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投稿知识库 > 关于高效整合论文范文资料

关于高效整合论文范文资料

发布时间:

关于高效整合论文范文资料

论文材料的整理方法

在学习、工作中,大家都写过论文吧,借助论文可以有效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你知道论文怎样才能写的好吗?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论文材料的整理方法,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广泛地搜集、阅读

论文提出的问题要集中,材料的收集却要尽可能地广泛。一般说来,至少要做好以下三方面的知识、材料准备。

1)能够反映研究对象本身各种具体特征的专题材料

充分熟悉对象,是正确认识对象的必不可少的前提。除了直接了解对象本身的各种具体特征(通过有关作家的全部作品,有关问题的各种知识,……),还要把握一切能够影响研究对象的生成和发展变化的社会、历史条件或精神、物质因素。只有尽可能全面地掌握这些材料。进行研究时才能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对于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

2)作为明确方向和思想指导的理论准备

所谓科学研究,就是通过正确、严密的分析、概括和抽象工作,从具体的事物和现象中找出本质性和规律性的东西来。这项工作,本身就要有正确的理论(专业理论和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起作用的哲学思想)所指导。科学实践和发展的历史还告诉我们,进行一项研究工作,不仅需求充分的专业理论、知识,最好还能力求广泛通晓其它有关学科的理论和知识。通过不同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的相互渗透,相互启发(例如:用系统的方法分析艺术形象的美学特征和社会功能;把模糊数学的方法引入修辞学研究中去),往往可以更好地带来新的发现;新的突破。

3)别人对于这一问题已经发表过的意见

通过各种方法收集到的诸多材料不能简单地进行罗列添加到毕业论文当中,也不要随意放置一边,不看不用,而应认真研究,仔细整理,进行分类和鉴别,有选择性地使用。

1.论文材料的分类

毕业论文材料的分类是指先对收集到的材料进行归类整理,主要有以下两种分类方式。

(1)主题分类法

按照一定的观点把材料编成组,这里所说的“一定的观点”,可以是综合而成的观点,也可以是自己拟定的观点。

(2)项目分类法

按照一定的属性,把收集的材料分项归类。

2.毕业论文材料的鉴别

毕业论文材料的鉴别是指对收集的材料进行分析整理的过程,达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以获得自己真正需要的材料。材料鉴别的过程实质是材料的辨伪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应该注意做的以下几点。

(1)辨析材料的适用性

选择材料的依据,只能是作者所要阐明的中心论点。什么材料可以用,什么材料不能用,都要根据这个中心论点来决定。毕业论文的中心论点一经确定之后,它就是统率一切的东西,材料必须服从于中心论点的统率。不要把一些不能充分说明问题的材料搬进来作牵强附会的解释,也不能将所有材料统统塞进毕业论文里,搞得毕业论文臃肿庞杂,中心反而不突出。

(2)辨析材料的真实性

材料的真实与否直接关系着毕业论文的成败,只有从真实可靠的材料中才能引出科学的结论。在这方面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要尊重客观实际,避免先入为主的思想,选择材料不能夹杂个人的好恶与偏见,不能歪曲材料的`客观性。

②选择材料要有根有据,采用的第一手材料要有来历,选取的第二手材料要与原始文献认真核对,以求最大的准确性。

③对资料的来源要加以辨别,弄清原作者的政治态度、生活背景、写作意图,并加以客观地分析核对,以求最大的准确性。

(3)辨析材料的典型性

所谓材料的典型性就是指这种材料对于它所证实的理性认识来说具有充分的代表性。

3.毕业论文材料的选择

毕业论文材料的选择是指如何对已经鉴别的材料进行取舍,收集材料要“全”,鉴别材料要“细”,选择材料要“严”。一般来说, 选择材料应遵循以下原则。

(1)选择紧贴主题的材料

通常作选择要依据一个或几个标准来进行,选择毕业论文材料的首要标准就是看材料是否能够紧贴主题。和毕业论文主题密切相关,并且能够有力地突出、说明、烘托主题的材料,就把它留下来放到毕业论文中去。反之,与主题关系不大或无关,不能说明和烘托主题的材料,一定要把它从毕业论文中删除,并不是说毕业论文中的材料越多越好。

(2)选择典型的材料

毕业论文中典型材料的选择就是要求所选取的材料能够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具有代表性和说服力,能通过个别放映出一般,通过个性放映出共性。俄国著名作家契诃夫指出,所谓写作技巧,其实并不是写作的技巧,而是删除不大好的地方的技巧。他还说:“要知道大理石上刻出人脸来,无非是把这块石头上不是脸的地方都剔掉罢了。”

(3)选择新颖的材料

所谓新颖的材料通常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指前所未有,最近才出现的新事物、新技术、新思想、新发现、新方向等;另一方面是指某种事物虽已存在,但人们尚未发现其价值。毕业论文中的新颖材料选择就是要求所选取的材料是具有新意的、能放映时代气息的材料,当然,能选取别人没有用过的新事实、新观点和新情况材料更好。新颖不仅仅是对材料的产生时间有所要求(一般要求是近五年之内的材料),更重要的是要从一些常见的材料中发掘别人还没有利用的东西。

(4)选择全面的材料

所谓全面的材料是指要选取各个方面的材料,如果材料不全面,缺少了某一方面的材料,毕业论文的论述往往不圆满、不全面,会出现偏颇、漏洞,或由于证据不足而难以自圆其说,从而影响了毕业论文的质量。

4.毕业论文材料的使用

毕业论文材料的使用是指从毕业论文的实际出发,如何从所选择的材料中进行应用。一样的材料,不同的使用方法会产生不一样的效果。材料的使用与主题的表现是密切相关的,是真正的实践阶段。所以,必须要把材料了解得很深,而且要善于灵活运用。通常,使用材料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要详略得当

毕业论文材料的使用一定要根据主题来确定材料的详略,主题是材料使用的重要依据。能够直接而深刻地表现主题的材料要详细地写,详写是为了要突出重点,使主题更加鲜明。另外,新颖的、鲜为人知的材料要详写。而与主题关系不大或无关的材料要写得概括些、简单点,甚至干脆不写。只有材料使用详略得当,繁简相宜,才能够使毕业论文主题突出,整体活泼生动,从而避免毕业论文显得平板呆滞,陷入堆砌材料之嫌。

(2)要合理排序

毕业论文写作使用材料前最后先把材料好好梳理一下,进行分类和排序。毕业论文的基本要求之一是层次明了,条理清晰,要做到这些在使用材料是就要注意材料的先后顺序。材料先后顺序的决定,必须要考虑材料作用的大小、时间的先后、材料间的逻辑联系等因素。如果不考虑这些因素,写进毕业论文中的材料会显得杂乱无章、胡拼乱凑,或是先后倒置、顺序不清,缺乏逻辑性,这样的毕业论文必然是层次不明,条理不清。

(3)要错落有致

毕业论文材料的错落有致是指交错地使用相关的各种类型材料,达到互为印证,互相补充的作用,以利于充分表现主题,同时又可以是毕业论文灵活多变。通过处理具体材料、概括材料、正面材料、反面材料、现实材料、历史材料等,使之互相搭配,交错使用,这样材料才能够相得益彰,珠联璧合,进而充分地表现主题,毕业论文才能够显得生气勃勃。因此,使用材料错落有致,是一个使毕业论文不致呆板的有效防范。

总之,材料的积累要丰富,选择要严格,使用要灵活,只有把材料准备得充足,进行毕业论文写作才会有坚实的基础。

拓展:mba论文研究方法有哪些?

MBA学位论文是强调实用性和整合性,一方面,所有MBA论文应具有企业或行业的应用背景,论文选题要结合学员所在单位或行业的实际,研究内容应为学员所熟悉的领域;另一方面,在研究和撰写MBA论文过程中应阅读相当数量的文献资料,按论文具体类型选用相关实证研究方法,并提出新的观点或新的分析结果(或结论)。

根据MBA教育的培养目的和效果,MBA学位论文研究方法一般有七种方法:案例研究法、诊断研究法、调查研究法、专题研究法、可行性研究法、实验研究法以及质性研究法。

(一)案例研究法。

案例研究是根据所了解的企业经营情况,围绕企业管理问题对某一真实的管理情景所做的客观描述,并进行案例分析。案例研究中的案例是具有典型示范性案例。在研究上,注意不能就事论事,要进行分析和总结,得出能够启发别人的结论。

案例研究的基本要求为:

第一,明确研究对象。案例研究以企业或行业的事件为依据和研究对象,了解案例的价值,内容具有代表性和现实性。

第二,资料真实可靠。案例研究论文应具有所收集的第一手资料、访谈内容和统计资料,反映较为全面的信息。

第三,理论结合实践,从问题分析出发,提出解决措施。

(二)诊断研究法。

企业诊断研究是运用管理理论及方法,可以是企业综合诊断或专题诊断,在企业或行业分析的基础上,找出所诊断的企业在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提出具体可行的解决或改进方案。

诊断研究的基本要求为:第一,确定诊对象。诊断研究对象应为某个企业(不得虚拟),诊断内容应是企业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第二,掌握企业诊断理论和方法,对所诊断的企业进行准确描述。第三,根据诊断内容设计诊断方法,对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科学分析,并在理论运用和与企业进行必要沟通的基础上,提出可行性的改进方案。

(三)调查研究法。

调查研究是运用科学的调查研究方法和统计方法,?企业或行业值得总结的经验或教训进行调查研究、分析,提出有意义的见解,写成调查研究论文。

调查研究的基本要求为:

第一,确定调研对象和目的。调研对象以企业或行业为主,调研目的具有现实意义。

第二,选择调查和论证方法。拟定调研大纲,选择确定科学、合理的调査方法和调查工具,调查数据应具有可靠性和可信度。

第三,得出科学结论。收集调研资料,对样本进行清楚描述、调研目的说明、数据分析结果,运用图表、归纳、推理等分析方法得出科学结论。

(四)专题研究法。

专题研究是针对宏观、微观企业管理中的问题,运用管理学与经济学理论进行深人、系统的分析研究,得出创新性的见解或观点。其基本要求为:

第一,明确研究对象。结合企业、地区或行业存在的现实问题,特别是应对当前改革与管理中存在的现实问题等研究对象描述详尽,突出论文的现实意义。

第二,运用理论分析。分析所研究具体管理方法和管理体系的理论依据,在简要综述收集文献内容、设计框架和方法中应突出创新点的理论依据。

第三,探讨应用范围。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就研究的应用条件、局限性以及推广等问题进行探讨。

(五)可行性研究法。

可行性研究是对项目的建设、生产经营或技术方案的实施可能性、先进性和合理性进行调查研究、分析计算和评价。其基本要求为:

第一,以企业的经营、技术或工程项目为背景;

第二,反映作者在方案比较分析中的思路及选择过程,不能照搬某项目最终的可行性研究论文;

第三,论文应覆盖可行性研究的主要内容,如项目背景说明、备选方案说明、方案比较分析及选择、投资及其他指标估算。

(六)实验研究法。

实验研究方法是对物理学研究方法的借用,原来是在自然科学领域中广泛采用的一种研究方法,后来逐渐推广到社会科学领域内。它是从现实世界中,提炼前提,用实验方法研究变量间关系、特别因果关系的研究方式,也是管理科学研究的主流研究方式之一。

实验研究具有如下的特点可以使人观察到在自然条件下所遇不到的情况,从而扩大研究的范围;可以把某种特定的因素分离出来,以便于分析某一特定因素的效果;便于测量,并从而获得比较可靠的研究成果;可以重复验证。管理学实验研究是由实验者、实验对象和实验手段三个基本部分组成。

(七)质性研究法。

质性研究是在一群小规模、精心挑选的样本个体上的市场研究,该研究不要求具有统计意义,但是凭借研究者的经验、敏感以及有关的技术,能够有效地进行分析。其基本要求为:

