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投稿知识库 > 幼儿园发展思路及策略研究论文

幼儿园发展思路及策略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幼儿园发展思路及策略研究论文

幼儿园全面发展教育是指以幼儿身心发展的现实与可能为前提,以促进幼儿在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和谐发展为宗旨。然而我们该如何写有关幼儿园全面发展教育的论文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希望大家喜欢!

《探析幼儿园全面发展教育的思路》

【摘要】幼儿园全面发展教育是指以幼儿身心发展的现实与可能为前提,以促进幼儿在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和谐发展为宗旨,并以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方式、方法、手段加以实施的、着眼于培养幼儿基本素质的教育。对幼儿实施全面发展教育是我国幼儿教育的基本出发点,也是我国幼儿教育法规所规定的幼儿教育的任务。幼儿的全面发展是与适应未来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紧密关联的。笔者认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是时代的召唤和社会的需要,幼儿教育应当顺应社会的需要,在幼儿教育现有目标基础上渗透未来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

【关键词】幼儿园 全面发展 幼儿教育 思路及方法

一、重视幼儿体育教育的开展

1注重幼儿身体素质的提高。提高幼儿身体素质是幼儿体育的重中之重。幼儿身体素质的提高主要是体质的增强。科学的、适于幼儿的体育活动是增强幼儿体质最积极、最有效的因素之一。在幼儿体育中,不能把目光放在技能技巧的训练上;更不能允许为比赛、表演、为幼儿园争名次、争荣誉等目的而进行有伤幼儿身体的任何活动。

2符合幼儿体育的内容。幼儿体育的内容包含几个方面:首先,促进幼儿健康成长;其次,发展幼儿的基本动作,包括走、跑、跳、攀登等基本技能;再次,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最后,增强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针对幼儿自我保护意识差,应当进行相应的安全知识教育。

3重视培养幼儿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和态度。体育活动的功能必须通过幼儿自身的积极参加才可能实现,体育活动成败的关键在于幼儿对体育活动是否喜欢、是否投入。因此,实施体育必须重视培养幼儿的兴趣和积极态度,不能为了达到计划的目标,生硬地强迫幼儿训练或完成某项运动,或因为幼儿不能达到教师的要求而进行惩罚、责备。此外,体育活动的难度、趣味性以及活动的装置、条件等也是教师要特别关注的。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形式,用丰富多彩、轻松活泼的身体活动来促进幼儿体质的增强。

二、幼儿智育

1围绕幼儿好奇心开展一系列教学活动。幼儿天生就有强烈的好奇心,好奇心是幼儿求知兴趣和欲望的最初表现,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将之进一步发展为学习的兴趣和欲望是幼儿智育的重要内容。幼儿学习兴趣主要包括探究的兴趣、求知的兴趣、创造的兴趣以及动手的兴趣;教师应当让幼儿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去探究、去发现。

2发展幼儿智力。发展幼儿智力包括促进幼儿认识能力的发展,如发展幼儿的感知觉、观察能力、语言能力、思维能力、想象和创造能力等,其中思维力是智力的核心。发展幼儿正确运用感官的能力,也就是发展幼儿正确运用视觉、听觉、触觉等感觉器官来感知外部世界的能力。在教学活动中,可以培养幼儿良好的智力品质,如思维活动的速度、灵活性观察事物的准确性、敏锐性等;帮助幼儿尝试使用智力活动的方法和技能,如观察事物或现象的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操作的方法和技能等。

3环境宽松、自由,有助于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语言能力的发展与思维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幼儿的语言理解、表达能力对其智力活动的水平影响很大。在教学活动中,幼儿能够自由思考、自由活动、自由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要求,智力得到发展。在一个压抑的环境里,幼儿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被动地活动,他们将失去学习的兴趣和欲望,丧失自信心,不可能发展自己的能力。

三、幼儿德育

1将幼儿德育融入在环境创设之中。笔者认为,幼儿园应当从幼儿的年龄特点出发,从全面提高每个幼儿的素质入手,为幼儿创设一个清洁、舒适、富有教育意义的活动环境,把品德教育的内容融入幼儿生活的环境中。教师要细心呵护、关心、帮助每一个孩子,消除他们的恐惧心理,用爱心去温暖孩子的心田,孩子在获得爱、感受爱的同时,能够逐渐学会如何去关心、帮助别人。

2幼儿德育与随机教育相结合。笔者认为,对孩子的思想品德教育应当贯穿于一日活动中,随机教育建立在日常生活中。它要求教师要多关心幼儿,加强联络和了解,发现问题抓住机会及时组织教育,使幼儿从身边的事例中接受深刻的教育。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发生争执甚至还会做错事。此时,教师一要及时处理,二要循循善诱,问清缘由帮助孩子来分辨是非,并把它看作是进行德育教育的好时机。有些问题还可以组织幼儿一起来讨论,以提高孩子处理问题的能力。切忌不问不闻、草草了事或粗暴对待。

3将幼儿德育渗透于游戏活动中。游戏活动是幼儿最为喜爱的一种形式,也是培养孩子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重要形式。许多游戏活动都是模拟社会环境、社会角色来进行的。在游戏中,幼儿懂得了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也在解决问题或纠纷的过程中,揭示正确道德要求和行为规范,提高道德认知水平。比如在“娃娃家”游戏中,“妈妈”要细心照顾“孩子”,“孩子”要尊重长辈,“奶奶”累了,帮“奶奶”捶捶背,“奶奶”病了送她去医院,帮助“妈妈”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幼儿在游戏中扮演着各种角色,逐步认识并理解角色的义务、职责,不断地学习社会经验和行为准则,进而使同情心、责任感得到发展,并逐步养成互相帮助的优良品质。

四、幼儿美育

1幼儿美育的概念。笔者认为,幼儿美育是根据幼儿身心特点,利用美的事物和丰富的审美活动来培养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和能力的教育。由于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特别是思维的直觉行动性和具体形象性及认识过程中的情绪性等,决定了幼儿美育的特点是:通过活动,用具体鲜明的形象去引导幼儿直接感受美,而不要求对美的形象从逻辑上进行过多的理解和分析。

2幼儿美育以培养表现美的想象力、创造力为主,不以训练技能技巧为主。美育中幼儿表现美的灵魂是幼儿的自由想象和创造,而绝不仅仅是画葫芦似地依样模仿。客观而言,培养幼儿艺术创造的主动性是幼儿园实施美育的重要目标。笔者认为,在幼儿园艺术活动中,必须克服过分强调表现技能、技巧的偏向,因为这对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是不适宜的,其后果常常是使失去自信心、产生无能感,害怕或者讨厌艺术活动。除此之外,在生活中,幼儿常常表现出对事物的独特的审美感受和理解,教师不要随意贬低或纠正,而应当鼓励和接纳。细心的教师会发现,幼儿的想象和创造力会让成人学到许多东西。

点选下页还有更多>>>

幼儿 教育 作为学前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受到更多的重视。当今世界幼儿教育蓬勃发展,在我国发展趋势也十分迅猛。本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幼儿教育发展趋势论文,欢迎阅读!

当今世界幼儿教育蓬勃发展,在我国发展趋势也十分迅猛。从目前的资本市场上的资金流向来看,在教育行业中,大家主要看好的是幼儿教育市场这一块儿。

1、我国幼儿教育发展现状:

1)国家政策:学前教育在我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五年来出台近百个相关政策;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要求2020年全国学前教育普及率达85%,而在2009年年初时,这一比例还只有45%;

《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若干意见》,即“国十条”,要求制定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办园

“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要求实施全面二孩政策

紧随“国十条”的颁布,我国幼教产业出现了三个高潮:第一是,2011年教育部提出第一个学前行动三年计划,这使得2011-2013年间,解决了918万幼儿入园问题;第二个是,教育部提出2014-2016年学前入园率达到75%,这一目标在2015年得到实现;第三个是,学前教育宣传月(5.20-6.20)的设立。

2)社会家庭:

教育消费升级延伸,教育支出占家庭消费的35%,目前80s90s后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同时,“4+2+1”的家庭结构,倾注两代人的未来

3)教育自身:

加快与世界幼教的接轨,出台了一系列加强和改革文件,包括新纲要、指南、标准、课程。在刚刚出台的《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明确提出要防止幼儿园小学化;

4)市场现状:

全国13.6亿,其中0-6岁幼儿:1.3亿 ,3-6岁6400万,在园 儿童 4265万;

幼儿园入园率为75%;师资比为1:41,在发达国家这一比例为1:7

未来来看,幼儿园教育作为刚性需求越来越旺盛,而0-6岁的培训这一柔性需求也越来越旺盛。

5)二孩袭来预测:

计生委预测:2020年新增二孩2626万,带来的潜在市场非常大,幼儿用品、童装、 文化 娱乐产业都在攀升;以纸尿裤市场为例,就将达到152亿元。

2、我国幼儿教育存在问题:

1)政府投资不足,监管不力,发展无序

根据中国教育科学院做的学前教育评估 报告 ,我国的幼教排名 41/45,前四为:芬兰、瑞典、挪威、英国,后四名为:中国、菲律宾、印尼、印度;以分数量化来看,最高的芬兰得分97.5,我国仅有31.4。

1)公办园、民办园发展困难,目前的主流是公办、民办、还有混合所有制等;集团化发展无序现象严重(无证办园)

3)幼儿教师严重不足,园长一票难求,质量良莠不齐,看好未来幼儿教育培训产业的发展前景。师生比: 23:1(2009) —45:1(2015)

4))早教有需求,无标准:发展迅速、无标准、监管弱、从业人员素质低

3、未来发展趋势:

1) “五大因素”(人口基数不断增长、消费升级不断加温、家庭结构不断捆绑、重视教育的传统越来越强、城镇化发展的推动)强力支撑。

2)“三大产业”旺盛需求(幼儿园、培训、幼儿产品)

3)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优质的教育资源,将产生高额溢价)

4)“学前 蛋糕 好吃难咽”,依托专业打牢基础,未来的幼儿园应该:依托高校背景,进行产学研用一条龙;要有源源不断的师资保障;要有相应的管理培训,打造幼教产业的“黄埔军校”。

下一页更多精彩“幼儿教育发展趋势论文”

幼儿园现状发展及研究对策论文

幼儿 教育 作为学前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受到更多的重视。当今世界幼儿教育蓬勃发展,在我国发展趋势也十分迅猛。本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幼儿教育发展趋势论文,欢迎阅读!

当今世界幼儿教育蓬勃发展,在我国发展趋势也十分迅猛。从目前的资本市场上的资金流向来看,在教育行业中,大家主要看好的是幼儿教育市场这一块儿。

1、我国幼儿教育发展现状:

1)国家政策:学前教育在我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五年来出台近百个相关政策;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要求2020年全国学前教育普及率达85%,而在2009年年初时,这一比例还只有45%;

《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若干意见》,即“国十条”,要求制定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办园

“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要求实施全面二孩政策

紧随“国十条”的颁布,我国幼教产业出现了三个高潮:第一是,2011年教育部提出第一个学前行动三年计划,这使得2011-2013年间,解决了918万幼儿入园问题;第二个是,教育部提出2014-2016年学前入园率达到75%,这一目标在2015年得到实现;第三个是,学前教育宣传月(5.20-6.20)的设立。

2)社会家庭:

教育消费升级延伸,教育支出占家庭消费的35%,目前80s90s后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同时,“4+2+1”的家庭结构,倾注两代人的未来

3)教育自身:

加快与世界幼教的接轨,出台了一系列加强和改革文件,包括新纲要、指南、标准、课程。在刚刚出台的《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明确提出要防止幼儿园小学化;

4)市场现状:

全国13.6亿,其中0-6岁幼儿:1.3亿 ,3-6岁6400万,在园 儿童 4265万;

幼儿园入园率为75%;师资比为1:41,在发达国家这一比例为1:7

未来来看,幼儿园教育作为刚性需求越来越旺盛,而0-6岁的培训这一柔性需求也越来越旺盛。

5)二孩袭来预测:

计生委预测:2020年新增二孩2626万,带来的潜在市场非常大,幼儿用品、童装、 文化 娱乐产业都在攀升;以纸尿裤市场为例,就将达到152亿元。

2、我国幼儿教育存在问题:

1)政府投资不足,监管不力,发展无序

根据中国教育科学院做的学前教育评估 报告 ,我国的幼教排名 41/45,前四为:芬兰、瑞典、挪威、英国,后四名为:中国、菲律宾、印尼、印度;以分数量化来看,最高的芬兰得分97.5,我国仅有31.4。

1)公办园、民办园发展困难,目前的主流是公办、民办、还有混合所有制等;集团化发展无序现象严重(无证办园)

3)幼儿教师严重不足,园长一票难求,质量良莠不齐,看好未来幼儿教育培训产业的发展前景。师生比: 23:1(2009) —45:1(2015)

4))早教有需求,无标准:发展迅速、无标准、监管弱、从业人员素质低

3、未来发展趋势:

1) “五大因素”(人口基数不断增长、消费升级不断加温、家庭结构不断捆绑、重视教育的传统越来越强、城镇化发展的推动)强力支撑。

2)“三大产业”旺盛需求(幼儿园、培训、幼儿产品)

3)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优质的教育资源,将产生高额溢价)

4)“学前 蛋糕 好吃难咽”,依托专业打牢基础,未来的幼儿园应该:依托高校背景,进行产学研用一条龙;要有源源不断的师资保障;要有相应的管理培训,打造幼教产业的“黄埔军校”。

下一页更多精彩“幼儿教育发展趋势论文”

