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投稿知识库 > 大学生焦虑及应对方式研究论文

大学生焦虑及应对方式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大学生焦虑及应对方式研究论文

随着我国高等 教育 的发展,大学教育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大学生的压力来源于学习、就业等方面。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大学生如何面对压力论文,供大家参考。

非 毕业 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压力分析 摘 要随着我国大学教育趋于大众化及金融风波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不仅成为了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而且使非毕业大学生产生了巨大的心理压力。本文对非毕业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压力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应通过其自身的调节和高校的配合来缓解此类心理压力。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 心理压力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大学生就业形势发生了较大变化。特别是近几年来大学生就业人数不断创新高2010年更是达到了700万这使得大学生就业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同时也使非毕业大学生产生了巨大的心理压力。而大学生自卑、冷漠、抑郁、厌学、强迫、报复甚至自杀等各种心理问题都与大学生面临的心理压力有着不同程度的联系。

一、就业问题对非毕业大学生心理状况的影响 随着我国大学教育大众化社会岗位的日趋饱和加之金融风波对世界经济造成的严重的负面影响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以前大学生就业的“骑马找马”的现象已经成为了过去更多的大 学生开始考虑如何先找到一份“糊口”的工作。广东省2009年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2009年3月19日曾公布的一组数据截至3月10日为止广东普通高校本科毕业生的签约率为7.61、专科毕业生的签约率为8.43、毕业研究生的签约率为14.87相比2008年同期下降了50以上。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经成为众多专家学者经常讨论的话题之一这不可避免地会对非毕业大学生的心理产生了一些影响。

1、惧怕就业心理的产生。

非毕业大学生尽管还没有直接面对毕业就业但社会上关于就业难的话题以及自己学长的就业状况都会使他们对自己将来的就业产生惧怕心理。特别是近年来一些高校的毕业生因为留恋校园生活更惧怕就业压力仍滞留于高校及其附近产生了“新留校一族”他们或是跟下届学生合住在寝室里或是在学校附近租房子住下他们的言传身教更是会对非毕业大学生产生冲击加剧他们对于就业的惧怕心理。

2、厌学心理的产生。

非毕业大学生多都为昔日的天之骄子他们的成长历程几乎都没有经过“风吹雨打”加上缺乏实际的社会 经验 随着就业难度的增加特别是一些大学生看到昔日的未考上大学的高中同学有些已经先就业当他们对自己未来的工作过分苛求时会令自己陷人极大的精神 困扰甚至无法自拔就会感到失落、委屈、颓靡等等于是就产生了厌学甚至缀学的念头。 同时随着各类信息越来越开放、公开非毕业大学生对各种就业途径也更为熟悉不少非毕业大学生注意到靠社会关系找工作是很重要的一种就业 渠道 而且靠关系找到的工作单位也比较好这使一些大学生热衷于在大学期间努力地去营造各种社会关系如到用人单位去实习的办法来“制造社会关系”等反而对专业知识不太看重。

3、自卑心理的产生。

一些大 学生 自我评价 过低过低估计自己的知识、能力水平。特别是在发现自己的某个学长因为各种原因还没有就业的情况下自卑的心理更为严重。表现在学习和生活中有的大学生对自己缺乏自信过于拘谨缩手缩脚优柔寡断慢慢开始丧失了勇气悲观失望、抑郁孤僻、不思进取觉得自己事事不如他人不敢参与各种竞争。

二、大学生面对就业心理压力时的自我调节 心理压力其实并不可怕它是人类生活中一种必然的存在。事实上进入社会后每个人都会面临心理压力正如中国的俗语所言“人人有本难念的经”尽管每一个人的压力都有所不同。大学作为一个人从学校走向社会的过渡期作为一个锻炼自己的平台大学生也应在其中学会如何面对心理压力。 心理学上有一种学说——评估学说即个体对事物有了认识就会利用头脑中的旧经验来解释新输入的信息进行评估于是产生情绪体验。可见个人对事物究竟体验为积极的情绪还是消极的情绪是在于怎样认识事物。而事物总有两面是是非非好好歹歹得得失失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因此心理学家告诫我们当个体在认识、思考和评价客观事物时要注意从多个角度看问题。如果从某一角度来看可能会引起消积的情绪体验产生心理压力这时我们只要能够转换一个视角常会看到另一番景象心理压力也迎刃而解。对于就业压力非毕业大学生也要学会用这种 方法 来学会给自己减压。

在校期间大学生就应该开始自觉加强就业心理准备努力提高自己的就业心理调适能力为今后顺利就业做好准备。 笔者认为大学生在自我缓解就业心理压力加强就业心理准备时应做到首先适应现实的就业市场变化舍弃焦虑不安、自负、自卑或孤傲等消极因素从实际出发沉着冷静立足现实努力充实自己。其次增强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积极参与各种竞争学会以顽强的意志克服种种困难建立较强的现实感、乐观、坚强、自信、自尊。再次培养良好的就业心态要避免孤傲心理、攀比心理、完美心理、急功近利的心理也要克服急躁、焦虑、自卑、依赖、不公平等不良心理正确认识自己找出自己的兴趣所在确定自己的优 势明确切入社会的起点。最后学会正确对待就业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不公平现象学会积极主动地维护自己的各项权益。

三、高校如何在缓解非毕业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上发挥作用 减轻心理压力是一个系统工程除大学生自己应积极面对和调整外高校也应主动参与营造氛围创设环境帮助大学生应对压力事件。

1、高校应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在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大学生就业时首先应考虑先就业融入社会脚踏实地锻炼自己。如果工作一段时间后觉得单位不适合自己发展可以重新选择职业。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到来知识、产品的更新换代加快在就业机会不断增长的同时失业的威胁也越来越大职业和岗位变动也更为频繁。高校应帮助非毕业大学生逐步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立业的观念。同时通过举办一些优秀毕业生的座谈会、讲座等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到西部地区、到基层、到农村、到中小企业等一些可能让大学生大有所为的地方就业。

2、高校应及时对大学生进行就业心理辅导。 非毕业大学生在自己积极面对就业心理压力的同时有时也会呈现出焦虑、自卑、攀比等不良就业心理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了非 毕业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顺利就业。因此做好大学生就业心理辅导工作是高等教育的内在要求对于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压力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笔者认为高校可通过开设就业心理辅导活动课团体辅导与个别辅导相结合进行职业心理测评等多种方式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大学生就业的认知、情感、态度、行为各方面有目的地施加积极的影响。

3、高校应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症结之一在于高校在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过程中人才培养模式却没有适时转变从而脱离了社会需求致使许多专业人才供大于求。高校应主动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以就业为导向确立正确的人才培养目标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在教育的过程中要深入推行素质教育增强教学活动的互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更新教学内容增强教育教学与社会和时代的互动性加强实践教学在巩固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实用型人才改革考试考核评价体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缓解非毕业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压力增强他们面对就业的能力和信心。

参考文献

1.左春曼著《大学生择业心理压力分析》载《知识经济》2010年第1期。

2.王成德、康金艳、段晓娟著《大学生心理压力状况及应对策略》载《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

3.刘胜荣、刘亚鹏、曲燕著《大学生心理压力成因与对策》载《现代商贸工业》2009年第6期。

【论文关键词】护理专业实习学生压力

【论文摘要】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对健康的内涵和外延都有了新的认识。由于生活快节奏、激烈的竞争和紧张的人际关系,人们感受到比较强烈的压力和紧张,可能导致心身的亚健康状态。护理工作是对现存的或潜在的健康问题反应的判断与处理。护理工作的对象是患病的人或健康的人。护理工作的性质决定了护理人员必须经常面对病人、家属、医生及其他的健康工作者。这些因素都会使护理人员产生压力。护理专业学生(以下简称护生)在学校期间及临床实习期间,都常常因面临着各种压力而影响身心健康和实习效果[1]。1997年Admi指出,护理本科生在临床实习期间常面临各种压力,如不能很好应对,可影响他们在临床的工作能力,甚至动摇他们从事护理工作的决定[2]。现对护生、实习护生的压力研究作一综述,以便引导学生采用适当的应对 措施 减轻或缓解心理压力,保持身心健康和提高学习、实习效果。

1压力概论

19世纪法国生理学家ClaudeBemard第一次提出人类有内在稳定性,若内在不平衡与外环境之间的关系受到破坏,就可能导致疾病。1950年HansSelye将压力与疾病联系在一起,由此压力能致身心疾病就比较明确。Lazarus和Folkman在1984年提出了可认知的压力理论,并成为了研究职业压力和压力管理中被广泛使用的应用理论。随后压力学说发展很快,并开始应用于实践。

压力的根本内涵既与个体对外界刺激的感知有关,又和个体满足需求的能力有关。人在一生中会经历各种各样的压力,如工作、学习、人际冲突、恶劣环境等。当人遇到压力时都会有不同的适应方式,适应能力因人而异。轻度的压力可刺激机体处于紧张状态,提高人们的工作业绩。一旦压力源解除,身体各系统又恢复到放松状态。持续高水平压力使机体内用以适应和调节压力的能量和精力耗尽,造成机体平衡失调,导致身心疾病。

2护生的压力

2.1专科护生的压力

2.1.1就业近几年,我国高等护理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培养出了一批高学历层次的护理人员。在就业选择方面,总体上专科护生对于本科护生没有优势可言,有的医院用人只考虑实用性,不愿聘用专科生。而另一些医院片面地强调学历,非本科生不用。这样一来,专科生在就业方面处于“上不接下不靠”的尴尬境地。这是专科护生面临的最大压力。

2.1.2社会价值感学生时期的护生都认为自己的职业是崇高的,是受人尊敬的“白衣天使”。但参加临床课间实习后发现,许多医生、病人及病人家属对护理专业存在偏见,认为医生是有技术、有学识之人,而护生只是机械地执行医嘱,只会依附于医疗,使护生觉得护士的社会地位低下,不受尊重和重视,产生了无价值感。

2.1.3升学随着社会对知识需求的增加,越来越多的专科生都明白,专科学历远远不能适应社会的要求,需要继续深造,至少要“专升本”。在专升本的过程中也面临压力,有些学生家庭比较困难,无力支付“专升本”的学习费用;有的则不知在“先就业后升本”还是“先升本后就业”之间作何种选择;有的还担心就业后,由于临床护理人员缺乏,护士三班倒,没有充裕的时间学习。

2.1.4其他参加临床课间实习后护生方知,社会工作中,还有许多人际关系需要处理,如轮转科室带教老师、病人及病人家属、实习生之间等等,人际关系压力由此产生。就业体制的改革,把每一个学生推向市场,护生在学习的同时还要联系工作。实践机会非常宝贵,有大量知识需要借此机会学习,而工作又不能不找,这就产生了压力。凡此种种,各方面的压力同时大压到了护生的头上,如不及时缓解和消除,势必造成护生的精神和心理等多方面紧张,时间久了极易造成身体、心理和精神方面的损害。

2.2本科护生的压力

2.2.1准备和参加考试曹颖的调查显示,“准备和参加考试是护理本科生的最大压力源”[3]。其结果与其他作者研究相似:考试是学生学习中重要的应激事件,考试压力对学生的影响具有时间上的持续性,考试压力已成为适学青少年的最大压力源。Clarke的研究也表明护理本科学生的最大压力源是对学习的要求[4]。

2.2.2分配情况学生都把选择一个合适的职业作为整个人生旅途中的一件大事。毕业生的择业难已成为当今突出的问题,毕业分配情况是护理学专业本科学生的第二大压力源。

2.2.3社会对本专业的看法目前,在健康服务体系中,医疗占主导地位。护理工作的社会地位低,群众形象差,专业的提高及发展缓慢已成为造成护士短缺的主要原因。

2.2.4其他学习的任务量、时间不足不能想做的事、与其他学生的竞争及不能按时睡眠等也是本科护生的重要压力源。学生目前的经济情况及教师的评价也成为学生的主要压力源。许多学生来源于偏远地区,经济条件差,而上学的费用又高,经济问题也给学生造成了很大的压力。教师的评价常常与毕业分配密切相关,故也成为学生的一个常见压力源。Admi研究表明:教师的监督及评价与学生的压力水平显著相关。而不同年级的护理本科生其压力源也不尽相同。大一年级的新生,学习的任务量是最主要的压力源。每天的学习内容、考试的出题方式、自己对知识的接受能也成为主要的压力源。由于新生刚从高中步入医学院校的大门,学习的知识和方法与高中异差很大。学生需要适应新的学习内容与方式。而且这些学生在中学学习成绩都在班级前茅,因而易对新的学习需求产生压力感。在二、三年级的学生中,自己对知识的接受能力和在班级排列也是重要压力源[2]。2.3实习护生的压力

