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投稿知识库 > 国际学术大会论文目录

国际学术大会论文目录

发布时间:

国际学术大会论文目录

1DaveWenny,YongLiu,KasDumrose.Firstyearfieldgrowthofchemicallyrootprunedcontainerizedseedlings.NewForests,1988,2:111-118.2宋廷茂,刘勇,彭祚登,兴安落叶松容器苗培养基的研究.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0,12(增刊1):71-74.3刘勇,宋廷茂,彭祚登,彭景田,许永林.兴安落叶松容器苗培育技术的研究.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0,12(增刊2):10-20.4刘勇,朱学存.兴安落叶松容器苗化学修根效果与根生长潜力测定的研究.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1,13(2):21-25.5刘勇.苗木质量评价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世界林业研究,1991,4(3):62-68.6刘勇,龚怀勋.硫化铜对容器苗的修根作用.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2,14(增刊2)50-56.7刘勇.从多功能林业的兴起看我国林业的发展道路.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2,社科版.74-79.8宋廷茂,刘勇,彭祚登,张建国,丛日春,赵朝中,许广武,李志丹,孙庆杰,孙玉祥,李宝君.大兴安岭主要针叶树种移植容器苗的培育技术与造林效果的研究.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0,12(增刊1):1-9.9宋廷茂,刘勇,彭祚登,丛日春,张建国,孙庆杰,李宝君,孙玉祥,赵朝中,李志丹,许广武,许辉,邢恩铎.兴安落叶松野生苗利用技术与造林效果的研究.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0,12(增刊1):49-55.10宋廷茂,刘勇,彭祚登,印佩文,田淑静.塑料大棚育苗技术十大关键技术-西林吉林业局大棚育苗技术经验总结.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0,12(增刊1):68-70.11宋廷茂,刘勇,彭祚登,张建国,李志丹,刘晓娟.兴安落叶松塑料大棚育苗截根技术与机理的研究.北京林业大报,1990,12(增刊2):1-9.12田淑静,彭祚登,刘勇,张建国,宋廷茂,李树生,孙庆杰,李志丹,孙玉祥,徐桂林.大兴安岭地区樟子松出圃苗龄型与移植密度的研究.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0,12(增刊2):21-34.13彭祚等,宋廷茂,刘勇.兴安落叶松育苗播种日期的研究.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0,12(增刊2):72-77.14刘勇.容器移植苗-----一种新的苗木类型.北京林业科技,1990,1:44-45.15刘勇.美国爱达荷大学林学系研究生教学概况.中国林业教育,1990,2:62-64.16刘勇.碳酸铜在林业中的使用.世界林业研究,1991,4(1):91-92.17刘勇.法国的地区整治和重建技术.世界林业研究,1992,5(4):89-90.18LiuYong.RootGrowthPotentialandEnergySourcesforNewRootGrowthofThreeConiferSpeciesinNorthernChina.JournalofBeijingForestryUniversity(EnglishEdition),1993,Vol.2,No.1,10-22.19刘勇.我国北方针叶树主要造林树种苗木质量研究(I)----苗木根生长潜力.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3,15(增刊1):69-75.20刘勇.我国北方针叶树主要造林树种苗木质量研究(II)----碳水化合物在苗木生根过程中的作用.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3,15(增刊1):76-83.21宋廷茂,张建国,刘勇,彭祚登,赵朝中,李志丹,大兴安岭地区主要针叶树种苗木活力的研究.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3,15(增刊1):1-17.22印佩文,宋廷茂,彭祚登,刘勇,赵朝中,李志丹,李万棋.兴安落叶松育苗播种量与密度的研究.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3,15(增刊1):96-101.23刘勇.适地适苗造林探讨.中国林学会造林学会第三届学术讨论会,造林论文集,中国林业出版.1994.34-38.24刘勇.我国北方主要针叶造林树种苗木质量研究(III)----苗木的休眠与萌芽生理.青年林业科学家论丛,中国林业出版社.1994,28-34.25刘勇.我国北方主要针叶造林树种苗木质量研究(IV)----苗木形态与造林成活及初期生长的关系.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5,17(4):16-21.26刘勇.我国北方主要针叶造林树种苗木质量研究(V)----苗木形态与苗木生理的关系.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5,17(4):118-122.27刘勇.我国林业发展应以提高效益为中心.世界林业研究,1995,8(1):54-58.28刘勇.贮藏对针叶树苗木活力和苗木生理影响.林业科学,1995,31(5):414-420.29刘勇.油松侧柏叶绿素含量与苗木质量关系的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二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370-376.30刘勇.世界林业教育发展趋势.世界林业研究,1996,9(2)∶11-17.31刘勇,林平.世界林业推广发展趋势.世界林业研究,1997,10(2):50-57.32刘勇.世界林业推广趋势及其启示.中国林业经济学会世界林业经济专业委员会论文集.世界林业研究,1998,11:106-111.33刘勇.针叶树苗木抗裸根晾晒能力的研究.中国青年绿色论坛--中国林学会第四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选集.林业资源管理特刊,1998.22-26.34AjitKumarBanarjee,刘勇.98洪灾对制定林业规划的启示.世界林业研究,1998,11(6):29-33.35刘勇,陈艳,张志毅,李新国.不同施肥处理对三倍体毛白杨苗木生长及抗寒性的影响.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0,22(1):38-44.36刘勇.我国苗木培育理论与技术进展。唯一作者、世界林业研究,2000,13(5):43-49.37刘洲鸿,刘勇.不同水分处理对侧柏苗木生长及抗旱性的影响.中国林学会造林分会第4届理事会暨学术讨论会造林论文集,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84~90.38刘勇.我国林木种子培育理论和技术进展.世界林业研究,2001,14(4):43-39师晨娟,刘勇,胡长寿.青海云杉硬枝扦插繁殖研究.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2,24(2):259~263.40刘勇.加入WTO与中国环境问题探讨.中国林业教育。2002,81(2):26~28.41刘洲鸿,刘勇,段树生.不同水分条件下施肥对侧柏苗木生长及抗旱性的影响.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2,24(5/6):56~60.42王继永,王文全,刘勇.林药间作系统中药用植物光合生理适应性规律研究.林业科学研究,2003,16(2):129~134.43王继永,王文全,刘勇,魏胜利.乌拉尔甘草生物特性及资源培育研究进展.世界林业研究,2003,16(2):28~32.44WangLixian,LiuYong.EffectsoffertilizationtreatmentsonplantationgrowthoftriploidclonesinPopulustomentosa.ForestryStudiesinChina.2003,5(3):13~20.45刘勇.让高校领导务“正业”,光明日报,2003,11,7.46李瑞生,刘勇,乌丽雅斯.欧美雄性不育杨组培苗移栽用栽培基质配方的研究,江苏农业科学,2003,4(总第234期):53~54.47王继永,王文全,刘勇.林药间作系统对药用植物产量的影响,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3,25(6):55~59.48乌丽雅斯,刘勇,李瑞生,李志丹,陈彩霞.容器育苗质量调控技术研究评述,世界林业研究,2004,17(2):9~13.49乌丽雅斯,刘勇.造林树种苗木定向培育理论探讨,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4,26(4):85~90.50张燕,刘勇,王继永,王文全.药用植物专用肥研究现状与展望,中国中药杂志,2004,29(8):719~722.51刘勇.从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四个环节看图书馆介入途径,2004,见丁有骏,刘勇主编,知识管理与图书馆,北京高校第七届图书情报资料学术年会论文集,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2~16.52刘勇,王玉杰,张玉杰,程燕妮,冯菁.创新人才知识结构构建与高校图书馆,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增刊)1~5.53赵世华,刘勇,王玉杰,成惠萍,程燕妮,孙丽川,张宝颖.林业创新人才培养与图书馆知识管理创新,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增刊)19~22.第二作者54白淑兰,白玉娥,方亮,刘勇.土生空团菌与虎榛子形成的菌根及其对虎榛子生长的影响,林业科学,2004,40(6):194~196.55白淑兰,赵春杰,房耀维,白玉娥,刘勇.粘盖牛肝菌不同菌株对Zn2+、Cd2+的吸附及其对油松Zn2+、Cd2+的耐受性,生态学报,2005,25(2):220~221.56张燕,王继永,刘勇,王文全.氮肥对乌拉尔甘草生长及有效成分的影响,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5,27(3):57~60.57齐涛,刘勇,王春成,袁功英,李志丹.苗圃库存销售管理系统的构建和开发,浙江林学院学报,2005,22(2):226~230.58白淑兰,刘勇,周晶,董智,樊荣.大青山外生菌根真菌资源与生态研究,生态学报,2006,26(3):837~841.59刘建功,刘勇.中国林木种苗业现状及发展趋势与对策,林业经济,2006,164(3)22~24.60刘建功,赵淑荣,刘勇,潘玉兴,李钧.平阴玫瑰花器官生长特性调查研究,中国林副特产,2006,82(3):10~11.61师晨娟,刘勇,张林玉.苗木抗旱生理及抗旱调控技术,世界林业研究,2006,19(3):33~37.62刘勇.复杂系统创造力模型的构建,见陈晓阳主编,林学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6,157~163.63师晨娟,刘勇,荆涛.植物激素抗逆性研究进展,世界林业研究,2006,19(5):21~26.64李国雷,刘勇,郭蓓,徐扬,张可栋,赵双荣.我国飞播造林研究进展,世界林业研究,2006,19(6):45~48.65李国雷,刘勇,徐扬,郭蓓,张可栋,赵双荣.飞播油松群落种子植物区系特征研究,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06,26(4):369~372.66王兰珍,刘勇.黄芩种质资源及培育技术研究进展,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7,29(2):138~146.67李国雷,刘勇,徐扬,郭蓓,张可栋,赵双荣.间伐强度对油松人工林植被发育的影响,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7,29(2):70~75.68李国雷,刘勇,郭蓓,徐扬,张可栋,赵双荣.保留密度对飞播油松林下植被发育影响的研究,西北林学院学报,2007,22(3):105~110.69郭蓓,刘勇,李国雷,甘敬,徐扬.飞播油松林地土壤酶活性对间伐强度的响应.林业科学,2007,43(7):128-133.70朱芹,刘勇.肥料与调节剂对山茱萸生长以及保护酶活性的影响。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07,27(3):20~24.71李国雷,刘勇,甘敬,郭蓓,徐扬.飞播油松林地土壤酶活性对间伐强度的季节响应.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8,30(2):82~88.72李国雷,刘勇,于海群,吕瑞恒,徐扬,郭蓓.北京柏木井飞播油松群落特征分析.西南林学院学报,2008,28(1):1~5.73李国雷,刘勇,李俊清,李瑞生.油松飞播林土壤质量评判及其调控.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8,32(3):19~24.74徐扬,刘勇,李国雷,郭蓓,李瑞生.间伐强度对油松中龄人工林林下植被多样性的影响.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8,32(3):135~138.75何斌,王兰珍,谢秀丽,刘勇.异株荨麻茎叶中黄酮类化合物含量测定方法的研究.时珍国医国药,2008,19(6):1348~1351.76刘勇,李国雷.不同林龄油松人工林叶凋落物分解特性.林业科学研究,2008,21(4):500~505.77刘勇,宋廷茂,翟明普,李国雷.用系统科学指导和丰富森林培育学.林业科学.2008,44(7):1~5.78于海群,刘勇,李国雷,李瑞生,吕瑞恒.油松幼龄人工林土壤质量对间伐强度的响应.水土保持通报,2008,28(3):65~70.79李国雷,刘勇,李瑞生,徐扬,郭蓓.油松叶凋落物分解速率、养分归还及组分对间伐强度的响应.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8,30(5):52~57.80GuoleiLI,YongLIU,JingGAN,BeiGUO,YangXU.SeasonalresponseofsoilenzymeactivitytothinningintensityofaerialseededPinustabulaeformisstands.FrontiersofForestryinChina,2008,3(3):286-292.DOI10.1007/s11461-008-0061-4.81刘勇,李国雷,李瑞生,郭蓓,徐扬.密度调控对油松人工林土壤肥力的影响.西北林学院学报,2008,23(6):18-23.82李国雷,刘勇,李瑞生,吕瑞恒,徐扬.油松人工林土壤质量的演变.林业科学,2008,44(9):76-81.83吕瑞恒,刘勇.北京山区不同林分类型土壤酶及土壤肥力的关系.第九届全国森林培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8年11月22-24日,中国北京,69-74.优秀论文奖84徐庆华,刘勇,马履一,姜长吉,刘福森,李雪莲,姜辉.长白落叶松苗木生长的数学模型拟合分析.第九届全国森林培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8年11月22-24日,中国北京,206-212.85尹伟伦,刘勇,李国雷,王兰珍,吕瑞恒.用系统思想提高林业学生的创造力----一个新的创造力理论及其在北京林业大学的实践案例.林业教育国际研讨会暨第一届中国林业教育培训论坛论文集,2008年12月8-9日,中国北京,152-157.86李国雷,刘勇,吕瑞恒,于海群,李瑞生.2009.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密度调控对林下植被发育的作用过程.北京林业大学学报,31(1):19-24.87李国雷,刘勇,于海群,吕瑞恒,李瑞生.2009.油松(Pinustabulaeformis)人工林林下植被发育对油松生长节律的响应.生态学报.29(3):1264-1275.88刘勇,李国雷,林平,姜辉,于海群,吕瑞恒.2009.华北落叶松人工幼、中龄林土壤肥力变化.北京林业大学学报,31(3):17-23.89吕瑞恒,刘勇,李国雷,于海群,杨占军,李秀玲.2009.北京延庆飞播林区不同植被类型土壤肥力的差异.东北林业大学学报,37(5):39-42.90Shu-LanBai,Guo-LeiLi,YongLiu,R.KastenDumroese,andRui-HengLv.2009.OstryopsisdavidianaseedlingsinoculatedwithectomycorrhizalfungifacilitateformationofmycorrhizaeonPinustabulaeformisseedlings.Mycorrhiza,19:425-434.DOI10.1007/s00572-009-0245-2.91GuoleiLI,YongLIU,RuishengLI,BeiGUO,YangXU.Responsesofdecompositionrate,nutrientreturn,andcompositionofleaflittertothinningintensitiesinaPinustabulaeformisplantation.FrontiersofForestryinChina,2009,4(13):XXXX.DOI10.1007/s11461-009-0058-792GuoleiLI,YongLIU,LvyiMA,RuihengLV,HaiqunYU,ShulanBAI,YaoyaoKANG.ComparisonoftreegrowthandundergrowthdevelopmentinaeriallyseededandplantedPinustabulaeformisforests.FrontiersofForestryinChina,2009,4(3):283-290.DOI10.1007/s11461-009-0049-8.93吕瑞恒,刘勇,于海群,李国雷,刘辉,王玉江.北京山区不同林分类型土壤肥力的研究.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9,31(6):158-163.94孙慧彦,刘勇,马履一,贾忠奎,康瑶瑶,金虎范,祝燕,侯炳柱,尹凤君.长白落叶松苗木质量与造林效果关系的比较.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9,31(6):176-180.95刘勇,李国雷,吕瑞恒,赵华.关于加强森林培育学理论研究的探讨.第二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人工林培育理论与技术分会论文集.优秀论文二等奖。96祝燕,刘勇,李国雷,马跃,朱中一.控释氮肥在长白落叶松苗木培育中的应用.第二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人工林培育理论与技术分会论文集.97金虎范,刘勇,山本福寿,李国雷,吕瑞恒.日本琦玉县饭能市的山村环保旅游业.世界林业研究,2010,23(1):67-70.98徐庆华,刘勇,马履一,徐程杨,魏红旭.土壤含水率对长白落叶松幼苗生长的影响.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0,38(1):31-33.99江俐妮,魏红旭,刘勇,徐程扬,马履一.长白落叶松播种苗根系形态可塑性与氮素空间异质性关系.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0,38(1):24-27.100徐庆华,刘勇,马履一,王少华,侯炳柱,尹凤君.长白落叶松苗高生长与气象因子相关关系分析.林业科技,2010,35(1):1-3.101徐庆华,刘勇,马履一,李友安.长白落叶松幼苗耗水速率与气象因子的关系.西北林学院学报,2010,25(3):12-14.102刘勇,何斌.毕节试验区生态现代化实现途径探讨.毕节学院学报,2010,28(5):53-58.103刘勇,李国雷,吕瑞恒,赵华.关于加强森林培育学理论研究的探讨.世界林业研究,2010,23(3):64-68.104林娜,刘勇,李国雷,吕瑞恒,王少华,侯炳柱,尹凤君.抚育间伐对人工林凋落物分解的影响.世界林业研究,2010,23(3):44-47.105何斌,王兰珍,刘勇.3个种源异株荨麻光合特性的比较.吉林农业大学学报,2010,32(4):355-361,370.106YongLiu,Guo-LeiLi,Hai-QunYu,Rui-HengLv.Creativitytheoryofecosystems:Anewapproachtostudythemechanismsofbiodiversity.23rdIUFROWorldCongress,August23-28,2010,Seoul,RepublicofKorea.Oralpresentation.InTheInternationalForestryReview,2010,12(5):86107YongLiu,KastenDumroese,GuoleiLi,RuihengLv.Studyingrelationshipsofbiodiversityandecosystemfunction:anewparadigmforresearchers.23rdIUFROWorldCongress,August23-28,2010,Seoul,RepublicofKorea.Posterpresentation.InTheInternationalForestryReview,2010,12(5):88108赵华,刘勇,李国雷,吕瑞恒.造林工程规划设计与实施过程中的系统方法论研究.中南林业调查规划,2010,29(3):6-10,15.109林娜,刘勇,李国雷,于海群.森林土壤酶研究进展.世界林业研究,2010,23(4):21-25.110李国雷,刘勇.SPSS统计软件在林业试验设计课程中的应用.中国林业教育,28(5):66-68.111孙宇,刘勇,李国雷,马履一.磷肥施肥方式对长白落叶松苗木生长的影响.第十一届全国森林培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林学会造林分会,2010,10,9-12.四川雅安.436-443.112林娜,刘勇,李国雷,于海群.ThecomparisonofsoilenzymeactivityindifferentageofPinustabulaeformisaerialseedingforests.第十一届全国森林培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林学会造林分会,2010,10,9-12.四川雅安.418-425.113徐庆华,刘勇,马履一,贾忠奎,丰庆荣.不同播种覆盖物对种子出苗率和土壤蒸发量的影响.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0,34(5):149-152.114吴雅婧,刘勇,郭素娟,王静.植物性原料堆沤基质化处理及氮素释放特性.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0,38(10):95-98.115PingJiang,YuyangSong,YongLiu.ComparativeStudyonCommunityCharacteristicsofDesertNon-CommercialForestsinNorthwestChinaofXinjiangafterBeingClosed6Years.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CombatingLandDegradationandAnnualCouncilorMeetingofWASWACLANDCON1010,October11-15,2010,108.116孙宇,刘勇,李国雷,马履一.磷肥施肥方式对长白落叶松苗木生长的影响.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主,39(1):24-27.117祝燕,马履一,刘勇,李国雷,马跃,朱中一.控释氮肥对长白落叶松苗木生长的影响.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1,35(1):24-28.118HaoHu,YongLiu,Guang-LuShi,Yue-PingLiu,Rui-JieWu,Ai-ZhenYang,Yi-MingWang,Bao-GuangHuaandYou-NianWang.Proteomicanalysisofpeachendocarpandmesocarpduringearlyfruitdevelopment.PhysiologiaPlantarum2011,142:390-406.ISSN0031-9317.doi:10.111/j.1399-3054.2011.01479.x(SCI收录,影响因子3.067).119G.L.Li,Y.Liu,Y.Zhu,J.Yang,H.Y.Sun,Z.K.Jia,L.Y.Ma.InfluenceofinitialageandsizeonthefieldperformanceofLarixolgensisseedlings.NewForests2011,42:215-226.DOI10.1007/s11056-011-9248-x(SCI,correspondenceauthor)120康瑶瑶,刘勇,李国雷;马履一,贾忠奎,姜长吉,刘福森,李学莲.长白落叶松播种苗移栽期失水胁迫对其活力的影响.林业科学,2011,47(6):188-193.121刘勇,李国雷,祝燕,吴雅婧,林娜,邹尚庆,蒋乐.中国林木种子生物学与种子经营技术进展.林业科学,2011,47(8):143-150.122李国雷,刘勇,祝燕.苗木切根技术研究进展.林业科学,2011,47(9):140-147.123祝燕,刘勇,李国雷,林平,康瑶瑶,孙宇.氮素营养对长白落叶松移植苗生长及养分状况的影响.林业科学,2011,47(9):168-172.124李国雷,刘勇,祝燕.秋季施肥调控苗木质量研究评述.林业科学,2011,47(11):166-171.125赵华,刘勇,金小麒.贵州林业发展区划数量化划分研究.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1,33(2):7-13.126康瑶瑶,刘勇,马履一,李国雷,祝燕,马跃.施肥对长白落叶松苗木养分库氮磷吸收及利用的影响.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1,33(2):31-36127孙宇,刘勇,李国雷,马履一.磷肥施肥方式对长白落叶松苗木生长的影响.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1,39(1):24-27.128祝燕,马履一,刘勇,李国雷,马跃,朱中一.控释氮肥对长白落叶松苗木生长的影响.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1,35(1):24-28.129林娜,刘勇,于海群,李国雷,.吕瑞恒.不同林龄飞播油松林下植被多样性研究.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1,35(3):16-20.130李国雷,刘勇,祝燕,孙宇,邹尚庆.苗木稳态营养加载技术研究进展.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1,35(2):117-123.131李国雷,刘勇,祝燕,李庆梅,孙宇,邹尚庆,蒋乐.国外苗木质量研究进展.世界林业研究,2011,24(2):27-35.132陈晓,刘勇,李国雷,孙巧玉,张硕,许飞.土壤真菌研究方法及人为干扰对森林土壤真菌群落影响研究进展.世界林业研究,2011,24(5):7-12.133.孙宇,李国雷,刘勇,马履一,贾忠奎,祝燕.磷肥施用方式对长白落叶松播种苗生长的影响.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5(5):16-20.134孙宇,李国雷,刘勇,马履一,祝燕,姜长吉,刘福森,李学莲.水施磷肥对长白落叶松苗木生长和磷吸收的影响.浙江农林大学学报,2011,28(2):219-226.

