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投稿知识库 > 幼儿父亲角色论文题目

幼儿父亲角色论文题目

发布时间:

幼儿父亲角色论文题目

父亲参与幼儿家庭教育角色投入问题及对策论文

一、父亲参与幼儿家庭教育角色的主要优势

(1)社会环境的影响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母系社会逐渐远去。在父亲这一角色下,是责任的代名词。男性被定位为家庭的经济支柱、思想的引领先导,这也充分肯定了父亲角色的发展力度。由男性所奠定的社会环境促使公众对父亲这一角色有了新的看法。在当前教育环境中,人们普遍认为父亲的教育应该更加坚硬果断,更具力度。(2)教育理念的塑造父亲对教育理念的塑造能够对孩子的性格、思想产生重要的影响。这些在幼儿懵懂时期就建立起来的情感直接影响了幼儿日后的为人处世和行为作风。美国科学家乔治?麦克曾经对数百名男性进行了“学习能力的实验”,实验结果表明,男性的改革意识、学习能力更强于女性[1]。对于幼儿来说,父亲所具有的教育理念需要随着孩子的成长不断变化,同时,父亲的教育方法能够以男性思维给孩子带来更多的安全感。(3)人格魅力的影响父爱对幼儿来说,除了是一种情感需求,更是他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催化剂。Hoffman(1966、1970a、1971)研究表明具有良好家庭教育的父亲能够进一步发挥正面的引导作用,使父亲能够成为孩子们心中的榜样和英雄[2]。让孩子能够学习和模仿父亲的一举一动,从而建立一个和谐的'交流环境,提升幼儿在学习能力、交流能力。

二、父亲参与幼儿家庭教育角色的发展现状

关于父亲在幼儿家庭教育中的角色,一直以来,中西方探究意识有所不同。我国父亲参与幼儿教育的探究在起步上就晚于西方,在形式上也比较单一,主要呈现为讲座、论坛等。无法从根本上提升我国父亲对于自身教育角色的挖掘塑造。特别是在传统家庭教育中,存在着“慈母严父”的教育结构,父亲主要作为经济支柱而存在,而并非是幼儿教育的主体,严重影响了父亲对幼儿家庭教育的角色投入。

三、提升父亲参与幼儿家庭教育角色投入的具体对策

为了改变当前幼儿教育的发展模式,在父亲参与幼儿教育的角色投入上,笔者建议从家庭教育氛围、个人示范作用等方面进行加强,让父亲和幼儿之间的角色模式更加融洽。(1)构建一个民主的家庭环境对于幼儿来说,良好的性格来源与一个温暖、和谐、自由、民主的家庭氛围。对于幼儿来说,“玩耍”、“游戏”是孩子的天性。为此,父亲应该从“游戏教育模式”上入手,改变传统教育模式,使自己能够和孩子建立平等的关系,和孩子一起走入他们的童真世界,并带领他们尝试生活中的不同环境[3]。在养成良好思想品德的基础上,充分释放幼儿的天性。(2)明确以身作则的模范作用俗话说:“子不教,父之过”,为此,在幼儿教育过程中,父亲要尝试“以理服人、以情动人”,即不能骄纵孩子的任性,也不能辜负孩子的天性。每一个父亲都要从自身做起,提高孩子的理性意识。(3)加深幼儿的心理健康引导对于幼儿来说,他们的安全感一大半来源于父亲。为此,在父亲这一教育角色中,要在思想理念的革新上立足传统文化,充分继承和发扬良好的思想教育。例如,通过《曾国藩家书》、《颜氏家训》等思想,构建严谨的家风、家训。在奠定男性教育地位的基础上,给予孩子更多的关爱,充分引导父亲在幼儿生活、学习上进行长时间的融合,更加关注教育理念的现代化和科学化。

四、总结

综上所述,父亲在参与抚育儿童的时间内,能够对孩子的责任意识、性格特点、学业成绩、道德规范、社交能力产生重要的影响。在幼儿教育中,父亲不应仅仅是养家糊口的人,而是幼儿教育的领路人。父亲要从家庭教育的幕后走向台前,与母亲一起共同承担起对于孩子的教养责任。更加关注儿童的社会化发展、人格发展、心理发展,不断提高儿童交往能力、促进儿童认知能力提升、为父亲教育角色的确立形成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王畅.论家庭教育的重要性[J].文学教育(下),2015,(4).

[2]王丽,傅金芝.国内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发展研究[J].心理科学进展,2005,(3)

[3]魏栋.父亲参与幼儿教养现状分析及对策建议[D].上海师范大学,2013(11).

具体看你的方向而定1 、关于幼儿教师职业倦怠感的研究。 2 、关于幼儿争抢行为及其教育策略的研究。 3 、关于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及其指导策略。 4 、关于幼儿不良饮食习惯的教育研究。 5 、关于幼儿“人来疯”现象及其教育策略的研究。 6 、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研究。 7 、幼儿教师工作压力现状的研究。 8 、幼儿教师社会支持的现状研究。 9 、幼儿教师家庭支持的现状研究。 10 、幼儿同伴关系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研究。 11 、幼儿园的奖惩制度与幼儿教师工作积极性的相关研究。 12 、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13 、关于幼儿学习兴趣的培养途径和方法的研究 14 、关于幼儿争抢玩具的现象及其教育策略的研究 15 、关于幼儿冲突行为及其干预策略的研究。 16 、关于父亲角色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的研究。 17 、关于幼儿欺负行为及其干预策略的研究。 18 、关于父母教育态度的一致性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研究 19 、关于幼儿园开展英语教育的可行性研究。 20 、关于某市师范学院学前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取向的研究。21 、关于幼儿园的社会支持现状研究。 22 、关于家长选择幼儿园时的主导因素研究。 23 、关于家长对幼儿园教育期望的现状研究。 24 、关于家长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的配合现状研究。 25 、 35 岁以下年轻父母的早教观念的现状研究。 26 、关于父亲与母亲对于幼儿发展认识上的差异研究。 27 、关于幼儿教师离岗,跳槽现状的研究。 28 、关于家长对幼儿园开展双语教育的认识研究。 29 、关于幼儿教师对幼儿园开展双语教育的认识研究。 30 、关于小班幼儿教师与大班幼儿教师的工作压力的对比研究。 31 、关于男幼儿与女幼儿在师幼互动中的差异因素研究。 32 、关于小班幼儿性别认同的现状研究。 33 、关于大班男女幼儿对幼儿教师形象认识的研究。34 .幼儿园各年龄班阅读材料的选择情况调研 35 .幼儿园活动区材料的选择、开发和利用情况调研 36 .幼儿园课程内容综合化情况调研 37 .幼儿园园本课程开发情况调研 38 .行动研究与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 39 .学前教育本 ( 专 ) 科院校的培养规格与模式的研究 40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对课程设置满意度的调研 41 .某市民办幼儿园教师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42 .某市主城区幼儿园安全教育实施现状研究 43 .某市主城区家庭亲子共读现状研究 44 .某市农村幼教事业发展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45 .民间游戏在幼儿园课程实施中的个案研究 46 .幼儿园男教师专业认同对其专业发展的影响研究 47 .学前教育专业男生的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 48 .幼儿教师专业自主发展问题研究 49 .学习型幼儿园构建策略研究 50 .幼儿园双语教学的个案研究 51 .幼儿家庭闲暇教育的个案研究 52 .提高幼儿园教师队伍稳定性的对策研究 53 .农村幼儿园健康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其对策 54 .幼儿园分享阅读教学活动实施策略研究 55 .幼儿园与小学数学课程衔接的个案研究仅供参考

