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园食单》的作者袁枚曾叹道:“古诗云:‘美食不如美器’,斯语是也。”并说,菜肴出锅后,该用碗的就要用碗,该用盘的就要用盘,“煎炒宜盘,汤羹宜碗,参错其间,方觉生色”。真是对美食与美器关系的一个精练总结。 美食与美器的搭配有以下规律: 一、菜肴与器皿在色彩纹饰上要和谐。 1、在色彩上,没有对比会使人感到单调,对比过分强烈也回使人感到不和谐。这里,重要的前提是对各种颜色之间关系的认识。美术家将红、黄、蓝称为原色;红与绿、黄与紫、橙与蓝称为对比色;红、橙、黄、赭是暖色;蓝、绿、青是冷色。因此,一般来说,冷菜和夏令菜宜用冷色食器;热菜、冬令菜和喜庆菜宜用暖色食器。但是要切忌“K色”。例如将绿色色炒青蔬盛在绿色盘中,既显不出青蔬的仙绿,又埋没了盘上的纹饰美。如果改盛在白花盘中,便会产生清爽悦目的艺术效果。再如,将嫩黄色的蛋羹盛在绿色的莲瓣碗中,色彩就格外清丽;盛在水晶碗里的八珍汤,汤色莹澈见底,透过碗腹,各色八珍清晰可辨。 2、在纹饰上,食的料形与器的图案要显得相得益彰。如果将炒肉丝放在纹理细密的花盘中,既给人以散乱之感,又显不出肉丝的自身美,反之,将肉丝盛在绿叶盘中,立时回使人感到清心悦目。 二、菜肴与器皿在形态上要和谐。 中国菜品种繁多,形态各异,用来相配的食器形状自然也是千资百态。例如,平底盘是为爆炒菜而来,汤盘是为熘汁菜而来,椭圆盘是为整鱼菜而来,深斗池是为整只鸡鸭菜而来,莲花瓣海碗是为汤菜而来等等。如果用盛汤菜的盘成爆炒菜,便收不到美食与美器搭配和谐的效果。 三、菜肴与器皿在空间上要和谐。 食与器的搭配也要“量体裁衣”,菜肴的数量要和器皿的大小相称,才能有美的感官效果。汤汁漫至器缘的肴馔,不可能使人感到“秀色可餐”,只能给人以粗糙的感觉;肴馔量小,又会使人感到食缩于器心,干瘪乏色。一般来说,平底盘、汤盘(包括鱼盘)中的凹凸线食、器结合的“最佳线”。用盘盛菜时,以菜不漫过此线为佳。用碗盛汤,则以八成满为宜。 四、菜肴掌故与器皿图案要和谐。 中国名菜“贵妃鸡”盛在饰有仙女拂袖其舞的、图案的莲花碗中,会使人很自然的联想到善舞的杨贵妃就醉百花亭的故事。“糖醋鱼”盛在饰有鲤鱼跳龙门图案的鱼盘中,会使人情趣盎然,食欲大增。因此要根据菜肴掌故选用图案与其内容相称的器皿。 五、一席菜食器上的搭配要和谐。 一席菜的食器如果不是清一色的青花瓷,便是一色白的白花瓷,其本身就失去了中国菜的丰富多彩的特色。因此,一席菜不但品种要多样,食器也要色彩缤纷。这样,佳肴耀目,美器生辉,蔚为壮观的席面美景便会呈现在眼前。
饮食文化论文人生在世,吃穿二事,很早我们就知道了这句话。人虽然作为高级动物,但仍需要与普通动物一样:“吃”。所以,零零总总令人眼花缭乱的各类美食也孕育而生,从古至今,长盛不衰。饮食行业也成为三百六十行常展长新的行当,而饮食业也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文化,说的更直接些就是一种“吃”的文化。 中国有着5000年的悠久历史,中国有着灿烂丰富、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中国人注重“天人合一”,中餐以食表意、以物传情的特点。所以也就使得中国传统的饮食美食都“食出有门”如中华饮食文化理论奠基人??孔子的《论语》中就有关于饮食“二不厌、三适度、十不食”的论述。直至两千年后的今日,仍具有极高的理论指导性。中华茶道始主??陆羽认为茶道在中华饮食文化中的地位几乎与酒等量齐观,他曾遍访名茶产区荐评品第,又精研泉水,次第品级。中华食文化之圣??袁枚其《随园食单》经历五十年才写成,成为中华饮食史上光前裕后之作,也有中华饮食文化“食经”的美誉。还有以味道治国的大臣??伊尹将饮食的“色、香、味、形”与治国相融合,所以就有了 “治国若烹小鲜”之说。 由此,这就形成了我们传统的饮食有“四重”的特点: 1、重食:古人就有:“民以食为天”之说,见面常问“吃过没有?”足见饮食文化的地位。 2、重养:以“五谷”养“六脏”,饮食中重视人体养生保健。 3、重味:中华饮食最注意食物的味,讲究“色、香、味、型”。各种味道差异构成各种菜系的基础。 4、重理:注意各种食物的搭配,以相生相克、相辅相成等阴阳调和之理性认识指导烹饪。 正是由于中华饮食讲究料、作、食等等的精细,内容丰富且博大精深,民族特色鲜明,既兼容又特别,从古到今,历代相传又推陈出新。 不同的饮食习惯造就了不同的饮食文化。中国人大而全的一贯作风,吃饭时自然是七大盘、八大碗,一是显示了富足,二是摆足了排场;近而各地比吃、全国争雄,最终形成了八大菜系,也就是吃方面八个不同的“高手”;说得虽有些低俗,但还是很能传情达意的。 因此,中华饮食文化就其深层内涵,可以简单概括成八个字:精致、悦目、坠情、礼数。这八个字,反映了饮食活动过程中饮食品质、审美体验、情感活动、社会功能等所包含的独特文化意蕴,也反映了饮食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密切联系。 精致;我们在得意时都喜欢在酒馆、餐厅里点几个精致小菜,或自己做几个精致小菜来犒赏自己与亲戚友人,而这时就需要吃出一种气氛、品位甚至是文化来。饮食既然作为一种文化,一种“吃”的文化,精品意识作为一种文化精神,却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深入地渗透、贯彻到整个饮食活动过程中。选料、烹调、配伍乃至饮食环境,都体现着 “精致”。尤其是现在非常注重个人身体保健的现代社会,更是要求我们的饮食向精致化发展,使饮食中融入文化,透出文化,从而“吃”出文化来,避免和摒弃那种“过之屠门而大嚼”不雅行为和有损健康的不良习惯。 悦目;这是将“吃”的文化与内涵进行升华的高级阶段,体现了饮食文化的审美特征。中华饮食之所以能够征服世界,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它美,它令食者有“三月不知肉味”的同时,更令人拍案叫绝和赏心悦目。这种悦目,是指中国饮食活动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是指它给人们所带来的审美愉悦和精神享受,首先是味道美。孙中山先生讲“辨味不精,则烹调之术不妙”,将对“味”的审美视作烹调的第一要义。 令人悦目的美味佳肴作为饮食文化的一个基本内涵,它是中华饮食的魅力之所在,悦目贯穿在饮食活动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中。 坠情;这是对中华饮食文化社会心理功能的概括。因为菜系和饮食中蕴藏着各种感情在其中。做的人付出心血和真情用心去做,而吃者更是品味到自己喜欢的饮食则抱着的是一种感激与赞赏。吃吃喝喝,不能简单视之,它实际上是人与人之间情感交流的媒介,是一种别开生面的社交活动。一边吃饭,一边聊天,可以做生意、交流信息、采访。朋友离合,送往迎来,人们都习惯于在饭桌上表达惜别或欢迎的心情,感情上的风波,人们也往往借酒菜平息。这是饮食活动对于社会心理的调节功能。过去的茶馆,大家坐下来喝茶、听书、摆龙门阵或者发泄对朝廷的不满,实在是一种极好的心理按摩。 中华饮食之所以具有“抒情”功能,是因为“饮德食和、万邦同乐”的哲学思想和由此而出现的具有民族特点的饮食方式。对于饮食活动中的情感文化,有个引导和提升品位的问题。我们要提倡健康优美、奋发向上的文化情调,追求一种高尚的情操。 礼数;是指饮食活动的礼仪性。中国是礼仪之邦,而这种礼仪与礼数也渗透到了饮食当中。而饮食讲究“礼数”,这与我们的传统文化有很大关系。生老病死、送往迎来、祭神敬祖都是礼。《礼记?礼运》中说:“夫礼之初,始诸饮食。“礼数”中也讲究着一种秩序和规范,比如在重要场合坐席的方向、箸匙的排列、上菜的次序、有些菜的象征、来历等等都体现着“礼数”。 我们谈“礼数”,更应把它理解成一种精神,一种内在的伦理精神,这种精神,贯穿在饮食活动过程中,从而构成中国饮食文明的逻辑起点。 饮食中的精致、悦目、坠情、礼数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概括了中华饮食文化的基本内涵,换言之,这四个方面有机地构成了中华饮食文化这个整体概念。但是,它们不是孤立地存在,而是相互依存、互为因果的,四者环环相生、完美统一,便形成中华饮食文化的最高境界。而中华饮食也是中华民族从古至今用嘴“吃”出来了一种文化,一种浓厚的中华饮食文化,这种文化已经得以前仆后继的不断弘扬,已经影响到了我们自己和身边,影响到了全世界的饮食行业。
中国饮食文化涉及到食源的开发与利用、食具的运用与创新、食品的生产与消费、餐饮的服务与接待、餐饮业与食品业的经营与管理,以及饮食与国泰民安、饮食与文学艺术、饮食与人生境界的关系等,深厚广博。 从外延看,中国饮食文化可以从时代与技法、地域与经济、民族与宗教、食品与食具、消费与层次、民俗与功能等多种角度进行分类,展示出不同的文化品味,体现出不同的使用价值,异彩纷呈。俗话说就是填饱肚子,就是一个“吃”字。形式比较原始,只解决人的最基本的生理需要。境界一“果腹”吃的第一大境界当然是“果腹”,俗话说就是填饱肚子,就是一个“吃”字。形式比较原始,只解决人的最基本的生理需要。这个境界的吃,不需要费心找地儿,各种商场的小吃城;街头的成都美食和中式的快餐店,如:各式面馆、永和豆浆等,西式快餐的麦当劳、肯德基也可列入其中,一盘宫保鸡丁,一盘白菜豆腐,外加一小碗汤,一碗主食足以。一个人,两个人,三五人均可。这个境界的吃千万别麻烦,一麻烦就脱离了本质,吃起来也就十分不爽。境界二“饕餮”吃的第二大境界应该是“饕餮”。吃的是一个“爽”字。呼三五好友去一家稍大众的馆子,稀里哗啦点上满满的一大桌菜,价钱却不贵,胡吃海塞一通,兴致所致,还能吆喝两声,划几下拳,甚至还可以赤膊上阵。适合这种吃法的有涮肉、大众菜等。但免不了一个“俗”字,有不雅之嫌疑,同时也有浪费之嫌疑。境界三“聚会”吃的第三大境界应该是“聚会”。此境界重在这个“聚”字。家人、朋友、加班聚餐等都属于这一类。这种吃不需要太多的讲究,“吃”是个形式,关键在“聚”背后的引申含义。