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投稿知识库 > 中国语言文化论文

中国语言文化论文

发布时间:

中国语言文化论文

谈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论文

论文是一个汉语词语,古典文学常见论文一词,谓交谈辞章或交流思想。当代,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下面是我收集的谈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论文,欢迎大家收藏参考。

一、概念界定

“文化”是一个广泛的概念,从广义来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来说,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政治制度和组织制度。迄今为止,关于文化的定义有上百条,目前文化最古典,最受公认的还是英国的杰出文化人类学家、古典进化论学派的开创者泰勒(Edward Burnett Tylor,1832—1917)定义: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

“语言”不但是人类思维和交流的工具,也是文化的载体。狭义来说,语言包括口头语言、书面语言和书面语的物质载体――文字,最狭义的语言不包括文字。广义的语言不仅包括狭义语言,而且还包括准语言,根据诉诸感觉的不同,准语言又可分为听觉的(伴随声音、音乐语言、其他声响符号),视觉的(表情、体态、动作、聋哑人手语等;图表、公式等;绘图语言;舞蹈语言;蒙太奇语言;各种符号,标志;其他视觉符号等),触觉的(盲文等)。本文所探讨的语言只要是指狭义的语言,即口头语、书面语和文字。

二、从文化角度看语言

语言与文化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早在本世纪20年代,美国语言学家萨皮尔(Sapir,Edward;1884—1939)在他的《语言》一书中就指出:“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而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从文化角度,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大致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看:

1、文化包括语言。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语言具有文化的特点。首先,从文化的内涵来看,它包括人类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两个方面。而语言正是人类在其进化的过程中创造出来的一种精神财富,属文化的一部分,二者都为人类社会所特有。其次,正像文化一样,语言也不是生物性的遗传,而是人们后天习得和学得的。再次,文化是全民族的共同财富,语言也是如此,它为全社会所共有。古德诺夫在《文化人类学与语言学》一书中也明确地指出了语言与文化的这种关系,他说:“一个社会的语言是该社会的文化的一个方面。语言和文化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

2、文化影响语音。文化对语音的影响也是显着的。在中国的东北三省,很多老人都会说日常的简单日语,这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对东三省的殖民和侵略有直接的关系。因为殖民统治而进行语言传播的不在少数,中国的香港,印度都是以英语为官方语言,但因为各民族国家发音的特点,语言在传播的时候就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如,阿拉伯语在发音中有喉部的颤音,而汉语和英语中没有,宝莱坞影片《我的名字叫可汗》中男主角一直强调他的名字“喉部发音,han”但是因为中国人和英语国家的人们没有喉部发颤音的习惯,在翻译中,将此音译为“khan”及“可汗”。

3、文化影响语义。在单一语言当中,很难清晰地看到语言背后的文化含义,但是通过几种语言的对比,文化和语言之间的内在关系便会渐渐明了起来。在汉语里,与“狗”相关的词语多为贬义。如:狗仗人势、狗急跳墙……但是在英语中,与dog相关的词语或俗语却有怜悯、褒奖的色彩。如:clever dog(聪明的人)、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lucky dog(幸运儿)……又比如,在中国文化中,“龙”被视为吉祥、权威的象征,广大华人称自己为“龙的传人”。但在英语中dragon则是指一种类似于龙的会喷火的妖怪。“He is a dragon”表示的不是“他是一条真龙”,而是说“他是一个残暴的人”。近年来,龙与dragon之争已经成为一桩公案。不少中国学者要为龙“正名”,主张在英语中增加“loong”一词来对译汉语中的“龙”。这说明,人们越来越重视文化和语言之间的内在联系,力图从语言上来化解文化间的冲突与隔阂。

4、文化影响语用。在语用方面,文化和语言的关系也是紧密的、牢固的。比如,从亲属称谓来看,在汉语中,关于姻亲,血亲和辈分都有明显,如:爸爸的弟弟和哥哥,妈妈的兄弟姐妹都有自己的称谓,而英语中,叔叔、伯伯、舅舅、姨夫统称为“uncle”。再如,中国文化讲究长幼有序、尊卑有别。因此在语言上也特别强调尊卑关系。在汉语中,询问老者的年龄必须使用“贵庚”、“高寿”一类的词;询问比自己年纪小的或是同辈之人可以使用“你多大年纪?”、“你几岁了?”等语句。然而在西方国家,它们的语言当中是没有这种尊卑观念的。在英语中,询问年龄不论老少只有一种方,即“How old are you”。

三、从语言角度看文化

语言是一面镜子,它反映着一个民族的文化,揭示该民族文化的内容。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它是人们通过他们的创造活动而形成的产物。文化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每一代人都继承原有的文化,同时又在不断扬弃和更新原有的文化,对社会文化的发展做出贡献。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独特性,是民族差异的标志。各个民族由于地域、生态环境、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历史背景、风俗习惯、价值观念、行为模式等的不同,其文化也具有各自的特点。透过一个民族的语言,人们可以了解到该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如,罗先生在《语言与文化》一书中讲的,我们可以从语源和变迁看过去文化的遗迹,从造词心理看民族的文化程度,从借字看文化的接触,从地名看民族迁徙的踪迹,从姓氏和别号看民族来源和宗教信仰,从亲属称谓看婚姻制度等。

四、语言与文化的双向互动

语言首先是作为交际工具,但它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与文化是一个整体。语言与文化相互依赖、相互影响。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对语言有制约作用。在学习一门语言时,必须先了解这个民族的文化,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好这门语言。一方面,语言是文化的特殊组成部分,是传递文化的载体,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另一方面,语言又深受文化的影响,理解一种语言必先了解其所反映的文化。文化是语言所承载的内容,两者关系十分密切。人类用语言创造了文化,文化反过来又丰富了语言的表达方式。总之,语言和文化是一种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双向互动关系,语言对文化有影响有制约,文化对语言也有影响有制约作用。