第一,可在短时间内收集资料,有利于现存问题的分析。

第二,严格控制研究情境。

第三,以旁观者的角色了解研究对象。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课堂是演绎师生智慧的舞台。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小学语文课堂论文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小学语文课堂论文篇1:《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艺术》 近些年,基础 教育 课程改革在中小学教育阶段不断深入。对传统课程教学方式和理念的纠偏以及新课标下新的教学要求的提出,不仅对整个基础教育课程教学理念具有突破意义,而且对教学过程中的两大主体――教师和学生也设立了新的“角色定位”。课堂教学,尤其是语文教学,一直处于师讲生听的封闭状态。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只是在课堂上完成学习和掌握具体知识的任务,其创新意识和主观能动性很难得到发挥。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课堂教学的实施往往过分强化了教师的“教”,而学生的学习活动则以服从教师的教学设计为基本方式进行着,两者的既定角色主次分明,更不用说“教”与“学”深层意义上的交流与沟通了。 按照《新课程教学设计》所阐述的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概念,“课堂教学中的互动包括师生互动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其中师生互动是课堂人际互动的重要表现形式”,“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就是指在课堂教学这一时空内,师生之间发生的一切交互作用和影响”,“师生互动动态地表现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和相互理解,是一个连续的、双向的过程。在互动中,教师和学生均为具有独立人格的自由主体,都处于一种积极的状态”。由此可见,互动式课堂教学首先就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意识到自身也是这一学习活动中的主体,自己的主观动性能充分发挥到课堂学习活动中。其次,它还要求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度展开,用教材而不拘泥于教材,将文本内容与现实生活相互联系,从而对教材和教学内容进行重新建构。 一、师生互动运行之理论因素 1.课堂教学开放性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有活力的。封闭的语文课程把学生的视野紧紧束缚在规定的教科书和课堂中,这样使得学生的 语文学习 脱离了丰富的语文生活,也使得所学 语文知识 无法有效投映到学生的生活需要中,课堂互动更无从体现。“开放的语文课程以学生的语文生活为依托,强调沟通课内外,开发课程资源,把教材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师生与课程文本的互动,强调师生对课程的建构,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课堂教学的开放性,具体讲,应该主要包括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开放性。教师在教某一课时,针对学生而设定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不能仅局限于这一课所包含的内容范围,而应该在此基础上扩展知识内容、联系相关话题对学生进行更为广泛的知识给予。教学方式的开放性主要体现于对学生课堂知识引导方式的开放性上,不应局限于传统的师问生答,而要让学生充分意识到自己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让学生有自己思考的时间,允许学生提出自己独立的见解,鼓励学生提问、质疑。只有引导学生自主地将语文课延伸至课外,才能收到较好的学习效果,这样的课堂才能让教师和学生实现充分的互动,让教学目的在师生互动中得以实现。 2.课堂教学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特别是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兴趣和情绪往往占据主导因素。作为人文学科,语文是最能发掘和培养人的审美情趣与内在情感的。这在语文教学中,尤其在确立教学目标时,语文的这一内在功能已作为“情感目标”得以明确。 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掌握 语文教材 上的知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就需要让语文课堂呈现一定的趣味性,尽力做到课堂教学形式、教学内容新颖有趣、生动活泼。而这一趣味性对师生互动课堂效果的生成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发掘和设计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了兴趣,那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就会得到提高。教师的积极引导和讲解,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探索,这都是课堂师生互动得以运行的重要条件。 此外,在提高课堂趣味性时教师必须注意:无论是教学形式还是教学内容,在增强其趣味性的同时,教师必须“因材施教”,面对不同年龄阶层和感官特征的学生,其所设计的趣味性必须与之相符或相适。这样才能从多种类、多层次、多角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更好地实现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师生互动。 3.提高学生主体性 要体现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就必须让教师和学生清楚地意识到自己在这一教学活动中所处的位置和应发挥的作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是与语文知识传承、语文文字训练和语文教学管理融为一体的,它的活动形成与有效运行不仅依靠教师优秀的教育 方法 、适当的知识指导以及有效的学习监督,同时也依赖于学生作为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另一主体充分发挥自己的学习主动性,乐于学习,勤于思考,勇于自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活动的接受主体,教师为学生的认识和发展提供种种可以促成的条件,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和工具让学生自己思考和明白“应该学”和“怎么学”,使其从愿意学逐渐转向喜欢学、能够学。 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不仅教师和学生都要有所意识,更重要的是要给予重视,尤其是学生的主体性,应不断强调并促成其不断发展。充分引导和鼓励学生的“动”,启发他们以所学知识为基点,扩大自己的阅读空间和思考空间,使语文课堂教学成为其获得多方面、多层次知识的重要活动。 二、师生互动运行之行为因素 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师生互动除了前面所论述的总体理论性因素外,具体来讲,还包括言语互动行为和非言语互动行为。自文明时代开始,人类的沟通和合作一直是以语言作为媒介的。作为现实生活中的课堂教学更是以语言为媒介,由教师向学生传送知识和培养学习能力。无论哪一门学科的教学,大多都是将教学内容转化为言语并以此为媒介而进行的,也就是说,教师将教学内容外化为学生能接受和感知的显性语言,并通过一系列的言语活动,让学生明确其所获得的知识,而学生也是通过言语活动向教师或他人反馈其所接受的教育信息。可见,言语互动行为是课堂教学活动中最常见的、也是最容易观察到的互动行为。 但言语互动行为并非实现课堂教学活动师生互动的唯一途径,眼神和手势等一些非言语互动行为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也具有重要作用。因为语言的外显性并不能很精确地反映内心要表达的意思,有时甚至会与真实意图不一致,而眼神和手段在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过程中能起到很好的辅助理解作用。有时,师生任何一方一个不经意的眼神或不自主的手势,都有可能给予对方重要的信息,引发强烈的共鸣。另外,现代科技的蓬勃发展也为学校课堂教学更好地开展筑起了一个师生交流和互动的平台。目前,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常运用PowerPoint、Flash动画等辅助工具,教师通过播放演示文稿和动感影像资料既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其学习兴趣,又可以使学生更直观、更透彻地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同时,教师在语言和运用辅助工具上需要做到配合得当、张弛有度,这不仅能为整个课堂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氛围,而且可以使学生更加愉快地投入学习活动中,大大提高教学质量,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师生互动是师生间双向交互的影响,而不是教师对学生或学生对教师的单向线性影响。师生双方都应处于一种积极的思维状态,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和特长,重视和发掘学生的主体性,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把课堂变成师生活动主体间交往互动的空间,让知识在倾听与对话中生成,在沟通与交流中得以传递。让师生互动这一课堂教学效果得以正常且高效运行的重要条件和因素便成为我们必须认真探究和合理运用的重要的语文教学内容。 参考文献: 黄珊珊.追求情境之乐,感悟探究之美: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艺术[J].考试周刊,2015(94). 小学语文课堂论文篇2:《浅议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 【摘 要】小学阶段的语文课程对学生的成长尤为重要,语文的学习是学生开启知识大门的宝贵钥匙,也是学生学习其他课程的重要基础,而此阶段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较弱,因此非常需要教师的指导。本文意图对如何更有效的进行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进行探讨,以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情感体验 新课改要求小学语文的教学要更加注重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关注,在此基础上,构建一个比较开放且具有活力的课堂。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应紧紧围绕着这些理念,发挥才智对学生进行更好的培养。笔者认为,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可以帮助教师更好的进行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 一、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 情感体验主要指用感性带动心理的体验活动,小学阶段的学生处于对知识拥有无尽好奇心的阶段,此阶段教师的行为范式对他们的潜移默化影响巨大,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避免呆板的进行知识讲解,而应将学生的情绪带入到课堂中来。 例如,在学习《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徘岢荆�客舍青青柳舍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首唐诗时,教师除了为学生梳理这首诗的写作背景、诗词内容和艺术特色外,还应创设情境,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以期加深学生对这首送别诗的感悟。例如这首诗是唐代大诗人王维在送别友人元常时所作,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选取两位学生扮演这两位古人,对送别场景进行情景表演,这能让学生深刻体验诗人折柳送别友人的依依难舍之情,而后教师可对此进行延伸,让学生分享自己送别友人的 故事 。用此种方法能够比较有效的寓教于乐,让学生尽情的想象和分享 经验 ,深化学生的情感体验。进一步将能使学生对古代的送别诗产生亲近之感,更加理解友人相送的悲伤之情,这将使学生逐渐体会到诗歌之美,语文之美。 在讲授一些课文时,小学语文教师也应当注重灌注情感,使学生身临 文章 之境,体会作者在写作时的感悟和思想,通过自己的情感体验来推己及人。比如在学习《小抄写员》这篇课文时,除了引导学生理解叙利奥为了减轻父亲的家庭负担所做的努力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讲述一些与父亲之间难忘的事情,教会学生体会子女与父亲之间的亲情是宝贵的。语文的教学不仅仅是教会学生读书写字,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成为有责任感,有爱心的可造之材,这才是教育的真正目的。因此教师在进行语文课堂教学时,不可以忽视这一点。 二、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 读写能力是学生学好语文的重要基础之一,小学阶段的学生正是 记忆力 较为出众的时期,在这个阶段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往往是十分有成效的。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应注意这一点。 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需要加强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阅读是汲取知识的最好方式。众所周知,阅读不仅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也是写作的基础,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就要求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注意对学生的默读和朗读进行重点考察,同时教师要注重训练学生阅读的速度和关注学生的阅读质量。训练学生的阅读速度有利于学生在阅读时对课文内容进行取舍,对重要的课文内容进行概括归纳。这种方法将有效的缩短学生的阅读时间,为课堂教学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同时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关注学生的阅读质量意味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的阅读内容进行选择与精简,教师应挑选适合学生的内容让学生阅读,因此这些阅读的文章不能够太过困难也不能太过简单。这样能够比较有效的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从而增强学生对语文学习的自信。 除了加强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外,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还应注意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读与写是不能够分开的两个重要部分,因此在对学生进行阅读能力的培养时,教师还应着重加强对学生的写作能力进行培养。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要求教师在讲授课文后,训练学生进行 读后感 的写作。例如在学习《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课文后,教师在课堂上应要求学生写出自己对于这篇文章的感想,无论是对于小女孩贫困的同情,或是想要对小女孩施以援手,还是对于当时社会的不满,学生都可以通过自己写作的读后感抒发出来。长期的写作练习,能让学生对于课文的理解更进一步,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同情心,使学生的语库和写作角度得到拓宽。因此,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是十分有必要的,这有利于增强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运用语文的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 三、因材施教,求同存异 新课改要求教师在教学时注重“以人为本”,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要牢记以学生为主体。学生的学习能力有高有低,成绩有好有坏,教师不应当因为某位学生的成绩不好而歧视学生,亦不应因为某位学生的成绩优良而过分优待。对于学习水平高低不同的学生,教师要因材施教,求同存异。 首先,因材施教,求同存异,意味着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行的提问活动不应只针对成绩好的同学,对于成绩不好的同学,教师也应一视同仁的进行提问。学生若知道答案或答得较好,教师要及时的进行夸奖赞扬;学生若不知道答案或答得较差,教师也应进行鼓励并指出错误,以期学生能够得到进步。 其次,因材施教,意味着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对于不同学生的薄弱环节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例如一篇诗歌,有些学生可能朗诵的有感情,有些学生可能背诵的比较快,有些学生可能背诵的好却默写不出来,还有些学生可能会默写但是错字较多等。面对这些不同的情况,教师要及时的进行指导,让学生们相互学习,背得不好的学生就多背诵几遍,容易写错字的学生就将错字誊写几遍,多看多写。如此一来,学生们的薄弱环节就能够得到补充。其他类似的一些学习问题教师也可适当的依照这种方法进行教学,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 最后,因材施教,求同存异要求教师对于学习进度不同的学生要有包容心。一个班级里,往往有些学生学习的较快,一些学生学得较慢,遇到这种情况,教师不应慌乱,而要耐心的指导,允许学生出现学习进度快慢不同的情况,教师要有耐心,能够有意识的对学生进行帮助。通过因材施教,求同存异的教学,学生对于语文的学习兴趣就会得到有效提高。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需要教师注重对学生情感体验的培养,同时还要加强对学生读写能力的培养,最后教师还应当以学生为主体,因材施教,拥有求同存异的教学态度。这将十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为全面培养学生奠定坚实的基础。 小学语文课堂论文篇3:《试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策略》 【摘 要】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对 其它 各门功课的学习起着一定的奠基作用。教学是每个语文教师教学上的重点,课堂教学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课堂是引领孩子走向智慧的主阵地。 【关键词】情境教学;课堂教学;激发兴趣;扮演角色;多媒体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对其它各门功课的学习起着一定的奠基作用。教学是每个语文教师教学上的重点,课堂教学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课堂是引领孩子走向智慧的主阵地。如果,我们一味地让孩子的思维在课堂上如此“沉睡”下去,可以想像,后果是不堪设想的。情境教学成为丰富 儿童 语汇、发展儿童语言的极好途径。因此,这种方法广泛运用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并能通过一定的途径,把学生带到作者笔下的那个情境中去。 一、情境教学策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地位及作用 情境教学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制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场景,以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材内容,促使他们的心理机能全面和谐发展,只有美好和谐的语文课堂心境,才能让课堂充满创造,充满生命的活力 小学语文教学中,情境教学的运用,使整个课堂充满了勃勃生机。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词汇,锻炼了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情境的生动、形象、有趣,激起学生的情绪,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即情境能体现教材的特点,突出教材重点,突破教材难点,从而促进儿童知识的、能力的、智力的、情感意志的尽可能大的发展。 情境教学,是在对社会和生活进一步提炼和加工后才影响于学生的。诸如榜样作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课内游戏、角色扮演、诗歌朗诵、绘画、 体操 、 音乐欣赏 、旅游观光等等,都是寓教学内容于具体形象的情境之中,其中也就必然存在着潜移默化的暗示作用。 二、情境教学策略在语文课堂中的应用 1、创设融洽,和谐的教学环境。 美国教育学家罗斯福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详的课堂气氛,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亲其师而信其道。学生是教育活动中的参与者,专制、压抑的课堂氛围抑制了学生的创造意识,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则有助于保护学生的创造灵感。 从步入教室的那时起,就要把微笑带入课堂,把对孩子们的激励带入课堂,教师的每一个眼神、表情、话语、举动都充满着一颗爱心,用爱心去对待学生,以和善的面孔去面对学生,学生自然会跟着友好的人一起走进知识的海洋,从而可以轻松,愉快的学习,进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佳境。 2、激发兴趣,创设情境。 作为低年级的学生,自控力相对比较差,注意力很容易分散。那么,作为教师,就应该考虑这一点,注意从这一点出发,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充满信心去学习。 我在教学生学习拼音时,就采用了“拼一拼”“找一找”的方法,使学生掌握了三个复韵母的拼读方法,达到了教学目的,当我出示音节卡片时,学生们轻声拼读h-u-ang-huang,随着我抽动卡片,同学们一会儿拍手,一会儿摆头,主动积极的学习着,一张张音节卡片,一个个实物形象,一次次的演示动作,创设了极佳的教学环境,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扮演角色体会情境。 课堂上学生扮演角色,学生站在该角色的立场上,深入课文讲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学生的心理位置换成了课文中人物的心理位置,这样不仅能将教材形象展现,同时还能理解课文,扮演的越真,就越感到亲切。越感到愉快、越感到轻松。 在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两只小狮子》,这篇课文就有几处对话,是一篇要求分角色朗读的课文。为了让学生上好这节课,我做了些头饰,还在黑板上画了棵小树,作为背景,让朗读的孩子戴上头饰上台表演,同学们又高兴,又激动,人人都锻炼了自己的能力,而且每个学生都读得非常投入,很有感情,在这快乐的教学气氛中,不仅加强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为学生提供交流的机会,缩小了同学之间的距离,增进了同学之间的友谊。教学情境的创设,大大提高教学效率。教师恰当地运用各种情境创设 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提高他们的智力水平,使学生乐于学习。 4、语言形象生动、创设情境。 语言是一切活动的基础,缺少了语言人类将无法沟通,无法进行交流,语言已经成为人类沟通的工具,是人类传播语言的媒介,在创设情境中,可以为学生提供表达心声的场所,从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语言对语文教师而言,是极好的煽情、启智工具,语文教师要依据教学内容的特点优化教学语言,使教学语言更凝练,更优美,更富有艺术性和感染利,从而最大限度地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语文是基础,是铺路石,学好语文是关键,语文课堂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一定能提高教学效果,帮助孩子们学好语文。 三、情境教学策略在语文课堂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语文课程标准》:语文教学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学生的思想品质、道德修养和审美情感。因此,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贯彻新课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核心理念,不遗余力地探索和运用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方法等,为传统教学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使新课改的实验进一步走向深入。由于一些教师对语文新课标理解不够到位,对新教材的挖掘不够深刻,在语文课堂教学的情境创设上出现了一些误区,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现象。 1、对“情境教学”的内涵和外延不够清楚,不考虑课文内容和学生实际,盲目创设情境,对学生学习缺乏正确引导。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而情境教学则是通过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让语文教学进入情感领域,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凭借情境,把知识的教学、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发展以及道德情操的陶冶,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2、单纯为了课堂形式“活”而创设情境,过分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创设情境,不考虑课文内容所传达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语文教学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 3、有活动没体验。课堂上,学生一会儿忙活这,一会儿忙活那,教室里乱糟糟、闹哄哄,却称之为“动中学”这种活动是外在多于内在,动手与动脑相脱节,目的性差,为活动而活动,没有 反思 。 4、多媒体课堂形式单一化。多媒体教学虽有生动直观的一面,但是如果一味的依赖就又会使课堂成为变相的满堂灌,只是把教师的单一讲解变成了机械的放映。曾听一位老师的多媒体课,这位老师整堂课就坐在电脑前一个幻灯片接着一个幻灯片放映,学生只是观看根本没有参与这节课的讨论,像这样的课,学生久而久之就会厌烦。对此,我们还需在多媒体课堂教学方法的多样化上反思,使其真正的服务于课堂,成为有效的辅助教学手段。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因斯坦也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作为语文教师,我们一方面要从自己的教学实施过程中多 渠道 多角度的创设教学情境,全方位的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入手,另一方面应从培养学生的 学习方法 入手,使他们在感兴趣的基础上由被动地学转变为主动地学,在自主、合作、探究中赢得兴趣,在师生互动的良好氛围中学得知识。 猜你喜欢: 1. 语文课堂教学心得体会 2. 小学语文高效课堂心得体会 3. 浅谈小学语文的魅力课堂 4. 小学语文教学毕业论文完整范文 5. 小学语文教育相关论文

