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投稿知识库 > 医患关系和谐的文章

医患关系和谐的文章

发布时间:

医患关系和谐的文章

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重要意义 (1)有利于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和促进社会的稳定运行医患关系的状况如 何,是人们社会关心状况如何的一个缩影。 (2)有利于最大程度的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社会的公平正义,是指社会各方 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医患 矛盾的解决,需要根据公平正义的原则,正确界定医方和患方的权利及义务,最 大程度的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 (3)有利于有效地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医学的发展离不开医务人员对疾病 的发生、发展及转变进行研究,而疾病不是独立于人体而存在的。构建和谐的医 患关系,有利于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医务人员的主观能动 性,促进我国医学事业的发展,大力保障人民的健康,从而有效地提高人民的生 活质量。 四.当前医患关系的现状和卫生事业现状 近年来,陆续发生的震惊全国的长沙著名血液病专家王万林教授被刺杀案、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李宁教授被砍案、北京协和医院王任直教授被伤害案、上海长 征医院护士被伤害案、福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名医被杀害案等等。犯罪分子的 凶残手段令人发指,案件的恶劣程度触目惊心,同时造成医患矛盾的原因也发人 深省。原本正常的医患关系出现了严重扭曲。其实,医患面临的共同敌人是疾病, 医患关系骤然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媒体报道的焦点,医患心中的痛点。紧张的 医患关系,仅仅从道德层面去评论,已经失去了意义。根据事物的一般规律,个 别现象往往只能是个案、例外、偶尔发生的,而普遍现象,并有蔓延趋势,则一 定是根本上出了问题。 1.政府行为定为模糊 年年都有关于医疗改革的条例出台,条例之间没有 统一性和序贯性,仍用摸着石头过河的方式去做。医疗体制不合理和社会保障制 度不健全是医患矛盾产生的根源。公立医院虽然被定位在非营利医院,但在事实 上又被推向了市场,承担着自负盈亏的效益压力 2.医患之间认知程度、知识水平、知识层次不对称,这种情况很难达成一致。 医疗服务的保障机制还不健全 3.群众对医疗资源的需求增长和政府对医疗资源投入低下之间矛盾远远没 有解决。我国的全民医疗保险体制极不健全是最根本的原因 .纵观近年的诸多医 疗纠纷,绝大多数都是由于医疗费用与患者的预期疗效不相符合所引起的 4.城市化进程的非理性化导致医疗资源不合理分布,(这和教育一样)加重 了患者的负担,虽有农合、城镇医保就整体医疗费用的比率并没有缓解看病贵和 难的问题。 5.医疗市场的混乱搅乱了正常的医疗行为规范,本应该是以公益行为的卫生 事业,却愣是套了个市场。政府的负担减轻了,总得有人去担负吧,市场本身就 是以趋利为目标的行为 6.医疗药品、器械的准入制度过渡宽松加重了医疗市场的混乱。有些药品和 器械生下来就是给“部分先富起来的人”提供发财的机会和条件,就是一些招标药 品为啥有临床用药和普通用药的区别,但是具体又是很难区分。同一种东西却用 不同的称呼去搅乱这湾清水。我国医疗质量和医疗费用的监管制度不健全 客观 而言,患者、患者家属以及消费者协会由于对医疗知之甚少,很难做到有效监管 7.根深蒂固传统的就医模式、认知感念和现代西方医疗的就医模式、认知概 念的冲突,以及中医衰落西医昌盛的这种局面也是不可忽略的因素。 8.社会的从众心理、媒体推破浊浪、围观、幸灾乐祸甚至于八卦,这都直接 或间接地推动医患之间的矛盾,同时这种现象又能博得大众的认可,可他们并不 想到远期的影响,这也符合当今社会的浮躁和急功近利的心态。有些舆论导向的 偏差激化医患矛盾 在这个医疗体制正处于转变的时期,曾经是“白衣天使”的医 生被迫承担起医疗转制的罪过,人们不再以崇敬的眼光看待医者,甚至在就医时 还会怀揣录音机、摄像机,以便留做证据 9.从业人员之间的知识结构、医疗机构之间的整体水平的差异和患者对从业 人员和医疗机构认知的统一化之间的矛盾,以及从业人员、医疗机构之间的利益 冲突谁能解决,任何行业也都不是那么自律和纯洁的。

如何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一、增进医患信-任医患之间本应是和谐的关系,医护人员对患者悉心诊治,患者放心地把自己的生命健康寄托于医生。作为利用专业知识为病人服务的医护人员,只有面对病人对他的信-任,才能使出自己的看家本领,才有信心去挑战高难度的治疗手段;作为怀着期待和希望的患者,只有交付出自己的信-任,才能更好地配合医生的诊治,以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同时,构建相互信-任的医患关系,需要双方的换位思考,增进相互理解,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化,医生在诊治上更需要了解患者心理需要和心理问题,重视心理指导和心理治疗;另一方面,医生工作劳累,竞争激烈,还要承受一定职业风险,加之患者和社会对医务人员要求愈来愈高,医生也希望患者和家属从心理上理解和支持他们的工作,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二、加强医患沟通医患沟通是建立和谐关系的前提。医患沟通,是对医学理解的一种信息传递过程,是为患者的健康需要而进行的,它使医患双方能充分、有效地表达对医疗活动的理解、意愿和要求。良好的医患沟通有助于医务人员调整自己和患者的医学观念,也有助于医患相互正确理解对方,协调关系,保证医疗活动的顺利进行。由于社会分工的不同,决定了医疗活动中医患角色的不对称,特别在医学的理解和相关知识的拥有上优劣势明显。同样,社会文化背景不同的患者,对医疗活动的理解和医疗服务的需求,也存在着差异,这些优劣势和差异要求影响了医患沟通。为此,作为医务人员应当及时了解并满足患者被理解、受重视、受尊重的需求,同时也应掌握患者对医疗服务的期望、每个医疗环节中的疑虑、对医疗服务的感觉以及医疗服务需求的关键点等,了解患者对医疗服务和疾病治疗效果的满意度。三、尊重医学科学医疗行为是一项高风险的工作,医学上还有许多未知领域,患者自身也存在相当大的个体差异。医患双方都要遵循医学科学的客观规律。医务人员要严格按照医学科学的方法、手段来诊断和治疗疾病,决不能违背科学的客观规律;患者应充分信-任医务人员,决不能隐瞒与病情有关的情况,或故意刁难医生。实际上相当一部分患者的死亡、残废和功能障碍等,并非是医务人员的过失所致,而是由于不可预料的和不可避免的并发症所致,完全属于意外情况的。医疗意外的不可预见性,有时可能导致实际治疗效果与患者期望值之间出现偏差。如现行的冠状动脉搭桥术,其术中死亡率是1%,尽管这种不幸的发生率不高,但对于某一患者而言,一旦遇上就是100%。医学损害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不可逆性,一旦患者或家属对此种情况不能理解,不能以科学的、理智的态度看待疾病的发展和治疗进程,无疑会迁怒于医生,引发医患矛盾。同时,医生也要尊重病人的知情权和自主权,让病人获取更多的医学信息,给病人更多的自主的机会,这是未来医患关系的立足点。

