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投稿知识库 > 契丹人髡发研究论文

契丹人髡发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契丹人髡发研究论文

契丹人早期居住在西拉木伦河和老哈河一带,这里多山林,气候也十分寒冷。契丹先民以游牧狩猎为业,多衣着兽皮,直到建国前才有了丝织布帛的衣服,并很快得到普及。辽太宗时期制定了服制,据文献记载,契丹国服分为祭服、朝服、公服、常服、田猎服、吊服六类。契丹平民皆穿左衽圆领长袍,脚蹬长皮靴,头戴皮帽。据史料记载,契丹“皇帝幅巾,擐甲戎装,以貂鼠或鹅项、鸭头为扞腰。”这件扞腰弧形,银鎏金,中间宽,两头窄。下缘平直,上缘为数个连弧组成。地纹为水波纹,边缘饰连珠纹和云纹各一周。主体纹饰为盛开的荷花,荷叶宽大丰肥,荷花迎风怒放,纹饰为高浮雕。此弧形长片为妇女大袍后腰的带饰,穿戴时此弧片横陈腰后,抵于两肋,将两端以丝带束腰,在腹前打结以固定饰片。契丹的服装如此独特,那么契丹人的发式又是什么样子呢?与中原汉人发式有哪些不同呢?中原地区汉族的传统礼教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而且有一种刑罚就是剃去头发,叫做“髡刑”。但是,少数民族中却流行着剃去一部分头发的习俗。对于契丹族的髡发习俗,文献记载较为简略,缺少形象的实物资料。随着契丹考古工作的逐渐深入,在不少辽代壁画墓里,发现了保存较好的契丹装束的人物像。壁画所绘人物包括官僚、侍卫、奴仆、贵妇、侍婢和伎乐等不同身份。凡是着契丹装束的男子都髡头,式样不完全相同,有的仅剃去颅顶发,颅四周发下垂并向后披;有的在颅两侧留两绺长发,自然下垂或结辫下垂;有的剃光了前颅中部,颅后发也自然下垂并向后披;有的剃光了颅顶两侧,颅顶中间部分向后梳起。从这些人物,我们进一步弄清了契丹人髡发的式样,一般颅侧发和鬓发都不长,如果太长就结成两绺,或者编结成辫。通常见到的关于契丹人髡发习俗的资料,只绘契丹男子,契丹妇女髡发资料较少见。豪久营辽墓的女尸,首次提供了契丹妇女髡发的实例:前额边沿部分剃去,而保留了其余头发;经剃过的部分又长出了一点短发,从短发的等齐长度看,原来是剃光而不是剪短的;保留的头发,颅顶一部分用绢带结扎,带结位于颅顶偏后;另在左侧分出-小绺,编结成一条小辫,绕经前额上方再盘回颅顶,压在束发上面,和束发结扎在一起;耳后及脑后的长发向身后下披,垂过颈部。这样的女式发型,是考古工作中的首次发观,显示了契丹族妇女所特有的一种髡发习俗。另外,在河北宣化辽墓壁画也出现了契丹女子的髡发形象,一般是剃去颅顶前部的头发,其它部分则束起,或配以各种装饰物。

1、生姜生发生姜生发大家知道但是很少知道禁忌和用法。生姜热性,首先热性脱发不能用,天气热汗多也不要用。生姜用于虚寒体质,手脚冰冷,微循环不畅,气血衰弱比较好。大多是女性,老年人。生姜使用不要直接擦头皮,这样是最伤的,效果也最差。最好是榨汁后保存。每天用棉签沾了擦湿头皮即可。生姜会刺激汗腺分泌。所以脂溢性脱发不能用。2、黑豆生发黑豆生发效果还不错,而且黑豆有很多的养生功效,唯一不好的就是黑豆促进肠蠕动,滑肠,而且胀气。不能多吃。黑豆最好的方法就是加盐爆炒熟后,用蜂蜜陈醋浸泡。每日吃几颗即可。这样调养效果最佳,使用也最简单。可以长期用。3、减少洗护头皮成弱酸性,酸碱度5左右。所以我们的洗发水是碱性的,用来中和油脂。而洗头后汗腺就会分泌油脂重新覆盖头皮。恢复头皮环境。所以说洗的越多,对头皮破坏越厉害。脱发后要减少洗护。这样可以减少头皮消耗,维持头皮环境,头发生长速度就会加快。我们冬天头发长得快,夏天慢,而脱发夏天最多就和洗护以及温度有一定关系。4、多吃坚果很多人成年后不怎么吃零食。而头发生长需要的就是环境和营养。坚果中矿物质、维生素、生物质素等都是非常丰富的。尤其是树生坚果。这类坚果化肥农药使用都极少,非常天然,像松子、开心果、腰果、核桃、榛子等。我们脱发经常吃,补充身体营养所需,配合治疗就能发现生发效果不错。5、使用毛基质营养液脱发严重或者长时间不长头发,在头皮直接喷涂毛基质营养液,对脱发缓解以及生发都有直接的影响。很多情况下,刚发生脱发,使用一两周就能压住脱发,也就没有后面的治疗了。大家可以试试。

西方研究契丹论文

中古出现在中国东北地区的一个民族,至唐末强大,五代时建立契丹国,后改称辽。契丹与奚并出自东胡,西汉时东胡为匈奴所破,退保鲜卑山,北魏时,始见契丹族名。原分八部,居潢水(今内蒙古西拉木伦河)之南,黄龙(今辽宁朝阳)之北。常以名马文皮贡献北魏,并进行贸易。628年(唐贞观二年)契丹首领摩会率其部落背突厥附唐。此时,契丹已形成部落联盟,君长出自大贺氏。648年,契丹诸部皆请内属,唐廷以其地置松漠都督府(今内蒙古巴林右旗南),以其首领窟哥为都督,封无极县男,赐姓李氏。又置羁縻州十,各以其部落首领为刺史。契丹有别部酋领孙敖曹,621年(唐武德四年)附唐。其曾孙万荣,武周垂拱(685~688)中为归诚州刺史,万岁通天中(696~697)中,与其妹婿松漠都督李尽忠(窟哥之后)并为唐营州都督赵文翙所侵侮,遂举兵杀文翙,据营州反,进攻河北地区,屡败唐军。武则天征发大兵讨之,借奚及突厥之助,始得平定。是后,契丹附于后突厥。715年(唐开元三年),其首领李失活来附,唐廷复置松漠都督府,以失活为都督,封松漠郡王,玄宗又以甥女杨氏为永乐公主妻之。其后,契丹首领可突干再次叛唐,唐为防御契丹,加强东北边防兵力,建立范阳、平卢两节度,重用胡人安禄山,结果酿成安史之乱。唐至德(756~758)年间,契丹与唐保持朝贡贸易关系,但亦受崛起于漠北的回鹘控制。9世纪中叶回鹘破亡,契丹又归顺唐,唐赐以“奉国契丹之印”。 契丹本分八部,八部大人每三岁推一人为盟主,唐贞观(627~649)时,盟主常为大贺氏, 730年遥辇氏取代大贺氏。9世纪60~70年代,部落渐盛,征服邻近部族如奚、室韦等。907年,耶律氏代遥辇氏为盟主,916年阿保机称王,建国号契丹; 947年改称辽。契丹国势远及中亚,故中世纪中后期西方许多国家多以契丹指北部中国,这一名称因13世纪蒙古的西征,进而指称全部中国。 契丹的本意是"镔铁",也就是坚固的意思。这是一个剽悍勇猛的民族。早在1400多年前,契丹作为一个中国北方民族就已经出现在《魏书》中。他们兵强马壮,骁勇善战。一位名叫耶律阿保机的部落首领统一了契丹各部,于公元916年建立了契丹国,947年改国号为大辽。大辽王朝最强盛时期,曾经雄霸中国半壁江山,疆域北到外兴安岭、贝加尔湖一线,东临库页岛,西跨阿尔泰山,南抵河北和山西北部,可谓气壮山河。