摘要:本文通过对比英汉两种语言在相同场景下的不同表现形式,阐述两种语言所承载的不同的社会文化。目的在于帮助人们在跨文化交际时应注意各自文化的不同,以避免出错和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关键词:语言 中西文化 差异

文化是人类创造出来的所有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人类群体创造并共同享有的物质实体、价值观念、意义体系和行为方式,是人类群体的整个生活状态。它是由一个民族或社会的风俗习惯所构成。语言是人类进行思维和传递信息的工具,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保存认识成果的载体。语言的学习不是单纯地学习词汇、语法,更重要的是学习语言所承载的文化信息。从一种语言我们可以看出使用该语言的社会文化,看到该社会的人们的风俗习惯。下面就英汉两种语言现象在风俗习惯方面的不同展开对比分析,看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1、敬语和谦词汉语中存在大量的敬语和谦辞

如高见、光临、寒舍、愚见等。英语中则少有敬辞和谦辞,不论对方年龄多大,级别多高,并没有汉语中“您”这样的代词。一位英国妇女遇见一位上了年纪的中国人,用汉语客气地问“:老爷爷,你几岁啦?”老人诧异地看着她,很生气。这位英国妇女后来才知道误会的原因,“几岁”是问小孩年龄的,对上了年纪的人应问“您高寿?”或“您多大年纪啦?”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是中国封建社会等级森严的宗法制度。它要求人们跟长辈或上级说话时有时甚至跟同辈说话时,要用敬语,否则就会被认为用词不当而失礼,甚至显得高傲;谈及自己时要用谦词,如不使用,也被认为没有礼貌。英语中这类词少的原因有二:一为西方人追求人人平等,二为他们长期以来尊重个人价值,乐于表现自己。中西方人接受赞扬、祝贺时的反应也不一样。操汉语的人往往使用“否认”或“自贬”的方式来应答。中国人听到恭维或赞扬的话后会说“哪里,哪里”、“我做得不好”之类故作谦虚的话。而西方人则会毫不犹豫地说声Thank you。当西方人说Thank you表示谢意时,中国人会马上回答说不用谢,以表示客气。西方人听后,会大惑不解,觉得中国人没有礼貌。如一位英国女教师表扬一位中国女学生: A: Oh, what beautiful handwriting! B: No, no, not at all. 在女教师看来,该女生的回答是粗鲁的,否定了该教师对书法的审美观和鉴赏力,损害了她的积极面子(positive face),虽然女生本意并非如此, 只是符合了汉语的谦虚准则。英美人善于恭维他人,也乐于接受他人的恭维。当他们觉得该受到赞美却没得到赞美,会感到受到冷淡。对别人的赞美、恭维,英美人最常见的反应是“迎合”或高兴。他们把中国人的这种“否认”看作是无礼,把“自贬”视为自卑和言不由衷的虚伪。赞美语是人际交往的润滑剂,处理得好,可以增进友谊; 但如果不了解对方的文化背景而运用不当,不仅无助于友谊,反而会产生误会,伤害感情。

2、称呼语:中西方的称呼语的使用差别也很大

“小+姓”在汉语中称呼年龄比自己小的人,可表示亲切、稔熟等感情色彩。但如果用此称呼英国人却是不礼貌的。“老+姓”或“姓+老”在汉语中称呼年龄较自己长的,可表示尊敬、礼貌。如果用“老+姓”称呼英国人,如“old smith”,对方在心里可能会生气。在英语文化中,忌讳“老”字。“老”容易使人想到“年龄大”“、体衰”、“无用”等。所以,在称呼英美人时应避免使用“old”。称呼语中有一类亲属称呼语,如爷爷、奶奶、叔叔、阿姨等。汉语中许多亲属称呼语可用于非亲属关系,也就是把一些其他人看成是亲属的延伸,用这种亲属称呼语来表达说话者的尊敬、亲近等意思,中国人遇到一位不认识的年长妇女可以称她为“阿姨”“、大妈”、“奶奶”;但在英语文化中这却是很不妥当的。汉语中姓与职衔(title)或亲属称谓连用,可用作称呼语。职衔包括职业、职位和头衔。如“李老师”、“汤经理”、“陈校长”“、丁爷爷”等。而在英语文化中姓与职衔、亲属称谓连在一起用作称呼语并不普遍,如不常说“Bureau Director Smith”“、Manager Jackson”“、Principal Morris”等。英语中的称谓为数不多,除了dad、mum、 grandpa、aunt、uncle等几个称谓经常使用外,其它的几乎不用。人们常常直呼对方的名字。直呼姓名,避用称谓,是想与对话人取得平等地位(称谓本身就意味着不平等,追求人人平等是西方人的理想)。而汉语中表示其属关系的称谓却非常多。英语中的cousin一词对应于汉语的表兄、表弟、表姐和表妹等。而brother-in law 一词对应于汉语的姐夫、小叔子(丈夫的弟弟)、小舅子(妻子的弟弟)、连襟等。汉语把表亲、夫妻之间的亲属关系区分得如此严格,既要说出性别,又要分出大小,根本不像英语笼笼统统一个词了事。这种语言现象的产生归因于中国两、三千年之久的封建统治。

3、个人隐私:与外国人交谈,要避免不该问的问题

两个中国人在一起谈及家庭、收入等话题是很平常的,并将能不能谈及这些视为人际关系远近的标准之一。而同外国人交谈时,则不应问及这些问题。外国人私事观念极强,年龄、收入、婚姻状况,甚至体重都是非自由谈论的话题。这种“寒暄”无疑成了对他们私事的干涉。对同一事物的价值判断,对中国人和英美人来说,有可能完全相反。例如,在中国文化中“胖”和“福”这两个概念是相互依存的,人们常用“你发福了”来恭维对方长胖了。而对英美人说他们长胖了,他们会很不高兴,这不仅干涉了他们的私事,而且在他们眼里, 长胖是体质下降的标志。英美男女之间经常相互恭维“你很性感”,被恭维的则会说“thanks”,而在中国是难以想象的,对方会认为你心怀不轨。

