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投稿知识库 > 闽南师范大学学报期刊点评

闽南师范大学学报期刊点评

发布时间:

闽南师范大学学报期刊点评

先后在海内外出版各类著作10余部,主编10余部;在国家级权威刊物和省级以上学术刊物发表论文百余篇。 (一)音韵、方言学类研究著作1《杜甫古诗韵读》(中国展望出版社1985年12月)。2《漳州方言研究》(香港纵横出版社1994年10月)。3《汉语音韵学论稿》(四川巴蜀书社1998年4月)。4《中国语言学年鉴·汉语音韵学部分》(语文出版社2002年)。5《闽台方言的源流与嬗变》(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年12月)。6《清代漳州三种十五音韵书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年12月)。7《中国语言学年鉴·汉语音韵学部分》(商务印书馆2006年10月)。8《闽台闽南方言韵书比较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9月)。9《闽台方言的源流与嬗变》(人民出版社2013年9月)。(二) 其他语言学著作10《中学古汉语修辞》(福建教育出版社1989年9月)。11《古汉语翻译述要》(陕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12月)。12《尔雅漫谈》(台湾顶渊出版社1997年11月)。13《尔雅开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7月)。(三)古代文化及古代文学著作14《中国古代文化知识趣谈》(香港启明书局1989年6月)。15《中国古代文化知识趣谈》(香港导师出版社1992年6月)。16《中国古代风俗文化论》(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4月)。17《中国文学史述要》(香港导师出版社1996年7月)。18《孟子漫谈》(台湾顶渊出版社1997年11月)。19《孟子开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7月)。 1.《语言研究和应用》(第二主编,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11月)。2.《十三经漫谈》(第二主编,台湾顶渊出版社1997年11月)。3.《汉语言文字学论丛》(主编,《古汉语研究》1998年)。4.《艺文述林·语言卷》(主编,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12月)。5.《福建人学习普通话指南》(主编,语文出版社2001年10月)。6.《世界巨人传记丛书·中国文学家卷》(主编,海天出版社1999年2月)。7.《编辑与语言》(主编,厦门大学出版社1999年12月25万字)。8.《福建师范大学博士论文提要集》(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7年11月)。9.《福建师范大学优秀硕士论文提要集》(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7年11月)。10.《十三经开讲》(第二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7月)。11.《海峡两岸语言及辞书学研究》(第一主编,福建人民出版社2013年11月)。 1 《诗经》行露 新台 的语言结构 马重奇 福建师大中文系 【期刊】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881年第2期2 从杜甫诗用韵看浊上变去问题 马重奇 福建师大中文系 【期刊】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年第3期3 白居易诗用韵研究 马重奇 福建师大中文系 【期刊】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年第1期4 王力主编《古代汉语》中的通假字管见 马重奇 福建师大中文系 【期刊】福建师范大学学报1986年第3期5 评袁梅《诗经译注》中之“叶音” 马重奇 福建师大中文系 【期刊】南平师专学报1987年第1期6 杜甫古诗用韵研究 马重奇 福建师大中文系 【期刊】南平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1期7 合叙释例 马重奇 福建师大中文系 【期刊】语文1988年第5期8 代称格例释 马重奇 福建师大中文系 【期刊】宁德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2期9 文言层递辞格浅论 马重奇 福建师大中文系 【期刊】语文1989年第4期10 合叙浅谈 马重奇 福建师大中文系 【期刊】修辞学习1989年第5期11 颜师古《汉书注》中的“合韵音”浅论 马重奇 福建师大中文系 【期刊】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第1期12 韩愈古诗用韵考-兼与白居易古诗用韵比较 马重奇 福建师大中文系 【期刊】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第1期13 颜师古《汉书注》反切考 马重奇 福建师大中文系 【期刊】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第3期14 清代吴人南曲分部考 马重奇 福建师大中文系 【期刊】语言研究》1991年增刊《汉语言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15 古音阴入对转疏证 马重奇 福建师大中文系 【期刊】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第4期16 《类篇》中的同字重韵初探 马重奇 福建师大中文系 【期刊】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2期17 漳州方言同音字汇 马重奇 福建师大中文系 【期刊】方言1993年第3期18 试论上古音歌部的辅音韵尾问题 马重奇 福建师大中文系 【期刊】古汉语研究1993年第3期19 《类篇》方言考-兼评张慎仪《方言别录》所辑唐宋方言 马重奇 福建师大中文系 【期刊】语言研究1993年第一期20 闽南漳州方言中的反切语 马重奇 福建师大中文系 【期刊】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1期21 《起数诀》与《广韵》《集韵》比较研究-《皇极经世解起数诀》研究之一 马重奇 福建师大中文系 【期刊】语言研究1994年增刊,《汉语音韵学第三次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2 漳州方言重叠式动词研究 马重奇 福建师大中文系 【期刊】语言研究1995年第一期23 漳州方言的重叠式形容词 马重奇 福建师大中文系 【期刊】中国语文1995年第2期24 《南音三籁》曲韵研究 马重奇 福建师大中文系 【期刊】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1期25 漳州方言的文白异读 马重奇 福建师大中文系 【期刊】福建论坛1996年第4期26 《起数诀》与《韵镜》《七音略》比较研究-《皇极经世解起数决》研究之二 马重奇 福建师大中文系 【期刊】《语言研究》1996年增刊,《汉语音韵学第四次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7 《切韵》系韵书韵目分类检字法比较研究 马重奇 福建师大中文系 【书刊】全国高等师范院校现代汉语教学研究会组编的《现代汉语研究专题》,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年12月版28 汉语音韵学第四次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音韵学研究会第九次学术年会综述 马重奇 福建师大中文系 【期刊】中国社科院语言所《中国语文》1996年第6期29 汉语音韵学第四次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音韵学研究会第九次学术讨论会论文会议述评 马重奇 福建师大中文系 【期刊】福建社科界1996年第4期30 《广韵》韵系与漳州方言韵系比较研究(一) 马重奇 福建师大中文系 【期刊】福建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7年第2期31 《广韵》韵系与漳州方言韵系比较研究(二) 马重奇 福建师大中文系 【期刊】福建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7年第3期32 