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投稿知识库 > 青岛理工大学学报初审通过

青岛理工大学学报初审通过

发布时间:

青岛理工大学学报初审通过

混凝土的再生 建筑材料课程论文 前言: 水泥工业对环境产生了很大影响 ,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1) 大量的水泥需要消耗大量的自然资源; ( 2) 每生产1t 水泥需向空气排放约1t CO2 气体, 这占到CO2 排放量的7% ; ( 3) 生产水泥需要消耗大量的水资源; ( 4) 拆毁建筑物以及道路产生了大量的混凝土垃圾带来环境问题。建筑混凝土垃圾再利用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途径, 是目前土建和环境领域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也是各国尤其是工业国家研究的热点。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猛发展,基础设施、住房等等建筑物的建设也一直在如火如荼的进行当中,混凝土用量不断增长。但是我们也知道,混凝土是一种有寿命的材料,城市化建设也需要不断的除旧更新,因而也产生了大量的废弃混凝土。 目前, 我国的废弃混凝土绝大部分都未经任何处理, 有的露天堆放, 有的填埋在地势低洼的地方, 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将废弃混凝土运送到郊外进行掩埋, 不仅要花费大量的运费, 还会给填埋场造成二次污染, 而且堆放掩埋这些废弃物又要占用大量宝贵的土地资源,不符合科学发展观。那么,这些废弃的混凝土应该何去何从?——将其回收利用,实现循环发展,无疑是最好的办法。 一、混凝土再生的研究现状 废弃混凝土的回收再利用最早开始于欧洲,。在二次世界大战之后, 苏联、日本、德国等国家在战争的废墟中进行重建, 注意到了废弃混凝土的问题, 并开始了再生混凝土的研究开发与利用。 之后,有关废弃混凝土再利用的专题国际会议开了三次, 会议制定了各种行动纲领和法规,限制垃圾废料的大量产生, 推动垃圾废料回收利用的开发研究。 荷兰由于国土面积狭小,人口密度大,再加上天然资源相对匮乏的原因,该国对建筑废弃物的再生利用十分重视,是最早开展再生骨料混凝土研究和应用的国家之一,其建筑废物资源利用率位居欧洲第1位. 1996 年荷兰全国建筑废物排放量约为1500 万t ,其中废混凝土的再资源化率高达90 %以上. 自1997年起,规定禁止对建筑废弃物进行掩埋处理,建筑废弃物的再利用率几乎达到了100 %。. 日本对于废弃混凝土的再利用也十分重视,。1977 年,日本政府制定了再生骨料和再生混凝土使用规范,随后在各地相继建立了处理建筑垃圾的再生利用工厂, 开始生产再生水泥和再生骨料。日本已经对再生混凝土的吸水性、强度、配合比、干缩性、耐冻性等性质做了系统的研究。目前, 日本对建筑垃圾的再生利用率已达到70%左右, 废弃混凝土利用率更高。 美国政府制定了“超基金法”,给再生混凝土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美国采用微波技术,可100%地回收利用再生旧沥青混凝土路面料, 其质量与新拌沥青混凝土路面料相同, 而成本降低了1/ 3, 同时节约了垃圾清运和处理等费用, 减轻了城市的环境污染。 韩国一家装修公司成功开发从废弃混凝土中分离水泥,并使这种水泥能再生利用的技术,这项技术目前已经在韩国申请专利。据称每100 吨废弃混凝土就能够获得30 吨左右的再生水泥,这种再生水泥的强度与普通水泥几乎一样,有些甚更好,符合韩国的施工标准。而且这种再生水泥的生产成本仅为普通水泥的一半,而且在生产过程中不产生二氧化碳,有利于环保。 近年来,我国政府也对建筑垃圾的循环再利用引起了重视。政府制定的中长期发展战略中鼓励废弃物的开发利用。