逢年过节、生日聚会、升迁发奖,友人来访,随便找个理由都可以去趟馆子,这是一种礼节上的习惯。这种吃讲究个热闹。不需要太豪华和奢侈。金百万、金鼎轩、小土豆、稍微高档一点的川菜馆如巴国布衣等之类都可以满足需要,高档一点的还可以去吃一些比较流行和有名气的馆子。境界四“宴请”吃的 西餐第四大境界应该是“宴请”。多以招待为主。商场招待、官场招待、公务招待、上下级招待、危机处理招待、重大事情招待等都属于这一范畴。这种吃不以“吃”的本质为主旨,关键在于这个招待背后的目的。所以,这种吃重在讲究一个排场,价钱昂贵,因此也多以公款招待为主。在京城,这是支撑餐饮经济的重要支柱。这种吃都有一个共同点,大多都是在“包间”进行,所以,对馆子的要求要严格一点。如各大宾馆饭店的豪华餐厅,知名大酒楼等、海鲜、鱼翅、鲍鱼宴、官府菜等。但这个境界的吃难免给人一种有暴殄天物之叹,吃后回来,却又发现没有吃饱。境界五“养生”吃的第五大境界应该是“养生”。它比较讲究“食补”,是大吃大喝在认识观念上的一种理性升华。这种吃多以正宗的煲汤为主:甲鱼汤、老鸦汤、野山菌汤等,足足地焖上十多个小时,满满地端上来,味道纯正,饱饱地喝上一顿,无比滋润,真乃人生一大幸事,就是从心理上对积劳的身体也是一个安慰。在北京,这样的馆子有很多,进入饭店的正门,有一排瓷罐摆着,大多比较正宗。江西来的瓦罐、广东来的各式煲、云南来的野山菌汤、正宗的鱼翅煲、潮洲来的燕窝汤、官府菜的南瓜鱼翅都是比较典型的。但有时价钱却是一个瓶颈,不是一般人轻易就能上口的。境界六“解馋”吃的第六大境界应该是“解馋”,吃的东西一定要“鲜”。这个境界有两个层次:一是吃“物”,如那些只常听说却鲜见的鲜物鲍鱼、龙虾、法式大餐之类;二是吃“名”、吃“文化”:如大董和全聚德的烤鸭,顺峰、黎昌的海鲜以及淮扬菜、杭州菜、本帮菜、谭鱼头火锅、皇城老妈、孔乙己酒店等境界七“觅食”吃的第七大境界应该是“觅食”,那就得四处去“找”。在寻找中获得“吃”的乐趣,是本境界的一大妙处。这个“找”又分为两个层次,一个是有目的地去找口头盛传的流行馆子;一个是漫无目的地找寻意中的吃处。这个“找”字重在一个偶然发现,豁然开朗,一下子就对上了当时的心情和感觉。境界八“猎艳”吃的第八大境界应该是“猎艳”,所以馆子要“奇”。这样的馆子都是比较稀罕的特色店,如:非洲来的、越南来的等都在这一范畴。“新”、“奇”、“特”是主要特征。适合这类馆子的人群一般是时尚人士、有品位的少夫少妻、白领人群等。价钱中档,不用担心被宰。境界九“约会”吃的第九大境界应该是“约会”,这时吃的已经不是“物”,而是“情”。大多的时候,点的多,吃的少。这种吃千万不要是两个同性别的人,以免让人误会,最好也不要是夫妻,因为已过了“约会”的阶段。凡是到这种地方来吃的,两人之间大多都有一种心灵上的默契,说出来就变得俗,不表现出来又压抑。于是,以一个“吃”的借口“会”在一起,吃也吃了,谈也谈了,尽管大多的时候没有吃。适合这类吃的馆子如:茶餐厅、有餐饮服务的咖啡店,而且一定还要有柔软的沙发。境界十“独酌”吃的最后一个境界应该是“独酌”,在于一个“品”字,吃什么不太重要,关键是一个寥落的心情,要么伤感、要么闲适。这种馆子一定要是隐匿在很深的巷子里,店面古朴,又十分宁静。这个时候还应该有一瓶古典的酒,最好屋外再飘着零星的雨丝或雪花。一个人浅斟低酌,物我两忘。惟一的遗憾是,这种店已经很少有,恐怕只有在梦里才可以见得着。
写作思路:可以从中国的历史上的饮食文化进行追溯描述,从古至今的饮食的传承与发展等等,比如“以和为美”与中国食文化,“意境美与中国食文化”等等。
正文:
食文化历史非常悠久,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就其内容来说非常广泛,包括烹饪基础理论、烹饪技法、食料食器、餐宴风俗、名厨名菜名楼以及“食文学”等。
中国食文化与中国传统美学的关系渊源流长,传统审美思想渗透到食文化的整个领域。因为中国饮食早已超越了维持生存的作用,不仅是为获得肉体存在的需要,而且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精神快感的需求,它如同绘画、音乐一样有着丰富多样的形式,以及深厚的审美意境和优雅的和谐美。从古到今,许多文人墨客通过撰文诵咏美食。
陆游的《鹧鸪天》、苏轼的《老饕赋》、《猪肉颂》、《黄洲食诗帖》等。名画《朝熙载夜宴图》描写了当时唐代餐宴的盛景。画像砖《进食图》生动地描写了店小二送食的情景。这些是中华食文化艺术表现形式的典范。
“美”在中国传统艺术语言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美”字的形成与食文化也有内在联系。古人认为,好吃就为美。后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对于“美”字采用了“羊大为美”的说法。“美,甘也,从羊从大,羊在六畜,主给膳也”“甘,美也,从口含一”。字的构成上“美”字也是“大”字与“羊”字的结合体。
从类审美意识的历史发展来看,人类对于美的感受是与味、声、色所引起的感官上的快感分不开的,其表现形式是直觉化的,二者都是属于自然感受的愉悦。美食所带来的味觉的快感中已蕴含了美感萌芽。羊作为六畜之一,主要是使用,也是美味的象征。
“羊大为美”体现了中华民族对于美的最原始的理解。中国也有许多文学艺术作品将味觉与艺术鉴赏联系在一起。如欧阳修:“近诗万古硬,咀嚼苦难嘬,又是如食橄榄,真味久愈在”(《六一诗话》),苏轼:“成酸杂众好,中有至味永”(《送参寥师》)。人们也常用“余香满口”形容优美的诗句,用“秀色可餐”来形容姑娘的美貌等等。
和谐观作为中国传统辩证的思维方式,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审美根基。古人云“天地之道而美于和”,“天地之美,莫大于和”。“和”字从“禾”从“口”,“以和为美”的传统审美观念同样对中国食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中国传统烹饪处处力求达到和谐的境地。
《周礼》中所说的“割烹煎和”,为“和”是贯穿烹饪全部过程的`。西周史伯提出了“五味以调口”,他认为“故先王以土与金木火杂,以成百物,是以和五味调口……声一无听,物一无闻,味一无味,物一不讲”(《国语·郑语》),史伯认为单一口味的菜肴算不上美味,只有各种味道和才是美味。春秋时齐国的晏婴也提出“和如美羹”,用美羹来说明君臣和谐的道理。
其实,以和为美不但要求是味觉感官上的和谐而且也是与身体健康相统一。早在先秦时期,中国人就已认识到摄取食物时偏好某一种味道或摄食过多均会引起疾病。《周礼·天官》就讲到,应该根据季节变化调节食物口味:“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调以滑甘。”只有每天摄入的食物与自然气候相调和,才能有健康的身体。
古人云:美食不如美器。菜肴与食器搭配生动地体现了“以和为美”审美的观念。清代著名诗人袁枚,是广集众美的烹调爱好者。纵观古今美食与美器搭配关系的一个精练总结。首先,人们很注重菜肴与食器在色彩上的对比统一的关系,没有对比会使人感到单调,对比过分强烈也会使人感到不和谐。
如将嫩黄色的蛋羹盛在绿色的莲瓣碗中,色彩格外清丽,产生了清爽悦目的艺术效果。还有,在纹饰上食的料形与器的图案也要求相得益彰。根据菜肴掌故选用图案与其内容相称的器皿,如中国名菜“贵妃鸡”盛在饰有仙女拂袖而舞图案的莲花碗中,会使人很自然地联想到善舞的杨贵妃酒醉百花亭的故事。
次之,菜肴与器皿在形态上体现了和谐的追求。如人们把八珍汤盛在水晶碗里,汤色莹澈见底,透过碗腹,各色八珍清晰可辨,使其增色不少。
中国菜很注重调味适度,宴席也讲究不同口味,不同菜肴与食器之间的相互搭配,有浓有淡,有甜有咸,色泽上对比变化,不但品种要多样,食器的造型和色彩也丰富多彩。这样,佳肴耀目,美器生辉,蔚为壮观的席面美景便会呈现在眼前,才能称之为美食。
意境美是中华民族在长期艺术实践中形成的一种审美思想境界。中国食文化同样具有蕴藉隽永,余味无穷的意境美。孔子说“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中国菜讲究色、香、味俱全。人们同样重视菜的视觉形象所带来的优美意境,来满足精神上的快感和对现实生活的体味和享受。
许多菜不但味美,而且通过精美的造型和色彩创造意境,构成一种内在的含蓄的美感。比如《辋川图》是唐代诗人和画家王维的作品,被当时的美食家吸收做成了《辋川图》小样的拼盘。再如,在民间,各种岁时节令,婚丧嫁娶,生辰寿延等人们会做面塑礼花蒸制、供奉、食用,如过年的“如意年糕”,婚礼上的“鸳鸯饼”等等,用来祈求幸福,平安。
民间艺人们用大红、大绿等高纯度色彩,自然随意地涂出欢快、热烈的气氛。不但用笔泼辣帅气,无拘无束,同时造型生动,圆实朴厚。表现了劳动人民自然质朴的审美意境。中华美食不但注重口,而且构思立意独特,意味深长,注重所带来的意境。现代许多高档餐厅的菜名多以写意手法命名,用字典雅瑰丽,含意隽永深远,充满了诗情画意。如把白菇摆在青菜上叫“金钱满地”。
中国食文化历史悠远,名声远扬。中国食文化作为中华文明中一颗璀璨明珠,在世界上影响深远,让许多外国友人叹为观止。《易经·系辞上》讲道:“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从中国饮食这一有形的物,正反映出来了中华民族的审美格局,体现了华夏民族的文明形态,这一无形的道。
