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投稿知识库 > 中国中产阶级消费研究论文

中国中产阶级消费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中国中产阶级消费研究论文

---名称的合法性:中产阶级这个名称在中国无论是官方和学术研究主流均未获得承认。目前普遍所采用的是框定在经济范畴的模糊名称‘中等收入阶层’。主要原因应与政治性质有关,在马克思的理论范畴中,阶级与政治是密切相连的。中产阶级在英文中也称为资产阶级,与中国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和共产党的政治纲领颇有冲突。而不少学术界人士则认为,中产阶层在中国时间很短、数量有限,远不能称之为阶级。所以中产阶级这一概念在中国更多的变成学者争议、媒体炒作和国外学者研究概念。 ---消费文化、尤其是阶层的消费文化在中国是否已形成。仍是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依照大多数学者们的看法,消费文化是伴随着消费社会而出现、后现代社会或文化资本主义时代的产物。而中国目前仍处于努力实现现代化的工业化过程,某些区域甚至在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的前现代化阶段。是否开始出现消费社会倾向,社会阶层的消费文化倾向是否浮现?不少学者对此仍持否定态度。此时提出并研究中产阶级消费文化似乎为时过早。 ---中国正处在社会分层的活跃期,中产阶级经济成本低廉(国际水平的横向比较),消费文化的构成与边界还相当模糊。这既显示中国中产阶级的发展或许如同其经济发展奇迹,呈现超常规的特征(基本背景是政治与政策上没有出现革命性的扼杀局面。若中国的领导层能够向亚洲其他新兴国家那样,对中产阶级采取扶持倾斜政策,中产阶级在中国的发展会出现更快的格局。从中共16大以来,国家政策对中产阶级倾斜的趋势开始逐步显现)。也意味着中国中产阶级及其消费文化的阶层特征尚不明朗,这更增加了阶层群体文化的研究难度。 笔者在此将中国的中产阶级作为一个特定的阶层提出来,并非想赶文字的时髦;而将焦点聚集在这一新兴社会阶层的消费文化上,也不是主观臆想的方式。而是基于以下的两个基本预设。 两个基本预设 ---中国社会将会沿着三级社会的路向发展,中产阶级在中国将成为重要的社会阶层,并将成为中国政治经济的主要影响力量。 ---在全球化和外来消费文化(特别是消费主义文化)的影响下,新的消费文化正在中国形成,中产阶级将成为中国新消费文化的形成与引导主体。 一、中产阶级及其消费文化在中国的发展历史 1、萌芽期(19世纪末—20世纪上半叶) 产生背景: 普遍的看法中产阶级是伴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而形成,虽然这个观点仍存在争议。但社会的中间阶层发展到一定的规模并能称之为阶级,的确是随着近代资本主义的扩张而出现。顺着历史的主线探索,中产阶级在中国的萌芽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的清朝晚期,伴随资本主义在晚清封建社会的萌芽、外国势力与新文化思想的引入、中国社会结构的转变,即中国现代化的启动而浮现。以下三方面因素对中国早期中产阶级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一是19世纪六十年代的洋务运动和1898年的戊戌维新。1840年的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从封建社会缓慢走到半殖民地的资本主义化社会。从地主阶级洋务派中脱离出来一部分人,主张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政体,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形成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到19世纪末,由于民族危机的加深和清政府放宽民间办厂的限制,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维新思想也有了进一步发展。满清政府在面临一系列内外压力下,因光绪皇帝的支持,由梁启超、谭治酮等资产阶级维新派发起的资产阶级政治改良运动。主张对中国传统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进行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把中国引向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以挽救民族危机,使国家臻于富强。洋务运动与戊戌维新对资本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中国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培育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是外国势力进入与新文化思潮的形成。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被迫开放门户,西方经济、文化、宗教势力进入,中国社会开始出现外资雇员。1845年,外国在华的第一家修造船舶的工厂——广州柯拜船坞成立;同年第一家外资银行——丽如银行在广州设立分行;到20世纪30年代,外国资本控制的企业,占有中国生铁产量的95%,机械采煤、发电、棉布、卷烟均在50%以上;而金融业外国银行的总资本,包括总行在国外与设在中国境内的,则相当于中国银行总资本的3.3倍。 在外国经济势力入侵的同时,文化、宗教入侵也在进行。一部分外国哲学、文化、科学技术作品也陆续被翻译引进到中国,并慢慢地从学术圈向社会扩散。对中国现代文化和新文化思潮的形成有很大的启蒙作用,并催生20世纪初的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这些都有力的促进了中国现代教育、文化产业的发展,中国开始出现教授、编辑、作家、自由撰稿人、翻译、律师等新兴职业。 三是工业化的萌芽与新兴产业的出现,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被培育。鸦片战争以后、伴随着通商口岸的增设、内河轮运的扩大、铁路的兴建、新式工业的兴起以及出口贸易的增长,资本主义工商业在中国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到20世纪30年代,全国新式工厂已达3100余家,产值占整个手工业的25%,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比重10%左右。同时,伴随着农产品商品化和商业性农业的扩大,封建经济与商品经济联系的加强、农民两极分化的加剧和富农经济的增长。20世纪,全国富农户数约占全国总农户的6%。 早期中国中产阶级的基本构成◎民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自由职业者◎杂业主、富农(农村) 1949年中国社会的基本结构: ◎官僚资产阶级---大地主◎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工人◎无业者与游民 早期中产阶级的消费举止与消费文化 人们对‘文化’、‘消费文化’的理解一直存在许多分歧。在这里,笔者选择了一种能在许多学者研究论述中发现的看法。消费文化是引导和约束消费者消费行为与偏好的文化规范。人们的消费举止主要受他们的文化影响。它通过人们的消费行为体现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是人们的社会生活方式,二是社会群体关系。第一种含义中,消费作为一种个人的需求和选择,直接体现消费者的个性特征;第二种含义则意味着消费并不仅仅是个体的行为,它已成为身份辩析和社会群体认同的方式。有关这些论述,可以从不同角度在消费与文化研究学者们的论述中发现。 “文化举止研究学者们颇为一致的看法是,文化创造行为举止的规范,因此,在文化与消费举止方面有一个非常有意义的现实联系。(汉姆特.斯威特;迪安娜.祖拉第;1998,第6-7页) “文化是我们日常生活的物质状况,是我们所穿、所听、所看、所吃,文化就是我们怎样看待我们自己与别人的关系”(魏立思;1977,第184-85页)。 “消费文化指出商品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扮演一个重要的角色。…消费文化诚如它一贯的承诺,能更明显地养成人们的个性与他人的差异”(费瑟斯通;1991,第87页)。 “消费是一种积极的关系方式(不仅于物,而且于集体与世界),是一种系统的行为和总体反应的方式。我们整个文化体系就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鲍得里亚;1998,序言)。 道格拉斯和伊斯伍德认为,任何对物品的选择本身,都是文化的结果,也就造就了文化。人们透过消费与其他消费者沟通,而这些文化消费的行为累积起来就构成了文化的创制。这个系统根本的基础与意义来源,以及消费文化所要真正传达的,乃是一个潜藏的认知秩序(1996,第52-68页)。 对布迪厄来说,在商品文化中的品位是一种阶级标志。(费瑟斯通;1991:第88页);布迪厄的研究指出‘文化消费同时还生产、维系与再生产了社会的区分和差异’(史都瑞;2001,第59页)。 不少学者认为,消费文化是伴随消费社会而出现的文化现象。当鲍得里亚创建性地提出消费社会的概念,文化与经济的结合就开始从生产领域转向消费领域,消费文化亦引起人们的热情关注。“消费文化,顾名思义,即指消费社会的文化。它基于这样一个假设,即认为大众运动伴随着符号生产、日常体验和实践活动的重新组织。”(费瑟斯通,1991,第113页) 在此笔者想提出争议的是,消费文化‘指出商品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一个重要的角色’并使‘商品作为一种中心元素去解释我们的社会’(费瑟斯通: 1991,第1998页),重构人们的消费行为准则,大规模的商品消费是其必要的基础。但是作为一种经济行为与社会文化的互动关系,作为引导与约束消费行为的文化规范和价值取向,即人们的生活方式与社会关系,它应该是自从有了商品交易行为和社会群体以后便开始逐步形成,如同商业文化一样。由此,中国早期中产阶级亦有其消费文化的萌芽。 传统的中国社会就文化发展与消费模式看,两大因素对其消费文化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是从文化的根基看,中国传统的消费文化很大程度上受着儒家文化的影响。儒家文化的核心“仁、义、礼、智、信”在中国传统消费文化上留下了深刻的痕迹。弹性、中庸、重视人际关系与礼仪、信誉、义气与信任关系高于契约,尊重历史沿革规则等是儒家商业文化的特征。 二是从形成的环境看,中国长期以来是处在短缺经济状态下,节俭实用的思想与勤俭的生活方式一直是中国社会消费文化的主流,消费需要与欲望长期处于压抑状态。这其中当然也与世界所有国家一样,存在统治阶级的奢侈消费模式,但毕竟是社会群体中的一小部分,并不构成社会消费文化的主流。 从19世纪末期到20世纪上半叶,自给自足的农业社会仍是当时主要的经济特征。从整个社会的消费模式看,传统的节俭实用、满足生存基本需要的消费模式仍为主流。但伴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外来文化的影响,一些与中国传统消费方式和文化有很大差异的资本主义的生活方式也开始在当时的中上阶层出现。 如留声机、自鸣钟、电影、霓虹灯、火车、电报、机动车等新技术产品的出现,商业与娱乐方式的变化;广告和时尚杂志的出现,从时间、空间、感官、概念上开始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电影院、歌舞厅、咖啡厅等消费场所开始在受外来文化影响较大的沿海城市出现,有一定经济能力又追求新鲜感的人开始通过这些与传统中国消费模式完全不同的方式来展现自己的生活品位。如民国时期,上海、广州、青岛等地中上阶层建造的深受西方建筑风格影响的花园别墅;一批面向知识人群的报刊杂志书籍的流行;城市中产人群开始以看电影、喝咖啡、品尝西餐、穿西装、举行西式婚礼、舞会等形式展开社交活动,并形成不同群体的社交场域。30年代的日历上所出现的身着传统旗袍玩高尔夫的时髦女性图片(Karl.Genth;1966)。三、四十年代中国的大中城市已形成一定的消费水平和规模,文化消费、休闲消费方式在当时社会中上层开始流行。 在中国中产阶级萌生的早期阶段,中产阶层的数量有限,严格意义上尚不能称之为阶级,或者称中产阶层更为准确些。这一阶层的消费方式与文化尚在培育形成阶段,处于传统的中国消费文化为主体,现代文化和外来文化刚刚侵入并缓慢互相作用的过程。是中国首先接触和接受现代文化与外来文化的阶层,在新文化思潮的影响下,这一阶层产生反‘传统’的倾向,乐意采纳现代和西方消费方式以显示‘新潮’,迎合中国当时的变革背景。严格意义上分析早期中产阶级还未形成阶层文化特征,但在城市、尤其是一些大中城市这一阶层的文化开始形成一定的影响。 然而,随着中国政局的变化,1949年以后,尚处于萌芽状态的中国中产阶级与其消费文化很快夭折。 2、去阶层化(Destratification)的消亡期(1949—1978) 1949-1978是一个以平均主义为主要特征的“去阶层化”阶段,在这一段时期,中国的阶级分隔在财产、职业、教育等方面的含义上是比较模糊的,在政治含义上则相当清晰,明显的区分为无产阶级与(已被打倒的)资产阶级。因此,严格意义上说,在这一段时期中国是处于一种无阶级社会状态,许多学者将其称为‘去阶层化’阶段。 阶级在新中国的消亡 中国共产党的基本纲领是消灭剥削与压迫,建立一个平等的无阶级社会。因此,共产党取得中国大陆的领导权后,采取了一系列的运动与措施来实现建立一个平等的无阶级社会的目标,使得剥削阶级、资产阶级与小资产阶级等作为一个阶级均已不复存在,当时的中国社会阶层的基本结构是:工人、农民、干部(包括知识分子)与军人。 中国当时的社会结构状况 社会经济制度取向是计划经济,政府是社会资源的主要配给者。生活必需品通过政府发放票证实行定量配给,整个社会基本是处于一种商品供给不足的短缺经济状态。经济制度的所有制形式取向是国有(公有)和集体所有制,私有经济基本不复存在。 从社会制度结构看,中国实行以户籍制度为基础的身份制度,这一制度通过职业与单位、农村与城市的不同分野地界定了社会成员身份。由于户籍、单位制度的限制,社会处于低流动的高封闭状态,社会成员身份的改变亦相当困难。主要的变更渠道是参军(并在一定年限后取得了干部身份)、招工和进入大学(当时的大学基本属于精英教育,能够进入的人十分有限)。 社会分层与中间阶层 这一时期中国社会分层状况,从阶级等级的角度看,主要的界定是人们的政治身份,两大分野:无产阶级(包括作为领导阶级的工人阶级、作为联盟的农民和其他身份的社会阶层);资产阶级(被打倒的地主、资本家、军阀等,统称:地、富、反、坏、右),但剥削阶级作为一个阶级已经消亡。 从财产与收入结构看,中国当时的收入差异较小,私有财产被排弃,除薪水外,基本没有其他来源,大多数人处于‘平均人’的消费状态(卢汉龙;2000,10),因此经济分层差异不大。 综合因素看当时中国的社会分层状况:位于上层的是党政军高级领导干部(按照共产党当时的划分标准,是行政级别在13级以上,毛泽东等最高层领导人是3级)。这一阶层基本属于当时中国社会的特权阶层,能够享有较好的住房、电话、交通工具、医疗保健、疗养、公务旅游等消费生活服务。但自主消费能力和消费的空间很小。 中间阶层的构成主要是党政军中层领导干部(行政级别14-22级);知识分子;企业领导人;高级技工等。中间阶层的工资月收入大约是在56元—180元之间。 下层阶层的构成主要是普通工人;农民、不同行业的低层职员等,是中国社会占比重最大的主要阶层。 而位于社会底层是剥削阶级与无产阶级的敌人,称为地、富、反、坏、右的坏分子组合;无业游民等。 当时中国的消费状态与消费分层 整个中国社会收入的相对微薄导致绝大多数人(包括中层和一部分子女多、家庭负担重的上层)消费支出主要用于生活必需品,一种维持生存需要的基本消费模式。社会收入的平均化也导致整个社会消费平均化,卢汉龙的研究中曾指出的‘大众化’的消费模式与消费平均主义:绝大多数居民穿一样的衣服,吃一样的饭菜,平时一样挤公共汽车或骑自行车上班,周日一样的呆在家里洗衣服或走亲戚。(2000,第13页) 供给严重不足的短缺经济导致市场选择的缺乏、消费空间的狭窄与单调。公共娱乐匮缺,旅游、住宅电话、私人汽车都是与职务相联系的高级奢侈消费,电影院、公园和简陋的饭店是人们主要的休闲场所。即使是当时社会的相对富裕阶层(党政军高级领导干部、高级知识分子等)能够消费的产品十分有限。 20世纪70年代,自行车、缝纫机和手表作为家庭主要大件耐用消费品显示着人们的消费水平和消费分层,按照当时中国城市居民的平均收入水平看,购买一个‘大件’需要全家好几年的积蓄。因此能够首先拥有这些耐用消费品的往往是收入或社会地位在中等以上的‘阶层’。而住房、电话、汽车等‘奢侈’消费品的拥有也是当时社会分层的主要标志。然而,这一类的‘奢侈’消费产品基本都未进入消费市场,作为国家分配与控制品主要与这类消费者的政治地位和行政级别直接联系起来。 在这一特殊时期,中国并不存在真正意义的中产阶级,社会中间阶层主要是政治地位与职业和行政职别的分类群体。在消费欲望与需求受到很大约束的短缺经济状态下,社会的中间阶层除了生活消费稍微宽余以外,其消费行为与品位与大众并无区别,基本上也没有形成特别的消费观念。用社会学家提出的社会资本、经济资本、政治资本与文化资本通过消费行为实现积累并取得社会地位提升的观点看(布迪厄等),能与消费行为有所联系的只是政治资本和一定限度的社会资本,经济、文化资本与消费行为的联系相当微弱。 重新成长期(1978-现在) 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的新政策,中产阶级得以在中国重新成长并迅速发展。从回顾的角度看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的基本目标:一是逐步接纳采用市场经济制度,并逐步接纳财产的私有化;二是使中国经济逐步纳入全球化的轨道。这一政策取向使原有的国家垄断与配置资源的制度发生变化,多元的资源配置体系导致资产拥有者发生变化,新的社会阶层不断形成,直接促进了中产阶级的培育。在政策、经济、社会、文化多种因素的合力推动下,中国的社会结构出现了巨大的变迁,社会分层越来越明显。同时,由于经济社会的发展,物质生活的丰富,社会财富与个人财富的不断积累,人们的消费广度与自由度急剧扩大。正如戴慧思等所言,中国正在经历一场消费革命(2003,第7页)。伴随着市场化与消费的迅速膨胀,消费社会的特征在中国逐步显现,在社会的大变动中,新的消费文化在中国社会也正经历一个重构的过程。 二、从‘新富阶层’到中产阶级—阶层与消费文化的新变迁 从1978年到现在,26年的时间中国社会结构处于大的动荡和调整阶段,社会阶层迅速分化,作为社会中间阶层的中产阶级被培育并日益壮大。依笔者所见,中国中产阶级的形成过程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一是1978年至1992年旧中间阶层/新富阶层(这一阶段衍生的中间阶层是否能称为中产阶级仍存在很大的争议。若从社会学分层角度,即经济、教育、文化综合因素考虑,其中相当大一部分人不能列入中产阶级框架。但若从经济学分层意义看,即收入与消费角度考量,他们又是现代中国最早进入中间阶层的群体)。二是1993年以来至今形成的新中间阶层,是比较符合中产阶级基本定义的社会群体。这样的划分,一方面切合本文的特点,从历史的主线探索中国中产阶级及其消费文化的发展轨迹,构成中国中产阶级消费文化的纵向沿革体系;另一方面,新富阶层作为现代中国中产阶级形成阶段的特殊产物,是不应该被忽略或全面否定的群体。 1、‘新富阶层’被培育(1978-1992) 产生背景: 1978年开始中央政府政策逐步转变,尤其是所有制的改革,使中国的个体、私营经济在消亡了近30年后再度复苏。从政策变动轨迹看: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宣布解禁农村工商业;1979年2月,国务院批转第一个有关发展个体经济的报告;1982年,个体经济首次进入宪法;1988年,私营经济的提法首次出现在宪法。政策的变动直接促进了个体-私营经济在中国的发展。由于当时个体户的名称并不好听,所以能在国营、集体单位发展的人不会选择这一行业。大批返城知青,城市闲散人员、包括一些劳动教养、刑满释放人员等未能在国有、集体企业谋到职位的人员和在原有在国营、集体企事业单位离退职人员、乡镇农民等构成了个体、私营主流。 同时,共产党调整了收入分配政策,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希望以此打破大锅饭的平均主义。‘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这一观点在当时深刻触动人们对财富的重新认识。刚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中国,税收、行业经营与管理都存在很多制度上的漏洞。使得经营制度弹性、最早实现资源与市场相结合的人从税收和其他政策中享受了不少好处,甚至是政策间隙与漏洞,迅速实现了资本的积累成为新富阶层。从1978年到1992年,处于经济发展上升阶段的中国衍生了大量的新富阶层。 新富阶层的构成: ◎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乡镇企业主、◎拥有一定权利的干部◎部分国有(集体)企业老总◎某些特殊行业的职员、经纪人、各类明星◎靠非正当生意起家的‘暴发户’ 特征: 细分中国‘新富’阶层,基本分属三大类型: 一是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乡镇企业主。是‘新富’阶层所占比重最大的群体。这部分人在原来的社会结构中大多处于底层,属于社会外缘与边缘层的体力劳动者群体(体力经济精英)。他们因最早与市场相结合,从而在市场体系下获得明显的经济利益。这部分人普遍缺乏良好的教育背景,家庭背景。以从事体力劳动为主。这一类型的新富,其财富的积累有两种状况:一种是靠勤奋、节俭起家,并较好的把握政策与市场的机遇,由小至大逐步实现财富积累。如被福布斯列为中国首富的刘氏兄弟就是靠养鸡起家。另一种是依赖法律与政策的不完善,在法律盲点或不合法的渠道进行资本原始积累,实现财富敛聚。 二是有一定权利的干部和国有(集体)企业领导,某些特殊行业的职员,各类经纪人、各类明星。大约应占‘新富’阶层比重的20%--25%左右。这部分人的财富积累比较复杂。1993年以前,中国干部(包括国有、集体企业老总们)的薪水差距还是很小。按照正常的收入看,他们的消费水平只能略高于比一般民众,但远够不上新富阶层(当时社会对新富的评价标准是80年代前、中期的万元户,末期的10万元户;90年代上半期的百万元户)。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中,中央政府尝试了多种资源控制模式,这样分权—控权的不断转换使握有一定实权的政府官员与企业领导人,某些特殊管理部门的职员,如工商、财政、税务、海关可以实现权力、资源与钱财的交换,透过‘寻租行为’聚敛财富。同样,一些身在短缺资源行业的职员也能利用其行业的‘强式地位’实现资源与金钱的交换,迅速暴富。 三是靠非正当生意起家的‘暴发户’。中国的市场经济转型是处于探索阶段,由于共产党至创建以来一直未采用过市场模式(延安时代直到解放初期的供给制;统一政权后前苏联的计划经济模式),因此制度构建、管理、法律与税收制度的均处于薄弱混乱状态。这就使得许多人可以钻政策与法律的漏洞,通过走私、、毒品交易、盗版、生产假冒伪劣产品等获取高额非正当利润。这种现象至今也还存在,在高额利润诱惑下,总有人不惜代价的冒险,只是今天中国政府不断加大打击力度并在逐步完善制度构建,通过这种方式实现暴富的机会已不那么容易。 早期的新富阶层大都没有良好的教育背景,属于文化资本贫乏的群体。由于自身与社会的多种综合因素,他们的财富来源与社会地位基本不被社会认可,用韦伯的‘收入、权利、声望’三位一体的社会分层理论来考量,新富阶层的财富、权利与声望处于脱节状态。中国的民众与学者们比较普遍的看法是‘新富’阶层不能称为中产阶级,认为这些人的财富根基大多不是来源于正当渠道,可能会因为制度与法律的完善而失去中产的地位与财富。新富阶层的后两类可以说是属于这种状况。而第一类群体则与19世纪西方国家由小店主、小商人、小企业主为主体构成旧中产阶级的情况比较类似。只是中国20多年的迅速发展将多种社会发展形态与阶段集中和浓缩在这一特定的发展时期,制度构建又远跟不上社会发展进程的需要,从而使得资本原始积累的不合法与灰色特征更加明显。 因此,人们的这种心理一部分是基于新富阶层中某些群体的财富积累过程的不合理;另一方面也与中国数千年的财富积累大都是在特权与奸诈的基础上形成,加上财富平均化时期对‘富’的不断打压。使人们对富裕的方式普遍有一种定势的认同有关。 2.中产阶级的形成(1993年以后) 1993年以来,是中国中产阶级真正形成与迅速发展的阶段。由于中产阶级在中国的发展与共产党的政策密切关联,并只能在市场经济的制度下成长。而中国共产党14大所确立的社会经济发展框架,是中国全面进入市场经济的重要标志。它可以说客观上为中产阶级在中国的成长扫除了障碍。 产生背景 1989-1991年,在政治环境、政策等一系列因素影响下,中国经济、包括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进入低谷。 1992年,邓小平南巡,提出了‘发展就是硬道理’的主张。同年10月,共产党第14次代表大会全面确立市场经济框架,并将中国所有制形式从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单一形式修订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混合形式。私有产权在政治上得到认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进入第二轮高潮。 1993年以后,中国加大了引进外资企业、技术的力度,大批跨国公司和国际资本进入。使得就业群体中在外资企业服务的‘白领’职员迅速递增。 在政策的鼓励下,大批拥有技术资源、管理资源和社会资源的高学历者纷纷下海经商,同时大批国有、集体企业在拍卖、租赁过程中转变为私营企业。个体—私营企业主的构成不再是社会边缘群体,群体形象与素质不断改善。全国的私营企业主总人数从1989年的21万人增加到2000年的395万人。 中央政府数次大幅度提高政府公务员和国有企事业机构人员(包括研究院与高校)的工资收入,使这一阶层有条件跨入中等收入阶层。 在产业结构调整的大背景下,服务产业的比重不断提升,消费服务不断改善,新兴行业与新职业人规模不断扩大。 构成与特征 细分目前中国的中产阶级,基本分属五大类型: 一是白领阶层。包括经理;外资企业白领雇员;国有和其他形式企业的中下层管理人员;特殊垄断行业(金融保险、电信等)的中下层管理人员和雇员。 二是中、小规模企业的商业精英阶层(企业家)。是经济资本相对雄厚的群体。包括中、小型私营企业主;国有、合资等企业的承包经营者。 三是一定层次的政府官员

