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投稿知识库 > 阅读对教师成长的价值研究论文

阅读对教师成长的价值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阅读对教师成长的价值研究论文

语文阅读活动承载着语文学习的内容,不仅包含着语文知识的学习,而且还包含着各种情感的体验和学习。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语文阅读教育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语文阅读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是不可被忽视的,它不仅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所在,也对学生的理解和思维能力的提高有诸多帮助。针对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寻求相应的解决对策,能够让阅读教学在整个语文教学中发挥出来应有的价值和作用。

关键词:阅读教学;中小学语文;问题;对策

随着语文课程标准的实施,语文教学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法,新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层出不穷,但是有些却背离了阅读教学的总目标。在近几年来的语文教学改革和发展的过程中,我们付出了很多汗水,促进了教学水平整体的提高,但也出现了很多不如意的地方,阅读教学所具有的独特性并未被充分重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阅读教学应该“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1]但是在现实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目标并没有得到充分实现。本文试通过结合近年来中小学语文教学的现实状况,总结出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几个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一、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问题

1.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关系处理欠妥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包含内容较为丰富,涉及范围较为广泛,所以学习这门学科就应该正确对待不同内容所侧重的方面,充分意识到目标导向的重要性。一方面,很多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注重对于文章中个别词句的解释,偏重于词汇、语法、修辞等方面的探究,而不能够深入挖掘隐藏于整个文本背后的思想,不能让学生与文章思想产生心灵共鸣。学生完全致力于字词的辨析、语法手段和语法格式的辨别、语篇和句法形式的层次划分。这些项目类型本身的独有特点决定了处于初学阶段的学生在心智和趣味性上都不容易接受。另一方面,一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却仅侧重于对文本整体性和人文性的把握,仅仅沉醉于文章抒发的感情之中,而不对好词好句进行相应的辨析。这容易导致老师自我沉醉,而学生并不能够很好地理解文章的中心意义,进而在充分把握和体会文本上遇到更大的瓶颈。所以,对学生阅读审美性评价能力的培养是必要的,而对于文章语言风格、字词运用的方式等也应该有所了解,二者综合起来才能够真正达到合理性发展的目的。

2.阅读教学的方向性指导偏移

在教学的主要方面我们不应该只注重细节性的词句理解,而应该学习陶渊明“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从阅读文本的基本思路上出发,从整体上学会体会文章的思想和作者的写作态度及表达的感情,这应该是语文素养乃至文学素养所应该培养的目的所在。而我们现在的阅读训练和教学乃至整个评价体系中的主要导向也过于偏重对词句的理解,缺少从重复性阅读教学中对学生解读深层次文本能力的培养,缺乏发掘学生心智的意识。考试是整个教学的辅助性手段,主要的作用应该是甄别学生学业水平,考试题目应该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但很多时候我们把评价性考试作为教学的准绳,这是很大的问题。必须建立并推行目标性体系才能不让阅读教学举步维艰。考试题目并不能单纯地发挥相应的目标性和系统性指导作用。从本质上来讲,教学课文仅是为了给学生举例子,让学生从其内容表达的技巧中获得写作的启示,学习到表现自己思想内容的方法和技巧。然而,当前在阅读教学中,考试题目和考点解析成为了教师日常的教学重点,甚至很多教师对于阅读教学仅仅是考点式的梳理和单纯记忆性的知识训练,这就不能有效发挥整篇文章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身心发展的促进作用。

3.课堂形式过分倚重辅助性手段,舍本逐末

我们不否认科技带给我们的便利和奇迹,但是多媒体教学等辅助性教学设施的引进所产生的负面效果也是不容忽视的。在运用多媒体教学的过程中,一部分教师过多追求多媒体产生的视觉效果,只注重形式而忽略教学内容,教师仅仅能够在浅层面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却难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达到深层共鸣的效果。许多教师的课件都设计得色彩斑斓、形态万千,在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同时也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会让语文课堂变成课件的堆砌,让学生丧失了主观能动性。”[2]42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赏心悦目的课件上,而对老师的讲解启发却无动于衷,不能深刻理解并掌握课件上所展示的知识。大屏幕虽然可以把很多声音,画面,视频等引入课堂,增加课堂的丰富性,但是阅读教学作为人文性较强的领域,更应该通过阅读和语言上的修饰调动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联想想象。从这一点而言,多媒体又是局限的,难以和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产生的多种多样的想象相媲美。

二、改善语文阅读教学的对策

1.逐步确立阅读教学的引领作用,拓宽学生阅读思维发散的界域

在传统的中小学语文教学中,考试一直处于指导性的地位,阅读的直接目的就是为了在考试时能够做出最完美的答案。然而,考试的评价性作用并不能更不应完全决定整个阅读学习的体系目标,不能作为对学生语文思维导向的标杆性评价,而仅能对督促学习,提高积极性有一定作用。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不要把眼光局限在对于一篇课文的拆解和分析,更应该从整个语文教学的实质性作用出发,以课文为引导,从讲解和学习课内阅读的藩篱中突破出来。例如,在学习莫怀戚《散步》这篇课文中,可以让学生在阅读学习的过程中品尝到浓浓的亲情;通过阅读朱自清的《背影》能够从父亲的一举一动中察觉到父爱表达的方式。这是人性和生物个体永远无法磨灭的本性。学生从本真的角度散发出来的觉悟是语文教学中所不可忽视的重要领域。教师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就可以抓住这样的关键点发动学生阅读古今中外关于亲情的优秀作品。这样一来,通过阅读教学不仅能够让学生体会到阅读的价值,更能够让学生体会一篇篇关于情感、想象、推理等优秀的文学作品的人文价值。这样,阅读就不仅仅是让学生顺利地完成学科任务,而更能够促使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这不是考试能够得来的。

2.发挥阅读独特魅力吸引学生自主阅读

任何的学习动力都应该源于自身,而不是外在的压迫和推动,外来的压力所造成的影响是不能持久的主动性的学习和接受是语文学习中最重要的因素,教师的进解技巧和引导从本质上就是要保持兴趣的持久性。教师要能够抛砖引玉,从一点一滴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吸引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让其明白阅读的情感内涵,把阅读变成体验和享受。”[3]首先,应该让学生树立阅读学习的信心,让学生体会到阅读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通过阅读能够收获到很多意外惊喜,引起情感上的共鸣。其次,教学形式要多样。比如,可以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采用情景再现、分角色朗读等方式以更真实的画面感来加强学生对于文章的把握和对于中心思想的领会体悟。在学习一篇文章之前可以让学生通过自身的类似经历来告诉学生阅读是和生活密切相关,而不是千里之外的空中楼阁。

3.培养阅读习惯,提高阅读能力

阅读习惯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一种持久力,也是学习 程中保鲜知识的重要方式。从兴趣中可以寻找更多的阅读快乐,而从习惯中能够发现因量变引起质变而达到的阅读上乃至自身素养上的新水平。所有的阅读技巧和阅读积累都是在前人大量阅读的基础上完成的,学生和老师都应该首先具备经常阅读的习惯。这不仅是知识上的积累,更能对心灵和精神进行崇高的洗礼。比如,可以让学生朗读一些古诗词,体会古人对于生活的热情豪迈,品读诗人对人生的俊逸洒脱,回味从字行间飘洒出来的对国家人民的炽热情怀。当然必要的阅读技巧还是要掌握的,但阅读技巧是为阅读实践而服务的,不能单纯地讲解技巧而忘记技巧怎么才能落到实处,怎么才能让学生获得更多心灵上的共鸣,而不单单是对于所谓技巧的填鸭式介绍。有时候技巧不单单是从教师在黑板上列出来的公式中得来,而是在自己反复品味和反复阅读的过程中去发觉和体悟的,任何教师在整个阅读教学中充当的应该是引路人的作用,而不是像厨师一样直接给学生提供美味。所以学生和教师都应该对自己的定位有一个更精确的了解。

4.更加注重将传统文化道德培养和语文阅读教学相结合

人文性学科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传递一代代保存下来的值得学习和尊崇的精神品质,任何一个学习语文的人都应该体会到这点,并切实地去做。在阅读教学实践中,特别是在古典文学的相关篇目的教学中,这样的目标和任务显得更加明显。比如在阅读和学习《鲁智深拳打镇关西》这篇课文时,不能简单地让学生认为鲁智深是一个好勇斗狠,不务正业的形象,而应该让学生了解更多关于鲁智深的故事,让学生知道我们应该从他身上学到更多积极的人格魅力,如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侠义精神、不顾及自身安危的牺牲精神、朋友之间诚实互助的忠义之情,这些都是当今社会缺少的,也是应该大力发扬和积极提倡的。我们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就应该以这样的方式结合当下的道德缺失、人与人之间缺少信任的社会背景,教育学生从传统的优秀文化中培养更完美的人格,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达到心灵的释放和思想境界的自由舒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2]范丽芳.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学周刊,2015(3).

[3]赵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3.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老师应该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有更深刻的学习体会。想要学生学好语文,不仅要有良好的写作能力,更要有丰富的情感,比如写作文,我们想要写好一篇作文就必须具备丰富的情感。

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

语文阅读教学关注学生的文学修养、思维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要想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就必须重视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采用循序渐进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不断增加学生语文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获得学习成就感。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不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性

传统的阅读教学主要是以教师的灌输为主,课堂教学更加注重知识的传授,这种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由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与老师的交流较少,学生渐渐失去了阅读的兴趣,降低了语文阅读教学质量。

2.不重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

语文阅读教学,一般都是老师带领着学生学习,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较少,学生无法独自思考、感悟文章的内涵,导致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枯燥化、单一化、死板化,学生只是按照教师的引导机械地完成阅读教学任务,并没有真正做到自我吸收,自我感悟。

3.缺乏情景创设模式的有效应用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关键,但是当前的语文阅读课堂忽略了情境创设的应用,语文阅读教学形成了为学习而学习,针对阅读课文内容而学习的教学模式,导致语文阅读教学模式过于僵化,学生学习效果不佳。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改善对策

1.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小学生处在身心发展的特殊时期,对事物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悬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思考,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同时教师与学生建立平等对话的关系,让学生想说、愿说、乐说。因此,我们要尽量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合作探索的机会,使学生置身于探索问题的情境中,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知识。多媒体的运用可以为学生提供具体生动的形象,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不仅能启迪学生的思维,还能够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例如《盘古开天辟地》,由于学生难以走进文字描述的童话故事情境中,我们的课堂应创设出山林大火、洪水喷涌、猛兽出没等动画情境,将文字阅读表象化,借助形象、真实的画面渲染情境,使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语言和情感,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学习兴趣。

2.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生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表达能够将学生带入到文章中,使学生身临其境,在头脑中浮现出阅读文章中的情景,因此,教师的语言表达要生动形象,要运用声情并茂的朗读将学生引入到阅读内容中,或对阅读文章进行绘声绘色的描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例如《小蝌蚪找妈妈》这篇文章,笔者利用学生爱玩的天性,创设出学生扮演小蝌蚪的游戏情境,结合情境品读文章。阅读教学是对话的过程,要创设多样的对话情境,激发学生提出问题、讨论问题的热情。首先,笔者根据教学内容向学生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同时向学生提供具体的条件引发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其次,通过创设游戏活动情境,引导学生自主解决阅读问题。

3.利用阅读情境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老师应该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有更深刻的学习体会。想要学生学好语文,不仅要有良好的写作能力,更要有丰富的情感,比如写作文,我们想要写好一篇作文就必须具备丰富的情感。对于情感丰富的学生,会觉得写作文时总有说不完的话,他们也能写出很优美的语言。但是有些学生一看到作文就会无从下笔,不知道该从何说起。对于这样的学生,老师更应该对其情境教育,提高他们对事物的感知能力。比如,在学习《雷锋叔叔,你在哪里》这一课后,老师可以安排学生完成一项“做好事”的任务,并将感受写成作文,在课堂上和其他同学进行交流。多媒体技术也可以互相借鉴和学习,老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可以参考优秀老师的多媒体教学课件,让自己的教学更生动有趣。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对学生的文学修养和素质教育培养至关重要,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是一项长期的过程,需要小学语文教学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因此,教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要立足学情,立足教学,立足生活实际,及时创设出合适的情境,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语文教育民族化”的一个尝试——批注式阅读孙立权东疆学刊2005-03-25