和谐医患关系研究论文

如何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一、增进医患信-任医患之间本应是和谐的关系,医护人员对患者悉心诊治,患者放心地把自己的生命健康寄托于医生。作为利用专业知识为病人服务的医护人员,只有面对病人对他的信-任,才能使出自己的看家本领,才有信心去挑战高难度的治疗手段;作为怀着期待和希望的患者,只有交付出自己的信-任,才能更好地配合医生的诊治,以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同时,构建相互信-任的医患关系,需要双方的换位思考,增进相互理解,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化,医生在诊治上更需要了解患者心理需要和心理问题,重视心理指导和心理治疗;另一方面,医生工作劳累,竞争激烈,还要承受一定职业风险,加之患者和社会对医务人员要求愈来愈高,医生也希望患者和家属从心理上理解和支持他们的工作,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二、加强医患沟通医患沟通是建立和谐关系的前提。医患沟通,是对医学理解的一种信息传递过程,是为患者的健康需要而进行的,它使医患双方能充分、有效地表达对医疗活动的理解、意愿和要求。良好的医患沟通有助于医务人员调整自己和患者的医学观念,也有助于医患相互正确理解对方,协调关系,保证医疗活动的顺利进行。由于社会分工的不同,决定了医疗活动中医患角色的不对称,特别在医学的理解和相关知识的拥有上优劣势明显。同样,社会文化背景不同的患者,对医疗活动的理解和医疗服务的需求,也存在着差异,这些优劣势和差异要求影响了医患沟通。为此,作为医务人员应当及时了解并满足患者被理解、受重视、受尊重的需求,同时也应掌握患者对医疗服务的期望、每个医疗环节中的疑虑、对医疗服务的感觉以及医疗服务需求的关键点等,了解患者对医疗服务和疾病治疗效果的满意度。三、尊重医学科学医疗行为是一项高风险的工作,医学上还有许多未知领域,患者自身也存在相当大的个体差异。医患双方都要遵循医学科学的客观规律。医务人员要严格按照医学科学的方法、手段来诊断和治疗疾病,决不能违背科学的客观规律;患者应充分信-任医务人员,决不能隐瞒与病情有关的情况,或故意刁难医生。实际上相当一部分患者的死亡、残废和功能障碍等,并非是医务人员的过失所致,而是由于不可预料的和不可避免的并发症所致,完全属于意外情况的。医疗意外的不可预见性,有时可能导致实际治疗效果与患者期望值之间出现偏差。如现行的冠状动脉搭桥术,其术中死亡率是1%,尽管这种不幸的发生率不高,但对于某一患者而言,一旦遇上就是100%。医学损害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不可逆性,一旦患者或家属对此种情况不能理解,不能以科学的、理智的态度看待疾病的发展和治疗进程,无疑会迁怒于医生,引发医患矛盾。同时,医生也要尊重病人的知情权和自主权,让病人获取更多的医学信息,给病人更多的自主的机会,这是未来医患关系的立足点。

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论文题目

正确处理新时期的医患关系,构建和谐的人性化医患关系,不仅有利于医疗活动的顺利开展,也有利于减少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在这里,心理学理论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位置。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关于医患关系的心理学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心理学构建医患关系的“和谐社会”》

【摘要】医患关系,顾名思义是医生与患者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涵盖着救死扶伤,责任义务,利益冲突等诸多因素,它是社会关系中的组成部分之一。正确处理新时期的医患关系,构建和谐的人性化医患关系,不仅有利于医疗活动的顺利开展,也有利于减少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这里,心理学理论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位置。其中心理学人本主义理论,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的理论:“以人为本”充分的体现医患关系在社会中应如何更好的搭建。文章就目前中国医患关系的现状进行分析,找出了目前医院中医患关系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医患关系 人性化 和谐社会

一 当前医患关系中存在的问题

(一)医患之间交往的心理状态:一个人在一段时间内的心理或情绪状态,会影响他与人的交往。心理应激,作为一种心理上的紧张状态,是影响医患交往最常见的因素之一。在医疗活动中,医患双方都会经常地处于心理应激的影响下。对于医生来说,不仅需要对患者做出正确的诊断与治疗,而且要帮助解决某些心理、社会问题。当医生认为自己的能力不足以满足上述的需要时,就会对自己的患者的处理感到忧虑,或担心自己不受患者欢迎,从而造成心理应激和危及医患关系的心理反应。

(二)医患之间的矛盾冲突:冲突发生于有两个竞争目标出现之时。按理说,在医疗情景中医患双方具有共同的目标―患者的复原或康复,不应当有冲突。但实际上医患间的冲突是十分常见的,并成为损害交往和关系的重要因素之一。医患间冲突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医患双方在医疗事物中地位不相当。医务人员,由于其医学专长,加之患者对他们的依赖,当他们处于受支配时,就会造成医患间的冲突。造成冲突的第二个原因是医患双方对对方的期望不能做出适当的反应。医务人员期望患者不折不扣地履行医嘱,并直截了当地向患者表达自己的期望。如果患者没有照自己的话来做,医务人员就往往公开表示不快或生气甚至恼怒。

