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投稿知识库 > 石决明的药理作用和研究进展论文

石决明的药理作用和研究进展论文

发布时间:

石决明的药理作用和研究进展论文

石决明的作用和功效

石决明的作用和功效,石决明又叫真珠母、鳆鱼甲,它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材,是鲍科动物的甲壳,一般人们是拿来煲粥或者是泡水喝的,下面分享石决明的作用和功效及相关知识。

药名:石决明

别名:煅石决明、盐石决明、鳆鱼甲、千里光、鲍鱼壳、九孔石决明、鲍鱼皮、金蛤蜊皮、真海决、海决明、海南决、关海决

功效分类:平肝息风药、明目药

性味:味咸、性寒

归经:归肝经

功效:平肝清热、明目去翳

主治:头痛眩晕、目赤翳障、视物昏花、青盲雀目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30g,打碎先煎;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水飞点眼。

药材基源:石决明为鲍科动物杂色鲍、皱纹盘鲍、耳鲍、羊鲍等的贝壳。

功效作用

1、石决明治风毒气攻入头,眼目昏及头目不利:石决明,羌活(去芦头)、草决明、菊花各一两,甘草(炙,锉)半两。上五味,捣罗为散。每服二钱匕,水一盏,煎至六分,和滓,食后临卧温服。(《圣济总录》石决明散)

2、石决明治眩晕:石决明24g,菊花12g,枸杞子12g,桑叶12g。水煎服。(《青岛中草药手册》)

3、石决明治怕日羞明:千里光、海金沙、甘草、菊花等分。上细切。每服八钱,水一盅半,煎至一盅,去渣,食后温服。(《眼科龙木论》千里光汤)

4、石决明治白翳内障:石决明二钱,茺蔚子二钱,人参三钱,菊花三钱,车前子三钱,防风二钱。上为细末,令匀。食后,米饮调下一钱。(《医宗金鉴》坠翳散)

5、石决明主青盲内障,肝肺风热,骨蒸劳极。《海药本草》

6、石决明治高血压:石决明30g,钩藤24g,僵蚕9g,菊花9g,夏枯草15g。水煎服(适于老年高血压头痛)。(《青岛中卓药手册》)

7、石决明治目暴肿疼痛:石决明半两,车前子、黄连(去须)各二两。上三味,捣罗为末,炼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丸,米饮下,食后,日二服。(《圣济总录》决明丸)

8、石决明愈疡疽。《本草从新》

9、石决明主目障翳痛,青盲。《别录》

10、石决明治一切眼时见黑花,经年不愈,羞明:石决明、黄连(去须)、密蒙花各一两。上三味,捣罗为散。每服二钱匕,食后,临卧,熟水调下。(《圣济总录》神效散)

11、石决明镇肝、明目,治眩晕。《山东中草药手册》

12、石决明治青盲雀目:石决明一两(烧过存性),苍术三两(去皮)。为末。每服三钱,以猪肝披开,入药末在内扎定,砂罐煮熟,以气熏目,待冷食肝饮汁。(《眼科龙木论》)

13、石决明治眼生丁翳,根脚极厚,经久不差:石决明三分(捣碎细研,水飞过),乌贼骨半两,龙脑一钱,真珠末三分,琥珀三分。同研令细,每以铜箸取大如豆大,日三度点之。(《圣惠方》石决明散)

14、石决明治眼生外障:石决明(火煅)、薄荷叶各一两,蒺藜子(炒去刺)、荆芥穗各二两,人参半两(蜜炙)。上干地上出火毒,研为末。食后,砂糖冷水调服。(《经验良方》石决明散)

15、石决明治高血压:石决明30g,草决明30--60g,杜仲12--15g,夏枯草30--60g。水煎服。

16、石决明治锁喉风:石决明火烧醋炙三次,研细末,用米醋调,鹅羽蘸擦喉内,吐痰效。(《本草汇言》)

17、石决明味微咸,性微凉,为凉肝镇肝之要药。肝开窍于目,是以其性善明目。研细水飞作敷药,能治目外障;作丸、散内服,能消目内障。为其能凉肝,兼能镇肝,故善治脑中充血作疼作眩晕,因此证多系肝气、肝火挟血上冲也。《医学衷中参西录》

18、石决明软坚,滋肾,治痔漏。《本草求原》

19、石决明大补肝阴,肝经不足者,断不可少。《要药分剂》

20、石决明通五淋。《纲目》

21、石决明平肝潜阳上亢,头晕目眩:石决明咸寒清热,质重潜阳,专入肝经,而有平肝阳、清肝热之功,为凉肝、镇肝之要药。石决明用治肝肾阴虚、肝阳眩晕症,常与生地黄、白芍药、牡蛎等养阴、平肝药物配伍;肝阳上亢、肝火亢盛、头晕头痛、烦燥易怒者,石决明可与夏枯草、钩藤、菊花等清热、平肝药物同用。

22、石决明用於目赤、翳障,视物昏花:肝开窍於目,石决明清肝火而明目退翳,为治目疾之常用药。石决明治疗肝火上炎、目赤肿痛,可与夏枯草、决明子、菊花等配伍;石决明治疗风热目赤、翳膜遮睛,可与蝉蜕、菊花、木贼等配伍;阴虚血少之目暗不瞻、雀盲眼花者,每与熟地黄、枸杞子、菟丝子等配伍。

23、石决明治小肠五淋:石决明去粗皮,捣研细。上件药,如有软硬物淋,即添朽木细末,熟水调下二钱匕。(《胜金方》)

24、石决明治高血压:生石决明30g,生牡蛎30g,生地黄15g,菊花9g。水煎服。日3次。

25、石决明,乃足厥阴经药也。足厥阴开窍于目,目得血而能视,血虚有热,则青盲亦痛障翳生焉。咸寒入血除热,所以能主诸目疾也。《本草经疏》

26、石决明治肝虚血弱,日久昏暗:石决明、五味子、菟丝子(酒浸一宿,别捣为末)各一两,知母(焙)、细辛(去苗)、熟地黄(焙)各一两半。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用米饮送下。(《奇效良方》石决明丸)

食用方法

1、石决明粥

材料:石决明30克、粳米100克。

制作:将石决明打碎入砂锅内,加水500毫升,猛火先煎1小时,去渣取汁,加入粳米,再加水400毫升,煮为稀粥。

用法:每日早晚温热食,5--7天为一疗程。

疗效:平肝潜阳,清热明目。适用于高血压以及目赤翳障、青盲雀目、视物模糊等。主治高血压。

宜忌:平素脾胃虚寒者不宜服用。

来源:《中国药粥谱》

2、天麻石决明猪脑汤

材料:猪脑1个、天麻10克、石决明15克。

做法:将山3味同放锅中,加水适量,以文火烧1小时,炖成厚羹捞去天麻、石决明即可。

用法:食脑,喝汤。可分2--3次食完。宜常服。

功效:降血压,止眩晕、胸闷、心烦、失眠、多梦、舌质嫩红、苔少、脉细数。若头痛而胀者,加钩藤15克、菊花9克、头痛、呕吐者,加竹茹10克、法夏9克、大便秘结者,加大黄9克。

3、决明益阴丸

处方:羌活5钱、独活5钱、黄连(酒制)1两、防风5钱、黄芩1两、归尾(酒制)5钱、五味子5钱、石决明(煅)3钱、草决明1两、甘草(炙)5钱、黄柏1两、知母1两。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用法:每服50丸,加至100丸,茶汤送下。