通过读书促进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什么是高质量的教师?怎样培养高质量的教师?谁能胜任21世纪的教育?这是一个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 因此,在今天,教师专业化也就越发成为一个时髦的词语。到底“教师”能不能像“医生”一样,具有专业化,具有不可替代性呢? 做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怎样才能成为专业化呢?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讲述了这样一件事:一个在学校工作了33年的历史教师上了一节非常出色的观摩课,以至于听课教师听得入了迷,竟连做记录也忘记了。邻校的一位教师问他:“你的每一句话都具有巨人的思想威力。请问,你花了多长时间来准备这堂课?可能不止一小时吧?”那位教师回答说:“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一般地说,每堂课我都准备了一辈子。但是直接针对这个课题的准备,则花了约15分钟。”苏霍姆林斯基评论说:这一回答悄悄打开了教学技巧的一项奥秘,那就是读书。所以,我认为,要想成为一名专业化的小学语文教师,必须要读书!因为——一、读书是一种生存的需要与生活方式苏霍姆林斯基有一笔“财富”:“我私人的图书馆里,在几间房子和走廊里,从地板直到天花板都摆上了书架……有成千上万册图书……我每天不读上几页,有时不读上几行,我是无法活下去的……”人与人之间,乃至人与整个外部世界的沟通与交流,主要是通过语言文字来实现的,而作为语言文字的载体的书籍,无疑是实现这种沟通与交流的桥梁与依托。我们每读一本书,便是与一位作者,一个活生生的充满个性的人在对话,便是打开了与外部世界接触的一扇明窗。读太白诗,如同狂饮击剑于开元之际的长安;诵易安词,仿佛泛舟于小桥流水的江南;读《瓦尔登湖》,就像看到梭罗在湖畔沉思;读《干校六记》,你能感受到乱世中的美丑恶善。在强调与文本对话的今天,读书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正成为我们的生存需要与生活方式。二、读书是现实的要求令人十分遗憾的是,在一些中小学有相当一批教师却很少有时间去读“课外”书,整日被“正统”的作业或教科书或工作压力所包围。 据调查,从1998年——2003年,中国人的阅读率下降了8.7个百分点,2003年的阅读率为51.7%,在这里暂且不提普通百姓,单说作为教师的我们经常看书的也不是很多,能养成阅读习惯的人更是少之又少,教师每天看的都是教材和教参,很少涉猎一下教材以外的知识,像教育类期刊等,殊不知教材之外的知识对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提高教师的个人修养,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相反的是,各个学校的图书馆成了真正的“藏书馆”,作用一点也没有发挥出来,图书被束之高阁,无人问津。造成图书资源大面积浪费,这是个不争的事实,很多老师不读书也是个不争的事实。根据统计,我国国民一年的阅读书量是0.7本,而邻近的韩国是7本,日本则有近40本。俄罗斯每20人拥有一套《普希金全集》。试想,一个学生一年读一本书的话,那么有着50个学生的老师又该读多少书才能满足学生求知欲呢?实际上,语文教师每年的阅读量应不少于200万字。因此,读书,必不可少!读书,迫在眉睫!三、读书是职业的要求“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这是我们再清楚不过的事实了,但我们凭借的基础是什么呢?假使只是四年或五年的师资养成过程,以及一年一年在教学过程中累积的经验,再加上成长期间的时代限制而导致的精神贫血,也许我们很快就会面临”黔驴技穷”的窘境。特级教师黄玉峰说:“语文教师只是一个‘贩卖人’,他们的教学方法不需要读书,只需要做题目,题海战术的结果是苦了自己也苦了学生。繁琐的语文分析,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已经越来越不为学生所接受,学生的阅读在超过老师。”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教师的读书风气最能影响学生和社会的风尚。只有热爱读书的教师,才能培养出热爱读书的学生,才能营造出整个社会热爱读书的良好氛围。热爱读书的教师,是社会的一笔无形资产。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如果你的学生感到你的思想在不断地丰富着,如果学生深信你今天所讲的不是重复昨天讲过的话,那么,阅读就会成为你的学生的精神需要。”教师,需要学识。精深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相关知识常常能让一个教师在课堂上左右逢源、神采飞扬。学识源于读书,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学习的革命》一书中指出:“我们的孩子们将生活其中的世界正在以比我们的学校快四倍的速度变化着。”如果教师不能把准时代的脉搏,不断地读书,拓展视野,增长学识,不仅不能教好学生,反而会因为自己的落伍而妨碍学生的发展。可见,读书是教师的立身之本。教师,要做好教书育人的工作,首先要做个真正的读书人。四、读书是学科的要求语文老师难当,现在已基本上在业内达成共识。它不仅是要语文老师喜爱语文、擅长语文(作文),还需要有丰富的语文知识。如果说前者表现为语文老师要“作家化”的话,那么,后者则要求语文老师要“学者化”。在各门学科中,语文是最具综合性的,它的知识内容涵盖极大。因此要求语文老师应该对各种知识进行广泛涉猎,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杂家”,除具有扎实的语文知识外,应当有一定的相关知识,事实是许多语文教师没有关注美学、哲学、经济、社会、自然等学科的常识。我们的语文教师应该都有比较深厚的文学功底,但也不必讳言,有不少语文教师自离开大学校门、参加教育工作以后,却很少注意到当前的文艺动态,已很少去阅读文学作品尤其大部头的著作,只满足于“吃老本”现在的语文教材,较多地强调了学生的课外阅读,较多地强调了培养学生研讨、评价现代文学作品的能力,作为教师,应该学在学生的前列,方能对学生起到引导的作用。《庄子》上说:“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说明了知识之于教师的重要性。那么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怎么读书呢?首先,树立科学的读书观语文学科相对于其它学科来说,是慢功,是硬功。每个人的文化涵养是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提高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便是这个道理。因此,语文教师要牢记这条古训,耐住寂寞,静下心来潜心读书,专心读书。当然这并不要求语文教师死读书,读死书,而是能动地,灵活地读书。把读书所得应用于教学,提高教学艺术,这便是语文老师最大的收获。各种媒体的“文化快餐”接踵而至,夜读华章还有必要吗?我看,这有本质的区别:“文化快餐”附以图画,形象而生动,只是从表面上给人观看、鉴赏的,它缺乏对人们语言文字的启迪;而读书则不同了,它用语言文字对人们的思维进行启迪,引发人们对所描绘的事物进行感悟,使人得到了美的熏陶,极大地开拓人们的想像空间。电视让你看到的汹涌的大海狂潮,绝不会胜过你读王鲁彦《观潮》所领略到海潮的壮美;电影里你看到的巍峨的泰山,绝没有你读杜甫诗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眼界;电视剧中的《围城》,绝没有你静读《围城》原著的韵味……这些美的享受,这独特语言的韵味,这深厚的人文底蕴,非借读书不能提高。为此,只有读万卷书,才有“放翁”千余首诗的宏篇巨制。其次,要实行博览精取的读书方法无疑,做学问是需要深厚或较深厚的知识功底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比较广泛地读书,不仅要读与自己专业知识有关的书,而且还应当读一些看似与自己的专业知识关系不大、但实际上是拓宽视野、增长见识的书。作为现代的语文教师,必须终生不懈地博览群书,具备极强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方能适应语文教改的需要。语文学科综合性特点决定语文素养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持久而广泛的阅读、积累,甚至大量背诵诗文是教师丰富专业知识的必要条件。世界上知识无限,研究学问无底,而人生有涯。这就要求我们在读书和做学问的时候坚持博览精取的原则。“精”的知识应该是知识的精华部分,是对自己的教学研究非常有实用价值的知识。英国学者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但我则始终坚持这样的自定信条:“知识能用才有力量。”因为它更有现实的品格和指导实践的意义。所以,我心目中的“精”,更有博览得来的知识应当能用得上的含义,否则,知识就成了花架子,人也成了“假把式”。有的人虽然读了许多书,掌握了不少知识,但不大会运用,作不出学问来,只能算是书囊;有的人博览精取,强调应用,不断探索,追求创新,结果做出了学问。好的读书方法,事半而功倍;不良的读书方法,事倍而功半,甚至是一事无成。要做一个学者型的语文教师,必须讲究读书方法。再次,读写结合,做学生学习的楷模从教师的基本功来说,语文教师会写、善写是份内的事,但写作水平的高低是语文教师才华的外在体现,也是检验语文教师文化素养的标准。从教师自身的发展来说,读写结合是提高课文教师自身文化素养的最有效的捷径,教师只有文必躬行,以读带写,以写促读,自己教学的发展之路,才会越走越宽。从教学的目的来说,语文教师读写的目的是为学生服务的。叶声陶说:“惟有教师善读善写,乃能引导学生善读善写。”会读书善写作,是语文教师必备的、重要的、也是基本的素养。很难想象,一个自己不能写作的语文教师却能指导学生写作。某家报纸刊载了这样一则新闻:有个学生问他的老师:“你能为我们写篇作文吗?”这曾经引起了许多教师的震惊和深思。笔者认为,语文教师不仅能写出自己的专业论文,还要能写出各种文体的文章,凡是要求学生写的文体,教师必须能写。教师只有给学生做出写作的示范,才能为学生积累丰富的写作经验,指导学生独辟溪径,更快地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不仅如此,教师如果能写作,还会对学生起到迁移默化的教育作用。教师的文章如能发表,学生读了很受熏陶,这可促使他们萌发创作的欲望,初试自己的笔锋,如此几番努力,学生们的写作能力就会发生质的变化而飞跃到一定的高度,他们的“作品”一旦发表,便可领略到成功的喜悦及快感。而今后的写作能力就会螺旋式上升,使他们最终走向成功。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们常说: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之于今天要上升到给学生富含生命营养的长流水,教师要有澎湃的长江水。要善于感悟知识、积累生活,感悟生命、发现亮点,点化人生、培植生命点。这就要求我们今天的语文教师要寻求专业化知识的源头活水,要反复不断地读书。胸藏万卷诗书,吞吐四合万象;心有千言佳句,下笔游走龙蛇。所谓“艺高人胆大”,有了坚持不懈的博览群书,就能使你在课堂上行文就理挥洒自如,得心应手,把学生点拨得思接千载,浮想联翩,荡水成涟漪,击石发灵光。他们就能登山则情满于山,临海则情溢于海,使课堂成为人文的课堂,充满浓浓诗意,散发幽幽文香,继而产生披文入情,情动辞发的写作欲望,真正让课堂变成纵横千古,绵延万里,广褒多彩的人文艺术海洋,使学生在文学的温床上恣意幸福的成长。最后,用英国哲学家培根论读书之重要中有一段非常著名的话,我们共勉:他说:“史鉴使人明智,诗歌使人巧慧,数学使人精细,博物使人深沉,伦理之学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学问足以变化气质,不仅如此,精神上的缺陷没有一种是不能由相当的学问来补救的,就如同肉体上的各种病患,都有适当的运动来治疗。”

文学阅读与写作研究价值论文

小学语文中阅读与写作的关系论文

摘 要:学生的阅读过程其实就是一个由外到内,缓慢吸收的过程。写作是将阅读收集的信息,用文字进行信息的创造性整理与表达。阅读与写作虽看似相互独立,但是又有着密切的联系。好的写作灵感来源于大量阅读书籍后的感悟。小学语文教师应当注重培养学生阅读与写作有机结合的能力,在阅读中练习写作,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写作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到:阅读是收集信息的重要途径;写作则是进行创造性的表述过程。而这两个过程看似相对独立却又相辅相成。有机地将二者结合在一起,巧妙地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关系,对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有重要意义。

一、激发阅读兴趣,有机结合第一步

小学语文教师如何帮助学生将阅读与写作“有机”结合呢?首先要做的就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采集灵感信息,把大量书籍中的文化营养最终升华成写作灵感。

1.学生由于年龄小,生活阅历浅、鉴别读物好与坏的能力也有限

语文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向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推荐读物,为学生的阅读把好第一关。例如,在教学二年级下册《丑小鸭》过后,我趁热打铁向学生推荐阅读《安徒生的童话》,教学五年级下册《景阳冈》之后,可以让学生阅读《水浒传》,这种机智的.推荐、巧妙的引申,每位语文教师都应当拥有这种教学“意识”。

