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投稿知识库 > 桂林旅游毕业论文

桂林旅游毕业论文

发布时间:

桂林旅游毕业论文

桂林自古享有“山水甲天下”之美誉,是中国乃至世界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城市,有着被国务院确定的国家重点风景游览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两顶桂冠,被誉为国际旅游明珠。桂林风景秀丽,以漓江风光和喀斯特地貌为代表的山水景观,有山青、水秀、洞奇、石美“四绝”之誉,是中国自然风光的典型代表和经典品牌。“千峰环野立,一水抱城流”,景在城中,城在景中,是桂林城市独具魅力的特色。桂林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行政区域总面积27809平方公里。辖5城区和12个县,总人口495.11万。境内地形复杂,地貌多样,四周山地环绕,地势由西向东依次降低,漓江和义江自北向南流经辖区。桂林有浩瀚苍翠的原始森林、雄奇险峻的峰峦幽谷,激流奔腾的溪泉瀑布,天下奇绝的高山梯田桂林旅游资源数量多、景区广、地域组合好,由市区和灵川县构成的城市旅游板块,以阳朔为中心,荔浦、恭城、平乐组成的南片旅游板块和以兴安为中心,龙胜、资源、全州、灌阳组成的北片旅游板块构成了大桂林旅游圈,形成了漓江、百里小康生态文明长廊两条黄金旅游带,构筑了山水观光、 休闲度假、商务会展、历史文化、红色旅游、民俗风情、城市旅游等多元化旅游产品体系。桂林旅游资源丰富,并具有以下五个方面特点和优势:一是山川秀丽独特。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和丹霞地貌赋予桂林“山青、水秀、洞奇、石美”的山水风光,素有“甲天下”的盛誉;二是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浑然一体。漓江、芦笛岩、象鼻山、龙脊、八角寨、灵渠、桂海碑林、王城等景区(点)各具特色;三是城市与景区交融,推窗、出门就能见景,且景观分布适当,旅游可达性好;四是景观分布的空间层次多,且各具特色,便于多种旅游线路的组合与分期分区开发;五是多数景区有城镇做依托。部分景区已有一定的开展基础,适宜开展多功能、多层次、多种形式的旅游活动,增强可游性。近年来,桂林市加大旅游资源整合和开发力度,大力推出了两江四湖、乐满地、印象刘三姐、愚自乐园、龙胜温泉、银子岩、秦城水街等各具特色和高品位的旅游精品。一 历年旅游数据2004年旅游直接影响行业的税收收入为1595669元,带来的规费为697786元,两项合计为旅游直接影响行业对财政的贡献2293455元,对财政的贡献度10.19%。2006年桂林共接待中外游客1337.95万人次,旅游收入达68.75亿元,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11.03%和18.63%,旅游收入增长高出旅游人数增长7个百分点。 2007年,桂林市接待国内外游客 1530.64万人次,比上年增长 14.4%,实现旅游总收入85.51亿元,增长 24.4%。2008年旅游形势严峻,历经坎坷,桂林全市旅游接待人次仍然达到了1600万,同比增加5.5%;接待境外游客125万人次,与2007基本持平;特别是旅游总收入实现了历史性的飞跃,超过100亿元,比上年的80多亿元增长了18%,2009年春节黄金周期间,桂林共接待国内外游客32.45万人次,同比2008年增长92.93%,同比历年春节黄金周最好水平的2007年增长12.3%。全市实现旅游收入2.65亿元,同比2008年增长96.3%,同比历年春节黄金周最好水平的2007年增长21%。由此可见,旅游对桂林的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2.旅游对财政收入总的贡献度(此段和后面旅游对社会就业的贡献作于2004年,望考虑时间因素)旅游消费所带来的总的财政收入应该是旅游直接影响行业、旅游间接影响行业和旅游引致影响行业带来的财政收入之和。某一旅游间接或引致影响行业所带来的财政收入等于该行业的财政收入系数乘以各个旅游直接影响行业的旅游总产出所引起的该行业的完全投入。最后加总所有旅游相关行业(包括直接、间接、引致行业)所带来的财政收入,除以全社会财政收入总量即为旅游对财政收入总的贡献度。3.旅游业对社会就业的贡献根据旅游活动的内容以及旅游业的特点,旅游为社会就业所做的贡献应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旅游直接提供的就业岗位。这些就业岗位在旅游直接影响的行业中为“食、住、行、购、游、娱”六大旅游要素服务的直接从业人员,旅游对社会劳动就业的直接贡献为旅游直接影响的就业人数与全社会就业人数之比,其中旅游直接影响的就业人数等于各个旅游直接影响行业的就业系数(单位产出直接需要本部门的就业人数)与本行业因旅游消费而带来的产出额的乘积。2004年桂林市全社会就业人口为1459800人,旅游直接影响的就业人数为43795人,旅游对全社会就业的直接贡献率为3%。因为旅游直接影响的行业大部分为第三产业,则旅游对第三产业就业岗位的贡献率达到11%。第二部分是为旅游间接或引致行业提供的就业岗位。这些就业岗位包括与旅游直接影响行业直接相关或间接相关的行业中因旅游活动而导致的就业岗位。测度旅游对社会劳动就业的贡献,不仅需要考虑旅游所直接带来的就业效应,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必须全面考虑旅游所完全带来的就业效应,只有这样,才能全面展示旅游业在创造就业机会方面的作用和影响力。桂林市2004年由旅游直接与间接提供的就业岗位达101580个,占全社会就业岗位的7%。这意味着全市总就业人数的1/14以上是与旅游活动密切相关的。

[摘要] 桂林旅游景区的可持续发展对广西乃至国内外的旅游业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对桂林景区开发历程和影响景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分析,针对性地提出了桂林景区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关键词] 旅游景区 可持续发展 桂林桂林是世界著名的风景游览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它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古往今来一直是令人神往的游览胜地。新中国成立以来,桂林以其得天独厚的风景资源和历史悠久的人文资源受到了国家高度的重视,其旅游业发展起步早,起点高,可以说桂林旅游是中国旅游业发展的典型代表。一、桂林旅游景区开发历程分析桂林旅游业从1973年正式起步,其旅游景区开发历程可以划分为如下四个阶段:1.初级阶段(1973年~1977年)1973年5月,桂林市作为国务院确定的24个旅游开放城市之一,正式对外开放。当时开展旅游工作的目的是加强对外交往,属于官方和民间友好往来范畴。凭借历代遗留下来的风景名胜,景区开发始于为外事和公益需要而整理的漓江、芦笛岩、七星公园等观光景点,当时景区设施简陋,服务单一,如漓江游览仅有木船三艘。此时的景区开发多是沿袭古代名胜,因地制宜,景点多属岩溶风光和公园类型,内涵相对贫乏。这时期桂林旅游景区的开发属于旧貌换新颜的改造和整理。重友轻利,重政治轻经济,“外事接待型”的旅游发展模式决定了景区建设简单,服务配套设施远远不能满足需求。2.开拓阶段(1978年~1988年)1979年国务院明确规定桂林为社会主义风景游览城市;1982年国务院将桂林列为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1985年在全国十大风景名胜评比活动中,桂林山水仅次于长城而名列第二;1986年国务院将桂林列为“七五”期间全国七个旅游重点建设城市之一,并拨专款加强旅游景点配套设施的建设,在我国被国务院冠以“社会主义风景游览城市”,“历史文化名城”和“旅游重点建设城市”三项桂冠的首推桂林。特别是1986年旅游业被正式列入国民经济计划后,桂林旅游业发展迅速,景区得以进一步开发与利用,旅游大环境更为广阔、优美、清洁、安全。这时期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桂林景区开发得到了积极发展,逐步形成了以桂林山水为主题的观光旅游产品体系。景区开发工作由单纯的保护转变到扩大景点数、改善景区环境质量和扩大环境容量上来,并注意发挥旅游资源优势,有计划地重点建设一批富有传统山水文化持色的旅游项目。3.曲折发展阶段(1989年~1997年)由于受1989年6月北京风波的影响,加上外界新闻报导对我国的歪曲宣传,使桂林旅游业受到严重挫折。1989年10月,由桂林市人民政府经济研究中心编著的《桂林旅游发展前景研究》公开出版,提出了强调桂林山水这一主题,并不排除旅游资源与产品开发的多样性和旅游活动的丰富性,合理开发风景资源,抓住游览主题,重视人文资源,扩大游览范围,丰富游览内容,建立大桂林风景游览体系等极富远见性的措施。在此景区开发指导思想的影响下,桂林旅游产品发生了明显的改善,一个以观光旅游为主,兼有多种游览方式的游览格局基本形成。这时期桂林景区面对严峻的旅游形势,在困难中努力前进。旅游景点项目逐渐呈现出多元化格局,形成了以桂林山水为特色,以百里漓江画廊为主题,兼有古文化观光、民俗风情、登山探险,动植物观赏、休闲、体育、修学等各具特色的旅游项目,极大地拓展了旅游空间。4.提升阶段(1998年~)由于旅游的产业化、黄金周的出现,双休日的实行,尤其是1998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桂林地市行政区划合并,桂林市与周边12个县合并为大桂林市,扩展了桂林山水为核心的景区内涵与空间。1999年以来,以中山大学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为主的国内旅游规划专家,着手编制《桂林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提出了提高桂林观光型旅游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实施旅游精品工程,促进旅游产品的结构转型与升级,构建桂林山水为核心、以观光度假型为主导的复合型旅游产品空间体系。开发建设了一批高水平的旅游景区项目,如乐满地、愚自乐园、印象·刘三姐、“两江四湖”等景区。这时期桂林景区的开发进一步向深度发展,旅游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重视自己独特的内涵发展。开发方向上逐步由过去的以参观为主转变为参观和参与相结合,提高旅游活动的灵活性和旅游产品的吸引力。二、桂林旅游景区概况截至2003年底,桂林拥有1处国家级、3处自治区级风景名胜区;3处自治区级旅游度假区;1处国家级、10处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8处国家级、71处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4A级景区有8个,3A级景区有7个。经过30年的发展,桂林旅游景区开发初步形成了以自然山水、历史文化、民俗风情、会展旅游、生态旅游、现代主题公园为主的六大特色的旅游产品,以及以中心城区“两江四湖”开放型大景区为代表的城市旅游优势。三、影响桂林景区可持续性发展的主要问题1.多头管理部分旅游景区管理长期处于权力分散、职能交叉的状态,管理中的权责不清、扯皮现象造成了景区管理的混乱现状,使旅游者不能获得满意的旅游消费,这从根本上影响了景区的市场形象和长远发展。2.重复建设,旅游产品差异性不大桂林以旅游立市,因此强烈的政府主导推进行为促发了各地方的景区开发热潮。各地方都希望能凭借“桂林山水”的品牌效应,将本地方的旅游资源投入开发,以获得经济增长的机会。但缺乏景区开发的全局观念,产品的同质性高,各地景区开发多以观光型旅游产品为主,这不仅增加了桂林旅游业内部的竞争强度,同时也削弱了桂林旅游业的外部竞争力。结果是投入的景区越多,则对本地景区的破坏越大,其社会和经济效益越差,更是对“桂林山水”的形象的削弱,破坏了“桂林山水”的品牌。并不是所有的旅游资源都有开发的价值,也不是所有的资源在同一时刻都有开发的价值,更何况具有旅游价值的资源也并不等于表明用于景区开发是资源价值的最佳体现。3.景区缺乏竞争力主要体现在:(1)产品层次单一。目前的景区旅游产品多是向消费者提供满足特定旅游需要的基本服务、利益及其实体和产品外观,也就是核心产品和形式产品部分,而对于富于竞争优势的附加产品和扩展产品如消费者之间及与环境的互动等方面却涉足甚少,从而使得景区间的竞争更加激烈。(2)资源与产品不匹配。很多资源是一流的,例如岩洞、山体,但形成的旅游产品却多是二流、三流甚至是末流的,使得潜在的吸引力转化不成现实,形不成竞争优势。(3)服务水平不高。相对饭店和旅行社服务而言,景区服务质量差的反差较突出,这是一个急需改进的问题。4.景区开发缺乏整体开发意识所谓整体开发意识,就是注重整体的协调性,共同促销。桂林景区之间缺乏合作协调,往往喜欢单兵作战,势力单薄。如东线游各景区不是旅游团必去的地方,被作为旅行社的“加点”来对待,本身知名度就不高,促销困难。东线游的各景区不利用地域相近的便利,协同作战,提高整体实力,反而是各自经营自己的,单打独斗。其实东线游各景区互补性极强,靖江王陵,尧山索道,茶艺园和山水高尔夫球场都各有特色,且地理位置极为接近,如靖江王陵与尧山索道相隔仅百米。搞联合促销,通票游览,将会增强东线游的吸引力,让旅游者有选择,觉得内容丰富多样,值得一看。但现状是各景区属于不同的部门如文化局,供电局等,单位性质有事业、企业、外资等,合作经营的困难较大。四、桂林旅游景区可持续性发展的对策1.以可持续理论为指导,增强宏观调控可持续发展是旅游发展中最深刻、最全面、最理性的思想,应以此为切入点和突破口,实现旅游景区开发的整合与优势叠加。桂林景区以自然山水喀斯特风光为主体,是不可再生性的旅游资源,提倡可持续发展更有其必要性和重要性。目前景区在景观环境保护对策、旅游环境质量标准等各方面取得一定进展,但也还有许多方面的工作有待进一步深入,如生态旅游区的质量评价,旅游环境质量评价指标的确定,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修复方式,可持续发展的旅游规划等仍要积极探索。在可持续理论的指导下,桂林景区发展还须加强宏观调控的力度,突出“防胜于治,防先于治”的管理思想,使旅游景区环境保护工作宏观地贯穿旅游规划、开发、发展和巩固各个阶段,对那些将会给资源和环境带来危害的旅游项目进行重估、修改和完善,并向与生态保护有关的项目的投资倾斜,切实避免旅游开发中重产值,轻环境的短期行为。2.培育好景区文化应用力、产品促销能力、旅游服务能力和顾客满意能力首先应加强对景区文化底蕴的挖掘和整理,凸现景区的文化特色,其次要展开有效的促销活动,使顾客乐于接受,同时对外要作好市场调研,对内练好内功,具备为目标顾客提供特殊服务的能力,形成一种与众不同的使顾客满意的技能与技术,满足顾客差异化、个性化的需求。3.建立学习型组织是营造景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学习型组织是以共同愿景为基础,以团队学习为特征,对顾客负责的扁平化横向网络系统,它有崇高而正确的核心价值、信心和使命,具有强韧的生命力与实现共同目标的动力,能不断创新,持续蜕变。旅游景区建立学习型组织旨在依靠自身资源,从内部扎扎实实地培育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其通过组织创新和管理创新,不但可以提升景区的整体素质,创造景区文化,还可以生产出独特的产品和服务,从而培育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使之实现景区可持续发展。4.重视人力资源开发是打造景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旅游景区的竞争,实质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短缺是景区竞争能力差的重要因素。人才资本丰富的景区即使身处不景气的市场环境中,也能较好地把握市场机会,去满足目标市场顾客的现有需求或创造出新的需求;而人才资本匮乏的景区即使面对大好形势,也可能坐失良机,走向衰败。因此必须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主要可以采取如下途径:第一,注重现有员工培训,提高员工素质;第二,创造条件,积极吸引、用好高层次的专业人才;第三,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包括以管理技术入股、员工持股等长期的激励机制。只有重视人才的培养,才能真正达到景区可持续发展的目的。5.以“据点一轴线一网络系统”模式,整合桂林各县域景区主题特色桂林景区空间开发正处于轴线开发向网络开发的过渡阶段。沿发展轴线的几个重要的景区已得到开发,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例如兴安的灵渠和乐满地景区,龙胜的温泉和梯田景区,资源的资江和八角寨景区等。在发展轴线的带动作用下,各个区域的旅游资源逐步得到开发,当景区空间开发网络形成的时候,一个理想的“大桂林旅游圈”就会出现,“大桂林旅游圈”会将桂林市及其周边地区景区以整体形式推出,为桂林旅游业的发展树立一个崭新形象。围绕桂林山水这一核心旅游品牌,各县域应从本地旅游资源优势出发大力发展旅游业,目前兴安、龙胜、资源、灵川、恭城、阳朔等县域景区已分别初步形成了以历史文化、民族风情、丹霞地貌、美食文化、生态旅游、休闲度假等为主题的不同旅游品牌,要持续加强推进旅游产品的区域化,塑造旅游产品的区域特色,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主体旅游产品,这样才能持续实现桂林景区的互补和共荣。参考文献:[1]保继刚钟新民:桂林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2[2]卫旭东周旗:区域内旅游景区市场竞争力测评[J].资源科学,2004,7[3]崔凤军:中国传统旅游目的地创新与发展[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2[4]黄家城:桂林旅游史略[M].桂林:漓江出版社,1998[5]桂林市人民政府经济研究中心:桂林旅游发展前景研究[M].桂林:漓江出版社,1989

