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投稿知识库 > 珠三角公司人才发展思路研究论文

珠三角公司人才发展思路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珠三角公司人才发展思路研究论文

1 粤港澳大湾区人才交流渠道不畅通

根据《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8》数据显示,广东省2017年常住人口为11169万人,同比增加170万人,其中珠三角地区增加152.05万人,这表明人口正在向粤港澳大湾区聚集。而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在2018年发布的《粤港澳大湾区人才发展报告》指出,目前珠三角地区有在站博士后1231人,同时新增博士、硕士数量分别为2793人、42826人,此外具有职称的专业技术人才数量为13797人,珠三角集聚了广东全省近70%的技能人才。近年来,境外来粤专家人数不断提升,2015年全年来粤专家高达12.99万,占全国20.8%,其中港澳专家2.63万人次,占当年来粤专家人数的20.2%。

大量聚集的专业人才迅速提升了粤港澳大湾区的城市竞争力。2018年全国城市综合经济竞争力深圳、香港排在第一、二位,广州居于上海之后位列第四。但随着来粤人才的大量涌入,粤港澳地区人才机制不衔接、与实际需要不匹配、政策适应性不强等问题愈加凸显。境外人才职业资质互认制度缺乏也使得律师执业资格、建筑师执业资格等不能互通互认,许多来粤人才面临职业资格审核难等方面的阻碍。

前香港科技大学校长陈繁昌先生在谈到粤港澳大湾区人才培育和流动的影响因素时指出,粤港澳大湾区拥有很好的人力资源优势,但由于制度差异,人流物流的自由流动受到阻碍,且由于创业环境的影响,香港的毕业生来内地工作的意愿并不是很强,而香港的教师由于税收问题(在内地停留超过182天,就要交内地的税)以及出入境签注问题,不能在内地长期停留,种种限制条件阻碍了粤港澳人才要素的自由流动。

2 粤港澳大湾区科技项目合作机制不完善,人才配套措施有待优化

粤港澳大湾区教育资源丰富,科研实力突出,集聚了众多高水平大学。根据2019年QS世界大学排名情况,粤港澳大湾区内拥有4所世界前100高校(香港大学25,香港科技大学37,香港中文大学49,香港城市大学55),此外还拥有4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其中珠三角地区26个,正在建设中的有4个,香港有6个,澳门有1个国际实验室与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雄厚的科研实力奠定了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升级,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基础,但受限于政治制度壁垒与行政界线隔阂,粤港澳三地科技合作面临着严峻的制度制约,合作行政审批程序也相对繁琐,因而难以有效形成项目合作中的矛盾和利益纷争的共同调处和解决机制。

问题协调机制不成熟导致的科研经费跨境使用困难、科研设备出入境成本过高、科研人员收入重复征税等问题,阻碍了粤港澳科研合作和学术交流的深度发展融合。此外,由于粤港澳大湾区内“一国两制”的特殊政治环境,三地科研项目合作的行政审批制度差异过大且衔接困难,涉及三地协同合作的科研项目审批程序繁琐、耗时过长,不仅影响了科研项目的实效性和市场灵敏度,而且也降低了合作方的工作效率和合作热情,成为粤港澳大湾区深化教育和人才合作的阻碍。《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吸引国内外高层次人才的聚集。

但当前粤港澳大湾区人才引进与激励的配套措施仍有待优化,宜居宜业宜游的人才环境也尚未形成。近年来,广东省在港澳高端人才引进上大胆尝试,出台系列人才激励政策,如广州市的“羊城人才计划”“红棉计划”;深圳市的“鹏城英才计划”“鹏城孔雀计划”;珠海市、中山市的“英才计划”;惠州市的“人才双十计划”;东莞市出台的“特色人才特殊政策”等,通过经济补贴、社会政策优惠等方式,广泛吸纳符合城市发展需求的精英人才。

针对港澳地区的人才,广东省还出台了相关优惠政策,如横琴自贸区“港人港税、澳人澳税”的政策使在横琴工作的港澳居民可享受与港澳趋同的个人所得税负。但是,粤港澳大湾区内港澳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社会福利制度发展较为完善,基础公共服务能力供给能力强,而且三地的社会政策无法对接,制度落差导致大量港澳人才不愿前往内地工作,而部分在粤工作的港澳居民也只能通过频繁的两地往返以满足公共服务需求及消解异地工作的孤独感。

因此,如何弥补粤港澳大湾区人才激励政策措施在范围、内容、具体落地等方面的制度不足,建立大湾区在教育培训、科技研发、法律、税收等方面的良好合作供给机制,切实保障境外人才的落户、社会福利、子女入学等实际需求,使港澳及海外人才能够真正在大湾区内扎根生活,将是推进粤港澳大湾区科研项目合作与人才引进的重点问题。

3 产学研有效对接的科研合作平台尚未形成

从目前世界三大湾区的产业特点来看,纽约湾区是“金融湾区”,旧金山湾区为“科技湾区”,东京湾区为“产业湾区”,虽然定位各有不同,但都十分注重科技研发,加强与湾区内高校科研机构、实验室、企业科研机构的合作,推进世界一流产业群的“抱团创新”。目前粤港澳大湾区拥有两院院士145名,港台地区及欧美国家院士32名;拥有20家世界500强企业v>以及两万多家高新技术企业,2018年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总量10.87万亿元,占全国经济总量的九分之一,初步具备建立国际一流科技湾区的能力与基础。

但在高校科研力量合作、打造区域大学科技园联盟方面还需进一步加强,尚未形成“高校—科研院所—企业”有效对接的科技创新平台。香港高校国际资源丰富、科研项目多,能够更便利地对接世界前沿科技成果,但长期与内地的行政分离,也间接导致香港的科研机构对内地的企业需求、产业发展等知之甚少,难以有效补充内地产业发展的技术空白。目前珠三角产业集群发展模式依然面临产业转型困难、产品技术含量低、缺乏国际市场竞争力、品牌效应不突出等问题。由于信息交流渠道不畅通,珠三角企业难以接触和引进香港先进技术,往往舍近求远,与国外科研机构合作,粤港澳发展成果和产业需求不匹配,也就无法形成“知识链—技术链—产业链”的创新科技体系。

4 创新科技合作体系尚未形成,科技成果转化不畅

近年来珠三角城市纷纷加强科研成果转化的产业生态和体制机制建设,深圳市通过与腾讯、大疆创新等高科技企业的紧密合作,使其位居全球性创新活动活跃城市的第二位。此外,深圳市也在积极探索与港澳地区的科技合作与交流模式,广泛开展合作办学项目,如与香港中文大学合作建立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区等。但目前,港澳高校与珠三角企业的科技合作仍较为零散,科技成果转化不畅,未能形成创新科技合作体系。根据《粤港澳大湾区人才发展报告》的数据显示,2016年广东省技术合同项目数为42011件,这一数值远低于北京、江苏、山东和上海等地,表明广东省的技术输出与吸纳能力还有待加强。

其原因包括:第一,粤港澳大湾区尚未建立专门处理科研合作过程中利益分享和冲突调处的公共平台和协商、协调机构;第二,科技信息平台和公共技术共享平台缺失,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不足;第三,粤港澳三地在科技孵化、设备共享、资格认证、产品中试、市场投放等环节的壁垒依然存在,政策的差异以及市场信息流通不畅,使得粤港澳创新资源难以整合;第四,风险基金、社会资金的支持和服务不够。产品从研发到投入市场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除了投资渠道单一、服务机制不到位等问题外,政府缺乏有效引导及产品研发配套机制的不完善,一些需要较长研发时间的科技产品常出现研发资金不足导致项目破产的状况。

