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龙八部重要美女有,钟灵,木婉清,阿朱,阿紫,王语嫣,阿碧分别类型:钟灵是青涩娇嫩的邻家妹妹类型,天真烂漫很动人怜爱的那种,单纯当中又透着一丝刁钻古怪,出场就把欺负她的人耍个团团转,虽然很聪明但不会算计人,性格爽朗,明媚照人木婉清是黑玫瑰,宁折不弯,花中带刺的风情,未经污染毫无心机,表面傲娇,清若冰仙,实则温柔细腻痴情阿朱温柔善良又不乏古灵精怪,典型的解语花,关心别人愿意付出的好女孩阿紫是魅惑绝姿的小妖女,狠毒又俏皮,刁钻又机灵,蛮不讲理却叫人无法割舍,她是最不善良的一个,也是最引人犯罪的一个,极其痴情但对其他人非常冷血王语嫣是江南水乡的大家闺秀,仙子类型,可远观而不可亵玩也,国色天香,博览群书,就是稍微缺乏个性阿碧也是典型的江南美人,不过是小家碧玉的类型,清雅秀丽,温柔到极致的美女感情:钟灵与段誉,相互喜欢,初恋但不是爱,间或于友情和爱情之间,无关风月木婉清与段誉,木婉清深爱段誉,段誉很在乎木婉清但并不是刻骨铭心的爱她,在还没来得及爱上木婉清时她成了他妹妹,当木婉清不是他妹妹时,他心里已经有了别人王语嫣与段誉,段誉单恋王语嫣最后修成正果,但是新修版两人没在一起王语嫣与慕容复,王语嫣单恋慕容复,慕容复一心复国不爱王语嫣萧峰与阿朱,彼此相爱至深但有缘无分,阿朱为了萧峰和父亲之间的恩怨而死,使萧峰伤心一生萧峰与阿紫,阿紫爱上姐夫萧峰,但萧峰不爱她只把她当亲人怜惜,最后抱着萧峰尸体跳崖游坦之与阿紫,游坦之深爱阿紫,甚至被她鞭打屈辱都甘之如饴,但就算为她挖出了眼睛也打动不了她的心,阿紫只把他当奴隶看待,最后随阿紫殉情而亡慕容复与阿碧,阿碧伴随疯了的慕容复一生,无怨无悔
倘若问及金庸笔下最配英雄这个词的人物,想必大部分给出的正解都是萧峰。萧峰这一生问心无愧,虽然本为契丹人,父母却一心持着和平观念,并且被少林玄慈带头杀死。萧峰在长大后问鼎中原豪杰,被揭露身世后,他于孝一道找出仇人,于父亲和自己追求的和平一道,用身死换来中原和平。这份情怀几人能及。而此人说的四个字,也被视为爱情的真谛。
金庸是武学大家,想必大家都认同,但是说他是个情感专家,可能有的人会质疑。其实,在金庸的武侠作品中,不乏对男女情爱的讨论和描写。在神雕一作,小龙女和杨过,互为师徒,却彼此深爱,最终用时间的等待,换来了彼此的厮守和天下人的认可。郭靖黄蓉大侠,有过少年时的轰轰烈烈的爱,最后夫妻死在一起,成全了民族大义。这份爱同样难得。
至于萧峰和阿朱的爱,则是让人不禁悲叹。萧峰的一句我既误杀阿朱,此生终不再娶。让人不禁含然泪下。萧峰立下誓言,用一生的了然一人,回报和诠释自己对于阿朱的爱。萧峰认为,不论是四海列国,或者是千秋万代,决没有人比得过阿朱,甚至一千个美女,也同样比不过,只因为阿朱就是阿朱。
