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投稿知识库 >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语言运用论文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语言运用论文

发布时间: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语言运用论文

你可以在想一想啊!

物流企业管理模式研究

其实学得课本并不重要,所有的现代汉语书说的也都差不多。我给你列几个题目吧。1、句法方面的 A、定语的位置。这个参考资料比较好找,主要是有些人说定语可以后移,有些人说不可以,你可以谈一下你的看法。这个是我毕业论文写的,你可以简单说一下。 参考资料:[1] 王松茂. 汉语语法研究参考资料[H].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 410-413。[2] 刘忠华. 简论古代汉语“定语后置”问题-“定语后置”说质疑[H]. 佳木斯大学 社会科学学报. 2003年8月第21卷第4期. 32-34。[3] 朱德熙. 说“的”. 中国语文,1961年第1期. 95-130。[4] 转引自温锁林. 定语的移位[H].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11月第23卷第4期. 74-78。[5] 戚晓杰,卢正国. “中心语+定语”结构及其相关问题研究[H]. 东方论坛,2005年第5期. 83-87。[6] 赵世举. 关于“定语后置”问题的新思考[H]. 襄樊学院学报,2000年1月第21卷第1期. 57-63。[7] 吕淑湘,马庆株. 语法研究入门.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265-266[8] 王亚非,王媛. 汉语意合与英语形合的思考[H]. 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06年12月第18卷第4期. 82-86。[9] 石硫智. 乔姆斯基“普遍语法”假说的反证——来自认识心理学的启示[H].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年1月第28卷第1期. 1-9。(这个不需要全看的,你自己选择) B、单音节形容词重叠式探究这个主要是说,“AA的”后面是动词时是定语还是状语,我把他归为状位形容词重叠式。这个可以写个小论文。参考书目:李宇明 1996 非谓形容词的词类地位 《中国语文》第1期。李宇明 1996 论词语重叠的意义 《世界汉语教学》第1期。潘晓东 1981 浅谈定语的易位现象《中国语文》第4期张 敏 1997 从类型学和认知语法的角度看汉语重叠现象 《国外语言学》第2期。朱德熹 1982 《语法讲义》[M] 商务印书馆。2、语用方面的(这个论文比较好写一些) 可以写一下我们平时说话的一些用语,从修辞的角度去写,这也属于语法方面。如《雷人的山寨词》、《小议网络语言的构词手段》 希望写这些对你有用。

【论文主题词】 现代汉语语法;比较;解读

【论文摘要】 文言文,是古人用书面用语写成的文章。本文主要从现代汉语的句法和词法两个方面探讨了如何轻松、快速和准确地解读文言文。

文言文,是古人用书面用语写成的文章。运用现代汉语的语法知识,不仅可以清晰地透视文言文语法现象,快速准确地解读文言文,而且对初次大量接触文言文的初一、高一学生来说,运用这些方法可以更加轻松有效地学懂文言文,从而很好地传承祖国的文化遗产。

一、运用现代汉语句法知识,进行古今句式比较,正确理解句意

现代汉语中常式句一般表达形式为:

(状语)定语+主语+(状语)谓语+(定语)宾语(补语)

我们可以把现代汉语的常式句作为“标准句式”拿来与文言文的句式进行比较,可以很容易地发现古今句式的不同之处。从而识别文言文的特殊句式,正确理解和翻译文言语句。

下面以文言文“倒装句”为例来谈谈这一方法在教学中的运用。

文言文的倒装句,也叫“变式句”,就是句子的表达形式不同于现代汉语“常式句”的句子。

1、“大哉,尧之为君也!”此句中“尧之为君也”是个主谓短语,意思为“尧作为君主”。“尧作为君主”怎样呢?没有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需要进一步陈述,说明,形容。而“大”是形容词,意为“伟大”,是要陈述,说明,形容某个对象的。这样“尧之为君”与“大”构成主谓关系,但句子形式是先谓语后主语,不符合我们现代汉语通常的表达习惯,明显属于主谓倒装。说话人为了强调谓语,把谓语前置了。学生有了这样的认识,在理解翻译时只需把主谓关系理顺即可。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让学生划分此句的句子成分可以发现:蚓(主语)+无(谓语)+爪牙(宾语)。主谓宾完整,“利”似乎多出来了。但依据词类知识,“利”是形容词,意思为“锋利”,在句中应作定语或谓语,“什么锋利呢?”,在句中该词语修饰的对象只能是“蚓”或“爪牙”,而“锋利的蚓(蚯蚓)”是讲不通的,只能修饰“爪牙”。因此,“利”是“爪牙”的定语,应该在“爪牙”的前面。该句是把定语后置了,这是个定语后置句。翻译时,学生只需把定语提放到中心语前面即可。

3、“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李氏子蟠,……不拘于时,学于余”、“形似酒撙,饰以山龟鸟兽之形”。以上三句中“于蓝”、“于余”、“以山龟鸟兽之形”都是“于(以)+名词”构成的介宾短语(介词结构),均置于谓语动词的后面。用现代汉语的句法知识分析,它们处于谓语后面,既不能作宾语(介宾短语不能作宾语),也不能作补语,而现代汉语中介宾短语一般作状语。实际上,三个介宾短语都修饰句中谓语作状语,分别表示比较、对象、方式,属状语后置。翻译时,学生只要把介宾短语提前,放置于谓语动词前即可。

4、①“沛公安在”;②“一言以蔽之”;③“古之人不余欺也”④“何陋之有”。以上所列四类句式是文言文中宾语前置的四种形式。不管哪一种形式的宾语前置,都可以用现代汉语的句法知识加以辨析。如“沛公安在”一句中“沛公”为名词,是句子的陈述对象。“安”是疑问代词,相当于“哪里”,“在”为介词,表示处所。该句本来要表达的意思是“沛公在哪里?”。在让学生认识这一语言现象时,我们可以举出一个相类的现代汉语常式句,如“你在哪里?”与“沛公安在”进行比较:“在哪里”与“安在”的意思一样,但前者是“介词+宾语(疑问代词)”,后者是“宾语(疑问代词)+介词”,显然后者把“宾语”前置了。同样“古之人不余欺也”一句中,构成该句的每个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的意思一样,学生容易理解。但学生对“古代的人不我欺”这种说话的方式却大为疑惑,古人为什么要这样说话呢?教者可举一相类句式进行句法分析,如“他不欺我”,“他”是主语,“欺”是谓语,“我”是宾语。两相比较,学生会很容易发现“不我欺”是把宾语“我”放在了谓语动词前面,是宾语前置。这是古人语言表达的习惯之一,是为了强调宾语。可见,利用现代汉语语法知识认识文言文的特殊句式,从而正确理解句意,快速翻译句子,是一种既简便又实用的方法。

二、把现代汉语的词法与句法知识相结合,快速解读句子,全面理解文意

以苏轼《石钟山记》一文第一段为例。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理解这段文字时,教者可让学生有意识地与现代汉语进行比较,并用现代汉语语法知识加以分析。这段文字绝大部分实词含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一致,只有“鼓”、“是”、“鸣”、“名”用法比较特殊。我们可以用词法知识进行分析。“鼓”现代是名词,而在“微风鼓浪”一句中,“鼓”处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由名词活用为动词,陈述“微风”,支配宾语“浪”,意为“鼓动”。“是”现代是判断词,而在“是说也,人常疑之”一句中,“是说”是偏正短语,是“之”指代的对象,作“疑”的宾语,“是说”应是名词性偏正短语,“是”是代词,限制“说”,意思是“这个”。“鸣”是动词,“虽大风浪不能鸣也”一句中,“鸣”后省略代词“之”。补充完整后的句子应是“虽大风浪不能鸣之(钟磬)也”。按照现代汉语句子成分分析法提取该句主干为:浪鸣之。可以看出主语“浪”和宾语“之”之间产生了“主语使宾语怎样”的意味,据此可以判断“鸣”为动词的使动用法,可理解为“使……鸣”。“名”,现代是名词,在“而此独以钟名”一句中,用句子成分分析法可以看出:“名”处在谓语位置,作谓语。但依据现代汉语的词类知识名词一般不作谓语,由此可推断“名”是名词活用为动词,作谓语,意为“命名”。

同样,用句法知识比较分析这段文字,可以看出,大多数文言句式与现代汉语一致。而“得双石于潭上”、“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两句的表达习惯就与现代汉语不一样。为了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古汉语的特殊句式,教者可用现代汉语的句法知识加以分析。“得双石于潭上”这个句子的主语是“李渤”,承前句省略,谓语是“得”,宾语是“双石”,这三个词按现代汉语常式句表达习惯组成一句话就是:“李渤得双石”。而原句中“于潭上”是个介宾短语,现代汉语中介宾短语一般作状语修饰谓语。据此,“于潭上”应作“李渤得双石”这个句子的状语,这样,该句的完整表达应是“李渤于潭上得双石”,把这个句子与“得双石于潭上”比较,学生自然可以发现原文句子介宾短语后置了,从而掌握状语后置句式。“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一句中,“所在皆是也”意为“到处都是这样”,这是个缺少主语的句子,表达完整应该是:“(什么)到处都是这样”。“什么”是该句陈述说明的对象,这个对象就是“石”,“石”后“铿然有声”似乎与“石”构成主谓关系,但这样一来,原句就成为两个句子,这两个句子形成并列关系,表达两层意思,即:“石(头)铿然有声”、“石(头)所在皆是”,这显然不符合作者本来要表达的意思。那么“铿然有声”是不是作状语呢?用句法知识分析可以看出,“铿然有声”是动词性状谓短语,一般作谓语。据此,“铿然有声”只有作“石”的定语,意为“铿锵作响的石头”,是一个名词性偏正短语,正好与后面的“所在皆是”构成主谓关系。这样,学生就可以认识古汉语的定语后置句式。

论文摘要:用计算机来处理汉语信息包括“字处理”、“词处理”和“句处理”三个阶段。“句处理”是实现自然语言的处理与理解这一关键性的技术难关。其中遇到的问题比较多:词性的判断;短语、句子的结构分析;歧义现象分析等等,最根本的方法是语言学家尽可能地把语言中的这些现象通过归纳、分析、总结出规律,再用形式化的方式描述出来,以便利于计算机处理。 论文

关键词:中文信息处理 现代汉语语法 句处理

用计算机来处理汉语信息,就是汉语信息处理,又称中文信息处理。中文信息处理包括“字处理”、“词处理”和“句处理”。“字处理”、“词处理”分别与汉字和词汇有关,在此主要谈谈“句处理”。

句处理的主要内容是,怎样使计算机理解自然语言(如现代汉语)的句子的意思,又怎样使计算机生成符合自然语言规则的句子。“句处理”所需要的语言知识,将是一种涉及到语音、语义、语法、语用等诸方面的综合性知识。目前。大家都深感现有的关于汉语的知识远远不能满足中文句处理的需要。单就句法方面的情况说。在中文信息处理过程中将会不断遇到我们想象不到的问题,许多问题在人看来还是比较容易解决的,但计算机就解决不了。也有一些问题,本身在学术界就有不同的观点,那么,就给中文信息处理增加了更大的困难。

用计算机来处理中文信息,遇到了很多困难,从现代汉语语法的角度来看,主要有以下一些问题:

一、词性的判断

由于汉语缺乏形态。汉语的词性判断主要是根据词的语法功能,不同的词,词性意义可能不同,同一个词出现在不同的地方,词性意义也可能不同,汉语中,大多数词有固定的词性,但有些词的用法比较特殊。例如:

1。他花了十块钱买了一盆花。

2。你用那个锁把门锁上。

3。他比雷锋还雷锋。

这三个句子中分别有两个“花”、“锁”、“雷锋”。但它们只是音同、形同,词性和意义都不同。句子1中的第一个“花”是动词,“花费”的意思,第二个“花”是名词,“植物”的意思。句子2中的第一个“锁”是名词,即“锁子”的意思,第二个“锁”是动词,是“锁住”的意思。句子3中第一个“雷锋”是名词,表示人名,第二个“雷锋”是形容词,表示“雷锋的精神、品质等”。具有一定语言知识的人大体上都能分清它们的区别。从传统语言教学的角度来讲,句子1中的两个“花”是词形、读音相同,但词性和意思都不一样,且两个“花”的意思之间没有联系,所以属于同音词。句子2中的两个“锁”,也是词形、读音相同,词性和意思都不一样,但两个“锁”意思间有联系,所以属于兼类词。句子3中的两个“雷锋”词形、读音相同,词性和意思都不一样,意思也有联系,但第二个“雷锋”属于词类活用。Ⅲ从教学的角度看,这种分类比较细致,便于人们的理解和掌握,但是,从中文信息处理的角度来看,这种分法太细,不便于计算机掌握。