城市形象的整合营销沟通。2003年底,韩国广告学会向汉城市政府提交了《21世纪一流城市的汉城城市营销战略研究规划方案》,被汉城市政府采纳。从2004年开始,汉城的城市营销,重点是城市形象营销,开始逐步进入规范的整合营销沟通阶段。规划方案对目标受众的媒体接触进行了深入研究,在诸如城市品牌推广、汽车使用制度宣传及清溪川复原工程的宣传等方面,都设计和实施了成功的整合营销实践。值得一提的是,除常规的公关、广告、推销、促销等沟通手段的整合,汉城还发展了城市宣传大使这一城市形象营销新手段,使城市整合营销沟通更具活力和效果。2003年1月15日,汉城市聘任13位著名人士为汉城市宣传大使。 节事营销。创造或利用节事开展城市营销,是汉城城市营销的一大特色。汉城的节事活动主题多样、举办频繁,市民的参与热情也很高。节事活动包括汉城文化节、汉城市民月、清溪川庆典等。 会展营销。会展业是汉城市政府着力培养的新型产业。汉城致力于打造世界级国际会议举办城市的形象。从国际会议举办次数来看,2001年汉城市名列世界第8位。到2012年,还约有100余场次大型国际会议已确定或协商在汉城召开。 广告与公关宣传。汉城在广告和公共关系方面积极投入,在国内外媒体也有一定的广告投放。同时,在公共关系方面也很重视,如每年举办“汉城的故事”有奖征文活动面向市民和外国人展开,获奖作品集结出版,成为宣传汉城的重要资料。汉城的城市营销还特别注重海内外的媒体公关宣传。如在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赞助专栏,定期播出有关汉城正面形象的报道等。 文化体育合作营销。主要举措有汉城市与职业足球队“FC汉城”的合作,“Hi Seoul”城市品牌与汉城中小企业的合作,与其他企业的合作营销以及其他体育合作营销。如2003年9月,李明博市长被接纳为汉城职业篮球队“三星Thundus队”的球迷队名誉队员。 网络城市营销。目前,汉城具有典型营销功能的网站就是汉城特别市弘报规划局所建设和维护的汉城在线网站和“数字汉城”。值得一提的是汉城的网络服务基础设施。2003年2月,历时3年、投入92亿韩元预算的汉城市电子网络正式开通,标志着汉城已建成世界领先的城市专用高速信息网。

关于负效应论文范文资料

挫折应对能力是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与和谐发展的重要因素。提高青少年挫折应对能力,应成为当前学校推进素质 教育 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有关挫折与心理健康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当今高职学生面临着复杂的社会环境;在年龄上正值心理走向成熟但又没有完全成熟的特殊时期。在挫折来临之时,他们大多会产生消极的反应,影响到生活。针对这种现状,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的 方法 ,对高职学生的挫折心理特点以及反应做出全面的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供参考。

【关键词】高职学生 挫折心理 对策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 编号】1674-4810(2013)10-0037-03

近年来,高职学生在学习与生活过程中面临着许多问题:学业的竞争、环境的适应、经济负担的加重、角色的转换、人际关系的困惑、恋爱的烦恼、就业的压力、“三观”的确立、自我价值的实现等等。在这种情况下,部分适应能力差的学生往往经受不住挫折。面对挫折时,他们大多产生焦虑、固执、抵触、退缩、逆反等心理反应,更有甚者会轻生厌世。针对这种现状,及时采取行之有效的挫折教育来提高高职学生的抗挫能力,使他们保持积极向上的情绪状态,身心健康地生活和学习,已经成为社会以及学校需要迫切关注的问题。

一 调查基本情况

1.调查对象

2.方法和工具

本次调查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在发放问卷调查的同时辅以访谈。调查共发放问卷380份,回收有效问卷347份,有效率91%。调查数据采用 Excel 和SPSS17.0进行分析。

二 调查结果

1.高职学生挫折心理特点

本调查从自尊、自我实现、环境适应、学习、 人际交往 、就业、经济、家庭、恋爱九个维度来全面调查高职学生所遇到的挫折情境。

农村学生与城市学生相比较只是在自尊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农村学生普遍经济条件比城市学生差,表现在自尊方面农村学生挫折感更强。

2.高职学生挫折行为反应

受挫后的积极行为表现是个体在遭受挫折后不失常态的、有控制的、能够转向摆脱挫折情境为目标的,并且能够保持冷静,面对现实能够审时度势,采取积极的态度来对待挫折的理智行为。调查显示,高职学生受挫折后的积极行为反应由高到低依次为重新定位,继续努力(56.3%);战胜逆境,奋起升华(24.1%);坚定目标,矢志不移(19.6%)。在遭受挫折后,大部分高职生选择重新定位,降低目标期望值,调整行事方法,战胜现实困难,实现心灵的升华。

三 高职学生挫折心理教育的对策

挫折教育不仅关系到高职学生自身的健康成长,而且关系到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所以,我们必须针对高职学生挫折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结合高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采取有效 措施 解决高职学生挫折心理教育问题,引导高职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促使高职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和生活,培养高职学生良好的精神状态。

1.加强认识,开展挫折教育

挫折对人的影响并不完全取决于挫折本身,更重要的是取决于受挫人对挫折的认识和反应。所以,加强挫折教育,主要是使高职学生认识挫折产生的必然性和合理性,让学生明白:世界是不完美的,残缺也是一种美。

从高职学校层面来说,必须要开展挫折教育。学校在进行挫折教育的过程中,要通过一定的对策使学生正确认识挫折、预防挫折、正视挫折,在挫折中升华。如通过设置心理教育课程,提高学生的挫折忍耐力,使学生形成勇于进取、乐观向上的品格;让学生系统地学习心理学知识,树立起正确的挫折观,增强高职学生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但开展挫折教育并不仅仅在于课程的设置,而应该从根本上重视高职学生的挫折心理问题,采取各种方式使挫折教育落到实处。如加大辅导员队伍,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心理工作,对学生的思想问题、政治问题和心理问题进行教育,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另外,高职学校在专业课的教学上也要保证专、精、尖,以保证学生较高的竞争力,不至于因就业受阻产生强烈的挫折感。

2.乐观积极,保持良好心态

在挫折教育中,教育者的主导作用是外因,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是内因。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本,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因此,在挫折心理教育过程中,学生自身的认识和心态非常重要。

高职学生可以通过参加 社会实践 ,寻找克服困难、战胜挫折的方法。另外,也可以在实践中体验“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的感受,对自己进行意志磨炼。同时,学生要树立正确的挫折观,要明白人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道理。生活中遇到挫折是必然的,不能只看到挫折会带来障碍这一坏的方面;还要意识到挫折能够磨炼一个人的意志,并使其心智得到成长,学会变压力为动力。遇到挫折时,还要寻找合理的感情宣泄方式,如主动与老师、同学、朋友进行理智的倾诉,参加各种体育活动, 消除紧张 心理,释放内心的消极情绪,恢复心理平衡。

3.及时主动,保证良好沟通

当代高职学生大部分是“90后”,从小是全家人生活的核心,在学校也受到老师的爱护。但是,综观高职学校如今的校园环境,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师生关系不再像小学、中学那样亲近,学生也都具有一定的独立性,所以他们难免会缺乏情感上的沟通,感到孤独。

因此,高职学生家长作为学生最亲近的群体,也应该在挫折心理教育中发挥一定的作用。家长应该营造出一个民主的家庭氛围;采用各种方式和孩子做深入的交流,比如电话、短信、书信、QQ、微博等方式;特别是单亲家庭孩子和农村家庭孩子的家长,要通过正确的引导让孩子有充分的自信心迎接生活中的挑战与挫折。对孩子的行为要进行有利的引导,不仅要批评错误的行为,更要适时进行鼓励和表扬,让孩子在不断被肯定的过程中建立起自信。

参考文献

[1]李彦争.新时期大学生挫折教育问题研究[D].河南大学,2008

[2]赵建霞.当前大学生挫折教育探析[D].广西大学,2008

[3]唐书怡.大学生挫折心理研究[D].西南大学,2009

[4]叶秋莉.论当代大学生的挫折心理及其教育对策[J].科技资讯,2011(19)

[5]张亮.大学生挫折心理成因及教育对策之管见[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12)

