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全省有49个民族成份,少数民族成份个数仅次于云南,居全国第二位。世居少数民族有土家族、苗族、布依族、侗族、彝族、仡佬族、水族、回族、白族、瑶族、壮族、毛南族、蒙古族、仫佬族、羌族、满族、畲族等16个。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37.9%。根据《贵州省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全省常住人口为3474.6468万人。其中,男性人口为17951451人,占51.66%;女性人口为16795017人,占48.34%。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106.89;0-14岁人口为8764581人,占25.22%;15-64岁人口为23004671人,占66.21%;65岁及以上人口为2977216人,占8.57%;汉族人口为22198485人,占63.89%;各少数民族人口为12547983人,占36.11%;具有大学(指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838781人;具有高中(含中专)文化程度的人口为2530196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0350718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3680651人(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居住在城镇的人口[7]为11747780人,占33.81%;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22998688人,占66.19%。
贵州多个民族的统称,贵州是一个多民族共居的省份,全省共有民族成份56个,其中世居民族有汉族、苗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彝族、仡佬族、水族、回族、白族、瑶族、壮族、畲族、毛南族、满族、蒙古族、仫佬族、羌族等18个民族。
贵州全省一共有49个少数民族。其中世居民族有苗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彝族、仡佬族、水族、回族、白族、瑶族、壮族、畲族、毛南族、满族、蒙古族、仫佬族、羌族等。
1、苗族是贵州省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苗族的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五千多年前的黄河长江流域,苗族的发源地是黄河流域,虽然居住在贵州湖南等地。
2、土家族,土家族在贵州的数量也不少,土家族的起源有四种,但是说法不一,很难下定论,土家族的历史不算太久,土家族的成型时间大概在明朝时期,所以不算是太悠久的民族,但是土家族的文化却很丰富。
3、布依族,布依族同胞算是最早在贵州这片土地开拓的民族之一了,主要分布在南北盘江附近,布依族应该是百越的一支,估计是在秦朝时期成型的,而且布依族可能和夜郎文化有关系,说他们是夜郎的后裔也说不定。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共居的省份,全省共有民族成分56个,其中世居民族有汉族、苗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彝族、仡佬族、水族、回族、白族、瑶族、壮族、畲族、毛南族、满族、蒙古族、仫佬族、羌族等18个民族。
2009年末,贵州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39%。全省有3个民族自治州、11个民族自治县,地级行政区划单位占全省的30%,县级行政区划单位46个,占全省的52.3%;少数民族自治地区国土面积9.78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的55.5%。
扩展资料:
据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全省人口超过10万的有汉族(2191.17万,占62.2%)、苗族(429.99万,占12.2%)、布依族(279.82万,占7.9%)、侗族(162.86万,占4.6%)、土家族(143.03万,占4.1%)、彝族(84.36万人,占2.4%)、仡佬族(55.9万,占1.6%)、水族(36.97万,占1.0%)、白族(18.74万,占0.53%)和回族(16.87万,占0.5%)。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贵州
贵州有游记投稿的刊物吗?
