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自由教育视域下的蒙台梭利课程及其启示论文
玛丽亚·蒙台梭利(Maria Montessori,1870-1952),意大利第一位医学女博士,是西方历史上继福禄贝尔之后的又一位杰出的幼儿教育家。蒙台梭利将其毕生精力致力于科学的幼儿教育方法研究,于1907年创办“儿童之家”进行长期的教育实验,总结了大量的教育经验,构建了举世闻名的蒙台梭利教育方法。自由教育是蒙台梭利教育理论中的核心价值观念,它是在继承和发展了亚里士多德、卢梭等人关于自然教育和自由教育的基础上形成的。基于此,蒙台梭利教育思想曾风靡整个西方世界,特别是欧美国家的幼儿教育改革,直至今日,蒙台梭利自由教育思想对我国幼儿教育教学仍然产生深刻的影响。
一、自由:蒙台梭利教育的理想诉求
什么是自由?自由与教育是什么关系?蒙台梭利自由教育的精神实质何在?这是我们关于蒙台梭利自由教育研究中必须要思考的问题。
(一)“自由”的基本概念
“自由”,一个美丽且使整个人类向往的词汇,更是历史上中西方哲学家、思想家所关注与讨论的焦点。以思辨的方式,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康德和黑格尔在理论上对自由进行了深刻地探讨,彰显了“积极自由”与“消极自由”之争。北京大学王海明老师在详尽探讨西方历史上“积极自由”和“消极自由”的辨析后指出:“自由,就其本身来说,就是实行自我意志的自身之外的外在障碍之消除,就是不存在外在障碍因而能够按照自己意志进行的行为。”自由就是能够按照自己的意志进行的行为,为达到“自由”需要三个条件:行为的主体、不受限制、想做或不想做的事件。
(二)教育对自由的追寻
自由不仅是人的存在标志,甚至是人成为人乃至人的全部之特质。自由之人能够达成其内心需求与外部世界的相互融合,进而创造文化改造世界。然而历史警示我们,在自由化的进程中,自由人往往被残酷的外部世界所奴化,人失去自由失去个性。教育的价值就是帮助个体更好地实现自由,成为真正的自由存在者。自由使人性得以解放,是人类普遍的价值追求,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人的形成,人性的解放是其基础,教育对自由的追寻成为人类永恒的主题。因而,对于自由与教育关系人们形成了普遍的共识,自由是教育的基本属性,教育成为人实现自由的必要途径。
在西方历史中,最早正式提出自由教育思想的当数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他倡导的自由学科其核心是人的理性之发展,目的是要在具备闲暇时间的前提下获得高深理论知识,达到道德、智慧及身体的和谐发展,并形成了自由教育与职业教育之分。加上这一时期的“七艺”课程为自由教育思想在以后的几个世纪里被堪称古典的、完美的教育。文艺复兴以后,自由教育思想体现出人文特征,要将人从中世纪的神学枷锁中解放出来,获得人性的独立自由。在课程体系中,发展了“七艺”课程,调整了中世纪的神学内容,以自然和人本身为研究对象,建立了人文学科,从体育、智育、德育各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界定,集中反映了对人本身的关注和对儿童的热爱。
(三)蒙台梭利自由教育的内核探究
当历史跨入欧美教育革新运动时期,教育学者们将目光转向了对儿童本性及儿童心理特征的研究,表征着科学教育学正在逐步形成和发展。蒙台梭利在1907年创办的“儿童之家”经过4年的教育实验总结了大量的教育经验和教育观点,在她的著作里蕴涵着深刻的自由教育思想。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理解:
1.儿童具有“内在生命潜能”
蒙台梭利在她的著作《蒙台梭利教育法》中从生物学角度来认识“自由”叫,认为物种的固有特性不会改变,它们只会稍有变异,教育不能创造生命,它只能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生命的存在方式。儿童的生长不是因为给予了它充足的营养,而是他潜在的生命在发展,是因为生物学的规律在指引着生命本身发展着。在这里,蒙台梭利强调儿童是自我成长的个体,有其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儿童具有内在生命发展的潜能,具有“吸收性心智”。蒙台梭利曾说:“我们会注意到孩子有一种极力向外扩展的个性,他有主动性,他选择自己要做的事并坚持做下去,他根据自己内在的需要来改变它。他不逃避做任何努力,相反是努力探索并满怀喜悦地靠自己的能力克服困难。”
2.“自由”与“纪律”同行
给予儿童自由,并不是让儿童放任自流。蒙台梭利所谓的自由是指儿童发自内心需求的自主活动,它并不排斥纪律。因为儿童的自由是有条件的,他不能损害集体的利益,要正确使用教具,除此之外的任何有益于儿童发展的行为,教师都应智慧地去观察和理解儿童,为其自我教育提供条件,因此蒙台梭利主张的自由是一种有纪律的自由。那么对于纪律如何理解呢?蒙台梭利曾说:“只有当孩子成为自己的主人并遵循一些生活规则时,他才能管住自己的行为,我们才认为他是一个守纪律的人。这样的纪律具有灵活性的概念既不易被理解又不易被采用。但它包含一个伟大的教育原则,这不同于旧式教育中那种绝对的、不容辩驳的高压政策下的‘不许动’的原则。”
3.首次提出“工作”的概念
“工作”是蒙台梭利教育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它不同于成人的工作。儿童的工作是自由活动,是其内在发展的需要,不是强制的,不受社会因素的影响,而成人的工作要遵循社会规则和满足自身生存需要。蒙台梭利在其著作《童年的秘密》中概括了儿童工作的特点川:第一,遵循自然法则,服从内在本能需求;第二,无外在目的,以自我实现为内在目标;第三,是一种创造性与建构性工作;第四,须独立完成,具有不可替代性;第五,以环境为媒介来改造自己,形成自身的个性品质;第六,以自己的方式进行,为自己的内在需求而重复。由此看出,儿童的工作具有自由、独立、自主的特点,是一种手脑结合、身心协调的活动。蒙台梭利认为3至7岁的儿童发展是在“工作”中实现的,她的“儿童之家”里“有准备的环境”为儿童的生理及心理发展提供各种工作,在工作中将儿童的活动与周围的现实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使儿童的内在潜能通过外在的自由活动自发地表现出来。
二、自由教育:蒙台梭利课程实施中的灵魂
蒙台梭利课程作为蒙台梭利教育实施的重要途径倍受关注,蒙台梭利课程最终的目的是要培养儿童健全人格。自由教育作为一种精神在指引着蒙台梭利课程实施,使儿童身心获得和谐发展。
(一)游戏是儿童学习经验的组织者
蒙台梭利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特色就是它强调教师并不是唯一的课程组织者,而突出了游戏在课程实施中对儿童学习经验的迁移和建构。蒙台梭利本人对游戏并没有明确的概念界定,在蒙台梭利著作中反映的是她对漫无目的的闲暇游戏的反对,而是宣扬以现实为基础的有意义的游戏,并提出游戏是儿童身心成长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她认为儿童各种能力的发展是在游戏中获得的。
蒙台梭利主张儿童自由选择的游戏。只有儿童自由选择的游戏才能为儿童将来的生活做准备,才更符合儿童内心发展的需要。但儿童自由选择游戏的场所和游戏材料是经过精心设计的,这对儿童来说是具有教育意义和现实意义的,自由选择的游戏应具有秩序感和目的性双重特点。在教学过程中,蒙台梭利创设了许多游戏活动来训练儿童各方面的能力。如在感官训练中,进行“找朋友游戏”、“蒙眼游戏”,数学区有“邮票游戏”、“蛇形游戏”、“做数字卷”等等。游戏可以使所有儿童都有机会参与进来,在游戏过程中,教师是教学材料的设计者和活动开展过程中的指导者,而儿童经验的真正组织者和课程的真正实施者是游戏。
(二)主张区域教学,促进儿童个性发展
区域教学在各国的兴起源于蒙台梭利的教育理论,蒙台梭利将教室分为不同的区域,即感官区、数学区、语言区、生活区及科学文化区5个领域。在实际教学中,利用集体教学时间,可以分别进行不同区域教学,而大部分情况下需结合主题活动开展教学。同时,我们要明确的是在蒙台梭利教学环节中,除了主题活动,“自由选择工作”中儿童根据自己的兴趣、需要、意愿自由自主地选择某个区域的某个教具进行工作,而教师作为观察者并进行个别指导。因此,为了促进儿童综合素质的提升及个性品质的形成,蒙台梭利课程需以主题活动为载体,以个别指导做保障。
1.以主题活动为载体
在蒙台梭利课程实施中,区域教学的开展一般与主题活动密不可分,通常是以主题活动为载体,将各区域教学内容融合其中。各区域的教学内容为主题活动目标服务,而主题活动目标也成为各区域教学内容选择和组织的依据。主题活动的开展融合了各区域教学内容,很好地促进儿童全面素质的提升。例如:以“圣诞老人的礼物”为主题活动开展的各区域教学,在感官区可投放各种圣诞节礼物的配对或者“神秘袋”的活动,在数学区可创设一个在圣诞树上挂苹果的活动进行数数练习,在语言区可选择几本关于圣诞节的绘本进行阅读并讲解圣诞节的来历,在科学文化区准备各种彩色纸张和笔制作圣诞节礼物送给其他班级的小朋友等等。总之,这样的区域活动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相辅相成,在主题活动的指引下,儿童可以自主地创造性地发挥想象力,开展各区域的活动。
2.以个别指导做保障
蒙台梭利认为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敏感期在具体时间上和程度上都存在明显的差异,从而表现出每位儿童会有其独特的内在需求。因此,蒙台梭利教学中采用个别化教学的方式,关注到每位儿童,特别是在“自由选择工作”教学环节中,儿童可以不受课程领域的限制自由选择工作,自主确定完成工作的进度。在具体活动中,还可以将儿童分组,可促进儿童的语言发展、情感交流和社会交往能力的养成。在蒙台梭利教学中,儿童完全由自己决定工作的内容、时间、频次及工作合作伙伴,能够使儿童获得个性的发展。教师会在不影响儿童正常工作的条件下,指导儿童对教具的正当使用,这里所说的正当使用是指儿童不能破坏教具、乱放教具,同时根据儿童的发展需要适时地介入指导。因此,教师对儿童的个别指导能够关注到每位儿童的个性需求,在获得全面发展的同时个性得以形成。
(三)提供“有准备的环境”
蒙台梭利课程体系中特别强调“环境”要素。她认为理想的教育应该是在一个“有准备的环境”中开发儿童的潜能,使其获得自由发展。教育就是要为儿童准备适宜的环境,使儿童从妨碍其身心发展的障碍中解放出来。在蒙台梭利看来,人作为一种理性的动物,首先是具有自然本性的自然体,对待儿童的生命首先要将其看作植物动物的生长,有其自然的发展规律,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儿童的肉体生命需要大自然的力量满足其身体发育,儿童的精神生命更需要与大地万物的融合满足其心灵慰藉。因此,要创设与儿童发展相适应的良好环境,激发和满足儿童的内在需要。在蒙台梭利课程中为儿童准备的环境应该是物质环境及心理环境两个方面缺一不可的。
1.创设物质环境
蒙台梭利课程中所关注的物质环境主要是活动材料的`准备,其中以蒙台梭利教具为代表。教具是为了儿童的“工作”而设计的,它也被称为工作材料。蒙台梭利课程内容就蕴涵在教具中,共分为感觉、数学、生活、语言和科学文化5个领域的教具。儿童的身心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和特点,教具的选择和安排应依据儿童的年龄特征。如幼儿园小班应以生活区的教具为主,因为小班的儿童需要生活自理能力、与他人交往能力及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儿童在操作教具过程中需要视觉、触觉、听觉、嗅觉、味觉等感觉器官的协同合作,因此在中班应选择大量的感官区教具,尽早训练儿童的各种感觉能力,为其他能力特别是智力能力的培养打好基础。到了大班应以数学区、语言区和科学文化区的教具为主,这时的儿童己经具备了一定的获取知识和技能的能力。当然这三个年龄段课程内容的安排并不是严格意义上划分的,在某一个阶段以某一个区域为主的同时,考虑儿童的“最近发展区”,将其他区域的一部分教具也要投放进来。教师可依据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的安排不断调整教具材料的投放,以保障教学目标的顺利达成,为儿童提供自由发展的环境。
2.创设心理环境
蒙台梭利特别重视心理环境的准备,它包括教室布置及和谐师幼关系。一方面,在教室的布置上,她强调一切遵循“自然”。教师要考虑房间是否适合于孩子们使用的,桌椅是否符合孩子的身高,是否便于孩子移动,教具孩子是否够得着,教具是否适合孩子使用……整个房间应该是为孩子设计,并可以由孩子自由支配的。在这样的环境下儿童的生命潜能才能自发地通过活动表现出来,其天性才能自然地流露。蒙台梭利谈及教室环境布置时强调教室内每样物品都应有自己的固定位置,为儿童营造的是一种有秩序的环境,为儿童形成良好的有秩序的生活习惯创造了有利条件。因此,教室环境一定是自由的、有秩序的、温馨的和吸引人的。另一方面,在师幼关系的建立上,蒙台梭利对教师角色和教师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蒙台梭利教师是儿童自由活动的保障者,教师要明确其任务是为儿童准备适宜的环境,排除影响儿童自由发展的障碍,激发儿童潜能。因此,教师与幼儿之间应该是平等的和谐的关系,这样的气氛下儿童才能获得自由发展,才能实现自我教育。
(四)“无奖惩”是蒙台梭利课程评价的主题
蒙台梭利曾猛烈地抨击旧教育中用奖励和惩罚来诱惑和强制儿童服从的做法,提出了“无奖惩”的教育,主张儿童“自律”。当然自律是有条件的,它需要有准备的环境,如“教室常规”,是教师与儿童共同制定的,当儿童违反教室常规时,儿童会自然地接纳违反教室常规带来的后果。在教具使用过程中,教具本身存在自我纠正,教师无需提示“你做错了”或者是“你太棒了”,对于儿童的成功,教师可以给予微笑并引导儿童回想是怎么做到的来总结成功的经验,使儿童获得自我的肯定,而不是外人给予的赞许;对于儿童的失败,教师仍然给予微笑并给予鼓励和适当的帮助。蒙台梭利的“无奖惩”评价更关注儿童的成长过程,而非仅仅是结果,更能反映儿童发展的全貌,更重要的是它可以使儿童在自由的环境中展示着最自然的最全面的特征,同时,通过教师的观察记录,可以了解儿童的多方面的发展状况,为教师进一步的课程安排提供依据。
三、蒙台梭利自由教育对我国幼儿教育的启示
蒙台梭利教育自1994年正式传入我国,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其间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蒙台梭利教育作为一种外来文化,如何使其经历了百年以后适用于我们中国的文化土壤,我们必将要考虑其本土化问题,必须要将蒙台梭利教育中的合理要素借鉴过来,逐步完善自身的幼儿教育理论。
(一)尊重儿童,追求儿童整体人格发展
