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投稿知识库 >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22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22

发布时间: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22

电子货币供给机制分析 Analysis of Electronic Money Supply 门洪亮 电子货币的发行与传统的货币供给机制有很大差别,在网络经济下电子货币的供给有两种形式:一是电子货币仅作为支付手段时的供给机制,二是电子货币作为银行一般性负债时的供给机制.网络经济下电子货币的供给完...华东经济管理 East China Economic Management 2007年,第02期论电子货币的法律性质 袁翔珠 伴随着网络经济的发展,电子货币应运而生.电子货币的产生与发展,给各个国家的金融体制带来了一系列问题与挑战,诸如如何认定电子货币的法律性质、如何对电子货币进行监管等,都是各国面临的不可回避的问题....企业经济 Enterprise Economy 2002年,第10期关于我国电子货币立法的浅议 刘瑞晶 陈坚豪 电子货币体现了现代信用货币形式发展的方向,可以预计,电子货币将在我国得到普遍推广,但由于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影响电子货币的健康、持续发展,故有关电子货币立法的探讨成了时下我国经济金融界的热点....中山大学学报论丛 Sun Yatsen University Forum 2001年,第03期电子货币对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 游鸿辉 苑德宇 一、文献综述 最先对电子货币的迅猛发展高度关注的机构是国家清算银行(BIS),BIS从1996年到2004年8年间发表了6份关于电子货币的研究报告,它们都不同程度地涉及到电子货币对V影响的内...统计研究 Statistical Research 2007年,第11期网络经济下电子货币的发展现状与前景 Current Situation and Prospects of Electronic Money in Internet Economy 孔莹 高雷 相对于传统货币而言,电子货币具有快捷、方便、安全等优点.正因如此,近年来电子货币在国外主要发达国家的发展十分迅速,相比之下,我国电子货币系统的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从电子货币的发展现状来看,未来的...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Shantou University(Humanities &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06年,第04期电子货币若干法律问题研究 陈世伟 尤琳 唐伟志 电子货币的产生与发展给我国的金融机构、法律执行机构等提出了新问题.只有对电子货币的法律问题给予解决,才能使其在我国得到更大的发展.由此,笔者指出电子货币是我国货币的一种形态,并提出要对电子货币发...商业时代 Commercial Times 2004年,第36期浅析电子货币下的洗钱问题 曹丽娟 随着电子货币在各国的广泛应用,利用电子货币洗钱的犯罪活动开始出现.本文阐述了电子货币的概念及其特点,介绍了利用电子货币洗钱的过程,并针对电子货币洗钱的特征提出一些反洗钱的对策建议.商场现代化 Market Modernization 2005年,第31期试论电子货币之定义与性质 On the Definition and Nature of Electric Currency 钟志勇 卢秀兰 电子货币的界定是一个难题,原因不仅在于电子货币处在发展时期,而且还在于各国宽严不一的界定反映的电子货币政策不一.至于电子货币之法律性质,更是莫衷一是.本文拟探讨这两个问题,以加深对电子货币的认识...南昌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Nanchang Hangkong University(Sovial Science Edition) 2007年,第02期电子货币法律问题研究 朱识义 李代江 电子货币的出现是支付系统的一个革命,是90年代以后才出现的一种新型的支付手段.电子货币是科技发展的直接产物,它的出现和发展将从根本上改变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本文着重介绍电子货币的特点与性质,然后...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Journal of Southwest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2004年,第03期电子货币引发的若干法律问题初探 刘宝 一、中央银行对电子货币法律监管的影响中央银行对金融系统,特别是支付系统负有监管职责,其着眼点在于维护金融系统的安全和稳定,因此,中央银行在介入电子货币的发展时,首要考虑的问题就是电子货币系统...福建行政学院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Journal of Fujian School of Administration and Fujian Institut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2003年,第z1期电子货币对货币供求及货币政策工具的影响 李琪 任红艳 随着金融电子化的发展,电子货币将会得到广泛的应用.文章从电子货币与传统货币的异同点分析入手,分析了电子货币对货币供求和货币政策工具的影响.电子货币将淡化货币需求动机的界限,减少利率的变化幅度和浮...经济师 China Economist 2002年,第05期

1.《洞口高沙方言中的三分指示代词及其他》,《邵阳师专学报》1995年第4期;2.《〈佛国记注译〉指疵》,《安顺师专学报》1996年第3期;3.《〈清平山堂话本〉三家校点商补》,《贵州文史丛刊》1997年第1期;4.《〈清平山堂话本〉词语札记》,《贵州大学学报》(社科版)1997年第4期;5.《训诂学的开拓性硕果》,《北方论丛》1997年第6期。6.《〈清平山堂话本〉补校》,《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8年第1期;7.《释“管押”》,《辞书研究》1998年第3期;8.《谈〈说文解字〉对声符示源功的研究》,《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8年第4、5期;9.《中国传统婚礼中的“奠雁”习俗》,《文史杂志》1998年第5期;10.《从形声系统与同源系统的关系看声符示源问题》,《贵州文史丛刊》1999年第2期;11.《〈释名〉声训中的声符示源功能研究》,《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9年第4期;12.《形声字声符示源功能及其研究意义》,《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版)1999年第5期;13.《“年龄”探源》,《语文月刊》1999年第11期;14.《〈清平山堂话本〉三家校点再补》,《古籍研究》1999年第3期;15.《“二程语录”词语小札》,《古汉语研究》2000年第2期;16.《元明剧曲中“耨”的词义文化探源》,《汉字文化》2000年第2期;17.《释“不间”》,《辞书研究》2000年第4期;18.《黄永武〈形声多兼会意考〉述评》,《语言研究》2000年第3期;19.《王力先生有关形声字声符示源功能的研究述评》,香港《中国语文通讯》第55期(2000年9月);20.《〈永乐大典戏文三种校注〉指瑕》,《古籍研究》2000年第4期;21.《语言与文化的深层融合——读〈古汉语文化探秘〉》,《台州学院学报》2000年第4期;22.《黄侃在形声字声符示源功能研究方面的贡献》,《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0年第6期;23.《从“陆九渊语录”看〈汉语大词典〉的若干疏失》,《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00年第3期;24.《〈原本玉篇残卷〉中的同源字问题》,《汉语词源研究(第一辑)》,吉林教育出版社2001年2月;25.《原本〈玉篇〉中的语源研究》,《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01年第1期;26.《宋儒语录二种点校指瑕七则》,《书品》(中华书局)2001年第2期;27.《形声字声符示源现象中的若干特点》,《福州大学学报》(哲社版)2001年第1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2001年第2期转载;28.《市语研究的硕果》,《古汉语研究》2001年第1期;29.《人名禁忌及其文化内涵》,《华夏文化》2001年第1期;30.《形声字声符示源功能研究价值论略》,《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版),2001年第2期;31.《“二程语录”在近代汉语词汇史研究上的价值》,《贵州大学学报》(哲社版)2001年第2期;32.《历代万卷楼及其藏书》,《华夏文化》2001年第2期;33.《读〈元本琵琶记校注〉札记》,《古籍研究》2001年第2期;34.《杨树达先生有关“形声字声中有义”之研究述评》,香港《中国语文通讯》第58期(2001年6月)。35.《〈寒山诗注〉札记》,《书品》2002年第1期;36.《“馒头”的传说及其语源辨正》,《民俗研究》2002年第1期;37.《中国古代的石经及其文献学价值》,《华夏文化》2002年第1期;38.《〈古代汉语〉教改初探》,《大学教育教学研究》,汕头大学出版社2002年4月;39.《从词源学史看宋代“右文说”的学术背景》,《古汉语研究》2002年第2期;40.《〈清平山堂话本〉词语选释》,《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版),2002年第2期;41.《“有请的”、“经纪人”的称谓义》,《辞书研究》2002年第4期;42.《关于声符示音功能研究的思考》,《江苏社会科学》(学术版)2002年第1期;43.《中古佛经词语零札》,《广州华苑》2002年第2期;44.《谈明清俗语辞书在当代大型语文辞书编纂方面的作用》,《贵州文史丛刊》2003年第1期;45.《从中古佛经词语看语文辞书的书证溯源问题》,《中南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年第1期;46.《同声符反义同源词研究综述》,《古汉语研究》2003年第1期;47.《古汉语同义词研究的新创获》,《广州华苑》2003年第1期;48.《中古佛经词语与辞书书证溯源》,《台州学院学报》(哲社版)2003年第2期。49.《解读故训材料的科学方法》,《中国图书评论》2003年第4期;50.《评〈唐宋词常用语释例〉》,《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3年第3期;51.《〈风月锦囊笺校〉词语札记》,《古籍研究》2003年第2期;52.《从汉民族思维特点看声符示源的理据》,《汉字文化》2003年第2期;53.《唐传奇〈玄怪录〉〈续玄怪录〉释词》,《唐都学刊》(社科版)2003年第3期;54.《汉语词源研究的现状与展望》,《暨南学报》(哲社版)2003年第4期;55.《中古佛经释词四则》,《语言研究》2003年第3期;56.《〈小学考〉的学术价值》,《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社版)2003年第4期;57.《读明清俗语辞书札记》,《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3年第5期。58.《面对新世纪的训诂学研究》,《中国图书评论》2003年第9期。59.《明代歌曲释词三例》,《中国语文》2003年第6期。60.《〈古汉语同义词辨释论〉简评》,《汉字文化》2003年第4期61.《一部富有特色的中国语言学史著作》,《中国图书评论》2003年第12期;62.《当代权威词典应重视明清俗语辞书》,香港《语文建设通讯》第76期(2003年12月);63.《解读〈孟子〉同义词研究》,《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年第12期;64.《〈清平山堂话本〉词语例释》,《汉语史学报》第四辑(2004年1月);65.《〈文史文献检索教程〉(介绍)》,《中国大学教学》2004年第2期;66.《〈古辞辨〉在古汉语同义词研究方面的成绩与不足》,《东北师大学报》(哲社版)2004年特刊;67.《汉语成语的佛教渊源》,《嘉应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68.《释“诅”》,《广州华苑》2004年第1期;69.《〈风月锦囊笺校〉补议》,《陇东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70.《关于〈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的论争回顾》,《社会科学评论》2004年第2期;71.《佛经音义研究的力作》,《中国图书评论》2004年第7期;72.《〈尔雅·释诂〉郭璞注中的双音词》,《古籍研究》2004年卷上(总第45期);73.《古汉语文化同义词的辨释价值》,《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7期;74.《汉译佛经与汉语词汇》,《华夏文化》2004年第3期;75.《〈慧琳音义〉中的词源研究》,《韶关学院学报》2004年第10期;76.《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词源学史述略》,《暨南学报》2004年第6期;77.《当代大型辞书书证晚出词条举例——以见于明代歌曲中的词语为例》,香港《语文建设通讯》第79期(2004年10月);78.《近代汉语研究的世纪总结》,《中国图书评论》2004年第11期;79.《古汉语文化同义词研究的历史、现状与展望》,《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04年第4期;80.《古汉语文化同义词研究方法刍议》,《汉语史研究集刊》第七辑,2004年12月;81.《面向应用语言学的汉语词源研究刍议》,《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82.《话说“凤凰”》,《文史知识》2005年第1期;83.《中古佛经中的字序对换双音词举例》,《古汉语研究》2005年第1期;84.《中古佛经词义抉要》,《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85.《中古佛经中的委婉语考析》,《广州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年第2期;86.《墓志的语言学阐释》,《中国图书评论》2005年第4期;87.《〈齐民要术〉有关“得名之由”的探讨》,《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年第2期;88.《郭璞的语言学成就》,《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年第2期;89.《中国古代宗庙称谓词义辨析》,《广州华苑》2005年第1期;90.《王力〈古代汉语〉教材指瑕》,《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2005年第3期;91.《〈酉阳杂俎〉中的词源探求》,《甘肃社会科学》(综合版)2005年第3期;92.《“牵砻”小考》,《中国典籍与文化》2005年第3期;93.《魏晋至唐五代笔记杂著中的词源探讨略评》,《广西社会科学》2005年第8期;94.《郭璞〈尔雅注〉中的词源研究述评》,《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8期;95.《古代的“巫”及相关职业》,《华夏文化》2005年第3期;96.《〈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南方草木状〉中的词源探讨述评》,《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年第4期;97.《〈颜氏家训〉中的词源探求》,《广西社会科学》2005年第11期;98.《历史上的汉语教科书——读〈朝鲜时代汉语教科书丛刊〉》,《书品》2005年第6辑;99.《一种特殊的文化词语——数词词素参与构成的詈词特点及其语源分析》,《汉字文化》2005年第4期;100.《〈抱朴子内篇〉词语零札》,《甘肃社会科学》(综合版)2005年第6期;101.《面向海外兼读制研究生的古代汉语教学研究》,《暨南高教研究》2005年第2期;102.《十年来道教典籍词汇研究综述》,《滁州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第二作者);103.《杨树达先生汉语词源研究述评》,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民俗典籍文字研究》第二辑,2005年1月;104.《徐锴〈说文解字系传〉中的词源探讨述评》,《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6期;105.《佛经词汇研究的重要成果》,《汉语史研究集刊》第8辑(2005年12月);106.《佛经音义研究的最新成果》,《书品》2006年第1期;107.《关于近代汉语词汇研究的断想》,《贵州文史丛刊》2006年第2期;108.《〈汉语缩略研究〉读后》,《滁州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109.《宋代笔记〈云麓漫抄〉中的语言研究》,《广西社会科学》2006年第4期(第二作者);110.《汉语词汇史研究的新尝试》,《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第二作者);111.《魏晋至唐代经注中的词源探讨述评》,《北方论丛》2006年第3期;112.《理据——语言研究的新课题》,《中国图书评论》2006年第5期;113.《〈古辞辨〉简论》,《辞书研究》2006年第2期;114.《专书词语考释与近代汉语词汇研究》,《宿州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115.《〈抱朴子内篇〉词语小札》,《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6年第4期;116.《当前大学生毕业论文写作现状的调查与对策》,《暨南高教研究》2006年第2期;117.《〈南村辍耕录〉与汉语史研究》,《汉语史研究集刊》第九辑,2006年12月 (第二作者);118.《“打牙祭”探源》,《黔南民族师院学报》2007年第2期;119.《品读〈语文丛稿〉》,《书品》2007年第3辑;120.《颜师古〈汉书注〉中的词源研究述评》,《古汉语研究》2007年第2期;121.《玄应〈众经音义〉中的词源探讨述评》,《语文研究》2007年第3期;122.《汉语词源学史研究的现状与反思》,《烟台大学学报》(哲社版)2007年第3期;123.《让辞书更完善——读〈汉语大词典商补〉》,《贵州文史丛刊》2007第4期。