提供一些易于写作的英语专业毕业论文的主题,供参考。语言学研究:美国黑人英语和政治背景措词与语境从中式英语的现状看其发展趋势中式英语之争:希望与现实中国英语与国际交流从英语发展史来分析汉语热的趋势如何使中式英语成为标准英语?论中式英语成为英语主要方言之一的巨大潜力政治委婉语在伊拉克战争中的使用浅析英语委婉语浅谈英语委婉语的社会心理基础及其语用语义特征英语委婉语构成及其社会功能歧义的语用研究以及对英语学习的启示英语句子歧义初探模糊词在人际交往中的应用英语语言中的性别和种族歧视现象男女英语言语习惯的差异英语广告中的双关语的分类及其修辞作用网络英语新词的形成及其特点词汇发展中的特殊现象——非术语化被动语态在商务英语中的语用作用从礼貌的视角看性别的语言行为差异翻译研究:商务合同英汉互译技巧英文品牌汉译知识对于翻译的重要性中英文化差异及其对英汉互译的消极影响英语广告中修辞手法的应用及其翻译<<红楼梦>>金陵判词两种译文的比较及评析从红楼梦诗词翻译看翻译中的文化补偿关于李后主“虞美人”的3种英译本的鉴赏跨文化交际与商标翻译中式菜肴的命名与翻译浅谈英语电影片名的翻译英文电影片名的翻译策略英文化妆品广告之美学翻译数字在中西文化中的内涵差异及数字习语翻译初探浅析原语文本在目标语文本中文体的适应性英语习用语翻译中的等效性研究论语境在英汉翻译中的作用浅析英语动画片翻译的基本原则中英服饰广告的翻译论英汉翻译中语篇连贯的重要性论译者的风格与译风经济英语中的隐喻及其翻译从翻译的美学角度浅析旅游资料的中英译英语教学:语言测试在英语学习中的重要性比较中西课堂教学及其对学生能力培养的影响游戏在儿童英语教学中的运用小学英语情趣教学漫谈论中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课堂气氛对高中英语教学效果的影响记忆在语篇理解过程中的作用记忆在词汇习得中的作用谈英语阅读的制约因素及对策跨文化交际中的体态语和中学英语教学分析具有中国特色的双语教学非智力因素在大学生英语学习中的影响英语教学中的情感因素论外语自主学习中师生的角色让我们的思绪飞扬---浅谈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影响学生发言主动性的因素C2C贸易中的写作技巧大学生英语写作问题研究文化词及其在外语教学中的功能英语学习策略的成功案例文化差异对阅读理解的影响浅谈多媒体辅助英语教学及教师角色的改变论母语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的地位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文化研究:西方的个人主义浅析咖啡在中国迅速传播的原因从情景剧《家有儿女》看中国家庭教育方式的西化中国中产阶级及其消费文化诗酒中国爱琴海孕育的浪漫与真实—希腊神话所呈现的西方文化特征希腊神话中的英雄与民族象征从拜占庭式到哥特式——建筑背后的中世纪欧洲文化及其影响从文化角度看电影黑客帝国语言和文化在国际商务谈判中的作用英国的绅士文化日趋没落北京2008奥运会带来的文化碰撞与融合文学研究:童心的泯灭,人性的黑暗--- 《蝇王》之象征体系初探简.奥斯丁的《傲慢与偏见》中婚姻价值所体现出来的文化内涵荒谬还是真实——从玛丽�6�1雪莱的《弗兰肯斯坦》谈歌特小说的变迁、发展及影响从《到灯塔去》看弗吉尼亚�6�1伍尔芙的女权主义观浅析美国“垮掉的一代”文学以及中国“80后”文学叙事的隐喻与张力——论《看不见的人》的叙事策略西方文学作品中的吸血鬼形象奴隶制度本身彻底的毁灭---对托尼.莫里森的小说<宠儿>的探究希腊悲剧与现代悲剧的比较从茶花女中看资产阶级伦理道德对女性的影响由《简�6�1爱》看欧洲妇女解放运动产生的背景及其现今的发展浅析《红字》的生态批评和解源于爱——分析《喜福会》赛珍珠作品中的文化误区——评赛珍珠的《大地》论庞德意象主义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借鉴---小议《在地铁车站》浅析<<苔丝>>中的意象与象征黑人文学中自我意识的觉醒西方古典神话中的人性化描写