序号 题名 作者 作者单位 文献来源 发表时间 被引频次 下载频次1 中西方饮食文化对比研究(英文) 郭倩倩 山西财经大学 商品与质量 2010-10-15 1412 中西方饮食文化中的饮食礼仪差异 张彩霞 郑州大学外语学院 【期刊】安徽文学(下半月) 2009-11-15 1 8623 从饮食文化差异分析奥运菜单的翻译方法 郁青青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外语系 【期刊】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9-06-25 1 2304 民族文化心理与饮食习俗的跨文化对比分析 滕延江; 王勇 烟台师范学院; 潍坊学院 山东烟台; 山东潍坊 【期刊】潍坊学院学报 2005-10-25 5 8645 由“佛跳墙”和肯德基炸鸡看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 李凤凤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外国语学院 【期刊】消费导刊 2009-06-23 3146 跨文化交际中的饮食文化差异 陈歆 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苏州 【期刊】职业圈 2007-10-15 1 10897 试论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 蔡华 长沙南方职业学院外语系 湖南 长沙 【期刊】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4-15 3 23398 跨文化交际中饮食文化差异研究 陈歆 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期刊】边疆经济与文化 2008-08-05 0 9739 浅谈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 李晓红; 马陶然 河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 【期刊】时代文学(下半月) 2010-04-15 41410 从中西饮食看文化多样性 任杰慧 北京科技大学冶金与生态工程学院 【期刊】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09-30 11311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与中餐菜单的翻译 袁晓红; 唐丽霞 长春师范学院; 长春广播电视大学 【期刊】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9-03-15 3 111512 浅谈中西文化差异 张仰媚 菏泽学院外国语系 【期刊】民营科技 2009-03-20 1 73213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以及餐桌礼仪的对比 张亚红 哈尔滨师范大学西语学院 【期刊】边疆经济与文化 2009-04-05 1 275014 浅谈中西方饮食观念的差别 王长友 延边大学外国语学院 【期刊】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9-08-20 1 65415 中式菜单的英译 邢海芳; 刘洪泉 湖北荆州长江大学 【期刊】商业文化(学术版) 2008-12-25 0 13116 对中国餐饮业发展情况的分析 雷锬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经济与贸易学院 【期刊】经济师 2010-04-05 38517 中国饮食文化的他者形象——评《华女阿五》和《女勇士》(英文) 陈天然 【会议】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 2007-12-01 0 10118 中西菜肴命名对比及中式菜肴英译方法探究 卢巧丹; 卢燕飞 浙江大学外国语言文化与国际交流学院 【期刊】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9-15 0 24719 中西餐服务之比较 郭剑英 扬州大学旅游烹饪学院 【期刊】中国烹饪研究 1998-08-15 0 207
[1] 卞浩宇. 跨文化交际下的中西饮食文化比较研究[D]. 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硕士), 2006,(05) . [2] 边文竞. 饮食文化影响下的餐具设计[D].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2008,(11) . [3] 黎力. 中西菜谱及饮食文化交流中的中英文翻译[D]. 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硕士), 2002,(01) . [4] 朱基富. 新航路开辟:欧洲饮食文化的新篇章[D].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2007,(05) . [5] 杨茗. 地域文化视角下的饮食消费研究[D]. 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硕士), 2007,(04) . [6] 赵玫. 《红楼梦》中的饮食文化[D].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2007,(06) . [7] 李智瑛. 宋代饮食器的造型设计研究[D]. 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硕士), 2004,(04) . [8] 王瑜. 长江上游饮食文化的旅游区位研究[D]. 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硕士), 2006,(04) . [9] 姚远. 中西方饮食文化的交融[D].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2008,(10) . [10] 柴波. 秦汉饮食文化[D]. 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硕士), 2002,(01) . [11]刘瑞新. 论饮食文化在旅游产业中的开发[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 2003,(04) . [12]刘凤玲. 菜肴命名艺术与饮食文化[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2) .
你都那么苗条了,不需要注意了,嘎嘎!!!
于饮食文化的论文: 论饮食文化汉译英中的“意译 论饮食文化汉译英中的 意译” 意译〔摘要〕把中国的饮食文化翻译为英语是一件很复杂的工作。要把饮食文 化,尤其是菜谱忠实地传达出来,要兼顾菜名的“形美、音美、意美”,又要考 虑到西方人的饮食所讲究的内容和实质,同时还需要关注菜肴本身的材料、烹 调方法和人们的饮食文化心理。本文搜集了大量的菜谱英语译名并加以归纳, 总结出中国饮食文化尤其是菜谱汉译英中的“意译”情况。 〔关键词〕菜谱 翻译 “意译” 〔中图分类号〕H3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0) 11-0042-02 引言 民以食为天,饮食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大事。饮食文化也是世界各族人民文 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各族文化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经济全球化的 趋势下,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到中国来工作,或者跟中国人打交道,而他们也在 不断地了解中国, 学习中国文化。 饮食文化是中国文化中的一个很重要的部分, 很多外国学者及外国游客对此兴趣浓厚。要做好饮食文化的对外宣传,我们首 先就要把我国的菜谱翻译出来、整理成文。大多数中国食谱的命名方式都是“形 美、音美、意美”,让食客看得舒服的同时,还充满着期待。中式菜谱的翻译除 了要求语义对等,还必须注重文化联系,这就要求翻译出来的菜名符合西方人 的文化、语言、价值观等思维。 根据王秀芬在其论文《浅析中式菜谱的文化和翻译》的总结和归纳,我国 的学者把菜名译成英文的常用方法有四种。 (1)写实型命名法。如“烤乳猪”被译为 Roast Piglot,“糖醋排骨”被译为 Spareribs with Sweet and Soysauce” (2)写意型命名法。如“红烧狮子头”被译为 Stewed Meat Balls with Brown Sauce.“芙蓉水晶虾”被译为 Shrimps Cooked with Eggwhite. (3)典故型命名法。如“东坡肉”被译为 Dongpo Braised Pork.“叫花鸡”被译 为 Beggar’s Chicken. (4)以地名、数字命名法。如“北京烤鸭”被译为 Peking Duck.“八宝饭”被译 为 Eight-Jewel Rice Pudding. 这四种菜谱的翻译法基本上都能被外国人所接受。 然而从翻译的方法来说, 许多菜名都采用了意译。 一、意译 意译总是与直译、音译联系在一起的。关于意译,钱歌川在其著作《翻译 漫谈》中是这样定义的:“采用原文大意,或甚至有时候改变原意,依译者自己 的意思写出,结果是不大忠于原文(钱歌川,1980:11)。”在汉译英中,很 多时候,直译会让外国人莫名其妙。 在把中国饮食文化对外宣传的翻译过程中,不管写实型命名法还是典故型 命名法的菜谱,都不可避免地采用意译。 二、中国菜谱的意译 中国的菜谱五花八门, 各具特色。 有的只看菜名就对其做工材料一目了然, 有的则采用历史文化典故,让客人在品菜的同时,感受文化气氛;而有的菜名 确实展示了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情,有的则采取的是浪漫主义的命名方式,让食 客充满遐想。