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投稿知识库 > 呼啸山庄毕业论文

呼啸山庄毕业论文

发布时间:

呼啸山庄毕业论文

西斯克里夫的情感是有些惊世骇俗的,你要仔细地研究呼啸山庄,同时,还要结合作者艾丽斯的的生平来分析,爱到极致,爱到不择手段,其实到最后就已经失去了爱的真谛了。这个论文要你自己去体会的,别人如何去帮你?不好意思啊,太久没看了忘记了作者的名字,只记得大概,对不起对不起啊!

如果你们老师不是刻意为难的话,只会问一些基本的问题,比如说:为什么会选择这个作为论文题目;这个作者一共有多少作品,因为艾米莉·勃朗特是女作家而且家中姐妹也都有过好的作品,所以可能会问及她是否有姐妹,叫什么,有什么作品; 然后会关于《呼啸山庄》本身所反映的问题,所隐射的社会问题,你对此的感想;剩下的回到论文本身,对你论文的那个part或者是句子进行提问...差不多就这些。

英美文学英语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例

一、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一)课题研究来源

在考研过程中遇到类型相关的题目,本人很感兴趣,于是确定选择该题。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

本文通过对《呼啸山庄》中象征主义,来叙述《呼啸山庄》中文明与自然的冲突。

(三)课题研究的意义

艾米莉·勃朗特是英国维多利亚时期着名小说家和作家,是着名的勃朗特姐妹之一, 也是三姐妹中最具天赋的一个。她一生只写了一部小说《呼啸山庄》,但是这部伟大的作品却使她扬名于世。通过《呼啸山庄》,艾米莉·勃朗特以维多利亚时代为背景,通过写两个截然不同的家族,三代人之间的爱恨情仇,充分表现了维多利亚时期文明和自然之间的冲突以及怎样反映了艾米莉·勃朗特对自然的偏爱。小说中自然和文明冲突不断,艾米莉·勃朗特在小说中多次运用对比和象征来表现此冲突,例如,呼啸山庄和画眉山庄的冲突,凯瑟琳两种不同的爱情观的冲突。这种冲突正是基于艾米莉·勃朗特对自然异于常人的热爱和当时现代文明盛行的背景。英国文学史上着名的三姐妹从小生活在荒原上,自然在她们心中是神圣之物,这点很像新英格兰超验主义的观点。并且英国浪漫主义时期沃兹沃斯和柯律利治等着名诗人影响,自然,情感和哥特式元素在艾米莉·勃朗特的作品中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艾米莉·勃朗特生活在物欲横流的维多利亚时代,当时的人们以自然之情为基础的生活受到现代文明的激烈冲击。作为维多利亚时代批判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艾米莉·勃朗特看到了现代文明带来的种种罪恶,内心更加执着于对自然的喜爱。 因此,要想真正读懂这部伟大的着作,就必须要了解小说中艾米莉·勃朗特对自然和文明的观点。只有了解艾米莉·勃朗特对自然和文明的态度,才能真正明白在这爱恨情仇下有着更深刻的寓意-人类生活应该顺应自然和本性。通过《呼啸山庄》中自然和文明的从图矛盾,由此来叙述《呼啸山庄》中回归自然的观点。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1.陈茂林从艾米莉·勃朗特所受的自然的影响来分析,他的《回归自然返璞归真--<呼啸山庄>的生态批评》认为《呼啸山庄》是一部自然颂歌。小说中自然有着独特的作用,它使人精神放松,包容所有人,它似乎是一个有血有肉的灵魂,分享着人的痛苦和换了。作品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深深热爱,同时也反映了自然和文明的冲突和矛盾。 叶利荣则在其《追寻自我的历程--<呼啸山庄>主题探析》一文中提出:艾米莉·勃朗特在小说中塑造的两个富于激情和叛逆的人物形象--希斯克里夫和凯瑟琳,展示了他们在迷失之后寻找自我回归的艰难历程表现了处于自我冲突中的人的内心世界。他们充满抗争的一生是生命个体追寻自我历程的真实写照。

2. 王宏洁则在《自然与文明的冲击》中认为,自然和文明的冲突矛盾也就是《呼啸山庄》中的其中一个重要主题。自然,要求人们生活需要顺从内心情感和自然本性,得到自然错给予的舒适和自得。而文明,则是不同于自然的一种新的生活方式,要求人们生活遵从道德和理智。文明由此带来了物欲横流的社会以及追逐自身利益的人类,因此纯净自然之人被文明所污染。而自然不会随着文明的出现和进步消失,自然会一直存在。所以自文明诞生开始,文明和自然的冲突就不断。

(二) 国外研究现状

1.英国着名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在一九一六年就写过《〈简爱〉与〈呼啸山庄〉》一文。她写道:“当夏洛蒂写作时,她以雄辩、光彩和热情说我爱,我恨,我受苦.她的经验,虽然比较强烈,却是和我们自己的经验都在同一水平上。但是在《呼啸山庄》中没有 我,没有家庭女教师,没有东家。有爱,却不是男女之爱。艾米莉被某些比较普遍的观念所激励,促使她创作的冲动并不是她自己的受苦或她自身受损害。她朝着一个四分五裂的世界望去,而感到她本身有力量在一本书中把它拼凑起来。那种雄心壮志可以在全部小说中感觉得到--一种部分虽受到挫折,但却具有宏伟信念的挣扎,通过她的人物的口中说出的不仅仅是我爱或我恨,却是我们,全人类和你们,永存的势力……这句话没有说完。”

2.英国进步评论家阿诺·凯特尔(Arnold Kettle)在《英国小说引论》一书中第三部分论及十九世纪的小说时,他总结说:“《呼啸山庄》以艺术的想象形式表达了十九世纪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人的精神上的压迫、紧张与矛盾冲突。这是一部毫无理想主义、毫无虚假的安慰,也没有任何暗示说操纵他们的命运的力量非人类本身的斗争和行动所能及。对自然,荒野与暴风雨,星辰与季节的有力召唤是启示生活本身真正的运动的一个重要部分。《呼啸山庄》中的男男女女不是大自然的囚徒,他们生活在这个世界里,而且努力去改变它,有时顺利,却总是痛苦的,几乎不断遇到困难,不断犯错误。”