建设部将“建筑废渣综合利用”列入1997 年科技成果重点推广项目。虽然我们国家对再生混凝土的研究起步较晚,但现在也已成为混凝土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目前,国内已有数十家大学和研究机构开展了再生混凝土的研究, 研究工作正在逐渐深入。但是国内废弃混凝土的回收应用大多还处于试验、谨慎使用的阶段,缺乏系统的应用基础研究,技术上也还缺少较完善的再生骨料和再生水泥等技术规程、标准,要想实现大规模的废弃混凝土的回收再利用,我国还要加紧这方面的研究和相关制度的完善。 二、回收再利用方法 2.1.再生骨料混凝土 旧建筑物的混凝土经过拆除粉碎后,分级成为粒径不同的粗细骨料,用其代替混凝土中部分沙石骨料配制成的混凝土称作再生骨料混凝土。再生骨料混凝土与使用天然骨料的混凝土相比强度偏低、吸水率更大、表面粗糙率也更大,所以再生混凝土和天然骨料混凝土的基本性能有所不同。目前,再生混凝土主要应用于建筑工程中的基础垫层、底板、台子、填充墙和非结构构件,以及道路建设中的路基、路面、路面砖和马牙砖等抗压强度要求不是很高的部位。由于对再生混凝土的耐久性目前尚无突破性研究,因此它还没有被用于房屋结构中柱、梁、板等重要部位或构件。 2.1.1. 再生骨料混凝土的抗压强度 对其进行的抗压强度相关试验表明:与天然骨料混凝土相比,同一水灰比的再生骨料混凝土的28d抗压强度约低15% ,但其相差的幅度会随着龄期的增长而慢慢缩小。再生混凝土的强度和所使用的废弃混凝土的强度有着紧密的联系。在同一水灰比条件下,再生骨料强度越高再生混凝土的强度也就越高。从一般建筑物拆除下的废弃混凝土强度在C20左右,在水灰比为0.6 的条件下用再生骨料完全取代天然骨料时,其28d的抗压强度可达到23.5MPa,完全符合普通混凝土的强度要求。从再生混凝土的抗压强度上看,它完全可以满足一些工程建设的要求。 2.1.2. 再生骨料混凝土的抗拉强度 再生骨料混凝土的抗拉强度和它的抗压强度一样,随着龄期的增长而增长。而再生骨料混凝土抗拉强度与天然骨料混凝土抗拉强度的相差值也随着龄期的增长而增大,直到28d 龄期后才基本不变。但是如果在再生混凝土中掺加微细硅粉和高效减水剂则能明显提高其抗拉强度,尤其对龄期28d以后的提高效果最为明显。 2.1.3. 新拌再生骨料混凝土的工作性 因为再生骨料为碎石状,棱角多,表面粗糙,孔隙率大,存在较多的浆体碎屑,吸水性和吸水速率大,用浆量多,所以新拌再生混凝土的的塌落度明显降低。按照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再生混凝土,必须增加单位用水量才能满足工作度要求。在相同水胶比和单位用水量的条件下,随着再生骨料取代率增加,混凝土的坍落度逐渐减小,降低幅度可达40%,但粘聚性和保水性好。 2.1.4. 再生骨料混凝土的干缩性 由于再生混凝土使用的是吸水率大、空隙率高的再生骨料,因此与普通混凝土相比,再生混凝土的干缩量和徐变量增加40%~80%。且其干缩的程度和干缩持续时间随着再生骨料取代比例的增大而增大和加长。在再生骨料取代比例达到50%以上时,其干缩时间持续较长,不过50d 龄期以后的干缩速率十分缓慢,干缩的增量也较小。 2.1.5.再生骨料混凝土的用水量 由于再生骨料内部缺陷多、吸水率大、表面较粗糙,因此配合比中的砂率一般较高且随着再生骨料所取代比例的提高而增长。由于砂率较高,因此达到相同坍落度时比天然骨料混凝土用水要多,难以达到良好的坍落性能。故其不适宜用于自密实混凝土的配制。 2.1.6.再生骨料混凝土的耐久性 抗磨损性:再生骨料的抗磨损性较差。随着废弃混凝土粉碎前强度的增加,再生骨料的抗磨性提高。再生骨料的抗磨损性较差导致了再生骨料混凝土的抗磨性较差。 抗渗性:由于再生骨料的孔隙率较大.基于自由水灰比设计方法之上的再生骨料混凝土的抗渗性比普通混凝土低,掺加了粉煤灰之后,粉煤灰能细化再生骨料的毛细孔道,使抗渗透性有很大改善。 抗腐蚀性:再生混凝土的抗硫酸盐和酸侵蚀性比普通混凝土稍差。