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投稿知识库 > 作物栽培与耕作论文参考文献

作物栽培与耕作论文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

作物栽培与耕作论文参考文献

桃树深受广大果农喜爱,优质高产栽培技术也是果农要学习的。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桃树优质高产栽培技术论文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桃树优质高产栽培技术论文篇1:《桃树优质高产栽培技术》 摘要介绍了桃树的优质高产栽培技术,包括选址建园、品种选择、栽植、土肥水管理、树冠培育、疏果套袋、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内容,以为桃树栽培提供参考。 关键词桃树;优质;高产;栽培技术 桃属于蔷薇科李属桃亚属植物,为落叶小乔木,经济寿命一般为16~24年。嫁接后2~3年开始结果,5~7年后进入盛果期。桃花芽为纯花芽,结果枝可分为长、中、短、花束状果枝,根系为浅根系。桃树喜光,耐旱、耐寒力强,最怕水淹。桃园中短期积水即会引起植株死亡,排水不良会引起根系早衰、叶片变薄、叶色变淡,进而落叶、落果、流胶,导致死亡。因此,在桃树生长期加强管理,可促进其优质生长,并获得高产。溧水县自20世纪60年代引种栽培桃树以来,目前 种植 面积254.53 hm2。桃树产量较高,一般产量可达13.50~26.25 t/hm2,产值可达3.0万元/hm2左右,高者可达6.0万~7.5万元/hm2。桃树是丘陵山区林农致富的阳光产业,发展前景广阔。现将其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1选址建园 选择阳光充足、土层深厚、质地疏松、排水通畅的地块建园。一般选择地下水位低于1.1 m的地区,溧水县部分丘陵山区地下有铁锰粘盘层,雨季定植穴内易积水,常使根系受涝、植株生长不良,需在开穴时挖穿粘盘层后才能种树。 2品种选择 应选适应性强、品质好、丰产性能佳、不同成熟期的优良品种[1],如安农水蜜、霞晖1号、沙子早生等。 3栽植 山地采用块垦整地,打宕规格80 cm×80 cm×70 cm。种苗应选择根系发达、无病虫害的健壮植株。栽植时间以冬春季较宜。 4土肥水管理 4.1土壤管理 在土层浅而瘠薄、土质粘重或砂石地建立桃园,除栽植时穴改外,栽植后每年在树冠外围进行扩穴,深度60 cm左右,施入足够的厩肥、垃圾、绿肥等有机肥料[2]。时间为晚秋,一般在秋冬施基肥时结合进行,其深度以20~30 cm为宜。 幼年桃园可适当间套种,间作物可选用豆类、绿肥等矮杆作物。但无论间作哪种植物,离树1.5 m周围不要套种。还要加强中耕除草和肥水管理,以免影响桃树生长。果园覆草一般在夏季进行,可保持水分、降低土温、减少杂草,但时间不宜过长,秋冬深耕时应加适量石灰翻入土中。 4.2灌水与排水 丘陵山地一般灌水、排水功能不强,有条件的地区最好在萌芽前、谢花后及果实硬核期灌水;雨季积水一定要注意排水,桃树怕涝,连续积水超过48 h就会落叶、死亡[3]。 4.3施肥 一般氮、磷、钾按1.0∶0.5∶1.0比例施入,即以每100 kg果实需要消耗氮1 kg、磷0.5 kg、钾1 kg作为施肥参考。早秋重施基肥,8月底至9月底的施肥量占全年的80%,施优质土杂肥、厩肥30 t/hm2+复合肥(或饼肥)750 kg/hm2或鸡粪15 t/hm2+复合肥600 kg/hm2。施后全面深翻,深20~30 cm。生长季追肥,一般旺树不追肥,高产树全年在花后及果实膨大期喷0.3%磷酸二氢钾, 立秋 后喷0.3%尿素促进保叶[4]。喷施叶面肥可与农药混喷,叶肥效果可保持25~30 d。 5树冠培育 5.1自然开心形 5.1.1整形。第1年冬天定植后,离地面65~70 cm处剪定;第2年春萌芽后,将离地面20~30 cm以内的芽抹去,在其上方选留3个主枝,枝间保留一定的距离,使之均匀地向外方延伸;冬季主枝留60 cm剪截,主枝上的剪口芽留在延长枝的下方或两侧,保护主枝以一定的角度逐年向外延伸,主枝开张角约50~60°,在剪口附近注意另留1个侧芽,萌芽后作为副主枝(即侧枝)。为避免与主枝发生竞争,副主枝也可在晚一年养成。副主枝开张角约60~80°,使树冠在侧面形成2层。每主枝上约培养2~3个小副主枝。 第2年冬季,各主枝的延长枝留50 cm剪短,和上一年 方法 相同,养成延长枝和副主枝,在主枝和副主枝上多留小枝组,以增加结果部位和荫蔽主枝起保护作用。第3年以后,亦如上年同样处理,直到整个树冠形成,一般为4~5年。 自然开心形的树形通风透光好,结果立体化,可提高产量。主枝直线延伸,抑制树势较轻,寿命较长,而且由于主枝和副主枝上留有小枝组,能减少日烧病[5]。桃树芽具早熟性的特点,特别是幼龄期每年能发枝2~3次。预选主枝达一定长度后进行摘心,可以加速整形过程的发展,使树冠早日成形。 5.1.2修剪。冬季修剪时间在落叶后11月下旬至发芽前进行,夏季修剪在生长季进行。①主枝:扩展树冠修剪时,尽量留外侧芽。以后各年的主枝延长枝可利用长果枝或延长枝当头,采用“放放缩缩”的方法,使树冠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主枝角度应与地面保持45°。②外侧枝:一般每年要回缩修剪,其回缩步调应与主枝一致。③结果枝组:盛果期除维护已培养的枝组外,还要继续培养新的枝组。全树大型枝组4~5个,中型枝组10~12个。当年生长果枝留5~8节,中果枝留4~5节,短果枝、花束状枝尽量保留,全株留果枝400~500根。结果枝修剪有单枝更新法和双枝更新法。修剪时一般长果枝留6~8个花芽短截,中果枝根据花芽、叶芽的着生情况决定是否短截,短果枝和花束型果枝一般不短截。 夏季修剪时采用抹芽、摘心、剪梢、扭梢、疏枝等手段。5月中上旬以摘心为主,6月上旬以扭梢、别枝为主,8月上旬以疏枝为主,适当回缩。 5.2杯状形 5.2.1整形。杯状形树形由杯状形改进而来,在整形的前2年仍按杯状形的要求培养主枝,即在主干上方选邻接或邻近的3个新梢培养为主枝,冬剪时主枝留左右两侧的芽发生分枝,构成“三股六杈”。从第3年开始,主枝灵活分枝,可直线顺延,并适当培养外侧副主枝。然后在各级主枝、副主枝上培养枝组结果。树形完成后,全树有骨干枝7~12个。 5.2.2修剪。幼年桃树生长旺盛,修剪上应采用轻剪长放和充分运用夏季修剪技术,以缓和树势、提前结果。夏季修剪包括抹芽、摘心、扭梢和剪梢等工作。位置不当的芽容易发生旺条,应及早抹除。生长前期摘心有利于促发二次枝,形成良好的结果枝,提前结果;旺枝扭梢更能促进花芽的形成。此外,对生长郁闭的幼年树,在6月中下旬及8月停梢期进行疏梢、剪梢,对改善树冠光照、提高有效结果枝比例的作用都很显著。 同时,幼年桃树还应注意结果枝组的培养。桃树小枝组的结果年限很短,易衰亡,应以培养中、大型枝组为主。中、大型枝组多在骨干枝两侧的中间部位培养,一般采用先截后放的方法,同方向中、大型枝组需保持40~60 cm的间距,以使光照良好,但其中可以安插小枝组。 进入盛果期后,桃树树冠内膛及下部枝条容易枯死,结果部位外移很快。此期修剪应随结果量的增加而逐年加重,要加强枝组和结果枝的培养及更新,注意维持稳定的树势,必要时还要对骨干枝进行回缩更新。当枝组上的结果枝结果后,如下部抽生健壮结果枝的,可在其上方进行缩剪;如下部或附近结果枝的数量较多,也可将枝组下部的长果枝留2~3个芽重短截作为预备枝,以促进更新。因此,对全树不同枝组要放缩结合。南方品种盛果期桃树,每株留果枝400~500根,并保持一定比例的长果枝。 6疏果套袋 生产上习惯进行2次疏果。最后定果应不迟于硬核期,多在着果稳定后进行,早熟品种于4月底至5月初坐果后进行。一般每树留果300~400只,一般长果枝留3~4个果,中果枝留2~3个果,短果枝留1~2个果。 套袋在中晚熟品种中使用较多,一般于6月初前完成,主要目的是防病、防虫、防果面农药污染,以提高品质,促进生产绿色产品[6]。 7病虫害防治 桃树病虫害主要是“三虫两病”,即桃蚜虫、桃蛀螟、刺蛾、缩叶病、流胶病。 防治方法:①秋季深翻,冬季清园。③开花前期:喷3%石硫合剂。③生长期:萌芽开花前后喷甲胺磷+多菌灵1 000倍液2次或甲胺磷+甲基托布津;幼果膨大期于5月底至6月初喷2次敌敌畏或杀螟松;采果后6月下旬,隔1~2周喷2次氧化乐果+敌敌畏。 8参考文献 [1] 邓可业.庭院桃树栽培技术[J].内蒙古农业科技,1992(5):30. [2] 张芳.桃树丰产高效栽培技术[J].安徽农学通报,2010,16(16):97-98. [3] 蔡少英.新川中岛桃丰产栽培技术[J].江西农业学报,2006,18(3):124. [4] 王召元,常瑞丰,张丽莎,等.桃设施栽培研究进展[J].河北农业科学,2010,14(6):13-17. [5] 王洪玲.桃树优质丰产栽培技术[J].河北果树,2010(3):44. [6] 杨丽琼.桃树温室栽培管理技术[J].武夷科学,2005(1):150-152. 桃树优质高产栽培技术论文篇2:《桃树优质高产管理技术》 摘要 总结 了桃树优质高产管理技术,包括:改良树形,提倡长枝修剪;及时、适量疏花定果; 科学合理施肥;应用套袋技术;分批、适时采收等内容,对当前桃树生产具有较强的指导性。 关键词桃树;优质;高产;管理技术 桃树以其成形快、易挂果、管理简单等优点,深受广大果农喜爱,在各地均有栽植,但是笔者近年来在农业技术推广实践中发现果农在桃树生产管理中还存在许多问题,直接影响到了桃树果实的品质改良和产量提高,制约着果农收入的提高[1-4]。针对桃树生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笔者总结出桃树优质高产管理技术,现介绍如下。 1逐步改良树形,提倡长枝修剪 优良的树形是桃树优质高产生产的基础,也是提高果农劳动生产效率的需要。目前,在耀州区桃树生产中多选用三大主枝开心形。这种树形枝条级次多,内膛容易密闭或者光秃,结果部位易外移,所产果子质量参差不齐,且修剪管理工作量大而繁琐。经过笔者在当地多年来的研究、试验,认为“V”字形、纺锤形2种树形优于开心形。这2种树形管理方便、简捷,改善了光照、通风条件,使果实品质和产量都有了大幅的提高,应在生产中积极推广。采用这2种树形在修剪中应以疏枝为主,轻剪长放,只对主枝打头。其中“V”字形树只留两大主枝,单轴延伸,不留侧枝,只留大、中、小各类枝组,错落排开。纺锤形树要求培养强壮、笔直的中央领导干,其上螺旋错落排列主枝及枝组,主枝与中央领导干开张角度为80~90°,主枝粗度要小于中央领导干的1/3。 2及时、适量疏花定果 桃树易成花,正常年份花量很大。因此,一般当地果农认为桃树花量多,坐果有保障,多不进行疏花定果工作。但笔者在该地区的试验证明,适当地疏花节省了树体养分,所留的花坐果更加可靠,果子也更大。疏花的最佳时期在花蕾期,具体方法是用手指轻轻抹去枝条上下的花蕾,留两侧的花蕾即可。花后2周开始进行第1次蔬果。先疏除并生果、畸形果、小果、黄萎果、圆形果、朝天果及病虫果,留枝条中上部的单果、大果。坐果率高的品种疏果、定果一次完成,坐果率低的品种疏果分2次进行。第2次疏果叫定果。定果时间大约在硬核期,按一定距离定果。定果距离具体为:大型果品种树每25~30cm留1个果,中型果品种树每15cm留1个果,小型果品种树每10cm留1个果。3 科学合理施肥 桃树易成花、坐果,产量很大,消耗也很大,所以需要充足、良好的水肥供给。目前果农施肥存在的问题较为突出。桃树需要氮、磷、钾三大营养元素的比例为1.0∶0.5∶1.5。由此可见,桃树需钾肥较多,比氮肥多0.5倍,满足钾肥的需要是桃树丰产、优质的关键。而在当地生产实践中,果农重视氮肥、磷肥的供给,而忽略了钾肥施用。特别是在果实膨大期钾素的吸收量占全年吸收量的80%,而且这一时期的钾素也决定着果实的品质。试验证明,果实膨大期钾肥供应充足的桃树比一般常规方法管理的桃树产量高出近20%,而且优果率也大大提高。因此,桃树施肥要在前期重施氮肥,果实膨大期重施钾肥。在采果后及时施入基肥,以农家肥为主,最好能达到每1kg果实施3~4kg农家肥。只有施好基肥,才能充实花芽,提高树体储藏营养的水平,为翌年开花、坐果打好基础。 4应用套袋技术 科学合理施肥从根本上满足了树体和果实生长的营养需要,提高了桃树果实的内在品质,但要进一步提高桃树果实的外在商品品质,最有效的方法是果实套袋。经笔者多年试验发现,有些外在品质不佳的品种经套袋后外在品质有了较大改观。如燕红、川中岛等品种经过套袋后果实颜色由嗜红变成粉红,果色艳丽,娇嫩可爱,市场价格大大提高。果实套袋还可以有效防止桃炭疽病、桃褐腐病、白粉病、食心虫、蝽象等桃树病虫害的危害,从而提高优果率、商品果率。同时,套袋也避开了果实与农药的直接接触,减小了农药残留,使果实成为绿色、无公害的果品。笔者多年试验证明,苹果的套袋及套袋方法也适合于桃树。 5分批、适时采收 分批、适时采收是获得桃树优质高产的重要工序。经笔者多年来观察沙红桃、川中岛发现,桃树果实的膨大期至成熟期在28d内。在这28d内桃的重量增长了2~3倍,特别是在后8d增长速度最快。从成熟到完熟只有7d左右,重量稳定不变。因此,桃树果实膨大至成熟期是产量、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应加强水肥管理。果实完熟期是最佳的采收期。一般桃树果实采收分2~3次进行,采收时先选大果、着色好的果子采收,余下的果子膨大、着色更快。一般间隔3~5d即可再次采收。分批采收比一次性采收的果实品质更好,而且产量增加26%左右。 6 参考 文献 [1] 章学农,赵小东,章巍华.山地桃树栽培技术要点[J].安徽林业,2007(5):32. [2] 李江川.幼龄桃树早丰高产栽培技术要点[J].河北果树,2002(2):40-41. [3] 郑青松.桃树高产优质栽培[J].福建果树,2001(4):62. [4] 肖艳.桃树优质丰产栽培技术[J]. 农村 经济与科技,2001,12(1):23-24. 桃树优质高产栽培技术论文篇3:《桃树的优质无公害栽培技术》 [摘 要] 桃是深受广大人民喜爱的水果之一,不仅外观艳丽,肉质细腻,而且营养丰富。桃适应性广泛,对土壤要求不严。无论山地、平地、沙地,无论南北都可栽培。早结果、早丰产、早收益。是当前调优种植结构,提高果业收益的理想选择。现根据我多年来对桃树优质无公害栽培技术的研究,从品种选择、授粉树配置等方面介绍桃树的优质无公害栽培技术。 [关键词] 品种选择 合理修剪 无公害栽培 1 正确选择品种是栽培、效益的关键 为确保栽培效益,首先就必须选择好适宜的优良品种。品种选择错了,所有投入的财力、物力和精力都将付之东流。作为果品栽培者,选择品种要考虑以下三个问题:一是品种本身的先进性;二是品种要有较好的适应性;三是要有市场潜力。否则结了果子我们自己欣赏是没用的。因此,我们认为,在我国黄淮地区,主要应选择中油16号、青研1号、红甜、重阳红、玫瑰红、超红珠等优质桃。以上桃品种普遍具有性状先进、市场潜力大的优点。 2 合理密度,正确配栽授粉树 2.1 栽植时期和栽植密度 秋季落叶至年春桃树萌芽前均可以栽植,但早栽为宜。早栽能够使果苗及时愈合伤口,早发新根,为果苗抽枝展叶及时提供养分,植株生长迅速。 栽植密度应根据园地的立地条件和管理模式以及品种特征来定。一般宜采用“宽行窄株”的栽培模式栽植,株距2-3米,行距4-6米。 2.2 授粉树的配置 尽管多数品种自花结实率比较高,但异花授粉产量、品质均有所提高。尤其是花粉量少的品种,配置授粉树更为重要。一般主栽品种与授粉品种的配比为4:1-8:1。主要品种与授粉品种可按行列式栽培,也可在行间隔1-2株成中心点状式栽培。 2.3 整地与栽植方法 定植前将园地按行距整成畦或垄,畦与畦之间要清沟。沟深一般30厘米,宽40-50厘米,畦沟与边沟贯通,以利排灌。定植时先按行距在畦顶拉线定位,开挖80厘米见方的定植穴。土壤瘠薄的宜适当挖大穴,增肥换土改良土壤。降水量大的地区或粘土地,栽植前最好挖通排水沟,以利雨季排水,防止烂根死树。 整地时的施肥标准一般为每亩5000公斤农家肥+磷肥100公斤。按每株计算,不少于100公斤农家肥加磷肥1公斤,并充分与土壤拌匀。回填土时先填表土,再填与基肥拌匀后的心土。南方或地下水位高或降水量大的地区,可采用台式栽植法,即按以上方法整地施肥并用回填土填满定植穴或定植沟。再在定植穴或沟顶上培土栽苗,使苗木根部分介于地平面之上20厘米。栽苗时要将苗木根系舒展开,苗木扶正,边培土边轻轻向上提苗、踏实,使根系与土壤充分密接,浇足定根水,将根部四周1-2平方米内培成馒头土堆,以防穴内积水造成死苗或生长缓慢。定植当年树干四周2米见方内不间作任何农作物。2米见方外不得套种深根系或高秆作物。行距可以间作蔬菜、豆类、花生、薯类、草莓等矮秆作物,增加收入。 3 肥水管理 桃树的施肥特点是:早施、重施基肥,适时适量追肥。幼树不要偏施氮肥,挂果树强调花前肥和膨大肥,并保持一定的钾肥施入量。生产上基肥一般在8-9月份完成,不可过早,否则秋梢生长量大,影响花芽质量。施用量为每株100-150公斤土杂粪或厩肥,同时拌入0.5-1公斤磷肥或0.5公斤复合肥。采取对称环穴施法,即在树冠投影外缘,以树干为中心对称挖两个长、宽、深分别为100×50×35-50厘米环状穴施入肥料,并覆土浇足水。施肥穴位每年变换,5年内不在同一位置施肥。在此基础上,幼树每年仅6月初追尿素0.1-0.2公斤。盛果期树花前一周每株施尿素0.1-0.2公斤,辅以少量钾肥或结合施药根外喷0.5%-0.6%磷酸二氢钾2次。气温高时喷肥浓度要降低。采果后每株追施尿素0.1-0.2公斤,配以适量钾肥、复合肥或穴施人粪尿20-30公斤。 在秋施基肥或早春追肥时可根据品种、树龄和树体营养状况,适当加施一些20%的壮果素可湿性粉剂,可有效促进果实膨大,增加单果重,提高果品效益。需要提出的壮果素的使用,一定要以大肥大水和到位的疏果工作为基础。 注意:在高温干旱季节施肥应按照肥料使用量的下限施用,并浇透水。果实采收期20天内应停止叶面追肥。多雨季节通过沟渠及时排水,做到雨停水止,确保园地无积水。 4 整形修剪 桃树整形修剪有基部三主枝自然开心形、基部两主枝开心形基部三主枝自然开心形方法是:定干高度30-40厘米,南方地区可提高到40-50厘米。选留3个错落有致,平面分布均匀、枝体健壮的新梢作主枝培养。疏除竞争枝、交叉枝和重叠枝。其余枝条拿枝、扭梢控制生长,辅助营养树体。主干长到50-60厘米时摘心,促发二次枝。在主枝上培养结果枝组。主枝角度不理想,适当拉枝定位,促使秋后基本成形。 两干形的整形方法是每株选留2个主枝,主枝左右分开,伸向行间,只有两个主枝。主枝和侧枝的培养方法可参考“自然开心形”的整形方法进行。此方法适用于宽行窄株密植园。整个整形过程中,要经常观察枝条生长情况,一经发现徒长性枝条马上抹除,以免影响树形。修剪上以轻剪、缓放为主,尤其是幼树。夏剪主要解决光照问题。对开张角度偏小且在上层遮光的大枝应尽早疏除,不宜回缩利用,否则会引起大量新梢,影响花芽分化。主枝延长闲偏小的,可采用砖坠、绳拉等方式开张。 为确保强旺树能获得早期丰产,可于5月中旬、6月初分别喷一次15%多效唑可湿性粉剂200-300倍。主要喷枝头生长点。配合夏季剪控势促花,以增加当年花芽数量,提高质量。 初果期树冬季修剪时,在疏除病虫枝、枯死枝、徒长枝和交叉重叠枝后,只对外围主要枝延长和着生在主枝上的侧枝延长短截,其余结果枝一律长放不剪,使其结果下垂并从后部萌发新梢后,次年冬剪时回缩更新。2-3年生树冬剪具体分三个步骤:1、顺着主枝的伸长方向在各主枝顶端选留一个向外开张的新梢作为主枝延长头培养。冬剪时剪口留较壮的外向芽剪截,并在主枝左右两侧配备相应的侧枝。2、疏除大枝背上和内膛 其它 部位的徒长枝、病虫枝和枯死枝等。3、2-3年生旺树冬剪时可对一般较壮的带很多花芽的结果枝长放不剪,但对一些水平或下垂的结果枝或树势中庸的盛果期树上的结果枝,可在花芽处适当短截。 五年以上的盛果期桃树冬剪时选留好更新枝的前提下,果枝剪留长度稍长一些,1米左右,具6-8个花芽;稍弱果枝剪留10-12厘米左右,具4-5个花芽。过强、过弱枝疏除。 5 其它管理 5.1 提高座果率的 措施 加强秋季管理,加强病虫害的防治,减少秋季落叶。实行生长期修剪,改变树冠通风透光条件,增强树体贮藏养分,使花器各部分发育充实,增加抗性,提高花粉活性。 除了综合管理之外,花后喷布植物生长调节剂,也可提高座果率。 5.2 疏花与疏果 桃的结实率高,尤其是成年树,座果超越了负载量,必须进行疏花。合理疏果是桃实现稳产、高产、优质的重要措施之一。 桃疏果时期通常在第2次生理落果开始后,座果相对稳定时进行,在硬核开始时完成。疏果前应根据座果情况,当年树势,历年产量综合分析,确定留量。再根据品种果实大小,树冠大小确定单株产量。一般中等果形品种长果枝留果3-5个,中果枝2-3个,短果枝和花束状留1个或不留果。 疏果方法一般不提倡机械果和化学疏果,采取人工疏果。人工疏果的方法首先疏除萎蔫果、小果、病虫果、畸形果、并蒂果,其次疏除朝天果、果实附近 无叶片的果。中果枝上以中上部果为好,中短果枝的先端果为好。疏果顺序应由上而下,由内而外顺序进行,以防漏疏。 套袋在疏果后进行,掌握在当地主要蛀果害虫发生前完成。套袋前应得天独厚喷杀虫剂和杀菌剂。套袋顺序为得天独厚早熟后晚熟,座果率低的可晚套,减少空袋率。解袋一般于采收前进行解袋前3-4天先撕开袋子以利着色。光照差的地方和不易着色的品种可适当提前撕开袋、解袋。 6 病虫害防治 桃常见病虫害有黑星病、缩叶病、溃疡病等;主要害虫有蚜虫、桑白蚧、螨虫、桃蛀螟和桃小食心虫等。其综合防治措施是:发芽前在花芽膨大期喷一遍波美5度石硫合剂,或打一次1:1:100倍式波尔多液。花前叶芽萌发、叶片部分展开时喷一次2.5%吡虫啉(蚜虫灵或一遍净)粉剂2000-3000倍液。花后喷一次杀虫剂加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或40%多菌灵胶悬剂800倍液。4月底槐树开花时摘除桃小食心虫梢,并打一遍杀虫剂加杀菌剂。桑蚧严重树可用硬毛刷将枝上虫体刷除干净,并涂上杀虫剂或于冬季将二年生大枝及主干涂上石灰水。也可用1份生石灰、4份水,加入石硫合剂残渣或硫磺粉、或石硫合剂原液涂抹。5月中旬中晚熟桃打一遍来幼脲3号3000倍液或杀铃脲8000倍液或30%桃小灵乳油1000倍液或20%氰马乳油1000倍液等。以上农药任选一种,加入杀螨剂杀菌剂交替使用,重点防治蛀果病虫。6月初以后重复用药。一般每半个月一次。施药当天遇雨,雨后重喷,采果后仍要坚持防治,至9月中旬。落叶前打一遍1:1:100倍波尔多液保护剂,杀灭病菌。 猜你喜欢: 1. 桃树种植新技术 2. 桃树种植技术要点有哪些 3. 桃树施肥的技术要点 4. 桃树的种植技术要求 5. 桃树种植方法

