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投稿知识库 > 直流电动机毕业论文

直流电动机毕业论文

发布时间:

直流电动机毕业论文

基于神经网络逆系统的磁悬浮开关磁阻电动机的解耦控制 隐极同步电动机转矩可控性与解偶性分析 基于BUCK变换器的无刷直流电机转矩脉动抑制方法 基于NIOS软核处理器的直流无刷电机控制系统设计 感应电机的无速度传感器逆解耦控制 交_交变频多相同步电动机调速系统谐波转矩分析 一种新型两相感应电动机变频调速SPWM控制技术 一种利于开关磁阻电机降噪的新散热筋结构 基于瞬时无功功率理论对异步电机控制方法的改进 交流永磁同步电机伺服系统的变结构控制 直接平均转矩控制的磁链控制改进 TRT同步发电机无刷励磁系统的设计研究 笼型转子无刷双馈电机的电磁分析和等效电路 永磁式双凸极电机角度提前控制方式 带整流负载同步发电机的Saber建模及仿真 无轴承异步电机的单DSP控制 基于模糊与自校正技术的超声电机伺服控制 基于RBF神经网络的开关磁阻电机单神经元PID控制 精密工作台直线电机推力波动补偿研究 双绕组交直流发电机参数的局部辨识 混合动力汽车中开关磁阻电动_发电机纯硬件控制器的研究 基于换相过程分析的无刷直流电动机机械特性的研究 基于模糊模型无位置传感器开关磁阻电机的位置检测 气隙对双凸极电励磁发电机特性的影响分析 基于Park矢量模信号小波分解的感应电机轴承故障诊断方法 基于等效电感方法的电磁式双凸极电机系统简化控制模型 异步电机矢量控制中扩展卡尔曼滤波器的优化研究 两相异步电机的动态特性仿真 三相绕组Y接法单相电容电动机瞬态过程仿真研究 一种基于占空比控制技术的异步电机直接转矩控制方案 基于极弧系数选择的实心转子永磁同步电动机齿槽转矩削弱方法研究 无刷双馈电机基于同步角的矢量解耦控制 基于电压解耦原理的感应电机无速度传感器矢量控制 基于离散趋近律控制的直流电机速度控制系统 神经网络和模糊算法相结合的永磁同步电机的鲁棒控制 无轴承永磁同步电机控制系统设计与仿真 基于正交神经网络的无刷直流电机控制器设计 模糊自适应PI控制永磁同步电机交流伺服系统 三相异步电机的DSP矢量控制系统 新型横向磁通永磁电机研究 运用比较法浅析异步电动机运行状态 基于CMEXS_函数永磁同步电机控制系统仿真建模研究 复合笼条转子感应电动机不同转子材料特性对起动性能的影响 无刷直流电机PWM调制方式的优化研究 无位置传感器的方波驱动无刷直流电机控制系统 基于PIC单片机的二维步进电机控制系统 交流变频调速电机设计与应用 一种基于单片机的步进电机控制驱动器 直线电机系统的开发研究与应用 DSP在短行程直线电机精密位置控制中的应用研究 单片机在交流电动机软启动中的应用 数控直线电机进给定位误差补偿技术研究 异步电动机变频调速再启动方法的研究 多相异步电机谐波电流与谐波磁势的对应关系 新型无刷直流直线电机系统的总体设计 交流复励电动机的工作特性 无速度传感器异步电机按定子磁链定向的矢量控制系统 直流伺服电动机模糊控制器的设计与仿真 一种感应电机直接转矩控制磁链观测的改进方法 RTDS中同步电机模型特性研究 基于多模型自适应控制器的感应电机变频调速系统 基于矢量控制IM实时控制的dSPACE实现 基于专用集成芯片的无刷直流电机控制器 开关磁阻电机模糊PID控制系统研究 浅析直流变频电机用电磁线的开发 双处理器实现无位置传感器开关磁阻电机控制 无速度传感器永磁同步电机直接转矩控制系统 基于编码器插值技术的光衰减器电机定位系统 无刷直流电机无位置传感器的检测方法 低压异步电机重绕修理中的绝缘结构问题 基于SIMULINK的永磁无刷直流电动机及控制系统的建模与仿真 交流单相感应电动机非对称空间矢量变频调速的研究 应用PTC和ZnO实现同步发电机快速灭磁 阻尼绕组对直接转矩控制同步电机动态行为的影响 复合型超声马达纵向振动建模 基于限流变压器的高压异步电机软起动控制器 一种新型四相SR电机功率变换器的分析与设计 PLC在三相异步电动机控制中的应用 基于DSP的混合式步进电机直接转矩控制研究 无刷直流电机神经网络内模自适应控制器设计 磁场定向不准对感应电动机系统性能影响的分析 无刷直流电机广角波控制方法的研究 单个逆变器驱动两台并联感应电机的无速度传感器矢量控制方法 感应电动机交_交变频调速系统的双内模控制研究 基于神经网络的开关磁阻电机无位置传感器控制 开关型磁阻电动机固有频率解析计算 三自由度球形电机位置测量研究 双凸极永磁电机的控制模式 PLC对步进电动机改变转速控制的实验 MRAS异步电机无速度传感器矢量控制低速性能的改善 基于MRAS的异步电机转子时间常数实时辨识 基于DSP的无刷直流电机锁相稳速系统 基于DSP控制的小功率异步电机变频调速系统 基于耦合场的大型同步发电机定子温度场的数值计算 基于光电传感器编码的永磁球形步进电机运动控制 新型内嵌式SMA电机的非线性模型 液体媒质超声波电机运行特性的实验研究与分析 集中绕组永磁无刷直流电机电枢反应及绕组电感的解析计算 永磁同步电动机直接转矩控制的弱磁运行分析 永磁直线同步电机推力波动优化及实验研究 基于恒定开关频率空间矢量调制的永磁同步电机直接转矩控制