福建方言研究概况 马重奇 福建师大中文系 【期刊】《福建论坛》1997年第4期33 《广韵》声母系统与漳州方言声母系统比较研究 马重奇 福建师大中文系 【书刊】著名音韵学家唐作藩先生七秩华诞纪念论文集《语苑撷英》,1998年1月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出版34 福建语言文字研究概述 马重奇 福建师大语言研究所 【期刊】《福建论坛》1998年第2期35 明末上海凇江韵母系统研究 马重奇 福建师大语言研究所 【期刊】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8年第3期36 《泉州方言文化》序 马重奇 福建师大语言研究所 【书刊】林华东著《泉州方言文化》,福建人民出版社1998年4月版大学出版社出版37 《汇集雅俗通十五音》韵部系统研究 马重奇 福建师大语言研究所 【期刊】《语言研究》1998年增刊《汉语音韵学第五次国际学崐术研讨会论文集》38 《汇集雅俗通十五音》声母系统研究 马重奇 福建师大语言研究所 【期刊】《古汉语研究》1998年增刊39 《汉语语法学论稿》序 马重奇 福建师大语言研究所 【书刊】刘永耕《汉语语法学论稿》,巴蜀书社1999年4月版40 1994-1997年汉语音韵学研究综述 马重奇 福建师大语言研究所 【期刊】《福建论坛》1999年第5期41 闽南方言“la-mi式”和“ma-sa式” 秘密语研究 马重奇 福建师大语言研究所 【书刊】商务印书馆《中国语言学报》1999年第5期42 世界巨人传记丛书·中国文学家卷·总序 马重奇 福建师大语言研究所 【书刊】深圳海天出版社1999年出版43 元代小令阴声韵部研究—《元代小令集》用韵研究之二 马重奇 福建师大语言研究所 【期刊】福建电大学报 1999-11-1544 元代小令阳声韵部研究—《元代小令集》用韵研究之一 马重奇 福建师大语言研究所 【期刊】福建电大学报 1999-08-1545 《闽腔快字》研究 马重奇 福建师范大学中文系 【期刊】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9-04-2046 中国语言学会第十届学术年会暨国际中国语文研讨会综述 马重奇 福建师范大学语言研究所 福建福州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所《中国语文》1999年第4期47 中国语言学:回顾与展望——中国语言学会第十届学术年会暨国际中国语文研讨会综述 马重奇 福建师范大学语言研究所 福建福州【期刊】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9-10-2048 《增补汇音》音系研究 马重奇 福建师范大学语言研究所 福建福州 【书刊】《中国音韵学研究会第十次学术讨论会暨汉语音韵学第六届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香港文化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2000年8月49 福建福安方言韵书《安腔八音》 马重奇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 福州 【期刊】方言 2001-02-2550 方言与文化的立体观照──序林华东的《泉州方言文化》 马重奇 福建师范大学研究生处 【期刊】泉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1-02-2851 《渡江书十五音》音系性质研究--与《汇集雅俗通十五音》比较研究 马重奇 福建师范大学语言研究所 福建福州 【书刊】中国语言学会第十届学术年会暨国际中国语文研讨会宣读的论文《中国语言学报》 第十期,商务印书馆2001年出版52 《广韵》韵系与漳州方言韵系比较研究 马重奇 福建师范大学语言研究所 福建福州 【书刊】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年5月林继中主编《闽南方言· 漳州话研究》53 闽南漳州方言的la-mi式和ma-sa式音秘密语研究——与福州廋语、嘴前话和切脚词比较 马重奇 福建师范大学语言研究所 福建福州 【书刊】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年5月林继中主编《闽南方言· 漳州话研究》54 台湾闽南方言韵书比较研究 马重奇 福建师范大学语言研究所 福建福州 【期刊】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4期55 闽台闽南话与普通话韵母系统比较研究 马重奇 福建师范大学 福建福州 【期刊】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2-08-3056 福建闽南方言韵书比较研究 马重奇 福建师范大学语言研究所 福建福州 【期刊】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期57 清代漳州韵书方言本字考 马重奇 福建师范大学语言研究所 福建福州 【期刊】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07-2858 《汇集雅俗通十五音》文白异读系统研究(一) 马重奇 福建师范大学语言研究所 福州 【期刊】方言 2004-05-2459 《汇集雅俗通十五音》文白异读系统研究(二) 马重奇 福建师范大学语言研究所 福州 【期刊】方言 2004-08-2460 闽人迁徙入台史略及闽南、客家诸方言在台湾的传播和发展 马重奇 福建师范大学 福建福州 【期刊】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4期61 1998-2003年汉语音韵研究综述(下篇) 马重奇 福建师范大学 福建福州 【期刊】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4-12-年汉语音韵研究综述(上篇) 马重奇 福建师范大学 福建福州邮编: 【期刊】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4-11-3063 《宋代古音学与吴棫<诗补音>研究·专家评审意见》 马重奇 福建师范大学研究生教育学院【书刊】张民权著《宋代古音学与吴棫<诗补音>研究》,商务印书馆2005年1月版64 移民与方言 马重奇 福建师范大学研究生教育学院 【书刊】《福建移民史》下编第三章“移民与方言”,方志出版社2005年1月版65 闽人南迁与闽方言的传播和发展 马重奇 福建师范大学研究生教育学院 福建福州 【期刊】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07-2866《潮声十五音》音系研究 马重奇 福建师范大学 福建福州 【期刊】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6-12-1567 《击木知音》音系研究 马重奇 福建师范大学研究生院 福建福州 【书刊】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语苑撷英》(庆祝唐作藩教授八十华诞学术论文集)P107-118,2007年12月68 姚弗如《潮声十七音》音系研究 马重奇 福建师范大学闽台区域研究中心语言研究所 福建福州 【期刊】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11-2869 闽台闽南方言词汇比较考源(二) 马重奇; 张凡 福建师范大学研究生院; 浙江大学 【期刊】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7-10-1570 闽台闽南方言词汇比较考源(一) 马重奇; 张凡 福建师范大学研究生院; 浙江大学 【期刊】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7-09-1571 . 