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投稿知识库 > 中国青年杂志第八期

中国青年杂志第八期

发布时间:

中国青年杂志第八期

团旗、齿轮、麦穗,初升的太阳及其光芒,写有“中国共青团”五字的绶带。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团徽,是经中国共产党中央审定批准,于1959年5月4日由共青团中央颁布的。团徽涂色为金红二色。团旗的旗面和绶带为红色,团旗上的五角星和环绕它的圆圈,旗边,旗杆,齿轮,麦穗,初升的太阳及其光芒,中国共青团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团徽,是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的标志。

1958年4月,这三幅设计图连同团中央宣传部决定公布这个初选方案的说明,一并刊登在《中国青年》杂志1958年第8期的封底上。

团中央宣传部要求各级团组织和广大团员积极发表看法,说明喜欢哪一种团徽式样,同时要求各团省委于1958年12月底以前将本地区的意见综合起来上报团中央宣传部。

1959年初,团中央书记处对团徽设计方案进行认真地比较和审议后,正式选定了团徽样章。1959年4月29日,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胡耀邦同志为请中共中央审核批准团徽一事,给中央书记处候补书记刘澜涛同志写了报告。

4月30日刘澜涛同志将此报告批呈中共中央总书记邓小平同志,当天,邓小平同志阅后批示:“刘、周、彭批阅后退耀邦,拟同意五月四日公布。”

接着刘少奇同志、周恩来同志、彭真同志都圈阅表示同意。至此,团中央书记处选定的团徽样式得到了中共中央的批准,中国共青团从此有了自己的团徽。

扩展资料: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章程》第三十一条规定:团徽“象征着共青团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光辉照耀下,团结各族青年,朝着党所指引的方向奋勇前进。”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团徽,是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的标志。它象征着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亲切教导下,紧密团结全国青年、高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旗帜。

朝着党所指引的方向奋勇前进。它象征着中国青年一代继承中国人民的革命传统,发扬艰苦奋斗精神,永远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朝气蓬勃、奋发向上。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共青团团徽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团旗,是毛泽东、周恩来等同志亲自审定,并经党中央批准,于1950年5月4日由团中央委员会公布的。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团徽,是经党中央审定批准,于1959年5月4日由共青团中央颁布的。团徽图案;团徽的内容为团旗,齿轮,麦穗,初升的太阳及其光芒,写有“中国共青团”5字的绶带。团徽涂色为金红二色。团旗的旗面和绶带为红色,团旗上的五角星和环绕它的圆圈、旗边、旗杆、齿轮、麦穗、初升的太阳及其光芒、“中国共青团”5个字都为金色。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团徽,是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的标志。它象征着共青团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光辉照耀下,团结各族青年,朝着党所指引的方向奋勇前进。少年先锋队---共青团员---党员

一说是李国靖,还有说是常沙娜的,个人觉得团徽的设计应该出自一个团队,并不是其中某一个人的功劳。

98年篮球杂志第八期

老鱼费舍尔 看第三场就知道了。

加索尔 主要是加索尔没能正常的发挥 导致 三角进攻的不顺畅 在防守端也防不住天王 天王用进攻带动了整只小牛队 。 还有的是 湖人整只球队的心态已经发生了改变 同时年龄的老化也是原因之一 ,对于湖人被横扫我只能说 紫金王朝落幕了· 这个夏天湖人必定有交易 不过下赛季都不知道能不能打。

