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投稿知识库 > 现代汉语词汇研究论文综述

现代汉语词汇研究论文综述

发布时间:

现代汉语词汇研究论文综述

现代汉语课程参考文献目录 《普通语音学纲要》罗常培 王均 商务印书馆 1981 语音学是语言学一切部分的必要基础。它是就构成语言的声音材料这一方面来研究语言的。它研究语言的声音系统(声音的成分、声音的结构)和变化以及变化的规律,它训练人们学会听音、辩音、发音、记音的技术,并教会人们怎样去分析研究语言的系统和变化,发现语音变化的规律。这部著作应用语音学的一般原理,结合中国语言的具体实例,由浅入深,由分析到综合地循序渐进,以便初学者研读。举例以普通话为主,普通话没有的,举汉语方言;汉语方言没有的,再举少数民族语言;为了补充中国语言所没有的声音或为描写、比较上的方便,然后举一些外国语言的例子,以资对照。最后论音位学一章,扼要地介绍了音位学的历史和应用。认真阅读这本著作,对于掌握普通话语音系统,调查汉语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学习外国语以及进一步研究语言学,都很有帮助。《语音学教程》林 焘 王理嘉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2 这是一部介绍语音学基础知识的书。该书从传统语音学入手,又吸收了近年来国内外一些现代语音学研究成果,因此是一部反映语音学新发展的新书。全书共分八章:第一章 语音的形成;第二章 元音;第三章 辅音;第四章 音节和音节结构;第五章 声调;第六章 语流音变;第七章 轻重音和语调;第八章 音位和区别特征。每章后都附有练习。从编写内容上看,每章基本上都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先从传统语音学角度介绍一些基本概念,然后重点分析普通话语音,最后介绍实验语音学的一些基本概念,然后重点分析普通话语音,最后介绍实验语音学的一些基本常识和研究成果。认真阅读这部教程,对提高语音理论修养,深刻认识普通话语音系统以及从事语音研究,大有裨益。 《朗读学》张 颂 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3 人类语言原来就是有音语言。自文字产生以后,语言又多了一种存在形式——书面语言。书面语言的出现进一步推动了人在语言向前发展,使它走上了精密化、规范化的轨道。但书面语言缺少了一个语言的重要成分,这就是语音。而朗读的作用就是把无声无息的书面文字变成有声有色的口头表达,给语言注入活力,使平面的符号立体化起来。这本朗读学在研究朗读的规律、总结朗读的经验、深化朗读的理论等方面作了很有意义的探讨,对于我们正确地认识朗读的作用、加强朗读的修养、提高朗读的水平大有帮助 语音常识 董少文 文化教育出版社 1958 普通话语音知识 徐世荣 文字改革出版社 1980 汉语语音史讲话 邵荣芬 天津人民出版社 1979 汉语语音史纲要 史存直 商务印书馆 1981 上古音手册 唐作藩 江苏人民出版社 1982 古今字音对照手册 丁声树 李荣 中华书局 1981 清未汉语拼音运动编年史 倪海曙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59 拼音化问题 周有光 文字改革出版社 1980 语音 许宝华 汤珍珠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1 北京语音实验录 林 焘 王理嘉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5 语音学新论 宋一平 学林出版社 1985 韵辙常识 鲁允中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8 朗读念词的基本技巧 戒寿坤 金 奇 湖北人民出版社 1982 汉语方言及方言调查 詹伯慧 湖北人民出版社 1991 汉语方言调查基础知识 邢公畹 湖北人民出版社 1982 语言文字规范化手册 国家语委 语文出版社 1992 文字部分 《汉字的结构及其流变》梁东汉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59 这是一部讲汉字的结构、演变和发展规律的书。全书共分五章;第一章讲文字和语言的关系;第二章讲文字的起源;第三章讲汉字的发展;第四章讲汉字的性质和结构;第五章讲汉字的新陈代谢及其规律。 汉字是世界上许多种古代表意文字中唯一能够巩固和流传下来的文字体系,在它的悠久历史中,反映它的发展规律的种种现象是极其纷繁的。本书作者力图运用辩证唯物论的观点、透过纷繁复杂的现象,建立起一套科学的文字学理论体系。《汉字学》 蒋善国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7 本书继承和吸收了旧汉字遗产和前人研究汉字的成果,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探索汉字的起源和发展,并对汉字的本质和特点以及有关规律作了详细的分析,建立了较为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书中分析了汉字的发展过程,指出了音化和简化两个系统。通过对汉字音化和简化的分析,为汉字发展的方向和汉字学的研究,作了有意义的探索.词汇部分 《现代汉语词汇概要》武占坤 王勤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1983 词汇的发展有着很大的继承性。现代汉语词汇研究,需要把现时状态和历史发展联系起来,要认识以旧质要素为主的古汉语词汇,它如何蕴含着新的东西,而以新质要素为主的现代汉语中也还残存着一定数量的古汉语残余。否则将陷于死静的泥潭,无法发现和解决那些生动活泼富有无限生机的词汇问题。这部《概要》注意到了词汇的历时性与共时性的问题,在论述中尽量使两者有机地结合,并提出了对词汇系统的一些看法,很有意义。 《汉语描写词汇学》 刘叔新 商务印书馆 1990 这是一部对现代汉语词汇作全面共时描写的理论著作。全书为导论、词汇的构成单位、词和固定语的形式、词和固定语的意义、各种词汇单位类集、词汇的范围、组织结构、现代汉语词汇的体系等几部分。内容、体例和观点都比较新,对我们深入认识现代汉词词汇的全貌很有帮助。 《词汇学简论》张永言 华中工学院出版社 1982 这是一本普通词汇学的专书。 本书在论述过程中引证了大量的国内外文献资料,综述了古今学者的研究成果,并提出了自己一系列富于学术价值的见解。本书内容充实,体例谨严,引证详细,说理透彻。在学过现代汉语词汇的基础上,读这本书,将有助于提高对于词和词汇的一系列基本理论的认识,同时有助于提高人们的语言实践能力。 《汉语造词法》任学良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1 这是一部系统地讲述汉语造词方法的专著。本书将汉语造词方式归结为五种;即词法学造词法、句法学造词法、修辞学造词法、语音学造词法、综合式造词法,建立起了一个完整的汉浯造词学体系,并给予了理论的说明,使人们了解汉浯造词法和汉语各要素的联系,了解汉语造词法的内在规律。 汉语词汇讲话 周祖谟 人民教育出版1962 现代汉语词汇 符准青 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 词汇学研究 王德春 山东教育出版社1983 词语的知识和运用 李行健 刘叔新 天津人民出版社 1979 词义分析模式 符淮青 语文出版社1995 辞书编纂学概论 陈炳迢 复旦大学出版社1991 汉语成语研究 武占坤 王 勤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谚语 武占坤 马国凡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3 歇后语 马国凡 高歌东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79 异文化的使者——外来词 史有为 吉林教育出版社1991 佛教词语的构造与汉语词汇的发展 梁晓红 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1994 语 法 部 分《现代汉语语法讲话》丁声树等 商务印书馆 1961 本书选择吸收了结构主义的部分理论、搜集了大量的汉语例句,将汉语事实与国外现代语言理论结合起来。较好地揭示了汉语的结构规律,用描写语言学的方法建立了一套形式分析法(也叫“结构分析法”。)它以形式为语法研究的出发点,从形式到意义。按分布原则和组合情况划分词类;分析句子注重结构形式,特别是语序、层次;把语法形式归结为分布环境、位置先后、层次结构;把语法意义归结为功能位置意义,句法结构关系等。“体系新颍,方法科学,例句典型,分析精细……是一部划时代的语法著作”。 《汉语语法分析问题》 吕叔湘 商务印书馆 1979 《语法答问》 朱德熙 商务印书馆 1985 《汉语语法研究》 张 斌 商务印书馆 1989 以上三书“提要”见后面“语法教学与研究”部分 《汉语析句方法讨论集》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4 《中国语文》从1981年第2期起,就现代汉语析句方法问题开展了全国性的讨论。参加这次讨论的老中青语法工作者摆出了各自的学术观点,分析了一些析句方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步扩大了层次分析法的影响,同时学术界也扩大了视野,对汉语的性质和结构也认识得更为清楚,促进了汉语语法教学和研究工作。讨论历时一年多,到1982年秋季告一段落。本书收录了大讨论中的26篇学术论文,其学术观点非常具有代表性,反映了这次讨论的概貌。 《汉语语法学》 邢福义 东北师大出版社 1997 本书虽定名为“汉语浯法学”,但不是一部古今并蓄纵横兼容的汉语浯法书。本书的立足点是现代汉语的现状,讨沦的是现代汉语的语法事实。 本书的语法系统是“小句中枢”语法系统。其理论最主要的有两点:第一,汉语语法系统中各类各级语法实体以小句为中枢;第二,“两个三角”(指“表—里—值''小三角和“普—方一古''大三角)是汉语语法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新著国语文法 黎锦熙著 商务印书馆 1955 汉语口语语法 赵元任著 商务印书馆 1979 汉语的构词法 陆志韦著 科学出版社 1957 汉语语法纲要 王力著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2 汉语语法论文集·增订本 吕叔湘著 商务印馆 1984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 朱德熙著 商务印书馆 1980 语法讲义 朱德熙著 商务印书馆 1982 语法论稿 方光焘著 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0 现代汉语语法探索 胡 附 文炼著 商务印书馆 1991 歧义问题 文 炼 允贻著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85 现代汉语虚词散论 陆俭明马 真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 句子的分析与辨认 黄伯荣著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63 汉语语法问题 张静著 中国社科出版社 1987 语法问题探讨集 邢福义著 湖北教育出版社 1986 构词法和构形法 张寿康著 湖北人民出版社 1981 汉语造词法 任学良著 中国社科出版社 1981 汉语词法论 陈光磊著 学林出版社 1994 汉语动词概述 范晓等著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7 现代汉语句法分析 李临定著 中国社科出版社 1990 现代汉语句法分析 吴竞存候学超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2 教学语法丛书(1—20) 胡明扬 徐 枢等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0 现代汉语语法专题 秦礼君等 海洋出版 1990 语法和语法教学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56 教学语法论集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2 汉语教学语法研究 高更生 王红旗 语文出版社 1996 三个平面语法观 范 晓 北京语言文化大学 1996 词类问题考察 胡明扬主编 北京大学 1995 现代汉语配价语法研究 沈阳郑定欧主编 北京大学 1995 现代汉语话语语言学 沈开木 商务印书馆 1996 现代汉语复句新解 王维贤等 华东师大出版社 1994 中学语法体系新解 何伟渔著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7 新语法体系详解 倪祥和裘荣棠 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 1993 国语语法研究论集 汤延池著 台湾学生书局 1979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现状和回顾 语文出版社 1987 汉语语法问题试说 高更生 山东人民出版社 1981 语法论稿 宋玉柱 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1995 语法问题发掘集 邢福义 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2 语法问题思索集 邢福义 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5 现代汉语疑问句研究 邵敬敏 华东师大出版社 1996 汉语语法学史 林玉山 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6 中国语法学史稿 龚千炎 语文出版社 1987 汉语语法学史稿 邵敬敏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0 汉语语法研究参考资料 王松茂主编 中国社科出版社 1983 句型和动词 语文出版社 1987 修辞部分 《修辞学凡》陈望道 上海大江书铺 1932 本书是我国现代修辞学的奠基作,是汉语修辞学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本书对汉语语文中的种种修辞方法、方式以及运用这些方法、方式的原理原则,加以系统的阐释,并且指明它的发展方向,在阐释和说明中,随处引用丰、适切的白话和文言的例子作证。对于系统地研究修辞学,对于学习古典文学和练习现代写作,都有一定的帮助。 全书共分12篇,第1篇概括地述说修辞现象和修辞学的全貌。指出修辞现象有消极和积极两大分野,又指出修辞所可利用的语言文字的可能性和修辞所须适合的题旨和情境。第2篇述说修辞所可利用的语言文字的可能性。第3篇述说消极和积极两大修辞分野的互相区别和互相联系,第4篇述说消极修辞的—般情况。第5篇到第9篇都是述说积极修辞。其中第5篇到第9篇都是述说积极修辞。其中第5篇到第8篇述说积极修辞中的辞格,第9篇述说积极修辞中的辞趣。第10篇述说修辞现象随种种不情况而变化,以及它的统一的线索。第11篇综说语:文的种种体式,特别详述体性方面的体式。第12篇结浯,述说修辞学的变迁、发展、并指出研究修辞学应有的努力。 本书初版于1932年,由大江书铺在上海先后印行。以后再版重印多次,作者也不断有所修改。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年9月新版,1982年重版。 阅读本书还可参阅复旦大学语言研究室编《<修辞学发凡>与中国修辞学(复旦大学出版社1983)一书。《现代汉语修辞学》张 弓天津人民出版社1963 本书体系新颖,见解独到,具有相当的理论深度。 全书系统讲述现代汉浯修辞知识,并具体论述了修辞实践和研究的方向、方法问题。全书共分10章。第1章概述什么是修辞和怎样修辞。指出修辞的含义、原则和要件。第2章论述现代汉语修辞学的任务。第3章论述现代汉语各语言因素的修辞手段,突出地提出同义手段的选择问题。第4章到第8章都是论述修辞方式,把辞式(即辞格)分为描绘式、布置式、表达式三类共24种。第9章述说现代汉语寻常词语的艺术化,由平易显神妙,朴素本色显美丽。这一章很有特色。第10章论述修辞与语体,指出语体是修辞学的—个最新最有实际意义的重要课题,修辞学应该具体研究现代汉语的各因素、修辞各种手法在各类语体中的适应性和局限性。 该书出版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成为大学文科进行修辞教学的重要参考书。河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重印。《汉语修辞学》王希杰 北京出版社1983 本书运用语言学的较新理论,全面系统地对汉语修辞进行研究与探讨,体系新,可读性强,是八十年代出版的为数众多的修辞学著作中较好的一部。 全书共12章。第1章概述修辞和修辞学,指出修辞和修辞的定义,修辞学研究的对象,任务、范围,功用和方法。第2章论述交际的矛盾和修辞原则,细密地分析了在交际活动中,语言,对象,自我,语境、前提、视点等均制约着理解和表达。第3章论述语言的变体和同义手段的选择。第4章到第9章,运用美学的基本原理,从均衡、变化、侧重、联系等美质出发,分别阐述了30多种辞格。第11章到第12章,讲语体风格和表现风格,“讲得很好”,“举例多而切当胜过前人”。 作者注意运用、唯物辩证法来分析修辞现象,科学且深刻。 《大学修辞》倪宝元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4 本书是为了适应高等学校“修辞学”选修课教学的需要而编撰,由华东6省1市12所高校12位教学经验丰富,造诣颇深的教授执笔,是当今最全面、最系统、理论体系新,实践性强的一部修辞学著作。 全书共10章。第1章引论,深入阐述了修辞学的定义、对象、范围和地位修辞原则修辞研究方法。第2章选词,阐述选词的原则、要求和运用同义手段选用词语的方法。第3章炼句,阐述炼句的性质、句子的安排和同义句式选择的方法。第4章音律,阐述汉语音律特征和汉语的音乐性的原理。深入细致地分析了音响组合,节奏组合,韵律组合的规律和运用音律修辞的技巧。第5章,第6章,对辞格的性质、研究概况,辞格大类的划分,辞格的运用作了系统的论述,分别阐述了59个辞格。第7章论述篇章修辞,系统阐述篇章修辞基本规律的技巧。第8章深入论述了语言风格的含义、形成风格的因素及语言的民族风格、表现风格、语言的作家风格等。第9章阐述了语体系统、语体类型、语体和修辞关系等。第10章修辞学史,全面概述了我国古代和现代的修辞研究。每章后面都有指导性和实践性较强的“思考与练习”。