摘要:近年来,我国广大青少年的心理素质问题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青少年因心理承受能力差,无法面对失败和挫折,从而产生过激行为,导致严重后果的事件时有发生,要对青少年进行“挫折教育”的呼声日益迫切而强烈。本文在分析青少年挫折心理的成因、行为表现以及挫折心理对青少年的影响的基础上,提出对青少年进行挫折教育的建议。

关键词:挫折 挫折心理 挫折教育

一、引言

情景一:一只蝴蝶努力挣扎着想要爬出蛹,好心的路人不忍心看到它受这种的痛苦,于是帮他撕开了蛹壳,然而重获自由的蝴蝶却拖着无力的翅膀,在地面上挣扎了一番后就死去了。

自然法则规定:初生的蝴蝶必须要利用在蛹壳中挣扎的机会使体液充盈到翅膀上,这样才能让翅膀拥有展开和振动的力量。

情景二:一只中年雄鹰,它将经历150天如凤凰浴火的痛苦和折磨,然后得到重生。在150天里,它会用喙去打岩石,直到喙完全脱落,等到新喙长出来,它忍受着痛苦将旧羽毛和不再锋利的指甲都拔掉。几个月后新的羽毛长出时,雄鹰又可以展翅高翔。

自然法则规定:当鹰活到40岁时,喙和指甲已经老化,翅膀也开始钙化,让它无法捕捉到猎物,这时它若能够忍受150天的煎熬,它将重新获得锋喙、利爪和轻羽,并继续享受30年的寿命。

可见,不能经历生命过程中的挫折和阵痛,就不能拥有精彩生活的力量。

二、青少年挫折心理形成的原因

青少年挫折心理产生的原因包括主观和客观两方面的因素。具体的讲,期望与现实的冲突、社会理想与现实生活的冲突、独立与依赖的冲突、自尊与自卑的冲突、求知欲望与识别能力低的矛盾、情感与理智的矛盾等均是其产生挫折心理的主要原因。

三、青少年挫折心理的行为表现

挫折是每个人一生必然经历的过程,但研究表明,青少年学生遇到挫折后的反应分为理智反应和非理智反应两大类。

理智反应表现为:青少年在遭受挫折后,能采取积极进取的态度和妥善的处理办法,通过调整目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3)05-0098-01标等来对付挫折。如学生对某次失败的考试能采取客观分析失败原因,认真 总结 经验 教训,并作出下次努力的态度;对某种上进的愿望不能马上实现采取不气馁,不放弃,并且以实际行动来争取的态度。

非理智反应表现为:当遇到一定程度的挫折,青少年学生表现出强烈的情绪反应或者极端的行为表现,具体表现出情绪极度不安,感到自卑,逃避现实,推诿,攻击他人等过激行为。

四、挫折对青少年心理的影响

(一)挫折对青少年成长的负面效应

国外学者对1000多名受到挫折的中学生进行观察实验,发现被观察者在行为上表现出的心理和生理反应有25种。(1)全身紧张;(2)活动过多;(3)焦虑不安;(4)难以入睡;(5)食欲减退;(6)小便频繁;(7)极愿向人诉说;(8)力求达观;(9)有重新检讨之意;(10)愤怒;(11)兴奋;(12)极力避免与人接触;(13)情绪抑制;(14)食欲亢进;(15)苦恼;(16)颤抖;(17)腹泻;(18)疲惫不堪;(19)思睡;(20)烦燥;(21)恶心;(22)活动减少;(23)便秘;(24)关心身体健康;(25)呕吐[1]。从实验看出:如果一个人遭到挫折时,不能较好发挥自身的能动作用,就会不可避免地出现心理上的种种冲突和功能上的紊乱,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二)挫折对青少年成长的正面效应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适度的挫折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它可以帮助青少年驱走惰性,促使人奋进,使其迅速成长。青少年在适当的挫折的刺激下,他会感到自己有不足、有需求,从而逐步激发无限的创意和智慧,化危机为转机。

现在的青少年长期生活在优越的环境中,他们很少遇到真正意义上的挫折,他们对生活中的困难都体验不深,生活中小小的麻烦都很容易让他们产生挫折感,长此下去,容易导致其没有坚强的意志,一旦遇到挫折就被击垮了。实际上生活中许多轻度的挫折都是一次很好让青少年得到锻炼意志的机会,当他们能一次次从挫折中很好的走过来,他将变成生活中一个真正的强者。

五、青少年挫折心理的调适和教育

(一)有意识让青少年进行适当的挫折体验

实践证明,只要我们有意识的培养青少年学生,让他们学会用一种积极的、正面的方式去面对挫折,他们就可以在以后的成长过程中面对困难时,不会产生过多的挫折感,能够用平静的心态看待生活。因此,在青少年学习生活环境中,教师或者家长可以让他们尽情展示和锻炼自己,放手让他们独立处理问题,尽量不要剥夺他们体验失败的权利,在其体验失败之后,教师和家长可以启发青少年总结其失败的原因,进行自我教育。

(二)实施挫折心理教育,提高青少年耐挫能力

每一个人都会在学习生活中遭受到各种各样的挫折。如何保持思路清晰,并能在挫折中成长和改善,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态度。当青少年学生遇到挫折时,教师和家长要引导他们正确认识挫折的两面性:挫折既会给人带来烦恼和痛苦,也能使人奋起、成熟,让人从中得到锻炼,受到教育。在对青少年实施挫折教育时,一定要让他们充分认识挫折的积极作用,引导他们正确地对待挫折。

总之,青少年在通向目标的道路上遇到挫折时,一定要静下心来,认真分析,只要发现该目标是可以实现的,就不要灰心丧气,而是要鼓足勇气,加倍努力,克服重重困难,直至最终达到目标。

参考文献:

实际上,科学的双刃剑功能与技术的双刃剑功能有一点是不同的。技术的双刃剑功能是先天的或者可以说是“胎里带”,而科学的双刃剑功能,尤其是科学的负作用则是后天的,是科学从自发阶段到自觉阶段的产物。科学和技术自从17世纪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以来,不但充分显示了它的造福功能,也逐渐暴露出对自然和社会的危害。这是西方社会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相继产生技术乐观主义和技术悲观主义以及反科学思潮的主要原因之一。现在,科学和技术是一柄双刃剑的观点已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同。但是,第一,技术悲观主义者大多如同中国两千多年前的老子和西方近代的卢梭一样,仅仅认为技术会扭曲人心,不利于社会的“淳风化俗”,而很少考虑科学和技术对社会经济发展过程本身的作用。第二,人们对这一问题的认识还基本处于“知其然”状态,很少追问它的“所以然”。这主要因为,对这个问题的认识至今多局限于感性经验层面,即通过大量经验事实认识和提出这个问题,缺少对科学和技术自身的理性分析。老子的“有机器者必有机心”虽然带有一点理性逻辑,但如上所述,它仅仅预示了技术对人性的扭曲,并没有发现技术对社会更多的消极影响。第三,很多人议论科学和技术的双刃剑作用,是将科学和技术不加分别地捆在一起,笼统地议论,很少有人将科学和技术各自的双刃剑功能单独进行分析。这样一来,势必赏罚不当,甚至使科学代科技受过。首先,科学属于认识活动,技术属于改造活动。认识活动以真理为标准,改造活动以功效价值为标准。其次,就科学的原初意义而言,它并没有实用目的,而技术的目的则是十分实用的。科学作为一种活动,最初仅仅因为人对奇妙的大自然感到惊异,因而产生了“想知道”或“想明白”的意识冲动,并不想去改造什么。科学发展的最大进步是科学从自发阶段跨入自觉阶段,即从仅仅出于好奇的“想知道”和“想明白”发展到为了某种实用目的的“应该知道”和“应该明白”。与自发的科学不同,自觉的科学也是以实践为目的的,因此,科学的双刃剑功能在其自发阶段,只具有客观的意义,缺乏主观故意。科学只有进入自觉阶段之后,才有了实用和功利目的,增加了主观方面的双刃剑功能。但技术就不同了。技术从一开始就带有明确的实用目的,即为了人的生存和持续发展而主动地改变客体的形态。技术和科学的这一区别,可能就是它们在最初曾经各行其是的原因。科学史表明,科学和技术最初并不是紧密结合的,许多科学成果的实用目的在当时甚至在很长时间都不能显示出来,许多技术也不是在科学的指导下发生的,而是一种经验和技巧,带有偶然性。科学和技术的结合是一个历史过程。这个过程可以说是技术的幸运。因为技术逐渐明白,科学所发现的规律可以为它所用,可以启发它,成为它的理论依据,使它可以排除盲目性,成功的几率也就大些。这一过程同时启发了科学的自觉化,因为科学原理汇入技术活动中,就极大启发和指导了技术活动,也实现着改造客体、服务人类的功能,使科学的价值从认识领域间接地跨入实践领域,开始了自觉化的过程。但无论怎么说,有一点可以肯定,即科学的实用目的或实用功能是间接的,是通过技术实现的,而且科学和技术对社会发生作用都是通过其成果显示出来的。科学以揭示客体规律为目的,其成果多为观念形态,技术以改变客体的存在形态为目的,其成果多为实物形态。因此,相对于科学成果,技术成果对社会的作用直接得多。科学的双刃剑是通过技术成果得到显示的。科学是人类探求客观规律的活动。这个定义除蕴涵了规律的客观性之外,同时说明,科学是人的活动,人的活动尤其是像科学这样的创造性思维活动一旦不再是自发的行为,就和技术一样,也体现着人的目的,带有强烈的主观倾向。客观规律本身是价值中立的,它既可以造福人,也可以危害人,比如电,它既可以优化人的生活,又可以摧残人的生命。当科学活动具有了实用目的之后,就既有利用和发扬或者避免和弱化客观规律造福人类之功能的那一面,又有利用发扬或者避免或弱化客观规律危害人类之功能的那一面。这两个方面的目标在一个具体科学活动中往往是一致的。因为造福自己与危害他人往往是同一个过程,一方是另一方的条件。即使只是为了造福人类,有时也难免带有副作用。比如,科学发明出了肥料、农药,目的是造福人类,但肥料、农药使粮食、菜、果,甚至饲料、肉类蛋类都会浸染上某些毒素,危害人类健康。由于科学和技术的双刃剑功能从客观意义上说是必然的,科学技术活动就只能尽量规避和抑制其负作用,而不可能彻底消除它。真正的问题在于人类分为不同的利益群体,比如不同的阶级、阶层、集团、国家、民族,每一个利益群体从根本上说都在维护和争取自己的利益,削弱和侵夺对方利益,所以,人类历史上就充满了这样的现象,即有些利益集团有时候会故意利用科学技术成果危害人类的功能去对付对方,指示或组织科学家制造出枪炮杀害人,制造出药物毒害人。原子弹的发明成功,便是这一目的促成的结果。现在,科学界关于科学伦理的呼声很高,呼吁各国政府和科学家对人类的生存和持续发展负责,在发展科学和技术的时候,保护环境,保护生态,保护人类,充分发挥科学技术造福人类的功能,坚决克服和制止危害人类的科学技术成果。这虽然旨在唤起科学家尤其是政府的道义感,但是,历史证明,道德总是让位于利益的,因为利益是针对利益主体自身,而道德一般总是针对他人。比如,我要求一个人讲道德,无异是要求他降低自己的利益诉求去照顾我或其他人的利益。当这种降低自己的利益诉求仅仅局限于“降低”,而不至于损害他的利益之时,他才会讲道德。当“降低”超出一定限度,将损害他的利益,他是无论如何不会接受并行使某种强加于他的道德,因此,伦理在利益面前是软弱的。所以,人类一天不结束这种利益集团的分割状态,斗争就不会停止,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就肯定受到互相对立的利益集团的普遍重视,他们必然会利用科学技术的负面影响去保存自己,发展自己,对抗对方。当代国家无论是以何种国体形式出现,政治权力都是相当大的,也都非常重视科学和技术,这就使科学和技术不但从活动形态变为理论体系形态,而且成了一种国家建制。科学技术的发展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越来越成为一种国家行为,越来越要依靠国家的资助和管理,而国家恰恰是不同利益群体的集合体。因此,每一个国家在发展科学技术的过程中,必然会以种种借口在发挥科学正面作用的同时对科学尤其是对技术的负面作用也加以堂而皇之的利用,制造一些危害另一部分人的技术产品。当每个现代国家都以特定的理由故意利用科学技术的负面作用去“发展”科学技术时,科学和技术便发生异化,从造福人类变为危害人类。只有实现了世界大同,人类不再存在相互冲突的利益集团,才有可能全面抑制科学的负面作用,充分调动和发挥科学的正面作用。但是,这个目标的实现,假设有可能,也是非常非常遥远甚至是遥遥无期的。因此,在人类还继续分割为不同利益集团的时期,我以为要发展科学的造福功能,抑制其危害功能,除了从主观上不断加强科学尤其是技术伦理的教育之外,还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努力:第一,实现科学主题的转换。以往的科学,无论是出于对自然的好奇,还是出于有目的的自觉认识,其主题都是朝着启发技术和引导技术的方向,帮助技术确定“可以干什么”。由于技术先天地具有双刃剑功能,科学越是对技术具有启发和引导意义,就越会成为技术的帮凶和开路先锋。因此,往后科学的发展,我以为应当从指导技术“可以干什么”这个主题转变为规范技术“不可以干什么”这个主题上来,即从对技术的指导功能转变到规范功能上来。第二,联合国作为国际协调组织应当顺应全球化趋势,制定出有权威的国际性公约,严格审定和限制那些有可能危及人类生存和持续发展的科学技术成果。只有这样,科学技术对社会的负面效应才能得到有效控制,变成造福人类的利器。