1.《毛白杨胚胎学观察》Ⅰ.花药的结构和花粉的发育,北林学报,1982.42.《花药绒毡层及花粉发育的电子显微镜研究近况》,北林学报,1983.33.《毛白杨胚胎学观察》Ⅱ.胚珠、胚囊的构造,受精作用及胚的发育,北林学报,1984.14.《全国林业学校植物学教学研讨班实验指导》,校内印刷,19865.《毛白杨1-2年生根萌条不定根起源和发育的观察》,北林学报,1987.36.《中国植物之最》,中国旅游出版社,19877.《光学显微镜在林业上的应用》,森林与人类,19878.《扫描电子显微镜在林业上的应用》,森林与人类,19879.《透射电子显微镜在林业上的应用》,森林与人类,198710.《毛白杨小孢子发育的电子显微镜研究初报》,北林学报,1988,增刊11.《森林火灾对河川径流变化的影响》(译自俄文)、《森林水文研究》,中国林业出版社,1988 12.《造林对龙头山试验地径流的影响》(译自日文),同上13.《日本扁柏林地面蒸发量的季节变化》(译自日文),同上14.《森林在保护水源防止污染中的作用》(译自俄文),同上15.《对哈马尔-达班山地暗针叶泰加林水土保持作用的评价》(译自俄文),同上16.《植物显微技术实验指导》,研究生用校内讲义,198817.《山西古树资源及其研究价值和保护问题》,北林学报,1989.118.《植物薄切片制作技术的改良方法》,北林学报,1989.219.《显微技术课在林业院校中的地位及教学改革》,林业教育研究,1989.420.《李时珍对木本药用植物的贡献》,中国药学会为纪念李时珍诞辰470周年在北京举办的国际学术讨论会交流论文198921.《林史文集》(编委及作者),中国林业出版社,1990.922.《稀土多元复合液肥对砂地苹果增产效益的研究》,北林学报,1991.1 (已有成果鉴定), 并被联合国粮农组织的《Agrinex》, 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 Rome, 1993 所引录。23.《中国东北林下野生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及保护》,《自然资源》,1991.224.《侧柏球花的发端、发育及物候学》,北林学报92.1,并被联合国粮农组织的《Agrindex》, 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 Rome, 1994 所引录。25.《妙峰山林场概况调查》:露地植物名录及检索表,铅印本,1992.26.《植物学教学成果总结》,中国林业教育研究,199327.《我国的珍稀植物》,知识出版社,199328.《Studie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egree of juvenility and cell ultrastructure in larix principis- rupprechti I. Embryo, annual shoots in 3-year old and 12-year old trees》,J.of BFU (English Edition) V.2 ,No.1 ,1993.华北落叶松幼态程度与细胞超微结构之间关系的研究,I.胚、3及12龄树木的一年生枝条。北林学报,英文版,1993·129.《Abstracts of XV International Botanical Congress》,Yokohama,Japan, 1993. 15届国际植物学大会论文集,日本,横滨,199330.《绿色食品培训教材》,校内印刷,199431.《自然科学发展大事记》卢嘉锡主编(植物学部分),辽宁教育出版社,199432.《‘万物’植物名称古今考》,中国科技史料,1995.333.《Studie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egree of juvenility and cell ultrastructure in larix principis- rupprechti II. The annual shoots in upper and lower crown》,J. of BFU(English Edition) V.7 , No.2 , 1995 华北落叶松幼态程度与细胞超微结构之间关系的研究,II.树冠上部与下部的一年生枝条。北林学报,英文版,1995·234.《The historical tread of funeral and interment, forestry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 China 》,Abstracts of Invited Papers, IUFRO XX World Congress, 6- 12,August 1995, Tampere, Finland .20届世界林业大会论文集,芬兰,199535.《Chinese forestry travel from past to present times》, Abstracts of papers of Symposium, IUFRO, May 1996, Gmunden, Austria. 国际林联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奥地利,199636.《华北落叶松一年生茎的电子显微镜研究》,西北植物学报,1996,437.《中国林业通史》(部分),已交稿,近期出版38.《简明中国大百科全书》(林业卷),已交稿,近期出版39.应林业部科技司委托撰写,《引进国际先进林业科学技术“九五”规划》,199640.我国阿月浑子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果树科学,1998,第3期41.阿月浑子砧木研究进展,果树科学,1999,第2期42.不同种源侧柏鳞叶解剖构造及其与抗旱性的关系,Anatomical Structure and Its Relation to Drought-Resistance for Provenances of Platycladus orientalis, 北林学报,1999,143. 阿月浑子光合特性及其影响因子的研究,园艺学报,1999,第5期44.阿月浑子结果特性研究现状,1999,果树科学,增刊45.对我校图书馆改革的思考,林业图书情报工作,2000,19.《信息检索学》(高等院校教材),主编,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年6月,第一版46.中国历代森林覆盖率的探讨,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3-4,2001,747.阿月浑子种子萌发的研究,种子,(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全国优秀科技期刊)2001,5 48.阿月浑子芽接技术研究,果树学报,2001,549.阿月浑子叶片光合作用的光抑制研究,园艺学报,2002,29(4),313-31650.明请时期环北京地区的林业政策,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一卷,第一期,2002年5月51. 阿月浑子叶片光合作用的光抑制研究,园艺学报,2002,29(4),313-31652.水分胁迫对阿月浑子主要生理过程的影响,北方植物学研究,第四集,2002,42-46,,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53. 阿月浑子及其砧木冬季水分关系的研究,北方植物学研究,第四集,2002,49-54,,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54.阿月浑子种子萌发过程中储藏物质含量的初步研究, 种子(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全国优秀科技期刊)2002年,6,28-30

