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复制一篇,仅供参考。加强小城镇建设与管理 协调城乡发展步伐 【摘要】协调城乡是发展中具有战略性意义的重大课题,加强小城镇建设与 管理是协调城乡发展的战略选择,而当前小城镇建设与管理面临诸多迫切需要解 决的,本文在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经验基础上,提出了加强我国小城镇建设与管理, 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对策。 从区域经济的空间组织角度可以把城市和分解为两个互为相联的子系统,城 市和农村的联系是必然的,城乡的相互作用关系也是客观存在的,两者应当相互 促进、协调发展。然而“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国工农业产品不能平等交易, 城乡之间要素不能自由流动,城镇居民与农民权利和发展机会不平等,加剧了城 乡结构的失衡,使城乡关系遭到了严重扭曲;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机制的引 入,城乡联系显著增强,但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体制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城乡 差距仍过分悬殊”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完整提出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的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被放在了“五个统筹”的首要位置,成为科学发展观的 集中体现。中央还明确提出小城镇作为新时期化建设的一项战略任务,既是统筹 城乡协调发展、缩小城乡差距、致富农民的重要途径,也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 问题,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选择。 【关键字】城乡发展,小城镇建设,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科 学发展观 一、加强小城镇建设和管理是协调城乡发展的战略选择 。 1984 年,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老先生在对苏南小城镇发展 状况进行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发表了《小城镇大问题》一文,认为小城 镇的出现可以使城市和广大农村之间布下相互交流的众多“节点”, 把城乡有机衔接起来,并从和实践结合的角度,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小 城镇是发展农村经济和农村、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解决人口出路的 一个大问题。王学仁认为,“小城镇是城市与农村的连接体和中转站”, “发展小城镇,可以使城乡之间形成一种优势互补、双向互动的经济 关系,实现城镇与农村产业相互衔接、经济有效融合的两性互动和一 体化发展,最终达到‘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的功效” 。 小城镇在协调城乡发展中的作用,概括如下: 一)小城镇是城乡交流的平台。小城镇的发展加强了城乡之 间的联系,开启了城乡交融的大门。具体体现在:小城镇是城乡信息 交流和共享的平台,信息匮乏已经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对 农村的制约尤为突出,在广大农村地区,信息化建设和农产品市场信 息体系建设滞后,农民无法全面及时地得到市场信息,必然农业产业 结构的调整节奏和农产品的销售,小城镇是一定区域内的、经济、文 化中心,具有一定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基础设施相对较好,协作 能力相对较强,信息相对灵敏,人才比较集中,是促进城乡信息交流 的最好平台;小城镇是城乡市场对接的平台,我国买方市场已经形成, 城市大量工业品积压,农村商品供应品种少,选择余地不大,同时随 着城市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城市对绿色食品、优质农产品的 需求增大,小城镇成为城乡互通有无、完成市场对接的平台;小城镇 是城乡人才流动的平台,当前我国人力资源的结构性问题突出,一方 面城市具有较高文化素质的人才相对过剩,而另一方面农村急需大量 高素质人才,同时又滞留了大量富余劳动力,小城镇可以发挥在城乡 人力资源的双向流动中的纽带作用,通过劳动力市场的建立和就业信 息服务工作的开展,引导城乡人才有序合理流动。 二)小城镇是深入农村腹地,传播城市文明和辐射农村经 济的桥头堡。小城镇向处于广阔农村腹地的农民传播了城市的思想 观念、技术信息、管理经验、生活方式等,成为广大农民接触现代城 市文明的媒介。小城镇的发展使许多农民的进城愿望变成现实,率先 进城的农民以自己抚育文明的生活体验,向“后来者”展示着城市的 魅力,为城市化做着无声的宣传。而且小城镇的乡镇在资金方面对农 村的“反哺”作用,使农业的规模化、专业化和机械化水平提高,小 城镇涉农企业的发展有效延长了农业产业链,增加了农产品附加值和 农民收入。 三)小城镇的快速发展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首先,城镇是农村乡镇企业的最佳聚集地,这既可以解决“村村点火、 户户冒烟”、侵占耕地、污染环境等问题,又可以资源、环保、规模 效益、公共设施等综合优化理想效果,同时小城镇也是未来变动升级 为小城市乃至中大城市的前提。从农业现代化内涵看,小城镇为农业 环境现代化提供了空间环境,而空间环境是经济环境、政治环境和文 化环境的依托和载体,是实现农村现代化的基础;其次,从农业产业 方面看,小城镇发展为农业产业化提供了必要条件,小城镇发展引导 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集中,吸引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小城镇迁移并逐步实 现“农转非”,这样可以实现农村土地的合理流动和土地集中化、经 营的规模化、管理科学化,从而为农业产业化提供条件;第三,小城 镇发展为农民现代化,即农民知识化、智能化提供了现实条件和可能, 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居住环境、生活条件的改善以及、文化、卫生、 餐饮、娱乐、信息、保险等第三产业的发展,一方面可为进入小城镇 的农民知识化提供各种方便条件,另一方面也对农民实现非农化提出 了更高的要求,这将促使农民思想观念、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的改变 及文化素质的提高,加快自身现代化步伐。 二、在协调城乡发展中小城镇建设和管理出现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小城镇建设迅猛发展,对社会经济的发展 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同时小城镇的建设和管理也存在着十分突 出的问题,集中体现在: 一)以小城镇为主的城市化可能导致“准城市化”现象泛 滥,不利于彻底消除城乡二元结构。以小城镇为主的城市化虽然 能在一定程度上冲击城乡二元结构,但不利于彻底改变城乡分割的局 面,因为这种城市化模式本身隐含着鼓励农民进小城镇,限制农民进 大城市的思想,是一种在补彻底理论指导下形成的不彻底政策。其实 践结果可能使中国的社会结构演变成“农村——小城镇——大城市” 这种三元结构,使不分小城镇既不像城市、又不像农村;生活在小城 镇的居民既不像市民、又区别于农民,从而使人们担心的“准城市化” 现象泛滥。 二) 整体规划不强,布局不合理。规划在先,建设发展在后, 作为一定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信息中心的小城镇,必须用成熟 的思想指导其建设,以保证小城镇的健康、有序的发展,但长期以来, 我国小城镇建设缺乏总体规划,存有不同程度的盲目性,造成城镇布 局不合理。究其原因,主要有:上级政府缺乏正确的指导和科学的管 理;城镇干部大多来自农村基层,对城镇建设的不是很熟悉;城镇干 部更换频繁,由此带来的短期行为使规划执行丧失了连续性,一方面 使得小城镇数量盲目扩张,布局分散,乡乡有镇,另一方面又使得小 城镇规模过小,难以形成聚集效应和规模效应。 三)基础设施不完善,功能不健全。小城镇建设是一项系统 工程,水、电、路、公厕、绿化、农贸市场、学校、扽公共基础设施 必须配套建设,而各种配套性设施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由于资 金紧缺,许多小城镇的基础设施长期得不到改善,很多小城镇以马路 作市场,人车拥挤阻塞严重;有的小城镇尚未安装自来水,人们吃水 难的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有些小城镇电力不足,供应不正常,不能 满足乡镇企业和居民的用电需要;小城镇普遍缺少文化、娱乐、社交 场所;还有不少小城镇缺少公共厕所,垃圾堆放场,乱扔垃圾现象比 较普遍。 四)以小城镇为主的城市化不利于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并 影响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国是土地资源短缺的国家,因而节 约土地应该成为城市化道路选择的基本前提。而点多面广的小城镇往 往占用大量土地,造成土地的低效率利用,据有的学者估算,这种城 市化道路比起正常的城市化道路要付出8 倍多的土地代价,乡镇企业 职工人均用地比城市职工多 3 倍以上 。从另一方面看,乡镇企业污 染严重,且治理能力远不及城市中企业,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 展。 五)管理混乱,改革滞后。乡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与现行条条 块块的管理关系难以理顺,使之在调控引导过程中受到多方挚肘。镇 政府对税务、工商、信用社、交通、土管所、城建所、供销社、供电 所、派出所、司法所、农口七站等主要部门没有管辖权,只有“义务 “,因而不能形成集中统一领导。如在土地管理使用方面,体制不顺, 思想不解放,对本行政区域外需要用地者有种种限制,将外地人才、 资金、技术等拒之门外,制约了土地等许多因素的合理组合。 三、国外小城镇建设和管理的经验借鉴 。一)美国的小城镇建设和管理经验。1)重视规划的作用,美 国小城镇规划有四条基本原则:一是后现尽可能满足人的生活需要; 二是充分尊重和发扬当地的生活传统,三是最大限度地绿化和美化环 境;四是塑造城镇不同地特点和培育有个性地城镇。同时还要根据建 设需要编制详规。2)重视基础设施建设,美国小城镇建设资金由联邦 政府、地方政府和开发商共同承担,联邦政府负责投资建设连接城镇 间地高速公路,小城镇的供水厂、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等是由州 和小城镇政府负责筹资建设,开发商负责小城镇内社区内的、水电、 通讯等生活配套设施的建设资金。3)重视环境建设,在美国,环境建 设是城镇建设的主要之一,给小城镇提供了一个可持续的环境。4) 重视城镇特色,追求个性,重视城镇特色是美国城镇建设的特点之一, 无论走到哪里,都能看到不同面貌和特色的小城镇,那种千城一面、 万镇雷同的现象是见不到的。5)重视建设管理,所谓“三分建设,七 分管理“,一个好的城镇更需要好的管理。美国的城市建设管理经验 主要有两点:一是拥有健全完善的规章制度;二是依法办事,违法必 究的管理作风。 二)德国的村镇建设经验。德国的村镇建设经验主要体现在四 个方面:一是政府高度重视村镇改造和建设,颁布了一系列保护农业 用地、保护农产品价格的法规,加强管理机构、管理队伍的建设、完 善村镇建设的投资机制,加大政府的支持力度,形成了比较均衡的城 镇结构体系;二是优先考虑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的建设,为改造 村镇的居住环境,提高村镇居民生活的舒适度,政府十分注重基础设 施、社会服务社会设施的建设和各种公益事业的健全完善,且这些建 设资金大部分来源于国家补贴和乡镇的税收;三是注重单体设计与整 体景观协调,德国村镇的特点是村落建设与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之所 以能够如此,主要是靠村镇改造规划和设计地调控作用,德国地村镇 建设是建筑设计在统一中寻求特色,在突出特色中满足规划的统一要 求;四是注重环境建设和保护古建筑。 三)英国的小城镇建设经验。英国小城镇建设经验集中体现在 几次规划运动中,包括霍华德的田园城市运动,新城建设运动,米尔 顿·凯恩斯城建设、中心村的建设等,集中体现了规划在小城镇建设 发展中的作用。 纵观各国小城镇建设发展的历程,虽然和做法各具特色,但都 具有以下几点共同之处: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重视规划的权威性和 按规划实施建设;重视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服务设施建设;重视人文 环境的继承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四、加强小城镇建设与管理,协调城乡发展的对策。 作为协调城乡发展的战略选择,中国的小城镇建设既具有世界小 城镇建设和管理的一般特点,同时又带有浓厚的中国特色,所以我们 可以在借鉴世界西方发达国家小城镇建设和管理的经验,并结合我国 的实际,寻求加强中国小城镇建设与管理的对策,以促进呈现协调发 展。 一)规划,合理布局是基本前提。要遵循城镇化发展,按照 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的要求,抓紧编制统一协调的小城镇发展规划, 并将其纳入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城镇规划必须突出科学性, 要按照小城镇建设的发展规律办事,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打 破原有陷阵行政区划的限制,在布局上确定好小城镇的性质、功能和 基础设施规模,注重实效,使小城镇成为联结农村与城市的纽带和桥 梁。小城镇建设规划必须面向“三农”,坚持把“农村化、农村化、 农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作为发展目标,统一规划,适度超前。建 立完善的规划编制与实施以及监督反馈的管理制度,保证规划的有序 进行。同时,小城镇建设规划还需突出重点,注重特色,反对遍地开 花、平衡推进的做法。 二)增强小城镇可持续发展能力是最终目的。可持续发展是 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立足当前,放眼长远,小城镇建设必须坚 持以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为中心,正确处理好人口增长、经济社会发 展、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大力实施“蓝天、碧水、 绿地”和“美化、净化、亮化”工程,坚决淘汰和关闭严重浪费资源 和污染环境的,通过合理布局规划,协调新城和旧城的关系,保护古 建筑,开发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现代建筑,创造优美、和谐、舒适的 城镇环境。 三)深化小城镇综合配套改革是重要内容。加强小城镇建设 必须深化改革,进行体制创新。首先,要全面落实小城镇户籍制度改 革,完善配套政策措施,确保城乡居民享有同等待遇,积极为城乡人 力资源的合理流动创造有力条件,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其次,要 创新小城镇建设资金筹集的渠道和机制,摆脱对财政的依赖思想,运 用城市经营理念,盘活城市公共资产,走资本运营的路子,在城镇土 地转化和升值、房地产增值中筹集建设资金,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 加快城镇公用事业、企业的公司制改革,培育资本市场,最广泛地吸 引社会投资,理顺财政关系,完善小城镇地财政管理体制,从制度上 保证小城镇建设的稳定的资金来源。 四)努力提高小城镇管理水平是根本保证。美国小城镇的发展经 验告诉我们,城镇“三分在建,七分在管”。而我国小城镇发展的现 状却是很多城镇“重建轻管”,“有硬件,无软件”。因此,抓好小城 镇建设的同时,必须提高小城镇的管理水平。
