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投稿知识库 > 关于陶艺论文范文资料

关于陶艺论文范文资料

发布时间:

关于陶艺论文范文资料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 作文 了吧,借助作文人们可以实现 文化 交流的目的。怎么写作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六年级做陶艺作文600字 范文 ,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六年级做陶艺作文600字范文1

穿上褂衣,戴好帽子,我小心翼翼地将手放在了陶泥上,机器慢慢地转动起来,加了些水后,陶泥开始变得光滑柔顺。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我很快就掌握了一些简单的技巧。我将两手的食指放在陶泥的正上方,轻轻往下一压,一个小口就被我开了出来。双手捧着往里挤,那陶泥的形状颇有几分观世音菩萨手中那个仙瓶的韵味;将手放入瓶口中,沿着瓶子的内壁往外一推,陶瓶瞬间变得又矮又胖,像一个胖娃娃,让人忍俊不禁……陶泥在我手中不停地变化着样子,我玩得不亦乐乎。

可是,沉浸其中的我浑然不觉陶泥已经摇摇晃晃,快要变成一摊烂泥了。这下糟了,我手忙脚乱地将它扶正,可那陶泥好像在和我较劲儿似的,我往左扶,它偏要往右倒;我往前推,它偏要往后靠。三番五次下来,我已经筋疲力尽,望着眼前这个已经没有了形状的陶瓶,我仿佛看到它正在朝我坏笑。正当我不知所措的时候,工作人员走了过来,他细心地用手重新将陶 泥塑 形,很快,陶泥又恢复了原本的样子。

我小心翼翼地捏着,最终,我将陶泥定型成了一个陶罐。随后,就到了 雕刻 的环节啦!我选了一把精细的小刀,开始画起属于我的“大作”来。

我小心地拿着刻刀,在陶罐上细心地刻画着,一点一线,都融入了我认真仔细的心。近处,几棵松柏正傲然挺立着,隐约可见几处民屋。远处,雄伟壮丽的瀑布正飞泻而下,形成了无数朵巨大的水花。而在那蓝天之上,几朵白云悠然自得地飘着。似乎还少了些什么,对呀, 山水画 怎么可以没有青山呢?我拿起小刮片,在那瀑布旁抹了几笔,一座座青山就显现在了我的眼前。

六年级做陶艺作文600字范文2

转过街角,看见陶艺店的招牌,闻见瓷土的清香,我停住了脚步。我走进了这家陶艺店,戴上围裙,卷起袖子,准备“大干一场”。

陶艺店的姐姐拿出了一块陶泥,开始在陶艺机上给我示范制作的 方法 。我目不转睛地盯着她的手,竖起耳朵,听她为我讲解技巧。眼看着她很快就做出了一件半成品,我心里有些发痒,感觉还挺简单的,便迫不及待地接过她手中的泥,开始了“创作”。

我按照她的方法,用水把手沾湿,轻轻地放在泥上,找好重心,让它随着陶艺机转动。转了几圈后,我把一根大拇指放在陶泥的中间,不一会儿,就看到陶泥上开了一个小孔。我用手把小孔逐渐扩大,容器的侧壁就做成了。看着已经呈现出雏形的陶土,我心中十分高兴,正在这时,我的手突然歪了一下,陶泥的口马上就塌陷了,我连忙补救,可是陶泥就像个不听使唤的小孩子,在我的手中左摇右摆,重心也一下子不稳了。在一阵挣扎之后,它最终“光荣就义”,变成了一滩泥。我心中有些失落,心情就像一团乱麻,既郁闷又后悔。

陶艺店的那位姐姐又递给了我一块新的泥:“第一次都不太好上手,多试试就好了。”听了她的话,我决定重振旗鼓,再次进行尝试。我按照原来的方法,操作着手中的陶泥。有了第一次的 经验 ,我的手更加稳了,做每一步都不紧不慢,认真细致。终于,我的泥胚做好了。我小心翼翼地把它从陶艺机上取下来,放在桌子上,并利用工具进行装饰。在历经了“艰险”后,我的作品终于大功告成。看着桌子上做好的成品,我心中有一种自豪与欣慰。

第一次做陶泥,虽然不是一帆风顺,但是最终收获了成功的果实。这也让我明白,做事的过程中也许会有坎坷,但只要用心去做,不怕失败,就能最终成功。

六年级做陶艺作文600字范文3

下午第三堂课,一位陶艺老师来到我们班,教同学们做陶艺,做的是大象。

我们每个人都有两块紫砂泥,一块带回家做,一块在学校里做。老师打开电脑给我们看了一个录像,边看边讲解做大象的步骤和要领。录像里老师做的大象栩栩如生,好看极了!我一定要做一个比老师还要好看的大象。

我撸起袖子,拿出紫砂泥,打开包装纸。先要做的是大象的身体。我拿出直尺把它对切成两半,用其中的一半搓成圆形,搓圆后,把它压扁,而且要压的越扁越好,才能方便后面的制作。可是,不知怎么地,任凭我怎么拍打和压,就是压不扁。哎!真是气人。忽然,我想到了一个好点子,就是用手掌心,用力由里往外推,不就扁了。这方法一试,果然可以。然后用压扁好的紫砂泥,包裹住一小团纸,身体就做出来了。

接下来要做大象的其他部位,我按照前面的方法,很快地就做好了大象的脑袋。还有眼睛,耳朵和鼻子要做。眼睛和耳朵都挺好做的,但是,鼻子却一点也不好做。搓的粗一点嘛,像根柱子,搓的细一点嘛,像根面条,老是做的不好看。我想:“做个鼻子,难道比考试还难吗!”同学看见我着急的样子,便说到:“你把鼻子的一头搓粗点,一头搓细点。”我试了一下,果然好看了。

最后,只剩大象的腿要做了。我搓搓搓,不一会儿,四条腿便做好了。现在离成功只差一步,只要顺利地把腿粘在大象的身体上就可以了。我小心翼翼地把大象拼接好,怀着激动的心情,拿起它时,只听见“哗啦”一声,大象摔了个七零八落。我赶紧捡起来,重新拼接好,可是不争气,又散架了。气得我双手叉腰,死死地盯着它们,心里默默地念到:“象大哥,就算我求你了,能别再散架了,行不?”难道,是我的祈祷灵验了,这次大象还真没有散架。乖乖地拼接好了。

大象终于出炉了:它圆圆的脑袋,大大的身体,芭蕉叶一样的耳朵,活脱脱的一只大象就这样站立在我面前,看着它,我的心里乐开了花!

六年级做陶艺作文600字范文4

“同学们,我们今天和泥巴来个约会怎么样?”同学们有的没反应过来,说:“泥巴脏兮兮的,我才不干呢!”有的同学一下子反应过来,说:“好!好!”原来,今天老师要带着我们做陶艺啊!

我们准备好材料:陶泥、陶泥拉胚机、水、鱼线。老师告诉我们做陶艺的方法后,我们就开始做了。

我先把陶泥在桌上轻轻地摔了几下,这是为了把陶泥里的气泡摔出,不然在烧制的时候陶泥会出现小洞,然后把它揉成圆球状,就可以上机制作了。我把陶泥轻轻往陶泥拉胚机的中心一摔,使陶泥固定在陶泥拉胚机的中心,现在,我可以开孔了。按老师说的,我把四指并拢,托在陶泥的外壁,然后把大拇指放在陶泥上面的中心,用力往下压,不一会儿,随着陶泥拉胚机的转动,陶泥中间出现了一个孔。现在,我要做的是最重要的也是最难的一步——塑形。

我本来想做一个花瓶的,可是我做来做去,发现陶泥不够多,只好改变主意,做一个碗。我把手四指并拢,托在陶泥的外壁,把大拇指放在孔里,把手往外张,终于有点碗的样子了。可是,碗的边却像狗的耳朵一样,垂了下来。我刚想修正这个问题,突然,因为我用力过猛,泥胚断了。这时,师傅走了过来,见我的泥胚断了,便把泥胚还贴在陶泥拉胚机上的部分取了下来,把泥胚放在左手掌心上,右手压在泥上画圆圈,不一会儿,陶泥在师傅手中形成了一个圆球,只见师傅左手拿起陶泥,轻轻往陶泥拉胚机的中心一摔,陶泥就与陶泥拉胚机黏住了,然后用相同的方法开孔。师傅问我:“小朋友,你想做什么?”我说:“我想做一个碗。”师傅听了,按照与我相同的方法做,只是这次为了预防陶泥垂下去,开口向里缩了一些,师傅问:“这样可以吗?”我觉得还可以,便答应了。

原来做一个陶艺是很难的。现在,我想起我以前打碎一个碗就一笑而过的事,我惭愧不已,以后我要好好爱护工人叔叔的劳动成果。

六年级做陶艺作文600字范文5

陶土是不定型的“粘土精灵”,任凭你怎么捏、揉最终都会成一件很有特色的作品。假期里,我就去陶艺馆体验了一下做陶艺的乐趣。

一走进陶艺馆,我就看到架子上陈列着好多新奇别致的作品,真是赏心悦目啊!看着一件件精美的陶艺品,我也迫不及待地想一展身手了。

第一步是准备工作,陶艺老师让我穿上围裙,给我一团陶泥,详细讲解制作步骤,并让我学着他的样子摔泥五分钟。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把泥里的空气排干净,否则烧制时会作品会炸裂。我拿起泥,一下一下地摔着,直到泥变得光滑后再把它轻轻摔成正方形。

准备工作做好后,就可以拉胚了。把泥放在拉胚机的正中间,用掌心按压让它紧紧贴在转盘上,粘湿双手,用手掌上小鱼际的位置紧贴陶泥的两侧,均匀向中间发力,陶泥底部受到挤压变成了像蘑菇一样的东西。然后,将手移到陶泥的顶部,两手掌放平挤压陶泥,把泥塑成石柱形状,接着再将左手放在泥的顶部,大拇指关节向下压,用力将泥从后往前推,这样陶泥就恢复了原来的状态。这套揉合动作反复做三次,是为了调节陶泥的软硬度,中途还要时不时地加水,否则陶泥会粘在手上。

