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怎么写 一、标题 标题是文章的眉目。各类文章的标题,样式繁多,但无论是何种形式,总要以全部或不同的侧面体现作者的写作意图、文章的主旨。毕业论文的标题一般分为总标题、副标题、分标题几种。 (一)总标题 总标题是文章总体内容的体现。常见的写法有: ①揭示课题的实质。这种形式的标题,高度概括全文内容,往往就是文章的中心论点。它具有高度的明确性,便于读者把握全文内容的核心。诸如此类的标题很多,也很普遍。如《关于经济体制的模式问题》、《经济中心论》、《县级行政机构改革之我见》等。 ②提问式。这类标题用设问句的方式,隐去要回答的内容,实际上作者的观点是十分明确的,只不过语意婉转,需要读者加以思考罢了。这种形式的标题因其观点含蓄,容易激起读者的注意。如《家庭联产承包制就是单干吗?》、《商品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经济吗?》等。 ②交代内容范围。这种形式的标题,从其本身的角度看,看不出作者所指的观点,只是对文章内容的范围做出限定。拟定这种标题,一方面是文章的主要论点难以用一句简短的话加以归纳;另一方面,交代文章内容的范围,可引起同仁读者的注意,以求引起共鸣。这种形式的标题也较普遍。如《试论我国农村的双层经营体制》、《正确处理中央和地方、条条与块块的关系》、《战后西方贸易自由化剖析》等。 ④用判断句式。这种形式的标题给予全文内容的限定,可伸可缩,具有很大的灵活性。文章研究对象是具体的,面较小,但引申的思想又须有很强的概括性,面较宽。这种从小处着眼,大处着手的标题,有利于科学思维和科学研究的拓展。如《从乡镇企业的兴起看中国农村的希望之光》、《科技进步与农业经济》、《从“劳动创造了美”看美的本质》等。 ⑤用形象化的语句。如《激励人心的管理体制》、《科技史上的曙光》、《普照之光的理论》等。 标题的样式还有多种,作者可以在实践中大胆创新。 (二)副标题和分标题 为了点明论文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目的,对总标题加以补充、解说,有的论文还可以加副标题。特别是一些商榷性的论文,一般都有一个副标题,如在总标题下方,添上“与××商榷”之类的副标题。 另外,为了强调论文所研究的某个侧重面,也可以加副标题。如《如何看待现阶段劳动报酬的差别——也谈按劳分配中的资产阶级权利》、《开发蛋白质资源,提高蛋白质利用效率——探讨解决吃饭问题的一种发展战略》等。 设置分标题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清晰地显示文章的层次。有的用文字,一般都把本层次的中心内容昭然其上;也有的用数码,仅标明“一、二、三”等的顺序,起承上启下的作用。需要注意的是:无论采用哪种形式,都要紧扣所属层次的内容,以及上文与下文的联系紧密性。 对于标题的要求,概括起来有三点:一要明确。要能够揭示论题范围或论点,使人看了标题便知晓文章的大体轮廓、所论述的主要内容以及作者的写作意图,而不能似是而非,藏头露尾,与读者捉迷藏。二要简炼。.论文的标题不宜过长,过长了容易使人产生烦琐和累赘的感觉,得不到鲜明的印象,从而影响对文章的总体评价。标题也不能过于抽象、空洞,标题中不能采用非常用的或生造的词汇,以免使读者一见标题就如堕烟海,百思不得其解,待看完全文后才知标题的哗众取宠之意。三要新颖。标题和文章的内容、形式一样,应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做到既不标新立异,又不落案臼,使之引人入胜,赏心悦目,从而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二、目录 一般说来,篇幅较长的毕业论文,都没有分标题。设置分标题的论文,因其内容的层次较多,整个理论体系较庞大、复杂,故通常设目录。 设置目录的目的主要是: 1.使读者能够在阅读该论文之前对全文的内容、结构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以便读者决定是读还是不读,是精读还是略读等。 2.为读者选读论文中的某个分论点时提供方便。长篇论文,除中心论点外,还有许多分论点。当读者需要进一步了解某个分论点时,就可以依靠目录而节省时间。 目录一般放置在论文正文的前面,因而是论文的导读图。要使目录真正起到导读图的作用,必须注意: 1.准确。目录必须与全文的纲目相一致。也就是说,本文的标题、分标题与目录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 2.清楚无误。目录应逐一标注该行目录在正文中的页码。标注页码必须清楚无误。 3.完整。目录既然是论文的导读图,因而必然要求具有完整性。也就是要求文章的各项内容,都应在目录中反映出来,不得遗漏。 目录有两种基本类型: 1.用文字表示的目录。 2.用数码表示的目录。这种目录较少见。但长篇大论,便于读者阅读,也有采用这种方式的。 三、内容提要 内容提要是全文内容的缩影。在这里,作者以极经济的笔墨,勾画出全文的整体面目;提出主要论点、揭示论文的研究成果、简要叙述全文的框架结构。 内容提要是正文的附属部分,一般放置在论文的篇首。 写作内容提要的目的在于: 1.为了使指导老师在未审阅论文全文时,先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大体上的了解,知道研究所取得的主要成果,研究的主要逻辑顺序。 2.为了使其他读者通过阅读内容提要,就能大略了解作者所研究的问题,如果产生共鸣,则再进一步阅读全文。在这里,内容提要成了把论文推荐给众多读者的“广告”。 因此,内容提要应把论文的主要观点提示出来,便于读者一看就能了解论文内容的要点。论文提要要求写得简明而又全面,不要罗哩罗嗦抓不住要点或者只是干巴巴的几条筋,缺乏说明观点的材料。 内容提要可分为报道性提要和指示性提要。 报道性提要,主要介绍研究的主要方法与成果以及成果分析等,对文章内容的提示较全面。 指示性提要,只简要地叙述研究的成果(数据、看法、意见、结论等),对研究手段、方法、过程等均不涉及。毕业论文一般使用指示性提要。举例如下: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固然应服从上级规划部署的全局,但主要的着眼点应放在对下负责,对本地的经济发展,对本地的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负责,这才是发展全局经济的前提,从而也自然在根本上符合对上负责。 ●变部门“齐抓共管”企业为共同服务于企业,应成为部门工作的主要重点。(摘自《政府在市场经济中 如何定位》一文的内容提要) 内容提要的写作要求可以概括为“全、精、简、实、活”。具体说来: 1.内容提要要求具有完整性。即不能把论文中所阐述的主要内容(或观点)遗漏。提要应写成一篇完整的短文,可以独立使用。 2.重点要突出。内容提要须突出论文的研究成果(或中心论点)和结论性意义的内容,其他各项可写得简明扼要。 3.文字要简炼。内容提要的写作必须字斟句酌,用精练、概括的语言表述,每项内容不宜展开论证说明。 4.陈述要客观。内容提要一般只写课题研究的客观情况,对工作过程、工作方法以及研究成果等,不宜作主观评价,也不宜与别人的研究作对比说明。一项研究成果的价值,自有公论,大可不必自我宣扬。因而,实事求是也是写作内容提要的基本原则。 5.语言要生动。提要既要写得简明扼要,又要生动活泼,引人入胜,在词语润色、表达方法和章法结构上要尽可能体现文彩,以求唤起读者阅读正文的欲望。 四、正文 正文包括绪论、本论、结论三部分。这是毕业论文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它章节有专门详细论述,这里不再重复。 五、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又叫参考书目,它是指作者在撰写毕业论文过程中所查阅参考过的著作和报刊杂志,它应列在毕业论文的末尾。列出参考文献有三个好处:一是当作者本人发现引文有差错时,便于查找校正。二是可以使毕业论文答辩委员会的教师了解学生阅读资料的广度,作为审查毕业论文的一种参考依据。三是便于研究同类问题的读者查阅相关的观点和材料。 当然,论文所列的参考文献必须是主要的,与本论文密切相关的,对自己写成毕业论文起过重要参考作用的专著、论文及其它资料。不要轻重不分,开列过多。 列出的参考文献一般要写清书名或篇名、作者、出版者和出版年份。 参考资料: (论文荟萃)
企业文化方向论文
企业文化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与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应运而生,在管理科学体系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以下是我为您整理的企业文化方向论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摘 要 :国企作为现代化社会经济重要组成部分,从新中国成立后的计划经济到改革开放后的市场经济,一直以来扮演着重要角色。思想政治工作是国企持续发展的思想保障,企业文化是国企保持活力、彰显企业文化实力的重要依托,紧抓思想政治工作,是国企战胜困难、齐心协力解决问题的重要利器,企业文化是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逐步沉淀下来的企业精神品质。在社会经济供给侧大改革的态势下,如何加强国企思想政治工作中企业文化的融入,是企业管理必须攻克解决的重点难点。文章从当前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建设这二者存在的问题切入,提出有效地解决策略,改善企业文化无法有效融入思想政治工作中的窘境。
