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投稿知识库 > 地质学类论文题目

地质学类论文题目

发布时间:

地质学类论文题目

地理科学专业就业前景及介绍 地理科学专业就业前景及介绍 地理科学专业培养具备地理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科研机构、学校、企业从事科研、教学、管理、规划与开发及在行政部门从事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地理科学专业课程包括:自然地理学,现代地貌学,环境演变,经济地理学,人文地理学,计量地理学,测量地图学,地理信息系统,区域地理等。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室内与野外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论文,一般安排10~12周。地质学实验,地貌学实验,气象与气候学实验,水文学实验,植物地理学实验,土壤地理学实验,沉积学实验,地理模拟实验,地理信息系统实验等。 地理科学专业应届就业率指数 地理科学专业毕业生中,83%的学生在毕业之前或刚刚毕业时找到工作,16%的学生在毕业1年以后实现就业。按照10分制进行计算,该专业的应届就业率指数为8.40,与其他专业相比,应届就业率指数属于中等偏上。 地理科学专业发展前景指数 地理科学专业毕业生认为该专业发展前景很好和比较好的比例为23%,27%的毕业生认为该专业发展前景为“不太好”或“很不好”。按照10分制进行计算,该专业的发展前景指数为5.78,与其他专业相比,发展前景指数为中等。 地理科学专业毕业薪酬指数 地理科学专业毕业1年薪酬指数 72%的地理科学专业学生毕业1年后的薪酬在2000元以下,薪酬在3000元以上的比例为8%。按照十分制计算,地理科学专业毕业1年后的薪酬指数为3.22,与其他专业相比,薪酬属于中等偏下。 地理科学专业毕业2年薪酬指数 68%的地理科学专业学生毕业2年后薪酬在2000元以下,薪酬在3000元以上的比例为14%。按照十分制计算,地理科学专业毕业2年后的薪酬指数为3.10,与其他专业相比,薪酬属于中等偏下。 地理科学专业毕业3年薪酬指数 61%的地理科学专业学生毕业3年后的薪酬在2000元以下,薪酬在3000元以上的比例为23%。按照十分制计算,地理科学专业毕业3年后的薪酬指数为3.18,与其他专业相比,薪酬属于中等偏下。 地理科学专业全球化指数 39%的地理科学专业毕业生认为“完全能够”或“比较能够”适应全球化竞争的需要,认为“不太能够”和“完全不能”适应全球化竞争需要的毕业生为11%。按照10分制进行计算,该专业的全球化指数为6.70,与其他专业相比,全球化指数为中等偏上。资料来源:

地理专业论文范文

地理是一门复杂学科体系的总称,并在各层次学校开设相关课程。下面是我搜集整理的地理专业论文范文,欢迎阅读借鉴。

论文题目:论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及防治措施

摘要: 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资源开发和工程建设活动等人类工程活动的力度也普遍增大,给我国本就十分脆弱的地质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地质灾害的频度和规模有逐年增加的趋势。为此,本文作者就岩土工程与地质灾害的内涵、地质灾害的特征与危害以及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主要施工技术标准及防治措施进行了全面的阐述。

关键词: 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1、岩土工程与地质灾害的内涵

自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国产生了一个新的学科——地质工程学。地质工程学,是研究与解决从规划到竣工乃至工程运行后效的全过程的与地质有关的工程问题的科学。它把地质体乃至地质环境作为工程系统的组成部分来对待,这显然符合大系统工程学的思想,它包含岩土工程和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两个方面, 但以后者对其特点的反映更为深刻。岩土工程是指工程建设中涉及岩土体的开挖与加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是对自然或人为作用产生的有害地质现象进行防范与防治。后者包含了更全面地对地质生态环境合理开发与管理的思想。

地质灾害是指由于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或使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资源发生严重破坏的地质现象。《地质灾害防治条例》规定,地质灾害包括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灾害。

在我国,大多数地质灾害现象都是人为因素引发的,据有关资料统计,近年来我国每年因地质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约占各种自然灾害的1/4至1/5,因此,减少或制止破坏生态环境行为、及时采取地质灾害预防和防治措施,是我国当前减少损失的首要途径。

2、我国地质灾害的特征与危害

由于我国地理位置独特,地质构造复杂,地球生态环境多变,加之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经济较落后,承灾能力弱,所有这些叠加在一起,形成灾害类型多、分布广、频度高、强度大、影响面宽、损失严重的格局。

据资料统计分析,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缝等种类的地质灾害在我国十分发育。其中崩塌、滑坡、泥石流的分布范围约占国土面积的50%,其中以西南、西北地区最为严重。

地质灾害可分两大类:第一类主要是由自然因素引起的地质环境问题,又称第一环境问题,属自然地质灾害;这些灾害不以人类历史的发展为转移;第二类主要是由人为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称第二环境问题,属人为地质灾害。这些灾害常随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日益增加,据地质灾害成因分析,全国50%以上的地质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是人类行为,尤其是人类不合理地大量挖掘能源所造成的。

2.1 滑坡

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人工切坡等因素的影响,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带,整体地或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

滑坡的诱因:

(1)地震;(2)降雨和融雪;(3)地表水的冲刷、浸泡;(4)河流等地表水体对斜坡坡脚的不断冲刷;(5)开挖坡脚;(6)蓄水排水;(7)堆填加载;(8)劈山放炮,乱砍乱伐。

滑坡发生的`规律:

下列地带是滑坡的易发和多发地区:(1)江、河、湖(水库)、沟的岸坡地带,地形高差大的峡谷地区,山区铁路、公路、工程建筑物的边坡等。(2)地质构造带之中,如断裂带、地震带等。(3)易滑(坡)岩、土分布区。(4)暴雨多发区及异常的强降雨区。

2.2 崩塌

陡坡上被直立裂缝分割的岩土体,因根部空虚,折断压碎或局部移滑,失去稳定,突然脱离母体向下倾倒、翻滚,堆积在坡脚(或沟谷)的地质现象称为崩塌。

崩塌的诱因:

(1)采掘矿产资源;(2)道路工程开挖边坡;(3)水库蓄水与渠道渗漏;(4)堆(弃)渣填土;(5)强烈振动。

2.3 泥石流

泥石流是由于降水(暴雨、冰川、积雪融化水)产生在沟谷或山坡上的一种挟带大量泥砂、石块和巨砾等固体物质的特殊洪流,是高浓度的固体和液体的混合颗粒流。

泥石流的诱因:

(1)不合理开挖;(2)不合理的弃土、弃渣、弃石;(3)滥伐乱垦。

地面塌陷是指地表岩、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向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塌陷坑(洞)的一种动力地质现象。

2.4 地面变形

地面变形包括地面沉降、地面塌陷与地裂缝。目前中国发生地面沉降活动的城镇有70多个,明显成灾的有30余个,最大沉降量已将近3m。这些城市有的孤立存在,有的密集成群相连形成广阔的地面沉降带(区)。造成中国城镇地面塌陷原因有三:一是不合理地大量开采地下矿产资源引起的塌陷;二是表面岩溶活动引起的塌陷;三是大量抽取地下水引起地面下沉。

地面塌陷发生的规律:

(1)岩溶强烈发育的纯可溶岩分布地带或沿其与非可溶岩的接触地带;(2)沿可溶岩中的断裂带或主要裂隙交汇破碎带,岩层剧烈转折、破碎的地带;(3)松散盖层较薄且以砂石为主,其底部粘性土层缺失或甚薄(一般不足1-2米)的“天窗”地段;(4)岩溶地下水的主迳流带或岩溶管道上;(5)具有潜水和岩溶水双层含水层分布地带;(6)岩溶地下水的排泄区;(7)岩沉吟地下水位在基岩面上下频繁波动的地带,或受排水影响强烈的降落漏斗中心及近侧地段;(8)临近河、湖、塘地表水体的近岸地带;(9)岩溶地下水位埋藏较浅的低洼地带。

2.5 人为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分析

人为活动加剧或加速地质灾害的发生所带来的危害性大大超过正常状态下产生的地质灾害所带来的损失。如:矿产资源的开发以及铁道、公路等各种工程建设的开挖,亦经常加剧地质灾害的发生,如:土壤侵蚀、地面塌陷与沉降、滑坡、岩爆、泥石流、荒漠化以及坑道涌水、瓦斯爆炸等灾害。人工滥伐森林资源,也造成土壤侵蚀、滑坡和泥石流等灾害,并导致洪灾的加剧发生。人工爆破也会诱发岩溶塌陷、滑坡等灾害的发生,还有可能引起连锁性的岩溶塌陷。

人工诱发地质灾害的特点如下:

一是诱发速度快。在自然地质演化及气候变化过程中,岩体由相对稳定至不稳定的变化,经历长时间过程。而人工因素诱发下,就大大地缩短了自然演化时间,加速岩土体的岩性变化,而导致突变灾难的发生,并造成更大的损失。

二是诱发灾害面广。自然地质灾害的发生,除了特大灾害之外,一般其危害性有一定的局限性,在人工因素诱发下,其危害性就具有更大的影响面。例如由于生物资源———森林的破坏,工程的大规模开挖,影响的是区域性环境恶化,诱发区域性旱涝灾害,以至引发全球性荒漠化。人类活动产生的升温效应,对气候及地质灾害诱发作用的影响也是全球性的。

三是灾害损失巨大,除了地震之外,人工诱发的地质灾害所造成的损失是严重的。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人工诱发地质灾害所造成的损失,仍会不断增加,目前估计地质灾害损失每年约500亿元,而受到威胁的就是这些数据的数倍至数百倍。1998年洪灾损失2000多亿元,死亡1432人,其中不少损失是通过地质灾害而产生的。

3、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主要施工技术标准及防治措施

3.1 主要的施工技术标准总结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最大特点是隐蔽性(如抗滑桩)、复杂性(如抗滑桩+锚拉+挡板+冠梁)和多样性(防治滑坡可采用桩,亦可采用挡土墙),以地下工程施工为工艺特点,因此与地基与基础工程和岩土工程具有十分相近或相同的工艺流程、施工工序和施工工法。涉及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施工的技术规范和标准主要有:

(1)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现行施工技术标准和规范,如《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DZ/T0218-2006);

(2)各类工业与民用和市政工程建设项目的地基与基础、深基坑、高切坡、地基处理、基础病害工程防治等所涉及的技术规范和标准均可参考使用,如《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

(3)各类水利水电工程的土石方、地基与基础和岩土工程所涉及的技术规范和标准均可参考使用,如《水电水利工程预应力锚索施工规范》(DL/T5083-2004);

(4)各类交通建设中所涉及的边坡、滑坡、危岩、塌陷和沉降等工程防治的相关技术标准和规范,如《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JTJ042-94)。

3.2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防治措施

3.2.1 做好防治工程设计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设计,必须根据崩塌、滑坡、不稳定斜坡的成因机制、运动模式、易发性及防治目标制定。