目前,在中文信息处理中,是这样来定义兼类词的:亢世勇认为“兼类词有广义兼类词和狭义兼类词。广义兼类词就是中文信息处理中所说的现代汉语的同形词,对于计算机而言,只要词形相同,不管读音是否相同、意义是否相通,是同形异音词、同形同音词,还是一词多义、一词多种用法,都是相同的,都要从多个当中选一个。狭义的兼类词就是指一般的现代汉语着作定义的,‘同形同音、意义上有一定的联系,且具有两类或两类以上词的语法功能的词”’。陆俭明认为,兼类词是“指同字形、同音而意义不同或词性不同的词”。如果按这种定义理解,以上三个句子中的两个“花”、“锁”、“雷锋”都可以称之为兼类词。因为,中文信息处理的目的是让计算机能根据具体环境判断出词的词性,从而准确理解其中的含义就可以了。尽管如此,但是,汉语词类是多功能的,一类词不需要发生词形变化就可以充当不同的句子成分,不同类的词可以充当相同的句子成分,这样就给兼类词区分带来了更多的麻烦。因而,兼类词的选择是计算机词性自动标注的一个“瓶颈”。尽管信息处理专家运用了规则排歧、统计概率排歧或者两者结合起来等多种方法进行排歧,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种方法、一种系统能够彻底解决这个问题。

二、短语、句子的结构分析

由于汉语缺乏形态。所以。语序和虚词成了汉语中表示语法的主要手段。有些短语、句子的结构不好理解,需要形式和意义结合起来分析。例如:

A组:a。陕西+甘肃+宁夏 (“陕西+甘肃+宁夏”三者为联合关系)

b。中国+(北京+陕西)(“中国”与“北京陕西”是偏正关系。“北京”与“陕西”是联合关系)

C。中国(陕西(西安))(“中国”与“陕西西安”是偏正关系,“陕西”与“西安”也是偏正关系)这一组中的abe三个短语对人来说,都很容易分清楚,但计算机目前还很难区分,要让计算机分辨清楚,就得把三个处所名词组合在一起构成a类、b类、e类不同关系的条件与规则研究清楚,并将这些条件与规则加以形式化输入到计算机内。

B组:开始讨论(述宾关系)分析研究(联合关系)研究结束(主谓关系)

取下来(述补关系) 看完再说(连谓关系) 叫他回来(兼语关系)

生产管理(定中关系) 讽刺说(状中关系) 介绍写(不构成合法的句法关系)

这组是现代汉语里“动词性词语+动词性词语”构成的种种不同的结构关系,对人来说,通过讲解大致可以分辨,可是让计算机要分清楚,就非常难,因为我们至今还没有总结出“动词性词语+动词性词语”构成各种不同句法关系的具体规则。换句话说,“动词性词语+动词性词语”在什么条件下一定构成合法的什么句法关系,能构成什么样不同的句法关系,我们至今还说不清楚。

C组:天气好——好天气(主谓——偏正)很好——好得很(偏正——述补)

来人了。——人来了。(述宾——主谓)

一张票三元钱。——三元钱一张票。(主谓——主谓)这一组都是由于语序的不同而形成的结构和意义都不同的短语和句子。这些结构对人而言,稍加学习就可以理解,但这些给计算机理解意思增加了难度。需要人们把这些语序的`变化形成的不同的结构概括出规律来,再用形式化的方式描述出来。输入到计算机里。

三、歧义现象

现代汉语短语结构的歧义是进行汉语句法分析的一大障碍。“句处理”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排歧问题,计算机面对的歧义,不只是我们人所能感觉到的诸如下面这样一些句子的歧义现象:

(1)他正在输血。(他正给病人输血。/他病了,正输血。)

(2)看望的是病人。(你看望的那个人是病人。/看望你的那个人是病人。)

(3)我们急需进口产品。(我们急需进口的产品。/我们急需从国外进口产品。)

某些在人看来不存在歧义的句子计算机会认为有歧义。例如:

(4)a他被警察叫去罚了一百块钱。

b他被警察叫去写了一份检查。例(4)a句和b句,在人的眼里结构是不一样的。a句“被警察”这个介词结构一直管到底。全句意思是“他被警察叫去,他被警察罚了一百块钱”:而b句“被警察”这个介词结构只 管到“叫去”,管不着“写了一份检查”。可是,计算机分辨不清楚。要让计算机分辨清楚,我们就得将“PP+VPI+VP2”(PP代表介词结构,VP1和VP2分别代表紧挨着的不同的动词性词语)这种结构中的PP对后面动词性词语管辖的范围及其条件与规则进行充分、准确的描写,并加以形式化,“交给”计算机。而这一类现象与规则我们过去根本就没有考虑过,更不用说研究了。

其实以上所举的例子都存在歧义问题,因此,也可以这么说,“句处理”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排歧问题。

中文信息“句处理”的研究工作,上个世纪80年代就开始了,最早进行“句处理”研究工作就是基于规则展开的,但上个世纪90年代初,基于规则的“句处理”研究工作遇到了重重困难与难关,主要是语言学家所提供的语言规则远远不能满足信息处理的需要。目前,为了解决好中文信息处理中的“句处理”难题,出现了一个竞相研究、竞相发展的局面。对于句处理,提出的各种策略和途径,归纳起来。主要有基于规则和基于统计这两种策略。基于规则的研究者,一般求诸专家的理性知识,由人来对语言知识进行抽象:基于统计者,一般求助于计算机对大规模语料库真实文本的统计分析,由计算机来抽象出语言知识。各种策略和途径,目前,我们还很难说哪一种是唯一正确的。各种策略和途径,表面看不同,其实,最终都需要依赖可靠的汉语知识来驱动计算机正确处理自然语言(汉语)。因此,“无论是比较传统的基于规则的处理策略,还是90年代以来方兴未艾的基于统计的方法,在对语言知识的需求这一点上实际上都是共同的。所不同者,走规则路线的研究者一般求诸专家的理性知识,由人来对语言知识进行抽象(比如以带有合一条件的规则形式给出)。而走统计路线的研究者一般求助于计算机对大规模的语料库的统计分析,由计算机来抽象出语言知识(比如以一定的数据结构记录的统计结果等)。两种路线孰优孰劣,不能笼统判断,只能跟具体的应用目标结合起来,由实践结果来评价。”目前,越来越多的学者提倡把两种方法结合起来使用。因此,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会攻克难关,实现计算机对自然语言的处理与理解的目标,使中文信息处理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参考文献:

1、兰宾汉、邢向东:现代汉语(下册)[M].北京:中华书局,2007,48.

2、亢世勇:面向信息处理的现代汉语语法研究[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177.

3、陆俭明: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第三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51.

4、詹卫东:面向中文信息处理的现代汉语短语结构规则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2.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论文的语法现象

基本成分主谓宾主谓宾定状补定语放在主宾前谓前为状谓后补,定语比居主宾前 .

其他回答:语法我就知道索绪尔和维特根斯坦,他们的书你可以看看。

【论文主题词】 现代汉语语法;比较;解读

【论文摘要】 文言文,是古人用书面用语写成的文章。本文主要从现代汉语的句法和词法两个方面探讨了如何轻松、快速和准确地解读文言文。

文言文,是古人用书面用语写成的文章。运用现代汉语的语法知识,不仅可以清晰地透视文言文语法现象,快速准确地解读文言文,而且对初次大量接触文言文的初一、高一学生来说,运用这些方法可以更加轻松有效地学懂文言文,从而很好地传承祖国的文化遗产。

一、运用现代汉语句法知识,进行古今句式比较,正确理解句意

现代汉语中常式句一般表达形式为:

(状语)定语+主语+(状语)谓语+(定语)宾语(补语)

我们可以把现代汉语的常式句作为“标准句式”拿来与文言文的句式进行比较,可以很容易地发现古今句式的不同之处。从而识别文言文的特殊句式,正确理解和翻译文言语句。

下面以文言文“倒装句”为例来谈谈这一方法在教学中的运用。

文言文的倒装句,也叫“变式句”,就是句子的表达形式不同于现代汉语“常式句”的句子。

1、“大哉,尧之为君也!”此句中“尧之为君也”是个主谓短语,意思为“尧作为君主”。“尧作为君主”怎样呢?没有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需要进一步陈述,说明,形容。而“大”是形容词,意为“伟大”,是要陈述,说明,形容某个对象的。这样“尧之为君”与“大”构成主谓关系,但句子形式是先谓语后主语,不符合我们现代汉语通常的表达习惯,明显属于主谓倒装。说话人为了强调谓语,把谓语前置了。学生有了这样的认识,在理解翻译时只需把主谓关系理顺即可。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让学生划分此句的句子成分可以发现:蚓(主语)+无(谓语)+爪牙(宾语)。主谓宾完整,“利”似乎多出来了。但依据词类知识,“利”是形容词,意思为“锋利”,在句中应作定语或谓语,“什么锋利呢?”,在句中该词语修饰的对象只能是“蚓”或“爪牙”,而“锋利的蚓(蚯蚓)”是讲不通的,只能修饰“爪牙”。因此,“利”是“爪牙”的定语,应该在“爪牙”的前面。该句是把定语后置了,这是个定语后置句。翻译时,学生只需把定语提放到中心语前面即可。

3、“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李氏子蟠,……不拘于时,学于余”、“形似酒撙,饰以山龟鸟兽之形”。以上三句中“于蓝”、“于余”、“以山龟鸟兽之形”都是“于(以)+名词”构成的介宾短语(介词结构),均置于谓语动词的后面。用现代汉语的句法知识分析,它们处于谓语后面,既不能作宾语(介宾短语不能作宾语),也不能作补语,而现代汉语中介宾短语一般作状语。实际上,三个介宾短语都修饰句中谓语作状语,分别表示比较、对象、方式,属状语后置。翻译时,学生只要把介宾短语提前,放置于谓语动词前即可。

4、①“沛公安在”;②“一言以蔽之”;③“古之人不余欺也”④“何陋之有”。以上所列四类句式是文言文中宾语前置的四种形式。不管哪一种形式的宾语前置,都可以用现代汉语的句法知识加以辨析。如“沛公安在”一句中“沛公”为名词,是句子的陈述对象。“安”是疑问代词,相当于“哪里”,“在”为介词,表示处所。该句本来要表达的意思是“沛公在哪里?”。在让学生认识这一语言现象时,我们可以举出一个相类的现代汉语常式句,如“你在哪里?”与“沛公安在”进行比较:“在哪里”与“安在”的意思一样,但前者是“介词+宾语(疑问代词)”,后者是“宾语(疑问代词)+介词”,显然后者把“宾语”前置了。同样“古之人不余欺也”一句中,构成该句的每个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的意思一样,学生容易理解。但学生对“古代的人不我欺”这种说话的方式却大为疑惑,古人为什么要这样说话呢?教者可举一相类句式进行句法分析,如“他不欺我”,“他”是主语,“欺”是谓语,“我”是宾语。两相比较,学生会很容易发现“不我欺”是把宾语“我”放在了谓语动词前面,是宾语前置。这是古人语言表达的习惯之一,是为了强调宾语。可见,利用现代汉语语法知识认识文言文的特殊句式,从而正确理解句意,快速翻译句子,是一种既简便又实用的方法。

二、把现代汉语的词法与句法知识相结合,快速解读句子,全面理解文意

以苏轼《石钟山记》一文第一段为例。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理解这段文字时,教者可让学生有意识地与现代汉语进行比较,并用现代汉语语法知识加以分析。这段文字绝大部分实词含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一致,只有“鼓”、“是”、“鸣”、“名”用法比较特殊。我们可以用词法知识进行分析。“鼓”现代是名词,而在“微风鼓浪”一句中,“鼓”处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由名词活用为动词,陈述“微风”,支配宾语“浪”,意为“鼓动”。“是”现代是判断词,而在“是说也,人常疑之”一句中,“是说”是偏正短语,是“之”指代的对象,作“疑”的宾语,“是说”应是名词性偏正短语,“是”是代词,限制“说”,意思是“这个”。“鸣”是动词,“虽大风浪不能鸣也”一句中,“鸣”后省略代词“之”。补充完整后的句子应是“虽大风浪不能鸣之(钟磬)也”。按照现代汉语句子成分分析法提取该句主干为:浪鸣之。可以看出主语“浪”和宾语“之”之间产生了“主语使宾语怎样”的意味,据此可以判断“鸣”为动词的使动用法,可理解为“使……鸣”。“名”,现代是名词,在“而此独以钟名”一句中,用句子成分分析法可以看出:“名”处在谓语位置,作谓语。但依据现代汉语的词类知识名词一般不作谓语,由此可推断“名”是名词活用为动词,作谓语,意为“命名”。