关键词 :国有企业; 企业文化; 思想政治
改革开放以来,国企在“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的指导下,开发对外口岸,设立经济特区,是我国经济实现飞跃式发展。继承优秀的历史传统,造就了国企的辉煌,把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定位为企业紧抓工作,作为企业日常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帮助国企建立集体荣誉、团结实干的文化氛围,从思想教育上,拉近员工与企业的距离,激发员工工作热情,进而促进企业获得重大成果和经济利益。
企业文化有利于员工快速融入企业内部,认可企业的价值观和发展方向,通过企业自身特点,对员工起到熏陶鼓励作用,将企业目标与个人意志有效结合,企业利益和个人价值实现统一,最终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二者密切联系,相辅相成,立足于员工,从员工中来,到员工中去,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存在一定的交叉范围,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中企业文化的融入,是国企在市场经济变革下急需处理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企业文化融入国企思想政治工作的枷锁
1形而上的企业文化。目前,国企的企业文化千篇一律,缺乏企业个性和特色,企业缺乏品牌管理意识,对自身的文化定位模糊不清,敷衍了事,通常都是提出一个象征性的宣传口号,缺乏新意,缺乏特点,形而上的企业文化广泛存在,企业管理过于粗放式。国企管理者对企业文化定位认知不足,没有从企业发展历程中沉淀企业精神、文化内涵,这也充分反映出来,国企工作人员工作态度不端正,缺乏企业责任心,工作没有积极性,工作质量低,只关注企业业务发展和经济效益,未能立足企业长远利益,只追求一时的利益。同时,这也反映出来管理者缺乏创新意识,思想保守,循规蹈矩做事,做事情前缺乏思考,不敢大胆做事,不去踏实做事。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综合实力的象征,企业需要借助企业文化来突出企业特色,彰显企业魅力,必须剔除过去“虚、大”的文化理念,诸如“拼搏、奋斗”等宣传口号。
2.思想政治工作形式主义严重。形式主义问题,伴随历史长久地存在于我国政治工作中,尚且一直未能有效解决。在国企思想政治工作开展过程中,形式主义问题突出,诸如收到上级指示后,下发倡议文件,提出口号,只停留在宣传阶段,并没有开展实质性的教育活动,导致上级指示,只是存在于纸面,没有深入人心,没有将上级精神指示融入到企业文化中,对实际工作未能产生根本的改观。长期以来的'形式主义的工作模式,已经深入到职工的骨子里,严重阻碍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给企业文化融入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不利影响。
3.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作用没有辩证统一看待。思想认识片面性和极端性,广泛存在于国企领导干部思想认识上。一方面,有的企业认为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或者发展企业文化是无用功,都是虚的套路,不会给企业带来实质性的影响,于是,在企业中,缺乏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的工作热情,消极对待,敷衍了事。这种思想认识,完全无视共产党人,在艰苦卓绝的政治和社会环境下取得的成就,忽视了意识的能动作用,企业没有正确的发展方向作为指导,注定会被社会的洪流所吞噬。另一方面,有的企业将在思想政治工作融入企业文化放在过高的位置,认为只有加强思想教育,形成统一战线,保持思想高度一致,企业的任何问题都能迎刃而解,严重夸大企业文化作用。这两方面的认识,都是没有将思想政治工作融入企业文化作用辩证统一看待,思想认识局限,对思想政治工作融入企业文化定位不准确,主观夸大或忽视这二者的能动作用,形成对思想工作融入企业文化的外部枷锁。
二、加强国企思想政治工作中企业文化的融入策略探讨
1开拓创新,稳步发展。20世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摆脱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开始与世界接轨,经济发展水平,实现井喷式增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依然是我国社会发展的首要任务,所以,国企要认清当今竞争激烈,变革与挑战并存的经济形势,升级产业链,调整产业结构,转型发展,增加企业文化软实力,加强人才引入,加强在思想政治工作中企业文化的融入,在发展中沉淀企业精神,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使企业形成良性循环,激发每一位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将企业目标与个人意志有效结合,企业利益和个人价值实现统一,形成企业和个人共同发展的长效机制。
2.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员工,是构成企业的基本元素。每一位员工的工作态度、工作方法、工作效率,影响企业在社会中的竞争力,保持员工思想统一,形成认可的价值观,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工作。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企业要与时俱进,及时调整思想教育中的工作内容,注入新活力、新思想,将新时代下的思维模式融入到企业文化中,让思想政治工作真正的企业服务;国企要大胆创新,不拘一格,将国企资源平台优势发挥出来,形成鲜明的企业风格,根据企业特点,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及时发现企业内部存在的思想问题,及时帮助员工解决思想问题,从实际出发,满足企业和员工的实际需求;企业文化要有真情实感,得到员工的一致认同,不能再是口号的宣传,生硬的说教,把企业价值观强行加给员工,反而适得其反,员工形成抵制情绪,不利于工作的梳理进行。企业应该正确引导,通过趣味知识竞赛、职工文化墙、技能之星评选等活动,让员工主动融入企业文化当中,发挥职工的主观能动性,加强职工的知识素养和专业技能培训,强化员工在企业存在感和主人翁意识。
3.明确需要,不断探索。企业文化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融入,根本上是为了增强企业实力,提升企业品牌价值,提高企业社会竞争力,这就要求国企要根据自身发展需求,统筹规划,对自身企业文化定位清晰,对思想政治工作开展制定策略,将二者统一结合起来,共同提升企业凝聚力,发挥高新人才作用,开发新产品,丰富企业产业链。企业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积极引进高技术人才,保持企业活力,鼓励科研创新,保证企业在从事领域内专业领先能力。
4.提高党建工作水平。为了满足形势下改革工作需求,国企各级党组织必须调整工作思路,改变思维模式,加强党政工作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地位,传承历史优秀传统,采用新的工作方法,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加大对党员干部的约束,杜绝工作中建立派系,树立个人山头和小团伙;引入互联网思维,通过网络渠道,加大宣传力度,保证信息的时效性,摒弃过去政治学习,读报,讲座的学习模式,将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和党建工作结合起来,提高党建工作水平,加强党风廉政建设,通过网络学习的方式,保证党员先进性,提高党员素质,保证党员在工作中保持优良作风,恪守原则,加强企业从业人员的廉洁教育,相互监督,进一步提升企业各级党组织的联络力度。
三、结语
人才是企业不断进步的源泉,在我国经济改革的形势下,国企面临体制改革,产业链升级,产业调整转移的挑战,需要企业从实际出发,确定企业发展方向,规划产业布局,实现精细化管理;同时,国企需提高职工综合素质,开展多种方式的培训育活动,从专业上、思想上提升职工素质,增强企业文化连锁效应,科学开展党建工作,做好宣传工作,做好党员干部思想政治工作,加强企业文化融入到思想政治工作中去,促进国企健康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张逊瑜.如何加强国企思想政治工作中企业文化的融入探讨[J].企业导报,2015.
