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投稿知识库 > 臭氧杀灭新冠病毒实验研究论文

臭氧杀灭新冠病毒实验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臭氧杀灭新冠病毒实验研究论文

目前国内没有做过类似实验的。但日本藤田医科大学做过实验。日本藤田医科大学表示,低浓度臭氧可中和新冠病毒微粒,或许是医院消毒医疗室和候诊区的可行方法。这亦是全球首次经实验确认,低浓度臭氧具有杀死新冠病毒效果。藤田医科大学科学家表示,他们首次证实对人体无害的0.05至0.1ppm(百万分之一)低浓度臭氧,可杀死新冠病毒。这项实验在一个内有新冠病毒样本的密闭空间使用臭氧生成机,当暴露在低浓度臭氧达10小时,病毒的活性锐减超过90%。负责这项研究的藤田医科大学病毒与寄生虫学教授村田贵之(Takayuki Murata)指出,透过不间断、低浓度的臭氧处理,可减少新冠病毒的传播,即使在 有人存在的环境,也可以使用这种系统,而在高湿度环境,这种方式特别有效。

小伙伴们还记得前几天我们推送的疾控中心公布的预防指南吗?这里面简单的提示了几点驾车防病毒的简单操作,很多网友看完这篇文章也提出了一些扩展的问题。

为此,我们特地请教了《生命时报》的专家朋友们,今天就把开车防毒相关疑问一次性聊清楚!

比如:

开车到底戴不戴口罩?

密闭场所开内循环就能阻隔病毒吗?

车载净化器能消灭病毒吗?

臭氧、紫外线究竟能不能杀毒?

……

Q1:开车到底戴不戴口罩?

A:视情况决定。

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上海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张文宏教授

根据张文宏教授撰写的《新冠病毒支招防控》一书中我们能了解到,他对于戴口罩的情况有几种建议:

1、公共场所、人员密集区域、密闭场所或乘坐公共交通等需要接触陌生人时要戴口罩。

2、独处或在空旷场所则不需要戴口罩。

这么看来,如果车上独自一人或载有明确健康状况的人,打开车窗和外循环,其实不就等同于在空旷场所了吗,所以不用带口罩。

反之,在人员密集区域、密闭场所(如地下停车场)行驶时,建议带上口罩,打开空调内循环。

还有一种情况是搭载陌生乘客或朋友时,建议双方都要戴口罩,尽量让乘客坐在后排,与驾驶位保持距离,并且打开空调外循环或开窗,让空气流通。

Q2:为啥空旷环境开外循环?

A:增加空气流通率。

对于这点,疾控中心之前也给出了相应的方法,比如空旷场所通风换气,密闭环境空调开启内循环。

另外,据国家卫建委高级级别专家组成员,中国工程院李兰娟院士介绍,新冠病毒在干燥环境中只能存活48小时,而在空气中的存活时间更短。

所以,空旷环境下行驶,开外循环或开窗能最大限度的避免病毒留存在车内。

说到高效换气,车窗对角线打开(比如左前和右后)是最高效的换气方法之一。另外,如果天气凉,翘起天窗让车内负压也有一样的效果。

另外,还有一点可能大家不清楚,那就是:不论内循环外循环都会经过外空调滤芯。

一般来说,我们的车都有两层空调过滤,外空调过滤就在前风挡下,有两个网格下方的就是它们。

它们的作用是,防止异物灰尘进入蒸发箱,所以不论你开的是内循环还是外循环,都要经过它。

而车内空调滤芯则在仪表板下方,我们经常换的防PM2.5空调滤芯就是它,它会在内循环时进一步过滤车外的空气。

这么看来,我们的车就像戴了两层口罩一样能隔绝外部空气啊,那病毒是不是就进不来了?

错,它还真能进来......

Q3:密闭场所开内循环能阻隔病毒?

A:不能。

虽说疾控中心的建议“密闭场所打开内循环”,但其实,即便如此也根本挡不住病毒的侵入,为什么?

就拿最常见的PM2.5空调滤芯举例,PM2.5颗粒物的直径大概在2.5微米左右,基本上相当于头发丝的二十分之一大小。

这种空调滤芯其实对大于等于2.5微米的微尘甚至部分细菌都能很好的过滤,但对病毒却束手无策。

原因很简单,因为病毒的大小在纳米级。就拿新冠病毒来说,它的直径在60~140nm间,平均直径100nm,也就是0.1微米。

所以说,即便是最大只的新冠病毒,也仅有PM2.5颗粒物的十分之一左右,要防住它可没那么容易。

不过,也有一些采用HEPA空调滤芯的车型,就算理论上能过滤这种纳米级大小的病毒。

那在行驶过程中,车辆其它部位(比如车门封条、机舱防火墙等)的密闭性在产生负压后也无法让我们真正和外界隔绝开来,外面的污染物还是会被“吸”到车内。

所以,虽说汽车的双重空调滤芯已经相对安全了,但如果经过人员密集或封闭环境下,为确保万无一失,还是建议戴口罩。

补充完驾车防护的具体方法后,接下来咱们再聊聊这个新冠病毒未来可能催生出的车载防护杀毒周边,分析一下这些配件到底有没有用?

Q4:负离子净化器有效果吗?

A:理论可能有效,但未证实。

很多小伙伴家中就有负离子净化器,它的除尘原理是利用高压电晕增加空气中负离子成份,而负离子会吸附微尘并沉降到地面上。

这个被吸附的微尘能有多大呢?这得看产生出的负离子大小了,一般来说,有大、中、小三种负离子,这几种负离子的运动速度、直径和生物活性不同。

其中,对人体有益的是小粒径负离子,这种负离子也是最贴近大自然空气当中的负离子,所以也被有些资料称作“生态级负离子”。

而且,正是这种负离子还可能帮助吸附病毒。

据中国空气负离子暨臭氧研究学会专家组编写的《空气负离子在医疗保健及环保中的应用》一书中提到:

“空气中的小粒径负离子对小至0.01微米、在工业上难以除去的微粒飘尘,有百分之百的沉降去除效果。当室内空气中负离子的浓度达到每立方厘米2万个时,空气中的飘尘量会减少98%以上。”

这么看来,如果车内有这么个负离子发生器,那岂不是能除病毒了?!