掺加粉煤灰后,能减少 硫酸盐的渗透,使其抗硫酸盐侵蚀性育较大改善。 2.2.再生水泥 近年来研究得比较多的是利用废弃混凝土生产再生骨料混凝土,而再生骨料废弃混凝土中成本最高的“ 精华” 部分—硬化水泥浆体,没有得到有效的回收利用。对于利用废弃混凝土中的硬化水泥浆体来进行再生水泥, 我国目前的研究还仅仅停留在理论上, 远远没有达到实际应用的水平。再生水泥所表现出的环境友好性、资源节约性以及经济高效性等特征完全符合“ 节约、友好” 型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因而有着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以及重要的社会价值。对再生水泥的研究势在必行。 废弃混凝土再生水泥研究的技术路线是: 首先将废弃混凝土进行破碎, 然后使用机械方法将粗骨料料和水泥石组分分离(一般来说细骨料难以和水泥石完全分离), 取水泥石部分进行再次的破碎和粉磨, 之后将这些粉磨后的水泥石和无法分离的细骨料一起进行热处理,在一定温度下使这些已经水化了的水泥石再次分解并生成新的水泥熟料。热处理的温度可能会由于掺料、细骨料黏附程度和工艺等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但一般都比生产水泥熟料的温度要低很多。 研究表明, 再生水泥与普通水泥和矿渣水泥相比, 具有以下特点: (l) 不经高温烧成。例如韩国生产的再生水泥的温度只在700℃ 左右。 (2) 比表面积值大, 但砂浆和混凝土的硬化干燥收缩略小。 (3) 与矿渣水泥相比,达到相同的28d强度时所需使用的水泥用量大,但是长期强度增长率也大, 若按长期强度设计, 仍然可以不增加水泥用量。 (4) 硬化干燥收缩与用含矿渣30%一60%的矿渣水泥配制的同强度混凝土相近。 (5) 与矿渣水泥相比, 抗冻性差。动弹模的下降稍大。 (6) 水化热低。 无论是溶解热还是水化热, 再生水泥相比传统意义的水泥都要低很多。尤其是早期(3d )的水化热减小了约50 %。这对于大体积混凝土来说无疑是非常有利的。对于相同强度的混凝土, 再生水泥混凝土比矿渣水泥和硅酸盐水泥混凝土,在各龄期的发热量都低得多, 与中热硅酸盐水泥混凝土相比也要低些。 基于再生水泥的上述特性, 可以认为再生水泥混凝土适宜用于地下混凝土、基础、桩及大体积混凝土等。这些部位的混凝土一般不要求非常高的强度, 而对水化热有着较高的要求。 在理论研究方面, 基于硬化水泥浆体组分在高温下可以重新生成水泥熟料矿物的理论, 我国学者研究的主要方向是水泥石的分解, 主要是对C-S-H 凝胶、氢氧化钙和钙矾石等水泥水化产物高温下的变化进行研究: 2.2.1. C-S-H凝胶 C-S-H凝胶在硬化水泥浆中约占70 % , 是最重要的水泥水化产物。下图为C-S-H凝胶的热重—差热(TG一DTA) 图谱, 从图可见: 在40至150 ℃之间有个宽化的吸热谷, 此时C-S-H凝胶开始失重。 400 ℃ 左右, C-S-H凝胶中的水已经大部分脱去( 脱水量约占总脱水量的89%至94%左右, C-S-H凝胶中水的结合方式不同, 脱水温度有所不同), C-S-H凝胶的结构在该温度下完全解体。700 ℃ 后, C-S-H 凝胶中的物理吸附水及层间水大量逸出, 结构变形收缩, 同时供给了凝胶分子很大的能量, 使其足以脱离凝胶间的分子引力, 改变键合势, 使原来网状结构的接触结点大大减少, 整个结构出现严重不足。因此,700℃ 是一个关键的温度点, C-S-H 凝胶结构在此点破坏以待重新组建。当温度上升到约8 0 0 ℃ 以后出现明显的放热峰,表明新相开始形成, C/ S 为1. 0 和1. 3 时,其放热峰分别在8 10 ℃ 和823 ℃ C/S=1.0和1.3时的水化硅酸钙 TG一DTA 图谱 2.1.2.氢氧化钙 在500℃时, 硬化水泥浆体中的氢氧化钙大量分解, 几乎不再有完整的氢氧化钙层状大晶体, 原来结晶完整的六方层状结构变得残缺不全; 700 ℃ 后, 氢氧化钙数量很少, 完整的氢氧化钙六方片状结构不再存在。 