在跨文化交际中对那些文化差异性要引起双方的足够重视,以避免社交语用的失误。此外,还应宽容地理解异族文化的礼貌习惯,不能以己度人,更不能用自己民族的礼貌标准去要求对方。如果言语双方都能设身处地地尊重对方的思想感情、文化习俗,那么因各种差异而造成的交际障碍就会减少,并达到彼此理解、配合默契的交际效果。

自己动用找吧~!或写。这上传不了 1W字。在说了。也不知你学的是哪方面的怎么帮你啊~! 1、 [汉语言文学]论徐小斌长篇小说《羽蛇》的神秘色彩 内 容 摘 要本文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展开论述徐小斌长篇小说《羽蛇》的神秘色彩,并透过神秘的外在表现,从女性试图重建女权社会、寻求救赎和选择逃离三个层面,深度挖掘神秘背后的隐喻。在论述中,本文以... 类别:毕业论文 大小:31 KB 日期:2009-01-16 2、 [汉语言文学]浅析我国卫星电视品牌定位经营 开题报告+论文内 容 摘 要近些年来,中国各省市都有了卫星电视,其发展的空间很大。然而由于诸多原因,中国卫视的经营也出现了很多问题,面临一些发展瓶颈。本文通过对安徽卫视、湖南卫视、东方卫视、凤凰卫视等... 类别:毕业论文 大小:42 KB 日期:2009-01-16 3、 [汉语言文学]论都梁的小说 内 容 摘 要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到现在,可以称得上是中国当代军旅小说的繁荣期。都梁作为这一时期成就卓越的现代军旅小说家,作品虽然不多,但是其作品在当代文坛,特别是在当代军旅小说文坛上的地位却不可忽... 类别:毕业论文 大小:28 KB 日期:2009-01-16 4、 [汉语言文学]《论语》中“之”字的使用 摘要 以《论语》一书为考察对象,采取定性定量的研究方法,探讨“之”字的语法功能和语法意义,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研究价值。根据统计,“之”字在《论语》中出现497次,可分为连词、代词、动词、固定用法等... 类别:毕业论文 大小:20 KB 日期:2008-11-28 5、 [汉语言文学]论陈染小说写作中的两性观 2008-11-22 13:16 78,848 翻译和原文.doc2008-11-22 12:03 37,376 开题报告.doc2008-11-22 ... 类别:毕业论文 大小:79 KB 日期:2008-11-22 6、 [汉语言文学]陈彤对都市白领女性的透视与反思 【摘要】: 90年代,都市白领女性作为城市的新兴阶层受到了文坛的广泛关注。在所有表现这一阶层生活面貌的作品中,女作家陈彤的作品越来越受到读者的注意。她通过对都市白领女性的物质生活、物质理想、物质爱情三... 类别:毕业论文 大小:661 KB 日期:2008-11-19 7、 [汉语言文学]论李渔小说之“奇” 摘 要: 一直以来,李渔都以一个“奇人”的姿态活在中国的历史长廊中。不论是其人生态度,生活作风,还是他的爱情观念,都无不体现出奇特之处.在李渔的小说中,也充分体现出了这种“奇”的思想。本人试从其小说... 类别:毕业论文 大小:16 KB 日期:2008-10-27

汉字是民族文化的化石,是历史的载体,是前人智慧的结晶,是有着鲜活生命的“你”“我”“他”。在我们的方块字中潜藏着丰富的审美和诗意,有着深厚的文化意蕴,有着独特的文化魅力,有着深厚的爱国情结,尤其是漂泊在外的海外游子,这种情结更加浓厚。《汉字的魅力》一文中字里行间都蕴含着这种情感。 汉字之美,美在形体。你看吧,每个字都有不同的神韵:“明”是由两个象形字“日”和“月”组成的会意字。“是太阳公公和月亮公公在一起”,作者用儿童的语言写出了儿童的心理。“雷”“雪”“霜”三个字都是形声字,同样富有形象性,在辞义上都与“雨”有关。这四个字富有典型性和趣味性。你想吧,“太阳”这个词,使你感觉到了热和力,而“月亮”却又闪着清丽的光辉;“轻”字给人飘浮感,“重”字一望而沉坠;“笑”字令人欢快,“哭”字一看就像流泪;“冷霜”好像散发出一种寒气,而“幽深”两字一出现,你便似乎进入森林或宁静的院落;当你写下“人”这个字,不禁肃然起敬,并为“天”和“地”两字的创造赞叹不已。这些有影无形的图画,这些横竖钩点的奇妙组合,同人的气质多么相近。他们在瞬间走进想象,然后又从想象流出,只在记忆中留下无穷的回味。这是一些多么可爱的小精灵啊! 汉字之美,美在风骨。在世界文字之林中,中国的汉字用一个个方块字培育了五千年古老的文化,维系了一个统一的大国的存在,而且是强有力的,自成系统的。它的创造契机显示出中国人与世不同的文明传统和感知世界的方式。不管这块东方的土地上有多少种不同的语言讲着多少互相听不懂的方言,但这汉字的魅力却成了交响乐队的总指挥。作者在这里把汉字的丰富多彩比作“奇妙绚丽的大花园”,不仅通俗易懂,而且生动形象,富有文学色彩和感情色彩。这个“大花园”对孩子有着巨大的吸引力,“他从此必定会一步步欢笑着、跳跃着奔向前去了”。“必定”,强调不容置疑;“欢笑着、跳跃着”,写出孩子的欢笑心情和欢快动作。有良好的开端(第一步)必定有良好的结果。吸引力就是汉字的勉力。 汉字之美,美在精髓。面对科学的飞跃,人们在慨叹中国技术的落后,想在困惑中寻求摆脱这种象形文字带来的同世界的阻隔,因而发出了实行汉字拼音化的震撼灵魂的呐喊。是的,这种呼唤曾经搅得热血沸腾,但却有点唐吉诃德攻打风车的憨度。中国的汉字以其瑰丽雄健的生命力证明了自己的存在价值。是电脑接受了汉字,而不是电脑改变了汉字。在科学攀向高峰所出现的复杂思维状态中,倒是那种拼音文字需要不断再创造,以至到了不堪忍受的繁琐程度;惟中国的汉字却反而焕发出青春,轻而易举地用原有词汇构成了新的概念和术语。真的,中国的方块字能消化各种外来的新创造,因为它拥有一个单字的海洋,让人们熟悉这种文字后,可寻求的新的组合和创造的天地是那样的宽广而简便。 汉字之美,美在真情。唉,像徜徉在夏天夜晚的星空下,为那壮丽的景色而迷醉,我真的是无限钟情我赖以思维和交往的中国汉字,并震惊于它的再生活力和奇特魅力。我想,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这种文字将越来越被世人所珍惜和喜爱。 汉字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剂。汉语还是当前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文字。目前地球上使用汉字的人口大约有14亿,占世界人口的26%,几乎相等于合用英语的15亿人口(以英语为母语的书面语的只有3亿人)。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供的数据,它也是因特网上的第二大语言文字。随着我国加入WTO以及申奥成功和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世界各地学习汉语的兴趣日益升温。目前全世界已有60多个国家的学校开设了华文课程,美国有200多所大学设有中文(chinese)课程,许多人已看到华文中还蕴藏着无限商机。 自然,汉字也不是十全十美的,它也存在字形庞杂繁复,比较难认、难写等弱点,需要慎重地加以系统改革和创新。而且,拼音文字也有其优越性之处。如英文善于细致地描述事物,有利于开展逻辑思维,是当前国际科技、信息、金融交流的主要文字。法文结构严谨,语法细腻,可免于歧义,是法律,合同等有约束性文件的极佳文字。随着世界各种文化的交流融合,不同语言文字都可相互参考,取长补短,相得益彰。汉字在总结历史经验和借鉴吸收了其它文字的可取之处后将进一步发扬光大。国运盛,汉字兴,汉字有着广阔美好的发展前景,汉字的优越性对中华民族的团结和振兴,将发挥其独特的作用

