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投稿知识库 > 什么是双循环战略论文参考文献

什么是双循环战略论文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

什么是双循环战略论文参考文献

这篇文章,应该从以下几点写:1、内循环、双循环的定义以及对国民经济的影响。2、我国目前内循环双循环发展到现状,以及进一步发展到必要性,可以具体写(1)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单边主义,疫情等等。(2)不发展这个战略可能造成的问题。3、结论

双循环(社会的新发展格局)一般指国内国际双循环,是“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指扩大内需,注重中国国内市场,提升自身创新能力,避免过于依赖中国以外市场,同时保持对外开放。以国内循环为主体,是对当前发展态势的清醒认识,在发展的过程当中,要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优势,以国内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推动中国高质量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断的融入世界市场,赚取了不少的外汇收入,但是相对而言内需的发展是不足的,我国不仅是“全球工厂”,也正在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市场。双循环是符合我国经济情况的。内循环的重点在于扩大消费,从具体的内容来看,衣、食、住、行、娱,而在这几大方向中衣食住已经基本完成内循环,传统的一些钢筋水泥等还处于过剩的状态,一些高端高质的产品则存在需求不足的局面。【拓展资料】“双循环”是在国内外形势发生剧变的条件下提出来的,是对国内国际大循环新的不平衡格局的主动调整、主动谋划的大战略。当前全球疫情和世界经济形势仍然严峻复杂,如何让国际循环和国内循环相互促进、联动发展?一、保障经济安全谋划增长新空间首先,双循环是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在外部环境高度不确定的情况下,利用我们产业基础实力雄厚、产业链条完整,战略回旋空间大,超大市场规模的特点,畅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等经济运行的各个环节推动实现内部自我循环,包括供需循环、产业循环、区域循环、城乡循环与要素循环等。其次,要形成国际大循环新格局,摆脱过度依赖传统国际大循环模式,形成更多的面向南方国家,面向“一带一路”国家的国际大循环模式。一方面,中国作为世界市场加大对全球的开放,继续和世界分享中国市场机遇;另一方面,中国作为世界工厂继续为世界提供中国制造、中国创造,形成国内国际大循环相互促进的新格局。二、内需供给两端发力内循环中国需要积极扩大内需,扩大有效投资,恢复市场信心,促进经济供需内循环,但要转变投资领域与投资方式,避免造成新一轮的过剩。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升级,即便像北京上海这种国内最发达的城市,也还是有很大的升级空间,积极扩大消费需求。从需求侧要扩大有效需求,那么从供给侧需要做什么来促进构建内循环为主体的格局?最重要的是要稳定优化产业链。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完整的产业体系,这在全球都是独一无二的。三、牢牢把握第四次产业革命机遇在双循环中,创新中心是重要的节点,直接关系着产业基础再造,产业链提升。第四次产业革命带来的是新基建、新投资、新就业、新消费的经济发展机遇。第四次产业革命也会重新塑造产业链与价值链。各种类型的平台型企业通过数字赋能的方式,延伸到研发、制造、配送与销售各个环节,已经成为产业链生态的组织者、价值链的重塑者,颠覆了传统微笑曲线的价值链分工方式。四、构建内外联通的战略大走廊“一带一路”将成为世界新的贸易轴心和产业协作、共同发展国际大平台,也成为我们推进国际大循环的最重要战略平台。通过实施“一带一路”建设等,继续鼓励中国企业走出去,布局国内国际两个生产、两个市场。逐步摆脱过度依赖中国作为生产制造中心,欧美作为金融研发中心、消费中心的传统国际循环模式,转向更均衡、更多面向发展中国家的全球化模式。同时,要构建“一带一路”内外联通的战略大走廊,加大沿边地区开放,打造内陆开放高地,推动中国形成东西双向、海陆并进多层次多渠道的开放新格局,推动内外循环相互促进。

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就是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就是要以国内的生产消费投资为主体,国内和国际生产消费投资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这是适应我国比较优势和社会主要矛盾变化、适应国际环境复杂深刻变化的迫切要求,是当前和未来较长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方向。

国内国际双循环意义:

1、国内国际双循环在新发展格局下,实现高质量的经济发展,塑造高水平的对外开放,这不仅是中国自身发展需要,而且将更好造福各国人民,中国正以自己的行动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同世界各国实现互利共赢。

2、在对世界经济史的研究中,贾根良发现,英国、德国、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在历史上都曾通过幼稚工业保护,大力发展他们当时的高质量生产活动。而19世纪的美国,正是通过典型的国内大循环实现对英国的赶超。

3、事实上,国际金融危机之后,我国经济已经在向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转变。而今,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提出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具有重大战略和现实意义。

4、从长期大势把握当前形势,要求我们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改革开放后,我国利用劳动力低成本优势,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与国际经济大循环,市场和资源“两头在外、大进大出”。

双循环经济格局:经济学意义上的“循环”即经济循环,指的是经济要素之间互为前提、互相依赖、互相渗透、互相包含、互相转化的对称平衡关系,宏观上指的是经济结构的两大基本要素供给和需求之间的对称平衡,中观上指的是产业链各环节、产业链之间的相互衔接对称平衡,微观上指的是资源的再生型利用。内循环,指的是国内经济循环的经济格局。外循环,指的是国内外经济循环的经济格局。双循环,指的是国内经济循环与 国内外经济循环之间以国内经济循环为主导的经济格局。双循环经济格局是新冠疫情带来的国内外新形势要求与时俱进重建经济结构对称态与经济新常态,确保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布局与经济结构,理论基础是对称平衡论-精准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对称经济学-科学经济学。双循环经济格局对正确处理国家主体性和经济全球化的关系、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关系、经济增长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系、经济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关系、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供给侧与需求侧结构性改革、实现经济结构对称态、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走出“中等收入陷阱”、建构精准经济学与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精准经济发展模式,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双循环经济新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种养结合式农业循环经济如何发展论文

摘要 :农业循环经济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方式,是建立在原有的畜牧业基础上,通过种养结合的方式实现畜牧业的产业化、规模化经营,最终实现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基于此,阐述了种养结合式农业循环经济的意义,进而从标准化机制、专业人员培养和龙头企业带动能力方面分析了存在的问题,探讨了种养结合式农业循环经济的强化措施,旨在为种养结合式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提供可借鉴的思路。

关键词 :种养结合;农业经济;农业循环经济

农业循环经济是农业发展过程中经济效益与生态保护共同发展的可行性方式。麒麟区畜牧业以农户分散养殖和规模养殖为主,这两种模式会造成一定的环境污染。因此,转变畜牧业发展模式、实现畜牧业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成为畜牧业亟待解决的问题,当前养殖区域划定和人畜分居政策的实施正是种养结合模式发展的契机。基于此,根据种养结合的方式探讨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

1种养结合式农业循环经济的意义

1.1推动现代畜牧业发展

种养结合式农业循环经济不仅能够提升畜牧业的出栏量,增加畜牧业的总产值,而且能够减少畜牧业的污染,提升农业的生产效率。而通过种养结合式农业循环经济产出的肉类也更为优质,受到了国内外消费者的认可和欢迎。种养结合式农业循环经济为畜牧业创造了较为规范化的生产标准,推动了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保护了农村生态环境,节约了农业生产成本。

1.2创新农业经济,为农民创收

种养结合式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实现了农业与畜牧业的共同发展,畜牧业可以为农业提供绿色肥料,减少了农业化肥农药的使用,大大降低了化肥农药的污染,有效地节约农业生产成本,而农业种植可以为畜牧业提供饲料,实现两者之间的良性循环,增加农民收入,提升农业和畜牧业的经济效益。