这篇论文应该分成这样几部分第一、珠三角地区制造企业的特点第二、金融危机对珠三角制造企业的影响。可分为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第三、应对之策写篇本科毕业论文够了,如果在画几张图,列写数据就更好了,再贴点资料自己整理组织一下去,有问题给我信息,字数有限金融危机下的珠三角中小企业如何转危为机主持人:说完12月5日出台的22亿安排的政策以后,当时在这个会议上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在会议上也是提出广东省中小企业要在五个方面取得新突破:一、创新企业管理体制,必须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步伐。之前汪洋书记还说过,目前珠三角倒闭的企业都是落后生产力的代表,广东省中小企业家族式的管理,会不会是导致企业无法提高竞争力的主要原因之一呢?面对这个问题几位有什么自己的看法吗?王先庆:我先说说。主持人:好的。王先庆:我认为这个问题要这么探讨,中小企业目前是非常复杂,应该是不同的部门、不同的专家、不同的领导说的话都不一定一致。汪洋书记的说法是一种说法,中小企业要在五个方面取得创新,要创新这是不错的,肯定是应该在体制、市场、技术各方面创新,但是首当其冲的是不是就一定是企业管理体制的创新呢?我觉得这个就要有一个选择。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应该是体制创新重要,但是在企业生存的过程中,市场是救命的,市场创新最重要的。因为管理体制是关系到财富的分配,能力的激发,管理体制往往体制不好就压抑创造性、压抑积极性,而导致企业有问题。在经济困难的时期,这个问题反而成了进一步的问题,第一步的问题往往是市场环境发生变化,竞争的对手发生变化,以及整个深层的基础发生变化,这个时候管理体制的创新能否放在第一位呢?我想应该是重要的,但不是首要问题。重要的应该是市场的创新,你不是说扩大内需呢?这才是主要的,应该是市场的创新,与此有关的市场理念、经营方式、经营模式这些的创新才是主要的。过去我们一味的、盲目的依赖于某几个市场,特别是把80%—90%都穿透某一个区域,这都是市场部成熟的做法。刚才江会长说的要进行模式的改进,我也是这么看的。主持人:王教授的看法提高企业的竞争力首当其冲的应该是市场的创新,江会长对于这样的观点有什么自己的见解吗?江东臻:我谈一些想法,现在我们的中小企业应该是两类企业,一类企业是怎么活下去的问题,另外一类企业是怎么在这种危机背景下找到自己的发展机会,做得更好。现在很多的企业非常困难了,怎么活下去,刚才王教授已经说得很好,应该把市场放在第一位。我认为他们怎么活下去呢?我给他们开了四剂药方。首先还是市场问题,要想办法把产品卖出去,销售是最主要的。第二,现在很多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在财务管理这一块比较薄弱,所以一定要做好财务管理,防止资金链断裂,很多企业死掉了就是因为资金链断裂,缺乏财务上的风险管理。第三个方面就是在这个背景下,企业要善于稳定自己的队伍、稳定军心。第四,企业在这种背景下要好好学习,抓紧充电,找出不足,弥补短版。中小企业如何在挑战与机遇双重背景下发展得更好呢?我个人的看法是要锻造五把宝剑,实际上就是做好五个方面的工作。一、设计全新的商业模式;二、很抓自主创新,培养核心能力;三、进行品牌建设,实现持续发展;四、进行并购整合,拓展发展空间;五、加强三才培养,确保发展后劲。第一是进行战略调整、设计全新的商业模式对众多的企业都非常重要,特别是现在这种背景下,面对困难的中小企业,对自己的发展思路要做几个方面的调整。即从外向型向以内为主的内外兼顾型转变;从两头(研发、市场)在外到自主创新、自控渠道转变;从给人加工到自创品牌转变。通过三个转变,设计全新商业模式,去开拓市场。什么叫商业模式,说得简单一点,就是一种可以复制的赚钱方法,我们现在很多企业如果还用以前老的模式去做,在很多企业都面临着生存困难的背景下,只有死路一条。所以必须重新定位。如果我们能够用全新的模式运作我们的企业,结果肯定就是另外一番景象了。一个可能就是做成全国老大,做不成全国老大就做区域老大,做地区老大、城市老大都可以。如果做不成老大,能够活下去,也是不错的。第二是搞好自主创新。这里所说的自主创新是广义的创新,包括技术创新、产品创新、营销创新、品牌创新、管理创新、价值创新等。企业依靠自己的能力创建强势品牌,搭建自主生态系统,无疑是一条最为艰辛的出路,但也注定是一条价值最大化的出路。在金融变局的时代里,意味着更多的“危”与“机”,如何充分地把握住每一个难得的历史契机做到始终领先一步,是选择这条道路成败的关键。即使在受到人民币升值冲击最大的服装产业,我们也依然能看到李宁集团、安踏集团等成功案例。安踏的成长历史其实是中国服装产业演进的历史缩影,也是中国服装产业生死转型的成功模式之一。安踏原来也是帮别人代工的,97年的金融风暴之后他们发现这种模式发展下去不行了,他们开始做自己的品牌、建自己的渠道。现在做到了中国运动服饰的第一品牌了。珠三角的运动服饰这一块非常非常的落后,没有几个知名的品牌。第三个方面就是品牌建设。中小型企业要想长久发展必须在品牌上做文章。没有品牌的产品是无法长久的,企业赚钱也是暂时的。认为中小企业不需做品牌、没法做品牌是极端错误的观点。中小企业应该而且完全可以做品牌,只要把握住六个步骤即可解决品牌问题:第一,提炼核心价值核心价值对企业来说是一把标尺,是企业价值的体现!如海尔的“真诚到永远”,好迪的“大家好才是真的好”,迪斯尼的“为人们带来快乐” 。正是企业价值观的体现。中小企业一般可以做到。第二,做好品牌定位(将产品形象打入消费者有限的心智阶梯,让消费者记住它。这里有两个关键点:明确产品的身份、确定产品的消费对象)第三,塑造品牌个性第四,设计品牌标识第五,传递品牌精神第六,分清五个区别即与名牌的区别,与销量的区别,与广告的区别,与商标的区别,与产品的区别。分清楚了这五个区别,中小企业就可以在运作品牌的时候把握好品牌的大方向和小细节,做到有点有面,系统地、联系地、发展地去看待品牌的问题。如果能够系统地以六步简单品牌运作法则为指导,中小企业在操作自己企业品牌的时候,一定能够收到如鱼得水、事半功倍的效果。为什么可口可乐的总裁说,我们全球的工厂即使全部烧掉,只要品牌还在,我们很快又会建起一个强大的可乐帝国。形象地说明了品牌的威力。第四是并购整合的问题,在金融变局的情况之下,尤其在我国企业进入高成本运营的背景下,企业的成本都在上升,而销售价格却无法轻松地提高,这就使得企业的利润被摊薄、被吞噬。当企业的成本上升、利润被压制的时候,往往是并购行为大幅度增加的时候。在这种背景下,我们的企业要做并购的话,那机会就来了,很多企业做不下去了,我手头有钱就可以把它收购了。我了解到一个很有意思的东西,白云区解放庄路,有一个老板做一个酒店,装修都花了350万,拿下了十年的经营权,每天都有七八千纯收入,十年下来这个酒店能够赚2000万。但他借了别人的钱还不起,现在要卖出去还账,只卖220万。要是有钱的话,把它买下来,肯定是件好事情。这就是并购,自己去买别人是机会,让别人来买掉自己,也是一个机会。然后把拿到的钱去投其它不错的产业,这也是一种很好的出路。整合就是与龙头企业建立联盟,成为产业链中龙头企业的配套企业,并努力形成战略互动。这来源于对自己的产业定位,如果将龙头企业定位为产业集群中的主要推动力,与之配套就是将自身定位为辅助推动力。这种模式下,通过质量、效率与服务的竞争,成为龙头企业的主要上下游配套资源,除了会获得更加稳定和健康的发展,也会使自身抵御风险的能力大大增强。按照世界级企业发展的规律,其所形成的“群居价值链”是其核心竞争力。龙头企业通过带动一大批中小企业在研发、设计、分销、零售、服务各个环节进行配套服务,将形成巨大的商机。如果我们把企业比喻为一个碎片,那么,这个碎片的价值和能力都很有限,当风暴来临的时候,就会被吹走。而初级的整合就是将这些碎片凝聚成一块砖头,或者一块瓦片,使企业的价值得到质的提升。最高级的整合就是将这些砖头瓦块搭建成一栋房屋,一座宫殿,从而实现价值飞跃,而且能够遮风挡雨,抵御各类重大的金融风险。第五是“三才”的培养。珠三角中小型企业普遍具有三缺症状:缺少管理人才;缺少品牌人才;缺少技术人才。导致缺少三种人才的原因是当前的环境所造成的,更重要的原因是中小企业的老板造成的,没有一套成熟的机制来接纳这些人才,尤其是家族企业最为典型。因此,企业解困过冬,必须要做好三种人才的聚集,即使不能全部具备,至少应该有两个以上,才能有助于企业的整体提升或转型。主持人:这是江会长对金融海啸中中小企业如何转危为机亮出的五把宝剑。接下来我们看一下两位有没有属于自己的武林秘籍,面对金融海啸中小企业如何思考本身,怎么样做到转危为机呢?张新颖:我觉得刚才王教授讲的关于企业管理制度的创新,要适度,也不是说要在这个阶段非要做创新的管理制度,什么叫创新的管理制度,比如说要适合中国的状况,中国是一个家族式的,也应该是非美国式靠股权激励制度,出一种适合自己的管理体制,这个提法也没有太大的问题。至于汪书记说产业要升级换代,这一点也没有错的,现在目前珠三角倒闭的企业,大量的没有升级、没有换代,我认为这个提法应该是片面的。王先庆:我非常同意你的说法。张新颖:因为有行业的问题,你做纺织业,你管理再好也会遇到问题,你做北美市场现在北美市场萎缩得这么厉害。你做的话,也会遇到问题的。王先庆:你说到很专业的问题。一轮的经济周期中,总有一部分企业倒闭,倒闭的这一部分企业中,不一定是落后的,往往是先烈,某一个行业的领头羊在初期的开拓过程中,自己先死掉了,并不是落后的代表。倒闭的企业中,应该是1/3是落后企业,1/3本身就是幼小企业,还没有成长到很顽强的时候,1/3是由于种种的原因,比如说你讲的资金链突然一下子断裂,是由于风险控制或者什么管理的原因。这种倒闭的企业中,无论是风险控制还是什么的?刚才他说了一个核心的专业问题,那些衰退的行业,处于周期的行业,无论多么先进,行业不行的话,这个行业就该休息了,行业老化了,它就应该倒闭,不是落后与先进的定义,不适于这种说法。主持人:为我们重新解读了这一句话,可能要更加全面的加上一些注释,这句话才可以成立。张新颖:我们不知道汪书记在什么场合、什么背景说的,也许在他在那个场合说是对的。主持人: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张新颖:我个人这么认为的,现在广东所谓家族式的管理企业也要升级,做一些创新,是不是在这个阶段我们全部都要做家庭式的企业了,在中小型企业里面,家族式的企业还是有很强的生命力的。王先庆:这一点我开始也提到过,说岭南文化特色。因为广东人历代祖先从全国各地来的,来了都互不认识了,他信不过其他人。这种情况下,中国的整个系统的信用体系没有建立起来,市场都是充满着欺诈,职业经理人的素质都没有建立起来,这个情况下是国家的问题,不是短期一两年能解决的问题。这个时候中小企业的家族式管理反而是一个中国特色,是有顽强生命力的,因为西方国家没有这种东西,没有家族的理念,就没有中国牢固的亲情关系,这是中国文化的优势来的。张新颖:还是要创新。王先庆:创新是经营理念,你适当的分工,有结合现在的制度,但是中国家族式的管理理念中,蕴含着巨大的生命力,蕴含着中国特色的文化。所以我们一方面说升级转型,但是却不能盲目否定这种东西,否则我们对西方国家那种是一种盲目的肯定。所以我这个同意张总的。张新颖:雷曼兄弟是有现代化的管理体制,花旗也有现代化的风险控制手段,因为这是金融海啸引起的,不是理解为制度上的。巴菲特很多姊妹,都是亲戚,巴菲特的钱都是亲戚凑起来了,现在的大公司都是亲戚,都是妹夫什么这样那样的,所以这个是私有化,在传统、早期的私有制经济条件下还是现代的高度成熟的市场经济条件。加速式管理,批判应该是保持一种理性的分析方式。珠三角在金融危机中酝酿出新的生机新华网北京11月20日电(记者周文林、李永升、梁钢华)从大洋彼岸席卷而来的国际金融危机,正在让珠三角星罗棋布的出口外向型中小企业感受前所未有的寒意。但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这次金融危机在带来冲击的同时,珠三角在凛凛寒意中也酝酿出许多发展的新契机。困难层层叠加 珠三角声声喊冷香港上市企业合俊集团旗下的东莞合俊玩具厂的倒闭,被一些媒体解读为美国金融危机冲击下珠三角面临困局的典型写照。这家雇佣了近7000人、国际著名玩具商美泰在华重要代工企业一夜倒下,让珠三角企业的命运格外被关注。在珠三角加工贸易的腹地之一东莞虎门,大街上仍然车水马龙,似乎看不到丝毫萧条之象,但当地物流企业的兴衰或可折射不少端倪:前几年虎门因加工贸易而兴的物流企业超过200家,现在已缩至100多家。面上的统计数据也显现企业日子难过:在日前闭幕的广交会上,成交额同比下降17%,这是有中国外贸出口“晴雨表”之称的广交会所近年来所罕见的。“以前广交会通道上都是人头攒动,行走困难。而本届广交会一眼就可以从通道看到对面。”一位参加广交会的客商说。“目前珠三角企业可谓雪上加霜。但需要澄清的一个误区是,目前这些企业遭遇的困难,并非都是由国际金融危机造成的,而是多项因素叠加导致的。”深圳社科院院长乐正说,“可以这么说,那些本身就缺乏资金、技术、订单的企业,原本就可能会倒掉了,这次国际金融危机一来,只是加速了这一趋势而已。”“这次金融危机也暴露出珠三角企业内部的一些问题。”广东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李惠武说。广东的市场集中在欧美,其中美国市场占40%左右,因此美国出现问题,广东受影响就要比长三角大。其次,珠三角的加工贸易比重高,广东的出口占70%,也比长三角高。最后,广东的外贸出口自主创新能力不高,由于缺乏自主品牌、自有技术,导致附加值低,应对风险能力低。体质有好有差 企业走向分化虽然许多企业喊冷,但从数据上看,珠三角企业的情况并非想像中那么悲观。根据广东省发布的统计数据,今年1-9月,广东全省关闭企业5.6万家,新开业则达9.2万家,新开工企业数量实际上是在增长的。但从增幅看,关闭企业数比去年同期增加25%,新开工企业数量与去年持平。“从整体上看,当前企业因各自情况不同而在金融危机面前呈现分化。” 乐正说,1/3因前几年就进行了结构调整和技术创新或者多元化经营,因此目前没有受到明显冲击,有的甚至借助市场洗牌,还扩大了市场份额;另外1/3则生产正常,通过收缩战线、提高生产效率等方式,可以继续生存;而另外一部分企业由于规模小,无资金以及缺少品牌和技术,在这次金融危机中有可能被淘汰。从困难企业面临的困难看,首要的是融资难。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不少企业面临资金断链的危险。企业普遍反映难以从银行贷款。而由于缺乏帮助中小企业过冬的具体操作细则,当地银行普遍采取了观望态度。企业另一个困难是订单减少,不确定性增加。往年这个时候,美国圣诞节的订单,已签到明年上半年甚至是全年。但今年的情况明显不同,基本就签到年底或明年初。业内人士普遍认为,目前国际金融危机对国内企业出口的影响仍未到最严峻时刻,今年底到明年上半年,对珠三角的企业将是最关键的考验期。凛凛寒意各方求变 重重危机孕育契机流是否倒闭而担忧,相当于额外给承租厂担保,扭曲了经济效率。所以现在很多房东根本不愿意出租物业,不然就收很高的抵押品,实际上就跟银行紧缩信贷一样,这种政策使得本来不稳定的企业,经营未来会更加艰难。 (1)由于房东的补偿能力有限,实际上大部分的欠薪是由各镇政府在出,这种财政的压力非常巨大。合俊玩具厂的倒闭就使得樟木头镇政府出了2400万,几乎把它一年的财政盈余给耗光了。随着出口形势的加速恶化,越来越多的企业倒闭,政府需要堵的窟窿越来越大,而经济形式不好已经使得政府的税收和卖地收入大幅减少了,所以我们预期政府的这种做法最终将被迫放弃(实际上目前政府偿付的也主要是规模较大的工厂倒闭员工的工资,对于小厂的倒闭,由于员工行不成谈判能力,往往就被迫疏散了)。由于工厂的倒闭不断增加,厂房闲置的情况也不断上升,公路两旁闲置的厂房成片成片,很多打出"低价招租"的广告牌。(2)租金价格也出现了很大的下降,去年高峰时每月每平方米10元左右的价格下降到目前的7-8元,下降幅度20%-30%(我们从深圳关外龙华了解的情况也是一样,以前的龙华厂房没有空置的,但现在任意一条路上就可以看到不下10条的招租广告,整栋包租的价格从2007年10月前的14元/平以上下跌到目前的10元/平以下)。与制鞋、玩具、纺织服装大量倒闭相对应的是电子厂目前倒闭得比较少,主要还只是裁员。其中的原因可能是电子厂固定资产投资比较大,老板直接跑路损失很大;缅甸、越南等地的电子行业配套尚未完成,产业转移的范围还不大。具体的情况我们下次去电子重镇清溪作进一步了解。治安恶化治安混乱一直是东莞头痛的问题,随着工厂的倒闭和失业人口的增加,社会上闲散人员也越来越多,为了生存,很多就铤而走险,因此治安压力越来越大了,治安状况也不断恶化。警察朋友介绍,今年他们辖区的立案率比去年上升了100%以上,他们每天都在忙着处理各种案件,几乎天天都要加班,即使周末假期也不能离开,随时可能要回来处理突发事件。目前东莞正在进行禁摩行动,造成警民的矛盾特别大,抗法行为时有发生。虽然摩托车具有不安全性和容易导致抢劫的特点,但是东莞各镇地域跨多大,摩托车确实是符合东莞当前发展规模的重要运输工具,强行禁止对其经济也会有不小的影响(很多靠摩托车运输货物的小商贩被迫停止经营)。禁摩对治安的改善有些作用,但是也导致了开车抢劫的增加,其恶劣程度比摩托抢劫更严重,通常是将人从路边直接拉到车上,洗劫一空后扔下去。海关情况我们黄埔海关和龙岗海关的朋友就进出口等情况进行了沟通,主要的情况如下。出口企业倒闭非常严重,追缴所欠关税非常困难。下半年来黄埔海关每天接到申请停止出口的企业每天达到20-30家,是去年的好几倍;龙岗海关监控的出口企业数量从去年年中的5500家减少到目前的3500家,减少了2000家。由于来料加工企业进口材料需要补缴关税或者退货,海关接到工厂的申请停止出口的报警后,海关立即携带枪支去查封工厂追缴税款,不过通常是要么就是工厂早已被工人、供货商哄抢一空(原材料被抢走,机器设备被搬走、严重的情况连厂房都被拆了),要么就是工人、供应商等将工厂团团围住,看谁抢得快,供货商往往还雇佣武警、部队人员去抢货,暴力事件时有发生,海关即使带枪封厂也不一定能追回多少(海关朋友给我们描述的情况是,海关人员带枪去封厂时往往对人群喊:" 不许动",结果下面持枪的武警或者部队把枪对准他们,说"你们也不许动")。重要出口产品数量已经下降。从黄埔海关今年前9个月出口的鞋帽、玩具数量已经出现下降,幅度大约在5%左右,从金额上看并没有明显下降,主要是美元贬值的因素,按照美元口径没有下降;从来料加工企业的订单和进口原材料来看,今年9月份以来恶化的非常严重,预计明年的出口情况将非常差,黄埔海关出口金额不排除出现负增长的可能;目前出口冲击最严重的鞋帽、玩具和服装,占出口一半以上的机电产品下滑也开始出现,大规模恶化预计在明年上半年出现。关税征缴力度很难得到提升。近几年关税的大幅提升与出口形势大好分不开,但也与海关加大征缴力度和缉私力度分不开,并且随着关税的降低,走私情况也在减少,因此,从征缴力度上提高关税的难度越来越大,尤其是在深圳、东莞等进出口大关,征税效率已经是非常高了。从这点我们也可以延伸到除关税外的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等的征收,过去几年的高速增长除去经济增长的本身原因,税收征缴力度加强应该也贡献了很大一部分,继续增加的难度应该越来越大,这样看来在未来经济下滑的情况下,税收的增长更加值得担忧了。海关朋友也和我们讲述了收入下降的情况。海关开始降薪,基层海关下降幅度10%-20%,省级机关下降了20-30%,当然这些都是以福利形势发放的工资,下降这应该与关税收入增长放缓直接有关;至于灰色收入,他们都笑叹海关现在已经管得非常严,谁出事谁负责,现在都已经成了清水衙门了。关于公务员减薪的情况从其他渠道也获得一些,原来公务员也是周期性行业,这点衷心佩服我们的政府机关部门。东莞警察的收入水平连续几年出现下降;北京银监会工资下降约20-30%,降为与普通公务员一样;上海银监会公务员工资幅度下降超过40%。零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零售数据的增长近期大幅放缓,现实中的零售情况更为严重。某家电连锁企业广州区经理一直是我们调研的对象,去年5月和11月我们对他进行了2次调研,这次我们又对他进行了回访。去年5月时的销售情况非常好:五一广州地区(指除深圳外的广东地区)销售增长150%,销售收入从去年的1.1亿增加到今年的2.6亿;2007年,公司对于成熟单店的目标是销售收入增长30%,从广州的情况看,实现起来难度并不大;广州地区2006年底有21家店,今年计划开到50家;多渠道销售部大约2005年开始运作,当年实现几个亿的销售,2006实15亿的销售,2007年目标是翻番。去年11月的情况仍然很不错,但已经没有前期那么乐观了:国庆期间广州地区同比销售增长约50%;预计房地产商的精装修占家电销售比例超过20%,楼盘成交量放缓将对家电销售构成冲击。今年我们调研的情况则显得悲观了。十一期间广州增长约20%,都是由新店贡献,老店同店零增长;今年广州地区销售目标是40亿,比去年增长约30%,到10月底销售情况约为32亿,后2个月淡季预计实现销售目标非常难,其中空调销售同比下降;为了实现销售目标,各分公司往往会与厂商通过"走货"形式来完成(厂商和家电连锁都达到各自的销售目标,实现"双赢",厂商走货需要给家电连锁大约1.5%的费用),以往年度销售目标容易达到,走货金额占销售收入大约6-7%,今年的销售难度很大,预计走货量会达到10%-15%,这也将拉低公司的毛利率;房地产成交量大幅下降对家电销售构成很大冲击,今年广州团购部面对房地产商销售仅600多万元,只有去年全年金额是3000多万元的2成左右。东莞家具城的老板(寮步镇最大的家具城)也向我们反应了经营的困境,他的家具城开了6年了,今年的经营情况是最差的,由于新房销售下降和装修减少,他的店今年销售减少了约30%,现在积压的存货无法处理;广州天河北格力专卖店今年销售也出现了下滑,大家都在为工程单竭力竞争,主要原因也还是新房销售下降了。