(三)医患间的交往障碍:在医生方面,主要是有的人虽有较高的技术,但缺乏医德修养,有的人甚至两者都缺乏。他们在诊治过程中对患者的病痛缺乏应有的同情和责任感,对患者态度冷淡、漠不关心、厌烦甚至鄙视,以权威、救世主自居。在医务工作中,对患者以是否有“治疗价值”或“科研价值”的标准去对待.只注意自己“提高技术”而不关心患者的疾苦;对常见病、多发病不是马虎地诊治,就是一推了之。有些医务人员因受社会上的不良影响,以对方能否给自己带来某种物质利益或获得某种方便来确定医患关系,导致医患关系的紧张。在患者方面,也会出现类似的问题。由于疾病的折磨而变得情绪不稳,容易激惹,反应敏感,对医务人员过分挑剔或态度冷淡,这些都会成为医患关系中的交往障碍。不过除极个别人以外,大多数患者是由于患病而带来的心理变化与异常情绪。只要医务人员能够了解到患者并非是有意识地作对,只是特殊情况下的特殊反应,以热待冷,态度和蔼,耐心细致地进行诊治和护理,满足患者的心理需求,这些医患关系中的交往障碍是容易克服的。在医务人员方面,主要是对患者所说的话即使是与疾病有关,也常常不愿听完,甚至显得不耐烦;对于疾病以外的话更是不愿谈、不愿听、不愿问。在患者方面,由于医学基本知识的缺乏,在医患交往中往往处于被动的地位,即使与疾病有关的话,也只是与医生进行“封闭式”的回答,很少采取讨论式的交谈,而对于疾病以外的话更是不想说,不好意思去交谈。这样,医患双方交换的信息就受到局限。

二 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措施

(一)、提高医务人员素质:作为医务人员,救死扶伤是本职所在,而此外还需要拥有乐于助人,充分理解,善于安慰等美德,进行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对于患者来说,身体上的痛苦是一个方面,医生还应该从心理上完全治愈患者的恐惧阴影,这就需要医务人员拥有高水平的专业素质,过硬的专业水品,良好的道德品质,高尚的人格魅力。医生按患者看待疾病的方式去理解患者的问题,不主张给患者事先贴上种种诊断标签。从根源上抓好医患关系,使医生与患者之间互相信任,互敬互爱。

(二)、构建良好医德医风:医德和医风既是医务人员职业道德的写照,又是责任心的表现,也是形成和谐医患关系的保障。面对如今医务人员只对病不对人的现象,要培养医务人员换位思考的能力,设身处地的理解和尊重患者,诊断时不仅要详细了解患者的病情,更要让患者充分享受知情权和决策权,让患者感知医务人员和他们站在同一阵线,共同攻克疾病,从而增强患者对医生的信任和信心。医患关系类似于“园丁和花”的关系,医生促进患者固有的成长趋向,根本的看待患者问题,全面的做到医患之间平等的地位。此外,还必须加强医务人员思想道德教育,让其认识到自身的责任所在,提高自觉性和主动性,形成时刻为患者着想的工作理念。

(三)、营造和谐医疗氛围:医院是一个特殊的场所,是挽救生命,医治患者的地方,因此,好的医疗环境是治病救人的关键,不仅仅要保持医院的整洁,肃静,无烟,更要保证医院设施的人性化,科学化。首先对于医务人员来说,良好的医疗环境能够让其全身心的投入到为患者服务的工作中;对于患者而言,应该给予患者提供舒适、和谐、便捷的就医环境,提供简化、方便的就医程序。

(四)、增加医院的优化服务:良好的医患关系来源于细微的细节、精湛的管理和优质的服务。要想使医生与患者之间本来严肃的关系变得亲密、信任起来,就需要改进医院的各项服务质量,在硬件设施争取上达到国际标准,以免误诊现象的发生,在软件设施上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服务,贴心的呵护,让患者感受到家的温暖。

总之,医患关系决定了医院的发展,也是医院竞争力的体现,而医院文化的创新,不仅能够有效解决遗留的难题,而且能够明显改善医患关系,让医院形成良好的医德医风,让患者享受物美价廉的服务,让每一位医生都真正拥有白衣天使的美称,让每一位患者都能完全信任医院,信任社会医疗队伍,让社会更加稳定、和谐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马怀业,加强医院文化建设 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中华医学研究杂志 2007,7(12):1148-1149

[2] 于晓晖,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分析与探讨 中国医药指南 2008,6(21):204-205

作者单位: 100000 北京佳美口腔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关于医患关系的心理学论文

如何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一、增进医患信-任医患之间本应是和谐的关系,医护人员对患者悉心诊治,患者放心地把自己的生命健康寄托于医生。作为利用专业知识为病人服务的医护人员,只有面对病人对他的信-任,才能使出自己的看家本领,才有信心去挑战高难度的治疗手段;作为怀着期待和希望的患者,只有交付出自己的信-任,才能更好地配合医生的诊治,以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同时,构建相互信-任的医患关系,需要双方的换位思考,增进相互理解,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化,医生在诊治上更需要了解患者心理需要和心理问题,重视心理指导和心理治疗;另一方面,医生工作劳累,竞争激烈,还要承受一定职业风险,加之患者和社会对医务人员要求愈来愈高,医生也希望患者和家属从心理上理解和支持他们的工作,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二、加强医患沟通医患沟通是建立和谐关系的前提。医患沟通,是对医学理解的一种信息传递过程,是为患者的健康需要而进行的,它使医患双方能充分、有效地表达对医疗活动的理解、意愿和要求。良好的医患沟通有助于医务人员调整自己和患者的医学观念,也有助于医患相互正确理解对方,协调关系,保证医疗活动的顺利进行。由于社会分工的不同,决定了医疗活动中医患角色的不对称,特别在医学的理解和相关知识的拥有上优劣势明显。同样,社会文化背景不同的患者,对医疗活动的理解和医疗服务的需求,也存在着差异,这些优劣势和差异要求影响了医患沟通。为此,作为医务人员应当及时了解并满足患者被理解、受重视、受尊重的需求,同时也应掌握患者对医疗服务的期望、每个医疗环节中的疑虑、对医疗服务的感觉以及医疗服务需求的关键点等,了解患者对医疗服务和疾病治疗效果的满意度。三、尊重医学科学医疗行为是一项高风险的工作,医学上还有许多未知领域,患者自身也存在相当大的个体差异。医患双方都要遵循医学科学的客观规律。医务人员要严格按照医学科学的方法、手段来诊断和治疗疾病,决不能违背科学的客观规律;患者应充分信-任医务人员,决不能隐瞒与病情有关的情况,或故意刁难医生。实际上相当一部分患者的死亡、残废和功能障碍等,并非是医务人员的过失所致,而是由于不可预料的和不可避免的并发症所致,完全属于意外情况的。医疗意外的不可预见性,有时可能导致实际治疗效果与患者期望值之间出现偏差。如现行的冠状动脉搭桥术,其术中死亡率是1%,尽管这种不幸的发生率不高,但对于某一患者而言,一旦遇上就是100%。医学损害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不可逆性,一旦患者或家属对此种情况不能理解,不能以科学的、理智的态度看待疾病的发展和治疗进程,无疑会迁怒于医生,引发医患矛盾。同时,医生也要尊重病人的知情权和自主权,让病人获取更多的医学信息,给病人更多的自主的机会,这是未来医患关系的立足点。