张克忠,生于天津。父亲早丧,他与母亲住在家境并不宽裕的外祖父家,母亲靠做些女红含辛茹 苦地抚养儿子。张克忠不负母亲的希望,小学毕业后考入南开中 学。酷爱人才的张伯苓校长非常器重这个聪明过人又非常勤奋的学生,特批准他免费就读,又由于他长于数学,破格特许张克忠当 寒暑假数学补习班的教师,这样小小年纪的张克忠既是“南中”的学生又是“南中”的教师。张校长开通的政策终于使这个后来的化 学英才没有因家贫而辍学。张克忠中学毕业后,正处于草创阶段的南开大学尚不具备招收数理科学生的条件,张克忠只好就读于唐山交通大学。但很快 南开大学设立数理科系,张克忠重新报考,成为南开大学最早的文 理混合班学生,得以再续与南开的情缘。同年,南洋兄弟烟草公司董事长简氏兄弟设立简氏奖学金,以资助国内大学生赴美深造。只有大学一年级的张克忠本无资格报 考这项面向毕业生的考试,而一向爱才如命的张伯苓校长亲自跑 到简氏基本招考机构力荐张克忠。有伯乐,焉能没有千里马。张克忠被破格允许参加考试,年龄最小、学历最浅的他竟脱颖而出,名列第一名。1923年,张克忠得到简氏资助赴美留学,并且进入了著名的麻省理工学院,攻读在美国也是一门新兴学科的化学工程学。从此,他一生的生命指针便指向了化工。学院中被人们戏称为化工“鼻祖”的著名教授路易士(W.K.Lewis)非常惊讶于张克忠这样一个来自科学落后的国度的学生竟 有着这样好的数理化功底和英文水平,亲任张克忠的导师。百分之一的天赋,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勤奋,终于使张克忠在五年后戴上了博士的桂冠。1928年,麻省理工学院在授予张克忠 科学博士学学位的同时,出版了他的博士学位论文《扩散原理》一书。此书立刻轰动了美国科学界,一向不被看重的中国人竟令美国科学界大长见识,“扩散原理”被定名为“张氏定理”。那年张克忠只有二十四岁。张克忠经过5年的艰苦努力,以惊人速度学完一般需八九年才能完成的从大学本科到博士生的全部课程和实验,写出了高水平的博士论文。论文提出的扩散原理,是他研究精馏过程机理,将原基本扩散方程积分,结合实验数据,对影响塔板效率的因素作定量分析得到的成果。这一扩散原理很有指导意义,被称为“张氏扩散原理”,至今仍被沿用。1928年,张克忠以优异成绩成为在该院获得化学工程科学博士的第一个中国人。导师路易斯对张克忠的成就和才能极为赞赏,执意要他留下作助手,但张克忠怀着为祖国培养化学工程人才和振兴化学工业的强烈愿望,毅然离美归国,回到母校南开大学。路易士教授执意把自己最得意的学生张克忠留在麻省理工学院,先后三次为他安排职位。一面是工作生活条件都优越的美国,一面是科学上还是一片荒芜的贫困的祖国。出于一片赤子丹心,张克忠选择了后者,义无反顾地拒绝了导师的好意,返回祖国.就在张克忠回国的前夕,他曾与麻省理工学院的同学后来的化工学家张洪流促膝长谈。他向张洪沅谈到在拥有广阔海陆资源 的中国,发展化学工业是一条可行的富国之路。张克忠还谈到他 非常敬重张伯苓这位爱国的教育家,非常热爱南开,为了报答恩师 的知遇之恩和母校的培养,他决定接受南开大学的聘请去任教,尽 管当时南大由于要自募经费,资金有限,能给他的薪金与国内同等 学校相比相差较大。张克忠甚至还说动了张洪流学成归国后也来 南开,因为那里大有“用武之地”。张伯苓的理想是把南开办成国人公认的名牌大学,而当时,南开与清华、北大这些知名大学相比,无论是在教授阵容、设备条件还是在经济力量方面都相差甚远,怎样办出自己的特色呢?张校长根据当时中国的实际情况,认为教育本来就是要培养有用人才,研究也应切合国计民生,于是他决定抓住“应用”二字下功夫。长于应用化学的张克忠的归来,无疑使张校长如久旱逢甘霖 般兴奋,难怪当时一些先生们开玩笑地对张克忠说:“张校长从麻 省理工学院得到了及时雨。”张克忠一向非常赞同麻省理工学院” 理论与实际并重”、“教学与科研并举”的办学方针,这本身就与张 校长的想法一拍即合。张克忠确实是张伯苓的“及时雨”,而张克忠回到南大也是如鱼得水,马上大干起来。张克忠受聘于南开大学时年仅25岁,是当时最年轻的教授。他首先积极创建化工系和工学院。1931年8月,化工系成立,他立即延聘麻省理工学院化学工程学博士张洪沅教授,以及高少白教授、蒋子瞻研究员、伉铁隽讲师等来校,分别讲授化工原理、化工计算、定量分析等课程。张克忠亲自讲授工业化学。他还每年安排一定时间让学生参加实际工作,如化学分析,设备安装和调试等。张克忠是中国化学工程学会创始人之一。为活跃学术交流,张克忠和中国化学工程学会的同仁创办的《化学工程》杂志于1934年起在天津出版,他担任经理、编辑。文章用英文发表。每年4期,为1卷。这是我国第一本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化工类高水平学术刊物,颇受化工界同行重视。应用化学研究所与化工系相继建立起来,恰恰符合了“教学与科研并举的方针”。张克忠也身兼应化所所长和化工系系主任之职。在《南开大学应用化学研究所章程》上这样写道:“本所目的,在研究我国工商业实际上之问题,利用南开大学之设备,辅助我国工商界改善其出口之质量,俾收学与社会合作之实效。”张克忠强调“科研与生产并举”,应化所进行的研究课题并非取自书本用之“象牙塔”,而是直接接受各工厂的委托搞技术攻关,解决实际问题。今天,我们常说“要把科学技术尽快转化为生产力”,当时应化所所采取的科研与生产直接对接的方式无疑是最快的转化方式了。草创时期的应化所十分简陋,设在当年教职员宿舍的锅炉房附近,只有几间低矮的小平房,屋里是式样各异的旧桌子和几条长板凳。随着科研与委托业务的发展,旧址实在不敷应用才搬到了 当时南大的理科教学楼——思源堂中的一间大教室。人员也非常精简,全所人员最多时不过十五个,其中包括著名的化学家邱宗岳、杨石先和高长庚(字少白)教授,与张克忠“海外盟誓”的张洪流回来后担任副所长兼研究部主任。虽然条件差,人员少,但大家却都精神饱满,工作效率也很高。张克忠更是以身作则,每日不分八小时内外,也没有假日这类观念,把教学之外的全部精力都投人了应化所。人们常说,应用化学研究所与何廉教授主办的经济研究所是张伯苓的两颗掌上明珠。事实上,应化所也确是为南大增辉不少。1933年6月,应用化学研究所接受了天津利中硫酸厂的设计、建设和投产任务。至1934年5月,试车成功,运转良好。这个厂年产3万吨硫酸,总耗资仅13万元。此前厂方曾想委托外商承包,要价25万元,还需另付外籍工程师和焊工生活费。两者相比,节约投资10余万元。硫酸厂的建成,大长了中国化工科技人员的志气,也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1932年到1936年,应用化学研究所先后接受分析化验样品共约300多个。有的对原有分析方法作了改进,如锰矿石中锰含量的分析。还帮助企业研究解决了不少生产难题,如茶油硬化、蜂蜜脱臭、草帽辫漂白、印刷制版胶、自行车链发蓝剂、手电筒反光镜等。该所还仿制了金属磨光皂、油墨、复写纸、制革发光水、浆纱粉、辣酱油等产品;自行试制成功了酒精、硬脂酸、油酸、甘油、钾皂、黄铅粉、红铅粉等。这些虽然都只能小量生产,但对缓解市场需要,抵制洋货起了积极的作用。从当年的应化所报告书中可见,在1932年到1936年五年间,应化所共接受委托分析化验样品323个。其中,美国的《化学文摘》曾摘录了应化所研究人员对Goutel氏的煤发热值计算方程式的修正以及对锰矿石内含锰量的分析方法的改进两项研究工作的 要点。为了抵制洋货,应化所还仿制了一些轻工业产品。同时,为了更好地解决生产难题,应化所还派人亲自送技术上门,可谓“传授到家”。在应化所的委托工作中,有一件事值得特书一笔,那就是天津 利中公司硫酸厂的设计和建筑。天津利中公司原本想让外商包建一座日产三吨的硫酸厂,外商开的价是设备费25万元加上负担一名工程师每天15美元和两名焊工每人每日5美元的工资,而当时利中公司所能筹集的资金总额不过20万元。在此种情况下,利中酸厂的发起人赵雁秋与吴印塘两先生慕名找到了应化所。张克忠 欣然同意,并和张洪沅、蒋子瞻二位挑起了这个重担。从1933年6月开始投入设计到1934年5月酸厂试车成功,公司只花费了13万元投资,酸厂就建成投产,各项包工指标都超过了外商。原来想捞些“油水”的外商除了叹惜外,也只有叹服了。