闽台闽南方言诸韵书音系比较研究 马重奇 福建师范大学研究生院 福建福州 【期刊】《闽台文化交流》2008年第4期72 闽台闽南方言诸韵书音系比较研究 马重奇 福建师范大学研究生院 福建福州 【期刊】《中国语言学》2008年创刊号73 粤东潮汕五种闽南方言韵书音系比较研究 马重奇 福建师范大学闽台区域研究中心语言研究所 【期刊】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07-2874 一部弘扬闽南方言文化的力作——读林华东新著《泉州方言研究》 马重奇 福建师范大学研究生院 福建福州 【期刊】泉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8-05-2575 《潮声十五音》与《潮语十五音》音系比较研究 马重奇 福建师范大学语言研究所 福建福州 【期刊】古汉语研究 2008-03-1576 闽台闽南方言词汇比较考源(四) 马重奇; 张凡 福建师范大学; 浙江大学 【期刊】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12-1577 闽台闽南方言词汇比较考源(三) 马重奇; 张凡 福建师范大学闽台区域研究中心; 浙江大学 【期刊】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11-1578 《击木知音》音系研究 马重奇 福建师范大学研究生院 【期刊】方言 2009-05-2479 《潮语十五音》音系研究 陈伟达; 马重奇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 福建师范大学研究生教育学院 【期刊】东南学术 2009-05-0180 明闽北韵书手抄本《六音字典》音系性质及其声韵调配合表 马重奇 福建师范大学闽台区域研究中心语言研究所 【期刊】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11-2881 十九世纪初叶福建闽南方言词汇研究(二)——英·麦都思《福建方言字典》词汇研究 马重奇 福建师范大学研究生院 【期刊】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9-12-1582 十九世纪初叶福建闽南方言词汇研究(一)——英·麦都思《福建方言字典》词汇研究 马重奇 福建师范大学研究生院 【期刊】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9-11-1583 十九世纪初叶闽南三种韵书音系比较研究 马重奇 福建师范大学闽台区域研究中心、语言研究所 【期刊】古汉语研究 2009-12-1584 十九世纪末福建兼漳泉二腔韵书音系研究 马重奇 福建师范大学研究生院 【书刊】台湾核心THCI期刊《政大中文学报》第12期,2009年12月刊85 清代三种漳州十五音韵书比较研究 马重奇 福建师范大学研究生院 【书刊】《吕叔湘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商务印书馆2010年2月版86 十九世纪初叶闽南三种韵书音系比较研究 马重奇 福建师范大学闽台区域研究中心/语言研究所 【期刊】中国社会科学文摘 第6期2010年6月刊87 新发现闽北方言韵书《六音字典》音系研究 马重奇 福建师范大学闽台区域研究中心/语言研究所 【期刊】中国语文 2010-09-1088 闽台闽南方言韵书、辞典的源与流关系研究 马重奇 福建师范大学闽台区域研究中心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11-2889 2004—2008年中国音韵学研究情况综述 马重奇 福建师范大学研究生院 【期刊】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12-1590 《林海权<古汉语研究论集>》序 马重奇 福建师范大学研究生院语文出版社2010年9月出版91 20世纪初叶粤东澄海方言音系研究 马重奇 福建师范大学研究生院 【书刊】《汉语的历史探讨》“杨耐思八十华诞纪念文集”,中华书局2011年1月版92 二十年来闽方言研究综述 马重奇 福建师范大学研究生院 【期刊】东南学术 2011年第1期93 明代闽北政和方言韵书《六音字典》去声调研究 马重奇 福建师范大学研究生院 【期刊】《古汉语研究》2011年第3期94 明代闽北政和方言韵书《六音字典》入声调研究 马重奇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期刊】 福建论坛2011年第11期95 明代闽北政和方言韵书《六音字典》上声调研究 马重奇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期刊】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第6期96 明代闽北政和方言韵书《六音字典》平声调研究 马重奇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期刊】方言2011年第4期97 明正德本《六音字典》阳声韵的历史层次研究 马重奇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期刊】《汉语学报2012年第4期98 明正德本《六音字典》“土音”研究》(一)马重奇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期刊】《古汉语研究2012年第4期99 五百年来福建闽北政和方言去声调演变研究 马重奇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期刊】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12年第5期100 清光绪本《六音字典》“土音”研究 马重奇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期刊】福建论坛2012年第11期101《戚林八音福安地方方言版》残卷与《安腔八音》马重奇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期刊】东南学术2012年第1期,第二作者102 明本“出推阔乃后述古”字母与清本“肥赔簸犁楼驴炉”字母比较研究 马重奇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期刊】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12年增刊103 明本“交合克百化果直”字母与清本“劳罗栗粒花布勒”字母比较研究 马重奇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期刊】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12年增刊104 明本“备结射舌有条嘹”字母与清本“梨篱阅彪表聊”字母比较研究 马重奇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期刊】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12年增刊105 明本“声音坦横班先”字母与清本“坪林蓝蓝铃连”字母比较研究 马重奇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期刊】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12年增刊106 明本“穿本风通顺朗唱”字母与清本“挛论阑黄笼龙郎凉”字母比较研究 马重奇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期刊】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12年增刊107 明正德本《六音字典》“十五音”的历史层次研究马重奇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期刊】东南学术2013年第一期108 新发现的明清时期两种福建闽北方言韵书手抄本音系比较研究马重奇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期刊】广西民族大学学报1913年第2期108 明正德本<六音字典>“土音”研究》(二)马重奇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期刊】古汉语研究2013年第1期109 闽台漳州腔四韵书音系比较研究 马重奇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期刊】闽台文化研究2013年第1期110 英国传教士戴尔(Rev.Samuel Dyer)《福建漳州方言词汇》研究马重奇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 【期刊】古汉语研究2013年第4期111 明清以来福建闽北政和方言平声调演变研究 马重奇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 《黄典诚教授百年诞辰纪念文集》厦门大学出版社2013.10112 19世纪初叶西方传教士漳州方言文献音系考 马重奇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期刊】福建师范大学学报 2014年第1期113 明正德本《六音字典》入声韵历史层次研究 马重奇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期刊】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14年第1期