一、新晋中产阶级年均可支配收入2万-4万美元年龄主要在26-35岁职业主要为私营业主、自由职业者、一般白领大部分已婚,部分拥有孩子,且孩子年龄较小大多受到良好教育,且家庭(父母辈)环境较好他们偏好的品牌:时尚品牌:Coach、MichaelKors汽车品牌:VW、丰田腕表品牌:天梭、西铁城酒店品牌:假日酒店、华美达他们对于消费的核心需求:对自己——希望有一个地方可以进行放松和休闲,缓解工作压力,享受高品质服务,无需考虑过多对家庭——抓住机会与家人和孩子相处,期待更多的家庭时光,乐于与其他家庭进行交流对孩子——希望给孩子提供更好的成长环境,对孩子呵护有加二、都市新贵年均可支配收入4万-35万美元年龄主要在31-45岁(70后为主)职业主要为私营业主、高级白领、小型企业主、专业人士大部分已婚,且拥有孩子。拥有强购买力,注重投资他们偏好的品牌:拥有广泛品牌知名度,注重品质,需要彰显身份的象征时尚品牌:LV、Gucci、Armani汽车品牌:别克、标致腕表品牌:泰格豪雅、浪琴酒店品牌:万豪、喜来登、君悦他们对于消费的核心需求:对自己——享受一个人独处的悠闲时光,期待更多定制的个性服务,追求身心平衡对家庭——均衡分配留给家庭和个人的时间,与家人保持亲密互动对孩子——对孩子的教育拥有自己的见解,更关注孩子的全面发展,和自身兴趣爱好三、上层中产阶级暨富裕阶层年均可支配收入35万-100万美元年龄主要在30-60岁(60和70后)职业主要为金领、大型企业主、精英白领、企业高管大部分已婚,且拥有孩子(孩子大多已成年)拥有较强财务安全感,即对价格标化和经济环境负面变化敏感度低他们的偏好的品牌:高端系列品牌,与自身气质相匹配,追求真正的极致时尚品牌:Burberry、Chanel、Dior汽车品牌:梅赛德斯奔驰E系、宝马3-5系、奥迪A6腕表品牌:积家、宝玑、浪琴酒店品牌:四季酒店、柏悦、JW万豪、艾美他们对于消费的核心需求:对自己——追求高品质精致的私人服务,更乐于参加各类社交活动,结识更多朋友拓展交际圈对家庭——更关注能够为家庭带来什么,常处于家庭主导地位对孩子——注重培养孩子的实际能力,逐渐训练孩子融入各类社交场合,学会更多礼节提到中产阶级,不得不提到两个专业词语:新世代:出生于80,90,00后的人群。上一代:出生在50,,6,70年代的人群。从年龄看,新世代将带来65%的消费增量。新世代与上一代比较,这些人从小就较少缺乏不安全感,和美国这一代人比较类似。他们不会仅仅因为产品的价格低廉而付费,而是为服务,个性化,甚至小众化商品付费。这也将深远影响着消费品市场的未来。首先,品牌集中度肯定会提高。其次,商品小众化也是一个方向。最后,服务型商品的需求越来越多,也就逼格越来越重要。要赢得更多的中上层中产阶级以及富裕阶层消费者,企业仅关注一线大城市的聚焦战略会失去一部分相当有潜力的消费市场。为了抓住这股快速发展的消费新力量,企业必须更多关注二三线和中小城市。与一线城市消费人群的“见多识广”和“眼花缭乱的选择”所带来的过分挑剔与喜新厌旧的特点比较,其他低线城市人群反而更容易追逐,推崇和接受国际化生活方式理念,与此带来的是较高的忠诚度。

中产阶级消费研究论文

对于中产阶级而言,如果说上个十年是低价实用需求为王的时代,那么现在我们可以确信地说,的,时代变了。消费不再是简单地为了满足生活所常,用商品抚慰情,在消中得到共和慰,显生活态度,人们开始愿意为情绪、氛围,生活品质花更多的钱,消的型升级正悄然发生着,老牌品通过改头面而焕发新生小众潮牌层出不穷,性冷的风格成为新生活方式,高性比产品不再是低竭代名词。

新时代的中产阶级消共同呈现出多元化、百花齐放的局面和态势侈品牌走下了高贵冷的神坛,从一项高收入群体的专利转变成不少中产阶级人士求高品质、个性、乃至艺术的选择。中产阶级购买品的热情异高就2018而言,中国人消费了近三成的全球修品,像Gucc这样的传统增侈品牌,在近几年引爆了一个又一个让人耳目一新的流行趋势、焕发了断的生机。

除此之外小众设计牌也势而上,完成了一波令人的逆中产阶级,尤其是中等收入年轻人,已经不满于似仅带来高品质的主流品牌,他们有热血的温度和强烈的情感表达需求,世界于他们是光陆画的,折出来的白然也是更强烈的个性化表达。受众小,精神力,恋应彰显,这些标签让似V靠口口相传和明星客户生存的小众断牌,也开始在全球各地拥有自己的店箱,默无闻砌速扩广大受众及销售额。此外,高性价比产品依然毋置疑地备受中产阶级消费者的建爱,中产阶级的洞贵选择似乎比以前任何时候帮更理性,更清醒了,在中国最大的知识分寧和问答间站知乎的消责购物专栏里,得到关注和参与最多的往往是要“有些推荐的高性价比家居生活用品”等问题。

高性价比作为左右中产阶级消费选择的量因满,也绝不再显顺价的代名闻,而是产品使用体验和洞贵回的保证。优衣库、小米,可以说就是通过高性价比打出一片天下的典型案例。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产阶级实现了从五件害向全费家用电的历史性迈进:在新的时代,高水平,多样化的需求又使消费世界大放异彩,中产阶级所展现出来的积极自信,想爱全爱,强得愛自己,向往笑好物的生活态和生活热僧,似乎从没有改变过,这在推动责转变的同时,带给了世界无限的精彩、斑斓和趣味性,下一个五年、十年,五十年,中产验级又会始我们带来怎样的洞惊呢?让们拭目以待!

随着国内中产阶级的群体不断壮大,中产阶级成为了这个社会的主要消费群体。他们属于社会精英阶层,收入可以将生活提高到不错的高度。作为中产阶级的鼻祖“欧洲中产阶级”的生活大概是什么样子,我们来做一些了解。 16世纪左右,欧洲的资本主义萌芽,经济也进入快速发展的阶段,欧洲中产阶级新兴。进入21世纪以来,欧洲中产阶级迅速地崛起,数以亿计的低收入阶层跨入中产阶级的行列。对于如今的社会形式而言,大部分人的生活方式都在渐渐向中产阶级靠拢。在生活支出分配方面,欧洲的中产家庭除了房子是最大的投资之外,他们会更加注重自己的生活品质。下面就来为您详细介绍一下。一、饮食支出 过去几年来,欧洲中产阶级的需求已经发生了变化,但是他们最主要的支出项目还是在食物方面,每年花在食物上的费用大约占家庭总花费的15%。 欧洲人的饮食方式被称为地中海饮食,饮食结构中包括橄榄油、坚果、红酒和瘦肉蛋白。这种饮食方式是预防慢性疾病最好的方法。同时,作为一种饮食的辅助手段,营养补充剂也在中产阶级圈里越来越流行,很多家庭都会在自己的一餐或者两餐中服用,推荐国内的朋友可以购买西班牙的BECHI,这个品牌在京东和网易考拉都有自己的官方店了,买些营养品来预防各种身体不适和保健身体。二、教育支出 相对于中国来说,欧洲人花在教育方面的成本并不高。孩子从小学到大学,都有免费的公办学校可以上,不收或者只收很少的学杂费。孩子成年之后可以自己找工作养活自己,更加不需要父母操心了。 但是中产阶级普遍对教育有更高的要求,相对于公立学校,更多中产阶级青睐于昂贵的私立学校。因为私立学校代表着更悠久的文化、更高质量的教育水平,而且商学院、建筑学院之类的多是私立学校,所以对于欧洲的中产阶级来说,教育也是家庭生活支出的一大部分。三、旅游支出 定期外出旅游度假绝对是欧洲的中产家庭每年都不能缺少的活动之一。欧洲的福利体系相对完善,每年都有天数不少的假期,旅游的钱对于中产阶级来说也不是问题。世界那么大,可以随时出去看看。一般的欧洲家庭一年至少出国游一次,大部分家庭一年会有至少三次旅游。不少欧洲人甚至觉得旅行和度假才是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四、置装支出 虽然欧洲的名牌时装享誉世界,但是绝大多数欧洲中产阶级家庭都是更倾向于购买非常普通的牌子。不在衣着方面大摆排场,而是讲究舒适、得体,适合自己就好。相对于置装支出,在满足基本社交以后需求后欧洲中产阶级更想把钱花在旅游方面。五、运动支出 调查显示,高达八成的欧洲中产阶级把健康当作人生目标之一。每个人至少都有一张健身卡或者高尔夫球俱乐部的会员卡,在休息的时候还常常进行一些骑马、登山、滑雪、潜水等运动。这些高逼格的运动绝对是欧洲中产阶级的一项重要爱好。六、精神文化支出 欧洲的中产阶级已经拥有足够的物质基础,自然就开始追求精神文化和生活品质了。大多数中产阶级晚上都去看看芭蕾舞、听听音乐会,休息日在家里喝喝红酒、品品咖啡,去画展买几幅有格调的画、学习弹钢琴、学几门小语种等等。这些都是精神文化支出的一部分。中产阶级对于精神文化的支出,很大程度上是整个社会文化保持趣味的基准。