构建和谐医患关系论文范文

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重要意义 (1)有利于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和促进社会的稳定运行医患关系的状况如 何,是人们社会关心状况如何的一个缩影。 (2)有利于最大程度的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社会的公平正义,是指社会各方 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医患 矛盾的解决,需要根据公平正义的原则,正确界定医方和患方的权利及义务,最 大程度的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 (3)有利于有效地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医学的发展离不开医务人员对疾病 的发生、发展及转变进行研究,而疾病不是独立于人体而存在的。构建和谐的医 患关系,有利于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医务人员的主观能动 性,促进我国医学事业的发展,大力保障人民的健康,从而有效地提高人民的生 活质量。 四.当前医患关系的现状和卫生事业现状 近年来,陆续发生的震惊全国的长沙著名血液病专家王万林教授被刺杀案、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李宁教授被砍案、北京协和医院王任直教授被伤害案、上海长 征医院护士被伤害案、福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名医被杀害案等等。犯罪分子的 凶残手段令人发指,案件的恶劣程度触目惊心,同时造成医患矛盾的原因也发人 深省。原本正常的医患关系出现了严重扭曲。其实,医患面临的共同敌人是疾病, 医患关系骤然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媒体报道的焦点,医患心中的痛点。紧张的 医患关系,仅仅从道德层面去评论,已经失去了意义。根据事物的一般规律,个 别现象往往只能是个案、例外、偶尔发生的,而普遍现象,并有蔓延趋势,则一 定是根本上出了问题。 1.政府行为定为模糊 年年都有关于医疗改革的条例出台,条例之间没有 统一性和序贯性,仍用摸着石头过河的方式去做。医疗体制不合理和社会保障制 度不健全是医患矛盾产生的根源。公立医院虽然被定位在非营利医院,但在事实 上又被推向了市场,承担着自负盈亏的效益压力 2.医患之间认知程度、知识水平、知识层次不对称,这种情况很难达成一致。 医疗服务的保障机制还不健全 3.群众对医疗资源的需求增长和政府对医疗资源投入低下之间矛盾远远没 有解决。我国的全民医疗保险体制极不健全是最根本的原因 .纵观近年的诸多医 疗纠纷,绝大多数都是由于医疗费用与患者的预期疗效不相符合所引起的 4.城市化进程的非理性化导致医疗资源不合理分布,(这和教育一样)加重 了患者的负担,虽有农合、城镇医保就整体医疗费用的比率并没有缓解看病贵和 难的问题。 5.医疗市场的混乱搅乱了正常的医疗行为规范,本应该是以公益行为的卫生 事业,却愣是套了个市场。政府的负担减轻了,总得有人去担负吧,市场本身就 是以趋利为目标的行为 6.医疗药品、器械的准入制度过渡宽松加重了医疗市场的混乱。有些药品和 器械生下来就是给“部分先富起来的人”提供发财的机会和条件,就是一些招标药 品为啥有临床用药和普通用药的区别,但是具体又是很难区分。同一种东西却用 不同的称呼去搅乱这湾清水。我国医疗质量和医疗费用的监管制度不健全 客观 而言,患者、患者家属以及消费者协会由于对医疗知之甚少,很难做到有效监管 7.根深蒂固传统的就医模式、认知感念和现代西方医疗的就医模式、认知概 念的冲突,以及中医衰落西医昌盛的这种局面也是不可忽略的因素。 8.社会的从众心理、媒体推破浊浪、围观、幸灾乐祸甚至于八卦,这都直接 或间接地推动医患之间的矛盾,同时这种现象又能博得大众的认可,可他们并不 想到远期的影响,这也符合当今社会的浮躁和急功近利的心态。有些舆论导向的 偏差激化医患矛盾 在这个医疗体制正处于转变的时期,曾经是“白衣天使”的医 生被迫承担起医疗转制的罪过,人们不再以崇敬的眼光看待医者,甚至在就医时 还会怀揣录音机、摄像机,以便留做证据 9.从业人员之间的知识结构、医疗机构之间的整体水平的差异和患者对从业 人员和医疗机构认知的统一化之间的矛盾,以及从业人员、医疗机构之间的利益 冲突谁能解决,任何行业也都不是那么自律和纯洁的。

医患关系是医疗活动中最基本、最重要、最活跃的一种人际。随着人类的进步和发展,人们对健康与疾病的理解不断深入,医学模式有了新的变化,医患关系也面临新的课题和挑战。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医患关系论文,供大家参考。

医患关系论文 范文 一:医患关系下基础医学论文

1.基础医学 教育 面临的挑战

目前我国的医学教育无论是专科、本科和研究生层次大致分为两个阶段:基础医学教育阶段和临床医学教育阶段,主要采取“基础课-临床课-医院实习”的教育模式。基础医学教育阶段是每个医学生成长为合格医生或医务工作者的必经之路。因此作为医生的摇篮,基础医学教育在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方面负有不可推卸的历史使命,同时基础医学教育改革也必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然而在基础医学教育阶段,学生 医学知识 有限,学生和老师与患者之间没有直接接触,在医患关系调节方面的作用很容易被忽视。但是处在这个阶段的学生既对获取医学知识正处于极度渴望的阶段,又苦于缺乏接触实际问题的机会,同时他们与进入临床实习后的医学生不同,不会涉及有关患者隐私等方面的利益冲突,在与患者沟通方面有一定的优势,更容易被患者所接受。因此,他们可以在医患之间构建医学知识和互信的桥梁,从而在基础教育阶段寻求缓解医患关系紧张的可能途径将成为一种合理的选择。

1.1构架知识的桥梁

对医学专业知识的正确认知是医患有效沟通的基础。患者医学知识匮乏,不清楚医生的诊断,不了解医生的用意,就很容易产生误解。患者饱受病痛折磨,带着毕生积蓄,甚至是四处筹措的医药费,来到医院寻求帮助,对医疗期望值往往过高,由于不了解医疗风险,将责任归咎于医生。比如湖南湘潭市产妇羊水栓塞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的医疗意外,如果患者家属对分娩并发症羊水栓塞的危险性有所了解,也就不至于爆发冲突。另一方面,目前医生接诊量巨大,任务重,很难有充分的时间为患者讲解相关的医学知识。而基础医学教育阶段的老师和医学生肩负着传播知识、服务社会的责任,将正确的医学知识和可能的医疗风险通过合适的途径和 渠道 ,持之以恒地进行系统科普,在患者和医生之间构架知识的桥梁,为医生和患者有效交流提供基础。同时医学生在充当医学知识桥梁作用的过程中,也必然经历一个“学中用,用中学”的过程,有助于解决医学生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的问题,加强自己的知识储备,不断面对实际问题以扩展自己的知识结构,活学活用,加快医学生的成长。