1.3改善当地生态环境,提升经济效益

畜牧业生产过程中常常需要排放大量的污水,严重影响生态环境,而种养结合式农业循环经济能够大大减少污水的排放量,通过种养结合能够实现畜牧业零排放,改善生态环境状况,通过农业与畜牧业的循环实现农业循环经济,防止农业种植过量使用化肥农药导致的土壤板结现象,改善农业种植环境,为有机农业的发展提供有利的发展条件,为农业生态化奠定了基础。

2种养结合式农业循环经济中存在的问题

2.1种养结合式农业循环经济标准化机制的缺失

种养结合式农业循环经济虽然推动了传统农业经济向现代化经济的转变和发展,但现阶段仍存在一系列问题,如缺乏标准化机制,规范化机制的缺失影响农业循环经济的作用的发展。当前,我国的循环经济发展在机制方面较西方国家还存在较大差距,在具体管理过程中缺乏健全完善的生产经营管理制度、科学合理规范化的流程设置、全面细致准确的档案记录、安全生产标准化的严格操作等。

2.2专业化人员培养发展力度小

种养结合式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专业人员知识、经验和技术等多方面的投入,但从总体而言,对专业化人员培养发展的力度较小,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缺乏专业政策培训机制。多数人员并非专业人士,而多为经验丰富者,在操作方面往往存在不规范性,缺乏专业培训。2)专业化队伍构建力度小。我国畜牧养殖多以家庭为单位,对专业化人才构建的意识较差,导致专业水平无法得到提高,进而限制了农业生态经济效益的提升。

2.3企业带动性不足,产品品质质量不高

现阶段,我国畜牧养殖的规模化仍未形成,现有企业的带动性不强,仅有的几家龙头企业,自身产品规模化和产业发展仍规范度不高,无法在标准化方面发挥带头作用,导致产品品质质量呈现出参差不齐的现状,畜牧业服务质量普遍偏低,不利于农村产业发展。

3强化种养结合式农业循环经济的措施

3.1建立种养结合式农业循环经济的标准化机制

依据国家标准规范化管理,建立养殖档案,如实登记疫苗、兽药等生产资料投入的时间、次数,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情况,实现安全生产,提升畜禽产品的质量与品质。建立畜禽产品的备案制度以及管理机制。

3.2教育培训相关专业人员实现生态化发展

建立专业化政策培训机制,实现相关专业人士的再教育与培训,通过专业部门评价养殖场卫生和防疫工作,建立完善的激励体系,实现卫生主体工程与种养结合式农业循环经济产业化发展有机融合机制,通过沼气池的.发酵减轻禽畜粪便对农作物的损害,直接杀灭病原微生物以及寄生虫的虫卵,将禽畜粪便处理为符合有机肥料使用标准的绿色农家肥,通过专业人员队伍的建设搭建种养结合式农业循环经济机制,发展生态化农业经济,保障农业生态经济效益。

3.3发展龙头企业,提升产品品质质量

通过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实现畜禽养殖的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借助龙头企业的专业化高标准畜禽养殖队伍实现农业经济产业化发展,推动区域范围内畜牧业的整体提升。基于种养结合式农业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则和方式发展可持续性农业经济,提升农业、畜牧业的有机发展水平,提升农产品的品质和质量,实现多渠道共赢式发展,通过完善的现代畜牧业服务体系建立促进种养结合式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为农村产业发展提供支持。

4结语

种植业与畜牧业是农村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方式,目前农业可持续发展概念已经深入人心,人们开始重视畜牧业的污染问题,通过种养结合的方式缓解畜牧业的污染问题,基于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以及主要方式的总结归纳,提出应该通过建立种养结合式农业循环经济的标准化机制、教育培训相关专业人员实现生态化发展、发展龙头企业,提升产品质量等方法强化种养结合式农业循环经济。

参考文献:

[1]秦永平.以种养结合农业循环经济转变畜牧业的发展方式[J].北京农业,2015(15):341.

[2]王建军.围绕生猪产业大力发展种养结合农业循环经济[A].畜禽养殖生态园建设及其他(论文集)[C].四川省环境科学学会固体废物处理专委会,德国艾伯特基金会:四川省环境科学学会,2008:4.

[3]中共四川双流县委.双流县发展种养结合农业循环经济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J].四川畜牧兽医,2008(4):12-14.