2021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目录

专著作品1. 文海研究 (合作)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3年3月2. 西夏文化 吉林教育出版社 1986年12月3. 西夏佛教史略 宁夏人民出版社 1988年8月(台湾商务印书馆1993年11月重版)4. 西夏文物 (合作) 文物出版社 1988年3月5. 番汉合时掌中珠 (合作) 宁夏人民出版社 1989年12月6. 中国民族古文字图录 (傅懋绩主编,史金波、张公瑾、道布副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0 年12月7. 类林研究 (合作) 宁夏人民出版社 1993年9月8. 西夏天盛律令 (合作)《中国珍稀法律典籍集成》甲编第五册 科学出版社 1994 年8月9. 西夏用兵史话 (合作) 四川民族出版社 1997年4月10. 俄藏黑水城文献 (主编史金波、魏同贤、克恰诺夫,已出版第1—11册)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6年—2000年11. 中国少数民族现状与发展研究丛书·昭觉县彝族卷 (合作)民族出版社 1999年9月12. 中国饮食史(卷四) (合作) 华夏出版社 1999年10月 13. 西藏人权研究 (合作) 中国藏学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9年10月14. 天盛改旧新定律令 (合作)《中国传世法典》之一 法律出版社 1999年12月15.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和早期传播 (合作)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0年1月16. 电脑处理《文海宝韵》研究 (合作) 日本国立亚非语言文化研究所2000年1月17. 中国风俗通史·辽金西夏卷 (合作)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1年11月论文等共145篇(一)西夏学(西夏语言、文字、历史、文化、宗教、法律、文物、文献等)1.《甘肃武威发现的西夏文考释》质疑 《考古》 1974年6期2. 明代西夏文经卷和石幢初探 (合作) 《考古学报》 1977年1期3.《西夏译经图》解 《文献》(第一辑) 书目文献出版社 1979年12月4. 大元肃州路也可达鲁花赤世袭之碑考释 (合作)《民族研究》1979年1期5. 西夏文及其文献 《民族语文》 1979年3期6. 简述西夏文辞书 《辞书研究》 1980年2期7. 莫高窟榆林窟西夏资料概述 (合作) 《兰州大学学报》 1980年2期8. 也谈西夏文字 《历史教学》 1980年11期9. 略论西夏文字的构造 《民族语文论集》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1年3月10. 西夏文《过去庄严劫千佛名经》发愿文译证 《世界宗教研究》 1981年1期11. 西夏党项史料正误三则 《民族研究》 1981年3期12. 西夏语构词中的几个问题 《民族语文》 1982年2期13. 莫高窟、榆林窟西夏文题记研究 (合作) 《考古学报》 1982年3期14. 西安市文管处藏西夏文物 (合作执笔) 《文物》 1982年4期15. 西夏语中的汉语借词 《中央民族学院学报》 1982年4期16. 西夏后裔在安徽 (合作) 《安徽大学学报》 1983年3期17. 西夏文《金光明最胜王经》序跋考 《世界宗教研究》 1983年3期18. 西夏文辞书的特点和历史价值 《辞书研究》 1983年6期19. 西夏语的存在动词 《语言研究》 1984年1期20. 明代西夏文经卷和石幢再探 (合作) 《西夏史论文集》 宁夏人民出版社 1984年7月21. 西夏文概述 《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4年8月22. 重修凉州感应塔碑校译补正 《西北史地》 1984年2期23. 元代党项人余阙及其后裔 《宁夏大学学报》 1985年2期24. 北京图书馆藏西夏文佛经整理记 (合作) 《文献》 1985年4期25. 再谈西夏文反切上下字合成法 《民族研究》 1985年5期26. 西夏佛教的流传 《世界宗教研究》 1986年1期27. 西夏文字典《同音》的版本与校勘 (与黄振华合作) 《民族古籍》1986年6期28. 西夏陵园出土残碑译释拾补 《西北民族研究》第-集 1986年6月29. 西夏名号杂考 《中央民族学院学报》 1986年4期30. 蒙、元时期党项上层人物的活动 《民族史论丛》 中华书局 1987年1月31. 西夏“秦晋国王”考论 《宁夏社会科学》 1987年3期32. 黑水新出西夏文辞书《同音》初释 (合作) 《文物》 1987年7期33. 略论西夏文物的学术价值 《考古与文物》 1987年4期34. 黑水出土西夏本《类林》考辩 (合作) 《中央民族学院学报》 1988年2期35. 西夏文本《类林》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日刊)《中亚西亚语言和历史研究》(西田龙雄教授还历纪念文集) 1988年36. 西夏佛教新证四种 《世界宗教研究》 1989年1期37. 藏族文化和西夏王朝的历史渊源 《中国西藏》 1989年2期38. 西夏汉文本《杂字》初探 《中国民族史研究》(二)中央民族学院出报社1989年6月39. 《类林》西夏文译本和西夏语研究 《民族语文》 1989年6期40. 西夏文本《类林》译文分析 《固原师专学报》 1990年2期41. 一部有特色的历史法典-西夏《天盛改旧新定律令》 《中国法律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陕西人民出版社 1990年9月42. 从西夏看中华民族多元一体 《中华民族研究新探索》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1年5月43. 西夏文《官阶封号表》考释 《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第三辑,天津古籍出版社 1991年12月44. 西夏党项人的亲属称谓和婚姻 《民族研究》 1992年1期45. 西夏文字典《音同》序跋考释 (合作)《西夏文史论丛》 宁夏人民出版社 1992年10月46. 略论西夏前期的用兵特点 (合作) 《西夏文史论丛》 宁夏人民出版社 1992年10月47. 西夏文《天盛新律》进律表考释 (合作) 《西夏文史论丛》 宁夏人民 出版社 1992年10月48. 西夏《天盛律令》略论 《宁夏社会科学》 1993年1期49. 死文字重见光明 《紫荆》 1993年5期50. 西夏文《六祖坛经》残页译释 《世界宗教研究》 1993年3期51. 西夏境内民族考 《庆祝王钟翰先生八十寿辰学术论文集》 辽宁大学出版社 1993年6月52. 西夏官印姓氏考 《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第二辑 天津古籍出版社 1993年10月53. 西夏的官职制度 《历史研究》 1994年2期54. 穿越时空、古国新诠-西夏学的研究现况与国学的互动 台湾《历史博物馆馆刊》 第四卷第三期 1994年7月55. 西夏学 《中国学向通鉴》 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1995年56. 西夏文本《碎金》研究 (合作) 《宁夏大学学报》 1995年2期57. 西夏语的“买”、“卖”和“嫁”、“娶” 《民族语文》1995年4期58. 西夏佛教制度探考 台湾《汉学研究》第十三卷第一期 1995年6月59. 寻找流失在异域的珍宝-俄国所藏黑水城文献 台湾《历史月刊》第95期 1995年12月60. 西夏文《三才杂字》考 (合作)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 1995年6期61. 贾敬颜先生藏西夏陵园残碑拓片简说 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西夏陵》 东方出版社1995年62. 整理拍摄俄国所藏黑水城文献记 《中国典籍与文化》 1996年1期63. 西夏古籍略说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1996年3期64. 西夏文化的风采 《光明日报》 1996年9月3日65. 儒释兼融东西交汇-多元色采的西夏文化 台湾《历史月刊》第105期 1996年10月66. 额济纳旗绿城新见西夏文物考 (合作) 《文物》 1996年10期67. 西夏刑法试析 《民大史学》(创刊号) 1996年68. 现存世界上最早的活字印刷品-西夏活字印本考 《北京图书馆馆刊》 1997年1期69. 西夏·宁夏·华夏 《宁夏日报》 1997年2月21日、2月28日70. 西夏皇族后裔考论 (与白滨、聂鸿音合作) 《辽金西夏史研究》 天津古籍出版社 1997年71. 西夏活字版文献及其特点 台湾《历史文物》第七卷三期 1997年6月72. 西夏和回鹘对活字印刷的重要贡献 (与雅森●吾守尔合作)《光明日报》1997年8月5日73. 西夏文《维摩诘所说经》—现存最早的泥活字印本考 《今日印刷》 1998年2期74. 俄藏西夏文世俗文献目录 (合作)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8年2期75. 黑水城的发现与俄藏西夏遗书 (合作)《首届西夏学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 宁夏人民出版社 1998年11月76. 西夏《天盛律令》及其法律文献价值 法律史论集(第一卷) 法律出版社 1998年9月77. 西夏的饮食制度和风尚 《历史科学与理论建设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年4月78. 西夏文写本《文海宝韵》 《民族语文》 1999年4期79. 西夏文书和西夏史(西夏文书と西夏史) 日本《史滴》(早稻田大学)1999年12月80. 敦煌莫高窟北区西夏文文献译释研究 《敦煌莫高窟北区石窟》 第一卷 文物出版社 2000年81. 敦煌莫高窟北区出土西夏文文献初探 《敦煌研究》2000年3期82. 发现最早的汉文活字印本——黑水城出土西夏历书 《学术动态》2000年4期83. 回眸千年活字印刷术 《新闻出版报》2001年3月2日 84. 百年西夏学 《光明日报》2001年3月27日85. 现存最早的汉文活字印本刍证 《中国印刷》2001年3、4期86. 千年活字印刷史概说 《固原师专学报》2001年4期87. 《文海宝韵》序言、题款译考 《宁夏社会科学》2001年4期88. 西夏佛教新探 《宁夏社会科学》2001年5期89. 黑水城出土活字版汉文历书考 《文物》2001年10期90. 西夏和西夏文化 《黄河论坛》第7期91. 西夏学百年回顾 《民族研究年鉴》2001年92. 西夏和西夏文化 《黄河文化论坛》第七期(2001年2期)2001年12月93. 国图藏西夏文文献价值 《中国文物报》2002年3月27日94. 西夏的藏传佛教 《中国藏学》2002年1期95. 西夏度量衡刍议 《固原师专学报》2002年2期96. 简介英国藏西夏文献 《国家图书馆学刊》(西夏研究专号) 2002年增刊97. 国内现存出土西夏文献简明目录 (合作)《国家图书馆学刊》(西夏研究专号) 2002年增刊(二)民族历史、文化1. 中国民族史研四十年的重要贡献 《云南社会科学》 1990年2期2. 中国民族史学的社会功能 《民族研究》 1990年2期3. 十年来中国民族史研究的理论与实践 (与白滨合作) 《中国民族史学会第二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改革出版社 1990年11月4. 要重视和加强中国少数民族法制史研究 《思想战线》 1991年4期5. 试论中国历史上的民族政策 《思想战线》 1991年4期6. 论少数民族近代史研究 《云南社会科学》 1991年6期7. 积极开展历史上的民族政策研究 认真总结经验教训 《中国民族史学会第三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改革出版社 1991年10月8. 把中国民族史研究引向深入 《黑龙江民族从刊》 1992年2期9. 美国印第安人印象 (合作) 《世界民族研究》 1992年3-4期10. 积极开展新时期的民族调查工作 《民族研究》 1993年5期11. 拉萨西郊采访日记(三则) 《中国西藏》 1993年秋季号12. 历代民族政策简述 (合作) 《中国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九十年代发展战略探讨》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3年4月13. 西藏现代化和西藏人权 《民族研究》 1995年4期14. 振奋精神 勇于探索 开创民族史研究的新局面 《宁夏社会科学》 1996年6期15. 中国民族学的回顾与展望 《海峡两岸中国少数民族研究与教学研讨会论文》1996年1月16. 重视家支问题 吸收德古参政议政 (合作) 《凉山民族研究》 1996年10月17. 略论凉山彝族地区人口和社会发展 (合作) 《凉山民族研究》 1996年10月18. 西藏宗教信仰和西藏人权 《民族研究》 1997年4期 19. 中国少数民族宗教信仰概述 《民族研究动态》 1997年1期20. 关于南昆铁路建成后的几点思考 《西南民族研究动态》 1998年3月,总第28期21. 西藏宗教信仰和西藏人权问题 《民族研究》 1997年4期 (中国佛教协会编《研究动态》1997年6 期转载(三)民族古文字、文献1. 我国民族古文字研究的新阶段 《中国民族古文字》 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 1982年编印天津古籍出版社 1987年2月2. 中国民族古文字概说 《民族研究》 1984年5期3. 中国少数民族文字文献的史料价值 《中国少数民族史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7 年2月4. 少数民族古文字与少数民族史研究 《中国古代史研究入门》 河南人民出版社 1989年1月5. 中国少数民族文字文献整理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中南民族学院学报》 1990年1期6. 中国历史上少数民族文字改革刍议 《中央民族学院学报》 1990年1期7. 中国少数民族文字文物综述 《文物》 1991年6期8. 中国民族古文字和中华民族文化 《民族语文研究新探》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2年10月9. 女书和中国民族文字 《奇特的女书》 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1995年1月10. 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 《二十世纪的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研究》( 合作) 书海出版社 1998年7月11. 风采各异、内涵丰富的中国少数民族古文字及其文献 台湾《历史文物》10卷3期, 000年3月(四)书评、序1. 国外研究西夏文、西夏史简况 (合作) 《民族史译文集》第三辑 1978年2. 评1983年北方民族史研究 《中国历史学年鉴》 1984年10月3. 评介西田龙雄西夏文研究专著四种 《民族语文》 1985年2期4.《西夏文物研究》评介 (合作) 《西北史地》 1986年3期5. 古文字研究的新成果-介绍《汉古文字与纳西东巴文字比较研究》 《民族研究动态》 1989 年2期6. 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工作总结(执笔) 《民族研究动态》 1990年2期7. 一部翔实的少数民族断代史-评《唐代党项》 《民族研究动态》 1990年4期8. 一部包含中国少数民族政治制度史新成果的好书-《中国政治制度史》读后 《民族研究动态》 1992年3期9. 喜读《凉山民族研究》 《凉山民族研究》 1993年10. 《俄藏黑水城文献》整理出版近况 《古籍整理出版情况简报》 1996年3期11. 钟灵毓女书,中国又一绝 《奇特的女书》 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1995年1月12. 《陈述先生纪念集》序 《陈述先生纪念集》 内蒙古教育出版社 1995年7月13. 十年心血 一部力作-评郭大烈、和志武的《纳西族简史》 《民族学》 1996年4期14. 西夏文献整理研究的新成果 (合作) 古籍整理出版情况简报 1997年6期15. 透视中国人生归宿的门径—评徐吉军的《中国丧葬史》 《浙江学刊》2000年2期16. 熔铸多民族文化精粹—评铁木尔.达瓦买提主编的《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大词典》 《中国读书评论》2000年12期参与编辑辞书及其他著作21种1. 中国历史大辞典(辽夏金元史卷) ( 编委、撰稿)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6年6月2. 民族词典 (撰稿) 上海词书出版社 1987年8月3. 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卷 (撰稿)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88年4. 藏缅语语音和词汇 (撰稿)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1年1月5. 社会科学重要理论关点综述(1978-1988) (撰稿) 学苑出版社6. 中国少数民族艺述词典 (撰稿) 民族出版社 1991年9月7. 藏缅语族语言词汇 (撰稿) 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 1992年12月8. 中国历代官制大词典 (撰稿) 北京出版社 1994年1月9. 中国少数民族史大词典 (副主编,撰稿) 吉林教育出版社 1996年10. 中华五千年纪事本末 (撰稿) 人民出版社 1996年10月11. 敦煌学大词典 (编委、撰稿) 上海辞书出版社12. 辞海(1999年版) (编委,民族历史分科主编)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99年13. 民族史论丛 中华书局 1987年1月14. 中国民族史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7年15. 国民族关系史论文集 青海人民出版社 1988年8月16.国民族史研究(二) 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 1989年6月17. 国民族史学会第二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改革出版社 1990年11月17. 国民族史学会第三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改革出版社 1991年10月18. 特的女书 语言学院出版社 1995年1月19. 藏缅语研究 四川民族出版社 1997年6月20. 辽金西夏史研究 天津古籍出版社 1997年8月21. 《国家图书馆学刊》(西夏研究专号)(特约主编) 2002年增刊四、译文1. (俄)西夏文字典《文海》和《文海杂类》及其在西夏辞书中的地位(原著苏联克恰诺夫) 《民族史译文》第三辑 1978年2. (日)西夏文字(原著西田龙 与云雁合译) 《民族语文研究情报资料集》第三集 1984年6月3. (日)西夏语音图《五音切韵》的研究(上、下)(原著西田龙雄)《民族语文研究情报资料集》第五集 1985年6月、第六集 1985年12 月4. (俄)西夏语的结构(原著苏联克平)《中国民族史研究》(二) 1989年