(1)根据致灾的成因确定主要防治途径;

(2)根据灾害的易发程度、防治目标确定防治工程的强度和工程量。

3.2.2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主要工程措施

根据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设计现行行业规范,《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等技术标准及资料分析,国内防治地质灾害的主要工程类型有:排(截)水工程、支(拦)挡工程、加固工程、护坡工程、减载与压脚工程及搬迁和避让等。

3.2.3 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l)工程防治措施

工程防治措施是防治地质灾害的重要组成部分,工程防治措施的适用条件及方式:大多数房后切坡造成的小型土质滑坡,选用滑坡后缘地表排水、前缘支挡或削方减载护坡等工程措施较为适应;对于中型以上滑坡,应根据工程地质勘察资料选择工程防治措施。

(2)生物防治措施

生物防治措施是指植树造林,种草护坡及合理耕牧。它具有应用范围广、投资省,能促进生态平衡,改善自然环境条件,防治作用持续时间长的特点,需较长时间才能发挥其效益。

根据调查区地质灾害特点和自然经济条件,泥石流区,地面塌陷区及水土流失区应采取封山育林,退耕还林等防治措施,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和经济损失。

(3)避让措施

①雨天避让措施。对灾害隐患点和变形斜坡,采取雨天临时避让措施,各镇在防灾预案的基础上编制安全转移预案,雨天对受威胁户一一作转移地点安排。应根据就近原则、转移地(接受户)不受地质灾害或其它灾害威胁的原则进行操作。

②搬迁避让措施。对一些危险性大、危害性严重的地质灾害,防治费用超过搬迁费用或再建房仍然受地质灾害威胁的,采用搬迁避让措施。调查区需搬迁避让或已搬迁的灾点。

4、结语

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任重而道远。随着新技术、新方法、新材料在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中应用,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和施工技术必将迈向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地质工程勘察、检验监测及设计施工与灾害防治技术实用手册.中国知识出版社.2007-11

[2]胡茂焱.地质灾害与防治技术.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5-9

[3]GB50021-2001岩土工程勘察规范[S].国家质检总局(SBTS),2002

[4]地质工程手册.中国知识出版社.2006

地质类的相关论文题目

不管是导师还是读者,评判论文的第一感是先审核题目,选题是撰写论文的奠基工程,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论文的优劣。下面我给大家带来2021各方向硕士论文题目写作参考,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计算机硕士论文题目选题参考

1、基于特征提取的图像质量评价及计算机辅助诊断

2、多功能体育馆音质控制计算机仿真实例对比研究

3、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游戏化学习软件的设计研究

4、基于图像的计算机物体识别研究

5、中职计算机生态课堂高效教学策略的实践性研究

6、基于计算机视觉的胶囊缺陷检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7、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标准与 方法 研究

8、基于计算机视觉的表面缺陷检测及应用

9、擦窗机伸缩臂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研究

10、基于乳腺癌计算机辅助诊断的病理图像分析

11、面向创新创业的民办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12、中职学校计算机类课程作业提交与评价系统研究

13、基于物联网的计算机监控系统设计与开发

14、基于计算机视觉的皮革测配色研究

15、基于计算机视觉的杂草种子鉴别

16、基于计算机视觉的花卉分级系统研究

17、计算机辅助景观表现研究

18、基于计算机视觉的水面智能监控研究

19、计算机辅助飞机铆钉连接优化设计

20、非相似平台管理计算机的余度管理技术研究

21、基于图像形状特征量的计算机辅助肝硬化检测研究

22、乳腺肿瘤超声剪切波弹性图像的计算机辅助诊断

23、面向老龄用户的计算机界面交互模式研究

24、培养中职计算机网络专业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 措施 研究

25、基于动态部分可重构FPGA的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平台设计

26、三值光学计算机解码器中并行感光阵列的设计

27、基于中国虹计算机的文件管理系统设计与研究

28、计算机网络虚拟实验教学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29、基于计算机视觉的油菜生长过程自动识别研究

30、基于计算机视觉的火焰三维重建算法的研究

31、企业内网计算机终端软件补丁管理系统的研究与设计

32、治安监控中基于计算机视觉的异常行为检测技术研究

33、集成无线体域网穿戴式计算机设计

34、基于计算机视觉的疲劳驾驶检测技术研究

35、基于MRI的肝脏病变计算机辅助诊断

36、基于模糊认知图的计算机在线证据智能分析技术研究

37、基于录像分析的高职计算机微课设计的案例研究

38、动态可重构穿戴计算机软件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39、计算机视觉中可变特征目标检测的研究与应用

40、基于计算机视觉的单体猪喘气行为视频特征表达方法研究

41、基于计算机视觉的指针式电表校验的关键技术研究

42、基于计算机视觉的车牌识别系统的算法研究

43、乐山计算机学校学生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

44、基于计算机视觉微测量技术研究

45、基于计算机视觉的枸杞分级方法研究

46、基于计算机视觉的外膜厚度测量方法的研究

47、基于计算机视觉的车道偏离预警算法研究

48、节能监管计算机联网多参数计量控制系统

49、点状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计算机辅助编制系统研发

50、大学计算机课程实验教学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51、肠癌计算机辅助识别算法的研究

52、计算机联锁安全关键软件可靠性设计

53、计算机视觉在织物疵点自动检测中的应用研究

54、数字水印技术在计算机辅助评卷系统中的应用研究

教育 硕士论文题目

1、帮助学生掌握数学解题策略的实验与研究

2、中学数学合情推理教学现状调查和分析

3、中小学数学估算的教与学

4、培养中专生数学应用能力的研究

5、中美高中课程标准下数学探究的比较研究

6、 高中数困生良好数学思维品质培养研究

7、高一学生数学概括能力培养的实验 研究

8、网络环境下高中数学教学模式研究

9、新课标下促进学生数学学习正迁移的研究

10、基于新课程的初中数学自主学习课堂教学的实践与研究

11、中学生对数学公式的记忆特点研究

12、TI-92技术在高中数学新课程算法教学中的应用

13、数学史在中学数学教育中的教学价值

14、在数学教学中,指导学生掌握数学学习策略的实践研究

15、全国高考试题与高中数学竞赛试题相关性研究

16、新课程下初中数学学习过程评价的实验与研究

17、职高《数学》课程探究性学习的实践研究

18、培养数学学习迁移能力的课堂教学策略

19、在高中数学学习中自我监控能力培养策略的研究

20、中专班《数学实验》选修课的研究与实践

21、初中生数学思维过程的研究及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22、培养高中生数学直觉思维能力的途径

23、论现行初中数学课堂练习及单元测验的改革

24、网络环境下“中学数学实验课”教学设计与评价的实践研究

25、高一学生函数概念学习障碍及教学对策

26、师范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实验研究

27、职业中学数学教学中融入数学史教学的实践研究

28、高中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践与研究

29、高中数学新课程《球面上的几何》的教学实验与研究

30、数学发现法教学的课堂实施研究

31、开展初中“ 反思 性数学学习”的研究与实践

32、初中数学新课程下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与实验

33、以“教学反思”为载体的小学数学教师培训的研究

34、技校兴趣缺乏型数困生的现状及教学研究

35、中学数学课堂探究式教学模式的理论和实践研究

36、数学交流探究

37、论数学课程的情感与态度目标

38、数学课堂探究性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39、中学数学教师评价研究

40、五年一贯制师范数学课程设置研究

41、 高二数学 优秀生与学困生的解题策略比较研究

42、建构主义及其观点下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初中部分)解析

43、新课程标准下弗赖登塔尔数学教学原则在我国小学及初中低年级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构想

44、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运用《几何画板》进行数学实验的探索与实践

45、数学历史名题作为研究性学习的开发与实验研究

46、普通高中几何课程体系实施研究

47、中学数学中非语言表征的应用研究

软件工程专业硕士论文题目

1、 城轨线网数据标准与数据库设计研究

2、 基于秘密共享协议的移动数据库研究

3、 云环境下数据库同步服务的研究与实现

4、 列数据库SQL语言编译器的研究与实现

5、 面向复杂负载特征和性能需求的云数据库弹性动态平衡问题研究

6、 数据资源规划中主题数据库划分研究

7、 某某后方仓库综合数据库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

8、 SYBASE数据库的索引压缩的设计与实现

9、 分布式数据库中间件DBScale的设计与实现

10、 PostgreSQL数据库中SSD缓存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11、 数据库工具DBTool的设计与实现

12、 基于大型数据库的智能搜索与摘要提取技术研究

13、 基于用户行为分析与识别的数据库入侵检测系统的研究

14、 面向内存数据库的快照机制和持久性支持研究

15、 面向海量高并发数据库中间件的研究与应用

16、 CUBRID数据库自动化测试框架的设计与实现

17、 KingbaseES数据库列存储测试的设计与实现

18、 网络数据库服务质量监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19、 外包数据库完整性验证的研究

20、 云南省宗教基础数据库系统的研究与分析

21、 基于SQL Server数据库的银行 保险 数据管理系统的设计和实现

22、 邮政金融电子稽查系统的数据库设计与实现

23、 文档型数据库的存储模型设计和研究

24、 多数据库环境电子商务信息安全技术研究

25、 多数据库环境数据集成与转换技术研究

26、 应用于网络监控系统的数据库设计与实现研究

27、 车辆特征数据库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

28、 数据库共享容灾技术应用研究

29、 非关系数据库加密模型的研究

30、 “数据库原理课程”在线评卷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31、 基于日志挖掘的数据库入侵检测方法研究

32、 内存数据库在城市垃圾监控系统中的研究与应用

33、 基于B/S结构的数据库加密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34、 省级基础水文数据库的设计与实现

35、 多数据库系统数据仓库集成技术应用研究

36、 多数据库环境下数据迁移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37、 基于J2EE数据库业务系统代码生成工具的设计与实现

38、 基于智能设备的嵌入式数据库安全性研究

39、 基于药用动物图像数据库的设计与实现

40、 地震预警地质构造条件数据库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各方向硕士论文题目写作参考相关 文章 :

