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在好多地区被炒得很热,如果说有个别地区在推进还是有可能,在全国普及那就要时间了,最少要50年吧.....这是个理想而艰巨的过程,要全国人民和政府一同努力的结果,也是现代化进城的大势所趋......
就去上面的网站投稿呗,我去看了还不错
直接邮箱投稿的,没有网站投稿,网上在线投稿多是中介机构
我刚下完的我还没写呢,再找论文.......小城镇建设作业1 一、小城镇的概念:小城镇指的是一种正在从乡村性的社会向着多种产业并存的现代城市转变中的过渡性社区。 广义的小城镇包括了20万人口以下的小城市、国家批准的建制镇、尚未设镇建制的乡政府所在地的集镇(乡集镇)和纯属集市贸易的集镇。它区别于大中城市和乡村,具有一定规模的主要从事非农业生产活动的人口聚集的居民点。 狭义的小城镇包括县城以下建制镇和集镇。 二、小城镇的分类:依照行政建制分类: 地方驻地 、县城 、县以下建制镇 、集镇 依照形成原因分类:经济发达;交通发达;自然资源利用型的小城镇; 依照职能特征分类: 工矿城镇 、以交通运输功能为主的小城镇 、旅游城镇 、卫星城镇。 三、小城镇建设的意义 发展小城镇战略提出的背景:中国将驶入城镇化的“快车道”,预计到2030年左右全国城镇化水平将提到50%以上,基本完成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城市社会转型的社会结构变迁过程。 1.小城镇建设与“三农”问题: 小城镇的发展正处在一个重要的转变时期,它对于城乡统筹解决“三农”问题有着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对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有着重要贡献。 2.小城镇与大中小城市的协调发展: 要以特大城市、大城市为龙头和中心,小城市、小城镇为基础,中等城市为纽带,使它们之间形成一个相互依托,相互协调、具有内在联系的有机整体。 3.发展小城镇是我国现阶段城市化道路的一种必然选择 四、小城镇的功能 1.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蓄水池”和“节流闸” 目前我国农村大约有2亿富余劳动力,有50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70多个,安排这样庞大的富余劳动力难度很大。发展小城镇,让富裕起来的农民到小城镇投资办厂经商,发展第二三产业,可以增加就业空间,成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突破口。 2.小城镇是城乡协调发展的“平衡杆” 没有小城镇的充分发展,就不会出现城乡协调发展,小城镇处于城乡融合的交汇点,兼有城乡特点。具有承上启下作用,把城市的思想观念、技术信息、管理经验传播到广大农村,成为我国亿万农民接触城市文明的媒介,既加强了城乡联系,也避免了许多发展中国家大城市膨胀、农村不断衰落的“发展的陷阱”。因此,发展建设小城镇,是实现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的必然进程。 3.小城镇是城市化的“推进剂” 4.小城镇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承载体”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紧密联系、互相促进。农村工业化、城市化有利于居民的素质提高。在小城镇建设具有一定水平的文化教育、科技、卫生、信息服务设施,可对农村的文化教育、科技、卫生等各个方面具有示范和指导作用,可以有效地将城市文化和生活方式、科技知识向农村扩散,成为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宝贵资源。 五、 小城镇建设的原则: 尊重规律,循序渐进; 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突出重点 ; 深化改革,创新机制; 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六、费孝通的小城镇理论费孝通最早注意到中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后,中国农村乡镇企业的发展,他实地调查了乡镇企业发展与小城镇发展进程对中国工业化、城市化的影响,进行了社会学的研究,研究了农村、农民和农业发展与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发展的关系,研究了现代小城镇成长和变化的动力。 费孝通把发展乡镇企业与小城镇在地方经济社会体系中的影响,作为他构思乡村工业化、城市化的基本构架。小城镇为主,大中城市为辅,是费孝通主张的中国城市化的道路;农村工业化是小城镇发展的直接推动力; 费孝通主张“做活人口这盘棋”,两个棋眼:“一是发展内地的小城镇这种人口蓄水池,一是疏散人口到地广人稀的边区开发资源。 1983年《小城镇•再探索》一文中,提出了“经济发展模式”的概念,即从整体出发,探索每个地区发展的背景、条件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与其他地区相区别的发展特色。 费孝通指出,经济发展具有地理上的区域基础。不同地区因不同地形、资源、交通和所处方位等自然、人文和历史因素,因而在经济发展上有不同的特点。七、小城镇发展动力?农村工业化是小城镇发展的直接推动力;要走发展农村特色工业之路。 作业21、 中国小城镇建设面临的挑战包括哪些方面?答:中国小城镇建设将面临着以下挑战:1)小城镇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如何改变城镇化滞后于经济发展的局面;2)小城镇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如何绕过生态环境的破坏;3)小城镇建设与资源短缺;如何建立节能型小城镇;4)小城镇建设与贫困、住房、交通、犯罪的矛盾;5)小城镇建设与就业:如何解决就业问题。2、 中国小城镇建设面临的机遇是在哪些方面?答:中国小城镇建设面临的机遇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中国加入WTO将加快我国小城镇。①经济全球化给小城镇注入发展的资金;②加快西部地区小城镇建设。2)农产品的丰富有助于小城镇建设突破发展“瓶颈”。农产品的流通超越了国界,打破了农产品短缺的局面。3)城乡隔离壁垒的打破有助于小城镇建设取得实质性的突破。由城乡分离、城乡对立变成城乡融合、城乡一体化。3、 小城镇的发展趋势如何?答:未来中国小城镇建设将显现出以下趋势:1)小城镇数量减少,质量提高和规模扩大。2)现有的小城镇将出现分化,有的将发展成为新兴的小城市或中等城市,而有的将消失。3)东西部小城镇建设的差距将缩小。4)乡镇企业在小城镇建设中的地位将出现历史性的变化。总之,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完善、城乡壁垒的打破、国家政策的有利导向等等,我国小城镇建设将走向纵深发展,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完成历史赋予的神圣使命。4、 简要说明我国不同地区的小城镇建设模式。答:1)东部地区的小城镇建设模式。我国东部地区的小城镇建设在全国最为成功。最为典型的有江苏省的苏南模式、浙江省的温州模式和广东省的珠江三角洲模式。2)中部地区的东部地区的小城镇建设模式。我国中部经济发达地区的某些省份,小城镇建设正处在起步阶段。具有代表性的是河南省南阳市和湖北省襄樊市的“双阳模式”。3)西部地区的小城镇建设模式。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差距甚大。西部小城镇建设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农业商品化牵引型、工矿主导型、旅游开发型、商贸中心型、交通枢纽型、边境口岸型、城郊型、地域文化促导型、综合发展型、兵团屯垦型等。5、 按发生机制分,我国小城镇有哪些建设模式?答:1)政府主导模式。2)城市辐射模式。3)资源开发推动模式。4)市场带动模式。5)旅游文化推动模式。6、 分析当地的一个小城镇建设模式。答:瑶琳镇属于旅游文化推动模式。原瑶琳镇的前身是“至南人民公社”,其所在地是在至南大桥的南端,那是一个不上一百户人家的农村,根本谈不上小城镇。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瑶琳仙境开发初,现瑶琳镇所在地名叫“洞前村”,当时仅有十几间破破烂烂的泥墙屋,零零散散地居住着十几家农户。随着瑶琳仙境的开发,游客日益增多,促进了餐饮、旅馆、交通、旅游商品等行业的发展,居住人口尤其是非农业人口迅速增多,至南人民公社改为瑶琳镇,所在地移到原“洞前村”。经过二十几年的建设和发展,逐步发展成现在这样的集镇,成为该镇政治、经济、文化等的中心。镇党委、政府按照“主攻工业、综合开发农业和旅游业”的思路,依托旅游资源优势,先后推出了全国诸洞之冠的瑶琳仙境和集休闲度假于一体的红灯笼乡村家园、红灯笼外婆家等一批享誉海内外的知名景点,年游客达100万以上。全镇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形成了印刷包装、食品饮料、针织服装、电线电缆、五金机械等块状特色经济,年甲鱼饲养超过400万只,2001年实现工农业总产值6.5亿元,财政收入1305万元,连续三年被县政府确定为工业重点乡镇。进入新世纪,镇党委、政府以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为目标,求真务实,开拓进取,同心同德,争创一流,正朝着“工业重镇、旅游强镇、区域中心镇”的发展目标迈进,瑶琳人民正在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现瑶琳镇是在2004年行政区划调整时由原瑶琳镇、毕浦乡、高翔乡合并而成的。富春江镇属于资源开发推动模式。7、 推动小城镇发展动力因素有哪些?阻碍小城镇发展阻力因素有哪些?答:动力因素有:1)农业的基本动力:①食物贡献;②原料贡献;③劳动贡献;④土地贡献。2)工业的核心动力:资本、人力、技术、资源等生产要素在有限空间的聚集,促进了小城镇的形成与发展。3)第三产业的动力:交通运输业、商业、餐饮服务业促进了农村城镇化水平的提高(观念更新、生活方式转变、生活质量提高)。4)集聚经济的动力:企业、居民的空间集中而产生的经济利益或成本节约,是小城镇规模扩张的内在动力;产业聚集促进人口聚集,从边远、贫穷的地方向交通便利、富裕的地方流动。5)比较利益的动力:农业是比较利益较低的产业,在比较利益的驱动下,通过非农业部门外在拉力和农业部门内在推力,农业生产要素必然流向非农业部门。6)政策的动力:①国家宏观政策(小城镇发展的方向和道路);②国家专项政策(土地、户籍、产业等政策);③地方性政策(税收、用地、产业等政策)。7)区位优势的推动力:交通便利、距离市场较近、距离资源较近等。阻力因素有:1)农村劳动力素质的阻力(文化、技术、观念)。2)乡镇企业与小城镇互动不协调的阻力(企业布局分散导致小城镇分布过密、过散、规模过小,生产销售不景气等)。3)传统文化的阻力(单家独户、自然分散、处处分割,与生产和生活无有机联系)。4)体制和政策环境的外部阻力(自给半自给的传统旧体制与市场经济的新体制之间的冲突;“离土不离乡”的制约;行政管理体制的制约)。8、 分析你所在的小城镇发展的阻碍因素,并提出解决对策。答题要点和思路:(发挥个人主观意志,不做统一答案)1)你所在的小城镇概况简介:例如:瑶琳镇地处桐庐县中部,由原瑶琳镇、毕浦乡、高翔乡合并而成,距杭州85公里,05省道穿境而过,是杭州至千岛湖、黄山旅游线上的一颗璀璨明珠。