嗯,这么说吧,想象很美好,现实很枯燥。

首先,你得买个车用的超微粒子净化器,还是能产生小粒径负离子那种(不是那种几百块的)。

其次,就算你不是从并夕夕上买的,那使用过程中还要等负离子浓度充满整个车内,才有可能吸附超微小颗粒或病毒。

最重要的来了,这些超微颗粒或病毒沉降到车内还是会被扬起来啊,然后再净化、再扬起,这个过程中,如果有病毒的话也早被吸进去好几次了……

Q5:吸附过滤、静电集尘能防病毒吗?

A:理论可能有效,但未证实。

类似负离子净化器的原理,包括过滤吸附型净化器或静电集尘式空气净化器都具有净化空气的效果。

有些净化器甚至可以吸附过滤10~100nm左右的颗粒或病毒,这已经足够过滤新冠病毒了。

但别高兴太早,它的问题和负离子净化器相同,就是只能吸附,不能杀死病毒,车内放置这么个东西相当于把病毒聚集在过滤网上。

想杀掉它们,还是要用酒精、二氧化氯等消毒剂清洁净化器背后的滤网。

等等,合着咱聊了半天各种净化器还不如上车前后喷酒精消毒靠谱啊。所以,小伙伴们看到这就应该知道开头为什么说消毒最重要了吧。

不过,刚才也提到了一些带有负氧离子净化器甚至自称具有“生化防毒”的车型,它们的净化系统到底有没有宣传的那么牛?

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评论区留言吧,我们会根据反馈结果再做一期相关内容哦~~

言归正传,说到这,可能有些人觉得喷酒精消毒太麻烦、不彻底,那还有没有能杀死病毒的车内设备呢?

理论上还真有~~

Q6:紫外线杀毒有用么?

A:有用,但车内不能用。

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四版)》中我们能了解到:冠状病毒对紫外线和热敏感。

紫外线灭菌作用主要作用于核酸(RNA),使蛋白质受到影响从而失活,所以无论是皮肤,细菌,还是病毒,真菌,大多都有效果。

新冠病毒(2019-nCoV)正是通过核酸(RNA)复制的,所以相应波段的紫外线能在一定照射条件下可以杀死病毒。

不过,相比病毒,紫外线对人的伤害更加直接。它能对皮肤、眼睛、中枢神经等造成伤害,可能令人感到头疼、皮肤发炎,严重的则会导致白内障或致癌。

所以,有想在车内安装LED紫外线灯消毒的朋友们还是趁早放弃吧!

而且,试想下:漆黑的夜里,空旷无人的大街上,过往的车驾驶室里都亮着幽暗的紫外线……那场景……直接尿了好吧。

不过,太阳光线中也有13%的紫外线,那我们能把车放在阳光充足的地方杀毒吗?

想法很好,但效果不会理想,主要有两点:

1、大部分车型的原厂前风挡玻璃都自带防紫外线功能,而侧车窗的进光量不够充足,车内很多地方并照不到。

2、大部分人买车后都会贴膜,所以,能照进车内的紫外线微乎其微,几乎没啥毒的作用。

不过,了解这点后,其实大家可以买个LED紫外线消毒灯用来为口罩消毒。

虽说未接触过患者或疑似病人时,口罩可以重复利用。但为了确保万无一失,回家后后用紫外线灯给口罩消毒杀菌其实也没啥坏处。

哦对了,紫外线灯一定要放到人(尤其是小孩)看不到摸不着的地方哦~~

Q7:臭氧杀毒有用么?

A:未经证实且不要用。

还记得17年前那场SARS战役吗?那时,中国臭氧产业联合会技术委员会专家、国家P3实验室主任李泽琳教授主持了利用臭氧进行灭活SARS病毒的实验。

实验中对绿猴肾细胞接种的SARS病毒综合灭活率达99.22%,并且经过3次重复试验,都达到了很高的灭活效率,实验圆满成功。

不过,虽说这次的新冠病毒与当年的SARS有85%以上的同源性,但其实截止目前为止,还没有相关实验和结果证实,所以臭氧杀菌,我们不要尝试!

另外,低浓度臭氧有消毒灭菌作用(家用臭氧机),但高浓度臭氧(工业臭氧发生器)则会对人造成危害,比如咽喉肿痛、头晕引发支气管炎或肺气肿等疾病。

严重的还会引起神经中毒,破坏自身免疫机能可能引发心血管疾病甚至癌症。

所以各位千万不要因小失大,不要听信杀毒谣言购买臭氧发生器、臭氧机等设备,即便是家用臭氧机也要在无人的情况下使用。

总结

最后,还是提醒各位小伙伴,我们的车并不是生化隔离舱,也根本不具消毒能力,所以,别认为在车内就100%安全,还是要做到尽可能不出门。

当然,如果必须出门,还是要首选私家车咯,毕竟车内环境相对封闭和可控。还有,如果搭载过疑似病人或患者,记得要及时对车内进行消毒!

根据目前的最新消息,已有新冠病毒通过门把手传播的病例,所以,除了对车、衣物消毒外,一定要勤洗手!最好用专业的消毒液洗手!

还有,即便不开车,出门在外,也切记不要用手揉眼!不要挖鼻屎!不要让手接触任何体内粘膜!

