交论文时,丁永泉先生已离世24年,无法验证先父在32年前拜访丁老一事和丁老所言的真伪。根据历史考据学“孤证不立”的原则,先父在论文中引用了丁永泉口述、车明(王冠亚)整理,发表在《安徽戏剧》1959年8至11月号上的《丁老纵谈黄梅戏》加以佐证:“ 黄梅戏是从湖北传到我们安庆地区来的。老黄梅调,还是按湖北乡音咬字,曲调跟语言走,也是湖北乡音。……黄梅调是黄梅县逃水荒的人用渔鼓、简板唱过来的。”

地方环境保护论文文献

[1]程发良,孙成访.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2]曲向荣.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3]周敬宣.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4]蒋展鹏,杨宏伟.环境工程学[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5]徐新华,吴忠标,陈红.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6]伊武军.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1.

有关环境污染的参考文献有以下八个

1、刘南威.自然地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548.

2、李春华.环境科学原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4).

3、叶文虎.可持续发展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1.

4、程发良,孙成访.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5、曲向荣.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6、周敬宣.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

7、蒋展鹏,杨宏伟.环境工程学[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8、徐新华,吴忠标,陈红.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

[1]刘南威.自然地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548. [2]李春华.环境科学原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4). [3]叶文虎.可持续发展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1

1 论环境保护相邻权 2 重视环境保护的社会环境教育 3 地方政府在环境保护制度建设中的职能研究 4 非政府组织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5 中华白海豚环境压力分析和保护对策研究 6 我国环境保护中的公众参与研究 7 建立我国汽车业环境保护基金研究 8 我国经济和谐发展中的环境保护政策 9 环境保护行政问责制若干问题研究 10 建设项目(污染型)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综合评定体系研究 这方面的论文太多了,具体需要哪个方向的? 这里可以提供很多论文下载的,祝你早日顺利毕业~参考资料:

耕地保护方面论文题目

参考下:关于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若干问题的思考 摘 要 本文通过回顾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历史变化过程,分析现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问题和矛盾,针对新一轮规划修编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和矛盾,结合国家、江苏省有关政策规定和实际,主要以定性研究的方式提出若干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 土地规划;修编;研究;江苏省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城乡建设、土地管理的纲领性文件,是落实土地用途管制制度的重要依据。2004年6月,国土资源部下发了《关于开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和修编前期调研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04]133号),着手启动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200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前期工作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5]32号),正式开始了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并对有关工作内容提出了比较明确的要求和规定。为开展好此项工作,结合江苏省的土地利用规划工作的实际,我们对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中的若干问题进行了粗浅的分析和思考。希望通过找出问题和矛盾的解决办法和出路,为做好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提供一点思路。 一、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发展历程 (一)第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87—2000年) 1986年,我国颁布实施了建国以来历史上第一部对城乡土地利用活动统一规范管理的《土地管理法》(1986年6月25日,经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审议通过)。1987年,我国第一轮覆盖全国范围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开始展开,到1992年前后在全国普遍推开,规划的目标年为2000年。 该轮规划主要思路是借鉴农业区划成果、国土规划成果和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土地利用规划指南》,以控制建设用地总规模,协调各部门用地需求为重点,提出实现“一保吃饭,二保建设”的规划目标。江苏省按照以上要求和有关技术路线,编制了首轮《江苏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87—2000年)》,但由于当时客观原因的存在,该轮规划编制完成后,基本上没有得到实施。 (二)第二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年) 1996年,原国家土地管理局提出对第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进行修编的设想。在1997年全国宏观经济调控和严格保护耕地的环境和政策背景下,结合中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管理切实保护耕地的通知》(中发[1997]11号)和修订《土地管理法》的需要,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第二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修编工作(即现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从1997年开始,江苏省展开了《江苏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年)》的编制与修订工作,并于2000年基本结束。该轮规划基期年为1997年,规划目标年为2010年,并远景展望至2030年;其重要特点是形成了一套较为成熟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技术路线和规程及规划控制指标体系,建立了乡、县、市、省和国家的五级土地利用规划体系和管理方法,为保护耕地尤其是强化对基本农田的保护,节约利用土地资源,合理控制建设用地规模特别是规划建设占用耕地数量,兼顾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统一,保障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第一、二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意义和作用 第一、二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与实施,加强了对耕地尤其是基本农田的保护,保障了经济建设合理的用地需求,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优化了生产力布局,提升了经济发展的质量,改善了生态环境建设,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但是由于社会经济、技术和政策制度因素的影响导致规划适用性不足,规划管理的风险与难度加大: 1、社会经济因素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的影响 ⑴规划编制与实施阶段巨大的宏观经济环境差异导致规划适用性不足 1998年以来,江苏省经济投资规模逐年递增,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年均增长率达14.7%,远高于同期GDP平均增长速度。同时,基础设施建设、城镇新区开发、(新)工业集中区的发展使耕地占用率显著上升。社会经济宏观环境变化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主要目标(如建设用地总规模与耕地保护)产生强烈冲击,客观上影响了规划实施进程。 ⑵经济总量急剧扩张与经济结构大幅调整加大了规划管理的风险与难度 人口总量增长、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结构调整是规划实施期间江苏省建设用地扩展的主要驱动力,其中人口总量增长1%,建设用地增加0.44%;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建设用地平均增加0.077%;二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在现有水平上提升1%,苏南地区建设用地数量将增加1.095%,苏中地区建设用地数量将增加1.079%,苏北地区建设用地总量将增加0.448%。 事实上,外延式发展导致的高速经济增长不仅成为江苏省耕地资源快速减少的主要原因,同时也是江苏省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危机的主要原因。虽然现有规划编制过程中对江苏省经济增长速度有较为准确的把握,但受数据资料等因素影响,长期以来我们对土地利用结构变化与经济增长的数量关系把握不够充分,加上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进程过于乐观,直接导致经济增长对土地利用结构的冲击远远超出规划预期。 江苏发展实际表明,大部分地区都不可 能超越经济增长的阶段性。虽然江苏部分地区已经具备发展高科技产业的实力和经济水平,但对于大部分地区而言,不可能通过大力倡导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就能够使经济增长中的土地代价(主要表现为农业用地和生态用地损失)在短期内迅速下降。