主治:眼目畏日恶火,沙涩难开,眵泪俱多,久病不痊。

各家论述:上方以羌活、独活升清阳为君;黄连去热毒,当归尾行血,五味收敛为臣;石决明明目磨障,草决明益肾疗盲,防风散滞祛风,黄芩去目中赤肿为佐;甘草协和诸药,黄柏助肾水,知母泻相火为使。此盖益水抑火之药也,内急外驰之病并皆服之。

摘录:《原机启微》卷下

4、煮肝石决明散

组成:石决明(细研)半两、井泉石半两、蛤粉半两、谷精草半两。

制法:上为细散。

用法:每服1钱,取白羊子肝1枚,劈开,入药末,以米泔1中盏,煮熟。空心为食,量儿大小,以意加减。

主治:小儿雀目,及疳眼。

来源:《圣惠》卷八十九。

5、石决明龙牡粥

材料:煅石决明、煅龙骨、煅牡蛎各30克、糯米100克、水900毫升、红糖适量。

做法:将上3味药加水300毫升,用文火煎40分钟,去渣留汁,放入糯米后,加水600毫升熬成粥,至粥稠时再加入红糖,用文火稍煮2--3分钟即可食用。

功效:益肾、清虚热、安神健脾,治自汗、失眠多梦、心悸、心神不宁、头晕目眩、更年期头痛、耳鸣、盗汗

用药禁忌

脾胃虚寒者慎服,消化不良、胃酸缺乏者禁服石决明。

【中药名】石决明 shijueming

【别名】鲍鱼壳、光底海决、海决明、九孔石决明、鲍鱼皮、金蛤蜊皮。

【英文名】Haliotidis Concha。

【药用部位】鲍科动物杂色鲍Haliotis diversicolor Reeve等同属数种的贝壳。

【动物形态】贝壳椭圆形,有3个螺层,缝合线浅。螺旋部极小,体螺部极宽大,几乎占贝壳全部。壳顶钝,略高于体螺部。自第二螺层中部开始至体螺部边缘有30多个突起的小孔。前端突起小而不显著,末端6~9个开孔,孔口与壳面平。壳表面绿褐色;内面白色,有彩色光泽,壳口椭圆形,与体螺层大小几相等。

【产地分布】多生活于低潮线附件至潮下带岩礁上或海底。分布于广东、海南、台湾和福建沿海。

【采收加工】夏秋二季捕捉,去肉,洗去黏附的杂质,晒干。

【药材性状】长卵圆形或椭圆形,内面观略呈耳形,长7~9厘米,宽5~6厘米,高约2厘米。表面暗红色,有多数不规则的螺肋及细密生长线,螺旋部小,体螺部大,从螺旋部顶向右排列有30余个疣状突起,末端6~9个开孔,孔口与壳面平。内面光滑,具珍珠样彩色光泽。壳较厚,质坚硬,不易破碎。气微,味微咸。

【性味归经】性寒,味咸。归肝经。

【功效与作用】平肝潜阳,清肝明目。属平肝息风药下属分类的平抑肝阳药。

【临床应用】用量3~15克,先煎。用治头痛眩晕,目赤翳障,视物昏花,青盲雀目。

【药理研究】实验表明,其提取液对金黄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有较强抑制作用;其贝壳内层水解液可显著降低四氯化碳急性中毒小白鼠谷丙转氨酶。其酸性提取液对家兔体内、外均具有显著的.抗凝作用。其贝壳提取液对小白鼠常压下缺氨实验有明显的耐氧作用;还可使离体小鼠肺的灌流量增加,扩张气管、支气管的平滑肌(扩张率17%)。水煎醇沉提取液对实验小鼠具有免疫抑制作用。

【化学成分】主要含碳酸钙。亦含有机质和少量的镁、铁、硅酸盐、硫酸盐、磷酸盐、氯化物和极微量的碘。

【使用禁忌】脾胃虚寒者慎服,消化不良、胃酸缺乏者禁服。

【配伍药方】 ①治高血压:a.生石决明30克,生牡蛎30克,生地黄15克,菊花9克。水煎服。日3次。b.石决明30克,草决明30~60克,杜仲12~15克,夏枯草30~60克。水煎服。c.石决明30克,钩藤24克,僵蚕9克,菊花9克,夏枯草15克。水煎服(适合老年高血压头痛)。(《青岛中草药手册》)

②治风毒气攻入头,眼目昏及头目不利:石决明、羌活(去芦头)、草决明、菊花各30克,甘草(炙,锉)15克。上五味,捣罗为散。每服6克,水一盏,煎至六分,和滓,食后临卧温服。(《圣济总录》石决明散)

③治眩晕:石决明24克,菊花12克,枸杞子12克,桑叶12克。水煎服。(《青岛中草药手册》)

④治目暴肿疼痛:石决明15克,车前子、黄连(去须)各60克。上三味,捣罗为末,炼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15丸。米饮下,食后,日二服。(《圣济总录》决明丸)

⑤治锁喉风:石决明火烧醋炙三次,研细末,用米醋调,鹅羽蘸擦喉内,吐痰效。(《本草汇言》)

石决明的营养价值

盘大鲍的贝壳含碳酸钙90%以上,有机质约3.67%,尚含少量镁、铁、硅酸盐、硫酸盐、磷酸盐、氯化物和极微量的碘;煅烧后碳酸盐分解,产生氧化钙,有机质则破坏。

石决明的功效与作用

平肝清热;明目去翳。主头痛眩晕;目赤翳障;视物昏花;青盲雀目。用于头痛眩晕,目赤翳障,视物昏花,青盲雀目。治风阳上扰、头痛、眩晕,惊搐,骨蒸劳热,青盲内障。

①《别录》:主目障翳痛,青盲。

②《海药本草》:主青盲内障,肝肺风热,骨蒸劳极。

③《纲目》:通五淋。

④《本草从新》:愈疡疽。

⑤《本草求原》:软坚,滋肾,治痔漏。

⑥《山东中草药手册》:镇肝、明目,治眩晕。

石决明的常用配方

①治风毒气攻入头,眼昏暗及头目不利:石决明、羌活(去芦头)、草决明、菊花各一两,甘草(炙锉)半两。上五味,捣罗为散,每服二钱匕,水一盏,煎至六分,和滓,食后临卧温服。(《圣济总录》石决明散)

②治眩晕:石决明八钱,菊花四钱,枸杞子四钱,桑叶三钱。水煎服。(《山东中草药手册》)

③治目生白翳:石决明六钱,元明粉二钱,大黄一钱五分,菊花三钱,蝉蜕三钱,白蒺藜三钱。水煎服。(《山东中草药手册》)

④治眼生丁翳,根脚极厚,经久不差:石决明三分(捣碎细研,水飞过),乌贼鱼骨半两,龙脑一钱,真珠末三分,琥珀三分。同研令细,每以铜箸取如大豆大,日三度点之。(《圣惠方》石决明散)

⑤治眼生外障:石决明(火煅)、薄荷叶各一两,蒺藜子(炒去刺)、荆芥穗各二两,人参半两(蜜炙)。上于地上出火毒,研为末。食后,砂糖冷水调服。(《经验良方》石决明散)

