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的发展、环境的恶化使物流企业认识到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就必须绿色物流管理。下面是我整理的绿色物流管理论文,希望你能从中得到感悟!
试论绿色物流战略
摘要:可以说是资源的短缺和对环境问题的普遍关注促使了绿色物流的产生。 (一)绿色物流管理的社会价值绿色物流表现为一种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理念。
关键词:绿色物流,绿色物流管理,战略价值
随着环境资源恶化程度的加深,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威胁越大,因此人们对环境的利用和环境的保护越来越重视,现代物流的发展必须优先考虑环境问题,需要从环境角度对物流体系进行改进,即需要形成一个环境共生型的物流管理系统。论文参考网。
一、企业物流与环境保护
人类对环境的普遍关注可以追溯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当时在全球范围出现了严重的原材料短缺,这种短缺情况迫使人们再用和回收产品。之后随着人们对经济活动对环境负面影响的认识,提出构建环境共生型物流系统以最大可能地减少物流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可以说是资源的短缺和对环境问题的普遍关注促使了绿色物流的产生。近年来,许多原因使得现代企业物流中的环境行为日益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加速了企业绿色物流的兴起。
首先,政府对环境行为的管制越来越严格,对环境污染者的惩罚越来越严厉。如美国1990年颁布空气洁净法令(The Clean Air Act),对排放破坏臭氧层的有害物质和气体的厂商课以重罚。又如,1997年许多国家在日本城市京都缔结《京都议定书》,议定书规定38个工业国在 2010年的这类气体排放总量,必须比1990年的减少5.2%。。其宗旨就是减少温室效应气体的排放量,改善全球环境,造福人类。由此可见对环境行为进行管制已经成为全世界的共识。
其次,许多原材料、特别是矿产等不可再生资源的短缺迫使厂商一方面增加投入以加大对产品的回收利用的范围和深度;另一方面提高物流中各个环节的环保技术含量,以最少的自然资源创造最大的产出。
再次,随着公众对生活环境要求的提高,反对和阻止设立垃圾堆场的事件日益增多,政府设立垃圾堆场的数量也呈迅速递减态势。这也使得企业寻求环境共生型的企业发展模式。
以上方面使得忽视环境保护的企业的经济成本和社会成本大大增加,这也正是企业大力推进绿色物流的动因。
二、绿色物流的产生与内涵
我国2001年版的《国家标准物流术语》对绿色物流的定义是:“在物流过程中抑制物流对环境造成危害的同时,实现对物流环境的净化,使物流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一)绿色物流的最终目标是保持经济可持续性发展,而实现该目标的准则是经济利益、社会利益、环境利益的统一。物流活动主要是为了实现企业的盈利,满足顾客需求,扩大市场占有率,这些目标最终均是为了实现某一主体的经济利益。而绿色物流在上述经济利益之外,还追求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社会目标。尽管从宏观角度和长远利益看,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与经济利益的目标是一致的,但在某一特定时期对某一特定的经济主体而言,却可能是矛盾的。论文参考网。按照绿色物流的最终目标,企业无论在战略管理还是在战术管理中,都要从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这个基本原则出发,在创造商品的空间效益和时间效益,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同时,注重按生态环境的要求,保护自然生态平衡和保护自然资源,为子孙后代留下生存和发展的权利。
(二)绿色物流的行为主体不仅包括专业物流企业。还包括供应链上的制造、分销企业及各级政。绿色物流战略是连接绿色制造和绿色消费的纽带,也是使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战略武器。专业物流企业是运输、包装、仓储等物流作业绿色化的主体。同时作为供应链上的制造企业,也应设计、制造绿色产品,与供应链上的其他企业、顾客协同,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目标出发,制定绿色供应链策略,做到绿色生产、绿色物流、绿色消费。此外,政府在制定国家物流总体发展规划、法规、政策上,鼓励发展绿色物流。例如对绿色物流企业进行低息贷款支持、一定的税收减免等。
三、绿色物流管理的战略价值
绿色物流战略不仅对环境保护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还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一)绿色物流管理的社会价值绿色物流表现为一种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理念。因此,实施绿色物流管理是一项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措施。对于企业而言,实施绿色物流管理战略,将给企业带来明显的社会价值,包括良好的企业形象、企业信誉、企业责任等,赢得公众信任。
同时,实施绿色物流管理的企业更容易获得环境标准认证,如IS014000环境管理体系,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得优势。
(二)绿色物流管理的经济价值
生态系统是具有经济价值的,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之间存在一种固有的平衡。论文参考网。严格的环境标准一方面将迫使企业选择更加环保的物流方式;另一方面也将迫使企业更加有效的利用资源,从而降低成本,增强竞争能力。因此,我们不能只看到解决环境问题需要实际成本的一面,还应认识到环境方面的改善会给企业带来更多的经济机遇和参与国际竞争的机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四、绿色物流的实施思考
(一)树立绿色物流观念
许多专家认为,21世纪是绿色世纪。据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统计,2000年世界绿色消费总量已达到3000亿美元,以后还会大幅度增长。
绿色经济要求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节约型社会为基本国策,开展全社会的绿色环保、节约资源教育,为实施绿色物流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绿色经济要求物流企业在经营决策时综合考虑人们的短期利益和长远利益、企业利益和社会利益,并以此观念,策划绿色物流活动。企业经营者要改变“环保不经济、绿色要花费”的观念,把绿色物流作为世界全方位绿色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确认和面向绿色物流的未来。
(二)推行绿色物流经营
物流企业要从保护环境的角度制定其绿色经营管理策略,以推动绿色物流进一步发展。1、选择绿色运输。宏观上,在政府的合理布局下,做好各种运输方式相互衔接,发挥组合效率和整体优势,形成高效、安全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微观上,通过有效利用车辆,降低车辆运行,提高配送效率。2、提倡绿色包装。绿色包装要醒目环保,还要符合4R要求,即少耗材(Reduction)、可利用(Reuse)、可回收(Reclaim)、可再循环(Recycle)。3、开展绿色流通加工。由分散加工转向专业集中加工,以规模作业方式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集中处理流通加工中产生的边角废料,减少废弃物污染等。
(三)开发绿色物流技术
绿色物流的关键所在,不仅依赖绿色物流观念的树立、绿色物流经营的推行,更离不开绿色物流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没有先进绿色物流技术的发展,就没有绿色物流的立身之地。而我们的物流技术与绿色要求有较大的差距,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开发新型能源、新型材料、新型物流信息技术等绿色物流技术,加快物流技术创新。
(四)制定绿色物流法规、政策
在我国,关于绿色物流的法律法规还很不健全,企业目光只是盯着常规物流这一块,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来驱使企业实施绿色物流。为此,政府要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理念出发,严格实施《环境保护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以及噪音污染防治条例等现有法律法规,并加强绿色物流相关法规的制定,如通过立法控制物流污染发生源、限制交通量、控制交通流。
参考文献:
[1] (美)鲍尔索史斯,克劳斯.物流管理一供应链过程的一体化[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
[2]王长琼.绿色物流的内涵、特征及其战略价值研究.中国流通经济,2004(3).
[3]单宝.解读绿色物流[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4(6)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绿色物流管理论文
供应链管理能减少产品抵达市场的时间、提高产品质量、增加顾客满意度。我整理了关于供应链管理论文,欢迎阅读!
供应链管理
摘要:从供应链的合作伙伴选择入手,探讨了供应库存管理和供应链成本管理的策略 方法 ,论述了信息技术为供应链有效管理的必要条件。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库存管理 成本管理 准时采购
1供应链的合作伙伴选择
供应链管理的核心在于构建灵活有效的供应链,实现物流企业与供应商之间的双赢,其中最为关键的就是物流企业要寻找到能够长期合作的伙伴。因为一个理想的供应商不仅可以帮助物流企业降低物料成本、购买成本、运输成本、生产成本以及存货成本,还能减少产品抵达市场的时间、提高产品质量、增加顾客满意度。
2供应链库存管理
供应商管理库存(Vendor Managed Inventory,简称VMI)系统,是指供应商在客户的允许下来管理客户的库存,由供应商决定每种产品的库存水平和维持这些库存水平的策略。在采用VMI的情况下,虽然零售商的商品库存决策主导由供应商把握,但其他方面的决策仍由零售商自己主导。
经研究可知,VMI作为一种建立在零售商—供应商伙伴关系基础上的供应链库存管理方法,不仅可以降低供应链的库存水平、减少成本,还能为客户提供更高水平的服务,加速资金和物资周转,使供需双方能共享利益,实现多赢。其特点是:一方面信息共享,零售商帮助供应商更有效地做出计划,供应商从零售商处获得销售活动;另一方面供应商完全管理和拥有库存,直到零售商将其售出为止,但是零售商对库存有看管义务,并对库存物品的损坏负责。
联合库存管理是一种风险分担的库存管理模式。它着重强调双方共同制定库存控制计划,使库存管理成为供需双方连接的纽带和桥梁。
总之,实行联合库存管理,构建一体化的物流系统不仅能使经销商的库存更低,使整个供应链的库存更低,而且还能快速响应客户需求,更有效地运输物品。这是因为经销商比制造商更接近客户,能更好地对客户要求作出更快地响应,并为购买产品安排融资和提供良好的售后服务,从而使制造商能集中精力,搞好生产,提高产品质量。
3供应链成本管理
在供应链管理模式下,物流企业的竞争已不再是单个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各企业所在供应链之间的竞争。由于供应链成本流的特性会直接影响到供应链管理的盈利能力,故而最有竞争力的供应链不仅要提供最优的服务,还要使产品以最合理的成本进入市场。供应链成本管理正是物流企业通过整合外部资源,降低运营成本、提高反应能力、改善服务质量的有效 措施 。
显然,通过实施供应链成本管理,物流企业可以有效地减少成员之间不必要的重复工作,建立共享的电子数据交换系统。这样就能减少库存量和资金占用,让库存成本大大降低。并且,供应链通过各物流企业的优化组合,成为最快速、最敏捷的流通 渠道 。它除去中间不必要的环节,有效地减少了流通费用,使供应链的流程简单化、高效化和低成本华。
4信息技术:供应链有效管理的必要条件
4.1信息技术是供应链管理的有力保证
当今世界已经进入了以计算机和信息为特征的知识信息时代。为了在市场中获得更有利的竞争地位,物流企业必须重视信息在物流生产经营中的巨大作用。物流企业是一个多层次系统的有机结构,为了实现物流发展的目标,物流企业必须通过信息的不断传递,一方面进行纵向的上下级信息传递,把不同层次的经济行为协调起来:另一方面进行横向的信息传递,把各部门、各岗位的经济行为协调起来,通过信息技术处理人、财、物和产、供、销之间的复杂关系。尤其是在当今这个由网络信息系统组成的知识信息社会里,物流企业还需通过网络,捕捉最能创造价值的经营方式、方法和技术,创建网络化的物流运作模式。
4.2通过信息共享减小需求放大效应
减小需求放大效应的有效方法是在供应链内部为每一个成员企业提供有关客户实际需求的全部资料,供应链的每个成员便可以使用客户的实际需求数据来进行更加准确的预测,而不是仅仅依据相邻下游企业发出的订单来预测。
4.3通过信息集成改进生产计划和控制
借助信息技术,供应链成员企业可将生产计划和实时的生产进度信息传递给全体合作伙伴共享,以此改善物流生产的计划和控制。
显然,通过供应链合作伙伴的信息共享,供应链上游企业便可清晰了解下游企业的生产和调拨物资,实现准时供应:而下游企业就可避免不必要的库存,同时柔性调节自己的生产计划。
总之,通过及时共享信息,供应链的各个环节便能紧密衔接在一起,从而避免供应链出现供需脱节的现象,确保供应链的整体利益。
4.4通过信息集成实现准时采购
要实现准时采购,供需双方必须围绕订单进行同步运作。当采购部门产生一个订单时,供应商就应开始着手进行物资的准备工作。而与此同时,采购部门应编制详细的采购计划,对方的制造部门也应开始生产的准备工作。这样,一旦采购部门把详细的采购订单提供给供应商时,供应商就能迅速地组织生产。而当客户需求发生改变时,采购订单又驱动制造订单发生改变,这是一种快速的改变过程。
由于采购部门的主要工作事沟通供应与制造部门之间的联系,使供应链系统得以准时响应客户的需求,从而降低库存成本,提高物流的速度和库存周转率,所以这种准时化订单驱动的方式大大简化了采购工作流程。
参考文献:
【1】卢燕铭.供应链管理的新趋势【J】创新物流,2008(3).
【2】高本河,缪新,沐朝.供应链管理【M】.深圳:海天出版社,2004.
【3】秦小艳.我国降低存货持有成本以及物流行政管理成本的途径【J】中外物流,2006(8).