三、 课题研究内容及创新

(一)课题研究内容

艾米莉·勃朗特在《呼啸山庄》中多次运用象征主义,例如,呼啸山庄和西斯科拉里夫与儿时的凯瑟琳代表自然,他们崇尚自由,顺应自然和暴风雨似的生活原则而与呼啸山庄对立存在的画眉山庄以及林顿家庭则代表文明,他们彬彬有礼,服从一切社会原则。自然和文明表面风平浪静一直到西斯克里夫和凯瑟琳偶然闯进画眉山庄,于是冲突不断。凯瑟琳的自然之情开始受到文明的真正挑战,她开始背叛自己的内心情感,越来越像淑女,最终她舍弃对西斯克里夫的真爱嫁给埃德加·林顿,表面上文明占取了绝对优势。但是婚后的凯瑟琳被内心的自然之情折磨致死。而西斯克里夫也因为凯瑟琳的背叛自然性扭曲到极端,他变成了复仇的恶魔。文明的侵犯使人性扭曲,约束人的真实自然之情,造成了悲剧。尽管文明带来了进步,但是文明却扼杀了人性。最终,艾米莉·勃朗特让西斯克里夫在死前打开阻碍之窗-文明,让两人的游魂在荒野间游荡。种种表明艾米莉·勃朗特对两人爱情的同情以及要求人顺应人性,重返自然的思想。 本选题拟从三个部分加以阐述:

1. 自然和文明的定义

2. 自然和文明的较量: a.自然和文明的象征:呼啸山庄和画眉山庄;西斯克里夫和林顿及其哈的顿 b.自然和文明的斗争:凯瑟琳的爱情选择和西斯克里夫的疯狂报复导致人性的扭曲

3. 结论 人应该顺从自然,归顺自然。文明的侵犯使人性扭曲以及给人带来毁灭性的灾害。

(二)课题研究创新

本文主要通过对《呼啸山庄》中象征主义的运用,来解析自然和文明的冲突。艾米莉·勃朗特不仅塑造两个截然不同的庄园,分别代表自然和文明,还赋予住在两个山庄中类似他们山庄的性格,通过他们的对比以及他们交织时所产生的.矛盾分歧来说明自认和文明之间的对抗。

四、课题的研究方法:

本选题拟采用多种研究手法,然后再结合定性分析研究法、综合查找法、归纳法、翻译法、文献综述法、文献检索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加以详述。主要包括: 1、定性分析法:根据主观的判断和分析能力,推断出事物的性质和发展趋势的分析方法。 2、归纳法:通过许多个别的事例或分论点,然后归纳出它们所共有的特性,得出一般性的结论。 3、文献法:即历史文献法,就是搜集和分析研究各种现存的有关文献资料,从中选取信息,以达到某种调查研究目的的方法。 4、文献综述法: 即针对某个研究主题,对与之相关的各种文献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对所负载的知识信息进行归纳鉴别,清理与分析,并对所研究的问题在一定时期内已取得的研究状况,取得的成果,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的趋势进行系统而全面的叙述,评论,建构与阐述。其中,确定一个研究主题,收集整理专题文献,阅读与挖掘文献内容,清理与记述专题研究状况,建构与阐明专题研究发展趋势。

五、 研究计划及预期成果

(一)研究计划

4月15日-4月18日:指定论文指导教师,学生选定题目; 4月19日-4月25日:完成任务书部分和开题报告; 4月26日-5月12日:完成论文第一稿; 5月13日-5月22日:完成并上交论文第二稿; 5月23日-5月31日完成论文三稿(5月31日上午11点之前上交,以便答辩老师阅读),指导教师分组阅读论文,师生做好答辩准备; 6月1日-6月9日:论文答辩(答辩后,学生对教师提出的意见要及时修改,以便装订论文终稿)。 6月10日-6月12日:二次答辩及论文装订、成绩评定。

(二)预期成果

按照规定的时间和进度提交一份具有一定的理论或应用价值的,字数在5000英文 单词左右、英美文学方向的的学术论文。

六、 参考文献:

[1] Bronte Emily. Wuthering Heights [M].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9.

[2] Cecil, David.Early Victorian Novelists: Essays in Revaluation. . 1934

[3] 艾米莉·勃朗特(Emily Bronte)着,方平译。呼啸山庄[M].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1

[4] 夏洛蒂·勃朗特(Charlotte Bronte)着,宋兆霖译。勃朗特两姐妹全集[M]. 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6

[5] 陈茂林。 --回归自然 返璞归真《呼啸山庄》的生态批评 [J]. 外语教学。 2007(01):69-73

[6] 栗华。 “野孩子”的爱与恨--对《呼啸山庄》意象和主题的一种阐释[J]. 北方论丛。 2001(6):80-83

[7] 裴双。 --人类应有的前行姿态论《呼啸山庄》对野性与文明的取舍 [J].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04):80-85

[8] 邵旭东。 何以写出《呼啸山庄》?--也谈艾米丽·勃朗特创作源泉问题[J]. 外国文学研究。1996(04):77-81

你要是认真读过原著的话,一定会为之痴迷的,怎么会写不出?还有,纠正上面那位的一个说法:作者是艾米莉而不是艾丽斯!