最后,建议大家随时关注官方疫情进展,不信谣不传谣,减少出门!做个好市民!一起为国家减负!让我们一起为祖国加油!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我来回答这问题,高浓度臭氧是不能杀死新冠病毒的。

现在没有任何证据表明它能够杀死新冠病毒新冠病毒现在还没有特效药病不要信谣传谣。

中国研究新冠病毒论文

答:不会感染新冠的一般是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具有接种新型冠状病毒疫苗的人、身体体质较好的人、生活习惯较好的人,防备意识较好的人不易感染新冠状病毒肺炎。

中国科研团队近日在美国《科学》杂志在线发表论文说,他们发现了两种可有效阻断新冠病毒感染的人源单克隆抗体,有望用于抗新冠药物和疫苗的研发。

中国首都医科大学、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等多家单位参与这项研究。研究人员从一名新冠康复患者的外周血单核细胞中分离出4种人源单克隆抗体。

实验显示,这4种抗体对新型冠状病毒均有中和能力。其中,分别被称为B38和H4的两种抗体能够阻断新冠病毒刺突蛋白的受体结合域与其受体“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ACE2)”的结合。

扩展资料

两种抗体的作用

此前多项揭示新冠病毒感染机制的研究表明,该病毒主要通过其表面刺突蛋白受体结合域与人体细胞上的ACE2结合实现感染。

实验显示,B38和H4分别识别受体结合域的不同表位,小鼠实验证实了这两种抗体能降低感染小鼠肺部的病毒量,展现出了治疗效果。两种抗体还可被混合使用以便更有效抑制病毒感染。

研究团队进一步解析了新冠病毒刺突蛋白受体结合区域与B38形成的复合物结构,从而揭示了B38阻断病毒感染的分子机制。目前两个抗体已在相关公司进行产品转化,未来有望用于新冠患者临床治疗。

参考资料来源:新华网客户端—中国团队发现可阻断新冠病毒感染的人源单克隆抗体

中国团队发现可阻断新冠病毒感染的人源单克隆抗体是中国科研团队近日在美国《科学》杂志在线发表论文说,他们发现了两种可有效阻断新冠病毒感染的人源单克隆抗体,有望用于抗新冠药物和疫苗的研发。

研究人员从一名新冠康复患者的外周血单核细胞中分离出4种人源单克隆抗体。实验显示,这4种抗体对新型冠状病毒均有中和能力。

其中,分别被称为B38和H4的两种抗体能够阻断新冠病毒刺突蛋白的受体结合域与其受体“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ACE2)”的结合。

此前多项揭示新冠病毒感染机制的研究表明,该病毒主要通过其表面刺突蛋白受体结合域与人体细胞上的ACE2结合实现感染。

实验显示,B38和H4分别识别受体结合域的不同表位,小鼠实验证实了这两种抗体能降低感染小鼠肺部的病毒量,展现出了治疗效果。两种抗体还可被混合使用以便更有效抑制病毒感染。

扩展资料

两种抗体具有进一步被开发成治疗新冠病毒感染药物的潜力:

研究团队进一步解析了新冠病毒刺突蛋白受体结合区域与B38形成的复合物结构,从而揭示了B38阻断病毒感染的分子机制。

研究人员介绍,最新研究表明,筛选到的两种抗体具有进一步被开发成治疗新冠病毒感染药物的潜力,并为疫苗设计提供了基础。目前两个抗体已在相关公司进行产品转化,未来有望用于新冠患者临床治疗。

参考资料来源:中华网-中国团队发现可阻断新冠感染的人源单克隆抗体

一、侵染能力、侵染对象

S基因编码刺突蛋白,其通过与宿主受体(ACE2)相互作用感染宿主,决定了病毒的侵染对象和侵染能力。

二、其他基因突变作用

1、E基因编码囊膜蛋白,在病毒形态发生和组装中起关键作用,并在宿主细胞膜中通过自我组装,形成允许离子传输的五聚体蛋白-脂质孔,在细胞凋亡的诱导中也起作用。

2、M基因编码膜蛋白,其为病毒囊膜的重要组成成分,通过与其他病毒蛋白的相互作用,在病毒的形态发生和组装中起核心作用

3、N基因编码核蛋白,其在病毒装配过程中通过与病毒基因组和膜蛋白M的相互作用而发挥功能,并且在提高病毒基因组转录效率以及病毒复制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三、感染能力

病毒的基因组变异是指其基因组上的碱基顺序发生改变。新型冠状病毒由于其为单链RNA病毒,更易发生突变。病毒的突变与重组对病毒的侵染能力、繁殖能力和病毒的检测、抗体有效性均密切相关,所以对病毒的突变和重组的监视是研究病毒至关重要的一环。

一、新冠突变相关研究

1、中国科研团队早已发现“新冠病毒已突变”

2020年3月3日,中国科学院主办的《国家科学评论》(National Science Review)于发表了《关于SARS-CoV-2的起源和持续进化》(On the origin and continuing evolution of SARS-CoV-2)。

论文通过对目前为止最大规模的103个新冠病毒全基因组分子进化分析,该研究揭示:新冠病毒已产生了149个突变点,并演化出L和S两个亚型,其中S亚型是相对更古老的版本,而L亚型更具侵略性传染力更强。对不同亚型的深入了解,将有助于新冠肺炎的差异化的治疗和防控。

2、三种突变体类型(V367F,W436R和D364Y)可能具有更高的感染力

2020年3月15日,南方医科大学张其威教授,暨南大学张弓教授共同通讯在bioRxiv上在线发表题为

“RBD mutations from circulating SARS-CoV-2 strains enhance the structure stability and infectivity of the spike protein” 的研究论文。

研究发现SARS-CoV-2的RBD突变增强了刺突蛋白的结构稳定性,在武汉、深圳、香港和法国出现的三种突变体类型(V367F,W436R和D364Y)显示出更高的人ACE2亲和力,并且可能具有更高的感染力。

二、感染力增强与D614G突变有关

2020年6月12日,美国斯克里普斯研究所病毒学家Hyeryun Choe团队在预印本网站bioRxiv发表文章

"The D614G mutation in the SARS-CoV-2 spike protein reduces S1 shedding and increases infectivity"。