文章《机械类毕业论文》正文开始>>摘 要:综合运用了PI控制器,PWM控制器等 现代 工业 控制常用的控制部件及相关设计方法。主要介绍了直流电动机PWM控制系统原理,设计了调速系统,分析了直流脉宽调速系统的机械特性,最后建立了PWM控制与变换器的数学模型。关键词:调速;直流电动机;PWM控制;PI控制器1 直流电动机PWM控制系统1.1直流电动机PWM控制系统原理。PWM控制技术一直是变频技术的核心技术之一。它通过分辨率计数器的使用,方波的占空比被调制用来对一个具体模拟信号的电平进行编码。直流电动机PWM控制系统有可逆和不可逆系统之分。可逆系统是指电动机可以正反两个方向旋转;不可逆系统是指电动机只能单方向旋转。对于可逆系统,又可分为单极性驱动和双极性驱动两种方式[1]。这里只研究双极性驱动。1.2 H型双极性可逆PWM驱动系统控制原理。“H”型是双极性驱动电路的一种,也称为桥式电路。如图1所示。其电路是由四个开关管和四个续流二极管组成,单电源供电。四个开关管分为两组,V1和V4为一组,V2和V3为另一组。同一组的开关管同步导通或关断,不同组的开关管的导通与关断正好相反。在每个PWM周期里,当控制信号Vi1高电平时,开关管V1和V4导通,此时Vi2为低电平,因此V2和V3截止。电枢绕组承受从A到B的正向电压;当控制信号Vi1为低电平时,开关管V1和V4截止,此时Vi2为高电平,因此V2和V3导通,电枢绕组承受从B到A的反向电压,这就是所谓的“双极”。由于在一个PWM周期里电枢电压经历了正反两次变化,因此其平均电压U0可以用下式决定:U0=(■-■)US=(2■-1)US=(2a-1)US(1)可见,双极性可逆PWM驱动时,电枢绕组所承受的平均电压取决于占空比α大小。当α=0时,U0=-US,电动机反转,且转速最大;当α=1时,U0=US,电动机正转,转速最大;当 时,α=1/2时U0=0,电动机不转,但电枢绕组中仍然有交变电流流动,使电动机产生高频振荡,这种振荡有利于克服电动机负载的静摩擦,提高动态性能。2 调速系统的设计对于一个控制系统而言,最关键的是控制器的设计,控制器设计的好坏关系到控制系统性能的优劣。控制器要求实时性强,通用性强,具有较强的智能,在满足性能指标的前提下应尽可能的简单。PI控制器相当于在系统中增加了一个位于原点的开环极点,同时也增加了一个位于S左半平面的开环零点。位于原点的极点可以提高系统的型别,以消除或提高系统的稳态误差,改善系统的稳态性能。而增加的负实零点则用来提高系统的阻尼度,缓和PI控制器极点对系统稳定性产生的不利影响。只要积分时间常数Ti足够大,PI控制器对系统稳定性的不利影响可大为减弱。在控制系统中,PI控制器主要用于改善控制系统的稳态性能[2]。闭环调速系统的转速和电流调节器都采用PI调节器。采用PI调节器的自动控制系统。从传递函数看,自动调节系统为:■=WP1(S)=KP■=KP+■(2)U1可分成比例部分U1P,和积分部分U1I,其中,比例部分与偏差成正比积分部分同偏差的积分有关,把两部分加起来,就是调节器的输出信号U1。当偏差信号ε是阶跃信号时,比例部分会突然加大,而积分部分则按线性增长,经过一定时间后,U1输出达到限幅值。而实际系统中,偏差信号ε只是一开始突跳,随着输出信号USC的增长,偏差信号ε便逐渐降低,U1是否能够升到限幅值,就要看U1的增长和ε的衰减哪一方更快。如果调节对象的时间常数远大于调节器的时间常数,则ε下降较慢,由于调节器的积分作用,尽管在下降,U1仍继续增长,在ε衰减到零以前U1还来得及升到限幅值[3]。如果调节对象的时间常数较小,则ε衰减较快,当积分量还来不及把U1抬高到限幅值以前,ε已经衰减到零,U1也就不能再增长,这时积分器不会饱和。在动态过程中,PI调节器输出电压U1是否饱和对系统的输出波形很有影响。若U1一旦饱和,只有ε变负,即USC>Usr时,才有可能使它退出饱和,因此 必然超凋。3 直流脉宽调速系统的机械特性由于采用了脉宽调制,严格地说,即使在稳态情况下,五金加工脉宽调速系统的转矩和转速也都是脉动的[4]。所谓稳态,是指电动机的平均电磁转矩与负载转矩相平衡的状态,机械特性是平均转速与平均转矩(电流)的关系。采用不同形式的PWM变换器,系统的机械特性也不一样。对于双极式控制的可逆电路,电流的方向是可逆的,无论是重载还是轻载,电流波形都是连续的,因而机械特性关系式比较简单。US=Rid+L■+E(0≤t