蒙台梭利自由教育思想中把人的发展作为一切教育实践活动的根源,这是一种现代的科学的儿童发展观。显然,我国传统教育中教师本位、教材本位、知识本位的教育模式己经不适合现代教育的需求。我们渐渐认识到,儿童是发展中的人,是教育活动的主体。在教育实践中必须以尊重儿童为本,并且以儿童的整体人格发展为宗旨。只有尊重儿童,才能了解儿童,才能研究儿童的内在需要,教师对待儿童不能以成人的要求为标准,无须严格的纪律,教师只须为儿童创设适宜的环境,儿童就会自由地发展,其整个人格特征必将自然流露。
(二)重新定位教师角色,构建和谐师幼关系
在信息时代的今天,广阔的信息获取途径和丰富的知识容量使得幼儿自身具有了现代化因素,此时的儿童比其他任何时期的儿童对自由平等的需求更高更强。因而在课程实施中,教师应抛弃传统教育中的教师权威,教师应扮演观察者、指导者、合作者的角色,从而与儿童建立起平等、民主、和谐的师幼关系。依据蒙台梭利自由教育理念,幼儿教师要重新定位教师角色,这需要教师深刻理解当前先进的幼儿教育理念的精髓,参加专业的幼儿教师培训,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提高对幼教工作的热爱,了解儿童的需求,创设有准备的环境;具有创新精神,结合幼儿园实际研发儿童工作材料等等。
(三)集体教学与个别教学结合,使每一位儿童都获得发展
早在中国古代社会就存在个别指导的教学形式,如孔子的“因材施教”。但它并不是人们认识教学规律积极创造的产物,那时并没有形成一种制度,已只不过是适应古代极低的社会生产力水平面产生的。目前,集体教学仍然是我国幼儿园课程中的主要教学组织形式,依据儿童的年龄特点一般会将儿童分为小班、中班和大班,这也是《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中所明确强调的。众所周知,集体教学与个别教学在教学实践中体现的特征平分秋色,在幼儿园教学中应依据教学目标的设计和教学内容的安排来选择适宜的教学组织形式,使每一位幼儿获得全面发展的同时个性得以张扬。
(四)采用发展性课程评价,注重儿童创新精神的培养
幼儿园课程评价一直是学前教育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纲要》中将教育评价专门作为一个领域进行阐述。事实上在我国幼儿园教学中仍然没有一个完善和成熟的评价体系。蒙台梭利课程评价理论为我国学前教育课程评价提供一个很好的研究视角。随着幼儿园课程改革对素质教育的不断追求,发展性评价成为幼儿园课程评价的主要趋势。目前在我国幼儿园教育体系中,档案袋评价运用广泛,作品取样系统也在一些幼儿园尝试开展,虽然在幼儿创新精神的培养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对儿童的评价仍然存在片面追求智商分数的足迹。一方面是由于幼儿教师对评价方法本身的把握不够,另一方面由于幼儿教师似乎还没有从传统的评价模式中完全走出来。我们应打破传统观念,科学地吸纳国内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使学前教育评价更客观、更全面、更科学、更有利于促进幼儿创新精神的培养和综合能力的提升,真正地走上素质教育改革之路。
蒙台梭利是意大利杰出的幼儿 教育 思想家和改革家,自由教育思想是其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论蒙台梭利的教育思想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论蒙台梭利的教育思想论文篇一 《理想人:论蒙台梭利的教育思想》 摘要:玛丽亚?蒙台梭利从 儿童 身心特点出发,形成了其教育理念中的理想人。理想的儿童是“正常”的,教师是“科学家”般的指导者。这些理想假设对当今社会的教育和观念的改变仍有很大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理想儿童 理想教师 蒙台梭利 蒙氏开创“儿童之家”,进行教育观察和研究,获得了很大的成功。她在生理心理学、形态人类学、医学和实验科学等理论的奠基下, 总结 卢梭等人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基础上,以及自身教育实践掌握的一手材料的支撑,形成了自己革命性的儿童观和教师观。 一、理想儿童 1.健全的人格 儿童有自己“正在进行式”的独特人格,有自己发展的方式和遵守的规律。但成年人却因婴儿出生后的伶弱状态产生错误的认知――自认为是儿童的塑造者、恩人和拥有者。把帮助视为一种职责,把儿童当做自己的拥有物――试图胡乱干预儿童的自然生长,强行灌输自己的观念、意志,把儿童塞入成人的世界。当儿童开始意识到自我时,正处于个性形成和敏感性发展的关键时期。成人的这些行为不仅阻碍、扭曲了儿童的自然天性,也使自己的人格悄悄潜入儿童之中,从而压抑甚至剥夺儿童尚未成熟的人格。 蒙台梭利认为儿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潜在生命力”,这种生命力是积极的、发展着的、具有无穷力量的存在。教育的任务就是引导儿童的这种“潜在生命力”朝着“形成健全人格”发展,以帮助“潜在生命力”走向“正常化”,儿童成长“正常化”。 2.身心健康,感觉正确 在后天成长中,由于一些内外在因素,导致孩子发育迟缓或异常,造成身体畸形。在3岁至6岁这一阶段,成人应注意幼儿保健,必须用 体操 锻炼来保护儿童,其主要形式是练习走步。通过齐步行进操和自由游戏、搬运、开关门、穿脱衣、发音练习等保护和促进体格正常发育及肌肉协调。 心理偏离正轨能影响身体功能的发挥,引起许多身体疾病和身体状态缺陷。例如,心理问题会导致儿童贪食,也会导致儿童拒绝吃东西,而饮食的失调会导致疾病。潜意识的心理紊乱会支配一个人的生理规律,只有当他脱离了让他不愉快的处境时,这些疾病和病态才会自动消失。所以,应将儿童安置在一个能使他们以正常的方式生活和自由活动的环境中,使其心理回归或维持正轨。 感觉是探知、理解、适应外界的联络通道,与生活息息相关。感觉的合理发展是适应实际生活和社会的准备。在3岁到7岁这段感觉形成期,通过感觉训练能帮助感觉器官的发展,发现并纠正一些缺陷(如耳聋、眼睛近视等),提高感觉能力。 3.自我教育 蒙台梭利提出了儿童自我教育的可能性:有吸收力的心理和敏感期。儿童的成长受内部潜能的驱使,儿童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灌输的容器,也非成人和外界环境随意塑造的蜡或泥,而是自我吸收创造。儿童具有一种自然的吸取和创造性的功能,人们没发现或者说不愿意承认儿童这种巨大力量,而将自己的意愿强加于儿童,压抑其本性。儿童的心理发展具有各种敏感期,这些敏感期使得儿童在特定时期有一种对某些事物的特殊感受力。儿童会对这些事物投入极关注和耐心,忽视其他事物。这种热情产生于儿童无意识的深处,但因此满足了其精神需要。儿童通过一个个敏感期,取得自己所需,从而形成自己的个性。但成人总是在儿童关注状态下将其打断,或者颁布禁令禁止其关注。 儿童既有吸收 文化 的本能,蒙台梭利进而说明了自我教育的必要性。在“有准备的环境中”让儿童自由“工作”,使儿童的潜在生命力在与外界的作用中进行自我建构、纠正、发展,促进儿童的自我教育即是儿童教育的目的。如果成人忽视儿童的自我教育,过分强调他人教育,难免会造成儿童的被动学习,依赖外界的推动、命令,丧失自律感和学习积极性,最终导致消极的后果。因此,应保护儿童的主动性和吸收本能,改变传统的监管式、灌输式教育,为儿童创造满足其需要的适宜环境,让儿童自由活动与学习,进行自我教育。 二、理想的教师 传统的教育体系中,教师总是作为课堂的统治者、学生的监管者、资源的支配者,而将儿童当做需要培植灌溉的花木,将教育作为一种工作职责。所履行的职责只是灌输各种干巴零碎的知识,强制规定儿童的行为,实际上抑制了儿童的主动性和窒息了儿童的自我表现。教师应改称为“指导者”,因为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对儿童进行观察,及时加以指导,让儿童朝积极方向自由发展。 1.科学家与 __ 蒙台梭利认为,应将科学家直接引入学校领域,同时把教师提高到科学家水平。这个科学家水平不仅指外部的机械技能,更重要的是必须具备科学家精神――对大自然的神奇奥秘充满着热爱和忘我精神。即是说应更多地培养教师的科学家精神而非机械技巧,从教育者的心灵深处唤醒对于研究人的科学家般的热情和兴趣,及培养善于把儿童当做独特的个体来看待的能力。 耶稣:“谁变得像一个孩子,谁就是最伟大的。”听到这种言论的信徒,为达到这种境界,充满尊敬和好奇的心情去细心观察孩子的种种表现。即使是这种观察者,也成不了新型教师。但若把科学家的自我牺牲精神与__的虔诚与热心都移植到教育者的灵魂中来,那这个教师将向孩子学习,从而成为真正的教育者。 2.学习者 教师只靠独自研究为他的使命做准备,远远不够。教师必须得到引导,一开始就研究自己的缺陷及坏脾性,而非一味纠正儿童的错误。教师以崇高的责任作为借口,掩饰自己的缺陷,事实上,这些最根深蒂固的缺陷会妨碍他与儿童的关系。 傲慢和发怒是其基本缺点。教师傲慢地认为他对儿童的一切都要负责。这种傲慢会导致某种虚假的尊严,甚至还要求得到尊重。而发怒是对儿童反抗的怒火,荫蔽在傲慢之下,在儿童要表现自己的微弱意图时,发怒就发展成一种暴虐专制,藐视商议。但儿童尚不能理解这些,他们接受暴虐专制,当受到责备时,总感到是自己有错,在学会反抗前就已经习惯并相信这种暴虐专制是完全为他好。这些缺陷是成人所特有的偏见,毫无疑问会阻碍教师理解儿童。成为有效的教师,必须去除这些缺陷,学会谦恭、慈爱、沉静、宽容这些有助于平衡和教学的美德。这对当前我国频发师生暴力事件的状况十分具有借鉴意义。 3.观察者 一个新型教师最基本的品质就是“观察”能力。成人必须改变自我中心的权威态度,发展自己对儿童观察的意念与能力,以观察取代传统的灌输式教学。 观察品质包括各种各样的细小品质,比如耐心。没有耐心的人不能正确地观察审度事物,只能意识到自己暂时的欲望满足,逃脱真正的工作,也不能对那些微小事物予以足够的重视。 儿童的许多缺陷,后来之所以很难弥补,是在最主要时期被忽视所造成的。所以教师必须具备观察入微的能力。同时,教师的观察态度应是积极的、科学的和神圣的。因为他要通过细致观察使自己准确地区分真理与谬误,且只有人才能去观察人这个特殊而神圣的对象。 4.指导者与环境管理者 注意儿童的环境是教师工作的第一个阶段。环境的影响是潜移默化,又有效持久的。教师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将所有教具都依次摆放,永远保持美丽、光泽与完美,营造对于儿童来说一切东西都是新颖、完整、可随意使用的环境。这也意味着教师本身在仪表上应富有吸引力,并保持整洁、沉稳、庄严,赢得儿童信任和尊敬。还应留心自己的举止。教师的仪表是环境的一部分,教师本身是儿童世界的最重要部分。 对儿童的必要干涉是教师工作的第二个阶段。在这个阶段,儿童若不断打扰别人,教师最实际的 措施 就是打断他,既可以采取惊叫的方式,也可以对打扰别人的孩子表现出特别的和充满深情的兴趣。 但当儿童专心工作时,教师切忌打搅他,以免中断其积极关注,阻碍其自然的发展。儿童付出艰辛的努力,终于开始专心于某项工作,教师从他身边走过哪怕只说声“好”,也会使这第一步像肥皂泡一样消失。儿童对某事感到困难时,教师也不要去帮助他,否则会使其丧失克服困难的兴趣。教师必须随时留心孩子的状况,谨慎地安排学习环境,引导孩子自己行动、决定和思考。 三、评价 蒙台梭利站在幼儿教育的角度,运用多方面理论知识,提出了对儿童、教师的理想假设与要求。她的见解独特,对很多国家的幼儿教育都有较大的影响。尽管在某些方面存在局限和谬误,比如夸大了儿童的先天潜能和自主性,没有充分认识到教师的作用,主张的环境教育脱离社会生活。但她的思想仍有很多值得我们思考与借鉴,如对儿童的认识与尊重,主张儿童的自由独立,重视环境的潜移默化,反对奖惩、教师满堂灌,对改变当今的儿童观念、灌输式教育、被动学习、功利教育以及分数论具有极大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玛丽亚?蒙台梭利著,邵夏珍主编.蒙台梭利早期教育法全书[M].:中国发展出版社.2004.12 [2]卢乐山.蒙台梭利的幼儿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02 [3]宋一.蒙台梭利教育思想的三维审视[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08,26(3):5-8 [4]梅纳新.试论蒙台梭利教育思想和 教学 方法 [J].中州大学学报.2002,(4):51-53 作者简介 符美华(1995-)女,汉,四川达州,本科,西华师范大学
浅谈自由教育视域下的蒙台梭利课程及其启示论文
玛丽亚·蒙台梭利(Maria Montessori,1870-1952),意大利第一位医学女博士,是西方历史上继福禄贝尔之后的又一位杰出的幼儿教育家。蒙台梭利将其毕生精力致力于科学的幼儿教育方法研究,于1907年创办“儿童之家”进行长期的教育实验,总结了大量的教育经验,构建了举世闻名的蒙台梭利教育方法。自由教育是蒙台梭利教育理论中的核心价值观念,它是在继承和发展了亚里士多德、卢梭等人关于自然教育和自由教育的基础上形成的。基于此,蒙台梭利教育思想曾风靡整个西方世界,特别是欧美国家的幼儿教育改革,直至今日,蒙台梭利自由教育思想对我国幼儿教育教学仍然产生深刻的影响。
一、自由:蒙台梭利教育的理想诉求
什么是自由?自由与教育是什么关系?蒙台梭利自由教育的精神实质何在?这是我们关于蒙台梭利自由教育研究中必须要思考的问题。
(一)“自由”的基本概念
“自由”,一个美丽且使整个人类向往的词汇,更是历史上中西方哲学家、思想家所关注与讨论的焦点。以思辨的方式,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康德和黑格尔在理论上对自由进行了深刻地探讨,彰显了“积极自由”与“消极自由”之争。北京大学王海明老师在详尽探讨西方历史上“积极自由”和“消极自由”的辨析后指出:“自由,就其本身来说,就是实行自我意志的自身之外的外在障碍之消除,就是不存在外在障碍因而能够按照自己意志进行的行为。”自由就是能够按照自己的意志进行的行为,为达到“自由”需要三个条件:行为的主体、不受限制、想做或不想做的事件。
(二)教育对自由的追寻
自由不仅是人的存在标志,甚至是人成为人乃至人的全部之特质。自由之人能够达成其内心需求与外部世界的相互融合,进而创造文化改造世界。然而历史警示我们,在自由化的进程中,自由人往往被残酷的外部世界所奴化,人失去自由失去个性。教育的价值就是帮助个体更好地实现自由,成为真正的自由存在者。自由使人性得以解放,是人类普遍的价值追求,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人的形成,人性的解放是其基础,教育对自由的追寻成为人类永恒的主题。因而,对于自由与教育关系人们形成了普遍的共识,自由是教育的基本属性,教育成为人实现自由的必要途径。