目录(加*者为CSSCI期刊,加√者为权威期刊论文)1、近两年来汉赋研究述评,南京大学《学术信息》第74、75期合刊;*2、试述《文心雕龙.诠赋》篇的重大意义及理论成就,《南京大学学报》1990年第3期;《文心雕龙学综览》编委会编:《文心雕龙学综览》摘编论点,第241页,上海书店1995年版;√3、古乐的沉浮与诗体的变迁--四言诗的音乐文学属性及兴衰探源,《中国社会科学》1991年第5期;*4、从混合到单一:四言诗的文体特征及衰落原因,《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2年第1期;*5、也谈陈寅恪先生以诗证史、以史说诗的治学方法,《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2年第6期;海外陈寅恪研究者多次引用;√6、玄学清谈与魏晋四言诗的复兴,《中国社会科学》1993年第2期,又见于同年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1993年第4期;*7、建设史学批评史的奠基之作---评张三夕博士的《批判史学的批判》,《浙江学刊》1993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1993年书评卷;*8、论魏晋玄学与四言诗的盛衰流变,《江海学刊》1994年第1期;√9、佛理嬗变与文风趋新--兼论晋宋之际山水文学兴盛的原因;《中国社会科学》1994年第5期,《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摘译为英文;《文摘报》论点辑录。*10、从文笔之辨到重文轻笔--《诗品》扬谢抑颜新解,《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第1期,又见于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1996年第6期;11、魏晋的书法与文化,《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专辑;√12、The evolution of Buddhist doctrine and new literary style,《social science in china》(《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1996.1;*13、传统文化热走向新保守主义了吗,《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第2期;14、对承诺制的一点哲学思考,《运城高专学报》1997年第3期;15一切哲学都是实践性的--读张舜徽先生的《周秦道论发微》,《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专辑;*16、士族宗教信仰的分野与南北朝文学的差异,《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第4期,又见于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1998年第10期和《想象力的世界——道教与中国古代文学论丛》,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新华文摘》、《全国高校文科学报文摘》、《学术月刊》摘编论点。17、社会主义法制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关系,《河东学刊》1999年第1期;*18、阮籍、嵇康与酒及道释宗教之关系,《江汉论坛》1999年第10期;19、试述《郭店楚墓竹简·性自命出》的道家思想,武汉大学中国文化研究院编《郭店楚简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20、范缜反佛说质疑,《闽南佛学院学报》2000年第1期;21、从阮籍诗文看阮氏信奉或倾向佛教之可能,《运城高专学报》2000年第2期;*22、魏晋的围棋和范汪的《棋品》,《文献》2000年第2期;*23、试析中国传统哲学的美育与素质教育思想,《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6期;24、“即色游玄”的一代名僧--支遁,《闽南佛学院学报》2000年第2期;*25、玄学思潮下的魏晋山水文学之一瞥,《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版) 2001年第1期;*26、中国传统哲学美育与素质教育资源的现代转换,《中南民族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共青团中央编《青年塑造未来》,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年版,《高校文科学报文摘》2002年第2期辑录论点;*27、“言意之辨”与魏晋文学理论的新成就,《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28、中国文学史上东西部文学的交融,《文学评论》编辑部、南京大学中文系编《文学评论丛刊》第4卷第2期,江苏文艺出版社2001年出版;29、论中国古典美学的“真”范畴,《运城高专学报》2001年第4期;*30、陶渊明儒、释、道辨证统一的艺术人格,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31、庾肩吾《书品》创作年代考,上海书画出版社《书法研究》2002年第5期,湖北辞书出版社《历史文献与文化研究》第一辑;32、梁代三家书论述略,《东南大学学报》(哲社版)2002年第5期;*33、上博简《孔子诗论》的论诗特色及作者问题,《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5期;34、《魏书》《北史》之《韩麒麟传》附《显宗传》所引《庄子》文字考辨,《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2年第6期;35、略论禅宗哲学思想的几个源头,《闽南佛学》第一辑,岳麓书社2002年11月版;*36、也谈“唯务折衷”--刘勰《文心雕龙》的研究方法新论,《齐鲁学刊》2003年第1期;*37、北凉王段业事迹考述,《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38、对西晋末年道教西入凉州的历史文献学考查,《宁夏社会科学》2003年第1期;39、论两晋佛教僧侣的文学创作,北京大学东方研究院编《华林》第三卷,中华书局2003年1月版;*40、郭店本、帛书本、河上公注本三种《老子》之比较--以三种《老子》中的仁义观念为中心,《中国历史文物》(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2003年第1期;*41、是“东宫之师”还是“东宫之杯”--郭店一号楚墓漆耳杯铭文考释之我见,《古汉语研究》2003年第1期;42、道家思想与汉赋创作,武汉大学中文系编《长江学术》第三辑,长江文艺出版社2003年3月版。43、和谐与统一——中西方早期和谐观之比较,《哲学伦理学评论》2003,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年版;44、玄学的人格本体与魏晋的有无、本末之辩,《本体与诠释:中西比较》(第三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45、何晏著述考,《文献》2003年第4期;46、南北朝佛教僧侣文学概述,《闽南佛学》第2辑,岳麓书社2003年版;*47、《九歌·山鬼》源于祀夔乐臆说,《江海学刊》2004年第1期;48、评东晋的风流宰相——谢安,《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年第1期;《魏晋风度二十讲》,骆玉明、肖能选编,华夏出版社2009年版;*49、论骚体的中国东西部文学交融性质,《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50、出土文献二题(两篇),《中国文化研究》2004年秋之卷;52、美义溯源——由楚简美字看中国古代审美意识的演变及其特点,《萧萐父教授八十寿辰纪念文集》,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53、中西早期和谐观之比较,《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54、南北朝佛教僧侣的文学成就,《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哲社版)2005年第1期;55、唐代的诗僧与僧诗,《闽南佛学》2004年第1期,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年版;*56、“四声之目”的发明时间及创始人再议,《文学遗产》2005年第5期(2006年《中国学术年鉴》《中国文学年鉴》有摘编);57、佛教与佛学的分与合,2005年12月厦门大学佛学中心编《佛学研究方法与佛教文化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佛教面面观》,刘泽亮主编,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年12月版;58、“心无义”与以玄对山水——论“心无义”的形成及其与魏晋山水审美意识的关系,香港浸会大学编《汉魏六朝文学与宗教》,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59、《全辽文》与辽代佛教,《佛教与辽金元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香港能仁书院2005年版;《郑州大学学报》(哲社版)2006年第5期;*60、论中国古典诗学的人学取向,《江苏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61、佛教与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创新,《光明日报》2006年2月24日第7版“文学遗产”副刊;*62、楚简文献与先秦的文艺发生论——由《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民之父母》中的“五至”说起,《文艺理论研究》2006年第2期;63、道家文化与两汉文论,《长江学术》2006年第2期;*64、对郭店楚简《老子》的再认识,《江汉论坛》2006年第4期;*65、谢灵运的佛教著述,《中国文化研究》2006年冬之卷,又见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冯天瑜主编《人文论丛》2005年卷,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66、唐代的著名文僧南岳玄泰禅师及其《畲山谣》,《禅和之声》,宗教文化出版社2007年3月版;*67、中国佛教文学的概念、研究现状及走向,《郑州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68、佛教文献与中国古代文学的关系,《江汉论坛》2007年第8期,《新华文摘》2007年第21期;*69、中国先秦小说的原生态及其真实性问题,《天津社会科学》2007年第4期;《中国文学研究年鉴》2007年;*70、《孟子·尽心下》“二女果”试解,《中国文化研究》2007年秋之卷;*71、《天问》的写作时间及地点推测,《复旦学报》2007年第6期,又见莫砺锋编《谁是诗中疏凿手——中国诗学研讨会论文集》,凤凰出版社2007年版;72、客观的总结和辨证地扬弃——韩非子对先秦诸子思想的批判与继承,《诸子学刊》第一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73、“诗言志”续辨——结合新近出土楚简的探讨,《文学评论》2008年第1期。√74、由出土文献中的“贤”字看先秦“贤”观念的演变,《哲学研究》2008年第3期;75、韩非对儒、墨思想的批判与继承,《周勋初先生八十寿诞纪念文集》,中华书局2008年版;√76、论佛教对中国古代文学体裁的影响,《世界宗教研究》2008年第1期;77、以德为本,实至名归——关于树立中国佛教公众形象的思考,闽南佛学院编《和谐社会与道风建设——2007中国佛教公众形象主题论坛论文集》,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年2月版;*78、“四书”进中学课堂刍议,《光明日报》2008年5月5日“国学版”(第12版)。*79、让国学真正热起来,《光明日报》2008年5月26日“国学版”(第12版);*80、《论语集解》的版本源流述略,《中国典籍与文化》2008年第2期(第4—10页)。*81、赞体的演变及其所受佛教影响探讨,《文史哲》2008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2008年第11期;*82、丑义溯源,《中国文化研究》2009年春之卷;√83、《郭店楚简的“道”与“ ”》,《哲学研究》2009年第5期。*84、性、情论——由新出楚简中“性”“情”二字形义引发的思考,《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年第4期;*85、繁钦《与魏文帝牋》的写作时间及相关问题,《古典文献研究》第十二辑,凤凰出版社2009年版;*86、屈原的“美政”理想与楚国的诸子学,《江汉论坛》2009年第12期。87、庄子与颜渊,《诸子学刊》第四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期刊点评