近几年来,国家加大了对义务 教育 的投入,农村中小学与城市中小学的差距在不断缩小,有效促进了教育公平。但农村的幼儿教育又表现出严重的滞后性,直接影响着农村义务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本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农村幼儿教育的论文,欢迎阅读! 农村幼儿教育论文篇一:农村幼儿教育问题研究 幼儿是祖国的未来,是祖国的希望。但是在农村,许多幼儿不能很好地接受学前教育。那么如何让农村幼儿更好地接受幼儿教育呢?下面,教师就此进行研究。 一、造成农村幼儿不能很好地接受幼儿教育的原因 (1)在全国贫困县的通渭,农村经济条件差,造成教育经费严重不足,一些农村幼儿得不到相应的幼儿教育。情况好些的就到当地小学一年级跟读几年,这样会导致幼儿的智力就得不到开发。(2)办园的水平普遍不高。在每个乡镇,幼儿园的设备得不到完善,教师不够专业,造成所受的教育不适宜幼儿的身心发展。(3)农村幼儿师资水平差异大,教师学历和专业不合格。由于政府机构每年招考补充的大多都是中小学教师,对幼教专业教师疏忽,再加上在农村多数幼儿教师为代课人员,缺乏教学 经验 ,致使幼儿教育质量得不到提高。(4) 家庭教育 与幼儿园教学目标要求跟不上拍。当前,不少家庭都是爷爷奶奶和幼儿的父母共同承担养育幼儿的工作,在教育幼儿的方式、 方法 上难免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同时,农村家长的 文化 水平低,对早期教育认识不够,认识不到早期幼儿教育的重要性。 二、根据以上问题提出相应的 措施 (1)加大农村幼儿园经费投入,努力改变农村幼儿园的教育现状。由于农村幼儿教育经费投入的不足,导致农村幼儿教育的严重失衡,使义务教育阶段教学质量造成了不可弥补的缺失。因此,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大投入,努力改善农村幼儿园的基础设施的建设,推进农村幼儿教育的发展。 (2)努力提高农村幼儿园的办园质量,这关系我国素质教育的发展。目前,个别的幼儿园为了满足家长的要求,开设了一些类似小学的课程,如拼音、写字、英语、数学等,同时在教学形式和方法、常规管理等方面也脱离了幼儿教育的教育目标要求。针对这样的情况,当前应该狠抓幼儿教师的专业能力培训,及时纠正这种“拔苗助长”式的教育方式,还给幼儿一个天真、健康、趣味十足的童年。 (3)提高幼儿教师的水平,要从根本上抓起。目前农村教育的现状是只重视中小学的教育,注重中考高考的升学率和小升初的质量,却忽略了幼儿教育的重要性。现在农村幼儿园的从业教师,只有少部分是从正规幼师教育学专业 毕业 的,这就造成他们教育幼儿的能力受到很大的限制。因此,政府在每年的教师培训中要加大对幼儿教师的培训力度,从根源上解决农村幼儿教师的不足。 (4)与家长共同走出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不一致的误区。由于现在的家长特别重视幼儿的教育,从而造成家长对于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的认识不到位。所以,幼儿教师要引导家长,使家庭教育的进行贯穿于家庭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让与幼儿有关的家庭成员都承担起教育幼儿的责任。又因为幼儿园的每项教育活动都有明确的教学任务和目标,所以作为幼儿教师要有步骤地组织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包括引导幼儿去主动参加活动等。由于家庭成员受教育程度的不同,注定了家庭教育的效果与幼儿园教育不一致。所以,家长刻意追求教育的一致性是不可取的,适当延续幼儿在学校的教育是可行的。因此,家长要积极配合教师,及时与教师沟通 儿童 在幼儿园内的表现,达到家校教育的统一。 (5)引导家长正确认识早期教育,及时对幼儿实施早期教育。早教这个词的真正意义,部分家长并不能真正理解。一是没有条件对幼儿早教。二是认识不到位。因此,一个家长能否正确对待儿童早期教育,会直接影响着幼儿的健康成长。 (6)改善幼儿园的基础设施,提高教师的安全意识,杜绝安全事故的出现。儿童是每个家庭的未来,也是祖国的希望。近年来,各种幼儿意外伤亡事故屡见不显,为了让这类事件的不再发生,作为教师要时刻怀有安全意识。因此,在开展教学活动之前,教师对幼儿活动的范围和场地以及玩具等设施都要事先做好仔细检查,排除不安全因素。在活动期间,教师要关注幼儿的活动量,及时喊停,及时纠正幼儿的不良习惯和动作,聆听他们的交谈,发现问题时及时校正指导。另外,为了幼儿的安全健康,教育部门要及时排查和更新每所幼儿园各项活动设施。 三、结束语 总之,政府要加大力度对农村幼儿园投入经费,加强培养幼儿教育专业的师资力量,重视家庭早期教育的宣传和幼儿园的建设工作。而作为幼儿教师,则要用自己全身心的爱去浇灌祖国的花朵,才能让农村的幼儿更好地接受幼儿教育。 作者:王丽艳 单位:甘肃省通渭县第二幼儿园 农村幼儿教育论文篇二:促进农村幼儿教育发展措施 1当前农村幼儿教育现状 近几年来,国家加大了对义务教育的投入,农村中小学与城市中小学的差距在不断缩小,有效促进了教育公平。但农村的幼儿教育又表现出严重的滞后性,直接影响着农村义务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从目前来看,虽然部分乡镇农村幼儿教育进行了深入调查,各地都针对硬软件设施、教学理念、管理思想、教学手段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仍然存在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据调查,当前农村家长对幼儿教育的认识普遍提高,对幼儿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农村大多数家里经济条件较好的家长想办法让孩子进城上真正的幼儿园,农村山里孩子的家长总认为集镇上的幼儿班要比山上小学的学前班要好,在集镇上租房子或买房子照顾小孩子上学占绝大多数,也致使集镇上的学前班不得不超员、不得不超负荷运行。 2农村幼儿教育发展问题的原因分析 2.1农村幼儿教育经费严重不足 在我国用于公共教育经费的投入中,仅有1.3%左右被用于学前教育,而这部分经费中的大部分又流向了城市幼儿园,供给农村幼儿园的经费所剩无几。经费短缺使得农村幼儿教育的硬件设施和师资力量十分薄弱。在个别特困地区,由于工资报酬极低,本来就捉襟见肘的幼儿教育师资又流失去了待遇相对较好的乡镇幼儿园。同样由于经费不足,很多农村幼儿园往往不得不挂靠于经费相对充足的小学,成了实际上的“小学学前班”或“小学预科班”,从而失去了幼儿教育所应具有的办学特色。 2.2幼儿教育理念得不到广泛的接受 在城市,对适龄幼儿进行有针对性的学前教育理念可谓深入人心;人们对幼儿教育的普遍重视,必然促进城市幼儿教育办学质量的普遍提高。但是,在农村,由于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人口众多、人均GDP不高、农民文化水平较低、对幼儿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等等,决定了幼儿教育理念很难形成像城市那样的认同感。同时,县乡一级的教育部门由于面临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压力,对发展农村幼儿教育的意义认识不到位,因而缺少重视农村幼儿教育的政府行为。农村幼儿园不得不偏重于读、写、算等枯燥的形式教育,幼儿的游戏教育、人格个性特别是创造性的培养显得苍白而无力。 2.3幼儿教育的相关法律法规制度不健全 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形成一部用以专门指导农村幼儿教育的法律法规,法律上的“真空”使得农村幼儿教育处于一种非常尴尬的境地:一方面,人们群众对发展幼儿教育需要迫切;另一方面,农村幼儿教育又缺乏相应的制度保障。这样的状况使资金、人员方面的调配得不到法律法规的支撑,资源难以实行政策上的有效配置。 3推动农村幼儿教育发展的对策 3.1突出农村特色,使幼儿的教学内容更贴近农村幼儿的生活在幼儿教育过程中,我感觉到乡村幼儿园应充分挖掘与利用农村的自然资源,如泥土、棉花、麦秆、果核等,幼儿教师要和幼儿一起设计环境,收集各种自然物和无毒的废旧物品,亲自动手做教具、玩具,布置教学环境;充分利用季节变换带来资源的多样性,或采摘野花,或拔苇穗,或粘稻秆,创造出各种幼儿心爱的物品;带领幼儿亲近大自然,认识大自然,爱护大自然,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使幼儿的教学内容更贴近农村幼儿的生活。 3.2采取多种形式提高农村幼儿教育的硬件水平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加大农村幼教的投资扶持力度,健全农村幼儿园的各种教育、保育和游戏活动的基础设施,为幼儿教育的有效开展提供丰裕的物质保障。此外,还要在保证幼儿教育公益性的前提下,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统筹规划,争取更多的社会资金流向农村的幼儿教育。 3.3切实加强农村幼儿教师队伍建设农村幼儿教师在幼儿的健康成长方面所发挥影响非常关键。因此,加强农村幼儿教师队伍建设是改善农村幼儿教育状况之基础的基础,关键的关键。其中最紧要的工作是提高农村幼儿教师待遇,保护他们合法权益,稳定和建立一支高素质农村幼儿队伍,针对目前农村幼儿教师工作量大、工资收入低、工资拖欠严重的情况,为稳定农村幼教师资队伍,教育主管部门要按照国家标准配备教师和设置班额,制定农村幼儿教师收入最低控制线,并将幼儿教师纳入医疗、失业、养老等社会保障体系之中,保护幼儿教师的合法权益,激发他们的从教积极性。 农村幼儿教育论文篇三:农村幼儿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摘要:幼儿教育是未来教育的基础,是人生的起跑线。但是由于我国教育地区发展不均衡,农村教育明显落后于城市教育,农村幼儿教学师资力量不雄厚,使农村幼儿教学更加落后于城市幼儿教学,形成了恶性循环,不利于农村幼儿教学的发展。针对以上幼儿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一点想法,以便提高农村幼儿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农村幼儿教学;问题分析;实践经验 一、开展农村幼儿教育的重要性 幼儿时期是孩子一生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幼儿时期的孩子就如同一张白纸,干净纯洁,主要看老师和家长如何教育,才能使这张白纸涂抹上绚丽的颜色,变成美丽的画卷。幼儿时期,孩子的潜能是无限的,所以好的幼儿教育、好的幼儿教师对于农村幼儿教育来说有很重要的意义。 二、目前农村幼儿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政府支持不到位,师资力量薄弱 由于农村经济发展落后,所以在分配教师资源时好的老师全都留在了发展空间更大的城市,只有少数民办教师或者学历较低的教师在农村任教,且人数较少,经常出现一个老师带好几个班、好几门学科的现象。由于老师学历低,没有竞争压力,备课懒散,专业素质过低,教学质量难以得到保障,安全问题也没办法得到保障,学生家长不放心孩子在幼儿园的教育安全问题,致使农村生源减少,形成恶性循环。 2.幼儿教育条件简陋,有“小学化”的倾向 农村幼儿教学中教学条件简陋,而城市幼儿园大多使用多媒体教学。而且学生家长为了孩子未来学习成绩的提高,在幼儿时期就要求孩子们学习小学的文化知识,如十以内的加减法,英文字母,汉字等等,使得孩子的幼儿时期就在听说读写中度过,失去了幼儿时期的自由和快乐。农村幼儿教学也不重视幼儿的思维创造能力、团队交流能力等的培养。政府不重视,老师太懒散,教学设备不完善,教学质量太差,从而导致农村幼儿教学越来越差。 3.家长文化程度低,不能积极配合幼儿教育 幼儿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家长和老师的教导,离不开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而家长文化程度低就不能很好地理解幼儿教育,不会积极配合甚至会阻碍幼儿园所实施的各种活动;在日常生活中不能很好地教育孩子,使之无法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素质修养;甚至有些家长为了追求更好的经济条件,外出打工,使得孩子变成留守儿童,跟着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由于爷爷奶奶溺爱孩子,孩子又得不到爸爸妈妈的关爱,因此孩子的潜能得不到开发,性格也变得内向自卑。 4.幼儿园管理体制不完善 由于幼儿园教育经费不足,老师通常都是一人带好几个班,顺带还要照顾孩子的生活,管理机制混乱,孩子的安全问题得不到保障。在幼儿 教学方法 方式等方面也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教育教学混乱,不利于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三、针对农村幼儿教学存在问题的几点想法 1.建立完善的农村幼儿教学管理机制 所谓“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幼儿园应该根据当地的风土人情,因地制宜地制定出一系列的管理机制,包括教学的方式方法、幼儿安全管理方法、教职工管理机制等等,使得幼儿教学有章可依,按章程办事。遵循国家相关的幼儿教学章程规定并认真贯彻,逐步摆脱“保姆式”的教学模式,对幼儿实行素质教育,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独特的思维创造能力和独立自主的生活态度,为农村幼儿提供一个良好健康的学习和生活环境,遵循幼儿各方面的发展,找出幼儿的兴趣和特长并加以培养。加强老师的安全管理意识,使其落实到个人。为保证幼儿安全,必须做好每日的入园、离校等工作,出现问题及时告知家长,加强安全防范力度,保证孩子的安全。 2.对幼儿教师进行培训,提高其专业教学素养 幼儿教师担当着培养幼儿、教导幼儿的重要责任,对于幼儿的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都有重要的影响,但是当今农村幼儿教师学历低,专业素质不高,距离现代化要求的教育水平还有很大的差距。为了使孩子能有一个快乐健康的幼儿时期,幼儿教师的专业教学素养必须过关。因此必须对幼儿教师进行培训,培养他们对于工作的热爱和责任心,对幼儿的关爱和耐心。 3.实行家园互动,提高家长对幼儿教育的重视 幼儿园应向家长灌输幼儿教育的重要性,加强家长对幼儿教育的重视,实施家园互动,使得家长参与到幼儿教学中来,并在其中找到更加合适的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 4.政府应加强对农村幼儿教学的重视 农村经济生活水平比较落后,为了我们祖国的未来,为了孩子的未来,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教育教学的投资,包括农村幼儿教学,完善各种教育教学设备,增加多媒体设备。政府新出台规定:“自2017年春季学期起,统一对城乡义务教育学生(含民办学校学生)免除学杂费,免费提供教科书,补助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的生活费。政府将投入150多亿元来解决农村孩子上学难的问题,加强了对农村教育教学的扶持力度。总之,农村幼儿教学是我国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使农村幼儿能更加全面地发展,创造出一个美好的未来,我们必须重视幼儿教学,为这些农村的孩子赢得一个美好的未来! 作者:杨晓燕 单位: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东坝镇中心幼儿园 参考文献: [1]李少元.城镇化对农村教育发展的挑战[J].中国教育学刊,2003(1). [2]庞丽娟.加快学前教育的发展和普及[J].教育研究,2009(5). [3]樊楠.当前我国农村幼儿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科技创新导报,2009(18). [4]冬青.幼儿教育事业发展现状分析及相关建议[J].学前教育研究,2005(11).

论文幼儿园课程开发策略研究

幼儿教育软件设计与开发策略论文

从信息化发展框架来看,教育软件资源的设计与开发是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发展的核心与重点,[1]p]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首要突破口。同样,幼儿教育软件资源的设计与开发也是学前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重要任务,是学前教育信息化有效实施的重要前提。但是,由于我国学前教育信息化目前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优质信息化软件资源依然十分短缺,[4]因此对幼儿教育软件资源设计与开发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幼儿教育软件的内涵

软件是相对硬件而言的,它是计算机系统中一系列按照特定顺序组织起来的计算机数据和指令的集合。教育软件则是指根据教学目标设计的,表现特定教学内容,反映一定教学策略的计算机教学程序。[5]幼儿教育软件毫无疑问是教育软件中的一种类型,是在一定的学习理论指导下,为幼儿提供的涉及教育内容、教育活动或学习工具的应用软件。[6]它的服务对象是幼儿与幼儿园教师,它的应用目的是借助计算机功能以支持和促进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在学前教育领域,幼儿教育软件按照幼儿学习的特点可以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以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的“训练一练习”型软件(DrillandPracticeSoftware);另一类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的“发展适宜性”软件(DevelopmentallyAp?propriateSoftware)。[7]前者强调对幼儿学习与行为反应的强化,比较适用于幼儿园封闭式、事实性问题的教与学,如常见的图形与色彩辨识软件等;后者则强调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探索、操作、解决问题的情境,让幼儿在软件环境与学习互动中实现对新知识与技能的意义建构,比较适用于幼儿园开放性、生成性问题的教与学,如IBM公司研发的Edmark益智软件等。但无论哪种类型的幼儿教育软件,它们都应具备以下三点属性:第一,软件属性,即软件的构成、设计与开发流程、技术规范等符合一般性软件的特征;第二,教育属性,即符合幼儿认知与发展规律,体现一定的幼儿教育原则与方法,尤其是那些与幼儿园五大领域课程相配套的教育软件;第三,思想属性,即承载的内容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也就是说通过使用软件要能使幼儿在智力、情感、价值观等方面得到适宜的发展。

二、幼儿教育软件设计与开发原则

(一)发展适宜性原则

“发展适宜性”(Developmentallyappropriate),是1986年全美幼教协会(NationalAssociationforE?ducationofYoungChildren,简称“NAEYC”)为扭转国家教育改革造成的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而提出的一种教育理念,它是全美乃至世界许多国家指导幼儿教育的一种立场或基本原则。在此原则中,发展的主体是“幼儿”,发展的标准是“适宜”,其核心理念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一是幼儿教育软件应尽可能降低幼儿在操作软件时对成人指导的依赖;二是重视幼儿发展的规律、个性差异以及文化差异,包括幼儿生理、心理的特征,独特的个性与学习风格,不同的知识与技能基础以及社会背景等;]三是任何幼儿教育软件在“内容设计”与“技术实现”上都不是绝对的“适宜”或“不适宜”,而是处在二者之间的某一点上。幼儿教育软件设计与开发要尽可能靠近“适宜”的那一端;四是幼儿教育软件设计与开发策略是多元的、开放的和包容的。

