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投稿知识库 > 幼儿园农家乐主题论文

幼儿园农家乐主题论文

发布时间:

幼儿园农家乐主题论文

开发和利用社区教育资源,建立新型的教育体系,已成为当前幼儿园课程改革的热点。幼儿园教育与社区教育息息相关,社区在幼儿园教育中也凸显出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幼儿园社区教育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引入社区教育资源,开拓幼儿园校本课程》

摘要:开发和利用社区教育资源,建立新型的教育体系,已成为当前幼儿园课程改革的热点。幼儿园教育与社区教育息息相关,社区在幼儿园教育中也凸显出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幼儿园应重新认识家、园、社区互动的意义,把研究重点放在提升教育合力上,从而同步、协调地提高幼儿素质,促进幼儿发展。

关键词:社区教育资源;幼儿园;校本课程资源

《纲要》中指出:幼儿的发展是在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良好的教育环境对幼儿的身心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社区教育资源的积极开发与充分利用,不仅可以使孩子开阔眼界、丰富经验,弥补幼儿园教育资源的不足,拓展课程内容,还可以发展孩子的社会意识,使幼儿更加关心社会与周围的生活。

近年来,我园在《纲要》理念的引领下,积极改变教育资源观,坚持从本园实际出发,建立开放性的幼儿教育体系,优化幼儿园教育资源,在合理有效地依托社区资源,促进幼儿健康成长方面做出了一些思考与探索。

一、精心遴选可以课程化的社区教育资源

社区是幼儿赖以生存、成长的地方,蕴涵着丰富而广泛的教育资源,但并不是只需具备教育价值的资源都可引入课程内,这就要求教师对社区资源进行充分调查,在此基础上科学选择,以实现资源与课程的有机结合。

(一)选择符合安全性、参与性的资源

在任何情况下,幼儿的生命安全都是第一位的,因此幼儿园在开发和利用社区教育资源时应把物质环境的安全、卫生放在首要位置。

(二)选择贴近幼儿生活的资源

幼儿园课程只有面向幼儿、面向生活,贴近幼儿的生活经验和现实生活,才能使幼儿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才能真正培养出学习活动的主体,个人生活的主体和社会生活的主体,因而教师应选择那些与幼儿生活联系密切的社区教育资源,对于幼儿来说,这些资源是他们十分乐意接受的内容,也是他们易于吸收的内容,深入地认识这类资源也是引导幼儿学习需要掌握的社会认知和技能的一部分,而且是不可忽略的一部分。

(三)选择幼儿感兴趣的资源

新《纲要》指出:教育活动应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教师应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因而教师应选择那些能激起幼儿强烈兴趣,吸引幼儿好奇心的社区教育资源。因为这类社区教育资源往往与幼儿本身或幼儿身边的人发生着联系,也是他们需要学习的社会知识。

二、精心做好社区教育资源与幼儿园课程的整合

(一)以社区活动为纽带,开拓校本课程资源

幼儿园的主题活动应以幼儿的兴趣为出发点,立足幼儿生活而展开课程模式。利用社区资源开展主题活动,应重视将社区资源转化为课程内容,将幼儿的好奇心转化为学习动力,引导幼儿在生活中学习,在真实的社会环境中展开探究,使生活中的偶然转化为教育的必然。社区中的很多事件与幼儿的生活密切相关,往往能引发为具有教育价值的课程资源。因此,可以将社区资源纳入主题课程内容,引导幼儿以社区资源为内容展开探究。

例如,秋天是收获的季节。随着天气逐渐转凉,一片片树叶飘落下来,农民们忙着收割、播种,多姿多彩的大自然正是一个活生生的课堂。我们利用丰富的农村自然资源,开展了以“秋天”为主题的活动。充分利用农村自然资源,带领幼儿观察秋天树和花的变化,鼓励家长在秋天多带幼儿到大自然中活动,感受秋天的季节特征。中班主题活动:“多彩的秋天”,使幼儿知道稻子、棉花、花生等是秋天农田里长出的农作物,认识家猪、兔子,知道它们的主要特征,要求家长能积极关注、支持幼儿园的活动,懂得如何利用周围的环境资源进行教育。大班主题活动:“秋游”,组织幼儿进行野外活动,充分利用周围的社区资源,带孩子们到大自然中去,丰富幼儿对秋景的认识,让幼儿真切地感受到秋天的美景。

我们还利用自然资源开展了具有本园特色的主题活动“家乡的农作物”,在活动中带着孩子走进自然,走进农家,走进生活,让幼儿与农民伯伯一起摘菜豆,剥玉米,拾稻穗,在劳动中习得了简单的劳动技能,感受和体验了“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辛苦,懂得了自觉去爱惜粮食,尊重劳动成果,从而产生尊重一切劳动者的情感。

(二)以实践活动为桥梁,丰富校本课程资源

社区教育资源中,文化广场、邮局、银行、超市等活动空间较大,幼儿可以自由地观察,与人们充分交流、对话。还可以组织幼儿到医院、邮局参观,鼓励幼儿与医生和营业员自由交谈,请教问题,回园后开展角色游戏“爱心医院”“小小邮局”等。利用社区教育资源生成新的游戏活动,使游戏的角色和情节不断丰富,成全班幼儿关注的焦点。

选择社区教育资源时还应考虑到地方的特色,武坚素有“中国体育器材城”之称,工业园区生产的体育器材品种丰富多彩:羽毛球拍、乒乓球拍、网球拍、跳绳、篮球、跳马、体操垫、双杠、单杠等,我们通过带幼儿实地参观生产车间,让他们知道这些体育用品的加工过程,在晨间锻炼时幼儿会很爱惜地玩此类体育用品,在游戏中幼儿不仅获得了有关体育用品的丰富知识,而且在他们心中产生了深厚的爱家乡情结。

选择社区教育资源时还要考虑到地方文化的传承,将扬州民间艺术剪纸引进幼儿园,形成本土气息浓郁、地方特色鲜明的游戏课程,将各式各样的剪纸张贴于美工室的墙面上,引导幼儿欣赏、制作,在每个班级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及能力发展开辟了“剪纸”活动区,真正让“扬州剪纸”手工艺术进入幼儿园中。

总之,在实践工作中,充分利用社区教育资源不仅可以将各种活动有机整合在一起,同时也丰富了幼儿的知识,促进了良好品质的形成。今后,我们将继续不断地探索和尝试,深入挖掘社区中可利用的教育资源,为幼儿园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和更丰富的学习内容和形式。

参考文献:

[1]郭丽.农村幼儿教育资源开发的误区及实践策略[J].基础教育研究,2014(1):60-61.

[2]刘丽云.整合幼儿园、家庭和社区三方合作资源的实践研究[J].儿童发展研究,2013(4):65-68.

《如何实现幼儿园、家庭、社区教育资源共享》

摘要:幼儿教育已不仅仅局限在幼儿园,促进幼儿教育的全面发展,单靠幼儿园和教师的作用和影响是远远不够的。对于幼儿教育来说,积极利用大自然,大社会中有利的教育因素来丰富幼教课程内容,使幼儿园、家庭、社区教育三结合,将幼儿园的课程真正与家庭、社区资源整合起来,相互作用、相互依存,优势互补,实现幼儿园、家庭、社区教育资源合作共享,幼儿园与家庭、社区对幼儿合作共育,既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有重要的理论支撑。

关键词:幼儿园;家庭;社区教育;资源共享

幼儿教育是多方面、多元化的综合系统的工程,是家庭、幼儿园、社会密切结合的综合整体。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幼儿教育是一件复杂的事情,不是家庭一方面就可以单独胜任的,也不是幼儿园一方面可以单独胜任的,必须要三方面结合方能发挥其充分的功效。”《幼儿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家庭、社区合作,引导幼儿了解自己的亲人以及与自己生活有关的各行各业人们的劳动,培养其对劳动者的热爱和对劳动成果的尊重,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和社区的教育环境,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由此可见家园、社区一体化教育模式已成为当代学前教育的大趋势。

一、幼儿园与社区资源共享,合作共育的策略

社区是社会和自然的缩影,反映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的文明、文化的进步,又具有本地区的特点,包括人文景观、风俗习惯、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社区设施等。社区环境天天为幼儿所接触,社区资源就象是一本本精彩的书籍,一幅幅美妙的画卷,它给幼儿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现在许多幼儿园所处小区都有中心花园,这使幼儿园周围优美的环境、完善的绿化设施,各种社会服务机构以及工作人员都是对幼儿进行教育的可利用资源。教师应该及时地去发现去挖掘去利用,有目的地选择幼儿感兴趣的题材,适时地将幼儿从“课堂中”带到“社会情境中”来。我们现行的传统教学模式过多地禁锢了幼儿创造与想象空间,把幼儿从“课堂中学习”引领到“社会情境中学习”,给幼儿充分、自由想象和发挥的空间,达到家、园、社区共享共育的效果。把幼儿带入社区,让幼儿在社会情境中去感知、学习,并且获得快乐的体验,绝不是简单的否定或者替代,而是一种新举措、新进步。

二、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为家长提供幼教信息

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是不完全的教育,良好的家庭教育不仅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也有利于辅助幼儿园的教育。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父母又是幼儿教育工作者的合作伙伴和同盟军,共同肩负着培育下一代的重任。家长和教师的配合教育更能营造一个积极主动的家园共育氛围。当前,许多家长对这个问题已经有所认识,但并不真正懂得正确的育儿方法。要取得家长与幼儿园在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上的尽可能一致,幼儿园必须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育儿观,可以通过举办家长学校,针对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具有共性的问题和他们对育儿知识的不同需求,举办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知识讲座,专家咨询等活动,帮助家长解决实际问题;认真开辟好“家长园地”,及时向家长传递新时期幼教信息;并引导家长认真阅读学习有关育儿的科学知识,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加强家庭教育指导的针对性和合理性,以提高家庭教育指导的质量,帮助家长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掌握正确的育儿方法。

三、家、园、社区共享、共育的措施

1.走进社区,走向社会,是幼儿教育的必由之路

幼儿教育必须与社区教育相结合,才能在最大范围内产生影响。首先,幼儿园在与社区交流的过程中,应坚持互利互惠、平等交流的原则。在开发社区教育资源的过程中,幼儿园要了解社区对教育的态度,只有社区重视教育,理解并接受正确的教育观,幼儿园与社区的共育才能顺利进行。其次,幼儿园要致力于改善社区教育环境,协助社区建立和发展社区教育网络,并发挥幼儿园的教育辐射功能,形成区域性的学前教育中心,达到幼儿园、社区资源共享,互相服务,共同培养幼儿的目的。