百度文库中有很多呀。工商管理历届本科毕业论文题目(说明:以下题目仅供同学们选题时参考,同学们的选题应当与此有所不同,也可是全新选题。)参考题目:01级工商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题目:广东省缺工情况的探讨与管理策略中小企业品牌经营误区及创名牌战略研究家族企业制度创新中出现的代理问题及其对策研究中山古镇灯饰的产业发展和品牌化发展探析盐步内衣专业镇产业组织发展的模式研究保险式用血管理模式探讨珠三角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误区及其对策客户关系管理理念在我国银行业的应用研究基于顾客价值的企业核心竞争力塑造中小企业文化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珠三角中小企业人力资源外包管理研究员工绩效管理与广东中小企业成长研究中小企业信用缺失的成因及对策研究有效完善企业危机管理体系的探讨中小型民族企业提升国际竞争力的竞争策略从“健力宝股权风波”看我国公司治理结构的问题现代电子邮件营销问题及其解决途经房地产泡沫对金融业的影响及其相关对策中小企业开展商业票据融资的可行性分析我国中小企业员工培训的误区与对策研究广东家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移动通信价格战的起因及对策分析试论企业管理中情感管理的若干问题浅论我国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佛山现代物流发展瓶颈与突破中式快餐企业连锁经营的选择与运作现代信息产品营销战略与定价策略探讨中小企业核心员工流失的原因与对策研究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深层原因及对策新产品营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品牌定位与企业广告效果研究中式快餐业的选择与营运企业员工绩效考评现状及对策研究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可持续发展研究家电业分销渠道变革与渠道管理策略企业家的角色与人格魅力研究基于企业核心能力的虚拟经营战略管理模式探析从“小灵通”看电信业务的发展和创新珠三角民营企业人才流失问题及对策Email营销的现状、问题与对策我国民营企业可持续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探析泛珠三角税收工作研究企业危机公关的对策与处理原则浅探我国中小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国有商业银行人才流失的原因及其应对策略企业知识型员工流失的原因与对策广告语言与消费心理研究民营企业融资渠道拓展研究我国企业“走出去”的战略思考企业战略联盟的稳定性研究髙新技术企业的风险管理研究企业社会责任和潮州陶瓷业的可持续发展研究佛山物流业的发展状况及探讨基于协同平台的供应链管理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误区及其对策研究论我国家族企业的社会化转型珠三角地区民营企业管理层更新机制研究平衡记分卡在激励员工中的运用民营企业培训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市场营销下消费者行为变化及应对策略浅谈我国家族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连锁经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构建物流企业的成本控制研究浅析我国城市经营及发展对策02级工商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题目:浅析网络营销的若干问题的对策研究论民营经济发展的障碍和对策网络经济时代消费需求的变化及营销战略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战略分析国有企业公司化进程中“内部人控制”问题及对策论“政府因素”对民营企业决策的影响广东失地农民保障问题研究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建--基于佛山电器照明股份有限公司的案例研究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看我国电信企业的发展战略试论企业广告管理策略人才招聘问题与对策企业内部管理沟通问题与对策研究论管理者的心智模式对其决策的影响中国零售业的现状及发展前景浅谈民营企业文化的误区及其对策企业管理的新思维--人本管理企业组织扁平化对其管理的影响分析电子商务下的网络营销研究知识经济时代企业营销战略中的广告创新佛山民企二次创业中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及对策民营企业文化存在的问题与构建我国企业跨国经营问题与对策供应链管理环境下采购与库存管理浅析我国家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中小企业集群式技术创新问题研究佛山民企人力资源管理的问题与对策关于企业绩效评价系统的研究家族式经营模式的优、劣势分析与创新广东中小企业培训问题及其应对策略提升大中型企业管理者的领导力顺德家具行业核心竞争力培育研究广东企业人才流失的原因及其对策研究珠三角区域品牌发展研究关于珠三角专业镇发展中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创新国际货运代理业务的思考广东企业品牌建设研究企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试论领导魅力对中小企业管理的影响力中小企业面临的培训问题以及解决方法美、日、德三国人力资源管理的成功经验分析及对我国的启示企业员工绩效考评现状及对策研究民营企业人才流失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我国百货店的经营状况及创新研究试论广东省民营企业发展策略家族企业面临的现实问题及解决思路论税收政策促进我国节约能源的研究试论知识经济下的营销创新试论广东企业虚拟团队的建设与管理论医药保健品营销管理高端民营企业ERP系统应用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小企业员工培训及对策我国绿色营销问题探讨民营企业人本管理的现实问题及解决途径民营企业家素质现状,原因分析及对策我国企业领导问题的探讨浅谈现代企业持续沟通从民工荒看我国中小企业的员工激励问题民营企业人才战略误区与对策分析电子商务与物流结合的探究关于企业绩效考核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我国零售业的发展及其核心竞争力的塑造企业核心员工的激励机制研究零售企业核心竞争力塑造研究试论人才流向外资企业原因及对策民营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决策研究公司高层管理者腐败的根源、特征与对策浅析企业品牌的建立与管理试论我国零售业的发展现状及对策新产品的开发及其推广佛山市陶瓷企业竞争优势与价值链战略分析中小企业人才策略面临的问题与解决思路中国搜索营销存在问题及对策我国民营企业可持续发展探析中小型民营企业引才、留才对策广东民营企业国际化研究佛山中小企业文化现状与对策房地产行业客户关系管理探讨珠三角专业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分析试论顺德零售业的现状和发展战略浅析跨国公司在华直接投资形式的新趋势及我国的对策我国连锁经营的问题与对策我国品牌危机成因分析与对策探析以人为本--提升中小企业的管理理念论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建中小企业绩效考评现状及对策研究中国老年消费市场及营销策略分析珠三角中小企业员工培训问题及其对策现代物流产业信息化发展的思考佛山产业升级问题研究外资企业经营当中的跨文化管理研究我国企业实施跨国并购的可行性,障碍及对策试论佛山纺织业发展的问题及对策产业集群的可持续性成长研究现代企业内部中层管理者精神激励机制的探讨可以研究的方向:1、民营企业员工压力的来源及其缓解方法2、高新技术企业中的高层管理团队的特征分析3、企业管理中认同的研究4、家族企业成长的实质和原因分析5、民营企业内部管理模式探讨6、中国企业国际化之路模式研究7、组织结构创新与学习型组织构建8、企业购并对人力资源管理影响之研究9、企业文化对组织创新的影响10、家族企业企业文化建设的思考11、工商企业开拓农村市场的营销对策12、谈电子商务对企业网络营销的影响13、我国企业如何成功开展网络营销14、对企业实施品牌战略的理性思考15、品牌延伸的问题与对策16、加强民企品牌形象建设的探讨17、谈品牌寿命18、浅谈绿色营销19、浅谈我国企业绿色营销的现状与前景20、关于企业员工无效率流动的博弈分析21、国有企业经营者薪酬激励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分析22、企业使命与员工绩效关系探讨23、企业引进中高级人才中的风险与防范对策24、中小企业人才流失的主要原因及对策25、中小型家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探析26、关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探讨27、关于企业知识管理问题的思考28、关于跨国公司发展问题的若干思考29中小企业融资障碍及对策分析30、我国中小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31、谈学习型组织的建立32、企业学习型组织构建探析33、中国国有企业学习型组织建设现状研究34、对学习型组织的冷静思考35、浅谈跨国并购企业的跨文化管理36、对我国第三方物流发展的思考37、我国物业管理的现状及对策研究38、发达国家第三方物流的发展与借鉴39、浅析物流危机管理40我国连锁零售企业物流发展对策研究41、关于做强中小流通企业的方略思考42、谈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评价和选择43、谈知识经济与企业管理44、谈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管理创新45、我国中小企业诚信问题分析及对策46、论企业核心竞争力47、现代管理理论热点问题探讨48、试论发展中小企业的若干问题49、关于跨国公司发展问题的若干思考50、论组织发展与变革51、品牌延伸的问题与对策52、大企业组织流程化设计53、跨国经营的价值链设计54、产业链上的价值链分析55、企业竞争力问题探讨56、网络经济对现代企业的影响57、论企业战略联盟58、论企业的跨文化管理59、关于推行股票期权制若干问题的探讨60、关于企业战略转型问题的探讨61、中外企业企业并购动因的理论比较62、对多元化经营战略的全方位思考63、论企业核心竞争力64、关于企业实施名牌战略的问题的研究65、我国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结构完善66、管理伦理与现代公司经营67、网络经济时代的管理变革68、风险资本与高新技术企业的公司治理69、全球化背景下我国IT企业的发展战略70、面向新经济模式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71、定制生产模式的系统设计与管理72、全球化与企业生产战略选择73、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支持体系的设计与管理74、JIT在我国企业的运用75、MRP在我国企业的运用76、企业生产计划系统的研究77、企业生产性资源的计划管理78、全面质量管理方法在企业中的运用79、企业系统质量控制的应用80、质量管理标准的研究81、先进制造技术条件下的质量管理82、公司治理中的股东权益保护问题研究83、完善上市公司董事会功能的若干思考84、我国利用跨国公司直接投资的战略和策略分析85、企业购并战略中的核心问题研究86、论管理创新87、中国风险企业发展战略初探88、论组织怎样做才能实现管理科学化89、中国企业应建立独立董事制度90、中小企业发展思考与对策91、虚拟企业对我国管理组织的启示92、高新技术产业化问题探讨93、论企业的经营与发展94、论人力资本的激励机制95、如何提升企业核心竞争能力96、流通企业国际化经营的不可控因素分析97、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可控因素风险分析98、中国流通企业的国际化经营战略99、中国企业如何实施“走出去”战略100、中国跨国公司的创建与发展101、中外企业管理模式的比较研究102、外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启迪与借鉴103、中小企业融资障碍及对策研究104、品牌战略与对策105、中国上市公司的亏损问题与重组研究106、中小企业的市场营销战略107、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发展战略108、我国企业分销渠道国际化的问题与对策109、企业生产管理信息化系统的设计110、浅析ERP与中国企业管理111、对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的几点思考112、我国中小企业的现状与发展对策113、我国公司监事制度之初探114、论企业定价115、论企业创新网络的建构原则116、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识别与评价研究117、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激励机制研究118、关于提升梅州工业发展水平的对策研究119、关于提升梅州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对策建议120、梅州民营企业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珠江三角洲发展研究论文