(二)启蒙性原则

启蒙强调以幼儿为本,主张幼儿个性与自由的解放。9]幼儿教育软件资源是实施幼儿教育的重要材料,因此启蒙性原则也是幼儿教育软件设计与开发的重要指导原则。幼儿教育软件设计与开发应站在幼儿的立场,用幼儿已知的“类似性常识”来说明新知识和技能的原理。为此,幼儿教育软件在主题与内容选择上,_要广、博、浅,不宜偏、窄、深,体现对幼儿品德、智力、体育及审美的启蒙等;二要强调发生在幼儿身边的,为幼儿所熟知的、能理解的事或物。幼儿教育软件的内部结构与所体现的价值也不应以学科能力发展为目的,而应以诱导幼儿潜能的自然开启为目的。幼儿教育软件设计的出发点在于为幼儿打开通向某方面的窗口,但并不要求他(她)们走进去对此做很深入的探究。

(三)趣味性原则

3~6岁幼儿的注意力与耐心表现出明显的不足,如5~6岁幼儿注意力的稳定时间仅为7分钟左右,因此优秀的幼儿教育软件要能吸引幼儿沉浸于软件之中。常言道“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幼儿如若对某事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便会主动去认知、去探索、去实践,并在这一过程中产生愉快的情感与体验。趣味性原则在幼儿教育软件设计中的应用主要是寓教于乐。幼儿教育软件资源设计的各个环节与展开过程都要充满趣味与欢乐,以激发幼儿浓厚的兴趣,提高幼儿的积极性和求知欲,引导幼儿从软件或数字化资源中获取知识与技能。这要求软件设计者能贴近幼儿兴趣,选择幼儿生活中有趣的、喜闻乐见的事或物来替代那些抽象化的知识与道理。软件开发时,还要善于运用艺术审美的法则,通过精美的画面、美妙的音乐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良好的教育与启发。

(四)技术规范原则

技术规范原则包括技术标准规范、应用规范、操作控制规范等。技术标准规范指元数据的素材格式、开发技术、语言代码、传输接口等均有统一的标准,这是幼儿教育软件资源实现共享的前提,否则容易造成资源的重复建设与浪费。技术应用规范指资源开发不能为了技术而应用技术,而要让技术成为实现教育目的的适宜性手段,比如实际生活中北方的雪、动植物特征、火箭升空等场景,尽量采取实景拍摄,让幼儿有身临其境的感受,在幼儿心目中与真实事物越是接近的才越是最美的。对抽象的、理论化的故事与语言等,应运用形象的“动画”或“动画与模拟相结合”的技术手法实现。操作控制规范指幼儿软件的操作使用要简单、灵活、可靠。开发的课件、动画等内部系统结构清晰简洁,技术实现要通用、可靠,体现必要的交互而不觉繁杂。操作界面应尽可能采用寓意明确的按钮和图标,甚至考虑配以按钮与图标的发音等。

根据幼儿教育软件的内涵及设计与开发的原则,我们提出三种比较科学、适合的幼儿教育软件资源设计与开发模式,具体如下:

(一)移情式设计模式

移情是心理学术语,最早由德国心理学家利普斯(lips)提出。心理学界认为人的认识领域存在着“物”“自我”“他者的自我”三种心理成分。“物”一般需要通过知觉来理解“自我”需要通过内部知觉才能理解,而“他者的自我”则必须通过移情方式来理解。移情是一个人感受到他人的情感、知觉和思想的一种心理现象。运用移情模式设计与开发幼儿教育软件的核心理念是理解幼儿、基于幼儿发展、以幼儿为中心,其最关键的环节在于如何解决移情的问题。为了充分理解用户的体验,至少要关注以下三种数据:语言数据“说”,表达人们知道的和讲述的)、行为数据“做”,观察人们是怎么做的),以及情感和梦想的数据“想”,描述当前体验的非语言化的结构性方淘,三者之间的层级关系及体验模型如图1所示:

出色的幼儿教育软件应能准确了解幼儿使用软件中的状态及幼儿使用软件的体验。设计者要善于收集幼儿对该软件相关问题的描述性数据、观察幼儿操作与使用行为的数据以及想象幼儿所感知的使用体验数据。这些数据是开发以“幼儿为中心”软件的基础。幼儿教育软件的开发是根据幼儿发展需求创建出软件系统或软件部分的过程,一般包括前期策划、需求分析、资源设计、技术实现、测试与评价、应用推广等环节,下面从一般性软件的开发过程简要说明移情模式的应用。

如图2所示,移情设计在幼儿需求分析环节的主要任务是掌握幼儿信息化学习特征。幼儿教育软件的受用对象是幼儿,移情分析时既要选取那些经常使用信息化软件的幼儿,又要选择一部分未来将使用信息化软件的幼儿以及具有某些特殊需要的幼儿群体,后两类幼儿的参与能提供更加有效的软件设计灵感。根据移情设计模型,常用移情策略有:通过记录分析幼儿的表述和思考,获取幼儿明确的或可观察的体验;通过幼儿在日常活动中操作、使用软件的行为,获得幼儿可直接观察到的体验或操作使用行为所暗示的体验;分析幼儿使用信息化软件的“所想”(知道、感觉、梦想),深度发掘幼儿对信息化软件的认知与情感体验。通过这一系列过程,我们将详细了解幼儿对教育软件资源的“他我体验”,这是移情设计的重要数据。那么,接下来的主要任务就是通过幼儿的移情分析,设计信息化软件的模块划分、组织结构、层次结构、逻辑调用关系等。在幼儿教育软件开发的测试与评价环节,还将再次运用移情分析策略进一步完善幼儿软件的设计等。

移情设计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关于“想”的数据获取策略,主要操作工具有“情感工具”和“认知工具”两种,前者如可视化的建构技术等,后者如心理地图等。通过上述分析,使用移情设计指导幼儿教育软件设计与开发的关键是:科学选择幼儿群体、正确使用移情策略与工具、怡当地融移情分析数据于软件设计之中。

(二)启发式设计模式

“启发式设计”与“启发式教学”二者内涵不同、应用领域也不相同,但却具有相同的指导思想。启发式教学源远流长,在中国两千年前就有《学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记载,西方古希腊学者苏格拉底约在公元前400年也提出过“产婆术教学法”,即今天的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更多的时候被我们看作是一种教学指导策略。[1“启者开其意,发者达其辞”,启发的基本内涵是根据学习者的实际,采用一定的情境手段,引导学习者积极主动学习的一种策略。在工程学界,启发还是一套数字化软件或资源的设计开发规则。运用启发式规则开发幼儿教育资源的重点包括两个方面:幼儿软件内容在组织上的启发式教学设计、教育软件系统架构的启发式原则应用。

“启”是幼儿教育软件内容与结构的体现,》发”是幼儿使用软件过程中内心认知活动的体现,幼儿教育软件的设计与开发要赋予软件以“启”的基本属性和“发”的潜在特质。启发式设计模式以“幼儿”为中心选择软件的内容及呈现方式是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征,二是内容选材要求简单、典型、直观形象且适合用画面语言表达。在软件内容素材的组织上应尽可能多地创设一些启发式的认知情境,常用手段主要有启发式问题、启发式讲授、启发式示范等。启发式问题是通过预先设计的一系列具有内在关联的提问,使幼儿的注意力集中在软件的某一问题上,从而调动幼儿学习与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促使幼儿自愿地去探究知识、操练技能。但在软件设计中,提问并不完全等同于启发,启发问题还要能创建出一定的情境认知空间,即提供幼儿充分想像与交互的可能。启发式讲授则是对幼儿园课程中的一些原理、方法、客观事物等内容,在讲授时采用形象化、艺术化的表达,如加强比喻、拟人、抒情、修辞的运用等。启发式示范主要对幼儿教育活动实施引导性操作。幼儿教育软件中的一些技能实践性教育,如剪纸、体操等,设计时要把握边示范、边讲解,正误操作相结合的策略。逼真的错误示范对于幼儿也能起到良好的启发作用。幼儿在使用软件时能通过对比、甄别,对正确的操作或运动形成更加深刻的印象。

启发式思想在计算机工程软件研发中也演绎出了一套自我发现能力或运用某种方式或方法去判定事物知识和技能的优化设计模式。它能优化软件的结构使其更加适合幼儿的思维,对幼儿教育软件设计与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针对幼儿教育软件系统结构设计,具体要求:单个模块的规模要适中且相对独立。心理学研究表明单个模块最好控制在一页“纸或界面”内,超过这个范围就会降低幼儿可以理解的程度。模块若太小会导致软件的开销过大,进而增加接口的复杂性,降低软件的稳定性,因此要通过分解、合并手段降低模块间的耦合,如共有模块内容,可以单独设计成独立的模块;幼儿教育软件模块间的接口要尽可能简单,多设计单入、单出口的模块。确保软件模块的进入与退出方便容易,确保接口间的信息传递简单、高效,与模块功能相一致等;幼儿教育软件的系统架构、模块的扇入(多少个上级模块可以直接调用该模块)、扇出(一个模块可直接调用的模块数量、宽度(同一层级的模块数量、深度(软件的总层数)要适中,符合幼儿的认知能力。根据幼儿心智特点,笔者认为扇入、扇出以不超过3个为宜,宽度、深度以不超过5个为宜。启发式设计模式在幼儿教育软件的内容与结构设计开发上具有非常实用的指导价值。

(三)娱教式设计模式

娱教不同于“寓教”,娱教一词由国外翻译而来,英文为“Edutainment”,是“Education(教育)”和“Entertainment(娱乐)”两个词的组合。娱教技术是以尊重学习者当前的生活价值为基础,通过创建、使用与管理怡当的技术过程和资源以促进“学习者生活体验和乐趣”与“教育目的和手段”相融合的理论与实践。[13]在国内学者常把它理解为一种理念,以幼儿教育软件开发为例,娱教设计是在尊重幼儿生活的前提下,把幼儿生命的体验与乐趣转变为幼儿数字化资源内容与过程的统筹规划。

娱教模式设计与开发幼儿教育软件的核心要点:一是隐性的教育目标与内容。把幼儿的教育内容融合到幼儿游戏或活动中,让幼儿在使用软件或资源时,不知不觉地达到教育的目的;二是适宜的交互。没有交互就没有反馈效应(对结果的了解能强化学习者的投入与效率),幼儿就很难被设计的软件或资源所吸引。幼儿与软件资源的“对话”能增强幼儿活动的趣味性;三是引人入胜的界面。资源呈现界面要做到友好、美观、卡通及幼儿化,尽量吸引幼儿的注意。娱教模式设计与开发的关键环节:一是尊重幼儿的权利,把资源受用对象视为一个独立的、完整的人,选择幼儿喜欢的方式去表达软件内容,通常采用故事、操作、音乐、角色扮演、游戏等形式;二是努力构思创设富有乐趣的、人性化的软件或资源意境。软件设计前首先对幼儿进行心理特征分析,精心设计和挑选软件开发需要的素材,巧妙运用交互策略,合理安排内容组织结构及导航等。优美、好玩的界面足以激发幼儿的兴趣,进而达到娱教的目的;三是设计过程通盘考虑娱乐性与教育性的平衡问题,这也是娱教设计指导幼儿信息化软件设计的关键。对娱教类软件资源的设计与开发来说,若娱乐的成分过多,软件或资源的应用就会变成一次简单的娱乐行为,从而遗失教育的价值;倘若教育的目的性过于明确突出,又会降低幼儿的兴趣感,压抑幼儿的积极性。如何把握二者的比例,笔者认为对于幼儿教育软件而言,则是“三分教育,七分娱乐”,甚至娱乐的成分可以再高一些,这样才能更加契合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特点一一游戏化。

以上三种模式是具有发展适宜性特色的幼儿教育软件设计与开发模式。需要指出的是模式的价值不在于为我们提供具体的操作步骤或临摹框架,而在于它能为我们提供思考问题的方式或视角。在幼儿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中,我们要深入领会模式背后的精神,依据具体需要,或重组、或调整、或删减地灵活运用。

教育教学软件的开发过程与一般意义上的软件开发过程略有差别,教育教学软件的开发过程具有典型的教学性,如突出教学设计、体现一定的学习方式等,其大致流程如图3所示,包括选择主题、教学设计、系统设计、稿本设计、软件制作、测试修正等六个环节,下面我们将就教育软件设计开发的主要环节,给幼儿教育软件开发提出一些具体建议。

(一)幼儿教育软件的选题

幼儿教育软件设计与开发的第一步就是确定主题,也就是该软件要实现什么教育目标,达到什么样的效果。主题确定之后方能围绕主题展开相应的设计。幼儿教育软件主题主要来源于幼儿园培养目标,但一个简单的软件或软件的某一模块,其主题不宜太多,最好只针对某个方面。选题具体可以通过解读《幼儿园工作规程》《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等,选择其中的培养点,如卫生习惯的培养、热爱家乡情感的培养等作为软件的主题。软件主题也可以依据幼儿园五大领域课程的教材内容来确定,对于幼儿园课程教材中的那些难以用语言和传统媒体表达的重点与难点,且宜用多媒体形式演示或分解的内容,可以作为较好的开发主题。

(二)幼儿教育软件中的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用系统论的观点与方法,分析学习者特征,确定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选择与设计媒体信息,建立教学内容知识结构,设计相应评价与总结的过程,具体包括“幼儿特征分析”“软件内容选定”“内容呈现方式选择”“教学内容逻辑结构组织”等工作。

幼儿特征分析包括智力因素分析和非智力因素分析两个方面。智力因素的相关特征涉及知识基础、认知能力和认知结构变量等;非智力因素的相关特征涉及幼儿的兴趣、动机、情感、意志和性格等。不同年龄的幼儿,其生理、心理的发展水平与接受能力差别很大,幼儿软件设计必须具体分析软件所适用的那个年龄阶段的幼儿生理与心理特征,因此作为软件设计与开发者,还必须对幼儿发展心理学有一定的'了解,知道3~6岁幼儿在感知觉、学习(认知)、言语、智力、个性化及社会化等方面的发展规律,如4岁的幼儿不能区分同一色系中深浅不同的颜色,不能理解“前天”与“后天”的概念,也不能辨认菱形与平行四边形等图形。[16]

幼儿软件内容选择应重点考虑:一是关注幼儿生活。以发展适宜性为原则选取幼儿身边的人或事、幼儿能认知与理解的素材或事件,并对其进行适当加工与改编;二是关注中国经典传统文化,主要指中华文明传承下来的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结晶,如儒家经典、唐诗宋词、民族戏剧、民谣曲赋等。它们对幼儿文明礼仪及道德习惯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三是关注幼儿园办学特色。主要指幼儿园在长期发展中形成的某方面稳定的、独特的优势品质,如德育、美术、舞蹈等优势特色。该主题资源的信息化一方面有利于幼儿园知名度的提升,另一方面有利于优质信息化资源的共建共享;四是关注地方区域性特色文化。主要指某地区或幼儿园所在家乡特有的经典文化、传统文化、生活习俗等,如北京的京剧,广东的民谣,甘肃的皮影等。具有区域文化特色的软件资源既能宣传家乡美又能加深幼儿对家乡的认识,培养幼儿热爱家乡的情怀。