接下来,老师教我用右手大拇指从泥的顶端开口,一个小洞出现了,我将中指伸进洞中一点点向外拉,洞口越来越大,一个杯子的雏形出现了,我把手放在杯子上,感受杯壁在我手中慢慢变薄,突然,杯子软绵绵地耷拉了下来,就要瘫在转盘上了,我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幸亏老师一个箭步冲过来,及时把它“抢救”了回来,原来是我用力过猛,导致杯子边缘过薄才会这样,看来力度的把控很重要。

经过老师的帮忙和自己的领会,我终于做成了一个杯子。现在只剩下最后一步,就是给杯子贴上图案装饰一下,等三天之后阴干了,就可以涂上颜色放在窑里烧制了。我非常期待我的“大作”早日诞生。

虽然制作过程中,我的动作略显笨拙,作品也不尽完美,但能将一块泥巴做成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作品,也挺有成就感的。这次的陶艺体验让我体会到了动手操作的快乐,感受到了陶艺的魅力,将会成为我童年的一个美好回忆。

六年级做陶艺作文600字相关 文章 :

★ 传承的作文六年级600字

★ 寒假趣事六年级作文600字

★ 多彩的活动六年级上册获奖作文

★ 关于学校的记叙作文600字范文

★ 我的拿手好戏作文大全600字通用10篇

★ 快乐的小学生演讲稿600字5篇

★ 我的艺术作文500字

★ 2022我的寒假生活小学生作文600字精选5篇

★ 关于我的心爱之物作文五年级10篇

★ 以军训日记作文600字

陶瓷艺术是一门古老的艺术形式。陶器的出现已有了八千多年的历史,在东汉晚期,瓷器已相当成熟,从而中国是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陶瓷艺术教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陶瓷艺术教学初探

陶瓷艺术教学论文摘要

摘 要:陶瓷是陶器和瓷器的总称。陶瓷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从陶到瓷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从新石器时代到河姆渡文明,从青瓷到彩瓷,从唐三彩到宋名窑等,现代的陶瓷更是进入了精美细腻且具有声、光、磁和电等等功能的新型陶瓷时代。陶瓷艺术即是古老的又是现代的,我们该如何进行其的教学呢?本文将对陶瓷艺术教学进行探究,阐述陶瓷艺术教学的重要性,分析当前陶瓷艺术 教育 的现状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利于其教育发展的相关建议及意见,以供同行加以借鉴与参考。

陶瓷艺术教学论文内容

关键词:陶瓷艺术;教学;策略;初探

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 编号:1005-5312(2014)23-0220-01

在我国,陶瓷艺术是一门依托于陶瓷全行业发展的学科,其本身具有特殊性与广阔性,这也将是陶瓷艺术专业得以长久存在和发展进步的源泉动力。因此,需要我们对陶瓷艺术教学进行一定程度的变革,想方设法将陶瓷艺术教学办好。

一、陶瓷艺术教学的重要性

陶瓷艺术是我国五千年文明历史中较为重要的一个象征,它是中国人民的集体智慧的结晶,陶瓷艺术 文化 的延伸和传承,对人类历史文明有着杰出的贡献,记载了中国人民艺术发展的历史,彰显了国家历史文化的发展历程,是我们民族的最重要的骄傲之一。现如今,虽已进入了工业高速发展的社会阶段,但陶瓷艺术仍具有无法估量的重大的时代价值。这不仅在于陶瓷成为了人类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有极高的美学欣赏价值,更重要的是陶瓷艺术是古代人们开启人类智慧的重要之举,是帮助认识国家文明历史发展历程的重要助手。把陶瓷艺术文化世世代代相传下去是中华民族的责任,陶瓷艺术教育是传播陶瓷艺术文化的最为有效的 方法 。在当今,陶瓷艺术教学有众多积极的意义。陶瓷艺术教学不仅能开发人的思维,陶冶情操,培养素养,而且还可以传授艺术知识,使学生更加了解认同民族的文化。陶瓷艺术教育既是一项职业技术的教育,更加是综合、多维、立体的教育。现代陶瓷艺术教育的工作重心点是把陶瓷艺术发扬光大,要做好此重心工作需对陶瓷艺术教育积极的意义进行深刻的认识,重视陶瓷艺术教育的地位。

二、陶瓷艺术教育的现状

我国陶瓷艺术教育虽然已经历了大半世纪的时间,但仍未能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大部分的教育仍采用技巧的教学为主的教育观念,追求“经技入道”。只有技巧但无思想无创造力的人即是所谓的匠人,只能跟着别人的后面跑,永远也走不出有自己特色的道路来。一个真正的艺术家,是需要有独立的思想,有主动创造的意识,同时也需要具有对学术进行不折不挠的专研精神。否则,即是具有再好的技艺,也难以在创造山有所造诣。所以,如何对陶瓷艺术教育品位进行提升,如何使得陶瓷艺术精神在教育中发扬及如何摒弃掉传统落后的师承教育的模式等等是当前陶瓷艺术教育的难题。

三、促进陶瓷艺术教学发展的策略

(一)清晰界定陶瓷艺术教学目标及发展方向

目前,我国的美术学校一般把陶瓷专业归为陶瓷艺术设计专业,这是一个较为含混含糊的提法。首先,自由的陶瓷艺术和日常使用的陶瓷产品设计两者间是具有很大的差别的,是不能混在一起的。其在专业的范畴上,日用陶瓷的设计与艺术创作展上供展的陶瓷艺术作品在创作思路及实现都有很大的区别。虽然目前还不是一个把陶瓷艺术设计专业划分为“陶瓷设计”和“自由陶瓷艺术”齐发展的好时机,但是要把此提上陶瓷艺术教育的议事日程上,作为一个陶瓷专业的发展目标,促进陶瓷专业的发展更加专业、更加深层、更加完善。

(二)加大美术院校陶瓷艺术教育经费的投入

陶瓷艺术的教育具有积极的意义,肩负着重大的任务,学校和政府教育部门应该对陶瓷艺术教育的责任和目标有深刻重要的认识,教育经费的增加投入是协助支持陶瓷艺术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基础。学校需根据经费合理的安排配置陶瓷艺术教育所需的教育设施,合理科学地分配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间的费用,避免实践与理论脱节。院校还应采用各种有效的 措施 对陶瓷艺术教育的软件设施加强建设,提高师资,除了聘请具有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之外,还可广纳民间传统陶瓷艺人对学生实践进行指导,同时也可聘请专业技术造诣高的教授定期对学生进行指导。

(三)建立实践基地

陶瓷艺术实践的教学对整个教学的效果影响极大,实践教学是陶瓷艺术教育的重要环节,但当前其也是陶瓷艺术教学中相对薄弱的环节。为了加强陶瓷艺术的实践教学,院校很有必要建立陶瓷艺术实践基地,设置专门的陶瓷艺术教室,并且配置完善的实践基础设施,满足学生的实践操作所需。在建立实践基地之后,学校还应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起来,适当安排实践教学的课程,注重对学生的操作动手能力的培养,让对陶瓷艺术有兴趣的人都能有机会亲自动手制作陶瓷,为广大的学生提供能让其充分展示自己创新能力的空间舞台。

(四)对教学课程进行改革

要想促进陶瓷艺术教学发展,对教学课程进行改革也是必要。其改革的重点是培养出技能型与应用型的人才,使得专业技能的教育满足适应市场的发展,其将使得学生在短时间内了解掌握陶瓷制作工艺,激发学生对陶瓷学习的兴趣,并能开发学生的潜能,提高其文化素养和审美的能力,形成鲜明独特的欣赏审美个性,激活学生创新的意识,从而使其创造出优秀的陶瓷作品。

课程的设置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 爱好 兴趣。学习者的学习动机、 学习态度 对学习的效果影响甚大,陶瓷艺术教学应注重学生的学习要求和动机,培养学生艺术创造力。在形式上,陶瓷艺术教学应以注重强调学生的主体性,通过对艺术设计构思进行多种可能性、多层次的尝试,带着目的性去需求变通的方法,寻求事物间的联系和相互关联的学习方式。在此教学中,教室带领了学生一同实践,与学生在相同的环境主体下,进行共同的创造、学习和体验。这种方式非常有利于学生能够准地把握课程主题,同时对在这过程中所建立的假设进行超越课程本身的对话,可以引导学生真正进入创造的境界,并且能够使学生最大可能地认知教学过程中的价值意向及情感流露抒发,避免刻板,使得学生能够很好地发挥创造能力和造型的表达能力,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的热情和创新能力,使得学生能够很好地通过充分开放的方式把在课程中获得的技能、知识和个人情绪情感特征等自然流畅地表达出来。

课程的设置安排注重强调“学以致用”的教学原则。理论教学与实际教学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院校应尽可能地多为学生提供与教学课程相关联的信息,在思维和视野上开拓学习者对材料、造型认识的有限性。譬如,可以让学生常走出学校,走进企业工厂中,亲身去感受制作材料和陶瓷制作现场的气氛,捕捉自己对材料和手工艺的最原始的感动,从而培养他们那双敏锐的眼睛,培训他们进行实验时的能力胆量及探究摸索的兴趣。当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陶瓷的材料或造型工艺特别感兴趣时,这就说明了学生思维已经和事物的原创状态紧紧地联系着,到此时,教师有必要对学生的创作灵性情绪进行细化并引导,在对材料的认识和技术认知上给予适当的以点带面的指导。通过这样才能真正地把教与学互动起来,自然地学生的创作思维灵感得以很好的发挥,原始传统的被动式的教学方式得以消解。

校企合作,开拓第二堂课。通过学校与企业合作办学,实施师带徒的教育模式,全面的考虑学习者的学习要求、兴趣和目的,为学习者提供适合不同阶段、不同场所的实践活动,提高学习者的创新能力;建设新的课程体系,淘汰过于旧的课程,增加专业课程学时尽可能使得学习者精通一门工艺技术,引导学习者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实现学生的就业。

四、结语

陶瓷艺术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历史的重要象征,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在陶瓷艺术文化的延伸和传承中,教育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当代陶瓷技术的教学中存在着自身的不足与问题,我们需要进行深刻的认识与反省,并采取相应行之有效的措施进行改革,以促进陶瓷艺术教学的发展。

陶瓷艺术教学论文文献

[1]陈梅,范昭平.论民族院校陶瓷艺术教学改革[J].美术教育研究,2012,(11).