在西方历史中,最早正式提出自由教育思想的当数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他倡导的自由学科其核心是人的理性之发展,目的是要在具备闲暇时间的前提下获得高深理论知识,达到道德、智慧及身体的和谐发展,并形成了自由教育与职业教育之分。加上这一时期的“七艺”课程为自由教育思想在以后的几个世纪里被堪称古典的、完美的教育。文艺复兴以后,自由教育思想体现出人文特征,要将人从中世纪的神学枷锁中解放出来,获得人性的独立自由。在课程体系中,发展了“七艺”课程,调整了中世纪的神学内容,以自然和人本身为研究对象,建立了人文学科,从体育、智育、德育各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界定,集中反映了对人本身的关注和对儿童的热爱。
(三)蒙台梭利自由教育的内核探究
当历史跨入欧美教育革新运动时期,教育学者们将目光转向了对儿童本性及儿童心理特征的研究,表征着科学教育学正在逐步形成和发展。蒙台梭利在1907年创办的“儿童之家”经过4年的教育实验总结了大量的教育经验和教育观点,在她的著作里蕴涵着深刻的自由教育思想。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理解:
1.儿童具有“内在生命潜能”
蒙台梭利在她的著作《蒙台梭利教育法》中从生物学角度来认识“自由”叫,认为物种的固有特性不会改变,它们只会稍有变异,教育不能创造生命,它只能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生命的存在方式。儿童的生长不是因为给予了它充足的营养,而是他潜在的生命在发展,是因为生物学的规律在指引着生命本身发展着。在这里,蒙台梭利强调儿童是自我成长的个体,有其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儿童具有内在生命发展的潜能,具有“吸收性心智”。蒙台梭利曾说:“我们会注意到孩子有一种极力向外扩展的个性,他有主动性,他选择自己要做的事并坚持做下去,他根据自己内在的需要来改变它。他不逃避做任何努力,相反是努力探索并满怀喜悦地靠自己的能力克服困难。”
2.“自由”与“纪律”同行
给予儿童自由,并不是让儿童放任自流。蒙台梭利所谓的自由是指儿童发自内心需求的自主活动,它并不排斥纪律。因为儿童的自由是有条件的,他不能损害集体的利益,要正确使用教具,除此之外的任何有益于儿童发展的行为,教师都应智慧地去观察和理解儿童,为其自我教育提供条件,因此蒙台梭利主张的自由是一种有纪律的自由。那么对于纪律如何理解呢?蒙台梭利曾说:“只有当孩子成为自己的主人并遵循一些生活规则时,他才能管住自己的行为,我们才认为他是一个守纪律的人。这样的纪律具有灵活性的概念既不易被理解又不易被采用。但它包含一个伟大的教育原则,这不同于旧式教育中那种绝对的、不容辩驳的高压政策下的‘不许动’的原则。”
3.首次提出“工作”的概念
“工作”是蒙台梭利教育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它不同于成人的工作。儿童的工作是自由活动,是其内在发展的需要,不是强制的,不受社会因素的影响,而成人的工作要遵循社会规则和满足自身生存需要。蒙台梭利在其著作《童年的秘密》中概括了儿童工作的特点川:第一,遵循自然法则,服从内在本能需求;第二,无外在目的,以自我实现为内在目标;第三,是一种创造性与建构性工作;第四,须独立完成,具有不可替代性;第五,以环境为媒介来改造自己,形成自身的个性品质;第六,以自己的方式进行,为自己的内在需求而重复。由此看出,儿童的工作具有自由、独立、自主的特点,是一种手脑结合、身心协调的活动。蒙台梭利认为3至7岁的儿童发展是在“工作”中实现的,她的“儿童之家”里“有准备的环境”为儿童的生理及心理发展提供各种工作,在工作中将儿童的活动与周围的现实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使儿童的内在潜能通过外在的自由活动自发地表现出来。
二、自由教育:蒙台梭利课程实施中的灵魂
蒙台梭利课程作为蒙台梭利教育实施的重要途径倍受关注,蒙台梭利课程最终的目的是要培养儿童健全人格。自由教育作为一种精神在指引着蒙台梭利课程实施,使儿童身心获得和谐发展。
(一)游戏是儿童学习经验的组织者
蒙台梭利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特色就是它强调教师并不是唯一的课程组织者,而突出了游戏在课程实施中对儿童学习经验的迁移和建构。蒙台梭利本人对游戏并没有明确的概念界定,在蒙台梭利著作中反映的是她对漫无目的的闲暇游戏的反对,而是宣扬以现实为基础的有意义的游戏,并提出游戏是儿童身心成长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她认为儿童各种能力的发展是在游戏中获得的。
蒙台梭利主张儿童自由选择的游戏。只有儿童自由选择的游戏才能为儿童将来的生活做准备,才更符合儿童内心发展的需要。但儿童自由选择游戏的场所和游戏材料是经过精心设计的,这对儿童来说是具有教育意义和现实意义的,自由选择的游戏应具有秩序感和目的性双重特点。在教学过程中,蒙台梭利创设了许多游戏活动来训练儿童各方面的能力。如在感官训练中,进行“找朋友游戏”、“蒙眼游戏”,数学区有“邮票游戏”、“蛇形游戏”、“做数字卷”等等。游戏可以使所有儿童都有机会参与进来,在游戏过程中,教师是教学材料的设计者和活动开展过程中的指导者,而儿童经验的真正组织者和课程的真正实施者是游戏。
(二)主张区域教学,促进儿童个性发展
区域教学在各国的兴起源于蒙台梭利的教育理论,蒙台梭利将教室分为不同的区域,即感官区、数学区、语言区、生活区及科学文化区5个领域。在实际教学中,利用集体教学时间,可以分别进行不同区域教学,而大部分情况下需结合主题活动开展教学。同时,我们要明确的是在蒙台梭利教学环节中,除了主题活动,“自由选择工作”中儿童根据自己的兴趣、需要、意愿自由自主地选择某个区域的某个教具进行工作,而教师作为观察者并进行个别指导。因此,为了促进儿童综合素质的提升及个性品质的形成,蒙台梭利课程需以主题活动为载体,以个别指导做保障。
1.以主题活动为载体
在蒙台梭利课程实施中,区域教学的开展一般与主题活动密不可分,通常是以主题活动为载体,将各区域教学内容融合其中。各区域的教学内容为主题活动目标服务,而主题活动目标也成为各区域教学内容选择和组织的依据。主题活动的开展融合了各区域教学内容,很好地促进儿童全面素质的提升。例如:以“圣诞老人的礼物”为主题活动开展的各区域教学,在感官区可投放各种圣诞节礼物的配对或者“神秘袋”的活动,在数学区可创设一个在圣诞树上挂苹果的活动进行数数练习,在语言区可选择几本关于圣诞节的绘本进行阅读并讲解圣诞节的来历,在科学文化区准备各种彩色纸张和笔制作圣诞节礼物送给其他班级的小朋友等等。总之,这样的区域活动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相辅相成,在主题活动的指引下,儿童可以自主地创造性地发挥想象力,开展各区域的活动。
2.以个别指导做保障
蒙台梭利认为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敏感期在具体时间上和程度上都存在明显的差异,从而表现出每位儿童会有其独特的内在需求。因此,蒙台梭利教学中采用个别化教学的方式,关注到每位儿童,特别是在“自由选择工作”教学环节中,儿童可以不受课程领域的限制自由选择工作,自主确定完成工作的进度。在具体活动中,还可以将儿童分组,可促进儿童的语言发展、情感交流和社会交往能力的养成。在蒙台梭利教学中,儿童完全由自己决定工作的内容、时间、频次及工作合作伙伴,能够使儿童获得个性的发展。教师会在不影响儿童正常工作的条件下,指导儿童对教具的正当使用,这里所说的正当使用是指儿童不能破坏教具、乱放教具,同时根据儿童的发展需要适时地介入指导。因此,教师对儿童的个别指导能够关注到每位儿童的个性需求,在获得全面发展的同时个性得以形成。
(三)提供“有准备的环境”
蒙台梭利课程体系中特别强调“环境”要素。她认为理想的教育应该是在一个“有准备的环境”中开发儿童的潜能,使其获得自由发展。教育就是要为儿童准备适宜的环境,使儿童从妨碍其身心发展的障碍中解放出来。在蒙台梭利看来,人作为一种理性的动物,首先是具有自然本性的自然体,对待儿童的生命首先要将其看作植物动物的生长,有其自然的发展规律,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儿童的肉体生命需要大自然的力量满足其身体发育,儿童的精神生命更需要与大地万物的融合满足其心灵慰藉。因此,要创设与儿童发展相适应的良好环境,激发和满足儿童的内在需要。在蒙台梭利课程中为儿童准备的环境应该是物质环境及心理环境两个方面缺一不可的。
1.创设物质环境
蒙台梭利课程中所关注的物质环境主要是活动材料的`准备,其中以蒙台梭利教具为代表。教具是为了儿童的“工作”而设计的,它也被称为工作材料。蒙台梭利课程内容就蕴涵在教具中,共分为感觉、数学、生活、语言和科学文化5个领域的教具。儿童的身心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和特点,教具的选择和安排应依据儿童的年龄特征。如幼儿园小班应以生活区的教具为主,因为小班的儿童需要生活自理能力、与他人交往能力及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儿童在操作教具过程中需要视觉、触觉、听觉、嗅觉、味觉等感觉器官的协同合作,因此在中班应选择大量的感官区教具,尽早训练儿童的各种感觉能力,为其他能力特别是智力能力的培养打好基础。到了大班应以数学区、语言区和科学文化区的教具为主,这时的儿童己经具备了一定的获取知识和技能的能力。当然这三个年龄段课程内容的安排并不是严格意义上划分的,在某一个阶段以某一个区域为主的同时,考虑儿童的“最近发展区”,将其他区域的一部分教具也要投放进来。教师可依据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的安排不断调整教具材料的投放,以保障教学目标的顺利达成,为儿童提供自由发展的环境。
2.创设心理环境
蒙台梭利特别重视心理环境的准备,它包括教室布置及和谐师幼关系。一方面,在教室的布置上,她强调一切遵循“自然”。教师要考虑房间是否适合于孩子们使用的,桌椅是否符合孩子的身高,是否便于孩子移动,教具孩子是否够得着,教具是否适合孩子使用……整个房间应该是为孩子设计,并可以由孩子自由支配的。在这样的环境下儿童的生命潜能才能自发地通过活动表现出来,其天性才能自然地流露。蒙台梭利谈及教室环境布置时强调教室内每样物品都应有自己的固定位置,为儿童营造的是一种有秩序的环境,为儿童形成良好的有秩序的生活习惯创造了有利条件。因此,教室环境一定是自由的、有秩序的、温馨的和吸引人的。另一方面,在师幼关系的建立上,蒙台梭利对教师角色和教师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蒙台梭利教师是儿童自由活动的保障者,教师要明确其任务是为儿童准备适宜的环境,排除影响儿童自由发展的障碍,激发儿童潜能。因此,教师与幼儿之间应该是平等的和谐的关系,这样的气氛下儿童才能获得自由发展,才能实现自我教育。
(四)“无奖惩”是蒙台梭利课程评价的主题
蒙台梭利曾猛烈地抨击旧教育中用奖励和惩罚来诱惑和强制儿童服从的做法,提出了“无奖惩”的教育,主张儿童“自律”。当然自律是有条件的,它需要有准备的环境,如“教室常规”,是教师与儿童共同制定的,当儿童违反教室常规时,儿童会自然地接纳违反教室常规带来的后果。在教具使用过程中,教具本身存在自我纠正,教师无需提示“你做错了”或者是“你太棒了”,对于儿童的成功,教师可以给予微笑并引导儿童回想是怎么做到的来总结成功的经验,使儿童获得自我的肯定,而不是外人给予的赞许;对于儿童的失败,教师仍然给予微笑并给予鼓励和适当的帮助。蒙台梭利的“无奖惩”评价更关注儿童的成长过程,而非仅仅是结果,更能反映儿童发展的全貌,更重要的是它可以使儿童在自由的环境中展示着最自然的最全面的特征,同时,通过教师的观察记录,可以了解儿童的多方面的发展状况,为教师进一步的课程安排提供依据。
三、蒙台梭利自由教育对我国幼儿教育的启示
蒙台梭利教育自1994年正式传入我国,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其间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蒙台梭利教育作为一种外来文化,如何使其经历了百年以后适用于我们中国的文化土壤,我们必将要考虑其本土化问题,必须要将蒙台梭利教育中的合理要素借鉴过来,逐步完善自身的幼儿教育理论。
(一)尊重儿童,追求儿童整体人格发展
蒙台梭利自由教育思想中把人的发展作为一切教育实践活动的根源,这是一种现代的科学的儿童发展观。显然,我国传统教育中教师本位、教材本位、知识本位的教育模式己经不适合现代教育的需求。我们渐渐认识到,儿童是发展中的人,是教育活动的主体。在教育实践中必须以尊重儿童为本,并且以儿童的整体人格发展为宗旨。只有尊重儿童,才能了解儿童,才能研究儿童的内在需要,教师对待儿童不能以成人的要求为标准,无须严格的纪律,教师只须为儿童创设适宜的环境,儿童就会自由地发展,其整个人格特征必将自然流露。
(二)重新定位教师角色,构建和谐师幼关系
在信息时代的今天,广阔的信息获取途径和丰富的知识容量使得幼儿自身具有了现代化因素,此时的儿童比其他任何时期的儿童对自由平等的需求更高更强。因而在课程实施中,教师应抛弃传统教育中的教师权威,教师应扮演观察者、指导者、合作者的角色,从而与儿童建立起平等、民主、和谐的师幼关系。依据蒙台梭利自由教育理念,幼儿教师要重新定位教师角色,这需要教师深刻理解当前先进的幼儿教育理念的精髓,参加专业的幼儿教师培训,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提高对幼教工作的热爱,了解儿童的需求,创设有准备的环境;具有创新精神,结合幼儿园实际研发儿童工作材料等等。
(三)集体教学与个别教学结合,使每一位儿童都获得发展
早在中国古代社会就存在个别指导的教学形式,如孔子的“因材施教”。但它并不是人们认识教学规律积极创造的产物,那时并没有形成一种制度,已只不过是适应古代极低的社会生产力水平面产生的。目前,集体教学仍然是我国幼儿园课程中的主要教学组织形式,依据儿童的年龄特点一般会将儿童分为小班、中班和大班,这也是《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中所明确强调的。众所周知,集体教学与个别教学在教学实践中体现的特征平分秋色,在幼儿园教学中应依据教学目标的设计和教学内容的安排来选择适宜的教学组织形式,使每一位幼儿获得全面发展的同时个性得以张扬。
(四)采用发展性课程评价,注重儿童创新精神的培养
幼儿园课程评价一直是学前教育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纲要》中将教育评价专门作为一个领域进行阐述。事实上在我国幼儿园教学中仍然没有一个完善和成熟的评价体系。蒙台梭利课程评价理论为我国学前教育课程评价提供一个很好的研究视角。随着幼儿园课程改革对素质教育的不断追求,发展性评价成为幼儿园课程评价的主要趋势。目前在我国幼儿园教育体系中,档案袋评价运用广泛,作品取样系统也在一些幼儿园尝试开展,虽然在幼儿创新精神的培养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对儿童的评价仍然存在片面追求智商分数的足迹。一方面是由于幼儿教师对评价方法本身的把握不够,另一方面由于幼儿教师似乎还没有从传统的评价模式中完全走出来。我们应打破传统观念,科学地吸纳国内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使学前教育评价更客观、更全面、更科学、更有利于促进幼儿创新精神的培养和综合能力的提升,真正地走上素质教育改革之路。