【4】张长青.采购供应链上的企业物流成本管理研究【J】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2008(1)
【5】(英)马丁·克里斯托弗.物流与供应链管理【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姬杨(1977),女,汉族,吉林建筑工程学院管理学院,研究方向:物流与供应链管理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关于供应链管理论文
这是环保为主题的。好长啊。讲个大致。企业可持性发展必考虑以后。否则都不是长远的。赚钱破坏环境。以后子孙不是再花笔钱来治环保。仅仅比喻。
美国绿色供应链管理要点分析
美国企业签订自愿合作计划,保证在供应链的整个环节达到一定的节能减排量,政府则为企业提供一定的财政支持或政策倾斜,促使绿色供应链管理从强制性转变为鼓励性模式。那么,下面是我为大家分享美国绿色供应链管理要点分析,欢迎大家阅读浏览。
一、美国绿色供应链管理相关法律法规
绿色供应链的概念是在1996年,由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的制造研究协会首次提出。作为世界上最早研究该领域的国家,美国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如今已步入成熟。本文将美国相关法律法规发展进程总结为三个阶段:
(一)萌发阶段(20世纪60年代末)
1969年,由美国总统尼克松颁布的《国家环境政策法》(NEPA)标志着美国环境管理体系的初步建立。1970年,美国环境保护署(EPA)成立,为美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发展阶段(20世纪70年代-90年代末)
1976年,《资源保护与回收法案》(RCRA)的修订,开启了美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初步发展。该法案之后又分别在1980、1984、1988和1996年进行了4次修订,其中规定了 “减少包装材料的消耗量,并对包装废弃物进行回收再利用”,逐步建立起美国废物循环利用的4R(recovery﹑recycle﹑reuse﹑reduction)原则。1986年,《应急计划和社区知情权法案》进一步颁布,确了美国危险化学品事故的处理要求,加强了产品环境信息的公开透明。
(三)成熟阶段(21世纪初至今)
进入21世纪,美国绿色供应链管理在各州和各行业逐渐形成共识。2004年,美国政府颁布《包装中的毒物》(TIP),规定了包装物中重金属的最低含量。2007年,美国加州颁布了《加利福尼亚州电子废物回收法》,要求在加州销售的所涉及的电子设备需收费以支付处理报废电子产品的.花费。2008年,美国颁布《雷斯法案》,对美国可持续林业予以保护,以应对绿色木材需求扩大的消费市场。2010年,美国新增7个州通过了电子垃圾法案,以支付可能造成毒害的电子产品回收费用。至此,美国的绿色供应链管理体系已逐步完善和成熟。
二、美国绿色供应链管理相关制度
(一)美国环境信息公开制度
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美国就已经颁布了环境信息公开相关法规,建立了企业环境信息公开制度。如《有毒物质排放清单》(TRI)制度首先就在美国创立,该制度规定美国部分行业须对化学物品生产运营各个环节予以报告。同时,美国政府推行企业环境信息自愿报告制度,以提升企业自身的声誉和形象。
(二)美国环境标志制度
1988年,美国政府开始推行环境标志制度,有36个州也相应立法。美国环境标志制度主要包括绿色产品的,可以在塑料制品、包装袋和容器上使用“绿色标志”;符合可回收利用产品的,可以在产品包装上使用“再生标志”。
(三)美国政府绿色采购制度
美国政府绿色采购制度起步早,主要通过总统行政命令推动,对美国市场的绿色化起到积极作用。1993年,克林顿总统颁布了总统行政命令12843号,提出了政府对保护臭氧层物质的采购要求,开启了美国政府绿色采购制度的发展。同年,总统行政命令12873号《联邦采购、回收和废物防止》,提出了环境友好型采购计划(EPP)。1998 年,克林顿总统又颁布了13101 号《通过废弃物减量、资源回收及联邦采购来绿化政府行动》。2000年,克林顿总统颁布第13148号《通过在环境管理的领导作用绿化政府》,要求将环境管理制度加入到各政府行政部门的工作计划中。2005 年,美国《能源政策法》明确提出了“联邦政府消耗电能的总量中”应有可再生能源的最低占比量。
(四)美国能源之星计划
1992年,美国政府开始推行美国能源之星计划(ESP),以推动产品节能标示体系建立,促进节能产品的推广应用和环境的保护。美国能源之星虽是非强制性认证,但已经在美国企业中达成广泛共识,目前该认证已经从早期的电子产品扩大到家电、建筑等多个行业。
三、美国绿色供应链管理实施措施
(一)美国政府出台经济刺激措施
为推动美国绿色供应链的发展,美国联邦政府出台了市场激励政策,包括一是增加节能技术研发、绿色科技研究等相关补贴等;二是对节能环保设备和技术开发项目给予低息或无息贷款,三是加大对新能源方面,例如风能和太阳能的投资;四是实施鼓励节能环保的税收政策。
(二)美国政府提供相关教育培训
美国政府十分重视培养绿色采购意识。例如美国联邦采购协会会为网民提供免费政府绿色采购培训;美国大学必须为采购专业的学生提供政府绿色采购课程。
(三)美国企业自愿合作计划
为促进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美国联邦政府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推行企业自愿性伙伴合作计划。美国企业签订自愿合作计划,保证在供应链的整个环节达到一定的节能减排量,政府则为企业提供一定的财政支持或政策倾斜,促使绿色供应链管理从强制性转变为鼓励性模式。
(四)美国企业建立绿色供应链联盟
美国一些企业主动推行绿色供应链管理,并组织与环保界、学术机构、供应商和消费者等共同组建成绿色供应链联盟。例如在1999 年, 美国Saturn公司、其供应商、Tennessee大学的清洁产品和清洁技术中心和美国环保署(EPA)组成了绿色供应链管理合作伙伴,极大地促进了美国绿色供应链领域的发展。
(五)美国企业建立供应链指标体系
根据美国联邦政府和地方相关环境法规,美国企业逐步建立绿色供应链指标体系,通过建立绿色信息平台,对上游供应商的绿色信息数据进行评估后择优筛选。同时,美国企业自发组织供应商环境交流会,对上游供应商提供绿色供应链管理培训,共同推动开发绿色产品。另外,美国企业逐步推行使用绿色供应链的管理工具,如全生命周期管理、环境绩效管理等。
(六)美国学术界加强绿色供应链管理研究
在绿色供应链管理领域,美国学术界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如美国领先采购研究中心(The Center for Advanced purchasing Studies)出版了《环境绿色供应链管理》代表了在绿色供应链领域的国际上最顶尖的研究成果。
人类物质文明发展中对资源使用量的急剧扩张, 已经造成了对环境和资源的破坏及绿色平衡的失调。因此,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 大多数国家先后相应地调整了自己的发展战略, 全球性的产业结构呈现出绿色战略趋势, 绿色工艺、绿色产品、绿色产业不断出现。由于一个产品从原材料开采到最终消费, 其间经历了很多生产和流通过程, 因而, 绿色战略就不仅是某个工艺、某个产品、某个企业所能解决的问题, 它涉及到整个供应链中所有企业的各项活动, 绿色供应链管理在这个时候便应运而生。传统的供应链管理仅仅是基于供应链上企业利益最大化的管理, 虽然它也涉及原材料、能源的节约, 但这只是考虑到企业的成本和企业内部环境的改善, 并没有充分考虑过在制造和流通过程中所选择的方案会对周围环境和人员所产生的影响, 并没有考虑到使用产品的废弃物和排放物如何处理、回收与再利用, 等等, 因此,其对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作用十分有限。在供应链中考虑环境因素的研究最早在20世纪70年代即被提出, 但当时只是作为物流管理研究的一个次要方面。大规模、有意识的研究绿色化物流是在20 世纪90年代初。1994年, 韦伯研究了一些产品对环境的影响, 建议通过环境准则来选择合适的原材料, 同时注重再生利用, 并提出了绿色采购的概念。密歇根州立大学的制造研究协会(MRC) 在美国国家科学基金(NSF)40万美元的资助下, 进行了“环境负责制造(ERM) ”研究, 将绿色供应链作为一个重要的研究内容, 并于1996 年提出了绿色供应链的概念。在我国, 近年来在绿色制造及相关问题方面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863CIMS主题均支持了一定数量的绿色制造方面的研究课题, 已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绿色供应链作为绿色制造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我国的一些大学也做了一些研究工作, 但目前的研究还仅仅集中在概念和理论上。由此可见, 国际上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理论研究还较分散, 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实践先驱也还局限在上述一些国际知名大公司。因此, 研究绿色供应链管理, 将绿色设计管理、机械制造工艺、评价方法和决策技术相结合是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其对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保护环境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供应链管理能减少产品抵达市场的时间、提高产品质量、增加顾客满意度。我整理了关于供应链管理论文,欢迎阅读!
供应链管理
摘要:从供应链的合作伙伴选择入手,探讨了供应库存管理和供应链成本管理的策略 方法 ,论述了信息技术为供应链有效管理的必要条件。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库存管理 成本管理 准时采购
1供应链的合作伙伴选择
供应链管理的核心在于构建灵活有效的供应链,实现物流企业与供应商之间的双赢,其中最为关键的就是物流企业要寻找到能够长期合作的伙伴。因为一个理想的供应商不仅可以帮助物流企业降低物料成本、购买成本、运输成本、生产成本以及存货成本,还能减少产品抵达市场的时间、提高产品质量、增加顾客满意度。
2供应链库存管理
供应商管理库存(Vendor Managed Inventory,简称VMI)系统,是指供应商在客户的允许下来管理客户的库存,由供应商决定每种产品的库存水平和维持这些库存水平的策略。在采用VMI的情况下,虽然零售商的商品库存决策主导由供应商把握,但其他方面的决策仍由零售商自己主导。
经研究可知,VMI作为一种建立在零售商—供应商伙伴关系基础上的供应链库存管理方法,不仅可以降低供应链的库存水平、减少成本,还能为客户提供更高水平的服务,加速资金和物资周转,使供需双方能共享利益,实现多赢。其特点是:一方面信息共享,零售商帮助供应商更有效地做出计划,供应商从零售商处获得销售活动;另一方面供应商完全管理和拥有库存,直到零售商将其售出为止,但是零售商对库存有看管义务,并对库存物品的损坏负责。
联合库存管理是一种风险分担的库存管理模式。它着重强调双方共同制定库存控制计划,使库存管理成为供需双方连接的纽带和桥梁。
总之,实行联合库存管理,构建一体化的物流系统不仅能使经销商的库存更低,使整个供应链的库存更低,而且还能快速响应客户需求,更有效地运输物品。这是因为经销商比制造商更接近客户,能更好地对客户要求作出更快地响应,并为购买产品安排融资和提供良好的售后服务,从而使制造商能集中精力,搞好生产,提高产品质量。
3供应链成本管理
在供应链管理模式下,物流企业的竞争已不再是单个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各企业所在供应链之间的竞争。由于供应链成本流的特性会直接影响到供应链管理的盈利能力,故而最有竞争力的供应链不仅要提供最优的服务,还要使产品以最合理的成本进入市场。供应链成本管理正是物流企业通过整合外部资源,降低运营成本、提高反应能力、改善服务质量的有效 措施 。
显然,通过实施供应链成本管理,物流企业可以有效地减少成员之间不必要的重复工作,建立共享的电子数据交换系统。这样就能减少库存量和资金占用,让库存成本大大降低。并且,供应链通过各物流企业的优化组合,成为最快速、最敏捷的流通 渠道 。它除去中间不必要的环节,有效地减少了流通费用,使供应链的流程简单化、高效化和低成本华。
4信息技术:供应链有效管理的必要条件
4.1信息技术是供应链管理的有力保证
当今世界已经进入了以计算机和信息为特征的知识信息时代。为了在市场中获得更有利的竞争地位,物流企业必须重视信息在物流生产经营中的巨大作用。物流企业是一个多层次系统的有机结构,为了实现物流发展的目标,物流企业必须通过信息的不断传递,一方面进行纵向的上下级信息传递,把不同层次的经济行为协调起来:另一方面进行横向的信息传递,把各部门、各岗位的经济行为协调起来,通过信息技术处理人、财、物和产、供、销之间的复杂关系。尤其是在当今这个由网络信息系统组成的知识信息社会里,物流企业还需通过网络,捕捉最能创造价值的经营方式、方法和技术,创建网络化的物流运作模式。
4.2通过信息共享减小需求放大效应
减小需求放大效应的有效方法是在供应链内部为每一个成员企业提供有关客户实际需求的全部资料,供应链的每个成员便可以使用客户的实际需求数据来进行更加准确的预测,而不是仅仅依据相邻下游企业发出的订单来预测。
4.3通过信息集成改进生产计划和控制
借助信息技术,供应链成员企业可将生产计划和实时的生产进度信息传递给全体合作伙伴共享,以此改善物流生产的计划和控制。
显然,通过供应链合作伙伴的信息共享,供应链上游企业便可清晰了解下游企业的生产和调拨物资,实现准时供应:而下游企业就可避免不必要的库存,同时柔性调节自己的生产计划。
总之,通过及时共享信息,供应链的各个环节便能紧密衔接在一起,从而避免供应链出现供需脱节的现象,确保供应链的整体利益。
4.4通过信息集成实现准时采购
要实现准时采购,供需双方必须围绕订单进行同步运作。当采购部门产生一个订单时,供应商就应开始着手进行物资的准备工作。而与此同时,采购部门应编制详细的采购计划,对方的制造部门也应开始生产的准备工作。这样,一旦采购部门把详细的采购订单提供给供应商时,供应商就能迅速地组织生产。而当客户需求发生改变时,采购订单又驱动制造订单发生改变,这是一种快速的改变过程。
由于采购部门的主要工作事沟通供应与制造部门之间的联系,使供应链系统得以准时响应客户的需求,从而降低库存成本,提高物流的速度和库存周转率,所以这种准时化订单驱动的方式大大简化了采购工作流程。
参考文献:
【1】卢燕铭.供应链管理的新趋势【J】创新物流,2008(3).
【2】高本河,缪新,沐朝.供应链管理【M】.深圳:海天出版社,2004.
【3】秦小艳.我国降低存货持有成本以及物流行政管理成本的途径【J】中外物流,2006(8).
