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文化简介潮汕文化历史悠久,内容丰富,风格独特,生活在潮汕大地的人民,深受它的陶冶。每个潮人的身上,不管是思想、语言、或者行动,无时无处不表现着本土文化的特征及其影响。所以,出国潮人随着自身的迁移,对本土文化的传播,也就是必然和显然的。潮人出国,带出去首先是语言文化。潮汕话的传播就是最广远的。凡“有海水的地方就有潮人”,有潮人的地方无疑就有潮汕话的存在和通行。只要有海外潮人的存在,他们与祖籍息息相通,作为潮人特征之一的潮汕话就会传播下去,这是毫无疑义的。潮汕文化的深层表现是潮人的文化心态,即潮人的思维方式、人体观念和行为准则。这突出地表现以善于经营而知名于世的潮商精神上。潮人文化心态的另一方面表现,即为许多外地人所瞩目的高度凝聚力。海外潮人社团的建立和发展,即是潮人高度凝聚力之集中表现。海外潮人所创立的,以共同文化心态为精神核心,以亲缘、地缘、业缘、物缘为纽带组织建立的同乡会,宗亲会、会馆、公会等社会团体组织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每二年一次轮流举办的国际潮团联谊年会,是至今世界上唯一的以乡谊集结的联谊年,来自世界知侨胞居国的潮团首领云集一方,其所显示的凝聚力,可说是潮人传播祖籍文化的一面旗帜。可视可闻的文化传播,首屈一指的是潮剧和潮州音乐的向外流传。潮剧约于一百多披前就随着潮人的足迹流布东南亚国家。国内潮剧纷纷向海外学习,使潮剧舞台充满生机。潮州音乐由海外潮人对外传播,也如潮剧之广泛,且因其拥有众多的乐器造成特殊的音色和旋律,演奏起来悠扬悦耳,节奏分明,尤以铜锣、革鼓等敲击乐器,更为各方所喜爱。富有特色的潮州茶和工夫茶,同样跟随着潮人出国而流行于潮人所到达的各个地方,特别是南洋一带。潮菜丰富的菜谱和极为讲究的烹调方法,深受各地人民的欢迎。潮州菜选料之精,制作之可口,早已风靡全球。工夫茶喝起来的优雅、传神、茶叶、茶壶、茶杯以及泡茶的工夫,与煮水的水锅、风炉、火炭等等的讲究,也一无遗漏的在海外传袭。乐此道者,几乎每日早、午、晚都饮几杯,大有不馀不过瘾之势。潮州歌册,海外也流传。主要是出国潮人中的女性带出去的,也是国外的华侨女性中传唱。歌册的朗诵是比起讲故事更吸引人的,历其既有戏剧内容,而且如果朗读得好,声调动人,更能引人入胜。所以,也成了祖籍文化外传的一项内容。此外,潮人所办的学校、报馆、书店、戏院、以及音乐、体育等等艺术团体,所造成的文化推广、交流更加广泛,其对所在国文化的影响,则是潜移默化,不见踪影的。 海外潮人出于强烈的乡土观念,许多人有意识地保持着家乡的饮食习惯,要求子女在家讲潮州话;各宗亲会建祠供奉历代祖先灵位,有的家庭还供奉神、佛、菩萨,逢年过节都要祭宜等等家乡习俗,这也是一种身体力行的文化传播。潮汕文化对潮人侨居国尤其是东南亚各国的影响,还可以从人们的词汇、食物、风俗习惯、建筑设计、艺术喜爱上见其一斑。潮阳英歌舞潮阳英歌舞属广场民间舞蹈。源溯明代中叶,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原先舞者108人,表现梁山泊好汉化妆打大名府的故事。英歌舞分前后棚,前棚36人,每人手执长约1尺4寸,直径4厘米的彩色木棒,配合锣鼓点、海螺号和吆喝声,两棒相击翻转,边走边舞。后棚72人,扮成各式杂耍艺人,敲打锣鼓伴唱,有的还加上扮涂戏,或加进武术表演。其队列变化有长蛇挺进、双龙出海、四虎并驱、粉蝶采花、孔雀开屏等共18套式;棒法有左敲、右敲、上敲、下敲、胯下敲、背后敲等;脸谱有文面、武面之分;节奏有快板、中板、慢板之别。潮阳英歌舞熔戏剧、舞蹈、武术于一炉,表演独具魅力,它以刚劲、雄浑、粗犷、奔放的舞姿,构成了磅礴、威武、强壮、豪迈的气势,给人以力与美的震撼!潮阳英歌舞这朵既有民族特色,又有时代气息的民间舞蹈艺术之花有鲜明的地方色彩,浓郁的生活气息,醇厚的泥土风味,扬名海内外。关于潮汕祠堂祠堂,是族人祭祀祖先或先贤的场所。潮汕人历来重视祠堂的建筑,这是一种“怀抱祖德”、“慎终追远”、也是后代人“饮水思源”、“报本返始”的一种孝思表现。祠堂有多种用途。除了“崇宗祀祖”之用外,各房子孙平时有办理婚、丧、寿、喜等事时,便利用这些宽广的祠堂以作为活动之用。另外,族亲们有时为了商议族内的重要事务,也利用祠堂作为会聚场所。潮汕祠堂的基本结构,有两厅夹一庭的两进式和三厅两庭的三进式两种。其建筑系统地运用木雕、石雕、嵌瓷这三大潮汕建筑工艺,装饰豪华,富丽堂皇,雄伟壮观,具有一定的欣赏价值。潮汕祠堂还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价值。如普宁市西社乡永思堂存有民国修建碑记,从中可以了解该祖源流及世系辈序,这对研究该簇历史有很大的帮助。澄海市后溪乡芳庄堂,堂正中入门有一祖墓,这一现象在潮汕是极其罕见的。
1、《净棚》是南戏“副末登场”介绍家门或剧情大意的遗留形式,不是一个独立的戏出,故这全组开台戏也称为“四出连”,所谓“五福”只是从这四出中所涵括体现的内容。
《净棚》潮剧也称《李世民净棚》,但依据史实,梨园之祖是唐明皇(李隆基),我国有不少剧种奉唐明皇为戏神,称为老郎神,因唐明皇在位时,在长安设立左右教坊,管理徘优、歌舞、杂技,并成为独立的官署。
唐明皇非常爱好音乐、歌舞,曾选拔优秀乐师三百人,在梨园亲加指导,这些乐师称为梨园弟子。
潮剧旧本李世民净棚,应系唐明皇净棚之误,因为李世民(唐太宗)在位时,尚没有梨园设置,有一些剧团,已把李世民改为唐明皇。
2、《跳加冠》是一折向观众祝福的吉祥戏,没有台同,只有身段表演。京剧也有此段表演,称为《跳加官》。
演员的扮相是头戴相纱,脸蒙面具,身穿官(衤莽)(红、黄、绿袍),手执缎制条幅,上书“天官赐福”“指日高升”“加冠晋禄”等字样,边跳边展示条幅上的吉祥语,以表示对观众的祝愿与欢迎。
除男加冠外潮剧还有女加冠,即遇莅场的达官贵人偕夫人同来,夫人也是高贵人物,则在男加冠之后,再跳女加冠,女加冠演员穿红(衤莽)袍、凤冠、执朝笏,加冠条幅书有“一品夫人”“福禄寿全” “荣华富贵”等字样。观戏的达官贵人在跳加冠表演之后,要以红包赏场。
戏班所得红包,称为加冠钱,交由戏班的司理保管,作为每年农历六月廿四日及十二月廿四日拜戏神田元帅或其他祭神活动费用。
扩展资料:
《五福连》的由来:
潮剧开场吉祥戏《五福连》,在1962年春天之前,并没有这个戏名,而是叫作《扮仙》,它包括《净棚》、《跳加冠》、《十仙庆寿》、《仙姬送子》、《京城会》五出,是以庆寿、祝福、团圆为主要内容。
解放前每个潮剧戏班不论到哪一个演出点,每个开场,它都是必演的剧目,意在招来吉祥。十多年来潮汕所有潮剧团多演"广场戏",亦必须在开场时先演,甚至在戏演出中间插演此剧目,有时应主人的要求,还多次插演,但自解放后到1962年之前,此剧目被认为思想内容属于封建迷信,而没有演出。
1962年春天,一贯热爱潮剧艺术的领导人吴南生同志来住澄海,带领潮剧院几位编剧人员进行《续荔镜记》(《陈三五娘》下集)的剧本整理工作,同时鼓励潮剧院一团排练《扮仙》这个剧目,在演出之前,艺人们有所研究,认为如依叫《扮仙》,顾名思义,易于直接招来非议。
吴南生同志看了内部彩排之后,根据其内容,提出改名为《五福连》的建议,得到艺人们的赞同而定下来并公开演出。当时《五福连》之名虽定,但因大气候的影响,各潮剧团还不可能放胆演出,直至改革开放之年,遍城乡的各演出点,才能逐渐听到《五福连》的锣鼓声。
国际潮剧节期间终于正式奠定了《五福连》的思想、艺术地位,命名为潮剧开场吉祥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五福连
123百度地图
课程思政的意义:
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也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任务。
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顺应历史潮流,适应新时代要求。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尽管它面对的是教育微观的问题,但解决的是教育最根本的问题。
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是课程育人的一体两翼,分别在显性和隐性的层面发挥作用。课程思政的定位、目标和过程分别针对教育的三个根本问题,即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基本定位下,课程思政的目标是实现德、识、能三位一体育人,具体路径则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因此,课程思政自身也具有显性和隐性两方面的功能。
一方面,课程思政的显性功能是提升课程的内涵和提高课程的质量。不少教师认为课程思政是游离于传统教学之外的附加行为,这种认识是不正确的。课程思政不是对教学喧宾夺主,更不是特立独行,它首先是为提升教学质量服务的,是深层次的教学改革,因为只有高水平的教学活动才能吸引学生,进而影响学生。因此,如果担心课程思政会影响教学质量,只能说明对课程思政的认识还不到位。
另一方面,课程思政的隐性功能是给知识和能力赋予正确的价值观取向,使它们由“标量”变成“矢量”。知识和能力本身是中性的,它们可以用来造福人民,也可以危害社会。人们常说“知识就是力量”,其实后面应该加一句“价值决定方向”。课程思政的目标是既育才更育人,引导学生将实现个人价值与国家发展、民族复兴、人类福祉紧密相连。
课程思政也反映了课程建设的核心理念从教学向教育的转变。课程思政的对象是学生,要实现铸魂育人的目标,课程首先必须有“魂”,而一门课程是否有“魂”,关键在于教师是否有“魂”,也就是“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因此,课程、教师和学生在课程思政中也是三位一体、缺一不可的。
应注意到,课程思政意味着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教师从单纯的知识传播者,转变为健全人格的塑造者和正确价值观的引导者。一名优秀的教师不仅传授书本知识,还应该集“知、仁、勇”于一身,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位的“大先生”。这也意味着课程的重心随之发生了转变。对自然科学课程来说,它不再局限于传授科学知识,还表现为传播科学文化。科学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包括科学方法、科学规范、科学精神、社会价值等。