同样,用句法知识比较分析这段文字,可以看出,大多数文言句式与现代汉语一致。而“得双石于潭上”、“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两句的表达习惯就与现代汉语不一样。为了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古汉语的特殊句式,教者可用现代汉语的句法知识加以分析。“得双石于潭上”这个句子的主语是“李渤”,承前句省略,谓语是“得”,宾语是“双石”,这三个词按现代汉语常式句表达习惯组成一句话就是:“李渤得双石”。而原句中“于潭上”是个介宾短语,现代汉语中介宾短语一般作状语修饰谓语。据此,“于潭上”应作“李渤得双石”这个句子的状语,这样,该句的完整表达应是“李渤于潭上得双石”,把这个句子与“得双石于潭上”比较,学生自然可以发现原文句子介宾短语后置了,从而掌握状语后置句式。“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一句中,“所在皆是也”意为“到处都是这样”,这是个缺少主语的句子,表达完整应该是:“(什么)到处都是这样”。“什么”是该句陈述说明的对象,这个对象就是“石”,“石”后“铿然有声”似乎与“石”构成主谓关系,但这样一来,原句就成为两个句子,这两个句子形成并列关系,表达两层意思,即:“石(头)铿然有声”、“石(头)所在皆是”,这显然不符合作者本来要表达的意思。那么“铿然有声”是不是作状语呢?用句法知识分析可以看出,“铿然有声”是动词性状谓短语,一般作谓语。据此,“铿然有声”只有作“石”的定语,意为“铿锵作响的石头”,是一个名词性偏正短语,正好与后面的“所在皆是”构成主谓关系。这样,学生就可以认识古汉语的定语后置句式。

论文摘要:用计算机来处理汉语信息包括“字处理”、“词处理”和“句处理”三个阶段。“句处理”是实现自然语言的处理与理解这一关键性的技术难关。其中遇到的问题比较多:词性的判断;短语、句子的结构分析;歧义现象分析等等,最根本的方法是语言学家尽可能地把语言中的这些现象通过归纳、分析、总结出规律,再用形式化的方式描述出来,以便利于计算机处理。 论文

关键词:中文信息处理 现代汉语语法 句处理

用计算机来处理汉语信息,就是汉语信息处理,又称中文信息处理。中文信息处理包括“字处理”、“词处理”和“句处理”。“字处理”、“词处理”分别与汉字和词汇有关,在此主要谈谈“句处理”。

句处理的主要内容是,怎样使计算机理解自然语言(如现代汉语)的句子的意思,又怎样使计算机生成符合自然语言规则的句子。“句处理”所需要的语言知识,将是一种涉及到语音、语义、语法、语用等诸方面的综合性知识。目前。大家都深感现有的关于汉语的知识远远不能满足中文句处理的需要。单就句法方面的情况说。在中文信息处理过程中将会不断遇到我们想象不到的问题,许多问题在人看来还是比较容易解决的,但计算机就解决不了。也有一些问题,本身在学术界就有不同的观点,那么,就给中文信息处理增加了更大的困难。

用计算机来处理中文信息,遇到了很多困难,从现代汉语语法的角度来看,主要有以下一些问题:

一、词性的判断

由于汉语缺乏形态。汉语的词性判断主要是根据词的语法功能,不同的词,词性意义可能不同,同一个词出现在不同的地方,词性意义也可能不同,汉语中,大多数词有固定的词性,但有些词的用法比较特殊。例如:

1。他花了十块钱买了一盆花。

2。你用那个锁把门锁上。

3。他比雷锋还雷锋。

这三个句子中分别有两个“花”、“锁”、“雷锋”。但它们只是音同、形同,词性和意义都不同。句子1中的第一个“花”是动词,“花费”的意思,第二个“花”是名词,“植物”的意思。句子2中的第一个“锁”是名词,即“锁子”的意思,第二个“锁”是动词,是“锁住”的意思。句子3中第一个“雷锋”是名词,表示人名,第二个“雷锋”是形容词,表示“雷锋的精神、品质等”。具有一定语言知识的人大体上都能分清它们的区别。从传统语言教学的角度来讲,句子1中的两个“花”是词形、读音相同,但词性和意思都不一样,且两个“花”的意思之间没有联系,所以属于同音词。句子2中的两个“锁”,也是词形、读音相同,词性和意思都不一样,但两个“锁”意思间有联系,所以属于兼类词。句子3中的两个“雷锋”词形、读音相同,词性和意思都不一样,意思也有联系,但第二个“雷锋”属于词类活用。Ⅲ从教学的角度看,这种分类比较细致,便于人们的理解和掌握,但是,从中文信息处理的角度来看,这种分法太细,不便于计算机掌握。

目前,在中文信息处理中,是这样来定义兼类词的:亢世勇认为“兼类词有广义兼类词和狭义兼类词。广义兼类词就是中文信息处理中所说的现代汉语的同形词,对于计算机而言,只要词形相同,不管读音是否相同、意义是否相通,是同形异音词、同形同音词,还是一词多义、一词多种用法,都是相同的,都要从多个当中选一个。狭义的兼类词就是指一般的现代汉语着作定义的,‘同形同音、意义上有一定的联系,且具有两类或两类以上词的语法功能的词”’。陆俭明认为,兼类词是“指同字形、同音而意义不同或词性不同的词”。如果按这种定义理解,以上三个句子中的两个“花”、“锁”、“雷锋”都可以称之为兼类词。因为,中文信息处理的目的是让计算机能根据具体环境判断出词的词性,从而准确理解其中的含义就可以了。尽管如此,但是,汉语词类是多功能的,一类词不需要发生词形变化就可以充当不同的句子成分,不同类的词可以充当相同的句子成分,这样就给兼类词区分带来了更多的麻烦。因而,兼类词的选择是计算机词性自动标注的一个“瓶颈”。尽管信息处理专家运用了规则排歧、统计概率排歧或者两者结合起来等多种方法进行排歧,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种方法、一种系统能够彻底解决这个问题。

二、短语、句子的结构分析

由于汉语缺乏形态。所以。语序和虚词成了汉语中表示语法的主要手段。有些短语、句子的结构不好理解,需要形式和意义结合起来分析。例如:

A组:a。陕西+甘肃+宁夏 (“陕西+甘肃+宁夏”三者为联合关系)

b。中国+(北京+陕西)(“中国”与“北京陕西”是偏正关系。“北京”与“陕西”是联合关系)

C。中国(陕西(西安))(“中国”与“陕西西安”是偏正关系,“陕西”与“西安”也是偏正关系)这一组中的abe三个短语对人来说,都很容易分清楚,但计算机目前还很难区分,要让计算机分辨清楚,就得把三个处所名词组合在一起构成a类、b类、e类不同关系的条件与规则研究清楚,并将这些条件与规则加以形式化输入到计算机内。

B组:开始讨论(述宾关系)分析研究(联合关系)研究结束(主谓关系)

取下来(述补关系) 看完再说(连谓关系) 叫他回来(兼语关系)

生产管理(定中关系) 讽刺说(状中关系) 介绍写(不构成合法的句法关系)

这组是现代汉语里“动词性词语+动词性词语”构成的种种不同的结构关系,对人来说,通过讲解大致可以分辨,可是让计算机要分清楚,就非常难,因为我们至今还没有总结出“动词性词语+动词性词语”构成各种不同句法关系的具体规则。换句话说,“动词性词语+动词性词语”在什么条件下一定构成合法的什么句法关系,能构成什么样不同的句法关系,我们至今还说不清楚。

C组:天气好——好天气(主谓——偏正)很好——好得很(偏正——述补)

来人了。——人来了。(述宾——主谓)

一张票三元钱。——三元钱一张票。(主谓——主谓)这一组都是由于语序的不同而形成的结构和意义都不同的短语和句子。这些结构对人而言,稍加学习就可以理解,但这些给计算机理解意思增加了难度。需要人们把这些语序的`变化形成的不同的结构概括出规律来,再用形式化的方式描述出来。输入到计算机里。

三、歧义现象

现代汉语短语结构的歧义是进行汉语句法分析的一大障碍。“句处理”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排歧问题,计算机面对的歧义,不只是我们人所能感觉到的诸如下面这样一些句子的歧义现象:

(1)他正在输血。(他正给病人输血。/他病了,正输血。)

(2)看望的是病人。(你看望的那个人是病人。/看望你的那个人是病人。)

(3)我们急需进口产品。(我们急需进口的产品。/我们急需从国外进口产品。)

某些在人看来不存在歧义的句子计算机会认为有歧义。例如:

(4)a他被警察叫去罚了一百块钱。

b他被警察叫去写了一份检查。例(4)a句和b句,在人的眼里结构是不一样的。a句“被警察”这个介词结构一直管到底。全句意思是“他被警察叫去,他被警察罚了一百块钱”:而b句“被警察”这个介词结构只 管到“叫去”,管不着“写了一份检查”。可是,计算机分辨不清楚。要让计算机分辨清楚,我们就得将“PP+VPI+VP2”(PP代表介词结构,VP1和VP2分别代表紧挨着的不同的动词性词语)这种结构中的PP对后面动词性词语管辖的范围及其条件与规则进行充分、准确的描写,并加以形式化,“交给”计算机。而这一类现象与规则我们过去根本就没有考虑过,更不用说研究了。

其实以上所举的例子都存在歧义问题,因此,也可以这么说,“句处理”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排歧问题。

中文信息“句处理”的研究工作,上个世纪80年代就开始了,最早进行“句处理”研究工作就是基于规则展开的,但上个世纪90年代初,基于规则的“句处理”研究工作遇到了重重困难与难关,主要是语言学家所提供的语言规则远远不能满足信息处理的需要。目前,为了解决好中文信息处理中的“句处理”难题,出现了一个竞相研究、竞相发展的局面。对于句处理,提出的各种策略和途径,归纳起来。主要有基于规则和基于统计这两种策略。基于规则的研究者,一般求诸专家的理性知识,由人来对语言知识进行抽象:基于统计者,一般求助于计算机对大规模语料库真实文本的统计分析,由计算机来抽象出语言知识。各种策略和途径,目前,我们还很难说哪一种是唯一正确的。各种策略和途径,表面看不同,其实,最终都需要依赖可靠的汉语知识来驱动计算机正确处理自然语言(汉语)。因此,“无论是比较传统的基于规则的处理策略,还是90年代以来方兴未艾的基于统计的方法,在对语言知识的需求这一点上实际上都是共同的。所不同者,走规则路线的研究者一般求诸专家的理性知识,由人来对语言知识进行抽象(比如以带有合一条件的规则形式给出)。而走统计路线的研究者一般求助于计算机对大规模的语料库的统计分析,由计算机来抽象出语言知识(比如以一定的数据结构记录的统计结果等)。两种路线孰优孰劣,不能笼统判断,只能跟具体的应用目标结合起来,由实践结果来评价。”目前,越来越多的学者提倡把两种方法结合起来使用。因此,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会攻克难关,实现计算机对自然语言的处理与理解的目标,使中文信息处理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参考文献:

1、兰宾汉、邢向东:现代汉语(下册)[M].北京:中华书局,2007,48.

2、亢世勇:面向信息处理的现代汉语语法研究[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177.

3、陆俭明: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第三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51.

4、詹卫东:面向中文信息处理的现代汉语短语结构规则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2.