丰县是要发展,经济的起步到腾飞是需要一个过程的,我们不能强求每个地区都有一个一致的步伐,各个地方都有自己的政策与方法,如果我们的政府是在干实事,发展慢点没关系,步伐慢点也有其好处。 大家都知道在我们国家的经济在告诉发展过程中很大一部分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而我们丰县的环境基本上还是保持了原生态,尽管今年的发展已经出现了一些污染的企业,我希望我们的政府能够意识到环境的重要性,既然我们的环境还保持了一个比较好的状态,我们在以后的发展中就不能够破坏它,走先发展经济后治理环境的道路是得不偿失的,大家都知道我们的GDP增长率是不计我们的环境成本的,如果把环境的破坏成本算进我们的经济增长率的话,很有可能我们的增长率是负值,这不是危言耸听,在丰县的工业经济刚刚起步的今天我希望我们的政府能够好好发挥政府的功用来好好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是真正在我现在所在的环境中的感受才促使我发现原来家乡的环境真的很好。 说到今年的经济实力排名,至于丰县是徐州倒数第一这个说法我不做任何评论。我个人认为能够认识到与别人的差距就说明我们的人民在前进的道路上是有动力的,也就是说如果我们的政府如果能够正确的引导,丰县的经济腾飞并不是梦想,我们很有可能成为第二个昆山,关键是人的因素,事在人为。很高兴有这么多的人在关系家乡的发展,从我个人的角度我是不赞成开发我们的煤矿等矿产资源的,当今中国的发展是高耗能发展,我们投入的能源与产出相差很多,如果我们靠出卖我们的矿产资源来发展我们的经济我个人认为这是很不负责任的做法。美国的战略能源储备是在现有阶段尽量不开发自己的矿产资源,而愿出从别的国家和地区来进口,这是整个美国的战略能源意识,换句话说当我们的发展脚步到了21世纪,能源问题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既然我们占有了一定的资源,我们应当珍惜,是珍惜cherish!大家知道如果把煤拿出来直接做燃料烧掉是很可惜也是一种很不负责任的资源利用方法,煤炭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而以我们现有的科学技术水平还不能很好的利用,但只要有煤炭存在就是我们的竞争又是,如果大家有时间和兴趣可以做一下我们丰县的SWOT分析,反正个人觉得在这个时候开采我们的煤炭资源是不合时宜的。 每次和别人谈论起我的家乡我总会很自豪的告诉他们我们的家乡环境很好,发展潜力很大,因为在我现在在的地方有一个好的环境简直就是奢望,尽管这里的经济并不发达,但是环境污染相当严重。所以在丰县经济发展的道路上我希望我们不要走先发展后治理的道路,也希望我们的政府在招商引资的时候能过把好环境友好关,看到我们的人民有建设家乡的热切期望,那么能够把家乡建设好也只是时间的问题。无论真假我们现在的排名应该当作一种前进的动力。衷心希望我们的家乡能有一个美好的明天!