2.如今书籍的品质良莠不齐,学生由于年纪小,鉴别能力不高

语文教师应当有清晰的“思路”。向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推荐与之适宜的书籍。例如,面对五、六年级的学生,考虑到这部分学生的识字量比较丰富,有一定的品评能力,语文教师可以推荐这个年龄段的学生阅读《十万个为什么》《格林童话》《宝葫芦的秘密》等等。

3.推荐古典文学

另外,语文教师也可以向学生有目的地推荐阅读《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等我国古典文学。或者在课堂上适当地截取其中比较经典的篇章进行解读,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阅读兴趣。

二、教授读书方法,有机结合第二步

好的学习方法是通向成功的“金钥匙”,那么好的读书方法就是写出好文章的“墨汁”。语文教师应当抓住学生的兴趣爱好,向学生提供事半功倍的阅读方法。

语文教师应当让学生掌握“速读与精读”的真正含义。在迅速阅读书籍的同时又能充分地吸收书籍中的营养。现在部分学生认为“速读”就是古语所说的“一目十行”。然而,现实却是学生阅读只是“走马观花”,只是粗略地了解了书籍的大概内容,根本无法进入作者的精神世界。语文教师应当要求学生在快速阅读书籍的同时,能够细细咀嚼,认真品味,让学生做到读与思的巧妙结合。真正吸收书籍中的“营养”,得到有价值的“信息”,为以后转化成写作灵感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读”到“写”的升华,有机结合第三步

1.小学语文教师不仅要提供科学有效的阅读方法,还应当帮助学生把“信息”转化成写作灵感

例如,经常定期给学生留日记作业,让学生把生活中感兴趣的见闻写下来。将日常阅读书籍积累的知识运用在其中,语文教师定期检查学生日记也是审核学生写作能力的教学手段。在批阅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加入一些鼓励性的话语,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练习写作的兴趣,为以后写出更有层次的文章做铺垫。

2.小学语文教师在学生阅读书籍的过程中,让学生对发现的好词好句进行摘抄与标记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学生应养成读书做笔记的好习惯。教师可以把读书做笔记的科学方法教授给学生。

(1)摘录型:摘抄课外阅读中遇到的好词好句。

(2)感想型:读完一篇文章或者一本书籍,把文中人物的经历结合实际,写下自己的感想以及认识。

(3)提纲型:在读完一本书之后把其中的重点内容与基本内容制作成提纲记录下来,真正掌握作者的创作思路。

3.学生处于活泼好动,思维活跃的时期

语文教师应当抓住学生的这一生理特征,在阅读的同时使其发挥自己的想象。学生通过大量的阅读书籍,汲取了大量的“营养”。在这个缓慢吸收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把那些生硬的文字转化成脑海中趣味横生的画面。从外到内地进行“信息”的采集与吸收,给予学生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挥想象,给学生制造一些“引子”,让学生把阅读的书籍,采集的“碎片”进行重组,利用学生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指导学生把碎片组合成画面、组合成故事。顺势将故事写下来,这样不仅锻炼了想象力,也提升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及语文素养。

总之,阅读与写作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有效的阅读能为以后的写作提供源源不断的灵感,小学语文教师应当阅读和写作两头抓,找到两者中的契合点,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朱建军.阅读者的身份转换:阅读教学的起点与可能的终点[J].小学语文,2010(13).

[2]朱建军.写作共同体建构:小学写作教学的有效策略[J].全球教育展望,2010(3).

从写作过程来看,一篇文学研究论文的完成至少有四个步骤:一是确定选题,二是列出写作提纲,三是完成初稿,四是修改定稿。这其中最重要的一步就是选题,好的选题可谓是一篇成功论文的基础。选题的过程是一个思考和提出问题的过程,而提问就是将自己思考的问题变成学术问题,论文最终就是要解答这个问题。 问题的提出,主要源于自己的阅读发现,也可以源自对现有研究资料的思考。不论是文学评论写作还是文学论文写作,抓住阅读过程中的“初读感受”是至关重要的。这个初读感受可以是让人兴奋动情之处、疑惑不解之处、手法精妙之处、冲突集中之处、情节反常之处、结构衔接之处、语言独特之处、主题凸显之处,等等。这些初读感受,都可能将我们引向某个可以作为研究选题的角度。在查阅已有的研究资料之前,一定要捕捉到自己的独特感受,这是论文写出新意的重要基础。除此之外,对于各类研究资料的研读也可以帮助确定选题。研读各类研究论文,不仅有利于积累资料,培养思维逻辑,熟悉专业术语和文体规范,也有利于孕育和形成自己的观点。基于已有研究,可以进一步补充和深化,可以提出批判和质疑,也可以综合归纳,还可以将其它作品的研究方法迁移到自己的研究中来。关于选题,要“小”“清”“新”。“小”就是切入口要小,尽量将问题控制在自己可以把握的范围内,但小题要深挖,要“大做”,要从小问题讲出具有一定规律的和普遍性的大道理。比如像“浅析《局外人》的荒诞主题”,这种题目就显得有点大而无当,指向还不够具体,但如果是“浅析场景描写对荒诞主题的揭示作用”就会显得更加聚焦,而且透过这样的探究,可以更好地诠释场景描写对小说主题揭示的重要作用。“清”就是要想清楚,题目好和自己会不会写是两回事,这个论题自己能不能做,应该怎么做,都要想清楚。要研究一个问题,必须尽可能清楚地了解这个问题,要想清楚准备如何研究。如果这个问题是自己的兴趣所在或者有强烈阅读体会,那做起来就会相对得心应手。这也要求在选题阶段要反复细读文本,广泛检索文献,多搜集查阅已有的研究资料。学生只有在自己有了一定的思考和研究,对研究现状有了一定了解,想清楚自己打算做什么之后,才应该去找指导老师征求选题意见。比如要分析前面提到的“场景描写”,就必须要先弄清楚什么是场景描写,小说中有哪些场景描写,场景描写是否呈现出某些特点,场景和荒诞主题的表现之间有何关联,有哪些关于场景描写的已有研究等等。“新”就是题目或多或少要有一点新意,不能完全是老调常谈或者拾人牙慧,这个“新”可以是填补空白式的新角度、新方法、新问题,也可以是在现有研究基础上的发展和推进,它应该建立在对于文学作品阅读的独特阅读体验和感受基础之上。 有了选题,第二步是要确定写作提纲,即围绕中心论点列出分论点,拟定论文的框架结构,明确先后顺序、详略安排、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分论点的提炼同样需要建立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首先,要从论题着眼,围绕某个文学特色对文本进行筛选整理,就像自然科学研究通过实验获取数据一样;其次,需要对所发现的“数据”即重点文本进行分析归纳,看看某个文学技巧运用了多少次、用在作品中的什么地方、以什么方式被运用、具有怎样的效果,尤其是该技巧的运用对作品意义传递的影响;最后,将“数据”分析结果和论题进行对照,看看以何种关系组合分论能更好地证明中心论点,首尾如何呼应,各部分如何衔接过渡,主题理解如何渗透,这些在列提纲时都要有所考虑。 如果前两个步骤都完成得很好,第三步论文初稿的写作就会相对容易。它是运用清晰准确的书面语言,综合文学术语和概念,按照学术论文的语言规范,将所有的观点、材料进行组合的过程。写作时,要注意安排首尾段,做到前后呼应,主体部分各段落之间要有意识地衔接过渡,段落内部也需要有论点、论据和论证,每个段落围绕一个小问题谈清楚。书面作业要求是1440-1800字篇幅,前期工作如果做得比较细致,初稿字数通常都会超出一些。这就要求在最后修改这一步要多花些功夫。好文章是写出来的,更是改出来的。最后一步论文的修改,可以从观点的修订、材料的增删、结构的调整、语言的润色这样几个方面着手。首先要检查中心论点和分论点是否已鲜明、准确地表达出来,要核对论文题目是否能够简明恰当地反映论文内容;其次,要看所引材料是否能够证明观点,是否充分、准确;再次,要看结构安排是否有利于表现主题,各段落的逻辑关系是否合理,文意是否连贯;最后,要看语言是否简明准确、流畅通达,是否是论文语言,是否有表意含糊不清和重复之处。此外,最后定稿前还要规范论文格式,尤其是注释、参考文献等。 换个角度来说,从议论文三要素的角度看,文学研究论文写作需要从三方面着手:第一,确定论点。论点是在对文本进行理性分析后的归纳概括和提炼总结,是从感性体会上升到理性分析的结果,

现代文学主要是指在国家社会内部发生历史性变化的条件下,广泛接受外国文学影响而形成的新的文学。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文学的的论文的 范文 ,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从《傅雷家书》 反思 傅雷精神

摘 要:《傅雷家书》是一部关于父亲写给子女书信的集子。它非一般书信,而是涉设到做人、文艺和追逐梦想,实现理想之精诚态度,书信充实的真挚情感、丰富学识、深刻哲理、流畅文笔,使得傅雷家书思想性、文学性、艺术性大放异彩,具备了甚高的鉴赏价值。家书蕴韵着诸多的人生哲理和人文感悟,给人以刻骨的启迪和无限的反思,从而给力地体现了傅雷先生的思想、精神与其独具魅力的人生观、艺术观。换言之,傅雷家书是傅雷人格魅力最集中的体现。笔者将借助傅雷家书所折射出的独具魅力的人生观、艺术观两个方 面试 析傅雷精神。

关键词:傅雷家书;傅雷精神;人生观;艺术观

一、引言

傅雷夫妇已逝四十余年,而傅译文学作品现有十五卷,字数多达五百万字,无论从数量、技巧或水平,傅雷一代翻译巨匠当之无愧;笔者愚钝,认为傅先生留给后世最最宝贵的财富,《傅雷家书》当仁不让。楼适夷谈及《傅雷家书》时如是说:“这是一部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这也是一部充满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杨剑龙论及《傅雷家书》中这样写“在傅聪1953年 出国 到1966年傅雷夫妇自尽的13年间,傅雷以一颗慈爱之心不断地给儿子写信,谈生活,谈艺术,说做人,说从艺,循循善诱、谆谆教诲,善解人意、体察入微,将满腔热忱流泻于笔端,把一怀舐犊深情寄寓于信笺。”著名纪实文学作家叶永烈先生在《傅雷与傅聪》一书中写道,“他的翻译作品中所透露的是外国作家的思想,而非他自己的思想。惟有《傅雷家书》,他生前也没有想到过将来他的这些信会编成一本《傅雷家书》,会有一百多万册的印制量,会受到那么多读者的喜爱。”傅雷家书,在艺术之林中以其独特的处事为人、真切的情感投入和深刻的音乐探讨,从而使得这部家书熠熠生辉,夺目放彩。此前,哪一位父亲用如此细微的笔触寄予子女这般无限又无微不至的关爱和 教育 ?傅先生的真情,学识真真切切拨动着人们渐渐冷漠的心弦,让人感悟,让人反省,让人向往,其所折射的傅雷精神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启迪着一代又一代寻觅通往幸福之路的青年人。许钧先生在《傅雷翻译研究》一书中将傅雷精神归纳为“热情、认真、执著、理想”,这或许是傅雷翻译工作之工作态度,而笔者借用家书,透过文字背后暗藏的本质,对傅雷精神的解读即是――慈爱、真诚、乐观、坚强、人本。此种强大的精神刻骨铭心地鼓舞笔者,激励着笔者的深刻反省、无限深思。

二、傅雷家书:傅雷人生观的反思

如何做人是傅雷教育儿女的重中之重,他将为人视为从艺的基础。家书的字里行间透露出傅雷的谆谆教导:“人人多少有些惰性,假如你的惰性与偏向不能受道德的约束,又怎么能够实现我们教育你的信条:‘先为人,次为艺术家,再为音乐家,终为钢琴家’?”“我始终认为弄学问也好,弄艺术也好,顶要紧的是Human(人),要把一个‘人’尽量发展,没成为××家××家以前,先要学做人;否则那种××家如何高明也不会对人类有多大的贡献。”

“真诚是第一把艺术的钥匙,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真诚的‘不懂’比不真诚的‘懂’,还叫人好受些。最讨厌的莫如自以为是,自作解人。有了真诚,才会有虚心,有了虚心,才肯丢开自己去理解别人,也才能放下虚伪的自尊心去理解自己。”傅雷反对不懂装懂的自欺心理,崇尚“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虚心求学态度。有一次谈及傅聪与杰老师时,他给儿子写道,“你能继续跟杰老师上课,我很赞成,千万不要驼子摔交,两头不着。有个博学的老师指点,总比自己摸索好,尽管他有些见解与你不同。但你还年轻,musical literature的接触真是太有限了,乐理与曲体的知识又几乎等于零,更需要虚心一些,多听听年长的,尤其是一个scholarship很高的人的意见。”傅雷在儿子的一次成功演奏之后赞赏道:“我更高兴更安慰的是:多少过分的谀词与夸奖,都没有使你丧失自知之明,众人的掌声,拥抱,名流的赞美,都没有减少你对艺术的谦卑!”他希望儿子谦虚谨慎,积极奋进,不怕挫折,不怕失败,不怕打击,他说:“只要你能坚强,我就一辈子放了心!成就的大小、高低,是不在我们掌握之内的,一半靠人力,一半靠天赋,但只要坚强,就不怕失败,不怕挫折,不怕打击――不管是人事上的,生活上的,技术上的还是学习上的――打击;从此以后你可以孤军奋斗了。”在谈及失败与错误时,他说:“得失成败尽量置之度外,只求竭尽所能,无愧于心。”“人一辈子都在高潮与低潮之间浮沉,惟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只要高潮不过分使你紧张,低潮不过分使你颓废,就好了。太阳太强烈,会把五谷晒焦; 雨水 太猛,也会淹死庄稼。我们只求心理相当平衡,不至于受伤而已。”“一个人惟有敢于正视现实,正视错误,用理智分析,彻底感悟;终不至于被回忆侵蚀。”反窥现实,我们不禁感叹,傅雷精神影响深远,倘若现今的我们,尤其是年轻一代能真真领悟傅雷精神,更上一层楼的和谐就指日可待了!