2.1.3.钙矾石 钙矾石在加热时首先发生脱水反应。85 ℃ 以前, 发生缓慢的脱水, 使钙矾石特征衍射峰消失, 但还不影响晶体结构的稳定性; 87 ℃ 开始明显吸热, 到135 ℃ 出现吸热小台阶, 此后呈平滑走势, 87 ℃ ~ 159 ℃ , 钙多面体中的配位水全部失去, 至220 ℃ 沟槽中的两个紧密结晶水也失去。自此以分子形式存在的26个水分子全部脱去, 从220℃至700℃ ,以OH一形式结合在铝柱中的水缓慢失去, 钙矾石发生进一步的收缩配位, 由原来的Al一O H和Ca 一O H 面网脱水变为A I一0 一Al 和C a— O —Ca 面网, 到700 ℃ 左右, 全部结合水失去, 同时产生A12O3两胶体和CaO。也有研究认为, 钙矾石在300℃ 发生分解反应, 生成C12A7 和Ca(OH)2 。 三、前景展望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作为人类使用量最大的人工材料——混凝土,其制备和使用过程中对资源过度开发、能源大量消耗以及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与地球资源、地球环境容量的有限性以及地球生态系统的安全性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迫切需要研制和使用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混凝土材料,以缓解和消除普通混凝土对人类自身的生存环境所构成的严重障碍和威胁。 将大量废弃混凝土进行批量化处理,通过再生骨料混凝土和再生水泥混凝土等途径,使其重新作为建筑材料而使用,从经济技术上讲是切实可行的。更重要的是,对废弃混凝土进行回收利用,这种对资源的再生利用的方式可以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可以真正实现建筑废弃混凝土的资源化、无害化。是一直充满希望的,值得推崇的科学发展理念! 混凝土外加剂的快速发展和新结构,新工艺的发展使再生混凝土的基本性能得到改善或提 高。随着人口增多、生产发展、资源枯竭、环境破坏、地球承受的负担剧增,混凝土的发展,由 追求高强化、高性能化逐渐向绿色化方向靠拢。因此,再生混凝土有着更为强大的生命力。 混凝土的回收利用,是节约能源和资源,保护环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课题,应该 引起我们充分的关注,在研究上进一步深入,并在政策上行动上予以落实! 参考资料: [1] 王玉茜、王学军、赵光鹏《废弃混凝土再利用研究现状及在软土中的应用》 山西建筑 第36卷第28期,2010年10月 [2] 艾红梅 魏璟璟 《废弃混凝土再利用新技术——再生水泥》 2009年全国商品混凝土技术与管理交流大会 大连理工大学 [3] 秋小安《再生混凝土微粉的性能及其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4] 刘树华,冷发光. 再生混凝土技术. 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7年 [5] 刘能胜. 废弃混凝土回收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湖北 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年9月 [6] 王程 施惠生 废弃混凝土再生利用技术的研究进展 材料导报 2010年1月(上)第24卷第1期 [7] 全洪珠 国外再生混凝土的应用概述及技术标准 青岛理工大学学报 2009年第30卷第4期 [8] 邢振贤;周曰农 再生混凝土的基本性能研究 1998年2月 [9] 张泽平 李建宇 杨晓晶 师朋 浅谈再生骨料混凝土的可行性

