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投稿知识库 > 主题背景下活动区的创设论文

主题背景下活动区的创设论文

发布时间:

主题背景下活动区的创设论文

一、主题墙在教育发展的长河中,幼儿园的主题墙饰作为促进幼儿发展不可缺少的“环境”,一直是幼儿园生活的重要部分。从某种程度上讲,墙饰创设已经成为幼儿园教育教学的有效手段。但是,幼儿园的环境创设特别是班级主题墙饰环境存在着许多的问题。问题一:存在着教师动手动脑多、幼儿动手动脑少,墙面环境创设在内容上过多重视作品的精致、漂亮、完整。也就是教师策划、设计的现象普遍。问题二:幼儿园的惯例要求教师开学初布置好环境,进行环境评比,因此定造成教师设想计划多、幼儿设想计划少,纯粹追求环境布置的结果。问题三:由于开学初花了大气力精心布置的环境,因此舍不得更换,常常存在着墙饰整个学期无变化。既固定的多、变化的少等问题。好在上述的几种问题渐渐意识到了。但不得不承认,的环境创设大都还是从教师的设想和愿望出发的,基本上没有考虑幼儿的兴趣、需要和现有发展水平,因而环境失去了应有的影响和促进幼儿发展的教育价值。那么如何发挥幼儿园班级主题墙面布的真正价值。结合新课程和课改理念,谈谈自己的认识,主题墙不单要有美化环境的作用,而且最主要是要体现主题活动的教育价值。主题墙面环境在内容上不应再像以前过多重视作品的精致、漂亮、完整,而应以幼儿的参与为主。它可以是主题活动中幼儿收集的材料或操作的作品,也可以是浓缩了整个主题活动的教育内容。还可以以版块的形式呈现出来。

新课标提倡幼儿课程要面向幼儿、面向生活、面向社会,教材作为课程的载体,不再是幼儿获得知识的唯一途径。在对幼儿教育和培养的过程中,类似于个别化学习这种有利于幼儿自主学习、自主思考、自主创造和发展的方式,在新的教育价值观引导下,将会逐渐占据主导地位。我们结合主题环境创设和教学方式的个别化,来促进幼儿身心的全面发展。本论文的宗旨在于强调幼儿教育的个别化学习活动中环境创设对幼儿发展所起的重大作用,以更好地创设主题背景下的环境来促进幼儿的身心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环境创设 个别化学习 幼儿教育的目的在于启发和培养幼儿的个性,顺应幼儿自然本性的发展,满足其真正需求。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和发展,传统的幼儿教育方式已不能适应现代幼儿的发展需要。新的时代背景下,要求幼儿教育要以儿童为主体,充分尊重儿童的个性化需求,要求幼儿教育与实际生活相接轨,真正做到使儿童“回归生活”。幼儿园环境创设的目的是加强幼儿与他们生活环境的,使他们在环境的影响下发现和探索问题,去自主地学习,充分发展自己的个性。一、幼儿园开展个别化学习活动的基本概况《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促进每个幼儿的个性发展已成为当前幼儿教育的重要目标。近年来,随着对幼儿自主学习重要性认识的不断深入,广大幼儿教师的教育观念有了很大的转变,逐渐从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转向引导幼儿主动探索学习。而“个别化学习”可让教师根据主题内容的需要,从幼儿的兴趣出发,提供给幼儿进行高效学习、获得最佳发展而精心设计的环境,这种学习活动使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获得相应的发展。在幼儿园,对孩子进行一般教育已不是一个很难着手的问题,但对孩子们进行个别化教育,充分挖掘每个孩子的内在潜力,这就需要教师对孩子外界条件有一个全面地了解。目前,幼儿园个别化学习活动中主要存在这些问题:比较偏重一些学习技能的训练,忽略了幼儿情感的激发,忽视了满足儿童实际的生活经验和发展的需求;课程教材过于死板,忽视了对幼儿周边生活和环境的挖掘和。教材内容以及内容的难易程度设置不能满足孩子自身的需求,所以往往激发不起幼儿的学习热情和兴趣……这些个别化教育中存在的困难,限制了教育功能的发挥,制约着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当前学前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之一是提倡因人施教,重视个性发展。《幼儿园工作规程》将“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注重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引导幼儿个性健康发展”作为幼儿园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原则,并进一步要求:幼儿园应在各项活动的过程中,根据幼儿不同的心理发展水平,注重培养幼儿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尤应注意根据幼儿的个体差异,研究有效的活动形式和方法,不要强求一律。因此在设计和实施幼儿教育课程时,我们要特别关注每个幼儿是否得到了应有的发展。二、主题背景下环境创设对幼儿个别化学习的意义(一)有利于丰富幼儿的感性认识环境创设就是为幼儿创设一些丰富的适合他们发展的物质、心情和情感,可以是他们身边的事物,让幼儿有机会与沙、水、动物、植物产生积极的互动;还可以取材于幼儿的家庭生活,回归幼儿的生活等儿童熟悉的物质。著名教育家陈鹤琴说“大自然,大社会,就是活教材”。因此,选择生活化的表现材料,带着幼儿走进自然,充分利用家乡的自然资源,也是个别化教育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不同的材料蕴涵不同的价值目标,不同的物质会萌发儿童不同的游戏行为和思维创造,进而培养他们用这些材料来表现的能力,从而达到增长知识、开阔眼界、丰富幼儿的感性认识的目的。(二)有利于激发幼儿的问题意识环境是幼儿的第二任老师,它能给幼儿积极的暗示,说出教师未说的话。在环境的下,幼儿活动更投入,也更积极。幼儿在创设的主题环境中,能够产生问题意识,激发其发现问题、探索问题的兴趣。比如创设丰富多彩的幼儿创作环境,让幼儿自己画一些作品,或者让家长和孩子一起利用废弃物、材料创作一些作品,或者让老师和孩子一起搜集材料。这些都能够培养幼儿探索问题和搜集材料的能力以及与老师、家长之间的合作能力,增强与老师之间的情感交流。而最重要影响就是能够帮助幼儿理顺探索问题的思路,因为在作品的过程中,幼儿会遇到一些问题,如材料选用、组合等方面的问题,而老师和家长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对幼儿提供合适的引导,幼儿在这种引导下就可以积极地探索问题、解决问题,进而提高幼儿的问题意识,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获得不错的教学效果。(三)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主题环境创设不但对于幼儿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还能让老师在主题环境创设的过程中,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这些能力主要包括在教学活动中把握幼儿发展现状的能力、教学实践能力、对幼儿的学习和发展作出科学评价的能力等。主题背景下的集体教学活动,要能够实现师幼间的互动和交流,老师依托于对教学目标的把握,可以选择合适的主题环境创设,进而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在主题环境创设的过程中可以积累更多的教学经验,每一次的主题环境创设,老师可以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经验总结,实现教学经验的积累的目的,不断地提升老师自己的教学技能。三、主题环境创设对幼儿个别化学习的影响 (一)个别化学习活动满足了幼儿自主表达的愿望和运用多种生活化的材料和工具能唤起蕴藏在幼儿身上“沉睡的力量”,使幼儿在无穷的乐趣中学习、体验、实践,进而发现色彩世界奇特的变化。个别化学习活动可以为教师提供与每一位幼儿沟通、交流、互动的机会。教师在与幼儿互动过程中能更好地了解不同幼儿个别化学习的经验、能力和想法,可以用发现的眼光去欣赏每一个幼儿背后的情感、情绪。这样一种个别化交流的方式可让教师更深入地了解我们的幼儿,去关注他们的学习能力。有时还可以在与幼儿共同创作中给予适宜的推动和支持,让幼儿更好地获得学习的成功感。另一方面,幼儿在、宽松的学习环境中,能按自己的兴趣、意志和能力来选择活动内容,探索学习方式,获得知识经验,促进幼儿自主性的发展。 (二)创设的主题环境在幼儿个别化学习活动中的运用生活是艺术的源泉。教师可幼儿的日常生活与学习的情景,以幼儿所熟悉的景与物、人与事、学习与生活为载体,构建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让幼儿在学习的实践中感知、积累生动的表象,激发幼儿思考问题、主动参与解决问题、表现生活美和美化生活的探究精神。在主题环境创设中,我们注重材料的运用和投放。材料运用的过程中,教师要对活动的环境作出合理的安排,让幼儿能够顺利地进行学习,鼓励幼儿发展自己的一些独特的想法。材料提供方面,要确保幼儿的安全,尽可能地提供真实性材料、工具给幼儿使用,还要考虑到幼儿的年龄特点,材料的数量尽可能多一些。通过合理的环境规划和适宜材料的提供促进幼儿的个别化学习。1、幼儿个别化学习中主题环境创设的具体内容(1)废旧物品的提供《纲要》指出“指导幼儿利用身边的物品或废旧材料玩具、手工艺品等来美化自己的生活或开展其他活动”。在幼儿个别化学习活动中,要重视一些废旧物品的利用,如:旧报纸、塑料袋、一次性杯碟、碎布条、饮料瓶、包装袋、包装材料、旧碟片、管状材料(吸管、电线等)以及各种材质的罐、瓶、盒、箱等。孩子们十分乐于摆弄它们,并能用自已喜欢的方式进行学习。(2)生活中大自然物品的利用大自然是一个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它为幼儿的个别化学习提供了天然的素材。如:果壳、蛋壳、树叶、种子、石块、稻草等等。它们贴近幼儿的生活,易于唤起幼儿的创作热情与创作欲望。还可以运用萝卜、土豆、黄瓜、麦片、玉米片、芝麻、芸豆、绿豆、赤豆等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激发幼儿参与个别化学习的乐趣。2、不同的主题环境在幼儿个别化学习中的运用(1)生活化材料不同组合方式的运用首先是单一材料的学习创作。单一材料的学习创作是指只用上述其中一种生活材料进行的创作。有一次,一个孩子用奶粉罐装了金鱼来园,当把金鱼放进鱼缸后,这个奶粉罐就被废弃于垃圾桶里。教师悄悄地把奶粉罐从垃圾桶内捞了回来,清洗后并进行变换。不一会儿,一只漂亮新颖的环保桶就出现在孩子们的面前。孩子们兴高采烈地议论着:“这是什么呀,这么漂亮”, “老师,我们家也有奶粉桶” ,“老师,我也想做一个,做个大一点的,可以放放小玩具什么的” 。于是,孩子们带来各种大小不同的奶粉桶、饼干桶、油桶等等,一只只漂亮的环保桶就呈现在教室中,使一个个废弃的罐子变成了漂亮的环保桶。 其次是多种材料组合的学习创作。多种材料组合的学习创作是指运用上述几种不同的材料进行的学习创作。 例如:可以用幼儿穿不下的小衣服、裤子、水管、布袋等组合成有趣的小人;可以用各种塑料袋、布条、贴纸等装饰成不同的服装;用塑料餐盘、毛线、夹子等做出了可爱的娃娃;用不同的豆类黏贴成小动物。 (2)生活化材料不同创作方式的运用生活化材料本身具有原生态性和原始化。因此,在幼儿个别化学习活动中可以依据幼儿个人的思维方式选用不同的材料进行创造性的表达,最终呈现的结果则是多样性的。学习活动的表达手段包括画、贴、剪、团、撕、绕、捏、编等等,幼儿在进行个别化学习的过程中会依据作品的需要,综合地运用多种方式进行表达,获得不同的效果。这样的方式在学习活动中是非常常见,也是很有效的。例如,生活中的一些废旧空瓶,幼儿用缠绕、粘贴、团纸等不同的学习手法进行装饰创作,一个个瓶子就变成了花瓶、小动物、娃娃脸等。又如,生活中的许多蔬菜、水果,经过幼儿不同的组合和装饰,一个个可爱的小动物、小摆设就应运而生了。同一种表达方式在不同材料上进行创作所呈现的效果是不同的,这种方式可以让幼儿更好地感受不同的表现形态,丰富和拓展他们的审美兴趣和能力。同样是用蓝色系列的颜料用绘画的方式在一次性餐盘、透明伞、小椅子、方形泡沫塑料上进行创作,既呈现了不同的视觉效果,更是让这些事物有了一种整体的协调美。3、不同的幼儿团队运用主题环境的个别化学习个别化学习活动很注重幼儿自我的探索、学习和表达,非常尊重每个幼儿的个体表达意愿和方式,每一个幼儿可以依据自己的学习经验、认知情感选择各种材料,用不同创作方法表达学习作品。此时呈现出的作品都是具有个性化的,比如在“美丽的大树”这一主题下,有的幼儿采用色彩绘画的方式进行学习方式的表达,有的幼儿则采用废旧报纸来进行团、捏的手工来进行表达。个别化学习活动中除了幼儿个体的表达方式外,还为幼儿创设了结伴、利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创作。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个幼儿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在团队中起到相互弥补、相互优化的作用。同时也培养了幼儿之间的合作意识和学习能力,使幼儿在团队合作中学会如何与同伴合作并感受到乐趣。最终通过小组共同的创作力量完成了学习的整个过程。 (三)投放生活化材料,满足幼儿个别化学习活动需要个别化学习活动需要关注不同儿童的的发展特点。活动的材料是进行学习的工具,探索性的学习工具是幼儿学习的物质基础。不同的材料,可以引发不同的活动,起到相应的效果。个别化的学习材料需要有一定的层次感,以便于不同水平的幼儿按自己的需要进行选择。1、完善了幼儿个别化的求异思维学习对幼儿以后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个别化不但是激发幼儿想象力与创造力的重要途径,而且对于启迪幼儿心智的发展与完善有着重要作用。生活化材料在内容、材质、色彩、形态等方面的多样性为幼儿的美术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创作元素、创作载体、创作手段、创作灵感。在美术创作中,幼儿可以打破传统美术活动区的活动方式,通过用各种材料、各种手段,用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去思考创作方式,呈现各种美术作品。如此,无疑提高了幼儿的创造性,促进了其求异思维的发展。2、增强了幼儿的绿色环保意识生活化材料本身就是来源于幼儿周边的生活,在利用这些材料进行学习后,幼儿会发现原来生活中许多丢弃的、无用的、寻常的、不起眼的物品都可以进行学习创作,都可以通过各种手段进行再装饰、再创造,从而呈现出一种新的艺术形态,给人一种新的感受。原来美就在身边,美就是在生活中创造。有了这样一种认识和意识,幼儿开始关注生活,留意周围的各种事物,乐意收集生活中的各种材料,使我们的生活更加环保、更加绿色、更加美丽。艺术源自于生活,只有时时刻刻让幼儿接受生活气息的熏陶,幼儿才能真正创作出美的艺术。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创设情境文学渗入,促进创造思维的发展。通过多看、多想、多讲、多画,为幼儿提供创作小天地等方法,树立幼儿的自信心,培养其观察能力、表现能力,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经过这样一个过程,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这也是幼儿认识和感知世界的重要方式,对幼儿的身心全面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故而,要特别重视主题环境的创作在幼儿个性化发展中所起的作用。采用科学化、合理化的方式对幼儿的学习予以指导将是一线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开放式、化的指导方式无疑将成为当今全球幼儿教育改革背景下的主流思想。