中国社会科学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中国人民大学学报学术月刊北京示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文史哲学术研究江海学刊复旦学报 社会科学版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社会科学社会科学战线江苏社会科学南京大学学报 哲学 人文科学 社会科学南开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河北学刊厦门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浙江学刊浙江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浙江社会科学田径社会科学社会科学研究中山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求是学刊人文杂志江西社会科学湖南师范大学 社会科学学报四川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学习与探索江汉论坛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南京师大学报 社会科学版武汉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求索郑州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东北师大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清华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中州学刊南京社会科学河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甘肃社会科学思想战线山东社会科学西北师大学报 社会科学版社会科学辑刊福建论坛 人文社会科学版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科学版(改名:西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学术界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广东社会科学国外社会科学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河南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学术交流东岳论丛东南学术学海学术论坛武汉大学学报 人文科学版山东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兰州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探索西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安徽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湖北社会科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学报上海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广西社会科学暨南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华南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安徽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首都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湘潭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河南社会科学湖南社会科学学术探索探索与争鸣杭州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改名:杭州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烟台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江苏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湖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高校理论战线同济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陕西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福建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福建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苏州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河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云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北方论丛云南社会科学社会科学家华中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四川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湖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广西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上海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上海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湖南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吉首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江淮论坛北京社会科学前沿南昌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内蒙古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改名:内蒙古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扬州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宁夏社会科学徐州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内蒙古社会科学东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山东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以上都是的。