利中酸厂的建立无疑给天津制酸工业奠定了基础,也让中国化工科技人员大长了志气,应化所在1934年报告中记录了这件事并得出结论:“中国问题可由国人自行解决”,“中国工程师未必不如外人也”。大大小小的工厂一个接一个委托应化所解决生产中的问题, 在30年代中期,张克忠的应化所可谓“买卖兴隆”了。应化所赚到 一些资金,又用于扩充设备和支持进一步研究。“以所养所”,张克 忠实践了自己的诺言,“以校养校”,手头桔据的张伯苓应该微笑了.应化所与化工系本来就是相得益彰,化工系学生在这里找到了实践场所,而一些优秀的学生也成为这里的技术力量;后来天津市半导体研究所所长伉铁镌在应化所成立时只有大学二年级,但 也加入了所里的分析研究工作。化工系虽办起来了,但作为新兴学科的化学工程学,国内没有现成的教材,开始张克忠与张洪沅二人翻译国外教材。后来二人干脆与浙江大学的一些教授们开始自编教材,数易寒暑,中国化工学者自撰的化工教科书出版了。此外,张克忠还会同各地同行对化工名词进行重新审定和编译,改变了中国化工名词都是“舶来品”的局面。 正在张克忠的一所一系欣欣向荣的时候,1937年走近了……1937年7月29日午夜一点,蓄谋已久的日本侵略者炮轰天津城,而炮轰目标之一就是南开大学。张克忠苦心经营的应化所与化工系也遭轰炸,南开蒙难,他未在现场,而是在南京协助范旭东、侯德榜扩建硫酸钮厂。留守的高少白教授与伉铁镌冒着炮火抢救出了许多的设备,随后,他们携带着这些设备随南开迁往西南后方。张克忠虽然与妻子、母亲、二儿子在重庆团圆,而大儿子张松 寿却因兵荒马乱罹病不得治疗而夭折了。承受着丧子之悲的张克 忠没有消沉,在重庆重建应化所和化工系,他终日忙碌奔波,不遗余力地与困难斗争,还创办了小规模的工厂——南开化工厂。化工厂最初的情况是不错的。但是国难当头,科研困难可想而知。烧碱、硫酸一类最普通的化学药品也得从香港进口。仪器则多半只能购用本地伪造的,这些仪器欠灵敏,实验误差大得惊人。那时只能是有哪些药品,就做哪些研究,有什么设备,就开展什么工作。张克忠纵有雄心壮志, 终究化为无声的叹惜!化工厂关闭了,应化所也停止活动,张伯苓的掌上明珠就此失落了。在此之前,同样是时局的影响,张克忠协助范旭东、侯德榜进行的永利宁厂扩建工程也受阻。张克忠慨叹:永利沽厂(同为范,侯所开)生产碱,在东南亚仅次于日本。范、侯请先生此次倾尽心 血扩建永利宁厂(在南京)发展硫酸5亚的生产,这样有了酸碱一对翅膀,中国的化工可望展翅高飞了。但是终于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而天不遂人愿。国难当头,张克忠原本想办好一系一所并在南开办一个中国 的麻省理工学院的理想破灭了。而他并没有停下脚步,他感到大敌当前,身为七尺男儿,即使不能亲赴沙场抗外侮,也应追随爱国的实业家范、侯诸前辈为振兴民族工业、发展化学工业做一番事业。张克忠走出书斋,开始办工厂搞技术,可惜这条路一样不顺利。天府之国的四川 地,地下宝藏丰富,范、侯以及张克忠等人 在四川的老龙坝、五通桥一带打盐井,并创办了永利川厂。在当时,技术落后的中国的制盐业仍是使用卤水经浓缩而后制成盐的笨办法。为了改变这一局面,永利川厂想采用德国的专利“察安 法”,于是派侯德榜、张克忠等去德国。在柏林的谈判桌上,趾高气扬的洋人百般刁难,竟至提出用这一专利生产出的产品不准到“中国以外的东三省去卖”,在他们的眼里东三省已不是中国领土。侯德榜怒不可遏,当即正告德方:东三省是中国的领土,我们的产品当然要销售到东三省去!洽谈就此破裂。张克忠认为,德国之行虽然没有买回察安专利,但是买回了比之更为宝贵的教训。一个民族不御外侮,根本无所谓富强,弱国无外交,弱国连与外国人进行平起平坐交易的权力也没有。中国人要富强首先要靠自己。侯德榜可谓与张克忠心有戚戚焉,他向化工界同行呼吁:“黄头发、蓝眼珠的人能够搞出来的东西,我们黑头发黑眼珠的人一定也要搞出来!”侯德榜卧薪尝胆,苦斗三年,共进行五百多次试验, 创出了震惊中外化工界的“侯氏制碱法,打破了国外专利的垄断, 化工界同仁无不为之振奋”。这一时期,张克忠出任昆明化工厂厂长,在别人眼里这或许是大材小用,而他却甘心情愿,或许他觉得那里可以诞生中国化工业腾飞的“双翼”。事实上张克忠正是这样做的:他亲自设计改造旧有的设备,生产出了硫酸;在缺乏先进设备的情况下,经过一番努力,土洋结合,生产出了小批量的纯碱及食用碱。也许个人的命运、事业的成功总是与国运联系在一起的,日本侵略者很快加强对西南的封锁,昆明遭到轰炸,张克忠向往的发展已成为海市蜃楼。抗战八年,张克忠屡次拼搏虽取得了不少成果,却屡次陷入无可奈何之境。好在他从未放弃过,几次三番从头做起,痴心不改地做着祖国化工事业的腾飞之梦,但不知好梦何时圆?45年8月抗战胜利了,欢天喜地的张克忠带着一批精良的技术骨干同赴青岛接收敌伪化工厂,八年的抗战结束了,该是重整河山的时候了。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共有11个化工厂产品投放市场,而当一切才有起色的时候,内战爆发了。1946年底宋子文派人与张克忠谈判,想给张克忠一个经理之类的职位,实际目的是想囊括这十几家化工厂。张克忠无力与宋子文“斗法”,最终挥泪放弃了青岛的工厂。本来笃信科学的人是不该讲缘分的可说来也奇怪涨克忠自从进入南开中学以来,事业发展最辉煌的时刻都是在南开渡过的, 他与南开有着解不开的情缘。1947年,也就是南大复校不久,张克忠回来了,担任工学院院 长兼化工系主任并重建应化所。此时张克忠教授上“工业化学”课,并亲自利用业余时间编写该课程的教材,《无机工业化学》与《有机工业化学》两书相继出版了。张克忠是位严师。据当时张克忠的学生现在天津大学化工系副教授姚玉英回忆:“张先生常常是还没讲课就考试,使大家非常紧张,上他的课之前必须预习,而考完试之后,他又会根据考试中 反映出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这样一来大家记忆非常深刻 …… 他的考试非常难,有一次全班只有一个同学及格。同学们都怕他。……一次我做实验时,用电炉加热,由于想去拿一些东西, 只离开了片刻。正巧被张先生看到,他狠批了我一顿,因为接操作规程是不允许的。百分之一的疏漏都可能带来无法弥补的损失。 大家虽怕他,却谁也不得不折服于他在学术上的严谨……张先生的家长作风很严重,在我毕业前夕,他根本就不与我仔细谈谈,征求一下我的意见,而只是对我说一句‘你留校’,也就替我决定了我的命运。”话虽如此说,姚玉英如果不是出于对老师的一片敬畏之情,想离开学校也并非难事,张克忠的三个字决定了她的大半生。其实,张克忠也是一位“慈师”。张克忠是在恩师张伯苓的帮助下才没有被贫困压服而得以完成学业的,张克忠对于贫困的学生也有着一份特殊感情。现南开大学化学系的申泮文教授以及天大化工系前主任张建侯教授等人都在不同时期接受过张克忠的帮助。政治风云变幻,张克忠看清了国民党的本质。1947年下半年,老朋友杨公庶想拉他去台湾办公工厂经营,张克忠永远无法忘记青岛十几家工厂被宋子文吞并那段伤心的经历,他果断回答了杨公庶:为蒋介石、国民政府去殉葬,我是绝对不干的。并且劝杨也不要去。张克忠由于情绪过于激动在由上海回天津的途中,晕倒在飞机上,经急救脱离了险情,但高血压却就此扎下了致命的病根。很快,天津局势紧张起来,学校成立了“安全委员会”以做好护校工作张克忠也是委员会的成员之一。张克忠与工学院师生齐心合力,在最后的黑暗中,保护了应化所、工学院各系,迎来了天津的黎明。解放初期的日子里,张克忠接受着新中国温暖阳光的照耀。 南开的校友周恩来关心张克忠和发展化工的问题。他应邀参加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会议,并应邀列席最高国务会议。 在与会的第一天,张克忠感到自己尚未为新中国做出值得称道的贡献,不愿在指定的席位上人座,而是选了个不显眼的末席坐下来,想不到周总理很快发现了他,并且走过来,微笑着拉起他走到毛主席身边,介绍道:“这是张克忠,子丹教授。”毛主席竟早就对他有所了解,见到他仿佛见到老朋友一样高兴。毛主席说:新中国要富强,就要发展科学,发展化学工业,你们任重道远啊!张克忠激动不已,感到那个二十几年来不断做着的祖国化工腾飞的梦已不再遥不可及。