1 汉语限定成分的语用属性 论文 独立 《中国语文》2010年第3期 2010/05 2 受事和施事的不对称 论文 独立 邵敬敏主编《汉语语法研究的新拓展(四)》,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10 3 “出现句”在近、现代汉语中的语法化 论文 独立 《语法化与语法研究》(四),商务印书馆 2009/08 4 从施受关系到句式语义 专著 第一作者 商务印书馆 2009/06 5 《激进构式语法》导读 学术资料 第一作者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09/01 6 动词及物性的语用变化 论文 第一作者 《语法研究和探索》第十四辑,商务印书馆出版 2008/06 7 句式语法理论与汉语句式研究 论文 第一作者 沈阳、冯胜利主编《当代语言学理论和汉语研究》,商务印书馆出版 2008/05 8 北京方言浅说 一般文章 第一作者 文史知识 2007/08 9 语体差异和语法规律 论文 第一作者 修辞学习 2007/03 10 存现句里的专有名词宾语 论文 第一作者 《语法研究和探索》第十三辑,商务印书馆 2006/06 11 关于“索取类双宾语” 论文 第一作者 《语言学论丛》第三十三辑,商务印书馆 2006/06 12 语言的交际功能 学术普及读物 第一作者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术讲座荟萃 2005/05 13 功能语法与汉语研究 论文 第一作者 语言科学 2005/11 14 吕叔湘——纪念吕叔湘先生百年诞辰 学术资料 第一作者 商务印书馆 2004/06 15 篇章中的无定名词主语句及相关句式 论文 合作者 Special issue of Journa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Computing, Singapore 2004/10 16 深化汉语语法事实的认识 论文 第一作者 商务印书馆《21世纪的中国语言学(一)》 2004/05 17 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学科“句法语义学”简介 综述 第一作者 《中国语文》 2003/01 18 “死”的论元结构及相关句式 论文 第一作者 《语法研究和探索(十一)》,商务印书馆 2002/5 19 施事角色的语用属性 论文 第一作者 中国语文 2002/11 20 “是NP”和“是一个NP” 论文 第一作者 世界汉语教学 2002/9 21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 综述 第一作者 福建教育出版社《20世纪中国学术大典·语言学》 2002/09 22 汉语功能语法研究 综述 第一作者 福建教育出版社《20世纪中国学术大典·语言学》 2002/09 23 被字句和把字句的对称与不对称 论文 第一作者 《中国语文》 2001/11 24 无定式把字句在近、现代汉语中的地位问题及其理论意义 论文 合作者 《中国语文》 2000/9 25 汉语连动式的及物性解释 论文 第一作者 《语法研究和探索(九)》(商务印书馆) 2000/3 26 现代汉语的双及物结构式 论文 第一作者 《中国语文》 1999/05 27 从话语角度论证语气词“的” 论文 合作者 《中国语文》 1998/03 28 领属结构的语义构成 学术论文 第一作者 《语言教学与研究》1994年第2期 1994/ 29 词类活用的功能解释 学术论文 第一作者 《中国语文》1994年第5期 1994/ 30 汉语句法的功能透视 学术论文 第一作者 《汉语学习》1994年第3期 1994/ 31 汉语口语的主位结构 学术论文 第一作者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2期 1994/ 32 “N的V”结构的构成 学术论文 第一作者 《中国语文》1993年第4期 1993/ 33 《中国语文》四十年 学术资料 第一作者 《中国语文》1992年第6期 1992/ 34 关于动趋式带宾语的几种语序 学术论文 第一作者 《中国语文》1991年第?期 1991/ 35 动趋式里宾语位置的制约因素 学术论文 第一作者 1991/ 36 “别X”和“别不X” 学术论文 第一作者 《中国语文通讯》1985年第3期 1985 研究领域为现代汉语语法和一般语法理论,侧重功能语法和认知语法。出版专著《汉语功能语法研究》(1996,江西教育出版社,合著)、《从施受关系到句式语义》(2009,商务印书馆),在国内外期刊发表汉语研究论文五十余篇。主要论著目录2011年汉语的句法结构和语用结构,《汉语学习》第2期,3-12页。现代汉语形容词做谓语问题,《世界汉语教学》第1期,3-12页。2010年时势之必需,学术之大业——设立语言学一级学科的重要意义和学理基础(与刘丹青合作),《语言科学》第1期,14-18页。汉语限定成分的语用属性,《中国语文》第3期,195-207页。《纪念语言研究所成立六十周年》(主编),商务印书馆。语言研究所六十年(执笔),《中国语文》第4期,364-382页。2009年《从施受关系到句式语义》,商务印书馆出版。《从施受关系到句式语义》《激进构式语法》导读,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现句”在近、现代汉语中的语法化,《语法化与语法研究》(四)469-481页,商务印书馆。受事和施事的不对称,《汉语语法研究的新拓展》(四)251-267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句式语法理论与汉语句式研究,沈阳、冯胜利主编《当代语言学理论和汉语研究》497-507页,商务印书馆。动词及物性的语用变化,《语法研究和探索》第十四辑,144-161页,商务印书馆。2007年语体差异和语法规律,《修辞学习》第2期,1-9页。北京方言浅说,《文史知识》第8期,33-37页。追忆林先生,《燕园远去的笛声——林焘先生纪念文集》299-304页,商务印书馆。2006年关于“索取类双宾语”,《语言学论丛》第三十三辑,298-312页,商务印书馆。存现句里的专有名词宾语,《语法研究和探索》第十三辑,214-219页,商务印书馆。现代汉语句法语义研究综述(与史金生合作),《中国语言学年鉴1999-2003》32-47页,商务印书馆。2005年功能语法与汉语研究,《语言科学》2005年第6期,42-53页。语言的交际功能,《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术讲座荟萃》第二十四辑,122-131页。功能语法与汉语研究,刘丹青主编《语言学前沿与汉语研究》23-45页,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篇章中的无定名词主语句及相关句式(与刘安春合作),Special issue of Journa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Computing, Singapore, pp97-105.深化汉语语法事实的认识,《21世纪的中国语言学》135-142页,商务印书馆。《吕叔湘——纪念吕叔湘先生百年诞辰》(主编),商务印书馆。《吕叔湘》画传2002年施事角色的语用属性,《中国语文》第6期,483-494页。现代汉语语法研究,《20世纪中国学术大典·语言学》(林焘主编),59-65页,福建教育出版社。汉语功能语法研究,同上,79-80页。“死”的论元结构和相关句式,《语法研究和探索(十一)》80-92页,商务印书馆。1994-1997现代汉语研究评述(三,语法方面),《中国语言学年鉴1995-1998》85-91页,语文出版社。“是NP”和“是(一)个NP”(与李珍明合作),《世界汉语教学》,第3期,59-69页。2001年被字句和把字句的对称与不对称,《中国语文》第6期,519-524页。英文版由林忠译,Linguistics in China, No 1.,126-137页,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0年出版。2000年无定式把字句在近、现代汉语中的地位问题及其理论意义(与陶红印合作),《中国语文》第5期,433-446页。纪念语言研究所成立五十年(执笔),《中国语文》第4期,378-380页。汉语连动式的及物性解释,《语法研究和探索(九)》129-141页,商务印书馆。论“把”字句的句式语义,《语言研究》第1期,28-40页。1999年现代汉语的双及物结构式,《中国语文》第3期,175-184页。1998年名词的指称性质对动词配价的影响,《现代汉语配价语法研究(第二辑)》151-162页,北京大学出版社。吕叔湘先生和青年一代,《中国语文》第4期,291-293页。吕叔湘先生生平,《中国语文》第3期,169-170页。从话语角度论证语气词“的”(与李讷、安珊笛合作),《中国语文》第2期,93-102页。日文版由于康、山田忠司译,《语気词と语気》129-156页,[日本]好文出版。1997年性质形容词的范围和层次,《语法研究和探索(八)》50-61页,商务印书馆。汉语名词怎样表现无指成分,《庆祝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建所45周年学术论文集》192-199页,商务印书馆。认识观的语法表现,《国外语言学》第2期,15-19页。疑问句功能琐议,《中国语文》第2期,104-110页。1996年《汉语功能语法研究》(与方梅合著),江西教育出版社出版。否定的强化,《汉语学习》第1期,15-18页。1995年北京口语易位现象的话语分析(与方梅合作),《语法研究和探索(七)》260-279页商务印书馆。语言研究所四十五年,《中国语文》第6期,464-472页。1993年现代汉语研究综述(语法部分),《中国语言学年鉴1994》7-12页,语文出版社。中国汉语研究(与杨平合作),《国际汉学》第一期,341-350页,商务印书馆。北京话指代词三题(与方梅合作),《吕叔湘先生九十华诞纪念文集》149-158页,商务印书馆。1994年汉语词类归属的理据(译文),《国外语言学》第4期,29-36页。词类活用的功能解释,《中国语文》第5期,339-346页。汉语句法的功能透视,《汉语学习》第3期,15-20页。领属结构的语义构成,《语言教学与研究》第2期,68-78页。汉语口语的主位结构(与方梅合作),《北京大学学报》第2期,66-75页。1993年“N的V”结构的构成,《中国语文》第4期,252-259页。1992年《中国语文》四十年,《中国语文》第6期,468-475页。1991年动趋式里宾语位置的制约因素,《汉语学习》第6期,4-8页。关于动趋式带宾语的几种语序,《中国语文》第3期,183-191页。1989年施事宾语句的主要类型,《汉语学习》第1期,13-15页。1985年《现代汉语词典》单音节同音词统计(与刘菊黄、吕克农合作),《文字改革》第2期,55-57页。“别X”和“别不X”,《中国语文通讯》第3期,1-4页。

汉语谚语研究综述论文

摘要 本文主要是对近几年来对汉语谚语的相关研究进行了综述,内容主要涉及从本体的角度对汉语谚语的研究、从英汉对比的角度对汉语谚语的研究和有关对外汉语教学中谚语教学的研究,目的在于探讨目前汉语谚语研究中仍旧存在的问题,哪些是值得我们继续研究的。

关键词 汉语谚语 综述 对外汉语教学

谚语是流传于群众之中的通俗易懂而含义深刻的现成语句,它用通俗、简练的语句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并且含义深刻。谚语概括了人民群众社会生活中多方面的经验和客观真理,对他人和后人都有长久的莫大教益。汉语熟语数量极多,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面镜子,极富有民族特色,所以,相关学者越来越重视汉语谚语的研究。本文基于一些学者的相关研究对汉语谚语做一个综述,探讨目前汉语谚语的研究还存在哪些问题,哪些方面是值得我们继续研究的。

一、从本体的角度对汉语谚语的研究

钱玉莲在《现代汉语词汇讲义》中提到了汉语谚语的性质,并对谚语的内容作了归纳总结,谚语的内容非常丰富,涉及各个不同的领域。除了谚语的性质和内容,书中还提到了谚语的结构特点和意义,作者在书中对汉语谚语做了总的概括,有利于后人在研究谚语时寻求理论依据。

在由浙江省温州大学、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和商务印书馆联合主办的第二届汉语语汇学学术研讨会上,付乔的《浅析关键性语素的解释在谚语释义中的重要性》一文,从编写谚语辞书的实践中总结归纳出谚语语目中可能成为关键性语素的常见类型,并从不同角度剖析了解释好关键性语素在谚语释义中的重要性。大会中,史素芬的《谈谚语的变异问题》通过大量例证,对谚语的变异现象进行了概括和归纳,这对人们理解谚语的含义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高兵的《汉语熟语的民族特色研究》一文,主要从数量、内容、来源、形式上对汉语谚语的民族特色做了研究,作者指出在数目庞大的汉语熟语体系中,谚语占着很大的分量。

该文指出汉语谚语大都是来源于民族语言的历史遗存,是汉民族自己创造的。笔者从形式和内容上对汉语谚语作出总结,说明谚语是极富有民族特色的。

付平平在《概念整合理论对汉语谚语的解读》中介绍了如何运用概念整合理论对汉语谚语的意义构建进行动态分析,作者提出之前人们对汉语谚语的解读一般都是关于内容和形式方面的,很少从认知的角度对其进行解释。在这篇文章中,笔者从一个全新的认知角度去解读汉语谚语,利用概念整合理论对汉语谚语这一极具民族特色的语言现象进行阐释,这又开拓了汉语谚语研究的新空间。

刘微微、刘洪泉的《汉语谚语的文化含义及翻译》和王岩在《汉语熟语文化学研究的现状和框架》都是从文化学角度研究汉语谚语,主要阐述了汉语谚语的文化属性及其民族文化特征,分析透视谚语中所蕴涵的文化,这些后者在研究汉语谚语的时候都是可以借鉴的。

王鸿雁在《汉语谚语的句法形式特点分析》中研究分析出了谚语在性质、功能上相当于一个词,按学术界公认的一种说法即是“词的等价物”,指出谚语具有不同于一般词语的外显特征,同时又讲到了汉语谚语的功能。他的研究还分析出了谚语的形式:单句形式、紧缩句形式和复句形式,以及汉语谚语的省略形式,这体现了谚语的口语风格,形式上实现了谚语简约的价值。

二、从英汉对比的角度对汉语谚语的研究

研究谚语对比的学者也比较多,在众多的研究中,英汉对比占大多数,主要是因为汉语谚语与英语谚语有很多的相似性。但是由于文化等因素的差异,汉英谚语还是存在着很多不同之处。近几年来,学者的主要成果是分析两者的异同,探讨一些行之有效的翻译方法,以求更好地为跨文化交际服务。

刘微微、刘洪泉主要从宗教思想、人文思想、道德观念三个方面阐述了汉语和英语谚语的文化内涵,指出了两者的异同点。文中介绍了汉语谚语英译的四种方法:再现汉语谚语中的形象直译、转换汉语谚语中的形象套译、舍弃汉语谚语中的形象意译、借用英语谚语中的形象套译,强调谚语翻译时,要充分考虑到谚语的语言特点和文化背景,根据具体的情况灵活处理。

林安洪、姜诚指出汉语谚语与英语谚语的主要区别表现在稳定性、地理位置、历史习俗及宗教方面,揭示出汉语谚语比英语谚语固性定强。由于地理位置、历史习俗和宗教信仰的影响,汉语谚语与英语谚语有着很大的不同,反映了各自的民族文化。

沈奇在《论英语谚语的汉语翻译方法》中通过对比提出了汉英谚语互译的几种方法:套用现成的汉语谚语、“客随主便”与“主随客便”、“直译”与“意译”。

杜金有指出谚语是语言文化世界里的奇葩,在各民族语言文化中担当着重要角色,文章从谚语的来源和修辞两个方面比较分析了英汉谚语的异同,揭示出英语和汉语中有许多谚语来源或衍生于外来语。周玉亮在《英汉谚语对比研究》中指出汉语谚语和俗语的关系,分别从主要来源、句法特点和语体特点等方面对英汉谚语进行了对比研究,讨论了英汉谚语在形式与内容方面的对应、半对应与不对应情况,并且提出了文学作品中谚语翻译的主要原则,体现了英汉谚语对比研究的现实意义,即它对翻译活动的借鉴作用。同时作者还指出英汉谚语对比研究,仅有一些相关的论文散见于各种学术刊物或论文集当中,专论性著作尚未问世,与英汉成语(或习语)对比研究相比显得尤为滞后。这些问题都是值得我们思考的,有待后者的研究。

薄鲜娥、冯建民、许丽红、高小燕、王清宁等学者也从汉英谚语对比的角度研究汉语谚语的,笔者在这里就不详细叙述了。还有一些学者,如张宜波(《英汉植物词语的国俗语义对比研究》)、孙永红(《中英文动物词语的`不同文化内涵及差异》)、周昆翔(《从概念隐喻看英汉动物词语的文化异同》)等,从带有动植物词语等词语的谚语入手,对汉英谚语做了比较,分析了两者的文化差异。

三、有关对外汉语教学中谚语教学的研究

谚语作为一种口承语言文化现象在语言学上有重要的研究价值,留学生学习汉语谚语,可以深入了解汉民族独特的文化特征及隐藏于语言背后的文化差异,对提高汉语口语水平具有重要作用。近几年来,随着汉语热的逐流,一些学者开始从对外汉语教学的角度研究汉语谚语,试图从中找出汉语谚语教学的好方法。

赵现琦在《对外汉语口语教学中谚语教学的重要作用》中揭示出留学生学习汉语谚语可以深入了解汉民族的独特文化以及隐藏在语言背后的文化差异,学习和掌握一些常用的谚语可以提高自身的口语交际能力,使自己的汉语说得更加地道。同时作者提出了谚语教学应注意的问题,如教学应该选择一些有教育意义的谚语,语交际实践中学习和训练谚语等,笔者提出的观点和问题都是值得我们在汉语教学中借鉴和注意的。

林安洪、姜诚在《英汉谚语的差异及其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指出把民族谚语的差异应用于课堂教学中,不仅能增加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扩大他们的知识面,还能提高他们的涵养,笔者的方法在对外汉语谚语教学中也是行之有效的,值得我们借鉴。

王振来的《熟语的文化附加义》指出初级留学生和谚语接触较少,中高级阶段与谚语的接触逐渐增多,留学生学习谚语难在文化附加义上。笔者就留学生学习汉语谚语难这一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指出留学生要想学好汉语谚语,就要了解谚语的文化附加义,正确使用谚语。笔者的见解对对外汉语谚语教学有很大的帮助,对从事对外汉语工作者有很大的启发性。

四、结语

近几年来,相关学者对谚语研究越来越重视,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我们发现谚语研究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如专门研究汉语谚语的论著还不多,很多都是随着汉语熟语的研究出现的,而且研究都是从大的方面入手,还不够细化。谚语的对比研究成果虽多,但是大部分都是汉英对比,汉语谚语与其他语言谚语对比的很少,而且很粗化。从对外汉语教学的角度研究汉语谚语起步比较晚,虽然一些学者通过研究谚语找到了一些谚语教学的方法,也行之有效,但是不够系统化,比如说对外汉语教材中该选择什么样的谚语,专门的谚语教材如何编撰等问题涉及的很少。总之,汉语谚语研究的空间还很大,无论从哪些角度去思考去分析,我们都可以找到切入点,这些都有待学者们去研究.