1/100在高速增长中寻求健康发展——江苏城市化的理性选择徐海贤[1] 邹军[2]城市规划.2007,31(3).-35-392/100江苏省县域城市化发展浅析王冉 陈玉华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1).-6625-66263/100快速城市化地区县级城市工业发展战略与空间布局研究——以江苏省8个县级市为例段兆广[1] 张伟[2]城市问题.2007(4).-2-64/100江苏南通:创新机制 放宽政策 推进廉租住房制度建设无城乡建设.2007(4).-45-465/100关于农民失地问题的实证研究——以江苏省A市B区为例韩露露内蒙古农业科技.2007(1).-21-236/100浅析江苏城市化进程面临的土地问题邹伟[1] 何孟飞[2] 吴群[1]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189-1927/100江苏省未来城市化进程中资源环境效应的多情景模拟刘耀彬[1,2] 李仁东[3]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7,23(2).-61-64,798/100城市化进程中江苏省耕地资源非农化转化的实证分析许恒周 吴冠岑广东土地科学.2007,6(1).-44-489/100交通与城市化的耦合度分析——以江苏省为例孙爱军[1,2] 吴钧[2] 刘国光[2] 庞金亮[3]城市交通.2007,5(2).-42-4610/100江苏省吴江市芦墟实验小学——城市化进程中农村环境教育硕果累累无上海教育科研.2007(3).-I0003-I000311/100江苏:产业化、市场化推进城市治污:大力推行产业化 促进污水处理事业健康发展徐学军城乡建设.2007(2).-6-912/100江苏“十五”时期城市发展的问题透视赵志凌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6(1).-50-5213/100区域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发展模拟及调控策略——以江苏省为例刘耀彬[1] 陈斐[1] 李仁东[2]地理研究.2007,26(1).-187-19614/100江苏1546万农村劳动力成为“新市民”——江苏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做法李直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7(1).-4-815/100江苏节水制度研究顾向一江苏水利.2006(12).-23-2516/100江苏省城市化研究杜国平[1] 钟太洋[2]安徽农业科学.2006,34(24).-6605-660717/100江苏省镇江市教育在城市化进程中优化布局无中国农村教育.2006(12).-F0004-F000418/100江苏推广焚烧技术有效处理城市污泥王华城乡建设.2006(11).-38-3919/100江苏省城镇化进程中土地利用的问题及对策李泽楼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5(5).-39-4120/100江苏省城市化水平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刘耀彬[1,2]生产力研究.2006(10).-110-111,14121/100生产要素市场化与江苏城市化动力机制演变吴莉娅地理科学.2006,26(5).-529-53522/1001996年~2004年江苏省县市城市化水平空间演变分析欧向军[1] 吉婷婷[2] 蒋田南[3] 史冬防[3]规划师.2006,22(9).-56-5923/100关于中小型城市道路交通发展规划的探讨——以江苏省盐城市为例杨二俊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16(20).-83-84,10824/100江苏省城市化发展的区域差异分析马晓冬[1,2] 徐建刚[2]世界地理研究.2006,15(3).-68-7425/100产业集群与城市化发展的实证研究——以浙江义乌、江苏昆山为例饶宝红 徐维祥 陆央央 沈阳松经济问题探索.2006(9).-149-15226/100城市化进程中村级股份合作制改革的创新机理探析——以江苏省无锡市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制度创新为例陈志新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1(4).-76-8027/100江苏省区域城市化水平评价徐梦洁 孙雁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6(2).-18-1928/100江苏、上海城市化战略的调整及对浙江的影响张才方今日浙江.2006(11).-38-4029/100城市化中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以江苏无锡为个案志新求索.2006(5).-76-7830/100区域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特征及机制——以江苏省为例刘耀彬[1,2]经济地理.2006,26(3).-456-46231/100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靠什么?——江苏省华西村新农村建设的启示任博当代陕西.2006(5).-26-2732/100江苏全面小康指标无江苏对外经贸论坛.2006(1).-34-3433/100江苏省城市化发展与土地利用程度变化相关性研究刘坚[1] 黄贤金[1] 赵彩艳[2] 翟文侠[1]水土保持研究.2006,13(2).-198-20134/100城中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路径选择——以江苏无锡市村级股份合作制改革为例陈志新江苏农村经济.2006(4).-48-4935/100基于SD的江苏省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发展情景分析宋学锋[1] 刘耀彬[2]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6,26(3).-124-13036/100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利用问题研究——以江苏省为例赵翠薇 濮励杰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6,15(2).-169-17337/100流动人口的数量及其分布特征研究——以江苏省为例黄润龙西北人口.2006(2).-15-18,2538/100江苏:投资450亿元用于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建设无中国工程建设通讯.2006(4).-18-1839/100区域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性分析——以江苏省为例刘耀彬[1] 宋学锋[2]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6,35(2).-182-187,19640/100江苏人口城市化空间结构研究周玉翠江苏商论.2006(2).-11-1241/100江苏省县市城市化水平差异研究欧向军现代城市研究.2006,21(3).-45-50,5542/100城市化背景下农村集体产权的界定——以江苏无锡市村级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制改革为例陈志新江苏农村经济.2006(1).-55-5743/100江苏省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规律分析刘耀彬[1] 李仁东[2]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6,16(1).-47-5144/100浅谈城市化进程与房地产投资——以江苏省为例程征贵[1] 林子文[2]沿海企业与科技.2006(2).-208-20945/100江苏村镇建设工作思路张泉小城镇建设.2005(12).-33-33,7746/100乡村城市化动力机制与发展模式研究—以江苏省为例张婷 杨山 梁丹安徽农业科学.2005,33(11).-2138-213947/100外资集聚效应与产业结构升级关系——以江苏为例的研究程进上海经济研究.2005(11).-116-12148/100江苏省城市照明设施防盗情况综述罗庆道路照明.2005(4).-45-46,3949/100江苏城市化的科学发展观思维戴军 张京祥 曹荣林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15(4).-100-10450/100城市化与耕地资源的协调性研究——以江苏省为例的实证分析陈志刚[1,2] 王青[2]生态经济.2005(11).-42-4451/100江苏省房地产市场形势的分析判断无江苏楼市.2005(10).-8-1152/100透视当前江苏城市发展问题赵志凌江南论坛.2005(10).-10-1253/100农工党江苏省委会在江苏省政协九届九次常委会上呼吁:政府要高度重视进城务工人员的医疗保障无前进论坛.2005(9).-10-1154/100江苏城市化:现状、问题与对策白先春[1] 朱龙杰[2]江淮论坛.2005(5).-49-5355/100从德国城乡建设的经验看江苏省城市化战略的实施傅阳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5(A01).-265-27156/100江苏小城镇发展构想王志强小城镇建设.2005(8).-91-9357/100全球化、外资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江苏个案研究吴莉娅[1] 顾朝林[2]城市规划.2005,29(7).-28-3358/100江苏省城市化发展现状及动力研究王志强城市规划.2005,29(7).-34-3859/100快速城市化背景下江苏省土地利用程度变化及其人文驱动因素分析刘坚[1] 黄贤金[1] 翟文侠[1] 赵彩艳[2]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05,23(2).-223-22760/100小城镇唱响城市化的和谐主旋律——江苏吴江市震泽镇见闻徐得立 李坤民中国城市经济.2005(4).-72-7461/100江苏:今年城市化进程提高两个百分点无中国城市经济.2005(4).-83-8362/100江苏人大代表呼吁修改《土地管理法》无江苏农村经济.2005(4).-11-1163/100村庄建设与城乡统筹——江苏村庄如何建设?丁国华小城镇建设.2005(4).-100-100,2564/100城市化中的用地问题——一组来自江苏的报道——积极稳妥推进江苏沿江地区农村城市化王荣炳中国城市经济.2005(2).-8-1065/100江苏沿江开发中失地农民的出路与建议张启祥中国城市经济.2005(2).-16-1866/100江苏新一轮城市化形势分析与战略思考周游江海学刊.2005(2).-70-7567/100区域人口城市化的趋势分析——以江苏省为例白先春[1] 凌亢[1] 郭存芝[2]人口与经济.2005(1).-39-4368/100江苏城市竞争力的对比评价与提升途径方维慰学海.2005(1).-124-12769/100城市发展质量的综合评价_以江苏省13个省辖市为例白先春[1] 凌亢[1] 郭存芝[2]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4,14(6).-91-9570/100区域城市化水平的综合测度研究——以江苏省为例欧名豪 李武艳 刘向南 谌明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4,13(5).-408-41271/100苏南乡村经济精英流向城市现象考察——江苏扬中个案调查资料的定性分析姚俊社会.2004(5).-12-1672/100异地城市化——缩小江苏区域经济差异的现实选择黄雪琴[1] 张士杰[2]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4(1).-21-2673/100江苏省城市化物元模型综合评价张丽霞 施国庆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5(2).-210-21474/100江苏:以科学的发展观实现“两个率先”牟维旭 郭奔胜半月谈.2004(2).-27-2975/100加快城市化进程的若干对策——以江苏省无锡市惠山区为例杜殷兴 陈谋勇 钱莉莉城乡建设.2004(2).-31-3276/100江苏省城市化发展差异及其特征分析孙亚范[1] 余海鹏[2]南京社会科学.2004(1).-91-9677/100城市化水平综合指数测度方法探讨——以江苏无锡市、泰州市为例李爱军[1] 谈志浩[2] 陆春锋[1] 张一飞[1]经济地理.2004,24(1).-43-4778/100江苏省城市化区域差异发展研究王志宪 虞孝感经济地理.2004,24(1).-53-56,6679/100共创品牌 协同发展——访江苏省社科院副院长张颢瀚汪杨上海经济.2004(1).-10-1180/100农村人口转移的空间选择——以江苏南京为样本的研究报告赵小谛 郭霖唯实.2004(10).-25-2781/100城市化进程对耕地面积变化的影响——以甘肃省和江苏省为例牛星 欧名豪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04,39(6).-729-73482/100海外华文媒体联袂解读江苏张圣荣华人时刊.2004(11).-2-283/100绿色江苏新亮点——发展江苏城市森林的思考谢友超[1] 王欢[2]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4(3).-85-8884/100小城镇污水规划应因地制宜科学实施——以江苏无锡硕放镇为例周巍峰小城镇建设.2004(9).-98-9985/100未来江苏高等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对接略论贺文瑾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0(3).-47-5086/100当前江苏城市发展面临的五大问题赵志凌改革与开放.2004(7).-6-787/100规划引导,统筹协调,加快推进江苏城市化周游中国改革.2004(5).-71-71,7388/100倾力打造文明进步的新江苏周描坤华人时刊.2004(5).-4-689/100城市化是江苏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路径王芳[1] 王景东[2]审计与经济研究.2004,19(3).-61-6390/100城市化进程的实现途径与制度创新——以江苏南通为例刘建芳小城镇建设.2004(4).