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的重要意义(一)30年改革发展的成就。改革开放30年来,珠江三角洲地区充分发挥改革“试验田”的作用,率先在全国推行以市场为取向的改革,较早地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成为全国市场化程度最高、市场体系最完备的地区;依托毗邻港澳的区位优势,抓住国际产业转移和要素重组的历史机遇,率先建立开放型经济体系,成为我国外向度最高的经济区域和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带动广东省由落后的农业大省转变为我国位列第一的经济大省,经济总量先后超过亚洲“四小龙”的新加坡、香港和台湾,奠定了建立世界制造业基地的雄厚基础,成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引擎;人口和经济要素高度聚集,城镇化水平快速提高,基础设施比较完备,形成了一批富有时代气息又具岭南特色的现代化城市,成为我国三大城镇密集地区之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大幅提高,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形成,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迅速发展,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立。珠江三角洲地区已经站在了一个新的更高的历史起点上。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的巨大成就雄辩地证明,发展是硬道理,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二)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尤其是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不断扩散蔓延和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日益加深的背景下,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发展受到严重冲击,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与尚未解决的结构性矛盾交织在一起,外需急剧减少与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交织在一起,原材料价格大幅波动与较高的国际市场依存度交织在一起,经济运行困难加大,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进一步显现。主要是:产业层次总体偏低,产品附加值不高,贸易结构不够合理,创新能力不足,整体竞争力不强;土地开发强度过高,能源资源保障能力较弱,环境污染问题比较突出,资源环境约束凸显,传统发展模式难以持续;城乡和区域发展仍不平衡,生产力布局不尽合理,空间利用效率不高;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人力资源开发水平、公共服务水平和文化软实力有待进一步提高;行政管理体制、社会管理体制等方面的改革任务仍然繁重,改革攻坚难度越来越大。另一方面,珠江三角洲地区也面临着重大机遇:国际产业向亚太地区转移的趋势不会改变,亚洲区域经济合作与交流方兴未艾,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进程加快;我国仍处在重要战略机遇期,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粤港澳三地经济加快融合,经济发展具有很强的后劲;特别是经过改革开放30年发展,珠江三角洲地区积累了雄厚的物质基础,经济实力、区域竞争力显著增强,这些都为珠江三角洲地区加快改革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三)重要意义。在新形势下,推进珠江三角洲地区加快改革发展,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着力解决突出问题,变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把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程度,加快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既是该地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选择,也是我国当前保持经济增长的迫切要求和实现科学发展的战略需要。加快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改革发展,有利于推进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增强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活力;有利于提高我国的综合实力、国际竞争力和抵御国际风险的能力,更好地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有利于辐射和带动环珠江三角洲和泛珠江三角洲区域的经济发展,促进形成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区域经济发展新格局;有利于贯彻“一国两制”方针,保持港澳地区长期繁荣稳定;有利于深化体制机制创新,为建立实现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探索新路径、提供新经验。

摘要:从金融体系的功能的角度探讨金融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能够稳定地体现金融体系对经济增长的作用。金融体系具有缓解和规避风险、配置资源、监督经营者和改善企业治理结构、调动社会资源和便利交易等五项功能。这些功能的发挥极大地降低了信息获取成本和交易成本,促进资本聚集和技术创新,因此,金融体系对经济增长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金融功能;经济增长;信息成本;交易成本;资本聚积;技术创新 金融与经济增长有着什么样的关系,屡有激烈争论。早期的新古典主义理论并不认为金融对于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相反,金融中介机构被认为仅有被动的作用,只是简单地将家庭储蓄提供给投资者。琼·罗宾逊(Joan Robinson)称:“企业开道,金融跟进。”根据这种观点,经济发展创造了对特定类型的金融安排的需求,金融体系自动地对这样的需求做出反映。不止如此,金融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甚至没有进入一些经济学家的视野,例如,1989年尼古拉·施特恩(Nicolas Stern)在对发展经济学的回顾中没有讨论金融体系问题,甚至在列举所遗漏的问题的一节中也没有将金融列举进来。但是,也有一些经济学家很早就认识到了金融对于经济增长的重要性。1873年,沃尔特·贝戈豪特(Walter Bagehot)提出金融为巨大工程筹集资金提供了便利,在引发英国工业革命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1912年,约瑟夫·熊比特(Joseph A.Schumpeter)提出运营良好的银行可以通过发现最有可能成功实施创新产品和创新工艺的企业并为其提供资金而激励技术创新。而歌德斯密斯和麦肯南分别在1969年和1973年的研究成果对于突破传统观点的藩篱和促进有关认识的转变产生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他们强调金融服务在将投资导人最富效率的用途上具有重要作用,从而能够促进增长和收入的增加。此后金融对经济增长作用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大量出现,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正面的和积极作用的观点开始占据了上风。 本文拟在吸收国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金融体系的功能的角度,联系信息获取成本和交易成本对资本聚集和技术创新的影响,考察和论证金融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客观地说,分析金融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可以有不同的角度,但从功能来分析金融体系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能够突出经济增长与金融体系的功能质量的联系。如果从金融服务质量、金融工具、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类型的角度进行衡量,由于这些因素在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时代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不利于凸现金融体系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而金融体系所具有的基本功能是相对稳定的,便于将金融体系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稳定地体现出来。此外,从金融体系的功能进行考察,也没有忽视以下因素的作用,相反,这种方法强调金融工具、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的?昆合体即金融体系与金融服务提供之间关系的重要性,而不是仅仅关注某一金融工具或具体的金融机构。 一、缓解和规避风险 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的出现与信息获取成本和交易成本具有密切关系。换句话说,如果没有信息成本和交易成本,也许就不需要有金融体系浪费资源寻找项目、监督债务人、设计风险防范安排和提供交易便利等。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成本,才需要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出现,以便减少这些成本所产生的问题。不同类型的信息和交易成本及其结合推动不同的金融合约、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的出现。在减轻信息和交易成本方面,金融体系所具有的主要基本功能是在一个不确定的环境中能够为资源跨越时空进行配置提供便利。若细加分析,这一功能包含5项具体功能:为风险的交易、规避、多元化和集中提供便利;配置资源;监督经营者和完善企业治理结构;调动储蓄;便利货物和服务的交易,此5种功能通过资本聚集和技术创新两大渠道作用于经济增长。本文首先考察在存在信息和交易成本的情况下,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的出现为什么能够为风险的交易、规避和集中提供便利,从而缓解风险,特别是流动性风险和特定风险。 (一)缓解流动性风险 流动性是将资产按照约定价格转换成购买力的便利程度和效率。流动性风险起因于将资产转化为交换媒介的不确定性。而信息的不对称性和交易成本的存在有可能妨碍流动性和加剧流动性风险,从而为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的出现提供动因。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的出现能够增强流动性,以资本市场为例,其流动性极强,金融工具能够低成本地进行交易,且在时间和清算方面不存在太大的不确定性。 流动性与经济增长之所以存在联系是因为一些高回报项日需要长期的资本投入,但财富所有人通常并不愿意长期放弃对财产的支配。在这种情况下,对高回报项目的投资就会出现不足。有了流动性的资本市场存在,人们可以放心地以股票、债券等形式持有资产,在需要变现时可以方便和迅速地出售。资本市场通过这种方式将流动性的金融工具转换成了对生产过程的非流动的长期资本投资。 有人认为资本市场的进步及其所导致的流动性风险的减轻是英国工业革命发生的主要原因,因为工业革命最初几十年所生产的产品远在此之前已经发明出来,许多发明创造需要大量和长期的资本投入,没有金融市场的配合而仅有技术创新并不能引发持续性增长。在18世纪的英国引发增长的关键性的新要素是资本市场的流动性。因为工业革命需要大量的长期资本投资,没有这种流动性的转换,工业革命可能就不会发生。“所以,工业革命不得不等待金融革命”。 为了反映金融市场的作用,有些经济学家就信息障碍和流动性风险对资本聚集的影响建立了模型,收到了不错的效果。在道格拉斯·岱亚蒙得 (Douslas Diamond)和菲力蒲·迪朴维格(Philip Dybvig)的富有创造性的模型里,一些财富所有者作出了两种投资选择,一种是非流动的但收益高的项目,一种是流动的但收益低的项目,尔后便有了惊人消息。得到此消息的人想在非流动项目产出收益之前就想收回投资,转而投资于流动性强、低收益项目的动机。但收回投资并转投于收益低的项目在金融市场不发达的条件下会遇到交易困难,并遭受损失。能否避免损失要取决于其他投资者是否也获悉了此消息。该模型认为,要证实另一些人是否也收到了这一消息所要付出的成本是很高的。在这种情形下,发行和交易证券的资本市场便应运而生。在莱文(Levine1991)的模型中,收到消息的人可以将包含对非流动性生产技术利润的股票权利卖给其他人,也不需要证实其他人是否收到了该消息,只需要在证券交易所里进行交易即可。所以,在存在流动性的股票市场的情况下,股票持有人可以很容易地将股票卖掉,同时企业可以永久性地取得最初的股东所投资的资本。通过便利交易,股票市场减少了流动性风险。随着股票市场交易成本下降,更多的投资会投放在非流动的高收益项目。除证券市场外,金融机构也可以增强流动性和降低流动性风险。银行可以向存款人提供流动性存款,将流动性强、回报低的投资与流动性差、回报高的投资结合起来,并通过提供即期存款与非流动性投资的恰当组合,银行在向存款人提供对付流动性风险保障的同时,根据对意外事件等因素的预期和经验,对资本的投向进行均衡分配,为向高回报项目进行长期投资提供便利。这样银行通过减少或消除流动性风险,增加了对高回报、流动性差的资产进行投资,从而加速经济增长。 (二)缓解特定风险 金融体系除能够缓解流动性风险外,还能够缓解与具体项目、企业、行业、地区和国家等相关的风险。银行、共同基金和证券市场等能够对风险的交易、集中和多元化提供有用的工具,如期货、期权等。金融体系提供风险多元化的这种能力可以通过改变资源配置和储蓄率来影响长期的经济增长。道理很明显,尽管财富所有人通常不喜欢风险,但高回报项目的风险仍趋高于低回报项目,因此,能够实现多元化资产组合的金融市场能够将一部分资产转移到具有高回报预期的项目上。风险越能得到分享和化解,资本的配置就会越有效率。 风险多元化除与资本聚集有密切联系外,对技术的变革也具有重要影响。人们在不断地改进技术以填补市场的空白。成功的技术创新除对创新者带来利润外,可以加速促进经济发展。然而,进行技术创新是有风险的。拥有多个创新项目的多元化的组合资产可以减少风险和促进对创新活动的投资,而创新活动投资的增加能够促进增长。因此,金融市场能够通过多元化减轻市场压力,加速技术变革和经济增长。 二、获得投资信息和配置资源 由单个财富所有人对企业及其经营者、市场状况等进行评估通常是困难的,且成本很高。这些人没有足够的时间、技能和渠道去广泛收集和加工企业及其经营者的信息,没有可靠信息,当然不愿进行投资,结果巨额的信息成本阻碍了资本流向最有价值的用途上去。 信息获取成本为金融中介机构的出现提供了动因。试设想,获取某生产技术项目的信息成本是固定的,如果没有金融中介,每个投资者都要支付相应的成本。顺应这种信息成本结构,与其由每一个人取得评估技能并进行评估,倒不如由金融中介一次性地为公众进行评估,公众只需对金融机构提供的这种服务分摊少量的成本,这样公众借助金融中介就可以节约对投资信息获取和加工的成本,也使社会有更多的资源用于生产。不仅如此,金融机构提供的高质量的信息服务,能够将投资导向更有价值的项目上去。许多企业在寻求资本,而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更擅长选择最有希望的企业及其经营者,因而会导致资本的更有效的配置,从而实现更快的经济增长。贝戈豪特(Levine1997)在100多年前针对英国金融机构在资源配置中所发挥的作用,曾经指出:“(英国金融)组织因为善于作出选择,因而作用很大。……在英国资本总是肯定地和立即地流向最需要它的地方和资本能够赚取最多的地方,就像是水总能流向需要它的平面。” 金融组织除能够发现最好生产技术项目外,还能够通过发现最有可能成功实施新生产工艺的企业来提高技术创新的比率。熊比特曾指出:“所以,银行家并不主要是中间人。他似乎是在以社会的名义授权人们(去创新)。” 证券市场同样能够影响有关企业信息的获得和传播。在证券市场上,证券价格的变动挟带和反映着有关信息,证券市场通过公开价格传播有关信息,市场的参与者可以通过观察证券价格来解读其中的信息。正因为证券市场能够通过价格迅速反映有关信息,人们也就没有必要和动力将资源投入到几乎可以立即公开得到的信息上。这种带有公共利益性质的信息获得使社会不必投入资源用于获取信息,从而使更多的资源能够用于对生产的投资。不止于此,信息披露改善的本身也可以极大地改善资源的配置,使资源能够真正流向最好的生产技术项目上去。由于信息披露具有公共利益的性质,关系到公众对证券市场的信心和资源的优化配置,因此,操纵市场价格、内幕交易等行为应当受到制止和严惩。

