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投稿知识库 > 滁州学院学报官网

滁州学院学报官网

发布时间:

滁州学院学报官网

滁州学院是公办的。

学院简介:

滁州学院(Chuzhou University),位于安徽省滁州市,是安徽省省属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是安徽省高等教育振兴计划“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高校、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应急安全智慧学习工场(2020)”暨应急管理学院建设首批试点学校  ,CDIO工程教育联盟成员单位。

滁州学院前身是创办于1950年的滁州师范学校;1977年设立安徽师范大学滁县教学点(滁州分校);1980年更名为滁州师范专科学校;2004年5月经教育部批准,升格并定名为滁州学院。 2019年,学校正式被纳入安徽省省级硕士立项建设单位。

截至2021年6月,学校占地面积108.9万平方米,有会峰、琅琊两个校区,校舍建筑面积46.2万平方米,馆藏纸质图书132.3万册,电子图书154.1万种;设有15个二级学院,62个本科专业;有教职工1301人,其中正高级职称106人、副高级职称267人,博士344人(含在读100人)、硕士791人;全日制在校本科生19567人。

办学条件

院系专业

截至2018年2月,学校设有17个二级学院,62个本科专业。

文学与传媒学院:

汉语言文学(师范类)、新闻学、网络新闻传播

经济与管理学院:

工商管理、市场营销、国际经济与贸易、财务管理、公共事业管理、审计学、物流工程

数学与金融学院:

金融工程、经济统计学、数学与应用数学

教育科学学院:

学前教育、小学教育、学前教育(专科)、初等教育(专科)

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

网络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物联网工程、通信工程、软件工程、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

外国语学院:

英语、英语(师范)、商务英语

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

设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汽车服务工程、车辆工程

音乐学院:

音乐学

电子与电气工程学院:

电子信息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美术与设计学院:

美术学、视觉传达设计(含中韩合作办学2+2国际班)、环境设计、广告学、产品设计、工业设计、数字媒体艺术

地理信息与旅游学院:

地理信息科学、测绘工程、地理科学、旅游管理、酒店管理、土木工程

体育学院:

体育教育

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

应用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制药工程、应用化工技术(专科)

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

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生物科学、园林

学科建设

截至2016年3月,学校建有一个省级重点学科;依托“安徽省热敏性物料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获批设立“安徽省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安徽省重点学科:应用化学

师资力量

截至2019年5月,现有教职工1170人,其中正高级职称89人、副高级职称232人,博士274人(含在读98人)、硕士737人。

师资队伍建设得到新提升。大力引进和培育高层次人才,推进“博士化”工程,不断改善师资队伍结构,有效支撑学科建设。实施“双百”“双证”“青蓝”计划,提升教师“双能”素质。引进国家级人才10余人。获批省高校领军人才团队、省委组织部省人才办Ⅱ、Ⅲ类引才平台各1个。认定“双能型”教师402人。1名教授作为全国基层科技工作者代表,应邀出席全国两院院士大会。1名教授入选新疆天山英才工程培养人选。1名教授入选我省第五批“特支计划”。学校高质量完成全国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金寨县农村宅基地调查和利用技术服务项目”,得到了国土资源部的充分肯定,教师的能力和水平得到彰显。

教学建设

数据截至2019年5月,学科专业建设取得新成效。围绕地方支柱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通过新建、调整和改造,优化专业布局,培植应用型专业生长点,打造学科专业特色。学科专业转型被教育部评估中心推介为转型发展典型案例。“单一师专升本院校应用型学科专业调整建设路径的探索与实践”获得安徽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地理信息科学、物联网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等3个应用型专业获批安徽省一流(品牌)专业。拥有省级产业创新团队1个、滁州市“221”产业创新团队3个,省级科技创新平台8个,获批设立院士工作站2个。地理学获批安徽省“双一流”建设国内一流学科(B类)。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10项。1名教师入选“2014年中国高被引学者”名单。

学校的油画作品《抗击非典》入选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废墟上的阳光》获得2008奥林匹克美术大会铜奖。

国家级特色专业:地理信息科学

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地理信息科学

安徽省特色专业:地理信息系统、自动化、农产品质量与安全、网络工程、物联网工程、新闻学

安徽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网络工程、测绘工程、工商管理、食品质量与安全、地理科学、化学工程与工艺、学前教育、旅游管理、自动化

安徽省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应用型信息人才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滁州学院—安徽华塑盐(化工)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滁州学院—安徽金禾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共建化工实践教育基地

安徽省精品课程:计算机基础、计算机网络、中国地理、地理信息系统概论、地理信息系统应用技能、计算机网络

安徽省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地理信息系统原理、中国古代文学、高等数学、Java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单片机应用技术、概率论与数理统计、GIS基础应用技能、大学物理、数据结构、旅游地理学、食品化学、教育心理学

安徽省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卓越文科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卓越食品工程师计划、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卓越小学教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机械工程师培养计划、卓越国际商务人才教育培养计划

安徽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地方性高校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实验区、卓越工程师计划、地方性高校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实验

安徽省示范实验实训中心:先进制造技术与装备综合训练中心、食品实验实训教学中心、测绘实验实训中心

安徽省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网络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地理信息科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教学交流

截至2016年3月,学校与美国、德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马来西亚、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高校建立联系,互派教师做访问学者。与美国布里奇波特大学开展了“4+1”硕士培养,与美国科罗拉多理工大学开展了教师培训项目。与马来西亚城市理工大学举办了“6+7课程”工商管理硕士研究生项目,与马来西亚博特拉大学举办了交换生项目,与韩国韩瑞大学、韩国湖南大学联合举办了“3+2”、“4+2”以及视觉传达设计专业“2+2”、公费交换生等校际合作项目,互派留学生。

学校荣誉

2010年,获全国绿化模范单位。

2011年6月,获2010年度“全国高校节能管理先进院校”。

2011年11月,被评为第九届“安徽省文明单位”。

2011年12月,获第三届全国文明单位。

2011至2014年度,连续四年获得省教育厅节能工作考核“优秀”等次。

2012年2月,获2011年安徽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标兵单位。

2011年12月,获得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授予的“第三批全国文明单位”荣誉称号。

2014年,获全国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

2014年,入选安徽省第一批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

2015年2月,获第四届全国文明单位。

2020年11月20日,入选“第二届全国文明校园”名单。

2020年12月25日,被国家卫生健康委等授予“无偿献血促进奖”。

2022年2月,选入2021年安徽省发明专利百强排行榜。

学术研究

科研机构

截至2016年3月,学校建有省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1个、高校省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校级研究机构8个;建有安徽省大学生思想动态分析研究中心、滁州市食品加工研究院。