直流电动机调速毕业论文

异步电动机直接转矩控制原理与展望一、引言电动机调速是各行各业中电动机应用系统的必需环节。直流电动机因其磁链与转矩电流各自独立,不存在耦合关系,能够获得很好的调速范围和调速精度,静、动态特性均比较好而获得广泛应用。交流(异步)电动机结构简单却因其磁链与电流强耦合,而且是多变量非线性系统,调速难度大,长期以来在调速系统的应用受到限制。直到近三十年来,一系列新型的传动调速技术的出现才开始了交流传动的新篇章。1.交流传动的发展简述首先是变压变频调速系统(VVVF),后来出现了矢量控制(FOC)和直接转矩控制(DTC)调速系统。由于VVVF系统只是维持电动机内的磁链恒定,并没有解决磁链和电流强耦合的问题,其调速范围窄,调速性能也不佳。矢量控制是以转子磁场定向,采用矢量变换的方法,通过两次旋转坐标变换,实现异步电动机的转速和磁链控制的完全解耦。但实际上由于转子磁链很难准确观测,系统特性受电机参数的影响较大,且计算也比较复杂。1985年,德国的M.Depenbrock和日本的I.Takahashi先后提出直接转矩控制理论。直接转矩控制在定子坐标系下,避开旋转坐标变换,直接控制转子磁链,采用转矩和磁链的bang-bang控制,不受转子参数随转速变化而变化的影响,简化了控制结构,动态响应快,对参数鲁棒性好,因而得到广泛的深入研究和应用。2.矢量控制(FOC)和直接转矩控制(DTC)的简略对比(1)控制原理:FOC是在转子磁通坐标系中,通过分别控制q轴和d轴定子电流分量,实现转速和磁链的解耦控制。其实质是通过坐标变换重建的电动机数学模型等效为直流电动机,从而象直流电动机那样进行快速的转矩和磁通控制。DTC是在定子坐标系下通过检测电动机定子电压和电流,采用空间矢量理论计算电动机的转矩和磁链,并根据与给定值比较所得差值,实现转矩和磁链的直接控制。(2)控制性能:FOC的调速范围较宽(1:20~200),调速精度较高,低速特性连续,响应速度较快,但受参数变化影响较大,且计算复杂,控制相对繁琐。DTC的调速范围较窄(1:15~100),调速精度也较高,响应速度快,低速特性有脉动现象,但其不仅计算简便,而且控制思想新颖,控制结构简单,控制手段直接,信号处理的物理概念明确,动静态性能均佳,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图1异步电动机的空间矢量等效电路直接转矩控制的基本思想是在准确观测定子磁链的空间位置和大小并保持其幅值基本恒定以及准确计算负载转矩的条件下,通过控制电动机的瞬时输入电压来控制电机定子磁链的瞬时旋转速度,来改变它对转子的瞬时转差率,达到直接控制电机输出的目的。二、数学模型1.异步电动机转矩的数学模型异步电动机的空间矢量等效图如图1所示该等效电路是在正交坐标系(α-β坐标系)上描述异步电动机的。其中:US(t)-----定子电压空间矢量iS(t)-----定子电流空间矢量ir(t)-----转子电流空间矢量ΨU(t)----定子磁链空间矢量Ψr(t)----转子磁链空间矢量ω-----电角速度则异步电动机在定子坐标系上各方程可表示如下:电压方程: (1)(2)磁链方程: (3)(4)转矩方程: (5)若用转子磁链代替定子电流,转矩方程将变成如下形式:(6)或 (7)θ是磁通角,即定子磁链与转子磁链之间的夹角。在实际运行中,保持定子磁链的幅值为额定值,以便充分利用电动机,而转子磁链的幅值由负载决定。如果要改变异步电动机的转矩,可通过改变磁通角θ来实现。2.异步电动机磁链的数学模型目前磁链模型主要有三种,分别适用于不同转速下应用。(1)u-i模型在30%额定转速以上,采用u-i模型,其表达式为:(8)从此式可看出,在计算过程中唯一所需了解的电动机参数是易于确定的定子电阻。同样,定子电压us(t)和转子电流is(t)也是易于确定的物理量,它们能以足够的精度被检测出来。计算出定子磁链后,再把定子磁链和测量所得的定子电流代入式(5)就可计算出电动机的转矩。此模型中关键是要准确确定定子磁链,即要求定子电压和定子电阻压降之间的差值存在且误差可忽略,而只有在30%额定转速以上时才能达到这一要求。(2)i-n模型在30%额定转速以下,由于定子频率很低(仅有几赫兹),电动机端电压很小,定子电阻RS的变化导致u-i模型中积分项is(t)RS误差较大,故采用i-n模型,其表达式为:(9)(10)在30%额定转速以下范围,磁链只能根据转速来正确计算。在i-n模型中正是用定子电流与转速来确定定子磁链。该模型在这个转速范围内是合适的。但要注意在使用i-n模型时要求准确测量角速度ω,这是因为角速度的测量误差首先引起转子磁链的误差,再由转子磁链

摘 要直流电动机具有良好的起动、制动性能,宜于在大范围内平滑调速,在许多需要调速或快速正反向的电力拖动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从控制的角度来看,直流调速还是交流拖动系统的基础。早期直流电动机的控制均以模拟电路为基础,采用运算放大器、非线性集成电路以及少量的数字电路组成,控制系统的硬件部分非常复杂,功能单一,而且系统非常不灵活、调试困难,阻碍了直流电动机控制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范围的推广。随着单片机技术的日新月异,使得许多控制功能及算法可以采用软件技术来完成,为直流电动机的控制提供了更大的灵活性,并使系统能达到更高的性能。采用单片机构成控制系统,可以节约人力资源和降低系统成本,从而有效的提高工作效率[1]。本设计主电路采用晶闸管三相全控桥整流电路供电方案,控制电路由软件实现系统的功能,取代传统的双闭环调速系统。系统用一台单片机及外部扩展设备代替原模拟系统中速度调节器、电流调节器、触发器、锁零单元和电流自适应调节器等,从而使直流调速系统实现数字化[2]。

