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投稿知识库 > 与一次奇特判决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与一次奇特判决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

与一次奇特判决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你说的参考文献可以属于网上电子公告类型,用[EB/OL]标识,参考文献格式如下:[序号] 主要责任者.题名[EB/OL].(上传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获取和访问路径(网址).

本文对31年来期刊杂志有关档案“案件”的126篇文献情况进行了一些分析,以便为档案执法研究提供参考。1 期刊与发表情况1.1 期刊情况。从发表文献的期刊看,126篇文献涉及50种期刊,其中,档案学期刊24种,占全部期刊的48%;发表文献98篇,占全部文献的77.78%。在24种档案学期刊中,档案学核心期刊12种,占全部期刊的24%,占档案学期刊的50%;发表文献57篇,占全部文献的45.24%,占档案学期刊的58.16%。发表文献5篇以上的有:《兰台世界》10篇;《档案与建设》、《四川档案》、《湖南档案》各8篇;《中国档案》7篇;《北京档案》、《云南档案》、《档案天地》各6篇;《山西档案》5篇。档案学核心期刊在此问题的研究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核心作用,值得注意的是,《档案学通讯》与《档案学研究》两种以理论研究见长的国家级档案学核心期刊,发表文献各1篇,明显少于其他档案学核心期刊。这也从一个方面说明,这一问题更多是一个档案管理工作中的实践性问题。 1.2 发表时间。从时间分布上看,31年间,共发表文献126篇,年均4篇。最高值为9篇,有2年没有文献发表(1984年与1987年),中位数为4.5。年均数与中位数十分接近。在中位数之上的有14个年份,中位数之下的有17个年份。如果除去2个没有发表文献的年份,中位数之下的有15个年份,与中位数之上的有14个年份,年份数大体相等。在中位数之上的有14个年份,共发表文献93篇,平均为7篇;中位数之下的有15个年份,共发表文献28篇,平均为2篇;平均级差为5篇。从文献发表的趋势来看,1990年前,为低活跃度时期,发表文献9篇,年均1篇,最高值3篇,最大极差为3。1991年后,进入震荡活跃时期,发表文献117篇,年均5篇,最高值为9篇,最低值为1篇,最大极差8篇。这个时期的研究时起时伏,但没有特别明显的长时间增长与下降,虽然,起伏频率比较高,但波峰线与波谷线基本上处于水平位置;这两点表明,研究的持续性与稳定性比较强。 2 作者情况 2.1 文献作者。从文献作者的分布情况看,126篇文献中,署名文献108篇,共涉及117名作者。其中,发文2篇以上的有11人,占全部作者数的9.4%;发表文献25篇,占全部署名文献的23.15%。他们是:黄志勇6篇,赵妍4篇,黄清和3篇,路建华、刘孝成、李磊、陈东、郭洁、傅利、李秀娟、陈蓉晖各2篇,没有核心作者出现。 2.2 作者单位。从作者单位的分布情况看,126篇文献署有单位的为94篇,涉及79个单位。发表文献2篇以上的有12个单位,占署名的79个单位的12.77%;发表文献27篇,占署有单位的94篇文献的28.72%。总体上看,没有核心研究单位出现。在79个单位中,档案行政管理部门31个,高校14个,档案馆6个,其他单位28个。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度最高,高校和档案馆的关注度较低。 3 研究内容 从文献的具体内容来看,可以分为“档案案件”与“案件档案”两大类。涉及“档案案件”的文献47篇,占全部文献的37.31%;涉及“案件档案”的79篇,占全部文献的62.69%。后者研究的实际是“案件档案”管理的问题。 在47篇“档案案件”的文献中,除去一稿多投造成的3篇重复稿件外,在这44篇文献中,涉及档案案件“查处”的有28篇,占全部文献的22.22%,占44篇“档案案件”文献的63.64%。涉及档案案件“体会做法”的有6篇,占全部文献的4.76%,占44篇“档案案件”文献的13.64%。涉及档案案件“反思思考”的有10篇,占全部文献的7.94%,占44篇“档案案件”文献的22.73%。在涉及档案案件“查处”的28篇文献中,涉及伪造档案案5件,占17.86%;丢失档案案4件,占14.29%;涂改档案案3件,占10.7%;销毁档案案2件,占7.14%;盗窃并销毁档案案2件,占7.14%;倒卖档案案2件,占7.14%;遗失档案案1件,占3.57%;盗窃档案案1件,占3.57%;经济处罚案1件,占3.57%;查阅、复制档案案1件,占3.57%;未说明案件性质的5件,占17.86%。 (刘东斌组稿 作者单位:开封大学 来稿日期:2012-06-18)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肯定对论文都不陌生吧,论文是我们对某个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的文章。那要怎么写好论文呢?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论文参考文献,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论文参考文献格式

一、参考文献的类型

参考文献(即引文出处)的类型以单字母方式标识,具体如下:

M——专著 C——论文集 N——报纸文章

J——期刊文章 D——学位论文 R——报告

对于不属于上述的文献类型,采用字母“Z”标识。

对于英文参考文献,还应注意以下两点:

①作者姓名采用“姓在前名在后”原则,具体格式是: 姓,名字的首字母. 如: Malcolm Richard Cowley 应为:Cowley, M.R.,如果有两位作者,第一位作者方式不变,&之后第二位作者名字的首字母放在前面,姓放在后面,如:Frank Norris 与Irving Gordon应为:Norris, F. & I.Gordon.;

②书名、报刊名使用斜体字,如:Mastering English Literature,English Weekly。

二、参考文献的格式及举例

1.期刊类

【格式】[序号]作者.篇名[J].刊名,出版年份,卷号(期号):起止页码.

【举例】

[1] 王海粟.浅议会计信息披露模式[J].财政研究,2004,21(1):56-58.

[2] 夏鲁惠.高等学校毕业论文教学情况调研报告[J].高等理科教育,2004(1):46-52.

[3] Heider, E.R.& D.C.Oliver. The structure of color space in naming and memory of two languages [J].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1999, (3): 62 – 67.

2.专著类

【格式】[序号]作者.书名[M].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份:起止页码.

【举例】[4] 葛家澍,林志军.现代西方财务会计理论[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1:42.

[5] Gill, R. Mastering English Literature [M]. London: Macmillan, 1985: 42-45.

3.报纸类

【格式】[序号]作者.篇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

【举例】

[6] 李大伦.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性[N]. 光明日报,1998-12-27(3).

[7] French, W. Between Silences: A Voice from China[N]. Atlantic Weekly, 1987-8-15(33).

4.论文集

【格式】[序号]作者.篇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份:起始页码.

【举例】

[8] 伍蠡甫.西方文论选[C].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12-17.

[9] Spivak,G. “Can the Subaltern Speak?”[A]. In C.Nelson & L. Grossberg(eds.). Victory in Limbo: Imigism [C]. Urbana: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1988, pp.271-313.

[10] Almarza, G.G. Student foreign language teacher’s knowledge growth [A]. In D.Freeman and J.C.Richards (eds.). Teacher Learning in Language Teaching [C].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6. pp.50-78.

5.学位论文

【格式】[序号]作者.篇名[D].出版地:保存者,出版年份:起始页码.

【举例】

[11] 张筑生.微分半动力系统的不变集[D].北京:北京大学数学系数学研究所, 1983:1-7.

6.研究报告

【格式】[序号]作者.篇名[R].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份:起始页码.

【举例】

[12] 冯西桥.核反应堆压力管道与压力容器的LBB分析[R].北京:清华大学核能技术设计研究院, 1997:9-10.

7.条例

【格式】[序号]颁布单位.条例名称.发布日期

【举例】[15]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委员会.科学技术期刊管理办法[Z].1991—06—05

8.译著

【格式】[序号]原著作者. 书名[M].译者,译.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份:起止页码.

三、注释

注释是对论文正文中某一特定内容的进一步解释或补充说明。

注释前面用圈码①、②、③等标识。

四、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与文中注(王小龙,2005)对应。

标号在标点符号内。

多个都需要标注出来,而不是1-6等等 ,并列写出来。

论文文献综述范文

文献综述是在确定了选题后,在对选题所涉及的研究领域的文献进行广泛阅读和理解的基础上,对该研究领域的研究现状(包括主要学术观点、前人研究成果和研究水平、争论焦点、存在的问题及可能的原因等)、新水平、新动态、新技术和新发现、发展前景等内容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整理 文献综述和评论,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研究思路而写成的一种不同于毕业论文的文体。

它要求作者既要对所查阅资料的主要观点进行综合整理、陈述,还要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认识,对综合整理后的文献进行比较专门的、全面的、深入的、系统的论述和相应的评价,而不仅仅是相关领域学术研究的“堆砌”。

检索和阅读文献是撰写综述的重要前提工作。

一篇综述的质量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者对本题相关的最新文献的掌握程度。

如果没有做好文献检索和阅读工作,就去撰写综述,是决不会写出高水平的综述的。

好的文献综述,不但可以为下一步的学位论文写作奠定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提供某种延伸的契机,而且能表明写作者对既有研究文献的归纳分析和梳理整合的综合能力,从而有助于提高对学位论文水平的总体评价教育教学论文写作。

文献综述的格式与一般研究性论文的格式有所不同。

这是因为研究性的论文注重 文献综述研究的方法和结果,而文献综述介绍与主题有关的详细资料、动态、进展、展望以及对以上方面的评述。

因此文献综述的格式相对多样,但总的来说,一般都包含以下四部分:即前言、主题、总结和参考文献。

撰写文献综述时可按这四部分拟写提纲,再根据提纲进行撰写工作学前教育论文发表

前言

前言要用简明扼要的文字说明写作的目的、必要性、有关概念的定义,综述的范围,阐述有关问题的现状和动态,以及目前对主要问题争论的焦点等。

前言一般200-300字为宜,不宜超过500字。

正文

正文是综述的重点,写法上没有固定的格式,只要能较好地表达综合的内容,作者可创造性采用诸多形式。

正文主要包括论据和论证两个部分,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比较不同学者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及其理论依据,进一步阐明问题的来龙去脉和作者自己的见解。

当然,作者也可从问题发生的历史背景、目前现状、发展方向等提出文献的.不同观点。

正文部分可根据内容的多少可分为若干个小标题分别论述。

参考文献是综述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般参考文献的多少可体现作者阅读文献的广度和深度。

对综述类论文参考文献的数量不同杂志有不同的要求,一般以30条以内为宜,以最近3-5年内的最新文献为主。

文献综述看似简单。

其实是一项高难度的工作。

在国外,宏观的或者是比较系统的文献综述通常都是由一个领域里的顶级“大牛”来做的。

在现有研究方法的著作中,都有有关文献综述的指导,然而无论是教授文献综述课的教师还是学习该课程的学生,大多实际上没有对其给予足够的重视。

而到了真正自己来做研究,便发现综述实在是困难。

摘 要: 公路工程;环境;保护

1 公路工程对环境影响分析

1.1 工程前期对环境的影响

长期以来,公路的规划、设计人员没有对于公路的环保问题如何解决给予足够的重视。在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也要求对环境影响进行分析评价并提出相应的环保措施,但由于公路工程施工对沿线土地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野生动物资源、景观资源等造成的影响和破坏程度大多没有量化指标,因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从管理层到设计人员,往往忽略工程建设与使用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从而导致公路规划与设计在环保方面的不足。

1.2 工程施工期对环境的影响

施工期主要包括施工放样、场地清理、征地及拆迁安置、建立施工驻地等施工前期准备工作和正式组织施工两大活动。

施工期间拟建项目由于挖土填土、借土弃土、改移河道、清理表土、开采料场等活动会造成地表植被破坏、地形改变、沟谷大量消失,恶化生物栖息的生态环境,加速地表侵蚀,增大地表径流,增加水土流失,改变自然流水形态,加剧水质恶化,从而直接导致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1.3 项目营运期对环境的影响

营运期开始意味着项目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开始发挥作用,同时也意味着对沿线环境产生长期负面影响的开始。随着交通量的与日俱增,噪声和汽车尾气及粉尘污染逐渐加剧,噪音对沿线居民、学校和机关单位的学习、工作和休息产生长期的不利影响。

2 环境保护措施

2.1 工程前期环保措施

2.1.1 珍惜自然环境,规划好公路用地范围

1)保护土地、水体、空气和生物资源,珍惜现有资源价值。合理产生新的生产用地,保护和增强现有土地的利用。

2)路线应与城镇规划相协调,促进城镇更新及改善环境。一方面尽量减少项目与城镇规划相干扰,又要有利于城镇的发展;另一方面又要方便车辆进出城镇,尽量保持项目与城镇的合理间距———“靠而不近,离而不远”。

3)避开环境敏感性区域。如学校、工厂、医院、名胜古迹、自然保护区、湿地和鸟类栖息地、精密仪器基地和军事设施等。

2.1.2 设计要结合自然地形

1)平面线形:在满足规范要求的情况下采用较低技术指标是使路线顺应地形的一个好办法,采用各种类型的曲线也会取得较好的效果。

2)纵面线形:合理设置纵坡和竖曲线使纵面线顺应地形成渐变、顺滑的纵坡线,避免大填大挖。深开挖路段要多考虑隧道方案,可避免山体开挖,保护森林植被和水土资源。

3)边坡设计:在确保稳定的情况下,边坡的形状要尽可能与周围的景观协调,并用植物进行绿化(可结合各种土工防护结构和其它绿化基础工程综合实施)处理,坡脚、坡顶、坡面相交处等处的棱角要进行弧形整理,既可产生自然美感又可防风蚀。

2.2 施工阶段环保措施

1)减少水土流失。根据实际填挖土质合理设置边坡坡度;合理设置土石方填挖施工现场临时排水系统,及时疏导雨水,以减少雨水对挖填土坡坡面的冲蚀;填方坡面应及时夯实并进行边坡绿化;合理确定借土弃土位置,合理开采砂石料场,注意料场弃土弃渣分离处理。

2)减少噪音污染。禁止噪音超标机械进入施工现场,平时注意机械维修保养;合理安排施工组织计划,尽量减少施工活动对沿线居民集中点的干扰。

3)防止大气污染。材料堆放应采取必要挡风措施,减少扬尘。组织好材料和土方运输,防止材料散落造成环境污染。材料运输宜采用封闭性较好的自卸车运输或采用覆盖措施。对施工场地、材料运输及进出料场的道路应经常洒水防尘。

4)防止水质污染。加强对施工队伍的生活污水处理,严禁将其直接排入河道水流中;对路基清除淤泥表土应回收到路上处理或运到指定地点堆弃;弃石弃土应运到合理地点,不得任意堆放,更不能淤塞河道;对桥梁围堰施工,应注意围堰土在施工结束后的清除工作,避免阻塞河道。

2.3 营运期环保措施

1)加强公路管养工作,对路面和边沟应定期清理。加强边沟、边坡、涵管、急流槽、导流坝和路田分界墙的养护维修工作。对沿线收费站和服务区的垃圾及污水要进行环保处理。

2)加强公路绿化及其养护工作,既创造良好的视觉景观,又可降噪防尘。

3)加强交通管理,控制不符合环保和技术规定的车辆上路行驶,路线靠近或穿越居民区应限制鸣笛,完善交通标志、标线,保持良好的交通运输服务状态。

3 结 论

1)加强环保意识和宣传力度。公路工程必然要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而环境保护工作已越来越受到重视,因此,在公路工程全过程中应加强环保工作。必须加大公路环境保护工作的力度,从宣传教育方面入手,切实提高公路施工人员的环保意识。

2)规范施工全过程,使工程项目可持续发展。公路施工环保工作要从源头抓起,首先要有环保观念,在公路设计阶段就应重视环保措施,并在公路工程开工前,制定一套完整环保制度,在营运期间加强可持续发展养护工作,将环保落到实处,将公路施工对环境的负面影响降低到最低。

3)完善监督制度,使环保措施有效实施。只有建立切实可行的监督机制,将环境保护与工程质量考核相结合,落实责任到人,才能使环保措施得以有效长期的实施。加强对公路环境问题的深入研究,促使我国公路建设、公路环境治理水平早日达到发达国家水平。

参考文献

[1]张跃峰.公路工程环境保护措施研究[J].交通世界,2007.

[2]何 林,魏 援.公路环境保护与环境影响评价[J].青海交通科技,2007.

[3]彭淑清,钟坚勇.公路建设与环境保护探讨[J].华东公路, 2008.

[4]郭发忠.公路工程设计中环境保护的实践[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 2008.

[5]刘纯青,龙春英.高速公路路堑边坡景观营建艺术模式初探[J].安徽农业科学, 2007.

摘要: 我国矿产资源丰富,因此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我国经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然而自从矿产资源开发以来就暴露出一些问题,尤其是不合理的矿山建设对环境产生了破坏作用。而我国对环境保护问题的重视还处于发展阶段,迫切需要对前期建设中的失误进行弥补,对问题进行修补。

关键词: 矿山建设;环境保护;保护措施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而又同时作为一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对资源的需求量正在逐步增大。国家发展规划一再强调,经济的发展要又好又快,不能走西方国家发展的老路,不能重复先破坏后修复的经济发展道路,在资源开发的同时就注重环境的保护。矿山建设也一样,它所造成的问题主要造两个大的方面,一方面是开采方法不够合理规范,另一方面是对开采后的废料处理不当,对环境造成了污染。因此,工作单位与工作人员必须响应国家的号召,在开采过程中提高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努力做到既能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又能保护环境。

1.矿山建设中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1.1目前矿山建设中的破坏性影响

矿山开采主要采用地上和地下两种方式,然而这两种开采方式都存在一定的弊端,都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作用。矿山开采会对地表的生态环境造成破坏,会改变原有的地表地貌特征,严重影响植被覆盖率。而地表植被的破坏对其他生态环境有着重要的影响,有可能引起生物多样性的减少,水土流失等问题。不恰当的开采行为严重时可能会造成地表坍塌也就是塌方的危险,地下水位也可能会因此受到影响。对矿石开采后的产生的废石、尾矿等固体污染物的处理不当也会严重影响环境,主要体现在对土壤环境和大气环境的影响上。其中,有一部分废石所含有的化学成分会引发自燃现象,并释放出对环境或人体产生伤害的气体。除此之外,挖矿井所产生的废水也是重要的污染源。

1.2对其重要程度的分析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与人类生存密切相关,甚至起着决定作用。环境保护不仅仅是我们一个国家更是全世界共同面临的问题,如果没有处理好环境问题将使我国的经济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就目前来看,我国已经重视环境保护问题,保护环境已经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矿山建设中产生的环境问题无疑是环境问题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环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不仅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生活环境,也影响了经济。环境不仅仅是针对当下时代生活的人,更是对几十年乃至几个世纪后的人类而言,他们的生活环境取决于我们现在的所做所为。矿山建设所面临的不仅仅是资源枯竭的问题,对地表环境,对土壤、大气等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几乎影响到整个生态环境。

2.矿山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具体保护措施

2.1合理处理废水,防治水源破坏

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淡水资源十分有限,工业用水需求量大,每个人所占有的淡水资源量很有限,远远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水资源匮乏的现象在矿区就更为严重了。我国矿山酸性水污染普遍较为严重,主要分布在有色金属、化工矿山和部分含硫冶金矿山。处理酸性水总的原则是:在生产过程中减少酸性水的产生,在排放前加以必要的处理以及对酸性水进行重复利用。生产过程中的工程技术需要不断地改进,将用水洗净矿产的过程尽量减少,减少所需要的净水用量,有足够技术支持的可以采用封闭净化的技术。对于酸性废水和碱性废水同时存在于矿山,可以进行酸性水和碱性水中和处理,节省环保费用。

另外,可以采用其他物理方法对治理酸水。废水处理方法也应该得到改善,尽可能地减少废水的排放,或对废水进行再处理后再进行排放。处理后的废水可以重复使用,既减少了浪费,也对环境的不利影响最小化。无论是排放还是再利用都需要对废水进行一定的处理,这就要求废水处理技术的不断提高。最重要的原则就是保护水源,矿山往往接近于水源,污染了水的源头就意味着污染了一条河,一片区域,对人们的生产生活造成巨大的影响。建造封闭性高的工厂,严格控制,严格把关,提高管道的防渗透能力,定期检查管道的破损情况,避免管道中的废水泄漏造成污染的现象。在矿山建设中,要提高对水的重要性的认识,减少水资源的使用,合理处理废水,杜绝水资源的浪费。

2.2对大气环境污染物的治理

在矿山建设中对大气产生污染的主要是粉尘和废气,粉尘和废气中的有害成分对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有危害。在工作开展过程中,空气中弥漫着粉尘,通过人类的呼吸进入呼吸道,引发呼吸道感染,容易诱发多多种疾病,粉尘更被称作人类健康的天敌。粉尘和废气不仅影响人类的健康,对大气的污染也是极为严重的。由此看来,粉尘和废气的治理也是矿山环保建设中重要环节。对于废气的治理方法是多样的。首先,可以优化动力结构,采用污染小,环保的动力资源,如使用电力、天然气等对环境影响较小的动力资源,也可依靠科学技术开发使用新型能源,将新能源技术运用到矿山建设中。

另外,可以采用尾气排放相对较少的,符合国家制定的尾气排放标准的柴油机。这两种方法的治理原则是从污染的源头进行治理,也可以安装净化尾气的装置,使尾气的排放能够安全,无污染。就粉尘治理而言,通过对粉尘产生的原理的分析,提出相应的方法加以应对。在作业过程中采用静电除尘,使用旋风式除尘器,或者脉冲布袋除尘器捕集作业过程中产生的岩粉,不使岩粉扩散和污染作业场地。除次之外,在作业中还可以配合水的使用,可在场地中建设水道,并适当地喷洒,增加空气湿度,以达到使粉尘潮湿,难以在空中飞扬的目的。粉尘和废气的适当处理是对工作人员身体健康的一种保障,也是对保护环境的责任的履行。

3.结语

环境保护是矿山建设的重要课题,环境污染往往比环境治理要简单得多,因此在矿山建设过程中就应该注意环境保护,将污染降到最低。哪怕是市场经济占主导地位的今天,也不能只顾经济利益,忽视道德问题,经济的发展要遵循可持续发展战略,竭泽而渔的思想应该抛弃。需要加强环境保护教育工作,提高环境保护意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与可持续发展战略,以适应现代社会对环境标准的新要求。国家、地方出台的标准也会越来越严格,对污染物的排放严格限制,减少矿山建设中对环境的迫害。国家、地方、工作单位、工作人员、公众都应该站在自己的角度采取相应的措施来保护环境。

参考文献:

[1]郑红,董影卓,安冬梅,等.矿山环保现状与防治对策的思考矿[J].业快报,2001.(4).

[2]管荣根,顾玲,陈静,等.矿山机械环保问题的探讨矿山机械[J].矿山机械,2001(8).

