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啊1现在的<山西青年>又叫<新晋商>,社址就在那儿.
山西省太原市桃园北路60号<<山西青年杂志社>>新建路中段,新闻大厦<太原日报,晚报社>双塔东街与并州路交叉口<山西日报社>青年路中段<山西青年报社>
现在的情况是,大的报社杂志社去不了,小的不怎么正规的单位你不愿意来。
1923年10月20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创办机关刊物中国青年杂志。共产党员恽代英、肖楚女担任主编。这是我国近代史和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史上最具战斗力和生命力的青年刊物。刊物为周刊。后迁武汉。1927年7月迁回上海。在1927年11月至1932年间,曾先后改用《无产青年》;《列宁青年》等名称秘密出版。抗日战争时期由全国青年联合会延安办事处宣传部主办。1939年4月在延安出版,1941年3月出至第三卷第五期休刊。1948年12月,由中共中央青年工作委员会主持复刊,在石家庄出版,次年迁北平(今北京)。1949年4月起,一直是团中央的刊物。此杂志努力在政治上指导青年,号召知识青年到民间去,到工农运动中去。就青年关心的学习、组织活动、婚姻恋爱、失学、失业等各种问题开展讨论,批评不健康的思想和风气,指导青年学习马列著作,努力适合青年的特点,设有批评、时事述评、书报评论、文艺、通讯、我们的时代等专栏,文字明白晓畅,笔锋尖锐犀利,配有漫画,图文并茂。重视同读者的联系,发表读者的意见,不断改进工作,成为最受青年欢迎的刊物,在青年中广泛流传。因受国民党政府迫害,1927年10月停刊,共出170期,最高发行量达3万份,在青年中产生过重大影响。1939﹑1948年曾两度复刊。 1963年应《中国青年》杂志之邀,毛泽东亲笔题写了“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雷锋从此成为最深入人心的共和国“一号英模”。3月,毛泽东为《中国青年》“学习雷锋专辑”题写的“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发表使这一期杂志的发行也达到了空前的程度:在各地加印118万份仍不能满足需求,各地团委又翻印了207万份……随着1965年毛泽东第三次为《中国青年》题写刊名,这本杂志在当时的地位几乎无可比拟。但随着“文化大革命”的开始,《中国青年》又一次告别了她的读者。 沉寂了12年后的复刊犹如一次涅 ,1978年的《中国青年》注定要以她曾在创刊时有过的激情和勇气成就自己在中国新闻史上惊世骇俗的业绩。经过了十年动乱的人们都像是憋了一肚子的话,而其时社会上对于思想解放的强烈要求与“两个凡是”的较量也使刚刚复刊的《中国青年》置身于历史的转折点。1978年9月复刊第一期《中国青年》发表的《破除迷信,掌握科学》和《“句句是真理”为什么是荒谬的》笔锋如剑直指“两个凡是”,这在当时需要极大的勇气,战斗不仅止于此。在当时的中央主要领导已经对“四五”事件有了“不改变结论”的说法时,《中国青年》冲破了思想的障碍,一鼓作气,在同一期上发表了《天安门诗抄》和“四五”青年英雄事迹的文章《革命何须怕断头》,在文中首次宣称:“四五运动”是一场“伟大壮烈的人民运动”,这一毫不含糊的宣战直接触及了“两个凡是”的底线,杂志刚一面世,一时“洛阳纸贵”。这一充满着勇气的举动为《中国青年》之后的个性和创造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80年5月,一场震撼了整整一代青年的大讨论使她又一次成为传奇。即使以今天的眼光来看,“潘晓讨论”也不啻于一场惊雷,撼动青年的内心。而在23年前,要进行这样一次“人生的路为什么越走越窄”的讨论,更无异于一次思想的盛宴和精神的启蒙,《中国青年》也在这时创造了当期400万册发行量的奇迹.