这些成果无论是专著还是学术论文,涉及层面广泛,研究较深入,且数量巨大。呈现了全新的面貌:一是青年学者学术研究活跃;二是研究涉及的领域更加宽泛。三是研究的问题也更具体。这些研究也体现契丹历史研究的发展方向。加强对契丹日常生活的研究,如生活习惯、语言文字、科举教育等,有助于我们完整地了解契丹历史,更加贴近生活。由于契丹历史研究文字史料的缺乏,学者更加注重考古资料的新发现,同时针对性地加强了考古资料的深入研究,或可成为我们打开契丹神秘面纱的主要途径。另外,多学科的综合研究也是契丹历史研究的一大趋势,运用民族学、语言学、社会学甚至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的研究成果不断出现,为这一领域的研究带来了新气息。

达斡尔族与契丹人基因序列相似度很高,也就是说契丹消失的150万人应该就是改名换姓隐居起来了。

契丹族已经名存实亡了。契丹族,一个生活在东北地区的半游牧民族,它们没有丰富的资源,没有汉族人民的智慧,没有中原百姓的生产能力,只能坚强的生存在贫瘠的漠北地区。也正是因为各种各样的磨难,让契丹族练就了超于平常人的毅力,为他们以后的崛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契丹夹杂在高句丽、东突厥和唐朝中间,这让契丹族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可以说如果不是唐朝将高句丽和东突厥灭亡,契丹族可能永远都不会有出头之路。唐朝灭掉东突厥和高句丽后,就实施了民族开放政策,这相当于给了契丹强大的机遇。几十年后,当大唐还沉浸在盛世美梦中的时候,契丹人已经悄悄的拿下了唐朝数地,吓得唐朝赶紧调兵遣将去镇压,经过数次战争,最后付出了大代价才勉强平定了契丹的叛乱。唐朝爆发安史之乱后,中原陷入战火之中,各路群雄争霸,与此同时,契丹人再次趁机南下掠夺资源。公元九一六年,“大契丹国”建立,耶律阿保机登基称帝。耶律阿保机先是收留那些流亡在北上的百姓,然后再去掠夺中原资源和人口,对他们实施汉制。等到国内稳定后,契丹又拿下了燕云十六州,此时的契丹国强民富,已经成为首屈一指的强国。常年的征战让契丹族兼备了汉族和其他民族的优点,不仅有汉族的智慧和农耕能力,还有游牧民族的作战能力,让契丹族的威名传遍世界。不过再强大的政权最终也会灭亡,契丹族也不例外,大辽国最终毁在女真人手中,躲到了中亚地区。中世纪的时候,西方国家将中国称为“Cathay”,而契丹则是“Kitay”,两者音译相似。后来传到了英国了,英国人一直把它当成“China”,就算是今天的香港国泰航空的飞机上,也一直使用着“Cathay”这个古老的词汇。