如何高效的整理论文文献资料

一、对PDF文档添加标注使用新版的Adobe Reader或者Foxit Reader可以在PDF文档中添加附注内容,以Adobe Reader为例,点击工具栏上黄色的“添加附注”及“高亮文本”工具图标即可实现。下图中,先高亮一段文本,然后在黄色背底的高亮文本上点击右键,在右键菜单上选取“打开弹出式附注”项即可添加注解文本。这一功能有助于在阅读文献的时候留下附注痕迹,方便日后的回溯整理工作。下图的例子中我分别给文献标题和摘要部分添加了中文释义。所有的附注工作完成以后,按工具栏上的保存按钮即可连同所有附注内容一并保存在原始PDF文档中。二、用思维导图组织文献1.构建文献导图思维导图(Mind Mapping)是一种图像式思维的工具与及一种利用图像式思考辅助工具来表达思维的工具。使用一个中央关键词或想法引起形象化的构造和分类的想法; 它用一个中央关键词或想法以辐射线形连接所有的代表字词、想法、任务或其它关联项目的图解方式,利用不同的方式去表现人们的想法,如引题式,可见形象化式,建构系统式和分类式,普遍地用作在研究、组织、解决问题和政策制定中。一个思维导图有着中心话题并有沿伸开来的子话题的图标,像一棵树一样,其视觉结构使得很多人的学习更加高效。本文介绍一款专门为研究者设计的思维导图工具Docear(官方读音:dog-ear),其前身是SciPlore MindMapping。Docear是开源软件,可供免费下载,支持Windows、Linux和Mac OS用以图形化的方式对文献进行可视化管理,软件详细操作指南参见用户手册页。Docear可以监视一个文件夹内的新文件。利用这个特点我们可以将所有的PDF 文件在思维导图中列表。无论何时在网上发现一个新的PDF 并存储到硬盘上,就会立即显示到既有的思维导图中。安装完毕以后,选取“文件”菜单的“新建”项开始建立新的思维导图。点击画面中央的“新建思维导图”,在鼠标右键菜单中选取“Monitoring”—“add monitoring folder”,即弹出“Save Map”窗口,为新建思维导图设定文件名并保存后,弹出“Choose a directory with PDF Files”对话框,选择存放文献的文件夹即可。下图所示为思维导图的折叠(Alt + Page Up)到最后一级分支,直接对应我的子文件夹名。展开(Alt + Page Down)所有节点以后,画面会表现为一张很大的图表。从下图中可以看到,第二级节点对应的是文献文件名,而第三级节点因PDF文档的结构不同有所区别,某些PDF文档的内部结构(标题、作者、段落以及图注等)也能被展开。注意下图中的中文部分是我在上文中添加的PDF附注,这意味着我们阅读文献的过程中在PDF文档中添加的重要附注能够全部包含在Docear所生成的思维导图中。 2.重新组织文献组织结构鼠标点击导图中心位置的“新建思维导图”,按键盘上的“Insert”键即可插入新的节点,本例中将新节点命名为“早期预警”,然后通过右键菜单的剪切、复制、粘贴等功能将原先位于其他节点下的文献移动到新建的“早期预警”节点下。通过这一操作,研究者可以自如地重新建立文献的组织结构,同一篇文献可以出现在两个不同方式(或主题)组织方式的节点下,比如我们可以通过文献的内容、类型、重要性、已阅未阅等等分类方式组织自己的文献结构,比起用文件夹方式组织的文献的方式具有不可比拟的优越性。3.其他功能如果你在文献阅读中添加了新的附注内容,也可以导入到现有的思维导图之中,在导图中点击对应文献的节点,在右键菜单中选取“PDF”—“Import new annotations”即可完成操作。在文献节点的右键菜单上选取“Edit note in dialog”即可在弹出的小窗口中为该文献添加注释,该注释仅保存在思维导图中而非PDF文档中,添加的注释在思维导图中具有悬停效果。三、获取文献引用信息在撰写论文或者项目申请书的时候,都需要注明引用文献的来源出处,假如平时工作中没有做好整理索引那将会是一件让人沮丧的事情。本文介绍的方法是在检索下载文献的同时,自动完成文献引用信息的获取和整理工作。用到基于Firefox浏览器的免费软件Zotero,Zotero作为Firefox的插件,在进行联机文献检索的时候协助完成文献相关的作者、摘要、期刊、会议、卷、页、日期等信息的自动获取。Zotero支持列表中所有联机文献数据库,另外还可以在Amazon上直接获取书籍的相关信息,这个页面以视频片段的形式罗列了Zotero的操作要点,帮助用户快速掌握其操作要点。1.软件安装首先需要下载安装Firefox,my favorite web browser!完成以后运行Firefox,在Firefox的地址栏输入Zotero的下载地址,在打开的页面中点击“Zotero 3.0.3 for Firefox”,Firefox会自动执行安装过程。安装完成以后Firefox的右下角会出现Zotero图标。2.软件使用用Firefox打开文献检索页面,如下图所示为IEEE Xplore,检索工作与一般的操作并无二致,通过关键词筛选感兴趣的文章条目,然后打开目标文献详细信息页面准备下载PDF文档。注意这是浏览器地址栏的右侧会出现一个白色的类似文档条目的小图标,如下图所示,位于红色线框中央,绿色小伞图标的左侧,将鼠标移动到这个白色小图标上面会出现“保存到Zotero”的提示。点击这个白色图标,稍过片刻浏览器右下角会出现“保存条目…”的提示框,这意味着包括摘要在内的本篇文献的相关信息已经采集到Zotero中了。点击Firefox浏览器右下角的“Zotero”图标会在浏览器下方打开Zotero的窗口,里面罗列了已经收集好的所有文献信息条目。另外也可以选择下载安装Zotero Standalone版本,这时Zotero将独立于Firefox运行。3.导出文献引用这是Zotero最精彩的部分。用Ctrl+鼠标左键在Zotero主窗口列表中多选需要导出的文献,在右键菜单中选取“由所选条目生成文献目录…”,这时会弹出一个小窗口,在“引文样式”中选择“IEEE”,在输出格式中选择“复制到剪贴板”,如何“OK”返回。这时我们将剪贴板上的内容复制到包括记事本、Word在内的任意文本编辑工作中,稍作整理,就能得到符合IEEE发表规范的标准文献引用信息。4. 不足目前Zotero对国内的中文文献数据库支持得不好,对“中国知网”的支持不完整,存在缺漏数据的问题。而叫人可气的是“维普”本身居然不支持Firefox,所有Zotero也就免谈了。四、Zotero与Docear协同工作将Zotero获取的文献信息导入Docear,使文献的基本信息成为Docear中文献节点的属性,以便研究者只需打开文献思维导图,就可以获取包括摘要在内的文献全面信息。首先在Zotero主窗口中选定需要导出到Docear中文献列表,选取“File”—“导出库…”,即弹出“导出…”窗口。在“格式”下拉框中选择“BibTeX”,勾选“导出笔记”,“OK”后要求输入导出的BibTeX文件的保存路径,此时建议将路径设为“用户路径\docear_workspace\_data\profiles\default”(这个路径是Docear安装时由用户设置的数据目录),保存的文件名为docear.bib,这一步操作其实是用Zotero导出的文献引用数据替换了Docear的默认文献引用数据。这时Docear右侧的“Reference”窗口会提示“The file ‘docear.bib’ has been modified externally!”,点击“Review Changes”按钮,在弹出的窗口中点击“OK”即完成文献相关信息的导入操作。将Docear右侧“Reference”窗口的文献信息拖动到思维导图中对应的文献节点上就可以实现关联(如下图所)示,文献相关信息作为文献节点的属性而存在,并跟随文献所有的剪切、复制、粘贴的操作。五、后记鸣谢上海大学计算机学院陈怡海副教授对博主的大力支持。这篇文字只涉及了Docear和Zotero这两款软件比较重要的功能,加之博主水平有限,疏漏在所难免,感兴趣的读者可以从软件官网获取详尽的操作指南。另外这两款软件本身也在不断完善之中,希望更多用户的反馈能帮助软件开发者创作更好的作品,同时对他们的无私奉献表示感谢。最后希望这篇小文能对博硕士研究生以及科研工作者有切实的助益。本文原创,如需转载请保留原博客地址,谢谢。六、本文涉及的软件列表Dropbox (网络存储与数据同步)Adobe Reader (PDF文档阅读)Foxit Reader (PDF文档阅读)Docear (文献组织与整理)Firefox (网页浏览器)Zotero (获取文献信息)

1.广泛地搜集、阅读

论文提出的问题要集中,材料的收集却要尽可能地广泛。一般说来,至少要做好以下三方面的知识、材料准备。

1).能够反映研究对象本身各种具体特征的专题材料

充分熟悉对象,是正确认识对象的必不可少的前提。除了直接了解对象本身的各种具体特征还要把握一切能够影响研究对象的生成和发展变化的社会、历史条件或精神、物质因素。只有尽可能全面地掌握这些材料。进行研究时才能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对于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

2).作为明确方向和思想指导的理论准备

科学实践和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进行一项研究工作,不仅需求充分的专业理论、知识,最好还能力求广泛通晓其它有关学科的理论和知识。通过不同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的相互渗透,相互启发,往往可以更好地带来新的发现、新的突破。

3).别人对于这一问题已经发表过的意见

这方面的材料要尽量搜集。别人已经解决的问题,自然不必再花力气去作重复劳动;充分吸收别人已有的经验,或是了解别人所遇疑难的焦点所在,对不同观点仔细进行比较研究,既可以少走弯路,也便于发现问题。

2.认真地整理、辨析

要使材料发挥作用,还需运用科学的观点和方法,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使材料系统化,条理化,这样才有助于分析、解决问题。整理材料的形式大致有以下几种:

1).制成文献、资料的目录索引。可以利用有关的现成材料(图书馆、资料室的目录卡片和报刊索引等),根据自己的选题加以编写。

2).剪报、札记、文摘卡。这一类资料的搜集整理工作,必须力求眉目清楚。一要详细注明每则资料的作者、篇名、出处、发表日期,二要有细致合理的分类。

3).大事记、年谱或著译年表。通过这一类材料的编写,可以加强对于研究对象的总体印象,有助于在胸有全局的基础上深化对于某一专题、某一侧面的研究。

这些技巧你掌握了吗?

关于契合论文范文资料

在一篇 毕业 论文中,引言也是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很多人都忽略掉它。下面是我整理了毕业论文引言模板,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引言

“革命”即英文中的“revolution”这个词产生于西方,但其自18世纪法国大革命以来,逐渐东传,由俄国到中国,以至于在20世纪成为了整个时代的一大 面相 。“革命”一词更成为了时代流行词,特别是20世纪的中国更是“革命”的集大成者,从政治革命到社会革命,再到灵魂深处的革命,可以说是应有尽有。让人不得不追问革命在传入中国的过程中到底产生了怎样的畸变,以致对原有概念产生了极大颠覆。

引言

幼儿园体育课的密度又称为课的一般密度,它是指体育课中各种活动合理运用的时间与总时间的比例。各 种活动合理运用的时间是指教师的指导(如讲解、示范、纠正幼儿错误等)、幼儿的练习和相互观摩、合理的 组织 措施 (如整队、调动队伍等)和合理的休息等。上述各种活动中某种活动所用的时间与课的总时间的比例 就称为该种活动的密度,如讲解密度、示范密度、练习密度、组织措施密度、休息密度等等。其中,练习密度 尤为重要,它是指幼儿在课中做练习的时间与课的总时间的比例。因为体育课的最大特点是有机体直接参与各 种运动,练习密度最能体现体育课的特点,对完成体育教学任务影响很大,加之,测验幼儿练习密度相对较容 易,因此,目前幼儿园的体育课普遍运用测定练习密度来衡量一节体育课幼儿的活动情况。

引言

目前我国的经济在飞速发展,正在向经济强国的方向进军,所取得的成绩也得到世人瞩目,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国在发展中还有许多不规范的地方,在不少地方还没有进入规律性的发展。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在发达国家已有六七十年,我们以前一直沿用传统的人事管理模式,真正当代意义上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才起步几年。因此在人力资源的管理 方法 和方式上避免不了存在一些问题,严重地制约了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但随着企业的进一步发展管理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而在管理中最不易被量化、变化规律最多的就是对人的管理,如何在体现对人的最大利益化管理,发挥人的能动性作用,关键的功力就是人力资源的管理作用,因此 人力资源管理 重新定位的压力越来越大,但是人力资源管理的转型不论在战略上还是在技术上仍有很长的路要走;而且人力资源管理的转型困难是全球性的。基于对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调查和理解我们可以将人力资源管理战略转型所面临的困难概括为八个方面的关键挑战,即市场竞争、法律环境、战略定位、利益机制、绩效评价、管理结构、信息技术和人力资本。

以下是我带来的关于大学生毕业论文的 范文 ,希望能帮到您!