旅游 文化 是广泛存在于旅游活动中的,由专业人员挖掘或设计出来,满足旅游者特定需要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产品。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有关旅游文化 毕业 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随着OBOR战略的实施,培养高素质的旅游人才便成为当务之急,这既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 教育 改革的契机,是实现文化的展示与传承的途径与 方法 。

关键词:旅游文化;特征

现代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旅游文化的繁荣,“一带一路”(以下简称为“OBOR”)是21世纪初中国为了实现“加强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促进世界和平发展、推进沿线各国经济繁荣与区域合作”而提出的战略构想。随着2015年3月国家发改委、商务部、外交部联合发布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文件,OBOR战略开始付诸行动。OBOR分为陆路与海路。陆路从西安向西,横穿西亚抵达欧洲荷兰的鹿特丹。海路从长三角、珠三角沿东南亚向西,经非洲过黑海最后抵达欧洲的鹿特丹。因此,新世纪下的OBOR一端为日益崛起的中华经济圈,另一端连接着世界上最重要的经济共同体———欧州联盟,中间是经济潜力巨大的西亚、东南亚和非洲。在OBOR战略构想下,经济的发展与文明的对话,必将促进国内外旅游业的发展,研究OBOR战略下的旅游文化特征,对促进旅游、经济、文化、教育、外交等各方面均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OBOR背景下旅游文化特征研究

《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在合作重点中明确指出“加强旅游合作,扩大旅游规模,互办旅游推广周、宣传月等活动,联合打造具有丝绸之路特色的国际精品旅游线路和旅游产品,提高沿线各国游客签证便利化水平。推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邮轮旅游合作。积极开展体育交流活动,支持沿线国家申办重大国际体育赛事。”因此,OBOR战略沿线必将呈现出人类古代文明繁荣的鲜活再现、为欣赏旖旎风光的丝绸之路特色的国际精品线路游、沿线OBOR友好城市互办旅游推广活动游、体育活动交流观光、参与、体验游和“新海上丝绸之路游轮游”等5大特征,相应的文化也呈现出这五大特征。

1.1人类古文明的鲜活再现

丝绸之路是跨越文明、贯穿古今的古代经济发展之路,对丝绸之路的重游是对人类古文明的探索与考察,具有旅游和文化挖掘发现的双重意义。2014年,由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中国三国联合递交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路网》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将丝绸之路沿线的人类古文明推向新的历史舞台。透过OBOR,不仅可以探索考察中国自秦、汉至清的灿烂文明与文化,而且还可以探索考察西亚、中亚、欧洲诸国的文明发展史,对比中外历史发展中的文化差异。

1.1.1博大丰富的汉前文明

OBOR的陆路起点西安,是中华文明的摇篮和发祥地,其历史变迁是华夏文明发展的缩影。以西安为中心辐射出的旅游圈,能充分体现中华古文明。西安早在汉朝以前就具有博大精深的文化,曾是周、秦的都城,同时也是世界历史上的第一座城市。西安高陵杨官寨遗址将人们带回到6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秦始皇兵马俑则展现出了大秦帝国的强盛国力。对OBOR起点城市的考察,人们可以领略汉前中华文字的形成变化、陶器制作工艺、古建筑的特征、古代天文体系、别树一帜的中国数学及丝绸文化等等。

1.1.2影响深远的汉文化

汉代是中华历史上科技与文化发展的一个辉煌时期,从汉代建立到灭亡的四百多年间,汉代王朝与古罗马成为世界上最为强大的两大帝国,汉王朝雄踞东方,开拓了OBOR的丝绸之路,开辟了东西经济文化技术交流的走廊。而且在汉代,西南丝绸之路也在这个时期开辟,从天府之国的四川成都,到缅甸、印度,将汉朝先进的文化技术传播到东南亚。因此,汉代是OBOR战略的起始朝代,考察旅游OBOR的内涵与文化功能在于探索和考证对后世影响深远的汉代文化。其中著名的建筑文化,有著名诗歌“秦时明月汉时关”为证,可见汉代的建筑科技已经发展到了相当高的水平;还有史学瑰宝的《史记》和《汉书》;蔡伦发明的造纸术,如今在成都、西安、安徽宏村、浙江等地还保留着这种比较原始的造纸术,对人们了解汉代科技文化,起着重要的作用;汉代的《九章算术》、《伤寒杂病论》以及地震仪等都对后世影响深远。深入了解和考察探索汉代文化,对OBOR旅游品质的提升、内涵建设、转型升级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1.1.3辉煌的隋唐文化

隋唐时期是当时世界上最安定最文明的国家,以强大国力为依托,以蓬勃发展的世俗文化为主体,表现出了内容丰富、思想兼容、形式多样的特点,而这种特点大量汲取少数民族文化的同时,更多的表现出对外文化的输入输出,加强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这其中丝绸之路OBOR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桥梁和平台作用。辉煌的隋唐文化繁荣发展的原因之一便是东西文化交流的畅通和频繁。考察OBOR线路,不少历史遗迹和名胜景点都是对唐朝文化的重新认知。就科技而言,隋唐发明了火药,将印刷术发展到雕版印刷,代表作有《金刚经》,建造了辉煌的长安城和赵州桥。唐朝是中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这个历史时期诗人辈出,影响深远,如初唐的陈子昂、盛唐时期成就最高的李白、杜甫,田园山水诗人王维、孟浩然,边塞诗人高适,晚唐诗人杜牧和李商隐等。OBOR线路考察诗人的出生地、作品等,对认识和发扬古代文化,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并提升了OBOR区域旅游的品质与内涵。位于OBOR线路上的文化旅游景点众多,其中有著名的敦煌莫高窟,集绘画、书法、乐舞于一体,有很高的旅游、考察、研究价值。辉煌的隋唐文化促进了亚洲文明乃至世界文明的进步,而隋唐文明遗留至今,保留完好的大多分布在OBOR,因此对OBOR旅游线路的开发,是中国旅游改革发展、转型升级的新领域。

1.1.4鼎盛的宋朝文化

宋朝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鼎盛时期,是品质旅游和文化旅游的重要内容。宋朝时期,文学、科学、理学、史学等都取得了空前的成就。宋代有大文豪苏轼,还有著名女词人李清照, 散文 家范仲淹等。宋代的四大书法家,对中华后世影响深远。宋代还有无数的著名画家,最能代表中 国画 最高艺术水平的就是宋代 山水画 的博大意境,如今被制作成3D技术重现的《 清明 上河图》等。此外,以朱熹为代表的理学,司马光编写的《资治通鉴》为代表的史学,陶瓷窑为代表的手工业,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对南北宋时期文化的OBOR综合规划,是旅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提升途径。

1.1.5文学艺术空前的元、明文化

元、明是中国疆域广阔、国力强盛的时代。元朝进行了大一统,促进了少数民族的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和中外交通发展,各民族取长补短,互通有无,特别是产生了一个新的民族———回族。研究考察元代文化,对当今国家发展战略乃至世界和平共处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因此,重回元朝时代的OBOR线路,在文化、意识形态方面都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明继承元代文化,文学艺术空前繁荣,呈现出平民化与世俗化。在文学方面,中国四大名著中的三部《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均在明朝完成。在明朝,宗教方面,天主教传入中国,出现了西学东渐的萌芽。资本主义开始萌芽,在OBOR的南线,明朝文化深远的影响着东南亚和南亚。随着丝绸文化的不断影响,中国的庭院建筑随之传入西方。

1.1.6历史巨变中的清代文化

中华民族领先世界文明几千年,而到了清代,由于清王朝的闭关锁国和自大,直接导致了世界第一次工业革命未能影响中国,从而使中国沦为后来的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半殖民半封建社会。为了防止明朝复辟,清关闭了南方的泉州、宁波等重要港口,在北方驻扎重兵,严重影响了丝绸之路东西方文明与科技的交流。清代前期国力强盛,国内安定,因此这一时期的小说、戏剧和绘画都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清代后期逐步落后于世界资本主义强国,反封建思想成为这一时期的主题和特征。1.1.7神秘的中西亚文化中西亚位于亚非欧三洲的交界地带,素有“五海三洲”之名,是OBOR的重要枢纽和中间连接点,承担着连接亚洲中华经济圈和欧盟两大经济体的作用。中西亚气候干旱、水资源缺乏,但富有石油资源。中西亚还是人类古代文明发源地之一,有辉煌灿烂的古巴比伦,是伊斯兰教、__和犹太教的发源地。研究考察OBOR线路,不仅可以考察探索文明古国中国,还能接触神秘的中西亚文化,最后抵达体验欧洲的近代文明,因此,OBOR是一条古今文明的文化之旅。

1.2OBOR精品线路文化兴起

OBOR大战略下,国内旅游将此作为旅游转型升级发展的契机和平台,各地纷纷以OBOR为依托,出台《XXX旅游总体规划纲要》,形成精品线路游,并以精品线路为平台,提升精品线路文化。精品线路将极大的促进旅游文化的发展、丰富旅游文化的内涵,促进文化的交流。随着三部委联合推出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的颁布,建设精品线路的步伐在加快。OBOR是世界最精华的旅游资源带,汇集了世界4/5的文明,古代文明古国中国、印度、巴比伦和古罗马均被OBOR有机的整合在一起,向世人展示人类古文明的历史及进程。据新华网报道,国家旅游局将2015年确定为“OBOR旅游年”,推动了国际旅游的发展。北方线路上,甘肃出台《甘肃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大景区总体规划纲要》,计划至2020年建成20个游客容量为300万人次的大景区,形成华夏寻根线、黄河风情线、民族风情线、中医药养生线、红色旅游线等主题精品品牌线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依靠OBOR战略体系,着眼于优越的旅游资源和天然的区位优势,面向中亚、南亚、西亚及欧洲和非洲开放的最前沿,把丝绸之路做成品牌,形成丝绸之路经济带大旅游概念。此外,湖北、湖南、四川、重庆、陕西、浙江、海南、福建等地均以OBOR发展战略为契机,加快把OBOR线路建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旅游目的地,开拓旅游文化发展新境界。

1.3OBOR沿线城市文化交流频繁

OBOR战略体系下,国内城市之间,国际城市之间,OBOR线路带城市之间的文化交流更加宽广深入。OBOR战略前提下,形成全新的四大城市文化交流线路体系:

1.3.1西北方向的新亚欧陆桥城市文化交流

从西安经兰州,通过乌鲁木齐 出国 境线,连接哈萨克及其中亚、西亚、中东欧等国家。乌鲁木齐将利用独特的区位优势和向西开放重要窗口作用,成为丝绸之路城市文化交流的核心城市。西北方向城市间的文化交流内容广泛,涵盖教育、城市交通、宗教信仰、城市文化等,有利于促进城市、区域的共同繁荣。

1.3.2南方的海上丝绸之路城市文化交流

以福建大中城市为核心区,通过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海峡西岸等地区的港口、滨海地带和岛屿共同连接太平洋、印度洋等沿岸国家或地区。南方的海上丝绸之路包括了中国最有活力的长三角和珠三角经济区,连接了日本、韩国等许多大中城市,对东亚的稳定和促进东亚国家之间、城市之间的了解和合作有着重要作用。

1.3.3西南方向的中国-南亚-西亚城市文化交流

从成都、重庆经云南、广西连接巴基斯坦、印度、缅甸、泰国、老挝、柬埔寨、马来西亚、越南、新加坡等国家的城市,促进南亚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

1.3.4东北方向的中蒙俄城市文化交流

从东三省向东连接绥芬河、海参崴出海口,向西连接俄罗斯赤塔,通过老亚欧大陆桥抵达欧洲。目前,东北方向已开通“津满欧”、“苏满欧”、“粤满欧”、“沈满欧”等“中俄欧”铁路国际货运班列,并基本实现常态化运营。随着OBOR线路高铁的建设运营,东北方向的经济带将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城市间的文化交流、文化推广将出现繁荣鼎盛的新局面。

1.4体育活动文化交流

体育活动文化交流对促进国家之间、城市之间、民族之间的了解和文化交流有着重要作用。20世纪七十年代的中国就曾经以“小球撬动了大球”,通过兵乓球的比赛展开了对美国的外交。如今的国际化体育赛事如NBA、F1、奥运会、洲际运动会、 足球 等,都是国家和民族展示各自文化的平台。OBOR战略体系下,体育活动文化交流是文化交流的先行者,通过开展体育活动文化交流,加深了国家与国家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的了解,对实现区域和平稳定共同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1.5新海上丝绸之路文化

“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进行贸易和文化交流的通道,起始于秦代,繁荣于隋唐,鼎盛于明代,以广州为起点,连接日本及东南亚诸国,其中最为著名的郑和下西洋。2013年,国家主席提出了建设“新海上丝绸之路”的构想,从而拉开了建设新的贸易与文化交流通道的序幕。新海上丝绸之路文化交流既包括古代文明的交流,也包括现代文明的交流。新海上丝绸之路文化的交流与合作,对区域经济的交流与合作、区域一体化、区域繁荣稳定有着重要意义,并与亚投行遥相呼应,成为中国走向世界的两大战略举措。