复旦文少卿契丹研究论文

契丹文对于史学研究的贡献不大。契丹族统一中国北方后建立了辽政权,但对于中国文化的影响不大,契丹文没有相应的字典传世。

辽国的语言是什么 契丹字 包括契丹大字和契丹小字两种不同类型的文字。契丹民族在建立了契丹王朝后,为了适应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需要,曾参照汉字先后创造了两种文字,用以记录契丹语。神册五年 (920)由耶律鲁不古、耶律突吕不所创制的一种契丹大字,共三千余字。后来又由耶律迭剌创制的已发展到拼音文字初步阶段的一种,称契丹小字。两种契丹文字在辽代与汉字并行。辽灭金兴,契丹字又与女真字和汉字并行于金朝境内。明昌二年(1191),金章宗完颜璟明令废除契丹文字,契丹字在金朝境内遂渐绝用,但在中亚河中地区的西辽则继续行用。至明代已无人认识。 由于辽代书禁甚严和战乱等原因,除了宋人王易《燕北录》中摹写了五个契丹字的牌子外,没有任何契丹字的书籍留传下来。现在传世的契丹字资料都是本世纪陆续出土、发现的,主要是些碑刻、铜镜、印章、货币和墨书题字等。国内外学者多数认为,辽太祖耶律亿陵纪功碑残石和西孤山出土的《萧孝忠墓志》所镌为契丹大字;辽庆陵出土的皇帝与皇后的哀册所镌为契丹小字。 研究契丹文字,对于研究中国北方民族史和北方民族语言有重要意义,因而契丹文字资料出土后,中外学者竞相研究契丹文字。当前研究的重点是解读。由于契丹小字的资料出土早,而且又是拼音文字,所以研究它的学者多,成就也较大。1934年前后,由中国学者王静如、厉鼎煃和罗福成运用比较的方法释出了包括年号、年月日、干支和数目字等的契丹小字,但忽略了字音的构拟。50年代初,日本学者山路广明、村山七郎、长田夏树等人,各用不同的方法向拟音的方向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70年代中叶,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和内蒙古大学语文研究室联合组成的契丹文字研究小组,从解读契丹小字中的汉语借词入手,把释义与拟音结合起来,因而取得了某些突破。他们释出三百多条语词(连同前人成果,共达四百多条),并构拟出一百多个原字的音值(连同国外学者拟对或接近拟对的共达一百四十六个),还分析了二十多种语法成份。以《关于契丹小字研究》和《契丹小字解读新探》为题发表。被一些国外学者誉为“划时代的新研究”和“契丹文字解读的新阶段”。1985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了《契丹小字研究》专著。契丹小字的最小读写单位,现代学者们名之为原字。据现有资料统计,共有原字三百七十八个。每个单词由一至七个不等的原字排列组合而成。 契丹大字的研究工作尚处于草创阶段,只有阎万章、刘凤翥和日本的丰田五郎及长田夏树发表过专门研究契丹大字的零星论文。两种契丹文字距离彻底解读都还很遥远。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 辽人是什么民族? 辽人现在是满族 历史上的民族融合往往是伴随着野蛮民族的征服开始的。北方少数民族纷至沓来,在黄河流域建立了许多政权。大迁徙造成了中原地区胡汉杂居的局面,其中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是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他实行的一系列改革鲜卑旧俗的措施,目的在于巩固北魏政权,但在客观上却促进了鲜卑族同中原汉族的融合,鲜卑族的优秀文化也被中原汉族文化所吸收,如他们管理畜牧业的技能便在中原地区得到了广泛传播。民族融合是一个互相渗透的过程,少数民族的汉化与主体民族的胡化往往同时进行。从三国、两晋至南北朝的三个半世纪中,进入中原的一批少数民族社会发展已基本上与汉族相一致,经济、文化、语言、服饰、姓氏、习俗乃至宗教信仰上的差异逐渐消除,经过杂居与通婚,血统上二者也融为一体了。至北魏后期,匈奴、羯、氐、羌等少数民族已不见于史册,柔然、吐谷浑、敕勒等也与汉族逐渐融合,洎至隋朝统一黄河流域,从北方迁入中原的少数民族差不多都被汉族融化了,连鲜卑族也最终完成了汉化。河南浚县等地尚有匈奴赫连氏的后裔,但除了姓氏外,已没有匈奴族的任何特征了。 辽金两朝使用什么语言文字 辽朝文人既用契丹语言文字创作,也大量用汉语文写作。 女真文和汉文是金朝通行的官方文字,其中女真文是根据汉字改制的契丹字拼写女真语言而制成的。女真族原采用契丹字,随着金朝的建立,完颜希尹奉金太祖之令,参考汉文与契丹文创造女真文,并且在1191年八月颁行。 北宋,大理,西夏,辽国用的语言,文字是一样的? 使用的,只是辽国和金国都有模仿汉字形成的本民族文字——契丹文和女真文,但是两种文字由于模仿汉字与属于阿尔泰语系的本民族语言不配套(不像西夏文流传广泛,党项人的语言羌语与汉语同属于汉藏语系),造成很难学习,造成只是本民族上层所使用的文字, *** 和本民族下层通用汉字,之后契丹文在金国后期就失传了,而女真文到明朝后期被模仿蒙古文形成的满文取代。 zhidao.baidu/...M18h2a 一些国家的语言中用“契丹”的音译称中国,这说明了什么? 说明了当时契丹人建立的辽王朝的鼎盛! 现在俄罗丝等众多国家称呼中国直译过来是“契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俄语名称,直接翻译过来是“契丹人民共和国”。俄国人到目前为止仍然称中国为Kitan(契丹),称中国人为Kitanyes(契丹人),在俄语、希腊语和中古英语中把整个中国称为契丹(读音分别为Kitay,Kita1a,Cathay),在 *** 文献中常把北中国称为契丹(Khita,Khata),相传哥伦布航海的目的就是找寻传说中的契丹。在中世纪从中亚直到西欧,“契丹”一直是对中国的一个通称。在他们眼力认为契丹是古代中国的代名词,可见契丹民族的对世界的影响。“契丹”作为中国通名的主要原因,是经过辽金两代的民族融合,“契丹”已经成为华北主要各族(契丹、 *** 、女真、渤海等)的通称。契丹族现在早已在地球消失。但“契丹”的影响横跨欧亚,直至今日。现在他们大多融入中华民族汉族的血液。 契丹民族兴起于公元4世纪,亡于公元13世纪在历史上存在了900多年,契丹民族在隋朝时已经相当强盛,但被大隋及突厥所压制。由于突厥被唐朝所击败,契丹一时“臣服”于唐朝,但唐从未真正征服契丹。契丹时常反叛。经过安史之乱后,汉民族再也没有力量阻止契丹的强大与崛起。当汉民族陷入连年混战四分五裂之时,契丹人正修养生息逐渐崛起强大。公元907契丹人建国,耶律阿保机取代遥辇氏为契丹主,并八部为一国。公元916年太祖阿保机称帝,并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制度。相继征服周边各部,攻营平、辽东,俘掠燕赵,公元926灭渤海,公元927年耶律德光继立援石敬塘,叛后唐建立后晋,晋割燕云十六州(又名幽蓟十六州,地界相当于以今北京市大同市为中心,东至遵化,北迄长城,西至山西神池、繁峙、宁武,南至河北(保定河间)。)给契丹国。(燕云十六州分别为云州、朔州、武州、幽州、蓟州、妫州、莫州、涿州、檀州、顺州、新州、应州、寰州、儒州、瀛州、蔚州),公元938年契丹改国号为辽。契丹人在北方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帝国,辽国的疆域幅员万里,东濒太平洋;北至外兴安岭克鲁伦河,色楞格河和贝加尔湖一线;西近阿尔泰山,包额尔齐斯河上游地区,与喀喇汗王朝、高昌回鹘王国为邻;南逾鸭绿江、长城和大戈壁河北中部、山西北部,同高丽、西夏、北宋接壤。按有些现在中国人把吐蕃、回纥、南昭、高丽等地看成大唐的疆域这种不顾历史事实、 *** 、自淫的看法。那大辽帝国的疆域将包扩西夏、北宋与高丽等国的等等疆域。因为这些王朝或向辽朝缴纳“岁币”,或干脆称藩受封,作为附庸。契丹人建立大辽国曾统治著女真人、西夏人、朝鲜人、及燕云十六州众多的 *** ,还有蒙古人的祖先蒙古高原上各个原始部落的人们都归于大辽的统治。契丹人还曾在五代时期占拒中国的中心开封。(上到三皇、五帝,下至五代十国,中国的首都有一大半定都在河南开封)。契丹称霸亚洲,影响远及欧洲。 辽享国共九帝,太祖阿保机,辽太宗耶律德光,世宗耶律阮,辽穆宗耶律璟,耶律贤(景宗),耶律隆绪(辽圣宗), 耶律宗真(兴宗),辽道宗耶律洪基,耶律延禧。追封3帝,义宗倍 ,章肃皇帝李胡,顺宗浚。 辽国的都城在上京临璜府(今内蒙巴林左旗东南波罗城),中京大定府(今内蒙宁城西大明城)、东京辽阳府(今辽宁辽阳市)、南京幽都府(今北京市)、西京大同府(今山西大同市)。全国划分为五个行政区辽代的地方行政区划,上京道、中京道、东京道、南京道、西京道。五道共辖“州、军、城百有五十六,县二百零九,部族五十二,属国六十”。 辽并不向其它的少数民族政权那样,企图以胡化汉,而是主动接触汉族文化。辽太祖及其子倍都非常羡慕中原文化,他们按照......>> 潮州话的鸡母企辽个什么意思 就是在家庭中女的说了算,男的没地位。 普通话是哪个朝代有的? 一般说来,作为中国官方语言的基础,现代意义上的北京话形成于清朝。它的直接来源有三部分:燕京语、辽南语与满语。不仅仅传统满语是北京话的重要来源,燕京语与辽南语,本身也与满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所谓燕京语,是指满清入关以前,明朝首都北京地区通行的语言。虽然是明朝的首都,但是历史上这里一直是汉胡混杂的地区。远到北朝时的鲜卑各族,近到把北京当作首都的辽、金、元各朝,北方少数民族一直在这一地区扮演着最重要的角色。 匈奴,突厥,辽人,女真人,蒙古人之间的关系??? 关系不大 是不同的民族 有不同的祖先 只是在的方位差不多。建议到百度百科里去查下 那里资料很多的。 辽b771亅1车主是个什么样的人,满嘴脏话,有娘养没娘教育的东西 你查询的是 辽B·771亅1 类型:民用车辆号牌 省份:辽宁 城市:大连市 车主信息需到车管所查询 智斗辽王的短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用简要的语言概括 “作文之事,贵于专一,专则生巧,散乃人愚.”无论多么复杂的事情,主旨不能分散.一篇文章如果既想说明这个问题,又想阐述那个观点,东拉西扯,必然立意不明确.其实,想面面俱到肯定会面面 不到位,况且一篇文章只能有一个中心,与其“贪多嚼不烂”,不如集中笔墨表现一个中心,即使是通过数件事来表现中心,也要做到紧帖中心行文,目标始终如一,着墨于材料与中心的结合点,使材料蕴涵的力量全部直指中心. (三)立意要新颖 文章最忌随人后,人云亦云,新颖的角度是作文创新的核心.立意新颖要求跳出陈旧的框框、不按顺向思维、习惯思维或原有的心理定式进行立意构思,而是以独到的视角去审视题目中所蕴涵的另类内容,避开他人所常写,写别人所未写.即使同一写作对象,总是可以从许多角度切入,只要我们打破思维的定式,站