课程思政在本质上还是一种教育,是为了实现立德树人。"育人"先"育德",注重传道授业解惑、育人育才的有机统一,教育始终坚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注重加强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传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引导当代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从而为社会培养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
浅析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重要作用论文
当代,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浅析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重要作用论文,希望对你有帮助!
摘要: 党的十七大提出:“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个重大课题,也是时代赋予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重大任务。”因此思想政治理论学习是学生或工作者在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但是,如果一味进行理论的教学会使学生感到疲惫,不能结合实践也会让学生的理解难度增大。所以,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当中,应该适当地加入实践教学,才能更好的帮助学生学习。同时,对思想政治理论中实践教学的研究也是对当前研究领域空白的一个补充。
关键词: 思想政治 实践教学 重要作用
Abstract : The party's congress proposed: "to promote the popularization of Marxism in contemporary China is a major issue, given the era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is a major task." Therefor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of learning is a student or worker indispensable in the learning process small part of it. However, if the theory of teaching blind students will feel tired, can not be combined practice also allow students to understand difficult. Therefore, in the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which should be added as appropriate teaching, in order to better help students learn. At the same time, the study of political theory in practical teaching of current research in the field is also blank a supplement.
Keywords: practical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role
一、绪论
1.研究背景
如何更好地开展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是当前教师和相关学者应该注意的问题。但是目前,我国很多地方的教学方式仍停留在灌输式的理论课上,对这方面实践教学的研究也比较少,所以如何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是当前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
2.研究意义
不管是在人生的哪一个阶段,思想政治理论课都处于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不管是学生还是工作者,只有通过学习,对马克思主义思想有了初步的认识,才能培养自身好的、健康的个人情操,从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对于人的全面发展以及社会的安定和谐都具有重大意义。
3.研究目的
本文研究了什么是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教学和它的作用,旨在研究思想政治理论中实践教学的重要性,给教师和相关学者一个相关认识,增加教师和相关学者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重视,提高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水平,让更多的青少年学生能从中提高自身思想政治理论水平,培养更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理念,为推动我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贡献一份力量。
二、实践教学
1.实践教学概念
实践教学是指为了巩固理论知识以及加深对理论知识的认识,同时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教学方法。实践教学中,教师主要通过引导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运用之前所学的理论知识,培养动手能力以及正确的价值观念。
2.理论知识和实践之间的关系
2.1理论知识是实践教学的基础
因为实践教学能直接锻炼青少年学生的实际行为能力,它必须依靠理论而存在,理论是实践教学的基础。一旦实践离开了理论,就会导致人们在实践过程中没有方向,也没有可以进行指导的东西。所以,在对学生进行实践教学之前,教师必须保证学生基本掌握了理论知识的难点和重点,这样才能让整个实践教学更为顺畅,学生也能从中学习到东西。教师在准备实践课程之前,必须分配好整个事件流程,准备好工具,并且要有应急的准备,以免发生事故。总的来说,没有理论就没有实践,而实践又是对理论的一个补充。
2.2实践过程中要注意对理论的运用
虽然在当今的教学体系之中,一直在强调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所以一直在增加实践的课程,减少理论课程所占比例。但是在实施过程中,效果非常不理想。这主要是因为很多实践教学中,大部分学生忽视了对理论知识的运用。实践教学中应该强调理论,并在实践中找到规律,从而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实践和理论两者是相辅相成的。而教师的理论知识也应深入到实践之中,帮助学生亲身体验环境,使其达到实践教学中教学的一体化。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重要作用
实践教学虽然大多出现在一些工科的学科上,但也在很早之前引用到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当中来,因为思想政治科目通过实践教学,对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帮助他们理解知识有非常明显的效果。下面,本文就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重要作用进行一个详细的分析,包括更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深化学生对社会的认识以及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这三个方面,让教师和相关学者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体会。
1.更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实践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学生的学习也有非常大的帮助。实践课程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思考,并在实践过程中建立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在实践过程中,学生能从中体会到自己生活中看到的东西,有熟悉感,也不会让他们产生厌学心理或逆反心理,这对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综合能力都有意义。这种实践方法可以通过如:带领学生到敬老院、儿童福利院或者残疾人康复中心等地做志愿者,引发他们对孤寡老人、孤儿、残障人士的同情心,渐渐产生对改变这种现象的决心,从而促进他们通过行动来做出贡献。这样,就是完全理解了思想道德理论课程中的内容,把两者相结合,获得更大的效果。在实践过程中,教师应该指导学生把握好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培养他们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的热情,使他们自觉地投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事业当中,帮助社会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2.深化学生对社会的认识