学前教育毕业论文选题有:

1、寓教于乐--提高幼儿园学前教育活动的有效性

2、发展农村学前教育的重要意义

3、幼儿“人来疯”现象及其教育策略的研究

4、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及其指导策略

5、幼儿不良饮食习惯的教育研究

6、学前教育专业社会实践基地建设路径的实践探索

7、全面二胎政策下甘肃省学前教育发展预测

8、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研究

9、幼儿教师工作压力现状的研究

10、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儿歌弹唱能力的培养

11、幼儿教师社会支持的现状研究

12、幼儿同伴关系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研究

13、幼儿教师家庭支持的现状研究

14、幼儿冲突行为及其干预策略的研究

15、学前教育中童话故事的作用及方法研究

16、父亲角色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的研究

17、幼儿欺负行为及其干预策略的研究

18、父母教育态度的一致性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研究

19、当前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20、学前教育专业装饰画基础课程设计探讨

21、幼儿园开展英语教育的可行性研究

22、学前教育专业钢琴集体课的创新思考

23、幼儿争抢玩具的现象及其教育策略的研究

24、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25、幼儿园的奖惩制度与幼儿教师工作积极性的相关研究

26、学前教育音乐课程多维内涵构建的思考

27、幼儿学习兴趣的培养途径和方法的研究

28、幼儿教师职业倦怠感的研究

29、幼儿园的社会支持现状研究

30、家长选择幼儿园时的主导因素研究

31、家长对幼儿园教育期望的现状研究

32、家长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的配合现状研究

33、家长对幼儿园开展双语教育的认识研究

34、幼儿园活动区材料的选择、开发和利用情况研究

35、大班男女幼儿对幼儿教师形象认识的研究

36、幼儿教师对幼儿园开展双语教育的认识研究

37、学习型幼儿园构建策略研究

38、试论多彩光谱方案在学前教育专业学业评价中的应用

39、幼儿教师专业自主发展问题研究

40、男幼儿与女幼儿在师幼互动中的差异因素研究

41、父亲与母亲对于幼儿发展认识上的差异研究

42、蒙学在学前教育中的创造性应用研究

43、幼儿园园本课程开发情况研究

44、行动研究与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

45、提高幼儿园教师队伍稳定性的对策研究

46、农村幼儿园健康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其对策研究幼儿园地方文化课程研究

47、中外卡通形象比较研究

48、低幼儿童对电视信息的认知特点及教育启示

49、童心与儿童教育

50、绘画投射技术应用于美术治疗的探索

可以,如何 提供你?

父亲角色的扮演毕业论文

我认为在家庭教育中,爸爸应该承担着孩子的倾听者、玩伴以及一个坚韧的爸爸的角色。父亲与孩子之间应该建立亲密且平等的亲子关系,作为父亲,你应该要学会尊重孩子,接纳并信任孩子,包括他们的优点和缺点,也包括他们的幼稚和成熟,只有这样你才能真正的了解孩子,并与之一起成长。在我们的印象中,父亲总是高高在上的,陪伴我们的人大多数都是妈妈。因为爸爸每日都忙于工作,使得在整个家庭教育中,孩子缺少了父亲的陪伴。而作为父亲,不仅要疼爱孩子,更要体谅妻子,要知道工作虽然重要,但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父亲的陪伴更为重要。多花一点时间做孩子的倾听者,与孩子积极沟通,让父爱不再缺席。

首先,我觉得很有缘,因为我也考虑到这个问题了,不过我才大二,不会和你抢论文的。余华的父亲形象是有转变的,之前他热衷于写残暴无情丑陋的父亲,十八岁出门远行,四月三日事件,难逃劫数等等作品中父亲都极其变态,这是那个时代作为“权威、孩子命运的操控者”形象的父亲,他们不认可孩子的人权,只为自己着想;后来,活着,许三观买,兄弟,第七天,这些作品里面的父亲为人或无才无能,或命运不济,或市井气息浓重但他们作为父亲这个角色,都是很好的,都有一种深沉的父爱。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