中层进行女性的消费特征,就是她平时购买的产品都是比较注重质量的,比较注重品牌,另外,高端产品也会偶尔消费一下

一、新晋中产阶级年均可支配收入2万-4万美元年龄主要在26-35岁职业主要为私营业主、自由职业者、一般白领大部分已婚,部分拥有孩子,且孩子年龄较小大多受到良好教育,且家庭(父母辈)环境较好他们偏好的品牌:时尚品牌:Coach、MichaelKors汽车品牌:VW、丰田腕表品牌:天梭、西铁城酒店品牌:假日酒店、华美达他们对于消费的核心需求:对自己——希望有一个地方可以进行放松和休闲,缓解工作压力,享受高品质服务,无需考虑过多对家庭——抓住机会与家人和孩子相处,期待更多的家庭时光,乐于与其他家庭进行交流对孩子——希望给孩子提供更好的成长环境,对孩子呵护有加二、都市新贵年均可支配收入4万-35万美元年龄主要在31-45岁(70后为主)职业主要为私营业主、高级白领、小型企业主、专业人士大部分已婚,且拥有孩子。拥有强购买力,注重投资他们偏好的品牌:拥有广泛品牌知名度,注重品质,需要彰显身份的象征时尚品牌:LV、Gucci、Armani汽车品牌:别克、标致腕表品牌:泰格豪雅、浪琴酒店品牌:万豪、喜来登、君悦他们对于消费的核心需求:对自己——享受一个人独处的悠闲时光,期待更多定制的个性服务,追求身心平衡对家庭——均衡分配留给家庭和个人的时间,与家人保持亲密互动对孩子——对孩子的教育拥有自己的见解,更关注孩子的全面发展,和自身兴趣爱好三、上层中产阶级暨富裕阶层年均可支配收入35万-100万美元年龄主要在30-60岁(60和70后)职业主要为金领、大型企业主、精英白领、企业高管大部分已婚,且拥有孩子(孩子大多已成年)拥有较强财务安全感,即对价格标化和经济环境负面变化敏感度低他们的偏好的品牌:高端系列品牌,与自身气质相匹配,追求真正的极致时尚品牌:Burberry、Chanel、Dior汽车品牌:梅赛德斯奔驰E系、宝马3-5系、奥迪A6腕表品牌:积家、宝玑、浪琴酒店品牌:四季酒店、柏悦、JW万豪、艾美他们对于消费的核心需求:对自己——追求高品质精致的私人服务,更乐于参加各类社交活动,结识更多朋友拓展交际圈对家庭——更关注能够为家庭带来什么,常处于家庭主导地位对孩子——注重培养孩子的实际能力,逐渐训练孩子融入各类社交场合,学会更多礼节提到中产阶级,不得不提到两个专业词语:新世代:出生于80,90,00后的人群。上一代:出生在50,,6,70年代的人群。从年龄看,新世代将带来65%的消费增量。新世代与上一代比较,这些人从小就较少缺乏不安全感,和美国这一代人比较类似。他们不会仅仅因为产品的价格低廉而付费,而是为服务,个性化,甚至小众化商品付费。这也将深远影响着消费品市场的未来。首先,品牌集中度肯定会提高。其次,商品小众化也是一个方向。最后,服务型商品的需求越来越多,也就逼格越来越重要。要赢得更多的中上层中产阶级以及富裕阶层消费者,企业仅关注一线大城市的聚焦战略会失去一部分相当有潜力的消费市场。为了抓住这股快速发展的消费新力量,企业必须更多关注二三线和中小城市。与一线城市消费人群的“见多识广”和“眼花缭乱的选择”所带来的过分挑剔与喜新厌旧的特点比较,其他低线城市人群反而更容易追逐,推崇和接受国际化生活方式理念,与此带来的是较高的忠诚度。

国外研究中产阶级的论文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建设的不断发展,当代中国法制现代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社会变迁的研究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 要:探讨了中华民族民族精神中的文化内核:柔性文化,而阐述了面对国际社会变迁的大背景,秉性文化需要植根入更多刚性文化的因素以适应社会变迁。因此要以柔性文化为本源,挖掘本民族刚性文化因子,一方面继承 传统文化 ,另一方面呼唤刚性文化,以适应主流社会文化的变迁。

关键词:民族精神;文化内核;柔性文化;刚性文化

1 柔性文化——中华民族的文化内核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民族精神与时代息息相关,一个时代的民族精神总是烙上了这一时代的社会经济因素,但是悉数世界各民族“民族精神”的历史发展脉络,我们似乎可以从各种文明中找到一种跨越了时代背景、源于地缘经济特征同时又决定了民族性格、民族制度、民族精神的特有民族文化主线,在伊斯兰世界里,伊斯兰文化是伊斯兰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神权至上的伊斯兰教义中,忠贞的服从以及为和平的圣战意识性文化支配着整个民族,因此伊斯兰世界各民族表现得异常团结与排外,无论是仇恨还是友好都不偏不倚的一致,而这种一致是任何时代都未曾改变的。

而中华民族却有着完全不同的文化内核,它是“内敛含蓄”、“左右逢源”的,因此曾有学者形象的将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内核形容成“太极”,也正是如此,林语堂在《中国人》中给中国人的民族性格贴上老成温厚、消极避世、知足常乐、因循守教、中庸之道的标签,在这种文化内核下,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历来就具有“积极的人世态度、强烈的伦理道德色彩、注重‘中和’的思想特色以及兼容性与主导性并存的特点”。

究其原因,我们似乎可以从费孝通先生那里找到答案。费老先生笔下中国乡土社会中的中国人是与泥土分不开的,“从土里生长出过光荣的历史,自然也会受到土的束缚”乡土社会下的中国人分外的“土气”,成员们更愿意生于斯死于斯,于是终老是乡土社会的常态,这种不流动注定了社会中成员间相同的生活环境、相似的生命归属、大体一致的生活方式。于是差序格局成为人与人交往的关系纽带,一方面由于这种横向弹性结构的“差”,中国人的 人际交往 总是“左右逢源”遵循“中庸之道”且“厚实而老成”的;另一方面,这种差序格局所锻造出的纵向刚性等级化的序列社会结构更是形成中国人宗族制度分明、强调伦理道德等等,因此在纵向等级结构的主导下,中国人的文化观念又会表现的或者积极人世,或者消极避世……

如果将上述一切看成是中华民族文化中普遍的文化内核,那么我们似乎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无论怎样的时代特征、怎样的社会政治经济背景、怎样风云变幻的国际环境,中华民族民族精神中一定有着这样一支希翼和平、友好待客、中庸之道、左右逢源、尊长护幼的不变力量,这是中华民族得以自立自强、积淀文化、传承文明的优良民族性情,是我们始终应该恪守的古老训诫。

2 社会变迁下的文化变迁需求

按照托夫勒《第三次浪潮》所阐述的理论逻辑,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各国正在从传统以农业为主导的生产方式朝向以工业为主导甚至以信息、生物技术为主导的生产方式的快速变迁,这种变迁已经成为当今社会最显而易见的背景。我们的传统文化所穿插其中的民族精神是否足够完美到可以跟得上世界社会格局的变迁步伐,而不被甩出世界主流格局之外?费孝通先生阐述的是“乡土中国”的社会格局,既然冠以“乡土”之名,那么乡土社会结构的适用范围至少需要局限到中国的乡村,更何况此书的写作时间是在解放前。然而就在2003年费孝通先生在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庆典上的讲话中,形容中国的社会结构时仍然采用“差序格局”一概念,且概念内涵没变,笔者赞同费孝通先生的阐释,因为有意无意间就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印证了这一点,也就是说,无论时代变迁、城乡变迁、制度变迁,人与人交往的网络结构始终未变,传统宗族观念仍然影响深远,如果按照上述“太极”的比喻,那么,我们的民族精神中“太极”的部分并没有发生实质的改变。

那么这种近似“太极”的柔性文化是否能够适应当今时代的变化,应对当今世界的竞争呢?显而易见,根植于“乡土”的中国中土文化所形成的差序格局是适应农耕民族的乡土社会的。因此在世界大同的农耕社会,中华民族的历史往往可以成为世界性历史,隋唐盛世、明清盛世便是最好的例证,原因可以理解成是我们植根于民族灵魂的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民族文明是与当时世界主流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了的,在那样的时刻,我们民族的精神体现了世界主流文明的精神,因此当时我国的历史同时也被写人世界的主流历史部分,然而,随着西方工业经济的异军崛起,世界主流文明为工业文明所取代,伴随工业文明而来的是世界一体化的高速变迁。空间、时间距离不再是国与国、洲与洲的隔阂,掌握着主流经济技术的西方文明开始主宰世界,无论是____教义中的“原罪”、“救赎”、“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还是西方民族中的理性精神、批判精神,抑或是大和民族对天皇绝对忠诚的武士道精神,都体现着一种不同于“太极”柔性文化的刚性文化,当世界主流经济告别了农耕时代。刚性文化大行其道的时候,我们该采取怎样的方式扬弃保留、锻造更为坚实的民族精神?我们不得不承认,在世界一体化、经济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我们国家的状况却面临着这样的尴尬: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信息科技文明三次浪潮并存。即“同一社会的不同部分处于不同的时代中”,属于各种时代的文化理念相互激荡,似乎传统的农耕文明在中国内陆乡村还没“过时”,工业文明的理念已经跟不上东部发达城市的步伐,需要做出改变去适应信息科技文明时代的文化了。这就造成在精神上民族情感很难统一,社会失范现象严重。

时代要求我们必须做出相应抉择,那么究竟是恪守柔性“太极”文化,继续维持“差序格局”的社会结构,还是选择一种刚性文化来锻造民族精神?诚如上面的论述,民族精神承载了厚重的地缘文化,其最精髓的部分是民族最深层次最本质的民族文化内核,也是民族得以存在之基、立足之本,这是我们无法改变也决不能改变的。然而现实要求我们在文化中注入刚性的血液,失范的社会情智急需重新整合民族情绪,因此笔者认为:应该继承中华传统的民族精神,并根据时代特色,挖掘和向社会呼唤属于本民族的刚性文化。 3 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刚性因素

事实上,如果按照中华大一统的说法,我们的民族并不缺乏刚性文化。2005年姜戎的《狼图腾》一经问世,就引发了国内文化人类学、人口学、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等等诸多学科领域针对“狼性”的广泛探讨与研究,“狼性文化”便是一种属于中华民族的刚性文化,狼是游牧民族顶礼膜拜的图腾,也是与牧民们在草原上争斗了几千年几万年,教导牧民智慧、为牧民积聚力量、有胆识有组织的强大集团军。游牧民族因此英勇善战、睿智过人,说游牧民族在狼图腾的教导下“雄韬伟略”一点也不为过,元朝无边无尽的疆土便是最好的例证,其实也正是中华民族这一支铿锵豪迈的力量令世界各民族心存敬畏。也正是这一支力量如我肤色者依然被世界称为蒙古人种,一时间相见恨晚,对狼性的呼唤一度成为学界呼唤民族精神的主流,笔者赞同这种对于植根于民族文化中的刚性文化的呼唤。但是反对完全否定对传统主流文化的做法,对于民族中源于地缘文化的文化内核,是我们始终应该坚守的民族习性,而我们现阶段呼唤刚性文化、呼唤狼文化的作用在于适应社会变迁,适应时代发展,这正如同马克思主义者所认为的民族精神必须要适应时代发展、烙上时代烙印一样。

4 总结

综上所述,民族精神有着自身不变的文化内核特质,这种特质在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内核中表现为“太极式”的柔性文化,同时这种特质有着深厚的地缘文化因素,是一个民族区别他民族的分野特征,也是一个民族的立足之本,生存之基。但是放眼当今世界,主流民族精神中刚性文化大行其道,依然严格恪守柔性文化就会面临着被甩出主流文明结构之外的危险,因此,应该在恪守传统民族精神的同时,挖掘本民族的刚性文化,使得民族精神适应主流、适应竞争、立于不败之地。

摘要:在现代化的视阈下,从社会结构的变迁考察近几个世纪以来的社会发展变化,能够增强我们对社会发展变化宏观主题的把握和认识;对比分析东西方社会变迁的背景差异,得出实现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主要背景条件,从而更好地为非西方国家现代化提供借鉴。

关键词:社会变迁;现代化;社会结构;背景差异

对西方社会近几个世纪以来的发展变化,社会学家们都试着用某一典型性词语去概括和总结。许多西方学者用“现代化”或者说“从传统到现代”来概括和描述,也有人从社会发展总趋势的角度将其总结为“进步”和“发展”。或许,从社会变迁的角度出发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清和把握西方社会的发展变化。当前,我们往往看到的是西方社会充分发展,而非西方社会展现的则是亟待完善,很少去探究西方社会实现社会发展的前提条件或者背景因素。若将社会变迁与现代化这一历史主题相结合,对比分析东西方社会实现变迁的背景因素,能够帮助我们清醒认识西方社会迅速实现现代化和社会变迁的原因和动力,进而为非西方国家现代化和实现社会变迁提供借鉴和启迪。

一、社会变迁及现代化视阈下的社会变迁

社会是人为了达到单个人所无法实现的需求满足水平而有目的地形成的,从一定意义上讲,社会又可以看作是价值联结的生存单位。而变迁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核心问题之一,它涵盖了世界历史发展和变化的方方面面。那么,什么是社会变迁呢?