目前,我国青少年大多接受的是学校的教育,很多学生一直在学校中,对于社会的了解往往不够仔细透彻。针对这个问题,教师结合实践课程来进行思想政治理论的教育,能非常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社会实践是把理论知识转化成理想信念的重要过程,所以只有通过社会实践,学生才能真正明白、了解、接受马克思主义等相关知识,进而改变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样还是刚才的例子,学生通过走出校园,通过在老师带领下去探访敬老院中的孤寡老人、看望儿童福利院中的孤儿、慰问残疾人康复中心的残障人士等活动,才能见识一些他们平时生活中没有机会接触的人和事,才能真正认识到这个社会到底是什么样的,或者说社会还有什么样的人和事存在,加深对社会的了解,更加理解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性。然后,通过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式,对整个中国的现状进行了解,全面而又正确地认识我国的基本国情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规律。青少年学生是祖国的下一代,只要他们掌握好这些知识,全面又深刻地对社会有一个认识,对我国建设小康社会,对加快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将产生非常巨大的积极作用。所以说,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融入实践课程是非常有必要的。3.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上文我们提到,党的十七大强调了要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这是目前我国思想政治工作层面一个大的目标,所以,在实施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这一任务的过程中,需要我们从青少年、从学生抓起。而要实现这个目标,就要使得教育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积极推进实践课程,并提高实践课程的质量。教师通过对学生传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实现其大众化的重要一步。非常值得一提的'是,我国青少年和广大在校学生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都不够稳固,都处于发展和完善阶段。因此,在这一时期给他们灌输正确的理论思想和实践经验,能有效防止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大方向上走偏,对于已经走偏的青少年和学生来说,这也是一个他们改正的机会。由此看来,在青少年学生阶段就做好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对青少年学生的发展是非常有益处的。而且,青少年和学生求知欲相对于已走进社会的成年人来说要强,可塑性也比较好,加强对他们思想政治的实践教育,能让他们的政治信仰、理想和信念都往一个好的方向发展。从青少年学生抓起,他们将来成长后也可以把这些积极向上的思想真正宣扬出去,从而真正做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
四、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实行方法
1.与相关部门进行合作
就学校校园来说,不管是设施多么完备的学校,都做不到面面俱到,什么设施和条件都能提供给学生。就算可以,也跟社会有巨大的差别,不能给学生体会到真正的社会现实。所以,推进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教学,就需要学校与相关部门进行合作,如;工厂、福利院、敬老院、医院、残疾人康复中心等,这些部门要涉及到各行各业,也要包括底层的和比较好的层次,这样学生在实践中才能对现实社会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才能更好地理解思想政治理论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从而学以致用,将来可以对整个社会做出贡献。
2.教师要及时更新观念
现在社会发展的非常快,人的观念更新频率也高。对于教师来说,一方面要适应这种更新的频率,在保证跟得上社会观念的前提下,保持自己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被社会上一些不良的思想所影响。同时,因为社会的变革,人们所处的环境和所承担的责任,甚至个人本身都会有所变化,教师应该根据这些变化,创新性地进行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中融入当前的话题,帮助学生找到熟悉感,提高教学质量。如;出现某一种社会问题或现象时,教师就该尽量带学生深入到这个问题或现象当中来,通过实践让学生体会到思想政治理论所讲的重点,并与以前或学生之前理解的内容进行对比,真正做到加深学生印象,做到随着社会发展来调整教学方案。这样一来,教师的教学工作才能做到“思想上解惑,精神上解闷,文化上解渴以及心理上解压。”
3.结合学生兴趣
首先,通过实践教学来帮助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的学习,就是要减少学生学习的枯燥感。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思想政治理论的教学过程中,如果能了解学生的兴趣,就可以设法结合他们的兴趣来进行教学。如;青少年学生喜欢混迹网吧,这是一个需要深思和正确对待的现象,那么应该如何正视这一现象,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兴趣,让他们去调查一些青少年时期总混在网吧荒废学业的人,这些人到了青年、中年时的生活是怎么样的,他们是否对以前的行为后悔。通过这种调查活动,学生不仅认识到自身行为的危害性,还可以起到一个警示作用,促使他们自觉改正这种行为,从而进一步促进他们形成一个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对他们将来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也有利于他们身心的健康成长。
五、总结
虽然当今越来越多的地方开始注重对思想政治理论的实践课程,但是就目前来讲,收益并不是特别明显。所以,教师必须认识到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重要作用,包括更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深化学生对社会的认识以及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只有真正认识到位,才能有意识得安排学生进行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来学习理论知识,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参考文献
[1]龚桂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问题与对策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2.
[2]朱婷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14.
[3]岳鑫.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问题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3.
论文答辩一般程序
学生必须在论文答辩会前,将经过指导老师审定并签署过意见的毕业论文连同提纲、草稿等交给答辩委员会。
在答辩会上,先让学员用15分钟左右的时间概述论文的标题以及选择该论题的原因,较详细地介绍论文的主要论点、论据和写作体会。
答辩老师提问。老师提问完后,有的学校规定,可以让学生独立准备15-20分钟后,再来当场回答,有的则要求学员当场立即作出回答(没有准备时间),随问随答。
学员逐一回答完所有问题后退场,答辩委员会集体根据论文质量和答辩情况,商定通过还是不通过,并拟定成绩和评语。
召回学员,由主答辩老师当面向学员就论文和答辩过程中的情况加以小结。
对答辩不能通过的学员,提出修改意见,一般允许学生另行答辩。
论文答辩技巧
熟悉内容
参加论文答辩的同学,首先必须对自己所著的毕业论文内容有比较深刻的理解。这是为回答毕业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就有关论文的深度及相关知识而可能提出的问题所做的准备。
图表穿插
图表不仅是一种直观的表达观点的方法,更是一种调节论文答辩会气氛的手段,特别是对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来讲,长时间地听述,听觉难免会有排斥性,不再对你论述的内容接纳吸收,这样,必然对你的毕业论文答辩成绩有所影响。所以,应该在论文答辩过程中适当穿插图表或类似图表的其他媒介以提高你的论文答辩成绩。
语速适中
进行毕业论文答辩的同学一般都是首次。无数事实证明,他们论文答辩时,说话速度往往越来越快,以致毕业答辩委员会成员听不清楚,影响了毕业答辩过程中的语速,要有急有缓,有轻有重,不能像连珠炮似地轰向听众。
目光移动
毕业生在论文答辩时,一般可脱稿,也可半脱稿,也可完全不脱稿。但不管哪种方式,都应注意自己的目光,使目标时常地瞟向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及会场上的同学们。这是你用目光与听众进行心灵的交流,使听众对你的论题产生兴趣的一种手段。
时间控制
一般在比较正规的论文答辩会上,都对辩手有答辩时间要求,因此,毕业论文答辩学生在进行论文答辩时应重视论文答辩时间的掌握。对论文答辩时间的控制要有力度,到该截止时的时间立即结束,这样,显得有准备,对内容的掌握和控制也轻车熟路,容易给毕业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一个良好的印象。
文明礼貌
在答辩过程中,除以上几点需要注意外,这一条也需要注意,虽然起不上很大的作用,但可以给答辩老师留下一个好的印象,在你和他人势均力敌的情况下,一般而言答辩老师选择的是你。
论文答辩常见问题
1、自己为什么选择这个课题?