....................................8000字 估计没人写了

循环经济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摘要]通过分析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面临的问题以及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和优势,指出循环经济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提出了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关键词]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必然选择循环经济的思想萌芽可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溯源循环经济有这样两个比较流行的版本:一是英国环境经济学家D.Pearce和R.K.Turner在其《自然资源和环境经济学》(1990)一书中首先提出的;二是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提出的“宇宙飞船理论”为循环经济的早期代表,他认为,地球就像在太空中飞行的宇宙飞船,要靠不断消耗自身有限的资源而生存,若不合理开发资源,就会像宇宙飞船那样走向毁灭。一、循环经济内涵和原则循环经济是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的简称,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就是把清洁生产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融为一体的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从物质流动的方向看,传统工业社会的经济是一种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即“资源→产品→废物”;线性经济的增长,依靠的是高强度地开采和消耗资源,同时高强度地破坏生态环境。循环经济是一种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与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以“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环(Recycle)”为社会经济活动的行为准则,运用生态学规律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实现“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以最大限度利用进入系统的物质和能量,提高资源利用率,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染物排放,提升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是循环经济最重要的实际操作原则。减量化原则属于输入端方法,旨在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过程的物质量,从源头节约资源使用和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再利用原则属于过程性方法,目的是提高产品和服务的利用效率,要求产品和包装容器以初始形式多次使用,减少一次性用品的污染;再循环原则属于输出端方法,要求物品完成使用功能后重新变成再生资源。3R原则在循环经济中的重要性不是并列的,优先顺序是: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二、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1.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面临严峻挑战我国人均资源少,重要资源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不足。人口严重超载、新生人口的增加以及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人均占有耕地面积继续减少,粮食生产压力加大。一些矿产资源保证程度进一步下降,几种重要大宗矿产将长期短缺,对进口的依赖性将逐步提高。我国现已成为世界矿产品第二大消费国和第三大进口国。资源使用效率低,环境污染明显,降低了我国国民经济的质量。我国能源使用效率约为31.2%,比发达国家落后约20年,相差约10个百分点。因为产品的生命周期短,且使用后只有少量经过无害化处理,产生了较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经济损失。2.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用综合性指标看待发展问题,重视污染预防和废弃物循环利用以及资源和能源的节约,主张从根本上解决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等问题。这种模式可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协调统一。在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下,人们片面追求物质财富,将拥有物质财富等同于拥有幸福,形成了物质幸福观。以这种低品位的幸福观为指导,自然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并未带来人类真正的幸福。循环经济理论的提出意味着物质幸福观明显不适应时代要求,经济发展需要实现生态化转向;循环经济要求人类实现由物质幸福观向环境幸福观的转变。为此,必须深入开展可持续发展的宣传教育,改变人们的价值观念,提高人类自然生态环境道德意识,使可持续发展思想变成人们的实际行动。3.循环经济是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选择我国提出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循环经济与传统线性经济相比较的优点正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特点:经济效益好、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充分利用人力资源优势。循环经济要将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消费—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过程,这从长远的战略发展来看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统一的。循环经济不仅是一个战略,更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具体化,它提供了具体的实施步骤和实施方法。4.我国发展循环经济拥有良好的基础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重视对工矿企业废物的综合利用,从末端治理思想出发,通过回收利用达到节约资源、治理污染的目的。2004年以来,国家发改委确定了钢铁等7个重点行业的42家企业,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等4个重点领域的17家单位,国家和省级开发区、重化工业集中地区和农业示范区等13个产业园区,资源型和资源匮乏型城市涉及东、中、西部和东北老工业基地的10个省市,作为第一批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单位。5.发展循环经济是保持和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我国经济过去几十年来保持了较高的增长,产品在国际上有一定的竞争力,原因之一是祖先留下的优质资源总量能够维持这样的增长。但我国当前单位产品资源能源消耗量过大的现象还很严重,有的地方甚至明显高于其它发展中国家的水平,优质生态和环境总量的保有量急剧下降。如不尽快走循环经济道路,则资源、生态、环境的问题必然造成生产成本上升,直接影响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未来国际竞争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资源之争。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再次走在了发展中国家的前面,他们的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在进一步提高,努力保持和增加自己的优质资源、生态和环境总量。三、中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1.建立基于资源全部成本的完全价格体系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内容环境资源和自然资源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最重要的支撑。在自然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上,我国广泛实行补贴制度,其价格仅体现了资源开采或获取的成本,而没有考虑资源使用而带来的外部性成本和收益;资源使用后的废弃物再回收利用就缺乏动力,因为那样不如购买新开采的资源划算,也就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使用效率低下、大量的环境污染和采用末端治理方法治理这些环境污染的高昂代价。对此,应该逐步取消补贴制度,利用经济手段使资源价格反映其真实的生态学和经济学价值。若共有资源向每个使用者开放,没有计划的使用,就会导致早用、误用和过度利用资源,要防止这种情况的发生可以对共有财产使用者课税。所以,根据我国环境资源和自然资源的使用现状和特点,只有建立基于资源全部成本的完全价格体系,才能够通过市场机制和价值规律使全社会建立节约资源、提高使用效率和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的循环经济。2.市场机制和政府干预相结合是建设循环经济的手段建设循环经济是非常复杂的,单纯依靠政府干预显然效率是低下的,运用市场机制比使用强制手段有更高的效率、更好的透明度和更少的管理成本。但通过完全自由市场达到资源最优配置的假定条件是交易双方对直接影响和外部影响完全了解,这实际上是不可能的,所以仅仅依靠市场机制会发生“市场失灵”,适当的政府干预会消除或缓和“市场失灵”。因此,建设循环经济必须市场机制和政府干预相结合。3.发展循环经济要在不同层次采取相应对策循环经济的实施范围可分为三个层次,在不同层次根据相应特点,运用市场机制和政府干预相结合的手段采取相应对策。企业内部实施清洁生产;清洁生产体现了循环经济的3R原则,是循环经济在企业内部的具体化。企业之间实施生态工业;生态工业是循环经济在企业群落层次的具体实现,建设生态产业园必将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全社会范围内国家应综合运用法律、行政和经济手段,《循环经济促进法》将于2009年1月实施,健全循环经济的管理体系和价格体系。发展循环经济应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基础,综合运用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使市场成为配置自然资源和环境资源的主体,并通过间接和直接手段建立完全价格体系。对无法在开采和利用的源头实行完全价格的资源,通过在资源使用过程中对其产品或产生的废弃物,使用征收环境税、可归还的保证金制度等经济手段间接形成资源的完全价格。可利用税赋转移和补贴转移手段,即保持税收和补贴的总体水平,仅调整税收和补贴的结构,保持经济发展的连续性。参考文献:[1]丁栋虹贾砚林丁梅芳:共有财产资源产权结构的特点与利用行为[J].中国环境科学,1999,19(5):477~480[2]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环境管理中的经济手段[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6.63~65[3]罗杰·珀曼:自然资源与环境经济学[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2.161~163[4]莱斯特·R·布朗:生态经济[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2.268~278