楼主,你的第二个题目还较好写。提纲一、金融的一般概念1、金融的内涵2、金融的基本功能二、区域经济发展的要素分析1、资金(资本)的集聚2、技术创新的推动3、人力资本4、产业结构的升级5、投资需求的拉动作用三、金融在区域(市)经济发展中的作用1、金融能够提高投融资水平和效率2、金融能够促进技术进步,吸引优秀人才3、金融能够促进区域经济的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4、金融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模式四、金融发展的区域比较1、融资比较五、促进区域金融发展的相关政策建议1、推行金融创新,提高经济发展2、积极发展区域性金融市场,促进区域金融协调发展

公司人才招聘研究论文

文章是写员工招聘的?

企业招聘的主要方式与配置原则论文

摘要: 人力资源管理是指从企业本身发展战略规划出发,根据企业实际情况,有计划有目的地对企业内外部人力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以确保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人力资源管理是由企业一系列人力资源政策以及相应的管理活动组成。学术界一般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包括六大模块即人力资源发展和规划、招聘和配置、绩效管理、培训和开发、薪酬福利管理、劳动关系管理。本文结合笔者实际工作经验对企业在人员招聘与配置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 人力资源管理;招聘;配置

1招聘原则

1.1双向选择原则

双向选择原则是指一方面企业通过改善自身形象,提高员工薪酬福利等方式,不断增强自身对应聘者的吸引力,另一方面劳动者为了获得理想职位,通过提高科学文化知识和业务技术等方面的素质,在招聘竞争中脱颖而出。

1.2效率优先原则

效率优先原则是指企业应用尽可能少的招聘成本,录用到高素质、满足组织需要的人员。目前常用的节约成本提高效率的方法是依靠证书进行人员的快速筛选和利用企业内部晋升制度等。

1.3公平公正原则

公平公正原则是保证企业招聘到高素质人员和实现招聘活动高效率的基础。在招聘工作中存在一些不公正现象,如性别限制、照顾关系、地域限制等。这些现象损害企业的形象,会给企业带来无形的损失。

1.4确保质量原则

招聘的目的是通过把最适合的人员配备到岗位上,使企业整体效益达到最优化。企业招聘超出岗位所需的高学历、高资历人员,得到的结果将是高成本、高离职率。

2招聘的主要方式

企业人力资源的获取方式,从获取渠道的角度而言,有内部招聘和外部招聘两种方式。

2.1内部招聘

内部招聘是指企业从组织内部选拔出符合岗位要求的人员。内部招聘的主要方式有两种。第一种方式是竞聘上岗。竞聘的步骤是:发布选聘公告一对提出申请人员进行初步筛选一组织考试或测试一综合性面试一决策一任前公示和任命。笔者所在企业不久前进行过一次针对各分公司财务主管职位的内部选聘,公开选聘4一6名财务主管。全公司内部财务系统共有9名人员提出竞聘申请,经过人力资源本部初步筛选,有2人不符合选聘公告中的选拔标准,有7人进入综合面试。通过财务本部、党群工作本部和人力资源本部共同组织的综合性面试,最终选拔出5名人员。这次选聘工作充分考虑到单位财务系统人员整体素质情况,对于选拔标准的确定、综合性面试中专业性测试和素质测试题目的确定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内部招聘的第二种方式是内部储备人才库。企业人才库系统记录了每一位员工的基本信息,如受教育情况和接受过何种培训、相关工作经验、职业技能和绩效以及个人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等方面的信息。人才管理信息库必须专人管理并且做到人员信息时时更新。当有用人需求时,提出用人需求部门和人力资源部可随时在单位内部人才储备信息库里面甄选到适合的人员补充职位空缺。企业在内部选拔人才共有五大优点。第一,有利于员工快速适应新角色和熟悉新工作。第二,有利于使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极大地激发出来。第三,有利于减少选人和用人时判断上的失误。第四,有利于保持企业内部整体人员结构和生产运行的稳定。第五,在所有招聘方式方法中,内部招聘成本最少。从公司内部进行选拔可降低招聘成本并可提高招聘效率。而且,经过企业文化的熏陶和工作实践,企业与员工在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的实践中逐步形成相同的阶值观和阶值取向,所有员工已漫慢融合到企业文化中来,自觉地遵守行为规范及准则,形成较高的企业忠诚度。但是,内部招聘也存在着许多缺点,如比较易形成组织人员结构版块化,进而导致企业中高层领导分裂并出现涟漪效应,企业人员缺乏流动性会影响企业活力。

2.2外部招聘

外部招聘是立足于企业的外部来获取合适的人才。外部招聘的渠道主要有四种。第一种,校园招聘。校园招聘是笔者所在企业外部招聘所采用的最主要的方式之一。由于地域上的优势,企业与两所以工为主的多科性高校仅有十分钟车程,每年会有几批高校在校生来企业参观实习,经过几年的努力,随着对企业了解的逐步加深,企业在这两所高校中有了很高的知名度,毕业生来企业就业的积极性很高。第二种,校企联合办学。这种方式是笔者所在企业根据实际需要与中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联合办学,定向培养专业技术工人的一种有效途径。这种方式的突出优点是针对性强,员工忠诚度高。缺点是招聘成本较高。第三种企业内部员工、亲友和熟人推荐。采用这种推荐方式的应聘成功率往往高一些,因为推荐的过程也就是一个担保的过程,认同的过程。应聘人员也可从推荐人处详细了解企业各方面的情况,包括企业的优势和劣势。第四种,投放招聘广告。第五种,通过中介机构招聘。外部招聘的优点有四个。第一,外部招聘有利于促进实现企业战略性人力资源目标。第二,外部招聘将人的新观念、新经验和新资源带入组织,改进和完善企业的管理制度和生产技术等方面,给企业补充新鲜血液使企业充满活力。第三,外部招聘可避免由涟漪效应所引起的种种不良反应。第四,外部招聘极大地节省了培训费用。在企业外部选拔人才受限制少,可选范围广,选拔到优秀人才机会多,特别当需要选拔稀缺的复合型人才和从事特殊领域的人才时,外部招聘的优势更明显。同时,企业在进行外部招聘时也是一种有效地、与企业外部信息交流的方式。企业可借此机会树立起良好的外部形象。外部招聘有三个缺点。第一,熟悉岗位以及人员方面的配合需要较长时间,新员工与企业文化的'融合更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第二,外部招聘消耗成本较高。第三,具有较大的选错人和招聘不到合适人员的风险。