有。根据查询青岛理工大学官网显示,所有的学生均可以通过书面形式申请学报基金,等审核通过后可以正常发放,青岛理工大学是一所以工为主,土木建筑、机械制造、环境能源学科特色鲜明,理工经管文法艺等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

青岛理工大学学报编委

不会的。山东省教育厅主管的,应该是属于省级的。国家级的有其他很多的。

目前没有一个所谓的“国家核心期刊”。一般学校均以北京大学出版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作为核心期刊的认定标准。《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4年版)中没有收录《青岛大学学报》。因此不能算核心期刊。

青岛理工大学社科学报

四方校区。田砾,女,青岛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访问学者,硕士生导师。全国三八红旗手,山东省十大师德标兵,宝钢优秀教师奖获得者。中国计量测试学会会员,山东省高等教育学会会员,青岛理工大学学报编委。长期从事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及其耐久性、再生混凝土及其资源化利用等相关研究工作。参编国家行业标准2部,编著著作1部,主编2部,副主编2部。近年来发表第一作者论文30余篇。

2008-2010年是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一个关键时期,机遇与挑战并存,希望与困难同在。与高水平的大学相比,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的师资队伍、学科建设、办学层次等还有较大差距,我们的工作中还存在着人才不足,特色不明显,创新不够,学科发展较慢,科研成果较少等问题。所以,我们必须增强紧迫感和危机感,大胆创新,迎难而上,为实现学校建设理、工、经、管、法协调发展,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相结合的多科性大学的目标做出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的贡献。 ——践行一种精神:百折不挠、刚毅厚重、勇承重载。——力争实现两个突破:国家社科基金;省部级科研成果。——积极实施三大战略:质量立校;人才兴校;科研强校。——开展四大工程:人才建设工程;学科建设工程;精品课程工程;特色专业工程。——突出五个重点:实验室建设;研究所建设;学术队伍建设;实践基地建设;学科建设。——打造六大品牌:广告;社会工作;国际问题;城市文化;区域经济;影视动画。 (一)提高学科建设水平,增强学院竞争力人文社科学院今后三年的发展方向是:突出重点,发挥优势,办出特色。在全面推进学科建设的基础上,根据学校学科的部署,和学院的定位,把学院建设成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人文素养教育的重要阵地。1、把学院建设成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主阵地、主渠道、主战场。加大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力度。2、构建青岛社会和谐发展研究基地。我院要把对青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研究作为科研的重点领域,集全院之力,在青岛文化发展战略、青岛社区建设、青岛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与青岛经济和谐发展密切联系的几个研究方向进行拓展。积极为青岛经济、社会、文化的和谐发展贡献力量。力争建成一个省教育厅人文社科基地。3、创建特色突出,优势明显的新专业。为适应青岛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我院将整合校内外多方资源、依托学校的整体优势和学科背景,要全力以赴的搞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硕士点的建设和新一轮申报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硕士点的工作。做好法学专业的申报工作,不断扩大我院的办学规模。(二)实施人才强院战略,加快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建设1、积极实施人才强院战略。确立“德才兼备、重在实绩”的选才标准。鼓励和支持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以培养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为重点,遵循开放、创新、精干、高效的原则,建立起促进教师资源合理配置与开发利用优秀人才健康成长的有效机制,让人才创新有机会,发展有空间。2、优化师资队伍结构。积极吸引优秀留学回国人员、向社会公开招聘、加强师资队伍培训,优化队伍结构,提高师资队伍的学历层次和整体素质。根据专业发展的需要,构建专业师资队伍。一是引进1-3名学科带头人和一批专业急需人才;二是凝练几个学术方向(新闻传播、社会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等)。三是培养一支学术水平较高、结构合理的学术团队。3、实施“名牌战略”。在全院教师中树立为人文学院创名牌的“名牌意识”,并采取有力措施,鼓励出“名师”、“名著”。加快培养青年学科带头人,把科学研究与培养21世纪优秀人才结合来,在出重大科研成果的同时,推出一批年轻的拔尖人才。在我院形成一支人员精、能力强、效率高、作风硬、结构合理、教学科研水平较高的师资队伍。4、积极拓展对外合作与交流。积极承办、举办或参加高层次的学术活动,不断提升我院各专业的社会影响力。开展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合作办学,通过外聘内联,真正实现师资队伍建设和专业建设跨越式发展。积极外聘国内外知名学者专家,联合兄弟院校及国内著名大学,形成一支为我所用的教师团队。(三)、实施质量立院战略,打造显明的专业特色。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重点,以教学工作为中心,以教学质量为生命,以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培养为目标,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与激励制度;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环节,落实德育首位;进一步加强专业建设,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进一步鼓励教师开展教学研究,深化教学改革;进一步注重人文素质教育,涵养学生人文素质。1、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继续完善专业、学科发展规划;拓展专业口径、扩大专业基础、加强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原则,科学规划专业知识结构,制定教学计划;通过外引内联,整合学科力量,逐步构建起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与提高素质为一体的培养模式。