傅雷家书中,人本观念熠熠生辉。除了教导儿子将为人为人生的重中之重,还时常关心儿子的身心健康,这在家书里比比皆是,譬如,傅聪即将出国 留学 时傅先生写道,“可是关于感情问题,我还是要郑重告诫:无论如何要克制,以前途为重,以健康为重。在外好好利用时间,不但要利用时间来工作,还要利用时间来休息,写信。”傅聪多次比赛前,傅雷都会耐心教导儿子,“比赛以前的几个月,一定要把身心的健康保护得非常好,才能有充沛的精力出场竞赛。俗语说‘养兵千日’,‘养’这个字极有道理。”在谈及傅聪练琴时,傅雷嘱咐儿子:“不过身体还得保重,别为了多争半小时一小时,而弄得筋疲力尽。从现在起,你尤其要保养得好,不能太累,休息要充分,常常保持fresh的精神。好比参加世运的选手,离上场的日期愈近,身心愈要调养得健康,精神饱满比什么都重要。”相形见绌,今昔的人父人母,尤其是都市里的爹妈,有几人能像傅雷这般照顾子女的精神成长?有几人能牺牲一丁点时间去关照子女的情感问题?有几人能奉行“人本主义”呵护子女的身心健康?错综复杂的社会体制又容许我们的人父人母能做到几分“人本”呢?这是体制问题?或者是人文问题?我们更明白的是这些问题一时间难以明辨,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对人生观的深刻反省。

三、傅雷家书:傅雷艺术观的反省

傅雷家书不仅仅展现了傅雷对儿子的为人处事,身心健康诸多方面的关爱,同时还流露出其对音乐、绘画等颇有见地的才识和睿智。在谈及艺术境界时,他跟儿子分享道:“音乐主要是用你脑子,把你蒙蒙胧胧的感情(对每一个乐曲,每一章,每一段的感情)分辨清楚,弄明白你的感觉究竟是怎么一回事;等到你弄明白了,你的境界十分明确了,然后你的technic自会跟踪而来的。”在谈到音乐与技巧时,他也曾告诫儿子:“现在我深信这是一个魔障,凡是一天到晚闹技巧的,就是艺术工匠而不是艺术家。一个人跳不出这一关,一辈子也休想梦见艺术!艺术是目的,技巧是手段:老是只注意手段的人,必然会忘了他的目的。”笔者以为,这两点同样适用于翻译领域,如若译者能对原文的意思(每一个词,每一个句,每一个篇章的意思)分辨清楚,那么翻译的境界也就高超了,翻译技巧也会随之炉火纯青。反之,译者如若整天只顾研究翻译技巧,终若有所成,顶多是翻译匠而非翻译家。只注重翻译手段而不讲究翻译境界的人,必然会偏离亦或遗忘翻译目的的。

傅雷家书蕴涵着深刻的思想哲理,深深地启发着世人。在傅聪感觉职业生涯不乐观时,他鼓励儿子:“你说常在矛盾与快乐之中,但我相信艺术家没有矛盾不会进步,不会演变,不会深入。有矛盾正是生机蓬勃的明证。眼前你感到的还不过是技巧与理想的矛盾,将来你还有反复不已更大的矛盾呢:形式与内容的枘凿,自己内心的许许多多不可预料的矛盾,都在前途等着你。别担心,解决一个矛盾,便是前进一步!”“矛盾是解决不完的,所以艺术没有止境,没有perfect的一天!唯其如此,才需要我们日以继夜,终生的追求、苦练;要不然大家做了羲皇上人,垂手而天下治,做人也太腻了。”傅雷的这种矛盾观、积极向上的心态,笔者以为,在今天仍不乏极高的艺术价值,或曰,在今天这个竞争最为激烈的社会,此种矛盾观、乐观向上、积极上进的态度更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四、结语

傅雷在家书中提到给儿子写书信的目的:“长篇累牍的给你写信,不是空唠叨,不是莫名其妙的gossip,而是有好几种作用的。第一我的确把你当作一个讨论艺术,讨论音乐的对手;第二,极想激出你一些青年人的感想,让我做父亲的得些新鲜养料,同时也可以间接传布给别的青年;第三,借通信训练你的――不但是文笔,而尤其是你的思想;第四,我想时时刻刻,随处给你做个警钟,做面‘忠实的镜子’,不论在做人方面,在生活方细节面,在艺术修养方面,在演奏姿态方面。我做父亲的只想做你的影子,既要随时随地帮助你、保护你,又要不让你对这个影子觉得厌烦。”在此,我们对傅雷家书的思想哲理、睿智见识、真挚情感便可管窥全貌。叶永烈先生在其论文如是说:“《傅雷家书》的意义,远远超过了傅雷一家的范围。哲学家可以从《傅雷家书》中研究傅雷的思想、哲理、 方法 ;教育家可以从《傅雷家书》探讨人才培养的规律以及家庭对成才的影响;文学家可以从《傅雷家书》中研究 散文 的笔法;艺术家可以从《傅雷家书》中汲取音乐、美术的营养;历史学家可以从《傅雷家书》中剖析二十世纪五十至六十年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灵魂;广大读者可以把《傅雷家书》作为一本优秀的青年思想修养读物,一本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而笔者,欲跟诸位,尤其我们的青年人,共享家书在现实生活方方面面的重大教育意义和巨大指导意义,亦如笔者上文所提:《傅雷家书》教育儿子在为人处事上的睿智、交往中的真诚、学习中的谦虚,都值得我们借鉴;家书教育儿子不怕困难、不惧挫折、敢于面对的乐观坚强的态度更是值得我们铭记;家书中关于艺术境界的探讨,值得我们从事翻译的译者借鉴并学习;家书的“人本”思想、矛盾观等等理念,值得我们深思、反省。

参考文献:

[1]楼适夷.傅雷家书・读家书,想傅雷[M].北京:三联书店,1998.

[2]杨剑龙.特定历史语境中的个人话语――论《傅雷家书》[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6).

[3]叶永烈.傅雷与傅聪――解读《傅雷家书》[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4.

[4]傅雷.傅雷家书[M].北京:三联书店,1998.

[5]傅雷.傅雷家书[M].北京:三联书店,1984.

论《祝福》中的女性形象

摘要:鲁迅是中国二十世纪最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他在《祝福》中塑造了三类女性形象:被奴役、被压迫的女性;封建礼教的代言人;有意和无意的帮凶。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礼教的批判。

关键词:祝福;女性形象;封建礼教

鲁迅是中国二十世纪最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他以独特的视角分析中国社会存在的各种问题。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女人的地位始终是最低下的,她们受的压迫最厉害,是“铁屋子”中最弱小的群体。早在1918年,鲁迅就写了著名的《我之节烈观》,深刻批判了封建 文化 对女性的戕害,表达了对封建礼教“吃人”本质的愤恨。《祝福》可算得上是这方面的典范之作。《祝福》中的女性形象,可分为三类。

一、被奴役、被压迫的女性――祥林嫂

祥林嫂是旧中国广大劳动妇女的代表。她勤劳、善良、坚韧。但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在旧社会不但没有争得一个做人的起码权利,反而成为一个被践踏、遭迫害、受鄙视的对象,最终被封建礼教所吞噬。祥林嫂为了躲避再嫁的命运,逃到鲁镇到鲁四老爷家帮工,整日劳作,衣食不论,却非常满足,以至于“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只要暂时坐稳了奴隶,她也就感到了莫大的满足和幸福。然而,宗法制度和封建礼教却不会因此而放过她,生活的打击接二连三:婆婆把她绑到山坳里卖掉了,丈夫贺老六得伤寒死了,儿子阿毛被狼吃了,房子被大伯收去了。她再次成为无家可归之人。当再嫁再寡的她再次回到鲁镇的时候,就成为人们眼中的一个异类,成为一个“不干不净”的人,最终被大家排斥,倒毙在家家祝福的风雪交加的街头。至此,她是“想做奴隶而不得做”(《灯下漫笔》)了。

在祥林嫂短暂的一生中,她也曾不屈服于命运的安排,进行过各种各样的反抗:为躲避被婆婆卖掉而逃到鲁镇;再嫁时闹得“出格”; 面对人们的嘲弄、侮辱与伤害,给以无言的抗议;为取得精神上的平等,免除阴间被锯为两半的命运倾其所有到土地庙去捐了门槛;死前怀疑灵魂的有无等等。但这些反抗,无不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是受了“好女不嫁二夫”,“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等封建思想毒害的结果。她的“出格”的反抗,是为了保持自己的“贞节”; 她的捐门槛是为了赎“罪”。她拼命反抗的东西,实际上恰恰成了她拼命维护的东西。她是为了坐稳奴隶而进行的抗争,是在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的泥沼中进行的抗争。她反抗地越厉害,说明受的封建礼教的毒害越深。她的反抗具有浓烈的悲剧性。封建礼教已经深入人心,生活在封建势力占统治地位的中国农村的祥林嫂,其悲剧是无法避免的。祥林嫂的悲剧是一个时代的悲剧。

二、封建礼教的代言人――婆婆、四婶

从小说的 故事 情节看,祥林嫂的悲剧命运源于她的婆婆。作者通过卫老婆子之口交代了她婆婆的特点:“那女人虽是山里人模样,然而应酬很从容,说话也能干。”为了给小儿子娶媳妇,善于算计的婆婆公然地把逃到鲁镇的祥林嫂象畜生般捆走卖到山坳里去了。封建时代要求女子“三从”“、四德”,对家长绝对服从,女人一生的命运都寄托在男人身上。在婆婆家,祥林死后祥林嫂无子可从,作为封建家长的婆婆就可以把她随意卖掉;在山坳里,贺老六病死,儿子被狼吃掉,祥林嫂就只能被大伯赶出去,成为无家可归之人。这种封建思想根深蒂固,就连认为绑架祥林嫂的行为损害了自己尊严的鲁四老爷在气愤过后也释然地说:“可恶!然而……”

四婶是大户人家的太太,表面看来温柔敦厚,心地善良,实际上也是一个自私、顽固、残忍的封建礼教的维护者,一个杀害祥林嫂的凶手。是她,从精神上彻底打垮了祥林嫂,用封建礼教这把利剑把祥林嫂逼上了绝路。四婶对祥林嫂的态度可以说经历了三个阶段:念叨――不满――扫地出门。而发生这一切变化的根源在于祥林嫂能否为她出力。她对祥林嫂念叨是因为祥林嫂整日不停地劳作;她对祥林嫂不满是因为祥林嫂在遭受了丧夫失子的痛苦后,精神变得不济,做事时常丢三落四,又总是絮絮叨叨。她从内心深处开始嫌弃“不干不净”的祥林嫂,在祭祀时不让祥林嫂沾祭器,从精神上宣判了祥林嫂的死刑。尽管祥林嫂用自己辛苦挣得的血汗钱捐了一条千人骑、万人跨的门槛,希望自己能够重新获得做人的权利,但四婶的一句“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摆。”“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拿。”彻底打破了她的希望。害怕自己成为异类的祥林嫂最终还是无奈地成为了人们眼中的异类,被四婶扫地出门,在家家祝福的 除夕 夜,倒毙在了风雪交加的街头。作者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从更深层次挖掘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