父母的家庭角色分工与子女的家庭观念———对城市独生子女家庭与非独生子女家庭的比较分析摘要:对城市青少年及其父母的调查结果表明,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在家庭观念上受父母家庭角色分工影响程度的差异与两类家庭性别角色分工的传统程度有明显关系;独生子女父母态度对子女的影响力大于非独生子女父母,父亲态度的影响力大于母亲;两类家庭在家庭权力方面倾向于夫妻平权,在家庭义务方面仍然基本保持着传统的性别角色分工,而两类青少年对父母承担家庭义务方面的不平等较缺少批判性。关键词:独生子女;家庭角色分工;性别角色家庭是个人社会化过程中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也是一个独特的社会化场所。由于家庭是人与人之间关系最为亲密的社会群体,因而儿童是把家庭作为一个参照群体来与之认同的,并把家庭的规范变成自己的一部分。在儿童的社会化过程中,不仅家庭中的某些成员为孩子的行为提供了模式,而且成员之间的互动范型本身也可以成为一种模式。家庭角色是青少年将来要扮演的角色,然而在扮演之前,青少年对两性的家庭角色分工已经形成了自己的行为准则,为将来的角色扮演做好了主观准备。而对家庭角色的扮演,最重要、最便利也是最经常的学习场所就是家庭,父母的家庭角色分工就是青少年最直接的参考模板。当代中国的城市家庭是由独生子女家庭占主导地位的。独生子女家庭不仅在家庭规模上与非独生子女家庭相异,而且在家庭结构、家庭功能、家庭关系、家庭观念等方面也出现与非独生子女家庭不同的特点。那么,两类青少年在家庭观念方面受父母的家庭角色分工影响是否也有所不同呢?本文的资料来源是2006年3月笔者对郑州、开封两城市青少年所做的抽样调查。该调查通过多阶段随机抽样方法,在两个城市先各随机抽取一个区,再从这两个区的普通层次的中学各随机抽取一所初中和高中,然后在抽中的学校随机抽取初二和高二各四个班。被抽中的班级的学生及其家长构成两个调查样本,并且中学生样本与中学生家长样本严格一一对应。本调查共发放问卷805份,有效问卷为619份,有效回收率为77%。其中独生子女占66.4%,非独生子女占33.6%;男孩占47. 0%,女孩占53. 0%。本文拟从两性家庭内外事务分工、两性家庭事务决策权分配和两性家务劳动分工三个方面来探讨父母的家庭角色分工对子女家庭观念的影响。一、两性家庭内外事务分工父母在家庭中谁主外,谁主内,以及父母中谁挣钱更多、谁在事业上更有成就,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子女对两性家庭角色分工的看法。本研究把家庭内外角色分工分为“夫妻谁主外、谁主内”、“夫妻俩谁挣钱更多”、“夫妻俩谁在事业上更有成就”三个方面的问题,①青少年对两性家庭角色分工看法②与父母家庭角色分工的相关统计结果见表1。从表1我们看到,在两性家庭内外事务分工方面,独生子女的观念与父母的实际分工只具有弱相关关系,而且二者的相关与独生子女的性别因素有较大的关系,即只有男孩的看法与父母的行为之间存在弱相关关系。而非独生子女对两性家庭内外事务分工的看法与父母的实际分工不存在相关关系那么对于自己家庭中的两性家庭角色分工,父亲和母亲的满意度是否会对子女产生一定影响呢?比较控制“父亲对家庭角色分工的满意度”前后青少年对两性家庭角色分工看法与父母家庭角色分工的相关系数发现,独生子女中男孩的家庭观念与父母行为的弱相关受父亲对家庭角色分工的满意度的一定影响,而父母的家庭角色分工对女孩所起的示范作用大小与父亲对这一分工的满意程度也有较大的关系。也就是说,在独生子女家庭中,父母的家庭角色分工对子女的示范作用是以父亲对自己家庭中夫妻角色分工的满意度为中介的。同样可以发现,独生子女家庭中父母的家庭角色分工对子女的示范作用也受母亲对自己家庭中夫妻角色分工的满意度的一定影响,但比父亲的影响作用要小。同时我们还发现,无论是控制还是不控制父亲和母亲对家庭角色分工的满意度,非独生子女对两性家庭角色分工的看法与父母的实际行为之间都不存在相关关系。可见非独生子女的家庭观念受父母行为的影响非常小。之所以会出现以上情况,可能与两类家庭中父母的角色分工方式有关。方差分析的统计结果显示,在夫妻家庭角色分工方面,独生子女家庭的均值为1.10,非独生子女家庭的均值为1.49,F值为8.826,显著度为0.003。从中可以看出在两性家庭角色分工方面,非独生子女家庭比独生子女家庭更为传统,即更倾向于丈夫主外、丈夫比妻子挣钱更多、比妻子在事业上更有成就。可能是因为在独生子女家庭中夫妻分工比较平等,即父亲在家庭中的优势与传统的性别角色分工模式相比有较大程度的下降,因此父亲对自己优势下降的态度对子女接受父母的角色分工模式起着较大的影响作用。而母亲在家庭中的优势与传统模式相比有较大程度的提高,其满意度对子女的影响相对较小。非独生子女家庭中父母的角色分工较为传统,这一因素可能是导致非独生子女对父母角色分工的接纳程度较低的重要原因,同时也说明非独生子女的家庭观念可能受家庭之外的因素影响更大。二、两性家庭事务决策权分配如果说夫妻在家庭内外事务上的分工更多地体现了“男主外,女主内”的整体意义上的夫妻角色分工模式,那么家庭事务决策权和后面将要分析的家务劳动分工则体现的是两性在家庭内部的角色模式。家庭事务决策体现的是权力,然而对不同事务的决策体现的权力性质也不相同。西方学者沙菲里阿斯-罗斯柴尔德提出对婚姻权力的研究要区分出谁做重要的与不重要的决定,谁偶尔做决定与谁经常做决定,以及这些方面的交叉。“仅仅做出重要的、偶尔决定的权力不侵犯他们的时间,但可以决定家庭的生活风格以及他们家庭的主要特征和面貌”,这种权力是一种“指挥权力”。具有“指挥权力”的配偶处于有利的地位,他们能够不为决定琐事而消磨时间。而做出习以为常的、不重要的决定,则被称为“执行权力”,因为做这类决定的人实际上是在执行先前所做出的决定。具有“指挥权力”的配偶设置了一个界限,在这个界限内让具有“执行权力”的配偶行使处理权。①在传统的家庭角色模式中,丈夫一般是拥有“指挥权力”者,而妻子是拥有“执行权力”者。在本文中,“家庭重大事务决策权”和“家庭重要事务决策权”可看做是“指挥权力”,“家庭日常事务决策权”可看做是“执行权力”。青少年对家庭事务决策权的看法与父母的角色分工之间的相关统计结果见表2。在两性家庭事务决策权的分配方面,对于重大家庭事务,独生子女的观念和父母的行为存在弱相关关系,而且男孩和女孩与父母的相关程度大致相当,非独生子女的观念和父母的行为则没有相关关系。对于两性重要家庭事务决策权的分配,独生子女的观念和父母的行为存在弱相关关系,但女孩与父母的相关程度高于男孩与父母的相关。非独生子女家庭中的情形与独生子女家庭相似,即非独生子女与父母也存在弱相关关系,但不同性别的非独生子女与父母的相关存在明显差异,即只有女孩与父母具有相关关系,男孩的观念与父母的行为无相关关系。在家庭日常事务决策方面,无论是独生子女还是非独生子女、男孩还是女孩,其观念与父母的行为都不存在相关关系。那么父母在家庭事务决策权的分配上对子女的示范作用是否也受父母对家庭角色分工满意度的影响呢?控制“父亲对家庭角色分工的满意度”之后发现,独生子女对两性家庭重大事务决策权的看法与父母行为的相关系数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化,具体表现为独生子女(包括男孩与女孩)与父母的相关由弱相关变为无相关。可见独生子女(包括男孩和女孩)对父母家庭重大事务决策权分工的接受程度受父亲态度的影响较大。而控制“母亲对家庭角色分工的满意度”后,独生子女对两性家庭重大事务决策权的看法与父母行为的相关系数并没有明显的变化,可见独生子女在接受父母对家庭重大事务决策权的分工模式上受母亲态度的影响很小。然而非独生子女在控制父母对家庭角色分工满意度前后都与父母的行为表现出无相关。比较控制“父亲对家庭角色分工的满意度”前后独生子女对两性家庭重要事务决策权的看法与父母行为的相关系数,发现变化比较明显的是女孩的看法与父母行为的相关,表现为相关的程度增强。非独生子女中同样是女孩与父母的相关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但是由相关显著变为不显著。而在控制了“母亲对家庭角色分工的满意度”之后发现,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的看法与父母行为的相关都没有显著的变化。可见,无论是在独生子女家庭还是非独生子女家庭中,父母在家庭重要事务决策权分配方面对女儿的示范作用受到父亲对家庭角色分工满意度的较大影响。而比较控制“父亲对家庭角色分工满意度”前后青少年对两性家庭日常事务决策权的看法与父母行为的相关系数发现,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与父母的相关都没有发生变化。控制“母亲对家庭角色分工满意度”后发现同样如此。可见,在受父母家庭日常事务分工的影响方面,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既不受父亲态度的影响,也不受母亲态度的左右。在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家庭中,为什么女孩对两性在家庭重大事务和重要事务上的决策权的看法与父母的行为相关程度较高,并且女孩受父母态度的影响较大?而父母在家庭日常事务决策权方面对子女的示范作用很小,并且这种示范作用受父母态度的影响很小?首先让我们从两类家庭在家庭事务决策权的现实分配状况来寻找原因。从表3我们看到,在家庭重大事务决策方面,虽然两类家庭都向夫妻平权靠拢,但非独生子女父亲的权力明显大于独生子女父亲。对家庭重要事务和日常事务决策权的分配,两类家庭没有明显差异,对于前者,都倾向于夫妻平权,对于后者,都以母亲决策居多。也就是说,在“指挥权力”方面,虽然两类家庭都表现出父亲的权力较大,但亲的优势与传统性别角色相比已大大降低,特别是在独生子女家庭中,因此男孩(独生子女)在接受父母家庭权的分工时父亲的态度就显得非常重要,而女孩比男孩更看重男女平等,因而对于父母在家庭“指挥权力”的较为等的分配接受程度较高。