国际会议里的论文属于论文集,格式如下

[序号]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A].原文献主要责任者(可选).原文献题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如:[7]钟文发.非线性规划在可燃毒物配置中的应用[A].赵炜.运筹学的理论与应用——中国运筹学会第五届大会论文集[C].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6.468。

文献标注电子文献:

文献类型/载体类型标识:[J/OL]网上期刊、[EB/OL]网上电子公告。

M/CD光盘图书、[DB/OL]网上数据库、[DB/MT]磁带数据库。

序号:主要责任者.电子文献题名[电子文献及载体类型标识].电子文献的出版或获得地址,发表更新日期/引用日期。

万锦,中国大学学报文摘(1983-1993).英文版[DB/CD]。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参考文献

国标GB/T 7714-2005上的举例:[1]中国力学学会.第3届全国实验流体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天津:[出版者不详],1990.[2]ROSENTHALL E M.Proceedings of the Fifth Canadian Mathematical Congress,University of Montreal,1961[C].Toronto: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1963.[3]GANZHA V G,MAYR E W,VOROZHTSOV E V. Computer algebra in scientific computing:CASC 2000:proceedings of the Third Workshop on Computer Algebra in Scientific Computing,Samarkand,October 5-9,2000[C].Berlin: Springer,c2000.

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目录查询

1 明代宦官势力干预北部边防的严重后果(提纲) 陈梧桐中央民族学院【会议】第五届中国明史国际学术讨论会暨中国明史学会第三届年会论文集1993-08-010 412 明太祖与明成祖对西北民族地区的经营 陈梧桐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会议】第六届明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1995-08-011 413 明末清初社会矛盾的变化与洪承畴、郑成功、施琅的功过评价 陈梧桐中央民族大学【会议】第七届明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1999-05-010 484 论明王朝的民族观与民族政策 陈梧桐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会议】明史研究第4辑——庆贺王毓铨先生85华诞暨从事学术研究60周年专辑1994-12-011 785 朱元璋与明代文化(提要) 陈梧桐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会议】第十届明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2004-08-010 336 朱元璋民族成份考辨 陈梧桐中央民族大学【会议】第十一届明史国际学术讨论会会议手册2005-06-300 187 朱元璋民族成分考辨 陈梧桐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会议】第十一届明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2005-08-010 138 教育部凤阳五七干校生活片段 陈梧桐中央民族大学; 中国明史学会【期刊】江淮文史2011-09-019 晋商做大做久的奥秘 陈梧桐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中国明史学会【期刊】同舟共进2010-12-010 2610 明初空印案发生年代考 陈梧桐 【期刊】历史研究1982-06-150 1011 明神宗的贪财好货与化国为家 陈梧桐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中国明史学会【期刊】同舟共进2011-08-01 612 刘基死因考 陈梧桐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期刊】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08-20 513 无尽的追思深切的怀念——忆张海鹏教授 陈梧桐中央民族大学【期刊】博览群书2011-08-01 414 李自成知识分子政策的失误 陈梧桐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 中国明史学会; 北京市历史学会【期刊】同舟共进2010-03-010 2815 朱元璋出生地考辨 陈梧桐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期刊】社会科学辑刊2010-01-150 6516 严谨扎实的实证功夫 陈梧桐 【期刊】博览群书2010-03-010 1917 怀念韦庆远教授 陈梧桐 【期刊】博览群书2010-05-010 1318 李自成知识分子政策的失误 陈梧桐 【期刊】传承2010-05-100 3319 李自成知识分子政策的失误 陈梧桐 【期刊】领导文萃2010-11-230 1320 “学向勤中得”的启示 陈梧桐 【期刊】政策瞭望2009-01-200 621 明代后期:中国向近代社会转型 陈梧桐 【期刊】博览群书2009-0422 漫议明史通俗读物 陈梧桐 【期刊】博览群书2009-05-010 4323 郑成功复台与汉文化在台湾的传播 陈梧桐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期刊】江西社会科学2009-08-250 8224 李自成知识分子政策的失误与教训 陈梧桐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期刊】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11-200 3925 黄河母亲的欢乐与忧伤 陈梧桐 【期刊】绿色中国2006-02-010 726 黄河母亲的欢乐与忧伤 陈梧桐 【期刊】绿色中国2006-04-010 1227 明代南直隶方志研究的拓荒之作 陈梧桐 【期刊】博览群书2006-05-300 4228 气势磅礴的农业文明史图卷——评《中国古代农业文明史》 陈梧桐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期刊】农业考古2006-02-280 7129 论明前期的清官循吏 陈梧桐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北京【期刊】史学集刊2006-0930 从《由僧钵到皇权》到《朱元璋传》 陈梧桐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北京【期刊】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0131 “飞入寻常百姓家”读《看了明朝就明白》 陈梧桐 【期刊】博览群书2007-01-150 2132 读《明代班军制度研究》 陈梧桐 【期刊】博览群书2007-03-150 8733 从赐徐达食蒸鹅的传闻说起 陈梧桐 【期刊】博览群书2007-08-150 6434 顾诚的治学之道与史学成就——《顾诚全集》序言 陈梧桐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北京【期刊】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09-151 9235 少数民族风俗画卷——读《中国少数民族风俗志》 陈梧桐 【期刊】中国民族2008-01-060 4536 一部正德历史的活剧读《正德风云:荡子皇帝朱厚照别传》 陈梧桐 【期刊】博览群书2008-07-010 4437 从历史的角度梳理中国茶文化读《长江流域茶文化》 陈梧桐 【期刊】博览群书2005-06-070 8838 朱元璋民族成份考辨 陈梧桐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期刊】史林2005-0639 《洪武大帝朱元璋传》写作札记 陈梧桐 【期刊】博览群书2005-12-070 5940 从历史的角度梳理中国茶文化——读《长江流域茶文化》 陈梧桐中央民族大学【期刊】农业考古2005-11-300 6541 施琅统一台湾与闽台区域文化的形成 陈梧桐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北京【期刊】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342 自从出了朱皇帝——读《朱元璋与凤阳》 陈梧桐 【期刊】博览群书2004-08-150 4243 面貌一新的汉光武帝传记 陈梧桐 【期刊】博览群书2003-02-150 1744 顾诚印象 陈梧桐 【期刊】博览群书2003-09-150 1845 黄启臣著《澳门通史》 陈梧桐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期刊】历史研究1999-12-150 8546 西汉军事思想的重大成就 陈梧桐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期刊】学术月刊1999-08-150 5047 澳门的昨天和今天──评黄启臣新作《澳门通史》 陈梧桐 【期刊】中国图书评论1999-12-300 1648 略说清官 陈梧桐 【期刊】文史天地2002-01-152 3649 再论朱元璋的功绩与历史地位 陈梧桐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北京【期刊】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0750 西汉王朝开拓边疆斗争的历史意义 陈梧桐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期刊】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9-09-154 14251 读《王朝鼎革与英雄悲歌》陈梧桐 【期刊】中国史研究动态2000-01-250 452 论郑成功驱荷复台的英雄业绩 陈梧桐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期刊】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1-07-151 5653 《黄河传》自序 陈梧桐 【期刊】博览群书2001-03-070 354 黄河文化──一个自强不息的伟大生命 于希贤; 陈梧桐 【期刊】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11-205 31955 读《中国边疆民族管理机构沿革史》陈梧桐 【期刊】历史研究1994-12-150 15356 一部有创见的心学研究著作──评《心学与中国社会》 陈梧桐 【期刊】贵州文史丛刊1994-05-050 5157 论朱元璋对南方少数民族的政策 陈梧桐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期刊】江西社会科学1995-06-252 8658 明朝民族事务管理机构述略 陈梧桐 【期刊】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08-284 6959 明清松锦之战与洪承畴的功过评价 陈梧桐 【期刊】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96-07-150 14060 论施琅统一台湾的历史功绩 陈梧桐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期刊】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6-09-150 6161 一部将南明史研究推向新水平的佳作——评顾诚著《南明史》 陈梧桐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期刊】历史研究1998-02-153 26062 发挥学科优势办出基地特色——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文科基地建设的特色与措施 陈梧桐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期刊】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98-09-150 3063 孔子是没落奴隶主阶级的卫道士 陈光中; 陈梧桐广西大学中文系; 广西大学中文系教师【期刊】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3-0665 历史的亡灵与“四人帮”的野心——王张江姚反党集团为什么要重新抬出帝王将相? 陈梧桐; 姚喁冰 【期刊】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77-03-020 666 一个篡党夺权、卖国投敌的严重步骤——揭开“四人帮”鼓吹“法家爱国,儒家卖国”的阴谋 陈梧桐 【期刊】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77-05-010 667 “四人帮”鼓吹“法家爱国,儒家卖国”论的罪恶目的何在? 陈梧桐 【期刊】天津师院学报1977-08-290 468 论朱元璋对蒙古的“威德兼施”政策 陈梧桐 【期刊】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93-05-0111 6969 论李光地对清初统一事业的贡献 陈梧桐 【期刊】清史研究1993-04-020 4570 论朱元璋的“居安虑危”思想 陈梧桐中央民族学院历史系教授【期刊】江西社会科学1993-10-280 3671 默默地钻在地下改良土壤——忆姚涌彬 陈梧桐中央民族学院历史系【期刊】农业考古1993-04-020 672 回味无穷的观音韵 陈梧桐中央民族学院【期刊】农业考古1993-07-020 1373 正确阐述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 陈梧桐 【期刊】陕西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9-12-313 5774 关于新编初中课本《中国历史》第一、二册的几个基本观点问题 陈梧桐 【期刊】历史教学1979-01-310 1275 论朱元璋强化封建专制中央集权的统治 陈梧桐 【期刊】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80-04-304 13976 论朱元璋的封建文化专制 陈梧桐 【期刊】学术月刊1980-04-301 5377 关于处理中国民族关系史若干原则的商榷 陈梧桐 【期刊】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81-05-019 4178 关于平均主义与封建主义在农民战争中的作用问题——与董楚平同志商榷 陈梧桐 【期刊】浙江学刊1981-05-012 2479 《明末清初收复台湾和抗击沙俄侵略黑龙江流域的斗争》一课的教材分析 陈梧桐 【期刊】历史教学1981-06-300 1480 《三国鼎立》教材分析 陈梧桐 【期刊】历史教学1981-10-280 981 论中国的历史疆域与古代民族战争 陈梧桐 【期刊】求是学刊1982-08-291 10282 论中国历史上的爱国主义与民族英雄 陈梧桐 【期刊】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82-06-305 4983 朱元璋对人才的使用与摧残 陈梧桐 【期刊】社会科学辑刊1982-05-011 4384 论朱元璋的民族政策 陈梧桐 【期刊】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03-022 7085 朱元璋恢复发展农业生产的措施 陈梧桐中央民族学院【期刊】农业考古1982-04-021 2686 《明朝初期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与《封建专制主义的加强》教材分析 陈梧桐 【期刊】历史教学1982-07-300 2687 再论农民战争中的平均主义——与董楚平同志再商榷 陈梧桐 【期刊】浙江学刊1983-08-290 1888 朱元璋取得反元斗争胜利的基本原因 陈梧桐 【期刊】社会科学辑刊1983-08-290 3889 朱元璋创办过农桑学校吗? 陈梧桐中央民族学院【期刊】农业考古1983-07-020 1790 朱元璋战胜陈友谅、张士诚的经过和原因 陈梧桐 【期刊】武汉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10-270 7991 论中国各族人民友好合作关系形成的原因及其意义──兼论中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主流 陈梧桐 【期刊】求是学刊1984-03-012 2692 论朱元璋的“休养生息”政策 陈梧桐 【期刊】中州学刊1984-04-300 2593 如何对待涉及民族关系的爱国主义 陈梧桐中央民族学院历史系【期刊】江汉论坛1985-01-210 2194 论朱元璋的治国思想 陈梧桐 【期刊】社会科学辑刊1985-03-022 4695 应该重视史学理论的研究 陈梧桐中央民族学院历史系【期刊】福建论坛(文史哲版)1987-03-020 1796 明洪武年间的睦邻外交与海禁 陈梧桐 【期刊】史学集刊1988-07-017 10297 朱元璋功过评估 陈梧桐 【期刊】社会科学辑刊1990-03-020 8198 朱元璋处死贩卖私茶的驸马 陈梧桐中央民族学院历史系【期刊】农业考古1991-12-300 1899 不能忽视的“另一半” 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陈梧桐 【报纸】中国民族报2010-12-240 0100 简评《明清江南著姓望族史》 陈梧桐 【报纸】光明日报2010-04-040 5101 纵横探察论民族 中央民族大学教授陈梧桐 【报纸】光明日报2001-11-220 6102 明中期史研究又有新创获 陈梧桐 【报纸】光明日报2003-05-130 4103 追寻明清江南望族的踪迹 陈梧桐 【报纸】中华读书报2002-08-210 3104 谁证明了朱元璋是回族? 陈梧桐 【报纸】中华读书报2005-06-150 9105 什么人能称为中华民族的英雄 陈梧桐 【报纸】北京日报2006-06-050 10106 《万历十五年》质疑 陈梧桐 【报纸】北京日报2007-03-050 47107 朱升的出山与退隐 中央民族大学陈梧桐 【报纸】光明日报2007-09-070 3108 揭示明朝民族政策演变的轨迹 陈梧桐 【报纸】学习时报2006-09-110 16109 明代农村社会经济史研究的新进展 陈梧桐 【报纸】学习时报2007-04-090 5110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陈梧桐 【报纸】学习时报2007-06-180 4111 气势磅礴的农业文明史图卷 陈梧桐 【报纸】中华读书报2006-02-150 4112 明朝第一开国功臣徐达 中央民族大学陈梧桐 【报纸】光明日报2008-01-010 5113 “赞成大业,母仪天下”的马皇后 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陈梧桐 【报纸】光明日报2008-01-270 5114 民俗风情放异彩南江文化铸品牌 本版编辑?黄伟宗叶春生司徒尚纪张镇洪陈梧桐范兰德吴伟鸿 【报纸】南方日报2008-02-260 12115 概况一部优秀的历史人物传记——《朱元璋传》 陈梧桐 【年鉴】中国出版年鉴1980-01-010 4116 传记中国历代名君中国历代名巨中国历代名将 肖黎; 李桂海; 陈梧桐; 苏双碧 【年鉴】中国出版年鉴1988-01-010 0117 图书气势磅礴的农业文明史图卷——《中国古代农业文明史》 陈梧桐 【年鉴】中国出版年鉴2007-01-010 3