与一次惊魂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相关资料:从产业特征看韩国电影振兴韩国电影振兴现象产生的社会背景经济领域,韩国接受了资本主义的经济体制,自60年代以后,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金大中政府采取一系列务实性对策,不仅迅速从金融危机的阴影中走出来,经济发展还出现了新的局面。韩国成功地从一个农业国进入现代化国家,创造了所谓“汉江奇迹”。现代化是和都市化、工业化、教育的普及、职业分工的专业化、通信的发达等经济发展现象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并和特定的社会政治变革联系在一起的。在这个过程中,韩国城市的发展显著,都市化率从1950年的21.4%,发展到1995年的81.3%。政治领域,80年代韩国进入政治解冻期,1980年的光州事件和1986年的民主运动(注:以大学生为核心发起的两次民众民主运动,抗议军人专制政权,曾得到韩国社会各界响应,但最终被军政府血腥镇压。前者亦称光州民众斗争,后者亦称六月抗争。)使韩国独裁政府恶名昭著。1988年通过国民投票实现了向民主政权的过渡;1993年文人政府上台;接着1998年出现了堪称韩国政治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在野党交接政府”(注:1997年12月18日金大中在总统竞选中获胜,标志了韩国建国起第一次“政权交替”,在野党第一次成为执政党,少数党第一次战胜多数党。)的政治发展进程。长期以来在韩国社会上争论不休的政治不稳定进入90年代开始销声匿迹,整个社会慢慢进入民主化、多元化的发展进程中。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不仅导致家庭结构的变化,而且引起了整个社会生活方式的变化。中产阶级形成并稳步扩大,文化消费在消费支出中所占比例逐渐上升。有线电视的开通、录像市场的扩大、卫星电视的前景,一方面争夺着电影观众,一方面因播放高品位电影节目而培养了观众,且它们都是以电影为核心的影像产业,这使得政府和大企业开始注意电影市场的价值。大众文化开始盛行。流行音乐乐队等开始流行,消费人群年轻化,产品包装要求提高,对大众偶像的消费需求增强。在现代韩国社会的变化过程中,青年群体又占着十分重要的位置。他们是经济现代化的主力军,在社会意识方面则是历史变革的动力。截至1995年的统计,14-24岁的青少年人口略超过900万,占总人口的20.2%。韩国政府的世界化政治战略和提倡国际竞争力的经济战略,使得整个社会普遍认为,韩国的未来命运掌握在“一个背包就能周游世界,懂电脑,会利用先进通讯设备,处变不惊,有坚强毅力,主张男女平等”的“新世代”身上。(注:金镇旭(韩):《80年代至90年代的韩国电影》,北京电影学院硕士毕业生论文,第27页。)特别是大学生(占青少年总人口的约54.5%)(注:君冢大学(日)、吴鲁平(中)、金哲秀(韩):《东亚社会价值的趋同与冲突》,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第44页。),他们在80年代经济繁荣的环境下成长起来,有机会享受1988年奥运会以后的经济富裕和政治稳定。他们将成为韩国电影的主要消费者。在造成韩国电影振兴繁荣景象大的社会背景中,有一个因素不得不指出:韩国民众强烈的爱国心和罕见的民族凝聚力。韩国电影票房的奇迹,与韩国观众对本土电影非理性的热爱,蜂拥而上的参与行为是分不开的。许多影片如《生死谍变》、《共同警备区》的上映,媒体一律不能有批评声音,普通百姓如果不去看会被认为是“不够爱国”。当政府放宽“电影进口限额制度”时,电影人立刻示威游行,而韩国大众媒体一律给予最大的支持,结果迫使政府对电影人和民众做出妥协。笔者认为,造成这种民族特质的原因有多种:一、有史以来,韩国即为单一民族国家,没有像中国、美国等民族大融合的历史;他们认为自己的血脉最纯洁,最干净,在韩国最常见的标语是“身土不二”(注:“身土不二”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笔者根据所阅资料整理出以下两层意义:其一,它是热爱本民族的象征,对生养自己的土地抱有依恋与敬畏的复杂情感。体现在微观的经济领域上,韩国出产的商品上多印有“身土不二”,尤其是农副产品一律如此,其意类同于中国的“提倡国货”。其二,它从人与土地(自然)的关系应和谐共处而延伸成为一种民族文化精神,与我国的“天人合一”有相通之处。“身土不二”不仅是韩国传统,还是自70年代起由政府发起的“新生活运动”的具体内容,包含有城市民族化、乡村现代化的意味。);二、20世纪屈辱的被侵占、被分裂的历史,使现代韩国人具有强烈的独立意识和民族自尊心;三、地理生存环境——如金大中所说,韩国为美、日、中、俄四大列强所包围,本身又是山多地少、资源匮乏的小国(注:李立绪:《韩国启示录——韩国经济危机实录》,企业管理出版社1998年,第385—386页。);四、经济领域内的“汉江奇迹”所赋予的自信心;五、韩国儒教传统影响(注:中国儒教传统中,有以道德之有无来作“华夷”之辨的言论,韩国儒教继承了这种说法,甚至在某些历史阶段,把受西洋沾染的中国也视为夷。)。了解这种民族特质或者说民族文化心理现象,对于解释某些韩国电影现象是非常必要的。这种民族文化特质不是始自90年代的电影振兴现象,而是一以贯之于包括韩国电影在内的韩国民族文化当中。“从20世纪中叶以后的情况就可以看出:在朝鲜战争的危机中生存问题成为绝对的问题,从60年代到70年代,国家成为支配性的生产主体,以‘民族文化’为中心形成了‘国家主义意识形态’。相应地,韩国的现代化就意味着‘独裁下的开发’,接下来就出现了到70年代与80年代为止仍旧是‘政治问题’独占主导性言论的现象。换言之,60年代以后,文化主要是在‘理念上’被消费,而没有确保其大众性这种状况。“从这点上来看,应该说韩国文化论作为‘大众性消费品’而被生产和消费的条件具备是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至进入90年代这一时期。在民主化取得某种程度的成就后,‘政治言论’的影响力下降,人们有了一点可以说说‘文化’的空闲和‘自信感’。国际化的迅速进行同时也成为一种压力,因而对自我与他人关系的设定也越发显得重要。”(注:权淑仁:《大众性韩国文化论的生产与消费》,《当代韩国》2000春季号,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第61页。)汉城大学比较文化研究所权淑仁教授在《大众性韩国文化论的生产与消费》一文中,探讨作为大众文化研究的“韩国文化论”缺失的原因。笔者借用这段话是想说明:韩国电影作为“大众性消费品”具备被生产和消费的条件是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至90年代这一时期。韩国电影振兴现象的出现,正在于政治、经济、文化等外围环境的成熟,和电影产业内部制作、发行、放映诸环节的合理营造——其中电影制作人对类型片的有意识的推进和发展又是极其重要的一个方面。大资本的介入改变韩国电影产业格局电影资金传统上有两大来源,但进入90年代,制片投资发生了两次大变化,极大程度地影响了电影产业及电影形态。1.产业背景自50年代至90年代初,韩国电影工业基本上是以美国好莱坞电影消费市场为演变主导的。1986年韩国电影市场开放进口外国影片,迅速成为继日本之后的亚洲第二大市场,一年即发行400部以上影片。其中100部影片为本土影片,300部是进口影片。其中仅好莱坞和香港两地的娱乐片即占70%多(注:全阳骏(韩):《韩国:电影工业、美学、新潮流》,李莲英译,《新亚洲电影面面观》,焦雄屏编,台湾远流出版公司1991年,第101页。)。80年代,韩国大电影公司将利润由对本土电影的投资全面转向进口好莱坞电影。政府虽然制定了“电影放映限额制”,但好莱坞利用美韩贸易谈判的机会,强制韩国政府采取自由化的电影政策。美国电影公司不须经过垄断进口的韩国电影公司,长驱直入韩国市场。忠武路(注:忠武路是汉城市中心的一个地名,上世纪20年代韩国电影开始以来,主要电影制片公司和主要电影院都集中于此,既是韩国电影的摇篮,在90年代中期之前也是韩国电影制作方的代名词。)是自20年代以来韩国电影制片公司的主要集中地。半个多世纪以来,他们以中小资本对抗好莱坞电影,勉强维持生产。电影资金的两大来源,一是地方发行人的预付款,二是录像版税。80年代末期的“电影自由化”政策打破了20家电影公司垄断本土电影的局面,一时间有一百家电影公司成立,活泼多姿,自由竞争,但规模既小,秩序全无,根本无力回天。韩国的电影文化也深受好莱坞电影模式影响。忠武路电影街制片模式下的商业片,多运用好莱坞的叙事策略,来服膺儒家思想,一方面取悦观众,一方面不触犯严格的电影审查制度。类型基本是通俗情节剧、古装历史剧、B级动作片和软性色情片。2.大企业涉足电影业财阀体制是韩国经济发展中的一大特色,现代、大宇等等大企业在韩国政府的支持下,对韩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曾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政府同样支持它们对文化事业的扩张。90年代初期每年都有一部绝无仅有的高票房电影,1991年是李明世执导的《我的爱,我的新娘》,1992年是金义锡执导的《结婚的故事》,1993年是创造了100万观众人次的《西篇记》。这三个由新导演创造出的票房神话,赋予了大企业信心。他们相信只要方式得当,投资电影一定可以盈利。韩国大财团纷纷投资电影业。他们首先买断版权,继而染指影院的运营、制作、流通、配送等相关环节,参与步骤比较有序。如三星、大宇、鲜京都从录像带的营销开始,在较短时间内掌握了大部分主要国外电影公司的录像带版权,在制作领域,他们则首先以购买韩国电影的录像带版权的方式来参与。大企业为迎接多媒体时代而忙于兴建新剧场或租赁已有剧场。三星、大宇、鲜京和壁山等大企业在大城市里买入主要电影院,或是建立新的复合电影院,来形成连锁的放映系统。以1997年为例,刚刚成立电影事业公司的现代集团就租赁了汉城名宝剧场的5个电影馆。有的大企业则通过与国外的电影公司联手来进军电影业。第一制糖公司向美国的梦工场投资三亿美元,得到其出品影片的亚洲地区版权;并和香港的嘉禾电影公司合作,在韩国设立了JACOM电影制作公司。大企业的介入对于只有好的创意却没有足够资金的新导演和独立制片人来说,无疑相当于雪中送炭。以前忠武路制片体系中“论资排辈、熬年头”的惯例被打破,那些从电影学校毕业或者留学归来的新导演,获得了一显身手的机会,怀才不遇的副导演、商业广告的导演们也有了意想不到的机会。李光熏由此导演了《封大夫》——1995年票房最高的国产影片;李民勇导演了《炎热的下午》——一部风格独特的女性主义影片。1994-1996年间,大企业在电影业的投资蓬勃发展,完全激活了电影市场(也为日后的不稳定埋下隐患)。电影制作体系迅速分化,出现了四种不同的电影制作体系:原有忠武路制片方式,独立制片人制,大企业直接制作方式以及独立电影。不少年轻的导演和制作人脱离了忠武路制作系统,建立了以导演为中心的独立制片人制度,如朴光洙制片、企划时代、张宇锡制片等公司。大企业都喜欢票房价值高的电影,注重迎合年轻一代观众的兴趣,对这样的电影不仅投入资金,并且要造成良好的土壤,使制作以创意为主的新电影的独立制片人能够扎下根来。他们既制作出了相对高投资的商业电影,也促使独立制作方式的低成本电影向商业领域迈进。这三年间电影面貌为之一新,既有大制作、高票房的动作喜剧片《两个警察》(Ⅰ、Ⅱ姜禹石)、浪漫喜剧片《封大夫》(李光勋)、以特技制作闻名的《银杏木床》(姜齐奎)、科幻片《木槿花开》,也有票房评论双丰收的低成本之作《时间长久持续》(金应寿)、《猪掉进井里的那一天》(洪尚秀)、《鳄鱼》(金基德)、《恐怖分子》(金永斌)、《千年的爱》,也有艺术电影如《黑土地白百姓》(裴庸均)、《花瓣》(张善宇),女性电影如《像犀牛角一样一个人走》(吴丙哲)、《炎热的下午》(李民勇)、《妈妈有了男朋友》(金东斌)。大企业的进入,最重要的后果是,直接促成了韩国制片人制度的形成。3.风险投资进入电影业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大企业自身难保,对电影的投入迅速减少,很多大企业纷纷退出电影业。只有三星是个例外,在1998年投资了6部影片,获得相当大的成功。金融危机后,财阀集团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逐渐下降,政府积极扶植中小企业。尤其是在风险投资中小企业的政策引导下,中小企业逐步开始取代财阀集团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以高科技密集为特征的风险投资中小企业给韩国以往比较臃肿与僵化的产业结构注入新的活力1997年11月,通商事业部宣布电影业及相关产业属于风险投资产业。这意味着电影融资比较容易,并且可以享受减免税等优惠待遇。风险投资公司迅速占据了大企业撤资后的空缺。他们带来全新的投资概念,同时引导独立制作公司制作题材更集中的片子,并加强营销概念,电影市场日趋专业化。日信创投是忠武路上最知名的投资公司。它不仅作投资还充当投资管理者的角色。它的收益分配比例相当优惠:5∶5,而一般大企业都是6∶4。仅在1996年到1998年间,他们投资的电影就有《银杏木床》《上网》《哈利路亚》《八月圣诞节》《安静的家庭》《驱魔录》。电影政策及电影文化对电影的影响1.电影政策电影审查制度韩国电影审查制度形成于20年代日占期。八九十年代严格的审查制度严重阻碍了电影的健康发展。1996年10月4日,法庭宣布电影公映伦理委员会的审查违反宪法。这结束了70多年的电影审查制度,同时提出了新的迫切问题:建立等级分类制度。1998年,围绕新的电影法(1994年制定的《电影振兴法》),年轻一代和保守派的分歧越来越大,问题焦点在于等级外电影专用馆和电影振兴委员会的设立。对于韩国电影来说,目前的等级分类制度毕竟提供了更宽广的题材空间和表现空间。《两个警察》系列揭露警察的违法勾当,《美丽青年全太一》批判70年代的军事独裁体制,《花瓣》揭示了80年代群众遭到镇压的“光州事件”。1999年有两部影片《黄头发》和《谎言》(张先禹),因暴露镜头被禁,引起广泛争议。但是影片经修改勉强通过审查后,却在市场上获得巨大成功。电影放映限额制度朴正熙的军政府在1966年开始施行限额放映制度,本意是过滤掉西方的某些影响,但在以后的数年中,它却成了保护民族电影的一张安全网——政府立法规定每家电影院每年至少放映146天(具体天数后有变化)的本国电影,这就是所谓“电影季节制度”(Screen Quarter System),本文译为“电影放映限额制度”。90年代中期以后,韩国国内几度出现主张缩小甚至取消电影放映限额制度的论调。1998年12月2日,韩国外交通商部提议,参照与美国的双边投资协议,从2002年起将106天的限额降至92天。电影界担心,如果这项提议获通过,好莱坞洪水猛兽般的商业大片将逐渐淹没本土电影。由此爆发了一场知名导演、明星发起的电影界大规模游行示威。1999年6月电影界又两次举行示威活动。韩国政府被迫让步,暂定在本土电影占有市场40%的份额之前,维持限额制度。尽管限额放映制度一定程度上损害韩国电影业的利益——韩国的电影放映量从1993年的640部降至1997年的502部,生产量从1993年的63部降至1997年的59部。但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性极强、国家民族特性浓厚的特殊文化产品,电影应独立于自由贸易协定之外,似乎在美国以外的国家已达成一种共识。经济政策调控为振兴民族电影,韩国政府在90年代至少三度启动政策调控。90年代初期为鼓励大财团进入电影界制定了减免税收的电影振兴政策。1997年后实行抵押版权融资制,比如1998年,国有的电影振兴公司为10部电影作抵押版权融资,共提供30亿元韩币。这10部电影其中就有林权泽参加戛纳电影节的《春香传》。第三种举措同样重要,即是在1997年将电影业列入风险投资行业。2.电影文化的普及前文已简要提到,90年代上半期大众文化及其他娱乐媒介对电影的双重影响。流行音乐、电视剧等大众流行文化日益繁盛,观众普遍的文化素质提高,明星制初步建立等等,对电影呼唤与支持的一面毕竟大于抢夺电影观众的一面。从1995开始,韩国电影文化迎来充满活力的时期。借纪念电影诞生100周年的机会,进入90年代后一直在上升的热情终于爆发出来。1995年3月大钟奖电影节上放映了7部国外艺术电影。同年11月,电影制作公司“白头大杆”设立艺术电影专业馆,放映了前苏联电影《牺牲》、伊朗电影《何处是我朋友的家》、《橄榄树下的情人》等国际一流的艺术电影。仅仅《牺牲》一片,在一个月内就吸引了两万名以上的观众。电影发行商开始注意“艺术电影”商业化的可能。这一年,王家卫的《东邪西毒》等三部影片在韩国上映,每部电影的观众人次都达到十万以上。同时期开始,电影史上的经典影片通过有线电视进入了千家万户。借助于这些积极的市场引导与开发,以前只熟悉好莱坞和香港商业片的观众,对电影的印象和理解开始改变。大众媒体开始积极报道电影新闻和介绍电影知识。就在这一年,电影月刊《KINO》和电影周刊《CINE21》创刊,他们把韩国和国际电影界的最新消息以一种雅俗共赏的方式介绍给韩国民众。《KINO》目前已经成为韩国最权威的电影杂志。90年代中期以后在韩国掀起的电影热演变成一种电影文化热,韩国各大学相继开设了四十多个与电影相关的专业。大学里的电影讲座挤满了来自不同专业的学生。韩国国立综合艺术学院设立了电影学校,购买了完备的电影制作设备。电影节在短时期内韩国还举办了釜山和富川两个大型的电影节以及数十个小型电影节。其中釜山电影节至今已举办6届,成为亚洲最重要的国际电影节之一。釜山国际电影节创始于1996年,由釜山艺术学校、中央大学二校的电影系提议,在釜山电影界和釜山市政府的支持下获成。1996年10月的第一届釜山国际电影节就达到18.4万观众人次的良好效果。(注:金东虎(韩):《亚洲电影发展的后盾——记釜山国际电影节》,(韩)《高丽亚那》杂志2000年春季号,中文版,第24页。)在诸多亚洲国家的电影节中,釜山电影节与众不同的战略值得重视。第一是它最初就定位于“非竞赛性电影节”,避开了与其他电影节(如国际一流电影节和同时间的东京国际电影节)之间不必要的竞争,而专注于作为亚洲电影展台和展映国际最优秀电影的作用。第二是它推出的两项特别计划。“新浪潮电影”及其扶持制度:选择亚洲新导演的第一二部作品展映,把它们推向国际舞台,并为保障这些影片在韩国境内的发行放映,给予发行商3万美元的资助;釜山振兴计划(PPP计划,开始于1998年第三届釜山电影节):为有电影制作计划的亚洲导演和世界级的发行公司、制片人、赞助商创造合作机会,促成合作投资或共同制作或对影片后期制作提供赞助。香港的陈果、台湾的林正盛、日本的筱崎诚、中国大陆的贾樟柯、张元、王小帅等导演都从PPP计划中获益。釜山电影节对亚洲电影新人的成长,作出了切实的贡献。釜山电影节不仅为韩国电影和亚洲艺术电影提供了制作机会、拓展了电影市场,还和众多的国际电影节达至沟通,使韩国电影大批进军国际展台。仅1999年就有80部韩国电影计150次在73个国家和地区参展,其中包括戛纳电影节和柏林电影节。此外,釜山电影节本身产生了相当可观的经济效益,为釜山影视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契机。釜山市政府选择影视业为战略产业,组建釜山电影委员会,推动了釜山文献电影馆、数家多功能影院的相继建成,陆续筹建影视信息城、主题公园、动画片中心,并对与釜山相关的电影行政和财政的支持。(注:金东虎(韩):《亚洲电影发展的后盾——记釜山国际电影节》,(韩)《高丽亚那》杂志2000年春季号,中文版,第29页。)其中包括以釜山为影片背景的《朋友》。总体来说,电影节最根本的作用在于它成为韩国大众文化生活中的一个“事件”。与报刊、电视、流行音乐等大众传媒一起,它们构筑了韩国电影振兴现象得以发生、发展的意识形态背景。3.纪录片与短片的繁盛短片和纪录片的发展,是90年代韩国电影界一个异乎寻常的重要现象。截至1999年,韩国年产短故事片300多部,并通过国内外各种电影节上映。纪录片80年代韩国曾出现一批源自大学校园的电影团体,他们标榜“独立”和“进步”,既反对官方和商业电影,也反对实验电影和作者电影,而是试图与进步的文化团体、工人阶级联合起来,拍摄纪录片,并以录像带的流通来代替商业电影发行。政治动荡的80年代末,他们在政治活跃团体、进步工会、学生会等群众团体的支持下,制作出了一批反映韩国社会矛盾的影片。“电影制作所”(1987年成立)和“劳动者制作团”(1989年成立)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两个地下电影团体。前者拍摄的《理想国》(16mm,110分钟),第一次以剧情片方式处理光州事件;1990年的《罢工前夕》(16mm,100分钟)则是以忠实刻画工人运动为内容的剧情片,成为独立电影的里程碑。因政府禁映,该片通过校园和工会礼堂自办放映,而警方甚至出动直升机投掷催泪弹来驱散观众。“劳动者制作团”则是进步纪录片的突破,他们制作了十数集每集1小时的《新闻电影》,专注于韩国工人运动的最新话题。事实上,这些电影团体建立了校园、工厂放映和录像带流通的独立发行渠道。如果说80年代的独立影片内容上着眼于工人运动,政治导向上具有强烈的反政府性,价值取向偏于集体价值、共同空间优先个人、日常空间。那么自90年代开始的独立电影则远为多元和复杂,尝试着以多种方式去反映丰富的社会生活。在纪录片方面,边英珠的《嗫嚅三重奏》(1994-1999)用二战期间沦为日军慰安妇的妇女证词来揭露性暴力和军国主义问题;李庆顺的《蒲公英》(1999)表现一位父亲在民主化斗争中痛失爱子的悲伤和勇气;洪亨淑的《本名宣言》(1998)描写一位旅日韩侨的流浪经历;朴基福的《别管我们》(1999)则以离家出走的少年和家庭暴力为素材,描写体制和反体制势力都漠然无视的社会边缘阶层。这些纪录片普遍不再以旁白或采访来引导观众,而代之以客观纪录的方式来试图还原生活本身。导演金东元自80年代末一直追踪城市开发区拆迁户的居住权问题,已拍出《上溪洞奥林匹克》(1988)、《杏堂洞的人们》(1995)和《另一个世界》(1999)三部曲。《另一个世界》拍摄了拆迁户争取到开发区居住权之后的生活,关心的焦点从特权化的意识形态转向日常生活的政治学,其关注的核心问题乃是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认识与沟通。笔者认为,不了解这些信息,就不可能充分认识韩国电影振兴现象,不可能细致读解韩国的类型片,如作者化的黑帮片《绿鱼》、《搏动》。短片短片的繁荣是90年代另一个重要的电影现象。80年代的年均产量不超过50部,而90年代却达到300部以上(注:南仁英(韩):《差别美学,日常生活的政治学——评90年代韩国电影短片和纪录片》,(韩)《高丽亚那》杂志2000年春季号,中文版,第30—35页。),其中大部分出自电影专业学生和业余电影爱好者。90年代初由三星公司出资举办的汉城短片电影节,既是短片的盛会,也是商业电影公司挖掘新人的地方。(2002年4月三星出资在北京举办了DV短片电影节。)90年代后期,韩国短片电影节增多,主要有独立电影论坛、独立短片电影节、釜山亚洲短片电影节等,很多韩国短片还参展戛纳等大量国际短片电影节,获得了较好的成绩。韩国90年代的纪录片和短片具有三个层面的重要意义:1.为主流电影业提供新的电影人才和活化电影氛围,一定程度上直接催生了韩国电影振兴现象并刺激其发展;2.在题材和表现领域上有效弥补了商业影片不敢涉足的领域,与主流商业片互为补充,并成为新的电影美学的催化剂;3.使电影产业和社会文化、艺术保持着良好的互动关系,平衡着电影作为产业、艺术和意识形态的三重功效,是韩国电影能够健康发展的深层原因之一。仅供参考,请自借鉴希望对您有帮助

教你一个办法,从不同的文章里节选合成一篇论文,你以为你的老师真看哪?!