《浅谈高校形势与政策课互动问题及对策》

【摘要】 目前,在高校的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中,还存在教师授课话语霸权惯性、学生课程重要性认识缺位、学校课堂互动氛围寡淡等问题;同时,也蕴藏着师生互动的诸多优势。本文基于教学实践,提出解决问题的路径。

【关键词】形势政策课;课堂互动;路径

高校形势与政策课还存在教师课堂话语霸权惯性[1],教师课堂独白,学生课堂失语问题;还存在学生对形势政策课的认识缺位,课堂互动氛围不浓,课堂互动被制约等问题。与此同时,形势与政策课的铸魂工程[2]优势,宏观问题优势与最新动态信息优势,也为课堂互动提供了实现的可能。

1.1教师话语霸权惯性,冷却了学生课堂互动热情。由于传统讲授法灌输的惯性,教师习惯了课堂独白。教师课堂独白冷却了学生的课堂话语表达热情,抑制了学生的 创新思维 ,阻滞了师生的课堂互动。对此问题,高校在教学改革中已经醒觉。但是,要克服传统的灌输 教育 形成了的教师话语霸权的弊病,改革还不能一步到位。究其原因:

1.1.1受传统讲授法的惯性力推动,教师话语霸权自控力不足。传统讲授法的优势,体现在信息不发达的社会。在信息阻塞的农耕社会,知识只掌握在少数人手里,多数人期望改变知识贫乏状况,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因知识贫乏的多数人对知识拥有的少数人顶礼膜拜,使知识拥有者雄踞知识垄断的优势地位,以居高临下的心态对受众灌输。垄断知识者的赠予和居高临下心态,滋润了教师的话语霸权。尽管当今社会话语霸权受到媒体众多,话语分权,信息三维空间覆盖,信息高频率冲击的挑战,失却了绝对的优势;但教师受传统话语霸权的惯性力牵制,自制力还不足以与惯性力抗衡,还残留课堂话语霸权。

1.1.2教师对大学生水平低估,助长了自己的话语霸权。由于媒体的多样化 发展 和互联网的普及,知识信息充盈,为学生自学提供了丰富的知识资源和摄取知识的捷径,学生掌握的某方面的知识未必不如教师。一些教师没有清醒认识学生的特点和优势,妄自尊大,助长了自己的课堂话语霸权。教师课堂话语霸权扼杀了学生的自主思维和个性表达,张扬了人的工具属性,扼杀了人的精神属性,把学生误导到只当知识存贮器的歧途,冻结了学生的课堂自主创新思维和精神构建力,阻滞了创新人才的培养。

1.1.3教师创新力不足,沿袭守旧教学,不经意维持了课堂话语霸权。教师在缺乏创新思维的场景下,无法在一堂课中将教材系统准确、生动地转化为教学系统,无法充分挖掘教材的潜在信息,无法将 社会实践 与教材理论紧密联系,只好沿袭传统的教法,做课本的复印机;而课堂话语霸权,正是维持课本复印机的软件。

1.2大学生认识缺位,自我冷却课堂热情。大学生普遍对形势与政策课的功能认识不足,以即时生效的工具理性来理解形势与政策课课程功能。形势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内在 规律 的客观反映,是对社会状况、人的生存状况和发展态势的研究;政策是对社会现状和发展趋势的 科学 判断前提下的战略安排。故此,形势政策课是教会学生站在社会的高端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做战略决策,是一门气势恢宏的、培养统揽全局能力的重要课程。对于这一点,形势与政策课教师往往忽视了课程的重要性。学生得不到对该课程的正确认识,认为该课程没有即时生效的功能,不能马上教会我做什么,做好什么,产生对该课程是额外负担的想法,影响了课程学习和课堂思考与互动。

1.3高校课堂互动氛围不足,压抑了形势与政策课课堂互动。高校课堂互动氛围不足的原因:

1.3.1部分校领导重视不够,没有认识到课堂教学互动对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校风、教风、学风的营造有实实在在的好处;思想守旧,固守传统的 教学方法 ,停滞在教师课堂独白的现状。

1.3.2教师没有充分认识到课堂互动教学所产生的积极效应,不理解课堂互动给给学生带来的学习激情、头脑风暴、快乐学习;给教师带来的成就感、幸福感和教师职业荣誉感。

1.3.3学生还缺乏强烈的参与意识,存在等待教师灌输的思想。学生课前无准备,课中无思索,课后无 反思 ,没有将被动的“上学”提升到主动的“求学”。

1.3.4课堂互动教学方法的超前与教学效果考核制度滞后的不相匹配,课堂互动教学效果未能在传统 考试 模式中客观体现,造成课堂互动教学成绩在传统考试中判断失真。

1.3.5还没有寻找到课堂互动的有效方式,并形成示范意义的优质课程。凡此种种,使课堂互动难以形成共识,使形势与政策课课堂互动独木难支。

2.形势与政策课课堂互动的优势

2.1形势与政策课具有铸魂工程的主阵地优势。首先,形势与政策课具有德育课程地位优势。该课程是思想 政治 教育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明确了高等学校培养人的目标是“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培育建设者和接班人要以德为先,以德为魂。

其次,形势与政策课具有铸魂工程的内容优势。形势与政策课研究的是国际国内形势、国内政策等宏观问题,内容涉及社会生产力发展观、人民群众创造 历史 观、社会制度更替观、人民群众利益观、实事求是观、政策生命观、与时俱进观等[3]。形势与政策课丰富的内容为造就具有科学马克思主义灵魂的建设者打下良好的基础。

再次,从中央到各高等学校都重视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工作,教育部规定了形势与政策课为必修课程,强调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意识;各高等学校都把形势与政策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由校级领导直接抓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教学工作。

2.2形势与政策课的宏观问题研究的资源优势。形势与政策课研究的是大空间、大地域和大事件,涉及到全球、国家、地区的历史、当下和未来。其涉及的资源有三维空间优势,时间轴优势,人类智慧成果优势,人类失败 经验 优势。教师在与学生讲授世界格局的时候,就涉及到全球的主要国家,涉及到国家的能源战略,进而涉及到地下资源开发战略、海洋战略和太空战略。这些问题涉及到以地球为圆心的三维大空间的信息。教师在讲授党的代表大会精神,解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精神的时候,不可避免地涉及到党的发展史乃至国家民族的发展史,在中华民族有记载的五千年发展时间轴上,有无数的信息资源可供教师挖掘。形势与政策课研究的是大课题,是民族乃至人类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在无边界的三维空间和无始无终的时间轴上,有无尽的信息资源供教师挖掘。故此,形势与政策课宏观问题的研究,为课堂互动打下信息资源优势。

2.3形势与政策课具有信息快捷优势,为课堂互动打下鲜活信息共鸣优势。

形势与政策课研究的是国内外新近发生的大事,并且从已经发生的大事研究中,得出基本的判断,指出全局管理和社会运行中的问题和教训,提出防止问题和教训发生或者消解问题的对策,为社会管理层在建章立制过程中做 参考 。对最新问题的剖析和研究,为青年学生提供了鲜活的信息,契合了青年学生求新求异的心理,容易在学生知识体系中产生共振,容易入脑入心,因新的共鸣产生认同感和表达欲,为形势与政策课互动打下与教师共鸣的优势。

3.形势与政策课课堂互动的路径

要在形势与政策课课堂教学中实现良好的互动,课任教师就要努力做到宏大叙事与日常小事分析结合,寻找课堂教学蝴蝶效应的切入点,以感性生命叙事来诠释理性逻辑,以通俗解析为着力点嵌入重点深奥问题。同时,教师还要以激情释放激发学生的学习潜意识,以影像资料迎合读图时代的青年人特点,以实现课堂互动。

3.1授课过程要注意将宏大叙事与日常小事分析相结合。我们知道,形势与政策课讨论的是当下已经发生的大事。大到地区、国家乃至世界。世界级的大事,可谓宏大,但宏大叙事,容易拉开了与小事的距离。人们最关心的,还是日常的小事,身边的小事,更加看重的是与自身利益相关的小事。如何把世界级的大事化解成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的小事,要凭借教师的解读能力、延伸和链接能力。在我校最近以学习 实践 科学 发展 观为题材的形势与政策课中,引导学生把国家的科学发展与个人的成长成才结合起来思考,把国家发展的宏大叙事与学生当前的求学修身结合起来,把为祖国富强做贡献与脚踏实地充实自己的科学 文化 知识结合起来,使课堂教学取得较好的互动效果。

要做到宏大的叙事与日常小事分析相结合,还要讲明大事与小事的逻辑关系,任何大事都是由无数个小事组成,只有每个人都做好自己应该做的小事,才能完成国家部署的大事。还要告诉青年学生,任何小事的作为,都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到都要围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修身养性。

3.2寻找课堂教学蝴蝶效应的切入点。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期望的蝴蝶效应,是通过一条信息的传达或者一个议题的切入,将在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参与课程知识吸收、思考消化、 语言表达而形成课堂互动。

教师在讲授形势与政策课的过程中,要善于寻找能够引起蝴蝶效应的切入点,让学生在课堂上引起共鸣,促进课堂教学互动。首先,教师要有寻找发现“蝴蝶”的能力。教师必须学会在丰富的课程信息中,找准一条能够引起学生关注,进入课堂互动的信息。其次要善于将“蝴蝶”引入。教师即使找到那条可以引起蝴蝶效应的信息,如果引入的方式方法不妥,也不能引起互动效应。通常的引入方式有:悬念、设问、设错纠错等方法。再次是要求教师对可以产生蝴蝶效应的事件有较强的叙事力,做到事件描述逻辑性强,语言有张力,语言有魅力。学生一旦全部身心投入到课堂互动中之后,就会忘记时间、忘记烦恼,收获的是知识吸收的快乐。

3.3以感性的生命叙事来诠释理性逻辑。课程理论采取生命叙事[4]来诠释,具有理论通俗、事件真实、入脑如心的特点。生命叙事的内容可以选择:古名人的成长叙事;今英模人物的成长叙事;教师的成长历程叙事;学生成长叙事。我国古今的名人及英雄人物,其成长过程对当今学生有样板效应、激励效应和参照系效应。学生通过对古今英雄成长历程的认识,激励自己成长的愿望,以愿望驱使行动;把古今英雄做自己的楷模,作为成长目标的参照系以设定自己的奋斗目标。对本校教师、学生的成长历程的诠释,也可以给学生提供了一个现实的成功样板,一个具有实现可能的参照目标,一件课堂讨论最为直接的素材。课堂互动在生命叙事的牵引下拓展,扩大了教学资源,增加了学生吸纳的信息量和综合知识。

3.4以通俗解析为着力点嵌入重点深奥问题。形势与政策课的大课题、广覆盖、深探讨的特性,经常涉及到深奥问题。如涉及世界能源战略,必然要接触到太空能源、生物能源和地球蕴藏能源,必然接触到较深奥的理论,如宇宙、黑洞、反物质等。教师的职责,就是在自己刻苦学习充实知识的前提下,把深奥问题浅显化,引导学生用简单的道理来理解深奥问题;用通俗的叙事来解释冷僻的问题,用形象思维来诠释理论思维问题。通过以通俗嵌入深奥问题的诠释,可以从知识生长点,知识转换点,知识耦合点进行多维度多方位的知识延伸,实现课堂教学知识创新,进而取得知识交流与互动的效果。

3.5教师以激情释放激发学生学习潜意识。激情是情绪的激烈反映。情绪有工具功能、动机功能、 组织功能和手段功能。教师的情绪通过组织功能和手段功能唤起或者暗示学生的学习潜意识。教师的激动情绪具有强烈传染性和鼓动性,形成教师的魅力。没有教师的激情,互动不可能产生。故此,教师上课,必须充分酝酿和表达激情,方能引领学生对课程学习理解的互动。要做到课堂有激情,首先要对形势与政策课怀着崇高使命感,充分认识到教师从事的是崇高的育人灵魂工程。具有崇高使命感,授课激情便油然而生;其次是对课程的潜心研究,课程信息烂熟于心并内化为意识流,可以随机抽取,迅速涌流;再次是要对学生有爱心和充分关注。