[2]程幸.关于传统陶瓷艺术教学模式的改革――以景德镇陶瓷古彩装饰艺术教学为例[J].职教论坛,2012,(35).

[3]楚梵.现代陶瓷艺术教学探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4,(03).

浅谈明代陶瓷艺术

陶瓷艺术教学论文摘要

摘 要:中国瓷器的发展,由宋代的大江南北成百上千窑口百花争艳的态势经由元代过度之后,到明代几乎变成了由景德镇各瓷窑一统天下的局面。景德镇瓷器产品占据了全国的主要市场,因此,真正代表明代瓷业时代特征的是景德镇瓷器。景德镇的瓷器以青花为主, 其它 各类产品如釉下彩、釉上彩、斗彩、单色釉等也都十分出色。

陶瓷艺术教学论文内容

关键词:明代青花 红绿彩 装饰技法 成化瓷器 高士图 斗彩

一、明代青花的“高士图”

“高士图”是瓷器上的重要表现题材。“高士图”是以文人雅士情趣生活为题材的一种瓷器装饰的明代青花瓷器的纹饰丰富多样,高士图属于人物纹饰一类,,如王羲之爱鹅、爱兰,陶渊明爱菊,周茂叔爱莲华“高士图常见于青花瓷和斗彩描绘在瓷瓶上缸、罐、杯等器物的主要部位上装饰。

德镇青花瓷器上的高士图,从其不同时期的艺术风格和时代特征等方面考虑,将它划分为四个时期进行论述。

1、前期:洪武、永乐、宣德、正统、景泰、天顺。

前期青花高士图的特点主要有:1.器物造型以杯、瓶、碗为主;2.多使用“苏麻离青”料,色泽浓艳晕散,以国产青料为主,发色清新艳丽。中;3.构图表现较为单调,突然单个;4.高士绘画技法较为写意、工整,以一笔点画为主

明朝建国之初,治者实行了一系列宽松政治,社会经济比较繁荣,也有少量的云龙纹、庭院小景类,纹饰基本上以缠枝、折枝花卉为主。

2、中期:成化、弘治、正德。

成化、弘治、正德年间政治比较稳定经济开始繁荣,景德镇的瓷业生产得到较大的发展。青花瓷有自己的风格,物华自成一体,放开始采用国产平等青料,有所青花色泽淡雅清新,造型轻巧俊秀,绘画疏朗舒适。

成化、弘治、正德时期,是明代青花高士图的流行期。其特点主要有:1器物造型以碗、盘、罐、瓶为主;2.采用国产平等青料,发色清雅;3.秀美的自然风光为背景,但绘画不及永、宣时画法严谨;4.绘画技法既有写实,也有写意,点画与勾勒平涂并举,人物形象用笔不多却很传神,人物潇洒飘逸。

明至成化,书生人物形象总是出现在博发鬓随风飞扬,衣袂飘动,优雅脱俗之气。高士绘画是勾勒渲染,把轮廓勾勒出来,以青花料渲染,这正是明中绘画的典型手法。成化时的纹饰,以逐渐走向淡雅风格。

3、后期:嘉靖、万历。

高士图更加流行期,注重装饰,明代青花高士主要有特点:1.2.使用国产“回青料”,青花发色浓艳;3.高士题材广泛,在传统的基础上又有创新;4.绘画多采用勾勒平涂技法。

末期:天启、崇祯。

天启、崇明代末期,社会动荡、战争不断、国力景德镇御窑几乎停产。此期的青花瓷,既沿袭了万历时的材料,又开启了明末清初的新面貌貌。

综上所述,明代青花高士图各个时期的时代脉络清晰,特征突出,前、中、后、末四个时期,分别为初创期、行期、风行期、转变期。

二、红绿彩瓷器

禹州作为著名的钧窑所在地,依据目前掌握的资料,明代禹州所产红绿彩瓷器大致,可分为明前期、中后期两个阶段。

1、前期

明前的禹州红绿彩瓷器精品大多已流失海外。此外,在河南禹州、许昌、郑州及安阳等地的旧城改造中,发现了大量的红绿彩瓷器残片,品种有白地黑花红绿彩、红绿彩绿釉黑彩及绞化妆土红绿彩。

2、中后期

自明代中后期,禹州红绿彩产量大为减少。因为大量人员受到景德镇销售行情影响有关,德镇釉上彩瓷质量上明显占优势,并且大量生产,使禹州红绿。

三、青花装饰技法

青花瓷亦称白地蓝中华花,华清新明快中博、富丽典博雅,是独具高雅审物华美品位的华中艺术瓷品种。

德化窑青物华花瓷以其装饰图案博丰富多彩、构图简介舒华物展、笔法物洒脱博华豪放华物、画风朴实大方等独特中青花瓷质地洁白、美丽、典雅大方,给人以清新明快、肃穆端庄之感。装饰技法主要是通过线条的粗细、疏密、点线博等笔法来表现各种艺术意境,中刚柔、虚实、浓淡、轻重的变化,运笔之法有中锋、侧锋、逆锋、拖等。

四、明朝成化瓷器

以斗彩最富盛名,其中大部分为景德镇烧的官窑器,还有一些民窑器。

成化烧造数量虽不及之前宣德朝的,然而品种繁多,色彩缤纷,堪称明代瓷器成化瓷器总体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

1、型

成化瓷器的造型,成化瓷器既保持续了明代初期瓷器的基本物中型特点,即:口外撇,腹鼓而丰满,中给人以古拙稳重之感,同时又有自身的特色。大多为杯、盘、碗、碟、瓶、盖

2、斗彩

“斗彩”又称“逗彩”或豆彩”,因不同的理解而得名。还彩”的意思是“ 彩绘 骈连,有如逗并”。也有认为“斗彩”说法源于“花朵攒簇,有类中斗争”的。现在大家趋向于“斗彩”。

3、釉质与釉色

中,大部分成化瓷器为白釉,釉面肥厚滋润、细腻平滑洁白无瑕,如脂似玉。婉转柔和、晶莹润泽。其他的釉色也有,色彩釉,有鲜红釉、黄釉、、蓝釉、酱釉及仿前代的哥釉等。

4、款识

成化官窑款识物中,在字体上如出一人手,用笔自内中有骨,柔中有刚,古拙朴实,挺拔瘦劲,笔道大又圆润即字数少,青料书写,个别用色釉。成常以竖排双行来构图,一般在器底物华。明成化民窑纪年款:一般分为“大明成化年制”,“大明成化年造”,“成化年造”等几种署款方式。

5、纹饰及图案

成化瓷器纹饰图案种类齐全瓷器上的人物纹、动物纹、植物纹、自然纹、几何纹、文字等等一应俱全。

陶瓷艺术教学论文文献

[1]《明代禹州烧造红绿彩瓷器》 收藏 郭学雷 2009年第7期

[2]《浅谈德化青花装饰技汉的继承与创新》 陶瓷科学与艺术 苏志勤 2010年第2期

[3]《浅谈明朝成化瓷器》 科学大观园 李琼2008年10期

[4]《明代景德镇青花瓷器上的“高士图”浅议之概述及分期》瓷库中国 2012-9-26

有关陶瓷艺术教学论文推荐:

1. 浅谈美术教学论文范文

2. 浅论中国陶瓷美术市场 学术论文写作

3. 美术论文

4. 浅谈小学艺术论文范文

5. 书法艺术论文

6. 美术教学论文格式范文

关于艺术陶瓷论文范文资料

陶瓷的由来2011-6-10 11:35:10来源: 瓷库中国 跟帖 0 条瓷库中国讯众所周知,中国是世界上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之一,对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做出了许多重大贡献。在陶瓷技术与艺术上所取得的成就,尤其具有特殊重要意义。在中国,制陶技艺的产生可追溯到纪元前4500年至 瓷库中国讯众所周知,中国是世界上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之一,对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做出了许多重大贡献。在陶瓷技术与艺术上所取得的成就,尤其具有特殊重要意义。在中国,制陶技艺的产生可追溯到纪元前4500年至前2500年的时代,可以说,中华民族发展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陶瓷发展史,中国人在科学技术上的成果以及对美的追求与塑造,在许多方面都是通过陶瓷制作来体现的,并形成各时代非常典型的技术与艺术特征。在这里瓷库中国小编就向大家阐述一下陶瓷发展的过程。 早在欧洲掌握制瓷技术之前一千多年,中国已能制造出相当精美的瓷器。从我国陶瓷发展史来看,一般是把“陶瓷”这个名词一分为二,为陶和瓷两大类。通常把胎体没有致密烧结的粘土和瓷石制品,不论是有色还是白色,统称为陶器。其中把烧造温度较高,烧结程度较好的那一部分分称为“硬陶”,把施釉的一种称为“釉陶”。相对来说,经过高温烧成、胎体烧结程度较为致密、釉色品质优良的粘土或瓷石制品称为“瓷器”。对中国传统陶瓷的发展,经历过一个相当漫长的历史时期,种类繁杂,工艺特殊,所以,对中国传统陶瓷的分类除考虑技术上的硬性指标外,还需要综合考虑历来传统的习惯分类方法,结合古今科技认识上的变化,才能更为有效地得出归类结论。图1:彩陶从传说中的黄帝尧舜及至夏朝(约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6世纪),是以彩陶来标志其发展的。其中有较为典型的仰韶文化、以及在甘肃发现的稍晚的马家窑与齐家文化等等,解放后在西安半坡史前遗址出土了大量制作精美的彩陶器,令人叹为观止。相传尧传天下于舜,舜传天下于夏禹,禹则传给其子,开始了所谓的“家天下”。夏传至桀,暴虐无道,商汤将之放遂,自立为帝,所以以征讨得天下者,自汤开始。商得天下后统治达六百余年(约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11世纪前后),一直到纣王。后被武王征伐,纣王自杀,于是天下归于周。周朝的统治时期大致在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221年,事实上的有效统治在公元前771年就已结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称为战国时期,至公元前221年,秦朝崛起,大一统之中国开始,但秦王朝只持续到公前206年,就被汉朝所取代。在这千数百年间,除日用餐饮器皿之外,祭祀礼仪所用之物也大为发展。从公元前206年至公元220年之间的汉朝,艺术家和工匠们的创作材料不再以玉器和金属为主,陶器受到了更为确切的重视。在这一时期,烧造技艺有所发展,较为坚致的釉陶普遍出现,汉字中开始出现“瓷”字。同时,通过新疆、波斯至叙利亚的通商路线,中国与罗马帝国开始交往,促使东西方文化往来交流,从此一时期的陶瓷器物中也可以看出外来影响的端倪。佛教也至此时传入我国。 六朝时期(公元220年──581年),迅速兴起的佛教艺术对陶瓷也产生了相应的影响,在此季作品造型上留有明显痕迹。公元581年隋朝夺取了权力,结束了长期的南北分裂局面,但它只统治到公元618年就被唐所取代。 唐代(公元618年至公元970年)被分认为是中国艺术史上的一个伟大时期。陶瓷的工艺技术改进巨大,许多精细瓷器品种大量出现,即使用当今的技术鉴测标准来衡量,它们也算得上是真正的优质瓷器。唐末大乱,英雄竟起,接踵而来的是一个朝代争夺局面,即五代,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公元960年。连年战乱中却出现了一个陶瓷新品种──柴窑瓷,质地之优被广为传颂,但传世者极为罕见。图2:柴窑瓷陶瓷业至宋代(公元960──1279年)得到了蓬勃发展,并开始对欧洲及南洋诸国大量输出。以钧、汝、官、哥、定为代表的众多有各自特色的名窑在全国各地兴起,产品在色品种日趋丰富。由于东北的(辽)契丹族和(金)女真族的入侵,宋的统治者被迫南迁,再后则被蒙古族所灭。公元1280年,元朝建立,枢府窑出现,景德镇开始成为中国陶瓷产业中心,其名声远扬世界各地。景德镇生产的白瓷与釉下蓝色纹饰形成鲜明对比,青花瓷自此起兴文化在以后的各个历史时期也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明朝统治从1368年开始,直到1644年。这一时期,景德镇的陶瓷制造业在世界上是绝对最好的,在工艺技术和艺术水平上独占突出地位,尤其是青花瓷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此外,福建的德化窑、浙江的龙泉窑、河北的磁州窑也都以各自风格迥异的优质陶瓷蜚声于世。随着明朝最后一个皇帝的自杀身亡,公元1644年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攻入北京。从吴三桂召满清大军入关到1911年清室覆灭,满清统治垂二百余年。其中康熙、雍正、乾隆三代被认为是整个清朝统治下陶瓷业最为辉煌的时期,工艺技术较为复杂的产品多有出现各种颜色釉及釉上彩异常丰富。到清代晚期,政府腐败,国运衰落,人民贫困,中国的陶瓷制造业日趋退化。民国成立以后,各地相继成立了一些陶瓷研究机构,但产品除沿袭前代以外,就是简单照搬一些外国的设计,毫无发展可言。民国初,军阀袁世凯企图复辟帝制,曾特制了一批“洪宪”年号款识的瓷器,这批瓷器在技术上不可谓不精,以粉彩为主,风格老旧。由于内战频仍,外国入侵,民不聊生,整个陶瓷工业也全面败落,直到新中国建立以前,未出现过让世人注目的产品。

北宋官窑瓷之我见(中国文物鉴赏论文)2009-04-27 00:36提要:中国地大物博,拥有着灿烂文明的五千年历史,出土的文物数不胜数。其中北宋官窑瓷器款识多达数种,因为专门为宫廷用瓷而制造的,所以产量很少,因而流传至今的瓷款也极少。关键词:北宋 官窑 五大名窑 特点 造型 釉色 烧制 支钉一.揭秘北宋官窑中国陶瓷的发展源远流长,瓷都景德镇更是名扬中外,到了宋代,瓷器的发展到达了黄金鼎盛时期,其中五大名瓷汝、官、哥、钧、定更是争奇斗艳,各领风骚,其中由官窑烧造的贡御瓷器更是工艺先进,制作精良,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在北宋,瓷器可分为官窑和民窑。首先简单说下民窑,当时生产者看重的是实用、使用价值,生产者考虑了成本,所以工料就不是很讲究。但官窑却不同,官窑是为宫廷而制作的,制作时不计成本,精益求精,窑址的地和生产技术也是严格保密,工艺精美绝伦,因而流传下来的瓷器很多都是稀世珍品。很多人就产生疑问,北宋制作的官窑的地方在哪?是景德镇吗?随着时代的变迁,当时的京师即汴京(今开封),因宋代汴京遗址已沉入地底,至今日为止,尚未发掘出北宋官窑遗址,对于北宋官窑遗址缺乏考古发掘地资料和充足的文献资料的支撑,因此,时至今日,关于北宋官窑遗址在何处,仍有不同说法,一般有三种说法:一说北宋官窑即为汝窑;二说否认北宋官窑的存在;三说为北宋官窑即为汴京官窑,它与南宋时的修内司官窑先后存在①。至今官窑到底在何处是一个谜团,等待后人的探索与发现。二.北宋官窑瓷款的特点②1.造型别致制作精巧以这张图为例子进行简单分析,可以看出,此制品的上下两端都好似喇叭一样,上端略微比下端要大些,中间鼓出且上面有等距离排列的四根齿状的棱角,中间鼓出的地方下面有条凹槽,底部随着四根棱角的地方有淡淡不明显的三角形突起。这样的造型对于瓷器的制作是一种挑战,像一般的瓷器,我们常见常见的都是类似与家中装饰的花瓶一样,造型上很单一,而北宋官窑瓷器就造型精致,气度不凡,给人眼前一亮,别致新颖的感觉。2.釉色美丽烧制精湛上图是北宋徽宗朝的官窑汝窑制作的天青无纹椭圆水仙壶,釉色是淡淡的情色,像一面镜子一样,晶莹光亮,无论你从哪个角度看过去,都光泽闪亮。此青色釉彩是天青釉,又被成为雨过天青,是一种幽淡隽永的高温兰色釉。给人的感觉虽朴素但却高雅清新,给人以脱俗之感。此天青釉因为其价格昂贵,所以只有官窑会使用,一般民窑不会以此作为原材料。和一般的瓷器相比,其烧制水平也高超,瓷器表面光滑,没有半点瑕疵,光亮照人,内部也没有小的气泡。试问现在我们现在还能见到这样美丽的釉色精湛的烤制技术吗?即使在景德镇也很难再见到这样的珍物了。3.釉层厚度极为薄从以上两图的断面,我们可以看到,北宋官窑瓷器的釉层的厚度很薄,这在一般的瓷器上是很难遇见的,并且想要模仿也是难。并且断处呈现的是流畅的线状,这也是其独有的特点(赝品呈现的是不连续的齿状)。现今有些人为了赚取不义之财,制作假的文物变卖,如果这样我们完全可以根据瓷器釉色的厚度和断处的裂缝来判断它是不是北宋官窑的真品。4.底部的支钉痕迹北宋官窑的制作采用烧钉制作,器底留有细小的支钉痕;支钉烧大多为3个、5个或6个。并且从图上可以清晰的看出,支钉痕小,形如芝麻,呈白色。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凡传世的北宋汝窑瓷器物的器底都有支钉痕迹,无一例外。 三.总结这学期通过在复旦大学选修《中国文物鉴赏》,我对文物这一方面更感兴趣,尤其是北宋官窑及其瓷器。历史传承,在对北宋官窑瓷的了解研究中,同时对北宋宫廷生活有了一些推测和估计,可以联想到当时宫中歌舞升平奢华的生活。也透过瓷器看到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艺和智慧,相信有些是在科技迅速发展生活的我们也无法想到,无法达到的。① 参见于百度百科“北宋官窑”② 参见于“景德镇陶瓷网”——“北宋官窑瓷款鉴别”(非图和分析