2.3招聘方式的选择

当企业需要招聘高级别的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时,应遵循内部优先原则。高级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是依靠自身过硬的专业技能和素质以及工作经验,才能够很好地为企业服务。而且因其已经认同企业价值观和企业文化,所以愿为企业做出贡献。这一点,是通过外部招聘所选拔的人员无法在短期内所能做到的。当企业处于快速发展的时候,应当扩展外部招聘渠道,着重于外部招聘。处于成长期的企业发展速度较快,仅依靠企业内部选拔与培养无法跟上企业的发展节奏。受限于企业规模,内部可选余地相对较小,没有办法通过内部选择获取到所需人才。在这种情况下,采取灵活多样的措施开发外部招聘渠道,才能为企业寻找到适合的人才。当企业外部环境发生剧烈变化时,则必须采取内部选拔与外部招聘相结合的人才选拔方式。当企业外部大环境发生根本性变化时,导致企业员工知识老化加速,原来的经验和特长所起的优势作用不再明显,企业将因此受到直接的负面影响。在此情况下,企业必须寻求新的人才资源予以开发利用。必须根据企业实际情况来选择采取内部选拔方式还是外部招聘方式,针对不同层次的人才以及企业所处的环境和阶段来进行判断选择。

3人力资源配置的基本原则

3.1人岗匹配原则

科学合理的企业人力资源配置应当能强化企业整体功能,使员工所具备的能力与所在岗位要求相对应。每名员工因受教育程度和工作经历等因素的影响,具有不同能力和水平。企业内部岗位也有高低层次之分,无论是管理岗位还是工人岗位,无论是高层管理者还是普通员工,人员与岗位的配置,应做到能级对应,也就是说每名员工所具有的职业技能水平与所担任的职务应当匹配。否则就会出现大材小用、人浮于事或因员工能力不足不能完成工作任务而影响企业生产经营的情况。

3.2动态调节原则

当企业员工因招聘、休假和离职等原因增加或减少,或工作岗位要求发生变化的时候,要及时地对人员进行调整。人员和岗位是不断变化的,要始终保证使合适的人工作在合适的岗位上。人员对岗位也有一个实践与认识的过程,能力和要求不对应、用非所长等情况在实际工作中时常发生。因此,不能搞一职终身,既会影响工作又不利于员工的成长,造成高离职率。

3.3突出优势原则

人的成长与发展不仅受先天因素的影响更受后天实践的制约,因此每个人个性是多样化的,能力发展也是不平衡的。不仅有专业特长和爱好这些优势方面,也有不擅长的劣势方面。突出优势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指企业管理者应将员工安排到最有利于发挥其优势的工作岗位上;二是指员工应根据自身的优势和长处以及岗位的要求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工作。

4人力资源配置的形式

人力资源配置工作涉及到企业外部和内部,在实际工作中,主要有以下三种人力资源配置形式。

4.1人岗对应型

人岗对应配置类型是指通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的各环节来确保企业员工与岗位相匹配,节约企业人力资源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它是一种根据员工与岗位的对应关系进行配置的形式。目前大体有如下几种具体方式:招聘、轮换、竞争上岗、末位淘汰、解除合同。

4.2岗位调整型

岗位调整是针对员工个人岗位移动进行配置的类型。通过调整员工岗级和在上下游工作链上的岗位调动来保证企业内人力资源的质量。这种配置的具体方式有三种:晋升、降职和调动。

4.3人员流动型

人员流动型是人员在企业内部和外部流动进行动态配置的类型。这种配置的具体形式有两种:安置和辞退。

企业人才招聘问题与对策(框架)1引言1.1研究背景1.2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1.3 研究内容1.4 研究方法2理论基础2.1基本概念2.1.1企业招聘的定义2.1.2 招聘的内容2.2 国内外研究现状2.2.1国内研究现状2.2.2国外研究现状3中小企业人员招聘的现状3.1.1中小企业人员招聘现状调查3.1.2中小企业人员招聘现状分析4案例分析首先是该企业的背景介绍其次是该企业在人才招聘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结论和建议。5企业在人员招聘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5.1企业在招聘中存在的问题 5.1.1 人力资源管理机构和人员的设置不到位 5.1.2 对招聘工作不够重视 5.1.3 招聘渠道相对单一 5.1.4 对岗位需要的人员缺乏正确的定位5.1.5 中小企业对应聘者吸引力较弱 5.2 中小企业招聘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5.2.1 树立正确的人力资源管理观念5.2.2 招聘前做好充分准备 5.2.3 科学、合理的组织招聘工作 5.2.4 对招聘工作进行总结 5.2.5 营造有利于企业和员工共同发展的公司文化 6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人才发展研究论文

相信大家都跟作文打过交道吧,特别是在作文中占有重要地位的议论文,议论文是以理服人的文章。那么议论文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我的人才观议论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将智商作为衡量人才的标准,而现代研究表明,人才成功的决定因素不仅仅是智商,还有情商。 美国一家很有名的研究机构调查了188个公司,测试了每个公司高级主管的智商和情商,并将每位主管的测试结果和该主管在工作上的表现联系在一起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对领导者来说,情商的影响力是智商的9倍。智商略逊的人如果拥有更高的情商指数,也一样能成功。 李开复说,情商意味着:有足够的勇气面对可以克服的挑战、有足够的度量接受不可克服的挑战、有足够的智慧来分辨两者的不同。他十分认同要建立由品德、知识、能力等要素构成的各类人才评价指标体系。 情商不是靠背书、考试能学到的。在中国传统背考模式的影响下,情商的培养受到了长期的忽视甚至忽略。应试心态造成了不少中国学生每天拼命地读书,把追求好成绩当做惟一人生目标,没时间交朋友,忽略了人际关系的培养。而中国学校的名次造成了一种零和心态(每班只有一个第一名,学生都彼此当作竞争对手)。这样的教育模式可能逐渐把学生培养成为情商很低的人。 总而言之,良好的教育中藏着巨大的情商因素培养空间。如果教师在整个家庭教育过程中始终以塑造孩子的心灵为本,从情感上关心孩子,从人格上尊重孩子,从日常行为规范上教育孩子,让孩子从高层次的教育中领悟其中的道理。那么,这些接受情感教育的孩子不会只成为学习的机器。 智商是用以表示智力水平的工具,智商的高低反映着智力水平的高低。情商是表示认识、控制和调节自身情感的能力,情商的高低反映着情感品质的差异。情商对于人的成功起着比智商更加重要的作用。智商和情商,都是人的重要的心理品质,都是事业成功的重要基础。所以要想成为一名成功的人士,不但应该学习相关领域的新知识、新技能,也应不断的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情商水平,它可以影响其他能力的充分发挥。 在当今这个物质横流,企业集团百家争鸣的社会里,最缺少的是什么?是人才。人说人才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但我认为不尽然。 韩愈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显然,他过分地夸大了伯乐的作用。他认为自己就是一匹千里马,胸中有热血,却没能遇到一个“伯乐”。壮志难酬,报复难伸。但社会在进步,时代已改变,这已然不是那个腐朽的封建王朝,这是个充满竞争的社会,想要更好的生活在这,唯有积极的参与竞争,充分的发挥自己的才能,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认可。如果什么都不做,只干坐在家里等待伯乐的降临,即使是人才,也不会为人所知,为人所用。 世界上总有许多自诩为人才的人,总是会埋怨自己生不逢时,得不到重用。可是,如果你是珍珠,究竟会有绽放光彩的一天。埋天怨地,这是无能者的表现,这样的`人永远也不会得到重用。 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对美的发现。同样,世界上不是缺少人才,而是缺少对人才的发现。 翻开历史,你会听到辛弃疾的“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无奈,杜牧的“驱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的哀叹。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有人说:现代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我想倒不如说是“人才发现的竞争。” 刘备能够打平天下,靠的不是项羽般的“力拔山兮气盖世”的气魄,而是一双善于发现人才,赏识人才的慧眼。刘备“三顾草庐”请诸葛亮,不是说明他那双眼睛对人才发现的敏锐吗?也正是刘备的那双慧眼,才让许多人才在他那里得到重用,得到展现才华的机会。物尽其用,人尽其能,方能让事业盛成不衰。 现在中国加入WTO,虽然给我们带来了机遇,然而也潜伏着不少的危机与挑战。想要在竞争挑战中获胜就需要那些“会下蛋”的、有能力的、能实干的人才,需要人才的发现。我国进行西部大开发,带动经济,实现共同富裕。其开发过程同样需要“会下蛋”的人才,也同样需要人才的发现。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其实每个人都有他的特长,只在乎你是否从不同的角度发现它罢了。请别再抱怨你的鸡不会下蛋,请别再诅咒你周围没有人才。其实只要真正挣开眼睛看,真正用心观察,何处不能发现人才呢?