我们将全力打造传播学和社会工作专业品牌和亮点。2、高度重视课程建设,主动适应人才市场需求,以发展应用型学科专业为重点,对已招生的社会工作、广告专业进一步完善培养计划、搞好课程建设。我们将在三年内建成学校精品课程五门,省级精品课1-2门。加快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大学语文的教学改革,认真落实《青岛理工大学人文社科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实施意见》、《青岛理工大学人文社科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大纲》提出的各项要求,突出思政课的实践教学教学。四门课的课外学时,占总学时的39%。要有计划的组织学生利用课外学时从事社会实践、社会调查、参加学术讲座、观看影视作品等,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3、继续凝练和培育社工专业:扶弱济贫,助人自助的专业理念和特色,以及广告专业:创意、创新、创造的专业理念和特色。4、加强学术研究,浓厚学术氛围。定期邀请国内著名专家和传媒领域知名人士进行学术报告和专业讲座,开拓教师和学生视野,提升传播学专业在社会的影响力与知名度。积极拓宽办学渠道,充分发挥教育资源效益,广开办学门路,实施开放性办学,加强学院和政府、企业集团、科研单位、兄弟院校的交往,汲取办学理念和成熟经验,探索合作办学和合作承担科研课题的途径和模式。5、加强实验室建设、教育实习基地和专业实习基地建设,建成并完善社会工作专业实验室、广告学专业和新闻传播实验室。2010年设备总值达到300-500万元。基本建成设备先进,功能齐全,省内一流的实验室,力争建成一个省级重点实验室。根据专业、学科建设和发展的需要,本着“既考虑当前急需和实际,又着眼于长远发展”原则,2010年前,做好新校区学校多媒体新闻制作中心、演播室、广告工作、非线性数字编辑室等实验室的筹备工作。6、积极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和评估体系,坚持和完善听课、评课、公开课、观摩课制度以及两校区的教学协调制度和学生信息员制度。严格执行学院关于各教学环节和要求,积极推动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的信息量 。(四)、实施科研兴院战略,提升学院整体水平。科学研究是我院学科建设的重要支撑,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师综合素质的主要途径,也是提高学院整体竞争力的必要手段。1、加强科学研究建设和科研管理工作。要遵循“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科研与队伍建设相结合,内强实力与外树形象相结合的方针,加强动态调整对科研的组织和激励,积极组织各类科研学术活动。要积极争取国家和省部委及青岛市的重点科研项目,集中力量抓好全局性、前瞻性、战略性重大课题攻关;努力创造条件,鼓励并组织出版高水平的论著和论文,到2010年,力争科研实力有显著提高。2、争取在各个学科培养出1-2名学科带头人,初步形成自己的科研优势,结合社会需要及教师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科研活动,使教师的科研活动与社会实践以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更紧密地结合起来。3、鼓励教师参与国际及国内科研交流,并为教师参与各种层次的科研交流活动创造机会。有计划地每年派1-2名教师到国内进行3-6个月的进修学习。4、坚持教学与科研并重,进一步加强教研和科研的工作,精选课题,狠抓高层次课题立项,各专业各学科在学术论文的数量、质量方面有较大进步;出版学术专著3-5部。力争在国家社科基金方面有所突破(有国家级项目和成果)。 为保证发展目标的实现,我们要努力实施“3321工程”,即加强三项建设---实验室建设、学科专业建设、人才队伍建设;实现三个提高---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科学研究水平、师生的整体素质;突出两个特色---人文特色、人才培养特色;达到一个目标---把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高质量培养人才的学院。(一)加强领导班子、党员及教职工的思想道德建设,积极推进“三育人”工作。 1、充分发挥领导班子的核心作用。院系工作根本在教工,关键在干部,核心在领导班子。要坚持领导班子议事规则,认真执行“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基本制度,把落实胡锦涛总书记所强调的“发展观、政绩观、人才观、群众观”作为加强班子建设的思想基础,把班子建成心齐、气顺、风正、劲足的坚强集体。力争在三年的班子考核中获得优秀。2、进一步加强党建工作。基层党组织是党在高校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按照“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工作思路,紧紧围绕教学科研中心工作,内强素质,外塑形象,严格党内生活,在党员中重点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为主要内容的先模教育活动,制定并贯彻落实总支目标管理责任制,认真抓好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敬业奉献的党员队伍。3、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努力建设良好的师德师风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要坚持以人为本,把关心人、尊重人、发展人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大力开展以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为重点的职业道德建设活动,把教风、教学态度、敬业精神和责任心作为师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列入年度考核内容,考核结果作为聘任、晋升和奖惩的重要依据,实行师德师风一票否决。继续在“政治理论课”中贯彻落实“三进”工作。在思想品德课、形势政策教育课中,选聘优秀教师,积极进行分类,分项,分专题的改革试点。每人一讲,力求讲深、讲透、讲活、讲精彩;使内容更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要通过开展“知国情、树信心、鼓实劲、立目标”等活动进行形势任务教育;用学校发展的目标、任务激励全体师生,讲责任,讲措施,讲奉献,在强化思想教育中凝聚人心、凝聚力量,在全院形成良好的师德师风。(二)加强学生工作,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围绕一个中心、两个重点、三个服务既以学风建设为中心;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行为规范管理;深化心理健康、勤工助学、成才目标指导服务。努力把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建设成为融“思想教育、学识指导、行为引导、生活服务、文化活动”等功能为一体的教育基地。