然而由于父母在“指挥权力”上又没有完全平等,特别是非独生子女家庭,只是介于传与现代之间,因此父亲和母亲的态度对子女(特别是女孩)都有较大的影响。在“执行权力”方面,两类家庭都表出较强的传统色彩,因而两类青少年对父母行为的接受程度较低,但在夫妻地位较为平等的独生子女家庭中,父的态度对于男孩接受父母在“执行权力”方面的分工显得较为重要。三、两性家务劳动分工在一个家庭中,夫妻承担义务的多少也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双方在家庭中的地位。父母在家务劳动方面的分从一个侧面为子女提供了一个两性家庭角色的样板,对其家庭观念产生较大的影响。从表4我们看到,在两性家务劳动分工方面,对于日常家务分工,独生子女的观念与父母的行为存在显著相关,并且不同性别的独生子女与父母的相关程度相当,而非独生子女的观念与父母的行为没有相关关系。对于知技术性、体力性家务分工,独生子女的观念与父母的行为存在显著相关,但从性别的角度看,只有男孩与父母存·33·在相关关系。非独生子女则与父母存在中度相关关系,而且这种中度相关表现在不同性别的非独生子女与父母之间。对于照顾家庭成员家务分工,独生子女的观念与父母的行为不存在相关关系,非独生子女虽然从整体上看与父母没有相关关系,但如果分性别看,则发现女孩的观念与父母的行为存在显著相关。控制“父亲对家庭角色分工的满意度”后发现,在日常家务分工和照顾家庭成员家务分工方面,独生子女的看法与父母行为的相关没有明显变化,而在知识技术性、体力性家务劳动分工方面,独生子女中男孩和女孩的看法与父母行为的相关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可见父亲的态度对独生子女接受父母在传统的男性家务方面的分工有着显著的影响。同样可以发现,非独生子女中男孩对两性日常家务分工的看法以及男孩和女孩对知识技术性、体力性家务劳动分工的看法与父母行为的相关系数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由此可见非独生子女在接受父母对知识技术性、体力性家务劳动的分工以及男孩在接受父母对日常家务劳动的分工方面,受父亲的态度影响较为明显,而在接受父母对照顾家庭成员方面的分工非独生子女不受父亲态度的影响。控制“母亲对家庭角色分工的满意度”后发现,独生子女中只有男孩在对日常家务分工方面的看法与父母行为的相关发生了变化,非独生子女只在知识技术性、体力性家务分工方面的看法与父母行为的相关系数发生了较大变化,由此可以看出独生子女中只有男孩在接受父母日常家务劳动分工方面受母亲态度的影响,而非独生子女(包括男孩和女孩)在接受父母对传统的男性家务劳动分工方面受母亲态度的影响较大。以上结果表明,在独生子女家庭中,父母在日常家务和知识技术性、体力性家务方面的分工与子女看法的相关程度高于在照顾家庭成员家务方面的相关,然而在前两类家务上独生子女的观念与父母行为的相关受父母对家庭角色分工满意度的影响较大,并且男孩受母亲态度的影响较大。非独生子女家庭中,父母在照顾家庭成员家务和知识技术性、体力性家务方面的分工与子女看法的相关程度高于在日常家务方面的相关,而父母的家务劳动分工对子女的示范作用受父亲态度的影响大于母亲的态度,男孩比女孩更多地受父母态度的影响。以上结果中所显示的各种差异可能与独生子女家庭与非独生子女家庭中父母的家务劳动分工有一定的关系。从表5显示的结果看,两类家庭在很大程度上还遵循着传统的家务劳动性别分工,即在日常家务劳动和照顾家庭成员家务分工方面,都以母亲负责居多,在知识技术性、体力性家务劳动方面,都以父亲为主。但在日常家务分工方面非独生子女家庭比独生子女家庭更为传统。在独生子女家庭中,父母的家庭角色分工与传统的性别分工模式相比,母亲所拥有的权力增加,而承担的义务没有明显减少。对于接受了较多的男女平等思想的青少年,能否接受父母在家务劳动方面的传统分工方式,父母的态度就显得比较重要,特别是对于父亲承担较多的男性家务和母亲承担较多的女性家务,父亲对前者的态度和母亲对于后者的态度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而男孩对父母的态度更为敏感,可能是因为触动传统的两性家庭角色分工,特别是家务劳动方面的分工,男性得到的不利最多,而男性从社会得到的支持要小于女性,因此男孩更多地参考父母的态度。此外,与日常家务和知识技术性、体力性家务相比,在照顾家庭成员家务方面,独生子女家庭中母亲承担得较多,但独生子女并不认同父母的分工方式,并且也不受父母态度的影响,这可能是与独生子女从小就被灌输了无论儿子还是女儿都要承担赡养父母的责任这一思想有关。非独生子女家庭中的两性角色分工更为传统,即父亲拥有的权力大,承担的义务(主要是日常家务)少,因此子女对父母的日常家务分工很少认同,但男孩的态度与父亲的态度有一定的关系。而对于知识技术性、体力性家务,由于非独生子女家庭中母亲的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因此无论男孩还是女孩都较为认同由父亲来承担这类家务。四、结论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在家庭观念方面受父母的家庭角色分工影响具有明显的差异,但二者也不乏相同之处。从对二者的比较中我们发现有以下几个问题值得特别关注:首先,和非独生子女相比,独生子女在家庭观念上受父母的家庭角色分工影响更大,但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表现出差异的地方,都是两类家庭的性别角色分工有明显差异的地方。也就是说,在独生子女比非独生子女受父母影响更大的方面,都是非独生子女父母的角色分工比独生子女父母更为传统的方面。因此可以说,两类家庭中父母的角色分工对子女家庭观念的影响与其分工符合传统性别角色模式的程度有一定的关系,两类家庭性别角色分工的差异导致了对子女影响程度的差异,或者说导致了子女对父母的角色分工接受程度的差异。两类青少年虽然在受父母家庭角色分工的影响方面有差异,但从其差异中可以发现二者的共同之处,即其观念与父母行为的一致程度与父母行为偏离传统的程度有较为明显的关系,因此可以认为,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在家庭观念上的趋向是一致的,即都倾向于接受男女平等的家庭角色分工,只是独生子女比非独生子女更多地在家庭中得到生活经验的支持。其次,在接受父母的家庭角色分工方面,独生子女比非独生子女受父母的态度影响更大,可见在独生子女家庭中父母对子女的影响力更大。同时还可以发现,两类青少年都是受父亲的态度影响较大。这可能是因为在宣扬男女平等的社会氛围中,改变家庭中传统的性别角色分工触动的是男性的利益,女性作为受益者极少有不赞同的,因而男性的态度极为重要,它表明了社会对打破传统分工的接受程度,所以青少年更为看重父亲对家庭角色分工的满意程度。另外,调查结果发现,可能是由于非独生子女父母的文化程度和职业地位普遍低于独生子女父母,非独生子女家庭的性别角色分工比独生子女家庭更为传统,但两类家庭也有明显的共同之处,即都更倾向于“丈夫主外,妻子主内”,在家庭事务决策上偏向夫妻平权,而在家务劳动分工上偏向于传统模式。即与传统的家庭角色分工模式相比,女性的家庭权力增加幅度要大于其家庭义务的减少幅度,而两类青少年对两性家庭权力分配的看法与父母的行为呈弱相关,对家务劳动分工的看法与父母的行为呈中度相关,从中反映出我国男女平等运动实践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即在倡导男女平等的过程中,我们强调的是妇女地位的提高,而妇女地位的提高主要用女性向男性的靠拢程度来衡量,侧重的是女性权利的增加,并且妇女解放的参与者主要是女性。在这一过程中忽视了男性对性别平等所起的重要作用,忽视了女性义务的减少。因为在家庭中真正意义上的男女平等,或者说夫妻平权,不仅仅是男性放权给女性,还在于男性应分担传统上属于女性的义务。这一点不仅被现在的父母一代忽略了,也没有被青少年一代所重视。由此可以看出,在家庭角色分工方面要实现男女平等,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参考文献[1]风笑天.独生子女———他们的家庭、教育和未来[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92.[2]沈崇麟等.当代中国城市家庭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5.[3]雷雳等.青少年心理发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4]丽莎·斯冈茨尼等.角色变迁中的男性和女性[M].潘建国等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1988.[5]谭琳等.女性与家庭:社会性别视角的分析[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1.[6]风笑天.独生子女青少年的社会化过程及其结果[J].中国社会科学, 2000, (6).[7]风笑天.城市中学生与父母的关系:不同视角中的图像[J].青年研究, 2002, (8).[8]风笑天.中国独生子女研究:回顾与前瞻[J].江海学刊, 2002, (5).[9]郝玉章等.城市中学独生子女家庭特征的调查分析[J].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 1998, (3).[10]郝玉章等.家庭与中学独生子女社会化[J].青年研究, 1998, (1).[11]郝玉章等.亲子关系对独生子女成长的影响[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2, (6).[12]沈峻?五十年来婚姻家庭中妇女地位的变化和面临的挑战[J].天津师大学报, 2000, (3).