很多菜名还采用了文化典故、历史事件、成语、俗语、谚语来命 名,这就约束了中国菜名翻译时的直译手法。因为很多时候,直译会让外国人 费解,中国人若是不了解这道菜,也会被英文译文弄得莫名其妙,不知所谓。 所以,在把中国菜名翻译成译文的时候,更应该多采用意译的方法。本文通过 分析、归纳和总结,发现中国菜谱采用意译通常有以下三种。 (一)直译表达不明时,常采用意译把菜谱译出 文化的差异必然导致理解上的困难。不是所有的外国人都有那么好的中文 语言基础和积淀,很多中文说法、词语在我们炎黄子孙看来毫不费劲,但是在 外国人眼里,这些表达可能引起误解,或者让他们在点菜时,因为不理解不了 解而无从下手。直译菜名很多时候并不适合外国人看,因为直译往往会让一样 东西在两种语言中呈现出很大的差异,译文跟原文也许会互不相干或是背道而 驰。因为不是所有的中文词汇都能在英文中找到语义与之对等的单词。或者有 时候找到与之意思相近或者相同的单词,但是这些词不一定可以传达菜名的用 意,因为菜名通常还包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这时候,菜名的翻译只能采用意 译,在直译不能确切表达菜名本意的时候,添加成分,以达到解释说明的作用。 如,白饭,如果直译,则为 White Rice,但是中国人说“白饭”,强调的并 非它的颜色而是它的内容,是指单独的米饭,不包括菜或其他配料。所以,为 求更准确地表达出中文“白饭”二字的涵义,译者此时应该舍弃直译而采用意译, “Plain White Rice”,加上 plain 一词,外国人更容易联想到饭本身的材料,有 white 他们也不会想到“黑米饭去”。 又如“凤凰玉米羹”这道菜,中国人大概都知道这道菜中的凤凰并非指一种 鸟,而指的是鸡,称之为凤凰只是为求好听,因为这样命名会让这道菜显得更 有档次。若把其中的“凤凰”译为 phoenix,则让外国人纳闷,因为凤凰仅仅是传 说中的一种鸟,并非真实存在的动物,如果搬到餐桌上来了,让人难以置信。 虽然很多外国人可以在不明真相的情况下点了这道菜,但是上菜时,他们总会 知道这里的“凤凰”的真实身份,或许到时候很多外国食客会觉得失望。所以对 于这道菜,我们可以译为 corn and chicken porridge。 又如“臭豆腐”,有人直译为“Smelly tofu”。这种译法算不上错,因为 Smelly 一词本身就能很确切地描述出臭豆腐的气味特点。但是,很多外国食客也会因 为“Smelly”一词而放弃对此食物的尝试。其实臭豆腐除了臭,也还有香的一面, 闻起来臭,吃起来香,这就是臭豆腐的特点。所以,我们应该采用意译的方法, 把“臭豆腐”译为“stinky tofu”。 (二)结合菜肴所需的主要材料翻译菜名 很多菜谱包含了俗语或习语,而对于俗语、习语的翻译,直译也无法正确 表达其含义,此时多采用意译。然而,对于菜名的翻译,又不能完全等同于单 独的俗语、习语本身的翻译。单独的俗语、习语本身的翻译采用解释、增译等 方法传达其内涵和意思,然而包含俗语、习语的菜名,不仅要求翻译工作者能 够通彻领悟俗语、习语本身的含义,还要注意俗语、习语本身与菜肴之间的紧 密联系。习语、成语做菜名时所反映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渊源,比菜名本身更为 重要。此外,翻译人员在翻译时还必须注意把菜肴所需的主要材料表达出来, 但又不能过多剔除习语、成语本身的意蕴。因为如果仅仅传达了成语、俗语等 意思,而忽略菜肴材料的介绍,则会让食客在点菜的时候难以兼顾营养的搭配 和均衡。如果食客只是对菜名好奇而点菜,到时候上的菜全部是肉类,这会让 客人觉得很油腻,整个饭局吃得不够尽兴。同时从营养的角度来说,也是不科 学的。所以,翻译人员在翻译的过程中,不能仅仅把菜名当作是简单的一个词 语来翻译,而应该把菜名与菜肴所需的主要材料结合起来,力求使菜谱的翻译 能够完美、忠实地表达原意。 如,中国有道菜叫“过山峰炖清汤”,如果翻译此菜名时采用直译,则会将 其译为 Guoshan Peak clear soup。对于此译文,不仅外国人看不懂,就连土 生土长的中国人也摸不清这道菜是用什么做的,点了这道菜他们将会品尝到什 么。实际上,这是一道鸡汤。“过山峰”在此当然不可能是一座山峰,也不可能 是山上的某块材料,而是指鸡块本身。为此,我们的翻译工作者把此菜译为 Mountain Peak chicken clear soup。译文既表达了中文原意,又指出了菜肴所 需的材料,同时也不会让外国食客误解 Mountain Peak 在此菜名中的含义。 又如,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道家常菜“麻婆豆腐”,很多饭馆将其译为 Ma Po’s bean curd。此种译法对于熟悉此菜的中外食客而言是无关紧要的,然 而并非所有的外国食客都了解中国的饮食文化。Ma Po 会被理解为一个人名。 她的豆腐可做菜名,对食客当然具有一定的吸引力,但是这菜毕竟还是豆腐, 不管是谁的牌子,对很多外国食客而言不一定有吸引力,或者说他们并不一定 清楚这个豆腐与其他豆腐的不同之处。但是如果我们采用“意译”的方法,把菜 肴的材料填补上去,说不定可以引发食客的兴趣,刺激其的食欲。“麻婆豆腐” 的特别之处在于它的烹饪所需的配料。所以,我国的翻译工作者也把它译为 “Bean curd with mince and chili oil”。 还有“蚂蚁上树”一菜,单看中文菜名,很多中国食客也会认为是吃蚂蚁, 因为在中国的饮食文化当中,蚂蚁也是可以吃的,也可以泡酒,或是打汤。而 实际上,这道菜是面条跟碎肉末一起烹饪的。煮熟以后,肉末附在面条上,就 如蚂蚁爬到了树上一样。此菜的中文菜名的命名是采用比喻的方法,所以我们 在翻译此菜名时,不可以简单地译为 Ants climbing trees,因为 Ants 会让外国 人食欲尽失。同时,此种译法又不能正确地反映出这道菜的真正内涵,所以把 这个菜名译为 Vermicelli with cpicy minced pork 更受青睐。 (三)意译关注菜肴的烹饪方法 用“意译”翻译出其材料固然好,但是单看材料也不一定就能表达出一道菜 的真正风味,因为同一材料根据不同的刀法和烹调方法可以做出千变万化的多 种佳肴。饮食文化很讲究刀法和烹调方法,如烘(baking)、蒸(steaming)、 煮(boiling)、炸(deepfrying)、剥皮(skinning)、腌制(pickling)、切片 (slicing)、切碎(mingcing)、熏(smoking)等。烹饪方法在食物、菜肴的 制作过程中非常重要,因为它不仅影响了食物的味道,还影响了食物的营养和 口感。所以,在直接翻译菜名材料不能传达菜肴的本质意思的时候,我们可以 采用意译的方法,在意译中注重烹饪方法的翻译。 如“千层饼”被译为“multiple-layer steamed bread”突出了饼的形状, “steamed”又明确了这种饼的烹调方法。 此种译法又让外国食客门路清晰而不至 于会错意点错菜,这比“multiple-layer bread”多了一层“multiple-layer bread”的 意思,而多出的这层意思就是烹饪的方法。“multiple-layer bread”可以让外国食 客明白千层饼的外表和材料,而 steamed 又能让客人了解这道事物的做工程 序。 又如“茄汁鸡脯”这道菜,从菜名就可以看出其材料的主要成分:茄汁和鸡 肉。然而单看菜名,一般食客并不知道其中的制作过程和方法,因为任何人都 很难从菜名中寻究出很明显的答案来。用茄汁和鸡肉混在一起可以做出几个样 式的菜来,而直译这两个材料并不能让客人想象出菜肴的味道。事实上,这里 的鸡肉是油炸过的。熟悉这道菜的真正内容和其烹调方法之后,我们就可以将 其译为“Fried chicken in tomato sauce”。此菜译文突显了烹调方法,又充满了 西方饮食风味,让外国食客倍感亲切。 又如“桶子鸡”,若直译为“Chicken in pail”,则让人误以为此菜为炖品,拿 桶来盛装以求新鲜。事实上,这道菜是干的,跟盐焗鸡差不多,只是这里选用 的鸡为童子鸡。所以,这道菜译为“Spring chicken in salt”时,则会让外国食客 更容易从菜名上最快地获取其所需信息而不影响菜肴文化内涵的传达。 菜谱的翻译有时候让人费心费力,但有时候也可以让人舍繁从简。在很多 大餐馆的菜单上,菜谱旁边大都附上图片。有了图片,食客无需从文字上考虑 太多菜肴所包含的材料。此时,菜谱的翻译尽可以从简,只突出其刀法或者其 烹调方法即可。 如“铁扒比目鱼”,在有图片说明的情况下,我们可将其译为“Grilled Sole”。 在此不需要突出盛装菜肴的器皿,也不需强调此菜为汤类还是干炒类或是其他 的。 三、结语 把中国菜谱翻译成英文,既要兼顾菜名给人留下的特有意象,又要考虑到 西方人的饮食思维和爱好,兼顾菜肴本身的材料、烹调方法和人们的饮食文化 心理。因为文化上的差异,加上翻译中出现的语义上的困难,所以“意译”在菜 谱的翻译中占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因为“意译”比直译更能让译者更好地传达中 国的饮食文化,其译文也能更易为外国食客所接受。当然,因为意译本身有时 候也会让译文失去菜名原有的韵味,语言也失去了色调,所以,中国菜谱的翻 译还将是未来长期的研究话题。 【参考文献】 [1]王秀芬.浅析中式菜谱的文化和翻译[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 报,2001(01). [2]伦淑新.直译与意译浅析[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7(11). [3]钱歌川.翻译漫谈[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0. [4]卫虹.短命的意译词语[J].语文研究,1984(01).