1.2构建医患信任的桥梁

患者及其家属与医生之间的相互信任缺失,是造成医患关系扭曲的一个重要原因。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医疗投入相对不足,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导致一些“医疗乱象”的发生,例如“收红包”、“大处方”等现象,患者不信任医生,有的患者只信任资历深厚或者自己熟识的医生,时刻提防甚至排斥其他医务人员。而有的医生为了规避医疗纠纷中的责任,也会相应的采取一些自我保护 措施 ,比如放弃高风险手术、过度依赖医疗仪器、开具不必要的检查、出现过度医疗等问题。长此以往,必将导致医患关系的恶性循环。基础医学教育阶段的医学生走进社区,志愿服务,不仅可以起到传播知识的作用,而且和患者长期接触,建立联系,关心其心理感受,一方面医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医患沟通技巧,同时防止把病人当作疾病的载体,只见“病”、不见“人”,为以后医学生步入医生岗位后建立互信、互通、互容的医患关系奠定感情基础。

2.具体对策和 方法

2.1建立健全医患关系认知教育课程体系,加强基础医学教育阶段的人文教育

医学生的医患关系认知水平和沟通技能的培养,是医学生成长为合格的医务工作者不可或缺的条件之一,它决定未来医生的职业态度、行为举止,必将为化解医患矛盾、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奠定良好的基础。而当前我国医学教育过程中,对引导医学生树立科学的医患沟通理念的相关课程体系不够健全。存在只注重临床带教,把医患关系的建立与养成寄于临床实践阶段,忽视基础医学教育阶段的人文素质培养等现象,是很不可取的。在当前医患关系的新形式下,医学院校必须在注重学生专业基础知识及技能培养的基础上,增加社会学、伦理学、人文科学等非生物学知识的课程比例,在原有的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医学和政策课程基础上,增设沟通技能、医疗事故与医疗纠纷等课程。要切实避免人文学科教学过程中流于形式,理论脱离实际,生硬地进行概念、理论、原理的灌输,同时要打破与其他学科的“壁垒”,将医学基础课程和临床课程纳入医患关系认知教育课程体系中,特别是在生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等医学基础课程中及早地渗透人文课程的教育内容,进而使学生潜移默化接受医学学科的人文性,增强医患沟通及医疗纠纷防范与处置能力。

2.2改革现有的基础医学课程的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手段

基础医学教育过程中传统的单一以课堂讲述的LBL(lecture-basedlearning) 教学方法 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医患关系对医学生培养提出的更高要求。医学生不仅需要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与职业素养,掌握广博的知识与专业技能,又要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因此改革现有的教学模式,综合运用LBL、PBL(problem-basedlearning)、CBL(case-basedlearning)以及RBL(resources-basedlearning)等教学方法,积极引入MOOC(massiveopenonlinecourses)教学模式,注意多学科融合,创新教学手段。例如应用标准化病人(standardizedpatient,SP)、SimMan综合模拟人及在此基础上建立的模拟病房和模拟医院等,加强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将基础和临床有机结合,用一切手段实现知识的无缝对接,为学生营造自主、独立、创造性学习的教学环境,为医学生顺利完成向医生的角色转换做好充分的知识技能储备和心理方面的准备。

2.3建立基础教育阶段医学生社区志愿服务学分制度,开创培养健康医患关系的新机制和途径

为解决医学生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的问题,医学教育早期临床实践已经逐渐受到重视,但从医患关系的角度,不可避免地会涉及患者的生命健康权和隐私权及无证行医等问题。因此在基础教育阶段可以建立医学生社区志愿服务学分制度,安排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或假期进入社区,进行医学知识科普活动,让医学生在运用自己的医学知识为群众的健康问题答疑解惑的过程中建立自信,一方面可以提高沟通技巧,使他们逐步掌握应对医患关系的策略,并且与群众逐步建立互信互重的情感联系,增进医学生对患者生命的尊重、敬畏和关爱;另一方面,医学生在 社会实践 中自主观察,不断发现医学问题,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医患关系论文范文二:医患关系下基础医学教育论文

1.医患关系扭曲成因

在医疗市场化的大趋势下,医患关系本应该是共赢的关系,一方面医生为患者解除或者缓解病痛,从而获得一定的劳动报酬,另一方面患者向医生求助,并支付相关费用。目前导致医患关系严重扭曲的成因复杂,涉及患者、医生、医院与政府甚至媒体各个方面的矛盾和问题。但是调查提示导致医患纠纷的前3位原因仍然是医务人员专业技术水平差、服务态度差、医患沟通障碍。医护工作是个“生命所系,性命相托”的特殊职业,职业的属性要求从业人员首先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在当前大众对健康水平要求提高的形势下,对医务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的要求也相应提高,这也提示医学教育应在调节医患关系方面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除了少数医务工作者医德医风确实存在问题以外,医疗问题的专业性导致患者缺乏了解,对医护人员期望过高,另外医生相对短缺,任务繁重,时间和精力都制约了医患之间的有效沟通。要想走出医患困境,必须加强医患之间的有效沟通。

2.基础医学教育面临的挑战

目前我国的医学教育无论是专科、本科和研究生层次大致分为两个阶段:基础医学教育阶段和临床医学教育阶段,主要采取“基础课-临床课-医院实习”的教育模式。基础医学教育阶段是每个医学生成长为合格医生或医务工作者的必经之路。因此作为医生的摇篮,基础医学教育在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方面负有不可推卸的历史使命,同时基础医学教育改革也必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然而在基础医学教育阶段,学生医学知识有限,学生和老师与患者之间没有直接接触,在医患关系调节方面的作用很容易被忽视。但是处在这个阶段的学生既对获取医学知识正处于极度渴望的阶段,又苦于缺乏接触实际问题的机会,同时他们与进入临床实习后的医学生不同,不会涉及有关患者隐私等方面的利益冲突,在与患者沟通方面有一定的优势,更容易被患者所接受。因此,他们可以在医患之间构建医学知识和互信的桥梁,从而在基础教育阶段寻求缓解医患关系紧张的可能途径将成为一种合理的选择。