同时,实证研究也表明,在经济较为发达的苏南地区,第三产业相对于第二产业比重的上升已经对建设用地规模扩展起到了显著的抑制作用;在苏中地区,这一经济变量对建设用地扩展的作用方向为负,但不显著;在苏北地区,这一经济变量对建设用地扩展的作用方向为正。这更加充分地说明,经济增长过程中从建设用地迅速扩展到平缓增加不可能一蹴而就,只能是经济发展自身演进的结果。 现行规划对产业结构调整引起的土地利用变化强度整体估计不足,同时对产业结构升级对建设用地扩展的抑制作用过分乐观,从而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的难度估计不足,在建设用地控制指标设计上缺乏适度弹性,导致不同地区、不同规模城镇的扩展均超出预计水平。 2、技术因素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实施的影响 ⑴数据不足是现行规划科学性的重要障碍 现行规划编制的基期年时值国家完成全国土地利用详查资料汇总工作,因此规划现状资料的完备性与准确性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满足规划的部分需要。但是由于土地利用历史资料缺乏、部分地区土地数据严重失真和1996年进行全省、全国土地详查数据汇总时部分地区(主要是经济发达地区)的土地数据并未及时更新,导致现行土地利用规划编制的数据基础失实,使得江苏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数据资料相对不足。 ⑵规划灵活度不够是规划方案实施难的一个原因 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是现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基本指导思想。虽然《土地管理法》要求省级政府负责辖区内的耕地总量平衡,但并未从区域土地利用效益差别与比较优势角度出发设计出能够灵活实施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政策体系。 ⑶基础性研究不足影响现行规划的实用性 虽然江苏省现行土地利用规划在首轮规划基础上采用了改进后的规划方法与规划理念,但是由于受数据约束与理论研究限制,规划方法在融合土地利用结构演变规律与政策调控意愿方面的实用性不强。由于缺乏关于经济发展与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关系的基础性研究,导致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难以兼顾政策目标与土地利用现实。 3、政策制度因素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的影响 ⑴土地产权制度不完善导致规划控制对象不够明确 土地产权边界不清与产权主体模糊是当前我国重要的土地问题,对土地利用规划实施造成了不利的影响。土地产权问题一方面使土地利用规划的实施主体——地方政府行为发生偏离,同时使规划缺乏民众监督的支持。 ①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土地产权关系与利益的不一致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地方层次缺乏自我实施的基础。 ②集体土地产权关系不清与所有权主体缺位也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实施产生不利影响。 ③由于土地产权关系与利益关系模糊,规划实施的公众监督机制难以运作,使规划实施监督成本相对高昂,违反规划用地的行为时有出现。 ⑵土地市场化配置机制未充分形成致使规划在实施中发生偏差 由于现行规划的编制的一个重要前提是土地利用从粗放经营向集约利用转变,尤其是城镇内部低效利用土地的再开发。但是,由于土地资源市场配置机制尚不够成熟,政府过度干预,在地方政府追求地区经济总量最大化的动机下,更容易导致土地资源过度供给、价格过低,引起了土地过度需求和低效利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城镇规模控制目标在内涵与外延意义上均未得到很好的实现。 ⑶土地管理体制影响了规划实施监督 地方政府是城镇土地的事实所有者与各类土地的管理者,掌握了极大的土地调控权力。为了实现任期内的政绩最大化,地方政府片面追求GDP的提高,土地往往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杠杆”。其结果,不仅提高了经济发展的过度性土地代价,还使未来的土地供应难以持续。而耕地与生态保护等具有公共物品属性的土地管理活动在地方上严重供给不足,导致土地利用规划的耕地保护等目标难以在地方上得到具体落实。 事实上,在上下级政府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共同土地利益,因为在中国的统计制度下,下级政府辖区内的经济增长成果同时也是上级政府的业绩评价标准。因此,只要土地资源为地方政府控制,而且缺乏科学的发展观与政绩观的指导,土地规划实施失效的问题就难以解决。就现行土地利用规划实施的主要时期来看,原土地管理体制下地方政府行为异化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难以得到全面落实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第三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的思考 (一)关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体系的思考 目前,规划理论上,我国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体系主要分为三个层次,即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专项规划(含土地开发整理规划、基本农田保护规划、土地综合整治规划等)和土地利用详细规划(含城镇土地利用规划、乡村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等)。在这一体系下,根据1998年8月29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修订通过的《土地管理法》第三章第十 七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国土整治和资源环境保护的要求、土地供给能力以及各项建设对土地的需求,组织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规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全国、省(自治区、直辖市)、地(市)、县(县级市、区)和乡(镇、街道、场)5级的规划体系。 针对目前规划编制和实施管理中出现的问题,结合新形式下发展规划的要求,为完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的体系,明确各级规划的职能、内容和重点,充分发挥各层级规划的作用,我们认为应当在现有的法律法规和理论基础的框架下,对现有规划体系及其内涵和调整内容、对象进行适当整合,突出重点。 1、进一步明确省内(省、地、县、乡)四级行政区域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定位和内涵 ⑴省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省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属于次概念性、战略性和政策性的宏观规划,其职能和重点与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近。基本内容应当是提出全省土地利用的战略目标,确定土地开发、利用、整治、保护的重点项目和重点区域,提出区域协调发展、城乡协调发展的土地利用政策,协调全省性的骨干基础设施建设的用地关系,提出不同地区的土地利用方向、目标和重点,宏观控制和体现全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目标、基本农田保护目标、规划建设用地尤其是规划建设占用耕地规模、多途径补充耕地目标,为下级规划提供控制依据和区域发展平衡的导向。 