-45-4791/100小城镇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保护研究——以江苏江都市邵伯镇为例张新华小城镇建设.2004(4).-52-5392/100江苏工业化发展水平的研究陈彬 杜玉兰 封潇江苏商论.2004(3).-106-10893/100江苏城市化进入快速发展期黄卫城乡建设.2003(3).-42-4394/10021世纪初的江苏经济:一个新的快速增长期黄健江苏经济.2003(12).-8-995/100“第一方阵”勇争先——江苏与广东经济发展的比较吴权江苏经济.2003(9).-68-6996/100“绿化”江苏经济——江苏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综述徐山瀑 王鲁沛 余宏霞 马恩兵江苏经济.2003(8).-4-797/100关于江苏省中等城市发展的思考马继刚 沈正平 沈山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9(3).-117-12198/100江苏城市化与城市规划的趋势和任务顾小平江苏建筑.2003(B11).-16-2199/100江苏省区域经济考察报告李勇 张文浩青海经济研究.2003(6).-11-15100/100江苏城市化的动力机制研究严翅君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3(4).-57-631/67发挥区域优势 加快沿东陇海线产业带建设——江苏发展高层论坛第16次会议在宁举行无江苏改革.2003(11).-4-52/67江苏省城市外商投资环境的定量分析朱传耿现代经济探讨.2003(7).-61-633/67以信息化推动江苏城市化进程方维慰现代经济探讨.2003(1).-23-254/672002年江苏省国土资源工作回眸无江苏国土资源.2003(1).-8-125/67加快江苏城市化进程的对策措施黄卫城市规划.2003,27(6).-42-436/67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实证分析——以江苏省江都市为例钟钰 孙雪峰农业经济.2003(10).-29-307/67江苏产业经济发展及其对策黄德春[1] 许长新[2]工业技术经济.2003,22(4).-14-188/67加快城市化进程的对策——以江苏无锡市惠山区为例杜殷兴 陈谋勇 钱莉莉小城镇建设.2003(7).-24-269/67江苏城市化战略构思与政策调整取向郭忠兴 曲福田地域研究与开发.2003,22(5).-26-2910/67论世界与中国城市化的大趋势和江苏省城市化道路吴良镰[1] 吴唯佳[2] 武廷海[3]科技导报(北京).2003(9).-3-611/67江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初步意见钱志新现代管理科学.2003(4).-3-4,612/67江苏省第三产业的发展与人口城市化目标的实现许萍 陈锐现代管理科学.2003(3).-90-9113/67江苏省城市化区域差异及发展模式探讨王志宪[1] 虞孝感[2]城市规划汇刊.2003(5).-86-8914/67量身定做 绘就“三圈”蓝图——江苏省全面完成三个都市圈规划王学锋建设科技(建设部).2003(2).-57-5715/67江苏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特点与思考邱建新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2(3).-55-5816/67从世界与中国城市化的大趋势看江苏省城市化道路吴良镛[1] 吴唯佳[2] 武廷海[3]现代城市研究.2003,18(2).-50-5417/67江苏城市化进程中的制度创新赵晓谛学海.2003(2).-128-13318/67长三角与江苏区域发展战略张颢瀚江南论坛.2003(1).-23-2419/67对江苏省城市化发展进程的思考于水[1] 严新明[2]理论月刊.2003(8).-64-6620/67工业化、市场化与江苏区域发展蒋伏心江苏经济.2003(1).-11-1121/67小城镇规划建设与土地利用的十大问题及对策——以江苏省连云港市为例陆华规划师.2003,19(10).-32-3622/67区域城镇体系规划的探索和创新——《江苏省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工作的回顾剖析王学锋规划师.2003,19(2).-72-7623/67江苏城市现代化思考张峰中外企业.2002(3).-102-10424/67美国城市化经验对江苏城市化战略的启示蓝绍敏唯实.2002(8).-144-15025/67论高速公路建设与江苏经济发展顾为东现代经济探讨.2002(12).-61-6326/67江苏经济呈现三大新亮点顾雷鸣江苏对外经贸论坛.2002(4).-F003-F00327/67城市化水平与耕地面积变化的相关研究——以江苏省为例吴群 郭贯成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2,25(3).-95-9928/67我国农村城市化的推进次序—江苏的实践及其启示秦兴方[1] 吴进红[2] 等管理世界.2002(3).-101-10629/67农村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民意愿考察—对江苏的实证分析蒋乃华[1] 封进[2]管理世界.2002(2).-24-28,7330/67江苏省轻道交通发展战略秦雁 李玉琦 等综合运输.2002(8).-24-2631/67城市化进程中耕地资源转用效率评价—以江苏省为例钟太洋[1] 蒋鹏[2] 等地域研究与开发.2002,21(2).-55-5932/67关于加快小城镇建设的对策与思考——以江苏省无锡市惠山区为例杜殷兴 陈谋勇城乡建设.2002(12).-21-2233/67江苏省城市化发展的反思及战略构想汤茂林城市问题.2002(1).-23-2634/67对江苏城市化发展的思考李宗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1).-24-2835/67三大亮点照亮江苏经济锦辑空运商务.2002(24).-28-2936/67与时俱进铸英师——江苏省消防总队队伍正规化、业务规范化建设写真李玉美 唐团结火警.2002(11).-3-837/67美国城市化经验对江苏城市化战略的启示蓝绍敏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3(6).-90-9538/67江苏城市现代化思考张峰中外企业.2002(59).-102-10439/67江苏省委省政府在无锡举办领导干部学习会无江南论坛.2002(8).-47-4840/67江苏省区域城市化水平评价与分析赵喜仓 吴继英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4).-92-9641/67江苏省五大发展战略在苏北的实现途径朱传耿江苏社会科学.2002(1).-196-19842/67十三年辉煌看江苏汤以伦江苏经济.2002(11).-8-1343/67社会结构转型与江苏保险业刘政焕江苏经济.2002(11).-32-3344/67以入世为新动力推进江苏城市化仲红岩江苏改革.2002(9).-42-4345/67以入世为新动力 推进江苏城市化仲红岩江苏改革.2002(9).-42-4346/67江苏城市化水平再评估田伯平江苏改革.2002(3).-8-1047/67江苏省设立“江苏人居环境奖”潘胜室内设计与装修.2001(5).-9-948/67江苏农村城市化进程中乡镇干部意愿的区域比较秦兴方 汤学俊 等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5(5).-3-849/67生态示范区建设中生态型第三产业发展探讨——以江苏省吴县市、邗江县、邳州盛静芬[1] 邹欣庆[2] 等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1,11(1).-104-10850/67加快江苏城市化进程的实现途径与制度创新王雪非[1] 范朝礼[2] 张小林[3]江海学刊.2001(5).-25-2951/67江苏省城市化进程中的思考与建议张伟新 崔广柏生态经济.2001(4).-31-3352/67江苏城市化发展新阶段的问题与对策徐琴[1] 娄欣[2]现代经济探讨.2001(12).-19-2153/67城市化背景下的“空心村”现象及其对策探讨——以江苏省为例薛力城市规划.2001(6).-8-1354/67区域产业结构演变与城市化进程—以江苏省苏州市为例的分析向俊波 陈雯中国经济问题.2001(4).-44-4855/67江苏商业与经济发展分析胡荣华 晏维龙江苏商论.2001(3).-30-3356/67江苏省乡村人聚环境建设的空间分异及其对策探讨薛力 吴明伟城市规划汇刊.2001(1).-41-4557/67世纪城市化发展的经验及其对江苏的启示汤茂林现代城市研究.2001(4).-55-5858/67农村城市化进程中农民集团的行动逻辑:以江苏为例秦兴方中国农村观察.2001(5).-69-7459/67江苏城市化道路的分析与对策建议杨根平江苏社会科学.2001(4).-187-19060/67城市化:江苏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张二震 方勇 等江苏社会科学.2001(2).-181-18561/67促进江苏沿江地区协调发展顾朝林江苏经济.2001(8).-50-5062/67营造江苏城市整体优势顾松年江苏经济.2001(3).-31-3363/67江苏新经济增长极的塑战略刘志彪[1] 王建优[2]江苏改革.2001(5).-17-2064/67江苏城市化优先战略选择张鸿雁江苏改革.2001(4).-14-1565/67加快江苏城市伦建设的几个问题王雪非 范朝礼 等江苏改革.2001(1).-24-2566/67改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农民增收的强大动力—以江苏省为例萧竞华南京社会科学.2001(11).-79-8467/67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化为何不导致城市化--江苏省城市化滞后原因实证分析吴力子南京社会科学.2001(7).-64-68
一、短视行为导致地方产业结构失衡小城镇建设过程中条件不断变化。无视条件变化便把握不住小城镇建设的未来演变趋势。回头看,凡发生产业结构失衡的经济落后县市,当初都曾出现过短视、蛮干的行政行为和明显失误的地方政策。整个演化进程分四阶段。早期,城建摊子多半铺得太大,建筑业和房地产业超常规扩张。从县域经济层面考察,这些地方的财政收入已高度依赖于建筑业和房地产业,于是陷入两大窘境:一是为获得更多财政收入直接介入房地产,前期协从房地产商低价征用民房搞旧城改造,后期则为房地产炒作推波助澜,民怨不小;二是当地一些实权官员直接干预或间接参与房地产开发,获利不小,更让社会上贫富悬殊差距转化成党群、干群间紧张关系。中西部县市过去经济多半薄弱,启动小城镇建设常靠土地拍卖,后来又人为助长房地产炒作,拆迁范围内百姓们花掉几十年积蓄才能适应。民间资金大多沉淀在房子上面,当地个体私营经济遭遇寒流,过去刻意打造的“食府一条街”、“娱乐一条街”等纯消费店面陆续歇业,很能说明问题。随之,当地劳动力市场受影响。以前,经济落后县市的国有企业差不多“放”完了,绝大部分城镇劳动力和农村剩余劳动力靠个体私营企业消化。当地居民现在购置新房后却面临个体私营经济寒流,劳动力只能外出沿海和经济发达地区寻业,本地劳动力反而匮乏,严重时新引进的劳动力密集型企业无法招满合格工人,当地个体私营经济进一步萎缩,完全出乎外来老板原先所料。问题还有,因劳力外出的劳务收入高于本地,不仅给本地更多的劳动力外出起示范效应,且因其带回资金增量短期内还达不到个体投资办企业的数量,只能偏向于投入家人生活消费,从而慢慢提高了本地的生活资料价格。笔者看到,那些县市的日常生活用品和服务价格就时常高于当地中心城市甚至省城。继而,当地财政对房地产业和建筑业的依赖性进一步增大。由于本地劳动力大量外出,产业格局失衡,本地工薪阶层收入长年不得提高,其生活水平渐渐落后于其他居民,劳动力外出家庭大多剩下老弱妇孺和在读学生,造成本地的生活资料消费萎缩;而本地的廉价劳动力潜在优势丧失,又使得外地资金投资本地的难度陡升;结果是本地农业产品多以低价位的原材料形式进入外地市场,外地工业产品和农业加工产品多以高价位进入本地市场,本地贸易出现逆差,再加上前几年农村税费改革和今年取消农业税,当地财政收入吃紧,迫使政府更投入地“促进”房地产业和建筑业。有的地方完成旧城区改造后又立即搞新一轮城区扩建,于是出现已建房入住率低、新城区半拉子工程的尴尬情景。最后,产业格局严重失衡成定局,财政收入萎缩。由于经济落后县市多处于交通和资源条件均较差的边远山区,本地经济难以催生资本大户,故小城镇建设所需的巨大启动资金主要来自银行贷款和房地产商;城建新房陆续出售时期,当地民间资金开始向房地产商手中聚集,但因本地产业结构仍然落后、利润回报率低且不稳定,所以他们并不把积聚的资金投入本地其他产业,而是外投其他地区,致使本地资金外流。这个阶段,有些地方的银行储蓄显著增大,来源主要是房地产商,其他产业的增量资金则开始减小。硬着头皮走下去房屋空闲率陡然上升,房地产商随之淡出,倚重房地产业和建筑业的财政收入萎缩。单一依赖于房地产的小城镇建设政策取向,前期导致其他产业增量资金渐渐不足,后期导致当地整个产业结构动态调整滞后,前期条件变化成为后期条件变化的前提。由此可见,小城镇建设在此所涉及的已不只是单纯的城建学、经济学问题,而是涉及到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目标的系统问题。二、导致地方政策失误的四大矛盾单一依赖房地产业小城镇建设策略,无疑是多重矛盾的作用结果。新的小城镇建设怎样选择正确发展方向,已陷产业结构失衡的经济落后县市怎样摆脱困境,不能不面对这些矛盾深加思考。本文归纳四大矛盾。第一,地方经济实力单薄与城镇建设所需资金缺口之间的矛盾。单靠政府财政,多数经济落后县市小城镇建设资金不足;故很多地方派员外出寻经,引进利用民间闲散资金的办法,其中两个办法即是:低价格征收老城区民房、高标准规划民间新建房。据此,贫穷县市小城镇建设愈超前,一时内财政增收幅度愈大;但由于原来本地经济资源形态低级、内生性储蓄低、社会闲散资金存量小,结果随之民间资金消耗愈大,其他产业发展所受影响亦愈大。此矛盾的内在固有因素是资源。欲化解这个矛盾,当从活化资源着手,化本地天然资源为可市场交换的商品资源、货币资源。第二,行政权力不断扩张与社会公众权益弱化之间的矛盾。为了低价征收老城区民房,这些经济落后县市往往成立含有土地、城建、公安等部门的“拆迁办”,强制居民拆房迁居;为了高价卖出房地产,当地的城建、土地部门往往联手策划炒作,导致房地产价格扶摇直上。贱征贵卖损害百姓利益,已引起中央政府高度重视且出台一系列文件规定严加制止。此矛盾的内在固有因素是权力,其发生前提是公共权力的赋予、监督机制不完善。与其他经济发达地区相比,中西部不少县市之所以经济落后,并非单纯的自然因素使然,而常伴有市场秩序欠佳、社会环境欠理想等综合因素作用,尤其表现为行政权力异常扩张。故当小城镇建设规划超越当地经济实力时,便要倚仗不当行政辅佐。欲化解此矛盾,只能经由建立和完善民本政府予以完成,也就是让普通百姓的意见、要求和评议进入公共权力的赋予和监督环节。第三,地方财税收入增加与税源缩小之间的矛盾。低价征收旧房地产和高价出售土地使用权,形成巨大的价差,加上房地产业膨胀,政府获得可观的税费收入,迅速扭转了经济落后县市以往财政上捉襟见肘的被动状况;然而,大量民间资金沉淀于房地产,其他产业的“资金——商品——资金”循环周期延长,产业税源范围反而缩小。房产业过度膨胀本身意味着经济泡沫,政府主导型的房产业过度膨胀更将直接导致当地整个产业结构严重失衡。该矛盾中,生产要素是其内在固有因素。虽然各地均有种类数量迥异的天然资源。但只有经过有效的开发利用,先行投入资金、技术和设备等,方可将本地天然资源转化成更具经济价值的可市场化的物质形态,换取更多生产要素。强硬推行超常规小城镇建设方案,使本地生产要素高度聚集于房地产业而减少其他产业所获份额,近乎杀鸡取卵。欲化解此矛盾,唯有破除不合科学发展观的“捷径”思想,按经济规律办事,再造衡稳型产业结构。第四,地方党政领导政绩标准与和谐社会全面发展需要之间的矛盾。