2OBOR旅游文化新内涵及其发展趋势

OBOR战略体系下,随着高铁的建设发展、亚投行的建设运行,OBOR旅游承载着传播古代文明,发扬人类文明,建设现代文明的重任。在体验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的同时,也体验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明文化。OBOR集中了世界4/5的文明,新OBOR旅游呈现出旅游文化互补、国内外旅游文化输入输出平衡发展、中国古文明与现代文化共同发展、文化发展推动社会发展等新内涵与发展趋势。

2.1国内国际旅游文化互补

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的精华。目前,旅游文化已经趋于大众化,对旅游文化的研究也进入瓶颈阶段[1]。究其根本原因在于旅游文化的单一和旅游文化的互补性不强。实际上,旅游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化的体现,是广泛存在于旅游活动中的[2]。旅游文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旅游目的地对旅游兴趣产品、服务的开发、再生产及营销;(二)不同类型的旅游者特征、体验模式及行为。就这两点而言,只有旅游文化互补,旅游文化才能发展。OBOR线路涉及众多的城市和全世界主要的人类文明和现代文化,因此,出现极强的旅游文化互补,能更好地促进旅游文化的发展。

2.2国内外旅游文化输入输出平衡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旅游蓬勃发展。随着国内外旅游的发展,对外文化输出趋势明显,而对内文化输入、吸收、演变的趋势缓慢,这就呈现出国内外旅游文化输入输出不平衡发展的现象。国内很多景区接待的游客多为境内游客,境外游客较少的现象普遍存在。在出境游方面,出境游甚至超过了经济发展增速[3],远远高于入境游,不仅产生了国际旅游的不平衡发展,也导致了国际旅游文化失衡现象。OBOR战略下,境内境外旅游有机结合,成为系统旅游下的两个有机部分,这两部分各有特色,但又高度统一在OBOR下,因此国内外旅游文化输入输出成为OBOR旅游文化的不可分割的两部分,将出现均衡发展的态势。

2.3中国古文明与现代文化共同发展

OBOR是贯穿古今文明的线路,将中国古文明与现代文化有机结合起来,促进中国古代文明与现代文化共同发展。中国古代文明博大精深、辉煌灿烂,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国5000年的文明中,天文、算术、教育、哲学、科技、学制等,都有着历史意义,与现代文明一起,推动“中国梦”的实现。

2.4文化发展推动社会发展

OBOR战略体系的目的在于促进沿线沿路城市和区域的共同发展,用文化的发展来推动社会的发展。新的文化带来新的旅游消费观念,人们在日益国际化的旅游文化中,逐步提高公民意识,发扬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通过在旅游活动中帮助他人、自觉排队、低碳出行等行为,影响和推动交际文化的发展。为适应OBOR战略体系的发展,教育、外交、建筑、交通等也融合了国际文化内容,这些新的内涵特征一起推动社会的发展,为共同富裕和区域发展创造条件。

3启示

对OBOR旅游文化特征及新特征的研究,可以得到以下的一些启示:

3.1加强国际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实现文化的交流互鉴

OBOR是实现区域发展和共同富裕的战略举措,必须加强国际间的战略合作,相应的,在文化上也要加强国家间、区域间的交流与合作。在依托亚洲,促进亚非欧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世界文化的交流和发展。目前,中国已同俄罗斯、塔吉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卡塔尔、科威特等多个国家签署了同OBOR建设相关的合作协议,有60多个沿线国家和国际组织对参与OBOR建设表达了积极态度。随着OBOR建设中的互通互联,泛亚洲高铁网的建设,国际间的战略合作将进步一步加强,有利于世界的和平稳定,共同发展主题。

3.2充分利用亚投行的战略平台,加强中华文明的国际影响

亚投行是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简称,缩写为AIIB,总部设在北京,是一个政府间性质的亚洲区域多边开发机构,重点支持基础设施建设,是OBOR支撑的经济战略平台,能为“丝绸之路”基金提供强有力的保证,应充分利用亚投行的战略平台,加强中华文明的国际影响,加快中华文明文化的输出。截止2015年4月,英国、德国、意大利、法国、韩国、俄罗斯、澳大利亚、埃及、瑞典等国先后已同意加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亚投行的成员国已达57个,大多数是OBOR战略体系下国家,这不仅为OBOR产业合作提供强有力的经济基础,还有利于OBOR战略体系下旅游文化的健康发展。应充分利用亚投行的经济战略平台,为旅游提供一体化支付等提供经济便利,在此基础上,尽快完善一体化下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3.3加快落实国家旅游局的全局战略规划行动

2015年,国家旅游局从全局出发,制定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旅游合作发展战略规划》,该规划在组织专家进行3轮讨论后,形成定稿,包括实施重点行动等内容。OBOR核心城市和区域早在OBOR战略提出后,已经做出OBOR的发展布局,以“丝绸之路”为主题的旅游节庆、旅游营销大幅增多。因此,各地加快落实国家旅游局的全局战略规划,有利于国内旅游的健康发展和旅游升级,促进出境入境旅游的平衡发展。

3.4培养高素质的旅游人才,实现文化的展示与传承

随着OBOR战略的实施,培养高素质的旅游人才便成为当务之急,这既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教育改革的契机,是实现文化的展示与传承的途径与方法。培养能面对不同文化,不同习俗的旅游者的专门人才,不仅要求具有很好的处理旅游行业的专业综合知识,包括接机、酒店入住、报关、旅游景点导游等素质,而且要求具有很好的一门或者几门外语能力。在此基础上,培养能冷静面对各种问题,灵活机智的解决风俗文化问题,友好周到有耐心的处理导游过程问题等多方面能力素质,是培养高素质的旅游人才的基本要求和内在诉求。

参考文献

1、旅游文化与文化旅游:理论与实践的若干问题徐菊凤旅游学刊2005-07-18

2、神仙世界与泰山文化旅游城的形象策划(CI)陈传康,王新军旅游学刊1996-01-18

摘要:

在旅游产业飞速发展的过程中,相关部门要处理好旅游文化与旅游经济的关系,促进旅游业与世界接轨,逐步走向现代化的发展历程,使我国的旅游文化与旅游经济朝着又好又快的趋势发展。

关键词:旅游文化;现代旅游经济

近年来,中国旅游业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与冲击。中国的旅游业要想与世界旅游发展的潮流相适应,就要创设一条现代旅游经济的道路,将旅游文化与旅游经济的内在关系处理好,促进旅游业朝着更好更快的方向发展。

一、文化与旅游

1、旅游与文化的本质联系。

旅游与文化二者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所谓的旅游,就是人类文明活动的本质特征。而文化在广义上是指人们创造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这也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人只有在物质条件得到了一定的满足后,才能在心理、情感等各个方面得到更深一步的发展,从而创造出丰富的精神文化。文化在狭义上主要是指精神性的文化,这也是文化的内在本质。人类旅游就是通过拓展生存空间这种形式,设法促进自身的精神发展,用文化精神来武装自己。旅游的外在表现,主要是指人的移动,通常是指旅游文化的交流与沟通,这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形式。真正意义上的旅游,就是一种求知与审美,逐步开阔人类的视野,积极改善自身的生存条件,从而逐步提高自己的精神追求。旅游文化就其本质而言,就是人类对美的追求与感悟。这种活动从广义上来讲,即是一种旅游文化的消费过程,也是一种文化的创造过程。人类在欣赏大自然景观的过程中,将会逐步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审美情趣以及审美能力,这就需要人类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才能发现大自然神秘的生命气息与运动规律。旅游文化是人类对美学的发现与概括,以及对艺术哲学的思考。因此,旅游文化具有陶冶情操的作用,从这种人文角度而言,旅游文化实质上就是一种精神性的文化活动。

2、文化是旅游业的内在灵魂。

旅游业现已逐步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新兴第三产业,这主要是因为旅游业的产生与发展,从古至今都与文化有密切的联系。旅游业始终都是以文化为载体的,是在文化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经济产业。旅游资源可以分为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人文景观就是指文化创造出来的产物,其核心内容就是文化特色。旅游业主要是以某个国家、地区独特的文化吸引游客,以此取得较大的经济效益。旅游经济是一种将文化与经济结合最为密切的活动,是通过一定的文化观念与精神需求,满足游客的观赏愿望,尤其是满足游客精神、文化上的需求。

二、旅游经济文化与旅游文化经济

当代旅游业在发展的过程中,经济与文化是相互整合的。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经营与管理,都是以文化作为基础的。只要有旅游活动在进行,就肯定会有文化因素渗透其中。旅游作为一种文化型的产业,经济与文化保持高度的一体化,这是一种必然的社会趋势。

1、旅游文化是一种独立出来的形态。

旅游文化自身就具备鲜明的文化特征,主要有以下两个特征:第一,综合性与多样性。旅游文化是指与旅游相关的各种文化概况,是旅游产品六大因素的统一,并从整体上构成旅游文化的产业链,同时又能够在旅游产品中显示其自身的文化内涵。但旅游文化必须要适应不同的消费群体,充分体现出产品消费的多样性、广泛性。第二,服务性与经济性。旅游产品所体现出的核心要素就是服务性,优质的旅游服务,可以给游客带来精神上的满足,让游客获得美好的心理体验。同时,旅游文化也展示出自身较强的功利性,通过各种文化功能,以期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实现最大化的经济价值。这两种旅游文化特征,都间接表明旅游文化的形态,展示出自身丰富的精神文化内涵。

2、旅游文化是一个系统的文化工程。

旅游文化更应该注重内在精神的建设,任何文化都涵盖了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与环境文化。旅游文化也是如此,这就表明精神建设在旅游文化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旅游活动中的精神因素是构成旅游文化的精神文化,对旅游业起着引导与深化作用,也是旅游文化追求的最高目的。旅游本身也是一种经济文化现象,内涵非常丰富,涉及到的范围也非常广,这是旅游文化由自然经济文化向现代经济文化逐步过渡的趋向。因此,旅游业必须要充分结合市场经济的发展,结合国情,研究旅游文化产品的市场。同时,始终坚持旅游文化的原则,把它作为一种系统的文化工程,带动相关的经济发展,并把旅游文化建设落实到实处,增加人力、物力的支出,逐步完善旅游文化产业的内容,丰富旅游文化的精神内涵,促进旅游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

结语

在旅游产业飞速发展的过程中,相关部门要处理好旅游文化与旅游经济的关系,促进旅游业与世界接轨,逐步走向现代化的发展历程,使我国的旅游文化与旅游经济朝着又好又快的趋势发展。

参考文献

1、旅游对目的地社会文化影响研究结构框架刘赵平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02-01

2、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研究张海燕;王忠云;资源开发与市场2010-04-20186 有关旅游文化毕业论文相关 文章 :