研究表明在整个欧洲和美国流行的 SARS-CoV-2变异体中的微小基因突变,有可能增加冠状病毒上刺突蛋白的数量,这将大大提高了该病毒感染力。SARS-CoV-2分离株在病毒性刺突(S)蛋白中编码D614G突变,这种变化增强了病毒的传播。

百度百科-2019新型冠状病毒

新冠病毒研究论文报告

我觉得可以,但是没那么容易,因为这种病毒很容易发生突变,所以需要一定时间来研究。

自新冠爆发以来,关于人体对新冠病毒的免疫反应存在许多未解之谜,比如为什么有的人感染后症状更轻,而有的人可能会发展为致命的疾病?8月4日,《Science》发布的一篇研究报告表明,人们从前得过的小感冒,可能在无形中为免疫系统提供了加持,从而更好地识别新冠病毒。

这不是第一篇讨论到过去感冒会影响新冠感染的论文,国际学术期刊《Nature》同样曾发表了一篇关于新冠的论文指出:过去得过的普通感冒,可能会影响新冠疾病的严重程度。由于目前全球疫情依旧居高不下,普通感冒又是如此常见,这篇论文马上获得巨大的关注。

《Nature》的论文指出,过去的感染可能让新冠感染出现「交叉反应」。一般来讲,这可能会起到保护的作用;然而,这还有另一种让疾病变严重的可能,也就是在免疫系统加速产生抗体后,反而会造成抗体依赖性增强作用(ADE),让病情恶化。因此,当时研究人员无法确定,得过的感冒到底对新冠病人是好是坏。

在这个新研究中,拉霍亚免疫研究所(LJI)的一支研究团队进一步指出,新冠肺炎患者的疾病严重程度,可能与此前是否遭受过普通感冒冠状病毒的攻击有关,因为识别普通感冒冠状病毒的记忆T细胞也能够识别SARS-CoV-2上的匹配位点,从而使免疫系统更快更好地对SARS-CoV-2作出反应。

该报告的共同作者、LJI教授Alessandro Sette说:「免疫反应可能会转化为不同程度的保护。具有较强的T细胞反应或更好的T细胞反应,可能会让COVID-19患者有机会进行更快更强的反应。」

之前,该团队在《Cell》发表的一篇研究报告提出,未感染COVID-19的人群,有40%至60%的概率可能会在体内检出新冠病毒特异性免疫T细胞,并且这种现象在荷兰、德国、英国和新加坡均有报导。

包括HCoV-OC43、HCoV-HKU1、HCoV-NL63以及HCoV-229E在内的冠状病毒能够导致温和的上呼吸道疾病,造成与感冒类似的症状。研究人员猜测,这些冠状病毒是SARS-CoV-2「危险程度较低的表亲」,在健康人中发现的T细胞可能是由于他们之前感染过普通感冒冠状病毒,同时免疫系统保留了对这些冠状病毒的记忆反应所致。

总之,这项研究提供了直接的证据,表明对抗一种常见的感冒冠状病毒确实可以教会T细胞识别新冠病毒的某些部分,并为普通感冒病毒能够诱导T细胞对新冠病毒的交叉反应记忆提供了证据。

Sette说:「我们知道以前已经存在反应性,这项研究提供了非常有力的直接分子证据,表明记忆T细胞可以’看到’普通感冒冠状病毒和SARS-CoV-2之间非常相似的序列。未来将可以利用这种交叉反应性的潜力,并可以进一步提高疫苗的效力」

很难,根据他们的研究结果来看,在新冠变成三种毒株上,很难找到病毒的根源,只是给我们指向了一个病毒,可能的出处让我们对病毒的起源有新的认识。

2020年以来,对于新冠病毒的传播力度和影响力我相信不少人也看到了。根据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止北京时间4月11日06时30分,全球新冠肺炎确诊病例超168万例,共计1681964例,然而在新冠病毒蔓延之际,我们又迎来了一个令人担心的问题,那就是“新冠病毒基因突变”。

这意味着我们对新冠病毒的控制力度可以说又更加的困难一点,并且在突变之后的新冠病毒已经非常适应在人体内生存。

新冠病毒基因突变发展到什么状态?

在最新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报告之中,我们也看到了在全球已经变异成了“3种毒株”,所以这已经算是“正在快速突变”。当然接下来是否会演变更多的毒株暂时无法确定,这3种毒株只是我们暂时的一个观察。

并且在4月10日的时候,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也发表了对这个突变的说法,那就是“传播力比较大,比起流感,它有高20倍以上的死亡率,这个问题值得重视。”

英国科学家表示,对于这变异成的3种不同的毒株,它们也是以适应不同人群中的免疫系统抵抗力,而对于这些病毒变体,还有一个问题被“挖掘”出来,那就是在一些美国人身上发现的病毒变体与蝙蝠中发现的病毒关系最密切。

所以说这个问题再次又指向了蝙蝠身上,在病毒的初期,不少的研究就将病毒指向了蝙蝠,最后还有研究说可能是穿山甲等等,但是结果都没有一个准确答案去说明,到底是不是在这些动物身上出现的,所以具体还要等待新的研究结论才行。

3种毒株是如何被发现的?

根据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的论文作者剑桥大学遗传学家彼得·福斯特(Peter Forster)博士表示,通过分析“从患者身上发现的第一批160个完整的病毒基因组序列发现,与在蝙蝠身上发现的最接近的变异主要在来自“美国和澳大利亚的患者身上”,而不是在中国武汉患者身上。”

他们使用的是2019年12月24日至2020年3月4日期间从世界各地采集的样本数据。在研究之中,科学研究人员们将三个截然不同但密切相关的变体,被称之为A、B和C。

而在A、B、C之中,A型是与在蝙蝠中发现中最接近的冠状病毒类型,即原始的人类病毒基因组。该病毒基因组存在于武汉,但不是武汉地区的主要病毒类型。反而是在国外人的身上发现可能较多。根据科学报告指出,研究人员们在居住于武汉的美国人身上发现了突变的A型病毒,在来自美国和澳大利亚的患者中也发现了大量的A型病毒,所以说变异的问题可能在他们身上最为明显。

而武汉患者主要是B型,并在东亚各地的患者中存在,C型病毒是主要的欧洲类型,在本次的研究之中,我国大陆是没有这种病毒类型,但在新加坡、中国香港和韩国都有发现。

所以说综合这个情况来看,研究结果认为A型病毒与蝙蝠和穿山甲中发现的病毒关系最密切,研究人员将其描述为疫情暴发的根源。B型病毒由A型衍生而来,被两个突变分开,然后C型反过来又是B型的“女儿”。

通过A型能否找到病毒根源?

