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投稿知识库 > 构造地质学研究报告论文怎么写

构造地质学研究报告论文怎么写

发布时间:

构造地质学研究报告论文怎么写

岩石学是研究岩石的成分、结构构造、产状、分布、成因、演化历史和它与成矿作用的关系等的学科。地质学的分支。陨石、月岩等宇宙来源的岩石,也是岩石学的研究对象。岩石学常被分为岩理学和岩类学。前者主要研究岩石的成因,在早期多指与火成岩有关的成因研究;后者主要是鉴定岩石的成分和结构构造,进行岩石特征的描述和分类,又称描述岩石学或岩相学。在古代,岩石和矿物统称为“石”。最早有关矿物岩石性状的记载是中国的《山海经》和古希腊泰奥弗拉斯托斯的《石头论》。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的“一切都来自于水,又复归于水”论断,可以看作关于沉积岩思想的萌芽。18世纪后半叶至19世纪初,德国地质学家维尔纳为首的弗莱堡学派倡导水成说,认为所有岩石都是浑沌水的沉淀物。最早沉积花岗岩和片麻岩,其次为片岩、大理岩等,后期为页岩、砂岩、砾岩等。英国自然科学家赫顿于1788年提出了火成说,认为在地下热的影响下,形成的熔融物可经火山活动形成火山岩,或在深部结晶形成花岗质岩石。两派各以自己的观点排除对方,把所有的岩石基本看成是同一成因。1830年英国自然科学家莱伊尔提出岩石的成因分类,分为水成岩类、火山岩类、深成岩类和变质岩类,深成岩类包括花岗岩和片麻岩类。从“水火之争”到莱伊尔以多种成因观点代替单一成因观点的岩石分类,是岩石学孕育阶段的主要标志。现代岩石学形成于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50年代。在这一阶段,野外地质调查和区域性地质制图有了较大的发展,使得历史对比法在岩石学的各个领域都得到广泛的应用,确定了各类岩石组合与其形成地质环境的联系,加深了对岩石成因的了解。现代的显微岩石学,是英国地质学家索比把偏光显微镜运用于砂岩、石灰岩和粘板岩的观察而开始的。德国齐克尔在1866年《描述岩石学教科书》,对岩石的许多亚类作详细阐述。齐克尔1873年出版的《矿物和岩石在显微镜下特征》和罗森布施的《岩相学主要矿物在显微镜下结构》,奠定了显微岩石学的基础。19世纪末至20世纪早期,是岩石化学的形成时期。美国的克拉克和德国的奥桑都是这方面的创始人。克拉克与华盛顿等人合作研究从地表至十英里深处物质平均成分,发表了《火成岩平均成分》、《地壳成分》等重要著作,创造了CIPW岩石化学计算法;挪威岩石学家福格特用矿渣作材料进行高温熔融实验,说明硅酸盐中的共熔关系,确定矿物的结晶顺序并把它运用于天然岩石;美国岩石学家鲍温在1928年发表《火成岩的演化》,提出了钙碱性岩浆中矿物析出的反应系列及其原理,习称“鲍温反应原理”,奠定了岩浆分异作用理论基础。在变质岩岩石学方面,挪威地球化学家戈尔德施密特和芬兰岩石学家埃斯克拉,将物理化学中的相律运用于岩石学,创立了变质相的概念。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特别是50年代以来,通过国际性多学科地学研究活动的开展,板块学说兴起并不断发展,作为地质学科分支的岩石学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X光及电子显微技术的发展,使岩石、矿物内部结构研究进入微区领域;微量分析技术如光谱、X光荧光分析等的发展,使稀土和微量元素定量成为可能,为某些成岩作用的过程的研究提供了定量依据;质谱分析可以测定岩石和矿物中同位素组成,不仅提供了有关成岩作用的时间信息,对示踪岩浆演化、岩浆起源、岩石变质等原岩及其形成过程也都提供重要信息;高温高压实验,能测定的压力达到数百亿帕,约合深度600公里以下,可以模拟上地幔某些岩石的形成。上述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为地壳早期岩石,洋底和深部地幔岩石的研究,积累了大量资料,推动了现代岩石学理论的完善化。地震研究使过去的一元或二元原始岩浆论,已转变为受大地构造环境控制而形成的多元岩浆的观点,洋中脊、裂谷带、活动大陆边缘和陆内环境都有不同的岩浆组合。关于岩浆演化除了岩浆分异作用、岩浆同化作用之外,岩浆混合的观点,也日益受到重视。板块构造理论对沉积岩岩石学也有显著影响,现代沉积岩石学理论认为:大型沉积盆地和它们的沉积中心与板块运动有关,板块的相互作用和板块构造环境是沉积盆地演化和各种沉积相形成分布的关键。用现代沉积作用和水动力学环境的实验模拟资料来解决古沉积环境问题,是沉积岩石学研究的生长点。变质相和变质相系的研究初步奠定了变质作用和大地构造的联系,而地幔与地壳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热流是区域变质的根本原因。