★ 文学硕士论文的写作技巧

心理学类论文大全及写作指导

★ 教育方向专业毕业论文题目有哪些

★ 论文写作格式

★ 硕士论文写作格式要求

★ 大学生论文题目参考2021

经济学毕业论文题目参考2021

★ 大学学科论文范文及写作指导

★ 毕业论文写作心得5篇

★ 硕士论文写作指导方法及要求

地理是研究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的一门科学,我整理了地理科学论文题目,欢迎阅读! 地理科学论文题目 一、地理科学的系统地理研究课题: 1、城市垃圾的无害化处理 2、影响旅游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3、矿产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开发 4、县城在乡村城市中的优势分析 5、拓展地图应用范围的探索 6、农业的产业化和适度规模化发展研究 7、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8、依托大学城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9、乡镇企业环境污染问题 10、平原地区人口自然结构的演化特征 11、观光农业的发展研究 12、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 13、湿地的保护 14、沙尘暴的危害及其防治 15、城市交通问题 16、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和贸易的推动作用 17、跨国公司的特点及其地区分布规律 18、高新技术产业的布局条件研究 二、地理科学的区域地理研究课题 1、建设区域性特色农产品出口基地的可行性研究 2、促进河南乡镇企业快速发展的思考 3、* * 城市水资源的利用评价 4、* * 城市地下水的合理开发和利用 5、豫西山区地质灾害的类型和预防 6、* * 旅游资源的评价 7、建设 * * * * 旅游名城的研究 8、* * 旅游业发展中的问题及其对策 9、发掘文化宝藏,促进旅游业快速发展 10、* * * * 城市旅游形象的塑造 11、郑州古都文化遗产的保护 12、郑州扬沙天气出现的原因及其防治 13、西部大开发的环境保护问题 14、西部开发中的资源合理开发问题 15、郑州出口加工区的建设意义 16、黄河滩区发展绿色产业的可行性研究 17、郑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区位优势与投资环境研究 18、美国的阿巴拉契亚煤炭工业区的复兴对我国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的启发 19、日本东京的区域经济再开发对北京市的发展启示 20、长江三角洲经济高速增长的背景分析 21、欧盟兴起的地缘因素 22、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发展的反思 23、中原城市群的建设意义 24、郑东新区地表水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地理科学论文 网络地理信息系统在环境科学中的应用 【摘 要】环境科学是研究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各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包括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中人和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本文论述了DCOM的分布式网络地理信息系统和AGENT技术的分布式地理信息系统在环境科学中的具体应用技术。 【关键词】地理信息系统 环境 GIS 分布式 地理信息系统是融计算机图形和数据库于一体的有关信息的集合。它把地理位置和相关属性信息图文并茂地输出给用户。用户借助其可视化表达可进行各种辅助决策。地理信息系统的产生改变了传统的信息处理方式使人们处理信息由数值领域进入到了空间领域。地理信息系统一直与信息技术息息相关。随着分布式计算技术、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分布式计算技术作为一个能够承载地理空间信息的平台,已成为目前GIS发展的最重要的方向。 分布式地理信息系统是建立在分布式空间数据库基础上由一组分布式服务器协同为客户端提供地理信息服务的网络地理信息系统。网络信息系统能够有效地管理一个大的地理区域复杂的污染源信息,详细分析区域环境影响诸因素的变化情况,以及主要污染物的地理属性和特征等。 一、网络地理信息系统的特点 (一)随着网络的迅速普及,依赖网络获取信息扩大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领域。将网络软件通过普通浏览器,享用地理空间信息服务,从而降低数据散发成本。比如数字地图的出现,使得人们得以抛弃传统的印刷地图,可以在网络上简便地查询地点和路线。对同一区域不同时段,不同的环境影响因素进行特征叠加,分析区域质量演变与其它诸因素之间的相关系。对区域的环境质量进行预测。此外可在一张地块地图上显示重点污染源的位置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二)实现资源共享。为实现信息的共享,建立面向用户的、资源共享的开放式网络。具有强大的空间分析和数据处理功能充分利用网络的功能模块结合选定的环境监测模型可以对多源环境信息进行处理从中发现环境演变的动态规律,建立科学的监测模型,实现对环境的综合动态监测。 (三)速度快,精度高。利用网络分布技术可以将数据与地图相关联建立拓扑关系进行空间分析,实现对各类专题地图辅助决策和管理。不仅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最主要的是获得成果的速度快精度高。 (四)透明性,位置透明,即用户不需知道文件和数据库的位置,资源的名字资源无须更名就可自由地在系统中流动外界不需要知道系统为使资源均衡而改变对象的位置。系统可以随意地为文件进行附加拷贝而无须用户知道,并且在用户没有感觉的情况下并行发生。隐藏数据表示和调用机制的异同,可以将出错和恢复事件隐藏在对象内部,以达到纠错的目的。 二、网络式地理信息系统的主要表现方法 (一)DCOM的分布式网络地理信息系统 1.具有数据管理功能:(1)由关系型数据库管理属性数据,地理空间数据以义件的形式存储,由空间数据管理软件包进行空间操作。地理空涮数据文件和关系型数据库之唰以指针或关键词建立联系;(2)对关系型数据库进行完善,统一管理属性和空间数据在关系数据库中引入面向对象技术,建立对象关系型数据库或纯对象数据库,对象和底层表示分离,空间属性和非空间属性定位平等,实现了属性数据和空间数据的一体化管珲。随着技术进步,客户端能采用新的协议,利用web技术完善地理信息系统的新技术,能够在浏览器上显示多媒体数据,而WebGIS中的信息通过交互操作,对空间数据进行查询和分析。用户可以浏览站点上的空间数据,进行各种空间数据检索和空间分析。 2.分布式网络系统的表现方法:(1)插件方法。利用布式网络系统,一些简单的操作都需要服务器完成并将结果返回。当网络流量较高,就需要利用插件技术,利用能够同浏览器交换信息的软件,将一部分服务的功能转移到客户端,加快了用户操作的反应速度,减少了网络流量和服务器负载。而且简单操作,使普通用户也能方便的获取所需的信息。利用通用的浏览器进行地理信息的发布,通常使用免费的插件,大程度的降低用户的经济负担;(2)跨平台性:无论客户和服务器采用何种系统,服务器端使用何种软件,用户都可以透明的访问WebGIS数据,实现远程异构数据的共享;(3)可移植性:能够实现有状态的空间数据传输协议,经过同样的数据传输过程,数据传输之间建立联系,减少网络传输负担较重。它作为一种进程内扩充方法,有效减少进程耗费的时间。客户端同样不具备数据管理机制,运行的速度比较快,网络和服务器负担轻。 (二)AGENT技术的分布式地理信息系统 它是以数字化的形式反映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地球空间的现势和变迁的各种空间数据,以及描述这些空间数据特征的属性,以模型化的方法来模拟地球空间对象的行为,在计算机软、硬件的支持下,以特定的格式支持输入/输出、存贮、显示以及进行地理空间信息查询、辅助决策的有效工具。一句话,地理信息系统为人们提供了管理地理信息和开展空间分析的先进工具。随着计算机网络、计算机通信等技术的发展, Agent系统放松了对集中式、顺序控制的限制,提供了分散控制和并行处理,解决了网络分布系统应用领域之间的协同工作问题,不同领域的系统通过相互合作完成相关的应用,分析地理信息和地理应用的互操作问题,相互访问信息和异构地理信息处理环境下的互操作,实现资源的有效管理问题,高质量地进行地理信息和服务的交流,减少了服务器和客户之间的频繁交互,可用于测量和地理建模等本地地理计算和二次处理,对数据进行个性化的展示。数据的具体表现可以描述任意复杂的内容,而且具有明显的优势和特点,包括实现了空间数据与网络分布服务共享、高性能的计算、数据资源的安全性等。 参考文献: [1]郭达志盛业华杜培军等编著《地理信息系统原理与应用》 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2 [2]陈述彭鲁学军周成虎编著 《地理信息系统导论》 科学出版社2000 [3]边馥苓等编著《地理信息系统原理和方法》 测绘出版社1996 [4]邬伦等编著 《地理信息系统原理、方法和应用》 科学出版社2001 [5]李满春 .等 编著 GIS设计与实现 科学出版社 2003 看了“地理科学论文题目”的人还看: 1. 大学地理论文题目 2. 地理科学专业学术论文 3. 地理科学学术论文 4. 地理科学论文 5. 地理论文范文参考