当然,从这个研究的情况来看,A型是如今的一个重点,因为它是与蝙蝠和穿山甲中发现的病毒关系最密切,这也是我们一直指向病毒可能的一个出处,而刚最接近的A型病毒在来自美国和澳大利亚的患者中的发现最为明确,所以说这可能会再次改变我们对病毒的一个起源新认识。

根据科学研究者福斯特表示“病毒有太多的快速突变,无法完整地追踪Covid-19家谱”,所以需要找到根源,还是比较困难。

但是从如今的病毒变异群体的一个研究来看,该病毒确实可能出现一个转变,如果能够从大量具有A型的患者身上缓慢的找到根源,那么对我们未来的疫苗研究也具有一定的帮助,如今这篇论文报告直接说明了A型病毒是关系最大的,其他都是分别衍生出来的。

所以赶快去看看美国和澳大利亚的患者中,发现大量的A型病毒的人,是如何出现这种情况的,也许能够找到真正的答案

整体上来说,这项研究的变异问题确实指向到了国外的某些群体,但是我们也只能作为参考,毕竟如今我们还没有一个准确的答案,至于最终病毒到底是如何出现的,我们就等待权威科学结论,如今我们是要全球努力进行控制才行,不要在指责了。

新冠肺炎病毒研究论文

大局已明,群体性过度恐慌是最大的病毒

解筱文

中国的事情,怕就怕走极端,群体性忽左忽右。老祖宗的大智慧告诉我们,不偏不倚,恰到好处,方可长盛不衰。新冠肺炎初期,疾控部门和地方政府隐情不实报,大事化小,以常规手段“冷处理”,向外传达的信息是 “人不传人”“可防可控”,结果事与愿违,造成后患,损失巨大,拖累全民买单。

而当疫情真相大白后,又急剧转到另一个极端。凡是涉及该病毒对人产生影响的可能被不断抛出,诸如眼睛结膜传播、粪口传播、人与人15秒可传染、气溶胶传播、潜伏期最长可达24天、病毒不怕炎热湿润天气等等观点,一些观点缺乏实证性数据支撑或为极小概率的可能。

也许很多观点的出发点都是好的,但是在今天这样异常发达的新媒体时代,这些新闻信息的极速扩散和聚合,让相当一部分群众心生恐慌。虽然一些观点也被后来辟谣,但受制于之前“人不传人”误导,很多人还是“宁可信其有”。这个时期,比病毒更可怕的其实是群体性过度恐慌。过度恐慌究其根本,其实是我们对此不知底细的恐惧。

当然,生命至上,每一个鲜活的生命都应该得到珍爱,不在灾难中的个体,很难体会到患者被病魔的折磨,很难体会到医护等一线人员的艰辛努力。对于他们,特别是患者,一定会有恐慌,特别是面对死亡的恐惧。但是,更多远离灾难发生地的个体,除了报以悲悯和同情,而无能为力之时,就应该更好的求生,心向美好,看到更多希望。

让我们看一组组数据分析,这些数据的背后都是鲜活的生命,将此类比,虽有悖我们的情感,但是可以让更多的生者,以更加理性的心态面对,积极消融恐慌,科学坦然应对,主动参与抗击。

截至2月14日16时30分,全国感染新冠肺炎累计确诊病例63940人,死亡病例1381人,全国确诊病死率为2.16%;武汉累计确诊病例35991人,死亡病例1016人,病死率2.82%;湖北省确诊病例51986人,死亡病例1318人,病死率2.54%;外省市区,确诊病例人数排第二的广东省,累计确诊1261人,死亡病例2人,病死率0.16%,北京市累计确诊病例372人,死亡病例3人,病死率0.08%。作为新冠肺炎发病原点城市,武汉市截至2019年末,户籍人口及流动人口共计1400多万人。按照累计确诊病例35991人计算,确诊概率2.5‰,病死率7.3/十万。如果将由武汉发病而非武汉确诊就医人数统计在内(非武汉地区确诊和死亡的人数以50%计),确诊率2.86‰,病死率1.35/十万。而2018年,武汉市自然死亡人口4.79万人,死亡率5.51‰。远离武汉的北京市,2018年末常住人口 2154.2 万人,全年人口死亡率 5.58‰,1998至2017年的20年间,一直在5‰左右。从中可见,新冠肺炎被确诊的概率、病死概率远低于自然死亡率。

再根据国家卫健委法定传染病疫情数据,2018年全国(不含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共报告法定传染病发病7770749例,死亡23377人。其中,呼吸道传染病发病死亡3163人,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死亡19332人。也就是当年呼吸道传染病年死亡人数超过目前的新冠肺炎死亡人数,并且艾滋病等血源性传播传染病死亡人数远高于呼吸道传染病发病人数。

实事求是地讲,新冠肺炎确实存在难治疗、难防控,但是不代表不能防控和不能治疗。我认为,它一定有其规律,必然遵循我们已知的三个基本科学常识,即:随距递减原则、能量有限原则、能量守恒定律。如果这个病毒传播超越这三条常识,那么人类现在的科学认知恐怕要彻底颠覆!