晕 你都这时候才想起来写啊 你写什么方面的啊?

中国语言文化论文题目

汉语言文学论文题目怎么定,我觉得你可以和你的主题相关的定制

汉语言文学的毕业论文有创意的选题具体如下:

古代文学:1、从意象构成比较建安与盛唐风骨的异同。2、汉魏六朝诗歌中对女性美描写的变化发展。3、从《文选》看萧纲的文学思想。4、陶渊明田园诗中情景理结合的艺术特征。5、论李白饮酒诗的思想价值和艺术特色。6、唐玄宗与杨贵妃题材在文学作品中嬗变。7、陆游歌行体风格论略——兼论其“小李白”的得名缘由。8、大团圆结局与元代社会的伦理观。9、试论明代拟话本小说中反映的市民情绪。10、王实甫《西厢记》与汤显祖《牡丹亭》比较研究。11、论李贺诗歌的色彩表现艺术。12、试论南北朝文学在文学发展史上的独特地位。13《左传》与《史记》的战争描写艺术之比较。14、论《古诗十九首》中的生命意识。15、从蔡琰的《悲愤诗》看其忧患意识与生命意识。16、从陶渊明、孟浩然看隐逸文人的济世情怀。17、浅析《世说新语》对中古文人心态的描写。18、《离骚》的历史意识与现实忧患。19、从庾信前后期文风的转变看生活经历对创作的影响 。20、从《鸿门宴》看西楚霸王项羽的悲剧性。

当代,现代文学:1、王曾祺小说对中国当代小说文体创作的意义。2、论文学研究会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贡献。3、论绘画对艾青诗歌创作的影响。4、论张贤亮小说中的女性形象。5、论王蒙对新时期小说创作的贡献。6、论拉美魔幻现实主义对中国新时期小说创作的影响。7、论三秦文化对陕西作家群的影响。8、鲁迅《狂人日记》的外来影响及创新。9、试论郁达夫小说的自叙传特色。10、现代大学教育制度与中国新文学的发生研究。11、近现代报刊与中国新文学的发生。12、论郭沫若诗歌创作对中国现代诗歌的贡献。13、论文学研究会对中国现代现实文学主义的贡献。14、论戴望舒诗作《雨巷》的艺术特征。15、论萧红小说《呼兰河传》的艺术特征。16、比较老舍与鲁迅国民性批判思想的差异。17、论李季和延安时期的叙事体民歌创作。18、的梁生宝或梁三老汉形象。19、试论新世纪文学中的苦难描写。20、网络文学现代发展初探。

(一)文化

1、“一带一路”视阈下实施中原文化走出去路径研究

2、商丘市红色典籍整理与开发利用研究

3、“互联网+”行动计划与网络文化建设研究

4、“十三五”时期商丘文化产业发展政策研究

5、非物质文化遗产协同创新保护研究

6、传统美学精神的当代价值研究

7、传统文化与“文明商丘”建设研究

8、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商丘市的发展机遇研究

9、商丘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研究

10、河南文脉传承与城市特色构建研究

11、商丘名人文化产业化与中原经济区建设

12、“丝绸之路”与华夏文明传播研究

13、“一带一路”战略下中原文化传播与交流

14、河南省红色典籍整理与开发利用研究

15、“十三五”时期河南文化产业发展政策研究

16、传统村落文化保护与美丽乡村建设研究

17、商丘文脉传承与城市特色构建研究

(二)文艺学

1、浅论审美与文化的关系

2、略论大众审美文化的历史与现状

3、论宗白华美学思想

4、论审美现代性

5、广告的审美特征论析

6、论诗歌语言

7、论马克思主义的悲剧观

8、论文艺的娱乐作用

9、论意境的美学特征

10、论文学语言的多义性

11、文学审美特征论

12、“话语蕴藉说”评说

13、浅析“典型论”