⑥治青盲雀目:石决明一两(烧过存性),苍术三两(去皮)。为末,每服三钱,以猪肝披开,入药末在内扎定,砂罐煮熟,以气熏目,待冷食肝饮汁。(《眼科龙木论》)

⑦治怕日羞明:千里光、海金砂、甘草、菊花等分。上细切,每服八钱,水一盅半,煎至一盅,去渣,食后温服。(《眼科龙木论》千里光汤)

⑧治小肠五淋:石决明去粗皮,捣研细。上件药,如有软硬物淋,即添朽木细末,热水调下二钱匕。(《胜金方》)

⑨治锁喉风:石决明火烧醋炙三次,研细末,用米醋调,鹅羽蘸擦喉内,吐痰效。(《本草汇言》)

⑩治外伤出血:石决明适量,煅制成疏松细粉,过筛。将伤口洗净,撒上药粉,紧紧压迫即可。(内蒙古《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

石决明的功效和作用

石决明的功效和作用,石决明也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药材之一,它具有治疗头晕目眩、视物昏花等疾病,对于有眼疾的患者来说,是一味良药。现详细来看石决明的功效和作用。

一、石决明的功效

别名:鳆鱼甲、千里光、真海决、海决明、海南决、关海决、鲍鱼壳、九孔石决明、鲍鱼皮、金蛤蜊皮。

性味:味咸;性寒

归经:归肝经。

功效:平肝清热;明目去翳。

主治:头痛眩晕;目赤翳障;视物昏花;青盲雀目。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30g,打碎先煎;或入丸、散。

外用:适量,研末水飞点眼。

来源:石决明为鲍科动物杂色鲍、皱纹盘鲍、耳鲍、羊鲍等的贝壳。

石决明平肝清热;明目去翳。石决明主头痛眩晕;目赤翳障;视物昏花;青盲雀目。石决明用于头痛眩晕,目赤翳障,视物昏花,青盲雀目。石决明治风阳上扰、头痛、眩晕,惊搐,骨蒸劳热,青盲内障。

生石决明,平肝潜阳,清热明目功力较强,善治肝火上炎所致目赤肿痛,头目眩晕;煅石决明,减寒凉之性,加强收涩之功,多能平肝敛肝,用于骨蒸劳热,青盲内障,外伤出血在;盐石决明;增咸寒滋阴之力,长于补肝益肾,滋阴清热。

二、石决明的作用

1、石决明治高血压:生石决明30g,生牡蛎30g,生地黄15g,菊花9g。水煎服。日3次。

2、石决明治锁喉风:石决明火烧醋炙三次,研细末,用米醋调,鹅羽蘸擦喉内,吐痰效。(《本草汇言》)

3、石决明治高血压:石决明30g,草决明30~60g,杜仲12~15g,夏枯草30~60g。水煎服。

4、石决明治小肠五淋:石决明去粗皮,捣研细。上件药,如有软硬物淋,即添朽木细末,熟水调下二钱匕。(《胜金方》)

5、石决明治高血压:石决明30g,钩藤24g,僵蚕9g,菊花9g,夏枯草15g。水煎服(适于老年高血压头痛)。(《青岛中卓药手册》)

6、石决明治青盲雀目:石决明一两(烧过存性),苍术三两(去皮)。为末。每服三钱,以猪肝披开,入药末在内扎定,砂罐煮熟,以气熏目,待冷食肝饮汁。(《眼科龙木论》)

7、石决明治风毒气攻入头,眼目昏及头目不利:石决明,羌活(去芦头)、草决明、菊花各一两,甘草(炙,锉)半两。上五味,捣罗为散。每服二钱匕,水一盏,煎至六分,和滓,食后临卧温服。(《圣济总录》石决明散)

8、石决明治肝虚血弱,日久昏暗:石决明、五味子、菟丝子(酒浸一宿,别捣为末)各一两,知母(焙)、细辛(去苗)、熟地黄(焙)各一两半。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用米饮送下。(《奇效良方》石决明丸)

石决明虽然对治疗疾病有很大的帮助,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使用这位药材,对于脾胃虚寒的.患者来说,应该慎服石决明;消化不良、胃酸缺乏者,应该禁忌使用石决明。上述文章详细介绍了石决明的功效和石决明的作用,相信大家对此药物已经了解了。

1、石决明

石决明又叫真珠母、鳆鱼甲、九孔螺、千里光、鲍鱼皮、金蛤蜊皮。它也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材,是鲍科动物的甲壳,常被作用于配伍其他中药或者泡水、煲粥等食用。

但是“是药三分毒”,石决明在大量食用或者错误食用的情况下会给身体造成一定的毒素作用,下面我为大家介绍一些关于石决明的功效与作用,以及它的药用配方。

2、石决明的营养价值

盘大鲍的贝壳含碳酸钙90%以上,有机质约3.67%,尚含少量镁、铁、硅酸盐、硫酸盐、磷酸盐、氯化物和极微量的碘;煅烧后碳酸盐分解,产生氧化钙,有机质则破坏。

3、石决明的功效与作用

平肝清热;明目去翳。主头痛眩晕;目赤翳障;视物昏花;青盲雀目。用于头痛眩晕,目赤翳障,视物昏花,青盲雀目。治风阳上扰、头痛、眩晕,惊搐,骨蒸劳热,青盲内障。

1《别录》:主目障翳痛,青盲。

2《海药本草》:主青盲内障,肝肺风热,骨蒸劳极。

3《纲目》:通五淋。

4《本草从新》:愈疡疽。

5《本草求原》:软坚,滋肾,治痔漏。

6《山东中草药手册》:镇肝、明目,治眩晕。

4、石决明的常用配方

1治风毒气攻入头,眼昏暗及头目不利:石决明、羌活(去芦头)、草决明、菊花各一两,甘草(炙锉)半两。上五味,捣罗为散,每服二钱匕,水一盏,煎至六分,和滓,食后临卧温服。(《圣济总录》石决明散)

2治眩晕:石决明八钱,菊花四钱,枸杞子四钱,桑叶三钱。水煎服。(《山东中草药手册》)

3治目生白翳:石决明六钱,元明粉二钱,大黄一钱五分,菊花三钱,蝉蜕三钱,白蒺藜三钱。水煎服。(《山东中草药手册》)

4治眼生丁翳,根脚极厚,经久不差:石决明三分(捣碎细研,水飞过),乌贼鱼骨半两,龙脑一钱,真珠末三分,琥珀三分。同研令细,每以铜箸取如大豆大,日三度点之。(《圣惠方》石决明散)

5治眼生外障:石决明(火煅)、薄荷叶各一两,蒺藜子(炒去刺)、荆芥穗各二两,人参半两(蜜炙)。上于地上出火毒,研为末。食后,砂糖冷水调服。(《经验良方》石决明散)

6治青盲雀目:石决明一两(烧过存性),苍术三两(去皮)。为末,每服三钱,以猪肝披开,入药末在内扎定,砂罐煮熟,以气熏目,待冷食肝饮汁。(《眼科龙木论》)

7治怕日羞明:千里光、海金砂、甘草、菊花等分。上细切,每服八钱,水一盅半,煎至一盅,去渣,食后温服。(《眼科龙木论》千里光汤)