第一,随距递减。该病毒作为一种物质,它的传播会随着离传播源的距离越来越远而逐渐递减。也就是我们现在所做的各种隔离措施,拉大或阻断病毒传播距离。从地域看,原发地产生的患者,其病毒携带能量和传播力肯定远高于第二次及第三次等传播者,病毒能量总体处于层层衰减状态。这也就是在同条件下,源发患者病重,而二次传播患者较轻的缘故。这也就是专家所讲的,抗击的最后,病毒不断衰减,越来越弱,变成流感,最终人体适应性增强。看到这里,可能有人会说,该病毒在传播中产生新的种种变异,若与其他物质结合,产生更大威力的病毒,我们怎么办?我想说,如果说该病毒是自然进化而来的,那么它距离上一次类似影响的“非典”才17年,这样的概率就又一次发生在中国,已经令人称奇了,如果在传播中还能短时期再变异成更厉害的病毒,那么不是某些人类有问题,就是大自然已经对这个星球失望了。

第二,能量有限。对于患者个体而言,无论是病毒“超级个体”,还是“普通携带者”,其携带的病毒总量有大小,但是一定是有限的,所散发传播的病毒量是一定的,绝不可能是无限度的。中国疾控中心、北京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等机构学者对截至1月26日30个省的8866例病例进行分析,日前发表的研究论文《2019年中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中表明,新冠病毒(SARS-CoV-2)的基本传染数R0估值为3.77(基本传染数R0指的是在流行病学上,在没有外力介入,同时所有人都没有免疫力下降情况下,一个感染到某种传染病的人会把疾病传染给其他多少个人的平均数)。对于社会大众,如果不能正确理性认知把握,当看到诸如媒体报道,某商场确诊一名患者,数千名群众居家隔离等消息,难免不引起更大恐慌。

第三,能量守恒。病毒作为一种物质,它必然既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只能从一个载体传递给另一个载体,而且能量形式可以互相转换。无论西医,还是中医,或者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就新冠肺炎的病毒这种物质而言,其本身并不能消失,而是物质形态和能量形态的转换。病急处,西医主杀毒;病缓处,中医主调养转换。最终,不管是人工病毒,还是自然进化病毒,都要被人体适应,包容转换,和平相处。所以,一味地杀毒,并不是源头和系统治病和抗击。从发病源头的武汉和广州等医院的治疗效果看,中医为主,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案更佳。这对于治愈二次以上传播患者,以及其他地域非重症患者,中医将可以更大发挥优势,这意味着在实质性西医治疗药物以及疫苗未问世之时,我们可以用自己的看家本领预防和治疗新冠病毒肺炎,以护佑更多人的健康,或许将探索出更多可能。

从上可见,我们无疑就没有更多理由过度恐慌。其实,群体性过度恐慌比新冠肺炎病毒更为可怕。因为恐慌,新闻发布中,官员数据反复出错、专家口误,这样必然影响决策;因为恐慌,社区人员,丢下送医的患者,让其在寒夜里不知所措,这样必然伤害群众感情;因为恐慌,加剧防控矛盾,造成人群对立,并且一些群众缺乏科学常识,如有人酒精消毒不慎,引发火灾等等,这样必然造成不必要的次生灾难和社会矛盾。

从公开的数据预判抗击新冠肺炎的周期,迎来拐点,全面制胜,绝非短期可以实现,在这个过程中,更多的人需要强大的心理和决胜的定力,做好持久抗击准备。

截至2月14日16时30分,全国感染新冠肺炎的确诊人数是63943人,较昨日增加3698人;疑似病例10109人,较昨日增加2450人,治愈病例6928人,较昨日增加1282人。按照2月14日以来数据保守估算,从现在开始即使每天平均治愈出院2000人,最快治愈存量患者,最少需要27.8天时间,假设这27.8天内,每天确认患者平均又新增1000人。那么,还需要13.9天,这一共则需要41.7天。假设41.7天后,再基本无疫情上报。那么,从现在算起,最快全面打赢阻击战,应该是3月底,当然这是理想状态,也是极为乐观的期望。参考与之相似的“非典”,曾持续大半年才全面搞定,而新冠肺炎从目前看,危害影响远大于“非典”,折中考虑,也应该在4月底或5月初。

虽然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周期较长,但是就在2月13日三件大事,值得我们注意,也预示着正迎来曙光。

2月13日早上发布的疫情数据中,湖北新增新冠肺炎病例14840例,其中新增“临床诊断病例13332例”。也就是湖北地区将新冠肺炎病例定义为实验室确诊或临床诊断确诊,这可以让病源集中地的更多感染者得到及时有效的隔离救治,防止了不必要的扩散,最重要的是盘清了患者底数。

2月13日上午,湖北省、武汉市两级党委一把手同时被调整,新的地方主要领导力量及时到位,这表明上面对疫情局势已有充分把握,对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意志更加坚定。

2月13日晚,中国生物宣布已完成对部分康复者血浆的采集工作,成功制备出用于临床治疗的特免血浆。目前用康复者特异血浆临床治疗11例危重病人,治疗效果显著。这也就意味着,更多的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病情有望由重转轻,病死率进一步降低。

所以,综上所述,我们应该具有科学的判断和认知,战略上藐视,战术上重视,减少广大人民群众无谓恐慌。持续保持冷静、理性的心态,积极主动作为,坚持“两条腿”走路,注重科学防范,有序复工复产,尽可能降低疫情对经济的影响,争取早日全力歼灭。

因为,集体性的过度恐慌会加重全社会的焦虑,放大病毒的狡猾和可怕,让事情变得更糟糕。

解筱文:战略学者。主评时政、商业、铁路、文化。

您好,当然有研究意义。尽管疫情被控制,但对未来可能出现的疫情及其管理和控制等问题,有必要以尽可能全面的研究讨论来提出更有效的管理和控制措施,以预防及时应对未来疫情。此外,疫情结束后,从社会和政治的角度深入研究社会的变革,以便在未来防止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也有重要研究意义。其次,疫情结束后,对疫情防控有研究价值的论文仍有很大意义。在疫情结束时,经验教训仍可以作为研究内容,为疫情的预防和控制提供科学见解。针对疫情防控的论文还可以研究新的理论模型、数学模型以及新的监测方法,为国家及社会建立疫情防控的智能系统提供有利的支持。疫情结束时的研究也可以引起国际上的关注,为疫情防控提供全球性的学术支持。