专著作品1. 文海研究 (合作)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3年3月2. 西夏文化 吉林教育出版社 1986年12月3. 西夏佛教史略 宁夏人民出版社 1988年8月(台湾商务印书馆1993年11月重版)4. 西夏文物 (合作) 文物出版社 1988年3月5. 番汉合时掌中珠 (合作) 宁夏人民出版社 1989年12月6. 中国民族古文字图录 (傅懋绩主编,史金波、张公瑾、道布副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0 年12月7. 类林研究 (合作) 宁夏人民出版社 1993年9月8. 西夏天盛律令 (合作)《中国珍稀法律典籍集成》甲编第五册 科学出版社 1994 年8月9. 西夏用兵史话 (合作) 四川民族出版社 1997年4月10. 俄藏黑水城文献 (主编史金波、魏同贤、克恰诺夫,已出版第1—11册)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6年—2000年11. 中国少数民族现状与发展研究丛书·昭觉县彝族卷 (合作)民族出版社 1999年9月12. 中国饮食史(卷四) (合作) 华夏出版社 1999年10月 13. 西藏人权研究 (合作) 中国藏学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9年10月14. 天盛改旧新定律令 (合作)《中国传世法典》之一 法律出版社 1999年12月15.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和早期传播 (合作)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0年1月16. 电脑处理《文海宝韵》研究 (合作) 日本国立亚非语言文化研究所2000年1月17. 中国风俗通史·辽金西夏卷 (合作)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1年11月论文等共145篇(一)西夏学(西夏语言、文字、历史、文化、宗教、法律、文物、文献等)1.《甘肃武威发现的西夏文考释》质疑 《考古》 1974年6期2. 明代西夏文经卷和石幢初探 (合作) 《考古学报》 1977年1期3.《西夏译经图》解 《文献》(第一辑) 书目文献出版社 1979年12月4. 大元肃州路也可达鲁花赤世袭之碑考释 (合作)《民族研究》1979年1期5. 西夏文及其文献 《民族语文》 1979年3期6. 简述西夏文辞书 《辞书研究》 1980年2期7. 莫高窟榆林窟西夏资料概述 (合作) 《兰州大学学报》 1980年2期8. 也谈西夏文字 《历史教学》 1980年11期9. 略论西夏文字的构造 《民族语文论集》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1年3月10. 西夏文《过去庄严劫千佛名经》发愿文译证 《世界宗教研究》 1981年1期11. 西夏党项史料正误三则 《民族研究》 1981年3期12. 西夏语构词中的几个问题 《民族语文》 1982年2期13. 莫高窟、榆林窟西夏文题记研究 (合作) 《考古学报》 1982年3期14. 西安市文管处藏西夏文物 (合作执笔) 《文物》 1982年4期15. 西夏语中的汉语借词 《中央民族学院学报》 1982年4期16. 西夏后裔在安徽 (合作) 《安徽大学学报》 1983年3期17. 西夏文《金光明最胜王经》序跋考 《世界宗教研究》 1983年3期18. 西夏文辞书的特点和历史价值 《辞书研究》 1983年6期19. 西夏语的存在动词 《语言研究》 1984年1期20. 明代西夏文经卷和石幢再探 (合作) 《西夏史论文集》 宁夏人民出版社 1984年7月21. 西夏文概述 《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4年8月22. 重修凉州感应塔碑校译补正 《西北史地》 1984年2期23. 元代党项人余阙及其后裔 《宁夏大学学报》 1985年2期24. 北京图书馆藏西夏文佛经整理记 (合作) 《文献》 1985年4期25. 再谈西夏文反切上下字合成法 《民族研究》 1985年5期26. 西夏佛教的流传 《世界宗教研究》 1986年1期27. 西夏文字典《同音》的版本与校勘 (与黄振华合作) 《民族古籍》1986年6期28. 西夏陵园出土残碑译释拾补 《西北民族研究》第-集 1986年6月29. 西夏名号杂考 《中央民族学院学报》 1986年4期30. 蒙、元时期党项上层人物的活动 《民族史论丛》 中华书局 1987年1月31. 西夏“秦晋国王”考论 《宁夏社会科学》 1987年3期32. 黑水新出西夏文辞书《同音》初释 (合作) 《文物》 1987年7期33. 略论西夏文物的学术价值 《考古与文物》 1987年4期34. 黑水出土西夏本《类林》考辩 (合作) 《中央民族学院学报》 1988年2期35. 西夏文本《类林》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日刊)《中亚西亚语言和历史研究》(西田龙雄教授还历纪念文集) 1988年36. 西夏佛教新证四种 《世界宗教研究》 1989年1期37. 藏族文化和西夏王朝的历史渊源 《中国西藏》 1989年2期38. 西夏汉文本《杂字》初探 《中国民族史研究》(二)中央民族学院出报社1989年6月39. 《类林》西夏文译本和西夏语研究 《民族语文》 1989年6期40. 西夏文本《类林》译文分析 《固原师专学报》 1990年2期41. 一部有特色的历史法典-西夏《天盛改旧新定律令》 《中国法律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陕西人民出版社 1990年9月42. 从西夏看中华民族多元一体 《中华民族研究新探索》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1年5月43. 西夏文《官阶封号表》考释 《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第三辑,天津古籍出版社 1991年12月44. 西夏党项人的亲属称谓和婚姻 《民族研究》 1992年1期45. 西夏文字典《音同》序跋考释 (合作)《西夏文史论丛》 宁夏人民出版社 1992年10月46. 略论西夏前期的用兵特点 (合作) 《西夏文史论丛》 宁夏人民出版社 1992年10月47. 西夏文《天盛新律》进律表考释 (合作) 《西夏文史论丛》 宁夏人民 出版社 1992年10月48. 西夏《天盛律令》略论 《宁夏社会科学》 1993年1期49. 死文字重见光明 《紫荆》 1993年5期50. 西夏文《六祖坛经》残页译释 《世界宗教研究》 1993年3期51. 西夏境内民族考 《庆祝王钟翰先生八十寿辰学术论文集》 辽宁大学出版社 1993年6月52. 西夏官印姓氏考 《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第二辑 天津古籍出版社 1993年10月53. 西夏的官职制度 《历史研究》 1994年2期54. 穿越时空、古国新诠-西夏学的研究现况与国学的互动 台湾《历史博物馆馆刊》 第四卷第三期 1994年7月55. 西夏学 《中国学向通鉴》 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1995年56. 西夏文本《碎金》研究 (合作) 《宁夏大学学报》 1995年2期57. 西夏语的“买”、“卖”和“嫁”、“娶” 《民族语文》1995年4期58. 西夏佛教制度探考 台湾《汉学研究》第十三卷第一期 1995年6月59. 寻找流失在异域的珍宝-俄国所藏黑水城文献 台湾《历史月刊》第95期 1995年12月60. 西夏文《三才杂字》考 (合作)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 1995年6期61. 贾敬颜先生藏西夏陵园残碑拓片简说 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西夏陵》 东方出版社1995年62. 整理拍摄俄国所藏黑水城文献记 《中国典籍与文化》 1996年1期63. 西夏古籍略说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1996年3期64. 西夏文化的风采 《光明日报》 1996年9月3日65. 儒释兼融东西交汇-多元色采的西夏文化 台湾《历史月刊》第105期 1996年10月66. 额济纳旗绿城新见西夏文物考 (合作) 《文物》 1996年10期67. 西夏刑法试析 《民大史学》(创刊号) 1996年68. 现存世界上最早的活字印刷品-西夏活字印本考 《北京图书馆馆刊》 1997年1期69. 西夏·宁夏·华夏 《宁夏日报》 1997年2月21日、2月28日70. 西夏皇族后裔考论 (与白滨、聂鸿音合作) 《辽金西夏史研究》 天津古籍出版社 1997年71. 西夏活字版文献及其特点 台湾《历史文物》第七卷三期 1997年6月72. 西夏和回鹘对活字印刷的重要贡献 (与雅森●吾守尔合作)《光明日报》1997年8月5日73. 西夏文《维摩诘所说经》—现存最早的泥活字印本考 《今日印刷》 1998年2期74. 俄藏西夏文世俗文献目录 (合作)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8年2期75. 黑水城的发现与俄藏西夏遗书 (合作)《首届西夏学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 宁夏人民出版社 1998年11月76. 西夏《天盛律令》及其法律文献价值 法律史论集(第一卷) 法律出版社 1998年9月77. 西夏的饮食制度和风尚 《历史科学与理论建设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年4月78. 西夏文写本《文海宝韵》 《民族语文》 1999年4期79. 西夏文书和西夏史(西夏文书と西夏史) 日本《史滴》(早稻田大学)1999年12月80. 敦煌莫高窟北区西夏文文献译释研究 《敦煌莫高窟北区石窟》 第一卷 文物出版社 2000年81. 敦煌莫高窟北区出土西夏文文献初探 《敦煌研究》2000年3期82. 发现最早的汉文活字印本——黑水城出土西夏历书 《学术动态》2000年4期83. 回眸千年活字印刷术 《新闻出版报》2001年3月2日 84. 百年西夏学 《光明日报》2001年3月27日85. 现存最早的汉文活字印本刍证 《中国印刷》2001年3、4期86. 千年活字印刷史概说 《固原师专学报》2001年4期87. 《文海宝韵》序言、题款译考 《宁夏社会科学》2001年4期88. 西夏佛教新探 《宁夏社会科学》2001年5期89. 黑水城出土活字版汉文历书考 《文物》2001年10期90. 西夏和西夏文化 《黄河论坛》第7期91. 西夏学百年回顾 《民族研究年鉴》2001年92. 西夏和西夏文化 《黄河文化论坛》第七期(2001年2期)2001年12月93. 国图藏西夏文文献价值 《中国文物报》2002年3月27日94. 西夏的藏传佛教 《中国藏学》2002年1期95. 西夏度量衡刍议 《固原师专学报》2002年2期96. 简介英国藏西夏文献 《国家图书馆学刊》(西夏研究专号) 2002年增刊97. 国内现存出土西夏文献简明目录 (合作)《国家图书馆学刊》(西夏研究专号) 2002年增刊(二)民族历史、文化1. 中国民族史研四十年的重要贡献 《云南社会科学》 1990年2期2. 中国民族史学的社会功能 《民族研究》 1990年2期3. 十年来中国民族史研究的理论与实践 (与白滨合作) 《中国民族史学会第二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改革出版社 1990年11月4. 要重视和加强中国少数民族法制史研究 《思想战线》 1991年4期5. 试论中国历史上的民族政策 《思想战线》 1991年4期6. 论少数民族近代史研究 《云南社会科学》 1991年6期7. 积极开展历史上的民族政策研究 认真总结经验教训 《中国民族史学会第三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改革出版社 1991年10月8. 把中国民族史研究引向深入 《黑龙江民族从刊》 1992年2期9. 美国印第安人印象 (合作) 《世界民族研究》 1992年3-4期10. 积极开展新时期的民族调查工作 《民族研究》 1993年5期11. 拉萨西郊采访日记(三则) 《中国西藏》 1993年秋季号12. 历代民族政策简述 (合作) 《中国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九十年代发展战略探讨》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3年4月13. 西藏现代化和西藏人权 《民族研究》 1995年4期14. 振奋精神 勇于探索 开创民族史研究的新局面 《宁夏社会科学》 1996年6期15. 中国民族学的回顾与展望 《海峡两岸中国少数民族研究与教学研讨会论文》1996年1月16. 重视家支问题 吸收德古参政议政 (合作) 《凉山民族研究》 1996年10月17. 略论凉山彝族地区人口和社会发展 (合作) 《凉山民族研究》 1996年10月18. 西藏宗教信仰和西藏人权 《民族研究》 1997年4期 19. 中国少数民族宗教信仰概述 《民族研究动态》 1997年1期20. 关于南昆铁路建成后的几点思考 《西南民族研究动态》 1998年3月,总第28期21. 西藏宗教信仰和西藏人权问题 《民族研究》 1997年4期 (中国佛教协会编《研究动态》1997年6 期转载(三)民族古文字、文献1. 我国民族古文字研究的新阶段 《中国民族古文字》 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 1982年编印天津古籍出版社 1987年2月2. 中国民族古文字概说 《民族研究》 1984年5期3. 中国少数民族文字文献的史料价值 《中国少数民族史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7 年2月4. 少数民族古文字与少数民族史研究 《中国古代史研究入门》 河南人民出版社 1989年1月5. 中国少数民族文字文献整理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中南民族学院学报》 1990年1期6. 中国历史上少数民族文字改革刍议 《中央民族学院学报》 1990年1期7. 中国少数民族文字文物综述 《文物》 1991年6期8. 中国民族古文字和中华民族文化 《民族语文研究新探》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2年10月9. 女书和中国民族文字 《奇特的女书》 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1995年1月10. 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 《二十世纪的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研究》( 合作) 书海出版社 1998年7月11. 风采各异、内涵丰富的中国少数民族古文字及其文献 台湾《历史文物》10卷3期, 000年3月(四)书评、序1. 国外研究西夏文、西夏史简况 (合作) 《民族史译文集》第三辑 1978年2. 评1983年北方民族史研究 《中国历史学年鉴》 1984年10月3. 评介西田龙雄西夏文研究专著四种 《民族语文》 1985年2期4.《西夏文物研究》评介 (合作) 《西北史地》 1986年3期5. 古文字研究的新成果-介绍《汉古文字与纳西东巴文字比较研究》 《民族研究动态》 1989 年2期6. 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工作总结(执笔) 《民族研究动态》 1990年2期7. 一部翔实的少数民族断代史-评《唐代党项》 《民族研究动态》 1990年4期8. 一部包含中国少数民族政治制度史新成果的好书-《中国政治制度史》读后 《民族研究动态》 1992年3期9. 喜读《凉山民族研究》 《凉山民族研究》 1993年10. 《俄藏黑水城文献》整理出版近况 《古籍整理出版情况简报》 1996年3期11. 钟灵毓女书,中国又一绝 《奇特的女书》 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1995年1月12. 《陈述先生纪念集》序 《陈述先生纪念集》 内蒙古教育出版社 1995年7月13. 十年心血 一部力作-评郭大烈、和志武的《纳西族简史》 《民族学》 1996年4期14. 西夏文献整理研究的新成果 (合作) 古籍整理出版情况简报 1997年6期15. 透视中国人生归宿的门径—评徐吉军的《中国丧葬史》 《浙江学刊》2000年2期16. 熔铸多民族文化精粹—评铁木尔.达瓦买提主编的《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大词典》 《中国读书评论》2000年12期参与编辑辞书及其他著作21种1. 中国历史大辞典(辽夏金元史卷) ( 编委、撰稿)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6年6月2. 民族词典 (撰稿) 上海词书出版社 1987年8月3. 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卷 (撰稿)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88年4. 藏缅语语音和词汇 (撰稿)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1年1月5. 社会科学重要理论关点综述(1978-1988) (撰稿) 学苑出版社6. 中国少数民族艺述词典 (撰稿) 民族出版社 1991年9月7. 藏缅语族语言词汇 (撰稿) 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 1992年12月8. 中国历代官制大词典 (撰稿) 北京出版社 1994年1月9. 中国少数民族史大词典 (副主编,撰稿) 吉林教育出版社 1996年10. 中华五千年纪事本末 (撰稿) 人民出版社 1996年10月11. 敦煌学大词典 (编委、撰稿) 上海辞书出版社12. 辞海(1999年版) (编委,民族历史分科主编)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99年13. 民族史论丛 中华书局 1987年1月14. 中国民族史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7年15. 国民族关系史论文集 青海人民出版社 1988年8月16.国民族史研究(二) 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 1989年6月17. 国民族史学会第二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改革出版社 1990年11月17. 国民族史学会第三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改革出版社 1991年10月18. 特的女书 语言学院出版社 1995年1月19. 藏缅语研究 四川民族出版社 1997年6月20. 辽金西夏史研究 天津古籍出版社 1997年8月21. 《国家图书馆学刊》(西夏研究专号)(特约主编) 2002年增刊四、译文1. (俄)西夏文字典《文海》和《文海杂类》及其在西夏辞书中的地位(原著苏联克恰诺夫) 《民族史译文》第三辑 1978年2. (日)西夏文字(原著西田龙 与云雁合译) 《民族语文研究情报资料集》第三集 1984年6月3. (日)西夏语音图《五音切韵》的研究(上、下)(原著西田龙雄)《民族语文研究情报资料集》第五集 1985年6月、第六集 1985年12 月4. (俄)西夏语的结构(原著苏联克平)《中国民族史研究》(二) 1989年