2.1构架知识的桥梁

对医学专业知识的正确认知是医患有效沟通的基础。患者医学知识匮乏,不清楚医生的诊断,不了解医生的用意,就很容易产生误解。患者饱受病痛折磨,带着毕生积蓄,甚至是四处筹措的医药费,来到医院寻求帮助,对医疗期望值往往过高,由于不了解医疗风险,将责任归咎于医生。比如湖南湘潭市产妇羊水栓塞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的医疗意外,如果患者家属对分娩并发症羊水栓塞的危险性有所了解,也就不至于爆发冲突。另一方面,目前医生接诊量巨大,任务重,很难有充分的时间为患者讲解相关的医学知识。而基础医学教育阶段的老师和医学生肩负着传播知识、服务社会的责任,将正确的医学知识和可能的医疗风险通过合适的途径和渠道,持之以恒地进行系统科普,在患者和医生之间构架知识的桥梁,为医生和患者有效交流提供基础。同时医学生在充当医学知识桥梁作用的过程中,也必然经历一个“学中用,用中学”的过程,有助于解决医学生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的问题,加强自己的知识储备,不断面对实际问题以扩展自己的知识结构,活学活用,加快医学生的成长。

2.2构建医患信任的桥梁

患者及其家属与医生之间的相互信任缺失,是造成医患关系扭曲的一个重要原因。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医疗投入相对不足,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导致一些“医疗乱象”的发生,例如“收红包”、“大处方”等现象,患者不信任医生,有的患者只信任资历深厚或者自己熟识的医生,时刻提防甚至排斥其他医务人员。而有的医生为了规避医疗纠纷中的责任,也会相应的采取一些自我保护措施,比如放弃高风险手术、过度依赖医疗仪器、开具不必要的检查、出现过度医疗等问题。长此以往,必将导致医患关系的恶性循环。基础医学教育阶段的医学生走进社区,志愿服务,不仅可以起到传播知识的作用,而且和患者长期接触,建立联系,关心其心理感受,一方面医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医患沟通技巧,同时防止把病人当作疾病的载体,只见“病”、不见“人”,为以后医学生步入医生岗位后建立互信、互通、互容的医患关系奠定感情基础。

3.具体对策和方法

3.1建立健全医患关系认知教育课程体系,加强基础医学教育阶段的人文教育

医学生的医患关系认知水平和沟通技能的培养,是医学生成长为合格的医务工作者不可或缺的条件之一,它决定未来医生的职业态度、行为举止,必将为化解医患矛盾、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奠定良好的基础。而当前我国医学教育过程中,对引导医学生树立科学的医患沟通理念的相关课程体系不够健全。存在只注重临床带教,把医患关系的建立与养成寄于临床实践阶段,忽视基础医学教育阶段的人文素质培养等现象,是很不可取的。在当前医患关系的新形式下,医学院校必须在注重学生专业基础知识及技能培养的基础上,增加社会学、伦理学、人文科学等非生物学知识的课程比例,在原有的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医学和政策课程基础上,增设沟通技能、医疗事故与医疗纠纷等课程。要切实避免人文学科教学过程中流于形式,理论脱离实际,生硬地进行概念、理论、原理的灌输,同时要打破与其他学科的“壁垒”,将医学基础课程和临床课程纳入医患关系认知教育课程体系中,特别是在生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等医学基础课程中及早地渗透人文课程的教育内容,进而使学生潜移默化接受医学学科的人文性,增强医患沟通及医疗纠纷防范与处置能力。

3.2改革现有的基础医学课程的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手段

基础医学教育过程中传统的单一以课堂讲述的LBL(lecture-basedlearning)教学方法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医患关系对医学生培养提出的更高要求。医学生不仅需要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与职业素养,掌握广博的知识与专业技能,又要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因此改革现有的教学模式,综合运用LBL、PBL(problem-basedlearning)、CBL(case-basedlearning)以及RBL(resources-basedlearning)等教学方法,积极引入MOOC(massiveopenonlinecourses)教学模式,注意多学科融合,创新教学手段。例如应用标准化病人(standardizedpatient,SP)、SimMan综合模拟人及在此基础上建立的模拟病房和模拟医院等,加强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将基础和临床有机结合,用一切手段实现知识的无缝对接,为学生营造自主、独立、创造性学习的教学环境,为医学生顺利完成向医生的角色转换做好充分的知识技能储备和心理方面的准备。

3.3建立基础教育阶段医学生社区志愿服务学分制度

开创培养健康医患关系的新机制和途径为解决医学生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的问题,医学教育早期临床实践已经逐渐受到重视,但从医患关系的角度,不可避免地会涉及患者的生命健康权和隐私权及无证行医等问题。因此在基础教育阶段可以建立医学生社区志愿服务学分制度,安排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或假期进入社区,进行医学知识科普活动,让医学生在运用自己的医学知识为群众的健康问题答疑解惑的过程中建立自信,一方面可以提高沟通技巧,使他们逐步掌握应对医患关系的策略,并且与群众逐步建立互信互重的情感联系,增进医学生对患者生命的尊重、敬畏和关爱;另一方面,医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自主观察,不断发现医学问题,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医患关系论文相关 文章 :

1. 关于医疗纠纷的论文

2. 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及对策

3. 分析当前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

4. 中国特色的医疗纠纷现状研究及防范应对论文

5. 卫生法学论文

6. 产科论文范文

构建和谐医患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正确处理新时期的医患关系,构建和谐的人性化医患关系,不仅有利于医疗活动的顺利开展,也有利于减少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在这里,心理学理论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位置。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关于医患关系的心理学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心理学构建医患关系的“和谐社会”》

【摘要】医患关系,顾名思义是医生与患者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涵盖着救死扶伤,责任义务,利益冲突等诸多因素,它是社会关系中的组成部分之一。正确处理新时期的医患关系,构建和谐的人性化医患关系,不仅有利于医疗活动的顺利开展,也有利于减少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这里,心理学理论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位置。其中心理学人本主义理论,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的理论:“以人为本”充分的体现医患关系在社会中应如何更好的搭建。文章就目前中国医患关系的现状进行分析,找出了目前医院中医患关系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医患关系 人性化 和谐社会