【4】张长青.采购供应链上的企业物流成本管理研究【J】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2008(1)
【5】(英)马丁·克里斯托弗.物流与供应链管理【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姬杨(1977),女,汉族,吉林建筑工程学院管理学院,研究方向:物流与供应链管理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关于供应链管理论文
供应链管理的问题与对策论文
虽然,我国很多企业能认识到供应链管理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但是对于供应链管理模式的建设却无处下手,属于严重空白。以下是我为您整理的供应链管理的问题与对策论文,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摘要: 供应链管理是一种新型的管理方式,对企业传统的生产经营理念产生了巨大影响。通过对我国的企业进行深入调查分析发现,我国大部分能实现供应链管理的企业都需要雄厚的实力和先进的管理理念。而对于供应链管理,其应用取得的成效是肯定的,但不同的企业有着不同的管理内容,不同企业在应用供应链管理方面产生的问题也存在的一定差异。本文试图就企业供应链管理问题进行浅显分析,提出一些改进对策。
关键词: 供应链管理;绩效评估;战略伙伴
一、我国企业供应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 没有真正建立供应链管理体系
虽然,我国很多企业能认识到供应链管理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但是对于供应链管理模式的建设却无处下手,属于严重空白。企业管理人员甚至不能对供应链管理的概念进行清楚的认知,不知道应当应用何种计算机软件,如何进行供应链的建设等。因此,供应链管理模式在企业中的落实寸步难行,对于工作的重点不够了解,对于工作的开展也太过于茫然。我国有一些企业还存在着这样思想上的误区,认为供应链管理就是企业内部的物流管理,将供应链管理看成是一种连接方式,而不是促进企业发展的战略方案,没有认识到供应链管理能为企业带来的增值效益,导致在企业内部并没有真正的建立起供应链管理模式。
1.2 战略伙伴关系未统一
我国的很多企业仍处在最为低层次的市场竞争中,也就是多个企业间形成了激烈竞争局势,竞争过程就是一个两败俱伤的过程。我国企业若想通过合作竞争的方式,同时将企业供应链具有的优势全面发挥出来,达到双赢的市场竞争局面,那么各个企业首先需要做的就是统一战略伙伴的合作关系,最大限度地将各自企业的优势展现出来。因为,供应链具有的组成成员它们是不同经济利益的实体,各自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利益冲突,长时间情况下对于构成成员就会造成不利影响,使得构成成员会产生强烈的抗争行为。受以往传统思维影响,我国很多企业管理者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个人或小利益的争斗中去,对于企业的生产经营并没有给予过多重视,企业领导人员的管理思想死板僵化,不能对企业供应链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有效的调节与整合。对于一些企业内部组织也是如此,举个较为简单的例子,如我国国内一些大型的零售企业,内部各个部门更像是独立存在的个体,无论是对于存货的采购还是其他方面都有着属于自己的专属渠道,不仅导致管理难度有所增加,同时使得存货成本很高,导致企业市场竞争力下降,不能适应经济市场的变化,甚至可能被兼并或消失。
二、中国企业供应链管理问题的对策分析
2.1 更新供应链管理理念
想要提升供应链管理水平,使得我国的企业能将供应链管理具有的优势和特点全面的发挥出来,那么,首先需要做的就是更新供应链管理理念。企业根据本身的特点、产业结构、资金实力等的实际情况,可学习西方先进的供应链管理模式,汲取丰富的管理经验,对其进行恰当的调整,将供应链管理应用到我国企业的管理中去。此外,我国的联想集团、海尔集团等一些大型的企业目前都采用了非常先进的供应链管理模式,比较符合我国国情和我国企业结构,我国其他企业可对该内容进行有效筛选,形成适用于本企业的供应链管理模式,实际应用到自身企业的管理工作中去,最终达到促进企业供应链管理理念更新的目的,使得我国企业管理更加的科学化、规范化、系统化,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
2.2 明确企业自身在供应链中的作用
供应链的组成内容较多,其中包括企业产品生产加工原材料的供应商、产品的生产加工企业、产品的分销单位、产品的物流运输单位,还有广大的消费群众。一个供应链需要具有一个主导企业,其余部分就是为主导企业附属内容,对于任何一个企业来讲,该企业都不能承担供应链中所有内容,企业必需要根据企业自身的实际特点和企业所具有的优势,明确企业在供应链中占据的位置,明确企业的主要发展路线,清晰了解自身的主业,提升自身的市场竞争力。一个企业会参与到多个供应链中去,同时,在不同的供应链中有着不同的位置。企业供应链管理模式能使得企业成为供应链联盟合作关系,将企业具有的并不是非常核心的企业生产经营任务进行外包,对增强核心业务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力。
2.3 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估体系
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估体系对于落实企业供应链管理模式是非常重要的,这样能使战略伙伴之间的合作关系更加的稳固。因为,供应链构成的各个节点都是独立存在的市场经济利益主体,他们在协作的过程中一切活动的开展必会考虑到自身的利益问题,不可避免会产生一些利益矛盾,导致良好的合作关系可能会受不良影响。绩效评估体系的建立能明确供应链盈利过程中风险和利益额度的分配,明确各个企业对于供应链盈利做出的贡献,且应用订单价格补贴等多项手段对相应的企业进行一定激励,使得供应链构成企业之间的关系更加稳固,保证稳定发展。
三、结语
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企业承受的市场竞争压力也越来越为沉重。我国企业在经济市场中想要站稳脚跟,寻求新的发展契机,就必须要不断重视企业供应链管理模式,并对此管理模式进行有效的运行和应用。相应的人员也要不断研究供应链管理模式中存在的问题,积极找寻相应的应对措施,使得供应链管理模式更加完善,促进我国企业国际市场竞争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史艳红.信息技术在供应链管理领域运用状况和价值评价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1(10).
[2]王丽娜,缪栋,朱文月.供应链管理技术在企业中的应用[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
世界经济的一体化和电子商务的发展改变了传统的商业规则。企业已经难以再依靠传统的成本控制手段,如通过控制单位产品的物资消耗来提髙材料利用率以降低材料成本,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控制产品单耗工时以降低人工成本,通过提高产品产量、扩大生产规模以降低单位产品负担的固定成本等。即使20世纪70年代以后出现适时制造、看板管理、精益制造、价值工程、全面质量管理等管理技术和方法,随着技术进步、工资上涨及需求变化,企业在上述各方面的成效越来越低。在这种背景下,供应链管理以一种全新的企业成本管理模式产生并很快得到发展和完善。
一、供应链及供应链成本
(一)供应链的概念和特点
1、供应链的定义。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到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将产品送到最终用户,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
2、供应链的特点。供应链的特点在于其所具备的网链结构,而并不是一个单一的链型结构。整个网链结构由最终用户的需要来拉动,所以其最基本特点是面向用户需求;提供的是在高度一体化的过程中获得的产品和增值服务;供应链的每一个环节都是可以视为一个包含供需关系的节点;并且供应链体现出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多种形态。
(二)供应链成本
1、供应链成本。供应链成本就是从原材料供应商到最终用户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所发生的各种成本。供应链成本包括“链”上的所有企业及其与生产产品和提供劳务相关的供应链活动所有环节所发生的费用。
2、供应链成本的构成。供应链活动主要是以满足客户需要的产品或服务为主线,经过采购、制造、分销和零售等环节,形成持续不断的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同时发生相应的成本,它们构成供应链的总成本。根据苏沃林在其所著的《供应链成本管理》一书中的观点,供应链成本包括三个部分:①直接成本,是指单个企业在生产产品过程中发生的构成产品实体的费用,主要包括原材料、人工成本和机器成本;②间接成本(作业成本),是指与产品生产不直接相关的、在制造和配送产品到用户的管理活动中发生的费用;③交易成本,包括与供应商和用户在处理信息和通讯活动中旨在协调、控制和适应彼此交易关系而发生的费用。
(三)供应链中成本管理的特点
供应链管理的作用在于通过系统的设计和管理各供应环节,使企业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使供应链系统的总成本最优。与传统的成本管理相比,供应链中的成本管理具有以下特点:
1、与传统的生产导向不同,它是一种需求拉动型的成本管理模式。将顾客需求及客户订单作为生产、采购的拉动力,以控制资金占用成本。张瑞敏称市场经济为订单经济,就是通过建立ERP、CRM等信息技术支撑体系,设计更具弹性的生产能力,以市场需求为企业经营的向导。需求拉动生产,即有市场需求才组织生产,企业的产、供、销等经济活动都要适时适地适量,从而减少存货资金占用费用、仓储费用以及存货损失和价值损失。
2、传统成本理论认为提高客户服务水平必然导致成本上升,而保证安全生产和经营必须依靠大量库存,因此这种成本管理的目标就是单纯地追求企业成本与服务水平之间的平衡。但在供应链系统中,改善服务和降低成本这两个目标可同时实现。一个有效的例子是美国国家半导体公司,在两年的时间内,公司通过关闭全球六个仓库、从新成立的中央配送中心采取向顾客空运微型集成电路的做法,不仅降低了销售成本2.5%,而且缩短交货时间47%,增加了销售额34%。
3、成本管理范围由生产领域向开发、设计、供应、销售领域拓展。传统的成本管理往往比较重视生产领域成本的控制,而将其他环节的成本视为为生产和销售产品所发生的额外费用。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市场竞争的加剧,生产成本在企业中的比重呈现下降趋势,而与产品相关的设计、供应、服务、销售等引起的成本不断上升,其数额甚至超过生产成本。据调查,企业平均物流成本约占销售额的10.5%,于是出现了物流管理,通过企业流程再造、物流体系设计来降低成本。
4、成本管理活动具有层次和整体性。供应链的整体性体现在企业自身流通环节的整合和与上下游企业间的整合两个方面。它要求企业必须在三个层次上权衡企业的成本:战略层次,主要包括合作伙伴的评价选择及仓库布局、数量和储存能力,以及材料在物流网络中的流动等决策;战术层次,包括采购和生产决策、库存和运输策略,其活动一般以年或季度进行重新评价;作业层次,是指日常决策如生产计划流程、估计提前期、安排运输路线等。
5、管理手段多样化。供应链管理的有效实现主要通过利用信息技术和供求信息在企业间的整合,建立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供应链管理系统(SCM)、全球采购系统(GPM)和电子商务系统(E-commerce)等技术支撑体系,改善企业传统的业务流程,降低系统成本。
二、我国企业实施供应链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供应链成本控制观念薄弱.供应链成本管理的研究已经有30多年的历史,但由于理论的不完善和实践经验的不足,所以尽管有的企业已经在实
施供应链成本管理,但是对成本管理和控制并没有制定系统的制度。多数企业成本管理的思想依然单纯的停留在传统成本管理的基础上,只想最大限度的减少支出,降低成本,而没有把供应链网链中的所有企业看成是一个整体,通过业务流程重组,消除各企业的自我保护主义,实现整个供应链的优化,真正达到降低供应链总成本,实现企业利润的目的。成本管理只是本企业内部专业成本管理机构的职责,缺乏全员成本意识。由于企业的成本表现为生产经营全过程中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耗费,因而成本的形成是企业内部各部门、各环节的各项要素与各项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成本控制的主体应该包括对企业成本的形成负有责任的影响者和参与者。因此,成本管理与控制不单是企业内部专业成本管理机构的工作,供应链上的每一企业、部门和员工都是成本形成的影响者和成本控制的参与者和实施者。
(二)缺乏成本整体效益观念
长期以来,一些企业成本管理的指导思想就是最大限度地减少支出,降低成本,并以成本升降作为考评企业业绩的重要依据。这种片面追求成本降低而忽略提高产品质量、改进产品款式与包装的方法,虽然节省了成本开支,但造成产品积压,不能实现价值。供应链管理下的企业成本管理在谋求成本降低的同时,还应重视系统整体效益的提高。
(三)供应链合作伙伴之间缺乏必要的信任
供应链中的企业都是独立的个体,企业间往往存在利益分配的矛盾,没有达到真正的相互信任。所以,为了相互合作,供应链中的企业都是借助具有法律效力的合同来实现的。同时,合作伙伴的选择也是目前供应链企业存在的难题,如何选择合作伙伴,该选择什么样的合作伙伴等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企业也尚未针对上述问题制定出合适的标准。
(四)供应链管理环节容易出现信息失真
由于存在利益目标冲突,获得的信息分散。各企业往往不会将所获得的真实信息全部传达给其他合作伙伴,使得信息失真。例如,在采购过程中,采购方处于有利地位,其往往会截留部分需求信息,人为地设置沟通障碍,而供应商也会隐瞒部分信息,双方都限制了有效的信息沟通,结果就会导致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后果就是双方成本的增加。可见,信息共享对于供应链合作伙伴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五)缺乏主动出击市场的动力和积极性
外部资源利用率低,与上下游企业还没有形成战略联盟的关系。不少企业仍停留在单体生产管理思想上,即只愿按本企业的工作制度安排生产计划,而不愿与外部环境协同运作。由于上下游企业的生产率不同,很容易在供应链上形成很高的库存。因此应在供应链合作伙伴之间树立大物流观念,提高企业同步制造水平。过去企业认为自己拥有的才叫资源,这是不够的。我们应该从重视实有资源管理转向虚拟资源的运用,即把资源管理延伸到合作伙伴那里,上下游企业甚至客户都可以看作自己资源的扩展。
(六)标准成本会计限制着公司的业绩
公认会计原则(GAAP)要求企业应用标准成本会计制作外部报表,限制了销量会计的发展。然而以满足顾客需求为中心的供应链管理会计需要企业拥有顾客导向的信息。企业应逐步转换财务和会计职能,改善原有的标准成本会计,以适应供应链管理的需要,使组织关注经营供应链的成果。