直流电动机毕业论文综述

双相电动机原理通电线圈在磁场中受力转动就是说通电线圈会产生磁性,与原有磁场相斥,从而有力使其转动。通电导线在磁场中受力运动的方向跟电流方向和磁感线(磁场方向)方向有关。电动机工作原理是磁场对电流受力的作用,使电动机转动。它是将电能转变为机械能的一种机器。 电动机使用了电流的磁效应原理,电动机按使用电源不同分为直流电动机和交流电动机。直流电动机原理 直流线圈在磁场中受力只能转半圈,要转一圈须要换向器,使其转过平衡位置自动改变电流方向。 三相交流异步电动机转子转动的原理当磁极沿顺时针方向旋转,磁极的磁力线切割转子导条,导条中就感应出电动势。电动势的方向由右手定则来确定。因为运动是相对的,假如磁极不动,转子导条沿逆时针方向旋转,则导条中同样也能感应出电动势来。在电动势的作用下,闭合的导条中就产生电流。该电流与旋转磁极的磁场相互作用,而使转子导条受到电磁力f,电磁力的方向可用左手定则确定。由电磁力进而产生电磁转矩,转子就转动起来。

摘 要直流电动机具有良好的起动、制动性能,宜于在大范围内平滑调速,在许多需要调速或快速正反向的电力拖动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从控制的角度来看,直流调速还是交流拖动系统的基础。早期直流电动机的控制均以模拟电路为基础,采用运算放大器、非线性集成电路以及少量的数字电路组成,控制系统的硬件部分非常复杂,功能单一,而且系统非常不灵活、调试困难,阻碍了直流电动机控制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范围的推广。随着单片机技术的日新月异,使得许多控制功能及算法可以采用软件技术来完成,为直流电动机的控制提供了更大的灵活性,并使系统能达到更高的性能。采用单片机构成控制系统,可以节约人力资源和降低系统成本,从而有效的提高工作效率[1]。本设计主电路采用晶闸管三相全控桥整流电路供电方案,控制电路由软件实现系统的功能,取代传统的双闭环调速系统。系统用一台单片机及外部扩展设备代替原模拟系统中速度调节器、电流调节器、触发器、锁零单元和电流自适应调节器等,从而使直流调速系统实现数字化[2]。

直流电机软启动毕业论文

说的太专业了。我们只希望早点做出来,形成价格便宜,量又足“大宝”型电动车。先谢谢你了。

基于神经网络逆系统的磁悬浮开关磁阻电动机的解耦控制 隐极同步电动机转矩可控性与解偶性分析 基于BUCK变换器的无刷直流电机转矩脉动抑制方法 基于NIOS软核处理器的直流无刷电机控制系统设计 感应电机的无速度传感器逆解耦控制 交_交变频多相同步电动机调速系统谐波转矩分析 一种新型两相感应电动机变频调速SPWM控制技术 一种利于开关磁阻电机降噪的新散热筋结构 基于瞬时无功功率理论对异步电机控制方法的改进 交流永磁同步电机伺服系统的变结构控制 直接平均转矩控制的磁链控制改进 TRT同步发电机无刷励磁系统的设计研究 笼型转子无刷双馈电机的电磁分析和等效电路 永磁式双凸极电机角度提前控制方式 带整流负载同步发电机的Saber建模及仿真 无轴承异步电机的单DSP控制 基于模糊与自校正技术的超声电机伺服控制 基于RBF神经网络的开关磁阻电机单神经元PID控制 精密工作台直线电机推力波动补偿研究 双绕组交直流发电机参数的局部辨识 混合动力汽车中开关磁阻电动_发电机纯硬件控制器的研究 基于换相过程分析的无刷直流电动机机械特性的研究 基于模糊模型无位置传感器开关磁阻电机的位置检测 气隙对双凸极电励磁发电机特性的影响分析 基于Park矢量模信号小波分解的感应电机轴承故障诊断方法 基于等效电感方法的电磁式双凸极电机系统简化控制模型 异步电机矢量控制中扩展卡尔曼滤波器的优化研究 两相异步电机的动态特性仿真 三相绕组Y接法单相电容电动机瞬态过程仿真研究 一种基于占空比控制技术的异步电机直接转矩控制方案 基于极弧系数选择的实心转子永磁同步电动机齿槽转矩削弱方法研究 无刷双馈电机基于同步角的矢量解耦控制 基于电压解耦原理的感应电机无速度传感器矢量控制 基于离散趋近律控制的直流电机速度控制系统 神经网络和模糊算法相结合的永磁同步电机的鲁棒控制 无轴承永磁同步电机控制系统设计与仿真 基于正交神经网络的无刷直流电机控制器设计 模糊自适应PI控制永磁同步电机交流伺服系统 三相异步电机的DSP矢量控制系统 新型横向磁通永磁电机研究 运用比较法浅析异步电动机运行状态 基于CMEXS_函数永磁同步电机控制系统仿真建模研究 复合笼条转子感应电动机不同转子材料特性对起动性能的影响 无刷直流电机PWM调制方式的优化研究 无位置传感器的方波驱动无刷直流电机控制系统 基于PIC单片机的二维步进电机控制系统 交流变频调速电机设计与应用 一种基于单片机的步进电机控制驱动器 直线电机系统的开发研究与应用 DSP在短行程直线电机精密位置控制中的应用研究 单片机在交流电动机软启动中的应用 数控直线电机进给定位误差补偿技术研究 异步电动机变频调速再启动方法的研究 多相异步电机谐波电流与谐波磁势的对应关系 新型无刷直流直线电机系统的总体设计 交流复励电动机的工作特性 无速度传感器异步电机按定子磁链定向的矢量控制系统 直流伺服电动机模糊控制器的设计与仿真 一种感应电机直接转矩控制磁链观测的改进方法 RTDS中同步电机模型特性研究 基于多模型自适应控制器的感应电机变频调速系统 基于矢量控制IM实时控制的dSPACE实现 基于专用集成芯片的无刷直流电机控制器 开关磁阻电机模糊PID控制系统研究 浅析直流变频电机用电磁线的开发 双处理器实现无位置传感器开关磁阻电机控制 无速度传感器永磁同步电机直接转矩控制系统 基于编码器插值技术的光衰减器电机定位系统 无刷直流电机无位置传感器的检测方法 低压异步电机重绕修理中的绝缘结构问题 基于SIMULINK的永磁无刷直流电动机及控制系统的建模与仿真 交流单相感应电动机非对称空间矢量变频调速的研究 应用PTC和ZnO实现同步发电机快速灭磁 阻尼绕组对直接转矩控制同步电机动态行为的影响 复合型超声马达纵向振动建模 基于限流变压器的高压异步电机软起动控制器 一种新型四相SR电机功率变换器的分析与设计 PLC在三相异步电动机控制中的应用 基于DSP的混合式步进电机直接转矩控制研究 无刷直流电机神经网络内模自适应控制器设计 磁场定向不准对感应电动机系统性能影响的分析 无刷直流电机广角波控制方法的研究 单个逆变器驱动两台并联感应电机的无速度传感器矢量控制方法 感应电动机交_交变频调速系统的双内模控制研究 基于神经网络的开关磁阻电机无位置传感器控制 开关型磁阻电动机固有频率解析计算 三自由度球形电机位置测量研究 双凸极永磁电机的控制模式 PLC对步进电动机改变转速控制的实验 MRAS异步电机无速度传感器矢量控制低速性能的改善 基于MRAS的异步电机转子时间常数实时辨识 基于DSP的无刷直流电机锁相稳速系统 基于DSP控制的小功率异步电机变频调速系统 基于耦合场的大型同步发电机定子温度场的数值计算 基于光电传感器编码的永磁球形步进电机运动控制 新型内嵌式SMA电机的非线性模型 液体媒质超声波电机运行特性的实验研究与分析 集中绕组永磁无刷直流电机电枢反应及绕组电感的解析计算 永磁同步电动机直接转矩控制的弱磁运行分析 永磁直线同步电机推力波动优化及实验研究 基于恒定开关频率空间矢量调制的永磁同步电机直接转矩控制