1. 大学生旅游专业毕业论文

2. 旅游管理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3. 本科毕业论文旅游管理

4. 旅游管理毕业论文

5. 2016旅游管理论文参考

6. 旅游管理本科毕业论文

我来看小鸡的。。。

桂林旅游论坛编辑部

冯来兴副教授男,1969年10月生,中共党员、博士。自1993年大学毕业以来,一直在高校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教授课程:为本科生教授《政治学概论》、《中国政治学说史》、《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邓小平理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和《思想政治工作理论与实践》等多门课程。并为研究生讲授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程》。主要研究: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科学研究工作,先后主持或参与省级以上课题十项,在省级以上刊物公开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其中,“新自由主义对我国政治安全的挑战及对策”和“论中国模式的社会主义”,分别被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文摘》和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社会主义论丛》全文转载。先后参与和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中共中央组织部、省社科规划、省高校人文社科、省教育厅教学改革、省思想政治教育等课题十余项。肖飞副教授男,1957年9月出生,湖南衡阳人,中共党员,湖南师范大学哲学学士,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系副教授、孙中山研究所所长。主要经历:1979年9月——1983年7月,在湖南师范大学政治系学习毕业;1983年8月——1986年3月,在湖南农学院衡阳分院任教;1986年4月——1993年7月,在中南工学院任教;1993年8月——2010年5月,在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任教。教授课程:长期从事中共党史、中国革命史、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要研究: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重点研究孙中山、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刘立新副教授男,汉族,副教授,人文社科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室教师。主要经历:1988年本科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系,获教育学学士学位,1988年从师于高等教育学家潘懋元先生门下,1991年毕业于厦门大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所,获高等教育学硕士学位。教授课程: 近年来一直承担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主要承担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教学),并承担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的一系列科研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参与撰写与编辑了《孙中山研究论文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论文集》等四部著述,发表论文10多篇。主要研究:长期以来一直从事科研与教学工作,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高等教育学与心理学等领域,均有一定的创建与成就。在学期间先后参与《高等学校管理学》、《青年心理学》、《创造性思维与能力》、《归因理论研究与应用》等8部著述的撰写和编辑,发表学术论文20多篇。在高等教育学、高等学校管理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归因理论以及思想德育教育、中国近现代史等方面有较深的造诣和独特的见解。近年来,一直致力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并立志在此领域有所突破。郭智勇讲师、博士男,1963年1月出生,湖南祁阳人。主要经历:1979年9月-1983年7月,就读于南京大学地质系古生物学专业 (本科)1983年9月-1986年10月,就读于福州大学地矿系生物地层专业 (硕士研究生)1986年10月-1995年7月,任教于桂林治金地质学院地质系 (讲师)1995年7月-2001年8月,深圳华储实业总公司工作 (经理)2001年9月-2006年6月,脱产就读于中山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专业 (博士研究生)文字代表作:1、《风动还是心动—从奥义书看<庄子·齐物论>的理路》2、《梦觉皆幻—从印度思想体系对<庄子>内篇世界观的一种把握》3、《从字词的演化规律和实例看<庄子>内篇的成书年代》4、《逍遥的三个层次—庄子内篇的结构》5、《<庄子>内篇的轮回思想和解脱思想研究》6、《论相同命题在<吕氏春秋>和<公孙龙子>中的不同意义》7、《贵己还是贵已—对战国三子思想传统理解的质疑》8、《义之美与仁之善—从〈吕氏春秋〉与〈淮南子〉天性的区隔看中国文化内在的两个价值取向》9、《财富是想出来的—知识经济时代读中山先生〈行易知难〉》胡剑宾讲师、硕士男,汉族,原籍河南省兰考县人,1969年6月出生。主要经历:1983年9月——1986年7月 河南省开封市第二师范学校 学习1986年8月——1989年8月 河南省兰考县魏庄中学 教学1989年9月——1991年7月 开封市教育学院政史专业 学习1991年8月——1994年8月 河南省兰考县魏庄中学 教学1994年9月——1997年7月 河南大学政治系中共党史专业 学习获法学硕士学位1997年7月——今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 教学教授课程:主讲《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政治理论课程。注重互动式教学和现代教学手段的应用,小组主题活动是本人课堂教学的特色。陆文学讲师、硕士男,1971年8月出生,宁夏灵武人。主要经历:1993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历史系,1996年毕业于西北大学西北史研究中心,获历史学硕士学位。1998年来到中山学院工作至今。教授课程:主讲《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来院之后,先后开设过《旅游地理学》,《实用美学》,《地方政府学》,《社会学》,《社会调查方法与原理》,《西方经济学说史》等课程。主要研究:为中国近代史及民族社会学。发表论文若干篇,主要代表作有《妇女乃国家兴衰存亡的根本————郑观应女性观辨析》,《岭南文史》2009年第4期;《变中的不变———论孙中山的民族同化思想》,《民族研究》2009年第2期;《从消极的到积极的民族主义———1919年之后孙中山对其民族主义思想重新阐述的过程和原因》,《孙中山研究》第2辑,2009年3月;《清代宁夏人口的地理分布及变化》,《固原市专学报》2005年第2期等。目前承担中山学院教改项目一个,参与其他研究项目若干。李德黎讲师、硕士男,1975年生,四川人。主要经历:2005年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人文社会学院思政专业,获得法学硕士学位。擅长演讲辩论、拓展培训、公务员面试培训,曾担任电子科大中山学院辩论队教练与人文系辩论队教练,在中山广播电台《夜色正缤纷》和《聊聊吧》中担任客座嘉宾。教授课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课程。讲课风格富有激情,善于结合时事来阐明观点。主要研究:近年来主攻三维仿真领域成为中山市三维仿真领域的先驱和代表,2010年受中山市政府委托为上海世博会中山馆制作网上三维展厅,于2010年5月22日在中山政府网与中山实体馆同步直播开放;并先后为中山政府网(英文版、日文版)、中山文联网、中山党史网建立了三维仿真互动平台。近年来的主要科研成果:1.论文《传统宗法关系与腐败德滋长》获得2006年广东省“反腐倡廉”征文优秀奖,并作为大会主题发言。2.《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发展探索》(参研)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教研课题(2005)3.《发展中山创意产业的探索》(参研),中山市社科联课题(2006)4.参编《风起伶仃洋――香山人物谱》,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5.论文《我国理工科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现状》和《高校学生政治辅导员的工作定位》6.论文《发展中山创意产业的六大着力点》发表于《新经济》2008年5月期7.论文《三维仿真漫游技术在建设孙中山文化工程中的作用》发表于《孙中山研究》2008年12月8.《中山文艺资源的抢修和保护》(参研)中山市政府专项基金2008-20099.《中山文化资源的三维仿真保护平台》(参研)中山市科技局项目2008-2010 罗越富讲师、硕士男,1981年9月,讲师,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人文社科系旅游管理教研室主任。学历背景:2000.9-2004.7 华南师范大学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管理学学士学位2004.9-2007.7 华南师范大学人文地理专业硕士毕业,获理学硕士学位教授课程:主讲旅游学概论、旅行社经营与管理、旅游地理、餐饮管理、旅游信息管理信息系统、现代企业管理、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旅行技巧学等课程。研究方向:旅游文化、旅游电子商务科研成果:在《旅游论坛》(原《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合作经济与科技》等杂志上共发表5篇文章,其中1篇被人大复印资料《旅游管理》全文转载。课题研究方面参与了中山市黄圃镇项目《广东鳌山海蚀文化旅游区总体规划》的调研和撰写;中山市旅游局课题项目《加快中山特色旅游发展的研究》的调研和撰写;参与中山市旅游局课题项目《孙中山文化资源发掘与对外推介》的撰写。获奖情况:2007-2009连续两年获人文社科系优秀教学奖2009年度获得中山学院优秀教师奖石岐区休闲文化征文二等奖林丹彤讲师、学士女,旅游管理专业讲师。教授课程:《旅游学概论》、《社交礼仪》、《休闲学概论》、《导游实务》、《旅游市场学》、《插花鉴赏与创作》、《园林规划设计》、《园林树木学》、《花卉学》、《粤语》、《就业指导》等课程的教学工作。主要研究:公开发表学术论文十六篇(其中核心期刊四篇),文学作品多篇,摄影作品两幅。《中山日报》专栏作者。学院生生花艺协会创办人兼指导老师,曾于2001年组织指导花协会员参加第七届中国(中山)菊花展览会的插花比赛及其他工作,获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一项、三等奖四项。2006年出版著作《插花,艺术与生活》,2007年获中山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008年获中山学院优秀教案奖、教育部第八届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文科组优秀奖。主持市、校级科研项目各一项,参与省、市、校级科研项目六项,横向项目两项。闵祥晓硕士、讲师女,山东德州人,硕士,讲师主要经历主要经历:2005年本科毕业于山东省曲阜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旅游管理专业;2007年硕士研究生毕业于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旅游管理专业;2007年7月起任教于电子科大中山学院人文社科系旅游管理专业教师。教授课程:《会展概论》、《市场营销学》、《旅游文化》、《旅游政策与法规》、《民俗与旅游》等。主要研究:旅游规划原理及会展基本理论。主要论文成果:2006年《江南三大名楼旅游合作与发展的条件及途径分析》2009年 《曲阜“三孔”旅游区景区空间结构整合分析》2009年 《曲阜“三孔”旅游区购物点空间体系分析》2009年8月《香山商业文化的现代传承》主要科研成果:2006年8月-10月,参与《黄鹤楼公园旅游总体规划》的编制;2007年9月-2008年7月 ,参与中山市黄圃镇《广东鳌山海蚀文化旅游区》旅游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2008年参与中山市社科联《慈善万人行本体论研究》课题;2009年参与中山市社科联《中山慈善万人行价值提升研究》课题;获奖情况:诗歌《活在民间的宝贝》获2008年中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征文大赛三等奖。卢育林讲师、硕士 毕业于中南财经大学与武汉理工大学,分别获经济学学士及管理学硕士学位,中共党员,讲师、经济师职称。主要从事第三产业经济、资本市场以及旅游、会展、酒店等服务行业经营管理领域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主要经历:1992-1997年在中国银行的信贷、投资和计划、财务部门实习和工作,具有多年的实际经济管理工作经验。1997年进入中山学院工作至今,多次获得过“吴桂显奖教金”、“优秀共产党员”、年度考评“优秀”等荣誉。教授课程:《旅游经济学》、《景区经营与管理》、《会展经济学》、《公共经济学》、《管理学》、《金融学》、《项目评估》、《证券投资学》、《财政学》、《银行经营与管理》、《西方经济学》、《会计学》等。科研成果:在《教育与经济》、《学术论坛》、《经济师》、《金融论坛》等中文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9篇;主持和参与科研课题4项:《混业经营模式下银行业的风险和成本研究》、《中山市保税物流发展规划(2010-2015)》、《孙中山文化资源发掘与对外推介》、《中山市口岸发展规划(2010-2015)》等。 王春芳副教授、在职博士生女,博士、副教授。新疆乌鲁木齐市人。专业方向:新闻发展史、广播电视新闻。主要经历:自1989年工作以来,在乌鲁木齐广播电视台从事新闻主持、记者工作近十几年,后调入新疆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任教两年。2007年调入广东省中山市,在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人文社科系从事新闻教学工作。2008年入选为中山市社会科学人才库成员。教授课程:新闻评论,深度报道,广播电视新闻学,新闻采访与写作,媒介素养,播音与主持,基础写作等。获得奖项:在媒体和教学单位工作期间,采访制作的多期节目、新闻报道、科研课题和论文,获得了国家、自治区、乌鲁木齐市各级多项奖类。多篇新闻专业论文在全国新闻核心期刊上发表,如论文《20世纪中国大陆女性作家创作中的女性意识的演进》发表在全国核心期刊《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科学版》2007年第6期上。《警惕新闻报道中的犬儒主义倾向》发表在新闻核心期刊《当代传播》2007年第6期上。《大众传媒中的女性危机及其对策》发表在全国双核心期刊《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版2008年第五卷上;《从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看构建和谐大众传媒文化》发表在《现代视听》2008年第8期上;并被《新华文摘》2008年21期选为推荐文章。《大震过后,警觉激进民族主义》获广东省高校校报2008年度好新闻言论类二等奖。所撰写的《大众传媒中的女性危机及其对策》获中山市社科优秀成果论文二等奖。阮波副教授、硕士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副教授, 中山市社科专家库成员、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员、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山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山批评家协会副主席,中山市舞蹈家协会理事。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语言文学系,获文学学士学位,后以同等学历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院文艺美学专业。教授课程:目前主要从事大学写作、实用美学、中西方文化与文学等学科的教学与研究工作。研究成果:创作大量的文学、音乐、舞蹈、美术、建筑、影视等美学评论文章发表于《人民日报(评论版)》、《读书》、《作家》、《学术论坛》、《河南科技大学学报》、《语文教学与研究》、《舞蹈》等全国核心期刊。已出版的专著包括散文集《春风不相识》、评论集《返回身体的原点》、文集《即兴行走》,作品被北京国家图书馆、国家863计划中国数字图书馆示范工程——超星数字图书馆、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粤人文库”、中山市级图书馆等各级图书馆收藏。曾蝉联2000-2001、2002-2004、2005-2007三届中山文艺奖一等奖,并获得五个一工程奖、优秀论文奖等奖项。曾在《成都晚报》、《新快报》、《大地》、《作品》、《中山日报》等报刊撰写专栏,同时从事美学的评论和社会宣传推广工作,在美术馆、图书馆、书城等文化机构开办艺术类讲座,出任各类文艺演出的评委、导赏等工作,曾参加广东省女作家散文研讨会、亚洲与世界文明研讨会、香山文化研讨会、广东省青年作家代表大会、全国名报名社名刊研讨会等各类学术交流研讨活动。罗永雄讲师、硕士男,1979年8月出生于新疆伊犁,祖籍广东兴宁。2007年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传播学专业,获文学硕士学位。曾任新疆经济报编辑、昌吉日报社记者、编辑,北京新势整合公关咨询顾问公司客户经理,现为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讲师。1997年进入新疆大学学习新闻学,学习期间曾在新疆经济报社编辑部供职,毕业后进入新疆昌吉日报社任经济口记者,具有丰富的业界实践经验,从业近4年,累计编辑版面20个,刊发新闻稿件500余篇,50余万字,荣获省级新闻奖一次,地市级新闻奖三次。2004年考入中国传媒大学(原北京广播学院)攻读应用传播学方向的硕士研究生,先后参与编写《媒介产业案例分析》、《经济传播学总论》等3本教材,完成出版共计约10万字的书稿。期间在北京新势整合公关咨询顾问公司供职,负责传播策划与媒体的联络沟通。2007年研究生毕业后,进入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在人文社科系新闻教研室任教,先后在国内各类学术刊物发表《情境限制下的个体认知颠覆与沉默螺旋的扩散——从“洞中个体”的沉默到优势意见的加强》等5篇学术论文。主要学术研究方向为:媒介伦理、 媒介传播与社会文化、影视文化传播等。教授课程:先后担任《传播伦理与法制》、《社会学》、《大众传播与文化》、《电视节目主持与制作》、《媒介热点研究》、《应用文写作》、《电影艺术欣赏》、《公关与广告传播》等课程的教学工作。 陈亚辉副教授、硕士男,湖北武汉人,硕士,讲师。2004年6月毕业于武汉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2007年6月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专业,获管理学硕士学位,2009年3月至今任行政管理专业教研室主任。教授课程:《经济学原理》、《电子政务》、《管理统计学》、《行政管理学》、《公共管理学》、《社会学概论》、《网站规划与设计》。主要研究:2007年进入学院工作以来,获得的主要荣誉包括:2007年荣获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优秀教案二等奖,2008年荣获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优秀共产党员,中山市优秀共产党员。2009年荣获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优秀教师二等奖,优秀教学奖。主持或参与的科研课题包括:2007年主持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青年教师基金立项课题《中山市专业镇可持续发展研究》;参与中山市社会科学规划立项调研课题《孙中山民生主义与中山和谐社会构建研究》、中山市流动人口管理办公室委托课题《中山市流动人口综合调控体制研究》、中山市港口镇政府委托课题《港口镇城郊经济发展规划》。2008年参与中山市对外贸易经济经济合作局委托课题《中山市外经贸发展规划研究》、《中山市口岸发展规划(2010-2015年)》、《中山市保税物流监管体系发展规划(2010-2015年)》。2009年参与中山市民政局委托课题《中山市孤残儿童救助制度研究》、《中山市社会中介组织管理体制研究》、《中山市社区社会组织发展研究》。2010年参与广东省社科联规划课题《中山慈善万人行善款管理和使用的绩效评估研究》、广东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课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与政治文明建设关系研究》。目前已发表科研论文包括:1.基于钻石模型的武汉东湖高新区竞争力研究.当代经济,2006(6)2.产业集群竞争力研究.当代经济,2006(7)3.论科技园区内社会资本在创新集群中的作用.社科纵横,2006(10)4.能力胜任模型在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训方案中的应用.中国电力教育.2009(2)5.论城市人口综合调控指标体系的构建.管理观察,2009(3)邓雪琳讲师、在职博士生女,讲师,在读博士。2001年获得湖南师范大学文学学士学位,2004年获得湖南大学教育学硕士学位,现在武汉大学修读行政管理专业博士学位。自2004年以来一直在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工作。教授课程:《大学语文》、《人力资源管理》、《中外公文名篇选读》、《社会调查原理与方法》等课程的教学。主要研究:高等教育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和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 近年来在CSSI来源期刊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数10篇,另在优秀期刊上发表论文多篇,合计近30余篇,主持院级课题和参与国家级、省(部)级、市(厅)级课题总计13项。2008年10月被选为中山市首批社科骨干,2009年2月入选中山市社会科学人才库。2007年,论文《党的群众工作方法与社会工作方法有机结合的研究》入选《广东省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调研报告选编》。2009年,论文《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地方政府公务员考核》获学院“一等奖”。2009年,在“孙中山思想与中山现代化建设”学术研讨会上,宣读论文《孙中山人才思想与中山市现代化建设》。李芳讲师、硕士女,汉族,湖南娄底人,党员,在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人文社科系担任讲师。主要经历:1999年9月-2003年7月 中南大学 行政管理本科2003年9月-2006年7月 武汉大学 行政管理硕士硕士期间共发表5篇学术论文2006.7~2009.10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人文社科系-行政管理专业教师教授课程:《公共政策学》、《社会调查原理与方法》、《管理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社会心理学》主要研究:获得学院首届优秀教案二等奖(2006年)担任人文社科系系务委员会委员和教学质量小组成员(2007年起)多次组织学生实践:2007年组织学生进行民政部低保户入户调查(中山);公共政策课程组织政策调查以及安排学生到中山市政府部门座谈;社会调查课程组织主题广泛的校园、校外小组调查;组织认知实践—民企学习发表两篇学术论文,参与中山市社科联课题《和谐中山》(2007-2008年)丁婷婷讲师、硕士女,讲师,毕业于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专业,行政管理硕士,行政管理学士,英语语言与文学学士。自进入学院工作以来,获得2007-2008年优秀教案评选三等奖,获2007年、2008年、2009年年终教师考核二等奖。教授课程:《地方政府管理学》、《市政学》、《秘书理论与实务》、《社会礼仪》、《专业英语》等课程教学。科研成果:1、2009年主持院级《秘书学》教改课题一项2、2008年参与中山市对外贸易经济经济合作局委托课题《中山市外经贸发展规划研究》、《中山市口岸发展规划(2010-2015年)》、《中山市保税物流监管体系发展规划(2010-2015年)》3、2007年参与中山市社会科学规划立项调研课题《孙中山民生主义与中山和谐社会构建研究》、中山市港口镇政府委托课题《港口镇城郊经济发展规划》4、《创新教育》杂志2009年4月刊发表教研论文《行政管理学》课程教学方法技巧与考核手段研究。5、《经济学研究导刊》杂志2009第17期发表科研论文《我国法治政府建设中的人本途径建构》郑莉婷硕士女,生于广东中山,人力资源开发硕士学位教育背景:英国兰卡斯特大学管理学院, 主修经济学,获经济学学士学位。英国曼彻斯特大学,主修人力资源开发(HRD),获社会科学硕士学位。工作经历:2003.8—2004.8广东省侨外出国人员服务中心 (广州),任培训部专员。2005. 9—2007.7戴德梁行房地产咨询(上海)有限公司,任人力资源主任。2007. 8 — 2008. 12中山大洋电机股份有限公司,任人力资源部部长。2009.2---现在 教师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 人文社科系 行政管理教研室教授课程:人力资源管理, 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开发, 社会调查与统计, 管理学,领导学,管理心理学。