很多人都是第一次登报,以下为个人经验所得结论。1、挂失登报的要求是刊登市级以上报纸,省+国级都行。2、跑报社、找黄牛,自助刊登,最后选择了小程序自助刊登,因为香呀。3、在支付宝或微信搜【跑政通】,里面点极速登报办理;4、方便的是一次性市级以上报纸价格都出来,选个最实惠的,报纸快递到家。
贵州省的省级刊物当代贵州 Guizhou Today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Guizhou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贵州画报 GUIZHOU Pictorial贵州医药 Guizhou Medical Journal贵州年鉴 Guizhou Yearbook贵阳中医学院学报 Journal of Guiyang Colleg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贵州财经学院学报 Journal of Guizhou College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贵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Journal of Guizhou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贵州地质 Guizhou Geology贵州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Journal of Guizho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贵州环保科技 Guizhou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Sciednce and Technology贵州科学 Guizhou Science贵州民族研究 Guizhou Ethnic Studies贵州农业科学 Guizhou Agricultural Sciences贵州社会科学 Social Sciences in Guizhou贵州水力发电 Guizhou Water Power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Journal of Guizhou Commercial College贵州文史丛刊 Guizhou Historical Studies农技服务 Serves of Agricultural Technology山地农业生物学报 Journal of Mountain Agriculture and Biology安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毕节学院学报 初中生辅导大众科学 当代贵州 党的生活(贵州)党建交流 地球与环境 电影评介耕作与栽培 贵阳年鉴 贵阳市委党校学报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贵阳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贵阳医学院学报贵阳中医学院学报 贵州财经学院学报 贵州财政会计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贵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贵州党风廉政 贵州档案 贵州地质贵州电力技术 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贵州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贵州化工 贵州画报 贵州环保科技贵州教育 贵州教育学院学报 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贵州科学 贵州林业科技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贵州民族研究 贵州年鉴 贵州农业科学贵州气象 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贵州社会科学贵州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贵州水力发电 贵州文史丛刊 贵州畜牧兽医贵州医药 护士进修杂志 花溪机械与电子 矿物学报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临床神经电生理学杂志 六盘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南风酿酒科技 农村经济与技术 农技服务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黔南民族医专学报黔西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青年时代 人事世界山地农业生物学报 山花 商品评介少年人生 少年与法 铜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 文史天地 现代机械校园歌声 音乐时空 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中国地球化学学报(英文版) 种子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遵义医学院学报
1、,《苗学研究》(一),贵州民族出版社1989年版。2、《苗语中的汉语借词要规范化》,《贵州民族研究》,1990年第2期。3、《谈谈汉语文的苗文翻译》,《民族工作》,1990年第2-3期合刊。4、《从江县地名谈》,《黔东南社会科学》,1991年第3期。5、《苗语生态与苗文字的统一》,《黔东南社会科学》,1991年第4期。6、《苗语状词在汉译苗中的运用》,《贵州民族研究》,1991年第4期。7、《反切表意文字的初步研究》,《贵州民族学院学报》,1993年第1期。该文转载人大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1993年第5期。8、《反切表意文字是汉藏语系诸语言的新一代理想文字》,1993年第1期。该文转载人大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1993年第6期。9、《苗族传统集市在当代市场中的价值》,《贵州省少数民族经济研究》第8集,1993年12月。10、《数词与苗歌》,《苗语文集》,贵州民族出版社,1993年版。11、《古驿苗寨话烧灵》,《苗学研究》(三),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12、《苗语地名的文化内涵发微》,《苗学研究》(三),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13、《对当代原始农业的再认识》,《中国农史》,1995年第1期。获贵州省第三次社科优秀成果评奖四等奖14、《民族教育困境的实质》,《怀化师专学报》,1995年第1期。15、《<苗语古音构拟>补正:以甲定点为例》,《贵州民族研究》,1998年第4期。该文被Colby Information Center of Science and Cultures收录。16、《民族学田野调查的实质及其操作释解》,《贵州民族学院学报》1998年第4期。该文转载于《高校文摘》,1999年第3期。17、《关于发展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思考》,《民族教育》,2001年第3期。18、《苗族交鱼纹图案象征意义剖析》,《吉首大学学报》2001年第3期。19、《云南丘北县冬瓜寨苗族服饰纹样制作工艺调查》,尹绍亭主编《田野调查报告》(中、老、泰、越苗族/蒙人服饰制作传统技艺传承国际研习班),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20、《文化重构犹如凤凰涅槃:论传统文化利用的难点及化解手段》,方铁主编《西南边疆民族研究》,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21、《历史民族学多学科整合研究规范的初步探索》,《思想战线》,2002年第1期。转载《高校文摘》2002年第2期。22、《历史民族志研究方法探讨:以〈百苗图〉整理为例》,《贵州民族研究》2002年第4期。