马建标教授,男,1959年生于河南省濮阳县。1981年12月毕业于郑州大学化学系,1984年12月和1987年12月分别获郑州大学有机化学专业硕士学位和北京医科大学药物化学专业博士学位;1988年1月至1989年6月在南开大学高分子化学研究所高分子化学专业从事博士后研究,此后留校任教。199O年晋升副教授,1992年晋升教授,1993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3年至1994年赴英国Strathclyde大学和Manchester大学从事合作研究;1994年被评为天津市授衔专家;1995年被评为天津市跨世纪学术带头人;1996年增列为博士生导师和南开大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学科第二梯队学术带头人;1998年评选列入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1999年入选人事部"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多年来,马建标教授从事药物设计合成、吸附分离材料的合成与天然产物分离纯化、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的合成与性能、仿生高分子材料的设计合成与性能等研究工作。他先后主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科技部新药研究"九五"攻关项目、教育部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天津市青年基金和面上基金项目以及国内、国际横向合作项目16项;在国内外发表论文107篇,共中SCI收录19篇,EI收录23篇,并获得中国发明专利1项;与合作者一起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1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以及教育部霍英东教育基金会、中国化学会、天津市科协的青年科技奖各1项.此外,还与合作者一起获天津市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 马建标教授曾任吸附分离功能高分子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南开大学化学学院副院长、南开大学高分子化学研究所副所长,兼任教育部理科材料科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中圄化学会理事、天津市化学会常务理事以及一些国际、国内学术团体的会员和一些学术刊物的编委等。现任天津理工大学校长。 主要从事功能高分子材料研究。在国家科技部、教育部、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资助下,先后开展并完成吸附分离材料的合成及其在天然产物分离中的应用、仿生高分子吸附材料、丙烯酸系单体聚合技术、天然生物高分子材料的改性、组织工程人工皮肤的制备与生物相容性评价、半合成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的合成与药物控释性能、生物降解骨代用材料(包括生物降解骨水泥)等项目的研究,取得了基础性研究成果。其中,应用成果有新型树脂合成工艺、天然皂赶甙类中草药有效成分分离纯化工艺、即刻种植牙填充材料、多功能生物海绵、复合降血脂药物制剂等。目前研究方向集中在生物医用材料及器件、药物制剂及敷料、吸附分离材料及其应用(包括天然产物分离与废水处理)、高分子絮凝剂等。1999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三等奖5项,1992年获得天津市青年科技奖,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为厂,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人选。出版专著《离子交换与吸附树脂》、《功能离子材料》2部,在国内外发表论文100余篇。培养硕士研究生7名,博士研究生4名。 现任天津理工大学校长。
江南大学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具有光荣而悠久的历史,是学校最早建立的学科之一,在全国日用化工行业和表面活性剂等领域享有很高的声誉。她始建于1958年,六十年代开始涉足肥皂、合成洗涤剂及表面活性剂的教学与科研,七十年代初在国内最早成立日用化工专业,1981年精细化工学科被评为国内首批硕士学位授予点,1983年定为轻工部重点学科,1995年创办化妆品与美容专业,2003年开始招收化学工程(日用化学品方向)工程硕士。多年来,学院为轻化工行业,特别是日用化工行业培养了数千名高级专业人才,成为我国该领域的人才摇篮。 学院设有化学工程系、应用化学系、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和基础化学部,建有轻化工技术与工程、皮革化学与工程2个博士点和应用化学、化学工艺、材料学、分析化学4个硕士点以及一个化学工程“工程硕士点”。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为江苏省首批建设的特色专业。拥有博导、硕导、国内知名学者和中青年留学回国人员组成的雄厚师资队伍,其中教授、副教授50多名,承担着多项国家、部(省)级科技攻关项目和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近年来获得数十项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出版了一大批学术专著和统编教材,在国内、国际刊物上发表了大量论文。学院还与美、法、德、日、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的大学和研究机构建有广泛的学术联系,在国际上有一定的知名度。现有教职工118名,在校学生近1000名,研究生100多名。 学院注重加强与企业的产、学、研结合,与山西南风集团,江苏隆力奇公司等大型企业建立了产、学、研联合中心。国内著名企业在学院设立了每年近20万元的奖学金、奖教金。享有盛名的20多家企业单位成为学院董事会成员。学院拥有实验室面积1万多平方米,除基础化学实验室外,还有在国内同行业中居领先水平的表面化学实验室、有机合成实验室、化妆美容实验室、高分子成型加工及测试实验室和精细化工中试基地、计算机辅助设计室等。学院拥有两家高科技企业:“无锡轻大南丰轻化设备有限公司”是一家集技、工、贸于一体的高科技企业,致力于设计、开发、生产化妆品、洗涤剂、制药、食品、电池、精细化工等领域的装备和工程;“无锡轻大精化科技有限公司”依托学院雄厚的科研力量及长期积累的科研成果,致力于研究各类日用化学品配方、开发生产日用化学品原料,如高档香波调理剂、ZPT去屑剂、泡沫洗面奶基料等。