省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安徽地理信息集成应用协同创新中心

高校省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江淮分水岭生态环境与区域发展研究中心

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安徽省热敏性物料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校级研究机构:地理信息技术研究所、化工技术研究所、滁州特色农产品深加工工程中心、物联网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地理国情与区域环境研究所、皖东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研究所、凤阳花鼓音乐研究所

科研成果

截至2016年3月,学校承担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187项,厅(市)级科研项目572项;与企事业单位签订产学研合作项目318项,获得国家授权专利265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3705篇,其中被SCI、EI检索304篇,出版专著和教材174部。

“植物蛋白挤压组织化技术研究与推广”获得“中华农业科技奖”二等奖,“动物线粒体基因组及相关类群的系统进化研究”获得安徽省科学技术二等奖,“WDX60特大比表面积吸附树脂研发”获得安徽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小地老虎性信息素的鉴定及相关生物学研究”获得贵州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

截至2016年3月,学校图书馆纸质藏书114万册,电子图书92万册。截至2013年6月30日,学校图书馆拥有电子图书72.79万册,中外文报刊1980种,收藏有清华同方《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清华同方《中国优秀硕博全文数据库》、万方《中国数字化期刊群全文数据库》、《读秀学术搜索》、万方《中国学位论文数据库》、《全国报刊索引数据库》、《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全文数据库》、《中国法规大典》、《SpringerLink》、《Ebscohost》《银符考试模拟题库》、超星数字图书馆、中国数字图书馆、书生之家数字图书馆的电子图书以及自建的特色数据库《吴敬梓研究专题数据库》等20余个数据库。

学术期刊

《滁州学院学报》为综合性双月刊,逢双月月末出版,是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向中国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刊物。1982年创刊,是“中国期刊网全文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来源期刊”、“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入网期刊。

《滁州学院学报》每年1、3、4、6期刊登社会科学研究类学术论文;2、5期刊登自然科学研究类学术论文;开设“江淮分水岭研究”“皖东文化研究”和“皖东发展研究”三个特色栏目。

2009年学报被安徽省教育厅和新闻出版局联合评为优秀学报;2010年荣获全国高校社科学报优秀期刊称号。

文化传统

校徽校名

“滁州学院”四字系郭沫若先生书法字体。郭沫若曾于1964年为滁州学院前身“滁县师范学校”题写过校名,“滁”“学”二字均源自其中;“州”“院”二字均选自郭沫若的其他书法手迹。

滁州学院校徽以“滁”、“U”(University的缩写)和“1950”为基本元素。

篆字“滁”为核心,呈现了滁州学院建设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的办学目标。旗帜的形制,代表着滁州学院团结进取、勇往直前的坚定信念。盾牌的形制,承载了滁州学院人知难而进、敢为人先的奋斗精神。奖杯的形制,抒发了滁州学院人崇高的集体荣誉感和不断创新的卓越情怀。结构精密的芯片形制,象征着滁州学院科技与人文并举的时代风范。

校名“滁州学院”采用郭沫若的字体,突显了学校深厚的文化底蕴。“1950”字样标志了滁州学院人半个多世纪以来的奋斗历程。中英文有机融合的方式,体现了滁州学院国际化办学的豪迈姿态。

校徽呈现开放形态,展示着滁州学院人海纳百川的胸怀。汉字“滁”中的山、水、人的元素,描绘了滁州学院依山傍水的美丽校园,阐述了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

一、滁州学院有几个校区 滁州学院现在有2个校区,分别为滁州学院会峰、琅琊校区。二、滁州学院哪个校区最好及各校区介绍 1、滁州学院会峰校区 地址:安徽省滁州市丰乐大道1528号 2、滁州学院琅琊校区 地址:安徽省滁州市琅琊区琅琊古道 学校现有会峰、琅琊两个校区,校园占地面积109.11万平米(1636亩),建筑面积44.03万平米。教学仪器设备总值3.4亿元,建有配套的各类实验室和19个校内实习实训中心,222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固定资产总值11亿元。图书馆纸质藏书117.5万册,电子图书92万种。校园网络千兆到楼,百兆到桌面。公开出版《滁州学院学报》和《滁州学院报》。 三、滁州学院简介 滁州学院位于皖东江淮之间,学校所在地滁州市,素有“金陵锁钥、江淮保障”之称,与江苏省南京市山水相连,山清水秀,文化底蕴浓厚,北宋欧阳修留下千古名篇《醉翁亭记》;朱元璋从这里开始创建了大明王朝;清代吴敬梓创作了开讽刺小说之先河的皇皇巨著《儒林外史》;下辖的凤阳县小岗村是中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 学校前身是创建于1950年的滁州师范学校。历经滁县师范学校、 安徽师范大学 滁县教学点(分校)办学阶段;1980年更名为滁州师范专科学校;2004年5月升格为滁州学院,获批安徽省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学校。学校是安徽省首批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学校,确立建设“双一流”国内一流学科两所应用型高校之一。2017年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 学校现有会峰、琅琊两个校区,占地面积108.9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46.2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2.8亿元,馆藏纸质图书131.1万册,电子图书144万种。设有15个二级学院,62个本科专业,其中工科类专业31个,管理类专业8个,形成了以工、管为主,工、管、文、理、经、教、农、艺八大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布局。现有教职工1291人,其中正高级职称99人、副高级职称255人,博士333人(含在读97人)、硕士791人,全日制在校本科生19567人。 在多年的办学实践中,学校秉承“思变尚新、务实求真”的精神,大力弘扬“爱国荣校、尊学敬道”的优良校风,深入践行“修德、求是、博学、笃行”的校训精神,探索一条“由师范专科向多科性应用型本科转变”的发展之路。学校是“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国文明单位”“全国绿化模范单位”“全国高校节能管理先进院校”,全省首批党建工作示范高校培育创建单位、“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首届文明校园、就业工作先进集体、首批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节水型单位、公共机构能源资源计量示范单位等。 党建和思政工作呈现新气象。坚持立德树人中心环节,加强党委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忠诚履行管党治党、办学治校主体责任。全面贯彻落实全国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和*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强化实践育人,注重文化育人,落实关爱育人,推进网络育人,校园文化氛围浓郁,文明创建工作取得实效。荣获安徽省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校、安徽省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等称号,涌现出“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感动中国候选人物”“全国乡村道德模范”“安徽省辅导员年度人物”等先进典型。2015、2016、2017、2018年学校领导班子在安徽省委党建和发展综合考核中连续获得“优秀”等次。 ;