球队: 洛杉矶湖人队 号码: 24(以前为8号) 位置: 得分后卫 外号:小飞侠 国籍: 美国 生日: 1978年8月23日 身高: 2,01米 体重: 98 公斤 童年时代在意大利生活8年,熟谙意大利语;父亲乔-布赖恩特(绰号“黑豆”)曾打过606场NBA比赛,平均每场得18.7分。 1996年,科比-布赖恩特高中毕业直接进入NBA。他在首轮选秀中以第十三顺位被夏洛特黄蜂队选中,后被黄蜂队交换转让给洛杉矶湖人队。 1997年夺得全明星周末扣篮大赛冠军。 1998年在第二个赛季就入选全明星赛首发阵容,成为历史上最年轻的全明星球员。六次入选全明星阵容,当选2002年全明星赛MVP 01-02、02-03、03-04三次入选NBA年度最佳阵容。 随湖人队于2000年、2001年、2002年三夺NBA总冠军。 2003年被控强奸,2004年9月2日该案因女原告不愿继续作证而不了了之。 入选2004-2005年NBA西部全明星阵容。 单场技术统计赛季纪录/生涯纪录 项目 NBA生涯纪录 05-06赛季纪录 得分 56 vs. 孟菲斯灰熊队 01/14/02 81 vs 猛龙 01月23日 命中球数 21 vs. 孟菲斯灰熊队 01/14/02 28 vs 猛龙 01月23日 投篮数 47 @ 波士顿凯尔特人队 11/07/02 46 vs 猛龙 01月23日 3分命中数 12 vs. 西雅图超音速队 01/07/03 7 7 次 3分投篮数 18 vs. 西雅图超音速队 01/07/03 15 vs 快船 01月08日 罚球命中数 23 @ 克里夫兰骑士队 01/30/01 23 vs 尼克斯 02月01日 罚球投篮数 26 @ 克里夫兰骑士队 01/30/01 26 vs 尼克斯 02月01日 进攻篮板 8 @ 达拉斯小牛 04/18/00 4 vs 黄蜂 03月09日 防守篮板 13 vs. 西雅图超音速队 01/17/00 10 vs 76人 01月07日 总篮板 15 2 次 10 4 次 助攻 15 vs. 华盛顿奇才队 02/12/02 10 7 次 抢断 6 4 次 7 vs 爵士 02月14日 盖帽 5 3 次 2 3 次 出场时间 54 vs. 休斯顿火箭队 02/18/03 50 vs 篮网 11月28日 入选1999-2000赛季NBA第二阵容 入选1999-2000赛季NBA第一防守阵容 以平均每场29.7分、7次助攻和6个篮板入选一周最佳运动员(4/10-4/16)。

最高得分:81分

新青年杂志第一期

新青年为什么被称作中国现代第一刊介绍如下:

新青年是新文化运动中的著名杂志。

《新青年》,首刊名《青年杂志》,是中国近代史上最重要的革命报刊之一,1915年9月15日创刊于上海,1916年9月1日,《青年杂志》易名《新青年》出版,陈独秀在改刊后的《新青年》第一期上发表《新青年》一文,号召青年做“新青年”。1926年停刊,历经十年,始终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旗手和新思想宣传的主要阵地。

杂志为16开月刊,每出满6号为一卷,从创刊到1922年7月止,共出刊9卷54号。作为其创办者和主要撰稿人的陈独秀也因此声誉鹊起,成为近代史上风云一时的人物。自1918年后,该刊物改版,不接受来稿。

该杂志发起新文化运动,并且宣传倡导科学(“赛先生”,Science)、民主(“德先生”,Democracy)和新文学。俄国十月革命后,《新青年》又成为宣传共产主义的刊物之一,后期成为中共早期的宣传刊物。

在新青年创刊号上,陈独秀发表创刊词《敬告青年》,对青年提出六点要求:

1、自由的而非奴隶.