标题: 节能型交流驱动系统在电动车中的应用在电动车中,蓄电池和电驱动系统是两个关键,它们的技术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电动车的主要性能。 不同于一般工业和家用电驱动系统,在电动车上,不论是采用何种方式供给电能,能量都是有限的,因此为满足电动车的特殊性,新型的电驱动系统中的电机和功率变换装置应满足以下一些基本要求: ①高效率; ②体积小重量轻; ③高起动转矩倍数; ④良好的调速性能和可控制性; ⑤可靠性一定要高,使用寿命必须尽可能长,少维护甚至是不维护; ⑥降低噪声和减小振动,改善舒适性。 目前,我国电动车电驱动系统仍以直流电机驱动为主,普遍采用从蓄电池到功率变换器再到驱动电机的单向能量传递方式,它存在着很多不足。具体而言,直流电机虽然具有结构简单、可控制性好、调速范围宽、起动转矩倍数较大、控制电路相对简单、成本较低等优点,但它的缺点同样不可忽视。有刷直流电机由于存在着机械换向部件电刷或换向器,很容易导致火花,噪声和震动严重,电磁干扰问题突出,而且电刷或换向器的维护比较困难,使用寿命较短,此外,电机的体积十分庞大,造成有限空间的浪费;无刷直流电机虽然克服了有刷电机的一些缺陷,但它的转子位置检测困难,整机价格颇高,性价比相对较低。再从系统效率角度来看,由于绝大多数系统采用单向功率传递,使得车辆在刹车减速或下坡滑行时白白地浪费了大量能量。此外,电刷、换向器等的机械震动、摩擦,也造成了系统效率的降低。因此,本文针对以上问题,结合电驱动系统的基本要求,提出一种新型的ZCZVS升压DC-DC双向变换器与变频器相结合来驱动鼠笼型异步电动机的节能型电动车交流驱动系统。 系统设计要求和总体设计 该系统主要作为电动摩托车等轻型电动车辆的驱动装置,其基本技术参数如下:输入电压为直流36V;直流变换器输出电压Vo为直流150V;驱动电机容量不大于300W;实现减速、刹车能量可回馈功能;实现加减速可调、软启动功能;具有过流、过压、欠压保护功能等。 节能型电动车交流驱动系统的基本构成如图1所示,它包括蓄电池V5、ZCZVS升压DC-DC变换器、三相桥式逆变电路、交流异步电机和相应的控制、检测单元。高频电感L和电子开关Su构成升压DC-DC变换器,为由S1~S6构成的变频调速器的逆变器提供输入电压,电容Csu为缓冲电容,反并联二极管Dsu可以在能量回馈模式下进行续流;Sd为能量回馈控制开关,用于控制能量的流向和大小,电容Csd为缓冲电容,反并联二极管Dsd可以在电动运行模式下进行续流。当车辆处于刹车减速或下坡滑行时,交流电机端反电势将大于逆变器额定输入电压而处于发电状态,那么检测单元动作,它封锁了升压电路的电子开关Su,同时打开能量回馈开关Sd,系统的能量被反馈到电源侧。三相桥式逆变电路工作于VVVF模式下,当车辆根据需求要进行加、减速调节时,只需在给定的速度调节指令下,改变变频调速电路控制,即可实现速度的调节。另外,以鼠笼型异步电机作驱动电机,从结构上克服了直流电机存在的不足,减少了维护工作,提高了整机系统容量和转速,大大改善了可靠性和效率。图1 节能型电动车交流驱动系统 主要单元电路设计 1 开关管Su控制电路 根据要求,控制芯片需具有软启动、过流、欠压保护等功能,本系统选用Motorola公司的UC3842A,它是一种可以完成反馈电压比较、误差放大、过流保护、欠压保护等功能的电流跟踪型PWM控制集成电路。 开关管Su控制电路如图2所示。它的工作特性是:①最高电源电压Vcc=30V,内部有一个36V的稳压管可以有效防止高压窜入造成损坏;②欠压锁定功能,启动电压阈值为16V,关闭电压为10V,6V的启动、关闭差值可有效地防止电路在阈值电压附近工作时产生振荡;③自带一个稳定的5V参考电压,由引脚8输出供外部使用,输出电流为20mA;④输出高电平为13.5V(Vcc=15V,输出电流200mA时),低电平为1.5V(输入电流为200mA时);⑤高、低电平的上升、下降时间为100ns,电流采样信号(从引脚3输入)大于1V时,脉宽调制锁存器翻转,输出引脚6从高电平立即降至低电平,因此,改变电流采样电阻的大小,就可以改变过流保护动作的阈值。⑥电流跟踪特性:图2中流过开关管Su的电流增大时,采样电阻R21上的采样电压就增大,进入UC3842A引脚3的信号相应变大,此时经过3842A内部的调节电路调节,引脚6输出脉冲的占空比相应变小,使得DC-DC变换器输出电压降低,流经Su上的电流相应也变小,起到电流保护作用。