最好的方法就是没有方法,严谨,勤奋,努力。

现代汉语词汇研究相关论文

物流企业管理模式研究

其他回答:语法我就知道索绪尔和维特根斯坦,他们的书你可以看看。

【论文主题词】 现代汉语语法;比较;解读

【论文摘要】 文言文,是古人用书面用语写成的文章。本文主要从现代汉语的句法和词法两个方面探讨了如何轻松、快速和准确地解读文言文。

文言文,是古人用书面用语写成的文章。运用现代汉语的语法知识,不仅可以清晰地透视文言文语法现象,快速准确地解读文言文,而且对初次大量接触文言文的初一、高一学生来说,运用这些方法可以更加轻松有效地学懂文言文,从而很好地传承祖国的文化遗产。

一、运用现代汉语句法知识,进行古今句式比较,正确理解句意

现代汉语中常式句一般表达形式为:

(状语)定语+主语+(状语)谓语+(定语)宾语(补语)

我们可以把现代汉语的常式句作为“标准句式”拿来与文言文的句式进行比较,可以很容易地发现古今句式的不同之处。从而识别文言文的特殊句式,正确理解和翻译文言语句。

下面以文言文“倒装句”为例来谈谈这一方法在教学中的运用。

文言文的倒装句,也叫“变式句”,就是句子的表达形式不同于现代汉语“常式句”的句子。

1、“大哉,尧之为君也!”此句中“尧之为君也”是个主谓短语,意思为“尧作为君主”。“尧作为君主”怎样呢?没有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需要进一步陈述,说明,形容。而“大”是形容词,意为“伟大”,是要陈述,说明,形容某个对象的。这样“尧之为君”与“大”构成主谓关系,但句子形式是先谓语后主语,不符合我们现代汉语通常的表达习惯,明显属于主谓倒装。说话人为了强调谓语,把谓语前置了。学生有了这样的认识,在理解翻译时只需把主谓关系理顺即可。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让学生划分此句的句子成分可以发现:蚓(主语)+无(谓语)+爪牙(宾语)。主谓宾完整,“利”似乎多出来了。但依据词类知识,“利”是形容词,意思为“锋利”,在句中应作定语或谓语,“什么锋利呢?”,在句中该词语修饰的对象只能是“蚓”或“爪牙”,而“锋利的蚓(蚯蚓)”是讲不通的,只能修饰“爪牙”。因此,“利”是“爪牙”的定语,应该在“爪牙”的前面。该句是把定语后置了,这是个定语后置句。翻译时,学生只需把定语提放到中心语前面即可。

3、“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李氏子蟠,……不拘于时,学于余”、“形似酒撙,饰以山龟鸟兽之形”。以上三句中“于蓝”、“于余”、“以山龟鸟兽之形”都是“于(以)+名词”构成的介宾短语(介词结构),均置于谓语动词的后面。用现代汉语的句法知识分析,它们处于谓语后面,既不能作宾语(介宾短语不能作宾语),也不能作补语,而现代汉语中介宾短语一般作状语。实际上,三个介宾短语都修饰句中谓语作状语,分别表示比较、对象、方式,属状语后置。翻译时,学生只要把介宾短语提前,放置于谓语动词前即可。

4、①“沛公安在”;②“一言以蔽之”;③“古之人不余欺也”④“何陋之有”。以上所列四类句式是文言文中宾语前置的四种形式。不管哪一种形式的宾语前置,都可以用现代汉语的句法知识加以辨析。如“沛公安在”一句中“沛公”为名词,是句子的陈述对象。“安”是疑问代词,相当于“哪里”,“在”为介词,表示处所。该句本来要表达的意思是“沛公在哪里?”。在让学生认识这一语言现象时,我们可以举出一个相类的现代汉语常式句,如“你在哪里?”与“沛公安在”进行比较:“在哪里”与“安在”的意思一样,但前者是“介词+宾语(疑问代词)”,后者是“宾语(疑问代词)+介词”,显然后者把“宾语”前置了。同样“古之人不余欺也”一句中,构成该句的每个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的意思一样,学生容易理解。但学生对“古代的人不我欺”这种说话的方式却大为疑惑,古人为什么要这样说话呢?教者可举一相类句式进行句法分析,如“他不欺我”,“他”是主语,“欺”是谓语,“我”是宾语。两相比较,学生会很容易发现“不我欺”是把宾语“我”放在了谓语动词前面,是宾语前置。这是古人语言表达的习惯之一,是为了强调宾语。可见,利用现代汉语语法知识认识文言文的特殊句式,从而正确理解句意,快速翻译句子,是一种既简便又实用的方法。

二、把现代汉语的词法与句法知识相结合,快速解读句子,全面理解文意

以苏轼《石钟山记》一文第一段为例。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理解这段文字时,教者可让学生有意识地与现代汉语进行比较,并用现代汉语语法知识加以分析。这段文字绝大部分实词含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一致,只有“鼓”、“是”、“鸣”、“名”用法比较特殊。我们可以用词法知识进行分析。“鼓”现代是名词,而在“微风鼓浪”一句中,“鼓”处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由名词活用为动词,陈述“微风”,支配宾语“浪”,意为“鼓动”。“是”现代是判断词,而在“是说也,人常疑之”一句中,“是说”是偏正短语,是“之”指代的对象,作“疑”的宾语,“是说”应是名词性偏正短语,“是”是代词,限制“说”,意思是“这个”。“鸣”是动词,“虽大风浪不能鸣也”一句中,“鸣”后省略代词“之”。补充完整后的句子应是“虽大风浪不能鸣之(钟磬)也”。按照现代汉语句子成分分析法提取该句主干为:浪鸣之。可以看出主语“浪”和宾语“之”之间产生了“主语使宾语怎样”的意味,据此可以判断“鸣”为动词的使动用法,可理解为“使……鸣”。“名”,现代是名词,在“而此独以钟名”一句中,用句子成分分析法可以看出:“名”处在谓语位置,作谓语。但依据现代汉语的词类知识名词一般不作谓语,由此可推断“名”是名词活用为动词,作谓语,意为“命名”。

同样,用句法知识比较分析这段文字,可以看出,大多数文言句式与现代汉语一致。而“得双石于潭上”、“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两句的表达习惯就与现代汉语不一样。为了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古汉语的特殊句式,教者可用现代汉语的句法知识加以分析。“得双石于潭上”这个句子的主语是“李渤”,承前句省略,谓语是“得”,宾语是“双石”,这三个词按现代汉语常式句表达习惯组成一句话就是:“李渤得双石”。而原句中“于潭上”是个介宾短语,现代汉语中介宾短语一般作状语修饰谓语。据此,“于潭上”应作“李渤得双石”这个句子的状语,这样,该句的完整表达应是“李渤于潭上得双石”,把这个句子与“得双石于潭上”比较,学生自然可以发现原文句子介宾短语后置了,从而掌握状语后置句式。“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一句中,“所在皆是也”意为“到处都是这样”,这是个缺少主语的句子,表达完整应该是:“(什么)到处都是这样”。“什么”是该句陈述说明的对象,这个对象就是“石”,“石”后“铿然有声”似乎与“石”构成主谓关系,但这样一来,原句就成为两个句子,这两个句子形成并列关系,表达两层意思,即:“石(头)铿然有声”、“石(头)所在皆是”,这显然不符合作者本来要表达的意思。那么“铿然有声”是不是作状语呢?用句法知识分析可以看出,“铿然有声”是动词性状谓短语,一般作谓语。据此,“铿然有声”只有作“石”的定语,意为“铿锵作响的石头”,是一个名词性偏正短语,正好与后面的“所在皆是”构成主谓关系。这样,学生就可以认识古汉语的定语后置句式。

论文摘要:用计算机来处理汉语信息包括“字处理”、“词处理”和“句处理”三个阶段。“句处理”是实现自然语言的处理与理解这一关键性的技术难关。其中遇到的问题比较多:词性的判断;短语、句子的结构分析;歧义现象分析等等,最根本的方法是语言学家尽可能地把语言中的这些现象通过归纳、分析、总结出规律,再用形式化的方式描述出来,以便利于计算机处理。 论文

关键词:中文信息处理 现代汉语语法 句处理

用计算机来处理汉语信息,就是汉语信息处理,又称中文信息处理。中文信息处理包括“字处理”、“词处理”和“句处理”。“字处理”、“词处理”分别与汉字和词汇有关,在此主要谈谈“句处理”。

句处理的主要内容是,怎样使计算机理解自然语言(如现代汉语)的句子的意思,又怎样使计算机生成符合自然语言规则的句子。“句处理”所需要的语言知识,将是一种涉及到语音、语义、语法、语用等诸方面的综合性知识。目前。大家都深感现有的关于汉语的知识远远不能满足中文句处理的需要。单就句法方面的情况说。在中文信息处理过程中将会不断遇到我们想象不到的问题,许多问题在人看来还是比较容易解决的,但计算机就解决不了。也有一些问题,本身在学术界就有不同的观点,那么,就给中文信息处理增加了更大的困难。

用计算机来处理中文信息,遇到了很多困难,从现代汉语语法的角度来看,主要有以下一些问题:

一、词性的判断

由于汉语缺乏形态。汉语的词性判断主要是根据词的语法功能,不同的词,词性意义可能不同,同一个词出现在不同的地方,词性意义也可能不同,汉语中,大多数词有固定的词性,但有些词的用法比较特殊。例如:

1。他花了十块钱买了一盆花。

2。你用那个锁把门锁上。

3。他比雷锋还雷锋。

这三个句子中分别有两个“花”、“锁”、“雷锋”。但它们只是音同、形同,词性和意义都不同。句子1中的第一个“花”是动词,“花费”的意思,第二个“花”是名词,“植物”的意思。句子2中的第一个“锁”是名词,即“锁子”的意思,第二个“锁”是动词,是“锁住”的意思。句子3中第一个“雷锋”是名词,表示人名,第二个“雷锋”是形容词,表示“雷锋的精神、品质等”。具有一定语言知识的人大体上都能分清它们的区别。从传统语言教学的角度来讲,句子1中的两个“花”是词形、读音相同,但词性和意思都不一样,且两个“花”的意思之间没有联系,所以属于同音词。句子2中的两个“锁”,也是词形、读音相同,词性和意思都不一样,但两个“锁”意思间有联系,所以属于兼类词。句子3中的两个“雷锋”词形、读音相同,词性和意思都不一样,意思也有联系,但第二个“雷锋”属于词类活用。Ⅲ从教学的角度看,这种分类比较细致,便于人们的理解和掌握,但是,从中文信息处理的角度来看,这种分法太细,不便于计算机掌握。

目前,在中文信息处理中,是这样来定义兼类词的:亢世勇认为“兼类词有广义兼类词和狭义兼类词。广义兼类词就是中文信息处理中所说的现代汉语的同形词,对于计算机而言,只要词形相同,不管读音是否相同、意义是否相通,是同形异音词、同形同音词,还是一词多义、一词多种用法,都是相同的,都要从多个当中选一个。狭义的兼类词就是指一般的现代汉语着作定义的,‘同形同音、意义上有一定的联系,且具有两类或两类以上词的语法功能的词”’。陆俭明认为,兼类词是“指同字形、同音而意义不同或词性不同的词”。如果按这种定义理解,以上三个句子中的两个“花”、“锁”、“雷锋”都可以称之为兼类词。因为,中文信息处理的目的是让计算机能根据具体环境判断出词的词性,从而准确理解其中的含义就可以了。尽管如此,但是,汉语词类是多功能的,一类词不需要发生词形变化就可以充当不同的句子成分,不同类的词可以充当相同的句子成分,这样就给兼类词区分带来了更多的麻烦。因而,兼类词的选择是计算机词性自动标注的一个“瓶颈”。尽管信息处理专家运用了规则排歧、统计概率排歧或者两者结合起来等多种方法进行排歧,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种方法、一种系统能够彻底解决这个问题。

二、短语、句子的结构分析

由于汉语缺乏形态。所以。语序和虚词成了汉语中表示语法的主要手段。有些短语、句子的结构不好理解,需要形式和意义结合起来分析。例如:

A组:a。陕西+甘肃+宁夏 (“陕西+甘肃+宁夏”三者为联合关系)

b。中国+(北京+陕西)(“中国”与“北京陕西”是偏正关系。“北京”与“陕西”是联合关系)

C。中国(陕西(西安))(“中国”与“陕西西安”是偏正关系,“陕西”与“西安”也是偏正关系)这一组中的abe三个短语对人来说,都很容易分清楚,但计算机目前还很难区分,要让计算机分辨清楚,就得把三个处所名词组合在一起构成a类、b类、e类不同关系的条件与规则研究清楚,并将这些条件与规则加以形式化输入到计算机内。

B组:开始讨论(述宾关系)分析研究(联合关系)研究结束(主谓关系)

取下来(述补关系) 看完再说(连谓关系) 叫他回来(兼语关系)

生产管理(定中关系) 讽刺说(状中关系) 介绍写(不构成合法的句法关系)

这组是现代汉语里“动词性词语+动词性词语”构成的种种不同的结构关系,对人来说,通过讲解大致可以分辨,可是让计算机要分清楚,就非常难,因为我们至今还没有总结出“动词性词语+动词性词语”构成各种不同句法关系的具体规则。换句话说,“动词性词语+动词性词语”在什么条件下一定构成合法的什么句法关系,能构成什么样不同的句法关系,我们至今还说不清楚。

C组:天气好——好天气(主谓——偏正)很好——好得很(偏正——述补)

来人了。——人来了。(述宾——主谓)

一张票三元钱。——三元钱一张票。(主谓——主谓)这一组都是由于语序的不同而形成的结构和意义都不同的短语和句子。这些结构对人而言,稍加学习就可以理解,但这些给计算机理解意思增加了难度。需要人们把这些语序的`变化形成的不同的结构概括出规律来,再用形式化的方式描述出来。输入到计算机里。

三、歧义现象

现代汉语短语结构的歧义是进行汉语句法分析的一大障碍。“句处理”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排歧问题,计算机面对的歧义,不只是我们人所能感觉到的诸如下面这样一些句子的歧义现象:

(1)他正在输血。(他正给病人输血。/他病了,正输血。)

(2)看望的是病人。(你看望的那个人是病人。/看望你的那个人是病人。)

(3)我们急需进口产品。(我们急需进口的产品。/我们急需从国外进口产品。)

某些在人看来不存在歧义的句子计算机会认为有歧义。例如:

(4)a他被警察叫去罚了一百块钱。

b他被警察叫去写了一份检查。例(4)a句和b句,在人的眼里结构是不一样的。a句“被警察”这个介词结构一直管到底。全句意思是“他被警察叫去,他被警察罚了一百块钱”:而b句“被警察”这个介词结构只 管到“叫去”,管不着“写了一份检查”。可是,计算机分辨不清楚。要让计算机分辨清楚,我们就得将“PP+VPI+VP2”(PP代表介词结构,VP1和VP2分别代表紧挨着的不同的动词性词语)这种结构中的PP对后面动词性词语管辖的范围及其条件与规则进行充分、准确的描写,并加以形式化,“交给”计算机。而这一类现象与规则我们过去根本就没有考虑过,更不用说研究了。

其实以上所举的例子都存在歧义问题,因此,也可以这么说,“句处理”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排歧问题。

中文信息“句处理”的研究工作,上个世纪80年代就开始了,最早进行“句处理”研究工作就是基于规则展开的,但上个世纪90年代初,基于规则的“句处理”研究工作遇到了重重困难与难关,主要是语言学家所提供的语言规则远远不能满足信息处理的需要。目前,为了解决好中文信息处理中的“句处理”难题,出现了一个竞相研究、竞相发展的局面。对于句处理,提出的各种策略和途径,归纳起来。主要有基于规则和基于统计这两种策略。基于规则的研究者,一般求诸专家的理性知识,由人来对语言知识进行抽象:基于统计者,一般求助于计算机对大规模语料库真实文本的统计分析,由计算机来抽象出语言知识。各种策略和途径,目前,我们还很难说哪一种是唯一正确的。各种策略和途径,表面看不同,其实,最终都需要依赖可靠的汉语知识来驱动计算机正确处理自然语言(汉语)。因此,“无论是比较传统的基于规则的处理策略,还是90年代以来方兴未艾的基于统计的方法,在对语言知识的需求这一点上实际上都是共同的。所不同者,走规则路线的研究者一般求诸专家的理性知识,由人来对语言知识进行抽象(比如以带有合一条件的规则形式给出)。而走统计路线的研究者一般求助于计算机对大规模的语料库的统计分析,由计算机来抽象出语言知识(比如以一定的数据结构记录的统计结果等)。两种路线孰优孰劣,不能笼统判断,只能跟具体的应用目标结合起来,由实践结果来评价。”目前,越来越多的学者提倡把两种方法结合起来使用。因此,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会攻克难关,实现计算机对自然语言的处理与理解的目标,使中文信息处理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参考文献:

1、兰宾汉、邢向东:现代汉语(下册)[M].北京:中华书局,2007,48.

2、亢世勇:面向信息处理的现代汉语语法研究[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177.

3、陆俭明: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第三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51.

4、詹卫东:面向中文信息处理的现代汉语短语结构规则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2.

其实学得课本并不重要,所有的现代汉语书说的也都差不多。我给你列几个题目吧。1、句法方面的A、定语的位置。这个参考资料比较好找,主要是有些人说定语可以后移,有些人说不可以,你可以谈一下你的看法。这个是我毕业论文写的,你可以简单说一下。参考资料:[1]王松茂.汉语语法研究参考资料[H].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410-413。[2]刘忠华.简论古代汉语“定语后置”问题-“定语后置”说质疑[H].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年8月第21卷第4期.32-34。[3]朱德熙.说“的”.中国语文,1961年第1期.95-130。[4]转引自温锁林.定语的移位[H].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11月第23卷第4期.74-78。[5]戚晓杰,卢正国.“中心语+定语”结构及其相关问题研究[H].东方论坛,2005年第5期.83-87。[6]赵世举.关于“定语后置”问题的新思考[H].襄樊学院学报,2000年1月第21卷第1期.57-63。[7]吕淑湘,马庆株.语法研究入门.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265-266[8]王亚非,王媛.汉语意合与英语形合的思考[H].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06年12月第18卷第4期.82-86。[9]石硫智.乔姆斯基“普遍语法”假说的反证——来自认识心理学的启示[H].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年1月第28卷第1期.1-9。(这个不需要全看的,你自己选择)B、单音节形容词重叠式探究这个主要是说,“AA的”后面是动词时是定语还是状语,我把他归为状位形容词重叠式。这个可以写个小论文。参考书目:李宇明1996非谓形容词的词类地位《中国语文》第1期。李宇明1996论词语重叠的意义《世界汉语教学》第1期。潘晓东1981浅谈定语的易位现象《中国语文》第4期张敏1997从类型学和认知语法的角度看汉语重叠现象《国外语言学》第2期。朱德熹1982《语法讲义》[M]商务印书馆。2、语用方面的(这个论文比较好写一些)可以写一下我们平时说话的一些用语,从修辞的角度去写,这也属于语法方面。如《雷人的山寨词》、《小议网络语言的构词手段》希望写这些对你有用。