(七)缺乏用户服务和合作伙伴的评价标准与激励机制
本位主义思想使激励机制以部门目标和企业自身的目标为主,孤立地评价部门和企业业绩,造成部门和企业片面追求自身利益。物流、信息流经常扭曲变形,产供销系统没有形成链。企业应建立以顾客满意度为衡量标准的服务管理体系,建立整个供应链绩效的考核标准。对下游企业来讲,供应链上游企业的功能不是简单的提供物料,而是要用最低的成本提供最好的服务。除此之外,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之前,还应将企业的业务目标同现有能力及业绩进行比较,发现现有供应链的显著弱点,同关键客户和供应商一起建立供应链的远景目标,并制定从现实过渡到理想供应链目标的行动计划。供应链中的企业都是独立的个体,企业间存在利益分配的矛盾。信息共享会带来额外的利润,而额外利润的增加主要体现在核心企业。各成员企业会担心核心企业滥用信息而占有额外利润,导致利润分配不均。其原因主要是没有建立对整个供应链企业的绩效考核与激励机制。
三、供应链中成本管理的对策
(一)培养供应链成本控制意识
首先,提高整体意识。要把供应链整个网链中的所有企业看成是一个整体,消除各企业的自我保护保护主义,实现整个供应链的优化。
其次,让每个企业认识到在供应链中不是孤立存在的,每个节点企业应紧密联系,环环相扣,组成一个有机整体。只有将各个节点企业有机的联系起来,互相信任与合作,才能发挥供应链成本管理的优势,最大限度的降低供应链总成本。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降低供应链总成本的目的。
(二)建立信任与合作机制
供应链中的合作关系是指供应链中各企业之间形成的一种协调关系。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是供应链正常运行的基础,是集成化供应链管理的核心。而合作关系是建立在相互信任基础上,有合作的地方都需要信任。供应链中的企业都是独立的利益主体,存在利益分E的矛盾。所以,供应链管理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供应链伙伴之间的信任关系。要想加强供应链企业间的信任,达到合作的目的,就要慎重选择合作伙伴,因为好的合作伙伴是加强供应链成本管理的重要基础。同时还要强化合作竞争观念,共担风险、责任与成本,共享成果与利益,形成良好的竞争合作关系。
(三)建立信息共享机制
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建立信息共享。信息共享是供应链成本管理的基础,供应链的计划、组织、协调与调控都需要建立在各个节点企业的高质量的信息传递和共享的基础之上。信息共享能使供应链上的所有成员企业更好地制定生产、销售和库存等计划,能使目标成本顺利实施,并且使得企业在降低成本的同时能提高最终用户的满意度并达到促进供应链各成员间的相互信任的目的。可见,信息对供应链成本管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供应链点企业要想提髙顾客满意度的同时降低供应链成本,就必须要获得充分的信息共享。
(四)建立绩效考核与激励机制
通过业务流程重组,建立完善的供应链成本管理制度,以控制整体成本,实现整个供应链的优化。还应该建立相应的绩效考核与激励机制,用于对整个供应链的运行效果、合作关系作出评价。使得之前的措施得以有效实施。供应链成本管理的组织机构要建立绩效评价指标,并制定考核标准来评价各节点企业的运营绩效以及节点企业本身的运营绩效对上下游节点企业或整个供应链产生的影响。考核要以顾客满意度和成本控制指标为衡量标准。对顾客满意度的衡量主要包括质量、价格、及时性等。如合格率、退货率、投诉率等都是考核的内容。对成本指标的考核主要是将目标成本与实际成本进行比较,分析目标成本的完成情况和改进情况等。经过考核之后,按照考核结果评定各节点企业对整个供应链贡献的大小,并依据其制定合理的分配标准进行利润分配。以此来改善利润分配不均的问题。激励机制包括企业内部员工的激励及各成员企业的激励两个方面。企业内部员工的激励可以通过以下措施来完成:及时关注员工的工作表现并对其进行评价,制定与员工相适应的培训与学习计划,给员工自我提升的空间和机会,制定奖惩机制和薪酬机制,还有休假和保健计划等。当然,与成本控制相关的激励措施应该更加突出,以此达到通过激励增强员工成本意识的目的。对各成员企业的激励可以采取以下措施:组织机构要确保制定的考核标准与分配标准的合理性,并根据分配标准对利润进行合理分配;做到时时听取各节点企业的意见,对绩效考核与面机制进行补充、修改;核心企业要与从属企业保持良好的沟通,从属企业也要经常关注上下游合作方的运行状况;保证各节点企业保持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减少由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相互猜忌和争执,使成员企业在一个好的供应链环境下愉快合作。
绿色管理即环保、节能。1、工程方面:如何节水节电。比如:工程部经理积极学习最先进的节约水电方法,运用到酒店中。2、餐饮方面:如何减少浪费,如何处理食物垃圾。比如:备菜要科学。3、客房方面:如何减少一次性用品的使用。比如:提醒客人把要洗的放垃圾篓,不洗的继续使用。4、员工方面:加强教育环保节约意识。第一章 绪论第二章 绿色饭店理论概述一、绿色酒店概念二、绿色酒店的特征(一)绿色酒店的发展要符合节约能源和资源(二)绿色酒店的用品要利于环境及生态保护(三)绿色酒店使用的能源要符合国家节能降耗要求(四)树立环保意识,优化人类居住环境三、绿色酒店兴起的原因(一)全球环境日益恶化,能源短缺,人类的生活环境受到威胁(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人们自身环保意识的提高(三)二战以后,各方面条件的成熟第三章 我国绿色酒店发展的现状一、我国绿色酒店发展取得的成效二、我国绿色酒店发展存在的问题(一)思想观念滞后(二)经济技术水平低(三)政府监管不到位第四章 加快我国建设绿色饭店的对策一、实施可持续发展,进行绿色营销策略二、引导消费者绿色消费,树立正确的绿色观念三、采用绿色新技术,节能减排四、推出绿色产品,提供绿色服务内容摘要:绿色物流在我国刚刚兴起,人们对它的认识还非常有限,在体制政策、基础设施、信息标准、人才培养等方面还存在着许多发展障碍。本文分析了阻碍我国绿色物流发展的各种障碍,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关键词:绿色物流 发展障碍 发展对策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加之一直以来对环境问题的忽略,人为地破坏了生态环境的自然平衡,使得人与自然的矛盾也日益恶化。我们已经没有足够的资源来支撑高消耗、高污染的经济增长方式,因此必须强化全民的资源环境危机意识,发展循环经济以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同时应发展清洁生产以降低生产过程中的污染成本以及发展绿色消费以减少消费过程对生态的破坏,发展绿色物流以减少商品流动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对资源的消耗。唯有如此,才能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向生态工业文明的跨越,培育出人与自然、人与人双重和谐的生态文明。目前,绿色生产与绿色消费已经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而绿色物流作为绿色供应链的重要环节在我国刚刚萌芽,还未引起社会的足够重视,其理论与实践都尚处于摸索阶段。绿色物流,是指以降低对环境的污染、减少资源消耗为目标,利用先进物流技术规划和实施运输、仓储、装卸、流通加工、配送、包装等物流活动。绿色物流是建立在现代物流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上,是物流操作和管理全程的绿色化。绿色物流的目标不仅仅是为了实现经济主体的盈利、满足顾客需求、扩大市场占有率等经济利益,它还追求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目标。绿色物流的内容集约资源。这是绿色物流最本质的内容,也是发展物流的主要指导思想之一。通过整合现有资源,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资源消耗和浪费。绿色运输。运输过程中的燃油消耗和尾气排放,是物流活动造成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绿色运输是指以节约能源、减少废气排放为特征的运输。其实施途径主要包括:合理选择运输工具和运输路线,克服迂回运输和重复运输,以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改进内燃机技术和使用清洁燃料,以提高能效;防止运输过程中的泄漏,以免对局部地区造成严重的环境危害。绿色仓储。绿色仓储要求仓库布局合理,以节约运输成本。布局过于密集会增加运输的次数,从而增加资源消耗;布局过于松散,则会降低运输的效率,增加空载率。仓库建设还应进行相应的环境影响评价,充分考虑对所在地的环境影响。绿色包装。绿色包装是指采用节约资源、降低废弃物排放为目的的包装方式,包括包装材料的绿色化、包装方式的绿色化、包装作业过程的绿色化三个方面。实施绿色包装的途径主要有:使用环保材料、提高材质利用率、设计折叠式包装以减少空载率、建立包装回用制度等。绿色流通加工。绿色流通加工是出于环保考虑的无污染的流通加工方式及相关政策措施的总和。实施途径主要分两个方面:一方面变消费者分散加工为专业集中加工,以规模作业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减少环境污染。另一方面是集中处理流通加工中产生的废料,与废弃物物流顺畅对接,降低废弃物污染及废弃物物流过程中的污染。绿色信息搜集和管理。物流不仅包括商品空间的转移,也包括相关信息的搜集、整理、储存和利用。绿色信息的搜集和管理是企业实施绿色物流战略的依据,通过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搜集、整理、储存各种绿色信息,并及时运用到物流管理中,促进物流的进一步绿色化。我国绿色物流发展的主要障碍思想认识障碍全社会绿色物流理念淡薄,绿色物流的思想还没确立;各级政府对其重视程度远远不够;企业片面追求局部效应和短期经济效益,忽视物流活动对环境的负面效应。体制政策障碍我国物流业传统的条块分割管理体制、多头管理、分段管理体制,造成物流各部门之间缺少有效的协调,物流体系内在联系被人为分割,严重制约物流体系的整体统筹与规划,影响各种物流服务的协调发展,妨碍物流社会化、集约化进程,导致物流资源的严重浪费。绿色物流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引导与支持,目前我国在绿色物流产业政策方面还缺少相应的扶持政策,各种法律法规也有待完善。基础设施障碍近几年来,尽管我国物流基础设施已有较大的改善,但与我国经济以及物流产业的发展要求相比,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这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我国物流效率的提高,不利于绿色物流快速健康发展。主要表现在:首先,我国交通运输基础设施总体规模仍然偏小,按国土面积和人均数量计算的运输网络密度,美国为6869.3公里/万平方公里和253.59公里/万人,德国为14680.4和65.94,我国仅为1344.48和10.43,远远落后于欧美发达国家。其次,缺乏能够有效连接不同运输方式的大型综合货运枢纽、服务于区域经济或城市的物流基地、物流中心等现代化物流设施,严重影响物流集散和运输效率的提高。第三,物流设施结构不尽合理,不能充分发挥现有物流设施的效率。技术障碍我国物流信息管理水平和技术手段比较落后,先进物流信息技术开发应用滞后,缺乏必要的公共物流信息平台。订单管理、货物跟踪、库存查询等物流信息功能较弱,制约了物流运行效率和服务质量的提高。不同物流部门之间技术、设备、信息标准不统一,非标准化行为相当普遍,尤其在包装、运输、装卸等一些流通环节缺乏统一的标准,造成物流成本上升,资源浪费,不利于参与国际竞争。人才障碍随着我国现代物流产业的蓬勃发展,对物流人才的需求也急剧增加,物流人才的严重匮乏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现代绿色物流业发展的瓶颈,物流专业人才也被列为我国12类紧缺人才之一。当前我国现有的物流从业人员整体素质还比较低,缺乏既懂管理又懂技术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物流学历教育与培训认证工作滞后;物流师资力量薄,教育手段落后,严重制约绿色物流的快速发展。发展我国绿色物流的建议树立绿色物流全新运作理念政府要加强宣传环保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唤醒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的危机意识,为绿色物流的实施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引导工商企业打破其物流活动主要依靠企业内部的自我服务来完成的经营组织模式,鼓励企业实行物流外包,开展第三方物流,以提高物流资源的使用效率。物流企业要打破“环保不经济、绿色等于消费”的传统观念,应着眼于企业和社会的长远利益,树立集体协作、节约环保的团队精神,将节约资源、减少废物、避免污染等目标作为企业的长远发展目标。制定规范的现代绿色物流产业发展政策现代绿色物流业是一个新兴的复合型产业,涉及运输、仓储、装卸、货代、联运、加工、整理、配送、信息、环保等行业,政策上关联交通部、铁道部、民航总局、商务部、信息产业部、海关、环保、工商、税务等许多部门。为避免政出多门,确保政府部门间政策的协调一致,我们应该建立必要的政府部门协调机制,设立统管物流的主管部门。其主要职能是提出现代物流发展政策、协调全国和地区物流发展规划、研究解决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组织推动现代物流业发展等。绿色物流的发展离不开强有力的政策保障,因此,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来有效地规范、监督和激励物流企业的行为。通过环境立法、排污收费制度、许可证制度和建立绿色物流标准来约束、干预物流活动的外部不经济性;通过制定绿色补贴政策、税收扶持政策、贷款优惠政策等激励政策激励和引导物流主体的行为,促进绿色物流健康发展。加快绿色物流公共基础设施规划与建设首先要重视现有物流基础设施的利用和改造,通过对其规模、布局、功能进行科学的整合,提高现有设施的使用效率,发挥现有设施的综合效能。其次要加强新建物流基础设施的宏观协调和功能整合。应从整体战略的高度协调物流相关规划,理顺各种规划的关系,使物流规划、不同运输方式的场站建设规划、工业及商贸流通行业的仓储设施规划能够有机衔接和配合,防止重复建设,避免土地资源的浪费。第三,要继续扩大交通基础设施投资规模,加大公路、铁路、水运、航空、管道和城市配送等设施的建设力度。对基础性、公益性设施,政府要增加投入,对经营性设施应按照市场经济规律,扩大投融资渠道,鼓励企业经营。第四,要注重加强各种运输方式的衔接,加快完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大力发展多式联运。促进物流信息系统发展和标准化体系建设完善的物流信息系统是发展绿色物流的重要基础,有助于提高物流资源的利用率和经济性。首先,政府应引导企业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包括全面质量管理(TQM)、电子数据交换(EDI)、射频技术(RF)、全球定位系统(GPS)、企业资源计划(ERP)等技术,全面提高企业信息管理水平。