3.6以影像资料迎合读图时代的青年人特点,提高课堂互动效果。我们知道。现在的大学生都是80年后出生的。80后青年人的成长历程,与读图密切相关。学生从幼儿园始,就以图像为主要信息接受的方式进行学习。到了小学、中学,也离不开 电子 游戏机、卡通和电脑、电视。故此,图像成为80后的知识 蛋糕 ,成为80后吸收文化科技原料的原始奶汁。这种初始形成的学习方式,与母语一样的根深蒂固。所以,教师必须迎合青年学生的学习方式惯性,充分发挥图像的视觉冲击力、形象思维力、图像信息大载体的优势,来充实课堂教学。通过多媒体和其他平面、立体媒体为教学载体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导入课堂的互动。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发挥读图的优势,引领学生进行图像或影视资料观赏,组织学生对图像或影视资料传达信息的组合、排列,与学生共同进行图像寓意分析,图像社会背景分析等。

4.结语

一方面,由于大学的形势与政策课中存在教师课堂话语霸权惯性,大学生对形势政策课重要性认识缺位,学校没有普遍形成课堂互动的氛围,使高校的形势与政策课课堂互动还存在困难。另一方面,这门课程有地位高、课程覆盖面广、课程资源丰富、课程信息新,对学生有吸引力的等优势,为课程互动提供了可创新的条件。教师在 政治 责任感驱动,在扎实的理论功底的铺垫,在掌握充分信息支持下,注意在课堂中教学中采取宏大叙事与日常小事分析相结合,寻找课堂蝴蝶效应的切入点,以感性生命叙事来诠释理性逻辑,以通俗解析为着力点嵌入重点深奥问题,以教师的激情释放牵引学生的学习潜意识,以影像资料迎合读图时代的青年人特点等措施,就能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互动。同时在课堂互动中,也要防止教师心中无数盲目互动,以互动替代讲授,互动背离教学大纲,互动无中心议题,不负责任地放任学生互动等问题。

参考文献:

[1]罗生全,靳玉乐.《课堂文化扩散与交流:形式、原则与路径》

[J].天津市 教育 科学院学报 2007年第4期 P23-26

[2]刘云杉.《人类灵魂工程师考辨》

[J].京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2006年第一期 P19-32

[3]教育部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指导委员会副主任郑永廷教授审定,教育部重点课题组编著的《形势与政策概论》

[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年8月

[4]刘洁.《从“生活史”的角度看教师教育》

[J].太原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6年第三期 P49-52

猜你喜欢:

1. 学术论文引言怎么写

2. 摘要和引言的区别

3. 大学爱情观论文3000字

4. 毕业论文典型范文参考

5. 毕业论文引言格式

6. 关于本科毕业论文范文模板

1、范文: (1)我很喜欢那样一个比喻:人是能思考的苇草。也许思考就是那个让人可以凌驾于万物之上的台阶。但也正是这思考的能力赋予了人类以思想,从而把人类置于了很多旭旭的境地,比如亲情与真理。 (2)我清楚地记得康德曾经说过:有两样东西我越是思考就越感到无上敬畏之情:我们头上的灿烂星空,我们心中的道德法则。这句镑刻在人类思想的话语,也许很精当地为人类摆脱尴尬境地,提供了柳暗花明的一招坚持自然真理与思想的道德法则。也许这样,人类才可以真正做一棵生长在自然之基上的能思考的苇草。 (3)我相信人类在判断认知事物的时候一定都会烙上思想感情的印迹,更何况是那样一种与生俱来挥之不去的神圣感情。中国历史长河中清风明月般的人物当然有,但是完全割裂亲情毫无私念的例子又实在不算多。而我也许真的不太主张做一个冷血无情的人,否则世界没有了感情,也没有了色彩。 (4)我很喜欢鲁迅,喜欢他那横眉下的犀利思想。先生一定可以算是一个深刻的人。而先生客观冷静的观点绝不是众叛亲离而来的,无情末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这是先生的诗,而先生也是这样做的。所以先生的面孔永远是鲜活的,泛着血的殷红。 (5)世界失去了亲情的牵绊将会变得多么苍白,多么令人窒息。当然我们也很难接受一个亲情泛滥的、失真与扭曲的世界。我相信人们可以找到一个折中的契合点,而不是偏激地走向极端。 (6)去过草原的人一定会惊异于牧草的柔顺和坚韧,人这棵可以思考的苇草也许也应该这样遵循着自然与思想的双重法则在风中生存。 (7)柔情也许是一把双刃剑,正负的功能淬于一身,但也许它更可以算是一把刻刀,在尊重真理的前提下刻出生活的特质与生命的特质:让生命美丽而不轻佻,繁华而不浮躁。 2、赏析: (1)无情未必真豪杰豪杰亦应勤思考。该文立论明确、鲜明,即以“人是能思考的苇草”为喻,借康德之语道出行人类要做一棵生长在自然之基上的能思考的苇草,就必须坚持自然真理与思想的道德法则这一主题。 (2)论证过程严密、思辨,充满辩证法。既呼吁理智控制下的柔情,认为世界失去亲情的牵绊将会变得多么苍自,多么令人窒息,同时又难接受一个亲情泛滥的、失真与扭曲的世界,希望人们找到一个折中的契合点,而不是偏激地走向极端,让生命美丽而不轻桃,繁华而不浮躁。