蒙台梭利是意大利杰出的幼儿 教育 思想家和改革家,自由教育思想是其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论蒙台梭利的教育思想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论蒙台梭利的教育思想论文篇一 《理想人:论蒙台梭利的教育思想》 摘要:玛丽亚?蒙台梭利从 儿童 身心特点出发,形成了其教育理念中的理想人。理想的儿童是“正常”的,教师是“科学家”般的指导者。这些理想假设对当今社会的教育和观念的改变仍有很大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理想儿童 理想教师 蒙台梭利 蒙氏开创“儿童之家”,进行教育观察和研究,获得了很大的成功。她在生理心理学、形态人类学、医学和实验科学等理论的奠基下, 总结 卢梭等人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基础上,以及自身教育实践掌握的一手材料的支撑,形成了自己革命性的儿童观和教师观。 一、理想儿童 1.健全的人格 儿童有自己“正在进行式”的独特人格,有自己发展的方式和遵守的规律。但成年人却因婴儿出生后的伶弱状态产生错误的认知――自认为是儿童的塑造者、恩人和拥有者。把帮助视为一种职责,把儿童当做自己的拥有物――试图胡乱干预儿童的自然生长,强行灌输自己的观念、意志,把儿童塞入成人的世界。当儿童开始意识到自我时,正处于个性形成和敏感性发展的关键时期。成人的这些行为不仅阻碍、扭曲了儿童的自然天性,也使自己的人格悄悄潜入儿童之中,从而压抑甚至剥夺儿童尚未成熟的人格。 蒙台梭利认为儿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潜在生命力”,这种生命力是积极的、发展着的、具有无穷力量的存在。教育的任务就是引导儿童的这种“潜在生命力”朝着“形成健全人格”发展,以帮助“潜在生命力”走向“正常化”,儿童成长“正常化”。 2.身心健康,感觉正确 在后天成长中,由于一些内外在因素,导致孩子发育迟缓或异常,造成身体畸形。在3岁至6岁这一阶段,成人应注意幼儿保健,必须用 体操 锻炼来保护儿童,其主要形式是练习走步。通过齐步行进操和自由游戏、搬运、开关门、穿脱衣、发音练习等保护和促进体格正常发育及肌肉协调。 心理偏离正轨能影响身体功能的发挥,引起许多身体疾病和身体状态缺陷。例如,心理问题会导致儿童贪食,也会导致儿童拒绝吃东西,而饮食的失调会导致疾病。潜意识的心理紊乱会支配一个人的生理规律,只有当他脱离了让他不愉快的处境时,这些疾病和病态才会自动消失。所以,应将儿童安置在一个能使他们以正常的方式生活和自由活动的环境中,使其心理回归或维持正轨。 感觉是探知、理解、适应外界的联络通道,与生活息息相关。感觉的合理发展是适应实际生活和社会的准备。在3岁到7岁这段感觉形成期,通过感觉训练能帮助感觉器官的发展,发现并纠正一些缺陷(如耳聋、眼睛近视等),提高感觉能力。 3.自我教育 蒙台梭利提出了儿童自我教育的可能性:有吸收力的心理和敏感期。儿童的成长受内部潜能的驱使,儿童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灌输的容器,也非成人和外界环境随意塑造的蜡或泥,而是自我吸收创造。儿童具有一种自然的吸取和创造性的功能,人们没发现或者说不愿意承认儿童这种巨大力量,而将自己的意愿强加于儿童,压抑其本性。儿童的心理发展具有各种敏感期,这些敏感期使得儿童在特定时期有一种对某些事物的特殊感受力。儿童会对这些事物投入极关注和耐心,忽视其他事物。这种热情产生于儿童无意识的深处,但因此满足了其精神需要。儿童通过一个个敏感期,取得自己所需,从而形成自己的个性。但成人总是在儿童关注状态下将其打断,或者颁布禁令禁止其关注。 儿童既有吸收 文化 的本能,蒙台梭利进而说明了自我教育的必要性。在“有准备的环境中”让儿童自由“工作”,使儿童的潜在生命力在与外界的作用中进行自我建构、纠正、发展,促进儿童的自我教育即是儿童教育的目的。如果成人忽视儿童的自我教育,过分强调他人教育,难免会造成儿童的被动学习,依赖外界的推动、命令,丧失自律感和学习积极性,最终导致消极的后果。因此,应保护儿童的主动性和吸收本能,改变传统的监管式、灌输式教育,为儿童创造满足其需要的适宜环境,让儿童自由活动与学习,进行自我教育。 二、理想的教师 传统的教育体系中,教师总是作为课堂的统治者、学生的监管者、资源的支配者,而将儿童当做需要培植灌溉的花木,将教育作为一种工作职责。所履行的职责只是灌输各种干巴零碎的知识,强制规定儿童的行为,实际上抑制了儿童的主动性和窒息了儿童的自我表现。教师应改称为“指导者”,因为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对儿童进行观察,及时加以指导,让儿童朝积极方向自由发展。 1.科学家与 __ 蒙台梭利认为,应将科学家直接引入学校领域,同时把教师提高到科学家水平。这个科学家水平不仅指外部的机械技能,更重要的是必须具备科学家精神――对大自然的神奇奥秘充满着热爱和忘我精神。即是说应更多地培养教师的科学家精神而非机械技巧,从教育者的心灵深处唤醒对于研究人的科学家般的热情和兴趣,及培养善于把儿童当做独特的个体来看待的能力。 耶稣:“谁变得像一个孩子,谁就是最伟大的。”听到这种言论的信徒,为达到这种境界,充满尊敬和好奇的心情去细心观察孩子的种种表现。即使是这种观察者,也成不了新型教师。但若把科学家的自我牺牲精神与__的虔诚与热心都移植到教育者的灵魂中来,那这个教师将向孩子学习,从而成为真正的教育者。 2.学习者 教师只靠独自研究为他的使命做准备,远远不够。教师必须得到引导,一开始就研究自己的缺陷及坏脾性,而非一味纠正儿童的错误。教师以崇高的责任作为借口,掩饰自己的缺陷,事实上,这些最根深蒂固的缺陷会妨碍他与儿童的关系。 傲慢和发怒是其基本缺点。教师傲慢地认为他对儿童的一切都要负责。这种傲慢会导致某种虚假的尊严,甚至还要求得到尊重。而发怒是对儿童反抗的怒火,荫蔽在傲慢之下,在儿童要表现自己的微弱意图时,发怒就发展成一种暴虐专制,藐视商议。但儿童尚不能理解这些,他们接受暴虐专制,当受到责备时,总感到是自己有错,在学会反抗前就已经习惯并相信这种暴虐专制是完全为他好。这些缺陷是成人所特有的偏见,毫无疑问会阻碍教师理解儿童。成为有效的教师,必须去除这些缺陷,学会谦恭、慈爱、沉静、宽容这些有助于平衡和教学的美德。这对当前我国频发师生暴力事件的状况十分具有借鉴意义。 3.观察者 一个新型教师最基本的品质就是“观察”能力。成人必须改变自我中心的权威态度,发展自己对儿童观察的意念与能力,以观察取代传统的灌输式教学。 观察品质包括各种各样的细小品质,比如耐心。没有耐心的人不能正确地观察审度事物,只能意识到自己暂时的欲望满足,逃脱真正的工作,也不能对那些微小事物予以足够的重视。 儿童的许多缺陷,后来之所以很难弥补,是在最主要时期被忽视所造成的。所以教师必须具备观察入微的能力。同时,教师的观察态度应是积极的、科学的和神圣的。因为他要通过细致观察使自己准确地区分真理与谬误,且只有人才能去观察人这个特殊而神圣的对象。 4.指导者与环境管理者 注意儿童的环境是教师工作的第一个阶段。环境的影响是潜移默化,又有效持久的。教师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将所有教具都依次摆放,永远保持美丽、光泽与完美,营造对于儿童来说一切东西都是新颖、完整、可随意使用的环境。这也意味着教师本身在仪表上应富有吸引力,并保持整洁、沉稳、庄严,赢得儿童信任和尊敬。还应留心自己的举止。教师的仪表是环境的一部分,教师本身是儿童世界的最重要部分。 对儿童的必要干涉是教师工作的第二个阶段。在这个阶段,儿童若不断打扰别人,教师最实际的 措施 就是打断他,既可以采取惊叫的方式,也可以对打扰别人的孩子表现出特别的和充满深情的兴趣。 但当儿童专心工作时,教师切忌打搅他,以免中断其积极关注,阻碍其自然的发展。儿童付出艰辛的努力,终于开始专心于某项工作,教师从他身边走过哪怕只说声“好”,也会使这第一步像肥皂泡一样消失。儿童对某事感到困难时,教师也不要去帮助他,否则会使其丧失克服困难的兴趣。教师必须随时留心孩子的状况,谨慎地安排学习环境,引导孩子自己行动、决定和思考。 三、评价 蒙台梭利站在幼儿教育的角度,运用多方面理论知识,提出了对儿童、教师的理想假设与要求。她的见解独特,对很多国家的幼儿教育都有较大的影响。尽管在某些方面存在局限和谬误,比如夸大了儿童的先天潜能和自主性,没有充分认识到教师的作用,主张的环境教育脱离社会生活。但她的思想仍有很多值得我们思考与借鉴,如对儿童的认识与尊重,主张儿童的自由独立,重视环境的潜移默化,反对奖惩、教师满堂灌,对改变当今的儿童观念、灌输式教育、被动学习、功利教育以及分数论具有极大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玛丽亚?蒙台梭利著,邵夏珍主编.蒙台梭利早期教育法全书[M].:中国发展出版社.2004.12 [2]卢乐山.蒙台梭利的幼儿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02 [3]宋一.蒙台梭利教育思想的三维审视[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08,26(3):5-8 [4]梅纳新.试论蒙台梭利教育思想和 教学 方法 [J].中州大学学报.2002,(4):51-53 作者简介 符美华(1995-)女,汉,四川达州,本科,西华师范大学
蒙台梭利是意大利杰出的幼儿 教育 思想家和改革家,自由教育思想是其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论蒙台梭利的教育思想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论蒙台梭利的教育思想论文篇一 《理想人:论蒙台梭利的教育思想》 摘要:玛丽亚?蒙台梭利从 儿童 身心特点出发,形成了其教育理念中的理想人。理想的儿童是“正常”的,教师是“科学家”般的指导者。这些理想假设对当今社会的教育和观念的改变仍有很大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理想儿童 理想教师 蒙台梭利 蒙氏开创“儿童之家”,进行教育观察和研究,获得了很大的成功。她在生理心理学、形态人类学、医学和实验科学等理论的奠基下, 总结 卢梭等人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基础上,以及自身教育实践掌握的一手材料的支撑,形成了自己革命性的儿童观和教师观。 一、理想儿童 1.健全的人格 儿童有自己“正在进行式”的独特人格,有自己发展的方式和遵守的规律。但成年人却因婴儿出生后的伶弱状态产生错误的认知――自认为是儿童的塑造者、恩人和拥有者。把帮助视为一种职责,把儿童当做自己的拥有物――试图胡乱干预儿童的自然生长,强行灌输自己的观念、意志,把儿童塞入成人的世界。当儿童开始意识到自我时,正处于个性形成和敏感性发展的关键时期。成人的这些行为不仅阻碍、扭曲了儿童的自然天性,也使自己的人格悄悄潜入儿童之中,从而压抑甚至剥夺儿童尚未成熟的人格。 蒙台梭利认为儿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潜在生命力”,这种生命力是积极的、发展着的、具有无穷力量的存在。教育的任务就是引导儿童的这种“潜在生命力”朝着“形成健全人格”发展,以帮助“潜在生命力”走向“正常化”,儿童成长“正常化”。 2.身心健康,感觉正确 在后天成长中,由于一些内外在因素,导致孩子发育迟缓或异常,造成身体畸形。在3岁至6岁这一阶段,成人应注意幼儿保健,必须用 体操 锻炼来保护儿童,其主要形式是练习走步。通过齐步行进操和自由游戏、搬运、开关门、穿脱衣、发音练习等保护和促进体格正常发育及肌肉协调。 心理偏离正轨能影响身体功能的发挥,引起许多身体疾病和身体状态缺陷。例如,心理问题会导致儿童贪食,也会导致儿童拒绝吃东西,而饮食的失调会导致疾病。潜意识的心理紊乱会支配一个人的生理规律,只有当他脱离了让他不愉快的处境时,这些疾病和病态才会自动消失。所以,应将儿童安置在一个能使他们以正常的方式生活和自由活动的环境中,使其心理回归或维持正轨。 感觉是探知、理解、适应外界的联络通道,与生活息息相关。感觉的合理发展是适应实际生活和社会的准备。在3岁到7岁这段感觉形成期,通过感觉训练能帮助感觉器官的发展,发现并纠正一些缺陷(如耳聋、眼睛近视等),提高感觉能力。 3.自我教育 蒙台梭利提出了儿童自我教育的可能性:有吸收力的心理和敏感期。儿童的成长受内部潜能的驱使,儿童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灌输的容器,也非成人和外界环境随意塑造的蜡或泥,而是自我吸收创造。儿童具有一种自然的吸取和创造性的功能,人们没发现或者说不愿意承认儿童这种巨大力量,而将自己的意愿强加于儿童,压抑其本性。儿童的心理发展具有各种敏感期,这些敏感期使得儿童在特定时期有一种对某些事物的特殊感受力。儿童会对这些事物投入极关注和耐心,忽视其他事物。这种热情产生于儿童无意识的深处,但因此满足了其精神需要。儿童通过一个个敏感期,取得自己所需,从而形成自己的个性。但成人总是在儿童关注状态下将其打断,或者颁布禁令禁止其关注。 儿童既有吸收 文化 的本能,蒙台梭利进而说明了自我教育的必要性。在“有准备的环境中”让儿童自由“工作”,使儿童的潜在生命力在与外界的作用中进行自我建构、纠正、发展,促进儿童的自我教育即是儿童教育的目的。如果成人忽视儿童的自我教育,过分强调他人教育,难免会造成儿童的被动学习,依赖外界的推动、命令,丧失自律感和学习积极性,最终导致消极的后果。因此,应保护儿童的主动性和吸收本能,改变传统的监管式、灌输式教育,为儿童创造满足其需要的适宜环境,让儿童自由活动与学习,进行自我教育。 二、理想的教师 传统的教育体系中,教师总是作为课堂的统治者、学生的监管者、资源的支配者,而将儿童当做需要培植灌溉的花木,将教育作为一种工作职责。所履行的职责只是灌输各种干巴零碎的知识,强制规定儿童的行为,实际上抑制了儿童的主动性和窒息了儿童的自我表现。教师应改称为“指导者”,因为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对儿童进行观察,及时加以指导,让儿童朝积极方向自由发展。 1.科学家与 __ 蒙台梭利认为,应将科学家直接引入学校领域,同时把教师提高到科学家水平。这个科学家水平不仅指外部的机械技能,更重要的是必须具备科学家精神――对大自然的神奇奥秘充满着热爱和忘我精神。即是说应更多地培养教师的科学家精神而非机械技巧,从教育者的心灵深处唤醒对于研究人的科学家般的热情和兴趣,及培养善于把儿童当做独特的个体来看待的能力。 