内容呈现策略主要采用情境创设策略和活动设计策略。情境创设主要为幼儿提供一个完整的、真实的生活背景,以此为支撑启动教学,引起幼儿的注意,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同时,支撑情境的表征与视听觉形式还要能促进幼儿在活动中与其他幼儿、教师之间的互动、交流及信息分享,从而促进幼儿的意义建构。幼儿园领域课程的内容通常是幼儿生活经验的总结与提炼,有效的学习还必须把它还原到幼儿近乎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幼儿软件活动设计应重点关注三个方面:一是活动的背景。描述活动的任务、规则、方式等;二是活动的组织。用具有吸引力的表征,为幼儿设置一个真实、富有挑战的任务;三是活动的操作空间。为幼儿完成活动提供一定的工具和引导等。

(三)幼儿教育软件的系统设计

软件系统设计包括超媒体结构设计、交互界面设计、导航策略设计等。幼儿软件系统框架以软件知识点之间的相互关系及活动环节的顺序为主。首先,由于幼儿思维的单维度性,软件的键出信息、从一个页面进入另一个页面、返回主页、结束与退出链接不宜太多。软件系统链接若过于复杂会使幼儿迷糊、厌烦,从而影响幼儿的判断与学习效果。一般情况下幼儿教育软件的结构要求:一是简明清晰,如上述扇入扇出不超过3个,宽度与深度不超过5个等;二是节奏适中、舒缓平和,重要的内容与故事情节可以多种形式重复展现。其次,软件交互功能的引入,为画面组接提供多种链接方式,使得—组画面可以有选择地与多组画面中的一组进行链接,17]让幼儿通过鼠标、键盘、触摸设备与软件方便快捷地实施互动交流。软件的交互形式主要有菜单、按钮、图标、热键、窗口、对话框等。按钮、图标交互方式相对而言比较适合幼儿的认知水平和习惯,是较为合适的选择。尽管实践中幼儿与软件的交互行为很少且难以控制,但交互的设计能起到使软件直观易懂、操作简单的作用。再次是关于幼儿软件的导航设计。导航是软件提供给幼儿及幼儿园教师快速找到学习目标的路径提示,常见有检索导航、帮助导航、线索导航、导航图导航、书签导航等。幼儿软件导航策略主张采用热区方式以形象化的图示放置于页面显眼的位置并配以该功能的语音,鼠标经过时发出相应声音。幼儿通过浏览、观察软件中的学习与活动信息网络结构图(通常为形象化的图标、按钮等},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

(四)幼儿教育软件的稿本设计

幼儿教育软件的稿本设计主要是对幼儿软件中将要用到的文本、静止画面、运动画面等信息如何显示以及声音如何运用等进行细化说明。其中,文本内容显示的语法规则:幼儿教育软件素材一般很少使用文本或使用很小的文本等文本显示以观看清楚为原则,一方面合理选择字体、字号、行间距、字间距等,使之符合幼儿的视觉习惯,每屏字的区域不要超过整屏的60-70%。另一方面,合理选择色彩和明亮度,幼儿能识别的色彩有一定规律,色彩设计应巧妙利用反色与混色原理,避免颜色与背景的“顺色”现象,还要确保明亮级差在40~50级以上。

静止图像内容的语法规则:静止图像有图形与图像两种类型,它们的艺术性优劣体现在平面构成和色彩构成的好坏。平面构图主要把握匀称、比例、对称及均衡等规律的应用。匀称指均匀和谐分布;比例如黄金分割比例等;对称指结构空间等现状或重复出现;均衡指左右、上下、前后布局不等形而等量的情况,即双方虽然外形大小不同,但是视觉分量是对等的。在色彩运用上,色彩容量不宜超过五种,太多的色彩会增加幼儿的观看时间,引起幼儿的疲劳,夸张的色彩变化会让幼儿感到不真实,且不利于幼儿注意力的保持。

运动画面内容的语法规则:画面运动的方式有多种,如镜头的运动,机位的运动,电脑特技实现的运动,还包括蒙太奇组接手法的运动感,但无论哪一种运动都遵循一个基本规律,即有序、和谐且符合幼儿的视觉经验与心理观看顺序。此外,幼儿的注意力只有几分钟时间,建议运动画面尽量采用短小的视频录像、形象的动画,或者多种方式的组合共同表达一个主题。

声音内容的语法规则:软件声音包括解说、音乐、音效等。由于幼儿的识字水平有限,解说是很关键的要素。幼儿教育软件的解说速度要慢,每秒钟不得超过3个,最好使用儿童的语气或直接由儿童配音,可全文念读,也可字少念多。音乐主要用于烘托气氛、营造意境,起到重要的陪衬作用。虽然是陪衬元素,但也要做到:_要与主题基调一致;二要避免分散幼儿的注意力或让幼儿产生离题的遐想。音效主要由计算机或其他音频设备对需要的声音进行模拟,如关门声、动物的叫声等。音效应用既要做到真实细腻,又要符合幼儿的接受心理与听觉习惯,不能太过强烈与刺激。此外,音乐与音响在软件中建议尽量设计“控制音量”和“开关”按钮,以便在使用中更加人性化。

(五)幼儿教育软件的制作

幼儿教育软件的制作主要完成素材加工处理、软件编辑合成、软件测试打包等工作。它与其他类型软件的制作过程基本一致,这里不再分步详述,而仅从整体上给出制作的一些建议:

一是倡导多元合作的制作模式。多元合作有利于优势组合,形成合力。幼儿教育软件制作一般需要三类人员的参与:一是教育技术研究人员,主要完成素材加工、平台搭建、软件编辑、软件维护与调试等;二是学前教育研究人员,主要依据稿本审核软件内容及实施软件教学策略与方法等;三是一线幼儿教育人员,主要是幼儿园相关工作人员,他们能提供幼儿教育实践经验、幼儿心理特征描述、相关软件测试环境及软件试用与使用反馈等数据。

二是倡导幼儿直接参与软件制作。幼儿参与软件制作是软件发展适宜性的最好体现。20世纪70年代末,美国教授帕普特(SeymourPaperl)及其同事首次让儿童以测试者的身份加入Logo语言的设计,开创儿童参与软件设计的先河。-随后很多研究者分别对幼儿直接参与幼儿软件制作过程进行了尝试性探索。幼儿不仅能够参与软件制作,而且还能为软件制作带来意想不到的创意。幼儿参与软件制作能让软件反映幼儿的声音、展现幼儿的视角、注入幼儿的想法等。注意,幼儿参与制作与移情设计模式有一定区别,移情设计并不一定要求幼儿直接参与,通常由设计者采用移情策略获取幼儿的体验数据。

三是常用编辑软件及组合。教育软件开发工具可分为两类:一是素材处理工具软件,主要用于素材生成、美化、加工等;二是编辑合成工具软件,主要用于语言编写、素材集成、数据库支持等。

五、结语

过去,国内幼儿教育软件尽管在数量上、内容上发展非常迅速,但在质量上却不容乐观。[21]幼儿教育软件是幼儿知识多样化呈现与多元化交互的重要形式,是信息技术有效促进幼儿自主学习与发展的前提。本文系统探讨了幼儿教育软件设计与开发策略,以期能为幼儿教育软件发展尽绵薄之力,同时希望由此引起广大研究者与幼儿教育工作者对该问题的关注。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与参与下,幼儿教育软件将在科学性、适宜性、系统性等方面有较大的提高。

浅析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推进策略论文

现如今,许多人都写过论文吧,借助论文可以有效训练我们运用理论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的能力。还是对论文一筹莫展吗?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浅析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推进策略论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自《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颁布以来,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理念得到了更为深入的实践。江苏省于2014 年开展了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建设,旨在引导幼儿园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游戏观和课程观,推进幼儿园实施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学前教育,促进幼儿健康快乐成长,但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需要我们重新认识游戏的价值,并将游戏的精神和理念切实渗透到幼儿园课程实践中。

一、当前课程游戏化实践存在的问题

一是未能很好地处理好游戏与教学的关系,“羞谈”或“忌谈”教学。在行政指导的驱动下,课程游戏化作为江苏省幼儿园教育去小学化的重要手段,游戏被再次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不少幼儿园和教师开始对既有的教学组织形式表现得迟疑不决,尤其是忌谈集体教学,以为提教学就是在走小学化的路,没有坚定的教育立场,使教学成了“地下工作”。

二是游戏组织方式不恰当,存在两个极端倾向。一种倾向是游戏始终处于教师的高控之下,教师以设计教学的思路设计游戏的主题、场景、材料、人物、规则等,在整个游戏过程中幼儿都缺乏自我探索、自主建构的经验,难以获得愉悦的游戏体验。另外一种倾向则是放任幼儿的游戏,认为游戏既然是幼儿的自主活动,那就应将游戏完全交给幼儿,教师主动放弃自身的指导和教育职责,成为一个纯粹的旁观者。这样的游戏多数无法深入,幼儿也只能获得一种浅层次的快乐。

三是游戏化课程构建缺乏方向和目的,无法真正理解课程游戏化的内涵和覆盖的范围。这也就是说,课程游戏化对于多数教师来说还只是一个概念,不明确其具体内涵,更没有在深层次上把握课程游戏化的本质,也就不可能使游戏真正成为幼儿园实施教育教学的一种基本手段。

针对这些问题,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理事长、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虞永平教授在江苏省教育厅“幼儿园课程游戏化项目”推进会上的讲话指出,课程游戏化不是用游戏去替代其他课程活动,其根本目的是要把游戏的理念、游戏的精神渗透到各类课程活动中,促进幼儿健康快乐成长,同时提升教师课程建设水平和课程实践水平。之所以会出现上述问题,一是幼儿园和教师未形成科学、系统、成熟的儿童观、教育观和游戏观,未能跟上学前教育发展的时代要求。幼儿是在与外部环境不断互动的过程中实现经验、知识的获得和自我的建构的,这一过程应该是主动的、积极的,而非成人全部预设和安排的,教育应该只是为幼儿创设“有准备”的环境。幼儿园教育应该从儿童的主体性出发,实现从传统的“重教”向“重学”的转变。而游戏活动是除生活活动、学习活动之外发生概率最高、幼儿参与范围最广的一种活动,某种程度上儿童的存在状态可以被视为一种游戏着的状态。杜威也曾强调,游戏精神代表幼儿心智的发展态度。[3]可见,游戏是联系儿童与教育的桥梁,与形式相比,游戏的精神才是课程游戏化的内核。正因为教师以成人的评判标准去衡量幼儿,使教师难以把握游戏对于幼儿成长的意义和作用,对于需要以何种形式、施以何种教育才能促使幼儿获得全面、恰当的发展,也就不可能形成科学的认识,在课程游戏化的实践中也就容易失去方向;二是教师培养未能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而长期的实践又固化了教师的教育观念与行为技能。不能有效地组织游戏活动,首先与当前的教师培养模式有关,我国学前师资的培养存在重知识、重技能的偏颇,知识化倾向导致实践技能缺乏,技能化取向则把艺术技能从教育实践中抽离出来,割裂了教育及人的培养的完整性,使得教师难以满足游戏活动对综合施教能力的要求。而固化的教育观念及行为技能更是使教师难以内发地对已有的教育教学活动进行有效反思,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可以说,正是施教技能的缺乏和思想的惰化阻碍了课程游戏化的有效实施。

二、推进课程游戏化的策略

幼儿教育的本质是要使儿童获得愉快的成长体验,其过程要尊重儿童的发展规律和个体差异,尊重儿童的兴趣与需要。这决定了幼儿园开展的游戏活动应具有生活情境性和开放性,并要有良好的环境支撑。

(一)加强教师培训,解决课程游戏化的认识及施教技能问题

教师的专业素质和能力是课程游戏化有效推进的前提。各级教育部门、教师培训机构和幼儿园应广泛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和指导,如采用集中培训、专题报告、主题沙龙、答疑和辩论会、现场跟踪与临床诊断等方式,帮助教师解决在课程游戏化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如下问题:一是幼儿园课程为什么要游戏化,以此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和游戏观。之所以在当前的教育实践中不断强调游戏的价值,是因为游戏更为贴近幼儿的发展特点和发展需要,幼儿的行为与活动充满游戏精神。课程游戏化是克服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重要手段,但更为根本的是,游戏是幼儿的存在方式,成人应该尊重幼儿的生活世界和成长规律,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应把自身意志强加于幼儿;二是正确认识游戏与其他教学组织形式的关系,游戏只是课程实施的一种方式,而不是惟一的方式。游戏有组织形式和精神内核之分,幼儿知识的学习和经验的获得也并非只有通过游戏才能获得。重要的是,与单纯地在形式上以游戏代替其他教学组织形式相比,游戏更应与幼儿的生活经验和发展目标有内在的逻辑联系,只有这样幼儿才能在游戏中主动探索和构建对事物的认识,才能获得精神的愉悦和心智的发展。因此,教师要能根据教育目标和实际条件,恰当地选择教学组织形式,不能将教学简单地等同于“小学化”;三是如何开展游戏化的课程活动,这需要教师明确自身在游戏活动中扮演的角色。幼儿受自身发展水平的限制,其自发开展的游戏活动都具有有限的自主性,需要成人进一步的支持和引导,才能使游戏走向深入。因此,教师在游戏活动中要同时扮演游戏者和引导者的角色,从儿童的视角引发游戏,从成人的视角引导游戏,进而促进幼儿游戏活动的有效开展。这就意味着,还要培训教师掌握具体的游戏活动组织技能,包括设计符合幼儿发展需求和现实情境的游戏的能力、观察幼儿游戏行为与情境的能力、及时对幼儿游戏进行修正和调整的能力,从而保证游戏始终不偏离幼儿发展和教育的目标。

(二)加强课程体系建设,明确课程游戏化的方向及内容

课程是教育活动的内容载体,游戏化则是幼儿园课程应具有的基本特点。要把游戏当作幼儿园主要的课程组织形式,就必须加强游戏化课程体系建设,使之成为园本课程的一种表现形式,为此需要教师具备良好的课程开发和建设能力。由于课程游戏化强调的是游戏精神在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中的渗透,所以这一课程形态不是对原有课程体系的颠覆,而是要在幼儿园所有课程活动中体现自由、自主、创造、愉悦的游戏精神,这是游戏化课程建设要把握的方向。

除了要在理念上准确把握课程游戏化的这一内涵外,还必须把握幼儿游戏形式上的生活性和生成性,在环境创设和材料的投放上保持开放性,即不管何种形式和内容的游戏,都必须以幼儿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为前提,注重幼儿的活动体验和自主探索,并对游戏活动进行及时的调整和修正,避免过度使用统一和量化的标准评价幼儿。例如,笔者所在幼儿园在开发主题特色课程的过程中,围绕“海安花鼓”这一主题,先组织幼儿观看花鼓舞表演,引发幼儿模仿的兴趣,再在缺少花鼓的情况下鼓励幼儿用雪碧瓶、小棒、红色即时贴等材料制作花鼓,从而完成整个游戏过程。如此开放和富有生活性的游戏,就可以将教学目标与幼儿的发展需求有效融合在游戏中,促进幼儿的整体发展。

(三)改革教学管理和评价机制,优化幼儿园游戏活动评价

与集体教学相比,游戏活动是一种更为灵活的教学组织形式,二者在理念和目的上也各有侧重。课程游戏化强调游戏精神在教育活动中的渗透,强调保证幼儿有充分的游戏时间,这就要求改革教学管理和评价机制,优化对游戏活动的评价。适当打破原有的刚性管理制度,采取因人而异、因活动而异、因教育目标而异的课程和教学活动评价制度,注重过程导向,才能给课程游戏化提供充分的施展空间。例如,对于新入职或课程组织能力较弱的教师,可以制定较为明晰和刚性的活动指导和评价方案,让这些教师参照方案组织开展游戏活动,但对于理论功底较深、施教能力较强的教师,则应允许他们根据教学需要和教学实际组织游戏活动,在实践中不断提升他们对课程游戏化的认识和组织游戏活动的能力。