关于彩陶论文范文资料

陶瓷的由来2011-6-10 11:35:10来源: 瓷库中国 跟帖 0 条瓷库中国讯众所周知,中国是世界上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之一,对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做出了许多重大贡献。在陶瓷技术与艺术上所取得的成就,尤其具有特殊重要意义。在中国,制陶技艺的产生可追溯到纪元前4500年至 瓷库中国讯众所周知,中国是世界上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之一,对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做出了许多重大贡献。在陶瓷技术与艺术上所取得的成就,尤其具有特殊重要意义。在中国,制陶技艺的产生可追溯到纪元前4500年至前2500年的时代,可以说,中华民族发展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陶瓷发展史,中国人在科学技术上的成果以及对美的追求与塑造,在许多方面都是通过陶瓷制作来体现的,并形成各时代非常典型的技术与艺术特征。在这里瓷库中国小编就向大家阐述一下陶瓷发展的过程。 早在欧洲掌握制瓷技术之前一千多年,中国已能制造出相当精美的瓷器。从我国陶瓷发展史来看,一般是把“陶瓷”这个名词一分为二,为陶和瓷两大类。通常把胎体没有致密烧结的粘土和瓷石制品,不论是有色还是白色,统称为陶器。其中把烧造温度较高,烧结程度较好的那一部分分称为“硬陶”,把施釉的一种称为“釉陶”。相对来说,经过高温烧成、胎体烧结程度较为致密、釉色品质优良的粘土或瓷石制品称为“瓷器”。对中国传统陶瓷的发展,经历过一个相当漫长的历史时期,种类繁杂,工艺特殊,所以,对中国传统陶瓷的分类除考虑技术上的硬性指标外,还需要综合考虑历来传统的习惯分类方法,结合古今科技认识上的变化,才能更为有效地得出归类结论。图1:彩陶从传说中的黄帝尧舜及至夏朝(约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6世纪),是以彩陶来标志其发展的。其中有较为典型的仰韶文化、以及在甘肃发现的稍晚的马家窑与齐家文化等等,解放后在西安半坡史前遗址出土了大量制作精美的彩陶器,令人叹为观止。相传尧传天下于舜,舜传天下于夏禹,禹则传给其子,开始了所谓的“家天下”。夏传至桀,暴虐无道,商汤将之放遂,自立为帝,所以以征讨得天下者,自汤开始。商得天下后统治达六百余年(约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11世纪前后),一直到纣王。后被武王征伐,纣王自杀,于是天下归于周。周朝的统治时期大致在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221年,事实上的有效统治在公元前771年就已结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称为战国时期,至公元前221年,秦朝崛起,大一统之中国开始,但秦王朝只持续到公前206年,就被汉朝所取代。在这千数百年间,除日用餐饮器皿之外,祭祀礼仪所用之物也大为发展。从公元前206年至公元220年之间的汉朝,艺术家和工匠们的创作材料不再以玉器和金属为主,陶器受到了更为确切的重视。在这一时期,烧造技艺有所发展,较为坚致的釉陶普遍出现,汉字中开始出现“瓷”字。同时,通过新疆、波斯至叙利亚的通商路线,中国与罗马帝国开始交往,促使东西方文化往来交流,从此一时期的陶瓷器物中也可以看出外来影响的端倪。佛教也至此时传入我国。 六朝时期(公元220年──581年),迅速兴起的佛教艺术对陶瓷也产生了相应的影响,在此季作品造型上留有明显痕迹。公元581年隋朝夺取了权力,结束了长期的南北分裂局面,但它只统治到公元618年就被唐所取代。 唐代(公元618年至公元970年)被分认为是中国艺术史上的一个伟大时期。陶瓷的工艺技术改进巨大,许多精细瓷器品种大量出现,即使用当今的技术鉴测标准来衡量,它们也算得上是真正的优质瓷器。唐末大乱,英雄竟起,接踵而来的是一个朝代争夺局面,即五代,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公元960年。连年战乱中却出现了一个陶瓷新品种──柴窑瓷,质地之优被广为传颂,但传世者极为罕见。图2:柴窑瓷陶瓷业至宋代(公元960──1279年)得到了蓬勃发展,并开始对欧洲及南洋诸国大量输出。以钧、汝、官、哥、定为代表的众多有各自特色的名窑在全国各地兴起,产品在色品种日趋丰富。由于东北的(辽)契丹族和(金)女真族的入侵,宋的统治者被迫南迁,再后则被蒙古族所灭。公元1280年,元朝建立,枢府窑出现,景德镇开始成为中国陶瓷产业中心,其名声远扬世界各地。景德镇生产的白瓷与釉下蓝色纹饰形成鲜明对比,青花瓷自此起兴文化在以后的各个历史时期也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明朝统治从1368年开始,直到1644年。这一时期,景德镇的陶瓷制造业在世界上是绝对最好的,在工艺技术和艺术水平上独占突出地位,尤其是青花瓷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此外,福建的德化窑、浙江的龙泉窑、河北的磁州窑也都以各自风格迥异的优质陶瓷蜚声于世。随着明朝最后一个皇帝的自杀身亡,公元1644年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攻入北京。从吴三桂召满清大军入关到1911年清室覆灭,满清统治垂二百余年。其中康熙、雍正、乾隆三代被认为是整个清朝统治下陶瓷业最为辉煌的时期,工艺技术较为复杂的产品多有出现各种颜色釉及釉上彩异常丰富。到清代晚期,政府腐败,国运衰落,人民贫困,中国的陶瓷制造业日趋退化。民国成立以后,各地相继成立了一些陶瓷研究机构,但产品除沿袭前代以外,就是简单照搬一些外国的设计,毫无发展可言。民国初,军阀袁世凯企图复辟帝制,曾特制了一批“洪宪”年号款识的瓷器,这批瓷器在技术上不可谓不精,以粉彩为主,风格老旧。由于内战频仍,外国入侵,民不聊生,整个陶瓷工业也全面败落,直到新中国建立以前,未出现过让世人注目的产品。

彩陶纹饰的特点是密集,以线为主且粗细变化不大。用线的曲直表现动静,以线的方向变化表现旋转。这时期旋动的纹样,由于线的密集和加粗,动感特别有力,粗壮而浑厚,象黄河漩涡,因而也称为涡纹。这种动的纹样,往往配以规则的水平线,以静衬动。而且还常常用大的圆点压在线上,这是以前的彩陶纹样上所少有的,使流动感的线条中出现凝冻的效果,有相对静止的感觉,这样显得动中有静,增加了纹样的节奏美。马家窑类型彩陶的装饰,形式规律上很讲究主次画面的安排及动与静的搭配。