中班主题背景下的区域活动论文

幼儿园区角是幼儿活动与学习的场所是教师根据 教育 目标和幼儿发展水平,有目的、有计划地投放各种材料,创设活动环境,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适合中班主题区域活动方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肯定对大家有所帮助。

适合中班主题区域活动方案1

一、幼儿园区角游戏内容

区角游戏的区域包括角色娃娃家、建构区、阅读区、音乐表演游戏区、美工区、科学发现区、自然角、益智区、操作区、玩沙玩水区等。

二、区角游戏的设计与指导的原则

区角游戏的设计与指导应遵循以下三个原则:适宜性原则、发展性原则、整体化原则。

三、各年龄层区角安排

小班:娃娃家、建构区、阅读区、美工区、自然角、操作区。

中班:娃娃家、建构区、阅读区、美工区、自然角、操作区。

大班:娃娃家、建构区、阅读区、美工区、科学发现区、益智区。

幼小衔接班:表演游戏区、建构区、阅读区、美工区、科学发现区、益智区。

四、各年龄层进区时间

进区时间:小班每天保证2小时,中班每天保证1个半小时,大班每天保证1小时,幼小衔接班每天保证40分钟。

进区时间参考:餐前、餐后、下午游戏时间、离园活动等等。

五、区域活动要求

1.各班教师设计适合本班幼儿特点的区域活动,并根据主题活动的更换不断更新区域材料。

2.教师要保证每天幼儿进区的活动时间和活动质量,并做好相关的记录。

六、各年龄层区域活动内容参考、目的及教师指导

适合中班主题区域活动方案2

一、材料提供

勺子(大、中、小)“躺着的”娃娃脸、托盘、红枣、腰果、白扁豆、赤豆、米等。

二、操作层次建议

a.用大勺勺红枣、腰果。(娃娃口大)。

b.用大、小勺勺白扁豆、赤豆(娃娃口中)。

除小肌肉练习,还尝试用大小勺哪一把更方便。

c.用大、中、小勺勺米或小彩珠(娃娃口小)。

除小肌肉练习外,还探索大中小勺喂小口娃娃哪一把更适合。

三、提示

观察重点:

a.幼儿能否手眼协调地操作,是否能控制手的稳定。

b.哪些幼儿还无法熟练运用勺子,易洒落。

指导建议:

a.“躺着的”娃娃脸恰恰可以变为“站着的”娃娃脸,以增长距离,提高难度。

b.还可以改用筷子、大小夹子:筷子也从夹有凸凹形状的物体(如腰果)开始,从大到小,从粗糙到光滑。夹子也可探索大、中、小夹子,夹不同物体。

剥豆(生活劳动)(小班)