给我1000分我也不干~

战略环境的论文参考文献

摘 要随着21 世纪的到来,全球众多企业面临的竞争环境更加易于变化和难以预测。面对竞争环境的快速变化、产业全球化竞争的加剧、竞争者富于侵略性的竞争行为以及竞争者对一系列竞争行为进行反应所带来的挑战,传统战略管理的理论方法无法满足现实商业生活中企业战略管理决策的需要。于是,近年来一些管理学者提出了新的战略理论,即“动态能力论”和“竞争动力学方法”。 关键词:企业发展 竞争 战略管理 发展一, 企业战略管理的产生背景和目的1.企业战略管理产生的背景从50年代起,世界进入了一个更新的时代。进入50年代后,顾客的需求有了很大的变化,这个时代的主要特征是:需求结构发生变化,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全球性竞争日益激烈,社会、政府和顾客等提高了对企业的要求和限制,资源短缺,突发事件不断出现。这些特点,使企业外部成为一种特别庞大的、复杂的、不熟悉的、变化的、难以预料的环境,企业面临着许多生死攸关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界必须对环境进行深入分析,采取新的管理方式,正是由于时代的变革导致了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经营环境的变化推动了管理科学的发展,顺应这一发展趋势,战略管理就应运而生。2.公司战略管理的目的是什么? 二,企业战略管理的含义及其层次 企业战略管理可以定义为一门关于如何制定、实施、评价企业战略以保证企业组织有效实现自身目标的艺术与科学。它主要研究企业作为整体的功能与责任、所面临的机会与风险,重点讨论企业经营中所涉及的跨越如营销、技术、组织、财务等职能领域的综合性决策问题。一般来说,企业战略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公司层战略业务层战略和职能层战略。1,? 公司层战略,又称总体战略,是企业最高层次的战略。公司层战略的关注范围是由多个战略业务单位组成的、从事多元化经营的企业整体,2,业务层战略,也称竞争战略,它是在公司层战略的指导下,就如何在某个特定的市场上成功开展竞争制定的战略计划。战略业务单位是指其产品和服务有着不同于其他SBU的外部市场,从事多元化经营的公司往往拥有多个战略业务单位。3、职能层战略,是属于企业运营层面的战略,它是为了贯彻和实施公司层战略和业务层战略在企业各职能部门制定的战略。职能战略是企业内各主要职能部门的短期战略计划,一般可分为研发战略、生产战略、营销战略、人力资源战略和财务战略等。公司层战略、业务层战略和职能层战略共同构成了企业完整的战略体系,只有不同层次的战略彼此联系、相互配合,企业的经营目标才能实现三,企业总体战略及主要解决的问题 总体战略指对企业内外环境进行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市场需求,竞争状况,资源供应,企业实力,国家政策,社会需求等主要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后,所确定的统率和指导企业全局和长远发展的谋划和方略。 企业总体战略的内容要包括:经营范围的选择、为经营范围服务的特异优势、战略推移和可能的时间策略、追求的目标结果。企业总体战略一般可分为:防御型战略、稳定型战略、紧缩型战略、混合型战略、进攻型战略、增长型战略。企业战略管理中存在着许多可供选择的战略类型,这不仅是因为企业决策者的视角不同,而且还因为企业具有不同的层面、不同的内在特质和外部环境,会在不同的条件下选择不同的战略。1.建立明确的公司愿景和企业战略目标。 2.确定企业在产业价值链中的位 3.明确企业的竞争要点及核心竞争能力之所在,从而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规划,并决定进入或退出某些市场,以及进入或退出的具体方案。4.高瞻远瞩,把握企业经营战略选择的时机,实现战略的资源配置条件及战略能力提升。5.建立基于战略的企业KPI指标体系,使战略落地。众多中国企业存在的一个共同问题就是战略执行力差。四企业发展战略的类型(1)集中型发展战略:集中资源提高一种产品的市场地位 优点:管理简单,获取专业化生产的规模经济 缺点:环境适应力差,风险较大。 (2)一体化发展战略,包括前向一体化,比如生产企业自己做销售; 后向一体化,比如生产企业自己生产原材料。 优点:减少原材料供应风险,便于掌握市场需求信息,带来更多利润 缺点:管理费用增加,进入新的经营领域所需投入较大,面临风险较大。 (3)多元化发展战略:包括两种形式: 关联(同心)多元化:进入与现有产品相关的经营领域,如由冰箱进入空调业; 优点:风险较小,获取生产、技术、销售方面的协同效应 缺点:企业规模必然扩大,增加管理费用。 无关联(复合)多元化:进入与现有产品在技术或市场方面没有任何联系的新行业领域,如家电企业进入生物制药行业; 优点:分散风险,抓住机会,有利于发挥资源优势 缺点:增加管理费用,分散企业资源,新行业领域带来更大风险。 五,业务战略及主要解决的问题 什么是业务战略? 集团战略决定子公司的业务战略,子集团的业务战略要依靠母公司的资源配置,子公司在母公司统一管理框架下进行战略规划,同时子公司的战略规划要由母公司直接或间接进行干预,子公司业务战略的规划过程就是母公司进行资源配置,把母公司战略落实到子公司层面的一个过程.由战略反思会议,战略规划启动会,战略规划模板管理,战略汇报管理流程等多个层面组成这一机制。战略管理解决的问题:我们在哪里(现状)?我们要去哪里(目标)?我们怎么去(路径)?我们怎样对去的过程进行统筹管理,我们如何不断优化路径?战略协助发展中迷茫的企业确立方向,统一认识,驱除无谓的争论,把各种矛盾统一在发展的大思路里,把各种措施编织在大格局中,形成一个大的发展规划,用规划来指导资源配置,来约束各种行动,来形成行动的优先顺序.一句话,战略就是对未来发展的一种设计,一条符合逻辑的道路选择,为了这个选择,企业必须用超出正常资源配置的强度和执行力度来赌博。六,基本竞争战略的类型 基本竞争战略基本竞争战略是由美国哈佛商学院著名的战略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提出的,分别为: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集中化战略。企业必须从这三种战略中选择一种,作为其主导战略。要么把成本控制到比竞争者更低的程度;要么在企业产品和服务中形成与众不同的特色,让顾客感觉到你提供了比其他竞争者更多的价值;要么企业致力于服务于某一特定的市场细分、某一特定的产品种类或某一特定的地理范围。七,企业战略管理含义及其过程 1.企业战略管理的含义 企业战略管理是企业为实现战略目标,制定战略决策,实施战略方案,控制战略绩效的一个动态管理过程。它是一种高层次性管理,是一项整体性管理,是一种动态性管理。2,企业战略管理的过程是什么 企业战略管理包括战略制订、战略执行、战略控制等过程。 战略制订首先对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然后按以下程序制定战略(1)明确战略思想;(2)分析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3)确定战略宗旨;(4)制定战略目标;(5)弄清战略重点;(6)制订战略对策; (7)进行综合平衡;(8)方案比较及战略评价。 战略执行战略执行为了有效执行企业制订的战略,一方面要 依靠各个层次的组织机构及工作人员的同配合和积极工作;另一方面,要通过企业的生产经营综合计划、各种专业计划、预算、具体作业计划等等,去具体实施战略目标。 战略控制战略控制是将战略执行过程中实际达到目标所取得的成果与预期的战略目标进行比较,评价达标程度,分析其原因;及时采取有力措施纠正偏差,以保证战略目标的实现。实践表明,推行目标管理是实施战略执行和战略控制的有效方法。九十,企业外部环境与内部条件分析 外部宏观环境分析:1.人口统计因素2.经济环境因素 3.竞争环境因素4.政治法律因素 5.社会文化影响因素6.科技因素这些因素多半是企业无法控制的。外部微观环境分析:1.市场2.供应商3.营销中间机构内部环境因素分析:1.财务2.人员3.研究、开发及设计4.工程和生产5.营销十一,核心竞争力的含义及其特征 企业竞争力的含义 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竞争力中那些最基本的能使整个企业保持长期稳定的竞争优势、获得稳定超额利润的竞争力,是将技能资产和运作机制有机融合的企业自组织能力,是企业推行内部管理性战略和外部交易性战略的结果。核心竞争力的特征(1)核心竞争力为企业提供了一个进入多种产品市场的潜在途径(延展性)。(2)核心竞争力能为顾客带来较大的最终用户价值(有用性)。(3)核心竞争力应不易被竞争对手模仿(独特性)。(4)叠加性。即两项或多项核心能力一经叠加,可能会派生出一种新的核心能力。十二,战略实施和战略战控含义及过程 战略实施有三个基本原则:适度合理性的原则、统一领导,统一指挥的原则、权变原则。五种不同的模式:指挥型、变革型、合作型、文化型、增长型。战略实施的阶段经营战略在尚未实施之前只是纸面上的或人们头脑中的东西,而企业战略的实施是战略管理过程的行动阶段,因此它比战略的制订更加重要。再将企业战略转化为战略的性格过程中,有四个相互联系的阶段:战略发动阶段、?战略计划阶段、?战略运作阶段、?战略的控制与评估阶段。总结:战略管理的目的是提高企业对外部环境的适应性,使企业做到可持续发展。企业的存在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其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这些外部环境既复杂多样,又动荡多变。如何在这种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中生存并持续地发展下去,是战略管理的任务和目的。另外,还要创造良好的内环境,以便制定新的战略或及时调整企业现行的战略以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不断提高企业的适应能力,不断地完善和优化企业经营结构,不断提高企业综合素质,不断为顾客、为社会、为职工的福利和成长作大的贡献,成就事业。