大学生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题目

据学术堂了解,国际经济学主要研究对象有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国际收支理论、汇率理论、要素的国际流动、国际投资理论、开放的宏观经济均衡等,下面分享十五个关于国际经济学论文的题目,供大家进行参考:1、电子商务经济学与国际贸易理论和政策研究2、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研究3、对话与合作:环境问题的国际政治经济学分析4、汉语国际推广:关于孔子学院的经济学分析与建议5、共赢性博弈论6、东亚经济一体化主导问题研究7、罗伯特?吉尔平的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研究8、国际政治经济学范式论9、外商直接投资与发展中国家利益的国际政治经济学分析10、国际海洋争端解决机制的经济学分析:一个“适当论”的视角11、日本海外资源战略的国际政治经济学分析12、IMF援助效果的国际政治经济学分析13、1997-1999国际金融危机传播的空间计量经济学分析14、国际私法法经济学分析评述15、美元霸权的国际政治经济学探析

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社会在各个发展阶段上的各种经济活动和各种相应的经济关系及其运行、发展的规律的学科。关于经济学的论文该如何选题呢?下面我给大家带来经济学博士论文题目与选题参考,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国际经济学论文题目推荐

1、电子商务经济学与国贸易理论和政策研究

2、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研究

3、对话与合作:环境问题的国际政治经济学分析

4、汉语国际推广:关于孔子学院的经济学分析与建议

5、共赢性博弈论

6、东亚经济一体化主导问题研究

7、罗伯特?吉尔平的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研究

8、国际政治经济学范式论

9、外商直接投资与发展中国家利益的国际政治经济学分析

10、国际海洋争端解决机制的经济学分析:一个“适当论”的视角

11、日本海外资源战略的国际政治经济学分析

12、IMF援助效果的国际政治经济学分析

13、1997-1999国际金融危机传播的空间计量经济学分析

14、国际私法法经济学分析评述

15、美元霸权的国际政治经济学探析

16、中东金融体系的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

17、干散货国际海运的经济学分析

18、全球铁矿石定价机制中的中国因素研究

19、铁矿石国际贸易的经济学分析

20、美国新型保护主义的动力机制

21、《国际经济学》双语教学模式探论

22、论国际经济学(双语)教学中的理论教学与 经验 实证教学——以罗伯特?卡伯版国际经济学第十五章部分内容为例

23、“霸权稳定论”与当代国际经济法——一种国际政治经济学视角的诠释

24、试析国际政治经济学与国际机制论

25、霸权稳定论与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

26、论国际私法的价值取向——法经济学视角下的利益追求

27、论中国问题意识在国际经济学课程中的应用

28、国际价值论在政治经济学中的地位——兼谈新编政治经济学教材的内容体系

29、论国际营销学与国际经济学对RCA的不同把握

30、国际政治经济学中的小国理论——依附论理论体系的批判性解读

31、产业经济学理论对提高浙江省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启示——兼论产业基地建设

32、构建马克思主义的国际经济学

33、论国际旅游经济学的演进与发展

34、论国际关系研究的经济学视角

35、依附论与拉美国际政治经济学

36、论比较优势的微观实现机制——兼论国际贸易理论与微观经济学由分离到统一

37、论国际政治经济学视角下的中印关系

38、论国际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流派——重商主义、经济自由主义、马克思主义

39、当代国际关系研究中的政治经济学 方法 与“霸权稳定论”——评《国际关系政治经济学》

40、经济政策、汇率和资本流动——论芒德尔对国际宏观经济学的贡献

41、论当代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研究的局限性、逻辑起点与微观基础

42、马克思主义国际经济学研究的突破和创新——读《马克思主义国际经济学的构建》

43、论当代国际贸易理论的国际政治经济学意义

44、《国际经济学》案例教学探析

45、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国际政治经济学分析——以霸权稳定论为视角

46、论当代西方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学术分野与发展前沿:基于英美学派局限性的视角

47、论当代国际贸易理论的国际政治经济学意义

48、西方国际关系研究中对地区主义的不同理论解释述评

49、国内-国际相互转型的政治经济学——兼论中国国内变迁与国际体系的关系(1978~2007)

50、对外开放深化经济安全何在?——评《经济发展安全论——全球化的国际政治经济学》

51、国际公共产品供给的政治经济学——兼论中国参与国际公共产品供给的战略选择

52、论印度在南亚区域合作联盟中的作用——基于国际政治经济学视角

53、美国知识产权强保护政策的国际政治经济学分析——基于霸权稳定论的视角

54、新兴经济体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国际政治经济学——兼论中国国有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政治风险

55、论当代国际政治经济学流派

56、论经济全球化与国际关系的结构性衍变——一种国际政治经济学视角的理解

57、“文明冲突”论的国际政治经济学分析

58、对外贸易利益的效用分析与价值分析

59、致力于构建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的大厦——评罗伯特?吉尔平《国际关系:国际政治经济学》

60、当代经济民族主义论析(摘要)——关于民族主义的一项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

61、服务贸易开放与我国居民收入差距——基于不同组成部分的比较研究

62、国际经济学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结合性分析

63、国际经济学双语教学的实践

64、绿色壁垒对进口国的福利影响

65、国际经济学中的套利与平价理论

66、国际经济学中套利与平价理论刍议

67、国际经济合作思想及其对世界经济再平衡的启示

宏观经济学论文题目

1、生产率冲击与经常项目失衡--基于新开放宏观经济学框架的研究

2、新开放宏观经济学框架下经济稳定的动态分析

3、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的税收结构优化研究--基于实验宏观经济学方法

4、对宏观经济学的“金融支柱”分析

5、当代宏观经济学的分歧与融合

6、主流宏观经济学的“麻烦”能解决么?

7、美国金融负债产生的非生产性GDP--经济虚拟化和危机的宏观经济学

8、浅析宏观经济学中微观基础问题的若干问题

9、基于宏观经济学视角下产业经济发展的政策研究

10、对宏观经济学数学化的思考

11、罗默关于“宏观经济学困境”的困境--基于“理论三分法”的分析

12、休生养息与强筋健骨--卡莱斯基宏观经济学与未来中国经济增长模式

13、从“摸着石头过河”到“大国模型”--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宏观经济学理论的演变

14、宏观经济学对市场经济的影响分析

15、国际金融与开放经济的宏观经济学研究

16、中国货币之谜:假说

17、存量流量一致性模型原理方法的综述研究--后凯恩斯主义学派对宏观经济学的新探索

18、问题导向型的知识建构方案设计--以“宏观经济学”为例

19、宏观经济学的创新与调控方向的转变探讨

20、在常识的基础上重构宏观经济学

21、重建宏观经济学的“金融支柱”

22、主流宏观经济学的危机与未来分析

23、贫困救济的宏观经济学思考--以英国《济贫法》为例

24、商品与信用:货币理论的两种本质观--兼论宏观经济学的重建

25、我国行为人认知特征与货币政策有效性--基于行为宏观经济学的分析

26、经济核算原理在现代制造业定量研究中的应用

27、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对比与结合

28、当前宏观经济学的盲点

29、关于宏观经济学理论及其发展趋势的探讨

30、试论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关系

31、重建宏观经济学的“金融支柱”模型与估算--中国特色宏观经济学理论

32、宏观经济学中理论的应用

33、关于我国宏观经济学分析

34、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主流宏观经济学的借鉴与启示

35、布兰查德对宏观经济学的贡献

36、20x年岭南宏观经济学研讨会

37、浅谈宏观经济学的内在缺陷及科学方法论的构建

38、探究金融危机时期宏观经济学理论受到的威胁及 反思

39、山东大学经济研究院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团队简介

40、生态宏观经济学研究新进展

41、由诺贝尔奖看当前宏观经济学的发展

42、宏观经济学重构发展的实证研究

43、对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一体化趋势的思考

44、从“宏观经济学的麻烦”看行为宏观经济学的兴起与发展

45、宏观经济学中的消费与投资

46、贸易条件与经常项目的动态变化关系

47、反思宏观经济学区块链带来新启示

48、论微观、中观、宏观经济学

49、罗伯特·巴罗对宏观经济学的贡献

50、基于宏观经济学视角下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

51、宏观经济学的重构发展

52、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宏观调控--兼对当代西方主流宏观经济学的批判

53、从宏观经济学百年简史看“宏观经济学的麻烦”

54、DSGE会使宏观经济学“大一统”吗?