父亲应该是一个较为权威的角色,但同时也要给予孩子适当的父爱,以及做一切事情的正确示范等等,帮助孩子形成正确的三观。

幼儿园角色游戏论文题目

随着我国学习年龄的提前,幼儿教育成为教育界研究热门,各种启蒙辅导培训班如雨后春笋,幼儿教育主要包括识字教学、幼儿数学、幼儿英语、幼儿音乐舞蹈等,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幼儿教育论文题目,供广大师生参考。1、浅谈幼儿识字教学2、电子白板助力“趣”动幼儿识字3、多媒体技术在幼儿识字教学中的运用研究4、浅谈幼儿早期识字阅读教育5、用愉快教学法开启幼儿识字大门6、幼儿教育时期识字阅读策略谈7、幼儿识字教学方法新探8、幼儿识字教学原则及方法的研究9、“审美与快乐”式幼儿音乐教育初探10、“线上幼儿园”网络课程建设的实践与研究11、3~6岁幼儿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个案分析12、3-6岁幼儿健全人格发展的教育促进研究13、4岁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箱庭干预个案研究14、城乡一体幼儿教育信息化服务平台有效应用研究15、初探儿童行为实录的观察与评价16、创设中等职业幼儿教师女生群体积极心理磁场力的途径17、促进幼儿园教学的有效手段--多媒体教学研究18、单亲幼儿心理问题探析及教育对策19、电子白板在幼儿园诗歌教学中的作用研究20、动态课件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的运用21、多媒体教学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的作用22、儿童环境教育应该是人格素养教育--美国儿童环境教育一斑23、儿童自我调节水平的发展与培养--养育科学的视角24、父母的教育态度影响幼儿的性格25、父母教养方式对幼儿攻击行为的影响26、隔代家庭教育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影响研究27、关于从幼儿阶段开始建立学生心理成长档案的思考28、关于农村幼儿园教师远程培训的实践研究29、关注离异家庭幼儿的心理补偿教育30、积极心理学视角下促进3-6岁弱势幼儿群体心理发展的策略31、积极心理学视野下3~6岁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32、基于儿童心理行为的幼儿园建筑设计研究33、基于良好行为习惯对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研究34、基于人性关怀视角下的幼儿园活动室环境艺术设计研究35、家庭教养方式对幼儿性格发展影响的调查研究36、家庭教育中幼儿心理健康的引导37、家长育儿教育对幼儿情绪社会性发展的影响38、教师对幼儿消极情绪的反应方式研究39、解读幼儿入园焦虑--基于人格心理学视角40、借助童话故事优化幼儿心理健康教育41、林区幼儿教师心理压力问题及应对方式研究42、民办幼儿园突发事件对教师心理影响的调查43、农村留守幼儿同伴冲突行为的原因分析44、农村幼儿园留守儿童的现状与对策45、浅谈白板教学让幼儿园美术教学活动丰富多彩46、浅谈创编幼儿舞蹈的方法47、浅谈家庭教育与幼儿心理健康的关系48、浅谈巧用信息技术提高幼儿学习效率49、浅谈数字化资源在师幼互动中的运用50、浅谈现代教育技术优化幼儿园保育工作51、浅谈音乐教育对幼儿创造力的培养52、浅谈影响幼儿心理健康成长的几个因素53、浅谈幼儿的行为和心理特征54、浅谈幼儿舞蹈的指导方法55、浅谈幼儿舞蹈教育对幼儿成长的作用56、浅谈幼儿舞蹈培养的两种模式57、浅谈幼儿舞蹈兴趣的培养58、浅谈幼儿园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59、浅谈幼儿园如何做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60、浅谈怎样做好幼儿心理健康维护61、浅析多媒体在幼儿园美术教学中的意义62、浅析二孩家庭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63、浅析沙盘游戏疗法及其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64、浅析心理健康教育在幼儿园教学中的渗透65、情境互动教学模式在幼儿心理学教学中的运用66、如何将信息技术适时引入幼儿教学活动中67、如何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为幼儿营造自由的心理空间68、如何在音乐活动中促进幼儿审美能力发展69、上海校外教育活动中幼儿的任性表现及其疏导70、师生对话交流质量与幼儿心理状态理解能力的发展71、试论多媒体技术在幼儿园教学中的实施72、谈多媒体技术在幼儿教学运用中的利与弊73、谈现代信息技术对幼儿教育教学的影响74、探索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培养幼儿的综合能力75、提高幼儿识字兴趣的APP设计探讨76、庭教养方式及父母情绪智力与幼儿情商相关性调查研究77、微课在幼儿教育中应用的可行性调查研究78、我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及对策79、现代教育技术对幼儿教师教学思想的影响80、现代教育技术与幼儿教育改革探索81、小议宁波高桥幼儿园健康环境设计82、新课程视角下幼儿音乐教学例析83、信息技术对幼儿教育的影响初探84、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幼儿园活动85、信息技术环境下幼儿园德育教育的新视角86、信息技术环境下幼儿园语言创新活动初探87、信息技术与幼儿教学的整合88、以“幼儿”为中心的教育软件交互设计研究89、音乐--调节小班幼儿情绪的良方90、用信息技术之匙开启幼儿教育精彩之门91、游戏型课件在幼儿活动应用中的注意事项92、幼儿道德教育因科技更生动93、幼儿告状行为之解析与应对策略94、幼儿教师的心理资本与职业幸福感的关系95、幼儿教育多媒体课件制作初探96、幼儿教育教学中整合现代教育技术的意义探索97、幼儿教育信息化素养的现代化创新思考98、幼儿社会退缩的师源性成因及其干预99、幼儿社会性和情绪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100、幼儿舞蹈启蒙教育的新理念101、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思考102、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路径探索103、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浅谈104、幼儿音乐教学中的问题及应对策略105、幼儿园集体教学中数字化游戏运用模式的探讨106、幼儿园美术欣赏与信息技术整合探究107、幼儿园室内环境设计108、幼儿园室内环境设计的情感表达109、幼儿园小班电子绘本教学研究110、幼儿园游戏化主题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的利弊分析111、幼儿园语言教育中网络资源的利用112、幼儿注意力缺陷障碍的心理咨询研究113、幼儿自私行为的成因及对策114、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研究115、寓教于乐--幼儿园空间设计中的趣味性探究116、运用电教媒体开展幼儿高效音乐教育117、运用电教媒体指导幼儿音乐教育118、运用多媒体激发幼儿创意能力的探究119、运用微课教学提高幼儿能力120、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设备进行幼儿教育教学121、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训练幼儿语言表达技能122、运用音乐活动增强幼儿入园适应性的对策123、在幼儿活动设计中创编游戏型课件的策略性研究124、在幼儿活动设计中如何创编幼儿游戏课件125、在幼儿心理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126、中国传统音乐融入幼儿音乐教育课程的思考幼儿教育是学前教育或说早期教育的后半阶段,前面与0~3岁的婴儿教育衔接,后面与初等教育衔接,以上幼儿教育论文题目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小编推荐幼儿教育论文题目相关文章:学前专业毕业论文题目优秀幼儿英语论文题目2016年学前教育论文题目大全幼儿园课题开题报告范文幼儿教育论文范文