其实学得课本并不重要,所有的现代汉语书说的也都差不多。我给你列几个题目吧。1、句法方面的A、定语的位置。这个参考资料比较好找,主要是有些人说定语可以后移,有些人说不可以,你可以谈一下你的看法。这个是我毕业论文写的,你可以简单说一下。参考资料:[1]王松茂.汉语语法研究参考资料[H].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410-413。[2]刘忠华.简论古代汉语“定语后置”问题-“定语后置”说质疑[H].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年8月第21卷第4期.32-34。[3]朱德熙.说“的”.中国语文,1961年第1期.95-130。[4]转引自温锁林.定语的移位[H].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11月第23卷第4期.74-78。[5]戚晓杰,卢正国.“中心语+定语”结构及其相关问题研究[H].东方论坛,2005年第5期.83-87。[6]赵世举.关于“定语后置”问题的新思考[H].襄樊学院学报,2000年1月第21卷第1期.57-63。[7]吕淑湘,马庆株.语法研究入门.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265-266[8]王亚非,王媛.汉语意合与英语形合的思考[H].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06年12月第18卷第4期.82-86。[9]石硫智.乔姆斯基“普遍语法”假说的反证——来自认识心理学的启示[H].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年1月第28卷第1期.1-9。(这个不需要全看的,你自己选择)B、单音节形容词重叠式探究这个主要是说,“AA的”后面是动词时是定语还是状语,我把他归为状位形容词重叠式。这个可以写个小论文。参考书目:李宇明1996非谓形容词的词类地位《中国语文》第1期。李宇明1996论词语重叠的意义《世界汉语教学》第1期。潘晓东1981浅谈定语的易位现象《中国语文》第4期张敏1997从类型学和认知语法的角度看汉语重叠现象《国外语言学》第2期。朱德熹1982《语法讲义》[M]商务印书馆。2、语用方面的(这个论文比较好写一些)可以写一下我们平时说话的一些用语,从修辞的角度去写,这也属于语法方面。如《雷人的山寨词》、《小议网络语言的构词手段》希望写这些对你有用。

论文现代汉语语言歧义研究

(共计300余篇)1981-2001年拟声词初探[语言教学与研究1981.4]关于“在黑板上写字”句式变换和分化的若干问题[语言教学与研究1982.3]基础短语析句法[杭州大学学报增刊1982]“动+个+形/动”结构分析[汉语学习1984.2/现代汉语补语研究资料]两种不同性质的虚语素“头”[中国语文通讯1984.3]句型的分类及其原则[杭州大学学报增刊1984]说“又”——兼论副词研究的方法(与人合作) [语言教学与研究1985.2]评《汉语语法学史》[徐州师院学报1985.3]辞典编写和ABB式形容词的处理[辞书研究1985.4]汉语句型研究述评[语文导报1985.4/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现状和回顾]汉语语法研究现状述略[语文导报1985.5]关于歧义结构的研讨[语文导报1985.10/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现状和回顾]把字句及其变换句式[研究生论文选集.语言文字分册,江苏古籍出版社]同语式探讨[语文研究1986.1]“要了白要,不要白不要”是悖论吗? [汉语学习1986.5]八十年代副词研究的新突破[语文导报1987.2.3/人大复印资料1987.4]吕叔湘语言风格初探[语言教学与研究1987.3]评《语法研究和探索(二)》[中国语文1987.3]从语序的三个平面看定语的移位[华东师大学报1987.4/语法求索/人大复印资料1987.11]把字句研究纵横观[语文导报1987.7]状语后置的条件制约[汉字与文化(一),光明日报出版社]“V成”结构的性质[汉语学习1988.1]“非X不Y”及其变式[中国语文天地1988.1]毛茸茸的感性和下意识的力量[修辞学习1988.3]《现代汉语》教材改革向何处去? [语文建设1988.5]关于汉语语法学史研究的若干问题[华东师大学报1988.5] 形式与意义四论[语法研究和探索(四),北京大学出版社]论汉语语法学发展的历史趋势[语言学通讯1989.1]话语的失误及其补正[中国语文天地1989.1]“什么”非疑问用法研究(与人合作)[语言教学与研究1989.1]叹词疑问句的语义层面分析[语文研究1989.2]语气词“呢”在疑问句中的作用[中国语文1989.3]ABB式形容词的动态研究[世界汉语教学1990.1]说“言外之意”[华东师大学报1990.4]“语文研究”十年来语法论文观感[语文研究1990.4]“X不X”附加问研究[徐州师院学报1990.4]比字句替换规律刍议[中国语文1990.6]“XY”的学术研究风格和创学派意识[汉语学习1990.6]副词在句法结构中的语义指向[汉语论丛,华东师大出版社]汉语的话语话题[语文论文集,百家出版社]上海店名文化心理分析[现代语言学,延边大学出版社]试析上海方言的虚语素“头”[语文论丛(四),上海教育出版社]论中国理论语言学史研究(与人合作) [语言学与语言教学,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歧义分化方法探讨[语言教学与研究1991.1]辞格研究之我见[修辞学习1991.2]说中国文化语言学的三大流派[汉语学习1991.2/人大复印资料1991.2]八十年代汉语语法研究的回顾与今后的任务[世界汉语教学1991.3]评对外汉语新编教材《中国家常》[语言教学与研究1991.4]“省略句”与“非主谓句”新说[语文学习1991.7]回声问的形式特点和语用特征分析[华东师大学报1992.2/人大复印资料1992.10]关于中国文化语言学的反思[语言文字应用1992.2/人大复印资料1992.5]简评林祥楣主编的《现代汉语》[语文建设1992.4]关于语法研究中三个平面的理论思考——兼评有关的几种理论模式[南京师大学报 1992.4/人大复印资料1993.3]从新的角度研究广告语言[语言学通讯1993.1.2]评邢福义《语法问题发掘集》(与人合作) [语言研究1993.1]量词的语义分析及其与名词的双向选择[《中国语文1993.3]心理动词及其句型(与人合作) [语文研究1993.3]儿童语言研究的最新成果——评《汉族儿童问句系统习得探微》[汉语学习1993.3]汉语口语失误[语言文字应用1993.4/人大复印资料1994.1]七年磨一剑——读《汉语集稿》有感[汉语学习1993.6]现代汉语课程教学方法改革刍议[语文建设1993.9]汉语的结构句型与功能句型——评《中国句型文化》[语言与文化多学科研究,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1年现代汉语研究综述(与人合作) [中国语言学年鉴1992]难忘恩师哺育情[朱德熙先生纪念文集,语文出版社]现代汉语规范化问题[社会科学争鸣大系,上海人民出版社]汉语语法学在理论与方法上的十大贡献[中国语文研究四十年纪念文集,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对外汉语教学生成语法系统刍议[语法研究与语法应用,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现代汉语选择问研究[语言教学与研究1994.2]口语与语用研究的结晶——评《汉语习用语功能词典》[世界汉语教学1994.2]打开语言学宝库的金钥匙[汉语学习1994.3]间接问句及其相关句类比较[华东师大学报1994.5]动词的多角度、多层次、多渠道研究——评《汉语动词和动词性结构》(与人合作) [中国语文1994.6]道路与榜样——评《陆俭明自选集》[语言教学与研究1995.1]简评梅立崇《汉语与汉语教学探索》[世界汉语教学1995.3]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体系改革的新蓝图——评吕文华《对外汉语教学语法探索》[汉语学习1995.4]“怎么”疑问句的语法意义及功能类型[语法研究和探索(七)]“吧”字疑问句及其相关句式比较研究[第四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集]现代汉语正反问研究[汉语研究第4辑]疑问句群语义关系分析[第4届现代语言学讨论会论文集]设问句的类型与问答框架语义关系[庆祝吕叔湘先生90华诞讨论会论文集]动量词的语义分析及其与动词的选择关系[中国语文1995.2]双音节“V+N”的配价分析[现代汉语配价语法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论广告语创作的定位策略[语言文字应用1995.1]广告语研究的现状与我们的对策[汉语学习1995.3]春江水暖鸭先知[汉语学习1996.1]“句法向”与“语义价”及其相互关系[汉语学习1996.3,人大复印资料1997/2]评沈阳《现代汉语空语类研究》(任志萍合作)[语言教学与研究1996.4]论汉语语法的双向选择性原则[中国语言学学报8]关于“功能”和“解释”的几点理论思考[华东师大学报1996.4]港词语规范化与多元标准[香港大公报1996.10.10/香港词库建设通讯1997总第11期]复句研究的新突破———评王维贤等《现代汉语复句新解》(跟胡宗哲合作)[语文研究1996.2]抬头是山路在脚下———评萧国政《现代汉语语法研究》(跟任志萍合作)[汉语学习1996.2]香港报纸用语的层次等级及其对策[1997与香港中国语文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文应用写作与语言问题[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语文通讯》1997.6/42期]上海方言的“辣”“辣辣”“辣海”的比较研究(徐烈炯合作)[方言1997.1]从北京话、上海话、香港话看语言渐变的走势(鲍懋振合作)[香港语文建设通讯1997.3]试谈香港地区普通话教学中的“儿化”和“轻声”问题(沈阳合作)[方言1997.3]从“才”看语义与语法的相互制约关系[汉语学习1997.2]上海方言形容词重叠式研究(徐烈炯合作)[语言研究1997.2,人大复印资料1998/2]“非疑问形式+呢”疑问句研究[语言学论丛17辑,北京商务印书馆]双宾语句的语义分析[语言论丛2,上海辞书出版社]更上一层楼——评陈亚川郑懿德《汉语集稿二》[语言教学与研究1998.3]20世纪末的现代汉语语法研究[世界汉语教学1998.4]关于“轻声词”的若干疑难问题[语文建设1999.1/人大复印资料1999/5]《数里乾坤》序[世界汉语教学1999.1/ 《数里乾坤》北京大学出版社]歧义——语法研究的突破口[语法研究入门,商务印书馆1999]关于疑问句的研究[语法研究入门,商务印书馆1999]“阿V”及其相关疑问句式比较研究(徐烈炯合作)[中国语文1999.4/人大复印资料1999.8]上海方言与北京方言疑问代词比较研究(徐烈炯合作)[中国语言学的新拓展,香港城市大学1999]动词重叠核心意义、派生意义和格式意义(吴吟合作)(汉语学报2000.1,湖北教育出版社)《HSK对外汉语水平考试词典》编写的原则与方法(第六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香港方言外来词比较研究(语言文字应用2000.3,人大复印资料2000.10)“一面P,一面Q”的语义类型及相关句式(王伟丽合作)[语言教学与研究2000.3]2001(6篇)1.试论名词重叠AABB式语法意义及其他(吴吟合作)(语文研究2001.1)2.“v+满”的句法语义分析(税昌锡合作)(日本《现代中国语研究》2001.2)3.《现代汉语口语句法特点研究序言》(香港鹭达出版公司2001.5)4.汉语语法研究必须走向世界(胡建华合作)(世界汉语教学2001.2)5.名词的动态性及其鉴别标准(刘焱合作)(汉语学习2001.6)6.说新崛起的汉语语法学史评学(税昌锡合作)(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1.6)2002(5篇)1.“或者”单用、双用与多用的条件制约(周有斌合作)(语文研究2002.3)2.“是不是VP”肯定性倾向及其类型学意义(朱彦合作)(世界汉语教学2002.3,人大复印资料2003.1)3. 比字句强制性语义要求的句法表现(刘焱合作)(汉语学习2002.5)4. 现代汉语课程教材的实践与创新意识(中国大学教学2002.12)5.谈中学语文课程的目标以及语言点的设置(语言理论与语言教学,香港教育学院出版2002)2003(6篇)1.陕北方言的正反是非问句(王鹏翔合作)(方言2003.1)2.汉语虚词研究的新起点——评现代汉语虚词丛书(汉语学习2003.4)3.“宁可”格式研究及方法论意义(周有斌合作)(语言教学与研究2003.5)4.新世纪汉语语法研究的几点思考(语言科学2003.4)5.《标题语法》述评(周娟合作)(语文研究2003.6)6.“人家”的指代功能与语义分析(语法研究和探索(十二),商务印书馆2003)2004(8篇)1.现代汉语通论教材编写的创新意识(语文论丛八,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2.“语义语法”说略(暨南学报2004.1,人大复印资料2004.5)3.建立“理解语言学”刍议(赵春利合作)(修辞学习2004.1)4.动宾组合中的制约与反制约关系(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4.1)5.功能主义与汉语语法研究(罗晓英合作)(汉语学习2004.5,人大复印2005.5)6.“别”字句的语法意义及其对否定项的选择(罗晓英合作)(世界汉语教学2004.4)7.“也”字句与相似性原则(刘焱合作)(庆祝中国语文创刊50周年国际研讨会纪念文集,商务印书馆2004.12)8.当前汉语语法研究的特点与发展趋势(21世纪的中国语言学,商务印书馆2004、5)2005(9篇)1.从语义到形式的研究新思路(罗晓英合作)(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5.1)2.汉语方言语法研究的回顾与思考(周芍合作)(暨南学报2005.1)3.语义特征的界定与提取方法(周芍合作)(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1)4.“致使把字句”与“省隐被字句”的语用解释(赵春利合作)(汉语学习2005.4)5.“好”的话语功能分析(朱晓亚合作)(中国语文2005.5)6.香港词语比较研究(浸会大学《人文中国》第11期,2005.8)7.语法本体研究与对外汉语语法教学(周芍合作)(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5.4)8.“副+名”组合与语义指向新品种(吴立红合作)(语言教学与研究2005.6,复印2006.2)9.香港社区英文词语夹用现象剖析(吴立红合作)(语言文字应用2005.4)2006(11篇)1.关于语义范畴的理论思考(赵春利合作)(世界汉语教学2006.1)2.试探介词“对”的语法化过程(周芍合作)(语文研究2006.1)3.论语义特征的语法分类(税昌锡合作)(汉语学习2006.1)4.副词“可”的语义分化及其语用解释(罗晓英合作)(暨南学报2006.2)5.汉语谓宾动词的配价研究(王伟丽合作)(语言学问题论丛,三联书店2006.2)6.语义的多维研究序(《语义的多维研究》,语文出版社2006.2)7.港式中文与语言变异(石定栩合作)(华东师大学报2006.2)8.汉语语法的动态研究序言(汉语语法的动态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1)9.含动名词组合的语义分析(周日安合作)(湘潭大学学报2006.5)10.“把字句”“被字句”的认知解释(邢福义主编《汉语被动表述问题研究新拓展》,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5)11.浙江学者对现代语言学研究的贡献及其特色(汉语史学刊第6辑,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12)2007年(11篇)1.“V一把”中V的泛化与“一把”的词汇化(中国语文2007.1)2.论“太”修饰形容词的动态变化现象(汉语学习2007.1)3.汉语递进范畴研究序言(汉语递进范畴研究,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1)4.汉语方言正反问比较的几点思考(周娟合作)(暨南大学学报2007.2)5.港式中文的变异特点及其形成机制(石定栩合作)(《山高水长——丁邦新70寿庆论文集,台湾中央研究院2007)6.美英式原型标记“.门”的类化和泛化(周日安合作)(外国语2007.4)7.“NP1有NP2很AP”歧义格式的分化规则(赵春利合作)(语言研究2007.2)8.上海方言的话题疑问句和命题疑问句(华东师大学报2007.4)9.建立以语义特征为标志的汉语复句新系统刍议(世界汉语教学2007.4)10.林焘先生追忆(《林焘先生纪念文集》,商务印书馆2007.10)11.生成语言学背景下的汉语语法及翻译研究序言(《生成语言学背景下的汉语语法及翻译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0)2008年(12篇)1.探索新的理论方法,重铸中国修辞学的辉煌(修辞学习2008.2)2.网络时代汉语嬗变的动态观(马喆合作)(语言文字应用2008.3)3.“动+介+宾”结构的语义模式及认知场景(周娟合作)(语言教学与研究2008.3)4.由“是”构成的三种附加问比较研究(甘肃社会科学2008.4)5.“连A也.都B”框式结构的争议及其框式化进程(语言科学2008.4,复印2008.11)6.从“手机”看不同华语社区同义词群的竞争与选择(刘杰合作)(语文研究2008.4)(新华文摘2009.3全文转载)7.试论“责怪”义标记格式“都是NP” (郑娟曼合作)(汉语学习2008.5)8.“好不好”的否定功用(郑娟曼合作)(暨南学报2008.4)9.教材的精品意识与精品课程建设(中国大学教学2008.5)10.徐通锵先生二三事(《徐通锵先生纪念文集》商务印书馆2008.7)11.几回回梦里回北大……(《未名湖之恋》吉林人民出版社2008)12.港式中文与语言接触理论(佛山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8.4)2009年(9篇)1.从准定语看结构重组的基本原则(山西大学学报2009.1)2.21世纪汉语语法研究的宏观思考(澳门语言学学刊2009.1)3.论反义方位复合词的约量表达(马喆合作)(学术研究2009.3)4.说框式结构“想x就x”(丁倩合作)(华文学院学报2009.3)5.新兴组合“X一下”的泛化趋势及其修辞价值(马婧合作)(修辞学习2009.2)6.香港地区大学普通话教学与考核的互动(王玲玲合作)(中国大学教学2009年第8期)7.上海方言疑问句近百年来的演变和特点(日本《现代中国语研究》2009.11)8.从“V给”句式的类化看语义的决定性原则(语言教学与研究2009.6,复印2010.3)9.“美女”面称的争议及其社会语言学调查(语言文字应用2009.4)2010年(9篇)1.析一种新兴的主观强加性贬义格式(刘杰合作)(语言与翻译2010.1)2.“A到O”结构的语义类型及认知模式(王宜广合作)(暨南学报2010.2)3.“没A没B”框式结构的语义增值及贬义倾向(袁志刚合作)(语文研究2010.3)4.非真值性判断“不是A,而是B”句式研究(王宜广合作)(世界汉语教学2010.3)5.“一A一B”框式结构的位序原则及其构式语义(崔少娟合作,当代修辞学2010.3)6.《新时期汉语语法学史》自序(汉语学习2010.4)7.汉语反递句式的语义信息结构分析(周静合作)(宁夏大学学报2010.6)8.《名名组合的句法语义研究》序(周日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7)9.北大,我心中永不枯竭的源泉(《我们的学友》,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10月)2011年(9篇) 1.新世纪汉语语法研究的特点和趋势(汉语学习2011.1)2.“半A半B”框式结构及相关格式比较(黄燕旋合作)(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11.2)3.“幸亏”类副词的句法语义.虚化轨迹以及历史层次(语言教学与研究2011.3)4. 汉语框式结构说略(中国语文2011.3)5.评《汉语语法论》的历史地位兼论其“句型”学说(新疆克拉玛依学刊2011.3)6.上海话句末助词“快勒”新解(石定栩合作)(《南方语言学》2011.3,暨南大学出版社)7.汉语社区词的典型性及其鉴定标准(刘宗保合作)(语文研究2011.3)8.社会与认知视角下的歧义研究新探索——评《现代汉语歧义识别与消解的认知研究》(当代修辞学2011.4)9.两岸汉语“男生”“女生”的指称比较(杨海明合作)(语言文字应用2011.4)2012年1.移动动词“来”的会话策略与虚化假设(张寒冰合作)(暨南学报2012.1)2.语言服务业与语言服务学(北华大学学报2012)3.估测副词群的功能比较(《汉藏语学报》2012)4.论汉语语法研究的北大精神(商务印书馆2012)5.是非问内部类型的特点及其比较研究(世界汉语教学2012)6.说新兴框式结构“X你个头”及其语义的固化(汉语学报2012)7.“罢了”的语法化进程及其语义的演变(刘晓晴合作)(古汉语研究2012)