一、材料提供

a.蚕豆(事先浸泡过的)、毛豆或四季豆等;

b.小盆子若干(用来放剥好的豆及豆壳);

c.剪刀和剥豆器等小工具。

二、操作层次建议

第一层次:幼儿用手剥豆(可先剥蚕豆,再剥毛豆或四季豆)。

第二层次:适时提供剪刀、剥豆器等小工具让幼儿选择使用。

第三层次:当大部分幼儿能熟练地剥豆后,可以按幼儿不同水平,提供一组写有10以内数字的小盆子,让幼儿把剥好的豆子的数量与盆子上的数字能一一对应并放人小盆内。

三、提示:观察重点与指导建议

a.小班幼儿年龄小,刚开始剥豆时,会用牙齿咬、用力拉常常剥不钓蚕豆皮,教师可及时换上发了芽的蚕豆,让幼儿从裂口处入手剥,成功率就会大大提高。

b.在观察中我们发现,幼儿在剥毛豆或四季豆时也会有多种剥法:有的是拧断后剥;有的是拉掉两侧的茎剥;还有的会用指甲把皮划破后剥。教师应注意观察随着活动的继续适时地提供剪刀、剥豆器等小工具,让幼儿自己动手动脑进行尝试。

c.当大部分幼儿都操作过后,可以让剥豆 方法 不同的几名幼儿来演示,大家共同讨论,哪种剥法又快又好,哪些剥法费力不讨好,帮助幼儿积累 经验 。

d.让幼儿把剥好的豆送到厨房间,请阿姨帮忙制作菜肴,进行品尝活动。

适合中班主题区域活动方案3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喜欢各种食物。知道不同食品给我们人体能够补偿不同的营养。

2。进一步培养幼儿要养成从小不挑食的好习惯。

3、发展动手操作能力和创造想象能力。

活动重点:

培养幼儿喜欢各种食物。知道不同食品给我们人体能够补偿不同的营养。

活动难点:

发展动手操作能力和创造想象能力

活动准备:

娃娃家:各种食物、娃娃、妈妈角色头饰。益智区:各种水果和食物小图卡,进行按大小排序。角色:课前老师或幼儿自备几种食品,绵纸等材料制作不同的食品。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小朋友你们平时喜欢吃些什么食品呢?(喜欢吃糖、喜欢吃饼干、、、、)原来小朋友喜欢吃这么多好吃的食品,除了吃这些零食,我们每天还要吃各种各样的食物,你们知道这些食物对我们有什么用吗?(我们每天要吃各种不同的食物,因为不同食品给我们人体能够补偿不同的营养。)

今天老师在每个区域里都投放了很多的材料让你们去操作,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三、介绍各个区域。

1、娃娃家。

娃娃家里都有各种食物、娃娃、妈妈角色头饰,今天就要来让我们的小朋友用好吃的食品来招待你的小客人。

2、图书区。

今天老师在图书区准备了各种关于食物的图书,待会小朋友可以看图书和朋友一起讲讲,看完后可以和好朋友一起 说说 。

3、动手区。

在手工区老师准备了:卡纸、海绵纸、等材料制作各种食物。

四、组织幼儿进区区域。

1、提出区域规则。

在进区的时候,你先要想好来你要进什么区角。但是我们进区域时我们先要拿好进区卡,只有拿到了进区卡的小朋友才能到区角里面去活动,如果你去的哪个区角里的卡插满了,你就不能再进这个区了,只有把卡插在哪个区里,你就在哪个区里活动。当老师放音乐时候,小朋友就赶紧把区域中的玩具整理好,放回原处。在区域中不能大声喧哗,静静的玩。

2、教师巡回指导幼儿进行区域活动。

四、收拾材料,结束游戏。

小结小朋友进区观看的情况,表扬有序进区的幼儿,对存在不足自己玩自己的幼儿提出要求,指出做的不够的地方。

适合中班主题区域活动方案4

目的:

1.引导幼儿用各种几何图形片自由拼搭各种物体,并学习从数、量、色、形等角度进行统计。

2.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发展思维的敏捷性。

准备:

1.颜色、形状、大小不同的各种几何图形片若干。

2.统计表若干份。

玩法:

先让幼儿用各种几何图形自由拼搭物体,并将其粘贴在统计表左边的空白处,然后再从数、量、色、形等角度统计拼贴物体所用的几何图形片。可引导幼儿按形状统计所用图形片的数量,并在统计表中填写;也可增加难度,在统计表左方涂上红、黄、蓝等颜色,然后统计出相应的图形片数量,如红色三角形有几个,黄色圆形有几个,蓝色长方形有几个等,并用较清晰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统计结果。

建议:

1.统计难度应根据幼儿的能力逐步增加。

2.鼓励能力强的幼儿根据统计出的各部分数量计算出某一项目的总数。

3.该活动适合大班幼儿。

适合中班主题区域活动方案5

活动目标:

1、幼儿根据人物形体特征,恰当使用各种工具材料制作瓶娃娃,正确表现瓶娃娃的形象特征。

2、幼儿喜爱做手工的情感及认真有条理的制作习惯。

活动准备:做好的瓶娃娃范例、各种干净的饮料小瓶、碎布、棉花、毛线、彩色皱纹纸、剪刀等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引起幼儿兴趣。

出示做好的范例,以瓶娃娃的口吻引出活动主题。

二、引导幼儿观察范例,理解做法。

1、老师示范讲解。

先选个瓶子做身体,然后根据这个瓶子的大小,选择做头的材料。如果身体用塑料饮料小瓶,头用什么做合适呢?(引导幼儿想象)如果身体用小药瓶,头用什么做才合适呢?另外,可以用水果网做头发。然后粘上眼睛、嘴巴、用一块布或皱纹纸在瓶子上贴成衣服。这样就成了瓶娃娃。

2、引导幼儿讨论。

除了老师刚才的方法,你们觉得还可以用什么方法做?

三、交待区域操作要求,幼儿自选区域和材料进行操作。

四、老师巡回指导,对个别幼儿进行适时帮助。

五、请先做好的幼儿将瓶娃娃排列起来,办一个瓶娃娃展览会。

六、收拾材料,评价幼儿作品。

适合中班主题区域活动方案相关 文章 :

★ 中班适合哪些区角活动方案

★ 区域活动方案中班

★ 适合中班的区角活动方案

★ 幼儿园中班区角活动方案设计

★ 幼儿园中班区域活动计划方案

★ 中班幼儿适合什么区角活动方案

★ 幼儿中班主题活动方案大全

★ 幼儿园中班主题活动方案

★ 幼儿中班主题活动方案示例

★ 中班区角活动设计方案范文

区域游戏能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接触符合自身特点的环境,并用自身特有的方式同化外界,它给予幼儿自由的游戏空间长自主的游戏氛围,是幼儿自我学习,自我发现,自我完善的活动。所以区域活动创设的是一个丰富多彩、多功能、多层次的游戏活动,它具有自由选择的条件,它具有灵活性,能满足幼儿发展的需要,是实施个别化教育的有效形式。因此,区角游戏是孩子们的最爱。我们班有四个区域:新东小市场、美工吧、益智区和红乐坊。每当孩子们进入游戏区,很快就进入了角色。他们有的画画、有的开心的编辫子、玩沙漏,卖东西……他们常常将画好的画拿给我看,并开心地告诉我他画的是海底世界;问我买不买她的菜,要买的话可以便宜点卖给我……看着孩子们一个个快乐地玩着,我也很开心。因为在这个环境中,孩子们可以尽情地发挥,尽情地释放尽情地构思他们的奇思妙想。所以,每当进行区域游戏活动时,孩子们就会高呼“万岁”,很快就融入其中,尽情地享受游戏带来的快乐。因为在这里,他们是区角的主人,伴随他们的是愉悦、快乐、兴奋和满足。培养了他们自我发展的兴趣,这也是我们最初的目的。在此过程中,我们能从多方面了解孩子,敏锐地观察孩子之间的差异。从而因材施教,更有效地开展教育活动孩子。在区角活动中,我们也遇到了许许多多的问题,特反思如下;

1:准备了许多材料,孩子们却不理会,或操作马虎,比如我们红乐坊。出现这种现象,其原因可能是活动本身缺乏趣味性、单调枯燥,操作活动难度大(或过于简单)。我们尝试增加活动的趣味性,适时地调整活动材料,除了考虑教育的需要外,幼儿兴趣及发展的需要也能忽视,通过与幼儿共同商量,更新丰富材料,让幼儿感受到自己是区域活动的主人。当然,区域活动的材料还应具有层次性的探索性,材料的投放要顾及到幼儿的个体差异。