2、进步的而非保守。

3、进取的而非退隐。

4、世界的而非锁国的。

5、实利的而非虚文的。

6、科学的而非想像的。

一、创办背景:政治上,北洋军阀袁世凯窃取了国家政权,并加紧策划复辟帝制;思想上,袁世凯为维护其反动统治,操纵报刊舆论,竭力提倡儒家道德和尊孔读经的旧文化,鼓吹复古思想。内忧外患引起了人们的反思,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开始转向国民的思想启蒙活动。二、《新青年》的创办。1915年创办于上海,月刊,第一期名为《青年杂志》,其创办,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初期,《新青年》主要以春秋笔法表现出国家的忧思以及对北洋军阀统治的蔑视,同时,着重宣传西方实业、政治、文化名人的成功之路,以激励青年志气,增长青年知识。但当时局势下,谈青年学业与现实脱节,销路甚差,于是,从二卷起,陈把“改造青年之思想,辅导青年之修养”的宗旨和现实的社会政治、青年的思想实际逐渐结合起来。刊物日渐获得社会欢迎。1917年,陈担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新青年》迁至北京出版,并由个人主办发展为拥有一批进步教授、学者参与编撰的同人刊物。轮值主编有:陈独秀、钱玄同、刘半农、胡适、李大钊等,主要撰稿人有鲁迅、周作人等,这一队伍结成了包括左中右三方面的知识分子在内的新文化运动统一战线。三、《新青年》的发展的三个阶段:1、1915—1918年上半年,主要是作为宣传新文化的刊物存在。其主要宣传内容有以下三个方面:A、提倡自由民主,主张新道德,反对封建礼教。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人发表系列文章,反对封建礼教,掀起了“打倒孔家店”的强大社会舆论B、提倡科学,反对迷信。陈《偶像破坏论》同时也体现了反封建主义的民主精神。C、发起文学革命运动,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局限性:缺乏批判的精神。对中国历史的一概抹杀,对西方民主、文化的绝对崇仰。)2、1918年下半年起,《新青年》开始慢慢成为一份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刊物。其主要宣传内容有:A、《新青年》宣传介绍马克思主义的开端。 正当中国新文化运动发展到高潮之际,俄国十月革命的炮声中给中国人民送来了马克思主义。李大钊等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敏锐地认识了马克思主义也是解决中国社会问题的强大的思想武器,并在《新青年》等报刊发表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文章,揭开了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新的一页。1918年,李大钊在报刊上接连发表了几篇歌颂十月革命的政论,如《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和《Bolshevism的胜利》。B、《新青年》社会主义倾向的加强。 1919年五四前夕,李把他轮值主编的《新青年》第6卷第5号编成《马克思研究》专号,并撰发长篇论文《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 在国内外时局发展,新思潮迅速传播的形势下,《新青年》日益倾向社会主义。1920年的第7卷第6号由陈编成《劳动节纪念号》,这是《新青年》宣传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一个里程碑,也是新文化运动发展的“新的集合点”。 在此期间,《新青年》内部出现了斗争和分化。胡适等改良主义者离开了这一阵营。3、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新青年》成为中国共产党中央的一份理论宣传刊物,1926年停刊。四、《新青年》在五四运动中的功绩是:早期地宣传提倡了科学民主是反对封建主义的前期的亲文化运动的堡垒,是急进的民主主义者的战斗堡垒,它所全力进行的反对封建主义思想斗争,客观上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起到了扫清道路的作用,为五四运动的爆发作了一定的思想准备,在五四运动中的宣传又为五四运动指出了方向。 五、《新青年》的新闻工作经验(1)紧密联系实际,自觉为时代革命斗争服务,找准其历史定位,发挥其历史作用——“击中时代绷得最紧的那根弦”“时代的了望者”(2)倡导“百家争鸣”,自由讨论,明确提出“真理以辩论而明,学术由竞争而进”。推动了当时的反封建斗争和思想解放运动起了很大作用。