2.3.1对知识技能的需求护理专业学生从习惯的校园学习、生活来到医院实习,加之病人的情况千变万化,很多学生担心遇到紧急情况不知如何处理,害怕出现差错,不能将课堂所学的东西有效应用到临床等,造成学生有很大的心理压力,故实习护生的最大压力是“对知识技能的需求”。

2.3.2学校教学与临床需求之间的差距这与现行的教育体制有关,目前的许多学生理论知识掌握及考试成绩很好,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能力及动手能力很差,出现高分低能现象。杨新月在《基础护理教学与临床脱节问题的探讨》一文中指出,学生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生进入临床实习,不断反映老师教的与临床做的不一样,临床带教老师则反映,学校教的太繁琐,太机械,有的学习内容临床已经不用或被淘汰,学与用的差距太大。

2.3.3接触传染病性疾病、每天从事的工作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护理工作被认为是脏而累,而且充满高压力的专业。接触传染病性疾病、每天从事的工作内容成为实习护生的重要压力源[9]。而有研究表明,中国护士有工作高度疲倦感的人占59.%[6]。

2.3.4其他临床教师、病人及家属的评价也成为实习护生的一个常见压力源。

3应对措施

应对是人们持续的通过意识和行为的努力及评估个人能力而缓解内外压力的一种需求,是缓解心理压力的过程。人们遇到压力后,常采用情绪调节或压力处理的方法来减轻自己的压力源[7]。接受现实是学生采用最多的一种应对方式,按学校期望的去做、责备自己也是学生多用的应对方式。梁军林等的研究表明女生采用消极应对方式的人数显著高于男生,因女生具有比男生更敏感、羞怯、好幻想,及遇到困惑不愿意表述等特点[8]。独自想办法解决和试图改变目前的局面也是两个常用的应对方式。大学阶段是学生的心理发展正趋于成熟的阶段,多数学生能勇敢面对压力。其他常用的应对方式如与同学或家人谈论自己的感受;寻找更好的方法,看事情积极的一面,与其他处境相同的人比较,以及想曾经做过的成功事例也是学生常采用的应对方式。根据Lazarus和Folkman的研究:乐观和寻求支持是人们常采用的应对方式[7]。

4管理对策

个体从生到死无时不面临各种问题和挑战,因此,通过努力来改变压力环境,保护自身健康与生存的应对活动几乎存在于生活的各个方面和人生的每一个阶段。对于实习学生的管理者,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也要指导学生如何面对和应付压力,以使她们保持心身健康,顺利地完成临床实习、学习。

4.1指导学生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缓解压力消极的应对方式可增加应激的强度,不利于身心健康。有效的应对是缓解心理应激的关键。Jalowiec将应对方式归纳为八种,包括乐观、支持、自我依赖、勇敢面对、保守、听天由命、情感和逃避。乐观应对被认为是效果最好的应对方式,其次是支持应对方式。教师应注意了解和观察学生的心理状态,及时给予正确合理的引导,以使学生采取积极有效的方式应对压力。

4.2合理有效地安排实习计划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是减缓学生心理冲突,保持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关键。要随时向临床教学老师和实习学生了解情况,并定期进行问卷调查,及时发现实习中存在的问题,及时修改实习计划和解决问题,以增加实习效果。如根据临床教师及学生的建议,增加了手术室及急诊室的实习时间,并可尝试安排专门实习指导教师与临床教师共同完成临床实习指导工作。

4.3增加在校学生的实践机会进行课程设置的改革,对一些课程进行整合,增加课间及临床实习时间。并可安排学生到临床学习新技术,缩短课堂教学与临床实际之间的差别,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动手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使学生将所学习的理论知识应用于临床实践中。

自1985年以来我国的护理教育发展十分迅速,目前已有90余所医学院校开办了高等护理教育,形成了中专、大专、本科、研究生等多层次的教育体系,为护理事业的发展培养了一大批专门人才。对不同层次的护理实习学生在临床实习中,对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各种事件的反应不同。了解不同层次护理专业学生的压力来源,引导学生采用适当的应对措施减轻或缓解心理压力,以保持身心健康和提高实习效果是护理教育者的重要任务之一。现国内已有部分有关实习护生压力源及应对方式的研究,但对于本科实习护生与专科实习护生压力源及应对方式差异的原因尚缺少相关研究,这是今后研究应该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曹颖向虹等.护理本科生临床实习期间压力源与应对方式的调查研究.中华护理杂志.2001,36(7):491—494

[2]AdmiH.Nursingstudents’stressduringtheinitialclinicalexperience.JournalofNursingEducation,1997,36(7):323

[3]曹颖戴舒霞.护理本科生的压力及应对方式的调查分析.护理学杂志.2000,13(3):166—168

[4]ClarkeVA,emporaryNurse,1992,1(3):35

[5]陈梅丽,蔡欣玲等.医学中心护理人员 离职 意愿相关因素探讨.荣总护理.2000,5(11):60—69

[6]李小妹刘彦君.护士工作压力源及工作疲溃感的调查研究.中华护理杂志.2000,35(11):645—649

[7]LazarusRS,FolkmanS.Stress,appraisalandcoping.NewYork:Springer.1984,89

[8]梁军林李东石等.高中生的防御方式和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相关性研究.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13(3):146

考试焦虑又称为考试恐怖,是指因考试压力引起的一种心理障碍。主要表现在迎考及考试期间出现过分担心、紧张、不安、恐惧等复合情绪障碍,还可伴有失眠、消化功能减退、全身不适和自主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症状。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有关大学生考试焦虑的心理学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大学新生考试焦虑及其心理疏导》

摘要: 考试焦虑是在大学新生中常见的负情绪反应。本文旨在通过对湖南省岳阳市807名07级大学新生考试焦虑状况的调查研究,进一步探讨缓解大学新生考试焦虑的对策。

关键词: 大学新生 考试 焦虑 心理疏导

考试焦虑作为制约学生发展的一种负面情绪严重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健康,为了削弱这种消极影响的程度,下面就考试焦虑现状、心理特征、表现、成因和对策作些简要分析。

一、大学新生考试焦虑的现状

考试焦虑又称为考试恐怖,是指因考试压力引起的一种心理障碍。主要表现在迎考及考试期间出现过分担心、紧张、不安、恐惧等复合情绪障碍,还可伴有失眠、消化功能减退、全身不适和自主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症状。大学新生因角色转换,学习内容与方法的变化,学习动机的分化,生理与个性特点,以及家庭、学校、社会环境的压力等诸方面因素的影响,容易产生考试焦虑情绪。

调查于2007年下半年期末考试刚结束后进行。调查对象为湖南省岳阳市的几所高校的07级四年制本科学生。调查方式一是采用考试焦虑自评量表,发放问卷900份,收回有效答卷807份,其中,文科生469人,理科生431人;男生462人,女生345人;师范生368人,非师生439人。问卷由33个问题构成、每个问题采用4级评分,最低0分,最高3分。问卷由学生根据自己的主观感受填写。二是通过座谈、谈心、讨论、咨询等方式进行深度访谈。研究结果表明,大学新生的考试焦虑现状十分严重。大学生考试焦虑自评总标准分均值为40.87±12.27。与国内对1158名正常成人的测查结果37.23±12.59相比,大学生考试焦虑自评得分较高。结果还显示,有明显考试焦虑的学生达到总人数的50.0%,而高度焦虑的学生达到总人数的19.0%。通过对学生考试焦虑程度的非参数检验的结果可知,性别上差异显著,女生比男生的考试焦虑要高。同时也存在显著的专业差异,师范类的学生的考试焦虑程度最高,其中以英语专业师范类的学生考试焦虑最突出;其次是理工科的学生,最低的是音、体、美艺术类的学生。

二、大学新生考试焦虑的心理特征、分类和表现

考试焦虑包括以下几个基本成分:第一,认知成分。以忧虑为特征,由对活动结果的不良预想及消极的自我评价或他人评价形成的意识判断。第二,生理反应。由于植物神经系统活动增强所产生的生理反应,如心跳加快、呼吸加剧、恶心、呕吐、多汗、头痛、失眠等。第三,行为表现。烦躁、心神不宁、好发脾气、多余动作增加或发呆、愣神、思维停滞、晕眩等等。

虽然考试焦虑在中学生中发生的频率较高,大学新生也不例外,但并不是所有参加考试的人都会发生。一般来讲,具有以下心理特征的人容易产生考试焦虑:第一,自我意识强烈,容易受暗示影响,过多地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希望得到别人赞扬的依存型。第二,性格内向,习惯于进行内心活动不善于表露自己的人。第三,自卑感较重,对考试取胜缺乏信心,期望过高的人。

考试焦虑出现的时间,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在考试前的复习阶段便开始出现。由于担心自己考不好,或是有过考试失败的经历,为此而忧心忡忡,害怕考试,害怕失败,心理压力很大,往往在考试到来之前,已感到痛苦不堪、疲惫不堪,上考场后也很容易出现怯场情况。另一种是在考场上才表现出来的。由于遇到的难题很熟悉却又回忆不起来,心里着急、害怕而导致心理失衡,致使神情慌乱,茫然无措,甚至晕场。

考试焦虑的影响我们要一分为二地看待。一般说来,适度的考试焦虑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潜能,提高学习效率和考试成绩。但凡事都有一个度,否则过犹不及。过度的考试焦虑对学生学习、身心健康等方面造成了消极的影响。

三、大学新生考试焦虑产生的原因及其分析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考试焦虑的产生是诸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既有与学生生活、学习密切相关的外部客观环境的影响,也有与学生个体相关的内部主观因素的影响。

(一)外部客观环境的影响包括社会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和情景因素。

首先,我国目前的教育体制和结构还存在着严重的不合理现象,学生面临的是升学难、就业难、出路窄的问题,一种毕业后无出路的忧虑和恐慌控制着他们,反映到学业上,就是感到学习负担沉重,厌恶学习,形成严重的考试焦虑。其次,在许多家庭中,家长教养方式不当,也无形地加重了学生的紧张与不安,导致其考试焦虑程度更为严重,这种影响即使学生上了大学也不能完全消除。再次,学校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指导思想影响下也能造成学生考试过度焦虑。最后,情景因素对于考试有一定的影响。如天气炎热、或过于寒冷,再如考试题目过难,考试时间过紧等给考生造成心理压力。这些都有可能使有些学生在考试中出现紧张、慌乱,失去自控能力,产生考试焦虑。

(二)学生个体内部因素的影响。

考试焦虑是与考试环境有关的特殊焦虑类型,是一种与认知困难相伴的不适情绪状态。严重的考试焦虑有明显的生理和心理反应,这种身心反应直接影响其考试成绩,而且影响其生活和学习。

学习压力大、学习动力不足、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成绩不理想以及学习困难等学业问题仍然困扰着大学新生。尽管大学生都经过了黑色六月的严峻考验,大学考试对学生尤其是基础较差的学生影响尤其突出,他们无端担心考试失败,甚至产生了厌倦考试的心理状态。访谈结果表明,有69.5%新生的感到学习难度加大,非常困难。感到学习负担重,难以应付的占70.4%。在座谈中问到为什么学习时,有学生说学习始终不能进入状态,总感到是在巨大的考试压力下被动地学,而静下来想为什么学时,会感到很苦恼。自习路上永远有匆匆的身影,很多学生只是为了应付不得不参加的考试,为了能够考试过关,至于为什么学心中没有底。有的学生不能适应大学生活,小学、中学都是尖子生,到了大学后一下子变为普通学生,个人约束力差、自制力弱,学习力不从心,成绩变差了,引发自卑心理,学习、生活十分压抑。

四、大学新生考试焦虑的心理疏导

考试焦虑是由多种因素影响造成的心理失调现象,它不仅与学校、家庭、社会有关,而且与学生个体自身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等有很大的关系,所以,要降低考试焦虑水平,必须内外结合,多方努力方能奏效。同时,考试焦虑是一种心理障碍。根据其产生原因和机制进行防治,大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另外,因对待考试的态度、动机以及考试经历、个性、父母教养方式等诸方面的个体差异,考试焦虑学生可以区分为不同类型,如学习和应试技能缺乏的考生、焦虑阻滞和提取困难的考生、屡战屡败的失败接受者、回避失败的考生、自我妨碍者、勤奋好学的完美主义者等。对不同类型考试焦虑学生采用不同的心理咨询、干预方法,将更有效地帮助学生缓解考试焦虑。由于考试焦虑发生率很高,对于家长和教师来说,注意从小培养幼儿和学生的健康心理和树立正确的应试心理是非常重要的。

参考文献:

[1]王瑞新,张澜.大学生考试焦虑状况的调查与分析[J].沈阳航空工业学院学报,2003,(02).