2:我们教师可指导不当急于求成,导致孩子失去自主探索的机会,使区角活动丧失了应有的价值。要解决此类现象,首先我们应树立幼儿是区角活动主体的观念,只有在自主活动的过程中,幼儿才能充分体验自身的存在价值,更好地获得发展。在区角活动中,活动的整个过程主要是一个幼儿自发生成、自由想象,积极创作长大胆表现的过程,要给幼儿留出充分探索、质疑的时间和空间,在活动中给予积极的期望。

通过对幼儿园区域活动的反思,我们知道所谓区角活动,简单地说就是小组或个别活动,也就是教师根据教育目标,有意识地将整体活动范围分割成小区活动活动空间,有目的、有计划地投放材料,幼儿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活动内容和活动伙伴,主动地进行探索和交往。在此过程中,教师应该及时的分析反思,在观察指导的基础上,做好观察记录长进行理论、实际的分析。在这其中,可以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教师自己,环创是否适宜,布局是否合理;材料提供上是否要做调整;游戏中的介入行为是否及时、适时,对幼儿的游戏是否有推动作用。二是幼儿:孩子的兴趣在哪里,游戏中需要幼儿积累怎样的经验,幼儿是否已经具备幼儿在游戏中的效、合作等达到怎样的水平,还存在什么问题,需要怎样的帮助......有了分析反思,才能体现指导的价值,帮助我们不断发现区活动的价值,促进幼儿在自主游戏中得到进一步发展。同时,我们还可以进一步将主题与区角有机结合,互相渗透,使主题在区角中生成和发展,使区角在主题背景下丰富和深入,体现课程内容的整体性,促进幼儿整体性发展。

一、背景: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区域活动这一活动形式满足了孩子们不同的发展需要,尊重了孩子们的个别差异,它为孩子们提供了更多的自主活动机会,其潜在的教育价值也不断被挖掘出来。因此,它越来越被我们老师所重视,成了孩子们在幼儿园生活的一个重要环节。

二、案例:

一天,在区域活动中,我们增加了新的材料——夹东西。根据孩子们不同的能力,我们分别提供了纸团、红枣和玻璃球,让孩子们用相同粗细的筷子尝试从一个碗夹到另一个相同高度的碗中。孩子们对新的材料很感兴趣,都想来玩一玩。

这一天,小林最先来到了生活区,他一眼就看到玻璃球还没有人玩,于是就端出了夹玻璃球这个最高层次玩了起来。在班上,小林的动手能力相对比较弱,他试了好几次,怎么也夹不起来。我在边上看了他约有五六分钟,看他老是夹不起来,于是就走过去,蹲下来轻轻地对小林说:“小林,你试试夹纸团好吗?”小林抬头看看我,摇摇头说:“不,我就是要玩珠子。”我又劝了他好一会,极力转移他的注意力,可是一直没有效果,小林坚持要玩玻璃球。没办法,我只能手把手地教他夹,可是还是不行。小林的动作是对了,但手不灵活,用力的方法不对。就这样,我们夹了好一会儿,小林忽然抬头对我说:“杨老师,你给我一个调羹吧!调羹我会舀的。”我听了,心里咯噔一下,心想:给不给他呢?如果给他调羹,就没有按要求进行活动,材料提供的目的达不到。而且,给了小林调羹,其他的孩子也会要,这可怎么办呢?回头又一想:现在小林的兴趣在玻璃珠上,因此,他不会去考虑换材料,可也与能老是让小林坐着呀?于是我从柜子里找出了一个很小很小的调羹,交给小林。小林拿到调羹就开始勺起来。一开始是一颗一颗地勺,接着就是两颗两颗地勺,在勺两颗的时候,他得意地抬头看着我说:“杨老师,你看!”

第二天,区域活动开始了,只见小林选择了第一个层次——夹纸团,慢慢地夹者,他的动作比较准确,夹地很专心。

三、分析与反思:

在开展区域活动的过程中,我们总会发现,孩子们并不会按照他们自己的水平来选择适合他们活动的材料的,他们往往只是按自己对材料感兴趣的程度来选择。那么如何引导孩子来选择适合他们的活动材料,做到既不干预太多,又不错失任何一个具有教育价值的机会呢?

在这个案例中,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给他调羹对不对?

一开始,当小林选择最高一个层次时,我们都看的出来,小林并没有想到自己会不会夹玻璃球,他只是想玩玻璃球。当我极力地想转移他的注意力时,小林还是在盯着他的玻璃球,这时,小林的注意力、兴趣点全被玻璃球吸引了。当小林夹来夹去还是不行时,他尝试了第一次地自我的调整,对我提出要用调羹的要求。这时,小林经过尝试已经了解到了自己还不会用筷子来夹玻璃球,这个要求自己达不到,但此时他很想玩玻璃球,怎么办呢?于是他

想到了自己会用调羹,就向我提出要用调羹的要求。这时是他自己在给自己一个台阶下。当时我的内心是十分矛盾的,因为,我的心中的即时目标是固定的。在经过一阵挣扎后,我最终选择了尊重他,给了小林调羹,满足了他这时的需要。在随后的活动中,小林进行了第二次的自我调整,他尝试用小调羹一次舀两个玻璃球。并在第二天尝试了第一个层次的活动。到这时,我的问题解决了。

通过这个案例,我认识到了几点:

一、目标应随孩子的需要灵活调整。

有时,我们往往太执着于自己的活动目标,而忽视了孩子自身的需要,顺着孩子一些,也许会出现另一番天地。

我们都知道,孩子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在同化和顺应的基础上的知识、行为的重新建构过程。小林要玩玻璃球,但按老师提供的要求他并不能达到,怎么办呢?小林他通过自我的调整,征求老师的帮助,降低了要求,达到了自己的能力范围。同时,他也在给自己提出新的要求,提高自己舀的难度,这也是一个自我学习的过程。在第二天,小林自然而然的选择了适合自己能力的材料进行活动。在这个案例中,正是因为后来我尊重了小林的已有发展水平、能力和经验学习方式,才使小林得到了成功的喜悦和兴趣的满足,使他第二天又进行了第二次尝试(第一层次),逐步得到提高。

二、方法应灵活多样。

在《指南》中说“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过程是教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的过程。教师要根据本《指南》,从本地、本园的条件出发,结合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并灵活地执行。”当小林在开始活动时,我首先运用了观察的方法,看看小林是怎样进行尝试的,当发现他有困难时,我进行了指导、帮助。一开始,我从预定目标出发,想转移小林的兴趣,但这个困难实在是很大,于是我用了示范的方法进行帮助,但这个效果也不大,最后我支持了小林的要求,先让他用调羹来舀,从小林原有的能力上逐步进行提高,这样既保护了小林尝试的积极性,又提高了小林手的灵活控制能力,这样和乐而不为呢?

三、介入之前,要学会积极等待。

积极等待是指对消极等待而言,它是指在活动中教师至始至终关注幼儿的活动,当幼儿出现困难时,不是急于介入,而是给予一定的等待时间,让幼儿通过充分的操作、探索,尽可能自己解决问题。如果小林在我转移他的兴趣时,追随了我,那么可能小林的困难就不

存在了,他的兴趣将因着一次的活动而告终,值得庆幸的是小林始终坚持了自己的想法,而我也尊重并支持了小林的选择,这样才更好地让小林在自己操作的过程中了解了自己的困难,产生了矛盾冲突,从而进行了自我调整,自己来想办法尝试解决。

在今后的活动中我们要不断提高自己观察、分析的能力,根据每个孩子不同的能力、特点,及时调整目标,进行支持、合作、引导,使每个孩子都得到满足和成功。

一、背景: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区域活动这一活动形式满足了孩子们不同的发展需要,尊重了孩子们的个别差异,它为孩子们提供了更多的自主活动机会,其潜在的教育价值也不断被挖掘出来。因此,它越来越被我们老师所重视,成了孩子们在幼儿园生活的一个重要环节。

二、案例:

一天,在区域活动中,我们增加了新的材料——夹东西。根据孩子们不同的能力,我们分别提供了纸团、红枣和玻璃球,让孩子们用相同粗细的筷子尝试从一个碗夹到另一个相同高度的碗中。孩子们对新的材料很感兴趣,都想来玩一玩。

这一天,小林最先来到了生活区,他一眼就看到玻璃球还没有人玩,于是就端出了夹玻璃球这个最高层次玩了起来。在班上,小林的动手能力相对比较弱,他试了好几次,怎么也夹不起来。我在边上看了他约有五六分钟,看他老是夹不起来,于是就走过去,蹲下来轻轻地对小林说:“小林,你试试夹纸团好吗?”小林抬头看看我,摇摇头说:“不,我就是要玩珠子。”我又劝了他好一会,极力转移他的注意力,可是一直没有效果,小林坚持要玩玻璃球。没办法,我只能手把手地教他夹,可是还是不行。小林的动作是对了,但手不灵活,用力的方法不对。就这样,我们夹了好一会儿,小林忽然抬头对我说:“杨老师,你给我一个调羹吧!调羹我会舀的。”我听了,心里咯噔一下,心想:给不给他呢?如果给他调羹,就没有按要求进行活动,材料提供的目的达不到。而且,给了小林调羹,其他的孩子也会要,这可怎么办呢?回头又一想:现在小林的兴趣在玻璃珠上,因此,他不会去考虑换材料,可也与能老是让小林坐着呀?于是我从柜子里找出了一个很小很小的调羹,交给小林。小林拿到调羹就开始勺起来。一开始是一颗一颗地勺,接着就是两颗两颗地勺,在勺两颗的时候,他得意地抬头看着我说:“杨老师,你看!”