55、香樟系列推文之2:DSGE与宏观经济学

56、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理论、模型与问题

57、宏观经济学演进:一个新视角

58、宏观经济学的存量流量一致模型研究

59、基于宏观经济学视角的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

60、宏观经济学中的经济理论研究

61、阿莱西纳对政治宏观经济学的贡献

62、刍议宏观经济学中的微观基础

63、宏观经济学中金融市场影响经济的分析

64、对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及其发展趋势的探讨

65、宏观经济学视角下经济增长理论和政策

66、试论主流宏观经济学的危机和未来

67、互联网改变就业的宏观经济学机理

68、意大利货币循环学派对宏观经济学的贡献

69、基于主体建模方法及其在宏观经济学中的应用

70、新供给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的一个发展方向

71、新开放经济宏观经济学理论探索

72、全球金融危机与宏观经济学思潮转变

73、浅析房地产经济周期与宏观经济政策的关联性

74、论宏观经济政策对金融市场发展的促进作用

经济学 毕业 论文题目

1、我国绿化工程监理微观环境分析

2、知识产权对微观经济的作用机理研究

3、外生驱动互联网消费增长的微观空间计量研究

4、房地产市场反周期宏观调控政策绩效的微观探析

5、劳动力成本上升对现代服务业企业升级的影响研究--基于微观企业财务层面以信息技术产业为例

6、宏微观因素对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影响的实证分析

7、经济责任审计促进经济增长的微观途径--基于“中国之谜”中政府官员的作用

8、中级微观经济学混合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9、基于半鞅过程的中国股市随机波动、跳跃和微观结构噪声统计特征研究

10、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宏观表象和微观基础

11、货币政策、所有制差异与商业信用再配置--兼论新常态背景下供给侧治理的微观路径

12、微观权力、自我技术与组织公民行为-- 人力资源管理 的后现代分析

13、增值税转型对我国微观经济的影响

14、商业性小额信贷机构市场定位微观制度因素分析--以某村镇银行和某小额贷款公司为例

15、城乡关系重构下乡村人口城镇化微观进程研究--基于家庭流动人口的视角

16、微观商业视角下的微信经济

17、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独立学院微观经济学教学改革研究

18、微观开放性视角下创造力的多层次影响机制探究

19、农户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微观决策

20、微观经济与 企业管理 探讨

21、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对企业内就业的影响--基于温州微观企业数据的实证研究

22、房产税、房价与住房供给结构--基于上海、重庆微观数据的分析

23、基于微观经济学方法的网格资源分配管理模型研究

24、森林转型的微观机制--以重庆市山区为例

25、我国纺织业企业创新与生产率关系的微观测度

26、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视域下资源配置的微观机制

27、基于微观企业数据的产业空间集聚特征分析--以杭州市区为例

28、从微观管理视角浅析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中的问题

29、“双创”背景下非正规就业对劳动力市场影响的微观分析--基于马克思劳动力价值理论视角

30、我国众筹融资的微观机理及宏观效应

31、金融市场微观结构理论综述

32、利率调控对房地产营销市场波动的微观作用机制探究

33、中国对外并购的绩效研究--基于制造业上市企业的微观分析

34、我国服务贸易出口的影响因素分析--来自微观企业层面的证据

35、市场微观结构下高频交易流动性--基于我国商品期货市场的实证研究

36、工商行政管理在宏观控制与微观搞活中的职能与作用

37、典型平原农区土地非农化对乡村发展影响的微观机理

38、贫困地区特色农业规模经营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微观农户视角的分析

39、中国政策性银行全要素生产率测度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宏观与微观解构

40、中国产业结构升级的新视角--微观产品质量角度

41、新疆农民专业合作社微观运行障碍调研与政府责任分析--以吉木萨尔县为例

42、制造业可持续发展的微观经济分析--基于价格机制与制度结构的视角

43、微观视角下煤炭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44、优化农业科技创新风险投资微观运行机制的策略研究

45、低碳经济政策失灵的原因分析及应对 措施 --基于微观经济个体的视角

46、税制改革推动国家治理能力提升的微观作用机理研究--基于增值税转型对企业投资行为的影响

47、论宏观调控与微观自主的辩证平衡

48、基于微观动力视角我国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绩效评价的研究

49、宏观经济政策与微观企业行为--拓展会计与财务研究新领域

50、以“供给管理”激发微观活力实现经济发展动力转型

经济学博士论文题目与选题相关 文章 :

★ 2021经济学论文题目有哪些

经济学毕业论文题目参考2021

★ 经济学毕业论文题目参考

★ 国际经济学专业毕业论文选题最全题目

★ 管理类的博士论文题目与选题

★ 2021经济学专业毕业论文题目

★ 国际经济学专业毕业论文选题最全题目(2)

★ 经济学毕业论文选题

★ 国际经济学论文选题

★ 2021经济学论文题目

学术堂整理了十个好写的国际经济学论文题目,供大家进行参考:1、电子商务经济学与国际贸易理论和政策研究2、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研究3、对话与合作:环境问题的国际政治经济学分析4、汉语国际推广:关于孔子学院的经济学分析与建议5、共赢性博弈论6、东亚经济一体化主导问题研究7、罗伯特?吉尔平的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研究8、国际政治经济学范式论9、外商直接投资与发展中国家利益的国际政治经济学分析10、国际海洋争端解决机制的经济学分析:一个“适当论”的视角

大学生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

一般来说是认可的。有些单位就需要这样的。

会议组织要求你提交摘要主要的目的是为了确认你的论文是否适合在他们的会议上发表。所以说摘要主要是为了说明你的论文的主要内容,就像我们学习国语的时候的中心思想。它一般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 研究的背景及问题 (1-3行)2。 你提出的研究的方法 (3-7行)3。 总结你提出方法的好处。(1-4行)单词的字数一般是250-1000之内。祝你好运,请参考以下资料选择更多的会议信息!