【黑龙江】黑龙江社会科学 双月刊 3.20 14-238 哈尔滨道里区友谊路501号 150018 4848310 北方论丛 双月刊 8.00 14-60 哈尔滨市和兴路50号 150080 6305815 求是学刊 双月刊 5.00 14-25 哈尔滨市南岗区黑龙江大学主楼111号 150080 6608815 学习与探索 双月刊 8.00 14-64 哈尔滨南岗区联发街62号 150001 6242279理论探讨 双月刊 6.80 14-156 哈尔滨市南岗区清滨路74号 150080 6303931 学术交流 双月刊 6.50 14-166 哈尔滨市南岗区联发街64号 150001 6234711 学理论 月刊 4.00 14-52 哈尔滨道里区友谊路505号 150076 4848914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社) 双月刊 3.60 14-126 黑龙江牡丹江文化街19号 157012 6511203 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季刊 2.40 14-215 黑龙江佳木斯吉林路139号 154002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双月刊 3.20 14-217 哈尔滨南岗区和兴路133号 150080 【吉林】社会科学战线 双月刊 9.90 12-28 长春市自由大路187号 130031 5652589长白学刊 双月刊 6.00 12-119 长春市前进大街35号 130012 5101859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双月刊 8.00 12-18 长春解放大路123号 130021 8922331-3664东北师大学报(哲社版) 双月刊 8.00 12-21 长春人民大街138号 130024 5685085-93991 文明导刊 旬刊 3.00 12-117 长春市人民大街55号省委主楼23室 130055 8942800 【辽宁】社会科学辑刊 双月刊 6.50 8-105 沈阳市皇姑区泰山路86号 110031 86120485 理论与实践 月刊 3.00 8-20 沈阳市和平区和平南大街45号 110006 22823286 党政干部学刊 月刊 4.00 8-210 沈阳和平区五里河18号 110003 23893581-6229 理论界 双月刊 4.20 8-3 沈阳沈河区万寿寺街20-1号 110013 22739218 辽宁大学学报(哲社版) 双月刊 5.00 8-74 沈阳市皇姑区崇山中路66号 110036 86864174 医学与哲学 月刊 5.50 8-122 辽宁大连市南石道街丙寅巷3号 116013 2496559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季刊 辽宁沈阳市和平区文化路3号巷11号 110004沈阳师范学院学报(社科) 双月刊 5.00 8-151 沈阳市皇姑区黄河南大街95号 110031 86231024 【北京】北京社会科学 季刊 5.00 6-29 北京9724号信箱 100101 64870591文艺研究 双月刊 12.80 2-25 北京前海西街17号 100009 66182597 文学评论 双月刊 12.00 2-26 北京建国门内大街5号 100732 65264557 哲学研究/哲学动态/世界哲学/中国哲学史 北京建内大街5号 100732 65137954 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 双月刊 9.00 2-88 北京大学内 100871 62752015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 双月刊 8.00 2-98 北京新外大街19号 100875 62207848教学与研究 月刊 6.00 2-256 北京海淀路175号 100872 62511680 中外法学 双月刊 12.00 2-204 北京大学内 100871 62752015 法学杂志 双月刊 3.80 2-205 北京白云观街北里6号 100045 63406753 中国高等教育 半月刊 4.00 2-268 北京海淀区文慧园北路10号 100088 62243806 读书 月刊 5.00 2-275 北京美术馆东街22号 100010 64020511 自然辩证法通讯 双月刊 4.80 2-281 北京玉泉路甲19号 100039 68592148自然辩证法研究 月刊 3.00 6-108 北京海淀区学院南路86号 100081 62178877-3518中国大学教学 双月刊 5.00 2-467 北京东城区沙滩后街55号 100009 64054598 【天津】天津社会科学 双月刊 4.50 6-12 天津迎水道7号 300191 23668122 道德与文明 双月刊 3.50 6-60 天津南开区迎水道7号 300191 23366812 南开学报(哲社版) 双月刊 5.00 6-10 天津南开大学学报编辑部 300071 23501681 天津大学学报(哲社版) 双月刊 天津南开区卫津路92号 300072 27403448 天津师大学报(社科版) 5.00 6-8 天津市和平区张自忠路189号 300020 27234888 【河北】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 季刊 河北省石家庄市裕华东路 050016 6049941-86424 中华家教 双月刊 3.60 18-16 北京阜外大街34号 100832 68574486 青春岁月 月刊 5.80 18-24 石家庄裕华西路408号 050051 7027226 河北学刊 双月刊 6.00 18-25 石家庄市裕华西路 050051 3035767 社会科学论坛 月刊 6.00 18-80 石家庄 河北大学学报(社科) 季刊 5.00 18-52 河北保定河北大学院内 071002 5079412 燕山大学学报 季刊 5.00 18-73 河北秦皇岛燕山大学期刊编辑部 66004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 季刊 5.00 18-138 河北保定青年路12号 071003 青年研究 月刊 4.25 18-170 北京建内大街5号 100732 65137744-5565 【河南】河南社会科学 郑州市丰产路23号 邮编:450003中州学刊 双月刊 8.00 36-118 郑州市文化路50号 450002 3936507 郑州大学学报(哲社) 双月刊 8.00 36-4 郑州大学路75号 450052 7935234-3150 河南大学学报(社科) 双月刊 5.00 36-26 河南开封市明伦街85号 475001 2868833河南师大学报(哲社) 双月刊 8.00 36-54 新乡市建设东路148号 邮编:453002信阳师院学报(哲社) 季刊 5.00 36-71 河南信阳西郊 464000 6332141-3040 改革与理论 月刊 5.00 36-7 郑州市政三街1号 450003 5907081 许昌师专学报 双月刊 7.50 36-86 河南许昌市八一路99号 461000 4369217 美与时代 月刊 10.00 36-107 郑州市大学路75号 450052 7073682-1157 【山西】晋阳学刊 双月刊 3.50 22-48 太原并州南路282号省社科院 030006 7069477 山西大学学报(哲社版) 季刊 6.00 22-41 太原山西大学办公楼 030006 7010455 山西师大学报(社科版) 季刊 4.00 22-5 山西临汾山西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 041004 2051149 科学技术与辩证法 双月刊 4.00 22-25 山西太原坞城路36号 030006 7011922 教育理论与实践 月刊 5.00 22-31 太原解放路东头道巷9号 030009 3043129 【山东】山东社会科学 双月刊 10.00 24-135 济南玉函路10号 250001 2015464 东岳论丛 双月刊 8.00 24-36 济南玉函路10号 250002 2976564-3148 文史哲 双月刊 6.00 24-4 济南市山东大学内 250100 8564666齐鲁学刊 双月刊 6.80 24-14 山东省曲阜师范大学 273165 4424347 孔子研究 双月刊 5.00 24-76 济南市胜利大街39号 250001 2010055-2497 周易研究 季刊 5.00 24-87 济南市山东大学校内(新校) 250100 8903861-2829 理论学刊(中共山东党校) 双月刊 济南市经七路588号 250021 7935911-3761 【陕西】西北大学学报(哲社版) 季刊 4.00 52-9 西安小南门外西北大学内 710068 7215036 人文杂志 双月刊 6.00 52-11 西安市含光路南段7号 710061 52540066-378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 季刊 5.60 52-58 西安长安南路 710062 5261200-21309 延安大学学报(社科版) 季刊 4.00 52-70 陕西延安市杨家岭 716000 7203011 中国医学伦理学 双月刊 6.00 52-83 西安市朱雀大街南段 710061 52616【宁夏】宁夏大学学报(社科) 双月刊 7.80 74-6 银川宁夏大学 750021 2074928 宁夏社会科学 双月刊 6.00 74-12 银川市新市区朔方路新风巷 750021 2077437 学习与交流 月刊 2.50 74-22 银川市中山南街123号 750004 6031054 【甘肃】甘肃社会科学 双月刊 5.00 54-2 兰州安宁健康路143号 730070 7671141 甘肃理论学刊 双月刊 3.00 54-92 兰州市安宁区健康路6号 730070 7666721-3191 兰州大学学报(社科版) 双月刊 6.80 54-32 兰州兰大逸夫科学馆5楼 730000 8912706 西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 双月刊 兰州安宁东路805号 730070 7971692 甘肃政法学院学报 季刊 5.00 54-95 兰州市安宁西路2号 730070 兰州学刊 双月刊 5.00 54-71 甘肃省兰州市市委大院内 730030 8478377 敦煌研究 季刊 8.00 54-62 兰州滨河东路292号 730000 8866013 【内蒙】内蒙古社会科学(社科版)(汉) 双月刊 5.50 16-1 呼和浩特大学东路19号 010010 4963431 内蒙古社会科学(蒙) 双月刊 4.00 16-17 呼和浩特大学东路19号 010010 4963431 内蒙古师大学报(社科版)(汉) 双月刊 呼和浩特新城区朝阳路内蒙古师大 010022 4964444-808 内蒙古大学学报(社科版)(汉) 双月刊 5.00 16-66 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院内 010021 4954433-251 内蒙古民族师院学报(哲社版)(汉) 季刊 内蒙古通辽市霍林河大街22号 028000 8261122 【新疆】新疆社会科学(汉) 双月刊 6.00 58-32 乌鲁木齐 830011 3837937 新疆大学学报(汉)(哲社版) 58-12 新疆乌鲁木齐市胜利路14号 830046 2862753-2927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汉) 季刊 4.00 58-84 新疆乌鲁木齐市新医路19号 830054 喀什师范学院学报(汉) 季刊 4.00 58-115 新疆喀什市阔纳乃则尔巴格路29号 844000 新疆社科论坛(汉) 季刊 2.00 58-136 乌鲁木齐 830001 2862197 【青海】青海社会科学 双月刊 4.00 56-18 西宁 810000 8212562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季刊 5.00 56-17 西宁青海师范大学内 810008 6107647 青海师专学报 双月刊 3.00 56-15 西宁市八一中路72号 810007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科版) 双月刊 上海中山北路3663号 200062 62549677 学术月刊 月刊 8.00 4-72 上海市淮海中路622弄7号 200020 53060399 社会科学 月刊 8.00 4-273 上海市淮海中路622弄7号 200020 63272234中国纺织大学学报 双月刊 6.00 4-123 上海延安西路1882号 200051 复旦学报(社科版) 双月刊 上海邯郸路220号复旦大学文科大楼 200433 65642669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 双月刊 上海桂林路10号楼213室 200234 64322304文艺理论研究 双月刊 5.80 4-323 上海中山北路3663号 200062 62232237 法学 月刊 5.50 4-342 上海万航渡路1575号 200042 62071924 社会 月刊 3.20 4-364 上海中山南路600号 200041 64166267-508 美化生活 月刊 4.50 4-368 上海中山南二路777弄1号5F 200032 64564178 政治与法律 双月刊 5.00 4-375 上海淮海中路622弄7号 200020 63271170-2479 音乐艺术 季刊 6.00 4-398 上海汾阳路20号 200031 64370137-2094 探索与争鸣 月刊 4.00 4-496 上海市淮海中路622弄7号 200020 53068568 开放月刊 月刊 6.00 4-515 上海衡山路62号 200031 64375115 交际与口才 月刊 3.00 4-520 上海市长乐路325号 200031 54043373 党政论坛 月刊 5.00 4-521 上海虹漕南路200号 200233 64365035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双月刊 7.50 4-522 上海中山西路1610号1608室 200233 64274736 上海大学学报(社科版) 双月刊 6.00 4-536 上海新闸路1220号 200041 62551840-22 开放教育研究 双月刊 6.00 4-578 上海阜新路25号 200092 65017675 教育发展研究 月刊 8.00 4-591 上海茶陵北路21号 200032 64167677-40 【江苏】江苏社会科学 双月刊 10.00 28-148 南京市北京西路70-1号 210024 3701531 江海学刊 双月刊 8.00 28-27 南京市北京西路70-1号 210024 3715429 学海 双月刊 10.00 28-203 南京市虎踞北路12号 210013 3391490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 双月刊 南京汉口路南大内 210093 3592704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双月刊 8.00 28-26 南京宁海路122号 210097 3720999-4541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南京社会科学 月刊 5.00 28-145 南京市进香河路35号 210008 3611547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 季刊 5.00 28-46 江苏徐州市和平路57号 221009 3845520-779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双月刊 4.50 28-47 江苏扬州文化路27号 225009 7971867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季刊 28-50苏州市干将东路200号215021 5112857江南论坛 月刊 4.50 28-96 江苏无锡市岸桥弄11号 214001 2750981 东南大学学报(哲社版) 季刊 5.00 南京四牌楼2号 210096【浙江】浙江社会科学 双月刊 5.00 32-102 杭州市省府路2号楼 310025 8821059 浙江学刊 双月刊 6.00 