8治小肠五淋:石决明去粗皮,捣研细。上件药,如有软硬物淋,即添朽木细末,热水调下二钱匕。(《胜金方》)

9治锁喉风:石决明火烧醋炙三次,研细末,用米醋调,鹅羽蘸擦喉内,吐痰效。(《本草汇言》)

10治外伤出血:石决明适量,煅制成疏松细粉,过筛。将伤口洗净,撒上药粉,紧紧压迫即可。(内蒙古《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

5、石决明的做法

1、石决明龙牡粥

功效:清虚热、安神、健脾、益肾,治自汗、失眠多梦、心悸、心神不宁、头晕目眩、更年期头痛耳鸣。

材料:煅石决明、煅龙骨、煅牡蛎各30克,糯米100克,水900毫升,红糖适量。

做法:将上3味药加水300毫升,用文火煎40分钟,去渣留汁,放入糯米后,加水600毫升熬成粥,至粥稠时再加入红糖,用文火稍煮2-3分钟即可食用。

2、石决明煲花枝

功效:滋阴补血,平肝熄风,降低血压。高血压肝阳上亢患者食用。

配方:石决明10克鲜墨鱼(花枝)200克西芹100克酱油10克盐5克姜5克葱10克鸡汤200毫升生粉20克鸡蛋1个素油500克(实用50克)

制作:

1、把石决明打粉,鲜墨鱼洗净切4厘米见方的块。西芹洗净切3厘米长的段,姜切片,葱切段。

2、把花枝放在碗内,打入鸡蛋,加入生粉、石决明粉、酱油、盐拌成稠状,若太干可加少许清水挂浆。

3、把炒锅置武火上烧热,加入素油,六成熟时,下入花枝滑透,并立即捞起,待用。

4、炒锅留油30克,烧六成熟时,加入葱、姜爆香,投入西芹翻炒,随即下入滑过的花枝,加入鸡汤,煲10分钟即成。

食法:每日1次,每次食墨鱼50克。

3、石决明鲍鱼汤

功效:滋阴潜阳、平肝熄风;治高血压病属阴虚阳亢者,症见头痛眩晕,耳鸣目胀,腰酸脚软,面红如醉,时常暖气,五心烦热,或盗汗潮热,口渴便结,舌红苔少,脉细弦数;外感头痛者不宜饮用本汤。

材料:鲍鱼50克、石决明30克、枸杞子30克、菊花10克。

做法:

1、将鲍鱼用清水浸发,洗净,切丝,并用水加盐煮过;

2、石决明洗净,打碎,用纱布包好;

3、菊花、枸杞子洗净;

4、先水煎石决明约半小时,去渣取汤,并把鲍鱼、菊花、枸杞子放入汤内,再文火煮一小时,调味即可。

4、双决明粥

材料:糯米100克,石决明25克,决明子10克,菊花15克,冰糖6克

做法:

将决明子入锅炒至出香味时起锅。白菊花、石决明入沙锅煎汁,取汁去渣。粳米淘洗干净,与药汁煮成稀粥,加冰糖食用。

6、石决明的食用方法

内服:煎汤,10-30g,打碎先煎;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水飞点眼。

7、石决明的副作用

1、石决明药性寒凉,有泄泻和降血压的作用,就不适合脾胃虚寒、脾虚泄泻及低血压等患者服用,此外,石决明主要含有大黄酚、大黄素等化合物,长期服用可引起肠道病变或引起难治性便秘。

2、女性长期服用石决明引发月经不规律,甚至可能使子宫内膜不正常。长期服用石决明,对女性内分泌生殖系统的副作用还是挺大的。

3、而且长期服用石决明可能会损伤身体的正气,由于石决明的作用具有泄泻的作用,所以能够引起腹泻,

所以石决明不适合脾胃虚寒、脾虚泄泻的人,同时石决明具有降血压作用,对于低血压的人来说就不适合决明子。此外,石决明主要含有大黄酚、大黄素等化合物,长期服用可引起肠道病变。

石榴皮现代药理作用研究进展论文

一、 典籍摘要

1.《名医别录》:“石榴皮疗下痢,止漏精。”

2.《药性论》:“石榴皮味酸,无毒。治筋骨风,腰脚不遂,步行挛急疼痛。主涩肠,止赤白下痢。取汁止目泪下,治漏精。”

3.《本草拾遗》:“石榴皮主蛔虫。煎服。”

4.《滇南本草》:“石榴皮性寒,味酸涩治日久水泻,同炒砂糖煨服,又治痢脓血,大肠下血。”"同马兜铃煎治小儿疳虫。”

5.《本草蒙筌》:“石榴皮理虫牙。”

6.《本草纲目》:“石榴皮酸涩,沮,无毒。止泻痢,下血,脱肛,崩中带下。

7.《生草药性备要》:“石榴皮治瘤子疮,洗疝痛。”

8.《本草求原》:“石榴皮洗斑疥癞。”

9.《科学的民间药草》:“石榴皮驱除钩、绦虫。”

10.《本草备要》:“石榴皮酸涩而温。能涩肠,止泻痢下血,崩带脱肛。”

11.《本草便读》:“石榴皮甘涩治久伤之泻痢,固肾摄肠,酸温医宿咳之虚寒,保金敛肺,肠红吐血烧灰服,带下崩中煎水尝。”

12.《本草从新》:“石榴皮酸涩而温,能涩肠,止泄痢下血,崩带脱肛,又能杀虫。”

13.《本草撮要》:“石榴皮味酸涩温,入手太阴足少阴经。功专涩肠止痢,便血崩中带下之病,合陈壁土少加明矾煎洗脱肛,再以五倍子研末敷而托上之良,点眼止泪,涂疮拔毒。”

14.《本草分经》:“石榴皮酸涩而温涩肠止泄痢崩带脱肛,杀虫乌须,能敛膈成痰,积未尽者勿服。石榴治泻痢,多食损肺坏齿。”

15.《得配本草》:“石榴皮酸、涩、温。治痢摄精。疗崩中带下,止肠风下血,祛筋骨风痛,除目流冷泪,洗脚疮湿烂。得茄梗,治肠血。配槟榔,杀虫。”

16.《雷公炮制药性解》:“石榴皮味酸涩,性温无毒,入大肠肾二经,主精漏下痢,筋骨风痛,脚膝难行,目流冷泪,肠风下血。杀牙虫,染须发。”

17.《药笼小品》:“石榴皮酸涩。治久痢下血,煅存性为末冲服;崩漏脱肛,煎汤洗。若血痢留邪未尽,忌之。”

18.《药性切用》石榴皮酸涩性温,涩肠止久痢,醋炒用。浸汁可染须。

19.《玉楸药解》:“石榴皮味酸,性涩,入手阳明大肠、足厥阴肝经。敛肠固肾,涩精止血。治下利遗精、脱肛便血、崩中带下之病,点眼止泪,涂疮拔毒。”

20.《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石榴皮味甘酸,无毒。主咽燥渴。损人肺,不可多食,酸实壳 疗下痢,止漏精。”

21.《海上方》:“石榴皮疗金疮,刀斧伤,破血流。”

22.《冯氏锦囊秘录》:“石榴皮味酸、涩、性温,无毒。入肝、脾、肾三经。能禁清漏,赤白带下,久痢滑泻,并堪收涩,洗眼止泪。煎服下蛔。”