毕业论文题目1.现代汉语语音研究2.汉语新词语研究3.汉语外来词语研究4.汉语字母词研究5.汉语媒体语言特点研究6.汉语修辞研究7.汉语多音字研究8.汉语复活词研究9.当代汉语科技词语研究10.现代汉语成语变化研究11.当代汉语词语语音形式的发展变化12.汉语惯用语研究13.当代汉语新谚语研究14.当代汉语青年流行语研究1.现代汉语同音误用研究2.谈谈副词“终于”的用法3.论正极意义和负极意义4.语用正误与语频统计5.因果关系与转折关系的上位义比较6.给病句一个理由1.作为文化符号的语言符号2.文化符号“道”和“道”族词汇的研究(说明:本题中的“道”也可换成“气”、“心”、“性”、“理”、“天”、“命”、“神”等字,分别成为不同的题目)3.当前我国社会称谓的使用问题4.“女士、先生、小姐、太太”使用情况调查5.“同志”的尴尬6.文学语言研究7.汉语语气词研究8.书名和社会文化心理9.店名和中国文化(说明:本题中的“店名”也可换成“人名”、“姓氏”、“地名”、“菜名”、“品牌名称”等等词语,分别成为不同的题目)10.鬼神名称和宗教文化11.命名和艺术世界——谈小说《西游记》的人物、地点命名在艺术建构中的作用12.成语和中国文化(说明:本题中的“成语”也可换成“歇后语”、“惯用语”、“俗语”等词,分别成为不同的题目)13.汉语动物名称研究14.汉语植物名称研究15.新时期小说语言粗鄙化现象研究16.“X吧”类新生店名研究17.说“秀”(英show)18.汉语象声词研究19.泛义动词“整”与“搞”的比较研究20.汉语感叹词研究21.东北方言动词“造”的研究22.东北方言语气助词“呗”的研究23.东北方言后缀“——巴”的研究24.新时期以来新生句法现象研究25.话语与政治的关系研究1.字词误读研究、字词误用研究2.汉字形体演变及识记研究3.褒义词考查分析4.同义词辨析与运用5.贬义词考查分析6.汉英词语对比研究(包括对外汉语教学)7.成语运用研究、习语运用研究8.新闻语言研究9.广告用语研究10.法律、商贸语言研究11.社交用语研究、文艺用语研究(小品、歌词等)12.词类区分研究13.语境与语言表达研究14.新辞格研究或辞格发展研究15.语境对词义(句子结构)的影响16.有特点的句法结构考察分析1.现代汉语语法2.汉语应答句研究3.标题语法研究4.标题语用研究5.标题语义研究6.东北官话地点方言研究7.东北官话语音研究8.东北官话词汇研究9.东北官话语法研究10.东北官话语用研究11.现代汉语词典编纂研究12.现代汉语修辞研究1.现代汉语主谓谓语句研究2.现代汉语补语研究3.程度副词与状态形容词的组合研究4.程度副词与特殊的动词性结构组合研究5.“副+名”的社会运用考察6.句法结构中的语义分析7.动词和名词的句法语义关系研究8.现代汉语歧义问题研究9.歧义现象和语境研究10.现代汉语形容词重叠式研究11.现代汉语程度副词重叠式研究12.成语和中国文化(说明:本题中的“成语”也可换成“歇后语”、“惯用语”、“俗语”等词,分别成为不同的题目)1. 当代作家语言研究(包括词汇、语法、修辞)2. 报刊语言研究3. 节目主持人语言特点考察4. 少儿节目语言特点考察5. 流行歌曲中的若干语言现象6. 法律语言研究7. 辩论、演讲语言的特点8. 对外汉语教材的对比研究9. 留学生汉语习得的语误研究10. 汉语各方言的语音、词汇、语法研究11. 现代汉语插入语的个案或宏观研究12. 现代汉语委婉语的个案或宏观研究13. 汉语口语中的话语标记研究(如:对了、嗯、好、得了、回头、然后、我说等)14. 代词“人”、“人家”使用情况考察15. 句末语气词使用状况调查16. 谈“俗话”17. 汉外对比研究(如:亲属称谓、外来词、具体语法现象)18. 状语的类型与状语的位置(是否可以前置)19. 《现代汉语词典》收词情况分类考察20. 夫妻互称的历时、共时研究21.交际语言的若干问题研究1.对外汉语语音教学2.俄罗斯留学生汉语声调学习研究3.韩国留学生汉语单字音学习研究4.歧义格式的实验语音学研究5.哈尔滨方言单字音研究6.歧义结构的语音分化研究7.黑龙江方言语音研究8.“都”字歧义句的实验语音学研究9.哈尔滨方言声调研究10.实验语音学11.对外汉语单字音教学研究12.语音史研究13.语音的规范与发展毕业论文题目1.《审音表》与《现代汉语词典》定音比较研究2.第二语言教学流派研究3.对外汉语教学技巧研究4.对外汉语词汇教学5.对外汉语语法教学6.对外汉语汉字教学1.语言文化教学策略与方法2.汉语中介语研究3.对外汉语教学史研究4.对外汉语教材分析5.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听力训练6.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口语训练7.对外汉语词汇教学技巧1.关于中国文化教学问题的宏观讨论2.语言课的文化教学3.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意识4.对外汉语口语课堂教学5.任务型教学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6.情景教学在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7.对外汉语中的俗语教学8.交互式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9.对外汉语教师的职业角色10.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近义词辨析1.惯用语与对外汉语教学2.对外汉语中的成语教学3.对外汉语写作教学4.对外汉语形容词教学5.对外汉语虚词教学6.程度副词的对外汉语教学7.祈使句的对外汉语教学8.疑问句的对外汉语教学9.感叹句的对外汉语教学