科学发展观与中国对外开放战略的调整 内容提要:科学发展观是新一届领导集体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新发展。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理念不仅是中国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实现国内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根本方针,也是中国处理对外经贸关系,引领对外开放战略调整的基本指导思想。在进入全面对外开放的历史新阶段之后,中国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对传统开放战略和开放模式进行反思,破解开放型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和难题,并通过对开放战略和开放体制的优化和调整,探索新的开放目标和开放理念,在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同时,努力提高中国对外开放的质量和效益,以实现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对外开放战略调整 一、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中国传统开放战略困境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对外开放不断向纵深推进,目前已经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但是,中国的开放型经济在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同时,也存在着许多相当突出的问题。特别是在步人全面对外开放的新阶段之后,中国传统的开放模式和开放政策开始呈现出不可持续的发展困境。 1.传统的激励型引资政策激化国内发展模式的矛盾。通过优惠政策扩大利用外资的规模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执行的基本外资政策。但是,长期的激励型引资政策也对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副作用。首先,中国长期给予外商投资企业超国民待遇,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内外资企业的不平等竞争,抑制了本国企业的投资热情,不利于国民经济的长期持续发展。其次,在传统发展战略的指引下,各级政府纷纷将引资规模作为一项重要的政绩指标,在对外资政策优惠方面相互攀比,一再超出国家政策规定的界限,从整体上损害了国家利益。第三,在外资激励政策掩盖下,中国利用外资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生态破坏、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问题。一些地方政府在错误政绩观的指导下,不顾本地资源、产业结构的实际情况,盲目引进外资,把外国淘汰的、污染环境的工厂搬到国内来生产,致使当地的生态环境遭受到毁灭性的破坏。 2.粗放型外贸增长方式引发频繁的国际经济摩擦。与优惠型外资政策相联系的是粗放型的外贸增长方式。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已经迅速崛起为世人瞩目的国际贸易大国。但是,由于长期维持粗放式的外贸增长方式,中国对外贸易数额虽然巨大,但外贸对国民财富增长的贡献比较有限。首先,从贸易结构上来看,近年来中国的对外贸易总额虽然大幅增长,但贸易结构和创利能力不尽合理,国民从对外贸易中获得的利益非常有限。其次,近年来中国对外出口产品中,虽然工业制成品的比重逐年增加,但高新技术产品所占比重依然很低。第三,中国传统贸易战略是以“出口创汇” 为基本指导原则的。中国政府为了鼓励出口,采取了一系列促进出口的优惠政策,长期维持出口大于进口的“顺差”状态。随着贸易规模的不断增大,中国这种带有浓重的“重商主义”色彩的外贸增长方式出现了难以为继的局面。第四,大规模的商品出口容易引发不必要的国际贸易摩擦,不利于中国外贸的长期持续发展。由于劳动力价格便宜,中国的出口厂商在国际市场上一味压低价格,造成中国出口产品长期处于增量不增价的局面。同时,中国商品大量充斥国际市场,也容易造成倾销的感觉,引发不必要的国际贸易争端。 3.“中国制造”停留在国际价值链低端,并且危及中国的资源、能源安全。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制造业一枝独秀,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增长最快的国家。应该说中国制造业的崛起是中国抓住经济全球化和国际产业转移的历史机遇,自身努力的结果, 是中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的客观事实。中国制造业的规模虽然巨大,而且增长迅速,但从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角度分析,还存在诸多问题。首先,目前中国制造业的技术水平、劳动生产率和工业增加值率都比较低。由于缺乏独立的品牌和核心技术,中国制造业在很大程度上还仅是国际大型跨国公司在中国进行生产制造产品的“生产车间”,停留在国际价值链分工的低端。其次,中国制造业得以迅猛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中国拥有大量的廉价劳动力,而廉价劳动力对于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中国制造业凭借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形成的国际比较优势,在国际上迅速取得一定的市场地位;另一方面,劳动力的低成本造成中制造业的国际低价格,致使中国从制造业发展中的获益非常有限。第三,中国制造业高速发展,对中国的能源、资源安全也带来严峻的挑战。 4.过高的对外依存度增大了国家宏观经济运行风险。对外开放战略的全面提速,必然会进一步密切中国与世界的经济联系。可以说,对外依存度的上升是中国对外开放的结果,也是中国对外开放成就的体现。但是,如果对外依存度过高,并无法对外部依存因素进行自主控制,一旦外部经济环境发生变动,中国经济发展将面临巨大的潜在风险。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过高的对外依存度是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目前中国对外依存度增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中国经济增长过度依赖外资,并且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危及到国家经济安全。从技术层面看,以跨国公司为代表的外资企业在中国市场上牢牢地掌握着产业技术的控制权,并通过专利战略、技术标准战略,阻止中国企业的自主技术创新进展。其次,中国的外贸依存度逐年提高,也对中国外向型经济的持续发展带来潜在风险。2004年中国外贸进出口大幅度增加, 目前中国的外贸依存度已达70% 。第三,中国在重要资源和能源方面对外依存度较高,容易引发能源资源的安全保障问题。随着中国经济规模迅速扩大,粗放型增长导致对能源和原材料消耗偏高,中国对能源和重要资源进口的依赖程度日趋严重。如何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有效地降低中国战略资源和能源的对外依存度,是中国需要关注的重要战略课题之一。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房地产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房地产市场环境更加复杂多变。下面是我整理了房地产战略管理论文,有兴趣的亲可以来阅读一下!

M房地产有限公司战略管理研究

摘 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型的房地产公司除在一线城市开展业务外,更是纷纷进驻二、三线城市,这既带动了许多中小型房地产企业的发展,也加剧了行业间的竞争。本文从M房地产有限公司的发展现状以及公司面对的实际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对该公司公司进行宏观环境、企业能力、SWOT等分析,进而总结出A房地产公司的发展战略以及保证战略实施的措施,为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房地产,战略发展,实施措施

引言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我国的房地产业发展非常迅速,房地产行业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该行业也日益受到政府和消费者的广泛关注。

一、M房地产有限公司的发展现状

M房地产具有国家一级开发资质,注册资本近亿元,业务领域涉及地产开发、商业运营和物业服务等领域,年开发能力50万平方米。

从2001年运作第一个项目开始,经过十几年的潜心发展,M房地产从淄博起步,先后进入青岛、济南,并继续向环渤海城市圈拓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逐步形成跨区域、规模化的开发模式。

M房地产凭借卓越的企业品牌形象,在10年的发展中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丰收,赢得了客户、合作伙伴、业内同行、政府的信任。

二、M房地产有限公司的战略环境分析-外部环境分析

(一)宏观环境分析

在房价过快上涨、社会资源过度向房地产行业集中的背景下,为了保持宏观经济和房地产行业健康发展,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针对房地产行业的调控政策。新增了限价、限购和房产税等行政和税收手段以抑制投资投机性购房需求。

系列调控政策的叠加,将会在短期内对房地产市场产生波动影响。但是,万变不离其宗,任何行业都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包括房地产市场。

(二)行业基本经济特性分析

房地产市场供求双方的经济特征是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当市场供应量大于需求量的时候,房地产市场相对销售速度较慢,反之,则销售速度加快。同时,房地产价格除了供求关系之外,土地价格、建设成本等相关因素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三)行业竞争状况分析(五种竞争力量模型)

中国房地产市场是由政府、开发商、已购买者、潜在购买者、银行等金融机构这五种力量组成的,这五种力量相互作用决定了房地产价格的涨跌。

资本的逐利性使开发商和已购房者希望房价永远上涨。

政府是宏观调控者,负责整个行业的平稳发展,维持房价既不要过高也不要过低,既能满足经济增长的需要同时又能迎合"民意"。

银行等金融机构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当然也是希望房价持续上涨,只有持续上涨,它的房贷业务才能增长,它既有的风险才能化解。

只有潜在购房者是真正希望房价越低越好的,他们虽然相对是弱势群体,是社会的中下层,但因为数量众多,不可忽视。

(四)行业内的战略群体分析

行业内形成了以万科、恒大为代表的大型开发企业,他们规模大,资金实力雄厚;大部分国企也涉及房地产领域,他们的竞争实力较为强大。

三、M房地产有限公司的战略环境分析-SWOT分析

(一)优势分析(strengths)

1.前期项目开发十年的经验;

2.企业处于成长期,产品系列和研发设计能力具备一定发展的基础和实力;

3.项目团队特色,产品由全球顶级团队设计团队打造,项目周边环境及配套设施比较完善;

4.清晰地区域定位,业务定位,产品定位和客户定位。

(二)劣势分析(weakness)

1.本公司规模较小,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经济模式;

2.缺乏长效的盈利模式,盈利能力低;

3.品牌营销与危机公关意识不强,不能系统地利用媒体来提高知名度和美誉度;

4.管理体制还不够健全,管理层级多,效率低,新架构的运营有待启动。

(三)机会分析(opptunities)

1. 土地市场上激烈的竞争局面趋缓;济南市场上房产成交量呈上升趋势,居民住房占到总成交量的64%;