因此,从省级土地利用规划的内容和功能上看,应当在完成空间规划功能的同时,转变为具有一定的国土规划内容和功能的概念性规划。从全省的土地资源的承载能力、容量和配置方向、方式入手,强化不同经济区域和不同产业结构、层次的横向关联关系研究,深化区域间空间概念基础上的战略性关联作用研究。 ⑵市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市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属于过渡层次的中观性、政策性规划。其基本内容应当是在上级规划的控制下,提出各类土地供应的总量控制指标和确定本行政区域内的土地开发、利用、整治、保护的重点区域和重点工程,重点解决好市域内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骨干性基础设施规划、产业布局规划、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等各类规划用地规模和布局的协调与控制问题。 由于市级规划的功能和定位,在很大程度上已经不能够满足土地利用活动的管理需要,同时市本级规划不能完全担负起落实省级规划确定的跨行政区域的区域性发展协调功能,因此,应当弱化市级规划的功能。但在弱化市级规划的同时,应当突出和强化市本级城郊结合部土地利用规划的研究。通过市本级城郊结合部土地利用规划的研究,控制和协调发展空间的定位和规模控制问题。 ⑶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属于管理型规划,在各级规划之间主导性地担负着承上启下的协调和落实功能。其基本内容应当是落实上级规划的各项主要控制性指标;重点在于定性、定量、定位、定序,在土地开发、利用、整治、保护的层面上确定各类用地的类型、规模、范围和时序;核心内容是土地用途分区,包括基本农田保护区、一般农地区、园地区、林地区、城镇建设用地区、村镇建设用地区、工矿建设用地区、村镇建设控制区、土地开发整理区、风景旅游生态环境保护区等。 ⑷乡镇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乡镇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属于实施性的微观控制性规划。重点应当是在县级规划的各类土地用途分区和用地规模的控制下,详细确定各个地块的规划土地用途,其详细程度应当达到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深度,规划成果的侧重点应当放在规划图件和控制性规划设计原则的编制上,以满足土地用途管制和其他各项土地利用活动管理的需要。 目前规划编制和实施中,土地利用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缺位,客观上已经造成了与建设管理部门的村镇布局规划、村镇建设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脱节和不协调。虽然乡镇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发挥着控制性规划的作用,但是总规毕竟不能代替详规。因此,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中,应当结合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将乡镇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深化为具有控制性详细规划内容、功能和作用的规划设计层面的规划。 2、补充和深化规划体系层级间区域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区域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属于大致介于相邻两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之间的衔接性规划,是统筹区域之间、经济发展带和城乡之间协调发展的指导性规划。在市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结合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基础上,在省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架构下,应当建立跨行政区域的地区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完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空间规划功能,一定程度上体现国土规划的分区域协调引导功能。 ⑴地区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地区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介于省级规划和市级规划之间的规划层次,其规划内容和方法侧重于空间规划。它是在具有一定同质性和关联性的自然、社会、经济属性的地区的基础上,根据差异性原则进行地域分区,依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土地利用规划指南》确定的规划思路和方法,整合地区性的城镇体系和城市总体规划点轴结构、骨干性基础设施规划节点效应、 生产力布局(含第一、二、三产业)规划等区域性专业规划对各类用地的有效、合理需求,提出统筹区域土地利用和经济发展布局、产业结构层次统筹发展,优化城乡和人口布局和结构,促进集约节约利用土地,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的土地利用地域发展核心策略。 江苏省可以根据苏南、苏北、苏中,沿江、沿海、沿东陇海、沿沪宁高速沿线、农业主产区等分区域,进行区域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研究和编制。 ⑵市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城郊结合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市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介于市级规划和县级规划之间的规划,主要应当结合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控制性规划,着重细化存量土地用途分区和分工的不同功能性区域布局的控制性和引导性安排。市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成果主要为较大比例尺的市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建议为1:5000比例尺,局部重点区域至1:2000比例尺。 城郊结合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控制城市(城镇)规模、协调城乡过渡地区农地转为建设用地的速度和时序的重要指导性控制规划,以城市(城镇)总体规划范围为界限,针对已划入城市(城镇)总体规划范围之内的土地利用和范围之外的土地利用,着重分类别安排开发用途、方向、时序和强度。市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成果主要为较大比例尺的市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建议为1:10000比例尺,局部重点区域至1:5000比例尺。 ⑶镇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镇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乡镇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基础,是对村镇建设规划和村镇布局规划不同规划功能区域土地利用控制和引导安排的细化,是建设和发展区域的控制性规划的具体体现。镇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成果主要为大比例尺的镇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建议为1:5000比例尺,局部重点区域至1:2000比例尺。 (二)关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发展空间问题的思考 1、当前规划管理技术操作层面的失误,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既有规划发展空间的缺失 当前,对于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地方对规划发展空间(增加规划建设占用耕地指标、减少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指标)的期望与上级的规划控制要求有很大的现实差距。基层总是反映现行规划不合理,表面问题是规划建设占用耕地指标少,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指标过多,基本农田保护率过大(而且在不断增加)。 其实,除了工业化、城市(镇)化等经济社会发展确实在高位运行,需要一定数量的增量土地解决发展空间;但真正分析一下,在我们目前的规划管理技术操作层面上——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改中(我们定义为因重大布局调整而需进行的原则性规划修改)的失误给我们造成的损失和代价是巨大的,失误的直接结果是造成了规划建设占用耕地指标的蒸发、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面积的增加以及基本农田保护率的上升。 因此,必须对目前的规划修改管理方式进行修正,否则规划修改次数越多,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及基本农田保护率就增加的越多,规划建设占用空间就减少的越多。在规划修改时,应当对节余的规划建设占用耕地指标进行妥善安置处理;对增加的耕地保有量要通过核减规划中的补充耕地控制指标达到平衡;对增加的基本农田保护指标及时储存调减,这是保证我们现行规划建设发展空间不减少的关键所在。作者1根据几年来的规划管理工作时间,按照规划管理的基本技术要求,拟订了《江苏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改方案及其实施影响评估报告编制要点(征求意见稿)》,并由作者2在江苏苏地源土地整理规划设计有限公司的规划修改具体业务工作中予以试用。 2、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中拓展建设发展空间的途径 从务实的角度来将,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的目的其实是要为江苏省2005——2020年的经济社会发展找出发展的空间。从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前期工作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5]32号)的有关精神和要求中,可以预见到——通过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核减现有和先行规划确定的基本农田保护指标可能性是很小的,希望国家下达江苏省大数量的规划建设占用耕地指标也是不切实际的。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各类规划空间不能改变和突破的情况下,唯一的办法和途径就是只有通过充分利用国家现有的政策,将规划修编与开展农村建设用地整理(特别是基本农田保护区内农村建设用地整理),实行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达到我们的目的,同时又能完成基本农田保护和耕地保有量的任务。 ⑴国家的有关政策依据 2004年全国土地市场治理整顿后,国家陆续出台了若干具有重要指导性的文件,经过分析和研究,我们认为在以下的几个文件中,可以找到在新一轮规划修编可以运用的能够为江苏省今后的社会经济发展拓展空间的途径和办法——开展基本农田保护区内农村建设用地整理挂钩,将基本农田保护区内的建设用地空间数量置换出来。 ①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国发[2004]28号) 该文件第二部分“加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实施管理”的总第(十)条中明确指出:“鼓励农村建设用地整理,城镇建设 用地增加要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以下简称“挂钩”) 其实,“挂钩”政策由来已久。2000年,国土资源部下发了《关于加强土地管理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通知》(国土资发[2000]337号),其中第二条“立足存量,内涵挖潜,促进小城镇建设集约用地”明确提出“县、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镇建设规划已经依法批准的试点小城镇,可以给予一定数量的新增建设用地占用耕地的周转指标,用于实施建新拆旧,促进建设用地的集中。周转指标由省级国土资源部门单列,坚持“总量控制,封闭运行,台帐管理,统计单列,年度检查,到期归还”。”同年,国土资源部下发的《关于加强耕地保护促进经济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国土资发[2000]408号),在第四条 “有条件地实行建设用地指标周转,推进国家和省级试点小城镇建设”中进一步明确提出了“为妥善解决小城镇建新拆旧过程中的建设用地指标问题,省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可以根据小城镇建设试点推进情况、试点小城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镇建设规划,按照“总量控制,封闭运行,台帐管理,年度检查,到期归还”的原则,对国家和省级试点小城镇,单列编报下达一定数量的建设占用耕地周转指标。小城镇建设建新拆旧完成后,经复核认定的复垦成耕地的面积必须大于建设占用耕地的面积。”的做法。2004年,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农村宅基地管理的意见》(国土资发〔2004〕234号)中,又提出“县市和乡(镇)要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结合实施小城镇发展战略与“村村通”工程,科学制定和实施村庄改造、归并村庄整治计划,积极推进农村建设用地整理,提高城镇化水平和城镇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努力节约使用集体建设用地。农村建设用地整理,要按照“规划先行、政策引导、村民自愿、多元投入”的原则,按规划、有计划、循序渐进、积极稳妥地推进。” 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耕地保护促进经济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国土资发[2000]408号)中的建设用地指标置换政策和农用地整理指标折抵政策,为什么当时没有用到现在这个称为“挂钩”的政策,就是因为“挂钩”周转指标的身份问题在当时无法解决。我们认为挂钩周转指标应当具备两种身份,即规划建设占用耕地指标身份和耕地转用计划身份,否则就会产生一个很简单的问题——光有计划,没有落计划的空间,等于没有计划,挂钩是白忙。 ②国土资源部《关于基本农田保护中有关问题的整改意见》(国土资发[2004]223号) 该文件第一条“抓紧解决基本农田保护中基础工作有关问题,切实落实规划确定的基本农田”第一款中明确提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基本农田保护指标要在基本农田保护区范围内落实到地块”和“由于基础工作不扎实,在划定基本农田时将其他用地误划为基本农田的,要进行调整,并补划同等数量和质量的基本农田。因现有耕地数量不足难以落实到地块的部分,可将土地整理复垦新增加且经验收合格的耕地补划为基本农田。” 这个规定允许通过开展基本农田保护区内现有建设用地的整理复垦为耕地补划为基本农田。 “挂钩”政策的实施,其实从规划意义上讲,只能限于在规划的基本农田保护区和一般农地区内开展(在规划建设用地预留区内开展“挂钩”,整理复垦出耕地毫无意义),就为我们在规划修编中充分利用“挂钩”政策,通过将基本农田保护区内的建设用地整理复垦为耕地补划为基本农田,相应在另外的区域换取规划建设空间扫清了政策规定上的障碍。 ③国土