三、有意和无意的帮凶――柳妈、卫老婆子、老妇人

柳妈的出场是在小说的高潮部分――祥林嫂第二次到鲁镇的时候。关于柳妈她深受封建礼教的毒害又反过来用封建礼教害人。她对同处于被剥削阶层的祥林嫂本应同情、宽容,但有意无意中却充当了刽子手的角色。她不怀好意地用她那明亮的小眼睛盯着祥林嫂额角那引以为耻的伤疤,取笑力气大的祥林嫂何以竟自己愿意了,恐吓她死后两个死鬼的男人还要相争,阎罗大王只好把她锯为两半。并“好心”地为祥林嫂出主意――用自己的血汗钱到土地庙捐一条门槛来赎了这一生的罪名,然后又把自己和祥林嫂谈话的内容张扬出去,使人们得到了取笑祥林嫂的新材料。柳妈这一形象,使人们从更深广的角度认识到社会对祥林嫂的不宽容。处在如此险恶环境中的祥林嫂的被毁灭是一种历史的必然。

卫老婆子和老妇人是小说中着墨不多的人物。但通过淡淡的笔墨,仍能窥探出他们的内心世界。卫老婆子是一个见风使舵、圆滑世故之人,她以介绍人打工为职业,从中谋利。她一开始以热心肠的身份出现,热情帮助孤苦无依的祥林嫂,极尽甜言蜜语之能事,把祥林嫂介绍到鲁四老爷家帮工。转而又加入到与婆婆一起绑架贩卖祥林嫂的行列中去。这个没有起码是非观念的女人,左右逢源,如鱼得水,从中尽情捞着自己的好处。对于祥林嫂的不幸遭遇,她不但不感到可惜、气愤,反而以艳羡的口气说他交了好运,儿子也胖,母亲也胖。她被金钱和封建礼教吞噬了灵魂,同时又帮着封建礼教吞噬着其他善良的人们。老妇人等则专以别人的痛苦为快乐。她让祥林嫂不断重复着自己悲惨的故事,不断揭开祥林嫂始终流血的伤疤。她始而同情,眼角流出几滴眼泪,口中发出几声叹息,继而也就冷漠,最终是厌弃了。这些麻木的看客,津津有味地咀嚼着别人的痛苦,成为祥林嫂悲剧命运的推波助澜者。

法捷耶夫曾说:“鲁迅,是短篇小说的名手,他善于简短地、清楚地在一些形象中表达一种思想,在一个插曲中表达一件巨大的事变,在某一个别的人物中表达一个典型。”作者在《祝福》中塑造的这三类女性形象,尽管身份不同,地位不一,却都深受封建礼教的毒害。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中,鲁迅这样说:“说到‘为什么’做小说罢。我仍然抱着十多年前的‘启蒙主义’,以为必须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我深恶先前的称小说为‘闲书’,而且将‘为艺术的艺术’,看作不过是‘清闲’的新式别号。所以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这也正是《祝福》中这些女性形象的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鲁迅.彷徨[M].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

[2]鲁迅.呐喊[M].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

[3]鲁迅.南腔北调集[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

小学生阅读增值评价研究论文

凡是没有学会流利的,有理解地阅读的人,他不可能顺利的掌握知识的。本文从四个方面浅谈小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第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起决定的作用。第二,抛砖引玉,开设阅读窗口。第三,营造阅读气氛,培养学生阅读习惯。第四,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保持一致。如果一个人没有在童年时期就体验过面对书籍进行深思的激动人心的欢乐,那就很难设想会有完美的教育。 『正文』 当把一台电视机,一台电脑,一本书,放在学生的面前,他们首先会打开的是电视机或电脑。现今的学生离书籍很远,更不用说,让他们生活在书籍的世界里。而一张语文试卷上,总少不了阅读短文,回答问题,更会令他们头痛。老是批阅这一部分,很难得意起来。凡是没有学过流利的阅读的人,他不可能顺利地掌握知识的。无论什么也不能取代书籍的作用。如果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让学生第一种爱好就应当是喜爱读书。 一、 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课本成为很好的指路灯。 我们小学生手中的教科书都是精心编写的。课文思想教育内容丰富,语言文字训练扎实,教材中关于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助人为乐,诚实善良,钻研科学,以及遇事动脑筋和全面的看问题等思想内容,能陶冶学生的爱美的情趣,激发他们对生活的热爱,更能激发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世界里,这种感觉特别强烈。 当学生在学完《黄继光》,沉静在“黄继光终于站起来了,他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枪口。”这种英雄气概和献身精神时,我就及时介绍一些英雄人物的传记。这些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百科全书。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学生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当我教完《新型玻璃》就介绍科普读物,教完《荷花》就介绍朱自清的一些优美散文,让学生读。每一个孩子就其天性来说都是诗人。但要让他们心里的诗的琴弦响起来,这根弦就要靠学生的教科书,它是让学生进行广泛阅读的指路灯。 二:开设阅读窗口,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 流利地和有理解地阅读的技能,不单单是个基本的文化基础问题,这是学生在课堂上和独力读书时进行完善的逻辑思维的最重要的条件。所谓流利的,有理解的阅读,这就是一下子能用眼睛和思维把握住句子的一部分或整个的较短的句子,然后使眼光离开书本,念出所记住的东西,并在同时进行思维。不经常阅读科学书籍和科普读物,就谈不上对知识的兴趣。如果一个学生广泛地阅读,那么在课堂上所讲解的任何一个新的概念和现象,就会纳入他从各种书籍里吸取的知识的体系里去。我在教学时,经常在我上的每一节语文课上设立阅读“窗口”,让学生阅读感兴趣的文章。学习好的学生我找他个别谈话,主动介绍一些好的书籍,他们书读得越多,感到自己学的知识就越少,而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我更加要求他们更多的阅读。阅读教给他们思考,它使思维受到二种感应,激发差生的觉醒。阅读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的主要手段。当教师的人工作起来就越容易了。 三:营造阅读气氛,教师起着决定作用 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对书籍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星――这些都取决于教师,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精神生活中的何种地位, 作为教师,正要像于永正老师所说,自己要成为一本活的教科书,书籍是一种学校教师的教学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笑道溪流来滋养它。这需要教师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每天不断的读,跟书籍结下终身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融入思想的大河。那么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死扣教科书,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学校教学大纲宽广得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能手。艺术家和诗人。在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中看到:如果一个教师在他刚参加教育工作的头几年里所具备的知识与他要教学成正比。 四: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保持一致,培养学生阅读习惯。 根据研究,家庭的 的局限性和惊人的贫乏性,是儿童智力落后的原因之一,如果没有家庭的教育,教师是很难教会儿童阅读的。在家长学校中,我们要让家长看清这一点,懂得尊重书籍。让家长们为自己的孩子增添小小藏书,也可以自己的孩子去办借书证。让学校和家庭一起,引导儿童养成天天阅读的习惯,那他的孩子在毕业后也会有一种很好的自我教育。 因此,在小学阶段,我们培养了孩子的阅读习惯,在阅读中更多的思考,在思考中更多的阅读。学生对知识的渴求会越来越强烈,有充满的精神生活,从而也就会有创造性的劳动生活。正像苏赫姆林斯基所说:如果我们真的想减轻学生的脑力劳动,那就让我们在学生面前敞开道路让他们走到学校的图书馆的书架跟前去,让书籍从沉睡的巨人变成青年时代的挚友吧!“