2.成立专门的社区教育机构

管理和协调社区教育,家、园、社区共育最突出的问题就是缺乏权威的管理机构,这使得三方的交流与合作比较随意,难以形成持久的、深层次的交流与合作关系。为解决这一问题,可成立专门的社区教育机构,负责管理和协调整个社区教育。专门的社区教育管理机构可以使家、园、社区合作纳入政府管理范畴,改变目前比较松散乃至不合作的合作状态。近年来,人们对学前教育机构功能的认识发生了变化,即由单一的保教专职机构转变为社区综合性服务机构。这一认识的转变促使幼儿园与家庭、社区的关系也发生转变。幼儿园与家庭不应只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幼儿园与社区不应是互不干涉的关系,三者应加强联系,构建共育平台,共同承担保教责任,从而保证幼儿教育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姜勇《国外幼儿教育发展的新趋势》.《教育导刊》,2001年,第2期。

2.桑林《与家长多沟通,让家长多参与》.《学前教育》,2001年,第6期。

3.黄少霞《构建幼儿园家庭社区三结合的学前教育网络》.《教育导刊》,2002年11月。

4.张丽琼《幼儿园与家庭、社区合作共育的思考与实践》.《科教文汇》,2009年6月。

做为这一代的孩子,他们接触更多的是现代化的东西,农村生活正渐渐远离他们,连最基本的农作物都分不清,因此教师常常开设《农家乐》活动。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大班户外活动关于农家乐的教案设计,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活动目标

1、简单了解几种常见农家用具的基本特征及作用。

2、让幼儿体验使用几种便于操作农家用具的乐趣。

3、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

活动准备

1、把家长收集来的斗笠、蓑衣、小石臼、小石磨、筛子、簸箕、镰刀、小锄头等农家用具,布置成“快乐农家”。

2、黄豆、绿豆、大米、芝麻、稻谷若干,放置在“巧手坊”。

3、课件

活动过程

1、参观快乐农庄

(1)以参观“快乐农庄”引入活动,激发幼儿的兴趣。

(2)引导幼儿观察“快乐农庄”内农具的种类和特征。

(3)请幼儿摸一摸、戴一戴、锤一锤庄内的农用工具。

(4)组织幼儿讨论:你见到了什么农具,说一说它的样子。

你知道它是做什么用的?

(5)请几个幼儿 说说 参观“快乐农庄”自己是怎样使用农具。

2、组织幼儿观看课件

(1)观看课件中农民伯伯使用几种常见农具的片段。

观看后提问:农民伯伯用这些农用工具都做了什么?

和你刚才的使用 方法 一样吗?

(2)观看农用工具演变后的现代机器,让幼儿体验科技的进步。

观看后提问:刚才我们看到的农具有哪几种被现代机器取代了?

被取代后有哪些好处?

3、体验农家乐

(1)组织幼儿参观“巧手坊”的四个操作区(小石臼、小石磨、筛子、簸箕),每个操作区请幼儿根据看到的课件说说它的使用方法。

(2)幼儿分组进行农作物加工操作(磨豆、米、筛芝麻、绿豆等。

(3)展示幼儿加工完的农作物,请幼儿互相讨论:你是怎样加工这些农作物?(重点引导幼儿学会合作,如锤完稻谷后可以拿给使用筛子的那组分离谷壳和米。

(4)结合节约行为 教育 ,让幼儿懂得粮食来之不易,要珍惜每一粒粮食,不浪费。

(5)把加工好的农作物送到厨房让阿姨整理、煮熟。

活动目标:

1.让孩子们亲自动手学习 种植 管理的技能技巧,学会使用,农用工具。

2.让幼儿从种植、管理到收获,在这一条龙的过程中体 验成功与喜悦。

活动准备:

劳动工具:锄头、铁锨、铁扒、种子、肥料、水桶、勺、尺子等。

活动过程:

1.师幼一起选好一块适合种植管理的好场地,准备好农用工具。

2.老师先讲解一下各种农用工具的使用方法,提醒幼儿要 注意安全。

3.问幼儿现在是什么季节?适合种植什么?你喜欢吃什 么?你想种植什么?现在是秋季,适合种麦子、菠菜、油菜、大蒜等。

4.在孩子的共同商讨下,决定种上以上四种。先观察这是一块什么样的地(长方形)。

5.师讲一下种植的技能技巧,让孩子们跟着一起种。

(1)先用锄头把地刨好土。

(2)把地整平。

(3)量地的长宽。

(4)分四个垄。

(5)量出四个大小一样的小沟壑。

(6)浇水,施肥,放上种子。

(7)特别提醒幼儿幼儿种子能不能生根发芽主要是看盖土的深浅度。

(8)若盖土深,种子钻不出地面;若盖土浅,种子会干死。

6.然后把四周插上栅栏,在每块地垄插上标志牌。

7.特别是管理中一定要及时浇水、施肥、除草、捉虫。为了让小苗茁壮成长

(1)师幼每天一起观看是否需要浇水、施肥、除草、捉虫

(2)制定好详细的记录表A 时间 B 天气 C 浇水 D 除草 F 捉虫

(3)观察的结果等栏目

(4)填好四种农作物的先后出苗的顺序,时间,长出几 片叶子。

(5)你今天为它们做了什么?观察到了什么? 我浇水了,我捉虫了等。

8.让孩子们亲自采摘自己的劳动成果。

收获的是什么,长得什么样子?它的生长期是多少天?怎么吃?吃哪些部分?

9.像菠菜大大绿绿的叶子,红红的根,它的根和叶子都好吃。采摘出来后洗净送到厨房,让阿姨做鸡蛋菠菜汤,让全园的师生分享品尝我们自己的劳动成果。

小结:通过这次亲自种植管理到采摘,让孩子真正体验 到了劳动的收获与快乐之情。

教学目标

1.由反映农家生活的中外作品四首组成本课内容,这是人文性在音乐与社会关系上的体现。让我们从音乐中体验农业丰收带来农家乐,从而促进社会的安定与发展。?

2.了解民族管弦乐队的组成常识。

3.选择合适的音组填空,为旋律创作活动做铺垫练习。

教学重点:歌曲演唱

教学难点:二声部的演唱

教学: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唱《苹果丰收》,听《快乐的农夫》。?

第二课时:唱《赶圩归来啊哩哩》;创作活动:选择合适的小节填空。?

第三课时:听《丰收锣鼓》;命题创作活动。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设计意图”或“调适说明”

一、聆听《快乐的农夫》

1.初听全曲。

2.设问:这首钢琴独奏给你什么感受(快乐?雄壮?悲伤?)。

3.学唱主题4小节。

4.为这主题4小节伴奏

(1)全班分二部分,分别按书上节奏用拍手与拍腿为主题曲调伴奏(教师弹主题)。

(2)一半学生唱主题,一半学生分二声部用拍手与拍腿伴奏(交换一次)。

5.复听全曲。

全班为钢琴独奏曲伴奏。

大部分同学拍手(高声部)、拍腿(低声部),一部分同学用打击乐器(皮革类——低声部,木质类——高声部)。

6.小结:简介乐曲背景,也可作为农家一乐(虽然作品与农夫无关)。

初听,感受曲子情绪。

为曲子伴奏。活跃课堂气氛,增加聆听的兴趣。

进一步聆听体验。

二、表演《苹果丰收》

1. 教师范唱,使学生感受作品的整体效果。

2. 学习第一乐段,四个乐句,每句2小节。把每个乐句分组,一个小组,规定时间2分钟自学,然后四个乐句接唱,能接上的为胜者(慢速度)。

3. 教师重点指导不能接唱的小组,集体帮助。再接唱并逐步加快速度直至歌曲应达到的速度。同样是竞赛,跟不上速度唱错为败者。从竞赛中激发学习学谱的积极性。 歌谱 与歌词都可分两部进行学习,学好第一部分(乐段)再学第二部分(速度先慢逐步加快)。4.第二乐段的学习:分高低声部进行,把全班分为二部分,各承担一个声部。教师先分别示范两个声部的曲调;然后各声部由组长带领先自学,教师巡视,重点指导低声部。(同样先慢速度学唱)?

5.合成时,由第一乐段的最后一句接二声部合唱,因第一乐段的最后一个音“do”就是低声部开始的音高,这样帮助低声部能找到自己的音高位置。

6.按歌曲的原速全曲合成。要唱出欢乐的情绪。

7.配上伴奏。

8.请几个学生伴舞(朝鲜舞基本动作)。

9. 完整地表演朝鲜人民苹果丰收时的欢乐情景。这首歌表现朝鲜人民获得苹果丰收时的欢乐情绪,因此,速度较快,尤其是第一乐段,一字一音,表演有一定难度。所以必需唱得非常流畅,才能表达这种感情。