关于紫砂陶论文范文资料

五色土真成富贵土,紫砂渐迷藏人眼 -------透过迷雾看紫砂 2010年5月16号,中国嘉德的一场个人藏品翦淞阁文房清供专场拍卖会上,顾景舟所制石瓢壶以1232万元成交,这是宜兴紫砂器首次突破千万元人民币大关。于是,许多人欢呼雀跃,仿佛中了千万元彩票一样,为自己手中所拥有的那些顾景舟名款紫砂壶激动。 几乎在同一时间,也是2010年的五月份,央视相继曝光了部分不良紫砂业者使用化工料制壶及美的紫砂堡生产真相,这一热一冷,一下子把紫砂行业推到了众目睽睽之下。于是,又有人担心,紫砂这个行业是否会像股市那样一夕之间崩盘?其实,面对这门这个延续了数百年的古老艺术,过度兴奋与惊恐都是大可不必的。 因为,顾老先生的壶升值了,不等于你手中拥有的顾景舟名款的壶一样会升值。顾老先生亲手做的壶量毕竟是有限的,而且随着顾老先生的离世也踏上了逐渐减少的进程;但打着顾景舟名款的壶量是无限的,并随着顾老先生的离世弥发蔓延开来,我相信,随着这把天价景舟石瓢壶的出现,打着顾老先生各种名款的壶会越来越多,关于顾老先生的壶故事也会越来越多,越来越精彩。 而那些不良业者所生产出来的化料壶,假紫砂壶尽管已成规模,而且有时可以达到乱真的程度,但毕竟使用纯正紫砂土做壶的人在宜兴还是主流,只要我们练就一双慧眼,分清哪些是真紫砂,那些假紫砂?那些壶可以使用,那些壶只能做摆件?那些壶是实用品,那些壶是艺术品?就一定会享受到紫砂收藏中的乐趣。平时,我喜欢逛逛当地的文化市场,也喜欢到紫砂专卖店里喝茶,与壶友们交流,与紫砂壶作者探讨,也时常浏览网上一些紫砂专业论坛里的文章,并阅读了许多关于紫砂方面的理论书籍,以我对紫砂界现状的认识,认为目前在紫砂收藏界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 老壶资源少,真真假假迷人眼。 许多新入门紫砂收藏队伍的人,喜欢按图索骥。常看到身边一些藏友,言必时大彬,陈鸣远,顾景舟,有人专收所谓文革壶,又没有多少专业知识与实践经验,只认款不认壶。商贩抓住一些收藏者的这种心态,按需生产。甚至出现了许多臆造品,这些壶往往造型粗俗怪异,大多是河北、河南、山东等地农民,采用普通黄土,翻模成型,低温烧制。质感与砖瓦无异,为了造成一种历史的古旧感,常使用鞋油涂抹,墨汁浸染、烤箱烘烤等手段,引君入瓮。 我刚开始喜欢紫砂壶的时候,曾在文化市场的地摊上看到个抽烟娃娃造型的小壶,脑后小辫弯曲为壶把,口中烟卷为壶嘴,头上一顶礼帽为壶盖,造型奇特,摊主要价七十,我以30元买下。回到家中,本来想清洗下泡壶茶喝。结果,三盆水后还有墨汁飘出,待到把墨迹洗掉,小壶已经像褪毛鸡一样露出了它那土坷拉的本性。有次在壶店喝茶,有位老者从地摊兴冲冲的抱了个博浪锥进来,造型古朴,色泽古旧,与老壶图册中那款经典款式颇为形似。老者让店主帮忙鉴定下。店主只让他再闻闻壶内的味道。老者再闻果真有一股浓浓的鞋油味。只奇怪自己买壶时也注意过。道理很简单,当时这位老者被检漏的心态迷惑了,一点沾便宜的心思干扰了自己的判断力。 这些鞋油壶、墨汁壶往往价钱便宜,属于粗制的臆造品,卖主把它摆在摊位上,怕惹上后续的麻烦,一般不说话,装做自己不懂的样子。随你看,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这样你买回去,即使明白过来,也只能有苦憋在自己肚子里,怨不得卖家。 稍高级些的作旧,会用正宗的紫砂料。壶呢,尽管是模具的,但是做的有款有型。为了让壶尽快出来那种古旧感,有时会将壶放进盛满茶水的缸里,在太阳地里曝晒数周,好让新壶的土胎松透,去掉新壶的火气,如此更近似古壶。有些高仿,也会用真正的茶汤每天浇养,数个月不缀。这种真正用茶汤滋养出来的,往往价格不菲,再加上主人煞有其事的编造个故事,最易使人上当。 曾有位小壶商从地摊上收了把顾景舟款的大仿古壶,型与泥都不错。他不解的跟我说:这壶我都蒸过、煮过、刷过、泡过了,怎么到现在,只要是一上水,就会有油花飘出来。我笑道这壶大概是在排骨汤里炖出来的,也算做旧的格外一种方式。 一般卖老壶的人都会编造个曲折的故事,把一把伪造的老壶,傍上个大家,打扮成在江湖上有传承的,弄上个小妾或者丫鬟的身份。最容易哄那些只认人名,不认名人的外行人。所以,非有一定鉴赏知识的真明白人不要轻易涉足老壶这个领域。 二、乡坯壶价廉物不美,用做饮器当慎重。 紫砂的基本泥料其实是紫泥、段泥及红泥几种泥料的统称。再经过泥料的调配成为“五色土”,同时也可视需要调配出其它颜色,这也是紫砂泥的魅力所在。泥料变动、烧结变动都会造成壶的颜色变化。对于初入门者来说,紫砂土从外观上难以辨识,很容易掉进假紫砂土的陷阱。 所谓乡坯壶,指的是来自宜兴紫砂矿脉周遭的矿土,再加上化工染料,做出几可乱真的次品紫砂壶。而有些无良商人为了降低成本,增加卖相,用并非丁蜀紫砂原矿的普通陶土,加入氧化铅或是氧化锰,添加着色剂,让制出来的壶产生各种颜色变化,或利用化学原料如氧化钴、氧化锰等配成墨绿泥、黑紫泥等新泥色。如此一来,这些所谓的紫砂壶,既失去了紫砂土应有的透气性,同时,因为含铅量过高,长期泡饮,还会对人体产生一定的伤害。目前、地摊市场上十元、二十元一把叫卖的紫砂壶多是这类货色,其已非泡茶的利器,而成为伤人的工具了,更遑论收藏升值了。 近期被央视暴光的“美的紫砂煲”,其所谓“全部选用纯正紫砂烧制”的内胆,实际上就是用田土、红土、黑泥、白泥等多种普通陶土配制,并添加“铁红粉”、二氧化锰等化工原料染色而成的,与那些化工壶做法如出一辙。 有些卖化工壶的会教你些鉴别紫砂壶的良法,比如说用火柴去划壶身,火柴若能点燃,就是好壶。或是将壶放在地上踩,若不易碎裂,便是好壶。这种理论在一些旅游景点里经常成为一种卖点。有次,我们去苏州旅游,在途中,导游把我们带到了个紫砂壶的展销地,就是灌输的上述理论。后来,旅游团进了苏州城里的一个紫砂壶专卖店,我的一位同事,又要敲壶盖,又要踩壶的,吓得老板赶紧把我们这位邪教人士请了出去。 俗语说:一分价钱一分货,你出高价未必买到真东西,但你想用买砖瓦的钱买个纯正紫砂壶来,那也是不可能的。曾经听到一位摊主跟人抱怨,自己摊上丢了把某位工艺师的大一品竹段壶,价值二百多呢!旁边也有人信以为真,这都是不读书不看报,不了解市场行情,把自己的视野只局限于一个小圈子里造成的。 三、 模具壶多如山,等待升值一万年 紫砂壶从成型角度来看,主要分为三类:全手工,半手工和灌浆壶(模具壶)。 灌浆壶也叫模具壶,就是把泥浆灌到模具里面,等泥巴干了,可成壶,成杯,成雕塑,成花盆等等,适宜大批量生产,成品率极高,泥料较好的灌浆壶,可作为泡茶的器皿,但无任何的收藏价值。 一把紫砂壶主要的部分就是:身桶,壶嘴,壶盖,壶把,滴子。就是把壶的各个部分先分别用“全手工”做出雏形,然后把它们放入“各自”的模具里面整形,规范化,最后再全手工“拼凑”到一起成壶。这种方式做成的壶就叫半手工壶。半手工壶也是借助模具成型,所以,当灌浆壶只叫灌浆壶时,半手工壶就叫模具壶。 采取半手工方式做壶,有时是工手功力不能达到全手工做壶的水平,有时候是器型复杂,必须借助规范,这些都是允许的,这种做壶方式,要有一定功力,但比全手工做同一壶型要简便,速度也快,所以相对而言,价格也比同一作者的全手工作品便宜。所谓全手工壶呢,就是壶的各个部分分别用“全手工”做出,再全手工“拼凑”到一起成壶。全手工壶也叫传统手工壶,由于每把壶都倾注了作者的心力,具有自己的个性,当然是最有收藏价值的,这也是当下紫砂收藏者追捧的热点。但世上之人都有趋利之心,一旦全手工技法受到追捧后,许多仿全手工的作品便如雨后春笋般诞生了。比如说,全手工的壶可内壁嵌章,有人就琢磨着用橡皮软章嵌印冒充。全手工壶有时保留拍打泥片时的泥凳痕,有人便用卫生纸之类粗纸按压成痕。其实,不管是模具壶、半手工壶、全手工壶,只要泥料纯正,都是泡茶的好用具。但如果是作为收藏品,最好选择那些有个性,数量小,全手工成型的作品。这就要我们炼成一双慧眼,在全手工壶,半手工壶和模具壶中寻找出适合自己的物有所值的最爱来。 四、李逵李鬼合起手,真假名家并肩走。 如果要把紫砂壶作为收藏品或者投资品来看,那么,名人壶确实应该是选择的好对象。但目前的紫砂界里,充满了炒作与谎言。大师名人的名头满地都是、良莠不齐。 真做壶的真名家,这应该是紫砂界的主流,他们的作品是最值得收藏的,但价格也高得惊人。也有不做壶的真名家,天天满天飞,作品照样成量产,这就不能不让人产生怀疑:莫非他那壶是在飞机上或者火车上做的吗?对于那些代工壶,即使是有大师的名款,其价值早已打了大大的折扣。 还有一种是真做壶的假名家。现在的紫砂界,职称评定有多个系统,级别也有地方与国家、企业之别。常常有这个系统里的高工,可能就是那个系统中的工艺美术员,或者连员都算不上。即使是正规的晋升体系,也不排除一些活动能力强弱、世袭、背景的因素在内。就如同我们搞专业的一样,同样是教授,水平也是千差万别。 最恶劣的是你碰到个不会做壶的假名家,有些壶商,做壶二把刀,或者根本不会做壶。买别人的壶敲上自己的名头,通过宣传与包装,利用媒体制造知名度,也可以成为名家。这些假名家之所以能够得逞于一时,与许多收藏者迷恋名家脱不了干系。 所以,紫砂壶收藏不能迷信名家,名家所做的壶也不一定都是优秀之作,并不是所有名家的壶都值得高价收藏。要选择那些有艺德、有潜力的工艺师作为自己集藏的重点和目标。买壶更不能只看名款,只看职称。职称不是重要的,甚至可以忽略。关键还是看作品,这就要充分培养我们的赏鉴力。一把壶,从料、工、型、神方面入手,抛却了它的出身,抛却了它的背景,就看壶本身,只有以上四方面满足了自己的要求,才是一把值得收藏的好壶。 也只有一件功力过硬的作品,才能经受住岁月的考验,在今后的时间里慢慢地体现出它的价值,给收藏者以使用中的愉悦与经济上的回报。

有关紫砂茶壶的古时候参考文献,最开始常见于北宋仁宗时举人梅尧臣《宛陵集》中的这两首诗。其卷十五《依韵和杜相公谢蔡君谟寄茶》诗里有“石头冷泉留早味,紫泥新产品泛春华”的描绘;又卷三十五《答宣城张主簿遗雅山茶次其韵》诗里有“雪贮双砂罂,诗琢无玉瑕”的说法。梅尧臣(1002年-1060年),字圣俞,宣城人,工诗,以源远古传说淡为意,与欧阳修和苏轼爸爸苏洵是诗友,他曾满怀对紫砂茶壶的喜好,慕名而来到过陶都,还留有《陶者》诗一首。

可是,这种古诗词咏颂,还就是文本记叙所供应的案件线索,如果没有实体证明,紫砂陶的创办时代问题依然难以解决。直到1976年秋,宜兴市蠡墅羊山古窑址的发现以后,创办宋朝之说,才获得考古学的适用,紫砂陶的发源才算拥有基本的结果。到了元朝,此砂陶的烧造加工工艺拥有一定的发展趋势,逐渐在紫砂杯与壶上锥刻符文。据明《霁园业话》一书中记述说:“余于白下(今南京市)获一紫砂壶罐(即壶),有‘且吃茶清隐’草体五字,知为孙高士的遗物,每以泡茶,古朴典雅绝美。

”孙高士何许人?据《松江县志》说:孙高士即孙道明,字明叔,号清隐,华享人,生在元大德年间(1297年),在元朝日常生活了70年。他归隐于九峰三泖涧,博学多才好古,图书读万卷,遇秘本则马上下手抄写,筑映雪斋,笼络四方名流,以校阅为乐,故友称高士,曾以其居名叫“且吃茶处”。又造一舟云“山光水色”,倘佯南甫,曾与陶南村共泛,南村制词谱,明叔以洞萧吹曲,擢歌相答,竭尽讴波漂渺之思。又海昌查维亭所藏《南郡新书》有明叔跋云:“明洪武五年岁次壬子,盛夏九日已卯,在华亭集贤泗北村居且吃茶处写毕,清隐老年人,时岁七十有六。”从而可峰那时候已经有用此砂壶泡茶的作风。

南京市间距宜兴市较近,可以推论这一件紫砂茶壶的原产地应当便是宜兴市,所说紫砂壶罐,即那时候盛行的一种紫砂陶喝茶用品。《先进录》云:“别名壶为罐也。”此外,元人周覆道、马素常在《荆南和唱集》中,也是有写到“阳羡紫砂壶”之句。前期的此砂陶出自于谁人之手,已不可考。有实体遗址并有关于者记述的,要到明朝中后期。据《宜兴县志》和其它相关的记述,明正德年里(1504年-1521年),陶都发生了一位非凡的工匠供春,他从紫云寺僧学得的制壶手艺。因而,紫云寺僧和供春通常被尊因此砂陶的创始人,时人叫之“陶壶开山鼻祖”。

梅尧臣《宛陵集》 ,欧阳修《和梅公仪尝茶诗》 ,《满庭芳·试茶词》 ,这些作品中对于紫砂壶都有记载;他的过程以及步骤是非常繁琐的,需要对紫砂壶的表面进行不断的打磨,而且对于胚选择了一定的辨别力