地质学毕业论文题目

[中图分类号] P634.8 [文献码] B [ 文章 编号] 1000-405X(2013)-7-229-2 中国地质调查局是我国目前唯一组织公益性地质钻探技术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的单位,自1999年成立以来,在组织地质钻探技术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并做出了显著的成绩,对我国地质钻探技术的发展起到了较好的推动作用。面对地质工作大发展的新形势和实现地质工作现代化目标的要求,地质钻探技术如何发展,如何更好地起到对地质工作的支撑作用,笔者对这些问题有些不成熟的想法,在此发表,希望能抛砖引玉,与大家共同探讨地质钻探技术的发展问题。 1地质工作对钻探技术的需求 目前我国矿产资源紧缺,资源问题成为制约国家建设和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引起了国家政府和领导的高度重视。在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提出的地质工作主要任务中,突出能源矿产勘查和加强非能源重要矿产勘查是两项首要任务。国家为此投入了大量经费,除了正在实施的国土资源大调查专项基金之外,又启动了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专项基金和地质勘查基金。此外,地方、甚至个人也在找矿方面表现出很大的热情,并进行积极的投资。近年来,随着地质工作的加强,地质钻探工作量成倍增长,一些省区的年钻探工作量达到了几十万米。钻探工作项目资金来源有国土资源大调查、矿产资源补偿费、中央财政补贴、省资源补偿费、地方财政补贴、市场项目等。钻探工作量加大,使得对钻探设备和技术的需求同时加大。 2地质钻探技术应用现状 与世界先进的钻探技术相比,目前我国地质勘探工作中采用的钻探技术总体水平比较落后。钻探施工主要采用立轴式岩心钻机,基本上是20世纪80年代左右的设计。现代的全液压动力头钻机依靠进口,我国自己研制的产品已经开始出现,但还未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而且现在只有个别钻深能力(1000m)的钻机,还未形成系列。钻探工艺方面,一些先进的钻进工艺方法还没有得到推广应用。金刚石绳索取心钻进方法虽得到了较多的应用,但还未能大面积普及。液动锤钻进(液动冲击回转钻进)方法的优点虽然为人们所认识,但由于该方法在恶劣的泥浆条件下使用时,钻具可靠性和寿命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以及这些年钻探现场管理水平的下降,使其在地质钻探中的应用较以前更少。一些具有较好前景的先进的钻进工艺方法,如绳索取心液动锤钻进方法和不提钻换钻头方法虽然都已研制成功,但实际应用很少。空气反循环取样钻进方法尽管具有高效率、低成本的特点,但由于没有得到地质人员的认可,至今未能得到推广。除此之外,目前地质钻探施工中所用的钻孔护壁堵漏技术、测斜技术等,基本上也是20世纪80年代左右的水平。由于采用的钻探技术水平不高,地质勘探中钻探工作的效率和效果不太理想,表现在台月效率较低、复杂地层钻进问题多、深孔钻进能力差、钻进成本高。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钻探技术对地质工作的技术支撑效果受到影响。 3地质钻探技术发展目标 笔者认为,考虑地质钻探技术发展目标时应该分阶段,应该分成近期、中长期和远期。划分原则是:至2010年为近期,至2020年为中长期,至2050年为远期。 3.1远期(至2050年)目标 实现地质钻探技术的现代化应该是钻探技术发展的远期目标。在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和国务院温家宝就贯彻决定所作的重要批示中,都明确地提出了要实现地质工作现代化。关于地质工作现代化的定义,目前尚无统一的说法。笔者的理解是:地质工作现代化的标志应该是,在地质工作中普遍采用具有现代世界先进水平的地质勘查技术。钻探技术是地质勘查技术的种类之一,地质钻探技术的现代化也应该符合此项标准。然而,此项目标的实现是一项长期和艰巨的任务,因为只有国家的整体工业技术水平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后,我国的地质钻探技术才有可能从总体上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地质钻探技术现代化与国家的现代化应该是基本同步的。邓小平同志在介绍中国实现现代化的三步走战略时,明确提出到2050年中国基本实现现代化,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1999年10月22日,时任国家主席江泽民在英国剑桥大学发表演讲时向公众宣布:我们的目标是,到下世纪中叶,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百周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由此看来,我国地质钻探技术现代化实现的时间应该是21世纪中叶。 3.2中长期(至2020)年目标 地质钻探技术发展的中长期(至2020年)目标应该是: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地质钻探技术水平显著提高,自主研发的新型钻探设备和先进钻进工艺方法得到较大面积的推广应用,钻探装备与施工技术总体上接近发达国家水平。 3.3近期(至2010年)目标 地质钻探技术发展的近期(至2010年)目标应该是:初步完成2000m深度以内的新一代地质岩心钻探设备系列研制;改进完善一批先进的钻进工艺方法,使之达到推广应用的水平;取得一批深孔钻探、复杂地层钻探和高精度定向钻探技术研究成果;研发成功现代的深水井和煤层气井钻探用全液压动力头钻机;地质钻探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取得较显著的成效。 4地质钻探技术近期研发工作重点 中国地质调查局近期组织开展的地质钻探技术研发工作基本上是按照上述的近期目标的思路安排的,重点研究内容如下: (1)2000m深度以内的新一代地质岩心钻探设备系列;(2)满足覆盖区化探和异常查证需求、适应复杂地层条件的轻便、高效、多功能取样钻机及其配套的钻进工艺方法和器具;(3)1000m全液压动力头水井和煤层气井钻机及其配套的钻进工艺方法和器具;(4)改进完善一批先进的钻进工艺方法,包括冲击回转钻进方法、绳索取心冲击回转钻进方法、不提钻换钻头方法和深孔绳索取心方法;(5)解决复杂地层钻进技术难题,包括复杂地层钻孔护壁堵漏技术问题、复杂地层取心技术问题等;(6)高精度定向钻探技术,包括提高钻孔测量精度和定向钻进施工中靶精度的技术以及取心定向钻进技术;(7)万米科学超深孔钻探技术方案预研究。除了研究与开发工作以外,钻探新方法、新技术推广应用也是中国地质调查局钻探技术管理工作的重点之一,拟开展以下一些工作: ①新型岩心钻探机具应用培训;②地质调查浅层取样钻技术应用培训;③地质钻孔测量技术应用培训;④新型地质钻探泥浆体系应用培训;⑤节水钻进技术应用培训;⑥空气反循环取心钻进技术培训和应用示范;⑦车载式浅层取样钻机应用示范。 5几个值得强调的问题 5.1加强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的核心内容是科学技术的发明和创造,其直接结果是推动科学技术进步,提高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进而促进社会经济的增长。通过技术创新可实现技术跨越式发展,在短期内获得显著的技术经济效果,使一些常规方法难以解决的问题得到解决。这里举2个钻探技术领域技术创新取得显著成效的实例。第一个实例是科拉超深钻。前苏联的工业技术发达程度比不上西方国家,却钻成了世界上唯一一口深度超万米的钻井——12262m深的科拉超深井。钻万米超深井的难度非常大。这口井之所以能钻进成功,是因为前苏联人在施工这口井时进行了大量的钻探技术创新,其中3项对钻进施工的成败起决定性作用的重大创新是:超前孔裸眼钻进方法;铝合金钻杆;带减速器的涡轮马达井底驱动。第二个实例是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科钻一井。该项目是在坚硬的结晶岩中施工5000m连续取心钻孔。这种施工在我国没有先例,在世界上也属高难度钻井工程。该井在施工时采取了一系列的技术创新,涉及套管和钻进施工程序、取心钻进技术、扩孔钻进技术和井斜控制技术,最终获得了高效、优质的施工效果。由于采用螺杆马达-液动锤-金刚石取心钻进方法,使机械钻速提高50%以上,回次长度由3m提高到8~9m,大大节省了施工时间和成本。 5.2加强新方法、新技术推广应用 新方法、新技术从研发出来,到在钻探施工中得到普遍应用,通常需要花很长的时间,做大量的推广应用工作。推广应用工作包括宣传、现场演示、技术培训和技术交流等。这些环节工作效果的好坏,都会直接影响到科技成果转化及其得到实际应用所需的时间,影响地质钻探技术现代化的进程。为获得好的效果,该项工作应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因为研发单位通常只是从本单位的利益和眼前的利益考虑推广应用工作,而该项目工作的计划和组织实施需要一种全局性和长远的考虑。这些年来,在钻探技术研究与应用的所有环节中,科技成果推广应用是相对比较薄弱的环节,加强此方面工作是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1]王达.探矿工程(地质工程)未来20年科技发展战略研究[J].探矿工程(岩土钻掘工程),2004,31(1).看了“地质钻探技术论文”的人还看: 1. 工程地质勘探中的钻探技术应用论文 2. 工程地质勘查论文 3. 工程地质勘察论文 4. 地质毕业论文范文 5. 地质学毕业论文范文

工程地质学科的基本理论形态包括 成因演化论 、 结构控制论 和 相互作用论 ,这些理论有着相通的思想 方法 ,就是成因决定结构,结构控制行为,工程地质过程是工程建设与地质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工程地质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工程地质学论文 范文 一:工程地质在水利水电工程中的价值

一、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的方法及其特点

1.1工程地质测绘

工程地质测绘是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中一项基础工作,工程设计之前,地质人员要详细查明拟定建筑区工程地质条件的空间分布规律,并按照一定比例尺将其如实地反映在地形底图上,作为工程地质预测的基础,提供给设计部门使用。

1.2工程地质勘探

对任何水利水电工程地质条件及工程地质问题,从地表到地下的研究,从定性到定量的评价,都离不开勘探工作,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探包括:物探、钻探、坑探等。

1.3工程地质野外试验野外试验是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中一项经常进行的重要的勘察方法,是获得工程地质问题定量评价和工程设计及施工所需要参数的主要手段。水利水电工程野外试验包括:钻孔压水试验、灌浆试验、荷载试验触探试验等。水利水电工程地质野外试验水平的发展,主要体现在试验仪器和设备的发展。

1.43S技术应用

3S技术是指全球定位系统(GPS)、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等三大技术系统的集成与总称。遥感技术是3S技术的基础,它提供主要的遥感信息源。GPS技术用于遥感信息的精确定位,GIS技术则为遥感信息的获取提供辅助信息和专家思维,并对所提取的各种信息进行管理和分析且具有制图功能。近年来,国内开始在一些特大型、大型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中采用3S技术,许多大型水利水电工程采用了3S技术并取得了丰硕成果。

1.5水利水电工程地质的特点

水利水电工程地质的特点有:非凡性与复杂性、实践性与 经验 性、工程地质问题的长期性与隐伏性。

二、水利水电工程存在的工程地质问题和条件

2.1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存在的工程地质问题

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由于工程建设对原有的地质环境的改变,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工程地质问题,如:泥石流、斜坡滑动、斜坡崩塌、洞室围岩坍塌、溶洞、地质缺陷等。

2.2库区工程地质问题

水库蓄水后,水位上升,水深加大,流速减缓,近坝一带水似静水体,形成一个广阔的人工湖,这就会对库区及其邻近地带的地质环境生产影响,产生库区渗漏、浸没、淤积、坍岸及诱发地震等工程地质问题。

2.3水利水电工程地质条件

水利水电工程地质问题不是孤立、偶然发生的,它与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区域的自然条件和环境有着极为密切的必然联系,其形成、发展和变化,都是工程活动对这里自然地质条件影响的结果,这些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工程建筑物的规划、设计、施工和正常运用的地质条件就是工程地质条件,它主要是指: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水文地质特征、物理地质现象等。

三、水利水电工程中典型工程地质问题形成条件及对策

3.1泥石流

泥石流形成条件有:流域内应有丰富的固体物质,并能源源不断地补给泥石流;要有陡峻的地形和较大的沟床纵坡;流域中上游应有由强大的暴雨或冰雪强烈消融及湖泊的溃决等形式补给的充沛水源。防治泥石流的原则是以防为主,兼设工程 措施 。可采用如下的防范措施:预防:在上游汇水区,做好水土保持,调整地表径流,加固岸堤;拦截:在中游流通区,设置一系列拦截构筑物;排导:在泥石流下游设置排导设施使泥石流顺利排除等措施。

3.2斜坡滑动

斜坡滑动形成的条件:原有斜坡结构被破坏、斜坡外部荷载超过其承受能力等。斜坡滑动的防治措施:排水、消坡、抗滑桩、抗滑挡土墙、预应力钢索锚固措施、灌浆法、砂井砂桩加固法、焙烧发等。

3.3斜坡崩塌

斜坡崩塌发生条件和发育因素:山坡坡度55-75度、表面凹凸不平;岩石性质和节理程度:软硬岩石互层组成;地质构造:岩层产状、构造作用。斜坡崩塌的治理措施:爆破或打楔、灌浆、调整地表水流、铺砌覆盖、坡面喷浆等等。

3.4水库地震

水库地震是指水库蓄水后诱发的地震,水库地震发生的条件有:地质条件、激发条件,其中激发条件包括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水库诱发地震以3级左右为主。我国最大的水库诱发地震是广乐省新丰江水库诱发地震6.1级。矿山诱发地震震级在3.4~3.8级,一般震级较小,震源较浅。水库地震的防治措施:尽量减少对可诱发水库地震的地质条件的破坏、采用有效方法预测水库地震发生的频率和级别、做好预防水库地震应急预案等。(本文来自于《价值工程》杂志。《价值工程》杂志简介详见.)