[2]周宝鑫,奚雪梅.大学生考试焦虑状况的调查[J].实用全科医学,2007,(01).

[3]李瑞.考试焦虑的成因及疏导策略[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06,(03).

[4]程建伟,刘华山,梁晓燕.大学生考试焦虑的小组辅导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07,(03).

[5]卢起凤.论大学生考试焦虑及其调适[J].中国成人教育,2007,(14).

[6]林红,刘国秋.关于大学生考试焦虑的团体心理辅导研究教育探索[J].2007,(12).

(作者系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心理系05级高教硕士)

大学生焦虑及影响因素的研究论文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与新时代社会发展有密切关系,他们的心理特点带有强烈的时代色彩。由于社会、家庭、学校及自身等多方面的影响,当前我国不少大学生存在一定的心理行为问题。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探析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影响因素探析》

摘要: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与新时代社会发展有密切关系,他们的心理特点带有强烈的时代色彩。由于社会、家庭、学校及自身等多方面的影响,当前我国不少大学生存在一定的心理行为问题,主要表现在环境变异产生的压力、 人际交往 的压力、情感问题、学习和就业压力、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等方面。

Abstract: University student's psychologically healthy question and the new times social development has the close relation, their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 has the intense time color. As a result of society, family, school and own and so on various influence, current our country many university students have certain psychological behavior problem, mainly displays the pressure which, human communication pressure, emotion question, study and employment pressure, ideal and reality aspects and so on contradiction produces in the environment variation.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心理行为问题

key word: University student Psychologically healthy Psychological behavior question

近年来,大学生心理问题引发的暴力事件、自杀事件或休学、退学现象屡见不鲜,中国疾控中心提供的数字表明,全国16%~25.4%的大学生有焦虑不安、神经衰弱和抑郁情绪等心理障碍。为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 教育 工作,我们有必要认真研究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掌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以便寻找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途径。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

近几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逐渐突显出来。近几年因心理问题不能正常学习和生活而休学或退学的学生人数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并且,大学生心理问题有着明显的阶段性。“一年级集中表现为对新生活的适应问题,兼有学习问题、专业问题、人际交往问题;二年级出现的问题依次为人际交往、学习与事业、情感与恋爱;三年级集中在自我表现发展与能力培养、人际交往、恋爱与情感问题;四年级则以择业问题为多数,兼有恋爱问题、未来发展和能力培养问题等。”大学生作为一个承载社会与家长高期望值的群体,其面临的心理压力明显高于其他同龄群体,是心理健康问题的高发群体,在生活、交往、成长、情感等方面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

(一)适应能力弱的依赖型与抑郁型

一些学生过去在中学出类拔萃,上大学后高手如云、竞争激烈, 学习 方法 、生活方式一时难以适应大学的生活与学习。由此,许多学生在中学阶段所形成的依赖型学习方法在大学难以适应。其次,松散管理并不意味着没有管理,学习方法不对头、时间不抓紧就有被淘汰出局的可能。大学生们在适应环境、心理调适方面有一个相当长的过程,加之不少学生常产生悲观、消极情绪,抑郁的心理问题便不可避免。

(二)人际交往中的孤独型与焦虑型

许多大学生,由于缺乏生活锻炼和独立生活能力,太多的不习惯和生活中的独立性给他们造成不小的压力。他们过分关注自我,注重自我在人际交往中的地位,对别人缺乏关心和谅解,导致了人际交往中的自命不凡和过于敏感挑剔,从而导致性格孤独和心理焦虑。

(三)家庭贫困引起的自卑型与孤僻型

伴随经济的发展和教育成本的提高,学费标准逐年提高。对一个普通的家庭来讲,要负担高额的费用并非易事。不少自尊心较强的同学,由于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而形成自卑心理。其次,因贫困而自卑并进而孤僻的大学生。由于自卑,在人际交往中也表现出沉默寡言、孤僻和不合群的特点,从而影响心理健康。

三、大学生心理行为问题的影响因素

(一)社会因素

1.社会竞争的压力。市场经济中的激烈竞争在促进社会各方面飞速发展的同时亦造成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紧张的生活节奏和巨大的工作压力使人感到精神压抑、身心疲惫。改革开放给大学生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但随之出现的一系列社会不良现象亦使大学生在心理上产生了诸多矛盾,甚至切身感受到社会转型期的阵痛,这使得大学生人格弱点泛浮出来,形成心理疾患。

2.信息矛盾引起的认知问题。大学生正值长身体、长知识、学做人时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过程中,可塑性强。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各方面信息纷繁复杂,良莠共存,而大学生由于思想不成熟,缺乏 经验 ,智力支持不足,导致对信息的加工处理能力不强,使理论与现实产生激烈的矛盾冲突,这些矛盾和冲突得不到及时解决,就会产生心理障碍或问题。

(二)学校因素

1.生活环境的压力。生活环境的变化是促使整个人心理发生变化的基础。从中学到大学,令人感触最深的莫过于换了一个环境,开始过独立的但又是集体式的生活。它要求大学生们既要做到生活自理,又要有奉献精神。但由于当代大学生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不少人往往会因第一次离开父母、家庭而缺乏生活自理能力和过不惯集体生活、孤独寂寞而感到压抑和焦虑。

2.学习环境的压力。大学生的学习压力相当一部分来自于所学专业非所爱,这使他们长期处于冲突与痛苦之中;课程负担过重,学习方法有问题,精神长期过度紧张也会带来压力;另外还有参加各类证书考试及 考研 所带来的应试压力等等。精神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下,极可能导致大学生出现强迫、焦虑甚至是精神分裂等心理疾病。

3.个人情感的压力。目前,我国大学生正值青年中期,对性的问题比较敏感。他们渴望与异性交朋友,渴望得到异性的友谊甚至爱情。但由于其生理早熟和心理滞后之间的矛盾往往导致需要爱与理解爱之间的偏差。这些来自情感的压力,一旦不能得到及时而有效的缓解和调适,就可能引起心理失衡,严重的会导致精神类疾病。

(三)家庭因素

1.父母期望值的压力。当今社会,家长的望子成龙心态普遍存在。为了子女的升学,诸如考大学、考研究生或 出国 留学 等,许多家长都是煞费苦心,不惜一切代价。这样一种来自父母的强烈期望,一方面可以成为大学生们勤奋学习的动力,但另一方面也可能适得其反,成为大学生难以承受的心理负担。

2.家庭关系和教育方式的压力。家庭成员间的语言及人际氛围直接影响着家庭中每个成员的心理,对于处在个性形成期的大学生的影响更具有特殊意义。父母的教养态度、教养方法和人格气质类型直接影响着孩子的行为心理,潜移默化而非一味宠爱的,开明的而非专制的,民主平等而非居高临下的命令式的 家庭教育 才能有利于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四)自身因素

1.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大学生对未来充满了种种美好的向往,希望将来能发挥自己的才能,成为举足轻重的人物。然而,现实社会与自己心中的期望反差很大,特别是当今社会正处于社会转型期,面临多元化的价值观以及就业的压力等,使许多大学生不能迅速找到自己的人生坐标从而陷入矛盾冲突之中。

2.独立与依赖的冲突。大学生自我意识大大加强,他们渴望享受自由的无拘无束的生活,但因处于学习阶段,在经济上不可避免地仍要依赖父母。另外,由于在学校生活仍不可避免地依靠学校与老师,所以他们还是缺乏独立生活的经验,还不能真正依靠自己的力量来独立解决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恰当地处理社会交往中的各种关系。这种情形不可避免地造成独立和依赖的矛盾。

总之,深入地探究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对社会和高校有针对性地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预防和根治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十分重要的。我们应通过营造以学校为中心,家庭、社会共同参与的整体教育网络,构建完善的心理咨询体系,加强心理咨询工作,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预警机制等途径,给学生提供宽松、健康、以人为本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帮助学生成为身心健康的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1]孙莉娅。大学生心理问题及异常行为管理预防。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2)

[2]解军。大学生心理健康因素分析。心理学探新,2001(1)

[3]郁正民,宋蓓。大学生心理与行为健康状况调查。 艺术研究, 2008 (2)

[4]侯健。大学生问题行为分析与矫正。辽宁教育研究,2005(6)

[5]翁陶。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及其成因浅析。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1)

[6]程新平。论大学生问题行为及其预防与矫正。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5(1)

[7]刘周平。浅论当代大学生的心理障碍及产生原因,湖南社会科学,1999(4)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探析论文

考试焦虑又称为考试恐怖,是指因考试压力引起的一种心理障碍。主要表现在迎考及考试期间出现过分担心、紧张、不安、恐惧等复合情绪障碍,还可伴有失眠、消化功能减退、全身不适和自主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症状。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有关大学生考试焦虑的心理学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大学新生考试焦虑及其心理疏导》

摘要: 考试焦虑是在大学新生中常见的负情绪反应。本文旨在通过对湖南省岳阳市807名07级大学新生考试焦虑状况的调查研究,进一步探讨缓解大学新生考试焦虑的对策。

关键词: 大学新生 考试 焦虑 心理疏导

考试焦虑作为制约学生发展的一种负面情绪严重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健康,为了削弱这种消极影响的程度,下面就考试焦虑现状、心理特征、表现、成因和对策作些简要分析。

一、大学新生考试焦虑的现状

考试焦虑又称为考试恐怖,是指因考试压力引起的一种心理障碍。主要表现在迎考及考试期间出现过分担心、紧张、不安、恐惧等复合情绪障碍,还可伴有失眠、消化功能减退、全身不适和自主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症状。大学新生因角色转换,学习内容与方法的变化,学习动机的分化,生理与个性特点,以及家庭、学校、社会环境的压力等诸方面因素的影响,容易产生考试焦虑情绪。

调查于2007年下半年期末考试刚结束后进行。调查对象为湖南省岳阳市的几所高校的07级四年制本科学生。调查方式一是采用考试焦虑自评量表,发放问卷900份,收回有效答卷807份,其中,文科生469人,理科生431人;男生462人,女生345人;师范生368人,非师生439人。问卷由33个问题构成、每个问题采用4级评分,最低0分,最高3分。问卷由学生根据自己的主观感受填写。二是通过座谈、谈心、讨论、咨询等方式进行深度访谈。研究结果表明,大学新生的考试焦虑现状十分严重。大学生考试焦虑自评总标准分均值为40.87±12.27。与国内对1158名正常成人的测查结果37.23±12.59相比,大学生考试焦虑自评得分较高。结果还显示,有明显考试焦虑的学生达到总人数的50.0%,而高度焦虑的学生达到总人数的19.0%。通过对学生考试焦虑程度的非参数检验的结果可知,性别上差异显著,女生比男生的考试焦虑要高。同时也存在显著的专业差异,师范类的学生的考试焦虑程度最高,其中以英语专业师范类的学生考试焦虑最突出;其次是理工科的学生,最低的是音、体、美艺术类的学生。

二、大学新生考试焦虑的心理特征、分类和表现

考试焦虑包括以下几个基本成分:第一,认知成分。以忧虑为特征,由对活动结果的不良预想及消极的自我评价或他人评价形成的意识判断。第二,生理反应。由于植物神经系统活动增强所产生的生理反应,如心跳加快、呼吸加剧、恶心、呕吐、多汗、头痛、失眠等。第三,行为表现。烦躁、心神不宁、好发脾气、多余动作增加或发呆、愣神、思维停滞、晕眩等等。

虽然考试焦虑在中学生中发生的频率较高,大学新生也不例外,但并不是所有参加考试的人都会发生。一般来讲,具有以下心理特征的人容易产生考试焦虑:第一,自我意识强烈,容易受暗示影响,过多地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希望得到别人赞扬的依存型。第二,性格内向,习惯于进行内心活动不善于表露自己的人。第三,自卑感较重,对考试取胜缺乏信心,期望过高的人。