发展农业节水事业,推广农业节水技术,提高有效灌溉率,是有效缓解农业水资源的办法.我精心推荐的一些节水新技术之栽培技术论文,希望你能有所感触! 节水新技术之栽培技术论文篇一 节水灌溉技术浅析 【摘要】在我国各个用水部门中,农业用水最多,约占全国总用水量的70%~80%。由于农业进行节水灌溉的各项措施还没有得到充分实行,水资源浪费较大,因此,灌区全面推行节水灌溉是解决我国水资源匮乏问题的一条关键途径。本文分析了节水灌溉工程技术,阐明了推行节水灌溉的成效。 【关键词】节水 灌溉 技术 中图分类号:TU991 文献标识码:A 一、前言 从用水角度看,提高水的利用率,应结合灌溉水运行的环节来考虑。灌溉就是通过给农田补充水分来满足作物需求,创造作物生长良好环境条件以获得较高产量,灌溉水的运行大体可分为三个环节,每个环节都存在提高水的利用率的问题。第一个环节是从水源,通过渠道或管道将水输送到田间,提高输水的效率,对应的技术称为输配水工程技术。第二个环节是灌溉水在田间通过各种方式进行灌溉,对应的技术称为喷灌、微灌、地面灌等技术,提高灌水效率。第三个环节是作物对田间水分的利用,提高水分生产效率。由此可见,农业节水的内涵包括了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与配置,输配水系统的节水,田间灌溉进程的节水,作物生长水分转化过程的节水,用水管理的节水以及农艺节水增产技术措施等方面,其目的就是大幅提高水的利用率,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节水灌溉道路来。 二、节水灌溉工程技术 1、渠道防渗技术 这是为减少渠道的透水性或建立不易透水的防护层而采取的各项技术措施。根据使用的材料可分为土料压实、三合土护面、砖石衬砌、砼衬砌、塑料薄膜防渗和沥青护面防渗等。 我国的渠道防渗科研工作始终围绕开发性能好、成本低、易于施工、便于群众掌握的防渗材料为中心, 同时研究推广新型防渗渠道断面形式和衬砌形式。如陕西省宝鸡峡灌区在近年的三大灌区更新改造过程中, 推出了一系列“U”型渠道衬砌机械, 就在施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占我国总用水量80%的农灌主要输水手段是渠道, 而传统的土渠输水渗漏损失约为引水总量的50%~60% , 全国仅此一项年约损失水量1. 7×1011m3, 目前我国渠道防渗长度仅占需要的1/ 3~1/ 4。所以, 大力发展渠道防渗技术是节水灌溉的重要途径。 2、低压管道输水灌溉技术 简称“管灌”,是利用低压管道代替渠道输水的一种灌水方法。“管灌”由于具有一次性投资少、设备简单、省水、省工、省地、省时, 增产效益显著, 农民易于掌握等优点, 颇受重视, 在我国北方井灌区已发展到30×106hm2。其中陕西省的关中、陕北地区大片机井灌区大量采用“管灌”技术。实践证明“管灌”是我国北方地区发展节水灌溉的重要途径之一。 3、喷灌技术 这是一种利用专门的设备将压力水喷洒到空中形成细小水滴, 并均匀地降落到田间的灌水方法。按设备的组成可分为机组式和管道式喷灌系统两大类。我国从70 年代开始, 发展喷灌技术, 经过20 多年的努力, 喷灌面积已发展到8×105 hm2 , 取得了比较显著的节水、增产效益。这项技术比较适合在山丘地区、干旱缺水地区和经济作物灌区发展。 4、微灌技术 这是一种利用专门设备将作物生长所需的水分和养分输送到作物根层附近土壤表层或土层中的灌水方法。根据灌水器的类型, 可分为滴灌、微喷灌和涌泉灌3 种。微灌技术, 我国从1974 年开始采用, 至今已发展到2×104 hm2, 这一技术适用于山丘地区、水资源非常贫乏地区, 同时因它可将灌溉、施肥、打农药结合进行, 而特别适用于经济作物的灌溉。在理论研究上, 总结出了一套适合我国条件设计参数和计算方法。在设备研制生产方面, 开发研制了微灌带、孔口滴头、补偿式滴头、折射式和旋转式微喷头、脉冲滴灌设备、过滤器、进排气阀、调压器和施肥器等。 5、改进地面灌水技术 这是一种主要围绕传统地面灌水技术存在的灌水均匀度差、灌水定额大等缺点进行的技术改进。包括改进沟畦规格( 如长畦改短畦, 宽畦改窄畦, 短沟灌和细流沟灌等。如陕西省的洛惠渠、宝鸡峡灌区, 推广长畦改短畦, 宽畦改窄畦, 大水漫灌改小畦浅灌后, 作物生育期灌水量降低20%~30%) 和采用先进的地面灌水技术( 如波涌灌、隔沟灌、膜上灌、细索灌、水平畦灌等) 。我国有98%以上的灌溉面积采用地面灌溉, 对这一技术进行改进, 提高灌水均匀度, 节省灌溉用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 在我国最具推广价值的改进地面灌水技术有波涌灌和膜上灌两项。波涌灌是美国70 年代末推出的适于旱作灌溉的新技术。从80 年代起我国也开展了这方面的研究,对波涌灌节水机理、土壤致密层形成、入渗特性与地表水流运动规律等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目前, 在理论上还需进一步研究浑水波涌灌问题, 开发适合我国国情的波涌灌灌水设备, 这是扩大应用波涌灌技术的关键。膜上灌是我国独创的新技术, 是在地膜栽培的基础上, 把膜侧水流改为膜上流, 利用地膜输水, 通过膜孔和膜边侧渗给作物进行灌溉, 这项技术在新疆取得了较高的增产节水效果, 但在理论上还需进一步研究。 6、渗灌技术 这是一种利用地下管道系统将灌溉水引入田间、灌溉水通过管壁孔湿润根层土壤的灌水方法。在我国主要有两种, 一是管道式, 二是鼠道式。目前渗灌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土壤湿润不够均匀; 易导致表土返盐; 地下管道不易检修养护; 投资大, 施工要求高, 这是目前影响推广的主要原因; 在理论上的研究还很不充分, 关键性技术问题尚待提高和完善。 7、雨水汇集利用技术 这是在干旱、半干旱的山丘地区, 将较大强度降雨所产生的地面径流汇集起来, 并在最需要时供给作物利用的技术。80 年代末我国开展了雨水汇集利用技术的研究, 如汇流表面薄层水泥处理技术、窖窑构建及布局技术、汇集效率、汇流面与种植面积比例确定等, 取得了一批有意义的成果。但在雨水引导汇集贮存和高效利用上缺乏系统化的理论研究, 未形成适宜于不同区域的汇流整体规划和与之配套的灌溉技术和作物栽培技术。近几年在甘肃东部、陕西白于山区和宁夏南部发展起来的窖灌农业就是采用典型的雨水汇集利用技术, 有的地区已把它作为扶贫工程而深受群众欢迎。 三、推行节水灌溉的成效 1、灌溉水利用率显著提高 中国平均灌溉水利用率由20 世纪70 年代估算的30%左右提高到了2007 年的47.5%,单位面积平均灌溉用水量从7 950 m3/hm2 降到6 435 m3/ hm2。在灌溉用水总量基本不增加的情况下,有效灌溉面积由20 世纪70 年代末的4 887 万hm2 发展到2007年的5 778.2 万hm2。以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项目为例,1996~2006 年10 年间,中国累计投资212.6 亿元,对363 个灌区的病险工程、“卡脖子”工程和渗漏严重的渠段进行了改造,共恢复、改善、新增灌溉面积666.7 万hm2。据分析测算:项目实施前后相比,渠系水利用系数由0.49 提高到0.54, 灌溉水利用率由42.1%提高到47.8%;亩均灌溉水量由529m3 下降到469m3;新增节水能力125 亿m3。 2、水分生产率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 根据对363 个已经实施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的大型灌区的测算分析:粮食作物产量平均提高了450 kg/ hm2,新增粮食生产能力115 亿kg;取得了国家每投入1.84 元,新增1 kg 粮食生产能力和节水1.1m3 的双重效益。 3、加快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节水灌溉的发展加快了中国农业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进程。良好的灌排基础设施与先进的农业技术和优良品种有机结合,使不少节水灌溉项目区由过去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形式转变为农民合作组织、大户承包等经营形式,推进了农业的区域化种植、规模化经营和产业化生产,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 结论 水资源短缺与节水将是我国未来不得不面对的一个主题。它不仅关系到粮食安全、生态安全,而且关系到国家安全。继续加大节水灌溉工程技术的投入力度,在各类灌区大力发展渠道防渗技术、低压管道输水灌溉技术、喷灌技术、滴灌技术、雨水汇集利用技术和加强用水管理等各项节水技术,将是我国今后节水灌溉发展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楼豫红. 我省节水灌溉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J].四川水利, 2003, 24( 2) : 10- 12. [2] 姜长云. 中国节水农业: 现状与发展方法[ J]. 农业经济问题, 2001, 10( 10): 19- 23. 节水新技术之栽培技术论文篇二 建设节水型社会 摘 要: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针对我国严峻的水资源形势,我国政府在新时期提出了建设节水型社会的新要求。本文就我国现阶段建设节水型社会现状及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设节水型社会要从节流、治污、开源三个方面着手的想法,并具体介绍了水价调节、节水宣传、海水利用、雨水利用等新的的举措。 关键词:节水型社会;节约用水;水价;海水利用;雨水利用 中国是一个水资源严重短缺、水旱灾害频繁发生的国家。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有2200立方米,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1/4,再加上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不均匀,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水资源污染严重,更加剧了水资源的短缺。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人口剧增,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我国的用水量急剧增长,城市、生活、工业污水的大量排放,导致可利用的水资源日益减少,人民正常的生产、生活受到严重威胁。同时我国粗放的水资源利用方式,在生产生活中造成了大量水资源损失,用水效率不高,节水潜力巨大。因此,建设节水型社会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 1 我国节水型社会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我国节水型社会建设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全国人民的节水意识逐渐加强,工企业在污水排放中的逐步规范,农业上节水灌溉的推行与落实,一些先进的节水器具的投入使用,还有一大批污水处理企业的兴起,这都为建设节水型社会的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催化剂。但我国在建设节水型社会的过程中也存在许多问题。 1.1 水权管理的不规范 由于责任分工不明确,导致一旦出现问题,各部门相互推脱,事情也一拖再拖得不到有效解决。部分城市水务管理交叉严重,有时在城建、水利部门间存在真空,甚至有时带来执法中的抵触情绪。 1.2 水资源保护意识有待加强 少数地区为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破坏现有的水体。全民节水的教育仅存在纸面上,得不到有效落实,个别单位无证过量开采地下水。部分企业为躲避政府管理而迁到偏远地区,污水在当地随意排放,对当地的水体、水环境造成了毁灭性的破坏。 1.3 节水器具的推广受阻,开发能力弱 虽然在国家政策的号召下,大量先进的节水工具面向市场,但由于成本高昂,只有个别企业愿意购买。还有无论是农业灌溉的喷头还是城市的洗浴喷头质量都不过关,技术标准不统一,以低廉的的价格参与市场竞争,严重影响了节水技术产业化的发展进程。 2 节流、治污、开源三效并举 2.1 节流 2.1.1推行新型农业灌溉方式 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节水灌溉,发展喷灌、滴管、微灌等先进灌溉方式,提高水的利用率。和传统农业大水漫灌的灌溉方式相比,喷灌可节水50%,微灌可节水60%—70%。同时调整农作物的种植结构,规划种植作物的合理布局,集中化灌溉,避免了作物之间的隔空灌溉和不均匀灌溉而浪费大量水资源。 针对我国农村现有的土渠输水进行改造,传统的土渠输水渗漏损失较大,约占到输水量的50%—70%。渠道防渗技术的利用可以解决这一问题,考虑到农村现有的经济条件,采用塑料薄膜或者混凝土渠道输水,可以大大减少渗漏量,将输水效率提高到70%以上。目前我国大约只有20%左右的渠道进行了防渗处理。 2.1.2工业节水 据调查城市工业用水的70%以上将转化为污水,一些水资源丰富的国家,近年来也大力推行节水,主要是因为不堪承受污水处理的高额负担。我国工业万元产值取水量是发达国家的5-10倍,必须调整产业结构和工业布局,大力开发和推广节水器具和节水的工业生产技术。根据分析指导,2010年供水设施的单位投资约为8元每立方,污水处理约为10元每立方米,而工业节水费用仅需3元每立方米左右。因此,增加节水的资金投入不但为持续发展所需,而且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 2.1.3水价调节 我国的水价政策极不合理,一些城市的地下水超采已经十分严重,但至今这些城市的企业单位仍可无偿开采地下水,导致引用地下水和地表水的自来水厂难以运营。我们可以采用国外流行的累进制水价、高峰用水价,还可以采取分季分标准的方法控制用水。种种情况表明,水价是水资源管理,建设节水型社会的主要经济杠杆,必须在国家有关部门的统一领导下,制定我国现阶段的相应水价政策。 2.1.4节水管理与宣传 建设节水型社会需要社会公众的广泛参与,这就要求有关部门完善分水协调、水价听证会等水管理制度。实行民主监督,广泛调动用水居民参与水资源管理的积极性。在调动大家积极性的同时,相关部门还要专门组织专业人员对用水和调水部门人员进行业务培训,提高公众节水技能,鼓励公众创新节水新方法和新技术,有关部门协调第一时间进行推广应用。 政府、学校、工厂等单位要采取各种有效手段如广播、电视、报纸等进行节水宣传教育,培养全民节水意识,让人们意识到水资源短缺的危机感和节水的重要性。 2.2 治污 2009年中国污水排放总量达到536.8亿吨,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240.2亿吨,占排放总量的44.7%。废水排放居于前四位的行业依次是造纸、化工、电力和纺织。水污染物排放总量高居不下,导致水污染相当严重。 2.2.1建立健全水环境保护法律法规 有关部门要做到严格执法,以防为主,以治为辅是我国水污染防治的有效途径,也是水环境建设的最简单、最有效、最经济的途径。 2.2.2强化对饮用水源取水口的保护 政府有关部门要划定水源区,在区内设置告示牌并加强取水口的绿化工作。定期组织人员进行检查,从根本上杜绝污染,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同时还有必要健全农村的凿井制度,合理规划村井布局,既要保证每户都能喝上安全的饮用水,又要达到节约水资源,防治水污染的目的。 2.3 开源 2.3.1海水利用 地球上海水量要占到全球水资源总量的97%,可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在现有的经济技术条件下,大规模的海水淡化供水还不太现实,但是我们可以将海水降级利用,即降低它的处理标准,供人类的生产生活使用。 海水冲厕、海水工业冷却、海水洗车等等对海水的利用都只需对海水进行简单的净化处理就可以利用。全国城市的生活用水中有5%-8%用于冲厕,利用海水冲厕可以减少人类对地下水资源的过度使用。随着服务行业的兴起,许多行业开始大规模使用地下水,洗车行就是其中之一。现在全国约80%的洗车用水都是开采的地下水,由于成本低廉导致他们大量无节制的浪费水资源。洗车对水的利用程度很低,浪费了大量的水资源。 2.3.2雨水利用 雨水是天然的水资源,如果能够得到很好地利用可大大缓解现在的水资源危机。建设集雨工程,大力发展水池水窖、平原水库、塘坎、雨水拦截工程是利用雨水资源的一些合理措施。以城市为例,将建筑顶部设计成凹漏斗状,在凹处通一排水管道,管道中设置简单的过滤器。雨水通过管道流入储水池,在池中静置,其颗粒下沉或上浮至池表面。出水经设在池中部的过滤器再次过滤后由水泵送至用户变为冲洗用水、洗涤用水和院落绿化用水等等。 参考文献 [1]徐得潜,梅素琴. 水资源与城市可持续发展.中国水利学会2005学术年会论文集,2005:42-48 [2]薛英文等. 浅谈城市节水技术与管理.节水灌溉,[J]2003(3) [3]汪恕诚. 建设节水型社会工作要点.中国水利,2003(11) [4]张静,王本德,周惠成. 节水型社会建设初探.中国水利学会2005学术年会论文集,2005:32-36 作者简介 刘文康(1993-),男,汉族,河南鹤壁人,郑州大学水文与水资源工程2011级本科毕业生。 孟翔(1992-),男,汉族,甘肃武威人,郑州大学水文与水资源工程2011级本科毕业生。 潘琛(1993-),男,汉族,湖北黄冈人,郑州大学水文与水资源工程2011级本科毕业生。看了"节水新技术之栽培技术论文"的人还看: 1. 浅谈节水措施在农业水利灌溉中的应用论文 2. 农业科技专科毕业论文 3. 关于节约用水的议论文作文800字 4. 蔬菜栽培的问题及对策 农业科技论文 5. 农业建设发展学年论文