幼儿园家园共育主题论文

家庭 教育 与幼儿园教育互相接纳、融洽,互帮互长,从而实现家园合作的理想,即合力促进每一个幼儿的发展。下面就是我给大家整理的幼儿园家园共育 文章 ,希望大家喜欢。幼儿园家园共育文章:新幼师如何与家长建立良好关系 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互相接纳、融洽,互帮互长,从而实现家园合作的理想,即合力促进每一个幼儿的发展。因此,幼儿园家长工作将会影响幼儿教师的教育质量与工作成效,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那么,新幼师如何与家长建立良好关系呢? 1、端正态度,重视家长工作 新幼儿教师刚踏入工作岗位,往往疏于与幼儿家长交流。有的人以为自己的工作仅仅是教育幼儿,与幼儿家长之间的交往是分外的事,因此不加以重视。这是一个误区。 因为影响幼儿身心发展的因素很多,所以幼儿教育工作要靠教师和家长共同做。幼儿园与家庭之间的联系密切、频繁,也具有可控性。新幼儿教师和幼儿家长要密切配合,形成教育合力,共同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此外,新幼儿教师与幼儿家长建立良好关系,也可以使教师避免不必要的干扰,集中精力搞好教学。 2、主动地与家长沟通 幼儿教师应该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够熟练运用教育策略和教育机制。新幼儿教师缺乏敏锐的洞察力以及与家长谈话的技巧,有时候在教育教学中十分被动。因此,新幼儿教师应积极主动地与家长沟通、交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创建和谐的家园工作体系,而不应消极等待或放任自流。 3、主动消除顾虑,避免误会 事实上很多家长是带着“顾虑”送孩子去幼儿园的,还有不少家长怕得罪老师,有意见也不敢提。对此,教师要主动了解家长的顾虑,揣摩家长的心思,抓住需要沟通的问题,选择恰当的时机和方式,开诚布公地与家长交流看法,并以实际行动及时的消除顾虑,取得家长的信任,让家长放心。幼儿出现意外情况要主动及时地告诉家长,千万不能心存侥幸。如果家长发现问题再来询问,教师就会很被动,且易发生误会。 4、与幼儿家长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幼儿教师与家长的良好合作关系应建立在相互尊重和了解的基础之上,宽松的环境、平和的心态、平等的关系有助于教师和家长之间进行交流。戴尔·卡耐基曾说过:“不尊重别人感情的人最终只会引起别人的讨厌和憎恨。”孔子也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只有相互平等、尊重,才能有权享受优质服务。因此,新幼儿教师与家长交流时,应具有明确的服务观念、服务意识,让幼儿家长安心、放心、舒心。 4、采用多种方式共建和谐家园 在日常工作中,新幼儿教师可以采用多种联系方式,主动与幼儿家长进行沟通,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也可以针对不同类型的幼儿家长选择合适的联系方式,使家园合作得更加默契。 1)个别访谈。例如,新幼儿教师采取电话访谈、家访、请家长来园面谈等形式,向家长了解幼儿的情况,可以建立良好的家园合作关系,赢得幼儿家长的信任与支持。 2)召开家长会。新幼儿教师通过召开家长会的方式,向幼儿家长宣传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教育 方法 ,与家长一起为幼儿制定学习任务,充分听取家长的意见。这样做,可以使家长信任教师。 3)建立家园联系簿。这是新幼儿教师与幼儿家长进行沟通的有效形式。新幼儿教师应积极、及时地填写家园联系簿,以便使幼儿家长了解幼儿的在园情况。对于那些因工作繁忙而不能亲自到园接送孩子的家长来说,这种方式好极了。 附:幼师与家长谈话的技巧 1、单独提,避免伤害家长的感情:教师向家长反映情况,一般是在下午幼儿离园时,这时家长和幼儿很多,如果不注意,其他的幼儿和家长会听到他们的谈话,这时,不管教师的语气多么温和,也可能得罪家长,家长会以为你在出他的丑。有的家长可能因此迁怒于孩子,造成双方情绪上的对立。 2、先报喜,后报忧:不管是“对中有错,还是错中有对”,幼儿点滴进步都要先告诉家长,报喜说明教师喜欢孩子,然后在耐心诚恳地指出问题所在,能提醒的就是不要批评。 3、用请教的态度和口气提出看法:如“这个问题我不太清楚,您能讲讲吗?您能和我谈谈孩子在家里的情况吗?”尽量采取请教、商量的态度,把找出问题的主动权让给家长,耐心的听取家长的意见,使家长产生伙伴般的亲切感,也向家长证明你是相信他的,这样效果会更好。 结语:衡量一所幼儿园保教质量的高低,家长工作是一把重要的标尺。谁把家长工作做得扎实、到位,谁就能抢占幼儿教育的制高点,从而获得社会的肯定、认同。因此,新幼儿教师要充分挖掘幼儿家长这个丰富的教育资源,与幼儿家长建立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 幼儿园家园共育文章:破除幼师与家长沟通障碍 家园合作能否成功,能否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要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教师与家长的沟通效果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沟通是一种相互理解,彼此接纳对方观点、行为,在双向交流中彼此互相协调的默契。 一、教师与家长作为幼儿成长的“重要他人”,他们之间的沟通显得尤为重要。 1.教师与家长沟通是为了促进幼儿的发展 幼儿园与家庭对幼儿的身心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家长对幼儿有独特的情感,没有谁比家长更了解自己的孩子。而教师与幼儿一起学习、生活等,在群体中比较,对幼儿各方面发展的情况相对客观而准确的把握。教师与家长就幼儿在园或在家的情况进行沟通,使彼此更好地了解幼儿的情况,以便寻求更好的 渠道 来促进幼儿的发展。 2.教师与家长沟通是让家长更好地教育幼儿 现在大多数幼儿都是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家长对幼儿的早期教育更加重视。有些家长盲目地教育幼儿,甚至走进了教育误区而不自知,这样就很不利于幼儿的发展。教师作为专业人员,拥有较为丰富和系统的专业知识。与家长沟通,可以帮助其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有针对地宣传一些科学育儿的知识、方法,有的放矢地为家长在教育幼儿过程中遇到的难题,进行分析指点,出谋划策,提出建议,帮助家长解决具体问题,从而提高家长科学育儿的水平。 3.教师与家长沟通可以丰富教师的教育内容 不同的职业、不同的 文化 背景的家长都是宝贵的教育资源,可以给教师丰富的教育内容。在幼儿家长中不乏具有先进的教育知识和家教 经验 的家长,教师与家长沟通,可以从家长身上获得宝贵的知识经验,而且还可以利用他们的职业为教育服务。如请当医生的家长给幼儿讲如何保护牙齿和眼睛,请当警察的家长讲 交通 安全知识 等。这不是更具说服力,吸引幼儿吗? 家长与教师的沟通对幼儿的影响是十分重要的。由于双方的经济政治、文化背景的不同,教育素养水平的不同,教育观念、态度与教育方式也不尽一致,因此对幼儿出现问题的认识不同,理解也不同,这样,两者之间的沟通在具 体操 作起来并非易事,往往会出现一些沟通不畅的障碍。 二、造成教师与家长沟通的障碍 1.对幼儿教育的观念、态度与教育方法的分歧 有些家长对幼儿教育的目的存在不同的理解,有的家长认为幼儿园就是应该多学知识,多背诗,多做算术题,不能只成“游戏”“玩”,不学知识,总是问孩子“学什么了?”孩子答不上来,家长就不满意。并不了解幼儿期的教育应当是游戏,幼儿生活就是游戏,寓教育于游戏之中是幼儿教育的一大特征。 对幼儿来说,游戏是学习的基础。孩子答不出来,可能是因为其他原因而答不出来,但也不能说他学不到知识。有些家长对幼儿采取的教育方法迥然不同。有的是严厉专制的态度,方法简单,信奉“棍棒”教育,不理解孩子的需要,常用命令强迫孩子服从,不允许有任何的不满,倾向于专制教育。而教师讲究的是耐心说服的民主教育态度,方法。因为现在大多数是独生子女,有的家长怕自己的孩子吃亏,“教育”孩子别的小朋友打你,你就打他;而教师教育幼儿互相谦让,团结友爱。这些显然与教师的教育是矛盾的,这些分歧也妨碍对幼儿的教育。还有些家长对孩子在生活中的角色认识的不同。有的家长把孩子看成是“掌上明珠”、“家庭支柱”,生怕幼儿累着,孩子的事情样样包办,对孩子采取溺爱放纵的态度。不但自己“溺爱”孩子,还把这种溺爱带到幼儿园来,特别是要求教师也要“溺爱”他的孩子。 小妮在幼儿园常尿裤子,原因是她有屎有尿时,都是爸妈抱着解决的,孩子自己蹲着呢,又怕她蹲麻了腿。可是到了幼儿园也要求教师这样做,教师整天要顾着那么多的孩子,哪有时间抱着你解决,顶多提醒你去上厕所,教你上厕所的方法,孩子习惯抱着了也就不愿意自己来了,那只有尿裤子了。而教师认为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应有恰当的认识,要求幼儿热爱劳动,培养独立自理的能力,引导孩子自己做出选择和决定。 2.对幼儿在成长过程中出现问题进行归因的矛盾 教师和家长的矛盾,常常是由于幼儿在成长的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所造成的。如小贝小朋友有讲粗话的不良习惯,教师纠正多次,仍有反复现象。当教师向家长反映时,家长则说,我在家也听到他说了,我还以为是他在幼儿园学的呢。对此,教师和家长双方可能会相互责备对方没有教育好幼儿,不寻找具体的原因就把责任推给对方。家长可能会埋怨教师对幼儿的行为不够关注,而教师又抱怨家长溺爱放纵孩子等。 3.教师与家长的地位不平等 在长期的社会现实中,人们在认识上已经形成了一种“惯性”,即在家庭与幼儿园、家长与教师之间,幼儿园及其教师在幼儿教育方面具有绝对的权威,扮演“权威者”的角色,家长常常要服从教师的要求,配合幼儿园的工作,扮演“接受者”的角色,且这种角色定位一直左右,影响教师与家长的每次互动。在家园交往中,教师习惯了“主动出击”。对家长要求这,要求那,而家长似乎也是心甘情愿地接受种种要求。这种双方单一角色定位,这种单一的“要求与接受”的互动关系,必然会对积极的互动效果产生影响。 幼儿园家园共育文章:新生入园初期让家长配合5重点 开学了,家长们带着期望和憧憬送孩子上幼儿园了。然而,送孩子上幼儿园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那么顺利,孩子不愿上幼儿园、在幼儿园哭个不停、不好好吃饭……一连串的问题都随着而来,困扰了不少新入园父母,也给幼儿教师的工作加大了难度。其实,孩子上幼儿园不适应,很多时候是父母的认识误区造成的。在幼儿入园初期,幼儿教师做好家园共育对帮助幼儿适应入园关很重要。那么,如何让家长配合呢? 一、入园适应 1、反馈情况,配合教育:幼儿初次来园,因环境、人员的变化,可能会产生焦虑心理以及种种的不适应。因此,初入园时家长应将孩子的健康状况、生活习惯、性格特点等情况如实介绍给老师,并填妥入园资料表。入园后,应经常利用接送孩子的机会和电话等各种方式了解孩子在园生活、游戏、交往等方面的进步和不足,及时表扬孩子的进步,配合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 2、正确对待幼儿入园不适应:家长不要因为孩子哭闹就责备老师或不让孩子入园。尽量安抚他,不责怪孩子,离开时和孩子道别,并温柔而坚定地告诉他,您会准时接他回家。只有恰当对待孩子入园后的不适应,信任老师能照顾好孩子,才能尽快解决分离焦虑的问题。 二、日常生活中 1、为培养孩子良好的 学习态度 及专注能力,请事先培养幼儿规律的起居及良好的生活习惯,晚间不宜超过九点入睡。 2、养成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让孩子在家也能自理生活,如刷牙、洗脸、进食、入厕、收拾玩具等。 3、周六、日请不要让他暴饮暴食,避免胃肠功能紊乱和疾病。 4、幼儿如要带心爱物来园与同伴分享,一定提前或在送幼儿时告知本班老师。 5、幼儿若将本园的教具、玩具等公物带回家,请辅导他归还。请不要责备孩子,那只是表示孩子在物权观念上缺乏了解,千万不要过分责备孩子。 三、家园联系 1、 网络:家长可随时上网,点击进入网站,即可了解到幼儿园最新动态。您亦可进入网站-家园互动,与其他家长幼儿园沟通。 2、 您还可以直接打电话与本班的老师直接交流(时间控制在5-10分钟)。 3、为方便与家长联络,如您的联系方式有变更,请及时通知园方及本班教师。 4、园内各项活动:包括幼儿园组织的各项远足、郊游活动、运动会、大型的节日庆祝活动……为了和孩子一起成长,如果我们还举办专家讲座,敬请您务必抽空参加,并踊跃提出建议。 四、家长行为规范 1、遵守幼儿园各项制度,按时接送幼儿,培养幼儿良好习惯。 2、家园一致、言行一致。尊重教师,主动与教师合作;尊重幼儿、满足幼儿的合理需要。 3、配合幼儿的教育,提供必要的支持。 4、出入幼儿园仪表整洁,服饰整齐、文明礼貌,言谈举止为幼儿做表率。 5、爱护园内设施,保持室内外环境卫生,不吸烟,不大声喧哗。 6、理智地对待幼儿之间发生的矛盾、纠纷,不随意训斥幼儿,以确保幼儿身心健康。 7、家长与在班教师谈话,通电话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影响教师的正常工作。 五、注意事项 1、家长送孩子应直接送至各班老师手中。如有特殊情况,请家长提前主动与办公室联系。 2、为安全起见,请家长不要让孩子携带贵重物品、危险物品入园。幼儿来园前家长应注意查看幼儿的口袋,如发现有危险物品(如小刀、药片、铁钉、小颗粒物、钉锥、弹子、碎玻璃等危险品)应立即取出,并及时对孩子进行教育。 3、未经许可家长不要擅自进入幼儿活动室,幼儿进餐时间谢绝接孩子。被委托来接送幼儿的人,应年满十八岁以上。并请提前联络老师,将被委托者之姓名、性别、年龄、特征、衣着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告诉老师。