幼儿园关于角色游戏的论文题目

幼儿园中班游戏教育,尊崇其自主自愿的原则进行游戏活动的开展,满足了学生的兴趣,发挥了幼儿的娱乐天性。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幼儿园中班游戏教育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浅谈幼儿园中班自主游戏质量提升的对策》

【摘 要】中班幼儿中自主游戏的开发尊崇其自主自愿的原则进行活动的开展,满足了学生的兴趣,发挥了幼儿的娱乐天性。但是由于现存幼儿自主教学中教师能力的不统一,幼儿基本情况的差异性,在具体的实施上有较大的差异,甚至无法发挥自主游戏的效果。因此要从游戏环境创造、材料提供、角色和主题设计、沟通表达方面进行有效的综合构建,从而发挥最高的自主游戏效能。

【关键词】幼儿园;中班;自主游戏;质量

当下幼儿园教育工作开展中,游戏必须符合幼儿的年龄特性,充分尊重幼儿需求开展教学管理,有效的激发幼儿兴趣,因此在教学中也越来越多的开展自主游戏,这种游戏的开展主要是在幼儿的自愿自主的情况下进行游戏活动进行,让幼儿自主的提出其想法和选择所使用的素材,其方式具有灵活多样性,让幼儿具有更高的参与兴趣。

一、当下幼儿园自主游戏的问题

当下自主游戏中与其说是自主游戏,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属于伪自主游戏范畴。首先,自主游戏中教师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对幼儿进行指挥,对游戏开展有过多的要求,对于幼儿的操作过于急切,因此过多的进行干预,甚至中断幼儿的自主游戏开展,并没有充分的发挥幼儿的自主自愿特点。教师更多的通过成人的视角和思维方式进行幼儿实际操作的干预,有时会手把手的进行替代性操作,有时会进行较为强势的命令方式让幼儿进行教师想法的操作。在具体的游戏环节中也没有充分考虑到幼儿自身的兴趣和意愿,游戏的素材、流程设计等都没有满足幼儿的思维习惯、行为习惯和喜好进行规划,更多的是停留在自主游戏的表象,没有充分发挥自主游戏的实质。特别是中班幼儿自身经历了小班的幼儿教学,在基本的沟通和表达能力上具备一定能力,有了自身自主性思维的形成,教师的强行干预会导致幼儿对教师产生较大的抵触情绪。

二、在游戏中运用适宜的介入指导方法,发挥中班幼儿的主体性

从中班幼儿游戏行为的生发;游戏内容的形成;到游戏材料的收集制作与投放,都是幼儿自主生成的。尤其是在游戏材料的选择与投放,完全掘弃了以往由教师引出并安排好的模式,让幼儿自主选择并收集制作游戏所需的材料。如:娃娃家游戏,孩子们根据生活经验,发现烧菜还可以用微波炉;天冷了娃娃洗澡要用暖气等,教师及时引导和支持孩子在成人的帮助下,按意愿去收集制作这些游戏玩具。并按自己的兴趣投放和互动。这一游戏过程,幼儿始终处于主体地位,其自主性意识得到了充分地张扬。

1.追随幼儿的关注热点,适时确立孩子自主游戏的主题

老师在整理玩具橱时,不小心掉出一个没有穿衣服的布娃娃,明明见状后,立即做了个打电话的姿势说:“请马上过来,这里有一个娃娃躺在地上生病了。”元元等几位幼儿听到后,嘴里边模仿着救护车的声音,边跑了过来。明明带头将布娃娃抱起后,放到了娃娃家的小床上。只见他将绳子的一头贴在耳朵边,另一头放在布娃娃的身上。给他看病。身边正在玩娃娃家的幼儿,也纷纷模仿起明明,给手中的娃娃看起病来。

2.细心观察幼儿游戏,及时介入引导

经一周的游戏观察记录发现,幼儿对娃娃家、小医院、餐厅、等游戏主题普遍感兴趣,可是对游戏洗衣房就显得无人问津。为什么同样是幼儿生成,但参与积极性却截然不同?经过分析与反思,觉得对于中班幼儿来说,有的对洗衣缺乏生活经验。因此老师以游戏的口吻和孩子商量,去参观洗衣店。让孩子亲自去店里看一看,学一学,体验一下为娃娃洗衣的乐趣,经过这样的参观活动,孩子们果然在游戏中积极争着要来试一试,学着为娃娃洗洗衣服。这个活动,使我们认识到,老师敏锐的捕捉孩子的游戏信息,给予及时而适当的引导,就会重新点燃孩子的兴趣,树立孩子的自信心并使之获得成功感。

三、自主游戏质量提升的对策

1.环境创造

充分利用教师环境和幼儿园公共环境空间资源,提供安全以及充分活动性的环境,同时为游戏的开展节约时间成本。但是要对环境进行有效的改造的,避免单一沉闷的氛围,从分将环境设计的更加的活跃性、生动性。在墙面、地面等平面设置上进行生动趣味的图画进行装饰表现,营造良好的游戏氛围,而不是沉闷的课堂氛围。让幼儿将幼儿园的空间视为一种游乐场,让其心理上具有愉悦感、轻松感。甚至可以建立特色的游戏空间,如相关情境的模拟空间等,如幼儿之家等游戏性的环境情境模拟,里面有儿童小家具,娱乐设施等,整个氛围温馨、趣味,有效的满足幼儿对娱乐环境的需求。或者借助一些道具对现有的空间环境进行改造,成为活动性的环境,便于幼儿园的资源管理,同时有效的变换不同的游戏环境情境模拟。

2.游戏角色

在游戏的角色选择中,要充分的征求幼儿自主选择。教师可以提供多种游戏角色,但是选择权要充分尊重幼儿自身喜好,不可强制性要求幼儿扮演自身不愿意的角色。如果幼儿在角色选择上没有明确性,可以通过教师的邀请来建议性的让幼儿进行参与。同时也要充分的对幼儿性格和喜好有了解,避免幼儿选择自身不能胜任或者无法有效完成的角色,减少因此而产生的挫败感。如果游戏反复性操作,也可以让幼儿进行不同游戏的轮流尝试,这样可以让幼儿有更多的体验感受。

3.游戏材料

自主游戏中可以选择的材料尽可能的多元化,最好能够有效地覆盖所有幼儿的喜好。材料尽可能的达到生动形象化,如果资源不充足的情况下也可以提供替代性材料。但是材料应该在性状、颜色上具有趣味性、鲜艳性,同时材料要具备安全性,不会对幼儿产生伤害。因此材料多采用海绵、泡沫等坚硬度较低的素材制作。材料如果不形象生动,可以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去模拟,同时也可以发挥幼儿自身的动手能力去对材料进行制作,即便制作的材料并不能满足成人对其效果的评判标准,但是也是幼儿自身对事物认识和体会的成长教育,不可以过多的去苛求,主要以鼓励与赞许为主,有效的提升幼儿的自信心。