32-22 杭州市省府2号楼 310025 7057581 7016873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 双月刊 5.00 32-90 杭州市文一路78号 310012 8570088 浙江大学学报(哲社版) 双月刊 杭州玉泉浙江大学 310027 5172244-2826-269 观察与思考 月刊 5.00 32-64 杭州市省政府2号楼 310025 7053206 【江西】江西社会科学 月刊 7.00 44-25 南昌洪都北大道255号 330077 8520831 求实(中共江西党校) 月刊 南昌八一大道212号 330003 6627060-441 南昌大学学报(社科版) 季刊 5.00 44-18 南昌大学 330047 8305914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版) 季刊 5.00 44-24 南昌北京西路437号 330027 8506185 江西教育学院学报 双月刊 5.00 44-63 南昌学院路68号 330029 上饶师专学院学报 双月刊 5.00 44-68 江西上饶市茅家岭1号 334000 【安徽】江淮论坛 双月刊 4.80 26-14 合肥市省社科院内 230053 3421171-70 学术界 双月刊 20.00 26-68 合肥市省社科院内 230053 3422973-21 艺术界 双月刊 50.00 26-16 合肥市宿州路55号 230001 2656194 安徽大学学报(哲社版) 双月刊 4.00 26-42 合肥安徽大学内 230039 5107145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 季刊 5.00 26-38 安徽芜湖市安徽师大内 241000 3869260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科) 双月刊 5.00 26-45 安徽安庆安庆师院内 246011 5500204 安徽教育学院学报 双月刊 4.80 26-59 合肥金寨路261号 230061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 季刊 5.00 26-151 合肥市宁国路10号 230009 4655210-2557 【福建】科学与文化 双月刊 3.50 34-5 福州古田路89号 350005 7850151 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 季刊 6.00 34-7 福建厦门大学18号信箱 361005 2085102-2366 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 月刊 2.50 34-32 福州市小柳村福建社科院 350001 7550401 福建论坛文史哲版 双月刊 3.00 34-33 福州市小柳村福建社科院 350001 7550401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 季刊 6.00 34-42 福州上山路38号 350007 3441616-255东南学术 双月刊 5.00 34-82 福州【湖北】湖北社会科学 月刊 4.50 38-211 武汉紫阳东路45号 430070 87895464 江汉论坛 月刊 6.50 38-226 武汉武昌区东湖路81号 430077 86789435 理论月刊 月刊 4.50 38-176 武汉武昌东湖路81号 430077 86783670 学习与实践 月刊 4.20 38-95 武汉汉口发展大道3081号 430022 82631942 社会主义研究 双月刊 8.00 38-158 武汉市武昌华中师范大学 430070 8787844-3305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双月刊 8.00 38-7 武汉珞珈山武汉大学 430072 87882712-2498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6.00 38-9 武汉市武昌关山华中科技大学 430074 87543916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双月刊 武汉武昌桂子山华中师范大学内 430070 87878444-3249 湖北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双月刊 8.00 38-46 武汉武昌区徐家棚街 430062 86812545 高等教育研究 双月刊 6.80 38-73 武汉武昌喻家山华中理工大学内 430074 87543892 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社〉 季刊 5.00 38-97 武汉武昌民院路5号 430074 87491994 医学与社会 双月刊 6.00 武汉汉口航空路13号同济医科大学内 430030 83622600-2517 法学评论 双月刊 12.80 38-107 武汉武昌珞珈山武汉大学内 430072 87882712-2995 【湖南】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双月刊 4.00 42-34 湖南湘潭大学内 411105 8292142 求索 双月刊 8.00 42-36 长沙市德雅村 410003 4223870 湖南师大社科学报 双月刊 5.00 42-97 湖南师范大学 410081 8872209 湖湘论坛 双月刊 6.00 42-135 长沙市湖南省委院内 410006 8883161-2316 长沙电力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42-139 长沙市金盆岭 410077 5214333-8184 湖南大学学报(社科版) 季刊 5.00 42-181 长沙市岳麓山湖南大学 410082 8822870 湘潭师院学报(社科版) 双月刊 5.00 42-184 湖南湘潭师范学院北院 411201 【广东】广东社会科学 双月刊 5.00 46-134 广州天河北路369号 510620 38801447 学术研究 月刊 4.00 46-64 广州黄华路4号之2 510050 83846177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双月刊 6.00 46-14 广州市新港西路135号 510275 84111990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双月刊 5.00 46-75 广州市石牌暨南大学 510632 85220281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双月刊 4.00 46-72 广州石牌华南师大内 510631 85211439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双月刊 广东深圳南山尾粤海门 518060 6660277-2133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季刊 4.00 46-16 广东汕头市汕头大学内 515063 2510000-32427东方文化 双月刊 9.50 46-191 广州石牌华南师大内 510631 开放时代 月刊 8.00 46-169 广州东风中路501号东建大厦11楼 510045 83553522 科技管理研究 双月刊 6.00 46-120 广州先烈中路100号 510070 87668145 【广西】广西社会科学 双月刊 5.00 48-68 南宁市新竹路5号 530022 5886487 学术论坛 双月刊 5.00 48-35 南宁市新竹路5号 530022 5860201 广西大学学报(社科)广西师范大学学报(社科) 季刊 5.00 48-44 广西桂林市三里店 541004 5812982-2254社会科学家 双月刊 6.00 48-48 广西桂林市西山路6号 541001 2858540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 双月刊 8.00 48-89 南宁西乡塘广西民族大学内 530006 3260122 【海南】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双月刊 6.00 84-2 海口龙昆南路 571158 5899254 海南大学学报(社科版) 季刊 5.00 84-4 海口海甸岛人民大道 570228 6258112-2046【重庆】重庆大学学报(哲社版) 双月刊 重庆沙坪坝区正街174号重庆大学内 400044 65102302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 季刊 3.00 78-17 重庆沙坪坝区陈家湾 400047 65362785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 双月刊 5.00 78-20 重庆北碚区天生桥2号 400715 68252538 改革 双月刊 8.50 78-82 重庆市江北区桥北村270号 630020 6785444探索 双月刊 8.00 78-84 重庆市渝州路160号 400041 68893010 【四川】社会科学研究 双月刊 8.00 62-13 成都市青羊宫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610072 7743623 中华文化论坛 季刊 8.00 62-52 成都市青羊宫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610072 7730104 理论与改革 双月刊 10.00 62-84 成都市光华村街43号 610072 7329791-2410 四川大学学报(哲社版) 双月刊 4.00 62-6 成都市四川大学 610064 5412440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 双月刊 5.00 62-83 成都狮子山路 610068 4760703 毛泽东思想研究 双月刊 6.00 62-168 成都 610071 7014462 【贵州】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科) 季刊 5.00 66-10 贵阳外环东路270号 550001 6897106 贵州社会科学 双月刊 3.00 66-13 贵阳梭石巷95号 550002 5928902 贵州大学学报(社科) 双月刊 5.00 66-34 贵阳市花溪贵州大学 500025 3851708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社科) 季刊 4.00 66-44 贵阳贵州民族学院内 550025 3610314 贵州教育学院学报 双月刊 3.00 66-49 贵阳瑞金南路48号 550005 5815817 【云南】云南社会科学 双月刊 4.00 64-27 昆明市气象路45号 650032 4154719 学术探索 双月刊 6.00 64-57 昆明市气象路45号 650032 4143263 思想战线 双月刊 8.00 64-3 昆明市翠湖北路2号 650091 云南大学学报(哲社版) 双月刊 5.00 64-29 昆明市翠湖北路2号 650091 5033829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 双月刊 6.00 64-12 昆明一二一大街158号 650092 5322930 【哲学】 中国哲学史 中国哲学史学会 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5号 100732 孔子研究 中国孔子基金会 山东省济南市济大路17号 250002 世界哲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北京市建国门内大街5号 100732 周易研究 中国周易学会、山东大学 山东省济南市山东大学新校 250100 -2829 哲学动态 中国社科院哲学研究所 北京市建国门内大街5号 100732 -5517 哲学研究 中国社科院哲学研究所 北京市建国门内大街5号哲学所 100732 中国宗教 国家宗教事务局 北京市东城区交道口北三条32号 100007 世界宗教文化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 北京市建国门内大街5号宗教所 100732 -547 佛教文化 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 北京市西城区北长街27号 100031 【社会科学】 人文杂志 陕西省社科院、社科联 陕西省西安市含光路南段177号 710065 山东社会科学 山东省社会科学联合会 山东省济南市玉涵路10号 250002 广东社会科学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 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北路369号 510610 广西社会科学 广西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广西南宁市思贤路绿塘里1号 530022 中州学刊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 河南省郑州市文化路50号 450002 中国社会科学•中文 中国社科院 北京市西城区鼓楼西大街甲158号 100720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 北京市鼓楼西大街甲158号 100720 云南社会科学 云南省社科院 云南省昆明市环城西路577号 650034 内蒙古社会科学 内蒙古社科院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大学东路19号 010010 天津社会科学 天津社会科学院 天津市南开区迎水道7号 300191 文史哲 山东大学 山东省济南市山东大学新校 250100 东岳论丛 山东社会科学院 山东省济南市舜耕路56号 250002 东南学术 福建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福建省福州市柳河路18号 350001 北方论丛 哈尔滨师范大学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和兴路50号 150080 北京社会科学 北京市社会科学学会联合会 北京市北四环中路33号 100101 宁夏社会科学` 宁夏社会科学院 宁夏银川市新市区宁夏社科院内 750021 甘肃社会科学 甘肃省社科院 甘肃省兰州市安宁区健康路9号 730070 江汉论坛 湖北省社科院 湖北省武汉市武昌东湖路165号 430077 江西社会科学 江西社科院 江西省南昌市洪都北大道255号 330077 江苏社会科学 江苏社科联 江苏省南京市山西路120号 210009 江海学刊 江苏省社科院、江苏省社科联 江苏省南京市虎踞北路12号 210013 江淮论坛 安徽省社会科学院 安徽省合肥市望江东路 230053 -2703 观察与思考 浙江省社会科学院 浙江省杭州市省府大楼2号楼6020室 310025 齐鲁学刊 曲阜师范大学 山东省曲阜市曲阜师范大学 273165 求是学刊 黑龙江大学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学府路74号 150080 求索 湖南省社会科学院 湖南省长沙市德雅村省社科院 410003 社会科学 上海社科院 上海市淮海中路622弄7号337室 200020 社会科学论坛 河北省哲学社会科学学会联合会 河北省石家庄市裕华西路408号 050051 社会科学战线 吉林省社科院 吉林省长春市自由大街187号 130031 社会科学研究 四川省社科院 四川省成都市一环路西一段155号 610071 社会科学家 桂林市社会科学学会联合会 广西桂林市西山路6号 541001 社会科学辑刊 辽宁省社科院 辽宁省沈阳市皇姑区泰山路86号 110031 国外社会科学 中国社科院文献情报中心 北京市建国门内大街5号 100732 国外社会科学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是核心吗