2、研究这个课题的意义和目的是什么?
3、全文的基本框架、基本结构是如何安排的?
4、全文的各部分之间逻辑关系如何?
5、在研究本课题的过程中,发现了那些不同见解,自己是怎样逐步认识的?又是如何处理的?
6、论文虽未论及,但与其较密切相关的问题还有哪些?
7、还有哪些问题自己还没搞清楚,在论文中论述得不够透彻?
8、写作论文时立论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提高学生思想品德的主要渠道,教育在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而在这些素质中德育是关键。一个人有德无才固然不可取,但有才无德则更为可怕,对社会的危害也就更大。有些学生没有远大的理想,对如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金钱观比较模糊。
还有些学生学习不求上进,思想上不求进取,这就要求教师特别是思想政治课教师,帮助用户澄清思想,提高知识,明辨是非,提高认识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政治觉悟,使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其热爱生活和积极向上的情操。
扩展资料:
注意事项:
初中学生处于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刻,迫切需要在思想品德发展上得到有效帮助和正确指导。思想品德课的目的主要在于引导初中学生感悟人生的意义,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学会分清是非善恶,树立责任意识和积极的生活态度,做负责任的公民,过有意义的生活,并且为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奠定思想基础。
从这一主要目的出发,思想政治课堂上,学生的任务就不只是为应付考试而学习,老师的责任也不只是帮助学生提高考试成绩而单纯的传授知识,而是要帮助学生解决思想中存在的问题,交给用户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应该怎样做,让学生健康成长,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四有新人。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打开思政课新方式:有意义,更要有意思
1、内容不同
研究背景就是主要是国内外现状、发展历程之类的;而意义主要是指这个东西在当下还不行,就诸多不足而言还存在着研究的价值和意义,在某些方面可以改进。
2、行文顺序不同
背景就是对现状的描述,而意义则是对背景研究的结果。所以在论文中研究背景在研究意义前面。
扩展资料
论文排版格式
第一部分:封面
封面 :封面是一篇论文的门面,所以要简洁明了。封面应该写明毕业论文,字体为“宋体二号”。名称下面依次是论文题目、作者、学院、专业、学号、班级、指导老师,字体为"宋体小二号",格式居中对齐,有下划线,字体均为黑色。
题目:题目应简洁、明确、有概括性,字数不宜超过20个字。本专科毕业论文一般无需单独的题目页,硕博士毕业论文一般需要单独的题目页,展示院校、指导教师、答辩时间等信息。英文部分一般需要使用Times New Roman字体。
第二部分: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一般而言,硕士与博士研究生毕业论文内均需在正文前附版权声明,独立成页。个别本科毕业论文也有此项。字体为宋体四号字。
第三部分;摘要和关键词
摘要:要有高度的概括力,语言精练、明确,中文摘要约100—200字。字体为宋体三号,需要加粗。摘要正文为宋体小四号。
关键词:从论文标题或正文中挑选3~5个最能表达主要内容的词作为关键词。关键词之间需要用分号或逗号分开。关键词为宋体小四号加粗字体 需要顶格写,关键词正文为宋体小四号不加粗字体。
第四部分;目录
目录:写出目录,标明页码。正文各一级二级标题、参考文献、附录、致谢等。目录两字用宋体三号加粗字体,需要居中。目录中的一级二级标题处用宋体小四号字体不需要加粗,一般用电脑生成.
第五部分;主体部分
正文:专科毕业论文正文字数一般应在5000字以上,本科文学学士毕业论文通常要求8000字以上,硕士论文可能要求在3万字以上。
毕业论文正文:包括前言、本论、结论三个部分。
①前言(引言)是论文的开头部分,主要说明论文写作的目的、现实意义、对所研究问题的认识,并提出论文的中心论点等。前言要写得简明扼要,篇幅不要太长。
②本论是毕业论文的主体,包括研究内容与方法、实验材料、实验结果与分析(讨论)等。在本部分要运用各方面的研究方法和实验结果,分析问题,论证观点,尽量反映出自己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
③结论是毕业论文的收尾部分,是围绕本论所作的结束语。其基本的要点就是总结全文,加深题意。
(一)各级标题与正文
一级标题用宋体三号字,空两格,加粗
二级标题用宋体四号字,空两个字符,加粗
三、四级标题用宋体小四号,空两个字符,加粗
正文用宋体小四号,行间距采用1.5倍行距
(二)正文中的图表
正文中图、表均需编排序号,图、表题目以及说明用宋体五号字体
第六部分;注释
注释:在论文写作过程中,有些问题需要在正文之外加以阐述和说明。
注释标题用宋体四号,居中
注释序号用①、②、③等。宋体五号
注释是图书时,格式;作者、书名、出版社、出版日期、版次、页码。
注释是刊期时,格式;作者、文章题目、期刊名称、期刊号、页码。
第七部分;致谢
致谢:简述自己通过做毕业论文的体会,并应对指导教师和协助完成论文的有关人员表示谢意。
致谢标题用宋体三号加粗字体,需居中。内容用四号字体,不加粗
第八部分;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在毕业论文末尾要列出在论文中参考过的所有专著、论文及其他资料,所列参考文献可以按文中参考或引证的先后顺序排列,也可以按照音序排列(正文中则采用相应的哈佛式参考文献标注而不出现序号)。
参考文献内容用(宋体、五号;英文用Times New Roman字体)
1、专著、论文集、报告、学位论文:
序号 作者(前3名),文献名,出版社所在地:出版社、出版年、起始页—终止页.
2、期刊论文:
序号 作者(前3名),论文名,刊名,出版年,卷(期):起始页—终止页
3、电子文献
序号 作者(前3名),电子文献名,电子文献出处或可获得地址,发表或更新日期。
第九部分:附录
附录:对于一些不宜放在正文中,但有参考价值的内容,可编入附录中。有时也常将个人简介附于文后。格式同正文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毕业论文
百度百科-课题背景
论文的两个重要方面:
一般来说,一篇好的论文一定要包括研究背景的阐述,立论的.依据、论点的论述、研究意义的说明等诸多方面。
论文的研究背景:
研究背景所阐述的是论文及研究形成的过程中所经历的各种条件,统称研究背景,主要包括国内外的现状,同行研究的程度等。
研究意义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对目前形势的指导意义,研究就是为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对当下有什么指导作用,需要阐述清楚。
对将来的指导作用:
研究意义的阐述可以大而化之,看看对未来的影响,这当然是预测,不过也很重要,理论一定要先行,指导引导实践。
对过去形势的总结:
研究意义也可以对过去的实践进行总结归纳,从中发现问题,指导当下活动的进行。
比较文学译介学论文
比较文学是一个大的方向,译介学就是其中的一个小类别,下面就是我为您收集整理的比较文学译介学论文的相关文章,希望可以帮到您,如果你觉得不错的话可以分享给更多小伙伴哦!