事实上,萧峰的确做到了坚守自己的诺言和爱情,哪怕是为了遵循阿朱的约定,日日和阿紫相伴,并且保护其周全,可萧峰也从未对一心苦追自己的阿紫动过心。其实,倘若阿朱地下有知,也不会在意自己的妹妹和爱郎厮守,这或许还是她遗嘱的另一层含义:照顾好阿紫,彼此都要幸福。
可正是萧峰因为秉持着一生爱一人的态度,纵使阿紫万般好,他也丝毫不动心。在穷追不得后,阿紫曾悲诉过,自己究竟哪里比不上自己的姐姐,而她又有哪里好,为什么萧峰永远忘不了她。姐夫永远不能变成丈夫。
萧峰用四个人回复了对方的深情相对:你不是她。四个字固然无情,却可以诠释人世间太多的不爱。爱和不爱,并非是先来后来的限制,就算那个人已经离开。可后来者依旧难以进入萧峰的心房,哪怕阿紫万般好,胜过阿朱万般,萧峰也不会转变心思。事实上,阿紫也全然比不过自己的姐姐。
鲁迅曾说过,悲剧就是将美好的东西撕碎,这份事,就是在诠释悲剧。而金庸的天龙八部主旨,又何尝不是在诠释悲剧的含义。在这部作品中,金庸要诠释的就是悲剧和求不得。萧峰作为主角之一,自然也是爱而不得。和义弟段誉对王语嫣的痴情追求不一般,萧峰和阿朱彼此钟情,却又因为上天玩弄的仇恨,最后阿朱代父受过,装作父亲被萧峰杀死。
其实,就连诸人眼中最幸福的段誉,不一样是爱而不得,结局追得王语嫣本是皆大欢喜,可终究他还是认清了理想和现实,在金庸新版,两人还是分道扬镳,强求的爱情,难道真的是爱情吗?金老先生给出的答案是不,他对爱情的正解是萧峰和阿朱的悲剧之恋。
当青石桥上,萧峰的降龙十八掌打出后,这位英雄的心终于被金庸安排的命运彻底撕裂,他甚至只求一死,和自己的爱人共度黄泉。可是,万般痛苦,萧峰也不能死,他的死法早就已经被安排在了不久后的契丹自尽。在契丹皇帝面前用自刎换来两国和平的萧峰,
金庸小说的爱情其实挺现实的,有人概括叫攀龙术。男主角一般不会像琼瑶阿姨小说里写的那样,找一个贫穷善良的姑娘结婚,演绎一段灰姑娘和王子的故事。他小说里的男主角最次也会找一个旗鼓相当的,大部分都是比自己强,有权有势的。比如郭靖之于黄蓉。郭靖最初认识黄蓉的时候,只是一个在江湖上无名无分的小子,即使他的师父江南七怪也是江湖上二流的角色,反观黄蓉,师父洪七公,老爹东邪,都是响当当的老大哥;比如杨过之于小龙女,杨过是个野小子,小龙女可是古墓派继承人呢;好吧唯一好点的是张无忌,可是人家张敏也是蒙古公主呢,更不用说脑子比张无忌聪明多少倍;令狐冲和任盈盈也是天造地设,任盈盈的江湖地位小师妹怎么比的过呢;段誉是身世显赫,可是仙女姐姐王语嫣可是一部移动的武术图书馆呀。女作者呢爱写灰姑娘和王子,男作者呢爱写穷小子和富家女,文学还是意淫比较多的。
仙气飘飘小龙女镇楼
金庸诠释的爱情有很多种,比如说有段誉和王语嫣这种苦苦执着的爱情,以及乔峰和阿朱那种离别式的爱情。
论要爱情还是要面包,这个可以自由发挥.