该刊创始人陈独秀在二次革命失败后,对中国时局进行了思考,认为政治革命没有作用,而“救中国、建共和,首先得进行思想革命”。民国四年(1915年)夏天陈独秀从日本回上海后,便开始准备筹备《青年杂志》,先是同亚东图书馆的汪孟邹商量,在得知亚东图书馆无法合作后,又被介绍给群益书社的陈子沛、陈子寿兄弟。几人商议后由群益书社出版《青年杂志》,每月一本,每期支出在200圆。最初发行量为1000份。在创刊号上,陈独秀发表创刊词《敬告青年》,对青年提出六点要求: 自由的而非奴隶的 进步的而非保守的 进取的而非退隐的 世界的而非锁国的 实利的而非虚文的 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并指出:“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也就是提出了民主与科学的思想。 1916年,群益书社接到上海基督教青年会来信,信上说该杂志同青年会杂志《青年》、《上海青年》同名,要求《青年杂志》改名。于是自第二卷起《青年杂志》改为《新青年》。最初的撰稿人有陈独秀、高一涵、刘书雅、刘半农、易白沙、吴虞,其中陈独秀为主编。1916年2月起因护国战争停刊7个月。1917年1月因陈独秀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总部迁往北京,办公地点在东华门外箭杆胡同,但印刷地点仍在上海。1917年8月后又因故中断4个月。1918年1月15日复刊出版第4卷1号,此时编委会经过改组由李大钊、钱玄同、刘半农、胡适、沈尹默、高一涵、周作人(鲁迅二弟)轮流编辑,不久鲁迅也加入到编辑队伍当中。在第4卷第3期中,刊登《本志编辑部启事》:“本志自第四卷第一号起,投稿章程业已取消,所有撰译,悉由编辑部同人共同担任,不另购稿。其前此寄稿尚未录载者,可否惠赠本志?尚希投稿诸君,赐函声明,恕不一一奉询,此后有以大作见赐者,概不酬。”即《新青年》自4卷1号后改为同人编辑,不接受来稿。 由于1919年6月陈独秀被捕,《新青年》又停刊5个月。10月迁回上海,但仍保留北京编辑部。1919年12月的第7卷起由陈独秀一人主编。1919年12月1日第7卷第1号《新青年》刊登了《本志所用标点符号和行款的说明》指出“现在从7卷1号起,划一标点符号和行款”。1920年末胡适提出《新青年》应“声明不谈政治”,遭到了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人的反对。第8卷第1号(1920年9月1日)起,成为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公开出版的机关刊物,北京编辑部被取消。改由新青年社发表。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新青年》成为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刊物。1921年陈独秀返回上海后又任主编直到1922年7月停刊。编辑本段【重要文章】 1917年1月1日2卷5号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推广白话文,以打破旧思想(如儒家思想)及推动文学改革为目标。 1918年5月15日4卷5号鲁迅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1918年10月5卷5号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克的胜利》等文章,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 1919年第6卷第1号陈独秀发表《本志罪案之答辩书》,提出“本志同志本来无罪,只因拥护那德谟克拉西(民主)和塞因斯(科学)两位先生,才犯了这几条滔天大罪的。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若因为拥护这两位先生,一切政府的压迫,社会的攻击笑骂,就是断头流血,都不推辞。”第一次将科学与民主称为“赛先生”与“德先生”。编辑本段【时代影响】 《新青年》杂志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宣传民主与科学,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受到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新青年》在后期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 许多高级共产党员(如毛泽东)都受到过《新青年》的影响。

青年杂志创刊于哪一年:青年杂志创刊于1915年9月15日。

1、《新青年》(LAJEUNESSE)是一份在20世纪20年代中国具有影响力的革命杂志,由陈独秀在上海创立,群益书社发行,自1915年9月15日创刊号至1926年7月终刊,共出9卷54号。

2、1915年9月15日创刊于上海。1916年9月1日第二卷第一号改名为《新青年》,由陈独秀主编,编辑成员和主要撰稿人有鲁迅、钱玄同等。该刊前期宣传科学与民主,发起文学革命与批孔运动,对中国数千年的封建文化思想进行猛烈的攻击,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重要阵地。

3、916年9月1日,《青年杂志》易名《新青年》出版。陈独秀在改刊后的《新青年》第一期上发表《新青年》一文,号召青年做新青年。他提出新青年的标准是:生理上身体强壮;心理上是斩尽涤绝做官发财思想,而内图个性之发展,外图贡献于其群;以自力创造幸福,而不以个人幸福损害国家社会。

4、李大钊发表《青春》一文,在文中揭露封建制度带来的危害,并强调要寄希望于青春中国之再生;号召青年冲决过去历史之网罗,破坏陈腐学说之囹圄,本其理性,加以努力,进前而勿顾后,背黑暗而向光明,为世界文明,为人类造幸福。