比较文学译介学是比较文学学科赖以存在的传统基础。它的研究对象包含了文学翻译、翻译文学与翻译理论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展开了译介学的三个不同层面:(1)对文学翻译的研究重在文学语言与转换之技术与技巧的研究,是对翻译损益之技术评估,作为传统翻译研究的主要对象,它是翻译学研究必备的基础条件。(2)对翻译文学文本的研究,重心则落在译本的价值评价之上,它所关心的重点是对不同译本间的比照与得失研究。(3)翻译理论研究则涉及翻译理论范式的转换及其意义的史论性研究。由此译介学的性质是对语言转换现象所导致的文学关系乃至文化关系间的沟通、理解、误解及其意义的理论探讨。
谈翻译,就意味着谈作品,谈作品的生命,作品的命运与它的特性;谈作品如何照亮了我们的生活;谈翻译,就是谈交往,转换和传承,谈本己与他者的关系;谈母语与别种语言;就是谈人的语言存在,就是谈谎言与真相,背叛与忠实……
——A。博尔曼(1942—1991)
在我们这个全球化速度不断加快的时代中,翻译变得日益日常化,语言间的转化需求变得比过去任何时代都更急迫,也更不可或缺。而全球一体化的各种制度建设中,如国际法的建设,对各种传统、文化更深人、准确的了解也变得更为重要。翻译研究,也从过去学科内的分支角色转化成独立的研究领域,并成为对人文社会科学基础条件反思的对象:西方社会科学领域建立起来的概念与其他文化的社会科学研究之间的关系是什么?以往由西方建立起来的知识体系是否因为语言文化本身的限制应当重新反思?而各种非西方的社会科学主体是否可以完全绕开西方知识体系来反思自身,并加入到西方学界对整个社会科学基础的批判重建中来?
本文所说的译介学,即翻译学,既是比较文学学科赖以存在的传统基础,又是对其存在局限性的冲击乃至挑战。发生于欧洲的比较文学,从起源处就根植于欧洲文化的巨大翻译传统之中:古希腊语言是在接受并改变了菲尼基语音系统而形成的;它与希伯莱文化的相互关系至今还是欧洲学者研究的中心;拉丁语传统更是对古希腊与希伯莱传统的一种翻译转化式传承;在现代民族国家诞生之前,欧洲知识界共享的是这种共同的知识与精神传统。文艺复兴在整个欧洲兴起的翻译热潮,从某种意义上说,为后来欧洲现代民族语言文学的形成起了积极的作用。但现代民族语言的发展,也在欧洲文明内部引入了新的知识环境:过去共享的精神传统,现在因民族语言的发展而出现了沟通壁垒,欧洲知识精英开始需要学习别国语言以便去了解别国文化。而比较文学,特别是作为法国学派代表的影响研究的问世,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这就不难了解为什么影响研究往往与翻译密切相连。而且,在大多数现有的译介学与影响研究的论述中,两者常常重叠在一起,难舍难分。所以,从发生学的角度看,翻译是比较文学学科产生的基础条件之一。
再则,从比较文学研究者所必备的学科条件来看,掌握比较对象双方的语文,具备一定的翻译能力也是不可或缺的,否则的话,比较工作的成效与存在必要性就丧失了。
那么,既然翻译这么重要,为什么译介学的形成没有与比较文学学科诞生同步,而要等到20世纪30—50年代呢?其中的原因是多重的,一是与西方哲学中的语言学转向相关:现代语言学的发展特别重视作为思想文化媒介的语言本身的研究;二是对非欧洲语言文学现象的研究越来越依赖翻译,而翻译的特性,如它所传达的信息的真伪,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知识有限性问题就日益变成问题的中心。由此,译介学作为比较文学新发展的一部分来加以介绍,也就有其自明的合理性了。
“译介学”的法文对应词应是la traductologie,词根由“翻译”与“学问”两部分构成;而英文常见的说法则是Translation Studies,可直译为“翻译研究”或“翻译学”。总之,它是关于翻译的学问。译介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包括文学翻译、翻译文学文本和翻译理论三个方面。由于它所关注之重心在于两种文化转换中的语言媒介,故被称做译介学,亦可称之为译介理论。
译介学涉及的这三个方面是彼此相互联系也相互区别的:(1)对文学翻译的研究重在文学语言转换之技术与技巧的研究,是对翻译损益之技术评估。作为传统翻译研究的主要对象,它是翻译学研究必备的基础条件;(2)对翻译文学文本的研究,重心则落在译本的价值评价之上,它所关心的重点是对不同译本间的比照与得失研究;(3)翻译理论研究则涉及的是翻译理论范式的转换及其意义的史论性研究。译介学的这些研究对象决定了其性质:它是对语言转换现象所导致的文学关系乃至文化关系间的沟通、理解、误解及其意义的理论探讨。三者的侧重面所呈现的乃是翻译从实践到理论整体问题轮廓,缺一不能成立。
第一个层面表面上似乎只涉及翻译的技术问题,因而常常被向往理论的人所低估。但翻译技术性难题往往也是翻译理论中的难题,其中最典型的难点,可能就是诗歌翻译问题。在西方,从但丁到蒙田,从伏尔泰、狄德罗到里尔克(Rilke)、雅各布逊(Jakobson)都重复一句话:诗不可译,因为诗歌是“声音与意义之间不确定关系的一种延长”,不可译性就是诗歌的本质与价值所在。在汉语诗论传统中,“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言已尽,意无穷”也是评价诗歌价值高下的标准。诗歌在同一语言中就具有“技术上”不可转译的特征,更不用说移入外语语境所面临的“技术”难度了。但这些理论上的结论,都是从具体实践操作中屡战屡败的经验中总结出来:诗歌的节奏、语音与整体意象语境从技术上对抗翻译,因而也成为翻译理论中的难点和研究制高点。比如,美国诗人庞德翻译中国古诗时,强调了汉字的表意、象形特征,突破英文语音文字所特有的诗歌传统,因而在美国掀起了一场新诗运动。但这场运动反过来影响一些中国诗人也尝试开拓汉诗的外形特征,效果却渺渺。殊不知汉诗正因为它的外型表意不表音,诗歌传统才如此追求严格的韵律。这诚然既是技术问题,更是文化问题。 第二个层面重在对原作之多种译本的比照研究,讨论其得失长短。比如,周兆祥对汉译《哈姆雷特》的诸种文本比较研究,不仅盘点了这些译本艺术上的得失,也带出了20世纪中国接受西方戏剧的具体语境。而后者已介入接受研究领域,也就是说从文本(texte)研究进入到了文化语境(contexte)研究。戏剧的接受语境超出了诗歌、小说的书面个体阅读接受范畴,既涉及舞台再现体系,又涉及直接面对观众的“集体”阅读场域。因其二度转换,即舞台转换,要直接面对进入剧场的接受者,其方式与情境,更能立体勾勒出原作所遭遇到的文化转换难度,从而综合呈现接受语境中对该作品的文化理解的具体状况:如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戏剧舞台上所搬演的莎剧,基本上都将莎式的性格悲剧演义成中国式的伦理悲剧,显示出传统戏剧模式、社会心理模式在接受西洋剧中的强势解释力。