14、浅论“意象”

15、浅论“叙事学”

16、文学消费心理研究

17、关于文学话语“陌生化” 问题

18、浅论“结构”与“解构”

19、论艺术真实

20、论文艺欣赏中的心理距离

21、浅论文艺欣赏中的共鸣与沟通

22、论艺术直觉

23、论艺术虚构

24、浅论美育与社会的文明进步

25、浅论文学流派在艺术创作中的意义

26、简论文学作品形式的独立审美特征

27、浅论新时期文学发展与典型内涵的新变化

28、浅论新时期诗歌审美特点的新变化

29、论当代 中国 的大众文化

30、论艺术创作的通感与错位

31、论审美变形

32、论艺术想象在文学创作中的价值

33、论文艺作品可能产生的负面 影响

34、论本世纪中国文论的 现代 性主题

35、浅论儒家美学在中国古典美学发展史上的地位

36、浅论庄子美学思想对中国艺术精神的影响

37、论朴素美

38、蔡仪美学思想述评

39、浅论朱光潜在当代中国美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40、评李泽厚美学思想

41、浅论中国意境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42、浅论禅宗对中国美学发展的影响

43、试论文学语言的审美特征

44、论艺术接受中的个体差异

45、浅论人类审美态度的演进历程

46、论悲剧审美的道德内涵

47、当代中国大学生审美情趣考察

48、论形式美的美育效应

49、浅论美育与社会人文精神的转化与重建

(三)古代文学

1、试论杨万里诗歌的俗与雅

2、唐传奇的文学价值

3、薛涛的文学创作

4、鱼玄机的创作

5、浙西词派及其词人简述

6、小红低唱我吹萧――姜夔的词与音乐略探

7、黄庭坚的文学思想

8、李清照词创作的社会蕴含与价值

9、宋代女性创作的“悲愁”本色

10、试论宋诗中杭州民俗的描写及其表现

11、论张先的慢词

12、“表面滑稽而骨子里沉痛”――苏轼“以游戏文字为诗”浅论

13、从潘金莲看《水浒传》的婚姻和爱情

14、论《镜花缘》中的唐小山形象

15、论弹词小说《再生缘》中四位女性形象之对比关系

16、浅论凌鞒酢抖拍》之盗贼观

17、浅论李渔的人生观在戏剧、小说中的体现

18、从《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和《卖油郎独占花魁》看拟话本的爱情婚姻观

19、试论张岱《西湖梦寻》、《陶庵梦忆》中的禅趣

20、浅析《牡丹亭》中知识分子的性格特征

21、《水浒传》中绰号问题浅析

22、论香菱形象的文化命义

23、“二尤”悲剧在《红楼梦》大悲剧中的原型意义

24、刘姥姥形象的文化意蕴

25、巧姐形象的文化意蕴

26、两对位势悬然却下场略等的母女一一赵姨娘探春及凤姐巧姐漫议

27、度人与救世一一疯僧与刘姥姥形象的不同意蕴

28、贾宝玉同性恋倾向诠释

29、《聊斋志异》中的悍妇心理构件

30、论《聊斋志异》的传奇艺术

31、《世说新语》的语言风格

32、《世说新语》的语言技巧

33、《世说新语》的写人技巧

34、《世说新语》与中国古代小说

35、王梵志诗歌的独特内涵

36、试论李商隐爱情诗的意象

37、论李贺诗的多种风格

38、论《金瓶梅》中的民俗描写

39、论《儒林外史》对八股制艺弊端的反思

40、论《红楼梦》中诗歌之功能

41、对生命的漠视――试论《水浒传》叙述的暴力化倾向

42、白居易《长恨歌》多重意蕴浅探

43、论《史记》中下层人物的描写

44、浅论《史记》的游侠精神

45、论苏轼的出世和入世

46、试探陆游的“梅”情结

47、论李白的咏侠诗

48、《三国演义》中的择主思想比较

49、《儒林外史》中的女性形象研究

50、浅论《儒林外史》对人性的扭曲

(四)现当代文学

1、论李健吾的短篇小说(或者:论李健吾小说的平民化)

2、论“后浪漫派”小说的艺术特质

3、《风萧萧》中的.意象

4、张爱玲小说的影视改编

5、《小团圆》中的母亲形象

6、《小团圆》中的女性形象

7、《小团圆》的叙事特色(或者:《小团圆》的复调叙事)

8、老舍小说的影视改编

9、老舍小说的爱情叙事(或:老舍的女性观)

10、老舍、邓友梅、王朔的“京味儿”小说

11、老舍、邓友梅笔下的旗人形象

12、茅盾的另类小说

13、论钱钟书的短篇小说

14、沈从文小说中的男性世界

15、张恨水小说中的女性世界

16、浅析现代人文主义思潮

17、论新写实文学中日常生活的诗性消解

18、沈从文作品中的人文情怀

19、早期乡土小说的民俗价值

20、乡土文学与乡土小说

(五)外国文学、比较文学

1.《美狄亚》的女权主义重读

2. 中国、希腊神话中的女神形象比较

3.《十日谈》的狂欢化民俗特征

4. 《堂吉诃德》的想象性虚构与写作策略

5. 《奥赛罗》的后殖民重构

6. 试论莫里哀性格喜剧的类型化特征

7. 从后殖民主义批评角度解读《鲁滨逊飘流记》

8. 《巴黎圣(原文来自:wWW.csPENgbo.com 蓬 勃范文 网: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选 )母院》人物设置的圆形结构

9. 从原型批评角度看于连形象

10. 《荒原》的“死亡情结”

11.论《第二十二条军规》中的集体无意识

12. 鲁迅《药》中的基督受难形象分析

13. 《边城》和《伊豆的舞女》的比较研究(最好再加副标题,突出论点)