4.主题选择

在游戏的主题上,要充分幼儿自身的选择,让幼儿自发的进行主题的设想与策划,做好幼儿的民意调查,充分满足幼儿的需求,减少教师个人成人判断的介入。除了游戏主题,具体的操作情境设计也可以充分满足与征求幼儿的意见,选择幼儿的兴趣点和实际情况特点开展。积极让幼儿进行主题游戏相关准备工作的参与,如材料的准备、制作、摆放,游戏规则与奖励的设置等。教师可以首先争取幼儿的想法,如果幼儿没有完整的思路,教师可以进行启发式的引导,但不要强制性的干预。同时也充分的让幼儿体会如何策划有执行力的游戏活动,让幼儿在想象空间得到扩展的同时,也可以让幼儿将游戏更好的联系实际情况。所有环节的设计都要以幼儿启发式为主,不可以过多的去干预。当然如果在相关想象上有与道德规范想冲突的地方,也需要进行必要的引导纠正,不可以让幼儿有过多负面思维的出现。但是在纠正前要做好幼儿想法的全面了解,避免误会问题的产生。如果盲目的进行批评教育很可能导致幼儿在心理上受到压抑和创伤。

5.评判表达

在游戏的最终评判上,避免教师的垄断地位,让更多的评判话语权回归到幼儿中,让幼儿自主的对游戏情况的开展发表个人的想法和意见,充分的听取幼儿内心的感受,这样有利于对游戏进行深入的了解和改善。同时,幼儿的表达也有效的训练了幼儿的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甚至可以训练幼儿的胆量和自信,因此这种自主性的游戏作用才能得到最有效的发挥。幼儿的讲评除了幼儿自身感受到表达,也可以由教师作为一定引导,让幼儿通过教师引导性的问题,对游戏参与情况进行有效的深入感受和提炼。但是教师不要过多的去干预和打断幼儿的表达,要多以鼓励为主。对于个别问题进行适当的纠正,但是也要采用先肯定鼓励,后纠正的方式展开。切忌在众人面前过于严厉的指责幼儿,这样会打击幼儿自信心,引发幼儿厌学等不良情绪。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幼儿园中班游戏教育论文

论文父亲对幼儿社会影响的研究

父亲参与幼儿家庭教育角色投入问题及对策论文

一、父亲参与幼儿家庭教育角色的主要优势

(1)社会环境的影响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母系社会逐渐远去。在父亲这一角色下,是责任的代名词。男性被定位为家庭的经济支柱、思想的引领先导,这也充分肯定了父亲角色的发展力度。由男性所奠定的社会环境促使公众对父亲这一角色有了新的看法。在当前教育环境中,人们普遍认为父亲的教育应该更加坚硬果断,更具力度。(2)教育理念的塑造父亲对教育理念的塑造能够对孩子的性格、思想产生重要的影响。这些在幼儿懵懂时期就建立起来的情感直接影响了幼儿日后的为人处世和行为作风。美国科学家乔治?麦克曾经对数百名男性进行了“学习能力的实验”,实验结果表明,男性的改革意识、学习能力更强于女性[1]。对于幼儿来说,父亲所具有的教育理念需要随着孩子的成长不断变化,同时,父亲的教育方法能够以男性思维给孩子带来更多的安全感。(3)人格魅力的影响父爱对幼儿来说,除了是一种情感需求,更是他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催化剂。Hoffman(1966、1970a、1971)研究表明具有良好家庭教育的父亲能够进一步发挥正面的引导作用,使父亲能够成为孩子们心中的榜样和英雄[2]。让孩子能够学习和模仿父亲的一举一动,从而建立一个和谐的'交流环境,提升幼儿在学习能力、交流能力。

二、父亲参与幼儿家庭教育角色的发展现状

关于父亲在幼儿家庭教育中的角色,一直以来,中西方探究意识有所不同。我国父亲参与幼儿教育的探究在起步上就晚于西方,在形式上也比较单一,主要呈现为讲座、论坛等。无法从根本上提升我国父亲对于自身教育角色的挖掘塑造。特别是在传统家庭教育中,存在着“慈母严父”的教育结构,父亲主要作为经济支柱而存在,而并非是幼儿教育的主体,严重影响了父亲对幼儿家庭教育的角色投入。

三、提升父亲参与幼儿家庭教育角色投入的具体对策

为了改变当前幼儿教育的发展模式,在父亲参与幼儿教育的角色投入上,笔者建议从家庭教育氛围、个人示范作用等方面进行加强,让父亲和幼儿之间的角色模式更加融洽。(1)构建一个民主的家庭环境对于幼儿来说,良好的性格来源与一个温暖、和谐、自由、民主的家庭氛围。对于幼儿来说,“玩耍”、“游戏”是孩子的天性。为此,父亲应该从“游戏教育模式”上入手,改变传统教育模式,使自己能够和孩子建立平等的关系,和孩子一起走入他们的童真世界,并带领他们尝试生活中的不同环境[3]。在养成良好思想品德的基础上,充分释放幼儿的天性。(2)明确以身作则的模范作用俗话说:“子不教,父之过”,为此,在幼儿教育过程中,父亲要尝试“以理服人、以情动人”,即不能骄纵孩子的任性,也不能辜负孩子的天性。每一个父亲都要从自身做起,提高孩子的理性意识。(3)加深幼儿的心理健康引导对于幼儿来说,他们的安全感一大半来源于父亲。为此,在父亲这一教育角色中,要在思想理念的革新上立足传统文化,充分继承和发扬良好的思想教育。例如,通过《曾国藩家书》、《颜氏家训》等思想,构建严谨的家风、家训。在奠定男性教育地位的基础上,给予孩子更多的关爱,充分引导父亲在幼儿生活、学习上进行长时间的融合,更加关注教育理念的现代化和科学化。

四、总结

综上所述,父亲在参与抚育儿童的时间内,能够对孩子的责任意识、性格特点、学业成绩、道德规范、社交能力产生重要的影响。在幼儿教育中,父亲不应仅仅是养家糊口的人,而是幼儿教育的领路人。父亲要从家庭教育的幕后走向台前,与母亲一起共同承担起对于孩子的教养责任。更加关注儿童的社会化发展、人格发展、心理发展,不断提高儿童交往能力、促进儿童认知能力提升、为父亲教育角色的确立形成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王畅.论家庭教育的重要性[J].文学教育(下),2015,(4).

[2]王丽,傅金芝.国内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发展研究[J].心理科学进展,2005,(3)

[3]魏栋.父亲参与幼儿教养现状分析及对策建议[D].上海师范大学,2013(11).