其次,政府应大力支持建设公共网络信息平台,加快构筑全国和区域性物流网络,实现不同物流部门、物流企业的资源共享、数据共用、信息互通,为物流信息交流的畅通和高效创造条件。物流标准化是资源整合的重要基础工作。针对我国当前物流标准化存在的问题和国际物流标准化的发展方向,政府应加强对物流标准化工作的重视,一方面要在物流术语、计量标准、技术标准、数据传输标准、物流运作模式与管理标准等方面做好基础工作。另一方面要加强标准化的组织协调工作。在对各种与物流活动相关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全面梳理现行标准,对已经落后于物流发展需要的标准应予淘汰,并代之以新型标准;对部分不符合实际需要的标准进行修订完善;对尚缺的标准应抓紧制订,以使各种相关的技术标准协调一致,与国际标准接轨。重视物流人才培养和科研工作绿色物流属于新生事物,政府应大力支持和引导绿色物流科研工作,一方面要积极支持绿色物流基础理论和技术的研究。另一方面要加强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良性循环,加强应用性物流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在物流人才培养方面,多层次、多样化物流教育体系是保证物流产业形成合理人才结构、提高物流管理水平的决定性因素。首先,政府应鼓励高等院校开设现代物流专业课程,包括与绿色物流相关的环境科学,开展本科、硕士、博士等多层次学历教育,为现代绿色物流培养高级管理人才和专业人才。其次是加快推进职业资格培训认证工作。由于我国学历教育刚刚起步,人才培养需要一个过程,总量规模有一定的限制,仅靠院校培养的人才远远不能满足当前的需要,这就要求必须加速开展物流职业培训和资格认证工作。通过对在职人员的培训与认证,从根本上提升我国物流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与管理水平,满足国内市场对各类物流人才的需求。第三,优化物流教育师资力量,提高物流教育质量。一方面要不断充实物流师资队伍,大力引进海外物流人才,另一方面要加大物流师资培训力度,通过选派优秀教师出国深造,学习国外先进理论与实践经验;通过邀请国内外专家开展学术讲座和短期培训,拓展教师知识面,提高物流专业师资水平。参考文献:1.濮小金,司志刚.现代物流[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2.夏春玉,李健生.绿色物流[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53.王长琼.绿色物流[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4.金勇,谭欣.发展我国绿色物流的对策研究[J].新疆社科论坛,2004,(5)本文转载自 http://www.66view.com[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环境恶化程度加深,作为经济活动的一部分,物流活动同样面临环境问题,需要从环境的角度对物流体系进行改进,形成绿色物流管理系统,就是21世纪的新的物流管理趋势。本文分析了绿色物流的三大理论基础,并从政府和企业的角度提出实施绿色物流管理的诸项措施。[关键词]绿色物流;绿色运输;绿色包装;绿色流通加工绿色物流(Environmental logistics)是指在物流过程中抑制物流对环境造成危害的同时,实现对物流环境的净化,使物流资源得到最充分利用。随着环境资源恶化程度的加深,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威胁越大,因此人们对环境的利用和环境的保护越来越重视,现代物流的发展必须优先考虑环境问题,需要从环境角度对物流体系进行改进,即需要形成一个环境共生型的物流管理系统。这种物流管理系统建立在维护全球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基础上,改变原来发展与物流、消费生活与物流的单向作用关系,在抑制物流对环境造成危害的同时,形成一种能促进经济与消费健康发展的物流系统,即向绿色物流转变。因此,现代绿色物流管理强调了全局和长远的利益,强调全方位对环境的关注,体现了企业绿色形象,是一种新的物流管理趋势。一、绿色物流理论基础(一)可持续发展理论可持续发展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过程构成威胁。1987年国际环境与开发委员会发表的《我们共有的未来》的研究报告提出,当代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必须有利于下一代环境的维护及其资源的持续利用,因此,为了实现长期、持续发展,就必须采取各种措施来维护我们的自然环境。这种经济上的可持续发展政策同样适用于物流管理活动。由于物流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消耗能源和资源,产生环境污染,因而为了实现长期、持续发展,必须采取各种措施来维护自然环境。现代绿色物流管理正是依据可持续发展理论,形成了物流与环境之间相辅相成的推动和制约关系,进而促进了现代物流的发展,达到环境与物流的共生。(二)生态经济学理论生态经济学是研究再生产过程中,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之间的物质循环,能量转化和价值增值规律及其应用的科学。物流是社会再生产过程的重要环节,它既包括物质循环利用、能量转化,又有价值转化与价值实现。因此,物流涉及经济与生态环境两大系统,理所当然地架起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之间联系的桥梁。而传统的物流管理没有处理好二者的关系,过多地强调了经济效益,而忽视了环境效益,导致了社会整体效益的下降。经济效益主要涉及目前和局部利益,而环境效益则关系到宏观与长远利益。现代绿色物流的出现,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绿色物流以经济学的一般原理为指导,以生态学为基础,对物流的经济行为、经济关系和规律与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研究,以谋求在生态平衡、经济合理、技术先进条件下的生态与环境的最佳结合以及协调发展。(三)生态伦理学理论生态伦理学迫使人们对物流过程中造成的环境问题进行深刻的反思,从而产生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义务感。为了人类自身更健康和安全地生存与发展,为了千秋万代的切身利益,人类应自觉维护生态平衡。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不可推卸的责任,也是人类对自然应尽的权利与义务。绿色物流正是从生态伦理学中得到了道义上的支持。二、如何实施绿色物流管理绿色物流管理作为当今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改善具有重要的意义,无论政府有关部门还是企业界,都应强化物流管理,共同构筑绿色物流发展的框架。(一)政府的绿色物流管理措施1 对发生源的管理:主要是对物流过程中产生环境问题的来源进行管理。由于物流活动的日益增加以及配送服务的发展,引起在途运输的车辆增加,必然导致大汽污染加重。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对发生源进行控制:制定相应的环境法规,对废气排放量及车种进行限制;采取措施促进使用符合限制条件的车辆;普及使用低公害车辆;对车辆产生的噪音进行限制。我国自90年代末开始不断强化对污染源的控制,如北京市为治理大气污染发布两阶段治理目标,不仅对新生产的车辆制定了严格的排污标准,而且对在用车辆进行治理改造,在鼓励提高更新车辆的同时,采取限制行驶路线、增加车辆检测频次、按排污量收取排污费等措施,经过治理的车辆,污染物排放量大为降低。2 对交通量的管理:发挥政府的指导作用,推动企业从自用车运输向营业用货车运输转化;促进企业选择合理的运输方式,发展共同配送;政府统筹物流中心的建设;建设现代化的物流管理信息网络等,从而最终实现物流效益化,特别是要提高中小企业的物流效率。通过这些措施来减少货流,有效地消除交错运输,缓解交通拥挤状况,提高货物运输效率。3 对交通流的管理:政府投入相应的资金,建立都市中心部环状道路,制定有关道路停车管理规定;采取措施实现交通管制系统的现代化;开展道路与铁路的立体交叉发展。以减少交通堵塞,提高配送的效率,达到环保的目的。推进绿色物流除了加强政府管理外,还应重视民间绿色物流的倡导,加强企业的绿色经营意识,发挥企业在环境保护方面的作用,从而形成一种自律型的物流管理体系。(二)企业绿色物流管理措施1 绿色运输管理(1)开展共同配送:共同配送(Jointdistribu tion)指由多个企业联合组织实施的配送活动。几个中小型配送中心联合起来,分工合作对某一地区客户进行配送,它主要是指对某一地区的客户所需要物品数量较少而使用车辆不满载、配送车辆利用率不高等情况。共同配送可以分为以货主为主体的共同配送和以物流企业为主体的共同配送两种类型。从货主的角度来说,通过共同配送可以提高物流效率。如中小批发者,如果各自配送难以满足零售商多批次、小批量的配送要求。而采取共同配送,送货者可以实现少量配送,收货方可以进行统一验货,从而达到提高物流服务水平的目的;从物流企业角度来说,特别是一些中小物流企业,由于受资金、人才、管理等方面制约,运量少、效率低、使用车辆多、独自承揽业务,在物流合理化及效率上受限制。如果彼此合作,采用共同配送,则筹集资金、大宗货物,通过信息网络提高车辆使用率等问题均可得到较好的解决。因此,共同配送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人员、物资、资金、时间等资源的利用效率,取得最大化的经济效益。同时,可以去除多余的交错运输,并取得缓解交通,保护环境等社会效益。(2)采取复合一贯制运输方式:复合一贯制运输(Combinedtransportation)是指吸取铁路、汽车、船舶、飞机等基本运输方式的长处,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实行多环节、多区段、多运输工具相互衔接进行商品运输的一种方式。这种运输方式以集装箱作为连结各种工具的通用媒介,起到促进复合直达运输的作用。为此,要求装载工具及包装尺寸都要做到标准化。由于全程采用集装箱等包装形式,可以减少包装支出,降低运输过程中的货损、货差。复合一贯制运输方式的优势还表现在:它克服了单个运输方式固有的缺陷,从而在整体上保证了运输过程的最优化和效率化;另一方面,从物流渠道看,它有效地解决了由于地理、气候、基础设施建设等各种市场环境差异造成的商品在产销空间、时间上的分离,促进了产销之间紧密结合以及企业生产经营的有效运转。(3)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第三方物流(Thirdpartylogistics)是由供方与需方以外的物流企业提供物流服务的业务方式。发展第三方物流,由这些专门从事物流业务的企业为供方或需方提供物流服务,可以从更高的角度、更广泛地考虑物流合理化问题,简化配送环节,进行合理运输,有利于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对物流资源进行合理利用和配置,可以避免自有物流带来的资金占用、运输效率低、配送环节繁琐、企业负担加重、城市污染加剧等问题。当一些大城市的车辆配送大为饱和时,专业物流企业的出现使得在大城市的运输车量减少,从而缓解了物流对城市环境污染的压力。除此之外,企业对各种运输工具还应采用节约资源,减少污染和环境的原料作动力,如使用液化气、太阳能作为城市运输工具的动力;或响应政府的号召,加快运输工具的更新换代。2 绿色包装管理绿色包装是指采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包装。绿色包装的途径主要有:促进生产部门采用尽量简化的、以及由可降解材料制成的包装;在流通过程中,应采取措施实现包装的合理化与现代化:(1)包装模数化:确定包装基础尺寸的标准,即包装模数化。包装模数标准确定以后,各种进入流通领域的产品便需要按模数规定的尺寸包装。模数化包装利于小包装的集合,利用集装箱及托盘装箱、装盘。包装模数如能和仓库设施、运输设施尺寸模数统一化,也利于运输和保管,从而实现物流系统的合理化。(2)包装的大型化和集装化:有利于物流系统在装卸、搬迁、保管、运输等过程的机械化,加快这些环节的作业速度,有利于减少单位包装,节约包装材料和包装费用,有利于保护货体。如采用集装箱、集装袋、托盘等集装方式。(3)包装多次、反复使用和废弃包装的处理:采用通用包装,不用专门安排回返使用;采用周转包装,可多次反复使用,如饮料、啤酒瓶等;梯级利用,一次使用后的包装物,用毕转化作它用或简单处理后转作它用;对废弃包装物经再生处理,转化为其他用途或制作新材料。(4)开发新的包装材料和包装器具:发展趋势是,包装物的高功能化,用较少的材料实现多种包装功能。3 绿色流通加工流通加工(Distributionprocessing)指物品在从生产地到使用地过程中,根据需要施加包装、分割、计量、分拣、组装、价格贴付、标签贴付、商品检验等简单作业的总称。流通加工具有较强的生产性,也是流通部门对环境保护可以大有作为的领域。绿色流通加工主要包括两个方面措施:一是变消费者加工为专业集中加工,以规模作业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如饮食服务业对食品进行集中加工,以减少家庭分散烹调所带来的能源和空气污染;二是集中处理消费品加工中产生的边角废料,以减少消费者分散加工所造成的废弃物的污染,如流通部门对蔬菜集中加工,可减少居民分散加工垃圾丢放及相应的环境治理问题。4 废弃物物流的管理从环境的角度看,今后大量生产、大量消费的结果必然导致大量废弃物的产生,尽管已经采取了许多措施加速废弃物的处理并控制废弃物物流,但从总体上看,大量废弃物的出现仍然对社会产生了严重的消极影响,导致废弃物处理的困难,而且会引发社会资源的枯竭以及自然资源的恶化。因此,21世纪的物流活动必须有利于有效利用资源和维护地球环境。废弃物物流(Wastemateriallogistics)指将经济活动中失去原有的使用价值的物品,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收集、分类、加工、包装、搬运、储存,并分送到专门处理场所时形成的物品实体流动。废弃物物流的作用是,无视对象物的价值或对象物没有再利用价值,仅从环境保护出发,将其焚化化学处理或运到特定地点堆放、掩埋。降低废弃物物流,需要实现资源的再使用(回收处理后再使用)、再利用(处理后转化为新的原材料使用),为此应建立一个包括生产、流通、消费的废弃物回收利用系统。要达到上述目标,企业就不能只考虑自身的物流效率化,而是需要从整个产供销供应链的视野来组织物流,而且随着这种供应链管理的进一步发展还必须考虑废弃物的循环物流。即管理型物流追求与交易对手共同实现效益化;供应链型物流追求从生产到消费流通全体的效益化;循环型物流应追求从生产到废弃物全过程效率化,这是21世纪绿色物流管理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参考文献][1]宋华,胡左浩。现代物流与供应链管理[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2]张铎,周建勤。电子商务物流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3]刘志学。现代物流手册[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1.[4]林敬松,钟唯希。对发展绿色物流的思考[J].物流,2002,(8).[5]王之泰。现代物流学[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1995.