第二天,区域活动开始了,只见小林选择了第一个层次——夹纸团,慢慢地夹者,他的动作比较准确,夹地很专心。三、分析与反思:

在开展区域活动的过程中,我们总会发现,孩子们并不会按照他们自己的水平来选择适合他们活动的材料的,他们往往只是按自己对材料感兴趣的程度来选择。那么如何引导孩子来选择适合他们的活动材料,做到既不干预太多,又不错失任何一个具有教育价值的机会呢?

在这个案例中,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给他调羹对不对?

一开始,当小林选择最高一个层次时,我们都看的出来,小林并没有想到自己会不会夹玻璃球,他只是想玩玻璃球。当我极力地想转移他的注意力时,小林还是在盯着他的玻璃球,这时,小林的注意力、兴趣点全被玻璃球吸引了。当小林夹来夹去还是不行时,他尝试了第一次地自我的调整,对我提出要用调羹的要求。这时,小林经过尝试已经了解到了自己还不会用筷子来夹玻璃球,这个要求自己达不到,但此时他很想玩玻璃球,怎么办呢?于是他

想到了自己会用调羹,就向我提出要用调羹的要求。这时是他自己在给自己一个台阶下。当时我的内心是十分矛盾的,因为,我的心中的即时目标是固定的。在经过一阵挣扎后,我最终选择了尊重他,给了小林调羹,满足了他这时的需要。在随后的活动中,小林进行了第二次的自我调整,他尝试用小调羹一次舀两个玻璃球。并在第二天尝试了第一个层次的活动。到这时,我的问题解决了。

通过这个案例,我认识到了几点:

一、目标应随孩子的需要灵活调整。

有时,我们往往太执着于自己的活动目标,而忽视了孩子自身的需要,顺着孩子一些,也许会出现另一番天地。

我们都知道,孩子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在同化和顺应的基础上的知识、行为的重新建构过程。小林要玩玻璃球,但按老师提供的要求他并不能达到,怎么办呢?小林他通过自我的调整,征求老师的帮助,降低了要求,达到了自己的能力范围。同时,他也在给自己提出新的要求,提高自己舀的难度,这也是一个自我学习的过程。在第二天,小林自然而然的选择了适合自己能力的材料进行活动。