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研究生论文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考研经验分享

转眼间距离我考研已经一年时间过去了,但是准备考研那段特殊的日子是我永远抹去不了的回忆。在这里,我和师弟师妹们谈谈我对于考研的一些看法,分享一些我的复习经验供师弟师妹们参考。

考研院校,目标专业的选择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Northwest A&F University)简称西农或西北农大,坐落于陕西杨凌示范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中央直管副部级建制高校,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入选国家“111计划”、“2011计划”、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新农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教育部“援疆学科建设计划”40所重点高校之一,由教育部与中国科学院、农业部、水利部、国家林业局等16个部委和陕西省共建,是中国西北地区现代高等农业教育的发源地,也是全国农林水学科最为齐备的高等农业院校,葡萄酒专业稳居全国第一。

学校前身是创建于1934年的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1999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同处杨陵的原西北农业大学、西北林学院、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水利部西北水利科学研究所、陕西省农业科学院、陕西省林业科学院、陕西省中国科学院西北植物研究所等7所科教单位合并组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截至2020年7月,学校占地5657亩,下设26个学院(系、部、所)、71个本科专业;有14个博士后流动站,16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7个一级学科硕士点;有7个国家重点学科,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

如果把高考比作人生的第一个分水岭,那么把考研比作人生的第二个分水岭则一点也不为过。随着国家高等教育的普及,每年高考毕业生逐年上升,就业压力也随之逐年递增。为了让自己在就业竞争中更具优势,考研成了越来越多同学们的毕业首选。考研的选择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学校,成功率会大大的提高。而选择学校的两点最重要的因素无疑是学校的“名气”,与该高校你所报考的专业的在全国范围内的实力排名。985、211的名号早已被社会所广泛接受,在一些企业招聘时,如果你的毕业院校没有985、211的头衔,甚至可能直接被拒之门外。所以名校的头衔对日后的就业还是很重要的,(985、211的思想根深蒂固,双一流目前的影响并没有扩散开)由于我本科就读于211院校,因此考研选择了985院校,提升自己的学历竞争力。

另外,对于想继续进行研究的同学来说,目标院校报考专业的实力排名同样很重要,排名越靠前,你在读研期间所接触的研究领域越尖端,资源越丰富,可以极大的开阔自己的眼界,在短期内快速的提升自己的科研能力。考虑到相较于近年来大热的互联网和金融专业,农学并不算热门,相对容易被录取,同时本科就读的生物工程专业接触的多为微生物培养等不易控性试验,我个人对粮食产量的提高,观测作物田间生长有一定的兴趣,选择了西北农业大学的王牌专业农学(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专业。

专业介绍:

作物栽培与耕作学:是研究作物生长发育规律及其与外界环境的关系,探讨作物高产、优质、高效的理论和措施,研究农作物的合理种植制度, 是农业科学中重要的主干学科之一。

本专业从解决粮食、环境等重大宏观问题着眼,从生理生化与分子生物学等微观研究入手,充分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等基础研究成果,研究农作物全面高产、优质、高效及农业持续发展的理论与技术。作物栽培学以研究作物生长发育规律、产量品质形成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为基础,通过栽培措施等环境调控手段实现作物高产、优质和高效生产。耕作学从作物布局等耕作制度的改革,研究实现农业全面持续高产的理论与技术。

目标:培养能从事作物生产关键技术问题研究、作物学基础研究、农村资源环境综合研究和农业生产系统分析与耕作制度设计的专业人才。要求具备较深的现代植物生理与生物化学知识,对重大作物生产与作物生理生化研究的前沿要能融会贯通,具备开展相关实验的设计和操作能力。能熟练运用一门外国语阅读本专业的书刊文献,并能撰写科学论文摘要;自觉遵守科学道德,有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诚挚的合作精神。

参考书目:

616植物学:

《植物学》, 强胜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出版。

《植物学》,贺学礼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出版。

826农学概论(一):

《农学概论》,杨文钰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年出版;

《现代作物栽培学》,官春云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出版。

初试的准备

英语的准备

我报考的学硕要考的是难度较大的英语一,大学之后对于英语的学习并没有系统进行过,词汇量也远远不够,因此我的英语复习是开始的最早的,大概在3月份开始背单词,单词书选择了朱伟的恋恋有词系列,这里提个小建议,如果英语基础较薄弱,词汇量掌握较少,不建议刚开始就直接着急做题,否则会对你的信心造成很大的打击(哈哈,说的就是我刚开始做题的感受)。

英语推荐用书:单词书实际上都可(恋恋有词或红宝书)+田静的语法书+黄皮书或考研圣经都可+王江涛的作文书。

英语的复习最好是早一些,可以在三月或者四月开始。首先要做的一定是单词,单词我觉得看单词课的作用不大,但用艾宾浩斯记忆曲线去背还是有一定作用的,最起码把5500单词背过一遍或者核心词汇背过一遍之后再开始做真题,在背单词期间可以同时开展长难句的学习,选择田静或者刘晓艳都可,都是很好的老师。语法和单词都掌握之后,我们就可以开始英语真题了,建议一开始先做英语一早些年的真题,2005—2010年左右的。

在此期间可以搭配唐迟的阅读方法论的课。然后可以做一下英语一的2011—2021年的真题,如果时间不足可以少做点。做完英语一的阅读之后,我们可以听一下作文课,对作文的写法做一定的了解。保持每天背一篇作文的习惯,一直坚持到初试。等到11月就要整套整套的做英语二的真题了。所有题型都做一下,完形填空可以战略性放弃,性价比不高。快接近初试的时候可以看一下各个老师预测的英语作文,还是有一定好处的。

可以按照需要背诵的单词数量分配成每天要完成的任务,不要贪多,注重记忆的质量。这样一遍背下来大概进行了2个月左右,接下来就是每天精做一篇或者两篇的真题阅读,同时兼顾过第二遍单词,考研英语得阅读者得天下此话不无道理,阅读得分数在整张卷面的占比是非常大的,因此对于阅读的练习尤为重要,这里建议只刷历年真题即可,重在做的精,不在做的多。针对翻译和作文可以背一些较好的模板,稍作训练,到临尽考试的一个月可以每天定时刷一套真题,做最后的冲刺。

政治的准备

由于报考西北的院校政治会有“压分”的现象存在,因此政治的准备也不能有丝毫懈怠,我是大概从9月份开始每天开始看肖秀荣的精讲精练,看完一章做对应的1000题,同样每天为自己定个小目标,完成即可,不需要贪多。