江南大学| 学校概况 江南大学座落于太湖之滨的江南名城无锡,是教育部直属的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 享有“轻工高等教育明珠”美誉的江南大学,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从1902年创建的三江师范学堂到国立中央大学;从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时组建的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食品工业系到1958年该系整建制东迁无锡,成立无锡轻工业学院,1995年更名为无锡轻工大学。2001年1月,经教育部批准,无锡轻工大学、江南学院、无锡教育学院合并组建江南大学。经过一个世纪的风雨和近50年的建设与发展,江南大学已成为一所规模结构较为合理,教学质量优异,办学效益显著,科研、教学、服务均得到社会公认,在国内外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多科性大学。 学校学科涉及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等九大门类,18个院(系),共60个本科专业,现有在校博士、硕士研究生3100余人(含工程硕士生),全日制在校本科学生18900余人,来自世界各地的各类留学生340余名,继续教育(含特色自考)、网络教育学生15000余人。学校还设有国际教育学院、经教育部批准的中外合作办学的莱姆顿学院及与社会力量合作办学的江南大学太湖学院。学校是省文明学校、省文明单位。 学校设有轻工技术与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等2个博士后流动站和2个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21个博士专业点,59个硕士专业点,8个工程硕士点。全校18个院系中有15个院系具备了培养硕士研究生的资格。学校拥有4个国家级和部省级重点学科,建有教育部、国家计委批准的“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培养本硕连读、本硕博连读的高层次人才。学校建有科技部、国家计委等批准的“发酵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11个国家级、省部级研究中心、实验室。食品科学、发酵工程等2个国家重点学科在国内同类学科中具有独特优势,实力雄厚,处于领先地位,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 学校师资力量雄厚,现有专任教师1548名,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3名(2名为双聘院士),太湖学者7人,教授184名,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教师490名。由350多名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组成的学术带头群体,为科技创新、高层次人才培养奠定了厚实的基础。 学校是我国轻工、食品、生物技术高科技的摇篮与依托单位之一。“十五”期间,学校承担并完成了大批国家级、省部级的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和应用基础研究课题,其中包括国家“973”项目、国家重大专项项目、国家“十五”攻关项目、国家“863”项目、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科技部农业成果转化资金项目、江苏省“十五”攻关项目等,已有200多项研究成果经过鉴定或验收,其中有80多项成果填补了国内空白,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70多项科研成果荣获国家和部、省级科技进步奖,在2003年、2005年分别获得的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和科技进步二等奖。2001-2004年,学校共申请专利1056项,授权专利301项。2005年学校专利申请量位于全国高校第五位,江苏高校第一位。 学校重视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加快科技创新,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积极参与国家西部大开发和江苏省沿江经济建设,充分发挥学校在轻工、食品、纺织、环境、化工、生物医药等方面的科技优势,紧密结合社会需求,在科研开发、技术服务、人才培养等方面与企业开展全面合作,推动企业的技术改造和产品更新换代,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贡献。与地方政府合资建立的省级大学科技园,已成为高科技研究项目的重要孵化基地。 学校成立了由海尔集团、茅台酒集团、青岛啤酒集团、北京燕京啤酒集团、绍兴黄酒集团、江苏小天鹅集团等100多家企事业单位加盟的董事会,注重学校与企业、社会之间的联系,促进了产学研的结合和为社会各方面的服务。各院(系)也建有400余家企事业单位参加的二级董事会。中国电信、丹尼克斯(中国)有限公司、嘉里粮油(深圳)商务拓展有限公司、东海粮油工业(张家港)有限公司、国民淀粉上海化学有限公司、希捷电子、三得利(中国)投资有限公司、青岛啤酒集团、重庆啤酒集团、杰能科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广州天赐高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国际特品(ISP)(香港)有限公司、东洋之花化妆品有限公司等大型企业在学校设立各类奖学、奖教金,每年发放的奖学金总额达800多万元。 学校与国内外的教学科研交流合作频繁,是教育部批准的首批接受外国留学生和港澳台学生的高校。自六十年代开始,就接受和培养来自世界各国的留学生。学校现与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4所大学建立了紧密的校际交流关系,并与美国、加拿大、日本等近20个国家的高校、机构开展科研等方面的合作。学校聘请了50多位国外著名的学者和教授担任学校的名誉教授或客座教授,每年举办国际及双边学术交流会,已逐步成为轻纺、食品、艺术设计等领域的国际交流中心。 校训“笃学尚行,止于至善”是江南大学师生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追求。她充分表明了学校既注重学生知识的传授,又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既注重科学素养的形成,又注重人文素质的提高;既强调求真务实、锲而不舍的学风,又强调开拓创新、追求卓越的进取精神。学校的办学理念是:“彰显轻工特色;关注国计民生;拓展学科领域;促进文理交融。”经过多年努力,学校已形成了科学的人才培养体系和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注重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和经济社会急需的高素质创新型专门人才。 学校图书馆现有藏书170万册、电子图书8.56万册,中外文期刊3100余种,建有教育部科技查新工作站。学校编辑出版了《江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食品与生物技术》、《无锡教育学院学报》、《冷饮和速冻食品工业》、《电池工业》等杂志,向国内外公开发行。 在教育部和省、市政府的全力支持下,学校新校区已屹立在太湖之滨、山水之间。新校区占地3125亩,以“生态校园·曲水流觞”为设计理念,融青瓦白墙的江南建筑风格与小溪、树林、草坪的多层次园林空间为一体,展现绿色、水乡、文化韵味。设施先进、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的现代化校园,为莘莘学子学习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迈入新世纪,学校迎来了改革发展的良好机遇,国家“211工程”二期重点建设和发展了工业生物技术、食品科学工程和安全、工业设计创新系统、纤维制品现代加工技术、中小企业管理与发展、轻工过程信息化科学与工程等6个优势和特色明显的学科群,进一步提升了学校在轻纺、食品、艺术设计、管理等学科领域的优势地位,使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得到全方位的提高。 积百载跬步,创世纪辉煌。