2.城市化进程的高速发展时期,大量的农村人口进入城市,省内人口进入济南,这为公司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机会;

3.济南房地产市场整体战略规划以东拓西进为主旋律,而公司目前的项目就在东拓方向上。

(四)威胁分析(treats)

1.房地产市场越来越成熟,越来越规范化,这不仅使得运作成本高,而且促使各种资本进入房地产市场,使得市场竞争激烈;

2.开发过程中所需的原材料成本、人力成本、管理成本上升幅度较大。

3.土地供应和信贷控制仍是政府调控两大手段,土地资源短缺和融资问题是房地产业的两大难题;

4.国家的宏观调控加剧,抑制房地产市场过热的措施不断出台,且一轮比一轮严格,各地相继出台了"限购令"。

四、M房地产有限公司的战略发展

M房地产有限公司的经营宗旨是服务顾客,富裕员工,回报股东,奉献社会。公司使命就是实现公司的愿景,即:成为一家持续百年经营的企业,成为中国建筑文明的倡导者。

(一)公司的阶段战略目标

571战略--用五年的时间,完成至少七个城市的战略布局,力争成为山东省民营房地产企业第一。全国战略--2015年成功上市后布局全国。

(二)公司层战略

五年内立足山东,稳固淄博等三线城市,着力发展济南、青岛等二线城市,逐步在其他城市有所作为,完成至少七个城市的战略布局。 (三)业务层战略

1.核心竞争策略

"三快"策略:快速拿地、快速制造、快速销售。

成本领先策略:全过程的、科学的成本领先。

差异化策略:全方位的、有竞争力的差异化。

2.市场拓展策略

扩展速度:六个月之内不能达到开工条件的项目不拿。

拓展方式:主要通过市场行为,非战略布局需要不拿地王;除直接投资之外,也可以采取合作的形式。

拓展范围:放在全山东的任何一个二、三、四线城市。

3.市场营销策略

快速销售策略:开盘一个月内实现放盘量的60% 。

定价原则策略:客户定价原则。不追求单个项目的利润最大化, 追求资金的快速周转。

样板领路策略:售楼处、样板间、景观示范区先行。

五、M房地产公司保证战略实施的措施

(一)寻求政策优势,结合brt和政府东迁的机会,主攻住宅开发,审慎的选择商业项目。

(二)抓好细分市场,加强专业化经营并适时寻求战略伙伴合作,加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三)做好政府和银行营销及公关,丰裕公司土地储备与银行贷款,避免资金风险。

(四)优化开发环节,降低经营成本,通过量的积累和扩张求得效益增长。

(五)抓好员工团队建设,通过内部培养提高员工素质,降低人员转换成本。优化员工团队,降低运营管理成本,实施针对细分市场的低成本战略。

(六)做好融资与资本变现工作,确保资金流动畅通。

六、结语

在当今房地产行业环境因素越来越复杂多变,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时代, 战略管理已成为M房地产有限公司高层管理人员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越来越显示出它在公司管理中的重要性。

本文在写作过程中,运用战略管理分析方法,得出了以下结论:该公司应该结合brt和济南东扩的机会,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提升公司的融资能力,加强实施品牌战略;建立房地产公司发展战略的实施和评价体系,根据公司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及时作出调整,以适应市场的要求。

参考文献:

[1]专著:李延喜著,《次贷危机与房地产泡沫》[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72一109。

[2]专著: 陈建明著,《商业房地产投资融资指南》[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11一18。

[3]期刊论文:赵奉军,《房价长期上涨的神话与现实》[J],中国房地产,2009年1月,第31-34页。

[4]期刊论文:梁建军,《浅议我国房地产市场存在问题及应对策略》[J],北京,现代商业,2008年4月,第185页。

[5] 期刊论文:郭婷婷,《促进房地产开发持续健康发展》[J]. 现代商业银行,2001,(2)。

[6]专著:叶样松著,《中国经济热点问题研究》[M] ,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6.172一190。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房地产战略管理论文

双循环主题论文怎么写

要从根本宗旨把握新发展理念,从问题导向把握新发展理念,从忧患意识把握新发展理念。文章指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需要从全局高度准确把握和积极推进。构建新发展格局,关键在于经济循环的畅通无阻,最本质的特征是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必须充分利用和发挥市场资源这个优势,必须具备强大的国内经济循环体系和稳固的基本盘。

访: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经济政策委员会副主任徐洪才、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经济学教授,桑坦德经济学教席教授朱 天,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原副校长董小麟

新发展格局是我国主动积极的战略抉择

广州日报《理论周刊》:“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基于什么考虑?新发展格局将给我国经济未来发展带来怎样的影响?

徐洪才:这是基于我国所面临的国际环境和国内形势变化,做出的现实选择。当前情况下,如果我们再过多依赖外部需求发展,显然不可持续。另外,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以来,经济结构也在逐渐调整,经济发展方式逐步转变。从经济结构的调整来看,服务业和消费对推动经济增长所占的比重都在上升,经济对外贸的依存度逐年下降。这反映了一个趋势,就是经济内循环、国内市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在上升。未来,我国经济发展对外贸贡献的依存度逐渐下降符合客观规律,这也是我们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和保持经济平稳发展的客观需要。

当然,我们也要避免一个误解,那就是,经济增长对外贸依存度的降低,表示着经济开放水平的降低。经济发展对外贸的依存度低,并不意味着其开放度就低。比如,美国经济对外贸的依存度只有20%左右,但美国经济的全球化水平仍然很高,尤其在规则层面上,如关税水平、市场壁垒、货币自由兑换等方面。因此,我们要特别注意,降低经济发展对外贸的依存度,扩大内需、畅通经济内循环与提高经济的开放水平,这二者是并行不悖的。对我国来说,新一轮扩大对外开放不仅仅是数量扩大和要素自由流动,更多的应该是制度和规则与国际对接。这是新发展格局下,我们继续扩大开放的一个特点。

朱天:对于中国经济而言,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一定是要兼顾的。同时要看到,国内市场在中国经济中的比重最近十几年一直在上升,即使政策没有变化,中国经济也将顺着这个趋势发展。其实从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出口在中国整个GDP中的比重就一路下降。一方面,由于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远远快过全球经济增长速度,因此随着中国经济体量越来越大,我们出口的增长速度(也就是海外需求的增长速度)必然会慢于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出口的占比就会下降。另一方面,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对贸易的依存度自然低于相对较小的经济体,如新加坡、瑞士和韩国。美国作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它的出口占GDP比重仅为12%左右,而世界第三大经济体日本,它的出口占GDP比重也比中国要低。所以,中国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还会继续下降,这是经济发展的结果。

广州日报《理论周刊》:为何提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有观点认为,我国新发展格局提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是因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和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加剧导致的被动应对。对此,您如何看?

徐洪才:我们是制造业大国,产业链完整,配套能力强。在此基础上,我们要稳步推进产业链的高端化,以培育经济发展的新动能。受疫情影响,有些产业链的链条断了,我们不仅要修复产业链,还要加强产业链的竞争力。对于个别的“卡脖子”环节、技术含量比较高的关键领域,我们还要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以避免“断链”风险。在目前全球都受到疫情冲击的大背景下,我们畅通经济内循环意义非同小可。

董小麟:从国际经验看,大国经济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强大的内部经济循环体系;一般来说,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大国,通常它的经济外向度是不可能太高的。我国国内市场空间其实还远没有开发完,内部市场潜力还很大,本土经济发展还有增长空间。

还要注意,世界上很多国家在从中等收入国家迈向高收入国家的过程中,没有办法实现新的突破,结果就掉入了“中等收入陷阱”。我们加快发展国内大循环,有助于为防范中等收入陷阱创造新的增长空间。此外,我国有条件做好内循环的文章。中国不仅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所列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而且拥有超大规模市场、庞大的中等收入人群等。

因此,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作为一个大国,无论从风险规避还是长远发展看,这样做既有必要性,也有较好的条件,更是我国主动积极作为的体现。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不是做减法而是做增量

广州日报《理论周刊》:如何认识国内大循环与扩大开放的辨证关系?新发展格局下,中国怎样继续扩大开放?