城镇建设多被当作最能体现领导政绩的“形象”工程;相比之下,要实现和谐社会的全面发展,则需更多地做些前提性、过渡性或扫尾性工作,隐而不彰,却要花大力气且讲求实效。现在各界一致认同新的科学发展观政绩观念,但与此相符的领导政绩考核、评判方法还很不成熟,以前的单纯财税工程、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影响力还很大,经济落后地区的党政领导仍难免看齐经济发达地区的政绩标准,故一厢情愿地搞超常规小城镇建设也就顺理成章了。这个矛盾中的内在固有因素是执政观念。欲化解此矛盾,必须牢牢树立“以民为本”、“执政为民”理念,规范“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的权力行为准则。小城镇建设中,四大矛盾所处阶段及其作用各不同,但彼此关联。规划方案一旦超过地方经济实力的承载力,通常先遇行政权力不当扩张与社会公众权益弱化的矛盾,继而遭遇地方财税收入增加与税源缩小的矛盾;这两个矛盾则常由地方党政领导政绩标准与和谐社会全面发展需要的矛盾引发,于此凸显决策的重要性,落实科学发展观确实具有广泛的现实意义。但在中西部经济落后县市地方经济实力薄弱与城镇建设巨大资金缺口的矛盾贯穿全过程。四大矛盾分别围绕本地资源、公共权力、生产要素和执政观念等深层影响因素展开。紧扣深层因素化解矛盾,是那些县市在小城镇建设中成功规避产业结构失衡的先决条件。三、采取综合措施走出误区基于前述分析,陷入产业结构失衡的经济落后县市若要快步走出困境,必须有针对性地采取综合性治理措施。在小城镇建设的不同阶段上,均应正视所遇矛盾,从长远考虑。前期规划阶段,应当紧扣地方领导执政观念因素,端正小城镇建设的目的,树立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政绩观念,着重规避不合实际的政绩标准与和谐社会全面发展需要的矛盾,严把立项关。措施上既要加强领导干部自律、完善素质修养、强化亲民意识,也要加强上级党委政府指导监督力度、探索新的政绩指标系统、增加基层民主评议。中期实施阶段,应紧扣公共权力因素,完善权力监督和约束机制,及时纠正、制止和杜绝侵犯群众利益行为,规避行政权力不当扩张与社会公众权益弱化的矛盾,严格依法行政。属地最高权力机构人大宜增加相关工作内容,取消多职能部门联合组建的“拆迁办”,将合法强制拆迁事权交还城建和司法部门,坚持按市场公平原则协商处理非强制性拆迁。后期定型阶段,应当紧扣生产要素因素,着重解决好城镇建设已获成果与非房地产业资源开发利用之间的衔接,规避财税收入增加与税源缩小的矛盾。分时分区开展小城镇建设,及时恢复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纠正明显的产业结构失衡,给本地产业优化重组提供必要时间。已陷入小城镇建设异常轨道的经济落后县市,要摆脱倚重单一房地产业税源的局面很不容易,但长远发展决定了必须这样做。地方经济实力单薄与城镇建设所需资金缺口的矛盾,是一个需长期面对的矛盾。该矛盾之所以具长期性,是因为城镇建设首先应满足人们聚集居住的条件需求;居住条件档次并不依循城镇大小截然不同,加上城镇其他功能需求,如区域性商贸、信息、文教科卫中心的功能,较长时期内小城镇建设所需单位投资量总要超过当地经济的承载能力。承认该矛盾的长期性,不是否定经济落后县市小城镇建设的现实必要性和可行性,而是为了更精确地把握、遵循小城镇建设的内在规律。化解其他三个矛盾的同时也成功地化解此贯穿全程的矛盾,就能在推进小城镇建设中维持合理的产业结构。成功化解该矛盾的前提,在于正确制定中长期社会发展战略目标,正确实施适宜的产业经济政策,促进生产要素合理配置,创造产业发展新机遇。这是一项系统工程,主要目标是要活化本地资源,也就是挖掘本地天然资源的相对比较优势,使之转化为新颖的可市场化形态。经济落后县市过去在开发本地资源方面也做过大量工作,但随着小城镇建设进程中渐渐单一依赖房地产业,又更容易忽视本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活化本地资源的工作也就渐渐不能到位了。理论上,中西部落后地区天然资源固然广袤,但从品位、聚集度、交通、技术、开发或加工成本等方面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又缺乏明显的可市场化优势,故长期闲置。但不能不好好思考:如果你那里真没一点资源优势,域外资金、技术和人才怎么会来呢?从社会学角度看,一个地区的天然资源不仅是自然资源,还包括了社会资源。社会资源是历史人化自然和现实人文环境的总和,是漫长历史中人们不断创造、积累的结果,其范围涵盖“硬”性的古代遗迹、传统景观、各类博物馆以及“软”性的体现于今人身上的衣食住行、民风民俗、道德准则、社会风气、制度构架、语言和艺术、生存安全度、交往信任度等等。有序化程度高的社会资源与优质自然资源同样重要。现实中,经济落后县市往往忽视自身社会资源,尤其是忽视体现于今人身上的“软”性社会资源。一些地方在小城镇建设过程中同时破坏本地有序化社会资源,譬如拆除数百年历史的商贸阁楼街,强拆民宅时出动警察甚至雇佣打手,怂恿各方哄抬房地产价格等等。保护有序化社会资源不够,合理开发利用空间缩减,可衍生的产业发展机遇也就没有了。用创新精神来保护、开发和利用本地有序化程度高的社会资源,活化本地资源的路子就宽广起来了。枚举三条:(1)保护或恢复原有社会资源的有序化部分,如维持、恢复社会正常秩序和良好互信,能够增强人们定居和投资意念,提高已有房产利用率,拓延小城镇建设的边际效应。(2)开发利用现有社会资源的有序化部分,如扶持管理规范的旅行社、增加本地旅游项目的宣传,能够促进旅店、交通等配套工程,增强小城镇建设的特定功能。(3)创新有序化社会资源,如将民俗风情、戏曲杂耍与旅游业、商贸业联袂登上一个独具色彩的信息平台,能够拓展本地农渔产品、食谱服装和历史人文景观的知名度,触发产业新机。总之,小镇建设必须以促进本地产业发展为前提,发掘、保护和营造本地有序化程度高的社会资源,乃是活化本地资源的一种高档次手段。
小城镇园林绿化与可持续发展思考论文
城镇园林绿化既是城镇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一门科学,因此,在城镇园林绿化建设过程中,必须以科学的理论作为指导,同时具有严谨的工作态度和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小城镇园林绿化与可持续发展思考论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摘要: 园林绿化是城镇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对改善城市生态和景观环境、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促进城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党的十八大提出“生态文明建设”口号,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本文就小城镇园林绿化与可持续发展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
关键词: 小城镇;园林绿化;可持续发展
引言
随着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城镇园林绿化已不同于传统的栽花种草,应在现有的基础上,结合城镇定位发展需要,科学统筹规划,为人们的工作、生活提供舒适的环境。搞好城镇园林绿化,不仅可以提高城镇面貌,树立良好的外界形象,而且可以平衡城镇生态,调节气候,净化空气,减少噪音等有很大的作用。
一、小城镇园林绿化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随着小城镇化进程加快,人口剧增,资源过度消耗,小城镇环境质培逐渐恶化。现实告诉人们自然界不可能无限度地承受侵害,我们雨也不能片面追求经济发展而忽视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组织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概念,即“在满足当代人需求的同时,不损窖子孙后代为需求发展的能力”,1992年巴州里约热内卢召开的“世界环境与发展人会”上通过的里约宣言,正式确立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新战略—可持续发展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趋社会、经济、自然三者协调不断的发展不断的发展必须以人为本,满足人的各种物质和精神需求,保证社会的自由、平等、公正经济的发展必须保持和合理利用各种自然资源能源,提高再生和综合利用水平,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自然的发展则必须优先保持自然生态,使开发建设在自然环境的承载能力之内。小城镇同林绿化可持续发展要求往小城镇总体规划的框架内以生态学为指导,结合小城镇自然资源的保护,制定、合理的小城镇生态绿地系统,采用先进适用技术,建设稳定的人工自然生态群落,不断提高小城镇绿地定额指标,更好地发挥小城镇园林绿化的生态效益,提高居民生活环境质量,最大限度地促进小城镇市生态系统的改善和小城镇的可持续发展。
二、当前小城镇园林绿化存在的问题
1、没有根据实际特点而盲目的进行效仿
目前在我国各大中型城市中,园林绿化工作做得非常好,建设得也很到位,但小城填在这方面做的却不尽人意,小城填在园林绿化建设时很多时候在效仿大城市,存在着一定的盲目性,许多建设与小城镇自身的发展和建设严重不符,不但起不到应有的效果,还造成了资金上的大量浪费。
2、引种外来植物太盲目,种植形式也太单一
小城填由于在绿化建设时存在着盲目的照搬情况,所以不管是不是当地的种植情况,就盲目的种植外来的物种,所以因不适合当地的生长环境,导致成活率较低,不仅没达到绿化美化的效果,同时也造成经济上的严重损失。另外就是对植物造景不重视,绿化只是简单的栽几棵树,种一些花,或是在大范围内进行绿地的建设,没有层次感,不仅达不到景观美化的效果,同时也达不到造景的可持续性。
3、重建设轻绿化
在小城镇建设中,有些领导只是为了实现短期目标,根本就不考虑长远目标。把精力及财力都集中在建设上,而忽视了绿化建设。更有甚者会认为,加强小城镇建设就是要加强建筑物的建设,漂亮的楼房,宽敞的厂房就是显示城镇富裕的标志,而园林绿化就只会浪费资源,没有直接的经济效益,最多只是在楼中栽一些树就可以了,对于园林绿化根本就不在考虑范围内。
三、小城镇园林绿化可持续发展措施
1、将城镇园林绿化纳入城镇建设的总体规划
城镇园林绿化,是城镇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城镇的园林绿化不可能脱离城镇整体建设单独进行,城镇园林绿化的可持续发展也必须以城镇建设为基础。因此,要实现城镇园林绿化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将城镇园林绿化纳入城镇建设的总体规划。
将城镇园林绿化纳入城镇建设的统筹规划,即城镇绿化建设在城镇总体规划中参与协调,在城镇建设规划中将城镇绿化建设过程中的用地指标、位置安排、层次配置、品种选择、建设管理,以及与周边建筑协调等问题进行统筹安排。
通过与城镇建设的总体规划相统一,能够使城镇园林绿化更好地与周围建筑协调,起到提升城镇品位的效果,才能形成更优美、更和谐、更丰富多彩的城镇园林景观,从而提高城镇的档次,提升城镇居民的生活质量,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健康需要和精神需求,进而达到城镇园林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2、建立健全城镇园林绿化的法律法规
健全法制环境是城镇园林绿化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完善的法律法规既是城镇园林绿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对园林绿化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管理和监督的重要手段。
要建立健全城镇园林绿化的法律法规,首先需要加强立法。除国家有关部门制定的法律法规外,各省市需要根据自身的环境特点和发展方向制定相应的地方性法规,与城镇园林绿化相关的各部门要依据自身工作的职责,制定本部门的相关规定,使城镇园林绿化做到有法可依。在加强立法的同时,还必须严格执法,做到有法必依、违法必究,在全社会形成“依法治绿”的良好氛围。在具体的执法过程中,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如签订绿化管理责任状、评选表彰先进典型、开展城镇园林绿化达标评比竞赛活动、组织园林巡逻纠察队等,充分发挥各部门的职能作用。
3、营造城镇园林绿化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氛围
要实现城镇园林绿化的可持续发展,还需要加大宣传力度,使广大群众认识到城镇园林绿化的重要性,从而营造出城镇园林绿化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氛围。
随着经济社会加速发展,城镇园林绿化的作用已经从过去单一的观赏目标,逐渐转变为调节气候、改善环境等多种目标。因此传统的“见缝插针”式的城镇园林绿化已经不能满足目前城镇园林绿化建设要求。这就要求我们转变思想观念,将城镇园林绿化建设规划与整个城镇发展建设规划协调起来进行统筹规划,探索新的城镇园林绿化建设模式。但是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城镇居民绿化意识不高,对城镇园林绿化的认识还停留在供人观赏的阶段,参与城镇园林绿化建设和管理的自觉性较差。因此,在目前阶段有必要进行大规模、大范围的园林绿化宣传,通过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网络等各种媒体,采取播放宣传片、组织讲座、有奖问答、参观演示等多种形式,对园林绿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和城镇园林绿化的现状进行宣传,通过宣传转变广大城乡居民的思想观念,为城镇园林绿化建设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4、以科学技术为指导进行城镇园林绿化建设
城镇园林绿化既是城镇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一门科学,因此,在城镇园林绿化建设过程中,必须以科学的理论作为指导,同时具有严谨的工作态度和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
遵循生态学原理是城镇园林绿化可持续发展的根本。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从生态学基础理论来研究城镇园林绿化建设,就是如何充分发挥绿色植物的功能来改善城镇的生态环境,实现人、城镇与自然和谐共存,从而推动城镇园林绿化的可持续发展。在城镇园林绿化中遵守生态学原理,一是要考虑备选绿化品种的生物学特性,选用适宜当地生长的园林绿化品种。二是要注意园林绿化品种之间的协调搭配和层次性,以建成稳定的,生态效能最优的植物群落;三是要最大限度的发挥绿色植物的色、姿、形、味功能来改善和美化城镇的生态环境,努力实现人、城镇与自然和谐共存,从而推动城镇园林绿化的可持续发展。
结束语
总之,坚持经济原则建设生态城镇,是城镇园林绿化可持续发展的根本目的和最终目标。我们要牢牢把握住这一点,站在抓好生态环境建设、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高度来对待城镇园林绿化事业,争取早日建成园林化、生态化城镇。
参考文献
[1]罗芳.如何搞好新农村园林绿化的规划与建设[J].甘肃科技,2011,(15).
[2]文正胜.城镇园林绿化建设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林业,2008,(14).
[3]韦红瑰,陆晓燕.山地中小城镇园林绿化建设存在误区及对策[J].广西城镇建设,2008,(08).