现代汉语语言学论文

1. 现代汉语语法的格关系 鲁川,林杏光 文献来自: 汉语学习 1989年 第05期 CAJ下载 PDF下载 现代汉语语法的“格”(case)指的是“语义格”。 汉语的谓词V(verbal)包括动词和形容词,体词N(Nominal)包括名词、代名词和量词。 格关系是诸多的语义关系(semantic relahons ... 被引用次数: 54 文献引用-相似文献-同类文献 2. 现代汉语句尾“了”的语法意义及其解说 刘勋宁 文献来自: 世界汉语教学 2002年 第03期 CAJ下载 PDF下载 《面临新世纪挑战的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萧国政(2000)现代汉语句末“了”意义的析离,《面临新世纪挑战的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赵世开 沈家煊(1984)汉语“了”字跟英语 ... 被引用次数: 40 文献引用-相似文献-同类文献 3. 现代汉语方位成分的分化和语法化 方经民 文献来自: 世界汉语教学 2004年 第02期 CAJ下载 PDF下载 《现代汉语语法讲话》,北京:商务印书馆。 方经民(1982) 《关于语素、词和短语》一文读后,《中国语文》第3期。 方经民(1997) 论汉语方位参照系统中的对立平行现象,《大河内康宪教授退官记念-- ... 被引用次数: 13 文献引用-相似文献-同类文献 4. 现代汉语语法特点和汉语语法研究的本位观 金立鑫,白水振 文献来自: 汉语学习 2003年 第05期 CAJ下载 PDF下载 § 1现代汉语语法特点1 .1现代汉语语法的一般样式现代汉语在语序类型上属于 SVO型语言 ,语法上的一般规则是 :句子成分一般按照“主语——谓语——宾语”的顺序排列 ,定语在名词的前面 ,状语在动词、形容词的前面 ... 被引用次数: 5 文献引用-相似文献-同类文献 5. 现代汉语个体量词语法特点的认知解释 范伟 文献来自: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2001年 第02期 CAJ下载 PDF下载 现代汉语个体量词语法特点的认知解释@范伟$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南京210097现代汉语 ... 语法特点;;认知解释本文对汉语语法中有关个体量词的四个特点作了认知方面的解释,认为:1 ... 被引用次数: 11 文献引用-相似文献-同类文献 6. 现代汉语的句子构造与词尾“了”的语法位置 刘勋宁 文献来自: 语言教学与研究 1999年 第03期 CAJ下载 PDF下载 现代汉语词尾“了”的语法意义,《中国语文》第5 期。 刘勋宁1990 现代汉语句尾“了”的语法意义及其与词尾“了”的联系,《世界汉语教学》第2 期。 刘勋宁1998 《现代汉语研究》,北京语言文 ... 被引用次数: 20 文献引用-相似文献-同类文献 7. 《现代汉语语法信息词典》的新进展 俞士汶,朱学锋,王惠 文献来自: 中文信息学报 2001年 第01期 CAJ下载 PDF下载 国家科技攻关项目“现代汉语语法信息词典”的开发。这部电子词典的规格说明书[1]在《中文信息学报》1996年第2期全文发表之后,它在汉语信息处理领域的影响逐步显现出来。更详细地介绍这部词典的专著《现代汉语语法信息词典详解》[2]于 ... 被引用次数: 12 文献引用-相似文献-同类文献 8. 八十到九十年代的现代汉语语法研究 邵敬敏 文献来自: 世界汉语教学 1998年 第04期 CAJ下载 PDF下载 对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来说,是前所未有的大好时机,人们的思想从来也没有像现在这样开放过,语法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也从来没有达到过像现在这样的水平。我们这一代能够亲身参与这一时期的研究工作,应该说,是十分幸运的。今年是汉语 ... 被引用次数: 11 文献引用-相似文献-同类文献 9. 现代汉语的隐性语法范畴 萧国政 文献来自: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99年 第02期 CAJ下载 PDF下载 萧国政《现代汉语语法问题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4-33页。关于指称和陈述,可参看陆俭明《八十年代中国语法研究》和朱德熙《自指和转指:汉语名词化标记“的、者、所、之”的语法功能和语义功能》,载《方言 ... 被引用次数: 4 文献引用-相似文献-同类文献 10. 80年代以来汉语信息处理研究述评——作为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应用背景之一 詹卫东 文献来自: 当代语言学 2000年 第02期 CAJ下载 PDF下载 探讨适合信息处理的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发展方向。限于资料和篇幅,本文基本没有涉及海外学者的相关研究。副标题是“现代汉语语法研究”而不是“现代汉语研究”,主要是因为本文不谈语音处理方面的研究。另外,本文所指的语法研究,从宽理解也包括 ... 被引用次数: 17 文献引用-相似文献-同类文献 具体的你根据自己的需要在中国知网()上挑挑吧。

【论文主题词】 现代汉语语法;比较;解读

【论文摘要】 文言文,是古人用书面用语写成的文章。本文主要从现代汉语的句法和词法两个方面探讨了如何轻松、快速和准确地解读文言文。

文言文,是古人用书面用语写成的文章。运用现代汉语的语法知识,不仅可以清晰地透视文言文语法现象,快速准确地解读文言文,而且对初次大量接触文言文的初一、高一学生来说,运用这些方法可以更加轻松有效地学懂文言文,从而很好地传承祖国的文化遗产。

一、运用现代汉语句法知识,进行古今句式比较,正确理解句意

现代汉语中常式句一般表达形式为:

(状语)定语+主语+(状语)谓语+(定语)宾语(补语)

我们可以把现代汉语的常式句作为“标准句式”拿来与文言文的句式进行比较,可以很容易地发现古今句式的不同之处。从而识别文言文的特殊句式,正确理解和翻译文言语句。

下面以文言文“倒装句”为例来谈谈这一方法在教学中的运用。

文言文的倒装句,也叫“变式句”,就是句子的表达形式不同于现代汉语“常式句”的句子。

1、“大哉,尧之为君也!”此句中“尧之为君也”是个主谓短语,意思为“尧作为君主”。“尧作为君主”怎样呢?没有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需要进一步陈述,说明,形容。而“大”是形容词,意为“伟大”,是要陈述,说明,形容某个对象的。这样“尧之为君”与“大”构成主谓关系,但句子形式是先谓语后主语,不符合我们现代汉语通常的表达习惯,明显属于主谓倒装。说话人为了强调谓语,把谓语前置了。学生有了这样的认识,在理解翻译时只需把主谓关系理顺即可。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让学生划分此句的句子成分可以发现:蚓(主语)+无(谓语)+爪牙(宾语)。主谓宾完整,“利”似乎多出来了。但依据词类知识,“利”是形容词,意思为“锋利”,在句中应作定语或谓语,“什么锋利呢?”,在句中该词语修饰的对象只能是“蚓”或“爪牙”,而“锋利的蚓(蚯蚓)”是讲不通的,只能修饰“爪牙”。因此,“利”是“爪牙”的定语,应该在“爪牙”的前面。该句是把定语后置了,这是个定语后置句。翻译时,学生只需把定语提放到中心语前面即可。

3、“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李氏子蟠,……不拘于时,学于余”、“形似酒撙,饰以山龟鸟兽之形”。以上三句中“于蓝”、“于余”、“以山龟鸟兽之形”都是“于(以)+名词”构成的介宾短语(介词结构),均置于谓语动词的后面。用现代汉语的句法知识分析,它们处于谓语后面,既不能作宾语(介宾短语不能作宾语),也不能作补语,而现代汉语中介宾短语一般作状语。实际上,三个介宾短语都修饰句中谓语作状语,分别表示比较、对象、方式,属状语后置。翻译时,学生只要把介宾短语提前,放置于谓语动词前即可。

4、①“沛公安在”;②“一言以蔽之”;③“古之人不余欺也”④“何陋之有”。以上所列四类句式是文言文中宾语前置的四种形式。不管哪一种形式的宾语前置,都可以用现代汉语的句法知识加以辨析。如“沛公安在”一句中“沛公”为名词,是句子的陈述对象。“安”是疑问代词,相当于“哪里”,“在”为介词,表示处所。该句本来要表达的意思是“沛公在哪里?”。在让学生认识这一语言现象时,我们可以举出一个相类的现代汉语常式句,如“你在哪里?”与“沛公安在”进行比较:“在哪里”与“安在”的意思一样,但前者是“介词+宾语(疑问代词)”,后者是“宾语(疑问代词)+介词”,显然后者把“宾语”前置了。同样“古之人不余欺也”一句中,构成该句的每个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的意思一样,学生容易理解。但学生对“古代的人不我欺”这种说话的方式却大为疑惑,古人为什么要这样说话呢?教者可举一相类句式进行句法分析,如“他不欺我”,“他”是主语,“欺”是谓语,“我”是宾语。两相比较,学生会很容易发现“不我欺”是把宾语“我”放在了谓语动词前面,是宾语前置。这是古人语言表达的习惯之一,是为了强调宾语。可见,利用现代汉语语法知识认识文言文的特殊句式,从而正确理解句意,快速翻译句子,是一种既简便又实用的方法。

二、把现代汉语的词法与句法知识相结合,快速解读句子,全面理解文意

以苏轼《石钟山记》一文第一段为例。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理解这段文字时,教者可让学生有意识地与现代汉语进行比较,并用现代汉语语法知识加以分析。这段文字绝大部分实词含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一致,只有“鼓”、“是”、“鸣”、“名”用法比较特殊。我们可以用词法知识进行分析。“鼓”现代是名词,而在“微风鼓浪”一句中,“鼓”处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由名词活用为动词,陈述“微风”,支配宾语“浪”,意为“鼓动”。“是”现代是判断词,而在“是说也,人常疑之”一句中,“是说”是偏正短语,是“之”指代的对象,作“疑”的宾语,“是说”应是名词性偏正短语,“是”是代词,限制“说”,意思是“这个”。“鸣”是动词,“虽大风浪不能鸣也”一句中,“鸣”后省略代词“之”。补充完整后的句子应是“虽大风浪不能鸣之(钟磬)也”。按照现代汉语句子成分分析法提取该句主干为:浪鸣之。可以看出主语“浪”和宾语“之”之间产生了“主语使宾语怎样”的意味,据此可以判断“鸣”为动词的使动用法,可理解为“使……鸣”。“名”,现代是名词,在“而此独以钟名”一句中,用句子成分分析法可以看出:“名”处在谓语位置,作谓语。但依据现代汉语的词类知识名词一般不作谓语,由此可推断“名”是名词活用为动词,作谓语,意为“命名”。

同样,用句法知识比较分析这段文字,可以看出,大多数文言句式与现代汉语一致。而“得双石于潭上”、“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两句的表达习惯就与现代汉语不一样。为了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古汉语的特殊句式,教者可用现代汉语的句法知识加以分析。“得双石于潭上”这个句子的主语是“李渤”,承前句省略,谓语是“得”,宾语是“双石”,这三个词按现代汉语常式句表达习惯组成一句话就是:“李渤得双石”。而原句中“于潭上”是个介宾短语,现代汉语中介宾短语一般作状语修饰谓语。据此,“于潭上”应作“李渤得双石”这个句子的状语,这样,该句的完整表达应是“李渤于潭上得双石”,把这个句子与“得双石于潭上”比较,学生自然可以发现原文句子介宾短语后置了,从而掌握状语后置句式。“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一句中,“所在皆是也”意为“到处都是这样”,这是个缺少主语的句子,表达完整应该是:“(什么)到处都是这样”。“什么”是该句陈述说明的对象,这个对象就是“石”,“石”后“铿然有声”似乎与“石”构成主谓关系,但这样一来,原句就成为两个句子,这两个句子形成并列关系,表达两层意思,即:“石(头)铿然有声”、“石(头)所在皆是”,这显然不符合作者本来要表达的意思。那么“铿然有声”是不是作状语呢?用句法知识分析可以看出,“铿然有声”是动词性状谓短语,一般作谓语。据此,“铿然有声”只有作“石”的定语,意为“铿锵作响的石头”,是一个名词性偏正短语,正好与后面的“所在皆是”构成主谓关系。这样,学生就可以认识古汉语的定语后置句式。

论文摘要:用计算机来处理汉语信息包括“字处理”、“词处理”和“句处理”三个阶段。“句处理”是实现自然语言的处理与理解这一关键性的技术难关。其中遇到的问题比较多:词性的判断;短语、句子的结构分析;歧义现象分析等等,最根本的方法是语言学家尽可能地把语言中的这些现象通过归纳、分析、总结出规律,再用形式化的方式描述出来,以便利于计算机处理。 论文