政治对大多数人来说还是较为枯燥的,如果一味的学习政治会磨平耐心,这里提一个小建议,在复习马原时可以穿插相对有趣的近代史,不至于让自己被费脑子的马原绕懵(没错,说的是我复习马原的血泪史)。

这样进行到11月大概可以过2遍左右,进入11月我主要背的是肖四肖八的大题,尤其是肖四,最后也证明了我的选择是明智的。

702化学的准备

【化学】在7月之前我都是看的教材,配合着中农本科的ppt,标出重点、查漏补缺,把课后习题都做了一遍。也可以结合中农出版社出的复习指南(某宝上就有)上面也有例题和课后习题,争取都做了,把不会的题or错题都整理在一个本上。这个时候就是打基础的时候,一定要把基础弄扎实,如果基础不好,后面的冲刺根本冲不起来。702化学考高分其实就一个词:做题。

一定要不停的做题,尽量多做题,多做典型题,不用过早做套卷。7-8月时我把错题本上的题又重新做了一遍,并把书上的重要公式、反应式都整理出来了。9月初开始一直到11月就要做套卷了,一定要计时做。适应考试的强度和速度,我当时做的是中农出版社出版的历年统考真题和我收集的中农内部冲刺卷,其中的错题依旧要整理(这里有钱提示一下,可以留出三套卷子左右在12月做,因为做题这个事不能停,一停感觉就没了,我在考前一天晚上还在做题找感觉呢。)

12月的时候就是全面冲刺的时候了,这个时候要好好利用错题本,上面的错题还要接着看,之前整理的知识点也要尽量多复习几遍。化学大概就是这么复习的。

参考书目如下:

有机化学我选择了汪小兰的有机化学(李楠的也可以),无机化学选了赵世铎的普通化学,分析化学选了赵世铎的定量分析简明教程。

4月份开始第一遍的复习,这里要强烈推荐我的我的配套笔记,这套资料质量很高,让我在化学这个火坑里全身而退,它功不可没。跟着老师把知识点复习一轮,做课本上的课后习题,这样一遍下来,基础会非常扎实。

702化学其实难度并没有那么可怕,只是需要记忆的知识很多(真的很多,没开玩笑……)需要不停地复习巩固、刷题。临考前一个月定时做题,查缺补漏。

801植物生理学与生物化学

由于我是属于跨考,因此专业课开始的相对较早,6月份左右开始复习;

参考书目如下:

植物生理学选择了武维华的植物生理学,生化选择了赵武玲的生物化学。

当我第一次拿到这两本超厚的课本时,心里马上打起了退堂鼓,这么厚的书怎么看的完?随着复习的一步步推进,我发现这两本书虽然看起来厚,也并非很难啃下来。结合历年真题,逐渐自己试着找出重要考点对应到课本中进行针对性复习,大大提高了我专业课的复习效率。(结合真题很重要!很重要!很重要!)生化的三大循环,植物生理的光合作用这些知识点逐渐在我的脑海里形成了一个知识体系,支撑我最终攻克了最难的专业课。

复试篇

复试内容由于每年变化较大这里不做详细介绍,形式大概为笔试,面试,英语口语面试三个部分。在初试成绩公布之后,我的心情仿佛坐上了过山车,首先分数较我预期要高一些,按照之前每年的录取分数这个成绩进复试没有任何问题。

接下来就是给目标导师发邮件表达下自己的意愿,(出了成绩立马发邮件,抢占先机)在学长学姐的帮助下联系到了老师,最终复试发挥出色,成功上岸。

写在最后

回顾这一年的考研之路,感慨良多,考研真正考验的并不是多么高难度的知识,而是对一个人自制力和恒心的考验,持之以恒,不受外界因素的干扰,一天一天的坚持下去,胜利一直在向你招手,心无旁骛地做一件事并最终取得成功,这种喜悦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

希望师弟师妹们都能实现自己的梦想,去到自己满意的学校。最后把我个人非常喜欢的一句诗送给在考研的汪洋中劈波斩浪的你们: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工作期间,考上四川农业大学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专业硕士和博士研究生,2000年硕士毕业,2005年博士毕业。1998年选派去斯里兰卡国家水稻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1年。2001年作为中国教育部职业教育代表团成员去德国考察学习。2002年和2004年留学日本广岛县立大学和东京大学2年。现任四川农业大学教务处处长,四川省作物学会会员,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会常务理事 。李天长期从事作物栽培学和耕作学专业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主要致力于作物高产理论与技术、环境与品质、作物资源等方面的研究。先后主持和参加农业部、四川省教育厅和四川省科技厅科研项目9项,副主编面向21世纪教材《农学概论》和参编高等农业院校教材《作物栽培学》、《作物栽培学原理》等教材7部,在《中国水稻科学》、《日本应用糖质科学》、《西南农业学报》、《高等农业教育》、《四川农业大学学报》等刊物上发表论文60余篇。1992年获雅安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994年获四川省农牧科技进步一等奖;1996年获四川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四川农业大学优秀教学成果一、二等奖;1997年获曾宪梓教育基金会全国高等师范院校教师奖三等奖;2001年和2002年获雅安市和雨城区科技进步奖;2005年获四川农业大学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等。

作物栽培生理学研究论文

青稞栽培技术论文篇二 甘肃藏区高原青稞种植技术 [摘 要] 甘肃省位于黄河上游,由于深居西北内陆,全省大部分地区气候比较干旱,呈现出温带季风气候的特征。再加之甘肃省地形复杂,多高原、山地、沙漠,因此粮食作物种植的难度比较大,青稞是甘肃省一种重要的粮食作物,不仅对当地人民的生活有重要影响,对当地农业的发展也有重要意义。影响青稞品质以及产量的因素有很多,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种植技术。本文将结合甘肃省青稞种植情况,简要谈谈高原青稞的种植技术。 [关键词] 藏区 高原 青稞 种植技术 [中图分类号] S5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06-0152-01 青稞,又称作裸大麦,是甘肃地区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青稞对藏族人民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并且随着现代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对青稞品质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因此,为了满足消费者对青稞品质的要求,就需要对青稞的品质进行改良。 1 影响青稞种植的因素 1.1 遗传因素 甘肃的青稞在其生长的前期大都势头迅猛,通常表现为茎秆粗壮,叶片宽大,而且穗粒多且饱满,然而到了生长的后期,却很容易产生田间倒伏的情况,这导致了青稞的成穗率实际上并不高,而且籽粒的品质也受到严重的影响。青稞的田间倒伏与雨期的到来也有很大的关系,大量的雨水是导致青稞田间倒伏的原因。在青稞选育品种的时候,就能提前5到十天抽穗成熟,赶在雨期之前完成收割工作,这样就可以成功的避开后期雨水对青稞品质的影响,而且还可以使得青稞的生长成熟期处于气温最高的时候,对于提高青稞中的蛋白质含量也大有益处。 1.2 气候条件 甘肃高原地区海拔高,空气较为稀薄,因此日照充足,太阳辐射强,并且紫外线照射强,丰富的光能资源对农作物的生长有利,紫外线对避免作物的虫害也有益处。再有就是高原地区的昼夜温差大,白天气温高,阳光充足有利于青稞的光合作用,夜晚温度低可以减弱青稞的呼吸作用,对青稞的生长是十分有利的。最后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是,甘肃高原地区多夜雨,雨对青稞的生长究竟是有利还是有弊主要在于人们在种植上的把握,若能躲过雨季对成熟青稞的影响,又能够利用好夜雨白天晴这种水热相配合的气候条件的话,对青稞品质的提高是大有裨益的。 1.3 栽培管理方法 栽培管理方法对高原青稞的种植也有较大的影响。举个例子,甘肃人民普遍较晚收割青稞,过晚收割常常导致青稞成熟过度,籽粒的饱满程度、色泽和蛋白质含量都会受到相应的影响。即便在收割之后,甘肃人民又习惯堆放一段时间后才运回进行脱粒处理,甚至运回后还要堆放在院中一段时间才脱粒,堆积的高温高湿度环境会使得青稞的呼吸作用加强,消耗籽粒中的营养成分,高温高湿度的环境甚至还会引起籽粒的霉变,使得青稞种子失去发芽能力。 2 恰当的高原青稞种植技术 2.1 做好选种育种工作 遗传因素对青稞种植有很大的影响,选择优良的适合甘肃地区的青稞品种进行种植是确保青稞种植质量和产量的基础也是关键。当前市面上的青稞品种很多,其中也不乏更加适合甘肃地区种植的新品种,但是由于农民的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再加上传统思想和风俗习惯的影响,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普遍比较弱。因此当前想要做好选种育种工作的关键在于做好优良品种的推广工作,让农民们更多的选种优良的高原青稞品种。 2.2 选择适合青稞成长的环境 正如前面所言,青稞的生长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很大,因此想要在种植中获得高品质、高产量的青稞酒需要尽可能的为青稞选择适合的成长环境。在选择青稞的成长环境的工作中主要需要考虑的因素有三点。首先是土壤因素,要尽可能选择土壤疏松、酸碱度合适的土壤进行青稞的种植;其次是水源因素,青稞的生长需要必要的水分,应当尽量选择在接近水源,能够保证青稞生长需要的水分的土地进行种植;最后还需要考虑光照因素,光照条件对青稞的生长有重要的影响,充足的光照是促进青稞生长的重要因素,因此种植青稞的地址最好要选择在光照充足的地方。 2.3 做好青稞的防害工作 这里所指的青稞防害工作主要指的就是防虫害和防病害两个方面。高原青稞在种植的过程中很容易受到病虫的危害,并且病虫害多发生在青稞生长的中后期,因此在这一时期特别需要做好防害工作。首先,对于青稞而言,其最可能遭遇的虫害就是蚜虫害。针对蚜虫害,主要需要进行的就是喷洒农药工作,适时适量的喷洒农药可以有效的预防蚜虫害。其次,青稞在生长过程中还容易患上黑穗病、白粉病以及锈病这三种植株病,针对这三种病害,主要要以预防为主,治疗为辅,主要方法也是适当的喷洒农药。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一旦发现青稞植株出现的病虫害,一定要及时采取治疗措施。 2.4 预防青稞倒伏 青稞田间倒伏是影响青稞品质和产量的一个重要因素,青稞出现倒伏除了和青稞本身不是抗倒伏品种有关,还和种植技术有关。种植过程中的密度过大、过度灌溉或者过度施肥都容易导致青稞出现倒伏的现象。因此为了防止这种现象的发生,在种植过程中要注意进行合理的密植,同时进行适度灌溉和施肥,灌溉和施肥应该要遵循少量多次的原则。 2.5 及时收获并脱粒 在青稞成熟之后及时进行收获也是保证青稞产量的一个重要的措施。太早或者太迟进行收割都对青稞的品质和产量有不利的影响,从甘肃当地的气候情况来看,最佳的收获时间大约在蜡黄的末期,或者是在地里的青稞茎秆90%都变成黄色时进行,过晚收割常常导致青稞成熟过度,籽粒的饱满程度、色泽和蛋白质含量都会受到相应的影响。在收割之后,不能按照过去的习惯将其堆放一段时间后才运回进行脱粒处理,甚至运回后还要堆放在院中一段时间才脱粒,堆积的高温高湿度环境会使得青稞的呼吸作用加强,消耗籽粒中的营养成分,高温高湿度的环境甚至还会引起籽粒的霉变,使得青稞种子失去发芽能力。相反的,收获之后就应该及时的运回并且进行脱粒处理。 3 小结 总而言之,青稞作为甘肃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对甘肃人民的生活和农业的发展都有重要的影响。提高高原青稞的种植技术,有利于提高青稞的品质和产量。 参考文献 [1]张文会. 西藏青稞加工产业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4. [2]拉旦.青海高寒地区青稞种植技术及利用[J].草业与畜牧,2014,04:18-19+39. 看了“青稞栽培技术论文”的人还看: 1. 青稞种植的方法 2. 地理科学论文关于青藏高原(2) 3. 藏族传统的生育习俗及其优生学分析论文 4. 浅议中国民族政策论文 5. 传承红色基因的文章