幼儿园音乐领域主题论文

幼儿音乐教育论文范文3000字

论文题目: 幼儿音乐教育课程游戏化教学探究

摘要: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幼儿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与此同时,幼儿教育的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音乐课程游戏化即任课教师有所计划地在教学过程中多采用游戏的形式进行授课。音乐课程游戏化使得音乐课程的授课能通过游戏的形式呈现,让幼儿在乐趣中学习、在玩乐中吸收知识。本文以幼儿音乐课程游戏化为切入点,对课程游戏化的论点深入剖析。

关键词: 幼儿;音乐;课程;游戏

游戏,具体而言即人类与某些动物共同享用的行为方式,反映着与之相应的社会现实生活。成年人和幼儿都会游之戏之,但游戏在成人与幼儿的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所赋予的意义、所起的作用皆有不同。游戏,于成年人而言是制度化的,是有所谓的游戏规则的;而于幼儿而言,游戏则是非制度化、没有所谓的规则束缚的,简单的快乐的即是游戏。

一、音乐课程游戏化的重要性

在孩子的教育当中,音乐课程是必不可少的,而游戏化的音乐课程更是不可或缺的。音乐课程游戏化除了能开发幼儿音乐能力以外,对幼儿智商和情商的培养更是有所帮助。

(一)音乐课程游戏化能使幼儿愉快学习

喜好游戏是孩子的天性,也是幼儿与周遭环境互动的一般形式。作为幼儿的一般活动,游戏关系着幼儿身体和心理的发展需要,并且,游戏也反映着幼儿生理心理发展的客观需求。音乐课程游戏化,依照幼儿对游戏的一般需求,给幼儿的音乐学习创造多彩、自由、愉悦的学习环境,让幼儿能快乐地在游戏中认知音乐,深入感受到学习音乐的快乐。

音乐课程游戏化,应该以孩子本身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观察孩子是否自由地学习音乐,是否尽情地展现他们的个性,以及是否快乐。成人应该设计可以满足孩子每种内在需要的环境,并剔除不利于成长的因素,寻找有助于幼儿成长的途径,发现并培养幼儿的潜能。利用音乐课程游戏化,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提高幼儿的音乐能力,此外针对音乐课程内容的游戏性、组织形式的多样性等进行相关研究。(二)音乐课程游戏化能开拓幼儿思维

幼儿园的音乐课程游戏化,是对幼儿大脑多方面开发和发展的重要途径。音乐课程游戏化促使幼儿运用自己的肢体去认知音乐,用自己的内心去感受音乐,并在游戏的整个过程中去享受音乐。音乐游戏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和开发性,符合幼儿学习音乐的生理和心理需求,由此,幼儿阶段是早期音乐教育的重要阶段。有目的、有感情地聆听音乐是幼儿学习音乐的主要动机,在聆听中抓住音乐的相关信息是幼儿学习音乐的基础。许多幼儿在婴儿阶段即拥有敏锐的听力,且由于本能,幼儿也能对音乐快速做出反应,以此看来,音乐游戏对幼儿而言,是必不可少的教育手段。

由于幼儿喜欢玩动、遵从兴趣、思维具体形象,所以将音乐教育以游戏的形式呈现,则能与幼儿的学习、生活融为一体。音乐课程游戏化可以开发幼儿学习音乐的兴趣,提高幼儿的创新能力,挖掘幼儿的探索精神。幼儿音乐教育在学校教育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音乐任课教师应当了解幼儿学习音乐的心理动机,从而更好地去建设幼儿音乐学习的最佳心理结构。

当前,幼儿园音乐课程游戏化的探索剖析是非常有必要的。从现在的一些幼儿园教学状况可以看出,音乐教学形式过于单一,音乐游戏的形式颇少,音乐课程与游戏之间的相关性甚少。

二、音乐课程游戏化的教学理念

音乐课程游戏化不单单只是一种游戏,它不仅包含了音乐游戏中的特殊因子,而且还包括了游戏的特征。从幼儿的心理特点出发,幼儿的音乐教学应该是有趣多彩的过程,结合游戏的趣味灵活,应能让儿童有足够的玩耍、娱乐和学习的时间。幼儿教育者应当全面了解游戏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注重音乐游戏内容的趣味和形式的多样,以确保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位置。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都在关注和研究音乐教育,音乐教育在基础教育中的地位日益增长。从幼儿到成人,每个不同年龄段都有独特的心理特征。现代音乐教育应该依据不同成长阶段的心理特征,设计与之相应的音乐教育内容和方式。

(一)组织形式的灵活性和多样性

在探究音乐课程内容游戏化的时候,还要特别注意组织形式的灵活性和多样性,采用合适的方法和组织形式去搭建幼儿音乐学习的最佳心理结构。使用与幼儿生理心理发展特点相适应的方式,使得幼儿在多样式的游戏化教学中,欢乐地认知音乐,积极主动地投身到教学游戏中。音乐课程游戏化教学方式是各种各样的,不单包含唱、跳、演奏等,它的教学渐趋多元化。例如:故事《毛毛虫和大公鸡》,讲述了大公鸡发现草地上的毛毛虫兴奋不已,想把它们当作美餐,聪明的毛毛虫想出一个办法恳求大公鸡把他们养肥了再吃。大公鸡把它们带回家,精心照顾它们,一段时间后的早晨发现毛毛虫不见了,原来毛毛虫变成蝴蝶飞走了,他的心情难过极了。大公鸡由原来的得意到最终的伤心。分析故事情节后我们可以把这段故事分为四个篇章,第一篇章:遇见大公鸡;第二篇章:小青虫快长大;第三篇章:蚊子赶跑了;第四篇章:小青虫变蝴蝶。并配以合适的音乐、角色表演、戏剧表演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来呈现这一故事情节。游戏化的音乐教学应该有感情丰富的语言、情节多层的故事配乐、充沛情感的音乐、美妙撩人的韵律、趣味百变的造型以及在音乐背景下各种新颖创新活动,让幼儿在游戏化的活动中最大程度地感受音乐艺术的美妙,最大程度上提高自身的音乐艺术能力,增强音乐气质,为日后在音乐道路的发展起铺垫作用。

(二)游戏化的教学内容

幼儿园音乐教学内容中,音乐游戏所具备的游戏特征最为明显,但除此之外,唱歌、韵律活动、乐器演奏等方面也具备一定的`游戏特征。如:“洋娃娃和小熊跳舞”这首歌曲,可以采用游戏的形式,赋予相应的角色扮演、场景再现等使之具体表现歌曲的意境。还有一些较为常见的传统游戏歌曲“猜谜歌”、“手绢歌”、“跳格子歌”等,都可以采用各种游戏的形式,使孩子在欢快的游戏中展现自己;在愉悦的游戏中增强音乐能力、表演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快乐的游戏中收获参与游戏的乐趣。

幼儿阶段是采用早期音乐教育的最佳阶段,幼儿园音乐课程游戏化渗透于音乐教学的整个过程,有效地提升幼儿的音乐素养和相关能力。在游戏化教学中要着重教学内容制作的情节化和意趣化。利用音乐教学游戏化形式,让幼儿学习音乐教学中所囊括的知识,达到音乐课程内容的游戏化。

(三)激发幼儿学习音乐的兴趣

兴趣是一种正面的认知倾向和情感状态,是激发幼儿认知、思维和创造的内部驱动力。带着兴趣学习,幼儿能够较大限度地掌控自己的注意力,并且能够带着快乐情绪参与整个学习的过程。兴趣的产生,并不是与生俱来的,一般是由某些外部因素刺激而来的。从这个观点看来,关于幼儿学习的兴趣培养则要予以重视。积极的音乐教育能够主动激发幼儿自身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对音乐游戏活动的兴趣。在兴趣培养方面,首先要提高幼儿教育者发现幼儿兴趣的能力,善于在活动中识别幼儿的兴趣所在。教育家陈鹤琴说过,“大多健康的儿童无论是游戏散步或工作,他们本能地爱唱歌,表现出音乐的律动。”幼儿拥有学习音乐的潜力,而教师则要及时发现幼儿对音乐的兴趣,保护好幼儿兴趣的萌芽并且给此幼芽营造适合成长的环境,使其安稳地成长。而教师对幼儿的教育并不仅仅是用理性去教授,也要用感性去带动,即是要用自己适当的情感和情绪表现方式去带动幼儿。另一方面,幼儿的注意力非常易于转移,也就表明,幼儿的兴趣一般都是暂时的、短暂的。如何让幼儿保持较为稳定的学习兴趣,这是培养幼儿兴趣的重中之重。在音乐课程游戏化教学过程中,要采用游戏的手段,将学习的重点和难点转变为幼儿玩乐的高潮点,有效地刺激幼儿的学习兴趣。兴趣需要持续不断,若想让幼儿在愉悦中学习,教师则需要不断地加强幼儿学习音乐的兴趣。

(四)培养提高幼儿的音乐能力

音乐能力即对音乐各部分的认识和情感反应的综合能力,包含了识别音乐、音响、音色、节奏、旋律等能力以及音乐审美能力,在参与演唱、演奏、音乐创作等方面活动时,就需要音乐感、节奏感等能力的整体配合。由此观之,音乐能力是以音乐素质为基石,利用教育培养和实践活动为渠道,从而得以提升的能力。

音乐能力的开发提高需渗透在整个课程游戏化过程中。一日生活皆课程,在生活各环节我们都可以用音乐引领,例如:入厕、洗手可以播放欢快的音乐使幼儿随音乐做动作,培养幼儿的音乐表现力;进餐时可以播放舒缓的钢琴曲,提升幼儿的欣赏能力;在午休环节可以播放摇篮曲,让幼儿伴随音乐入睡。幼儿的音乐能力一般会受到心理发展水平、知识水平、理解能力、生活经验、音乐修养等方面的限制。因而,对幼儿来言,利用听觉来感受音乐,并借以一定的想象力,能更好地去体验音乐所要表达的意境和感情,从而更加地形象具体。

音乐教育可以全方面地开发幼儿的各种能力。而幼儿音乐能力的开辟最好是在幼儿成长过程的初期。研究所得:人的潜能是获得内在能力所必备的条件,因而,越靠近0岁,这种潜能就越大,内在能力也就越高,不过,随着人的成长,这种能力则会快速地消失。由此观之,幼儿教育者在此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充分地开发幼儿的潜能,使之不被时间的推移而淹没,是幼儿教育者的工作职责。音乐课程游戏化则是幼儿教育者更好地履行工作职责的必要工具。

三、结语

节奏是音乐的基础,是舞蹈的灵魂。音乐课程游戏化,着重幼儿在音乐节奏感方面的培养。培养幼儿的节奏感,最佳的方法即是利用语言节奏、动作节奏和音乐节奏,加以与音乐本身密切地 糅 合,最终得到视觉、听觉、触觉的综合感知,收获锐利的节奏感。音乐课程游戏化教学最好还能结合其他科目,比如:在幼儿学习歌曲或故事时,加上美妙的音乐及音响效果,可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提高幼儿的表现能力。

如想查看更多的论文范文,请转到应届生毕业网--毕业论文栏目,我们为您准备了更丰富实用的最新范文,希望能真正的帮到大家!