关键词:中文信息处理 现代汉语语法 句处理

用计算机来处理汉语信息,就是汉语信息处理,又称中文信息处理。中文信息处理包括“字处理”、“词处理”和“句处理”。“字处理”、“词处理”分别与汉字和词汇有关,在此主要谈谈“句处理”。

句处理的主要内容是,怎样使计算机理解自然语言(如现代汉语)的句子的意思,又怎样使计算机生成符合自然语言规则的句子。“句处理”所需要的语言知识,将是一种涉及到语音、语义、语法、语用等诸方面的综合性知识。目前。大家都深感现有的关于汉语的知识远远不能满足中文句处理的需要。单就句法方面的情况说。在中文信息处理过程中将会不断遇到我们想象不到的问题,许多问题在人看来还是比较容易解决的,但计算机就解决不了。也有一些问题,本身在学术界就有不同的观点,那么,就给中文信息处理增加了更大的困难。

用计算机来处理中文信息,遇到了很多困难,从现代汉语语法的角度来看,主要有以下一些问题:

一、词性的判断

由于汉语缺乏形态。汉语的词性判断主要是根据词的语法功能,不同的词,词性意义可能不同,同一个词出现在不同的地方,词性意义也可能不同,汉语中,大多数词有固定的词性,但有些词的用法比较特殊。例如:

1。他花了十块钱买了一盆花。

2。你用那个锁把门锁上。

3。他比雷锋还雷锋。

这三个句子中分别有两个“花”、“锁”、“雷锋”。但它们只是音同、形同,词性和意义都不同。句子1中的第一个“花”是动词,“花费”的意思,第二个“花”是名词,“植物”的意思。句子2中的第一个“锁”是名词,即“锁子”的意思,第二个“锁”是动词,是“锁住”的意思。句子3中第一个“雷锋”是名词,表示人名,第二个“雷锋”是形容词,表示“雷锋的精神、品质等”。具有一定语言知识的人大体上都能分清它们的区别。从传统语言教学的角度来讲,句子1中的两个“花”是词形、读音相同,但词性和意思都不一样,且两个“花”的意思之间没有联系,所以属于同音词。句子2中的两个“锁”,也是词形、读音相同,词性和意思都不一样,但两个“锁”意思间有联系,所以属于兼类词。句子3中的两个“雷锋”词形、读音相同,词性和意思都不一样,意思也有联系,但第二个“雷锋”属于词类活用。Ⅲ从教学的角度看,这种分类比较细致,便于人们的理解和掌握,但是,从中文信息处理的角度来看,这种分法太细,不便于计算机掌握。

目前,在中文信息处理中,是这样来定义兼类词的:亢世勇认为“兼类词有广义兼类词和狭义兼类词。广义兼类词就是中文信息处理中所说的现代汉语的同形词,对于计算机而言,只要词形相同,不管读音是否相同、意义是否相通,是同形异音词、同形同音词,还是一词多义、一词多种用法,都是相同的,都要从多个当中选一个。狭义的兼类词就是指一般的现代汉语着作定义的,‘同形同音、意义上有一定的联系,且具有两类或两类以上词的语法功能的词”’。陆俭明认为,兼类词是“指同字形、同音而意义不同或词性不同的词”。如果按这种定义理解,以上三个句子中的两个“花”、“锁”、“雷锋”都可以称之为兼类词。因为,中文信息处理的目的是让计算机能根据具体环境判断出词的词性,从而准确理解其中的含义就可以了。尽管如此,但是,汉语词类是多功能的,一类词不需要发生词形变化就可以充当不同的句子成分,不同类的词可以充当相同的句子成分,这样就给兼类词区分带来了更多的麻烦。因而,兼类词的选择是计算机词性自动标注的一个“瓶颈”。尽管信息处理专家运用了规则排歧、统计概率排歧或者两者结合起来等多种方法进行排歧,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种方法、一种系统能够彻底解决这个问题。

二、短语、句子的结构分析

由于汉语缺乏形态。所以。语序和虚词成了汉语中表示语法的主要手段。有些短语、句子的结构不好理解,需要形式和意义结合起来分析。例如:

A组:a。陕西+甘肃+宁夏 (“陕西+甘肃+宁夏”三者为联合关系)

b。中国+(北京+陕西)(“中国”与“北京陕西”是偏正关系。“北京”与“陕西”是联合关系)

C。中国(陕西(西安))(“中国”与“陕西西安”是偏正关系,“陕西”与“西安”也是偏正关系)这一组中的abe三个短语对人来说,都很容易分清楚,但计算机目前还很难区分,要让计算机分辨清楚,就得把三个处所名词组合在一起构成a类、b类、e类不同关系的条件与规则研究清楚,并将这些条件与规则加以形式化输入到计算机内。

B组:开始讨论(述宾关系)分析研究(联合关系)研究结束(主谓关系)

取下来(述补关系) 看完再说(连谓关系) 叫他回来(兼语关系)

生产管理(定中关系) 讽刺说(状中关系) 介绍写(不构成合法的句法关系)

这组是现代汉语里“动词性词语+动词性词语”构成的种种不同的结构关系,对人来说,通过讲解大致可以分辨,可是让计算机要分清楚,就非常难,因为我们至今还没有总结出“动词性词语+动词性词语”构成各种不同句法关系的具体规则。换句话说,“动词性词语+动词性词语”在什么条件下一定构成合法的什么句法关系,能构成什么样不同的句法关系,我们至今还说不清楚。

C组:天气好——好天气(主谓——偏正)很好——好得很(偏正——述补)

来人了。——人来了。(述宾——主谓)

一张票三元钱。——三元钱一张票。(主谓——主谓)这一组都是由于语序的不同而形成的结构和意义都不同的短语和句子。这些结构对人而言,稍加学习就可以理解,但这些给计算机理解意思增加了难度。需要人们把这些语序的`变化形成的不同的结构概括出规律来,再用形式化的方式描述出来。输入到计算机里。

三、歧义现象

现代汉语短语结构的歧义是进行汉语句法分析的一大障碍。“句处理”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排歧问题,计算机面对的歧义,不只是我们人所能感觉到的诸如下面这样一些句子的歧义现象:

(1)他正在输血。(他正给病人输血。/他病了,正输血。)

(2)看望的是病人。(你看望的那个人是病人。/看望你的那个人是病人。)

(3)我们急需进口产品。(我们急需进口的产品。/我们急需从国外进口产品。)

某些在人看来不存在歧义的句子计算机会认为有歧义。例如:

(4)a他被警察叫去罚了一百块钱。

b他被警察叫去写了一份检查。例(4)a句和b句,在人的眼里结构是不一样的。a句“被警察”这个介词结构一直管到底。全句意思是“他被警察叫去,他被警察罚了一百块钱”:而b句“被警察”这个介词结构只 管到“叫去”,管不着“写了一份检查”。可是,计算机分辨不清楚。要让计算机分辨清楚,我们就得将“PP+VPI+VP2”(PP代表介词结构,VP1和VP2分别代表紧挨着的不同的动词性词语)这种结构中的PP对后面动词性词语管辖的范围及其条件与规则进行充分、准确的描写,并加以形式化,“交给”计算机。而这一类现象与规则我们过去根本就没有考虑过,更不用说研究了。

其实以上所举的例子都存在歧义问题,因此,也可以这么说,“句处理”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排歧问题。

中文信息“句处理”的研究工作,上个世纪80年代就开始了,最早进行“句处理”研究工作就是基于规则展开的,但上个世纪90年代初,基于规则的“句处理”研究工作遇到了重重困难与难关,主要是语言学家所提供的语言规则远远不能满足信息处理的需要。目前,为了解决好中文信息处理中的“句处理”难题,出现了一个竞相研究、竞相发展的局面。对于句处理,提出的各种策略和途径,归纳起来。主要有基于规则和基于统计这两种策略。基于规则的研究者,一般求诸专家的理性知识,由人来对语言知识进行抽象:基于统计者,一般求助于计算机对大规模语料库真实文本的统计分析,由计算机来抽象出语言知识。各种策略和途径,目前,我们还很难说哪一种是唯一正确的。各种策略和途径,表面看不同,其实,最终都需要依赖可靠的汉语知识来驱动计算机正确处理自然语言(汉语)。因此,“无论是比较传统的基于规则的处理策略,还是90年代以来方兴未艾的基于统计的方法,在对语言知识的需求这一点上实际上都是共同的。所不同者,走规则路线的研究者一般求诸专家的理性知识,由人来对语言知识进行抽象(比如以带有合一条件的规则形式给出)。而走统计路线的研究者一般求助于计算机对大规模的语料库的统计分析,由计算机来抽象出语言知识(比如以一定的数据结构记录的统计结果等)。两种路线孰优孰劣,不能笼统判断,只能跟具体的应用目标结合起来,由实践结果来评价。”目前,越来越多的学者提倡把两种方法结合起来使用。因此,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会攻克难关,实现计算机对自然语言的处理与理解的目标,使中文信息处理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参考文献:

1、兰宾汉、邢向东:现代汉语(下册)[M].北京:中华书局,2007,48.

2、亢世勇:面向信息处理的现代汉语语法研究[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177.

3、陆俭明: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第三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51.

4、詹卫东:面向中文信息处理的现代汉语短语结构规则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2.

物流企业管理模式研究

最好是自己写是比较,要是没有时间再去找别人去写也是可以的。但是一定是要找正规的。

现代汉语配价语法研究论文

(1)著作(部分):1994 《现代汉语空语类研究》(专著,作者,35万字),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 《现代汉语配价语法研究》(论文集,主编,25万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a《配价理论与汉语语法研究》(论文集,主编,30万字),北京:语文出版社;2000b《语言学概论》(高等学校教材,与胡明扬、贺阳合著,40万字),北京:语文出版社;2000c《面临新世纪挑战的现代汉语语法研究》(论文集,与陆俭明等合编,72万字),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 《生成语法理论与汉语语法研究》(专著,与何元建、顾阳合著,60万字),黑龙江: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3a《〈语言学概论〉辅导读本》(高等学校教材,主编,30万字),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03b《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高等学校教材,与陆俭明合著,50万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语言学常识十五讲》(高等学校教材,作者,40万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语文(第三册)》(全国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语文”必修教材,主编,15万字),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a《语言文字应用》(全国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语文”选修教材,主编,15万字),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b《语言文字应用·教师教学用书》(全国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语文”选修教材,主编,30万字),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c《语言学常识十五讲》(高等学校教材,作者,50万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语言文字应用教师进修读本》(中学语文培训用书,作者,30万字),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刊物论文1994a 祈使句主语省略的不同类型,《汉语学习》第1期;1994b 动词的句位和句位变体结构中的空语类,《中国语文》第2期;1994c 句法结构中隐含成分的语义所指关系,《语言研究》第2期;1995a 数量词在名词短语移位结构中的作用与特点,《世界汉语教学》第1期;1995b 领属范畴及领属性名词短语的句法作用,《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第5期;1995c 名词短语部分移位造成的非价成分:“占位NP”与“分裂NP”,《现代汉语配价语法研究》(沈阳主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a 现代汉语句法结构中名词短语部分成分移位现象初探,《语言教学与研究》第1期;1996b 关于“大+时间词(的)”,《中国语文》第4期;1997a 现代汉语的动态复合词,《语言教学与研究》第2期;1997b 香港地区普通话教学中的“儿化”和“轻声”问题,《方言》第3期;1997c 名词短语的多重移位形式及把字句的构造过程与语义解释,《中国语文》第6期;1997d 动词的题元结构与动词短语的同构分析,《世界汉语教学》第4期;1998a 带方位处所宾语的动词及相关句式,《语言学论丛》第20辑,商务印书馆;1998b 领属范畴及领属性名词短语的句法作用,《句法结构中的语义研究》(邵敬敏主编),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8c 题元理论与汉语配价问题(与徐烈炯合作),《当代语言学(原国外语言学)》第3期;1998d 动词结构中的题元成分与动词短语的严格同构分析,《现代汉语配价语法研究(2)》(袁毓林、郭锐主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信息处理中汉语动名语义关系分析的几个层次,《语言文字应用》第1期;2000a 汉语动名语义关系的分析与教学,《第六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胡明扬主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b 汉语动名语义关系分析的不同层次,《面临新世纪挑战的现代汉语语法研究》(陆俭明主编),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c 名词短语后向移位句法形式和语义作用,《语法研究和探索(10)》,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a 汉语合成复合词的构造过程(与顾阳合作),《中国语文》第2期;2001b 名词短语分裂移位和非直接论元的论元性话题结构,《语言研究》第2期;2003a再议汉语句法结构中名词短语的分裂移位形式,《语法研究和探索(11)》,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b 述补式把字结构中补语动词的虚化和弱化形式,《纪念王力先生诞辰100周年学术论文集》(郭锡良等主编),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c 再议领属性名词短语的定义与分类,《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新拓展(1)》(徐烈炯、邵敬敏主编),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d 从“V着A”结构的分化条件看汉语教学中的语义指向和语义特征的分析方法,《新世纪、新视角汉语教学讨论会》,香港:香港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e“V着A”结构分化的语法条件,《语法研究和探索(12)》,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f“V着A”结构分化的词汇语法条件,《语言和语言学》(台湾中央研究院语言学研究所)所刊)第3期;2004a “直接统治”与“他”的句内所指规则(与董红源合作),《中国语文》第1期;2005a“语义所指”理论和语义指向研究,《21世纪的汉语语言学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b 题元指派与“VP的”转指的句法条件,《庆祝〈中国语文〉创刊50周年纪念论文集》,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a “VP的”转指的句法条件与认知解释,《汉语认知语法研究》,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6b “管辖与约束理论”和汉语语法研究,《语言学前沿与汉语研究》(刘丹青主编),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c 结果补语小句分析和小句的内部结构(合作),《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0卷第4期;2007a 汉语动结式的句法构造和结果补语小句的内部结构(合作),《语法研究和探索(14)》,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b 结果补语小句分析和小句的内部结构(合作),《语言的形式与功能》,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如何对待“变味”汉语?《中华读书报》(1月23日刊);2009 词义吸收、词形合并和汉语双宾结构的句法构造,《世界汉语教学》(2);2010a 关于建立“语言学”一级学科的建议(合作),《语言科学》(1)2010b 如何看待今天的生物语言学方案(合作),《语言科学》(2);2010c 句法结构标记“给”与动词结构的衍生关系(合作),《中国语文》(3);2010d 结果偏离义“VA”了结构的句法和语义分析(合作),《汉语学习》(5);2011 动结式中动作V1和结果V2隐现的句法和语义条件(合作),《对外汉语研究》;2012a “完结短语”及汉语结果补语的语法化和完成体标记的演变过程(合作),《汉语学习》(1);2012b 作格动词的性质和作格动词的构造(合作),《世界汉语教学》(3);(3)会议论文(略)出访交流活动1996年起,曾赴新加坡、日本、荷兰、德国、法国、挪威、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以及中国台湾、香港、澳门等国家和地区30余所大学和科研机构进行学术访问和合作研究(略)。