从广义上讲,社会变迁指的是一切社会现象发生变化的动态过程及其结果。在社会学中,社会变迁这一概念比社会发展、社会进化具有更广泛的含义,它包括一切方面和各种意义上的变化。因此,按照不同的划分标准,如社会变迁的规模、方向、性质、人们参与和控制的程度等,社会变迁类型就会呈现多样性。罗荣渠先生就将社会变迁的方式划分为微变和巨变,并将其阐述为渐进性微变、突发性微变、传导性巨变和创新性巨变。

我们所讲的社会变迁主要是从社会结构的变迁出发的。所谓社会结构,它指的是“社会系统的构成要素间相对稳定的关系,这种关系使社会系统具有形态特征(它是一个描述性概念,它不是对现实的复制,而是根据认识和思考而抽象出来的),是对作为社会系统的一个实在侧面的相对静止的形态或者说状态的特性的描述。”简单说来,社会结构就是指在社会变迁中长期保持不变而带有一定方向性变动的那部分。社会结构的变迁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社会功能性结构的变化,表现为人们为了满足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各种经济、政治、组织、制度等结构要素的分化和组合;二是社会成员地位结构的变化,表现为社会成员由于其经济地位、职业、 教育 水平、权力、社会声望等的不同和变化,所造成的社会阶级和阶层关系的变化。

西方学者在研究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理论的过程中,形成了一个假设的前提,即社会可分为“传统”与“现代”两个部分,并且认为现代化的过程就是“现代”的部分逐渐膨胀、“传统”的部分逐渐萎缩的过程。许多早期的现代化理论学家都曾详细讨论过“传统”和“现代”的特征或差异。他们主要从经济、政治、文化、个人人格与行为特征等方面去对比现代社会和传统社会的典型差异,当然也有许多学者从社会结构出发去研究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如美国学者C·E·布莱克将关于伴随现代化进程而发生的社会结构变化的主要内容和走势归结为:人口分布走向城市化,地理流动性和社会流动性提高;社会的收入分配趋向公平,文化教育趋向普及,机会趋向平等;社会动员和社会整合水平的提高,个人主义愈来愈强,责任中心由社区转向社会,由地方转向国家等。丁建弘认为布莱克的概括“并非十分全面和合理”,他认为现代化背景下社会结构的变迁主要体现在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和从地方共同体到整合的社会的变化。尽管将传统和现代的概念引入现代化研究会带来一些不足之处,但是对于我们研究现代化背景下的东西方社会变迁问题仍然具有相当大的参考价值。

现代化一词可以说是对“世界历史”开始以来至今对人类社会发展主题较具代表性和说服力的概括之一。从逻辑上讲,社会变迁理论从宏观上就包含了现代化理论,因而我们将范围限定在现代化视野下。现代化背景下的社会变迁我们也主要是从现代化这个历史发展的主题出发,着重考察在现代化视域下社会变迁中的社会结构变迁。

二、东西方社会变迁的不同背景及其差异

为了更好地对比东西方社会结构之间的不同之处,我们选择社会结构变迁中比较突出和代表性的五组变量进行比较。

(一)社会的开放性与流动程度不同

许多学者从西欧与其他国家历史发展的比较中探索西欧率先迈入工业社会的原因。美国学者斯塔夫里阿诺斯就从非西方国家的自身条件出发,他认为东方国家古代文明太发达以至于难以产生新的文明。钱乘旦则直接将原因归结为社会结构的不同。他认为西欧的封建社会是一种金字塔的等级结构,形成以贵族集团共同分享权利为特征的等级君主制,并且在这金字塔外面,还有一个异己的力量存在即“市民社会”。而东方的封建社会则是一个“大屋顶”结构,它笼罩一切,控制社会的一切方面,极大地阻止了资本主义的自发产生。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中曾经谈到典型的资本主义社会(英国)在构成上有“三大骨架”,即土地贵族、“中间阶层”和工资劳动者。17~18世纪英国“三层式”社会结构为英国启动工业革命提供了必要的社会力量和阶级力量。除了这个主体性力量外,英国还具备了使社会生产力的基本要素充分发挥的两个社会特征:社会的开放性和社会的流动性。英国社会的阶级与阶级、阶层与阶层之间的界限趋向重叠,个人在社会的区域流动、职业流动和经济地位的流动也是相对自由的。当然,法国和德国各阶级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在与同时代的英国进行比较时,显示出了相互隔绝的状态,但是他们在19世纪后期都出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和随之而来的中产阶级的发展和壮大。如法国在19世纪最大的社会变化是贵族和资产阶级社会角色的转变。贵族在政治上经济上逐渐失去了昔日的风采,从权势的巅峰上跌落了下来。在1950年代,德国的统治阶级的大部分容克开始分化、资产阶级化。通过改革,普鲁士一德意志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一个基本上是封建的社会转变为一个基本上是资本主义的社会,从而迅速地走上了现代化道路。

而在东方国家,村社和类似于原始社会的村落制度将人们紧紧地捆绑到了一起,个人完全依赖于他所处的村社和村庄。村社体现的是一种类的、集体的主体意识,个人主体性丧失。村社培育着人们的集体意识,他们往往聚族而居,一个村庄的居民相互血缘关系盘根错节,拥有共同的祖先,因而村庄成为由宗法关系联结在一起的集体,这点俄国、中国、印度表现得尤为突出。特别是在俄国,村社的最高权力机构是被称为“米尔”的村民大会,负责和决定村长及其他公职人员的选举、土地的重新分配、村社成员的迁徙及新成员的接纳、赋税徭役的分配等重要事务。此外,还有为保证服役完税而建立了连环保制度。这样,个人的一切都离不开集体,取决于集体,只有作为集体的一员,个人方能生存。而在印度由于村社和种姓制度的严密性,人们也被死死地束缚在他所在的村落和种姓阶层里。在以上的社会里,人们之间除了和村社内部人员的交流外,基本上不需要也不能与其他村落和人员进行交往,人们彼此生活在一个相对独立的空间里,社会流动性和开放的程度极低。

(二)角色和地位分配的原则不同

现代化的所谓合理化倾向要求的水平不过是机会均等,以便一个社会的所有成员都能找到最适合于自己能力和兴趣的角色。帕森斯提出,任何社会都存在着一整套“角色期待”,它规定了社会中每个成员彼此期待着要充当的社会角色,进而形成了“社会价值观念体系”。对比东西方社会,我们就会发现,东方国家在现代化起步阶段的社会结构是稳态、封闭和静止的。东方社会特有的社会等级制度使人们习惯于承袭而来的地位和角色,几乎从不考虑改变职业和居所。如印度的村落统治机构是依据传统习惯进行活动的,缺乏明确的法律以及关于权利、义务的契约,统治者的资格基本上是以先天条件(如出身、年龄等)为优先,并且是世袭的,财富、受教育程度以及个人能力等后天因素居次要地位:俄国的村社在经济上是自给自足的宗法共同体内部的简单协作传统,如劳动改组、公耕地等等,在价值观念上轻视自由个性,强调整体和谐,把个人视为共同体的附属物而否定其独立人格。这样,人们对于自己的角色和地位就有了先天性并且自然的逆来顺受;中国的封建专制主义也是如此,虽说中国有士大夫精神,但出发点还是想一劳永逸,即“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个人几乎不期望改变自己的地位,并且相信以往的社会秩序是天经地义和不可改变的,地位和爵位的世袭成了中国古代社会角色和地位分配的重要原则。

而在西方社会,虽说也是封建社会,但它的封建社会是一种“分封建邦”的社会,各封建邦国之间相互独立。并且西方社会是一种阶级制度。等级与阶级的一个明显区别在于,前者的成员资格基于出生机会,后者则基于职业和经济地位。西方发达国家则在生存斗争中创造出具有强烈经济追求的新教精神,将崇尚个人才能和力主个人权益的世俗主义和个人主义构成他们的价值取向。这样,决定他们地位和角色的不再是先天的出生条件了,而是要靠自己的职业和经济地位了。西方发达国家有一共同点,那就是在社会结构中诞生了具有主体性力量的中间力量(市民社会)并逐步发展成为强大的资产阶级。如在19世纪下半叶,法国由于文官制度的推行,社会升迁又多了两条途径:学历和成就。整个19世纪,法国人的社会地位变迁大致以一种渐进方式实现的:最底层的工人首先改变工种,一般工人经过几代努力,也许可进入小资产阶级的行列,一部分的小资产阶级升入更上一层的社会集团。英国的“三层式”社会结构形成特有的开放性和流动性,使生产力要素得以充分发挥,进而影响到角色地位分配原则的变化。

关于社会变迁的研究论文相关 文章 :

1. 社会学论文

2. 当代中国研究的历史与现状论文

3. 关于社会保障的论文

4. 50年来的中国近代文化史研究论文

5. 关于高等教育的研究论文

6. 近年来学界关于新文化运动的研究成果论文

技巧—:依据学术方向进行选题。论文写作的价值,关键在于能够解决特定行业的特定问题,特别是在学术方面的论文更是如此。因此,论文选择和提炼标题的技巧之一,就是依据学术价值进行选择提炼。技巧二:依据兴趣爱好进行选题。论文选择和提炼标题的技巧之二,就是从作者的爱好和兴趣出发,只有选题符合作者兴趣和爱好,作者平日所积累的资料才能得以发挥效用,语言应用等方面也才能熟能生巧。技巧三:依据掌握的文献资料进行选题。文献资料是支撑、充实论文的基础,同时更能体现论文所研究的方向和观点,因而,作者从现有文献资料出发,进行选题和提炼标题,即成为第三大技巧。技巧四:从小从专进行选题。所谓从小从专,即是指软文撰稿者在进行选则和提炼标题时,要从专业出发,从小处入手进行突破,切记全而不专,大而空洞。论文一般应有摘要,有些为了国际交流,还有外文(多用英文)摘要。它是论文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其他用是不阅读论文全文即能获得必要的信息。摘要应包含以下内容:①从事这一研究的目的和重要性;②研究的主要内容,指明完成了哪些工作;③获得的基本结论和研究成果,突出论文的新见解;④结论或结果的意义。(四)关键词(Key words)关键词属于主题词中的一类。主题词除关键词外,还包含有单元词、标题词的叙词。主题词是用来描述文献资料主题和给出检索文献资料的一种新型的情报检索语言词汇,正是由于它的出现和发展,才使得情报检索计算机化(计算机检索)成为可能。主题词是指以概念的特性关系来区分事物,用自然语言来表达,并且具有组配功能,用以准确显示词与词之间的语义概念关系的动态性的词或词组。