关于日用陶瓷论文范文资料

陶瓷的由来2011-6-10 11:35:10来源: 瓷库中国 跟帖 0 条瓷库中国讯众所周知,中国是世界上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之一,对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做出了许多重大贡献。在陶瓷技术与艺术上所取得的成就,尤其具有特殊重要意义。在中国,制陶技艺的产生可追溯到纪元前4500年至 瓷库中国讯众所周知,中国是世界上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之一,对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做出了许多重大贡献。在陶瓷技术与艺术上所取得的成就,尤其具有特殊重要意义。在中国,制陶技艺的产生可追溯到纪元前4500年至前2500年的时代,可以说,中华民族发展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陶瓷发展史,中国人在科学技术上的成果以及对美的追求与塑造,在许多方面都是通过陶瓷制作来体现的,并形成各时代非常典型的技术与艺术特征。在这里瓷库中国小编就向大家阐述一下陶瓷发展的过程。 早在欧洲掌握制瓷技术之前一千多年,中国已能制造出相当精美的瓷器。从我国陶瓷发展史来看,一般是把“陶瓷”这个名词一分为二,为陶和瓷两大类。通常把胎体没有致密烧结的粘土和瓷石制品,不论是有色还是白色,统称为陶器。其中把烧造温度较高,烧结程度较好的那一部分分称为“硬陶”,把施釉的一种称为“釉陶”。相对来说,经过高温烧成、胎体烧结程度较为致密、釉色品质优良的粘土或瓷石制品称为“瓷器”。对中国传统陶瓷的发展,经历过一个相当漫长的历史时期,种类繁杂,工艺特殊,所以,对中国传统陶瓷的分类除考虑技术上的硬性指标外,还需要综合考虑历来传统的习惯分类方法,结合古今科技认识上的变化,才能更为有效地得出归类结论。图1:彩陶从传说中的黄帝尧舜及至夏朝(约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6世纪),是以彩陶来标志其发展的。其中有较为典型的仰韶文化、以及在甘肃发现的稍晚的马家窑与齐家文化等等,解放后在西安半坡史前遗址出土了大量制作精美的彩陶器,令人叹为观止。相传尧传天下于舜,舜传天下于夏禹,禹则传给其子,开始了所谓的“家天下”。夏传至桀,暴虐无道,商汤将之放遂,自立为帝,所以以征讨得天下者,自汤开始。商得天下后统治达六百余年(约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11世纪前后),一直到纣王。后被武王征伐,纣王自杀,于是天下归于周。周朝的统治时期大致在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221年,事实上的有效统治在公元前771年就已结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称为战国时期,至公元前221年,秦朝崛起,大一统之中国开始,但秦王朝只持续到公前206年,就被汉朝所取代。在这千数百年间,除日用餐饮器皿之外,祭祀礼仪所用之物也大为发展。从公元前206年至公元220年之间的汉朝,艺术家和工匠们的创作材料不再以玉器和金属为主,陶器受到了更为确切的重视。在这一时期,烧造技艺有所发展,较为坚致的釉陶普遍出现,汉字中开始出现“瓷”字。同时,通过新疆、波斯至叙利亚的通商路线,中国与罗马帝国开始交往,促使东西方文化往来交流,从此一时期的陶瓷器物中也可以看出外来影响的端倪。佛教也至此时传入我国。 六朝时期(公元220年──581年),迅速兴起的佛教艺术对陶瓷也产生了相应的影响,在此季作品造型上留有明显痕迹。公元581年隋朝夺取了权力,结束了长期的南北分裂局面,但它只统治到公元618年就被唐所取代。 唐代(公元618年至公元970年)被分认为是中国艺术史上的一个伟大时期。陶瓷的工艺技术改进巨大,许多精细瓷器品种大量出现,即使用当今的技术鉴测标准来衡量,它们也算得上是真正的优质瓷器。唐末大乱,英雄竟起,接踵而来的是一个朝代争夺局面,即五代,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公元960年。连年战乱中却出现了一个陶瓷新品种──柴窑瓷,质地之优被广为传颂,但传世者极为罕见。图2:柴窑瓷陶瓷业至宋代(公元960──1279年)得到了蓬勃发展,并开始对欧洲及南洋诸国大量输出。以钧、汝、官、哥、定为代表的众多有各自特色的名窑在全国各地兴起,产品在色品种日趋丰富。由于东北的(辽)契丹族和(金)女真族的入侵,宋的统治者被迫南迁,再后则被蒙古族所灭。公元1280年,元朝建立,枢府窑出现,景德镇开始成为中国陶瓷产业中心,其名声远扬世界各地。景德镇生产的白瓷与釉下蓝色纹饰形成鲜明对比,青花瓷自此起兴文化在以后的各个历史时期也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明朝统治从1368年开始,直到1644年。这一时期,景德镇的陶瓷制造业在世界上是绝对最好的,在工艺技术和艺术水平上独占突出地位,尤其是青花瓷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此外,福建的德化窑、浙江的龙泉窑、河北的磁州窑也都以各自风格迥异的优质陶瓷蜚声于世。随着明朝最后一个皇帝的自杀身亡,公元1644年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攻入北京。从吴三桂召满清大军入关到1911年清室覆灭,满清统治垂二百余年。其中康熙、雍正、乾隆三代被认为是整个清朝统治下陶瓷业最为辉煌的时期,工艺技术较为复杂的产品多有出现各种颜色釉及釉上彩异常丰富。到清代晚期,政府腐败,国运衰落,人民贫困,中国的陶瓷制造业日趋退化。民国成立以后,各地相继成立了一些陶瓷研究机构,但产品除沿袭前代以外,就是简单照搬一些外国的设计,毫无发展可言。民国初,军阀袁世凯企图复辟帝制,曾特制了一批“洪宪”年号款识的瓷器,这批瓷器在技术上不可谓不精,以粉彩为主,风格老旧。由于内战频仍,外国入侵,民不聊生,整个陶瓷工业也全面败落,直到新中国建立以前,未出现过让世人注目的产品。