中国青年出版社是中国较大的综合性普及读物出版社,办社宗旨是:为青年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向青年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所以,青年工作、品德修养、文学艺术、人物传记、社会科学、自然科学、艺术知识读物、翻译作品和音像制品等。中国青年出版总社还出版发行《中国青年》、《青年文摘》、《农村青年》、《中国共青团》、《青年文学》、《青年心理》、《青年视觉》、《虹》、《生活资讯》等10种期刊。其中《青年文摘》杂志月发行量250万左右,是中国发行量较大的杂志之一。《中国青年》杂志是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央委员会的机关刊物,是中国现存创刊最早、历史最悠久的期刊。在其八十多年的光辉历史中,伴随一代代青年成长成才,始终高扬理想主义的旗帜,坚持团结引导青年、服务青年的办刊宗旨,成为中国青年最喜爱的期刊之一,也一直得到历届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怀。自1989年至今,中国青年出版社连续举办了十三届全国青少年读书教育活动,在全国广大青少年中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每次读书活动用书均高达800—1000万册,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了大批高质量、高水平的图书,深受读者欢迎。从50年代末起,即以出版《红岩》、《红日》、《红旗谱》、《创业史》、《李自成》等优秀长篇作品享誉中国文坛,不少作品已被介绍到世界各地。五十年来,全社出版图书7000余种,发行7亿多册。其中:《红岩》、《李自成》、《通俗哲学》、《中国共产党历史讲话》、《现代科学知识小百科》、《简明科学技术史话》、《人生知识大辞典》、《中华文化集粹丛书》、《中国书画鉴赏辞典》、《刘先平大自然探险长篇系列》、《毛泽东之路》、《当代中国的唯物辩证法——邓小平著作中的哲学思想》、《人生幸福论》、《中国三峡百景图》等数百种图书在全国性图书评选中获奖。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青年出版社积极拓展海外合作业务,参加了历届在国际上有影响的书展,与美国、英国、德国、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等数十家国外同行建立了业务联系,并与之签订了一定数量的图书版权转让合同。自2000年以来,中国青年出版社启动了新世纪青年读物的重点出版工程——大视野文库,分A库(通俗读物精品)、B库(学术著作精品)两种。体现出“通俗读物经典化,学术著作大众化”的总要求,具有前瞻性、新颖性、形象性和可读性。
它包含的内容比较全,从古到今,从中到外,从经济到娱乐,从求职到管理,从村官到国家领导人,它就当今时事做出的是更深层次的分析,在抓住了青年的眼光的同时,也剖析了某些社会现象。它让你在了解这个社会在发生什么的时候还会相应的做出一些思考。市面上的时事分析的杂志很多,但中国青年相对而言比较符合青年的口味。拿《特别关注》来作比较,中国青年采用了彩印,中间有大量的彩图,不容易造成视觉疲劳。而《特别关注》采用的是黄纸,黑白图。 但个人感觉因为它涉及的面有些广,再加上一些商业广告,让有限的篇幅没能够解释到更深一步的东西,在这方面不如《特别关注》深刻,但它的总体还是比较好滴。
地址:青年路新南四条43号邮编:030001电话号码:4046015
山西青年报网站介绍山西青年报网站()为《山西青年报》唯一的官方网站,其中文通用网址、网络实名均为“山西青年报”,建立于2002年11月。其2006年版本从2005年12月3日启动,2006年1月1日进行测试,2006年1月23日正式改版完成。2006版山西青年报网站其主要特点是进行了业务重新整合,注重网民的娱乐化和新闻资讯的及时性,同时着重进行了技术和业务双创新,2008年进行了一次革命性的改版,结合了现代气息,综合新闻。在长达一年的使用中,网站结合报纸的发展变化,逐渐形成了新的网站体系。2009年7月,山西青年报网站经过采纳社会各界的意见与建议,再次改版,改版后的网站,较以前结构更加清晰、内容更丰富了,并且增加了大量咨询类信息,方便广大浏览者查询。
很不错的杂志相对于《读者》,青年文摘更适合年轻人阅读,有青春跃动旋律,也不乏有深度,发人深省的文章与观点
《读者》年代久远,享负盛名,老少咸宜,不分年龄段,读者群较为庞大,是很多人的温暖回忆、《读者》以前不叫这个名字,貌似是叫读者文摘,改版过。很喜欢读者,小时候就是看读者,故事会长大的。《青年文摘》看名字就知道,主要是面对青年的,更显得比《读者》年轻,内容也较为青春活泼些,在某种程度上,就限制了读者群体。《青年文摘》创办的时间没有《读者》长。两本杂志说不上哪个更好,只能说,不属于同一类型的,每个人的喜好也不一样。仅此而已
《青年文摘》系列2-301《青年文摘》 半月刊 72.00/年2-302《青年文摘》彩版 月刊 48.00/年《青年文摘》是一本文摘类月刊,淡雅、清新、具有青春活力,针对青年人,兼顾各层次读者,集中了从青春型期刊、报纸及书籍中精挑细选出来的名篇佳作,包括散文、故事、纪实、趣闻、漫画,许多的青春独白,情感美文,随笔杂感,哲理杂文,讲述了各种各样的故事和经历,十分有趣有益,是一份难得的精神食粮。《青年文摘》于2000年9月起将月刊改为半月刊。上半月为红版,下半月为绿版,以明快醒目的红绿两色作为上下半月刊的视觉标识。红版睿智、温情、新锐,是青年人成长、成才、成功的心灵读本绿版青春、时尚、人文,是青年人成长、成才、成功的精神家园★主要版块栏目:每月欣赏、青年一代、心海浪花、品味人生、青春风铃、社会之窗、 成功路标、环球采风、人世间、精品书屋、至爱亲情、走向成熟、沉思与遐想、历史一页、文苑漫步、万叶集、今日谈、往事回眸、流金岁月、我的故事、名人自述、成长阶梯、信息时代、心情小站、人间传奇、幽默故事、名人轶事、名家经典、理想的旗帜、青年一代、香港传真、人生风景线、人物、传奇故事、名作欣赏、科学史话、青春策划、两代之间、现代交际、专题资料、人在旅途等栏目。
山东青年》杂志是共青团山东省委的机关刊物,是正规刊物。主管部门: 共青团山东省委主办单位: 共青团山东省委国际刊号: ISSN1004-0927国内刊号: CN37-1019/C邮发代号: 24-13周 期: 月刊语 种: 中文开 本: 16开
能。《山东青年》杂志是共青团山东省委的机关刊物,读者对象定位于广大青年,2005年在山东青年报上发表的文章能够查询,其发展时间久,发展经验丰富,旨在满足群众的不同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