期刊名称:滁州学院学报出版地:安徽省滁州市语言种类:中文复合影响因子:0.192综合影响因子:0.080

简介:滁州学院是安徽省省属公办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坐落在距南京50公里的历史文化名城——滁州市,与著名的琅琊山风景区和“天下第一名亭”醉翁亭相毗邻,区位优越、交通便捷、人文荟萃。学校创建于1950年,历经滁州师范学校、滁县师范学校、安徽师范大学滁县教学点(分校)办学阶段,1980年5月更名为滁州师范专科学校,2004年5月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滁州学院。 学校现有会峰、琅琊两个校区,校园占地面积100.2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8.23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值2.08亿元,建有配套的各类实验室和8个校内实习实训中心,108个校外实习基地。固定资产总值近9亿元。图书馆纸质藏书107万册,电子图书80万册。校园网络千兆到楼,百兆到桌面。公开出版《滁州学院学报》和《滁州学院报》。 学校现有文学与传媒学院、数学科学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地理信息与旅游学院、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外国语学院、音乐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体育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部、继续教育学院等15个教学院(部)。开设46个本科专业,涵盖文、理、工、经、管、教、农、艺八大学科门类,其中工科类专业18个、管理类专业6个。全日制在校生16324人,成人高等学历教育本专科生2859人。 学校现有教职工1020人,专任教师670人,其中教授42人、副教授144人,博士84人,硕士469人。有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各1人,全省模范教师、优秀教师、师德先进个人、优秀教育工作者、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10人,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各1人,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2人,“安徽省优秀科技工作者”1人,省级教学名师2人,省级教坛新秀6人。 近年来,学校先后获批国家级、省级“本科教学工程”项目133项。学校是“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高校”。拥有地理信息科学(原地理信息系统)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应用化学省级重点建设学科,“江淮分水岭生态环境与区域发展研究中心”省级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安徽省大学生思想动态分析研究中心”,以及地理信息技术和化工技术等十多个研究所。 承担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121项,厅(市)级科研项目378项。油画作品《抗击非典》入选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废墟上的阳光》获得2008奥林匹克美术大会铜奖。“植物蛋白挤压组织化技术研究与推广”获得“中华农业科技奖”二等奖,“WDX60特大比表面积吸附树脂研发”获得安徽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公开发表学术论文3124篇,其中被SCI、EI检索255篇,出版专著和教材145部。通过开展政产学研用合作,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与企事业单位签订产学研合作项目217项,获得国家授权专利60项。 学校依山傍水,会峰湖水碧波荡漾,校园四季林木葱茏,鸟语花香,环境幽雅,景色宜人,人文气息浓厚,是读书治学的理想之地。办学以来,为社会培养了近5万名各类人才,很多校友已在各行各业作出突出成绩,广受社会好评。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多年在90%以上,连续三年荣膺“安徽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标兵单位”。学校荣获“全国文明单位”、“全国绿化模范单位”、“全国高校节能管理先进院校”、“全国高校后勤十年社会化改革先进院校”、“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连续五年共13次)等称号。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与美国、德国、英国、澳大利亚、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高校建立联系,互派教师做访问学者。与韩国韩瑞大学、韩国湖南大学等国外高校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联合举办了“3+2”、“4+2”以及视觉传达设计专业“2+2”、公费交换生等校际合作项目,互派留学生。与美国科罗拉多理工大学开展了教师培训项目。同时,加强省内外校地、校企、校校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实现“共赢”发展。 目前,学校上下正按照学校第二次党代会和“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坚持融入滁州、立足安徽、面向全国,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办学定位,加强内涵建设,夯实发展基础,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综合办学水平,向着创建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院校目标迈进!注册资本:23879万人民币

宿州学院学报官网

看来宿州学院学报还挺正规的。

在宿州最好但是你看得怎么比了

你可以上宿州学院学报编辑部网站上溜溜,上面会有你想要的信息,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省属公办二本,学校还不错,认可度也很高

滁州学院学报是本科学报吗

简介:滁州学院是安徽省省属公办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坐落在距南京50公里的历史文化名城——滁州市,与著名的琅琊山风景区和“天下第一名亭”醉翁亭相毗邻,区位优越、交通便捷、人文荟萃。学校创建于1950年,历经滁州师范学校、滁县师范学校、安徽师范大学滁县教学点(分校)办学阶段,1980年5月更名为滁州师范专科学校,2004年5月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滁州学院。 学校现有会峰、琅琊两个校区,校园占地面积100.2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8.23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值2.08亿元,建有配套的各类实验室和8个校内实习实训中心,108个校外实习基地。固定资产总值近9亿元。图书馆纸质藏书107万册,电子图书80万册。校园网络千兆到楼,百兆到桌面。公开出版《滁州学院学报》和《滁州学院报》。 学校现有文学与传媒学院、数学科学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地理信息与旅游学院、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外国语学院、音乐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体育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部、继续教育学院等15个教学院(部)。开设46个本科专业,涵盖文、理、工、经、管、教、农、艺八大学科门类,其中工科类专业18个、管理类专业6个。全日制在校生16324人,成人高等学历教育本专科生2859人。 学校现有教职工1020人,专任教师670人,其中教授42人、副教授144人,博士84人,硕士469人。有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各1人,全省模范教师、优秀教师、师德先进个人、优秀教育工作者、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10人,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各1人,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2人,“安徽省优秀科技工作者”1人,省级教学名师2人,省级教坛新秀6人。 近年来,学校先后获批国家级、省级“本科教学工程”项目133项。学校是“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高校”。拥有地理信息科学(原地理信息系统)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应用化学省级重点建设学科,“江淮分水岭生态环境与区域发展研究中心”省级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安徽省大学生思想动态分析研究中心”,以及地理信息技术和化工技术等十多个研究所。 承担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121项,厅(市)级科研项目378项。油画作品《抗击非典》入选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废墟上的阳光》获得2008奥林匹克美术大会铜奖。“植物蛋白挤压组织化技术研究与推广”获得“中华农业科技奖”二等奖,“WDX60特大比表面积吸附树脂研发”获得安徽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公开发表学术论文3124篇,其中被SCI、EI检索255篇,出版专著和教材145部。通过开展政产学研用合作,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与企事业单位签订产学研合作项目217项,获得国家授权专利60项。 学校依山傍水,会峰湖水碧波荡漾,校园四季林木葱茏,鸟语花香,环境幽雅,景色宜人,人文气息浓厚,是读书治学的理想之地。办学以来,为社会培养了近5万名各类人才,很多校友已在各行各业作出突出成绩,广受社会好评。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多年在90%以上,连续三年荣膺“安徽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标兵单位”。学校荣获“全国文明单位”、“全国绿化模范单位”、“全国高校节能管理先进院校”、“全国高校后勤十年社会化改革先进院校”、“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连续五年共13次)等称号。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与美国、德国、英国、澳大利亚、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高校建立联系,互派教师做访问学者。与韩国韩瑞大学、韩国湖南大学等国外高校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联合举办了“3+2”、“4+2”以及视觉传达设计专业“2+2”、公费交换生等校际合作项目,互派留学生。与美国科罗拉多理工大学开展了教师培训项目。同时,加强省内外校地、校企、校校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实现“共赢”发展。 目前,学校上下正按照学校第二次党代会和“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坚持融入滁州、立足安徽、面向全国,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办学定位,加强内涵建设,夯实发展基础,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综合办学水平,向着创建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院校目标迈进!注册资本:23879万人民币