耶稣:“谁变得像一个孩子,谁就是最伟大的。”听到这种言论的信徒,为达到这种境界,充满尊敬和好奇的心情去细心观察孩子的种种表现。即使是这种观察者,也成不了新型教师。但若把科学家的自我牺牲精神与__的虔诚与热心都移植到教育者的灵魂中来,那这个教师将向孩子学习,从而成为真正的教育者。 2.学习者 教师只靠独自研究为他的使命做准备,远远不够。教师必须得到引导,一开始就研究自己的缺陷及坏脾性,而非一味纠正儿童的错误。教师以崇高的责任作为借口,掩饰自己的缺陷,事实上,这些最根深蒂固的缺陷会妨碍他与儿童的关系。 傲慢和发怒是其基本缺点。教师傲慢地认为他对儿童的一切都要负责。这种傲慢会导致某种虚假的尊严,甚至还要求得到尊重。而发怒是对儿童反抗的怒火,荫蔽在傲慢之下,在儿童要表现自己的微弱意图时,发怒就发展成一种暴虐专制,藐视商议。但儿童尚不能理解这些,他们接受暴虐专制,当受到责备时,总感到是自己有错,在学会反抗前就已经习惯并相信这种暴虐专制是完全为他好。这些缺陷是成人所特有的偏见,毫无疑问会阻碍教师理解儿童。成为有效的教师,必须去除这些缺陷,学会谦恭、慈爱、沉静、宽容这些有助于平衡和教学的美德。这对当前我国频发师生暴力事件的状况十分具有借鉴意义。 3.观察者 一个新型教师最基本的品质就是“观察”能力。成人必须改变自我中心的权威态度,发展自己对儿童观察的意念与能力,以观察取代传统的灌输式教学。 观察品质包括各种各样的细小品质,比如耐心。没有耐心的人不能正确地观察审度事物,只能意识到自己暂时的欲望满足,逃脱真正的工作,也不能对那些微小事物予以足够的重视。 儿童的许多缺陷,后来之所以很难弥补,是在最主要时期被忽视所造成的。所以教师必须具备观察入微的能力。同时,教师的观察态度应是积极的、科学的和神圣的。因为他要通过细致观察使自己准确地区分真理与谬误,且只有人才能去观察人这个特殊而神圣的对象。 4.指导者与环境管理者 注意儿童的环境是教师工作的第一个阶段。环境的影响是潜移默化,又有效持久的。教师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将所有教具都依次摆放,永远保持美丽、光泽与完美,营造对于儿童来说一切东西都是新颖、完整、可随意使用的环境。这也意味着教师本身在仪表上应富有吸引力,并保持整洁、沉稳、庄严,赢得儿童信任和尊敬。还应留心自己的举止。教师的仪表是环境的一部分,教师本身是儿童世界的最重要部分。 对儿童的必要干涉是教师工作的第二个阶段。在这个阶段,儿童若不断打扰别人,教师最实际的 措施 就是打断他,既可以采取惊叫的方式,也可以对打扰别人的孩子表现出特别的和充满深情的兴趣。 但当儿童专心工作时,教师切忌打搅他,以免中断其积极关注,阻碍其自然的发展。儿童付出艰辛的努力,终于开始专心于某项工作,教师从他身边走过哪怕只说声“好”,也会使这第一步像肥皂泡一样消失。儿童对某事感到困难时,教师也不要去帮助他,否则会使其丧失克服困难的兴趣。教师必须随时留心孩子的状况,谨慎地安排学习环境,引导孩子自己行动、决定和思考。 三、评价 蒙台梭利站在幼儿教育的角度,运用多方面理论知识,提出了对儿童、教师的理想假设与要求。她的见解独特,对很多国家的幼儿教育都有较大的影响。尽管在某些方面存在局限和谬误,比如夸大了儿童的先天潜能和自主性,没有充分认识到教师的作用,主张的环境教育脱离社会生活。但她的思想仍有很多值得我们思考与借鉴,如对儿童的认识与尊重,主张儿童的自由独立,重视环境的潜移默化,反对奖惩、教师满堂灌,对改变当今的儿童观念、灌输式教育、被动学习、功利教育以及分数论具有极大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玛丽亚?蒙台梭利著,邵夏珍主编.蒙台梭利早期教育法全书[M].:中国发展出版社.2004.12 [2]卢乐山.蒙台梭利的幼儿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02 [3]宋一.蒙台梭利教育思想的三维审视[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08,26(3):5-8 [4]梅纳新.试论蒙台梭利教育思想和 教学 方法 [J].中州大学学报.2002,(4):51-53 作者简介 符美华(1995-)女,汉,四川达州,本科,西华师范大学
浅谈自由教育视域下的蒙台梭利课程及其启示论文
玛丽亚·蒙台梭利(Maria Montessori,1870-1952),意大利第一位医学女博士,是西方历史上继福禄贝尔之后的又一位杰出的幼儿教育家。蒙台梭利将其毕生精力致力于科学的幼儿教育方法研究,于1907年创办“儿童之家”进行长期的教育实验,总结了大量的教育经验,构建了举世闻名的蒙台梭利教育方法。自由教育是蒙台梭利教育理论中的核心价值观念,它是在继承和发展了亚里士多德、卢梭等人关于自然教育和自由教育的基础上形成的。基于此,蒙台梭利教育思想曾风靡整个西方世界,特别是欧美国家的幼儿教育改革,直至今日,蒙台梭利自由教育思想对我国幼儿教育教学仍然产生深刻的影响。
一、自由:蒙台梭利教育的理想诉求
什么是自由?自由与教育是什么关系?蒙台梭利自由教育的精神实质何在?这是我们关于蒙台梭利自由教育研究中必须要思考的问题。
(一)“自由”的基本概念
“自由”,一个美丽且使整个人类向往的词汇,更是历史上中西方哲学家、思想家所关注与讨论的焦点。以思辨的方式,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康德和黑格尔在理论上对自由进行了深刻地探讨,彰显了“积极自由”与“消极自由”之争。北京大学王海明老师在详尽探讨西方历史上“积极自由”和“消极自由”的辨析后指出:“自由,就其本身来说,就是实行自我意志的自身之外的外在障碍之消除,就是不存在外在障碍因而能够按照自己意志进行的行为。”自由就是能够按照自己的意志进行的行为,为达到“自由”需要三个条件:行为的主体、不受限制、想做或不想做的事件。
(二)教育对自由的追寻
自由不仅是人的存在标志,甚至是人成为人乃至人的全部之特质。自由之人能够达成其内心需求与外部世界的相互融合,进而创造文化改造世界。然而历史警示我们,在自由化的进程中,自由人往往被残酷的外部世界所奴化,人失去自由失去个性。教育的价值就是帮助个体更好地实现自由,成为真正的自由存在者。自由使人性得以解放,是人类普遍的价值追求,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人的形成,人性的解放是其基础,教育对自由的追寻成为人类永恒的主题。因而,对于自由与教育关系人们形成了普遍的共识,自由是教育的基本属性,教育成为人实现自由的必要途径。
在西方历史中,最早正式提出自由教育思想的当数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他倡导的自由学科其核心是人的理性之发展,目的是要在具备闲暇时间的前提下获得高深理论知识,达到道德、智慧及身体的和谐发展,并形成了自由教育与职业教育之分。加上这一时期的“七艺”课程为自由教育思想在以后的几个世纪里被堪称古典的、完美的教育。文艺复兴以后,自由教育思想体现出人文特征,要将人从中世纪的神学枷锁中解放出来,获得人性的独立自由。在课程体系中,发展了“七艺”课程,调整了中世纪的神学内容,以自然和人本身为研究对象,建立了人文学科,从体育、智育、德育各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界定,集中反映了对人本身的关注和对儿童的热爱。
(三)蒙台梭利自由教育的内核探究
当历史跨入欧美教育革新运动时期,教育学者们将目光转向了对儿童本性及儿童心理特征的研究,表征着科学教育学正在逐步形成和发展。蒙台梭利在1907年创办的“儿童之家”经过4年的教育实验总结了大量的教育经验和教育观点,在她的著作里蕴涵着深刻的自由教育思想。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理解:
1.儿童具有“内在生命潜能”
蒙台梭利在她的著作《蒙台梭利教育法》中从生物学角度来认识“自由”叫,认为物种的固有特性不会改变,它们只会稍有变异,教育不能创造生命,它只能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生命的存在方式。儿童的生长不是因为给予了它充足的营养,而是他潜在的生命在发展,是因为生物学的规律在指引着生命本身发展着。在这里,蒙台梭利强调儿童是自我成长的个体,有其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儿童具有内在生命发展的潜能,具有“吸收性心智”。蒙台梭利曾说:“我们会注意到孩子有一种极力向外扩展的个性,他有主动性,他选择自己要做的事并坚持做下去,他根据自己内在的需要来改变它。他不逃避做任何努力,相反是努力探索并满怀喜悦地靠自己的能力克服困难。”
2.“自由”与“纪律”同行
给予儿童自由,并不是让儿童放任自流。蒙台梭利所谓的自由是指儿童发自内心需求的自主活动,它并不排斥纪律。因为儿童的自由是有条件的,他不能损害集体的利益,要正确使用教具,除此之外的任何有益于儿童发展的行为,教师都应智慧地去观察和理解儿童,为其自我教育提供条件,因此蒙台梭利主张的自由是一种有纪律的自由。那么对于纪律如何理解呢?蒙台梭利曾说:“只有当孩子成为自己的主人并遵循一些生活规则时,他才能管住自己的行为,我们才认为他是一个守纪律的人。这样的纪律具有灵活性的概念既不易被理解又不易被采用。但它包含一个伟大的教育原则,这不同于旧式教育中那种绝对的、不容辩驳的高压政策下的‘不许动’的原则。”
3.首次提出“工作”的概念
“工作”是蒙台梭利教育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它不同于成人的工作。儿童的工作是自由活动,是其内在发展的需要,不是强制的,不受社会因素的影响,而成人的工作要遵循社会规则和满足自身生存需要。蒙台梭利在其著作《童年的秘密》中概括了儿童工作的特点川:第一,遵循自然法则,服从内在本能需求;第二,无外在目的,以自我实现为内在目标;第三,是一种创造性与建构性工作;第四,须独立完成,具有不可替代性;第五,以环境为媒介来改造自己,形成自身的个性品质;第六,以自己的方式进行,为自己的内在需求而重复。由此看出,儿童的工作具有自由、独立、自主的特点,是一种手脑结合、身心协调的活动。蒙台梭利认为3至7岁的儿童发展是在“工作”中实现的,她的“儿童之家”里“有准备的环境”为儿童的生理及心理发展提供各种工作,在工作中将儿童的活动与周围的现实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使儿童的内在潜能通过外在的自由活动自发地表现出来。
二、自由教育:蒙台梭利课程实施中的灵魂
蒙台梭利课程作为蒙台梭利教育实施的重要途径倍受关注,蒙台梭利课程最终的目的是要培养儿童健全人格。自由教育作为一种精神在指引着蒙台梭利课程实施,使儿童身心获得和谐发展。
(一)游戏是儿童学习经验的组织者
蒙台梭利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特色就是它强调教师并不是唯一的课程组织者,而突出了游戏在课程实施中对儿童学习经验的迁移和建构。蒙台梭利本人对游戏并没有明确的概念界定,在蒙台梭利著作中反映的是她对漫无目的的闲暇游戏的反对,而是宣扬以现实为基础的有意义的游戏,并提出游戏是儿童身心成长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她认为儿童各种能力的发展是在游戏中获得的。
蒙台梭利主张儿童自由选择的游戏。只有儿童自由选择的游戏才能为儿童将来的生活做准备,才更符合儿童内心发展的需要。但儿童自由选择游戏的场所和游戏材料是经过精心设计的,这对儿童来说是具有教育意义和现实意义的,自由选择的游戏应具有秩序感和目的性双重特点。在教学过程中,蒙台梭利创设了许多游戏活动来训练儿童各方面的能力。如在感官训练中,进行“找朋友游戏”、“蒙眼游戏”,数学区有“邮票游戏”、“蛇形游戏”、“做数字卷”等等。游戏可以使所有儿童都有机会参与进来,在游戏过程中,教师是教学材料的设计者和活动开展过程中的指导者,而儿童经验的真正组织者和课程的真正实施者是游戏。
(二)主张区域教学,促进儿童个性发展
区域教学在各国的兴起源于蒙台梭利的教育理论,蒙台梭利将教室分为不同的区域,即感官区、数学区、语言区、生活区及科学文化区5个领域。在实际教学中,利用集体教学时间,可以分别进行不同区域教学,而大部分情况下需结合主题活动开展教学。同时,我们要明确的是在蒙台梭利教学环节中,除了主题活动,“自由选择工作”中儿童根据自己的兴趣、需要、意愿自由自主地选择某个区域的某个教具进行工作,而教师作为观察者并进行个别指导。因此,为了促进儿童综合素质的提升及个性品质的形成,蒙台梭利课程需以主题活动为载体,以个别指导做保障。
1.以主题活动为载体
在蒙台梭利课程实施中,区域教学的开展一般与主题活动密不可分,通常是以主题活动为载体,将各区域教学内容融合其中。各区域的教学内容为主题活动目标服务,而主题活动目标也成为各区域教学内容选择和组织的依据。主题活动的开展融合了各区域教学内容,很好地促进儿童全面素质的提升。例如:以“圣诞老人的礼物”为主题活动开展的各区域教学,在感官区可投放各种圣诞节礼物的配对或者“神秘袋”的活动,在数学区可创设一个在圣诞树上挂苹果的活动进行数数练习,在语言区可选择几本关于圣诞节的绘本进行阅读并讲解圣诞节的来历,在科学文化区准备各种彩色纸张和笔制作圣诞节礼物送给其他班级的小朋友等等。总之,这样的区域活动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相辅相成,在主题活动的指引下,儿童可以自主地创造性地发挥想象力,开展各区域的活动。
2.以个别指导做保障
蒙台梭利认为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敏感期在具体时间上和程度上都存在明显的差异,从而表现出每位儿童会有其独特的内在需求。因此,蒙台梭利教学中采用个别化教学的方式,关注到每位儿童,特别是在“自由选择工作”教学环节中,儿童可以不受课程领域的限制自由选择工作,自主确定完成工作的进度。在具体活动中,还可以将儿童分组,可促进儿童的语言发展、情感交流和社会交往能力的养成。在蒙台梭利教学中,儿童完全由自己决定工作的内容、时间、频次及工作合作伙伴,能够使儿童获得个性的发展。教师会在不影响儿童正常工作的条件下,指导儿童对教具的正当使用,这里所说的正当使用是指儿童不能破坏教具、乱放教具,同时根据儿童的发展需要适时地介入指导。因此,教师对儿童的个别指导能够关注到每位儿童的个性需求,在获得全面发展的同时个性得以形成。
(三)提供“有准备的环境”
蒙台梭利课程体系中特别强调“环境”要素。她认为理想的教育应该是在一个“有准备的环境”中开发儿童的潜能,使其获得自由发展。教育就是要为儿童准备适宜的环境,使儿童从妨碍其身心发展的障碍中解放出来。在蒙台梭利看来,人作为一种理性的动物,首先是具有自然本性的自然体,对待儿童的生命首先要将其看作植物动物的生长,有其自然的发展规律,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儿童的肉体生命需要大自然的力量满足其身体发育,儿童的精神生命更需要与大地万物的融合满足其心灵慰藉。因此,要创设与儿童发展相适应的良好环境,激发和满足儿童的内在需要。在蒙台梭利课程中为儿童准备的环境应该是物质环境及心理环境两个方面缺一不可的。