这个是肯定的,父爱对儿童的心理发展起着积极作用,父亲在儿童心理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父亲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亲对孩子的影响很大,尤其是男孩子。在儿童成长过程中,母亲的作用是第一位的,但是父亲的影响也不容忽视,父亲对儿童性格的形成,对儿童智力的开发都有很大的影响,在儿童成长过程中,母亲的作用是第一位的,但是父亲的影响也不容忽视,父亲对儿童智力的开发都有很大的影响,在儿童成长过程中,母亲是儿童的主要抚育者,但父亲也是不容忽视的。

孩子的发展离不开家庭、幼儿园以及社会各方面的影响,但家庭作为儿童的第一场所,家庭环境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家庭教育是教育人的起点与基点,而家庭教养方式是父母与孩子之间形成良好教育效果的重要途径,家长教养方式不同孩子社会性发展也会不同。心理学家艾里克森认为:父母对幼儿的态度为幼儿对社会的态度奠定了基础,由此我们得知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幼儿社会性发展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所以必须高度重视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引导,为今后孩子健康成长奠定基础。一、父母教养方式与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意义幼儿期是孩子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时期,儿童在这段时间的经历和体验,以及在此基础上的社会性发展状况 ,将影响其一生,他们将来能否适应社会,能否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能否担负起应尽的社会责任,相当程度上取决于这个时期的生活经验和教育。父母教养方式比较集中的反应了父母对孩子的态度,也是其教育观念的反映。父母教养方式:父母通过教养孩子的活动,影响孩子的心理发展。幼儿社会性:幼儿在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掌握社会规范,形成社会技能,学习社会教角色,获得社会性需要、态度、价值,发展社会行为,并以独特的社会个性与人交往,相互影响,适应周围环境,由自然人发展成社会人的社会化过程中所形成的幼儿心理特征。二、不同家庭的教育方式对幼儿发展的影响不同的教养态度和教育方式对幼儿今后的社会性发展的影响不同,良好的家庭教育方式有利于幼儿的社会性发展,不良的家庭教育方式则在一定程度上对幼儿的社会性发展起到阻碍的作用。1.溺爱型有的父母过分地爱孩子,娇生惯养是最常见的一种错误的家庭教养方式。对溺爱孩子的父母对待孩子的态度是“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对孩子的干涉过多,这也不允许去那也不允许做,束缚了孩子的思想,限制了孩子的活动。所以孩子表现的常常怯弱,生活能力和学习能力都不是很好,对事物缺乏兴趣。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父母对子女的爱不够,子女就会感到痛苦,但过份的溺爱,虽然是一种伟大的情感,却会使子女遭到毁灭。对小孩百依百顺,任凭其呼风唤雨,对于一些不合理的要求和行为也不加以制止,孩子长年累月处于这样一种说一不二的核心位置,有错误也不能纠正,不合理的欲望常常在无原则的纵容下得到满足,因而使得孩子养成了任性、不讲道理的个性,孩子的自我中心意识得到强化。这种教养方式下成长起来的幼儿行为表现是自我控制能力差,常以哭闹等方式寻求当时的满足,缺乏自信、毅力和责任感,具有较强的冲动性和攻击性,不会考虑他人的感受。2、专制型专制型是教育方式也属于高控制教育方式,专制型这类型的父母对幼儿时常表现出缺乏热情的,否定的情感反应,很少考虑幼儿的愿望和要求,父母会无条件的要求幼儿遵循自己的规则做事,对幼儿违反规则的行为又表示不满,甚至采用严厉的惩罚措施。专制型的父母要求幼儿绝对的服从自己,孩子的自由是有限制的,父母希望子女按照他们为其设计好的发展蓝图去成长,希望关注幼儿的一切行为,行动都加以保护监督,父母采取专制型的教养方式,往往的出与“为孩子好”的目的,对孩子过多干涉,过分保护,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幼儿自我意识和自我教育能力的发展,并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成长在这种教育环境下的幼儿常常容易形成自卑、依赖、服从、懦弱,做事缺乏主动性的人格特征,由于从小缺乏关爱,未从父母那儿得到温情,造成幼儿不懂得如何恰当表达自己的情绪想法,长此以往,将会与家长关系疏远,产生叛逆心理。3、放任型放纵型的家庭教育方式和权威型教育方式的父母一样对幼儿 充满积极肯定的情感,但是缺乏控制。表现于家长对孩子既不关心也不提出要求,这种家长对幼儿是拒绝的,对孩子的需求也不做出及时的反应,更谈不上情感上的支持,他们很少和孩子交流沟通,对儿童缺乏管教,听之任之。此种类型下的幼儿常有冲动的攻击性和以自我为中心,有冷漠、叛逆、攻击、自卑、自我控制能力弱、独立性差的行为倾向。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很少替别人考虑,对人缺乏热情与关心。这种放纵型家庭教养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儿童社会适应能力发展,但由于家长对幼儿缺乏基本的关注,亲子之间交往很少,长此以往,容易造成家长与幼儿间情感疏离,家庭产生隔阂。4、民主型民主型父母不任意打骂孩子,对孩子的行为更多的是加以分析与引导,对于孩子在成长或学习过程中发生的问题更多的是采取帮助与鼓励的方法,并合理地应用奖励与处罚的手段,使孩子从父母的行为与教育中获得知识,明白事理。在这种家庭氛围中,家长对幼儿是理解与尊重的,他们会与幼儿心贴心的交流及给幼儿自由的成长的空间。在这种家庭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从小被尊重,又不乏父母的引导和要求,往往成为最独立而有自信的人。父母能够平等地对待、尊重孩子,倾听孩子的心声,给孩子贴心的帮助,对子女的需要及时做出反应,让子女感受到温暖和关爱。三、家庭中如何有效发展幼儿的社会性幼儿社会性的发展水平的不同直接影响家庭教育方式选择出现差异,因此,父母要正确对待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水平,通过建立健康的家庭教育方式来改善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现状。1、提高家长社会化教育的意识,自觉以社会代表的身份对孩子实施正确的教育。2、建立民主化的家庭孩子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个体,父母应把孩子摆在平等的地位上,听取孩子的意见,使孩子敢于在父母面前说出自己的意见和要求,同时又让孩子克制住自己,尊敬父母和长辈并对幼儿宽容民主的引导,可以积极地促进儿童内部控制力的发展及认知能力的提高。3、言传身教、树立榜样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为人父母者必须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建设民主和睦的家庭氛围,对孩子的教养态度要严而不、威而不猛,态度言论前后一致,使他们从小就人自己身上习得尊重人、关心人、团结人、体谅人等优良品质。4、赏识得当、奖惩分明欣赏、鼓励像阳光空气一样不可缺少,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家长要学会欣赏和鼓励,要善于发现自己孩子的闪光点,经常对他们的优势和长处进行称赞,并鼓励他们虚心学习,取长补短。作为家长应及时进行肯定和表扬,帮助她逐步树立起积极的自我概念,让她相信自己是有能力、有希望的,但是一味的正面赞赏是极不可取的。当孩子犯错误后,必须及时进行正确、客观的批评指正,耐心、细致做好疏导工作,让他们明白错在何处,知错能改,在体验中成长。5、家园合作交往是人类的基本需要,只有通过交往,人们才能互相交流信息和感情,协调彼此之间关系,达到共同活动的目的,我们通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家园互动活动,帮助、指导、支持、配合家长,共同提高教养方式,通过家园学习活动增进了家长与孩子之间情感交流,拉近了家园、家长与孩子的距离,帮助家长树立起正确的教育观,使家长能正确理解自己孩子的“最近发展区”,加深了对孩子发展水平和自身教育行为的认识,从而自觉反思自己的教养方式,转变自己的教育观,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实现家庭教育中新的教育观念与行为的相互渗透、有机融合。作为孩子,他们需要的是快乐的童年,儿作为家长,我们更看重他们辉煌的未来,我们应从各方面来引导和培养孩子,所以儿童的社会化发展,将成为全社会关心的问题,只要我们父母和教师为其创造良好的环境,提供交往的机会,使用正确有效的教养方式,相信孩子们会健康地成长起来,成为社会人,完成社会化,担负起明天的重任!

  • 索引序列
  • 幼儿父亲角色论文题目
  • 父亲角色的扮演毕业论文
  • 幼儿园角色游戏论文题目
  • 幼儿园关于角色游戏的论文题目
  • 论文父亲对幼儿社会影响的研究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