无症状感染者被认为是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难点之一。3月20日,国际期刊《自然》杂志发表了题为《Covert coronavirus infections could be seeding new outbreaks》的报告。文章指出,30%~60%的新冠感染者无症状或者症状轻微,但他们传播病毒的能力并不低,这些隐性感染者可能会引发新一轮的疫情大爆发。“通过’拦截’发热患者的防控措施是有效的,但无症状和发病前的病毒传播情况非常值得警惕,必须加快研究。”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生物医学学院教授金冬雁接受《健康报》采访时指出,事实上,关于新冠病毒的传播,还有一系列问题待解。“需要我们抓紧一切时间,争分夺秒去搞清楚,时不我待。”无症状感染者传染力待解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印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六版)》中,对无症状感染者的定义是:无临床症状,但呼吸道等标本新型冠状病毒病原学或血清特异性IgM抗体检测阳性者。主要通过密切接触者筛查、聚集性疫情调查和传染源追踪调查等途径发现。2月17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应急响应机制流行病学组在《中华流行病学杂志》上发表《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病学特征分析》的研究论文。论文显示,截至2020年2月11日中国内地共报告72 314例病例,其中无症状感染者889例,占比为1.2%。

主要挑战之一是无症状感染者。由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潜伏期可能长达14天,有些患者可能不会出现任何症状,这就使得他们无法被发现,也不知道自己已经感染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从而可能不断地传播病毒,给防控带来极大的挑战。

新冠病毒预测研究论文摘要

关于疫情的论文的话,好像要把疫情的一些情况以及一些介绍病毒,以及如何做好相应的防疫工作?配合社会政策等方针。

大局已明,群体性过度恐慌是最大的病毒

解筱文

中国的事情,怕就怕走极端,群体性忽左忽右。老祖宗的大智慧告诉我们,不偏不倚,恰到好处,方可长盛不衰。新冠肺炎初期,疾控部门和地方政府隐情不实报,大事化小,以常规手段“冷处理”,向外传达的信息是 “人不传人”“可防可控”,结果事与愿违,造成后患,损失巨大,拖累全民买单。

而当疫情真相大白后,又急剧转到另一个极端。凡是涉及该病毒对人产生影响的可能被不断抛出,诸如眼睛结膜传播、粪口传播、人与人15秒可传染、气溶胶传播、潜伏期最长可达24天、病毒不怕炎热湿润天气等等观点,一些观点缺乏实证性数据支撑或为极小概率的可能。

也许很多观点的出发点都是好的,但是在今天这样异常发达的新媒体时代,这些新闻信息的极速扩散和聚合,让相当一部分群众心生恐慌。虽然一些观点也被后来辟谣,但受制于之前“人不传人”误导,很多人还是“宁可信其有”。这个时期,比病毒更可怕的其实是群体性过度恐慌。过度恐慌究其根本,其实是我们对此不知底细的恐惧。

当然,生命至上,每一个鲜活的生命都应该得到珍爱,不在灾难中的个体,很难体会到患者被病魔的折磨,很难体会到医护等一线人员的艰辛努力。对于他们,特别是患者,一定会有恐慌,特别是面对死亡的恐惧。但是,更多远离灾难发生地的个体,除了报以悲悯和同情,而无能为力之时,就应该更好的求生,心向美好,看到更多希望。

让我们看一组组数据分析,这些数据的背后都是鲜活的生命,将此类比,虽有悖我们的情感,但是可以让更多的生者,以更加理性的心态面对,积极消融恐慌,科学坦然应对,主动参与抗击。

截至2月14日16时30分,全国感染新冠肺炎累计确诊病例63940人,死亡病例1381人,全国确诊病死率为2.16%;武汉累计确诊病例35991人,死亡病例1016人,病死率2.82%;湖北省确诊病例51986人,死亡病例1318人,病死率2.54%;外省市区,确诊病例人数排第二的广东省,累计确诊1261人,死亡病例2人,病死率0.16%,北京市累计确诊病例372人,死亡病例3人,病死率0.08%。作为新冠肺炎发病原点城市,武汉市截至2019年末,户籍人口及流动人口共计1400多万人。按照累计确诊病例35991人计算,确诊概率2.5‰,病死率7.3/十万。如果将由武汉发病而非武汉确诊就医人数统计在内(非武汉地区确诊和死亡的人数以50%计),确诊率2.86‰,病死率1.35/十万。而2018年,武汉市自然死亡人口4.79万人,死亡率5.51‰。远离武汉的北京市,2018年末常住人口 2154.2 万人,全年人口死亡率 5.58‰,1998至2017年的20年间,一直在5‰左右。从中可见,新冠肺炎被确诊的概率、病死概率远低于自然死亡率。

再根据国家卫健委法定传染病疫情数据,2018年全国(不含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共报告法定传染病发病7770749例,死亡23377人。其中,呼吸道传染病发病死亡3163人,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死亡19332人。也就是当年呼吸道传染病年死亡人数超过目前的新冠肺炎死亡人数,并且艾滋病等血源性传播传染病死亡人数远高于呼吸道传染病发病人数。

实事求是地讲,新冠肺炎确实存在难治疗、难防控,但是不代表不能防控和不能治疗。我认为,它一定有其规律,必然遵循我们已知的三个基本科学常识,即:随距递减原则、能量有限原则、能量守恒定律。如果这个病毒传播超越这三条常识,那么人类现在的科学认知恐怕要彻底颠覆!