现代汉语动量词的研究综述论文

(共计300余篇)1981-2001年拟声词初探[语言教学与研究1981.4]关于“在黑板上写字”句式变换和分化的若干问题[语言教学与研究1982.3]基础短语析句法[杭州大学学报增刊1982]“动+个+形/动”结构分析[汉语学习1984.2/现代汉语补语研究资料]两种不同性质的虚语素“头”[中国语文通讯1984.3]句型的分类及其原则[杭州大学学报增刊1984]说“又”——兼论副词研究的方法(与人合作) [语言教学与研究1985.2]评《汉语语法学史》[徐州师院学报1985.3]辞典编写和ABB式形容词的处理[辞书研究1985.4]汉语句型研究述评[语文导报1985.4/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现状和回顾]汉语语法研究现状述略[语文导报1985.5]关于歧义结构的研讨[语文导报1985.10/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现状和回顾]把字句及其变换句式[研究生论文选集.语言文字分册,江苏古籍出版社]同语式探讨[语文研究1986.1]“要了白要,不要白不要”是悖论吗? [汉语学习1986.5]八十年代副词研究的新突破[语文导报1987.2.3/人大复印资料1987.4]吕叔湘语言风格初探[语言教学与研究1987.3]评《语法研究和探索(二)》[中国语文1987.3]从语序的三个平面看定语的移位[华东师大学报1987.4/语法求索/人大复印资料1987.11]把字句研究纵横观[语文导报1987.7]状语后置的条件制约[汉字与文化(一),光明日报出版社]“V成”结构的性质[汉语学习1988.1]“非X不Y”及其变式[中国语文天地1988.1]毛茸茸的感性和下意识的力量[修辞学习1988.3]《现代汉语》教材改革向何处去? [语文建设1988.5]关于汉语语法学史研究的若干问题[华东师大学报1988.5] 形式与意义四论[语法研究和探索(四),北京大学出版社]论汉语语法学发展的历史趋势[语言学通讯1989.1]话语的失误及其补正[中国语文天地1989.1]“什么”非疑问用法研究(与人合作)[语言教学与研究1989.1]叹词疑问句的语义层面分析[语文研究1989.2]语气词“呢”在疑问句中的作用[中国语文1989.3]ABB式形容词的动态研究[世界汉语教学1990.1]说“言外之意”[华东师大学报1990.4]“语文研究”十年来语法论文观感[语文研究1990.4]“X不X”附加问研究[徐州师院学报1990.4]比字句替换规律刍议[中国语文1990.6]“XY”的学术研究风格和创学派意识[汉语学习1990.6]副词在句法结构中的语义指向[汉语论丛,华东师大出版社]汉语的话语话题[语文论文集,百家出版社]上海店名文化心理分析[现代语言学,延边大学出版社]试析上海方言的虚语素“头”[语文论丛(四),上海教育出版社]论中国理论语言学史研究(与人合作) [语言学与语言教学,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歧义分化方法探讨[语言教学与研究1991.1]辞格研究之我见[修辞学习1991.2]说中国文化语言学的三大流派[汉语学习1991.2/人大复印资料1991.2]八十年代汉语语法研究的回顾与今后的任务[世界汉语教学1991.3]评对外汉语新编教材《中国家常》[语言教学与研究1991.4]“省略句”与“非主谓句”新说[语文学习1991.7]回声问的形式特点和语用特征分析[华东师大学报1992.2/人大复印资料1992.10]关于中国文化语言学的反思[语言文字应用1992.2/人大复印资料1992.5]简评林祥楣主编的《现代汉语》[语文建设1992.4]关于语法研究中三个平面的理论思考——兼评有关的几种理论模式[南京师大学报 1992.4/人大复印资料1993.3]从新的角度研究广告语言[语言学通讯1993.1.2]评邢福义《语法问题发掘集》(与人合作) [语言研究1993.1]量词的语义分析及其与名词的双向选择[《中国语文1993.3]心理动词及其句型(与人合作) [语文研究1993.3]儿童语言研究的最新成果——评《汉族儿童问句系统习得探微》[汉语学习1993.3]汉语口语失误[语言文字应用1993.4/人大复印资料1994.1]七年磨一剑——读《汉语集稿》有感[汉语学习1993.6]现代汉语课程教学方法改革刍议[语文建设1993.9]汉语的结构句型与功能句型——评《中国句型文化》[语言与文化多学科研究,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1年现代汉语研究综述(与人合作) [中国语言学年鉴1992]难忘恩师哺育情[朱德熙先生纪念文集,语文出版社]现代汉语规范化问题[社会科学争鸣大系,上海人民出版社]汉语语法学在理论与方法上的十大贡献[中国语文研究四十年纪念文集,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对外汉语教学生成语法系统刍议[语法研究与语法应用,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现代汉语选择问研究[语言教学与研究1994.2]口语与语用研究的结晶——评《汉语习用语功能词典》[世界汉语教学1994.2]打开语言学宝库的金钥匙[汉语学习1994.3]间接问句及其相关句类比较[华东师大学报1994.5]动词的多角度、多层次、多渠道研究——评《汉语动词和动词性结构》(与人合作) [中国语文1994.6]道路与榜样——评《陆俭明自选集》[语言教学与研究1995.1]简评梅立崇《汉语与汉语教学探索》[世界汉语教学1995.3]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体系改革的新蓝图——评吕文华《对外汉语教学语法探索》[汉语学习1995.4]“怎么”疑问句的语法意义及功能类型[语法研究和探索(七)]“吧”字疑问句及其相关句式比较研究[第四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集]现代汉语正反问研究[汉语研究第4辑]疑问句群语义关系分析[第4届现代语言学讨论会论文集]设问句的类型与问答框架语义关系[庆祝吕叔湘先生90华诞讨论会论文集]动量词的语义分析及其与动词的选择关系[中国语文1995.2]双音节“V+N”的配价分析[现代汉语配价语法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论广告语创作的定位策略[语言文字应用1995.1]广告语研究的现状与我们的对策[汉语学习1995.3]春江水暖鸭先知[汉语学习1996.1]“句法向”与“语义价”及其相互关系[汉语学习1996.3,人大复印资料1997/2]评沈阳《现代汉语空语类研究》(任志萍合作)[语言教学与研究1996.4]论汉语语法的双向选择性原则[中国语言学学报8]关于“功能”和“解释”的几点理论思考[华东师大学报1996.4]港词语规范化与多元标准[香港大公报1996.10.10/香港词库建设通讯1997总第11期]复句研究的新突破———评王维贤等《现代汉语复句新解》(跟胡宗哲合作)[语文研究1996.2]抬头是山路在脚下———评萧国政《现代汉语语法研究》(跟任志萍合作)[汉语学习1996.2]香港报纸用语的层次等级及其对策[1997与香港中国语文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文应用写作与语言问题[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语文通讯》1997.6/42期]上海方言的“辣”“辣辣”“辣海”的比较研究(徐烈炯合作)[方言1997.1]从北京话、上海话、香港话看语言渐变的走势(鲍懋振合作)[香港语文建设通讯1997.3]试谈香港地区普通话教学中的“儿化”和“轻声”问题(沈阳合作)[方言1997.3]从“才”看语义与语法的相互制约关系[汉语学习1997.2]上海方言形容词重叠式研究(徐烈炯合作)[语言研究1997.2,人大复印资料1998/2]“非疑问形式+呢”疑问句研究[语言学论丛17辑,北京商务印书馆]双宾语句的语义分析[语言论丛2,上海辞书出版社]更上一层楼——评陈亚川郑懿德《汉语集稿二》[语言教学与研究1998.3]20世纪末的现代汉语语法研究[世界汉语教学1998.4]关于“轻声词”的若干疑难问题[语文建设1999.1/人大复印资料1999/5]《数里乾坤》序[世界汉语教学1999.1/ 《数里乾坤》北京大学出版社]歧义——语法研究的突破口[语法研究入门,商务印书馆1999]关于疑问句的研究[语法研究入门,商务印书馆1999]“阿V”及其相关疑问句式比较研究(徐烈炯合作)[中国语文1999.4/人大复印资料1999.8]上海方言与北京方言疑问代词比较研究(徐烈炯合作)[中国语言学的新拓展,香港城市大学1999]动词重叠核心意义、派生意义和格式意义(吴吟合作)(汉语学报2000.1,湖北教育出版社)《HSK对外汉语水平考试词典》编写的原则与方法(第六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香港方言外来词比较研究(语言文字应用2000.3,人大复印资料2000.10)“一面P,一面Q”的语义类型及相关句式(王伟丽合作)[语言教学与研究2000.3]2001(6篇)1.试论名词重叠AABB式语法意义及其他(吴吟合作)(语文研究2001.1)2.“v+满”的句法语义分析(税昌锡合作)(日本《现代中国语研究》2001.2)3.《现代汉语口语句法特点研究序言》(香港鹭达出版公司2001.5)4.汉语语法研究必须走向世界(胡建华合作)(世界汉语教学2001.2)5.名词的动态性及其鉴别标准(刘焱合作)(汉语学习2001.6)6.说新崛起的汉语语法学史评学(税昌锡合作)(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1.6)2002(5篇)1.“或者”单用、双用与多用的条件制约(周有斌合作)(语文研究2002.3)2.“是不是VP”肯定性倾向及其类型学意义(朱彦合作)(世界汉语教学2002.3,人大复印资料2003.1)3. 比字句强制性语义要求的句法表现(刘焱合作)(汉语学习2002.5)4. 现代汉语课程教材的实践与创新意识(中国大学教学2002.12)5.谈中学语文课程的目标以及语言点的设置(语言理论与语言教学,香港教育学院出版2002)2003(6篇)1.陕北方言的正反是非问句(王鹏翔合作)(方言2003.1)2.汉语虚词研究的新起点——评现代汉语虚词丛书(汉语学习2003.4)3.“宁可”格式研究及方法论意义(周有斌合作)(语言教学与研究2003.5)4.新世纪汉语语法研究的几点思考(语言科学2003.4)5.《标题语法》述评(周娟合作)(语文研究2003.6)6.“人家”的指代功能与语义分析(语法研究和探索(十二),商务印书馆2003)2004(8篇)1.现代汉语通论教材编写的创新意识(语文论丛八,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2.“语义语法”说略(暨南学报2004.1,人大复印资料2004.5)3.建立“理解语言学”刍议(赵春利合作)(修辞学习2004.1)4.动宾组合中的制约与反制约关系(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4.1)5.功能主义与汉语语法研究(罗晓英合作)(汉语学习2004.5,人大复印2005.5)6.“别”字句的语法意义及其对否定项的选择(罗晓英合作)(世界汉语教学2004.4)7.“也”字句与相似性原则(刘焱合作)(庆祝中国语文创刊50周年国际研讨会纪念文集,商务印书馆2004.12)8.当前汉语语法研究的特点与发展趋势(21世纪的中国语言学,商务印书馆2004、5)2005(9篇)1.从语义到形式的研究新思路(罗晓英合作)(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5.1)2.汉语方言语法研究的回顾与思考(周芍合作)(暨南学报2005.1)3.语义特征的界定与提取方法(周芍合作)(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1)4.“致使把字句”与“省隐被字句”的语用解释(赵春利合作)(汉语学习2005.4)5.“好”的话语功能分析(朱晓亚合作)(中国语文2005.5)6.香港词语比较研究(浸会大学《人文中国》第11期,2005.8)7.语法本体研究与对外汉语语法教学(周芍合作)(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5.4)8.“副+名”组合与语义指向新品种(吴立红合作)(语言教学与研究2005.6,复印2006.2)9.香港社区英文词语夹用现象剖析(吴立红合作)(语言文字应用2005.4)2006(11篇)1.关于语义范畴的理论思考(赵春利合作)(世界汉语教学2006.1)2.试探介词“对”的语法化过程(周芍合作)(语文研究2006.1)3.论语义特征的语法分类(税昌锡合作)(汉语学习2006.1)4.副词“可”的语义分化及其语用解释(罗晓英合作)(暨南学报2006.2)5.汉语谓宾动词的配价研究(王伟丽合作)(语言学问题论丛,三联书店2006.2)6.语义的多维研究序(《语义的多维研究》,语文出版社2006.2)7.港式中文与语言变异(石定栩合作)(华东师大学报2006.2)8.汉语语法的动态研究序言(汉语语法的动态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1)9.含动名词组合的语义分析(周日安合作)(湘潭大学学报2006.5)10.“把字句”“被字句”的认知解释(邢福义主编《汉语被动表述问题研究新拓展》,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5)11.浙江学者对现代语言学研究的贡献及其特色(汉语史学刊第6辑,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12)2007年(11篇)1.“V一把”中V的泛化与“一把”的词汇化(中国语文2007.1)2.论“太”修饰形容词的动态变化现象(汉语学习2007.1)3.汉语递进范畴研究序言(汉语递进范畴研究,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1)4.汉语方言正反问比较的几点思考(周娟合作)(暨南大学学报2007.2)5.港式中文的变异特点及其形成机制(石定栩合作)(《山高水长——丁邦新70寿庆论文集,台湾中央研究院2007)6.美英式原型标记“.门”的类化和泛化(周日安合作)(外国语2007.4)7.“NP1有NP2很AP”歧义格式的分化规则(赵春利合作)(语言研究2007.2)8.上海方言的话题疑问句和命题疑问句(华东师大学报2007.4)9.建立以语义特征为标志的汉语复句新系统刍议(世界汉语教学2007.4)10.林焘先生追忆(《林焘先生纪念文集》,商务印书馆2007.10)11.生成语言学背景下的汉语语法及翻译研究序言(《生成语言学背景下的汉语语法及翻译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0)2008年(12篇)1.探索新的理论方法,重铸中国修辞学的辉煌(修辞学习2008.2)2.网络时代汉语嬗变的动态观(马喆合作)(语言文字应用2008.3)3.“动+介+宾”结构的语义模式及认知场景(周娟合作)(语言教学与研究2008.3)4.由“是”构成的三种附加问比较研究(甘肃社会科学2008.4)5.“连A也.都B”框式结构的争议及其框式化进程(语言科学2008.4,复印2008.11)6.从“手机”看不同华语社区同义词群的竞争与选择(刘杰合作)(语文研究2008.4)(新华文摘2009.3全文转载)7.试论“责怪”义标记格式“都是NP” (郑娟曼合作)(汉语学习2008.5)8.“好不好”的否定功用(郑娟曼合作)(暨南学报2008.4)9.教材的精品意识与精品课程建设(中国大学教学2008.5)10.徐通锵先生二三事(《徐通锵先生纪念文集》商务印书馆2008.7)11.几回回梦里回北大……(《未名湖之恋》吉林人民出版社2008)12.港式中文与语言接触理论(佛山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8.4)2009年(9篇)1.从准定语看结构重组的基本原则(山西大学学报2009.1)2.21世纪汉语语法研究的宏观思考(澳门语言学学刊2009.1)3.论反义方位复合词的约量表达(马喆合作)(学术研究2009.3)4.说框式结构“想x就x”(丁倩合作)(华文学院学报2009.3)5.新兴组合“X一下”的泛化趋势及其修辞价值(马婧合作)(修辞学习2009.2)6.香港地区大学普通话教学与考核的互动(王玲玲合作)(中国大学教学2009年第8期)7.上海方言疑问句近百年来的演变和特点(日本《现代中国语研究》2009.11)8.从“V给”句式的类化看语义的决定性原则(语言教学与研究2009.6,复印2010.3)9.“美女”面称的争议及其社会语言学调查(语言文字应用2009.4)2010年(9篇)1.析一种新兴的主观强加性贬义格式(刘杰合作)(语言与翻译2010.1)2.“A到O”结构的语义类型及认知模式(王宜广合作)(暨南学报2010.2)3.“没A没B”框式结构的语义增值及贬义倾向(袁志刚合作)(语文研究2010.3)4.非真值性判断“不是A,而是B”句式研究(王宜广合作)(世界汉语教学2010.3)5.“一A一B”框式结构的位序原则及其构式语义(崔少娟合作,当代修辞学2010.3)6.《新时期汉语语法学史》自序(汉语学习2010.4)7.汉语反递句式的语义信息结构分析(周静合作)(宁夏大学学报2010.6)8.《名名组合的句法语义研究》序(周日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7)9.北大,我心中永不枯竭的源泉(《我们的学友》,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10月)2011年(9篇) 1.新世纪汉语语法研究的特点和趋势(汉语学习2011.1)2.“半A半B”框式结构及相关格式比较(黄燕旋合作)(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11.2)3.“幸亏”类副词的句法语义.虚化轨迹以及历史层次(语言教学与研究2011.3)4. 汉语框式结构说略(中国语文2011.3)5.评《汉语语法论》的历史地位兼论其“句型”学说(新疆克拉玛依学刊2011.3)6.上海话句末助词“快勒”新解(石定栩合作)(《南方语言学》2011.3,暨南大学出版社)7.汉语社区词的典型性及其鉴定标准(刘宗保合作)(语文研究2011.3)8.社会与认知视角下的歧义研究新探索——评《现代汉语歧义识别与消解的认知研究》(当代修辞学2011.4)9.两岸汉语“男生”“女生”的指称比较(杨海明合作)(语言文字应用2011.4)2012年1.移动动词“来”的会话策略与虚化假设(张寒冰合作)(暨南学报2012.1)2.语言服务业与语言服务学(北华大学学报2012)3.估测副词群的功能比较(《汉藏语学报》2012)4.论汉语语法研究的北大精神(商务印书馆2012)5.是非问内部类型的特点及其比较研究(世界汉语教学2012)6.说新兴框式结构“X你个头”及其语义的固化(汉语学报2012)7.“罢了”的语法化进程及其语义的演变(刘晓晴合作)(古汉语研究2012)