1、Interaction of molybdenum Phosphorus and potassium on yield in Vicia faba,Journal of Agricultural Science,(Combridge),1991年,117(2),署名第一。2、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ugar—nitrogen ratio and reproductive organs abscission in faba bean(Vicia faba L),Journal of Agronomy and Crop Science, (Berlin),1993年,170(4),独著。3、Effects of faba bean leaves in different positions on the yield and photosynthetic compensation after defoliation,Journal of Agronomy and Crop Science, (Berlin),1993年,171(2),独著。4、Effects of soil drought during the generative development phase of faba bean on photosynthetic characters and biomass production,Journal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Combridge),1994年,122(2),独著。5、Effect of shading on nodule growth and sugar distribution in faba bean(Vicia Faba L),Journal of Agronomy and Crop Science, (Berlin),1995年,174(2),独著。6、Effect of shading on nodule growth and seed yield in faba been (Vicia Faba L),Trop.Agric. (Trinidad),1995年,72(3),独著。7、Soybean utilization in Sichuan,China,Proceedings of the Second soybean Prcessing and Utilization Conference,1996年,独著。8、Moisture content and deterioration of soybeans in storage,Proceedings of the Second soybean Prcessing and Utilization Conference,1996年,独著。9、The technical regulation mechanism and technical selection Principle of multistorey Planting in Hilly area,Papers of th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Mountain and Hill Areas,1996年,独著。10、Crop Productive Potentilalities along the Anning River Valley and Measures to esploit them,Papers of th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Mountain and Hill Areas,1996年,独著。11、Effect of drought during the generative development Phase on seed yield and nutrient uptake of faba bean(Vicia faba.L),Aust.J.Agric.Res.1997年,48(3),独著。12、Effect of flower removal on senescence and metabolism of faba bean(Vicia faba L). J. Xichang. Agric.College,1999年,13(1),独著。13、Effects of acclerated aging in storage on soybean quality and seedling growth,The Third International Soybean Processing and Utilization Conference (Ispuc-III),2000年,独著。14、微量元素对蚕豆的生理效应及产量的影响,植物生理学通讯,1984年,20(6),署名第一。15、微肥对蚕豆产量的影响,四川农业科技,1984(4),署名第一。16、蚕豆的生育特点及相应的高产栽培措施,四川农业科技,1985(4),署名第一。17、蚕豆高产生长规律及其栽培技术的研究,四川作物,1985(2),署名第一。18、钼磷钾协同提高蚕豆产量的生理学基础初探,植物生理学通讯,1985年,21(5),署名第一。19、改变源—库比率对蚕豆花荚脱落的影响,植物生理学通讯,1986年,21(1),独著。20、蚕豆净同化率(NAR)与种植密度的关系,耕作与栽培,1986(3),署名第一。21、硬粒小麦种子萌发生理初报,种子,1986(4),独著。22、高产蚕豆主要生理指标与产量的关系,四川农业学报,1987年,2(4),独著。23、蚕豆象对蚕豆种子萌发、 幼苗抗寒及其产量的影响,种子,1987(1),独著。24、蚕豆不同层次叶片对产量的贡献和去叶后的光合补偿作用,植物生理学通讯,1987年,23(1),独著。25、不同光强对蚕豆固氮和糖分布的影响,植物生理学通讯,1987年,23(3),独著。26、高产蚕豆的生长特征及其栽培技术的经济评价,耕作与栽培,1987(6),独著。27、源—库比率对蚕豆营养生长和衰老的影响,植物生理学通讯,1988年,24(2),独著。28、不同蚕豆品种对光照时间的反应,种子,1988(2),独著。29、蚕豆种植密度和种植方式的初步研究,耕作与栽培,1988(6),署名第一。30、遮光对蚕豆花荚形成和脱落的影响,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学报,1988年,13(2),独著。31、高产蚕豆营养特性和群体结构与光能的分布,四川省农作物青年科技优秀论文汇编,1988年,独著。32、不同光照强度下大豆产量和产量结构分析,大豆科学,19887(2),独著。33、蚕豆的生产和科研现状,世界农业,1989(11),独著。34、模拟酸雨对烟草细胞透性和化学成分及产量的影响,农业环境保护,1989年,8(1),独著。35、安宁河中下游农田种植模式与资源利用分析,资源开发与保护,1989年,5(4),独著。36、浅谈作物的最大生产力和实际生产力,植物生理学通讯,1989年,25(6),独著。37、世界蚕豆生产和研究概述,国外农学-杂粮作物,1990(2),独著。38、水分亏缺对蚕豆光合特性影响的初步研究,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学报,1990年,14(3),独著。39、开花、结荚期水份协迫对蚕豆的生理效应,植物生理学通讯,1990年,26(1),独著。40、赤霉素和其他生长剂对蚕豆产量的协同效应,植物生理学通讯,1990年,26(4),独著。41、蚕豆病害研究简介,国外农学- 杂粮作物,1990(3),独著。42、德昌粮菜四熟模式效益和能量分析,资源开发与保护,1990年,6(2),独著。43、间作大豆的竞争性分析,大豆科学,1990年,9(1),独著。44、安宁河中下游区蔗田间作经济和生态效益初步研究,四川甘蔗,1990(1),独著。45、土壤水份胁迫对蚕豆养分吸收的影响,土壤肥料,1991(1),独著。46、模糊隶属法在蚕豆生理生态抗旱鉴定中的作用,干旱地区农业研究,1991(2),独著。47、安宁河流域的光温水资源及其生产力潜力分析,资源开发与保护,1991年,7(1),独著。48、高原梗稻光合生理生态的梯度变化,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学报,1996年,15(1),独著。49、高原梗稻光合特性的初步研究,植物生理学通讯,1991年,27(3),独著。50、安宁河中下游甘蔗叶面积与光能分布动态,四川甘蔗,1991(2),独著。51、蚕豆的遗传变异与育种,中国科协第二届青年学术年会四川卫星会议论文集,1995年,独著。52、环境因素变化对蚕豆籽粒充实特性的影响,西南农业学报,1994年,7(2),独著。53、论提高蚕豆产量的生态生理基础,第一届全国青年作物栽培、作物生理学术论文集,1993年,独著。54、蚕豆碳氮含量变化与幼蕾、 花荚脱落的关系,植物生理学通讯,1993年,28(2),独著。55、秋作的资源及效益分析,资源开发与保护,1993年,8(4),独著。656、蚕豆育种目标和育种方法的选择,作物育种探索论文集,1992年,独著。57、蚕豆茎杆和荚果对籽粒产量的贡献,植物生理学通讯,1992年,29(11),独著。58、高原梗稻温光生态特性的梯度变化,云南农业大学学报,1993年,8(4),独著。59、作物高产高效种植的功能目标技术调整,资源开发与保护,1993年,9(2),独著。60、安宁河流域稻田高产高效种植模式及资源利用,资源开发与保护,1993年,9(2),独著。61、不同部位花朵对蚕豆花脱落和产量的影响,植物生理学通讯,1994年,30(3),独著。62、植物激素在蚕豆上的研究与应用,国外农学- 杂粮作物,1994(3),独著。63、提高劳动者素质是农业发展的关键,全国第二届青年农学学术年会论文集,1995年,独著。64、攀西地区农业资源优势及开发对策,1995国际资源环境与经济增长学术研讨会论文集,1995年,独著。65、安宁河区作物生产潜力及其挖掘措施,四川省山地丘陵立体农业发展学术讨论会论文集,1995年,独著。66、中低产地玉米专用肥增产增收效益分析,耕作与栽培,1995(6),独著。67、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农业必须实行保护和支持,西昌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6年,10(1),独著。68、山地立体农业的种植技术调控机制与技术选择,西昌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6年,10(2),独著。69、确立三层次实践教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西昌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6年,10(3),独著。70、遮阴对蚕豆产量及根瘤生长的影响,西南农业学报,1997年,10(1),独著。71、间作大豆高产栽培农艺措施数学模型初探,西昌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7年,11(4),独著。72、作物逆境和抗逆性与应用,西昌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8年,12(1),独著。73、攀西地区野生番石榴资源的开发利用,资源开发与利用,1999年,15(5),署名第二。74、攀西野生番石榴自然繁殖特性研究,西昌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13(1),署名第二。75、激光辐射洋葱种子的生物学效应初探,激光生物学报,1999年,8(1),署名第四。76、洋葱性状的回归分析,西昌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13(3),署名第二。77、蚕豆新品种凉胡5号选育研究,西昌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13(2),独著。78、作物逆境和抗逆性,西昌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12(1),独著。79、玉米亩产超1000kg配套栽培技术研究,西昌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13(4),署名第二。80、贮藏期间加速老化对大豆品质和个体发育的影响,西昌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14(1),独著。81、高梁高产配套技术试验研究,西昌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14(2),署名第三。82、蚕豆新品种“凉胡6号”的选育及配套技术研究,西昌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14(3),独著。83、环境因素对蚕豆花荚形成和脱落的影响,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01年,19(4),独著。84、少数民族地区高校面向新世纪教育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高等农业教育,2002(12),署名第一。85、应对入世挑战寻求对策措施,西昌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16(2),独著。86、中国大豆食疗的历史发展和疗效特点,西昌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17(1),独著。87、民族地区高等农业专科学校实施学分制方案初探,高等农业教育,2003(8),署名第一。88、攀西黄皮洋葱品种的筛选初报,西昌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17(3),署名第二。89、葛藤的繁殖方法及栽培技术,西昌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17(4),署名第二。90、中国葛藤种质资源及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林业科技,2004年,29(4),署名第二。91、攀西野生葛藤资源的开发利用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国林副特产,2004(6),署名第二。92、葛藤的饲用价值及其在攀西地区畜牧业中的应用,资源开发与市场,2004年,21(1),署名第二。93、更新观念,明确任务,真抓实干,把西昌学院建成知名的本科院校,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17(1),独著。94、人类活动与生存环境,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19(1),独著。95、蚕豆抗营养因子研究,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19(2),独著。96、抓住机遇,求真务实,迎接本科教学水平合格评估,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17(2),独著。97、Co-v射线辐照剂量对蚕豆诱变效应的研究,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05年,23(4),署名第二。98、漆树的生物学特性及繁殖栽培要点,中国林副产品,2005(5),署名第二。99、番石榴的综合利用现状及发展前景,中国林副产品,2005(6),署名第二。100、美国和加拿大大学管理特点、挑战及启示,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19(3),独著。101、番石榴变异类型在攀西地区的发现及其意义,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19(3),署名第二。102、不同生态区蚕豆品种的光合特性研究,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4),署名第一。103、西昌学院“十一·五”事业发展规划编制的背景和特色,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20(1),独著。104、光照、温度和水分对野生荞麦光合速率的影响,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20(2),署名第一。105、试论立体农业的能量利用和物质循环,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20(4),独著。106、小豆新品系“XH995”多点试验产量稳定性分析,杂粮作物,2006年,26(3),署名第三。107、四川省凉山州野生荞麦资源的特征和地理分布研究,作物杂志,2006年,(5),署名第二。108、芸豆花荚期不同层次叶片对产量的贡献,西北农业学报,2006年,15(5),署名第二。109、正确理解和谐社会的内涵,提高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18(4),独著。110、试论立体生态农业的可行性和合理性,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1(1),独著。111、审时度势,把握机遇,确保本科教学质量,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9(2),独著。112、管理无小事,细节是成功,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1(2),独著。113、中国四川荞麦属(蓼科)新种—花叶野荞麦,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1(2),署名第一。114、关键在于抓落实,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1(3),独著。115、不同生态区蚕豆品种的光合特性研究,《攀西地区增粮增收关键技术研究》,2007,署名第一。116、凉山野生荞麦资源的特性与地理分布研究,成都大学学报,2007,27(2),署名第二。117、四川凉山地区野生荞麦资源的原生境和主要分布中心研究,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7(2),署名第二。118、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Habitats of There New Species of the Fagopyrum (Polygonaceae) in Panxi Area of Sichuan.China. Advances in Buckwheat Research,Proceedings of the 10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Buckwheat. Northwest A & F University(NWAFU),2007,署名第二。119、Varietal Differences among the Buckwheat Cultivars in Canada and Japan in the Long-day Condition before Flowering Followed by the Short-day Condition, Proceedings of the 10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Buckwheat. Northwest A & F University(NWAFU),2007,署名第三。120、攀枝花市野生荞麦种质资源考察研究,现代农业科技,2007,(9),署名第二。

特色经济作物与栽培实践研究论文

蔬菜创汇商机无限 新一轮农业结构的调整使蔬菜生产面临两种机遇,一是粮改、棉改为蔬菜发展提供了空间,二是加入WTO可极大地推动蔬菜的出口。近几年来,全世界蔬菜年贸易额不断增加,亚、欧、美发达国家对蔬菜的需求越来越大。以日本为例,近20年蔬菜进口逐年递增,1996年已达209.4万吨,其主要原因:一是人们饮食结构改变。目前,经济发达国家都进入了以保健型食品为主的时期,美国和欧洲各国迅速改变饮食结构,由过去以肉食为主转变为以素食为主。据专家预测,21世纪的主要食品,将是绿色食品。二是发达国家蔬菜生产弱化。由于蔬菜品种繁多,其生产的机械化程度较低,绝大部分田间作业靠人工操作,劳动强度大,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致使发达国家种菜的劳力不安心种菜,不少菜田荒芜,蔬菜生产严重弱化。另外,加入WTO后,各国将取消农产品补贴,实行世界农业贸易自由化,其结果必将促使各国按比较效益的原则重新安排农业生产,一些发达国家如日本必将减少不具备比较优势的农产品,发展一些机械化程度高,规模效益高的作物如稻谷,而让出生产成本高的蔬菜等农产品的市场份额。我国是世界上蔬菜种类最多、种植面积最大的国家,具有较大的出口潜力。例如去年我国蔬菜出口量是进口量的30多倍,出口金额是进口金额的50多倍,在国际市场极具竞争优势。江苏省出口蔬菜1991年为2.78吨,1995年达到4万吨,1998年提高到14万吨。出口成倍增长,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1998年江苏省蔬菜等农副产品年出口约为6亿美元,而其他沿海地区,如福建省、山东省和广东省蔬菜出口规模更大,其创汇总额分别为江苏的2倍、2.5倍和3倍,存在着极大的出口潜力。蔬菜是我国农产品中出口值最大、比较效益最高的产品,在价格方面存在着3个反差:1、进出口价格的反差。据有关资料介绍,1996年,山东莱阳县出口蔬菜12万吨,创汇1.5亿美元,平均每吨创汇1250美元;当年度日本进口中国的蔬菜达81.81万吨,价值1420亿日元,折每吨价格1509.3美元。而同期泰国出口优质2号大米到岸价每吨仅为325美元,出口蔬菜是进口大米价格的3.85倍至4.65倍。2、内外贸价格的反差。据农业部市场信息司及中国海关统计,我国出口粮食的价格低于内销价格,而出口蔬菜的价格则大大高于内销价格。如1993年,蔬菜平均每吨出口价折合人民币7800元,是国内市场价的8倍。3、产加销价格的反差。根据江苏海星集团的经营实践,日本的常磐黄瓜在我国国内收购价格为每公斤人民币0.7元,稍经腌制装箱出口价为1.83元,而加工后日本市场销价可高达17元。产加销比为1∶2.6∶24。据山东省农委提供的资料,草莓国内市场价每公斤1.6元,一亩收入2400元,经过加工增值可收入9450元,而出口创汇可收入1950美元。

无论从种植面积还是产量上来讲,水稻都是我国的第1大粮食作物。下面是我整理的水稻栽培技术论文范文,希望你能从中得到感悟!

水稻高产优质栽培技术

摘 要:水稻是我国最主要的粮食作物,水稻产量与我国粮食安全有紧密联系。提高水稻产量,特别是单产,对于稳定粮食总量有直接作用。水稻栽培技术与产量、品质关系甚密,本文培肥地力,浸种、催芽,适时播种、合理密植,科学施肥,合理灌溉,病虫害防治,适时收获等7个方面,综合论述了水稻的高产优质栽培技术,旨在为提高我国水稻的产量、品质提高可靠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水稻;高产;优质;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S511.41 文献标识码:A

前言

无论从种植面积还是产量上来讲,水稻都是我国的第1大粮食作物。我国有大约2/3的人口是以稻米作为主食。在我国淮河以南的南方地区是我国水稻主产区,水稻种植面积、产量分别达到了87.4%和87.6%。然而,近年来由于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南方沿海城市和一些大城市城郊的稻田被占用,导致水稻总产量减少。

1 新世纪水稻栽培发展的目标

进入21世纪,水稻栽培技术的发展方向已经由单一的追求高产,发展成为追求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这一综合目标。面对新目标,水稻栽培种植技术必须要有新发展[1]。控制人口、节约用地,只能暂时缓解稻米现阶段的供需矛盾,要从根本上解决粮食安全还得不断提高稻米的单产。提高稻米单位面积的产量、增加稻米总产量才是解决我国稻米问题的根本出路。因此,探求水稻高产优质的栽培技术,势必成为我国水稻栽培发展的重要方向。笔者在阅读大量文献资料基础上,就水稻的高产优质栽培技术进行了总结、论证。

2 水稻高产优质栽培技术

2.1 培肥地力

土壤地力是决定水稻产量的重要因素,高地力的稻田通常能获得高产。培肥地力的主流方法是通过采用稻麦秸秆还田和施用有机肥。通常的做法是在秋冬季用秸秆还田、春季施用有机肥、插秧前施用化肥的三段连续培肥法[2]。

对于育秧的秧田通常需要施用厩肥、饼肥、绿肥和人粪尿等作为底肥。值得注意的是,有机肥必须要经过充分腐熟后无害化后方可施用,否则会对秧田带来较大的危害。为了加快秧苗的早期生长,施用适量的硫酸铵、尿素和磷胺、过磷酸钙等肥料,是十分有效的措施。

2.2 科学浸种、催芽

通常,在浸种催芽前需要将种子置于太阳下晒1~2d。为了能去掉瘪种、黑粉病的种子,应将晾晒后的种子置于盐水中。然后,用稀释1000倍的50%多菌灵浸种1~2d对种子进行消毒、杀菌。在催芽前10d左右应将种子捞起、晾干,避免消毒液对种子正常发芽造成影响。

水稻种子适宜的发芽温度在27~38℃。值得注意的是,早稻催芽通常在气温很低的春季,因此采用必要的保温措施是非常重要的。种子破胸阶段的温度以不超过35℃为宜,催芽温度控制在25~28℃较好。在催芽的过程中,应掌握好“高温破胸、适温催根”的准则。

2.3 适时播种、合理密植

合理调节播期,将水稻灌浆期调节和光、温、水、肥等条件吻合,是提高水稻产量和品质的重要手段[3]。合理密植、插足基本苗,构建合理的群体结构,充分利用自然环境条件,对于增加水稻产量是十分必要的。通常水稻种植的株行距控制在13cm×26cm,每穴3~5基本苗,每667m2的基本苗以6万~8万株为宜。此外,插秧的深浅应基本一致,栽插深度以2~2.5cm较为合适,应做到穴正而行直、不丢穴、不漂秧[4]。

2.4 科学施肥

科学施肥应提高肥料的利用效率,减少因施肥过多而带来的环境污染,避免因施肥不足导致减产的情况。调整肥料的结构和施用量,应遵循稳定前期用肥量,适当控减后期用肥量的总则。穗肥应以抽穗开花期追肥为主,施肥一定要准施、不可迟施,以防止出现贪青晚熟的不良现象[5]。通常来讲,优质稻品种的双季稻施肥量每667m2每季施用纯氮量应在10kg左右。基肥和追肥比例控制在为5:5或6:4,基肥的肥料种类应以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除了保证充足的氮素供应外,还需要配合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配合施用一定数量的磷钾肥,特别是钾肥对于提高稻米品质作用甚佳。

2.5 合理灌溉

灌溉对稻米产量和品质有很大影响,合理灌溉是保证稻米产量和品质的重要措施。管水应遵循“薄水插秧、大水活苗、浅水分蘖、够苗晾田”的总原则。如果稻田水分不足,对稻草的千粒重有显著影响,从而造成减产的局面。此外,稻田水分不足还能降低蛋白质含量和直链淀粉含量,从而严重影响稻米品质[8]。

2.6 病虫害防治

为了确保大米的优质无公害化,在病虫防治上应特别注意农药带来的污染。首先,应做好病虫害的及时观察,做到“有病及早治”。防治手段应以生物防治为主,药剂防治为辅,应选用高效、低毒的农药,并严格控制农药的施用量。如9月中旬防治稻飞虱、卷叶螟等,应避免使用有机磷类的高毒高残留类农药,并且应保证最后一次用药时间距离收获期至少要大于35d[6]。

2.7 适时收获

收获时间对稻米的产量和品质有重要影响。收获过早,籽粒充实不足、产量下降;收获过迟,稻米的透明度下降、垩白增加,稻米品质下降。收获期的确定有的以稻谷含水量来定,有的以穗后天数来定。对于浙江省的实际情况,以稻谷含水量在22%~25%时收获为宜,早稻以齐穗后25~30d,中稻为30~35d,晚稻为45d左右收获的产量和品质较好。

3 发展展望

科学的栽培技术,是获得高产、优质稻米的必要保证。在2013年的工作中,应继续加强栽培技术的更新;应注重对现有的栽培技术进行推广,而不是仅仅的停留在文章中、技术规程文件上。研究新的栽培技术和推广,对于保证粮食安全同等重要。

参考文献

[1] 凌启鸿,张洪程,丁艳锋,等.水稻高产技术的新发展—精确定量栽培[J].中国稻米,2005(1):3-7.