《人生》是路遥的一部中篇小说,发表于1982年,它以改革时期陕北高原的城乡生活为时空背景,叙述了高中毕业生高加林回到土地又离开土地,再回到土地这样人生的变化过程。高加林同农村姑娘刘巧珍、城市姑娘黄亚萍之间的感情纠葛构成了故事发展的矛盾,也正是体现那种艰难选择的悲剧。 一直以来,我都比较喜欢看有故事情节的作品,而《人生》也就是以它那一波三折的故事吸引了我。小说的主人公高加林,一个才貌双全、文武皆备的农村青年高中毕业后没能跳进梦寐以求的城市,回到农村当上了民办小学的教师。那时的他已经很满足这个既能体现他的才能而又对他充满希望的职业,但是好景不长,他被有权有势的大队书记高明楼的儿子三星顶替了,他重新回到了土地,当上了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然而,心性极高的他又怎能安于现状呢?当机遇再次降临到了高加林身上时,他义无反顾地抓住了这次机会,重新回到了城市,当上了县里的通讯干事,一个有头有脸,风风光光的“记者”,成了城里引人瞩目的人才。事实上,他确实也是相当出色的,他辛勤、朴实,他勇敢、自信,他热爱生活,有着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他凭着自己的才能和努力在城里大显身手。但是终于有一天,高加林进城的背后原因被人告发了,他要面对的是重新回到生他养他的那片土地,他的所有的理想和抱负如同过眼云烟难以挽留了。他难以承受这份打击更难以面对生他养他的那片土地。他减少了狂热而又冷静的反省,接受了德顺爷爷的一翻话,而后一下子扑倒在黄土地上。 人生变幻真是难以预料,谁又能知道自己今天以后会发生什么呢?对于高加林的才华我是佩服的,对于高加林工作旅程中的变迁我是同情的,对于高加林的理想和追求我也是理解的。然而,对于高加林的爱情我却不知道该说什么好。 初恋是美丽,初恋也是激情彭湃的。正如小说中描述的,农村姑娘刘巧珍美丽、善良,她没有文化,但是却真心真意地爱上了高加林这个“文化人”,她的爱质朴纯真,她以她的那种充满激情而又实际的作法表白了她的炽烈的爱。就在高加林离开讲台,失意无奈的时候。她的爱给了高加林精神上的慰籍,但仅此而已。因为,这爱实在是太单纯、太无助了。虽然,那时的刘巧珍是幸福的,她被自己倾慕以久的、多才多艺的、强壮标致的“先生”所爱着;那时的高加林也是幸福的,他被大马河川里最俊的姑娘所爱着。但实际上呢,这爱的天平能平衡吗?不能。当高加林重新离开土地,走进城市,重新遇到了他的同学黄亚萍时,这天平就一下子倾斜了。与巧珍相比,黄亚萍无疑是位现代女性,她开朗活泼,却又任性专横,她对高加林的爱炽烈大胆又有一种征服欲。高加林的确与她有许多相似的地方,他们有相同的知识背景,又有许多感兴趣的话题,当他们俩口若悬河、侃侃而谈时,高加林已经进入了一种艰难的选择之中。当高加林隐隐地有了这种想法时,他的念头很快便被另一种感情压下去了,他想起了巧珍那亲切可爱的脸庞,想起了巧珍那种无私而温柔的爱。当巧珍带着狗皮褥子来看他时,他的那种难以言说的复杂的感情一下子表现了出来。在经过反复考虑后,他终于接受了黄亚萍的爱,无情地拒绝了深深爱着他的姑娘巧珍。更令人感伤的是,当高加林委婉地对巧珍表达了他的这种选择后,巧珍没有任何言语含泪接受了,她没有过多地责怪高加林,反而更担心高加林以后的生活,劝他到外地多操心。但是泪水却在脸上刷刷地淌着。 我被这无私的爱而感动着,也被巧珍那坚强和豁达而感动着。但也仅仅是感动而已,我又能说什么呢?退一部想想,一字不识的农村姑娘巧珍能和才华横溢、心性高远的高加林生活到一起吗? 如果说高加林当时选择了巧珍,以他躁动的个性又能安于现状吗?两个世界中的他和她,即使生活到了一起又能有共同的语言吗?我不敢回答。也许人生就是这样吧! 路遥在《人生》中引用了作家柳青的一段话: 人生的道路虽然慢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的。有些岔道口,譬如政治上的岔道口,事业上的岔道口,个人生活上的岔道口,你走错一步,可以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也可以影响一生。 我想,人生就如这段话一样,让我们慢慢去走,去体验,去感受其中的酸甜苦辣。直到有一天,我们老了,回首往事时能欣然一笑。直到有一天,我们老了,回首往事时嘴角能流淌出几个小小的故事。不也无憾吗?