对于小班幼儿来说游戏化教学是非常重要的,幼儿在玩中学习音乐是很快乐的。在幼儿期就对孩子进行音乐教育,对其一生的良好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小班音乐教育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浅谈小班音乐教育》

摘要:音乐能使孩子享受到喜悦、快乐,能为孩子的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合理的选材,游戏化的情景,良好的师幼互动,培养创新的意识,能使小班孩子学习音乐得到更多体验。

关键词:小班音乐;选材;游戏;互动;想象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志码:A?摇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3-0267-02

音乐是人类从事审美活动的一种对象,它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有着其独特的魅力,并且还具有独特的教育功效。音乐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孩子的全面发展,并不是把每个孩子都培养成音乐家,而是使孩子们从音乐中享受到喜悦、乐趣,从音乐中得到启迪,使孩子们的智力得到开发,培养孩子们的创造力,并为孩子的成长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在幼儿期就对孩子进行音乐教育,对其一生的良好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如何引导小班孩子积极参与音乐活动,在活动中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使小班孩子更好地接受音乐、享受音乐,从而达到启迪智慧,陶冶性情和品格的教育目的?

一、选材上突出情趣,做到浅显,让孩子易于表现

音乐活动符合孩子思维具体形象、富与想象、活泼好动的特点,能使孩子从中获得极大的快乐和满足。小班孩子年龄小,注意力差,他们对一切有趣的、好玩的事物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而对于一些枯燥,乏味的东西就会索然无味,因此,在选材时注意选择一些有趣的、符合孩子年龄特点的、容易为孩子理解并接受的内容进行教学,这样孩子才会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使教育的目标落到实处。如,我看到小班孩子喜爱在娃娃家给娃娃洗澡,陪娃娃睡觉,有照顾娃娃的丰富经验,也能用简单的语言和动作与娃娃交流。为了回应孩子的需要、兴趣和实在的生活,我选择了《洗白白》和《月光》两首富含生活意义的传统童谣组织音乐教学活动。在教学中我关注音乐对孩子需要和孩子生活的回归,巧妙地将孩子“洗澡、睡觉”等生活情节作为整个音乐教学活动的背景,孩子与教师在各种以语言和非语言符号为媒介的交往中,用表达性语言(动作、表情、语言、体态等)表现童谣的节奏,表达对音乐的体验。我让孩子随着音乐的节奏和旋律参与活动:给自己洗澡、给同伴洗澡、给布娃娃洗澡、哄布娃娃睡觉,从而帮助孩子把原始的生活经验提升为音乐审美经验。这种音乐教学渗透了幼儿与自己的生活、与音乐文本的对话精神,表达了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生活的价值。

二、从游戏入手,创设游戏化的情境,引导幼儿参与音乐活动

布鲁纳认为发现法能激发智慧潜能,培养内在的动机,有利于学会发现的技巧以及记忆的保持。由于孩子年龄小,坚持性与忍耐性较差,他们不能长时间在看不到进步的情境中探索,因此我们应有目的地创设有利于幼儿探索发现和积极操作的游戏环境,以激发其探究内驱力。小班孩子期待“像成人一样活动”,喜欢模仿成人的活动,而孩子动作的发展优于言语的发展,让孩子听着音乐用动作游戏来表达情感,要比让他们坐着安静倾听音乐或用歌声来表达要效果好得多,所以,不管是歌唱活动还是音乐欣赏活动,教师在乐曲声中把作品化为一个个简单有趣的小故事,规则简单甚至没有规则的情景性游戏。通过反复的游戏,让孩子反复感受作品,从游戏中获得愉快的情绪,从而产生积极参与活动的愿望。这种游戏可以是音乐作品的完整再现,也可以让孩子担任其中的一角色或重点段落。如《小老鼠上台灯》这首歌曲中,孩子自始至终扮演小老鼠;《这是小兵》这首歌曲中,先让孩子模仿大炮、喇叭、手枪、铜鼓发出的声音的节奏,老师则可以唱“这是小兵的喇叭”,以接唱的形式来开展游戏。还有歌曲《我爱我的小动物》也是如此。这样尽管孩子还没有学会歌曲,但在参与的过程中孩子获得了愉快的情绪体验,同时熟悉了作品,对音乐活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歌唱教学的目标也得到较好地落实。

三、师幼互动中促进孩子更好地发展

对于幼儿教师来说,和孩子交往应该少一些成人世界约定俗成的条条框框和刻板印象,要用一颗童心与孩子交往,这样会较容易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苏霍姆林斯基说:“要想进入童年这个神秘之宫的门,老师就必须在某种程度上变成孩子。”放下老师的姿态,融入孩子。小班孩子对成人的依赖性强,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以积极的情绪感染孩子,参与到孩子的活动中,使音乐教学更富真实性,作品更具感染力。如,在音乐游戏《找小猫》中,我是猫妈妈,和我的一群小猫咪快乐地捉迷藏;在歌表演《大树妈妈》中,我是大树妈妈,呵护着一群可爱的小鸡宝宝,在互动中孩子们特别的快乐,真正享受了这快乐的音乐活动,并意犹未尽。

四、发挥想象,培养孩子的创造意识

在音乐活动中,不能只顾着技能技巧的练习,还要考虑让孩子去表现美、创造美。因为音乐活动包含感受、想象、理解、创造等思维阶段,它对培养幼儿的创造意识及能力具有独特的作用。培养创造力并不是要抛弃模仿,在音乐活动中模仿还是需要的,它是最初的学习方式,但要较快地跨越这一阶段进入探索期,引导孩子大胆创新,独立思考,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如用作画的形式表现来高低音时,有的孩子画了雷公公表示音高,画一条吐泡泡的小鱼表示低音;有的孩子画敲打的锤子说声音高,画一棵小树说声音低……面对这些稚拙的创造,我给予了肯定、表扬和鼓励,还引导孩子们当众表现。在这个基础上,我为孩子创设了宽松的环境,由浅入深地引导孩子创造,展示自己的才能。从改编歌词、敲奏简单乐句开始,发展到为图片故事配音乐、创作乐曲、编动作等,鼓励孩子从自身实际出发,通过努力充分展示自己的创造力。如我引导孩子用不同音色的乐器为熟悉的音乐《找小猫》配音,来表现猫妈妈和小猫的不同特征和情绪。只有让孩子按自己的条件、方式、意愿去做,他们才能学得主动,才能发挥想象力和独创性。尽管孩子的表现还十分稚拙,但都是真情实感的流露,体现了孩子独特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总之,在小班音乐教育活动中,只要我们做到内容的趣味性,活动的情境性,形式的灵活性,目标的简易性,就能为孩子学习音乐减轻压力和难度,让孩子在音乐中获得更多的快乐体验。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2]谈亦文.“洗白白”(小班)教学实录与点评[J].幼儿教育,2007,(05):20-21.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小班音乐教育论文

幼儿园以音乐为主题的论文

幼儿音乐教育论文范文3000字

论文题目: 幼儿音乐教育课程游戏化教学探究

摘要: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幼儿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与此同时,幼儿教育的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音乐课程游戏化即任课教师有所计划地在教学过程中多采用游戏的形式进行授课。音乐课程游戏化使得音乐课程的授课能通过游戏的形式呈现,让幼儿在乐趣中学习、在玩乐中吸收知识。本文以幼儿音乐课程游戏化为切入点,对课程游戏化的论点深入剖析。

关键词: 幼儿;音乐;课程;游戏

游戏,具体而言即人类与某些动物共同享用的行为方式,反映着与之相应的社会现实生活。成年人和幼儿都会游之戏之,但游戏在成人与幼儿的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所赋予的意义、所起的作用皆有不同。游戏,于成年人而言是制度化的,是有所谓的游戏规则的;而于幼儿而言,游戏则是非制度化、没有所谓的规则束缚的,简单的快乐的即是游戏。

一、音乐课程游戏化的重要性

在孩子的教育当中,音乐课程是必不可少的,而游戏化的音乐课程更是不可或缺的。音乐课程游戏化除了能开发幼儿音乐能力以外,对幼儿智商和情商的培养更是有所帮助。

(一)音乐课程游戏化能使幼儿愉快学习

喜好游戏是孩子的天性,也是幼儿与周遭环境互动的一般形式。作为幼儿的一般活动,游戏关系着幼儿身体和心理的发展需要,并且,游戏也反映着幼儿生理心理发展的客观需求。音乐课程游戏化,依照幼儿对游戏的一般需求,给幼儿的音乐学习创造多彩、自由、愉悦的学习环境,让幼儿能快乐地在游戏中认知音乐,深入感受到学习音乐的快乐。

音乐课程游戏化,应该以孩子本身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观察孩子是否自由地学习音乐,是否尽情地展现他们的个性,以及是否快乐。成人应该设计可以满足孩子每种内在需要的环境,并剔除不利于成长的因素,寻找有助于幼儿成长的途径,发现并培养幼儿的潜能。利用音乐课程游戏化,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提高幼儿的音乐能力,此外针对音乐课程内容的游戏性、组织形式的多样性等进行相关研究。(二)音乐课程游戏化能开拓幼儿思维

幼儿园的音乐课程游戏化,是对幼儿大脑多方面开发和发展的重要途径。音乐课程游戏化促使幼儿运用自己的肢体去认知音乐,用自己的内心去感受音乐,并在游戏的整个过程中去享受音乐。音乐游戏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和开发性,符合幼儿学习音乐的生理和心理需求,由此,幼儿阶段是早期音乐教育的重要阶段。有目的、有感情地聆听音乐是幼儿学习音乐的主要动机,在聆听中抓住音乐的相关信息是幼儿学习音乐的基础。许多幼儿在婴儿阶段即拥有敏锐的听力,且由于本能,幼儿也能对音乐快速做出反应,以此看来,音乐游戏对幼儿而言,是必不可少的教育手段。