考试焦虑出现的时间,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在考试前的复习阶段便开始出现。由于担心自己考不好,或是有过考试失败的经历,为此而忧心忡忡,害怕考试,害怕失败,心理压力很大,往往在考试到来之前,已感到痛苦不堪、疲惫不堪,上考场后也很容易出现怯场情况。另一种是在考场上才表现出来的。由于遇到的难题很熟悉却又回忆不起来,心里着急、害怕而导致心理失衡,致使神情慌乱,茫然无措,甚至晕场。

考试焦虑的影响我们要一分为二地看待。一般说来,适度的考试焦虑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潜能,提高学习效率和考试成绩。但凡事都有一个度,否则过犹不及。过度的考试焦虑对学生学习、身心健康等方面造成了消极的影响。

三、大学新生考试焦虑产生的原因及其分析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考试焦虑的产生是诸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既有与学生生活、学习密切相关的外部客观环境的影响,也有与学生个体相关的内部主观因素的影响。

(一)外部客观环境的影响包括社会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和情景因素。

首先,我国目前的教育体制和结构还存在着严重的不合理现象,学生面临的是升学难、就业难、出路窄的问题,一种毕业后无出路的忧虑和恐慌控制着他们,反映到学业上,就是感到学习负担沉重,厌恶学习,形成严重的考试焦虑。其次,在许多家庭中,家长教养方式不当,也无形地加重了学生的紧张与不安,导致其考试焦虑程度更为严重,这种影响即使学生上了大学也不能完全消除。再次,学校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指导思想影响下也能造成学生考试过度焦虑。最后,情景因素对于考试有一定的影响。如天气炎热、或过于寒冷,再如考试题目过难,考试时间过紧等给考生造成心理压力。这些都有可能使有些学生在考试中出现紧张、慌乱,失去自控能力,产生考试焦虑。

(二)学生个体内部因素的影响。

考试焦虑是与考试环境有关的特殊焦虑类型,是一种与认知困难相伴的不适情绪状态。严重的考试焦虑有明显的生理和心理反应,这种身心反应直接影响其考试成绩,而且影响其生活和学习。

学习压力大、学习动力不足、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成绩不理想以及学习困难等学业问题仍然困扰着大学新生。尽管大学生都经过了黑色六月的严峻考验,大学考试对学生尤其是基础较差的学生影响尤其突出,他们无端担心考试失败,甚至产生了厌倦考试的心理状态。访谈结果表明,有69.5%新生的感到学习难度加大,非常困难。感到学习负担重,难以应付的占70.4%。在座谈中问到为什么学习时,有学生说学习始终不能进入状态,总感到是在巨大的考试压力下被动地学,而静下来想为什么学时,会感到很苦恼。自习路上永远有匆匆的身影,很多学生只是为了应付不得不参加的考试,为了能够考试过关,至于为什么学心中没有底。有的学生不能适应大学生活,小学、中学都是尖子生,到了大学后一下子变为普通学生,个人约束力差、自制力弱,学习力不从心,成绩变差了,引发自卑心理,学习、生活十分压抑。

四、大学新生考试焦虑的心理疏导

考试焦虑是由多种因素影响造成的心理失调现象,它不仅与学校、家庭、社会有关,而且与学生个体自身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等有很大的关系,所以,要降低考试焦虑水平,必须内外结合,多方努力方能奏效。同时,考试焦虑是一种心理障碍。根据其产生原因和机制进行防治,大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另外,因对待考试的态度、动机以及考试经历、个性、父母教养方式等诸方面的个体差异,考试焦虑学生可以区分为不同类型,如学习和应试技能缺乏的考生、焦虑阻滞和提取困难的考生、屡战屡败的失败接受者、回避失败的考生、自我妨碍者、勤奋好学的完美主义者等。对不同类型考试焦虑学生采用不同的心理咨询、干预方法,将更有效地帮助学生缓解考试焦虑。由于考试焦虑发生率很高,对于家长和教师来说,注意从小培养幼儿和学生的健康心理和树立正确的应试心理是非常重要的。

参考文献:

[1]王瑞新,张澜.大学生考试焦虑状况的调查与分析[J].沈阳航空工业学院学报,2003,(02).

[2]周宝鑫,奚雪梅.大学生考试焦虑状况的调查[J].实用全科医学,2007,(01).

[3]李瑞.考试焦虑的成因及疏导策略[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06,(03).

[4]程建伟,刘华山,梁晓燕.大学生考试焦虑的小组辅导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07,(03).

[5]卢起凤.论大学生考试焦虑及其调适[J].中国成人教育,2007,(14).

[6]林红,刘国秋.关于大学生考试焦虑的团体心理辅导研究教育探索[J].2007,(12).

(作者系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心理系05级高教硕士)

大学生考试前焦虑论文研究

考试焦虑又称为考试恐怖,是指因考试压力引起的一种心理障碍。主要表现在迎考及考试期间出现过分担心、紧张、不安、恐惧等复合情绪障碍,还可伴有失眠、消化功能减退、全身不适和自主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症状。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有关大学生考试焦虑的心理学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大学新生考试焦虑及其心理疏导》

摘要: 考试焦虑是在大学新生中常见的负情绪反应。本文旨在通过对湖南省岳阳市807名07级大学新生考试焦虑状况的调查研究,进一步探讨缓解大学新生考试焦虑的对策。

关键词: 大学新生 考试 焦虑 心理疏导

考试焦虑作为制约学生发展的一种负面情绪严重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健康,为了削弱这种消极影响的程度,下面就考试焦虑现状、心理特征、表现、成因和对策作些简要分析。

一、大学新生考试焦虑的现状

考试焦虑又称为考试恐怖,是指因考试压力引起的一种心理障碍。主要表现在迎考及考试期间出现过分担心、紧张、不安、恐惧等复合情绪障碍,还可伴有失眠、消化功能减退、全身不适和自主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症状。大学新生因角色转换,学习内容与方法的变化,学习动机的分化,生理与个性特点,以及家庭、学校、社会环境的压力等诸方面因素的影响,容易产生考试焦虑情绪。

调查于2007年下半年期末考试刚结束后进行。调查对象为湖南省岳阳市的几所高校的07级四年制本科学生。调查方式一是采用考试焦虑自评量表,发放问卷900份,收回有效答卷807份,其中,文科生469人,理科生431人;男生462人,女生345人;师范生368人,非师生439人。问卷由33个问题构成、每个问题采用4级评分,最低0分,最高3分。问卷由学生根据自己的主观感受填写。二是通过座谈、谈心、讨论、咨询等方式进行深度访谈。研究结果表明,大学新生的考试焦虑现状十分严重。大学生考试焦虑自评总标准分均值为40.87±12.27。与国内对1158名正常成人的测查结果37.23±12.59相比,大学生考试焦虑自评得分较高。结果还显示,有明显考试焦虑的学生达到总人数的50.0%,而高度焦虑的学生达到总人数的19.0%。通过对学生考试焦虑程度的非参数检验的结果可知,性别上差异显著,女生比男生的考试焦虑要高。同时也存在显著的专业差异,师范类的学生的考试焦虑程度最高,其中以英语专业师范类的学生考试焦虑最突出;其次是理工科的学生,最低的是音、体、美艺术类的学生。

二、大学新生考试焦虑的心理特征、分类和表现

考试焦虑包括以下几个基本成分:第一,认知成分。以忧虑为特征,由对活动结果的不良预想及消极的自我评价或他人评价形成的意识判断。第二,生理反应。由于植物神经系统活动增强所产生的生理反应,如心跳加快、呼吸加剧、恶心、呕吐、多汗、头痛、失眠等。第三,行为表现。烦躁、心神不宁、好发脾气、多余动作增加或发呆、愣神、思维停滞、晕眩等等。

虽然考试焦虑在中学生中发生的频率较高,大学新生也不例外,但并不是所有参加考试的人都会发生。一般来讲,具有以下心理特征的人容易产生考试焦虑:第一,自我意识强烈,容易受暗示影响,过多地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希望得到别人赞扬的依存型。第二,性格内向,习惯于进行内心活动不善于表露自己的人。第三,自卑感较重,对考试取胜缺乏信心,期望过高的人。

考试焦虑出现的时间,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在考试前的复习阶段便开始出现。由于担心自己考不好,或是有过考试失败的经历,为此而忧心忡忡,害怕考试,害怕失败,心理压力很大,往往在考试到来之前,已感到痛苦不堪、疲惫不堪,上考场后也很容易出现怯场情况。另一种是在考场上才表现出来的。由于遇到的难题很熟悉却又回忆不起来,心里着急、害怕而导致心理失衡,致使神情慌乱,茫然无措,甚至晕场。

考试焦虑的影响我们要一分为二地看待。一般说来,适度的考试焦虑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潜能,提高学习效率和考试成绩。但凡事都有一个度,否则过犹不及。过度的考试焦虑对学生学习、身心健康等方面造成了消极的影响。

三、大学新生考试焦虑产生的原因及其分析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考试焦虑的产生是诸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既有与学生生活、学习密切相关的外部客观环境的影响,也有与学生个体相关的内部主观因素的影响。

(一)外部客观环境的影响包括社会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和情景因素。

首先,我国目前的教育体制和结构还存在着严重的不合理现象,学生面临的是升学难、就业难、出路窄的问题,一种毕业后无出路的忧虑和恐慌控制着他们,反映到学业上,就是感到学习负担沉重,厌恶学习,形成严重的考试焦虑。其次,在许多家庭中,家长教养方式不当,也无形地加重了学生的紧张与不安,导致其考试焦虑程度更为严重,这种影响即使学生上了大学也不能完全消除。再次,学校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指导思想影响下也能造成学生考试过度焦虑。最后,情景因素对于考试有一定的影响。如天气炎热、或过于寒冷,再如考试题目过难,考试时间过紧等给考生造成心理压力。这些都有可能使有些学生在考试中出现紧张、慌乱,失去自控能力,产生考试焦虑。

(二)学生个体内部因素的影响。

考试焦虑是与考试环境有关的特殊焦虑类型,是一种与认知困难相伴的不适情绪状态。严重的考试焦虑有明显的生理和心理反应,这种身心反应直接影响其考试成绩,而且影响其生活和学习。

学习压力大、学习动力不足、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成绩不理想以及学习困难等学业问题仍然困扰着大学新生。尽管大学生都经过了黑色六月的严峻考验,大学考试对学生尤其是基础较差的学生影响尤其突出,他们无端担心考试失败,甚至产生了厌倦考试的心理状态。访谈结果表明,有69.5%新生的感到学习难度加大,非常困难。感到学习负担重,难以应付的占70.4%。在座谈中问到为什么学习时,有学生说学习始终不能进入状态,总感到是在巨大的考试压力下被动地学,而静下来想为什么学时,会感到很苦恼。自习路上永远有匆匆的身影,很多学生只是为了应付不得不参加的考试,为了能够考试过关,至于为什么学心中没有底。有的学生不能适应大学生活,小学、中学都是尖子生,到了大学后一下子变为普通学生,个人约束力差、自制力弱,学习力不从心,成绩变差了,引发自卑心理,学习、生活十分压抑。

四、大学新生考试焦虑的心理疏导

考试焦虑是由多种因素影响造成的心理失调现象,它不仅与学校、家庭、社会有关,而且与学生个体自身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等有很大的关系,所以,要降低考试焦虑水平,必须内外结合,多方努力方能奏效。同时,考试焦虑是一种心理障碍。根据其产生原因和机制进行防治,大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另外,因对待考试的态度、动机以及考试经历、个性、父母教养方式等诸方面的个体差异,考试焦虑学生可以区分为不同类型,如学习和应试技能缺乏的考生、焦虑阻滞和提取困难的考生、屡战屡败的失败接受者、回避失败的考生、自我妨碍者、勤奋好学的完美主义者等。对不同类型考试焦虑学生采用不同的心理咨询、干预方法,将更有效地帮助学生缓解考试焦虑。由于考试焦虑发生率很高,对于家长和教师来说,注意从小培养幼儿和学生的健康心理和树立正确的应试心理是非常重要的。

参考文献:

[1]王瑞新,张澜.大学生考试焦虑状况的调查与分析[J].沈阳航空工业学院学报,2003,(02).

[2]周宝鑫,奚雪梅.大学生考试焦虑状况的调查[J].实用全科医学,2007,(01).