有著名的瑶琳仙境、红灯笼外婆家、天目溪漂流等景区,被誉为中国旅游第一镇。全镇总面积64.23平方公里,辖13个行政村,1.26万人口,是省综治先进镇、省级卫生城镇、省级教育强镇、省级绿色小城镇,全国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先进镇。 原瑶琳镇的前身是“至南公社”,所在地是大桥南端。现镇所在地原名“洞前村”,瑶琳仙境开发时仅有十几间泥墙屋,零零散散居住着十几户农户。随着瑶琳仙境的开发,逐步发展成现在这样的集镇,成为该镇政治、经济、文化等的中心。改革开放以来,镇党委、政府按照“主攻工业、综合开发农业和旅游业”的思路,依托旅游资源优势,先后推出了全国诸洞之冠的瑶琳仙境和集休闲度假于一体的红灯笼乡村家园、红灯笼外婆家等一批享誉海内外的知名景点,年游客达100万以上。全镇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形成了印刷包装、食品饮料、针织服装、电线电缆、五金机械等块状特色经济,年甲鱼饲养超过400万只,2001年实现工农业总产值6.5亿元,财政收入1305万元,连续三年被县政府确定为工业重点乡镇。进入新世纪,镇党委、政府以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为目标,求真务实,开拓进取,同心同德,争创一流,正朝着“工业重镇、旅游强镇、区域中心镇”的发展目标迈进,瑶琳人民正在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2)按照第7题中阻力因素的四个方面进行分析;3)按照第7题中动力因素的七个方面提出对策。(注意:要抓住重点)1、小城镇建设规划的概念 小城镇建设规划是在小城镇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对小城镇的近期建设和长远发展目标作出具体规划。小城镇建设规划的任务是以小城镇总体规划为依据,确定小城镇的性质和发展方向,预测人口和用地规模、结构,进行用地布局,合理配置各项基础设施和主要公共建筑,安排主要建设项目的时间顺序,并具体落实近期建设项目。 2、小城镇建设规划的内容包括哪些方面? 第一,在分析土地资源状况、建设用地现状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基础上,根据《村镇规划标准》确定人均建设用地指标,计算用地总量,再确定各项用地的构成比例和具体数量; 第二,进行用地布局,确定居住、公共建筑、生产、公用工程、道路交通系统、仓储、绿地等建筑与设施建设用地的空间布局,做到联系方便、分工明确,划清各项不同使用性质用地的界线;第三,根据小城镇总体规划提出的原则要求,对规划范围的供水、排水、供热、供电、电讯、燃气等设施及其工程管线进行具体安排,按照各专业标准规定,确定空中线路、地下管线的走向与布置,并进行综合协调; 第四,确定旧镇区改造和用地调整的原则、方法和步骤; 第五,对中心地区和其他重要地段的建筑体量、体型、色彩提出原则性要求; 第六,确定道路红线宽度、断面形式和控制点坐标标高,进行竖向设计,保证地面排水顺利,尽量减少土石方量;第七,综合安排环保和防灾等方面的设施; 第八,编制镇区近期建设规划,估算近期建设投资。 3、小城镇发展沿用“工业文明”的规划设计原则,产生了那些弊端,如何克服这种弊端?这种设计原则指导下的规划设计带来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随着城市基础设施向郊区的延伸,导致城市郊区无遮挡的向外发展,导致大都市间已经不存在开放的自然空间网络。第二、随着土地扩展型的城市发展,城市蔓延以惊人的规模和速度在郊区展开,造成环境的恶化与资源的过度使用。第三、随着高速公路和汽车的发展,郊区村庄的尺度正在超出人的尺度,郊区村庄的传统社区特征正在逐渐消失。“工业文明”设计下的小城镇建设弊端很多,在小城镇发展中,沿用“工业文明”的规划设计原则,是一种“削足适履”的选择。今后小城镇发展要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之路。具体来说要把小城镇与大自然联系在一起,小城镇里的村庄应该有一个民主选举产生的村民委员会,自治管理村庄的各项经济和社会事务,还要有一个村民正式聚会的场所,通过积极开展小城镇建设规划,走可持续发展之路。4、发达国家在建设城镇中的主要教训是什么?在小城镇建设方面,主要有欧洲模式和美国模式美国没有给城镇划线,除非接近或遇到了其它的城镇,否则可以随意发展。从七十年代初到八十年代末的二十年间,美国城市蔓延所引起的问题越来越严重。同时,美国城镇没有在布局上和基础设施方面没有给后续发展留下余地。美国甚至没有控制开发场地的相关法规,所以,规划工作常常遇到困难。在规划设计中,没有注意保存那些肥沃的农田,保存那些环境资源,如河流、湖泊、小溪、沼泽、山坡,林木等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英国的乡村居民点,小城镇或村庄,都是很小的。它们有可能向各个方向扩张它们区域。因此,他们在给小城镇或村庄做规划时,就特别考虑了它们扩张的可供选择的地理方向,确定他们的选择是否可以保护高质量的农田。他们也要考虑哪一个小城镇或村庄有发展潜力,如水源、学校、公共交通、等等。在英格兰的乡村,农业所需要的劳动力越来越少,农民需要越来越大的农场以实现规模经营,才能得到殷实的收入。事实上,农民现在已经不再是英格兰乡村的人口主体了,只有很少的人从事农业活动。于是,他们几十年前面临与我们今天相同的问题。有时,他们需要就地为人们安排工作,有时,他们需要把他们带到其它的地方就业。在英格兰,直到现在都在推行了一个称之为“集镇”的政策,它鼓励发展集镇,以便为离开土地的农民提供就业机会。每个集镇有2 000到20 000人不等。当他们选择一个村庄,把它规划为一个集镇时,这个地方是不是一个“集”并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这个村庄是否具有支持乡村腹地的潜力。 5、发达国家的小城镇建设有什么经验主要经验有:具体考虑小城镇与乡村人口的关系,它是否能够成为地方服务中心,它是否能够推进就业增长。另一方面,它是否有水源,是否有适合于发展工业的土地,是否有便捷的公路,是否是它周围村庄的公共交通枢纽,在那里的人是否可以得到基本的社会服务,如商业、卫生、教育、污水处理等。因此,在英格兰,这种可供开发成集镇的地方是有限的。今天的英格兰,大约有1030个这样的集镇。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工业成为集镇的重心,具有继续发展工业的潜力,不对周围环境具有潜在的威胁。欧美规划师在做小城镇和乡村居民点规划时,特别注意了小城镇和乡村居民点周围的环境和资源,特别仔细地保存那些肥沃的农田,保存那些环境资源,如河流、湖泊、小溪、沼泽、山坡,林木等等。小城镇和乡村规划师的确面对不同于城市规划师的问题:他们必须在小城镇和乡村扩张的方向上有更多的选择;他们必须更多地关注小城镇和乡村发展所引起的环境灾害;他们必须熟悉小城镇和乡村居民点各个规划要素的尺度、布局和功能。村镇的布局、地理环境、历史、经济、文化和功能变化多端,所以没有一种规划与设计原理可以保证村镇的新发展一定就适合于村镇原有的形体布局。居民参与小城镇的规划设计已经成为英国和美国乡村地区小城镇规划的基本模式。他们在英国和美国乡村地区规划小城镇时,总是要花大量的时间与那里的居民进行讨论,让他们充分表达他们的愿望和需求。6、解释可持续发展的城镇建设一般价值取向1.维持自然生态过程的完整性和持续性;主要有:服从和不割断自然生态过程;保持原始的自然地貌;保持自然物种的多样性。2.保证人类的消耗是在自然再生范围之内的;主要表现为:降低资源和能源的消耗;把人类的废弃物变为其它物种的营养,被其它的生物物种再利用;使我们的消耗在物理或化学上为自然所承受。3.阻止人为的灾难4.满足人的社会需求5.居民参与作业41、专家认为小城镇建设发展中主要存在哪三方面的问题?一、小城镇发展动力不足 二、非农化与城市化未能实现同步发展 三、小城镇总体建设水平不高主要表现为:规模偏小;规划管理不科学;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城镇功能不完备;城镇建设缺乏特色。2、小城镇发展动力不足表现在哪些方面?一.小城镇自身经济实力薄弱;一些小城镇经济基础薄弱,一些地方的领导无视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不切实际地推进城镇化,只重视城镇的硬件建设不培育城镇的经济增长点,致使一些小城镇成为一座座“空壳城”,出现硬件设施浪费、土地闲置、楼宇关闭、“高楼大厦乞丐住”的现象,失去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二.对人力资源的吸引力缺乏;在一些地区,农民进入小城镇落户的“门槛”很高,买房或建房的价格或成本很高,在小城镇落户要交纳各种费用,并且由于包括土地在内的集体资产的产权不清晰,使得农民不愿完全放弃土地进入城镇,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挫伤了农村劳动力进入小城镇的积极性。三.乡镇企业支持力度下降;乡镇企业出现增长速度放慢、吸收劳动力能力下降和经济效益下滑等问题。使乡镇企业在广大农村过度分散的问题难以克服。进而影响小城镇第三产业的发展,难以促进有效公共需求的形成和扩展,使小城镇的发展失去了一个极为重要的产业推动力。3、有什么样的政策选择来推进小城镇的发展?一、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二、完善社会保障机制;要逐步建立有利于农民成为永久性城镇居民的社会保障制度。三、引导乡镇企业的集聚;四、加强小城镇的规划和管理;五、完善土地管理制度;六、改革财政体制
生态城镇是按生态学原理建立起来的一类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聚居地。其中人和自然环境和谐共处、互惠共生,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技术与自然充分融合,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而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环境质量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建设生态型小城镇必须牢牢把握四大生态环保体系:一是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它主要涉及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服务业三大产业。发展生态工业,要大力推进清洁生产工艺和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有条件的地方可建设生态工业园区;发展生态农业,要以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为主导,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生态服务业,必须办好生态旅游、绿色饭店和各种绿色服务业。 二是城镇基础设施体系。重点包括水系统、能源系统、交通系统和建筑系统。 水系统。要积极治理和预防水、旱灾害,变对抗性为适应性,建镇建房不能随便把一些湿地、河塘沟渠、洼地填起来搞开发,更不能用水泥板把河沟盖起来,在上面搞建设,水虽可通,但暗沟的防洪生态功能远不如明渠;要保护好饮用水源,让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尽量减少使用地下水,防止地表下沉;要增强节水意识,发展节水农业、节水工业、节水服务业,建立节水型社会;要树立“亲水”意识,建好城镇水网,形成良好的河流景观和滨水环境,既能为居民娱乐活动提供适宜的场所,周边地价也可随之提升。 