1 汉语限定成分的语用属性 论文 独立 《中国语文》2010年第3期 2010/05 2 受事和施事的不对称 论文 独立 邵敬敏主编《汉语语法研究的新拓展(四)》,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10 3 “出现句”在近、现代汉语中的语法化 论文 独立 《语法化与语法研究》(四),商务印书馆 2009/08 4 从施受关系到句式语义 专著 第一作者 商务印书馆 2009/06 5 《激进构式语法》导读 学术资料 第一作者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09/01 6 动词及物性的语用变化 论文 第一作者 《语法研究和探索》第十四辑,商务印书馆出版 2008/06 7 句式语法理论与汉语句式研究 论文 第一作者 沈阳、冯胜利主编《当代语言学理论和汉语研究》,商务印书馆出版 2008/05 8 北京方言浅说 一般文章 第一作者 文史知识 2007/08 9 语体差异和语法规律 论文 第一作者 修辞学习 2007/03 10 存现句里的专有名词宾语 论文 第一作者 《语法研究和探索》第十三辑,商务印书馆 2006/06 11 关于“索取类双宾语” 论文 第一作者 《语言学论丛》第三十三辑,商务印书馆 2006/06 12 语言的交际功能 学术普及读物 第一作者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术讲座荟萃 2005/05 13 功能语法与汉语研究 论文 第一作者 语言科学 2005/11 14 吕叔湘——纪念吕叔湘先生百年诞辰 学术资料 第一作者 商务印书馆 2004/06 15 篇章中的无定名词主语句及相关句式 论文 合作者 Special issue of Journa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Computing, Singapore 2004/10 16 深化汉语语法事实的认识 论文 第一作者 商务印书馆《21世纪的中国语言学(一)》 2004/05 17 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学科“句法语义学”简介 综述 第一作者 《中国语文》 2003/01 18 “死”的论元结构及相关句式 论文 第一作者 《语法研究和探索(十一)》,商务印书馆 2002/5 19 施事角色的语用属性 论文 第一作者 中国语文 2002/11 20 “是NP”和“是一个NP” 论文 第一作者 世界汉语教学 2002/9 21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 综述 第一作者 福建教育出版社《20世纪中国学术大典·语言学》 2002/09 22 汉语功能语法研究 综述 第一作者 福建教育出版社《20世纪中国学术大典·语言学》 2002/09 23 被字句和把字句的对称与不对称 论文 第一作者 《中国语文》 2001/11 24 无定式把字句在近、现代汉语中的地位问题及其理论意义 论文 合作者 《中国语文》 2000/9 25 汉语连动式的及物性解释 论文 第一作者 《语法研究和探索(九)》(商务印书馆) 2000/3 26 现代汉语的双及物结构式 论文 第一作者 《中国语文》 1999/05 27 从话语角度论证语气词“的” 论文 合作者 《中国语文》 1998/03 28 领属结构的语义构成 学术论文 第一作者 《语言教学与研究》1994年第2期 1994/ 29 词类活用的功能解释 学术论文 第一作者 《中国语文》1994年第5期 1994/ 30 汉语句法的功能透视 学术论文 第一作者 《汉语学习》1994年第3期 1994/ 31 汉语口语的主位结构 学术论文 第一作者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2期 1994/ 32 “N的V”结构的构成 学术论文 第一作者 《中国语文》1993年第4期 1993/ 33 《中国语文》四十年 学术资料 第一作者 《中国语文》1992年第6期 1992/ 34 关于动趋式带宾语的几种语序 学术论文 第一作者 《中国语文》1991年第?期 1991/ 35 动趋式里宾语位置的制约因素 学术论文 第一作者 1991/ 36 “别X”和“别不X” 学术论文 第一作者 《中国语文通讯》1985年第3期 1985 研究领域为现代汉语语法和一般语法理论,侧重功能语法和认知语法。出版专著《汉语功能语法研究》(1996,江西教育出版社,合著)、《从施受关系到句式语义》(2009,商务印书馆),在国内外期刊发表汉语研究论文五十余篇。主要论著目录2011年汉语的句法结构和语用结构,《汉语学习》第2期,3-12页。现代汉语形容词做谓语问题,《世界汉语教学》第1期,3-12页。2010年时势之必需,学术之大业——设立语言学一级学科的重要意义和学理基础(与刘丹青合作),《语言科学》第1期,14-18页。汉语限定成分的语用属性,《中国语文》第3期,195-207页。《纪念语言研究所成立六十周年》(主编),商务印书馆。语言研究所六十年(执笔),《中国语文》第4期,364-382页。2009年《从施受关系到句式语义》,商务印书馆出版。《从施受关系到句式语义》《激进构式语法》导读,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现句”在近、现代汉语中的语法化,《语法化与语法研究》(四)469-481页,商务印书馆。受事和施事的不对称,《汉语语法研究的新拓展》(四)251-267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句式语法理论与汉语句式研究,沈阳、冯胜利主编《当代语言学理论和汉语研究》497-507页,商务印书馆。动词及物性的语用变化,《语法研究和探索》第十四辑,144-161页,商务印书馆。2007年语体差异和语法规律,《修辞学习》第2期,1-9页。北京方言浅说,《文史知识》第8期,33-37页。追忆林先生,《燕园远去的笛声——林焘先生纪念文集》299-304页,商务印书馆。2006年关于“索取类双宾语”,《语言学论丛》第三十三辑,298-312页,商务印书馆。存现句里的专有名词宾语,《语法研究和探索》第十三辑,214-219页,商务印书馆。现代汉语句法语义研究综述(与史金生合作),《中国语言学年鉴1999-2003》32-47页,商务印书馆。2005年功能语法与汉语研究,《语言科学》2005年第6期,42-53页。语言的交际功能,《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术讲座荟萃》第二十四辑,122-131页。功能语法与汉语研究,刘丹青主编《语言学前沿与汉语研究》23-45页,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篇章中的无定名词主语句及相关句式(与刘安春合作),Special issue of Journa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Computing, Singapore, pp97-105.深化汉语语法事实的认识,《21世纪的中国语言学》135-142页,商务印书馆。《吕叔湘——纪念吕叔湘先生百年诞辰》(主编),商务印书馆。《吕叔湘》画传2002年施事角色的语用属性,《中国语文》第6期,483-494页。现代汉语语法研究,《20世纪中国学术大典·语言学》(林焘主编),59-65页,福建教育出版社。汉语功能语法研究,同上,79-80页。“死”的论元结构和相关句式,《语法研究和探索(十一)》80-92页,商务印书馆。1994-1997现代汉语研究评述(三,语法方面),《中国语言学年鉴1995-1998》85-91页,语文出版社。“是NP”和“是(一)个NP”(与李珍明合作),《世界汉语教学》,第3期,59-69页。2001年被字句和把字句的对称与不对称,《中国语文》第6期,519-524页。英文版由林忠译,Linguistics in China, No 1.,126-137页,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0年出版。2000年无定式把字句在近、现代汉语中的地位问题及其理论意义(与陶红印合作),《中国语文》第5期,433-446页。纪念语言研究所成立五十年(执笔),《中国语文》第4期,378-380页。汉语连动式的及物性解释,《语法研究和探索(九)》129-141页,商务印书馆。论“把”字句的句式语义,《语言研究》第1期,28-40页。1999年现代汉语的双及物结构式,《中国语文》第3期,175-184页。1998年名词的指称性质对动词配价的影响,《现代汉语配价语法研究(第二辑)》151-162页,北京大学出版社。吕叔湘先生和青年一代,《中国语文》第4期,291-293页。吕叔湘先生生平,《中国语文》第3期,169-170页。从话语角度论证语气词“的”(与李讷、安珊笛合作),《中国语文》第2期,93-102页。日文版由于康、山田忠司译,《语気词と语気》129-156页,[日本]好文出版。1997年性质形容词的范围和层次,《语法研究和探索(八)》50-61页,商务印书馆。汉语名词怎样表现无指成分,《庆祝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建所45周年学术论文集》192-199页,商务印书馆。认识观的语法表现,《国外语言学》第2期,15-19页。疑问句功能琐议,《中国语文》第2期,104-110页。1996年《汉语功能语法研究》(与方梅合著),江西教育出版社出版。否定的强化,《汉语学习》第1期,15-18页。1995年北京口语易位现象的话语分析(与方梅合作),《语法研究和探索(七)》260-279页商务印书馆。语言研究所四十五年,《中国语文》第6期,464-472页。1993年现代汉语研究综述(语法部分),《中国语言学年鉴1994》7-12页,语文出版社。中国汉语研究(与杨平合作),《国际汉学》第一期,341-350页,商务印书馆。北京话指代词三题(与方梅合作),《吕叔湘先生九十华诞纪念文集》149-158页,商务印书馆。1994年汉语词类归属的理据(译文),《国外语言学》第4期,29-36页。词类活用的功能解释,《中国语文》第5期,339-346页。汉语句法的功能透视,《汉语学习》第3期,15-20页。领属结构的语义构成,《语言教学与研究》第2期,68-78页。汉语口语的主位结构(与方梅合作),《北京大学学报》第2期,66-75页。1993年“N的V”结构的构成,《中国语文》第4期,252-259页。1992年《中国语文》四十年,《中国语文》第6期,468-475页。1991年动趋式里宾语位置的制约因素,《汉语学习》第6期,4-8页。关于动趋式带宾语的几种语序,《中国语文》第3期,183-191页。1989年施事宾语句的主要类型,《汉语学习》第1期,13-15页。1985年《现代汉语词典》单音节同音词统计(与刘菊黄、吕克农合作),《文字改革》第2期,55-57页。“别X”和“别不X”,《中国语文通讯》第3期,1-4页。

  • 索引序列
  •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语言运用论文
  •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论文的语法现象
  • 论文现代汉语语言歧义研究
  • 现代汉语语言学论文
  • 现代汉语配价语法研究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