小班主题背景下的区域活动论文

一、问题的提出:当今世界正面临着从工业经济到知识经济的转型,为了适应时代的需要,教育必须能有效地促进知识的更新和创造,能培养出善于学习,善于质疑,具有自主探究精神,能独立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人才。据此,人们将培养学前儿童的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和实践能力作为当今幼教改革的重要目标,因此,在目前探究幼儿自主探究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幼儿来说,所谓自主探究是指幼儿在与环境、材料的交互环境中,充分动手、动口、动脑,自我发现问题,利用已有的经验去多方寻求答案,解决疑问的学习方法。那么怎样培养幼儿的自主探究兴趣和能力呢?区域活动为幼儿随时提供了各种学习机会,幼儿可以随时根据各自不同的需求去活动区放开手脚大胆活动,充分运用多种感官体验活动的内容,减少了幼儿许多不必要的无谓等待时间,也让幼儿获得了一个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探索空间。同时本园正在开展“快乐教育”课题研究,许多研究证明探究的动力源于快乐的情感体验,因此笔者认为结合“快乐教育”,并运用建构论的学习原理,选择幼儿喜爱的、相对自由自主、操作性强、与幼儿互动更为明显的个性空间——区域活动作为载体,以这两点作为我们研究的生长点是行之有效的。同时,笔者从对我班幼儿的前期观察中发现:本班幼儿对区域活动这种活动形式十分感兴趣,但由于刚上小班、在活动中表现出兴趣持久性差、动手操作无序性、缺乏独立性,由此确证本班幼儿的自主探索正处于低级状态,因此,笔者将如何进一步优化区域活动,通过创设更有利于幼儿自主探索的区域环境并给予幼儿需要的帮助,以促进幼儿自主探索的快乐发展,订为本课题研究的基本方向。二、关键词:自主探究区域活动快乐教育促进发展三、研究的理论依据:1.建构论的学习理论:根据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JeanPiaget)建构论的学习原理,幼儿通过游戏不断地选择、探索、实验、主动活动,通过他人与环境互动,将经验资料统合成一个有组织建构,这就是知识。说得明确些,就是知识的获得,并不取决于家长的主观愿望,甚至也不取决于教师说什么、怎么说,不能靠成人单向的灌输,而必须经由幼儿自身的实际操作和与环境的互动才能得到。2.“快乐教育”:在美国被称为“havefun”,最早由英国著名教育家家斯宾塞在1854年提出,他认为求智如果能给学生带来精神上的满足和快乐,即使无人督促也能自学不辍。四、研究的实施:(一)研究对象:2002年9月入园小二班幼儿。(二)研究时间:一年(2002年9月——2003年5月)(三)研究方法:以如常观察为主,并定期分析调整。(四)研究步骤:1、选择适合小班幼儿的区域活动内容;2、制定活动大致计划;3、结合季节、主题教育和幼儿的兴趣点,创设有利于幼儿愉快自主探究的区域环境,激发幼儿自主探究的欲望;4、观察并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使活动价值得到体现;5、共同探究活动中发现的问题,提高幼儿的探究水平。五、研究过程:具体实施阶段主要措施如下:第一阶段:2002年10月——11月底,以建构区为重点,在结构游戏中培养幼儿的探究兴趣和能力。1、实施目标:进一步熟悉各类结构游戏材料,激发幼儿对结构游戏的探究兴趣。2、实施措施:①在建构区中为幼儿提供多种架构游戏材料及老师的示范作品,引起幼儿的探究兴趣。②提供各类积木的参考造型、各种外观美观结构简单的建筑物照片等,以丰富幼儿的感性经验,为创作创新积累素材。③逐步添加适当的工具和辅助材料供幼儿自由探究、发挥。第二阶段:(2002年12月——2003年2月底)以角色区为重点,在角色游戏中培养幼儿的探究兴趣和能力。A)实施目标:进一步熟悉区域中的相应角色,增强角色意识,激发幼儿对模仿各类角色的兴趣,进而激发幼儿对角色游戏的进一步探究兴趣。B)实施措施:①结合季节、重大节日和主题教育,了解幼儿的兴趣点。②让幼儿共同收集资料和活动材料,在这个过程中丰富幼儿对这些角色的感性认识。③提供活动时间,尊重幼儿的意愿,通过适当介入,帮助幼儿从对角色的模仿基础上激发其对角色游戏内容的探索兴趣。第三阶段:(2003年2月——3月底)以美工区为重点,在绘画游戏、玩色、手工制作等游戏中培养幼儿探究兴趣与能力。1、实施目标:通过游戏让幼儿体验绘画、玩色、折纸、变废为报道兴趣,在得到美的熏陶的同时激发幼儿对色彩变化、不同折纸方法和利用废旧品、半成品制作各类玩具、物品的探究兴趣。2、实施措施:①从教学活动延伸出可供幼儿继续探究的内容,社于美工区内,让幼儿继续探究。如在纸团印花活动后,笔者将活动的材料移入美工区中,请幼儿继续探索:试一试,在蘸色的纸团印上,除了用油画棒添上茎叶使它变成花儿,还能变出什么,等等。②提供大量的废旧材料和半成品,激发幼儿操作的兴趣。③鼓励幼儿寓美术创作于游戏之中,激发幼儿对美术活动的探索兴趣。④创设小小展台,体验成功快乐。第四阶段:(2003年4月——5月底)以自然科学区为重点,激发幼儿对身边事务的探究兴趣。1、目标:通过活动激发幼儿对各种对比实验的观察兴趣和对身边事务的探究兴趣。2、实施措施:①从春季主题活动中延伸出可供幼儿继续探索的内容,设于自然科学内,让幼儿继续探索。②为幼儿提供蝌蚪和蟾蜍幼虫成长对比实验、种子在不同环境中发芽的对比实验、春蚕成长实验等供幼儿观察、探究。六、具体实施过程:(一)区域活动的环境创设以区域为载体,并以此来促进幼儿愉快探究,首先要考虑到区域环境、条件的创设问题。只有创设有利于幼儿自主活动的游戏环境,才能使区域活动中的幼儿探究行为深入、高质量的进行,使每个幼儿在各自原有水平上获得发展。1、设轻松愉快的心理环境。以一颗“爱心”,理解、尊重孩子的要求和欲望,与孩子建立起亲切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使他们感到老师是他们的亲密伙伴,与老师在一起他们就会感到自然温馨没有压力。同时,鼓励幼儿以其自己喜欢的方式挑选决定游戏的内容和方式,自主选择、自己动手、自主游戏、自主体验、活动的主动权完全掌握在幼儿自己的手中。正是这种轻松的心理环境才会激发幼儿的愉快探究行为。2、安静合理的区域安排。(略)3、提供丰富充足的活动材料。各类玩具、材料是区域活动的物质支柱,不仅能引起幼儿探索的兴趣,而且物化了教师蕴含在活动中的目标与内容,有助于引发和支持幼儿主动获取有关经验,是幼儿借以探究的基点。不同的材料有不同的功能和特点,但对于小班幼儿来说,笔者认为除了在量上要准备充裕,在品种上要保证丰富外,更重要的是对收集的材料还要求一个“趣”字。因此我在收集活动材料时,十分注意以下几点:(1)材料的多功能性,使幼儿能用多种方式使用它们。如:各类珠子、绳子等都具有多种功能,既可以用来按大小、长短、颜色、质地进行分类比较,也可以用来装饰、用以计数、还可以作为美工区的着色拓印、毛线拖拉活动的工具,可谓一物多用,时玩时新,百玩不厌。(2)材料原始性。记得赵寄石教授说过:真正有利于幼儿活动的材料不一定是昂贵的材料,相反,却是哪些简单的、到处都能找到的材料,象废盒子、包装纸、各类饮料瓶之类的东西。我也认为这是由于有些材料不会限制幼儿的思维活动,对幼儿有很大的启发性,能满足活动随意性大的要求,它们让孩子们享受到了商品化玩具所享受不到的乐趣。因此在我班的区域活动中,尤其是美工区的“做做玩玩”角,我为孩子准备了大量的废旧品供幼儿发挥想象、制作、探究。(3)材料与当前幼儿兴趣、活动内容的结合性:即深入到幼儿中,找到幼儿的兴趣、需求,并为之提供相应的探索活动材料或者内容结合当前的教学活动在区域中投放可操作的延伸活动的材料,以满足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继续探索、操作的需要。使幼儿的新旧知识得以相互迁移,也使每个孩子都能根据自己的水平、特点自由地选择到自己喜欢的活动空间和内容,让每个孩子都能在自己喜欢的区域中边玩边学、边探究边提高。同时,请幼儿参与活动材料的收集、区域的布置,使其感兴趣的事物能纳入区域之中,并且根据具体情况将各种材料以分批投放、一次性投放和自主获取形式发现,从而愉快地进入活动中,让孩子们感受到自己是环境的主人。对其感兴趣的事物进行观察、探究,使其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二)教师在活动中的指导与管理1、表格式管理:与以往传统教育不同的是,在本课题研究过程中,教师在幼儿活动时主要是作为一名活动的观察者。通过观察幼儿的探索活动情况——幼儿喜欢的探索活动主题、材料、幼儿在活动中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在探索活动中遇到了什么困难、解决了没有、是怎么解决的。通过设计一些表格作为观察记录,以便记录幼儿近期感兴趣的是什么、认知经验还有什么问题等,以便总结分析和调整。(同我园幼儿区域活动观察记录表相同,略。2、帮助指导:①自然状况下的随即帮助指导a、教师作为探索活动伙伴的隐性指导。在幼儿已全身心投入到区域活动时,笔者向来不是以教师的身份,而是作为幼儿伙伴的身份参与幼儿的探索活动,这是对幼儿探索活动的一种肯定、一种积极的态度,这样更能吸引幼儿、使幼儿玩得更有兴致,也能让教师的建议、指导更自然的为幼儿所接受。b、教师直接点拨的显性指导。这是根据幼儿的实际需要(如幼儿因为自身的经验在探索活动中遇到时),在探索活动之中插入有目的的指导。但是,前提是不影响幼儿的探索活动。②特殊情况下的特定指导a、在探索活动中出现不安全倾向,或幼儿出现过激行为时,教师要及时进行指导。b、幼儿在探索活动中有所求助,或在探索活动中遇到困难想放弃时,教师要予以帮助。3、共同探讨、体验成功幼儿在探索活动中常常会碰到一些困难或出现一些问题,教师要引导幼儿开展讨论,发表各自的意见。如运用如下导语在:“你认为哪种方法有可能解决这个问题?”、“谁还有不一样的方法?”等等。活动结束时,笔者还经常引导幼儿进行评价,让孩子们自己说说在探究中发生的“开心事”,发现的“新秘密”,并对幼儿探索活动中有新创意、新玩法加以积极地肯定。同时,帮助幼儿提升快乐的探究体验,从而为继续进行下一轮探究做好良好的情感准备。(三)自主探索活动的观察观察幼儿活动是为了了解幼儿的行为表现,了解其发展特点、能力与需要,了解其个别差异,使教育目标的确定更有针对性、更加具体化、对象化。同时,教师通过对幼儿行为的观察,可作为自我检验教育效果的手段,为制定和调整教育计划、有的放矢地施加影响和指导提供客观依据,窝观察策略是:(1)在自然状态下进行观察。教师在观察幼儿探索活动时,要保证不妨碍活动,使探索活动能按幼儿预先的设计、预定的目标进行。教师观察时选择的位置不能离幼儿太远,也不能太近。(2)、分析性观察,这是一种对幼儿在整个活动中的行为表现作较详尽的观察记录的观察方法。这种方法有利于我们掌握幼儿行为心理特点和其在活动的探究能力,如是否有探究行为、如何运用材料、活动是否有持续性创造性表现等。这种观察方式用于学期初、末和每月初、末进行。在每次活动时间,笔者一般观察5——6名幼儿,并集中观察若干次。这样既可以掌握全班幼儿整体性水平、又能了解每个幼儿的具体特点。七、结果与讨论1、本研究通过区域活动这一途径来促进幼儿愉快自主探究是可行的,既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又符合幼儿的认知发展规律。同时较好地运用了区域活动本身的自由自主和个性化的特色,通过环境与孩子的互动,为幼儿的发展、为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并且已取得了初步的成效,可以继续坚持实践研究。2、在幼儿的自主探究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和相信一个孩子的能力,并应以双重身份参与幼儿的活动,不断地调整变换与幼儿的关系,从而有效地影响其探究行为。另外笔者还认为:除必要的指导外不能干预太多,教师应该是整个幼儿区域探究活动的观察者、精神支持者和促进者。3、愉快的探究体验是引发幼儿在区域活动中进行和继续进行探究的原动力,教师应该有意识的帮助幼儿在活动中获得这种快乐体验。4、在区域活动中促进幼儿愉快的自主探究是对新型个性教育的一次尝试。让幼儿在“来看看”、“来做做”、“来学学”的激情中,可以按自己的意愿活动,一名怕羞的孩子可选择安静的区域,一名性格开朗的孩子可以选择一个热闹的、需要多人合作的区域。它让每个幼儿都能在自己喜欢的活动中心情愉快地边做边学、边试边探究,而教师也可以有充分的时间观察每个孩子、对活动中的幼儿进行针对性的指导,使幼儿能感受到来自教师的更多关注,满足情感上的更多需求,体验到活动带来的更多快乐,从而成为新的探究原动力,发挥出更大的潜能!

孩子们在园一天的活动都是在老师的陪同下完成,面对一班的熊娃娃,老师们的压力可不小。为了保证孩子在园的安全及有条理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建立良好的区域活动常规是前提,也从而使老师在快乐中工作。1)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制定常规要求; 不同班级区域创设不同。小班以娃娃家为主,主要培养孩子交往能力,自理能力;大班幼儿以建构区为主,发展孩子的创造性思维及合作能力。2)将活动的常规要求落实到实处 ; 当孩子发生矛盾时,要及时阻止。让孩子明白,要大家都遵守活动规则,才能开心地玩。3)活动实践中逐步完善区域常规 ;老师要善于发现活动的细节问题,并思考区域活动与区域常规是否适合孩子的成长学习,孩子是否愿意遵守区域活动及原因。4)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持之以恒;要根据孩子区域活动的情况做好区域活动记录,分析原因,从而制定有效果的措施来引导孩子。总之,区域活动是孩子探索学习,快乐成长的途径之一,每个孩子的个性不同,想要开展好区域活动,每个老师都要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