14. 《雪国》中 “雪”与“火”的意象研究

15. 泰戈尔的《沉船》与易卜生的《娜拉》中女性形象的比较

16. 论海明威小说创作中的“硬汉性格”。

17. 弗洛伊德主义和劳伦斯的小说《儿子与情人》

18.论流浪汉小说的艺术特征

19.中国武侠小说和其实文学的比较研究

20.《奥瑟罗》的悲剧冲突艺术

21.《呼啸山庄》与《金锁记》情感世界之比较

22.果戈理《死魂灵》的讽刺艺术

23.论《百年孤独》的孤独意识

24.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主题探析

25.哥特式小说的原理和发展

26.《浮士德》的善恶冲突论

27.试论《巴黎圣母院》的美丑对照原则

28.茶花女与杜十娘比较

29.哈姆莱特形象的接受和误读

30.重评巴洛克风格

(六)美学

1、美在文心:刘勰文学观探微

2、宗白华意境理论的诗学意义

3、论钟嵘《诗品》对诗之本质及诗美境界的阐释

4、王国维与中国美学的现代转型

5、李安华语作品文化解读

6、沈从文的湘西小说与道家艺术精神

7、鸿雁在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审美意蕴

8、略论王国维的文艺思想体系及其现代意义

9、《人间词话》境界说与中国传统诗说之关系

10、论“悲秋”的母题及其文化意蕴

11、梁启超美学思想及其价值启思

12、“陌生化”理论在文学创作中的运用

13、网络时代的大众文化

14、王国维诗学的创化之道

15、论网络诗歌生产与消费的快餐化

16、亚里士多德的“陶冶”说与孔子的兴观群怨

17、柏拉图的音乐美学与中国先秦时代的乐论

18、浪漫主义诗论与中国的“人民性”的当代意义

19、以新历史主义批评的视点看莫言的“红高粱”小说系列

20、诗论喜剧语言的美学特征

21、试论“童心”与艺术创作的关系

22、论文学创作的审美理想

23、由宗白华《美学散步》看“人生艺术化”

24、庄子“无为”美学思想初探

25、《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中国四大古典名著电视改编研究

26、成功的复合式改编:《罗生门》

27、从《霸王别姬》看导演陈凯歌的美学观念

28、论孔子的美学思想

29、论庄子的美学思想

30、论中国古代美学的特点

中国语言文化的论文题目

题目内容是自己熟悉和擅长的。确定自己的题目方向,如:文艺学,文学,古代文学,外国文学,或者结合美学。论文研究的点,也就是你的题目,一定要有研究价值。我觉得,第一点和第三点很重要,直接关系到论文的质量和能否顺利通过答辩,第二点是基本要求。举个些例子:沈从文小说中的男性世界;浅论《儒林外史》对人性的扭曲等。

汉语言文学的改革是与中国社会特定的变革联系在一起的,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必然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下面学术堂整理了十五个汉语言文学本科论文题目,供大家参考。1、20世纪中国儿童文学的“自然”书写与局限2、丁玲小说的女性书写与性别政治3、论台湾图像诗的艺术特点4、论金子美铃童诗的抒情性特征5、论圣野童诗的诗教内涵6、论童诗的精炼美--以林良童诗为例7、儿童精神家园的回归与守望--试论《小王子》中的“儿童本位观”8、关于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童话删改研究--以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为例9、论林焕彰童诗的情趣美10、《论童诗的逻辑趣味》11、学科教学论题目:12、于漪写作思想初探13、文本细读方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性研究14、中国古代史方向题目:15、明初少数民族家族汉化探析

关于论文的选题我最常做的就是看这类的论文书(现代语言学),之后总结分析别人的题目,结合自己的论文来构思

题目内容是自己熟悉和擅长的。确定自己的题目方向,如:文艺学,文学,古代文学,外国文学,或者结合美学。

论文研究的点,也就是你的题目,一定要有研究价值。第一点和第三点很重要,直接关系到论文的质量和能否顺利通过答辩,第二点是基本要求。

举个些例子:沈从文小说中的男性世界;浅论《儒林外史》对人性的扭曲等。

毕业写作

选题要求:毕业写作选题的确定须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进行。选题应结合专业学习的实际,有利于对学生的专业思维和写作能力进行综合训练,培养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指导要求:专业教师对学生的毕业写作进行全程指导,及时发现学生写作中存在的问题,在相互交流中给予有针对性的帮助,以保证毕业写作质量。

中国语言与文化课论文题目

汉语言文学作为一门传统的人文学科,主要功能是对我国文化精神及全民语言的传承。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选题的内容,欢迎阅读!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选题一:现代汉语

1、论民族共同语的形成及普及

2、论中国语文现代化运动

3、论五四运动中的国语运动和白话文运动

4、论书面语发展中的保守性和书面语的现代化

5、论废除文言文与学习文言文的关系

6、关于普通话和方言相互影响的考察

7、论广告语言技巧的变化趋势

8、论当前语言生活中的问题及对策

9、关于校园普通话应用情况的调查

10、关于双语生活的调查

11、论一部文艺作品的比喻(比拟)语言艺术

12、关于身体部位的方言词的比较调查

13、家乡方言和周围方言基本词的对比研究

14、家乡方言和普通话的对比研究

15、方言保存的古代汉语特殊成分

16、报刊图书中的汉语拼音应用考察

17、“正词法”和汉语的书写改革

18、论网络时代的语言生活

19、现代汉语规范化问题研究

20、普通话语音研究

21、XX作家(或作品)语言研究

22、网络汉语研究

23、句式(或句型)研究(选择某些有特点的句式)

24、现代汉语虚词研究(选择某些虚词)

25、现代生活中的新型句式研究

26、新词新语研究

27、外来词规范研究

28、字母词研究

29、成语研究

30、同义词反义词运用研究

31、现代汉语词义研究(选择某类词)

32、语文政策和语言规划研究

33、汉字和汉文化

34、现代汉字学的研究

35、限制和减少汉字字数研究

36、部件研究

37、坚持汉字简化的方向

38、如何整理异体字

39、如何整理异形词

40、规范汉字的研究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选题二:写作类(写作学方向)