是的,在北大核心目录里的。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期刊点评

一、渭南师范学院王牌专业介绍 国家级特色专业:教育技术学 省级重点学科:中国语言文学、基础数学、产业经济学 省级特色学科:中国语言文学、基础数学、产业经济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英语语言文学、音乐与舞蹈学、美术学、戏剧与影视学、化学、生物学、物理学 二、渭南师范学院简介 渭南师范学院是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第一所高校,肇始于1923年,经历了赤水职业学校和“抗大式”的赤水农业职业学校、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的渭南师范学院、改革开放以来的渭南师范专科学校与渭南教育学院、新渭南师范学院,沧桑九十五载。学校建校初期的1923年,开办初等师范、中等师范、高等师范等三个层次教师教育,开设师范类、科学技术类等学科专业,兴办校办工厂勤工俭学,现今,已成为一所以教师教育为主要特色的综合性地方高校,正朝着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地方师范大学的目标迈进! 学校地处渭水华岳之间的渭南市临渭区、富平县。这里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从仓颉造字、杜康酿酒到渭华起义,千百年来书写着秦东大地的神奇;这里钟灵毓秀、物宝天华,药王孙思邈、史圣司马迁、大诗人白居易、爱国将领杨虎城和革命先辈刘志丹、谢子长、高岗、习仲勋等铸造了彪炳千秋的伟绩;这里“红色精神”闪耀、革命圣火不息,传承着“坚定创业创新”为核心的渭华照金精神。 学校具有学士学位授予权,与国内外15所高校合作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与莫斯科国立师范大学共建“丝绸之路中俄教师教育协同创新研究生院”,培养高层次教师教育人才。被省学位委员会、省教育厅列为拟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现有15个二级学院和国际交流学院、继续教育学院,有64个本科专业,涵盖教育学、文学、理学、艺术学等10大学科门类。面向全国招生,在校生17000余人(含港澳台高校交换生和韩国、泰国等国留学生)。学校现有朝阳、西岳、汉马三个校区,正在筹建富平校区。已有建筑面积867705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1.5亿元,馆藏图书215万册,电子图书120万册,中外文数据库25个,数字资源实现学科全覆盖。实施教育管理数据融合安全保障平台项目,多媒体教室和校园无线网络实现全覆盖。 学校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汇聚大师、专家和能人。特聘德高望重的领导、院士、知名专家学者担任校长顾问。学校建有陕西省院士专家工作站,特聘气象学家秦大河、材料化学专家邢球痕、史记学家张大可、国防经济学家果增明等,以及国家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和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国家和省部有突出贡献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等。现有教职工1300余人,正高级职称109人、副高级职称336人,博士学历教师246人,一批专业人员入选全国优秀社科专家、国防教育专家、“三秦学者”津贴专家、教学名师等。 学校重视内涵发展,拥有中国语言文学、基础数学、产业经济学等重点(特色)学科和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英语语言文学、音乐与舞蹈学、美术学、戏剧与影视学、化学、生物学、物理学、体育学等10个特色学科。有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国家级教师教育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国家级特色专业,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双语教学示范课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等。 学校突出协同创新特色,围绕学科、教学、科研三大主场,建设、整合、提升和创新各类平台。建有陕西省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普及基地、中国司马迁与史记研究院、西部军民融合技术产业发展研究院、陕西省河流湿地生态与环境重点实验室、陕西省X射线检测与应用研究开发中心、陕西省低碳醇催化工程中心、陕西省西部民间音乐舞蹈研究中心等14个省级科学研究平台和18个产学研平台。《渭南师范学院学报》入选“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和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的“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名录,特色栏目“司马迁与《史记》研究”入选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名栏工程”,与全国优秀社科普及基地中国司马迁与史记研究院、中国史记研究展览馆、中国史记研究网、司马迁与史记研究特色电子文库等形成面向全国的基础性、引领性和服务性的“史记学”研究阵地,撰著出版的《史记通解》《史记论著集成》等学术著作是史记学界颇有影响的科研成果。 学科、教学和科研团队形成具有特色与优势的主攻方向,主要有司马迁与《史记》、陕甘边根据地史、军民融合技术产业、中小企业管理、知识产权、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等人文社科类主攻方向;概率论与应用、西部文化创意产业、光电检测、光电一体化、清洁能源、新型材料、湿地生态保护等理工类主攻方向;中国钢琴与中国音乐、西部民间音乐舞蹈创作表演、地方戏剧创作表演、大秦岭美术流派创作、美术设计等艺术类主攻方向。专业人员申请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和国家有关部委、陕西省及地方科学研究项目数量连年大幅增长,形成的一系列标志性科研成果,获得国家及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有关部委表彰,多次荣获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奖、国防科技进步奖、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教学成果奖等奖项。 学校注重大学生创业创新能力培养,建有省级大学科技园和国家级大学生众创空间。在同类院校中较早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设有“大学生创业创新校长奖”,获批为教育部“科学工作能力提升计划(百千万工程)”试点院校、陕西省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 学校重视教师教育,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实行高校教师和地方中小学教师共同指导师范生的“双导师制”,加强师范生职业技能培养。建有秦东教师教育协同创新中心,在渭南市、铜川市等地建设教师教育协同创新实验区,依托各县市区教研室建设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站,共建协同创新实验区基地学校,设立教育科学研究项目,服务和引领秦东及生源地基础教育工作。承办多项“国培计划”“省培计划”项目,形成基础教育教师培训的全学科覆盖。 学校传承“坚定创业创新”为核心的渭华照金精神,弘扬“经世致用,和而不同”的校训和“天天奋斗,天天快乐”的学校精神,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适应基础教育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在校大学生肩负使命,刻苦学习,表现出时代赋予的优秀品质与良好精神风貌,获得一批批包括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全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基本功大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荷花奖”舞蹈大赛、全国大学生化学实验邀请赛、全国第七届高校市场营销大赛等高层次的竞赛与实践奖项。 渭南师范学院的前身赤职、赤农在特殊历史时期谱写了“青马”红校血与火的历史,是陕西省第一个团组织诞生地,也是关中第一个党组织诞生地,是渭华起义重要策源地。1923年以来,坚持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培养了数万名优秀人才。20世纪20—40年代,毕业生到黄埔去,到井冈山去,到延安去,到党领导的革命队伍中去,成为革命者和英雄人物,涌现出红色教育家王尚德、开国上将张宗逊、曾任陕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的王杰等杰出校友,也曾发生过数十名地下共产党员学生惨遭杀害的悲壮事件。新中国成立后,为国家培养了7万余名高级专门人才和管理人才,校友人才辈出,有国务委员、中央军委委员、国防部长常万全上将和国家工商总局原副局长韩新民等中高级干部;有党史专家贾巨川等专家学者;有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吴海洋、中国教育年度人物邓健、全国模范教师郗莉、陕西省师德标兵田江寿等优秀中小学教师;有无锡日联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刘骏和西安鼎立高压电器制造有限公司董事长赵渭鹏等创业者。 渭南师范学院在哪里 附准确地址 渭南师范学院高考录取通知书什么时候发放-快递查询入口 渭南师范学院是公办还是民办 渭南师范学院教务处电话 渭南师范学院专业排名,招生专业目录(10篇) 渭南师范学院有几个校区 渭南师范学院招生办电话 渭南师范学院录取结果查询什么时候出来,附查询时间网址入口 渭南师范学院有哪些专业 附特色重点专业名单 渭南师范学院是几本 师资评价怎么样 ;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不好发。渭南师范学院学发报需要学生具备文案功底深厚,文笔好,且需要英文翻译,十分考验学生的能力,所以渭南师范学院学报不好发。渭南师范学院位于陕西渭南,是一所以教师教育为主要特色的多科性普通高等院校。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点评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是由渭南师范学院主办、陕西省教育厅主管,经陕西省新闻出版局、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理论刊物。《渭南师范学院学报》曾荣获“陕西省高校优秀学术性期刊一等奖”、“首届、第二届全国优秀社科学报”、《CAJ-CD规范》执行优秀奖等荣誉称号。主要发表渭南师范学院及兄弟院校、科研单位人员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以达到沟通、交流和促进社会发展的目的。国际标准刊号为:ISSN1009-5128,国内统一刊号为:CN61-1372/G4,双月刊,综合版。

渭南师范学院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成立的一所陕西省省属普通高等本科院校。位于“三秦要道,八省通衢”的渭南市,南依秦岭,北望司马故里,东接西岳华山,西邻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始皇兵马俑”。校园绿树成荫,环境优雅,是读书治学的好地方。渭南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就位于学院现代化的图书大楼里,被浓厚的书香气氛所包围。学报编辑部经过20年的发展,形成了专兼职编辑相互支持、相互协作的工作格局,编辑部现有编辑8人,其中教授(编审)、副教授5人,博士、硕士研究生2人。在学院的大力支持下,经过编辑部全体人员的共同努力,本刊编辑部被陕西省教育厅、陕西省新闻出版局授予陕西省高等学校学术性期刊优秀编辑部称号。学报编辑部历来很重视制度建设,到目前为止,已形成一整套完整的制度体系,如《渭南师范学院学报编委会工作条例》、《渭南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职责范围》、《渭南师范学院学报主编职责》、《渭南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主任岗位职责》、《渭南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编辑岗位职责》、《渭南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秘书(编务)岗位职责》、《编辑部星期一例会制度》、《渭南师范学院学报稿件三审制度》、《渭南师范学院学报清样三校制度》、《渭南师范学院学报审读工作制度》等等。这些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有力地保证了《渭南师范学院学报》的健康发展。20年来,《渭南师范学院学报》始终坚持党的出版方针政策,始终与党中央保持一致,为社会主义三个文明建设奉献了大批精品,编辑部也有多名同志被学院党委先后授予“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自《渭南师范学院学报》创刊以来,学报编辑部专兼职编辑共发表论文近300篇,主编参编图书25余部,主持承担国家级、中外合作、省级、院级科研课题近40项。主编庞德谦教授被省委、省政府授予“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常务副主编党大恩编审荣获“全国优秀社科主编”、“陕西高校学报事业突出贡献奖”等称号。