中国青年杂志第一任主编

1923年10月20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创办的机关刊物《中国青年》杂志在上海淡水路66弄4号(原淡水路朱衣里252号)创刊。共产党员恽代英、肖楚女、林育南、任弼时、邓中夏、张太雷、李求实等先后担任主编。此杂志努力在政治上指导青年,号召知识青年“到民间去”,到工农运动中去。就青年关心的学习、组织活动、婚姻恋爱、失学、失业等各种问题开展讨论,批评不健康的思想和风气,指导青年学习马列著作,努力培养青年的革命人生观。在编排上,努力适合青年的特点,文字明白流畅,笔锋尖锐犀利,配有漫画,该刊成为最受青年欢迎的刊物,在青年中广泛流传。《中国青年》在上海共出版113期,毛泽东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就是在1926年3月的《中国青年》上发表的。后迁武汉。1927年7月汪精卫叛变后迁返上海。1927年11月至1932年,曾先后改用《无产青年》、《列宁青年》等名称秘密出版。1939年4月,在延安出刊,1941年3月出至第三卷第五期休刊。1948年12月,由中共中央青年工作委员会主持复刊,由石家庄出版,次年迁北京。1949年4月,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成立后,一直是团中央机关刊物。1966年8月停刊。1978年9月复刊。(人民网资料)

1923年10月20日,几个年轻人聚集在上海南市一条小里弄的一幢老房子里,一本薄薄的小杂志在他们手里散发出油墨的清香。在这几个激动的年轻人中,就有在中国现代史上赫赫有名的恽代英,那一年他28岁,已是老资格的社会活动家。作为主编,恽代英手里拿着的是一本刚刚创刊的《中国青年》。这是直至今天已出版了一千多期的《中国青年》的源头。 《中国青年》一开始就有它的红色背景,作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的机关刊物,它的战斗色彩几乎是一种天然。它最强烈的鼓动是对祖国的拯救,因此它对自己使命的阐述格外明确而主动:“救中国是一般青年的使命。我们要为这些青年扫除一切陈腐邪恶的空气,指点他们最经济最有效力的途径。” 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在对另一位传奇英雄萧楚女的怀念中找到佐证。萧楚女与他的朋友恽代英曾一同在《中国青年》最初的日子里共同战斗,成为辉映在《中国青年》上的灿烂双星。他文如刀剑,为《中国青年》这本杂志留下了鲜明的印痕。“不要装聋,不要躲闪。”“硬刀硬枪,摆事实,讲道理,才是角色。”“进攻,进攻,不断进攻!”萧楚女的激烈壮怀,可以说正是《中国青年》的真实色彩。 《中国青年》创刊时期对革命的号召源自这些革命者的本能,《中国青年》的工作人员没有一个职业编辑,他们的身份其实都是职业的革命家,而且异常年轻。在《中国青年》早期的创办者中,林育南、邓中夏、李求实及张太雷,也都早已是“身经百战”的青年英杰,他们在进入《中国青年》之后,他们同样注定一般走上了一条牺牲之路。萧楚女在病中被敌人拖赴刑场时才34岁,林育南、李求实等二十几个青年一同在上海龙华被敌人集体屠杀。鲁迅在龙华惨案发生后,写下了那篇著名的文章《为了忘却的纪念》。看一看这些抛头洒血的青年志士,发刊于大革命时期的《中国青年》是何等风骨,根本不需要更多的文字来说明。 《中国青年》发起于革命初期,随着革命浪潮的起伏时而公开发行,时而秘密传递。从1923年10月到1927年10月,四年中,《中国青年》共出刊170期。它以惊世骇俗好战斗的激情度过了四年的创业历程,真可谓极一时之盛。随着形势的日益严峻,《中国青年》终于沉寂。它起于黑暗,沉静于黑暗,但它在黑暗中留下了一道电光,这便是一颗终要燃烧起来的种子。

是恽代英恽代英就是恽代英

中国青年杂志百年

于【1923年10月20日】在【上海】创刊1923年10月20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创办机关刊物中国青年杂志。共产党员恽代英、肖楚女担任主编。这是我国近代史和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史上最具战斗力和生命力的青年刊物。刊物为周刊。后迁武汉。 《中国青年》是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央于20年代出版的机关刊物。周刊,1923年10月发刊于上海,后迁广州﹑汉口等地出版。《中国青年》是“五四”以后最早提倡“革命文学”的刊物。它的前身《先驱》,早在1922年2月就设置“革命文艺”栏。《中国青年》创刊后,陆续发表有关文学问题的文章近30篇,引导文艺青年关心社会现实,接近工农群众,投身革命斗争,培养革命感情,反对“为艺术而艺术”的主张,反对个人享乐与颓废悲观的倾向。