80年代以来变质作用的温度-压力-时间轨迹的研究揭示了变质作用历史与地壳构造演化之间的关系。岩石学的分支学科火成岩岩石学是研究主要由岩浆作用形成的岩石的成分、结构构造,及其形成条件和演化历史的学科。其运用现代实验技术、物理化学、流体动力学等理论,阐明各类岩浆的演化运移和冷却结晶等过程,依据岩浆岩区域地质分布结合大地构造单元,总结各类岩浆岩自然组合的时空分布规律。沉积岩岩石学是研究沉积物和沉积岩的组成、结构、构造和成因的学科。其主要内容包括沉积物和沉积岩物质成分、粒度及其生物化石群落等的研究;判定沉积环境和沉积物的源区,阐明古地理条件和恢复古构造;根据碎屑物和基质的比例,根据矿物颗粒和有机组分的分选性,进行沉积物和沉积岩的分类;根据化学沉积物的特点判定水体化学性质和海水深度等。变质岩岩石学是研究地壳内部发生的变质作用,和变质岩的形成特点及其演变历史的学科,天体陨石的冲击变质亦属这一研究范畴。在地壳演化过程中,地幔、地壳的相互作用,引起区域热流和构造环境的变化,发生了一系列属于不同变质相、变质相系和不同形变程度的变质岩石。它们是变质作用在自然界的记录,因而也是变质岩岩石学的研究对象。变质岩石学又可分为两个方向:变质地质学和变质实验岩石学。工业岩石学是用硅酸盐工艺学的方法来研究和开发与硅酸盐矿物有关的资源,又称工艺岩石学。其它的还有宇宙岩石学、化学岩石学、实验岩石学、地幔岩石学、构造岩石学等。岩石的形成与形成时的地质环境密不可分,岩石建造是地质环境的一种表现。因此为了阐明地质环境,区域地质学、大地构造学、构造地质学和地层学的研究是必不可少的知识;矿物学和地球化学可以阐明岩石中主要造岩矿物和元素迁移变化的规律,它们与化学热力学和化学反应动力学相结合,可以说明岩石形成过程中可能的物理化学作用过程,以及岩浆发生的可能原岩。宇宙岩石学可以看作岩石学与天文学之间的联系环节,而地幔岩石学可以看作岩石学与地球物理学之间的桥梁,这两个分支学科扩大了岩石学研究的时空范围,所研究的深度可达600公里的地幔,时间可以上溯到40亿年左右,其研究成果为研究地球早期演化提供了基础资料。作为自然体系的岩石组合,其成因是复杂的,受诸多因素所制约,并且与地壳演化有着密切的联系。有成效的岩石学研究,一方面要摆脱传统观点的束缚,从单纯岩石的描述中解放出来;另一方面也要防止简单化的趋向,把复杂的成因问题纳入简单的成因模式。岩石学的研究要掌握更多的岩相学、区域地质学资料,充分搞清各种岩石之间野外关系,加强岩石组合和岩石的物质组分(包括矿物学和地球化学)的研究,从而进一步引出客观存在的形成条件和岩石构造历史,并从物理化学基础理论来阐明其内在联系和发生的根本原因。此外,从全球构造观点,总结分析岩浆建造、变质建造和沉积建造的时空分布规律,这些将是岩石学的基本任务。美国科学家在最新一期英国《自然》杂志上报告说,通过分析古老硫酸盐岩石里氧同位素含量比例,有可能获得宝贵的信息以研究古代大气状况、地球气候变迁史和物种灭绝等问题。科学家一般通过钻取南极和北极冰盖中的古老冰芯来探究古代的大气状况。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圣迭戈分校的科学家说,他们对距今几百万乃至数千万年前的岩石进行分析,发现其中氧同位素含量比例异常。这些岩石分别来自非洲纳米布沙漠及美国西部的火山灰岩床,岩石中富含硫酸盐。据认为,当这些岩石还处于熔融状态时,其中的硫元素与大气中的氧发生反应,从而记录下了当时地球大气中的氧同位素含量特征,所以通过分析古老硫酸盐岩石里氧同位素含量比例,可对数百万年前的地球大气成分进行推断。据科学家说,这一方法还可用于分析含硫量较高的火星岩石,从而研究火星大气的历史。岩石是天然产出的具一定结构构造的矿物集合体,是构成地壳和上地幔的物质基础。按成因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其中岩浆岩是由高温熔融的岩浆在地表或地下冷凝所形成的岩石,也称火成岩;沉积岩是在地表条件下由风化作用、生物作用和火山作用的产物经水、空气和冰川等外力的搬运、沉积和成岩固结而形成的岩石;变质岩是由先成的岩浆岩、沉积岩或变质岩,由于其所处地质环境的改变经变质作用而形成的岩石。 地壳深处和上地幔的上部主要由火成岩和变质岩组成。从地表向下16公里范围内火成岩和变质岩的体积占95%。地壳表面以沉积岩为主,它们约占大陆面积的75%,洋底几乎全部为沉积物所覆盖。 岩石学主要研究岩石的物质成分、结构、构造、分类命名、形成条件、分布规律、成因、成矿关系以及岩石的演化过程等。它属地质科学中的重要的基础学科。 十八世纪末岩石学从矿物学中脱胎出来而发展成一门独立的学科。在岩石学发展的初期,主要研究的是火成岩,到了十九世纪中叶才开始系统地研究变质岩,而沉积岩直到二十世纪初才引起人们的注意。目前岩石学正沿着岩浆岩石学、沉积岩石学和变质岩石学三个主要的分支方向发展。