23.《中药大辞典》:“石榴皮酸涩,温,有毒。入大肠、肾经。涩肠,止血,驱虫。治久泻,久痢,便血,脱肛,滑精,崩漏,带下,虫积腹痛,疥癣。”

二、现代研究

1.成份:含鞣质、蜡、树脂、甘露醇、糖、树胶、菊粉、粘质0.6%、没食子酸、苹果酸、果胶和草酸钙、异槲皮甙。

2.药理:

1:驱虫:石榴皮碱对绦虫有很强的杀灭力,能作用于虫的肌肉,使其陷入持续收缩。盐酸石榴碱1:10000浓度,于5-10分钟后即杀死绦虫。临床证明生物碱与鞣酸结合者驱虫效果较好,这是因为鞣质能使生物碱变成难溶而难吸收的化合物,从而可以充分地对肠寄生虫子发挥作用。

2)抗菌:煎剂用试管稀释法,1:2560对白喉杆菌,1:1280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史氏及福氏痢疾杆菌以及变形杆菌等有抑制作用。对霍乱弧菌,伤寒杆菌、绿脓杆菌及结核杆菌等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3)抗真菌:水浸剂用试管稀释法,1:4对堇色毛癣菌、红色表皮癣菌、奥杜盎小孢子菌及星形奴卡菌等皮癣真菌等10种皮癣真菌有抑制作用。

4)抗病毒:试验证明,石榴皮煎剂稀释到1:10000-1:100000仍有抑制流感病毒(甲型PR3株)的作用。参见"石榴根"条。

3.临床应用:治疗细菌性痢疾;治疗阿米巴痢疾;治疗多种感染性炎症

4.毒性:生物碱部分是石榴根皮的主要毒性成分,较原生药的毒性强25倍,动物中毒后多死于呼吸抑制;对骨骼肌有藜芦碱,或箭毒样作用。

一、典籍摘要 1.《名医别录》:“疗下痢,止漏精。”《本草纲目》:“止泻痢,下血脱肛,崩中带下。” 2.《本草求原》:“洗治疥癞。” 3.《本草拾遗》:“主蛔虫,煎服。” 4.《药性歌括四百味》“石榴皮酸,能禁精漏。止痢涩肠,染须尤妙。” 5.《药笼小品》 :“酸涩。治久痢下血,煅存性为末冲服;崩漏脱肛,煎汤洗。” 6.《冯氏锦囊秘录》:“石榴皮,能禁清漏,赤白带下,久痢滑泻,并堪收涩,洗眼止泪。煎服下蛔。” 7.《得配本草》:“酸、涩、温。治痢摄精。疗崩中带下,止肠风下血,祛筋骨风痛,除目流冷泪,洗脚疮湿烂。” 8.《饮片新参》王一仁:“石榴皮色黄外紫。苦酸涩微甘。敛肺,固肾,涩肠,治久咳久痢。”涩肠,外用染须 9. 《本草备要》 :“酸涩而温。能涩肠,止泻痢下血(煅末服),崩带脱肛(泻痢至于脱肛者,以石榴皮、陈壁土加明矾少许,浓煎熏洗,再用五倍子炒研、敷托而止之)。浸水,汁黑如墨,乌须方绿云油中用之。” 10.《雷公炮制药性解》李中梓:味酸涩,性温无毒,入大肠肾二经。主精漏下痢,筋骨风痛,脚膝难行,目流冷泪,肠风下血。杀牙虫,染须发。 肠滑则患血痢,肾滑则患遗泄。榴者留也,故入兹二经。然痢积未尽者,不可先以此涩之。 12.《玉楸药解》黄元御:味酸,性涩,入手阳明大肠、足厥阴肝经。敛肠固肾,涩精止血。 石榴皮酸涩收敛,治下利遗精、脱肛便血、崩中带下之病,点眼止泪,涂疮拔毒。 二、现代研究 1.成分:主含鞣质、槲皮素、石榴皮碱、异石榴皮碱、伪石榴皮碱,还含没食子酸等。《中国药典》规定:含鞣质不得少于10.0%。 2.作用:本品有抗菌、抗病毒、抗氧化等作用。 3.药理:有驱杀绦虫作用;对多种细菌有抑制作用。 4.临床报道:煎剂治疗急性菌痢50例,经一疗程后治愈49例,进步1例;40例阿米巴痢疾患者经一疗程后,追访半年,均无任何症状,其中36例连续粪检3次均为阴性。 三、典型案例:石榴皮止泻案。高某,曾向愚问治泄泻方,语以酸石榴连皮捣烂,煮服甚效。后岁值壬寅,霍乱盛行,有甫受其病泄泻者,彼与以服酸石榴方,泄泻止而病亦遂愈(《医学衷中参西录》)。

药理作用研究进展论文

艾草的药理研究进展论文最后总结写药理研究的进展即可。通过案例说明,艾草的药理具有止痛作用、抗菌抗病毒作用、治疗肺癌、胰腺癌等作用,并有科学依据。

摘 要:0引言 红花又称红蓝花、刺红花,是菊科植物,含有特殊的香味,味道微苦。红花主要产地在湖南、四川、新疆等地,具有治疗痛经、胸痹、心痛、腹痛、跌打损伤等多种用途[1]。本研究针对红花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进行研究和总结,下面进行以下内容的报道。 1红花

关键词:化学成分论文

0引言

红花又称红蓝花、刺红花,是菊科植物,含有特殊的香味,味道微苦。红花主要产地在湖南、四川、新疆等地,具有治疗痛经、胸痹、心痛、腹痛、跌打损伤等多种用途[1]。本研究针对红花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进行研究和总结,下面进行以下内容的报道。

1红花

红花是一年生草本植物,红花上部分茎杆呈现直立的状态,为白色或淡白色,无毛且十分光滑,下部分茎杆为披针形或长椭圆形,边缘有重锯齿、小锯齿或无锯齿,由底向上叶逐渐变小,红花叶的质地较为坚硬,有光泽。红花主要有怀红花、散红花、川红花、南红花、西红花等多种品种。红花多数生长在温暖、干燥的气候中,一般红花的种子发芽在20℃-30℃左右即可,生长温度在20℃~25℃,具有较强的抗旱、抗贫瘠性,但是偶也需要对其进行适当的灌溉,从而保证红花的产量。红花的抗水性较差,生在环境必须具有良好的排水性,对土壤的要求也相对较高,需要肥沃的砂土壤作为基础,一般紫色夹沙土和油沙土最为适宜红花的生长。红花作为一种长日照植物,充分的日照能够保证其发育良好,籽粒饱满,红花的生活周期为120天。红花在特殊情况下会出现中毒反应,主要表现为患者出现腹泻、腹痛、肠胃出血,女性经期过多的症状,红花中毒患者会出现神志萎靡不清,严重者甚至会出现惊厥的现象,也有一部分患者会出现头晕、皮疹等症状。一般引起红花中毒的原因主要有两种,对红花的误用和用量过大,在临床应用中,孕妇禁止使用,有溃疡病或者血性疾病的患者在使用中要注意红花的用量不宜过大。