“十一五”期间,学校将通过全面实施“质量兴校、人才强校、机制活校、服务名校”的发展方略,把江南大学建成培养造就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摇篮,进行知识创新的基地,推动成果转化的中心,开展社会服务的窗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阵地。一所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将屹立在中国的江南!应用化学 业务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化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较强的实验技能,能在科研机构、高等学校及企事业单位等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工作及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业务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化学方面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以及相关的工程技术知识,受到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方面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训练,具有较好的科学素养,具备运用所学知识和实验技能进行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和科技管理的基本技能。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数学、物理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2.掌握无机化学、分析化学(含仪器分析)、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含结构化学)、化学工程及化工制图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实验技能; 3.了解相近专业的一般原理和知识; 4.了解国家关于科学技术、化学相关产业、知识产权等方面的政策、法规; 5.了解化学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最新发展动态,以及化学相关产业发展状况; 6.掌握中外文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实验设计,创造实验条件,归纳、整理、分析实验结果,撰写论文,参与学术交流的能力。 主干学科:化学 主要课程:无机化学、分析化学(含仪器分析)、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含结构化学)、化学工程基础及化工制图等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生产实习、毕业论文等,一般安排10周~20周。 主要专业实验:无机化学实验、分析化学(含仪器分析)实验、有机化学实验、物理化学(含结构化学)实验、化学工程基础实验等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理学或工学学士 相近专业:化学、材料化学
1 共振瑞利散射光谱在食品添加剂分析中的应用 李永丽 西南大学 2007-04-28 硕士 0 52 2 化学计量学结合光谱法在农药残留和食品添加剂分析中的应用 潘军辉 南昌大学 2007-06-30 硕士 0 115 3 捷成洋行食品添加剂事业部营销研究 刘阳 电子科技大学 2006-09-01 硕士 0 65 4 几种天然产物及食品添加剂的鱼鲞防蝇效果研究 李归浦 浙江工商大学 2007-01-01 硕士 0 31 5 利用啤酒废酵母泥生产新型天然食品添加剂的研究 李彦 湖南农业大学 2006-09-28 硕士 0 117 6 AD公司食品添加剂公司市场营销策略研究 齐鸿林 华中科技大学 2006-04-01 硕士 0 170 7 木瓜抗氧化成分的性质以及复合抗氧化食品添加剂研究 胡华平 广东工业大学 2008-04-01 硕士 0 19 8 以牡蛎壳为原料制备食品级添加剂丙酸钙的工艺研究 李峰 西北大学 2008-06-30 硕士 0 42 9 共振光散射技术在农药残留和食品添加剂分析中的应用 蒋婷 南昌大学 2007-06-30 硕士 0 36 10 食品添加剂乙基麦芽酚及壳聚糖的快速检测方法研究 李畅 河南大学 2008-05-01 硕士 0 31 11 基于太赫兹波的食品添加剂检测技术研究 朱莉 浙江大学 2008-05-01 硕士 0 48 12 食品中常见添加剂的检测与评价 陈英 苏州大学 2007-11-01 硕士 0 5 13 甘氨酸螯合锌食品添加剂的研究 徐鑫 东北农业大学 2002-05-01 硕士 0 118 14 几种食品添加剂抑制食品中丙烯酰胺产生的研究 林奇龄 暨南大学 2005-05-01 硕士 0 150 15 柔性化食品添加剂磷酸钠盐装置的工程设计 马仲明 昆明理工大学 2005-05-01 硕士 0 30 16 功能性食品添加剂—谷胱甘肽分离纯化工艺的研究 苏晓晋 江南大学 2006-06-01 硕士 1 620 17 食品添加剂应用问题的哲学思考 陈文俊 武汉科技大学 2006-10-30 硕士 0 285 18 蛋氨酸螯合铬食品添加剂的研究 张华 东北农业大学 2003-06-01 硕士 0 110 19 一、食品添加剂甘氨酸钠碳酸盐的合成表征及性质研究 二、氮化硅的合成及作为缓释肥料植物氮的吸收 牟元华 四川大学 2003-05-01 硕士 0 91 20 昆虫、菌藻源抗疲劳功能性食品添加剂研究 梁俊荣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需大学 2003-06-30 硕士 1 284
南开大学药学院博士毕业的要求为达到学校要求的基本学分和绩点,同时完成核心期刊论文的发表一篇,和导师完成著作一部,参加药理实习和规培满一年,同时毕业论文为十万字的学术论文。南开大学的博士毕业条件还是很严格的,通过率也严格。
南开大学药学院研究生毕业要求:每所大学对于硕士研究生毕业的条件都会有所差异,根据学科性质的不同,在某些与学科相关的特定方面都会有特殊的规定。但是一般来说,硕士研究生要顺利毕业都要达到以下几点要求:1、硕士研究生就读期间的各主要科目的成绩必须达到合格及以上,即不能有挂科的情况出现。2、在平时表现方面,理工科的硕士研究生一般都要跟着导师进行一项或多项与本学科有直接关系的项目研究,并得出阶段性的成果。文史类的硕士研究生也是要进行研究,并且在就读期间要有被国家权威机构、期刊或权威网站收录的专业论文,这一部分越多越好。3、在毕业设计方面,硕士研究生的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一定要有明确的数据及资料支撑,严禁抄袭,而且一定要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最好是自己参与并取得一定成果的研究的报告,这样更有说服力。
1.论文题目:用小二号黑体字居中打印; 2.正文以及标题采用小四号宋体字,注释采取小五号字; 3.标题序号:一级标题为“一”、“二”、“三”;二级标题为“(一)”、“(二)”、“(三)”;三级标题为“1”、“2”、“3”;四级标题为“(1)”、“(2)”、“(3)”。一级标题和三级标题后必须加顿号,二级标题和四级标题之后不许加顿号,即带括号的标题不许加顿号。--------------------------------------------------------------------------------今年的毕业论文需要大家按照一定的格式打印哦:)比起往年大家要多准备:1.中英文摘要 2.目录(大概就是小标题的汇总吧:) 3.参考文献(这个正规的都要的吧)4.文章末加"致谢"(向那些在论文写作中给于自己帮助的人:)用A4的纸打印,字体使用宋体,字的大小用11或12号(我不是很熟悉这样的号,看起来和五号,小四差不多吧)主要是摘要,目录和致谢,大家都注意一下吧