滁州学院是公办的。

学院简介:

滁州学院(Chuzhou University),位于安徽省滁州市,是安徽省省属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是安徽省高等教育振兴计划“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高校、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应急安全智慧学习工场(2020)”暨应急管理学院建设首批试点学校  ,CDIO工程教育联盟成员单位。

滁州学院前身是创办于1950年的滁州师范学校;1977年设立安徽师范大学滁县教学点(滁州分校);1980年更名为滁州师范专科学校;2004年5月经教育部批准,升格并定名为滁州学院。 2019年,学校正式被纳入安徽省省级硕士立项建设单位。

截至2021年6月,学校占地面积108.9万平方米,有会峰、琅琊两个校区,校舍建筑面积46.2万平方米,馆藏纸质图书132.3万册,电子图书154.1万种;设有15个二级学院,62个本科专业;有教职工1301人,其中正高级职称106人、副高级职称267人,博士344人(含在读100人)、硕士791人;全日制在校本科生19567人。

办学条件

院系专业

截至2018年2月,学校设有17个二级学院,62个本科专业。

文学与传媒学院:

汉语言文学(师范类)、新闻学、网络新闻传播

经济与管理学院:

工商管理、市场营销、国际经济与贸易、财务管理、公共事业管理、审计学、物流工程

数学与金融学院:

金融工程、经济统计学、数学与应用数学

教育科学学院:

学前教育、小学教育、学前教育(专科)、初等教育(专科)

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

网络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物联网工程、通信工程、软件工程、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

外国语学院:

英语、英语(师范)、商务英语

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

设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汽车服务工程、车辆工程

音乐学院:

音乐学

电子与电气工程学院:

电子信息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美术与设计学院:

美术学、视觉传达设计(含中韩合作办学2+2国际班)、环境设计、广告学、产品设计、工业设计、数字媒体艺术

地理信息与旅游学院:

地理信息科学、测绘工程、地理科学、旅游管理、酒店管理、土木工程

体育学院:

体育教育

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

应用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制药工程、应用化工技术(专科)

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

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生物科学、园林

学科建设

截至2016年3月,学校建有一个省级重点学科;依托“安徽省热敏性物料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获批设立“安徽省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安徽省重点学科:应用化学

师资力量

截至2019年5月,现有教职工1170人,其中正高级职称89人、副高级职称232人,博士274人(含在读98人)、硕士737人。

师资队伍建设得到新提升。大力引进和培育高层次人才,推进“博士化”工程,不断改善师资队伍结构,有效支撑学科建设。实施“双百”“双证”“青蓝”计划,提升教师“双能”素质。引进国家级人才10余人。获批省高校领军人才团队、省委组织部省人才办Ⅱ、Ⅲ类引才平台各1个。认定“双能型”教师402人。1名教授作为全国基层科技工作者代表,应邀出席全国两院院士大会。1名教授入选新疆天山英才工程培养人选。1名教授入选我省第五批“特支计划”。学校高质量完成全国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金寨县农村宅基地调查和利用技术服务项目”,得到了国土资源部的充分肯定,教师的能力和水平得到彰显。

教学建设

数据截至2019年5月,学科专业建设取得新成效。围绕地方支柱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通过新建、调整和改造,优化专业布局,培植应用型专业生长点,打造学科专业特色。学科专业转型被教育部评估中心推介为转型发展典型案例。“单一师专升本院校应用型学科专业调整建设路径的探索与实践”获得安徽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地理信息科学、物联网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等3个应用型专业获批安徽省一流(品牌)专业。拥有省级产业创新团队1个、滁州市“221”产业创新团队3个,省级科技创新平台8个,获批设立院士工作站2个。地理学获批安徽省“双一流”建设国内一流学科(B类)。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10项。1名教师入选“2014年中国高被引学者”名单。

学校的油画作品《抗击非典》入选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废墟上的阳光》获得2008奥林匹克美术大会铜奖。

国家级特色专业:地理信息科学

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地理信息科学

安徽省特色专业:地理信息系统、自动化、农产品质量与安全、网络工程、物联网工程、新闻学

安徽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网络工程、测绘工程、工商管理、食品质量与安全、地理科学、化学工程与工艺、学前教育、旅游管理、自动化

安徽省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应用型信息人才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滁州学院—安徽华塑盐(化工)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滁州学院—安徽金禾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共建化工实践教育基地

安徽省精品课程:计算机基础、计算机网络、中国地理、地理信息系统概论、地理信息系统应用技能、计算机网络

安徽省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地理信息系统原理、中国古代文学、高等数学、Java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单片机应用技术、概率论与数理统计、GIS基础应用技能、大学物理、数据结构、旅游地理学、食品化学、教育心理学

安徽省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卓越文科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卓越食品工程师计划、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卓越小学教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机械工程师培养计划、卓越国际商务人才教育培养计划

安徽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地方性高校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实验区、卓越工程师计划、地方性高校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实验

安徽省示范实验实训中心:先进制造技术与装备综合训练中心、食品实验实训教学中心、测绘实验实训中心

安徽省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网络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地理信息科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教学交流

截至2016年3月,学校与美国、德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马来西亚、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高校建立联系,互派教师做访问学者。与美国布里奇波特大学开展了“4+1”硕士培养,与美国科罗拉多理工大学开展了教师培训项目。与马来西亚城市理工大学举办了“6+7课程”工商管理硕士研究生项目,与马来西亚博特拉大学举办了交换生项目,与韩国韩瑞大学、韩国湖南大学联合举办了“3+2”、“4+2”以及视觉传达设计专业“2+2”、公费交换生等校际合作项目,互派留学生。

学校荣誉

2010年,获全国绿化模范单位。

2011年6月,获2010年度“全国高校节能管理先进院校”。

2011年11月,被评为第九届“安徽省文明单位”。

2011年12月,获第三届全国文明单位。

2011至2014年度,连续四年获得省教育厅节能工作考核“优秀”等次。

2012年2月,获2011年安徽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标兵单位。

2011年12月,获得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授予的“第三批全国文明单位”荣誉称号。

2014年,获全国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

2014年,入选安徽省第一批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

2015年2月,获第四届全国文明单位。

2020年11月20日,入选“第二届全国文明校园”名单。

2020年12月25日,被国家卫生健康委等授予“无偿献血促进奖”。

2022年2月,选入2021年安徽省发明专利百强排行榜。

学术研究

科研机构

截至2016年3月,学校建有省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1个、高校省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校级研究机构8个;建有安徽省大学生思想动态分析研究中心、滁州市食品加工研究院。