你好,我是桂林人,我来为你介绍一个2天的行程!!!!首先是住的问题,到了桂林要搞好住宿问题,建议不要在汽车站旁边找,个人感觉不卫生,你想想吧,汽车站人太杂了,在中区点就好,行动比较方便,在桂林西城步行街有家(翠雾酒店)三星级的还不错,标准间100多块。还有榕湖有家榕湖酒店四星级的也还不错,标准间200多块,可以欣赏榕湖风光。然后是景点(第一天):上午游玩桂林两江四湖,下午桂林旅游的精华“三山、两岩、一江即:象鼻山、叠彩山、伏波山,芦笛岩、七星岩, 漓江,晚上在市区逛逛街,买些纪念品,特产之类的东西。(第二天):上午可以去龙胜梯田,古东瀑布,下午如果有时间可以去桂林兴安乐满地主题娱乐公园,或者可以去靖江王府。(第三天):去桂林阳朔,龙劲河漂流,丰鱼岩,银子岩,世外桃源(坐船的),野人部落,大榕树,阳朔西街,印象刘三姐,月亮山。(品尝阳朔啤酒鱼)对了,来到桂林记得品尝一碗美味的桂林米粉,在桂林很多地方都有买的!!!!!!如果还有什么具体问题可以问我!!桂林期待你的到来!!!桂林欢迎你!!!

你想问什么?他们的校园网站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创办于1985年,始称桂林旅游专科学校。1994年正式定名为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校坐落在山水甲天下的国际旅游名城桂林,拥有骖鸾、雁山两个校区,占地1885亩。学校设有旅游与休闲管理系、酒店管理系、旅游外语系、导游系、商务系、视觉艺术系、艺术表演系、基础部、社科部、公共外语部等7系3部,29个专业,另设有维伯国际教育合作部,面向全国招生。现有在校生近8700多人。校舍建筑面积21万多㎡,教学仪器设备总值3000多万元,图书藏量111.6万余册(纸质图书69.9万余册)。二十多年来,学校秉承"加快发展,创特色名校;强化管理,育旅游能人"的办学理念和"修身、立志、敬业、创新"的校训,在师资队伍建设、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学术研究与科技服务、实训基地建设与校园文化创新、对外交流与国际化办学等方面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为旅游行业培养了大批人才。2006年学校成为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重点支持单位和其教育委员会附属成员单位。2007年学校顺利通过国家教育部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评估结果为"优秀"。学校师资队伍结构合理,高职称、高学历教师占有比较大的比重。现有教职工532人,其中专任教师422人,副高以上职称130人(其中正高职称11人);研究生以上学历182人;教育部高职高专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3名;自治区级教学名师1名;广西高校百名中青年学科带头人1名;广西高校百名中青年骨干教师5名;广西西部计划出国留学特别项目资助2人;广西财政资助出国留学1人;2人获得广西高校优秀人才资助计划。学校主动适应旅游业的发展需要,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并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教改成果。学校有教育部教改试点专业1个,自治区级精品专业1个,自治区级教改试点专业2个,自治区级优质专业12个,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自治区级精品课程9门,自治区示范性实训基地3个,形成了与旅游业产业结构相匹配、紧贴行业需要的专业体系。学校的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较高的比例,用人单位的区域不断扩大,范围不断延伸,开辟了境外就业渠道。学校连续多年被评为自治区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学校坚持科研强校战略,积极开展教学科研,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现有广西旅游科学研究所、桂旅旅游规划设计研究院、旅行社与导游文化研究所、大学生生涯发展指导与研究中心等4家研究所。学校主办的《旅游论坛》(原《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为省级优秀期刊,被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收录,为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和《全国报刊索引》核心期刊,在国内旅游科学综合性学术期刊中具有较大影响。学校坚持走国际化办学道路,与境外旅游组织和旅游院校保持密切联系及合作关系。不断引进国际优质教育资源,推动旅游教育与国际接轨。与加拿大乔治布朗学院,香港理工大学、河内旅游学院,澳门旅游学院等境外高校保持密切联系。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以国际办学的标准帮助学校对酒店管理专业进行全方位教学改革,尽快使学校成为中国及亚太地区一流的旅游教育与培训机构。2007年12月与香港理工大学成功承办了由世界旅游组织、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办的第一届旅游教育国际论坛。学校是中国旅游协会旅游教育分会第一届理事会副会长单位、国家旅游局在西南地区唯一的全国旅游饭店及旅行社总经理、部门经理岗位资格考试定点单位,也是广西旅游人才培训基地及自治区旅游局导游资格考试培训基地和教材编写单位,桂林市旅游产业人才小高地建设单位。多年来,学校进行了全国旅游饭店总经理、部门经理岗位培训、旅行社经理资格考试培训及导游人员的培训,培训人员近5万人次。"十一五"期间,学校将立足桂林、服务广西、面向全国、辐射东盟,强化办学特色,努力打造旅游教育品牌,把学校建成特色鲜明、专业体系相对完整、有一定国际影响的国内知名旅游高等院校。希望能帮到你

2019年12月19-21日,由桂林旅游学院和崇左市大新县人民政府共同主办,广西旅游科学研究所、桂林旅游学院《旅游论坛》编辑部、中国旅游研究院东盟旅游研究基地、广东旅游竞争力评价研究中心承办的“2019边境县域旅游可持续发展研讨会暨2019广西县域旅游竞争力评价研究报告发布会”在广西崇左市大新县举行。来自国内旅游界著名专家学者、专业期刊主编、广西旅游发展重点县(市)领导和来自国家、省市近20家主流媒体记者出席此次研讨会和成果发布会。

广西县域旅游竞争力研究课题组向社会发布了《广西县域旅游竞争力评价研究报告(2018-2019)》,该报告对全区48个县(市、区)的旅游竞争力进行了全方位的调研分析,采用科学的计量方法和全面的旅游大数据调研资料,对全区县域旅游竞争力进行了系统的科学测算,评选出广西2018-2019年度“旅游综合竞争力十强县”,分别为:阳朔县、南宁市青秀区、涠洲岛、靖西市、桂林市秀峰区、金秀县、龙胜县、资源县、柳州市城中区、兴安县;“旅游创新发展十强县”分别为:大新县、容县、桂林市雁山区、融水县、恭城县、南宁市邕宁区、南宁市兴宁区、三江县、东兴市、巴马县。

桂林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研究论文

提要民俗文化是一种重要的文化旅

游资源,开发民俗文化旅游是顺应当今世界旅

游的发展趋势。

广西有着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

旅游资源,只有因地制宜,统一规划,合理布

局,用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眼光来开发民俗文化

旅游,才能从根本上保证民俗文化与旅游业两

者更好地融合,取得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拉

动广西各民族的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一、民俗文化、民俗旅游的概念、特征

(一)民俗文化与民俗旅游的概念。

民俗是

人民群众在长期的社会历程中创造的民间文

化,包括民间习俗、信仰及广泛流传在民间的

一切技术与文艺。

民俗文化,则是世间广泛流

传的各种风俗习尚的总称,包括存在于民间的

物质文化、社会组织、意识形态和口头语言等

各种社会习惯、风尚事物。

民俗文化内容丰富

多彩,有民俗风情、生活习惯、生产方式、居住

样式、节庆典礼、宗教信仰、传统服饰、民间艺

术、烹调技艺、工艺特产、音乐歌舞等,它以丰

富的文化内涵及特有的民族风情吸引着广大

的海内外游客。

民俗旅游是一种新型的、高层次的文化旅

游类型,它是以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历史文化为

背景,以各种民俗文化事项和民俗活动为资

源,并通过挖掘整理和再现或艺术加工的手

段,为国内外游客提供服务的一种具有鲜明的

民族性和地方特色的社会经济现象。

它将成为

现代旅游的主流之一。

各民族地区多姿多彩的

风土人情、风韵别致的文物古迹、情趣怏然的

民间文娱活动,吸引着一批又一批国内外游

客。

(二)民俗旅游的特征“。

民俗旅游”有着自

身的特征,突出的有以下四点:

1、质朴的民间性。

民俗源于民间生活,体

现民间生活,包含着物质的、精神的、社会的与

语言的因素,在现实生活中总显示出浅显不定

的功能作用,成为人们参与社会生活所不可或

缺的基本手段。

民俗是伴随着生活的需要而自

然形成,历久传承的文化形态,而非朝廷的、官

府的、寺庙的等上层文化或宗教文化的简单代

表。

因此,民俗旅游应取材于民间风俗,才会显

示出其固有的特色。

2、鲜明的民族性和地域性。

民俗体现民族

的生活,并因各民族生存空间不同而各有差

异。

所“谓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正反映出

民俗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特征。

民俗旅游的开发

应以本地资源为依托,不应胡乱建设、猎奇,这

样才使旅游产品具有当地特色和民族气息。

广西民俗文化旅游开发

3、情趣的乐观性。

民间生活追求向上的、

乐观的,应与悲观绝缘,民俗旅游的开发要以

娱乐、审美、认识、教化等功能的习俗为体裁,

让游客在旅行当中感受到生活与劳动的乐趣

与美感,杜绝以迷信、不健康的内容作为民俗

旅游产品去开发。

4、主体的对外性。

民俗源于本地民间生

活,是经过世代相传而存留下来的。

因此,民族

地区对自己的民族本身或当地群众没有太大

的吸引力。

在文化渊源上讲,与民俗旅游创办

主体的血缘关系越远越是具有吸引力,所以国

外或省外游客就成为民族地区最大的客源。

二、广西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现状

(一)民俗文化村、园。

目前,广西建有许多

的民俗文化村(风情园),这是广西最主要的民

俗文化旅游产品。

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广西

各地先后建成了融水贝江苗寨、贺州瑶族风情

园、龙脊壮寨、三江侗寨、金秀瑶寨,还有正在

凌云县兴建的凌云土司民俗文化村等旅游项

目,使广西的民俗文化旅游更加丰富,更具吸

引力。

游客通过实地的旅游活动,能亲身体会

到广西各族人民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同时

可以间接传播该地的民俗文化,对扩大该地的

旅游知名度,树立品牌形象有一定的积极作

用。

(二)民俗博物馆。

民俗博物馆(含民族博

物馆)主要是对民族建筑或民俗实物的展示与

介绍。

这类产品以广西民族文物苑为代表,该

苑位于南宁市广西博物馆陈列大楼后面,1988

年建成开放,总投资280万元,占地2.4万平方

米,是以广西民族建筑为主题,苑内有铜鼓巨

雕、镇边大炮,建有壮族“干栏”、瑶家竹楼、苗

家吊脚楼、侗族鼓楼、侗乡风雨桥、毛南族民居

等,还建有榨油、碾米、造纸、制陶、榨糖等民间

手工作坊,均极富有民族乡土气息。

另外,靖西

县壮族博物馆、融水苗族自治县苗族博物馆和

金秀瑶族自治县瑶族博物馆,分别展出以介绍

壮族、苗族、瑶族历史和民俗风情为主的实物

和图片,特别的壮锦、苗锦和瑶族蜡染工艺品

更是这些民族民俗文化的精华。

值得一提的

是,我国首座白裤瑶生态博物馆已于2004年

11月26日在广西南丹县正式对外开放。

(三)民俗旅游节庆活动。

广西有11个少

数民族,几乎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民族节

日,且场面盛大,别具民族风情。

如壮族的蚂拐

节、牛魂节,苗族的苗年、芦笙节、

补充:

节,瑶族的盘王节、达努节,侗族的侗年、花炮

节、冬节,仡佬族的吃虫节、拜树节、春耕节,京

族的哈节,仫佬族的依饭节、牛马节,彝族的跳

公节,毛南族的分龙节等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节

日,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蕴涵着浓厚的文化内

涵。

现已开发的南宁国际民歌节、桂林山水历

史文化节、柳州三月三歌节、阳朔的渔火节和

啤酒节、北海的珍珠节、凭祥的边关节等现代

节日活动,映托出浓厚的现代文化氛围,同时

也给人们增添了不少的生活乐趣。

(四)服饰、饮食、建筑文化。

民族服饰是民

俗中最直观的东西,能够突出一个民族特有的

习俗,给身临其境的游客深刻强烈的印象。

广

西各民族人民着衣多姿多彩,给人耳目一新的

补充:

感觉。

例如,侗族妇女喜欢穿金戴银,其服饰多

为短衣长裙,衣服的各个部位都配上花边和飘

带,白褶裙层层叠,穿戴起来,显得绮丽多姿。

“吃”是旅游活动的六要素之一,也常常被人们

赋予审美、艺术、礼仪、禁忌等文化内涵。

广西

物产丰饶,一年四季瓜果飘香,茶酒饭菜风味

独特。

壮、侗、苗、瑶居民多为干栏式建筑,一般

以木为原料,穿榫凿卯,很少用钉,却很牢固耐

用,苗族、彝族“的吊脚楼”就颇具特色,侗族的

三江程阳风雨桥和马胖鼓楼就是这种木结构

建筑体系的杰出代表,也是侗族传统文化的重

要标志。

(五)民间歌舞、游艺与民族手工艺品。

广

西素“有歌海”之美誉,刘三姐就是壮族民歌的

杰出代表。

每年三月三举行的歌圩,场面盛大,

一片歌的海洋。

壮族的山歌、扁担舞,瑶族的长

补充:

鼓舞、瓦鼓舞,侗族大歌、情歌,彝族的阿细跳

月,京族的哈歌、花棍舞、毛南的罗海歌,苗族

的板凳舞,仡佬族的牛筋舞等,都千姿百态,风

情各异。

每年的南宁国际民歌节令广西的山歌

走向了国际舞台,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接受和

传唱,从某种程度上推广了广西的民俗文化。

丰富多彩的民间游艺和戏剧给各族人民增添

了不少生活乐趣,侗家斗牛、苗族斗马,紧张激

烈,扣人心弦。

广西各民族人民心灵手巧,擅长

织染、刺绣、编织、雕刻。

苗族的刺绣、瑶族的挑

绣,手工精巧,图案优美生动。

毛南族的编织和

雕刻,独具民族风格,此外,石雕、玉雕、木雕、

贝雕、竹编、藤编、珍珠、绣球等民间工艺品久

负盛名,深受游人喜爱。

三、调整思路,实施民俗文化旅游的整体

开发策略

广西民俗文化旅游开发提要民俗文化是一种重要的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民俗文化旅游是顺应当今世界旅游的发展趋势。广西有着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只有因地制宜,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用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眼光来开发民俗文化旅游,才能从根本上保证民俗文化与旅游业两者更好地融合,取得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拉动广西各民族的发展,实现共同富裕。一、民俗文化、民俗旅游的概念、特征(一)民俗文化与民俗旅游的概念。民俗是人民群众在长期的社会历程中创造的民间文化,包括民间习俗、信仰及广泛流传在民间的一切技术与文艺。民俗文化,则是世间广泛流传的各种风俗习尚的总称,包括存在于民间的物质文化、社会组织、意识形态和口头语言等各种社会习惯、风尚事物。民俗文化内容丰富多彩,有民俗风情、生活习惯、生产方式、居住样式、节庆典礼、宗教信仰、传统服饰、民间艺术、烹调技艺、工艺特产、音乐歌舞等,它以丰富的文化内涵及特有的民族风情吸引着广大的海内外游客。民俗旅游是一种新型的、高层次的文化旅游类型,它是以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历史文化为背景,以各种民俗文化事项和民俗活动为资源,并通过挖掘整理和再现或艺术加工的手段,为国内外游客提供服务的一种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地方特色的社会经济现象。它将成为现代旅游的主流之一。各民族地区多姿多彩的风土人情、风韵别致的文物古迹、情趣怏然的民间文娱活动,吸引着一批又一批国内外游客。(二)民俗旅游的特征“。民俗旅游”有着自身的特征,突出的有以下四点:1、质朴的民间性。民俗源于民间生活,体现民间生活,包含着物质的、精神的、社会的与语言的因素,在现实生活中总显示出浅显不定的功能作用,成为人们参与社会生活所不可或缺的基本手段。民俗是伴随着生活的需要而自然形成,历久传承的文化形态,而非朝廷的、官府的、寺庙的等上层文化或宗教文化的简单代表。因此,民俗旅游应取材于民间风俗,才会显示出其固有的特色。2、鲜明的民族性和地域性。民俗体现民族的生活,并因各民族生存空间不同而各有差异。所“谓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正反映出民俗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特征。民俗旅游的开发应以本地资源为依托,不应胡乱建设、猎奇,这样才使旅游产品具有当地特色和民族气息。广西民俗文化旅游开发3、情趣的乐观性。民间生活追求向上的、乐观的,应与悲观绝缘,民俗旅游的开发要以娱乐、审美、认识、教化等功能的习俗为体裁,让游客在旅行当中感受到生活与劳动的乐趣与美感,杜绝以迷信、不健康的内容作为民俗旅游产品去开发。4、主体的对外性。民俗源于本地民间生活,是经过世代相传而存留下来的。因此,民族地区对自己的民族本身或当地群众没有太大的吸引力。在文化渊源上讲,与民俗旅游创办主体的血缘关系越远越是具有吸引力,所以国外或省外游客就成为民族地区最大的客源。二、广西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现状(一)民俗文化村、园。目前,广西建有许多的民俗文化村(风情园),这是广西最主要的民俗文化旅游产品。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广西各地先后建成了融水贝江苗寨、贺州瑶族风情园、龙脊壮寨、三江侗寨、金秀瑶寨,还有正在凌云县兴建的凌云土司民俗文化村等旅游项目,使广西的民俗文化旅游更加丰富,更具吸引力。游客通过实地的旅游活动,能亲身体会到广西各族人民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同时可以间接传播该地的民俗文化,对扩大该地的旅游知名度,树立品牌形象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二)民俗博物馆。民俗博物馆(含民族博物馆)主要是对民族建筑或民俗实物的展示与介绍。这类产品以广西民族文物苑为代表,该苑位于南宁市广西博物馆陈列大楼后面,1988年建成开放,总投资280万元,占地2.4万平方米,是以广西民族建筑为主题,苑内有铜鼓巨雕、镇边大炮,建有壮族“干栏”、瑶家竹楼、苗家吊脚楼、侗族鼓楼、侗乡风雨桥、毛南族民居等,还建有榨油、碾米、造纸、制陶、榨糖等民间手工作坊,均极富有民族乡土气息。另外,靖西县壮族博物馆、融水苗族自治县苗族博物馆和金秀瑶族自治县瑶族博物馆,分别展出以介绍壮族、苗族、瑶族历史和民俗风情为主的实物和图片,特别的壮锦、苗锦和瑶族蜡染工艺品更是这些民族民俗文化的精华。值得一提的是,我国首座白裤瑶生态博物馆已于2004年11月26日在广西南丹县正式对外开放。(三)民俗旅游节庆活动。广西有11个少数民族,几乎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民族节日,且场面盛大,别具民族风情。如壮族的蚂拐节、牛魂节,苗族的苗年、芦笙节、