图2 开关管Su控制电路 2 开关管Sd控制电路 在能量回馈时,开关管Sd处于工作状态,为了保证系统能量充分回馈,同时避免开关管Sd长时间承受大的回馈电流,采用555构成的频率为20kHz的“多谐振荡器+高频脉冲变压器”来驱动Sd。 图3为“多谐振荡器+高频脉冲变压器”组成的驱动电路,其中由555构成的多谐振荡器的工作频率为f=1.43/(R18+2R22)/C19。在该电路中,检测与互锁电路控制着555集成块的引脚4。当引脚4为高电平时,即检测电路检测到系统应该进入能量回馈状态,多谐振荡器开始向Sd输出开关脉冲;当引脚4为低电平时,系统处于电动运行状态下,多谐振荡器不向Sd输出开关脉冲。图3 开关管Sd控制电路 3 检测与互锁电路 在该系统中,检测与互锁电路具有异常重要的作用。首先,它通过检测DC-DC变换器输出端的电压大小,来判定是否需要将电路工作模式从电动运行状态转入能量回馈状态或者从能量回馈状态转入电动运行状态;其次,它需要根据检测及判断的结果,相应地控制电动运行开关管和能量回馈开关管的驱动电路。图4为检测及互锁电路,其工作原理如下:首先根据DC-DC变换器正常工作时输出电压的大小,设定比较器引脚2的参考电压,并采用电阻分压器来检测DC-DC变换器输出端的电压。当系统处于下坡减速或刹车制动时,电动机处于发电状态,那么机端反电势就大于DC-DC变换器的输出电压,也就是电阻分压器检测到的比较电压大于给定的参考电压,使得比较器翻转,引脚1输出为高电平,它迫使三极管Q1导通,将开关管Su的门极信号下拉到低电平;另外,同样由于分压器提供给UC3842A引脚2的电压超出芯片一内部的参考电压大小,它立即关断UC3842A向外的脉冲输出。这两者很安全地封锁了开关管Su。同时,比较器引脚1的高电平进入多谐振荡器的引脚4,开启了多谐振荡电路,使整个系统进入到能量回馈状态下。图4 检测及互锁控制电路 4 主电路智能功率模块IPM 在本系统中,三相逆变电路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不仅为鼠笼异步电机提供电源电压,而且还要对电机进行变频调速控制。在以往,逆变电路主要采用6个分离的IGBT单元来搭建,需要对每个IGBT单元提供驱动电路、过热保护电路、过流保护电路,它们要和整个主回路的过压、短路保护电路及IGBT单元相匹配,使得变频逆变电路的设计具有相当的难度。然而随着智能功率模块(IPM)的出现,这种局面得到了巨大地改变,尤其近几年内,IPM正在逐步取代普通IGBT模块。 IPM模块是以IGBT芯片为主体,将芯片及其门极驱动、控制和过流、过压、过热、短路、欠压锁定等多种保护与故障检测电路集成于一体的高性能大功率器件,具有结构紧凑、体积较小、性能稳定、工作可靠、价格适中等优点。因此,结合电动车驱动装置的基本要求,本系统中选择三菱公司生产的IPM模块PS21255-E作逆变电路。 在PS21255-E模块中,下桥臂的三个管子的漏极在同一点上,该点通过一个小的电流检测电阻与系统的地相连,可直接用以系统地为参考点的+15V电源进行驱动控制,但是上桥臂三个管子的漏极不在地点,需要通过外部电路,在下桥臂管子导通时,下桥臂的+15V驱动电源同时给外部电容充电,当下桥臂断开后,电容两端保持+15V的电压降,且其低电势一端正好与上桥臂IGBT管的漏极相连,因此就实现了上桥臂IGBT管门极电压比漏极高的自举功能,很好地实现上桥臂管子的驱动。 5 系统加减速图5 加减速控制逻辑流程图 本系统采用SA866AE/AM芯片的VMON和IMON两个引脚进行加减速控制,控制流程如图5所示。①如果VMON有效(即VMON≥0.5VDD),则加减速指令无效,该条件具有最高优先,它可防止过度减速时再生能量通过功率管而导致过电压。通常VMON<0.5VDD时,可以进行加减速调节。②如果IMON有效,无论UP、DOWN处于什么状态,瞬时频率都会被降低到预先设置的减速频率水平上,若在瞬时频率降到0时,IMON≥VDD,则PWM脉冲输出截止,此时不能进行任何加减速操作。该条件的优先权比VMON低,它可以防止加速过高导致过流过热损坏开关管。③当上述二者都无效时,运算法则将综合比较器的输出逻辑、DIR引脚控制和计数器信号,一起得出最后的调速控制。 6 SA866AE/AM与EEPROM参数设定 SA866AE/AM的串行三线接口可与256位或1024位的串行EEPROM连接,如93C06或93C46。所有的参数存储在EEPROM中,复位以后通过串行接口自动下载。本系统拟采用93LC46进行参数存储,与SA866AE/AM的接口如图6所示。图6 SA866AE/AM与EEPROM结构图