我们来谈谈孩子童年期的家庭教育,童年期的年龄段一般指6岁~11/12岁。童年期对每个人一生的影响都至关重要。而孩子如何度过他的童年,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家长的教育观念和对应的行动。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你是否有过这样的困惑: 是应该让孩子尽可能多地、自由地玩耍,享受童年的快乐时光? 还是为他安排有组织的活动,比如报钢琴班、学跆拳道? 我身边就有截然不同的两类孩子的例子: 宝贝1:  7岁小女孩,二年级小学生。 她平日里大把的业余时间都花在看电视上了,中午、晚上、周末,只有小部分时间分给写作业,偶尔和邻居小朋友玩耍。家里的电视常常循环播放着《熊出没》系列动画片(这个熊大熊二光头强的影响力可谓巨大),正如我小时候循环播放《西游记》和《白娘子》一样。 全家人陪着她一遍遍地看,而下一步的剧情走向早就烂熟于心了。 她偶尔也和邻居小朋友一起上街玩耍,或者邀请她来家里,有时候捉迷藏,有时候过家家,有时候挤在卧室的地板上,一边吃零食一边看电视。 邻居小朋友是她最主要的玩伴。 她对自己的业余活动有更多的控制权,这类孩子不乏自由、快乐。另一个例子: 宝贝2: 6岁小男孩,一年级小学生。 他的业余生活充斥着名目繁多的各种活动,更丰富,也更有组织。 在经过他同意的情况下,父母为他报了三个固定的兴趣班:每周两次的跆拳道课,一次的游泳课,及一次的英语课。除此之外,还不时穿插着夏令营、文艺晚会排练等临时性的活动。 父母带着他常常奔波在去各种兴趣班的路上。 家长疲于奔命,孩子也精疲力尽。 但这类孩子往往会显得更训练有素,且无形中自带一种“优越感”。以上两种教养孩子的逻辑,你怎么看? 你是否觉得两种教养方式无所谓好坏,各有千秋,各有利弊? 你是否一方面想让孩子更训练有素,另一方面又不想剥夺他童年的自由快乐时光? 我们且给这两种典型的教养方式来命个名:第一种,叫 协作培养 (concerter cultivation),即由父母安排管控,通过有组织的业余爱好活动来培养孩子。 第二种,叫 自然成长 (accomplishment of natural growth),即孩子对自己的业余活动有更多的控制权。 如果不涉及阶级、社会地位、金钱、和资源占有量,你仿佛可以按自己的喜好和价值观,任意选择一种教养方式来培养自己的孩子。 但是,一位美国学者Annette Lareau的研究结果显示: 在美国,中产阶级的家庭普遍采用协作培养的方式,而工人阶级和贫困家庭更倾向于采用自然成长的方式来培养孩子。 原因之一在于,工人阶级和贫困家庭由于经济上的窘迫,家长为基本的生存需要奔波,他们往往负担不起有组织的课外活动(费用高昂)。 而中产阶级的家庭,他们希望通过各种有组织的活动培养孩子,使得孩子尽早掌握社会规则,帮助他们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一谈到钱、谈社会地位,就不是简单的选择题了,真的挺伤感情的。 除了课外活动的组织方式不同之外,两种教养方式的的另一个不同点表现在“语言”的运用上。 协作培养方式的一个重要特征是, 家长和孩子以平等的方式交谈,讨论问题词汇量大,家长总是有意识地、耐心引导孩子说出自己的感想、观点和思想。 协作培养方式强调以理服人。 而自然成长的培养方式,家长一向认为成人和孩子之间有一条清晰的分界线,家长倾向于下达简短的指令,且不容置疑,直接告诉孩子该做什么,而不是给出理由说服他们去做事情。 自然成长的培养方式强调服从指挥。 两种培养方式,其结果有何不同? 在孩子进入学校和社会以后,童年期家庭培养方式的影响会逐渐显现: 协作培养的孩子表现出一种强烈的“优越感”,而自然成长的孩子则表现出更多的“局促感”。 原因在于, 由于公共机构推举的标准与中产(或特权)家庭教养孩子的标准更接近、兼容,所以以协作培养方式培养的孩子所接收到的文化训练便产生了巨大的价值。 他们在童年时便掌握了诸多技能,提前熟悉了游戏规则,表现出各种被公认为优秀的品质,如交谈时落落大方,直视陌生人的眼睛,习惯与成人讲理,据理力争捍卫自己的利益等。 然而,协作培养方式培养出的孩子,也可能同时表现出自私、冷漠的特质。他们的时间表成天被塞满而不会自己创造游戏,一旦闲下来就会嚷嚷着无聊。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的同时,也可能会损害家庭/群体观念的形成。比方说,你可能会遭遇这种情况,自己培养出的孩子,会和父母争论,会蔑视父母做出的决定。 以上两种教养方式的研究是在美国本土完成的,但对中国的父母而言,不可谓不具有借鉴意义。 若问我自己的看法,以及未来育儿的选择,我想会尽量向美国中产阶级家庭的教养方式靠拢。 首先,把孩子当作一个独立有主见的个体,重视与孩子 平等 的言语交流,耐心地诱导他发表自己的看法。言语是思维的载体,言语表达是思维梳理和训练的机会。 其次,把孩子的课外活动组织起来。我虽然不否认孩子自由自发的玩耍会闪出创意的火花,但我更看重他作为一个社会人应该习得并掌握的游戏规则,我希望他能游刃有余地穿梭于社会大熔炉中,并在此基础上发挥自己的潜能。 希望对为人父母的您有所启发。也欢迎和我探讨更多的教育方式。

说到美国中产阶级,不同群体都有自己的定义。

感性派:1栋房子、2辆车子、1-2宠物/孩子,就是美国中产阶级最生动的描述。

理性派:凡事还是要以数据说话,根据盖普洛的调查数据显示,58%的美国人都认为自己是中产阶级及以上。

到底什么是中产阶级的标准呢?

美国中产阶级究竟长啥样?

据美国人口普查局发布的2017美国社区调查发现:全美家庭中位数收入上涨至59,039美元,比上年增加3.2%,是美国迄今为止的最高收入水平。

尽管收入略有提高,但美国中产阶级几十年来一直在萎缩,收入是评定中产阶级的最重要因素,却不是唯一的。

为此美国的皮尤研究中心提出了美国中产阶级的9大标准,快来看看你是否达标:

家庭年收入在$24,042至$161,277之间。

根据所在州和市不同会存在差异,收入虽然不是衡量的唯一标准,但是确实基础条件。

一份稳定的工作

有90%的民众都认为一份稳定的工作可以带来安全感。

能存下钱

即使工作再稳定,但是没有储蓄,心中还是会慌,截止2017年底,57%的美国人存款不到1000美元。

有自己的房

传统观念中有房是中产阶级的重要标准,但是随着房价不断高升,57%的人认为即使租房也是中产阶级,但是仍有一部分人则坚持中产阶级一定要有房。

房子是家里的最大资产

那些只占少数的富豪们资产种类是多样的,但是对于中产阶级家庭来讲,房子还是大部分家庭的最大财产。

要有大学文凭

根据调查数据显示,拥有大学学历的人69%能达到中产阶级标准。

有假期可以支配

中产阶级不仅要有钱,还得有“闲”,45%的美国人都认为这是步入中产阶级的重要标准,如此看来,

有1-2个孩子

对于每个家庭来讲,孩子的育儿和教育成本是不小的开支,孩子越多代表着家庭花费越多。中产阶级一般都只能负担1-2个孩子的开销。

有退休储蓄,但是远远不够

一些中产阶级攒下的退休金,还不如某些低收入阶级的多,因为低收入家庭能享受税收减免政策。所以中产阶级为了能保证将来良好的退休生活还是有很大压力的。

由此看来,在美国是否成为中产阶级还要通过“层层考核”,也是不容易!

中国老年消费市场研究论文

百度文库中有很多呀。工商管理历届本科毕业论文题目(说明:以下题目仅供同学们选题时参考,同学们的选题应当与此有所不同,也可是全新选题。)参考题目:01级工商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题目:广东省缺工情况的探讨与管理策略中小企业品牌经营误区及创名牌战略研究家族企业制度创新中出现的代理问题及其对策研究中山古镇灯饰的产业发展和品牌化发展探析盐步内衣专业镇产业组织发展的模式研究保险式用血管理模式探讨珠三角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误区及其对策客户关系管理理念在我国银行业的应用研究基于顾客价值的企业核心竞争力塑造中小企业文化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珠三角中小企业人力资源外包管理研究员工绩效管理与广东中小企业成长研究中小企业信用缺失的成因及对策研究有效完善企业危机管理体系的探讨中小型民族企业提升国际竞争力的竞争策略从“健力宝股权风波”看我国公司治理结构的问题现代电子邮件营销问题及其解决途经房地产泡沫对金融业的影响及其相关对策中小企业开展商业票据融资的可行性分析我国中小企业员工培训的误区与对策研究广东家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移动通信价格战的起因及对策分析试论企业管理中情感管理的若干问题浅论我国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佛山现代物流发展瓶颈与突破中式快餐企业连锁经营的选择与运作现代信息产品营销战略与定价策略探讨中小企业核心员工流失的原因与对策研究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深层原因及对策新产品营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品牌定位与企业广告效果研究中式快餐业的选择与营运企业员工绩效考评现状及对策研究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可持续发展研究家电业分销渠道变革与渠道管理策略企业家的角色与人格魅力研究基于企业核心能力的虚拟经营战略管理模式探析从“小灵通”看电信业务的发展和创新珠三角民营企业人才流失问题及对策Email营销的现状、问题与对策我国民营企业可持续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探析泛珠三角税收工作研究企业危机公关的对策与处理原则浅探我国中小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国有商业银行人才流失的原因及其应对策略企业知识型员工流失的原因与对策广告语言与消费心理研究民营企业融资渠道拓展研究我国企业“走出去”的战略思考企业战略联盟的稳定性研究髙新技术企业的风险管理研究企业社会责任和潮州陶瓷业的可持续发展研究佛山物流业的发展状况及探讨基于协同平台的供应链管理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误区及其对策研究论我国家族企业的社会化转型珠三角地区民营企业管理层更新机制研究平衡记分卡在激励员工中的运用民营企业培训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市场营销下消费者行为变化及应对策略浅谈我国家族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连锁经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构建物流企业的成本控制研究浅析我国城市经营及发展对策02级工商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题目:浅析网络营销的若干问题的对策研究论民营经济发展的障碍和对策网络经济时代消费需求的变化及营销战略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战略分析国有企业公司化进程中“内部人控制”问题及对策论“政府因素”对民营企业决策的影响广东失地农民保障问题研究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建--基于佛山电器照明股份有限公司的案例研究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看我国电信企业的发展战略试论企业广告管理策略人才招聘问题与对策企业内部管理沟通问题与对策研究论管理者的心智模式对其决策的影响中国零售业的现状及发展前景浅谈民营企业文化的误区及其对策企业管理的新思维--人本管理企业组织扁平化对其管理的影响分析电子商务下的网络营销研究知识经济时代企业营销战略中的广告创新佛山民企二次创业中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及对策民营企业文化存在的问题与构建我国企业跨国经营问题与对策供应链管理环境下采购与库存管理浅析我国家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中小企业集群式技术创新问题研究佛山民企人力资源管理的问题与对策关于企业绩效评价系统的研究家族式经营模式的优、劣势分析与创新广东中小企业培训问题及其应对策略提升大中型企业管理者的领导力顺德家具行业核心竞争力培育研究广东企业人才流失的原因及其对策研究珠三角区域品牌发展研究关于珠三角专业镇发展中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创新国际货运代理业务的思考广东企业品牌建设研究企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试论领导魅力对中小企业管理的影响力中小企业面临的培训问题以及解决方法美、日、德三国人力资源管理的成功经验分析及对我国的启示企业员工绩效考评现状及对策研究民营企业人才流失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我国百货店的经营状况及创新研究试论广东省民营企业发展策略家族企业面临的现实问题及解决思路论税收政策促进我国节约能源的研究试论知识经济下的营销创新试论广东企业虚拟团队的建设与管理论医药保健品营销管理高端民营企业ERP系统应用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小企业员工培训及对策我国绿色营销问题探讨民营企业人本管理的现实问题及解决途径民营企业家素质现状,原因分析及对策我国企业领导问题的探讨浅谈现代企业持续沟通从民工荒看我国中小企业的员工激励问题民营企业人才战略误区与对策分析电子商务与物流结合的探究关于企业绩效考核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我国零售业的发展及其核心竞争力的塑造企业核心员工的激励机制研究零售企业核心竞争力塑造研究试论人才流向外资企业原因及对策民营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决策研究公司高层管理者腐败的根源、特征与对策浅析企业品牌的建立与管理试论我国零售业的发展现状及对策新产品的开发及其推广佛山市陶瓷企业竞争优势与价值链战略分析中小企业人才策略面临的问题与解决思路中国搜索营销存在问题及对策我国民营企业可持续发展探析中小型民营企业引才、留才对策广东民营企业国际化研究佛山中小企业文化现状与对策房地产行业客户关系管理探讨珠三角专业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分析试论顺德零售业的现状和发展战略浅析跨国公司在华直接投资形式的新趋势及我国的对策我国连锁经营的问题与对策我国品牌危机成因分析与对策探析以人为本--提升中小企业的管理理念论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建中小企业绩效考评现状及对策研究中国老年消费市场及营销策略分析珠三角中小企业员工培训问题及其对策现代物流产业信息化发展的思考佛山产业升级问题研究外资企业经营当中的跨文化管理研究我国企业实施跨国并购的可行性,障碍及对策试论佛山纺织业发展的问题及对策产业集群的可持续性成长研究现代企业内部中层管理者精神激励机制的探讨可以研究的方向:1、民营企业员工压力的来源及其缓解方法2、高新技术企业中的高层管理团队的特征分析3、企业管理中认同的研究4、家族企业成长的实质和原因分析5、民营企业内部管理模式探讨6、中国企业国际化之路模式研究7、组织结构创新与学习型组织构建8、企业购并对人力资源管理影响之研究9、企业文化对组织创新的影响10、家族企业企业文化建设的思考11、工商企业开拓农村市场的营销对策12、谈电子商务对企业网络营销的影响13、我国企业如何成功开展网络营销14、对企业实施品牌战略的理性思考15、品牌延伸的问题与对策16、加强民企品牌形象建设的探讨17、谈品牌寿命18、浅谈绿色营销19、浅谈我国企业绿色营销的现状与前景20、关于企业员工无效率流动的博弈分析21、国有企业经营者薪酬激励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分析22、企业使命与员工绩效关系探讨23、企业引进中高级人才中的风险与防范对策24、中小企业人才流失的主要原因及对策25、中小型家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探析26、关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探讨27、关于企业知识管理问题的思考28、关于跨国公司发展问题的若干思考29中小企业融资障碍及对策分析30、我国中小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31、谈学习型组织的建立32、企业学习型组织构建探析33、中国国有企业学习型组织建设现状研究34、对学习型组织的冷静思考35、浅谈跨国并购企业的跨文化管理36、对我国第三方物流发展的思考37、我国物业管理的现状及对策研究38、发达国家第三方物流的发展与借鉴39、浅析物流危机管理40我国连锁零售企业物流发展对策研究41、关于做强中小流通企业的方略思考42、谈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评价和选择43、谈知识经济与企业管理44、谈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管理创新45、我国中小企业诚信问题分析及对策46、论企业核心竞争力47、现代管理理论热点问题探讨48、试论发展中小企业的若干问题49、关于跨国公司发展问题的若干思考50、论组织发展与变革51、品牌延伸的问题与对策52、大企业组织流程化设计53、跨国经营的价值链设计54、产业链上的价值链分析55、企业竞争力问题探讨56、网络经济对现代企业的影响57、论企业战略联盟58、论企业的跨文化管理59、关于推行股票期权制若干问题的探讨60、关于企业战略转型问题的探讨61、中外企业企业并购动因的理论比较62、对多元化经营战略的全方位思考63、论企业核心竞争力64、关于企业实施名牌战略的问题的研究65、我国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结构完善66、管理伦理与现代公司经营67、网络经济时代的管理变革68、风险资本与高新技术企业的公司治理69、全球化背景下我国IT企业的发展战略70、面向新经济模式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71、定制生产模式的系统设计与管理72、全球化与企业生产战略选择73、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支持体系的设计与管理74、JIT在我国企业的运用75、MRP在我国企业的运用76、企业生产计划系统的研究77、企业生产性资源的计划管理78、全面质量管理方法在企业中的运用79、企业系统质量控制的应用80、质量管理标准的研究81、先进制造技术条件下的质量管理82、公司治理中的股东权益保护问题研究83、完善上市公司董事会功能的若干思考84、我国利用跨国公司直接投资的战略和策略分析85、企业购并战略中的核心问题研究86、论管理创新87、中国风险企业发展战略初探88、论组织怎样做才能实现管理科学化89、中国企业应建立独立董事制度90、中小企业发展思考与对策91、虚拟企业对我国管理组织的启示92、高新技术产业化问题探讨93、论企业的经营与发展94、论人力资本的激励机制95、如何提升企业核心竞争能力96、流通企业国际化经营的不可控因素分析97、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可控因素风险分析98、中国流通企业的国际化经营战略99、中国企业如何实施“走出去”战略100、中国跨国公司的创建与发展101、中外企业管理模式的比较研究102、外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启迪与借鉴103、中小企业融资障碍及对策研究104、品牌战略与对策105、中国上市公司的亏损问题与重组研究106、中小企业的市场营销战略107、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发展战略108、我国企业分销渠道国际化的问题与对策109、企业生产管理信息化系统的设计110、浅析ERP与中国企业管理111、对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的几点思考112、我国中小企业的现状与发展对策113、我国公司监事制度之初探114、论企业定价115、论企业创新网络的建构原则116、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识别与评价研究117、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激励机制研究118、关于提升梅州工业发展水平的对策研究119、关于提升梅州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对策建议120、梅州民营企业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题目写好了吗?