由于幼儿喜欢玩动、遵从兴趣、思维具体形象,所以将音乐教育以游戏的形式呈现,则能与幼儿的学习、生活融为一体。音乐课程游戏化可以开发幼儿学习音乐的兴趣,提高幼儿的创新能力,挖掘幼儿的探索精神。幼儿音乐教育在学校教育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音乐任课教师应当了解幼儿学习音乐的心理动机,从而更好地去建设幼儿音乐学习的最佳心理结构。

当前,幼儿园音乐课程游戏化的探索剖析是非常有必要的。从现在的一些幼儿园教学状况可以看出,音乐教学形式过于单一,音乐游戏的形式颇少,音乐课程与游戏之间的相关性甚少。

二、音乐课程游戏化的教学理念

音乐课程游戏化不单单只是一种游戏,它不仅包含了音乐游戏中的特殊因子,而且还包括了游戏的特征。从幼儿的心理特点出发,幼儿的音乐教学应该是有趣多彩的过程,结合游戏的趣味灵活,应能让儿童有足够的玩耍、娱乐和学习的时间。幼儿教育者应当全面了解游戏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注重音乐游戏内容的趣味和形式的多样,以确保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位置。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都在关注和研究音乐教育,音乐教育在基础教育中的地位日益增长。从幼儿到成人,每个不同年龄段都有独特的心理特征。现代音乐教育应该依据不同成长阶段的心理特征,设计与之相应的音乐教育内容和方式。

(一)组织形式的灵活性和多样性

在探究音乐课程内容游戏化的时候,还要特别注意组织形式的灵活性和多样性,采用合适的方法和组织形式去搭建幼儿音乐学习的最佳心理结构。使用与幼儿生理心理发展特点相适应的方式,使得幼儿在多样式的游戏化教学中,欢乐地认知音乐,积极主动地投身到教学游戏中。音乐课程游戏化教学方式是各种各样的,不单包含唱、跳、演奏等,它的教学渐趋多元化。例如:故事《毛毛虫和大公鸡》,讲述了大公鸡发现草地上的毛毛虫兴奋不已,想把它们当作美餐,聪明的毛毛虫想出一个办法恳求大公鸡把他们养肥了再吃。大公鸡把它们带回家,精心照顾它们,一段时间后的早晨发现毛毛虫不见了,原来毛毛虫变成蝴蝶飞走了,他的心情难过极了。大公鸡由原来的得意到最终的伤心。分析故事情节后我们可以把这段故事分为四个篇章,第一篇章:遇见大公鸡;第二篇章:小青虫快长大;第三篇章:蚊子赶跑了;第四篇章:小青虫变蝴蝶。并配以合适的音乐、角色表演、戏剧表演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来呈现这一故事情节。游戏化的音乐教学应该有感情丰富的语言、情节多层的故事配乐、充沛情感的音乐、美妙撩人的韵律、趣味百变的造型以及在音乐背景下各种新颖创新活动,让幼儿在游戏化的活动中最大程度地感受音乐艺术的美妙,最大程度上提高自身的音乐艺术能力,增强音乐气质,为日后在音乐道路的发展起铺垫作用。

(二)游戏化的教学内容

幼儿园音乐教学内容中,音乐游戏所具备的游戏特征最为明显,但除此之外,唱歌、韵律活动、乐器演奏等方面也具备一定的`游戏特征。如:“洋娃娃和小熊跳舞”这首歌曲,可以采用游戏的形式,赋予相应的角色扮演、场景再现等使之具体表现歌曲的意境。还有一些较为常见的传统游戏歌曲“猜谜歌”、“手绢歌”、“跳格子歌”等,都可以采用各种游戏的形式,使孩子在欢快的游戏中展现自己;在愉悦的游戏中增强音乐能力、表演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快乐的游戏中收获参与游戏的乐趣。

幼儿阶段是采用早期音乐教育的最佳阶段,幼儿园音乐课程游戏化渗透于音乐教学的整个过程,有效地提升幼儿的音乐素养和相关能力。在游戏化教学中要着重教学内容制作的情节化和意趣化。利用音乐教学游戏化形式,让幼儿学习音乐教学中所囊括的知识,达到音乐课程内容的游戏化。

(三)激发幼儿学习音乐的兴趣

兴趣是一种正面的认知倾向和情感状态,是激发幼儿认知、思维和创造的内部驱动力。带着兴趣学习,幼儿能够较大限度地掌控自己的注意力,并且能够带着快乐情绪参与整个学习的过程。兴趣的产生,并不是与生俱来的,一般是由某些外部因素刺激而来的。从这个观点看来,关于幼儿学习的兴趣培养则要予以重视。积极的音乐教育能够主动激发幼儿自身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对音乐游戏活动的兴趣。在兴趣培养方面,首先要提高幼儿教育者发现幼儿兴趣的能力,善于在活动中识别幼儿的兴趣所在。教育家陈鹤琴说过,“大多健康的儿童无论是游戏散步或工作,他们本能地爱唱歌,表现出音乐的律动。”幼儿拥有学习音乐的潜力,而教师则要及时发现幼儿对音乐的兴趣,保护好幼儿兴趣的萌芽并且给此幼芽营造适合成长的环境,使其安稳地成长。而教师对幼儿的教育并不仅仅是用理性去教授,也要用感性去带动,即是要用自己适当的情感和情绪表现方式去带动幼儿。另一方面,幼儿的注意力非常易于转移,也就表明,幼儿的兴趣一般都是暂时的、短暂的。如何让幼儿保持较为稳定的学习兴趣,这是培养幼儿兴趣的重中之重。在音乐课程游戏化教学过程中,要采用游戏的手段,将学习的重点和难点转变为幼儿玩乐的高潮点,有效地刺激幼儿的学习兴趣。兴趣需要持续不断,若想让幼儿在愉悦中学习,教师则需要不断地加强幼儿学习音乐的兴趣。

(四)培养提高幼儿的音乐能力

音乐能力即对音乐各部分的认识和情感反应的综合能力,包含了识别音乐、音响、音色、节奏、旋律等能力以及音乐审美能力,在参与演唱、演奏、音乐创作等方面活动时,就需要音乐感、节奏感等能力的整体配合。由此观之,音乐能力是以音乐素质为基石,利用教育培养和实践活动为渠道,从而得以提升的能力。

音乐能力的开发提高需渗透在整个课程游戏化过程中。一日生活皆课程,在生活各环节我们都可以用音乐引领,例如:入厕、洗手可以播放欢快的音乐使幼儿随音乐做动作,培养幼儿的音乐表现力;进餐时可以播放舒缓的钢琴曲,提升幼儿的欣赏能力;在午休环节可以播放摇篮曲,让幼儿伴随音乐入睡。幼儿的音乐能力一般会受到心理发展水平、知识水平、理解能力、生活经验、音乐修养等方面的限制。因而,对幼儿来言,利用听觉来感受音乐,并借以一定的想象力,能更好地去体验音乐所要表达的意境和感情,从而更加地形象具体。

音乐教育可以全方面地开发幼儿的各种能力。而幼儿音乐能力的开辟最好是在幼儿成长过程的初期。研究所得:人的潜能是获得内在能力所必备的条件,因而,越靠近0岁,这种潜能就越大,内在能力也就越高,不过,随着人的成长,这种能力则会快速地消失。由此观之,幼儿教育者在此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充分地开发幼儿的潜能,使之不被时间的推移而淹没,是幼儿教育者的工作职责。音乐课程游戏化则是幼儿教育者更好地履行工作职责的必要工具。

三、结语

节奏是音乐的基础,是舞蹈的灵魂。音乐课程游戏化,着重幼儿在音乐节奏感方面的培养。培养幼儿的节奏感,最佳的方法即是利用语言节奏、动作节奏和音乐节奏,加以与音乐本身密切地 糅 合,最终得到视觉、听觉、触觉的综合感知,收获锐利的节奏感。音乐课程游戏化教学最好还能结合其他科目,比如:在幼儿学习歌曲或故事时,加上美妙的音乐及音响效果,可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提高幼儿的表现能力。

如想查看更多的论文范文,请转到应届生毕业网--毕业论文栏目,我们为您准备了更丰富实用的最新范文,希望能真正的帮到大家!

对于小班幼儿来说游戏化教学是非常重要的,幼儿在玩中学习音乐是很快乐的。在幼儿期就对孩子进行音乐教育,对其一生的良好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小班音乐教育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浅谈小班音乐教育》

摘要:音乐能使孩子享受到喜悦、快乐,能为孩子的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合理的选材,游戏化的情景,良好的师幼互动,培养创新的意识,能使小班孩子学习音乐得到更多体验。

关键词:小班音乐;选材;游戏;互动;想象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志码:A?摇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3-0267-02

音乐是人类从事审美活动的一种对象,它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有着其独特的魅力,并且还具有独特的教育功效。音乐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孩子的全面发展,并不是把每个孩子都培养成音乐家,而是使孩子们从音乐中享受到喜悦、乐趣,从音乐中得到启迪,使孩子们的智力得到开发,培养孩子们的创造力,并为孩子的成长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在幼儿期就对孩子进行音乐教育,对其一生的良好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如何引导小班孩子积极参与音乐活动,在活动中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使小班孩子更好地接受音乐、享受音乐,从而达到启迪智慧,陶冶性情和品格的教育目的?