第一,随距递减。该病毒作为一种物质,它的传播会随着离传播源的距离越来越远而逐渐递减。也就是我们现在所做的各种隔离措施,拉大或阻断病毒传播距离。从地域看,原发地产生的患者,其病毒携带能量和传播力肯定远高于第二次及第三次等传播者,病毒能量总体处于层层衰减状态。这也就是在同条件下,源发患者病重,而二次传播患者较轻的缘故。这也就是专家所讲的,抗击的最后,病毒不断衰减,越来越弱,变成流感,最终人体适应性增强。看到这里,可能有人会说,该病毒在传播中产生新的种种变异,若与其他物质结合,产生更大威力的病毒,我们怎么办?我想说,如果说该病毒是自然进化而来的,那么它距离上一次类似影响的“非典”才17年,这样的概率就又一次发生在中国,已经令人称奇了,如果在传播中还能短时期再变异成更厉害的病毒,那么不是某些人类有问题,就是大自然已经对这个星球失望了。

第二,能量有限。对于患者个体而言,无论是病毒“超级个体”,还是“普通携带者”,其携带的病毒总量有大小,但是一定是有限的,所散发传播的病毒量是一定的,绝不可能是无限度的。中国疾控中心、北京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等机构学者对截至1月26日30个省的8866例病例进行分析,日前发表的研究论文《2019年中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中表明,新冠病毒(SARS-CoV-2)的基本传染数R0估值为3.77(基本传染数R0指的是在流行病学上,在没有外力介入,同时所有人都没有免疫力下降情况下,一个感染到某种传染病的人会把疾病传染给其他多少个人的平均数)。对于社会大众,如果不能正确理性认知把握,当看到诸如媒体报道,某商场确诊一名患者,数千名群众居家隔离等消息,难免不引起更大恐慌。

第三,能量守恒。病毒作为一种物质,它必然既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只能从一个载体传递给另一个载体,而且能量形式可以互相转换。无论西医,还是中医,或者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就新冠肺炎的病毒这种物质而言,其本身并不能消失,而是物质形态和能量形态的转换。病急处,西医主杀毒;病缓处,中医主调养转换。最终,不管是人工病毒,还是自然进化病毒,都要被人体适应,包容转换,和平相处。所以,一味地杀毒,并不是源头和系统治病和抗击。从发病源头的武汉和广州等医院的治疗效果看,中医为主,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案更佳。这对于治愈二次以上传播患者,以及其他地域非重症患者,中医将可以更大发挥优势,这意味着在实质性西医治疗药物以及疫苗未问世之时,我们可以用自己的看家本领预防和治疗新冠病毒肺炎,以护佑更多人的健康,或许将探索出更多可能。

从上可见,我们无疑就没有更多理由过度恐慌。其实,群体性过度恐慌比新冠肺炎病毒更为可怕。因为恐慌,新闻发布中,官员数据反复出错、专家口误,这样必然影响决策;因为恐慌,社区人员,丢下送医的患者,让其在寒夜里不知所措,这样必然伤害群众感情;因为恐慌,加剧防控矛盾,造成人群对立,并且一些群众缺乏科学常识,如有人酒精消毒不慎,引发火灾等等,这样必然造成不必要的次生灾难和社会矛盾。

从公开的数据预判抗击新冠肺炎的周期,迎来拐点,全面制胜,绝非短期可以实现,在这个过程中,更多的人需要强大的心理和决胜的定力,做好持久抗击准备。

截至2月14日16时30分,全国感染新冠肺炎的确诊人数是63943人,较昨日增加3698人;疑似病例10109人,较昨日增加2450人,治愈病例6928人,较昨日增加1282人。按照2月14日以来数据保守估算,从现在开始即使每天平均治愈出院2000人,最快治愈存量患者,最少需要27.8天时间,假设这27.8天内,每天确认患者平均又新增1000人。那么,还需要13.9天,这一共则需要41.7天。假设41.7天后,再基本无疫情上报。那么,从现在算起,最快全面打赢阻击战,应该是3月底,当然这是理想状态,也是极为乐观的期望。参考与之相似的“非典”,曾持续大半年才全面搞定,而新冠肺炎从目前看,危害影响远大于“非典”,折中考虑,也应该在4月底或5月初。

虽然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周期较长,但是就在2月13日三件大事,值得我们注意,也预示着正迎来曙光。

2月13日早上发布的疫情数据中,湖北新增新冠肺炎病例14840例,其中新增“临床诊断病例13332例”。也就是湖北地区将新冠肺炎病例定义为实验室确诊或临床诊断确诊,这可以让病源集中地的更多感染者得到及时有效的隔离救治,防止了不必要的扩散,最重要的是盘清了患者底数。

2月13日上午,湖北省、武汉市两级党委一把手同时被调整,新的地方主要领导力量及时到位,这表明上面对疫情局势已有充分把握,对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意志更加坚定。

2月13日晚,中国生物宣布已完成对部分康复者血浆的采集工作,成功制备出用于临床治疗的特免血浆。目前用康复者特异血浆临床治疗11例危重病人,治疗效果显著。这也就意味着,更多的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病情有望由重转轻,病死率进一步降低。

所以,综上所述,我们应该具有科学的判断和认知,战略上藐视,战术上重视,减少广大人民群众无谓恐慌。持续保持冷静、理性的心态,积极主动作为,坚持“两条腿”走路,注重科学防范,有序复工复产,尽可能降低疫情对经济的影响,争取早日全力歼灭。

因为,集体性的过度恐慌会加重全社会的焦虑,放大病毒的狡猾和可怕,让事情变得更糟糕。

解筱文:战略学者。主评时政、商业、铁路、文化。

要正确看待新冠疫情,响应党的号召,积极听从党的指挥,做好预防工作,就能把新冠疫情克制住

2020年是非常特殊的一年 受新肝肺炎的影响 我们的生活 工作 学习等等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我们可以从各个角度选取一个自己熟悉的领域 对新肝肺炎造成的影响后果以及以后的发展等等 从这些方面加以阐述

  • 索引序列
  • 臭氧杀灭新冠病毒实验研究论文
  • 中国研究新冠病毒论文
  • 新冠病毒研究论文报告
  • 新冠肺炎病毒研究论文
  • 新冠病毒预测研究论文摘要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