色彩和谐的表现摘要:所谓写实色彩的和谐是指表现特定光色条件下物象色调的色彩形式。因为摄影作品大多数都具有视觉真实的特性,所以有必要认真对待写实色彩的和谐问题。关键词:色彩,和谐,显示,表现景物的固有色是千变万化的,但在特定的光源色和环境色以及大气透视的作用下,它们都统一在一定的关系中相互依存。在不同的光线条件下,景物的受光面与阴影部分依据补色规律形成体积感,表现出不同的冷暖对比、色度对比和明度对比。在不同的色彩衔接处,有时会表现出尖锐明显的对比,有时则形成丰富柔和的过渡层次。处于不同距离物体的色调,又依据色彩透视的规律表现出丰富多样的变化。自然界中色彩的和谐,包涵了可以满足色彩平衡的属性,表现出丰富多彩的变化,看起来彼此隔离的色彩在光线和大气的作用下统一起来,形成了完美的色彩和谐。写实色彩的和谐要求表现在特定条件下对色彩变化相应关系的协调。凡是对这种协调的破坏都不能取得画面色彩的和谐。而拍摄也不能依靠对客观色彩的消极摹写取得画面色彩的和谐,必须通过艺术创作把自然中的色彩和谐地转化为艺术中的和谐,从客观色彩的表现提取并强化到艺术作品中去,使之表现更加鲜明突出。在摄影创作的时候,要把握住对象的色调特征和色彩意境,要注意那些能体现这些意图的色彩在结构中的对比和关系,在作品中准确地体现出局部色调在形成整体色调的和谐中的相互关系。色彩的和谐意味着在作品中能体现色彩自身审美价值的色彩搭配的美。必须记住,艺术作品中的色彩是总体造型的有机的组成部分,无论是作品色调的形成,还是色彩和谐美的体现,都应当在揭示作品的主题与内容的过程中表现出来。我们在根据作品的主题及内容进行构思和确定画面色调气氛,运用色彩表达情感与意义的同时,也就包含了对色彩和谐的追求。色彩科学是社会和谐、心的和谐的重要因素色彩科研成果显示,在人类视觉感受形成的印象中,色彩作用占其65%,这一数据早已被全世界采用。梁勇认为,一个人最重要的感受应该是视觉感受,然后是物的形状、材质等等,这是国际上通用的。色彩科学研究发现,不同波长的色彩具有不同的功能和效果。比如进到一个红色装饰的房间里,可能心跳会加快,精神会紧张,因为处在兴奋的状态。进到蓝色的房间里,可能给你一种镇静、放松的感觉。医院为什么会选择绿色?因为绿色有自然镇定的效果。所以,从很多方面的研究成果来说,不同色彩对不同的功能的效果是不一样。现在国外色彩健康已经成为色彩心理学研究的目标和方向。“从色彩科学和心理的角度来看,创造社会和谐、创造‘心的和谐’,色彩都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在起着积极的作用。”梁勇还介绍,这次在“心的和谐”心理健康科普活动中,流行色协会还针对公众举办一系列讲座,让大家科学利用色彩来美化我们的环境,来愉悦我们的心情,来达到我们“心的和谐”。服装色彩的未来发展:多元化、自然化和科技化我们生活中充满着色彩,可以说,生活就是在一个充满色彩的世界里。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最直观的社会变化之一,恐怕就是街头巷尾人们的服装变得五彩斑斓起来。梁勇说,色彩科学的终极目标就是让色彩发挥它的价值,达到审美的作用。服装色彩科学是服装产业工业化和经济全球化的产物。所以,当进入信息爆炸的年代,色彩能够使产品表现出更多的变化。所以,服装的色彩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梁勇举例说,十年前,服装可能靠款式,但现在,应该说服装的竞争更多的靠颜色、面料和技术。从服装的销售来看,消费者对色彩的需求越来越精确,越来越苛刻。同样是蓝色,有时候色光稍微差一点点,蓝色给人的感觉就不一样。所以,现在色彩越来越丰富,也越来越精确。梁勇认为,未来服装色彩的发展方向可以用三化来表现:一是多元化,今后色彩会越来越丰富,随着新材料、新原料的使用,新技术的利用,这些新的颜色也会层出不穷;二是自然化,我们可以从大自然里找到很多色彩的灵感;三是科技化,科技能够带来时尚,由于新技术的利用,能够产生新的色彩表现。着装建议:适合自己 场合得体 时尚元素中国有句古话“人靠衣裳,马靠鞍”,如果选择合适颜色的服装,通过一个得体的、和谐的搭配以后,能够给穿着人带来愉悦、自信的感觉。如何穿衣服可以使人看上去更加有品味?梁勇建议,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无论是穿着和家装,适合自己的就是最高的原则。但是适合自己的时候,同时又要考虑与环境、场合能够得体。所以,人们需要了解一些简单色彩的基础知识和流行的基本元素,掌握这些知识以后,可以使自己穿着得体同时还可以很时尚。梁勇提醒大家,穿着不需要追逐时尚,现在有一部分年轻人超越自己的经济条件,去追逐那些品牌,追逐那些虚无缥渺的时尚。他认为这么做是非常不可取的。城市色彩:呼吁“和谐”与“个性表现”城市中人们每天推开窗户,走上街头,就要看到建筑色彩。一个城市的建筑,在单体以及整个城市色调的把握上,如何才能构建宜居的色彩环境呢?梁勇表示,城市的色彩和谐、建筑的色彩和谐,并不是简单的选择一种颜色或几个颜色,而是要追求视觉上的和谐以及色彩与使用功能的一致性。如同城市交通规则一样,交通规则的制定,目的是使人们的出行更加便捷、有效。同样城市色彩规划也是如此,就是要减少色彩应用上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减少环境中的色彩应用不当而造成的视觉污染,以及因色彩应用不当而造成的功能障碍。“城市色彩在追求视觉和谐的基础上,还应考虑城市的绿色和文化,从民族传统、地域文化、城市文脉等层面体现城市的个性与特色。这是保护中国传统文化命脉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梁勇进一步解释说:“现在我们城市,从黑龙江一直到海南,很多城市都是千篇一律,材质、风格等都大致一样,特别在色彩运用上几乎看不出区域性、地域性,城市文化的脉断了、被破坏了。”中国传统色彩要继承且有创新我国的古代有多姿多彩的传统服装、建筑色彩等作品,中国的色彩文化是中国悠久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梁勇介绍说,由中国传统的“阴阳五行学说”产生的“五色学说”,是中国色彩学对人类贡献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里程碑。从公元前1100多年的周代开始,中国就把赤、黄、青这三个颜色称为“彩”,将黑和白称为“色”,而“调,和也”,就是和谐的意思,因此,汉语名词“彩调”意味着一种色彩和谐组织的认识观。中国讲五音调和、五味调和、五色调和,五色学说强调的就是一个整体。我们老祖宗在两千多年前的纺织品设计上不仅用色丰富大胆,还十分讲究色彩的协调搭配,这不仅符合中国人的传统的审美情趣,即使从今天的西方色彩学来说,配色也是符合现代配色原理和规律,显得十分和谐、悦目。其次,梁勇认为,中国的文化也造就了中国色彩的自然观和社会观。中国传统色彩文化的应用,有两个明显的特征:一是师法自然、天人合一,二是重视等级和次序。他进一步解释第一个特征时说,从中国传统民居色彩文化的原生状态来看,往往居民建筑色彩也是顺应天成、融合自然,又极具生态价值的风格特征。像傣族、布依族,他们有的用石头房,铺出来的东西宛若天成,能够与周边的青山绿水达到惊人的和谐,让人在视觉上感觉非常舒服。所以,中国特别强调在色彩应用上的天人合一。第二,重视等级和次序。比如清朝以后,官府不同的官员穿不同颜色的服装,同样建筑也是如此,只有皇亲国戚才能住在红墙黄瓦的建筑中,老百姓只能住青砖青瓦。这种色彩的等级和次序也是中国的一个很大的特点。另外,中国的文化不断地包容与吸收异质的文化,使中国的色彩文化呈现多元性特征。中国的历史上,中国文化不断与外来文化进行交流、摩擦和碰撞,呈现了自身特色的文化表现,这也是中国文化得以绵延的根本原因之一。如敦煌壁画色彩非常丰富,不同时期的壁画完全不同。比如北魏用的红棕色调,配以蓝、黑色;唐朝则增添黄颜色,明艳而华丽;而宋代则以蓝绿色调为主。所以儒家思想与外来文化,特别是与佛家思想相互交融,也成为中国色彩的一个表现。梁勇深有感慨的说,中国传统色彩是我们最为宝贵的文化遗产,中国先人们创造的灿烂的色彩文化,是我们取之不尽的设计灵感的宝库。但是我们不能躺在老祖宗的遗产上,最重要的是要继承还要有创新。
(征文格式) 文章题目(字体:3号,黑体)主 题 词:xxx(4号字,黑体)内容摘要:xxx(4号字,楷体,150字左右)□□□□□□□□□□□□□□□□□□□□□□□□□□□□□□□□□□□□□□□□□□□□□□□□□□□□□□□□□□□□□□□□□□□□□□□□□□□□□□□□□□□□□□□正 文:……(5号字,宋体,3500字左右)□□□□□□□□□□□□□□□□□□□□□□□□□□□ □□□□□□□□□□□□□□□□□□□□□□□□□□□□□□□□□□□□□□□□□□□□□□□□□□□□□□□□□□□□□□□□□□□□□□□□□□□□□□□□□□□□□ 注 释:采用尾注形式,需注明引文... 附件:征文格式要求 论文必须严格按照规定的格式书写.WORD格式文档,页面大小为A4,不分栏;行间距设为单倍行距,字符间距设为标准;页边距为上,下2.54厘米,左,右3.17厘米,页眉1.5厘米,页脚1.75厘米.版面格式范例如下: (中文大标题前按宋体 5 号字,单倍行距空一行)论文的中文标题(宋三,加粗,居中)作者姓名(宋五,不加粗,居中)作者单位,省份城市,邮政编码(宋五,不加粗,居中)(空一行)摘要:"摘要"二字为宋体,五号字,加粗,退两格;摘要的文句为宋体,五号字,不加粗;摘要字数不要超过 300 字.(如有条件,请同时提供英文摘要及关健词)关键词: 格式同摘要 词数不多于 5 个 ...