主题背景下如何开展区域活动论文

《如何结合主题活动更有效地开展区域活动》分别从四个方面进行:一、结合主题活动设计区域活动;二、主题活动中融合区域活动;三、区域材料设置创设主题活动环境;四、让区域活动推动发展主题。 一、结合主题活动设计区域活动 如何能使区域活动的教育价值真正体现出来,真正实现让幼儿在轻松、愉快、自愿的状态下,通过自身的探索与多层次的环境发生相互作用,从而获得有益的发展,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我们认为在根据主题开展幼儿区域活动前,首先进行区域活动的设计上是很有必要的,这为开展幼儿区域活动奠定基础,使教师更全面、系统地审视活动的规划布局,也使区域活动的开展具有更明确的目标,强化主题意识。 在设计时,我们根据预设的主题活动,不但考虑到主题活动中哪些内容适合运用于自主性较强的区域游戏,而且体现了多层次的活动设计,使不同层次的幼儿能找到自己感兴趣的,符合自己水平的学具和内容,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爱好去从事自己的学习活动。而教师则根据幼儿的实际需要,提供帮助和指导,满足不同幼儿的需要,从而使每个幼儿都能在自己的原有水平上获得发展。并提高了幼儿对主题的认识和关注程度。 经过实践,我们发现完善的区域活动设计便于区域活动的开展,能使教师实现了从大兵团的教学形式到小组化的转变,我们的教师能从繁重的讲课任务中解脱出来,有更多的机会观察幼儿,与幼儿单独交流沟通;有更多的机会倾听幼儿,根据幼儿的需要提供适宜的帮助;有更多的机会捕捉幼儿的信息、兴趣点,给予积极的回应。二、主题活动中融合区域活动 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区域活动与主题活动存在着相辅相成的关系,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区域活动中生成主题活动。 在幼儿区域活动中,教师的角色定位是材料的投放者和活动的观察者、支持者。教师根据教育目标及孩子的特点需要,在区域活动中先行材料投放,通过观察,发现某些学习内容是大多数幼儿的兴趣点,同时,发现幼儿在操作学习过程中获得的一些经验是零碎的、肤浅的,但却具有继续探索的价值。于是,就有了提升幼儿经验的需要,从而生成了集体教育内容。2、区域活动可作为主题活动的“先行” 作为教师首先考虑的是孩子,因为孩子才是活动主体。只有了解了孩子,设计的活动才能最大限度地促进他们的发展。我们确定好主题以后,不仅要考虑预设一些教学活动,更要想想在区域活动中作哪些调整,将一些旧的主题材料替换掉,投放一些与主题有关的新材料,了解孩子对此活动兴趣,同时,让孩子通过区域活动,发现问题,引发思考,积极探究,获取与积累直接的经验。教师通过观察,了解孩子的兴趣、已有经验、发展层次等,再进行梳理,将一些符合孩子兴趣的、有价值的东西生成集体教育活动,帮助孩子交流与提升经验3、区域活动可作为主题活动的延伸。 在集体教育活动中,为了促进幼儿主动学习,我们重视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动手动脑操作摆弄。但是,有时受材料的局限,不得不分组多人合用一些材料,许多被动型的幼儿只能被动观望。那么区域活动便是最好的弥补。还有在集体教育活动中,由于幼儿发展水平的不一致,有些反应慢的幼儿刚有些开窍,由于时间的不允许,被迫终止探索。那么可到区域活动中继续探索,再有,集体教育活动结束,个别幼儿对探索的内容,意犹未尽,还有深入下去的需要,区域活动正好可以满足这些幼儿,使其的活动向纵深方向发展。 区域活动可以为更好的开展主题中的集体活动做铺垫,也可以是集体教学的补充和延续。每个教学方式都有自己优势,把教具材料投放到区域里供孩子复习,老师通过自己的观察及时了解孩子掌握的情况,以便指导和帮助孩子掌握这些教学内容。教师对于幼儿的指导也是直接的,教师参与到某个学习的区域,面对6--7名幼儿,指导更有针对性。真正做到关注每一个孩子的发展和需求,使每个幼儿的都得到均衡发展。

区角活动是幼儿园教育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教育目标,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幼儿自我学习、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完善的活动。然而,在实际活动中,尽管我们都认识到了开展区域活动的重要性,都想方设法独具匠心的为幼儿开辟了活动场所,如何能更加有效的开展区角活动呢?我觉得从以下几个方面需要我们注重:一、教师要提供有选择性、有目的性、好玩的活动区材料教师在创设合理的活动区后,在考虑本班幼儿年龄特点的基础上,要理解活动的目标后在活动区中有针对性地选择、投放材料,投放那些对幼儿的发展有促进作用的操作材料。每个幼儿的家庭背景,认知水平、经验和能力都是不同的,区角活动的最大特点就是能为不同能力、兴趣的幼儿提供适于其发展的活动环境。因此我们在活动区中应根据不同年龄段幼儿的身心特点投放不同层次的活动材料,做到真正的有的放矢。投放材料时,要注意提供难度不同的材料,按照由浅入深、从易到难的要求,充分发挥活动材料的优势。根据幼儿能力的不同提供操作难易程度不同的活动材料,便于教师对不同能力的幼儿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更好地做到因材施教,促进幼儿在原有水平上不同程度的提高。比如:在“科学角”,教师就可以给幼儿提供一些科学知识形象的玩具或者具体事物,最重要的是要给幼儿提供有趣的能激发他们探索欲望的材料,像:多棱镜、木瓶堆放、沙漏、天平、奇妙的转盘等。在“数学区”教师就可以多投放一些多变几何体、可操作性强的,矿泉水瓶盖、蚕豆、彩色小石子、冰糕棍、珠子等等。还可以给幼儿投放一些蒙氏数学操作学具,100以内的串珠、可以让幼儿分分合合,在操作中感知总数与分合数之间的关系,再配以数字卡片的操作,使幼儿在动手实践过程中进一步百以内数的真正含义,同时还对色彩加以了巩固。凡 是孩子们喜欢的,他们就会百玩不厌,增强了学习探索的兴趣。 二、谈谈在区角活动过程中,教师的任务 当幼儿开始活动时,教师的任务应该调整为观察幼儿的游戏需求,了解幼儿的游戏水平,在适当的时候给予幼儿指导。教师应该观察什么,可以采用哪些指导策略等问题是教师在活动前要有所考虑的。观察内容有:一是看活动环境能否激发幼儿兴趣,材料投放是否适宜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材料数量是否充足等等。二是重点观察幼儿的学习、探索情况,如当前幼儿兴趣需要是哪些,分析幼儿为什么这样做,了解幼儿在活动过程中有什么困难,把握每个幼儿的认知水平、情感态度特点和个性差异等等。指导策略有: 1、以间接指导为主。 依靠材料为媒介进行指导。如:小班用勺喂食熟练了,可以把动物的口改小,也可以提供更平的勺子,还可以换用筷子夹软的、扁的材料等,激发新的探索热情。依靠问题为媒介进行指导。如教师要常用启发式、探寻式的问题引导孩子继续活动“也许还会有秘密呢?再试试看”,“为什么天平会倾斜,再放放看”等等,引导孩子更进一步的尝试探索。 2、以适时适度指导为宜。 适时是指什么时候介入指导要灵活掌握。一般是在探索问题难以深化时、缺少材料时、或发生纠纷问题时等困难的情况下,老师应给予及时的支持和帮助。适度是指教师的指导要留有余地、不直接告诉幼儿答案,尽量让幼儿自己去学习、去探索、去发现,使区角活动真正成为幼儿自己的活动。 三、教师在活动中要对幼儿进行客观、宽松的评价由教师组织的评价活动可以有很多种,评价的时机也有所区别。教师引导幼儿参与评价,就能发挥幼儿在区角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幼儿之间的互动。在小班年龄段,对于活动的评价形式主要以师生互动为主。随着年龄的增长,评价活动可逐步增加幼儿的参与机会,增强幼儿评价中的生生活动。教师在观察的基础上,及时的做好纪录和反思尤其重要。环境创设是否适宜;布局是否合理;材料提供上是否要作调整;游戏中的介入行为是否及时、适时。另外,孩子的兴趣在哪里,游戏中需要幼儿积累怎样的经验,幼儿在游戏中还存在什么问题,需要怎样的帮助等等。有了分析、反思和调整的记录才能体现观察和指导的价值,帮助教师不断发现区角活动的价值,促进幼儿在这样的活动中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总之,幼儿园区角活动的开展要根据本地区特点,根据幼儿不同年龄特点及不同发展需要,结合教育目标进行合理有效的开展,更需要教师有极强的爱心及责任心,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善于总结经验和不足,才能把幼儿园区角活动区活动生动有效的开展起来。

孩子们在园一天的活动都是在老师的陪同下完成,面对一班的熊娃娃,老师们的压力可不小。为了保证孩子在园的安全及有条理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建立良好的区域活动常规是前提,也从而使老师在快乐中工作。1)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制定常规要求; 不同班级区域创设不同。小班以娃娃家为主,主要培养孩子交往能力,自理能力;大班幼儿以建构区为主,发展孩子的创造性思维及合作能力。2)将活动的常规要求落实到实处 ; 当孩子发生矛盾时,要及时阻止。让孩子明白,要大家都遵守活动规则,才能开心地玩。3)活动实践中逐步完善区域常规 ;老师要善于发现活动的细节问题,并思考区域活动与区域常规是否适合孩子的成长学习,孩子是否愿意遵守区域活动及原因。4)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持之以恒;要根据孩子区域活动的情况做好区域活动记录,分析原因,从而制定有效果的措施来引导孩子。总之,区域活动是孩子探索学习,快乐成长的途径之一,每个孩子的个性不同,想要开展好区域活动,每个老师都要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