省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安徽地理信息集成应用协同创新中心

高校省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江淮分水岭生态环境与区域发展研究中心

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安徽省热敏性物料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校级研究机构:地理信息技术研究所、化工技术研究所、滁州特色农产品深加工工程中心、物联网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地理国情与区域环境研究所、皖东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研究所、凤阳花鼓音乐研究所

科研成果

截至2016年3月,学校承担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187项,厅(市)级科研项目572项;与企事业单位签订产学研合作项目318项,获得国家授权专利265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3705篇,其中被SCI、EI检索304篇,出版专著和教材174部。

“植物蛋白挤压组织化技术研究与推广”获得“中华农业科技奖”二等奖,“动物线粒体基因组及相关类群的系统进化研究”获得安徽省科学技术二等奖,“WDX60特大比表面积吸附树脂研发”获得安徽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小地老虎性信息素的鉴定及相关生物学研究”获得贵州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

截至2016年3月,学校图书馆纸质藏书114万册,电子图书92万册。截至2013年6月30日,学校图书馆拥有电子图书72.79万册,中外文报刊1980种,收藏有清华同方《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清华同方《中国优秀硕博全文数据库》、万方《中国数字化期刊群全文数据库》、《读秀学术搜索》、万方《中国学位论文数据库》、《全国报刊索引数据库》、《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全文数据库》、《中国法规大典》、《SpringerLink》、《Ebscohost》《银符考试模拟题库》、超星数字图书馆、中国数字图书馆、书生之家数字图书馆的电子图书以及自建的特色数据库《吴敬梓研究专题数据库》等20余个数据库。

学术期刊

《滁州学院学报》为综合性双月刊,逢双月月末出版,是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向中国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刊物。1982年创刊,是“中国期刊网全文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来源期刊”、“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入网期刊。

《滁州学院学报》每年1、3、4、6期刊登社会科学研究类学术论文;2、5期刊登自然科学研究类学术论文;开设“江淮分水岭研究”“皖东文化研究”和“皖东发展研究”三个特色栏目。

2009年学报被安徽省教育厅和新闻出版局联合评为优秀学报;2010年荣获全国高校社科学报优秀期刊称号。

文化传统

校徽校名

“滁州学院”四字系郭沫若先生书法字体。郭沫若曾于1964年为滁州学院前身“滁县师范学校”题写过校名,“滁”“学”二字均源自其中;“州”“院”二字均选自郭沫若的其他书法手迹。

滁州学院校徽以“滁”、“U”(University的缩写)和“1950”为基本元素。

篆字“滁”为核心,呈现了滁州学院建设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的办学目标。旗帜的形制,代表着滁州学院团结进取、勇往直前的坚定信念。盾牌的形制,承载了滁州学院人知难而进、敢为人先的奋斗精神。奖杯的形制,抒发了滁州学院人崇高的集体荣誉感和不断创新的卓越情怀。结构精密的芯片形制,象征着滁州学院科技与人文并举的时代风范。

校名“滁州学院”采用郭沫若的字体,突显了学校深厚的文化底蕴。“1950”字样标志了滁州学院人半个多世纪以来的奋斗历程。中英文有机融合的方式,体现了滁州学院国际化办学的豪迈姿态。

校徽呈现开放形态,展示着滁州学院人海纳百川的胸怀。汉字“滁”中的山、水、人的元素,描绘了滁州学院依山傍水的美丽校园,阐述了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

大多是二类,也有少量不是。

滁州学院学报格式是什么

教育类期刊

G所代表的是指文化、科学、教育、体育方面的刊物大类, G4类期刊是指这类期刊的作者群体主要是面向广大教育工作者,而且服务对象也都是教育工作者,带有G4标志的刊物代表是教育刊物。其中国家级G4类期刊有:《中国职工教育》、《现代教育技术》、《基础教育参考》、《素质教育》、《教育技术研究》、《中国教育技术装备》、《中国校外教育》、《课程教育研究》、《中国电力教育》、《国际英语教育研究》、《中国教育信息化》、《高等理科教育》、《基础教育课程》、《中国信息技术教育》、《环境教育》、《中国高等医学教育》、《中国林业教育》、《通化师范学院学报》、《滁州学院学报》等。

国家级期刊比省级期刊好吗

国家级期刊,就是由党中央、国务院及所属各部门,或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各民主党派和全国性人民团体主办的期刊及国家一级专业学会主办的会刊,且书籍上带有“全国性期刊”或“核心期刊”的也可视为国家级期刊。

而省级期刊则是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各部门、委办、厅、局、所,省级社会团体和机构以及各高等院校主办,且在新闻出版部门有登记备案,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期刊。

核心期刊、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是我国最常见,也是最主要的期刊类型。含义意思可看出,国家级期刊是由国家机构主办的,省级期刊则是省级机构主办的,但两者都属于普刊,从发表难度上看,国家级期刊是较难的,各方面要求也较严格些,选择期刊时必须含有国内刊号和国际刊号双刊号。

滁州学院是公办的。

学院简介:

滁州学院(Chuzhou University),位于安徽省滁州市,是安徽省省属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是安徽省高等教育振兴计划“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高校、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应急安全智慧学习工场(2020)”暨应急管理学院建设首批试点学校  ,CDIO工程教育联盟成员单位。

滁州学院前身是创办于1950年的滁州师范学校;1977年设立安徽师范大学滁县教学点(滁州分校);1980年更名为滁州师范专科学校;2004年5月经教育部批准,升格并定名为滁州学院。 2019年,学校正式被纳入安徽省省级硕士立项建设单位。

截至2021年6月,学校占地面积108.9万平方米,有会峰、琅琊两个校区,校舍建筑面积46.2万平方米,馆藏纸质图书132.3万册,电子图书154.1万种;设有15个二级学院,62个本科专业;有教职工1301人,其中正高级职称106人、副高级职称267人,博士344人(含在读100人)、硕士791人;全日制在校本科生19567人。

办学条件

院系专业

截至2018年2月,学校设有17个二级学院,62个本科专业。

文学与传媒学院:

汉语言文学(师范类)、新闻学、网络新闻传播

经济与管理学院:

工商管理、市场营销、国际经济与贸易、财务管理、公共事业管理、审计学、物流工程

数学与金融学院:

金融工程、经济统计学、数学与应用数学

教育科学学院:

学前教育、小学教育、学前教育(专科)、初等教育(专科)

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

网络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物联网工程、通信工程、软件工程、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

外国语学院:

英语、英语(师范)、商务英语

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

设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汽车服务工程、车辆工程

音乐学院:

音乐学

电子与电气工程学院:

电子信息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美术与设计学院:

美术学、视觉传达设计(含中韩合作办学2+2国际班)、环境设计、广告学、产品设计、工业设计、数字媒体艺术

地理信息与旅游学院:

地理信息科学、测绘工程、地理科学、旅游管理、酒店管理、土木工程

体育学院:

体育教育

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

应用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制药工程、应用化工技术(专科)

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

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生物科学、园林

学科建设

截至2016年3月,学校建有一个省级重点学科;依托“安徽省热敏性物料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获批设立“安徽省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安徽省重点学科:应用化学

师资力量

截至2019年5月,现有教职工1170人,其中正高级职称89人、副高级职称232人,博士274人(含在读98人)、硕士737人。

师资队伍建设得到新提升。大力引进和培育高层次人才,推进“博士化”工程,不断改善师资队伍结构,有效支撑学科建设。实施“双百”“双证”“青蓝”计划,提升教师“双能”素质。引进国家级人才10余人。获批省高校领军人才团队、省委组织部省人才办Ⅱ、Ⅲ类引才平台各1个。认定“双能型”教师402人。1名教授作为全国基层科技工作者代表,应邀出席全国两院院士大会。1名教授入选新疆天山英才工程培养人选。1名教授入选我省第五批“特支计划”。学校高质量完成全国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金寨县农村宅基地调查和利用技术服务项目”,得到了国土资源部的充分肯定,教师的能力和水平得到彰显。

教学建设

数据截至2019年5月,学科专业建设取得新成效。围绕地方支柱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通过新建、调整和改造,优化专业布局,培植应用型专业生长点,打造学科专业特色。学科专业转型被教育部评估中心推介为转型发展典型案例。“单一师专升本院校应用型学科专业调整建设路径的探索与实践”获得安徽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地理信息科学、物联网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等3个应用型专业获批安徽省一流(品牌)专业。拥有省级产业创新团队1个、滁州市“221”产业创新团队3个,省级科技创新平台8个,获批设立院士工作站2个。地理学获批安徽省“双一流”建设国内一流学科(B类)。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10项。1名教师入选“2014年中国高被引学者”名单。

学校的油画作品《抗击非典》入选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废墟上的阳光》获得2008奥林匹克美术大会铜奖。

国家级特色专业:地理信息科学

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地理信息科学

安徽省特色专业:地理信息系统、自动化、农产品质量与安全、网络工程、物联网工程、新闻学

安徽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网络工程、测绘工程、工商管理、食品质量与安全、地理科学、化学工程与工艺、学前教育、旅游管理、自动化

安徽省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应用型信息人才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滁州学院—安徽华塑盐(化工)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滁州学院—安徽金禾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共建化工实践教育基地

安徽省精品课程:计算机基础、计算机网络、中国地理、地理信息系统概论、地理信息系统应用技能、计算机网络

安徽省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地理信息系统原理、中国古代文学、高等数学、Java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单片机应用技术、概率论与数理统计、GIS基础应用技能、大学物理、数据结构、旅游地理学、食品化学、教育心理学

安徽省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卓越文科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卓越食品工程师计划、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卓越小学教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机械工程师培养计划、卓越国际商务人才教育培养计划

安徽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地方性高校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实验区、卓越工程师计划、地方性高校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实验

安徽省示范实验实训中心:先进制造技术与装备综合训练中心、食品实验实训教学中心、测绘实验实训中心

安徽省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网络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地理信息科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教学交流

截至2016年3月,学校与美国、德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马来西亚、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高校建立联系,互派教师做访问学者。与美国布里奇波特大学开展了“4+1”硕士培养,与美国科罗拉多理工大学开展了教师培训项目。与马来西亚城市理工大学举办了“6+7课程”工商管理硕士研究生项目,与马来西亚博特拉大学举办了交换生项目,与韩国韩瑞大学、韩国湖南大学联合举办了“3+2”、“4+2”以及视觉传达设计专业“2+2”、公费交换生等校际合作项目,互派留学生。

学校荣誉

2010年,获全国绿化模范单位。

2011年6月,获2010年度“全国高校节能管理先进院校”。

2011年11月,被评为第九届“安徽省文明单位”。

2011年12月,获第三届全国文明单位。

2011至2014年度,连续四年获得省教育厅节能工作考核“优秀”等次。

2012年2月,获2011年安徽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标兵单位。

2011年12月,获得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授予的“第三批全国文明单位”荣誉称号。

2014年,获全国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

2014年,入选安徽省第一批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

2015年2月,获第四届全国文明单位。

2020年11月20日,入选“第二届全国文明校园”名单。

2020年12月25日,被国家卫生健康委等授予“无偿献血促进奖”。

2022年2月,选入2021年安徽省发明专利百强排行榜。

学术研究

科研机构

截至2016年3月,学校建有省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1个、高校省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校级研究机构8个;建有安徽省大学生思想动态分析研究中心、滁州市食品加工研究院。

省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安徽地理信息集成应用协同创新中心

高校省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江淮分水岭生态环境与区域发展研究中心

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安徽省热敏性物料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校级研究机构:地理信息技术研究所、化工技术研究所、滁州特色农产品深加工工程中心、物联网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地理国情与区域环境研究所、皖东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研究所、凤阳花鼓音乐研究所

科研成果

截至2016年3月,学校承担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187项,厅(市)级科研项目572项;与企事业单位签订产学研合作项目318项,获得国家授权专利265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3705篇,其中被SCI、EI检索304篇,出版专著和教材174部。

“植物蛋白挤压组织化技术研究与推广”获得“中华农业科技奖”二等奖,“动物线粒体基因组及相关类群的系统进化研究”获得安徽省科学技术二等奖,“WDX60特大比表面积吸附树脂研发”获得安徽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小地老虎性信息素的鉴定及相关生物学研究”获得贵州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

截至2016年3月,学校图书馆纸质藏书114万册,电子图书92万册。截至2013年6月30日,学校图书馆拥有电子图书72.79万册,中外文报刊1980种,收藏有清华同方《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清华同方《中国优秀硕博全文数据库》、万方《中国数字化期刊群全文数据库》、《读秀学术搜索》、万方《中国学位论文数据库》、《全国报刊索引数据库》、《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全文数据库》、《中国法规大典》、《SpringerLink》、《Ebscohost》《银符考试模拟题库》、超星数字图书馆、中国数字图书馆、书生之家数字图书馆的电子图书以及自建的特色数据库《吴敬梓研究专题数据库》等20余个数据库。

学术期刊

《滁州学院学报》为综合性双月刊,逢双月月末出版,是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向中国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刊物。1982年创刊,是“中国期刊网全文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来源期刊”、“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入网期刊。