2020 年,是王晓离开哈佛大学医学院回到母校南京大学任教的第三年。也是这一年,他对核糖的自然选择这个重要的问题进行了大胆 探索 。 随着时间流逝,核糖逐渐演化成脱氧核糖(deoxy ribose),RNA 也逐渐被 DNA 取代,后者也成为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但是,为何 RNA 的骨架是核糖,而不是别的糖?之前有人尝试 探索 这个问题,然而没找到一个简单、普适而有效的答案。这个问题始终悬而未决。 就这一问题,目前有两大学派。其一是生物学学派。生物学家认为核糖并非在第一步生成,原始 RNA 骨架才是首先生成的。该学派认为,最初生成的骨架逐渐被核糖取代掉。但问题在于为什么它会被核糖取代?核糖的专一性也需要得到进一步解释,而该学派一般认为核糖对 RNA 的构象可起到促进作用。 其二是化学学派。2004 年,时任佛罗里达大学教授的著名生物化学家、古基因学家史蒂文•班纳(Steven Benner),首次提出硼酸盐假说,相关论文发表在 Science。他发现,比起阿拉伯糖、木糖、来苏糖这三种五碳糖,核糖能和硼酸盐形成比较稳定的络合物。 但是,硼酸盐假说的局限性在于地壳中硼的储量太低,因此不能有效推动这一选择过程;硅酸盐假说的缺陷在于它无法证明核糖和硅酸盐的络合物比其他三种五碳糖络合物更稳定。二者也存在一个共同的问题,即生成的共价键络合物太过稳定,几乎不能参与核苷酸合成。 对于这一很少有学者涉足的难题,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的王晓课题组,重新拾起了这一“难啃骨头”。而要想理解这项成果,必须先介绍聚糖反应。学界普遍认为聚糖反应是一种天然糖合成反应,该反应一般由甲醛分子出发,在碱的作用下,可生成极其复杂的单糖或多糖混合物。 其中核糖不仅产率极低,在碱性溶液中也极不稳定,这意味着它无法长时间存在,自然也就难以生成核苷。上述假说的局限性也包括它们认定核糖来自于聚糖反应。对于硼酸盐假说,储量极小的硼酸盐,能遇上产率极小的核糖,是一个小概率事件。化学家们不断改进聚糖反应,试图提高核糖产率,但结果都不理想。 为此,王晓团队提出了一个更为普适的新假说。在本次工作中,他们跳出了聚糖反应的束缚,首先从现代糖分析技术中得到启发,考察各种单糖在离子色谱或配体交换色谱中的保留行为,通过对分析化学、发酵学、海洋学等多个领域的大量文献进行元分析,发现了一个重要现象:核糖在所有单糖里保留时间最长。 这一点格外引人注目。基于上述现象,他们认为前生物环境中核糖的自然选择很有可能是分离过程决定的,而不是化学反应决定的,而决定核糖这一特殊性质的很可能是它与金属之间较强的配位作用。 配体交换色谱柱上含有固载的金属离子,因为带正电的金属离子会吸引糖;糖上的氧原子喜欢和金属离子结合,这种作用叫做配位作用。配位作用对于其他糖来说,可能没有核糖那么强烈。王晓设想了一种可吸附金属离子的材料,能通过金属离子去吸引糖,这样核糖就能得到富集。于是他想到了黏土。 地壳中的黏土非常丰富,它的主要成分是硅铝酸盐,而它的一大特性就是吸附或交换金属离子。高岭土作为一种最常见的黏土,它的工业用途之一就是吸附重金属离子。有了黏土和金属离子,就有了一个可能选择吸附核糖的“天然固定相”。从这一猜想出发,他提出了一种史前化学的模型,称为“黏土-金属”模型(Metal-Doped-Clay, MDC)。 基于该假设,王晓团队开始用实验来验证猜想。研究中,他们采用了几种可吸附二价金属的黏土,并考察了二价铜、二价铁等金属。采用二价金属离子的依据在于,距今约 26 亿年前(原始生命诞生之后),地球上曾发生过一次大氧化事件。 目前普遍认为大氧化事件是由于蓝藻类的生物造成的。在大氧化事件之后,地球上才有大量氧气,金属才能以高价态形式出现。 王晓团队一开始考察了四种五碳糖,发现金属附着的黏土对核糖均有选择性吸附,也就是说核糖在上面吸附得最多。此外,他们使用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模拟了四种五碳糖和黏土-金属材料的配合物,借此从深层次研究了核糖和黏土-金属结合的特殊稳定性。 然后,他们测试了高岭土、蒙脱石、云母这几种最常见的黏土和金属离子的组合,发现大多数黏土-金属材料(MDC)对 R 都存在选择性吸附。并把该实验拓展到十种四、五、六碳糖的混合物,发现富集在 MDC 上最多的依然是核糖。 实验中,他们还使用了先进的连续流微反应系统,这种反应系统含有一个固定床微反应器,它是一组非常精密的不锈钢模块。他们把 MDC 材料装填在微固定床里,用它来模拟在水流冲刷下的核糖选择性吸附行为,发现直到流动化学实验结束时,MDC 依然可以吸附更多的核糖。王晓把这个过程比作“枕石漱流”:核糖吸附在黏土-金属上(“枕石”),经过水流的涤荡(“漱流”),成为唯一被富集的糖类,完成了自然选择。 最后,为进一步验证 MDC 模型,他们尝试在聚糖反应中直接加入 MDC 。结果显示,对于复杂的反应混合物,核糖依然是停留在 MDC 上最多的 C5 - C7 单糖。 也就是说,虽然单次聚糖反应的核糖产率有限,但核糖可以通过在 MDC 上选择性吸附和稳定化,最终实现富集。对于“下游反应”,他们测试了 MDC 吸附的核糖对于各类碱基的反应活性,发现其活性与游离核糖没有差异。 同时对 MDC 吸附核糖的稳定性进行了跟踪,发现至少六周以后,吸附的核糖依然存在。这表明,MDC 吸附的核糖在稳定性和反应性之间,实现了一个非常好的平衡,同时解决了这两方面的问题。 除了糖苷化反应外,他们还研究了 MDC 存在下的核苷磷酸化反应,发现相应核苷酸的产率和 5’ 位选择性均高于已报道的最佳条件。简言之,核糖在生成之后,就会吸附并富集在黏土-金属材料上,随后发生糖苷化反应,并通过磷酸化反应来生成核苷酸,最终形成 RNA。 王晓团队推测,富含黏土–金属的地球环境可能形成于冥古宙(Hadean)晚期至太古宙(Archaean)早期。在这一时期,海底热液流体(Hydrothermal Fluid)带出的大量二价金属离子和海底超基性岩作用,生成了黏土–金属。 原始生命诞生于太古宙早期,这一过程应该不会重复发生,因为从太古宙中期开始,陆地出现,海洋面积减小,因此他们推测黏土-金属形成的几率也随之减小。 2021 年 9 月 23 日,这项工作以“A plausible prebiotic selection of ribose for RNA-formation, dynamic isolation, and nucleotide synthesis based on metal-doped-clays”为题发表在 Chem 上。南大化院 2020 级博士研究生赵泽润为论文第一作者,王晓副教授为通讯作者[1]。 能提出这一假说,也和王晓多年的化学积累有关。2003 年,他毕业于南京大学化学系,获理学学士学位。同年赴美国匹兹堡大学学习,师从著名有机氟化学家丹尼斯·科闰(Dennis Curran)教授,2009 年获博士学位。2008 年至 2011 年,他在美国科学院院士、麻省理工学院(MIT)斯蒂芬·布赫瓦尔德(Stephen Buchwald)教授实验室进行博士后研究。博后研究结束后,他在哈佛大学医学院任 Instructor。2017 年 11 月起,他正式回到南京大学任教。 谈及未来,王晓表示,在短期内他们还将继续 探索 “ RNA 世界”中的各种难题,比如核糖和碱基的糖苷化反应能否选择性地生成 N9 嘌呤核苷,能否直接生成嘧啶核苷。同时他强调,由于缺乏“化学化石”(Chemical Fossil)的佐证,生命起源的研究是很难有定论的,人们只可能无限接近真相。一个假说或理论要经得住考验,除了它能解决的核心问题外,需要遵循几个要素:符合原始地球环境、逻辑严谨、能和现代生物学接轨。他们会努力做到这几点。 专业支持:猫学长 参考: 1. Ze-Run Zhao、Xiao Wang,Chem23,(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