服装设计毕业论文参考文献一:[1]韩姣,潘福梅.苗族挑花工艺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语境研究[J/OL].现代交际:1[2018-01-24].[2]蒋诗雨,冯玲玲.楚服元素在现代服装设计上的运用研究[J/OL].服饰导刊:1-7[2018-01-24].[3]程煜,杜冰冰.“破损”牛仔服装设计及艺术审美[J/OL].设计,2018(01):104-105[2018-01-24].[4]陈俊婵.《千里江山图》的青绿色彩运用特征及在现代服装中的设计表现[J].设计
服装从产生伊始就和人类的精神生活密不可分,这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服装相关科技论文,仅供参考!服装相关科技论文篇一 服装画的情感表现 摘 要 情感是人类的一个重要特征,人们的生活、生产和社会活动都离不开情感因素。“合乎情理”被奉为基本的行为准则,情感也是所有艺术的灵魂。服装从产生伊始就和人类的精神生活密不可分,从远古壁画到现代艺术,不同时期的艺术作品昭示着人们着装的秘密,和当时人们的精神世界。作为现代设计绘画的分支,服装画与情感的关系尤为紧密,服装画的情感表现,是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关键词 服装设计;服装画;情感 服装设计是一种情感活动 “所谓设计,就是通过创造与交流来认识我们生活在其中的世界。好的认识和发现,会让我们感到喜悦和骄傲。”[1]如此看来,设计活动是人类对客观世界的物质创造活动,情感是设计与物质世界沟通的桥梁,同时是也是通过作品来实现与人交流的媒介。好的设计能带给人们愉悦的情感体验。情感不但作为一种设计产生之初的推动力量,而且其本身也会在创作成果中鲜明生动的流露出来。 服装设计作为设计活动的分支,同样需要情感,服装是无言的情感倾诉。适合的服装能让人精神振奋,给人良好的精神面貌。服装,是物质世界和人、设计师与消费者的沟通媒介,服装从产生的最初就具备了功能性和装饰性,她不单从物质层面满足人们的需求,还蕴含着人们的精神诉求。现代服装已经远远超出了遮羞蔽体的原始功能,人们的着装风格也和个人性格、信仰、喜好的精神层面的因素息息相关,并反映着人们的品味和地位。 消费者在着装时越来越注重自己的情感体验,情感在服装设计中也日益受到重视。服装的情感设计应立足于消费者不同的情感诉求。设计师通过服装设计感受着人与世界的关系,并付诸实践。例如:奉行低碳原则的设计师选用尽可能天然的面料如面、麻等面料来制作衣服,引导人们对 “朴素”和“质朴”生活的追求。正是设计师对人、对自然环境的慈悲之心的流露,才将这种保护自然的理念转化为一种情感设计实践。设计师和着装者的情感通过服装实现了契合,事实上,对 文化 和价值认同是设计师和消费者产生情感共鸣的基石。 在这个过程中,情感传递是经过设计的。服装设计师在他们的作品中饱含深情,表达自己的情感,就像艺术家通过作品抒发自身的情感一样,这种情感的艺术体现转化为特定的审美理解,通过物化的外在特征如款式、面料、色彩等等造型语言和细节来表现,对此特定的消费者能产生情感共鸣,人们对服装产生了特殊的感情,服装被赋予了生命力。 以服装品牌“播”为例,该品牌讲究西方流行元素与东方气质的完美结合,注重搭配,讲究以变化和组合,来配合不同的场合,不同的心情和不同的个性,强调面料带来的情绪和裁剪赋予的自由,使消费者能获得超越产品本身的感受和共鸣。该品牌会给每一款服装起一个美丽的名字,如:天空的眼睛,风信子的笑,等等,仅仅通过名字就能带给人们无限的遐想。正因为这种注重每个情感细节的设计,使这个品牌拥有了一大批忠实的客户,她们大都受过良好的 教育 ,是独立、优雅、知性、具有浪漫气质的都市女性。 2.服装画心 绘画是一门古老的艺术形式,而情感是一切艺术活动的灵魂,是绘画审美想象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画家通过作品表达思想感情,渴望在与受众的情感交流中产生共鸣。 服装画是以服装为绘画主体,通过丰富的艺术处理 方法 来体现服装设计的造型和整体气氛的一种艺术形式。这种艺术形式可以自由的出入于服装和绘画这两个领域。情感不仅仅存在于最终的服装作品中,还贯穿于服装设计的整个过程中。情感与现代服装画的关系尤为紧密。 在服装设计和生产领域,服装画是服装设计的第一步,是设计师表达设计意图的语言。服装画是服装社会化生产的产物,也是服装设计师连接自己和外部世界的一个重要途径。当前消费者对服装多样化的需求,促使服装品牌提供更多的新款,同时对设计师也在作品设计的速度,把握消费心理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设计师首先需要通过服装画将自己的设计思想和情感清晰的传达出来,并让人接受。“服装画的审美意识是和服装与人及其所处的环境相依存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不可能不是服装设计的一个整体的、一种有机的,具有时空观念的形态设计的组成部分,是设计前的设计。”[2]设计师将自己的设计灵感以绘画的形式记录下来,必然将自己的情感融入画面中。我们所熟知的服装大师们,像范思哲、三宅一生、伊夫?圣?洛朗等,都是服装设计绘画的高手。他们的服装画都具有独特的艺术感染力和个人魅力。只有绘画技巧和个人情感的高度融合,才能创作出生动感人的画面。 服装画归属于绘画领域,具有相当艺术水准的服装画富有艺术的特性和显著的个性色彩,可以起到宣传和 广告 的作用。服装画不仅仅是个人艺术情趣与风格的表现,还反映了人们对美和时尚的追求,是时代精神和审美价值的艺术表现。 3.传情达意――服装画的情感表现 技巧应以艺术为基础,想要把服装的设计构思与情感都表现出来,就必须有娴熟的表现手法。情感在服装画中的传递,最终转化为在绘画中的表达的一种服装的审美理解。寻找最合适的绘画语言和形式,通过画面的设计,对服装可能的物化形式和精神内涵进行视觉诠释。 在服装画中,设计师一般通过营造特殊的画面意境来实现情感的表达。服装画的意境是服装画作品借助画面所能达到的一种意蕴和境界,是感性的服装艺术形象和它的审美主体的情感相容产生的艺术情趣、艺术气氛、以及他们可能触发的丰富的艺术联想和想象的总和,是服装的情感和绘画情感交融产生的艺术效果。绘画对意境的创造大都追求“含蓄”,善于运用“曲”,“藏”和的表现手法。服装画亦是如此,通过色彩、造型、节奏、表现手法等基于心理学研究的越诸多因素来侧面表达情感。 色彩是所有视觉因素中最活跃和最具有冲击力的因素。康定斯基相信色彩能够“对人类的灵魂产生直接的影响”,色彩可以像音乐那样对观察者产生情感上的回应[3]。从心理学的角度对色彩进行研究和探讨,那么我们在服装画中的情感表达将会更有科学性和目的性。不同的色彩在人们心里产生不一样的情感体验。色彩是非常主观的。对于不同群体,色彩能表达不同的事物。对于一个特定的人群而言,对某一色彩和色调会产生相同或相近的情感,这种情感共性表现在对色彩有共同的喜爱和厌恶,对色彩的刺激有相同的情绪反应。在不同的文化里,同一种色彩有着各自不同的象征意义。在西方,白色象征着新娘的纯洁,黑色则代表死亡。但是在中国,丧服的颜色是白色,白色代表天堂的纯洁和亡故者的最终归属。实用而又美观的色彩,能够最恰当的传递人们特定的情感。正因为如此,画家们一直在尝试熟练控制色彩,并通过创造出真实世界并不存在的颜色来影响人们的判断。图1中的新娘礼服,用黑白色调来表现,纯洁的爱和对婚姻生活的美好向往在水墨意境中得到完美的诠释;图2俏皮的造型配合红色的色彩演绎,让人感受到了朝气蓬勃的青春气息;图3高饱和度的对比色运用,透射着服装和主人公的激情;图4淡雅的紫灰色仿佛让人感受到了咖啡般的香醇。 服装款式需要通过人体的动态来表现。人的身体动态和神态属于人的肢体语言,是个人情感的一种外在表现,不同的人体动态表达不同的内心世界。心理学家曾指出:无声语言所显示的一样要比有声语言要多得多,而且深刻。也正是因为如此,摄影艺术中的模特总是以独特的姿态诠释出不一样的精神世界。针对不同服装的情感主题,选择个性化的模特造型,可以增强服装画的艺术效果。服装的情感表达必须和他们肢体语言的气质和精神面貌相统一。个性化的肢体语言包括身体各个部分的造型、姿态以及他们之间的微妙关系。如果服装是为那些具有叛逆思想的年轻人而设计的,那么一个正面普通站姿的模特显然不符合要求,也不能体现他们内心强烈的反抗精神。图1中的模特的姿态是3/4侧面站姿,把新娘的优雅庄重和微露羞涩很好的表现出来;图2的1/2侧面表现的女性则更生活化,手靠背仰着头的细节画出女孩的天真和骄傲;图3中两人互相挽着,展现的是一种热情奔放;图4又是另一种风情,表现女性的优雅柔美和性感。