《滁州学院学报》每年1、3、4、6期刊登社会科学研究类学术论文;2、5期刊登自然科学研究类学术论文;开设“江淮分水岭研究”“皖东文化研究”和“皖东发展研究”三个特色栏目。

2009年学报被安徽省教育厅和新闻出版局联合评为优秀学报;2010年荣获全国高校社科学报优秀期刊称号。

文化传统

校徽校名

“滁州学院”四字系郭沫若先生书法字体。郭沫若曾于1964年为滁州学院前身“滁县师范学校”题写过校名,“滁”“学”二字均源自其中;“州”“院”二字均选自郭沫若的其他书法手迹。

滁州学院校徽以“滁”、“U”(University的缩写)和“1950”为基本元素。

篆字“滁”为核心,呈现了滁州学院建设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的办学目标。旗帜的形制,代表着滁州学院团结进取、勇往直前的坚定信念。盾牌的形制,承载了滁州学院人知难而进、敢为人先的奋斗精神。奖杯的形制,抒发了滁州学院人崇高的集体荣誉感和不断创新的卓越情怀。结构精密的芯片形制,象征着滁州学院科技与人文并举的时代风范。

校名“滁州学院”采用郭沫若的字体,突显了学校深厚的文化底蕴。“1950”字样标志了滁州学院人半个多世纪以来的奋斗历程。中英文有机融合的方式,体现了滁州学院国际化办学的豪迈姿态。

校徽呈现开放形态,展示着滁州学院人海纳百川的胸怀。汉字“滁”中的山、水、人的元素,描绘了滁州学院依山傍水的美丽校园,阐述了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

泸州医学院学报官网

首先,登录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或者 维普数据库(此为中国三大专业文献数据库)或国外Pubmed/Medline等国外专业数据库,然后搜索相关的文献,写出您的文章。其次,再去以上数据库中搜索相关专业期刊编辑部信息(国家级或是非国家级,核心或者非核心,统计源或者非统计源期刊等等),找到投稿联系方式,这样的方法避免网上很多钓鱼网站,确保您投稿的期刊是合法的。最后,祝好运。欢迎交流。静石医疗,竭诚为您服务。

心电与循环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浙江医学教育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江西中医学院学报现代电生理学杂志中国微循环中国骨科临床与基础研究杂志卫生经济研究医院院长论坛长治医学院学报承德医学院学报滨州医学院学报济宁医学院学报川北医学院学报沈阳医学院学报吉林医药学院学报《南通大学学报》(医学版)江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延边大学医学学报汕头大学医学院学报健康研究内科泸州医学院学报神经药理学报泰山医学院学报牡丹江医学院学报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潍坊医学院学报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辽宁医学院学报河北联合大学学报(医学版)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九江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赣南医学院学报黔南民族医专学报延安大学学报(医学版)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学报求医问药药物评价研究北方药学基础医学教育生物医学研究杂志(英文版)中草药(英文版)广东医学院学报中药与临床中外医学研究骨科咸宁学院学报(医学版)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医学版中外妇儿健康中南医学科学杂志湘南学院学报(医学版)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肿瘤药学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河南大学学报医学版河南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西北医学教育国际眼科杂志英文陕西中医学院学报延安大学学报医学版兵团医学药品评价西北药学杂志天津药学上海医药临床药物治疗杂志今日药学海峡药学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四川精神卫生神经病学与神经康复学杂志实用肿瘤学杂志浙江创伤外科实用手外科杂志岭南现代临床外科抗感染药学局解手术学杂志河南外科学杂志国际骨科学杂志中华临床免疫和变态反应杂志心脑血管病防治江苏实用心电学杂志实用糖尿病杂志寄生虫病与感染性疾病国际心血管病杂志国际消化病杂志疾病预防控制通报岭南心血管病杂志英文版医学检验与临床现代诊断与治疗透析与人工器官天津护理实用疼痛学杂志实用临床医学实验与检验医学上海医学影像蛇志岭南急诊医学杂志临床医学临床护理杂志当代护士四川生理科学杂志四川解剖学杂志数理医药学杂志江苏卫生保健安全与健康中医药文化中医研究中医文献杂志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浙江中医杂志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云南中医中药杂志新疆中医药现代中医药四川中医实用中医药杂志甘肃医药中医儿科杂志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实用中医内科杂志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上海针灸杂志高原医学杂志内蒙古中医药陕西中医江西中医药湖南中医杂志湖北中医杂志黑龙江中医药河南中医国医论坛广西中医药西部中医药甘肃中医学院学报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职业卫生与病伤浙江预防医学医学动物防制现代医院现代医用影像学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上海预防医学江苏预防医学口岸卫生控制江苏卫生事业管理工企医刊浙江实用医学云南医药右江医学医学研究与教育医学信息医学新知医学理论与实践现代医药卫生现代实用医学现代临床医学西南军医西藏医药微创医学首都医药实用医药杂志青海医药杂志青岛医药卫生齐鲁药事农垦医学宁夏医学杂志内蒙古医学杂志江西医药交通医学吉林医学淮海医药华夏医学解放军医药杂志黑龙江医药科学黑龙江医药黑龙江医学河南医学研究河北医学哈尔滨医药贵州医药广州医药广西医学食品与药品心理学探新心理与行为研究山东医药基层医学论坛全科护理临床医药实践山西中医山西中医学院学报实用医技杂志实用医学影像杂志中医外治杂志福建中医药福建中医药大学学报东方食疗与保健按摩与康复医学河南预防医学杂志应用预防医学广东微量元素科学安徽预防医学杂志首都公共卫生疾病监测与控制包头医学安徽医学中国医院院长中日友好医院学报遵义医学院学报山东大学耳鼻喉眼学报口腔医学口腔颌面外科杂志口腔材料器械杂志广东牙病防治北京口腔医学口腔生物医学肝博士生物医学工程学进展