一,地质作用的定义 引起地壳组成物质,地壳构造,地表形态等不断的变化和形成的作用,通称地质作用 二,地质作用的分类 地质作用的自然力是地质营力。力是能的表现,按照能的来源不同,地质作用可分为外力作用和内力作用. 1,外力作用按照方式不同分为风化作用,包括物理作用、化学作用和生物作用。剥蚀作用,包括机械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搬运作用,包括机械搬运和化学搬运作用两类.沉积作用,包括机械,化学,生物三类. 2,内力作用, 它们既发生于地表,也发生于地球内部。有的强烈急促,如地震;有的微弱缓慢,如风化作用。地球的地表现状是地质作用对地球表面长期改造的结果。第一节 地球科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人类生活在地球上,衣食住行等一切活动都离不开地球。如人们要靠山 川大地获取生活资料以维持生命,要从地球中开采矿物资源制造生产和生活 工具,要了解地球上的自然地理和气候条件以便发展生产,要与地球上发生 的各种自然灾害作斗争。因而,人类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步加深了对地球的认 识,并且逐渐形成了一门以地球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地球科学 (geoscience)。 地球科学简称地学,是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地学、生物学六 大基础自然科学之一。地球科学以地球为研究对象,包括环绕地球周围的气 体(大气圈)、地球表面的水体(水圈)、地球表面形态和固体地球本身。 至于地球表面的生物体(生物圈),由于其研究内容广、分支学科较多、且 研究方法具有特殊性,因而已独立成一门专门的基础自然科学——生物学。 但生物的起源与演化、生物体与生存的地球环境之间的关系也属于地球科学 的研究范畴。 地球科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应用性都很强的科学。它不仅承担着揭示自然 界奥秘与规律的科学使命,同时也为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如何利用、适应和 改造自然提供科学的方法论。随着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地球科学的研究 内容和领域也不断地深入和扩展,逐渐形成了日臻完善的由多学科组成的综 合性学科体系。地球科学目前主要包括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地理学、气象 学、水文学、海洋学、土壤学、环境地学等学科。其中,地质学(geology) 由于其研究领域广博、分支学科较多,并且以研究地球的本质特征为目的, 因而成为地球科学的主要组成部分,以至于人们有时把地质学和地球科学作 为同义语使用,其实两者的含义是有差别的,它们具有包容关系。随着科学 的发展,地球科学还会不断地诞生新的学科和出现一些边缘学科。 地理学(geography)主要研究地球表面的各种地形、地理环境及其结构、 分布和演变规律,并涉及到自然和社会两个领域之间的相互关系。地理学一 般可分为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两大组成部分。自然地理学是研究自然地 形、地理环境的结构及发生、发展规律的学科,主要包括普通自然地理学、 区域自然地理学、地志学等。人文地理学是研究人和社会与自然地形、地理 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学科,主要包括政治地理学、社会地理学、人口与聚落地 理学、经济地理学、历史地理学等。 气象学(meteorology)以地球周围的大气圈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大气 的各种物理性质、物理现象及其变化规律。其研究内容也很广泛,包括许多 分支学科和应用学科。主要的分支学科有大气物理学、天气学、气候学、高 空气象学、动力气象学等,主要的应用学科有卫星气象学、无线电气象学、 航空气象学、海洋气象学、农业气象学、林业气象学等。其目的在于揭示大 气中的各种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的发生、发展本质,从而掌握并应用它为人 类生活和国家经济建设服务。 水文学(hydrology)和海洋学(oceanography)以地球表面分布的水体 为研究对象。水文学主要研究地球上江河、湖沼、冰川、地下水以及海洋等 各种水体的数量、质量、运动变化与分布规律,以及它们与地理环境、生态 系统和人类社会之间的相互影响与相互联系。海洋学是以海洋作为一个独立 体进行研究的,它实际上是从地球科学的其它几个分支学科中独立出来的, 这是由于海洋在现代地球科学、人类生存环境和未来社会发展中的地位越来 越重要的缘故。海洋学是研究海洋中发生的各种现象和规律及其相互关系的 各门学科的总称,根据研究内容不同可分为海洋物理学、海洋水文学、海洋 化学、海洋生物学、海洋气象学和海洋地质学等。 土壤学(soil science)以地球表面发育的土壤层为研究对象。主要研 究土壤的物质组成、结构、类型、分布和形成发展过程。根据具体研究内容 和应用领域的不同,土壤学也有一些分支学科,如土壤生物学、土壤地理学、 土壤气候学、土壤物理学、土壤化学、土壤地质学等。 地球物理学(geophysics)是应用物理学的方法研究地球的一门学科, 是近代发展起来的地球科学与物理学相结合的一门重要边缘学科。广义的地 球物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固体地球及其表部的水体和周围的大气圈。但由于 水体和大气圈的研究都已建立起相应的独立学科,所以一般所称的地球物理 学是狭义的,其主要研究对象是固体地球,因而也可称之为固体地球物理学。 地球物理学重点研究固体地球的各种物理性质、物理现象及其发生与发展过 程、地球的内部构造与组成、地球的起源与演化等。其主要分支学科有地震 学、地磁学、重力学、地热学、地电学、大地测量学、大地构造物理学和应 用地球物理学等。其中,应用地球物理学主要是研究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及其 在地球资源的勘探与开发、地球环境的监测与保护等方面的应用。 地质学(geology)研究的主体对象也是固体地球,当前主要是研究固体 地球的表层——地壳或岩石圈。地壳或岩石圈的厚度一般为几十到二百公里 左右,与地球的半径(6371km)相比只是一个很薄的表壳。这一薄壳之所以 成为地质学当前研究的主要对象,一方面是出于实际需要,因为这一层与人 类的生活、生产及生存都直接相关;另一方面是受现时人类能力的限制。人 们可以直接观测和研究地球表层,但现阶段人类尚无能力对地下深处进行直 接研究。钻井取样是目前人们获取地球较深部物质进行直接研究的唯一途 径,但由于受当前技术水平的限制,钻井所能达到的深度是有限的。目前世 界上最深的钻井(12.5km)位于俄罗斯西北部的科拉半岛,这一深度尚不足 该区大陆地壳厚度的二分之一。可以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地质学研 究的对象将不断向地球的深部(如地幔、地核)扩展。 地质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固体地球(重点是地壳或岩石圈)的物质组 成、内部构造和形成演化历史。按其研究内容和任务的不同,地质学的主要 分支学科可简举如下: (1)研究地球的物质组成方面的学科,如结晶学、矿物学、岩石学等; (2)研究地球的内部构造方面的学科,如构造地质学、构造物理学、区 域构造学、地球动力学等; (3)研究地球的形成演化方面的学科,如古生物学、地层学、地史学、 古地理学、地貌及第四纪地质学等; (4)研究地质学的应用方面的学科,可分为两个方面:其一是研究地下 资源方面的分科,如矿床学、石油地质学、煤田地质学、水文地质学等;其 二是研究地质与人类生活环境及灾害防护方面的分科,如工程地质学、环境 地质学、地震地质学等。 此外,人们为了更好地研究上述地质学的各个方面,不断地吸收和借鉴 其它一些学科的先进理论、方法和技术,用以促进和深化地质学的各项研究, 于是逐渐形成了一系列的边缘学科,如数学地质、地球化学、同位素地质学、 天文地质学、海洋地质学、遥感地质学及实验地质学等,这些边缘学科在现 代地质学各领域的研究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近几十年来,由于世界各国工业、农业、军事、航天、交通等产业的飞 速发展,其结果给地球的自然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影响。这种影响有些是直接 的(如污染问题)、有些是间接的(如气候变化),它已经严重地影响到地 球的自然生态和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因而受到科学工作者和全人类的广泛关 注。这一问题与地球科学和环境科学关系密切,于是在地球科学中逐渐形成 了一门与环境科学相结合的边缘学科,即环境地学。环境地学主要研究地球 自然环境的组成、结构、形成、演变以及环境的破坏、污染、防止、保护、 改良与评价等。根据地球科学中各学科所研究的侧重点不同,又可分为环境 地质学、环境地理学、环境气象学、环境水文学、环境海洋学、环境土壤学 等。