随着我国幼儿园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近些年在幼儿园课程改革中多元化、本土化发展趋向已经十分明显,这不但是我国幼儿园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而且也是幼儿园课程改革发展的必然过程。因为只有多元化的课程类型才能适应我国不同地区幼儿园发展的实际需要,也只有本土化的课程建设才能保证我国幼儿园教育的健康发展。本文针对我国幼儿园课程发展的需要,就幼儿园游戏课程的概念界定、内在意蕴、基本特点以及价值取向等问题进行简单探讨。

一、从字面上来分析,“游戏课程”是“游戏”和“课程”两个词的组合,这一组合本身反映了游戏和课程间所蕴含的内在必然联系,这种联系集中体现在幼儿的“发展”上

幼儿的游戏在自然状态下一般都是自发的,所以也就具有了开放性的特点,这种特点凸现了游戏的娱乐功能,而隐含了发展功能。教育者要对幼儿的游戏活动加以引导,其目的是在幼儿享受游戏的娱乐过程中将隐含的发展功能进行挖掘,使之从隐性转变为显性。为此,游戏指导者在不破坏幼儿游戏自主性的前提下,要对幼儿的游戏进行改造,使之变成系统、有序的系列活动方案;换句话说,幼儿园的课程必须是:在形式上要以幼儿喜欢和适应的方式开展,在内容上要以幼儿熟悉的生活常识和各种活动技能的训练为主,在目标上要以幼儿身心和谐发展为核心,这就是游戏课程。简言之,所谓游戏课程是指以幼儿身心和谐发展为目的的系列化、生活化、结构化、规范化、技能化的游戏活动方案。游戏课程的这一界定具有五个方面的内涵。首先游戏课程的目的是保证幼儿的身心和谐发展;其次,在形式上要以幼儿喜欢的游戏活动为主;再次,在内容上要以幼儿熟悉的生活常识、维持日常生活所需要的技能为核心,要以获得直接经验为主,以学习间接经验为辅;第四,在要求上保证幼儿的自主性活动和教师的参与指导相结合;第五,在评价上要以幼儿获得满足为基础,以社会要求和个体需要相结合的整体发展程度为评价标准。

二、从幼儿游戏的本质意义分析,幼儿游戏的核心功能就是娱乐

其他功能都是在这一功能基础上衍生和发展出来的。如果游戏的娱乐功能消失,那么游戏活动中所产生的其他功能,诸如行为规范功能、认知开发功能、人格塑造等功能都会大打折扣。从幼儿的内在需要来看,幼儿进行游戏并没有什么清楚的理性目的,幼儿之所以游戏就是为了游戏,就是因为喜欢和高兴,就是为了娱乐;幼儿在游戏中能够体验成人难以理解的快乐,他们将多种情感、多种角色、多种向往融入自己的游戏中,而这些活动都是幼儿自觉完成的。从现实上看,几乎所有的幼儿都喜欢游戏,没有人引导,没有成人的训练,每一个幼儿天生就是游戏专家。在多数情况下,没有成人的参与幼儿也能非常顺利地进行游戏,成人“虚情假意”或“好心好意”的参与,反而容易破坏幼儿游戏的正常开展。游戏是幼儿身心发展的必需,是幼儿的天然需要,也是幼儿的天性。游戏课程正是尊重幼儿的这一天性而提出的教育方案。

为了更好地适应幼儿本质发展的需要,首先,游戏课程应该是生成的。就是说游戏与课程互为生长点,即课程生成游戏和游戏生成课程。游戏生成课程强调用自得其乐的活动丰富和补充“预设课程”,将游戏作为课程的生长点,新的课程便不断生发出来。课程生成游戏强调用“预设课程”的内容丰富和充实游戏。在教育中引入积极游戏,并将“预设课程”作为积极游戏的生长点,用课程的内容来充实游戏,这样也就可以得到“发展”和“享乐”双重效果。将课程作为游戏的生长点后,不仅教育效果十分明显,发展的目标能够得到高质量的实现,而且学习者也会在整个教育过程中获得乐趣,能够享受教育的过程,从而有利于增进学习者继续学习的兴趣,对培养终身学习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其次,课程是对话的。对话是一种自由地来回、融合而产生的更新或创生的现象。对话致力于消解种种两极对立。课程作为游戏,课程本身成了“对话”的延续。在课程中,教师、儿童与作为“文本”的课程、教材进行对话。这里,儿童与教材之间不再是传统认识中的那种生硬的对象性关系,而是一种“我”与“你”的平等对话关系;这里教材作为文本,它是一种语言,它像一个“你”一样自身说话。它不是一个客观对象,而更像对话中的另一个人。在这种对话中,教师和幼儿不断实现着多种视界的沟通、汇聚、融合,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使各自的偏见得以克服,不断形成新的视界,让真理的探求不断增加新的可能性,与此同时实现自己人生经验的增长。

最后,课程是体验的。从形式上看,游戏课程是假想的、虚构的`,但从实质上看,游戏者在游戏中获得的体验却是真实的。课程作为游戏,在游戏的境界里,教师与儿童都作为游戏者把自己的全部生命投入其中,无所谓主体,也无所谓客体,游戏者与游戏世界直接“遭遇”,其身心是与游戏世界不可分割地交融在一起,由此他们获得的是一种真切的体验。课程作为游戏,是儿童的全身心投入过程,是儿童生命的全部展开。儿童不是站在对象的旁边,而是进入对象,与对象融为一体,真正去体悟、创造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三、游戏课程作为一种完整的教育方案,具有以下几种基本特点

自主合作性。游戏固然是源于生活,但不是生活本身,游戏之所以成为游戏,是因为游戏者将生活中的自我经验和他人经验进行了改造,把本来不关联的事情通过想像、情感等因素进行了联系,再加入情节而形成。这些过程在一般情况下是游戏者自主完成的。就幼儿游戏来说,不但每一个幼儿都喜欢游戏,都具有策划游戏的能力,而且也都善于合作。根据这一特点,将幼儿的游戏进行重新策划形成教育方案的游戏课程,必须充分体现幼儿在课程实施中的自主和合作,使幼儿在感受快乐和合作中学到有价值的知识。

开放灵活性。游戏课程既具有游戏本身的开放性特点,也具有课程本身的结构性,所以游戏课程追求的不是像以往课程实施中的刻板的结构和过程,而是崇尚过程和结果的有机统一。由于在课程方案的制定中注重幼儿的参与,重视幼儿的自我感受、自我体验和需要,所以,游戏课程所制定的方案不是封闭的,更不是刻板的,而是相对开放和灵活的。一种方案可以有多种实施方法和运行规则,组织者的任务之一就是将这些实施方法和运行规则,不断连接形成一种完整丰富的结构体,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要求和幼儿的实际需要。

整体系统性。游戏课程作为一种教育方案,在结构上具有相对的完整性,在内容上具有合理的系统性。课程应该是指导性的方案,而不应该是一种执行程序;游戏课程强调的是整体上的连贯统一,使幼儿熟悉的生活内容归纳组织成具有主题性的整体结构和系统游戏活动。

四、课程是人的活动,课程价值体现着人的价值,人的价值与人的全面发展关系密切

幼儿处于人生的起始阶段,其本身就具有特殊价值。人的价值体现在人生的整个历程之中,要从人的整体价值上来看待幼儿。因为每一个体的终身发展都是通过不同阶段的独特性与连续性的过程完成的,每一阶段都有其发展特点,每一阶段也都有其独特的发展任务,不同阶段任务的完成都必须尊重该阶段发展的特点才能保证教育活动的有效性。所以幼儿园教育必须:一要充分重视幼儿在现阶段获得发展的价值,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客观特点;二要体现现阶段的价值成为后续价值的基础,重视每一幼儿作为独立个体的“可持续发展”之需。幼儿园教育课程的价值取向,就是要求幼儿园教育课程必须指向使幼儿成为何种特征的人,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和途径使幼儿具有这些特征,又怎样保证幼儿具备这些特征,成为理想的人的需要。

幼儿教育课程的性质决定了幼儿园教育课程的价值取向。幼儿园教育课程是整个终身教育开端阶段的育成方案,在教育者有意识的指导下与幼儿教育情境相互作用,从而使幼儿获得全面的基础素质,并使幼儿得到适宜性发展的非义务性课程。简言之,幼儿园教育课程旨在促进幼儿全面基础素质的适宜发展。由此可见,塑造完整人格,发展儿童的主体性,实施全面人格教育和主体性教育,在根本上是统一的,统一于发展人的全面素质的教育。世界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之一就是要体现课程追求的共同价值,这是幼儿园课程理想价值取向的合理选择。游戏课程的价值取向,理所当然的体现幼儿课程的价值取向,而且由于游戏课程强调游戏的内在精神实质,注重“享乐”,而“享乐”从根本上尊重了该阶段儿童心理发展的本质特点和需要,重视了幼儿阶段儿童认识外界客观世界和环境的特点,尊重了幼儿在接受和认识事物过程中更多的受非智力因素影响的特点。正因为这样,幼儿园游戏课程的价值取向更重视幼儿当下的现实存在,强调幼儿在现阶段获得发展的价值,注重现阶段发展对其以后发展的基础性价值。

相关合集:

学前

教育论文

相关信息

基于园本课程开发背景下研究教师教育理念的形浅谈职业教育中提高计算机基础课程质量教学模温州人精神对经济困难大学生励志教育的启示试论我国公共管理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研究云计算对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影响研究浅谈在高职院校开展企业文化教育的研究浅析初中数学课程教学如何做到优质教育1:1数字学习及其网络教育应用探索试析流浪乞讨儿童受教育权的保护试析受教育权理论发展综述

相关信息

关于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英语课堂教学实践初探浅析学前教育指导类课程现场教学模式的探索试析中职学校学前教育声乐集体课教学问题浅谈对学前教育期培养幼儿自信心的情况试论少数民族学前教育的信息教育探究浅析抚州市农村学前教育的现状及对策浅论学前教育的改革思路及其对应策略关于当前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的对策浅谈高职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浅议学前教育的目的

相关热搜:学前教育学前教育专业

追求幼儿的全面、和谐发展,培养良好的个性,是学前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学前教育的本位主义。《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对幼儿园课程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给当前幼儿园的课程理念带来了重新的思考,同时也为各地幼儿园进行园本课程开发提供了依据。

当前我国幼儿教育的发展状况总体良好,但也有一些带倾向性的问题需要我们关注和解决,否则会导致学前教育的功能异化。为此,幼儿园课程的改革与发展必须坚守学前教育的本位功能,才能产生有效性,才能避免以更为复杂的方式反而获取教育的负效应。

一、相关概念

1.国内幼儿园课程

“幼儿园课程”一词早在五六十年前就已被我国的幼教界普遍使用。幼儿园课程是实现幼儿园教育目的的手段,是帮助幼儿获得有益的学习经验,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各种活动的总和。

2.学前教育及其本位主义

学前教育是教育活动的最初阶段,是人生第一个教育阶段。学前教育应遵循学前教育的学前性、基础性的教育规律,以促进幼儿健康快乐成长。学前性就是指非小学性,因此需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防止小学化倾向;基础性就是指在幼儿阶段打好对其一生发展有良性影响的身体、心理、习惯的基础。学前教育的学前性和基础性体现了学前教育的本位主义,即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为幼儿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素质基础。

二、幼儿园课程设置现状、问题及成因分析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幼儿园课程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其中仍存在的诸多问题。

幼儿园课程存在的问题及其弊端:

1.幼儿园课程“小学化”倾向的现状。幼儿园课程“小学化”指在教学形式、教育内容、每日生活等方面,企图拔苗助长促进孩子的发展。在“中国西部学前教育小学化倾向主题调查活动”的调查活动显示:被调查的133所幼儿园100%存在增加小学化课程的现象。不少幼儿园认为本园“小学化”,才能显示出自己办园的优势和特色。

2.幼儿园跟风、照搬现象严重

一些幼儿园不切合实际,只会照搬套用,机械模仿他人。这种被动效仿并没有认真学习和领会其课程理念、内容选择和活动形式的编制,并结合本园本班实际情况,长期以往势必会对幼儿的身心健康造成影响。

3.片面追求知识技能,忽略幼儿的全面发展

幼儿园、幼儿家长在幼儿教育方面存在着急功近利的心态,都片面追求技能的培养,追求立竿见影的教育效果,将一些显性行为作为考评幼儿教育成败的唯一指标。

三、造成幼儿园课程不合理的成因分析

1.迎合家长及社会需求。多数幼儿园和教师认为,幼儿园“小学化”是因为家长和社会的要求。例如,幼儿的拼音的掌握程度、识字数量、20以内加减法的熟练程度、古诗的背诵量来评价幼儿园的办园质量,一些家长以此选择幼儿园,小学也以此作为入学条件。

2.幼儿园因素的影响

一方面,幼儿教师的素质有待提高。近些年来,中国的幼儿教师的知识结构层中多是中师或幼师毕业,自身素质仍有待提升。另一方面,少数幼儿园的办园动机不纯。

3.缺乏科学、规范的幼儿园课程评价体系

幼儿园课程评价就是在对幼儿园课程的计划、活动以及结果等有关问题的量或质的记述的基础上做出价值判断的过程。幼儿园课程评价在我国起步较晚,导致许多幼儿园尚未能建立起健全的课程评价体系。

四、对策

1.增强幼教理论学习,科学化地进行幼儿园课程管理

一方面,教育主管部门应积极组织幼儿园教师学习幼教理论,了解幼儿园教育的任务、内容和方法,端正办园目的和幼教思想。另一方面,针对当前幼教课程实施的现状,教育主管部门有必要对幼儿园课程进行规范,建立和制定科学化的幼儿园课程管理办法,科学化地进行幼儿园课程管理。

2.加大宣传力度,正确理解幼儿教育

教育部门自身宣传学习幼教理论,结合多种形式,积极帮助家长掌握早期教育的科学知识和基本规律,同时加大面向社会的宣传力度,形成全社会对幼儿教育的正确理解与期望。

3.良好的师资素养是提高幼儿园保教质量的关键。

一方面,在幼儿园师资培养方面,要切实按照《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组织教学,加强幼教理论、职业操守和幼教专业能力的培养,为幼儿园保教工作培养一批遵循幼教规律的具有高素养的合格师资,以满足目前幼儿教育迅猛发展的需求。另一方面,行政部门要加强教师专业发展制度和法规建设,严格执行幼儿园教师资格准入制度。

4.加强对学前教育尤其是力度薄弱幼儿园的建设与监管。

小学化倾向比较严重的情形一般都发生在条件比较落后,师资水平较低的园所。适当改善投资,加强师资培训,促进教育均衡发展,让教育资源更加公平。同时充分发挥示范幼儿园的示范作用,这对克服小学化倾向具有一定的引导作用。

五、结论

总之,幼儿园课程是为学生终身学习打基础的课程,更是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学前教育的本位功能是对学龄前儿童进行初步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使幼儿健康活泼,愉快地成长,为入小学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幼儿园课程的设置必须坚守学前教育的本位功能,必须坚持追求幼儿的全面、和谐发展,培养良好的个性。我们要加强幼儿教育科学研究,借鉴各国学前教育的理论和实践,为探索教育的本位功能和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幼儿教育体系搭建了广阔的平台。

幼儿园体育策略研究论文

幼儿园教育中的体育教育是幼儿园指导性文件的要求。体育教育能够增强人的体质和促进人的健康,它属于全面发展教育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幼儿园体育教育探讨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探讨幼儿园教育中体育教育的重要性》