23、《历史人类学与相关学科对话》,周大鸣主编《二十一世纪人类学》,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24、《从〈百苗图〉所载婚俗看婚姻自由》,周大鸣主编《二十一世纪人类学》,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25、《启动族际制衡是落实退耕还牧政策的关键》,《贵州民族研究》2003年第1期。26、《论文化适应的双重性与调适取向的多样性》,《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3年第5期。27.《古今“杨黄”异同考》,《贵州世居民族研究》,贵州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28、《论婚姻理论歧义性之由来》,《吉首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29、《婚姻的理论建构与遮蔽》,《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年第5期,第77页—88页。30、《人类学理论的批判、反思与自觉》,《民族研究》2007年第2期。 1、《民族调查通论》,贵州民族出版社1996年版(40余万字),独著。2、《〈百苗图〉疏证》,民族出版社2004年版(30余万字),独著。3、《人类学的理论预设与建构》,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6月版(28万字),合著。 1、《贵州省岑巩县注溪乡岑王村老屋基喜傩神调查报告》,台湾财团法人施合郑民俗文化基金会出版,1995-10-00,30万字,合著。2、《贵州省晴隆县中营镇新光村硝硐苗族庆坛调查报告》,台湾财团法人施合郑民俗文化基金会出版,1996-06-00,40万字,合著。3、《贵州省黎平县永从乡侗族九龙村寨调查》,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48万字,主编及作者。 1、非经济因素对民族教育的制约作用分析,鉴定验收合格,1994-07-05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主持人。2、经济转型条件下民族地区义务教育体制的模式研究,鉴定验收合格1997-12-19贵州省教委 主持人。3、武陵山区民族社会经济发展与多元文化互动研究,湖南省社科联1999-2000,主持人。4、《百苗图》研究,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课题,2001年,批准号:01BMZ007,李汉林主持,本人为主要参与者之一。5、全国民族村调查:侗族调查,2003年—2004年,国家教委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云南大学211工程建设,子项目组组长。6、苗族调查基地,2004年—2005年,国家教委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云南大学211工程建设,子项目组组长。7、晚清以来地方文化资源与乡村权力运作研究,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课题, 2006年,批准号:06BMC026,主持人。
贵州省的省级刊物当代贵州 Guizhou Today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Guizhou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贵州画报 GUIZHOU Pictorial贵州医药 Guizhou Medical Journal贵州年鉴 Guizhou Yearbook贵阳中医学院学报 Journal of Guiyang Colleg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贵州财经学院学报 Journal of Guizhou College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贵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Journal of Guizhou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贵州地质 Guizhou Geology贵州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Journal of Guizho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贵州环保科技 Guizhou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Sciednce and Technology贵州科学 Guizhou Science贵州民族研究 Guizhou Ethnic Studies贵州农业科学 Guizhou Agricultural Sciences贵州社会科学 Social Sciences in Guizhou贵州水力发电 Guizhou Water Power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Journal of Guizhou Commercial College贵州文史丛刊 Guizhou Historical Studies农技服务 Serves of Agricultural Technology山地农业生物学报 Journal of Mountain Agriculture and Biology安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毕节学院学报 初中生辅导大众科学 当代贵州 党的生活(贵州)党建交流 地球与环境 电影评介耕作与栽培 贵阳年鉴 贵阳市委党校学报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贵阳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贵阳医学院学报贵阳中医学院学报 贵州财经学院学报 贵州财政会计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贵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贵州党风廉政 贵州档案 贵州地质贵州电力技术 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贵州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贵州化工 贵州画报 贵州环保科技贵州教育 贵州教育学院学报 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贵州科学 贵州林业科技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贵州民族研究 贵州年鉴 贵州农业科学贵州气象 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贵州社会科学贵州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贵州水力发电 贵州文史丛刊 贵州畜牧兽医贵州医药 护士进修杂志 花溪机械与电子 矿物学报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临床神经电生理学杂志 六盘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南风酿酒科技 农村经济与技术 农技服务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黔南民族医专学报黔西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青年时代 人事世界山地农业生物学报 山花 商品评介少年人生 少年与法 铜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 文史天地 现代机械校园歌声 音乐时空 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中国地球化学学报(英文版) 种子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遵义医学院学报
贵州有游记投稿的刊物吗?