【泸州医学院】(LuZhou Medical College) 泸医精神:团结奋斗 艰苦创业 泸医校训:高尚医德 精湛技术 健壮体魄 服务人民 泸州医学院是四川省省属高等院校,坐落在川、渝、滇、黔结合部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卫生城市——泸州市。学院始建于1951年,其前身是西南区川南医士学校,1959年升格为泸州医学专科学校,1978年升格为本科院校并更名为泸州医学院。1982年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1993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1998年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价,2003年获准成为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单位,2006年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并被评为优秀等级。 (一)办学规模 学院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12,000余人,其中留学生292人,研究生759人,本科生11,382人,成人教育脱产生200余人。面向31个省、市(自治区)招生,生源丰富、质量好,近5年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保持在90%以上。2006年起口腔医学和麻醉学专业在川、渝两地纳入一本招生。 (二)学科专业 学院现有16个二级院(系):基础医学院、临床医学院、中西医结合学院、口腔医学院、护理学院、人文社科学院、外国语学院、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麻醉系、医学检验系、医学影像系、公共卫生系、生物医学工程系、法学系、体育系。设有临床医学、中西医临床医学、口腔医学、麻醉学、护理学、英语、药学、中药学、预防医学、医学检验、医学影像学、法学、市场营销、公共事业管理、社会体育、生物医学工程等16个本科专业,涵盖医、理、文、法等学科门类。其中,临床医学和麻醉学专业是四川省人才培养基地、四川省首批品牌专业;中西医临床医学、口腔医学、法学专业是我院校级品牌专业。学院有省级精品课程9门,省级重点建设课程17门,校级精品课程27门。 学院现有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3个:医学电生理实验室、医学分子生物学实验室、感染与免疫实验室;省级基础教学实验示范中心1个:分子生物学与免疫学教学实验中心;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四川省医事卫生法治研究中心。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个:中西医结合、中药学;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1个:生理学、中西医结合临床、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中西医结合基础、内科学、外科学、儿科学、神经病学、皮肤病与性病学、影像医学与核医学、耳鼻咽喉科学、肿瘤学、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免疫学、眼科学、康复医学与理疗学、麻醉学、口腔临床医学、中医内科学、针灸推拿学、药理学。其中,内科学(传染病学)、生理学、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内科学(心血管病学)、外科学(血管外科学)、外科学(肝胆外科学)、中医内科学(脾胃内科)、中医内科学(肝胆内科)等8个学科为省、厅级重点及重点建设学科。 (三)师资队伍 学院拥有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目前,有专任教师874人,另有直属附属医院医师504人承担临床教学,非直属附属医院兼职教学人员近2,000人。专任教师队伍中,具有正高职称的110人,副高职称的226人,中级职称的240人;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教师312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36%。有硕士生导师245人,校外兼职硕士生导师84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1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人,享受国务院及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5人,全国优秀教师3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12人,获省、市、厅级学术技术带头人和后备人选49人,获国家、省部级表彰38人。 (四)教学设施 学院现有忠山和城北两个校区,占地面积983,854 m2。校本部教学行政用房总面积240,674m2,学生宿舍建筑总面积108,455m2,运动场地总面积69,386 m2,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9,108万元,多媒体教室74间,语音室13间,教学用计算机2,123台。图书馆建筑总面积为28,212 m2,馆藏文献143.88万册(含电子图书58.19万册)。有直属附属医院3所,三级以上非直属附属医院9所,附属医院开放床位9,844张;有三级乙等及以上临床教学医院20所及其他稳定的校外专业教学实习基地15个。 (五)教学改革 为适应高等医学教育发展的需要,学院实施了教育教学质量工程,在三个层面上对本科教学进行了改革:一是加强了学科建设,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拓宽专业口径,强化专业基础,修订和完善了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注重和加强了学生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及临床应用能力的培养;二是进一步改革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加强了精品课程、重点课程的建设,加大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建设和应用;三是进行了学分制的教育管理改革,积极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并建立健全了各项教学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了教学质量保证和监控体系。在近两次四川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评审中,学院获一等奖1 项,二等奖5 项,三等奖 6项。 (六)科学研究 学院现有心血管医学研究所等16个省级、院级研究机构。其中,作为四川省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高校重点实验室心肌电生理实验室、省重点学科传染与免疫研究室具有较高水平。近三年,学院获得厅局级以上科研课题253项,其中,国家级课题10项,获省级科技进步奖12项,省哲学社会科学奖1项,省教学成果奖8项,省高等教育学科优秀科研成果4项,国家专利授权8项;出版学术专著44部,发表论文2,919篇,其中核心期刊453篇,SCI收录论文19篇。2006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项,首次获得省科技厅国际合作项目资助1项和“十一五”重大攻关项目1项,获得四川省科技进步奖6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4项);2007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获得四川省科技进步奖3项,参加了“十一五”科技支撑重点项目“大骨节病综合防止研究”;科研的立项及获奖的数量、级别逐年提高。 学院主办有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并获得国际文献检索系统CODEN代码和国家科技期刊统计源的《泸州医学院学报》。2006年,经四川省新闻出版局批准,我国西部地区第一份医学与法学交叉渗透、相互结合的学术性季刊《医学与法学》杂志创刊发行。(七)医疗服务 学院三个直属附属医院不断加强内涵建设,提高医疗、科研、教学水平,医疗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连上台阶,早在20世纪60年代,附属医院率先在四川省成功开展断肢再植手术;70年代末继华西医科大学之后在四川省第二家成功开展器官移植手术;2004年、2005年相继成功开展四川省首例连体婴儿分离术、心脏移植手术,是川、渝、滇、黔结合地区的医疗、教学、科研中心。 (八)对外交流与合作 近年来,学院加强了国内外交流与合作,与美国、日本、德国等13个国家和地区的医学教育、医疗卫生和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联系,并开展了国际合作研究项目,援外医疗工作成绩显著。学院聘请有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医学遗传学家吴旻教授为名誉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口腔医学专家邱蔚六教授和美国国家健康总所糖尿病、消化病及肾病研究所哺乳类遗传实验室主任、著名美籍华人科学家邓初夏博士为客座教授,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著名法学专家梁慧星教授为兼职教授。通过扩大与国内外高校的交流与合作,促进了学院教学、科研、医疗及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 (九)党的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 学院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加强了党的建设、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完善了基层党组织建设有关制度和工作机制,为学院的改革、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政治和组织保证。学院党委进一步切实加强和改进了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建立健全了规章制度,加大了学生政工干部队伍的培养力度,为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保证。学院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渠道,以第二课堂教育活动为主要手段,加强了大学生思想道德与文化素质的培养和教育。学院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生动多样的学生活动,取得了良好成效。通过加强党的建设和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学院校风、教风、学风良好,各级领导班子团结进取、开拓创新,广大教职医护员工勤奋工作,学生刻苦学习,学院各项工作呈现出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 面对西部大开发和高教大发展的机遇和挑战,面对新世纪社会、经济、科技和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对高层次创新型医学人才的需求,按照四川省教育厅、卫生厅、中医药管理局对我院办学的定位,学院将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坚持坚持规模、质量、结构、效益协调发展,大力推进质量立院、科技兴院和人才强院战略,全面提高学院的教学、科研、医疗和社会服务的整体实力和水平,为把学院建设成为 “学习、和谐、奋进、品牌”的高水平医学院校而不懈奋斗。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华厦医学、右江医学院学报、右江医学、医学文摘,等等。

  • 索引序列
  • 滁州学院学报官网
  • 宿州学院学报官网
  • 滁州学院学报是本科学报吗
  • 滁州学院学报格式是什么
  • 泸州医学院学报官网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