构造地质学研究报告论文范文

工程地质学科的基本理论形态包括 成因演化论 、 结构控制论 和 相互作用论 ,这些理论有着相通的思想 方法 ,就是成因决定结构,结构控制行为,工程地质过程是工程建设与地质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工程地质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工程地质学论文 范文 一:工程地质在水利水电工程中的价值

一、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的方法及其特点

1.1工程地质测绘

工程地质测绘是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中一项基础工作,工程设计之前,地质人员要详细查明拟定建筑区工程地质条件的空间分布规律,并按照一定比例尺将其如实地反映在地形底图上,作为工程地质预测的基础,提供给设计部门使用。

1.2工程地质勘探

对任何水利水电工程地质条件及工程地质问题,从地表到地下的研究,从定性到定量的评价,都离不开勘探工作,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探包括:物探、钻探、坑探等。

1.3工程地质野外试验野外试验是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中一项经常进行的重要的勘察方法,是获得工程地质问题定量评价和工程设计及施工所需要参数的主要手段。水利水电工程野外试验包括:钻孔压水试验、灌浆试验、荷载试验触探试验等。水利水电工程地质野外试验水平的发展,主要体现在试验仪器和设备的发展。

1.43S技术应用

3S技术是指全球定位系统(GPS)、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等三大技术系统的集成与总称。遥感技术是3S技术的基础,它提供主要的遥感信息源。GPS技术用于遥感信息的精确定位,GIS技术则为遥感信息的获取提供辅助信息和专家思维,并对所提取的各种信息进行管理和分析且具有制图功能。近年来,国内开始在一些特大型、大型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中采用3S技术,许多大型水利水电工程采用了3S技术并取得了丰硕成果。

1.5水利水电工程地质的特点

水利水电工程地质的特点有:非凡性与复杂性、实践性与 经验 性、工程地质问题的长期性与隐伏性。

二、水利水电工程存在的工程地质问题和条件

2.1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存在的工程地质问题

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由于工程建设对原有的地质环境的改变,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工程地质问题,如:泥石流、斜坡滑动、斜坡崩塌、洞室围岩坍塌、溶洞、地质缺陷等。

2.2库区工程地质问题

水库蓄水后,水位上升,水深加大,流速减缓,近坝一带水似静水体,形成一个广阔的人工湖,这就会对库区及其邻近地带的地质环境生产影响,产生库区渗漏、浸没、淤积、坍岸及诱发地震等工程地质问题。

2.3水利水电工程地质条件

水利水电工程地质问题不是孤立、偶然发生的,它与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区域的自然条件和环境有着极为密切的必然联系,其形成、发展和变化,都是工程活动对这里自然地质条件影响的结果,这些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工程建筑物的规划、设计、施工和正常运用的地质条件就是工程地质条件,它主要是指: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水文地质特征、物理地质现象等。

三、水利水电工程中典型工程地质问题形成条件及对策

3.1泥石流

泥石流形成条件有:流域内应有丰富的固体物质,并能源源不断地补给泥石流;要有陡峻的地形和较大的沟床纵坡;流域中上游应有由强大的暴雨或冰雪强烈消融及湖泊的溃决等形式补给的充沛水源。防治泥石流的原则是以防为主,兼设工程 措施 。可采用如下的防范措施:预防:在上游汇水区,做好水土保持,调整地表径流,加固岸堤;拦截:在中游流通区,设置一系列拦截构筑物;排导:在泥石流下游设置排导设施使泥石流顺利排除等措施。

3.2斜坡滑动

斜坡滑动形成的条件:原有斜坡结构被破坏、斜坡外部荷载超过其承受能力等。斜坡滑动的防治措施:排水、消坡、抗滑桩、抗滑挡土墙、预应力钢索锚固措施、灌浆法、砂井砂桩加固法、焙烧发等。

3.3斜坡崩塌

斜坡崩塌发生条件和发育因素:山坡坡度55-75度、表面凹凸不平;岩石性质和节理程度:软硬岩石互层组成;地质构造:岩层产状、构造作用。斜坡崩塌的治理措施:爆破或打楔、灌浆、调整地表水流、铺砌覆盖、坡面喷浆等等。

3.4水库地震

水库地震是指水库蓄水后诱发的地震,水库地震发生的条件有:地质条件、激发条件,其中激发条件包括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水库诱发地震以3级左右为主。我国最大的水库诱发地震是广乐省新丰江水库诱发地震6.1级。矿山诱发地震震级在3.4~3.8级,一般震级较小,震源较浅。水库地震的防治措施:尽量减少对可诱发水库地震的地质条件的破坏、采用有效方法预测水库地震发生的频率和级别、做好预防水库地震应急预案等。(本文来自于《价值工程》杂志。《价值工程》杂志简介详见.)

四、结语

水利水电工程则是在各种地质环境中进行的,水利水电工程建筑物与地质环境之间必然产生一定方式的关联和制约,地质环境对水电工程建筑物的制约,可以由一定的作用影响工程建筑物的安全稳定和正常运用,也可以由于某些地质条件的欠佳而提高工程造价;而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有可以各种方式影响地质环境,使其产生程度不同、范围不一的变化。因此,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必须根据具体地质环境和工程建设方式、规模和类型,预见到其二者相互制约的基本形式和规律,才能合理有效地开发利用并妥善保护地质环境。

工程地质学论文范文二:论工程地质实践教学方式

杭州西郊群山环抱西湖,水光潋滟、山色葱郁,北、东一片广阔平原。杭州山水有湖光山色之盛,山、石、洞、泉之美,地貌类型多样。北东向延伸并向南西扬起的西湖复向斜构造,使杭州地势自南西向北东逐渐降低。区内总体可分为山地、平原两大地貌单元:西湖的西、西南大部分地区为低山丘陵区,外围北、东、南侧为平原区。低山丘陵区内又可进一步分为低山丘陵与山麓沟谷两个小区。平原区分为西湖及北侧菬溪流域的湖沼冲积平原小区和东南侧钱江流域的冲海积平原小区。

工程地质实践教学

工程地质实习是工程地质专业本科教学中十分重要的教学环节,是该专业4年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实习。是学生在学完土质土力学、岩体力学、工程地质学基础、工程地质勘察等课程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按工程地质选址勘察、初步勘察阶段的技术要求,通过对工程地质条件的野外实地考察、测绘和有关勘察手段使用的现场参观和实践,使学生获得工程地质实践的感性知识并巩固和深化理论,促进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为今后从事工程地质选址勘察或勘察工作打下初步基础。

1.实习内容和要求。岩石、土的肉眼鉴定,地层剖面观察;褶皱和断裂构造的基本判识;岩体结构面类型、结构体形状识别,野外鉴别和判识不同岩体结构类型,岩体结构面测绘统计;土体结构类型识别;地下水类型及水文地质条件的了解;各种环境地质及不良地质现象(滑坡、溶洞、坍塌等)野外识别、调查、测绘,成因和对场地稳定性影响初步分析和评价;以掌握工程地质测绘工作方法为主,并参观了解静力触探、标贯、钻探编录和取样等工程地质勘探手段;在了解杭州市区区域地层、构造等基础上,以浙江大学附近区为主,通过工程地质测绘,资料收集,编制工程地质剖面图、平面图和选址勘察文字 报告 。