1、《柳永功名思想述评》(独立完成),《唐都学刊》1991年第2期。2、《论清真词的“浑厚”之美》(第一作者),《汕头大学学报》1992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1992年第8期全文转载。3、《中国古代戏曲漫谈》(独立完成),《唐都学刊》1993年第2期。4、《论元代闺情散曲的审美特征》(第二作者),《人文杂志》1993年第6期。(核心刊物)5、《论元遗山的闺情词》(独立完成),《唐都学刊》1995年第1期。《新华文摘》题录6、《李清照〈论词〉与曹丕〈论文〉》(独立完成),《人文杂志》1995年第4期。(核心刊物)7、《元好问诗学对苏黄的批评与继承》(独立完成),《文史哲》1996年2期(核心刊物)8、《议“振兴中华诗词”》(独立完成),收入《跨世纪的思辨》,东方出版社1997年版。9、《秦观词的结句艺术》(独立完成),《陕西电大学刊》1998年第3期。10、《李清照〈词论〉写作时间再议》(独立完成),《唐都学刊》1998年第4期。11、《〈后汉书〉今注今译》,本人完成《列女传》(3万字),岳麓书社1998年版。12、《汉语言文化与永明诗歌声律论》(第二作者),《江海学刊》1998年第5期。(核心刊物)13、《佛教故事——中国五朝志怪小说的一个叙事源头》(第二作者),《中国文化研究》2001年第1期。(核心刊物)14、《苏轼论士君子人格及其履践》(第一作者),《唐都学刊》2001年第1期。15、《苏轼贬逐心态研究》(第一作者),《苏州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核心刊物)16、《苏轼与酒茶文化》(第一作者),《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核心刊物)17、《苏轼的人生智慧》(独立完成),《人文杂志》2001年第5期。(核心刊物)18、《苏轼论为学之道》(独立完成),《唐都学刊》2002年第3期。19、《苏轼论书法艺术》(独立完成),《西北美术》2003年第2期。20、《苏轼文化人格的矛盾与统一》(独立完成),《唐都学刊》2003年第4期。21、《梅、欧与苏轼平淡诗美观诠释》(独立完成),《唐都学刊》2004年第2期。22、《简论苏轼高风绝尘之美的美学内涵》(第二作者),《苏州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核心刊物)23、《论柳永词的“赋法”》(独立完成),《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24、《历代诗论全编(宋金元卷)》(参编),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25、《论宋人的“以赋为词”》,《唐宋诗词国际研讨会论文集》,2004年10月。26、《苏轼的〈前赤壁赋〉与阮籍的〈达庄论〉》(独立完成),《文史知识》2005年第3期。(中华书局,核心刊物)27、《论苏轼“平淡”诗美观之实质》,《文学理论研究》第二十二辑,2005年1月。28、《论苏轼的〈诗〉学观点》(独立完成),《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10期。29、《朱熹与苏轼出处态度之比较》(独立完成),《福建论坛》2006年第4期。(核心刊物)30、《论朱熹尚“雄健”的审美观》(独立完成),《文艺理论研究》2006年第4期。(核心刊物)31、《论朱熹对苏轼的批评与接受》(独立完成),《唐都学刊》2008年第2期。

1.《洞口高沙方言中的三分指示代词及其他》,《邵阳师专学报》1995年第4期;2.《〈佛国记注译〉指疵》,《安顺师专学报》1996年第3期;3.《〈清平山堂话本〉三家校点商补》,《贵州文史丛刊》1997年第1期;4.《〈清平山堂话本〉词语札记》,《贵州大学学报》(社科版)1997年第4期;5.《训诂学的开拓性硕果》,《北方论丛》1997年第6期。6.《〈清平山堂话本〉补校》,《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8年第1期;7.《释“管押”》,《辞书研究》1998年第3期;8.《谈〈说文解字〉对声符示源功的研究》,《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8年第4、5期;9.《中国传统婚礼中的“奠雁”习俗》,《文史杂志》1998年第5期;10.《从形声系统与同源系统的关系看声符示源问题》,《贵州文史丛刊》1999年第2期;11.《〈释名〉声训中的声符示源功能研究》,《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9年第4期;12.《形声字声符示源功能及其研究意义》,《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版)1999年第5期;13.《“年龄”探源》,《语文月刊》1999年第11期;14.《〈清平山堂话本〉三家校点再补》,《古籍研究》1999年第3期;15.《“二程语录”词语小札》,《古汉语研究》2000年第2期;16.《元明剧曲中“耨”的词义文化探源》,《汉字文化》2000年第2期;17.《释“不间”》,《辞书研究》2000年第4期;18.《黄永武〈形声多兼会意考〉述评》,《语言研究》2000年第3期;19.《王力先生有关形声字声符示源功能的研究述评》,香港《中国语文通讯》第55期(2000年9月);20.《〈永乐大典戏文三种校注〉指瑕》,《古籍研究》2000年第4期;21.《语言与文化的深层融合——读〈古汉语文化探秘〉》,《台州学院学报》2000年第4期;22.《黄侃在形声字声符示源功能研究方面的贡献》,《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0年第6期;23.《从“陆九渊语录”看〈汉语大词典〉的若干疏失》,《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00年第3期;24.《〈原本玉篇残卷〉中的同源字问题》,《汉语词源研究(第一辑)》,吉林教育出版社2001年2月;25.《原本〈玉篇〉中的语源研究》,《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01年第1期;26.《宋儒语录二种点校指瑕七则》,《书品》(中华书局)2001年第2期;27.《形声字声符示源现象中的若干特点》,《福州大学学报》(哲社版)2001年第1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2001年第2期转载;28.《市语研究的硕果》,《古汉语研究》2001年第1期;29.《人名禁忌及其文化内涵》,《华夏文化》2001年第1期;30.《形声字声符示源功能研究价值论略》,《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版),2001年第2期;31.《“二程语录”在近代汉语词汇史研究上的价值》,《贵州大学学报》(哲社版)2001年第2期;32.《历代万卷楼及其藏书》,《华夏文化》2001年第2期;33.《读〈元本琵琶记校注〉札记》,《古籍研究》2001年第2期;34.《杨树达先生有关“形声字声中有义”之研究述评》,香港《中国语文通讯》第58期(2001年6月)。35.《〈寒山诗注〉札记》,《书品》2002年第1期;36.《“馒头”的传说及其语源辨正》,《民俗研究》2002年第1期;37.《中国古代的石经及其文献学价值》,《华夏文化》2002年第1期;38.《〈古代汉语〉教改初探》,《大学教育教学研究》,汕头大学出版社2002年4月;39.《从词源学史看宋代“右文说”的学术背景》,《古汉语研究》2002年第2期;40.《〈清平山堂话本〉词语选释》,《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版),2002年第2期;41.《“有请的”、“经纪人”的称谓义》,《辞书研究》2002年第4期;42.《关于声符示音功能研究的思考》,《江苏社会科学》(学术版)2002年第1期;43.《中古佛经词语零札》,《广州华苑》2002年第2期;44.《谈明清俗语辞书在当代大型语文辞书编纂方面的作用》,《贵州文史丛刊》2003年第1期;45.《从中古佛经词语看语文辞书的书证溯源问题》,《中南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年第1期;46.《同声符反义同源词研究综述》,《古汉语研究》2003年第1期;47.《古汉语同义词研究的新创获》,《广州华苑》2003年第1期;48.《中古佛经词语与辞书书证溯源》,《台州学院学报》(哲社版)2003年第2期。49.《解读故训材料的科学方法》,《中国图书评论》2003年第4期;50.《评〈唐宋词常用语释例〉》,《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3年第3期;51.《〈风月锦囊笺校〉词语札记》,《古籍研究》2003年第2期;52.《从汉民族思维特点看声符示源的理据》,《汉字文化》2003年第2期;53.《唐传奇〈玄怪录〉〈续玄怪录〉释词》,《唐都学刊》(社科版)2003年第3期;54.《汉语词源研究的现状与展望》,《暨南学报》(哲社版)2003年第4期;55.《中古佛经释词四则》,《语言研究》2003年第3期;56.《〈小学考〉的学术价值》,《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社版)2003年第4期;57.《读明清俗语辞书札记》,《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3年第5期。58.《面对新世纪的训诂学研究》,《中国图书评论》2003年第9期。59.《明代歌曲释词三例》,《中国语文》2003年第6期。60.《〈古汉语同义词辨释论〉简评》,《汉字文化》2003年第4期61.《一部富有特色的中国语言学史著作》,《中国图书评论》2003年第12期;62.《当代权威词典应重视明清俗语辞书》,香港《语文建设通讯》第76期(2003年12月);63.《解读〈孟子〉同义词研究》,《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年第12期;64.《〈清平山堂话本〉词语例释》,《汉语史学报》第四辑(2004年1月);65.《〈文史文献检索教程〉(介绍)》,《中国大学教学》2004年第2期;66.《〈古辞辨〉在古汉语同义词研究方面的成绩与不足》,《东北师大学报》(哲社版)2004年特刊;67.《汉语成语的佛教渊源》,《嘉应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68.《释“诅”》,《广州华苑》2004年第1期;69.《〈风月锦囊笺校〉补议》,《陇东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70.《关于〈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的论争回顾》,《社会科学评论》2004年第2期;71.《佛经音义研究的力作》,《中国图书评论》2004年第7期;72.《〈尔雅·释诂〉郭璞注中的双音词》,《古籍研究》2004年卷上(总第45期);73.《古汉语文化同义词的辨释价值》,《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7期;74.《汉译佛经与汉语词汇》,《华夏文化》2004年第3期;75.《〈慧琳音义〉中的词源研究》,《韶关学院学报》2004年第10期;76.《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词源学史述略》,《暨南学报》2004年第6期;77.《当代大型辞书书证晚出词条举例——以见于明代歌曲中的词语为例》,香港《语文建设通讯》第79期(2004年10月);78.《近代汉语研究的世纪总结》,《中国图书评论》2004年第11期;79.《古汉语文化同义词研究的历史、现状与展望》,《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04年第4期;80.《古汉语文化同义词研究方法刍议》,《汉语史研究集刊》第七辑,2004年12月;81.《面向应用语言学的汉语词源研究刍议》,《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82.《话说“凤凰”》,《文史知识》2005年第1期;83.《中古佛经中的字序对换双音词举例》,《古汉语研究》2005年第1期;84.《中古佛经词义抉要》,《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85.《中古佛经中的委婉语考析》,《广州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年第2期;86.《墓志的语言学阐释》,《中国图书评论》2005年第4期;87.《〈齐民要术〉有关“得名之由”的探讨》,《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年第2期;88.《郭璞的语言学成就》,《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年第2期;89.《中国古代宗庙称谓词义辨析》,《广州华苑》2005年第1期;90.《王力〈古代汉语〉教材指瑕》,《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2005年第3期;91.《〈酉阳杂俎〉中的词源探求》,《甘肃社会科学》(综合版)2005年第3期;92.《“牵砻”小考》,《中国典籍与文化》2005年第3期;93.《魏晋至唐五代笔记杂著中的词源探讨略评》,《广西社会科学》2005年第8期;94.《郭璞〈尔雅注〉中的词源研究述评》,《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8期;95.《古代的“巫”及相关职业》,《华夏文化》2005年第3期;96.《〈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南方草木状〉中的词源探讨述评》,《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年第4期;97.《〈颜氏家训〉中的词源探求》,《广西社会科学》2005年第11期;98.《历史上的汉语教科书——读〈朝鲜时代汉语教科书丛刊〉》,《书品》2005年第6辑;99.《一种特殊的文化词语——数词词素参与构成的詈词特点及其语源分析》,《汉字文化》2005年第4期;100.《〈抱朴子内篇〉词语零札》,《甘肃社会科学》(综合版)2005年第6期;101.《面向海外兼读制研究生的古代汉语教学研究》,《暨南高教研究》2005年第2期;102.《十年来道教典籍词汇研究综述》,《滁州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第二作者);103.《杨树达先生汉语词源研究述评》,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民俗典籍文字研究》第二辑,2005年1月;104.《徐锴〈说文解字系传〉中的词源探讨述评》,《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6期;105.《佛经词汇研究的重要成果》,《汉语史研究集刊》第8辑(2005年12月);106.《佛经音义研究的最新成果》,《书品》2006年第1期;107.《关于近代汉语词汇研究的断想》,《贵州文史丛刊》2006年第2期;108.《〈汉语缩略研究〉读后》,《滁州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109.《宋代笔记〈云麓漫抄〉中的语言研究》,《广西社会科学》2006年第4期(第二作者);110.《汉语词汇史研究的新尝试》,《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第二作者);111.《魏晋至唐代经注中的词源探讨述评》,《北方论丛》2006年第3期;112.《理据——语言研究的新课题》,《中国图书评论》2006年第5期;113.《〈古辞辨〉简论》,《辞书研究》2006年第2期;114.《专书词语考释与近代汉语词汇研究》,《宿州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115.《〈抱朴子内篇〉词语小札》,《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6年第4期;116.《当前大学生毕业论文写作现状的调查与对策》,《暨南高教研究》2006年第2期;117.《〈南村辍耕录〉与汉语史研究》,《汉语史研究集刊》第九辑,2006年12月 (第二作者);118.《“打牙祭”探源》,《黔南民族师院学报》2007年第2期;119.《品读〈语文丛稿〉》,《书品》2007年第3辑;120.《颜师古〈汉书注〉中的词源研究述评》,《古汉语研究》2007年第2期;121.《玄应〈众经音义〉中的词源探讨述评》,《语文研究》2007年第3期;122.《汉语词源学史研究的现状与反思》,《烟台大学学报》(哲社版)2007年第3期;123.《让辞书更完善——读〈汉语大词典商补〉》,《贵州文史丛刊》2007第4期。