四、结语

水利水电工程则是在各种地质环境中进行的,水利水电工程建筑物与地质环境之间必然产生一定方式的关联和制约,地质环境对水电工程建筑物的制约,可以由一定的作用影响工程建筑物的安全稳定和正常运用,也可以由于某些地质条件的欠佳而提高工程造价;而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有可以各种方式影响地质环境,使其产生程度不同、范围不一的变化。因此,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必须根据具体地质环境和工程建设方式、规模和类型,预见到其二者相互制约的基本形式和规律,才能合理有效地开发利用并妥善保护地质环境。

工程地质学论文范文二:论工程地质实践教学方式

杭州西郊群山环抱西湖,水光潋滟、山色葱郁,北、东一片广阔平原。杭州山水有湖光山色之盛,山、石、洞、泉之美,地貌类型多样。北东向延伸并向南西扬起的西湖复向斜构造,使杭州地势自南西向北东逐渐降低。区内总体可分为山地、平原两大地貌单元:西湖的西、西南大部分地区为低山丘陵区,外围北、东、南侧为平原区。低山丘陵区内又可进一步分为低山丘陵与山麓沟谷两个小区。平原区分为西湖及北侧菬溪流域的湖沼冲积平原小区和东南侧钱江流域的冲海积平原小区。

工程地质实践教学

工程地质实习是工程地质专业本科教学中十分重要的教学环节,是该专业4年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实习。是学生在学完土质土力学、岩体力学、工程地质学基础、工程地质勘察等课程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按工程地质选址勘察、初步勘察阶段的技术要求,通过对工程地质条件的野外实地考察、测绘和有关勘察手段使用的现场参观和实践,使学生获得工程地质实践的感性知识并巩固和深化理论,促进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为今后从事工程地质选址勘察或勘察工作打下初步基础。

1.实习内容和要求。岩石、土的肉眼鉴定,地层剖面观察;褶皱和断裂构造的基本判识;岩体结构面类型、结构体形状识别,野外鉴别和判识不同岩体结构类型,岩体结构面测绘统计;土体结构类型识别;地下水类型及水文地质条件的了解;各种环境地质及不良地质现象(滑坡、溶洞、坍塌等)野外识别、调查、测绘,成因和对场地稳定性影响初步分析和评价;以掌握工程地质测绘工作方法为主,并参观了解静力触探、标贯、钻探编录和取样等工程地质勘探手段;在了解杭州市区区域地层、构造等基础上,以浙江大学附近区为主,通过工程地质测绘,资料收集,编制工程地质剖面图、平面图和选址勘察文字 报告 。

2.实习教学。实习分为四条路线,路线一为大桥地层剖面路线,六和塔→钱塘江大桥北铁路线→八卦田→玉皇山;路线二为钱塘江岸—南高峰不良地质现象调查路线;路线三为浙大—青芝坞—灵峰—玉皇山—玉泉;路线四为浙大—黄龙洞—蝙蝠洞。实习内容为系统识别杭州地区地层岩性及其分界标志层;进行岩性描述,对出露岩石的颜色、成分、结构、构造、化石和风化程度等进行观察和描述,掌握观察方法和描述要点并采集岩样标本;岩体结构类型野外判别方法;滑坡识别、形态测绘等;洞穴调查、测绘;落水洞、岩溶塌陷调查;岩体节理裂隙统计;判识地貌单元及确定分区界线等内容。

工程地质实践 教学方法 探讨

工程地质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很多的工程地质现象,仅通过书本上的概念、理论而不配合一定的实习,是收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的。正如俗话所说“实践出真知”,充分说明了实验实习教学的重要性。通过实习可以验证、巩固和学习与实验有关的理论知识,加深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符合辩证唯物主义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思维和严谨的工作作风,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1.激发学生对工程地质的兴趣。杭州作为实习基地本身对学生即是很大的吸引力。在实习过程中循循诱导学生对工程地质专业的热爱。启发式教学具有多种功能,通过启发教学,能激励学生的兴趣和探索精神,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使学生切实地掌握知识和技能,促进学生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以及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每一条实习路线,都要在实习前布置好任务;每爬一座山,都要每位同学抱着征服高山的勇气,去翻越它,研究它,并对工程地质现象了然于心。对率先完成任务的小组要给予奖励。在山上野餐时,表演节目活跃气氛。激发同学的实习热情。在实习过程中,老师应该对实习地的风土人情、历史地理有所了解,把地质现象与人文知识、风俗习惯、经济发展联系起来。比如某些特殊地形地貌在古代兵家战争中起过什么作用;一个地区的地层与该地的闻名土特产有什么关系;某些因地质作用形成的湖光山色在当地有哪些民间 传说 ,在旅游业中起到什么作用等。这些都会增强学生对大自然的兴趣,从而也增强对工程地质的兴趣。

2.培养学生的独立观察能力。科学研究是从观察开始的,工程地质学更是如此,有的人对丰富的地质现象熟视无睹,而有的人则善于观察并有所发现,二者的区别在于对观察的重视不够,观察能力不同。野外实习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最具体而有效的方式。做到勤于观察、善于观察。勤于观察是指学生能积极主动地进行独立观察。野外实习时,对欲让学生观察的现象,老师一般都作了预习,心中有数。切实而有效的方法是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去发现,老师可通过提示、点拨要观察内容。善于观察是指把看到的不同现象进行对比,找出其本质上的成因联系。实习时老师可给学生示范,抓住两至三个现象深入剖析,学生便可举一反三,掌握思路和方法在此过程中,老师应特别注意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解释,即使错了也没关系。

3.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任何工程都是一个系统工程,都需要团结协作、分工明确,在很多情况下,单靠个人能力已很难完全处理各种错综复杂的问题并采取切实高效的行动,所以团队合作精神的训练也是非常重要的。可以通过地层实测剖面和独立填图阶段训练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在进行工作前,需按掌图、记录、定点、测量产状和采集标本等任务分工,对最后成果的整理分析也要采用讨论式的方法上各小组的成员都发表意见,集思广益最终完成图件的绘制,杜绝单打独斗。

工程地质学论文相关 文章 :

1. 工程地质论文

2. 地质学毕业论文范文

3. 环境工程地质在城市规划中的作用分析

4. 工程地质勘探中的钻探技术应用论文

5. 采矿论文范文

6. 采矿工程硕士毕业论文

旅游地质学论文题目

地理是研究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的一门科学,我整理了,欢迎阅读! 一、地理科学的系统地理研究课题: 1、城市垃圾的无害化处理 2、影响旅游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3、矿产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开发 4、县城在乡村城市中的优势分析 5、拓展地图应用范围的探索 6、农业的产业化和适度规模化发展研究 7、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8、依托大学城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9、乡镇企业环境污染问题 10、平原地区人口自然结构的演化特征 11、观光农业的发展研究 12、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 13、溼地的保护 14、沙尘暴的危害及其防治 15、城市交通问题 16、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和贸易的推动作用 17、跨国公司的特点及其地区分布规律 18、高新技术产业的布局条件研究 二、地理科学的区域地理研究课题 1、建设区域性特色农产品出口基地的可行性研究 2、促进河南乡镇企业快速发展的思考 3、* * 城市水资源的利用评价 4、* * 城市地下水的合理开发和利用 5、豫西山区地质灾害的型别和预防 6、* * 旅游资源的评价 7、建设 * * * * 旅游名城的研究 8、* * 旅游业发展中的问题及其对策 9、发掘文化宝藏,促进旅游业快速发展 10、* * * * 城市旅游形象的塑造 11、郑州古都文化遗产的保护 12、郑州扬沙天气出现的原因及其防治 13、西部大开发的环境保护问题 14、西部开发中的资源合理开发问题 15、郑州出口加工区的建设意义 16、黄河滩区发展绿色产业的可行性研究 17、郑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区位优势与投资环境研究 18、美国的阿巴拉契亚煤炭工业区的复兴对我国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的启发 19、日本东京的区域经济再开发对北京市的发展启示 20、长江三角洲经济高速增长的背景分析 21、欧盟兴起的地缘因素 22、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发展的反思 23、中原城市群的建设意义 24、郑东新区地表水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地理科学论文 网路地理资讯系统在环境科学中的应用 【摘 要】环境科学是研究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各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包括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中人和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本文论述了D的分散式网路地理资讯系统和AGENT技术的分散式地理资讯系统在环境科学中的具体应用技术。 【关键词】地理资讯系统 环境 GIS 分散式 地理资讯系统是融计算机图形和资料库于一体的有关资讯的 *** 。它把地理位置和相关属性资讯图文并茂地输出给使用者。使用者借助其视觉化表达可进行各种辅助决策。地理资讯系统的产生改变了传统的资讯处理方式使人们处理资讯由数值领域进入到了空间领域。地理资讯系统一直与资讯科技息息相关。随着分散式计算技术、网路技术的迅速发展,分散式计算技术作为一个能够承载地理空间资讯的平台,已成为目前GIS发展的最重要的方向。 分散式地理资讯系统是建立在分散式空间资料库基础上由一组分散式伺服器协同为客户端提供地理资讯服务的网路地理资讯系统。网路资讯系统能够有效地管理一个大的地理区域复杂的污染源资讯,详细分析区域环境影响诸因素的变化情况,以及主要污染物的地理属性和特征等。 一、网路地理资讯系统的特点 一随着网路的迅速普及,依赖网路获取资讯扩大地理资讯系统的应用领域。将网路软体通过普通浏览器,享用地理空间资讯服务,从而降低资料散发成本。比如数字地图的出现,使得人们得以抛弃传统的印刷地图,可以在网路上简便地查询地点和路线。对同一区域不同时段,不同的环境影响因素进行特征叠加,分析区域质量演变与其它诸因素之间的相关系。对区域的环境质量进行预测。此外可在一张地块地图上显示重点污染源的位置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二实现资源共享。为实现资讯的共享,建立面向用户的、资源共享的开放式网路。具有强大的空间分析和资料处理功能充分利用网路的功能模组结合选定的环境监测模型可以对多源环境资讯进行处理从中发现环境演变的动态规律,建立科学的监测模型,实现对环境的综合动态监测。 三速度快,精度高。利用网路分布技术可以将资料与地图相关联建立拓扑关系进行空间分析,实现对各类专题地图辅助决策和管理。不仅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最主要的是获得成果的速度快精度高。 四透明性,位置透明,即使用者不需知道档案和资料库的位置,资源的名字资源无须更名就可自由地在系统中流动外界不需要知道系统为使资源均衡而改变物件的位置。系统可以随意地为档案进行附加拷贝而无须使用者知道,并且在使用者没有感觉的情况下并行发生。隐藏资料表示和呼叫机制的异同,可以将出错和恢复事件隐藏在物件内部,以达到纠错的目的。 二、网路式地理资讯系统的主要表现方法 一D的分散式网路地理资讯系统 1.具有资料管理功能:1由关系型资料库管理属性资料,地理空间资料以义件的形式储存,由空间资料管理软体包进行空间操作。地理空涮资料档案和关系型资料库之唰以指标或关键词建立联络;2对关系型资料库进行完善,统一管理属性和空间资料在关系资料库中引入面向物件技术,建立物件关系型资料库或纯物件资料库,物件和底层表示分离,空间属性和非空间属性定位平等,实现了属性资料和空间资料的一体化管珲。随着技术进步,客户端能采用新的协议,利用web技术完善地理资讯系统的新技术,能够在浏览器上显示多媒体资料,而WebGIS中的资讯通过互动操作,对空间资料进行查询和分析。使用者可以浏览站点上的空间资料,进行各种空间资料检索和空间分析。 2.分散式网路系统的表现方法:1外挂方法。利用布式网路系统,一些简单的操作都需要伺服器完成并将结果返回。当网路流量较高,就需要利用外挂技术,利用能够同浏览器交换资讯的软体,将一部分服务的功能转移到客户端,加快了使用者操作的反应速度,减少了网路流量和伺服器负载。而且简单操作,使普通使用者也能方便的获取所需的资讯。利用通用的浏览器进行地理资讯的释出,通常使用免费的外挂,大程度的降低使用者的经济负担;2跨平台性:无论客户和伺服器采用何种系统,伺服器端使用何种软体,使用者都可以透明的访问WebGIS资料,实现远端异构资料的共享;3可移植性:能够实现有状态的空间资料传输协议,经过同样的资料传输过程,资料传输之间建立联络,减少网路传输负担较重。它作为一种程序内扩充方法,有效减少程序耗费的时间。客户端同样不具备资料管理机制,执行的速度比较快,网路和伺服器负担轻。 二AGENT技术的分散式地理资讯系统 它是以数字化的形式反映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地球空间的现势和变迁的各种空间资料,以及描述这些空间资料特征的属性,以模型化的方法来模拟地球空间物件的行为,在计算机软、硬体的支援下,以特定的格式支援输入/输出、存贮、显示以及进行地理空间资讯查询、辅助决策的有效工具。一句话,地理资讯系统为人们提供了管理地理资讯和开展空间分析的先进工具。随着计算机网路、计算机通讯等技术的发展, Agent系统放松了对集中式、顺序控制的限制,提供了分散控制和并行处理,解决了网路分布系统应用领域之间的协同工作问题,不同领域的系统通过相互合作完成相关的应用,分析地理资讯和地理应用的互操作问题,相互访问资讯和异构地理资讯处理环境下的互操作,实现资源的有效管理问题,高质量地进行地理资讯和服务的交流,减少了伺服器和客户之间的频繁互动,可用于测量和地理建模等本地地理计算和二次处理,对资料进行个性化的展示。资料的具体表现可以描述任意复杂的内容,而且具有明显的优势和特点,包括实现了空间资料与网路分布服务共享、高效能的计算、资料资源的安全性等。 参考文献: [1]郭达志盛业华杜培军等编著《地理资讯系统原理与应用》 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2 [2]陈述彭鲁学军周成虎编著 《地理资讯系统导论》 科学出版社2000 [3]边馥苓等编著《地理资讯系统原理和方法》 测绘出版社1996 [4]邬伦等编著 《地理资讯系统原理、方法和应用》 科学出版社2001 [5]李满春 .等 编著 GIS设计与实现 科学出版社 2003