这些成果无论是专著还是学术论文,涉及层面广泛,研究较深入,且数量巨大。呈现了全新的面貌:一是青年学者学术研究活跃;二是研究涉及的领域更加宽泛。三是研究的问题也更具体。这些研究也体现契丹历史研究的发展方向。加强对契丹日常生活的研究,如生活习惯、语言文字、科举教育等,有助于我们完整地了解契丹历史,更加贴近生活。由于契丹历史研究文字史料的缺乏,学者更加注重考古资料的新发现,同时针对性地加强了考古资料的深入研究,或可成为我们打开契丹神秘面纱的主要途径。另外,多学科的综合研究也是契丹历史研究的一大趋势,运用民族学、语言学、社会学甚至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的研究成果不断出现,为这一领域的研究带来了新气息。

作者 胡珉琦

针对一项关于现代人起源的重要研究,中外学者在顶刊上展开了多次争锋。

2021年2月9日,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发表了南京大学副教授孙雪峰等研究论文《古DNA和多种测年方式证实现代人晚到达中国南方》。该研究使用古DNA和多种测年方式证实,现代人抵达华南地区不超过六万年。

这一结果推翻了2015年由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以下简称古脊椎所)等机构在《自然》发表的研究结论,即“具有完全现代形态的人类早在8~12万年前就已经在华南局部地区出现”。

如今,事件有了最新进展。5月25日,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同期刊发3篇来自古脊椎所、牛津大学、德国马普学会等机构多位学者的评论信,质疑孙雪峰论文研究结论的可靠性。他们提出,孙雪峰的研究存在“指鹿为人”、碳十四年代测定不准确、数据分析不规范等多个方面的缺陷。

厦门大学人类学研究所所长王传超认为,解决这一争议问题的终极办法就是古DNA和碳十四测年的重复实验。但这是一项技术要求极高,同时又依赖运气的工作,重复实验并非随时可以完成。这时,科学家或许只能选择继续等待,而这也是古人类研究的一大特点。

争议源起:阻碍非洲起源说的“最后一颗钉子”被拔掉了?

关于现代人起源有两种观点长期对峙:一种是非洲起源说,一种是多地起源说。

前者支持所有现代人都是从非洲走出的智人进化而来,他们在不同地区替代了本土的古老型人类而成为霸主。

后者则认为,智人在走出非洲的过程中不断与当地的古人类发生混血、杂交,共同走上现代人演化的道路。

这一争议的热点地区,恰好就在东亚。 要想拼凑出现代人在 东亚地区的起源与演化的拼图,湖南道县福岩洞扮演着关键角色。

2011年9月至2013年底,古脊椎所、湖南文物考古研究所连续三次对福岩洞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出土了大量哺乳动物化石,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47枚古人类牙齿。

经科研人员测定,具有完全现代形态的人类早在8~12万年前就已经在华南局部地区出现了。2015年10月15日,《自然》发表了古脊椎所刘武、吴秀杰等所做的这项工作。

当时,福岩洞人年代的推测主要依靠两方面证据。

首先,在地层中,除非有过大的扰动,一般总是年轻的层位在上面,古老的层位在底下。如果化石层位于中间,那么它的年龄也就介于上下地层的年代之间。于是,科学家对化石埋藏的上下地层进行了铀系测年,结果显示它的范围在 8~12万年前。

其次,从生物地层学分析,和这些人类牙齿同在一起的动物群组成呈现出了晚更新世早期的特点。吴秀杰解释,动物群里发现了很多绝灭物种,都是在距今13万年以前的。他们还对一枚动物牙齿进行了碳十四测年,结果已经接近检测上限。

这项研究对于探讨现代人在欧亚地区的出现和扩散具有重要意义。

在经典的非洲起源论中,非洲以外的所有现代人都是5~10万年前走出非洲的一小群祖先的后代。

根据已有的化石证据,最早的现代人在西亚和欧洲出现的时间位于4.5万~5万年前。由于古人类化石非常稀有,东亚地区是否存在5 10万年前的早期现代人,始终没有确切的证据。

如果福岩洞人的年代推定属实,他们在东亚大陆出现的时间就比到达西亚和欧洲的现代人早至少3.5~7.5万年,那么福岩洞人的祖先来自何方?他们还是5~10万年前走出非洲的一小群祖先的后代吗?或者他们是更早出走的那一拨?他们和东亚大陆早期古人类有过广泛的基因交流吗?问题变得错综复杂起来。

然而,2021年2月9日,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发表了南京大学孙雪峰等人的论文,又把这一问题拉回到了原点。

2019年,他们在福岩洞新找到了两枚“人类牙齿”和多枚哺乳动物化石。

这一次,他们用了更为直接的方法,也就是对“人类牙齿”进行了古DNA提取、测序,建立了人群关系的系统演化树,同时对“人类牙齿”和动物牙齿进行了碳十四测年。

根据这两项测定结果,他们得出了福岩洞人距今仅有9000多年 历史 的结论。论文最终作者、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李辉在复旦大学官网的报道中表示,“阻碍非洲起源说的‘最后一颗钉子’被拔掉了”。

对同一地点人类化石和古脊椎动物化石分析得到的年代推定结果,整整相差了一个数量级,究竟哪一个更接近 历史 的真实?