1、现代汉语宾语谓词指称性用法考察,《研究生学报》1982年10月第4期2、一个特殊句的分析,《语文教学与研究》1983年7月第7期3、关于多重复句的划分,《语文教学与研究》1983年9月第9期4、钟祥方言的动态三格,《研究生学报》1983年10月第5-6期合刊5、试论时种概念,《研究生学报》,1984年2月第1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 《逻辑》1984年第10期复印)6、钟祥方言本字考,《华中师院学报》,1984年10月第5期7、同一语义指向的“动/趋来”,《研究生学报》1984年10月第4期,(又见《汉语补语研究资料》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3)8、谈“不了”,《华中师院学报》,1985年1月第1 期9、语法层次和语义层次,《语言学通讯》,1985年总第2期10、用“笼罩”造句要注意什么?《读与写》,1985年第4期(署名更晓)11、写“到”还是写“倒”? ,《读与写》1985年第4期(署名晓丁)12、“类较”和“最……之一”,《语言学通讯》,1985年10月总第5期13、探索新路的可喜开端——读《语法研究与探索(一)(二)》,《语文导报》,1985年10月第10期14、“赤膊”“蒜苗”及其他,《语文教学与研究》,1985年第12期(署名于更)15、要注意区分不同的析句方法,《语文教学与研究》1986年第1期16、隐蔽性施事定语,《语文研究》,1986年8月第4期17、试论时种概念(B),《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86年第4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逻辑》1986年第8期复印)【注:文章题目后面注“B”为同名文章的修改稿,为区别和显示内容差异,用另一篇文章的序号表示,下同】18、ü、ê的省写与识别,(香港)《普通话》,1987年(4月)第2期19、关于建立语言学学,《语言学通讯》,1987年总第9期(署名晓更)20、语法和语法学习,《荆楚语言学刊》,1987年第1期21、语法学习语法研究和语法规范,《荆楚语言学刊》,1987年第1期22、词类、词性和名词,《荆楚语言学刊》,1987年第1期23、动词和形容词,《荆楚语言学刊》,1987年第2期24、数词和量词,《荆楚语言学刊》,1987年第2期25、代词和词语的活用,《荆楚语言学刊》,1987年第2期26、副词介词和连词,《荆楚语言学刊》,1987年第3期27、助词独用词和词的兼类,《荆楚语言学刊》,1987年第3期28、语法研究的路子与方法,《荆楚语言学刊》,1987年第3期,(又见《汉语语法的事实发掘与理论探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6月)29、单句和句子成分,《荆楚语言学刊》,1987年第3期30、短语和短语的结构类,《荆楚语言学刊》,1987年第3期31、短语的功能类和短语成句,《荆楚语言学刊》,1987年第4期32、短语充当句子成分,《荆楚语言学刊》,1987年第4期33、特定句式,《荆楚语言学刊》,1987年第5期34、句子的歧义现象,《荆楚语言学刊》,1987年第5期35、复句和关系词语,《荆楚语言学刊》,1987年第5期36、复句的紧缩与扩展,《荆楚语言学刊》,1987年第6期37、句群的特点与组造,《荆楚语言学刊》,1988年第1期38、句末助词,《荆楚语言学刊》,1988年第1期39、句末标点,《荆楚语言学刊》,1988年第2期40、《现代汉语》语法部分释疑,《卫星电视教育》,1988年第1期41、现代汉语语法复习答疑,《卫星电视教育》,1988年第2期42、现代汉语语法答疑(一),《语文教学与研究,》1988年第2期43、结构助词“的”语法功能,《普通话》,1988年第4期44、现代汉语语法答疑(二),《语文教学与研究》,1988年第4期45、试论V一V和VV的差异,《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88年第5期46、带“吧”问句的特点,《普通话》,1988年第5期47、特指是非问,《学语文》,1988年第5期48、现代汉语语法答疑(三),《语文教学与研究》,1988年第5期49、现代汉语语法答疑(四),《语文教学与研究》,1988年第6期50、汉语主语的类性质和类特征,《语言学通讯》,1988年12月总第16期(又见《语法求索》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萧国政《现代汉语语法问题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51、“把”字句自足的内在机制,(1988年夏威夷大学第22届国际汉藏语学术讨论会论文),载《现代汉语语法问题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52、汉语法特点和汉民族心态,《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89年8月第4期53、要注意能力和素质的培养,《高师函授学刊》,1989年第1期54、偷换概念造成的理论混乱,《语言学通讯》,1989年4月总第17-18期 (署名向朗)55、一部求实开拓创新的高校教材(现代汉语),《社会科学探索》(第2集),云南大学出版社,1990年4月,(署名更晓)56、青年一代语法工作者的大会师,《语法求索》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7月57、语言学的社会理解,《语言学通讯》,1990年9月总第21-22期58、现代汉语学习指要,《卫星电视教育》,1990年10月第5期59、文化语言学的方法,《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1年1月第1期(《新华 文摘》摘目,人大复印资料复印,《高校文科文摘》《语言文字信息》摘要)60、“直中取”与“曲中求”——谈定势效应的运用,《现代交际》,1991年第3期61、现代汉语宾语谓词指称性用法考察(B),(张志公主编)《语文论集》(四),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1年6月62、右向传递句的延展和凝缩——关于“传息语法”的思考,《语言学通讯》总第23-24期,1991年10月,(又见(邵敬敏、刘大伟主编)《九十年代的语法思考》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4年1月)63、《标点符号用法讲话》读后,《中国语文》,1992年第3期64、现代汉语非特指问简答式的基本类型,《语言学通讯》,1992年总29-30期,(又见(邵敬敏主编)《语法研究与语法应用》,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4)65、第7次现代汉语语法讨论会在天津南开大学召开,《语言学通讯》,1992年总29-30期66、语言产业在计算机应用领域悄悄诞生,《语言学通讯》,1992年总29-30期67、语言学家邢福义,《统一战线》,1992年第3期68、反问句的特点和性质,《语文教学与研究》,1993年第4期69、现代汉语非特指问简答式的技巧选择,《语言学通讯》,1993年12月第3-4期合刊(又见萧国政《现代汉语语法问题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70、现代汉语非特指问对简答式的类型选择,《语言学通讯》,1993年7月1-2期合刊71、毛泽东著作中是非性反问句的反意类型,《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3年第5期72、毛泽东著作中是非性反问句的反意形式,《中国语文》,1993年第6期73、现汉语法研究的语料对象和语料提取,《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4年第2期(中国人民大学语言文字复印资料复印)74、把语言放在人的交际中来观察和教学——开设“语言交际艺术”课的一些认识,《语言文字应用》,1994年第4期,(中国人民大学语言复印资料复印)75、现代汉语的是非式反问,(1993年8月北京香山第4届世界汉语教学研讨会上宣读),收入萧国政《现代汉语语法问题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76、世纪之交的语言文字应用研究之走势,《语言文字应用》,1995年第4期77、“句本位”“词组本位”和“小句中枢”——汉语语法表述理论更迭的内在动力和历史趋向,《世界汉语教学》,1995年第4期78、“八五”期间的现代汉语研究,(许嘉璐等主编)《中国语言学现状与展望》,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6年8月79、武汉方言助词“左”,《汉语方言体貌论文集》,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12月80、比拟构成要素的作用及其特点,《高等函授学报》,1996年第3期(署名易含思)81、我国语言文字应用研究的开拓与进取——评《语言文字应用》五周年,《语言文字应用》 ,1996年第4期82、借代与借喻的异同与连用,《语文教学与研究》,1996年第11期(署名易含思)83、汉语确数词的系统构成、使用特点和历时演进,《武汉教育学院学报》,1997年第1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1997年第11期复印84、中国语法学走向成熟的奠基作——邢福义著《汉语语法学》,《江汉大学学报》,1997年第2期85、大辩论可促进华语的学习,(新加坡)《联合早报》1997年9月16日86、状位“形容词+‘点’”的入位条件和语义取值,《中国语文》1998年第1期,(又见《第五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87、新加坡华语词的词形选择、词义选择和词用选择,(新加坡)《联合早报》1998年3月5日、6日连载;又载(澳门理工学院)《理工学报》,1998年第2期88、脚下眼里都是“山”,《 华中师大报》,1998年5月30日89、足下眼里都是“山”,《 中华读书报》,1998年6月17日第1版(署名易含思)90、学者眼里要有山——记琼籍学者邢福义,《海南声屏报》,1998年7月4日第4版(署名易含思)91、他山之石可以攻“语”——新加坡国策和新加坡华语,《华中师大报》,1998年9月14日92、新加坡华语发展的历史动因和华语形态透视,《语文建设》,1998年第12期93、现代汉语的隐性语法范畴,《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2期94、文化对语法的影响,《黄冈师专学报》,1999年第2期95、新加坡华语虚词使用说异,《双语双方言(六)》,汉学出版社,1999年8月96、新加坡华语词的词形、词义和词用选择,《中国语文》,1999年第4期97、“形容词”+“点”的信息功能与语义取值,《世界汉语教学》, 1999年第4期98、“‘这么’+形容词+‘点儿’”格式及相关的句法语义问题,《语言研究》,2000年第1期99、武汉方言“着”字与“着”字句,《方言》,2000年第1期100、世纪之交的应用语言学学科定位,《汉语学报》,2000年第1期,(又见(于根元主编)《世纪之交的应用语言学》,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101、从社交常用语的使用看新加坡华族的语言选择及其趋势,《语言文字应用》,2000年第3期102、谈“‘这么’+形容词+‘点儿’”格式,(中国语文丛书)《语法研究和探索(十)》,商务印书馆,2000年9月103、现代汉语句末“了”意义的析离,(陆俭明主编)《面临新世纪挑战的现代汉语语法研究》(’98现代汉语语法学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12月104、邢福义先生评传,《汉语学报》2001年第2期105、 “动词+了+数量+了”的动态结构及“了”的意义与功能,(日本)《现代中国语研究》创刊号第2期,日本朋友书店出版,2001年4月106、“除”字句的表意类型与介词“除”的语言功能,《HNC与语言学研究》,武汉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年10月107、汉语信息结构与语法实体成活,《世界汉语教学》,2001年第4期108、语法研究的两种宏观模式——上向研究与下向研究,《长江学术》第2辑(长江文艺出版,2002)109、社会用语与社会脉象的语言文化透视,《华中理工大学报》,2002年第5期110、The Floating of Negative Factors and the Recognition of Semantic Patterns of HUAIYI Sentences in Mandarin(否定因子漂移与“怀疑”句的语义类型识别),Language, Information and Computation,Colips Publications,2003年10月,ISSHP,ISTP(本文的中文本,见萧国政《汉语语法的事实挖掘与理论探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111、汉语合音词的语音构成类型及语义语法问题,(首届国际汉语方言语法学术研讨会论集)《汉语方言语法研究和探索》,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12月112、汉语量词“把”的意义、分类及用法—— 面向第二语言教学的认知解释与功能研究,《江汉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又见《第七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6月)113、试论21世纪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内涵构成与发展选择,《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新华文摘》2004(20)摘目。又见《21世纪的中国语言学(一)》,商务印书馆,2004年5月)114、关于现代汉语动词重叠的几个理论问题,《汉语·汉字·汉文化》,新世界出版社,2004年9月115、量词“把”的类别及其用法,(《中国语文》编辑部编)《庆祝〈中国语文〉创刊50周年学术论文集》,商务印书馆,2004年12月116、词义性质与“X了”中“了”的词义,《Recent Advancement In Chinese Lexical Semantics》(第5届国际汉语词汇语义会议论集), Published by COLIPS Publication,2004(又见萧国政《汉语语法的事实发掘与理论探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117、“有+NP”格式的意义类型分析,《2005中文电脑国际会议论文集》,Published by COLIPS Publication118、汉语偏正名词短语的层次构造与语言理解,《2005中文电脑国际会议论文集》,Published by COLIPS Publication119、言语理解与言语的构成,《言语与言语学研究》,崇文书局,2005年8月120、汉语成分共用现象的语法性质与相关理论,《长江学术》2006年第2期,(中国人民大学《语言文字学》第7期复印)121、小学语文教材词语注音的一致性问题,《语文建设》2006年第6期122、小学语文教材词语注音的规范性问题,《语文建设》2006年第7期123、从战略上保证汉语健康发展——对三套小学语文改革实验教材的调查思考,《光明日报》,2006年10月11日124、Document Re-ranking Using Cluster Validation and Label Propagation, ACM CIKM 2006 ,(运用聚合确认和标记传播的文本重列),EI125、信息处理的汉语语义资源建设现状分析与前景展望,《长江学术》,2007年第2期126、动词“打”本义的结构描写及其同义词群建构,《中文计算技术与语言问题研究》,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127、Construcing Verb Synsets for Language Reasoning Based on Synst-Allolexeme Theory,[A]. Recent Advance of Chinese Computing Technologies, Coplis Publications, Singapore (一种人机共享的词汇语义理论:“词群-词位变体”理论),ISTP128、Word Sense Learning based Feature Selection and MDL Principle, Journal of Language Resources and Evaluation.(基于特征选择和MDL原则的词义学习),SCI129、发掘和构建民本文化价值观 推进和谐社会建设,(中共湖北省委宣传部、武汉大学、湖北省文化厅、湖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编)《’2007湖北发展论坛:湖北和谐文化建设》,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年10月130、Semantic Composition and Formal Representation of Synonym Set (同义词集的语义构成与形式化表达),Proceedings of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sian Language Proceesing 2008 (IALP 2008), Chiang Mai , Thailand,ISTP131、概念基元空间的下沉及与语义结构的语言对接,《HNC与语言研究》(第4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32、手持嵌入式系统应用中的自然语言处理关键技术,《长江学术》,2009年第2期133、面向自然语言处理的人机语义研究,《HNC与语言研究》(第4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34、“语法三个世界”研究及修辞关联,《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第4期135、从概念基元空间到语义基元空间的映射——HNC联想脉络与词汇语义结构表述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第1期136、避免“抄袭”的正面教育与措施,《科学时报》,2011年6月10日第1版137、Ontology的类型及汉语词网的Ontology结构,《长江学术》,2011年第2期138、Ontology类型及汉语词义的人机共享研究,中国语文的现代化与国际化,军事科学出版社,2012.07(合作)139、继承优良传统,争取更大光荣——促进中国语文的现代化和国际化140、智能性新一代语义网模型:语言科学与计算机科学的深度联姻,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09.05141、The Text Deduction and Model Realization of the Lexical Meanings in Dictionaries Based on “Synset-Lexeme Anamorphosis” and “Basic Semantic Elements and Their Structures”,In Proceedings of CLSW 2012,LNAI,Springer,2012,EI(合作)142、The Insights of Primitive-Primitive Structure into ELT through Task and Activity,In Proceedings of CLSW 2012,LNAI,Springer,2012,EI(合作)

关于现代汉语词汇研究论文范文

【论文主题词】 现代汉语语法;比较;解读

【论文摘要】 文言文,是古人用书面用语写成的文章。本文主要从现代汉语的句法和词法两个方面探讨了如何轻松、快速和准确地解读文言文。

文言文,是古人用书面用语写成的文章。运用现代汉语的语法知识,不仅可以清晰地透视文言文语法现象,快速准确地解读文言文,而且对初次大量接触文言文的初一、高一学生来说,运用这些方法可以更加轻松有效地学懂文言文,从而很好地传承祖国的文化遗产。

一、运用现代汉语句法知识,进行古今句式比较,正确理解句意

现代汉语中常式句一般表达形式为:

(状语)定语+主语+(状语)谓语+(定语)宾语(补语)

我们可以把现代汉语的常式句作为“标准句式”拿来与文言文的句式进行比较,可以很容易地发现古今句式的不同之处。从而识别文言文的特殊句式,正确理解和翻译文言语句。

下面以文言文“倒装句”为例来谈谈这一方法在教学中的运用。

文言文的倒装句,也叫“变式句”,就是句子的表达形式不同于现代汉语“常式句”的句子。

1、“大哉,尧之为君也!”此句中“尧之为君也”是个主谓短语,意思为“尧作为君主”。“尧作为君主”怎样呢?没有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需要进一步陈述,说明,形容。而“大”是形容词,意为“伟大”,是要陈述,说明,形容某个对象的。这样“尧之为君”与“大”构成主谓关系,但句子形式是先谓语后主语,不符合我们现代汉语通常的表达习惯,明显属于主谓倒装。说话人为了强调谓语,把谓语前置了。学生有了这样的认识,在理解翻译时只需把主谓关系理顺即可。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让学生划分此句的句子成分可以发现:蚓(主语)+无(谓语)+爪牙(宾语)。主谓宾完整,“利”似乎多出来了。但依据词类知识,“利”是形容词,意思为“锋利”,在句中应作定语或谓语,“什么锋利呢?”,在句中该词语修饰的对象只能是“蚓”或“爪牙”,而“锋利的蚓(蚯蚓)”是讲不通的,只能修饰“爪牙”。因此,“利”是“爪牙”的定语,应该在“爪牙”的前面。该句是把定语后置了,这是个定语后置句。翻译时,学生只需把定语提放到中心语前面即可。

3、“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李氏子蟠,……不拘于时,学于余”、“形似酒撙,饰以山龟鸟兽之形”。以上三句中“于蓝”、“于余”、“以山龟鸟兽之形”都是“于(以)+名词”构成的介宾短语(介词结构),均置于谓语动词的后面。用现代汉语的句法知识分析,它们处于谓语后面,既不能作宾语(介宾短语不能作宾语),也不能作补语,而现代汉语中介宾短语一般作状语。实际上,三个介宾短语都修饰句中谓语作状语,分别表示比较、对象、方式,属状语后置。翻译时,学生只要把介宾短语提前,放置于谓语动词前即可。

4、①“沛公安在”;②“一言以蔽之”;③“古之人不余欺也”④“何陋之有”。以上所列四类句式是文言文中宾语前置的四种形式。不管哪一种形式的宾语前置,都可以用现代汉语的句法知识加以辨析。如“沛公安在”一句中“沛公”为名词,是句子的陈述对象。“安”是疑问代词,相当于“哪里”,“在”为介词,表示处所。该句本来要表达的意思是“沛公在哪里?”。在让学生认识这一语言现象时,我们可以举出一个相类的现代汉语常式句,如“你在哪里?”与“沛公安在”进行比较:“在哪里”与“安在”的意思一样,但前者是“介词+宾语(疑问代词)”,后者是“宾语(疑问代词)+介词”,显然后者把“宾语”前置了。同样“古之人不余欺也”一句中,构成该句的每个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的意思一样,学生容易理解。但学生对“古代的人不我欺”这种说话的方式却大为疑惑,古人为什么要这样说话呢?教者可举一相类句式进行句法分析,如“他不欺我”,“他”是主语,“欺”是谓语,“我”是宾语。两相比较,学生会很容易发现“不我欺”是把宾语“我”放在了谓语动词前面,是宾语前置。这是古人语言表达的习惯之一,是为了强调宾语。可见,利用现代汉语语法知识认识文言文的特殊句式,从而正确理解句意,快速翻译句子,是一种既简便又实用的方法。

二、把现代汉语的词法与句法知识相结合,快速解读句子,全面理解文意

以苏轼《石钟山记》一文第一段为例。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理解这段文字时,教者可让学生有意识地与现代汉语进行比较,并用现代汉语语法知识加以分析。这段文字绝大部分实词含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一致,只有“鼓”、“是”、“鸣”、“名”用法比较特殊。我们可以用词法知识进行分析。“鼓”现代是名词,而在“微风鼓浪”一句中,“鼓”处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由名词活用为动词,陈述“微风”,支配宾语“浪”,意为“鼓动”。“是”现代是判断词,而在“是说也,人常疑之”一句中,“是说”是偏正短语,是“之”指代的对象,作“疑”的宾语,“是说”应是名词性偏正短语,“是”是代词,限制“说”,意思是“这个”。“鸣”是动词,“虽大风浪不能鸣也”一句中,“鸣”后省略代词“之”。补充完整后的句子应是“虽大风浪不能鸣之(钟磬)也”。按照现代汉语句子成分分析法提取该句主干为:浪鸣之。可以看出主语“浪”和宾语“之”之间产生了“主语使宾语怎样”的意味,据此可以判断“鸣”为动词的使动用法,可理解为“使……鸣”。“名”,现代是名词,在“而此独以钟名”一句中,用句子成分分析法可以看出:“名”处在谓语位置,作谓语。但依据现代汉语的词类知识名词一般不作谓语,由此可推断“名”是名词活用为动词,作谓语,意为“命名”。