1、 [电气工程自动化]恒压供水系统的PLC控制设计 摘要:本文介绍了恒压供水的基本原理以及系统构成的基础,说明了可编程控制器(PLC)在恒压供水系统中所担任的角色。从系统的整体设计方案和实际需求分析开始,紧密的联系实际生活的需要,力求做到使系统运行稳定... 类别:毕业论文 大小:141 KB 日期:2009-02-27 2、 [电气工程自动化]基于DSP2812的永磁同步电机矢量控制系统软件算法设计与研究 2008-12-11 11:59 39,424 评审表.doc2008-12-11 12:00 43,008 文献综述.doc2008-12-11 1... 类别:毕业论文 大小:1.6 MB 日期:2008-12-11 3、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直流电机PWM调速控制系统的FPGA实现 摘 要文章详细地介绍了直流电机的类型、结构、工作原理、PWM调速原理以及FPGA集成芯片。并对直流电机PWM调速系统方案的组成、硬件电路设计、程序设计及系统仿真分别进行了详细的叙述。拟开发的直流电机P... 类别:毕业论文 大小:812 KB 日期:2008-12-01 4、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基于单片机的无刷直流电机控制系统 2007-06-12 22:47 28,672 目录.doc2007-06-12 21:29 41,984 中文翻译.doc2007-06-06 09... 类别:毕业论文 大小:406 KB 日期:2008-11-28 5、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低压供配电设备设计选型、安装与试验 目录第一章. 低压供配电系统介绍…………………………………………………3-7第二章. 负荷计算的方法…………………………………………………… 8-12第三章. 低压电器的选型原则……………………………... 类别:毕业论文 大小:449 KB 日期:2008-11-14 6、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空气冷却高密度聚乙烯中电树起始过程的观测 中文摘要聚乙烯电气和机械性能优良而广泛应用于绝缘。由于电树枝老化是聚乙烯绝缘破坏的关键因素,研究它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以空气冷却高密度聚乙烯薄膜作为实验对象,主要针对中高频下设备绝缘过早损坏的问题,研... 类别:毕业论文 大小:16.5 MB 日期:2008-11-14 7、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高压开关微机综合保护装置硬件设计 摘 要煤矿井下6 k V电网防爆开关是矿井供电系统的关键设备,它负责向工作面和掘进面的工机械提供电能。长期以来现场所使用的这种开关载流能力小、保护简单、故障率高,直接影矿井供电的可靠性、安全性和连续... 类别:毕业论文 大小:209 KB 日期:2008-11-08