争议一:指鹿为人?

古人类学家要想还原人类演化的路径,会依靠很多不同的方法和技术,从古生物学、古人类学,到考古学、地质学、埋藏学、测年技术以及古DNA技术等。

其中,田野发掘、化石的功能形态鉴定可以说是古生物和古人类研究的立身之本。推翻刘武等研究结论的最主要证据来自孙雪峰等2019年在福岩洞发现的两枚“人类牙齿”,编号分别为FY-1HT和FY-2HT。

但前提是,这两枚牙齿必须与当年的47枚来自同一地层层位,从尺寸上形态上也都是同一类型,才能进行测年比较。

但刘武等在质疑文章中指出,这篇论文除展示了一张低分辨率照片外,没有提供“人类牙齿”发现具体位置的准确信息,也没有这两枚牙齿任何的形态、尺寸等解剖学信息,更没有指出与此前福岩洞发现的47枚牙齿中的哪一类、具体哪一件标本进行了比对。

“这样的研究论证方式在古生物学、古脊椎动物学、古人类学、解剖学研究中是非常罕见的。”刘武直言。

而这篇文章最大的争议点恰是来自化石的形态学鉴定。

质疑文章提出,经过多位第四纪哺乳动物专家鉴定,这两枚“人类牙齿”中编号为 FY-2HT的牙齿并非人类牙齿,而是草食类动物——鹿类的门齿。

西班牙人类古生态与 社会 进化研究所古生物学、动物考古学和埋藏学专家Palmira Saladié 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表示:“FY-2HT的牙根和牙冠的形态以及磨损模式,均不符合人属的鉴定,而属于鹿科。因此,所有来自该标本的分析和解释(年代测定和古DNA)都必须非常谨慎地进行,并拒绝它们。在我看来,鉴定是错误的,所以我们不能考虑结果。我不明白DNA分析怎么没发现这个错误。”

孙雪峰和李辉向《中国科学报》表示,原论文中化石形态学鉴定由澳大利亚新南维尔士大学Darren Curnoe负责。但截至发稿,Darren Curnoe没有就这个问题向《中国科学报》作出回复。

他在美国《科学院院刊》发表的回应文章中只是解释,FY-HT-2齿冠釉质大多磨损,无法复原出与鹿牙齿相似的磨耗特点。但刘武表示,尽管FY-HT-2存在齿冠釉质磨损,这枚牙齿与鹿牙齿相似的舌侧磨耗特征仍然是清晰可辨的。

孙雪峰等在福岩洞发现的牙齿与鹿牙对比.(A) 引自Sun et al. 2021;(B)道县2012年出土的鹿类门齿;(C)附着在现生鹿下颌骨上的门齿及犬齿

孙雪峰等在福岩洞发现的牙齿同人类牙齿对比. (A)引自Sun et al. 2021;(B)道县2012年发现的人类下颌侧门齿;(C)黄龙洞2006发现的人类上颌中门齿

争议二:“人类”线粒体古DNA从哪儿来?

假设编号为 FY-2HT的人类牙齿实为鹿牙,为何能从中提取出“人类”线粒体古DNA?这是这项研究最为吊诡的地方。

这枚被检测出人类DNA的牙齿是否有可能被污染?原论文第一作者、负责古DNA检测的复旦大学 科技 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员文少卿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表示,始终对数据负责。

王传超向《中国科学报》解释,古DNA的两端会出现碱基的变化,跟现代人的DNA序列有明显区别。根据论文公开的数据显示,孙雪峰等人确实提取出了古DNA并且对污染率进行了科学评估,结果是污染率很低,达到了古DNA的数据质量要求。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人类DNA 获取技术的提升,在土壤、粪便、湖芯,甚至是空气样本中科学家也能检测出人类DNA,这些DNA 通常被称为环境DNA或者沉积物古DNA。

FY-2HT的“人类”线粒体古DNA究竟从哪儿来,似乎还是蒙上了一层阴影。

争议三:碳十四测年存在污染?

碳十四测年法是确定化石标本年代的一把利器,这是最著名的一种放射性测年法。但是,碳14测年有个致命弱点,无法用在非常古老的材料测年上,因为碳十四衰变后剩余量会越来越小,最后小到很难精确计算。

2015年,负责福岩洞动物牙齿化石碳十四测年的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吴小红告诉《中国科学报》,当时研究团队测定的年代为39000年左右。

孙雪峰认为,这个数据可以用来说明福岩洞遗址现代人出现的时间,支持其团队观点:现代人到达中国南方的时间不早于6万年。

但吴小红解释,这个数据接近北大加速器质谱碳十四实验室有机物碳十四年代测定的高限,再加上福岩洞遗址骨质样品保存不佳,这一结果不适合用作绝对年代的描述。

与之相对的,孙雪峰等对“人类牙齿”和动物牙齿的碳十四测年显示,其年代不足1万年,与“人类”线粒体古DNA推断的年代相匹配。吴小红认为,这种巨大的差异很可能是污染导致的。

“越古老的样品,污染的风险极高,需要非常小心谨慎。”吴小红说。

首先是样品的前处理过程需要严格的控制和把关。孙雪峰等的文章中没有对碳十四测年样品的前处理过程进行清楚的描述,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对测年结果可靠性的判断。

其次,加速器质谱碳十四的测年物质要可靠。孙雪峰等文章中大多数样品采用的是骨骼或者牙齿的总有机碳(TOC)进行年代测定,但在考古年代研究领域,通常不用这种方法,而是按惯例提取出骨骼或者牙齿中的原生组分—胶原蛋白或明胶蛋白进行年代测定以尽可能排除外来碳的影响,从而得到可靠的碳十四年代数据。其中,检验胶原(明胶)蛋白质量的是碳氮比值(C/N)。

孙雪峰等人的文章中仅有一份胶原蛋白样品按照国际惯例测定了碳氮比值,而且它的数值(46.2) 远高于牙齿和骨骼化石中适合于碳十四年代测定的有机胶原蛋白的C/N比值(2.9~3.6)。吴小红认为,这个结果应该摒弃。