期刊可以分为非正式期刊和正式期刊两种。正式期刊是由国家新闻出版署与国家科委在商定的数额内审批,并编入“国内统一刊号”,办刊申请比较严格,要有一定的办刊实力,正式期刊有独立的办刊能力。
如果哥们连有哪些刊物都不清楚,估计投稿录用的可能性不大啊
土家族资料 【简介】族名 “土家”在当地汉语中是本地人的意思。土家族人自称“毕兹卡”,意为本地人。 1956年才被识别为单一民族,1990年统计人口为570.422万人,2007年为802万人。主要分布在湖南省西北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湖北省的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宜昌的五峰土家族自治县、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以及四川省石柱、秀山、酉阳、黔江等县,与汉、苗等族杂居。 土家族织锦以其色彩斑斓、织工精巧闻名于世。有自己的语言。【服饰】土家族女装为短衣大袖,左袄开襟,滚镶2~3层花边,镶边筒裤;男装为对襟短衫。“过赶年”,即提前l~2天过年,是其重要节日。土家族男子穿琵琶襟上衣,缠青丝头帕。妇女着左襟大褂,滚两三道花边,衣袖比较宽大,下着镶边筒裤或八幅罗裙,喜欢佩戴各种金、银、玉质饰物。 【民居】土家族爱群居,爱住吊脚木楼。建房都是一村村,一寨寨的,很少单家独户。所建房屋多为木结构,小青瓦,花格窗,司檐悬空,木栏扶手,走马转角,古香古色。一般居家都有小庭院,院前有篱笆,院后有竹林,青石板铺路,刨木板装壁,松明照亮,一家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园宁静生活。【习俗】男女多经对歌相爱结婚。有“哭嫁习惯”习惯。女子在出嫁前7~20天开始哭,哭嫁歌有“女哭娘”、“姐哭妹”、“骂媒人”等。开始是轻歌唱,越接近嫁期越悲伤。直到哭的口干舌噪,两眼红肿。他们把是否善于哭嫁作为衡量女子才德的标准。土司制度前,土家族实行火葬。土司制度时期至今实行土葬,葬礼由土老司主持操办,土老司祭祀亡人时,将天窗口的纺车倒纺三下,念经送亡人过天桥上天廷。然后假扮亡人,围绕“哈哈台”转圈出门,死者子女跟随土老司哭丧,土老司唱丧歌,吹牛角,顿时火炮连天,哭唱哀鸣,极为悲痛,历时几天几夜。然后将装好遗体的棺木抬上山埋葬。改土归流至民国时期,土家族丧葬由道士主持,停尸三、五、七日后,由道士根据主人家境做不同等级的道场,有“小十王”、“大十王”、“隔夜素堂”、“一竖桅”、“二竖桅”、“七竖桅”等名称。一般道场都履行下柳床、开路、荐亡、交牲、上熟、散花辞解、解灯、打烧棺、辞灵、扫堂等具体操作程序。死者亲属披麻戴孝,跟随道士行丧礼,还请人唱孝歌,以哀悼亡人。新中国成立后,土老司、道士停止活动,以开追悼会唱丧歌代替道场。【饮食习惯】土家族平时每日三餐,闲时一般吃两餐;春夏农忙、劳动强度较大时吃四餐。如插秧季节,早晨要加一顿“过早”,“过早”大都是糯米做的汤圆或绿豆粉一类的小吃。据说“过早”餐吃汤圆有五谷丰登、吉祥如意之意。土家族还喜食油茶汤。 日常主食除米饭外,以苞谷饭最为常见。有时也吃豆饭,粑粑和团馓也是土家族季节性的主食,有的甚至一直吃到栽秧时,过去红苕在许多地区一直被当成主食,现仍是一些地区入冬后的常备食品。 土家族菜肴以酸辣为其主要特点。民间家家都有酸菜缸,用以腌泡酸菜,几乎餐餐不离酸菜。豆制品也很常见,如豆腐、豆豉、豆叶皮、豆腐乳等。尤其喜食合渣,即将黄豆磨细,浆渣不分,煮沸澄清,加菜叶煮熟即可食用。民间常把豆饭、苞谷饭加合渣汤一起食用。 