我就是学习瓷器学的,呵呵。瓷器的前身是原始青瓷,它是由陶器向瓷器过渡阶段的产物。中国最早的原始青瓷,发现于山西夏县东下冯龙山文化遗址中,距今约4200年。 器类有罐和钵。原始青瓷在中国分布较广,黄河领域、长江中下游及南方地区都有发现。 中国真正的瓷器出现是在东汉时期(公元23-220年)。首先是在南方地区的浙江省开始出现的。浙江绍兴上虞县上浦小仙坛发现东汉晚期瓷窑址和青瓷等。瓷片质地细腻,釉面有光泽,胎釉结合紧密牢固。从显微照相可见,青瓷残片釉下已无残留石英。这种釉无论在外貌上,或是显微结构上,都已摆脱了原始青瓷的原始性。已符合真正的瓷器标准了。 东汉之后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581年) 南方青瓷的生产,如浙江越窑等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在绍兴、余杭、吴兴等地也都设有窑场,形成独自的窑系。所谓窑系,是指某一著名窑场与附近或外省的一些窑场均生产某一种或几种相同类型的产品,这些窑场就构成一个窑系,以主要和最有影响的窑场命名。浙江是中国最早形成窑系的地区,其原因可能与这里是中国瓷器的发源地、制瓷业特别发达有关。 越窑生产青瓷与黑瓷,到西晋晚期也生产青釉褐斑瓷,即在器物的主要部位加上褐色点彩,以打破青瓷的单色格调。 三国时越窑的产品胎质坚硬细腻,呈浅灰色;釉汁纯净,以淡青色为主,黄或青黄色少见;器型有碗、碟、罐、壶、洗、盆、钵、盒、盘、耳杯、香炉唾壶、虎子、水盂、泡菜坛等日用瓷。西晋时又出现了了扁壶、鸡壶、烛台和辟邪等新产品。南朝时佛教盛行,瓷器上多以莲瓣或莲花作为装饰。从三国到隋统一前的数百年中,以越窑为代表的瓷器生产有了长足的发展。它的品种繁多,式样新颖,已深入到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人们不可须臾离开的用具。 此外,在南方当时还有婺州窑、湘阴窑和丰城窑等著名窑址。 北方瓷器的出现要晚于南方,大致是从北魏晚期到隋(公元581-618年)统一前的近百年中发展起来的。北朝青瓷的器型有碗、盘、杯、罐、壶、瓶、盒等,多为日常用品,陈设品较少。莲瓣罐是北朝典型产品。它有三系、四系、六系和方系、圆系、条系的区别,均从肩至腹堆塑成肥硕的莲瓣,有六瓣或八瓣不等,底有圈足。最能代表北方青瓷生产水平的器物,是河北景县封氏墓出土的4件莲花尊。其体积最大的一件高约70厘米,口至肩部有三周贴花,饰飞天纹、宝相花纹、兽面纹和蟠龙纹。肩有六系,其下有六层堆塑上覆下仰莲瓣纹。 北方瓷器生产虽晚于南方数百年,但它一旦掌握了青瓷生产之后,便迅速改进生产技术,提高工艺水平,并结合北方的人文特点,导致了白瓷的出现。白瓷是由青瓷发展而来的,两者的区别仅在于胎、釉中含铁量的不同。瓷土含铁量少则胎呈白色,含铁量多则胎色较暗,呈灰、浅灰或深灰色。就瓷器本身的发展而言,是从单釉瓷向彩瓷发展的,无论是褐绿彩、白地黑花、青花、釉里红,还是斗彩、五彩、粉彩或珐琅彩,都是以白色为衬托,来展现各种色彩的艳丽与美妙的。所以,白瓷的产生,对瓷器的发展有及深远的影响,至唐代已形成“南青北白”的格局。 北齐武平六年(公元575年)范粹墓出土的10件白瓷器,是目前已知时代最早的白瓷器,有碗、杯、三系罐、四系罐、长颈瓶等。 唐代(公元618-917年)南方的青瓷、北方的白瓷 、三彩瓷;以及湖南长沙窑的复彩瓷均有较大的发展。 其中,长沙窑的瓷器在亚非13个国家、73个地点都有出土,说明它的影响遍及国内外。从其产品中的胡人雕塑、椰枣、棕榈纹样及书写阿拉伯文等方面来看,可能出现了专门为外销而生产的瓷器。 宋代(公元960-1279年)在唐代的基础之上,出现了“定、汝、官、哥、均”五大名窑并称于世的现象。 元代(公元1279-1368年)是中国瓷器生产承前启后的转折时期,在很多方面都有创新和发展。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十五年(公元1278年),元帝国在江西景德镇设立了“浮梁瓷局“,为景德镇瓷业生产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并为其在明清两代成为全国制瓷业中心和饮誉世界的“瓷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元代景德镇在制瓷工艺上有了新的突破,最为突出的则是青花和釉里红的烧制。 青花瓷一般指的是由钴料作为呈色剂在胎上作画,然后罩以透明釉、经高温一次烧成,呈白地蓝花的釉下彩瓷。青花瓷充分体现了中国的民族特色,它一经在景德镇出现,就以极旺盛的生命力而迅速发展,成为生产的主流达数百年之久,并远销国内各地及亚、非诸国;釉里红是用铜红料作为呈色剂,在胎上绘以纹饰,在罩以透明釉,在高温还原气氛中烧成的呈釉下红彩的瓷器。釉里红的烧成难度大,成品率底,尤其是色纯正者少。釉里红呈色鲜艳,白地红花引人瞩目,极受人们的欢迎。 明(公元1368-1644年)清(公元1644-1911年)两代是中国瓷器生产最鼎盛时期,瓷器生产的数量和质量都达到了高峰。景德镇作为“瓷都”的确立,使景德镇窑统治明清两代瓷坛长达数百年,直至今日。当时,各种颜色釉瓷和彩绘瓷是景德镇制瓷水平的突出代表。 陶瓷之路与中外文化交流 进入汉代,著名的“丝绸之路”沟通了中外文化间的交流,中国逐渐被誉为“丝国”;进入中世纪后,伴随着中国瓷器的外销,中国又开始以“瓷国”享誉于世。从8世纪末开始,中国陶瓷开始向外输出。经晚唐五代到宋初,达到了一个高潮。这一阶段输出的陶瓷品种有唐三彩、邢窑(包括定窑)白瓷、越窑青瓷、长沙窑彩绘瓷和橄榄釉青瓷(即广东近海一带的窑口生产的碗和作为储藏容器的罐)。输出的地区与国别有:东北亚的朝鲜与日本;东南亚的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南亚的斯里兰卡、巴基斯坦和印度;西亚的伊朗、伊拉克、沙特阿拉伯、阿曼;北非的埃及;东非的肯尼亚和坦桑尼亚。此时海上交通路线主要有两条,一是从扬州或明州(今宁波)经朝鲜或直达日本的航线;二是从广州出发、到东南亚各国,或出马六甲海峡、进入印度洋,经斯里兰卡、印度、巴基斯坦到波斯湾的航线。当时有些船只继续沿阿拉伯半岛西航可达非洲。前述亚非各国中世纪遗迹出土晚唐五代宋初的瓷器,就是经过这两条航线而运输的。 宋元到明初是中国瓷输出的第二个阶段。这时向外国输出的瓷器品种主要是龙泉青瓷,景德镇青白瓷、青花瓷、釉里红瓷、釉下黑彩瓷,吉州窑瓷,赣州窑瓷,福建、两广一些窑所产青瓷,建窑黑瓷,浙江金华铁店窑仿钧釉瓷,磁州窑瓷,定窑瓷,耀州窑瓷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前述朝鲜新安海底沉船经11次发掘,出土陶瓷器2万余万件,除极个别的为朝鲜瓷和日本瓷外,均属中国所产,其中绝大多数已判明所属窑口。宋元外销瓷输往的国家较前大为增加,有东北亚、东南亚的全部国家,南亚和西亚的大部分国家,非洲东海岸各国及内陆的津巴布韦等国。宋、元、明初时期的航线,主要有航行到东北亚、东南亚诸国的航线及通往波斯湾等地的印度洋航线。这时期中国航海的成就主要表现在印度洋航线上。一是可从波斯湾沿海岸向西行进而到达红海的吉达港,然后上岸陆行至麦加;也可以在苏丹边界的埃得哈布港上岸,驮行至尼罗河,再顺河而下到福斯塔特(古开罗);还可以从红海口越曼德海峡到东非诸国。二是开辟了从马尔代夫马累港直达非洲东海岸的横渡印度洋的航线。 明代中晚期至清初的200余年是中国瓷器外销的黄金时期。输出的瓷器主要是景德镇青花瓷、彩瓷、广东石湾瓷、福建德化白瓷和青花瓷、安溪青花瓷等。其中较精致的外销瓷多是国外定烧产品,其造型和装饰图案多属西方色彩,还有些在纹饰中绘有家族、公司、团体、城市等图案标志,称为纹章瓷。这时期的外销瓷数量很大,17世纪每年输出约20万件,18世纪最多时每年约达百万件。输出的国家有东亚的朝鲜半岛和日本、东南亚及欧美诸国。运输路线一条是从中国福建、广东沿海港口西行达非洲,继而绕过好望角,沿非洲西海岸航行达西欧诸国;另一条是从福建漳州、厦门诸港至菲律宾马尼拉,然后越太平洋东行至墨西哥的阿卡普尔科港,上岸后陆行,经墨西哥城达大西洋岸港口韦腊克鲁斯港,再上船东行达西欧诸国。在17和18世纪,中国瓷器通过海路行销全世界,成为世界性的商品,对人类历史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与中国相比,日本的陶瓷以“拙”和“寂”为美,如“乐烧”为代表的手工制茶碗,带着较多的日本陶茶具的特色。日本的瓷器起步较晚,大概是在我们宋代以后才开始有比较成型的工艺,如伊万里彩瓷。制作过程和国内的一样,如茶碗,主要是拉坯、修坯、上釉、烧成。(2年前看的有关资料,,忘得差不多了。。也写不出来啥了。。)....建议你最好去图书馆查查日本陶瓷史什么的....论文要用信息很多。。不是三言两语能随便概括的。。。。 网上找到的一点点资料。。你看看能用上不 日本的陶瓷器皿历史久远,大约在一万年前,日本就有了不同样式的土器,绳文土器、弥生土器等。 日本陶瓷绘画色彩绚丽、构思大胆,设计新颖,给人一种全新的感觉。趣味高雅的陶瓷,使日本陶瓷更加闻名于世。 日本最初的陶器是在奈良时代,模仿中国的唐三彩制造的,采用了称为“奈良三彩”的白、绿、茶色的釉彩。 陶艺历史 大约在一万年前,日本就开始制作土器了,根据时代和式样的不同,起名为绳文土器、弥生土器。 其中绳文土器是低温下烧制的很厚的黑褐色的土器。弥生土器则是在高温下烧制的较薄的红褐色的 硬土器。 陶器的产生则是很久以后的事了。 一般认为,日本最初的陶器是在奈良时代,模仿中国的唐三彩制 造的,采用了称为“奈良三彩”的白、绿、茶色的釉彩。 奈良三彩以后,日本大约近500年没有再 制造陶器。这期间日本全国制造的是被称为须惠器的、坚硬、烧透的灰黑色土器,但这种土器到了 平安时代末期几乎也消失了。 真正烧制陶器是在镰仓时代,濑户一个叫藤四郎的人从中国引入了技术,制造水壶、香炉、佛具等。以后直到室町时代,除了濑户以外,信乐、常滑、丹波、备前、越前等地也能制造陶器了,被称作 日本的六大古窑。再后来1616年,朝鲜的李参平在肥前有田成功地烧制了瓷器,日本的陶瓷制作就此开始了。接着有各种烧器产生,其中伊万里瓷器在欧洲也享有盛誉。 京烧: 在京都制造的陶瓷器总称为京烧,又叫清水烧。京烧质地细腻,色彩和谐。盘子、花瓶、茶具和具有很高艺术价值的工艺瓷器都是很好的旅游纪念品。 有田烧: 江户时代初期(1616年),朝鲜的李参平在现在的佐贺县的有田陶土矿成功地烧制瓷器,便开始生产日 本最早的瓷器。这种日瓷立即受到欢迎,人们把这种陶器就叫有田烧。 九谷烧: 九谷烧的绘画色彩绚丽、构思大胆,设计新颖,给人一种全新的感觉。据说九谷烧的窑在1700年左右被封锁过,在江户时代后期再次复兴。所以复兴前的陶器叫古九谷烧。 乐烧(しがらきやき): 以烧茶器为主的乐烧在京都也发展起来了,本阿弥光悦制成了品味极高的茶碗。光悦被誉为是日本近世初期的代表文化人。他多才多艺,在绘画、书法、陶艺、著作、出版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成就。 郝绘烧 郝绘烧: 在宽永时期(1624年——1644年)结束时,酒井田柿右卫门成功地制成了第一件涂釉瓷器,完成了赤绘烧。 之后肥前地区的瓷窑迅速发展提高。因而把它又命名为 伊万里瓷器。 这种瓷器不仅在日本国内大受欢迎,而且在欧洲也享有盛誉。 美浓烧 进入江户时代,美浓烧作为平民的日常餐具广为需要,成为国内有数的陶瓷器生产地至今。日本歧阜县瑞浪市已有1300多年的美浓烧陶瓷制作历史。瑞浪市的陶瓷制作艺人们采用多种工艺和精细无机无毒釉彩,烧制窑温达到了1240-1260?C,而非通常的700-800?C,坯体所含金属经充分氧化,其中的金属含量远低于日本国家标准(铅2.5mg/L,镉0.25mg/L)和中国国家标准GB 13121-91(铅7mg/L,镉0.5mg/L),生产出的陶瓷制品符合人们对绿色环保产品的需求,在日本和欧美市场倍受青睐。我们平时使用的洋式餐具、和式餐具的大约50%以上实际上是美浓烧。 日本著名瓷器美浓烧,各色图按搭配,并配有精致木盒,不仅做为餐具十分实用,还具有收藏价值。

  • 索引序列
  • 关于陶艺论文范文资料
  • 关于艺术陶瓷论文范文资料
  • 关于彩陶论文范文资料
  • 关于紫砂陶论文范文资料
  • 关于日用陶瓷论文范文资料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