关于人才的重要是不言而喻的,早在世纪交替之初,就已经提出了“21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这样的观点,在冯小刚导演的电影《天下无贼》中,更是将这一观点提炼成一句脍炙人口的“21世纪什么最贵?人才!”。那么,在进入新世纪已经八年之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否有所不同?在新时代下,人才标准又有了什么样的变化?2008年7月8日, 一场主题为“新时代·新人才培养”的发布会在北京召开,教育部、信产部、中国成教协会、微软(中国)、联想集团、华育国际、前程无忧等政府、教育机构和企业代表汇聚一堂,共同就新时代下人才培养话题进行了讨论。在会上,华育国际总裁张大力提出了新时代人才的标准:“技能+学历”的双优人才才是符合新时代需求的人才模式。大学生不如民工:新时代下人才需求变化峡山镇的织带厂奇缺熟练技工和高级技工,老板开出的价码常在3000元/月-10000/月之间,但是仍然一人难求。与此同时,广东的招聘会被省内外应届毕业生挤爆。为了给用人单位递一份简历,不少学生排着长队,衣衫尽湿。许多本科生已把身价降到了1000元一个月。而据专家介绍,把自己训练成一个高级技工一般需三五年,中小学文化都可做到。技工奇缺和身价的走高,已成为社会的共同现象。再看一组数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曾经对大学生和进城务工人员进行了一次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进城务工农民的月薪平均预期是1100多元,而应届大学毕业生对月薪的平均预期仅为1000元。这对于寒窗十几年,辛辛苦苦从小学一路读到大学的莘莘学子而言,不得不说是一种悲哀。在新的时代,企业对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首先,企业需要高学历人才,高学历人才有专业的理论知识,有扎实、深厚的理论功底。在企业的招聘会现场,我们经常看到本科生、硕士、博士出现扎堆的现象,有时出现几十人甚至上百人竞争一个职位。高学历人才受欢迎,但高学历人才竞争激烈,缺少实际技能,在就业时也会经常碰壁。其次,企业也需要技能性人才。目前国内高校普遍强调“通才”教育,重学科、理论,忽视了对学生的技能、技术方面的教育。而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优势在于针对性强、对企业的认知程度高,人才培养跟着市场在走,能了解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但很多技能性人才往往受到学历低的制约,在找工作时也容易碰壁,受制于“学历门”。单纯的高学历已经不能满足新时代下社会和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新时代中国发展需要的是技能+学历的双优人才,是真正在素质教育下培养出来的人才。技能+学历:培养新时代人才技能实战和高等学历,鱼和熊掌如何兼得?职业教育就是一个很好的途径。不少学校和培训机构力求在“技能”和“学历”间寻找一个平衡点,通过培训助推就业,满足企业找到所需人才、学子找到好工作的双向需求。事实上,现在很多大学生在毕业之后,都会选择到教育培训机构接受技能培训,尤其是在IT相关的专业,根据调查,有将近50%的学生在毕业后会再次进入培训机构学习技能。严格的说,中国还处在第一次工业化期间,经济结构以劳动密集型为主,与此对应,初等的人才,熟练工人占主要地位,中间层次还是相对少,高端人才需要更少。受经济结构所限,中国不可能跨越人才供求的金字塔阶段。但九十年代后期到2005 年,由于高校的扩招,职业教育的比例从原来的58%滑到38%。不少职业学校因招不到学生而萎缩。中国目前出现的技工荒,就是人才结构和经济结构没有相协调的后果。在这点上华育国际IT教育创始人、著名教育专家张大力深有感触,2006年华育国际发起的“ 工程”就是在对企业对人才需求进行了深入了解之后的产物,华育国际 工程采用“订单实训”的人才培养模式,根据企业、社会、个人所需开展订制式的培养,并坚持实训化的教学方式,强调学员的动手和项目实战经验,保证学员在就业和掌握技能方面都有一个良好的就业保障。到目前为止,该工程已培养了上万名合格的优秀学员,并顺利推荐到全国各地就业。同时,张大力还表示,华育国际并不是单纯培养学员技能,通过结合学历教育,推出+1行动,使学员在获得职业技能认证的基础上,同时拿到大专、本科学历证书。而且针对高中生群体,华育国际参考国外发达国家的经验,推出了旨在支持高中生成才的援助计划,通过“技能+学历”的培养模式,使其成为二十一世纪经济建设的主力军。像德国就是职业教育帝国,70%的初中毕业生在16到19岁接受职业教育,普通高中学生不到30%,“德国制造”之所以厉害,就得益于职业教育。二十一世纪最宝贵的就是人才,人才是决定中国在新世纪获得高速发展的基本保障,而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也是在不断的变化,因此需要我们在人才教育培养方面不断革新,创新教育模式,才能应需而变,实现人才与需求的和谐发展。

公司近三年发展论文题目

1、选最熟教科书部分; 2、选最完美解决方略; 3、选最针对契合范例和案例; 4、选导师热爱条目; 5、选对自己立即就业的最优选。]

1. 连锁企业商流.物流和信息流资源特征与有效整合.2. 连锁企业竞争力比较研究.3. 用现代连锁形式提升中小零售企业组织现代化程度研究.4. 连锁超市发展战略.模式分析研究.5. 连锁超市促销管理.6. 可持续发展与企业绿色营销.7. 我国不同职业的收入群体的消费心理研究.8. 中小企业应确立营销新观念.9. 多元化经营利弊辨析.10. 论企业的诚信营销.11. 谈营销观念与我国酒店的成败.12. 企业商标保护战略研究.13. 谈营销策略中的定价技巧.14. 论企业网络营销策略.15. 试论企业分销渠道创新.16. 论消费心理预测.17. 谈企业目标市场选择与产品开发.18. 企业网络营销的策略选择.19. 论加强物流管理提高企业绩效.20. 差异化策略在企业营销中的应用.21. 西部落后地区发展电子商务的对策分析.22. 企业员工晋升研究(案例研究).23. 企业员工培训研究(案例研究).24. 人力资源管理中激励机制的运用.25. 绩效考核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26. 试设计企业营销人员的培训方案.

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是自学考试学科调整后产生的新专业。这一专业的设置是为了培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从事工商业及其他各类企业管理方面工作的专门人才。经过专业学习,成绩合格者应系统地掌握现代管理理论、有广泛的知识。熟悉各类管理的基本技能和科学方法,能够胜任企业管理工作。 工商管理是研究工商企业经济管理基本理论和一般方法的学科,主要包括企业的经营战略制定和内部行为管理两个方面。 我可以帮你 1、题目。应能概括整个论文最重要的内容,言简意赅,引人注目,一般不宜超过20个字。论文摘要和关键词。 2、论文摘要应阐述学位论文的主要观点。说明本论文的目的、研究方法、成果和结论。尽可能保留原论文的基本信息,突出论文的创造性成果和新见解。而不应是各章节标题的简单罗列。摘要以200字左右为宜。关键词是能反映论文主旨最关键的词句,一般3-5个。 3、目录。既是论文的提纲,也是论文组成部分的小标题,应标注相应页码。 4、引言(或序言)。内容应包括本研究领域的国内外现状,本论文所要解决的问题及这项研究工作在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等方面的理论意义与实用价值。 5、正文。是毕业论文的主体。 6、结论。论文结论要求明确、精炼、完整,应阐明自己的创造性成果或新见解,以及在本领域的意义。 7、参考文献和注释。按论文中所引用文献或注释编号的顺序列在论文正文之后,参考文献之前。图表或数据必须注明来源和出处。]

公司管理毕业论文题目

公司管理毕业论文题目可以选择那些,大家是否考虑好了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关于公司管理毕业论文题目,欢迎大家阅读借鉴!

1. 李宁公司培训管理问题实证研究

2. 房地产经纪公司的客户关系管理研究

3. 论跨国公司在华贸易公司的物流管理

4.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规范化的研究

5. 我国上市公司配股的盈余管理研究

6. 上市公司可持续增长管理研究

7. 中化工程公司绩效管理研究

8. 大型企业集团公司资金管理模式及一汽集团公司资金管理模式研究

9. 李尔中国有限公司的项目管理流程研究

10. 我国亏损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研究

11. 完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运行机制的探讨

12. 上市公司市值管理与市场操纵问题研究

13. G电力公司全面预算管理研究

14. 建立与公司治理结构相适应的全面预算管理

15. A公司财务一体化管理研究

16.关于发展中国百货零售业的新思考

17.全面预算管理在集团公司管理中的.应用

18. 融资融券的治理效应研究--基于公司盈余管理的视角

19. 公司控制权转移与盈余管理研究

20. 风险投资“逐名”动机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

21. 集团管理控制与财务公司风险管理--基于10家企业集团的多案例分析

22. 中国上市公司营运资金管理调查

23. 投资集团公司财务风险管理探究

24. 上市公司风险管理审计研究

25. 基于地区差异视角的外部治理环境与盈余管理关系研究--兼论公司治理的替代保护作用

26. 非经常性损益、会计准则变更与ST公司盈余管理

27. 公司治理结构、盈余管理动机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处置

28. 盈余管理、公司债券融资成本与首次信用评级

29. 万达集团资金管理模式研究

30. 我国上市公司应收账款管理与控制研究

31. 多行业集团公司财务信息化管理体系研究

32. 机构投资者对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影响的实证研究

33. 上市公司投资者关系管理与企业价值

34. 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对真实盈余管理的影响

35. XX汽车公司全面存货管理探索

36. 基于风险管理的证券公司自营业务内部控制研究

37. 我国证券公司资产管理创新研究

38. 外部治理环境、终极控制人特征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研究

39. 基于制度设计与措施选择论保险公司全面风险管理

40. 跨国公司执行力管理中国本土化模型的研究

41. 我国创业板公司IPO过程中的盈余管理研究

42. 公司管理人员的劳动法适用问题研究

43. 小额贷款公司信用风险管理研究

44. IPO公司盈余管理动因与治理研究

45. 上市公司债务融资中的盈余管理实证研究

46. 治理与管理融合视角下上市公司内部监控机制研究

47. 基于权变理论的中国保险公司风险管理体系构建研究

48. 我国保险公司经济资本管理研究

49. DHM公司基于战略的人力资源管理解决方案

50. 一汽轿车股份有限公司供应链管理体系及其实施方案设计

51. 微利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实证研究

52. 一汽解放公司质量管理模式研究

53. 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研究

54. 我国国有上市公司高层管理者激励机制研究

55. 企业集团母子公司管理与控制研究

56. 国有资产管理公司资本运营若干问题研究

57. 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与盈余管理研究

58. 集团公司资金管理研究

59. 四川省国有资产投资管理公司发展战略研究

60. 跨国公司财务管理中的风险控制与管理战略研究

61. 腾龙公司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

62. AZ房地产公司管理诊断及建议

63. 资产减值会计政策与盈余管理的实证研究

64. 公司治理下盈余管理的实证研究

65. 寿险公司的利率风险管理研究

66. 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研究

67. 我国资产管理公司运营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68. 中国证券公司资产管理业务竞争力及发展策略研究

69. 金和公司研发管理体系设计

70. 上市公司关联交易盈余管理的研究

71. 上市公司营运资本管理与公司绩效分析

72. 银行不良资产与金融资产的管理

73. 公司治理中风险管理的组织结构及职责

74. 跨国公司的跨文化管理

75. 中小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对盈余管理的影响

76. 我国ST公司非经常性损益的盈余管理分析

77. 我国公募基金管理公司渠道营销研究

78.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机、方式与审计意见

79. 供电公司固定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研究

80. 上市公司高级管理人员薪酬激励制度研究

81. 我国小额贷款公司风险管理研究

82. 产品市场竞争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方式研究

83. 中国财产保险公司资产负债管理研究

84. 公司并购、盈余管理与高管薪酬变动

85. 公司战略影响盈余管理吗?

86. 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行为研究

87. 四川长虹公司营运资金管理绩效问题研究

88. 家电销售公司应收账款管理研究

89. 完善小额贷款公司信用管理机制研究

90. 公司财务风险管理的基本框架重构

91.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商业化转型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92. SYDT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研究

93. 公司治理与营运资金管理效率实证研究

94. 我国证券公司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问题探讨

95. 基于公司战略的全面预算管理研究

96. 公司现金流管理的实证研究

97. 公司快速成长期现金流管理问题研究

98. 上市公司营运资金管理问题探讨

99. 我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转型法律问题研究

100. 上市公司资产减值准备对盈余管理的影响研究

101. 基于公司战略的应收账款风险管理体系构建与应用研究

  • 索引序列
  • 珠三角公司人才发展思路研究论文
  • 珠江三角洲发展研究论文
  • 公司人才招聘研究论文
  • 人才发展研究论文
  • 公司近三年发展论文题目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