土家族的饮酒,特别是在节日或待客时,酒必不可少。其中常见的是用糯米、高粱酿制的甜酒和咂酒,度数不高,味道纯正。 典型食品:土家族人最爱吃粑粑(糍粑)腊肉、油茶等食品,还有合菜;团馓;绿豆粉(米粉);油炸粑。 吊脚楼【特点】 最基本的特点是正屋建在实地上,厢房除一边靠在实地和正房相连,其余三边皆悬空,靠柱子支撑。吊脚楼有很多好处,高悬地面既通风干燥,又能防毒蛇、野兽,楼板下还可放杂物。吊楼还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优雅的“丝檐”和宽绰的“走栏”使吊脚楼自成一格。这类吊脚楼比“栏干”较成功地摆脱了原始性,具有较高的文化层次,被称为巴楚文化的“活化石”。 人还在屋前屋后栽花种草,各种果树,但是,前不栽桑,后不种桃,因与“丧”“逃”谐音,不吉利。 【结构】 依山的吊角楼,在平地上用木柱撑起分上下两层,节约土地,造价较廉;上层通风、干燥、防潮,是居室;下层是猪牛栏圈或用来堆放杂物。房屋规模一般人家为一栋4排扇3间屋或6排扇5间屋,中等人家5柱2骑、5柱4骑,大户人家则7柱4骑、四合天井大院。4排扇3间屋结构者,中间为堂屋,左右两边称为饶间,作居住、做饭之用。饶间以中柱为界分为两半,前面作火炕,后面作卧室。吊脚楼上有绕楼的曲廊,曲廊还配有栏杆。 有的吊脚楼为三层建筑,除了屋顶盖瓦以外,上上下下全部用杉木建造。屋柱用大杉木凿眼,柱与柱之间用大小不一的杉木斜穿直套连在一起,尽管不用一个铁钉也十分坚固。房子四周还有吊楼,楼檐翘角上翻如展翼欲飞。房子四壁用杉木板开槽密镶,讲究的里里外外都涂上桐油又干净又亮堂。 底层不宜住人,是用来饲养家禽,放置农具和重物的。 第二层是饮食起居的地方,内设卧室,外人一般都不入内。卧室的外面是堂屋,那里设有火塘,一家人就围着火塘吃饭,这里宽敞方便。由于有窗,所以明亮,光线充足通风也好,家人多在此做手工活和休息,也是接待客人的地方。堂屋的另一侧有一道与其相连的宽宽的走廊,廊外设有半人高的栏杆,内有一大排长凳,家人常居于此休息,节日期间妈妈也是在此打扮女儿。 第三层透风干燥,十分宽敞,除作居室外,还隔出小间用作储粮和存物。 【形式】 吊脚楼的形式多种多样,其类型有以下几种: 单吊式,这是最普遍的一种形式,有人称之为"一头吊"或"钥匙头"。它的特点是,只正屋一边的厢房伸出悬空,下面用木柱相撑。双吊式,又称为"双头吊"或"撮箕口",它是单吊式的发展,即在正房的两头皆有吊出的厢房。单吊式和双吊式并不以地域的不同而形成,主要看经济条件和家庭需要而定,单吊式和双吊式常常共处一地。 四合水式,这种形式的吊脚楼又是在双吊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的特点是,将正屋两头厢房吊脚楼部分的上部连成一体,形成一个四合院。两厢房的楼下即为大门,这种四合院进大门后还必须上几步石阶,才能进到正屋。 二屋吊式,这种形式是在单吊和双吊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即在一般吊脚楼上再加一层。单吊双吊均适用。平地起吊式,这种形式的吊脚楼也是在单吊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单吊、双吊皆有。它的主要特征是,建在平坝中,按地形本不需要吊脚,却偏偏将厢房抬起,用木柱支撑。支撑用木柱所落地面和正屋地面平齐,使厢房高于正屋。【土家族吊脚楼】到了张家界,都想看看土家吊脚楼。由于历代朝廷对土家族实行屯兵镇压政策,把土家人赶进了深山老林,其生存条件十分恶劣,《旧唐书》说:“土气多瘴疠,山有毒草及沙蛩腹蛇,人并楼居,登梯而上,是为干栏。”