[3]李瑞.考试焦虑的成因及疏导策略[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06,(03).

[4]程建伟,刘华山,梁晓燕.大学生考试焦虑的小组辅导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07,(03).

[5]卢起凤.论大学生考试焦虑及其调适[J].中国成人教育,2007,(14).

[6]林红,刘国秋.关于大学生考试焦虑的团体心理辅导研究教育探索[J].2007,(12).

(作者系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心理系05级高教硕士)

大学生焦虑及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 1 引言 随着社会与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生活方式的变迁,会引起心理应激反应增加,致使心身疾病和焦虑问题的出现。 焦虑是一种紧张、害怕、担忧、焦急混合交织的情绪体验,是人处于应激状态时的正常反应,适度的焦虑可以唤起人的警觉、激发斗志,是有利的。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中等程度的焦虑最有利于考生水平和能力的发挥,而过高的焦虑或无焦虑则不利于考生能力的正常发挥。所以说,只有不适当的焦虑才会影响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对身心健康有不利影响。而且,个体对待焦虑情绪应采用积极还是消极的应对方式对焦虑有一定的影响[1]。 目前对于大学生压力的研究不少,但具体到焦虑与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甚少,因而,本研究旨在采取针对大学生焦虑及应对方式的实际情况组合问卷,以河北省廊坊师范学院的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全面探讨和分析大学生不同性别、专业、年级的焦虑水平之间的差异以及其对焦虑所采取的应对方式,并对大学生焦虑及应对方式之间的相关进行研究分析。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本论文随机选取廊坊师范学院五个专业(思想政治、心理、数学、化学、体育)三个年级(二、三、四年级)在校生200名作为研究对象,以系别为单位统一发放问卷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94份,回收率97%。其中包括女大学生117名,男大学生77名。 2.2 研究工具: 论文采用贝克焦虑量表和简易应对方式问卷。贝克焦虑量表(Beck Anxiety Inventory)由美国阿隆•贝克(Aaron T. Beck) 等于1985年编制,是一种分析受试者主观焦虑症状的相当简便的临床工具。贝克焦虑量表(BAI)含有21个项目的自评量表,量表采用4级评分,主要评定受试者被多种焦虑症状烦扰的程度。BAI分析方法简单,把自评完成后的量表中21个项目多项分数相加,得到粗分,再通过公式Y=1.19X转换成标准分。本研究中得分Y<30为轻度焦虑,30

一、情绪、情绪调节与情绪调节策略 情绪是人类心理的一个重要方面。情绪的力量以及人们尝试着对情绪进行的调节和控制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 也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一般认为 , 情绪包括基本情绪和复杂情绪。 Izard指出有 8—11种基本情绪 , 如快乐惊奇、愤怒、悲伤、恐惧、厌恶、兴趣、羞涩羞愧、蔑视、内疚等。复合情绪(如抑郁)是多种基本情绪的混和体。 情绪调节策略是建立在情绪调节的基础上。广大学者不仅研究了情绪调节策略的类型, 还注重研究了情绪调节策略的个体差异, 以及情绪调节策略对认知、社会行为、心理健康等问题的影响。 有关成人情绪调节策略 , 早期研究主要集中在负性情绪的调节和心境调节 , 主要是通过开放式问卷、个体访谈、座谈等方式 , 了解当一个人处于抑郁状态时 , 应该如何调节自己的情绪。 二、大学生的情绪特点 大学阶段是人生的第二个 “心理断乳期 ”,是一个非常关注自我 , 注重个性表达 , 情绪体验丰富 , 情绪波动起伏的时期。大学生常见的情绪有: 快乐、兴趣、羞愧、内疚、羞涩、悲伤、惊奇、敌意、愤怒、蔑视、厌恶、恐惧等。大学生情绪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1、情绪的丰富性。从自我意识的发展看 ,大学生出现较多的是自我体验 , 自我尊重的需要强烈 , 易产生自卑、自负等情绪; 从社交看 , 大学生的交往范围日益扩大 , 同学、朋友及师长之间交往频繁 , 有的大学生开始了恋爱 , 情绪表现得更细腻、更复杂; 大学生通过各种活动了解社会 , 学习社会的道德规范 , 对自己的身份、角色、志向、价值等问题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 理智感、美感、集体荣誉感等高级情感也有所发展。 2、情绪的不稳定性。由于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还未完全定型 , 认知能力还有待提高 , 大学生的情绪活动往往强烈而不能持久 , 情绪活动随着认知标准的改变而改变。喜怒哀乐无常、阴晴雾雨变化是大学生情绪常见的现象 , 风平浪静之后可能就是疾风暴雨。大学生情绪容易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 高兴时忘乎所以 , 看什么都顺眼 , 消沉时心灰意冷 , 看什么都别扭 , 情绪呈现不稳定状态。 3、情绪的掩饰性。大学生随着知识水平的提高 , 思想内涵的丰富 , 在情绪反映上较隐晦。他们已具备在一定的情景下压抑控制自己愤怒、悲伤等情绪 , 而将真实的情绪掩饰起来的能力 ,形成外在表现和内心体验不一致的特点。他们会根据一定的条件来表达情绪 , 如对一件事情或对某人明明是厌烦的 , 但由于种种原因 , 可能表现出较好的或不在意的态度。 4、情绪的冲动性。有的心理学家把青年期形容为 “疾风怒涛 ”时期。大学生的情绪往往表现得快而强烈 , 常因一点小事振奋不已 , 豪情万丈。大学生情绪的冲动性一般表现为对外部环境或他人的不满 , 情绪失控 , 语言、行动极富攻击性 , 如果不予以引导 , 会给大学生本人以及社会带来危害。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天之骄子的大学生 , 作为国家的希望 , 未来的人才 , 应试是充满信心和蓬勃朝气的。但是 ,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 , 竞争压力的增大 , 面临的心理负荷却越来越重。据南京脑科医院统计 , 在2 200多人心理疏导门诊中 , 90%是大学生; 国家教委对 1216万大学生调查表明 , 有 2013%存在心理问题; 天津市对 5万名大学生调查发现 ,有 26%存在心理问题; 云南师大调查发现有2617%存在心理问题; 北京 16所大学统计 , 因心理疾病休学的逐年上升。 目前 , 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环境适应问题。经过 10年寒窗苦读, 刚进大学校园的大学生常常会 “自我感觉良好 ”,但是, 经过一段时间的比较, 发现 “天外有天 ”、“强者更有强中手 ”之后, 不仅自我感觉一下子消失, 还会产生强烈的失落感。有些学生面对新 的生活环境、新的集体、新的学习方式不能及时调整心态和习惯, 会产生失眠健忘、精神恍惚、沉默寡言等问题。长期的心情压抑、无精打采、情绪低落最终会产生抑郁、焦虑等心理疾病。 2、人际关系协调问题。当代大学生个性比较强 , 强调自我意识 , 不知道如何与人沟通 , 不懂人际交往的技巧与原则 , 处理问题常常以自我为中心 , 对别人要求严 , 对自己要求松。有的大学生不愿与人交往 , 孤芳自赏 , 缺乏全局意识和团队精神 , 不善于同他人开展合作, 人际关系协调能力差。有的大学生由于不擅长协调人际关系 , 合作能力差 , 走入工作岗位后不受单位的欢迎 , 也得不到应有的重用。 四、情绪调节对身心健康的影响 1946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有以下四个方面: (1 )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 (2 )适应环境 , 人际关系彼此谦让。 (3 )有幸福感。 (4 )在职业工作中 , 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 , 过着有效率的生活。 部分国内学者认变 , 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应该能够正确表达自己的情绪; 自我评价正确; 具有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 意志健全; 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健康; 能积极主动地适应新环境 , 调节、平衡各方面的心理冲突; 能够从心理上接纳自己;勇于面对现实; 对生活、对自己充满信心; 学习方法得当等。 情绪是心理因素中对健康影响最大, 作用最强烈的因素, 强烈的负性情绪会影响到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健康。研究表明 , 情绪调节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较大 , 积极的调节能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 而消极调节则会降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 且消极调节对心理健康的消极影响更为显著。所以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 , 应引导大学生认识自己的情绪特点 , 尝试进行情绪自我调节。 五、如何进行情绪调节 1、自我控制。它是个人对自身的心理和行为的主动掌握 , 是个体自觉地选择目标 , 在没有外界监督的情况下 , 适当地控制、调节自己的行为 , 抑制冲动 , 抵制诱惑 , 坚持不懈地保证目标实现的一种综合能力。当某些消极情绪被激发起来后 , 有的大学生会哭泣、吼叫、打人、骂人甚至采取一些极端的行为。这时就要先冷静下来 , 有意识对自己的情绪进行控制 , 先要仔细考虑采取这种行为的利与弊 , 然后选择一种适宜的行为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另外 , 平时要注意不能随意乱发脾气 , 要求在生气、发怒时尽量控制自己 , 不能随意扩大某事的严重性 , 尽可能做到“大事化小, 小事化了 ”, 这样能更好地促进自我控制能力的提高。 2、注意转移。把注意力从引起不良情绪反应的刺激情境转移到其它事物上去或从事其他活动的情绪调节方法。当出现情绪不佳的情况时, 要把注意力转移到使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上, 或暂时避开令人伤心的地方。如: 外出散步, 看电影, 听听笑话, 看看幽默小说, 打球, 下棋, 找朋友聊天, 换换环境等, 这些活动有助于使情绪平静下来, 在活动中寻找到新的快乐。3、自我安慰。这种情绪调节方法主要是当一个人追求某个事物而不能实现, 为了减少内心失望, 找一个借口或理由, 以缓解矛盾冲突, 消除焦虑、抑郁、烦恼和失望情绪。人不可能处处顺心事事顺利, 学习、就业、人际交往中遇到了困难和挫折, 在经过最大努力仍不能改变状况时, 可适当地进行自我安慰, 要说服自己适当让步, 将不成功归因于客观条件和客观现实, 同时要勇于承认并接受现实。这种方法, 对于帮助人们在大的挫折面前接受现实, 保护自己, 避免精神崩溃是很有益处的。经常用 “胜败乃兵家常事”、“塞翁失马, 焉知非福”、“坏事变好事”等词语来进行自我安慰, 可以摆脱烦恼, 缓解矛盾冲突, 消除焦虑、抑郁和失望, 达到自我激励、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之目的有助于保持情绪的安宁和稳定。 4、适当发泄。当情绪发作时, 人体内潜藏着一股能量 , 过分压抑只会使情绪困扰加重 , 积聚起来有害身心健康。大学生有焦虑、烦闷、抑郁等负情绪时 , 也不能一味地把不良心情绪藏在心底 , 进行适度的宣泄 , 使压抑的心境得到缓解和改善 , 有利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结束语大学阶段是一个人人格发展、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大学生面临着大学生活的适应、专业知识的学习、交友恋爱、择业应职等一系重大的人生课题。由于大学生身心发展尚未完全成熟情绪的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能力不强 , 复杂的自身和社会问题 , 往往容易导致大学生强烈的心理冲突 , 从而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 , 甚至产生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因此 , 研究大学生情绪调节及情绪调节策略 , 帮助大学生进行负性情绪的自我调节 , 缓解大学生的心理压力 , 提高身心健康水平 , 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大学生焦虑心理研究论文题目

有很多呀,比如心理学进展这本期刊的领域,认知心理学、应用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心理学理论和史研究、心理统计与测量、发展和教育心理学、医学与临床心理学、心理病理学、人格心理学、工业心理学、生理心理学、管理心理学、法制心理学、心理咨询与治疗、心理学教学改革、社区心理学、心理语言学这些领域你都是可以研究的

适合大学生研究的心理学课题:

1、大学生学习控制感的因素研究。

2、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与元担忧。

3、中学生冒险行为与元担忧。

4、大学生口语焦虑与元担忧研究。

5、大学生的网络购物研究。

6、大学生网络成瘾与社会支持相关研究。

7、论激励理论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

8、大学生团队合作精神的调查研究。

9、大学生挫折心理的考察与疏导方略研究。

10、大学生抑郁心理的考察与疏导方略研究。

扩展资料:

课题来源:

1、从教育教学的问题及困惑中选题。分析问题的主要表现与原因是什么。继而查阅资料、学习借鉴他人的经验,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样的问题就可以成为课题。