这些服装画和服装本身的设计理念达到了完美的融合。 节奏在服装画中也是重要的情感表达因素。这是因为“艺术形式与我们的感觉、理智和情感生活所具有的动态形式是同构的形式……因此,艺术品也就是情感的形式或是能够将内在情感系统地呈现出来以供我们认识的形式。”[4]所有自然生命都有特定的节奏关系,比如人的呼吸和心跳,鸟类拍打翅膀的节奏,水波纹的传播等都充满节奏律动。而节奏是构成绘画有机感知形式的一部分,绘画节奏的本质是融入情感的一种生命活动,通过点、先、面以及色彩富有节律的组织与变化,使人们从画面结构中感知情感和 想象力 的脉动。因此,可以通过绘画节奏的变化来表达不同的情感。服装画中,模特的身体曲线,服装的造型、褶皱、花边等细节,以及布料的垂坠、质感等效果都是以线条为主要表现手法。线的变化是无穷的,线条的粗细、曲直,急缓、虚实的变化都可以形成节奏。不同类型的线条相互组合,重复使用,或者变化,用笔的流畅也能产生独特的节奏和韵律。除此之外,色彩的节奏也能体现画面的情感,均匀的\淡雅的色彩带给人稳定和安宁,变化的、浓郁的色彩则让人感觉心情跳跃和热烈。图1长细线条的运用和水墨淡淡的晕染画出礼服纱的质感和平和宁静的氛围;图2用简洁有力的线条勾勒出女孩的身形,用笔有虚有实,连贯自然,给人一种自然流动的美感;图3矢岛功先生的服装画热情奔放、风格洒脱,具有音乐般的节奏与动感,充满诗情画意;图4 生硬的几何线条与柔和的身体曲线巧妙过渡, 张力十足的律动勾勒出一件妖娆的范思哲晚礼服。 和绘画一样服装也是造形的艺术,是服装的形、人体的形、面料的形、服饰品的形和各种形的组合。服装画的情感表达依托于服装和人体造型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必须对形有深刻的理解,具备了一定高度的艺术鉴赏力,并融入真诚强烈的情感,才能创作出具有感染力和艺术观赏性具备的服装画,作品内容才能充满精神内涵,让人赏心悦目。 服装的情感表现与绘画有密不可分的关系,绘画情感的表现方法大都可以用在服装画中。根据服装的风格和情感主题,往往需要综合运用多种绘画情感的表现方法。当前越来越多的基于情感的服装绘画的涌现,让我们看到了服装绘画发展的新方向。 参考文献: [1] 原研哉 《设计中的设计》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年 [2] 行之 设计前的设计――服装画 《中国纺织美术》1990年第1期 [3] [英]罗伯特?克雷《设计之美》张译,山东画报出版社,2010年 [4][美]苏珊?朗格《艺术问题》滕守尧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 服装相关科技论文篇二 服装色彩的魅力 【摘 要】由于人的形体、肤色、年龄、气质的不同,服装色彩因人而异。由于十全十美的人很少,几乎没有,所以服装着装更应考虑色彩面料、环境等因素,因人而异。 【关键词】色彩;服装;环境;美 如果说爱美是人类的本能,那么用色彩来美化自身是人类爱美的直接体现,如何用色彩去创造美,或者说怎样用色彩去装饰人们的自身环境,充分体现了现代人们的审美理想及追求,塑造着人们美丽的外观和精神气质。我们从远处去欣赏一套服装,首先被吸引住的就是服装的色彩,其次才是服装的款式、服装的面料、服装的做工等,所以色彩是服装外观美的主要因素之一。 一、服装色彩的表现力受服装材料及体型的制约 (1)服装色彩依附在服装材料上,所以服装的表现力必须受到服装材料的制约。由于服装材料的材质不同——软、硬、厚、薄、挺括、柔软和肌理形态——精糙细密、光泽、透明等,所以相同的色彩在不同的材质上所表现的气质和效果也不相同。由于人的联想,色彩具有情感效应,如蓝色是色彩中最质朴的颜色,蓝色使人感到宁静,红色使人感到热情。但是,同是蓝色,蓝色的软缎、丝绒显得高贵,而蓝色的棉布、麻布却显得质朴;同是红色,红色的雪纺显得轻柔,而红色的呢绒却显得厚重。 (2)人有高矮胖瘦,色有深浅浓淡。什么体型选什么色彩,是有一定原则的。 从色彩的明度来说,有深浅之分,要红、橙、黄、绿、青、蓝,紫等七色之中,黄色最明,紫色最暗,其他各色皆处于灰与中灰这间,如蓝色较深,橙灰较浅,这就是说,如果把颜色对比起来,紫色暗而色深,黄色明而色浅,再从色彩的纯度来说又有浓淡之分,而色彩的浓淡深浅给人的视觉形成了不同的差别,这是与色彩映视的波光长短有关的。经过科学试验,黄色表面从射光中吸收短波长,所以留下的长波长在人们的视网膜上的刺激大,有扩张感;绿色表面从射光中,吸收全部的长波长与短波长,所以绿色在人的视网膜上留下的刺激小,有收缩感;红色波长最长,紫色波长最短,红色光线通过晶状体时的屈折率比紫色光线要大,所以,红色比紫色就有扩张感,紫色比红色就有收缩感。我们认识到色彩的扩张与收缩之区别,就可以有意识的利用视觉上的对色彩的错觉,来弥补人在体型方面的先天之不足,例如:瘦弱的体型,服装色彩宜用淡色,富有扩张感,给人的感觉就比原来的肥大些,有健美感;而肥胖的体型,服装色彩宜用深色,富有收敛性,给人的感觉就比原来的瘦小些,有苗条感。腰节低而腿短的体型,全身宜选统一色调的套装,以增加高度,至于色彩深浅可根据体型的胖瘦加以取舍,如臀部与大腿较小的人,宜选用略暗的颜色。长脸型的,宜用浅色或中性色彩,圆脸型的,宜选用深暗色的。值得一提的是黑、白、灰等色不列入色谱,一般来说是无彩色,其实黑色的物体对色光的基本全吸收,富有收敛性,而白色的物体则基本全反射,富有扩散性,夏天的服装多用白色系,即在于具有反射热的作用,而冬天的服装多用黑色系,即在于具有吸收热的作用,此种道理自然也适用于热带与寒带,由于气候这不同,故在服装色彩的选择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此外,白色与其他颜色相配时还能产生明亮感,欧洲印象派绘画大师雷诺阿作画时,对黑色特别感兴趣,把黑色称为“色中之皇后”。一般来说,黑与其他颜色相配似能收到较好的效果,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坛匠达芬奇曾说过:“黑衣裳与白衣裳使肌肉更突起……这是因为任何不透明体都映上对面物体的颜色,因此,国外有的人认为,裹在黑色衣服中的妇女反而令人感到有凄艳之美。至于灰色,在物理学上也是不能加入色彩之列的,其原因与黑、白一样未被包括在可视光谱之中,故也被称为无色彩,不过,严格来说,它与黑、白一样,不能说它们不是色彩。 其它 ,由于灰色是中性色,彩度低,能减少色味的刺激产生柔和感,故在服装色彩中起着积极的调和作用。灰色用于服装,含有广泛的适用性,不论什么体型与肤色都能穿着,因此黑、白、灰三色虽不列于色谱之中,却不宜等闲视之。 总之,色彩在给人的感觉上是会变形的,有的能变的小些,有的能变得大些。 二、服装色彩具有时代特征 首先以时代而论,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生产力条件,不同的生产力条件,会生产出不同档次的服装产品。根据《易经、系辞下》记载“黄帝、尧舜重衣裳而天下治,盖取之乾坤”,在当时人们的观念中,乾为天,色玄;坤为地,色黄。 其次比如在中国50年代,由于当时受苏联十月革命影响,蓝色的列宁装比较流行,到60~70年代,由于一场轰轰烈烈_运动——““””的影响,出现了全国上下一片“绿”的情况,更是体现了毛主席的一句诗词“中华儿女我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可见服装色彩的变化及流行现象与当时的社会政治形势有着密切的联系。 三、服装色彩应与周围环境协调 服装的周边环境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自然环境,在人类不同的地理环境中,服装色彩形态的变化直接受着环境的制约,这种制约,首先体现在太阳光照射的不同而不同。有关专家根据地理环境不同及所受到的太阳光的光同影响,将世界大致分为:北欧型的清冷色系和非洲,墨西哥的鲜暖色系两大类,在黄沙漫飞的沙漠地带,那里的人渴望见到水、见到绿洲,所以,沙漠地区的人对绿色特别有感情,如阿拉伯民族的国旗,无不以他们酷爱的绿色作为装饰色彩。与此相反,地居水草青翠繁茂的牧区,人们对单调的绿色屡见不鲜,因此对鲜艳强列的大红色天蓝与鹅黄色等最偏爱。 另一种环境是民族,宗教环境。不同的民族和国家,由于风土人情,传统习惯,宗教信仰,社会背景、生活条件,经济状况不同,对色彩的理解和要求也各不相同。