二十世纪小说的变迁
如果只是题目的话,那就直白点好了呀,就是《论经典与流行的的对立融合性》,貌似论文题目没必要太花哨....
Title:DiscussFemaleImageofJinYong’sNovelsAbstract:ThepopularityofJinYong’snovelsisnotcasual,butakindofhistoricalchoice.Becauseofitshighliterariness,femaleinthenovelsareendowedwithdifferentcharacteristicsofcharmpersonality,suchasyouth,beauty,sagacity,kindness,etc.Butmostfemaleimagesonlycanbeabstractedthreebasicfeatures:theyare“spokespersonoflove”;havethetrendofimmortal-like;havepurenaturetoreflectmale’sworld.Keywords:spokespersonoflove,immortal-like,pure,lovepatternofnumerousstarholdsamonthinbothhands完全是自己翻译的,不信你可以找在线翻译比较比较,希望对你有帮助。
当然在了。 2010年9月,86岁高龄的金庸先生顺利完成博士论文答辩,以「唐代盛世继承皇位制度」的博士论文获得剑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2010年11月15日,第五届【中国作家富豪榜】重磅发布,金庸以350万元的版税收入,荣登作家富豪榜第12名,引发广泛关注。 2011年7月13日,获得澳门大学颁授的荣誉文学博士学位,以表彰其在文化领域创造的杰出成绩和对社会做出的卓越贡献。 2011年12月19日,被授予台湾清华大学名誉博士学位
现在对金庸小说的定性似乎很难用简单的“武侠小说”来说明问题了。从地摊读物到文学研究的经典文本,金庸小说从俗到雅的转变除了人们或大众的阅读尺度的放松,很大一部分也与金庸小说本身所包含的文化内涵有关系。陈墨先生的《金庸小说与中国文化》一书,从“文化知识论”和“文化精神论”两个部分,很详细地论述了金庸小说与中国文化的天然关系。①其实,金庸小说所包含的文化内涵不单单仅限于中国的传统文化,还包括西方文化的传统,比如情节的构思、西化语言的运用、电影手法的运用等等,还包括人物形象的的塑造和刻画,都与西方文化有着扯不断的关系。当然,作为华人作家的金庸,其作品的根柢还是在于中国的传统文化。金庸的十五部小说,时代背景都是在古代的中国,人物大多是江湖的侠客,表现的主题也都是在此基础上铺衍开来的侠义故事。所以说,侠义精神是金庸小说中的精神母题。“侠义”二字,按我个人的理解,应该分成“侠”和“义”两个部分。侠文化是中国文化中最独特的一部分,也是较能体现只能中国文化本质的一部分。中国古代对于“侠”的理解可谓是大相径庭,韩非认为“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而司马迁则不以为然,他说“救人于厄,振人不赡,仁者有乎”,并做《游侠列传》为侠客高唱赞歌;李白的《侠客行》也对侠客给予了很高的评价,“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而“义”则是儒家的基本论点之一,“仁义礼智信,忠良孝悌行”。在中国人看来,一个人若是大忠大善,那他必定是个极重信义之人,一个若是大奸大恶,那肯定也是个没有义气的人。