1.创设物质环境
蒙台梭利课程中所关注的物质环境主要是活动材料的`准备,其中以蒙台梭利教具为代表。教具是为了儿童的“工作”而设计的,它也被称为工作材料。蒙台梭利课程内容就蕴涵在教具中,共分为感觉、数学、生活、语言和科学文化5个领域的教具。儿童的身心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和特点,教具的选择和安排应依据儿童的年龄特征。如幼儿园小班应以生活区的教具为主,因为小班的儿童需要生活自理能力、与他人交往能力及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儿童在操作教具过程中需要视觉、触觉、听觉、嗅觉、味觉等感觉器官的协同合作,因此在中班应选择大量的感官区教具,尽早训练儿童的各种感觉能力,为其他能力特别是智力能力的培养打好基础。到了大班应以数学区、语言区和科学文化区的教具为主,这时的儿童己经具备了一定的获取知识和技能的能力。当然这三个年龄段课程内容的安排并不是严格意义上划分的,在某一个阶段以某一个区域为主的同时,考虑儿童的“最近发展区”,将其他区域的一部分教具也要投放进来。教师可依据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的安排不断调整教具材料的投放,以保障教学目标的顺利达成,为儿童提供自由发展的环境。
2.创设心理环境
蒙台梭利特别重视心理环境的准备,它包括教室布置及和谐师幼关系。一方面,在教室的布置上,她强调一切遵循“自然”。教师要考虑房间是否适合于孩子们使用的,桌椅是否符合孩子的身高,是否便于孩子移动,教具孩子是否够得着,教具是否适合孩子使用……整个房间应该是为孩子设计,并可以由孩子自由支配的。在这样的环境下儿童的生命潜能才能自发地通过活动表现出来,其天性才能自然地流露。蒙台梭利谈及教室环境布置时强调教室内每样物品都应有自己的固定位置,为儿童营造的是一种有秩序的环境,为儿童形成良好的有秩序的生活习惯创造了有利条件。因此,教室环境一定是自由的、有秩序的、温馨的和吸引人的。另一方面,在师幼关系的建立上,蒙台梭利对教师角色和教师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蒙台梭利教师是儿童自由活动的保障者,教师要明确其任务是为儿童准备适宜的环境,排除影响儿童自由发展的障碍,激发儿童潜能。因此,教师与幼儿之间应该是平等的和谐的关系,这样的气氛下儿童才能获得自由发展,才能实现自我教育。
(四)“无奖惩”是蒙台梭利课程评价的主题
蒙台梭利曾猛烈地抨击旧教育中用奖励和惩罚来诱惑和强制儿童服从的做法,提出了“无奖惩”的教育,主张儿童“自律”。当然自律是有条件的,它需要有准备的环境,如“教室常规”,是教师与儿童共同制定的,当儿童违反教室常规时,儿童会自然地接纳违反教室常规带来的后果。在教具使用过程中,教具本身存在自我纠正,教师无需提示“你做错了”或者是“你太棒了”,对于儿童的成功,教师可以给予微笑并引导儿童回想是怎么做到的来总结成功的经验,使儿童获得自我的肯定,而不是外人给予的赞许;对于儿童的失败,教师仍然给予微笑并给予鼓励和适当的帮助。蒙台梭利的“无奖惩”评价更关注儿童的成长过程,而非仅仅是结果,更能反映儿童发展的全貌,更重要的是它可以使儿童在自由的环境中展示着最自然的最全面的特征,同时,通过教师的观察记录,可以了解儿童的多方面的发展状况,为教师进一步的课程安排提供依据。
三、蒙台梭利自由教育对我国幼儿教育的启示
蒙台梭利教育自1994年正式传入我国,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其间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蒙台梭利教育作为一种外来文化,如何使其经历了百年以后适用于我们中国的文化土壤,我们必将要考虑其本土化问题,必须要将蒙台梭利教育中的合理要素借鉴过来,逐步完善自身的幼儿教育理论。
(一)尊重儿童,追求儿童整体人格发展
蒙台梭利自由教育思想中把人的发展作为一切教育实践活动的根源,这是一种现代的科学的儿童发展观。显然,我国传统教育中教师本位、教材本位、知识本位的教育模式己经不适合现代教育的需求。我们渐渐认识到,儿童是发展中的人,是教育活动的主体。在教育实践中必须以尊重儿童为本,并且以儿童的整体人格发展为宗旨。只有尊重儿童,才能了解儿童,才能研究儿童的内在需要,教师对待儿童不能以成人的要求为标准,无须严格的纪律,教师只须为儿童创设适宜的环境,儿童就会自由地发展,其整个人格特征必将自然流露。
(二)重新定位教师角色,构建和谐师幼关系
在信息时代的今天,广阔的信息获取途径和丰富的知识容量使得幼儿自身具有了现代化因素,此时的儿童比其他任何时期的儿童对自由平等的需求更高更强。因而在课程实施中,教师应抛弃传统教育中的教师权威,教师应扮演观察者、指导者、合作者的角色,从而与儿童建立起平等、民主、和谐的师幼关系。依据蒙台梭利自由教育理念,幼儿教师要重新定位教师角色,这需要教师深刻理解当前先进的幼儿教育理念的精髓,参加专业的幼儿教师培训,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提高对幼教工作的热爱,了解儿童的需求,创设有准备的环境;具有创新精神,结合幼儿园实际研发儿童工作材料等等。
(三)集体教学与个别教学结合,使每一位儿童都获得发展
早在中国古代社会就存在个别指导的教学形式,如孔子的“因材施教”。但它并不是人们认识教学规律积极创造的产物,那时并没有形成一种制度,已只不过是适应古代极低的社会生产力水平面产生的。目前,集体教学仍然是我国幼儿园课程中的主要教学组织形式,依据儿童的年龄特点一般会将儿童分为小班、中班和大班,这也是《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中所明确强调的。众所周知,集体教学与个别教学在教学实践中体现的特征平分秋色,在幼儿园教学中应依据教学目标的设计和教学内容的安排来选择适宜的教学组织形式,使每一位幼儿获得全面发展的同时个性得以张扬。
(四)采用发展性课程评价,注重儿童创新精神的培养
幼儿园课程评价一直是学前教育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纲要》中将教育评价专门作为一个领域进行阐述。事实上在我国幼儿园教学中仍然没有一个完善和成熟的评价体系。蒙台梭利课程评价理论为我国学前教育课程评价提供一个很好的研究视角。随着幼儿园课程改革对素质教育的不断追求,发展性评价成为幼儿园课程评价的主要趋势。目前在我国幼儿园教育体系中,档案袋评价运用广泛,作品取样系统也在一些幼儿园尝试开展,虽然在幼儿创新精神的培养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对儿童的评价仍然存在片面追求智商分数的足迹。一方面是由于幼儿教师对评价方法本身的把握不够,另一方面由于幼儿教师似乎还没有从传统的评价模式中完全走出来。我们应打破传统观念,科学地吸纳国内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使学前教育评价更客观、更全面、更科学、更有利于促进幼儿创新精神的培养和综合能力的提升,真正地走上素质教育改革之路。
开题报告不难写,无非就那么几大模块,选题背景意义,选题目的,题目,框架,研究价值,理论价值实践价值,创新点,研究方法,,,每个学校可能不同,但关键点就是大纲与创新点,其他的都不重要,什么文献综述啊导师都不会仔细看的。可追问
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培养的开题报告宝塔区第二幼儿园课题组张延红一、选题背景: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对幼儿来说是一项基本的技能,良好的生活自理能力对于幼儿的坚持性、独立性、责任心和自信心的培养以及锻炼幼儿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有着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较早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将使孩子受益一生。但由于现代家庭的对幼儿的包办干预严重,导致大部分幼儿在幼儿园期间生活自理能力明显不足,例如在独自就餐、如厕、午睡及与同龄人交流等具体事务上的存在困难,这些困难导致很多幼儿会产生极大的挫败感,主要表现在对上幼儿园排斥、在幼儿园不愿上厕所等。刚刚入园的幼儿正处于人生的出始阶段,就像一张白纸,可塑性非常强,是培养良好的生活自理能力的最佳时期,故我选择了《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研究》这一课题,来探索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新途径和新方法,以期达到提高我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目的。二、理论依据: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的任务,是要为幼儿的一生发展奠定基础,而幼儿独立的生活自理能力和良好的习惯的培养,对其一生的发展都意义重大。《纲要》在健康领域中明确提出:幼儿要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2、《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也指出,要让幼儿有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所以,如何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成为众多家长及幼教工作者都十分关注的问题。三、实用价值:第一,达到对广大幼儿教师的示范指导作用,更新幼儿教师的教育方法和教育观念,解决很多幼儿教师在实践中的难题。第二,提高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兴趣和习惯,丰富幼儿在幼儿园一日的活动,增强幼儿的坚持性、独立性、责任心和自信心以及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提高幼儿的独立能力,促进幼儿更好地适应社会,使良好的生活习惯伴随幼儿一生,使幼儿受益终生。四、研究内容:良好的生活自理能力是幼儿身心发展的需要,很多人由于在幼儿时期缺乏良好的生活自理能力而导致随性邋遢等习惯伴随一生。众所周知,习惯决定成败、习惯决定命运,幼儿时期正是人一生中培养好习惯的最佳时期,而良好的生活自理能力是培养各种好习惯的第一步。本课题主要从以下三个部分着手研究:第一部分:目前我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现状分析。主要对各年龄段幼儿进行生活自理能力的摸底调查,重点调查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现状。第二部分:目前我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不足的原因分析。根据观察与调查结果分析幼儿生活自理能力不足的原因。第三部分:提高我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对策研究。针对各个原因寻找解决办法,对症下药。五、研究方法:1、调查法:通过调查问卷或者面谈的形式,了解幼儿在家的表现和情况。2、观察法:有目的、有计划的观察所带班级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行为的表现情况,并进行记录、跟踪、分析。3、经验总结法:通过前期的调查和观察记录进行分析、总结,得出幼儿生活自理能力低下的原因。4、个案研究法:通过对个别幼儿进行跟踪培养观察,了解记录其能力形成的过程与方法。5、行动研究法:通过在日常的教学中设计一些针对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培养的情景活动,长期坚持下来,在实践中寻找提高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有效方法与途径。六、过程设计:(一)课题实施阶段(2015年9 月—201 5年12 月)1、方案具体细化,做实施前的准备。2、设计各种调查记录表格,对幼儿家长进行问卷调查,主要了解幼儿在家的生活自理能力程度以及家庭在幼儿生活自理能力方面的干预情况。3、设计各种观察记录表格,对幼儿在幼儿园期间生活自理能力程度进行记录,发现幼儿的个体差异,主要需找哪些方式能够激发、调动和锻炼幼儿自己动手的能力。4、通过研究前期记录结果,有针对性的设计幼儿能够接受的、乐于接受的锻炼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活动、游戏以及课程。(老鹰抓小鸡,猫抓老鼠,丢手绢)5、初步撰写调查报告,描述我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现状以及造成我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不足的原因;6、对比在研究过程中所设计的针对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培养的活动、游戏和课程,主要从接受程度和最终效果两个方面衡量,以期形成一整套行之有效有利于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培养的方法和途径。(二)课题总结阶段 (2016年 1 月---2016年2 月)1、修改完成调查报告。2、撰写完成一篇论文。3、完成结题报告。百度文库VIP已帮您省69元现在恢复最低仅需0.3元/天立即续费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培养的开题报告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培养的开题报告宝塔区第二幼儿园课题组张延红一、选题背景: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对幼儿来说是一项基本的技能,良好的生活自理能力对于幼儿的坚持性、独立性、责任心和自信心的培养以及锻炼幼儿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有着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较早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将使孩子受益一生
你好,我有这些文档.