1、从穿越小说的虚构时空看当代创作的历史认知及写作惯性

2、《红楼梦》对穿越小说的影响(以《春光里》或某作品为为例)

3、试析穿越小说中的新奴婢形象(以《春光里》或某作品为例)

4、节俗场境对穿越小说叙事的意义

5、茶馆酒楼在武侠小说中的作用

6、试析当代小说中的茶馆场境

7、试析当代言情小说中的野蛮女友形象

8、论广告文案写作中传统文化元素的运用

9、论朱自清俞平伯同题散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的审美追求

10、论模糊语言在写作中的作用

11、包法利夫人中的结构特色

12、巴金作品中的朴实语言风格特征

13、文学叙述与应用性叙述的关系和差异

14、论中国传统文论之“义法”与西方文学理论中“结构”的异同

15、浅谈语言表达的诸多形式

16、论沈从文《边城》里的人物美

17、论当代诗歌的语言流变

18、浅论中国传统小说中的“白话”语言特色

19、试论张爱玲小说的语言繁复美

20、试论现代主义的艺术表达方式

21、《庄子·逍遥游》对现实生活的启示

22、《大明宫词》剧本创作语言特色探析

23、余华《兄弟》的结构艺术

24、读王海鸰《新结婚时代》有感

25、欧·亨利小说的结尾艺术

26、散文的“形散神不散”论

27、手机短信文学的价值

28、流行歌词对古典诗歌意境的现代解读

29、钱钟书写作艺术初探

30、陶渊明笔下的和谐世界

31、电脑写作时代网络语言之我见

32、写作过程与写作能力

33、《史记》写作特色管窥

34、《白鹿原》创作心理略论

35、池莉创作个性透析

36、《儒林外史》的创作动机与创作主旨

37、《倾城之恋》创作意识论

38、白居易诗歌创作风格论

39、试论微型小说的艺术特征

40、论鲁迅小说《药》的剪裁艺术

41、“戏拟”表现手法在杂文写作中的运用

42、新闻写作中的主体意识强烈渗入的模式分析

43、第一人称与全知视角的交融----余华《在细雨中呼喊》的叙事方式分析

44、写作中典故使用与情境出现的关系

45、戏剧中“冲突”出现的写作技巧

汉语言文学的毕业论文有创意的选题具体如下:

古代文学:1、从意象构成比较建安与盛唐风骨的异同。2、汉魏六朝诗歌中对女性美描写的变化发展。3、从《文选》看萧纲的文学思想。4、陶渊明田园诗中情景理结合的艺术特征。5、论李白饮酒诗的思想价值和艺术特色。6、唐玄宗与杨贵妃题材在文学作品中嬗变。7、陆游歌行体风格论略——兼论其“小李白”的得名缘由。8、大团圆结局与元代社会的伦理观。9、试论明代拟话本小说中反映的市民情绪。10、王实甫《西厢记》与汤显祖《牡丹亭》比较研究。11、论李贺诗歌的色彩表现艺术。12、试论南北朝文学在文学发展史上的独特地位。13《左传》与《史记》的战争描写艺术之比较。14、论《古诗十九首》中的生命意识。15、从蔡琰的《悲愤诗》看其忧患意识与生命意识。16、从陶渊明、孟浩然看隐逸文人的济世情怀。17、浅析《世说新语》对中古文人心态的描写。18、《离骚》的历史意识与现实忧患。19、从庾信前后期文风的转变看生活经历对创作的影响 。20、从《鸿门宴》看西楚霸王项羽的悲剧性。

当代,现代文学:1、王曾祺小说对中国当代小说文体创作的意义。2、论文学研究会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贡献。3、论绘画对艾青诗歌创作的影响。4、论张贤亮小说中的女性形象。5、论王蒙对新时期小说创作的贡献。6、论拉美魔幻现实主义对中国新时期小说创作的影响。7、论三秦文化对陕西作家群的影响。8、鲁迅《狂人日记》的外来影响及创新。9、试论郁达夫小说的自叙传特色。10、现代大学教育制度与中国新文学的发生研究。11、近现代报刊与中国新文学的发生。12、论郭沫若诗歌创作对中国现代诗歌的贡献。13、论文学研究会对中国现代现实文学主义的贡献。14、论戴望舒诗作《雨巷》的艺术特征。15、论萧红小说《呼兰河传》的艺术特征。16、比较老舍与鲁迅国民性批判思想的差异。17、论李季和延安时期的叙事体民歌创作。18、的梁生宝或梁三老汉形象。19、试论新世纪文学中的苦难描写。20、网络文学现代发展初探。