同样,用句法知识比较分析这段文字,可以看出,大多数文言句式与现代汉语一致。而“得双石于潭上”、“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两句的表达习惯就与现代汉语不一样。为了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古汉语的特殊句式,教者可用现代汉语的句法知识加以分析。“得双石于潭上”这个句子的主语是“李渤”,承前句省略,谓语是“得”,宾语是“双石”,这三个词按现代汉语常式句表达习惯组成一句话就是:“李渤得双石”。而原句中“于潭上”是个介宾短语,现代汉语中介宾短语一般作状语修饰谓语。据此,“于潭上”应作“李渤得双石”这个句子的状语,这样,该句的完整表达应是“李渤于潭上得双石”,把这个句子与“得双石于潭上”比较,学生自然可以发现原文句子介宾短语后置了,从而掌握状语后置句式。“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一句中,“所在皆是也”意为“到处都是这样”,这是个缺少主语的句子,表达完整应该是:“(什么)到处都是这样”。“什么”是该句陈述说明的对象,这个对象就是“石”,“石”后“铿然有声”似乎与“石”构成主谓关系,但这样一来,原句就成为两个句子,这两个句子形成并列关系,表达两层意思,即:“石(头)铿然有声”、“石(头)所在皆是”,这显然不符合作者本来要表达的意思。那么“铿然有声”是不是作状语呢?用句法知识分析可以看出,“铿然有声”是动词性状谓短语,一般作谓语。据此,“铿然有声”只有作“石”的定语,意为“铿锵作响的石头”,是一个名词性偏正短语,正好与后面的“所在皆是”构成主谓关系。这样,学生就可以认识古汉语的定语后置句式。

论文摘要:用计算机来处理汉语信息包括“字处理”、“词处理”和“句处理”三个阶段。“句处理”是实现自然语言的处理与理解这一关键性的技术难关。其中遇到的问题比较多:词性的判断;短语、句子的结构分析;歧义现象分析等等,最根本的方法是语言学家尽可能地把语言中的这些现象通过归纳、分析、总结出规律,再用形式化的方式描述出来,以便利于计算机处理。 论文

关键词:中文信息处理 现代汉语语法 句处理

用计算机来处理汉语信息,就是汉语信息处理,又称中文信息处理。中文信息处理包括“字处理”、“词处理”和“句处理”。“字处理”、“词处理”分别与汉字和词汇有关,在此主要谈谈“句处理”。

句处理的主要内容是,怎样使计算机理解自然语言(如现代汉语)的句子的意思,又怎样使计算机生成符合自然语言规则的句子。“句处理”所需要的语言知识,将是一种涉及到语音、语义、语法、语用等诸方面的综合性知识。目前。大家都深感现有的关于汉语的知识远远不能满足中文句处理的需要。单就句法方面的情况说。在中文信息处理过程中将会不断遇到我们想象不到的问题,许多问题在人看来还是比较容易解决的,但计算机就解决不了。也有一些问题,本身在学术界就有不同的观点,那么,就给中文信息处理增加了更大的困难。

用计算机来处理中文信息,遇到了很多困难,从现代汉语语法的角度来看,主要有以下一些问题:

一、词性的判断

由于汉语缺乏形态。汉语的词性判断主要是根据词的语法功能,不同的词,词性意义可能不同,同一个词出现在不同的地方,词性意义也可能不同,汉语中,大多数词有固定的词性,但有些词的用法比较特殊。例如:

1。他花了十块钱买了一盆花。

2。你用那个锁把门锁上。

3。他比雷锋还雷锋。

这三个句子中分别有两个“花”、“锁”、“雷锋”。但它们只是音同、形同,词性和意义都不同。句子1中的第一个“花”是动词,“花费”的意思,第二个“花”是名词,“植物”的意思。句子2中的第一个“锁”是名词,即“锁子”的意思,第二个“锁”是动词,是“锁住”的意思。句子3中第一个“雷锋”是名词,表示人名,第二个“雷锋”是形容词,表示“雷锋的精神、品质等”。具有一定语言知识的人大体上都能分清它们的区别。从传统语言教学的角度来讲,句子1中的两个“花”是词形、读音相同,但词性和意思都不一样,且两个“花”的意思之间没有联系,所以属于同音词。句子2中的两个“锁”,也是词形、读音相同,词性和意思都不一样,但两个“锁”意思间有联系,所以属于兼类词。句子3中的两个“雷锋”词形、读音相同,词性和意思都不一样,意思也有联系,但第二个“雷锋”属于词类活用。Ⅲ从教学的角度看,这种分类比较细致,便于人们的理解和掌握,但是,从中文信息处理的角度来看,这种分法太细,不便于计算机掌握。

目前,在中文信息处理中,是这样来定义兼类词的:亢世勇认为“兼类词有广义兼类词和狭义兼类词。广义兼类词就是中文信息处理中所说的现代汉语的同形词,对于计算机而言,只要词形相同,不管读音是否相同、意义是否相通,是同形异音词、同形同音词,还是一词多义、一词多种用法,都是相同的,都要从多个当中选一个。狭义的兼类词就是指一般的现代汉语着作定义的,‘同形同音、意义上有一定的联系,且具有两类或两类以上词的语法功能的词”’。陆俭明认为,兼类词是“指同字形、同音而意义不同或词性不同的词”。如果按这种定义理解,以上三个句子中的两个“花”、“锁”、“雷锋”都可以称之为兼类词。因为,中文信息处理的目的是让计算机能根据具体环境判断出词的词性,从而准确理解其中的含义就可以了。尽管如此,但是,汉语词类是多功能的,一类词不需要发生词形变化就可以充当不同的句子成分,不同类的词可以充当相同的句子成分,这样就给兼类词区分带来了更多的麻烦。因而,兼类词的选择是计算机词性自动标注的一个“瓶颈”。尽管信息处理专家运用了规则排歧、统计概率排歧或者两者结合起来等多种方法进行排歧,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种方法、一种系统能够彻底解决这个问题。

二、短语、句子的结构分析

由于汉语缺乏形态。所以。语序和虚词成了汉语中表示语法的主要手段。有些短语、句子的结构不好理解,需要形式和意义结合起来分析。例如:

A组:a。陕西+甘肃+宁夏 (“陕西+甘肃+宁夏”三者为联合关系)

b。中国+(北京+陕西)(“中国”与“北京陕西”是偏正关系。“北京”与“陕西”是联合关系)

C。中国(陕西(西安))(“中国”与“陕西西安”是偏正关系,“陕西”与“西安”也是偏正关系)这一组中的abe三个短语对人来说,都很容易分清楚,但计算机目前还很难区分,要让计算机分辨清楚,就得把三个处所名词组合在一起构成a类、b类、e类不同关系的条件与规则研究清楚,并将这些条件与规则加以形式化输入到计算机内。

B组:开始讨论(述宾关系)分析研究(联合关系)研究结束(主谓关系)

取下来(述补关系) 看完再说(连谓关系) 叫他回来(兼语关系)

生产管理(定中关系) 讽刺说(状中关系) 介绍写(不构成合法的句法关系)

这组是现代汉语里“动词性词语+动词性词语”构成的种种不同的结构关系,对人来说,通过讲解大致可以分辨,可是让计算机要分清楚,就非常难,因为我们至今还没有总结出“动词性词语+动词性词语”构成各种不同句法关系的具体规则。换句话说,“动词性词语+动词性词语”在什么条件下一定构成合法的什么句法关系,能构成什么样不同的句法关系,我们至今还说不清楚。

C组:天气好——好天气(主谓——偏正)很好——好得很(偏正——述补)

来人了。——人来了。(述宾——主谓)

一张票三元钱。——三元钱一张票。(主谓——主谓)这一组都是由于语序的不同而形成的结构和意义都不同的短语和句子。这些结构对人而言,稍加学习就可以理解,但这些给计算机理解意思增加了难度。需要人们把这些语序的`变化形成的不同的结构概括出规律来,再用形式化的方式描述出来。输入到计算机里。

三、歧义现象

现代汉语短语结构的歧义是进行汉语句法分析的一大障碍。“句处理”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排歧问题,计算机面对的歧义,不只是我们人所能感觉到的诸如下面这样一些句子的歧义现象:

(1)他正在输血。(他正给病人输血。/他病了,正输血。)

(2)看望的是病人。(你看望的那个人是病人。/看望你的那个人是病人。)

(3)我们急需进口产品。(我们急需进口的产品。/我们急需从国外进口产品。)

某些在人看来不存在歧义的句子计算机会认为有歧义。例如:

(4)a他被警察叫去罚了一百块钱。

b他被警察叫去写了一份检查。例(4)a句和b句,在人的眼里结构是不一样的。a句“被警察”这个介词结构一直管到底。全句意思是“他被警察叫去,他被警察罚了一百块钱”:而b句“被警察”这个介词结构只 管到“叫去”,管不着“写了一份检查”。可是,计算机分辨不清楚。要让计算机分辨清楚,我们就得将“PP+VPI+VP2”(PP代表介词结构,VP1和VP2分别代表紧挨着的不同的动词性词语)这种结构中的PP对后面动词性词语管辖的范围及其条件与规则进行充分、准确的描写,并加以形式化,“交给”计算机。而这一类现象与规则我们过去根本就没有考虑过,更不用说研究了。

其实以上所举的例子都存在歧义问题,因此,也可以这么说,“句处理”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排歧问题。

中文信息“句处理”的研究工作,上个世纪80年代就开始了,最早进行“句处理”研究工作就是基于规则展开的,但上个世纪90年代初,基于规则的“句处理”研究工作遇到了重重困难与难关,主要是语言学家所提供的语言规则远远不能满足信息处理的需要。目前,为了解决好中文信息处理中的“句处理”难题,出现了一个竞相研究、竞相发展的局面。对于句处理,提出的各种策略和途径,归纳起来。主要有基于规则和基于统计这两种策略。基于规则的研究者,一般求诸专家的理性知识,由人来对语言知识进行抽象:基于统计者,一般求助于计算机对大规模语料库真实文本的统计分析,由计算机来抽象出语言知识。各种策略和途径,目前,我们还很难说哪一种是唯一正确的。各种策略和途径,表面看不同,其实,最终都需要依赖可靠的汉语知识来驱动计算机正确处理自然语言(汉语)。因此,“无论是比较传统的基于规则的处理策略,还是90年代以来方兴未艾的基于统计的方法,在对语言知识的需求这一点上实际上都是共同的。所不同者,走规则路线的研究者一般求诸专家的理性知识,由人来对语言知识进行抽象(比如以带有合一条件的规则形式给出)。而走统计路线的研究者一般求助于计算机对大规模的语料库的统计分析,由计算机来抽象出语言知识(比如以一定的数据结构记录的统计结果等)。两种路线孰优孰劣,不能笼统判断,只能跟具体的应用目标结合起来,由实践结果来评价。”目前,越来越多的学者提倡把两种方法结合起来使用。因此,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会攻克难关,实现计算机对自然语言的处理与理解的目标,使中文信息处理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参考文献:

1、兰宾汉、邢向东:现代汉语(下册)[M].北京:中华书局,2007,48.

2、亢世勇:面向信息处理的现代汉语语法研究[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177.

3、陆俭明: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第三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51.

4、詹卫东:面向中文信息处理的现代汉语短语结构规则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2.

汉字是利用文化学理论方法研究文字,在古代语境之下复原古人当初构形造字的原始意图,并由此探究蕴含在中国文字当中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现实意义。下面我给大家分享一些汉字学学术论文范文,大家快来跟我一起欣赏吧。

汉字的文化学价值

摘要:通过汉字记录下来的华夏文明因子,一直未能受到合理的关注。在汉语日益受到世界文化价值认同的背景下,汉字应该得到应有的尊重和科学合理的阐释。没有英雄的民众是盲目愚蠢的,没有信仰的民族是毫无生机的。将现代科学知识与古老思维艺术合璧研究,才能是汉字研究继往开来推陈出新。

关键词:社会文化 价值认同 合而不同 文字文化 语言崇拜

地球是太阳系迄今为止已知最为美丽的一颗星球,语言则是人类在这个璀璨星球上最值得称道的神奇发明。汉字的发明和使用,更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大奇迹。伴随世界各民族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认知度的提高,汉语热以汉语水平等级测试、汉字能力检定,第二语言习得等多种形式在多个国家相继展开。世界各地学习汉语汉字的热潮方兴未艾,形成了当今千载难逢的人文社会氛围。置身于文化开放、科学昌明、学术自由的镀金时代,对中华文化占据着得天独厚话语优势的中国学者,义不容辞地必须利用无可置辩的话语权,去阐释这样一笔丰富厚重的人类文化财富。要利用饱蘸文化资源的言说方式去浸润濡养世人,既不能淡忘自己是拥有数千年文化遗产的炎黄子孙,更不必对文化碰撞表现得焦虑不安。我们亟需找到一种恰当的方法,并通过汉语汉字将民族文化古老真谛昭白天下。它不应该是研究字里行间的政治理论,也不能采用政治学方法研究语言文字。它是利用文化学理论方法研究文字,在古代语境之下复原古人当初构形造字的原始意图,并由此探究蕴含在中国文字当中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现实意义。它应该是一种社会文化背景当中的语言文字学。

一直以来人们判断一种语言文字发达进步抑或原始落后,往往着眼于这种语言文字是否被作为现代科学技术的常用载体,而不是关注研究它是否具有丰富深沉的文化内涵。英文作为现代信息技术常用载体,就是因此幸运地被中国视为现代文明的价值符号。全民学英语的热潮,扭曲了中国至少四代人的学术风气。造成这种奇特状况有两种原因,一是中国古代帝王夜郎自大固步自封,二是现代学人虚无自卑崇洋媚外。人们羡慕全世界百分之七十以上的科技文献都采用英文写就,却漠视人类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文化典籍采用汉字记录。身处人类多元文化交汇的激流中,误以为五千年文明不能跟三百年的科学技术相融合。惊咤科技大国险行在“财政悬崖”,忽略自己同样正濒临文化深渊。一个民族如果全面地接受了其他民族的外来文化,它的原生民族语言势必会很快融汇到其他民族语言中,或者准确地说是随之失去交际作用而逐渐消失。长此以往曾经灿烂辉煌的瑰丽文化,就可能葬送在博士大国自轻自贱的狂欢盛宴中。世界上有数千种语言,大多数没有形成自己的文字。使用范围有限的地域性语言,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从现代社会中消失。对于这种文化融入现象所带来的社会文明进步,没有必要也不可能进行人为干预。曾经有社会组织对那些范围有限而快速消弭的语言进行毫无意义的抢救,历史发展已经证明,那样是一种徒劳无益的无效劳动。在日益频繁的人类社会文化交流活动中,需要借助汉字六书理论并以系统的眼光和联系的方法,构建传统汉字的现代言说体系。

回顾人类历史反观社会现实不难发现,文化是可供全社会共同品鉴欣赏分享的价值存在,而不是社会特定阶层自娱自乐的特供奢侈品。曾经辉煌的中美洲玛雅文明,其消失的症结正是失之繁难。更早从人们视野中消失的亚述文化则是疏于简陋。中华文化凭着深厚博大的文化蕴藉,巧妙地回避了上述两种文化的致命弱点,在后现代技术实力的狂涛巨浪冲击下不见式微反而日臻完善。使用汉字的人口迄今已超过全人类五分之一,以汉语为母语的中国不能漠视这一客观事实。不幸的是近代以来我们耗费百年时光,拼命追寻一种无根无柢的浮萍文化。近年来更有浅薄晦涩莫名其妙的“脑残体、火星文、凡客体、元芳体、甄嬛体”居然得以风行。人们盲目吹捧追随“方鸿渐”而肆意贬低践踏“孔乙己”,飘忽不定诘屈聱牙的欧化语句大行其道,背得些许外文单词就声称代表人类先进文化。某些意识不仅具备踏亵古老文化的愿望和力量,还富含摧毁灿烂文明的潜能与危机。

汉字源远流长数量浩繁,语言崇拜是先民的原始宗教之一。先民生活在浓郁的自然力崇拜氛围中,华夏先民出类拔萃的造字专家仓颉,发明文字的初衷并非出于社会交流之需,更不是为了满足“劳动需要”。商代敬神,对神鬼顶礼膜拜,周朝崇礼,对先人崇敬有加。商周先民要向鬼神祖宗表达某些诉求,语言内容多与祭祀祈祷等原始宗教有关。对文字讲求神奇玄妙,就连使用文字的场合也笼罩在庄重诡秘的宗教氤氲当中。从远古童谣的敬惜字纸,到至今尤甚的许愿诅咒宣誓,都足以让人闻到到这种古老文化遗风,感受到弥漫在先民生活中的语言崇拜情结。秦代尊法,追求立法治世,汉世重人,关注人生价值。秦汉对文字转而追求实用平适,汉字转而用于记录事件而不仅仅“记录语言”表达观念。不过直到现今绝大多数中国人仍然虔诚相信,神灵无所不知无处不在。为了让自身的灵魂皈依时不至于在奈何桥畔被牛头马面打入油锅炼狱,人们尽量自觉检点约束言行以保终生清白,宁肯忍欲弃智而不敢昧己欺神,甘愿自守箪食瓢饮不惜清贫一生。汉字不是一时一地一蹴而就的,数千年封建帝国绵延不绝的文化淫威,在读书人心中的文化阴影根深蒂固。这种源于宗教信仰的群体意识,不仅是中华民族自律行为的精神依据,也成了几千年来至关重要的社会稳定剂。