“事实上,该文中绝大多数胶原蛋白测年样品都没有提供C/N比值,那么这篇文章中的所有胶原蛋白的样品没有证据证明是排除了外来污染物影响的。”吴小红强调。

英国牛津大学同位素加速器中心主任Tom Higham和德国马普学会人类 历史 科学研究所Katerina Douka在同期发表的评论信中,同样提出了这些问题。

Tom Higham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质疑了孙雪峰等在论文中没有使用目前最可靠的碳十四测年法,尤其是他们提取的胶原蛋白含量非常之低,会造成年龄被显著低估。他表示,“样品实际年龄很可能比他们的测年结果要老得多”。

遗憾的是,孙雪峰等发表的回信对其在原文中使用的样品前处理方法依然没有给出具体的描述。

解决争议的终极办法只有“重复实验”

就目前来看,福岩洞人类化石的确切年代是什么,现代人在东亚地区起源与演化的 历史 如何还原,远未到盖棺定论的时候。

王传超认为,解决眼前这一争议问题的终极办法只有重复实验。既然化石样品来自同一洞穴,双方团队可以提供部分样品,由第三方机构进行重复实验。

不过,重复实验在现阶段还很难实施。仅是学术争议,没有机构可以强制要求进行重复实验。

而且,古人类研究的重复实验是有条件的。

原论文中,南京大学、复旦大学获得的古人类牙齿化石非常有限,碳十四测年和牙根的古DNA检测又都是有损检测,很难进行二次实验。

因此,孙雪峰等在回应文中也指出,希望古脊椎所能对其保存的福岩洞人类牙齿样品开展古DNA检测和碳十四测年,从而进行结果比对。

事实上,2015年,刘武等就委托专家对其中一枚保存最为完好的人类牙齿提取古DNA,但由于南方洞穴的气候条件非常不利于化石保存,这一尝试并未成功,碳十四测年也只在一枚动物牙齿中完成。

可见,这是一项技术要求极高,同时又依赖运气的工作,重复实验并非随时可以完成。“这时候就只能等待。”王传超认为,这也是古人类研究的一大特点。

刘武告诉《中国科学报》,福岩洞人类牙齿的古DNA检测会在合适的时间排上日程,毕竟五年过后,古DNA提取技术已经有了新的进展。

古人类研究历来是个热闹的江湖。自从古DNA技术横空出世,解决了许多原先僵持不下的争议问题,为这门学科的研究打开了一个全新的局面。

但是目前,受到人类化石数量、保存条件以及技术进展的局限,还没有一种方法可以一统江湖,而是需要依靠多种技术方法相互印证,尽可能构建一个完整的证据链条。

不同的研究方法得到的证据等级有所不同,但相同的是,每项研究在野外化石采集及实验室处理,研究数据采集、分析与论证等方面都应该严格按照学术流程和规范进行。

在这一学术争议事件中,还需要强调的是,研究程序的合理、合规是得出可靠结论的基本前提。刘武和吴秀杰指出,合作交流、质疑争论能促进科学研究工作,推动学科发展。“但在大力提倡学术规范、科研诚信的今天,一篇从样品数据采集、测试分析、论文写作都存在瑕疵的‘顶刊’论文,需要引起国内学术界的反思。”

参考文献:

doi:10.1038/nature15696

关于契丹史料价值论文范文资料

契丹,中古出现在中国东北地区的一个民族。自北魏开始,契丹族就开始在辽河上游一带活动,唐末建立了强大的地方政权,唐灭亡的907年建立契丹国,后改称辽,统治中国北方,辽朝先与北宋交战,“澶渊之盟”后,双方长期维持了100多年的和平。辽末,女真族起事,辽帝国迅速走向灭亡,1125年为金所灭,其余部建立了西辽王国,延续了93年。 民族起源关于契丹族的起源有着一个美丽的传说:在茫茫的北方草原上流淌着两条河流,一条叫西拉沐伦河,意思是"黄水"。人们把它看作是黄河在远方的女儿,所以文献上写作“潢河”;另一条河叫“老哈河”,也叫“土河”,两河流域孕育了草原上的文明。传说中,一位驾着青牛车从潢河而来的仙女,与一位从土河骑着白马来的勇士,在两河的交汇处相遇,两人相恋,并结为夫妻,他们便是契丹族的始祖。历史学家根据这个传说和一些相关史料的考证,对契丹族的起源作了如下解释:他们认为仙女和勇士所代表的分别是居住在两河流域的两个原始氏族,一个以“白马”为图腾,居住在“马盂山”;一个以“青牛”为图腾,住在“平地松林”。后来两个氏族都迁徙到两河汇聚处的木叶山,他们联姻繁衍,他们的子孙繁衍成为八个部落,逐渐发展成为以后的契丹族。 契丹族源于东胡后裔鲜卑的柔然部。契丹,汉译亦作吉答、乞塔、乞答、吸给等,它以原意为镔铁的“契丹”一词作为民族称号,来象征契丹人顽强的意志和坚不可摧的民族精神。历史文献最早记载契丹族开始于公元389年,柔然部战败于鲜卑拓跋氏的北魏。其中北柔然退到外兴安岭一带,成为蒙古人的祖先室韦。而南柔然避居今内蒙古的西喇木伦河以南、老哈河以北地区,以聚族分部的组织形式过着游牧和渔猎的氏族社会生活。此时八个部落的名称分别为悉万丹、何大何、伏弗郁、羽陵、匹吉、黎、土六于、日连。在战事动荡的岁月中,各部走向联合,形成契丹民族,先后经过了大贺氏和遥辇氏两个部落联盟时代,臣服于漠北的突厥汗国。唐太宗贞观二年(628年),契丹部落联盟背弃突厥,归附唐朝。契丹与唐朝之间,既有朝贡、入仕和贸易,也有战争和掳掠。907年,契丹建立了政权,成为中国北方一个强大势力。916年,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创建契丹国。947年,太宗耶律德光改国号为辽,辽成为中国北方统一的政权。契丹王国强盛,其疆域东自大海,西至流沙,南越长城,北绝大漠。1125年,辽为金所灭,此后契丹逐渐被融合。 崛起 北魏时,始见契丹族名。原分八部,居潢水(今内蒙古西拉木伦河)之南,黄龙(今辽宁朝阳)之北。常以名马文皮贡献北魏,并进行贸易。628年(唐贞观二年)契丹首领摩会率其部落背突厥附唐。此时,契丹已形成部落联盟,君长出自大贺氏。648年,契丹诸部皆请内属,唐廷以其地置松漠都督府(今内蒙古巴林右旗南),以其首领窟哥为都督,封无极县男,赐姓李氏。又置羁縻州十,各以其部落首领为刺史。契丹有别部酋领孙敖曹,621年(唐武德四年)附唐。其曾孙万荣,武周垂拱(685~688)中为归诚州刺史,万岁通天(696~697)中,与其妹婿松漠都督李尽忠(窟哥之后)并为唐营州都督赵文翙所侵侮,遂举兵杀文翙,据营州反,进攻河北地区,屡败唐军。武则天征发大兵讨之,借奚及突厥之助,始得平定。是后,契丹附于后突厥。715年(唐开元三年),其首领李失活来附,唐廷复置松漠都督府,以失活为都督,封松漠郡王,玄宗又以甥女杨氏为永乐公主妻之。其后,契丹首领可突干再次叛唐,唐为防御契丹,加强东北边防兵力,建立范阳、平卢两节度,重用胡人安禄山,结果酿成安史之乱。唐至德(756~758)年间,契丹与唐保持朝贡贸易关系, 但亦受崛起于漠北的回鹘控制。9世纪中叶回鹘破亡,契丹又归顺唐,唐赐以"奉国契丹之印"。 而8世纪中叶后,唐朝由盛转衰,无力顾及对边疆民族的管理。到了9世纪末10世纪初,唐终于在农民起义军的打击下崩溃了。 当时盘踞燕州一带的刘仁恭、刘守光父子,更为暴虐,所到之处“无少长皆屠之,清水为之不流”。刘仁恭穷兵黩武,规定男15岁以上,70岁以下,皆得自备兵粮从军,“闾里为之一空”,使“幽、涿之人多亡入契丹”,而契丹西北面的两个强邻突厥、回纥,早已分别在8世纪中叶和9世纪中叶衰落。在契丹社会内部,如前所述,由于生产的发展,阶级分化也伴随着愈趋激烈,国家机制的一些因素已因时萌生。 外部条件和内部因素均表明,10世纪前后的契丹社会发展到了一个转折时刻,需要一个强有力的领导者,把契丹社会推向更高发展阶段。然而,当时作为联盟盟主的痕德堇可汗却“不任事”,在与刘守光父子争夺中,其子被俘,在“纳马五千以赎之”遭拒绝后,只好“乞盟纳赂以求之”,从此不敢南进。痕德堇对刘氏每岁秋霜落后烧其牧地草场,牲畜多饥死的暴行,反而“以良马赂仁恭求市牧地”。按契丹俗,为盟主者必须有“德行功业”,否则应由他人替代。智勇善射的耶律阿保机,就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登上了契丹诸部盟主的舞台。 建国公元907年,契丹迭刺部的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各部取代痕德堇即可汗位。他先后镇压了契丹贵族的叛乱和征服奚、室韦、阻卜等部落,声势浩大不同凡响。 公元916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称帝,建立了奴隶制国家--契丹国。公元925年辽太祖率兵亲征服渤海国,改渤海国名为东丹国,册立皇太子耶律倍为东丹国王。 公元938年,后晋石敬瑭把燕云十六州的土地和人民割让给契丹。 阿保机创建奴隶制国家后,确定皇权世袭,建立军队,制定法律,修建都城,制造文字,此后继续向外扩张。西打倒甘州回鹘,东灭渤海国,南占燕云十六州。 兴盛926年,耶律阿保机回师途中病倒,其妻述律平称制。927年(天显二年)十一月,在述律氏的支持下即位。930年(天显六年),契丹东丹(原渤海国)王耶律倍南逃后唐,耶律德光统一了契丹。944年(会同四年),后晋出帝石重贵即位,上表称孙不称臣。耶律德光于是率军南下。947年(会同七年)正月十日,攻克后晋首都东京,灭后晋。二月,以晋国称大辽,改年号为“大同”。因“纵兵掠刍粟;括民私财;不遽遗诸节度还镇”大失民心而招中原人民反抗,无法巩固统治,四月,被迫引军北返,在河北栾城病逝。经过世宗,穆宗,景宗,一再发生争夺皇权战争。上层不稳,迫使穆宗停止了辽太宗、辽世宗一贯执行的南伐中原政策,以恢复因长期战事而消损的国力,与南唐、北汉联合对抗遂渐兴旺的后周政权。969年(应历十九年)二月,辽穆宗被侍人所弑。景宗耶律贤被推举为帝,改元为保宁。由于景宗勤于政事,重用贤臣如室昉、郭袭,使辽王朝出现了一阵清明。景宗对穆宗时谋反的皇族采比较宽松的政策,因而谋乱者少,少层比较稳定。景宗对外政策仍采不主动南伐中原、仅援北汉的方针。宋太宗赵光义统一江南后,于979年亲征北汉,辽派数万兵支援北汉。三月,辽军在白马岭与宋军交战,被击溃,辽将耶律敌烈等人战死。六月,北汉主刘继元降宋。辽朝改变战略,把主要力量用以固守幽蓟。赵光义乘胜进攻幽州,辽派耶律沙、耶律休哥、耶律斜轸等名将率军与宋军大战于高梁河(今北京),宋军大败,赵光义仅以身免。 统和二十二年(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萧太后与圣宗亲率大军深入宋境。宋真宗畏敌,欲迁都南逃,因宰相寇准坚持,无奈亲至澶州(今河南濮阳)督战。宋军士气大振,击败辽军前峰,辽将萧闼凛战死。辽恐腹背受敌,提出和约。辽与宋朝订立澶渊之盟,并与西夏结好,从而形成辽、宋、西夏三足鼎立的政治割据局面。与宋订立澶渊之盟后,两国各守旧界,此后不再有大的战事。 乾亨四年(982年),辽景宗崩,辽圣宗继位,尊萧绰为皇太后,摄政。时萧绰30岁,圣宗12岁,。萧绰摄政二十七年,后改嫁给韩德让。萧太后执政期间,进行了改革,并且励精图治,注重农桑,兴修水利,减少赋税,整顿吏治,训练军队,使辽国百姓富裕,国势强盛。1009年圣宗亲政后,辽朝已进入鼎盛,基本上延续萧太后执政时的辽国风貌,并且还反对严刑峻法,不给贪官可乘之机。实行科举,编修佛经,佛教极为盛行。在位其间四方征战,进入辽国疆域的顶峰。对宋战争屡屡获胜,俘获号称杨无敌的宋朝名将杨继业。 到兴宗,道宗时期皇室内部政变频繁,各族人民反抗辽朝的起义连绵不断,辽王朝日见衰败。