在古代一个将领的能力能决定战争的胜负,问我怎么看? 我认为将领的能力决定战争的胜负那是肯定的。有句老叙话说的好,千军易得一将难求,我想将领就是军中的太阳,军中的魂魄和胆量,一个优秀的将领能把部队越带越大,领土越战越广士兵亲如兄弟将领爱兵如子,士兵冲锋如猛虎,伏击如龟息,这是一个优秀将领的基本表现,再者就是一个优秀的将领要比士兵多吃很多苦,如地形的勘察,敌情的虚实天气的变化必须了如指掌,最主要的必须是打的正义之战。我想一个优秀的将领最起码具备这些条件战争的胜负基本上就有数了。

千军易得,

一将难求,

兵马未动,

粮草先行。

审时夺势,

因地制宜,

凝聚军心,

爱兵如子。

士气高昂,

后方稳定,

将士一致,

百战百胜。

古代交战,

千军一将,

将领高强,

大多能胜。

以少胜多,

计谋使然,

正义之战,

民则拥之。

谢谢悟空,

邀请问题。

您还别不信!真实情况就是这么回事,听我细细道来!

古代的咱就不多说了,什么白起、孙膑、岳飞啥的,离我们真的太遥远了,

就以近代的来看,讲一个家喻户晓的人,你就知道啦:咱们敬爱的毛主席!

讲真的,咱们敬爱的毛主席,每次遇见的情况,真的都是几乎属于绝境,

敌我实力的悬殊,我们将会详细讲一下,你就知道,将领统帅的能力多重要啦!

这里,介绍的是毛主席最得意的一场指挥:四渡赤水之战,这里面还有一个小故事,

1960年5月,二战名将蒙哥马利来华访问,这时候,毛主席百忙之中亲切接见,

期间,蒙哥马利就曾说:“阁下指挥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可以与世界上任何伟大的战役相媲美。”

由此可见,毛主席的指挥艺术,是世界公认的,很多经典的战例甚至被西方的西点军校列入了教材(个人觉得,西方人还是没有吸取精华,哈哈哈)。

当然,毛主席却以他特有的幽默,微笑着摇摇头,说:“‘四渡赤水’才是我一生的‘得意之笔’!”由此可见,这场战斗,一直是毛主席很得意的一场指挥,下面,我们详细聊一下。

力量对比:国军一方,可以说是一手好牌,布置了薛岳兵团和黔军全部、川滇军大部、湘桂粤军一部共17个师又13个旅150个团近40万人。毛主席仅仅只有三万七千多人,而且,因为血战湘江后,伤员众多,很多部队都缺乏作战人员。

形式对比:国军一方,已经准备好了包围圈,还有源源不断的人员补给,毛主席等人被围困在乌江西北地区,可以说是非常贫瘠的地区,要粮食没有粮食,要兵员没有兵员。

武器对比:可以说武器存在代沟,国军用的是飞机大炮,德械装备,红军就是小米步枪大刀长矛汉阳造。

可以这样说,古代的那些战神,没有一位的处境能够如此艰难,包括赤壁之战,5万人打败曹军的20多万人,都已经把诸葛亮周瑜奉为神将,可见3万人打败40万人,是多么不可思议的事情!

因为最终战果说明了一切: 从1935年1月19日红军离开遵义开始,到1935年5月9日胜利渡过金沙江为止,历时3个多月,共歼灭和击溃敌人4个师、2个旅另10个团,俘敌3600余人。

我们再来看看战争的具体情况,你不得不说,真的是一场指挥艺术:

1935年1月28日,土城之战突遇川军助战,为避敌锋芒,1935年1月29日,一渡赤水河迫使国军汇聚川南,此时黔北(贵州)空虚,毛主席当机立断,乘遵义空虚杀个回马枪,这一次很有意义: 毛主席跳出第一个小包围圈,并且主动进攻敌军,鼓舞了士气。

1935年2月18日至21日,红军秘密二渡赤水河重回贵州,成功把国军大部队甩开三天路程,打乱敌人部署,黔军惊魂未定,没想到红军神兵天降再次兵临城下,一时间方寸大乱,失去战斗力。

5日内红军攻克娄山关、再占黔北重镇遵义,士气大涨,反观黔军守将,却一直逃到乌江边,损失惨重。

遵义战役一举仟灭黔军吴奇伟两个师八个团,俘敌三千,取得了湘江惨败以来第一个大胜利,使疲惫的红军得到补给,一扫湘江惨败的阴霾,极大地鼓舞了全军的士气,真正稳定了人心,也获得了不少好的装备补给。

1935年3月16日至17日,毛主席命令红军虚张声势三渡赤水河再次进入川南,大部队则隐蔽起来,待敌人大军向西再次追至川南之际,毛泽东立即决定,乘敌不备主力折兵向东。 可以说,这样的情况下,敌军已经彻底被毛主席牵着鼻子走,丧失了战争中的主动权,红军突围已经是迟早的事情,胜利可期。

就这样,红军在国军重兵集团的缝隙中,神不知鬼不觉中于1935年3月21日晚四度赤水,并在31日南下突破乌江,成功把几十万追兵甩在北岸,兵峰直逼贵阳,逼得国军大部队回援贵阳,红军却绕过贵阳,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向西直插云南。

这样,重兵布防的金沙江防线就空了,此时,毛主席已经跳出了国军的大包围圈,可以说安全了不少,期待已久的渡江北上时机终于到了!

最后,致敬所有的先烈前辈!没有你们的付出,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好日子!

一个将领的能力决定战争的胜负,不要说古代,就是现在也是如此。一支部队的主官,可以说就是这支部队的大脑核心,也可以说是灵魂。整个指挥机关的人际关系,工作效率发挥和提高,整个部队的资源和面临的内部和外部状况,主官都必须要清楚的掌握和协调。形成一张网覆盖整个部队,从而掌握整个部队的情况,能够有效的指挥部队,发挥最高的作战效率,同时还要最大程度的减少己方的伤亡和有效利用资源。

在古代,由于技术条件的落后,通讯和交通都很不发达。将领对敌方的状况,甚至包括对己方的状况,也就是信息掌握往往很不充分。这时候就必须要求将领具有很高的个人能力,具有临机决断的能力和勇气。古代将星灿烂,很多名将的著名战例,震烁古今。比如韩信的暗度陈仓、背水一战。李靖3000兵突袭突厥大营,击败吉利可汗。到了近代,军队基层的组织架构已经比较成熟了,通讯条件也有极大改善。部队主官的负担相对减轻,比如部队的训练,后勤保障,还有一些繁琐的日常事务。都有专业化的军官处理解决。但是主官也就是将领在面临重大决断的时候,依然起主要作用。比如抗日战争期间,武汉会战失败后,日军兵势汹汹。当时的民国政府都觉得长沙不可守,决定放弃。而薛岳将军坚持死守长沙,并且向统帅部据理力争,最终争取到统帅部的支持,取得了第一次长沙会战的胜利。从此中国抗日战争进入到相持阶段。此后薛岳将军两次挫败日军的大规模进攻,第三次长沙会战更是取得了重大战果。虽然后来长沙最终失守,但是薛岳将军在此坚持了五年,对抗日战争胜利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到了现代,技术条件更加成熟。很多时候,军队的最高首脑,甚至可以指挥到最基层的一名士兵。对各方面的信息收集能力也大大增强。有很多人就把战争看成了一场电子 游戏 ,这是很白痴的。在真实的战争中,双方肯定在信息战也包括电子战方面高度对抗,同时战场状况千变万化,要想充分的获得战场信息,依然是非常不确定的,依然需要将领发挥关键作用,临机决断做出正确的决定。

兵者国之大事,决定着国家的兴亡。而军队的具体指挥者,也就是将领自然重要,不单单决定着战争的胜负,还关系到国家的命运。我国从宋代开始,开始搞以文抑武的政策。抬高文官的地位,打压武将的地位。有文化的人多数都会去做文官,造成武将的文化水平普遍偏低,结果整个武将阶层战略素养下降。而指挥武将的文官,往往就能在战场上把军队指挥得灰飞烟灭。宋代和明代皆是如此。这可以说是我国从宋代开始积弱的根本原因。

以上是我的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感谢提问。如果一个将军决定战争胜负,他至少需要以下几项能力:

一 争取后勤的能力

后勤保障是古代战争胜利的第一要素。戚继光之所以能在前方屡克强敌,和张居正在朝廷大力支持是分不开的;年羹尧在大西北打仗,负责后勤陕甘总督就必须和年羹尧是一派的。一个将军必须能够协调后勤保证,取得后勤的及时供给,才能考虑战争计划的问题。皇帝不差饿兵就是这个道理。

二 充分利用地形的能力

打仗离不开地形,因地制宜,因地形制定战术是一个将军很大的能力。井陉之战李左车的计划就充分利用了井陉狭窄、易守难攻的地形,韩信背水列阵也是利用了背水向前的地形。

三 凝聚军队人心的能力

打仗是团体活动,人心必须齐,队伍才好带。一个将军如果能够凝聚人心,爱兵如子,那这样的队伍将百战百胜。吴起为士兵吸脓,父子二代都为吴起卖命;赵括的爹把皇帝的赏赐都分给士兵,这都是凝聚人心的措施。

一个古代将军有这些能力,后方保持稳定,前方军心归一,针对不同的地形制定不同的战争策略,取得胜利的概率还是比较大的。

因为,将领是领导,制定方针,对策者,胜败就看领导怎么排兵布阵,如何应对战场瞬息万变的战况,成败,就看领导的对策,他的指挥。不管在战略上,更是在战术上用兵如神,巧妙地消耗敌军的力量,壮我军威,展现自己强大攻势。做一个将领指挥者,必须做到能攻,能守,怎样 调动战场上的积极性。怎样应对突发事件,怎样灵活利用,抓住每个战机的调兵,这就得看做一个指挥者智慧的才能。他是胜利与失败,主要因素。做一个指挥将领,就是战场上的主心骨。

您好!非常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古代一个将领的能力确实能够决定一场战争的胜负。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举几个例子就知道了。

长平之战是战国后期非常有名的一战,这一战的结果是赵国40万大军被秦国坑杀。我们看一看这场大战的换将情况!首先秦国的将领是王龁,赵国的将领是廉颇。王龁向赵国的长平进攻,廉颇带着赵国的军队进行反击。王龁斩杀了赵国的一些裨将,廉颇也打败了秦国的一些侦察兵,双方各有胜负。而王龁的进攻比较猛,廉颇采取坚守不出的办法挫伤秦军的锐气。所以王龁VS廉颇就僵持在这里了,如果时间再加长一些,王龁最终会因为粮草不济等原因被廉颇打败。然而在这个关键时刻,秦国和赵国的将领换了。王龁被换成了白起,廉颇被换成了赵括。白起的军事能力远远大于王龁,赵括的军事能力远远低于廉颇,此消彼长,所以结果就非常能够遇见了。这是非常典型的例子,双方换将之后,战争的局面就彻底改变了!

我们再来看一组换将之后大胜的例子,秦国灭楚国的过程中也是有很多波折的。一开始秦国主将是李信,李信的战术比较猛,追求速战速决,估计是学白起学多了。然而楚国地域辽阔,李信的战术属于瞎折腾,所以没多久就被楚国打败。秦王马上换将,将李信换成了名将王翦!王翦马上改变了李信的战术,采取稳扎稳打,步步为营,一点一点蚕食楚国的领地。最后楚国被秦国吞并!

从上面两个例子可以看出,将优秀的将领换成平庸的将领,你将会失败,将平庸的将领换成优秀的将领,你将会成功。就像科学家做过的理论实验一样,一只狼带领一群羊能够打败一只羊带领一群狼。将领的重要性远远比士兵的多少更重要,并且能够影响战争的走向。

以上就是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希望题主能够满意。

参考文献:《史记》

正常啊,在冷兵器时代,将领的个人能力和武力基本上可以确定一支队伍的胜负,韩信点兵,多多益善,也不过是说说而已。鸟无头不飞,将无头不行,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一旦主将身亡,这支队伍也就作鸟兽散 。

古代的将领之所以在战争中起到很大的作用,和中国古代战争的性质和特点有关。 原因就在于古代通讯和信息落后,一切都靠将领个人决断和节制。上级给这个将领下任务是最后的结果,如几日内需攻取某地某城,至于过程上级将领未必会过问,如果没有按期完成,就是降罪或者换将。因此将领个人的能力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胜负 。宋朝军队之所以败仗多,就在前线将领机动性差。还有就是古代交战更加依靠后勤,一旦粮食缺乏军队就会迅速崩溃。维持军队在打败仗以后,依旧能够迅速集结也是一个将领能力的体现。

古代的军事将领除了个人武力出众之外,还必须要用驭将的能力,就如刘邦,不善使兵,却善驭将,古代武将还必须具备战场应变能力、计谋攻心能力和选贤任能的能力之外,天文地理知识、地缘政治知识、行军战备知识、越高级将领越要如此。 其能力不亚于一个宰相,古时说,出将入境相更多地是对武将而言。这里必须要说明的是, 冷兵器时代的战争中。对个人武力影响不了战局走向,也不能成为关键因素,只能说增加个人的生存率,影响到自己的存活率。将领的指挥能力却可以成为战场上的决定因素。所谓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

项羽武艺高强,但是政治上幼稚,可以打赢几次战斗,但却无法取得战略性胜利。常遇春号称是“常十万“不是说常遇春一个人能打败十万人,而是说常遇春有十万大军可以横扫千军。徐达未必勇冠三军,会指挥就行。将帅无能累死三军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 历史 上的名将,有两种,一种是文官掌军,如谢安、周瑜,袁崇焕,洪承畴等人,他们虽是文官,但也是从沙场上拼杀出来的。 与宋朝那种纯文官不同,比如范仲淹。 再就是行伍出身,这样的将领尤其受中下层军官和士兵所推崇,他们带领的军队战斗力很高,如霍去病,卫青,岳飞都是这样的。但无论哪一种,个人指挥能力都是尤其重要 的。

古代军事将领的能力基本上决定了战争的走向,而以少胜多不是没有,基本上很稀少。后勤,指挥权,整体作战素质都是决定胜负的关键。个人武力的作用很低。

赢得整场战争最终比拼的还是综合国力。但是,具体某一场战役来说,将军的领导能力就显得十分重要。古代战争的运输能力和后勤保障条件比现在差的很远。所以综合国力,很难快速地体现在战场上。所以将军的领兵能力,尤其是对军队掌控能力和平时军队的训练水平就气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并且古代战争防守一方通常占有巨大的优势。通常来说很难一次性吃掉对方。两军对阵期间,总会有人犯错误,那么抓住对方错误,把握战场时机,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是衡量将军能力另一个的重要当年。

在古代一个将领的能力确实能决定战争的胜负。 自古以来,杰出的将领都能够决胜于千里之外,运筹于帷幄之中,他们能够运用谋略,充分把士兵的战斗力发挥出来,他们既能把握战争全局,也能在不同时段选择不同的战术,以获取最终的胜利。

俗话说:强将手下无弱兵。 一个优秀的将领首先一定是一个优秀的教官,他既能合理安排士兵的训练,增强士兵的体能,也能在训练中锻炼士兵的服从意识,使士兵令行禁止。 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 一方面古代战争对体力要求非常高。 毕竟是刀砍、枪刺,如果体力不支,即使敌方站着不动让你砍,你也只能干着急,所以古代的将领非常重视体力训练,例如戚继光的戚家军在训练时都要求负重。 另一方面,古代战争要求士兵必须无条件服从将军的命令。 古代训练时都会教士兵一些战阵,以便在战争中能随时掌握主动,以优势兵力分割包围敌方兵力,实施精准打击,但古代没有电话等通讯设施,怎么办呢?这里就涉及到指挥的问题,古代士兵训练时,首先就会训练士兵听金鼓,看令旗,所以古代才会有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说法,也因此要求士兵必须无条件的服从将军的命令,做到了令行禁止,将军指挥打仗就像一场艺术。岳飞的岳家军在指挥上面就非常完善,各个层级都有相应的将佐指挥统领。

一个优秀的将领在一场战争中,考虑的不仅仅是局部战争的胜负,而是要站在全局考虑问题。因此,优秀的将领不仅是在战略战术上,有着非凡的眼光,在识人用人方面也有其独到的一面, 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把合适的人放到合适的岗位。 例如湘军统帅曾国藩在用人识人方面就有其独到之处,他重用并提拔了一批优秀人才,在对抗太平天国运动中立下了赫赫战功。他还写下了《冰鉴》一书教后人识人。

当士兵训练完毕,各司其职后,影响战场胜负的就是领军将领的能力了,优秀的将军对战场有敏锐洞察力,能够及时制定出相应的战术,一步一步积累优势,最终获得战争的胜利。而且,优秀的将军赏罚分明,能够充分调动将士的血性,增加战争胜利的几率。