一 当前医患关系中存在的问题

(一)医患之间交往的心理状态:一个人在一段时间内的心理或情绪状态,会影响他与人的交往。心理应激,作为一种心理上的紧张状态,是影响医患交往最常见的因素之一。在医疗活动中,医患双方都会经常地处于心理应激的影响下。对于医生来说,不仅需要对患者做出正确的诊断与治疗,而且要帮助解决某些心理、社会问题。当医生认为自己的能力不足以满足上述的需要时,就会对自己的患者的处理感到忧虑,或担心自己不受患者欢迎,从而造成心理应激和危及医患关系的心理反应。

(二)医患之间的矛盾冲突:冲突发生于有两个竞争目标出现之时。按理说,在医疗情景中医患双方具有共同的目标―患者的复原或康复,不应当有冲突。但实际上医患间的冲突是十分常见的,并成为损害交往和关系的重要因素之一。医患间冲突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医患双方在医疗事物中地位不相当。医务人员,由于其医学专长,加之患者对他们的依赖,当他们处于受支配时,就会造成医患间的冲突。造成冲突的第二个原因是医患双方对对方的期望不能做出适当的反应。医务人员期望患者不折不扣地履行医嘱,并直截了当地向患者表达自己的期望。如果患者没有照自己的话来做,医务人员就往往公开表示不快或生气甚至恼怒。

(三)医患间的交往障碍:在医生方面,主要是有的人虽有较高的技术,但缺乏医德修养,有的人甚至两者都缺乏。他们在诊治过程中对患者的病痛缺乏应有的同情和责任感,对患者态度冷淡、漠不关心、厌烦甚至鄙视,以权威、救世主自居。在医务工作中,对患者以是否有“治疗价值”或“科研价值”的标准去对待.只注意自己“提高技术”而不关心患者的疾苦;对常见病、多发病不是马虎地诊治,就是一推了之。有些医务人员因受社会上的不良影响,以对方能否给自己带来某种物质利益或获得某种方便来确定医患关系,导致医患关系的紧张。在患者方面,也会出现类似的问题。由于疾病的折磨而变得情绪不稳,容易激惹,反应敏感,对医务人员过分挑剔或态度冷淡,这些都会成为医患关系中的交往障碍。不过除极个别人以外,大多数患者是由于患病而带来的心理变化与异常情绪。只要医务人员能够了解到患者并非是有意识地作对,只是特殊情况下的特殊反应,以热待冷,态度和蔼,耐心细致地进行诊治和护理,满足患者的心理需求,这些医患关系中的交往障碍是容易克服的。在医务人员方面,主要是对患者所说的话即使是与疾病有关,也常常不愿听完,甚至显得不耐烦;对于疾病以外的话更是不愿谈、不愿听、不愿问。在患者方面,由于医学基本知识的缺乏,在医患交往中往往处于被动的地位,即使与疾病有关的话,也只是与医生进行“封闭式”的回答,很少采取讨论式的交谈,而对于疾病以外的话更是不想说,不好意思去交谈。这样,医患双方交换的信息就受到局限。

二 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措施

(一)、提高医务人员素质:作为医务人员,救死扶伤是本职所在,而此外还需要拥有乐于助人,充分理解,善于安慰等美德,进行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对于患者来说,身体上的痛苦是一个方面,医生还应该从心理上完全治愈患者的恐惧阴影,这就需要医务人员拥有高水平的专业素质,过硬的专业水品,良好的道德品质,高尚的人格魅力。医生按患者看待疾病的方式去理解患者的问题,不主张给患者事先贴上种种诊断标签。从根源上抓好医患关系,使医生与患者之间互相信任,互敬互爱。

(二)、构建良好医德医风:医德和医风既是医务人员职业道德的写照,又是责任心的表现,也是形成和谐医患关系的保障。面对如今医务人员只对病不对人的现象,要培养医务人员换位思考的能力,设身处地的理解和尊重患者,诊断时不仅要详细了解患者的病情,更要让患者充分享受知情权和决策权,让患者感知医务人员和他们站在同一阵线,共同攻克疾病,从而增强患者对医生的信任和信心。医患关系类似于“园丁和花”的关系,医生促进患者固有的成长趋向,根本的看待患者问题,全面的做到医患之间平等的地位。此外,还必须加强医务人员思想道德教育,让其认识到自身的责任所在,提高自觉性和主动性,形成时刻为患者着想的工作理念。

(三)、营造和谐医疗氛围:医院是一个特殊的场所,是挽救生命,医治患者的地方,因此,好的医疗环境是治病救人的关键,不仅仅要保持医院的整洁,肃静,无烟,更要保证医院设施的人性化,科学化。首先对于医务人员来说,良好的医疗环境能够让其全身心的投入到为患者服务的工作中;对于患者而言,应该给予患者提供舒适、和谐、便捷的就医环境,提供简化、方便的就医程序。

(四)、增加医院的优化服务:良好的医患关系来源于细微的细节、精湛的管理和优质的服务。要想使医生与患者之间本来严肃的关系变得亲密、信任起来,就需要改进医院的各项服务质量,在硬件设施争取上达到国际标准,以免误诊现象的发生,在软件设施上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服务,贴心的呵护,让患者感受到家的温暖。

总之,医患关系决定了医院的发展,也是医院竞争力的体现,而医院文化的创新,不仅能够有效解决遗留的难题,而且能够明显改善医患关系,让医院形成良好的医德医风,让患者享受物美价廉的服务,让每一位医生都真正拥有白衣天使的美称,让每一位患者都能完全信任医院,信任社会医疗队伍,让社会更加稳定、和谐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马怀业,加强医院文化建设 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中华医学研究杂志 2007,7(12):1148-1149

[2] 于晓晖,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分析与探讨 中国医药指南 2008,6(21):204-205

作者单位: 100000 北京佳美口腔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关于医患关系的心理学论文

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人文医学素质培养论文

摘要: 根据当前医患关系及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现状,建议从加强人文医学执业技能教育、促进人文医学素质培养与临床实践的紧密结合、建立人文医学素质培养评估体系等方面着手,提升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文医学素质。

关键词: 人文医学素质;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与其他专业硕士研究生不同,与本科毕业后直接参加工作的住院医师也不同,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可以在3年内完成研究生学习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结合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建设,进行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试点,探索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有机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也称并轨模式)[1]。人文医学素质培养是并轨模式中一个值得关注和探讨的课题,对在3年内培养出既具有较强临床实践能力、较好临床应用能力,又具有良好学术资质、合格临床实践从业资质的高层次应用型医学人才有着重要意义。