1、加强和改进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1)全面贯彻落实胡锦涛同志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和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精神,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加强和改进四类主干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品德课、形势政策教育课、哲学社会学课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努力建设一支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学课教师队伍.抓好课堂教学,改进教学方法,深化研究课题.(2)坚持德育为首,育人为本的原则,进一步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素质、心理健康等教育,构筑理想和精神支柱。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为主线,以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为中心,以思想道德教育为基础,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通过政治学习、专题宣讲、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学习小组活动、主题班会、团日活动等形式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诚信教育,使学生整体政治素质进一步提高。(3)加强学生党建工作。以党建工作为龙头,建立健全监督机制,规范组织发展的工作程序、党员教育管理和做好入党积极分子培养、教育、考察、发展等工作。抓好学生入党积极分子队伍建设,力争递交入党申请书的学生占学生总数96%以上;办好每学期一次的业余党校,认真做好党员发展的基础工作。参加业余党校人数占递交入党申请书学生人数的60%以上。做到早选苗、早教育、早培养、早发展,(把批量发展党员放在二、三、四年级,在一年级有党员,二年级有党小组,三年级有党支部的基础上,目前达不到,建议删掉)力争学生党员占学生数每年递增5%以上,到2010年达到10%以上。(4)对学生的成长、成才、教育、管理有统一的规划。将新生入学集中教育与延伸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四年一贯制全院一盘棋,形成系统工程。。把“以人为本”贯彻到教育全过程。大学一年级注重基础和习惯养成教育;二年级加强专业基础教育,强化素质教育;三年级和四年级,强化专业知识、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教育。2、以提高三率为突破口,大力加强学风建设。坚持以创建“优良学风班”为突破口,抓基础教育,以教风正学风、以舍风带学风、以管理促学风、以活动倡学风,提高三率,促进学风建设,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 (1)狠抓学风建设。组织各班开展建设优良班风和学风活动,根据学生的专业和学习特点开展各种学术活动、学习竞赛和科技活动,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每年校级优良学风标兵班占班级总数10%以上。 (2)强化管理,制定目标责任制,加强学风的教育引导。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使学生增强对社会、学校的认同感、自豪感;加强成才教育,引导学生树立远大人生目标,激发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全面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学生平均学绩数低于65分的比率,一年级低于10%,二年级低于8%,三年级低于3%,第四学期年级英语四级通过率和计算机二级通过率高于学校的平均水平。(3)完善学生导师制度,在大二学生中继续试行导师制,为学生的成长、成材做好指导和培养工作。3、抓好三支队伍建设。抓好专职学生干部队伍建设,发挥其管理育人的作用;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发挥其情感育人的作用;加强学生骨干队伍建设,发挥其形象带动作用。通过抓好三支队伍建设,使我院学生工作不断上新台阶。4、加强学生的人文素质和创新、创业教育。本着营造“高品位、宽领域、全方位“的文化氛围的方针,加强对学院文化活动的规划与指导,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创办学院精品活动,形成学院特色人文、人文特色的校园文化。(1)积极组织学生第二课堂活动,加强学生社团指导,大力营造校园文化。继续开展优秀团日活动评比。每年组织学生参加全国“时报金犊”、“广告设计大赛”、“DV大赛”、举行文艺汇演、演讲比赛、辩论赛、科技作品大赛、书画大赛、各种球类比赛,宿舍文化等活动。(2)与宣传部、团委、学生处在全校学生中开展五个一工程:一节(大学生广告节);一会(诗歌朗诵会);一书(每月给学生推荐一本书);一讲(每周一个学术讲座);一讲坛(新世纪讲坛)。(3)建设和完善我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与兄弟大学联合,打造人文素质教育的平台。逐步将已有的各类人文课程建设以及相关的学术讲座进一步规范化、成熟化,加强教学研究,形成我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特色。5、加强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加强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领导和指导,完善规章制度,规范机制,开展“投身实践活动、挖掘自身潜质、培养创新能力”为活动主题,重点在于在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提供更多的基地和舞台、拓宽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参与面的同时,更加注重大学生的动手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运用知识能力、应对突发事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断拓宽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领域,提高质量和水平。加强社会实践基地,实习基地和就业基地的建设,到2010年固定的社会实践基地要增加到五个以上。6、学生工作逐步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信息化、精细化、微机化。学生的综合测评、学习成绩、班级及个人获奖情况、困难生及勤工助学情况,违纪情况、卫生情况、党建材料等都达到微机化管理,逐步完善班主任、辅导员考核工作制度、学院领导定点联系班级制度、教书育人制度、学生干部培训等制度健全,使学生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