saDCEFASfafwdesacADSFWAECDFEWTFWAS 给你两篇文章 自己总结去:第一篇: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阅读能力强的学生多数学习成绩好,而且学的轻松;阅读能力差的学生多数成绩上不去,学的还挺苦。因此,我在教学时格外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阅读能力有那些呢?1、认读能力。认读不是孤立的读出字音,也伴随着初步的理解。认读时,必须要逐字逐句的读,朗读要读准字音,默读要看清楚每个字每个词。2、理解能力。它是阅读能力中最基本的成分。较好的阅读能力,不仅指能顺利的读,而且能较充分地,正确的把握阅读材料的中心。学生往往偏重对阅读材料表面含义的理解,而忽视阅读的真正目的。因此,要教儿童逐步获得理解字、词、句、篇的能力和初步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阅读能力。3、感受能力。在教学中,常常会发现学生简单的说:我喜欢这篇课文或者我讨厌这本书。这些情感的流露,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们的“童心”。儿童常把自己当成故事中的主人公,当他读到有关小主人公说的或做的事时,只要他能够理解或认为反映他自己的思想感情时,就会读的十分起劲,甚至读上数遍,完全被书中的人和事吸引住了。这时就与书中主人公的感情沟通了。所以教学中要培养学生把文章中的思想感情转化为自己的思想感情的能力。4、记诵能力。记诵贯穿在朗读,默读和背诵过程中,在朗读和默读时,也有记忆活动参与,通过熟读,达到背诵。背诵能提高记忆力,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同时,背诵也是积累知识的重要方法。那么该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呢?一、激发兴趣一个人做他感兴趣的工作,他的全部才能可发挥80%以上;而做他不感兴趣的工作,只能发挥20%。这些告诉我们: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兴趣是鼓舞和推动学生课外阅读的巨大动力。学生有了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特别是对于那些初学阅读的学生来说,教师应该大力激发他们的阅读动机,使他们在头脑中将阅读与乐趣相联系。那么如何激发阅读的兴趣呢?首先,针对学生阅读了大量的读物,希望能得到老师、家长和同学们的认可与赞许,从而满足自己的成就感这一心理特点,我们可以开展一些朗诵、猜谜语、成语接龙、歇后语对接、讲故事比赛;还可以开展一些名人名言交流会,读书心得、读书经验交流会等活动,让每个学生都有施展自己才能的机会。比如:我在班里开展了一次“读一本好书”讲故事比赛,参赛同学讲得滔滔不绝,观众听得津津有味,不但增长了知识,而且大大激发了同学们的阅读兴趣。所以大力开展多样的读书活动,能极大地激发学生阅读的信心和热情。其次,古诗词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它句式整齐,韵律感强,琅琅上口,易读易记,深受人们喜爱。让学生从小诵读古诗词,不仅有利于发展语言,提高智力,而且能陶冶情操,培养文字鉴赏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在平时的诗歌指导时,安排每周背一诗(词)。在对每首诗词拓展时,采用“同题异文”(同一题材的诗词)、“同人异文”(同一作者的诗词)、“同意异文”(同一情感类型的诗词)等途径扩大古诗文的阅读量。在进行诗文感悟时,以感受为主,理解为辅。主要以诵读的方法,引导学生去美读,去背诵,去想象,让学生能上口,有滋味就行。古语有云:“书读百遍,其意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等,其中“见”、“作”、“吟”均是有所感悟的表现,也是语感的初步生成。这样积累一多,语感不断得以积淀,学生的语文素养自然也就形成了。第三,我们还可以根据学校组织的活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自办手抄报和手抄小杂志。这学期,为了了解学生阅读的情况,我们班办了一期以读书为主题的手抄报。学生为了办报,大量阅读了怎样读书的有关知识,然后再对所读知识进行选择、编辑、抄写、插图,还真办出了像模像样的报纸。学生办的报纸无论好坏我都给他们张贴展览。学生在相互观摩、互相学习比较中,又悟到很多东西。这样的活动每学期可组织多次,使学生在办报刊的过程中,提高选择及加工信息的能力。二、选好读物小学生年龄小,阅历浅,阅读时往往带有盲目性、随意性,这样就不能提高阅读的质量。因此,指导学生选择健康、有益的读物很重要。大量的阅读益处多多,但开卷未必有益。别林斯基说得好:“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读还要坏。我们必须学会这样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所需要的读物。”时下出版物众多,鱼目混珠,所以指导学生正确地选择适合自己的读物非常重要。(l)思想健康。好书,以健康的思想教育人,以感人的事迹鼓舞人,以高尚的情操陶冶人,以科学的知识丰富人。我们要教育学生读好书,使他们从好书中认识真、善、美,树立正确的审美观。而受年龄、阅历、水平限制,小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还不够强,所以我们不能低估不良读物给我们小学生带来的副作用。(2)因人而异。据有关方面调查,因学生年龄、学段、性别、性格、心理特点等方面的差异,其阅读兴趣也随之不同,一般来讲:小学低中年级以童话、神话、寓言、民间故事为主,而高年级学生除故事外还对传记、传奇、惊险小说等感兴趣,可以说进入了文学期。女生一般喜欢看有故事情节的书,而男孩则对史地、体育、科学等方面感兴趣。所以教师可以对学生的爱好进行了解,到介绍时就有的放矢了。 (3)有趣味性。知识的海洋对于少年儿童有着极大的诱惑力。宇宙的奥秘,诸如地球的形成,人类的起源,海底世界的趣闻,森林中的动物之王,历史上的人物故事,以及关于未来世界的科学幻想……都会引起他们认识世界的炽烈欲望。教师要有计划地帮助学生选择适合他们阅读程度的课外读物。(4)注意阅读的广度。鲁迅先生在《给颜黎民的信》中告诫青少年:专看文学书不好,只看一个人的著作也不好。《教学大纲》要求六年制小学生课外阅读不少于150万字的分量,无疑是我们要注意阅读的广度,在尊重学生个性的基础上,只有广泛地阅读,才能补课堂教学的不足、课本阅读的不足。三、授人以渔古人授之以渔的道理我们都知道,学生已激发的阅读兴趣要保持、稳定、持久,必须教给学生读书方法,并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紧紧抓住课文,实行精讲多读,教会学生独立阅读的方法,提高学生独立阅读的自觉性。随着阅读教材的进度,教师应该坚持“一篇带多篇,课内得法,课外受益,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把课外阅读内容作为课内知识的扩充。学生在课堂上学会了独立阅读的方法,在课外阅读中,丰富了语文材料,扩大了知识面。根据小学生年龄特点及知识水平,应着重教会以下几种方法。 1、保证有充足的时间去读书和思考“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人。”我们要还给学生读书思考的时间,发现,探索的时间。”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2、培养学生自学,自悟,自得的能力让学生独立地查找资料,弄懂字词意思,理清文章写作顺序、主要内容,画出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并在初读中思考、提出不懂的问题,然后再抓重点词句读读、想想、画画、演演,运用多种感观体会语言含义,与课文情感产生共鸣,探究语言规律。最后让学生谈谈自己读懂哪些语句,文章为什么这样命题?这样开头、结尾?课文写了什么?怎样写?这样写好在哪里?你知道为什么这样写?所有的这些让学生自己体味出来。 3、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现在不少小学生到毕业时还不会读书,朗读时丢字加字,甚至读破句;看课外书籍,走马看花,不求甚解。所以我们从低年级起就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比如:认真读书的习惯;带着问题读书的习惯;不动笔不读书的习惯;自己我评价习惯等等。4、坚持以读为本,重视多种形式的读阅读理解能力是以感悟,体验为基础的重要能力。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的熟,不解说自晓其义也。”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整体感悟,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学生可以以多种阅读方式,如:自由读,轻声读,默读,大声朗读,分角色读,分组读,吟诵,背诵,表演等等。5、学会积累指导学生从课外读物中吸取营养,学会积累。语文学习的基本途径是积累与训练。常言道:“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道理就是如此。中国古代学习论认为“积渐成学”是读书之规律,如孔子主张“博学于文”;荀子论述“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近现代的学习理论研究揭示,心智技能的学习与形成有赖于积累,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涅就认为 “学习的过程是逐渐积累的过程。”因此,我们要创造一切条件,帮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激发其读书兴趣,积累尽可能多的典范性的语言材料,积淀尽可能多的语感经验,不断丰富学生的“心理词典”。因此,规定每个学生准备一个积累本,把自己在阅读中学到的佳词美句抄录下来,以便今后运用,这是必不可少的。在学习中,要经常给学生讲积词的好处,告诉他们“好脑瓜比不上烂笔头”。有了积累本,就向有了个词汇小仓库,写起文章来再也不愁没词了。在积词中,有些学生可能辨别不出那些是该积的好词,我们就应该选读几篇短文,告诉他们那些词用得好,好在哪里,提高他们的鉴赏力。 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运用又是更主动的学习。在上课回答问题或平时交谈中,一旦发现学生运用了课外书或积累本上的新词,应立即予以表扬鼓励。学生在作文时运用了所积的好词语我们就加上红圈圈,并在班上朗读。要求学生不但要写得出,写得快,还要写得通,写得美。6、 阅读教学后进行仿写、叙写阅读完一篇文章后,说说自己在写同类文章时,有哪些地方可以借鉴,然后进行仿写、叙写。趁热打铁,读写迁移,是练习写作的最好时机。如在读完《走进大自然》后进行续写,读完《三味书屋》后仿写一篇《我的小屋》,学完《爬山虎的脚》后仿写一篇植物。总之,学完人物篇仿写人物,学完景物篇仿写景物,学一类,仿一类,让学生有样可照,仿的轻松练的愉快。从学到仿,然后是创造写,最后是学会写,写出自己的风格和特点。7、 开展一些实践活动小学生都喜欢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因此,创造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活动,能使学生享受到阅读的乐趣,感受到阅读的重要性。从而更进一步激发他们阅读的热情。(1)课前三分钟,轮流朗读。利用课前三分钟,让学生轮流上台念一段自己摘抄的优美语段,不仅能增加语汇的积累,又能促进学生在课外自觉认真的阅读。(2)举办朗读,讲故事比赛。通过举行比赛,在班里掀起读书的热潮,引发课外阅读兴趣,促进学生大量阅读。(3)结合课文内容,编课本剧。学生自编自导自演,不仅提高了他们的阅读能力、审美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表演能力,还提高了他们与他人的合作能力。 (4)结合一个话题,开展有趣的辩论会。在阅读的基础上,巩固读书成果,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5)开展“向你介绍一本好书”的读书活动。由学生经过自己筛选后,向全班同学介绍自己读过的一本好书。学生为表现自己,必定行动起来,积极阅读并认真比较。这样既达到了训练阅读的目的,又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表达能力。总之,阅读是我们人类的一个新的生活领域,是人类发展的一种重要的精神资源。我们在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更应注意学生兴趣的激发,注意阅读方法的指导,并重视阅读效果,给予正面的引导,使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健康、和谐、全面发展。第二篇: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少年时期的阅读更是美好人生的起点,审美情感的起点、人生体验的起点。《语文课程标准》规定了每个小学生在小学六年的阅读量至少达到145万字。新课程标准还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这实际上也是给语文教师提出了重要的要求,即如何完成语文课程标准所提出的阅读要求,为小学生提高阅读能力提供帮助。笔者结合几年的工作经验,谈一下比较粗浅的看法。 首先,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要激发阅读兴趣。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只有学生有了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阅读产生主动需要。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要尽量给学生创造一个读书环境,为他们提供阅读的时间和空间,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趣味活动。 根据学生的差异推荐书籍。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时,应根据小学生的年龄、学段、性别、性格等方面的不同,向学生推荐合适的书籍。如小学中年级以童话、神话、寓言、民间故事为主,而高年级学生除故事外,还对传记、传奇、等感兴趣,女生喜欢有故事情节的书,男生对体育、科学等方面的书有兴趣。 作为教师,要抓住大阅读这一活动,经常开展一些“讲故事”、“猜谜语”、“读书心得交流会”、“知识竞赛”、“朗读比赛”、开设书评宣传板、开设家长课堂,开展“亲子共读”等读书经验交流活动,让学生有施展才能的机会。如定期每月举办一次读书会,会上读者交流读书体会。再如五六年级学生开展讲故事比赛,让三四年级学生来观看比赛,就能取得双重效果,不但增长知识,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而且从中找到了学习的榜样,从而大大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其次,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要营造浓厚的读书环境和氛围。教师要充分发挥学校图书馆(室)的作用,使图书馆(室)切实为学生服务,提高学校图书馆(室)的利用效率。可与图书管理员沟通,定期分班级开放学校图书馆(室),鼓励学生借阅图书,开展读书竞赛活动。如把一周的每一天都按年级分班安排出来,争取每一个班每一周至少到图书馆(室)看(借阅)一次书。另外,还可发动家长帮助和指导子女购买一些合适的图书并制定好读书计划,有的放矢地进行阅读。这样,小学生处在浓厚的读书环境和氛围中,他们就能积极主动地寻找阅读材料,然后就兴致勃勃地阅读。 再次,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要引导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培根说:有的书只要读其中一部分,有的书只须知道其中的大概即可,而对于少数好书,则要精读、细读、反复地读。读书的方法大体分为两种,即略读和精读。略读是对文章进行粗略地快速地阅读全文,包括文体、作者、说明等。其目的是明确背景,抓住主线,了解文章梗概,把握主旨。而精读则是对全文的研究。精读时注意要结合语境,全面理解;要理清思路,把握文意;要理解文章深层含义。精读时还应引导学生采用品读、背诵、写体会、摘录等方法促进对精读的理解、运用。精读与略读是相互关系、互为补充的。如一本书值不值得精读,一般是先略读一翻,看看有没有值得精读的内容。比如读到一些精美的段落、名言警句时,不妨把他摘录下来,背一背。这样,精读与略读有机结合起来,既能保证有较大的阅读量,又能确保阅读效果。又如(冀教版)《语文》在精读和略读之后,教材安排了“阅读链结”的学习内容。它更具有浏览的阅读特点,在不增加篇幅的情况下,扩大了阅读范围和信息量;为学生提供搜寻信息、资料的范例及其方法、途径;成为学生联系实际、切入生活或渗透研究性学习的端口与链接点;为学生的口语交际、习作提供了选材立意的生长点。 总之,在新课程标准指引下,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广大学生的一个全新的学习领域。为了让他们在知识的海洋中畅游,作为教师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加强学生的阅读实践,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的确,通过大量阅读,学生能感知丰厚的感情语言材料,增加语言沉淀,提高获取信息的能力,从整体上增强学生的语文素养,为他们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在日常小学语文教学中,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笔者认为首先要从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入手,主动养成七种良好的阅读习惯,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一、认真细致的阅读习惯认真的阅读习惯首先表现在阅读的时候能够专心致志,把注意力全部放在阅读的对象上。简而言之,就是要用心读书,这就要求教师注重培养学生抵制干扰的能力,形成认真读书的习惯。其次要在激发兴趣上下工夫,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阅读兴趣不是天生的,主要在于老师如何引导学生,充分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终达到认真阅读的习惯。二、列出清单的阅读习惯虽然读书多多益善,但"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学生的学习时间是有限的,加上近年来适合小学生阅读的书目可谓浩如烟海。在大量书籍中,老师要根据时代的需要和课标的要求,针对不同年段列出要阅读的书目清单,力争在有限的时间内取得最佳的阅读效果。为此,针对每年段的课标要求,我都会列出思想健康,融知识性、趣味性为一体的阅读清单,这样学生就不会毫无计划和目标地去阅读。三、晨起早读的阅读习惯"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学生在早晨精力充沛、思想集中,充分利用早晨的时间,让学生多读书大有益处。在晨读中,学生品味着文章的语言,感悟着语言文字的美,更深刻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更快乐地理解文章、读懂文章,这不仅训练了学生的朗读技巧,而且又提高了学生鉴赏语言文字的能力。所以,充分利用好晨读尤为重要,老师切忌在晨读时间内处理班务。在晨读时,老师或与学生一起读,或辅导朗读能力差的学生,或组织学生进行晨读比赛,或让学生跟着录音读,学生在快乐的晨读氛围中度过,他们会自不而然地喜欢上晨读,期待每天的晨读。四、定时定量的'阅读习惯除了每天的晨读外,老师还要每天布置学生在校外的读书时间和内容,要求学生要在大致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一定量的阅读内容。低年段学生可布置每天20分钟的阅读时间,中年段学生可布置每天30分钟以上的阅读时间,高年段学生可布置每天1小时左右的阅读时间。老师可根据当天教学的内容布置相关内容的阅读,如,学习了《圆明园的毁灭》就读《中华上下五千年》一书,学习了《冬阳·童年·骆驼队》就读《城南旧事》一书,也可根据列出的清单布置作业。五、有的放矢的阅读习惯指导学生有目的地读书,主要靠老师有意识地把方法渗透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在教学新课时,第一次读是解决生字词,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第二次读要求理解一些词语在句子中的含义,第三次读则是让学生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第四次读就是理解课文主旨。以上"四步曲"就是在阅读时做到了有的放矢。教师在让学生反复读的基础上,还要不断归纳方法,如如何读懂含义深刻的句子,引导学生将理解的词语说出一句话,课文主要写了什么,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等,并鼓励学生把读书"四步曲"及方法不断地运用于阅读实践中,日积月累就能形成有目的的读书习惯。六、写读书卡的阅读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一篇文章读完了,总会有感悟,总会有触动心灵的地方,如果把这些点滴体会用读书卡的方式记录下来,不仅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而且又提高了学生的习作水平和能力,真可谓"一箭双雕。"读书卡中可设置书名、作者、增识的字、好词好句、主要内容、我的感悟等。学生记录那些美好情愫的文字,陶冶了孩子们的情操,那些精彩的描写、精辟的议论、优美的抒情、名人名言、凡人妙语,可以帮助孩子们分清真善美、假恶丑。七、圈点批注的阅读习惯圈点批注的阅读方法,就是要求学生一边读、一边勾画、一边品味,用一些自己喜欢的符号,标出重要的字、词、句,划出层次,归纳要点,概括中心,这种方法就是让学生读透文章,让学生真正走进作品,真正有自己的见解,达到既忘我又有我的境界。圈点勾画可要求低年段的学生,作批注则是要求中高年段的学生,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阅读能力及写作能力是极好的。"上士闻道,勤而习之。"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勤于要求,积极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只有这样,学生才会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人,才会因为会阅读而更加地爱语文!参考文献:张培秀。浅谈小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中国校外教育,2012(01)。浅谈低年级学生课外阅读习惯的培养初中生文学阅读习惯培养策略研究浅谈学生课外阅读习惯的培养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论文