关于契丹族的起源,有一个古老的传说:有男子乘白马自湟河(今西拉木伦河)而来,女子乘青牛自土河(今老哈河)而来,二者相遇,结为配偶,生八子。他们的子孙繁衍成为八个部落,逐渐发展成为以后的契丹族。 契丹原来是东部鲜卑的一支。344年,由鲜卑慕容部建立的前燕攻破宇文部,契丹遂从鲜卑族中分裂出来。后游牧与潢河与土河一带。 契丹在北朝时,分8部。隋唐时期分10部(一说唐时为8部)。在唐朝初年,契丹人中形成了统一的大贺氏联盟。当时北方草原突厥称雄,契丹酋长就辗转臣服于唐朝和突厥之间。唐太宗贞观以后,酋长窟哥率部内属,唐置松漠都督府,其各部分置十州,授窟哥为使持节十州诸军事松漠都督,赐姓李。大贺氏联盟瓦解后,契丹人又建立了遥辇氏部落联盟,首领称可汗,依附于后突厥汗国。745年,后突厥汗国为回纥所灭,此后百年间,契丹人一直为回纥汗国所统治。 唐末,契丹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各部,日渐强大,于907年即可汗位,公元916年称皇帝,年号神册,国号契丹,民间或称大蕃。太宗大同元年(947)改国号为大辽,984年又改称大契丹;道宗咸雍二年(1066)复号大辽。人们习惯上把契丹人建立的王朝统称为辽朝。 1115年,女真首领完颜阿骨打称帝,建立金朝。在金军的进攻下,辽朝于1125年灭亡。在辽朝即将灭亡之际,契丹贵族耶律大石率领一部分人向北进入漠北地区,后向西发展,征服了今天中亚的广大地区。1132年,耶律大石称帝,史称“西辽”,又称“哈喇契丹”,成为当时中亚地区的强国。西辽1218年为蒙古所灭。后契丹人多同化于汉人、蒙古人中。“契丹”民族从此消逝。

契丹辽在一开始的时候就引进了一些北方草原的资料,并且还介绍了西方的人类学也研究了历史学,也对契丹辽的一些史学进行了恢复。

这些成果无论是专著还是学术论文,涉及层面广泛,研究较深入,且数量巨大。呈现了全新的面貌:一是青年学者学术研究活跃;二是研究涉及的领域更加宽泛。三是研究的问题也更具体。这些研究也体现契丹历史研究的发展方向。加强对契丹日常生活的研究,如生活习惯、语言文字、科举教育等,有助于我们完整地了解契丹历史,更加贴近生活。由于契丹历史研究文字史料的缺乏,学者更加注重考古资料的新发现,同时针对性地加强了考古资料的深入研究,或可成为我们打开契丹神秘面纱的主要途径。另外,多学科的综合研究也是契丹历史研究的一大趋势,运用民族学、语言学、社会学甚至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的研究成果不断出现,为这一领域的研究带来了新气息。

研究生论文大清地契研究

1至2个月。英国国王学院信息工程研究生论文送审后是在1至2个月后出结果。毕业论文按一门课程计,是普通中等专业学校、高等专科学校、本科院校、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本科及研究生学历专业教育学业的最后一个环节,为对本专业学生集中进行科学研究训练而要求学生在毕业前总结性独立作业、撰写的论文。

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选题背景及意义

一、选题背景及其意义

投资是指个人或组织为了在未来获取收益而进行的资金投入及相应的资本形成过程。投资决策则是指公司在给定资本约束情况下对可能的投资项目进行有效选择,以使其投资收益最大。作为公司成长的主要因素和未来现金流量增长的重要基础,它将直接影响公司的融资决策,由此影响公司的经营风险、盈利水平以及资本市场对其经营业绩和发展前景的评价。因此,与筹资和股利分配相比较,投资决策是公司三大财务决策中最重要的决策。

近年来,我国经济保持快速增长,投资起到了重要的拉动作用,这也与企业投资决策的合理性密不可分。就企业自身而言,如果做出投资于超出或偏离自身的能力和成长机会,且净现值为负的非盈利项目的“过度投资”的决策,不仅会损害企业的价值,使大量资本沉淀在生产能力过剩而盈利能力恶化的领域,也会使我国的经济“过热”,从而引发能源和原材料的紧缺、产能过剩、经济结构扭曲、重复建设等一系列问题。而做出“投资不足”的决策,也将制约企业的发展,影响企业价值的实现。总体看来,投资过度及投资不足均属于投资决策中的不经济行为,轻则削弱企业成长能力,重者可能把企业拖入财务危机的泥潭。因此,在我国市场经济尚处于不成熟的阶段,自由现金流、公司股权结构不合理,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等相关因素都会影响企业投资决策,并成为制约我国上市公司质量提升和长期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

就电力行业而言,电力工业是社会公共事业也是我国的基础性产业,具有自然垄断性。其发展速度受市场需求的制约,发展规模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电价受社会承受能力的制约。其项目投资具有占用资金巨大、影响期间长远的特点,所以投资决策恰当与否将对电力行业上市公司产生深远影响。由于电力行业的特殊性,使该行业上市公司的发展既具有机遇又面临挑战,因此,合理的投资决策有利于电力行业上市公司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开发新项目,来提高其盈利水平、增强企业活力及实力,实施集团化发展战略。但投资决策的`合理性又与公司的自由现金流和公司治理结构等因素密不可分,管理者可能会受经理层较好控制的自由现金流、股权集中度及股权性质等因素的影响,或者是以寻求在企业内最大范围的控制力私人收益最大化为目标,营造王国与势力投资等管理机会主义氛围,难免会引发因投资决策不当而导致的投资效率和经营绩效不断下降的现象。信息不对称性的存在,公司治理结构中的诸多因素不仅会影响公司治理成本也会影响公司的绩效及公司价值的实现。因此,电力行业上市公司投资行为的动机、影响因素及应对策略值得我们思考和研究。

本文的研究意义:首先对电力行业上市公司投资决策进行实证分析和研究具有理论价值,为电力行业上市公司今后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其次,对电力行业上市公司进行实证分析及研究具有实践意义。能够有效地找到电力行业上市公司在对外投资决策中存在的问题,促进电力行业上市公司发展,为我国其他上市公司提供借鉴,从而提高投资效率,促进经济的持续和谐发展。再次,我国电力行业的上市公司大都由国有电力企业股份制改造而来,其典型特征是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一些不利的相关因素都直接影响着电力行业上市公司投资决策的合理性。建立良好的公司治理机制不仅会促进电力行业上市公司做出合理的决策,也能对过度投资和投资不足的不经济行为有一定的制约作用。因此,基于此种原因, 研究我国电力行业上市公司在面对全球经济环境变迁、中国经济结构及相关政策调整以及电力行业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等因素带来的外部环境的变化时,如何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合理决策、规范投资行为,就成为一个十分有实践意义的研究课题。

  • 索引序列
  • 契丹人髡发研究论文
  • 西方研究契丹论文
  • 复旦文少卿契丹研究论文
  • 关于契丹史料价值论文范文资料
  • 研究生论文大清地契研究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