加上少田少地,上家人只好在悬崖陡坡上修吊脚楼。 土家吊脚楼多为木质结构,早先土司王严禁土民差瓦,只许益杉皮、茅草,叫“只许买马,不准差瓦”。一直到清代雍正十三年“改上归流”后才兴盖瓦。一般为横排四扇三间,三柱六骑或五柱六骑,中间为堂屋,供历代祖先神龛,是家族祭祀的核心。根据地形,楼分半截吊、半边吊、双手推车两翼吊、吊钥匙头、曲尺吊、临水吊、跨峡过洞吊,富足人家雕梁画栋,檐角高翘,石级盘绕,大有空中楼阁的诗画之意境。
土家族饮酒习俗一、咂酒的表现形态咂酒,就是用糯米或玉米、高粱、小麦等酿成的甜酒,装在坛子中储藏一年或数年,然后用凉水或热水冲泡,以竹吮吸,用以在宴会上招待佳宾,或在劳动中驱散疲劳。土家族地区的很多方志都有关于咂酒的记载,为我们认识其表现形态提供了丰富的史料。光绪《长乐县志》卷十六详细记载了土司以咂酒款待宾客的情形:“土司有亲宾宴会,以吃咂酒抹坛为敬。咂酒抹坛者,谓前客以竿吸酒,以巾拭竿,请他客也。酒以糯米酿成,封于坛中。款客则取置堂荣正中,沃以沸令满,以细竹通节为竿,插透坛底。每一坛设桌一,桌上位及两旁,则各置箸一,而不设坐。客至以次列坐。左右毕,主人呼长妇开坛肃客。妇出,正容端肃,随取沸汤一碗,于坛侧就竿一吸毕,注水于坛,不歉不溢谓之恰好。每客一吸,主人一注水。前客吸过赴桌,再举箸,而后客来,彼此不以为歉也。凡吸歉溢皆罚再吸,故酒虽薄亦多醉。”同治《恩施县志》则记述了民间咂酒的情形:“俗以曲孽和杂粮于坛中,久之成酒,饮时开坛以沸汤,置竹管其中,曰‘咂篁’;先以一人吸‘咂篁’,曰‘开坛’;然后彼此轮吸。初吸时味甚浓厚,频添沸汤,则味亦渐淡。”同治《咸丰县志》载:“乡俗以冬初,煮高粱酿瓮中,次年夏,灌以热水,插竹管于瓮口,客到分吸之曰咂酒”。可见,土家族咂酒有土司咂酒和民间咂酒两种基本形态,前者主要是土司或豪门大姓在宴会上招待宾客,后者主要是民间百姓在劳动中驱散疲劳或在家中招待客人,制作工艺基本相同,饮用礼仪具有明显的区别。家族饮酒习俗二、咂酒的历史渊源土家族咂酒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至迟在唐代已经形成,盛行于土司时期,至今在民间仍有遗存。一些有关咂酒的诗文和民间传说,为我们研究咂酒历史提供了宝贵资料。早在唐宪宗元和年间,白居易赴忠州任刺史路过三峡时就作了一首描写土家咂酒宴会场面的诗,题为《巴氏春宴》:“巫峡中心郡,巴城四面风。蛮歌声坎坎,巴女舞蹲蹲。薰草铺坐席,藤枝注酒樽。这说明土家族咂酒最迟在唐代即已形成,是古代巴人饮酒习俗的一种遗风,还可追溯更远。从有关文献记载看,尽管土家族酿酒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但咂酒与蜀中咂酒具有密切的渊源关系。《方舆胜览》注释“闲拈蕉叶题诗咏,闷取藤枝引酒尝”时说:“蜀地多山,多种黍为酒。民家亦饮粟酒。地产藤枝,长十余丈,其大如指,中空可吸,谓之引藤。屈其端置醅中,注之如晷漏,本夷俗所尚,土人效之耳”。在历史上,巴蜀毗邻而居,文化交往十分频繁,加之后来土家族地区与四川汉族地区也有密切的联系,因此土家族咂酒源于古代蜀中酿法的记载比较可信。另从民间传说可知,土家族咂酒形成于明代土家族土兵赴东南沿海抗倭的战事。据传说,土家族人为让自己的子弟兵按时奔赴东南抗倭前线,将酒坛置于道旁,内插竹管,每过一兵咂一口,循序渐进,以此传成习俗。
春秋战国时期活动在渝东、鄂西、湘西的巴人,汉魏时期演变为“五溪蛮”;五溪蛮分布生活于武陵山区的酉、辰、巫、武、沅五溪地带,生存绵延千年至宋代,民族特征稳定.