一、选材上突出情趣,做到浅显,让孩子易于表现

音乐活动符合孩子思维具体形象、富与想象、活泼好动的特点,能使孩子从中获得极大的快乐和满足。小班孩子年龄小,注意力差,他们对一切有趣的、好玩的事物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而对于一些枯燥,乏味的东西就会索然无味,因此,在选材时注意选择一些有趣的、符合孩子年龄特点的、容易为孩子理解并接受的内容进行教学,这样孩子才会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使教育的目标落到实处。如,我看到小班孩子喜爱在娃娃家给娃娃洗澡,陪娃娃睡觉,有照顾娃娃的丰富经验,也能用简单的语言和动作与娃娃交流。为了回应孩子的需要、兴趣和实在的生活,我选择了《洗白白》和《月光》两首富含生活意义的传统童谣组织音乐教学活动。在教学中我关注音乐对孩子需要和孩子生活的回归,巧妙地将孩子“洗澡、睡觉”等生活情节作为整个音乐教学活动的背景,孩子与教师在各种以语言和非语言符号为媒介的交往中,用表达性语言(动作、表情、语言、体态等)表现童谣的节奏,表达对音乐的体验。我让孩子随着音乐的节奏和旋律参与活动:给自己洗澡、给同伴洗澡、给布娃娃洗澡、哄布娃娃睡觉,从而帮助孩子把原始的生活经验提升为音乐审美经验。这种音乐教学渗透了幼儿与自己的生活、与音乐文本的对话精神,表达了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生活的价值。

二、从游戏入手,创设游戏化的情境,引导幼儿参与音乐活动

布鲁纳认为发现法能激发智慧潜能,培养内在的动机,有利于学会发现的技巧以及记忆的保持。由于孩子年龄小,坚持性与忍耐性较差,他们不能长时间在看不到进步的情境中探索,因此我们应有目的地创设有利于幼儿探索发现和积极操作的游戏环境,以激发其探究内驱力。小班孩子期待“像成人一样活动”,喜欢模仿成人的活动,而孩子动作的发展优于言语的发展,让孩子听着音乐用动作游戏来表达情感,要比让他们坐着安静倾听音乐或用歌声来表达要效果好得多,所以,不管是歌唱活动还是音乐欣赏活动,教师在乐曲声中把作品化为一个个简单有趣的小故事,规则简单甚至没有规则的情景性游戏。通过反复的游戏,让孩子反复感受作品,从游戏中获得愉快的情绪,从而产生积极参与活动的愿望。这种游戏可以是音乐作品的完整再现,也可以让孩子担任其中的一角色或重点段落。如《小老鼠上台灯》这首歌曲中,孩子自始至终扮演小老鼠;《这是小兵》这首歌曲中,先让孩子模仿大炮、喇叭、手枪、铜鼓发出的声音的节奏,老师则可以唱“这是小兵的喇叭”,以接唱的形式来开展游戏。还有歌曲《我爱我的小动物》也是如此。这样尽管孩子还没有学会歌曲,但在参与的过程中孩子获得了愉快的情绪体验,同时熟悉了作品,对音乐活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歌唱教学的目标也得到较好地落实。

三、师幼互动中促进孩子更好地发展

对于幼儿教师来说,和孩子交往应该少一些成人世界约定俗成的条条框框和刻板印象,要用一颗童心与孩子交往,这样会较容易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苏霍姆林斯基说:“要想进入童年这个神秘之宫的门,老师就必须在某种程度上变成孩子。”放下老师的姿态,融入孩子。小班孩子对成人的依赖性强,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以积极的情绪感染孩子,参与到孩子的活动中,使音乐教学更富真实性,作品更具感染力。如,在音乐游戏《找小猫》中,我是猫妈妈,和我的一群小猫咪快乐地捉迷藏;在歌表演《大树妈妈》中,我是大树妈妈,呵护着一群可爱的小鸡宝宝,在互动中孩子们特别的快乐,真正享受了这快乐的音乐活动,并意犹未尽。

四、发挥想象,培养孩子的创造意识

在音乐活动中,不能只顾着技能技巧的练习,还要考虑让孩子去表现美、创造美。因为音乐活动包含感受、想象、理解、创造等思维阶段,它对培养幼儿的创造意识及能力具有独特的作用。培养创造力并不是要抛弃模仿,在音乐活动中模仿还是需要的,它是最初的学习方式,但要较快地跨越这一阶段进入探索期,引导孩子大胆创新,独立思考,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如用作画的形式表现来高低音时,有的孩子画了雷公公表示音高,画一条吐泡泡的小鱼表示低音;有的孩子画敲打的锤子说声音高,画一棵小树说声音低……面对这些稚拙的创造,我给予了肯定、表扬和鼓励,还引导孩子们当众表现。在这个基础上,我为孩子创设了宽松的环境,由浅入深地引导孩子创造,展示自己的才能。从改编歌词、敲奏简单乐句开始,发展到为图片故事配音乐、创作乐曲、编动作等,鼓励孩子从自身实际出发,通过努力充分展示自己的创造力。如我引导孩子用不同音色的乐器为熟悉的音乐《找小猫》配音,来表现猫妈妈和小猫的不同特征和情绪。只有让孩子按自己的条件、方式、意愿去做,他们才能学得主动,才能发挥想象力和独创性。尽管孩子的表现还十分稚拙,但都是真情实感的流露,体现了孩子独特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总之,在小班音乐教育活动中,只要我们做到内容的趣味性,活动的情境性,形式的灵活性,目标的简易性,就能为孩子学习音乐减轻压力和难度,让孩子在音乐中获得更多的快乐体验。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2]谈亦文.“洗白白”(小班)教学实录与点评[J].幼儿教育,2007,(05):20-21.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小班音乐教育论文

幼儿园音乐课题论文

小班幼儿音乐游戏中的音乐教育艺术论文

摘要: 音乐游戏是在歌曲或乐曲伴奏下进行的游戏。游戏中的动作要符合音乐的内容、性质、节拍、曲式并有一定的规则。蹦蹦跳跳是幼儿的天性,对于小班幼儿来说游戏化教学是非常重要的,幼儿在玩中学习音乐是很快乐的。为了稳定幼儿情绪,培养幼儿合作互动、创造性生活,结合幼儿爱模仿,爱游戏的特点,我选择了“音乐游戏”为切入点在幼儿在快乐的音乐游戏中进行音乐教育。音乐游戏最容易被幼儿接受,喜爱,是幼儿感兴趣的,能让幼儿在悦耳、动听的音乐中游戏,在游戏中培养幼儿合作交往能力,创造力,表现力及音乐感受力,有助于幼儿良好品德的形成,在挖掘幼儿潜能的基础上塑造幼儿健康活泼的个性,促进幼儿全面和谐的发展。

关键词: 音乐 故事情景 音乐区域

一、 音乐游戏中音乐的选择要有利于音乐旋律的记忆

音乐游戏是在歌曲或乐曲伴奏下进行的游戏。小班幼儿对音乐的理解力相对较差,因此为了完成一个完整的音乐游戏,我们所选择的曲子都是配歌词或者是歌谣的,便于幼儿记忆的,例如音乐手指游戏《虫虫飞》中的歌词是“虫虫飞,飞上屋……”幼儿可以跟着歌词自己来做动作,再如《点点虫》中的词是这样的“点点虫,虫会爬,点点鸡,鸡会啼,点点狗,狗会叫”歌词指令性语言比较明确,幼儿很容易就掌握了动作要领。如《小小玩具兵》的音乐只有旋律没有歌词,幼儿就得在老师的提示下才能完成动作的变化,动作表现也是比较生硬地模仿老师的动作,由此可见,幼儿在浅湿易懂的音乐带动下能够轻松愉快的进行游戏,所以音乐游戏中音乐的选择应有利于幼儿记忆音乐旋律,乐曲最好有简单的歌词,幼儿能够朗朗上口,老师只需稍微引导,幼儿就能够很好地独立完成。

二、将音乐游戏的音乐故事情景化,加强了幼儿对音乐理解的趣味性

幼儿音乐游戏具有一定的艺术性、趣味性,然而对于小班孩子而言让他们理解音乐确实很难,怎样在难的音乐与幼稚的孩子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怎样将音乐和孩子沟通起来呢?笔者认为将音乐游戏中的音乐故事情景化,添加角色与情节,能够加强音乐游戏的趣味性,使他们能够在愉快的情绪中轻松、自然、饶有兴趣地去表演感受,从而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如《摇啊摇》的'音乐教学中,笔者是将音乐故事分出角色“妈妈、娃娃”,创设妈妈抱娃娃的情节,在活动区创设了一定的情境:蓝色星空下,窗户上透出妈妈抱娃娃的身影。在音乐的带动下,幼儿戴着头巾抱着娃娃边唱边演“摇啊摇,摇啊摇,我的娃娃要睡觉”,孩子边拍娃娃边和着音乐节奏体验做妈妈的快乐。在创设故事情景的同时还以不同的身份与幼儿进行情感交流,在音乐游戏中,我不仅仅是老师,还可以是其他角色,如在《袋鼠妈妈》的游戏中做袋鼠妈妈轮流抱孩子;在《找小猫》的游戏中做猫妈妈瞪着眼睛寻找调皮的小猫;在《猫和老鼠》的游戏中做大花猫凶凶的抓小老鼠;在《捕鱼歌》的游戏中做渔夫勤劳的捕鱼等。逼真的表演把幼儿带入到音乐特定的意境之中,一个简单的游戏就有了丰富的情感的体现,变得耐人寻味了。加上笔者在扮演角色中潜移默化教育影响着孩子,孩子们玩起来就具有了丰富的面部表情,轻重快慢的肢体动作,从而使音乐游戏具有了生命力,孩子也在游戏的过程中实现了交往合作,表现创造等全方面的能力也提高了。

三、音乐区域的创设延伸了音乐游戏中的音乐教育

在游戏中进行音乐教育,这种方式实际上在著名的奥尔夫音乐教学体系中早已得到了应用,来自德国的奥尔夫音乐教学体系是世界上最著名,影响广泛的音乐教学方法之一,其在游戏中将动作,音乐、语言紧密的结合,适用于儿童,让他们在游戏中了解音乐中的旋律与节奏,可是这种知识技能的获得在单纯的游戏如何提炼呢?笔者将每个音乐游戏中的节奏性延伸到音乐区域,在区域活动中通过模仿游戏,表演及乐器敲击的形式来巩固完成音乐游戏中节奏的音乐感知教育。

(一)音乐区域的图谱

结合音乐游戏中的音乐,将其节奏用特殊图案来表现音乐,如《我爱我的小动物》的音乐活动中通过动物图谱让幼儿随音乐模仿动物的叫声。

(二)音乐区域中的音乐玩具

音乐玩具可培养幼儿对音乐的兴趣,我在音乐区域投放了很多的发声器材:如酸奶瓶(玻璃制的)、奶粉灌、匙、碗、铃铛、塑料瓶等让幼儿根据音乐的高低,长短选择发音器,随音乐自然的掌握节拍敲击器材,无形中掌握节拍形,还可以通过敲打音乐器材如小锣、小鼓、小木琴、沙锤、手铃等,随音乐节奏与旋律配成优美的音乐,从而达到音乐教育的目的。

游戏是最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一种活动,它能给幼儿以快乐并从中受到教育。幼儿的心理是在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幼儿音乐教育的任务和内容只需要通过音乐活动予以实现。幼儿的音乐活动是多种形式的,运用游戏这一教学手段往往会取得事半功倍。音乐游戏是一种以人为本的音乐教育方式,使孩子自发主动地学习,它所表现的形式都是为孩子喜爱并接受的,它推崇主动学习音乐,注重创造力的培养和想象力的开发,还能使孩子在集体活动和配合中学会与他人合作互动分享。所有这些可以使孩子更快更好的掌握音乐知识,培养音乐感和音乐创造力,达到综合素质的提高。

幼儿音乐教育论文范文3000字

论文题目: 幼儿音乐教育课程游戏化教学探究

摘要: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幼儿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与此同时,幼儿教育的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音乐课程游戏化即任课教师有所计划地在教学过程中多采用游戏的形式进行授课。音乐课程游戏化使得音乐课程的授课能通过游戏的形式呈现,让幼儿在乐趣中学习、在玩乐中吸收知识。本文以幼儿音乐课程游戏化为切入点,对课程游戏化的论点深入剖析。