2红花的化学成分

红花中含有黄酮类化合物、挥发油、红花多糖、脂肪酸等化学成分,红花含有一部分醌式查耳酮类化合物,醌式查耳酮类化合物主要是红色素和黄色素,在其它植物中比较少见。黄酮类化合物和查尔酮类化合物红花黄色素(SY)是红花中含有的最主要的化学成分之一,挥发油为低脂肪酸、烷烃以及少量的芳香脂,红花多糖主要是由于红花中的基本组成部分为葡萄糖、阿拉伯糖、木糖和半乳糖,脂肪酸主要为棕搁酸、亚油酸、甘油酯、月桂酸以及部分不饱和的脂肪酸。

3红花的药理作用

3.1对血管系统的作用。一方面,红花对扩张血管、降低血压起到重要的作用,患者在进行使用红花黄色素的治疗后,在给药4天左右时间后患者的血压开始下降,在给药2~3周左右药理作用达到最高,血管紧张素Ⅱ和血浆中的肾素活性均出现了明显下降,表明红花能够对扩张血管和降低血压起到作用[3]。另一方面,红花能够扩张冠状动脉,有效改善缺血症状,查尔酮类化合物红花黄色素(SY)能够减少漏出乳酸脱氢酶(LDH),同时使线粒体的肿胀程度和膜流动性下降,查尔酮类化合物红花黄色素(SY)能够缓解患者的心肌缺氧程度和心肌缺氧性损伤,从而改善患者的心肌能量代谢情况,充分体现红花对扩张冠状动脉,改善缺血症状起到重要作用。

3.2对神经系统的作用。脑缺血是一种病理复杂的疾病,主要是由于脑中的血液流量减少,导致脑中的缺血缺氧,自由基产生,炎症因子和细胞的参与,导致了神经细胞的希望。红花中的成分羟基红花黄色素A(HSYA)能够有效的治疗脑缺血症状,对神经细胞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3.3对血液系统的作用。查尔酮类化合物红花黄色素(SY)能够充分抑制血小板活化因子,致使血小板的血液开始聚集,血小板内的游离钙的浓度不断升高的同时,中性粒细胞就会开始聚集。羟基红花黄色素A(HSYA)是血小板活化因子的受体拮抗剂,羟基红花黄色素A(HSYA)通过抑制血小板活化因子的血小板粘附,血小板中的游离钙离子就会不断升高,这就使得红花能够有效的对血小板活化因子进行抵抗,在临床中针对血栓和炎症等病情起到较好的治疗效果,增加血液循环流畅水平。

3.4抗氧化的作用。组织缺血和再灌注的`过程,就会导致自由基的氧化作用增强,从而给血液循环带来一定的障碍和损伤。在对小白鼠的试验中可以看出,红花提取液能够有效清除羟自由基,从而抑制小白鼠的肝匀浆脂出现氧化,红花注射液能够有效拮抗氧自由基的作用效果,有效减少IL8的含量,有效的阻止了IL8和炎症进行反应,充分对恶性的循环产生了阻止作用[4]。红花中的抗氧化作用主要是由于羟基红花黄色素A(HSYA)在清除羟自由基的同时,保护了人体中的细胞膜,在淤血中能够加快血液循环阻碍作用,从而红花中的羟基红花黄色素A(HSYA)对抗氧化性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3.5抗肿瘤的作用。肿瘤需要在一个营养的环境中成长,需要血液能够提供排出代谢的产物,肿瘤作为一种较为常见的疾病,其治疗和阻断引起了医疗人员的广泛关注,在血管的生成过程中,血管发生的最为基本和重要的环节就是血管内皮细胞增殖作用,红花起到对b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1(VEGFR1)充分的抑制作用,针对肿瘤进行有效治疗和抑制,起到抗肿瘤的作用。综上所述,尽管现阶段对红花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仍然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探讨和分析。红花在临床中主要应用与活血化瘀的治疗中,另外红花在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抗肿瘤等方面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随着对红花研究的不断深入,红花在临床中将会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

桑叶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论文

桑叶经霜后采收的为佳,称霜桑叶或冬桑叶。桑叶用途较广,可以食用,也可以用来制作药物。下面我和大家一起学习桑叶的药理作用。

⒈抗菌作用

鲜桑叶煎剂体外实验,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白喉杆菌和炭疸杆菌均有较强的抗菌作用,对大肠杆菌、伤寒杆菌、痢疾杆菌、绿脓杆菌也有一定的抗菌作用。煎剂还有杀钩端螺旋体的作用

⒉降血糖作用

桑叶在脱皮固酮对四氧嘧啶引起的大鼠糖尿病;或肾上腺素、胰高血糖素、抗胰岛素血清引起的小鼠高血糖症均有降血糖作用。脱皮固酮促进葡萄糖转变为糖原,但不改变正常动物的血糖水平。有人认为桑叶中所含某些氨基酸能刺激胰岛素的分泌以降低血糖。

⒊其它作用

对鼠肠肌有抑制作用。对动情期子宫有兴奋作用。稀释液静脉注射可出现暂时的血压下降。脱皮激素能促进细胞生长,刺激真皮细胞分裂,产生新生的表皮并促使昆虫脱皮。对人体能促进蛋白质合成,排除体内胆固醇,降低血脂,桑叶乙醇提得的植物雌激素,喂饲小鼠可减慢生长率。10%桑叶注射液,注射于兔股四头肌或滴入兔眼结膜内,均未发现有局部刺激作用。豚鼠过敏性实验为阴性。对羊红血球未见溶血反应。桑菊饮能提高巨噬细胞吞噬指数,使嗜酸性细胞增加。

炸桑叶的做法

主料: 桑叶

辅料: 鸡蛋 淀粉 面粉

用料:

1、桑叶八、九张。

2、鸡蛋两个。

3、淀粉一两。

4、面粉约半两。

5、盐或糖适量

桑叶洗净;鸡蛋蛋清蛋黄分离后只取蛋清待用。

2、将蛋清打至发泡。将淀粉、面粉、盐或糖放清蛋里搅匀成蛋清面糊。

锅中放油烧至四成热,将桑叶逐一拖上面糊。

下锅用小火炸,此时可以看见桑叶两面的面糊迅速泡起,中间变空心,状似荷包。 炸呈金黄色后捞出沥油。

装盘,稍晾后即可食用。咸味的还可撒上椒盐粉。

性寒、味苦、甘;归肺、肝经。

功效:疏散风热,清肺润燥,平肝明目,凉血止血。

禁忌:经期妇女及孕妇不宜使用

桑叶是桑科植物桑的干燥叶,又名家桑、荆桑、桑椹树、黄桑等。桑叶经霜后采收的为佳,称霜桑叶或冬桑叶。桑叶用途较广,可以食用,也可以用来制作药物,我国很多地方都有,具有降血压、血脂、抗炎等作用。除了药理作用和美容作用之外,桑叶还能作为不错的食品食用,用以泡茶效果更有利于身体健康。

桑叶在中医上的使用非常广泛,其中桑叶有什么药理功效呢?它用药有什么禁忌呢?下面跟着我一起来看看桑叶的药理功效及用药禁忌。

1.抗凝血作用

桑叶提取物能明显延长小鼠体内全血凝固时间和显著延长家兔血浆的激活部分凝血活酶(APTI)时间,凝血酶原(PT)时间和凝血酶(TT)时间。由于凝血过程启动环节份外源性和内源性两个环节,APTI反映内源性凝血途径的活性,PT反映外源性凝血途径的活性,而TT反映的是两者共同途径即凝血酶活性。说明桑叶对凝血酶——纤维蛋白原反应有直接抑制作用。