一、文化, 现代旅游业发展的立足点和灵魂由于世界经济持续发展及全球经济文化一体化的趋势, 在当代文化价值更加深刻地影响着各国的生产和消费, 尤其是旅游产品的生产和消费。因为, 人们的物质需求是有限的, 一旦物质需求满足以后, 更多的是追求文化、精神方面的享受。今天中外旅游者不再满足于浮光掠影式的观光旅游, 而是渴望通过旅游活动获取知识, 追求有一定文化境界的精神感受, 寻求深层次的美的欣赏。前不久, 世界旅游组织所作的《世界旅游报告》分析了国际旅游的趋势, 指出在21 世纪, 旅游市场对文化的需求不断增强, 文化旅游正以每年10~ 20% 的速率增长, 现代旅游已从传统的观光旅游向更高层次发展, 文化旅游已成为一种时尚, 并呈现出迅猛发展的势头。欧美有70% 的旅游者是进行文化旅游消费。近两年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居世界第一的美国和法国, 有2/3的旅游收入与文化旅游有关。国外旅游消费是这样, 国内旅游亦如此。文化旅游正在国内受到广大游客的青睐。北京的故宫、长城, 深圳的“锦绣中华”, 云南的民族村, 陕西的兵马俑等大批文化内涵丰富、文化特色突出的旅游产品成为人们旅游首选的对象。如桂林市靖江王陵墓出土了大量明代梅瓶, 2001 年在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展出, 经新闻媒体报道后, 有28 个国内外参观团分别从韩国、日本、广东、陕西等地专程来桂林旅游, 除了看青山秀水,另一主要目的便是欣赏明代花瓶。近年来在中国掀起了西欧诸国游、澳新游、新马泰游等, 人们舍得花费这么多钱参加这些旅游活动, 主要目的是领略异国风情和质文化。这一现象, 现实地展示了旅游文化的人文魅力。国内不少游客亦提出这样的口号: 带着文化去旅游才是旅游的真谛, 也才是较高层次的旅游; 高质量的旅游就是品味文化、回味文化; 玩到最后是玩文化⋯⋯这一切告知我们: 旅游业已进入了竞争的最高阶段——文化竞争阶段。文化旅游的兴起和迅猛发展是旅游业发展的必然。旅游的本质属性是文化, 而感受文化差异、探索文化、体验文化则是旅游行为永远的动机。换言之, 旅游业本身就是生产文化、经营文化、销售文化的产业, 尤其是景区景点的建设和经营。如魏小安研究员所说: 旅游景区景点的经营彻头彻尾就是文化, 而旅游者的旅游活动则是在消费文化、享受文化、购买文化。一些知名度较高的风景名胜区, 往往代表着某种独特的文化, 其本身就是一本耐读的书, 所谓“入目三分景, 七分在内涵”就在于此。但旅游资源不等于旅游产品,只有经过文化的挖掘、冶炼、设计和制作, 才能成为旅游产品。所以说, 旅游文化是现代旅游业发展的立足点和灵魂, 亦是旅游产品竞争的底蕴所在, 抽去这个灵魂, 就没有吸引力,更谈不上竞争力了。国内外文化旅游的兴起和迅速发展, 得到了国家旅游局和各级旅游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目前, 国家旅游局已把“文化导向”作为一个重要内容补充到《旅游区(点) 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中。从等级划分和评定标准上强调旅游景区(点) 的文化内涵, 意在要求各地注重提升旅游景区(点) 的产品档次, 以进一步提高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充分挖掘自然资源中的文化内涵, 是中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立足点, 已成为旅游界的共识。二、桂林旅游文化资源现状及旅游景点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一) 桂林有丰富多彩的旅游文化资源生动多彩的民族风情——桂林聚居的壮、侗、苗、瑶等少数民族有着独特的风土人情和风俗习惯, 有各具特色的建筑、饮食、服饰以及婚嫁、节庆等传统习俗, 构成了桂林多彩多姿的民族风情文化资源。歌仙刘三姐已成为能歌善舞的壮乡人民的化身, 这些特有的民族文化享誉海内外。古老悠久的历史文化——桂林有着2000 多年的历史, 距今1~ 5 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人类遗址和旧石器时代人类遗址保存完好。桂林作为首批全国历史文化名城, 一些景区(点) 历史文化内涵丰富, 既有兴修于秦代的兴安灵渠、明代的靖江王城、王陵, 还有着丰富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的桂海碑林, 以及展现近代革命历程的桂林八路军办事处, 红军突破湘江纪念碑园等。灿若星河的山石溶洞文化——桂林是个以山地为主的地区, 地形复杂, 石山林立, 喀斯特地形地貌遍布,奇峰异洞比比皆是, 形成了独特的峰林山地和岩溶洞穴景观。如桂林的芦笛岩、七星岩、荔浦的丰鱼岩等。从南朝著名诗人颜延之吟咏桂林独秀峰起, 唐代如韩愈、柳宗元、杜甫、宋之问、李商隐、张九龄、元晦, 宋代的苏轼、范成大、张孝祥、秦观、黄庭坚、李纲, 元至清代的著名文人石涛、袁枚、戴钦, 大地理学家、大旅行家徐霞客和现代著名文学家郭沫若、贺敬之等, 均写下了大量的诗词、游记、对联、碑铭和摩崖题词, 这是先人给我们留下的一份十分丰富而珍贵的文化遗产, 它不仅从不同的角度记下了桂林的历史风貌, 亦给桂林的山水风景注入了深厚的文化内涵。丰富多姿的水文化——桂林水资源十分丰富, 年降雨量是广西4 个最集中的地区之一, 年降雨量在1 599~ 2 827 毫米之间。历代文人名士对桂林的水均有高度评价, 也不乏传世佳作, 如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的“水作青罗带, 山如碧玉簪”的千古佳句、现代著名诗人贺敬之的《桂林山水歌》世人皆知。名扬天下的桂林漓江、可与四川都江堰媲美的兴安灵渠、还有青狮潭、龙胜温泉等一大批人们早已熟知的景区(点) , 它们的美不仅在水,还在于它们的历史、意蕴和与之相辉映的湖畔、江畔建筑艺术。极具潜力的生态农业文化——桂林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 森林覆盖率达66. 46% , 植物种类达1 415 多种, 目前我区有动物种类1 593 种, 是全国野生动物分布最多的地区之一; 自治区级以上的自然保护区有8处, 其中国家级2 处; 自治区森林公园5 处, 国家级森林公园2 处; 近年来, 桂林的森林旅游、农业旅游悄然兴起, 桂林龙胜的龙脊梯田、资源资江—八角寨, 茶文化、酒文化、生态农业科普知识、田间实践技能的尝试、乡间生活的体验等, 构成了桂林魅力无穷的生态农业旅游文化。凝重渊博的宗教文化——广西在东汉时期起就有宗教传入, 佛教和道教在广西已有近2000 年历史。其中桂林有不少古代佛教建筑, 如佛寺、佛塔、石窟(主要是摩崖造像)、塑像, 如全州的湘山寺、恭城的文武庙, 除此外, 还有基督教的礼拜堂, 伊斯兰教的清真寺等, 这些建筑既有精湛的技巧, 也有感人的艺术, 它包括了建筑、雕塑、绘画、景观、造型诸方面, 内容十分丰富, 且极具桂林特色。这些都是了解桂林宗教文化的珍贵资料。独具特色的建筑文化——桂林少数民族多聚族而居, 其房屋建筑以干栏型为主, 建筑样式却各有不同, 壮族的麻栏木楼、瑶族的半边楼、苗族的吊脚楼、侗族的鼓楼、风雨桥等, 虽是古老的传统建筑形式, 至今仍十分适合桂林地理环境和气候特征。此外还有不少古老的桥、亭、阁以及明清古镇等, 构成了桂林极具特色的建筑文化。(二) 桂林旅游景点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近年来桂林市各地虽然较为注重观光型自然景观的开发建设和宣传包装, 一些地方注意了民族节庆的开发和举办, 一些景区(点) 也以民族风格表演的形式来增加文化含量, 然而相当一部分景区(点) 深层次的、优秀的文化内涵还是未得到较好地挖掘和利用。即使是景区内的人文景观, 也只是重视实物的利用, 而忽略内在文化的挖掘, 没有把实物与无形的文化内涵有机结合起来, 使得一些人文景观外观形象丰富而内容空洞枯燥。一些地方的民族风情表演中有的节目格调欠高, 甚至有些庸俗化、过分商业化的倾向⋯⋯更为令人忧虑的是,一些地区还处于单纯出售旅游产品甚至是出售旅游资源的阶段, 没有在品牌策划、品牌运作上下功夫, 结果致使一些景区(点) 文化含量明显不足, 旅游产品档次不高, 游客到景区(点) 只是走马观花式看看山水风景和实物, 对游客的吸引力自然就不大。除此外, 旅游景区(点) 的讲解员和导游人员对景区(点) 所蕴含的深厚的历史文化、浓郁的民族风情、独特的地理概貌、丰富的科学知识等不甚了解, 以致景区(点) 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没有得到充分地展现和宣传, 旅游者得不到高层次的文化享受, 其满意程度大大降低。 三、建设有桂林特色的旅游文化, 打造旅游景点新品牌在现代旅游市场的运作中, 人们已从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认识到: 只有走出单纯出售旅游产品的低层次经营的老路子, 实行“品牌战略”, 才是旅游业长盛不衰的发展之路。旅游品牌的打造是要以深厚的文化内涵为基础的。从狭义利用文化资源的角度, 每个景点都有其历史背景、地域背景和景点本身的文化积淀。认真地分析、收集、整理和利用文化素材, 特别是那些可以用活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文化素材, 结合旅游者需求特点演示和解说, 定会为景点增光生色, 形成新的卖点, 新的吸引力。笔者认为应从以下3 个方面打造好自己的旅游景点品牌。(一) 更新老品牌桂林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 且种类多样, 特点突出,一些旅游景点经过不断的开发建设和宣传包装, 已成为区内乃至国内外有一定知名度的品牌。但是一些老品牌无论是在产品开发、宣传包装还是运作方式上, 只重视自然景观和外观形象的策划, 忽略了其文化内涵的深度挖掘, 故未能充分发挥品牌效应。因此, 笔者认为, 要打造桂林旅游景点的新品牌, 首先要抓好老品牌的更新改造。这里所说的更新, 不是对老品牌的全盘否定, 而是指深入挖掘这些景点的文化内涵, 进一步丰富景点内容,提升品牌档次。对现有老品牌可以从以下4 个方面挖掘其文化内涵:1. 历史文化内涵的挖掘凡知名老品牌大都有着悠久的历史背景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如桂林山水之所以能“甲天下”, 绝不仅因其单纯的自然风光, 而是神奇秀丽的自然风光与附丽于其上的厚重的文化内涵的有机结合。桂林是我国著名的山水文化城, 已有2000 多年历史, 1982 年就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历史文化名城, 以甑皮岩、宝积岩为代表的史前古人类遗址文化异常珍贵; 以靖江王府、靖江王陵为代表的明代藩王历史文化壮观而完整, 全国罕见, 已成国宝; 还有南朝至近代的迁谪文化、科举文化、抗战文化⋯⋯正是这些丰厚而珍贵的历史文化和桂林秀丽的自然风光的完美融合, 才构成了桂林这座旅游城市的知名品牌, 文化底蕴是桂林山水的灵魂。前不久在桂林召开的宋人王正功“桂林山水甲天下”研讨会上, 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均提出: 桂林旅游发展, 必须在自然与人文资源开发上齐头并进, 才能真正实现国际化, 桂林山水首先要打好历史文化牌。兴安灵渠建于秦始皇33 年(公元前214 年) , 它不仅是中国, 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人工运河之一。属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灵渠的修建勾通了长江、珠江两大水系, 构成东、南半个中国水运网, 对秦始皇统一岭南发挥了重要作用。灵渠是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亦是一处饱含文化内涵的旅游胜地。兴安旅游如打好“秦文化”牌, 可以让人们在游览中真切地了解历史, 进一步激发爱国主义激情。2. 科学文化内涵的挖掘旅游景点的科学文化价值主要体现在其蕴含的自然科学知识和各有关门科的知识方面。如喀斯特地形地貌和丹霞地貌的成因、岩溶洞穴景观及其洞穴内千姿百态的钟乳石的形成过程及种类、温泉的来历及其利用价值、动植物的种类及特性, 以及许多著名木建筑靠榫卯而能经受几百年风雨安然无恙等有关地理、气候、地质、建筑、动植物等方面丰富的科学知识, 均蕴含于景区景点之中, 各景区(点) 如能深入挖掘这些知识并加以整理, 根据不同的旅游者的需求, 或用文字或由导游人员进行深入浅出地讲解, 比到处是雷同化的比拟和象形更能激发旅游者的兴趣, 同时也满足了旅游者的求知需求。3. 文学审美内涵的挖掘桂林知名品牌文化内涵的另一个层面是: 秀美无比的自然风光与历代文人墨客无数之诗词吟咏、题记、楹联等文学作品交相辉映, 可以说是无景不诗, 无诗不妙,人文与美景融为一体, 由此营造出诗情画意的文化氛围。桂林旅游景区(点) 的开发建设及宣传包装应该着力于渲染强化这种独特的文化氛围。如唐代文学大家韩愈的“江作青罗带, 山如碧玉簪”, 现代诗人贺敬之的“情一样深呀梦一样美, 如情似梦漓江水”等, 只要精心策划和运作, 定能使游人慕名而来陶醉于其中而留连忘返。如把这些诗词歌赋用天然奇石刻成碑, 置于景区(点) 观景的最佳处, 美文与美景相互辉映, 渲染出浓浓的诗情画意, 使人在观赏山水的形态美、结构美的同时, 又能欣赏并诵读这些脍炙人口的美文, 引发其审美思维, 使其达到情景交融的最高审美境界。4. 宗教文化内涵的挖掘宗教文化博大精深, 内容丰富, 桂林的宗教及宗教建筑共100 处, 如西山摩崖石刻、湘山寺、文武庙等。其中湘山寺素有“楚南第一刹”之称, 为唐代所建,历朝皇帝5 次膜拜。有康熙皇帝御笔亲题的“寿世慈荫”崖刻。栖霞寺建于唐代, 殿宇幽深, 规模宏大。如能认真挖掘并加以整理, 便能使桂林的宗教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旅游市场优势。5. 附会文化发掘整理附会文化主要指人为赋予自然的民间传说或民间故事, 它使人们对自然景观的单一造型审美转向更加丰富多彩的人文审美, 从而增加自然审美的文化内涵。桂林自然景区(点) 的附会文化多与山、水、石、洞有关, 形式以象形为主, 如象动物或人物等。这些自然景观有了附会于其上的美丽动人(或凄婉动人) 的传说, 便由单一变得丰富, 生硬呆板变得生动而有活力, 景物的美感由此而生。如象鼻山的传说、刘三姐的传说等。可组织力量对桂林山水自然景观附会文化进行广泛地搜集, 根据不同景点的历史背景、地域背景和民族民俗文化背景进行去粗取精的加工, 同时还可在相应的景点进行必要的附会文化氛围的营造。(二) 打造新品牌1. 发挥民俗文化魅力推出民俗文化品牌桂林是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 境内居住着壮、汉、苗、瑶、侗、仫佬、回、满等41 个民族, 民族风情浓郁。民俗风情是一种区域性极明显、渗透性极强、涵盖面极广、内容极为丰富的人文现象, 主要体现在民众的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有文化特色的情趣上。长期以来, 各族人民在桂林这块土地上生活、生产和斗争, 创造了多彩多姿的民族文化, 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生产性文化、艺术性文化、竞技性文化、工艺性文化、服饰文化、饮食文化、居住文化、婚俗文化和节庆文化等, 构成了桂林“人无我有, 人有我特”的民族风情旅游资源体系。如前国家旅游局局长刘毅所说“民族文化、民俗风情, 是具有强大吸引力的旅游产品, 要努力开发它完善它精化它。”对桂林的民俗风情文化如能精心策划并采取各种形式表现之, 定能形成具有强烈吸引力的旅游品牌。2. 发掘历史文化内涵打造历史文化品牌人文景观大多具有史学价值, 是直观的历史教科书, 是历史的见证, 亦是历史的载体, 对这些历史知识承载物的发掘和利用, 能使游人了解人类的昨天, 从而获得书本上得不到的知识。如兴安灵渠与陕西的郑国渠、四川的都江堰一道被称为“秦代三大水利工程”, 它不仅是中国, 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人工运河之一, 它的古、灵、巧令中外专家名士和旅游者叹为观止。参加在灵渠召开的中国水利史研究会的中外专家学者一致认为:2000 多年前有这样伟大的工程并且现在尚存完好, 这是奇迹, 不但中国没有, 全世界也没有。人们评价灵渠之游为“不到灵渠岸, 无由识始皇”。悠久的历史形成了桂林灿烂的历史文化, 不管是上万年前的古人类文化遗址, 还是红军第一次重大战役——突破湘江等, 都能激发旅游者对桂林的深刻认识和旅游欲望。3. 充分利用名人文化资源发挥景点名人效应本着尊重历史、尊重史实的原则, 根据旅游者的需求和创造品牌的需要, 发掘整理历史上有广泛影响的名人在桂林的遗迹、遗存, 采用旅游者喜闻乐见的形式, 并进行适当的包装和宣传, 使其充分发挥“名人效应”, 是使文化资源转化为旅游产品的重要途径之一。桂林的名人文化共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古代到桂任职或旅桂的著名文人名士, 他们中许多人留下了不少珍贵的文学艺术遗迹。二是近现代以及当代来桂的外国著名人士及国家领导人, 他们对桂林的赞美和评价是桂林名人文化中最具影响力的成分。三是近现代以及当代我国党和国家高级领导人和著名人物到桂林游历、考察留下的踪迹以及对桂林的评价等。四是桂林涌现出来的在中国历史上有名的传奇人物和军政名人等。对名人文化的发掘利用, 可根据不同人物的情况和景区(点) 的文化需求采取不同的形式。如对有巨大影响力的人物, 可将他们对桂林的评价或作品用文字形式展示出来, 以扩大景区(点) 的地位和影响力; 对在桂林留下遗迹遗物的还可开放他们的故居, 展示他们的遗物等; 而对那些有着传奇经历的人物则可将他们的传奇经历、传说故事进行包装, 增强景观的神秘性和生动性, 从而增强吸引力。 4. 弘扬古建筑文化内涵重塑景点品牌建筑师们曾这样诠释建筑:“建筑是石头的史书”,“是灵感的凝结, 历史的注脚, 文化地平线上的侧影”, 简言之, 建筑是物质外显和文化内涵的结合, 是某一历史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道德和审美观的综合写照。一些名建筑还体现了建筑师和工匠们为人类造福的理想和人们对某种美好生活的向往。因此, 开发建筑文化资源, 重点不在建筑本身, 而是在其结构外观背后所蕴藏的深厚文化意味。这种体现在建筑物中的文化才是人们的审美价值所在, 只有把它挖掘出来, 并为游客所理解和欣赏, 才能使建筑文化转化为独具魅力的旅游产品。桂林悠久的历史为我们留下了一批独特的建筑遗产。如可与四川都江堰媲美的兴安灵渠, 恭城的文庙、武庙等。除此外, 市内众多施工巧妙、结构严整、情趣独特、造型美观、保存完好的明清古镇和亭、台、楼、阁、桥等, 均是各个历史年代的文化纪念碑。对这些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在采取有效地保护措施的同时, 挖掘和体现它们所蕴藏的民族精神和历史知识, 对增强华夏子孙的民族凝聚力和认同感, 有着特别的意义。(四) 注重导游文化的建设为品牌景点锦上添花导游工作者作为旅游文化的传播者和旅游审美行为的引导者、协调者, 其个人的文化素养、审美水平、导游艺术以及对景观文化内涵的理解等, 直接影响到游客对景观文化的审美和认知。一个知识丰富、审美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导游工作者, 能够凭借艺术化的语言, 故事化的讲解, 借鉴前人的审美结果, 结合自已的亲身体验, 根据游客的审美需求, 巧妙地引导游客去欣赏美、体验美, 使游客“化景物为情思”, 得到审美上的最大满足, 情感上的充分陶冶, 精神上的高度升华, 从而使景观文化价值得以极大限度地增值, 游客也因得到超值精神享受而对该景观产生认同和赞美。反之, 如果导游员素质不高, 对景区(点) 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一知半解甚至根本不了解, 则会导致上等绝美的景致, 高品位高等级的景观, 在他们的导游下黯然失色。因此, 培养一支文化素养高、内在气质好、语言能力强、热爱导游工作并具备较好地导游技能技巧的导游员队伍, 是桂林旅游文化建设中的一项重要而迫切的工作。总之, 桂林旅游要上新台阶, 必须注重文化导向, 发掘景区(点) 的文化内涵, 打造好具有桂林特色的旅游景点新品牌。完善国际旅游城市新形象。

桂林旅游纪念品研究论文怎么写

论文的种类为了探讨和掌握论文的写作规律和特点,需要对论文进行分类。由于论文本身的内容和性质不同,研究领域、对象、方法、表现方式不同,因此,论文就有不同的分类方法。按内容性质和研究方法的不同可以把论文分为理论性论文、实验性论文、描述性论文和设计性论文。另外还有一种综合型的分类方法,即把论文分为专题型、论辩型、综述型和综合型四大类:1.专题型论文这是分析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直接论述的形式发表见解,从正面提出某学科中某一学术问题的一种论文。2.论辩型论文这是针对他人在某学科中某一学术问题的见解,凭借充分的论据,着重揭露其不足或错误之处,通过论辩形式来发表见解的一种论文。3.综述型论文这是在归纳、总结前人或今人对某学科中某一学术问题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加以介绍或评论,从而发表自己见解的一种论文。4.综合型论文这是一种将综述型和论辩型两种形式有机结合起来写成的一种论文。论文格式1、论文题目(下附署名)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2、目录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3、内容提要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字数少可几十字,多不超过三百字为宜。4、关键词或主题词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是用作计算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主题词是经过规范化的词,在确定主题词时,要对论文进行主题分析,依照标引和组配规则转换成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语。(参见《汉语主题词表》和《世界汉语主题词表》)。5、论文正文(1)引言:引言又称前言、序言和导言,用在论文的开头。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引言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2)论文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正文应包括论点、论据、论证过程和结论。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内容:a.提出问题-论点;b.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c.解决问题-论证方法与步骤;d.结论。6、参考文献一篇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将论文在研究和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文献资料,列于论文的末尾。参考文献应另起一页,标注方式按《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进行。中文: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版地、版者、版期)英文:作者--标题--出版物信息所列参考文献的要求是:(1)所列参考文献应是正式出版物,以便读者考证。(2)所列举的参考文献要标明序号、著作或文章的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

同学 你是天府的吧

哎……概况这玩意我觉得挺千遍一律的,要想比较新的内容恐怕得考察当地新闻了……p.s.因为马上可以升五级所以来混个两分,不用给我了

同一楼。。。

桂林三金毕业论文

是的,以下是我写过的课题。给你分享下文化传媒行业并购对公司发展和绩效影响——以华策影视为例 企业并购的内部风险研究——以联想并购ibm为例 房地产企业财务风险识别及防范研究-以保利房地产股份有限公司为例 基于财务视角下影视企业盈利能力分析——以华谊兄弟为例 连锁服务业的盈利能力以及财务状况分析--以如家酒店集团为例 照明业资本结构优化问题的探讨--以三安光电为例 企业并购的财务风险研究--以百度并购91无线为例 广西大学生创业融资来源及来源分析 我国制药企业财务风险分析及风险应对--以桂林三金为例 食品行业供应链引入区块链技术的探析--以内蒙古额尔敦羊业股份有限公司为例 我国照明企业财务风险分析及风险应对--以佛山照明为例 论财务管理在金融企业市场营销中的运用 电商企业融资风险分析与防范研究--以苏宁易购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为例 企业并购的经济效应研究--以携程并购为例 企业文化与企业实施绿色财务管理的相关性分析--以格力电器为例 企业并购的税收问题研究--以腾讯并购supercell为例 我国高新技术企业运营资金管理--以深圳英维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为例 企业的并购效应分析--以光明乳业并购新莱特乳业为例 中国药企海外并购的风险管理--以复星医药为例 广西上市农业企业财务风险分析--以广西富新科技公司为例 企业创新财务效果分析与评价--以华为为例 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财务绩效影响的分析--以华信集团为例浅析大数据下企业财务风险预警研究——以ST公司为例美的电器与格力电器的核心竞争力对比分析 基于供给侧改革视角紧固件行业转型升级研究 财务共享中心模式对企业的影响——以科大讯飞为例 共享经济环境下电子银行财务风险管理分析——以中国建设银行为例P2P网络借贷平台的风险识别与防范-以人人贷为例 房地产企业投资风险分析--以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为例企业并购动机及风险分析—以万达集团并购传奇影业为例 “互联网+”背景下企业并购的风险与防范--以阿里巴巴收购大麦网为例