经济的发展、环境的恶化使物流企业认识到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就必须绿色物流管理。下面是我整理的绿色物流管理论文,希望你能从中得到感悟!
试论绿色物流战略
摘要:可以说是资源的短缺和对环境问题的普遍关注促使了绿色物流的产生。 (一)绿色物流管理的社会价值绿色物流表现为一种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理念。
关键词:绿色物流,绿色物流管理,战略价值
随着环境资源恶化程度的加深,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威胁越大,因此人们对环境的利用和环境的保护越来越重视,现代物流的发展必须优先考虑环境问题,需要从环境角度对物流体系进行改进,即需要形成一个环境共生型的物流管理系统。论文参考网。
一、企业物流与环境保护
人类对环境的普遍关注可以追溯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当时在全球范围出现了严重的原材料短缺,这种短缺情况迫使人们再用和回收产品。之后随着人们对经济活动对环境负面影响的认识,提出构建环境共生型物流系统以最大可能地减少物流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可以说是资源的短缺和对环境问题的普遍关注促使了绿色物流的产生。近年来,许多原因使得现代企业物流中的环境行为日益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加速了企业绿色物流的兴起。
首先,政府对环境行为的管制越来越严格,对环境污染者的惩罚越来越严厉。如美国1990年颁布空气洁净法令(The Clean Air Act),对排放破坏臭氧层的有害物质和气体的厂商课以重罚。又如,1997年许多国家在日本城市京都缔结《京都议定书》,议定书规定38个工业国在 2010年的这类气体排放总量,必须比1990年的减少5.2%。。其宗旨就是减少温室效应气体的排放量,改善全球环境,造福人类。由此可见对环境行为进行管制已经成为全世界的共识。
其次,许多原材料、特别是矿产等不可再生资源的短缺迫使厂商一方面增加投入以加大对产品的回收利用的范围和深度;另一方面提高物流中各个环节的环保技术含量,以最少的自然资源创造最大的产出。
再次,随着公众对生活环境要求的提高,反对和阻止设立垃圾堆场的事件日益增多,政府设立垃圾堆场的数量也呈迅速递减态势。这也使得企业寻求环境共生型的企业发展模式。
以上方面使得忽视环境保护的企业的经济成本和社会成本大大增加,这也正是企业大力推进绿色物流的动因。
二、绿色物流的产生与内涵
我国2001年版的《国家标准物流术语》对绿色物流的定义是:“在物流过程中抑制物流对环境造成危害的同时,实现对物流环境的净化,使物流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一)绿色物流的最终目标是保持经济可持续性发展,而实现该目标的准则是经济利益、社会利益、环境利益的统一。物流活动主要是为了实现企业的盈利,满足顾客需求,扩大市场占有率,这些目标最终均是为了实现某一主体的经济利益。而绿色物流在上述经济利益之外,还追求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社会目标。尽管从宏观角度和长远利益看,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与经济利益的目标是一致的,但在某一特定时期对某一特定的经济主体而言,却可能是矛盾的。论文参考网。按照绿色物流的最终目标,企业无论在战略管理还是在战术管理中,都要从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这个基本原则出发,在创造商品的空间效益和时间效益,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同时,注重按生态环境的要求,保护自然生态平衡和保护自然资源,为子孙后代留下生存和发展的权利。
(二)绿色物流的行为主体不仅包括专业物流企业。还包括供应链上的制造、分销企业及各级政。绿色物流战略是连接绿色制造和绿色消费的纽带,也是使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战略武器。专业物流企业是运输、包装、仓储等物流作业绿色化的主体。同时作为供应链上的制造企业,也应设计、制造绿色产品,与供应链上的其他企业、顾客协同,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目标出发,制定绿色供应链策略,做到绿色生产、绿色物流、绿色消费。此外,政府在制定国家物流总体发展规划、法规、政策上,鼓励发展绿色物流。例如对绿色物流企业进行低息贷款支持、一定的税收减免等。
三、绿色物流管理的战略价值
绿色物流战略不仅对环境保护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还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一)绿色物流管理的社会价值绿色物流表现为一种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理念。因此,实施绿色物流管理是一项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措施。对于企业而言,实施绿色物流管理战略,将给企业带来明显的社会价值,包括良好的企业形象、企业信誉、企业责任等,赢得公众信任。
同时,实施绿色物流管理的企业更容易获得环境标准认证,如IS014000环境管理体系,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得优势。
(二)绿色物流管理的经济价值
生态系统是具有经济价值的,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之间存在一种固有的平衡。论文参考网。严格的环境标准一方面将迫使企业选择更加环保的物流方式;另一方面也将迫使企业更加有效的利用资源,从而降低成本,增强竞争能力。因此,我们不能只看到解决环境问题需要实际成本的一面,还应认识到环境方面的改善会给企业带来更多的经济机遇和参与国际竞争的机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四、绿色物流的实施思考
(一)树立绿色物流观念
许多专家认为,21世纪是绿色世纪。据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统计,2000年世界绿色消费总量已达到3000亿美元,以后还会大幅度增长。
绿色经济要求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节约型社会为基本国策,开展全社会的绿色环保、节约资源教育,为实施绿色物流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绿色经济要求物流企业在经营决策时综合考虑人们的短期利益和长远利益、企业利益和社会利益,并以此观念,策划绿色物流活动。企业经营者要改变“环保不经济、绿色要花费”的观念,把绿色物流作为世界全方位绿色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确认和面向绿色物流的未来。
(二)推行绿色物流经营
物流企业要从保护环境的角度制定其绿色经营管理策略,以推动绿色物流进一步发展。1、选择绿色运输。宏观上,在政府的合理布局下,做好各种运输方式相互衔接,发挥组合效率和整体优势,形成高效、安全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微观上,通过有效利用车辆,降低车辆运行,提高配送效率。2、提倡绿色包装。绿色包装要醒目环保,还要符合4R要求,即少耗材(Reduction)、可利用(Reuse)、可回收(Reclaim)、可再循环(Recycle)。3、开展绿色流通加工。由分散加工转向专业集中加工,以规模作业方式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集中处理流通加工中产生的边角废料,减少废弃物污染等。
(三)开发绿色物流技术
绿色物流的关键所在,不仅依赖绿色物流观念的树立、绿色物流经营的推行,更离不开绿色物流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没有先进绿色物流技术的发展,就没有绿色物流的立身之地。而我们的物流技术与绿色要求有较大的差距,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开发新型能源、新型材料、新型物流信息技术等绿色物流技术,加快物流技术创新。
(四)制定绿色物流法规、政策
在我国,关于绿色物流的法律法规还很不健全,企业目光只是盯着常规物流这一块,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来驱使企业实施绿色物流。为此,政府要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理念出发,严格实施《环境保护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以及噪音污染防治条例等现有法律法规,并加强绿色物流相关法规的制定,如通过立法控制物流污染发生源、限制交通量、控制交通流。
参考文献:
[1] (美)鲍尔索史斯,克劳斯.物流管理一供应链过程的一体化[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
[2]王长琼.绿色物流的内涵、特征及其战略价值研究.中国流通经济,2004(3).
[3]单宝.解读绿色物流[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4(6)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绿色物流管理论文
绿色管理即环保、节能。1、工程方面:如何节水节电。比如:工程部经理积极学习最先进的节约水电方法,运用到酒店中。2、餐饮方面:如何减少浪费,如何处理食物垃圾。比如:备菜要科学。3、客房方面:如何减少一次性用品的使用。比如:提醒客人把要洗的放垃圾篓,不洗的继续使用。4、员工方面:加强教育环保节约意识。第一章 绪论第二章 绿色饭店理论概述一、绿色酒店概念二、绿色酒店的特征(一)绿色酒店的发展要符合节约能源和资源(二)绿色酒店的用品要利于环境及生态保护(三)绿色酒店使用的能源要符合国家节能降耗要求(四)树立环保意识,优化人类居住环境三、绿色酒店兴起的原因(一)全球环境日益恶化,能源短缺,人类的生活环境受到威胁(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人们自身环保意识的提高(三)二战以后,各方面条件的成熟第三章 我国绿色酒店发展的现状一、我国绿色酒店发展取得的成效二、我国绿色酒店发展存在的问题(一)思想观念滞后(二)经济技术水平低(三)政府监管不到位第四章 加快我国建设绿色饭店的对策一、实施可持续发展,进行绿色营销策略二、引导消费者绿色消费,树立正确的绿色观念三、采用绿色新技术,节能减排四、推出绿色产品,提供绿色服务内容摘要:绿色物流在我国刚刚兴起,人们对它的认识还非常有限,在体制政策、基础设施、信息标准、人才培养等方面还存在着许多发展障碍。本文分析了阻碍我国绿色物流发展的各种障碍,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关键词:绿色物流 发展障碍 发展对策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加之一直以来对环境问题的忽略,人为地破坏了生态环境的自然平衡,使得人与自然的矛盾也日益恶化。我们已经没有足够的资源来支撑高消耗、高污染的经济增长方式,因此必须强化全民的资源环境危机意识,发展循环经济以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同时应发展清洁生产以降低生产过程中的污染成本以及发展绿色消费以减少消费过程对生态的破坏,发展绿色物流以减少商品流动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对资源的消耗。唯有如此,才能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向生态工业文明的跨越,培育出人与自然、人与人双重和谐的生态文明。目前,绿色生产与绿色消费已经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而绿色物流作为绿色供应链的重要环节在我国刚刚萌芽,还未引起社会的足够重视,其理论与实践都尚处于摸索阶段。绿色物流,是指以降低对环境的污染、减少资源消耗为目标,利用先进物流技术规划和实施运输、仓储、装卸、流通加工、配送、包装等物流活动。绿色物流是建立在现代物流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上,是物流操作和管理全程的绿色化。绿色物流的目标不仅仅是为了实现经济主体的盈利、满足顾客需求、扩大市场占有率等经济利益,它还追求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目标。绿色物流的内容集约资源。这是绿色物流最本质的内容,也是发展物流的主要指导思想之一。通过整合现有资源,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资源消耗和浪费。绿色运输。运输过程中的燃油消耗和尾气排放,是物流活动造成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绿色运输是指以节约能源、减少废气排放为特征的运输。其实施途径主要包括:合理选择运输工具和运输路线,克服迂回运输和重复运输,以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改进内燃机技术和使用清洁燃料,以提高能效;防止运输过程中的泄漏,以免对局部地区造成严重的环境危害。绿色仓储。绿色仓储要求仓库布局合理,以节约运输成本。布局过于密集会增加运输的次数,从而增加资源消耗;布局过于松散,则会降低运输的效率,增加空载率。仓库建设还应进行相应的环境影响评价,充分考虑对所在地的环境影响。绿色包装。绿色包装是指采用节约资源、降低废弃物排放为目的的包装方式,包括包装材料的绿色化、包装方式的绿色化、包装作业过程的绿色化三个方面。实施绿色包装的途径主要有:使用环保材料、提高材质利用率、设计折叠式包装以减少空载率、建立包装回用制度等。绿色流通加工。绿色流通加工是出于环保考虑的无污染的流通加工方式及相关政策措施的总和。实施途径主要分两个方面:一方面变消费者分散加工为专业集中加工,以规模作业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减少环境污染。另一方面是集中处理流通加工中产生的废料,与废弃物物流顺畅对接,降低废弃物污染及废弃物物流过程中的污染。绿色信息搜集和管理。物流不仅包括商品空间的转移,也包括相关信息的搜集、整理、储存和利用。绿色信息的搜集和管理是企业实施绿色物流战略的依据,通过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搜集、整理、储存各种绿色信息,并及时运用到物流管理中,促进物流的进一步绿色化。我国绿色物流发展的主要障碍思想认识障碍全社会绿色物流理念淡薄,绿色物流的思想还没确立;各级政府对其重视程度远远不够;企业片面追求局部效应和短期经济效益,忽视物流活动对环境的负面效应。体制政策障碍我国物流业传统的条块分割管理体制、多头管理、分段管理体制,造成物流各部门之间缺少有效的协调,物流体系内在联系被人为分割,严重制约物流体系的整体统筹与规划,影响各种物流服务的协调发展,妨碍物流社会化、集约化进程,导致物流资源的严重浪费。绿色物流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引导与支持,目前我国在绿色物流产业政策方面还缺少相应的扶持政策,各种法律法规也有待完善。