发论文集干嘛啊?我是潘编辑 , 联系、、、我、、吧

学术论文是科学研究成果的重要表现形态,是衡量研究者学术造诣及水平高低的最重要、最公正、最客观的尺度。这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大学生学术论文 范文 大全,仅供参考! 大学生学术论文范文大全篇一 汉语中的日语 【摘要】如果有人提出"唯心、唯物、地主、知识、 保险 、生产、市场、经济、营业中、料理"这样的词汇全部是来自日语。恐怕大量使用这些词汇的普通中国民众是不会相信。而且,这些词汇的原产地的日本人也大多半信半疑。但是,这是事实。 【关键词】汉语;日语;现象 汉语在两千多年的发展中,进入汉语的外来语只有一万个左右,而其中大约一千个是日语汉字词汇。一千个并不是很多,但一万个中的其他词汇大多是来自于佛教用语,现几乎变为废词。而来自日语的词汇大多是现代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基本概念,使用频率非常高,而且造词功能非常强。从这方面说,日语来源的汉语中的外来语对现代汉语有非常大的影响。 我们都知道在日语中来自古代汉语的词汇非常多(近60%)。而另一方面,现代汉语词汇中来也引入了大量日语词汇并几乎与汉语融为一体。这些日语词汇大多在19世纪被引进。 那么这些词汇是怎样的引进的,他们本身构造,特点有哪些,对汉语有哪些影响呢? 一、日本 留学 高潮和日语翻译高潮 19世界60年代,面对衰败的中国,一些有识之士,为救亡图存,纷纷 出国 留学寻求救国之道,其中到日本留学最多。 大量的中国留学生来到日本,他们的目的非常明确:学习日本先进东西,并通过日本把西方文明介绍到中国。这些人在日本学习日语后。马上在日本翻译日语书然后送到中国国内出版,同时,在中国国内日语书的翻译浪潮也随之到来。当时翻译的书包括政治,经济,哲学,宗教,法律,历史,地理,产业,医学,军事,文学,艺术等,甚至最早传到中国的《共产党宣言》,涉及到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所有领域。根据1945年日本国际 文化 振兴会出版的《中译日文数目》,当时翻译的数目达2600本之多。 二、日语大量涌进汉语中 大量的日本的书被翻译成汉语出版的同时,留学生们因受看日语书的影响自觉不自觉的在自己的 文章 中大量的引用日语。还有,当时日本在中国,特别是上海发行了很多报纸、杂志。这样,大量的日语就一下子进入到汉语中。当然,所谓的日语大多是日语词汇,日语表现 方法 也有少量的进入。 对大量的日语进入汉语这一现象,在中国人中,有赞成的也有反对的。其中,梁启超是赞成派,他在自己的文章里也大量使用到日语。当时,还有一个翻译家严复主张直接音译西方词语或者从中国古汉语找相对应、近似相近的词来译会更好些。而也有人明确反对从日本输入词语。彭文祖就是其中一人。他也是日本留学生,1945年他出版了一本叫《盲减法的新语》的书,书中他把从日本引入新词看作是"系民族存亡的大事",大肆批判日本语大量输入,说这是"不知廉耻的行为","想一刀把这些人的脑袋砍下"。 这样,在引进西方词语上,刚开始的时候出现了日语的翻译语和中国的严复等人的翻译语共存局面。这里就举几个例子:日语翻译语-严复等人的翻译语 物理学-格致学地质学-地学矿物学-金石学社会-人群伦理学-名学原料-天产之物功利主义-乐利主义 但是,由严复等人的翻译语大部分没有日语翻译语好。换句话说,他们的翻译语大多来源于古汉语因而非常难理解,所以没有流传开来。严复的翻译方法之所以行不通是因为词语是社会现实生活的反应。进入汉语中的西方的新词本来在中国的社会中没有,而从古汉语中找出的与这些新词对应的词不管怎么说也是很难行得通的。所以日语翻译语与严复的翻译语虽一时共存,但最终是日语翻译语获胜,严复的翻译语消失。后来就连梁启超也不得不使用"经济学""社会学"这样的日语翻译词。 当时,借助日语翻译语引进西方的新词汇成为不可倒转的趋势。现在像"经济,社会,哲学"这样的日语翻译语已经完全融入汉语,实现本土化了。而现在大部分的中国人并不知道这些词汇是从日本来的外来语。也不知道"计学,资生学,群学"曾与"经济学,社会学" 共存的事实。 在日语大量快速进入汉语背景中,除了有中国当时积极引进西方新词汇这个原因,也有当时在日语翻译语的翻译造词方法的原因。翻译造词方法上大致有以下几种: (1)当时的日本,在翻译西方的新词语时,少量采用汉字音译,例如: gas 瓦斯concrete 混泥土romantic 浪漫 club 俱乐部 lymph 淋巴 (2)大部分是采用意译的,而且绝大部分是利用汉字重新组合造出一个新词,例如: 手续 取缔 打消 直接 间接 广义 狭义 社交 社团 批判 上水道 (3)之外,也有少数是是利用古汉语来翻译的,但与古汉本来语意思有改变,例如: 组织,劳动,杂志,社会,经济,人道,革命。 总之,日本人在把西方词语翻译成日语的时候,可以说是使用汉语,遵循汉语造词法规则,精心选择翻译语。特别有趣的是"动词+宾语"的造词法不但原本在日语中没有,而且正是与日语语法相违背。这样造出来的日本翻译语即使大量的进入汉语中,中国人可能不认识它们,但一定没有不协调感。就像是生长在日本的华侨回归中国一样。假设当时像战后的日本那样外来语全部用片假名来处理的话,那我想日语大量进入汉语是不可能的。 三、日本来源词汇的研究 1,不同的学者其统计数据稍有不同,但日语词汇进入汉语的数量大概为1000个左右。 2,近代进入汉语的新词汇大多数是从日语来的。虽说也有少数是直接从西方来的,但大多只是名词,而且现在几乎不用。而进入从日语来的词汇,不仅有名词,也有动词,例如"服从,复习,支持,分配,客服,支配,配给"。此外,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基本概念大多是从日语来的。例如:"哲学,心理学,伦理学,物理学,土 木工 学,建筑学,冶金"等。 3,日语来源的词汇,在现在汉语中使用频率非常高。在1996年在一本叫《文字改革》的杂志中登载了《二音节基本词汇出现频率统计表》,这个是以中国读者最多的《红旗》,《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和高中语文教科书为对象的调查结果。根据这个结果,2285个二音节基本词汇中,出现频率在500以上的词有88个,而来源于日语的有25个,占31%。日语来源的词汇,不仅有作为常用语的的名词,动词,具有造词能力的结尾词也有23个之多,这些词在现代汉语中非常活跃,其中几个例子: (1) 化-一元化 多元化 一般化 公式化(2) 式-速成式 问答式 流动式 简易式 (3) 炎-肺炎胃炎 肠炎 关节炎 脑炎(4) 力-生产力 消费力 原动力 想像力 5,少数日语词语进入汉语后词义发生了变化,例如 (1)劳动者-(日)工人→(中)劳动的人 (2)辩护士-(日)律师→(中)辩护的人 (3)组合-(日)工会→(中)组合 6,少数词语是翻译日语的时候在中国新造的词,在现代汉语中也成为了常用语,例如: 基于,关于,对于,由于,成为,视为 7,有一些词虽进入了汉语,但在后来被淘汰了,例如 万年笔,日伞,残念,夕方,支那,手形,切手 8,引进的汉语与日语的同意异音。例如,"哲学"来源于西方词汇"Philosophia"汉语中读作"ZHE XUE"而日语读作"TETUGAKU"。读音不一样,但意思基本一致,所以无论是中国人还是日本人都不会把它看成是外来语。这种 现象,恐怕只有在中日两国中才可以看到吧。 四、日语对汉语的影响 关于日语对现代汉语的影响,高名凯先生在他的《现在汉语中外来语研究》有这样的论述:日语对现代汉语词汇的影响非常大。在现代汉语中的外来语大部分来源于日语。西方词汇引进到汉语中大部分是通过日语的引进来实现的。具体的影响归为以下三点: 1,加速了汉语复音化进程 在中国的古汉语中(日语叫"汉文")由两个字或两个以上的字组成的词汇非常少,大部分是一个文字即一个词。词的复音化,即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文字造出一个词,虽说复音化在中国古汉语向现代汉语转变过程中是一种趋势,但日语来源的外来语词汇进入汉语加速了这样的复音化进程。 2,汉语的复音化使语义变得细腻,表现更加缜密,正确。 例如,"行"在古汉语中,有" 行走,跑,行为,行动,行进"等意思。而通过现代汉语的复音化就可以造出多个词语,表现变的更加准确。 3,大大丰富汉语词汇和汉语表达。 大量日语词语的引进,特别是自然科学,人文科学概念词语的引进,填补了汉语在这些领域的表达空白。丰富了汉语词汇,增强了汉语的表达。 4.日语词语的输入也是西方文化输入过程。 进入汉语的日语词汇,大多是日语的西方词语的翻译语。引进这些词汇的同时,实际上 也就引进了西方的文明、文化。 结尾 1896年第一批留日学生到日本后,从学习日语,翻译日语,到在汉语中使用日语词词语,引进日语,最后到1000多个日语词完全融入汉语,已经有100多年的时间了。像"共产党、干部、社会主义、经济、手续"这样的词语,中国人谁都会用到,但大部分的人都不会意识,也不知道这些词其实来源于日语的外来语。 而日语也是相同的情况,日语的词汇到现在有一半左右是汉语词汇,这些词汇大部分是来源中国古汉语,只有一小部分是在日本用汉语造字规则造出来的。但是,日本人完全不会把来源于中国的汉语看作是外来语。也很少有人会意识到他们的文字是来自中国的汉语。这真是一种不可思议的现象。 【参考文献】 [1]高明凯?刘正 王炎《现代汉语中的外来语研究》(1958年2月 中国文字改革出版社) [2]周祖谟 《汉语词汇》 (1958年8月 人民 教育 出版社) [3]实藤惠秀 《近代日中交涉史话》 (1973年 初秋社) [4]高明凯.刘正 王炎.麦永干.史有为 《汉语外来语词典》(1984年 上海辞书出版社) [5]符淮青 《现代汉语词汇》 (1985年 北京大学出版社) [6]王凌 《中国近代文学翻译》 (《辽宁大学学报》 1981年第3号) 大学生学术论文范文大全篇二 网络文化背景下汉语言的变异 据权威部门的统计我国目前互联网用户的人数已经突破4亿接近5亿。网络在十几年的发展中经历着巨大的变化,互联网的普及也在影响着现实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国人的生活方式以及文化也因为网络的普及和大量应用在发生着巨变。同一种语言因为使用场合情景的不同,为了能够充分表达使用者意图,语言会根据需要表达的含义发生相应的变化,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存在。 一、汉语言词汇的变异 打开百度,在百度的搜索引擎中进行“网络词汇”的搜索,一会儿发现搜索的结果多达几十万条。但是到底哪一个词汇是网络流行词汇的开创者就没有谁能够说得清楚了。但是毋庸置疑的一点是,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词汇始终在推陈出新,每个时期都有网民在运用着自己的智慧创造着新的网络词汇。汉语言词汇在网络上变化就体现了语言的变化。正如一位学者所说,现代生活的特殊环境,使人们无法用传统的语言作为交流沟通的工具,他们需要一种能够直接打动人的语言或是各种符号,使自己能够在短时间内作出反应。由于在网络上人的自由度相对较高,传统语言在表达上又有着局限性,这使得网民在网络上为了克服传统语言的局限性,发挥各自的创造力和 想象力 ,张扬自己的个性,在网络上不断有网络上特有的词汇出现,传统的汉语言出现了变异。 网络环境中,词汇的运用已经打破原来的方式,不再以汉字的书写方式为主,出现了与原有汉语不同的词汇,大量的汉语拼音和汉字的谐音被广泛地运用。伴随着网络的普及,这些词语已经被大量的网民所使用。 1.词汇的拼音化 在网络上人们为了能够适应信息快速交换和传递,以达到交流的简介和实效目的,大量的汉语拼音被使用,并按照一定约定俗成的规矩固定其含义,取汉语拼音的首字母作为词汇的缩写就叫做拼音缩略词。如mm代表妹妹,gg代表哥哥,dd代表弟弟,jj代表姐姐,lm代表辣妹,lr代表烂人,等等,这些词都体现互联网的普及对人们的影响。汉语拼音的简写已经成为汉语在网络上的特色。互联网使人们的联系更加便捷,拉近了人的距离,这些原本没有意义的字母变得含义丰富,带给人几分快乐和轻松。 2.词汇的谐音化 网络词汇的谐音化可能是因为两个词的发音很相似。比如:稀饭代表喜欢,果酱代表过奖。 另外还有一类比较常见的是数字的谐音,比如:9494是指就是就是,4242意思是是啊是啊,7456意思是气死我了,748意思是去死吧,88意思是再见,拜拜。847意思是别生气,987意思是就不去,5555是模仿哭泣的声音,哭泣的意思,1414是意思意思,3166是日语再见的发音用在这也是再见的意思,3q是谢谢你,8147是不要生气,848意思是不是吧,886是拜拜喽的意思。这些数字的应用之所以会受到大多数网民的欢迎,主要是这些数字的输入只需要用到键盘右面的数字键盘,使用时方便快捷,音质上与汉字的区别比较小,容易让人理解,同时又增加了语言的乐趣。 3.叠音词汇的使用增加 人们在上网时或在论坛留言的时候经常会使用叠音词汇来增强文字的形象感,用口语中的语言代替汉语的书面用语,语言中就会平添出几分亲切和俏皮,更加强调了书写人的语气。使用这种略带 儿童 稚嫩口吻的词汇,最具有代表性的莫过于把“东西”称之为“东东”了,如今这一网络用语已经被人们带进现实生活中进行使用了,网络语言的影响可见一斑。同样具有代表性的还有把“漂亮”称之为“漂漂”,把书包称之为“包包”,把苹果称之为“果果”,这样的例子有很多很多。成年人频繁地把儿童经常用的语言运用在网络上,看似不符合规律,违背常理,其实这一点也不奇怪,现实社会的高压力和快节奏的生活让成年人在内心里有一种向往天真烂漫的儿童生活,渴望着能够再次回到童年时被父母关心和呵护的时光。[1]只有在网络上,在虚拟的世界中,人们可以充分发泄心中不满和压力,只有在这里才没有竞争和压力。人们在这里互相是陌生的,彼此并不知道对方的真实身份、甚至对方的性别和年龄。这种现象在年轻女性的群体更加常见。她们渴望年轻的心在自由的网络上得到自由的发挥。所以这种充满了童真乐趣的词汇出现在了网络上,使网络多了许多乐趣。 4.新词的产生 网络的快速发展使其已经遍及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网络不仅仅代表高新科技,也同时是一种新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它已经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随着网络的普及人们的观念也在发生着改变。新兴词汇的产生反映的就是他们年轻人的心理。新词的变化主要有两种,增加前缀,增加后缀。 增加前缀的新词,如: 零:零报酬,零收益,零投诉,零缺陷,零容忍,零增长 高:高智商,高品质,高素质,高回报,高质量,高曝光率 另一类是增加后缀的新词,如: 吧:迪吧,歌吧,休闲吧,聊吧,网吧 客:博客,黑客,闪客 族:月光族,上班族,有车族 奴:房奴,车奴,卡奴 还有一种新词的产生,它是依靠原有的词汇,在网络上受到网民追求个性的心理,在现代汉语言词汇原有的基础上在网络的背景下产生了新的意义。因为网络有着非常好的自由度和广泛的传播性,许多人已经渐渐习惯这种新兴的词汇并已经把这些词融入了日常的生活中,成了他们生活的一部分,这种词的出现主要有两种情况。 一种偷换概念的方法,使原有的就此产生新的含义。这些词汇包括:控的意思是某种 爱好 的人,逆天的意思是作出一些违反常理的事,开刀意思是拿别人进行恶搞,解剖的意思是对某人进行解析,泡菜是对韩国人的称呼,废柴的意思是没有用的人,扑街意思是倒在大街上, 潜水 的意思是不发表评论的行为。 第二种是通过字词的表象产生联想。例如偶像的意思是让人想要呕吐的对象,强的意思是好,养眼的意思是好看,腐败的意思是吃喝,反腐败的意思是请人吃饭,晕的意思是看不懂,拍砖的意思是提意见,泡妞的意思是追女孩,high的意思是特别的兴奋,有钱的单身男性被称作钻石王老五,长得不漂亮的女孩被称为恐龙。有本事被称为有料,等等如此这般的词汇,这些词汇因为其特定的含义,也已经被广大的年轻人所接受,但是这些词因为其本身的固有的缺点,所以还无法在现实生活中被广泛地应用。 二、语法上的变异 网络语言的特点要求的就是简捷快速高效。人们在上网的时候不会特别注重汉语言的语法,而是更加关注文字后面所代表的含义,所以在网络上你可以经常看到不符合语法的语句和词汇的出现,语句的随意搭配,字词的前后颠倒,这种情况长时间出现之后,就慢慢地被大众所接受,就形成新的语言。这种新的语言组合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任意的省略情况大量存在 人们在使用网络进行信息的交流时,是使用计算机的键盘进行信息的录入的,这就使得人们的思维和文字的录入存在一定的时间差。因为打字的速度要比说话的速度慢,为了能够弥补这个缺陷,适应网络的快节奏,提高效率节约时间,提高信息量,在文字的输入上就出现了不符合语法的省略现象。 2.任意构词和新类型的缩略词 网络的信息量十分庞大,人们可以在网上进行大量信息的阅读,手头也就有了很多可供使用的资料,加之网络上人们的自由度相对较高,一些随意进行组合的词语相继出现。比如非典型爱情等。还有一些是外来的舶来品,一些完全可以由汉语言来表达的英文词汇,为了简略也以英语的发音来代替,比如在汉语中“下载”的英文单词是“download”,为了简略,在网络语言中就直接使用“当”来代替。英汉混用的现象也大量存在,比如“我的e家”,“快乐e生活”等等词汇,举不胜举。[2] 3.词性的活用 网络词语的大量使用造成了语法的变化,也就促使了这类词汇的出现。比较常见的有:名词做动词使用,你百度了吗,在这句这种“百度”是名词,就当做了动词使用;形容词做动词使用,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你的电脑被黑了。这句中黑本身是一个形容词在这里就被当做了动词使用;名词做形容词使用,比如,你也太老古董了吧。其中古董本身是一个名词,在这里被当做形容词来使用,来形容别人思想陈旧;形容词做副词使用,用以在网络上表现夸张或增强语气,比如:我超爱你,就是典型的例子。 4.句法的变异 在网络上为了显示年轻人的个性,或许还有口误的因素常常会有状语后置的句型出现。其中我想最著名的一句话莫过于周星驰的那句 经典台词 “我走先”。 三、语用层面的变异 在网络上由于人们彼此之间相对是比较陌生的,在最初交流的时候不免会有些自我保护意识。比如甲说:“你是谁啊。”乙说:“网友。”在这两句交谈中信息交换为零,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废话。这是与传统的交际有所不同的地方。网络语言的变异还体现在语气上的夸大, 句子 可以用各种不同的语气进行表达,比如肯定,质疑,赞赏,强调等等,与传统的语言相比,网络上的语言更加的夸张,如:“跪求答案!”等,在网络上使用得非常频繁。这些语言手法的使用,可以使语气更加的生动,偶尔为之,未尝不可,但是使用得过多就只能表现语言使用者的心态浮躁和语言功底的贫乏了,对传统语言不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网络用语的繁荣的直接起因是2010年《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名为《江苏给力“文化强省”》文章,这一网络用语在《人民日报》上被使用,让绝大多数网民感觉很亲切。一时间“给力”一词在各大媒体被纷纷使用。网络词语能够登上《人民日报》的现象反映出,最初被认为无法登大雅之堂的网络用语已经开始渐渐渗透到日常生活,并被大家所认同和接受。网络词汇的产生是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反映,也和网络的本身特有环境分不开。脱离了环境就将失去意义。汉语强大的包容性同时也在推动着网络词汇的发展。[3]语言是有生命的,随着社会的变迁自身必然要进行更新,新的网络词汇还会出现。同时网络词汇也是一把双刃剑,正确使用网络语言可使复杂的观点在表达时变得更加简单明了。一旦脱离了网络环境,很多网络词语就不符合汉语言的语法要求,就会给汉语言的发展和传承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这种不良影响对青少年的危害更大。青少年正处于知识学习阶段,自身的知识体系还没有完全形成,加之青少年本身就是中国网民的主体,接触网络的时间很长,所以很容易受到网络文化的影响,不利于以后在现实生活中汉语言的规范和使用。 ?[参考文献] [1]涂靖.网络词汇丰富汉语言词汇很“给力”[J].采风走笔,2010,(12).? [2]孙向华.网络时代汉语言规范化的思考[J].焦作大学学报,2008,(1).? [3]孙向华.网络背景下汉语言的变异探析[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 ,2009,(2).

  • 索引序列
  • 国际学术大会论文目录
  • 2021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目录
  • 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目录查询
  • 大学生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题目
  • 大学生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