中华民族传统婚礼服用红色是由于视红色为吉祥,好运的色彩;西方国家的民族传统习惯用白色做婚礼服,这是由于这些民族视白色为纯洁爱情、幸福、美满的象征;中东的沙漠地区的民族把绿色当作吉祥颜色——各民族对色彩的不同 爱好 ,往往可以在自然生活环境中找到依据;日本的民族的偏好更多地具有社会性原因,如中国封建意识中的黄色是皇帝的专用色,被视为至高无上的色彩,但在信仰____的国家和民族中,黄色则被贬为卑劣可耻的犹太色彩;法国人之所以忌墨绿色,是因为墨绿色会使人想到纳粹军人的服色;我国云南少数民族一向把红色视为最美丽的色彩,认为火是神的赐予,它给人们带来了温暖与欢乐,它是由火联想到色彩。 所以,我们在着装时一定要考虑自己所在周边环境,做到入时、随和,使你更加美丽更加漂亮,更加逗人喜爱。 四、服装色彩的应用因人而异 由于人的形体、肤色、年龄、气质不同,服装色彩因人而异。由于十全十美的人几乎没有,所以服装穿着更应该因人而异。 中国人是黄色皮肤,但是也有黄中偏黑、偏红肤色。肤色天生丽质的,人们都十分爱护并精心地保养,但由于各种原因会造成不尽人意的肤色,为了弥补和减弱肤色的不足之处,所以,黄中偏黑的人不宜暗色调的上衣,如咖啡色、藏青色。黄中偏红肤色的人不宜穿深红,大红等红色系列的服装,因为穿这些颜色的服装会使人们的肤色更红、更黑;高大体型的人不宜穿浅色的服装,应穿深色服装或单色服装,这样不致于他们显得过于高大;瘦小体型的人不宜穿深色服装,应穿浅色或色彩丰富的服装,这样不致于显得他们过于瘦小;老年人则喜欢穿比较花哨服装,显出一种“天人对应”的生活观点;性格外向型的人,应该选用鲜艳明快的色彩,而性格内向的人们则应该选用温和、典雅的服装色彩。 总之,服装色彩是人外表美的重要因素,我们要好好的掌握它,让它更好的为我们的生活服务,使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把我们的世界装扮的更加亮丽。
我觉得在学习穿搭之前必须得有一个意识,就是去了解自己,包括自己的身型,身材的长处短处,偏好的风格等等,有了这个意识再去学习穿搭才不会变成盲从。一般对于女生来说,上衣颜色较深,而下半身的服饰颜色较浅的话,会给一种人头重脚轻的感觉,所以我不建议大家这么搭配。对于穿衣搭配,我给你提供几点建议。首先,如果您的上衣是格子图案或条纹图案的,那么建议您的裙子最好不要是带图案的款式,选择单一的颜色就好。相反,如果下半身是带图案的款式,那么上衣则最好选择素色相搭配。 其次,上下装的材质最好比较接近。如果上身是比较硬挺的材质,下身选择的是一条没有裤线的布料裤子,那一定会显得不伦不类。 上下装的风格也应该统一,如果是中式女款外套,下身选择了穿西装裙,那显然并不是一种风格,会给人一种很奇怪的感觉。如果您选择穿运动上衣,那下半身的服装最好是穿运动裤,脚上也应该穿运动鞋,这样才会显得协调。切忌上身穿制服,下身穿一条运动裤。 最后,建议您不要在穿纤细小巧的高跟鞋的时候,搭配了一双厚厚的棉袜,相反,丝袜也不适合与球鞋搭配。另外加上一句话 穿衣服 简单 随性 最好看
正方形这种体型经常出现再又高又瘦的人身上,较窄的肩膀与腰部、臀部同宽,整个人看起来略显清瘦。要增加份量感,最间单的方法创造层次,利用衬衫+毛衣、长版内搭+宽松的上衣、围巾等来搭配。另外,上衣可以选择较多细节和印花的单品,横条纹、图腾、多口袋和肩章设计,让上半身看起来更有份量。正方型身材的人在微凉的天气时,可以搭件针织罩衫,增加视觉上的厚度。而挑选西装外套时,同洋是正方形剪裁的双排扣外套,是无法修饰到体型,反而是突显腰、肩、臀比例的单排扣外套,才是方型身材的最佳解。另外,有肩章设计且份量感十足的皮衣,也是不错的选择。▼正三角形这洋的身材并不等于胖,而是长时间座姿加上吃宵夜、喝酒的习惯,而产生腰臀、大腿比较有肉的正三角形身材。首先要避免宽松、舒这的休闲风格,多使用俐落线条、版型硬挺的单品。时尚乱入最推荐直条纹单品,可以选购直条纹衬衫、外套和裤子来搭配,横条纹也不是不能穿,建议选条纹在胸口,条纹以下则是深色的上衣,将正三角身材翻转成倒三角形!在穿西装时,同洋也是单排扣优于双排扣外套,强调腰部曲线,别忘了利用西装背心来隐藏你的小腹。剪裁硬挺的Overcoat、军外套对于正三角形身材的人来说,也是不错的选择。另外,下半身要避免穿窄裤,因为会造成反效果,强调了腰臀的宽度喔!▼倒三角形花了许多时间去健身房练出厚实的胸膛和臂膀,这种人人称羡的身材,在穿搭时可要小心倒三角给人头重脚轻的错觉。在上半身的挑选上,可以使用胸部以下有条纹的单品,来增加腰部的横向视觉,而T-shirt则是选小V领来修饰胸肌。练了上半身,却没有练下半身,导致身材比例失衡,相信有部份的朋友有著相同烦扰,其实这洋的过渡期,可别傻傻地穿上窄裤来强调缺点,而是要加强下半身的份量,利用直筒裤或者有图腾的裤子,平衡上下身的比例。▼椭圆形拥有椭圆形的体型,挑选服装时首重硬挺布料和结构剪裁,如丹宁衬衫、工作夹克,为身体创造出俐落的线条。再来是颜色的选择上,尽量挑选深色系。如果喜欢图腾单品,直条纹单品能达到不错的修饰效果,横条纹请能避免就避免。而粗格纹会有放大感,细格纹将是比较理想的选择。挑选裤子版型时,窄裤和宽裤因为缺少的线条感,其实并不这合椭圆形身材,建议选直
[1] 刘岳屏. 服装展示空间设计初探[J]. 广东建筑装饰, 2007, (04) . [2] 李洪琴. 民族民间服饰的现代设计方向[J].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06, (09) . [3] 梁宇,李曼. 法国天才的时装设计师——伊夫·圣·洛朗[J]. 世界博览, 1985, (05) . [4] 陈沛照,王希辉. 花蓝瑶服饰文化内涵阐释[J]. 承德民族师专学报, 2006, (02) . [5] 孙云. 浅析中国民族服饰文化与现代服装设计相结合的意义途径[J].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 (06) . [6] 朱剑波. 朝鲜族传统服饰特征及其民俗探源[J]. 东北电力大学学报, 2006, (05) . [7] 尹笑. 飘如游云 矫若惊龙 中国古代服装之美[J]. 东方艺术, 2006, (02) . [8] 林朝阳. 中国古代服色的审美意识[J]. 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03) . [9] 蒋孝锋,刘国联,蒋琳. 中、日、韩三国人对于民族服装的态度与选择要素的比较研究[J]. 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03) . [10] 高秀明. 服装展示与服装艺术[J]. 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0, (01) .
你这篇中国知网也好,万方数据也好都有例子!甚至百度文库都有!==================论文写作方法===========================论文网上没有免费的,与其花人民币,还不如自己写,万一碰到人的,就不上算了。写作论文的简单方法,首先大概确定自己的选题,然后在网上查找几份类似的文章,通读一遍,对这方面的内容有个大概的了解!参照论文的格式,列出提纲,补充内容,实在不会,把这几份论文综合一下,从每篇论文上复制一部分,组成一篇新的文章!然后把按自己的语言把每一部分换下句式或词,经过换词不换意的办法处理后,网上就查不到了,祝你顺利完成论文!
同学你是南化的
学术堂最新整理了十个关于服装设计与服装材料的参考文献供大家参考:[1]夏冰月.虚拟仿真技术在服装材料教学中的应用[J].轻纺工业与技术,2020,49(07):162-163.[2]王丽艳.服装材料与人体健康[J].西部皮革,2020,42(11):73+94.[3]张航,叶广龙,吴玲玲,叶玉奇,沃筱垒.基于纳米材料的防液汗服的设计与应用[J].黑龙江纺织,2020(02):14-16.[4]林谷彦,李羚.刺绣工艺在服装材料中的深入应用[J].纺织报告,2020,39(05):61-62.[5]苑慕华. 服装艺术设计中的塑形实践研究[D].山东工艺美术学院,2020.[6]董玉芝.浅析舞蹈服装设计中材料与造型的关系[J].纺织报告,2020(03):91-92.[7]陈茜,杨蓓,秦梦茹,金桂蓉,万雪儿.立体拼布设计及服装设计应用的探索研究[J].艺术与设计(理论),2020,2(03):82-84.[8]白珊.基于服装材料学课程的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教改研究[J].福建茶叶,2019,41(12):186.[9]张妍妍.服装视觉效应中材料的再造设计[J].山东纺织经济,2019(12):24-26.[10]刘宝垚.服装设计中材料的创新应用研究[J].花炮科技与市场,2019(03):238-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