综上所述,拥有一个优秀的将军可以决定一场战争的胜负,如果把一个国家的国力比喻为一把锋利的刀,那么优秀的将领就是挥动这把刀的人。

从产业特征看韩国电影振兴韩国电影振兴现象产生的社会背景经济领域,韩国接受了资本主义的经济体制,自60年代以后,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金大中政府采取一系列务实性对策,不仅迅速从金融危机的阴影中走出来,经济发展还出现了新的局面。韩国成功地从一个农业国进入现代化国家,创造了所谓“汉江奇迹”。现代化是和都市化、工业化、教育的普及、职业分工的专业化、通信的发达等经济发展现象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并和特定的社会政治变革联系在一起的。在这个过程中,韩国城市的发展显著,都市化率从1950年的21.4%,发展到1995年的81.3%。政治领域,80年代韩国进入政治解冻期,1980年的光州事件和1986年的民主运动(注:以大学生为核心发起的两次民众民主运动,抗议军人专制政权,曾得到韩国社会各界响应,但最终被军政府血腥镇压。前者亦称光州民众斗争,后者亦称六月抗争。)使韩国独裁政府恶名昭著。1988年通过国民投票实现了向民主政权的过渡;1993年文人政府上台;接着1998年出现了堪称韩国政治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在野党交接政府”(注:1997年12月18日金大中在总统竞选中获胜,标志了韩国建国起第一次“政权交替”,在野党第一次成为执政党,少数党第一次战胜多数党。)的政治发展进程。笔者认为,造成这种民族特质的原因有多种:一、有史以来,韩国即为单一民族国家,没有像中国、美国等民族大融合的历史;他们认为自己的血脉最纯洁,最干净,在韩国最常见的标语是“身土不二”(注:“身土不二”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笔者根据所阅资料整理出以下两层意义:其一,它是热爱本民族的象征,对生养自己的土地抱有依恋与敬畏的复杂情感。体现在微观的经济领域上,韩国出产的商品上多印有“身土不二”,尤其是农副产品一律如此,其意类同于中国的“提倡国货”。其二,它从人与土地(自然)的关系应和谐共处而延伸成为一种民族文化精神,与我国的“天人合一”有相通之处。“身土不二”不仅是韩国传统,还是自70年代起由政府发起的“新生活运动”的具体内容,包含有城市民族化、乡村现代化的意味。);二、20世纪屈辱的被侵占、被分裂的历史,使现代韩国人具有强烈的独立意识和民族自尊心;三、地理生存环境——如金大中所说,韩国为美、日、中、俄四大列强所包围,本身又是山多地少、资源匮乏的小国(注:李立绪:《韩国启示录——韩国经济危机实录》,企业管理出版社1998年,第385—386页。);四、经济领域内的“汉江奇迹”所赋予的自信心;五、韩国儒教传统影响(注:中国儒教传统中,有以道德之有无来作“华夷”之辨的言论,韩国儒教继承了这种说法,甚至在某些历史阶段,把受西洋沾染的中国也视为夷。)。了解这种民族特质或者说民族文化心理现象,对于解释某些韩国电影现象是非常必要的。这种民族文化特质不是始自90年代的电影振兴现象,而是一以贯之于包括韩国电影在内的韩国民族文化当中。“从20世纪中叶以后的情况就可以看出:在朝鲜战争的危机中生存问题成为绝对的问题,从60年代到70年代,国家成为支配性的生产主体,以‘民族文化’为中心形成了‘国家主义意识形态’。相应地,韩国的现代化就意味着‘独裁下的开发’,接下来就出现了到70年代与80年代为止仍旧是‘政治问题’独占主导性言论的现象。换言之,60年代以后,文化主要是在‘理念上’被消费,而没有确保其大众性这种状况。忠武路(注:忠武路是汉城市中心的一个地名,上世纪20年代韩国电影开始以来,主要电影制片公司和主要电影院都集中于此,既是韩国电影的摇篮,在90年代中期之前也是韩国电影制作方的代名词。)是自20年代以来韩国电影制片公司的主要集中地。半个多世纪以来,他们以中小资本对抗好莱坞电影,勉强维持生产。电影资金的两大来源,一是地方发行人的预付款,二是录像版税。80年代末期的“电影自由化”政策打破了20家电影公司垄断本土电影的局面,一时间有一百家电影公司成立,活泼多姿,自由竞争,但规模既小,秩序全无,根本无力回天。韩国的电影文化也深受好莱坞电影模式影响。忠武路电影街制片模式下的商业片,多运用好莱坞的叙事策略,来服膺儒家思想,一方面取悦观众,一方面不触犯严格的电影审查制度。类型基本是通俗情节剧、古装历史剧、B级动作片和软性色情片。2.大企业涉足电影业财阀体制是韩国经济发展中的一大特色,现代、大宇等等大企业在韩国政府的支持下,对韩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曾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政府同样支持它们对文化事业的扩张。90年代初期每年都有一部绝无仅有的高票房电影,1991年是李明世执导的《我的爱,我的新娘》,1992年是金义锡执导的《结婚的故事》,1993年是创造了100万观众人次的《西篇记》。这三个由新导演创造出的票房神话,赋予了大企业信心。他们相信只要方式得当,投资电影一定可以盈利。韩国大财团纷纷投资电影业。他们首先买断版权,继而染指影院的运营、制作、流通、配送等相关环节,参与步骤比较有序。如三星、大宇、鲜京都从录像带的营销开始,在较短时间内掌握了大部分主要国外电影公司的录像带版权,在制作领域,他们则首先以购买韩国电影的录像带版权的方式来参与。大企业为迎接多媒体时代而忙于兴建新剧场或租赁已有剧场。三星、大宇、鲜京和壁山等大企业在大城市里买入主要电影院,或是建立新的复合电影院,来形成连锁的放映系统。以1997年为例,刚刚成立电影事业公司的现代集团就租赁了汉城名宝剧场的5个电影馆。有的大企业则通过与国外的电影公司联手来进军电影业。第一制糖公司向美国的梦工场投资三亿美元,得到其出品影片的亚洲地区版权;并和香港的嘉禾电影公司合作,在韩国设立了JACOM电影制作公司。大企业的介入对于只有好的创意却没有足够资金的新导演和独立制片人来说,无疑相当于雪中送炭。以前忠武路制片体系中“论资排辈、熬年头”的惯例被打破,那些从电影学校毕业或者留学归来的新导演,获得了一显身手的机会,怀才不遇的副导演、商业广告的导演们也有了意想不到的机会。李光熏由此导演了《封大夫》——1995年票房最高的国产影片;李民勇导演了《炎热的下午》——一部风格独特的女性主义影片。1994-1996年间,大企业在电影业的投资蓬勃发展,完全激活了电影市场(也为日后的不稳定埋下隐患)。电影制作体系迅速分化,出现了四种不同的电影制作体系:原有忠武路制片方式,独立制片人制,大企业直接制作方式以及独立电影。不少年轻的导演和制作人脱离了忠武路制作系统,建立了以导演为中心的独立制片人制度,如朴光洙制片、企划时代、张宇锡制片等公司。大企业都喜欢票房价值高的电影,注重迎合年轻一代观众的兴趣,对这样的电影不仅投入资金,并且要造成良好的土壤,使制作以创意为主的新电影的独立制片人能够扎下根来。他们既制作出了相对高投资的商业电影,也促使独立制作方式的低成本电影向商业领域迈进。这三年间电影面貌为之一新,既有大制作、高票房的动作喜剧片《两个警察》(Ⅰ、Ⅱ姜禹石)、浪漫喜剧片《封大夫》(李光勋)、以特技制作闻名的《银杏木床》(姜齐奎)、科幻片《木槿花开》,也有票房评论双丰收的低成本之作《时间长久持续》(金应寿)、《猪掉进井里的那一天》(洪尚秀)、《鳄鱼》(金基德)、《恐怖分子》(金永斌)、《千年的爱》,也有艺术电影如《黑土地白百姓》(裴庸均)、《花瓣》(张善宇),女性电影如《像犀牛角一样一个人走》(吴丙哲)、《炎热的下午》(李民勇)、《妈妈有了男朋友》(金东斌)。大企业的进入,最重要的后果是,直接促成了韩国制片人制度的形成。3.风险投资进入电影业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大企业自身难保,对电影的投入迅速减少,很多大企业纷纷退出电影业。只有三星是个例外,在1998年投资了6部影片,获得相当大的成功。金融危机后,财阀集团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逐渐下降,政府积极扶植中小企业。尤其是在风险投资中小企业的政策引导下,中小企业逐步开始取代财阀集团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以高科技密集为特征的风险投资中小企业给韩国以往比较臃肿与僵化的产业结构注入新的活力1997年11月,通商事业部宣布电影业及相关产业属于风险投资产业。这意味着电影融资比较容易,并且可以享受减免税等优惠待遇。风险投资公司迅速占据了大企业撤资后的空缺。他们带来全新的投资概念,同时引导独立制作公司制作题材更集中的片子,并加强营销概念,电影市场日趋专业化。日信创投是忠武路上最知名的投资公司。它不仅作投资还充当投资管理者的角色。它的收益分配比例相当优惠:5∶5,而一般大企业都是6∶4。仅在1996年到1998年间,他们投资的电影就有《银杏木床》《上网》《哈利路亚》《八月圣诞节》《安静的家庭》《驱魔录》。电影政策及电影文化对电影的影响1.电影政策电影审查制度韩国电影审查制度形成于20年代日占期。八九十年代严格的审查制度严重阻碍了电影的健康发展。1996年10月4日,法庭宣布电影公映伦理委员会的审查违反宪法。这结束了70多年的电影审查制度,同时提出了新的迫切问题:建立等级分类制度。1998年,围绕新的电影法(1994年制定的《电影振兴法》),年轻一代和保守派的分歧越来越大,问题焦点在于等级外电影专用馆和电影振兴委员会的设立。对于韩国电影来说,目前的等级分类制度毕竟提供了更宽广的题材空间和表现空间。《两个警察》系列揭露警察的违法勾当,《美丽青年全太一》批判70年代的军事独裁体制,《花瓣》揭示了80年代群众遭到镇压的“光州事件”。1999年有两部影片《黄头发》和《谎言》(张先禹),因暴露镜头被禁,引起广泛争议。但是影片经修改勉强通过审查后,却在市场上获得巨大成功。电影放映限额制度朴正熙的军政府在1966年开始施行限额放映制度,本意是过滤掉西方的某些影响,但在以后的数年中,它却成了保护民族电影的一张安全网——政府立法规定每家电影院每年至少放映146天(具体天数后有变化)的本国电影,这就是所谓“电影季节制度”(Screen Quarter System),本文译为“电影放映限额制度”。90年代中期以后,韩国国内几度出现主张缩小甚至取消电影放映限额制度的论调。1998年12月2日,韩国外交通商部提议,参照与美国的双边投资协议,从2002年起将106天的限额降至92天。电影界担心,如果这项提议获通过,好莱坞洪水猛兽般的商业大片将逐渐淹没本土电影。由此爆发了一场知名导演、明星发起的电影界大规模游行示威。1999年6月电影界又两次举行示威活动。韩国政府被迫让步,暂定在本土电影占有市场40%的份额之前,维持限额制度。尽管限额放映制度一定程度上损害韩国电影业的利益——韩国的电影放映量从1993年的640部降至1997年的502部,生产量从1993年的63部降至1997年的59部。但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性极强、国家民族特性浓厚的特殊文化产品,电影应独立于自由贸易协定之外,似乎在美国以外的国家已达成一种共识。经济政策调控为振兴民族电影,韩国政府在90年代至少三度启动政策调控。90年代初期为鼓励大财团进入电影界制定了减免税收的电影振兴政策。1997年后实行抵押版权融资制,比如1998年,国有的电影振兴公司为10部电影作抵押版权融资,共提供30亿元韩币。这10部电影其中就有林权泽参加戛纳电影节的《春香传》。第三种举措同样重要,即是在1997年将电影业列入风险投资行业。2.电影文化的普及前文已简要提到,90年代上半期大众文化及其他娱乐媒介对电影的双重影响。流行音乐、电视剧等大众流行文化日益繁盛,观众普遍的文化素质提高,明星制初步建立等等,对电影呼唤与支持的一面毕竟大于抢夺电影观众的一面。从1995开始,韩国电影文化迎来充满活力的时期。借纪念电影诞生100周年的机会,进入90年代后一直在上升的热情终于爆发出来。1995年3月大钟奖电影节上放映了7部国外艺术电影。同年11月,电影制作公司“白头大杆”设立艺术电影专业馆,放映了前苏联电影《牺牲》、伊朗电影《何处是我朋友的家》、《橄榄树下的情人》等国际一流的艺术电影。仅仅《牺牲》一片,在一个月内就吸引了两万名以上的观众。电影发行商开始注意“艺术电影”商业化的可能。这一年,王家卫的《东邪西毒》等三部影片在韩国上映,每部电影的观众人次都达到十万以上。同时期开始,电影史上的经典影片通过有线电视进入了千家万户。借助于这些积极的市场引导与开发,以前只熟悉好莱坞和香港商业片的观众,对电影的印象和理解开始改变。大众媒体开始积极报道电影新闻和介绍电影知识。就在这一年,电影月刊《KINO》和电影周刊《CINE21》创刊,他们把韩国和国际电影界的最新消息以一种雅俗共赏的方式介绍给韩国民众。《KINO》目前已经成为韩国最权威的电影杂志。90年代中期以后在韩国掀起的电影热演变成一种电影文化热,韩国各大学相继开设了四十多个与电影相关的专业。大学里的电影讲座挤满了来自不同专业的学生。韩国国立综合艺术学院设立了电影学校,购买了完备的电影制作设备。电影节在短时期内韩国还举办了釜山和富川两个大型的电影节以及数十个小型电影节。其中釜山电影节至今已举办6届,成为亚洲最重要的国际电影节之一。釜山国际电影节创始于1996年,由釜山艺术学校、中央大学二校的电影系提议,在釜山电影界和釜山市政府的支持下获成。1996年10月的第一届釜山国际电影节就达到18.4万观众人次的良好效果。(注:金东虎(韩):《亚洲电影发展的后盾——记釜山国际电影节》,(韩)《高丽亚那》杂志2000年春季号,中文版,第24页。)在诸多亚洲国家的电影节中,釜山电影节与众不同的战略值得重视。第一是它最初就定位于“非竞赛性电影节”,避开了与其他电影节(如国际一流电影节和同时间的东京国际电影节)之间不必要的竞争,而专注于作为亚洲电影展台和展映国际最优秀电影的作用。第二是它推出的两项特别计划。“新浪潮电影”及其扶持制度:选择亚洲新导演的第一二部作品展映,把它们推向国际舞台,并为保障这些影片在韩国境内的发行放映,给予发行商3万美元的资助;釜山振兴计划(PPP计划,开始于1998年第三届釜山电影节):为有电影制作计划的亚洲导演和世界级的发行公司、制片人、赞助商创造合作机会,促成合作投资或共同制作或对影片后期制作提供赞助。香港的陈果、台湾的林正盛、日本的筱崎诚、中国大陆的贾樟柯、张元、王小帅等导演都从PPP计划中获益。釜山电影节对亚洲电影新人的成长,作出了切实的贡献。釜山电影节不仅为韩国电影和亚洲艺术电影提供了制作机会、拓展了电影市场,还和众多的国际电影节达至沟通,使韩国电影大批进军国际展台。仅1999年就有80部韩国电影计150次在73个国家和地区参展,其中包括戛纳电影节和柏林电影节。此外,釜山电影节本身产生了相当可观的经济效益,为釜山影视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契机。釜山市政府选择影视业为战略产业,组建釜山电影委员会,推动了釜山文献电影馆、数家多功能影院的相继建成,陆续筹建影视信息城、主题公园、动画片中心,并对与釜山相关的电影行政和财政的支持。(注:金东虎(韩):《亚洲电影发展的后盾——记釜山国际电影节》,(韩)《高丽亚那》杂志2000年春季号,中文版,第29页。)其中包括以釜山为影片背景的《朋友》。总体来说,电影节最根本的作用在于它成为韩国大众文化生活中的一个“事件”。与报刊、电视、流行音乐等大众传媒一起,它们构筑了韩国电影振兴现象得以发生、发展的意识形态背景。3.纪录片与短片的繁盛短片和纪录片的发展,是90年代韩国电影界一个异乎寻常的重要现象。截至1999年,韩国年产短故事片300多部,并通过国内外各种电影节上映。纪录片80年代韩国曾出现一批源自大学校园的电影团体,他们标榜“独立”和“进步”,既反对官方和商业电影,也反对实验电影和作者电影,而是试图与进步的文化团体、工人阶级联合起来,拍摄纪录片,并以录像带的流通来代替商业电影发行。政治动荡的80年代末,他们在政治活跃团体、进步工会、学生会等群众团体的支持下,制作出了一批反映韩国社会矛盾的影片。“电影制作所”(1987年成立)和“劳动者制作团”(1989年成立)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两个地下电影团体。前者拍摄的《理想国》(16mm,110分钟),第一次以剧情片方式处理光州事件;1990年的《罢工前夕》(16mm,100分钟)则是以忠实刻画工人运动为内容的剧情片,成为独立电影的里程碑。因政府禁映,该片通过校园和工会礼堂自办放映,而警方甚至出动直升机投掷催泪弹来驱散观众。“劳动者制作团”则是进步纪录片的突破,他们制作了十数集每集1小时的《新闻电影》,专注于韩国工人运动的最新话题。事实上,这些电影团体建立了校园、工厂放映和录像带流通的独立发行渠道。如果说80年代的独立影片内容上着眼于工人运动,政治导向上具有强烈的反政府性,价值取向偏于集体价值、共同空间优先个人、日常空间。那么自90年代开始的独立电影则远为多元和复杂,尝试着以多种方式去反映丰富的社会生活。在纪录片方面,边英珠的《嗫嚅三重奏》(1994-1999)用二战期间沦为日军慰安妇的妇女证词来揭露性暴力和军国主义问题;李庆顺的《蒲公英》(1999)表现一位父亲在民主化斗争中痛失爱子的悲伤和勇气;洪亨淑的《本名宣言》(1998)描写一位旅日韩侨的流浪经历;朴基福的《别管我们》(1999)则以离家出走的少年和家庭暴力为素材,描写体制和反体制势力都漠然无视的社会边缘阶层。这些纪录片普遍不再以旁白或采访来引导观众,而代之以客观纪录的方式来试图还原生活本身。导演金东元自80年代末一直追踪城市开发区拆迁户的居住权问题,已拍出《上溪洞奥林匹克》(1988)、《杏堂洞的人们》(1995)和《另一个世界》(1999)三部曲。《另一个世界》拍摄了拆迁户争取到开发区居住权之后的生活,关心的焦点从特权化的意识形态转向日常生活的政治学,其关注的核心问题乃是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认识与沟通。笔者认为,不了解这些信息,就不可能充分认识韩国电影振兴现象,不可能细致读解韩国的类型片,如作者化的黑帮片《绿鱼》、《搏动》。短片短片的繁荣是90年代另一个重要的电影现象。80年代的年均产量不超过50部,而90年代却达到300部以上(注:南仁英(韩):《差别美学,日常生活的政治学——评90年代韩国电影短片和纪录片》,(韩)《高丽亚那》杂志2000年春季号,中文版,第30—35页。),其中大部分出自电影专业学生和业余电影爱好者。90年代初由三星公司出资举办的汉城短片电影节,既是短片的盛会,也是商业电影公司挖掘新人的地方。(2002年4月三星出资在北京举办了DV短片电影节。)90年代后期,韩国短片电影节增多,主要有独立电影论坛、独立短片电影节、釜山亚洲短片电影节等,很多韩国短片还参展戛纳等大量国际短片电影节,获得了较好的成绩。韩国90年代的纪录片和短片具有三个层面的重要意义:1.为主流电影业提供新的电影人才和活化电影氛围,一定程度上直接催生了韩国电影振兴现象并刺激其发展;2.在题材和表现领域上有效弥补了商业影片不敢涉足的领域,与主流商业片互为补充,并成为新的电影美学的催化剂;3.使电影产业和社会文化、艺术保持着良好的互动关系,平衡着电影作为产业、艺术和意识形态的三重功效,是韩国电影能够健康发展的深层原因之一。制片人的时代——韩国电影产业格局特点1.制片人制度的确立难以确切统计目前韩国有多少家电影制作公司,1997年至今,每年的五六十部电影分别是由30家左右的电影制作公司制作出来的。很多导演成名后即成立自己的制片公司,并常以姓名来命名公司。可以确定的是,进入90年代后的韩国电影,制片人控制着从管理资金、策划到制作的全过程,这一制作系统已经完备。这十年可以说是制片人的时代,成功的大部分电影如果说是“制作人的电影”也毫不夸张。此处所说的制片人,主要指前述90年代后兴起的独立制片人。首先,制片人的融资渠道多种多样。他们通过向发行公司销售地方发行权,或者销售录像带版权来获得投资,90年代以后则主动向大企业或风险资金拉投资,向政府的电影振兴公司做抵押版权融资。近两三年甚至出现通过互联网募集社会资金的情况,如后来在票房上大获成功的《犯规王》,在互联网上公开募集1亿元韩币,每位影迷都可以从自己的账号上投资5万元韩币,极大地活跃了制片机制,推动了参与意识和消费互动。其次,制片人以经济利益为导向,注重商业类型片的生产(包括策划、制作、控制)和宣传营销,并将主体受众瞄向年轻观众。他们极为重视影片的前期策划和精密控制,以迎合或引导市场。80年代的重要导演裴昌浩和李长镐在90年代上半期拍出的艺术电影在商业上完全失利,使独立制片人认为必须把握观众迅速变化着的消费趣味。各独立制片公司负责策划和营销的部门日益专业化。1995年的《301,302》、《炎热的午后》、《低声》等几部女性影片把高学历的年轻女性作为目标观众,获得较好的收益。然而1995、1996年间,曾被寄予厚望的大部分的低预算影片终归失败,因为观众并不理会什么“低成本”和“新导演”之类的说法。于是制片人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分析市场趋势、把握观众趣味和严密监控制作过程中去。1998年开始兴起的伤感类型的爱情文艺片热和恐怖片热,正迎合了经济低潮期的观众,大获成功。如《信》、《女校怪谈》。为确保商业利益,制片人不得不效仿市场上已经成功的影片,而这种“效仿”、“跟风”,实际上即是类型的重复、成规化和深入、革新的过程。“跟风”使得韩国国产电影的市场占有率提高,类型模式生成,同时,电影受众的年龄层相对向低龄化发展,因为他们相对容易趋附和引导。除了像《西篇记》、《生死谍变》和《共同警备区》依靠媒体的成功宣传,在全国获得巨大反响的影片外,其它能使中年以上的观众也能来到剧场观看的电影几乎没有。这其实是一把双刃剑,利弊兼有。韩国制片人制度的第三个标志是,大片的出现和制作费的普遍提高。经济利益决定了大财团和风险投资、独立制片公司喜欢票房价值高的电影,如同好莱坞的“重磅炸弹”策略,制片公司和发行公司为了吸引更多观众的眼球,影片投资不得不与日俱增。为了保证票房,或者说为了拥有更多的票房安全感,商业片中普遍起用明星,无疑也增加了制片费用。 韩国国产电影制作费变化表(1995—2000)(注:根据韩国电影振兴委员会网站英文资料 ,笔者翻译、绘制。)年度 19951997199819992000平均制作费用(千美元) 769 1000115414621654 韩国电影发行网的扩大使韩国电影也可以成为“大片”——大投资的电影在数十个、上百个影院同时上映,在短时期内迅速获取高额票房收入。而原来大片的概念是只属于好莱坞电影和少数香港动作片的。然而韩国电影业的资金与人才毕竟有限,一家公司要制作10部影片,其中两三部能引起关注是正常状态,但在韩国电影制作系统内部,事实上往往把所有的力量倾力于其中一两部影片的成败,剩余的作品则干脆被视为没有价值的产物。一两部高票房的电影可以成就一个公司(制片人)和一个导演,而一两部影片受挫则拖垮一个公司和埋没一个导演,也是屡见不鲜的事。许多80年代重要的电影导演现在没有机会拍片,不能不说是韩国电影业的一个损失,也是一种潜在的危险。大片和高票房策略还助长了观众和媒体对韩国本土电影的盲目热爱,韩国电影振兴现象的“过热”病值得警惕。此外,制片人中心制下的演员明星制或者称明星效应,在韩国电影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与好莱坞、香港相比,韩国明星的类型化情况不明显,这是一个重要的产业特征。朴中勋是韩国最为杰出的喜剧演员代表,创造了90年代上半期最为成功的商业片(《我的爱,我的新娘》、《两个警察》等),但他也出演《冷酷无情》这样的动作片。影院联合集成统一院线,并和发行公司达成更为密切的关系,使韩国放映系统趋于规范。影院的普遍改造和多厅影院的出现,满足了观众的多样化需求。在经历了90年代初期的影院萧条后,90年代后期,韩国的银幕数量开始不断增多。 韩国90年代银幕数量变化表(注:根据韩国电影振兴委员会网站英文资料,笔者翻译。)年份银幕数量观众人次(百万)1991 76252.21992 71247.111993 66948.231994 62948.351995 57745.131996 51142.21997 49747.521998 50750.181999 58854.722000 72064.62韩国电影振兴现象是在政治民主化、经济发达、大众文化普及的社会背景下,由资金来源变化、电影政策宽松、电影文化普及和新型电影人才出现所带来的电影繁荣现象。其主要标志是制片人制度的形成和商业类型片的繁荣。90年代后期韩国电影的成功,首先证实了电影的经济原则:电影是在资方、观众、制片方、发行方、院线——而且主要是观众和制片方——之间不断交流、协调的结果。制片人作生产的主要控制者,将商业利益置于首要地位,将类型片作为主要生产品种,在成规化生产的同时不断提高工艺水准和拓展类型品种,以满足和引导观众新的消费需求,同时不断提高生产费用并采用大片战略以获取更高利润。