如果说译本比较研究与原作的关系依然紧密,二度再现的文化语境研究已进入对原作与译作所承载的不同文化更深、更广的信息差异的辨析的话,下述现象可以说更远离了原作及其文化语境:翻译文本本身成为接受语境中的一个新的创作契机,自备一种艺术价值,自成一种艺术风格。最为人熟知的例子是翻译家林纾的公案。严格地说,林纾不能算翻译家,他只是一个优秀的作家,不但会听故事,而且更擅长转述故事。其“文笔”让钱锺书这样一个学贯中西的大家都为他所“诱”,而“宁可读林纾的译文,不乐意读哈葛德的原文”。第二个例子是美日不同文化语境中的“寒山热”:在中国本土默默无闻的寒山诗译成日文后在日本大受青睐,长期流传,备受尊崇,其“俯拾皆是的佛教道教色彩”不仅“使他享誉东瀛”,而且经由日本,风行美国,与1958—1965年间在美国的文化运动中成为“垮掉的一代”的理想英雄,使它所承载的禅宗信息演化为一场美式的精神运动。第三个例子也是大家熟知的庞德英译唐诗个案。指责他的译文充满误读,英文文法不通,已完全无法解释他所掀起的20世纪美国的那场新诗运动。他独特的解读视角与其说是对唐诗的误读,毋宁说是“悟”读,如果他关注的是唐诗严格的韵律要求,而非汉字意象所造成的视觉特点,情况又会如何?总之,上述三例已不属狭义上的翻译研究,而属于广义的文化转换工作,即进入了影响研究、接受研究的范畴。因为原文的价值已不是重点,译文如何不忠于原文也不那么重要,它开始了自身的文化历险。文学史家将之纳入历史时所关注的,也不再是原作及原作者,而是译者与译品本身的特有价值,前者常常只作为后者的语境而进入史家的视野。这种翻译观中的“原著中心论”向“译文中心论”转向,其实是从对翻译“信、达、雅”与“神似”的基本诉求,转向对译者与译品的“创造性背叛”及其“艺术个性”的要求。前者是翻译的标准,后者是创造的标准,不在同一个评价范畴内。后一个标准是可欲难求的。严格地说它,是对一般意义上的翻译评判标准的超越。
第三个层面是从哲学角度讨论翻译研究所涉及的各种理论性问题,包括对翻译性质的理论思考,对翻译研究的范式(paradigm)转换之意义的梳理,对翻译史论研究中的标准的研究与评价等。
翻译的性质为何?关于这个问题的提问、反思与论证,在翻译史上构成了各种不同的翻译理论范式的基础。如为《圣经》翻译定下原则的古罗马翻译理论家圣·杰罗姆(Saint Jerome)说,“翻译是对意义的兼并”,也是“对意义的捕捉”;对现代翻译理论有深刻影响的本雅明说,“由于它所携带的那样一种语言种子,翻译间于文学创作与理论之间”。海德格尔说:“任何翻译本身都是一种解释。不需声明,它的存在就携带着解释原有的基础,开口与诸种层次。反过来,解释不过是忍而未发的翻译之完成罢了……本质上,解释与翻译不过是同一件事。”
圣·杰罗姆在翻译活动中看到的是原文(经文)中的绝对意义,所以他要求绝对忠诚于原文,强调“逐字对译”与“因义对译”原则。本雅明在翻译中既看到了创造的“原创性”,也看到了它所具有的理论的“反思”特质;而海德格尔则在翻译现象中看到的是译者的“理解”与“解释”之主体活动。后两者的见解可以说是18、19世纪以来由德国哲人施莱尔马赫(1768—1834)为代表的对翻译的反思模式(强调保存原作中的“陌生性”,主张译本本身就具有某种“次语言”的价值)的延续。古典模式将原文神圣化,认为原文中有绝对的意义,翻译活动不过是解经活动的附属部分,译者应当是原文的忠实的役者;近代模式则强调译者的主体性,不认为原文只有一种绝对的原义,每一个译者都可能发掘出原文不同的含义,而翻译活动也是一种创作活动,译本也有它特有的价值,是不同于原文语言,也不同于本土文学作品的“第三种语言”。
关于翻译理论范式的思考,在西方一直伴随着翻译实践活动的展开,一直是“经验”与“反身自省”的同步活动。中国有漫长的翻译历史,也形成了一些对翻译的论说:从西晋以来翻译佛法发展出来的“格物法”,到近现代译家严复倡导的“信达雅”说、傅雷的“神似”说,以及钱锺书的“诱、媒、讹、化”论。不过,对这四种论说之间关系的研究还有待深入,比如各说之间有否发生范式的转化?如果有,其理论意义为何?这种理论探讨的意义还在于它关系到其他相关领域标准的建立。例如,翻译史怎么写?马祖毅的《中国翻译简史》(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1984)提供的标准是什么?有没有别的可行标准?谭载喜的《西方翻译简史》(商务印书馆,1991)的写品有什么标准上的不同,为什么?翻译文学史的材料选择标准是什么?实录法?对原作传播的贡献大小?译品本身的价值和影响?这几种写法各有不同的标准,所要达到的目的也不尽相同。陈玉刚《中国翻译文学史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
翻译问题日益突破学科界限而成为对人文社会学科基础思考的综合理论性问题。这种趋势使得传统比较文学视阈中的文学翻译身份定位受到冲击,或者说使它不再可能以故步自封的方式存在。否则,它很可能被吞没掉而不自觉。同样有“文化翻译”特征的文化人类学,尽管20世纪40年代以来也将“文化翻译”当作其方法论的特征0来界定,而且由于它“对其翻译工作中的‘化’的一面”过于自信,而自以为寻找到了一条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文化语法”,并成为“文化科学”,而受到非西方人类学者的批判,其“文化翻译之‘诱”’被认为“变相地强化了文化不平等的格局”,成为人类学界反思“文化翻译”的权力关系,“讹”的方法论价值的问题性场域。但将翻译纳入学科的方法论基础,非但没有削弱文化人类学的学科基础,反而使之更具有自身反省的能力。这一点是否值得比较文学借鉴?答案是肯定的。因为人类学与比较文学的学科基础从一开始就具有跨语言、跨文化的“翻译”特征。区别在于人类学翻译的是广义的他者社会文化文本,人类学者以自身的认知模式直接介入对他者文化的理解与“解释”之中,并追求建立普适的知识体系;而文学翻译所面对的,则是一种间接的文本,是对原作者之自我文化理解的翻译与解释。两者不在同一知识谱系中,因此,同样一个“讹”与“化”,涉及问题的性质与效果全然两样。比较文学只有在这种开放性的自省中,不断思考自身的存在合法性及学科边界,才能保存与发展自身的阵地。
当翻检《钦定词谱》时,我们发现“图谱合一”在明代万惟檀时就已经完成,“黑白圈平仄标注法”、“句中韵”是张埏用力处之一,“去声字”、按字数多少排列是万树的发明,无论是从词谱体例还是内部具体设计,可以发现其创新之处并不多。
《钦定词谱·凡例》谈到:调以长短分先后。若同一调名,则长短汇列,以“又一体”别之,其添字、减字、摊破、偷声、促拍、近拍以及慢词,皆按字数分编。
至唐人大曲如[凉州]、[水调歌],宋人大曲如[九张机]、[薄媚],字数不齐,各以类附辑为末卷。
每调一词旁列一图,以虚实朱圈分别平仄,平用虚圈,仄用实圈,字本平而可仄者上虚下实,字本仄而可平者上实下虚。至词中句法,如诗中五言、七言者,其第一字、第三字类多可平可仄,似不必拘谱,内亦参校旧词,始为作图。至一定平仄,别谱有异同者,必引证其句,注明本词之下。又可平可仄。中遇去声字,最为紧要,平声可以入声替上声,不可以去声替。沈伯时《乐府指迷》论之最详,谱中凡用去声字不可易者,悉为标出。表面看来,《钦定词谱》只是所收词调增多、考证更加准确而已。事实上,其更臻完美的思考与精益求精的设计使它站在了一个“更高”的位置。
一、词调前系调名考证词调是词体构成的重要部分。在唐五代时期,词调本事对词的内容、风格有限制作用。到了北宋,由于苏轼等人以诗为词,日渐打破了词调本事对内容的限制,词调与词内容的关系日渐疏远。
而自《教坊记》、《乐府杂录》、《碧鸡漫志》始,研究者开始关注词调的渊源流变,并对一些词调进行了本事溯源。到了明代,词学家们更加关注词调的整理与研究工作,杨慎考证词调3O余个,而董逢元《词名征》开始了词调系统的研究。到了清初,毛先舒对词调进行了大范围整理,编成《填词名解》一书,考证词调近四百。而查培继在编纂《词学全书》时,把《词名集解》作为第一部分出现,这是词谱史上第一次把词调与词谱对等看待。惜毛先舒的考证仍需深入,很多词调本事并未揭示清楚,甚至造成了一些失误。