大赛对教师成长论文

会计技能竞赛对中职会计教学的影响论文

摘要: 2011年,教育部把“中职会计技能大赛”纳入全国职业院校技能比赛之中。因而中职会计技能大赛受到了许多人的关注。本文分析了会计技能大赛中存在的问题,阐述了举办中职会计技能大赛的作用和好处,并对于出现的问题提出了相关的解决之策。

关键词: 会计技能大赛;中职;影响;对策

国家把中职会计技能大赛列入全国职业院校技能比赛项目之中,是为了会计专业与会计教学、与会计、与会计工作等方面加强联系,促进国家“校企合作”政策的开展,培养出工学结合的新型人才,充分展示了学校教育、教学的效果,有利于提高学校的职业教育水平。

1当前会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教学定位不清晰

会计教学与社会需求未能很好地结合在一起,会计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课程安排未能与人才培养的方向衔接在一起,对于人才的培养造成很大的影响。

1.2实践环节太少

在会计课堂教学中,理论知识教学处于课堂的主导地位,中职教育学院不重视会计的实践教学,没有引导学生进行一些有意义的教学实践活动。对于会计实践活动缺乏指导性、完整性、系统性,学生缺乏大量的实践锻炼,给教学造成严重的影响。

1.3教学效果评估不当

教学评估是对教学效果的检验,中职学校的质量评价制度不健全,对于教学方法没有统一的评价标准,不能准确完整地反映出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方法掌握状况。

2会计技能大赛对于会计教学的积极作用

2.1促使教学观念得到更新,有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

会计技能大赛是充分展现中职院校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会计知识学习水平的平台。会计技能大赛会采取行业发展的前沿技术,体现社会各行业对会计技能型人才的职业技术要求,对中职会计的教学有着指导意义。通过技能大赛,人们对学生的会计学习水平有了一个准则,教师在进行教学时侧重培养学生哪些方面都可以从大赛中得到启示,促进教师的教学理念发生改变,完善教学方法。

2.2有利于理论与实践的有效衔接,提高教学质量

中职学校会计技能大赛的一个显著优势就是加强了与企业之间的衔接,可以规范学生的会计技能和操作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通过技能大赛把会计的技术标准传达给学生,注重培养学生的技能,把技术准则贯穿于课堂内外。教师可以从技能大赛中提炼出经验和教学方法,把所学到的经验运用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推行实践式学习的观念,提高学生的综合会计能力。

2.3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通过技能大赛,学生可以了解到当今社会中的会计就业形势,从而促使学生提高自主积极性,由被动学习转向主动探究性学习。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意识到会计知识实践的重要性。通过技能大赛,学生会逐步形成一种技能操作上的企业规范,对于自身的技能有了一定的了解,认识到自身的缺失,增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参与竞赛的过程中,学生不仅提高了专业实践水平,还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提高职业道德素养。

3优化会计教学的.策略

3.1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优化教学结构

与就业趋向紧密结合,可以促使学校培养出高质量的会计人才。中职学校应根据大赛的考核内容、考核要求及评价标准,参照会计职业标准,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改进教学方法,优化中职会计课程体系。中职学生举办的技能大赛,必须以会计教学的大纲为标准,按照课程学习内容布置竞赛题目,实施会计技能的考核和评价,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促进学生会计知识的提升。在教学方法上,采取教学“一体化”模式对学生进行教育,按照会计实训项目的要求对学生进行训练。让学生在理论知识的学习基础上,将实践穿插其中,规范学生的学习方法,重视案例教学法,广泛搜集案例进行讲解。

3.2加强训练,提高技能水平

从大赛设置点钞、翻打传票、会计电算化等比赛项目来看,大赛需要的是实践技能强的学生。中职学校要抓住大赛的重点,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指导,丰富实践教学项目,加强专业技能的实训。学校可以加强与企业间的合作,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岗位,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学校积极推行“校企合作”政策有助于帮助企业积累人才资源,也可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对于企业降低人力资源资本具有重要意义。此外,企业能为学校提供资金支持,增加学生对会计教学的资金投入,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

3.3建立竞赛模拟机制,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

把会计竞赛测试导入到日常的课堂教学之中,给学生提供一个模拟的职场环境,帮助学生适应职场环境和积累实践经验。把竞争项目融入日常的会计学习之中,把技能竞赛贯穿于整个中职教学阶段,循序渐进,逐步提高技能训练的有效性。为了有效地提高中职会计教学质量,学校可以在模拟技能竞赛中设置竞赛测试评价环节。在进行教学评价的过程中突出学生的岗位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并重。从而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达到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的目的。这种方式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自我表现能力,还可以消除学生的紧张之感,对于提升学生的会计水平有很大的帮助。模拟测试结束之后的评价体系,有利于学生了解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对自己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4结语

中职会计教学是教师们一直需要不断进行交流探讨的内容,学校可以利用会计技能大赛来提升师生双方对于会计的认识。教师通过技能大赛不断更新教学方法,学生通过技能大赛认清社会对于会计专业人员的要求。中职学校充分发挥自己的指导推动作用,不断进行课程结构调整,优化教学模式,丰富实践内容,培养出适合社会的高技能的会计人才。

参考文献:

[1]刘新勇.职业院校会计技能竞赛对专业教学的影响分析[J].市场论坛,2014,(16).

[2]周燕飞.会计技能竞赛对中职会计教学的积极影响及结合措施[J].知识窗,2015,(8).

浅谈职业技能大赛对职业教育发展的影响力研究

论文关键词:技能大赛职业教育影响力

论文摘要: 职业技能大赛是职业院校办学的一个重要指导方向,对职业院校的职业教育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取得了很好的成效。本文着力探讨了国家级职业技能大赛的举办对教师及学科建设方面的影响,量化职业技能大赛对学生的具体影响,分析对职业技能大赛校企合作、实训基地的建设等方面的影响。从而推进一些有利于职业教育发展的职业技能大赛,提高指导教师的指导能力,确保职业技能大赛更好的发挥作用。 职业教育技能大赛是我国近年来提出的评价教育教学建设及发展的思路,并且在实践当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本文通过对全国电子商务“三创”大赛和“e路通”建行电子商务大赛四次比赛进行研究调查,对比分析职业技能大赛给教师、学生、学校专业建设等带来的影响。 一、职业技能大赛对教师队伍建设的推动作用 (一)职业技能大赛对教师教育理念的影响 职业教育的理念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促进教育教学改革”。过去老“三段式”教学方式,学生是被动的学习,教师以知识讲解为主的教育模式。而在职业技能大赛中,衡量专业能力的是岗位任务完成情况,主要评价标准是学生的综合实力,教育教学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使职业教育中专业能力的培养、综合素质的形成更加务实。职业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转变和更新职业教育理念,主动适应就业岗位及职业技能的要求,这客观的符合了当前职业教育的理念和思想。技能比赛的开展有效地更新了教师职业教育理念,职业教育是就业教育,职业教育培养的就是技能型人才,所以教学内容必须以实用为目标。通过研究技能大赛组委会发布的文件,下到企业生产一线参观学习等途径、方式学习比赛项日的内容,邀请企业专家来现场指导,这更清楚地表明了职校学生所必需掌握的技术基础知识与实用操作技能,以及所需技能的深入与广度,同时帮助职校解决教学与实际需要脱节的原因,明确教学内容的教授程度,增强了教学的针对性与实用性。 (二)技能大赛对教师专业能力的影响 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职业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专业人才,而职业学校教师则是这一目标的具体实现者。教师的实践技能水平和实践教学能力高低,关系到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高低。 从我校多位教师带队伍的经验来看,专业教师带队参赛,对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有很明显的作用。我国的职业院校长期存在着重知识学习、轻技能培训的现象。基础和专业课程所占比重高于技能操作课程,很多学校缺少实训基地和专业设备,即使有实训也只是停留在模拟阶段,与企业要求还有很大距离,而职业技能大赛则是一个促进教师技能学习的良好平台。要想在大赛中取得好成绩,教师就必须要掌握娴熟的职业技能,从原有的单纯完成教学任务转向与企业合作开发项目、带学生实践操作,把知识真正转化为技能。通过组织教师直接参与、指导学生参加技能大赛,促使教师全面掌握用人单位对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需求和相关职业岗位的技能要求,及时更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从而使职业教育能真正走向实践、走进企业、走入社会。 此外教师指导学生参加职业技能大赛,学校都会组织一些集训,教师会接触到很多新设备、新技能,从而提升了教师的能力,开阔了教师的视野。在参加过技能大赛后,教学效果也明显提高,在受调研的教师当中,在参加技能大赛后,98%以上的教师教学效果得到显著提高,82%的教学评价由良好提高到优秀。 (三)技能大赛对教师技能的要求 技能大赛需要职业院校教师成为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通过职业技能大赛,可以帮助企业找到所需的技能型人才,但也暴露出职校技能型教师的缺乏,而职业院校恰恰需要这类双师型教师。 职业技能大赛需要教师做创新型教师。现今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种类繁多,但要在这些大赛中取胜就必须要有创新,这往往需要有创新型教师进行指导。作为创新型教师,要具有开放的思维与视野,要善于求异求新;要善于思考研究,对实际操作中存在的问题,要敢于进行尝试研究,或带领学生在实践中进行共同研究和探索;要关注相关行业企业发展的最新技术与动态,并将最新的技术信息及时传递给学生;要对学生的新思想给予积极的鼓励,帮助学生实现从理念创新到实践探索的发展过程。学生的创造素质会通过技能大赛展露出来,教师的创造性正是通过学生的创造性表现来体现,同时也通过教师的不断探索创造性教学来有效提升学生的创造素质。 在对教师参赛前后的职业技能测试中,参加技能大赛后的技能水平和创新能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主要是由于在参加技能大赛中,教师往往深入企业,学习最前沿的技能和接受最新的思想。 二、 技能大赛对学生的`促进作用 (一) 技能大赛对学生职业素质的提升 职业院校培养学生的定位,目标非常清晰,培养的是生产一线的专业技术人才,为社会经济建设和发展服务,工作目标是高质高效完成每一项工作任务,而且具备相应的综合素质。职业技能大赛对学生职业索质的引导,具有指导性的意义。职业素质所需的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企业管理理念与创新精神等在大赛项目中得以充分体现,团队间只有彼此配合默契、个人专业技能娴熟,才能做好工作,完成任务。 技能大赛所涉及的各个专业范围都融入了国内外先进的培养教育理念。在保证学生知识理论够用的前提下,采用最新教法、练法,由知识组合型学习逐步转向专业、企业文化渗透性的学习。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到主动学习、掌握。在职业规划上确定自身目标,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学会整合及利用各种社会学习资源,尤其是提高利用现代化信息网络技术,具备查找、筛选最新技能技术并快速掌握的能力。