2.实习教学。实习分为四条路线,路线一为大桥地层剖面路线,六和塔→钱塘江大桥北铁路线→八卦田→玉皇山;路线二为钱塘江岸—南高峰不良地质现象调查路线;路线三为浙大—青芝坞—灵峰—玉皇山—玉泉;路线四为浙大—黄龙洞—蝙蝠洞。实习内容为系统识别杭州地区地层岩性及其分界标志层;进行岩性描述,对出露岩石的颜色、成分、结构、构造、化石和风化程度等进行观察和描述,掌握观察方法和描述要点并采集岩样标本;岩体结构类型野外判别方法;滑坡识别、形态测绘等;洞穴调查、测绘;落水洞、岩溶塌陷调查;岩体节理裂隙统计;判识地貌单元及确定分区界线等内容。

工程地质实践 教学方法 探讨

工程地质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很多的工程地质现象,仅通过书本上的概念、理论而不配合一定的实习,是收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的。正如俗话所说“实践出真知”,充分说明了实验实习教学的重要性。通过实习可以验证、巩固和学习与实验有关的理论知识,加深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符合辩证唯物主义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思维和严谨的工作作风,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1.激发学生对工程地质的兴趣。杭州作为实习基地本身对学生即是很大的吸引力。在实习过程中循循诱导学生对工程地质专业的热爱。启发式教学具有多种功能,通过启发教学,能激励学生的兴趣和探索精神,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使学生切实地掌握知识和技能,促进学生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以及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每一条实习路线,都要在实习前布置好任务;每爬一座山,都要每位同学抱着征服高山的勇气,去翻越它,研究它,并对工程地质现象了然于心。对率先完成任务的小组要给予奖励。在山上野餐时,表演节目活跃气氛。激发同学的实习热情。在实习过程中,老师应该对实习地的风土人情、历史地理有所了解,把地质现象与人文知识、风俗习惯、经济发展联系起来。比如某些特殊地形地貌在古代兵家战争中起过什么作用;一个地区的地层与该地的闻名土特产有什么关系;某些因地质作用形成的湖光山色在当地有哪些民间 传说 ,在旅游业中起到什么作用等。这些都会增强学生对大自然的兴趣,从而也增强对工程地质的兴趣。

2.培养学生的独立观察能力。科学研究是从观察开始的,工程地质学更是如此,有的人对丰富的地质现象熟视无睹,而有的人则善于观察并有所发现,二者的区别在于对观察的重视不够,观察能力不同。野外实习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最具体而有效的方式。做到勤于观察、善于观察。勤于观察是指学生能积极主动地进行独立观察。野外实习时,对欲让学生观察的现象,老师一般都作了预习,心中有数。切实而有效的方法是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去发现,老师可通过提示、点拨要观察内容。善于观察是指把看到的不同现象进行对比,找出其本质上的成因联系。实习时老师可给学生示范,抓住两至三个现象深入剖析,学生便可举一反三,掌握思路和方法在此过程中,老师应特别注意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解释,即使错了也没关系。

3.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任何工程都是一个系统工程,都需要团结协作、分工明确,在很多情况下,单靠个人能力已很难完全处理各种错综复杂的问题并采取切实高效的行动,所以团队合作精神的训练也是非常重要的。可以通过地层实测剖面和独立填图阶段训练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在进行工作前,需按掌图、记录、定点、测量产状和采集标本等任务分工,对最后成果的整理分析也要采用讨论式的方法上各小组的成员都发表意见,集思广益最终完成图件的绘制,杜绝单打独斗。

工程地质学论文相关 文章 :

1. 工程地质论文

2. 地质学毕业论文范文

3. 环境工程地质在城市规划中的作用分析

4. 工程地质勘探中的钻探技术应用论文

5. 采矿论文范文

6. 采矿工程硕士毕业论文

1、拉萨地体的起源和古生代构造演化2、地壳再循环与大陆碱性玄武岩的成因:以山东新生代碱性玄武岩为例3、柴北缘超高压变质带:从大洋到大陆的深俯冲过程4、含水大陆下地壳的部分熔融:大别山C型埃达克岩成因探讨5、熔体再富集作用对大陆岩石圈地幔的影响6、山东蓬莱新生代岩石圈地幔的异常锂同位素组成:橄榄岩包体的离子探针分析7、辉石岩:高压结晶还是再循环洋壳?8、满洲里—额尔古纳地区中生代花岗岩的锆石U-Pb年代学与岩石组合:对区域构造演化的制约9、桂西北地区石英斑岩脉白云母40Ar/39Ar年龄及其地质意义10、一株产铁载体细菌的筛选及其与云母的相互作用11、应用储层流体包裹体PVTX模拟研究油气成藏期次——以塔里木盆地托甫台地区为例12、陕西老牛山印支期高Ba-Sr花岗岩成因及其构造指示意义13、安徽铜陵新屋里岩体黑云母、斜长石40Ar-39Ar年龄及其地质意义14、南祁连乙什春基性-超基性岩体LA-ICP-MS锆石U-Pb年龄及其地质意义15、准噶尔盆地滴西地区石炭系火山岩储集空间特征及其分布

地质构造的研究意义论文

构造地质学是地质学的三大基础学科之一,其研究对象是地壳或岩石圈的地质构造。所谓地质构造是指组成地壳或岩石圈的岩石、岩层和岩体在力的作用下发生变形的产物,如褶皱、节理、断层、叶理和线理等。地质构造分为原生构造和次生构造。①原生构造是指在沉积作用或岩浆作用过程中形成的构造,如沉积岩中的斜层理、波痕、泥裂等和岩浆岩中的流动构造、原生节理等。②次生构造是指岩石、岩层或岩体形成之后,在力的作用下发生变形而形成的构造,如褶皱、节理和断层等。构造地质学侧重于研究岩石、岩层或岩体在内动力地质作用下形成的次生构造。但是原生构造通常可以反映出次生构造形成时的地质背景,某些原生构造又是识别次生构造形态、产状及其变形特征的重要标志,因此,原生构造同样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地质构造的规模有大有小,大至岩石圈内部的结构和巨大构造单元,如板块或古板块、造山带等;小至露头尺度的构造或手标本的组构,更小的构造甚至需要借助于显微镜才能观察。构造地质学主要的研究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地质构造的几何形态、组合型式和分布规律。(2)地质构造形成的地质背景和运动学、动力学机制。(3)地质构造的变形序列和构造演化历史。

凯里市地质构造研究论文

论文的引言可以先描述对总体的勾画。

引言怎么写论文范文第一篇:

进入到新世纪之后,经济开始飞速发展,我国的企业也开始更多的走向国际。在国际化的经济发展进程中,品牌作为一个很重要的因素走上了竞争的舞台,开始占有一席之地。如今,品牌这一说是一种新的国际语言,可以帮助产品建立其在市场中的地位。

品牌已经成为了树立企业形象的重要竞争手段,是各家企业市场竞争战略的重要部分。国外的企业在这一点上早就超过了我国,我国虽然在近年来已经接受了这一思想,开始尝试推行品牌战略,但是还是有一部分的的国内企业还尚未认识到品牌战略在公司商品外销上的重要性。所以,就本文的浅谈品牌战略,希望能够让更多的人理解品牌战略,知道品牌战略的重要性。

引言怎么写论文范文第二篇:

“可持续发展”概念最初用于从人类经济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角度阐述人类社会发展的途径和目标,旨在协调自然、社会与人的发展之间的关系。随着人们对这个概念认识的逐渐深入,它已不再局限于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关系,而是触及到社会和制度结构的所有方面,为所有社会工程和发展目标提供了一个明确的阐述途径。

可持续发展既释了社会工程的发展途径,也规定了社会工程的发展目标,因此对于社会工程发展具有方法论和价值标准的双重意义。本文正是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范式,从教育生态学角度分析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系统的发展问题。

引言怎么写论文范文第三篇:

地质信息的三维可视化是指以适当的数据结构建立地质特征的数学模型,采用计算机图形技术,将数学描述以3D直实感图像的形式予以表现。二维可视化技术对于地质构造研究十分重要。

二维可视化模型能够形象地表达地质构造的“真实”形态特征以及构造要素的空间关系,结合三维GIS的信息外理和空间分析功能,可以使地质构造分析更为直观、准确,为地质构造研究定量化开拓了一条实现的途径。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地质体的一维可视化研究越来越受到地学界的重视,并成为地学领域的一个热点。

虽然现在国内外关于在单机上实现地质体可视化的算法已经能够很多,但是这些方法大多不能适应目前网络化快速发展的要求,即程序不能够在网络上运行,且与用户的交互性差。

新近出现的虚拟显示技术,由于它能够充分反映三维物体的形态,同时又大大加强了人际交互的能力,为地质体的三维可视化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作为虚拟显示技术与WWW的接口,虚拟显示建模语言不但语法简单、结构清晰,而且具有强大的构建万维网上三维物体的能力,它的出现,使得许多内置VRML浏览器的网络浏览器可以直接浏览用VRML变成实现的虚拟对象。

VR爱好者能够亲自编写反映二维师姐的程序,体会三维师姐的真实感。该文采用VRML作为建模语言,结合实例,探讨了VRML的环境下实现地质体三维可视化的一般方法。

凯里市老街地形属于山原,高低不平,街道蜿蜒弯曲。

凯里老街是凯里城区最早成形的一条街。在凯里未成为黔东南州州府之前,凯里城区范围就仅有东门街、西门街、水沟边等几条狭窄的小街巷,有街有房有人就有市。后来凯里为州府,凯里“第一商贸市场”就建在水沟边,一直以来,“一商场”和“水沟边”在凯里人心目中都是同一个意思。久后,人们习惯将今丁字口一带的老街巷称为“凯里老街”。

凯里市地貌类型为侵蚀构造类型和溶蚀构造类型。侵蚀构造类型有变余砂岩、凝灰岩、板岩等组成的脊状中山;石英岩和少量页岩等组成的垅状脊状中山;页岩及少量砂岩、石灰岩组成的垅状低山。溶蚀构造类型有由石灰岩组成的岩溶低中山;主要由石灰岩组成的岩溶低山;由白云岩组成的弱岩溶低中山、弱岩溶状低山、弱岩溶馒头低山、弱岩溶丘陵。

地貌类型展布较全,山原、山地、中山、低中山占全市覆盖面的41.76%,低山占18.72%,低丘至中丘陵占37.82%,河谷盆地及河流地貌占1.76%至3%。地貌深受地质构造控制,不仅控制区域地貌景观,而且制约山脉、水系格局。岩溶地貌分布于里禾至台江龙井、施洞口断层以北地区,类型发育齐全,形态多样,碳酸盐岩石出露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79.04%,浅变质岩构造剥蚀、侵蚀地貌占20%。层状地貌明显,河流分水岭为山原中山至低中山地带。清水江河岸为丘陵宽谷与峡谷地带。地貌形成于燕山运动之后,发育分大楼山期、山盆期、乌江期三个时期。

境内崇山峻岭、地面崎岖、平地较窄。西北部炉山至冠英一带,显露低中山台面上的中丘地带。三江至凯里旁海为海拔小于800米的低丘陵地区。马鬃岭、马鞍山、龙王庙顶、香炉山等山高耸立、峰峦叠翠、景色奇特。境内有云溪洞、老君洞、杨家洞、舟溪朝阳洞等,较大的岩溶洞穴中,各种乳石千姿百态;万潮狮子庄石林区石林、石柱、石牙、石笋星罗棋布高低不一,起伏不平的奇峰异石,姿态万千,一步一姿,移步换景,为凯里市发展旅游业提供了有利条件。

地势

凯里市以西部和南部的马鬃岭(海拔1233.1米)、长岭岗(1274.5米)、够末也(1447米)、末冬坡(1304.5米)为代表,构成西南高,北东低,向湖南丘陵过渡的斜坡带,同时构成从西向东倾斜的低山丘陵槽谷带,最高点为南部的够末也峰(1447米),最低处为清水江出境处(529米),相对高差为918米。清水江自西部经中部至东北出境,构成地势最低地带。马鬃岭至大坡(1219.8米)至龙王坡(1290米)至大坡山(1246米)至老鸦山(1301米)至泡木岭(1031.2米)至香炉山(1233.8米)至狗场二屯岸(990米)至洛榜坡(1010米)为重安江与清水江的分水岭,向北面的重安江逐降,向中部的清水江突降。

岩溶地貌

溶孔溶隙在鱼洞梅花井至老鸦山、茅口炭岩、高坡场组白云灰岩及中粗粒灰岩中常见。在鱼洞、炉山苦李井、舟溪、白银向斜中,有成群的漏斗群,横向发育形成溶洼。

溶洼直径约0.1至0.5公里,受大型层间节理控制,浅洼约10至30米,形成圆形、椭圆形、长条形、碟形、多边形、圆筒状封闭与半封闭等不同形态与不同规模的漏斗、落水洞相伴直通地下河道。