呼啸山庄的毕业论文

Wuthering Heights as a Religious NovelWuthering Heights is not a religious novel in the sense that it supports a particular religion (Christianity), or a particular branch of Christianity (Protestantism), a particular Protestant denomination (Church of England). Rather, religion in this novel takes the form of the awareness of or conviction of the existence of a spirit-afterlife.An overwhelming sense of the presence of a larger reality moved Rudolph Otto to call Wuthering Heights a supreme example of "the daemonic" in literature. Otto was concerned with identifying the non-rational mystery behind all religion and all religious experiences; he called this basic element or mystery the numinous. The numinous grips or stirs the mind so powerfully that one of the responses it produces is numinous dread, which consists of awe or awe-fullness. Numinous dread implies three qualities of the numinous: its absolute unapproachability, its power, and. its urgency or energy. A misunderstanding of these qualities and of numinous dread by primitive people gives rise to daemonic dread, which Otto identifies as the first stage in religious development. At the same time that they feel dread, they are drawn by the fascinating power of the numinous. Otto explains, "The daemonic-divine object may appear to the mind an object of horror and dread, but at the same time it is no less something that allures with a potent charm, and the creature, who trembles before it, utterly cowed and cast down, has always at the same time the impulse to turn to it, nay even to make it somehow his own." Still, acknowledgment of the "daemonic" is a genuine religious experience, and from it arise the gods and demons of later religions. It has been suggested that Gothic fiction originated primarily as a quest for numinous dread. For Derek Traversi the motive force of Brontë's novel is "a thirst for religious experience," which is not Christian. It is this spirit which moves Catherine to exclaim, "surely you and everybody have a notion that there is, or should be, an existence of yours beyond you. What were the use of my creation if I were entirely contained here? (Ch. ix, p. 64). Out of Catherine's–and Brontë's–awareness of the finiteness of human nature comes the yearning for a higher reality, permanent, infinite, eternal; a higher reality which would enable the self to become whole and complete and would also replace the feeling of the emptiness of this world with feelings of the fullness of being (fullness of being is a phrase used by and about mystics to describe the aftermath of a direct experience of God). Brontë's religious inspiration turns a discussion of the best way to spend an idle summer's day into a dispute about the nature of heaven. Brontë's religious view encompasses both Cathy's and Linton's views of heaven and of life, for she sees a world of contending forces which are contained within her own nature. She seeks to unite them in this novel, though, Traversi admits, the emphasis on passion and death tends to overshadow the drive for unity. Even Heathcliff's approaching death, when he cries out "My soul's bliss kills my body, but does not satisfy itself" (Ch. xxxiv, p. 254), has a religious resonance.Thomas John Winnifrith also sees religious meaning in the novel: salvation is won by suffering, as an analysis of references to heaven and hell reveals. For Heathcliff, the loss of Catherine is literally hell; there is no metaphoric meaning in his claim "existence after losing her would be hell" (Ch. xiv, p. 117). In their last interview, Catherine and Heathcliff both suffer agonies at the prospect of separation, she to suffer "the same distress underground" and he to "writhe in the torments of hell" (XV, p. 124). Heathcliff is tortured by his obsession for the dead/absent Catherine. Suffering through an earthly hell leads Healthcliff finally to his heaven, which is union with Catherine as a spirit. The views of Nelly and Joseph about heaven and hell are conventional and do not represent Brontë's views, according to Winnifrith.2Jane has endured hell. Indeed, most of this novel becomes a test of what she can endure. Helen Burns and Miss Temple teach Jane the British stiff upper lip and saintly patience. Then Jane, star pupil that she is, exemplifies the stoicism, while surviving indignity upon indignity. Jane’s soul hunkers down deep inside her body and waits for the shelling to stop. Only at Moor’s End, where she teaches and grows, does her soul come out. She stops enduring and begins living. Jane begins to become an “I” in her 19th year. In the sentence, “Reader, I married him.” Jane makes clear who is in charge of her life and her marriage; she is. That “I” stands resolutely as the subject of the sentence commanding the verb and attaching itself to the object, “him.” She is no longer passive, waiting and sitting for Rochester’s attention. Rather, she goes out and gets him. She has gone a long way from the beginning of the novel. At Gateshead, Jane tries to direct her life. Her little “I” scolds Mrs. Reed and chastises John. Like the later Jane, she knows her mind and speaks it. Unlike the later Jane, however, she does not have the wherewithal to back up her soul. She does not have the physical strength, the mental skills, nor the finances to stand on her own. As a result, she can be thrown into the Red Room to repent her sins and can be cast into Lowood. At Lowood, her pernicious saints, Helen Burns and Miss Temple, suppress the young ego under a blanket of will, religion, and self-sacrifice. Helen teaches Jane to blame herself for everything and blame others for nothing. Helen suffers depredation upon humiliation in the name of dirty fingernails and disorganized socks, all the while chanting “Thank you sir, may I have another.” Jane internalizes this, so that she blames herself for Rochester’s faults and error and even forgives the unforgivable, Mrs. Reed. For her part, Miss Temple teaches Jane to be subversive, but charming. Rebellion is seed cake and a smile. Rebellion is not keeping the students from the ten-mile forced march to church. Jane follows these dictates as well, manipulating Rochester for scraps and sops. With one withering blast, Rochester dynamites these two icons into sanctimonious rubble and sends Jane back out into the elements. Her soul, long buried or locked away in the attic, bursts forth and sends Jane for the escape pods. Out in the moors, sucking on dirt, Jane chooses to live on and rebuilds herself. First with the help of her cousins, then with the arrogantly humble Rivers St. John, Jane rediscovers who she is and discards who she isn’t. Ironically, her final self-definition comes from Rivers when he proposes. Helen Burns and Miss Temple would have knelt at the chance, but Jane lets the cup pass by. In her rejection, she sweeps the debris away and stands by herself. So, when she returns to Thornfield, she comes with her own money and her own identity. Reduced or not, Rochester can only stand with Jane, not tower over her. She comes with a skill, cash, and self-knowledge. And under her own power, she submits herself to Rochester. She allows herself to be called Janet and to refer to him as “sir.” She willingly and momentarily drops her head. But not for long. In the ultimate chapter, Jane directly addresses her “Reader.” The final chapter takes place a year or two post-fire, as the mature Jane looks back on her life. By the act of writing, Jane has defined herself and stepped away from the saint-in-training. By writing the truth, in all of its ugliness, she separates herself from the persona. The Jane in the first 38 chapters is not the final Jane that addresses the reader. That Jane has had a child, has married a man, and has made a spot in the world. The great triumph of that line comes not from the man that she has married, but from the rediscovery and reaffirmation of the voice that once told off Mrs. Reed. The girl lost her voice at Lowood has become the woman who can tell us the story. The novel itself is Jane’s final "I."