1/100在高速增长中寻求健康发展——江苏城市化的理性选择徐海贤[1] 邹军[2]城市规划.2007,31(3).-35-392/100江苏省县域城市化发展浅析王冉 陈玉华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1).-6625-66263/100快速城市化地区县级城市工业发展战略与空间布局研究——以江苏省8个县级市为例段兆广[1] 张伟[2]城市问题.2007(4).-2-64/100江苏南通:创新机制 放宽政策 推进廉租住房制度建设无城乡建设.2007(4).-45-465/100关于农民失地问题的实证研究——以江苏省A市B区为例韩露露内蒙古农业科技.2007(1).-21-236/100浅析江苏城市化进程面临的土地问题邹伟[1] 何孟飞[2] 吴群[1]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189-1927/100江苏省未来城市化进程中资源环境效应的多情景模拟刘耀彬[1,2] 李仁东[3]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7,23(2).-61-64,798/100城市化进程中江苏省耕地资源非农化转化的实证分析许恒周 吴冠岑广东土地科学.2007,6(1).-44-489/100交通与城市化的耦合度分析——以江苏省为例孙爱军[1,2] 吴钧[2] 刘国光[2] 庞金亮[3]城市交通.2007,5(2).-42-4610/100江苏省吴江市芦墟实验小学——城市化进程中农村环境教育硕果累累无上海教育科研.2007(3).-I0003-I000311/100江苏:产业化、市场化推进城市治污:大力推行产业化 促进污水处理事业健康发展徐学军城乡建设.2007(2).-6-912/100江苏“十五”时期城市发展的问题透视赵志凌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6(1).-50-5213/100区域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发展模拟及调控策略——以江苏省为例刘耀彬[1] 陈斐[1] 李仁东[2]地理研究.2007,26(1).-187-19614/100江苏1546万农村劳动力成为“新市民”——江苏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做法李直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7(1).-4-815/100江苏节水制度研究顾向一江苏水利.2006(12).-23-2516/100江苏省城市化研究杜国平[1] 钟太洋[2]安徽农业科学.2006,34(24).-6605-660717/100江苏省镇江市教育在城市化进程中优化布局无中国农村教育.2006(12).-F0004-F000418/100江苏推广焚烧技术有效处理城市污泥王华城乡建设.2006(11).-38-3919/100江苏省城镇化进程中土地利用的问题及对策李泽楼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5(5).-39-4120/100江苏省城市化水平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刘耀彬[1,2]生产力研究.2006(10).-110-111,14121/100生产要素市场化与江苏城市化动力机制演变吴莉娅地理科学.2006,26(5).-529-53522/1001996年~2004年江苏省县市城市化水平空间演变分析欧向军[1] 吉婷婷[2] 蒋田南[3] 史冬防[3]规划师.2006,22(9).-56-5923/100关于中小型城市道路交通发展规划的探讨——以江苏省盐城市为例杨二俊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16(20).-83-84,10824/100江苏省城市化发展的区域差异分析马晓冬[1,2] 徐建刚[2]世界地理研究.2006,15(3).-68-7425/100产业集群与城市化发展的实证研究——以浙江义乌、江苏昆山为例饶宝红 徐维祥 陆央央 沈阳松经济问题探索.2006(9).-149-15226/100城市化进程中村级股份合作制改革的创新机理探析——以江苏省无锡市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制度创新为例陈志新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1(4).-76-8027/100江苏省区域城市化水平评价徐梦洁 孙雁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6(2).-18-1928/100江苏、上海城市化战略的调整及对浙江的影响张才方今日浙江.2006(11).-38-4029/100城市化中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以江苏无锡为个案志新求索.2006(5).-76-7830/100区域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特征及机制——以江苏省为例刘耀彬[1,2]经济地理.2006,26(3).-456-46231/100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靠什么?——江苏省华西村新农村建设的启示任博当代陕西.2006(5).-26-2732/100江苏全面小康指标无江苏对外经贸论坛.2006(1).-34-3433/100江苏省城市化发展与土地利用程度变化相关性研究刘坚[1] 黄贤金[1] 赵彩艳[2] 翟文侠[1]水土保持研究.2006,13(2).-198-20134/100城中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路径选择——以江苏无锡市村级股份合作制改革为例陈志新江苏农村经济.2006(4).-48-4935/100基于SD的江苏省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发展情景分析宋学锋[1] 刘耀彬[2]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6,26(3).-124-13036/100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利用问题研究——以江苏省为例赵翠薇 濮励杰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6,15(2).-169-17337/100流动人口的数量及其分布特征研究——以江苏省为例黄润龙西北人口.2006(2).-15-18,2538/100江苏:投资450亿元用于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建设无中国工程建设通讯.2006(4).-18-1839/100区域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性分析——以江苏省为例刘耀彬[1] 宋学锋[2]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6,35(2).-182-187,19640/100江苏人口城市化空间结构研究周玉翠江苏商论.2006(2).-11-1241/100江苏省县市城市化水平差异研究欧向军现代城市研究.2006,21(3).-45-50,5542/100城市化背景下农村集体产权的界定——以江苏无锡市村级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制改革为例陈志新江苏农村经济.2006(1).-55-5743/100江苏省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规律分析刘耀彬[1] 李仁东[2]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6,16(1).-47-5144/100浅谈城市化进程与房地产投资——以江苏省为例程征贵[1] 林子文[2]沿海企业与科技.2006(2).-208-20945/100江苏村镇建设工作思路张泉小城镇建设.2005(12).-33-33,7746/100乡村城市化动力机制与发展模式研究—以江苏省为例张婷 杨山 梁丹安徽农业科学.2005,33(11).-2138-213947/100外资集聚效应与产业结构升级关系——以江苏为例的研究程进上海经济研究.2005(11).-116-12148/100江苏省城市照明设施防盗情况综述罗庆道路照明.2005(4).-45-46,3949/100江苏城市化的科学发展观思维戴军 张京祥 曹荣林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15(4).-100-10450/100城市化与耕地资源的协调性研究——以江苏省为例的实证分析陈志刚[1,2] 王青[2]生态经济.2005(11).-42-4451/100江苏省房地产市场形势的分析判断无江苏楼市.2005(10).-8-1152/100透视当前江苏城市发展问题赵志凌江南论坛.2005(10).-10-1253/100农工党江苏省委会在江苏省政协九届九次常委会上呼吁:政府要高度重视进城务工人员的医疗保障无前进论坛.2005(9).-10-1154/100江苏城市化:现状、问题与对策白先春[1] 朱龙杰[2]江淮论坛.2005(5).-49-5355/100从德国城乡建设的经验看江苏省城市化战略的实施傅阳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5(A01).-265-27156/100江苏小城镇发展构想王志强小城镇建设.2005(8).-91-9357/100全球化、外资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江苏个案研究吴莉娅[1] 顾朝林[2]城市规划.2005,29(7).-28-3358/100江苏省城市化发展现状及动力研究王志强城市规划.2005,29(7).-34-3859/100快速城市化背景下江苏省土地利用程度变化及其人文驱动因素分析刘坚[1] 黄贤金[1] 翟文侠[1] 赵彩艳[2]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05,23(2).-223-22760/100小城镇唱响城市化的和谐主旋律——江苏吴江市震泽镇见闻徐得立 李坤民中国城市经济.2005(4).-72-7461/100江苏:今年城市化进程提高两个百分点无中国城市经济.2005(4).-83-8362/100江苏人大代表呼吁修改《土地管理法》无江苏农村经济.2005(4).-11-1163/100村庄建设与城乡统筹——江苏村庄如何建设?丁国华小城镇建设.2005(4).-100-100,2564/100城市化中的用地问题——一组来自江苏的报道——积极稳妥推进江苏沿江地区农村城市化王荣炳中国城市经济.2005(2).-8-1065/100江苏沿江开发中失地农民的出路与建议张启祥中国城市经济.2005(2).-16-1866/100江苏新一轮城市化形势分析与战略思考周游江海学刊.2005(2).-70-7567/100区域人口城市化的趋势分析——以江苏省为例白先春[1] 凌亢[1] 郭存芝[2]人口与经济.2005(1).-39-4368/100江苏城市竞争力的对比评价与提升途径方维慰学海.2005(1).-124-12769/100城市发展质量的综合评价_以江苏省13个省辖市为例白先春[1] 凌亢[1] 郭存芝[2]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4,14(6).-91-9570/100区域城市化水平的综合测度研究——以江苏省为例欧名豪 李武艳 刘向南 谌明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4,13(5).-408-41271/100苏南乡村经济精英流向城市现象考察——江苏扬中个案调查资料的定性分析姚俊社会.2004(5).-12-1672/100异地城市化——缩小江苏区域经济差异的现实选择黄雪琴[1] 张士杰[2]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4(1).-21-2673/100江苏省城市化物元模型综合评价张丽霞 施国庆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5(2).-210-21474/100江苏:以科学的发展观实现“两个率先”牟维旭 郭奔胜半月谈.2004(2).-27-2975/100加快城市化进程的若干对策——以江苏省无锡市惠山区为例杜殷兴 陈谋勇 钱莉莉城乡建设.2004(2).-31-3276/100江苏省城市化发展差异及其特征分析孙亚范[1] 余海鹏[2]南京社会科学.2004(1).-91-9677/100城市化水平综合指数测度方法探讨——以江苏无锡市、泰州市为例李爱军[1] 谈志浩[2] 陆春锋[1] 张一飞[1]经济地理.2004,24(1).-43-4778/100江苏省城市化区域差异发展研究王志宪 虞孝感经济地理.2004,24(1).-53-56,6679/100共创品牌 协同发展——访江苏省社科院副院长张颢瀚汪杨上海经济.2004(1).-10-1180/100农村人口转移的空间选择——以江苏南京为样本的研究报告赵小谛 郭霖唯实.2004(10).-25-2781/100城市化进程对耕地面积变化的影响——以甘肃省和江苏省为例牛星 欧名豪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04,39(6).-729-73482/100海外华文媒体联袂解读江苏张圣荣华人时刊.2004(11).-2-283/100绿色江苏新亮点——发展江苏城市森林的思考谢友超[1] 王欢[2]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4(3).-85-8884/100小城镇污水规划应因地制宜科学实施——以江苏无锡硕放镇为例周巍峰小城镇建设.2004(9).-98-9985/100未来江苏高等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对接略论贺文瑾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0(3).-47-5086/100当前江苏城市发展面临的五大问题赵志凌改革与开放.2004(7).-6-787/100规划引导,统筹协调,加快推进江苏城市化周游中国改革.2004(5).-71-71,7388/100倾力打造文明进步的新江苏周描坤华人时刊.2004(5).-4-689/100城市化是江苏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路径王芳[1] 王景东[2]审计与经济研究.2004,19(3).-61-6390/100城市化进程的实现途径与制度创新——以江苏南通为例刘建芳小城镇建设.2004(4).-45-4791/100小城镇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保护研究——以江苏江都市邵伯镇为例张新华小城镇建设.2004(4).-52-5392/100江苏工业化发展水平的研究陈彬 杜玉兰 封潇江苏商论.2004(3).-106-10893/100江苏城市化进入快速发展期黄卫城乡建设.2003(3).-42-4394/10021世纪初的江苏经济:一个新的快速增长期黄健江苏经济.2003(12).-8-995/100“第一方阵”勇争先——江苏与广东经济发展的比较吴权江苏经济.2003(9).-68-6996/100“绿化”江苏经济——江苏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综述徐山瀑 王鲁沛 余宏霞 马恩兵江苏经济.2003(8).-4-797/100关于江苏省中等城市发展的思考马继刚 沈正平 沈山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9(3).-117-12198/100江苏城市化与城市规划的趋势和任务顾小平江苏建筑.2003(B11).-16-2199/100江苏省区域经济考察报告李勇 张文浩青海经济研究.2003(6).-11-15100/100江苏城市化的动力机制研究严翅君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3(4).-57-631/67发挥区域优势 加快沿东陇海线产业带建设——江苏发展高层论坛第16次会议在宁举行无江苏改革.2003(11).-4-52/67江苏省城市外商投资环境的定量分析朱传耿现代经济探讨.2003(7).-61-633/67以信息化推动江苏城市化进程方维慰现代经济探讨.2003(1).-23-254/672002年江苏省国土资源工作回眸无江苏国土资源.2003(1).-8-125/67加快江苏城市化进程的对策措施黄卫城市规划.2003,27(6).-42-436/67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实证分析——以江苏省江都市为例钟钰 孙雪峰农业经济.2003(10).-29-307/67江苏产业经济发展及其对策黄德春[1] 许长新[2]工业技术经济.2003,22(4).-14-188/67加快城市化进程的对策——以江苏无锡市惠山区为例杜殷兴 陈谋勇 钱莉莉小城镇建设.2003(7).-24-269/67江苏城市化战略构思与政策调整取向郭忠兴 曲福田地域研究与开发.2003,22(5).-26-2910/67论世界与中国城市化的大趋势和江苏省城市化道路吴良镰[1] 吴唯佳[2] 武廷海[3]科技导报(北京).2003(9).-3-611/67江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初步意见钱志新现代管理科学.2003(4).-3-4,612/67江苏省第三产业的发展与人口城市化目标的实现许萍 陈锐现代管理科学.2003(3).-90-9113/67江苏省城市化区域差异及发展模式探讨王志宪[1] 虞孝感[2]城市规划汇刊.2003(5).-86-8914/67量身定做 绘就“三圈”蓝图——江苏省全面完成三个都市圈规划王学锋建设科技(建设部).2003(2).-57-5715/67江苏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特点与思考邱建新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2(3).-55-5816/67从世界与中国城市化的大趋势看江苏省城市化道路吴良镛[1] 吴唯佳[2] 武廷海[3]现代城市研究.2003,18(2).-50-5417/67江苏城市化进程中的制度创新赵晓谛学海.2003(2).-128-13318/67长三角与江苏区域发展战略张颢瀚江南论坛.2003(1).