课程背景下主题活动论文

摘 要:课程实施是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课堂教学是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坚持“以人为本,成功育人,和谐发展”。紧紧围绕“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这一课改的核心理念,鼓励教师运用多种教学策略,为学生创设自由、和谐发展的空间,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正在向积极方面发生着转变。

关键词:新课改;化学;教学方式;学习方式;转变

一、新课改背景下化学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化学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首先体现在教育理念的更新上。教师在自己的脑海中初步树立了课程意识、过程意识、导学意识、开放意识、整合意识和创造意识。这种定时定量对教师进行的校本教研,有力地促进了教师和学生与新课程的共同成长。教师已理解做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的真正意义,并尝试着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给学生提供个性发展的空间,鼓励并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和六个方面的具体目标,这为我们的课程改革指明了方向,提出了要求。而要实现这些目标,首先就要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树立适应新课程要求的课程观、教学观、人才观和质量观,只有这样,才能把握好新课程的实质,才能自觉地把新课程的理念落实在每节课的课堂教学中,落实在每个学生的培养过程中。

实施新课程,必须树立新型的人才观,自觉地围绕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着眼于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和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的培养,尊重学生的个性与差异,发展学生的潜能;必须树立新型的教学观,自觉地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倡导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建立新型的教与学的关系;必须树立新型的评价观,自觉地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不断改进教学的作用;必须树立新型的课程资源观,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开发利用课程资源。大力开展新课程校本教研,推动新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

二、新课改背景下化学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的现状与实施

目前,化学课堂教学方式虽有许多转变或改进,但是离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和要求还相距甚远。如不同程度的存在教育观念“重教书轻育人”,课程资源“重静态轻动态”,教学目标“重双基轻能力”,教师备课“重备书轻备人”,教学方法“重教法轻学法”,实践参与“重个体展示轻整体参与”,教学评价“重单元和结果轻多元和过程”。

因此,每一位教师必须自觉革除长期在应试教育中形成的教育思想,必须改变以往自己已驾轻就熟、习以为常的教学行为和方式,调整人才培养模式,从而实现课程改革的最终目标。化学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可以从以下及几个方面加以实施:

1、认真研究课程目标,目标导学、提高效益。

研究课程目标,要弄清课程目标体现了新时代对人才素质的哪些要求;弄清课程标准倡导了怎样的课程理念;弄清课程目标反映了数学学科知识领域和教学领域的哪些新成果和新发展。要能够站在整体的角度上,从培养目标、课程目标出发,去确定教学课题目标,做到“目标导学、提高效益”教学。

2、深入钻研课程内容

自己从整体上把握课程内容,要系统学习课程标准,精心教材,把握知识的纵横联系,以便在教学中能够沟通知识的关联与发展,做好学生学习知识中的孕伏和延伸,使学生在知识循环中上升,在知识渗透中提高。要悉心进行校本课程开发,教师不再是课程的复印者,而是课程的开发者,整合者,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根据达成目标的需要,对课程内容进行加工,如对教材进行调整、组合,增删等。以便掌握教学的重点。在教学中有目的有意识地为学生今后继续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3、细致了解学生

新课程的实施,必须体现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的要求,通过学习,要使每一个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要实现这一点,要求每一位教师在教学中都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全面细致了解学生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等情况,以便能针对学生实际,因材施教,因人施教,使教学活动获得最大效益,使每一节课优质高效。

4、精心设计教学方案

设计教学方案,是教师备课的最后一道工序。教师要在前面分析课程目标和教学任务,分析学生实际的基础上,对课程资源进行有机整合,对教学过程中相互联系的各个部分做出整体安排。它既是对学生要学知识的加工整理,又是对引导学生如何学进行的加工整理,是对每节课要达到某教学目标进行的教什么、怎样教、达到什么结果的策划。它包括教学程序的安排、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选择、教学组织形式的确定、实施教学评价等。按照新课程的要求,教学方案的设计应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教师要改革教学方式,转换角色,努力提高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独立获取新知的能力,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全力优化课堂教学

新课程的实施,必须把好课堂教学的关口,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也是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是生成的课堂教学,它充满了创造的生机,无论多完善的教学设计都应该在课堂教学中不断调整和丰富,都会在师生交往互动中生成和发展出许多新问题,新认识和新成果。新课程倡导课堂教学要充满生命活力,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要求教师要处理好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关系。新课程开放性、创新性的特点,将研究的重心下移到课堂,以促进每个学生发展为宗旨,以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所面临的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作为研究的主体,校本教研强调理论指导下的实践研究,既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又注重经验的总结、理论的提升、规律的探索和教师的专业发展。所以,开展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搭建了平台。

反思我们的课堂教学是无意中抑制了学生特长的发挥还是真正促进了学生的发展。可以说,没有新课程课改,就没有这种深层次的反思,没有这种深层次的反思,就不可能从过去的模糊认识或困惑中走出来。今后在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自己切实做到,按新教学观念改革课堂教学,要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做学生的真正朋友,尊重学生的人格。努力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真正面向全体,分层次施教,成功教育。促使每一个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得。严格按照“减负”的有关规定布置家庭作业,增加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并指导学生科学安排这些时间,使学生能结合个人情况而自主学习,自主活动,自主实践,达到陶冶情操、丰富知识、增长才干、发展特长的目的。

新课程背景下化学教学方式的转变是一个系统的综合治理工程,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和行为,学生也要改变完全依赖老师的学习习惯和行为。只有师生齐心协力,共同合作,加大校本研究的力度,相信我们的新课程研究成果必定会让学生的终身发展受益。这是对我们教师付出的最好回报,也是我们的最大愿望。

解读新纲要《纲要》说法:《纲要》明确提出教师应是幼儿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一、创设背景瑞吉欧认为:“环境生成课程,课程主题来源于幼儿与环境的互动作用。”幼儿园环境已不再局限于幼儿园内,它还包括幼儿园外的一切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幼儿处于这么大的环境中,必然会对各种各样的新鲜事物产生兴趣和关注,这时教师应从与儿童的交谈中,及时捕捉儿童的兴趣和关注点,从中提炼课程的主题。(中班)开学初,“三八妇女节”“植树节”等几个节日引发了孩子们的话题:爱心。围绕爱心,我预设了主题活动“爱心总动员”。我剪了一张漂亮的女孩图片贴在了墙上。照片上的她在如何创设主题墙想什么呢,是在想妈妈吗?于是,我把一张全家照贴到了墙上。孩子们激动了,一个个争着告诉我“妈妈爱我,我爱妈妈”的事例,要我记录下来,还觉得光把照片贴在墙上不好看,主动要求装饰镜框。有了镜框,照片贴上去果然漂亮。孩子们在照片展示区看呀,说呀,充分感受到了妈妈对自己的爱。在植树节活动中,每个孩子认领一盆花,在栽的过程中,孩子们了解了爱有好多种,这个主题也在活动中应运而生。

在幼儿教学中主题活动相对于传统的分课教学的好处1、主题活动贴近日常生活,幼儿兴趣高。幼儿园的主题一般选择季节性、节日性以及幼儿的兴趣点为话题,这样的话题贴近生活,更容易被幼儿接受,幼儿也会比较感兴趣,而且由于贴近生活,更具有实用性,能够"学以致用",当幼儿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后,学习的兴趣会更浓。2、主题活动更具系统性。相对于传统的分科教学来说,主题活动更具系统性。因为,主题活动是以一个话题为中心进行延伸的活动,这些活动仅仅围绕这个话题而进行,这个话题始终贯穿与主题活动的始终,小的活动构成一个小主题,几个小主题就构成最后的大主题。3、主题活动更具灵活性。相对与传统的分科来说,主题活动更灵活,它可以根据时间、季节、节日以及孩子的兴趣灵活地确定主题的内容,可以定一个大主题,几个月完成,也可以定一个小主题,一个月或半个月完成,这样的灵活的教学形式,是传统的分科教学所不具备的。另外,主题活动更注重孩子动手能力的培养,区域活动就是一大特色,每次主题活动时,都会相应地组织一些区域活动,区域活动是主题教学的一部分,在主题活动中,幼儿的思考能力、动手能力都会得到提高,因此,有可能父母在某段时间会感到孩子不像分科教学那样学到很多知识,但是长久的您就会发现,孩子的能力再逐渐提高,而且知识面会很广,而不仅仅局限于书本的知识

  • 索引序列
  • 主题背景下活动区的创设论文
  • 中班主题背景下的区域活动论文
  • 小班主题背景下的区域活动论文
  • 主题背景下如何开展区域活动论文
  • 课程背景下主题活动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