】:《呼啸山庄》已被公认为世界文学史中的经典之作。长期以来,她本人和她的作品都有很多难解之谜,人们视作者为英国文学中的“斯芬克斯”。《呼啸山庄》男主人公希斯克利夫的心灵世界谜团重重,情感汹涌起伏,许多评论家从不同的角度、采用不同的方法去研究,得出了不同的结论。 本文运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中“防御机制”的理论来解析和阐释希斯克利夫的内心世界及其在小说中的作用,同时着力探讨希斯克利夫的心理活动,及其对其他人物和小说结局的影响。本文分为五个部分:绪论、主体(三个章节)及结论。 “绪论”部分简要论述了艾米莉·勃朗特的生平、创作、《呼啸山庄》的批评史,并着力论述了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本观点、本文的批评视角及其理论。 第一章主要从内外两个方面来探讨希斯克利夫心理防御机制的形成:作为外部因素的维多利亚时期的社会、文化氛围,与作为内部因素的主人公自身的苦难经历。两种因素合谋,决定了希斯克利夫的防御机制,其基本特点就是一旦受到侮辱,即刻进行报复。第二章仔细分析了希斯克利夫心理防御机制的表现形式:没有其他发泄途径时,否认、压抑、复仇等就都成了他防御机制的作用方式。第三章进一步阐释了希斯克利夫心理防御机制与其悲剧的关系,认为他的悲剧是其另一个自我(凯瑟琳)的死亡及其心理防御机制的崩溃的必然结果。 最后,“结论”部分指出希斯克利夫的悲剧源自其心理防御机制的畸形发展,及这类机制在敌人不存在时表现出的疯狂。可以说,希斯克利夫的疯狂和死亡是艾米莉无意识中对爱情的忧虑的外化。

我给你个最忠实的建议!去学校图书馆!应该有电子阅览室吧。到那上面去找,那上面的很多论文都是高校之间共享的,是不收费的。包括很多学术期刊网站如中国知网等实在不行,你就自己花钱啦,一篇论文2元

你要是认真读过原著的话,一定会为之痴迷的,怎么会写不出?还有,纠正上面那位的一个说法:作者是艾米莉而不是艾丽斯!

呼啸山庄毕业论文提纲

'Thrushcross Grange is my own, sir,' he interrupted, wincing. 'I should not allow any one to inconvenience me, if I could hinder it - walk in!' The 'walk in' was uttered with closed teeth, and expressed the sentiment, 'Go to the Deuce:' even the gate over which he leant manifested no sympathising movement to the words; and I think that circumstance determined me to accept the invitation: I felt interested in a man who seemed more exaggeratedly reserved than myself. When he saw my horse's breast fairly pushing the barrier, he did put out his hand to unchain it, and then sullenly preceded me up the causeway, calling, as we entered the court, - 'Joseph, take Mr. Lockwood's horse; and bring up some wine.' 'Here we have the whole establishment of domestics, I suppose,' was the reflection suggested by this compound order. 'No wonder the grass grows up between the flags, and cattle are the only hedge- cutters.'

开题报告是我们在完成文献调研后写成的关于学位论文选题与如何实施的论述性报告。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商务英语毕业论文的开题报告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以英语广告语为例

一、 课题背景

当今广告已成为我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对于中文广告词或许很了解,但用英文说出广告词却有些难度,同样让你看着英文广告词说中文广告词也是有难度的。本文针对这些问题,从词汇、句法、修辞三方面介绍了广告英语的语言特点,使读者对英语广告的中文含义有更好的、更深的了解;并通过实例分析介绍了广告英语翻译的方法和策略,使读者在了解广告词的同时,能够自己翻译广告词的意思。

二、 毕业设计方案或毕业论文研究方案

本文以英语广告语为对象,从而总结出广告语的创新与否对人们的影响以及广告的重要性。在这个研究目标的指向下,本文采取了理论与文本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进行文献分析总结代写硕士论文前人研究经验的基础上,对各类创意广告语的使用技巧进行详细的文本分析。

目前我已收集了大量的相关信息,以及查阅了很多关于广告英语的资料,所以论文的大致思路已定,提纲如下:

浅论广告英语语言特点及翻译策略

1 英语广告的语言特点

1.1 英语广告的词汇特点

1.1.1使用形容词的比较级和最高级

1.1.2 使用简单动词和口语词汇

1.1.3 使用错别字和杜撰新词

1.2英语的句法特征

1.2.1使用短语代替整句

1.2.2使用简单句和省略句

1.2.3使用祈使句

1.2.4使用第一、第二人称

1.3英语广告的修辞特征

1.3.1比喻

1.3.2排比

1.3.3拟人

1.3.4对比

1.3.5仿拟

1.3.6押韵

2 英语广告的翻译策略

2.1英语广告的翻译方法

2.2.1直译

2.2.2意译

2.2.3套译

2.2.4再创型翻译

2.2英语广告的翻译原则

2.2.1功能定位翻译

2.2.2语言审美性翻译

2.2.3文化矫正性翻译

三、毕业设计(论文)预期成果及创新

本文的预期成果是通过分析资料信息,研究广告英语语言特点及翻译策略,以推进大学生对广告英语的认知及翻译能力。从词汇、句法及修辞三方面介绍英语广告的语言特征,并通过实例分析介绍了英语广告翻译的技巧、策略与原则。透彻地了解广告产品和广告语篇的内容及其艺术形式,遵循英汉两种不同语言的特点和表达习惯。

创新点:探索和研究了广告英语语言特点及其对大学生翻译英语广告的影响。

一、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一)课题研究来源

在考研过程中遇到类型相关的题目,本人很感兴趣,于是确定选择该题。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