-23-2419/67对江苏省城市化发展进程的思考于水[1] 严新明[2]理论月刊.2003(8).-64-6620/67工业化、市场化与江苏区域发展蒋伏心江苏经济.2003(1).-11-1121/67小城镇规划建设与土地利用的十大问题及对策——以江苏省连云港市为例陆华规划师.2003,19(10).-32-3622/67区域城镇体系规划的探索和创新——《江苏省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工作的回顾剖析王学锋规划师.2003,19(2).-72-7623/67江苏城市现代化思考张峰中外企业.2002(3).-102-10424/67美国城市化经验对江苏城市化战略的启示蓝绍敏唯实.2002(8).-144-15025/67论高速公路建设与江苏经济发展顾为东现代经济探讨.2002(12).-61-6326/67江苏经济呈现三大新亮点顾雷鸣江苏对外经贸论坛.2002(4).-F003-F00327/67城市化水平与耕地面积变化的相关研究——以江苏省为例吴群 郭贯成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2,25(3).-95-9928/67我国农村城市化的推进次序—江苏的实践及其启示秦兴方[1] 吴进红[2] 等管理世界.2002(3).-101-10629/67农村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民意愿考察—对江苏的实证分析蒋乃华[1] 封进[2]管理世界.2002(2).-24-28,7330/67江苏省轻道交通发展战略秦雁 李玉琦 等综合运输.2002(8).-24-2631/67城市化进程中耕地资源转用效率评价—以江苏省为例钟太洋[1] 蒋鹏[2] 等地域研究与开发.2002,21(2).-55-5932/67关于加快小城镇建设的对策与思考——以江苏省无锡市惠山区为例杜殷兴 陈谋勇城乡建设.2002(12).-21-2233/67江苏省城市化发展的反思及战略构想汤茂林城市问题.2002(1).-23-2634/67对江苏城市化发展的思考李宗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1).-24-2835/67三大亮点照亮江苏经济锦辑空运商务.2002(24).-28-2936/67与时俱进铸英师——江苏省消防总队队伍正规化、业务规范化建设写真李玉美 唐团结火警.2002(11).-3-837/67美国城市化经验对江苏城市化战略的启示蓝绍敏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3(6).-90-9538/67江苏城市现代化思考张峰中外企业.2002(59).-102-10439/67江苏省委省政府在无锡举办领导干部学习会无江南论坛.2002(8).-47-4840/67江苏省区域城市化水平评价与分析赵喜仓 吴继英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4).-92-9641/67江苏省五大发展战略在苏北的实现途径朱传耿江苏社会科学.2002(1).-196-19842/67十三年辉煌看江苏汤以伦江苏经济.2002(11).-8-1343/67社会结构转型与江苏保险业刘政焕江苏经济.2002(11).-32-3344/67以入世为新动力推进江苏城市化仲红岩江苏改革.2002(9).-42-4345/67以入世为新动力 推进江苏城市化仲红岩江苏改革.2002(9).-42-4346/67江苏城市化水平再评估田伯平江苏改革.2002(3).-8-1047/67江苏省设立“江苏人居环境奖”潘胜室内设计与装修.2001(5).-9-948/67江苏农村城市化进程中乡镇干部意愿的区域比较秦兴方 汤学俊 等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5(5).-3-849/67生态示范区建设中生态型第三产业发展探讨——以江苏省吴县市、邗江县、邳州盛静芬[1] 邹欣庆[2] 等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1,11(1).-104-10850/67加快江苏城市化进程的实现途径与制度创新王雪非[1] 范朝礼[2] 张小林[3]江海学刊.2001(5).-25-2951/67江苏省城市化进程中的思考与建议张伟新 崔广柏生态经济.2001(4).-31-3352/67江苏城市化发展新阶段的问题与对策徐琴[1] 娄欣[2]现代经济探讨.2001(12).-19-2153/67城市化背景下的“空心村”现象及其对策探讨——以江苏省为例薛力城市规划.2001(6).-8-1354/67区域产业结构演变与城市化进程—以江苏省苏州市为例的分析向俊波 陈雯中国经济问题.2001(4).-44-4855/67江苏商业与经济发展分析胡荣华 晏维龙江苏商论.2001(3).-30-3356/67江苏省乡村人聚环境建设的空间分异及其对策探讨薛力 吴明伟城市规划汇刊.2001(1).-41-4557/67世纪城市化发展的经验及其对江苏的启示汤茂林现代城市研究.2001(4).-55-5858/67农村城市化进程中农民集团的行动逻辑:以江苏为例秦兴方中国农村观察.2001(5).-69-7459/67江苏城市化道路的分析与对策建议杨根平江苏社会科学.2001(4).-187-19060/67城市化:江苏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张二震 方勇 等江苏社会科学.2001(2).-181-18561/67促进江苏沿江地区协调发展顾朝林江苏经济.2001(8).-50-5062/67营造江苏城市整体优势顾松年江苏经济.2001(3).-31-3363/67江苏新经济增长极的塑战略刘志彪[1] 王建优[2]江苏改革.2001(5).-17-2064/67江苏城市化优先战略选择张鸿雁江苏改革.2001(4).-14-1565/67加快江苏城市伦建设的几个问题王雪非 范朝礼 等江苏改革.2001(1).-24-2566/67改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农民增收的强大动力—以江苏省为例萧竞华南京社会科学.2001(11).-79-8467/67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化为何不导致城市化--江苏省城市化滞后原因实证分析吴力子南京社会科学.2001(7).-64-68
城镇化与集约用地,上的文献是免费查阅的
资料员证书属于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需要实行年审制度。资料员证书的年审频率是每两年进行一次。具体而言,资料员证书的年审要求如下:1. 按时提交年审申请:资料员持有证书的人员须在证书有效期届满前90日起,向原颁发机构提交年审申请。年审申请需提交报名表、认证申请书、复印件等相关材料,其中还包括考核费。2. 定期参加咨询和培训:持证人员需要定期参加本职业协会和行业的咨询和培训活动,更新自己的业务技能和知识水平;并对个人的业务能力、业务质量等方面进行自我评定,增强自我管理和自我提升能力。3. 定期进行考核:持证人员需要定期参加职业资格考试,并取得合格成绩。根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印发职业资格证书管理办法的通知》规定,职业资格考试合格成绩有效期限为5年,如果无法及时更新,则会影响年审结果。注意:若持证人员在年审时间内未按时提交申请或无法通过考核,将会影响持证人员的相关职业资格、用人单位的信誉等。因此建议持证人员按时提交年审申请,并持续进修和参加考核,以保证证书的更新和自身职业素质的提高。
太长了 贴不下。。。。小城镇建设技术政策目 录一、实施科学合理的城镇化战略,实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1. 实施科学合理的城镇化战略,实现小城镇合理有序发展…………………(1)2. 坚持区域协调和城乡协调,统筹规划小城镇发展…………………………(1)3. 科学编制县(市)域城镇体系规划…………………………………………(2)4. 实施发展重点小城镇的策略…………………………………………………(2)
1/100在高速增长中寻求健康发展——江苏城市化的理性选择徐海贤[1] 邹军[2]城市规划.2007,31(3).-35-392/100江苏省县域城市化发展浅析王冉 陈玉华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1).-6625-66263/100快速城市化地区县级城市工业发展战略与空间布局研究——以江苏省8个县级市为例段兆广[1] 张伟[2]城市问题.2007(4).-2-64/100江苏南通:创新机制 放宽政策 推进廉租住房制度建设无城乡建设.2007(4).-45-465/100关于农民失地问题的实证研究——以江苏省A市B区为例韩露露内蒙古农业科技.2007(1).-21-236/100浅析江苏城市化进程面临的土地问题邹伟[1] 何孟飞[2] 吴群[1]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189-1927/100江苏省未来城市化进程中资源环境效应的多情景模拟刘耀彬[1,2] 李仁东[3]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7,23(2).-61-64,798/100城市化进程中江苏省耕地资源非农化转化的实证分析许恒周 吴冠岑广东土地科学.2007,6(1).-44-489/100交通与城市化的耦合度分析——以江苏省为例孙爱军[1,2] 吴钧[2] 刘国光[2] 庞金亮[3]城市交通.2007,5(2).-42-4610/100江苏省吴江市芦墟实验小学——城市化进程中农村环境教育硕果累累无上海教育科研.2007(3).-I0003-I000311/100江苏:产业化、市场化推进城市治污:大力推行产业化 促进污水处理事业健康发展徐学军城乡建设.2007(2).-6-912/100江苏“十五”时期城市发展的问题透视赵志凌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6(1).-50-5213/100区域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发展模拟及调控策略——以江苏省为例刘耀彬[1] 陈斐[1] 李仁东[2]地理研究.2007,26(1).-187-19614/100江苏1546万农村劳动力成为“新市民”——江苏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做法李直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7(1).-4-815/100江苏节水制度研究顾向一江苏水利.2006(12).-23-2516/100江苏省城市化研究杜国平[1] 钟太洋[2]安徽农业科学.2006,34(24).-6605-660717/100江苏省镇江市教育在城市化进程中优化布局无中国农村教育.2006(12).-F0004-F000418/100江苏推广焚烧技术有效处理城市污泥王华城乡建设.2006(11).-38-3919/100江苏省城镇化进程中土地利用的问题及对策李泽楼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5(5).-39-4120/100江苏省城市化水平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刘耀彬[1,2]生产力研究.2006(10).-110-111,14121/100生产要素市场化与江苏城市化动力机制演变吴莉娅地理科学.2006,26(5).-529-53522/1001996年~2004年江苏省县市城市化水平空间演变分析欧向军[1] 吉婷婷[2] 蒋田南[3] 史冬防[3]规划师.2006,22(9).-56-5923/100关于中小型城市道路交通发展规划的探讨——以江苏省盐城市为例杨二俊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16(20).-83-84,10824/100江苏省城市化发展的区域差异分析马晓冬[1,2] 徐建刚[2]世界地理研究.2006,15(3).-68-7425/100产业集群与城市化发展的实证研究——以浙江义乌、江苏昆山为例饶宝红 徐维祥 陆央央 沈阳松经济问题探索.2006(9).-149-15226/100城市化进程中村级股份合作制改革的创新机理探析——以江苏省无锡市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制度创新为例陈志新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1(4).-76-8027/100江苏省区域城市化水平评价徐梦洁 孙雁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6(2).-18-1928/100江苏、上海城市化战略的调整及对浙江的影响张才方今日浙江.2006(11).-38-4029/100城市化中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以江苏无锡为个案志新求索.2006(5).-76-7830/100区域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特征及机制——以江苏省为例刘耀彬[1,2]经济地理.2006,26(3).-456-46231/100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靠什么?——江苏省华西村新农村建设的启示任博当代陕西.2006(5).-26-2732/100江苏全面小康指标无江苏对外经贸论坛.2006(1).-34-3433/100江苏省城市化发展与土地利用程度变化相关性研究刘坚[1] 黄贤金[1] 赵彩艳[2] 翟文侠[1]水土保持研究.2006,13(2).-198-20134/100城中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路径选择——以江苏无锡市村级股份合作制改革为例陈志新江苏农村经济.2006(4).-48-4935/100基于SD的江苏省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发展情景分析宋学锋[1] 刘耀彬[2]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6,26(3).-124-13036/100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利用问题研究——以江苏省为例赵翠薇 濮励杰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6,15(2).-169-17337/100流动人口的数量及其分布特征研究——以江苏省为例黄润龙西北人口.2006(2).-15-18,2538/100江苏:投资450亿元用于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建设无中国工程建设通讯.2006(4).-18-1839/100区域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性分析——以江苏省为例刘耀彬[1] 宋学锋[2]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6,35(2).-182-187,19640/100江苏人口城市化空间结构研究周玉翠江苏商论.2006(2).-11-1241/100江苏省县市城市化水平差异研究欧向军现代城市研究.2006,21(3).-45-50,5542/100城市化背景下农村集体产权的界定——以江苏无锡市村级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制改革为例陈志新江苏农村经济.2006(1).-55-5743/100江苏省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规律分析刘耀彬[1] 李仁东[2]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6,16(1).-47-5144/100浅谈城市化进程与房地产投资——以江苏省为例程征贵[1] 林子文[2]沿海企业与科技.2006(2).-208-20945/100江苏村镇建设工作思路张泉小城镇建设.2005(12).-33-33,7746/100乡村城市化动力机制与发展模式研究—以江苏省为例张婷 杨山 梁丹安徽农业科学.2005,33(11).-2138-213947/100外资集聚效应与产业结构升级关系——以江苏为例的研究程进上海经济研究.2005(11).-116-12148/100江苏省城市照明设施防盗情况综述罗庆道路照明.2005(4).-45-46,3949/100江苏城市化的科学发展观思维戴军 张京祥 曹荣林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15(4).-100-10450/100城市化与耕地资源的协调性研究——以江苏省为例的实证分析陈志刚[1,2] 王青[2]生态经济.2005(11).-42-4451/100江苏省房地产市场形势的分析判断无江苏楼市.2005(10).-8-1152/100透视当前江苏城市发展问题赵志凌江南论坛.2005(10).-10-1253/100农工党江苏省委会在江苏省政协九届九次常委会上呼吁:政府要高度重视进城务工人员的医疗保障无前进论坛.2005(9).-10-1154/100江苏城市化:现状、问题与对策白先春[1] 朱龙杰[2]江淮论坛.2005(5).-49-5355/100从德国城乡建设的经验看江苏省城市化战略的实施傅阳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5(A01).-265-27156/100江苏小城镇发展构想王志强小城镇建设.2005(8).-91-9357/100全球化、外资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江苏个案研究吴莉娅[1] 顾朝林[2]城市规划.2005,29(7).-28-3358/100江苏省城市化发展现状及动力研究王志强城市规划.2005,29(7).-34-3859/100快速城市化背景下江苏省土地利用程度变化及其人文驱动因素分析刘坚[1] 黄贤金[1] 翟文侠[1] 赵彩艳[2]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05,23(2).-223-22760/100小城镇唱响城市化的和谐主旋律——江苏吴江市震泽镇见闻徐得立 李坤民中国城市经济.2005(4).-72-7461/100江苏:今年城市化进程提高两个百分点无中国城市经济.2005(4).-83-8362/100江苏人大代表呼吁修改《土地管理法》无江苏农村经济.2005(4).