飞机直流发电机论文

在网上搜啊!搜着了你就幸运了 搜不着的话就自己做吧

论文 摘要:梳理了电气工程技术从电磁学理论的建立到新技术革命时期电气工程技术的进步这样一个发展脉络,介绍了电气学科的形成与发展,并分析了电气工程技术的发展趋势。 论文关键词:电气工程技术;电气学科;发展史 一、电气工程技术的发展史 电气工程(Electrical Engineering)是现代科技领域核心学科之一,传统的电气工程定义为用于创造产生电气与电子系统的有关学科的总和。21世纪的电气工程概念已经远远超出这一范畴,如今电气工程涵盖了几乎所有与电子、光子有关的工程行为。电气工程的发展程度直接体现了国家的科技进步水平,因此,电气工程的教育和科研在发达国家大学中始终占据重要地位。 1.电磁学理论的建立及通讯技术的发展 大自然中的雷电使人类对电有了最早、最朴素的认识,天然磁石吸铁是人类对磁现象的最早观察,然而,人类对电磁现象的研究始于16世纪的英国,1663年德国科学家盖利克发明了摩擦起电的仪器,1729年英国科学家发现电荷可以通过金属传导等等,这是人类对电的早期实验,之后又出现了一系列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发现与发明。 (1)库仑定律。1785年法国物理学家库仑通过扭秤测量静电力和磁力总结出:两个电荷之间的作用力与它们间距离的平方成反比,与它们所带电荷量的乘积成正比,这就是著名的库仑定律。这一发现的历史意义在于它标志着人类对电磁现象的研究从定性阶段进入了定量阶段。 (2)“伏打电池”。1799年意大利物理学家伏特经过反复实验发现把任何潮湿物体放到两个不同金属之间都会产生电流,一年后伏特发明了世界上第一个电池,自此人类对电的研究由静电扩大到了动电,开辟了电学研究的新领域。 (3)奥斯特发现电流的磁效应和安培右手定则。1820年奥斯特偶然发现通电铂丝周围的小磁针发生轻微晃动,之后他经过反复实验证实了这一发现。其后安培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提出了右手定则,发现了电流方向与磁针转动方向之间的关系。安培还通过实验发现了两个通电导体和两个通电线圈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从而奠定了电动力学的基础。 (4)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英国科学家法拉第是第一个成功完成磁生电实验的人,并归纳出产生感应电流的五种情况:一是变化着的电流;二是变化着的磁场;三是运动的稳定电流;四是运动的磁场;五是在磁场中运动的电线。法拉第把这一现象叫做“电磁感应”。电磁感应的发现使生产电成为可能,至今,发电机、电动机、变压器都是运用电磁感应原理工作的。 (5)麦克斯韦建立电磁场理论。英国数学家、物理学家麦克斯韦总结了前人的一系列成果,用数学方程式表示电磁场,建立了完整的电磁理论体系,揭示了光、电、磁本质上的统一,并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1873年他出版的电磁场理论经典着作《电磁学通论》是里程碑式的自然科学理论巨著。 任何科学发明与发现都是许许多多的科学家不懈努力的成果,德国物理学家欧姆、高斯、赫兹,美国物理学家亨利,俄国物理学家 楞 次等等都为电磁理论的形成作出过贡献,本文不在一一类举。 电磁理论的建立为无线电通信揭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9世纪通信技术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先后发明了有线电报、有线电话和无线通信。 2.电工技术的初期发展 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中经历了三次工业革命,对人类的进步起到了巨大的作用。第一次工业革命从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以瓦特发明的蒸汽机为标志,以机械化为特征,中心在英国;第二次工业革命从19世纪后半期到20世纪中叶,以工业生产电气化为主要标志,其成果是电力、钢铁、化工“三大技术”与汽车、飞机和无线电通信“三大文明”,其中心在美国和德国;第三次工业革命从20世纪中叶到21世纪初,以社会生产、生活信息化为特点,又叫新技术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就是从电工技术初创和应用开始的。 (1)直流发电机的诞生。1831年英国企业家研制出了史上第一台发电机——蒸汽动力永磁发电机;1832年法国科学家匹克斯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直流发动机;1866年西门子发明了自激式励磁直流发电机;1870年格拉姆发明了实用自激直流发电机,结构可靠,电流稳定,输出功率大,被各国广泛采用作为照明灯电源。 (2)远距离输电和电力工业技术体系的初步建立。1875年法国巴黎火车站建成世界上最早的一座火力发电厂。爱迪生不仅发明了灯泡,他还在1882年建立了美国第一家直流发电厂,装有6台直流发电机,通过电缆输送照明用电,不过当时的最大输送距离只有1.6km。之后爱迪生还建立了一座水电站,形成了电力工业体系的雏形。 (3)交流发电机电荷电动机的诞生。1876~1878年俄国人亚布洛切科夫成功试验了单相交流输电技术。1885年,英国工程师菲尔安基设计的第一座交流单相发电站建成。同年,美国人威斯汀豪率领的团队完成了交流发电、供电系统,并创建了交流配电网。1883年,美籍电气工程师特斯拉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感应电动机,5年后他又发明了两相异步电动机和交流电传输系统。1888年,俄国工程师德布罗夫斯基和德尔伏发明了三相交流制。1891年,德国安装了世界上第一台三相交流发电机,并建成了第一条三相交流输电线路。自此,三相异步电动机得到了广泛应用,电能逐步取代了蒸汽成为动力源,电力工业得到了迅速发展。 3.电工理论的建立 (1)电路理论的建立。关于电路的早期研究有:1778年伏特提出了电容的概念,给出了导体上储存电荷的计算方法Q=CU;1826年欧姆发表了欧姆定律;1831年法拉第提出了电磁感应定律;1832年亨利提出了磁通量计算公式。 1845年德国物理学家基尔霍夫提出了关于任意电路中电流、电压关系的基本定律:电流定律(任意时刻电路中任何一个节点的各条支路电流的代数和为零);电压定律(任何时刻电路中任意一个闭合回路的各元件电压的代数和为零)。这两个定律发展了欧姆定律,奠定了电路系统分析的基础。 1853年英国物理学家汤姆逊推导出了电路震荡方程,并得出了莱顿瓶发电过程中电流在反复震荡且不断衰减的结论,并计算出震荡频率与R、L、C参数之间的关系,奠定了动态电路分析的基础。1855年,汤姆逊还建立了长距离电缆的等效电路模型。 1893年美籍电气学家施泰因梅茨提出了计算交流电路的方法——“相量法”,其实用、易懂,至今在分析正弦交流电路时依然沿用此法。 其间,赫尔姆霍兹提出的等效发电机原理、基尔霍夫建立的长距离架空线路发布参数电路模型、亥维赛德找出的求解电路暂态过程运算法、傅立叶用数学方法建立的热传导定律等等都对电工理论的丰富和完善起到了重要作用。 (2)电网络理论的建立。通信技术的兴起推动了电网络理论的发展。1924年,福斯特给出了电感和电容二端网络的电抗定理,建立了由给定频率特性设计电路的电网络理论。 1945年美国科学家伯德总结出了分析线性电路和控制系统的频域分析方法。1953年梅森创建了采用信号流图分析复杂回馈系统的方法,并被广泛应用。20世界50年代美国科学家达默制成了第一批集成电路,从此电路理论中增加了对含源器件的电路分析和综合。20世纪70年代在L.O.Chua等科学家的努力下,器件建模理论逐渐日趋完善。20世纪中期计算机的出现使电网络的计算机辅助分析和设计成为电路理论研究中的基本手段。

写论文需要介绍其制作原理:利用电磁感应原理制成的。外力(水轮机,汽轮机,内燃机等)带动转子转动,(励磁直流发电机)向转子绕组(线圈)里输入励磁电流产生磁场,磁场跟着转子旋转形成旋转磁场,切割定子的三相线圈在定子线圈中产生电流,向外部输出三相的交流电.发电机()平台专家为你解答

  • 索引序列
  • 直流电动机毕业论文
  • 直流电动机调速毕业论文
  • 直流电动机毕业论文综述
  • 直流电机软启动毕业论文
  • 飞机直流发电机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