河南工业大学学报期刊点评

学校概况- 学校简介 2004 年 5 月 ,经教育部和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 郑州工程学院和郑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为河南工业大学。 1.历史沿革。 郑州工程学院和郑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均创建 于 1956 年。郑州工程学院的前身是中央粮食干部学校和北京粮食专科学校 , 1959 年迁至郑州,组建郑州粮食学院,开办普通本科教育, 是原国家粮食部所属第一所本科院校, 也是河南省较早创建的工科院校之一。学校先后隶属于粮食部、 商业部和国内贸易部, 1998 年实行中央与河南省共建、以河南省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 2000 年 6 月 更名为河南工业大学。 郑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的前身为郑州机器制造学校,是国家 “一五”计划重点建设工程的配套项目,隶属于机械工业部, 先后更名为河南机械制造专科学校、 郑州机械专科学校和郑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 1998 年实行中央与河南省共建、以河南省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 是全国第一批示范性高工专重点建设学校之一。 2.办学规模。 学校拥有三个校区,总占地面积 2855 亩,总建筑面积 59 万平方米。其中,莲花街校区座落在郑州高新技术开发区大学城内, 占地2343 亩,建筑面积 27 万平方米,是“十五”期间河南省重点建设项目。 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 23181 人,其中硕士研究生 498 人。现有教职工 2110 人,具有硕士、博士学位者 544 人,教授、副教授 516 人。教师队伍中有中国工程院院士 1 人,河南省特聘教授 2 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和省部级的优秀专家、学术骨干、 创新人才、学科带头人等共 83 人,受聘担任国内重点大学的博士生导师 9 人。 学校现有 18 个学院, 4 个硕士一级学科点, 47 个硕士点, 45 个本科专业,具有在职研究生同等学历申请硕士学位授予权, 食品工程专业具有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学科涵盖了工学、理学、 经济学、管理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农学、医学等 8 个门类。有农产品贮藏与加工工程,食品科学, 粮食油脂与植物蛋白工程,应用化学,结构工程,产业经济学等 6 个省级重点学科, 2 个省级重点实验室, 1 个省级人文社 科基地。同时还设有中国粮食物流研究培训中心、 国家粮食局粮油食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数控技术实训基地、 国家大豆改良中心精深加工研究所等科研学术机构。《 河南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被多家国际著名检索文献列为收录刊源,入选“中国期刊方阵”, 是国家级品牌期刊。 3.办学特色。 经过近 50 年的建设和发展,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 学校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 成为国家培养粮油食品和磨料磨具学科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教育和科 研基地。 在我国粮油工业发展过程中, 学校汇聚和造就了一批声誉卓著的学科带头人, 其中有我国储粮害虫分类学科创始人陈启宗, 粮食工程学科带头人朱天钦,粮食储藏学科开拓者路茜玉, 油脂化学学科带头人张根旺等; 诞生了一批国际和国内公认的原创理论和技术,其中,“ 气调储粮理论及技术”,“储粮害虫分类学”,“ 磷脂粉末化技术及理论”,“粮食散体物料压力理论” 等为我国的粮食工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学校是河南省承担粮油食品方面国家重大专项项目的主要技术支撑单 位之一,是我国磨料磨具和超硬材料的研发基地。近 5 年来共承担省级以上科研项 目 178 项,获 各类科研成果奖励 191 项,承担各类横向科研项目 500 余项,创经济效益数亿元。在 国内外著名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 3000 多篇,被国际“四大检索系统”收录 110 多篇。“六五”以来,学校承担和完成各类国家级科研项目共 86 项,其中,十五期间承担国家级项 目 17 项。“九五”期间国家投资 347 亿元的 国家储备粮库重大建设项目, 全部采用我校提供的粮食储藏工艺及技术, 国家粮食仓库建设标准和设计规范全部由我校制订, 并承担完成了投资 额 100 多 亿元的国家储备粮库建设项目的设计工作,使我国粮食库存损失率 从 4 %降到 0.5 %以下,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在国内外享有较高声誉和知名度。 学校将进一步保持和发挥学校的特色和优势, 进一步增强学校的社会服务功能,努力为全面建设小康设会, 为加快我省经济社会建设和农业经济进程,解决国家“三农”问题, 发挥更大的作用。 学校倡导科技与人文并重孕育创新人才,大力推进素质教育, 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工大学生在全国大学生“挑战杯” 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数学建模竞赛、 电子设计竞赛中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教育教学质量得到了社会各界尤其是用人单位的 普遍好评,毕业生首次就业率在 2001-2005 年连续 5 年位居河南高校第一名,是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 近50 年来为河南省和全国各省市培养了 6 万多 名硕士和本科毕业生。 4.办学思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坚持以人为本,民主办学, 依法治校,从国家和全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走开放办学之路, 注重内涵建设和提升层次。以发展为主题,以人才培养为中心, 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面向科研,面向教学, 面向学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 积极培养高质量人才,创造高水平成果, 全面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5.发展目标。 根据学校发展战略规划,到 2020 年,要把学校建设成为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 拥有现代化的管理体系,完善的教学、科研服务体系, 具有浓厚学术氛围,成为国家和河南省培养高素质、 创新型人才的重要基地,成为解决重大工程技术问题的研究基地, 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服务基地, 综合办学实力省内一流,优势学科国内领先、 国际知名的多科性开放性教学研究型大学, 努力为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更大贡献。 请注意上一段“到2020年...... 成为国家和河南省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重要基地...... 综合办学实力省内一流......”。 到2020年该校才成为培养人才的基地,才达到省内一流。 由此看来,河南工业大学目前不是省重点。2020年会怎么样呢? 难说,还有15年嘛!再说了,人家别的学校也在发展、在提高。

河南工业大学不错的,是一所由河南省人民政府和国家粮食局共建高校,该校是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11计划。

截至2021年1月,学校有莲花街校区、嵩山路校区、中原路校区三个校区,占地总面积193.8万平方米,建筑总面积106.2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6.89亿元,设有22个学院, 74个本科专业,拥有3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1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3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24个省一级重点学科。

师资力量:

河南工业大学河南工业大学自建校起,涌现了大批知名专家。老一辈专家教授中,有中国储粮昆虫分类学科创始人陈启宗教授,粮食缺氧储藏研究的开拓者路茜玉教授,率先掌握大豆磷脂提取加工技术的张根旺教授,解决粮食筒仓防爆难题的周乃如教授,开创中国国内砂轮制造、研磨工业学的汪_、张国贤教授等学者。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河南工业大学