1923年10月20日,几个年轻人聚集在上海南市一条小里弄的一幢老房子里,一本薄薄的小杂志在他们手里散发出油墨的清香。在这几个激动的年轻人中,就有在中国现代史上赫赫有名的恽代英,那一年他28岁,已是老资格的社会活动家。作为主编,恽代英手里拿着的是一本刚刚创刊的《中国青年》。这是直至今天已出版了一千多期的《中国青年》的源头。 《中国青年》一开始就有它的红色背景,作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的机关刊物,它的战斗色彩几乎是一种天然。它最强烈的鼓动是对祖国的拯救,因此它对自己使命的阐述格外明确而主动:“救中国是一般青年的使命。我们要为这些青年扫除一切陈腐邪恶的空气,指点他们最经济最有效力的途径。” 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在对另一位传奇英雄萧楚女的怀念中找到佐证。萧楚女与他的朋友恽代英曾一同在《中国青年》最初的日子里共同战斗,成为辉映在《中国青年》上的灿烂双星。他文如刀剑,为《中国青年》这本杂志留下了鲜明的印痕。“不要装聋,不要躲闪。”“硬刀硬枪,摆事实,讲道理,才是角色。”“进攻,进攻,不断进攻!”萧楚女的激烈壮怀,可以说正是《中国青年》的真实色彩。 《中国青年》创刊时期对革命的号召源自这些革命者的本能,《中国青年》的工作人员没有一个职业编辑,他们的身份其实都是职业的革命家,而且异常年轻。在《中国青年》早期的创办者中,林育南、邓中夏、李求实及张太雷,也都早已是“身经百战”的青年英杰,他们在进入《中国青年》之后,他们同样注定一般走上了一条牺牲之路。萧楚女在病中被敌人拖赴刑场时才34岁,林育南、李求实等二十几个青年一同在上海龙华被敌人集体屠杀。鲁迅在龙华惨案发生后,写下了那篇著名的文章《为了忘却的纪念》。看一看这些抛头洒血的青年志士,发刊于大革命时期的《中国青年》是何等风骨,根本不需要更多的文字来说明。 《中国青年》发起于革命初期,随着革命浪潮的起伏时而公开发行,时而秘密传递。从1923年10月到1927年10月,四年中,《中国青年》共出刊170期。它以惊世骇俗好战斗的激情度过了四年的创业历程,真可谓极一时之盛。随着形势的日益严峻,《中国青年》终于沉寂。它起于黑暗,沉静于黑暗,但它在黑暗中留下了一道电光,这便是一颗终要燃烧起来的种子。

1923年10月20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创办的机关刊物《中国青年》杂志在上海淡水路66弄4号(原淡水路朱衣里252号)创刊。共产党员恽代英、肖楚女、林育南、任弼时、邓中夏、张太雷、李求实等先后担任主编。此杂志努力在政治上指导青年,号召知识青年“到民间去”,到工农运动中去。就青年关心的学习、组织活动、婚姻恋爱、失学、失业等各种问题开展讨论,批评不健康的思想和风气,指导青年学习马列著作,努力培养青年的革命人生观。在编排上,努力适合青年的特点,文字明白流畅,笔锋尖锐犀利,配有漫画,该刊成为最受青年欢迎的刊物,在青年中广泛流传。《中国青年》在上海共出版113期,毛泽东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就是在1926年3月的《中国青年》上发表的。后迁武汉。1927年7月汪精卫叛变后迁返上海。1927年11月至1932年,曾先后改用《无产青年》、《列宁青年》等名称秘密出版。1939年4月,在延安出刊,1941年3月出至第三卷第五期休刊。1948年12月,由中共中央青年工作委员会主持复刊,由石家庄出版,次年迁北京。1949年4月,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成立后,一直是团中央机关刊物。1966年8月停刊。1978年9月复刊。(人民网资料)

  • 索引序列
  • 中国青年杂志第八期
  • 98年篮球杂志第八期
  • 新青年杂志第一期
  • 中国青年杂志第一任主编
  • 中国青年杂志百年
  • 返回顶部