与一道特殊菜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为什么介绍地方历史的书籍,一定少不了介绍该地的饮食文化呢?因为饮食文化是一个地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及参照物。比如说如果一个地方的主食以干粮为主,那么该地历史上至少有一个时期肯定是自然灾害和战争多发地带。身为扬州人,我对本地的文化有着极深的兴趣。然而"扬州地区文化"这个话题涵盖面太广,加上我能力有限,研究"扬州地区文化"确实有难度。一滴水可以折射出太阳的光芒,扬州的饮食文化,多少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扬州文化。所以今天我决定以扬州饮食文化为题,浅谈博大精深的扬州饮食文化!扬州的吃,早已为世人所嘉誉,俗有"吃在扬州,穿在苏州,玩在杭州"之说.可见扬州人对吃的考究,早已闻名海内。扬州饮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地域、民俗和社会环境诸多因素,是扬州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给扬州这座城市带来了无限荣耀和自豪,是一块闪亮的金字招牌。在2001年上海APEC会议上,布什对“扬州炒饭”情有独钟的消息,一下子出现在全球媒体上,大大地提高了扬州美食的知名度。扬州饮食文化的形成扬州的先民早在约4000年前,就已经挣脱茹毛饮血的蒙昧状态。公元前468年,吴王夫差灭古邗国、凿邗沟、筑邗城,不仅对扬州城建,也对扬州烹饪,都具划时代的价值。《周礼》关于用作盛酒桨的“吴邗王壶”的实录,以及城西北黄金坝出土的“印纹硬陶鬲”,说明春秋未期夫差引进了整套的饮食经验。这是外地饮食文化影响扬州烹饪的处女作。战国七雄纷争,邗扬归楚,扬州烹饪大踏步走向文明境界,荣领了“东楚淮扬风味”的头衔。秦朝以后,西汉吴王刘濞建都广陵,扬州脱胎换骨,一跃为东南封都,由于国强民富,自然不饿肚皮了,进而吃得饱,还要吃得好。从扬州出土的“广陵食官”铜鼎以及碗、盘、壶等漆器饮食器具十分考究,这从侧面反映了当时扬州人饮食的考究。隋代,扬州烹饪有了当时全世界首屈一指的跃升!这得感谢一个人——隋炀帝。古运河把海、黄、淮、江、钱五大水系贯通,立时将扬州提拔到全国烹饪人才、技艺、原料交流枢纽位置,北方的豆、麦、杂粮,油料南下,南方的粮、茶、果、盐、水产北上,统统会师在扬城。而隋炀帝三幸江都,将长安、洛阳中原美食,随龙舟带进扬城隋宫,进而外传民间。至唐代,扬州发展为东南经济中心。举足轻重得天下三分明月,扬州便占二分!“万商日落船交尾,一市春风酒并垆”,扬州饮食市场被刺激得火爆了,厨艺精湛了。唐代扬州海鱼化石的出土,论证了烹饪原料从畜、禽、河鲜、野蔬向海鲜挺进!扬州的美食美具引起了皇室的极大关注,成了上等贡品,当唐玄宗和杨贵妃安抚安禄山、恩赐宫藏礼品时,内中就有扬州的“金平脱犀头匙箸”。这一切因素,使扬州发展到一个新高峰。公元1125年,宋徽宗在金人入侵之际,仓惶南逃进了扬州城,菜系南北风格的碰撞,终在扬州发生又一轮大爆发。高宗携社稷皇室四万人也逃进扬州城,最终扬州城虽遭掠,但是饮食业却在亡国背景下得到畸形推动也是事实。元明清时期,尤其是清康熙、乾隆盛世,淮扬菜进入了第二高潮。康熙、乾隆南巡,扬州菜接驾更是盛况空前,据《扬州画舫录》记载:“上买卖街前后寺观皆为大厨房,以备上司百官司食饮。” 文人的介入是清代中叶扬州菜走上巅峰的催化剂。文学介入扬州美食,远在汉赋、唐诗、宋词时便已结缘,但以清代为甚,现在我们能欣赏到的清人咏食史、咏采料、咏菜点、咏宴席、咏厨艺、咏酒楼、咏食俗、咏饮话的诗篇至少在200篇以上,使淮扬菜格调更加高雅,大大提升了文化品位。新中国成立以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20多年间,扬州烹饪界到处传唱着春天的故事。以红楼宴为标帜的当代淮扬菜系,以更新的、更大的气势、更精的技艺、更美的追求把美食文化、美食科学、美食艺术推向了新的制高点!扬州饮食文化的特点中国红学会会长冯其庸先生吃过扬州菜的经典作品红楼宴后,写道:“天下珍馐属扬州,三套鸭烩鲢鱼头。红楼昨夜开新宴,馋煞九州饕餮侯。” 台湾著名美食家张起均曾预言过,“一千四百年的繁华,终使扬州成为南方生活享受的中心;它的菜成为南方菜的代表。”扬州饮食又分为扬州菜和扬州小吃两部分。扬州菜系的主要特点是:选料严格、刀工精细、主料突出、注意本味、讲究火工、擅长炖焖、汤清味醇、浓而不腻、清淡鲜嫩、造型别致、咸中微甜、南北皆宜。扬州厨师且精于瓜果食品雕刻。扬州菜中又以扬州三头为代表:红楼宴、三头宴、全藕宴是扬州菜的三颗明珠。红楼宴,是《红楼梦》书中所写菜肴的创新。作者曹雪芹曾在扬州久留过,他的祖父曹寅到扬州接驾康熙皇帝时也曾设宴招待六司百宫。著名的红学家冯其庸说:红楼菜实在是扬州菜的体系。三头宴,是将扬州的三道传统名菜:拆烩鲢鱼头、清炖狮子头、扒烧整猪头发展而成的宴席。狮子头,肥嫩不腻;鲢鱼头,口味香醇;整猪头,香溢四座,均具有浓郁的乡土风味。全藕宴,历代以来被称为水乡泽国,又被誉为荷藕之乡的宝应,根据历代祖先遗传的制作方法,又创新出50余种藕菜肴,形成独特的全藕席,宝应宾馆推出的该菜肴,深受中外来宾的欢迎和赞誉。扬州菜肴除保持原淮扬特色的三头宴、富春包子、烧尾宴外,又创新推出琼花宴、河鲜宴、菊花蟹宴、野味宴、八怪宴、行宫宴、乾隆御宴、全素宴、火锅系列等一系列菜品,其特色菜大煮干丝、将军过桥、醋溜桂鱼、三套鸭等不可不尝。要品尝正宗的特色菜肴,去扬州的老字号最为实惠。口味不仅正宗,而且价位相对适中。还可去宾馆饭店或扬州美食一条街等地。再来看看扬州的小吃。扬州的小吃通常指酒宴上冷盘、炒盘和大菜以外的席点、大众化小吃及民间所做的小吃、食品。扬州点心以嫩酵、温水面团、油酥、面条和应时点心为主。点心以薄皮大馅、皮馅配合相宜、馅心多变、适应时令而擅长。面条糯韧多重汤汁、覆盖各式浇头而味美留连。风味小吃多以应时野蔬配以荤腥和腊味、果脯、蜜饯制成馅心,随季节而变。点心调味趋于新鲜、香酥、突出主味。咸中带甜,以甜提鲜;甜味则糯香粘滑,甜纯适口,兼有北式点心浓郁实惠,南式点心精细多姿的特点,形质统一,用料讲究,形成自己的特色。十大名点是:三丁包子、千层油糕、双麻酥饼、翡翠烧卖、干菜包子、野鸭菜包、糯米烧卖、蟹黄蒸饺、车螯烧卖、鸡丝卷子。十佳风味小吃是:笋肉锅贴、扬州饼、蟹壳黄、鸡蛋火烧、咸锅饼、萝卜酥饼、鸡丝卷、三鲜锅饼、桂花糖藕粥、三色油饺。十佳特色小吃是:四喜汤团、生肉藕夹、豆腐卷、笋肉小烧卖、赤豆元宵、五仁糕、葱油酥饼、黄桥烧饼、虾籽饺面、笋肉馄饨。这些名点可在扬州美食一条街上几乎都可以尝到,另外,一些老字号也有各式小吃供应。由于我国烹调艺术丰富多彩,加之理解的不同,至今对中国到底有多少菜系尚无一致的看法,但无论是四大菜系(鲁菜、川菜、粤菜、淮扬菜)还是八大菜系(北京菜、山东菜、淮扬菜、江浙菜、福建菜、广东菜、四川菜、湖北菜),淮扬菜都跻身之中,当然维扬菜的主要代表还是我家乡的扬州菜。这足以说明淮扬菜的历史渊源以及在全国甚至海外的影响!淮扬菜之所以成为四大菜系之一,经久不衰,其发展过程实质上就是一个不断创新过程,它在挖掘发展本菜系特色菜肴、保持自身传统工艺的基础上,也大量吸收各菜系的优点与长处,为我所用,不断改进、优化自己的烹饪工艺,从而推出新的花色品种。社会在前进,文化在发展,生活在改变,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淮扬菜当然也应该与时俱进,在保持自己传统特色的基础上,不断加大创新,适应多姿多彩的生活,满足多种多样的需求,为扬州的发展再建功勋,为中国餐饮业再添光彩。

中国饮食文化涉及到食源的开发与利用、食具的运用与创新、食品的生产与消费、餐饮的服务与接待、餐饮业与食品业的经营与管理,以及饮食与国泰民安、饮食与文学艺术、饮食与人生境界的关系等,深厚广博。 从外延看,中国饮食文化可以从时代与技法、地域与经济、民族与宗教、食品与食具、消费与层次、民俗与功能等多种角度进行分类,展示出不同的文化品味,体现出不同的使用价值,异彩纷呈。俗话说就是填饱肚子,就是一个“吃”字。形式比较原始,只解决人的最基本的生理需要。境界一“果腹”吃的第一大境界当然是“果腹”,俗话说就是填饱肚子,就是一个“吃”字。形式比较原始,只解决人的最基本的生理需要。这个境界的吃,不需要费心找地儿,各种商场的小吃城;街头的成都美食和中式的快餐店,如:各式面馆、永和豆浆等,西式快餐的麦当劳、肯德基也可列入其中,一盘宫保鸡丁,一盘白菜豆腐,外加一小碗汤,一碗主食足以。一个人,两个人,三五人均可。这个境界的吃千万别麻烦,一麻烦就脱离了本质,吃起来也就十分不爽。境界二“饕餮”吃的第二大境界应该是“饕餮”。吃的是一个“爽”字。呼三五好友去一家稍大众的馆子,稀里哗啦点上满满的一大桌菜,价钱却不贵,胡吃海塞一通,兴致所致,还能吆喝两声,划几下拳,甚至还可以赤膊上阵。适合这种吃法的有涮肉、大众菜等。但免不了一个“俗”字,有不雅之嫌疑,同时也有浪费之嫌疑。境界三“聚会”吃的第三大境界应该是“聚会”。此境界重在这个“聚”字。家人、朋友、加班聚餐等都属于这一类。这种吃不需要太多的讲究,“吃”是个形式,关键在“聚”背后的引申含义。逢年过节、生日聚会、升迁发奖,友人来访,随便找个理由都可以去趟馆子,这是一种礼节上的习惯。这种吃讲究个热闹。不需要太豪华和奢侈。金百万、金鼎轩、小土豆、稍微高档一点的川菜馆如巴国布衣等之类都可以满足需要,高档一点的还可以去吃一些比较流行和有名气的馆子。境界四“宴请”吃的 西餐第四大境界应该是“宴请”。多以招待为主。商场招待、官场招待、公务招待、上下级招待、危机处理招待、重大事情招待等都属于这一范畴。这种吃不以“吃”的本质为主旨,关键在于这个招待背后的目的。所以,这种吃重在讲究一个排场,价钱昂贵,因此也多以公款招待为主。在京城,这是支撑餐饮经济的重要支柱。这种吃都有一个共同点,大多都是在“包间”进行,所以,对馆子的要求要严格一点。如各大宾馆饭店的豪华餐厅,知名大酒楼等、海鲜、鱼翅、鲍鱼宴、官府菜等。但这个境界的吃难免给人一种有暴殄天物之叹,吃后回来,却又发现没有吃饱。境界五“养生”吃的第五大境界应该是“养生”。它比较讲究“食补”,是大吃大喝在认识观念上的一种理性升华。这种吃多以正宗的煲汤为主:甲鱼汤、老鸦汤、野山菌汤等,足足地焖上十多个小时,满满地端上来,味道纯正,饱饱地喝上一顿,无比滋润,真乃人生一大幸事,就是从心理上对积劳的身体也是一个安慰。在北京,这样的馆子有很多,进入饭店的正门,有一排瓷罐摆着,大多比较正宗。江西来的瓦罐、广东来的各式煲、云南来的野山菌汤、正宗的鱼翅煲、潮洲来的燕窝汤、官府菜的南瓜鱼翅都是比较典型的。但有时价钱却是一个瓶颈,不是一般人轻易就能上口的。境界六“解馋”吃的第六大境界应该是“解馋”,吃的东西一定要“鲜”。这个境界有两个层次:一是吃“物”,如那些只常听说却鲜见的鲜物鲍鱼、龙虾、法式大餐之类;二是吃“名”、吃“文化”:如大董和全聚德的烤鸭,顺峰、黎昌的海鲜以及淮扬菜、杭州菜、本帮菜、谭鱼头火锅、皇城老妈、孔乙己酒店等境界七“觅食”吃的第七大境界应该是“觅食”,那就得四处去“找”。在寻找中获得“吃”的乐趣,是本境界的一大妙处。这个“找”又分为两个层次,一个是有目的地去找口头盛传的流行馆子;一个是漫无目的地找寻意中的吃处。这个“找”字重在一个偶然发现,豁然开朗,一下子就对上了当时的心情和感觉。境界八“猎艳”吃的第八大境界应该是“猎艳”,所以馆子要“奇”。这样的馆子都是比较稀罕的特色店,如:非洲来的、越南来的等都在这一范畴。“新”、“奇”、“特”是主要特征。适合这类馆子的人群一般是时尚人士、有品位的少夫少妻、白领人群等。价钱中档,不用担心被宰。境界九“约会”吃的第九大境界应该是“约会”,这时吃的已经不是“物”,而是“情”。大多的时候,点的多,吃的少。这种吃千万不要是两个同性别的人,以免让人误会,最好也不要是夫妻,因为已过了“约会”的阶段。凡是到这种地方来吃的,两人之间大多都有一种心灵上的默契,说出来就变得俗,不表现出来又压抑。于是,以一个“吃”的借口“会”在一起,吃也吃了,谈也谈了,尽管大多的时候没有吃。适合这类吃的馆子如:茶餐厅、有餐饮服务的咖啡店,而且一定还要有柔软的沙发。境界十“独酌”吃的最后一个境界应该是“独酌”,在于一个“品”字,吃什么不太重要,关键是一个寥落的心情,要么伤感、要么闲适。这种馆子一定要是隐匿在很深的巷子里,店面古朴,又十分宁静。这个时候还应该有一瓶古典的酒,最好屋外再飘着零星的雨丝或雪花。一个人浅斟低酌,物我两忘。惟一的遗憾是,这种店已经很少有,恐怕只有在梦里才可以见得着。

在中国的八大菜系之外,有很多的地方特色菜,离开家乡十载岁月,自己很少做饭的人,凭着年少时的记忆回忆着家乡菜的风味.革命老区江西那片红土地位于长江中下流交接处的南岸,负江带湖,翠峰环立,沃野千里,风光绮丽。江西气候温暖,日照充足,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具有亚热带湿润气候的特点,加上江西河湖众多,适宜种植水稻和发展水产业,故江西一向也被誉为美丽富绕的鱼米之乡。一、赣菜的沿革与特征江西在秦汉时期,鱼米之乡的特色已趋明显,据东晋时人雷次宗云:江西"地方千里,水路四通„„嘉蔬精稻,擅味于八方。"雷次宗:《豫章记》。江西饮食文化就是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基础上,又取八方精华,从而形成了今日有独特风味的赣菜。江西传统饮食,据罗金先生研究,具有"两概括,一综合"的特点,详见罗金先生:《江西古代饮食特点》,《江西文化》,辽宁教育出版社1993年。罗金先生指出:所谓两概括,即吴楚饮食文化的概括,南北饮食文化的概括;一综合,即俗家饮食与佛道宗教文化的综合。江西属吴头楚尾,部分地区又属越,所以江西人的饮食习惯具有吴、楚、越的特点。嗜辣成性,不亚于湖南、四川。赣西地域,连炒盘小白菜都要下大量辣椒粉,故此,人们常以"不怕辣"、"辣不怕"、"怕不辣"来概括江西、湖南、四川三省嗜辣习惯。佐以甜味,这原为吴菜风味,但赣抚平原也喜在菜肴中放糖,如红烧肉、糖醋鱼之类,这都属吴菜风味。吃生吃鲜,这又为越菜风味,如赣南、赣东的鱼生、鱼丸、鱼泡、烫鲜虾、活鲤鱼等。赣东属吴越之"越",赣南属百越之"越",所以江西的越菜风味既含浙江风味,又含广东风味。广东人喜食蛇、蛙、鼠,赣南人也喜食之。由此可见,江西饮食文化兼有蜀、湘、鄂、皖、浙、粤风味,在多种风味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江西由于地处南北主要通道之上,交通运输业十分发达,南来北往者络绎不绝。客商们为江西带来了全国各地的饮食制作,并融进到江西的饮食文化之中,使江西古代饮食具 有南北饮食的概括性。如峡江的牛肉炒粉,将西北回民吃牛肉的习惯与江西人爱吃米粉相结合,形成为一种全国性的大众小吃;江西的锅贴饺子,本为北方食品,但因江西盛产植物油,贴饺时下油多,配馅时下料重,特别姜末、葱花、胡椒粉、热水烫面擀皮,成为独具特色的江西锅贴饺。江西古代饮食,具有俗家饮食与佛道等宗教饮食综合的特点。江西以道教为中心,自张道陵于江西创符派道教后,丹炉派道教亦于江西境内传开,葛玄祖孙先后在江西开炉炼丹。受道教影响,江西饮食很注意养身之道,药膳成了江西饮食的一大特色。如暴炒枸杞叶、肉炒车前草、木槿花蒸蛋、百合焖肉、油炸天门冬、淮山墩肉等大众菜,既芳香可口,又有防病养身之功效。二、赣菜的构成与菜式(一)构成赣菜是由南昌、鄱阳湖区和赣南地区菜构成。这三地菜肴的共同特色是:味浓、油重、主料突出、注意保持原汁原味。在品味上侧重咸、香、辣;在质地上讲究酥烂、脆、嫩;在烹调上以烧、焖、蒸、炖、炒见称。炒菜重油,保持鲜嫩,如赣州名菜"小炒鱼"。蒸或炖的菜,保持原汁,不失原味,既保全营养,又有补益,如"清蒸荷包红鲤鱼"、"清炖乌骨鸡"。焖制的菜,酥烂,味香而浓,如久负盛名的"三杯鸡"。这三地菜肴的不同之处是:南昌菜吸取了本省和外地的一些地方风味的长处,善于变化,花色品种较多,讲究配色造型;鄱阳湖区的菜则以烹制鱼、虾、蟹水产品见长,选料注重活生时鲜,味道清鲜;赣南菜制作精细,注重刀工火候,汁浓芡稠,对鲜鱼的烹制有独到之处,如"小炒"、"鱼饼"、"鱼饺"素有赣州"三鱼"之称。(二)菜式赣菜的菜式具有较广泛的适应性,既有各种筵席菜,也有适应家庭便宴和民众聚餐的菜肴。江西筵席菜肴有以鱼为主的鱼席,也有以咸鲜兼辣的地方风味菜肴,并配以时令蔬菜、水果,组合新颖,品种繁多。江西传统筵席的主要菜肴品种有:海参眉毛肉丸、三杯鸡、红酥肉、南丰鱼丝、文山里脊丁、清炖武山鸡、清蒸荷包鲤鱼、炒血鸭、小炒鱼、炒石鸡等。家庭宴会菜式,习惯用全鸡、全鸭、全鱼制作的菜,此外,号称四星望月的粉蒸鱼就是一道著名的家宴菜。常用的家宴菜有:白浇鳙鱼头、红松鱼、香菇炖鸡、炒米粉、永新狗肉等。大众化菜式亦称家常菜,这种菜式取料方便,制作简单,一般家庭随时都可制作,餐馆中也有家常菜的供应,常见的家常菜有:腊肉、米粉肉、家乡肉、黄瓜拌肚尖、糖醋鲫鱼、炒三冬等。另外,单独向大家介绍一下我的家乡——赣西地区萍乡市的家常菜的风味特点:1、辣、基本上每道菜都会见到不同的辣椒:有的是新鲜的,有的是干的红辣椒,会根据菜的原味来配上不同辣度的辣椒,有点“万里江山一片红”的感觉。无辣不成菜,好像成了经典的口传秘诀了!2、原汁原味这是每道菜的本色的真实口味,保持主料的味道是每道菜的关键,不允许作假,像其他地方的菜,苦的加糖将原味改变,就和做人一样,必须真实,绝对不允许存在做作与虚伪;所以放辣椒时会根据菜的原味来配料,目的就是这个了,比如夏天苦瓜(又称“凉瓜”)的,做出来的菜就是苦的,不管是做成鸡蛋苦瓜还是其他菜品,可是菜还是苦的,吃完后嘴里会留下一种凉凉的余味;还有就是冬天的腊肉,有的会就用蒸,熟透后就会散发出香喷喷的气味,有点香飘千里的气势,吃完后余香留口;有时也会将蒸熟的腊肉加入辣椒粉和其他佐料加以过火炒,风味就有了香辣的特点。3、熟乍一看,不知情的人都会不以为然,在大陆,谁家还吃生的不成,不是指一般的生与熟的概念,比如:经常在菜的配料里面出现的大蒜、姜、辣椒等,必须熟透才行,家乡的人都不吃生的,一般只要大蒜五分熟都不会吃的,还有很多的主料都是必需做熟才才行,这就是地方口味的特点了。在北京八年的生活,已经习以为常了,也经常可以看到食客们吃生的大蒜、大葱、甚至是辣椒,在萍乡绝对是见不到的稀奇古怪的事情。4、货真价实分量绝对真实,这就是家乡菜的第一大特点,从来不在乎每道菜的分量,绝对的货真价实,实惠是外来的客人的第一感觉,也是家乡人的一大特点;记得本人有一次回老家请同学吃饭,不到一百元人民币,干掉了一大桌的美味佳肴,一般在稍微消费水平高一点的南昌或者长沙,也许就该四百到五百元了,更不用说到了京城了,应该在六到八百元人民币。当然还有一些比较小的细节,因为笔者也离开家乡近十载,只是凭着对家乡菜的记忆写出来的,也已经不忠于和喜欢辣味了,环境在变,人也在变吧?没有借口,努力改变!为了自己没有办法,在最初来到广东深圳时,也是不习惯没有辣椒的日子,后来逐渐可以离开它了,也许“时间会改变一切”说得没有错!最后向大家介绍几家在北京的比较传统或者说正宗点的江西风味餐馆,绝非商业广告,有的是本人以江西人的口味去品尝过的或者老板就是老乡而且是朋友哦:1、北京赣江人家饭庄饭庄内部装修是按照江西乡下农家的风调设计的,饭庄老板是赣南人,同时又是做装饰装潢的;走进饭庄可以看到用南方下雨时,农民伯伯用来挡雨的斗笠、蓑衣,用来耕地用的犁耙、锄头等等,别有一番情趣哦!特色的老家土菜、自制米酒、而且是正宗的龙南人主理,主料都来自江西特产、土产。2、赣南人家大酒楼老板是江西人,厨师、服务员,还有一些菜的原料也大都来自江西,属于一家比较老的酒楼,里面的装修不是很好,顾客主要是附近几大小区的住户,还有一些远道而来知道的老乡会在此聚餐。所有菜品都是很“土”的,没有吃过的,会以为到了农村,当然也有一些北方的大众菜,也许是为了照顾一些吃不习惯或者不适用的顾客吧!3、江西瓦罐这家瓦罐是有很久的历史的了,在清风街2号那个小区建起来就有了,从别的地方搬迁过来的,很多都要在中午或者晚上早点到才能吃到瓦罐,很多闻名而来的因为时间晚了,而吃不到瓦罐,还有就是里面的地方太小,因为服务员多数都是外请的,服务不是太热情,人稍微多一点,点菜时就需要等待,菜品和风味还是属于正宗的江西地方风味,大多数的原料也是来自江西土产;人均消费在40元左右;就在北三环马甸桥的西边,双秀公园东,三环路南,开车的需要在北太平庄桥从西往东开,最大的好处就是饭店附近有停车的地方而且停车不用收费。4、江西瓦罐在复兴门桥西南路西,笔者只是很久以前和朋友去过一次,那次主要是玩去的,所以对于食物没有太多的在意,已经不是有太多的记忆。另外在亚运村附近有三两家江西瓦罐和江西风味的餐馆,爱好的食客朋友可以搭伴去吃,一般消费都是很低的,在京能够吃到江西正宗风味的地方还有好几家,以后在笔者亲自去试验过后再向朋友们推荐好了!爱那山、爱那水、爱那人、那竹林、那里的一切,家乡的一切,亲人的所在,吃着家乡的美味念着家乡的亲人,身在异乡流浪的客!参考文献:《江西文化史》《江西饮食指南》楼主~你看这个行吗?

1、论文题目: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2、目录: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3、提要: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字数少可几十字,多不超过三百字为宜。4、关键词或主题词: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是用作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 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主题词是经过规范化的词,在确定主题词时,要对论文进行主题,依照标引和组配规则转换成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语。5、论文正文:(1)引言:引言又称前言、序言和导言,用在论文的开头。 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引言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2)论文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正文应包括论点、论据、 论证过程和结论。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内容:a.提出-论点;b.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c.解决问题-论证与步骤;d.结论。6、一篇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将论文在和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文献资料,列于论文的末尾。参考文献应另起一页,标注方式按《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进行。中文: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版地、版者、版期):作者--标题--出版物信息所列参考文献的要求是:(1)所列参考文献应是正式出版物,以便读者考证。(2)所列举的参考文献要标明序号、著作或文章的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

与第一次升国旗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作文吧,借助作文人们可以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传递知识信息。你所见过的作文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升旗优秀作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升旗江苏省扬州江都小学三(3)班刘泰雨星期一,上午8点整,学校里准时响起了《运动员进行曲》。同学们迅速地排好队,向操场走去。刚才还空荡荡的操场立刻被站满了。

《运动员进行曲》放了几遍后停了下来。操场上顿时变得更加庄严。这使我想起了在战场上英勇牺牲的烈士们。使我想起了飘扬在我们胸前的红领巾和国旗。

随着钱老师的一声:“向国旗敬礼,升国旗,奏国歌!”霎时间,一双双手整齐地举了起来,升旗手把国旗抛向蓝天,广播里也奏起了雄壮的国歌。国旗在风中飘扬着,卷出了一团团红彤彤的火焰,我们的心也冒出了为祖国骄傲、自豪的火焰!

国旗越升越高了,太阳也越升越高了,国旗的火焰和太阳的火焰在我们心中熊能燃烧着!

啊!我为你自豪国旗!我为你骄傲祖国!

鲜艳的五星红旗,飘扬前胸的红领巾,熠熠生辉的我们是少先队员!

转眼间,又到了周一。广播声响起,我们迅速排好队伍,整齐、朝气蓬勃地迎接这一重大的一天。

在操场上,我们笔直地站着,就像一个个士兵守卫国家疆土。风拨乱了头发,风沙迷了眼睛,汗珠滑过脸颊,我们依然一动不动,凝望着五星红旗。

音乐响起的瞬间,无数只手不约而同举起来,异口同声地唱:“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每个人都气贯长虹。

在烈日的炙烤下,每个人都嘶声力竭,专心致志。没有一个人注意到吴雅棋。她面色通红,像一个熟透了的苹果。眼睛只能睁开半只。汗珠就像断了线的珍珠,不停往下掉。尽管她很难受,但是她手的姿势还是那么标准,身体还是那么笔直。虽然国歌很短,但是仿佛每分每秒对于她都是艰熬。她虽然又矮又小,但是此时此刻她就像一个巨人!一个能顶天立地的大巨人!