关键词: 幼儿;音乐;课程;游戏

游戏,具体而言即人类与某些动物共同享用的行为方式,反映着与之相应的社会现实生活。成年人和幼儿都会游之戏之,但游戏在成人与幼儿的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所赋予的意义、所起的作用皆有不同。游戏,于成年人而言是制度化的,是有所谓的游戏规则的;而于幼儿而言,游戏则是非制度化、没有所谓的规则束缚的,简单的快乐的即是游戏。

一、音乐课程游戏化的重要性

在孩子的教育当中,音乐课程是必不可少的,而游戏化的音乐课程更是不可或缺的。音乐课程游戏化除了能开发幼儿音乐能力以外,对幼儿智商和情商的培养更是有所帮助。

(一)音乐课程游戏化能使幼儿愉快学习

喜好游戏是孩子的天性,也是幼儿与周遭环境互动的一般形式。作为幼儿的一般活动,游戏关系着幼儿身体和心理的发展需要,并且,游戏也反映着幼儿生理心理发展的客观需求。音乐课程游戏化,依照幼儿对游戏的一般需求,给幼儿的音乐学习创造多彩、自由、愉悦的学习环境,让幼儿能快乐地在游戏中认知音乐,深入感受到学习音乐的快乐。

音乐课程游戏化,应该以孩子本身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观察孩子是否自由地学习音乐,是否尽情地展现他们的个性,以及是否快乐。成人应该设计可以满足孩子每种内在需要的环境,并剔除不利于成长的因素,寻找有助于幼儿成长的途径,发现并培养幼儿的潜能。利用音乐课程游戏化,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提高幼儿的音乐能力,此外针对音乐课程内容的游戏性、组织形式的多样性等进行相关研究。(二)音乐课程游戏化能开拓幼儿思维

幼儿园的音乐课程游戏化,是对幼儿大脑多方面开发和发展的重要途径。音乐课程游戏化促使幼儿运用自己的肢体去认知音乐,用自己的内心去感受音乐,并在游戏的整个过程中去享受音乐。音乐游戏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和开发性,符合幼儿学习音乐的生理和心理需求,由此,幼儿阶段是早期音乐教育的重要阶段。有目的、有感情地聆听音乐是幼儿学习音乐的主要动机,在聆听中抓住音乐的相关信息是幼儿学习音乐的基础。许多幼儿在婴儿阶段即拥有敏锐的听力,且由于本能,幼儿也能对音乐快速做出反应,以此看来,音乐游戏对幼儿而言,是必不可少的教育手段。

由于幼儿喜欢玩动、遵从兴趣、思维具体形象,所以将音乐教育以游戏的形式呈现,则能与幼儿的学习、生活融为一体。音乐课程游戏化可以开发幼儿学习音乐的兴趣,提高幼儿的创新能力,挖掘幼儿的探索精神。幼儿音乐教育在学校教育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音乐任课教师应当了解幼儿学习音乐的心理动机,从而更好地去建设幼儿音乐学习的最佳心理结构。

当前,幼儿园音乐课程游戏化的探索剖析是非常有必要的。从现在的一些幼儿园教学状况可以看出,音乐教学形式过于单一,音乐游戏的形式颇少,音乐课程与游戏之间的相关性甚少。

二、音乐课程游戏化的教学理念

音乐课程游戏化不单单只是一种游戏,它不仅包含了音乐游戏中的特殊因子,而且还包括了游戏的特征。从幼儿的心理特点出发,幼儿的音乐教学应该是有趣多彩的过程,结合游戏的趣味灵活,应能让儿童有足够的玩耍、娱乐和学习的时间。幼儿教育者应当全面了解游戏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注重音乐游戏内容的趣味和形式的多样,以确保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位置。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都在关注和研究音乐教育,音乐教育在基础教育中的地位日益增长。从幼儿到成人,每个不同年龄段都有独特的心理特征。现代音乐教育应该依据不同成长阶段的心理特征,设计与之相应的音乐教育内容和方式。

(一)组织形式的灵活性和多样性

在探究音乐课程内容游戏化的时候,还要特别注意组织形式的灵活性和多样性,采用合适的方法和组织形式去搭建幼儿音乐学习的最佳心理结构。使用与幼儿生理心理发展特点相适应的方式,使得幼儿在多样式的游戏化教学中,欢乐地认知音乐,积极主动地投身到教学游戏中。音乐课程游戏化教学方式是各种各样的,不单包含唱、跳、演奏等,它的教学渐趋多元化。例如:故事《毛毛虫和大公鸡》,讲述了大公鸡发现草地上的毛毛虫兴奋不已,想把它们当作美餐,聪明的毛毛虫想出一个办法恳求大公鸡把他们养肥了再吃。大公鸡把它们带回家,精心照顾它们,一段时间后的早晨发现毛毛虫不见了,原来毛毛虫变成蝴蝶飞走了,他的心情难过极了。大公鸡由原来的得意到最终的伤心。分析故事情节后我们可以把这段故事分为四个篇章,第一篇章:遇见大公鸡;第二篇章:小青虫快长大;第三篇章:蚊子赶跑了;第四篇章:小青虫变蝴蝶。并配以合适的音乐、角色表演、戏剧表演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来呈现这一故事情节。游戏化的音乐教学应该有感情丰富的语言、情节多层的故事配乐、充沛情感的音乐、美妙撩人的韵律、趣味百变的造型以及在音乐背景下各种新颖创新活动,让幼儿在游戏化的活动中最大程度地感受音乐艺术的美妙,最大程度上提高自身的音乐艺术能力,增强音乐气质,为日后在音乐道路的发展起铺垫作用。

(二)游戏化的教学内容

幼儿园音乐教学内容中,音乐游戏所具备的游戏特征最为明显,但除此之外,唱歌、韵律活动、乐器演奏等方面也具备一定的`游戏特征。如:“洋娃娃和小熊跳舞”这首歌曲,可以采用游戏的形式,赋予相应的角色扮演、场景再现等使之具体表现歌曲的意境。还有一些较为常见的传统游戏歌曲“猜谜歌”、“手绢歌”、“跳格子歌”等,都可以采用各种游戏的形式,使孩子在欢快的游戏中展现自己;在愉悦的游戏中增强音乐能力、表演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快乐的游戏中收获参与游戏的乐趣。

幼儿阶段是采用早期音乐教育的最佳阶段,幼儿园音乐课程游戏化渗透于音乐教学的整个过程,有效地提升幼儿的音乐素养和相关能力。在游戏化教学中要着重教学内容制作的情节化和意趣化。利用音乐教学游戏化形式,让幼儿学习音乐教学中所囊括的知识,达到音乐课程内容的游戏化。

(三)激发幼儿学习音乐的兴趣

兴趣是一种正面的认知倾向和情感状态,是激发幼儿认知、思维和创造的内部驱动力。带着兴趣学习,幼儿能够较大限度地掌控自己的注意力,并且能够带着快乐情绪参与整个学习的过程。兴趣的产生,并不是与生俱来的,一般是由某些外部因素刺激而来的。从这个观点看来,关于幼儿学习的兴趣培养则要予以重视。积极的音乐教育能够主动激发幼儿自身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对音乐游戏活动的兴趣。在兴趣培养方面,首先要提高幼儿教育者发现幼儿兴趣的能力,善于在活动中识别幼儿的兴趣所在。教育家陈鹤琴说过,“大多健康的儿童无论是游戏散步或工作,他们本能地爱唱歌,表现出音乐的律动。”幼儿拥有学习音乐的潜力,而教师则要及时发现幼儿对音乐的兴趣,保护好幼儿兴趣的萌芽并且给此幼芽营造适合成长的环境,使其安稳地成长。而教师对幼儿的教育并不仅仅是用理性去教授,也要用感性去带动,即是要用自己适当的情感和情绪表现方式去带动幼儿。另一方面,幼儿的注意力非常易于转移,也就表明,幼儿的兴趣一般都是暂时的、短暂的。如何让幼儿保持较为稳定的学习兴趣,这是培养幼儿兴趣的重中之重。在音乐课程游戏化教学过程中,要采用游戏的手段,将学习的重点和难点转变为幼儿玩乐的高潮点,有效地刺激幼儿的学习兴趣。兴趣需要持续不断,若想让幼儿在愉悦中学习,教师则需要不断地加强幼儿学习音乐的兴趣。

(四)培养提高幼儿的音乐能力

音乐能力即对音乐各部分的认识和情感反应的综合能力,包含了识别音乐、音响、音色、节奏、旋律等能力以及音乐审美能力,在参与演唱、演奏、音乐创作等方面活动时,就需要音乐感、节奏感等能力的整体配合。由此观之,音乐能力是以音乐素质为基石,利用教育培养和实践活动为渠道,从而得以提升的能力。

音乐能力的开发提高需渗透在整个课程游戏化过程中。一日生活皆课程,在生活各环节我们都可以用音乐引领,例如:入厕、洗手可以播放欢快的音乐使幼儿随音乐做动作,培养幼儿的音乐表现力;进餐时可以播放舒缓的钢琴曲,提升幼儿的欣赏能力;在午休环节可以播放摇篮曲,让幼儿伴随音乐入睡。幼儿的音乐能力一般会受到心理发展水平、知识水平、理解能力、生活经验、音乐修养等方面的限制。因而,对幼儿来言,利用听觉来感受音乐,并借以一定的想象力,能更好地去体验音乐所要表达的意境和感情,从而更加地形象具体。

音乐教育可以全方面地开发幼儿的各种能力。而幼儿音乐能力的开辟最好是在幼儿成长过程的初期。研究所得:人的潜能是获得内在能力所必备的条件,因而,越靠近0岁,这种潜能就越大,内在能力也就越高,不过,随着人的成长,这种能力则会快速地消失。由此观之,幼儿教育者在此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充分地开发幼儿的潜能,使之不被时间的推移而淹没,是幼儿教育者的工作职责。音乐课程游戏化则是幼儿教育者更好地履行工作职责的必要工具。

三、结语

节奏是音乐的基础,是舞蹈的灵魂。音乐课程游戏化,着重幼儿在音乐节奏感方面的培养。培养幼儿的节奏感,最佳的方法即是利用语言节奏、动作节奏和音乐节奏,加以与音乐本身密切地 糅 合,最终得到视觉、听觉、触觉的综合感知,收获锐利的节奏感。音乐课程游戏化教学最好还能结合其他科目,比如:在幼儿学习歌曲或故事时,加上美妙的音乐及音响效果,可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提高幼儿的表现能力。

如想查看更多的论文范文,请转到应届生毕业网--毕业论文栏目,我们为您准备了更丰富实用的最新范文,希望能真正的帮到大家!

  • 索引序列
  • 幼儿园农家乐主题论文
  • 幼儿园家园共育主题论文
  • 幼儿园音乐领域主题论文
  • 幼儿园以音乐为主题的论文
  • 幼儿园音乐课题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