摘要:幼儿园教育属于教育的启蒙时期,在国民经济日益进步和发展的影响下,幼儿时期教育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在幼儿园的教育中,体育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有利于促进国民素质的提高。为此,本文论述了幼儿园教育中体育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幼儿园体育教育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幼儿园;体育教育;重要性;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8-0258-01

一、幼儿园教育中体育教育的重要性

1.幼儿园教育中的体育教育是幼儿园指导性文件的要求。体育教育能够增强人的体质和促进人的健康,它属于全面发展教育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幼儿园工作规程》以及《幼儿园管理条例》提出了幼儿园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幼儿德、智、体、美等的综合发展。鉴于此,幼儿教育中的体育教育是非常关键的,幼儿园教育的有关规定明确了幼儿园的教学内容是启蒙性和全面性的,能够将其划分成艺术、科学、社会、语言和健康等几项内容,健康是首要的,而体育在推动人的健康上是德育、智育和美育所不能及的,这充分地表明了幼儿园教育中体育教育的重要性。

2.幼儿园教育中的体育活动是孩子体育教育的启蒙时期。处于婴儿期的小孩由于受到直接作用的事物而出现行为上的改变,会移开事物,小孩的心理活动也能够改变或者是停止。在学前的幼儿阶段,因为幼儿受到不断教育与成长的影响,语言系统与皮质抑制发展,所以能够自觉性地发展自身的行为,并且可以让自身的行为与比较远的目的相服从,这有利于幼儿个性的形成。幼儿的这种个性在其终身当中都留有一定的痕迹,因此在幼儿教育阶段,要求幼儿参与体育活动,有利于对幼儿实施启蒙教育和增强幼儿的体育观念,并且能够奠定幼儿的终身体育。除此之外,在幼儿阶段,要求幼儿参加体育活动能够推动幼儿生理的健康发展,增强幼儿的身体素质,有效地防止疾病与不良体形的出现,这有效地确保了幼儿将来各个成长阶段的学习和生活,为幼儿的终身体育打下了一定的生理基础。

3.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素质属于人先天具备和后天形成的一种品质的综合和稳定的特性。而提高和培养学生素质的教育就是所谓的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有3类6种,也就是身体素质教育、社会素质教育和心理素质教育这3类,6种就是身体素质教育、社会素质教育以及心理素质教育所涵盖的劳技素质教育、审美素质教育、业务素质教育、道德素质教育、思想素质教育以及政治素质教育。在新的世纪,教育部指明了素质教育的实施应当立足于幼儿时期,通过合理和科学的方法激发和启迪孩子的智力,激发幼儿的求知欲望、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健康的体制。而要求幼儿园的主要任务是实现教育和保育的有效统一,促进幼儿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

二、幼儿园体育教育教育的实施策略

1.增强幼儿园教师对体育教育的观念。目前形势下,幼儿教育工作者们对体育教育的观念还较为狭隘,总是关注体质论。他们没有意识到体育教育涵盖了运动训练学生、体育心理学、人体科学等诸多学科,它牵涉到人的生理、社会性、心理、意志情感等各个方面。为此,这就对幼儿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比较高。只有在一名优秀的幼儿教师指导下,才能够在教学实践活动和组织幼儿活动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从而具备与时俱进的体育运动发展意识。可以结合下面的两个方面对幼儿实施体育教育:一方面,有效地统一幼儿的运动发展能力以及教育与运动环境,从整体上思考这两者的有机结合;另一方面,体育教育并非单纯性的户外体育活动,而是需要结合幼儿的心理、智力、情感等各个方面实施体育教育,从而有效地推动幼儿的健康成长和发展,实现体育教育的最终目的。

2.幼儿园设备与场地器材的健全。倘若幼儿园实施体育教育的硬件条件达到了一定的要求,那么组织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就能够实现理想的效果。良好的硬件条件有利于幼儿体育教育任务和目标的实现,可是,当前形势下幼儿园的体育场地、体育器材和设备等硬件条件还面临着分配不科学和不合理的情况。为此,要想健全幼儿园的体育场地、体育器材和设备等硬件条件,需要创设一种有益和良好的环境。第一,市级以上的教育主管部门需要高度地重视幼儿教育,确保足够的幼儿教育投入,实现不同地方的发展要求,进而使得教学资源的不平衡性减少。第二,教育不但是国家的职责,幼儿园、家庭以及社区都需要创建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尽可能地确保幼儿能够获得更加完善和标准化的体育教育。

3.科学组织体育教育中幼儿的运动负荷。教师应当以人体生理机能获得的通常性规律“上升”,再到“稳定”最后到“下降”来组织体育活动。事实表明,通常幼儿的生理机能在一开始的时候有着比较快的上升趋势,然后在某个时间段内实现一个比较高的水平,然而这个时期的持续时间是非常短暂的,幼儿承担急剧改变的负荷能力比较低,最后的时候又慢慢地降低。其中,上升、稳定、降低这几个时期是互相联系的和密不可分的。对于幼儿来讲,因为幼儿的体育基础、身体健康状况、年龄特点以及气候条件、教学安排、体育项目的特点等的不一样,他们上升时期坡度和时间以及最高时期的持续时间和高度的不一样,再者,幼儿担负急剧改变负担量的能力也是不一样的。

结语:综上所述,幼儿体育教育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作为广大的幼儿教育工作者们来讲,需要结合幼儿园的发展现状和幼儿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和有目的性地实施体育教育,从而使得幼儿体会到一种愉悦感。

参考文献:

[1]周岩.幼儿园体育健康教育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教学管理,2009,12(4):71-73.

[2]温婷.幼儿园体育活动现状与改革的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

[3]刘美奋,孙秀荣,张茂林,等.山东省幼儿园体育活动现状与对策研究[J].教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9,25(10):83-85.

[4]王岩.中原城市群区幼儿园幼儿体育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D].河南大学,2011.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幼儿园体育教育探讨论文

幼儿园主题课程开发策略思考论文

浅析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推进策略论文

现如今,许多人都写过论文吧,借助论文可以有效训练我们运用理论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的能力。还是对论文一筹莫展吗?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浅析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推进策略论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自《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颁布以来,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理念得到了更为深入的实践。江苏省于2014 年开展了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建设,旨在引导幼儿园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游戏观和课程观,推进幼儿园实施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学前教育,促进幼儿健康快乐成长,但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需要我们重新认识游戏的价值,并将游戏的精神和理念切实渗透到幼儿园课程实践中。

一、当前课程游戏化实践存在的问题

一是未能很好地处理好游戏与教学的关系,“羞谈”或“忌谈”教学。在行政指导的驱动下,课程游戏化作为江苏省幼儿园教育去小学化的重要手段,游戏被再次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不少幼儿园和教师开始对既有的教学组织形式表现得迟疑不决,尤其是忌谈集体教学,以为提教学就是在走小学化的路,没有坚定的教育立场,使教学成了“地下工作”。

二是游戏组织方式不恰当,存在两个极端倾向。一种倾向是游戏始终处于教师的高控之下,教师以设计教学的思路设计游戏的主题、场景、材料、人物、规则等,在整个游戏过程中幼儿都缺乏自我探索、自主建构的经验,难以获得愉悦的游戏体验。另外一种倾向则是放任幼儿的游戏,认为游戏既然是幼儿的自主活动,那就应将游戏完全交给幼儿,教师主动放弃自身的指导和教育职责,成为一个纯粹的旁观者。这样的游戏多数无法深入,幼儿也只能获得一种浅层次的快乐。

三是游戏化课程构建缺乏方向和目的,无法真正理解课程游戏化的内涵和覆盖的范围。这也就是说,课程游戏化对于多数教师来说还只是一个概念,不明确其具体内涵,更没有在深层次上把握课程游戏化的本质,也就不可能使游戏真正成为幼儿园实施教育教学的一种基本手段。

针对这些问题,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理事长、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虞永平教授在江苏省教育厅“幼儿园课程游戏化项目”推进会上的讲话指出,课程游戏化不是用游戏去替代其他课程活动,其根本目的是要把游戏的理念、游戏的精神渗透到各类课程活动中,促进幼儿健康快乐成长,同时提升教师课程建设水平和课程实践水平。之所以会出现上述问题,一是幼儿园和教师未形成科学、系统、成熟的儿童观、教育观和游戏观,未能跟上学前教育发展的时代要求。幼儿是在与外部环境不断互动的过程中实现经验、知识的获得和自我的建构的,这一过程应该是主动的、积极的,而非成人全部预设和安排的,教育应该只是为幼儿创设“有准备”的环境。幼儿园教育应该从儿童的主体性出发,实现从传统的“重教”向“重学”的转变。而游戏活动是除生活活动、学习活动之外发生概率最高、幼儿参与范围最广的一种活动,某种程度上儿童的存在状态可以被视为一种游戏着的状态。杜威也曾强调,游戏精神代表幼儿心智的发展态度。[3]可见,游戏是联系儿童与教育的桥梁,与形式相比,游戏的精神才是课程游戏化的内核。正因为教师以成人的评判标准去衡量幼儿,使教师难以把握游戏对于幼儿成长的意义和作用,对于需要以何种形式、施以何种教育才能促使幼儿获得全面、恰当的发展,也就不可能形成科学的认识,在课程游戏化的实践中也就容易失去方向;二是教师培养未能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而长期的实践又固化了教师的教育观念与行为技能。不能有效地组织游戏活动,首先与当前的教师培养模式有关,我国学前师资的培养存在重知识、重技能的偏颇,知识化倾向导致实践技能缺乏,技能化取向则把艺术技能从教育实践中抽离出来,割裂了教育及人的培养的完整性,使得教师难以满足游戏活动对综合施教能力的要求。而固化的教育观念及行为技能更是使教师难以内发地对已有的教育教学活动进行有效反思,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可以说,正是施教技能的缺乏和思想的惰化阻碍了课程游戏化的有效实施。

二、推进课程游戏化的策略

幼儿教育的本质是要使儿童获得愉快的成长体验,其过程要尊重儿童的发展规律和个体差异,尊重儿童的兴趣与需要。这决定了幼儿园开展的游戏活动应具有生活情境性和开放性,并要有良好的环境支撑。

(一)加强教师培训,解决课程游戏化的认识及施教技能问题

教师的专业素质和能力是课程游戏化有效推进的前提。各级教育部门、教师培训机构和幼儿园应广泛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和指导,如采用集中培训、专题报告、主题沙龙、答疑和辩论会、现场跟踪与临床诊断等方式,帮助教师解决在课程游戏化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如下问题:一是幼儿园课程为什么要游戏化,以此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和游戏观。之所以在当前的教育实践中不断强调游戏的价值,是因为游戏更为贴近幼儿的发展特点和发展需要,幼儿的行为与活动充满游戏精神。课程游戏化是克服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重要手段,但更为根本的是,游戏是幼儿的存在方式,成人应该尊重幼儿的生活世界和成长规律,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应把自身意志强加于幼儿;二是正确认识游戏与其他教学组织形式的关系,游戏只是课程实施的一种方式,而不是惟一的方式。游戏有组织形式和精神内核之分,幼儿知识的学习和经验的获得也并非只有通过游戏才能获得。重要的是,与单纯地在形式上以游戏代替其他教学组织形式相比,游戏更应与幼儿的生活经验和发展目标有内在的逻辑联系,只有这样幼儿才能在游戏中主动探索和构建对事物的认识,才能获得精神的愉悦和心智的发展。因此,教师要能根据教育目标和实际条件,恰当地选择教学组织形式,不能将教学简单地等同于“小学化”;三是如何开展游戏化的课程活动,这需要教师明确自身在游戏活动中扮演的角色。幼儿受自身发展水平的限制,其自发开展的游戏活动都具有有限的自主性,需要成人进一步的支持和引导,才能使游戏走向深入。因此,教师在游戏活动中要同时扮演游戏者和引导者的角色,从儿童的视角引发游戏,从成人的视角引导游戏,进而促进幼儿游戏活动的有效开展。这就意味着,还要培训教师掌握具体的游戏活动组织技能,包括设计符合幼儿发展需求和现实情境的游戏的能力、观察幼儿游戏行为与情境的能力、及时对幼儿游戏进行修正和调整的能力,从而保证游戏始终不偏离幼儿发展和教育的目标。

(二)加强课程体系建设,明确课程游戏化的方向及内容

课程是教育活动的内容载体,游戏化则是幼儿园课程应具有的基本特点。要把游戏当作幼儿园主要的课程组织形式,就必须加强游戏化课程体系建设,使之成为园本课程的一种表现形式,为此需要教师具备良好的课程开发和建设能力。由于课程游戏化强调的是游戏精神在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中的渗透,所以这一课程形态不是对原有课程体系的颠覆,而是要在幼儿园所有课程活动中体现自由、自主、创造、愉悦的游戏精神,这是游戏化课程建设要把握的方向。

除了要在理念上准确把握课程游戏化的这一内涵外,还必须把握幼儿游戏形式上的生活性和生成性,在环境创设和材料的投放上保持开放性,即不管何种形式和内容的游戏,都必须以幼儿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为前提,注重幼儿的活动体验和自主探索,并对游戏活动进行及时的调整和修正,避免过度使用统一和量化的标准评价幼儿。例如,笔者所在幼儿园在开发主题特色课程的过程中,围绕“海安花鼓”这一主题,先组织幼儿观看花鼓舞表演,引发幼儿模仿的兴趣,再在缺少花鼓的情况下鼓励幼儿用雪碧瓶、小棒、红色即时贴等材料制作花鼓,从而完成整个游戏过程。如此开放和富有生活性的游戏,就可以将教学目标与幼儿的发展需求有效融合在游戏中,促进幼儿的整体发展。

(三)改革教学管理和评价机制,优化幼儿园游戏活动评价

与集体教学相比,游戏活动是一种更为灵活的教学组织形式,二者在理念和目的上也各有侧重。课程游戏化强调游戏精神在教育活动中的渗透,强调保证幼儿有充分的游戏时间,这就要求改革教学管理和评价机制,优化对游戏活动的评价。适当打破原有的刚性管理制度,采取因人而异、因活动而异、因教育目标而异的课程和教学活动评价制度,注重过程导向,才能给课程游戏化提供充分的施展空间。例如,对于新入职或课程组织能力较弱的教师,可以制定较为明晰和刚性的活动指导和评价方案,让这些教师参照方案组织开展游戏活动,但对于理论功底较深、施教能力较强的教师,则应允许他们根据教学需要和教学实际组织游戏活动,在实践中不断提升他们对课程游戏化的认识和组织游戏活动的能力。

随着我国幼儿园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近些年在幼儿园课程改革中多元化、本土化发展趋向已经十分明显,这不但是我国幼儿园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而且也是幼儿园课程改革发展的必然过程。因为只有多元化的课程类型才能适应我国不同地区幼儿园发展的实际需要,也只有本土化的课程建设才能保证我国幼儿园教育的健康发展。本文针对我国幼儿园课程发展的需要,就幼儿园游戏课程的概念界定、内在意蕴、基本特点以及价值取向等问题进行简单探讨。