河南工业大学在本一批招生,属于一本

1. “十五”国家科技部课题“低温储粮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与集成示范” 2003.9通过国家粮食局验收,主要研究人员。2. “十五”国家科技部课题“不同储粮生态区域粮食储备配套技术的优化研究与示范” 2003.9通过国家粮食局验收,主要研究人员。3. “十五”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粮食丰产科技工程”(产后领域)课题“华北平原小麦产区农户储藏减损技术集成与示范”,2006.8通过科技部验收,课题负责人。4. “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重点项目“新粮(稻谷和玉米)快速判别技术研究与仪器开发”, 2006.9通过科技部验收,课题负责人。5. “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重点项目“我国粮油储藏安全保障技术体系及发展战略研究” 2006.9通过科技部验收,主要研究人员。6.河南省重大科技攻关计划(招标)项目“小麦质量监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主要研究人员。7.国家级星火计划项目“基于预测模型和无线传输网络的粮库综合监控管理系统” ,课题负责人。8.“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粮食丰产科技工程” 课题十七、三大作“物产后减损增效关键技术研究与开发”子课题“华北平原农户储粮减损技术集成与示范”,课题负责人。9. 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重大项目“全国粮食产后损失现状及对策研究”,课题专职学术秘书。 1.主编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粮油储藏学》轻工出版社2008.102.主编《粮食仓储设备与工艺》,中国财经出版社,2002.9。3.主编《粮食储运安全与技术管理》,化工出版社,2005.5。4.主编《农户安全储粮技术手册》,化工出版社,2006.3。5.粮食行业专业技能培训教程《粮油保管员》(第二版),中国轻工出版社,2007.3。主要编写人员。6.主编《全国粮食行业粮油保管员职业技能操作考试指导手册》,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8.7。7.普通高等教育九五国家级重点教材《粮油储藏学》,中国财经出版社,1999.3,主要编写人员。8.《中央储备粮油储藏技术与管理》,化工出版社,2004.9,主要编写人员。9.粮食行业专业技能培训教程《粮油保管员》,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4,主要编写人员。 1.主要储备粮种在不同温度状态下储藏品质的研究郑州工程学院学报2003(4)中文核心期刊。2.华北干热储粮生态区安全储粮优化方案郑州工程学院学报2004(2)中文核心期刊。3.蒙新干冷储粮生态区安全储粮优化方案郑州工程学院学报2004(4)中文核心期刊。4.粮食仓房隔热性能对低温储粮效果的影响粮食储藏2004(4)中文核心期刊。5.高温下维生素E对杏仁品质的影响 郑州工程学院学报2004(4)中文核心期刊。6.青稞储藏稳定性的比较研究 粮食储藏2005(2) 中文核心期刊。7.脂肪氧化酶缺失稻谷新品种储藏品质研究中国粮油学报2005(4)中文核心期刊。9.华北平原农村储粮技术优化集成粮食储藏2005(5)中文核心期刊。10.利用酶抑制剂改善芽麦粉品质的研究 中国粮油学报1998(3) 中文核心期刊。11.Study on the factors effecting germinated wheat flour and improving effect. Proceedings of the 7thInternational Working Conference on Stored-product Protection 国际会议宣读论文 1998.912.青稞膳食纤维微波法提取工艺的研究食品科学2005(3)中文核心期刊13.中国粮食安全与农户储粮 粮食科技与经济2005(5)14.华北平原农村储粮技术优化集成粮食储藏2006(3)15.酶缺失稻谷新品种储藏特性研究河南工业大学学报2006(4)中文核心期刊16.中国典型储粮生态区低温储粮的优化集成方案粮食储藏2006(1)17.橄榄油抗氧化成分研究 河南工业大学学报2007(2)中文核心期刊。18.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提高专业课教学效果科学时代2007(7)19.模拟通风条件下稻谷平衡水分变化的研究粮食科技与经济2007(4)20.不同储藏条件下糙米品质变化研究粮食储藏 2007(4)21.电导率在评价小麦品质中的应用研究,世界农业,2008(6):31-32中文核心期刊。23.储藏过程中苦荞麦色度变化的研究,食品科技,2008(8):228-232中文核心期刊。24.Lox酶缺失大豆新品种耐储藏特性的研究,粮食储藏,2008(3):34-3825.食用油提取番茄红素的工艺研究,食品科学,2008(12):288-291中文核心期刊。26.中性酶从米糠制取抗氧化性活性肽的研究,河南工业大学学报,2008(6):1-427.木瓜蛋白酶制取米糠活性肽的研究,世界农业,2008(11):27-28中文核心期刊。28.不同条件下小麦呼吸速率变化的研究,河南工业大学学报,2009(4):12-16中文核心期刊。29.载体抗菌防霉剂抑菌效果的研究.河南工业大学学报,2010(1):37-39中文核心期刊。30.γ射线、电子束处理对玉米品质的影响。粮食与饲料工业,2010(3):11-13中文核心期刊。31.γ射线、电子束处理对籼稻品质的影响.食品科技,2010(7):184-187中文核心期刊。 1.LS/T1707.1-2004 粮食信息分类与编码 粮食仓储 第一部分:仓储作业分类与代码 第1名2.LS/T1707.2-2004 粮食信息分类与编码 粮食仓储 第二部分:粮情检测分类与代码 第1名3.LS/T1707.3-2004 粮食信息分类与编码 粮食仓储 第三部分:器材分类与代码 第1名4.LS/T1709-2004 粮食信息分类与编码 储粮病虫害分类与代码 第1名5.中华人民共和国粮食行业标准LS/T 1204-2002谷物冷却机低温储粮技术规程,2002年5月13日国家粮食局发布 第七名。6.中华人民共和国粮食工程建设行业标准 LS/T8005—2009农户小型粮仓建设标准2009-06-26发布2009-07-01实施。标准主要起草人 1.实用新型专利:气密软体仓多功能气密出粮口,专利号ZL 200620030586.7第二发明人2.实用新型专利:农户储粮专用角仓,专利号:ZL200820149130.1第一发明人3.实用新型专利:农户储粮专用套叠仓,专利号:ZL200820149130.6第一发明人4.实用新型专利:防自动分级防锥顶杀虫筒仓物料内置溜槽系统,专利号:ZL 200820220960.9第一发明人

  • 索引序列
  • 闽南师范大学学报期刊点评
  •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期刊点评
  •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期刊点评
  •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点评
  • 河南工业大学学报期刊点评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