韦小宝说的更加明白:“一个人若不讲义气,那还不如死了算了。”金庸的小说,可以说很成功,很精彩地发挥和阐释了中国人精神深处的侠义观念,当然他的小说流传之广,读者之众也就不足为奇了。中国传统的小说很早就渗透着侠义的精神,宋代的话本小说就有专门讲述侠义故事的,四大名著中的《水浒传》可以说就是这个侠义传统的成就。真正意义上的武侠小说,可以追溯到唐人传奇《聂隐娘》,清代的公案小说从某个角度来说,也有武侠小说的影子。近代是武侠小说鼎盛发展的时期,平江不肖生、还珠楼主等作者层出不穷,一直到现代的金庸、古龙、梁羽生等,武侠小说可谓兴盛不衰、蔚为大观。当然,对武侠小说的看法可以说是毁誉参半,正统学者的批评不胜枚举,但是老百姓们可不管那么多,他们喜欢侠义故事,他们喜欢侠义英雄。在古代,人民的生活极端痛苦,贪官巫吏为所欲为,老百姓无奈之余,就希望有伸张正义、扶危济困的英雄侠士来拯救他们。从西方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类心中都有一个“英雄情结”,或称“在上情结”,西方文学的源头就是“英雄史诗”,许多读者在阅读武侠小说的时候,都会有代入的现象存在,把自己幻想成为书中的英雄,以得到“英雄情结”的自我满足。在金庸的小说中,侠义精神得到了重新的阐释,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第一、金庸的十四部武侠小说,塑造了许许多多的形象。“侠”可以说是其中着力塑造的重点,根据金庸先生自己的观点:“侠与英雄的区别在于侠士可以不顾于自己的利益,可以为正义、为社会、为国家牺牲自己。侠士有一点,就是为了别人利益可以不顾自己的利益。”(按:根据笔者采访金庸先生录音整理)《射雕英雄传》里的郭靖,就是在各类的研究文章中被人津津乐道的“真正的侠”,“对国家忠,对朋友义,对爱情贞”,这是郭靖一生贯穿不便的原则。在《神雕侠侣》中,他助守襄阳,抵抗蒙古的入侵,可以说正是在实践他自己所说的“为国为民,侠之大者”,这时的郭靖其实已经超越了一般的江湖恩仇框架,完全是把国家兴亡,百姓疾苦与自身联系在一起了,所以江湖上人人都称郭靖“郭大侠”,这并不是因为他武功高,而是因为他为国为民的情怀;《神雕侠侣》中的鲁有脚,武功并不算一流,但就是因为他领导丐帮抗击蒙古,所以人人也称他“鲁老侠”。在金庸的观念里,一个人若要成为侠,不在于他的武功或地位有多高,而在于他是否为国家,为百姓作出了怎样的贡献,或是他为正义,为他人作出了什么。从这里可以看出,与传统文化的“侠”相比,金庸赋予“侠”更多的责任感和正义感。李白的《侠客行》有云:“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古代的侠士可以为报知遇之恩舍生忘死,像荆轲,像专诸,像聂政,与其说他们是侠客,倒不如说他们是政治力量的工具,是为了报答知遇对方来实现自己的自身价值,比如荆轲,他去刺秦决不是想到刺杀秦王能拯救天下百姓,天下太平,而是想到去刺杀秦王能报答燕丹的一番知遇之恩。正所谓“士为知己者死。”纵观金庸的15部武侠小说,从《书剑恩仇录》的陈家洛到《鹿鼎记》的陈近南,每可称之为侠的人都曾经为国家、为他人、为正义而奋不顾身:陈家洛是反清组织的头目,为了反清复明不惜抛弃自己心爱的女人;袁承志是抗清大将袁崇焕的儿子,名为承志,所作所为当然也是子承父业;胡斐只因恶霸凤天南逼死人命,千里追凶,不畏生死;乔峰更是为了宋辽两国息战,百姓免于战火而自尽而亡;陈近南一生鞠躬尽瘁,为的是光复大明的江山。以上所举的例子,金庸在小说中都作了可歌可泣的描述,并给予了充分的肯定。