【黑龙江】黑龙江社会科学 双月刊 3.20 14-238 哈尔滨道里区友谊路501号 150018 4848310 北方论丛 双月刊 8.00 14-60 哈尔滨市和兴路50号 150080 6305815 求是学刊 双月刊 5.00 14-25 哈尔滨市南岗区黑龙江大学主楼111号 150080 6608815 学习与探索 双月刊 8.00 14-64 哈尔滨南岗区联发街62号 150001 6242279理论探讨 双月刊 6.80 14-156 哈尔滨市南岗区清滨路74号 150080 6303931 学术交流 双月刊 6.50 14-166 哈尔滨市南岗区联发街64号 150001 6234711 学理论 月刊 4.00 14-52 哈尔滨道里区友谊路505号 150076 4848914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社) 双月刊 3.60 14-126 黑龙江牡丹江文化街19号 157012 6511203 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季刊 2.40 14-215 黑龙江佳木斯吉林路139号 154002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双月刊 3.20 14-217 哈尔滨南岗区和兴路133号 150080 【吉林】社会科学战线 双月刊 9.90 12-28 长春市自由大路187号 130031 5652589长白学刊 双月刊 6.00 12-119 长春市前进大街35号 130012 5101859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双月刊 8.00 12-18 长春解放大路123号 130021 8922331-3664东北师大学报(哲社版) 双月刊 8.00 12-21 长春人民大街138号 130024 5685085-93991 文明导刊 旬刊 3.00 12-117 长春市人民大街55号省委主楼23室 130055 8942800 【辽宁】社会科学辑刊 双月刊 6.50 8-105 沈阳市皇姑区泰山路86号 110031 86120485 理论与实践 月刊 3.00 8-20 沈阳市和平区和平南大街45号 110006 22823286 党政干部学刊 月刊 4.00 8-210 沈阳和平区五里河18号 110003 23893581-6229 理论界 双月刊 4.20 8-3 沈阳沈河区万寿寺街20-1号 110013 22739218 辽宁大学学报(哲社版) 双月刊 5.00 8-74 沈阳市皇姑区崇山中路66号 110036 86864174 医学与哲学 月刊 5.50 8-122 辽宁大连市南石道街丙寅巷3号 116013 2496559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季刊 辽宁沈阳市和平区文化路3号巷11号 110004沈阳师范学院学报(社科) 双月刊 5.00 8-151 沈阳市皇姑区黄河南大街95号 110031 86231024 【北京】北京社会科学 季刊 5.00 6-29 北京9724号信箱 100101 64870591文艺研究 双月刊 12.80 2-25 北京前海西街17号 100009 66182597 文学评论 双月刊 12.00 2-26 北京建国门内大街5号 100732 65264557 哲学研究/哲学动态/世界哲学/中国哲学史 北京建内大街5号 100732 65137954 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 双月刊 9.00 2-88 北京大学内 100871 62752015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 双月刊 8.00 2-98 北京新外大街19号 100875 62207848教学与研究 月刊 6.00 2-256 北京海淀路175号 100872 62511680 中外法学 双月刊 12.00 2-204 北京大学内 100871 62752015 法学杂志 双月刊 3.80 2-205 北京白云观街北里6号 100045 63406753 中国高等教育 半月刊 4.00 2-268 北京海淀区文慧园北路10号 100088 62243806 读书 月刊 5.00 2-275 北京美术馆东街22号 100010 64020511 自然辩证法通讯 双月刊 4.80 2-281 北京玉泉路甲19号 100039 68592148自然辩证法研究 月刊 3.00 6-108 北京海淀区学院南路86号 100081 62178877-3518中国大学教学 双月刊 5.00 2-467 北京东城区沙滩后街55号 100009 64054598 【天津】天津社会科学 双月刊 4.50 6-12 天津迎水道7号 300191 23668122 道德与文明 双月刊 3.50 6-60 天津南开区迎水道7号 300191 23366812 南开学报(哲社版) 双月刊 5.00 6-10 天津南开大学学报编辑部 300071 23501681 天津大学学报(哲社版) 双月刊 天津南开区卫津路92号 300072 27403448 天津师大学报(社科版) 5.00 6-8 天津市和平区张自忠路189号 300020 27234888 【河北】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 季刊 河北省石家庄市裕华东路 050016 6049941-86424 中华家教 双月刊 3.60 18-16 北京阜外大街34号 100832 68574486 青春岁月 月刊 5.80 18-24 石家庄裕华西路408号 050051 7027226 河北学刊 双月刊 6.00 18-25 石家庄市裕华西路 050051 3035767 社会科学论坛 月刊 6.00 18-80 石家庄 河北大学学报(社科) 季刊 5.00 18-52 河北保定河北大学院内 071002 5079412 燕山大学学报 季刊 5.00 18-73 河北秦皇岛燕山大学期刊编辑部 66004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 季刊 5.00 18-138 河北保定青年路12号 071003 青年研究 月刊 4.25 18-170 北京建内大街5号 100732 65137744-5565 【河南】河南社会科学 郑州市丰产路23号 邮编:450003中州学刊 双月刊 8.00 36-118 郑州市文化路50号 450002 3936507 郑州大学学报(哲社) 双月刊 8.00 36-4 郑州大学路75号 450052 7935234-3150 河南大学学报(社科) 双月刊 5.00 36-26 河南开封市明伦街85号 475001 2868833河南师大学报(哲社) 双月刊 8.00 36-54 新乡市建设东路148号 邮编:453002信阳师院学报(哲社) 季刊 5.00 36-71 河南信阳西郊 464000 6332141-3040 改革与理论 月刊 5.00 36-7 郑州市政三街1号 450003 5907081 许昌师专学报 双月刊 7.50 36-86 河南许昌市八一路99号 461000 4369217 美与时代 月刊 10.00 36-107 郑州市大学路75号 450052 7073682-1157 【山西】晋阳学刊 双月刊 3.50 22-48 太原并州南路282号省社科院 030006 7069477 山西大学学报(哲社版) 季刊 6.00 22-41 太原山西大学办公楼 030006 7010455 山西师大学报(社科版) 季刊 4.00 22-5 山西临汾山西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 041004 2051149 科学技术与辩证法 双月刊 4.00 22-25 山西太原坞城路36号 030006 7011922 教育理论与实践 月刊 5.00 22-31 太原解放路东头道巷9号 030009 3043129 【山东】山东社会科学 双月刊 10.00 24-135 济南玉函路10号 250001 2015464 东岳论丛 双月刊 8.00 24-36 济南玉函路10号 250002 2976564-3148 文史哲 双月刊 6.00 24-4 济南市山东大学内 250100 8564666齐鲁学刊 双月刊 6.80 24-14 山东省曲阜师范大学 273165 4424347 孔子研究 双月刊 5.00 24-76 济南市胜利大街39号 250001 2010055-2497 周易研究 季刊 5.00 24-87 济南市山东大学校内(新校) 250100 8903861-2829 理论学刊(中共山东党校) 双月刊 济南市经七路588号 250021 7935911-3761 【陕西】西北大学学报(哲社版) 季刊 4.00 52-9 西安小南门外西北大学内 710068 7215036 人文杂志 双月刊 6.00 52-11 西安市含光路南段7号 710061 52540066-378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 季刊 5.60 52-58 西安长安南路 710062 5261200-21309 延安大学学报(社科版) 季刊 4.00 52-70 陕西延安市杨家岭 716000 7203011 中国医学伦理学 双月刊 6.00 52-83 西安市朱雀大街南段 710061 52616【宁夏】宁夏大学学报(社科) 双月刊 7.80 74-6 银川宁夏大学 750021 2074928 宁夏社会科学 双月刊 6.00 74-12 银川市新市区朔方路新风巷 750021 2077437 学习与交流 月刊 2.50 74-22 银川市中山南街123号 750004 6031054 【甘肃】甘肃社会科学 双月刊 5.00 54-2 兰州安宁健康路143号 730070 7671141 甘肃理论学刊 双月刊 3.00 54-92 兰州市安宁区健康路6号 730070 7666721-3191 兰州大学学报(社科版) 双月刊 6.80 54-32 兰州兰大逸夫科学馆5楼 730000 8912706 西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 双月刊 兰州安宁东路805号 730070 7971692 甘肃政法学院学报 季刊 5.00 54-95 兰州市安宁西路2号 730070 兰州学刊 双月刊 5.00 54-71 甘肃省兰州市市委大院内 730030 8478377 敦煌研究 季刊 8.00 54-62 兰州滨河东路292号 730000 8866013 【内蒙】内蒙古社会科学(社科版)(汉) 双月刊 5.50 16-1 呼和浩特大学东路19号 010010 4963431 内蒙古社会科学(蒙) 双月刊 4.00 16-17 呼和浩特大学东路19号 010010 4963431 内蒙古师大学报(社科版)(汉) 双月刊 呼和浩特新城区朝阳路内蒙古师大 010022 4964444-808 内蒙古大学学报(社科版)(汉) 双月刊 5.00 16-66 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院内 010021 4954433-251 内蒙古民族师院学报(哲社版)(汉) 季刊 内蒙古通辽市霍林河大街22号 028000 8261122 【新疆】新疆社会科学(汉) 双月刊 6.00 58-32 乌鲁木齐 830011 3837937 新疆大学学报(汉)(哲社版) 58-12 新疆乌鲁木齐市胜利路14号 830046 2862753-2927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汉) 季刊 4.00 58-84 新疆乌鲁木齐市新医路19号 830054 喀什师范学院学报(汉) 季刊 4.00 58-115 新疆喀什市阔纳乃则尔巴格路29号 844000 新疆社科论坛(汉) 季刊 2.00 58-136 乌鲁木齐 830001 2862197 【青海】青海社会科学 双月刊 4.00 56-18 西宁 810000 8212562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季刊 5.00 56-17 西宁青海师范大学内 810008 6107647 青海师专学报 双月刊 3.00 56-15 西宁市八一中路72号 810007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科版) 双月刊 上海中山北路3663号 200062 62549677 学术月刊 月刊 8.00 4-72 上海市淮海中路622弄7号 200020 53060399 社会科学 月刊 8.00 4-273 上海市淮海中路622弄7号 200020 63272234中国纺织大学学报 双月刊 6.00 4-123 上海延安西路1882号 200051 复旦学报(社科版) 双月刊 上海邯郸路220号复旦大学文科大楼 200433 65642669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 双月刊 上海桂林路10号楼213室 200234 64322304文艺理论研究 双月刊 5.80 4-323 上海中山北路3663号 200062 62232237 法学 月刊 5.50 4-342 上海万航渡路1575号 200042 62071924 社会 月刊 3.20 4-364 上海中山南路600号 200041 64166267-508 美化生活 月刊 4.50 4-368 上海中山南二路777弄1号5F 200032 64564178 政治与法律 双月刊 5.00 4-375 上海淮海中路622弄7号 200020 63271170-2479 音乐艺术 季刊 6.00 4-398 上海汾阳路20号 200031 64370137-2094 探索与争鸣 月刊 4.00 4-496 上海市淮海中路622弄7号 200020 53068568 开放月刊 月刊 6.00 4-515 上海衡山路62号 200031 64375115 交际与口才 月刊 3.00 4-520 上海市长乐路325号 200031 54043373 党政论坛 月刊 5.00 4-521 上海虹漕南路200号 200233 64365035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双月刊 7.50 4-522 上海中山西路1610号1608室 200233 64274736 上海大学学报(社科版) 双月刊 6.00 4-536 上海新闸路1220号 200041 62551840-22 开放教育研究 双月刊 6.00 4-578 上海阜新路25号 200092 65017675 教育发展研究 月刊 8.00 4-591 上海茶陵北路21号 200032 64167677-40 【江苏】江苏社会科学 双月刊 10.00 28-148 南京市北京西路70-1号 210024 3701531 江海学刊 双月刊 8.00 28-27 南京市北京西路70-1号 210024 3715429 学海 双月刊 10.00 28-203 南京市虎踞北路12号 210013 3391490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 双月刊 南京汉口路南大内 210093 3592704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双月刊 8.00 28-26 南京宁海路122号 210097 3720999-4541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南京社会科学 月刊 5.00 28-145 南京市进香河路35号 210008 3611547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 季刊 5.00 28-46 江苏徐州市和平路57号 221009 3845520-779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双月刊 4.50 28-47 江苏扬州文化路27号 225009 7971867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季刊 28-50苏州市干将东路200号215021 5112857江南论坛 月刊 4.50 28-96 江苏无锡市岸桥弄11号 214001 2750981 东南大学学报(哲社版) 季刊 5.00 南京四牌楼2号 210096【浙江】浙江社会科学 双月刊 5.00 32-102 杭州市省府路2号楼 310025 8821059 浙江学刊 双月刊 6.00 32-22 杭州市省府2号楼 310025 7057581 7016873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 双月刊 5.00 32-90 杭州市文一路78号 310012 8570088 浙江大学学报(哲社版) 双月刊 杭州玉泉浙江大学 310027 5172244-2826-269 观察与思考 月刊 5.00 32-64 杭州市省政府2号楼 310025 7053206 【江西】江西社会科学 月刊 7.00 44-25 南昌洪都北大道255号 330077 8520831 求实(中共江西党校) 月刊 南昌八一大道212号 330003 6627060-441 南昌大学学报(社科版) 季刊 5.00 44-18 南昌大学 330047 8305914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版) 季刊 5.00 44-24 南昌北京西路437号 330027 8506185 江西教育学院学报 双月刊 5.00 44-63 南昌学院路68号 330029 上饶师专学院学报 双月刊 5.00 44-68 江西上饶市茅家岭1号 334000 【安徽】江淮论坛 双月刊 4.80 26-14 合肥市省社科院内 230053 3421171-70 学术界 双月刊 20.00 26-68 合肥市省社科院内 230053 3422973-21 艺术界 双月刊 50.00 26-16 合肥市宿州路55号 230001 2656194 安徽大学学报(哲社版) 双月刊 4.00 26-42 合肥安徽大学内 230039 5107145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 季刊 5.00 26-38 安徽芜湖市安徽师大内 241000 3869260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科) 双月刊 5.00 26-45 安徽安庆安庆师院内 246011 5500204 安徽教育学院学报 双月刊 4.80 26-59 合肥金寨路261号 230061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 季刊 5.00 26-151 合肥市宁国路10号 230009 4655210-2557 【福建】科学与文化 双月刊 3.50 34-5 福州古田路89号 350005 7850151 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 季刊 6.00 34-7 福建厦门大学18号信箱 361005 2085102-2366 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 月刊 2.50 34-32 福州市小柳村福建社科院 350001 7550401 福建论坛文史哲版 双月刊 3.00 34-33 福州市小柳村福建社科院 350001 7550401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 季刊 6.00 34-42 福州上山路38号 350007 3441616-255东南学术 双月刊 5.00 34-82 福州【湖北】湖北社会科学 月刊 4.50 38-211 武汉紫阳东路45号 430070 87895464 江汉论坛 月刊 6.50 38-226 武汉武昌区东湖路81号 430077 86789435 理论月刊 月刊 4.50 38-176 武汉武昌东湖路81号 430077 86783670 学习与实践 月刊 4.20 38-95 武汉汉口发展大道3081号 430022 82631942 社会主义研究 双月刊 8.00 38-158 武汉市武昌华中师范大学 430070 8787844-3305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双月刊 8.00 38-7 武汉珞珈山武汉大学 430072 87882712-2498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6.00 38-9 武汉市武昌关山华中科技大学 430074 87543916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双月刊 武汉武昌桂子山华中师范大学内 430070 87878444-3249 湖北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双月刊 8.00 38-46 武汉武昌区徐家棚街 430062 86812545 高等教育研究 双月刊 6.80 38-73 武汉武昌喻家山华中理工大学内 430074 87543892 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社〉 季刊 5.00 38-97 武汉武昌民院路5号 430074 87491994 医学与社会 双月刊 6.00 武汉汉口航空路13号同济医科大学内 430030 83622600-2517 法学评论 双月刊 12.80 38-107 武汉武昌珞珈山武汉大学内 430072 87882712-2995 【湖南】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双月刊 4.00 42-34 湖南湘潭大学内 411105 8292142 求索 双月刊 8.00 42-36 长沙市德雅村 410003 4223870 湖南师大社科学报 双月刊 5.00 42-97 湖南师范大学 410081 8872209 湖湘论坛 双月刊 6.00 42-135 长沙市湖南省委院内 410006 8883161-2316 长沙电力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42-139 长沙市金盆岭 410077 5214333-8184 湖南大学学报(社科版) 季刊 5.00 42-181 长沙市岳麓山湖南大学 410082 8822870 湘潭师院学报(社科版) 双月刊 5.00 42-184 湖南湘潭师范学院北院 411201 【广东】广东社会科学 双月刊 5.00 46-134 广州天河北路369号 510620 38801447 学术研究 月刊 4.00 46-64 广州黄华路4号之2 510050 83846177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双月刊 6.00 46-14 广州市新港西路135号 510275 84111990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双月刊 5.00 46-75 广州市石牌暨南大学 510632 85220281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双月刊 4.00 46-72 广州石牌华南师大内 510631 85211439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双月刊 广东深圳南山尾粤海门 518060 6660277-2133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季刊 4.00 46-16 广东汕头市汕头大学内 515063 2510000-32427东方文化 双月刊 9.50 46-191 广州石牌华南师大内 510631 开放时代 月刊 8.00 46-169 广州东风中路501号东建大厦11楼 510045 83553522 科技管理研究 双月刊 6.00 46-120 广州先烈中路100号 510070 87668145 【广西】广西社会科学 双月刊 5.00 48-68 南宁市新竹路5号 530022 5886487 学术论坛 双月刊 5.00 48-35 南宁市新竹路5号 530022 5860201 广西大学学报(社科)广西师范大学学报(社科) 季刊 5.00 48-44 广西桂林市三里店 541004 5812982-2254社会科学家 双月刊 6.00 48-48 广西桂林市西山路6号 541001 2858540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 双月刊 8.00 48-89 南宁西乡塘广西民族大学内 530006 3260122 【海南】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双月刊 6.00 84-2 海口龙昆南路 571158 5899254 海南大学学报(社科版) 季刊 5.00 84-4 海口海甸岛人民大道 570228 6258112-2046【重庆】重庆大学学报(哲社版) 双月刊 重庆沙坪坝区正街174号重庆大学内 400044 65102302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 季刊 3.00 78-17 重庆沙坪坝区陈家湾 400047 65362785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 双月刊 5.00 78-20 重庆北碚区天生桥2号 400715 68252538 改革 双月刊 8.50 78-82 重庆市江北区桥北村270号 630020 6785444探索 双月刊 8.00 78-84 重庆市渝州路160号 400041 68893010 【四川】社会科学研究 双月刊 8.00 62-13 成都市青羊宫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610072 7743623 中华文化论坛 季刊 8.00 62-52 成都市青羊宫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610072 7730104 理论与改革 双月刊 10.00 62-84 成都市光华村街43号 610072 7329791-2410 四川大学学报(哲社版) 双月刊 4.00 62-6 成都市四川大学 610064 5412440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 双月刊 5.00 62-83 成都狮子山路 610068 4760703 毛泽东思想研究 双月刊 6.00 62-168 成都 610071 7014462 【贵州】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科) 季刊 5.00 66-10 贵阳外环东路270号 550001 6897106 贵州社会科学 双月刊 3.00 66-13 贵阳梭石巷95号 550002 5928902 贵州大学学报(社科) 双月刊 5.00 66-34 贵阳市花溪贵州大学 500025 3851708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社科) 季刊 4.00 66-44 贵阳贵州民族学院内 550025 3610314 贵州教育学院学报 双月刊 3.00 66-49 贵阳瑞金南路48号 550005 5815817 【云南】云南社会科学 双月刊 4.00 64-27 昆明市气象路45号 650032 4154719 学术探索 双月刊 6.00 64-57 昆明市气象路45号 650032 4143263 思想战线 双月刊 8.00 64-3 昆明市翠湖北路2号 650091 云南大学学报(哲社版) 双月刊 5.00 64-29 昆明市翠湖北路2号 650091 5033829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 双月刊 6.00 64-12 昆明一二一大街158号 650092 5322930 【哲学】 中国哲学史 中国哲学史学会 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5号 100732 孔子研究 中国孔子基金会 山东省济南市济大路17号 250002 世界哲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北京市建国门内大街5号 100732 周易研究 中国周易学会、山东大学 山东省济南市山东大学新校 250100 -2829 哲学动态 中国社科院哲学研究所 北京市建国门内大街5号 100732 -5517 哲学研究 中国社科院哲学研究所 北京市建国门内大街5号哲学所 100732 中国宗教 国家宗教事务局 北京市东城区交道口北三条32号 100007 世界宗教文化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 北京市建国门内大街5号宗教所 100732 -547 佛教文化 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 北京市西城区北长街27号 100031 【社会科学】 人文杂志 陕西省社科院、社科联 陕西省西安市含光路南段177号 710065 山东社会科学 山东省社会科学联合会 山东省济南市玉涵路10号 250002 广东社会科学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 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北路369号 510610 广西社会科学 广西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广西南宁市思贤路绿塘里1号 530022 中州学刊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 河南省郑州市文化路50号 450002 中国社会科学•中文 中国社科院 北京市西城区鼓楼西大街甲158号 100720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 北京市鼓楼西大街甲158号 100720 云南社会科学 云南省社科院 云南省昆明市环城西路577号 650034 内蒙古社会科学 内蒙古社科院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大学东路19号 010010 天津社会科学 天津社会科学院 天津市南开区迎水道7号 300191 文史哲 山东大学 山东省济南市山东大学新校 250100 东岳论丛 山东社会科学院 山东省济南市舜耕路56号 250002 东南学术 福建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福建省福州市柳河路18号 350001 北方论丛 哈尔滨师范大学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和兴路50号 150080 北京社会科学 北京市社会科学学会联合会 北京市北四环中路33号 100101 宁夏社会科学` 宁夏社会科学院 宁夏银川市新市区宁夏社科院内 750021 甘肃社会科学 甘肃省社科院 甘肃省兰州市安宁区健康路9号 730070 江汉论坛 湖北省社科院 湖北省武汉市武昌东湖路165号 430077 江西社会科学 江西社科院 江西省南昌市洪都北大道255号 330077 江苏社会科学 江苏社科联 江苏省南京市山西路120号 210009 江海学刊 江苏省社科院、江苏省社科联 江苏省南京市虎踞北路12号 210013 江淮论坛 安徽省社会科学院 安徽省合肥市望江东路 230053 -2703 观察与思考 浙江省社会科学院 浙江省杭州市省府大楼2号楼6020室 310025 齐鲁学刊 曲阜师范大学 山东省曲阜市曲阜师范大学 273165 求是学刊 黑龙江大学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学府路74号 150080 求索 湖南省社会科学院 湖南省长沙市德雅村省社科院 410003 社会科学 上海社科院 上海市淮海中路622弄7号337室 200020 社会科学论坛 河北省哲学社会科学学会联合会 河北省石家庄市裕华西路408号 050051 社会科学战线 吉林省社科院 吉林省长春市自由大街187号 130031 社会科学研究 四川省社科院 四川省成都市一环路西一段155号 610071 社会科学家 桂林市社会科学学会联合会 广西桂林市西山路6号 541001 社会科学辑刊 辽宁省社科院 辽宁省沈阳市皇姑区泰山路86号 110031 国外社会科学 中国社科院文献情报中心 北京市建国门内大街5号 100732 国外社会科学