蒙台梭利是意大利杰出的幼儿 教育 思想家和改革家,自由教育思想是其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论蒙台梭利的教育思想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论蒙台梭利的教育思想论文篇一 《理想人:论蒙台梭利的教育思想》 摘要:玛丽亚?蒙台梭利从 儿童 身心特点出发,形成了其教育理念中的理想人。理想的儿童是“正常”的,教师是“科学家”般的指导者。这些理想假设对当今社会的教育和观念的改变仍有很大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理想儿童 理想教师 蒙台梭利 蒙氏开创“儿童之家”,进行教育观察和研究,获得了很大的成功。她在生理心理学、形态人类学、医学和实验科学等理论的奠基下, 总结 卢梭等人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基础上,以及自身教育实践掌握的一手材料的支撑,形成了自己革命性的儿童观和教师观。 一、理想儿童 1.健全的人格 儿童有自己“正在进行式”的独特人格,有自己发展的方式和遵守的规律。但成年人却因婴儿出生后的伶弱状态产生错误的认知――自认为是儿童的塑造者、恩人和拥有者。把帮助视为一种职责,把儿童当做自己的拥有物――试图胡乱干预儿童的自然生长,强行灌输自己的观念、意志,把儿童塞入成人的世界。当儿童开始意识到自我时,正处于个性形成和敏感性发展的关键时期。成人的这些行为不仅阻碍、扭曲了儿童的自然天性,也使自己的人格悄悄潜入儿童之中,从而压抑甚至剥夺儿童尚未成熟的人格。 蒙台梭利认为儿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潜在生命力”,这种生命力是积极的、发展着的、具有无穷力量的存在。教育的任务就是引导儿童的这种“潜在生命力”朝着“形成健全人格”发展,以帮助“潜在生命力”走向“正常化”,儿童成长“正常化”。 2.身心健康,感觉正确 在后天成长中,由于一些内外在因素,导致孩子发育迟缓或异常,造成身体畸形。在3岁至6岁这一阶段,成人应注意幼儿保健,必须用 体操 锻炼来保护儿童,其主要形式是练习走步。通过齐步行进操和自由游戏、搬运、开关门、穿脱衣、发音练习等保护和促进体格正常发育及肌肉协调。 心理偏离正轨能影响身体功能的发挥,引起许多身体疾病和身体状态缺陷。例如,心理问题会导致儿童贪食,也会导致儿童拒绝吃东西,而饮食的失调会导致疾病。潜意识的心理紊乱会支配一个人的生理规律,只有当他脱离了让他不愉快的处境时,这些疾病和病态才会自动消失。所以,应将儿童安置在一个能使他们以正常的方式生活和自由活动的环境中,使其心理回归或维持正轨。 感觉是探知、理解、适应外界的联络通道,与生活息息相关。感觉的合理发展是适应实际生活和社会的准备。在3岁到7岁这段感觉形成期,通过感觉训练能帮助感觉器官的发展,发现并纠正一些缺陷(如耳聋、眼睛近视等),提高感觉能力。 3.自我教育 蒙台梭利提出了儿童自我教育的可能性:有吸收力的心理和敏感期。儿童的成长受内部潜能的驱使,儿童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灌输的容器,也非成人和外界环境随意塑造的蜡或泥,而是自我吸收创造。儿童具有一种自然的吸取和创造性的功能,人们没发现或者说不愿意承认儿童这种巨大力量,而将自己的意愿强加于儿童,压抑其本性。儿童的心理发展具有各种敏感期,这些敏感期使得儿童在特定时期有一种对某些事物的特殊感受力。儿童会对这些事物投入极关注和耐心,忽视其他事物。这种热情产生于儿童无意识的深处,但因此满足了其精神需要。儿童通过一个个敏感期,取得自己所需,从而形成自己的个性。但成人总是在儿童关注状态下将其打断,或者颁布禁令禁止其关注。 儿童既有吸收 文化 的本能,蒙台梭利进而说明了自我教育的必要性。在“有准备的环境中”让儿童自由“工作”,使儿童的潜在生命力在与外界的作用中进行自我建构、纠正、发展,促进儿童的自我教育即是儿童教育的目的。如果成人忽视儿童的自我教育,过分强调他人教育,难免会造成儿童的被动学习,依赖外界的推动、命令,丧失自律感和学习积极性,最终导致消极的后果。因此,应保护儿童的主动性和吸收本能,改变传统的监管式、灌输式教育,为儿童创造满足其需要的适宜环境,让儿童自由活动与学习,进行自我教育。 二、理想的教师 传统的教育体系中,教师总是作为课堂的统治者、学生的监管者、资源的支配者,而将儿童当做需要培植灌溉的花木,将教育作为一种工作职责。所履行的职责只是灌输各种干巴零碎的知识,强制规定儿童的行为,实际上抑制了儿童的主动性和窒息了儿童的自我表现。教师应改称为“指导者”,因为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对儿童进行观察,及时加以指导,让儿童朝积极方向自由发展。 1.科学家与 __ 蒙台梭利认为,应将科学家直接引入学校领域,同时把教师提高到科学家水平。这个科学家水平不仅指外部的机械技能,更重要的是必须具备科学家精神――对大自然的神奇奥秘充满着热爱和忘我精神。即是说应更多地培养教师的科学家精神而非机械技巧,从教育者的心灵深处唤醒对于研究人的科学家般的热情和兴趣,及培养善于把儿童当做独特的个体来看待的能力。 耶稣:“谁变得像一个孩子,谁就是最伟大的。”听到这种言论的信徒,为达到这种境界,充满尊敬和好奇的心情去细心观察孩子的种种表现。即使是这种观察者,也成不了新型教师。但若把科学家的自我牺牲精神与__的虔诚与热心都移植到教育者的灵魂中来,那这个教师将向孩子学习,从而成为真正的教育者。 2.学习者 教师只靠独自研究为他的使命做准备,远远不够。教师必须得到引导,一开始就研究自己的缺陷及坏脾性,而非一味纠正儿童的错误。教师以崇高的责任作为借口,掩饰自己的缺陷,事实上,这些最根深蒂固的缺陷会妨碍他与儿童的关系。 傲慢和发怒是其基本缺点。教师傲慢地认为他对儿童的一切都要负责。这种傲慢会导致某种虚假的尊严,甚至还要求得到尊重。而发怒是对儿童反抗的怒火,荫蔽在傲慢之下,在儿童要表现自己的微弱意图时,发怒就发展成一种暴虐专制,藐视商议。但儿童尚不能理解这些,他们接受暴虐专制,当受到责备时,总感到是自己有错,在学会反抗前就已经习惯并相信这种暴虐专制是完全为他好。这些缺陷是成人所特有的偏见,毫无疑问会阻碍教师理解儿童。成为有效的教师,必须去除这些缺陷,学会谦恭、慈爱、沉静、宽容这些有助于平衡和教学的美德。这对当前我国频发师生暴力事件的状况十分具有借鉴意义。 3.观察者 一个新型教师最基本的品质就是“观察”能力。成人必须改变自我中心的权威态度,发展自己对儿童观察的意念与能力,以观察取代传统的灌输式教学。 观察品质包括各种各样的细小品质,比如耐心。没有耐心的人不能正确地观察审度事物,只能意识到自己暂时的欲望满足,逃脱真正的工作,也不能对那些微小事物予以足够的重视。 儿童的许多缺陷,后来之所以很难弥补,是在最主要时期被忽视所造成的。所以教师必须具备观察入微的能力。同时,教师的观察态度应是积极的、科学的和神圣的。因为他要通过细致观察使自己准确地区分真理与谬误,且只有人才能去观察人这个特殊而神圣的对象。 4.指导者与环境管理者 注意儿童的环境是教师工作的第一个阶段。环境的影响是潜移默化,又有效持久的。教师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将所有教具都依次摆放,永远保持美丽、光泽与完美,营造对于儿童来说一切东西都是新颖、完整、可随意使用的环境。这也意味着教师本身在仪表上应富有吸引力,并保持整洁、沉稳、庄严,赢得儿童信任和尊敬。还应留心自己的举止。教师的仪表是环境的一部分,教师本身是儿童世界的最重要部分。 对儿童的必要干涉是教师工作的第二个阶段。在这个阶段,儿童若不断打扰别人,教师最实际的 措施 就是打断他,既可以采取惊叫的方式,也可以对打扰别人的孩子表现出特别的和充满深情的兴趣。 但当儿童专心工作时,教师切忌打搅他,以免中断其积极关注,阻碍其自然的发展。儿童付出艰辛的努力,终于开始专心于某项工作,教师从他身边走过哪怕只说声“好”,也会使这第一步像肥皂泡一样消失。儿童对某事感到困难时,教师也不要去帮助他,否则会使其丧失克服困难的兴趣。教师必须随时留心孩子的状况,谨慎地安排学习环境,引导孩子自己行动、决定和思考。 三、评价 蒙台梭利站在幼儿教育的角度,运用多方面理论知识,提出了对儿童、教师的理想假设与要求。她的见解独特,对很多国家的幼儿教育都有较大的影响。尽管在某些方面存在局限和谬误,比如夸大了儿童的先天潜能和自主性,没有充分认识到教师的作用,主张的环境教育脱离社会生活。但她的思想仍有很多值得我们思考与借鉴,如对儿童的认识与尊重,主张儿童的自由独立,重视环境的潜移默化,反对奖惩、教师满堂灌,对改变当今的儿童观念、灌输式教育、被动学习、功利教育以及分数论具有极大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玛丽亚?蒙台梭利著,邵夏珍主编.蒙台梭利早期教育法全书[M].:中国发展出版社.2004.12 [2]卢乐山.蒙台梭利的幼儿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02 [3]宋一.蒙台梭利教育思想的三维审视[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08,26(3):5-8 [4]梅纳新.试论蒙台梭利教育思想和 教学 方法 [J].中州大学学报.2002,(4):51-53 作者简介 符美华(1995-)女,汉,四川达州,本科,西华师范大学
蒙台梭利 教育 是由意大利教育家蒙特梭利提出,并以她的名字命名,在世界各地广泛引用。。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浅析蒙台梭利教育的论文,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蒙台梭利教育的论文篇一:《蒙台梭利教育实践的几点建议》 【摘要】意大利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创立的蒙台梭利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模式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自20世纪90年代末,第一间蒙台梭利教室引进A市,蒙台梭利幼儿园和蒙台梭利教室就如同雨后春笋般的突现。针对蒙台梭利教育的局限及在A市市区的实践,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蒙台梭利教育的研究和实践,以推进A市蒙台梭利教育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蒙氏教育 实践 建议 蒙台梭利教育作为一种世界知名的幼教模式,说明它具有世界性。但是这个不表明它在推广过程中不需要本土化、民族化。实际上,任何教育模式都是一定民族化的产物,蒙台梭利教育也不例外。蒙台梭利教育在推广过程中都经历了本土化过程。在引进的过程中都会经历一个从错误到正确选择的过程。A市市区引进蒙台梭利教育的时间较短,针对蒙台梭利教育的局限及在A市市区的实践,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蒙台梭利教育的研究和实践。 (一)理解蒙台梭利教育的精髓,从理论上正确把握蒙台梭利教育 1.蒙台梭利教育的精髓在于培养 儿童 健全的人格。其精髓是给儿童以充分的自由,通过为儿童提供有准备的环境,让儿童自主发展,进而培养健全之人格。蒙氏教具的运用是蒙台梭利教育的特色,但绝不是蒙台梭利教育的全部。但是在实践中,笔者发现有些蒙氏班的教师把蒙台梭利教育片面地理解为蒙氏教具的操作,仅注意蒙氏教具的操作步骤与 方法 ,对于蒙台梭利教育的思想内涵一知半解,缺乏系统、正确的认识。如对教师的“导师”作用、如何观察儿童、何时干预儿童的操作环境、制作蒙氏教具的原则、如何提供有准备的环境等都缺乏正确的认识。当前的蒙氏师资存在的问题,与蒙氏教师的素质有很大的关系,也与蒙台梭利教育培训机构的培训质量有一定关系。因此,学习、运用蒙台梭利教育的当务之急是走出蒙台梭利教育即蒙氏教具的误区,全面、系统地学习蒙台梭利教育的精髓。当前,尤其要注意儿童独立性的培养,这不仅因为独立性是健全人格的基础,更重要的是我国的儿童的独立性较差,应充分发挥蒙氏课程的优势,加强儿童独立性的培养与锻炼。 2.正确把握蒙台梭利教育的精髓需要认清该蒙台梭利教育存在的局限性并加以克服。如前文所述蒙台梭利教育存在自身的局限性,因此,在蒙台梭利教育的实践过程中,可以通过研究蒙台梭利教育与 其它 教育方案有机结合起来加以克服。蒙台梭利教育的特点是加强儿童的自主建构、自主探究、自主发展,但是这种教育的局限是合作不够充分、创造力培养不够。因此要将蒙台梭利教育方案的自主学习与基于情景的合作式学习、与基于问题解决的研究性学习结合起来。如在实践中探讨与瑞吉欧教育方案进行有机结合。当然在探讨结合的过程中,必须注意避免不同教育方案之间相互干扰的问题。经典蒙氏课程突出强调儿童的自由工作,因此在时间分配比例上自由工作时间一般为2―3小时,而团体时间则在30分钟左右,保证儿童的自主操作、建构。因此,无论如何进行蒙台梭利教育与其它教育方案的结合都不要把儿童自由工作的时间缩的太短,否则就不能保证蒙氏台梭利教育的真正实施。 (二)进一步完善蒙台梭利教育课程 1.随着时代的变迁与科学的发展,增加课程内容是必然的。即使是意大利的蒙氏课程也与蒙台梭利教育创设之初不同了,根据我国幼儿园的实际情况,实践中应当将蒙台梭利教育方案中原有的五大领域扩展为十大领域,分别为:日常生活训练,感觉教育,语言教育,数学教育, 文化 教育,体能(大肌肉活动),音乐教育,美术教育,戏剧(角色扮演),社会教育(包括社会交往技能的训)。 2.注意课程实施的顺序性。在各领域课程进行的顺序上,应以日常生活练习为起始,逐渐进入感觉教育,然后分化为语文、算术及文化课程。日常生活练习放在感觉教育之前的用意在于培养幼儿独立自主的能力,而感觉教育是为促进高层次认知学习而做的准备,感觉教育培养出来的能力及 学习态度 ,如专注力、自信心等,能促使幼儿进行高层次的算术、语文及文化课程。此外许多教育实践表明,由于现在的幼儿发展较早,因此课程之提供在各领域适合的幼儿起始年龄有提早半年的趋势。 (三)注重环境创设与教具的开发 1.有准备环境的提供要注意秩序性和适宜性 蒙台梭利教育中的环境,指依据幼儿发展过程中吸收性心智和敏感期之需要而提供的环境,目的在于帮助幼儿独立学习,为进入世界及未来生活做准备。由于儿童对于秩序有特殊的需要,因此,教师为儿童提供环境时,应当在幼儿进入教室之前将蒙氏工作依照不同领域规划放置于教室之中。