溶丘波状起伏的缓岩溶丘陵,比高30至50米,分布于苦李井至大风洞、白午至旁海一带。

岩溶盆地面积约3至5平方公里,呈封闭与半封闭形,盆地起伏,常发育岩溶锥峰与缓丘,以明流与伏流伴随,舟溪、炉山、鱼洞、凯里均有断续展布。

峰丛基座相连的碳酸盐岩峰林,展布于镜内裂点带河谷附近溶蚀、侵蚀强烈的碳酸盐中出露。

峰林碳酸盐岩中,峰高约100米锥峰或塔状、桌状峰体以及香炉山、老鸦山、陡山等,在褶皱舒缓,岩层倾角平缓区多以断裂构造切割部位显露尖峰、半边山;白云山、薄层灰岩峰林显露披缓,与丘林伴随;岩层倾角较陡的灰岩峰林,成锥峰、塔、锯齿山峰展露。

岩溶泉境内岩溶泉主要有23个,其中里仁泉为低温泉。均受800至1000米的标高制约,以地下迷宫管道系统的构造泉为主,累计昼夜水流量可达万余立方米。

岩溶潭出露小型岩溶潭主要有24个,系浅埋藏的储于较溶蚀空间的迷宫管道系统地下出露形式。大的约0.1至0.3平方公里,小的约5至10平方米,马鬃岭山麓一带,成群成带展布。有的2个以上相连,有地下水系统联系。有的各自成系统,互不干扰。

人工湖境地常在断裂构造落水洞阻塞处用人工修筑成湖,如开怀洞、金银洞等,多以不同程度受季节性地表水补给地下水喷溢而成。

岩溶瀑布境地有洗马河石灰华中的三跌式瀑布及凯棠乡白水河、炉山白水河等,均由上寒武统至下奥陶统白云岩、白云灰岩中的溶裂隙水补给地表河流形成的三跌式瀑布。

天生桥境地有鱼洞打腊坡天生桥、山王庙天生桥、青曼天生桥等,桥石长110余米,宽50至60米,景观幽雅;有老君洞由钙华堆积而成的天生桥,长约10米,宽约6.7米。

地下暗河布于境内山天庙、石板寨、大坡头麓、平初、大龙洞、青曼大寨等地,总长约9公里。尚有各溶蚀区内漏斗、竖井、落水洞经地下河道的伏流,老君洞、云溪洞等岩溶穴中的暗流等,流水与潭水经伏流相通,由龙滩至白水河底构成一深潭显露地表。

岩溶洞穴岩洞穴主要有32个,大部分由下二叠统纯灰岩至下奥陶统白云灰岩控制。单层洞、多层洞、水平洞、倾斜洞等组成,经历代开发的有舟溪洞、老君洞、云溪洞。尚待开发的有杨家湾洞(深3000米)、老鸦山洞(深300米)等。

剥蚀侵蚀地貌

境内分为两种类型:一为旁海大堡河湖相堆积的红色砂砾岩组成的剥蚀、侵蚀地貌;二为溶剥界以南撑冬至档一角山之间的下震旦统浊积岩与石英砂岩和前震旦系、下江群隆里组、清水江组浅变质岩组成的构造蚀、侵蚀地貌,覆盖面占全市面积的20.66%。这一大片古老基底构造层,是境内最古老的累遭剥蚀、侵蚀的蚀原区。

地质构造论文题目怎样取

论文标题的选取方式如下:

1、巧妙地使用主标题与副标题:

正标题抛出论文主体大方向,副标题简述研究内容,让读者能一目了然作者要研究的是什么。如果标题过长实在无法删减,则可以巧妙使用正副标题的方式来表达。

2、检索正文的聚焦要点:

建议检查论文主体是否有研究内容过于广泛且分散的情况,研究主题是否不够突出,如果有建议删减,并找准一个研究方向去深入研究研讨。

让论文阐述更加有深度,这样你的题目也相应的会有所变化。如果你发现在拟定论文题目的时候,有很多点都可以拿来做标题,并给你一种都很重要的感觉。

3、理清论文的逻辑,概括出标题:

论文标题以最简单化、最直接简短的语言传达出论文的完整信息,通过对论文主体内容的逻辑梳理,准确地对论文观点做出表达。

相关资料:

论文标题的公式:公式一:主题+问题+方法/角度/范围、公式二:基于x理论/方法的x单位x研究、公式三:行业+理论+问题+研究/浅析/深析。

我们都知道标题是文章中最醒目的部分,也是对文章核心内容的高度概括,更是文章被检索的主要依据。

地震数据采集 在野外观测作业中,一般是沿地震测线等间距布置多个检波器来接收地震波信号。安排测线采用与地质构造走向相垂直的方向。依观测仪器的不同,检波器或检波器组的数量少的有24个、48个,多的有96个、120个、240个甚至1000多个。每个检波器组等效于该组中心处的单个检波器。每个检波器组接收的信号通过放大器和记录器,得到一道地震波形记录,称为记录道。为适应地震勘探各种不同要求,各检波器组之间可有不同排列方式,如中间放炮排列、端点放炮排列等。记录器将放大后的电信号按一定时间间隔离散采样,以数字形式记录在磁带上。磁带上的原始数据可回放而显示为图形。 常规的观测是沿直线测线进行,所得数据反映测线下方二维平面内的地震信息。这种二维的数据形式难以确定侧向反射的存在以及断层走向方向等问题,为精细详查地层情况以及利用地震资料进行储集层描述,有时在地面的一定面积内布置若干条测线,以取得足够密度的三维形式的数据体,这种工作方法称为三维地震勘探。三维地震勘探的测线分布有不同的形式,但一般都是利用反射点位于震源与接收点之中点的正下方这个事实来设计震源与接收点位置,使中点分布于一定的面积之内。 地震数据处理 数据处理的任务是加工处理野外观测所得地震原始资料,将地震数据变成地质语言──地震剖面图或构造图。经过分析解释,确定地下岩层的产状和构造关系,找出有利的含油气地区。还可与测井资料、钻井资料综合进行解释(见钻孔地球物理勘探),进行储集层描述,预测油气及划定油水分界。 削弱干扰、提高信噪比和分辨率是地震数据处理的重要目的。根据所需要的反射与不需要的干扰在波形上的不同与差异进行鉴别,可以削弱干扰。震源波形已知时,信号校正处理可以校正波形的变化,以利于反射的追踪与识别。对高次覆盖记录提供的重覆信息进行叠加处理以及速度滤波处理,可以削弱许多类型的相干波列和随机干扰。预测反褶积和共深度点叠加,可消除或减弱多次反射波。统计性反褶积处理有助于消除浅层混响,并使反射波频带展宽,使地震子波压缩,有利于分辨率的提高。 地震数据处理的另一重要目的是实现正确的空间归位。各种类型的波动方程地震偏移处理是构造解释的重要工具,有助于提供复杂构造地区的正确地震图像。 地震数据处理需进行大数据量运算,现代的地震数据处理中心由高速电子数字计算机及其相应的外围设备组成。常规地震数据处理程序是复杂的软件系统。 地震资料解释 包括地震构造解释、地震地层解释及地震烃类解释或地震地质解释。 地震构造解释以水平叠加时间剖面和偏移时间剖面为主要资料,分析剖面上各种波的特征,确定反射标准层层位和对比追踪,解释时间剖面所反映的各种地质构造现象,构制反射地震标准层构造图。 地震地层解释以时间剖面为主要资料,或是进行区域性地层研究,或是进行局部构造的岩性岩相变化分析。划分地震层序是地震地层解释的基础,据此进行地震层序之沉积特征及地质时代的研究,然后进行地震相分析,将地震相转换为沉积相,绘制地震相平面图,划分出含油气的有利相带。 地震烃类解释利用反射振幅、速度及频率等信息,对含油气有利地区进行烃类指标分析。通常需综合运用钻井资料与测井资料进行标定分析与模拟解释,对地震异常作定性与定量分析,进一步识别烃类指示的性质,进行储集层描述,估算油气层厚度及分布范围等。研究很浅或很深的界面、寻找特殊的高速地层时,折射法比反射法有效。但应用折射法必须满足下层波速大于上层波速的特定要求,故折射法的应用范围受到限制。应用反射法只要求岩层波阻抗有所变化,易于得到满足,因而地震勘探中广泛采用的是反射法。 反射法利用反射波的波形记录的地震勘探方法。地震波在其传播过程中遇到介质性质不同的岩层界面时,一部分能量被反射,一部分能量透过界面而继续传播。 在垂直入射情形下有反射波的强度受反射系数影响,在噪声背景相当强的条件下,通常只有具有较大反射系数的反射界面才能被检测识别。地下每个波阻抗变化的界面,如地层面、不整合面(见不整合)、断层面(见断层)等都可产生反射波。在地表面接收来自不同界面的反射波,可详细查明地下岩层的分层结构及其几何形态。 反射波的到达时间与反射面的深度有关,据此可查明地层埋藏深度及其起伏。随着检波点至震源距离(炮检距)的增大,同一界面的反射波走时按双曲线关系变化,据此可确定反射面以上介质的平均速度。反射波振幅与反射系数有关,据此可推算地下波阻抗的变化,进而对地层岩性作出预测。 反射法勘探采用的最大炮检距一般不超过最深目的层的深度。除记录到反射波信号之外,常可记录到沿地表传播的面波、浅层折射波以及各种杂乱振动波。这些与目的层无关的波对反射波信号形成干扰,称为噪声。使噪声衰减的主要方法是采用组合检波,即用多个检波器的组合代替单个检波器,有时还需用组合震源代替单个震源,此外还需在地震数据处理中采取进一步的措施。反射波在返回地面的过程中遇到界面再度反射,因而在地面可记录到经过多次反射的地震波。如地层中具有较大反射系数的界面,可能产生较强振幅的多次反射波,形成干扰。 反射法观测广泛采用多次覆盖技术。连续地相应改变震源与检波点在排列中所在位置,在水平界面情形下,可使地震波总在同一反射点被反射返回地面,反射点在炮检距中心点的正下方。具有共同中心反射点的相应各记录道组成共中心点道集,它是地震数据处理时所采用的基本道集形式,称为CDP道集。多次覆盖技术具有很大的灵活性,除CDP道集之外,视数据处理或解释之需要,还可采用具有共同检波点的共检波点道集、具有共同炮点的共炮点道集、具有相同炮检距的共炮检距道集等不同的道集形式。采用多次覆盖技术的好处之一就是可以削弱这类多次波干扰,同时尚需采用特殊的地震数据处理方法使多次反射进一步削弱。反射法可利用纵波反射和横波反射。岩石孔隙含有不同流体成分,岩层的纵波速度便不相同,从而使纵波反射系数发生变化。当所含流体为气体时,岩层的纵波速度显著减小,含气层顶面与底面的反射系数绝对值往往很大,形成局部的振幅异常,这是出现“亮点”的物理基础。横波速度与岩层孔隙所含流体无关,流体性质变化时,横波振幅并不发生相应变化。但当岩石本身性质出现横向变化时,则纵波与横波反射振幅均出现相应变化。因而,联合应用纵波与横波,可对振幅变化的原因作出可靠判断,进而作出可靠的地质解释。 地层的特征是否可被观察到,取决于与地震波波长相比它们的大小。地震波波速一般随深度增加而增大,高频成分随深度增加而迅速衰减,从而频率变低,因此波长一般随深度增加而增大。波长限制了地震分辨能力,深层特征必须比浅层特征大许多,才能产生类似的地震显示。如各反射界面彼此十分靠近,则相邻界面的反射往往合成一个波组,反射信号不易分辨,需采用特殊数据处理方法来提高分辨率。 折射法 利用折射波(又称明特罗普波或首波)的地震勘探方法。地层的地震波速度如大于上面覆盖层的波速,则二者的界面可形成折射面。以临界角入射的波沿界面滑行,沿该折射面滑行的波离开界面又回到原介质或地面,这种波称为折射波。折射波的到达时间与折射面的深度有关,折射波的时距曲线(折射波到达时间与炮检距的关系曲线)接近于直线,其斜率决定于折射层的波速。 震源附近某个范围内接收不到折射波,称为盲区。折射波的炮检距往往是折射面深度的几倍,折射面深度很大时,炮检距可长达几十公里。地震测井 直接测定地震波速度的方法。震源位于井口附近,检波器沉放于钻孔内,据此测量井深及时间差,计算出地层平均速度及某一深度区间的层速度。由地震测井获得的速度数据可用于反射法或折射法的数据处理与解释。在地震测井的条件下亦可记录反射波,这类工作方法称为垂直地震剖面(VSP)测量,这种工作方法不仅可准确测定速度数据,且可详查钻孔附近地质构造情况。

  • 索引序列
  • 构造地质学研究报告论文怎么写
  • 构造地质学研究报告论文范文
  • 地质构造的研究意义论文
  • 凯里市地质构造研究论文
  • 地质构造论文题目怎样取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