从专门的词谱书籍来看,之前的编纂者似乎对词调的内容兴趣淡薄,从周瑛的《词学筌蹄》、张铤的《诗余图谱》到程明善的《啸余谱》、谢天瑞的《新镌补遗诗余图谱》再到清初赖以邻等人编制的《填词图谱》、万树的《词律》,他们基本上并未对词调的渊源流变进行较为详细的解说,偶然仅是简单的对词调进行一下溯源,说明词调的创始情况,而作为图谱的附庸存在。而《钦定词谱》最用力处即在于此。《钦定词谱·凡例》介绍道:词名原委及一调异名之故,散见群书者,悉为采注。
这种把调名考证融入词谱中的方法,可以有效的指导填词者“选调填词”。填词者只要一部《词谱》在手,不需要再查阅哪个词调适合填写什么风格、内容的词,直接翻阅《词谱》就可以完全解决填词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这大大方便了填词者,为清代的“填词须选调”理论的兴起及深人人心作出了重要贡献。
《钦定词谱》在词调考释上用力甚多,编纂者广搜博采,从经史子集中搜集各种有用材料来考证词调的渊源流变,如对词调[竹枝]的考证,《填词名解》仅简单的介绍道:唐乐府名,有蜀[竹枝],有江南[竹枝],有渔家[竹枝],徐士俊云:泛言[竹枝]者,蜀词居多。
而《钦定词谱》却进行了非常细致的考证:唐教坊曲名,元郭茂倩《乐府诗集》云:“[竹枝]本出于巴渝,唐贞元中刘禹锡在沅湘,以里歌鄙陋,乃依骚人《九歌》作[竹枝]新词九章,教里中儿歌之,由是盛于贞元、元和之间。”按《刘禹锡集》与白居易倡和,[竹枝]
甚多,其《自叙》云:“[竹枝],巴渝也,巴儿联歌,吹短笛、击鼓以赴节,歌者扬袂雎舞。其音协黄钟羽,但刘白词俱无和声,今以皇甫松、孙光宪词作谱,以有和声也。
这样精彩的考证在书中比比皆是,读之使人神清目爽,心下快然。同时,《钦定词谱》对前人妄自解说词调的作法采取了存而不论的求实态度,如在(抛球乐]下注日:唐教坊曲名,《唐音癸鉴》云:“[抛球乐],酒筵中抛球为令,其所唱之词也。”《宋史·乐志》:“女弟子舞队三日[抛球乐]。”按此调三十字者,始于刘禹锡词。皇甫松本此填,多一和声。三十三字者始于冯延巳词,因词有“且莫思归去”句,或名[莫思归]。然皆五七言小律诗体。至柳永则借旧曲名,别倚新声,始有两段一百八十七字体,《乐章集》注林钟商调,与唐词小令体制迥然各别,以同一调名,故类列之。这种打破明人妄自解说的态度与作法,表明了清人注重实据的严谨态度,如果遇到不清楚的词调,编者还会在例词之后再加解释,如[添声杨柳枝]: 按《碧鸡漫志》云:黄钟商有[杨柳枝]曲。仍是七言四句诗,与刘白及五代诸子所制并同。但每句下各添三字一句,乃唐时和声,如[竹枝]、[渔父],今皆有和声也。旧词多侧字起头,第三句亦复侧字起声,度差稳耳,今名[添声杨柳枝]。欧阳修词名[贺圣朝影],贺铸词名[太平时]。《宋史·乐志》:[太平时],小石调。
接着编者在顾复例词后注日:此调有唐宋两体,唐词换头句押仄韵,宋词换头处押平韵。按张泌词前段起句“腻粉琼妆透碧纱”,“腻”字仄韵,第三句“金凤搔头坠鬓斜”,平仄全异,后段起句“倚着云屏新睡觉”,“云”字平声,第二句“思梦笑”,“梦”字仄声,第三句“红腮隐出枕函花”,“红”字平声,“隐”字仄声,许桨词前段第三句“不知屏里画潇湘”,“不”字仄声,后段起句“重叠衾罗犹未暖”,“重”字平声,此两词皆换头处押仄韵者,故谱内可平可仄处之。
大概是编者仍担心读者理解不够通彻,其在“另一体”后继续注日:此词后段第二句仍押平韵,每句后添声俱用“仄平平”,宋词皆照此填,与唐词小异。
按此体见《梅苑》及《乐府雅词》,皆作[杨柳枝]。又按贺词八首名[太平时],多用前人绝句,添入和声,即[添声杨柳枝]也。《词律》以[太平时]另列一体者,误。按欧阳修词前段第三句“垂杨慢舞彩丝绦”,“慢”字可仄,谱内据此,其余参校唐词。
细致考察的结果是:一方面大大提升了《钦定词谱》典范价值,为《钦定词谱》成为填词典范,起到了重要作用;另一方面,这种考证让词调的内容大大丰富起来,为词调史研究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剧本翻译选题的目的和意义是:1. 推广文化和语言交流:通过将外国电影和电视剧的剧本翻译成本地语言,可以推广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并促进语言交流和理解。这有助于改善人们对其他文化的认知和态度。2. 满足观众需求: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许多人对外国文化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通过翻译外国剧本,可以满足观众对不同类型的电影和电视剧的需求,让他们更好地了解世界各地的文化和故事。3. 增加票房收入:将外国电影和电视剧的剧本翻译成本地语言后,可以吸引更多的观众前来观看,从而增加票房收入。这对于电影公司和制片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经济利益。4. 提高翻译质量:剧本翻译是翻译工作中比较复杂和有挑战性的一种任务,需要专业的技能和知识。通过进行剧本翻译选题,可以提高翻译质量、减少错误和歧义,确保观众能够真正理解和欣赏电影和电视剧的故事情节。总之,剧本翻译选题具有很大的社会、文化和经济意义,可以为文化交流、影视产业以及翻译行业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剧本翻译选题的目的和意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明:1. 推广文化交流。剧本作为文艺创作的重要形式,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通过翻译选题,可以推广不同国家地区的文化交流,促进世界各地人民对彼此文化的了解和交流。2. 提升语言技能。剧本涉及到口语、表达能力等方面的语言技能,翻译剧本可以帮助翻译者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尤其是口语表达方面的技巧。3. 满足观众需求。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触和关注国外的电影、电视剧等作品,而这些作品大多需要进行翻译才能在其他国家地区播放。剧本翻译选题可以满足观众对不同地区作品的需求,提供更加多元化和丰富的娱乐选择。4. 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翻译剧本的需求不断增长,市场前景广阔,这也为相关人员提供了职业机会和发展空间,进一步促进了相关产业的发展。总之,剧本翻译选题对于推广文化交流、提升语言技能、满足观众需求、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1、关于“理论意义”。理论意义是指某种学说或思想的产生对现有思想和理论的具体影响作用,可以是正面的建设性作用(如验证、深化作用等),也可以是反方面作用(如推翻、颠覆、革新等作用)。2、关于实践意义。