能源系统。能源是生产生活正常运行的动力和重要基础。要大力开展节能降耗工作,推广再生能源,推广使用沼气、太阳能;在山区要大力发展小水电;在有地热的地方,要发展地能热;在沿海区域,要发展潮汐能;在有风力能源的地方,要发展风能。 交通系统。交通是小城镇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要根据小城镇远期发展的人口规模和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科学合理设计城镇道路的布局网络,保证交通的安全、畅通、舒适、节能、无污染、节约用地;要注意把道路建成生态大道,并做到“六好”,即路修好、树栽好、房盖好、田种好、清洁生产抓好、安全文明卫生搞好。 建筑系统。要积极使用环保的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妥善处理好建筑垃圾;要有鲜明个性和地域特色,并与周边自然环境相互协调;要充分考虑与水系统、能源系统、交通系统相适应,做到整体性、协调性、适应性。 三是生态环保体系。小城镇的绿化不能光种草,要做到乔灌草花科学搭配,针阔叶树种混交;要讲求树种结构选择的生态性、适应性、经济性、需求性、观赏性,形成一个多品种、多层次、相互和谐稳定的生物群落;在小城镇外围还可建设成片森林或森林带,发挥森林调节气候、清洁空气、保持水土、美化环境等多项生态功能。 建设生态型小城镇,还应实施雨污分流,在不可能都建污水处理厂的情况下,要在“小微”环境上作文章。由于沼气池厌氧发酵处理污水的成本低、效果好,可以大力推广。经沼气池厌氧发酵处理后的污水,可达二类水质,完全可以作为中水回用。要将小城镇生活垃圾管理体制置于整个社会、经济、环境大系统中,通过对垃圾产生源到最终处置各环节的全过程集成管理,逐步实现生活垃圾处理对环境无害、对资源回馈、对经济不增加过度负担。 小城镇建设选址要充分考虑自然灾害因素对城镇建设的影响,避免因选址不当,屡受自然灾害困扰。如避免在地质灾害频繁的地方建设城镇;在水库下游建设城镇要做好防洪措施;不要占用河床、河道等。 四是社会事业体系。小城镇建设要统筹规划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事业,尤其要抓好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注重经济与社会、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和人及自然的协调发展,注重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全面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文化生活和健康水平。
发展小城镇的城镇化建设 摘要: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规划中,应把小城镇的城市化建设作为我们当今工作中的主题,采取有效的措施和优惠的政策加强中小城镇的建设�1�0发展,以便更好发挥城乡经济的功能,为大城市建设卫星城提供良好的模板�1�7关键词:发展小城镇;建设新农村;二元化结构 三农工作的物质载体,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示范点?是亿万农民安居乐业的家园,直接体现着农村经济社会文化�1�0生态环境状况�1�0农村面貌�1�0农民生活乃至农村文明的总体水平�1�7在建设新农村这个大背景下,建议把优先发展小城镇作为重要抓手,稳定数量,提高质量,先抓点,后扩面�1�7要壮大小城镇人口规模,提升带动周边农村发展的能力,以便更好地发挥统筹城乡的功能,真正加快小城镇迅速发展�1�7 一、支持全国重点镇,发挥以点带面示范效应 2004年2月,建设部等六部委从2万多个建制镇中确定了1 887个全国重点镇�1�7选择结果无疑证明它们在各地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也表明其在“质量”上走在了全国小城镇发展的前列�1�7应当强调的是,重点镇是小城镇衔接大中小城市形成战略布局的重要节点,必须在不同地区的发展格局中明确重点镇的战略地位和作用,努力达到抓好一个点�1�0带动一个面�1�0影响一大片的效果�1�7 在对重点镇的扶持上,国家开发银行优先对全国169个小城镇提供信贷支持的探索,是实现党和政府发展目标�1�0弥补体制落后和市场失灵的一种金融形式,为我国城镇化提供了示范和样板,为党和政府在更大范围内有效指导新农村建设提供了经验�1�7 二、整合小城镇资源,形成城乡一体工作格局 小城镇发展需要按照综合协调�1�0政策集成的要求,整合规划�1�0建设�1�0国土�1�0农业�1�0交通�1�0水利�1�0扶贫�1�0卫生等各部门的资源,把环境整治�1�0精神文明�1�0农房规划�1�0生态农业以及扶贫等职能工作加以统筹,形成合力,共同推进�1�7在新农村建设的总体部署中,应坚定不移地加快小城镇发展,坚定不移地把优先发展小城镇作为重要抓手,推动从中央到地方把小城镇发展全面纳入支持三农的各类规划�1�0计划中,把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1�0繁荣小城镇经济作为制定经济社会政策的重要原则,形成城乡一体的工作格局和推进机制�1�7 当前,特别应当重视小城镇发展的有关政策研究,加快小城镇发展由政府主导型向市场主导型的转变,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健全城乡资源良性互动的市场体系,促进小城镇加快发展�1�7 三、重视小城镇规划,突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 规划在发展中居于龙头地位?小城镇发展离不开规划水平的提高�1�7应当充分发挥规划的龙头作用,强化“科学规划”的理念,体现“因地制宜�1�0节约用地�1�0延续特色�1�0简明适用”的原则�1�7按照改造镇中村�1�0合并小型村�1�0缩减自然村�1�0拆除空心村和节约村庄占地总量的要求,优化小城镇布局规划,合理布置生产�1�0生活�1�0生态空间,合理布置教育�1�0医疗�1�0文化等服务设施,并与小城镇外部的基础设施�1�0生态环境�1�0交通道路�1�0产业园区�1�0水利设施等专项规划相衔接�1�7建议部分农村公路建设�1�0农村电网改造�1�0通讯建设放缓步伐,与小城镇整体规划相协调,以免通了公路�1�0电网�1�0通讯的村庄可能被撤并而造成浪费�1�7从原则上来讲,小城镇规划管理重在解决地脉�1�0人脉�1�0文脉�1�0经脉“四脉”问题�1�7小城镇规划是不是成功,主要看人工建筑与自然风景是不是和谐地融合在一起�1�7 针对小城镇有关扶持资金不完备�1�0不配套的情况,应当通过立法形式,按照城乡统筹发展和“多予�1�0少取�1�0放活”的方针,把国家支持小城镇建设�1�0推进反哺与支持机制的资金逐步制度化�1�7 四、完善小城镇功能,实现人居环境的逐步好转 要加快小城镇交通�1�0通信�1�0能源�1�0供排水�1�0园林绿化�1�0环境保护等基础设施和科教文卫设施建设,构筑城乡一体的生活垃圾处理�1�0供排水�1�0公共交通等公共服务网络,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1�0城市的公共服务向小城镇覆盖�1�0城市的现代文明向小城镇辐射�1�7 现在?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都呼吁?小城镇畜禽养殖污染�1�0农药化肥污染�1�0废水污染和工业“三废”污染等问题越来越严重?不仅直接影响城乡统筹发展?而且还严重威胁着城乡居民的身体健康�1�7因此?研究制定小城镇污染控制技术方案和政策法规体系?是实现统筹城乡发展的当务之急�1�7 五、繁荣小城镇经济,构建城乡互动产业格局 小城镇的核心问题还是经济发展,应立足当地资源条件�1�0环境优势�1�0人文特色等?继续调整农业结构,积极发展畜牧业,大力发展小城镇二�1�0三产业特别是农产品加工业,壮大县域经济�1�7 有必要指出的是,以内生比较优势为基础的竞争力培育正在成为小城镇�1�0尤其是资源缺乏型小城镇发展的重要手段�1�7根据自身条件�1�0竞争环境�1�0市场需求及变化趋势,通过知识学习�1�0技术积累和人才培育,做出相应的战略性产业选择,可以帮助小城镇实现长期效益的最大化,形成小城镇的独特魅力和吸引力�1�7从长远考虑?应当在小城镇构建合理的城乡生产力布局和产业结构框架,形成城乡互动的产业发展格局�1�7一方面要引导乡镇企业把适合于在小城镇发展的产业和产品向小城镇集中;另一方面,城市要在加快产业升级的同时,把技术成熟�1�0产品成型的劳动密集型�1�0资源密集型产业,采取技术转移�1�0设备转移�1�0兼并联合�1�0设立子公司或建立新厂等形式,向小城镇转移�1�7 六、深化小城镇体制改革,促进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 政府管理体制改革是小城镇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既涉及农村生产关系调整,也直接触及农村上层建筑变革�1�7应加快职能转变,发挥好政府经济调节�1�0市场监管�1�0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切实把小城镇政府的职能转到主要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来?保证基层政权正常运转�1�7应稳妥地推进以乡镇机构改革�1�0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1�0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为重点的综合配套改革;逐步建立与小城镇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农村困难群众住房救助体系,探索农村宅基地有效流转方式,研究农村房屋产权登记与流通政策;完善小城镇公共设施投入与长效运行管理机制,推进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资产变股权�1�0农民当股东,确保农民带着资产进入小城镇,并享受集体资产的股权收益;加强农民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在小城镇执行国家土地政策问题上,应当完善土地承包政策,推进承包地使用权流转,确保进入小城镇农民的土地承包权益,解除进入小城镇的农民在土地经营权上的后顾之忧,保障农民在土地流转中失地不失利�1�0失地不失业,让农民在小城镇发展中得到实际利益�1�7 结论 为了解决小城镇发展中遇到的农民居住分散�1�0生活配套设施欠缺�1�0宅基地利用效率低下等问题,应根据小城镇的区位特点�1�0经济状况和村庄实际,有针对性地推进小城镇村庄整治进程�1�7坚持由点到线到面,一个镇一个镇地整体推进,不搞形式主义,不搞强迫命令,不搞千篇一律,不搞包办代替,不搞盲目攀比�1�7 小城镇的发展在追求当前经济效益的同时,不应忽视同等重要的社会和环境效益,必须改变以往粗放型经营的经济发展观念,选择强化清洁生产,注重节约能源,充分利用绿色和可再生能源,保持稳定�1�0持久和健康的发展模式�1�7 参考文献: [1] 李文学.建设和谐的新农村[J].农村合作通讯,2006(11). [2] 曹宗敏.新时期小城镇如何发展[J].城市管理,2006(3). [3] 冯春燕.三农问题的实质性原因及解决途径[J].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2006(3). [4] 杨守春.新农村建设要做好五篇文章[J].今日浙江,2006(2).