[2] 陈晓燕,陈利,段坤.优质高产水稻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7(15):117-117.

[3] 雷武逵.优质稻保优增效高产综合栽培技术[J].西南农业学报,2008,21(4):942-945.

[4] 张宏.江淮中部水稻高产栽培技术[J].安徽农学通报,2010,16(13):271-272.

[5] 周日明.浅析施肥对水稻优质栽培的影响[J].江苏农业科学,2002(1):68-70.

[6] 张栩,薛应征,王书玉,等.河南省沿黄水稻优质高产无公害栽培技术[J].河南农业科学,2004(9):15-16.

作者简介:祝平(1977-),男,浙江海宁人,助理农艺师。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水稻栽培技术论文范文

作物栽培育种开题报告和论文

摘 要:中国加入WTO将推动农业参与全球化竞争,在为中国农业发展提供更多机遇的同时也将使中国农业面临巨大的挑战和风险。当前,在国际贸易中绿色贸易壁垒问题已不可回避,农业作为一种弱质产业更容易受其影响。本文绿色贸易壁垒的概念入手,对绿色贸易壁垒理论进行概述,接下来,联系我国农产品出口遭遇绿色贸易壁垒的现状,剖析了我国农产品受阻绿色贸易壁垒的国内和国际原因。最后,从我国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针对绿色贸易壁垒,从政府和企业两个角度,提出了一些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绿色贸易壁垒;农产品;绿色产品 一、绿色贸易壁垒理论 1、绿色贸易壁垒的概念 从广义讲,绿色贸易壁垒指的是一个国家以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为理由和目标,为限制外国商品进口所设置的贸易障碍。从狭义上说,绿色贸易壁垒实际上是一种市场准入的障碍,是指进口方通过制订严格的环保技术标准,复杂的卫生检疫制度或采用绿色环境标志、绿色包装制度,以阻止或限制某些外国商品的进口。 2、绿色贸易壁垒的基本类型 绿色贸易壁垒的内容比较广泛,大致包括以下五种类型: (1)绿色技术标准。绿色技术标准是通过立法手段制订严格的强制性环保技术标准,限制国外不符合环保技术标准的产品进口,对贸易实施限制。这些标准都是根据发达国家生产水平和技术水平制订的,对发达国家来说,是可以达到的,但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是很难达到的,因而势必导致发展中国家的产品被拒在发达国家之外 。 (2)绿色环境标志。绿色环境标志是一种在产品或其包装上的图形,是由一国政府或其授权部门按照一定的环境标准颁发的,用来表明该产品不但质量符合标准,而且在生产、使用、消费、处理过程中符合环保要求,不危害人体健康,对环境无害或危害极 小。其基本目的是引导消费者进行绿色消费,从而引导企业自觉调整产品结构采用清洁的工艺。 (3)绿色包装制度。“绿色包装”也称环境之友包装或生态包装。绿色包装一般是指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无害,能循环复用和再生利用或降解腐化,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包装。 (4)绿色卫生检疫制度。绿色卫生检疫制度是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上的。各种检疫措施不仅极为严格,而且繁琐复杂。基于保护环境和生态资源,确保人类和动植物的健康,许多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制订了严格的环境与技术标准。由于各国环境和技术标准的指标水平和检验方法不同,以及对检验指标设计的任意性,而使环境和技术标准可能成为绿色贸易壁垒 。 (5)绿色补贴。它是指一种将资源环境费用内在化以降低外部经济效果使成本与效益尽可能在生产和经营者身上得到统一的一种手段。为了保护环境和资源,有必要将环境和资源费用计算在成本之内,使环境和资源成本内在化,发达国家还将严重污染环境的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以降低环境成本,使发展中国家的环境成本因此而提高。 3、绿色贸易壁垒的特点及实施条件 (1)绿色贸易壁垒的特点 绿色贸易壁垒具有其他非关税壁垒所不具有的特征: 第一,表现内容上具有合理性。贸易保护主义者抓住消费者的心理,以保护人类、动物的生命或保护环境与资源为理由,表面上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历史潮流,也迎合了绿色消费的需要,以达到其贸易保护主义的目的。 第二,保护对象上具有广泛性。绿色贸易壁垒具有广泛的保护倾向,不仅对产品本身的质量,而且对产品从生产前的设计一直到消费后的最终处理都有限制。近年来还从产品贸易扩展到服务贸易、技术贸易等领域,呈现出无所不包的态势。 第三,保护方式上具有隐蔽性。一些国家对某些商品质量、规格、性能和安全等规定了极为严格、繁琐和特殊的标准,检验手续繁琐复杂,而且经常变化,使外国商品难以对付和适应。其目的是利用环保之名行贸易保护之实,使出口方难以预见其内容及变化而难以对付和适应,但又不易产生贸易摩擦。 第四,制订形式上具有合法性。大多数非关税壁垒不是通过公开立法来加以规定和实施,而国际贸易中的绿色贸易壁垒则有相应的法律为依据,如1994年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简称TBT协议)和《实施动植物卫生检疫措施协议》(简称SPS协议),同时,各国还制订有本国关注的一些法规,如1989年美国实施的609条款。 第五,动态性。发达国家所制订的绿色贸易壁垒措施会随着其贸易伙伴经济和技术水平的进步而调整,从而使得绿色贸易壁垒出现不断提高的趋势。如近年来,日本对进口大米检验的量化指标已经从1993年的20多项增加到2000年的104项。有些国家规定,当某种具有绿色标志的产品在其市场的占有率超过2096时,该国对其环境标志的要求就会做出提高的调整。 (2)绿色贸易壁垒的实施条件 绿色贸易壁垒这种贸易保护措施,虽然能有效地阻止外国商品进入本国市场,但并不是所有国家都具有实施壁垒的条件。到目前为止,实施壁垒的主要是发达国家如欧盟、日本、美国,而受影响的主要是发展中国家如中国。这主要是因为: ①绿色贸易壁垒主要是通过规定高药残标准来提高农产品的市场准入门槛,如欧盟对氯霉素残留量的标准规定为0.2——0.3ug/kg,这个标准不仅是我国就是欧盟本身也很难达到标准。 ②实施绿色贸易壁垒要具有完善的检测体系。仅有高药残标准是不够的,必须辅以先进的检测设备、检测技术以及高素质的检测人员。具有先进的检测技术、设备可以增加应检农药的种类,以及最大限度的提高限量标准,这样就可以对低检测水平的国家形成壁垒。 二、我国农产品出口遭遇绿色贸易壁垒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1、我国农产品出口遭遇绿色贸易壁垒的现状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农业生产国,我国己经具备相当的农产品竞争力,在水稻、蔬菜、水果和畜产品、水产品、茶叶等方面具有较大的比较优势。我国以发展中国家的身份加入WTO后,良好的制度条件为我国扩大出口、发展开放型经济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然而,“走出去”的道路上并非阳光灿烂,作为我国具有相对优势的农产品出口首当其冲,频频受挫。近年来虽然我国农产品的出口额一年比一年高,但农产品出口增长速度一直低于出口总增长速度,究其原因,除了我国出口的农产品主要是初级产品、产品附加值低以外,农产品出口屡遭国外绿色贸易壁垒是另一大重要原因 。 自1996年8月起,欧盟成员国相继停止从我国进口禽肉和部分水产。我国有关部门和企业按欧盟法规进行了全面整改,并于1997年接受了欧盟兽医代表团的考察。代表团考察报告对我国的相关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但欧盟只做出了恢复从我国3家工厂进口兔肉的决定。1998年9月、1999年6月和1999年10月,欧盟兽医代表团先后三次来华考察。2000年5月,欧方公布决议,认可我国山东、上海可以对其出口禽肉,但未批准我国加工厂注册。2001年欧方专家来华考察我国动物及动物源性产品残留物质监控体系,随后向欧委会提交了一份关于我国残留监控体系的片面的、不切实际的考察报告,导致我国冻鸡出口下降了41%,保鲜蔬菜和暂时保藏的蔬菜的出口分别下降了20%和29%。 近年来,许多进口国更是加大了对我国出口农产品的检测、检疫力度,这又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我国农产品出口的难度。2002年日本对我国青岛的肉鸡产品检疫项目增加了10个指标,对蔬菜农药残留化验检测项目,由入世前的4项增加到46项;韩国对我国出口蔬菜的检测仅农药残留的检测指标最高时就达200多项;欧盟对我国茶叶的检测项目从过去的6种农药残留检测增加到62种;据《中国新闻网》报道,美国以担心输入病虫害为由,自2005年4月1日起,禁止进口中国的人造圣诞树等人工木制装饰品,仅此一项禁令将会影响中国对美国上亿美元的出口。 2、我国农产品出口遭遇绿色贸易壁垒的原因分析 使我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资源浪费、环境污染、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异常严重。因此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农产品的生产环境,同时由于各种卫生、农药标准也因耕作方式不当而常常不合格,从而使中国成为遭遇绿色贸易壁垒的大国。 (1)我国农产品出口遭遇绿色贸易壁垒的国内原因分析 ①我国环保意识淡薄,缺乏绿色经济观念。我国在向现代农业转化的进程中,尽管农作物的产量不断提高,但由于我国环保意识淡薄,没有及时采取有效的环保措施,致使农业的污染也日趋严重。工农业造成的19各种污染,通过周围的环境(土壤、水等)作用于农作物,使农产品受到污染,导致“问题蔬菜、问题粮食”的产生。此外,由于食品加工、包装、储运等环节设施落后,导致食品后续污染问题严重,造成食品生产前期污染未消除,后续污染依然存在的状况。然而,目前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都已建立了环境标志制度,国际标准化组织也推出ISO14000标准认证,其环境管理体系成为世界各国企业跨越绿色贸易壁垒的重要跳板,但我国企业并没有作出积极的反应 。 ②我国环境标准过低,农业生产企业认证能力薄弱。环境标准是有关控制污染、保护环境的各种标准的总称。在我国已有的国家标准中,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不足50%,高新技术标准严重缺乏。此外,国外标准在产品研发阶段就已开始制定,而我国的标准制定却相对滞后,周期也长,没有严格的标准制约严重影响了我国农产品的品质。另一方面,我国农产品要进入国外市场,就需要获得国际上公认的和特定进口国家的绿色认证,一些企业担心认证会降低价格竞争能力,造成认证不积极,普遍存在侥幸的心理 。如在绿色标志认证方面,我国外贸企业要获取国外认可的绿色标志,不仅要支付大量的检验、测试、评估等费用,还要支付不菲的认证申请费和标志的使用年费,使一些企业望而生畏。 ③农产品检疫系统不健全。从中国近年来发生的假大米、有毒奶粉、冠生园劣质月饼事件到最近被查出的“苏丹红一号”等事件,“苏丹红一号”在十年前就已经被禁了,为什么在今天又查出它存在于大量食品中,在其他国家关注食品安全之际,我国的卫生检疫系统却还形同虚设,更为可气的是,还有一部分官员在开绿灯,使中国农产品生产者对其产品本身的质量要求不高而导致农产品受阻国外的绿色贸易壁垒,因此中国的检疫系统建设势在必行 。 ④环保法律规范不健全,执法力度不够。正是由于我国法律中有关农产品各种标准的规范不健全,才使发达国家常常钻我国法律的漏洞。目前我国引进外资、进口等环节中的环境条款还不完善,对国外进口产品和外商投资企业的环境保护要求不严,对外国产品和污染密集型企业的进入管制较为宽松。且在事实上,存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2)我国农产品出口遭遇绿色贸易壁垒的国际原因分析 ①国际社会对保护生态环境和食品安全的关注日益强烈。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迅速提高,生态价值观被广泛接受,人们对自己的生存环境和卫生食品安全日益关注,追求高品位生活的意识也越来越强,对衣、食、住、行的要求越加严格,“绿色”成为了一种时尚,一种健康的代言。这促使发达国家政府通过立法满足国内居民的绿色需求,保护本国产品在国内市场的竞争力。为此,发达国家政府便在国内推行绿色生产、绿色营销和绿色消费,实施绿色管理,通过制定相关法律与政策,约束和限制国外未达到本国或国际环境标准的农产品进入本国市场。 ②将同一标准使用在处于经济与科技发展不同阶段的国家。发达国家的科技水平较高,处于技术垄断地位,同时有强大的经济实力作后盾,它们制定了众多的环保技术标准和环境标志,是想利用生产和销售绿色产品,发展绿色科技和相关服务,控制未来的世界市场。而发展中国家面临着极为迫切的经济增长甚至是温饱问题,在环保领域的缺口较大,它们既无雄厚的资金,又无可以利用的高科技手段,其环保水平尚处于初始阶段,在短期内缺乏实施同一环境标准的能力。而在两个发展水平不相等同的阶段适用同一标准,这本身就是不合理的。这就使发展中国家在环保上始终处于被动局面,导致发中国家的产品被排斥在发达国家之外,极大的制约了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环保步伐的加快。 三、我国应对农产品出口中的绿色贸易壁垒的对策 1、强化国民绿色经济意识,完善国内环保法规 (1)加大传媒宣传环保的力度。21世纪经济的主旋律将是绿色经济,政府应呼吁提高国民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开展环境教育。环境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将环境意识化为公众自觉的环境行为,因而要充分发挥媒体的舆论作用,鼓励公众参与环境保护事业,使其知晓我国经济的“绿化”是一项公益事业,受益的应是整个国家和每一个公民。同时,政府要注重发挥职能指导作用,提倡绿色生活方式,把绿色贸易、绿色生活的思想融入我们社会经济发展的全过程,这既可从根本上冲破绿色贸易壁垒,又可保持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使之适应全球一体化浪潮,并与国际贸易体系接轨 。 (2)制定和完善国内相应的环保法规。在国内立法方面,应加快我国环境保护法律与国际接轨的步伐,缩小与发达国加环保水平的距离。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国际社会在处理贸易与环境争端案件时,与贸易有关的国际环境法和国内环境法往往倍受重视。从已处理的贸易与环境争端的一些案例的裁决来看,只要引用的国内环保法律规定准确、有权威性,维护环境利益的一方往往胜诉,而对环境保护不利的一方则往往败诉。因此,必须加速与贸易有关的环境立法。 2、改善我国农产品生产的外部环境 (1)整治农业环境,治理农业污染。主要是加强对农业环境、渔业水域、草原牧区、特别是土壤环境的监测。一是要定点、定期对主要农(畜)产品污染情况开展例行监测;二是开展对大中城市郊区、工矿企业周围等重点区域土壤环境例行监测;三是定期对重要水源进行常规性监测。及时掌握农业环境受污染损失状况,提出相应的治理对策,调整产业结构(例如受污染的土地种植花草等),进行植物修复。 (2)控制农业水源污染,解决湖泊、大中型水库的富营养化问题。首先要纠正或扭转偏施、重施氮肥的习惯,推广节氮施肥技术。调整肥料结构,实行配方平衡施肥,大力发展多元高效肥,推广专用复合肥,积极推行有机无机肥配套施肥体系,同时应加强改善生态环境的新技术的研究。其次,要推进有机肥工程,以减少化肥的用量,采用多种形式使秸秆还田,集中处理加工畜禽养殖基地的鸡粪、猪粪等使之成为商品有机肥料。结合疏浚河道开发利用丰富的河泥资源,大力开展河湖清淤工作,同时实施河湖岸植树,减少水土流失 。 (3)加强对农业环境科学的研究。政府应增加农业环保科技的投入加强农业保护宣传培训,提高各级农业管理与技术人员及广大农民群众的农业环境保护意识,增加科技投入,引进国外先进的农业环境保护技术模式,引导农业结构合理化,逐步建立起农业经济、生态环境和社会效益相统一的农业结构体系,努力做到生产技术生态化,生产过程清洁化,农业产品无害化。 3、实施扶持绿色产业的政策措施 (1)制定绿色产业倾斜政策。一是要在税收上给予优惠,在一定时期内,对绿色产业企业可以减征或免征增值税,对企业新开发的绿色产品也可以缓征所得税。二是要对绿色产业企业在贷款利率、贷款额度上实行优惠,鼓励其上市通过资本市场直接融资。三是要在工商注册上对绿色产业企业给予照顾,并赋予一些规模较大的绿色产业企业以出口经营自主权。 (2)建立农产品国际绿色贸易壁垒预警机制。大量事实表明,绿色贸易壁垒之所以能起到限制与障碍作用,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企业对进口国的技术法规、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不了解。我们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做法,组成专门的机构,收集研究我国主要出口农产品可能在哪些国家遇到什么样的绿色壁垒,提出需要采取的应对措施,形成预警机制,以改变目前这种遇到壁垒就无所适从的状况 。 4、积极推行IS014000标准 国际标准化组织制定的IS014000系列国际标准己于1996年正式公布。该标准以改善全球环境、促进国际贸易为目标,涉及从原材料的开发生产到产品制造使用及报废处理的所有环节和活动。对于任何不符合该标准的产品,任何国家都可以拒绝进口。因此,为了适应国际市场对出口产品环保标准的要求,我国应制定和实施与IS014000环境体系国际标准配套的国内法律法规以及适合我国国情的环境标志法律法规,通过立法程序把IS014000环境体系国际标准转化为国家标准,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实施。 5、大力发展绿色农业,开发绿色食品 面对绿色贸易壁垒,开发绿色农业、发展绿色食品将有益于我国农产品出口、提升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具体方法: (1)实行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目前,我国出口的部分绿色农产品多为农户零星生产,这种小规模分散经营阻碍了农业技术的改进和管理水平的提高,难以降低产品成本,参与国际竞争。要想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采取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是必然选择。只有企业联合起来,才能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增强实力、实现规模效益,从而扩大经营范围,提高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应考虑扶持一批绿色农产品出口企业,实行贸工农一体化和企业集团化效益。可采取“公司+农户”的组织形式或者新的生产经营方式“公司+农场”,实现绿色农产品出口生产的规模化经营。 (2)建立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我国具有生产绿色农产品的自然条件、技术条件和社会环境条件,可以建立一批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利用科技成果优势,实现绿色农业加工增值。 6、积极推行农业标准化工作、推广绿色技术 农业标准化工作就是以农业科技和实践经验为基础,按照简化、统一、协调、选优的原则,把先进科技成果和绿色技术转化为标准,并加以监测、实施,使业生产、加工、管理和服务实现标准化、规范化、程序化的活动。实施农业标准化,既可提高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推动我国农业增长方式转变,又可以促进农产品优质化,增强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能力。我国要加强对国际农业标准的研究,而在这一过程中,就需要企业自主研究和引进先进的环保技术、生态技术,并将其大力推广,使绿色技术上升为“农业标准化”中重要一部分的。我国根据农产品国际市场的需要,不断更新农业标准,并使农产品品质标准与安全卫生、分级、包装、运输标准相配套,通过逐步完善,形成与国际标准接轨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 。从而为我国农产品顺利进入国际市场创造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1.《国际贸易理论》,龚关,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65页。 2.《贸易与环境》,赵玉焕著,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42页。 3.《如何应对贸易技术壁垒》,李志军著,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1年版,第56页。 4. 《如何积极应对农业绿色贸易壁垒》,李一南著, 中国财政,2006,年9月。 5.《浅析绿色贸易壁垒及其对策》,余鹏著,世界经济情况,2006年7月。 6.《我国出口农产品突破绿色贸易壁垒的对策》,刘翠萍著,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06年4月。 7.《国际绿色贸易壁垒及其突破对策探析》,谭蓉娟著,特区经济,2006年5月。 8.《如何应对农产品绿色贸易壁垒》,于宝苹著,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6月。