-11-1163/100村庄建设与城乡统筹——江苏村庄如何建设?丁国华小城镇建设.2005(4).-100-100,2564/100城市化中的用地问题——一组来自江苏的报道——积极稳妥推进江苏沿江地区农村城市化王荣炳中国城市经济.2005(2).-8-1065/100江苏沿江开发中失地农民的出路与建议张启祥中国城市经济.2005(2).-16-1866/100江苏新一轮城市化形势分析与战略思考周游江海学刊.2005(2).-70-7567/100区域人口城市化的趋势分析——以江苏省为例白先春[1] 凌亢[1] 郭存芝[2]人口与经济.2005(1).-39-4368/100江苏城市竞争力的对比评价与提升途径方维慰学海.2005(1).-124-12769/100城市发展质量的综合评价_以江苏省13个省辖市为例白先春[1] 凌亢[1] 郭存芝[2]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4,14(6).-91-9570/100区域城市化水平的综合测度研究——以江苏省为例欧名豪 李武艳 刘向南 谌明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4,13(5).-408-41271/100苏南乡村经济精英流向城市现象考察——江苏扬中个案调查资料的定性分析姚俊社会.2004(5).-12-1672/100异地城市化——缩小江苏区域经济差异的现实选择黄雪琴[1] 张士杰[2]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4(1).-21-2673/100江苏省城市化物元模型综合评价张丽霞 施国庆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5(2).-210-21474/100江苏:以科学的发展观实现“两个率先”牟维旭 郭奔胜半月谈.2004(2).-27-2975/100加快城市化进程的若干对策——以江苏省无锡市惠山区为例杜殷兴 陈谋勇 钱莉莉城乡建设.2004(2).-31-3276/100江苏省城市化发展差异及其特征分析孙亚范[1] 余海鹏[2]南京社会科学.2004(1).-91-9677/100城市化水平综合指数测度方法探讨——以江苏无锡市、泰州市为例李爱军[1] 谈志浩[2] 陆春锋[1] 张一飞[1]经济地理.2004,24(1).-43-4778/100江苏省城市化区域差异发展研究王志宪 虞孝感经济地理.2004,24(1).-53-56,6679/100共创品牌 协同发展——访江苏省社科院副院长张颢瀚汪杨上海经济.2004(1).-10-1180/100农村人口转移的空间选择——以江苏南京为样本的研究报告赵小谛 郭霖唯实.2004(10).-25-2781/100城市化进程对耕地面积变化的影响——以甘肃省和江苏省为例牛星 欧名豪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04,39(6).-729-73482/100海外华文媒体联袂解读江苏张圣荣华人时刊.2004(11).-2-283/100绿色江苏新亮点——发展江苏城市森林的思考谢友超[1] 王欢[2]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4(3).-85-8884/100小城镇污水规划应因地制宜科学实施——以江苏无锡硕放镇为例周巍峰小城镇建设.2004(9).-98-9985/100未来江苏高等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对接略论贺文瑾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0(3).-47-5086/100当前江苏城市发展面临的五大问题赵志凌改革与开放.2004(7).-6-787/100规划引导,统筹协调,加快推进江苏城市化周游中国改革.2004(5).-71-71,7388/100倾力打造文明进步的新江苏周描坤华人时刊.2004(5).-4-689/100城市化是江苏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路径王芳[1] 王景东[2]审计与经济研究.2004,19(3).-61-6390/100城市化进程的实现途径与制度创新——以江苏南通为例刘建芳小城镇建设.2004(4).-45-4791/100小城镇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保护研究——以江苏江都市邵伯镇为例张新华小城镇建设.2004(4).-52-5392/100江苏工业化发展水平的研究陈彬 杜玉兰 封潇江苏商论.2004(3).-106-10893/100江苏城市化进入快速发展期黄卫城乡建设.2003(3).-42-4394/10021世纪初的江苏经济:一个新的快速增长期黄健江苏经济.2003(12).-8-995/100“第一方阵”勇争先——江苏与广东经济发展的比较吴权江苏经济.2003(9).-68-6996/100“绿化”江苏经济——江苏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综述徐山瀑 王鲁沛 余宏霞 马恩兵江苏经济.2003(8).-4-797/100关于江苏省中等城市发展的思考马继刚 沈正平 沈山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9(3).-117-12198/100江苏城市化与城市规划的趋势和任务顾小平江苏建筑.2003(B11).-16-2199/100江苏省区域经济考察报告李勇 张文浩青海经济研究.2003(6).-11-15100/100江苏城市化的动力机制研究严翅君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3(4).-57-631/67发挥区域优势 加快沿东陇海线产业带建设——江苏发展高层论坛第16次会议在宁举行无江苏改革.2003(11).-4-52/67江苏省城市外商投资环境的定量分析朱传耿现代经济探讨.2003(7).-61-633/67以信息化推动江苏城市化进程方维慰现代经济探讨.2003(1).-23-254/672002年江苏省国土资源工作回眸无江苏国土资源.2003(1).-8-125/67加快江苏城市化进程的对策措施黄卫城市规划.2003,27(6).-42-436/67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实证分析——以江苏省江都市为例钟钰 孙雪峰农业经济.2003(10).-29-307/67江苏产业经济发展及其对策黄德春[1] 许长新[2]工业技术经济.2003,22(4).-14-188/67加快城市化进程的对策——以江苏无锡市惠山区为例杜殷兴 陈谋勇 钱莉莉小城镇建设.2003(7).-24-269/67江苏城市化战略构思与政策调整取向郭忠兴 曲福田地域研究与开发.2003,22(5).-26-2910/67论世界与中国城市化的大趋势和江苏省城市化道路吴良镰[1] 吴唯佳[2] 武廷海[3]科技导报(北京).2003(9).-3-611/67江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初步意见钱志新现代管理科学.2003(4).-3-4,612/67江苏省第三产业的发展与人口城市化目标的实现许萍 陈锐现代管理科学.2003(3).-90-9113/67江苏省城市化区域差异及发展模式探讨王志宪[1] 虞孝感[2]城市规划汇刊.2003(5).-86-8914/67量身定做 绘就“三圈”蓝图——江苏省全面完成三个都市圈规划王学锋建设科技(建设部).2003(2).-57-5715/67江苏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特点与思考邱建新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2(3).-55-5816/67从世界与中国城市化的大趋势看江苏省城市化道路吴良镛[1] 吴唯佳[2] 武廷海[3]现代城市研究.2003,18(2).-50-5417/67江苏城市化进程中的制度创新赵晓谛学海.2003(2).-128-13318/67长三角与江苏区域发展战略张颢瀚江南论坛.2003(1).-23-2419/67对江苏省城市化发展进程的思考于水[1] 严新明[2]理论月刊.2003(8).-64-6620/67工业化、市场化与江苏区域发展蒋伏心江苏经济.2003(1).-11-1121/67小城镇规划建设与土地利用的十大问题及对策——以江苏省连云港市为例陆华规划师.2003,19(10).-32-3622/67区域城镇体系规划的探索和创新——《江苏省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工作的回顾剖析王学锋规划师.2003,19(2).-72-7623/67江苏城市现代化思考张峰中外企业.2002(3).-102-10424/67美国城市化经验对江苏城市化战略的启示蓝绍敏唯实.2002(8).-144-15025/67论高速公路建设与江苏经济发展顾为东现代经济探讨.2002(12).-61-6326/67江苏经济呈现三大新亮点顾雷鸣江苏对外经贸论坛.2002(4).-F003-F00327/67城市化水平与耕地面积变化的相关研究——以江苏省为例吴群 郭贯成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2,25(3).-95-9928/67我国农村城市化的推进次序—江苏的实践及其启示秦兴方[1] 吴进红[2] 等管理世界.2002(3).-101-10629/67农村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民意愿考察—对江苏的实证分析蒋乃华[1] 封进[2]管理世界.2002(2).-24-28,7330/67江苏省轻道交通发展战略秦雁 李玉琦 等综合运输.2002(8).-24-2631/67城市化进程中耕地资源转用效率评价—以江苏省为例钟太洋[1] 蒋鹏[2] 等地域研究与开发.2002,21(2).-55-5932/67关于加快小城镇建设的对策与思考——以江苏省无锡市惠山区为例杜殷兴 陈谋勇城乡建设.2002(12).-21-2233/67江苏省城市化发展的反思及战略构想汤茂林城市问题.2002(1).-23-2634/67对江苏城市化发展的思考李宗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1).-24-2835/67三大亮点照亮江苏经济锦辑空运商务.2002(24).-28-2936/67与时俱进铸英师——江苏省消防总队队伍正规化、业务规范化建设写真李玉美 唐团结火警.2002(11).-3-837/67美国城市化经验对江苏城市化战略的启示蓝绍敏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3(6).-90-9538/67江苏城市现代化思考张峰中外企业.2002(59).-102-10439/67江苏省委省政府在无锡举办领导干部学习会无江南论坛.2002(8).-47-4840/67江苏省区域城市化水平评价与分析赵喜仓 吴继英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4).-92-9641/67江苏省五大发展战略在苏北的实现途径朱传耿江苏社会科学.2002(1).-196-19842/67十三年辉煌看江苏汤以伦江苏经济.2002(11).-8-1343/67社会结构转型与江苏保险业刘政焕江苏经济.2002(11).-32-3344/67以入世为新动力推进江苏城市化仲红岩江苏改革.2002(9).-42-4345/67以入世为新动力 推进江苏城市化仲红岩江苏改革.2002(9).-42-4346/67江苏城市化水平再评估田伯平江苏改革.2002(3).-8-1047/67江苏省设立“江苏人居环境奖”潘胜室内设计与装修.2001(5).-9-948/67江苏农村城市化进程中乡镇干部意愿的区域比较秦兴方 汤学俊 等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5(5).-3-849/67生态示范区建设中生态型第三产业发展探讨——以江苏省吴县市、邗江县、邳州盛静芬[1] 邹欣庆[2] 等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1,11(1).-104-10850/67加快江苏城市化进程的实现途径与制度创新王雪非[1] 范朝礼[2] 张小林[3]江海学刊.2001(5).-25-2951/67江苏省城市化进程中的思考与建议张伟新 崔广柏生态经济.2001(4).-31-3352/67江苏城市化发展新阶段的问题与对策徐琴[1] 娄欣[2]现代经济探讨.2001(12).-19-2153/67城市化背景下的“空心村”现象及其对策探讨——以江苏省为例薛力城市规划.2001(6).-8-1354/67区域产业结构演变与城市化进程—以江苏省苏州市为例的分析向俊波 陈雯中国经济问题.2001(4).-44-4855/67江苏商业与经济发展分析胡荣华 晏维龙江苏商论.2001(3).-30-3356/67江苏省乡村人聚环境建设的空间分异及其对策探讨薛力 吴明伟城市规划汇刊.2001(1).-41-4557/67世纪城市化发展的经验及其对江苏的启示汤茂林现代城市研究.2001(4).-55-5858/67农村城市化进程中农民集团的行动逻辑:以江苏为例秦兴方中国农村观察.2001(5).-69-7459/67江苏城市化道路的分析与对策建议杨根平江苏社会科学.2001(4).-187-19060/67城市化:江苏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张二震 方勇 等江苏社会科学.2001(2).-181-18561/67促进江苏沿江地区协调发展顾朝林江苏经济.2001(8).-50-5062/67营造江苏城市整体优势顾松年江苏经济.2001(3).-31-3363/67江苏新经济增长极的塑战略刘志彪[1] 王建优[2]江苏改革.2001(5).-17-2064/67江苏城市化优先战略选择张鸿雁江苏改革.2001(4).-14-1565/67加快江苏城市伦建设的几个问题王雪非 范朝礼 等江苏改革.2001(1).-24-2566/67改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农民增收的强大动力—以江苏省为例萧竞华南京社会科学.2001(11).-79-8467/67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化为何不导致城市化--江苏省城市化滞后原因实证分析吴力子南京社会科学.2001(7).-64-68
生态城镇是按生态学原理建立起来的一类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聚居地。其中人和自然环境和谐共处、互惠共生,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技术与自然充分融合,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而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环境质量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建设生态型小城镇必须牢牢把握四大生态环保体系:一是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它主要涉及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服务业三大产业。发展生态工业,要大力推进清洁生产工艺和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有条件的地方可建设生态工业园区;发展生态农业,要以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为主导,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生态服务业,必须办好生态旅游、绿色饭店和各种绿色服务业。 二是城镇基础设施体系。重点包括水系统、能源系统、交通系统和建筑系统。 水系统。要积极治理和预防水、旱灾害,变对抗性为适应性,建镇建房不能随便把一些湿地、河塘沟渠、洼地填起来搞开发,更不能用水泥板把河沟盖起来,在上面搞建设,水虽可通,但暗沟的防洪生态功能远不如明渠;要保护好饮用水源,让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尽量减少使用地下水,防止地表下沉;要增强节水意识,发展节水农业、节水工业、节水服务业,建立节水型社会;要树立“亲水”意识,建好城镇水网,形成良好的河流景观和滨水环境,既能为居民娱乐活动提供适宜的场所,周边地价也可随之提升。 能源系统。能源是生产生活正常运行的动力和重要基础。要大力开展节能降耗工作,推广再生能源,推广使用沼气、太阳能;在山区要大力发展小水电;在有地热的地方,要发展地能热;在沿海区域,要发展潮汐能;在有风力能源的地方,要发展风能。 交通系统。交通是小城镇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要根据小城镇远期发展的人口规模和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科学合理设计城镇道路的布局网络,保证交通的安全、畅通、舒适、节能、无污染、节约用地;要注意把道路建成生态大道,并做到“六好”,即路修好、树栽好、房盖好、田种好、清洁生产抓好、安全文明卫生搞好。 建筑系统。要积极使用环保的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妥善处理好建筑垃圾;要有鲜明个性和地域特色,并与周边自然环境相互协调;要充分考虑与水系统、能源系统、交通系统相适应,做到整体性、协调性、适应性。 三是生态环保体系。小城镇的绿化不能光种草,要做到乔灌草花科学搭配,针阔叶树种混交;要讲求树种结构选择的生态性、适应性、经济性、需求性、观赏性,形成一个多品种、多层次、相互和谐稳定的生物群落;在小城镇外围还可建设成片森林或森林带,发挥森林调节气候、清洁空气、保持水土、美化环境等多项生态功能。 建设生态型小城镇,还应实施雨污分流,在不可能都建污水处理厂的情况下,要在“小微”环境上作文章。由于沼气池厌氧发酵处理污水的成本低、效果好,可以大力推广。经沼气池厌氧发酵处理后的污水,可达二类水质,完全可以作为中水回用。要将小城镇生活垃圾管理体制置于整个社会、经济、环境大系统中,通过对垃圾产生源到最终处置各环节的全过程集成管理,逐步实现生活垃圾处理对环境无害、对资源回馈、对经济不增加过度负担。 小城镇建设选址要充分考虑自然灾害因素对城镇建设的影响,避免因选址不当,屡受自然灾害困扰。如避免在地质灾害频繁的地方建设城镇;在水库下游建设城镇要做好防洪措施;不要占用河床、河道等。 四是社会事业体系。小城镇建设要统筹规划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事业,尤其要抓好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注重经济与社会、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和人及自然的协调发展,注重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全面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文化生活和健康水平。