城镇化与集约用地,上的文献是免费查阅的
生态城镇是按生态学原理建立起来的一类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聚居地。其中人和自然环境和谐共处、互惠共生,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技术与自然充分融合,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而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环境质量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建设生态型小城镇必须牢牢把握四大生态环保体系:一是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它主要涉及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服务业三大产业。发展生态工业,要大力推进清洁生产工艺和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有条件的地方可建设生态工业园区;发展生态农业,要以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为主导,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生态服务业,必须办好生态旅游、绿色饭店和各种绿色服务业。 二是城镇基础设施体系。重点包括水系统、能源系统、交通系统和建筑系统。 水系统。要积极治理和预防水、旱灾害,变对抗性为适应性,建镇建房不能随便把一些湿地、河塘沟渠、洼地填起来搞开发,更不能用水泥板把河沟盖起来,在上面搞建设,水虽可通,但暗沟的防洪生态功能远不如明渠;要保护好饮用水源,让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尽量减少使用地下水,防止地表下沉;要增强节水意识,发展节水农业、节水工业、节水服务业,建立节水型社会;要树立“亲水”意识,建好城镇水网,形成良好的河流景观和滨水环境,既能为居民娱乐活动提供适宜的场所,周边地价也可随之提升。 能源系统。能源是生产生活正常运行的动力和重要基础。要大力开展节能降耗工作,推广再生能源,推广使用沼气、太阳能;在山区要大力发展小水电;在有地热的地方,要发展地能热;在沿海区域,要发展潮汐能;在有风力能源的地方,要发展风能。 交通系统。交通是小城镇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要根据小城镇远期发展的人口规模和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科学合理设计城镇道路的布局网络,保证交通的安全、畅通、舒适、节能、无污染、节约用地;要注意把道路建成生态大道,并做到“六好”,即路修好、树栽好、房盖好、田种好、清洁生产抓好、安全文明卫生搞好。 建筑系统。要积极使用环保的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妥善处理好建筑垃圾;要有鲜明个性和地域特色,并与周边自然环境相互协调;要充分考虑与水系统、能源系统、交通系统相适应,做到整体性、协调性、适应性。 三是生态环保体系。小城镇的绿化不能光种草,要做到乔灌草花科学搭配,针阔叶树种混交;要讲求树种结构选择的生态性、适应性、经济性、需求性、观赏性,形成一个多品种、多层次、相互和谐稳定的生物群落;在小城镇外围还可建设成片森林或森林带,发挥森林调节气候、清洁空气、保持水土、美化环境等多项生态功能。 建设生态型小城镇,还应实施雨污分流,在不可能都建污水处理厂的情况下,要在“小微”环境上作文章。由于沼气池厌氧发酵处理污水的成本低、效果好,可以大力推广。经沼气池厌氧发酵处理后的污水,可达二类水质,完全可以作为中水回用。要将小城镇生活垃圾管理体制置于整个社会、经济、环境大系统中,通过对垃圾产生源到最终处置各环节的全过程集成管理,逐步实现生活垃圾处理对环境无害、对资源回馈、对经济不增加过度负担。 小城镇建设选址要充分考虑自然灾害因素对城镇建设的影响,避免因选址不当,屡受自然灾害困扰。如避免在地质灾害频繁的地方建设城镇;在水库下游建设城镇要做好防洪措施;不要占用河床、河道等。 四是社会事业体系。小城镇建设要统筹规划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事业,尤其要抓好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注重经济与社会、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和人及自然的协调发展,注重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全面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文化生活和健康水平。
网上复制一篇,仅供参考。加强小城镇建设与管理 协调城乡发展步伐 【摘要】协调城乡是发展中具有战略性意义的重大课题,加强小城镇建设与 管理是协调城乡发展的战略选择,而当前小城镇建设与管理面临诸多迫切需要解 决的,本文在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经验基础上,提出了加强我国小城镇建设与管理, 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对策。 从区域经济的空间组织角度可以把城市和分解为两个互为相联的子系统,城 市和农村的联系是必然的,城乡的相互作用关系也是客观存在的,两者应当相互 促进、协调发展。然而“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国工农业产品不能平等交易, 城乡之间要素不能自由流动,城镇居民与农民权利和发展机会不平等,加剧了城 乡结构的失衡,使城乡关系遭到了严重扭曲;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机制的引 入,城乡联系显著增强,但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体制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城乡 差距仍过分悬殊”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完整提出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的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被放在了“五个统筹”的首要位置,成为科学发展观的 集中体现。中央还明确提出小城镇作为新时期化建设的一项战略任务,既是统筹 城乡协调发展、缩小城乡差距、致富农民的重要途径,也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 问题,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选择。 【关键字】城乡发展,小城镇建设,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科 学发展观 一、加强小城镇建设和管理是协调城乡发展的战略选择 。 1984 年,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老先生在对苏南小城镇发展 状况进行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发表了《小城镇大问题》一文,认为小城 镇的出现可以使城市和广大农村之间布下相互交流的众多“节点”, 把城乡有机衔接起来,并从和实践结合的角度,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小 城镇是发展农村经济和农村、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解决人口出路的 一个大问题。王学仁认为,“小城镇是城市与农村的连接体和中转站”, “发展小城镇,可以使城乡之间形成一种优势互补、双向互动的经济 关系,实现城镇与农村产业相互衔接、经济有效融合的两性互动和一 体化发展,最终达到‘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的功效” 。 小城镇在协调城乡发展中的作用,概括如下: 一)小城镇是城乡交流的平台。小城镇的发展加强了城乡之 间的联系,开启了城乡交融的大门。具体体现在:小城镇是城乡信息 交流和共享的平台,信息匮乏已经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对 农村的制约尤为突出,在广大农村地区,信息化建设和农产品市场信 息体系建设滞后,农民无法全面及时地得到市场信息,必然农业产业 结构的调整节奏和农产品的销售,小城镇是一定区域内的、经济、文 化中心,具有一定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基础设施相对较好,协作 能力相对较强,信息相对灵敏,人才比较集中,是促进城乡信息交流 的最好平台;小城镇是城乡市场对接的平台,我国买方市场已经形成, 城市大量工业品积压,农村商品供应品种少,选择余地不大,同时随 着城市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城市对绿色食品、优质农产品的 需求增大,小城镇成为城乡互通有无、完成市场对接的平台;小城镇 是城乡人才流动的平台,当前我国人力资源的结构性问题突出,一方 面城市具有较高文化素质的人才相对过剩,而另一方面农村急需大量 高素质人才,同时又滞留了大量富余劳动力,小城镇可以发挥在城乡 人力资源的双向流动中的纽带作用,通过劳动力市场的建立和就业信 息服务工作的开展,引导城乡人才有序合理流动。 二)小城镇是深入农村腹地,传播城市文明和辐射农村经 济的桥头堡。小城镇向处于广阔农村腹地的农民传播了城市的思想 观念、技术信息、管理经验、生活方式等,成为广大农民接触现代城 市文明的媒介。小城镇的发展使许多农民的进城愿望变成现实,率先 进城的农民以自己抚育文明的生活体验,向“后来者”展示着城市的 魅力,为城市化做着无声的宣传。而且小城镇的乡镇在资金方面对农 村的“反哺”作用,使农业的规模化、专业化和机械化水平提高,小 城镇涉农企业的发展有效延长了农业产业链,增加了农产品附加值和 农民收入。 三)小城镇的快速发展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首先,城镇是农村乡镇企业的最佳聚集地,这既可以解决“村村点火、 户户冒烟”、侵占耕地、污染环境等问题,又可以资源、环保、规模 效益、公共设施等综合优化理想效果,同时小城镇也是未来变动升级 为小城市乃至中大城市的前提。从农业现代化内涵看,小城镇为农业 环境现代化提供了空间环境,而空间环境是经济环境、政治环境和文 化环境的依托和载体,是实现农村现代化的基础;其次,从农业产业 方面看,小城镇发展为农业产业化提供了必要条件,小城镇发展引导 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集中,吸引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小城镇迁移并逐步实 现“农转非”,这样可以实现农村土地的合理流动和土地集中化、经 营的规模化、管理科学化,从而为农业产业化提供条件;第三,小城 镇发展为农民现代化,即农民知识化、智能化提供了现实条件和可能, 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居住环境、生活条件的改善以及、文化、卫生、 餐饮、娱乐、信息、保险等第三产业的发展,一方面可为进入小城镇 的农民知识化提供各种方便条件,另一方面也对农民实现非农化提出 了更高的要求,这将促使农民思想观念、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的改变 及文化素质的提高,加快自身现代化步伐。 