1并轨模式对研究生素质要求提高

1.1强化临床实践能力培养,要求研究生坚守临床一线

2013年12月31日,国务院7部委联合发布《关于建立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指导意见》,提出建立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要求到2020年所有新进医疗岗位本科及以上学历临床医师均应接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临床医师成长的必由之路,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是加强临床医师队伍建设的一项重大基础工程,是深化医疗改革和医学教育改革的重大举措,是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的根本策略。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入学的同时也成为了一名住院医师,在校期间需要参加并通过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并注册,还需要参加并通过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结业理论考试和实践考试。成为住院医师意味着真正开始与患者接触,体会医患沟通全过程,进入医患沟通的实操阶段。一方面住院医师是医院一线大夫,与患者接触较多,接触时间较长,工作量较大;另一方面由于初进医院,也存在适应医院环境、与各方磨合的过程。因此,在医德医风、医疗政策法规、临床实践技能及专业理论知识、人际沟通交流等方面急需培训与指导。

1.2加强科研能力培养,要求研究生保证学术水准

在接受严格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同时,研究生需要通过面授、网络授课和自学等方式掌握医学前沿理论知识和科学的临床思维方法,掌握临床研究的'基本方法,完成一篇具有硕士专业学位水平的学位论文并发表,通过学位论文答辩等,以提高其科研水平。

1.3培养高层次适用型医学人才,要求研究生具备良好的人文医学素质

如何在繁忙的临床一线工作中、在高水准的学术研究中、在3年获得4项证书的学习节奏中,形成良好职业道德、培养正确学术风气、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是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并轨模式中一个亟待深入研究的课题[2]。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明确规定要进行包括人际沟通交流在内的医疗道德作风、临床实践技能、专业理论知识、医疗政策法规等全面的医学素养培训并要求坚持医学人文教育的根基不动摇。人文医学执业技能是医师执业的重要技能[3],国际上对执业医师要求除掌握医学专业知识与技能之外,还必须具备人文医学执业技能。在国外要想成为一名执业医师,人文医学执业技能培养是必修课程之一。根据卫生部《关于加强卫生行业作风建设的意见》,依照《医务人员医德规范及实施办法》和《专科医师/住院医师规范化培养标准总则》,中国医师协会制定了人文医学执业技能培训体系,旨在通过培训及量化考核,达到提高医师人文医学执业技能的目的。

2医学生人文医学素质培养与临床实践不同步

2.1本科教育阶段理论学习与临床实践不同步

医学院校大多都设置了医患沟通课程,包括理论课和见习课,内容涵盖医学标准、医疗法规、医患沟通技巧及医患纠纷处理基本方法、问诊、交代病情和术前谈话等。从近年的医学教育实践及学生反馈来看,医患沟通理论课或见习课所讲述的案例都来源于临床实践,而学生并没有直接接触临床工作,缺乏直接与患者沟通的经历,因此在听课时对所讲述的临床情景并不熟悉,这使得医患沟通课程教学效果不能得到充分体现。学生进入临床实习后可以进行医患沟通实操,而临床实习阶段并未设置相关教学内容。

2.2研究生教育阶段缺乏专门的人文医学技能培训

研究生教育阶段设置了临床综合素质训练及临床通用技能训练等课程,但没有专门的人文医学技能培训课程。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入学的同时就成为住院医师,开始为患者服务,人文医学素质必不可少[4]。好的医生是治疗疾病,而优秀的医生是治疗患病的人。一个专业精深的医生,并不一定具备科学的价值观、职业化的服务态度、人际沟通能力、医疗工作管理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心理适应能力。而这些能力不只关系到医生个人发展,更关系到患者治疗效果及医患关系的良性循环。目前医患关系紧张有诸多原因,其中医务人员人文素质缺乏是重要因素之一。

3培养人文医学素质的方法

3.1提高人文医学执业技能

将人文医学执业技能培训体系应用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通过社会调查(门诊、病房、社区)、案例分析、角色扮演、标准化病人教学(SP教学)和门诊(床边)教学,就住院医生如何与患者及其家属建立良好医患关系,如何与患者达成一致治疗方案,如何更好地化解医患矛盾,如何向患者告知坏消息等内容进行系统化培训。

3.2人文医学素质培养与临床实践同步

在临床实践中进行人文医学素质培养,并反复进行从理论到实践的训练,有助于提升住院医师人文医学素质[5]。调查住院医师进入工作岗位2个月内的医患沟通实际情况,例如“医患沟通之你我他”“我眼中的医患沟通”“我遇到的医患沟通之喜与忧”等,将收集的案例交给授课及培训教师,由教师在“人文医学素质培养小讲座”时间进行案例解析和点评,进行针对性的人文医学执业技能培训。住院医师再将所学技能运用于下一阶段临床实践,检验学习效果[6],培训每两月1次,连续12个月。经过多次循环,不断提升住院医师医患沟通技能和人文医学素质,减少医疗纠纷,促进医患关系和谐发展。

3.3建立人文医学素质培养评估体系

鉴于医患沟通技能对改善医患关系的重要性,医学教育者十分重视医患沟通能力评估[7]。在岗前培训、工作满6个月、工作满12个月时采用SEGUE量表评价培训结果。SEGUE量表对住院医师沟通能力评估包涵以下内容:态度(自我感知的态度、对技能重要性的认识)、知识、技能(面谈技能、交流技能、告之坏消息技能)和素养(职业压力、同情)等。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是提高我国医师队伍素质的治本之策,为住院医师职业发展打下基础,对提高我国医疗水平意义重大。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并轨模式是当前高级医学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为培养高学历高素质的合格医师,必须将人文医学素质培养贯穿并轨培养始终,强化人文医学执业技能培训,提高医患沟通能力,为住院医师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参考文献:

[1]汪玲.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育综合改革的探索和创新[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10):12-13.

[2]马涵英,周玉杰,张维君.研究生医患沟通素质培养的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2010,28(12):132-133.

[3]曹永福,张晓芬,杨同卫.论医师的人文执业能力及其培养[J].医学与哲学,2009,30(6):9-12.

[4]王锦帆.医患沟通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5]曲波.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培养新世纪合格医学人才[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7,23(2):98-100.

[6]耿拔群.卫生职业教育中医学人文教育的几点思考[J].卫生职业教育,2009,27(12):19-20.

[7]AmmentorpJ,MainzJ,SabroeS.Communicationinhealthcare[J].UgeskrLmger,2006(168):3437-3440.

  • 索引序列
  • 医患关系和谐的文章
  • 和谐医患关系研究论文
  • 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论文题目
  • 构建和谐医患关系论文范文
  • 构建和谐医患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