这支以巴人后裔为主体的五溪蛮融合少数民族和部份汉族,经历漫长的岁月,逐步形成了土家族。
土家族在中国五十多个民族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根据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土家族有802.81多万人,集中散居在湘鄂渝黔四省市毗邻的武陵山区和湖北宜都以上的长江沿岸。
其中主要在湘西的保靖、永顺、桑植、永定、古丈、凤凰等县区,鄂西的长阳、五峰、恩施、利川、来凤、鹤峰、咸丰等县市,渝东的石柱、酉阳、秀山、黔江、彭水等县区,黔东北的印江、德江,沿河等县。
扩展资料
1、土家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世居毗连湘、鄂、渝、黔的武陵山地区。土家族人自称为"Bifzivkar",汉族对“毕兹卡”的称呼为“土家族”。
2、土家族有四个支系:毕兹卡、孟兹、廪卡、南客;北支土家族,分布于湖南省湘西州、张家界市,湖北省恩施州、宜昌市,重庆市渝东南,贵州省黔东北,自称“毕兹卡”、“毕基卡”、“密基卡”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土家族
岭南嫁女之日,新人盛饰庙坐,少女亦盛饰夹辅之,迭相歌和,含情凄婉,各致殷勤,名日“送老”,言将别年少之伴,送之偕老也。其歌也,静江人倚《苏幕遮》为声,钦人倚《人月圆》,皆临机自撰,不肯蹈袭,其间乃有绝佳者。凡送老皆在深夜,乡党男子群往观之,或于稠人中发歌,以调女伴,女伴知其谓谁,亦歌以答之,颇穷中其家之隐匿,往往以此致争,亦或以此心许。到了清代,一些地方志中出现了关于哭嫁歌的记载。如嘉庆年问湖南的《宁远县治》卷二,记下了该省南部五个州县哭嫁歌的流行情况:宁俗:于嫁女前一夕,具酒馔,集妇女歌唱。歌阕,母女及诸故伯姊,环向而哭,循叠相继,达署乃止。此风不知始于何时,而道、宁、永、江、新五州,如出一辙。清末光绪年间,广西《迁江县志》卷三有:婚嫁,女家于前三日,请亲友妇女,终夜唱歌,谓之“离别歌”,言其别父母兄弟之情也。又谓之“送老歌”,言其姑表姊妹,送之偕老也。民国初年以后,关于哭嫁歌的记载多了起来,如胡朴安的《中华全国风俗志》、刘万章的《广州旧婚俗》、王兴瑞、岑家梧的《琼崖岛民俗志》、黄占梅等主修的《桂平县志》,以及解放后的各种风俗志、婚俗志、地方志都有相关的内容。“从哭嫁歌文本内容来看,涉及封建社会生活较多,应该是这个时期才真正成熟并习以为俗的。近代,哭嫁之俗尤甚,有“不哭不发,越哭越发”之说。民国以后,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旧的婚姻家庭制度随之变革,哭嫁歌亦失去生存的土壤,渐趋消亡。在现代社会,仅在交通闭塞、落后贫困的某些边远地区尚有残留现象。湘鄂川渝黔土家族聚居区处在长江上游与长江中游的交接地带,“连山叠岭和险峡急流,地僻民贫,易守难攻,历史的节拍比外围地区舒缓。北起大巴山,中经巫山,南过武陵山,止于南岭,是一条文化沉积带。古代的许多文化事象,在其他地方已经绝迹或濒临绝迹了,在这个地方却尚有遗踪可寻。”哭嫁歌便是其中一例。直至今天,在偏远的山村,也还有姑娘在出嫁时哭嫁。虽然哭嫁之俗在本地曾盛行,至今尚存哭嫁遗俗,但有关土家族哭嫁歌的文献材料却很少,现可见的最早的是清乾隆时期著名土家族诗人彭秋潭(1748~1808)记载说:“十姊妹歌,恋亲恩,伤别离,歌为曼声,甚哀,泪随声下,是‘竹枝’遗意也。”还有一首竹枝词:十姊妹歌歌太悲,别娘顿足泪沾衣。宁乡地近巫山峡,犹似巴娘唱竹枝。土家族新娘如果在出嫁时不哭,则表示对父母不孝顺,毫无依恋。在土家族流传着“会哭不会唱,姑娘没人望”的传说。唱哭嫁歌成了衡量女子德行的一个标准。所以,土家姑娘如果不会哭嫁,会被人耻笑。年代久远,相沿成俗,哭嫁歌就是历代姑娘们集体创作的文学珍品。土家族哭嫁据《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及明《思南府志》载,在秦汉以后即有土家族人在此开垦耕耘、繁衍生息。古时,土家族的婚姻比较自由,只要男女双方愿意,并征得族中土老师的准许,便可订亲、婚娶。随着封建礼教的发展,土家族的自由婚姻和其它民族一样,也逐渐被包办婚姻所替代,讲求“父母之命、媒约之言”,“门当户对”等条件。与此同时,土家族姑娘对包办婚姻不满而衍生的哭嫁现象就逐步表现出来并发展成内容丰富的文化现象。直至解放后,包办婚姻的现象才得到基本遏制。不管婚恋形式如何发展,土家族姑娘在出嫁前亦喜亦悲的挥泪恸哭却亘古不变。即使在民族交往频繁,文化渗透迅猛的今天,土家族姑娘在出嫁前也要向前来贺庆的亲朋好友献上一曲曲悲欢离合的哭嫁歌。
贵州有游记投稿的刊物吗?