二、在协调城乡发展中小城镇建设和管理出现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小城镇建设迅猛发展,对社会经济的发展 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同时小城镇的建设和管理也存在着十分突 出的问题,集中体现在: 一)以小城镇为主的城市化可能导致“准城市化”现象泛 滥,不利于彻底消除城乡二元结构。以小城镇为主的城市化虽然 能在一定程度上冲击城乡二元结构,但不利于彻底改变城乡分割的局 面,因为这种城市化模式本身隐含着鼓励农民进小城镇,限制农民进 大城市的思想,是一种在补彻底理论指导下形成的不彻底政策。其实 践结果可能使中国的社会结构演变成“农村——小城镇——大城市” 这种三元结构,使不分小城镇既不像城市、又不像农村;生活在小城 镇的居民既不像市民、又区别于农民,从而使人们担心的“准城市化” 现象泛滥。 二) 整体规划不强,布局不合理。规划在先,建设发展在后, 作为一定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信息中心的小城镇,必须用成熟 的思想指导其建设,以保证小城镇的健康、有序的发展,但长期以来, 我国小城镇建设缺乏总体规划,存有不同程度的盲目性,造成城镇布 局不合理。究其原因,主要有:上级政府缺乏正确的指导和科学的管 理;城镇干部大多来自农村基层,对城镇建设的不是很熟悉;城镇干 部更换频繁,由此带来的短期行为使规划执行丧失了连续性,一方面 使得小城镇数量盲目扩张,布局分散,乡乡有镇,另一方面又使得小 城镇规模过小,难以形成聚集效应和规模效应。 三)基础设施不完善,功能不健全。小城镇建设是一项系统 工程,水、电、路、公厕、绿化、农贸市场、学校、扽公共基础设施 必须配套建设,而各种配套性设施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由于资 金紧缺,许多小城镇的基础设施长期得不到改善,很多小城镇以马路 作市场,人车拥挤阻塞严重;有的小城镇尚未安装自来水,人们吃水 难的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有些小城镇电力不足,供应不正常,不能 满足乡镇企业和居民的用电需要;小城镇普遍缺少文化、娱乐、社交 场所;还有不少小城镇缺少公共厕所,垃圾堆放场,乱扔垃圾现象比 较普遍。 四)以小城镇为主的城市化不利于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并 影响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国是土地资源短缺的国家,因而节 约土地应该成为城市化道路选择的基本前提。而点多面广的小城镇往 往占用大量土地,造成土地的低效率利用,据有的学者估算,这种城 市化道路比起正常的城市化道路要付出8 倍多的土地代价,乡镇企业 职工人均用地比城市职工多 3 倍以上 。从另一方面看,乡镇企业污 染严重,且治理能力远不及城市中企业,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 展。 五)管理混乱,改革滞后。乡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与现行条条 块块的管理关系难以理顺,使之在调控引导过程中受到多方挚肘。镇 政府对税务、工商、信用社、交通、土管所、城建所、供销社、供电 所、派出所、司法所、农口七站等主要部门没有管辖权,只有“义务 “,因而不能形成集中统一领导。如在土地管理使用方面,体制不顺, 思想不解放,对本行政区域外需要用地者有种种限制,将外地人才、 资金、技术等拒之门外,制约了土地等许多因素的合理组合。 三、国外小城镇建设和管理的经验借鉴 。一)美国的小城镇建设和管理经验。1)重视规划的作用,美 国小城镇规划有四条基本原则:一是后现尽可能满足人的生活需要; 二是充分尊重和发扬当地的生活传统,三是最大限度地绿化和美化环 境;四是塑造城镇不同地特点和培育有个性地城镇。同时还要根据建 设需要编制详规。2)重视基础设施建设,美国小城镇建设资金由联邦 政府、地方政府和开发商共同承担,联邦政府负责投资建设连接城镇 间地高速公路,小城镇的供水厂、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等是由州 和小城镇政府负责筹资建设,开发商负责小城镇内社区内的、水电、 通讯等生活配套设施的建设资金。3)重视环境建设,在美国,环境建 设是城镇建设的主要之一,给小城镇提供了一个可持续的环境。4) 重视城镇特色,追求个性,重视城镇特色是美国城镇建设的特点之一, 无论走到哪里,都能看到不同面貌和特色的小城镇,那种千城一面、 万镇雷同的现象是见不到的。5)重视建设管理,所谓“三分建设,七 分管理“,一个好的城镇更需要好的管理。美国的城市建设管理经验 主要有两点:一是拥有健全完善的规章制度;二是依法办事,违法必 究的管理作风。 二)德国的村镇建设经验。德国的村镇建设经验主要体现在四 个方面:一是政府高度重视村镇改造和建设,颁布了一系列保护农业 用地、保护农产品价格的法规,加强管理机构、管理队伍的建设、完 善村镇建设的投资机制,加大政府的支持力度,形成了比较均衡的城 镇结构体系;二是优先考虑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的建设,为改造 村镇的居住环境,提高村镇居民生活的舒适度,政府十分注重基础设 施、社会服务社会设施的建设和各种公益事业的健全完善,且这些建 设资金大部分来源于国家补贴和乡镇的税收;三是注重单体设计与整 体景观协调,德国村镇的特点是村落建设与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之所 以能够如此,主要是靠村镇改造规划和设计地调控作用,德国地村镇 建设是建筑设计在统一中寻求特色,在突出特色中满足规划的统一要 求;四是注重环境建设和保护古建筑。 三)英国的小城镇建设经验。英国小城镇建设经验集中体现在 几次规划运动中,包括霍华德的田园城市运动,新城建设运动,米尔 顿·凯恩斯城建设、中心村的建设等,集中体现了规划在小城镇建设 发展中的作用。 纵观各国小城镇建设发展的历程,虽然和做法各具特色,但都 具有以下几点共同之处: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重视规划的权威性和 按规划实施建设;重视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服务设施建设;重视人文 环境的继承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四、加强小城镇建设与管理,协调城乡发展的对策。 作为协调城乡发展的战略选择,中国的小城镇建设既具有世界小 城镇建设和管理的一般特点,同时又带有浓厚的中国特色,所以我们 可以在借鉴世界西方发达国家小城镇建设和管理的经验,并结合我国 的实际,寻求加强中国小城镇建设与管理的对策,以促进呈现协调发 展。 一)规划,合理布局是基本前提。要遵循城镇化发展,按照 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的要求,抓紧编制统一协调的小城镇发展规划, 并将其纳入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城镇规划必须突出科学性, 要按照小城镇建设的发展规律办事,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打 破原有陷阵行政区划的限制,在布局上确定好小城镇的性质、功能和 基础设施规模,注重实效,使小城镇成为联结农村与城市的纽带和桥 梁。小城镇建设规划必须面向“三农”,坚持把“农村化、农村化、 农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作为发展目标,统一规划,适度超前。建 立完善的规划编制与实施以及监督反馈的管理制度,保证规划的有序 进行。同时,小城镇建设规划还需突出重点,注重特色,反对遍地开 花、平衡推进的做法。 二)增强小城镇可持续发展能力是最终目的。可持续发展是 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立足当前,放眼长远,小城镇建设必须坚 持以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为中心,正确处理好人口增长、经济社会发 展、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大力实施“蓝天、碧水、 绿地”和“美化、净化、亮化”工程,坚决淘汰和关闭严重浪费资源 和污染环境的,通过合理布局规划,协调新城和旧城的关系,保护古 建筑,开发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现代建筑,创造优美、和谐、舒适的 城镇环境。 三)深化小城镇综合配套改革是重要内容。加强小城镇建设 必须深化改革,进行体制创新。首先,要全面落实小城镇户籍制度改 革,完善配套政策措施,确保城乡居民享有同等待遇,积极为城乡人 力资源的合理流动创造有力条件,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其次,要 创新小城镇建设资金筹集的渠道和机制,摆脱对财政的依赖思想,运 用城市经营理念,盘活城市公共资产,走资本运营的路子,在城镇土 地转化和升值、房地产增值中筹集建设资金,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 加快城镇公用事业、企业的公司制改革,培育资本市场,最广泛地吸 引社会投资,理顺财政关系,完善小城镇地财政管理体制,从制度上 保证小城镇建设的稳定的资金来源。 四)努力提高小城镇管理水平是根本保证。美国小城镇的发展经 验告诉我们,城镇“三分在建,七分在管”。而我国小城镇发展的现 状却是很多城镇“重建轻管”,“有硬件,无软件”。因此,抓好小城 镇建设的同时,必须提高小城镇的管理水平。
小城镇建设面临的环境问题与保护措施论文
随着环境的恶化,我国对于小城镇的环境问题也越来越关注,在小城镇建设的发展过程中不断的出现了环境问题,本文主要对于小城镇的主要环境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对于加强环境保护的措施进行了简单阐述。
近些年,全世界都对于环境问题越来越关注,环境问题已经不仅仅是大城市具有的问题,现在已经不断想着小城镇建设扩散。随着近些年小城镇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也越来越凸显,在小城镇中进行环境管理和治理也迫在眉睫,只有更好的解决了环境问题,才能使城镇达到可持续发展,更好的维持其经济的稳定进步。
1 主要环境污染问题
1.1 水域污染
近些年,随着工厂建设的增多,虽然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但是其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吨数也不断增多,在废水中有很多污染物并不能进行化学溶解,如果没有经过处理的废水流入江河湖泊,就会造成严重的水域污染。在现阶段的废水处理中,虽然国家对此已经进行了处理规定,但是由于废水处理的难度很大,需要投资很多,许多企业在进行废水的排放中,并没有进行预先的处理。这种情况在小城镇中更严重,由于管理部门对于废水的管理力度并不大,所以更多的企业对于废水处理并不重视。这些带有悬浮物、氮磷污染物的废水流入水域后,会给水域中的动物造成严重的伤害,也会对于地下水造成严重影响。
1.2 大气污染
随着工业生产增多,汽车使用量的增加,大气排放气体也不断增多,这些含有煤烟的有害物质排放到大气中后,会给大气造成严重的伤害,加大酸雨出现的频率,加剧全球变暖的速度。
1.3 垃圾污染
随着各种行业的发展,城镇中垃圾的数量也不断增长,在这些垃圾中存在的无法讲解的物质,如果处理工作做得不好,很容易赢下地下环境,对土壤及地下水都会造成严重的损伤。
1.4 噪声污染
各种声音的出现,在组合在一起的时候,会形成噪音,对人体的伤害很严重。很多城市住宅区的噪音严重超过规定要求,对于人们身体健康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2 小城镇的主要环境问题
随着经济发展,小城镇的进步迅速,但是随着小城镇的工业迅速发展,也带来了很多环境的问题。由于小城镇的环境管理力度并不够,环境污染现象发展迅速,已经严重的影响了小城镇的发展健康。在小城镇中主要出现的环境问题包括以下几种:
2.1 工厂垃圾以及生活垃圾随意倾倒。在小城镇中,由于并没有垃圾集中处理的机构,所以工业生产的垃圾和人们日程生活垃圾,在处理上并没有相关规范,多数垃圾并不会经过分类处理就进行了随意的倾倒或者填埋工作,这也就造成了小城镇严重的垃圾污染,这些垃圾中存在的不可降解垃圾有很多,对于倾倒填埋区的土壤以及地下水污染严重。
2.2 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在小城镇进行矿产等开发的时候,并不会对于开矿进行详细的规划,并不会适可而止,在开矿过程中采矿手段落后,很可能会给周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影响生态平衡。
2.3 在工业的生产中,对于排放气体并不会进行预先的过滤处理,所以这些气在排放后,会给小城镇的大气造成严重污染,使大气环境遭到破坏,及影响农业发展,也会对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影响。
2.4 污染处理设施不足给小城镇的环境保护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制约,在小城镇的生活污水、工业废水的处理上,都没有很好地处理手段,所以就造成了严重的水域污染状况。
2.5 在进行畜禽养殖的过程中,养殖人员并没有对于畜禽养殖过程中产生的污水。排泄物进行很好地处理工作,所以当这些物质直接流入农田等区域时,会给农业造成破坏,影响土壤质量,造成土壤的盐碱化。
3 加强小城镇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从环境系统角度看,小城镇乡村生态系统中物质流、能流和信息的传递中心,以是沟通城市与乡村生态系统的节点。小城镇环境既受社会因素的影响,又受自然因素的'影响。许多小城镇周围地域开阔,环境容量较大,天然净化功能炉较强,自然资源丰富。加强环境保护可以使其经济繁荣,社会安定,环境优美,生态平衡,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
农村工业化和小城镇城市是农村发展的必由之路,在我国大多数地区,小城镇经济发展正处于初始阶段,小城镇的环境尚未受到很严重的污染或破坏,为加快城镇化进程,建设现化小城镇,不重蹈发达国家早期及我国大中城市出现的“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辙,在建设现代化城镇过程中,必须同时加强城镇的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
4 加强小城镇发展中环境保护的措施
4.1 加强和改进小城镇规划工作,优化城镇布局
首先确定小城镇的功能定位,从小城镇功能定位和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基础条件出发做好小城镇的规划。小城镇的规划要做到几个结合:即眼前与长远、局部与全面、经济功能和社会生态功能、实用价值与观赏价值、现有能力水平与改革开发潜能的有机结合。要把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环境规划、村镇建设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结合起来,实现几个集中:即农村人口向小城镇集中、新建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农田向规模经营集中,以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协调统一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2 发挥项目环评的作用
小城镇新建项目一定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从源头把关。一是要符合本地区产业发展规划;二是项目要符合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要求以及总量控制目标,三是项目要建在合适的功能区。强化项目环评公众参与,认真听取公众意见。支持位于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保护能力较强、潜力较大的区域的城镇加速发展。
4.3 构建小城镇生态环保体系
要加强小城镇生态建设,大力提高小城镇绿化覆盖率,特别是提高人均拥有的公共绿地率,形成人与自然生态环境相协调的小城镇特色。小城镇的绿化不能光种草,一是耗水多,二是生态效益不一定好。应做到草花藤科学搭配,针阔叶混交,对树种结构的选择要做到“五性”:生态性、适地性、经济性、需求性、观赏性。形成多品种、多样性、多层次,充分利用光、热、土、肥、气等资源,形成一个和谐稳定的生物群落。有条件的地方,在小城镇外围还可以建设成片森林或森林带,起到生态屏障的作用。
4.4 完善好基础设施建设
应当建立与城镇发展相配套的污水处理设施,加大污水集中收集和处理能力。小城镇应搞雨污分流,对污水的处理要走“大中小微”结合的路子。要因地制宜广开气源,开发好清洁能源,积极发展集中供热,解决分散的大气生活面源污染问题。推广电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的使用,进一步改善大气环境质量。
5 结论
随着小城镇的发展进步,环境问题不断出现,并且恶化迅速,如果不能对于环境问题进行合理的治理,将影响小城镇的发展速度,制约其经济的进步。所以在小城镇的管理中,管理人员必须对于环境问题进行重视,积极制定环境治理方案,加强环境保护宣传,提高人们对于环境保护的意识,制定完善的环境管理方案,确保小城镇的稳定、健康、环保发展。
生态城镇是按生态学原理建立起来的一类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聚居地。其中人和自然环境和谐共处、互惠共生,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技术与自然充分融合,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而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环境质量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建设生态型小城镇必须牢牢把握四大生态环保体系:一是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它主要涉及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服务业三大产业。发展生态工业,要大力推进清洁生产工艺和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有条件的地方可建设生态工业园区;发展生态农业,要以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为主导,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生态服务业,必须办好生态旅游、绿色饭店和各种绿色服务业。 二是城镇基础设施体系。重点包括水系统、能源系统、交通系统和建筑系统。 水系统。要积极治理和预防水、旱灾害,变对抗性为适应性,建镇建房不能随便把一些湿地、河塘沟渠、洼地填起来搞开发,更不能用水泥板把河沟盖起来,在上面搞建设,水虽可通,但暗沟的防洪生态功能远不如明渠;要保护好饮用水源,让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尽量减少使用地下水,防止地表下沉;要增强节水意识,发展节水农业、节水工业、节水服务业,建立节水型社会;要树立“亲水”意识,建好城镇水网,形成良好的河流景观和滨水环境,既能为居民娱乐活动提供适宜的场所,周边地价也可随之提升。 能源系统。能源是生产生活正常运行的动力和重要基础。要大力开展节能降耗工作,推广再生能源,推广使用沼气、太阳能;在山区要大力发展小水电;在有地热的地方,要发展地能热;在沿海区域,要发展潮汐能;在有风力能源的地方,要发展风能。 交通系统。交通是小城镇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要根据小城镇远期发展的人口规模和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科学合理设计城镇道路的布局网络,保证交通的安全、畅通、舒适、节能、无污染、节约用地;要注意把道路建成生态大道,并做到“六好”,即路修好、树栽好、房盖好、田种好、清洁生产抓好、安全文明卫生搞好。 建筑系统。要积极使用环保的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妥善处理好建筑垃圾;要有鲜明个性和地域特色,并与周边自然环境相互协调;要充分考虑与水系统、能源系统、交通系统相适应,做到整体性、协调性、适应性。 三是生态环保体系。小城镇的绿化不能光种草,要做到乔灌草花科学搭配,针阔叶树种混交;要讲求树种结构选择的生态性、适应性、经济性、需求性、观赏性,形成一个多品种、多层次、相互和谐稳定的生物群落;在小城镇外围还可建设成片森林或森林带,发挥森林调节气候、清洁空气、保持水土、美化环境等多项生态功能。 建设生态型小城镇,还应实施雨污分流,在不可能都建污水处理厂的情况下,要在“小微”环境上作文章。由于沼气池厌氧发酵处理污水的成本低、效果好,可以大力推广。经沼气池厌氧发酵处理后的污水,可达二类水质,完全可以作为中水回用。要将小城镇生活垃圾管理体制置于整个社会、经济、环境大系统中,通过对垃圾产生源到最终处置各环节的全过程集成管理,逐步实现生活垃圾处理对环境无害、对资源回馈、对经济不增加过度负担。 小城镇建设选址要充分考虑自然灾害因素对城镇建设的影响,避免因选址不当,屡受自然灾害困扰。如避免在地质灾害频繁的地方建设城镇;在水库下游建设城镇要做好防洪措施;不要占用河床、河道等。 四是社会事业体系。小城镇建设要统筹规划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事业,尤其要抓好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注重经济与社会、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和人及自然的协调发展,注重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全面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文化生活和健康水平。
城镇化与集约用地,上的文献是免费查阅的