1.旅游客源地的经济作用 答:(1)旅游客源地是旅游目的地存在的前提条件。 (2)旅游客源地的社会性因素决定着旅游目的地旅游经济的特点。 (3)旅游客源地的旅游消费行为因素也会对旅游目的地的经济活动产生影响。 2.旅游客源地与旅游目的地的之间的互动关系 答:(1)旅游客源地与旅游目的地之间的经济距离是制约两地之间互动关系的一个重要因素。 (2)旅游客源地与旅游目的地之间的文化距离是制约两地之间互动关系的又一重要因素。 (3)影响两地之间互动关系的重要制约因素还有货币汇率。 (4)政治因素也是影响两地之间互动关系的制约因素。 3.旅游需求的内涵 答:旅游需求,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人们愿意并能够以一定货币支付能力购买旅游产品的数量。简言之,就是旅游者对旅游产品的需求。对旅游需求的涵义主要从以下几个层次来理解和把握: (1)旅游需求表现为旅游者对旅游产品的购买欲望。 (2)旅游需求表现为旅游者对旅游产品的购买能力。 (3)旅游需求表现为旅游市场中的一种有效需求。 4.旅游需求的特征。 答:(1)整体性。大多数旅游者在决定去某地旅游时,都不只考虑某一方面的旅游产品或服务,而是将多种有关的旅游产品或服务综合起来进行考虑。 (2)高层次性。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认为,随着低层次需求得到一定满足,人们就会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而为了满足高层次社交、自尊及自我实现的需求,就会激发人们的旅游需求。 (3)多样性。我们所说的是个体需求的市场总和旅游需求是个体需求的市场总和,而不是各个个体的需求。 (4)主导性。旅游需求是在外部刺激影响下,经过人的内在心理作用而产生的,是人类各种行为发生的内在动力。 (5)复杂性。旅游需求的复杂性,一方面是受人的心理活动的复杂性所决定,即人们对购买和消费旅游产品的认知、态度、情绪、偏好及学习过程是复杂的。 (6)季节性。旅游需求季节性的成因一方面同目的地的气候对旅游环境的影响有关,同时,也与旅游客源地的气候条件、假期分布和人们外出旅游的传统习惯有关。 (7)敏感性。当旅游者的旅游需求与所在国的经济发展状况基本呈现为一种正相关关系时,经济发展良好则旅游需求旺盛;反之,则旅游需求萎缩。 5.旅游需求的客观条件。 答:从客观上讲,旅游需求是科学技术进步、生产力提高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其中,人们可自由支配收入的提高、余暇时间的增多及交通运输条件的现代化是产生旅游需求的三个重要因素。 (1)人们可自由支配收入的提高是产生旅游需求的前提条件 所谓可自由支配的收入,是指个人收入中扣除支付应交纳的个人所得税和日常衣、食、住等必须的生活消费开支和必要的社会消费开支之后,仍有剩余的部分。人们拥有可自由支配的收入才有可能具备产生旅游需求的经济条件。 (2)人们余暇时间的增多是产生旅游需求的必要条件 所谓余暇时间就是人们在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之余以及必需的社会活动之外,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在社会生活中,人们的余暇时间可以分为四种基本类型: 每日工作之余的闲暇时间、每周末的闲暇时间、法定假日的闲暇时间和带薪假期。旅游活动必须花费一定的时间,没有时间就不能形成旅游行为,因而余暇时间是构成旅游活动的必要条件。 (3)交通运输手段的现代化是促进旅游需求产生的重要因素 交通运输的现代化对现代旅游需求的产生、规模的发展有着直接而深远的影响,任何旅游活动都离不开一定的交通运输条件,特别是远程旅游及国际旅游,更讲求交通运输条件的舒适和方便。 总之,人们可自由支配收入的提高,余暇时间的增多和交通运输手段的现代化是促进现代旅游需求规模迅速扩大的客观基础,而这一客观基础的形成则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 6.影响旅游需求的因素 答:旅游需求除了受旅游动机、人们可自由支配收入、余暇时间和交通运输条件的直接作用外,还在政治、经济、文化、法律、自然、社会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下而形成一种复杂的社会经济现象。通常,影响旅游需求的主要因素有: (1)人口因素 人口是影响旅游需求的最基本因素之一,因为旅游本身就是人的一种行为。因此,人口的数量、素质、分布及构成对旅游需求产生着重要的影响,从而形成不同的旅游需求规模和结构。 (2) 经济因素 经济条件是产生一切需求的基础,没有丰富的物质基础和良好的经济条件, 旅游需求便不可能产生。因此,国民经济发展水平、人们收入分配、旅游产品价格、外汇汇率等都直接和间接地影响着旅游需求的规模及结构。 (3) 社会文化因素 世界上不同国家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从而在价值观念、风俗习惯、语言文字、宗教信仰、美学和艺术等方面存在着差异,进而影响到对旅游产品的需求,旅游活动的感受也有较大的差异。 (4)政治法律因素 政治稳定性是激发旅游需求,促使旅游需求不断增加的重要因素。旅游接待国的政局稳定,对该国旅游产品的需求量就多;反之,对该国旅游产品的需求量就少。 (5)旅游资源因素 旅游资源是吸引旅游者的旅游对象物,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自然风貌和社会发展的象征,体现着该国家或地区自然、社会、历史、文化及民族的特色,从而对生活在其它国家或地区的人们产生着吸引力。 7.旅游需求的规律。 答:旅游需求规律为:在其它因素不变的情况下,旅游需求与人们的可自由支配收入和余暇时间呈正相关变化,而与旅游产品的价格呈反相关变化。 8.旅游需求的弹性系数。 答:旅游需求弹性是测定旅游需求量对其自变量变动反应的灵敏程度的一个尺度,是具体说明一个自变量每变动百分之一所引起的旅游需求量变化的百分值。其计算公式为: 旅游需求弹性=旅游需求量的相对变化/相关因素的相对变动=△Q/Q÷△X/X 9.旅游需求的重要指标。 答:(1)入境旅游人次。 (2) 旅游者消费总额。 (3)旅游者人均消费额。 (4)旅游者停留天数或旅游者过夜数。 (5) 旅游者人均停留天数或过夜数。 (6) 旅游出游率,亦称旅游密度。 (7)旅游开支率或旅游消费率。 (8) 旅游重游率或称旅游频度。

论文现阶段我国消费结构问题研究

没缺陷。缺陷就是老百姓不敢花钱。至于为什么不敢花钱。我想你也是老百姓吧!

七、 工业经济 1、 论工业经济增长与科技进步的关系 2、 对工业经济效益考核指标体系问题的探讨 3、 县域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的思考 4、 论工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5、 区域工业经济发展状况的比较分析 6、 工业经济宏观评价方法及实证分析 7、 优化结构,提高工业经济整体素质和效率 8、 加强科技进步力度,提高我国工业经济发展质量 9、 关于我国工业经济结构调整问题 10、大力培植新的增长点,推动工业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11、县域工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12、合理调整地区结构,加速中西部包装工业的发展 13、我国工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障碍及对策 14、论工业经济的存量优化调整 15、知识经济与工业经济 16、我国工业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17、对欠发达地区工业经济转变增长方式的调查与思考 18、工业产品结构升级与工业经济高效快速发展 19、我国工业经济的新特征 20、我国工业经济结构变化的区域性差异分析 八、农业经济 21、科技进步与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22、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23、农业信息化与农业经济发展 24、论市场化的政府农业宏观调控 25、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应追求的目标 26、西部农业经济运行中的问题与对策 27、关于推进农业产业化的理性思考 28、农业经济组织的制度结构与经济绩效分析 29、确保我国农业经济持续发展的对策探讨 30、论农业产业化的信息保障 31、关于建设生态农业经济的思考 32、我国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现实抉择 33、论人力资本与中国农业经济发展 34、农业信息化与产业化发展趋势 35、加强农产品质量管理,提高农业经济效益 36、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生态环境问题与对策 37、中西部地区农业开发现状及对策分析 38、贫困地区农业持续发展的希望 39、加入WTO对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 40、增加农民收入与扩大内需 41、农业经济结构与高效特色农业 42、调整农业种植结构,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43、西部地区实施退耕还林对农民增收的影响 44、西部农村农产品市场的开拓 45、“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 46、影响我国农业经济结构的根本性因素及对策分析 47、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与农民增收 48、目前制约我国农业经济增长的因素 49、提高农产品竞争力的对策分析 50、论农业产业化的制度支撑 51、民族地区农民增收问题及市场对策 九、贸易经济 52、提高企业组织化程度,加快贸易经济增长 53、提高我国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途径分析 54、论县级对外贸易及假如WTO后的对策 55、我国区域发展差异的贸易经济研究 56、小商品与大市场 57、对外经济贸易与再就业 58、加入WTO对我国卖艺经济发展的影响 59、区域对外贸易和经济增长关系分析 60、对私企直接参加对外贸易的思考 61、我国对外贸易中影响进口额的因素分析 62、中国对外贸易市场化研究 63、目前对外贸易对国民经济增长的作用 64、论我国对外贸易竞争力的提高 65、环境壁垒与我国对外贸易 66、论保护国内市场与与适度对外贸易 67、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中的寻租现象分析 68、国际反倾销对我国商品出口的危害及其对策 69、论农产品国际市场的开拓 70、中国产品出口结构研究 71、中国对外贸易发展中的竞争政策选择