关于力合论文范文资料

我对艺术审美特性的探讨和观点谈艺术审美特性的探讨,首先我们怎样培养艺术和审美观点及审美经验是一个主要的问题。艺术源于自然。艺术是包罗万有的,《燕园梦》作者悠哉(杨秋荣)参编的一部《美学原理》教材。<<隐是很广泛性的问题。我们要了解艺术及它的审美都是有一定的分类的。但从深层次的角度来看我们不难发现它的共同点和统一性。我将细化和着重探讨一小部分艺术分类出来的项目去结合它的统一性。也有宏观的发展潜力。 (前言) 关于艺术审美特性的探讨,千百年来有多少学者都对其解析和论证多不胜数。艺术审美特征的探讨也是和当今好多问题的探讨那样使人难明和深奥。它就同文言文那般,使普通的世人对其比较难分析。通过《现代汉语》和《语言概论》一书中,我们都知道语言和文字都是随着时代的变迁有着不同的变化,文言文也随着人们对其的了解进行了白话文的解析和分类,但学者认为只有文言文的存在才能把原本的意义给保留。艺术审美特征的研究也像文言文研究大致类同。艺术的存在也不是我们所认识才有的。例如静止的也是一种艺术。艺术源于自然。 近几年来随着我对武术的深认知和问学及从各方的学者的指导,一直在探讨从武术到艺术的问题上。一般在学术上要求高的学者都是多能的,我是一名比较专业的武术运动员,也从事过理工专业的学习,略懂音律和美术,我一直认为真理是不需要华丽的装潢,才会使人相信的。艺术源于生活和实践。 其次我通过汉语言文学的学习当中得知在《文学概论》一书中提出了隐含读者一词。“隐含读者”是德国接受美学代表人物伊瑟尔提出的重要概念。所谓“隐含读者”是相对于现实读者而言的,是指作家本人设定的能够把文本加以具体化的预想读者。也就是说,是作家预想出来的他的作品问世之后,可能出现的或应该出现的读者。这种预想有时是自觉的,有时可能是不自觉的。随着隐含读者一词被挖掘和认识出来,同时也诞生出许多隐含问题。自77年恢复高考以来,每年的毕业生论文多如牛毛,接着网络的推动和高速发展不管是什么研究的项目,我们都会找出一批相同的字眼及理论成果。例如某某大学教授有抄袭嫌疑等等的隐含问题。在这个年代我们常常都提出要创新和自主,为了减少这些没有意义和比较相同的结果,我希望运用我的专业知识将所知道的,所悟到的去磨合和简单明了的方式去解析及论证关于艺术审美特性的探讨的问题上。也许这是一个太冒险的行为,但这也是符合我的个性。 一、对艺术的认知 1)、艺术通过时间的到来和生活实践,我们得知有时候不同的国籍,不同的血统,对相同的事物有着不同理解,在很大的程度上是历史和更深层次的文化渊源及民族传统所导致的艺术表现和审美观点及审美经验的不同,有时候的差异性是非常大的,甚至表达错误。例如外国人打武术,中国人跳国标舞,唱意大利歌曲,他们在表演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在某些环节上欠缺的东西。 2)、谈艺术是要有一定的文化基础和文化底蕴的,也就是说没有一定的基础从何谈艺术和审美? 3)、时间和地点,人物也是艺术和审美的推动者,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和是什么人,人们对事物的不同观点。你不至于在枪林弹雨的战场上播放音乐剧吧,你也不至于在抢救生命的时候站在护士和医生面前搞行为艺术吧。 4)、很多艺术的表达基础是人类的肢体语言,也就是说人体的内外各部位,而人类通过思想指挥肢体,而思想就是人类的对事物的认知,加深文化底蕴。在对此情此境,境随心变或心随境变下产生艺术作品。例如我写的诗。 《明月在》 《拳醉》 明月照当头, 先秋之风花落地, 山河烟城在。 旁见意境心略动。 举杯邀月时, 酒醉过半拳更厉, 人却几春秋。 一朝醒来新鲜事。 以上的两首诗是我在中秋节和秋天某个特定情感和灵感下写的,也就对艺术基础的认知所得出的作品。 5)、学艺术之首(为人师表)。 在没开始谈如何细化培养艺术和审美观点及审美经验过程的问题上。我先说说我通过近十几年的学问,学武术的道路上所听所闻的种种社会现象,这也就是最关键的,我是获过国际太极拳冠军的民间武术运动员,有好多人游走在自以为是的半懂半唔知的阶段,去误导世人。对学术走向艺术道路上几乎成为了很多人的绊脚石,也就是说同一个病为什么大家都是医生就只有少数的能治好。那就是说你还没到家。 我常常在与我交流的人群中提出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名师指点,名师指点不如自己领悟,又回到那中心点又重新来过的循环,在实践中再实践的过程,从而得到圆满和自然的学术乃至艺术美。二、举例说明如何细化培养艺术和审美观点及审美经验过程。 (1)、走向艺术的基础。 关于艺术审美特性的探讨,我希望用我的专业知识去磨合和简单明了的举例方式去解析及论证。 例子1:我的一篇文章《问功夫》。 上个世纪至今随着一部部功夫片的诞生和一代代功夫巨星或一些人将所谓的功夫在电影中和在日常生活中演得出神入化,尤其是一代功夫巨星李小龙将(功夫)这一名词带进世界词典中,功夫就成为当今世界人们在生活中不可少的话题之一。 人们在生活中通过电影和在江湖上所看到的,所听到的,所谓的功夫是都是半知半解的,我可能也是,《叶问》上演的前前后后都有很多人问我关于功夫的问题,还有一些所谓特异功能和一些神话的问题,功夫是怎样练成的,有没有天下无敌的功夫等等。那我就在以下一一的把我所知道的所理解的解答一下。 1. 特异功能和神话到现在都没有发现到(因世界成立了特异功能基金会到现在没有一个人拿到)很多人所用的手法有魔术,生物,物理,化学等等的手法。 2. 所谓功夫这一名词的解释和含义有很多种,可以说你雕刻的功夫不错喔,你的做菜做饭的功夫不错喔,你修理的功夫不错喔等等。人们往往把功夫误解为是武术的代言,解释等等,一代功夫巨星成龙是这样解释功夫的——你随便把一些东西丢出去就把人打死的你的功夫很不错。含义很深吧,我在《家》这篇文章中可以找到一些答案。功夫是很广的就像宇宙那样,解释功夫和表演有很多种的,尤其有一种大家也就是想知道这个,就是武术。 3. 武术在古代就有了,人们通过武力得到了和平,武术的解释也有很多种,武字在笔画解释中是止和戈组成的,就是以武制(止)讨(伐)的意思。术字的解释也有很多种,一般有通过表演的手法,人们所听所闻的等等术数而组成术。武术在当今世界上有很多种,有各门各派的武术,武术一般分为拳术,器械,内家,外家,套路,散打等。 4. 拳术一般是用肢体演练的拳术。 5. 器械一般是用肢体拳术搭配器械而演练。 6. 内家一般是用肢体拳术或搭配器械而演练比较慢的武术,一般有太极拳,软气功硬气功,八卦拳等。 7. 外家一般是用肢体拳术或搭配器械而演练比较快的武术,一般有跆拳道,空手道,柔道,散打,泰拳等。 8. 套路一般是用肢体拳术或搭配器械而演练比较快和比较慢的一组武术动作等。 9. 散打一般是用肢体拳术或搭配器械而演练比较快的武术格斗动作等。 10. 天下无敌的功夫是有的大家都知道的就是以和为贵,例如我们的外交部,通过外交关系得到和平。 11. 功夫是怎样练成的很简单就一句话(功多艺熟)就会演练得出神入化,我在《家》的文章中的“家”就是这样成为家的。 通过以上我所理解和知道的去解释功夫这一名词,大家大概也知道一些功夫的含义。我们已知道这样的学术问题,不难已点,线,面的方法去探讨艺术。 例子2:通过对太极拳之美的了解升华到艺术美 在我《问功夫》的文章中提及到的内家拳中有一种是太极拳,在日常生活中有好多时好多人都问我有关于太极拳的问题,怎样练好太极拳也就是成为近百年来人们所提及的话题之一,怎样练好太极拳呢?那我就把我所以为知道的、我最熟悉的太极拳竞赛套路来讲讲,也就是很多人想知的所谓秘密所谓神功。 在我国有一部名经那就是《易经》,在易经中所提到的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也就是说在不断的变化的一种说法。记得在金庸武侠小说笑傲江湖中提到华山派有剑气和剑式之争,最后还是剑式是最厉害的。从以上的两个例中我们也不难找到一点道理。其实在万事万物中是在不断变化的,不管你是从那里学起,只要是正确的都能走上一层、走向统一。我的理论体系中就有以下及我要提出的问题之处和很多我见过的例子去解释。 1、我们先不要讲练太极拳,从武术的角度来讲我认为练太极拳前首先先从武术的基本功开始,练长拳、南拳、刀、枪、剑、棍、棒等外家拳学起。也就是说无极生太极,剑式到剑气的道理,从原始学起。 2、我通常提及到不管你练什么拳都要练得大气大架子,方为正确。我见过社会上有好多人打拳或所谓的教练几乎百分之九十的人都是打错的,那不是一般的错(我说的是竞赛套路)什么弯腰,驼背,手势不正确等的。 3、换句话来讲太极拳可以说是长拳慢打,这样讲那就并不是那么难懂了,教好和学好拳术,首先是教的人必须要学好,教太极拳一开始就讲一些深奥的东西就是走进了误区,我通常教的就是先教二十四式太极拳,先讲武术的基本知识后开始教与练,这才会使人明白,我常常会已简单而又直接的方式去教人,这就是与武术中的一招制敌一样简单明了。 4、我认为无论是什么学术体系文章不一定要长,别人明白就行了,不要像一本天书那么厚,写的天上有地下无,写的人做不到,学的人更做不到。 5、我认为武术可以从武术转变为艺术,但前题是你要学好,所以学正确,学好太极拳,方能看到太极拳之美从而升华有艺术之美,固此以太极拳为例各种拳术也一样美,从艺术到美是一种难明的哲学,也是科学的统一,这就要看你啦。 6、在近几年的大型武术剧目及表演来看从例子里面了解太极拳之美升华到艺术美我们不难明白如何探讨审美特性的问题。(2)、举例说明已统一的观点去探讨艺术审美特征。 1、关于艺术审美特性的探讨的论坛有很多,这个我们已经知道。艺术是包罗万有的,《燕园梦》作者悠哉(杨秋荣)参编的一部《美学原理》教材。<<隐是很广泛性的问题,而艺术审美特性的探讨多已分类方法去探讨的。我们通过艺术审美特性的分类不难看到它们有时候都存在着统一性的问题。我们知道艺术更深层次的问题就是美的统一,美包含了艺术。而在佛学当中,一小部分上他包含了真、善、美,而美也只是他的一个分类。 《燕园梦》作者悠哉(杨秋荣)参编的一部《美学原理》教材。<<隐 2、艺术是反映社会生活的特殊方式,是通过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相互交融,并由主体创造出来的艺术成果。但是,任何艺术作品的形象都是具体的、感性的,也都体现着艺术家对待生活的审美态度和思想感情,都是客观因素与主观因素的有机统一。艺术作品除了形象的特征以外,还必须具有审美特征和情感特征,它们是三位一体的,密不可分的。3、不同的观点看艺术审美得出统一的结果。为什么我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呢?因为我在一段时期通过汉语言文学的学习中,在一些案例里面得知,例如我们的教授黄汉平是从事西方文学的研究和翻译的,他在和我们上课时提出从文学角度去翻译名著,并不是像翻译家那样直译时从中又看到和提出的不同的,有历史价值和观点甚至找出他们问题所在。其次我们的功夫巨星李小龙就是从舞蹈中探讨出自由搏击的步伐,而导入截拳道的哲学思想中。而这些经验常常与我的审视经历大致相同。从这里可以看到艺术也是统一的.。 4、举例部分项目艺术审美特性的统一问题。 在我同与我交流的一些运动武术系的学生们时,我问过他们对不懂武术套路的东西用审美经验只是看看他相对的是否有美感,去评论。这里面就包含了许多审美套路和统一的问题。 自第九届全国运动会的开始,我们不难看到武术发展的转变和趋势。通过走向艺术基础的举例谈论,我们的国家通过了好多学者的探讨和实践,对武术套路项目有了重大的改革,我们发现它的审美特性与舞蹈,艺术体操等有了大致相同艺术审美特性。例如音乐,衣服等等讲究。 例子:我通过武术套路与舞蹈的对比,他们都有共同的审美特性。 武术套路与舞蹈以手、眼、身、法、步的完美结合和高度统一为其主要特色, 是一门借鉴、汲取、综合戏曲、杂技、武术等艺术精华的表演艺术。近几十年来,过几代舞蹈家武术家的辛勤探索和创造, 从继承舞蹈和武术套路身法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艺术样式入手, 根据武术和舞蹈艺术自身规律的特点, 以及时代精神的要求, 运用科学的方法, 对传统的进行开发式整理, 并对其作了创造性的理论与实践上的研究与探讨,创立了一套教学的基本方法,取名为“身韵”教学法。身韵教学法的确立使摆脱了对古典的依附,从而成为一门独立的种类,因此, 对武术套路与舞蹈身韵的特性、作用、价值和教学方法等进行系统性研究, 也就成为发展必然要求, 具有极为重要的历史作用和现实意义。 “身韵”即“身法”与“韵律”的总称。“身法”属于外部的技法范畴, “韵律”则属于艺术的内涵神采, 它们二者的有机结合和渗透, 才能真正体现武术套路与舞蹈的风貌及审美的精髓。换句话说“身韵”即“形神兼备, 身心并用, 内外统一”这是武术套路与舞蹈不可缺少的标志, 是武术套路与舞蹈的术灵魂所在。一个成熟的武术套路与舞蹈演员在舞台上展现的动作之所以具有审美价值和艺术魅力, 是因为体现了“形、神、劲、律”的高度融合, 这正是武术套路与舞蹈身韵的重要表现手段。“形、神、劲、律”作为身韵基本动作要素, 高度概括了身韵的全部内涵。其规律是“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力与形合”。 形:一切外在的、直观的体态、动作; 动作与动作之间的连接; 姿态与姿态之间的过渡、路线; 凡是一切看得见的形态与过程都可称之为“形”。“形”是形象艺术最基本的特征, “皮之不存, 毛将焉附”, 没有“形”作为艺术表现和传达的媒介。任何艺术的审美性都是不能存在的。当然, 不同民族和时代都有着对形式美不同的要求。作为武术套路与舞蹈而言, 它在解决“形”的训练上要注意以下3点要领: 1 、在静止的体态(或姿态) 情况下所必须具备的自我审美意识与气质。比如: “挺拔而含蓄”、“刚劲而柔韧”这种矛盾而统一的审美意识。2、掌握姿态与姿态、动作与动作的运动过程中所经过的路线与轨迹。正如书法艺术上的笔一样, “横、竖、点、撇”是有极其严格的规范而又有充分的发展余地的, “没有规矩, 不成方圆”,人体运动艺术也是具有其自身严谨的规范和规律的。3、“由动到静”或“由静到动”这瞬间变化的运动法则。 作为“身韵”教材, 究竟在“形”上应包涵哪些内容? 众所周知, 通过传统艺术审美特征和各种典型姿态的剖析, 得出了在“形”上必须首先解决体态上的曲线美和“刚健挺拔、含蓄柔韧”的气质美。武术套路与舞蹈在人体形态上强调“拧、倾、圆、曲”这决不是什么人杜撰出来的审美标准, 从出土的墓俑和敦煌壁画中不难看出这一点是自古至今一脉相承而不断发展演变的。那就是“身韵”在“形”的训练中, 是以“拧、倾、圆、曲”的体态美为重点、以腰部的动律元素为基础、以“平圆、立圆、字圆”的运动路线为主体、以传统中优秀的典型的动作为依据, 以由浅入深并层层发展的教材为方法来培养真正懂得并掌握。 各种提、沉、冲、靠、含腆等身法的运用形式, 动作势态上的舒扬、闪凝、蓄发。 神:这是泛指内涵、神采、韵律、气质。任何艺术若无神韵, 就可以说无灵魂。在中国文艺评论中,神韵是一个异常重要的概念。无论谈诗、论画、品评音乐、书法都离不开“神韵”二字。在武术套路与舞蹈中人体的运动方面, 神韵是可以认识的, 是可以感觉的。而且正是把握住了“神”, “形”才有生命力。 在神这一元素中, 身韵强调内涵的气蕴、呼吸和意念。强调神韵, 强调内心情感。在形与神的关系中, 把神放在了首位,“以神领形, 以形传神”, 正是此意念情感造化了身韵的“韵”。譬如获得05 年CCTV 舞蹈大赛古典舞一等奖的作品《书韵》, 其男演员可以说是用气在泼墨, 用心在书法, 气“心一想, 归于腰、奔于肋、行于肩、跟于臂”, 把中国千年来书法艺术的神韵通过古典舞身韵的一招一式充分地展现出来。可以说, 没了内心情感的激发和带动, 也就失去了武术套路与舞蹈最重要的光彩。 劲:“劲”即赋予外部动作的内在节奏和有层次、有对比的力度处理。比如运动时“线中的点”即“动中之静”, 或“点中之线” (即“静中之动”) ,都是靠“劲”运用得当才得以表达, 有“刚中有柔”、“韧中有脆”、“急中有缓”等劲的区别。“劲”不仅贯穿于动作的过程之中, 在结束动作时的“劲”更是十分重要的。无论戏曲、芭蕾舞、武术套路都是十分重视动作结束前的瞬间节奏处理,。它有如下几种典型的亮相劲头: “寸劲” ———体态、角度、方位均已准备好,运用一寸之间的劲头来“画龙点睛”; “反衬劲” ———给予即将结束的体态造型以一个强度很大的反作用力, 从而强化和烘托最后的造型, “神劲” ———一切均已完成, 而用眼神及肢体作延伸之感, 使之“形已止而神不止”。 律:“律”这个字包含动作中自身的律动性和它依循的规律这两层意义。一般说动作接动作必须要“顺”, 这“顺”劲正是律中之“正律”; 动作通顺则能一气呵成, 有如行云流水。武术套路与舞蹈往往又十分重视“不顺则顺”的“反律”, 以产生奇峰叠起,出其不意的效果, 一个动作和动势的走向分明是左, 突然急转直下地往右, 或者正向前时突变向后等等均是。这种“反律”是特有的, 可以产生人体动作千变万化、扑朔迷离、瞬息万变的动感。从每一具体动作来看, 还有“一切从反面做起之说”, 即“逢冲必靠、欲左先右、逢开必合、欲前先后”的运动规律, 正是这些特殊的规律产生了特殊审美性。无论是一气呵成、顺水推舟的顺势, 还是相反相成的逆向动势, 或是“从反面做起”, 都是体现了武术套路与舞蹈的圆、游、变、幻之美, 这正是精奥之处。从人体的运动整体分析出“形、神、劲、律”各自的特点, 这正是武术套路与舞蹈“身韵”的出发点和归宿。 在以上武术套路与舞蹈审美特性的对比,再次讲明了艺术具有统一性。也得出其艺术审美经验和审美特性,在这个例子里面统一性的概念,看出了艺术的文化底蕴的重要性,里面包含了好多不同艺术的特性混合体。 (三)、艺术的审美特征 我们通过以上的浅谈,可以知道审美就是对美的欣赏。审美是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特殊形式,指人与自然界形成一种无功利的、形象的和情感的关系状态。自然界的美是无限丰富、千姿百态的。凡是对感官知觉或想象力,具有个性表现力,同时又具有抽象的表现力的东西就是美。 艺术美不同于自然美。虽然,任何艺术作品都必须是人们所创造的,凝聚着人类劳动和智慧的结晶。然而,我们又必须注意到,并不是人类一切劳动和智慧的创造物都可以称之为艺术品。我们经常说艺术美高于生活美,就是因为真正的艺术品,必须对生活进行提炼、概括,把分散、隐蔽在生活中的自然形态的美集中起来,突现出来。只有那些能够给人以精神上的愉悦和快感,也就是具有审美价值的人类创造物,才能称之为艺术品。艺术家如果没有进步的审美观,就不可能对生活中美的和丑的事物作出正确的审美判断,不可能创造出真正的艺术品。请继续阅读相关推荐: 毕业论文 应届生求职 毕业论文范文查看下载 查看的论文开题报告 查阅参考论文提纲 查阅更多的毕业论文致谢 相关毕业论文格式 查阅更多论文答辩 ;

  • 索引序列
  • 关于高效整合论文范文资料
  • 关于负效应论文范文资料
  • 如何高效的整理论文文献资料
  • 关于契合论文范文资料
  • 关于力合论文范文资料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