发展小城镇的城镇化建设 摘要: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规划中,应把小城镇的城市化建设作为我们当今工作中的主题,采取有效的措施和优惠的政策加强中小城镇的建设�1�0发展,以便更好发挥城乡经济的功能,为大城市建设卫星城提供良好的模板�1�7关键词:发展小城镇;建设新农村;二元化结构 三农工作的物质载体,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示范点?是亿万农民安居乐业的家园,直接体现着农村经济社会文化�1�0生态环境状况�1�0农村面貌�1�0农民生活乃至农村文明的总体水平�1�7在建设新农村这个大背景下,建议把优先发展小城镇作为重要抓手,稳定数量,提高质量,先抓点,后扩面�1�7要壮大小城镇人口规模,提升带动周边农村发展的能力,以便更好地发挥统筹城乡的功能,真正加快小城镇迅速发展�1�7 一、支持全国重点镇,发挥以点带面示范效应 2004年2月,建设部等六部委从2万多个建制镇中确定了1 887个全国重点镇�1�7选择结果无疑证明它们在各地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也表明其在“质量”上走在了全国小城镇发展的前列�1�7应当强调的是,重点镇是小城镇衔接大中小城市形成战略布局的重要节点,必须在不同地区的发展格局中明确重点镇的战略地位和作用,努力达到抓好一个点�1�0带动一个面�1�0影响一大片的效果�1�7 在对重点镇的扶持上,国家开发银行优先对全国169个小城镇提供信贷支持的探索,是实现党和政府发展目标�1�0弥补体制落后和市场失灵的一种金融形式,为我国城镇化提供了示范和样板,为党和政府在更大范围内有效指导新农村建设提供了经验�1�7 二、整合小城镇资源,形成城乡一体工作格局 小城镇发展需要按照综合协调�1�0政策集成的要求,整合规划�1�0建设�1�0国土�1�0农业�1�0交通�1�0水利�1�0扶贫�1�0卫生等各部门的资源,把环境整治�1�0精神文明�1�0农房规划�1�0生态农业以及扶贫等职能工作加以统筹,形成合力,共同推进�1�7在新农村建设的总体部署中,应坚定不移地加快小城镇发展,坚定不移地把优先发展小城镇作为重要抓手,推动从中央到地方把小城镇发展全面纳入支持三农的各类规划�1�0计划中,把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1�0繁荣小城镇经济作为制定经济社会政策的重要原则,形成城乡一体的工作格局和推进机制�1�7 当前,特别应当重视小城镇发展的有关政策研究,加快小城镇发展由政府主导型向市场主导型的转变,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健全城乡资源良性互动的市场体系,促进小城镇加快发展�1�7 三、重视小城镇规划,突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 规划在发展中居于龙头地位?小城镇发展离不开规划水平的提高�1�7应当充分发挥规划的龙头作用,强化“科学规划”的理念,体现“因地制宜�1�0节约用地�1�0延续特色�1�0简明适用”的原则�1�7按照改造镇中村�1�0合并小型村�1�0缩减自然村�1�0拆除空心村和节约村庄占地总量的要求,优化小城镇布局规划,合理布置生产�1�0生活�1�0生态空间,合理布置教育�1�0医疗�1�0文化等服务设施,并与小城镇外部的基础设施�1�0生态环境�1�0交通道路�1�0产业园区�1�0水利设施等专项规划相衔接�1�7建议部分农村公路建设�1�0农村电网改造�1�0通讯建设放缓步伐,与小城镇整体规划相协调,以免通了公路�1�0电网�1�0通讯的村庄可能被撤并而造成浪费�1�7从原则上来讲,小城镇规划管理重在解决地脉�1�0人脉�1�0文脉�1�0经脉“四脉”问题�1�7小城镇规划是不是成功,主要看人工建筑与自然风景是不是和谐地融合在一起�1�7 针对小城镇有关扶持资金不完备�1�0不配套的情况,应当通过立法形式,按照城乡统筹发展和“多予�1�0少取�1�0放活”的方针,把国家支持小城镇建设�1�0推进反哺与支持机制的资金逐步制度化�1�7 四、完善小城镇功能,实现人居环境的逐步好转 要加快小城镇交通�1�0通信�1�0能源�1�0供排水�1�0园林绿化�1�0环境保护等基础设施和科教文卫设施建设,构筑城乡一体的生活垃圾处理�1�0供排水�1�0公共交通等公共服务网络,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1�0城市的公共服务向小城镇覆盖�1�0城市的现代文明向小城镇辐射�1�7 现在?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都呼吁?小城镇畜禽养殖污染�1�0农药化肥污染�1�0废水污染和工业“三废”污染等问题越来越严重?不仅直接影响城乡统筹发展?而且还严重威胁着城乡居民的身体健康�1�7因此?研究制定小城镇污染控制技术方案和政策法规体系?是实现统筹城乡发展的当务之急�1�7 五、繁荣小城镇经济,构建城乡互动产业格局 小城镇的核心问题还是经济发展,应立足当地资源条件�1�0环境优势�1�0人文特色等?继续调整农业结构,积极发展畜牧业,大力发展小城镇二�1�0三产业特别是农产品加工业,壮大县域经济�1�7 有必要指出的是,以内生比较优势为基础的竞争力培育正在成为小城镇�1�0尤其是资源缺乏型小城镇发展的重要手段�1�7根据自身条件�1�0竞争环境�1�0市场需求及变化趋势,通过知识学习�1�0技术积累和人才培育,做出相应的战略性产业选择,可以帮助小城镇实现长期效益的最大化,形成小城镇的独特魅力和吸引力�1�7从长远考虑?应当在小城镇构建合理的城乡生产力布局和产业结构框架,形成城乡互动的产业发展格局�1�7一方面要引导乡镇企业把适合于在小城镇发展的产业和产品向小城镇集中;另一方面,城市要在加快产业升级的同时,把技术成熟�1�0产品成型的劳动密集型�1�0资源密集型产业,采取技术转移�1�0设备转移�1�0兼并联合�1�0设立子公司或建立新厂等形式,向小城镇转移�1�7 六、深化小城镇体制改革,促进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 政府管理体制改革是小城镇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既涉及农村生产关系调整,也直接触及农村上层建筑变革�1�7应加快职能转变,发挥好政府经济调节�1�0市场监管�1�0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切实把小城镇政府的职能转到主要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来?保证基层政权正常运转�1�7应稳妥地推进以乡镇机构改革�1�0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1�0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为重点的综合配套改革;逐步建立与小城镇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农村困难群众住房救助体系,探索农村宅基地有效流转方式,研究农村房屋产权登记与流通政策;完善小城镇公共设施投入与长效运行管理机制,推进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资产变股权�1�0农民当股东,确保农民带着资产进入小城镇,并享受集体资产的股权收益;加强农民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在小城镇执行国家土地政策问题上,应当完善土地承包政策,推进承包地使用权流转,确保进入小城镇农民的土地承包权益,解除进入小城镇的农民在土地经营权上的后顾之忧,保障农民在土地流转中失地不失利�1�0失地不失业,让农民在小城镇发展中得到实际利益�1�7 结论 为了解决小城镇发展中遇到的农民居住分散�1�0生活配套设施欠缺�1�0宅基地利用效率低下等问题,应根据小城镇的区位特点�1�0经济状况和村庄实际,有针对性地推进小城镇村庄整治进程�1�7坚持由点到线到面,一个镇一个镇地整体推进,不搞形式主义,不搞强迫命令,不搞千篇一律,不搞包办代替,不搞盲目攀比�1�7 小城镇的发展在追求当前经济效益的同时,不应忽视同等重要的社会和环境效益,必须改变以往粗放型经营的经济发展观念,选择强化清洁生产,注重节约能源,充分利用绿色和可再生能源,保持稳定�1�0持久和健康的发展模式�1�7 参考文献: [1] 李文学.建设和谐的新农村[J].农村合作通讯,2006(11). [2] 曹宗敏.新时期小城镇如何发展[J].城市管理,2006(3). [3] 冯春燕.三农问题的实质性原因及解决途径[J].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2006(3). [4] 杨守春.新农村建设要做好五篇文章[J].今日浙江,2006(2).
我提供资料 也可以现做
城镇化与集约用地,上的文献是免费查阅的
网上复制一篇,仅供参考。加强小城镇建设与管理 协调城乡发展步伐 【摘要】协调城乡是发展中具有战略性意义的重大课题,加强小城镇建设与 管理是协调城乡发展的战略选择,而当前小城镇建设与管理面临诸多迫切需要解 决的,本文在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经验基础上,提出了加强我国小城镇建设与管理, 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对策。 从区域经济的空间组织角度可以把城市和分解为两个互为相联的子系统,城 市和农村的联系是必然的,城乡的相互作用关系也是客观存在的,两者应当相互 促进、协调发展。然而“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国工农业产品不能平等交易, 城乡之间要素不能自由流动,城镇居民与农民权利和发展机会不平等,加剧了城 乡结构的失衡,使城乡关系遭到了严重扭曲;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机制的引 入,城乡联系显著增强,但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体制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城乡 差距仍过分悬殊”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完整提出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的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被放在了“五个统筹”的首要位置,成为科学发展观的 集中体现。中央还明确提出小城镇作为新时期化建设的一项战略任务,既是统筹 城乡协调发展、缩小城乡差距、致富农民的重要途径,也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 问题,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选择。 【关键字】城乡发展,小城镇建设,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科 学发展观 一、加强小城镇建设和管理是协调城乡发展的战略选择 。 1984 年,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老先生在对苏南小城镇发展 状况进行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发表了《小城镇大问题》一文,认为小城 镇的出现可以使城市和广大农村之间布下相互交流的众多“节点”, 把城乡有机衔接起来,并从和实践结合的角度,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小 城镇是发展农村经济和农村、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解决人口出路的 一个大问题。王学仁认为,“小城镇是城市与农村的连接体和中转站”, “发展小城镇,可以使城乡之间形成一种优势互补、双向互动的经济 关系,实现城镇与农村产业相互衔接、经济有效融合的两性互动和一 体化发展,最终达到‘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的功效” 。 小城镇在协调城乡发展中的作用,概括如下: 一)小城镇是城乡交流的平台。小城镇的发展加强了城乡之 间的联系,开启了城乡交融的大门。具体体现在:小城镇是城乡信息 交流和共享的平台,信息匮乏已经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对 农村的制约尤为突出,在广大农村地区,信息化建设和农产品市场信 息体系建设滞后,农民无法全面及时地得到市场信息,必然农业产业 结构的调整节奏和农产品的销售,小城镇是一定区域内的、经济、文 化中心,具有一定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基础设施相对较好,协作 能力相对较强,信息相对灵敏,人才比较集中,是促进城乡信息交流 的最好平台;小城镇是城乡市场对接的平台,我国买方市场已经形成, 城市大量工业品积压,农村商品供应品种少,选择余地不大,同时随 着城市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城市对绿色食品、优质农产品的 需求增大,小城镇成为城乡互通有无、完成市场对接的平台;小城镇 是城乡人才流动的平台,当前我国人力资源的结构性问题突出,一方 面城市具有较高文化素质的人才相对过剩,而另一方面农村急需大量 高素质人才,同时又滞留了大量富余劳动力,小城镇可以发挥在城乡 人力资源的双向流动中的纽带作用,通过劳动力市场的建立和就业信 息服务工作的开展,引导城乡人才有序合理流动。 