实践意义是指某种思想理论学说的产生对现实生产实践等活动产生的积极或消极作用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包括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性三个方面。当前.“建设节约型社会.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但随着国际油价的持续上涨, 出租车行业受我国资源短缺和脆弱环境的影响不断显现出来。本文就油价上涨和高空驰率对上海出租车行业的影响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政策性建议。上海出租车行业在经历了2 0 世纪8 0 年代后期和9 0 年代前期近1 0年的快速发展后. 在最近1 0 来年中进入了一个相对平稳的发展阶段。统计数据表明: 行业车辆数量增幅不大的同时运营收入增长明显。截至2 0 0 6 年底. 该行业已经发展到拥有4 8 0 2 2 辆各类出租车、从业人员近1 0万、年载客5 8 9 2 亿次、年运营里程B 1 0 5 亿公里、年运营收入达1 2 4 9 7亿元的规模。统计分析结果表明: 除夜间时段外. 其他各不同时段出租车空车流量都服从P o is s o n 分布. 工作时段平均空车流量最大. 中午和晚上时段平均空车流量最小。行业平均服务水平在最繁忙时段内每分钟平均0 . 7 2 辆空车,服务水平最好的时段内大约1 8 1 3 秒可以等到一辆空车。这样的服务水平比许多出租车公司承诺的“电话叫车后1 0 分钟到达“的标准要好. 这也许部分地给出了为什么上海消费者偏好扬招方式的原因, 同时也可以看出上出租车行业在较民出行. 所以. 不业不具备社会可持续性。1 . 燃料价格上涨与空驰率居高不下并行利用官方统计数据可整理出上海出租车行业近年运营数据如下。经简单计算知: 上海出租车行业近年的平均空驰率在4 2 % 以上,2 0 0 6年有大约2 4 3 3 亿公里是车辆空驰里程。另一方面. 随着近年全球石油价格波动. 国内燃料价格呈攀升且加速趋势。
1、关于“理论意义”。理论意义是指某种学说或思想的产生对现有思想和理论的具体影响作用,可以是正面的建设性作用(如验证、深化作用等),也可以是反方面作用(如推翻、颠覆、革新等作用)。2、关于实践意义。实践意义是指某种思想理论学说的产生对现实生产实践等活动产生的积极或消极作用。
在写论文的研究意义的时候作者要根据自己的选题来写,如下:
1、是前人没有研究过的,也就是说研究领域中一个新颖有意义的课题,被前人所忽略的。
2、前人有研究过,或者阐述过但阐述论证的不全面和有不足的地方,作者加以丰满,或者驳斥前人的观点。
总之就是,所写论文研究的意义一定要叙述的清晰并且是有一定的新意。次也要注意自己所使用的理论,是用什么理论证明此观点的,也要叙述清楚,否则难以有说服力。
而且在做文献综述和国内外研究水平的评价等也要有详实的根据,这样才能衬托出作者的选题的意义所在。
当然,研究的意义也就是为什么要研究、研究它有什么价值。所以要从现实的方面去进行论述,要写的具体点。这里,作者可以了解一下数学教学论文研究有什么意义。
其主要内容包括:
1、研究的有关背景课题的提出:即根据什么、受什么启发而搞这项研究。
2、通过分析本地的教育教学实际,指出为什么要研究该课题,研究的价值,要解决的问题。
论文作用
所谓撰写教育科研论文,就是在调查研究或实验的基础上,经过分析论证的深化认识过程,把研究成果文字化,形成论文或报告。
撰写教育科研论文是中小学教育科研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其作用在于:
⑴、显示研究的水平与价值
⑵、提高研究者的研究水平
撰写科研论文,不仅是反映科研成果的问题,而且也是个深化科研成果和发展科研成果的问题,在撰写科研论文过程中,对实验研究过程所取得的大量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实现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和升华,使研究活动得到深化,使人们的认识得到深化。
⑶、推广经验,交流认识
教育科研过程,是人们获得直接经验的过程。这种经过精心设计、精心探索而获得的直接经验不仅对直接参加者来说是十分宝贵的,而且对于所有教育工作者,对于人类整体认识的提高和发展都是十分宝贵的。
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现代自然科学已经把全部思维内容起源于经验这一命题加以扩展,以至把它的旧的形而上学的限制和公式完全推翻了。
由于它承认了获得性的遗传,它便把经验的主体从个体扩大到类,每一个体都必须亲自去经验,这不再是必要的了;它的个体经验,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由它的历代祖先的经验的结果来代替。”(《马克思恩格斯选集》3卷564页)可见,为了不同空间、不同时间人们交流认识,承接认识成果,必须搞好论文撰写。
⑷、推动教育科研活动自身不断完善
教育科研活动是个探索未知领域的活动,并无既定模式和途径可循,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讲,教育科研活动均属创造性活动。为了保证教育科研活动越发卓有成效,为了给进一步开展教育科研活动提供可靠依据,在每一科研活动终端都撰写报告或论文是十分必要的。
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的区别:理论意义是指能够通过理论论证。现实意义是指某种理论或者思想对不同的人产生的各不相同的影响,具有多样性。现实意义受各种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的影响。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的不同在于含义不同、作用对象不同。
1、含义不同:
理论意义是指能够通过理论论证得出的,来自于理论,还能应用于理论。
现实意义是指符合时代特点和形势要求,理论和实践意义兼而有之。
2、作用对象不同:
理论意义主要作用是精神性的。
现实意义主要作用是物质性。
毕业论文的题材十分广泛,社会生活、经济建设、科学文化事业的各个方面、各个领域的问题,都可以成为论文的题目。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告诉我们,理论来源于实践,理论为实践服务。因此科学研究的选题首先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
注意选题的实用价值,选择具有现实意义的题目。所谓论文的实用价值,就是指我们选的题目,应是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为干百万人所关心的问题,特别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这类问题反映着一定历史时期和阶段社会生活的重点和热点,是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息息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