终于,国歌结束了。她的嘴角微微上扬,坚持的手垂下。随之而来的,是她整个身体倒在地上,进入了昏迷。周围的我们纷纷围过来:“雅棋,雅棋!醒醒啊。你没事吧……

雅棋被送入了医院,医生说她高度中暑需要好好休养。我们为她感到自豪、骄傲!

升旗仪式,是庄重的;升旗仪式,是重大的;升旗仪式,是神圣的。

每个星期一早上,都是我们学校的升旗仪式,升旗仪式在操场的升旗台上。参加升旗仪式的,有全校的学生、全校的老师、全校的清洁工阿姨、花工、保安叔叔,校外有时还有家长。

会场在操场。操场呈长方形。长方形四周种了许多茂密的树,升旗台后方有一条健康路,健康路西边有绿油油的花草树木。在这么多花草树木的点缀下,升旗台上挺立着一根银光闪闪的旗杆。

全校师生从各个班门外陆陆续续地排好队,整整齐齐的,像军人一样地走到操场。走到操场中央,各班“快、静、齐”地站好,这时操场上已经人山人海。

两位主持人宣布升旗仪式开始。全体老师停下脚步,瞻仰着国旗,全体学生带着血一样的红领巾,敬着队礼,也瞻仰着国旗;日日夜夜忙忙碌碌的清洁工、花工、保安叔叔这时停下手中的活,对国旗行注目礼。

主持人拿着麦克风,笔直地站着,他的眉毛弯的像月牙儿,眼睛黑溜溜的,像夜空般一样黑,露出洁白的牙齿,脸红地像天边的晚霞:“唱国歌,由五年(1)班胡鸿博指挥。”

操场上响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听到这首歌曲,仿佛看到了中国人民在为中国的诞生而奋斗。

升旗仪式结束了,同学们像往常一样,整整齐齐地排队回教室。

升旗仪式虽然结束了,但同学们的心,仍热血沸腾,还继续沉浸在唱国歌的气氛里。

上个星期,我和其它班是5位“牛娃”成为了升旗手。当我被评为升旗手时,我既激动又紧张。我终于能如愿以偿将国旗冉冉升起,却又担心在升旗时会不会出差错。

升旗仪式的前一周,每天吃完午饭我就和其它升旗手就开始排练了。学校大队部的小干部们一步一步耐心地教我们怎样走上领操台,怎样演讲,怎样升旗,怎样绑旗……为了升旗仪式能顺利的进行,我们每一次都十分认真地排练。不知为什么,每一次排练我都十分兴奋。

因为天气原因,直到星期五才有一个晴天了,我真幸运,终于能亲手升一次旗,我心里别提多高兴了。这天早晨,我走上了领操台,面对着千迈出双看着我的眼睛,我不由得有些紧张,但我一看到我们老师和同学对我信任的.目光,我的胆子大了不少,我在心里对自己说:“好不容易当一回升旗手,不仅是我个人的荣誉,我也代表了我们班级,所以我一定要争气!”庄严的国歌响起了,我按着节奏和另一位升旗手一起把国旗慢慢升上蓝天,我感觉这是我生来度过最漫长的几分钟,我目不转睛地盯着国旗,像怕它会被几吹走似的,我终于把国旗升到了顶端。绑好旗,望着那蓝天映衬着随风飘扬的五星红旗,我心里无法用语言描述地自豪……

我暗自誓言:我以后一定要表现的更好,争取再当一回光荣的升旗手!

七岁那年,我迈进了小学一年级,成为了一名小学生。第一天的开学典礼上,我看到五年级的大哥哥大姐姐们在升旗台上把鲜艳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我羡慕极了。从那以后我下定决心,一定要当一名合格的升旗手站在升旗台上光荣地把五星红旗升上蓝天。

一转眼,到了二年级。这天,老师在讲台上严肃地对我们说:亲爱的同学们,你们接下来要竞选升旗手,好好努力,展现最好的自己哦!老师的话音刚落,我的心情是又紧张又激动。紧张的是我能否竞选上升旗手,激动的是这天终于到来了。于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我终于站在了讲台上进行了演讲比赛,终于到了评选的时候,我却以一票之差落选了,我伤心不已!老师看我难过的样子就走过来拍拍我的肩膀说:没关系的好孩子,不过你要知道你落选的原因。你平时还是要热爱班级,乐于助人。听了老师的话我点点头,暗自下定决心:我一定要努力进步!

从那以后,我积极参与班级集体活动,关心同学。同学有困难我就第一时间伸出援手来帮助同学。慢慢的我也享受其中,享受乐于助人的快乐。终于又到了评选升旗手的时候了,我满怀信心地站在讲台上,同学们都对我报以赞许的目光。这时,我知道我一定会成为一名合格的升旗手。果然最后不出我所料

经过我的努力,在熟悉的国歌声中,我亲自将鲜艳的五星红旗升上了杆顶,升旗结束后操场上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老师让我到讲台上说说感想,我害羞地说:站在升旗台上我很光荣!很自豪!我下次还要当升旗手!我发出了内心的感叹!

每到星期一的早晨,我们全校师生都精神饱满地排着整齐的队伍,集中在操场,举行着庄严隆重的升旗仪式。

歌声响了,队号也响了,两位升旗手和六位护旗手举着鲜艳的红旗,昂首挺胸正步走向升旗台,升旗手小心翼翼的把国旗系在旗杆上的绳子上,一位同学用激昂的声音高喊道:“全体立正,升国旗。”说完,乐队放起了国歌,同学们行队礼。我也高举右手怀着激动的心情向国旗敬礼。鲜艳的五星红旗在旗杆顶端高高飘扬。

每当我看到徐徐上升的国旗,听到那激动人心的国歌,心里就想:新中国是来之不易的,我们不能忘记,今天的幸福生活是由千千万万个烈士用鲜血换来的。我长大了要把祖国建设的更加美丽,富强!

清晨,当薄纱般的雾气渐渐消散,大地从睡梦中醒来的时候,我们学校的升旗仪式就要举行了。同学们都在宽口的操场上等待着。铃声响了,顿时,校园里鸦雀无声,说有人都停止了走动。

鲜艳的红旗,闪光的五角星,在雄伟的国歌声中,几百双眼睛仰望着冉冉升起的国旗;几百只小手举过了头顶,行着庄严的对礼……鲜艳的五星红旗迎风飘扬。

望着鲜艳的五星红旗,我仿佛看见无数中华儿女抛头颅,洒热血,前仆后继,不懈努力换来的,来之不易啊!我的手轻轻抚摸一下红领巾,那是用无数革命前辈的鲜血染红的,戴上它是多么光荣的事呀!红领巾帮助我改正错误,激励我不断进步,我感谢红领巾,我爱红领巾。

眼望鲜艳的五星红旗,我暗暗下决心,为了祖国的未来,为了不辜负党和人民的期望,我一定努力学习天天向上,让五星红旗世代相传在祖国的蓝天上飘扬。

望着鲜艳的五星红旗,想着文天祥的精神令人敬仰!几百年来,他的精神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子孙。从林则徐,邓世冒董存瑞,黄继光,到现在和平年代里为维护祖国的安定团结而牺牲的烈士们,他们自身的行为很好的诠释了“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的精神必将会在中华子孙的心中传承下去,成为我们中华民族永不磨灭的传统文化!

九月三十晚上,我兴奋不已,因为国庆节就要到了,我又可以参加学校的升旗仪式了,这可是我盼望已久的事情。看到学校已经被布置地非常漂亮,中山广场大道的两边都装上了很多红红的灯笼,显得喜气洋洋。

十月一日早晨六点三十分,妈 妈叫醒我,催我快点,如果迟到就不让入场了。我一听这话就急了,三两下就把衣服穿好,戴上红领巾,快速地刷牙洗脸。本来说好爸爸开车和我们一道去的,因为怕迟到,又觉得爸爸太慢,我和妈 妈就把爸爸落下急匆匆地跑了。

还好,我们赶到的时候才六点四十五分。我们迅速找到妈 妈单位的队伍,我站在第一排,妈 妈单位的吴阿姨和陈叔叔都夸我,说我小小年纪来升国旗,长大一定有志气。

这时,军乐队奏着激昂的乐曲上场了,那些大哥哥一个个雄赳赳气昂昂,可威风了!随着激昂的乐曲,旗手们迈着整齐的步伐上场了!

大家静静地等着,随着一声“升旗仪式现在开始”,军乐队奏起国歌,大家目视着五星红旗缓缓升起,最后高高地飘扬在上空。

升旗结束后,全场又一起唱响《歌唱祖国》: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今走向繁荣富强……

国庆升旗太有意思了,听妈 妈说,我从一岁至今已经升过九次国旗了,而且在我三岁的时候就会唱国歌了。我希望长大后做一个对祖国有贡献的人。

星期一的早上,柔和的阳光洒在校园里,“喳喳喳”小鸟也在为我们歌唱哩!我和同学穿着整洁的校服,戴着鲜艳的红领巾,迈着轻快的步子到时操场上列队准备参加升旗仪式。

升旗仪式开始了。我向四周望去,看见同学们都很严肃。随着辅导员老师一声令下,“出旗”。三位旗手迈着整齐的步伐走了出来,中间的一位旗手找着国旗,旁边的两位护旗手紧随在左右,不一会儿,他们就走到了国旗台上。旁边的护旗手把国旗系好,等待着辅导员的命令。音乐停了,辅导员老师激动地说道:“升旗,敬礼,唱国歌。”话音刚落,旗手就把绳子拉下来,国旗冉冉地升上去。我们向国旗行少先队礼,目光注视着国旗,站得笔直笔直的。我大声地和同学们一起唱国歌,过了一会儿,国旗升到了顶端,迎风飘扬,国歌也停了,辅导员老师说:“礼毕下面有请李副校长为我们国旗下讲话。”李副校长说:“炎热的夏天已经到了,大家要注意安全,勤洗手,预防型H1N1流感……”我拍了拍手想其它事情。终于,辅导员老师公布五项评比第一名了:一年级一O三班;二年级二O三班;三年级三O七班;四年级四O二班;五年级五O六班;六年级六O五班。”话音刚落,四O二班那儿就传来开心的叫喊声,我叹了口气,小声嘀咕着“就算轮到四O六班,也轮不到我们班。”

升旗仪式结束了,我迈着沉重的步伐走进教室,我们又迎来了新的一周的学习了,想到这里,我又开心起来了!

今天我和妈妈出去逛街,我发现街上的许多学校上空都飘扬着鲜艳的五星红旗,这使我想起了几星期前我班第一次升国旗时的场景。

那天早晨,天气晴朗,我们班女生穿着红衣服,男生穿着黑衣服,戴着鲜艳的红领巾准备升国旗。

开始升国旗了,我是升旗手,与其他两位升旗手站在方队的前面,迈着整齐划一的步伐走向升旗台。伴着庄严的国歌,全校同学都向着国旗敬礼,其中一位同学把国旗用力一抛,我们稳稳地拉动拉线,五星红旗便冉冉升起,最后,在国歌结束的时侯,我们也顺利地把国旗升到了旗杆的顶端,我真不敢相信我们超常发挥了!

之后,我们的演讲与晨诵展演都表现得非常出色,得到了校长的表扬,赢得了全校师生的热烈掌声。

“大好了,太好了!奶奶准备带我去北京啦!”我一直很想到天安门亲眼观看升旗仪式,现在如愿以偿了。

早晨5点多,我和奶奶就来到了天安门广场,这里早已经人山人海,奶奶说“他们来自全国各地,都是来观看升旗仪式的。”

大家都焦急地等待着。

大约15分后,国旗护卫队从天安门城门昂首阔步地走了出来,一名擎旗手手举国旗,一左一右两名护旗手,他们走在前面,紧随其后的是一名队长率领的护卫队。他们一个个步伐矫健、精神抖擞,一步一个脚印地来到金水桥下。跨上金水桥后,整齐的队伍换成了正步走,他们那脚踏地面的“啪、啪”声,那整齐化一、高度一致的步伐,和那坚定不移的目光,让人对他们从心里油然而生的敬佩。他们来到升旗台下,擎旗手走上升旗台,做好准备,等待国歌的奏响。

这时,天实门前一片寂静,大家似乎都屏住呼吸,两眼疑视着国旗。“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随着国歌的奏响,五星红旗伴着朝阳冉冉的升起来了。

“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到了……”我敬着队礼,激动的跟着唱了起来。

看着高高升起的国旗,我为自己是一名中国人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那鲜红的五星红难是无数先烈用热血染成的,我们这些小学生生长在安稳详和的年代,要珍惜美好的生法,好好学习,做一名品质优良的少先队员,长大也要为伟大祖国的富强出一份力。

“一二一……”满是阳光的清晨,校园里听到国旗班响亮的口号声。瞧,穿着军装是多么帅气啊!不久,国旗班招新生,我很快入选。我想穿上那帅气的军装,但也知道穿上它并不容易,要吃很多苦。

很多人都不了解国旗班。国旗班能提高自己的斗志,增强个人纪律性,提升自我素质,培养个人能力。刚刚加入国旗班时,我以为升旗很简单。但通过第一天的训练我才知道,国旗班是一个团结的集体,不是个人的秀场。只要有一个人走错就重新来一遍,正步走,脚的高度、快慢、停顿都要一致,还要看队伍的排面,每一步每一个动作都要有力度,非常专注。但是我们不怕累,我们一天比一天更好。

就这样,训练的日子开始了,正步走、原地摆臂练习、正步走练习、正步走一令一动练习等,每组动作都要停顿1-2分钟。通过训练,加强对肌肉的记忆,保持姿势,一动不动。为了能做到标准的动作,每次做错动作,我们都要做俯卧撑和深蹲等。

当然,国旗班不是只有严肃和认真,我们之中也充满了欢笑。加入国旗班两周后,我们的动作掌握的非常好,正步走的也很整齐划一,但是大家也慢慢觉得枯燥无味,训练时经常闹。这时,班长给我们看了天安门国旗护卫队正步走的视频,这使所有人感到震撼。黑龙江漠河“北极国旗班”,在寒冷的环境中依然坚持升旗的精神更让我们为之敬佩。相比之下,我们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从那次之后,不管有多苦多累,我们也不再轻言放弃。希望有朝一日,我们能像天安门国旗护卫队一样优秀。

我很荣幸是国旗班的一员,它教会我很多。它让我们懂得了坚强。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们会以更加认真的态度对待国旗班,对待国旗,报效祖国。

我骄傲,我是升旗手!

8月24日晚,北京是个不眠之夜,今天我和爸爸妈妈一起来到了天安门看升国旗,这是我第一次来北京看升国旗,第一次看到这么壮观的景象。

我们来到了天安门广场,只见护栏边站满了来观看升旗的游客,人山人海的,过了一会,升旗仪式开始了,护旗手们迈着雄壮整齐的步伐从玉带桥过长安街向国旗台走去,到了旗杆下,只听一声洪亮的声音“敬礼”,嘹亮的国歌在天安门广场响起,鲜艳的五星红旗慢慢升上了天空,在高高的蓝天上飘扬。人们依然注视着红旗,不想离去。

看到这里我想:我现在要好好学习,长大后,我一定要把国家建设的更强大!让不能不能上学的山区孩子有学上,让他们过上向我们一样的生活。

星期一早上八点零五分,是全校师生升旗仪式。同学们穿着整齐的服装,佩戴着鲜艳的红领巾,迈着整齐的步伐,陆陆续续地来到学校那美丽的大操场上举行升旗仪式。我们的大操场呈圆形,外圈是150米的跑道,内圈摆放着许多花花绿绿的器材。站在这崭新的操场上,同学们的心情非常激动,几乎个个都踮起脚尖,望着主席台,巴不得升旗仪式马上进行。

这时,主持人用洪亮的话语打破了校园的宁静:“升旗仪式,现在开始。升国旗,奏国歌!”接着,雄壮的国歌相继从学校的高音喇叭中传出。同学们一齐把手高举头顶,一齐瞻仰这鲜红的国旗,为自己的祖国而感到无比自豪。当雄壮的国歌结束的时候,全场爆发出一阵雷鸣般的掌声,并且持续不断。

接着,学校领导昂首挺胸地走上主席台,环视一下同学们,便开始讲话。那声音时而高亢时而低沉;时而深情;时而感动,全校师生好像与讲话的声音融为一体。当领导讲完话时,全场再次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最后一项是颁奖仪式。同学们的心像吊着七八桶水——七上八下,都希望自己可以获得三个班牌。一些同学紧张地望着老师上下跳动的嘴唇,怀里像一只小兔子在跳动。拿到三个奖牌的班级乐不开支,拿到一个班牌的班级闷闷不乐。操场上到处是欢乐的叫喊声和低沉的叹息声,气氛使全校充满了乐趣。

在一声声《运动员进行曲》中,同学们有秩序地退场。操场像一个片海水被抽走似的充满了宁静。只有国旗还伞随着寒风在操场上的旗杆顶部随风飘动着。

从我进入幼儿园开始,已经进行了很多次升旗仪式,而今天的这次特别的升旗仪式将会让我终身难忘。

今天是3月9日,也是我们全校统一开展线上学习的第一天,尽管现在正是疫情防控的关键时期,但我们仍在蒲老师的精心组织下,举行了一场没有学生在校的“向生命致敬”为主题的升旗仪式。升国旗是件很严肃的事情,我早早地起床,戴上红领巾,穿好校服,整理好仪容仪表,急切地期待着升旗仪式的开始。9点升旗仪式开始了,看着视频里那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听着那熟悉又雄壮的国歌,我庄严肃立,右手五指并拢,高举过头,注视着那鲜艳的五星红旗,情不自禁地高声唱起《义勇军进行曲》。那一刻,我热血沸腾,激情澎湃,为自己是一名中国人感到无比自豪!也深刻体会到了无论祖国遇到多大的磨难,也阻挡不了我们学习的道路!

紧接着,罗校长的讲话,同学们的个人发言,以家庭为单位的抗疫必胜的鼓励话语,更是让我们知道了,即使现在有疫情,我们也不能够退缩,要好好地在家中做好一些防御措施,在家中好好学习。虽然我们不能像白衣天使在前线为国出力,可是只要我们不出门,保障自己的身体健康,不给国家添乱,这样就算是对国家做出的贡献。

寒冷的冬天已经过去了,我坚信,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离结束也就不远了。待到山花烂漫时,我们一定可以再次相约校园欢歌笑语!

升旗活动感想这是到大学以来第一次参加升国旗的活动,我内心激动万分。虽然早上有瑟瑟寒风,但依然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升国旗是件很严肃的事情,看着那慢慢升起的五星红旗,心里总是有一种难以用言语形容的澎湃感。雄壮的国歌,神圣的国旗,唤起我心中无比的骄傲和自豪。还记得昨晚班长告诉了我升旗的事情,说实话,我很激动。为什么?因为我能够再次站在国旗下感受那份庄严,那份自豪!我们今天能够在这里举行升旗仪式,这是多少革命先烈用自己的鲜血用自己的生命换来的啊,我们的国旗正是用他们的热血染红的呀!尽管仪式是那样简单,但意义深远。我相信,我们在场的每一个人,都深深体会到了那与众不同的心动时刻,感受到了那鼓舞人心的振奋。每次升旗仪式都是一次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这次也不例外,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更具特殊意义,因为这次活动是我们刚刚步入大学的第一次升旗仪式,所以在我心中显得更加庄严神圣。望着鲜艳的五星红旗,心中异常激动。国旗是国家的象征,社会在发展,祖国在腾飞,惟有强大才能不受欺,想到这,自豪之感油然而生。作为大学生更要不忘历史,珍惜现在,踏实学习。终于听到了他们的脚步声,齐刷刷的队伍,齐刷刷的眼睛。随着我们嘹亮的国歌响起,国旗迎着朝阳冉冉升起,我心中油然而生一种莫明的感动。那一刻的庄严肃穆,那一刻的骄傲与自豪,是不言而喻的。歌声里满含着我们每一个人对祖国的热爱、对国旗的尊重。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象征我们的国家日益繁荣昌盛,提醒我们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告诫我们时刻都要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愿五星红旗在岁月的长河中永远飘扬。我深情地注视那抹永恒的红色,刹那间染红了祖国的天空,也染红了我的一颗中国心。每一次抬头仰望迎风招展的五星红旗,就有一股无形的力量在激励着我。像歌里唱到的那样,中华民族到了最危急的时刻,我们全民抗争才得来今天的幸福生活。在枪林弹雨的战争年代,我们的民族能在艰难中前进,在和平发展的当今世界,我们的民族更是日趋强大,而作为中华民族子孙后代的我们更有一种在挫折中崛起的奋斗精神。尽管仪式是那样简单,但意义深远。我相信,在场的每一个人,都深深体会到了那与众不同的心动时刻,感受到了那鼓舞人心的振奋。不管我们离祖国的心脏有多么遥远,但那腔爱国的热血同样是沸腾的,那份爱国之情同样是真挚的。现在的祖国虽已飞在了世界的前列,但我们应该让这双腾飞的翅膀变得更强劲有力,这是我们新时代大学生的责任与义务,让我们共同努力,为祖国的明天而奋斗。国运昌盛,国旗飘扬,同心协力,看我民族豪迈屹立在东方!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作文吧,作文一定要做到主题集中,围绕同一主题作深入阐述,切忌东拉西扯,主题涣散甚至无主题。你知道作文怎样写才规范吗?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升旗优秀作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9月1日是新学期的第一天,全校师生早早的来到学校,在操场上举行隆重的升旗仪式。

蓝天,白云,下面是肃立在操场上的老师同学,显得这次升旗仪式分外庄严。全校学生都穿着干净整洁的校服,佩戴红领巾,等待着升旗仪式——这个庄严时刻的到来。

这时,主持人走到台中间:“我宣布,升旗仪式现在开始!第一项,出旗!”话音刚落,就奏起来庄严的《义勇军进行曲》。四个6年级的女同学各手持国旗的一角,迈着矫健的正步往前走。她们步伐一致,目光严肃。“第2项!升国旗,奏国歌,少先队员敬队礼!”顿时,庄严的国歌轰然响起,五星红旗冉冉上升。全校师生的手“唰”的一下举过头顶。国旗在国歌声中缓缓升到旗杆顶。“第三项,唱国歌!”国歌再一次响起,全校师生唱起国歌:“起来......” “第四项,国旗见证我成长,请欣赏国旗下演讲:《勿忘国耻,振兴中华》!”在淡淡的背景音乐下,演讲的同学开始演讲了。

5分钟后,演讲完毕。

“我宣布,‘勿忘国耻,振兴中华’主题升旗仪式,到此结束!”

在星期一——这个庄严的日子里,举行的这一次庄严的活动——升旗仪式,在同学们的掌声中结束了。

蓝天下,五星红旗迎风飘扬。

本学期开学第一周,我荣幸地被选为升旗手。下面我就给大家讲讲我第一次当升旗手不同寻常的经历吧……

升旗前——兴奋

开学前几天,我突然接到通知,我被选为升旗手了。在接下来的几天里,我都沉浸在喜悦和自豪中。

升旗中——慌乱

时间过得真快,升旗仪式在我兴奋的期待中来到了!待穆老师为我们三名升旗手挂上升旗带后,我们便庄严地站到主席台前候命……以前看别人做升旗手时都是一帆风顺的。可不知为何,我的升旗带却不停地从肩上滑下来,原本毫不紧张的我,被这接二连三掉下来的升旗带弄得慌乱不堪。不仅如此,当国歌响起,我向上拉动国旗绳时,老师之前对我说的“不要着急,随着国歌慢点儿拉……”等话语全被我抛到了九霄云外,我一心只想着快点儿往上拉,悲惨的结果就是:等我把国旗升到旗杆顶上后,国歌竟然还有一大段未奏完。当时,我真尴尬得想找个地缝钻进去。唱完国歌,正当我转身准备回去时,肩上的带子又掉了!唉,真是丢人丢到家了!