汕头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目录

1.《洞口高沙方言中的三分指示代词及其他》,《邵阳师专学报》1995年第4期;2.《〈佛国记注译〉指疵》,《安顺师专学报》1996年第3期;3.《〈清平山堂话本〉三家校点商补》,《贵州文史丛刊》1997年第1期;4.《〈清平山堂话本〉词语札记》,《贵州大学学报》(社科版)1997年第4期;5.《训诂学的开拓性硕果》,《北方论丛》1997年第6期。6.《〈清平山堂话本〉补校》,《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8年第1期;7.《释“管押”》,《辞书研究》1998年第3期;8.《谈〈说文解字〉对声符示源功的研究》,《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8年第4、5期;9.《中国传统婚礼中的“奠雁”习俗》,《文史杂志》1998年第5期;10.《从形声系统与同源系统的关系看声符示源问题》,《贵州文史丛刊》1999年第2期;11.《〈释名〉声训中的声符示源功能研究》,《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9年第4期;12.《形声字声符示源功能及其研究意义》,《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版)1999年第5期;13.《“年龄”探源》,《语文月刊》1999年第11期;14.《〈清平山堂话本〉三家校点再补》,《古籍研究》1999年第3期;15.《“二程语录”词语小札》,《古汉语研究》2000年第2期;16.《元明剧曲中“耨”的词义文化探源》,《汉字文化》2000年第2期;17.《释“不间”》,《辞书研究》2000年第4期;18.《黄永武〈形声多兼会意考〉述评》,《语言研究》2000年第3期;19.《王力先生有关形声字声符示源功能的研究述评》,香港《中国语文通讯》第55期(2000年9月);20.《〈永乐大典戏文三种校注〉指瑕》,《古籍研究》2000年第4期;21.《语言与文化的深层融合——读〈古汉语文化探秘〉》,《台州学院学报》2000年第4期;22.《黄侃在形声字声符示源功能研究方面的贡献》,《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0年第6期;23.《从“陆九渊语录”看〈汉语大词典〉的若干疏失》,《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00年第3期;24.《〈原本玉篇残卷〉中的同源字问题》,《汉语词源研究(第一辑)》,吉林教育出版社2001年2月;25.《原本〈玉篇〉中的语源研究》,《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01年第1期;26.《宋儒语录二种点校指瑕七则》,《书品》(中华书局)2001年第2期;27.《形声字声符示源现象中的若干特点》,《福州大学学报》(哲社版)2001年第1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2001年第2期转载;28.《市语研究的硕果》,《古汉语研究》2001年第1期;29.《人名禁忌及其文化内涵》,《华夏文化》2001年第1期;30.《形声字声符示源功能研究价值论略》,《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版),2001年第2期;31.《“二程语录”在近代汉语词汇史研究上的价值》,《贵州大学学报》(哲社版)2001年第2期;32.《历代万卷楼及其藏书》,《华夏文化》2001年第2期;33.《读〈元本琵琶记校注〉札记》,《古籍研究》2001年第2期;34.《杨树达先生有关“形声字声中有义”之研究述评》,香港《中国语文通讯》第58期(2001年6月)。35.《〈寒山诗注〉札记》,《书品》2002年第1期;36.《“馒头”的传说及其语源辨正》,《民俗研究》2002年第1期;37.《中国古代的石经及其文献学价值》,《华夏文化》2002年第1期;38.《〈古代汉语〉教改初探》,《大学教育教学研究》,汕头大学出版社2002年4月;39.《从词源学史看宋代“右文说”的学术背景》,《古汉语研究》2002年第2期;40.《〈清平山堂话本〉词语选释》,《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版),2002年第2期;41.《“有请的”、“经纪人”的称谓义》,《辞书研究》2002年第4期;42.《关于声符示音功能研究的思考》,《江苏社会科学》(学术版)2002年第1期;43.《中古佛经词语零札》,《广州华苑》2002年第2期;44.《谈明清俗语辞书在当代大型语文辞书编纂方面的作用》,《贵州文史丛刊》2003年第1期;45.《从中古佛经词语看语文辞书的书证溯源问题》,《中南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年第1期;46.《同声符反义同源词研究综述》,《古汉语研究》2003年第1期;47.《古汉语同义词研究的新创获》,《广州华苑》2003年第1期;48.《中古佛经词语与辞书书证溯源》,《台州学院学报》(哲社版)2003年第2期。49.《解读故训材料的科学方法》,《中国图书评论》2003年第4期;50.《评〈唐宋词常用语释例〉》,《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3年第3期;51.《〈风月锦囊笺校〉词语札记》,《古籍研究》2003年第2期;52.《从汉民族思维特点看声符示源的理据》,《汉字文化》2003年第2期;53.《唐传奇〈玄怪录〉〈续玄怪录〉释词》,《唐都学刊》(社科版)2003年第3期;54.《汉语词源研究的现状与展望》,《暨南学报》(哲社版)2003年第4期;55.《中古佛经释词四则》,《语言研究》2003年第3期;56.《〈小学考〉的学术价值》,《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社版)2003年第4期;57.《读明清俗语辞书札记》,《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3年第5期。58.《面对新世纪的训诂学研究》,《中国图书评论》2003年第9期。59.《明代歌曲释词三例》,《中国语文》2003年第6期。60.《〈古汉语同义词辨释论〉简评》,《汉字文化》2003年第4期61.《一部富有特色的中国语言学史著作》,《中国图书评论》2003年第12期;62.《当代权威词典应重视明清俗语辞书》,香港《语文建设通讯》第76期(2003年12月);63.《解读〈孟子〉同义词研究》,《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年第12期;64.《〈清平山堂话本〉词语例释》,《汉语史学报》第四辑(2004年1月);65.《〈文史文献检索教程〉(介绍)》,《中国大学教学》2004年第2期;66.《〈古辞辨〉在古汉语同义词研究方面的成绩与不足》,《东北师大学报》(哲社版)2004年特刊;67.《汉语成语的佛教渊源》,《嘉应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68.《释“诅”》,《广州华苑》2004年第1期;69.《〈风月锦囊笺校〉补议》,《陇东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70.《关于〈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的论争回顾》,《社会科学评论》2004年第2期;71.《佛经音义研究的力作》,《中国图书评论》2004年第7期;72.《〈尔雅·释诂〉郭璞注中的双音词》,《古籍研究》2004年卷上(总第45期);73.《古汉语文化同义词的辨释价值》,《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7期;74.《汉译佛经与汉语词汇》,《华夏文化》2004年第3期;75.《〈慧琳音义〉中的词源研究》,《韶关学院学报》2004年第10期;76.《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词源学史述略》,《暨南学报》2004年第6期;77.《当代大型辞书书证晚出词条举例——以见于明代歌曲中的词语为例》,香港《语文建设通讯》第79期(2004年10月);78.《近代汉语研究的世纪总结》,《中国图书评论》2004年第11期;79.《古汉语文化同义词研究的历史、现状与展望》,《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04年第4期;80.《古汉语文化同义词研究方法刍议》,《汉语史研究集刊》第七辑,2004年12月;81.《面向应用语言学的汉语词源研究刍议》,《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82.《话说“凤凰”》,《文史知识》2005年第1期;83.《中古佛经中的字序对换双音词举例》,《古汉语研究》2005年第1期;84.《中古佛经词义抉要》,《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85.《中古佛经中的委婉语考析》,《广州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年第2期;86.《墓志的语言学阐释》,《中国图书评论》2005年第4期;87.《〈齐民要术〉有关“得名之由”的探讨》,《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年第2期;88.《郭璞的语言学成就》,《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年第2期;89.《中国古代宗庙称谓词义辨析》,《广州华苑》2005年第1期;90.《王力〈古代汉语〉教材指瑕》,《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2005年第3期;91.《〈酉阳杂俎〉中的词源探求》,《甘肃社会科学》(综合版)2005年第3期;92.《“牵砻”小考》,《中国典籍与文化》2005年第3期;93.《魏晋至唐五代笔记杂著中的词源探讨略评》,《广西社会科学》2005年第8期;94.《郭璞〈尔雅注〉中的词源研究述评》,《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8期;95.《古代的“巫”及相关职业》,《华夏文化》2005年第3期;96.《〈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南方草木状〉中的词源探讨述评》,《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年第4期;97.《〈颜氏家训〉中的词源探求》,《广西社会科学》2005年第11期;98.《历史上的汉语教科书——读〈朝鲜时代汉语教科书丛刊〉》,《书品》2005年第6辑;99.《一种特殊的文化词语——数词词素参与构成的詈词特点及其语源分析》,《汉字文化》2005年第4期;100.《〈抱朴子内篇〉词语零札》,《甘肃社会科学》(综合版)2005年第6期;101.《面向海外兼读制研究生的古代汉语教学研究》,《暨南高教研究》2005年第2期;102.《十年来道教典籍词汇研究综述》,《滁州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第二作者);103.《杨树达先生汉语词源研究述评》,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民俗典籍文字研究》第二辑,2005年1月;104.《徐锴〈说文解字系传〉中的词源探讨述评》,《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6期;105.《佛经词汇研究的重要成果》,《汉语史研究集刊》第8辑(2005年12月);106.《佛经音义研究的最新成果》,《书品》2006年第1期;107.《关于近代汉语词汇研究的断想》,《贵州文史丛刊》2006年第2期;108.《〈汉语缩略研究〉读后》,《滁州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109.《宋代笔记〈云麓漫抄〉中的语言研究》,《广西社会科学》2006年第4期(第二作者);110.《汉语词汇史研究的新尝试》,《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第二作者);111.《魏晋至唐代经注中的词源探讨述评》,《北方论丛》2006年第3期;112.《理据——语言研究的新课题》,《中国图书评论》2006年第5期;113.《〈古辞辨〉简论》,《辞书研究》2006年第2期;114.《专书词语考释与近代汉语词汇研究》,《宿州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115.《〈抱朴子内篇〉词语小札》,《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6年第4期;116.《当前大学生毕业论文写作现状的调查与对策》,《暨南高教研究》2006年第2期;117.《〈南村辍耕录〉与汉语史研究》,《汉语史研究集刊》第九辑,2006年12月 (第二作者);118.《“打牙祭”探源》,《黔南民族师院学报》2007年第2期;119.《品读〈语文丛稿〉》,《书品》2007年第3辑;120.《颜师古〈汉书注〉中的词源研究述评》,《古汉语研究》2007年第2期;121.《玄应〈众经音义〉中的词源探讨述评》,《语文研究》2007年第3期;122.《汉语词源学史研究的现状与反思》,《烟台大学学报》(哲社版)2007年第3期;123.《让辞书更完善——读〈汉语大词典商补〉》,《贵州文史丛刊》2007第4期。

1. 获奖情况:“龙须菜新品系选育技术研究与栽培示范”科技成果获得2012年汕头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第一完成人);“汕头海藻资源调查及开发” 科技成果获得2008年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和汕头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第二完成人);“江蓠属海藻龙须菜南移粤东海区栽培研究” 科技成果获得2001年汕头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第二完成人).2. 主要论文:· 杨雨玲,李伟,陈伟洲,徐军田.不同温度及CO2浓度下培养的龙须菜光合生理特性对阳光紫外辐射的响应[J].生态学报, 2013,33(19).· 许俊宾,陈伟洲,宋志民,姜红霞,朱建一,陆勤勤. 不同培养条件对长紫菜叶状体生长及生理响应的研究[J].水产学报,2013,37(9): 1319-1327.· 杨雨玲,李伟,陈伟洲,徐军田.二氧化碳和阳光紫外辐射对坛紫菜丝状体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J].水产学报,2013,37(8): 1198-1205.· 陈伟洲,郭翠,宋志民,吴文婷,金玉林.不同浓度的铜离子对坛紫菜两种形态丝状体的生理生态影响[J].热带海洋学报,2013,32(4).· Shan Gao, Jianfeng Niu,Weizhou Chen, Guangce Wang, Xiujun Xie, Guanghua Pan, et al. The physiological links of the increased photosystem II activity in moderately desiccated Porphyra haitanensis (Bangiales, Rhodophyta) to the cyclic electron flow during desiccation and re- hydration[J]. Photosynthesis Research.2013.116(1):45-54.·Zhongheng Lin,Songdong Shen,Weizhou Chen,Huihui Li.Phylogenetic analyses of four species of Ulva and Monostroma grevillei using ITS, rbc L and 18S rDNA sequence data[J].中国海洋与湖沼学报.2013,31(1):97-105.·陈伟洲,吴文婷,许俊宾,金玉林,宋志民.不同生态因子对皱紫菜生长及生理组分的影响[J]. 南方水产科学,2013,9(2):14-19.· 宋志民,陈伟洲,刘涛.温度、光强和盐度对舌状蜈蚣藻果孢子放散与附着的影响[J].海洋湖沼通报,2013,(1):90-96.· 陈伟洲,曹会彬,杜虹,王亮根,马庆涛,李春晓.深澳湾太平洋牡蛎养殖容量研究[J].生态科学, 2012,31(5):558-562.· 李婷婷,陈斌,陈省平,刘翠,姚雪,陈伟洲,赖学文,刘涛.江蓠属和龙须菜属5种海藻ITS序列分子系统学分析[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51(4):97-105.· 吴文婷,张磊,宋志民,赵翠,汤晓荣,刘涛,陈伟洲.5个紫菜属物种丝状体的微卫星初步遗传分析[J]. 南方水产科学,2012,8(4):29-36.· 金玉林,吴文婷,陈伟洲.不同温度和盐度培养条件对脆江蓠生长及生化组分影响[J].南方水产科学,2012,8(2):51-57.· 李杰,杜虹,雷驰宙,陈伟洲.南澳贝藻混养互利机制的初步研究[J].水产科学,2012,31(8):449-453.· 杜虹,王亮根,曹会彬,陈伟洲.汕头港浮游植物组成特征及其与环境的关系[J].生态学杂志, 2011,(8):1757-1765.· 郭翠,陈伟洲,曹会彬,吴文婷,金玉林.不同龙须菜品系在高温胁迫下的生理响应比较[J].南方水产科学,2011,7(3):14-19.· 陈伟洲,宋彩霞,陈美珍.响应面法优化海蓬子多糖提取工艺的研究[J].食品工业科技, 2011,(3):318-320.· 杜虹,郑兵,陈伟洲,黄显兵,王亮根.深澳湾海水养殖区水化因子的动态变化与水质量评价[J].海洋与湖沼,2010,(6):816-823.· 鹿宁,臧晓南,张学成,陈伟洲,等.高温胁迫下不同龙须菜品系抗氧化能力的比较[J]. 武汉大学学报(理工版),2010,56(5):570-577.· 陈美珍,陈伟洲,宋彩霞.海蓬子营养成分分析与急性毒性评价[J].营养学报, 2010,(3):286-289.· 王亮根,杜虹,陈伟洲,黄显兵,郑兵,曹会彬.深澳湾浮游植物群落特征及其多样性研究[J].生态科学,2010,29 (3):200-206.· 杜虹,颜海波,庄东红,陈伟洲.细基江蓠繁枝变型在氮及铅胁迫下的响应[J].汕头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1):29-34.· 张学成,费修绠,王广策,林祥志,陈伟洲,等.江蓠属海藻龙须菜的基础研究与大规模栽培[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39(5):947-954.· 孟琳, 徐涤, 陈伟洲,张学成.龙须菜新品系07-2的筛选及性状分析[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9(3)增刊(Ⅰ):94-98.·陈伟洲,徐涤,王亮根,孟琳,杜虹,张学成.两个龙须菜新品系经济性状及琼胶特性的初步研究[J].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9(3):437-442.· 朱喜锋,邹定辉,简建波,陈伟洲,刘慧慧,杜虹.龙须菜对重金属铜胁迫的生理响应[J]. 应用生态学报,2009,(6):1438-1444.· 李宵,杨宇峰,陈伟洲.大型海藻龙须菜对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影响的实验研究[J].生态科学,2009,28(2):102-106.