徐洪才: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是我国一以贯之的战略抉择,不会改变,只会加强和扩大。所以,近年来我国服务业开放,特别是金融服务业开放,一直在稳步推进。要推进高质量、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就必须推进制度和规则层面的开放。比如,在推行负面清单、市场准入制度方面,在优化营商环境等方面,我们都要对标国际高标准,这个方向是不会改变的。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依然是未来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董小麟:开放的内涵应该是双向开放。我们强调对外开放,同时我们也强调对内开放。现在,我国依然是要开放,将继续参与并推进经济全球化 健康 发展。但同时,为了使得中国经济发展更加稳健,也为在完成全面建成小康 社会 目标的同时朝着下一个目标稳步前进,我们必须要加强经济内循环。但这并不是简单的增减或者说此消彼长,不是说要削减外循环。应该说,这是一个增量,我们要做的是增量。

继续扩大开放,一方面要实现更加全面的开放。原来我们的市场具有一定的集中度,但从分散国际市场风险、规避不确定因素来看,可能我们还需要更加全面地去寻找新的市场空间。另一方面,要优化贸易结构,既包括区域结构市场的优化,也包括产品结构的优化。在区域上,要着重考虑那些我们具有相对优势的市场;在产品方面,既要优化物资商品贸易,也要注重加强服务贸易。

朱天:对外当然还是要继续扩大开放。从国际贸易的理论上来讲,就算对方不开放,开放的一方还是有利的。所以,对于开放,国家也已明确,会加大开放力度,坚持推进全球化这个大方向是不会变的,也不应该变。但也要认识到,今后的对外开放并不意味着中国出口总量的不断增长,而是出口的品质和附加值的提升。比如以前我们出口的更多是中低端的产品,以后可能更多是高附加值、高 科技 含量的产品。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会相互促进,国际贸易会继续,而且会更多地强调对等,强调市场化和法治化,各种企业主体之间可以展开平等、公平的竞争。

要修炼好内功,提升国内经济效率

广州日报《理论周刊》:优化国内经济循环与扩大内需之间是何关系?如何把握好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

徐洪才:扩大内需是畅通经济内循环的重要内容。扩大内需包括扩大投资和消费。投资中的房地产投资和基础建设投资,要优化经济结构提高经济增长效率,但是更要侧重高 科技 领域、高端制造业的发展,建设制造业强国。而消费则要从就业和收入两个方面来着手。通过继续推进新型城镇化来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提高老百姓的收入水平,通过“双创”、完善 社会 保障体系,最终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规模,促进“哑铃型”的收入分配结构向“橄榄型”的收入分配结构转变。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规模,是未来“十四五”期间的重点任务,也是我国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

董小麟:要看到,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经济内循环做大做强做优以后,客观上能够带动经济外循环。因为我们都知道,国际上投资者、外资企业来中国的最突出动机就是因为中国有市场、市场潜力大,但原来可能主要是针对中国沿海地区市场。如果经济内循环发展起来,内地的需求大了之后,可能进一步促进外资企业在中国投资,对更好实现经济外循环带来积极效应。同样,经济外循环也可以带动经济内循环。通过经济外循环,可以把国际上先进的营商环境建设经验、先进的技术、企业管理经验吸收到国内来,以开放来促改革促发展,优化经济内循环,推动中国的改革发展进程。

徐洪才:还是“引进来”“走出去”两个方面。在把外资引进来这个方面,还是要通过减费降税、促进市场公平竞争等来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提升对外资的吸引力。另外,我们还要继续推动对外投资,对外投资要和我们国内产业发展转型升级相配套,要以我为主,外部的市场和资源都要为我所用。要防控对外投资的一些风险,包括“一带一路”合作当中,特别要注重防控财务风险。因为我们对目标市场的情况了解得还不够充分,所以更要加强这方面的研究,投资之前要做好功课。

朱天:每个国家发展经济的关键是要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修炼好内功,就是要提升国内经济效率。无论是对企业,还是国家,要想获得中长期发展,都要做好三件事情:投资、教育和技术进步,这是带动经济长期增长的三个关键点。对于企业来讲,就是要做好人才培养、不断实现技术进步、不断投资于新的生产能力。对于普通民众来说,中国经济的发展潜力还很大,不用太担心国际政治和贸易争端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中国市场这么大,中国经济很大程度上可以实现内循环,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都将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只要我们继续坚持改革开放,中国最好的日子还在前头。

广东要“双肩挑”,做好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文章

广州日报《理论周刊》:此次政治局会议首提“宏观调控跨周期设计和调节”,强调从持久战角度认识中长期问题。这体现了怎样的政策思路?

徐洪才:这体现了短期政策和长期政策要相结合的发展思路,既要考虑眼前又要兼顾长远。为了更长远、可持续发展,面对经济周期,我们要努力削峰填谷,通过宏观调控熨平经济周期波动。无论是“逆周期”调节,还是“跨周期”调节,其内涵都有相一致的地方,都是要减少经济的波动性,增强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董小麟:应该说,这是政策不断完善的过程,是为了使中国经济整体发展更加稳健而做出的政策优化。从“逆周期”调节到“跨周期”调节,意味着制定政策不再局限于被经济发展周期牵着鼻子走——比方说,经济一冷了就赶紧放水、放货币出来,然后经济一热了又赶紧收缩,这种治标的方式会减少;而是控制好国内货币的整体供应和通胀问题,更多地采用开发市场本身以及让实体经济更好发展的方式来促进经济发展。因为如果不放眼更长远去看问题的话,政策的时效性可能就很短,变成短期行为。虽然市场有时候会有短期行为,但是我们说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那么政府就应该弥补市场的不足,应该以更长期的行为来弥补市场短期行为可能带来的一些不利。

广州日报《理论周刊》:当前形势下,广东作为改革开放前沿阵地、外贸大省,如何立足“大循环”打通“双循环”,在新发展格局中育新机、开新局?