2、在活动中发现课题。活动可以让我们更多地了解情况,让我们很多自身没有意识到的问题被激发出来,这样也可以形成课题。

3、在理论学习中反思出课题我们在进行理论学习时,需要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进行有针对性的思考,对自己工作中的相关问题或经验进行反思,使有价值的问题在思考中逐渐清晰起来,形成课题。

上完大学生心理学课程,都要求我们写一篇论文,但是我们在写作论文前不能忽略大学生心理学论文的选题,好的题目是一个好的开始。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2017大学生心理学论文选题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2017大学生心理学论文选题(一) 1. 当前中学生择业心理调查及现状分析 2. 高中生社会支持对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 3. 初中学习困难学生自我效能感培养的实验研究 4. 中学生考试焦虑干预对学业成绩影响的研究 5. 新型骨干师资培养模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6. 学习型组织理论在教师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7. 当代教师职业成熟的探索与追寻 8. 中小学教师职业承诺问卷的研制 9. 教师“亚健康”现状及相关因素的研究 10. 创新 教育 与创新型教师的培养 11. 论骨干教师的专业发展——全国数学骨干教师调查 报告 12. 论教师组织的知识管理 13. 综合性高等艺术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14. 论教师成为研究者 15. 论教师的信息能力及其培养 2017大学生心理学论文选题(二) 1. 青少年互联网使用与人格特征之关系研究 2. 创造性个性特征的公众观的调查研究 3. 大学生自我概念与心理健康关系研究 4. 高中生自尊研究 5. 小学低年级学业不良 儿童 的有意注意稳定性研究 6. 大学生焦虑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7. 漳浦县学业中等生自我监控与人格特征关系的研究 8. 安溪县学业中等生成就目标倾向与心理健康状况关系的研究 9. 网络时代与中学生健康人格 10. 论语文教育的审美心理建构 11. 中学生阅读心理及教学对策研究 12. 科学稳妥地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13. 系统家庭治疗技术在团体辅导儿童同伴关系中的实证研究 14. 我国中小学情感教育探析 15. 中学生学业负担态度量表的编制及其相关问题的研究 16. 人格塑造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17. 汉族、回族高中生生涯发展特点及学业成就关系研究 18. 贵州省农村、城市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研究 19. 私立小学学生心理状况及其生活学习环境的调查研究 20. 大学生心理障碍运动处方的理论与 方法 体系的研究 2017大学生心理学论文选题(三) 1. 美国教师教育改革与教师专业化 2. 走向主体间意义的教师主体性——教育工具的一个目标 3. 新手—熟手—专家型教师成就目标定向与人格特征的研究 4. 论教师成为研究者的可能——一项个案研究 5. 中学生考试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研究 6. 当代大学生心理自立问卷的初步编制 7. 论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和谐教育观 8. 大学生诚信心理初步研究 9. 青少年亲子沟通心理研究 10. 大学生学习适应性:结构、发展特点与影响因素研究 11. 中学生社会责任心结构及其发展特点研究 12. 重大社会生活事件后大学生的应激障碍及应对策略 13. 大学生自恋人格及其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 14. 个性的意义及其培养 15. 大学生情绪智力量表的编制与实测 猜你喜欢: 1. 大学生心理健康参考论文800字 2.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论文1500字左右 3. 关于心理健康论文1500字的有哪些 4. 关于大学生提高心理素质的论文1500字 5. 大学生心理健康关于爱情的2000字论文

这是我自己综合几篇论文写的 ,可以参考一下。希望能帮到你啊!嘿嘿浅析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对策摘 要 近年来大学生因心理问题而引发的恶性事件呈上升趋势,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了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并对如何加强大学生家庭教育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以供参考和借鉴。关键词 大学生 心理健康 家庭教育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正处于“心理上的断乳期”,生理、心理尚未完全成熟,却面临着高于其他同龄群体的多重压力。近年来高校不断出现因大学生心理问题而发生的恶性事件,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而家庭因素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应重视大学生家庭教育,发挥其应有作用。一、 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渴求知识、追求进步、积极向上,他们志向高远,胸怀博大,能把个人的理想和志向融入到民族振兴和国家强盛的宏图伟业中,这是大学生心理发展的主流。但是随着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化社会的到来,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等发生很大变化,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使处于“心理断乳期”的大学生们面临巨大的心理压力,因心理问题走上极端的大学生呈上升趋势。据教育部门有关调查资料显示,在校20.33%至25.63%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具体表现为:第一,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学习动力,没有紧迫感,适应困难。有些自我控制能力较差的学生往往沉溺于上网聊天或玩游戏,看武侠小说,学习成绩不佳,进而产生厌学心理、考试焦虑。第二,人际关系适应不良。一些大学生寻求在网络的虚拟世界里找到交际的满足,有的甚至染上网瘾,迷恋于网络世界,自我封闭,不愿与人面对面交往,久而久之,会影响大学生的认知、情感和心理定位。第三,恋爱心理困惑。情绪和情感不稳定,情绪起伏大,情感变化快,恋爱不成或失败往往导致大学生心理变异。第四,抑郁心理。多呈现在特困生、学习困难与自我认知不良的学生中。第五,就业心理困惑。在择业过程中心理准备不足,急功近利,部分学生从众心理严重。第六,意志不坚定。有压力但动力不足,有信心但不能持之以恒,人生目标不明确,等等。二、 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大学生在学校发生问题,有许多是在其早期成长过程中就埋下了种子,问题的解决也需要家庭的配合与参与。家庭因素是影响青年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有许多研究表明:大学生部分心理问题来源于他们原生家庭的父母教养方式、家庭结构、家庭氛围和家庭经济状况等。(一) 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有直接的影响。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子女的心理行为发育和健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王玉洁2004年对郑州铁路职业学院医学院分院的165位大一至大三的学生所做的调查表明: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子女青年期心理健康状况有直接影响。父母的温暖、关怀、体贴使子女形成热情、自信、自尊独立、有坚持性、积极情绪较多的人格特点,从而促进心理健康发展。拒绝、否认的教养方式使孩子形成羞辱、自卑、自罪、无助,办事谨小慎微,优柔寡断,害怕被他人拒绝,不懂什么是爱,更不知道被爱的滋味的心理。父母过分干涉教养方式使孩子形成缺乏自信、过分自我约束和依赖等不良人格特点。父母惩罚严厉教养方式使子女产生自卑感、无助和不安全感。特别是惩罚严厉教养方式易使子女丧失自尊,产生焦虑和强迫症状。(二) 家庭结构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有重要影响。卢勤采用临床症状自评量表(SCL-90)及自编家庭信息问卷对成都市某大学5090名2009级新生进行调查表明:家庭结构对心理健康总体水平及人际敏感、抑郁、精神病性3个因子得分均具有显著影响。寄居家庭相对于其他家庭的学生与人交往时更加敏感,单亲家庭学生的抑郁程度更高,心理健康总体水平更差。单亲家庭大学生心理障碍较严重,心情抑郁、性格孤僻、自卑多疑、逆反心理严重,由于家庭结构的不健全,子女往往会失去与父母中的一方进行交流的的可能,相对只能获取部分关爱,与正常家庭的子女相比较,其心灵会蒙上一层阴影,很容易产生敏感、自卑心理。(三) 家庭氛围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又一因素。和谐的家庭氛围能使子女身心愉悦,心理压力减轻,有利于身心健康的良性发展。不和谐家庭中,争吵、溺爱、冷淡和家庭暴力都会给人的身心健康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溺爱和暴力两种家庭氛围尤为突出。(四) 家庭经济状况也会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但影响有一定限度。据研究发现,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显著低于经济不困难的学生。家庭经济收入越低,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越低。家庭经济状况差的学生大多来自农村,他们要承受更多的经济和心理压力,大部分贫困生由于经济拮据、视野有限和交往能力欠缺,一时又无力改变现状,易产生敏感、自卑、抑郁、焦虑、人际关系紧张等特点。生活在富裕家庭的大学生也可能与贫困生一样出现较多的心理健康问题。三、 加强大学生家庭教育的意见及建议常说心理素质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而家庭是培植大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场所,是大学生遭遇挫折出现心理危机时的疗养所。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应重视大学生的家庭教育。(一) 家长要充分认识到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自觉承担教育义务。家庭教育在个体成长中对个人素质的贡献方式比较特殊,更多是家人之间相互交流中的潜移默化、相互浸染,这种印刻在内心深处的“素质”对人的成长影响深远,家庭教育一旦出现误区,往往会导致大学生心理问题“源于家庭”。因此,家长必须充分认识到家庭教育的地位和作用,自觉地承担起大学生子女心理健康教育的义务。(二) 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使大学生子女能够敞开心扉。家永远是我们避风的港湾。家长需要努力营造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以民主平等的态度与大学生子女沟通交流,耐心倾听子女的诉说,让子女能真实展现自己的内心世界,用关爱滋润子女心灵,使家庭真正成为大学生避风的港湾,成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坚强后盾和精神支柱。(三) 针对大学生易出现的心理问题,及时进行家庭教育。1、 更新教育观念,让大学生身心得到全面发展。大学教育与早期教育的目的不同,学生的学习已不再仅限于对知识的积累,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运用和创新,在于全面发展。因此,家长要提升自己对大学教育的了解,更新教育观念,而不能停留在应试教育阶段。要积极支持子女走出课堂,参加各种学校活动,在实践中锻炼自己,为子女今后发展目标指明方向,增强其学习目的和动力,总之,家长既要关注子女专业学习,又要注重其心理健康教育。2、 针对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在家庭中进行人际交往教育。在家庭教育中,应鼓励学生广泛交良友益友,通过学习增强自己的魅力,提升自己,并遵循真诚、平等、尊重、理解、互助互利的人际交往原则,主动与老师同学交往,积极融入到周围的环境中去。家长应该认真去倾听子女倾诉,并给予开导,帮助子女化解生活问题,也可以结合自身经历向子女传授交往技巧。3、 针对大学生恋爱心理困惑,在家庭中进行情感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父母首先要以身作则,创建和谐家庭,做好子女的楷模。其次,在爱情观教育上应开门见山,不应遮遮掩掩,教育子女要理性,不应感情用事;如果子女已经恋爱,家长不要冲动,要善于疏导,而不是一味责难,同时要加强性健康教育。教育子女正确处理爱情与学业、事业的关系,指导子女注意恋爱的心理和生理卫生,避免因性冲动而带来严重后果。再次,要加强网恋教育,提醒子女增强安全意识,不要迷恋网络,不要轻信网络信息。4、 针对大学生就业心理困惑,在家庭中进行就业教育。家长在学生选报专业时就应该开展就业教育,提醒子女结合自身爱好和机会发展需要选择专业方向。同时,家长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降低对子女的期望值,以减轻子女压力,并在财力方面给予合理支持。另外,家长也应接受新的就业观念,大学毕业生一次就业并不意味着工作将不再变化,而是会随着市场需求做出调整,因此,家长不应让子女局限于工作的稳定和专业的对口,要让子女深入接触社会,最终明确自身就业方向。(四)家长、学校双方积极主动沟通,了解身心发展状况。家长要主动经常浏览孩子所在学校的网页或学校寄发的有关通知,及时了解孩子大学的动态,与孩子的辅导员沟通,了解孩子在学校的生活,有条件的家长也可以到学校探望孩子,在于同学和老师的聊天中了解孩子的成长轨迹。学校也要与家庭保持联系和沟通,加强对学生家长的引导,为家庭教育发挥作用提供条件。参考文献:[1] 周留柱.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及成因分析与对策 [J].中国高教研究,2006(7):67-68.[2] Lutenbancher M. Relationshipps between psychosocial factors and abusive parenting attitudes in low-income single mothers [J]. Nurs Res 2002,51(3):158-167.[3] 王玉洁.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 [J].中国临床康复,2005(32).[4] 卢勤.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9(1):107-110.[5] 陈雯,陈新.家庭背景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J].社会•行为•心理,2008,11,(6A):966-968.[6] 刘春玉.浅谈家庭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与作用 [J].教育与职业,2008(8):127-128..[7] 闫玉.大学生家庭教育研究 [J].教育与职业,2006(27).[8] 谢沫珠.大学生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分析 [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9,30(2):109-111.[9] 姜超,罗良针.论当前实施大学生家庭教育的必要性 [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9(6):38.[10] 程路.大学生家庭教育面临的挑战及着力点 [J].教育与职业,2008(8):189-190.[11] 谢沫珠,尤嘉.大学生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西北医学教育,2009,17(4):773-775.