基础设施障碍近几年来,尽管我国物流基础设施已有较大的改善,但与我国经济以及物流产业的发展要求相比,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这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我国物流效率的提高,不利于绿色物流快速健康发展。主要表现在:首先,我国交通运输基础设施总体规模仍然偏小,按国土面积和人均数量计算的运输网络密度,美国为6869.3公里/万平方公里和253.59公里/万人,德国为14680.4和65.94,我国仅为1344.48和10.43,远远落后于欧美发达国家。其次,缺乏能够有效连接不同运输方式的大型综合货运枢纽、服务于区域经济或城市的物流基地、物流中心等现代化物流设施,严重影响物流集散和运输效率的提高。第三,物流设施结构不尽合理,不能充分发挥现有物流设施的效率。技术障碍我国物流信息管理水平和技术手段比较落后,先进物流信息技术开发应用滞后,缺乏必要的公共物流信息平台。订单管理、货物跟踪、库存查询等物流信息功能较弱,制约了物流运行效率和服务质量的提高。不同物流部门之间技术、设备、信息标准不统一,非标准化行为相当普遍,尤其在包装、运输、装卸等一些流通环节缺乏统一的标准,造成物流成本上升,资源浪费,不利于参与国际竞争。人才障碍随着我国现代物流产业的蓬勃发展,对物流人才的需求也急剧增加,物流人才的严重匮乏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现代绿色物流业发展的瓶颈,物流专业人才也被列为我国12类紧缺人才之一。当前我国现有的物流从业人员整体素质还比较低,缺乏既懂管理又懂技术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物流学历教育与培训认证工作滞后;物流师资力量薄,教育手段落后,严重制约绿色物流的快速发展。发展我国绿色物流的建议树立绿色物流全新运作理念政府要加强宣传环保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唤醒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的危机意识,为绿色物流的实施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引导工商企业打破其物流活动主要依靠企业内部的自我服务来完成的经营组织模式,鼓励企业实行物流外包,开展第三方物流,以提高物流资源的使用效率。物流企业要打破“环保不经济、绿色等于消费”的传统观念,应着眼于企业和社会的长远利益,树立集体协作、节约环保的团队精神,将节约资源、减少废物、避免污染等目标作为企业的长远发展目标。制定规范的现代绿色物流产业发展政策现代绿色物流业是一个新兴的复合型产业,涉及运输、仓储、装卸、货代、联运、加工、整理、配送、信息、环保等行业,政策上关联交通部、铁道部、民航总局、商务部、信息产业部、海关、环保、工商、税务等许多部门。为避免政出多门,确保政府部门间政策的协调一致,我们应该建立必要的政府部门协调机制,设立统管物流的主管部门。其主要职能是提出现代物流发展政策、协调全国和地区物流发展规划、研究解决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组织推动现代物流业发展等。绿色物流的发展离不开强有力的政策保障,因此,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来有效地规范、监督和激励物流企业的行为。通过环境立法、排污收费制度、许可证制度和建立绿色物流标准来约束、干预物流活动的外部不经济性;通过制定绿色补贴政策、税收扶持政策、贷款优惠政策等激励政策激励和引导物流主体的行为,促进绿色物流健康发展。加快绿色物流公共基础设施规划与建设首先要重视现有物流基础设施的利用和改造,通过对其规模、布局、功能进行科学的整合,提高现有设施的使用效率,发挥现有设施的综合效能。其次要加强新建物流基础设施的宏观协调和功能整合。应从整体战略的高度协调物流相关规划,理顺各种规划的关系,使物流规划、不同运输方式的场站建设规划、工业及商贸流通行业的仓储设施规划能够有机衔接和配合,防止重复建设,避免土地资源的浪费。第三,要继续扩大交通基础设施投资规模,加大公路、铁路、水运、航空、管道和城市配送等设施的建设力度。对基础性、公益性设施,政府要增加投入,对经营性设施应按照市场经济规律,扩大投融资渠道,鼓励企业经营。第四,要注重加强各种运输方式的衔接,加快完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大力发展多式联运。促进物流信息系统发展和标准化体系建设完善的物流信息系统是发展绿色物流的重要基础,有助于提高物流资源的利用率和经济性。首先,政府应引导企业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包括全面质量管理(TQM)、电子数据交换(EDI)、射频技术(RF)、全球定位系统(GPS)、企业资源计划(ERP)等技术,全面提高企业信息管理水平。其次,政府应大力支持建设公共网络信息平台,加快构筑全国和区域性物流网络,实现不同物流部门、物流企业的资源共享、数据共用、信息互通,为物流信息交流的畅通和高效创造条件。物流标准化是资源整合的重要基础工作。针对我国当前物流标准化存在的问题和国际物流标准化的发展方向,政府应加强对物流标准化工作的重视,一方面要在物流术语、计量标准、技术标准、数据传输标准、物流运作模式与管理标准等方面做好基础工作。另一方面要加强标准化的组织协调工作。在对各种与物流活动相关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全面梳理现行标准,对已经落后于物流发展需要的标准应予淘汰,并代之以新型标准;对部分不符合实际需要的标准进行修订完善;对尚缺的标准应抓紧制订,以使各种相关的技术标准协调一致,与国际标准接轨。重视物流人才培养和科研工作绿色物流属于新生事物,政府应大力支持和引导绿色物流科研工作,一方面要积极支持绿色物流基础理论和技术的研究。另一方面要加强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良性循环,加强应用性物流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在物流人才培养方面,多层次、多样化物流教育体系是保证物流产业形成合理人才结构、提高物流管理水平的决定性因素。首先,政府应鼓励高等院校开设现代物流专业课程,包括与绿色物流相关的环境科学,开展本科、硕士、博士等多层次学历教育,为现代绿色物流培养高级管理人才和专业人才。其次是加快推进职业资格培训认证工作。由于我国学历教育刚刚起步,人才培养需要一个过程,总量规模有一定的限制,仅靠院校培养的人才远远不能满足当前的需要,这就要求必须加速开展物流职业培训和资格认证工作。通过对在职人员的培训与认证,从根本上提升我国物流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与管理水平,满足国内市场对各类物流人才的需求。第三,优化物流教育师资力量,提高物流教育质量。一方面要不断充实物流师资队伍,大力引进海外物流人才,另一方面要加大物流师资培训力度,通过选派优秀教师出国深造,学习国外先进理论与实践经验;通过邀请国内外专家开展学术讲座和短期培训,拓展教师知识面,提高物流专业师资水平。参考文献:1.濮小金,司志刚.现代物流[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2.夏春玉,李健生.绿色物流[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53.王长琼.绿色物流[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4.金勇,谭欣.发展我国绿色物流的对策研究[J].新疆社科论坛,2004,(5)本文转载自 http://www.66view.com[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环境恶化程度加深,作为经济活动的一部分,物流活动同样面临环境问题,需要从环境的角度对物流体系进行改进,形成绿色物流管理系统,就是21世纪的新的物流管理趋势。本文分析了绿色物流的三大理论基础,并从政府和企业的角度提出实施绿色物流管理的诸项措施。[关键词]绿色物流;绿色运输;绿色包装;绿色流通加工绿色物流(Environmental logistics)是指在物流过程中抑制物流对环境造成危害的同时,实现对物流环境的净化,使物流资源得到最充分利用。随着环境资源恶化程度的加深,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威胁越大,因此人们对环境的利用和环境的保护越来越重视,现代物流的发展必须优先考虑环境问题,需要从环境角度对物流体系进行改进,即需要形成一个环境共生型的物流管理系统。这种物流管理系统建立在维护全球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基础上,改变原来发展与物流、消费生活与物流的单向作用关系,在抑制物流对环境造成危害的同时,形成一种能促进经济与消费健康发展的物流系统,即向绿色物流转变。因此,现代绿色物流管理强调了全局和长远的利益,强调全方位对环境的关注,体现了企业绿色形象,是一种新的物流管理趋势。一、绿色物流理论基础(一)可持续发展理论可持续发展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过程构成威胁。1987年国际环境与开发委员会发表的《我们共有的未来》的研究报告提出,当代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必须有利于下一代环境的维护及其资源的持续利用,因此,为了实现长期、持续发展,就必须采取各种措施来维护我们的自然环境。这种经济上的可持续发展政策同样适用于物流管理活动。由于物流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消耗能源和资源,产生环境污染,因而为了实现长期、持续发展,必须采取各种措施来维护自然环境。现代绿色物流管理正是依据可持续发展理论,形成了物流与环境之间相辅相成的推动和制约关系,进而促进了现代物流的发展,达到环境与物流的共生。(二)生态经济学理论生态经济学是研究再生产过程中,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之间的物质循环,能量转化和价值增值规律及其应用的科学。物流是社会再生产过程的重要环节,它既包括物质循环利用、能量转化,又有价值转化与价值实现。因此,物流涉及经济与生态环境两大系统,理所当然地架起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之间联系的桥梁。而传统的物流管理没有处理好二者的关系,过多地强调了经济效益,而忽视了环境效益,导致了社会整体效益的下降。经济效益主要涉及目前和局部利益,而环境效益则关系到宏观与长远利益。现代绿色物流的出现,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绿色物流以经济学的一般原理为指导,以生态学为基础,对物流的经济行为、经济关系和规律与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研究,以谋求在生态平衡、经济合理、技术先进条件下的生态与环境的最佳结合以及协调发展。(三)生态伦理学理论生态伦理学迫使人们对物流过程中造成的环境问题进行深刻的反思,从而产生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义务感。为了人类自身更健康和安全地生存与发展,为了千秋万代的切身利益,人类应自觉维护生态平衡。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不可推卸的责任,也是人类对自然应尽的权利与义务。绿色物流正是从生态伦理学中得到了道义上的支持。二、如何实施绿色物流管理绿色物流管理作为当今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改善具有重要的意义,无论政府有关部门还是企业界,都应强化物流管理,共同构筑绿色物流发展的框架。(一)政府的绿色物流管理措施1 对发生源的管理:主要是对物流过程中产生环境问题的来源进行管理。由于物流活动的日益增加以及配送服务的发展,引起在途运输的车辆增加,必然导致大汽污染加重。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对发生源进行控制:制定相应的环境法规,对废气排放量及车种进行限制;采取措施促进使用符合限制条件的车辆;普及使用低公害车辆;对车辆产生的噪音进行限制。我国自90年代末开始不断强化对污染源的控制,如北京市为治理大气污染发布两阶段治理目标,不仅对新生产的车辆制定了严格的排污标准,而且对在用车辆进行治理改造,在鼓励提高更新车辆的同时,采取限制行驶路线、增加车辆检测频次、按排污量收取排污费等措施,经过治理的车辆,污染物排放量大为降低。2 对交通量的管理:发挥政府的指导作用,推动企业从自用车运输向营业用货车运输转化;促进企业选择合理的运输方式,发展共同配送;政府统筹物流中心的建设;建设现代化的物流管理信息网络等,从而最终实现物流效益化,特别是要提高中小企业的物流效率。通过这些措施来减少货流,有效地消除交错运输,缓解交通拥挤状况,提高货物运输效率。3 对交通流的管理:政府投入相应的资金,建立都市中心部环状道路,制定有关道路停车管理规定;采取措施实现交通管制系统的现代化;开展道路与铁路的立体交叉发展。以减少交通堵塞,提高配送的效率,达到环保的目的。推进绿色物流除了加强政府管理外,还应重视民间绿色物流的倡导,加强企业的绿色经营意识,发挥企业在环境保护方面的作用,从而形成一种自律型的物流管理体系。(二)企业绿色物流管理措施1 绿色运输管理(1)开展共同配送:共同配送(Jointdistribu tion)指由多个企业联合组织实施的配送活动。几个中小型配送中心联合起来,分工合作对某一地区客户进行配送,它主要是指对某一地区的客户所需要物品数量较少而使用车辆不满载、配送车辆利用率不高等情况。共同配送可以分为以货主为主体的共同配送和以物流企业为主体的共同配送两种类型。从货主的角度来说,通过共同配送可以提高物流效率。如中小批发者,如果各自配送难以满足零售商多批次、小批量的配送要求。而采取共同配送,送货者可以实现少量配送,收货方可以进行统一验货,从而达到提高物流服务水平的目的;从物流企业角度来说,特别是一些中小物流企业,由于受资金、人才、管理等方面制约,运量少、效率低、使用车辆多、独自承揽业务,在物流合理化及效率上受限制。如果彼此合作,采用共同配送,则筹集资金、大宗货物,通过信息网络提高车辆使用率等问题均可得到较好的解决。因此,共同配送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人员、物资、资金、时间等资源的利用效率,取得最大化的经济效益。同时,可以去除多余的交错运输,并取得缓解交通,保护环境等社会效益。(2)采取复合一贯制运输方式:复合一贯制运输(Combinedtransportation)是指吸取铁路、汽车、船舶、飞机等基本运输方式的长处,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实行多环节、多区段、多运输工具相互衔接进行商品运输的一种方式。这种运输方式以集装箱作为连结各种工具的通用媒介,起到促进复合直达运输的作用。为此,要求装载工具及包装尺寸都要做到标准化。由于全程采用集装箱等包装形式,可以减少包装支出,降低运输过程中的货损、货差。复合一贯制运输方式的优势还表现在:它克服了单个运输方式固有的缺陷,从而在整体上保证了运输过程的最优化和效率化;另一方面,从物流渠道看,它有效地解决了由于地理、气候、基础设施建设等各种市场环境差异造成的商品在产销空间、时间上的分离,促进了产销之间紧密结合以及企业生产经营的有效运转。(3)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第三方物流(Thirdpartylogistics)是由供方与需方以外的物流企业提供物流服务的业务方式。