本文通过对《呼啸山庄》中象征主义,来叙述《呼啸山庄》中文明与自然的冲突。

(三)课题研究的意义

艾米莉·勃朗特是英国维多利亚时期着名小说家和作家,是着名的勃朗特姐妹之一, 也是三姐妹中最具天赋的一个。她一生只写了一部小说《呼啸山庄》,但是这部伟大的作品却使她扬名于世。通过《呼啸山庄》,艾米莉·勃朗特以维多利亚时代为背景,通过写两个截然不同的家族,三代人之间的爱恨情仇,充分表现了维多利亚时期文明和自然之间的冲突以及怎样反映了艾米莉·勃朗特对自然的偏爱。小说中自然和文明冲突不断,艾米莉·勃朗特在小说中多次运用对比和象征来表现此冲突,例如,呼啸山庄和画眉山庄的冲突,凯瑟琳两种不同的爱情观的冲突。这种冲突正是基于艾米莉·勃朗特对自然异于常人的热爱和当时现代文明盛行的背景。英国文学史上着名的三姐妹从小生活在荒原上,自然在她们心中是神圣之物,这点很像新英格兰超验主义的观点。并且英国浪漫主义时期沃兹沃斯和柯律利治等着名诗人影响,自然,情感和哥特式元素在艾米莉·勃朗特的作品中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艾米莉·勃朗特生活在物欲横流的维多利亚时代,当时的人们以自然之情为基础的生活受到现代文明的激烈冲击。作为维多利亚时代批判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艾米莉·勃朗特看到了现代文明带来的种种罪恶,内心更加执着于对自然的喜爱。 因此,要想真正读懂这部伟大的着作,就必须要了解小说中艾米莉·勃朗特对自然和文明的观点。只有了解艾米莉·勃朗特对自然和文明的态度,才能真正明白在这爱恨情仇下有着更深刻的寓意-人类生活应该顺应自然和本性。通过《呼啸山庄》中自然和文明的从图矛盾,由此来叙述《呼啸山庄》中回归自然的观点。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1.陈茂林从艾米莉·勃朗特所受的自然的影响来分析,他的《回归自然返璞归真--<呼啸山庄>的生态批评》认为《呼啸山庄》是一部自然颂歌。小说中自然有着独特的作用,它使人精神放松,包容所有人,它似乎是一个有血有肉的灵魂,分享着人的痛苦和换了。作品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深深热爱,同时也反映了自然和文明的冲突和矛盾。 叶利荣则在其《追寻自我的历程--<呼啸山庄>主题探析》一文中提出:艾米莉·勃朗特在小说中塑造的两个富于激情和叛逆的人物形象--希斯克里夫和凯瑟琳,展示了他们在迷失之后寻找自我回归的艰难历程表现了处于自我冲突中的人的内心世界。他们充满抗争的一生是生命个体追寻自我历程的真实写照。

2. 王宏洁则在《自然与文明的冲击》中认为,自然和文明的冲突矛盾也就是《呼啸山庄》中的其中一个重要主题。自然,要求人们生活需要顺从内心情感和自然本性,得到自然错给予的舒适和自得。而文明,则是不同于自然的一种新的生活方式,要求人们生活遵从道德和理智。文明由此带来了物欲横流的社会以及追逐自身利益的人类,因此纯净自然之人被文明所污染。而自然不会随着文明的出现和进步消失,自然会一直存在。所以自文明诞生开始,文明和自然的冲突就不断。

(二) 国外研究现状

1.英国着名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在一九一六年就写过《〈简爱〉与〈呼啸山庄〉》一文。她写道:“当夏洛蒂写作时,她以雄辩、光彩和热情说我爱,我恨,我受苦.她的经验,虽然比较强烈,却是和我们自己的经验都在同一水平上。但是在《呼啸山庄》中没有 我,没有家庭女教师,没有东家。有爱,却不是男女之爱。艾米莉被某些比较普遍的观念所激励,促使她创作的冲动并不是她自己的受苦或她自身受损害。她朝着一个四分五裂的世界望去,而感到她本身有力量在一本书中把它拼凑起来。那种雄心壮志可以在全部小说中感觉得到--一种部分虽受到挫折,但却具有宏伟信念的挣扎,通过她的人物的口中说出的不仅仅是我爱或我恨,却是我们,全人类和你们,永存的势力……这句话没有说完。”

2.英国进步评论家阿诺·凯特尔(Arnold Kettle)在《英国小说引论》一书中第三部分论及十九世纪的小说时,他总结说:“《呼啸山庄》以艺术的想象形式表达了十九世纪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人的精神上的压迫、紧张与矛盾冲突。这是一部毫无理想主义、毫无虚假的安慰,也没有任何暗示说操纵他们的命运的力量非人类本身的斗争和行动所能及。对自然,荒野与暴风雨,星辰与季节的有力召唤是启示生活本身真正的运动的一个重要部分。《呼啸山庄》中的男男女女不是大自然的囚徒,他们生活在这个世界里,而且努力去改变它,有时顺利,却总是痛苦的,几乎不断遇到困难,不断犯错误。”

三、 课题研究内容及创新

(一)课题研究内容

艾米莉·勃朗特在《呼啸山庄》中多次运用象征主义,例如,呼啸山庄和西斯科拉里夫与儿时的凯瑟琳代表自然,他们崇尚自由,顺应自然和暴风雨似的生活原则而与呼啸山庄对立存在的画眉山庄以及林顿家庭则代表文明,他们彬彬有礼,服从一切社会原则。自然和文明表面风平浪静一直到西斯克里夫和凯瑟琳偶然闯进画眉山庄,于是冲突不断。凯瑟琳的自然之情开始受到文明的真正挑战,她开始背叛自己的内心情感,越来越像淑女,最终她舍弃对西斯克里夫的真爱嫁给埃德加·林顿,表面上文明占取了绝对优势。但是婚后的凯瑟琳被内心的自然之情折磨致死。而西斯克里夫也因为凯瑟琳的背叛自然性扭曲到极端,他变成了复仇的恶魔。文明的侵犯使人性扭曲,约束人的真实自然之情,造成了悲剧。尽管文明带来了进步,但是文明却扼杀了人性。最终,艾米莉·勃朗特让西斯克里夫在死前打开阻碍之窗-文明,让两人的游魂在荒野间游荡。种种表明艾米莉·勃朗特对两人爱情的同情以及要求人顺应人性,重返自然的思想。 本选题拟从三个部分加以阐述:

1. 自然和文明的定义

2. 自然和文明的较量: a.自然和文明的象征:呼啸山庄和画眉山庄;西斯克里夫和林顿及其哈的顿 b.自然和文明的斗争:凯瑟琳的爱情选择和西斯克里夫的疯狂报复导致人性的扭曲

3. 结论 人应该顺从自然,归顺自然。文明的侵犯使人性扭曲以及给人带来毁灭性的灾害。

(二)课题研究创新

本文主要通过对《呼啸山庄》中象征主义的运用,来解析自然和文明的冲突。艾米莉·勃朗特不仅塑造两个截然不同的庄园,分别代表自然和文明,还赋予住在两个山庄中类似他们山庄的性格,通过他们的对比以及他们交织时所产生的矛盾分歧来说明自认和文明之间的对抗。

四、课题的研究方法:

本选题拟采用多种研究手法,然后再结合定性分析研究法、综合查找法、归纳法、翻译法、文献综述法、文献检索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加以详述。主要包括: 1、定性分析法:根据主观的判断和分析能力,推断出事物的性质和发展趋势的分析方法。 2、归纳法:通过许多个别的事例或分论点,然后归纳出它们所共有的特性,得出一般性的结论。 3、文献法:即历史文献法,就是搜集和分析研究各种现存的有关文献资料,从中选取信息,以达到某种调查研究目的的方法。 4、文献综述法: 即针对某个研究主题,对与之相关的各种文献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对所负载的知识信息进行归纳鉴别,清理与分析,并对所研究的问题在一定时期内已取得的研究状况,取得的成果,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的趋势进行系统而全面的叙述,评论,建构与阐述。其中,确定一个研究主题,收集整理专题文献,阅读与挖掘文献内容,清理与记述专题研究状况,建构与阐明专题研究发展趋势。

五、 研究计划及预期成果

(一)研究计划

4月15日-4月18日:指定论文指导教师,学生选定题目; 4月19日-4月25日:完成任务书部分和开题报告; 4月26日-5月12日:完成论文第一稿; 5月13日-5月22日:完成并上交论文第二稿; 5月23日-5月31日完成论文三稿(5月31日上午11点之前上交,以便答辩老师阅读),指导教师分组阅读论文,师生做好答辩准备; 6月1日-6月9日:论文答辩(答辩后,学生对教师提出的意见要及时修改,以便装订论文终稿)。 6月10日-6月12日:二次答辩及论文装订、成绩评定。

(二)预期成果

按照规定的时间和进度提交一份具有一定的理论或应用价值的,字数在5000英文 单词左右、英美文学方向的的学术论文。

六、 参考文献:

[1] Bronte Emily. Wuthering Heights [M].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9.

[2] Cecil, David.Early Victorian Novelists: Essays in Revaluation. . 1934

[3] 艾米莉·勃朗特(Emily Bronte)着,方平译。呼啸山庄[M].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1

[4] 夏洛蒂·勃朗特(Charlotte Bronte)着,宋兆霖译。勃朗特两姐妹全集[M]. 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6

[5] 陈茂林。 --回归自然 返璞归真《呼啸山庄》的生态批评 [J]. 外语教学。 2007(01):69-73

[6] 栗华。 “野孩子”的爱与恨--对《呼啸山庄》意象和主题的一种阐释[J]. 北方论丛。 2001(6):80-83

[7] 裴双。 --人类应有的前行姿态论《呼啸山庄》对野性与文明的取舍 [J].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04):80-85

[8] 邵旭东。 何以写出《呼啸山庄》?--也谈艾米丽·勃朗特创作源泉问题[J]. 外国文学研究。1996(04):77-81

七、指导教师评语:

1 曹召伦,李晓明;医学心理学的新发展[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2 邹颉;;复仇者的同与异:希思克利夫和仇虎——《呼啸山庄》和《原野》中男主人公之比较[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3 王喆;;《呼啸山庄》中窗意象的文化解读[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4 张舒予;论伍尔夫与勃朗特的心灵与创作之关联[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5 刘俊;;爱与恨的复合体——浅析希克厉这一人物形象[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6年09期 6 叶琴;刘爱花;;从阿德勒的人格理论谈心理健康与治疗[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6年09期 7 王华颖;;回归家庭——女性悲哀和幸福的双重所在——对《简爱》结局的新解读[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1期 8 肖晶;;心理学视角下的凯瑟琳·恩肖形象再议[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2期 9 唐正;;试分析艾米莉在《呼啸山庄》中的个性体现[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6期 10 唐正;;试分析《简·爱》中独特的女性主义声音[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7期

呼啸山庄的主题论文

主要是揭示了人性这一重大主题,全书主要从人性的堕落、人性的冻结、人性的回归三个状态深刻地挖掘了人性的种种隐秘,展现了一个逼真客观的人性世界。而作者对人性的探索,不仅表现在主人公的人生过程中,而且还表现在主人公的生活环境中。

呼啸山庄论文提纲

《呼啸山庄》是一出爱情悲剧,作者的全部心血凝聚在希思克厉夫和凯瑟琳形象的塑造上。《呼啸山庄》是英国女作家艾米莉-勃朗特唯一一部小说。在这本小说中,作者向读者讲述了以希思克利夫与凯瑟琳的爱情为主题的复仇故事。

《呼啸山庄》是英国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艺术成就。这部小说写的是荒野山地里两个家族,及呼啸山庄和画眉山庄两个家族前后半个世纪的恩怨纠葛,体现了强烈的爱情悲剧和反抗精神。小说中,以主人公希斯克利夫的爱和恨而展开,他深爱女主人公凯瑟琳,却被无情抛弃,在绝望中他离开山庄。

三年之后回到呼啸山庄时,自己深爱的女人为了名利嫁给了别人,他的爱慢慢转化为一种被扭曲了的爱,就是恨。为了爱,他展开了疯狂的一系列报复行动,在报复中,告诉自己很满足,但内心却依然很孤独,最后他为爱慢慢放下了复仇,灵魂继续追随他的爱人凯瑟琳而去,得到了解放。

希斯克利夫的一生是悲剧的一生,他的人生经历了强烈的爱----疯狂的恨----爱的复归.作者塑造了一个一直被认为是恶魔般的主人公希斯克利夫,渴望爱却被爱和社会无情伤害,集爱与恨于一生,是一个“谜”一样的男人。作者塑造这样一个被社会迫害和扭曲而反抗的人物形象,既寄托了自己对现实社会的愤慨,也表现了19世纪资本主义社会中个人的精神压迫和矛盾冲突。

通过三个多月的查找工具书和知网、期刊里的各类文献,我的论文大致结构除了绪论和结论外,主体共有两章,第一章:可悲的受害者与可感的爱情者两方面,分别从希斯克利夫被命运、社会所迫害和他可歌可泣的爱情来展开叙述。第二章:可憎的复仇者与可叹的救赎者两方面,分别从希斯克利夫对曾经伤害过他的人无情的报复和他人性的解脱来展开叙述。最后进行总结,折射出当时社会的现状和可悲性。

摘 要:女性作家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啸山庄》以深刻的主题、诗化的语言、生动的人物形象受到了读者的喜爱,除此之外,小说独特的叙事手法也是作品获得成功的因素之一。《呼啸山庄》以女管家纳莉和房客洛克伍德的交错叙述为主;在叙事时间上适当地加快或放慢,拿捏精准;通过自然,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关键词:《呼啸山庄》;叙事主体;叙事时间;自然