1,论文的基本结构: 一般由三个部分构成: 文章题目 作者及工作单位 摘(提)要 关键(或主题)词 引言 正文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部分(必要时) 统计图表,照片,其它材料陈伯清2,题目:是论文中最重要的特定内容的逻辑组合,既要简明扼要,又要高 度概括,愈简单愈不费解愈好,文字不宜太长,最多不超过 20 个字,如果用较 少字数实在难以表达可用简短的正题,再用副标题补充正题的不足.题目要恰如 其分地反映文章的内容,又要简练质朴,便于引用,避免用广告式的,夸大的字 句.题目的确定要考虑写作范围和内容,文章的性质和意义,写作动机和思考方 法,是否与同类文章混同以及是否有助于选定关键词和编制题录,索引等. 3,作者及工作单位:作者署名应限于直接参加本文所涉及的实际工作并能 对本文有答辩能力, 能对文稿内容负责的人.个人的研究成果写成论文由个人署 名, 几个人合作的成果写成论文应共同署名并按贡献大小协商排列. 署名者限于: (1)参加本项研究选题和制定试验研究方案; (2)参加观察记载和获取数据工 作; (3)参加试验数据的解释并导出结论; (4)参加撰写论文并对内容负责的人 以及阅读全文并同意发表者,没有参加具体工作或工作中给予某些支持和帮助 者,可在致谢中注明.第一作者应是论文的写作者,对论文负全部责任.一般署 名不超过 5 个且署真名. 单位作者应加脚注注明执笔人,多作者时姓名间空一格 或用", "分隔.工作单位应在署名下一行或同一行署名,后面用圆括号括起写 出, 不同单位要分别写出. 单位必须写全称, 并注明城市名称和邮政编码如: (淮 阴工学院,淮安 223001) . 4,摘要:原则上超过 3000 字以上的论文应附摘要,主要是为了便于读者概略地了解论文的内容以及进行信息处理,摘要可分报道性,指示性,报道一指示 性三种.指示性摘要主要指出文章所写的是什么问题,不涉及内容,告诉读者此 文解决,处理什么范围内的问题;报导性摘要说清研究的内容,理论依据,价值 等;批示一报导性摘要应该说明文章的目的,方法,结果,力求简明,精练,突 出创造性,但不加评论,与内容词无关不用,图表不用,一般在 300 字左右,防 止长,粗,残.反复出现的语言可和缩略语或缩写字表示,尽量用代号语言. 5,关键词:为了表述文章内容特征, 便于计算机检索,每篇论文应提供 3 至 5 个关键词.关键词应该是最能体现论文主要内容的词或短语,可以是从论文 的题目或内容提要中精练出的自由词,也可以从《汉语主题词表》查定,如系从 《汉语主题词表》中提供的规范词,则关键词可写成主题词.二者的主要区别在 于主题词是已经过标准化和规范化处理的名词术语,用来表达文献的主题概念; 关键词是从文章中提取出来的对表达文献主题内容实质意义的词汇, 尚未经规范 处理,或规范化程度较低,接近自然语言. 标引关键词时,关键词应顶格写,后 空一格,词间用", "末尾不加标点. 6,引言:用以说明写作本文或从事该项课题研究的目的,内容和意义,概 述本文或本课题的理论依据,技术途径,国内外同类研究的现状,前人已取得的 成果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从而提出研究目标,并预期结果和意义.引言应力求简 单避免文字和内容正文重复,对常规知识和结果不需引进引言中,一般不超过 500 字.引言中以有些提法如"尚未风报道"或"未曾研究过" "达到国内先进 水平外"等到之类的提法应慎重, 要留有余地.引言一般不写标题,开门风山. 7,正文:这是论文的主体和核心充分体现出作者在论文中的创造性见解, 要对收集到的有关材料,研究对象,观点,研究结果,成果等加以阐明,其写作 方法可按试验过程中对性状表现顺序或观察次序展开分析, 亦可根据认识深化过 程,对获得的数据和观察结果加以整理,由现象到本质,得出结论,其结构可分 为方法,结果,讨论三个部分. (1)方法(材料和方法) :要反映科研课题设计的主要内容包括试验或观察 的对象,地点,时间, 注明试验设计方法以有调查项目,各项目的调查方法,所 需设备等以便他人能重复验证.对于众所周知的方法和原理可不作详细介绍,对 于非大家熟悉但已发表的方法应简略介绍,并给出文献名称,对自己创造的方法 应给出依据并详细介绍. (2)结果:试验结果决定该项研究工作的成效,反映论文的价值,应该运用 恰当的分析方法和逻辑顺序将观察记录的资料,进行整理,归类用精练的语言和 必要的图,表示出来,图,表,文密切配合,不能重复,由数据导出结论时,为 保证结论的可靠性, 应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3)讨论(分析) :讲座或分析是论文报道的中心内容是论文的核心所在, 而且始终是一篇文章中最难写的部分,论文水平,学术价值,指导意义均在引体 现出来,丁光生教授认为"它应包括:主要原理和要领实验条件,尤其是尚未控 制的实验条件,缺点更应说明;本文结果与他人结果之异同,突出新发现,新发 明,解释因果关系,说明偶然性与必然性,尚未定论之处,相反的理论;急需研 究的方向与问题,讨论禁忌:综述文献,重复叙述结果,报喜不报优,隐瞒缺点; 循环推理, 以假设来'证明'假设,以'末知'来说明'未知' ,泛泛而谈" .其 方法是根据观察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和归纳,综合由现象到本质,从感性认识到理 性认识进行正确判断,逻辑推理,力求论题明确,论据充足论断正确.然后通过 与同类资料的比较,找出两者异同点,或进一步肯定前人的见解和结论;或否定 前人的谬误;或在前人成果的基础上,有新发现和创新,并作出初步评价[3], 并科学地预见方向,要求文稿准确,简炼,通顺,达意,层次分明, 方法新颖, 利用别人的资料,结论要注明出处(标注方法见 10) .写作时为减少章节,讨论 和结果可作为一项. 8,结论:结论是全文的总结,也是全部研究成果的概括,应该用措辞严谨 的法律式语言,对全文进行小结,形成一个总的观点,归结成都市个学说或一个 理论,语言要准确不能含糊,不能模棱两可,文字要鲜明.有些研究只有中间结 果或尚得不出明确的结论,应该客观地提出来,说明其原因,提出进一步研究的 方向,这样通过最后的机会,把最需要强调的观点纲领性地重现一下, 容易给人 留下深刻的,鲜明的印象.结论的写作应经得起实践的检验,不能夸大其辞,实 在无法推导出结论时则可不写.也可把讨论与结论合二为一,以节省篇幅. 9,致谢:是对文中未署名而对论文写作和研究过程中给予帮助的人进行公 开感谢的形式,文字较少时可放在论文首页下面的脚注内(脚注主要用于解释题 名,作者等) ,如内容较少时则在结论和参考文献之间专列谢辞一项.应在谢辞 中记述的对象包括研究,实验,写作过程中的协助者和指导者;参加讨论并给以 启发者; 提供材料,实验器材的单位和个人;提供数据,图表资料者;帮助审稿 和修改者.论文寄给刊物后编辑部约请专家审改则不必致谢.在致谢时既要防止 失之过宽,写上一些可写可不写的单位和个人.又要防止对那些确实给予帮助者 不公开致谢而造成的剽窃掠美之嫌.在致谢时必须经过被致谢者的同意.谢辞应 简洁,如"本研究得到×××先生的指导谨表谢意".得到帮助的方式可具体也 可概括地提一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应在脚注中注明,不致谢不编号. 10, 参考文献: 为了体现科学技术的继承和发展以及对前人劳动成果的尊重, 精简文字,反映严格的科学态度以及研究成果的科学性或科学研究工作的依据, 便于读者查阅原始文献资料,需列出参考文献,参考文献只摘要列出,旨用参考文献必须是作者阅读过, 而且必须参考的属于众所周知的, 常识范围的原理方法, 结论等不作为参考文献引用.内部资料,末发表资料,一般不列为参考文献.参 考文献的编写应按 GB3179—82《科技学术期刊编排规则》的规定执行.文献数 量一般不超过 10 至 15 篇,综述 25 至 30 篇. (1)论文正文部分引用文献的标注方法 引用文献的标注有二种方法: 一种是顺序编码制, 另一种是著者一出版年制. ①顺序编码制:按论文中引用文献的先后顺序连续编码排列,并将顺序号置 于方括号中, 标注在引用文献出现处的右上角,在同一处引用数篇文献时,其文 献号间用", "隔开如写连续序号,可标注起止符.如: "丁颖等[2]的研究结果 将……;MacFarlam[3]指出;Brown[4,5]认为;关于这些脂肪酸成分的遗传已有过 一些研究[2,3,5,12];早期的研究[1,3,5]已经得出……"等[4]. ②著者一出版年制:引用文献的标注内容由著作者姓名和出版年组成,文中 不标序号如 "据文献 (王兆椿等, 1987) 报道……; Gasper 等人 (1981) 认为……; Jacksm 等(1983,1986)指出:……国外的研究(Genera,1982;Haissing,1983) 已经指出:……"等.这种用法已不多见,仅在以往或早期出版物上多见. 参考文献标注是,中国,鲜明,日本人名用中文,其余仅标姓而不标,只有 在标姓不能表示该人时才标姓名.但此时名字首字母需缩写且放在姓前,如 M.B.Jacksm 等. 文后参考文献的著录也有二种即顺序编码制和著者一出版年制,不管那种方 须经和正文一致起来,著作者为中,朝,日,东方国家人用全姓名,西方人亦用 全姓名但姓在名前, 与正文中正好相反;题名可著录亦可省略.出版年按我国的 表示法 (目前国外表示年月和人的姓名) 有逐步向中国人的习惯方向转化的趋势, 原因是便于计算机检索) . 顺序编码制 A,专著和书籍的著录:按" (序号) ,作者姓名(超过 3 人,中文后加等) , 书名,版次(第一版不标注) ,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引文起页~止页"的次 序排列,末尾不加标点.如系译著应在外国人名后加中文译者名.如: 1,莫惠栋.种稻原理和技术,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78:97~103 2, 松岛省三, 肖连成译.稻作栽培新技术,长春: 吉林人民出版社, 1973: 6~29 B,期刊等连续出版物的著录按照" (序号) ,作者. 题名. 刊名,出版年;卷 (期) :起页~止页"的次序排列,末尾不加标点(如系连续编页码的期刊可不写 期次)如: 1,金先春,凌启鸿等.小麦灌浆后期青枯骤死机理探讨.作物学报,1990:16 (3)228~234C,出版的会议论文的著录:按照" (序号) ,著作者姓名,题名,见:整本 文献编者姓名,编(有编者和必要时) .会议文献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起页~止页"的次序著录,末尾不加标点如: 1,郑荣梁等.兰州空气票尘中稳定性自由基浓度变化规律.中国生物物理学 会 ,主编自由基生物学与自由基医学学术会议资料.北京,1988:85~86 2, D,报纸文章按"作者,篇名,报纸,全称,年月日,第×版"的次序排列. 著者一出版年制 将文献按文种分类集中排列, 文献文种排列顺序为中,日,英,俄,德,示, 然后按著者名和出版年排列,如: 1,张龙祥等.1981,生化实验方法和技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55 2,周永明,刘后利.1987,作物学报,13(1) :1~10 3,BakerRC.1963.Microscopic Staining techniques. London: Butterworth, 55~60 11,英文题目和摘要等:在内部发行的刊物一般不要英文摘要,在国内发行 的学术刊物一般应给出英文题目,而在公开发行的学术刊物上,除研究简报或学 术性不太强的论文外,一般应将论文前置部分译成英文, 放在参考文献之后,英 文题目中实词的首字母一律用正体大写,不超过 10 个实词,作者名词用汉语拼 音,姓与名首字母大写,双连名字之间不留间隙也不加连字符(以 a.o.e 开头的 "*" ,作者间用", "分隔.作者 音节,应加", "分开)如 Li Piming. "Li Jian" 单位应写全称与中文格式一致,如"Jian g su Farming Reclamtion Worker's University, Huaiyin, China 223001" .英文摘要用"ABSTRACT"一词, 一般不超 过 150 个实词.关键词用"KEY WORDS"可大写,亦可首字母大写但此时"A 或 K"字母的前应空 3 个字母.