《飞狐外传》中的赵半山说的好“咱们学武的,功夫自然有高有,但只要心地光明磊落,行事无愧于天地,那么武功高点的固然好,武功低也是一般的受人敬重。”这句话说的通俗一点,似乎可以理解为“练武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这也可以说是金庸小说对于“侠”的最基本要求。第二、与“侠”相应的是“义”。如果说“侠”是金庸小说的血肉的话,那么“义”则是“侠”的灵魂,是金庸小说中最富有人文精神的一个方面。②围绕着“义”,金庸小说给我们展示了一个个豪气干云的故事。《雪山飞狐》中胡一刀、苗人凤英雄惺惺相惜的义气;《射雕英雄传》中丘处机和郭啸天、杨铁心的义气;《笑傲江湖》中正教高手刘正风和魔教长老曲洋的琴萧结义;直至《鹿鼎记》中的韦小宝在康熙和天地会之间来回,从头到尾,他也没有作过对不起任何一方的事。武侠小说中常描写到帮会、社团。他们集结的一个根本的原则就是要讲义气,是喝过血酒,拜过关公的,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背叛朋友是要三刀六洞,为人不齿的。在金庸看来,“义”的一个重要内涵就是英雄人物肝胆相照,惺惺相惜,一诺千金,不负于人。③在《韦小宝这个小家伙》一文中,金庸写道:“中国人讲义气,是中华民族能够保存下来而且发扬壮大的一个重要因素。重视情义当然是好事。。。。。。一个人群和谐团结、互相爱护,在环境发生变化时尽量采取合理的方式与之适应,这样一个人群,在与别的人群斗争时自然无往而不利,历久而常胜。” ④当然,金庸小说的“义”和一般的哥们义气自然是不一样的,旧派小说一味强调无原则的江湖义气,快意恩仇,这在金庸小说里是看不到的。因为所有的义气必须有一个前提------“正义”,与正义相联系,或以正义为基础,有时为了维护正义,当然“大义灭亲”也是难免、义不容辞了。《神雕侠侣》中杨过在不明杀父真相的情况下,屡次欲杀郭靖,但是当了解到父亲杨康的可恶行径之后,马上就放弃了报仇的念头;《倚天屠龙记》中宋青书杀害师叔莫声谷,父亲宋远桥最终也是大义灭亲,成就师兄弟的恩义。
孔庆东,知道吗?在百家讲坛讲过课,写了好多关于金庸武侠小说的东西。你在网上一找就行。
武侠小说应该予以现代化 不过,现代化,并不是指遣辞用字的“现代化”,或夹杂俚语、粗话、“现代”或“无厘头” 的句式,而是泛指对“侠”精神推陈出新的概念里,以及内容与形式的糅合上,文学经典与通俗读物层面的对流下,更重要的是其内容不妨对“今之侠者”加以考察、实验、试炼。“武侠”如果仅止于对古人的思慕之情,而在现代和现实全无兑现、应合、提倡、立足和寓言、警世的能力,那是“武侠”小说仅沦于“成人童话”的失败,真正武侠精神的沦亡。我们可以在传统中吸收养分,再回馈滋润这块沃土,也不妨颠覆、transgress(侵越)、重建,把这武侠文学的领域拓宽、深化和解构,铸镌它的多维性、歧义性,好像把一把好剑炼铸成自己就是一把好剑。 一向以为除了“侠之大者”,应该“为国为民”之外,今之侠者也不妨“侠之小者,为友为邻”。 没错,安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现代人未必人人能掌天下大权,没有必要人人好高骛远为万世太平、为万民福祉,要人人动辄行止都要为国为民,恐怕不符实际,而且流于说就天下第一,做就无能为力。但只要能尽其本分,为自己的朋友、亲人、邻居、同事,乃至同胞、同志、同是人类,以及亲情、友情、爱情、同情做一些对得起良知的好事,那已是一个“侠者”的新定义。