(强烈推荐是一篇学士学位的论文,应该对你有帮助)1 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现状1. 1 食品支出比重下降,恩格尔系数逐年走底1. 2 住房,汽车消费成为新的消费重点1. 2. 1 住房消费1. 2. 2 汽车消费1. 3 教育、信息、通信消费不断升温1. 4 旅游等休闲服务消费成为新的消费亮点2 消费结构升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2. 1 消费领域相对狭窄 消费需求不足2. 2 国内市场消费梗阻2. 3 恩格尔系数超越常规,居民生活并未达到富裕。2. 4 教育支出比重过大 影响居民消费倾向3 消费结构不合理的原因分析3. 1 不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 导致消费结构不合理3. 2 过高的居民储蓄存款 影响居民消费倾向3. 3 消费品生产行业投资方向失误和低效率 引起国内市场消费梗阻3. 4 保守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政策的制约4 关于进一步的优化消费结构的建议4. 1 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增强居民消费信心。4. 2 培育城镇新的消费热点 拓展居民的消费领域4. 3 促使商品消费从自我积累型向信用支持型转变4. 4 分层次促进居民消费4. 5 破解影响消费结构优化的政策制约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趋势摘要: 九十年代以来,我国城镇居民的消费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完成了从解决温饱——达到小康——迈向富裕的转变历程 。 二00三年,中国人均GDP达到1090美元,按照国际经验,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之后,将触发国内社会消费的结构升级,这标志着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重要的、崭新的时期。本文将通过对消费结构的各项内容的变化情况说明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现状,提出消费结构中不合理的方面,并深入的分析其产生的原因,以及解决这些不合理现象的对策。关键词:消费; 消费结构; 消费结构升级; 消费需求Variation tendency of the consumption structure of urban residents of our countryAuthor:Luo RuichaoxieTuthor:Tian qianxi(College of Vocational Technology Education,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hangsha 410128)Summary : Since the 1990s, very great change has taken place in the consumption structure of the urban residents of our country, have finished from resolving adequate food and clothing --Reach the well-to-do level --March toward the rich transition course. In 2003, China per capita GDP reached 1090 dollars, according to international experience, in per capita GDP exceeds 1000 dollars, the structure that will touch off the domestic social consumption is upgraded, this indicates China's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enters an important , brand-new period. This text pass every change of content in consumption structure prove current situation , urban residents of consumption structure, put forward the unreasonable respect in the consumption structure , and deep its reason produced of analysis, and solve the countermeasures of these unreasonable phenomena.Keyword:Consumption;Consumption structure;The consumption structure upgrading ;Consumption demand1 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现状消费结构是指人们在生活消费过程中所耗费的各种消费对象的比例关系及协调程度。消费结构及其变化是衡量居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标志,它反映居民的消费特征及消费趋势,反映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程度及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目前,随着城镇居民收入的不断提高,生活质量不断提升,消费需求趋于活跃,居民消费不断升级换代,跨上新台阶。呈现出新的变化和特点。1. 1 食品支出比重下降,恩格尔系数逐年走底众所周知,吃是人类生存的第一需要,在收入水平较低时,其在消费支出中必然占有重要地位。随着收入的增加,在食物需求基本满足的情况下,消费的重心才会开始向穿、用等其他方面转移。恩格尔系数所反映的就是食品支出占家庭或个人消费总支出的比例,所以恩格尔系数在国际上常常用来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人民生活水平的状况,同时也成为反映一国居民家庭消费结构变化的重要标志。近年来,我国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逐年下降, 1980年城市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为56.9%,1995年为49.9%,1999年下降到41.9%,2000年,我国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达到39.2%,首次低于40%;2001年我国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为37.9%,意味着总体水平达到了小康,2002年为37.7%2003年,我国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更进一步降为37.12%,这说明食品支出在城镇居民的消费总支出的比重正呈下降的趋势。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历程和居民消费结构演变的历史经验表明,恩格尔系数水平低于40%时是启动以居民住房消费和交通通讯消费为标志的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临界点。因此,以恩格尔系数作为重要的参考标准的话,我国新一轮的消费结构升级已经来到。1. 2 住房,汽车消费成为新的消费重点1. 2. 1 住房消费从住房需求来看,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有能力购买商品房和经济适用房。2003年商品房销售面积已经达到了32247万平方米,比1991年增长了近10倍,增长是非常快的。从未来的发展看,城市化和人均居住条件的改善,以及房屋的自然折旧还将带来对住房的巨大市场需求。中国确实已经进入到住房的需求大幅度增长的时期。特别是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对住房的需求会进一步加大。1998-2003年,我国城市率提高了9个百分点,到2003年已达到40.5%。在"十一五"期间,专家预计城市化率仍将以每年一个百分点的速度推进。毫无疑问,城市化率的发展直接带动的是房地产业的发展,有大量的人口要进入到城市,城市居民的居住条件也要改善,还有大量的房屋自然折旧。从这些情况考虑,未来住房的需求潜力是非常大的。房地产业也仍将保持较快的发展势头。以长沙为例,根据一项问卷调查结果表明,长沙住房消费走势呈以下的主要特征: 近半数的被调查者具有购房意向;51.96%的被调查者看好经济适用房;理想面积为80—120平方米;价格仍是制约居民消费的主要因素。 这说明随着人们对物质生活,居住环境要求的提高,使住房消费在今后的一段时间内,仍然会是消费的重点和增长点。并且住房消费必将带动相关行业的发展,家装成了生活时尚。1. 2. 2 汽车消费从各个国家的发展经验来看,当一个国家人均GDP达到3000-10000美元的时候将进入汽车消费快速发展的时期,我国的一些大城市,人均GDP已经接近或超过3000美元,因此,汽车消费出现较快增长的时期。 中国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极具潜力的汽车消费市场。估计我国有购车能力的家庭2005年将达到4200万户。到2010年,中国有可能成为全球仅次于美国和日本的第三大汽车市场。从汽车的实际购买来看,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中国政府鼓励轿车进入居民家庭政策的出台,特别是2001年5月放松对生产企业的价格管制,加之制约需求的各种不合理费用逐步取消和汽车贷款正在被越来越多人所接受,汽车正在快速进入普通家庭,开始取代家电成为新一代领航消费品。1. 3 教育、信息、通信消费不断升温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经济的发展要求人们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人们对知识需求日益增强,居民越来越重视教育的投入,不断提高个人文化素质,除了对子女的教育消费支出不断增长以外,成人的教育费用也不断提高。教育消费已成为人们消费中经常性的较长期的重点,这是发展的必然趋势。未来居民储蓄将更多地用于教育消费。这不但可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消费需求,而且促进与教育相关的行业发展,还进一步带动图书出版业,计算机教学软件业、信息服务业等相关行业的发展,使教育产业成为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 近日,中国社科院在京发布《2005年社会蓝皮书》,提醒人们注意教育消费不断攀高现象。近年来,我国城乡居民教育费用持续攀升,大大强化了居民的储蓄意愿,子女教育费用在居民总消费中排在首位,超过养老和住房消费。从"九五"后期开始,通信、信息消费成为我国居民新的消费热点,产销均呈现快速增长势头。根据预测,国内的电子信息产品的市场总规模到2005年将达到20000亿元的水平。目前,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手机市场。截止到2004年的2月底,中国的手机用户已达到了2.8亿户。今后五年,中国信息产业还将继续保持20%以上的增长速度,而且还将进一步成为消费的热点。专家认为,通信消费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一个国家的信息化水平。增加通信消费,无论是对扩大社会需求、促进经济增长,还是对改善人民生活质量,都具有重要意义。1. 4 旅游等休闲服务消费成为新的消费亮点"十一五"期间乃至更长的时间内,中国都将是一个旅游的消费大国。按照国际经验,人均GDP达到800-1000美元的时候,旅游消费就进入到快速增长时期。我国显然已经进入到了这样的时期,当然,它也要求有制度性的安排来与其配合。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实行假日消费后,旅游消费大幅度增长,开始是"周休两日制"促进了旅游消费,现在又有了"七天黄金周",大大地带动了国内旅游消费的增长。据统计,2004年国内旅游人数达到了9.3亿人,将近10亿人,国内旅游收入达到了4万亿元的水平。旅游业将是今后拉动经济增长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力量。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空气和水污染日益严重,垃圾、噪声使城市居民的生存环境日趋恶化,因此,人们对清洁空气的享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追求已越来越迫切。近年来兴起的生态旅游业能够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生态需要,所以,生态旅游已成为旅游业中增长最快的部分。随着以人为本的生活观念日益突出。居民能够享受到的社会公共服务和公共设施越来越多,这一范畴的消费也随之增加。快节奏的都市工作与生活,使人们更重视消费的时间成本和精力成本,消费省时间甚至出钱买时间的情况在都市消费中屡见不鲜。相对于消费的效益性需求而言,消费的效率性需求将上升,即消费者在关注消费的效用和质量的同时,更关注消费的便捷性和快速性。其典型表现是服务性消费的快速发展。例如:快餐业尤其是送餐业的快速发展,家庭劳务社会化成为一种广泛的需求。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家政服务、家庭医生、家庭病房等开始走进千家万户。2 消费结构升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2. 1 消费领域相对狭窄 消费需求不足随着消费结构的升级过程的开始,使城镇居民消费一下子集中到了住房,汽车,教育消费上,造成消费领域相对狭窄的现状,尤其是与消费市场完善的国家相比,我国的消费市场不够发达,存在许多有待开发和发展的消费领域,需要寻求新的消费热点和消费增长点。2001年我国人均GDP达到911.32美元,城镇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为37.9%,而全世界平均的相同收入水平时期的恩格尔系数只有30%。包括旅游消费等在内的其它消费占消费支出的比率,世界中等收入国家在20世纪90年代初就达到了26%的水平,而我国城镇居民2001年仅为5.35%,只相当于这些国家的1/5。在保险消费、知识消费、体验消费等诸多领域更有待于拓展。近年来我国城镇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与平均消费倾向呈逐年走低之势,城镇居民平均消费倾向从1990年的0.84降低到2003年的0.77,年均降低速率达0.005,这些都说明在消费水平不断提高,消费结构的不断优化过程中,目前我国的消费市场仍存在消费需求不足的问题,这与消费领域狭窄也有着一定的联系。2. 2 国内市场消费梗阻在我国居民消费升级的过程中事实上存在国内市场消费梗阻,国内消费品生产行业没有很好地把握一轮轮消费升级的契机,使国内产业遭受周期性的冲击。国内相关行业由于没有及时地针对消费升级做出适应性的调整以致国内的部分消费需求要有国外满足,即使调整了也由于技术水平的落后使产品的竞争力远不如人,许多市场利润空间拱手让人。举个很简单的例子,现今的电脑、手机、汽车,居民所认同的大多都是国外品牌而国内的同类产品却少有能与其抗衡的。2. 3 恩格尔系数超越常规,居民生活并未达到富裕。如果按联合国粮农组织对恩格尔系数的划分标准,早在2000年,我国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达到39.2%,首次低于40%时,我国就已经迈进“富裕”的门槛了。但实际上,到目前为止我国还处在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的过程当中,而“小康”和“富裕”两个概念也是有着一定的距离的,也是说目前我国恩格系数对于我国实际的现状来说时超越了常规的。2. 4 教育支出比重过大 影响居民消费倾向近年来,中国城乡居民教育费用的持续攀升大大强化了居民储蓄意愿,影响了城乡居民家庭消费倾向。教育从幼儿园起就开始交各种赞助费、择校费、择班费,大学生的学费、生活费超出了居民家庭可承受的正常水平,从而导致居民家庭削减当前消费开支,增强储蓄力度。目前中国的发展进入人均GDP1000至3000美元的转型关键时期。而世界多数国家同时期时,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的消费比重反而是有所下降的,特别是教育的费用有所下降。2. 5 服务消费数量不足 结构不合理。虽然近年来,我国居民在服务消费的支出上有所增长,服务消费占居民生活消费的比重也在上升。但是,在我国的现实消费活动中,仍然还有不少人重物质消费、轻服务消费,和发达国家相比服务性消费在消费总额中所占的比重还较低。在服务消费领域也存在消费结构不合理,消费观念有待改善等问题。如人们在已有的服务消费中,重餐饮、洗浴等生活性服务消费,轻精神文化消费;在已有的精神文化消费中,又存在重娱乐性消费、轻发展性消费,热衷于趣味消费、忽视高雅消费和健康消费的问题。3 消费结构不合理的原因分析

深化我国分配制度改革问题研究拓宽消费领域和优化消费结构研究现阶段我国消费结构问题研究中国收入分配差距的现状、影响与对策研究中国劳动力市场供需结构的分析与研究我国现阶段农村土地改革探讨论优化消费结构对我国产业升级的意义论"中国制造"的产业基础和发展方向论当前能源价格波动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及对策论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实体经济的影响及对策对我国银行业控制金融衍生产品风险的理性思考论民营中小企业融资的难点及解决的对策论深化分配制度改革与促进我国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初探我国有机农业产业化遇到的问题和发展的前景计算机软件业反垄断的经济学研究论市场机制对我国医疗行业体制改革的意义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分析论金融创新与金融风险论农村土地流转对农业经营方式的影响西方经济学与马克思主义对经济危机产生原因的理论差异分析以上选题由学术堂整理提供

  • 索引序列
  • 中国中产阶级消费研究论文
  • 中产阶级消费研究论文
  • 国外研究中产阶级的论文
  • 中国老年消费市场研究论文
  • 论文现阶段我国消费结构问题研究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