“西瓜霜大王”是谁

“西瓜霜大王”是谁,三金是我国最早生产中药片剂、颗粒剂等现代中药制剂的厂家之一。此外,创新的西瓜霜生产工艺是我国中药炮制创新的一个典范,“西瓜霜大王”是谁。

12月22日午间,上市公司桂林三金发布公告称,桂林三金董事会沉痛公告,公司实际控制人、董事长(兼法定代表人)邹节明先生于2021年12月21日因病逝世,享年80岁。

邹节明先生直接持有本公司9.05%股权,通过其自身及亲属直接间接合计持有本公司41.80%股权,为公司实际控制人。邹节明先生作为公司的主要开创者,为公司的创立、成长和发展殚精竭虑,兢兢业业,倾其毕生精力,为公司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公司董事会对邹节明先生在任职期间为公司发展所做的贡献和努以致以崇高的敬意。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以及全体员工对邹节明先生的逝世表示沉痛哀悼,并向其家属表示深切慰问。

公告称,目前,公司生产经营活动保持稳定并正常运行,公司全体员工将继续勤勉尽责,致力于公司的长远发展。公司将根据后续事项的进展及时履行信息披露义务。

邹节明及亲属持股市值超40亿元

22日早盘,桂林三金涨5.67%,总市值100.1亿元。以41.8%的持股计算,邹节明及亲属持股市值超40亿元。另据公开信息,2019年10月10日,邹节明家族以46亿元位列《2019年胡润百富榜》第902位。

公开信息显示,桂林三金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是三金集团的核心企业,主营中成药、天然药物的研发和生产,是国内较早生产现代中药制剂的厂家之一。目前,三金拥有200多个注册品种和13个药品剂型,拥有桂林西瓜霜、西瓜霜润喉片、三金片、脑脉泰胶囊等自主开发的独家特色品种42种。经过多年努力,三金在咽喉、口腔用药和泌尿系统用药方面已形成较强的专业和市场优势,代表产品三金西瓜霜系列、三金片多年稳居全国同类中成药前列。

从工人到“西瓜霜大王”

作为桂林三金创业史的灵魂人物,邹节明被誉为“西瓜霜大王”。

据《桂林晚报》2012年报道,邹节明对于桂林人来说并不陌生,“桂林第四宝”――西瓜霜系列产品,就出自他的研发团队。作为我国中药与民族药创新研究与产业化的学术带头人和杰出代表,他以广西药用植物资源为依托,研发中药与民族药新药32种,其中20种列为国家保护品种,获发明专利24项,获国家级、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3项。

图片来源:桂林三金官网

成功并非源于偶然。早在上世纪60年代末,大学毕业的他被分配到桂林中药厂(桂林三金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前身)当了一名普通工人。当时厂里的生产条件落后,仅一个炼蜜工种,就需要多年的经验才能掌握。喜欢钻研创新的邹节明得知这一情况后,利用闲暇时间反复研究,很快掌握了炼蜜的技术要领。经改良,炼蜜技术在短短几个月时间被推广到全厂,邹节明一时成了厂里的明星人物。

干一行就要爱一行,钻一行。这是邹节明对自己提出的要求。1970年年初,去广州出差的邹节明在路途中遇到一位拎着几包药的老大爷。老人说这种药治疗尿路感染的效果很好,这让邹节明不禁心里一动。征得老人同意后,他对几包药材进行了检查,没想到竟发现三味主药与一个治疗尿路感染的汤药处方相同。抓住了研究苗头的邹节明回到桂林后,自己去尧山、万福路一带采药材,用炭火烧、铁锅煮,用三年时间研制出了治疗尿路感染的良药――三金片。该药的问世获得了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的科技成果奖,桂林中药厂和邹节明在全国同行业中名声鹊起。

然而,获得成功的邹节明并没有就此满足。随着上世纪70年代传统工艺制造西瓜霜的企业相继停产,邹节明又把全部精力投入到了西瓜霜工艺改良上。经过多年攻关,他终于研究出一套完整的西瓜霜生产现代工艺。原本8-10个月的生产周期被缩短为5-7天,且生产不存在季节性,这一项目成了我国中药改革的典范。

“创新是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核心因素,也是企业发展最重要的能力因素。”这是邹节明对自己从业40多年来的一句总结。正是因为有他带头持续创新,“桂林三金”才从一家落后的中药作坊小厂,逐渐成长为如今的上市公司。

12月22日,桂林三金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桂林三金)董事会发布公告称,公司实际控制人、董事长(兼法定代表人)邹节明先生于2021年12月21日因病逝世,享年80岁。

公告显示,邹节明直接持有桂林三金9.05%股权,通过其自身及亲属直接间接合计持有本公司41.80%股权,为公司实际控制人。邹节明作为公司的主要开创者,为公司的创立、成长和发展殚精竭虑,兢兢业业,倾其毕生精力,为公司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其在担任公司董事长期间,恪尽职守、勤勉尽责,忠实诚信地履行了相关的职责和义务,为公司规范运作和高质量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此外公告称,公司董事会对邹节明在任职期间为公司发展所做的贡献和努力致以崇高的敬意。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以及全体员工对邹节明的逝世表示沉痛哀悼,并向其家属表示深切慰问。

公告提到,邹节明逝世后,公司现任董事人数由9人减少至8人,未低于《公司法》规定的董事会最低人数。公司将尽快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公司章程》规定,作出相关人选安排。目前,桂林三金生产经营活动保持稳定并正常运行,公司全体员工将继续勤勉尽责,致力于公司的长远发展。公司将根据后续事项的进展及时履行信息披露义务。

桂林三金官网显示,该公司是三金集团的.核心企业,主营中成药、天然药物的研发和生产,是国内较早生产现代中药制剂的厂家之一。目前,三金拥有200多个注册品种和13个药品剂型,拥有桂林西瓜霜、西瓜霜润喉片、三金片、脑脉泰胶囊等自主开发的独家特色品种42种。

邹节明为桂林三金主要创始人,被誉为“西瓜霜大王”。官网资料显示,1966年7月,其毕业于武汉大学生物系药用植物专业(五年本科),随后学习中药专业知识二年。毕业后,其参加桂林市中药厂(桂林三金前身)的筹建,曾任该厂技术员、研究室主任、技术副厂长,1984年12月起担任厂长兼总工程师等职。

邹节明设计与主持研发了三金片、桂林西瓜霜、西瓜霜润喉片、西瓜霜清咽含片、舒咽清喷雾剂、玉叶解毒颗粒、脑脉泰胶囊等32种中药与民族药新药,使三金成为我国最早生产中药片剂、颗粒剂等现代中药制剂的厂家之一。此外,主持研发中药制剂新技术43项,创新的西瓜霜生产工艺是我国中药炮制创新的一个典范,在国内外独家实现工业现代化生产。

△2001年,邹节明接受中央电视台经济栏目记者采访

潇湘晨报(报料微信:xxcbbaoliao)记者查询多家工商信息查询网站发现,桂林三金目前拥有上百项专利信息。企查查官网显示,桂林三金共拥有207项专利信息,其中邹节明为多项专利的发明人,此外还有两项国际专利,申请日期分别为2012年和2010年,发明人中均有邹节明。

桂林三金官网一篇发表于2018年的文章介绍,说起桂林三金,从20多岁的“新桂林”,到70多岁的“老桂林”,可谓无人不知。或许大部分人无法记起第一次听到这个名字是什么时候,但对“三金片”“三金西瓜霜润喉片”等却可娓娓道来。

据该文介绍,1976-1984年间,邹节明向医药科技难题——创制西瓜霜现代制霜工艺发起挑战,8年间连续遭遇制霜环境、提速产霜、产霜数量、产霜质量、炮制手段、辅药配伍等环节工艺难题,最终现代制霜工艺获得成功,并获国家专利局保密专利授权。

“邹董事长认为‘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所以对于药品原材料的要求非常高,甚至药材生产地、气候温度都要了解详细,以便控制产品质量。”文章介绍,三金员工对邹节明苛刻的制药要求印象深刻。

△桂林三金官网页面变为黑白页面

12月22日,桂林三金官网也发布讣告。讣告显示,中国共产党党员、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优秀企业家、首届中国创业企业家、首批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中医药专家、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奖获得者、广西优秀专家、桂林三金集团创始人、党委书记、董事局主席、桂林三金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邹节明同志于2021年12月21日22:20因病逝世,享年80岁。

讣告显示,邹节明同志1978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是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曾任第七届、第八届中国药典委员会委员。邹节明同志是三金集团的奠基人、开创者,为三金集团及桂林三金的创立、成长和发展倾注了毕生的精力。

讣告称,三金集团成立了邹节明同志治丧委员会,邹节明同志的灵堂设在三金集团公司工会楼三楼,并于2021年12月25日上午9点,在桂林市殡仪馆告别大厅举行遗体告别仪式。

12月22日,桂林三金(002275)发布公告,公司实际控制人、董事长(兼法定代表人)邹节明于2021年12月21日因病逝世,享年80岁。邹节明直接持有桂林三金 9.05%股权,通过其自身及亲属直接间接合计持有本公司 41.80%股权,为公司实际控制人。

图据桂林三金官网

从中药厂工人到“西瓜霜大王”

公开信息显示,邹节明于1966年7月毕业于武汉大学生物系药用植物专业(五年本科),随后学习中药专业知识二年。毕业后参加桂林市中药厂(桂林三金前身)的筹建,曾任该厂技术员、研究室主任、技术副厂长,1984年12月起担任厂长兼总工程师等职,先后任桂林三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兼总工程师,桂林三金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

桂林三金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是三金集团的核心企业,主营中成药、天然药物的研发和生产,是国内较早生产现代中药制剂的厂家之一,拥有200多个注册品种和13个药品剂型,其中最为知名的要数桂林西瓜霜。

1985年,邹节明及助手经过八年刻苦攻关,克服了产霜、炮制、辅药配伍等环节的工艺难题,创造了西瓜霜取霜生产新工艺,实现西瓜霜现代化工业生产。邹节明也因此被称为“西瓜霜大王”。

2009年7月10日,桂林三金正式登陆深交所,成为A股IPO暂停9个月后重启的首家上市公司。不过,财报显示,近年来公司业绩表现不甚理想,2017年-2020年归属净利润已连续4年下滑。

2021年三季报显示,桂林三金实现主营收入12.56亿元,同比上升14.37%;归母净利润2.93亿元,同比下降3.98%;其中2021年第三季度,公司单季度主营收入3.76亿元,同比上升8.72%;单季度归母净利润4570.61万元,同比下降28.33%。

两个儿子均在公司任职高管

桂林三金在公告中表示,邹节明逝世后,公司现任董事人数由 9 人减少至 8 人,公司将尽快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公司章程》规定,作出相关人选安排。

而记者注意到,邹节明两个儿子邹洵、邹准目前均已进入公司高管层。根据2020年年报,其长子邹洵出生于1976年,本科毕业于南京理工大学,1999年-2001年曾在桂林三金做了两年财务,后留学新英格兰大学、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并取得国际商务硕士学位、会计与金融专业硕士学位,2007年10月加入桂林三金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现任公司副董事长、常务副总裁、董事会秘书。

邹准出生于1980年8月出生,本科毕业于武汉大学,后就读于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获得生物技术专业硕士学位和MBA学位。2010年4月加入桂林三金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现任公司董事、副总裁。

截至12月22日收盘,桂林三金股价报16.88元/股,上涨5.17%,总市值99.63亿元。

2021年的寒冬并不好过。近一周时间,已有多位知名企业家相继离世。12月18日,“中植系”实控人解直锟于突然去世,享年60岁。12月20日晚间,大益集团发布的通告称,公司董事长兼总裁吴远之,在旅居加拿大期间,突发脑溢血,经抢救无效去世,享年55岁。

上市公司桂林三金发布公告称,公司实际控制人、董事长邹节明于2021年12月21日因病逝世,享年80岁。据梳理,邹节明毕业于武汉大学,曾获评武大第二届杰出校友,他所在的桂林三金药业也曾多次向武汉大学捐款。

据官网显示,邹节明为桂林三金主要创始人,被誉为“西瓜霜大王”。他于1966年7月毕业于武汉大学生物系药用植物专业,毕业后被分配到桂林中药厂(桂林三金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前身)当了一名普通工人,也是当时厂里唯一的大学生。

他曾任该厂技术员、研究室主任、技术副厂长,1984年12月起担任厂长兼总工程师等职,现任桂林三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兼总工程师,桂林三金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

据了解,在武汉大学学习期间,邹节明对植物分类、植物化学、药用植物等课程有着浓厚兴趣,广泛阅读中药材相关书籍。而他的二儿子邹准也曾就读武汉大学,于2003年毕业。

据武汉大学新闻网公开信息,1999年,邹节明获评第二届武汉大学杰出校友。桂林三金药业也曾多次向学校捐款,并设立奖励基金。2002年向生命科学学院捐赠100万元,2013年和2015年分别捐赠100万和50万元人民币用于支持生命科学学院学生培养、奖教奖学等。

邹节明所创的三金药业闻名全国,甚至名扬国外。他曾说这辈子就干了一件事——做药。

在他初到药厂时,日子并不好过,药厂一度陷入困境。上世纪70年代,在邹节明的带领下,桂林中药厂先后研究开发出三金片等6种新药。三金片是一种治疗尿路感染的良药,内含金樱根、金刚刺、金沙藤。经邹节明团队多次技术改良,成为40年来抗泌尿系感染用药第一品牌。1978年,三金片荣获全国科技大会重大科技成果奖。

继三金片成功后,他又将眼光放在了另外一个古方良药上——西瓜霜。这一因古法制霜复杂、出霜率低等多种缺陷而濒临湮没的古方,经过他和团队多年攻关,研究出一套完整的西瓜霜生产现代工艺,将原本需要8—10个月的生产周期缩短为5—7天,且生产不存在季节性,这一项目成了我国中药改革的典范。

三金片和西瓜霜两大独创性产品的问世,使桂林中药厂迎来新生。1994年3月,以桂林中药厂为基础改组的桂林三金药业集团公司成立。2001年,桂林三金药业集团公司又变更为桂林三金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并于2009年7月10日登陆深交所。2010年,邹节明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奖”,成为广西首位获此殊荣的科学家。

数十年间,邹节明和团队研发出32种中药、民族药新药,其中20种列为国家保护品种,获发明专利24项,获国家级、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3项。桂林三金也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中药作坊小厂,发展壮大成为全国知名的现代中药制药上市企业。

他创立了桂林三金公司,这个公司的实际持股人,被人们称为是西瓜霜大王,手里掌握了40亿的资产,公司中掌握了41%的股份。公司市值超过百亿。

  • 索引序列
  • 桂林旅游毕业论文
  • 桂林旅游论坛编辑部
  • 桂林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研究论文
  • 桂林旅游纪念品研究论文怎么写
  • 桂林三金毕业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