坚持耕地保护 坚持科学发展观 集约节约用地 耕地是保障一个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不可替代性的重要资源。耕地保护工作事关国家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大局。国家要发展,首先就要解决13亿多人的吃饭问题,要解决吃饭问题,就必须保护相当数量和质量的耕地。加强耕地的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始终是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并研究解决的战略性问题。 耕地是农民的饭碗和命根子,必须切实加强保护。加强耕地保护是我团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建设和谐四十五团的客观要求。 耕地保护必须成为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保护耕地,要充分发挥广大农民作为土地产权主体的积极性。但作为维护公共利益,提供公共服务和产品主体的政府,在耕地保护工作中应承担重要职责。四十五团团党委一直将耕地保护作为重要任务列入议事日程,落实机关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制,扎实履行耕地保护的法定职责。 科学的土地开发是贡献,有效的土地保护也是贡献;科学的开发是政绩,有效的保护也是政绩。各级政府部门必须正确处理资源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从本质上说,保护资源是为了资源的永续利用,为了更好地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今天的保护,为明天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承担保护的责任也十分光荣。因此,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耕地保护方针政策,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土地用途管制、基本农田保护、耕地占补平衡、土地开发整理、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制等耕地保护的各项法律制度,严格依法办事。同时,我们又要从四十五团发展前途的实际出发,科学有效地利用土地资源,最大限度地实现土地价值,千方百计的满足四十五团经济发展的用地需求。 耕地保护工作要从单纯的数量保护向数量、质量和生态综合转变。在制定政策时,要整合资源,统筹土地开发整理、农田水利、农业综合开发建设等各类资金的投入,统一规划,集中投入,成片整治,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提高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切实提高耕地质量和综合生产能力。 我们始终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四十五团国土资源分局,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正确处理保护资源和保障发展的关系。保护资源是保障发展的前提,资源是发展的物质基础;保障发展是保护资源的目的,脱离了发展空谈保护资源是没有意义的。只有正确的处理好两者的关系,才能努力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第一,紧紧围绕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为核心,以保护耕地、节约集约用地为重点,加快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和土地利用方式转变,走出一条建设占地少、利用效率高的符合我团土地利用的新路子。第二,重点保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薄弱环节、重大基础设施、重要招商引资项目和改善民生项目用地需求,明确低效利用土地和闲置土地的利用方向,依靠科技进步推进节地型经济增长,提高经济运行效益,使得单位面积土地创造出更多的产值和利税,提高土地利用率。第三,建立健全耕地保护问责制,做到违法即问责,真正把问责制落到实处。强化对耕地占补平衡的执法检查。第四,按照国务院《关于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通知》精神要求,建立节约集约用地激励考核机制。 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路,也是国土资源工作必须始终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加强国土资源工作,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指导思想,加强国土资源工作,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任务和重要内容。党中央国务院对国土资源工作历来高度重视,把国土资源工作摆在全局工作重要位置来部署,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全国“两会”,更是把保护耕地、节约资源提到了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同时也付出了沉重的资源代价。目前,我团正处于新型工业化加速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资源需求的重要时期,实现富民强团的战略目标,必须有足够的资源作保障,而我们面临的资源形势越来越严峻,资源供应越来越紧张,资源供需矛盾更加突出,粗放的资源利用方式已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硬约束,资源开发的利益诉求日益增多。我们一定要认清形势、明确任务、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形成依法用地、节约、集约用地的共识,切实增强做好国土资源工作的紧迫感、使命感。 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纲,以“保护资源、保障发展、维护权益、服务社会”为总要求,全面贯彻师市国土资源工作会议精神,认真落实中央关于国土资源管理的新政策,加快适应国土资源形势的变化,正确处理“四对关系”:即正确处理保护耕地、开发资源与支持团场经济建设的关系,既要严格保护耕地、不越“红线”,又要合理利用土地,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用地需求。正确处理短期问题解决与长远发展的关系,认真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尽量满足重点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用地,科学合理保护好、管理好国土资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持发展提供物质基础保障。正确处理好遗留问题的解决和规范管理的关系,努力争取上级给予政策倾斜和支持,彻底解决在连队农民建房中的遗留问题,严禁在今后工作中再出现类似问题,切实规范国土资源管理。正确处理保障国土资源局正常运转与促进财政增收的关系,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规定,土地市场收入全面进入财政国库;实现管理方式的“四个转变”:即从注重微观管理向强化宏观调控转变,更加注重把握宏观经济形势,增加工作的主动性、前瞻性和科学性。从注重行政、法律手段向综合运用经济、行政、法律、技术等多种手段转变,更加注重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调配合。从注重审批向完善政策体系、强化全程监管、构建服务平台转变,更注重加强基础工作。从注重管理轻服务向管理服务并重转变,更加注重管理工作的内涵,在管理中体现服务,在服务中推进管理。(分给我,谢谢)