大学生就业焦虑心理及调适论文

随着我国高等 教育 的发展,大学教育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大学生的压力来源于学习、就业等方面。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大学生如何面对压力论文,供大家参考。

非 毕业 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压力分析 摘 要随着我国大学教育趋于大众化及金融风波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不仅成为了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而且使非毕业大学生产生了巨大的心理压力。本文对非毕业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压力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应通过其自身的调节和高校的配合来缓解此类心理压力。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 心理压力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大学生就业形势发生了较大变化。特别是近几年来大学生就业人数不断创新高2010年更是达到了700万这使得大学生就业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同时也使非毕业大学生产生了巨大的心理压力。而大学生自卑、冷漠、抑郁、厌学、强迫、报复甚至自杀等各种心理问题都与大学生面临的心理压力有着不同程度的联系。

一、就业问题对非毕业大学生心理状况的影响 随着我国大学教育大众化社会岗位的日趋饱和加之金融风波对世界经济造成的严重的负面影响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以前大学生就业的“骑马找马”的现象已经成为了过去更多的大 学生开始考虑如何先找到一份“糊口”的工作。广东省2009年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2009年3月19日曾公布的一组数据截至3月10日为止广东普通高校本科毕业生的签约率为7.61、专科毕业生的签约率为8.43、毕业研究生的签约率为14.87相比2008年同期下降了50以上。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经成为众多专家学者经常讨论的话题之一这不可避免地会对非毕业大学生的心理产生了一些影响。

1、惧怕就业心理的产生。

非毕业大学生尽管还没有直接面对毕业就业但社会上关于就业难的话题以及自己学长的就业状况都会使他们对自己将来的就业产生惧怕心理。特别是近年来一些高校的毕业生因为留恋校园生活更惧怕就业压力仍滞留于高校及其附近产生了“新留校一族”他们或是跟下届学生合住在寝室里或是在学校附近租房子住下他们的言传身教更是会对非毕业大学生产生冲击加剧他们对于就业的惧怕心理。

2、厌学心理的产生。

非毕业大学生多都为昔日的天之骄子他们的成长历程几乎都没有经过“风吹雨打”加上缺乏实际的社会 经验 随着就业难度的增加特别是一些大学生看到昔日的未考上大学的高中同学有些已经先就业当他们对自己未来的工作过分苛求时会令自己陷人极大的精神 困扰甚至无法自拔就会感到失落、委屈、颓靡等等于是就产生了厌学甚至缀学的念头。 同时随着各类信息越来越开放、公开非毕业大学生对各种就业途径也更为熟悉不少非毕业大学生注意到靠社会关系找工作是很重要的一种就业 渠道 而且靠关系找到的工作单位也比较好这使一些大学生热衷于在大学期间努力地去营造各种社会关系如到用人单位去实习的办法来“制造社会关系”等反而对专业知识不太看重。

3、自卑心理的产生。

一些大 学生 自我评价 过低过低估计自己的知识、能力水平。特别是在发现自己的某个学长因为各种原因还没有就业的情况下自卑的心理更为严重。表现在学习和生活中有的大学生对自己缺乏自信过于拘谨缩手缩脚优柔寡断慢慢开始丧失了勇气悲观失望、抑郁孤僻、不思进取觉得自己事事不如他人不敢参与各种竞争。

二、大学生面对就业心理压力时的自我调节 心理压力其实并不可怕它是人类生活中一种必然的存在。事实上进入社会后每个人都会面临心理压力正如中国的俗语所言“人人有本难念的经”尽管每一个人的压力都有所不同。大学作为一个人从学校走向社会的过渡期作为一个锻炼自己的平台大学生也应在其中学会如何面对心理压力。 心理学上有一种学说——评估学说即个体对事物有了认识就会利用头脑中的旧经验来解释新输入的信息进行评估于是产生情绪体验。可见个人对事物究竟体验为积极的情绪还是消极的情绪是在于怎样认识事物。而事物总有两面是是非非好好歹歹得得失失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因此心理学家告诫我们当个体在认识、思考和评价客观事物时要注意从多个角度看问题。如果从某一角度来看可能会引起消积的情绪体验产生心理压力这时我们只要能够转换一个视角常会看到另一番景象心理压力也迎刃而解。对于就业压力非毕业大学生也要学会用这种 方法 来学会给自己减压。

在校期间大学生就应该开始自觉加强就业心理准备努力提高自己的就业心理调适能力为今后顺利就业做好准备。 笔者认为大学生在自我缓解就业心理压力加强就业心理准备时应做到首先适应现实的就业市场变化舍弃焦虑不安、自负、自卑或孤傲等消极因素从实际出发沉着冷静立足现实努力充实自己。其次增强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积极参与各种竞争学会以顽强的意志克服种种困难建立较强的现实感、乐观、坚强、自信、自尊。再次培养良好的就业心态要避免孤傲心理、攀比心理、完美心理、急功近利的心理也要克服急躁、焦虑、自卑、依赖、不公平等不良心理正确认识自己找出自己的兴趣所在确定自己的优 势明确切入社会的起点。最后学会正确对待就业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不公平现象学会积极主动地维护自己的各项权益。

三、高校如何在缓解非毕业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上发挥作用 减轻心理压力是一个系统工程除大学生自己应积极面对和调整外高校也应主动参与营造氛围创设环境帮助大学生应对压力事件。

1、高校应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在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大学生就业时首先应考虑先就业融入社会脚踏实地锻炼自己。如果工作一段时间后觉得单位不适合自己发展可以重新选择职业。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到来知识、产品的更新换代加快在就业机会不断增长的同时失业的威胁也越来越大职业和岗位变动也更为频繁。高校应帮助非毕业大学生逐步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立业的观念。同时通过举办一些优秀毕业生的座谈会、讲座等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到西部地区、到基层、到农村、到中小企业等一些可能让大学生大有所为的地方就业。

2、高校应及时对大学生进行就业心理辅导。 非毕业大学生在自己积极面对就业心理压力的同时有时也会呈现出焦虑、自卑、攀比等不良就业心理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了非 毕业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顺利就业。因此做好大学生就业心理辅导工作是高等教育的内在要求对于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压力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笔者认为高校可通过开设就业心理辅导活动课团体辅导与个别辅导相结合进行职业心理测评等多种方式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大学生就业的认知、情感、态度、行为各方面有目的地施加积极的影响。

3、高校应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症结之一在于高校在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过程中人才培养模式却没有适时转变从而脱离了社会需求致使许多专业人才供大于求。高校应主动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以就业为导向确立正确的人才培养目标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在教育的过程中要深入推行素质教育增强教学活动的互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更新教学内容增强教育教学与社会和时代的互动性加强实践教学在巩固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实用型人才改革考试考核评价体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缓解非毕业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压力增强他们面对就业的能力和信心。

参考文献

1.左春曼著《大学生择业心理压力分析》载《知识经济》2010年第1期。

2.王成德、康金艳、段晓娟著《大学生心理压力状况及应对策略》载《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

3.刘胜荣、刘亚鹏、曲燕著《大学生心理压力成因与对策》载《现代商贸工业》2009年第6期。

【论文关键词】护理专业实习学生压力

【论文摘要】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对健康的内涵和外延都有了新的认识。由于生活快节奏、激烈的竞争和紧张的人际关系,人们感受到比较强烈的压力和紧张,可能导致心身的亚健康状态。护理工作是对现存的或潜在的健康问题反应的判断与处理。护理工作的对象是患病的人或健康的人。护理工作的性质决定了护理人员必须经常面对病人、家属、医生及其他的健康工作者。这些因素都会使护理人员产生压力。护理专业学生(以下简称护生)在学校期间及临床实习期间,都常常因面临着各种压力而影响身心健康和实习效果[1]。1997年Admi指出,护理本科生在临床实习期间常面临各种压力,如不能很好应对,可影响他们在临床的工作能力,甚至动摇他们从事护理工作的决定[2]。现对护生、实习护生的压力研究作一综述,以便引导学生采用适当的应对 措施 减轻或缓解心理压力,保持身心健康和提高学习、实习效果。

1压力概论

19世纪法国生理学家ClaudeBemard第一次提出人类有内在稳定性,若内在不平衡与外环境之间的关系受到破坏,就可能导致疾病。1950年HansSelye将压力与疾病联系在一起,由此压力能致身心疾病就比较明确。Lazarus和Folkman在1984年提出了可认知的压力理论,并成为了研究职业压力和压力管理中被广泛使用的应用理论。随后压力学说发展很快,并开始应用于实践。

压力的根本内涵既与个体对外界刺激的感知有关,又和个体满足需求的能力有关。人在一生中会经历各种各样的压力,如工作、学习、人际冲突、恶劣环境等。当人遇到压力时都会有不同的适应方式,适应能力因人而异。轻度的压力可刺激机体处于紧张状态,提高人们的工作业绩。一旦压力源解除,身体各系统又恢复到放松状态。持续高水平压力使机体内用以适应和调节压力的能量和精力耗尽,造成机体平衡失调,导致身心疾病。

2护生的压力

2.1专科护生的压力

2.1.1就业近几年,我国高等护理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培养出了一批高学历层次的护理人员。在就业选择方面,总体上专科护生对于本科护生没有优势可言,有的医院用人只考虑实用性,不愿聘用专科生。而另一些医院片面地强调学历,非本科生不用。这样一来,专科生在就业方面处于“上不接下不靠”的尴尬境地。这是专科护生面临的最大压力。

2.1.2社会价值感学生时期的护生都认为自己的职业是崇高的,是受人尊敬的“白衣天使”。但参加临床课间实习后发现,许多医生、病人及病人家属对护理专业存在偏见,认为医生是有技术、有学识之人,而护生只是机械地执行医嘱,只会依附于医疗,使护生觉得护士的社会地位低下,不受尊重和重视,产生了无价值感。

2.1.3升学随着社会对知识需求的增加,越来越多的专科生都明白,专科学历远远不能适应社会的要求,需要继续深造,至少要“专升本”。在专升本的过程中也面临压力,有些学生家庭比较困难,无力支付“专升本”的学习费用;有的则不知在“先就业后升本”还是“先升本后就业”之间作何种选择;有的还担心就业后,由于临床护理人员缺乏,护士三班倒,没有充裕的时间学习。

2.1.4其他参加临床课间实习后护生方知,社会工作中,还有许多人际关系需要处理,如轮转科室带教老师、病人及病人家属、实习生之间等等,人际关系压力由此产生。就业体制的改革,把每一个学生推向市场,护生在学习的同时还要联系工作。实践机会非常宝贵,有大量知识需要借此机会学习,而工作又不能不找,这就产生了压力。凡此种种,各方面的压力同时大压到了护生的头上,如不及时缓解和消除,势必造成护生的精神和心理等多方面紧张,时间久了极易造成身体、心理和精神方面的损害。

2.2本科护生的压力

2.2.1准备和参加考试曹颖的调查显示,“准备和参加考试是护理本科生的最大压力源”[3]。其结果与其他作者研究相似:考试是学生学习中重要的应激事件,考试压力对学生的影响具有时间上的持续性,考试压力已成为适学青少年的最大压力源。Clarke的研究也表明护理本科学生的最大压力源是对学习的要求[4]。

2.2.2分配情况学生都把选择一个合适的职业作为整个人生旅途中的一件大事。毕业生的择业难已成为当今突出的问题,毕业分配情况是护理学专业本科学生的第二大压力源。

2.2.3社会对本专业的看法目前,在健康服务体系中,医疗占主导地位。护理工作的社会地位低,群众形象差,专业的提高及发展缓慢已成为造成护士短缺的主要原因。

2.2.4其他学习的任务量、时间不足不能想做的事、与其他学生的竞争及不能按时睡眠等也是本科护生的重要压力源。学生目前的经济情况及教师的评价也成为学生的主要压力源。许多学生来源于偏远地区,经济条件差,而上学的费用又高,经济问题也给学生造成了很大的压力。教师的评价常常与毕业分配密切相关,故也成为学生的一个常见压力源。Admi研究表明:教师的监督及评价与学生的压力水平显著相关。而不同年级的护理本科生其压力源也不尽相同。大一年级的新生,学习的任务量是最主要的压力源。每天的学习内容、考试的出题方式、自己对知识的接受能也成为主要的压力源。由于新生刚从高中步入医学院校的大门,学习的知识和方法与高中异差很大。学生需要适应新的学习内容与方式。而且这些学生在中学学习成绩都在班级前茅,因而易对新的学习需求产生压力感。在二、三年级的学生中,自己对知识的接受能力和在班级排列也是重要压力源[2]。2.3实习护生的压力