二)小城镇是深入农村腹地,传播城市文明和辐射农村经 济的桥头堡。小城镇向处于广阔农村腹地的农民传播了城市的思想 观念、技术信息、管理经验、生活方式等,成为广大农民接触现代城 市文明的媒介。小城镇的发展使许多农民的进城愿望变成现实,率先 进城的农民以自己抚育文明的生活体验,向“后来者”展示着城市的 魅力,为城市化做着无声的宣传。而且小城镇的乡镇在资金方面对农 村的“反哺”作用,使农业的规模化、专业化和机械化水平提高,小 城镇涉农企业的发展有效延长了农业产业链,增加了农产品附加值和 农民收入。 三)小城镇的快速发展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首先,城镇是农村乡镇企业的最佳聚集地,这既可以解决“村村点火、 户户冒烟”、侵占耕地、污染环境等问题,又可以资源、环保、规模 效益、公共设施等综合优化理想效果,同时小城镇也是未来变动升级 为小城市乃至中大城市的前提。从农业现代化内涵看,小城镇为农业 环境现代化提供了空间环境,而空间环境是经济环境、政治环境和文 化环境的依托和载体,是实现农村现代化的基础;其次,从农业产业 方面看,小城镇发展为农业产业化提供了必要条件,小城镇发展引导 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集中,吸引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小城镇迁移并逐步实 现“农转非”,这样可以实现农村土地的合理流动和土地集中化、经 营的规模化、管理科学化,从而为农业产业化提供条件;第三,小城 镇发展为农民现代化,即农民知识化、智能化提供了现实条件和可能, 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居住环境、生活条件的改善以及、文化、卫生、 餐饮、娱乐、信息、保险等第三产业的发展,一方面可为进入小城镇 的农民知识化提供各种方便条件,另一方面也对农民实现非农化提出 了更高的要求,这将促使农民思想观念、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的改变 及文化素质的提高,加快自身现代化步伐。 二、在协调城乡发展中小城镇建设和管理出现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小城镇建设迅猛发展,对社会经济的发展 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同时小城镇的建设和管理也存在着十分突 出的问题,集中体现在: 一)以小城镇为主的城市化可能导致“准城市化”现象泛 滥,不利于彻底消除城乡二元结构。以小城镇为主的城市化虽然 能在一定程度上冲击城乡二元结构,但不利于彻底改变城乡分割的局 面,因为这种城市化模式本身隐含着鼓励农民进小城镇,限制农民进 大城市的思想,是一种在补彻底理论指导下形成的不彻底政策。其实 践结果可能使中国的社会结构演变成“农村——小城镇——大城市” 这种三元结构,使不分小城镇既不像城市、又不像农村;生活在小城 镇的居民既不像市民、又区别于农民,从而使人们担心的“准城市化” 现象泛滥。 二) 整体规划不强,布局不合理。规划在先,建设发展在后, 作为一定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信息中心的小城镇,必须用成熟 的思想指导其建设,以保证小城镇的健康、有序的发展,但长期以来, 我国小城镇建设缺乏总体规划,存有不同程度的盲目性,造成城镇布 局不合理。究其原因,主要有:上级政府缺乏正确的指导和科学的管 理;城镇干部大多来自农村基层,对城镇建设的不是很熟悉;城镇干 部更换频繁,由此带来的短期行为使规划执行丧失了连续性,一方面 使得小城镇数量盲目扩张,布局分散,乡乡有镇,另一方面又使得小 城镇规模过小,难以形成聚集效应和规模效应。 三)基础设施不完善,功能不健全。小城镇建设是一项系统 工程,水、电、路、公厕、绿化、农贸市场、学校、扽公共基础设施 必须配套建设,而各种配套性设施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由于资 金紧缺,许多小城镇的基础设施长期得不到改善,很多小城镇以马路 作市场,人车拥挤阻塞严重;有的小城镇尚未安装自来水,人们吃水 难的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有些小城镇电力不足,供应不正常,不能 满足乡镇企业和居民的用电需要;小城镇普遍缺少文化、娱乐、社交 场所;还有不少小城镇缺少公共厕所,垃圾堆放场,乱扔垃圾现象比 较普遍。 四)以小城镇为主的城市化不利于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并 影响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国是土地资源短缺的国家,因而节 约土地应该成为城市化道路选择的基本前提。而点多面广的小城镇往 往占用大量土地,造成土地的低效率利用,据有的学者估算,这种城 市化道路比起正常的城市化道路要付出8 倍多的土地代价,乡镇企业 职工人均用地比城市职工多 3 倍以上 。从另一方面看,乡镇企业污 染严重,且治理能力远不及城市中企业,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 展。 五)管理混乱,改革滞后。乡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与现行条条 块块的管理关系难以理顺,使之在调控引导过程中受到多方挚肘。镇 政府对税务、工商、信用社、交通、土管所、城建所、供销社、供电 所、派出所、司法所、农口七站等主要部门没有管辖权,只有“义务 “,因而不能形成集中统一领导。如在土地管理使用方面,体制不顺, 思想不解放,对本行政区域外需要用地者有种种限制,将外地人才、 资金、技术等拒之门外,制约了土地等许多因素的合理组合。 三、国外小城镇建设和管理的经验借鉴 。一)美国的小城镇建设和管理经验。1)重视规划的作用,美 国小城镇规划有四条基本原则:一是后现尽可能满足人的生活需要; 二是充分尊重和发扬当地的生活传统,三是最大限度地绿化和美化环 境;四是塑造城镇不同地特点和培育有个性地城镇。同时还要根据建 设需要编制详规。2)重视基础设施建设,美国小城镇建设资金由联邦 政府、地方政府和开发商共同承担,联邦政府负责投资建设连接城镇 间地高速公路,小城镇的供水厂、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等是由州 和小城镇政府负责筹资建设,开发商负责小城镇内社区内的、水电、 通讯等生活配套设施的建设资金。3)重视环境建设,在美国,环境建 设是城镇建设的主要之一,给小城镇提供了一个可持续的环境。4) 重视城镇特色,追求个性,重视城镇特色是美国城镇建设的特点之一, 无论走到哪里,都能看到不同面貌和特色的小城镇,那种千城一面、 万镇雷同的现象是见不到的。5)重视建设管理,所谓“三分建设,七 分管理“,一个好的城镇更需要好的管理。美国的城市建设管理经验 主要有两点:一是拥有健全完善的规章制度;二是依法办事,违法必 究的管理作风。 二)德国的村镇建设经验。德国的村镇建设经验主要体现在四 个方面:一是政府高度重视村镇改造和建设,颁布了一系列保护农业 用地、保护农产品价格的法规,加强管理机构、管理队伍的建设、完 善村镇建设的投资机制,加大政府的支持力度,形成了比较均衡的城 镇结构体系;二是优先考虑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的建设,为改造 村镇的居住环境,提高村镇居民生活的舒适度,政府十分注重基础设 施、社会服务社会设施的建设和各种公益事业的健全完善,且这些建 设资金大部分来源于国家补贴和乡镇的税收;三是注重单体设计与整 体景观协调,德国村镇的特点是村落建设与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之所 以能够如此,主要是靠村镇改造规划和设计地调控作用,德国地村镇 建设是建筑设计在统一中寻求特色,在突出特色中满足规划的统一要 求;四是注重环境建设和保护古建筑。 三)英国的小城镇建设经验。英国小城镇建设经验集中体现在 几次规划运动中,包括霍华德的田园城市运动,新城建设运动,米尔 顿·凯恩斯城建设、中心村的建设等,集中体现了规划在小城镇建设 发展中的作用。 纵观各国小城镇建设发展的历程,虽然和做法各具特色,但都 具有以下几点共同之处: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重视规划的权威性和 按规划实施建设;重视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服务设施建设;重视人文 环境的继承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四、加强小城镇建设与管理,协调城乡发展的对策。 作为协调城乡发展的战略选择,中国的小城镇建设既具有世界小 城镇建设和管理的一般特点,同时又带有浓厚的中国特色,所以我们 可以在借鉴世界西方发达国家小城镇建设和管理的经验,并结合我国 的实际,寻求加强中国小城镇建设与管理的对策,以促进呈现协调发 展。 一)规划,合理布局是基本前提。要遵循城镇化发展,按照 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的要求,抓紧编制统一协调的小城镇发展规划, 并将其纳入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城镇规划必须突出科学性, 要按照小城镇建设的发展规律办事,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打 破原有陷阵行政区划的限制,在布局上确定好小城镇的性质、功能和 基础设施规模,注重实效,使小城镇成为联结农村与城市的纽带和桥 梁。小城镇建设规划必须面向“三农”,坚持把“农村化、农村化、 农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作为发展目标,统一规划,适度超前。建 立完善的规划编制与实施以及监督反馈的管理制度,保证规划的有序 进行。同时,小城镇建设规划还需突出重点,注重特色,反对遍地开 花、平衡推进的做法。 二)增强小城镇可持续发展能力是最终目的。可持续发展是 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立足当前,放眼长远,小城镇建设必须坚 持以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为中心,正确处理好人口增长、经济社会发 展、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大力实施“蓝天、碧水、 绿地”和“美化、净化、亮化”工程,坚决淘汰和关闭严重浪费资源 和污染环境的,通过合理布局规划,协调新城和旧城的关系,保护古 建筑,开发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现代建筑,创造优美、和谐、舒适的 城镇环境。 三)深化小城镇综合配套改革是重要内容。加强小城镇建设 必须深化改革,进行体制创新。首先,要全面落实小城镇户籍制度改 革,完善配套政策措施,确保城乡居民享有同等待遇,积极为城乡人 力资源的合理流动创造有力条件,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其次,要 创新小城镇建设资金筹集的渠道和机制,摆脱对财政的依赖思想,运 用城市经营理念,盘活城市公共资产,走资本运营的路子,在城镇土 地转化和升值、房地产增值中筹集建设资金,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 加快城镇公用事业、企业的公司制改革,培育资本市场,最广泛地吸 引社会投资,理顺财政关系,完善小城镇地财政管理体制,从制度上 保证小城镇建设的稳定的资金来源。 四)努力提高小城镇管理水平是根本保证。美国小城镇的发展经 验告诉我们,城镇“三分在建,七分在管”。而我国小城镇发展的现 状却是很多城镇“重建轻管”,“有硬件,无软件”。因此,抓好小城 镇建设的同时,必须提高小城镇的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