升旗后——无奈

现在回想起第一次做升旗手的经历,我还觉得哭笑不得又无可奈何。看来,任何光荣和荣誉都不是轻而易举就可以得到的,其中的酸甜苦辣只有亲历者才能真正体会,也才能对荣誉倍加珍惜。

今天我和妈妈出去逛街,我发现街上的许多学校上空都飘扬着鲜艳的五星红旗,这使我想起了几星期前我班第一次升国旗时的场景。

那天早晨,天气晴朗,我们班女生穿着红衣服,男生穿着黑衣服,戴着鲜艳的红领巾准备升国旗。

开始升国旗了,我是升旗手,与其他两位升旗手站在方队的前面,迈着整齐划一的步伐走向升旗台。伴着庄严的国歌,全校同学都向着国旗敬礼,其中一位同学把国旗用力一抛,我们稳稳地拉动拉线,五星红旗便冉冉升起,最后,在国歌结束的时侯,我们也顺利地把国旗升到了旗杆的顶端,我真不敢相信我们超常发挥了!

之后,我们的演讲与晨诵展演都表现得非常出色,得到了校长的表扬,赢得了全校师生的热烈掌声。

从我进入幼儿园开始,已经进行了很多次升旗仪式,而今天的这次特别的升旗仪式将会让我终身难忘。

今天是3月9日,也是我们全校统一开展线上学习的第一天,尽管现在正是疫情防控的关键时期,但我们仍在蒲老师的精心组织下,举行了一场没有学生在校的“向生命致敬”为主题的升旗仪式。升国旗是件很严肃的事情,我早早地起床,戴上红领巾,穿好校服,整理好仪容仪表,急切地期待着升旗仪式的开始。9点升旗仪式开始了,看着视频里那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听着那熟悉又雄壮的国歌,我庄严肃立,右手五指并拢,高举过头,注视着那鲜艳的五星红旗,情不自禁地高声唱起《义勇军进行曲》。那一刻,我热血沸腾,激情澎湃,为自己是一名中国人感到无比自豪!也深刻体会到了无论祖国遇到多大的磨难,也阻挡不了我们学习的道路!

紧接着,罗校长的讲话,同学们的个人发言,以家庭为单位的抗疫必胜的鼓励话语,更是让我们知道了,即使现在有疫情,我们也不能够退缩,要好好地在家中做好一些防御措施,在家中好好学习。虽然我们不能像白衣天使在前线为国出力,可是只要我们不出门,保障自己的身体健康,不给国家添乱,这样就算是对国家做出的贡献。

寒冷的冬天已经过去了,我坚信,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离结束也就不远了。待到山花烂漫时,我们一定可以再次相约校园欢歌笑语!

鲜艳的五星红旗,飘扬前胸的红领巾,熠熠生辉的我们是少先队员!

转眼间,又到了周一。广播声响起,我们迅速排好队伍,整齐、朝气蓬勃地迎接这一重大的一天。

在操场上,我们笔直地站着,就像一个个士兵守卫国家疆土。风拨乱了头发,风沙迷了眼睛,汗珠滑过脸颊,我们依然一动不动,凝望着五星红旗。

音乐响起的瞬间,无数只手不约而同举起来,异口同声地唱:“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每个人都气贯长虹。

在烈日的炙烤下,每个人都嘶声力竭,专心致志。没有一个人注意到吴雅棋。她面色通红,像一个熟透了的苹果。眼睛只能睁开半只。汗珠就像断了线的珍珠,不停往下掉。尽管她很难受,但是她手的姿势还是那么标准,身体还是那么笔直。虽然国歌很短,但是仿佛每分每秒对于她都是艰熬。她虽然又矮又小,但是此时此刻她就像一个巨人!一个能顶天立地的大巨人!

终于,国歌结束了。她的嘴角微微上扬,坚持的手垂下。随之而来的,是她整个身体倒在地上,进入了昏迷。周围的我们纷纷围过来:“雅棋,雅棋!醒醒啊。你没事吧……

雅棋被送入了医院,医生说她高度中暑需要好好休养。我们为她感到自豪、骄傲!

升旗仪式,是庄重的;升旗仪式,是重大的;升旗仪式,是神圣的。

每到星期一的早晨,我们全校师生都精神饱满地排着整齐的队伍,集中在操场,举行着庄严隆重的升旗仪式。

歌声响了,队号也响了,两位升旗手和六位护旗手举着鲜艳的红旗,昂首挺胸正步走向升旗台,升旗手小心翼翼的把国旗系在旗杆上的绳子上,一位同学用激昂的声音高喊道:“全体立正,升国旗。”说完,乐队放起了国歌,同学们行队礼。我也高举右手怀着激动的心情向国旗敬礼。鲜艳的五星红旗在旗杆顶端高高飘扬。

每当我看到徐徐上升的国旗,听到那激动人心的国歌,心里就想:新中国是来之不易的,我们不能忘记,今天的幸福生活是由千千万万个烈士用鲜血换来的。我长大了要把祖国建设的更加美丽,富强!

人生有许多的第一次,像第一次获奖,第一次被表扬,第一次戴红领巾……可今天是新学期第一次的升旗仪式,让我终身难忘,使我受到一次深刻的教育。

今天,新学期的第一天,也是我们所期盼的一天,终于到来了。同学们脸上洋溢着快乐的笑脸,迈着轻盈的步伐。按照贯例,星期一都得升旗。

升旗仪式正式开始,雄伟的国歌响起了,五星红旗也随着国歌节奏徐徐上升,可我觉得今天的红旗与以往不同,原来升旗手凭着自己原有的经验做事不够认真,竟然把国旗插反,而且国旗的一端好像被绳子绑子,而另一端又没插(cha)进扣眼里,所以国旗升到一半就被迫降下来了。不过,升旗手后来及时纠正,虽然他们把国旗平稳地升上去了。但是,开学第一天同学、老师的心情都多少受了影响。升旗手一次小小的失误却在全校师生面前丢尽了脸的事实永远无法抹去。

事后,我想了很多,我们做错了一件事更重要的是要从中吸取教训,我觉得无论在工作、学习、生活中每一件事,不管大、小,都应该认认真真地做,马马虎虎地行为要不得,希望每个人能引以为诫。

每个星期一早上,都是我们学校的升旗仪式,升旗仪式在操场的升旗台上。参加升旗仪式的,有全校的学生、全校的老师、全校的清洁工阿姨、花工、保安叔叔,校外有时还有家长。

会场在操场。操场呈长方形。长方形四周种了许多茂密的树,升旗台后方有一条健康路,健康路西边有绿油油的花草树木。在这么多花草树木的点缀下,升旗台上挺立着一根银光闪闪的旗杆。

全校师生从各个班门外陆陆续续地排好队,整整齐齐的,像军人一样地走到操场。走到操场中央,各班“快、静、齐”地站好,这时操场上已经人山人海。

两位主持人宣布升旗仪式开始。全体老师停下脚步,瞻仰着国旗,全体学生带着血一样的红领巾,敬着队礼,也瞻仰着国旗;日日夜夜忙忙碌碌的清洁工、花工、保安叔叔这时停下手中的活,对国旗行注目礼。

主持人拿着麦克风,笔直地站着,他的眉毛弯的像月牙儿,眼睛黑溜溜的,像夜空般一样黑,露出洁白的牙齿,脸红地像天边的晚霞:“唱国歌,由五年(1)班胡鸿博指挥。”

操场上响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听到这首歌曲,仿佛看到了中国人民在为中国的诞生而奋斗。

升旗仪式结束了,同学们像往常一样,整整齐齐地排队回教室。

升旗仪式虽然结束了,但同学们的心,仍热血沸腾,还继续沉浸在唱国歌的气氛里。

又是一个星期一的早上,一周一次的升旗仪式就要开始了。早读堂下课后,同学们怀着激动的心情排着整整齐齐的队伍来到了操场,等待着庄严的升旗仪式到来。

操场上庄严肃穆,鸦雀无声。我们仿佛都能听到自己的心跳声,老师和同学们都目不转睛地盯着旗台上即将升起的五星红旗。突然从广播里发出严肃而庄重的声音:“全体立正,升国旗,唱国歌,敬礼!”同学们“唰”的一声站得笔直,右手五指并拢举过头顶,向国旗敬礼!片刻,广播里传出振奋人心的《义勇军进行曲》的旋律,护旗手将手中的国旗一角一甩,鲜艳的五星红旗在国歌声中冉冉升起。望着鲜艳的五星红旗,我好象看到了狼牙山的五位壮士宁愿跳崖,也不愿意向敌人屈服的伟大精神……这面五星红旗是用无数战士的鲜血染成的,如果没有他们的牺牲,就没有现在美好的生活。

“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时!前进!前进进!”在嘹亮的歌声中,五星红旗升到了旗杆顶端迎风飘扬,在蓝天、白云之中,像一团为焰,映红了校园。

升旗仪式结束后,那响彻校园的歌声,久久萦绕在我们的耳边,那迎风招展的五星红旗,深深地铭刻在我们的心中。

我是一个二年级的学生,我爱学习、爱劳动,在老师和同学的眼中,我都是一个乖巧又懂事的女孩。一直以来我都很羡慕有的小朋友能成为光荣升旗手,今天我总算如愿以偿了。

今天早晨,天气有些阴沉。我和平常一样在教室里进行早读。秦老师来到我身边,告诉我已经被评为“光荣升旗手”,我当时简直不敢相信。后来老师让我和隔壁班的'孟秦宇戴上光荣升旗手的标志,那一刻我无比自豪。接着,我们跟着两个高年级的大姐姐来到操场上。他们教会我们怎样做好升旗手,怎样升国旗。我们练习好了,就高高兴兴地回到了教室。第一节课上完后我和孟秦宇做好了准备,等大姐姐来叫我们去升国旗,可是,后来却听到喇叭里面通知,由于外面下雨了,所以只能在教室里做室内操了。此时,我失望极了!真希望太阳公公能马上露出笑脸来。

今天虽然我们没能亲手升国旗,但是老师说下次还有机会的。我以后要更努力地学习,争取还能当光荣升旗手!

九月三十晚上,我兴奋不已,因为国庆节就要到了,我又可以参加学校的升旗仪式了,这可是我盼望已久的事情。看到学校已经被布置地非常漂亮,中山广场大道的两边都装上了很多红红的灯笼,显得喜气洋洋。

十月一日早晨六点三十分,妈 妈叫醒我,催我快点,如果迟到就不让入场了。我一听这话就急了,三两下就把衣服穿好,戴上红领巾,快速地刷牙洗脸。本来说好爸爸开车和我们一道去的,因为怕迟到,又觉得爸爸太慢,我和妈 妈就把爸爸落下急匆匆地跑了。

还好,我们赶到的时候才六点四十五分。我们迅速找到妈 妈单位的队伍,我站在第一排,妈 妈单位的吴阿姨和陈叔叔都夸我,说我小小年纪来升国旗,长大一定有志气。

这时,军乐队奏着激昂的乐曲上场了,那些大哥哥一个个雄赳赳气昂昂,可威风了!随着激昂的乐曲,旗手们迈着整齐的步伐上场了!

大家静静地等着,随着一声“升旗仪式现在开始”,军乐队奏起国歌,大家目视着五星红旗缓缓升起,最后高高地飘扬在上空。

升旗结束后,全场又一起唱响《歌唱祖国》: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今走向繁荣富强……

国庆升旗太有意思了,听妈 妈说,我从一岁至今已经升过九次国旗了,而且在我三岁的时候就会唱国歌了。我希望长大后做一个对祖国有贡献的人。

在每一个星期一的早读后,全校师生都要怀着激动的心情,排着整整齐齐的队伍来到了操场,等待着庄严的升旗仪式到来。

操场上庄严肃穆,鸦雀无声。我们仿佛都能听到自己的心跳声,老师和同学们都目不转睛地盯着旗台上即将升起的五星红旗。突然从广播里发出:“全体竖立,出旗!”鼓号队奏出了雄壮的国歌。这时,旗手在雄壮的国歌中,昂首挺胸地正步走向旗台,紧随其后面的是护旗手也挺起了胸膛,胸前的红领巾随风舞动显得格外鲜艳。在旗手走到旗台时,护旗手将手中的国旗一角一甩,鲜艳的五星红旗在国歌声中冉冉升起。广播再次发出严肃而庄重的声音:“升国旗,奏国歌!敬礼!”台下的少先队员五指并拢,齐刷刷向五星红旗敬队礼。老师和其他同学凝视着国旗行注目礼。望着徐徐升起的国旗,一股爱国之情油然而生。当国旗升到旗杆的顶端,随着广播一声“礼毕。唱国歌!”同学们满怀激情地唱起国歌:“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

升旗仪式结束了,同学们像往常一样,整整齐齐地排好队回教室。升旗仪式虽然结束了,但同学们的心,仍然热血沸腾,还沉浸在唱国歌的气氛里。

今天,12月23号,星期一。我们学校又要举行升旗仪式了,说这一次的升旗仪式不在东校区举行了,全校都要去西校区举行升旗仪式,听到这个消息,同学们是兴奋还是不开心呢,当然,是兴奋啦!去西校区举行升旗仪式,能不开心吗,因为,我们二年级和三年级只去过一次西校区,一年级学生都没去过了,一年级的学生,别提有多高兴了。我们整个东校区,都正在过马路,去西校区举行升旗仪式了,过了一会儿,我们全体师生都到了,跑到上面去,是一个足球场,只是踢足球的而已,没有其它工具,就只有,一片假草丛了,看起来,长的很茂盛,但是,也是假的啦!假如躺在上面的话,一定会很舒服,很柔软。

升旗仪式开始,我们唱着歌,红旗高高飘扬,一步步的上升,红旗到了终点,国歌唱完,何校长也有很多话要跟我们说,过了一时半会儿,何校长的话说完了,升旗仪式结束了,放起了歌曲,我们跑啊跑,跑下去,走到门口,走向马路,奔向东校区,还是像以往的一样,静静的回到教室,安静的听教师讲课。

每当星期一的上午,我们付湾中心小学都要隆重地举行升旗的仪式。这时,全校师生整齐地站立在操场上唱国歌、向国旗致礼。

元旦假来校后。在新年第一天里,我们全校师生又集合在操场上。我们举行了隆重的升旗仪式后,只见那鲜艳的五星红旗在晨风中飘扬。校长在国旗下讲话:“国旗是我们祖国的象征是革命烈士用鲜血染红的,我们要用生命爱护她……”我每一次听到国旗的意义,都很激动,明白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站在国旗下,我又充满着自豪。因为,我们的祖国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是世界文明古国。此时:“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嘹亮,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今走向繁荣富强……”我们高唱着。

我们作为跨世纪的新一代,有优越的生活环境和良好的学习条件,更应该好好学习,做一个有志气的当代少年。这样,才能肩负起先辈交付的重担,去开拓伟大祖国更加辉煌的明天。

清晨,当薄纱般的雾气渐渐消散,大地从睡梦中醒来的时候,我们学校的升旗仪式就要举行了。同学们都在宽口的操场上等待着。铃声响了,顿时,校园里鸦雀无声,说有人都停止了走动。

鲜艳的红旗,闪光的五角星,在雄伟的国歌声中,几百双眼睛仰望着冉冉升起的国旗;几百只小手举过了头顶,行着庄严的对礼……鲜艳的五星红旗迎风飘扬。

望着鲜艳的五星红旗,我仿佛看见无数中华儿女抛头颅,洒热血,前仆后继,不懈努力换来的,来之不易啊!我的手轻轻抚摸一下红领巾,那是用无数革命前辈的鲜血染红的,戴上它是多么光荣的事呀!红领巾帮助我改正错误,激励我不断进步,我感谢红领巾,我爱红领巾。

眼望鲜艳的五星红旗,我暗暗下决心,为了祖国的未来,为了不辜负党和人民的期望,我一定努力学习天天向上,让五星红旗世代相传在祖国的蓝天上飘扬。

望着鲜艳的五星红旗,想着文天祥的精神令人敬仰!几百年来,他的精神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子孙。从林则徐,邓世冒董存瑞,黄继光,到现在和平年代里为维护祖国的安定团结而牺牲的烈士们,他们自身的行为很好的诠释了“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的精神必将会在中华子孙的心中传承下去,成为我们中华民族永不磨灭的传统文化!

今天,又是一周的升旗日。学校要求我们都穿校服,带红领巾。各个班整队走到大草场,全都面对着旗台,整齐地排好队。 升旗手捧着五星红旗,昂首挺胸地走上旗台。“升旗,敬礼。”一声令下,全校同学都举起手,向着国旗敬队礼。国旗缓缓地升起,升向天空,在蓝天白云中迎风飘扬,神采光艳。 我望着升起的红旗,就想起在电视里看到的,毛主席在建国那天,站在天安门上,亲手升起了五星红旗。 我望着升起的红旗,就想起在电视里看到的,解放军高举着红旗,冒着抢林弹雨,冲向敌人的阵地。 我望着升起的红旗,就想起在电视里看到的,体育运动键儿,站在领奖台上,望着徐徐升起的五星红旗,流出了激动的泪水。 五星红旗就是我们心中的太阳。 每个星期一的早晨,学校都要举行一次生升旗仪式。 这个星期一,风和日丽,阳光明媚,朵朵白云在蔚蓝的天幕上轻轻地飘着。我们按惯例又穿上漂亮的校服,戴上鲜艳的红领巾,排这整齐的队伍,个个心潮澎湃地来到升旗的地方——大操场。 我们肃立着,目光落在国旗上。升旗仪式开始了。由八十九位队员组成的鼓号队,嘹亮的鼓号声响彻校园内外,在悦耳的号角声中,四位少先队员护送着国旗,踏着矫健的步伐走到旗台。校长用严肃的声调发出洪亮的口令:“全体肃立,升旗,敬礼!”同学们“唰”的一声,站的笔直,行着队礼。雄壮有力的《国歌》响起来,鲜艳的五星红旗由庄严的国歌伴随着,在旗手的拉动下徐徐上升。几百双眼睛望着国旗,目光坚定,仿佛向祖国表明,我们一定不辜负祖国对我们的期望,好好学习,将来为祖国的建设作出贡献.旗呼啦啦地升到旗杆顶端,在蓝天白云之下,犹如一团火焰,映红了大地。 国旗啊!国旗!您是祖国的象征,您是祖国的骄傲。望着国旗,我不由得想起了开国大典那天五十四门大炮齐鸣,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毛主席亲自按动连通电动旗杆的电钮,接着国旗升起来,这表明新中国从此站起来了,新中国像巨人一般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国旗在空中飘荡,《国歌》大家齐声高唱,那声音多么雄壮有力! 我仰望着迎风飘扬的五星红旗,心情异常激动,久久不能平静。我在想:国旗啊!您是革命烈士用鲜血染成的。我爱您,您永远在我心中。我默默地决心:国旗啊!我一定要好好学习,长大后为您增光添彩!