1 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研究 南京农业大学 2009 2 基于利益主体的土地利用规划决策机制研究 华中农业大学 2010 3 基于状态框架和GIS的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研究 中国矿业大学 2009 4 地震灾后土地利用应急规划体系研究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1 5 土地集约利用的规划方法与途径研究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1 6 中国土地利用规划中的耕地保护目标选择 浙江大学 2010 7 常州市经济开发区土地利用规划后评估研究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0 8 基于GIS技术的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研究 新疆大学 20109 中国现代土地利用规划研究 南京农业大学 2007 10 土地利用综合防灾规划及其空间决策支持系统研究 中国海洋大学 2008 ……索道网提供国内外论文检索服务。

论文开题报告基本要素

各部分撰写内容

论文标题应该简洁,且能让读者对论文所研究的主题一目了然。

摘要是对论文提纲的总结,通常不超过1或2页,摘要包含以下内容:

目录应该列出所有带有页码的标题和副标题, 副标题应缩进。

这部分应该从宏观的角度来解释研究背景,缩小研究问题的范围,适当列出相关的参考文献。

这一部分不只是你已经阅读过的相关文献的总结摘要,而是必须对其进行批判性评论,并能够将这些文献与你提出的研究联系起来。

这部分应该告诉读者你想在研究中发现什么。在这部分明确地陈述你的研究问题和假设。在大多数情况下,主要研究问题应该足够广泛,而次要研究问题和假设则更具体,每个问题都应该侧重于研究的某个方面。

  • 索引序列
  • 如何保护地方方言的论文范文
  • 保护环境方法的地理小论文范文
  • 地方政府保护黄梅戏论文范文
  • 地方环境保护论文文献
  • 耕地保护方面论文题目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