发展第三方物流,由这些专门从事物流业务的企业为供方或需方提供物流服务,可以从更高的角度、更广泛地考虑物流合理化问题,简化配送环节,进行合理运输,有利于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对物流资源进行合理利用和配置,可以避免自有物流带来的资金占用、运输效率低、配送环节繁琐、企业负担加重、城市污染加剧等问题。当一些大城市的车辆配送大为饱和时,专业物流企业的出现使得在大城市的运输车量减少,从而缓解了物流对城市环境污染的压力。除此之外,企业对各种运输工具还应采用节约资源,减少污染和环境的原料作动力,如使用液化气、太阳能作为城市运输工具的动力;或响应政府的号召,加快运输工具的更新换代。2 绿色包装管理绿色包装是指采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包装。绿色包装的途径主要有:促进生产部门采用尽量简化的、以及由可降解材料制成的包装;在流通过程中,应采取措施实现包装的合理化与现代化:(1)包装模数化:确定包装基础尺寸的标准,即包装模数化。包装模数标准确定以后,各种进入流通领域的产品便需要按模数规定的尺寸包装。模数化包装利于小包装的集合,利用集装箱及托盘装箱、装盘。包装模数如能和仓库设施、运输设施尺寸模数统一化,也利于运输和保管,从而实现物流系统的合理化。(2)包装的大型化和集装化:有利于物流系统在装卸、搬迁、保管、运输等过程的机械化,加快这些环节的作业速度,有利于减少单位包装,节约包装材料和包装费用,有利于保护货体。如采用集装箱、集装袋、托盘等集装方式。(3)包装多次、反复使用和废弃包装的处理:采用通用包装,不用专门安排回返使用;采用周转包装,可多次反复使用,如饮料、啤酒瓶等;梯级利用,一次使用后的包装物,用毕转化作它用或简单处理后转作它用;对废弃包装物经再生处理,转化为其他用途或制作新材料。(4)开发新的包装材料和包装器具:发展趋势是,包装物的高功能化,用较少的材料实现多种包装功能。3 绿色流通加工流通加工(Distributionprocessing)指物品在从生产地到使用地过程中,根据需要施加包装、分割、计量、分拣、组装、价格贴付、标签贴付、商品检验等简单作业的总称。流通加工具有较强的生产性,也是流通部门对环境保护可以大有作为的领域。绿色流通加工主要包括两个方面措施:一是变消费者加工为专业集中加工,以规模作业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如饮食服务业对食品进行集中加工,以减少家庭分散烹调所带来的能源和空气污染;二是集中处理消费品加工中产生的边角废料,以减少消费者分散加工所造成的废弃物的污染,如流通部门对蔬菜集中加工,可减少居民分散加工垃圾丢放及相应的环境治理问题。4 废弃物物流的管理从环境的角度看,今后大量生产、大量消费的结果必然导致大量废弃物的产生,尽管已经采取了许多措施加速废弃物的处理并控制废弃物物流,但从总体上看,大量废弃物的出现仍然对社会产生了严重的消极影响,导致废弃物处理的困难,而且会引发社会资源的枯竭以及自然资源的恶化。因此,21世纪的物流活动必须有利于有效利用资源和维护地球环境。废弃物物流(Wastemateriallogistics)指将经济活动中失去原有的使用价值的物品,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收集、分类、加工、包装、搬运、储存,并分送到专门处理场所时形成的物品实体流动。废弃物物流的作用是,无视对象物的价值或对象物没有再利用价值,仅从环境保护出发,将其焚化化学处理或运到特定地点堆放、掩埋。降低废弃物物流,需要实现资源的再使用(回收处理后再使用)、再利用(处理后转化为新的原材料使用),为此应建立一个包括生产、流通、消费的废弃物回收利用系统。要达到上述目标,企业就不能只考虑自身的物流效率化,而是需要从整个产供销供应链的视野来组织物流,而且随着这种供应链管理的进一步发展还必须考虑废弃物的循环物流。即管理型物流追求与交易对手共同实现效益化;供应链型物流追求从生产到消费流通全体的效益化;循环型物流应追求从生产到废弃物全过程效率化,这是21世纪绿色物流管理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参考文献][1]宋华,胡左浩。现代物流与供应链管理[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2]张铎,周建勤。电子商务物流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3]刘志学。现代物流手册[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1.[4]林敬松,钟唯希。对发展绿色物流的思考[J].物流,2002,(8).[5]王之泰。现代物流学[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1995.
食品绿色供应链管理分析
安全度、增进福利以及实现与环境互容,既强调产业资源最优配置,重视食品安全,又包涵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下面由我为大家整理的食品绿色供应链管理分析,欢迎大家阅读浏览。
1 食品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内涵
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概念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关于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确切定义,目前理论界对此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表述,但总的观点是指在供应链管理的基础上,增加环境保护意识,把"无废无污"和"无任何不良成分"及"无任何副作用"贯穿于整个供应链中。充分考虑环境问题,强调供应商之间的数据共享,闭环运作,体现并行工程的思想,充分运用现代网络技术,是适应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需要的一种现代企业管理模式。
关于食品供应链, 专家学者对其进行了一些研究, 但有关食品绿色供应链的研究尚且较少。食品绿色供应链是一种在整个供应链中综合体现食品安全优质、节能降耗和环境友好的现代食品供应模式。覆盖食品原料生产、加工、储藏、运输和销售等环节,可实现食品"从田头到餐桌"的全程质量安全控制,保障食品安全优质供给,促进我国食品工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和可持续发展。
2 食品绿色供应链发展的制约因素
2.1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尽管我国的公路、铁路、内河航运和远洋运输航线建设速度和营运里程逐年增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由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长期欠账,目前全国布局合理、功能完善、方便快捷的道路交通运输网络尚未形成,专门用于食品运输的公路、铁路、航空及水上常年性运输通道更是无从谈起。尤其是内地的一些地区交通运输基础设施陈旧落后,建设规划不到位,资金投入不落实。还有不少地方的交通运输布局长期不合理,建设速度远远跟不上发展的.需要,致使食品绿色供应链物流阻塞时有发生,甚至使食品绿色供应链频繁出现断链现象。
2.2食品冷藏运输专用车辆投运率极其低下
从目前我国易腐保鲜食品的装卸搬运上看,无论是装船卸船,还是装车卸车,大多都是在露天作业,而不是按照ISO9001:2000质量标准或安全食品供应链标准ISO22000:2005等国际食品质量安全标准的要求,在冷库和保温场所操作,也无法达到HACCP的食品安全危害控制要求。此外,在我国现有的公路食品运输总量中,易腐保鲜食品的冷藏运输率大约只有20%左右,其余80%左右的果蔬、禽蛋、肉食、水产品大多是用普通箱式货车运输,甚至直接用普通卡车运输。由于我国食品运输采用公路冷藏运输的比例较低,因此食品损耗高、效率低问题一直没得到很好的解决,整个物流费用占食品零售价格的70% 多,远远高于"食品物流成本最高不能超过食品总成本的50%"的国际标准,极大地削弱了我国食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2.3港口冷藏设备和冷藏仓储设施严重不足
作为特殊商品的食品对防腐、保鲜、安全等有着较高的要求,因此,食品绿色供应链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冷冻冷藏链、保鲜链和食物安全链。但由于我国目前的港口冷藏设备和冷藏仓储基础设施严重不足且发展滞后,无法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冷冻冷藏食品供应链。现实中所谓的食品绿色供应链,充其量不过是一般商品供应链的简单延伸而已,根本无法适应食品安全呼声日益提高及食品贸易国际化的要求。一位国际食品冷藏物流供应链发展商曾不无感慨地坦承,由于在中国港口难以找到合适的冷库和其它专用食品仓储设备,他的公司在过去的20多年里不得不把冷冻食品中的85%运送到香港或一些东南亚港口,然后再把冷冻食品分期分批转运出口到中国大陆,只有15%的冷藏食品直接运到港口冷藏设备和冷藏仓储基础设施条件相对较好的上海,大连等港口。目前我国的食品冷冻冷藏供应链还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亟待迅速提升和不断完善。
2.4食品绿色供应链的现代化信息技术平台尚未形成
尽管我国食品行业近年来在制造过程机械化、仓储管理自动化以及产品品牌推广、物流配送和食品安全控制等方面已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时至今日,现代物流信息技术和设施在食品供应链物流中的应用仍很不充分,信息化水平较低,尤其是能反映物流现代化水平的物流信息技术和装备设施,如RFID、 GPS、GIS、EDI、CRM、VMI、QR、ECR、CPFR、SCOR等技术,以及农产品食品保鲜技术、低温制冷技术、冷链设计技术、智能化仓储和配送技术与装备等在食品供应链中的应用普及程度比较低,从而严重影响了我国食品绿色供应链的总体运作水平和运作效率,延缓了我国食品绿色供应链与国际接轨的程度和速度。由于食品绿色供应链的信息化水平低,致使食品绿色供应链上的信息阻塞,不够透明和畅通,供应链各环节时常脱钩,从而造成食品在运输途中发生无谓耽搁,大大增加了食品的安全风险。食品绿色供应链的高效运作离不开供应链上各成员单位的精诚合作,因此食品流通领域的核心竞争已发展到自动化技术、科学物流配送、人性化服务的供应链竞争,即以现代化、信息化为手段的提高周转率、加快市场响应速度、降低安全风险和严格成本控制的信息化大战。目前我国在引进和开发科学实用的食品绿色供应链信息管理软件方面还非常薄弱,无法为决策者监控食品绿色供应链的安全危害和关健控制点,及时解决供应链运作过程中的具体问题提供强有力的信息保障。
3 实施食品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措施
3.1增强供应商的环境治理
食品绿色供应过程对供应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依据制造商自身的资源与战略目的对评价目标加以调整,能充分反映制造商的战略意图。还要强调供应商与制造商在企业文化与运营理念上对环境维护的认同,这是完成供应链成员间战略伙伴关系构成的基础。农民和食品生产企业要树立绿色物流观念,在物流进程中不断搜集、整理、贮存各种绿色信息,并及时运用到物流中,促进物流的进一步绿色化。整合现有资源,构建食品绿色供应链。食品供应链包括从育苗到大田治理 、农畜产品加工、保鲜流通、市场销售、废弃物回收等流程。针对农民开展绿色农产品消费技术的培训,向他们传递绿色技术和信息,将先进的绿色物流科研成果及时运用到农业生产中,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
3.2建立健全供应链各节点企业利益分配机制与监督管理机制
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 由于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的采用, 以及科技创新投入的增加, 可能使企业短期内成本增加, 因此为保证绿色化企业的利益不受损, 并鼓励其它链中企业的绿色化发展, 需要建立合理的利润分配机制, 保证利润分配的合理性, 从而提高整个供应链的绿色环保程度。此外, 由于供应链中任何环节出现问题都会波及到整个供应链, 造成绿色供应链的断裂。因此, 为保证供应链的整体绩效和绿色化, 应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绿色绩效评价体系(经济绩效指标、环境绩效指标、社会绩效指标) , 供应链成员间相互帮扶、督促、监督, 坚决剔除不符合绿色化要求和供应链整体利益的企业。以上均需要核心企业发挥应有的重要作用。
3.3加强供应链成员间信息共享
信息共享的成员不仅要包括绿色供应链内的成员而且也应包括消费者。由于知识的有限性及时间的有限使得消费者不可能具备对其所消费食品进行有效地识别与鉴别。因此消费者应该成为绿色供应链内信息共享的重要成员。而且信息共享的内容不仅要包括库存信息方面的内容而且要包括其他知识与信息的共享,具体包括有关绿色技术相关信息的共享、绿色产品功能的信息等。还要注意的是信息共享的手段不仅要包括正式交流而且应该包括非正式交流的方式。
3.4全面加强政府监管与法制建设
依法深入开展综合治理,要坚持严字当头,针对重点品种、重点场所和薄弱环节,加大治理力度,保持严厉打击食品安全违法犯罪高压态势,依法追究犯罪分子刑事责任,并加大经济处罚力度,坚决铲除影响食品安全的毒瘤。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要分工明确,密切配合,相互衔接,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完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标准体系和技术支撑体系。增加投入,完善政策,狠抓基础工作和规范建设。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加快建立激励和约束机制,加强诚信体系建设,强化社会监督,推动企业改进食品安全管理。进一步完善食品安全监管综合协调机制,促进政府各部门、各环节监管措施有效衔接,堵塞监管漏洞。
4 结束语
食品产业现代化发展趋势要求食品企业加快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以保护环境,促进食品产业的可持续性发展。依据核心企业在供应链所处的位置,食品企业可以根据市场需求进行绿色产品设计与生产,并从产品和企业环境行为两个方面充分运用绿色环保思想,确保食品绿色供应链管理目标的实现。食品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时,要根据企业实际情况,选取适宜的绿色品牌战略;将环境绩效作为评估供应商的重要标准,培育绿色供应商;搞好供应链的生态设计,提高资源利用率;发展战略联盟组织,增强供应链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和应用能力、控制风险能力。本文对食品绿色供应链管理进行了初步的探析, 而食品绿色供应链的构建与实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许多问题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汤世强,施丽华等.供应链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2]刘召云,孙世民,王继勇. 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研究进展及趋势[J]. 商业研究,2009,(3).
[3]李晓英. 食品行业的绿色供应链管理研究[J].黑龙江对外经贸,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