山东建筑大学更好一些。学校占地2400余亩,校舍面积70余万平方米。设有20个学院(部),61个本科专业,面向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招生,全日制在校生2.7万余人。

学校拥有国家级特色专业、教育部地方高校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5个,国家级一流专业10个,7个土木建筑类专业通过国家专业认证(评估)。拥有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双语示范课程、教育部马工程重点教材“精彩一课”5门。

学校馆藏图书398万余册,其中印本图书198万余册、电子图书200余万册。《山东建筑大学学报》入选“ RCCSE 中国核心学术期刊”,影响力指数等主要期刊评价指标持续位居全国建筑工程类地方高校学报、山东省省属理工类高校学报前列。

以上内容参考 山东建筑大学——学校简介

青岛理工大学学报怎样

山东建筑大学更好一些。学校占地2400余亩,校舍面积70余万平方米。设有20个学院(部),61个本科专业,面向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招生,全日制在校生2.7万余人。

学校拥有国家级特色专业、教育部地方高校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5个,国家级一流专业10个,7个土木建筑类专业通过国家专业认证(评估)。拥有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双语示范课程、教育部马工程重点教材“精彩一课”5门。

学校馆藏图书398万余册,其中印本图书198万余册、电子图书200余万册。《山东建筑大学学报》入选“ RCCSE 中国核心学术期刊”,影响力指数等主要期刊评价指标持续位居全国建筑工程类地方高校学报、山东省省属理工类高校学报前列。

以上内容参考 山东建筑大学——学校简介

目前没有一个所谓的“国家核心期刊”。一般学校均以北京大学出版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作为核心期刊的认定标准。《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4年版)中没有收录《青岛大学学报》。因此不能算核心期刊。

1.《中国水利》 2.《山东农业科学》 3.《山东农村经济》 4.《山东农业技术》 5.《山东农业经济研究》 6.《山东林业科技》 7.《山东动物科学》 8.《山东工业科技》 9.《山东林业经济》 10.《山东机械工程》 11.《山东水利水电》 12.《山东建筑科技》 13.《山东矿业科技》 14.《山东地质》 15.《山东环境科学》 16.《山东经济管理》 17.《山东劳动社会保障》 18.《烟台师范学院学报》 19.《青岛大学学报》 20.《山东社会科学》

四方校区。田砾,女,青岛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访问学者,硕士生导师。全国三八红旗手,山东省十大师德标兵,宝钢优秀教师奖获得者。中国计量测试学会会员,山东省高等教育学会会员,青岛理工大学学报编委。长期从事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及其耐久性、再生混凝土及其资源化利用等相关研究工作。参编国家行业标准2部,编著著作1部,主编2部,副主编2部。近年来发表第一作者论文30余篇。

青岛李工大学学报

有。根据查询青岛理工大学官网显示,所有的学生均可以通过书面形式申请学报基金,等审核通过后可以正常发放,青岛理工大学是一所以工为主,土木建筑、机械制造、环境能源学科特色鲜明,理工经管文法艺等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

目前没有一个所谓的“国家核心期刊”。一般学校均以北京大学出版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作为核心期刊的认定标准。《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4年版)中没有收录《青岛大学学报》。因此不能算核心期刊。

  • 索引序列
  • 青岛理工大学学报初审通过
  • 青岛理工大学学报编委
  • 青岛理工大学社科学报
  • 青岛理工大学学报怎样
  • 青岛李工大学学报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