朱天:广东是国内在开放方面做得最好的地区之一。广东有丰富的、上下游完备的制造业供应链,且在产业升级方面走在全国前列,有的高 科技 行业已经在追赶发达国家。同时,广东的民营经济相对比较发达,广东的发展空间值得期待。需要注意的是,广东尤其是粤港澳大湾区经济的发展水平相对来说已经比较高了,增长速度自然就会慢下来,今后要将重心放在提升发展质量上。

董小麟:一方面,广东要参与到国家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积极提供支持助力;另一方面,从自身发展来看,也要做好省内的双循环文章。为此,要给粤东西北“造血”,增强其经济发展能力,更好畅通经济内循环。同时,广东肩负着站在改革开放前沿,做好外循环文章的责任。所以说,广东要“双肩挑”,特别是要用好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要机遇。粤港澳大湾区有很好的区位优势,一方面要依托大湾区更好地整合自己的内部资源,包括港澳资源;另一方面,面向国际市场,整合国际资源。我们要用好大湾区优势,既要继续做好世界工厂,同时也要做世界商店,做世界的银行。这也就是说,我们的制造业、服务业、金融业等,都要不断优化提升。因为这样,在做好外循环这个文章的同时也能够反馈给内循环,实现双循环相互促进。

创新医学网上,医学论文免费在线阅读。

战略安全环境论文参考文献

①王日庠:《中美关系向何处去》,第119页、167页,四川人民出版社,1993。⑤宫力:《中美关系热点透视》,第286页~287页,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6。

到图书馆找找,按索引,关键字都行

《对新世纪中国周边安全环境与安全战略的思考》余华川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法政学院2002级博士200062《中国周边安全环境与地缘战略构想-世界地理研究》王国梁山西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山西,041004《冷战后的日美同盟与中国周边安全》

我国是一个拥有960万平方公里土地、13亿人口、幅员辽阔的世界大国,与我国相接壤的从国家安全环境来看,过去传统的安全是指国土安全、国防安全、军事安全这种纯军事领域。现在讲国家安全是包括政治、经济、军事、社会、外交、资源、科技等领域的“大安全观”、“大国防观”。从目前来看,我国的国家安全挑战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地缘战略安全的挑战。从地缘上看,中国位于亚太的中心,是一个拥有5千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有特殊的文化体系,人口众多,经济规模大,政治上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周边大国:北有俄罗斯(世界第二军事大国)、东有日本(世界第二经济大国)、西有印度(世界第二人口大国)、南有东盟(与我国关系友好)。从表面上看,美国与我国相距遥远,但从地缘角度来看,它也仅仅是与我国隔洋相望的邻国。近些年来,中国与周边国家及美国的关系改善得都较快。中俄关系一直较好,建立了面向2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经贸关系近几年也发展得很快(去年两国贸易额已突破200亿美元);中美关系虽然从建设性的战略伙伴关系变成了竞争对手关系(小布什上台后),“911”事件后,中美两国的关系在向好的方向发展,在反对世界恐怖主义方面又成了反恐伙伴<,当前美中关系处在历史上最好和最稳定的时期;中日关系目前虽然已降到历史的低点,但还没有发展到冲突和严重对立的地步,尤其在经济上,中日贸易额仍然是较高的(据有关材料统计,到日前为止,中欧贸易额占第一位,中美贸易额仍位居第二,中日贸易额已退居第三);中印关系也在逐步改善,两国领导人多次会晤,双方都有改善关系的诚意和实际行动;东盟与中国的关系不断升温,东盟各国正努力搭乘中国经济高速行驶的列车,带动各自经济的发展。这些情况无疑表明,中国当前的周边环境是历史上最好的时期,我们应该充分抓住这一千载难逢的战略机遇期,加快我国经济建设的步伐,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但我们决不能高枕无忧,要看到面对中国的和平发展与崛起,美国与周边国家都各有担忧之处,“中国威胁论”始终是一些国家不愿放弃的口头禅。我们不能完全排除因某些突发事件或在和平发展进程中的某些关节点上,出现某些周边大国联合制华的可能性。二是国土安全领域的挑战。前面已经提到,我国的周边陆海邻国有多个,由于历史遗留下的问题,我国与不少邻国存在着领土、领海划界方面的争端和分歧。目前包括中日钓鱼岛归属问题,东海大陆架划分争端,与东盟一些国家如越南、马来西亚、菲律宾等有关南海主权的争端,中印边界争端等。虽然目前周边各国都在积极谋求与我国发展友好合作关系,愿意以合作的姿态和平解决这些分歧,但也不排除在某些特殊的国际背景下,一些国家有挑起争端的可能性。当然,世界上有不少国家、尤其是一些大国也都存在国家统一问题,如英国有北爱尔兰问题,法国有科西嘉半岛问题,俄罗斯有车臣问题,日本有“北方四岛”问题等等,但所有这些问题都不及台湾问题复杂,其复杂性在于:历史上台湾被外族统治达半个世纪之久;地理上,台湾是一座孤岛,孤悬海外,与大陆被台湾海峡阻隔,交通不便;经济上,台湾经过半个多世纪的经营,加上美日的投资,使台湾经济发展水平及居民生活水平远高于大陆;政治和军事上,台湾与大陆实行不同的社会制度,长期以来处于敌对状态,台海地区始终是亚洲的热点地区之一,最主要的是国际上的美国背景。三是经济安全领域的挑战。我国加入WTO后,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活力,但也面临着新一轮严峻挑战。美日欧等发达国家一方而看准了我国的巨大市场,纷纷要和我们做生意;另一方面又不愿意看到我们国家强大起来,他们企图利用经济全球化来冲击我国的市场,并千方百计设置各种障碍和贸易壁垒来遏制我们的发展。这样一来,我们要拓展国际市场和资金、技术的难度将会增大。另外,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对世界市场的依赖度也在不断增强。如水泥、石油、木材、粮食、铁矿石等。四是军事安全方面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各大国军费开支增加引起的新一轮军备竞争。<自<2001年9.11事件以来,各国主要是军事大国加强军备的步伐在加快。2003年美国实际由国防部支配的防务开支已高达4017亿美元;俄罗斯受美国军备政策的刺激,2003年军费开支已超过100亿美元,较上年明显增多;法国2003年的军费开支增至310亿欧元;日本的军费开支近些年来一直不低于500亿美元。第二,核军备竞赛带来的挑战。自1998年印巴两国完成核实验以来,世界上的核大国已增加到7个美、英、法、俄、中、印、巴。此外,中国周边还集中了主要的“核门槛”国家,如日本、朝鲜、韩国、伊朗等。据媒体透露,日本拥有制造几千枚核弹的裂变材料,组装核武器只是时间问题,朝鲜半岛核危机搞得沸沸扬扬,有人认为朝鲜实际上已具有核能力,美国更直接说朝鲜已有8枚核弹。受其影响,日、韩主张突破“核门槛”的势力也明显抬头。美国正式退除《反导条约》,加快研制、部署步伐,这对刺激大国核军备竞赛影响甚大。第三,高科技军备竞赛带来的挑战。近些年来爆发的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突出了现代高科技军备的威力,也突出了“数字差距”对国家军事实力优劣强弱的影响。美国的“数字化部队”的优势已引起了包括俄、欧在内的各军事大国的忧虑。因而各国普遍加大了高科技军备的投入。美国致力于提升远程投送、超视距精确打击以及太空战的能力,不断推出新型战机、舰艇和其他军事装备;俄罗斯为应对美国的新军事战略,大力加强核军备,计划在2010年前再部署>2-3艘新型核潜艇,对战略轰炸机进行现代化改装,积极组建航天军,开发天基反卫星系统,加强太空战能力;法国2003<财年购置新军事装备的费用较上年增长了11%,今后5年法国用于购置军事装备的资金估计将近千亿美元;英国准备斥资数百亿美元,着手再建造几艘新型航空母舰。第四,中国周边国家军备竞赛加剧带来的挑战。中国周边军事大国包括美、俄,日、印、朝、越等国已成为当前军备竞赛的重灾区,东南亚各国已动用数十亿美元更新海、空军装备;印度计划依托美、俄、法等国继续提高军备水平,扩大在印度洋的军事优势;朝鲜半岛南北双方也在加紧推进军事现代化。当前,中国周边国家军备竞赛有三大突出特点:一是美国背景加重;二是核军备竞赛阴云不散;三是水下竞争越演越烈。

  • 索引序列
  • 什么是双循环战略论文参考文献
  • 双循环经济新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 战略环境的论文参考文献
  • 双循环主题论文怎么写
  • 战略安全环境论文参考文献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