《呼啸山庄》是女性小说家艾米莉・勃朗特的传世之作,是她唯一的一部小说,在英国文学史甚至世界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一席。该部小说问世于1847年,以希刺克厉夫和凯瑟琳的爱情故事为主线,向读者展示了复杂的人性和扭曲的社会。在《呼啸山庄》发行之初,评论家曾质疑其纷乱且不成体统,鉴于此,本文以其叙事特色为主题,从叙事的主体和时间、自然三个方面探讨这部小说的创作手法,解读《呼啸山庄》的独特魅力。

一、叙事主体的交错

《呼啸山庄》以女管家纳莉和房客洛克伍德的叙述为主,交叉转换,小说中的人物也参与叙述,打破了以往小说中惯用的呆板乏味的套层结构,从不同叙述层面展开,小说由于多个叙述者的叙述,呈现出立体化的效果,小说结构紧凑,并且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从而使整部小说显得扑朔迷离,新奇而独特,引人入胜。

作者艾米莉・勃朗特别具一格地塑造了两位主要的叙述者,分别是呼啸山庄的女管家纳莉和房客洛克伍德,两位叙述者的身份不同,视角不同,带给读者的感受也不同,可以使读者感受到主人公丰富的情感和故事情节的曲折迷离。《呼啸山庄》一共有三十四章,不同章节的叙事主体如下图所示:

小说以洛克伍德的`叙述开篇,通过他的日记,为读者展示了呼啸山庄以及山庄里的人和事,在他的眼里,似乎一切都不正常,对山庄他也充满了疑虑,从而引出了纳莉的叙述。由他的好奇心引起了读者的好奇心,作者在小说中巧妙地设计了许多悬念,围绕着这些悬念的解开,小说情节和人物也逐渐清晰起来。

纳莉是与世隔绝的理想避难所――呼啸山庄的历史见证人,山庄的人世浮沉、兴衰起落都在她的的眼前发生。纳莉在小说中具有双重身份,她不仅是事件的参与者,也是事件的旁观者,事件的边缘人物,从而使她的叙述也呈现出独特的优势,她不但可以进行主观叙述,描述事件的发展过程,记录她的所见所闻,同时也可以置身事外,对发生的事件进行评价,加入自己的内心感受和情感体验。她目睹了呼啸山庄和画眉山庄的人和事,包括主人公希刺克厉夫和凯瑟琳跌宕起伏的爱情故事,希刺克厉夫身上的变化,听闻了凯瑟琳的内心感受,但她的身份注定她不能左右事情的发展,无法真正地走入人物的内心世界。这样的叙述视角使小说的发展浑然天成,不带任何的牵强附会,真实而又自然,在娓娓道来中道出了人物的命运。

二、叙事时间的跳跃

“小说是以叙述性方式,在一定环境中通过情节侧重塑造人物形象的文学形式”。[1](87)作者在讲故事,而读者在听故事。小说的文本时间为1801年――1802年,主要为房客洛克伍德的见闻;故事时间为1784――1801,1771――1784,前一段时间为第二代女主人公凯蒂的故事,后一段时间为第一代女主人凯瑟琳的故事,打破了传统的单纯的以时间或事件发展顺序进行叙述的方式,使故事的发生呈现出非确定性的状态,吸引读者的阅读,同时又不离小说的主题,不失小说的思想性。

(一)叙事顺序的复杂

小说《呼啸山庄》的叙述顺序在复杂中体现了作者创新性的叙事策略,采用了欧洲剧作家的常用手法,从故事中间讲起,采用了倒叙。艾米莉・勃朗特将最激烈的部分置于小说的开头,女管家纳莉在巨大暴风雪夜晚说的一句:“十八年了,先生”,道出了无尽的沧桑和遥远的距离,可以激起读者强烈的兴趣去了解故事发生的缘由和进展,作者通过这样的叙事手法,将小说中故事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可以使读者感受到故事的完整性和统一性。

小说《呼啸山庄》中,还运用了预叙的叙事手法。作者通过预叙,给读者以强烈的心灵感受,让读者在小说的发展中不断获得感悟。当希刺克厉夫获得庄园的财产时,物质上应该说获得了极大的财富,复仇也可谓成功,然而随着纳莉的叙述,他最后却选择了死亡,巨大的反差会吸引着读者找出其中的原因,当明白希刺克厉夫的死亡是因为凯瑟琳后,读者也深刻地体会到他们之间爱恨交织的感情。预叙的运用还可以改变文章的感情基调。《呼啸山庄》给人的整体感觉是灰暗的,在各个人物经历了爱恨情仇之后,山庄里只剩下无可皈依的灵魂。在小说的结尾,作者却给读者留下了一个温暖而充满希望的结局:第二代人物哈里顿和小凯瑟琳即将结婚。这样的结局诠释了爱情是永恒的这样一个主题,也给了读者以无限的遐想。

(二)叙事步速的精妙

作者艾米丽・勃朗特不仅设计了复杂的叙事时间,而且在控制叙事步速方面也有着不俗的能力。她能收放自如地控制叙事时间,懂得如何加快或放慢叙事步速,从而使整个故事扑朔迷离,也从另一个方面体现了小说内涵的丰富性。加快叙事速度是指用简短的话语叙述长时间内发生的故事,省略是其中最主要的方式。作者将几周、几个月、几年内发生的事情一笔带过,让读者充分地感受到了时间的无情和飞逝,生与死的边界在读者头脑里也模糊起来。艾米丽・勃朗特写到:“凯蒂在画眉田庄住了5个星期,一直到圣诞节。到那时,她的脚踝已痊愈,举止也大有改进” [2]63;消失了3年之久的希刺克厉夫“在九月一个月圆的晚上”[2]118 突然回到了山庄。对于希刺克厉夫离开山庄这3年的生活,作者也只是轻描淡写,留给读者以丰富的想象空间,正如洛克伍德所猜测的那样,读者也会跟着他的描述,自然地被带入小说中,生出疑问,他是去了欧洲还是美洲?他是做了绅士还是魔鬼?放慢叙事速度是指用较长的话语叙述短时间内发生的故事。这样的叙述可以将所要描述的事情细节放大,使事物的每个细微发展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时间仿佛凝固。作者艾米丽・勃朗特在小说中浓墨重彩地描述了一些场景,强化了事件本身的重要性,也充满了戏剧效果。她大量地描述了林顿太太生病时的场景以及大病中凯瑟琳的联想,对洛克伍德的噩梦进行了再回放,表现了凯瑟琳对于死亡的态度,对于她而言,死亡是一种安慰和解脱,升华了小说的主旨。