(二)技能大赛对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 学生的职业竞争意识能在大赛中得到充分表现。好的比赛成绩是靠扎实的训练、很高的综合素质、心理素质来保证,参赛学生亲身体会到细节决定成败,成绩受专业知识、技能、综合能力、心理素质等多方面的影响。如在比赛中不能有太大的失误,控制把握好比赛节奏,不受外界的影响,认真完成每个动作,操作中应有序而沉稳,不到最后关头决不轻言放弃。不但培养学生认真工作的态度,还让学生形成顽强的拼搏精神、竞争意识。职业院校学生的就业能力的课程建设,也具有与社会接轨的诸多内涵。只要从省级选拔出来的参赛学生,现在都是用人企业重金聘请的一线高技能专业人才,就业质量相当高。职校也将这些取得好成绩的优秀学生作为榜样,引导其他学生努力掌握专业知识,培养自身能力,以期毕业后进入社会、服务企业,实现“零距离”上岗。

教师做研究的价值与途径论文

1、价值:

教学和研究作为教师劳动的两个方面,是对立统一的,既各有特点,又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教学离不开教育科研的指导,研究也离不开教学实践,只有两者的辩证运动才能推动教师研究乃至教师的专业发展。因此,“以教促研”“以研促教”,让教学和研究相互促进,即“教研相长”是教师研究应然的价值取向。

2、途径:

教师越要从事研究,就要愈发重视教学实践。教师的教学实践经验、实践知识和实践智慧越丰富,其研究则愈发接近教育教学的规律与本质,愈发使教学与研究做到合目的与合规律的统一,逐步走向自由自觉。

具有研究意识的教师,他的教学意识不是淡了,其教学的主体身份没有退隐,恰相反。他更加重视教学,且是以研究的姿态去从事教学。

扩展资料

在教学中研究,需要教师具备“返乡的陌生人”那样的崭新视角和深入审视。熟悉的教学生活虽是教师的先天优势,但正是由于其熟悉,教师反而容易对此熟视无睹。日复一日的繁冗的教学工作,机械、单调、重复的生活方式会使教师沉陷其中,难识庐山真面目。

不少一线教师常常哀叹没有东西可研究,找不到研究的旨趣。实际上,即使教师开始研究自己的教学生活和教育世界,也常苦于少有发现和创新。

虽然此问题比较复杂,但教师研究视角的转换,也许有助于唤醒教师研究中不可或缺的发现意识。这时,教师“要成为一个陌生人——让自己成为返乡的陌生人。对日常生活采取陌生人的观点,意味着教师以探索、怀疑的眼光,来审视一个人所生活的教育世界。

中学教师做研究的价值是不断提升个人的教学能力和教学理论水平。从而能够更好的教授学生学业。就是做研究的途径,实际上,除了对教材的研究以外,还有更多的涉猎与教材相关的书籍。

浅析幼儿园教师参与课题研究面临的问题与对策论文

随着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广大幼教工作者在长期的教育工作中积累的大量实践经验急需上升到理论高度,从而更好地指导教育实践工作,幼儿园课题研究逐渐成为幼儿教科研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并受到各方面的关注。《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中明确提出:教师应针对保教工作中的现实需要与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也进一步提出:园长应构建教研训一体的机制,注重学习型组织建设,使幼儿园成为园长、教师、家长与幼儿共同成长的家园。幼儿园课题研究的开展离不开高水平的科研管理,幼儿园鼓励教师参与课题研究,不但有利于推进教育科研规范化,提升教育科研质量,同时有利于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提升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办园质量,促进学前教育质量的整体发展。

一、幼儿园发展背景

为落实首轮《广州市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完成“公办园数量达到幼儿园总数的30%”的目标,2013-2014年广州市天河区以民办转公办和新建公办园的方式,新增区属公办园28问。在当时“平稳过渡”的大原则卜,我园保留了原民办园师资。两年来,幼儿园不断规范办园,并以优存劣汰和引进优质师资的方式逐步优化师资结构。

我园除了三位管理人员外,所有教师均未参与过课题研究,均无课题研究经验。但我们认识到开展基于幼儿园实际的课题研究是提高保教质量、提升教师素质的重要途径。所以我园在民转公的第一年,根据幼儿园的实际需要,引领教师开展了园本课题《幼儿一日生活常规培养策略的研究》,取得研究成果《幼儿一日生活常规要求及教师分工细则》《幼儿常规培养经验总结集》(教学笔记、观察记录、经验总结、论文集);2015年我园参与了广东省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改革课题《广东特色学前教育课程体系研究》;目前,我园正准备独立申报区级课题研究—《自在生活快乐游戏—回归童年园本课程初探》。

二、教师在课题研究中面临的问题分析

幼儿园课题研究是衡量教育学术水平的重要指标,也是提高保教质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但就目前我园教科研管理的实际来看,课题研究还处于“摸门找路”的状态,幼儿教师在教育科研时自目无序,容易诱发教育科研过程中诸多不良问题。

(一)参与课题研究的积极性不高

开展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不少教师研究积极性不高,主要表现为:缺乏主动研究的精神,处于被动研究的状态;参与教研活动欠积极,“任务式“完成研究资料的积累;对研究任务找困难推托,习惯性上交困难,缺乏独立思考和尝试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等等。影响教师研究积极性的成因分析如下:

1.工资福利待遇低于个人期望值,工作干劲不足。幼儿园民转公对原民办园教师来说是个机遇,绝大部分教师选择了留任幼儿园。她们期望也理所当然地认为公办园的工资福利待遇必然远高于原民办园。然而,由于原民办园是双语幼儿园,收费颇高:普通班幼儿保教费为1800元/人/月,全英班幼儿保教费达2800元/人/月,因此,该园教师的工资福利也是东方社区甚至是员村片区私立园中最高的。民转公后幼儿保教费为485元/人/月,公办园编外教职工工资标准统一按照《广州市事业单位编外人员工资标准<97号文)》执行,大部分教师特别是学历较低、未评职称的教师的工资并没有达到大幅上升的个人期望值。因此,教师容易产生消极情绪,导致工作懈怠,干劲不足。

2.缺少对个人专业化发展的追求,钻研精神缺乏。目前园内教师分为三类:一为学期教育专业本科(学士)毕业的年轻教师,二为幼师中专毕业的年轻教师,三为原民办园留任教师。“缺少对个人专业化发展的追求”主要表现在后两类教师身上,这两类教师由于自身专业性不强,对通过参与课题研究促进自身专业化成长的认识不足,普遍缺乏对自身专业发展的规划和追求,在课题研究中始终处于被“推着走”的状态。比如:有些老师在教研活动中只充担倾听者的角色,不愿或不敢发表;有些老师的教学笔记、观察记录大量引用网络参考文献,缺乏真实性;有些老师不认为外出培训是福利,不珍惜外出学习机会,等等。这些都是教师对专业化成长缺乏追求的表现,势必影响和制约教师队伍的成长。

(二)缺乏课题研究的相关经验

1.缺乏课题申报的经验。教师在确定课题时凭个人经验或个人兴趣,自目确定课题,导致影响立项或未能如期解决研究内容。例如:在申报《广州市落实<3一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实验园申报》(以下简称《指南》)的过程中,教师未能深入学习和领会《广州市落实<3一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实验园申报》的通知精神,未能深入解读《指南》精神,仅仅凭教研组管理人员的个人兴趣和经验,自目申报一个注重幼儿美术技能培养的课题,最终导致申报“流产”。此课题既脱离了我园发展实际,更忽略了《指南》中艺术领域注重艺术感受、艺术表现、艺术创造,注重幼儿艺术情感培养的发展目标。

2.缺乏课题实施的经验。消极经验集中表现为:缺乏实实在在搞教研和开展课题研究的作风,研究脱离实际,没有将研究落到实处。对幼儿的观察不够细致,对幼儿行为的成因分析不够深入,对教育行为的反思和调整欠缺,研究材料的积累缺乏真实性、完整性,导致课题研究流于形式,严重影响教科研质量,制约幼儿园保教质量的提升及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

3.缺乏总结课题成果的经验。我园教师在幼儿园民转公之前毫无课题研究经验,三位管理人员也仅仅是以参与者的角色参与过部队、省级或市级课题研究。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教师除了注重资料的收集,还需具备整理、总结研究经验的能力。目前幼儿园教师普遍存在缺少对理论的关注,缺乏总结课题研究成果的经验。

三、教师在课题研究中对面临问题的对策

(一)建立激励机制,增强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的积极性

幼儿园课题研究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任务,需要教师坚持不懈地探索研究,才能使幼儿园课题研究深入、扎实地开展。因此,应高度重视教师的课题研究工作,及时肯定教师的劳动价值,建立多种奖惩机制,全方位地促使教师积极地参与到幼儿园的课题研究之中,有效调动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每位教师在不同程度上得到发展和提高,为今后幼儿园教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1.尊重教师专业性的个体差异,拒绝横向比较。实行“赏识”培师机制,对认真研究、扎实教研的教师给予肯定,对于专业提升、专业性强的教师给予表扬和奖励。

2.建立教科研激励机制,创造条件激发教师开展课题研究的工作热情,从而使教师从“要我去研究”转变为“我要去研究”,从外在压力转化为内在动力,充分发挥他们课题研究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此,我园制定了一系列激励制度,如“优秀论文奖励制度”、“课题研究奖励制度”“金点子奖励制度”,等等。

3.课题研究与文明班评选、月绩效、期末绩效考评挂钩,是激发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积极性的有效途径。园领导将每位教师在教科研工作评比中的得分情况与每周文明班评选、每月月绩效考评和期末绩效考评挂钩,进一步促进幼儿园科研工作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真正体现“科教兴园”。

4.加强课题研究过程中的随时提醒、督促检查。及时了解教师课题实施情况,提醒督促教师按计划认真做好各项工作,要求教师做好课题实施过程中的资料积累。对课题研究进展情况进行不定期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以保证教科研工作顺利进行。学期末组织教师进行全园性的课题研究检查汇报活动,了解课题进展情况。根据检查情况,对个别教师的课题研究提出意见和建议,要求她们对实施计划做进一步的修改和完善,从而更好地开展下一阶段的研究。

(二)加强管理人员专业培训,为教师做好课题研究提供支持 教研组管理人员引领教师开展课题研究和园本教研,其专业性直接影响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的积极性和课题研究的质量。我园分管教学的管理人员,有多年的教学管理经验,对工作积极、认真、负责,但在课题研究方面经验不足,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学习、提升。根据目前幼儿园管理人员的专业发展现状,及教师队伍在课题研究中反映的问题,我园借助广东省技术师范学院教育学院的专家团队,加强管理人员的专业培训,加强管理人员教科研管理的计划性、系统性和条理性,提高管理人员对课题申报书、开题报告书、结题报告书等的撰写能力,提高管理人员教科研管理能力和课题引领能力,为教师做好课题研究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三)聘请专家指导,提升教师课题研究的素养

1.专家指导课题能有效地提高教师课题研究能力,推动幼儿园教科研工作健康发展。我园借助广州大学教育学院专家团队,引领园内教师开展《幸福生活快乐游戏—回归童年园本课程初探》的课题研究,以每月一次现场指导、专家讲座和不定期网络指导相结合的方式,引领教师开展园本课程建构的课题研究。

2.园长、专家型园长的专题讲座,能给予教师具体的指导,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在广州市天河区教育局学前教育指导中心的科学引领和专业指导下,我园拟于2016年申报广州市一级幼儿园评估,为此,我园先后聘请了刚刚通过市级园等级评估幼儿园的园长和评审专家来园视导,开展评估动员大会和迎评专题讲座,受到教师和管理人员的普遍欢迎。

新课程倡导的教师作为研究者这一新角色,中学教师所做的研究的价值和途径,就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学中玩,快乐学习。

  • 索引序列
  • 阅读对教师成长的价值研究论文
  • 文学阅读与写作研究价值论文
  • 小学生阅读增值评价研究论文
  • 大赛对教师成长论文
  • 教师做研究的价值与途径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