1.浅谈餐饮业营销策略2.某某城市旅游目的地营销策略的研究3.论我国旅游业的发展现状趋势及对策 4.中国旅游市场的发展趋势及营销策略 5.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和旅游环境保护关系的研究 6.浅析宗教文化与旅游业的关系 7.浅论我国西部旅游资源发展对策 8.浅论中国古典园林的价值 9.论某某城市旅游资源优势及其对策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旅游地质学诞生了。 旅游,是指临时性的以游览、娱乐、消闲为目的的异地旅行活动;地质学是以地球为研究对象的自然科学。旅游地质学则是运用地质学的理论,用来解释、探讨、介绍作为旅游景点的山、石、河、川等的地质成因和发展演化史,并开展拟作为旅游资源的调查、研究和规划,为开发、改造和保护这些旅游资源提出地质学依据的一门科学。 地质学的研究范围是非常广泛的。从实用性上考虑,地质学大致可以分为基础理论研究和实用性研究两大类。旅游地质学同水文地质学、工程地质学、环境地质学、灾害地质学、地热地质学等,都属于地质学的边缘学科,同属于实用地质学的范畴,它们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直接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 旅游在当今世界上是非常时兴的。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物质生活条件的极大改善,人们的文化生活也在逐步提高,人们放缓脚步、聆听自然的生活方式的旅游热也正在兴起。作为人,不单是吃饱穿暖的问题,精神需求也是必不可少的',旅游是满足人们精神需求,提高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 旅游者的审美情韵是不同的,游览目标也是各种各样的。旅游者中有喜欢观瞻宫殿、园林、寺塔、陵墓、楼阁、庙宇、石窟、革命遗址、名人故居和古今宏伟建筑的人;旅游者中也有喜欢涉足高山、峡谷、江河、湖海、泉溪、洞穴、悬崖、沙漠、冰川、雪原和岛屿的人。前者属于对人文景观的爱好,后者属于对天然景观的喜爱,当然也有对二者都感兴趣的。这些天然景观,就是旅游地质学所要研究的对象。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幅员辽阔的国家,我们的旅游资源极其丰富。我们不但有无数令世人艳羡的人文景观的文物古迹遗存,我们还有绚丽多姿的让世界称奇的自然景观,这些都为旅游者提供了丰厚的实体基础。我们已经有了众多的、闻名遐迩的天然景观旅游目的地,我们还有很多尚待开发的隐形天然景观旅游点……这些天然景观旅游目的地和旅游点的地质背景是什么?它们后面都隐藏着什么样的科学秘密,都需要地质工作者去探索、去揭开,并向人们予以介绍述说。 笔者作为一名地质工作者,近些年来就自己接触到的、比较熟知的部分天然景观旅游景点,陆陆续续地撰写了一些科普文章,向人们介绍述说了它们的地质背景、形成原因和演化变迁历史。这些都属于旅游地质学的一部分。 笔者虽然为旅游地质学做了一点工作,但还是远远不够的。笔者也觉得,现今写科普文章的人不太多,地质科技人员写科普文章的也是寥寥无几。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这种缺憾应当予以弥补。要弥补这种缺憾,除了专业的科普作家予以努力之外,还应当提倡一般科技人员写科普文章,提倡一般地质科技人员写地质学方面的科普文章。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一般科技人员要想进入科普创作队伍,要写科普文章,写出的科普文章能够得以发表,阻力却是不少的,还存在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在社会上,一些人认为科技人员写科普文章是不务正业、想挣稿费、想捞外快,故而设置重重障碍。这种看法和做法是极其错误的。要知道,科普文章也属于科学范畴,是科学知识和文采兼而备之的科技成果,科技人员写科普文章是名副其实的正业,写科普文章是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体现。应当在社会上、在单位里,形成写科普文章光荣,写科普文章受到尊重的社会舆论和氛围,激励更多的科技人员加入到写科普文章的队伍中去。 还有一些人认为写科普文章是雕虫小技,是不值一提的小玩意儿,不如写大块头的科技论文有力、来劲,不愿投身而为之。殊不知,要想写科普文章、写出高质量的科普文章并非易事,并不是人人可以做到的事情。一个能够写出科技论文的人,不一定就能写好科普文章,无数的事实说明了这一点。因为,同写科技论文相比较,写科普文章除要求写作者要有丰富的科学知识外,还要求写作者的知识面要广博,要求对所掌握的知识进行精选、善于进行联想,并要求写作者对文字要有相当的驾驭能力。这样写出的文章才具有可读性、文学性、艺术性。要做到这些,确非易事,这是一般科技人员做不到的。因此,认为写科普文章是雕虫小技,显然是小看了科普文章和其创作者。 应当欢迎广大科技人员来写科普文章,应当鼓励科技人员提高文学修养,成为一名科普文章的写作者。科技人员不应当只是一个只会干技术活儿、写写科技论文的单面手,而应当是一身而二任、一身而多任的多面手。更多的科技人员应当既是学术研究上的学者,又是技术上的专家,还是科普创作上的作家。 提倡科技人员写科普文章,还应当为他们创造一些必要的条件,提供必要的方便。有的科技人员开始写科普文章时,作品可能会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不足,但只要大方向对头,只要所介绍述说的内容是正确的、是比较新颖的,报刊编辑和相关部门就不应该求全责备,弃之不理、将其扼杀。而应当积极热情地予以关心爱护,给以必要的帮助和扶植。要有发现新出现的科普作者的慧眼,要多多地发表科技人员的新作,壮大科普创作队伍,丰富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 为了繁荣科普创作,政府部门应当积极有力地落实知识分子政策,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助力科普创作的发展。比如,一些部门出台了知识分子休假制度、疗养假制度,是否可以把这样的制度变通变通,让他们中的科普作家,或有一定实力的科普创作者改休假和疗养假为休创作假,给他们参加相关学习班、培训班、采风访问、深入生活等方面的方便,使他们的眼界更开阔,以便他们写出更多的科普作品。 作为报刊出版等部门,不能有门户之见、一味地崇拜“名家”、囿于划定的狭小作者“圈子”,应当为广大科技人员敞开大门,为他们发表作品创造条件,为他们发表作品提供更多的园地。 期待更多的科技人员拿起笔来,成为科普作品的写作者,写出更多更好的科普作品来!