汕头业余大学学报

汕头除了汕头大学,就是林百欣科技中专,汕头商业学校

在古今中外文学史上,父子三人同登文学殿堂的不多,能同领风骚的则更少。值得称道的是,曹操、曹丕、曹植父子三人不但同登文学殿堂,而且以其辉煌的思想成就和艺术成就引领了一个时代的文学。本文试就三曹的生平事迹及其诗歌创作成就作一探讨,以求教于方家。曹操是汉末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出身微贱,少时任侠放荡,好权术,喜“刑名之学”,为人简易无威重。年轻时曾被当时名士许劭评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曾随袁绍伐董卓,后迎献帝迁都许昌,自任大将军和丞相,“挟天子以令诸侯”,成为北方的实际统治者。曹操多才多艺,对书法、音乐、围棋都相当精通。于戎马倥偬之馀,不废吟咏,创作了不少出色的诗歌。王沈《魏书》说他“文武并施,御军三十馀年,手不舍书,昼则讲武策,夜则思经传,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他曾收罗人才,对几乎失传的汉代音乐、歌舞进行了整理。曹操的诗,现存二十馀首,都是乐府诗,其内容和写作方法都与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一脉相承。其中一部分诗反映了汉末战乱的现实和人民遭受的苦难,如《蒿里行》就如实地描写了初平元年(190)关东义军联合讨伐董卓的历史事件,对袁绍等将领各怀私心、畏葸不前之态进行了揭露和批评。诗末六句对长期的战乱给社会和百姓造成的灾难、痛苦,深表关怀和同情。其中也体现了曹操作为杰出的政治家欲整治国家、统一疆土的胸怀和抱负。这些诗歌,由于反映现实深刻真实,因而被后人称为“汉末实录” 。曹操的另一部分乐府诗则表现了他本人的政治主张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这类诗悲歌慷慨,具有更浓厚的抒情气氛。《短歌行》是其中的代表。全诗共八解,开头两解说:“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抒发了诗人对时光流逝功业未成的深沉感慨,接着通过思念贤才,宴饮嘉宾的描写,表现了他爱贤若渴的心情。末解写道:“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表现他搜览人才以完成统一大业的宏伟怀抱。这首诗经过几个低昂回旋,把诗人起伏不平的心情,复杂多端的感慨,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此外,他的《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表现了老当益壮的战士情怀。《观沧海》:“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则通过辽阔雄壮的沧海景色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怀。游仙诗也是曹操诗歌的重要级成部分。在这类诗中,曹操展开绮丽的想象,吟咏了与仙人遨游天地、宴饮等宏大场面,这些诗从表面看有脱离现实的一面,然而,当曹操以质朴的语言、绮丽的想象折射现实时,对士人朝不保夕的忧生意识有曲折的反映。曹操的诗不仅对建安文学有开风气的作用,由于创造性较大,对后代文学也有重要的影响。他的以乐府古题写时事的作法对后来的新乐府诗有很大的启示。从他这种旧题新事乐府到杜甫的“即事名篇”的新题新事乐府,再到白居易等到人掀起的新乐府运动,可以清晰地看出一肪相承的发展。另外,《诗经》以后,四言诗很少佳篇,曹操继承了“国风”和“小雅”的抒情传统,创造出一些动人的篇章,使四言诗再一次放出光彩。后来嵇康、陶渊明等人有成就的四言诗都是沿着这条路走下去的。曹丕,字子桓,曹操次子。于公元220年代汉自立,是为魏文帝。现存诗歌四十首,主要分为三类:第一类为宴游诗,这些诗多写游赏之乐,模山范水比较细致,文词富丽,常用对偶,在我国山水诗的发展史上有一定地位。第二类是抒情言志之作。如《黎阳作诗》三首,写曹军南征之事,既描写行军的艰苦,更突出了“救民涂炭”和志在“靖乱”的决心。第三类写征人思妇的相思离别及思乡之情,体现了曹丕诗的水平。如《于清河县见挽船士新婚与妻别》、《代刘勋妻王氏杂诗》、《杂诗》二首等。最著名的作品是《燕歌行》(其一):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鹄南翔。念君客游多思肠,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此诗写一女子在不眠的秋夜思念淹留他乡的丈夫,情思委曲,深婉感人。《燕歌行》是我国现存第一首成熟的七言诗,对后代歌行体诗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清人沈德潜说:“子桓诗有文士气,一变乃父悲壮之习矣。要其便娟婉约,能移人情。”曹丕的新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个人情感的抒发。曹操是乱世英雄,所抒之情大都与历史命运感和平定天下的抱负有关,曹丕却更努力于个人情感的表达。他著名的作品《杂诗》,采用了《古诗十九首》的题材,然而他那“弃置勿复陈,客子常畏人”的体验,甚至超过了汉末游子自身的切肤之痛。他对人生中凄凉情感的体验,是超出于同时代其他诗人的。二是文人化艺术表现手法的使用与艺术风格的形成,这主要表现在语言的工丽绮练和艺术形式的创造上。曹丕善于选用清词丽句,配以谐和的音韵,表达他纤丽的情思。在艺术形式上,曹丕也勇于创新,他虽然仅存四十余首诗,却是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诸体具备。其中长篇杂言歌行《大墙上蒿行》,长达75句,三百六十馀字,三字至九字句都有,极尽纵横开阖之能事。曹植,字子建,曹丕弟。生于乱世,幼年即随曹操四方征战。他自称“生乎乱,长乎军”,在时代的熏陶和曹操的影响下,树立雄心,以 “戮力上国,流惠下民”自期。曹植天资聪颖,才思敏捷,深得曹操赏爱,几乎被立为太子。但他恃才傲物,任性而行,不自雕励,终于失宠。建安二十五年(220),曹操病逝,曹丕继任魏王后,诛杀曹植心腹丁仪、丁廙兄弟。曹植位为藩侯,实同囚徒,汲汲无欢,终于在忧愤中死去。曹植最后一任徙封陈王,卒后谥为“思”,故后人又称之为陈思王。在政治上,曹植是一位悲剧人物,然而政治上的悲剧客观上促成了他在诗歌创作上的卓越成就。曹植的创作以建安二十五年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诗歌主要是歌唱他的理想和抱负,洋溢着乐观、浪漫的情调,对前途充满信心。《白马篇》即是这方面的代表作。这首诗紧扣追求建功立业的主旋律,抒写了曹植以身报国的人生理想。诗从描绘白马少年入笔,先写“幽并游侠儿”超人的武艺,后写其勇赴国难、视死如归的英雄形象。诗风豪迈、慷慨激昂,从中可触摸到曹植要求建功立业的脉搏。曹植后期诗歌,主要是表达由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所激起的悲愤。其内容可分为四类:第一类是对自己和朋友遭遇迫害的愤懑。这方面的典型作品则是《赠白马王彪》。当时诗人和白马王曹彪、任城王曹彰都去京城朝会。任城王到京后不明不白地死去,诗人与白马王回返封地时,又为有司年阻,不能同行,于是诗人愤而成篇,写下了这首赠诗。全诗共分七章,以感情活动为线索,集中抒发了诗人数年来屡受迫害而积压在心头的愤慨。诗中痛斥小人挑拨曹丕与他们的手足之情,对任城王的暴卒,表示深切地悼念。这首诗在抒情中穿插以叙事、写景,将诗人后期备受迫害的感受凝聚起来,鲜明感人,是文学史上有名的长篇抒情诗。第二类用思妇、弃妇托寓身世,表白心迹。如《浮萍篇》、《美女篇》、《七哀诗》、《种葛篇》、《杂诗》(“西北有织妇”、“南国有佳人”)等。这类诗歌或叹盛年无偶,或自述无辜被弃,其主旨在于抒发自己的失意。郭茂倩《乐府诗集》卷六十三评《美妇篇》云:“美女者,以喻君子。言君子有美行,愿得明君而事之。若不遇时,虽见征求,终不屈也。”《七哀诗》也很有代表性。 刘履评此诗曰:“子建与文帝同母骨肉,今乃浮沉异势,不相亲与,故特以孤妾自喻,而切切哀虑之也。”此诗命意曲折,感情凄婉,含蓄蕴藉,意味深长。 第三类是述志诗。曹植用世之心,在黄初以后屡屡诉诸诗赋,《杂诗》( “仆夫早严驾”)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诗中说:“仆夫早严驾,吾行将远游。远游欲何之,吴国为我仇。将骋万里途,东路安足由。”表示愿为伐吴效力,但报国无门:“江介多悲风,淮泗驰急流。愿欲一轻济,惜哉无方舟。”诗末说: “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忧”充满慷慨之音。第四类是游仙诗。曹植在现实世界中处处碰壁,深感时常流逝,功业无成,幻想在神仙世界中得到解脱,于是写下了许多游仙诗,如《仙人篇》、《五游咏》、《游仙诗》、《远游篇》、《升天行》等。诗中所描绘的神仙境界,皆明净、高洁,实际上是诗人理想世界的象征。曹植对神仙之事一直持否定态度,其《辨道论》即说“不信之矣”;《赠白马王彪》也说:“虚无求列仙,松子久吾欺。”可见曹植的游仙诗,实际上是其忧生之心、忧患之词。曹植在诗歌艺术上有很多创新发展。他的诗歌虽然也脱胎于汉乐府,但同时也吸收了汉末文人古诗的成就,并努力在艺术上加上创造和发展。建安诗歌从乐府出来逐渐文人化,到了曹植手里就具有明显的文人诗的面目了。如《美女篇》模仿汉乐府的《陌上桑》,但描写的细致和词藻的华丽,与《陌上桑》迥异其趣,正表现了这种倾向。曹植的这种努力造成成了他的“词采华丰”的一面。他的诗善用比喻,不只多而贴切,并且常常以全篇为比如以少年救黄雀喻解救受难者,以转蓬飘荡哈流徙生活等。他的诗又注意对偶、炼字和声色。此外他的诗还工于起调,善为警句,如“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惊风飘白日,光景驰西流,”它们或在篇首,或在篇中,都使全诗增色。曹植也写了不少抒情小赋,《洛神赋》是他赋中的名篇。这篇赋接受了《神女赋》的影响。它熔铸福州题材,通过梦幻境界,描写了一个人神恋爱的悲剧。赋中先用大量篇幅描写洛神宓妃的容貌、姿态和装束,然后写到诗人的爱慕之情和洛神的感动。通过这些动作的描绘把洛神多情的性格也刻划的十分突出。最后写到人神之道貌岸然殊,洛神含恨赠铛而去,和诗人失意追恋的心情,有浓厚的悲剧气氛。这篇赋象丰富,描写细腻,词采流丽,抒情意味和神话色彩很浓,艺术的魅力很大。曹植的其它散文,不论议论或叙事,都富于感情,骈散结合,气势充沛,《与吴质书》、《与杨祖德书》、《求自试表》等,都是为人传诵的名篇。由于曹植对诗歌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后人给予他极高的评价。钟嵘《诗品》说:“陈思之于文章也,譬人伦之有周孔,鳞羽之有龙凤,音乐之有琴笙,女工之有黼黻。”谢灵运说:“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宋无名氏《释常谈》卷中引)张戒《岁寒堂诗话》说:“韩退之之文,曹子建、杜子美之诗,后世所以莫能及也。”曹植五言诗对后世诗坛影响很大,诚如胡应鳞指出的那样:子建“《虾旦篇》、太冲《咏史》所自出也;《远游篇》,景纯《游仙》所自出也;‘南国有佳人’等篇,嗣宗诸作之祖; ‘公子敬爱客’等篇,士衡群制之宗。诸子皆六朝巨擘,无能出其范围。”三曹的诗歌具有鲜明、独特的艺术特色。首先是他们在诗歌创作上,继承和发扬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以亲身的经历、目睹的现实“借古乐府写时事”,创作许多揭露战乱罪恶,抨击军阀混战,同情人民疾苦的现实主义作品,被后世称之为“诗史”。其次是他们将学习汉乐府民歌形式应用于自己的创作实践中,写出了大量的乐府诗题诗,使作品带有明显的乐府民歌风味,如曹操所留下的二十几首诗,全都是乐府诗题。再次是在创作中不仅对悲惨乱离的现实发出哀怨悲凉之音,而且又抒发出慷慨之气,这些就形成了三曹独具的悲凉、慷慨的艺术特色,也就是后人所称的“建安风骨”。但由于曹氏父子的地位、处境的不同,诗歌的特色上又各具千秋。曹操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他的思想积极奋发、爽朗豪迈,一生又南征北战、东征西讨,因而他的诗歌表现出雄浑、沉雄、古朴的艺术风格。曹丕是皇帝,但思想不是奋进,生活大半在宫廷游宴中度过,因而他的诗歌表现出清丽婉转、低泪哀怨、流于纤弱的艺术风格。曹植前期受曹操宠爱,思想乐观有抱负、自信,后期受曹丕、曹睿打击、压抑,思想惶巩、忧惧,因而他的诗歌具有前期浑厚、昂扬,后期悲凉慷慨的艺术风格。钟嵘评价其诗时是“骨气奇高”、“情兼雅怨”。

汕头教育学院 [有177个班级]汕头职业技术学院 [有111个班级]广东省汕头市广播电视大学 [有78个班级]汕头电大 [有50个班级]汕头大学医学院 [有49个班级]华南师范大学汕头函授站 [有25个班级]广东汕头广播电视大学 [有22个班级]广东省汕头市业余大学 [有21个班级]汕头职业技术学院 [有21个班级]韩山师院 [有18个班级]汕头市职工业余大学 [有18个班级]广东省汕头市教育学院 [有18个班级]澄海电大 [有15个班级]汕头市高级技工学校 [有12个班级]广东汕头教育学院 [有11个班级]汕头市委党校 [有10个班级]汕头市电视广播大学 [有10个班级]汕头教育学院 [有9个班级]汕头大学成人教育学院 [有9个班级]汕头自学考试辅导学院 [有7个班级]汕头市广播电视大学 [有7个班级]汕头市医学专科学校 [有6个班级]