石河子大学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课题名称:学生姓名:学 号:学 院:专业、年级:指导教师:职 称:毕业论文(设计)起止时间:2009年 3月-2011年5月至6月一、 课题来源的项目名称及项目来源课题名称:课题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二、 课题的立项依据(一)研究的意义水是农作物赖以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自然资源,作物根系是土壤水分的直接吸收利用者,当受到土壤水分胁迫时,作物根系[1]首先感到并迅速发出信号,使整个植株对水分胁迫做出反应,同时根系形态结构、化学成分等根系组成也发生相应变化,并影响作物地上部光合作用和产量形成。研究作物根系对认识和调控作物生长具有重要意义。根区水分是影响作物根系生长发育最重要的环境因子之一。当土壤水分发生变化时,作物根系最先感受并通过一定途径使地上部对水分变化做出相应的反应,同时根系在自身形态结构、吸收功能、生理活性以及化学成分的数量和质量也发生相应变化。因此,通过对作物根区水分对作物根系生理机制效应的研究,对调控作物生长具有重要意义。膜下滴灌技术由于其灌灌溉周期较短,土壤耕层内的含水量可始终保持在作物所需要的含水量适宜范围内,更有利于水分的吸收利用及作物生长发育。由于膜下滴灌为番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水气热及养分环境,与传统灌溉方式相比,根区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些变化必然影响番茄根系生长,进而影响地上部植株生长发育。然而,国内外在该领域的研究大多侧重于对滴灌技术本身[2,3, 10]的研究,有关加工番茄膜下滴灌节水高产的生理机理研究较少,基础研究薄弱限制了膜下滴灌技术节水增产潜力的发挥。探求以土壤水和作物关系为中心的农田水分管理,不仅对发挥番茄膜下滴灌节水高产的潜力具有重要指导及借鉴意义,而且从长远看为将来滴灌的应用及推广探索积累宝贵的理论及实践经验。(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根系是固着植物并从土壤等基质中吸收和运输水分、养分等营养成分的器官,是土壤资源的直接利用者和产量的重要贡献者[4,5,10]。早在十八世纪初,德国的海尔斯(Halls,1724)[8]就开始了对植物根系的研究,在其后的100多年里,研究一直非常缓慢,开展的研究较少,直到上世纪世纪30年代,Weaver较系统地研究了10多种作物的根系生长过程,并指出“要科学地理解作物生产,就必须全面地认识作物根系发育、根群分布、不同生育时期根系吸收水分养分的活力以及不同环境下根系的变化”,由此根系的研究才日益受到重视;目前国际上已将根系研究作为进一步提高农作物生产力的一个极具潜力的基础性科研课题。作物根系对土壤水分的利用状况取决于不同土层中的根系分布、吸水速率及土壤有效含水量,其中根系分布与土壤水分的吸收和消耗有着密切关系,并在土壤水分利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5,6]。Weaver指出,作物的生产与根系的发育、根群分布、不同生育期的根群分布以及在各种环境条件下的根系变化有密切的关系,根系生长的好坏,直接决定着作物的产量。关于根系分布的研究、作物根系与根区水分的关系以及水分胁迫与作物产量的关系,已经引起了国内外学者广泛的关注[7]。尽管前人对棉花、小麦、水稻等作物的根系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但不同供水条件下加工番茄根区水分变化,对根系结构的影响尚不清楚,根系结构的改变是如何影响到作物系统及产量形成的,基于此,本研究开展土壤含水量对番茄根区水分变化根系结构对植株地上部调控的研究,进一步揭示加工番茄高产高效的水分生理机理。三、拟采取的研究方案及可行性分析。(一)试验点概况2009年试验在石河子大学农学系试验站(44°18´N,86°03´E,海拔440m)进行,前茬为棉花地,土质为沙壤土,播前土壤有机质为2.08%,全氮0.75g/kg、速效磷42.6 mg/kg、速效钾205 mg/kg、碱解氮70mg/kg。60cm土层平均土壤容重为1.36g/cm3,田间持水量24.1%,地下水位3.0m左右。(二)水分处理设计水分处理从开花初期开始,设6个水分处理。不同处理随生育期推进各设三种土壤含水量(见表)。灌溉上限为相对田间持水量的95%。在试验实际实施过程中又难以根据严格控制灌水下限,故各处理均设有一个范围,如灌水临界范围定为45%-50%占相对田间持水量(SWR)百分比,各处理土层(0-60cm)含水量达到该阶段计划土壤湿润层的相对田间持水量的百分比时即开始灌溉,故每次灌量为225 m3•hm-2。水分处理如表1所示表:表1加工番茄水分试验处理滴灌方式 开花期~红果期SWR% 成熟期SWR%DI (1) 40-45 75-80DII (2) 55-60 75-80DIII (3) 70-75 60-65DI (4) 40-45 60-65DII (5) 55-60 60-65DIII (6) 70-75 60-65注: 开花期:整个番茄田中50%的番茄植株第一花序开花的日期;红果期:整个番茄田中50%的番茄植株前三个花序出现第一个成熟变红果实的日期;成熟期:从红果到最后采收所持续的时间。D为膜下0厘米滴灌,如果是正常滴灌,就把D去掉,就写Ⅰ、Ⅱ、Ⅲ就可以了。(三)试验方法本试验中番茄栽培方式为覆膜人工穴状直播,膜宽90cm,实际采光面70cm,在膜下中央铺设一条滴灌带(毛管直径16mm,滴头间距300mm),膜上行距50 cm,膜间行距60cm,株距30cm。控制条件:控制灌水,用水表记录灌溉水量。水分传感器安装在靠近滴灌带5cm处监测根区土壤水分,探头埋深60cm。田间实际灌溉用水量用标定过的水表记录。滴灌地采用“干播湿出”方式播种,于2009年4月下旬播种,播种后立即滴水灌溉确保适墒出苗。为满足加工番茄整个生育期对养分的需求,于花果期追施尿素(360kg/hm2),硫酸钾复合肥(K2O 225kg/ hm2)。(四)试验品种供试材料为里格尔87-5(Lycopersicon Liger 87-5)。(五)技术路线(六)测试内容与方法1、土壤含水量的测定 土壤水分含量采用AQUA-TEL-TDR型 时域反射仪(TDR)土壤湿度传感器监测(Autamata Inc.,美国),传感器埋深60cm,经烘干法矫正。2、根系取样方法(取两次,分别在花果期及成熟期)根系取样用双向切片法,每隔10cm取一次根样,按深度取样。取出的根样经水洗,过网筛,人工用镊子拣出死根和其它杂质,人工用摄子仔细定位排放到玻璃板上,供测量用。每处理分别取3个重复。3、根系特征指标的测定将冲洗干净的根段整齐排列在蓝色背景玻璃板上,用普通手持扫描仪在200dpi象素下黑白模式下扫描形成TIF图像文件供分析使用。使用DT-SCAN图像分析软件(英国Delta公司,1.0版)对TIF图像文件进行分析,计算根系的长度、平均直径和根表面积等形态特征指标。4、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方法数据分析用Sigamaplot、DPS及EXCEL等软件,分别做出不同处理对根系性状各项指标影响的关系图;运用方差分析、相关分析等多种数学统计方法。四、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以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一)研究目标对加工番茄膜下滴灌定量供水和不同生育期水分处理,采用膜下滴灌自动控制技术,应用时域反射仪(TDR)水分传感器对作物根区水分动态变化进行实时监测,设置0~60cm根层土壤含水量灌前指标,研究不同水分处理对膜下滴灌番茄根系结构的影响,进而分析根区水分变化对番茄地上部分各器官的生长发育的影响,揭示加工番茄高产的水分生理调节机制。(二)研究内容根据国内外研究现状,结合试验所具备条件,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是:根区水分变化对根系生长及分布特征的调节。(三)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明确根区水分变化对根系生长及分布特征的调节。五、工作条件现有条件试验地点选在石河子大学农学院实验站,水分及相关测定项需要的仪器主要有:1)美国AQUA-TEL-TDR型土壤湿度传感器;2)土壤墒情自动监测与滴灌自动控制系统;3)烘箱、冷藏箱、电子天平、荧光仪、LIC6400光合仪 、AP4气孔导度等;4)滴灌器材、水表、土钻、打孔器;5) 数码相机、扫描仪、水势仪。存在问题1)缺乏某些叶片生理指标的测定;2)理论知识掌握不够系统,对试验问题的分析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解决途径1)针对预试验中出现的测定指标问题,提前预防,争取准确做好试验;2)继续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进一步加强学习掌握所需的知识,了解国内外在此方面的研究和进展情况,吸收学习经验和分析试验的方法。六、课题研究进度计划安排及预期研究结果。课题研究进度计划安排2008年3月~12月:试验方案确定,准备相关试验材料及设备等。2009年3月~8月:进行小区控制试验,完成各阶段的工作。2010年4月~12月:整理并分析试验数据。2011年1月~6月:按时撰写完本科毕业论文,进行答辩。预期研究结果明确根区水分变化对根系生长及分布特征的调节。七、主要参考文献[1]张爱良等.作物根系与水分的关系[j] Crop research,1992,(2):4~7[2]蔡焕杰等.荒漠气候区膜下滴灌棉花需水量和灌溉制度的试验研究.[J]26~29[3]徐飞鹏等.新疆膜下滴灌技术的应用与发展的思考.农业工程学报,2003,19(1): 25-27[4]程建峰等.作物根系研究法最新进展[j]江西农业学报,1999,11(4):55~58[5]王化岑,高产小麦根系形态与生长规律的研究[J].作物杂志.1997(5):32~35[6] 史文娟等.棉花调亏灌溉的生理基础研究.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J].2004,(9):1~5[7] 薛刚等.水分胁迫下钙螯全剂与CPZ抑制剂对棉花根和下胚轴两种ATPase活性的效应.植物生理学通讯,[J]1994, 30(6):417~425[8]吴凤芝等.大棚番茄不同连作年限对根系活力及其品质的影响.东北农业大学学报,1997,3(1):33~38[9]Mingo D M, M A. Bacon1 and W J. Davies. Non-hydraulic regulation of fruit growth in tomato plants (Lycopersicon esculentum cv. Solairo) growing in dryingsoil.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otany, 2003,54(4):1205~1212[10]S.S.Ray.小麦根重分布模式的定量研究[J].国外农学-麦类作物,1994,(1):25~26指导教师审阅意见:&&&同学根据新疆 “红(加工番茄)、黑(石油)、白(棉花)”农业产业战略,紧扣课题“加工番茄膜下滴灌根层水分对根系发育调控的研究”查阅了大量文献,在此基础上研究加工番茄膜下滴灌定量供水和不同生育期水分处理对膜下滴灌番茄根系结构的影响,进而分析根区水分变化对番茄地上部分各器官的生长发育的影响,揭示加工番茄高产的水分生理调节机制。内容设计科学合理,布局协调。同时,已开展了预备试验,并收集到部分数据,有望按照计划完成。具备开题的基本条件,推荐参加开题。开题报告成绩:指导教师(签字) 年 月 日备注:

1.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绿色贸易壁垒作为一种非关税壁垒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90年代开始兴起。对于加入世贸组织不久的中国而言,这种披着合法外衣的贸易壁垒,已经并将继续对我国出口企业的发展乃至我国入世战略的实施形成重大的负面影响。作为方便易行、见效快的强有力保护手段,绿色贸易壁垒愈来愈频繁地付诸实施,矛头直指我国大宗出口产品,使中国成为“绿色壁垒”和反倾销措施的主要打击对象,致使中国许多产品无缘进入国际市场。本文通过介绍国际贸易中绿色贸易壁垒的主要内容和形式,剖析其基本特点,适时提出可操作性应对对策,力求对积极推动贸易和环境的良性互动起到一定的舆论作用。当前,认真研究绿色贸易壁垒的基本内容和特点,深入把握其形成和发展规律,成为当前一项亟待探讨和研究的课题。特别是加强绿色壁垒对我国外贸的影响及应付对策的研究已显得尤为必要。 2.已了解的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国际市场各种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产品的出口造成很大影响。随着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兴起和贸易自由化趋势的发展,以及进口关税税率不断递减,各国的贸易壁垒的种类和形式发生了变化,绿色壁垒作为一种贸易保护主义新形式应运而生,并具有愈演愈烈之势,各发展中国家正在加紧研究破除发达国家所制定的各种环境保护条例对本国出口产品影响的办法,我国有关部门和众多专家学者也对此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采取的相关应对措施已经在国际贸易中发挥作用。为了适应国际市场对出口产品环境标准的要求,我国质量认证和环境保护部门正在抓紧对ISO14000系列国际标准在我国的实施进行可行性研究,并试图通过行政立法程序将该国际标准转化为国家标准,在全国范围推广使用,同时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绿色贸易壁垒。 3.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本文拟从五个方面探讨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出口影响及对策。 第一章主要阐述绿色壁垒的涵义。 第二章主要从三方面介绍绿色贸易壁垒的基本特征。 (一)绿色贸易壁垒产生的原因 (二)绿色贸易壁垒的基本特征 (三)绿色贸易壁垒的主要形式 第三章主要从三方面介绍我国出口产品遭受绿色贸易壁垒限制的原因 (一)我国环保意识淡薄,绿色经济观念缺乏 (二)我国环境标准过低 (三)企业认证意识低下,认证能力薄弱 第四章主要从四方面介绍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 (一)对产品出口市场范围的影响 (二)对产品出口增长速度的影响 (三)对我国出口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影响 (四)对双边或多边贸易关系的影响 第五章主要从四方面介绍应对绿色贸易壁垒的措施建议 (一)建立健全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强化贸易环境执法力度,提高环保意识 (二)大力开发“绿色产品”,积极发展“绿色市场” (三)推行国际环境标准制度,适应世界潮流, 加强国际交流合作 (四)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环境贸易壁垒,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4.本课题研究的实施方案、进度安排 1.2007年12月学生论文选题,2008年元月毕业论文任务书下发。 2.2008年2月-3月为毕业论文开题时间,学生在3月底前将开题报告通过E-mail的形式提交至论文指导老师。 3.2008年5月7日学生提交论文初稿。 4.2008年5月15日由学生,指导老师填写毕业论文中期进展情况检查表,5月底前交至系办公室。 5.2008年5月30日前提交论文定稿(包括电子版),学生在每次与指导老师交流之后需要填写论文指导记录表,在论文定稿后交至论文指导老师。 6.2008年6月9日-6月13日组织学生答辩,具体答辩时间,地点另行通知。 5.已查阅的主要参考文献 [1] 董长德.《企业如何实施环境管理体系—ISO14000环境管理标准实用指南(修订版)》.第2版.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9年:P134-140 [2] 杨永华.《突破绿色壁垒—ISO14000标准实务》.第1版.深圳:海天出版社,2000年:P11-21 [3] 余永定和郑秉文.《中国“入世”研究报告:进入WTO的中国产业》.第1版.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P589-595 [4] 万后芬等.《绿色营销》.第1版.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P231-237 [5] 赵春明.《非关税壁垒的应对及运用—“入世”后中国企业的策略选择》.第1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P194-264 [6] 张汉林等.《国际化竞争—WTO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第1版.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1年:P63-66 [7] 任泉和任颖.《WTO规则与应对方略700问》.第1版.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年:P51-52,P362-363 [8] 白津夫.《WTO理论与实务》.第1版.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年:P81-92 [9] 白光.《世贸冲击波—入世后中国与WTO规则的冲突与对接》.第2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年:P394-396 [10] 李左东.《中国对外贸易教程》.第1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年:P356-361 [11] 聂微和蔡东瑞.《突破绿色壁垒—家具企业实施ISO14001实务指南》.第1版.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3年:P3-11 [12] 赵平立等.《ISO14000环境管理保证体系认证指南》.第1版.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4年:P233-236 [13] 大卫•格林纳韦.《国际贸易前沿问题》.第1版. 北京:中国税务出版 社,2000年:P78-82 [14] 伯纳德•霍克曼和迈克尔•考斯泰基.《世界贸易体制的政治经济学》.第1版. 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年:P110-115 这只是我写的内容,格式应该是从你们学校网站上下载的,另外,每个指导老师的具体要求不同的,还是要听你指导老师的意见

  • 索引序列
  • 作物栽培与耕作论文参考文献
  • 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研究生论文
  • 作物栽培生理学研究论文
  • 特色经济作物与栽培实践研究论文
  • 作物栽培育种开题报告和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