中国语言学报

中国主要语言研究刊物基本信息其他信息目录1摘要2基本信息3其他信息《中国语言学报》中国语言学会主办的大型语言研究刊物,1982年创刊,不定期,1~2年出版 1期,现已出版 3期。基本信息《中国语言学报》中国语言学会主办的大型语言研究刊物,1982年创刊,不定期,1~2年出版 1期,现已出版 3期。每期30~40万字。主要选载中国语言学会会员和某些非会员的语言科学方面的论文。内容比较广泛,涉及现代汉语、近代汉语、古代汉语、汉语方言、少数民族语言,以及文字学、实验语音学、社会语言学、应用语言学等方面。《中国语言学报》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具体编辑工作由执行编委轮流承担。第 1期的执行编委是:朱德熙、周祖谟、王均;第 2期的执行编委是:周祖谟、邢公畹、王均;第 3期的执行编委是:王均、邢公畹、周祖谟。《中国语文》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主办的语言研究刊物,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现为双月刊。以刊登现代汉语 、近代汉语 、古代汉语的语音、词汇、语法、修辞,汉语方言,以及理论语言学、实验语音学、数理语言学、应用语言学、社会语言学等方面的论文为主。主要读者对象为语言文字研究工作者和大学中文系的师生。语言学家罗常培、林汉达、丁声树、吕叔湘曾先后担任过主编,现任主编为侯精一。《中国语文》于1952年 7月创刊。最初为月刊,由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合办。当时除刊登有关汉语研究和文字改革的文章外,还有普及语言科学知识、讨论语文教学、评论一般语文问题,研究介绍国内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以及其他国家的语言学等方面的文章。1957年以后,编辑工作由语言研究所承担。1963年改为双月刊,发表的文章以研究性质的居多,内容也较为专门。1966年被迫停刊。1978年复刊,仍以研究性的文章为主。其他信息《语文建设》中国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主办的综合性语文刊物,由语文出版社出版。双月刊。主要宗旨是:宣传、贯彻国家关于语言文字工作的方针和政策,促进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研究语言文字的理论、应用以及中文信息处理问题,讨论并继续推动文字改革工作。主要读者对象为具有中等以上文化程度的各级各类学校有关专业的师生、语言文字研究工作者、一般语文工作者和爱好者。现任主编为王均。《语文建设》于1986年 2月创刊。它的前身是《文字改革》月刊,由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主办,于1956年8月创刊。最初的刊名是《拼音》,1957年8月改名为《文字改革》。随着文字改革形势的发展,《文字改革》一度改为半月刊。1966年被迫停刊,1982年复刊。复刊后的《文字改革》为双月刊,1983年改为月刊,仍由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主办,主要刊登汉语研究、文字改革、推广普通话、语言学知识、语文教学以及一般语文问题等方面的文章。《语文建设》及其前身《文字改革》,在普及语文知识、促进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进行文字改革、推广普通话、指导语文应用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方言》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方言研究室主办的语言研究刊物,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1979年 2月创刊,季刊,主要刊载汉语方言的调查报告和研究论文。读者对象为方言研究者、方言学教学者和方言学爱好者。现任主编为李荣。《方言》 每期大体有一个中心内容, 如概况描写、语音分析、词汇记录、语法研究、本字考释、方言比较、分区论述等等。1984年以来刊登的关于汉语方言分区的文章和地图,引起学术界的注意。《民族语文》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主办的语言研究刊物,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1979年2月创刊,1979~1981年为季刊,1982年改为双月刊。主要读者对象为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研究者、教育者和工作者。现任主编为傅懋。《民族语文》的宗旨是宣传国家关于少数民族语文工作的方针政策,研究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使用和发展中的理论及实际问题。发表的文章还涉及翻译理论和技巧,双语研究和民族语文教学,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调查研究,以及国内外有关学术论著的介绍、评述等。《民族语文》先后设立了“中国民族文字”、“中国民族语言概况”、“中国民族语言话语材料”、“民族语言调查研究讲话”等专栏,对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调查研究和汉藏语系、阿尔泰语系等诸语言的比较研究,起了促进作用。此外,比较重要的语言研究刊物还有:《语言学论丛》,北京大学中文系语言专业主办,商务印书馆出版,1957年创刊,不定期,已出版13辑,主要刊登北京大学中文系师生的语言学论文,内容比较广泛,是一种综合性的语言学研究刊物。《语言研究》,由华中工学院中国语言研究所主办,华中工学院出版社出版,1981年7月创刊,半年刊,主要发表语言理论、汉语史、文字学、现代汉语、汉语方言、少数民族语言等方面的论文,尤其重视语言学同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的研究,是一种大型的语言学研究刊物。《语文研究》,由山西省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室主办,语文出版社出版,1980年 6月创刊,季刊,主要刊载语言学理论、现代汉语、古代汉语、汉语方言、语文教学、文字及文字改革等文章, 是一种综合性的语言研究刊物。《国外语言学》,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国外语言学研究室主办,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1980年 2月创刊,先为双月刊,1981年改为季刊,主要刊载介绍、翻译、研究、评论国外语言学重要论著的文章。《中国语文天地》,由《中国语文》杂志社主办,语文出版社出版,1986年 2月创刊,双月刊,主要发表一般语文问题研究、语文应用、语文教学、语文评论、语文书刊评介等文章。《外语教学与研究》,由北京外国语学院外国语言研究所主办,1957年创刊,季刊,主要交流外语教学信息、评介国外语言学理论、推荐应用语言学在国内的成果。《语言教学与研究》,由北京语言学院主办,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出版,1977年 2月创刊,先是不定期,后为季刊,主要刊登语言教学理论、对外汉语教学、汉语研究、 汉语和外语对比、汉语词汇统计、汉语句型分类、词义辨析、虚词铨释等文章,在对外汉语教学方面有较大影响。《语文导报》,由杭州大学中文系主办,《语文导报》杂志社出版,原名《语文战线》,1985年 1月改为现名,月刊,内容包括语言和文学。语言学部分,主要刊登介绍、评论语言学研究新观点、新成果、新学科的文章,综述语言学各学科的研究情况和学术讨论情况。此外,还有延边大学中文系主办的《汉语学习》(双月刊),全国高等院校文字改革学会主办的《语文现代化》 (不定期,已出8辑),中国写作学会主办的《写作》(月刊)等。关于语文教学方面的刊物,主要有: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语文学习》(1977年10月创刊,月刊),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学语文教学》(1979年 7月创刊,月刊),全国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主办的《小学语文教学》(1980年 5月创刊,原为双月刊,1985年改为月刊)等。免责声明头条百科的词条系由网友创建、编辑和维护,如您发现头条百科词条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您前往词条编辑页共同参与该词条内容的编辑和修正;如您发现词条内容涉嫌侵权,请通过 与我们联系,我们将按照相关法律规定及时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头条百科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意见反馈©2020 baike.com

《中国语言学报》《当代语言学》《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

  • 索引序列
  • 中国语言文化论文
  • 中国语言文化论文题目
  • 中国语言文化的论文题目
  • 中国语言与文化课论文题目
  • 中国语言学报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