一、从字面上来分析,“游戏课程”是“游戏”和“课程”两个词的组合,这一组合本身反映了游戏和课程间所蕴含的内在必然联系,这种联系集中体现在幼儿的“发展”上

幼儿的游戏在自然状态下一般都是自发的,所以也就具有了开放性的特点,这种特点凸现了游戏的娱乐功能,而隐含了发展功能。教育者要对幼儿的游戏活动加以引导,其目的是在幼儿享受游戏的娱乐过程中将隐含的发展功能进行挖掘,使之从隐性转变为显性。为此,游戏指导者在不破坏幼儿游戏自主性的前提下,要对幼儿的游戏进行改造,使之变成系统、有序的系列活动方案;换句话说,幼儿园的课程必须是:在形式上要以幼儿喜欢和适应的方式开展,在内容上要以幼儿熟悉的生活常识和各种活动技能的训练为主,在目标上要以幼儿身心和谐发展为核心,这就是游戏课程。简言之,所谓游戏课程是指以幼儿身心和谐发展为目的的系列化、生活化、结构化、规范化、技能化的游戏活动方案。游戏课程的这一界定具有五个方面的内涵。首先游戏课程的目的是保证幼儿的身心和谐发展;其次,在形式上要以幼儿喜欢的游戏活动为主;再次,在内容上要以幼儿熟悉的生活常识、维持日常生活所需要的技能为核心,要以获得直接经验为主,以学习间接经验为辅;第四,在要求上保证幼儿的自主性活动和教师的参与指导相结合;第五,在评价上要以幼儿获得满足为基础,以社会要求和个体需要相结合的整体发展程度为评价标准。

二、从幼儿游戏的本质意义分析,幼儿游戏的核心功能就是娱乐

其他功能都是在这一功能基础上衍生和发展出来的。如果游戏的娱乐功能消失,那么游戏活动中所产生的其他功能,诸如行为规范功能、认知开发功能、人格塑造等功能都会大打折扣。从幼儿的内在需要来看,幼儿进行游戏并没有什么清楚的理性目的,幼儿之所以游戏就是为了游戏,就是因为喜欢和高兴,就是为了娱乐;幼儿在游戏中能够体验成人难以理解的快乐,他们将多种情感、多种角色、多种向往融入自己的游戏中,而这些活动都是幼儿自觉完成的。从现实上看,几乎所有的幼儿都喜欢游戏,没有人引导,没有成人的训练,每一个幼儿天生就是游戏专家。在多数情况下,没有成人的参与幼儿也能非常顺利地进行游戏,成人“虚情假意”或“好心好意”的参与,反而容易破坏幼儿游戏的正常开展。游戏是幼儿身心发展的必需,是幼儿的天然需要,也是幼儿的天性。游戏课程正是尊重幼儿的这一天性而提出的教育方案。

为了更好地适应幼儿本质发展的需要,首先,游戏课程应该是生成的。就是说游戏与课程互为生长点,即课程生成游戏和游戏生成课程。游戏生成课程强调用自得其乐的活动丰富和补充“预设课程”,将游戏作为课程的生长点,新的课程便不断生发出来。课程生成游戏强调用“预设课程”的内容丰富和充实游戏。在教育中引入积极游戏,并将“预设课程”作为积极游戏的生长点,用课程的内容来充实游戏,这样也就可以得到“发展”和“享乐”双重效果。将课程作为游戏的生长点后,不仅教育效果十分明显,发展的目标能够得到高质量的实现,而且学习者也会在整个教育过程中获得乐趣,能够享受教育的过程,从而有利于增进学习者继续学习的兴趣,对培养终身学习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其次,课程是对话的。对话是一种自由地来回、融合而产生的更新或创生的现象。对话致力于消解种种两极对立。课程作为游戏,课程本身成了“对话”的延续。在课程中,教师、儿童与作为“文本”的课程、教材进行对话。这里,儿童与教材之间不再是传统认识中的那种生硬的对象性关系,而是一种“我”与“你”的平等对话关系;这里教材作为文本,它是一种语言,它像一个“你”一样自身说话。它不是一个客观对象,而更像对话中的另一个人。在这种对话中,教师和幼儿不断实现着多种视界的沟通、汇聚、融合,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使各自的偏见得以克服,不断形成新的视界,让真理的探求不断增加新的可能性,与此同时实现自己人生经验的增长。

最后,课程是体验的。从形式上看,游戏课程是假想的、虚构的`,但从实质上看,游戏者在游戏中获得的体验却是真实的。课程作为游戏,在游戏的境界里,教师与儿童都作为游戏者把自己的全部生命投入其中,无所谓主体,也无所谓客体,游戏者与游戏世界直接“遭遇”,其身心是与游戏世界不可分割地交融在一起,由此他们获得的是一种真切的体验。课程作为游戏,是儿童的全身心投入过程,是儿童生命的全部展开。儿童不是站在对象的旁边,而是进入对象,与对象融为一体,真正去体悟、创造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三、游戏课程作为一种完整的教育方案,具有以下几种基本特点

自主合作性。游戏固然是源于生活,但不是生活本身,游戏之所以成为游戏,是因为游戏者将生活中的自我经验和他人经验进行了改造,把本来不关联的事情通过想像、情感等因素进行了联系,再加入情节而形成。这些过程在一般情况下是游戏者自主完成的。就幼儿游戏来说,不但每一个幼儿都喜欢游戏,都具有策划游戏的能力,而且也都善于合作。根据这一特点,将幼儿的游戏进行重新策划形成教育方案的游戏课程,必须充分体现幼儿在课程实施中的自主和合作,使幼儿在感受快乐和合作中学到有价值的知识。

开放灵活性。游戏课程既具有游戏本身的开放性特点,也具有课程本身的结构性,所以游戏课程追求的不是像以往课程实施中的刻板的结构和过程,而是崇尚过程和结果的有机统一。由于在课程方案的制定中注重幼儿的参与,重视幼儿的自我感受、自我体验和需要,所以,游戏课程所制定的方案不是封闭的,更不是刻板的,而是相对开放和灵活的。一种方案可以有多种实施方法和运行规则,组织者的任务之一就是将这些实施方法和运行规则,不断连接形成一种完整丰富的结构体,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要求和幼儿的实际需要。

整体系统性。游戏课程作为一种教育方案,在结构上具有相对的完整性,在内容上具有合理的系统性。课程应该是指导性的方案,而不应该是一种执行程序;游戏课程强调的是整体上的连贯统一,使幼儿熟悉的生活内容归纳组织成具有主题性的整体结构和系统游戏活动。

四、课程是人的活动,课程价值体现着人的价值,人的价值与人的全面发展关系密切

幼儿处于人生的起始阶段,其本身就具有特殊价值。人的价值体现在人生的整个历程之中,要从人的整体价值上来看待幼儿。因为每一个体的终身发展都是通过不同阶段的独特性与连续性的过程完成的,每一阶段都有其发展特点,每一阶段也都有其独特的发展任务,不同阶段任务的完成都必须尊重该阶段发展的特点才能保证教育活动的有效性。所以幼儿园教育必须:一要充分重视幼儿在现阶段获得发展的价值,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客观特点;二要体现现阶段的价值成为后续价值的基础,重视每一幼儿作为独立个体的“可持续发展”之需。幼儿园教育课程的价值取向,就是要求幼儿园教育课程必须指向使幼儿成为何种特征的人,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和途径使幼儿具有这些特征,又怎样保证幼儿具备这些特征,成为理想的人的需要。

幼儿教育课程的性质决定了幼儿园教育课程的价值取向。幼儿园教育课程是整个终身教育开端阶段的育成方案,在教育者有意识的指导下与幼儿教育情境相互作用,从而使幼儿获得全面的基础素质,并使幼儿得到适宜性发展的非义务性课程。简言之,幼儿园教育课程旨在促进幼儿全面基础素质的适宜发展。由此可见,塑造完整人格,发展儿童的主体性,实施全面人格教育和主体性教育,在根本上是统一的,统一于发展人的全面素质的教育。世界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之一就是要体现课程追求的共同价值,这是幼儿园课程理想价值取向的合理选择。游戏课程的价值取向,理所当然的体现幼儿课程的价值取向,而且由于游戏课程强调游戏的内在精神实质,注重“享乐”,而“享乐”从根本上尊重了该阶段儿童心理发展的本质特点和需要,重视了幼儿阶段儿童认识外界客观世界和环境的特点,尊重了幼儿在接受和认识事物过程中更多的受非智力因素影响的特点。正因为这样,幼儿园游戏课程的价值取向更重视幼儿当下的现实存在,强调幼儿在现阶段获得发展的价值,注重现阶段发展对其以后发展的基础性价值。

相关合集:

学前

教育论文

相关信息

基于园本课程开发背景下研究教师教育理念的形浅谈职业教育中提高计算机基础课程质量教学模温州人精神对经济困难大学生励志教育的启示试论我国公共管理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研究云计算对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影响研究浅谈在高职院校开展企业文化教育的研究浅析初中数学课程教学如何做到优质教育1:1数字学习及其网络教育应用探索试析流浪乞讨儿童受教育权的保护试析受教育权理论发展综述

相关信息

关于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英语课堂教学实践初探浅析学前教育指导类课程现场教学模式的探索试析中职学校学前教育声乐集体课教学问题浅谈对学前教育期培养幼儿自信心的情况试论少数民族学前教育的信息教育探究浅析抚州市农村学前教育的现状及对策浅论学前教育的改革思路及其对应策略关于当前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的对策浅谈高职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浅议学前教育的目的

相关热搜:学前教育学前教育专业

追求幼儿的全面、和谐发展,培养良好的个性,是学前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学前教育的本位主义。《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对幼儿园课程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给当前幼儿园的课程理念带来了重新的思考,同时也为各地幼儿园进行园本课程开发提供了依据。

当前我国幼儿教育的发展状况总体良好,但也有一些带倾向性的问题需要我们关注和解决,否则会导致学前教育的功能异化。为此,幼儿园课程的改革与发展必须坚守学前教育的本位功能,才能产生有效性,才能避免以更为复杂的方式反而获取教育的负效应。

一、相关概念

1.国内幼儿园课程

“幼儿园课程”一词早在五六十年前就已被我国的幼教界普遍使用。幼儿园课程是实现幼儿园教育目的的手段,是帮助幼儿获得有益的学习经验,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各种活动的总和。

2.学前教育及其本位主义

学前教育是教育活动的最初阶段,是人生第一个教育阶段。学前教育应遵循学前教育的学前性、基础性的教育规律,以促进幼儿健康快乐成长。学前性就是指非小学性,因此需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防止小学化倾向;基础性就是指在幼儿阶段打好对其一生发展有良性影响的身体、心理、习惯的基础。学前教育的学前性和基础性体现了学前教育的本位主义,即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为幼儿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素质基础。

二、幼儿园课程设置现状、问题及成因分析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幼儿园课程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其中仍存在的诸多问题。

幼儿园课程存在的问题及其弊端:

1.幼儿园课程“小学化”倾向的现状。幼儿园课程“小学化”指在教学形式、教育内容、每日生活等方面,企图拔苗助长促进孩子的发展。在“中国西部学前教育小学化倾向主题调查活动”的调查活动显示:被调查的133所幼儿园100%存在增加小学化课程的现象。不少幼儿园认为本园“小学化”,才能显示出自己办园的优势和特色。

2.幼儿园跟风、照搬现象严重

一些幼儿园不切合实际,只会照搬套用,机械模仿他人。这种被动效仿并没有认真学习和领会其课程理念、内容选择和活动形式的编制,并结合本园本班实际情况,长期以往势必会对幼儿的身心健康造成影响。

3.片面追求知识技能,忽略幼儿的全面发展

幼儿园、幼儿家长在幼儿教育方面存在着急功近利的心态,都片面追求技能的培养,追求立竿见影的教育效果,将一些显性行为作为考评幼儿教育成败的唯一指标。

三、造成幼儿园课程不合理的成因分析

1.迎合家长及社会需求。多数幼儿园和教师认为,幼儿园“小学化”是因为家长和社会的要求。例如,幼儿的拼音的掌握程度、识字数量、20以内加减法的熟练程度、古诗的背诵量来评价幼儿园的办园质量,一些家长以此选择幼儿园,小学也以此作为入学条件。

2.幼儿园因素的影响

一方面,幼儿教师的素质有待提高。近些年来,中国的幼儿教师的知识结构层中多是中师或幼师毕业,自身素质仍有待提升。另一方面,少数幼儿园的办园动机不纯。

3.缺乏科学、规范的幼儿园课程评价体系

幼儿园课程评价就是在对幼儿园课程的计划、活动以及结果等有关问题的量或质的记述的基础上做出价值判断的过程。幼儿园课程评价在我国起步较晚,导致许多幼儿园尚未能建立起健全的课程评价体系。

四、对策

1.增强幼教理论学习,科学化地进行幼儿园课程管理

一方面,教育主管部门应积极组织幼儿园教师学习幼教理论,了解幼儿园教育的任务、内容和方法,端正办园目的和幼教思想。另一方面,针对当前幼教课程实施的现状,教育主管部门有必要对幼儿园课程进行规范,建立和制定科学化的幼儿园课程管理办法,科学化地进行幼儿园课程管理。

2.加大宣传力度,正确理解幼儿教育

教育部门自身宣传学习幼教理论,结合多种形式,积极帮助家长掌握早期教育的科学知识和基本规律,同时加大面向社会的宣传力度,形成全社会对幼儿教育的正确理解与期望。

3.良好的师资素养是提高幼儿园保教质量的关键。

一方面,在幼儿园师资培养方面,要切实按照《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组织教学,加强幼教理论、职业操守和幼教专业能力的培养,为幼儿园保教工作培养一批遵循幼教规律的具有高素养的合格师资,以满足目前幼儿教育迅猛发展的需求。另一方面,行政部门要加强教师专业发展制度和法规建设,严格执行幼儿园教师资格准入制度。

4.加强对学前教育尤其是力度薄弱幼儿园的建设与监管。

小学化倾向比较严重的情形一般都发生在条件比较落后,师资水平较低的园所。适当改善投资,加强师资培训,促进教育均衡发展,让教育资源更加公平。同时充分发挥示范幼儿园的示范作用,这对克服小学化倾向具有一定的引导作用。

五、结论

总之,幼儿园课程是为学生终身学习打基础的课程,更是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学前教育的本位功能是对学龄前儿童进行初步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使幼儿健康活泼,愉快地成长,为入小学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幼儿园课程的设置必须坚守学前教育的本位功能,必须坚持追求幼儿的全面、和谐发展,培养良好的个性。我们要加强幼儿教育科学研究,借鉴各国学前教育的理论和实践,为探索教育的本位功能和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幼儿教育体系搭建了广阔的平台。

幼儿园课程实施的问题及对策论文

论文摘要: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决定了幼儿园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若干问题。为此,幼儿园要建立完善课程管理制度,发挥教师在课程实施中的主体作用,注重区域活动的有效开展,加大对课程实施过程中的监控力度,加强园本培训,提高广大教师、家长的认识,加快课程实施的步伐。

论文关键词:幼儿园课程 幼儿教师 课程管理 课程实施

由于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一些更深层次的问题进入研究者的视野。我们认识到发现问题与取得成绩一样重要。因为问题意味着探索和思考,意味着研究者正以积极的态度推进幼儿园课程的有效实施;问题也意味着今后工作的目标,它使我们进一步深化实施幼儿园课程的工作更加明晰化了。

一、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2008年3月,笔者对重庆市渝北区市级示范幼儿园进行了“幼儿园课程实施”的调研活动。本次调研从幼儿园课程建设、课程实施、实施效果三个维度开展调研,强调“真实”、“过程”、“反思”,突出其导向作用。调研组通过看半日活动、问卷调查、查阅资料、座谈等形式,对示范幼儿园的课程实施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课程管理制度不够健全、职责不够明确