侠义精神给风起云涌,快意恩仇的金庸小说写学理性的文字解述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好在金庸的小说并不如同旧文学时期的武侠小说,而有了它独特的文风和思想蕴含。使得今天我要谈得这一范畴能轻易找到一种以文化为中心的角度去阐述。金庸的小说侧重于一个“侠”字,所以就不得不先提及金庸笔下几个脍炙人口的主角,他们往往都是从乱世之中成就侠名的英雄,或是在列强蜂起,武林大乱,民不聊生,外患内忧不断的两宋,或是在时局跌宕,各地为王的明清之交,因而诞生了萧峰、郭靖、杨过、张无忌、袁承志等等历经风雨后终成伟名的侠士,所以把《天龙八部》,《射雕英雄传》等列为金庸最具盛名的代表作不是没有道理的,这几部小说中的主角已经突破了旧武侠小说中传统侠客的作用不仅限于行侠仗义,更是要进一步为国家与民族而出生入死,退一步为了天下苍生而奋不顾身,这也是儒教伦理所规定的侠之大着素有的风范,不知不觉中,这样具有一定限制的儒教伦理已经成为了金庸武侠小说的精神龙骨,撑起了金庸笔下庞大的武林社会和政治王朝。《射雕英雄传》中的郭靖是一位典型的儒家大侠,他是一个有道德标准的人,所以从一开始,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就已经有了最原始的标准。这样的一个侠客是值得尊敬的,但是这个人物缺乏他的个性,这就是儒教的限制所在之一,所以在“射雕三部曲”的第二部《神雕侠侣》中,金庸塑造了一个截然不同的角色,一个偏激、反叛的性情中人——杨过。与传统的郭靖不同,杨过有自己的价值判断标准,从儒教的观念来看,杨过或许没有郭靖那么值得人们尊敬,但他也有过为了守住襄阳城而奋勇杀敌,为了不违背良心而放下血海深恨于千军万马中救出郭靖,虽然易地而处郭靖也会这样做,但郭靖这样做是因为儒教伦理的影响,是最初它的六位师父和丘处机等人帮他建立的一个世界观,而杨过却是情之所至的流露,所以最后他不是像郭靖那样一辈子守在襄阳城,而是与小龙女幽居古墓,不闻人间之事。杨过是一个典型的道家之侠,这样的侠义明显要比郭靖来得更潇洒豪放,不愧称之为“西狂”。从《神雕侠侣》中就已经看到金庸对这种儒教伦理是拒绝的,嘲讽的,所以他的后期小说的思想已渐渐倾向于佛教,这时期中他最杰出的作品《天龙八部》于此诞生了,这是一部“以佛教的透彻智慧正面观照大千世界,以大慈悲,大法力来化解人世无穷冤孽的真正杰作”。(何平语)八部天龙,各属欲界,尽管业报不一,但终入轮回,渐然俱尽。小说中为恶之人必有为恶之因,为善之人必有为善之果,所有的人都有自己的苦恼和孽缘,然而业报不一,冤冤相报,最后在佛学的智慧海中落叶归根。小说中的主角萧峰最后却仍然没有从儒教伦理中解脱出来,然而小说结尾处他出于对汉人契丹“杀来杀去,不知何日方了”的恐惧,终于从儒教伦理中跨出一步为天下百姓的生命而不得已以下犯上劫持了耶律洪基,但最后他却仍退一步回到了儒教伦理并只能引箭自裁,被扼杀在儒教强烈的汉人中心主义和汉人正统论之下。萧峰之死,为金庸所有的侠者故事打上了句点。“侠之大者,为国为民”。杨过小时候住在桃花岛的时候,黄蓉就教了他这样一句话,结果这句话最后改变了杨过生命中很多瞬间。然而金庸封笔退隐江湖之后,武林中却很少再出现真正的侠之大者,那些生生死死的悲壮也再未出现过。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建议你去看看七侠五义
读孔庆东的书!
众人凑近看时,只见鸳刀的刀刃上刻着“仁者”,鸯刀上刻着“无敌”两字。“仁者无敌”!这便是无敌于天下的大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