2.3.1对知识技能的需求护理专业学生从习惯的校园学习、生活来到医院实习,加之病人的情况千变万化,很多学生担心遇到紧急情况不知如何处理,害怕出现差错,不能将课堂所学的东西有效应用到临床等,造成学生有很大的心理压力,故实习护生的最大压力是“对知识技能的需求”。

2.3.2学校教学与临床需求之间的差距这与现行的教育体制有关,目前的许多学生理论知识掌握及考试成绩很好,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能力及动手能力很差,出现高分低能现象。杨新月在《基础护理教学与临床脱节问题的探讨》一文中指出,学生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生进入临床实习,不断反映老师教的与临床做的不一样,临床带教老师则反映,学校教的太繁琐,太机械,有的学习内容临床已经不用或被淘汰,学与用的差距太大。

2.3.3接触传染病性疾病、每天从事的工作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护理工作被认为是脏而累,而且充满高压力的专业。接触传染病性疾病、每天从事的工作内容成为实习护生的重要压力源[9]。而有研究表明,中国护士有工作高度疲倦感的人占59.%[6]。

2.3.4其他临床教师、病人及家属的评价也成为实习护生的一个常见压力源。

3应对措施

应对是人们持续的通过意识和行为的努力及评估个人能力而缓解内外压力的一种需求,是缓解心理压力的过程。人们遇到压力后,常采用情绪调节或压力处理的方法来减轻自己的压力源[7]。接受现实是学生采用最多的一种应对方式,按学校期望的去做、责备自己也是学生多用的应对方式。梁军林等的研究表明女生采用消极应对方式的人数显著高于男生,因女生具有比男生更敏感、羞怯、好幻想,及遇到困惑不愿意表述等特点[8]。独自想办法解决和试图改变目前的局面也是两个常用的应对方式。大学阶段是学生的心理发展正趋于成熟的阶段,多数学生能勇敢面对压力。其他常用的应对方式如与同学或家人谈论自己的感受;寻找更好的方法,看事情积极的一面,与其他处境相同的人比较,以及想曾经做过的成功事例也是学生常采用的应对方式。根据Lazarus和Folkman的研究:乐观和寻求支持是人们常采用的应对方式[7]。

4管理对策

个体从生到死无时不面临各种问题和挑战,因此,通过努力来改变压力环境,保护自身健康与生存的应对活动几乎存在于生活的各个方面和人生的每一个阶段。对于实习学生的管理者,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也要指导学生如何面对和应付压力,以使她们保持心身健康,顺利地完成临床实习、学习。

4.1指导学生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缓解压力消极的应对方式可增加应激的强度,不利于身心健康。有效的应对是缓解心理应激的关键。Jalowiec将应对方式归纳为八种,包括乐观、支持、自我依赖、勇敢面对、保守、听天由命、情感和逃避。乐观应对被认为是效果最好的应对方式,其次是支持应对方式。教师应注意了解和观察学生的心理状态,及时给予正确合理的引导,以使学生采取积极有效的方式应对压力。

4.2合理有效地安排实习计划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是减缓学生心理冲突,保持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关键。要随时向临床教学老师和实习学生了解情况,并定期进行问卷调查,及时发现实习中存在的问题,及时修改实习计划和解决问题,以增加实习效果。如根据临床教师及学生的建议,增加了手术室及急诊室的实习时间,并可尝试安排专门实习指导教师与临床教师共同完成临床实习指导工作。

4.3增加在校学生的实践机会进行课程设置的改革,对一些课程进行整合,增加课间及临床实习时间。并可安排学生到临床学习新技术,缩短课堂教学与临床实际之间的差别,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动手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使学生将所学习的理论知识应用于临床实践中。

自1985年以来我国的护理教育发展十分迅速,目前已有90余所医学院校开办了高等护理教育,形成了中专、大专、本科、研究生等多层次的教育体系,为护理事业的发展培养了一大批专门人才。对不同层次的护理实习学生在临床实习中,对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各种事件的反应不同。了解不同层次护理专业学生的压力来源,引导学生采用适当的应对措施减轻或缓解心理压力,以保持身心健康和提高实习效果是护理教育者的重要任务之一。现国内已有部分有关实习护生压力源及应对方式的研究,但对于本科实习护生与专科实习护生压力源及应对方式差异的原因尚缺少相关研究,这是今后研究应该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曹颖向虹等.护理本科生临床实习期间压力源与应对方式的调查研究.中华护理杂志.2001,36(7):491—494

[2]AdmiH.Nursingstudents’stressduringtheinitialclinicalexperience.JournalofNursingEducation,1997,36(7):323

[3]曹颖戴舒霞.护理本科生的压力及应对方式的调查分析.护理学杂志.2000,13(3):166—168

[4]ClarkeVA,emporaryNurse,1992,1(3):35

[5]陈梅丽,蔡欣玲等.医学中心护理人员 离职 意愿相关因素探讨.荣总护理.2000,5(11):60—69

[6]李小妹刘彦君.护士工作压力源及工作疲溃感的调查研究.中华护理杂志.2000,35(11):645—649

[7]LazarusRS,FolkmanS.Stress,appraisalandcoping.NewYork:Springer.1984,89

[8]梁军林李东石等.高中生的防御方式和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相关性研究.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13(3):146

随着高校毕业生数量的增加和层次的提高,大学生就业压力逐年增大,极易产生心理问题。学校应采取多途径和措施帮助毕业生做好心理调适,以适应新形势下的就业环境。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大学生就业心理调适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对大学生就业期望与心理调适的研究》

摘 要:随着高校毕业生数量的增加和层次的提高,大学生就业压力逐年增大。大学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由于期望值和现实的偏差,受到来自社会和家庭等各方面压力,极易产生自我认知失调和心理定位错位等心理问题。学校应采取多途径和措施帮助毕业生做好心理调适,以适应新形势下的就业环境。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期望;心理误区;调适对策

1 引言

就业不仅是大学生人生中的重要选择,也是影响全社会、关乎民生的重要问题。对于学生个体来说,就业是成长和成熟的重要转折点,是机遇更是挑战。随着社会经济迅猛发展,社会形势变化快且多样化,现今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受到来自社会和家庭等多方面压力,而学生就业期望和现实环境的不一致,使得一些学生极易走入心理误区。因此高校积极开展大学生就业心理辅导,帮助学生做好心理调节,适应新形势下的就业环境是极其重要的。

2 大学生就业现状

2.1 影响大学生择业的因素

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的逐年增加,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愈趋严峻。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方面是社会总体需求与毕业生供给不均衡,例如工科社会岗位需求量远高于理科、文科需求量,技术岗位需求量高于管理、研究岗位。另一方面是毕业生层次的提高,具有硕士和博士学历的毕业生在逐渐增长,而本科毕业生与之相比不具有竞争力。第三方面则是由于毕业生自身期望与就业形势不相符,或自身能力素质跟不上企业职位需求等。面对这些多方面就业压力,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易出现心理错位和自我认知失调等心理问题。

2.2 大学生就业期望

根据对我所带年级的调查,大学生在择业中的期望如下:约80%的学生想在省会城市、一线城市工作,仅20%的学生愿意在二级及以下城市工作;约90%的学生愿意从事本专业相关的工作,仅10%左右的学生愿意从事其他行业或不限行业的工作;约60%的学生意愿到大型国企或业内知名企业工作,仅20%的学生表示对工作单位性质没有太多要求;在薪酬待遇方面,几乎所有学生的期望月薪都在2000元以上,且约20%的学生期望月薪在4000元以上。

2.3 择业中存在的现实矛盾

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多方面的现实矛盾。例如求职中的不公正要求(如性别要求),同类专业设置过多,自身能力有限,专业没有优势,就业机会太少,不清楚自己适合干什么,家庭矛盾(家长要求与自身期望不一致),不愿意到西部地区或艰苦地区工作,或户口不能解决等矛盾。受传统教育体制的影响,大学生在就业环境中偏于理想化,由此造成理想与现实差距较大。

3 大学毕业生就业心理分析

3.1 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心理状况

高校大学生在社会同龄群体中,具有高素质,高学历的优势。目前高校毕业生主要为90后,从社会环境及家庭成长环境来说,当前大学毕业生普遍存在缺乏实践经验、缺乏吃苦耐劳精神、心理期望过高等问题,而他们习惯把择业困难的原因归为外因,而不从自身找原因,这样的求职心态致使众多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处于被动局面,总希望需求单位能满足自己各方面需求,由此则增加了自身就业的难度。由于缺乏人生阅历和社会经验,学生对于社会形势、行业发展状况、就业前景等认识不够,在择业过程中容易产生迷茫或从众心理。另外还有部分学生受家庭因素的影响,在择业过程中过分依赖父母的建议,缺少自主性。

3.2 心理误区分析

大学生常见的就业心理问题可分为两类,即自我认知失调和心理定位错位。

自我认知失调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焦虑心理,由于缺乏必要的社会经验、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心理不够成熟,很多学生对现实和未来表现出困惑、迷茫、忧虑、焦躁等情绪;二是攀比心理,由于专业不同和学生自身素质的差别,学生签约单位在待遇、区域等方面存在差距,同学之间容易相互比较而导致心理失衡;三是自卑心理,有的学生对自我认识不够,自我评价过低,不能正视自身的能力和优点,担心自己适应不了岗位需求;四是矛盾心理,在面临多项选择的时候,学生易产生迷茫和矛盾的心理;五是挫折心理,有的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较差,在初次求职失败后极易产生强烈的挫折心理。

心理定位错位主要表现在盲目从众,缺乏主动性等。有很多学生在求职过程中盲目从众,追逐热门,而忽视了自身条件与职业特点和岗位需求的符合性;还有一些学生缺少主动求职的积极性,表现为只在企业来校招聘时去应聘,而不去主动寻求求职途径。

4 心理调适对策探讨

帮助大学生做好就业心理调适,避免学生走入心理误区要从加强就业指导,创新教育模式,拓展教育空间,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竞争力,正确认识自己,认清就业现实等多方面来实施。

4.1 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高校应从学生大一进校开始,引导他们做好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职业理想,确立适合自身发展的学习方式和成长过程,把就业工作贯穿到学生的整个大学生涯。职业生涯规划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分析自身的能力优势和性格特点,还能帮助学生尽早确定求职目标,避免在择业过程中出现选择迷茫、盲目从众等心理。同时可利用课程为学生详细介绍有关服务西部、基层就业、自主创业、考研、留学等方面的内容,让学生获取更多的信息,以作出正确的判断和决定。

4.2 加强就业心理健康教育及咨询

学校可针对毕业生开展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及咨询工作,对大学生在就业中出现的常见心理问题给予分析及调适指导,并加强对学生就业风险意识的培养,增强学生的抗压能力;对于求职受挫的学生,给予积极暗示和鼓励,帮助学生排解就业中产生的不良情绪。

4.3 拓展教育空间,提升学生素质

重视社会实习和社团活动,学校可针对应届毕业生拓展素质教育空间,通过开展多项素质拓展训练、职业技能大赛等活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比如采用模拟求职活动、与企业联合培养实习等方式增强学生的社会经验、增强人际交往能力的训练等,使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4.4 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对于就业期望过高的问题,需引导学生根据现实环境调整期望值,拓宽就业方向。尤其对于就业困难的学生应引导其适当降低期望值,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就业竞争,形成先就业求生存,后择业谋发展的正确认识。同时也要积极利用国家出台的就业政策和具体措施,在就业过程中注意个人的人力资本积累,以便寻求更好的职业发展机会。

参考文献:

[1]孙鑫.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分析及对策[J].现代阅读,2012,(12)

[2]罗登辉.新形势下高校大学生就业误区及心理调适[J].中国校外教育,2010,(7)

[3]樊立三.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现状调查[J].淄博师专学报,2008,(4)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大学生就业心理调适论文

  • 索引序列
  • 大学生焦虑及应对方式研究论文
  • 大学生焦虑及影响因素的研究论文
  • 大学生考试前焦虑论文研究
  • 大学生焦虑心理研究论文题目
  • 大学生就业焦虑心理及调适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