2.降血压作用

桑叶中的芸香苷、槲皮素、槲皮苷能增加离体及在位蛙心的收缩力与输出量,并减少心率。芸香苷使蟾蜍下肢及兔耳血管收缩,槲皮素可扩张冠状血管,改善心肌循环。γ-氨基丁酸、芸香苷、槲皮素有降血压的作用。γ-氨基丁酸是神经传达物质,能促进脑组织的新陈代谢和恢复脑细胞功能,同时,能改善脑部血液流动,增强血管紧张素转换酶Ⅰ的活性,促使血压下降。

3.降血脂、降胆固醇、抗血栓形成和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桑叶有抑制脂肪肝的形成、降低血清脂肪和抑制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作用。活性成分包括DNJ、植物甾醇、黄酮类等。

桑叶中含有强化毛细血管、降低血液黏度的黄酮类成分,另外桑叶茶内含有抗体内LDL-脂蛋白氧化的成分,所以桑叶在减肥、改善高脂血症的同时,又有预防心肌梗死和脑溢血的作用。日本专家土井佳代证实,桑叶提取物对高脂血症血清脂质升高及动脉粥样硬化有抑制作用。桑叶茶可使高脂血症大鼠血清高密度脂蛋白(HDL-C)、HDL-C/TC明显升高(p<0.05),总胆固醇(TC)、LDL-C、三酰甘油(TG)明显降低(p<0.05),过氧化脂质(LPO)显著降低(p<0.001),说明桑叶茶可降低血脂、软化血管、清除体内过氧化物,从而对高脂血症血清脂质升高及动脉粥样硬化有抑制作用(黄代青等,1995)。

4.降血糖作用

自古以来,中医就将桑叶作为治疗消渴症(即现代医学的糖尿病)的中药应用于临床,国内外研究资料证实,生物碱和多糖是桑叶中主要的降血糖成分。

桑叶的降血糖作用是通过两个途径实现的:一是通过生物碱DNJ(1-脱氧野尻霉素)对二糖类分解酶活性产生抑制作用,从而抑制小肠对双糖的吸收,降低食后血糖的高峰值(Kimura,1995);二是通过桑叶生物碱fagomine及桑叶多糖促进β细胞分必胰岛素,而胰岛素可以促进细胞对糖的利用、肝糖原合成以及改善糖代谢,最终达到降血糖的效果(陈福君等,1996)。

从桑叶中分离出的多羟基去甲莨菪碱具有很强的糖苷酶抑制作用(Asano等,1994); N-Me-DNJ、GAL-DNJ和fagomine都可显著地降低血糖水平,其中GAL-DNJ和fagomine降血糖作用最强(Kimura等,1995)。

5.抑菌、抗炎作用

桑叶汁对大多数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以及部分酵母菌有良好的抑制生长作用(樊黎生,2001)。而且所需的抑菌浓度低、pH值范围为宽(4~9)、热稳定性强。桑中的芸香苷能显著抑制大鼠创伤性浮肿,并能阻止结膜炎、耳郭炎、肺水肿的发展。桑叶具有较强的抗炎作用,与祛风、清热功效相符(陈福君等,1995)

6.抗病毒、抗肿瘤作用

桑叶能预防癌细胞生成,提高人体免疫力,主要功能成分是DNJ、类黄酮、桑素、γ-氨基丁酸及维生素,能抑制染色体突变和基因突变。DNJ有显著的抗逆转录酶病毒活性(Tierney,1995)。其IG30为1.2~2.5 μg/mL,且随DNJ剂量的增加,抑制力增强(欧阳臻,2003)。DNJ对肿瘤转移的抑制率是80.5%,其抑制机理可能是DNI通过抑制糖苷酶的活性在肿瘤细胞表面产生未成熟的碳水化合物链,削弱了肿瘤的转移能力。

7.抗衰老、抗疲劳作用

浙江大学临床药理研究所通过4年的实验(赵丽君等,2004),证实桑叶具有类似于人参的补益和抗衰老作用。人参属于热补,而桑叶属于清补,无忌限,无论老幼均可使用,且四季皆宜。

另外,桑叶中所含的槲皮素、酚类化合物、维生素C等成分能通过抑制或清除自由基来防止氧化损伤。桑叶具有类似人参的补益与抗衰老、稳定神经系统功能的作用,能缓解生理变化引起的情绪激动,提高体内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阻止体内有害物质的产生,减少或消除已经产生并积滞于体内的脂褐质(黄东等,2000)。桑叶能提高小鼠对高温刺激的耐受能力和防止由于应激刺激引起的肾上腺皮质分布功能低下,而当肾上腺功能低下时,桑叶可使之恢复正常。桑叶能延长小鼠 游泳 及转棒时间,具有增强机体耐力作用,能延长果蝇的寿命。能有效地清除生物氧化产生的超氧阴离子,具有延缓衰老的作用(唐法娣等,2000)。

8.抗丝虫病作用

单味桑叶注射液有抗丝虫病的作用,桑叶片可用于治疗丝虫性象皮肿和乳糜尿(姚连初,1996;王培义,1999),其作用机制可能是桑叶所含芸香苷、槲皮素、异槲皮素、香豆素、氯原酸等成分抗炎、消肿、软化组织及抗菌等作用的综合结果。

9.解痉、抗溃疡作用

桑叶中的槲皮素能降低肠、支气管平滑肌的张力,其解痉作用强于芸香苷,芸香苷能降低大鼠的胃运动功能,并能解除氯化钡引起的小肠平滑肌痉挛,皮下注射芸香苷5~10 mg/kg能显著降低大鼠因结扎幽门引起胃溃疡的病灶数(徐爱良等,2005)。

10.改善肠功能、润肠通便及减肥作用

DNJ矿物质以及小肠内未被吸收的糖类进入大肠后由肠内菌丛作用引起发酵,产生丁酸、丙酸、乳酸、乙酸等有机酸,使肠内环境变成酸性,肠道内容物酸度增大,能抑制有害细菌的增殖,起到调节肠道、改善便秘、改善腹部胀满感的作用,具有导泻通便、减少某些急腹症的发生,保护肠黏膜和减肥等作用(金丰秋等,1999;杨海霞,2003)。

不良反应

不良反应机制:桑椹中含有胰蛋白酶抑制物,致使肠道内的消化酶不能破坏C型产生荚膜杆菌B毒素,而引起出血性肠炎。桑椹含脂肪酸,过量食用对消化道可产生刺激症状。

中毒现象

不良反应:过量服用中毒后,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腹胀、大便呈果酱样,皮疹、风团、喉咽肿胀,胸闷不适,伴有烦躁不安、精神倦怠、面色青灰、口唇干燥、四肢发凉,严重时因出血性肠炎导致血压下降、脱水、休克而死。

桑叶茶虽然对于身体有着诸多好处,能够治疗上火、胃疼以及失眠等等情况,但是并不适合多吃。在本草纲目中具有详细的记载,如果桑叶茶过量的服用,那么会导致身体中的精血受到损伤,同时脾胃也会变冷,长期如此会令体质越来越差,甚至是患有疾病,脸色越来越差,精神也会变得萎靡起来。所以说,日常将桑叶泡水喝一定要注意适量,不要过度的服用。