三、自然的映射

同托马斯・哈代以家乡多塞特郡作为小说的主要背景一样,作者艾米丽・勃朗特也将《呼啸山庄》的写作背景放在了家乡约克郡,家乡的一切自然景物都成了作者创作的源泉,反映在了其作品中。通过自然景物描写所反映出来的纵横交错的时间及故事的发展,成为了小说的另一个叙事特色。云、风、大雪、大雨等各种意象恰到好处地出现在了小说的合适位置上。山庄的那篇沼泽地随着季节的变换,带着各种心情,透过作者的描述,呈现在读者的眼前。随着读者对自然景色的唤醒,读者也被卷进呼啸山庄和画眉山庄两代人的爱恨中。

《呼啸山庄》中独特的叙事方式为作品增加了无限的魅力,作者艾米丽・勃朗特在作品的创作中,巧妙地使用叙事主体、叙事时间和自然,使小说的叙事更加多元化,人物形象更加真实、立体,作品更具审美意义和现实意义,对后世现实主义作品的创作也产生了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 刘甫田, 徐景熙. 文学概论[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2] 艾米莉・勃朗特.呼啸山庄[M]. 王蕙君, 王蕙玲, 译. 奎屯: 伊犁人民出版社, 2001.

1、主题说描写吉卜赛弃儿希斯克利夫被山庄老主人收养后,因受辱和恋爱不遂.外出致富。回来后对与其女友凯瑟琳结婚的地主林顿及其子女进行报复的故事。全篇充满强烈的反压迫、争幸福的斗争精神,又始终笼罩着离奇、紧张的浪漫气氛。2、写作背景艾米丽生性寂寞,自小内向的她,缄默又总带着几分以男性自居的感觉,诚如夏洛蒂所说的:“她的性格是独一无二的。”少女时代,当她和姐妹们在家里“编造”故事、写诗的时候,她就显得很特别,后来收录在她们诗歌合集中艾米丽的作品总是如同波德莱尔或爱伦·坡那样被“恶”这一主题所困惑,在纯净的抒情风格之间总笼罩着一层死亡的阴影。在她写作《呼啸山庄》时,这种困惑与不安的情绪变得更加急躁,她迫切需要创造一个虚构的世界来演绎它,把自己心底几近撕裂的痛苦借小说人物之口淋漓尽致地发泄出来。因此《呼啸山庄》是饱含作者心血与情感的作品。3、作者简介艾米莉·简·勃朗特(Emily Jane Bronte,1818年7月30日-1848年12月19日),19世纪英国作家与诗人,著名的勃朗特三姐妹之一,世界文学名著《呼啸山庄》的作者。这部作品是艾米莉·勃朗特一生中唯一的一部小说,奠定了她在英国文学史以及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此外,她还创作了193首诗,被认为是英国一位天才型的女作家。

有爱引发的悲剧,人类浑浊思想的罪孽!

呼啸山庄论文研究角度

】:《呼啸山庄》已被公认为世界文学史中的经典之作。长期以来,她本人和她的作品都有很多难解之谜,人们视作者为英国文学中的“斯芬克斯”。《呼啸山庄》男主人公希斯克利夫的心灵世界谜团重重,情感汹涌起伏,许多评论家从不同的角度、采用不同的方法去研究,得出了不同的结论。 本文运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中“防御机制”的理论来解析和阐释希斯克利夫的内心世界及其在小说中的作用,同时着力探讨希斯克利夫的心理活动,及其对其他人物和小说结局的影响。本文分为五个部分:绪论、主体(三个章节)及结论。 “绪论”部分简要论述了艾米莉·勃朗特的生平、创作、《呼啸山庄》的批评史,并着力论述了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本观点、本文的批评视角及其理论。 第一章主要从内外两个方面来探讨希斯克利夫心理防御机制的形成:作为外部因素的维多利亚时期的社会、文化氛围,与作为内部因素的主人公自身的苦难经历。两种因素合谋,决定了希斯克利夫的防御机制,其基本特点就是一旦受到侮辱,即刻进行报复。第二章仔细分析了希斯克利夫心理防御机制的表现形式:没有其他发泄途径时,否认、压抑、复仇等就都成了他防御机制的作用方式。第三章进一步阐释了希斯克利夫心理防御机制与其悲剧的关系,认为他的悲剧是其另一个自我(凯瑟琳)的死亡及其心理防御机制的崩溃的必然结果。 最后,“结论”部分指出希斯克利夫的悲剧源自其心理防御机制的畸形发展,及这类机制在敌人不存在时表现出的疯狂。可以说,希斯克利夫的疯狂和死亡是艾米莉无意识中对爱情的忧虑的外化。

1 曹召伦,李晓明;医学心理学的新发展[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2 邹颉;;复仇者的同与异:希思克利夫和仇虎——《呼啸山庄》和《原野》中男主人公之比较[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3 王喆;;《呼啸山庄》中窗意象的文化解读[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4 张舒予;论伍尔夫与勃朗特的心灵与创作之关联[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5 刘俊;;爱与恨的复合体——浅析希克厉这一人物形象[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6年09期 6 叶琴;刘爱花;;从阿德勒的人格理论谈心理健康与治疗[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6年09期 7 王华颖;;回归家庭——女性悲哀和幸福的双重所在——对《简爱》结局的新解读[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1期 8 肖晶;;心理学视角下的凯瑟琳·恩肖形象再议[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2期 9 唐正;;试分析艾米莉在《呼啸山庄》中的个性体现[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6期 10 唐正;;试分析《简·爱》中独特的女性主义声音[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7期

  • 索引序列
  • 呼啸山庄毕业论文
  • 呼啸山庄的毕业论文
  • 呼啸山庄毕业论文提纲
  • 呼啸山庄的主题论文
  • 呼啸山庄论文研究角度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