石油地质学论文题目

课程简介“石油地质学”是地质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和必修课,是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品牌课程和北京市精品课程,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一门课程,总学时64学时,其中理论教学46学时,实践教学18学时。本课程遵循加强基础理论、理论联系实际、反映国内外石油地质学发展新水平的原则,立足于石油地质学基本原理的阐述,充分反映成熟的新理论,突出中国石油地质特色,以油气成藏要素、油气成藏过程和油气分布规律为主线建立课程体系,共包括绪论和油气水的成分和性质、储集层和盖层、油气藏及其类型、石油天然气的成因与烃源岩、石油与天然气的运移、油气聚集与油气藏的形成、油气聚集与分布单元、油气分布规律与主控因素等8章。主要介绍油气生成、油气藏形成的基本原理及油气分布的基本规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石油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并能利用石油地质学的原理与方法对盆地油气成藏的基本条件进行初步的评价。 目标定位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是一所石油特色鲜明,以工为主的多科性大学,是“211工程”重点建设和国家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并设有研究生院的高等院校之一。学校的发展目标是到2020年建成石油石化领域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学。地质工程专业是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的石油主干专业,是国家级特色专业,每年面向全国招生150余人,生源质量越来越好,入学成绩连年提高,已成为社会公认的品牌专业和我校录取分数最高的专业之一。我校地质工程专业主要培养从事石油勘探开发地质工程设计、科学研究、国际合作和科技管理的高级专门人才。而“石油地质学”是地质工程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和必修课,是学生系统学习了矿物岩石学、地史古生物学、沉积岩石学、构造地质学等地质基础课后,开始接触石油勘探开发知识的第一门课,也是高年级本科生最重要的专业基础课。该课程奠定了地质工程专业学生的石油勘探开发理论基础,在本专业课程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看家课”。同时该课程又是油气勘探系列课程的骨干课,该课程系列还包括地质工程专业的“油气田勘探”、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的“石油地质学”以及非勘探专业“石油地质概论”等课程。本课程的建设目标是坚持“强化理论、注重应用、增强实践、培养能力”的教学理念,通过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建设、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造就一流师资队伍,编写一流教材,创建精品课程,培养一流人才。即在现基础上,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和教材建设,深化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培养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同时以“矿产普查与勘探”国家级重点学科建设、“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为依托,以科研促教学,加强与国内外同行的交流,提升教师的学术水平。目前本课程教学水平在全国高校同类专业中居领先水平,我们将加快建设步伐,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强“双语”建设,把本课程建成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品牌课程。知识模块顺序及对应学时本课程总学时为64学时,其中理论教学46学时,课内实验和大作业等实践环节18学时。与本课程相配合,单独设置课程设计“石油地质综合训练”3周。顺序 知识模块 主要内容 计划学时 理论教学内容1油气成藏要素 绪论第一章 油、气、水的基本特征 4 第二章 储集层和盖层 4 第三章 圈闭和油气藏 8 2 油气成藏过程 第四章 石油天然气的生成与烃源岩 8 第五章 石油和天然气的运移 6 第六章 油气聚集与油气藏的形成 7 3 油气分布规律 第七章 油气聚集与分布单元 3 第八章 油气分布规律与控制因素 6 实践教学内容 1 实验 原油、烃源岩、储集岩样品观察与描述 2 石油及烃源岩地球化学指标萃取 2 油气成藏机理模拟实验 2 2 课内大作业 烃源岩演化特征与生油区评价 2 时间-温度指数计算与烃源岩成熟度评价 2 天然气成因类型综合判别 2 圈闭及油气藏类型的识别 2 流体势计算和油气运移方向分析 2 油气藏形成条件综合分析 2 3 课程设计 石油地质综合训练(单独设置) 3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1.课程的重点、难点“石油地质学”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三大部分共八章:油气成藏要素、油气成藏原理和油气分布规律,其中核心内容是油气成藏原理。该课程的难点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如何综合利用已学过的构造地质学、沉积岩石学、岩相古地理等知识,深刻理解油气藏形成条件与分布规律,并将静态成藏要素中的烃源岩、储集层、盖盖层、圈闭与动态成藏过程中的油气生成、运移、聚集结合起来,综合分析沉积盆地中油气藏的形成与分布问题;二是油气生成的化学动力学原理和油气运移聚集过程的动力学机制;三是对各类圈闭和油气藏的空间形态的理解。2.解决办法对于第一个问题,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主要加强学生综合应用知识能力的训练,教学中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一些接触油区实际石油地质资料的机会,多介绍油田实例,多增加地质图件分析等方面的练习,便于提高学生对实际地质问题的理解。在教学中的课内大作业,就是根据各章要学生掌握的知识点有意识设计的综合训练,每个大作业都要求学生作图、编写报告,增加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最后的课程设计更要求学生综合整个课程的知识对一个实际盆地各方面的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对盆地的油气远景做出评价。对于第二个问题,在课堂教学中,主要通过对基本概念理解、化学和物理知识的运用,动画的运用,精讲难点内容,深入浅出。对于第三个问题,充分运用实物模型、清晰的多媒体图件,尤其是复杂的平剖面图和立体图,配合习题课,有针对性的开展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实践教学活动的设计思想与效果加强实践教学,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一直是本课程重要的教学理念之一。为了加强学生对课程理论的理解和增强学生的实践和动手能力,增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本课程设置了3个实验(6学时)、6个课内大作业(12学时),与本课程相配合增设了单独设置的课程设计“石油地质综合训练”,学生毕业前12周的毕业设计也是对本课程知识的实际应用。实践环节的设置的目的是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增强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和利用石油地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实验课本课程有三个实验课实验,一是原油、烃源岩、储集层样品观察描述;二是烃源岩有机地球化学指标萃取实验;三是油气成藏机理模拟实验。这三个实验的目的是使学生对原油、烃源岩、储集层、烃源岩有机地球化学指标萃取过程和油气成藏过程和影响因素有一个感性的认识,以便更好地理解课程的相关内容。原油、烃源岩、储集层样品观察描述是通过样品观察描述认识原油、储集层、烃源岩的基本特征,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加深对课程基本概念的理解。由于烃源岩地球化学实验过程较长,不适合学生全程参与,因此主要采用演示的方式进行。如从岩样的粉碎、到可溶有机质的抽提、再到抽提物质的分析,一般需要至少64小时以上不间断的实验。通过这种感性实验,学生对课程相关的基本概念有了比较深入理解,如通过干酪根萃取过程的观察,对干酪根和可溶有机质的概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通过石油族组分的分离过程的观察,对石油和可溶有机质的组成有了进一步的理解。油气成藏模拟实验借助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成藏模拟装置,进行油气生成物理模拟实验、油气运移二维模拟实验,学生在实验中可以观察在不同地质条件下油气运移和聚集情况,理解油气运移过程中不同力、输导体系和运移通道对油气运移和聚集的影响等。2.课内大作业为了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地质问题的能力,在讲授“石油地质学”课程的同时,针对主要章节的主要知识点设计了6个课内大作业。课内大作业采用“以学生为主”的模式进行教学,教师仅就基本原理和要点进行讲解、辅导以及引导性的解答,启发学生思考,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大作业要求的图件、分析,并独立完成报告,这种实践环节很好地锻炼了学生综合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石油地质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也有了更深入的理解。3.课程设计由于学时有限,仅仅依靠上述这些实验和课内大作业对学生的实践锻炼是不够的。因此,在“石油地质学”课程之后,安排“石油地质综合训练”课程设计,这是针对地质工程专业的一门单独设置实践教学环节,目的是使学生深化和巩固所学的“石油地质学”理论知识,加强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理论和方法,分析和解决石油地质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将来从事油气地质与勘探工程设计奠定基础。“石油地质综合训练”课程设计所设计的资料全部为来自一个实际盆地的石油地质资料,包括烃源岩和原油有机地球化学分析数据、储盖层分析资料、地震资料、钻井资料、测井资料、流体包裹体分析资料等,通过对这些资料的综合分析,做出相关图件,完成研究区烃源岩评价、油气成藏综合分析与评价和勘探目标评价与设计。最终提交内容丰富、观点明确、分析论证透彻、文图并茂的研究报告。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实际动手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使学生初步掌握了油气地质研究综合研究与评价的工作程序和基本工作方法,学会了油气地质研究所需的基本图件的编制和相应软件的使用,提高了学生的文字组织和表达能力。4.毕业设计毕业设计是对专业课程,尤其是石油地质学课程学习的延续。地质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的目的是综合运用已学的油气地质知识,以一定的科研项目为依托,初步掌握油气地质研究的方法,培养、加强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地质工程专业学生的毕业设计大部分为与盆地石油地质研究有关的题目,这是课程实践外对石油地质课程学习的最好的应用与教学效果的检验。课程组教师全部指导学生的毕业设计。本教学组借助科研优势,吸引对油气地质与勘探研究感兴趣的学生参与教师承担的实际研究工作并完成其毕业设计任务;毕业设计中注重严格要求,并对学生在选题、开题、资料分析汇总,图表编制和最后的论文撰写、答辩等各个环节悉心指导,认真负责。鼓励学生勤于思考,独立完成毕业设计中所需的图表,鼓励学生在详细调研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观点。通过毕业设计,学生的石油地质工作方法和思维方式及基本技能得到了很好地训练,加深了对石油地质学理论的理解。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石油地质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在课程总学时不变的前提下,课程组精简理论教学,增加实践环节,广泛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授课效率。同时,采取多种方式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达到深化理论学习,提高实践能力的目的。(1)精简理论学时,实现课堂多媒体教学该课程的主要教学方式是课堂教学,通过课堂讲授,将该课程的理论和方法传授给学生。本课程涉及学科多,教学学时紧张,如何提高课堂效率,直接影响教学效果。为此,我们十分重视课堂教学,精选讲课内容,精讲重点难点,安排同学自学易于理解的内容,并广泛采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授课效率,利用46学时讲授了原来靠板书64学时讲授的课程内容,节约的学时主要安排实践训练。(2)加强实践环节,学生自主完成大作业为了加深学生对理论教学内容的理解、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本课程配合理论学习,安排有18学时的实验和习题教学。习题主要包括烃源岩演化特征与生油区评价、时间-温度指数计算与烃源岩成熟度评价、天然气成因类型综合判别、圈闭及油气藏类型的识别、流体势计算和油气运移方向分析、油气藏形成条件综合分析等,这些习题由教师简要介绍做题思路,由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批改后,再逐一给学生讲解存在的问题。通过大作业达到了加深理解、增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效果良好。(3)科研促进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本课程组教师长期从事与教学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工作,承担了国家“973”、油气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油田委托的重大研究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和自然科学奖多项,发表了一系列相关领域的高水平论文。科学研究活动不仅提高的教师的学术水平,科研成果还成为讲课的素材、教材的内容与实例,教师在教学中将自己的科研心得和学科最新进展讲授给学生,提高了学生对科学的探索精神,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起到了良好的作用。科研实验室向本科生开放,承担本科生实验课。本课程的烃源岩地球化学实验和油气成藏物理模拟实验都是在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进行,科研实验室为石油地质学课程的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教学条件。与此同时,教师根据自己的科研课题设立科技创新项目,为学生提供研究经费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4)加强教学改革,探索研究型教学模式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本课程开始了研究型教学的探索。首先在地质工程专业创新班进行研究型教学模式的试点。目前正在进行石油地质研究型教学文献库、案例库、课堂讨论主题库的建设;在教学中将建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基于探索和研究的教学模式,将研究型教学理念落实课程教学上,即采用与研究型教学相适应的授课方式、讨论形式、作业类型、实践训练和考核方式。打破传统的单一教材,适当增加相关的科技文献和科研报告,增加案例教学;授课过程中采用学生课前自学、课堂讨论、教师总结、课后答疑的双向教学方式;教师指定题目要求学生撰写科技小论文;以分组的形式要求每组学生自主设计和操作实验,完成实验报告;采取综合的考核方式,包括期末闭卷考试、科技小论文的多媒体答辩、实验报告及平时讨论发言成绩。(5)丰富网络资源,网络教学补充课堂教学配合课程教学,充分利用校园网,解决学生自学、复习、答疑等问题,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获取教师的教学材料,有利于学生在课堂集中精力听课,从而解决了课堂信息量大给学生做笔记带来一定困难等问题。在精品课程网上,学生可以浏览课程大纲、教学内容、复习思考题,也可以进行网上答疑。2.教学手段为了搞好该课程的教学,课程组在重视传统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广泛采用电化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授课效率,加强实践教学环节,采取多种方式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达到深化理论学习,提高综合能力的目的。近年来,随着我校电化教学设备的改进,本课程在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变化是:逐渐由传统的板书课堂教学转变为以多功能教室为主的多媒体教学;在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知识输出快、效率高的优势,继续发挥传统课堂教学的优点,二者兼顾,共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精细认真的课前准备,灵活多样的授课方式,良好的电化教学手段,大大提高了课堂授课效率。目前课程组每位教师都有一套完整的PowerPoint教学幻灯片。除年轻教师要求用传统课堂教学外,其他课堂基本都是多媒体教学。配合教学内容还适当放映一些教学片,如美国AAPG继续教育短片,电影《储集层》、《古潜山》和《油气勘探》等教学片。