封建君主政权的残忍严酷,造就了中国文化隐曲晦涩的特定风格。全社会各阶层包括君主帝王,都流露出来一种英雄崇拜情结。人们将实质相同的心理英雄幻化为形式各异的不同模式,使得英雄情结中的“英雄”范式呈现出各别不同,社会各阶层于是产生了神灵崇拜、圣贤崇拜、清官崇拜、帝王崇拜、侠客崇拜等各自的话语形式。这种集体无意识被蕴涵于古往今来的文化叙述模式当中,使汉字文化显示出一种扑朔迷离的文化—文字特征,自然却又隐晦地在汉字构形造字中折射出来。文化—文字特征充斥于封建历史当中,在遭遇一些惊咤文人的过度夸张之后,中国文字学成了一座科学孤岛。置身其间的鲁滨逊们成天忙于生计而无暇顾及探宝,身边的文化遗产被人们不当地看作是过时的古代货币而不是足以立身问世的宝藏。以探索古代文化宝藏为己任的寻宝客们,则抓住所得一鳞半爪进行文物式的考古研究,其结果是将汉字从古代文化锦囊中抽取出来,割裂成了看似独立却交叉混同的文字、音韵、训诂三种不同学科。意蕴深厚的古老文字体系被玩习成了可以随意拆拼组合的智力魔方。偶尔有人试图融合文字音韵训诂三者进行穿插观察,但往往未及深入就不幸过早夭折于质疑声中。汉字研究的历史长河就是这样,始终充满了以今绳古或以古泥今的研究成果。 甲骨文是一个自我封闭的文化符号系统。这个系统本身所呈现的只是社会族群中某个特定阶层精神生活的一隅,而不是社会现实生活的全貌。甲骨文字既不是由劳动人民发明和使用,也不是以劳动人民为服务对象的。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至今残存的数种少数民族文字,仍然也只是特定人群的专有特殊技能,流传于原土司首领或神婆巫师当中。彝文、苗文、水书莫不皆然。正是由于甲骨文字作为贵族文化而传播运用,才造成了它迄今难以被劳动者后裔完全释读的遗憾境况。云南纳西族地区尚存一种世界极少的象形活文字——东巴文的余绪,被外国语言学家称为摩梭文。那是东巴教传写经文、巫术的书面语。称为摩梭文虽然淡化了它的特殊功用,但同时也使名称显得客观了些。凭借当代社会的文字价值观,去对汉字进行全面系统的现代阐释,同样会感到力不从心。意欲采用形成不过百年的所谓现代理论,去解读历时数千年之久的一种文化体系,本身就有些勉为其难。要以古人独特的思维模式去观察体悟汉字六书理论,将古代的各种社会文化知识融汇贯通,才有可能建构一个系统、完整、真实的汉字构形理论系统。

值得提出的是,大量甲骨文字至今无人识读并不是人们对文字本身的生疏导致不解其意,而是我们对文字所记录的当时社会生活场景陌生所致。其实这类汉字的语言意义跟当初毫无二致,其语音今人读来跟几千年前的古人也相差无几,以至其间的差异不会大于当今汉语南北方言的差别。令人遗憾的是,碍于对所记述的情境、意义不了解,最终还是导致了难以消除的语言隔阂。还有一种更为重要的因素往往被学界所忽略。那就是甲骨文字即使是在刻写它们的当时,它们就不是人人共识相反是秘而不宣的。碍于对所记述的情境、意义不了解,今人对甲骨文字不能完全理解就不神秘奇怪了。情景一如今天常人采用梵文阅读宗教经文,照本宣科读出来势必也多是莫名其妙不知所云。更毋庸说甲骨文字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甲骨文字的使用具有明显的社会阶层局限性。甲骨文字的发明和使用者,主要是专司卜筮的巫女觋师以及一些具有特殊爱好和天赋的人。自发明伊始,它的目的功用主要是就用于记录祭祀活动而不是直接表达语言。只是因为祭祀活动本身也须借助语言进行表达,甲骨文字才无可奈何地跟语言联系在一起了。甲骨文字无论其形式还是内容,都主要是用于与神灵交流的符咒而不是用来记录民众语言,它是一种显示着贵族的尊严感和宗教的神秘性的自源性文字。用语焉不详的方式去表达实现语言文字的神圣感。使用语言文字被当成一种“精神消遣”或“文化消费”,属于贵族官绅的专利。

所有出土甲骨文字资料中,迄今还未发现账簿书信之类应用性内容,足以说明它本身跟民众的普通生活相去甚远而且也与贵族们的口头语言脱节。内容跟庶民的日常生活无关,这就注定了甲骨文字在民众当中只有极低的认知度。这种充满宗教色彩的文字记录了贵族生活中特殊事件,在特殊的文化仪式中被巫师们故弄玄虚和贵族们借以自炫。由于不能被大众所认识、理解和接受,所以随着盘庚迁殷导致的经济萧条,甲骨文化也就紧随着殷商宫廷文化的式微而迅速衰落了。各民族都曾拥有某种特殊文字,用于各种具有宗教色彩的仪式上书写,比如古埃及圣书文字、中美洲玛雅文字、中国殷商时期的甲骨文、秦代的秦书八体、欧洲的罗马花体、以及我国至今流传的桃符、民间的所谓吉祥字等等。那种文字色彩庄重神秘,书写也会不厌其烦。而用于日常交流的文字则必然要以简便快捷为原则。具有宗教色彩的美术字有规则但无风格,琥珀体、彩云体、幼圆体。简明使用的书体则因为无规则也才能写出风格,颜、柳、欧、苏、当代的舒体、姚体。

没有任何证据可以说明汉字是甲骨文字的直接继承。作为殷人后裔的赵国从未发现过甲骨文字传人,倒可以当成甲骨文作为语言符号系统业已“休眠”的无言佐证。当年的贵族余孽苟延残喘尚且无暇,焉能虑及民族文化这种千秋大事。这种令人心酸的事实造成了整个中华文化的巨大罅裂,形成了难以弥合的历史文化大裂谷。我们这些站在裂谷彼岸的后来者,亟需构建一道文化津梁藉以达到古代文化的秘境,以文化方式实现对甲骨文字那种封闭式语言符号系统的确切阐释,从而真正实现跟古圣先贤的交流对话。比如周人信梦,因而言梦之字颇多。由于字多同义现象就突出。如梦,寐觉也。既寐而有觉,当然就是做梦。寤,寐觉而有言也。也就是糊里糊涂说梦话。但是这两个字在文献中多年来被曲解误读,引发了不少笔墨官司。小篆并非甲骨文字的直接继承,小篆与甲骨文之间,本来就少有联系,更有众多区别。部分小篆与甲骨文写法相同但意义却毫无关联,后世出土的盂鼎中有一个“招”字,构形理据跟小篆相去甚远,字意也根本毫无瓜葛,实际上是两个同义词而不是同一个文字。

为了使虔诚膜拜求得的神示、谶语或历经争讼确定下来的契约得以长期保存以便流传,先民们商定将这些内容郑重其事地刻记在易于久存的硬物上,他们首先想到了刻石。把生活经验或谈判结果刻绘到崖壁上,绝不是先民有多少浪漫情调,他们的刻写仅仅是严酷现实生活的一部分而并非艺术追求。先民还没有浪漫到有事一定要书写甚至刻划到崖壁上去的地步。摩崖刻画不能用木棍竹枝而须使用刀,而最早的“刀”又不过是锥形的石针、锋利的石片或尖硬的竹木而已。可是古人很快发现刻石对刀具的磨损相当严重,要找到刻石所需的大量尖硬工具绝非易事。刻石既非常艰难且而且刻石作品还容易圮毁又不能随意携带,书写载体的珍贵难求加上镌刻敲击的易崩易损,使记录的内容和传播的范围受到极大限制。现实迫使先民不得不放弃了漫漶难读的摩崖刻石,最终选择龟甲兽骨这些相对难以寻得的材料作为书写载体。当然还有一个同样重要的原因,就是龟甲兽骨为先民的崇拜物,本身被认为具有灵性。一如许慎《说文解字》描述的“古者货贝而宝龟……”,龟为龟龙鳞凤四灵之首。于是刻写甲骨就成了人们的最佳选择。在巫师故弄玄虚的宗教场合以及工匠艰难繁复的镌刻工地,造成了文字跟语言的脱节。文白脱节使汉字产生了特殊的“超方言”现象,造就了中华民族文化生活中很多口若悬河而竟然目不识丁的文盲。上古曾经流行货贝宝龟的世风民俗,却未及形成体制完善的汉字系统。至于其后究竟是龟甲牛骨帮汉字出了头,还是汉字使牛骨龟甲长了脸,这是一个饶有兴味的研究课题。要对汉字历史进行抽丝剥茧般的深入研究,才能最终揭开笼罩其上的神秘面纱。 不妨合理推测,先民早期的“笔”不过是信手拈来临时凑合的竹枝木棍。找些粗细不一的棍子蘸点靛蓝朱砂等颜料,一次至多只能写下一个字。而一旦使用这支笔连续写下一篇文稿,人们看见的就是一篇所谓的“蝌蚪文”。将汉字刻成方块并非圣人的决定或智者的选择,而是诸多自然因素综合使然。用竹木在沙地或树皮上写画非常适宜却不便保存流传,为了将生活中发生的大事告诉大家、警示或教导后人,古人选择了以刻写为主要记事方式。但刻写难以使笔画圆转丰润,他们需要书写更为便利,传递更为快捷以及更加容易收藏的语言和思维载体。从春秋五伯到战国七雄,诸侯各国及各民族之间存在一种“和而不同”的多元文化。那时的语言文化交流大多是一种功利性碰撞,一如当年革命家们学习英语是为了师夷之长以制夷最终推翻帝修反,时下全民学英语的目的应该也在于学习人类先进科学技术从而取长补短。只有这样理解,才不会背离社会基本常识不至于有违科学道德。汉字是一种“意符文字”,只要能够传情达意,字形书写往往并不特别重要,至于读音,更是各行其是无关宏旨。基于自身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地位不同,社会各阶层可以根据自身的是非好恶去创制汉字。不同社会境遇的人对于相同社会事像会表现出迥然不同的态度,文化价值观通过汉字表达出来也会大相径庭。生老病死的自然现象含有高低贵贱的社会等级之别,日常器用也能够显示身份地位。在使得汉字书写形式大大增加的同时,社会各阶层最终差不多将汉字调制成了五味杂陈不知其可的古玩堆。然而活生生的汉字是我们生活中须臾不离不可或缺的思维工具,决不是用来装点门面可有可无的古董。古老汉字显得驳杂陆离,其中的文化意蕴并未被今人确切理解和恰当接受,时常看到听到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研究成果也就不足为怪了。

从西周金文时期开始逐渐成熟定型的汉字,已经具有社会普遍性特征,既能记事更注重表达感情、思想、观念。贵族在铜器上刻铸文字,不仅是记录一种事件,更是要表达和宣示一些观点。这些观点不仅需要天喻神知,尤其要令后人明白遵从。就像后来我们追求的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不仅规定时人熟记,更欲令后代普识遍知。这种具有强烈表达意识和功能的符号系统,才是现代语言学意义上的文字。意欲凭借当代社会的文字价值观,对汉字进行全面系统的现代阐释,利用形成不过百年的所谓“现代言说方式”,去解读历时数千年之久的一种文化体系,是难免会有些力不从心的。我们时常为以往甲骨字片的大量流落海外而痛心疾首,但对于尚存手中的数万甲骨,除了早年难以企及的“甲骨四堂”,人们并不能理解和利用多少。现代科技跟传统文化根本不具可比性,岂能将司母戊鼎跟航空母舰相埓。甲骨文字作为一种文化衍生物,对它的语言学价值研究早已成果斐然,但进行文化学考察却是方兴未艾。学术殿堂不应被改造成琳琅满目一应俱全的“文化超市”,它的历史文化学或社会学价值亟待确认。

汉字构形理据研究发轫于春秋时期,仓颉是值得我们纪念和称道的圣人。战国时代为了利用六国文字,逐渐形成了汉字构形理论。完整的六书理论至秦代逐步成熟到后汉臻于完善。不理解古代辩证思维方法,难以接受具有数千年传统的汉字六书理论。所以越往后世六书理论越令学者感慨和迷惑。甚至今天批评周易蕴涵“封建迷信”,明天义批判中医言精义奥不够科学。其实汉字不像欧美文字主要是记录“音素”,蕴藉在汉字里的主要元素是“意素”,也就是社会文化元素。解读这种文化元素需要具备相当的历史文化知识。汉字中的那些文化元素近百年来,不幸被误判为封建糟粕而备受贬斥。汉字活在日常生活当中让人“稍近益狎”,人们对流行了几千年的汉字产生了道是说非的勇气。未采用整体的系统方法去看待六书,在汉字研究中不谙古代思维艺术,就难免出现见仁见智、各执一端,产生类似盲人摸象的研究态势。清末以来有人埋怨六书理论不能解释个别甲金文字,殊不知六书理论自始至终是跟甲骨文金文无涉的。凭借后起的六书去蠡测先世的甲金文字,就像妄评爷爷怎么长得不像孙子一样。法国哲学家德里达深情说道:“对人类语言文字见解独到的人,必将如日中天。”要避免顾此失彼捉襟见肘,脱离抱残守缺的尴尬境地。研究六书可上溯甲金之源,下寻隶楷之流,参互考察,比较研究,而且必须以篆书为据。只能以六书探求文字,却不可据文字批评六书。既要采用共时性方法进行断代观察,也要借助历时性方法进行历史比较研究,这是汉字研究需要把握的基本方向。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汉字学学术论文范文

现代汉语词汇的规范化研究论文

最好是自己写是比较,要是没有时间再去找别人去写也是可以的。但是一定是要找正规的。

浅论汉语言文字的规范化 摘要语言文字是人类重要的交际工具、思维工具和信息载体。标准规范的语言文字是人们准确的传递和理解信息的重要因素。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们的交际范围和交际方式也有了很大的变化,同时对语言文字的规范化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从我国汉语言文字使用的现状出发,分析研究了我国目前汉语言文字存在不规范的原因及我国需要亟待规范汉语言文字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笔者的一些建设性建议。 关键词规范化 汉语言文字 必要性 可能性 人类进入文明的标志是以文字的发明和使用为起点的,中国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人民在科技、军事、文化、卫生等各个方面都创造了很多震惊世界的“神话”,这些文明之所以能流传至今,流传到世界各地靠的就是语言文字。在改革开放的今天,中国正在向着世界性的强国而迈进,中国要把更多的中国文明传播到世界去,要打出中国的形象靠的也是汉语言文字。汉语是中华民族的母语,也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语言之一,更是联合国规定使用的国际语言。因此,学好用好汉语就显得尤为重要。 1 我国汉语言文字规范性的现状研究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就提出要普及教育,提高全民族素质;20世纪80年代,又决定实施九年义务教育。从80%以上的人口是文盲,到现在九年义务教育入学率接近100%,从以上的数据可以看出我国在普及文化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为汉语言文化的规范使用奠定了必要的基础,但是,据笔者观察目前对于汉语言文字的使用,却存在着大量不规范的现象。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读音不规范。有“语林啄木鸟”之称的《咬文嚼字》编辑部公布了2008年中国出现频率最高、覆盖面最广的十大 语文 差错。这十大差错分别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用《论语》中的这句话欢迎全球来宾。然而,电视节目主持人却将l?栉 蠖 脸闪耍? 鮻 琛?008年,这是国人在引用名言时经常读错的字。社会热词中容易出错的是“三聚氰胺”。今年发生的三鹿奶粉事件,让生僻词汇“三聚氰胺”迅速家喻户晓。“氰胺”应读q? 恚 睿纭 瘈 啵睿???似毡榻?湮 蠖 廖? 瘛 。睿纭?。睢? (2)用词不当。由于人们对词语的含义了解的不太确切,经常把一些经常使用的“同音异形字”或者是近义词误用,而造成了语言文字使用的不规范,比如以“品味”和“品位”两个“同音异形字”为例,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品味”指的是品尝滋味,“品位”指品格地位,即质量、规格或水平,比如说夸奖某个女孩对某件事情的看法时就应该说“这个女孩很有品位”而不能说成了“这个女孩很有品味”。尽管一字之差却显出了一个人的文学修养和文化素质。另外这种错误也经常发生在几个近义词之间,比如以“截止”和“截至”为例,“截止目前”“截止昨日”中的“截止”,应用及物动词“截至”,“截止”为不及物动词。“租赁启示”应用“启事”等等。 (3)用字不当。用字不当表现为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作者故意将“字”,写错,第二个方面是无意的将“字”写错。就地一个方面而言作者往往时候故意在玩弄文字游戏,通过故意写错汉字或者是引入谐音而吸引别人的眼球。其最突出的表现是:商家为推销商品,吸引顾客,经常引入谐音而做广告,例如,某治疗咳嗽的药品广告使用了“咳”不容缓的广告语,而其真正的写法应该是“刻不容缓”。另外还有一些人故意写“简化字”, 而这些“简化字”往往是我们已经废弃不用的汉字,其不规范的使用不但会误导群众,而且这也是违反《国家通用文字法》的。第二个方面是无意的将字写错,这种错误主要是由于作者在写作时不认真而造成,而这种错误是完全可以通过认真的审核而避免的。 (4)网络语言不规范。网络是一个虚拟的场所,并且在交流的过程中很多都需要“打字”,大量的“打字”给人们的交流到来了很大的不变,于是很多人在交流的时候就把很多的汉字给简化了或者赋予了某些数字以特殊的含义,比如,886(再见了!),“7456,国庆节放假居然被关在家里做作业,FT!”只有聊过QQ的人,才可能对这句话“理解透彻”,可一般人对此只会一头雾水。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人们的交流方式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而对于以上语言文字使用的极其不规范确是我们应该杜绝的,它不但污染了我们的交流环境,而且很容易造成很多作者将网络上流行的语言传播到现实生活中来,毕竟虚拟和现实不是绝对绝是黑白分明的,而一旦这些虚拟的网络语言一旦进入实体的现实生活就会给我们规范的语言文字带来很大的冲击,而造成语言文字使用的混乱。 2 我国汉语言文字规范性的必要性 从以上的列举可以看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使用汉语言不规范的'现象,而这种不规范的语言给人们日常的交流与信息的精确传递带来了很大的冲击。语言文字是人类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的载体,为了更好地进行交流,更准确地传递和理解语言信息,尽可能地减少信息传递过程中的误差,就必须要有明确、统一的语言文字标准,用一定的标准去衡量语言文字实际使用是否正确、规范,并对偏离标准和违反规则的现象进行纠正。“从某种程度上说,语言文字规范化是社会群体行为趋同性的自然表现,它植根于语言本体,服从于社会交际的需要。只要有人类交际的需要,就有语言文字规范化的必要。”①从另一方面来讲,语言文字是一个民族的重要象征,它代表着一个民族的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另一个民族的重要标志,一个统一的民族或者国家不可能没有一种规范的民族语言或规范的共同交际语言。而大量的不规范语言的存在却在逐渐消磨掉这种统一性,没有一种规范的交际语言,不仅会妨碍正常的日常交际,而且还会阻碍政治经济的发展,甚至有可能导致民族的分裂。最后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我国已经加入了WTO,加入WTO以后就意味着我们的国门就要更加开放,外国在对中国进行出口的时候,不仅出口了他们的商品,而且更重要的一方面他们还对中国出口了外国的文化,而一国的文字作为一个民族最总要的象征,必然要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而如何在这种外来文化不断入侵的时候仍然能保持住汉语言文化的魅力,笔者认为在这个时候使用规范的汉语言文字就显得尤为必要,只有使用纯正的汉语言文字才能彰显汉语言文字的魅力,并在对外的不断交往中不断把它发扬光大。因此,基于以上几种原因,笔者认为在当下的中国有对汉语言文字进行规范的必要性。 3 对汉语言文字进行规范的措施 从以上的讨论我们可以看出,在当下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存在者大量的使用汉语言文字不规范的情形,并且我们有必要对当下不规范汉语言文字进行规范的必要性,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汉语言文字的规范性提出一些建议:

【论文主题词】 现代汉语语法;比较;解读

【论文摘要】 文言文,是古人用书面用语写成的文章。本文主要从现代汉语的句法和词法两个方面探讨了如何轻松、快速和准确地解读文言文。

文言文,是古人用书面用语写成的文章。运用现代汉语的语法知识,不仅可以清晰地透视文言文语法现象,快速准确地解读文言文,而且对初次大量接触文言文的初一、高一学生来说,运用这些方法可以更加轻松有效地学懂文言文,从而很好地传承祖国的文化遗产。

一、运用现代汉语句法知识,进行古今句式比较,正确理解句意

现代汉语中常式句一般表达形式为:

(状语)定语+主语+(状语)谓语+(定语)宾语(补语)

我们可以把现代汉语的常式句作为“标准句式”拿来与文言文的句式进行比较,可以很容易地发现古今句式的不同之处。从而识别文言文的特殊句式,正确理解和翻译文言语句。

下面以文言文“倒装句”为例来谈谈这一方法在教学中的运用。

文言文的倒装句,也叫“变式句”,就是句子的表达形式不同于现代汉语“常式句”的句子。

1、“大哉,尧之为君也!”此句中“尧之为君也”是个主谓短语,意思为“尧作为君主”。“尧作为君主”怎样呢?没有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需要进一步陈述,说明,形容。而“大”是形容词,意为“伟大”,是要陈述,说明,形容某个对象的。这样“尧之为君”与“大”构成主谓关系,但句子形式是先谓语后主语,不符合我们现代汉语通常的表达习惯,明显属于主谓倒装。说话人为了强调谓语,把谓语前置了。学生有了这样的认识,在理解翻译时只需把主谓关系理顺即可。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让学生划分此句的句子成分可以发现:蚓(主语)+无(谓语)+爪牙(宾语)。主谓宾完整,“利”似乎多出来了。但依据词类知识,“利”是形容词,意思为“锋利”,在句中应作定语或谓语,“什么锋利呢?”,在句中该词语修饰的对象只能是“蚓”或“爪牙”,而“锋利的蚓(蚯蚓)”是讲不通的,只能修饰“爪牙”。因此,“利”是“爪牙”的定语,应该在“爪牙”的前面。该句是把定语后置了,这是个定语后置句。翻译时,学生只需把定语提放到中心语前面即可。

3、“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李氏子蟠,……不拘于时,学于余”、“形似酒撙,饰以山龟鸟兽之形”。以上三句中“于蓝”、“于余”、“以山龟鸟兽之形”都是“于(以)+名词”构成的介宾短语(介词结构),均置于谓语动词的后面。用现代汉语的句法知识分析,它们处于谓语后面,既不能作宾语(介宾短语不能作宾语),也不能作补语,而现代汉语中介宾短语一般作状语。实际上,三个介宾短语都修饰句中谓语作状语,分别表示比较、对象、方式,属状语后置。翻译时,学生只要把介宾短语提前,放置于谓语动词前即可。

4、①“沛公安在”;②“一言以蔽之”;③“古之人不余欺也”④“何陋之有”。以上所列四类句式是文言文中宾语前置的四种形式。不管哪一种形式的宾语前置,都可以用现代汉语的句法知识加以辨析。如“沛公安在”一句中“沛公”为名词,是句子的陈述对象。“安”是疑问代词,相当于“哪里”,“在”为介词,表示处所。该句本来要表达的意思是“沛公在哪里?”。在让学生认识这一语言现象时,我们可以举出一个相类的现代汉语常式句,如“你在哪里?”与“沛公安在”进行比较:“在哪里”与“安在”的意思一样,但前者是“介词+宾语(疑问代词)”,后者是“宾语(疑问代词)+介词”,显然后者把“宾语”前置了。同样“古之人不余欺也”一句中,构成该句的每个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的意思一样,学生容易理解。但学生对“古代的人不我欺”这种说话的方式却大为疑惑,古人为什么要这样说话呢?教者可举一相类句式进行句法分析,如“他不欺我”,“他”是主语,“欺”是谓语,“我”是宾语。两相比较,学生会很容易发现“不我欺”是把宾语“我”放在了谓语动词前面,是宾语前置。这是古人语言表达的习惯之一,是为了强调宾语。可见,利用现代汉语语法知识认识文言文的特殊句式,从而正确理解句意,快速翻译句子,是一种既简便又实用的方法。

二、把现代汉语的词法与句法知识相结合,快速解读句子,全面理解文意

以苏轼《石钟山记》一文第一段为例。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理解这段文字时,教者可让学生有意识地与现代汉语进行比较,并用现代汉语语法知识加以分析。这段文字绝大部分实词含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一致,只有“鼓”、“是”、“鸣”、“名”用法比较特殊。我们可以用词法知识进行分析。“鼓”现代是名词,而在“微风鼓浪”一句中,“鼓”处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由名词活用为动词,陈述“微风”,支配宾语“浪”,意为“鼓动”。“是”现代是判断词,而在“是说也,人常疑之”一句中,“是说”是偏正短语,是“之”指代的对象,作“疑”的宾语,“是说”应是名词性偏正短语,“是”是代词,限制“说”,意思是“这个”。“鸣”是动词,“虽大风浪不能鸣也”一句中,“鸣”后省略代词“之”。补充完整后的句子应是“虽大风浪不能鸣之(钟磬)也”。按照现代汉语句子成分分析法提取该句主干为:浪鸣之。可以看出主语“浪”和宾语“之”之间产生了“主语使宾语怎样”的意味,据此可以判断“鸣”为动词的使动用法,可理解为“使……鸣”。“名”,现代是名词,在“而此独以钟名”一句中,用句子成分分析法可以看出:“名”处在谓语位置,作谓语。但依据现代汉语的词类知识名词一般不作谓语,由此可推断“名”是名词活用为动词,作谓语,意为“命名”。

同样,用句法知识比较分析这段文字,可以看出,大多数文言句式与现代汉语一致。而“得双石于潭上”、“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两句的表达习惯就与现代汉语不一样。为了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古汉语的特殊句式,教者可用现代汉语的句法知识加以分析。“得双石于潭上”这个句子的主语是“李渤”,承前句省略,谓语是“得”,宾语是“双石”,这三个词按现代汉语常式句表达习惯组成一句话就是:“李渤得双石”。而原句中“于潭上”是个介宾短语,现代汉语中介宾短语一般作状语修饰谓语。据此,“于潭上”应作“李渤得双石”这个句子的状语,这样,该句的完整表达应是“李渤于潭上得双石”,把这个句子与“得双石于潭上”比较,学生自然可以发现原文句子介宾短语后置了,从而掌握状语后置句式。“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一句中,“所在皆是也”意为“到处都是这样”,这是个缺少主语的句子,表达完整应该是:“(什么)到处都是这样”。“什么”是该句陈述说明的对象,这个对象就是“石”,“石”后“铿然有声”似乎与“石”构成主谓关系,但这样一来,原句就成为两个句子,这两个句子形成并列关系,表达两层意思,即:“石(头)铿然有声”、“石(头)所在皆是”,这显然不符合作者本来要表达的意思。那么“铿然有声”是不是作状语呢?用句法知识分析可以看出,“铿然有声”是动词性状谓短语,一般作谓语。据此,“铿然有声”只有作“石”的定语,意为“铿锵作响的石头”,是一个名词性偏正短语,正好与后面的“所在皆是”构成主谓关系。这样,学生就可以认识古汉语的定语后置句式。

论文摘要:用计算机来处理汉语信息包括“字处理”、“词处理”和“句处理”三个阶段。“句处理”是实现自然语言的处理与理解这一关键性的技术难关。其中遇到的问题比较多:词性的判断;短语、句子的结构分析;歧义现象分析等等,最根本的方法是语言学家尽可能地把语言中的这些现象通过归纳、分析、总结出规律,再用形式化的方式描述出来,以便利于计算机处理。 论文

关键词:中文信息处理 现代汉语语法 句处理

用计算机来处理汉语信息,就是汉语信息处理,又称中文信息处理。中文信息处理包括“字处理”、“词处理”和“句处理”。“字处理”、“词处理”分别与汉字和词汇有关,在此主要谈谈“句处理”。

句处理的主要内容是,怎样使计算机理解自然语言(如现代汉语)的句子的意思,又怎样使计算机生成符合自然语言规则的句子。“句处理”所需要的语言知识,将是一种涉及到语音、语义、语法、语用等诸方面的综合性知识。目前。大家都深感现有的关于汉语的知识远远不能满足中文句处理的需要。单就句法方面的情况说。在中文信息处理过程中将会不断遇到我们想象不到的问题,许多问题在人看来还是比较容易解决的,但计算机就解决不了。也有一些问题,本身在学术界就有不同的观点,那么,就给中文信息处理增加了更大的困难。

用计算机来处理中文信息,遇到了很多困难,从现代汉语语法的角度来看,主要有以下一些问题:

一、词性的判断

由于汉语缺乏形态。汉语的词性判断主要是根据词的语法功能,不同的词,词性意义可能不同,同一个词出现在不同的地方,词性意义也可能不同,汉语中,大多数词有固定的词性,但有些词的用法比较特殊。例如:

1。他花了十块钱买了一盆花。

2。你用那个锁把门锁上。

3。他比雷锋还雷锋。

这三个句子中分别有两个“花”、“锁”、“雷锋”。但它们只是音同、形同,词性和意义都不同。句子1中的第一个“花”是动词,“花费”的意思,第二个“花”是名词,“植物”的意思。句子2中的第一个“锁”是名词,即“锁子”的意思,第二个“锁”是动词,是“锁住”的意思。句子3中第一个“雷锋”是名词,表示人名,第二个“雷锋”是形容词,表示“雷锋的精神、品质等”。具有一定语言知识的人大体上都能分清它们的区别。从传统语言教学的角度来讲,句子1中的两个“花”是词形、读音相同,但词性和意思都不一样,且两个“花”的意思之间没有联系,所以属于同音词。句子2中的两个“锁”,也是词形、读音相同,词性和意思都不一样,但两个“锁”意思间有联系,所以属于兼类词。句子3中的两个“雷锋”词形、读音相同,词性和意思都不一样,意思也有联系,但第二个“雷锋”属于词类活用。Ⅲ从教学的角度看,这种分类比较细致,便于人们的理解和掌握,但是,从中文信息处理的角度来看,这种分法太细,不便于计算机掌握。

目前,在中文信息处理中,是这样来定义兼类词的:亢世勇认为“兼类词有广义兼类词和狭义兼类词。广义兼类词就是中文信息处理中所说的现代汉语的同形词,对于计算机而言,只要词形相同,不管读音是否相同、意义是否相通,是同形异音词、同形同音词,还是一词多义、一词多种用法,都是相同的,都要从多个当中选一个。狭义的兼类词就是指一般的现代汉语着作定义的,‘同形同音、意义上有一定的联系,且具有两类或两类以上词的语法功能的词”’。陆俭明认为,兼类词是“指同字形、同音而意义不同或词性不同的词”。如果按这种定义理解,以上三个句子中的两个“花”、“锁”、“雷锋”都可以称之为兼类词。因为,中文信息处理的目的是让计算机能根据具体环境判断出词的词性,从而准确理解其中的含义就可以了。尽管如此,但是,汉语词类是多功能的,一类词不需要发生词形变化就可以充当不同的句子成分,不同类的词可以充当相同的句子成分,这样就给兼类词区分带来了更多的麻烦。因而,兼类词的选择是计算机词性自动标注的一个“瓶颈”。尽管信息处理专家运用了规则排歧、统计概率排歧或者两者结合起来等多种方法进行排歧,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种方法、一种系统能够彻底解决这个问题。

二、短语、句子的结构分析

由于汉语缺乏形态。所以。语序和虚词成了汉语中表示语法的主要手段。有些短语、句子的结构不好理解,需要形式和意义结合起来分析。例如:

A组:a。陕西+甘肃+宁夏 (“陕西+甘肃+宁夏”三者为联合关系)

b。中国+(北京+陕西)(“中国”与“北京陕西”是偏正关系。“北京”与“陕西”是联合关系)

C。中国(陕西(西安))(“中国”与“陕西西安”是偏正关系,“陕西”与“西安”也是偏正关系)这一组中的abe三个短语对人来说,都很容易分清楚,但计算机目前还很难区分,要让计算机分辨清楚,就得把三个处所名词组合在一起构成a类、b类、e类不同关系的条件与规则研究清楚,并将这些条件与规则加以形式化输入到计算机内。

B组:开始讨论(述宾关系)分析研究(联合关系)研究结束(主谓关系)

取下来(述补关系) 看完再说(连谓关系) 叫他回来(兼语关系)

生产管理(定中关系) 讽刺说(状中关系) 介绍写(不构成合法的句法关系)

这组是现代汉语里“动词性词语+动词性词语”构成的种种不同的结构关系,对人来说,通过讲解大致可以分辨,可是让计算机要分清楚,就非常难,因为我们至今还没有总结出“动词性词语+动词性词语”构成各种不同句法关系的具体规则。换句话说,“动词性词语+动词性词语”在什么条件下一定构成合法的什么句法关系,能构成什么样不同的句法关系,我们至今还说不清楚。

C组:天气好——好天气(主谓——偏正)很好——好得很(偏正——述补)

来人了。——人来了。(述宾——主谓)

一张票三元钱。——三元钱一张票。(主谓——主谓)这一组都是由于语序的不同而形成的结构和意义都不同的短语和句子。这些结构对人而言,稍加学习就可以理解,但这些给计算机理解意思增加了难度。需要人们把这些语序的`变化形成的不同的结构概括出规律来,再用形式化的方式描述出来。输入到计算机里。

三、歧义现象

现代汉语短语结构的歧义是进行汉语句法分析的一大障碍。“句处理”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排歧问题,计算机面对的歧义,不只是我们人所能感觉到的诸如下面这样一些句子的歧义现象:

(1)他正在输血。(他正给病人输血。/他病了,正输血。)

(2)看望的是病人。(你看望的那个人是病人。/看望你的那个人是病人。)

(3)我们急需进口产品。(我们急需进口的产品。/我们急需从国外进口产品。)

某些在人看来不存在歧义的句子计算机会认为有歧义。例如:

(4)a他被警察叫去罚了一百块钱。

b他被警察叫去写了一份检查。例(4)a句和b句,在人的眼里结构是不一样的。a句“被警察”这个介词结构一直管到底。全句意思是“他被警察叫去,他被警察罚了一百块钱”:而b句“被警察”这个介词结构只 管到“叫去”,管不着“写了一份检查”。可是,计算机分辨不清楚。要让计算机分辨清楚,我们就得将“PP+VPI+VP2”(PP代表介词结构,VP1和VP2分别代表紧挨着的不同的动词性词语)这种结构中的PP对后面动词性词语管辖的范围及其条件与规则进行充分、准确的描写,并加以形式化,“交给”计算机。而这一类现象与规则我们过去根本就没有考虑过,更不用说研究了。

其实以上所举的例子都存在歧义问题,因此,也可以这么说,“句处理”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排歧问题。

中文信息“句处理”的研究工作,上个世纪80年代就开始了,最早进行“句处理”研究工作就是基于规则展开的,但上个世纪90年代初,基于规则的“句处理”研究工作遇到了重重困难与难关,主要是语言学家所提供的语言规则远远不能满足信息处理的需要。目前,为了解决好中文信息处理中的“句处理”难题,出现了一个竞相研究、竞相发展的局面。对于句处理,提出的各种策略和途径,归纳起来。主要有基于规则和基于统计这两种策略。基于规则的研究者,一般求诸专家的理性知识,由人来对语言知识进行抽象:基于统计者,一般求助于计算机对大规模语料库真实文本的统计分析,由计算机来抽象出语言知识。各种策略和途径,目前,我们还很难说哪一种是唯一正确的。各种策略和途径,表面看不同,其实,最终都需要依赖可靠的汉语知识来驱动计算机正确处理自然语言(汉语)。因此,“无论是比较传统的基于规则的处理策略,还是90年代以来方兴未艾的基于统计的方法,在对语言知识的需求这一点上实际上都是共同的。所不同者,走规则路线的研究者一般求诸专家的理性知识,由人来对语言知识进行抽象(比如以带有合一条件的规则形式给出)。而走统计路线的研究者一般求助于计算机对大规模的语料库的统计分析,由计算机来抽象出语言知识(比如以一定的数据结构记录的统计结果等)。两种路线孰优孰劣,不能笼统判断,只能跟具体的应用目标结合起来,由实践结果来评价。”目前,越来越多的学者提倡把两种方法结合起来使用。因此,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会攻克难关,实现计算机对自然语言的处理与理解的目标,使中文信息处理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参考文献:

1、兰宾汉、邢向东:现代汉语(下册)[M].北京:中华书局,2007,48.

2、亢世勇:面向信息处理的现代汉语语法研究[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177.

3、陆俭明: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第三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51.

4、詹卫东:面向中文信息处理的现代汉语短语结构规则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2.

物流企业管理模式研究

  • 索引序列
  • 现代汉语词汇研究论文综述
  • 现代汉语词汇研究相关论文
  • 现代汉语动量词的研究综述论文
  • 关于现代汉语词汇研究论文范文
  • 现代汉语词汇的规范化研究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