与虫王传奇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杂文创作,是鲁迅毕生最重要的事业,是他心血的主要结晶和创造力的重要标志。正是他那博大精深和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的杂文创作, 确立了他在中国现代思想史、 文化史和文学史上无以伦比的地位。如果说,散文诗和记叙散文,分别表现鲁迅的个性和艺术风格的某一方面,那么在杂文中,我们却看到了鲁迅的灵魂,中华民族的灵魂。 鲁迅在《小品文的危机》中指出:现代杂文是“萌芽于‘文学革命’和‘思想革命’的”。这概括了中国现代杂文“打破传统的思想和手法” 的反帝反封建的时代特征。 “五四”新文化运动原先是以“文学革命”和“思想革命”为核心,猛烈批判传统的思想和文化,后来又扩展为广泛深入的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这种广泛的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 经常是以最便于攻战, 最便于启蒙宣传的杂文来进行的。这样,广泛的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自然就成为中国现代杂文的主要内容。鲁迅一再强调,他倡导议论性和批评性的杂文,为的是进行广泛的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为的是打破中国社会这一“黑色大染缸”,为的是改变中国愚弱的“国民性”,为的是推进中国社会改革的顺利进行。这既是鲁迅一贯的思想,也是他对中国现代杂文创作历史经验的深刻理论概括。 鲁迅杂文的内容,可以用、冷峻、深刻的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来概括。具体说,它们是中国现代思想史和文学史上的珍贵文献,是中国现代“社会相”的大全,是中华民族斗争史图的描绘,是对中国国民灵魂的深刻解剖 鲁迅看问题的冷峻尖锐, 源于他“多疑”、 “尖刻”的现代智慧。他在《两地书》中,一再谈到自己的这一思维特点。“我看事情太仔细,一仔细,即多疑虑”;“我的习性不大好,每不肯相信表面上的事情”,常有“疑心”。他还在《我还不能“带往”》一文中指出:“我自己也知道,在中国,我的笔要算较为尖刻的,说话有时也不留情面。”所谓“仔细”、“多疑”、“尖刻”,正表明鲁迅思维的周密性,不肯轻信表面、主观、片面的观察所得出的简单化结论,而努力追求对社会现象及其矛盾着的各个侧面做精细的观察与思考。 写于1918年7月的《我之节烈观》,就很好地体现了鲁迅的这种思维特点。“节”(守寡)和“烈”(殉夫)是封建礼教摧残女性的“吃人”道德, 这个道德的始作俑者孔子对女性十分卑视, 他曾说过:“惟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鲁迅对此曾在《关于妇女解放》一文中加以诘难:“女子与小人归在一类里,但不知道是否也包括了他的母亲。”孔子还竭力表彰妇女为了愚贞而惨死的“妇道”。北宋理学家程颐恪守儒教的道德观,鼓吹“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南宋朱熹更张皇其说,于是妇女节烈之风,兴于宋元,盛于明清。直到民国,北洋军阀政府还在表彰“节烈”。鲁迅用怀疑主义的否定眼光考察在中国曾被当成“天经地义”的“节烈观”,一口气提出了十个疑问: (1)不节烈的女子如何害了国家? (2)何以救世的责任,全在女子? (3)表彰之后,有何效果? (4)节烈是否道德? (5)多妻主义的男子,有无表彰节烈的资格? (6)节烈这事何以发生,何以通行,何以不生改革? (7)节烈难么? (8)节烈苦么? (9)女子自己愿意节烈么? (10)节烈这事现代既然失去了存在的生命和价值节烈的女子岂非白苦一番么? 鲁迅像解剖尸体的医生一样,非常冷峻地把传统“节烈观”这具历史陈尸的里里外外、 前前后后、 正面反面,都做了透彻的探查剖析,层层驳斥了“表彰节烈”的荒谬悖逆。 鲁迅在《且介亭杂文二集》的《五论“文人相轻”——明术》一文中说:“果戈理夸俄国人之善于给别人起名号--或者也是自夸--说是名号一出,就是你跑到天涯海角,它也要跟着你走,怎么摆也摆不脱。这正如传神的写意画,并不细画须眉,并不写上名字,不过寥寥几笔,而神情毕肖,只要见过被画者的人,一看就知道这是谁;夸张了这人的特长--不论优点或弱点, 却更知道这是谁。” 鲁迅很赞赏“五四”时期钱玄同创造的“桐城谬种”和“选学妖孽”,认为只有自己创造的“革命小贩”和“洋场恶少”差可匹敌。其实除此之外,还有“捐班文人”、“粪帚文人”、“商定文豪”、“文坛鬼魅”等等,也都是“寥寥几笔”,就把对象“神情毕肖”勾画出来,让它逃到“天涯海角”也甩不掉的。此外,鲁迅还经常借助于荒诞的相似来比拟,造成一些最意想不到、最新颖奇特的组合。他在《匪笔三篇》中也认为:“这种拉扯牵连, 若即若离的思想, 自己也觉得近乎刻薄”如: (1)在《新药》中, 他把黔驴技穷、 失宠落寞的党国元老吴稚晖,比作宫女泄欲余下的药渣; (2)在《商贾的批评》中,他把“一知半解”的大学生林希隽砍杀杂文的高论,比作“孔雀翘起了尾巴,露出他的屁股眼”; (3)在《小品文的危机》中,他把上海“正在盛行,茶话酒谈,遍满小报的摊子上”的文人雅士的小品,比作“烟花女子,已经不能在弄堂里拉扯她的生意,只好涂脂抹粉,在夜里躄到马路上来了”; (4)在《“民族主义文学”的任务和运命》中,他把三十年代国民党文人发起的 “民族主义文学” 发扬踔厉、慷慨悲歌的文章和诗歌,比作“落葬的行列里”“悲哀的哭声”; (5)在《张资平氏的“小说学”》中,把大都描写三角恋爱的张资平小说,比作“△” 。 (四)所谓“深刻”,是指其观察、分析问题深刻,逻辑上无可辩驳,而且挖到历史的根脉、现实的底蕴、人的灵魂深处。 鲁迅最善于从民族多数成员身上去解剖国民的劣根性, 善于从“古老的鬼魂”和“祖传的老病”中去挖掘民族的阴暗面,从而使他杂文的思想达到惊人的高度和深度。更让我们叹服的是,鲁迅最善于选择人们习以为常的生活现象、心理习惯,作为他思想探索的“开发口”,一直挖掘到历史的底层,揭示出深广的社会、历史、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如《坟》中的《看镜有感》、 《说胡须》、 《灯下漫笔》、《再论雷峰塔的倒掉》、《论“他妈的”》,每一篇杂文都是一口开掘不尽的思想深井,你会惊异于几面古镜,几根胡须,饭后闲谈时的传闻, 兑换钱币的心理变化, 乃至于几乎人人都挂在嘴边的“国骂”,竟蕴含着如此丰富的社会学、历史学、民族学、心理学等等的内涵,体现着社会发展的本质。 如《看镜有感》,作者从家里的几面古铜镜子谈起,他发现汉唐的镜子周围和背后充满了外国风格的装饰,这在宋代以后几乎不可想象。鲁迅为此感叹: 遥想汉人多么闳放,新来的动植物,即毫不拘束,来充装饰的花纹。唐人也还不算弱,例如汉人的墓前石兽,多是羊,虎,天禄,辟邪,而长安的昭陵上,却刻着带箭的骏马,还有一匹驼鸟,则办法简直前无古人。 一个时代的审美情趣和艺术气度,的确是能反映出那个时代的民族精神来的。鲁迅看镜有感,从汉唐艺术敢于猎取外来事物做装饰的闳放气度,谈到宋代文艺的国粹气味熏人,两相对比之下他得出了如下结论: 汉唐虽然也有边患,但魄力究竟雄大,人民具有不至于为异族奴隶的自信心,或者竟毫未想到,凡取用外来事物的时候,就如将彼俘来一样,自由驱使,绝不介怀。一到衰弊陵夷之际,神经可就衰弱过敏了,每遇外国东西, 便觉得仿佛彼来俘我一样,推拒, 惶恐,退缩,逃避,抖成一团,又必想一篇道理来掩饰,而国粹遂成为孱王和孱奴的宝贝。 鲁迅的这段话很有启发意义,它教我们如何进行心理分析,从表面虚伪的迹象中, 剖析出真实的心理状态来。 原来那种拒斥外来事物,宣扬国粹主义的行径,表面上看来,似乎是对民族传统强有力的捍卫,实际上正如鲁迅所说,不过是缺乏民族自信力的孱弱心理的表现。 鲁迅的杂文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理论思维的一座高峰,是特别形式的一代诗史,是“鲁迅风”革命现实主义杂文洪流的强大源头,是一切杂文家智慧和灵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我给你发了

飞魔战士(全五册)。。。你看百度百科里面介绍的,肯定就是你要的,是的,这本小说我也看过,是高中的时候在图书馆里面偶然翻到,然后看到的,当时觉得写得还不错,就是好几个人格,一个晕倒了,另外一个就出来了,一个死神的,一个毒虫王的,写得还蛮有趣蛮搞笑的,一直就想找这部小说看完来着,当时还有雷神什么的其他的都没看。。。

中国现代散文发展的第二个十年中,以刊登杂文为主的期刊大量涌现,杂文理论的论争和革命现实主义杂文理论体系的形成,都是现代杂文运动蓬勃发展并进入成熟期的重要标志。就杂文创作本身而论,以鲁迅为代表的左翼作家和进步作家的战斗杂文,其队伍和影响日益壮大,成为这一时期社会舆论的中心。同时,战斗杂文反映现实更敏锐、更广泛、更深刻了,而且杂文的文体样式和艺术风格也更丰富、更多样了。当然,以鲁迅为代表的“鲁迅风”革命现实主义战斗杂文的形成和发展,是现代杂文史上最重要的成果。聂绀弩在为《中国新文学大系(1927-1937)·杂文卷》作序《杂文:侵入高尚的文学楼台》中就曾指出:如果只有鲁迅一个人,现代杂文就不能构成“史”。现代文学领域确实形成了杂文的写作群,尽管写杂文的人也很杂,但革命的、战斗的、健康的杂文毕竟是我国现代杂文的主流,构成这个主流的是左翼作家创造的杂文,这个主流成为中国新文化运动重要的一翼。鲁迅是中国现代革命现实主义战斗杂文的开创者。他的杂文创作和理论主张,在杂文领域开辟了一条革命现实主义的广阔道路。“左联”时期,鲁迅同瞿秋白、茅盾等人一起披荆斩棘,并肩战斗,并率领徐懋庸、唐弢、聂绀弩、王任叔、柯灵、周木斋等杂坛新秀,以革命杂文为战斗武器,向一切反动势力作集团式冲锋,构成了当时杂文创作的主潮,显示了所向披靡的威势。文学史上称为“鲁迅风”的杂文,就在“左联”这一时期形成。所谓“鲁迅风”杂文,就是鲁迅式的革命现实主义战斗杂文,它当然不能囊括中国现代杂文的一切,但无疑是中国现代杂文的主流。“鲁迅风”革命现实主义战斗杂文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征:(一)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打击敌人、匡正时弊、张扬真理,进行广泛、尖锐、巧妙的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为基本内容;(二)有自觉的美学追求和美学创造,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相结合,注重多样化、形象化的说理以及笔调的讽刺和幽默的杂文味,追求一种“理趣美”;(三)在杂文的艺术风格上,文体的样式上,不拘一格,随物赋形,允许有广阔自由的创造天地。“鲁迅风”革命现实主义战斗杂文,是一个比创作方法、艺术风格和艺术流派广泛得多的概念,也是一个在时代的运动中不断流动、不断丰富、不断发展的概念。在鲁迅逝世后,有更多的杂文家,以鲁迅为导师,坚持鲁迅的方向,学习鲁迅的精神,继承和发展鲁迅的杂文传统。“鲁迅的方向”成为战斗杂文家的共同方向,鲁迅的革命现实主义战斗杂文传统被更多的人所继承,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新的历史条件下更加发扬光大。如上海成为“孤岛”时期,王任叔、周木斋、唐弢、柯灵、孔另境等人,自觉继承和发展鲁迅杂文战斗传统,以《导报》、《译报》、《华美晨报》和《鲁迅风》为阵地,发表战斗杂文,并结集出版了王任叔、唐弢、柯灵、周木斋、周黎庵、文载道六人的杂文合集《边鼓集》(1938年11月)和王任叔、唐弢、柯灵、周木斋、周黎庵、文载道、孔另境七人的杂文合集《横眉集》(1939年7月),使“孤岛”杂文创作有着很大的发展。他们在杂文中揭露日伪的血腥罪行,歌颂人民大众的抗日救国伟业,批判小市民的奴才意识,痛斥国民党当局种种使 “亲者痛,仇者快” 的倒行逆施,抒发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表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在中国人民,甚至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的文艺史册上,写下了光荣的一页。他们的杂文被称为上“孤岛”时期“鲁迅风”杂文流派,是继“语丝”派、“现代评论” 派、“太白”派、“论语”派之后,中国现代杂文史上新出现的又一个杂文流派。王任叔等组成的上海“孤岛”时期“鲁迅风”杂文流派,经历了一个从分散到统一,从自发到自觉的过程。上海“孤岛”时期,起始于1937年11月12日国军从淞沪撤退, 截止于1941年12月8日珍珠港事件爆发,历时4年又1个月。在“孤岛”时期之前,王任叔等七人或则互不认识,或则互不来往。 在杂文写作上, 或是自觉师承鲁迅战斗传统,或是自发受到鲁迅影响。上海沦陷后,抗日爱国的共同立场,使这几位经历、教养、思想、文风不相同的杂文作家,走到了一块,他们就从分散走向统一,都师承鲁迅杂文传统,以杂文为战斗武器,进行反法西斯、反日寇、反汉奸、反封建、反小市民意识的斗争。1938年王任叔在《边鼓集·弁言》中说:活在各个的角落里,面对着父母,妻儿,书牍,或灯光下孤独的影子; 俯仰于高楼大厦之间, 或踯躅于斗室蓬壁之中,我们是六个人,我们有各自不同的生活的方式,有各自思索的天地,平时,我们也曾以笔写出自己的风貌, 心情, 社会的杂感,发表于报章杂志之上,相互之间也许早有了思想,情感的交融,但是我们的联系是疏远的,我们的力量是分散的。 然而八一三的炮声,把我们的心脏全都震动得抖起来了。不,是全民族的心脏抖起来了。愤怒的抖,力的抖,正义与人道的抖--直到十一月十二日,国军退出了上海,我们的心脏就抖成了一个。我们从各个的角落里流了出来,仿佛碎散的水银,融成了沉重的一块。我们联合在一起,我们结集在一条战线上了。王任叔的叙述,告诉我们上海“孤岛”时期“鲁迅风”杂文流派的成员,怎样从以往的“疏远”“分散”的散兵游勇,成为“结集在一条战线上”的战士的经过,实际上宣告他们这一杂文流“融成了沉重的一块”,已经形成了。1939年是“鲁迅风”杂文流派向前发展的阶段,《横眉集》的七位作者,集资合股创办了以刊登杂文为主的综合性文艺期刊《鲁迅风》, 从1月11日创刊至9月5日被迫停刊,历时九个月,共出版19期,是上海“孤岛”时期影响最大的杂文期刊。随着“孤岛”局势的恶化,加上1941年周木斋病逝,王任叔离沪赴印度尼西亚,“鲁迅风”杂文流派终于解体。王任叔(1901-1972),浙江奉化人,常用笔名巴人。从1926年在《文学周报》上发表杂文始,至1946年,他写有杂文650篇左右,其中六分之五创作于1938年至1941年的上海“孤岛”时期。此期王任叔创作的杂文数量之多,没有一个作家能与之相比。除了合集外,他的杂文专集有《扪虱谈》(1939年)、《生活·思索与学习》(1940年)、《边风录》(1945年)、《学习与战斗》(1946年)。王任叔“孤岛”时期的杂文,围绕着抗日救亡这一最大的现实问题,从国内到国外, 从现实到历史, 从黑暗到光明,举凡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民情风俗、道德伦理,他的笔尖无不触及。王任叔的杂文纵横驰骋,议论风发,像鲁迅的杂文一样,对现实进行了极其广泛的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是了解“孤岛”时期社会的“动态”和人们的“心态”的好材料,有着历史文献的价值。如上海沦陷后,不少人虽然不像汉奸那样公开投敌,但在关乎国家和民族生死存亡的历史关头,依然超然度外地“看热闹”,热衷于“发财”,盲目地做“顺民”,得过且过地“混日子”,甚至阿谀吹捧、迷信守旧、自吹自擂、欺敲诈。 对此, 王任叔在《“生命的思索”》等杂文中,一方面把这些病态的精神解剖开来,像镜子一样照出国民性中的“劣迹”, 另一方面则着重分析它们的危害, 敦促人们迅速惊醒过来,行动起来, 同心同德抗日救国。 王任叔将这类市民与陆游的爱国热忱和为国捐躯的英烈进行鲜明对比之后,深沉而又热切地写道:“自己活得写意的另一面, 便是别人死得伤心。 以此而责敌人与汉奸, 不是我们的企望, 因为野兽不懂得思索。我们只希望全上海市民,懂得这个道理,节约生活上的奢侈,也就救了这个国家。不要为一己的幸福,而牺牲大多数人的幸福,宁可牺牲自己的幸福,而争取大多数人的幸福。”这决不是一般的悲天悯人、劝善惩恶,而是对民族命运的忧患,对善良的弱者和愚昧者的感同身受的关切。王任叔的杂文,观察敏锐,思想深刻,体式丰富,格调多样,有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和语言风格。以杂文集《边风录》为例,其中有《七月》、《八月》等抒情色彩浓厚的政论性杂文;有散文诗式的杂文,如《站在壁角的人》、《烈士与战士》、《战士与乏虫》;有书札类的杂文,如《一个反响》、《与天佐论个人主义书》;有三言两语的偶语类杂文, 如《偶语六则》; 有杂记性的杂文,如《螺室杂记》;有剪报加上按语、评点式的杂文,如《剪贴之余》;有对历史人物的研究和比较性的杂文,如《鲁迅与高尔基》、《鲁迅先生的眼力》;有回忆录式的杂文,如《我和鲁迅的关涉》;最多的是针对某一事物、某一句话、某一种论调、某一类人、某一种人情世故,进行记叙描写、 联类生发、 直抒爱憎的社会评论性的杂文,如《说笋之类》、《杂家,打杂,无事忙,文坛上“华威先生”》、《“没有法子”》、《脸谱主义者》、《谋略及其他》、《出卖伤风》等。以上各类杂文,体式不同,表达方式和语言风格,自然也就各异。 周木斋(1910-1941),江苏武进人。抗战前,周木斋在《申报·自由谈》、《太白》、《新语林》和《涛声》等刊物上,发表过许多思想尖锐、具有思辨色彩的战斗杂文。抗战爆发后,他身处环璄险恶的上海“孤岛”,而且贫病交困,然而心中却燃烧着抗日救亡的爱国热情。他坚决捍卫鲁迅杂文的战斗传统,创作了一批博识机智、析理精微的“鲁迅风”战斗杂文。他的杂文,除了合集外,生前还结集出版了《消长集》。周木斋在 《〈消长集〉前记》 中,自述 “戆脾气” 和“辩证癖”,而形诸文字,便是他的杂文“喜欢说理”。在中国现代杂文史上,周木斋的杂文是以思辨性著称的,宗珏在1939年所写的《从“孤岛”杂文所看到的“鲁迅风”》一文中,就认为周木斋的杂文是“思辨性的杂文”。他善于多侧面、多层次地剖析问题,他喜欢从事物的联系中, 对事物加以比较, 异中求同, 同中求异, 从现象突入本质。如抗日战争中,汪精卫从国府称病出发,发表了投降卖国的“艳电”。 这是当时轰动全国的政治事件, 周木斋发在1939年1月18日《鲁迅风》第2期上的《凌迟》,就是一篇燃烧着憎恶烈火、无情声讨汪精卫的战斗檄文。急速转折突进的语言节奏、析骨剔髓的犀利而又辩证的剖析是这篇杂文的特点,它表现了周木斋善于捕捉矛盾、分析矛盾、从中透视事物本质的思辨才能。作者巧妙抓住汪精卫政治生涯中称病出走这一习惯性动作进行层层剖析“汪精卫在过去,一不如意--他的私意,总是称病:心脏病啦,糖尿症啦,脉搏间断啦,……而病,总是在出走后,养病时称的,可知称病以前倒又健跃得很”。在周木斋看来,“称病”和“出走”是个矛盾,既然“病”了却又能“走”,可见“健跃得很”,并不是生理上的“病”,而是一种“政治病--心病”,是一种“卖弄风骚”。“心病”有大小轻重,是作为矛盾过程展开的,过去“病”是小病,仅是“卖弄风骚”而已,这一次是“丧心病狂”,是“大拍卖”,把自己、民族、国家乃至友邦都出卖了。而汪精卫这么做,是基于要当“奴隶总管的心理”,其结果只不过是充当日寇麾下的一条走狗而已,这其实是“大蚀本”,而这也正是一个致命而尖锐的矛盾。 周木斋愤激的揭露, 无情的鞭挞,犀利而又入微的辩证剖析, 不仅把这个汉奸卖国贼的灵魂 “枭首通衢”,“凌迟”“示众”,而且把他永远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影痕》可说是三言两语的哲理性散文诗,但周木斋把它们收入《消长集》中,这也可以说是浓缩的、微型的杂文。且看以下文句:“止戈为武”。——和平含着杀心。“和平”是名词,也是代名词,消赃的,投降的,苟安的。“与虎谋皮”,虎与人谋什么?希望“放弃侵略”,侵略希望放弃什么?在这里,一般杂文那层次繁复、细致入微的辩证推理被省略了,只有三言两语、斩截明快、言简意赅的判断。这类文字遒劲隽妙,耐人咀嚼,同样闪烁着辩证思维的诗意光辉。唐弢(1913-1992),浙江镇海人。在“左联”时期,他就曾与徐懋庸并称杂坛“双璧”。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他是杂文创作数量较多、 艺术成就较高的影响较大的战斗杂文家。 他这时的杂文,除收入合集外,还有《投影集》(1940年)、《劳薪集》(1941年)、《短长书》(1947年)和《识小录》(1947年)等。另外,从1945年春起,唐弢在《万象》、《文汇报·笔会》、《联合晚报》等报纸杂志上,发表了独创一格的“书话”上百篇。唐弢这时的杂文,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的杂文,一类是带有文学考证、研究性质的学术性和文学性相统一的“书话”。他的杂文或针砭时弊、扫荡秽丑,或抗争现实、解剖历史,或鼓舞斗志、呼唤光明,表现了历史的脉动,留下了大时代的“眉目”,喊出了人民的心声。唐弢这时杂文的内容特别丰富,这也直接决定了文章格式、写法和风格的丰富多彩。他写得最多的是直面现实的政治风云、世道人心和文坛鬼魅的短评和杂感;也有“读史札记”式的长篇杂文,如《东南琐谈》、《马士英和阮大铖》、《谈张苍水》等;还有文艺研究性质的杂文,如关于鲁迅思想和著作研究的,谈历史题材问题的,论文艺大众化、民族化的,论讽刺艺术的,论文艺翻译的等等;还有批注体的杂文,如《蛆沫集批注》;诗话体的杂文,如《小卒过河》,以及休刊词、校后记和编后记等;至于“书话”体杂文,那更是作家的一种创造了。唐弢这一时期的杂文,有不少是以逻辑推理形式出现的,无论立论还是驳论,都条分缕析,见解精辟。但更大量的杂文,没有三段论式的理论框架,议论常常和记叙、描写、抒情、对话、引述相结合,在对社会人生的抒写中, 表现自己的切身感受, 从而使这些杂文既充满理趣, 又笼罩着浓郁的艺术气氛, 评论家称之为“抒感性的杂文”。 唐弢这种“抒感性的杂文”, 注重形象化说理。他常借一幅画、一首诗、一个传说故事、一些历史人物和文学人物起兴,巧妙地把读者引导到杂文的议论中心上来,使议论获得直感、形象的生命,使直感、形象的东西因和议论结合而得以深化。 如写于1938年11月9日的《从“抓周”说起》,是纪念上海沦陷一周年的。文章从蔡若虹发表在《译报周刊》上的一幅漫画 《抓周》 说起。中国有个传统习俗,孩子周岁时,在他面前罗列百工士子的用具,让他抓取一种,以预测他将来的志向。这幅漫画里的日本孩子“抓住了战神前面的十字架”,而中国孩子,则“抓和平神前面的短剑”——“一把复仇的短剑”,一把“将插在侵略者的心上”的短剑。这幅画是意味深长的。一个童稚的孩子尚且知道抓起短剑战斗,何况饱经忧患、热恋故土的成人。作者从孩子的“抓周”和上海人民沦陷一周年来的觉醒、奋起中,找到了契合点,为他的议论创造了强有力的依托。因而,他在文中所说的,“上海,从刀丛,从箭林,从鞭影火光里长大了起来”,上“从血污里再生”,将“永远是真正中国人的上海”,有着强大的说服力。唐弢这些“抒感性的杂文”,大都篇幅不长,笔法娴熟,文字洗炼,词采丰富,抒情味很浓。柯灵(1909-2000),浙江绍兴人。1931年冬到上海后,一直从事报刊编辑和电影、话剧活动,也是这一时期坚持在上海战斗的有影响的杂文作家。他的杂文集有《市楼独唱》(1940年)等。柯灵杂文的艺术形式是比较丰富多样的。他写得最多的是直面现实的短评和杂感, 这类杂文现实性强, 大多感情激烈,文字清丽潇洒,写得明快质直。其中像《街头人语》和《街头闲话》,都是直接批评时政的短评,短小精悍,锋利深刻,达到了一定的力度和深度。如《街头人语》(之一)抨击了抗战胜利后国民党的独裁和劫收:一个党,一个主义,一个领袖,一道同风。--这叫做“统一”。皮带,皮绑腿,大皮包。--这是“三皮主义”。金子,房子,车子,女子,面子。--这是“五子登科”。你当它正经,它是开玩笑;说它是笑话,偏又是事实。中国的政治,就是如此如此,这般这般。这样的短评,确是锋利的匕首和投枪,正如柯灵自己所说:“我以杂文的形式驱遣愤怒,而以散文的形式抒发忧郁。”而像《禁书诗话》等是诗话体杂文,《玉佛寺传奇》则是杂剧散曲体杂文。这些杂文仿效鲁迅和瞿秋白合作的诗话体杂文《王道诗话》及杂剧散曲体杂文《曲的解放》,匠心巧运,把对时事世态的抨击和讽喻,融入中国传统的诗话、杂剧、散曲等民族形式之中, 别开生面, 令人耳目一新。 柯灵写于1940年的《从“目莲戏”说起》和《神、鬼、人》中的《关于土地》、《关于女吊》、《关于拳教师》等几篇杂文,也很有特色,可以说是“立体风土画”和有的放矢的现实评论的融合。柯灵是绍兴人,与鲁迅同乡。鲁迅小说、散文和杂文中所写的土谷祠,民间戏曲中的“女吊”和“二丑”,绍兴一带的风土习俗和人情世态,他也是熟稔的。柯灵的这些杂文,从鲁迅的名作中汲取灵感和素材,加上他自己的创造,不仅给读者奉献了形神毕肖、绘声绘影“立体风土画”,而且坚持了解剖和改造国民性的精神传统,表现了他对某些人情世态睿智掘发的启示,具有较长久的思想和艺术的魅力。

我也在找,很多年前看的小说,租的书看的,被老师收掉了,才看一点点。

  • 索引序列
  • 与一次奇特判决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 与一次惊魂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 与一道特殊菜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 与第一次升国旗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 与虫王传奇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