简析“三曹”在诗歌创作上的各自特点摘要:汉末建安时期,文坛上涌现了大量作家,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三曹”,即曹操及其子曹丕、曹植,在他们的推动下,形成了以“三曹”为代表的“建安文学”。这三人在各自创作上又各具特点。关键词:三曹 苍劲有力 清丽婉转 悲凉豪迈曹操是汉末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同时也是建安时期杰出的文学家和建安文学新局面的开创者,开创了建安文学的新风气。在他的诗歌中有政治家的远见卓识,“势力使人争,嗣还自相戕”;有军事家的豪迈壮阔,“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有文学家的深邃思索,“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曹操的诗歌多半是反映社会的重大问题,诗歌的主要风格是慷慨悲凉、雄劲、质朴和古直。以慷慨、雄劲为主,出以深沉,偏胜于阳刚,在诗中直陈其慨、直抒胸臆,有一种雄浑壮阔的悲壮美。《蒿里行》中“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二句,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以简练形象的语言,大幅度的勾画出战乱时代百姓悲惨的生活画面,富有深意。曾有人评价此诗:“汉末实录,真诗史也。”同时,全诗充满着强烈的爱憎感情,言简意赅,悲慨深刻。曹操不仅是一位诗人,也是一位富有雄才大略的军事家、政治家。在《短歌行》中,“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这几句诗表达了诗人对时间的感慨,感叹时光易逝,人生短暂。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则表现了他对人才的渴求,渴慕贤才,希望得到他们的帮助,实现统一天下的雄心。诗句深切的表达了诗人求贤若渴的心情和建功立业、实现统一大业的雄心。《观沧海》中对波涛水阔、海岛耸立、草木繁盛、气象万千的描写有吞吐宇宙之势,豪迈纵横、气韵沉雄,苍劲雄浑,鲜明地体现了“ 建安风骨”的特色。曹操的是个在形式上主要用四言为主的乐府古题,抒写全新的时代感受。 内容上主要有二:一是用乐府记时事,二是用乐府抒壮怀。 风格上苍劲有力,慷慨悲凉。曹操的文学成就受到古今文人的赞颂。敖陶孙《诗评》:“魏武帝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刘熙载《艺概•诗概》:“曹公诗气雄力坚,足以笼罩一切,建安诸子未有其匹也。”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的关系》:“在曹操本身,也是一个改造文章的祖师。”曹操是一个叱咤风云的乱世英雄,又是建安文学的领袖,影响了一代诗风。曹操继承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反映社会动乱和人民苦难,表现其政治理想,抒发雄伟抱负。他的诗歌绝少华美辞藻,结构也不很精致,喜欢从大处落笔,语言古朴,气势宏伟,内涵厚重,风格悲凉慷慨,沉郁雄健,显示出鲜明的个性色彩。乐府诗从他开始,走上了新的发展道路。 曹丕,敏感而多情,“诗有文之气,一变乃父悲壮之习矣。要其便娟婉约,能移人情”, 对人生的凄凉惆怅有着深刻的感受,因此在他的诗文中多了悲凉之感而少了豪迈之气。历史上,对曹丕的诗歌褒贬不一,在钟嵘的《诗品》里,曹丕的诗排在中品。而曹植却是排在上品。很显然,《诗品》认为曹丕不如曹植。而刘勰的《文心雕龙》则认为两个人各有长短;王夫之的《姜斋诗话》认为,曹丕比曹植好得多。可见,对于曹丕众说纷纭。曹丕的绝大部分诗歌都是以描写男女恋情和游子愁思为内容,其诗歌表现出细腻真切、委婉含蓄、清丽脱俗。刘勰《文心雕龙•才略》说:“魏文之才,洋洋清绮。”王夫之在《古诗评选》中评价“读子恒乐府,即如引人于张乐之野,冷风善月,人世陵嚣之气,淘汰俱尽。”“微风远韵,映带人心于哀乐,非子恒其孰得哉。”徐公持认为:“曹丕的诗歌揣摩人物心理相当逼真,加之刻画细腻,所以写得凄婉悲凉,颇得韵致。”曹丕有一首乐府诗《燕歌行》,内容上仍脱不了古诗十九首“少妇闺怨”的题材,主要用情景交融的手法,风格清丽婉转,低徊哀怨;更重要的,《燕歌行》是我国现存第一首成熟的文人七言古诗。曹丕的诗歌情感内在,风格含蓄,情感柔和,表现出清逸、婉约的风格。与曹操相比,曹丕的诗表现出新的变化:(1)更注重个人情感的抒发;(2)文人化艺术表现手法的使用与艺术风格的形成,这主要表现在语言的工丽绮练和艺术形式的创造上。虽然众人仍对曹丕的诗歌评论不一,但随着文学理念的逐步完善,研究者们对于曹丕诗风的研究也更加的理性、客观、成熟。曹植是建安诗的集大成者,“慷慨以任气,磊落以使才”,古人称为“建安之杰”, 三曹父子在诗坛上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也是曹植。曹植诗歌的内容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诗歌的内容,一是反映战争和动乱,如《送应氏》,情调悲凉;二是抒发理想和抱负,呈现出一种豪迈气概,洋溢着乐观和浪漫的情调。富于进取精神和自负自信的少年意气。但后期因受到曹丕的压制、猜忌甚至迫害,心情忧愤悲伤,作品的内容和风格发生显著变化,早期的那种豪迈气概和开朗的情调消失了,代之的是对个人命运的失望和对曹丕政治集团的不满及怨恨。在他的后期诗文中,主要表达由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所激起的悲愤,充满着受压迫的苦闷与痛苦,诗风隐曲深沉、哀伤忧愤,与前期诗风明显不同。钟嵘在《诗品》中,对曹植的诗评价极高:“其源出于国风。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粲溢今古,卓尔不群。”曹植是第一位大力创作五言诗的文人,五言诗在他的手中完成了乐府民歌向文人诗的转变。他的诗骨气奇高,辞采华茂,风格兼有父兄之长,达到风骨与文采的完美结合,成为建安诗坛最杰出的代表。建安时期文学的基本特点是:真实地反映现实的动乱和人民的苦难,抒发建功立业的理想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同时也流露出人生短暂、壮志难酬的悲凉幽怨的情感,在艺术精神上继承汉乐府的现实主义传统,形式上亦带有鲜明的民歌风调。而作为“建安文学”杰出的代表,三曹的诗文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十分显赫,自古以来是文人学者关注的焦点,经久不衰。然而,即使是父子,但由于性格、际遇的不同,三人在诗歌创作上,风格也各不相同。曹操一生雄才伟略,建功立业,戎马一生,因此“诗气雄力坚,足以笼罩一切,建安诸子未有其匹也”,曹操的诗古直悲凉,气韵沉雄。曹丕一生富贵闲适,安守父业,同时性格上,敏感而多情,对人生的凄凉惆怅有着深刻的感受,因此诗风不像其父那样苍劲有力,慷慨激昂,而是多了细腻与柔情,清丽婉转,低徊哀怨。而曹植一生壮志难酬,郁郁寡欢,年少时意气风发,豪情满怀,诗也呈现出慷慨之情,后期的政治囚徒生活给他的慷慨笼罩了一层悲凉之气,这就使他既承传了其父的雄健又拥有了其兄的悲情。钟嵘《诗品》有言: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这便是对曹植诗风的评价。虽然同是作为“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三曹的诗风具有明显差异。他们由于经历了汉末建安这个极其动乱的历史年代,所以在作品的创作上烙上了深刻的时代烙印。但同时也由于个人经历,以及各自所处的地位等原因,又促使诗歌呈现出鲜明的个人特点。【参考文献】 [1]陈庆元,《三曹是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10月,第1版 [2]河北师范学院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组,《三曹资料汇编》,中华书局,1980年9月,第1版 [3]蒋祖怡,《文心雕龙论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8月,第1版 [4]李宗为,建安风骨,中华书局,2004年1月,第1版 [5]穆克宏,《文献雕龙选》(注译本),福建教育出版社,1985年7月,第1版 [6]王利器,《文心雕龙校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8月,第1版 [7]徐达,《诗品全译》(修订版),贵州人民出版社,2008年9月,第1版 [8]徐公持,《魏晋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7月,第1版 [9]徐宝锋 高建军 倪素梅,《中国古代文学概观》, 河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3,月第1版 [10]叶嘉莹,《叶嘉莹说汉魏六朝诗》,中华书局,2007年1月,第1版 [11]许明征 略论三曹诗风差异之因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汉文综合版)2009年第1期 [12]韩书文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三曹” 北京宣武红旗业余大学学报 2003年第1

汕头大学学报主编

汕头大学医学院是国际著名的企业家和公益慈善家李嘉诚先生捐巨资兴办的汕头大学重要组成部分,1996年进入211工程建设行列,1998年获博士学位授权点,2006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优秀评估和十五211工程整体验收。学院现有博士点4个、硕士点一级学科2个(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二级学科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近年来,在李嘉诚基金会的大力支持下,汕头大学医学院凝聚了一批海内外优秀学者,全院现有教学科研主系列教师211名,其中高级职称人数128名,占教师总数的60.66%;具有研究生学历的达162人,占教师总数的76.78%;40岁以下青年教师93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者达80人,占青年教师总数的86.02%。 主要领导顾江院长英国伦敦大学皇家医学研究生院病理学博士(1984)、美国NIH博士后。1985-2003年在美国数所大学和研究所任教和进行科研工作,其中1987-1996年任美国迪博拉心肺研究所高级研究员、科研所长,1999年任美国南阿拉巴马州立大学正教授,1995年至今担任美国SCI病理学杂志(现名AIMM)的主编。2003年至2008年任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院长,病理系主任,北京大学感染病中心主任; 2007年5月起出任汕头大学副校长、医学院院长。现为病理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医师协会(CMDA)常务理事、中国医师协会病理医师分会(CPA)会长、全国高等医学教育学会基础医学教育分会副会长、亚太分子组织化学学会主席。长期从事分子形态学和分子病理学领域研究,致力于病理学和诊断技术的研究开发,对远程病理诊断也有浓厚兴趣,科研项目主要涉及新发传染病发病机制、肿瘤病理、分子病理等研究领域。已在SCI杂志上发表150余篇学术论文,编辑发表了6本分子形态学和分子病理学方面的英文专著。作为大会主席在美欧中国等地主持过13次国际学术会议。以首席科学家的身份获得多项科研资助,其中包括四项美国NIH的RO1科研基金及多项中国国家部委的基金。所领导的课题组获2006年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007年获全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奖项。2007年在Lancet发表有关禽流感的论文被评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100篇论文之一。2004、2005年分别获得北京市五一劳动奖章和北京市先进工作者称号。石刚刚 党委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1992年上海医科大学(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药理学博士。1996年9月任汕头大学医学院基础部主任;1998年6月任医学院院长助理;1999年1月任科教处处长;2000年7月任医学院副院长;2008年12月任医学院党委书记。现为药理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环境诱变剂学会副理事长;中国药理学会理事;中国药理学会心血管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国家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药学专业委员;广东省药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药理学通报》编委;《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编委;《汕头大学医学院学报》主编;汕头市政协委员。 长期从事冠状动脉受体的研究,在此基础上,致力于开发抗心肌缺血药物和潮汕地区中药。先后主持国家新药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12项课题。2002年获国家发明专利1项;1996年获卫生部科技进步三等奖;2004年获CCRF-国际德彪二等奖(奖励创新药物开发);2006年获广东省科技成果二等奖;2004年获汕头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001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和广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20余篇被SCI收录。2006年被评为汕头市劳动模范。2007年成为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2008年被评为汕头市优秀拔尖人才。

1. 鲁迅前期小说与俄罗斯文学,陕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10月版2. 先驱者的形象(论文集),浙江文艺出版社1987年3月版3. 中国反封建思想革命的一面镜子——《呐喊》《彷徨》综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9月初版,2000年12月再版4. 文化与文艺,北岳文艺出版社,1990年12月版5. 灵魂的挣扎(论文集),时代文艺出版社,1993年6月版6. 历史的沉思(论文集),陕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9月版7. 现代作家新论(论文集),山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1月版8. 中国鲁迅研究的历史与现状,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3月9. 突破盲点:世纪末社会思潮与鲁迅(王富仁、赵卓合著),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年10月版10. 中国文化的守夜人―鲁迅,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3月版11. 《雷雨》导读,中华书局,2002年2月版12. 中国的文艺复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13. 古老的回声,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8月版14. 中国现代文化指掌图,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2月版15. 语文教学与文学,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年6月版16. 王富仁自选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1月版17. 王富仁序跋集(上、中、下),汕头大学出版社,2006年4月版18. ?鲁迅纵横观(译著),原著者(俄)B·谢曼诺夫,王富仁、吴三元合译,浙江文艺出版社,1988年5月19. 鲁迅论集(韩文版),金贤贞译,韩国釜山世宗出版社,1997年8月20. 蝉声集(散文集),北岳文艺出版社,1996年21. 蝉声与牛声(散文集),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22. 说说我自己(学术随笔集),福建教育出版社,2000年4月23. 呓语集,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年4月 1. 中国现代历史小说大系(编著、与韩国柳凤九合编),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2. 中国现代小说短篇小说精选,西北大学1999年版3. 中国现代美文鉴赏,河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4. 闻一多名作欣赏,和平出版社1993年版5. 中国现代小说卷,王富仁、孙晓娅选编,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1年11月版6. 中国现代散文卷,王富仁、梁鸿选编,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1年11月版7. 端木蕻良小说,浙江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8. 鲁迅小说选读,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3月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任主编之一)9. 语文(七年级上册), 河北大学出版社2002年11月版10. 语文读本(七年级上册),同上11. 语文教师用书(七年级上册),同上12. 语文(八年级上册),同上13. 语文读本(八年级上册),同上14. 语文读本(八年级上册),同上15. 语文教师用书(八年级上册),同上 16. 《中国反封建思想革命的一面镜子――《呐喊》《彷徨》综论》1986年获北京市社会科学研究奖三等奖。17. 《鲁迅前期小说与俄罗斯文学》1990年获中国比较文学学会颁发的中国比较文学研究一等奖。18. 《鲁迅研究的历史与现状》1998年获北京师范大学首届科学研究奖一等奖。19. 《闻一多诗论》1996年获中国闻一多研究学会颁发的闻一多研究三等奖。20. 《悲剧意识与悲剧精神》2002年12月获北京市第7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1. 《中国现代主义文学论》2002年10月获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首届王瑶学术奖优秀论文二等奖。22. 《中国鲁迅研究的历史与现状》2002年5月获北京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23. 《悲剧意识与悲剧精神》2002年9月入选《江苏社会科学优秀论文精选》,并荣获一等奖。24. 《西方话语与中国现当代文化》2005年4月获中共广东省宣传部优秀论文奖,2005年3月获汕头大学2004年度科研成果奖。 2003年受聘汕头大学终身教授以来,提出了“新国学”的现代学术理念,引起了国际、国内的强烈反响。担任汕头大学新国学研究中心主任,负责编辑《新国学研究》辑刊,已经出版、发表的主要学术论文如下:1. 新国学研究(1—4),汕头大学新国学研究中心主编,已出版4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2006年版2. 把汕头大学建设成“新国学”的研究基地,《汕头大学》(校报)2003年9月15日3. 舜与中国文化,《云梦学刊》2004年 第1期,王田葵、何红斌著《〈舜文化传统与现代精神〉序》,上海三联书店2005年5月版4. 新国学论纲 ,《社会科学战线》2005年第1-3期连载《新国学研究》第1期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5月版,人民大学复印资料《文化研究》2005年第11期转载5. 老子哲学的逻辑构成,《新国学研究》第2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11月版6. 孔子社会学说的逻辑构成(上),《文史哲》2006年第2期,《新国学研究》第3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4月版7. 孔子社会学说的逻辑构成(下) ,《文史哲》2006年第3期8. 孟子国家学说的逻辑构成:从孔子到孟子,《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6年第5-8期,《新国学研究》第4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 年7 月9. 关于“新国学” ,《东亚文化与中文文学》(香港号),2006年2月版10. 在语文教学中必须同时坚持三个主体性,《语文学习》2003年第1期11. 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上),《江苏社会科学》2003年第1期12. 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下) ,《江苏社会科学》2003年第2期13. 中国人与犹太人,《东方文化》2003年第1期14. 自然·社会·教育·人――鲁迅回忆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赏析,《语文学习》2003年第2期15. 触摸语言――徐志摩《沙扬娜拉――赠日本女郎》赏析,《语文学习》2003年第3期16. 推荐冯至《山村的墓碣》,《语文建设》2003年第4期17. 三十年代左翼文学·东北作家群·端木蕻良(一),《文艺争鸣》2003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3年第5期转载18. 三十年代左翼文学·东北作家群·端木蕻良(二),《文艺争鸣》2003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3年第5期 转载19. 三十年代左翼文学·东北作家群·端木蕻良(三), 《文艺争鸣》2003年第3期20. 三十年代左翼文学·东北作家群·端木蕻良(四), 《文艺争鸣》2003年第4期21. 怎样感受人?怎样感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语文学习》2003年第5期22. 文事沧桑话端木――端木蕻良小说论(一)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3年第3期23. 粱实秋《雅舍》赏析,《现代散文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3年6月版24. 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3年第4期摘编25. 如何看待新诗的成就? ,《新华文摘》2003年第8期论点摘编26. 当代体验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黄河》2003年第5期27. 文事沧桑话端木――端木蕻良小说论(下),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3年第4期28. “西方话语”与中国现当代文化, 《文学评论》 2004年第1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4年第2期转载,收入《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汕头大学出版社2004年10月29. 文化的光芒与阴影—何希凡《在文化的光芒与阴影下》序, 《鲁迅研究月刊》2004年第1期30. 传播学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读书》2004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4年第7期转载31. 由法布尔的《昆虫记》引发的,收入鲁迅博物馆鲁迅研究中心合编,《2002年鲁迅研一些思考究年鉴》,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832. 论当代文化界的社会结构,收入陈学超主编《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国文学》,香港教育学院2004年33. 平民文化与中国文化特质, 《文艺争鸣》2005年第1期34. 最是鲁迅应该读――关于中学版鲁迅作品教学的几点思考,收入人民文学出版社《鲁迅小说选读》,2005年3月35.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与中国现代文学教育,《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励耘学刊》2005年第1辑36. 鲁迅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和,《中学语文教学》2005年第1期作用37. 我们为什么需要儿童文学?, 《中国教育报》2003年5月26日38. 学术断想, 《东方论坛》2005年第2期39. 战争记忆与战争文学, 《河北学刊》2005年第5期40. 现实空间·想象空间·梦幻空间, 《汕头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年第6期41. 为新诗辩护 ,《文学评论》,2006年第1期42. “小小说”与“大小说” ,《小说评论》, 2006年第1期43. 物质世界·精神世界·话语世界 ,《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44. 我看中国的鲁迅研究 ,《社会科学辑刊》,2006年第1辑,《新华文摘》2006年第7期全文转载45. 延安文学有重新加以研究的必要 ,《学术月刊》2006年第2期,《新华文摘》2006年第10期全文转载46. 今天研究左翼文学的意义:“中国左翼文学国际研讨会”闭幕词,《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06年第2期47. 国家主义与无政府主义――孟庆澍《无政府主义与五四新文化》代序, 《无政府主义与五四新文化》,河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6月版48. 厦门时期的鲁迅――穿越学院文化,《厦门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49. 读什么?怎么读?,《名作欣赏》(初中版)2006年第8期50. 莫用学生的主观性取代教师的主体性,《中国教育报》2006年7月30日51. 有关左翼文学研究的几点思考,《东岳论丛》2006年第5期

  • 索引序列
  •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22
  •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是核心吗
  • 汕头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目录
  • 汕头业余大学学报
  • 汕头大学学报主编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