这样当幼儿进入教室时,能够受到工作的吸引,并在有秩序的教室中学会自我控制,进行自主学习。 2.开发设计符合时代特征与本地区特色的教具 经典的蒙氏教具连同教师自制教具对于儿童的活动都具有重要意义。针对当前蒙氏课程过分依赖经典教具,忽视自制教具的现象,应根据蒙氏教具的设计理念积极自制教具。在制作与使用过程中要注意密切联系生活的原则,要反映现实世界,尤其是儿童所处的文化背景。例如:蒙古族幼儿园可以结合本民族语言文字的特点,创造出符合蒙语文字特点的语言教具。如果明确了蒙台梭利教育的意图和目的,掌握了基本原理,就可以灵活地变化运用,大胆创新,适应我们今天的需要,做到既“与时俱进”,又“本土化”。 (四)加强蒙氏教师的师资培训 对蒙氏教师进行培训是蒙台梭利教育的重要内容,原因在于蒙氏教师在蒙台梭利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区别于传统教师的作用。结合蒙台梭利教育与纲要的要求,在培养蒙氏师资时尤其要注意三点: 1. 树立蒙台梭利教育观。通过培训,蒙氏教师应在深刻理解蒙台梭利教育之内涵的基础上把握其精髓,把蒙台梭利教育的理念真正渗透到实践中,那种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简单机械的操作教具开展工作的做法是万万不行的。 2. “导师”意识。通过培训,使蒙氏教师清醒地认识到蒙氏教师与传统教师的不同之处,明确教师应当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应当怎样观察儿童;应当在什么情况下对儿童的工作进行干预。蒙台梭利认为一个普通班的老师不能马上成为蒙氏教师,她需要重新塑造,摒弃所有的教育偏见。 3. 观察能力。通过培训使蒙氏教师有准确观察出儿童需求的能力,并提供准备好的环境,使蒙氏教师明确教师的作用就是观察,而不是控制和集中。 (五)注意蒙台梭利教育实施过程中的家庭与幼儿园的有机结合 在实施蒙台梭利教育的过程中,家庭与幼儿园教育相一致是非常重要的。当前很多家庭存在着溺爱孩子,孩子的事情都有家长包办代替的现象,这种现象与蒙台梭利教育是背道而驰的。因为蒙台梭利教育特别强调的是儿童的自主意识和自主发展,注重幼儿独立能力的培养。如果 家庭教育 观念与幼儿园实施的蒙台梭利教育相背离,自然不会产生较好的教育效果。而且蒙台梭利教育很多教育内容,如日常生活练习,除了在幼儿园进行外,更需要在家庭生活中不断地进行练习。这就需要家长为儿童提供准备好的环境,而不是越俎代庖,剥夺儿童锻炼的机会和发展的权利。因此,幼儿园在实施蒙台梭利教育的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家庭的作用,要通过幼儿开放日、家长会等方式让家长了解蒙台梭利教育的思想内涵,配合幼儿园共同实施好蒙台梭利教育,实现家庭与幼儿园教育的步调一致。 蒙台梭利教育的论文篇二:《浅谈蒙台梭利教育的点滴体会》 【摘要】蒙特梭利教学法是一种全面提升儿童素质,发展儿童潜能的教育方法。她巧妙的利用儿童自身的成长要求,在不损害儿童自由与快乐的前提下实现教育的目的。蒙特梭利认为儿童存在着与生俱来的“内在生命力”,这种生命力是积极的、不断发展的、具有无穷的力量;而教育的任务是激发和促进儿童的“内在潜力”的发展;儿童不是成人灌注的容器,也不是可以任意塑造的泥和蜡,教师和父母必须认真研究、观察儿童、了解儿童的内心世界,在儿童自由与自发的活动中,帮助儿童获得身心发展。据此,蒙特梭利为学前儿童设计出一整套有效引导儿童迅速成长的训练方法。 【关键词】蒙台梭利;教育;体会 蒙台梭利教育理论的创始人玛丽亚•蒙台梭利是一位医学博士,在多年的智障儿童教育过程中,她一边研读前辈著作,一边在实践中探索,终于发现了新的教育原理,并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幼儿教育方法。20世纪初,她在罗马建立了第一所儿童之家,把自己摸索出的智障儿童教育方法运用到正常儿童的教育当中,成效十分显著。随后,蒙氏教育法遍及欧洲大陆也走向了全世界。 一、儿童观 从发展的观点出发,蒙台梭利认为。儿童是一个发育着的机体和发展着的心灵;儿童发展的时期是人的一生中最重要的时期。幼儿处在不断生长和发展变化的过程之中,而且主要是内部的自然发展。在这个连续的自然发展过程中,幼儿的发展包括生理和心理两方面的发展。 在蒙台梭利看来,幼儿身体内含有生气勃勃的冲动力。正是这种本能的自发冲动,赋予他积极的生命力,促使他不断发展。一是主导本能,这种本能对于处在生命初创时期的婴儿提供指导和保护,甚至决定物种的生存。二是工作本能,这是人的基本特征。幼儿正是通过不断的工作在进行创造,使他自己得到充分的满足,并形成自己的人格。它既能使人类更新,又能完善人类的环境。 在心理方面,幼儿心理发展既有一定的进程,又有隐藏的特点。蒙台梭利认为,幼儿是一个“精神(心理)的胚胎”。因为每一婴儿都有一种创制本能,一种积极的潜力,能依靠他的环境,构筑一个精神世界,所以,幼儿不仅作为一种肉体的存在,更作为一种精神的存在。每个幼儿的精神也各不相同没,各有自己的创造性的精神。 在蒙台梭利看来,在幼儿的心理发展中会出现各种“敏感期”。她说:“正是这种敏感期,使儿童用一种特有的强烈程度去接触外部世界。在这时期,他们对每样事情都易学会,对一切充满了活力和激情。”而人的智力发展正是建立在幼儿敏感期所打下的基础上的。 1.秩序的敏感期 从出生的第一年就出现一直持续到第二年。这是幼儿的一种内部的感觉,以区别各种物体之间的关系,而不是物体的本身。 2.细节的敏感期 幼儿在1―2岁时会表现出对细节的敏感,他的注意力往往集中在最小的细节上。这表明幼儿的精神生活的存在,以及幼儿和成人具有两种不同的智力视野。 3.行走的敏感期 这是在幼儿发展中最易观察到的一个敏感期。幼儿通过个人的努力学会走路,并逐渐取得平衡和获得稳健的步伐。 4.手的敏感期 幼儿会朝着外界的物体伸出小手。这个动作的最初推力代表幼儿自我进入外部世界之中。这正是通过手的活动,幼儿才能发展自我,发展自己 的心灵。 5.语言的敏感期 幼儿开始学说话,他所获得的语言是他从周围环境中听到的。当他说第一句话时,并不需要为他准备任何特殊的东西。在蒙台梭利看来,语言能力的获得和运用,是幼儿智力发展的外部表现之一。 蒙台梭利强调指出,应该注意幼儿的心理发展和生理的发展之间的密切的关系。她说:“如果心理的压抑会影响新陈代谢,并因此降低了一个人的活力的话,那可以肯定,相反的情况也会发生,富有刺激的一种心理体验能够增加新陈代谢的速度,并因而促进一个人的身体健康。” 二、幼儿教育的原则及环境 在蒙台梭利看来,幼儿教育是人类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它的目的是两重性的:生理的和社会的。从生理方面看来,是帮助个人的自然发展;从社会方面看来,是使个人为适应环境作好准备。在幼儿的教育中,要注意两条原则: 1.自由的原则 根据蒙台梭利的儿童观,幼儿的内在冲动是通过自由活动表现出来的,他能根据自己的特殊 爱好 选择物体进行活动。“科学教育学的基本原理将是学生的自由,允许个体的发展和儿童天性的自由表现。” 幼儿有充分活动的自由并不意味着他可以为所欲为。蒙台梭利认为,幼儿必须在自由的基础上培养纪律性。自由和纪律是同一事物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自由活动是形成真正的纪律的重要方式,而真正的纪律也必须建立在自由活动的基础上。 2.工作的原则 蒙台梭利认为,使幼儿身心协调发展的活动就是“工作”。如果儿童能全神贯注的工作,正说明这种工作能满足他内在的需要。这个过程也就是幼儿生理和心理实体化的过程。这不仅使幼儿得到了心理上的满足,而且也使得他获得了独立的能力。总之,工作对于幼儿来说是极有帮助的,能有助于他的肌肉协调和控制,能使他发现自己的潜力,能有助于他培养独立性和意志力,能使他在生命力不断现的神秘世界中练习自己并进一步完善自我。 蒙台梭利学校的课堂使一个“有准备的环境”。 1.为幼儿创设有规律、有秩序的生活环境。他们喜欢有条理、有秩序的生活,因此东西必须放在固定的位置。 2.提供有吸引力的、美观的、实用的设备和用具,适合儿童的身材、体力,同时方便儿童使用。 3.允许儿童独立的活动和自我选择活动。 4.促进儿童智力的发展,为幼儿提供感官训练的教材。 5.培养儿童的社会行为,各种教具的取放和使用方法都依照一定的规则,并且考虑对他人是否方便。 三、幼儿教育内容和方法 蒙台梭利指出在“儿童之家”中对幼儿的教育应该包括以下四方面: 1.肌肉训练 肌肉训练不仅有助于幼儿的身体发育和健康,而且有助于幼儿动作的灵活、协调和正确,还有助于锻炼幼儿的意志和发展幼儿之间的合作关系。 2.感官训练 蒙台梭利认为,必须对幼儿进行系统的和多方面的感官训练,使他们通过对外部世界的直接接触,发展敏锐的感觉和观察力。这是幼儿高级的智力活动和思维发展的基础。 3.实际生活练习 蒙台梭利十分重视幼儿的实际生活练习。它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与儿童自己有关的,另一类是与环境有关的。通过实际生活练习,幼儿可以培养独立生活和适应环境的能力。 4.初步知识教育 3―6岁幼儿天生具有学习出初步知识的能力,完全可以教他们学习阅读、书写和计算。初步知识教育与感官训练是相联系的,正确的感官训练有助于初步知识的教育。 蒙台梭利教育法大致包括:日常生活教育,感觉教育,数学教育,文化教育等几部分。蒙台梭利教育法最为精彩、最为科学和适合儿童发展的部分,则是成人对待儿童的态度和教育观念。成人通过观察,了解到儿童发展需要,从而为幼儿准备一个适宜发展的环境,协助儿童自然的成长。在这个过程中,儿童不仅发展了认知能力,更为重要的是习得了主动学习的方法,培养了独立、进取、坚持、自信、有条理的良好习惯。 蒙台梭利教育的论文篇三:《试谈蒙台梭利教育的日常生活领域》 孩子是祖国未来的希望,孩子的世界应该是快乐,无忧无虑的,在他们小的时候我们不该过早地让他们过多的体会学习的重压,他们只需要做的就是尽早的适应这个世界,学会一些照顾自己的方法、照顾他人以及与这个世界相处的必备的一些能力,这样在他们长大一点,才能是一个懂得照顾自己,照顾他人对社会有用的人。相信在孩子能够处理好这些事情之后,他会很好的处理好自己以后生活中的一些事情,培养独立能力从小做起。 一、日常生活教育的重要性 在现在的社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孩子的家庭生活条件都越来越好,家长对孩子的照顾也越来越周到,这就在无形中剥夺了孩子学习生活的能力。在幼儿园,教师虽然注意了对孩子日常生活能力的培养,但大多数情况下是随机教育。在这种教育中,孩子表现为:依赖性强,自理能力差,对同伴不会谦让等。让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学会照顾自己,培养孩子独立的精神是孩子在初期学习的一个必要能力。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非常重视日常生活教育,她认为“实际生活练习是塑造儿童性格的活动”,“幼儿期是动作发展及生活环境学习的敏感期”。 二、日常生活教育与传统意义上的教育的不同 日常生活教育不是传统的教学和小学教育的常规训练。在一般传统意义上的学校,教室只是讲课和学习知识的地方,学生们必须要遵守学校的规矩,上课时只能规规矩矩地坐在木头桌椅上听老师说,而学到的也只能是一些书本上的知识。因此,在孩子入园后,蒙台梭利教育法的日常生活教育比较注重孩子日常生活能力的培养,而日常生活教育是来帮家长解决一下日常中出现的一些令家长头疼的事情,会很好的帮助妈妈们,家长会为他们在学校学习的东西以及在家里的进步而感到惊讶的。 三、日常生活教育的目的 培养孩子的组织能力,增强对自己身体的控制能力,从而把孩子从自然人向社会人方面培养,脱离对父母的过度依赖,学习生活自理能力,学会帮助别人,照顾环境,培养对家庭、社会的责任感。并形成良好的社会交往行为,为将来进入正式的社会生活做准备。 四、日常生活教育的内容 日常生活教育的大部分内容都是小朋友最熟悉的,在家里天天要做的事,随时会用到的事,自己做,自己拿,自己用。主要包括:照顾自己,照顾他人与环境,生活礼节问候等三方面。 (一)照顾自己 照顾自己衣方面主要包括,学会自己穿脱衣服,穿鞋子,自己刷牙、洗手、洗脸、洗头,剪指甲,梳头,洗衣物,自理大小便等。食方面主要包括,学会自己用筷子,勺等工具自己吃东西,喝水,自己从冰箱中取出食物。 (二)照顾他人与环境 自己衣食方面做好后就可以帮助别人了,照顾环境方面包括扫地浇花 ,擦桌子椅子,甚至还可以帮助家里洗盘子,简单的搬一些东西等工作。还可以培养帮助大人做事。收拾碗筷子等。看完电视帮父母倒水,为家人服务的工作。学习叠衣服。 (三)生活礼节,问候礼节。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渗透一些社会行为的基本要素,比如在上课的时候需要安静,在适当的时间会吃饭,在课间的时候要吃好东西,上好厕所等。对待同伴要礼貌,早上来了要和大家问好,走时也要和大家打招呼,轻声关门。在外面遇见自己的长辈时也一样要问好。吃饭之前要帮助家里拿好碗筷,吃完也要帮助收拾一下。当不小心对别人造成伤害时,还要适当的学会道歉。在与人交往方面,教给幼儿如何与别人打招呼,如何感谢和道歉,如何观察和参与别人的活动,让幼儿知道每件事情应该怎样做,从而在幼儿各种习惯形成的初期为幼儿奠定良好的基础。另外,对于幼儿在家中已经养成的不良习惯,我们也注意给予及时的纠正和引导。 五、日常生活教育的好处 虽说这样做会让家长们迅速地体会到孩子的成长与进步,但最主要的事通过这些训练,孩子们不仅仅是因为好玩,自从有了生命,儿童就在争取独立,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的克服各种困难,以增加自己的独立性,他们的内现在由一股生命力,会引导他们走向目标。在满足了这种生物性的需求之后,他的身心都会感到骄傲与自豪,也就是我们常讲的成就感,也就是他们对此乐此不疲的原因。对他们信心的建立,以及今后主动做事情的能力都会有很大的提高。也会培养他们独立去应付周围的事物,也在生活环境中能够担任任何工作,让小朋友从这些具体的练习中,奠定一个发展成人的基本能力与德行,以及养成个别的独立意识和自主精神。同时也促进他们的专注力、意志力和理解力。 幼儿学会了使用正确的礼貌用语,初步学会了等待,知道了尊重别人,知道了在别人工作时不打扰别人,知道了只有经过别人的允许才能参与别人的活动。幼儿之间逐步学会了互相谦让、互相帮助、友好相处。这样幼儿初步的社会意识开始形成,社会交往能力较入园前有了明显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