石油的用途十分广泛。石油的形成有两种说法,一是生物沉积变油学说,认为石油是古代海洋或湖泊中的生物死去后,尸骸沉积在海底。进过几百万年甚至上亿年的岁月,在高温高压的自然条件下演变成石油,是不可再生资源。

说地质偏文科纯粹是胡扯。本人就是地质学出身。地质是绝对的理科。学地质要学一点地理的东西,比方到野外定个位啊什么的,但具体的里面要学好多理学东西,有的东西还很高深。我在学地质的时候,学过基础物理,基础化学,有机化学,结构化学,结构理学,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学,高等数学,复变函数,结晶学,矿物学,计算机基础,c语言等等。够你喝一壶的。

1.背斜理论的产生

众所周知,1859年Drake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所钻的油井,是近代油气勘探的开始。当时的油气勘探主要依靠地表油气显示。将油气苗与背斜理论联系在一起思考问题的地质学家是威廉·劳根。1842年劳根发现加拿大圣劳伦斯河的油气苗是产生在背斜上(W.E.Logan,1985)。然而,真正用背斜理论指导勘探的第一人是E.L.狄拉克。“1839年狄拉克在宾夕法尼亚西部,用钻井发现了石油……”I.C.怀特在狄氏的基础上,将油气在背斜顶上的分异现象进行了具体的描述(I.C.White,1885,1899)。在“背斜学说”指导下,逐步开展以地质测量为基本手段的找油工作,大大加快了新油气田的发现。1934年,McCollough首先提出“圈闭”这一术语,用来表示不同性质的油贮。从此,“圈闭学说”就逐渐取代“背斜学说”,极大地扩展了油气勘探的视野和领域。

2.非背斜圈闭的历史沿革

在圈闭学说的提出之前,卡尔(1880)已知除了背斜外,还有非构造圈闭。1936年,Levorsen在研究美国大量非构造油气藏的基础上,提出“地层圈闭(Stratigraphic trap)”的概念。他指出:地层变化是储集层形成圈闭的主要因素。地层变化包括“砂或多孔储集层的楔入或尖灭,砂层侧向变为渗透性差的岩层,地层被削蚀与超覆,或地层层序类似的变化等”。

1954年,Levorsen将地层圈闭分成两大类,一类称为原生地层圈闭,即我们后来所称的岩性圈闭;一类称为次生地层圈闭,即不整合圈闭。

1966年,即在Levorsen辞世后的第二年,AAPG为纪念这位地层圈闭的提出者,发表了Levorsen最后一篇论文《The Obscure and Subtle Traps》。用朱夏的话说“obscure”是不明显之意,“subtle”有“捉摸不定”的内容(朱夏,1983)。这就是“隐蔽油气藏”一词的由来。

20世纪70~80年代,对地层圈闭的认识又有不同内容与划分

G.Rittenhouse主张将地层圈闭分为5类:①岩相圈闭;②成岩圈闭;③不整合之下的圈闭;④不整合面之上的圈闭;⑤不整合上下的圈闭。在这一分类中,不整合圈闭占了3类。

潘钟祥在其所著《石油地质学》一书中,将地层圈闭油气藏分成岩性、不整合及礁三类。潘先生晚年对不整合油气藏给予极大关注。在潘先生辞世后的第二年所发表的论文题目就是《不整合对油气运移聚集的重要性以及寻找不整合面下的某些油气藏》(地质论评,1983)。

3.不整合圈闭的定义

R.E.Chapman(1989):“不整合圈闭是储集岩遭受削蚀,随后其隐伏露头被相对非渗透的细粒岩层不整合覆盖所形成的圈闭。”……“形成不整合圈闭必须具备以下条件:在不整合面以上沉积的是广泛的细粒沉积物,这就要求具有极低能量的海水漫过地形高差很小的不整合面,并且还需要有泥质物供应”。

包茨(1986):“后期强烈的构造运动,使盆地斜坡边缘或古隆起带储集层遭受不同程度剥蚀,早期圈闭或古油藏遭受不同程度破坏,后来又被不渗透岩层不整合所覆盖,且不整合线与储层顶部构造等深线相交切时,则可形成不整合遮挡圈闭,其储层可以是碎屑岩和碳酸盐岩”。

田在艺(1984):“对于削蚀不整合油藏,盖层是一个重要条件,要求不整合面直接和上面的不渗透地层接触。如渤海湾盆地馆陶组底部有一层砂砾岩,在它不发育的地方,如东营凹陷馆陶组底部厚泥岩盖在沙河街组之上,因而形成金家、草桥、尚西、高青、义和庄等地层圈闭油藏”。

4.不整合削截圈闭在寻找油气方面的意义及国外油(气)田实例

寻找油气方面的意义

我想用Ь.П卡彼采夫根据世界上60个盆地和170个非背斜资料的统计,发表在俄罗斯《油气地质》1995年第2期上一篇文章的以下9点来说明这个问题:

在圈闭类型方面,构造或构造地层复合性的占66%,纯地层或岩性(非背斜)为34%。

大多数盆地都有构造和地层两类油藏类型存在,但也有例外。有的盆地只发育非背斜圈闭,如西加前陆盆地(见本书前一部分),有的仅发育构造圈闭,如费尔干纳、滨里海及波斯湾……

在储层时代方面,非背斜圈闭在古生代地层中占有重要位置。在160个非背斜油(气)田中,古生代的占47%,中生代的31%,新生代的22%。

在古生代地层中的非背斜,按与不整合关系而言,分布在不整合面以下者居多数,而且主要与海西期不整合面有关。含有古生代不整合圈闭的盆地有美国的二叠、西内、俄罗斯的第聂伯-顿涅茨及阿尔及利亚-利比亚。

在油和气结构中,非背斜圈闭以含油为主,占75%,气田仅占12%,油气田占13%。

这些非背斜圈闭油(气)田常具有较低的含气饱和度,但有中等或较高的密度及非烃含量。

与背斜油气藏一样,非背斜油气田在规模方面,有大型的,也有小型的。据124个圈闭统计,巨型(可采储量>1亿吨)占11%;大型(0.3亿~1亿吨)29%;中型(0.1亿~0.3亿吨)24%;小型(<0.1亿吨)46%。大中型以上占64%。

据含油气性与不整合面的强度(储层裸露的时间长短)统计,间断时间超过40Ma的占44%,5~40Ma占24%,<5Ma占32%。显然,大而长的不整合间断反而有利于形成不整合圈闭。

“必须注意的是,在具有剥蚀强度大的不整合面以下的大多数圈闭中,都发现有大型油气藏”。作者认为这种现象是“……与原生油气的再分配及晚期二次油气生成有关”。

不整合油气田实例(巨型和大型油气田)

(1)美国前世界第一个大油田,东得克萨斯油田(不整合面之下)(图5-6)。

图5-6 东得克萨斯油田

(2)当前美国最大油气田——阿拉斯加北坡前陆盆地巴罗隆起上的普罗德霍湾油田(不整合面之下)(图5-7)。

(3)美国俄克拉何马城油田(不整合面之下)。

(4)加拿大最大的油砂矿阿萨巴斯卡地层不整合重要储集带(前陆隆起)(不整合面之下)(图5-8)。

图5-7 普罗德霍湾油田

(a)图引自Leighton,1992

图5-8 西加盆地阿尔伯达油砂矿及其相关地层剖面图

(5)东委内瑞拉前陆盆地南部隆起上的Orinoco重油带(不整合面之下)(图5-9)。

图5-9 Orinoco重油带

(据B.P.蒂索等,1989资料,有补充)

(6)海西不整合面之下的哈西迈萨乌德大油田(以寒武系砂岩为储层,三叠系盐层作盖层)及不整合面以上的储量达6万亿立方米的哈西鲁迈勒大气田(图5-10)。

(7)东西伯利亚文德系不整合面之下以里菲系作储层(碳酸盐岩溶蚀孔洞)的尤鲁布欣-扎霍姆油田(图5-11)。

(8)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的石炭系不整合面之下的陕北大气田(图5-12)。

图5-10 阿尔及利亚哈西-迈萨乌德油田剖面图

(据Шахноскии等,1999)

油田位于中生代(T)不整合面以下的寒武系砂岩中,油田本身是一个构造隆起的顶部,可采储量50亿吨,单井平均产量300~350m3,不整合面之上,是三叠系含盐泥质岩。图左的哈西-梅尔穹窿为一气田,储层为不整合面之上的三叠系,其下为受侵蚀的 —O。储量6×104亿m3

图5-11 东西伯利亚尤鲁布欣-扎霍姆油田

(据Шахноскии等,1999)

文德系不整合面之下的里菲系储层(碳酸盐岩溶蚀孔洞)(Pt2-3)顶部风化壳,其上角度不整合覆盖文德系(相当于震旦系)的泥质板岩和寒武系。该不整合面面积达8300km2,地质储量>100亿吨

图5-12 陕北(长庆)大气田

(据杨俊杰,1997)

储层是O1顶部风化壳,不整合之上的盖层是C2—3底部的铁铝质岩组,杨俊杰(1966)强调的圈闭条件是东部(上倾方向)“潜沟”中的C2—3

(9)澳大利亚吉普斯兰盆地中的渐新统不整合面之下哈利布特油田(图5-13)。

(10)冀中任丘油田、东营凹陷义和庄、金家油田及青海的冷湖3号油田(图5-14a、b)。

图5-13 澳大利亚哈利布特油田

这是一个真正的“潜山”。不整合面之上的渐新统以上地层与始新统大角度不整合,储层位于不整合面之下的始新统受削蚀地层的上倾顶部

图5-14a 金家油田(华北)

(据包茨等,1986)

由沙河街组(E3s)与馆陶组之间不整合及馆陶组底泥岩形成的不整合圈闭

图5-14b 冷湖3号油田

(据包茨等,1986)

储层是J2,倾角达48°~68°,盖层是倾角<20°~25°的古新统红层

(11)陕西铜川上石节煤矿坑道出油情况(1972)示意图(图5-15)。

图5-15 陕西铜川上石节煤矿坑道出油情况示意图

(一个不整合圈闭的最浅油藏)

印支期不整合面上属于J1f(富县组)的彩色粘土层,由于在出油点上,坑道越过煤层及不整合面深及T3y顶部,有大量油气涌出

  • 索引序列
  • 地质学类论文题目
  • 地质类的相关论文题目
  • 地质学毕业论文题目
  • 旅游地质学论文题目
  • 石油地质学论文题目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