桑叶泡水喝过量的坏处除了上面介绍的容易损伤脾胃之外,也容易导致脸色越来越差,甚至是食欲不振、恶心想吐;也有可能导致身体出现渴症;如果是空腹过量的服用了桑叶茶,茶水会直接经过我们的肾经部位,对于肾脏非常的不利。

白芍药理作用研究进展论文

白芍是一种传统常用植物药。 其性微寒,味苦酸,归肝脾经。 主含芍药苷、氧化芍药苷、芍药内酯苷、牡丹酚等有效成份。 具有养血敛阴、柔肝止痛、平抑肝阳的功效。一、 现代药理作用 1.镇痛、镇静、抗惊厥作用 白芍有抗胆碱能作用,因而具有止痛功效,镇痛、镇静、抗惊厥作用是白芍柔肝止痛,平抑肝阳的药理基础之一。 2.对平滑肌的作用 芍药苷对子宫平滑肌表现抑制 ,并能拮抗催产素引起的子宫收缩。 3. 抗炎作用 白芍能明显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减少炎性渗出。 4. 保肝作用 白芍是肝炎及肝硬化中医治疗的重要组方药物之一。 5. 对胃肠等消化系统的作用 以白芍为主的方剂可治疗包括便秘、腹泻、腹胀、阴寒、脾虚等肠道应激性综合征。 二、 应用 1. 肝血亏虚,月经不调 白芍味酸,收敛肝阴以养血,常与熟地、当归等同用,用治肝血亏虚,面色苍白,眩晕心悸或月经不调,崩中漏下。 2. 肝脾不和,胸胁脘腹疼痛,四肢挛急疼痛 白芍酸敛肝阴,养血柔肝而止痛,可治疗血虚肝郁,胁肋疼痛,也可治疗阴血虚筋脉失养而致的手足挛急作痛。 3. 肝阳上亢,头痛眩晕 4. 汗证 白芍敛阴,有止汗之功。 5、西医诊为贫血属肝血亏虚者,功能性子宫出血、慢性肾炎、高血压病、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中心性视网膜炎、更年期综合征属血虚肝旺者,肺结核、肾结核等属阴血不足者。 三、注意事项 1、白芍属寒凉之品,凡外感风寒、内伤生冷,脾胃虚寒、肾阳虚衰等证不宜单味药大量服用。妇人月经不调属虚寒者不宜单味药大量服用;气虚自汗,阳虚汗出者忌用。 2、白芍酸寒收敛,伤寒病在上焦之阳结、疹子忌用。 3、白芍有中枢神经抑制作用,昏迷患者忌用;婴幼儿、老年人不宜大量长期服用。 4、孕妇产后不宜单味药大量服用。 5. 中药配伍禁忌:恶芒硝、石斛,畏鳖甲、小蓟,反藜芦。

根药用,称“白芍”,能镇痛、镇痉、祛瘀、通经; 破坚积,益气,种子含油量约25%,供制皂和涂料用。 苦、酸,微寒。归肝、脾经。根圆柱形,两端平截,长5~8cm,直径1~2.5cm。表面类白色或淡红棕色,光洁或有纵皱纹及细根痕,偶有残存的棕褐色外皮。质坚实,不易折断,断面较平坦,类白色微带棕红色,形成层环明显,射线放射状。气微,味微苦、酸。芍药名称,初载《本经》,从陶弘景开始,分为白芍药、赤芍药两种。药材,白芍药多为栽培种,赤芍药则多为野生种,但在个别地区,如陕西所产的宝鸡生白芍,亦系野生种而作为生白芍使用者。根条细瘦弯曲,大小不等,栓皮及须根痕较多,质松,粉性小,断面射线不明显,品质为次。生白芍能调节机体免疫系统。生白芍有镇静,抗惊厥,镇痛,降温作用;白芍总甙能增强正常小鼠的学习和短时记忆,但不影响其长时记忆。生白芍对肝脏有保护作用,对胃液分泌有抑制作用。生白芍能显著增加小鼠心肌营养血流量,有升高血压和增强心音作用。生白芍可抑制血小板聚集和血栓的形成。生白芍有抗炎抗菌作用。 1.用于月经不调,经行腹痛,崩漏,以及自汗、盗汗等症。生白芍能养血敛阴,治妇科疾患,常与当归、熟地黄、川芎等药配合应用。本品如与桂枝同用,能协调营卫,用以治疗外感风寒、表虚自汗而恶风;与龙骨、煅牡蛎、浮小麦等药同用,可敛阴潜阳,用治阴虚阳浮所致的自汗、盗汗等症。2.用于肝气不和所致的胁痛、腹痛,以及手足拘挛疼痛等症。生白芍功能养血而柔肝,缓急而止痛,故可用于肝气不和所致的胸胁疼痛、腹痛及手足拘挛等症。治胁痛,常与柴胡、枳壳等同用;治腹痛及手足拘挛,常与甘草配伍;如治痢疾腹痛,可与黄连、木香等同用。3.用于肝阳亢盛所引起的头痛、眩晕。白芍生用,能敛阴而平抑肝阳,故可用于肝阳亢盛的头痛、眩晕等症,常与桑叶、菊花、钩藤、白蒺藜等同用。使用注意阳衰虚寒之证不宜用。反藜芦。鉴别用药生白芍与赤芍《神农本草经》不分,通称芍药,唐末宋初,始将二者区分。二者虽同出一物而性微寒,但前人谓“白补赤泻,白收赤散”,一语而道破二者的主要区别。一般认为,在功效方面,生白芍长于养血调经,敛阴止汗,平抑肝阳;赤芍则长于清热凉血,活血散瘀,清泄肝火。在应用方面,生白芍主治血虚阴亏,肝阳偏亢诸证;赤芍主治血热、血瘀、肝火所致诸证。又生白芍、赤芍皆能止痛,均可用治疼痛的病证。但生白芍长于养血柔肝,缓急止痛,主治肝阴不足,血虚肝旺,肝气不舒所致的胁肋疼痛、脘腹四肢拘挛作痛;而赤芍则长于活血祛瘀止痛,主治血滞诸痛证,因能清热凉血,故血热瘀滞者尤为适宜。按语生白芍养血平肝,长于敛阴;赤芍凉血活血,长于散瘀。故于补血、养阴及调经方中,常用生白芍;于清热凉血及活血袪瘀剂中,常用赤芍。

白芍的药理作用: 白芍中能够提取白芍总甙,新近的研究表明,白芍总甙具有抗炎和免疫调节等药理作用,临床上用于类风湿性关节炎及老年病的治疗,效果较好,其抗菌作用十分显著。白芍不仅有以上作用,其还有镇痛、免疫调节作用,同时对睡眠节律也有一定的影响。 白芍还有解痉、护肝作用,对肠管和胃运动有抑制作用,显著对抗催产素引起的子宫收缩。 而且对四氯化碳、黄曲霉毒素B1、D-半乳糖胺所致肝损伤有明显保护作用。其在心血管系统表现时,有扩张冠状动脉,降低血压,抗血栓和抗血小板聚集作用。 此外,白芍总甙尚有抗氧化、抗惊厥等药理作用。

  • 索引序列
  • 石决明的药理作用和研究进展论文
  • 石榴皮现代药理作用研究进展论文
  • 药理作用研究进展论文
  • 桑叶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论文
  • 白芍药理作用研究进展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