目前,示范幼儿园的层级管理分明,但课程管理的相关制度不够健全。这是因为,近年来幼儿园业务管理制度调整较多,在以往基础上的补充往往只是口头传达内容并加以执行,大家都“心知肚明”的事情没有汇总整理到相关制度中,造成了“工作做了,资料呈现不出来”的现象。同时,确实也存在着一些职责分工上的不均衡与漏洞,造成幼儿园层级管理人员的职责不明确,对各类课程计划的审定流于形式,无实效性地跟进指导。从管理人员职责评估结果显示出各层级管理人员对课程实施缺乏有效的调控与调整。

(二)对课程计划拟订与落实不到位

1.课程实施计划中主、辅课程的容量失衡。尽管本区已对教师进行了“幼儿活动发展课程”的相关培训,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往往会出现主、辅课程比例失衡的现象。加之幼儿园开设了“思维游戏课程”、“分享阅读”、“幼儿英语”、“蒙氏教学”等特色课程,造成对主体课程的实施有所冲淡,在时间上和精力上无法保证主体课程的有效实施。

2.周计划中各领域内容及类型失衡,缺乏规范性。从调研数据中反映出社会、艺术、健康三大领域的课程容量基本符合容量比;而科学、语言、数学领域的容量显得不足,在领域类型的安排上也存在失衡,教师填写周计划呈现出书写不规范、名称定位不准确的问题,教师对课程领域与类型认识混淆,没能反映出核心目标,存在表述不统一的现象。

3.一周内各类游戏开展失衡。《细则》明确指出,应平衡一周各类型游戏,每周至少开展各类型游戏1次,保证每日幼儿游戏活动的时间不少于1.5个小时。从统计数据显示出幼儿园教师对幼儿游戏活动的开展重视不够,尤其是没能认真组织角色游戏、表演游戏、音乐游戏。幼儿活动区活动的时间也没能得到保证。

4.教师日计划较普遍地存在生搬硬套的问题。教师在缺乏创造性的同时,也缺少了对教材的钻研和理解。部分教师没有把日计划真正变为适合儿童需要、促进儿童发展的活动内容,缺乏对教材进行再次筛选、加工和设计。在实施日计划过程中,教师的教学反思也流于形式,对发现的问题缺乏有效分析和改进。部分教师将教学反思的重点放在了大多数孩子的需求与经验水平上,那些“吃不了”、“吃不饱”的少数孩子却很少被老师所关注;还有教师不知道该反思些什么、怎样全面透彻地反思、怎样多角度反思,反映出教师多角度思考分析的能力弱,即反思的广度不够。

(三)对课程实施的过程管理与评价力度不够

课程评价是幼儿园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评价,可以了解课程的适宜性、有效性,调整和改进工作,提高幼儿园课程实施质量,促进幼儿、教师和幼儿园发展。从调研的数据中反映出,管理人员对课程实施过程中的管理与评价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对课程实施效果重视不够,对课程实施中呈现的问题不能及时进行反馈和调整,从而影响了课程实施的质量,尤其是对教师自我评价的指导远远不够。由于教师发展的不平衡,“自我评价”更多的是依靠教师的内在需求,绝大多数教师能按课程要求客观评价自己,并抓住机会寻求发展中的问题,制订措施,调整和完善自己的行为;但有些教师“自我感觉较好”,看不到自己的问题,缺乏进一步发展的起点和方向。针对这一现象,管理人员要进一步制订措施,以教师发展为本,为他们提供反馈和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充分发挥教师榜样的作用,让“教师的自我评价”收到实实在在的效果。

(四)教师实施课程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通过实地观测半日活动、日计划、周计划以及幼儿一日活动的检测情况,反映出教师在活动时间、活动目标、环境与材料、形式与方式等指标中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

1.活动中存在隐性浪费时间和幼儿的无谓等待现象。在一日活动时间的安排上,教师强调统一和固定。由于幼儿完成“任务”的速度不同,于是出现多数人等少数人的时间浪费现象。如集体排队取水、入厕,或者教师逐一分发玩具材料,这样便时常导致时间的隐性浪费和幼儿的无谓等待;从活动组织有序、无消极等待指标检测数据中也反映出较低的分值,这说明教师在组织幼儿活动中存在时间的隐性浪费。

2.活动目标空泛,偏重认知、技能等方面的目标。查阅教师的教学设计情况,反映出教师制订的教育活动目标空泛、笼统,且重点或核心目标凸显不够。对每一个教育活动的目标教师们都进行了大致相同的描述,如激发和培养幼儿的兴趣、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让幼儿学会合作等,类似于这种拟定、空泛化目标的现象在教师中有一定的普遍性,造成了幼儿学习无目的性和教师指导的盲目性。有的教师片面理解和随意设置教育目标,如偏重认知、技能等方面的目标,而对于情感、意识等目标的培养关注不够;有的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虽然设置了恰当的教学目标,但在组织和活动时不能紧紧围绕目标展开,存在过程与目标脱节的现象。

3.在活动过程中,幼儿的主体性发挥不够。从教学组织中反映出教师预设的活动比较多,幼儿生成的活动相对比较少;教师干涉的比较多,幼儿自由自主探索的相对比较少;规定表达方式比较多,幼儿自我表达相对比较少;教学活动多以平面展开的活动多,而围绕一个问题进行深入探究少;教师随机调控教学的能力不强,需要进一步提升教师的实践智慧。

4.教师对区域设置、材料投放、指导策略的适宜性等方面缺乏深入思考。(1)区域设置的问题:一是区域设置形式化。教师对区域的设置缺乏对幼儿的意愿兴趣的考虑,形成了某些区域的创设只是一种摆设,出现没有人玩的现象。二是区域设置上追求形式花哨,忽视实质性的教育功能。三是区域的空间设置动静没分开。对区域空间位置设置时,只顾及内容丰富而对于一些干扰因素考虑不全。四是区角设置存在很盲目的现象。一学期开设固定的几个区域,材料很少,极少更换,缺乏层次性、适宜性,孩子们的兴趣渐渐淡化,缺乏探索的积极性,使得活动形同虚设。(2)材料投放的问题:一是材料投放目的性不明确,活动区域的材料有的一放就是一、二个月,甚至一学期毫无变化,缺少经常性的变化是不能吸引幼儿主动参与活动的。二是活动材料单一,不丰富,满足不了幼儿的需要,不能引发孩子去想、去操作,限制了区域活动的有效开展。三是有些材料的投放,忽视了幼儿的年龄特点,无难易差异。(3)教师的指导策略问题:一是教师缺乏观察幼儿、了解游戏进程的意识和举动,致使游戏中出现了“混乱”和“无序”的状态。二是观察的目的不明确,在游戏中漫无目的地“巡视”,或盲目穿梭于幼儿之间。因缺乏观察方法和反思策略而无法解释幼儿游戏行为的发展意义,观察成了“看热闹”或“视而不见”,不能提高幼儿的游戏水平,削弱了游戏的教育功能。

二、对策与建议

(一)建立完善的课程管理制度

作为管理者,应将组织制度的制定权下放到员工,组织好制度的制定过程,通过制度的制定来调动员工参与课程管理的积极性,提高员工执行制度的自觉性。每一个课程管理制度的出台,都要广泛听取意见,力求不断完善。

1.建立三级(班级、组级、园级)课程管理制度,形成课程实施细则。让完善的管理制度引领教师参与课程的实施,同时为不同的教师搭建和设置不同的成长台阶,满足不同层面的教师、不同个体专业发展的需求。此外,还应完善《幼儿园课程管理办法》、《教师集体备课制度》、《教师帮扶协议》、《课程实施评价制度》等。例如,园级课程管理责任制,园长是课程管理的第一责任人;班级课程管理责任制,班长为班级课程实施管理的第一责任人,明确班长在课程管理中的职责和任职条件,规范和完善班长管理权限与奖惩办法;组级园本教研管理负责制,教研组长为园本教研管理的责任人。围绕课程实施,每周开展开放式园本教研实践研讨活动,由各教研组长轮番主持;实行园级课程实施培训制度,实施对骨干教师的培养。

2.定期与不定期召开管理例会,加强管理人员的沟通与协调。每月组织一次课程管理例会,遇到需求时,可增加例会次数;定期召开园务课程研究会、班务会,邀请有关人员参加。目的是疏通管理通道,加强协调,进行日常课程管理监控记录交流与互通情报,及时获取信息与反馈,进行有效调控和调整。

3.征询需求,建章立制,调动家长参与课程管理的内驱力。家长如何参与幼儿园的课程管理要制度先行。家长委员会共同制定园级家长委员会章程和各项规章制度。家委会制定家长问卷表,征询家长们想知晓的各类信息的定位、选择性课程的开发、特色课程的开设等,诸多内容让家、园之间加强了解,为今后工作的开展作良好的铺垫。

(二)发挥教师在课程实施中的主体作用

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不同层面的教师都存在各种各样的困惑与问题,我们所面对的不仅是整个教师群体的教育观念需要转变,而且还需要亟待解决教师个体在实践操作中的各种错综复杂的难题。

1.转变教育观念。在幼儿教育实践中,较为普遍的一个事实就是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脱节。“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是喊得最多的口号和提及的措施之一。然而,很多教师虽然口头上能说出一些《纲要》所倡导的先进的教育观念,但是对于如何实现幼儿教师教育观念的切实转变还缺乏有效的方法和策略。教师口头上讲一些现代教育理念很容易,但是能否将其内化为自身的观念,取决于教师对新观念的真正理解以及教育行为的实质性的转变,因而教师对新观念的“体验”、“感悟”也成为观念转变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同时,教师的自我反思有助于教师理清自己的固有观念,增强对自身教育观念与实践互动关系的意识,从而更有效地促进其教育观念的转变。

2.创造性实施课程。当今我国幼儿园课程的基本导向是要求教师不是简单地执行课程方案,而是要创造性地参与课程实施过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并没有对课程内容进行具体规定,相反,却强调应为幼儿园教师的课程实施留有足够的空间和余地。强调的是“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课程内容的选择不应拘泥于“教本”,不应该把教材、参考资料作为选择教育内容的唯一依据,而是在这些基础上结合幼儿的需要,不断吸纳新理念、发展教材、更新教材,使教学内容呈现一种开放性的状态。对教育活动内容尽量从不同层面进行挖掘和内容设计;从幼儿的视角出发,分析教材内容所蕴涵的核心经验,设计出为幼儿所需要的活动内容。教师在研究每一项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幼儿实际的基础上,明确目标、重点和难点,筹划开展有效教学的具体方式。要根据自身对《纲要》要求的理解和幼儿的实际学习需要,对选用的教材内容做出适当的处理,包括增删、换序、整合、新编等。要从有多少幼儿在多大程度上实现有效学习的角度去设计活动、组织教学,合理分配教师的引导、幼儿的思考和参与的时间;要高效率地管理教学活动的过渡环节,尽可能减少教学干扰,合理利用宝贵时间。教师要根据幼儿在活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随机应变,体现在幼儿活动的时间、空间、主题的产生及发展、人数的灵活增减、学习方式的`丰富多样化等;要尊重幼儿的兴趣和需要,注重儿童的自主参与,在重视幼儿主体参与基础上,有效调控活动的进程。

(三)注重区域活动的有效开展

1.活动区的创建要有课程意识。把材料变成适合儿童序列的活动,将区域活动的开展与课程的融合性活动有机结合,体现课程价值。区域活动材料的投放要从两个维度考虑:一是教师为幼儿提供多元化、多层次、低结构的材料,引导幼儿的探索与创造,尊重幼儿自主选择材料权,并参与材料的收集,积极与材料产生互动;二是让孩子充分自主、自助选择材料、重组材料,将探索与发现融人到整个活动过程中。

2.活动区应不断更新。环境应跟着孩子的变化而变化,以实现孩子与环境之间的互动。教师不但要经常对环境进行修正,以回应幼儿的需要,而且还应根据自己的经验调整环境,使幼儿在创设的环境中成为建构的主角。

3.注重区域活动的实效性,要保证各类型游戏的均衡开展(每周至少一次)。

(四)加大对课程实施过程的监控力度

从调研中发现幼儿园有园长、业务园长、年级组长等专人检查教师的备课笔记和课后反思,但没有把备课、上课、课后反思联系起来作整体考评。这种孤立的检查评价制度价值不大。反思现有听课制度的不足并进行调整,可采取预约听课和随堂听课的方式,根据实际情况与教师开展一对一的交流。预约听课的具体做法:管理者在听课前天中午通知被听课的老师,让她有一定的准备;在听课的当天中午该教师会把活动设计、课后反思的邮件发到听课者的邮箱,然后听课者会结合活动设计、教学实施、课后反思与教师交流,分优点、缺点、建议三部分反馈给教师,尽量发现该教师教学中的闪光点。

管理人员对教师的评价要做得更细,能量化的地方尽量量化。园长和业务园长采取定时和不定时的方式下班检查工作。做到每周必查备课,有记录,有指导交流;每周必查听课,形式多样,有集中教育活动,有半日活动;定期检查环境,看是否有“师”、“幼”、“家”的共创,有家园栏的定期更新,有幼儿学习生活活动过程的反映等。每周利用业务工作小结会议对课程实施情况进行质量分析,结合本园实际,有重点、有要求、分阶段地对教师日常工作提出要求,注重课程实施过程中与老师的交流和指导,能客观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

(五)加强园本培训,实现家园共育,加快课程实施的步伐

过去,家长在教师的心中只是一个支持者、配合者,不是消费者、监督者;而今,要转变观念,才能真正吸引家长参与到幼儿园的课程管理中。幼儿园应从管理上找差距、寻原因,依托园本培训,深入理解《纲要》、《细则》精神,增强课程意识,树立大课程观,将幼儿园课程的实施与幼儿日生活有机融合,渗透到各个环节之中。同时,让家长了解现代幼儿园管理制度与家园合作的有关信息,结合实际问题通过探讨达成共识,使教师、家长接受新的理念,在班级课程实施中主动听取家长的意见和建议,使家长真正成为育儿的伙伴。

近年来,教育活动有综合化、多样化的趋势,但各领域活动的领域性特征却呈弱化现象。不少教师对课程领域目标和关键经验把握不到位,特别是新进园的青年教师,教学经验不足,如果再一味地上综合活动,就会造成对课程领域活动不熟悉。要加强教师培训工作:通过培训,学习课程本体性知识,帮助教师对课程的理解,如对目标的理解,对问题的预设及对策等。一是加强领域教研组的建立。开展领域活动特点和关键经验研讨,把握领域核心经验,凸显领域目标,在基础模式上进行自我特点调整,使每位教师各有所长,在此基础上进行相同模式推广。二是采取分层培训的方式,忠实课程取向,要在真正理解的基础上创新,帮助教师重温各领域的目标,掌握其特点,了解其核心经验,同时将其融入到自己的每个教学活动中,尽量将每个活动中的重点目标由教师转化到幼儿身上。三是幼儿园应在原基础上进行细化,加强培训的针对性与指导性。尽量利用幼儿园资源,多形式地进行小组或结对学习,共同进步。同时发挥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搭建有效的交流平台。加强读书与学习,帮助教师提高自我管理与提升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学的作用。

在幼儿园课程实施中,努力缩小教师的教育理念和实践行为的落差,通过园级、组级、班级三个不同层面的师资培训及有效互动的课程管理机制来培育教师,为每位教师的专业发展牵线搭桥,搭建研究和培训的实践平台,为各层面的教师架设新教育观念与教育实践行为的互动共生的桥梁,让教师在参与课程实施中成为有意义的实践者和管理者,从而保障和促进课程的有效实施与教师的发展。

  • 索引序列
  • 幼儿园发展思路及策略研究论文
  • 幼儿园现状发展及研究对策论文
  • 论文幼儿园课程开发策略研究
  • 幼儿园体育策略研究论文
  • 幼儿园主题课程开发策略思考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