贵州省的省级刊物当代贵州 Guizhou Today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Guizhou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贵州画报 GUIZHOU Pictorial贵州医药 Guizhou Medical Journal贵州年鉴 Guizhou Yearbook贵阳中医学院学报 Journal of Guiyang Colleg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贵州财经学院学报 Journal of Guizhou College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贵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Journal of Guizhou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贵州地质 Guizhou Geology贵州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Journal of Guizho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贵州环保科技 Guizhou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Sciednce and Technology贵州科学 Guizhou Science贵州民族研究 Guizhou Ethnic Studies贵州农业科学 Guizhou Agricultural Sciences贵州社会科学 Social Sciences in Guizhou贵州水力发电 Guizhou Water Power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Journal of Guizhou Commercial College贵州文史丛刊 Guizhou Historical Studies农技服务 Serves of Agricultural Technology山地农业生物学报 Journal of Mountain Agriculture and Biology安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毕节学院学报 初中生辅导大众科学 当代贵州 党的生活(贵州)党建交流 地球与环境 电影评介耕作与栽培 贵阳年鉴 贵阳市委党校学报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贵阳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贵阳医学院学报贵阳中医学院学报 贵州财经学院学报 贵州财政会计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贵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贵州党风廉政 贵州档案 贵州地质贵州电力技术 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贵州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贵州化工 贵州画报 贵州环保科技贵州教育 贵州教育学院学报 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贵州科学 贵州林业科技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贵州民族研究 贵州年鉴 贵州农业科学贵州气象 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贵州社会科学贵州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贵州水力发电 贵州文史丛刊 贵州畜牧兽医贵州医药 护士进修杂志 花溪机械与电子 矿物学报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临床神经电生理学杂志 六盘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南风酿酒科技 农村经济与技术 农技服务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黔南民族医专学报黔西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青年时代 人事世界山地农业生物学报 山花 商品评介少年人生 少年与法 铜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 文史天地 现代机械校园歌声 音乐时空 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中国地球化学学报(英文版) 种子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遵义医学院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