发展小城镇的城镇化建设 摘要: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规划中,应把小城镇的城市化建设作为我们当今工作中的主题,采取有效的措施和优惠的政策加强中小城镇的建设�1�0发展,以便更好发挥城乡经济的功能,为大城市建设卫星城提供良好的模板�1�7关键词:发展小城镇;建设新农村;二元化结构 三农工作的物质载体,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示范点?是亿万农民安居乐业的家园,直接体现着农村经济社会文化�1�0生态环境状况�1�0农村面貌�1�0农民生活乃至农村文明的总体水平�1�7在建设新农村这个大背景下,建议把优先发展小城镇作为重要抓手,稳定数量,提高质量,先抓点,后扩面�1�7要壮大小城镇人口规模,提升带动周边农村发展的能力,以便更好地发挥统筹城乡的功能,真正加快小城镇迅速发展�1�7 一、支持全国重点镇,发挥以点带面示范效应 2004年2月,建设部等六部委从2万多个建制镇中确定了1 887个全国重点镇�1�7选择结果无疑证明它们在各地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也表明其在“质量”上走在了全国小城镇发展的前列�1�7应当强调的是,重点镇是小城镇衔接大中小城市形成战略布局的重要节点,必须在不同地区的发展格局中明确重点镇的战略地位和作用,努力达到抓好一个点�1�0带动一个面�1�0影响一大片的效果�1�7 在对重点镇的扶持上,国家开发银行优先对全国169个小城镇提供信贷支持的探索,是实现党和政府发展目标�1�0弥补体制落后和市场失灵的一种金融形式,为我国城镇化提供了示范和样板,为党和政府在更大范围内有效指导新农村建设提供了经验�1�7 二、整合小城镇资源,形成城乡一体工作格局 小城镇发展需要按照综合协调�1�0政策集成的要求,整合规划�1�0建设�1�0国土�1�0农业�1�0交通�1�0水利�1�0扶贫�1�0卫生等各部门的资源,把环境整治�1�0精神文明�1�0农房规划�1�0生态农业以及扶贫等职能工作加以统筹,形成合力,共同推进�1�7在新农村建设的总体部署中,应坚定不移地加快小城镇发展,坚定不移地把优先发展小城镇作为重要抓手,推动从中央到地方把小城镇发展全面纳入支持三农的各类规划�1�0计划中,把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1�0繁荣小城镇经济作为制定经济社会政策的重要原则,形成城乡一体的工作格局和推进机制�1�7 当前,特别应当重视小城镇发展的有关政策研究,加快小城镇发展由政府主导型向市场主导型的转变,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健全城乡资源良性互动的市场体系,促进小城镇加快发展�1�7 三、重视小城镇规划,突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 规划在发展中居于龙头地位?小城镇发展离不开规划水平的提高�1�7应当充分发挥规划的龙头作用,强化“科学规划”的理念,体现“因地制宜�1�0节约用地�1�0延续特色�1�0简明适用”的原则�1�7按照改造镇中村�1�0合并小型村�1�0缩减自然村�1�0拆除空心村和节约村庄占地总量的要求,优化小城镇布局规划,合理布置生产�1�0生活�1�0生态空间,合理布置教育�1�0医疗�1�0文化等服务设施,并与小城镇外部的基础设施�1�0生态环境�1�0交通道路�1�0产业园区�1�0水利设施等专项规划相衔接�1�7建议部分农村公路建设�1�0农村电网改造�1�0通讯建设放缓步伐,与小城镇整体规划相协调,以免通了公路�1�0电网�1�0通讯的村庄可能被撤并而造成浪费�1�7从原则上来讲,小城镇规划管理重在解决地脉�1�0人脉�1�0文脉�1�0经脉“四脉”问题�1�7小城镇规划是不是成功,主要看人工建筑与自然风景是不是和谐地融合在一起�1�7 针对小城镇有关扶持资金不完备�1�0不配套的情况,应当通过立法形式,按照城乡统筹发展和“多予�1�0少取�1�0放活”的方针,把国家支持小城镇建设�1�0推进反哺与支持机制的资金逐步制度化�1�7 四、完善小城镇功能,实现人居环境的逐步好转 要加快小城镇交通�1�0通信�1�0能源�1�0供排水�1�0园林绿化�1�0环境保护等基础设施和科教文卫设施建设,构筑城乡一体的生活垃圾处理�1�0供排水�1�0公共交通等公共服务网络,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1�0城市的公共服务向小城镇覆盖�1�0城市的现代文明向小城镇辐射�1�7 现在?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都呼吁?小城镇畜禽养殖污染�1�0农药化肥污染�1�0废水污染和工业“三废”污染等问题越来越严重?不仅直接影响城乡统筹发展?而且还严重威胁着城乡居民的身体健康�1�7因此?研究制定小城镇污染控制技术方案和政策法规体系?是实现统筹城乡发展的当务之急�1�7 五、繁荣小城镇经济,构建城乡互动产业格局 小城镇的核心问题还是经济发展,应立足当地资源条件�1�0环境优势�1�0人文特色等?继续调整农业结构,积极发展畜牧业,大力发展小城镇二�1�0三产业特别是农产品加工业,壮大县域经济�1�7 有必要指出的是,以内生比较优势为基础的竞争力培育正在成为小城镇�1�0尤其是资源缺乏型小城镇发展的重要手段�1�7根据自身条件�1�0竞争环境�1�0市场需求及变化趋势,通过知识学习�1�0技术积累和人才培育,做出相应的战略性产业选择,可以帮助小城镇实现长期效益的最大化,形成小城镇的独特魅力和吸引力�1�7从长远考虑?应当在小城镇构建合理的城乡生产力布局和产业结构框架,形成城乡互动的产业发展格局�1�7一方面要引导乡镇企业把适合于在小城镇发展的产业和产品向小城镇集中;另一方面,城市要在加快产业升级的同时,把技术成熟�1�0产品成型的劳动密集型�1�0资源密集型产业,采取技术转移�1�0设备转移�1�0兼并联合�1�0设立子公司或建立新厂等形式,向小城镇转移�1�7 六、深化小城镇体制改革,促进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 政府管理体制改革是小城镇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既涉及农村生产关系调整,也直接触及农村上层建筑变革�1�7应加快职能转变,发挥好政府经济调节�1�0市场监管�1�0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切实把小城镇政府的职能转到主要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来?保证基层政权正常运转�1�7应稳妥地推进以乡镇机构改革�1�0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1�0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为重点的综合配套改革;逐步建立与小城镇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农村困难群众住房救助体系,探索农村宅基地有效流转方式,研究农村房屋产权登记与流通政策;完善小城镇公共设施投入与长效运行管理机制,推进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资产变股权�1�0农民当股东,确保农民带着资产进入小城镇,并享受集体资产的股权收益;加强农民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在小城镇执行国家土地政策问题上,应当完善土地承包政策,推进承包地使用权流转,确保进入小城镇农民的土地承包权益,解除进入小城镇的农民在土地经营权上的后顾之忧,保障农民在土地流转中失地不失利�1�0失地不失业,让农民在小城镇发展中得到实际利益�1�7 结论 为了解决小城镇发展中遇到的农民居住分散�1�0生活配套设施欠缺�1�0宅基地利用效率低下等问题,应根据小城镇的区位特点�1�0经济状况和村庄实际,有针对性地推进小城镇村庄整治进程�1�7坚持由点到线到面,一个镇一个镇地整体推进,不搞形式主义,不搞强迫命令,不搞千篇一律,不搞包办代替,不搞盲目攀比�1�7 小城镇的发展在追求当前经济效益的同时,不应忽视同等重要的社会和环境效益,必须改变以往粗放型经营的经济发展观念,选择强化清洁生产,注重节约能源,充分利用绿色和可再生能源,保持稳定�1�0持久和健康的发展模式�1�7 参考文献: [1] 李文学.建设和谐的新农村[J].农村合作通讯,2006(11). [2] 曹宗敏.新时期小城镇如何发展[J].城市管理,2006(3). [3] 冯春燕.三农问题的实质性原因及解决途径[J].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2006(3). [4] 杨守春.新农村建设要做好五篇文章[J].今日浙江,2006(2).
城镇化与集约用地,上的文献是免费查阅的
城镇化与集约用地,上的文献是免费查阅的
城市化是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城市化水平随工业化发展而不断提高。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城镇化建设有关的毛概论文2000字,希望大家喜欢!
《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
摘要:城市化是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城市化水平随工业化发展而不断提高。2005年,英国的城市化率已经达到90%以上,目前我国城市化率已超过50%。城市化促进经济的规模化和专业化,但也产生了人口密集、交通拥堵、住房紧张、环境污染等问题。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已经成为保持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城市群;农村城镇化;三农
一、农村城镇化的积极意义
纵观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进程中和我国城市化高速发展来看,今后20-30年城市化为主的后期过程中,将会伴随着郊区城镇化。咨询公司麦肯锡开展的一项研究称,2011年全球有五分之一的人口生活在仅仅600座城市,城市创造着世界60%的产值。随着私家车的增多,人们可以工作范围大幅增加。同时交通条件的改善,各企业也可以在郊区选址建设工业园区。也可以因地制宜,根据各城镇为中心组建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充分利用城镇现有的技术和手段,实现生产一条龙经营,真正使农业产业规模化经营依托城镇化建设得以实现和发展。
中国正在形成23个城市群,但是珠三角、长三角以及环渤海圈等城市群容纳能力有限,水资源和交通拥挤形势非常严峻。而我国2856个县级行政单位的建设搞好,对于解决上亿农民的流动安置意义重大,发展了当地经济也解决了劳动力就业,极大地降低了交通、住房等城市生活成本,对于国家的稳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以农村城镇化较为成功的浙江省为例,2011年,浙江农民人均住房已经达到60.8平米,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36.9平米。江浙公路一代农村家家户户几层的小楼房,不比城市别墅差。便捷的交通和舒适的居住环境。2011年浙江农民人均收入13071元,是全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最小的省份之一。让人们看到了城镇化实现的好处,并有很多的借鉴意义。
二、我国城市化进程及出现的负面影响
我国城市化进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限制城市化进程阶段(1949-1978年)。从建国初期的离开农村的高潮,到1962年一1965年“禁止农业劳动力向城市和非农产业转移”的极端方式,以及“”期间千万知青上山下乡。
第二阶段为城市化较快发展阶段(1979-2000年)。中国城市化进程虽然起步较晚,但是发展迅速,城市化率由1979年的18.96%提高到2000年的36.22%,1997年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大量下岗职工减缓了城市化发展速度。
第三阶段为高速发展阶段(2000年以后)。随着加入WTO和经济发展环境的好转,以及国家和地方各种配套政策的出台,大大促进了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的转移。2002年至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以平均每年1.35个百分点的速度发展,城镇人口平均每年增长2096万人。2011年,城镇人口比重达到51.27%
城市化进程是我国经济化的必然过程。但随着工业化的推动,在客观上又给我国造成了较为严重的生态环境及社会影响:
(一)城市贫民数量剧增
根据2011年中国社科院发布的《中国城市发展报告》,我国城市贫困人口有5000万人。产生的原因主要有农民的迁移从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贫困人口的迁移。许多农村的殷实之家,也很难在城市相对高的物价中很好地生活。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留在大城市就业,而就业形势变化、高房价、大学生就业观念滞后等原因,城市化中逐渐出现一个特殊的群体--“蚁族”,城市化率到达75%以上就算是城市化进程基本完成,新来的居民努力改善生活,但很多人却面临困境,大量人口没有像样的住房甚至基本的卫生设备。
(二)城市环境变坏
空气污染、水污染、噪音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很多城市的废物排放已超出自然的承受能力。2012年我国三分之二以上城市缺水,其中沿海城市90%以上缺水,成为制约城市进一步发展的主要瓶颈。城市规模的迅速扩张带来了城市交通量的高速增长,城市交通日趋拥堵。2011年城市上班路上花费时间,北京以52分钟居首,广州、上海则以48、47分钟紧随其后,无形中造成大量的经济损失。
(三)部分城市化过热现象
城市建设的规模过大、速度过快,建设的投资超出了各方面的承受能力。多年来,中国各地建设大量房地产项目,吸引了众多购买者。随着房价持续上涨,更多投资者变成投机者,在北京,一幢幢商业楼盘空置着。在鄂尔多斯老城区23平方公里上拥挤着30万人,康巴什新区就是为百姓投资建设的,新区总面积352平方公里,市区32平方公里,人口2.86万人,“空城”成为中国房地产泡沫的展品。
三、农村城镇化的政策建议
1978年以来,我国城市化政策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支持农民进入城市就业,鼓励农民迁入城市;二是确立了以积极发展小城镇为主的城市化方针。我国城乡发展的不平衡是促使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根本原因。城市生活比农村生活条件优越很多,比如文化娱乐、教育、金融、交通、医疗等软硬件环境远远好于农村。根本解决途径还是要发展农村经济。
(一)国家仍需加大对农村地区财政的投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投向农村建设。加快推进农村公路、饮水水安全、电网、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抓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解决村内给排水、垃圾处理等问题,提高乡镇卫生院公共卫生服务的能力。
(二)要确定政府在城市化中的职能和地位,把城市化从政府行为为主转变为市场经济行为为主导。我国地域辽阔,东西、南北地区在环境和经济水平差别很大,城市化的进程也是各有特别之处,不可能齐头并进。城市化进程必须充分照顾和考虑到各地实际情况和经济发展水平,避免政府行为地扩大或限制城市化的过程。
(三)更好的落实国家的三农政策和支持力度。针对农村人才流失,提高现有农村劳动者素质,全面开展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工作。要结合农业结构调整、发展特色农业和生产实际的需要,开展针对性强、通俗易懂的农业科技培训;根据农民需求开展农业科技培训。
(四)加快推进户籍、社保等相关制度的改革力度。持续十几年,农村物价涨幅一直高于城市,使得目前农村物价已经接近于城市物价。农村低保仅为城镇居民最低生活待遇的1/3,甚至更低。急需相关政策制度改革,让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在国家的福利政策上,可以得到同等的对待,并最终实现医疗、养老、失业等保险能跟随人口的迁移。
(五)大力发展城镇第三产业。工业和城市都必须依赖第三产业的流通和服务两大部门来生存和发展。第三产业发展越完善,将直接推动城市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潜力。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有利于增强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工农业生产的社会化和专业化水平的提高,有利于优化生产结构,缓解就业压力。
小结
农村城镇化建设是一项利国利民的政策,一定要多管齐下,做好社会主义农村城镇化建设工作。从长远发展的角度看,农村地域辽阔,没有高房价,自然条件好,交通通畅,因而更适宜人居住。而医疗不方便、文化生活相对匮乏等问题,相信随着农村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会得到解决,统筹经济与环境、资源的协调发展,走可持续的城镇化道路,将会赢得越来越多人的安居乐业,并成为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保障。
(作者简介:邹晓光(1981—),男,山东荣成人,山东大学(威海)科研处职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